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0 09:00:00阿楨

《崛起的中亞》

邢廣程著《崛起的中亞》(1992)時剛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政治博士學位(1991),當時的邢較謹慎、認為中亞五小國面臨模式的抉擇(ch.8「列強逐鹿」),要是如今、應會認為中國模式勝出吧!另參本館:中國與中亞  上海合作組織  《中亞戰略格局和中國安全》

邢廣程(著)崛起的中亞(簡:三聯出版社 1993)(繁:五南出版社)

中亞位居歐亞交接地帶的戰略要津,賦有悠久璀璨的古老文明,然而在近代沙俄和蘇聯的版圖中,被掩蔽了一個多世紀,幾乎被國際社會所遺忘。隨著蘇聯的瓦解,中亞五國﹝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塔吉克、吉爾吉斯﹞從帝國的廢墟中崛起,並且以其獨特的戰略地位和礦產資源,再度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 本書作者以中亞各共和國為對象,用歷史與現實相映襯的方法,對一地區的政治態勢、經濟變遷、外交策略、宗教文化、民族傳統等加以綜合分析。同時也闡述中亞各國在未來世界新格局中的地位、角色與走向,剖析中亞各國與相鄰國家的周邊關係,旁及世界大國與區欲大國向中亞推進的戰略、策略。總之,對這一地區的研究,本書作了開拓性的嘗試。

邢廣程_百度百科

邢廣程,男,1961年10月生,黑龍江省綏棱縣泥爾河鄉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副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入選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培養工程和國家“新世紀千百萬人才”工程。
  生平
1979年考入吉林大學歷史系學習,1983年畢業。
1984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蘇聯東歐系攻讀碩士研究生。
1991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法學博士學位。
1993年至1994年在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進行學術訪問;
2001年至2002年在日本北海道大學斯拉夫研究中心任客座教授;
2003年至2009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2009年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副所長。
主要研究領域:俄羅斯政治和外交、中亞問題、上海合作組織、蘇聯歷史等。
  成就及榮譽
1.專著《蘇聯高層決策70年—從列寧到戈巴契夫》,2007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該著作獲中國社科院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2.《中國和新獨立的中亞國家關係》,該書獲中國社科院第三屆優秀青年學術成果二等獎;
3.《列寧對社會主義的探索》,2009年1月長春出版社出版,該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重點課題,也是研究所列寧主義理論和實踐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
4.《阿富汗戰爭的悲劇》,2004年2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5.《強人弱勢—米洛舍維奇的下臺和入獄》,2004年2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6.《2005年:應對挑戰》,2006年4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7.《2006年:俄羅斯東歐中亞國家發展報告》,2007年4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8.《上海合作組織研究》,邢廣程、孫尚志主編,2007年4月長春出版社出版;
9.《俄羅斯東歐中亞國家發展報告(2008)》,2008年5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10.《蘇聯高層決策研究》,2009年2月中華書局出版;
11.《邢廣程論文選》2009年2月中華書局出版;
12.《俄羅斯東歐中亞國家發展報告(2009)》,2009年6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13.《上海合作組織發展報告》,2009年7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14.《俄羅斯議會》(合著);
15.《普京和梅德韋傑夫:最高權力的組合》(合著)。
  發表論文《原蘇聯東歐國家轉軌的特點及其變化趨勢》、《中國和中亞各國:新的關係》、《Security Issues in China's Relations with Ceatral Asian States》、《安全問題和上海合作組織》、《Значение культурного разнообразия и диалога культур》等100多篇。
  主編學術專著
《列寧對社會主義的探索》,長春出版社2009年1月版,323千字。
《梅德維傑夫和普京――最高權力的組合》(第一主編,另一主編為張建國先生),長春出版社2008年7月版,250千字。 
《俄羅斯東歐中亞國家發展報告(200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5月版,437千字。 
《上海合作組織發展報告(200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7月版。 
《俄羅斯東歐中亞國家發展報告(2008)》,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5月版,374千字。 
《上海合作組織研究》(第一主編,另一主編為孫壯志先生),長春出版社2007年4月版,370千字。 
《2006年:俄羅斯東歐中亞國家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4月版,361千字。 
《2005年:應對挑戰》俄羅斯東歐中亞黃皮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4月版,371千字。 
《強人弱勢――米洛舍維奇的下臺和入獄》,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2月版,281千字。 
《簡明南亞中亞百科全書》(第四副主編,主編為薛克翹、趙常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2155千字。 
《中國與中亞》(第二主編,第一主編為薛君度先生),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6月版,225千字,2002年1月獲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1999年俄羅斯和東歐中亞國家年鑒》(第二副主編),當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400千字。 
《1998年俄羅斯和東歐中亞國家年鑒》(第二副主編),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410千字。 
《1997年俄羅斯和東歐中亞國家年鑒》(第二副主編),當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7月版,370千字。 
  合著和收入專著中的論文
《構建和諧世界與中俄關係》,見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研究學部集刊第1卷:《構建和諧世界:理論與實踐》(張蘊嶺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中哈經濟合作的戰略態勢》,見《中國與中亞――國際區域能源及運輸合作》(朱顯平主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版。 
《蘇共最高領導集團堅持党的領導地位問題》,《2005年度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研究課題成果彙編》“四個一批”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編2006年12月版。 
《對蘇共執政能力問題的幾點看法》,《2005年度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研究課題成果彙編》“四個一批”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編2006年12月版。 
