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1 13:56:54台灣阿甘

代議民主VS公共參與:孰先孰後?

生活在現今的代議式民主制度之下,對於公民參與與代議體制之間的價值衝突似乎無可避免,究竟孰先孰後?怎麼樣的情況對於整體政治的運作比較好?這是本篇文章欲深入探討的。

 

        首先,我初步的結論與重點體悟是:在現代的代議式民主之中,「參與」不必然是一個絕對的價值,也許其仍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但是不能因為過度強調參與,而使得代議民主制度的精神被扭曲、甚或本末倒置。為何我這樣認為?以下為我更進一步的思索:

 

        第一、現代民主國家的規模通常都很龐大,而明顯不同於城邦式的小國寡民,因此,要讓每個公民都確實的親自參與決策過程,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過多而巨大的參與,恐怕將會讓每一個參與者的參與變得毫無意義。

 

        第二、即使透過電子投票等技術上的改進,而使得每一個公共政策都經過全民投票才做決定成為可能,這也不會是最好的方式,因為這有可能會造成政策的決策過程過於「零和」,缺乏彈性,甚至導致正反意見高度極端對立的狀態。

 

第三、漢彌爾頓說得很好,他說「給多數授與全權,他們就會壓迫少數;給少數授與全權,他們就會壓迫多數。」,因此,要設法避免把「全權」只交給多數或少數,而是把它同時交給多數和少數。代議制本身並不只是單純的回應多數人的要求,位居領導地位的精英雖然屬於少數,但仍負有一定程度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責任,也正是如此,才能盡可能避免錯誤地統治。作者舉得一個例子說得很好:一件事情在群眾的鼓譟之下,可能會被毫無異議的支持,但是在一個小型的委員會之中,卻有可能在經過深思熟慮的討論之後而被推翻。其實我們很難否認,只有在小團體的範圍之內,參與才是有意義的,人少反而更好辦事,更能解決問題。

 

第四,也是最後,貝雷爾森說得也很好,他說「假如所有人都深深捲入政治的話,群眾民主怎麼還能夠運轉。極端的興趣伴隨著極端的黨派偏見,並且有可能導致頑固的狂熱,一旦蔓延到全社會,他足以毀滅民主過程」,接著他繼續延伸做出結論說道「正是選民的分歧,由強烈感情趨使的行為和缺乏熱情的行為之間的平衡,使民主得以運轉」。我想,由這句話得出的結論已經很明顯,民主要能夠運轉,也許真正的關鍵不在於所有人的參與,而是熱情與冷靜之間必須尋求一個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