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7 21:42:21Tellme

【靜思妙蓮華】《安樂行品第十四》髻珠喻讀書心得筆記(二十九)

證嚴上人開示:「智慧能洗煩惱之垢令無染著,譬智慧法喻水。心性本淨,因根,緣境諸過為垢,故以智慧淨水,洗除根塵心垢;智慧力破惑闇。」

「智慧能洗煩惱」人間煩惱無明,苦不堪!煩惱垢穢污染我們滿心,整個心都是煩惱垢穢。智慧就譬如水,本來根本清淨的本性,要用智慧的水來洗滌。

「根」就是五根,「塵」就是五境,外面的塵,種種的境界。看到什麼東西,我們會起心動念,歡喜和不歡喜。要用智慧來看外面的塵境,懂得善解就是有智慧的人。

「靜思惟修」,就是清淨無染的思惟,也叫做靜慮。

「靜思惟所對之境,歸敬而研習之義」這個靜思的境界,這個靜思惟的境界,我們是專心一志,用敬重天地之道理,我們不斷來研究。

「靜慮者心體寂靜」心就是要寂靜。

「能審慮思惟」。能審慮,能夠好好去分別它,好好去考慮它,去思惟這些道理,能夠分別。智就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他能夠細思,能夠好好去分別這裡面的道理。

「三昩」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很多,有關我們的心境,思惟、靜慮、靜寂清澄,這都是我們的心體。我們原來清淨的本性,是外面的污染,讓我們的心緣著境界在起無明,原來我們的心,是這樣這麼的靜慮的心體,這麼寂靜,它能夠有充分的智慧,能夠來審慮思惟,好好地靜慮,好好來思惟這裡面的道理。

禪定就是叫做「三昧」,三昧所譯過來,就是「心定止,安住寂靜」。

佛陀初轉法輪,本來就要給人「寶珠」了,他所得到的天地宇宙萬物真理,人人本具。所以決定「開權」。就是使用這個「權」,就是方便法,開方便門,開始從「苦集滅道」開始。這過程大家知道,從「阿含」而「方等」,而「般若」等等,這樣一路走過來,到最後就是要講的,那就是《法華經》。

佛的時代作戰,大將軍坐馬、騎象,但是步兵,一切的兵,都要用走的、用跑的。就譬如佛有賢和聖,這些將,賢聖,就是有象、有馬車。其他的兵眾就是要步行,去衝。

「名賢能」就是「賢善」。就是賢,很能幹,有智慧,又是很善良,這叫做「賢」。

小乘初果那就是賢「二三四為聖。」二果、三果、四果,因為他們已經開始,漸漸走入道理了。

若到達了「十地」叫做「聖」。所以,「諸魔王不肯順伏。」就是表示小王不順的譬喻,這就是在合譬喻。

「諸魔王」魔王就是心魔,五陰煩惱和死魔,這都叫做「魔」。

這個「五陰」色、受、想、行、識,這些都是煩惱。

人生,生、老、病、死,這都是最威脅人的事情,所以「行入修進」,走在這條修行路「道業將成,震動魔宮」。

釋迦佛修行,他降魔,因為他修行到了將要成道之時,所有的煩惱、無明,全都浮現出來,他就要一一去降伏,所以叫做「震動魔宮」。

「由修持戒定慧,能斷三界生死因緣之苦果;持戒定慧名無漏因即道諦,能斷三界生死苦,證真空涅槃寂滅之樂,是真空無漏果即滅諦。」

「由受持戒定慧」好好用心,戒、定、慧,追求佛法最根本。

用心修持,精進,用心學習戒、定、慧;戒、定、慧,也稱為「三無漏學」。

持戒,要「戒無漏」在家居士要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簡單這五項要守得好,這叫做在家戒無漏。

現在社會複雜了,人心起伏不定,除了五戒,慈濟制定了生活中的十戒,也都要謹慎修持,這是面對生活,舉止動作、待人接物,不論是交通問題,或者是家庭,對父母等等,除了佛法,教導我們的五戒,還有慈濟十戒,更要好好用心。

持戒定慧的因就是種子,戒定慧的因,名叫做「無漏因」,就是我們的道心、我們的根,道根要堅定,這叫做持戒定慧的因。

善根因緣成熟了,就像那顆種子在我們的心地,我們心的小乾坤裡,有因緣都很成熟,有大地、有空氣,我們心靈的環境,我們要不斷製造好,我們心靈的環境。這個空氣清淨,內心的氣要很清淨,要不斷吸收法。