《吸取蘇共垮臺教訓,堅持執政為民》,見鄧小平理論研究前沿報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李慎明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月版。 前言(約2千字);第一章:《20世紀上半葉俄國杜馬和蘇聯蘇維埃制度》,;第二章20世紀下半葉蘇聯蘇維埃制度和俄羅斯議會,見《俄羅斯議會》,邢廣程、潘德禮和李雅君著,華夏出版社2002年1月版。 第18章:《中俄關係:與北方鄰居共同走向新世紀》,《1999年中國發展狀況與趨勢》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1月版。 第三篇二:《蘇聯的理論誤區和模式選擇》,見《蘇聯劇變深層次原因研究》(陸南泉、姜長斌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5月版。 第八章:《中國與中亞五國的關係》,《中亞五國概論》(趙常慶主編),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9月版。 第27章:《西部邊疆:劃出一條透明線》,《中國1997――’97前後的政治經濟分析與預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4月版。 第27章:《中國與俄羅斯和中亞國家關係:穩中有進》,《1996――1997年中國發展狀況與趨勢》中國社會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俄羅斯聯邦》(與吳建軍共同撰寫),《東歐中亞列國志》(金輝主編),當代世界出版社1994年6月版。 《戈巴契夫時期蘇聯學者評價史達林的主要觀點》,《對史達林問題再認識》(盧之超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年6月版。 第八章《關於社會主義社會中的黨》(其中第五節《黨的民主集中制》是徐運朴先生撰寫的)和第九章《關於社會主義的國家》,見《從列寧到戈巴契夫:蘇聯社會主義理論的演變》(劉克明和吳仁彰主編),東方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第一部分:《蘇聯政治體制的若干問題》中的《三、黨政關係》和《四、關於蘇維埃的建設》,見《蘇聯東歐國家政治體制及改革》中國社會科學院蘇聯東歐研究所本書編寫組,求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http://baike.baidu.com/view/4372434.htm

中亞五國社會變化與社會發展模式by趙常慶《東歐中亞研究》2001年第1期
 
  【內容提要】簡介中亞五國獨立後社會領域的變化及其原因、各國社會發展戰 略、社會政策與實踐,指出社會領域改革的難點,強調社會領域改革與發展經濟的關 系以及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發展模式的必要性。  
  【作者簡介】常慶,1940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100007)
  中亞五國的社會和經濟一樣,獨立後發生了 很大的變化,經歷了複雜的進程。本文研究的社會 變化包括中亞國家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社會文 化的變化、社會保障制度的變化和近年來凸現的 社會問題,同時就中亞五國的社會發展戰略、社會 政策和社會發展模式作簡要的介紹和探討。
  一 社會領域成為政治鬥爭的舞臺
  蘇聯70年間,中亞各國和整個蘇聯一樣,社會 領域發生很大變化,特別是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 化。各共和國之間在階級結構方面沒有大大的區 別,社會文化發生質的變化,城市人口和受教育人 口數量迅速增加。社會福利事業有很大的改善。當 時社會領域各項事業的突出特點是國家化,即從 社會階層的形成、居民的就業到居民的社會保障 都由國家統管,教科文衛事業更是國家一統天下 的局面。當時在人們的觀念中,凡是與社會領域有 關的事務都是國家的事務。這種看法一直延伸到 各國獨立後的最初幾年。這種看法不僅在普通百 姓中根深蒂固,在社會精英中也是如此,尤其是在 那些對昔日蘇聯一往情深的人中。正因為如此,在 各國獨立後,與社會保障和社會領域有關的事務 常常成為各種政治勢力影響人民群眾的工具。有 些人還試圖借此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這就使社 會領域既成為國家上層政治鬥爭的舞臺,也成為 改革進程中非常敏感同時又是非常困難的領域, 因為它涉及千家萬戶,涉及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此 事處理得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
  二 蘇聯解體和體制轉軌   給社會帶來的變化
  蘇聯解體和中亞五國體制轉軌導致各國政治 和經濟形勢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特別是各國經 濟體制的轉軌和由此帶來經濟政策和經濟形勢的 變化,使社會政策、社會形勢也隨之變化,社會問 題也明顯增多。社會變化主要表現在社會階級結 構、社會文化、社會保障制度、社會生活方式、社會 組織的變化。
  (一)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 社會階級結構包括階級結構、城鄉人口結構、 腦體勞動者結構等內容。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是 國家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經濟變化的晴 雨表。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是經濟變化和社會政 策變化作用的結果,同時也為制定新的社會政策 提供了前提和基礎。
  階級結構的宣化社會學把社會階級結構 問題放在社會分層中加以研究。如《現代社會學》 一書中所說,“在階級社會裡,階級分層是最根本、 最重要的社會分層,它對其他社會分層起著重要 的制約作用,人類社會的社會結構的總體特徵和 運行規律首先是由社會階級關係決定的”①。 在蘇聯時期,中亞各國和整個蘇聯一樣,階級 結構發生很大的變化。如果說20世紀20年代以前 中亞地區以農牧民為主,主要是個體勞動者,工人 和知識份子很少,還有地主、富農和資本家存在, 那麼,在蘇聯建立“無階級社會”政策的長期推動 下,30年代消滅了地主、富農和資本家,後來,連個 體勞動者也通過“合作化”逐漸消失了。到80年代 末,蘇聯解體前夕,中亞各國都和整個蘇聯一樣, 只剩下了兩個階級、一個階層,即工人階級、農民 階級和知識份子階層。階級結構在中亞各加盟共 和國之間沒有很大的區別,但各階級人數有些不 同。哈薩克斯坦的工人和知識份子占社會人口的 絕大多數,塔吉克斯坦等國的農民比重大些。獨立 後,情況發生了變化。首先,各國都把形成中產階 級作為一個戰略目標。各國通過推行“非國有化和 私有化”政策,把原有的國有資產變賣給個人,甚 至無償轉讓給個人,努力製造有產者。另外,在社 會變遷過程中也有人成為暴發戶。目前,各國中產 階級在人口中占多大比重,暴富者又有多少,尚缺 乏具體統計數字。但各國已形成新的有產階級這 是不爭的事實。隨著外國合資和獨資企業的建立, 一批為這類企業工作的職工群體應運而生。農民 成分本身也發生了變化。如果說,獨立前的農民基 本是集體農民,是集體農莊成員,那麼,目前在吉、 烏、塔等國,多數農民已實現個體化。“兩階級、一 階層”的社會階級結構已成為過去,新的社會階級 結構正在形成之中。
  在探討中亞國家階級結構變化時,還要關注 那裡新出現的社會分層問題。這是指近年來出現 的“新宮階層”問題。“新宮階層”系指“私人企業家 階層”、“廠長經理階層”、“外企代理和高級職員階 層”等。這種人在俄羅斯稱作“新俄羅斯人”,在哈 薩克斯坦稱作“新哈薩克斯坦人”。與此相應的也 出現了“新困階層”。如果說“新富階層”人數不多, 那麼,“新困階層”則占各國人口相當的比重。社會 階級結構的如此變化勢必對國家政治和經濟生活 以及社會政策產生影響。
  城鄉人口結構變化  城市化,即農村人口向 城市流動,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如果這 一進程合理進行,則具有進步意義。蘇聯70年間, 隨著大量工業企業在中亞共和國的修建,城市人 口逐漸增加。20世紀20年代,中亞地區城市人口很 少。城市人口較多的哈薩克斯坦,1922年城市人口 也只占9%。②可是,到1991年,即蘇聯解體時,中 亞各國城鄉人口結構已發生重大變化。哈薩克斯 坦城市人口已占到57%,烏茲別克斯坦占40%,吉 爾吉斯斯坦占38%,塔吉克斯坦占31%,土庫曼斯 坦占45%。與發達國家相比,它們的城市人口比重 不算高,仍具有發展中國家的特點。但整個蘇聯時 期,各國城市人口在不斷增長。“城市化”進程加速 是當時蘇聯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徵。這是經濟發展 的反映。然而獨立後,由於城市人口中較多的斯拉 夫人大量移居國外和經濟危機,城市化進程受阻, 甚至出現相反的趨勢。1998年,哈薩克斯坦城市人 口占56%。獨立9年城市人口非但沒有增長,反而 較1991年下降了一個百分點。
  (二)社會文化的變化 社會學認為,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作 為多民族組成的國家同時存在多種文化。但每一 個國家在存在多種文化的同時都有一種主文化, 並輔之一種或幾種亞文化。蘇聯時期,中亞各共和 國的主文化並非本民族的文化,儘管蘇聯政府說 存在各民族文化的繁榮,實際上當時在中亞一些 共和國,如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主文化仍 是俄羅斯文化,本民族文化已成為亞文化。在烏茲 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本民族文化保留得多 些,但俄羅斯文化也正在取而代之,特別是在城市 中。中亞共和國已經或正在俄羅斯化是對當時文 化狀況的寫照。
