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11 01:31:49柳昂

驚豔米勒,田園之美畫展

七月八號,跟爸爸一起上台北,主要目的是去看在木柵實習的姊姊,於是我趁這難得的經驗,去參觀Jean-François Millet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米勒,特展,時間是5/31-9/5。

早上十一點抵達國立歷史博物館,早已大排長龍,但仍有些是已經參觀完畢的,他們漾著笑容說道:「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手上幾乎人手一袋或一本相關產品或資訊介紹冊。

排隊與購票是不同路線,所以手中握著票,等了一個多小時,終於可以進去了。

先前歷史課就介紹過該時期寫實主義的畫家,再加上美術老師大力推薦,我對於這個展覽充滿了期待與想像,究竟能有多少感動呢?

進展場前,先是被商人的招術影響了心情,什麼美學大師蔣X為您語音導覽之類的字眼,映入眼簾,見排在我們前面的不少人,人手一台點播導覽的機器。

我開始覺得奇怪也反感。我覺得藝術的感動,是主觀的,如果透過別人表達或文字加以贅述,那價值就低俗多了,應該自己去體悟、去感受,不是嗎?

總對商人把頭腦動到藝術、歷史文化上,感到有些厭惡...之前的大英博物館來台展覽也是,也許只要能賺錢,商人就無所不用其極吧!

「算了!我為米勒而來,商人不是重點。」我這麼想著,走進展場。

人很多,但還能穿梭通行...我跟爸爸跳著看,才可以避開一些人潮。

除了米勒之外,還有很多同時期畫家的作品。

他們的筆觸很細膩、很真實,人物、風景,無一不躍然紙上,厲害的是普遍皆以油彩、油畫的方式創作,可見功力之深厚。
PS.圖翻拍自我買的萬用卡..手機畫素差請多見諒(鞠躬)

來到著名的拾穗面前,我盯著它,看了許久。
「欸,你們看,他這幅畫好細膩,連衣服的縐褶,還有後面的豐收的人,都很講究。」只見旁邊一個女生用望遠鏡看了許久,接著興奮地說,她的朋友聞聲,紛紛接過望遠鏡,看個詳細。

我看著它許久,不知道為什麼,心裡異常地平靜,沒有想像中感動,也不覺得有看到大作的震撼,也許米勒的拾穗厲害之處就是讓人覺得平靜、安詳。

爸爸此時卻突然掃興地指著畫的下擺說:「妳看這幅畫,明明是收割完,卻不見那些麥穗有收割過的痕跡。」他想了一會兒又繼續說:「也許是用拔的,外國古早時候跟我們不一樣吧!」

我苦笑著說也許吧!想了想,也對,爸爸是走過農業社會的人,是艱苦人,自然不會對藝術有太深入的研究或興趣,賞畫的重點自然放在他所熟悉的農事,他肯陪我來,已經算是萬幸了。
PS.圖還是翻拍自我買的萬用卡

腳步移動到對面的晚禱,我看了這幅畫的介紹,笑了笑,大約是敘述:「這幅畫米勒本來要命名為”馬鈴薯欠收”,但他先前已經有一幅”馬鈴薯收成”了,加上他又擔心宗教問題,而在畫的後面,畫了一座極小的教堂,把畫命名為”晚禱”。這幅畫經歷幾番波折、幾手轉賣,最後以80萬法朗,回到了法國。」

我對這幅畫其實也沒什麼太大的感觸。
PS.圖翻拍自我買的明信片

最得我心的是春(天),大地生機盎然的樣子加上那抹彩虹,給人一種活力,有別於前兩幅的農人(婦)較悲苦的情景。

我喜歡這幅畫,但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也許我是個不太適合欣賞畫作的人,沒什麼藝術感,又容易詞窮......。

旁邊不時有人說道:「畫景物的光是從那邊來的,畫人的光是從這邊來的。」
也許是一群美術相關科系的學生或學者吧!

鑑賞、體驗藝術,真的需要理論那類的為基礎嗎?
我也不知道,我覺得在個人吧!心境、生活經驗都會影響我們欣賞藝術的觀點,所以也不該強求吧!


PS.圖一元加購的紙袋和票根

又陸續地看了其他畫家的幾幅作品,我跟爸爸很疲倦地走到出口,買了幾張萬用卡和明信片,就當作我有來過吧!看著前面的人都幾百塊、幾千塊在買,真是商機無限啊!

我其實沒什麼意見或看法,不過如果有興趣的人,建議還是去一趟吧!畢竟機會難得,湊個熱鬧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