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09 17:37:09Freya

Talk to myself and share with u *~* (2)


 

 

慾望

每個人都有

在於怎麼去控制

人越大

慾望慾越複雜

最近的我

常和自己的慾望搏鬥

so

希望下面這些東西

能有幫助

 

~~~~~~~~~~~~~~~~~~~~~~~~~~~~~~~~~~~~~~~~~~~~~~~~~~~~

 

人言無欲則剛,其實有慾望並沒有錯

 

慾望是蜜糖,慾望是毒藥,慾望讓人生,慾望讓人死

 

浮浮沉沉人生路,無欲無求自在仙

 

重要的是將慾望控制在理性允許的範圍之內

 

以理性控制慾望,以自省駕馭人生

 

有慾望不是罪過,慾望生能諸般煩惱,慾望也能成諸大事業

 

 

 

慾望的真相

 

 

  據說蜈蚣剛被創造出來的時候,一隻腳都沒有,但是它可以爬得像蛇一樣快

 

可是當它發現羚羊、梅花鹿等其他動物都跑得比自己快時

 

他心裡想,「他們有腳當然跑得比我快,這不公平。」於是它向上帝乞求:

 

「仁慈的上帝啊,讓我也擁有屬於自己的腳吧。」

 

上帝他就把蜈蚣帶去選擇它想要的腳

 

蜈蚣拿起這些腳,好像每一隻都很有用,每一隻都捨不得放下

 

結果大家當然已經知道了

 

人類的慾望如果控制不好,就會像那隻蜈蚣一樣被慾望拖住了生活的步伐

 

拖住了本身的靈性。為人類無休止的慾望悲哀!

 

我們每個人都在慾望的海洋裡遨遊著,永遠到不了岸邊!

 

 

 

 

名利場

 

 

  在我們這個世界裡,騙子真是多得很

 

可是智者已經把許許多多的小騙子用兩個大騙子歸納起來,這兩個大騙子就是名和利

 

許多有修養的人士能夠避免利的誘惑,可是只有最偉大的人物才能夠避免名的誘惑

 

有一次,一個僧人和他的弟子在談論這兩種俗慮的根源時說:

 

「絕利易,絕名心難。隱士僧人仍冀得名。

 

彼等樂與大眾談經說法,而不願隱處小庵,如我輩與弟子作日常談。」

 

那個弟子答道:「若吾師者,誠可謂世上唯一絕名心之人矣。」

 

師傅微笑而不言

 

 

 

 

慾望大觀園

 

 

  有一隻狐狸,看見圍牆內有一株結滿了誘人葡萄的葡萄樹

 

狐狸四處尋找進去的口子,想美餐一頓

 

終於發現了一個小洞,可是和這個洞相比,狐狸的身子太大了

 

於是,狐狸在圍牆外絕食了七天,終於把自己餓瘦了,幸福地躺在院子裡吃葡萄

 

可吃飽之後,它發現自己又沒有辦法鑽出去,於是只能再次絕食,把自己餓瘦了鑽出去

 

最後的結果是:回到圍牆外的狐狸仍舊是原來那隻狐狸

 

 

 

 

 

幽慾望一默

 

 

  在後世關於莊子的逸聞趣事中曾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座有靈氣的洞穴,裡面有數不清的寶物。人們都想去靈穴取財寶

 

但進入靈穴有個規定就是必須先交出半顆心

 

然後人就變幻成豺,這樣才能憑藉利爪去撕奪爭搶一份寶物

 

然後出洞穴後就可以索要回那半顆心,變回人形

 

一個書生認為自己修心有道,就準備去靈穴探取寶物

 

他交出半顆心後,立刻變為豺,進入洞穴...

 

then...

 

 

 

 

 

真我風采

 

 

  老子在他的學說裡開端就說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生活中一些真的樂趣只能用一顆自然的心靈去感受,真是最難得的

 

因為太多外物遮蔽了人的靈性

 

「藐天地之一粟,慕滄海之無窮」

 

一個人如果沒有勇氣去看自己的真心,保留住自己的一些真性情

 

生命就難以像流動的水那樣輕靈自然,因為渾濁所帶雜務太多

 

所以停滯不前,甚至變成一潭死水

 

 

 

 

笑傲江湖

 

 

  「天下風雲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

 

人只要生活在社會中,就要在這個社會苦海裡掙扎

 

為了生存,為了活得更好,有時在我們的社會裡,也無非就是用時間換空間而已

 

辛苦一生,為房子、車子奮鬥

 

能樂觀地在其中生活的人固然能在心態上輕鬆一點

 

悲觀的人終其一生也無法擺脫心靈的煩憂

 

究竟是這個社會出了問題,還是我們出了問題?

 

沒有人能夠講清楚這個問題,只知道,這個社會我們永遠也不會滿意

 

 

 

