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0 21:30:41天光
【淺談】當代台灣文化的四大瑰寶
來源:http://takaoclub.com/foxmyths/WuCheng/1747map.htm
(這是台灣必然要重視的寶貴資產,也是馬總統和文化部等政府單位都必須重視的「文化國力戰略資源」!)
依本人之見,當代台灣文化有四大瑰寶,全都不可忽視,而應該加以發揚:
1.現代文明:民主自由、人文素質、與靈活的創造力、轉型的歷史與正義。
相較於大陸或海外華人國度,這幾個'方面台灣是領先幾十年的。(可惜台灣的轉型正義只完成半套,民主也還不夠成熟,主政者明顯欠缺歷史視野和人文關懷,不然台灣可以領先更多。)
另外,與從殖民到後殖民、威權到民主的歷史軌跡,包含反共抗俄時期或中日戰爭時期的歷史,也都是台灣文化的瑰寶。
金門馬祖是「活的反共復國時期歷史見證」;而仍活著的台籍日本兵則是「活的二戰時期殖民歷史見證」;《賽德克‧巴萊》電影則是「從現代後殖民觀點詮釋原住民歷史」的經典影像創作。
而偶像劇、流行音樂、流行文化、創意設計商品、創新發明成果....則是台灣和世界多數國家一樣都共同發展出來的現代文明元素,台灣在這方面不是世界頂尖,但也不差。
2.移民傳入的傳統華夏文明:
精確說來,明鄭與清朝統治下的台灣,也都是「殖民地」的一種。漢人是殖民者,原住民是被殖民者。
此處用「移民」而非「殖民」來稱呼明鄭與清領時期,主因是目前台灣人的早期父祖輩多數來自清朝的中國,但因清朝頒布了禁海令,其實禁止漢人殖民台灣。但這些來台的,絕大部分是偷渡過來的男性唐山仔,並且與當地平埔族原住民女子通婚後,繁衍下一代。因此,目前我們所說的台灣「漢人」早已不是中國的「漢人」。
因為這樣特殊的歷史,故也就不必完全用殖民的概念來理解傳統華夏文明。「移民」這詞可以包含殖民與非殖民的移民在內,但「殖民」則不能包含純然自發的民間非殖民性質之移民。
尤其是文革期間慘遭破壞的那些,台灣倖得以保存。
包含儒、釋、道、墨、法、理學、陰陽五行、經史子集、文言文、正體漢字、傳統文人藝術、傳統科學工藝、傳統忠孝仁義道德思想、慎終追遠、天人合一、中文系、漢學系、故宮....等等。
至於多數台灣人所說的語言,台語、客語、華語...大部分內容屬於這個類別。(但因語言本身會隨文化環境而產生變遷與包容,故有甚多原住民語彙、日文、英文等語彙融入前述三大語言當中。)
3.原住民文明
包含南島語系的語言、生活方式、社會組織、歷史文物、服裝、宗教信仰、神話、民族性、歷史、傳統智慧....等等。
另外,也包含原住民在與漢人互動的各種歷史痕跡,包含平埔族遭到強迫漢化的「族群滅絕史」。
同時,假如文明可以用物質的形式遺傳在人的身體上,則台灣的漢人們,包漢閩、客、外省第二代以後等族群....身上普遍帶有平埔族原住民的基因,這也是一種廣義的「原住民文明遺產」。
4.殖民時期的歷史、建築、文物、文學藝術、現代化軌跡
荷西殖民時期、明鄭時期、清領時期等遺跡,如今只剩下熱蘭遮城等少數建物,和極少數的文物如貨幣、詔書...等等。雖也是重要文化資產,但已不是當代台灣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話雖如此,荷治時期留下來的文化遺產所剩無幾,但全都極為珍貴。如紅毛城、熱蘭遮城、安平古堡、當時使用的錢幣與文書.....,都足以反映出歐洲海權時代擴張下,東西方交會的歷史軌跡。
台灣目前有關日本文化的遺產,只剩下比較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極少;真正的日本文化精髓在台灣已經很少見到。李登輝在日本能出版《武士道》書籍,算是極少數的「台灣國寶級日本文化傳承者」之一。
原本日治時期台灣有些知識份子學到了日本文化當中正面部分的精髓,例如武士道,可惜戰後因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等「去日本化」的政策,使當代台灣人遺留很少日本文化的遺產。
就「文化的繼承權」角度觀之,當年的去日本化政策,就如同秦始皇焚書坑儒、項羽火燒阿房宮、毛澤東文革...一般,都是「文化滅絕」的重大罪惡。而扁政府時期的教育政策引起「去中國化」疑慮,雖然實際上沒那麼嚴重,但既然國內文化界對此欠缺對話溝通,也對於「台灣文化主體性」欠缺集體共識,因此政策推行過程顯然也是可議。
歷史是隨著時間前進的,文化的價值也隨時間而有不同的定義;過往殖民時期被迫漢化、皇民化的不堪記憶,在現代進步思潮看來,卻仍留下了應當保護的文化資產。
2012-11-14
(悄悄話)
2012-11-25 23:26:42
(悄悄話)
2012-06-22 0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