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6 22:28:24lonely planet

海洋文化或海鮮文化

日前去聽廖鴻基演講
知道他是黑潮文化基金會的創辦人
知道他是數種數次文學獎的得主
知道他推廣海洋文化不遺餘力
但每次 總是失之交臂

他個頭不大 講話不快 也沒有什麼起伏
穿著尋常的運動衣衫
在主持人五分鐘的開場白後 就開始長達三個半小時的演講
第一段說海洋文化
第二段說他跟隨陽明海運環球航線的經驗

開宗明義的一句話
"台灣只有海鮮文化 沒有海洋文化"
雖說原住民有萬年歷史
漢族不過四百年歷史
但說到海洋精神 除了冒險犯難四個字外 好像再沒個準則
但吃海鮮這回事 可就洋洋灑灑了
花蓮有曼波魚季 屏東有黑鮪魚季
台灣人去海生館參觀 看的是魚 嘴裡討論的卻是哪一尾看起來好吃
即使是沒有學名的魚勿仔魚 台灣人也吃
為什麼會沒有學名阿 因為他根本不是一種魚
他是200多種魚的幼苗 是餌料魚
世界上只有日本和台灣人在吃(日本人是因為台灣人外銷而開始吃)
連續吃了100多年後
使得台灣沿海越來越少大魚
昔日牽罟 動輒20公分以上的魚隻滿網
現在只有五公分以下的小魚稀稀落落
到底我們吃了多少未來的大魚 沒人知曉
"一碗魚勿仔魚有多少尾’
學生這麼問廖老師 回說’你不會自己去数"
學生也真的裝了一個量杯 仔細一條一條排在盤裡 拍照 數數
後來 學生來回話了"老師 看來至少有五種不同的品種喔"
那 數量呢 廖老師停了下 讓我們心裡想個數目
正確答案是"五千四百多尾" 一個量杯裡
我們每年每人吃的豈止區區一個量杯

世界有24000多種魚
台灣有2500多種魚
老師希望我們以後要買魚吃魚時
先搞清楚他是底棲魚類還是浮游魚類
前者棲息在較底層海洋 數量較少 較不容易繁殖 重金屬殘餘也會較多
後者棲息在較表面 數量較多 較容易繁殖 捕食後影響較少

老師曾當過五年的行船人
曾有過鏢刺的經驗
曼波魚原名翻車魚 魚截 海蜇仔
個性溫和 行動緩慢 但體重可由280公斤到1000公斤
老漁夫鏢中了曼波魚 需要5到6個小時 才能拖到水面
自己沒那份體力 需要廖老師繼續拖住她
老師手上沒鬆開
心裡一直在想
剛剛原本在雄魚下面纏綿的雌曼波 還會在嗎
是早早見風頭不對 揚長而去
還是不離不棄 一路跟隨 終成下一個目標
老師心理希望雌曼波離開 可是水下一直有兩個影子

手上是不能放
但心理沉甸甸 是一顆石頭

有人說
魚怎麼會有表情
怎麼會有感情
但在廖老師的眼裡筆下口中
海有情
魚有情
惟有

不知情



上一篇:研習

下一篇:海上男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