  獨立後,各國在鞏固國家獨立的同時,採用各 種方式復興民族文化。確定本民族語言為國語,重 新撰寫本國歷史,弘揚本民族名人,恢復民族傳統 節日,給伊斯蘭教以體面地位等,都可看作是復興 民族文化的具體舉措。目前俄羅斯文化在中亞國 家的地位明顯下降,但在中老年人中仍有較大的 影響。各國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對突厥文化和伊斯 蘭文化的認同。與此同時,西方文化則大舉進入各 ①吳增基等主編:《現代社會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版,第192頁。 ②《1996年哈薩克斯坦國民經濟統計年鑒》,第5頁.
國,對年輕人的影響越來越大。突厥文化、伊斯蘭 文化、俄羅斯文化、西方文化都在爭奪中亞國家。 社會文化的轉變是政治制度轉變的衍生物,反之 對政治法律制度和人們的思想也起到制約作用。 例如,中亞國家都聲稱要作“民主、法制”國家,可 是,人民中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宗法思想就制約民 主政治的形成。從文化角度來看,西方文化和伊斯 蘭文化在加強,都在爭奪民眾,特別是年輕人。社 會學理論認為,思想文化會對政治和社會運轉起 到影響,這種影響表現在人們的理想、信仰對社會 的穩定與整合所起的重要作用上,文化會制約人 的頭腦和人的活動①。這一發展趨勢及其可能產 生的後果很值得關注。
  (三)社會保障制度的空化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社會保障是指國家在國 民收入的分配與再分配基礎上,通過立法來保證 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達到調適人們社 會關係的一種制度”。②社會保障的主體是國家和 政府,社會保障的客體是社會的全體成員,國家以 立法形式,通過對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來調解社會 關係,以達到社會的穩定,促進社會發展。世界各 國的社會保障水準可大體分成三類:高福利型、過 渡型、發展型。社會保障水準與經濟發達程度有密 切的關係。社會學家將那些高度發達的、人均國民 生產總值在4 000美元以上的工業化國家歸於第 一類,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1000~4 000美元之間 的中等發達國家歸於第二類。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在1000美元以下的國家歸於第三類③。根據上述 標準,原蘇聯屬於第二類。作為蘇聯一部分的中亞 國家也曾屬於這一類。蘇聯時期,中亞國家執行聯 盟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當時蘇聯政府對醫療、養 老、傷殘、多子女家庭等的保障都有規定。社會保 障最初在城市機關、企業中執行,50~6O年代後開 始覆蓋農村。蘇聯社會保障制度的特點為低水準、 全覆蓋、國家化。當時在社會保障方面雖然已存在 不公平的現象,但低水準的社會保障還是基本上 有保證。中亞國家也基本上是這種情況。由於蘇聯 在全國實行“拉平”政策,落後的中亞地區的社會 保障資金僅靠自身力量是難以保證的,不足部分 常常由聯盟中央補貼。因此,僅從社會保障程度來 看,落後的中亞和發達的俄羅斯之間沒有太大的 區別,中亞國家許多家庭為多子女家庭,因此,許 多人是蘇聯社會保障制度的受益者。
  中亞國家獨立後,多數國家仍有一段時間執 行這種與自身經濟實力不相稱的社會保障制度。 特別是由於它們聲稱執行“社會市場經濟模式”, 把發達的西歐國家例如德國作為學習的榜樣,因 此,將社會保障事業置於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 各國經濟水準不高,獨立後始料未及的經濟危機 使各國國家財政出現很大的困難,經濟轉軌後企 業所有制形式的變化給勞動者的社會保障帶來的 變化,特別是市場經濟給勞動者帶來的風險,蘇聯 解體後分佈在各國的養老金領取者與原單位關係 的複雜性等,都給中亞各國社會保障工作帶來許 多新問題。這使各國不但達不到蘇聯時期的社會 保障水準,還出現了許多新問題。例如,在蘇聯時 期較少發生的拖欠養老金發放問題,目前在中亞 國家中普遍存在。在蘇聯“不存在”的失業問題,目 前也成為困擾各國政府的重大問題之一。至於蘇 聯時期職工享受的帶薪休假制度,在多數國家已 不再實行。社會分化導致貧困階層人群的劇增,從 而進一步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國家財政收入 的減少,導致對醫療機構撥款的減少,人們獲得的 醫療救護的品質下降。在一些國家中又出現了兒 童輟學的現象。這些新問題的出現迫使各國不得 不對原有的社會保障模式進行改革,根據本國國 情制定新的社會保障制度。從目前中亞國家的經 濟實力來看,它們已不具備中等發達國家所具有 的社會保障能力,應將它們的社會保障歸於發展 型社會保障國家之列。可是,受人們的思維定勢影 響,特別是一些人不願意承認獨立後的經濟和社 會狀況不如獨立之前,因此,各國都在財政極度困 難的情況下極力支撐原有的一些社會保障措施。 不過,有的國家迫於國內經濟狀況的壓力,也不得 不對原有的社會保障制度作出修改。
  (四)教科文衛事業的變化 蘇聯時期的“拉平”政策給中亞國家教科文衛 事業打下很好的基礎。中亞國家領導人常以自己 國家教育水準與發達國家相似而自豪。可是,由於 獨立後國家經濟即陷入危機,國家收入急劇減少, 那些靠國家財政過活的教育、文化、科學、衛生部 門遇到了近幾十年來不曾遇到的困難。科學、文化 事業萎縮,人才大量流失,在許多地方出現了兒童 輟學的情況。例如,在哈薩克斯坦,1996年有14% 的6~13歲的兒童沒有在學校學習①。由於資金不 足,設備更新困難,藥品短缺,一些原已罕見的流 行病再度在各國肆虐,醫務界也感到十分為難。科 技工作因資金不足也不能順利開展。在這種情況 下,改革原有的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發展模式已 勢在必行。
  (五)新形勢下的社會問題 社會在運行中會出現各種矛盾,也會出現各 類社會問題。社會問題通常可分成以下幾類:第一 類是由於社會基本構成要素相互關係的失調引起 的社會問題,如人口問題、婦女問題、貧困問題、民 族問題、生態問題等;第二類是由於人們的社會關 系失調以及人的社會生活發生障礙引起的問題, 如家庭婚姻問題、殘疾人問題、老年人問題、獨生 子女問題、多子女問題、青少年犯罪問題等;第三 類是由於制度和體制失調引起的問題,如失業問 題、住房問題、教育問題等②。在中亞國家中上述 社會問題有許多早就存在,有些是獨立後變得突 出。目前最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有:失業問題、貧困 問題、犯罪問題、民族宗教問題等。
  失業問題  這是各國獨立後凸現的問題。各 國公佈的1998年的失業率是:哈薩克斯坦3.7%、 烏茲別克斯坦0.4%、吉爾吉斯斯坦3.1%、塔吉克 斯坦2.9%③。上述數字僅是正式登記的失業者的 數字。實際上失業者遠多於這個數字。哈薩克斯坦 學者認為,哈失業率約為11%~13%。西方認為, 烏失業率約為6%,吉失業率約為10%。 如此高的失業率是多種原因造成的。一是經濟體制的轉變使原有的“隱性失業”變成公開失 業;二是蘇聯解體造成的經濟聯繫中斷,使許多企 業停產或破產;三是農村人口向城市的無序流動; 四是各國經濟危機導致的投資減少,新增工作崗 位有限;五是一些國家人口增長過快。失業大軍的 存在不僅影響失業者家庭的生活品質,也成為影 響國家穩定的社會動因。
  貧困問題這是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問 題,也是蘇聯解體後許多新獨立國家普遍存在的 問題。就整個國家而言,由於原有國力不強和獨立 後出現的經濟危機,中亞國家已跌到窮國的行列。 就全國居民而言並非如此。獨立以來,各國均出現 了“新富階層”,包括中高級以上官員、企業高級管 理人員、富商等,他們的收入和生活水準遠遠高於 獨立以前。但是,生活水準下降者卻占絕大多數。 如果對獨立前後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人群作一下比 較,就可以看出這一點。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 口:1987~1988年,哈薩克斯坦為5%,吉爾吉斯斯 坦為12%,土庫曼斯坦為12%,烏茲別克斯坦為 24%。1993~1994年,哈薩克斯坦為50%,吉爾吉 斯斯坦為84%,土庫曼斯坦為57%,烏茲別克斯坦 為47%④。人們的生活品質下降也可從食物結構 變化反映出來。以哈薩克斯坦為例,該國1991年人 均消費肉70.5公斤,1997年下降到50公斤。而糧食 製品消費量卻增加了。1991年消費糧食147公斤, 1997年為200公斤⑤。構成貧困階層主體的是失業 者、養老金領取者、殘疾人、多子女家庭、青年學 生。因此,上述人往往成為社會保障的主要對象。 犯罪問題 這個問題並非是中亞國家獨立後 才出現的,但在獨立後變得更加嚴重。犯罪數量明 顯增加,犯罪形式也較前多樣化。以謀取錢財為目 標的犯罪數量增加最快。在一些國家中出現了黑 手黨式的犯罪團夥。蓄意殺人和雇傭殺人案件明 顯增加。近幾年,走私、販毒問題也日趨猖獗,這是 中亞各國獨立後出現的新問題。犯罪加劇與國內 經濟惡化、財富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拉大、大量失 業人員存在、吸毒者增多、國內消費環境改變、西 方生活方式傳入有關。在一些國家中因民族、宗教 和政治原因,還出現以攻擊政府官員和執法人員 為主要目標的恐怖事件。犯罪形勢惡化不僅對國 內穩定構成重大威脅,而且影響到國家形象,並因 此影響到對外經濟關係。外國資本家往往因中亞 國家投資環境不好不願前往投資,犯罪問題嚴重 就是構成“投資環境不好”的重要因素之一。
