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08 14:52:12胖胖

過年的由來

過年的由來

過年的由來 :  我國人民一向重視農曆新年。雖然中華民國自公元一九一二年就廢除陰曆,改用陽曆;但是,沿用了數千年的陰曆新年,始終在民間佔據了極為穩固的地位。陰曆過年的盛況,決非陽歷新年所能取代。
過年的由來

許慎(三○─一三四)的《說文解字》說:「年,穀熟也。從禾,千聲」。由此可見,年的原始意義和農事收成有關。古代的農業技術不如現代發達,中華文化的發源地─黃河流域─氣候條件又只能達到一歲一熟。所以在辛苦的耕種過後,收成的季節通常也就狂歡慶祝的時機。這樣一次耕耘收穫的周期,就稱為一年。慶祝收成時,除了慰勞自己一年來農事的辛苦外,也要感激上天的賜與,並祈求來年能有同樣的豐收。臘祭就是這些兼具酬答及祈願性質的歲末祭祀總稱。應劭(約一七八)的的《風俗通義》「祀典」說:「臘者,獵者,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日: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至於臘祭的對象,據《禮記》「月令」:「天子……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也」。五祀指的就是門、戶、中霤、行等神祇。而《禮記》「郊特牲」另外提及:「天子大蜡八」,這裡的「八蜡」指的是八種z與農業有關的神。臘祭原本表示一個生產周期的結束,一直要到曆法確定以後,臘的種種祭祀才逐漸被分散並融入現在陰曆年的各項習俗中。

過年時值新舊交接之際,各方面的除舊佈新措施就成了這個節期的主要任務。過往一年如有任何疾病災禍,都要趁這個時機舉行一個象徵性的儀式加以驅除,確保它們來年不再為害世間,這就是「儺」的由來。《論語》「鄉黨」篇記載孔子:「鄉人儺,朝服而立阼階」。孔安國注:「儺,驅逐疫鬼也」。漢朝儺儀進行的方式在《漢書》「禮儀志」中有詳盡的記載: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其儀:選中黃門子弟年十歲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為侲子。皆赤幘皁製,執大。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十二獸有衣衣毛角。中黃門行之,冗從僕射將之,以逐惡鬼於禁。......因作方相與十二獸。嚾呼,因偏前後省三過、持炬火,送疫出端門;門外騶騎傳炬出宮,司馬闕門門外五營騎士傳火棄雒水中。百官官府各以木面獸能為儺人師訖,設桃梗,鬱儡、葦茭畢,執事陛者罷。葦戟、桃仗以賜公、卿、將軍、特侯、諸侯。臘祭及大儺都是歲末重要的祀典。民間的儀式或許比不上宮廷的盛大,但是它們酬神、驅邪、祈福的基本精神卻是相通的。儘可以從現存的許多過年的習俗中,找出臘與儺殘存的痕跡。

過年的由來

過年的傳說

關於過年的來歷。有許多不同的傳說。其中,以年為怪獸的說明,流傳最為普遍。

相傳在遠古的時代,我們的祖先時常遭受一種怪獸的威脅。這隻兇猛的野獸叫做「年」。年的頭和獅子一樣威武,身軀比大象還要粗壯。力大無窮,牠只要一聲怒吼,馬上山搖地動。

年平時捕捉百獸為食。到了冬天,牠找不到冬眠的動物,食物短缺,牠就下山騷擾民宅。一開始只是獵食牲畜,到後來甚至吃人。百姓們被年驚擾得不得安寧。

時日一久,人們逐漸發現這頭年獸的弱點。原來牠害怕三樣東西,一是紅色,二是火光,三是響聲。因此人們就想了個辦法,到了冬天,年也要出現時,家家戶戶都在門裡還通宵不睡,敲敲打打的弄出各種聲響。這天夜裡,年正要進村獵食,只見家家戶戶門前都有紅色及火光,嚇得回頭就跑。人們看見年跑了,膽子一壯,更加勁的敲打器具,一路追向前去。年嚇得跑進深山,再也于敢出來了。

第二天天一亮,大家高與得出門互道恭喜。還張燈結彩,殺雞宰羊,飲酒設宴來慶祝。

為了紀念這次的勝利,以後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色的對聯在門上,並點燈燃燭,敲鑼打鼓,晚上通宵守夜,第二天早上也互相祝賀道喜,這些習俗一代代的流傳下來,就是現在的過年。

過年的習俗

北方有句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在往日舊社會裡,的確是喝過了臘八粥,年的腳步就近了。到了臘月廿四日送灶後,過年的氣氛更是一天比一天濃。似乎空氣中就可以嗅出絲絲興奮的氣息。