~~~~~~~~~~~~~~~~~~~~~~~~~~~~~~~~~~~~~~~~~~~~~~~~~

 

 

 

 

它是個很奇妙的東西

 

會愛上一個人不是偶然

 

是你的大腦在作祟....

 

 

 

Tufts University的文理學院院長Robert Sternberg發展了一個關於戀愛關係的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認為完美的愛情由以下三個元素所組成:

 

 

1. 親密(Intimacy)

2. 熱情(Passion)

3. 承諾(Commitment)

 

 

 

親密是雙方於關係中理性與情感的聯繫

 

熱情是浪漫的程度

 

而承諾就是照顧對方的責任

 

當三者和諧地發展,戀愛的關係就變得圓滿

 

這三個元素可組成不同的組合

 

首先是非愛關係(Non-loving relationship),即三個元素都從缺

 

空愛之情(Empty Love)   就是指只有承諾的關係

 

可能是往日的火花燃燒殆盡,也可能這段關係從開始就只有承諾

 

入迷之戀(Infatuated Love)   就是一見鍾情──只有澎湃的熱情

 

有時這標示一段戀愛關係的開始  但如果往後不能發展出親密與承諾  那種迷戀終會蒸發掉

 

浪漫之戀(Romantic Love)  建基於親密及熱情  在一個強烈的情感層面下發展出來

 

虛幻之戀(Fatuous Love)  就是當人們被熱情及承諾所推動而生的戀愛

 

就像是閃電求婚的那一種

 

喜歡(Liking)就像友情    包含了親密──一種很親近的感覺

 

夥伴之情(Companionate Love)是比喜歡強烈一點   而且包括了承諾

 

這就是經典的「最好朋友永遠一起」(BBF, Best Friends Forever)

 

建基於無條件信任及強烈的親密與承諾的關係。

 

 

 

 

愛你到恨你

 

 

Sternberg亦研究完美戀愛的相反,以及發展出恨的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Hate)

 

他認為完全的恨亦是由親密、熱情及承諾所組成,但方向截然不同

 

恨人的人面對一個或一群人所引發出的憤怒及恐懼時,會變得十分激動

 

再者,他們對「貶低」被恨者亦很堅定

 

第三點是,恨人的人會否定親密,傾向一種討厭的程度。「你令我作嘔!」

 

 

 

 

 

愛/恨都會上癮?

 

 

是否有些愛會上癮,致使過量的多巴胺在腦裏游走

 

令我們無時無刻想見到及想到我們的所愛?

 

Rutgers University人類學家及《Why We Love?》 的作者Helen Fisher

 

對愛使人於社交上及生理上的反應作了廣泛的研究

 

 

 

我們腦內天然的多巴胺及血清素含量因人而異

 

有些人的腦內的含量有比一般人高

 

這種現象會否使人較易墮入情網或是把迷戀看成天作之合

 

例如,Fisher認為「浪漫戀愛」會導致過度著迷的傾向

 

在某些情況更會導發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多巴胺的神經傳送素上升,同時血清素的含量亦在減退

 

使人失去滿足及穩定的感覺

 

當杏仁體(Amygdala)及整個內分泌系統都處於亢奮的狀態

 

我們能看到人們因愛或恨而做出有趣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