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節氣生活美學:小暑暨小暑食俗文化體驗
夏日節氣生活美學:小暑暨小暑食俗文化體驗
時間:
主講人:韓良露
參加方式:報名費400元,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40名,額滿為止。
報名人數:20人
參加人數:12人
活動紀錄:
今天7月7號「小暑」,南村落邀請了民眾來到品嘗綠豆粥,體驗小暑食俗文化,開場
小暑前後,有個俗諺叫做「三伏天」,它的計算方式很簡單,從7/7號回推15天,也就是上一個節氣:6/22夏至,以夏至為原點,找到第一個庚日位在6/24,十天為天干一循環,所以下一個十天即在7/4,第三個庚日則在7/14,從夏至往後找到第三個庚日,就是第一個初伏,因此本年入伏為7/14,為什麼意較算三伏天?這三伏天時間位於夏至到立秋之間,通常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日子,民間的說法是「小暑過,溫風至」,小暑過後每日熱三分,大暑更熱。而最熱的日子就是三伏天,初伏過後,二伏計算方式從7/14一樣再加十天,日期是7/24,三伏則是立秋過後第一個庚日,則是8/13,所以今年的三伏天,就是從7/14到8/13,這就是維持30天的三伏天。
而並不是每一次三伏天都為期30天,如果某些年起伏的早,離伏的睌,有時會長達四十天,那就是長夏,不過今年是正常的。在中國,我們以四季和陰陽五行息息相關,春主木,宜養肝,夏主火,宜養心,秋主金,宜養肺,冬主水,宜養腎,另外中央為土,對應人體為脾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然而卻沒有火生金,火是剋金,因此夏(火)生土,土才升金(秋),所以土代表長夏,長夏過後才是秋天。一年四季中,因為火剋金,夏天才會如此酷熱。庚和辛都是代表金,如果火遇到庚,則會特別炎熱,因此三伏天是最炎熱的日子。
在以前沒有溫度計的時代,這樣計算天氣炎熱程度的方式,至今被公認是準確的,從漢代起,古人就認為這時節是「歇夏」的時間,就是我們現在的放暑假,然而現代人非常喜歡在暑假,也就是三伏天出去玩,這其實反而容易過熱而生病,古人玩樂也算時節,春秋是玩樂之時,夏日宜休息,冬天宜祭祀。
中國最早發現的節氣是夏至,第二個是冬至。早在夏朝之前,人們已有四個大節的觀念,有人用日晷發現某天影子會特別長,從而開始測量影子的長度來計算曆法。以現代天文學概念,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的那一天,就是我們北半球的夏至,也就是太陽照在地表上時間最長的一天。越高緯度的國家,照射時間越長,因此古代的「夏」有「大」之意。
春天,人人都在算花期,其實陽光的能量,決定了花開的順序,櫻花因為瓣數多,所以春分後才開始綻放,而在之後的月圓日盛放。牡丹瓣多而大,所以會在春日最後盛開。人在城市生活,有時會對周遭環境較不敏感,因此我們可以反用節氣的知識,使我們提高對於自然的敏感度,為生活加入一點點詩意,一些與自然的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