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20 19:37:57Eric

TKD 現代力學

TKD 古典力學仍由 ITF 所延用,力道發揮以武術自衛防身為主,講究一擊必殺 (A knock-out blow)。WTF TKD 偏向運動發展,以競賽為主,速度決定一切,得分比擊倒重要,產生不一樣的力學理論,包括爆發力與人體黏彈性應用。

一、(瞬間) 爆發力 (Explosive Power)

力道分為力量 (Strength)、速度力量 (Speed Strength)、爆發力 (Explosive Power),三者定義不盡相同。力量與速度為肌力 (Muscular Strength)、柔軟度 (Flexibility)、有氧力 (Aerobic Power) 之展現,現代研究認為真正同時具備力量與速度的力道是爆發力 (瞬間爆發力),而培養爆發力透過 "增進式" (Plyometrics) 訓練。

增進式訓練指將肌肉先做離心收縮 (Eccentric Contraction) 後接著馬上做同心收縮 (Concentric Contraction),講白話點,就是先使肌肉拉長 (Stretch) 後接著讓它縮短 (Contract),此時可大幅增加力道產生,亦即產生爆發力。

將橡皮圈拉長後放開,橡皮圈即飛射而出,拉的越長放開後飛出力道越大,這是古典的力量訓練法。增進式訓練法認為,若可在橡皮縮短過程中加上推力,則爆發力更大,此即肌肉爆發力來源。

此爆發力是由肌肉組織的黏彈特性而來,肌肉拉長時會儲存部份能量,若可立即再將肌肉縮短,則可釋放所儲存之能量而增加力量與速度,拉長的程度越大、拉長與縮短間隔的時間越短,所產生的力量與速度越大。若拉長、收縮之間的時間太長,拉長時所儲存能量轉換為熱量消失,則無法產生爆發力。

增進式訓練的關鍵,在於肌肉縮短而產出力道之前,先給予事先拉長 (Pre-stretch),代表性的訓練項目:
(1) 彈起擊掌式伏地挺身 (伏下時臂肌 pre-stretch)
(2) 從 60cm 高處下墜後再跳起來 (下墜時腿部 pre-stretch)

二、黏彈性應用

黏性 (Viscosity) 可做能量儲存 (Energy Store),例如橡膠被壓縮後並不會立即彈起;彈性 (Elasticity) 可做能量釋放 (Energy Release),例如藍球下墜後彈起,人體同時具備黏性及彈性。

人體本能即可做主動的能量儲存及釋放,但是一般所儲存的能量大部份會轉化為熱能消失。若可在主動釋放能量時再加上預先儲存能量之釋放,則速度與力量發揮更大,此即上述爆發力增進式訓練的理論基礎。

黏彈性除應用於增進式訓練外,也運用在運動技巧上,最明顯的應屬棒球及高爾夫球的揮桿前準備動作。在 TKD 應用尚屬起步階段,但已使許多技巧方式與以往大不相同,例如:
(1) 踢擊前蹬足 (Pre-stretch)
(2) 所有踢擊前皆先屈膝 (Energy Store) 再彈腿 (Energy Release)
(3) 後旋踢由過去的 "後跟踢" (Spinning Heel Kick) 或 "後勾踢" (Spinning Hook Kick) 改為 "後鞭踢" (Spinning Whip Kick)。做 "後鞭踢" 時,轉身屈膝提腳的同時蜷縮身體 (Energy Store) 後再將腳拋出同時伸開身體 (Energy Release)。
(4) 後踢由後側踢或轉身側踢 (Turning Side Kick) 改為直接後踢,原理與後鞭踢相同。

其他與古典理論不同之處,包括為求速度而將步法以立姿取代蹲姿、不做大幅扭腰、不須由上而下出力等。

Copyright (c) 2004 Eric Chua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