祭灶,在中國起源甚早。在《禮記》「禮器」篇中就有祭灶的記載。不過,祭灶的日子隨著寺、地而有不同。《後漢書》「陰興傳」記載南陽(河南境內)陰子方於臘日以黃羊祭灶,受了灶神的祝福,因而發跡,三世繁昌,周處(二四○─約二九九)的《風土記》則說:「今吳以臘月廿四日夜記。其謂神翌日朝天日一歲事,故前期禱之」。為恐灶神上天後,說了任何不利自宅的話,吳人祭灶時,會「以酒沃門、謂之醉司命」。宗懍(約四九八─五六五)的《荊楚歲時記》記荊楚一帶的祭灶習俗則是在臘日(十二月八日)「並以豚酒祭灶神」。由祭灶的供品看來,人們對這位會打小報告的灶神,敬畏的程度一直在降低。早先還用黃羊、豚酒等牲醴慎重的祭拜,到後來乾脆就酒將祂灌醉。宋朝以降,灶神根本就成了被開玩笑的對象。宋人祭灶使用一種稱為「膠牙餳」的灶糖,用意非是使灶神上天後說些甜言蜜語。也有人說是要讓灶神的齒牙被糖黏住,說不出話來。北方常見的灶糖有所謂的「糖瓜」,就是麥牙糖沾芝麻做成葫蘆或瓜形。另一種「關東糖」,是以江米磨粉加飴糖製成,又硬又脆,可以久存。

習慣上,商家到歲末,就要清算全年的帳務。所以送灶同時也是催債、討債者絡繹不絕於途的時候。不過,討債最多只到除夕。一等吃過年夜飯,就算沒收到債款,主客見面時,也得拱起手來互道恭喜。所以北方有句俗話說:「要命的關東糖,救命的餃子」(除夕夜吃餃子),就是形容這種情形。

祭過灶,到年底之前,還要挑一個好日子來做大掃除,俗稱「掃年」。掃年的風俗也有悠的歷史。崔寔(逝於一七○)的《四民月令》中訧提到了十二月時「齋、饌、掃除」。舊式的家庭每年清掃之前,還要事先翻看黃曆,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來進行。掃除積年的塵埃,不僅是為了迎接新年,對環境衛生、維護健康也有極大的益處。

俗傳灶神上天稟秦人間一年善惡後,廿五日就是上帝下降之日。牠要稽查是非,以降禍福。所以在這一天大家特別要謹言慎行。尤其要告誡小孩不得口出穢言,以免招致不詳。

自廿五日至除夕這五天,由於家神俱已上天,百無禁忌,所以民間也多在這幾天內舉行婚嫁。

接下來趕辦年貨,更是過年的要務之一。在以往的農業社會裏,商業交易行為不如現代頻繁,交通也不如現代發達。僻居鄉村的鄉民往往都趁著過年前這幾天,帶著秋收後盈餘的糧食,到城鎮裡去置辦年貨。採買的項目不勝枚舉,從吃、穿、用的日常用品。到過年應景鞭炮、春聯等,總要滿滿裝載了一車才算滿意。

店家們也都準備上好貨色來爭取這一年當中最大的一筆進帳。顧祿的《清嘉錄》(一八三○)卷十二中有一條「年市」,詳細記載了年市所販售的商品及熱鬧的過節伙氣氛:

年夜已來,市肆販置南北雜貨,備固民歲晚人事之需,俗稱「六十日頭店」。熟食舖,豚蹄、雞、鴨較常貨買有加。紙馬香燭鋪、預印路頭財馬,紙糊元寶,緞疋,多澆巨蠟、束名香。街坊吟賣篝燈、燈草、掛錠、牌、簾、及簞瓢、箕帚、竹筐、磁器、罐器、鮮魚、果蔬諸品不絕。鍛磨、磨刀、殺雞諸色工人,亦應時而出,喧於城市。酒肆、藥舖,各以酒糟、蒼朮、辟瘟丹之屬饋遺於主顧家,總謂之「年市」。

為了點染新春的喜氣,在廳堂裡插一盆花也是必不可少的擺設。因此,年關一近,花市的交易也就特別熱絡。最常見的應景花卉有桃、李、梅、牡丹、芍藥、吊鐘、水仙、報歲蘭等等。也有人喜歡在過年時,捧一株金橘的盆栽回去。腦筋動得快的生意人會在樹幹上紮起紅色的爆竹及亮晶晶的元寶掛飾,名字就叫「搖錢樹」。

