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31 01:41:05尚未設定

明天,台灣向前走,要走去叨位?

轉貼自中時電子報 03272004 作者:王明霞


與世界接軌的方法


 ⊙王明霞 這陣子,政治新聞佔據了大篇幅的媒體版面,相形之下,其他消息都顯得微不足道。不曉得有多少人注意到,前天,國際建築界相當於諾貝爾獎的最高桂冠「普立茲克獎」,公佈了今年的得獎人。而吸引我注意這則新聞的,除了得獎者扎哈‧哈蒂是普立茲克的第一位女性得獎人外,還有她的作品。

 在哈蒂提報普立茲克作品中,最新一件是台中古根漢美術館的設計。換句話說,獲獎固然是因累積了過去作品的精采資歷,但她受到建築界更進一步的給獎肯定,卻是因著台中古根漢美術館的設計,開花結果。這是第一次,台灣有了與國際性建築接軌的機會。

 當札哈.哈蒂接獲來自台灣的祝賀時,也同時表示希望這個獲獎的案子,能夠盡快在台中落實。相隔一天,卻在中國時報看到美國古根漢基金會人員表示,哈蒂已將這個設計案從她作品名單中抽掉,因為她認為,台灣不會進行古根漢建館的計畫。這當中的轉變,除了對台灣動盪的局勢缺乏信心之外,最主要的因素,實則來自於缺乏中央實質支援;畢竟,興建古根漢所需的龐大經費,非單一市府所能承擔。

 我不是學建築科班出身的人,也未從事相關行業,會注意這類新聞,純粹只因為喜歡欣賞建築。

 曾為了看柯比意的的廊廂教堂,千里迢迢跑到法國偏僻小鎮山上,只為親炙大師獨具風格的作品;當時隨手翻閱教堂內的留言簿,看到許多來自世界各地朝聖者的感動,才驚覺這座孤僻的小教堂竟有如此魅力。也曾流連在高第的聖家堂中,驚嘆一座尚未完成的建築,竟能引動全球絡繹不絕的人潮前往。

 與哈蒂同樣獲得普立茲克獎的赫札與迪謬羅,幾年前將一座舊發電廠改建為廣獲博物館界與建築界讚譽的泰德美術館,目前已成為英國當代藝術殿堂及倫敦著名的建築地標;更遑論由法蘭克蓋瑞設計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本身,加上當地周延的都市規劃,是如何帶動了全球驚人的觀光潮,進一步將這個西班牙偏遠城鎮的地位,提升至國際舞台。

 這些內涵與外形兼具的建築,讓它所佇立的城市,有了被世界注視的眼光。反觀台灣,瞬息萬變的政策、政治角力與政治議題,已耗去人們太多力氣,我們似乎不再有凝聚深耕文化藝術的能量。

 回想兩年前,親自走訪紐西蘭拍攝電影魔戒的場景,聽當地朋友說,原本許多偏遠少有人跡之地,因拍攝電影的緣故,由國家出動軍隊開闢道路或搭建場景,全民總動員協助電影的完成。看在我這台灣電影人眼裡,由政府動員協助拍攝一部電影,簡直是天方夜譚。然而,彼得傑克森的確是在這樣的支持下,完成了這部改寫影史及紐西蘭世界地位的電影。

 其實,紐西蘭對於彼得傑克森的支持不僅是魔戒,有機會看他早期電影的人,很難不被那瘋狂的創意與想像力打敗,而提供他這些拍片資金的,正是紐西蘭國家電影局。

 吸引世界注視台灣,方法很多;深耕台灣,也不該在緊握本土資源的同時,卻失去擁抱國際的機會。政治的紛爭是短暫的,藝術與文化,卻是讓國家深耕與繁衍的最厚實力量。我們高喊「台灣第一次,世界都在看」,究竟,要讓世界看到什麼?

 (作者為電影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