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15 01:47:00高木
【香水】與【火線交錯】
今天看了【香水】與【火線交錯】,也是很難讓人遺忘的一天—因為我真的很難評價這兩部電影到底是不是我心目中的好電影。
【香水】前面表現的手法就像是【沈默的羔羊】一樣令人不寒而慄,剝奪女子美麗年華的目的是要將其作為香水、衣服。但是葛奴乙不同於漢尼拔是一個高智慧的犯罪人才,他唯一的天賦就在於過人敏銳的嗅覺,及不屈不撓的執著。也因此,他用各種方式試圖殘殺女子、製造香水,用以「保存」的過程也才會讓人覺得不寒而慄。
【香水】讓我覺得它呈現最完整的方式是它直率的使用了旁述。依照我個人的經驗,除了【沈默的羔羊】、【阿甘正傳】和【魔戒三部曲】之外,我幾乎沒有看過幾部呈現手法能夠超越原著的電影。
最主要的理由是,小說永遠能夠交代得完整,不會留下很生硬的切面,而且它能夠精確的描述電影角色的內心狀態。電影很難去描述這種態樣,頂多讓主角試著揣摩表情,但是再生動的表情也難脫喜怒哀樂、哭笑不得,觀眾永遠看不到背後應有深沈的、複雜多元的理由。
【香水】就透過描述,間接的讓劇情能夠順延下去,讓你能夠不會覺得受到視覺理解上的障礙,而且它只在枝節的地方著手,這是我覺得它很高明的地方。
只是電影和小說畢竟不同,小說提供的是一個無止境的想像空間,電影卻有其侷限性,所以【香水】從驚悚懸疑一路行進到科幻神秘就顯得突兀。或許在編劇上應該做一些調整,但是我還是看得目瞪口呆,畢竟無數男女在我面前脫光光這種視覺經驗也不會太多。
【火線交錯】的評價其實非常兩極,我完全能夠理解這種狀況,因為我也不知道該怎麼給它一個具體的評價。事實上,我真的覺得它的敗筆大概還是在劇情的撕裂上,這種多角線的手法,即使出於同一個編劇,但是在表現上就遠遠不如【馬奎斯的三場葬禮】,相形之下【火線交錯】的連結點實在太薄弱了,用以連結四個時空實在是太力有未逮了。
這四個情節如果分別獨立,我每一個都會給滿高的評價,尤其是在表現摩洛哥兄弟手法的大膽狂放,以及日本父女感情變化的深沈潛移上,都算是很發人省思,當然很多人也會覺得太過矯揉(我個人是覺得還好,沒有覺得噁心)。
尤其是它凸顯了很多的矛盾,其中摩洛哥弟弟在山壁上自慰、偷看自己的妹妹洗澡,還有日本聾啞女孩的…大膽行徑,都在表現一種宣洩,想要抒發、被尊重、被理解的慾望,當然,表現手法或多或少都和性作了連結。
墨西哥那條線就真的讓人哭笑不得,相反的,摩洛哥那條線其實劇情是最單純的,但是我想布萊德彼特和凱特布蘭琪都將有喪子心結的夫妻詮釋得很好,凱特布蘭琪嫌棄摩洛哥那段尤其生動。不過說實在話,好萊塢的兩大明星在這部電影的影響力其實滿低的。
這部片的關鍵在於「聆聽」,因此有影評挺聰明的用「聽得到嗎?」、「聽得懂嗎?」「聽得見嗎?」來作表達,算是很高竿。可是其實「聽得懂」就能夠取代這三種意向了,因為劇情中的每一個角色都透過各種行為和言語去和對方溝通,不是聽不見、不願意聽,只是對方「聽不懂」。
【火線交錯】的原文是巴別塔,那是聖經裡面的一個故事。事實上,它也試圖將人與主之間的不互信、不瞭解,以及欲透過人力卻改變一些什麼的概念放了進去,只是我還是覺得牽強、薄弱了一點。【火線交錯】最令人放不掉的地方就在於日本聾啞女孩為什麼要說謊,以及她到底和警官說了什麼,這一疑點。
網友nosweating的說法很合理:「我是猜想那位母親的死因或許是在陽台舉槍自盡後墜落地面,因此父女倆說的都是真話,只是千惠子只『看』見後半段母親墜落,因為她聽不見槍聲。就好像她看不清友人與給她搖頭丸的男孩對她的真意一樣吧,或許是在說明一件事情的真相不能只倚靠一種感官去判定,或者單信一方說法吧。」但是我認為不貼近事實,畢竟千惠子很清楚警察不斷來訪,我不相信她到最後還是不知道母親的真正死因是槍傷。
我「猜」那張紙條是千惠子將一切向警官老實坦承,告訴警官當初母親跳樓自殺不過是她為了勾引警官的一個手法罷了。因為警官對她的擁抱與傾聽,能夠讓她重新去面對自己、瞭解自己,所以那是一封關於自己轉變的敘述(看篇幅是滿長的),我採比較不懸疑的看法,主要是我認為最後她脫光光那一幕不代表著「亂倫」,而是「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