  ①《1997年哈薩克斯坦人權發展報告》,哈薩克斯坦發展研 究所,阿拉木圖1997年版,第61頁。 ②參見《現代社會學》,第345頁。 ③《1998年獨聯體統計手冊》,第117頁。 ④烏茲別克斯坦經濟中心編:(1999年烏茲別克斯坦人權 發展報告》,第26頁。 ⑤《1994年獨聯體經濟簡明手冊意,第85頁;(1997年哈薩克 斯坦簡明統計手冊》,第38頁。
  民族、宗教問題民族問題在蘇聯時期就存 在,90年代初在費爾幹納谷地曾發生民族間流血 衝突。中亞國家獨立後雖然沒有發生大規模民族 衝突事件,但民族關係問題仍然是困擾各國的重 大問題之一。中亞民族問題分兩類。一類是中亞本 地民族之間的矛盾,如哈薩克人與烏茲別克人的 矛盾,烏茲別克人與塔吉克人的矛盾等。這類問題 與歷史上的邊界變動、當前土地和水資源的利用 有關,也與各國表現出的大民族主義有關。這類矛 盾通常給一些小民族帶來物質和精神上的損害。 目前,這類矛盾在各國都存在,但與烏茲別克人有 關的較多,包括烏茲別克人與塔吉克人的矛盾、烏 茲別克人與吉爾吉斯人的矛盾、烏茲別克人與哈 薩克人的矛盾。問題多發地區有;費爾幹納谷地 (包括吉爾吉斯斯坦的奧什州、塔吉克斯坦的苦盞 州、烏茲別克斯坦的安集延州等)、南哈薩克斯坦 州、撒馬爾罕州和布哈拉州等。
  另一類問題是中亞本地民族與外來民族的矛 盾,主要是與俄羅斯人的矛盾,以及與高加索人的 矛盾等。與俄羅斯人的矛盾與蘇聯長期推行大俄 羅斯沙文主義民族政策,以及與蘇聯解體有關。這 涉及由於各民族在社會變遷中地位的變化而導致 的利益變化。由於新獨立的中亞國家推行民族複 興的政策,強化主體民族的地位,由此帶來的國 籍、語言、幹部使用、就業等一系列涉及民族利益 的問題,外來民族在不滿現實和生活困難的情況 下,出現大規模向俄羅斯、德國移民的情況。在個 別國家如哈薩克斯坦也出現了非主體民族謀求分 立的問題。 宗教問題主要是指宗教極端勢力覬覦世俗政 權。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分子為達到其目的,在國內 製造恐怖事件,並與國外勢力勾結,嚴重威脅國內 穩定。目前這類問題已遍及中亞五國,其中以塔吉 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最為突出。
  三 社會發展戰略與社會政策
  獨立初期,中亞各國領導人都十分謹慎地對 待各種社會問題。各國憲法中都有對居民實施社 會保護的內容。中亞各國在經濟轉軌時皆聲稱由 計劃經濟模式轉向社會市場經濟模式,說明各國 已注意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因為完善的 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市場經濟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社會發展戰略
  各國在獨立之初都以不同的方式闡述自己的 社會發展戰略。 1992年5月,哈薩克斯坦總統納紮爾巴耶夫即 對該國社會發展戰略作出如下表述:使人們的生 活達到近似於發達國家消費標準的新質;對養老 金領取者、殘疾人、多子女家庭、兒童和青年,以及 其他缺乏保障的公民實行國家社會保護政策;形 成哈薩克斯坦的經營者社會階層(佔有勞動能力 人口的10%~15%),這是實施經濟和社會改造、 形成市場經濟、使經濟穩定和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靠形成青年一代的市場意識來改變社會的價值取 向;靠擴大就業和使人獲得真正的經營自由,為居 民的真正社會流動創造條件;發展各種保險制度, 作為社會保護的補償措施;靠社會基金撥款和給 經營提供優惠條件去提高國內落後地區的發展水 平。納紮爾巴耶夫總統設想社會改革要經過3個階 段:1.社會分化;2.新的社會結構對市場形勢的適 應;3.社會機構的整合與彼此間的合理作用。哈薩 克斯坦政府將借鑒聯邦德國戰後復興的經驗,同 時力爭做到使社會在收入水準上出現的分化差距 保持在合理的最低限度之內。為此需要運用必要 的經濟方法①。
  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裡莫夫是這樣闡述該國 的社會發展戰略的:社會政策在於為國家的社會 政治穩定、國內和平與民族和諧提供可靠的保證; 進一步加強社會公正原則,對最為需要的居民階 層(老人、殘疾人、孤兒、多子女家庭、青年學生)建 立提供社會保護的強大機制;通過將補助金與其 他支付統一化,共同居民的實際收入聯繫起來,加 強社會援助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提高其可行性;在 解決對最需要的居民階層實行社會保護方面,提 高公民自治機構、馬哈裡亞委員會的作用。創造條 件使社會支持貧困居民階層的專門委員會的活動 活躍起來;推進建立勞動市場和實施積極的就業 政策。在國家勞動力剩餘地區,鼓勵優先發展中小 企業,以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發展和革新教育和文 化,提高知識潛力和精神潛力,是社會政策貫徹始
  ①《主權國家哈薩克斯坦的建設與發展戰略》,《哈薩克斯 坦真理報》1992年5月16日增刊。
  終的重點。卡裡莫夫認為,“建立生產經濟本身不 是目的,一切改革(經濟改革、民主改革、政治改 革)其最終目的乃是為人的生活與活動創造最優 越的條件”①
  土庫曼斯坦總統尼亞佐夫提出的社會戰略口 號是:“要通過每個家庭的順遂來達到國家的順 遂”,並認為這一口號是實行所有政治改革和經濟 改革的基礎產因此,該國通過用國家機器加大社 會保障的力度,國家實施無償提供天然氣、電、水、 鹽,對生活必需品實行定量低價供應,對住房實行 低租金來減輕人民的負擔。
  從上述各國總統的講話中可以看出,中亞國 家的社會戰略包括改變人們的意識、改造社會結 構、解決地區社會發展差距、社會保障措施多樣化 等內容,當然也包括教育、文化、科學、衛生等需要 大量資金投入的社會領域的發展問題。中亞國家 在制定社會發展模式時既考慮了原有的做法、國 家和民族傳統,也借鑒了外國如德國的經驗。但在 具體做法上各國有很大的不同。
  (二)社會政策與實踐 中亞國家的實踐表明,與政治、經濟、外交等 領域相比,社會領域的轉軌更困難一些。這既與人 們的觀念有關,也與這些國家的國情以及國家經 濟對社會保障和社會部門的支援力度不夠有關。 首先,蘇聯70年的福利政策在相當一部分人 中特別是低收入階層中影響深遠。儘管一些人也 抱怨當時福利水準低,存在不公平的現象,可是當 昔日人人有份的社會保障制度被打破,特別是一 些貧困階層甚至非貧困階層的人今日還享受不到 昔日的福利標準時,他們就會對社會領域的改革 持抵觸情緒,甚至採用非常規手段進行抗議。哈薩 克斯坦獨立後在一些地區不時發生群眾示威抗議 活動,許多事件與社會問題如失業、拖欠發放工 資、養老金和補貼等問題有關。這種情況導致中亞 國家政府在改革社會領域的各項制度時,不得不 從穩定國內政局出發三思而行。政治體制改革、所 有制改革、物價改革和對外開放等重大政治經濟 改革舉措,在獨立初期甚至獨立前即已開始,可是 包括養老制度改革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 在哈薩克斯坦直到1996年7月通過新的養老保障 法後才開始。此前一直沿用的是1991年6月17日通 過的《哈薩克公民養老保障法》,該法是計劃經濟 時代的產物,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而在土庫 曼斯坦等國,這項改革甚至還沒有起步。
  至於改造社會結構和縮小地區社會發展差距 則更難。獨立後各國都把形成“中產階級”作為一 項戰略任務來抓。然而,一個新的成熟的社會階層 或者說中產階級的出現,既需要財力,也需要時 間。目前,中亞國家的中產階級正在形成之中,事
實表明,這種形成並非自然的發展過程,在很大程 度上帶有人為推進的性質。昔日的機關、企業領導 人大多數成為今日非國有制或私有制企業的經 理、廠長,他們的身份變了,成了“中產階級”的一 員,可是,他們的經營理念和經營方法變化不大, 因此,起不到預期作用。地區社會發展差距非但沒 有縮小,卻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這與廢除了以在 計畫投資方法,改用市場拉動有關。那些經濟基礎 較好或有豐富自然資源尤其是石油資源的地方, 往往是本國特別是外國投資的重點地區,這些地區 發展就快些;相反,一些原來落後又沒有誘人資源的 地區,發展很慢。中亞國家不僅出現社會收入分配 的兩極分化,也出現了社會地區發展的兩極分化。 如上所述,對原有的社會發展模式進行改革 勢在必行。但各國改革的思路和改革的進度明顯 不同。相比之下,哈、吉的改革思路有相似之處,改 革的步子也大些。
  哈薩克斯坦從1996年起先後通過了新的《社 會保障法》、《教育法》等,開始了棘手的社會領域 改革。該國改革原有社會發展模式的總體思路是 綜合解決,其中心內容是:保障有效的就業、幹部 培養和再培訓制度;組織有效的收入制度;通過稅 收對收入和個人消費拉開差距的進程進行宏觀經 濟調節;考慮各階層的收入和消費差距的發展趨 勢,確定最低生活水準;利用與由賣方市場向買方 市場轉變有關的各種社會經濟新事物保護消費者 的利益。
  社會政策的優先方面是:明確需要國家説明 的人口集團;選擇國家調解社會領域的最佳手段, 運用的程度和持續時間;確定社會部門現代化的 機制;使公眾能對即將進行和目前正在進行的改
  ①伊•卡裡莫夫:《烏茲別克斯坦沿著深化經濟改革的道路 前進》,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81頁。 ②薩•尼亞佐夫:《永久中立世代安寧》,東方出版社1996 年版,第16頁。
