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0 22:18:21lonely planet

2017/01/04如得法師講心經

很久沒聽如得法師的開示了.在1/4的北苑.[非主場],

開始前,法師先回答了上回的書面提問

問:既然宗大師已成佛,為何不在自己的淨土裡,而在極樂世界?

答:雖已成佛,但是為了度眾生,還是如此.就像觀世音菩薩,即使已經成佛,仍在人間一樣.示現是為了度化.
     人對苦苦厭煩,並非對苦厭離.
      你是否真正厭離?要省視.
是為了輪迴痛苦而去除嗎?大部分時候都是遇到人事問題,厭煩,想去極樂世界,
如果過得愜意,極樂世界就不重要了.
      再則,你去極樂世界,真的是為了成佛嗎?這也要省視.
      師長教誡在精進度有多駁斥,並非師父不要你去極樂世界,而是六度不全,要成佛,是困難的.        
如果視師如佛,佛都會導引眾生方便,重點是要以師長心意為主.

問:最低要多久修持儀軌一次
?

答:法師來建議的話,當然是一天一次,但以目前能力一周一次,108遍或是3遍都可以,以本身能持續為主,
      儀軌無廣中略的差別,只有細緻,念108或3遍都可以,剛開始的時候要花時間熟悉,熟悉後來,越來越快.
      不是有法師的例子說
由馬下跨到馬背上的時間,道次第已經完成,也有比丘尼在兩擊掌的時間,也完成.

問:35道光,沒有宗大師,難觀想,可否觀想師父?如何觀想我與宗大師的聯想?

答:觀想與宗大師的聯想,用五方佛的形象比較容易.
     在頂門之上,中脈往下,心間開八瓣粉紅色的蓮花[要粉紅色喔,不可以觀想紅色的喔],
宗大師落在花中,花合起來,宗大師心中放出光芒,花內的光依然存在,稍稍透出來,上面放半隻金剛杵.[這是不動之意],周圍再用絲綢布包起來.
     觀想時,壘壘淨白雲本在彌勒心間,左右手開而合掌,收起來宗大師至頂門而入,自兜率雲  牽到 頂門到心間.
     如果不熟練或是散亂,就比較難,不需要35尊佛都清晰,

問:往生連到兜率內院時,法師說觀想必須如幻如化,為什麼?

 答:觀想必須如幻如化,因為諦實想須淨化.

     下士道可求來生,中士道求來生就不對了.
       白善業是輪迴之業,
如幻如化,要超過白善業,就必須淨化.
     比較殊勝的生命型態是增上生,此是與三惡趣相反的.
     淨土也是增上生,[人,天都是]

     廣論裡常常出現"
增上生"
     一般說來,增上生有三個意思
     [藏文是三個完全不同的字,但中文都同樣用增上生];

     a句子裡的XX之"增上",是表示'緣故",
     b如變為名詞時,是更殊勝的生,
     c而'增上"暴惡
就是'強大的"的意思.

問:信奉廣行派彌勒,往生往兜率內院,如此比較容易下來?
答:極樂世界比較難行菩薩道,需初地以後才能自由進出,登地可以自由進出,有這限制,也                  可以累積資糧,也很好.但如果要快速成佛,就不能去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也是要學三士道,以密乘來說更複雜了,任何佛,都要需經過三士道方能成.至少要有戒,不管是八戒或是五戒.

     受八戒,要修諸淨業[施等助伴],要修無垢淨願,和發廣宏誓願,入兜率內院.
     淨土或是內院都是增上生,
     第一個要有戒律,其他有種種善業,淨土想得清晰,是心之所向,清晰觀想出的話,往生如同       壯士生臂, 那般簡單回來.
    第四是和與你想去地方的教主或是阿彌陀佛結下因緣等四個條件,才去得成.
    就像把你的收音機轉成阿彌陀佛的頻道,不過漢地不太強調這個.
    漢地光是念佛是無法的.
   
阿彌陀佛與上師無二無別,是上師相應法,也是正確.

問:法師的修持心得可否分享?

答:葛當派的種敦巴尊者說"心得不合適初業者分享"

      就像水杯的水倒入別人杯中一樣,如果給了人,自己沒水,如果自己沒水,也倒不出來,
    證量必須到初地才能說.必須到倒出來後仍有水,再跟師長報告後才能說.

   我知道,你們會說,那為什麼團體鼓勵大家心得分享?唯一解釋是心得不是證量,沒關係.
   格魯派宗大師的功德是瓶子裡的燈'暗暗內含光",就像磁杯裡的燈一樣.外面普普通通,裡面是亮得不得了,證量很大.

問:男女情慾必須斷嗎?
答:修下士道,情慾OK,往上就必須斷.因為那是不需要的,情慾是和貪著相應.


問:如何把觀想做得徹底?

