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21 16:44:11JH.S

社區營造案例_福島縣三島町

http://163.29.71.211/tccv/tccv06.html
http://www.bnext.com.tw/LocalityView_2619

談到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福島縣三島村是很值得參考的案例。 30年前,它是個荒涼的山中小村落,展開藝術村計畫, 使它有了生機,而從頭參與這計畫的宮崎清,則踏上了他的社區營造之路。 撰文=瞿欣怡
深入報導
當年帶著一隻筆、一台相機、一本筆記本就下鄉的宮崎清,現在是日本千葉大學工學部部長,除了長期下鄉做社區營造,在大學裡,他更培養出無數的學生。現任教於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認真推動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黃世輝副教授、范以欣助理教授都是他的學生。
宮崎清每到一處地方,總有人問他:「請問我們這裡的寶藏是什麼?」他無奈地說:「這是最難回答的問題,我是個外來者,沒有資格說你們有什麼寶物。」
宮崎清堅持,地方的好要由地方的人來發現。回想起剛到三島町時,村民老是說:「我們這裡什麼都沒有,一年要下5個月的雪,87%是山地,哪有什麼寶?」宮崎清堅信:「歷史會透過時間來傳達。一個有人類生活50年、100年的地方,怎麼可能什麼都沒有?」


人的產業信賴最重要


在他眼中,閃耀著光芒的積雪大地、融雪後流動的潺潺溪流,甚至是農家餐桌上放著的手編草籃,都是珍貴的寶物,但是村民得自己看見。他花一兩年才改變村民的想法,更花了數年時間與村民們合力推動「生活工藝」、「有機農業」、「故鄉自豪運動」、「願嫁三島町運動」等,成為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相當成功的例子。
宮崎清根據數十年的經驗,歸納出社區改造成功的要素:信賴主義、樂觀、全員參與以及在地的力量。
「信賴是社區總體營造最重要的精神。」宮崎清說。社區營造是「人的產業」,這樣的產業不是砸錢就會成功。而要村民有共鳴,彼此信賴,才動得起來。人活了,地方就活了。
有了信賴感之後,還要樂觀,否則很難支撐下去。宮崎清開始在三島町辦研討會時,只有5個人來,可是他沒有沮喪,反而很樂觀:「有5個人,太好了!」有些地方辦活動非得要來100人才算成功,見到冷清的會場,馬上認為沒希望了!但是宮崎清說:「我們要相信人,要樂觀。第一年來5個人、第二年來20個人、一直努力到第五年,就會有100個人!有恆心,才會成功。」


人的故鄉,是最美的地方


每到一個地方,宮崎清都會對當地人說:「自己的故鄉自己做,才能傳給你的子孫。我老了也要回到我的故鄉富士山。」宮崎清常引畫家高更的話:「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要往何處去?」他常說,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要回歸的故鄉。也許,讓故鄉更美好,是他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時,最深沉的想法。
對他來說,社區總體營造最重要的,不是觀光獲利,而是要讓生活在當地的人,都能很舒服自在。許多社區擔心過度觀光化會破壞環境。在英國,如果想到鄉間遊玩,就必須忍受在羊腸小徑上開車的不便,因為他們不願意為了開發鄉間而開大馬路,最後的代價會是鄉村消失。宮崎清說:「住在這裡的人最重要,這是屬於他們自己的社區運動。為了觀光才發展社區是行不通的。觀光客來真的是好事嗎?」
宮崎清也在深山發現對工作與素材的珍惜之心,那是都市中早已消失的美感。他說:「日本人對山裡的一切動植物,不會說我們『拿來用』,會說『受領』,那是人對大自然的心意,是從山神那裡,受領一份禮物。」
宮崎清以深山葡萄為例,山葡萄又酸又小,根本不能單獨吃,所以就做成果醬。葡萄藤整理之後,還可以編成草鞋、箱子、毯子。而樹藤上一節節的球,可做成水果盤或裝飾牆壁。從山裡受領來的東西如果浪費了,對不起山。這是日本的生活美學,尊重素材、要有「愛」、「心」。用愛心做出來的物品,有自然觀,又愛護地球,這樣的心意傳達給使用者,就是一種商品美學。


人的想像力創造更好的生活


問宮崎清,什麼是好的創意,他說:「最好的生活創意,就是人可以樂在其中地生活著。人類是會創造道具、利用道具的動物,會用想像力創造出好的生活。」好的創意永無休止,就像人類永遠追求更好的生活一樣,我們永遠在路上。
他還自創了「Glocalization」這個字,笑說在字典裡絕對找不到,這個字結合了Globalization與Localization兩個字,意思是有宏觀的世界觀,和踏實的社區行動力。再小的村落,只要能透過每天小小的努力,將社區的資源特色提升,總有一天,會成為國際性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