革公開發表意見,在改革過程中保證高度的社會團 結。從1996年起哈薩克斯坦對社會領域的改革步伐 加快,並開始形成與以往不同的社會保障模式。 新的社會保障模式與以往不同的是:
  第一,資全的來源不同。改變過去國家包攬的 做法,使社會保障和社會部門經費來源多樣化。過 去社會事業的資金全部來自國家預算,這在計畫 經濟條件下可以做到,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則行 不通。新的社會發展模式規定,社會保障資金將由 國家、企業、個人共同承擔。國家規定,養老金由國 家提供的基本養老金、依靠公民在非國家的養老 基金會中積累的保險養老金和工作人員或雇主自 願交納的補充養老金組成。為了解決公民社會保 障資金不足的問題,國家大力發展在計劃經濟條 件下微不足道的社會保險事業。
  第二,資全的使用方式不同。過去社會保障資 金入人有份,現在則保證重點。資金主要用於依靠 國家預算工作部門的工作人員和社會上易受傷害 的階層(養老金領取者、大學生、殘疾人、失業人 員、單身母親等)。
  第三,允許多種所有製成分參與社會保障事 業,破除社會事業由國家統管的做法。過去教育、 文化、科學、衛生事業,以及社會保障事業都由國 家包辦,都是清一色的國家所有制。現在允許集體 或者個人辦社會事業。目前在哈、吉、烏國有私立 大、中、小學,私人診所,私人畫廊,非國家科研機 構等。在哈薩克斯坦的保險業中也有了私人保險 公司、外國保險公司。 第四,把解決就業問題放在突出的位置。因為 這是在經濟轉軌中出現的新問題,它直接影響到 人民的生活、國家的穩定和人們對改革的信心。在 烏、吉、塔等國社會領域改革的思路和做法與哈薩 克斯坦相似。
  中亞國家像其他轉軌國家一樣,在改制中出 現了社會兩極分化的問題。日益拉大的收入分配 不平等對保持社會穩定構成了威脅。作為發展中 國家,中亞國家面臨如何處理經濟增長(有的國家 表現為經濟負增長)與分配的關係問題。發展經濟 學理論認為,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在經濟增長與分 配關係上有幾種可供選擇的戰略,它們是;先增長 後分配戰略、先分配後增長戰略、邊增長邊分配戰 略、滿足基本需要戰略①。在獨立之前,中亞各國 皆採用先增長後分配戰略。國家通過對全民所有 制和集體所有制企業的控制,使收入歸國家和集 體佔有,為收入分配權力高度集中創造了條件。國 家直接掌管分配大權,實行高積累、低消費,在分 配上存在明顯的平均主義。獨立後各國都批判了 蘇聯時期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問題,但在改革方面 出現了不同的做法。
  哈、烏、吉等國採用了“邊增長、邊分配”的戰 略,政府通過政策調節,使經濟增長為低收入階層 創造更多的增加收入的機會,如政府扶持建立小 型企業;加大對低收入階層的培訓力度,使他們有 資格進入高收入階層;採用有利於低收入階層的 累進稅制;為貧困階層提供低價食品等。 土庫曼斯坦則採用了滿足基本需求戰略。它 通過由國家提供可滿足人們最低需要的食品和其 他必需品來滿足低收入階層獲得基本需要的權 利。該國實際上仍採用“高積累、低消費”的傳統做 法,在分配上仍具有平均主義的色彩。
  中亞國家在社會政策上,尤其在社會保障方 面聲稱要學習歐洲國家的做法,但目前只是在社 會保障基金的形成方面有所進展。這些國家很多 人只羡慕歐洲國家的高福利,卻忽視了那裡生產 的高效率和人口的低增長。而人口的高自然增長 率和生產的低效率卻是中亞國家長期存在的問 題。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問題尤其是人口高速 增長問題不是短時間內可以解決的。因此,歐洲國 家的社會政策不一定完全適用於中亞國家。它們 必須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保障模式。更重要 的是,它們還必須使經濟儘快發展起來,方能為解 決社會問題和促進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物質條 件。否則,缺乏物質基礎的美好設想將會長期成為 設想。
  (責任編輯 張佩賢)
  ①參見吳增基等主編《現代社會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92頁。 ②同上,第348頁。 ③參見劉佐、章俗著:《發展社會學教程》,黑龍江教育出版 社1992年版,第158~161頁。
http://euroasia.cass.cn/news/60303.htm

中亞五國經濟發展模式 by姚大學 王澤壯《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04年第6期
 
  中亞五國中亞五國獨立之後,在經濟結構調整和改革方面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實現由原來的計劃經濟模式向市場經濟模式的轉變。在這一點上,五國領導人取得了一致共識:認為只有建立起市場經濟體制,才能最後拋棄原蘇聯模式的束縛,推動經濟發展,使國家渡過難關。但是,在建立什麼樣的市場經濟問題上,它們實際走上了兩條發展道路,採取了兩種發展模式。一是自由競爭模式,一是政府主導模式。前者又被稱為"華盛頓共識"模式,是指在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援助的問題上,國際金融機構,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分析家們所擬定的、旨在對被援助國的改革措施和過程以及實施效果進行量化評估的一套參數標準,核心是民主化、市場化和私有化。後者則強調國家干預和控制。前者強調以產權明晰化、市場自由化為手段,以政府改革為必要的先決條件,減少政府預算和補貼,對先前的國有部門實行私有化,提高利息,對外開放國內市場,擴大原材料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後者則強調採取有步驟的改革措施,逐步調整產業結構,而不是先對資源實行重新配置,避免現存不完善的市場體系造成資源配置的不合理性。在實施改革的過程中,強調激勵機制的選擇和政府的全程指導。由此看來,兩種不同模式的目標是一致的,即履行政府政策上的責任、控制通貨膨脹、自由定價、自由貿易、穩定貨幣以及吸引國外投資。但兩者之間在具體方式和實施速度上有不同之處。這種不同之處在1991~2001年中亞五國的宏觀經濟發展狀況中明顯地體現出來。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表現出自由競爭模式,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則表現出國家指導下的改革模式,塔吉克斯坦的發展道路介於兩種模式之間[1]。
  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是向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轉型比較徹底的國家。儘管哈薩克斯坦總統納紮爾巴耶夫和吉爾吉斯斯坦總統阿卡耶夫曾聲稱他們要建立社會市場經濟[2],但從實際運作情況看,它們在朝著自由市場經濟模式轉型。 
  首先,改革所有制,實行非國有化和私有化。哈薩克斯坦在1991年、1993年和1996年分三個階段三次通過了《非國有化和私有化綱要》,到1993年年底,已對8889家企業的所有制關係進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造。至1995年年底,小企業的私有化基本完成,大中型企業的私有化順利開展。1997年全國已完成非國有化和私有化的企業共3.01萬家。1999年哈薩克斯坦私有制企業數量已占全部企業總數的80%以上,私有部門的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50%[3]。吉爾吉斯斯坦更加注重私有化改革在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的作用,並且採取了迅速果斷的措施。截至1999年,在該國經營主體總數中非國有制企業已占96.7%,國有制企業只占3.3%,在工業總產值中,國有成分只占17%,私有成分占83%[4]。沒有實行私有化的主要是電信、能源、天然氣和航空部門。
  其次,改革貨幣、貿易體制,實行貨幣、貿易自由化。哈薩克斯坦在獨立之後,仍保留在"盧布區"內,但隨著吉爾吉斯斯坦在1993年3月退出"盧布區"發行本國貨幣索姆之後,哈薩克斯坦也於1993年11月發行了本國貨幣堅戈,退出了"盧布區"。當時,堅戈對美元的比值是4∶1。此後,哈政府採取了緊縮銀根的政策,並確保堅戈可自由兌換。1999年4月,哈政府為防止貨幣比值大幅度波動,採取了浮動匯率制,結果在1999年年底至2000年年初實現了對美元波動幅度在138~143∶1之間,2000年年底,只有142.5∶1。隨著銀行存款和市場參與信心的提高,利率也開始下降[5]。應當說,哈薩克斯坦在財政金融體制方面比較成功地轉向了以市場為導向的體制。哈政府還放棄了傳統的由國家壟斷對外貿易的做法,開始實行對外貿易自由化。具體做法就是創辦合資企業和興建自由經濟區。在1990年,哈薩克斯坦與外國開辦的合資企業僅為15家,1991年就達到164家,1993年發展到1100家,1998年則達到1400家。在哈薩克斯坦開辦合資企業的國家和地區達44個[6]。吉爾吉斯斯坦在1993年發行了國家貨幣--吉爾吉斯索姆之後,國家通過貨幣發行量的增減調節經濟,並且實現了貨幣在國內自由兌換。在對外貿易方面,政府採取了優化國家的外國投資環境的措施,1997年9月頒佈了外國投資法,該法保護外國投資者不受侵犯,規定外國投資者與本國投資者擁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待遇,無論是與吉爾吉斯斯坦的企業合資,還是與其他國家的合作者合資,在業務經營上與吉爾吉斯斯坦的外商獨資企業或合資企業一視同仁。外國人可以購買吉爾吉斯斯坦公司的股票和證券,可以參與私有化項目,可以撤回資本,自由匯出利潤,就如同使用外幣、生產產品和購買商品、服務一樣[7]。1998年,又率先加入世貿組織,取消進口稅,參與國際無關稅貿易。