法譬喻水,外面的法,來滋潤這大地的種子,內心清淨的氣氛能夠增長,我們種子,讓它能發芽,能夠從小樹成為大樹,因緣都很成熟,那棵大樹,就是能夠產生無量數的樹種。

只要一粒種子的因緣進來了,就能夠「一生無量」,而無量的法,就是從我們接受進來的種子,不斷不斷以事會理,以理來發展事,有為法。將這事理會合,有為法在人間都是善法,都是軌道。

有這個戒律、軌道,守在戒律,應用在善道,這叫做無漏因的種子。

持戒定慧的因,叫做「無漏因」,粒粒種子都在,粒粒種子,都能再發揮它無量數的種子,成為菩提林。

這就是道種,就是道種智,叫做「道諦」。

因為這無量智慧的種子,能夠斷三界生死的因緣,斷了苦。

這個苦的因緣斷除了,自然我們持戒,這個無漏的因,粒粒的種子都沒有讓它漏掉,粒粒都是在我們的心裡,我們這個道種,道的種子,那就是道理,理就是「諦」。

要很用心,持戒、定、慧,自然那些無明、煩惱的雜草,就都完全去除了。

法王,因為所得到的就是法的國度。人人已經靜思惟了,就是禪定,就是三昧,叫做正善行方向正確了安住正善行,那就是定力,那就是智慧。

這個力量已經得到法,這就是心地,我們的「心王」。

我們若降伏了我們自己的心念,降伏、克服了,種種的困難、難關,我們自己的心念一轉,人、事、物完全沒有困難,我們也會很歡喜,所以叫做「其有功者,心亦歡喜」。

佛陀觀機逗教,漸漸引導,體會到道理有深、有淺。根機淺的人,還不能用很大的法給他,還是要隨機逗教,看他的根機進步,隨他的根機給他教法。

「佛心亦復與之,教以妙諦」道理再一段一段來教育他,看他的程度,來為他施教。就是合前面「隨功賞賜」。

就像慈濟從慈善開始,慈善已經有這樣的種子了,把握時間了解人間疾苦。病最苦,所以就用醫療,開始鼓勵大家。慈善為基礎,醫療要再進行,來完成了醫療的志業也就是這樣,才有這麼品質高的醫療在東部。

醫療建立起來了,有很好的醫生在搶救生命,解開了身苦病痛的苦難,但是要再為未來想,需要的是教育,需要培養醫生、護士,醫療各科的醫技都需要,醫療人才全都要培養。

所以,護士學校、醫學院,前後教育的志業,這樣就將它完成起來。

大家做得覺得很有價值,很有意義,很歡喜,我付出,我很甘願。所以不斷地精進,在人群中付出無所求,到達「三輪體空」。

自己的慧命一直在成長,利用我們的身是載道器,我們已經開始能夠幫助自己、幫助別人,我們不斷離此岸而到彼岸,離這個惡濁的心態,已經慢慢到那清淨的世界。我們的環境,我們的心靈的境域,清淨的地方,無不都是在我們的心。所以,「適應根機示教,令其聞之心生歡悅」。

佛陀對那些弟子,也常常褒揚他們:「你去除煩惱了,你斷除這樣的無明了。」也常常在鼓勵他們,也鞭策他們。所以,鼓勵就是讚賞,欣賞他,鼓勵他:「你修得好,做得對。」給他們解脫之道。一樣一樣的道理,這種無漏智要一步一步向前走,給他們《三十七助道品》。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還有「五根」、「五力」,還有「七菩提分」,還有「八正道分」,這叫做道,這叫做「道諦」,就是道的真理。

道的真理,戒、定、慧,戒定慧,無漏的因,那就是我們已經入這個,中諦的道理中,就是在這條路,兩邊在種樹,中間這條路,我們在走平坦的道路。那就是要用這樣,三十七種,將它鋪過來的路。

根力「即七科中根力,修此根力,不漏落於六道生死,故名無漏」。這就是《三十七助道品》,叫做「七科」。根、力都要合和起來,這叫做「無漏」。

若能夠用這三十七助道法,自然漸漸煩惱去除,這三界生死我們就能夠解脫了。(2021.10.27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