答:多串習.兜率眾神頌如果已經背了舊版,就念舊版,法師都是念舊版,因為看熟了嘛,
    如果你原本就不熟,那就從新版開始吧.
     兜率眾神頌念好,就是最好的破瓦法,造善業比較重要,觀想是輔助

即使只對空性生疑,都會累積很大善業.
雖然長青班只會念心經,但多不懂,心經很難是事實.
思惟空性,必須結合菩提心,如果說空性大於菩提心,不就說阿羅漢甚於菩薩了嗎?
心經主要分成三部分,一是解釋經典名稱,二是頂禮,三是內涵.
但是中文流行本根據玄奘大師的版本,只有正宗分,
無流通分,無序分.
有正宗分就可以抓主意.

所謂心經的心是精華中的精華,剛開始的梵語是自印度翻譯過來的意思.

為何稱佛母?
因為三士諸佛都是由般若[智慧]波羅密多[到彼岸]而出,

所謂到彼岸,有三含意:道-菩薩道,果-佛遍智,教-教典.
藏人有17種版本,最大的有10萬般若誦.
有廣中略收攝,心經是最略的版本,是講佛一切的密意,即欲得緣起性空的涅槃.宣說緣起智慧.
而頂禮的部分,中文沒有.
序分,中文也沒有,當作補充資料
1共序分         如是聞一時,是指佛在世時[時間圓滿]
                       佛在王舍城[導師圓滿]
                       佛在靈鷲山[地點圓滿]
                       與大[表示眾多]比丘....[徒眾圓滿]
2不共序分[謂本經典才有]


**觀自在菩薩。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是佛陀入空性[法性空的三昧]
觀自在:看到的有情皆有能力使自痛苦中解脫,去除痛苦的自在.
行深:修行緣想空性時
照見五蘊皆空:五蘊代表一切法,一切法觀看自性皆空
度一切苦厄:煩惱被摧毀.自然自痛苦中解脫.

煩惱的次第為第一薩迦耶見,第二做諦實想,再來生貪瞋
如果了解這次第的話,此需耽著諦實真實存在才會生起[如同顯現的,會貪會瞋]

譬如,桌上有法師的錶,有學苑提供的杯子,還有擤過鼻涕的衛生紙,哪樣被偷比較心疼?
是錶,因為是"我"的錶
再來,偷走錶或是衛生紙,哪樣比較心疼?
認知的價值成了不同的判斷--
1執著"我的",這樣生出情緒高低,很多觀待
2我物分"我喜歡的"或'不太在意的"
3執著"價值的判斷"就是我心裡覺得很好的.-
-
如荒年的金子比不上麵包值錢,
如國軍轉進時候,一大袋鈔票買不到東西
所以價值由認知而起.由心安立而起.

如果將青菜丟給狗,狗不會開心,
"他"是觀待很多面相而成立,
如金子真有價值,應該任何時候都有價值,而非荒年比不上麵包

如果你認定有一定的價值,就會生貪,生瞋.

所以了解無自性,依著根源處拿掉-->可以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正宗分有三部分
1舍利子啟問的軌理[目前的版本無],如問善男子如何修行般若
2觀自在回答的軌理.
3佛陀隨喜的軌理

2"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所立法,能立因,譬如聲為法,是無常的,是所做的緣故.
包括資糧道[由聞思慧來修],加行道[由修慧來修]
色不異空-->色即是空.
觀待於色,色空體性是一.就是說色的空性與色,不會體性相異,體性
是一
.色的空性,本身就是空的.

"色即是空":色是無自性的
                       空並非無,色相的現起,是因為自性空而現起.

那甚麼是體性是一呢?
杯子的顏色無法離開杯子本身,杯子和杯色是一體兩面,體性是一.
體性是一,反體是異.如杯子反體是杯子[名稱不同即兩樣]
色是無諦實性的,一但有自性,不須其他因緣即存在.
色是依於抹個四攝處而成立,普特伽羅依五蘊而安立.

色法上的無自性就等於體性是一,反體是異.要觀待其他因緣,就不能說它有自性.
而補特伽羅是依五蘊而安立,所以是無自性.
杯子是杯子,我觀待杯子這四攝處而安立.如如得,必須有如得的身

龍樹菩薩言,認知所有色法,皆須觀待其他四攝處--->色即是空
色,無諦實,無自性,所以空[最究竟的存在狀態]
色法,就是無自性,無諦實.

"空即是色--無自性中,可顯現色的存在.由無自性中現起.
如杯蓋杯身等顯現,名言來說,是存在的,不然我用甚麼喝?如是無的話,我放在角落上,找不到假意
譬如:板子加上四隻腳-->桌子,
重要的是"心如何安住",
如果人坐在上面,是板凳,如果放名牌,是桌子.我們是用分別心去安立.
.但沒有"桌子"這物存在,如不是假意,桌子是存在的
桌子是存在的,不然麥克風無處放
凡夫貪著,安住寂滅邊,所以說空即是色.
觀待於色的空性而言,體性是一[空即是色],色的空性與體性是一
色是自性空,諦實空.體性非異.
色本身就是諦實空的本性.這個用幻化,用陽焰等喻來修比較易
如果不能,
鏡子裡是我的臉,顯現為我真實的臉,非真實的我.
用喻來說,如錶,毛巾等皆因觀待其他因緣而一.