  再次,改革價格體制,實行價格市場化。哈薩克斯坦在1992年初就仿效俄羅斯的"休克療法"放開了絕大部分商品價格,到1994~1995年又進一步放開了能源和糧食價格,至此幾乎所有商品的價格已全部放開,從而基本上實現了價格完全由市場調節[8],政府完全退出市場。吉爾吉斯斯坦在價格市場化方面也迅速邁進,由市場自由決定絕大部分商品價格。
  哈薩克斯坦是最早向國際標準方向過渡的國家,總統納紮爾巴耶夫多次指出,拋棄原蘇聯模式,採用西方標準?quot;一致共識"[9]。哈薩克斯坦轉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宏觀經濟調控成功,同時為私人企業的發展提供法律基礎和制度保證。(2)發行國家貨幣,參與國際浮動匯率運行機制。(3)建立合理的財政金融政策。(4)頒佈符合國際標準的民法、稅法、金融法和投資法。(5)市場自由化,政府完全退出市場。(6)推行非國有化和私有化。(7)鼓勵對外貿易,吸引國外資本。雖然哈薩克斯坦改革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問題:(1)經濟發展並沒有使大多數人受益。1999年哈人均收入1420美元,2000年則下降到1300美元。(2)過於倚重石油工業,造成經濟結構不合理。(3)基礎設施,如道路、加工設備等投資不足。(4)金融體制改革忽視了農業,農業發展缺少必需的資金。(5)社會保障薄弱,醫療、老年公民撫恤、受教育機會等弱化。
  吉爾吉斯斯坦致力於按照"華盛頓共識"所設計的標準進行改革,曾贏得"原蘇聯地區民主櫥窗"的美譽,經濟增長較快,世界兩大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也為之叫好[10]。自1996年起,吉爾吉斯斯坦經濟開始復蘇,到1997年財政赤字在前一年基礎上減少了一半。吉爾吉斯斯坦矢志改革取得成效,經濟結構趨向合理。但經濟增長同樣沒有使大多數人受益。2000年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表的174個國家和地區中,吉爾吉斯斯坦只占第98位,收入分配狀況和社會保障還遠遠落後于其他4國。就連西方學者也指出,如果沒有國外援助,吉爾吉斯斯坦的改革一天也不能支持下去[11]。
  二
  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是奉行政府主導型模式進行改革的國家。在改革過程中採取了比較審慎的態度,呈現一種漸進式特徵。
  首先,改革所有制,實行非國有化和私有化。烏茲別克斯坦的所有制改革開始略晚,在採取具體措施方面也更加謹慎。在1991年12月底公佈的《非國有化和私有化法》規定,土地、礦藏、水源、動植物資源以及歷史文化遺產等不屬於非國有化和私有化物件。為此,國家成立了國有資產私有化委員會,1994年2月,總統卡裡莫夫簽署命令,宣佈以隸屬於財政部的國家資產管理委員會和國家資產基金委員會為基礎組建新的國家財產委員會。該委員會主要負責國家資產的使用和保護、制定有關私有化的法律制度、決定私有化的形式、出售國有資產等[12]。政府規定在實行私有化之前,要明晰產權,而後才能分別進行非國有化和私有化。在非國有化和私有化的具體方式上,主要是通過贖買、投標、拍賣等途徑。在政府的直接指導下,到1996年7月,國有住宅已全部實現了私有化,非國有化和私有化企業占全部企業總數的82.6%。農業中99%的國有農業企業實現了非國有化和私有化,截至1996年6月,非國有化和私有化企業產值已占工業總產值的50.2%,農業中的這一比例則達到96%[13]。到2000年年初,烏茲別克斯坦的非國有制企業已占到企業總數的89.6%,非國有成分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0%以上[14]。通過國有資產的非國有化和私有化,烏茲別克斯坦各種所有制呈現混合型。土庫曼斯坦1992年年初也通過了《國有財產非國有化和私有化法》。該法對非國有化和私有化的概念、物件、原則及實現辦法做了詳細規定。總統下屬的經濟委員會負責此項工作,為此還相繼通過了一系列與之配套的法令,如《企業法》、《破產法》、《商品交易法》等。但實際上,真正開始私有化進程是在1996年。當年,土庫曼斯坦政府宣佈要積極參與私有化,實行私有化的企業名單由政府提供,對330人以上企業實行"私有券"持股形式[15]。政府為此還成立了國有資產和私有財產管理局以監督國有企業私有化過程。土庫曼斯坦私有化的具體做法是:一是分階段進行,不操之過急;二是注意輕重緩急,先易後難;三是國家始終對私有化進行嚴格的宏觀調控,發現問題儘早解決;四是在私有化過程中注重社會保障,以便保持社會穩定[16]。但從總體情況看,土庫曼斯坦的私有化進展較緩慢[17]。
  其次,改革貨幣、貿易體制,實行貨幣、貿易自由化。烏茲別克斯坦在獨立之後開始發行本國貨幣,但隨著俄羅斯通貨膨脹的加強,烏茲別克斯坦也受到了嚴重影響,於是開始實行貨幣貶值政策。人為地改變其貨幣兌換率,結果導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96年11月宣佈推遲向烏茲別克斯坦提供貸款,並要求烏茲別克斯坦停止實行多種貨幣兌換率。2000年5月,烏茲別克斯坦政府宣佈,將國家貿易的官方貨幣兌換率降低50%,規定231個蘇姆兌換1美元。2001年11月1日,又降低了所有經貿活動官方貨幣兌換率,為了實現蘇姆的自由流通,規定官方匯率為680蘇姆兌換1美元。2002年1月,烏茲別克斯坦政府宣佈將於本年度中旬廢除多種兌換率制度[18]。2003年9月30日~10月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代表團對烏茲別克斯坦實施經常專案自由兌換的具體步驟進行評估並取得重要成果,烏政府及中央銀行宣佈,將於10月15日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8條的有關內容,實現匯率並軌和經常專案下自由兌換[19]。在對外貿易方面,烏茲別克斯坦的貿易市場開放程度很不夠,國家對進口的管制相當嚴格。由於實行進口合同的登記制度,凡是沒在國家外經部登記的進口合同,海關一律不予入關。進口商需向外經部對外經濟活動協調總局提交一系列檔,由該機構對合同的條款和價格進行核定後才能履行進口手續。政府對貿易的控制程度由此可見一斑。1998年2月,烏茲別克斯坦政府頒佈法令,規定自1998年3月1日起,烏外經部只對那些自身沒有外匯的進口商所簽訂的進口合同進行登記。這較先前來說無疑是一個進步。另外,在關稅方面,進口商要繳納較高的進口關稅和增值稅。烏茲別克斯坦政府自1995年以來不斷修改其進口關稅,平均進口關稅水準為30%,屬於高關稅。烏還要求進口商在所進口的商品入關時要繳納平均大約20%的增值稅,以保護和發展民族工業,節約外匯開支。但這樣做的結果也限制了自己對外貿易的發展。土庫曼斯坦在1993年11月1日發行了一種新型貨幣馬納特,總統尼亞佐夫宣佈所有在土庫曼斯坦從事經營活動的公司必須使用馬納特。土庫曼斯坦中央銀行履行國家中央銀行的職能,行使管理職權。其餘皆為國有商業銀行,包括土庫曼經濟銀行和斯伯銀行,另有6家銀行和近70家分行負責經營日常業務。政府還擁有所有銀行的大部分股份,因而直接或間接地控制了幾乎整個金融業。1993年,土政府頒佈了外國特許權法案。根據該法案,外國被特許使用海岸線周圍的自然資源,法案規定了特許權的有效期為5~40年不等。1997年3月,又頒佈一項授予能源跨國公司參與土庫曼斯坦大型石油和天然氣儲備、開發法案,致使外國跨國能源公司和能源供應公司數目大增[20]。
  再次,改革價格體制,實行價格市場化。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在價格改革方面較為謹慎,開始只放開了70%左右的商品價格。到1995年哈、吉、塔三國商品價格全部放開以後,烏土兩國還有部分商品沒有放開。至今仍有少量基本食品價格還由國家調解。國家通過社會保障系統對價格實行補貼。例如,烏茲別克斯坦45%的預算收入用於社會保障,其中很大部分用於對居民生活的補貼。土庫曼斯坦預算收入的60%用於對社會和文化設施的撥款,其中11%用於居民必需消費品的價格補貼[21]。
  烏茲別克斯坦獨立十餘年來的經濟發展比其他四個中亞國家更具多樣化。它以促進社會公正、加強政治穩定、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世俗國家為主要目標,借鑒原蘇聯某些具體做法和"亞洲四小龍"的成功經驗,並在權威政府的領導下,結合國內實際,對照國際標準,在經濟發展方面探索出一套獨具特色的"烏茲別克道路"[22]。總統卡裡莫夫宣佈"重商政策",認為獨立的最大好處不是"歐洲式的人權",而是國家經濟的發展[23]。確立以國家為主導的經濟改革基調,強化政府的宏觀調控功能,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經濟結構改革。它強調獨立自主地發展經濟、糧食、能源和製造業,以滿足國內需求,建立內向型服務體系。
  土庫曼斯坦的經濟改革,表現出國家高度壟斷經營的特徵。在宏觀經濟政策上,實行以國有企業占主導地位,與石油、天然氣有關的行業全部為國家所有。經營因沿襲原蘇聯模式,資源使用效率較低,因此,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產量也受到抑制。但值得一提的是,與國家經濟發展相適應,土庫曼斯坦在對外關係上採取了"積極中立"政策。這一政策能夠使政府在處理國內、國際事務時表現出極大的靈活性和有效性。
