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1 13:57:43台灣阿甘

政論節目:是討論政治?還是討好觀眾?

現今我國媒體存在的諸多亂象之中,最有趣也最值得好好討論的便是「政論節目」,就「政論節目」而言,其最起碼存在以下數個現象(問題):第一、淪為黨同伐異的工具,在節目中,我們永遠只能聽到支持某一邊的聲音與意見,而看不到中立客觀的討論;第二、少數「專業」政論人的存在,在節目中,我們永遠只能看到固定的一群人掌握媒體公器、大放厥詞,而無法看到更多元聲音的加入、參與;第三、未經證實就爆料的風氣興盛,看政論性節目好像在看法院審判一樣,眾多名嘴根據一些不知從何而來、可信度到底為何的資料,便開始論判一個人或一件事情的是與非,而觀眾也就跟著加入,成為沒有充分證據便開始先入為主審判的「全民陪審團」。在看到了上述的現象之後,筆者想試著去提出一些想法或可能的解決之道:

 

         第一、要讓政論節目完全消失或客觀中立恐怕不可能,但多促成一些中立政論節目的開播並給予收視支持,卻是我們可以去作的。政論節目之所以會存在淪為黨同伐異的工具的現象,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媒體本身便已帶有特定的政黨立場,然而,媒體本身要完全中立客觀本來就很困難,因為其本身有著收視率的壓力,許多的觀眾感興趣的不是中立客觀的報導或評論,他們需要的是讓自己情緒更「high」的催化劑。也因此,這本身是一個短期內難以打破的聯結,要去馬上期待所有黨同伐異的政論節目都消失或全部轉為客觀中立,無異等於緣木求魚。然而,即使是現今,期待看到中立客觀討論與報導的觀眾群絕對還是存在的,而且筆者相信應該不在少數。也因此,如果能夠藉由這樣的收視需求,去促成更多中立政論節目或新聞報導的開播,我想是比較可行的。現今公視已經有一個「有話好說」的節目,已經很接近這樣的需求,筆者相信,只要未來有更多的觀眾提出這樣的需求,慢慢的一定會有更多這樣的節目出現。

   

        第二、推動「媒體素養教育」。基本上,對於媒體亂象此一問題,政府公權力介入不太可行,因為客觀的法律規範難以建立,加上媒體本身又有所謂「第四權」的角色存在,如果政府直接有權力可去介入媒體的內容管制,無疑地,這樣的分寸拿捏將會難以掌握。至於公民團結拒看,則難以構成壓力,因為一個節目要獲利,其實不一定需要具備很高的收視率,只要這個節目仍然有一部份的人非常愛看,且足以讓其節目獲利,那麼,就算再多人拒看,也不影響此節目的存續。因此,長遠來說,從公民教育本身做起,推動「媒體素養教育」恐怕是較有可能從根本改善此一問題的方法。然而,「媒體素養教育」該怎麼推行呢?

 

        首先,要先釐清「媒體素養」是什麼。簡單來說,「媒體素養」所指稱的是一種能力狀態,而「媒體素養教育」則是涵養該能力的教與學過程。根據美國1992年舉行的「媒體素養領袖會議」(National Leadership Conference on Media Literacy)中所提出的定義,媒體素養係指閱聽人有能力分析(analysis)、評估(evaluate)媒體內容,產製(produce)各種媒體訊息,達到愉快(pleasure)使用與溝通(communicate)思想的目的,並且有能力近用(access)媒體,表達對準公共議題的意見。

 

        也因此,我認為在公民教育上,可以有一些具體的內容、議題或途徑來培養學生這樣的能力。例如,在談到選舉、民意調查的相關主題之時,便可以藉機告訴學生民意調查的基本方法與概念,然後進一步讓學生了解,抽樣的過程、樣本的大小,甚或執行訪調的單位背景等,都有可能影響到該調查的結果,也因此,就可以讓學生之後在遇到相關的媒體報導時,可以更加增進判斷資訊真偽的能力。又或者,在談到經濟成長的評估之時,也可以藉機告訴學生,從不同的指標或數據,得到對於經濟狀況的評估和判斷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像是如果從GDP來看,也許某一國的經濟表現很亮眼,但是如果去細究該國的貧富差距指數,則會發現,該國的財富也許只集中在少數人身上,大部份都是貧窮的,也因此,就可以讓學生之後在遇到相關的媒體報導時,可以更加增進對於數據判讀與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問題全貌的能力。

 

      「媒體素養教育」在現行的課程架構之下,恐怕無法在高中以下的學校成為一個單獨的學科,事實上,這也不應該是成為一個單獨的學科就一定可以發揮效果的,真正要讓其能夠看出成效,應該是在各領域的教學中,都能夠適時的配合議題來融入教學。也因此,如果能在學生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之中(就好像環境保護、資訊應用能力一樣),加入此一能力,讓各科老師不得不在其教學中盡可能的融入對於此一能力概念的強調,相信會更加有效。而在長期的教育工作努力之下,自然能夠讓更多的人都能具備「媒體素養」,屆時,也許媒體的整體情況會因此改觀也不一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