2021-11-13 21:49:40Tellme

【靜思妙蓮華】《譬喻品第三》火宅喻讀書心得筆記(四十三)

學佛要先「修善緣」平時要「種善因」,「因成果熟」就「得解脫」。

佛陀「大覺慈悲運智慧」「開、示」眾生「悟、入」在因緣果報中行善造福。

佛陀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對天下眾生同等的愛,同樣都期待人人輾轉法輪。日日在行動中流傳佛法。

佛陀饒益眾生「饒益」,「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行菩薩道最根本的法。所以,經文中大長者將傳給孩子,也是「饒益」。佛陀傳給弟子,也是要「饒益眾生戒」。

這就是佛陀的教育,這種法的財富傳給我們,我們應該心靈打開,接受佛陀佛法的財富進來,日日饒益眾生,所造作的一切,無不都是在饒益眾生。

在三界中,眾生充滿了驚惶、怖畏,或者是生老、病、死等等、憂悲苦惱,人、事、物中,都在「無明闇蔽」生活之中。佛陀、如來,就是要去除這些眾生,一切「無明闇蔽」,使眾生完全將這些無明去除。

惑,無明也叫做惑。

「惑業苦」——無明,迷惑,迷惑就去造業,造業就受苦;這叫做根本,根本是無明遮蔽。

因為惑,起惑造業,所以受苦,在人間,佛陀告訴我們,一切世間,一切都是苦,「苦」的道理是來自於「集」,就是集這些惑、業——惑,去造業、受苦,這就是根本的無明。

若能夠好好用心,接受佛法來洗練,自然「永盡無餘」,「已斷一切惡法,成就一切功德」。

佛陀應化人間,只為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要度眾生,和我們人間凡夫同居在這個「五趣雜居」的地方。

五趣,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這五道,五道。

眾生自己所造作善惡業,結果到這個五道的地方。

平時行善,多造善、多造福,行善、造福,這種十善具足,當然就是到五趣中最高的境界,就是天堂享受天福。

平時的人就是守本分,做好該做的事情,生活在平凡的人中在生活,這就是人間中的凡夫,人。也有在人間生活很辛苦,貧窮、病、殘廢等等。

三界,就是眾生的,欲界、色界、無色界。

「無色界」是思想。思想若是淨,清淨,外面的「色」就誘引不了,就是淨、清淨。清淨的心念就沒有「欲」,所以無欲、清淨,就是超越三界。

佛陀教育希望人人能夠,超越欲,心的欲界,超越了心的色界、超越了心的無色界,完全都解脫。

佛陀在這個三界中,是「三界導師」、是「四生慈父」,三界如火宅,就是譬喻三界中的眾生,無不都是佛的孩子、佛的弟子,佛對眾生的疼愛是平等的,所以「等三界以同仁」。三界內的眾生,佛陀都平等看待一視同仁。

「視四生如一子」不是對人而已,還是對一切,胎生、卵生、濕生、化生,這「四生」佛陀都疼惜。

「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佛不是只對人,連一切的動物,哪怕是很微小的生命,他都疼惜。佛「視四生如一子」所有的生命,無不都是佛所疼愛的生命。

「如父傳子德業」希望人人能夠像佛陀一樣,對待天下眾生都是一樣,一視同仁,大家全都是平等的愛護。

世間的長者,他對火宅內的眷屬、諸子,都是很關心,設法如何讓人人能夠脫離火宅。佛陀與此相同,所以佛陀再說:「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

如來與那位大長者一樣,如來就是世間的父母一樣。

火宅內,那些貪著愛玩的孩子,父親就用種種方法,將他們誘引出來。三界內的眾生,怖畏、衰惱、憂患,就如火,在那個火宅中開始發生,佛陀慢慢地誘引眾生,讓眾生能夠離開這種三界火宅。

人人的心中也是一間大房子,諸多煩惱、無明就是火種。若能夠接受佛法,就如得到大白牛車一樣,在三界中、在人間道上,非常平穩向前走,不只是自度,還是能夠度化他人。這也是學佛的目標,要脫離心宅中這種的無明。

「平等同具」佛陀的精神力量,對一切眾生都是平等,這叫做慈悲。

人人佛性本具,佛陀來人間,只是為眾生一個助緣,用他的智慧、慈悲、願力,再來人間與眾生同住,共住一處,來「開」、「示」,眾生就要來接受,才能「悟」、「入」。

所以他來人間,就是給人人成佛的增上緣。

「智慧力」就是信受正法,身心猛利,能修梵行。

若受佛陀的教法,無明一層一層除掉,減少一層的無明,就增長一分慧命。

受佛教育,佛陀對弟子「如父傳子德業」。

證嚴上人要弟子「佛心為己心」這是父傳子德業。

若將佛在內心,傳佛的行動,行善、造福在人群,同時還是梵行,讓心常常都清淨、無欲、無色、無煩惱。超越三界,就能離心靈的火宅,怖畏等等,煩惱、闇蔽,完全都能夠脫離。

修行,內修外行不能缺少。

心想的慈悲,沒付出力量,這不代表慈悲。

慈悲是人所需要之時,能夠馬上付出,幫助他、減輕他的負擔,及時幫助他的急難等等,才是叫做慈悲,慈悲要付出,這叫做「外修慈悲行」。

慈悲幫助人的方式有很多,付出必定要用「善巧方便」。

「善巧方便」受幫助的人,感覺很有尊嚴得到幫助,付出的人得到很歡喜,叫做法喜。

就像海燕颱風登陸菲律賓,慈濟人用尊重的愛去付出,用善巧方便的方法去給他們幫助,幫助他的家園復健。

這種付出無所求,對方得到尊嚴,用他的勞力來復建家園,內外的身心都莊嚴了。一片廢墟因為有愛,他用他的苦力去整理恢復了家園,那分的繁榮起來了,生機也展現出來了。

付出去的人,心很歡喜,已經造福在這塊土地。這塊土地上的人感恩,感恩著這群來自全球,愛心的力量付出,來自於慈濟團體,所以看到「藍天白雲」,大家都是叫著:「慈濟!慈濟!感恩慈濟。」

彼此之間那種感恩與愛,莊嚴了人與人之間,也造福了那個地方,這叫做「為福德莊嚴」。

付出是無所求,這是佛所教育菩薩的心懷,這就是「內修淨智慧」。用種種善巧方便,慈悲的行動,付出之後心無染著,只是歡喜,用這個方法去救人很法喜。

學佛之後依照佛菩薩的教育,修慈悲行,了解眾生苦難用善巧方便的方法,造福人間,彼此莊嚴。

彼此感恩互相用愛就是最清淨,沒有其他的貪、瞋、癡,種種的複雜煩惱在其中,全都沒有。所以,用這分清淨智慧「入群無染著」。「入群無染著」增加了修行的慧命、智慧。

諸佛菩薩,在這「五趣雜居」裡,永遠利益眾生,所以與眾生同居,同住在這三界火宅裡,教育眾生。(2021.11.13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