販賣春聯,年畫的擔子也陸續出現。「春聯」是以紅紙為底的對聯,用墨汁或金粉寫上吉祥的對句,在新年期間貼在大門、牆壁、房門、倉、廚等地。春聯的內容要講求對句工整,含意吉祥,可算是中國文學的一種特殊文體。據說歷史上第一幅春聯,是由蜀主孟昶(九一九─九六五)創作的。五代以前,過年時人家都在門上掛驅邪的桃符。據《宋史》「蜀世家」記載,有一年過年,孟昶命令宮中大學士辛寅遜題詞在桃符上,但「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另一對同樣著的春聯,據說出自明太祖之手。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某年除夕微服出巡,看到家家戶戶貼出了紅色的春聯,一派昇平景象,心中十分喜悅。偶然間看到一戶人家尚未貼春聯,經過詢問,原來此戶主以閹豬為業,自己不識字不會寫春聯,也沒有請人代寫。朱元璋一時詩興大發,要過筆墨,便寫入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對聯,然後投筆而去。後來這戶人家知道這是御筆親書的對聯,就裱背起來,掛在中堂上,燒香敬奉。

年畫,就是與年俗有關的版畫,也是過年期間特有的民間工藝。它的起源和春聯一樣,都和古代的桃符有關。應劭的《風俗通義》「祀典」中引《黃帝書》:「上古之時,有荼與鬱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立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佞為人禍害,荼與鬱壘縛以葦索,執以食虎」。因此漢代縣官多在臘日或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以抵禦邪崇的進入。到了南北朝時,乾脆就將神荼、鬱壘直接畫在桃板上。《荊楚歲時記》:「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右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也有人直接將神荼、鬱壘的名字寫在桃木上,省去了繪畫的麻煩。桃符發展到後來,漸漸分化成春聯及門畫,其中的門畫就是年畫的前身。

年畫的種類約可分為「版畫」、「刻紙」、「紙繪」三種。版畫是以木刻圖案,再按圖上色而成。這一類的年畫以天津的楊柳青、山東濰縣的楊家埠、河南的朱仙鎮、蘇州的桃花塢及廣東的佛山鎮最為著名。年畫的特色因地而異,但是它們的用色活潑大膽、含意吉祥討卻是一致的。「刻紙」是用刻刀在紙上雕鏤圖案,畫面的設計極具巧思。雕工細膩處,可以傳達出極生動的姿態。「紙繪」的年畫內容以神像為主。神荼、鬱壘、鍾馗、財神、天官賜福等,都是很受歡迎的題材。

俗傳除夕也是天神下降之日,所以「接神」也是這一天的重要任務。諸神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財神爺。到了除夕這天下午,「送財神爺」成了小男孩間最熱門的臨時行業。他們以低價買來一疊財神爺畫,然後大街小巷的去喊「送財神爺」、「送財神爺」。通常送財神爺的來到家門口,家主人一定會花幾個銅板,「請」一尊進來。就算家中己經有了,也要回答「請過了」,絕不能說「不要」,以免組斷財路。

在除夕晚上,許多農家會在院子裡以松柏燃起一堆柴火,稱為「燒松盆」,據說可除崇。另有一種「跴歲」的風俗。據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六年)記載:「除夕自戶庭以至大門,凡行走之處遍以芝麻撒之,謂之跴歲」。因為「歲」與「崇」發音相同,這些習俗或多或少都帶有驅邪的含意。

過年的高潮,就在除夕夜的年夜飯了。年夜飯,又稱團年飯,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全家團聚。不管平日是在什麼地方為生活奮鬥,到了除夕這一天,分散各地的遊子一定會風塵僕僕的趕回家來團聚。在家的成員也一定要等會全家都到齊了,才能開動。有些地方習俗,即使家未能趕回家吃團年飯,也要在桌上為他擺一副碗筷,並且夾一些菜餚在碗裡,表示家人仍等待他回家團圓。習慣上,年夜飯吃得愈久愈好,有的人家會一直吃到深夜。

吃過年夜飯,子孩子們最期待的時刻就來臨了。通常這個時候,長輩們會端坐堂上,接受晚輩的叩拜辭歲。辭歲時,小孩子要說吉祥話祝福長輩,長輩們就會拿出事準備的紅色賞給兒孫。「紅包」就是「壓歲錢」。過年給壓歲錢的習俗始見於清朝。《清嘉錄》卷十二上記載:「長幼度歲,互以糕果、朱提相獻,謂之『壓歲盤』。長者貽小兒以朱繩綴百錢,謂之『壓歲錢』;置橘、荔諸果於枕畔、謂之『壓歲果子』。元旦睡覺時食之,取讖於吉利,為新年休徵」。從前旳硬幣是內方外圓的銅錢,講究一點的人家,會用綵繩穿錢,編作龍形,掛在小孩的床腳,或者是掛在床帳上,據說可以鎮壓邪崇。除夕夜,大部分的人都不睡覺,熬夜到天亮。這個習俗,最早見於《風土記》:「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餽問,謂之餽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相傳守歲可以使自己或者父母長壽。所以除夕夜通常是家家燈火輝煌、通宵不眠。等子時一到,鞭炮聲此起彼落,新的一年就來臨了。

Keyword : 過年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