  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的政府主導模式在經過五年的摸索與考驗之後,使國家逐漸走向復蘇。在保持了近四年低速增長的基礎上,到2000年上半年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其中土庫曼斯坦表現最佳,國內生產總值、工業產值、農業產值、零售商品額同比分別增長14%、16%、21%和31%[24]。
  三
  塔吉克斯坦實行了介於上述兩種發展模式之間的經濟發展道路。它的經濟發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尤以民族爭端和自然資源局限為突出特點。塔吉克斯坦獨立伊始,國內各派勢力抬頭。宗教習俗相差很大,宗教派別與國家政權的對抗導致國內爭端不斷,曾一度陷入內戰(1992~1994年)。國內原教旨主義者、分裂主義者及恐怖活動屢禁不止。直到1998年11月,苦盞地區的反政府活動也未停止。民族爭端已成為塔吉克斯坦經濟發展的一大障礙。自然資源局限主要表現為:(1)資源種類單一。金屬以金、銀、鋁、鎢、鈾為主,但數量極為有限。作為內陸的山地國家,水力資源豐富,但由於受到開發利用能力所限,目前仍處於天然儲備階段。(2)經濟結構單一。農業以棉花種植為主,另有其他少量糧食作物。國內基本需要靠外來援助和捐獻。外匯來源有鋁、棉花。(3)交通條件落後。南北兩部為地形所阻,至今未通鐵路。公路只有兩條,還經常受氣候的影響。東西兩部之間只有一條公路相連,全國只有兩條通往鄰國的短線鐵路。北部和西部與鄰國的交往多於與本國首都和中部地區的交往。
  由於上述條件所限,塔吉克斯坦經濟發展緩慢,其結構性改革主要是1997年6月內戰結束後在國際金融機構的督促下才全面展開的。結構性改革計畫優先進行的方面是:財政改革、貨幣改革、政府管理職能改革、私有化、銀行改組、土地改革和能源部門改革。管理措施包括改革財政系統,建立單一獨立的審計機關,撤銷多餘的檢查權,終止中央銀行的帶有財政性質的業務,防止官員對私有企業經營的不正當干預等。在國際金融機構的大力援助下,塔吉克斯坦實施了三個階段的改革:(1)1995~1997年。重點是完善基本法律,改組農業部門,小企業私有化,1997年5月16日通過的《關於塔吉克斯坦共和國國家財產私有化法》確立了國家私有化的框架。還要大力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2)1998~2000年。重點是大中型企業私有化,政府決定把40%的中小企業私有化。與此同時建立高效的金融、信貸和稅收制度。(3)2001~2003年。提高經濟現代化水準,尤其是建立高效機制,改善基礎設施,實行大規模的社會經濟保障計畫[25]。目前,塔吉克斯坦已初步建立了經濟市場化所需要的法律框架。但從總體上看,遠沒有達到預想的目標,由於國家的特殊情況,塔吉克斯坦沒有能夠把握好市場變革和政治發展的相互關係,在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上仍處於探索階段。 
  作者分別為內蒙古民族大學世界史研究所副教授、碩士研究生。
  [1]國內學者一般將獨立後的中亞各國經濟發展模式歸於"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常慶:《中亞五國經濟體制與發展模式探討》,《新疆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趙常慶:《十年巨變---中亞和外高加索卷》,東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頁)。但有些國外學者認為,在中亞五國的轉型過程中,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表現為自由競爭模式,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表現為政府主導模式,而塔吉克斯坦則處於兩者之間。參見Gregory Gleason,Markets and Politics in CentralAsia:Structural Reformand Political Change ,London and NewYork:Routledge ,2003,pp.24~25.筆者在本書中採用了該書的觀點。
  [2]趙常慶主編:《十年巨變--中亞和外高加索卷》,東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頁。
  [3]趙常慶主編:《十年巨變---中亞和外高加索卷》,東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頁。
  [4]同[3],第212~213頁。
  [5]Gregory Gleason,Markets and Politics in Central Asia:Structural Reformand Political Chang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3,p.45.
  [6]同[3],第256頁。
  [7]同[5],第74頁。
  [8]同[3],第214頁。
  [9]同[5],第79頁。
  [10]趙常慶主編:《十年巨變---中亞和外高加索卷》,東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245頁。
  [11]Gregory Gleason,Markets and Politics in Central Asia:Structural Reformand Political Chang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3,p.81.
  [12]同[11],第125頁。
  [13]趙常慶主編:《中亞五國概論》,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頁。
  [14]同[10],第213頁。
  [15]同[11],第107。
  [16]同[13],第146~147頁。
  [17]關於土庫曼斯坦實施非國有化和私有化的具體進展情況,至今很少見諸官方公佈,因而沒有這方面的具體數字。參見趙常慶主編:《中亞五國概論》,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版,第148頁。
  [18]Gregory Gleason,Markets and Politics in Central Asia:Structural Reformand Political Chang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3,p.124.
  [19]新疆對外貿易經濟資訊網,http://www.xjfteci .com.cn/news/03-10/0012.htm
  [20]同[18],第125。
  [21]趙常慶主編:《中亞五國概論》,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頁。
  [22]同[18],第117頁。
  [23]同[18],第119頁。
  [24]施玉宇:《中亞五國當前形勢及發展趨勢》,《東歐中亞市場研究》2001年第4期。 [25]Gregory Gleason,Markets and Politics in Central Asia:Structural Reformand Political Chang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3,p.98.
http://euroasia.cass.cn/news/134159.htm

考察中亞局勢的理論模式  2011-4-22新疆哲學社會科學網

摘要︰中亞局勢如此復雜多變、繽紛多彩,本文根據多年的系統研究,結合它的發展脈絡,提出的考察它的理論模式是︰三大因素的考量,三個層面、兩種“博弈”、多重“大三角”的分析。
  中亞本就是一個“仁者見仁”的地理概念。本文所說的“中亞”指的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五國,並與之毗連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和高加索地區。歷史與現實一再證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決定,新疆的穩定與發展,必然地受到中亞地區政治經濟情勢的強烈影響。新疆社會科學院中亞研究所自2000年起一直進行這一方面的系統研究, 本文就在近十年的研究過程中建構的理論模式,做一歸納總結。
  考量的三大因素
中亞局勢大體上是地區問題,考量的主要因素是,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和地緣文化這三大因素。
  地緣政治
提起與中亞聯系的地緣政治,不可忽視的麥金德(Halford J. MacKinder)的著名三段論︰
誰統治了東歐,誰就主宰了心髒地帶;
誰統治了心髒地帶,誰就主宰了世界島;
誰統治了世界島,誰就主宰了全世界。
  麥金德的這一名言集中體現了“心髒地帶論”(Theory Heartland)的思想,其中的“East Europe”,字面上是“東歐”,又似乎包括了“中亞”,比較多的說法是指稱廣闊的沒有出海 口的歐亞腹地。其實,本人一再強調︰麥金德的“心髒地帶”、“世界島”說實難以概括其地緣政治本質,當年的蘇聯既控制東歐又統治中亞的大部分,卻並未能主宰世界,這是不爭的事實。冷戰後,這個“心髒地帶”發生裂變,出現了所謂的“權利真空”,地緣政治在此的爭奪方興未艾,“心髒地帶論”遂炙手可熱。其中猶為引人注目的是,前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將這一地區稱之為“歐亞大陸的巴爾幹”(Eurasian Balkans),地緣政治地位十分重要。因此,無論如何,地緣政治因素在本課題研究中不可漠然置之。