色,色字上的空如非體性一的話,會有四過失:[這在現觀上有講,聽不懂,當種下習氣吧]
1色法vs色字上的空
    如色,異於色上空性,色無諦實,無自性,即非色的法性[即究竟狀態]
2證得空性的心,無法壓住諦實執
     對色的貪瞋,因知道是無諦實而被壓抑掉
3如果此顯示的方式就是最究竟的狀態,那就不必修道了
     如色 色的空性相異時候 修道的目的在對治無明[對諦實的對治],無明的根本是執取諦實.   佛見杯,不會視為諦實,人反之,必須修道,才能解脫.
       而薩迦耶見,是因執取而起,非緣到色的最究竟體性,無諦實
4粗重的繫縛[身心不堪的狀態]無法斷除
     體性是一,無諦實,所以要滅除貪瞋,如非體性一,粗重無法清除.法之上,沒有締實.

我今天好像是對一個牆壁講話啊,喔,牆壁會笑!這心經是三世諸佛的精華,無法半小時就懂,大家不要想"好難,聽不懂",要反覆串習.

如反體為一,[
瓶子的反體是瓶子]
有四過失:
1如同斷煩惱一般,煩惱等於煩惱的空性,煩惱之上的空性亦被斷掉了
2如同色法有不同形象,空性也應有很多形象,
    空性中融合一位的,如諸河流入海,是諸法一位.
     杯子的無遮,遮除那一分,是一樣的
3凡夫亦可現量證得,與聖者無異[證得色,證得色上空性,證空才算聖者]
     假如色和色的空性是一樣的,凡夫也可證得
4凡夫斷煩惱障,所知障,亦成佛
     勝義諦,世俗諦兩者只有佛能同時顯現兩者,即使十地也不行.需分開來緣
     如果色等於色空性,凡人等於佛,那是不可能的
     就等於說我看到杯,也看到杯的空性,我即是佛.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受的究竟體性是無自性的
受不異空,空不異受...,以此類推
色是所依之容器,受想行識是心王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無相是無性相,名相亦無自性,名義與名相相互觀待,定義是相對於名相;諸法體性是諦實空,無常定義是霎那剎那,兩者[無常與霎那]互相觀待.依定義訂立名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此即無相解脫門,因的角度:諦實空
"生"必須觀待"因",苗芽依於種子.無自性,
生與滅互相觀待,一旦如此,就不會有自性的滅
如同媽媽這名字是因為兒子而成立,如無兒子是叫小姐.

不垢.
貪瞋煩惱為無自性,如有自性,無法透過修行去除

不淨.[淨是離垢的意思,不是自性的
離垢]
汙垢亦是無自性,滅諦那一分亦為無自性,如果本來存在,無法以修行消滅.

***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相解脫門是三大解脫門,不須透過修道去修,是果的諦實空
修道的根本定,觀空中是不會顯現五蘊,因為所緣只有空性,有形的造作的無法現起,只會現勝義諦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
這些是12觸,觸就是養育生長[長養心&心所]
眼睛對色,長養心
外界的"色 身 香 味[酸甜苦辣] 觸[地水火風] 法[廣含一切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即18界,界就是種類,構成事物的種類,所依的根有眼根等等,所緣的境即是色身香味觸法.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也不會現起順逆的12緣起
     12緣起內,惟法因之生之,惟法果之[沒有真實現象,但是人視為真實]
     我們以為諦實,執著追求,無明 愛 取 有 生
      由三生二 二生七  從七復生三  如此流轉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得故。***

:也不會顯現所緣的四諦
此處名言有,勝義無.亦無自性.透過如此得之果,亦是無自性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波若波羅蜜多故。得阿多羅三藐三菩提。***

修道直到金剛欲定,沒顯現
無罣礙:最細微的障礙去除
三世諸佛:現在  過去  未來
                                   天上 正 遍 覺悟 [證得天上正等正覺]
以上為無學道所修,是對下根器來說,
但校長不認為如此  他認為前面講得多是相對性地對上根器而言,所以都是上根器.
後面講得少,是因為上根器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              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這些是五道,但校長不同意
是加行道 資糧位,因為令心自在
無等等咒,是天上道,是見道[無其他比空性更有智慧者]與佛同
能除一切苦咒屬於無學道

***故說波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即說咒曰[造者殊勝],之後的如果用台語唸的話,更接近藏語.
去吧!去彼岸吧,清淨如實地到彼岸吧!去向菩提吧[指五道]
[去資糧道 去加行道 去見道 清淨地修道 無學道 安住在正覺 去向天上菩提吧]
小乘是任運生出出離心
大乘是任運生出菩提心

所有的法都是無自性的


後記:
終於在聽講一周後,把它紀錄在部落格裡了.
心經也是我天天念誦的,我自己也希望能更懂,不只對長青班長者.但是真的不太懂,
記錄下來的用意,是透過部落格,祈求大德可以指正疏忽錯謬處,感恩!

2017/1/27除夕夜,終於把第二度看如得法師影帶所遺漏的補上,但是還是不懂的多,只能說,記下來,給將來的我看,希望我持續地聽聞,可以有天瞭了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