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7 04:00:00天光

【文白論戰】從拉丁文看文言文教育

 

【問】歐美有必修拉丁文嗎?臺灣何必學文言文?

 

【答】

要把拉丁文教育與文言文教育相比較之前,必須先明白幾個基本的條件差異:

1.歐美社會早已普遍揚棄「死背注釋+考標準答案」的填鴨教學模式。語文教育普遍沒有所謂的「統一課本」,而是由各校各教師自行決定教材。教學方式之靈活,以及其緊扣「溝通古今思想」這一目標的程度,遠非台灣社會可比。

舉例而言:美國的高中生如果想上好一點的大學,一個學期就要「讀」十本左右的經典名著,並且「寫報告」,上台「演講」;而台灣的學生卻是要「背」熟一整本參考書的所有考題答案。

法國極為重視哲學閱讀與哲學寫作,高中哲學考題就會出現類似這樣:

a.知識的學習必然來自經驗嗎?

b.學習拉丁文與否,對個人人生有幫助嗎?

c.笛卡兒之《哲學原理》段落文獻評論。

對比於台灣喜歡標準答案的考試模式,台灣學生遇到這種問題,恐怕多數不知道怎麼回答。

而台灣的國文教育,當中有個作文;勉強可以算是具有一點哲學思辨教育的功能。但近年來,命題作文普遍「去思辨化」,而只重視敘述與抒情的優美文辭;使得台灣的國文教育所僅存的一點點哲學教育功能,也逐漸喪失。

 

2.歐洲政治稱得上大一統的時代,只有羅馬帝國時期。拉丁文就是在那個時期變成歐洲最重要的文化媒介。羅馬亡後,各個民族國家逐漸發展自己的語文;然而,在長達1000年左右的時間中,拉丁文一直都是整個歐洲最重要的知識載體。所以今日歐洲各國凡是研究古代歷史或文學的,無一不精通拉丁文。而即使是中小學生,遇到日常生活周遭的古蹟碑文牌匾、宗教祝禱詞...時,也都會接觸到拉丁文;而這些拉丁文的意義,在學校的語文教育中,都有機會解釋;只是未必是用課文的型態來解釋。

 

3.歐美各種「現代語文」,如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等等,都已發展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因此並不能類比於從二十世紀五四運動後忽然冒出來的「現代華文」。

以英語系國家為例,莎士比亞幾乎都是必讀;莎翁是16世紀的人,使用的英文屬於中古英文晚期至早期現代英語的最初階段;但是和現代英文的差異不大;遠小於文言文和現代華文那樣的巨大落差。他們即使沒有將拉丁文列為中小學必修,但事實上現代英文當中有50-80%的詞彙來自拉丁文;且古代拉丁文獻在數百年前就已經大量翻譯成英文,因此,即使是現代英文的閱讀材料,裏頭一樣藏有豐富的古代文化與思想。

而發展不到百年的「現代華文」,由於政治紛擾等緣故;使得現代白話文學所累積的經典文章數量很少,遠不如幾千年來文言文所累積的思想含量。在台灣民主化之前,現代華文的寫作者,大多數的思想性文章,若不是太過為政治服務,就是太過迴避政治,兩極化,綁手綁腳,沒有真正的創作自由。這是導致現代華文較少出現恢弘大器的思想文論,很重要的原因。

再加上五四文人、左派文人、文革文人、現代臺派文人....出於意識形態而對文言文的長期刻意打壓與妖魔化、汙名化,影響了民國政府與中共政府的政策,大力推行白話文,貶抑文言文。這使得古代思想文化當中的諸多精華,沒能完整保存流傳下來。因此,「古今思想文化的斷裂鴻溝」非常巨大。這和歐洲文明自古至今一脈相承的延續性與完整性,完全不可類比。

現代英國人可以透過閱讀現代英文,大量吸收古代歐洲思想文化;但現代華人卻無法透過閱讀現代華文,而吸收多少古代東亞的思想文化。

在透過語文教育「溝通古今思想」這一目標上,英語系國家遠比現代華文國家,來得更有實踐力。

4.歐洲各國都是千百年逐漸發展成的「民族國家」,各自的文明史料與文化傳統,保存相當完整;不像台灣歷史上多次外來政權入侵,導致各階段的文化傳承,完全呈現斷層化。而現代台灣文明的淺碟化現象,顯然也與這種斷層無法跨越溝通,有高度密切相關。

簡而言之,現代台灣人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深度」!

台灣社會每一個時期的人,幾乎都完全不能體會上一個時期的人的思想與文化是怎樣;這情況在歐洲不會發生。


結論:從上面的條件分析可知;歐美的語文教育情況,與台灣有巨大差異。在當前以考試領導教學的台灣社會,思想已十分僵化。而且古今思想文化的斷層鴻溝極為巨大。想活化思想,並溝通古今思想文化,台灣社會就會遠比歐洲國家更需要古文教育。

 

(2017-09-27  根據日前在臉書上的某些貼文與留言,而重新整理成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