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食俗文化體驗
端午節食俗文化體驗
時間:2011/6/6(一) 15:00-16:30
主講人:韓良露
參加方式:報名費400元,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40名,額滿為止。
報名人數:37人
參加人數:23人
活動紀錄:
6月6日適逢端午佳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下午的「端午節食俗文化體驗」南村落為每位到來的民眾準備了一束端午艾草、菖蒲和榕葉,還有著蜈蚣、蟾蜍、壁虎、蠍子和蛇的五毒圖與古代詩人所做的端午節詩詞。今天陰曆節日跟重要的陽曆節氣在同一天,查黃曆可發現今天是陰曆的五月初五也是陽曆的六月初六。華夏傳統以天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序。韓老師也談到很多人想認識想學習中國文化,然而,若是不了解中國對陰陽的看法,也不能夠深刻了解中國文化。
韓老師說到許多年輕的一代不知道黃曆是什麼,不知道黃曆和夏曆的源頭很可惜,夏朝人定的寅月(一月),為一年之始這時農人要去春耕,是大地一片死寂後大地開始重新生長,也正是社會生命循環的開始。老師還問了在場大家幾個問題:「孔子做春秋為什麼不做夏冬?」看似簡單的問題,但在場的民眾卻沒什麼人知道原因,韓老師解釋,中國說的春秋大事卻不說夏冬。得從古代天文學談起,古代天文學家用日規觀察日夜變化,看到了一年之中有兩天是日夜等長,也就是春分和秋分。天文學家、思想家從中體會出雖然老天不是天天平等,但總有兩天是平等的。這也是我們所說的其實人道比天道高尚,因為人道學的正是天道美好的地方,而不學天道的殘忍與不公。比起春秋,夏冬當然就顯得日夜不均。很多我們熟悉的東西只要稍為探究一下就明白了,黃曆的源頭是夏商周的夏,以寅月開始過年,五月也是寅、卯、辰、巳、午的午月。許多習俗、說法在韓老師的解說下就顯得十分易懂。
談到端午,除了大家熟知的習俗、由來等,老師也介紹了端午節必吃的粽子,各地各時都有他們不同的粽子食俗。除了我們常見的粽子,還有人是包竹筒飯或角黍,角黍形狀似牛角,粽子早期的包法都像牛角,是後來改良後才像這樣的形狀。談到早期的粽子的口味,多是鹼粽,一樣使用糯米不同的是用稻草灰燒成灰燼加水去煮粽子,讓粽子含鹼,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糯米吃了不能消化會讓胃分泌許多酸,而用鹼去中和酸。這樣的粽子其實是很健康的,只是後來人們不燒稻草了也嫌麻煩,而用化工鹼去添加,這樣就不健康了也少人買了,如此的口味消失少見實在很可惜。
台灣也有句俗諺說道:「還未食五月節粽,破裘不甘放。」意思就是日子不過端午還不能收長袖衣被,因為天氣還在忽涼忽熱的轉變,要等到了端午才會進入夏天,這是前人的智慧,以今年為例,幾天前夜晚還會吹著涼風,而這幾天連續的高溫,正宣誓著夏日的來臨。活動席間,為大家準備的端午節小點:滷鴨蛋、仙草茶、有著春夏秋冬字樣的綠豆糕、日本端午節常吃的紅豆餡柏餅,陪大家度過了消暑的端午佳節。
活動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