  地緣經濟
不少論者把中亞五國與高加索三國聯系起來討論,甚至主張中亞包括整個高加索地區。目前,有一本較權威的國際學術期刊就名為︰中亞與高加索。這種說法的理由是,它們共處歐亞大陸的結合部,東西文明和伊斯蘭文化與斯拉夫文化的交匯處,是俄羅斯南緣防衛上的“軟肋”,同時又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東進的前進方向之一。2008年格俄“五天”戰事,引發了冷戰後,美俄間最嚴重的政治對抗,同時也震動了整個中亞地區。事實上,將高加索與中亞最重要的聯系是裡海,確切地說,是環裡海地帶待開發的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近來不斷有人說,裡海將是“第二個波斯灣”,21世紀的世界能源的供應基地。僅此一點,裡海左右的中亞高加索地區的地緣經濟地位陡升,世人為之矚目。其實,格俄戰事爆發前夕,已有學者預言︰“美國在支持薩卡什維利玩火。因為,從阿塞拜疆的巴庫到土耳其港口傑伊漢的美國石油管道要經過格魯吉亞,所以格魯吉亞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整個高加索可以看做是美國和俄羅斯爭奪歐亞大陸控制權的全新‘大棋局 ’中重要一環”。“第二個波斯灣”之說似有點誇張,然而,它與波斯灣最大的不同是,這是一個不通海洋的內陸地區,油氣開采後的輸出線路至關重要。是北引西向,還是東出南下,直接牽動各方的政治經濟利益,地緣經濟的憧憬與爭奪,是不言而諭的。其實,新疆及其毗鄰的中亞地我本是古絲綢之路的樞紐,可以說是,其地緣經濟的核心,就是如何啟動和發展當代的絲綢之路。
  地緣文化
這可能還是個新概念。十多年前,美國學者亨廷頓提出“文明沖突論”,引起廣泛爭議,但本報告認為,撇開其固有的偏見和臆測,僅就“文化”因素引入當代國際政治學的考量之中,不無可取。事實上,民族沖突、宗教沖突,總有深層次的歷史文化背景。比如,中亞地區許多民族屬操突厥語族諸語言的民族,並廣泛信仰伊斯蘭教,這就是“雙泛”(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流行所依託的地緣文化背景。“雙泛”可以跨民族、跨國家橫行,它可以從土耳其到新疆這一廣大地區蠱惑人心,但它也只能在信仰伊斯蘭教的操突厥語族諸語言的民族中謀取活動空間。再如,如果沒有“9?11”,阿富汗可能還是鮮為人知的窮鄉僻壤,地緣政治的死角、“盲區”。而“9?11”後,一夜之間,這個“盲區”成了世界矚目的焦點。從地緣文化的深層次考慮,阿富汗的伊斯蘭與其認同於西亞,毋寧認同於中亞和被認為南亞的巴基斯坦和北印度。遠古的貴霜帝國、近古的帖木耳帝國,就以阿富汗為樞紐與中亞地區有著斬為斷理還亂的關系。16世初,帖木耳的六世孫費爾幹納王子巴布爾,為南下的烏茲別克人所迫亡命喀布爾,在復國無望的絕境下,轉戰印度,竟建立了由印度到阿富汗的大莫臥爾帝國。這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決定,阿富汗經常處于中亞南亞地緣文化的的樞紐,在一定條件下,就有可能成為中亞南亞地緣政治的樞紐。明瞭這一點,就不會對阿富汗戰爭強烈影響到周邊的安全穩定,“三股勢力”從克什米爾到北高加索的車臣、從阿富汗到費爾幹納連成一片,而困惑迷惘。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一份《預測全球未來》的報告稱︰“最容易陷入沖突的國家位於一個巨大的不穩定弧形地帶,這個地帶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北非、中東、巴爾幹地區、高加索地區、南亞和中亞一直延伸到東南亞部分地區”。中亞地區大體就在這個“不穩定弧形地帶”的東西結合地帶。
  三個“層面”
 中亞地區問題,固然大體上是區域問題,但在不斷全球化進程的今天,分析區域問題,既脫離不開全球的國際大背景,也不可忽視本土的具體問題。因此,在討論新疆周邊地區問題,應從全球、區域和本土三個層面展開分析。

  全球層面
重點在美國。因為,美國是當今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華盛頓就以為自己的國家利益遍佈全世界,為捍衛這個利益,它可以幹任何事,正如我們經常看到的︰哪裡有沖突,哪裡就有美國人的身影或聲音。新疆周邊地區民族宗教沖突激化和升級,總脫不開霸權主義的陰影。近年,“顏色革命”襲擊中亞,引發2005年的吉爾吉斯斯坦政變和烏茲別克斯坦“安集延事件”,華盛頓是脫不開干係的。因此,盡管美國本土遠在天邊,但必須特別關注美國的歐亞地區大戰略。
  蘇聯解體以後,美國染指中亞,一時還無從下手。在布熱津斯基看來︰“這個地區在地緣戰略上對美國的含義十分清楚︰美國相距太遠而無法在歐亞大陸的這一部分成為主導力量,但美國又太強大而不能不參與這一地區的事務”,問題是“如果中間地帶拒絕向西方靠攏,而成為非常自信的單一實體,並控制了南部,或同東部的主要棋手(players)結聯盟,那麼美國在歐亞大陸的首要地位就將嚴重受損”。多年來,這一噩夢一直纏繞著華盛頓,特別是在上海合作組織日益壯大發展的今天。“9?11”是 契機,以阿富汗“反恐戰爭”為由,美軍有史以來第一次落地于吉爾吉斯斯坦,在瑪納斯機場建立了空軍基地。小布希政府八年鼓吹、實施“大中東倡議”(2002)、“新中東地圖”(2004)、“大中亞夥伴計劃”(2005)和“大南亞理念”(2007)。歐亞戰略階段性的演變,既反映了華盛頓對這一地區的認識的一步步深化,也體現了它對這一地區的重視程度和捲入程度都越來越深。
  2008年和2009年,分別是小布希政府的最後時日與奧巴馬政府的開局。小布希的風格是“單邊主義”,從至今無結果的阿富汗戰爭、焦頭爛額的伊拉克戰爭,小布希力圖將“大中東”與“大中亞”整合起來,平均二年就試圖出臺一項目戰略,最終奢望于“重建阿富汗”,但多戰略等於無戰略,不得不將阿富汗這一爛攤子遺留給奧巴馬。2009年1月20日奧巴馬的就職演說坦率地承認“我們處于危機之中”,為此強調說:“問題不是我們的政府太大還是太小, 而是它是否行之有效”。“有效政府”與奧巴馬過去提出的“巧政府”(smart government)的提法是一脈相承的,這一的提法源於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等人提出的“巧實力”(smart power)思想。奧巴馬還特別對穆斯林世界發出呼籲,“尋求一條新的前進道路,以共同利益和相互尊重為基礎”。不向恐怖勢力屈服,但也不排除對話,並重申與伊朗對話。此前,希拉蕊?克林頓在出席參議院就其提名國務卿舉行的聽證會上鄭重宣佈︰美國將不再單純依靠武力,而是謀求建立以經濟、文化等軟實力共同作用的“靈巧實力”外交。正如評論所說︰這是一份與打擊邪惡軸心為口號的布希政權外交訣別的宣言書。奧巴馬“新政”可以有條件地放棄小布希的“單邊主義”,但面對身陷爛泥的阿富汗戰爭卻欲罷不能。目前,阿富汗、巴基斯坦危機是考驗美國歐亞地區戰略的試金石,解決不了這場危機,什麼再宏偉的大戰略都是空談。
  區域層面
重點是俄羅斯因素。這是因為俄羅斯不僅與中亞國家接壤,而且它的領土一部分就在歐亞腹地。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五國,原為沙俄的殖民地,蘇聯的南部邊區,現獨立雖已十八年,但俄羅斯的影響是隔舍不斷的,這些國家的民族精英還是蘇聯時代培養出來的,雖然已確定主體民族的語言為國語,但俄羅斯語仍為最通用的族際交流語。俄羅斯人在中亞,特別是哈薩克斯坦還擁有相當數量。俄羅斯仍將中亞五國視為自己的“後院”,它主要通過獨聯體(CIS ) 、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 和歐亞經濟共同體 發揮影響。此外,俄羅斯還是上海合作組織中舉足輕重的成員國。
  獨聯體成立于蘇聯解體之際, 18年時間裡,開了無數次的元首首腦會議,通過了成千上萬份文件,但凝聚力愈發小於離心力,“獨聯體化”某種程度上成了“無效率”、“空洞化”的代名詞。關於獨聯體的命運,普京曾無奈而委婉地說,蘇聯解體後進行過一體化的嘗試,比如說建立獨聯體,可大部分時間都用在發表宣言上了,但也是有益的。格俄沖突的一年後,格魯吉亞最終憤憤地退出獨聯體。但只要獨聯體還在形式上存在一天,對於俄羅斯也是有意義的,它決不會輕易地放棄任其消失。目前,俄羅斯著力於強化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和歐亞經濟共同體。
  2009年2月4日在莫斯科舉行了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峰會上,決定建立快速1.5萬人反應部隊,這意味著它正在成為獨聯體地區真正的軍事聯盟。俄總統梅德韋傑夫說: “這支部隊的潛力不會比北約部隊差。”2009年6月14日舉行的峰會上,簽署在獨聯體集體安全組織框架內組建軍隊集群的協議,莫斯科準備出一個空降師和一個空降突擊旅(大約8000名軍人)。哈薩克斯坦出一個空降師(4000人),其他盟國各出一個營。但烏茲別克斯坦和白俄羅斯最終沒有在協議上上簽字。2009年8月吉爾吉斯斯坦的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伊塞克湖“非正式峰會”,並未有實質性成果。專家評論說︰“建立在俄領導下的真正軍事政治聯盟意味著中亞國家要放棄多方位外交政策。目前不僅俄羅斯,而且其他大的玩家在原蘇聯空間都逐漸失去影響。迫使別人接受自己的條件越來越困難。上世紀90年代初出現的所有一體化方案都面臨實際挑戰,其內容和形式越來越不符合新現實”。
  歐亞經濟共同體成立於2000年,其基礎就是1995年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四國的關稅同盟協議。如果說,獨聯體沉醉於漫無邊際的空洞條文,那麼這個共同體卻從“關稅同盟”入手,是走向具體和現實的統一經濟空間的建立。2009年12月11日,共同體跨國委員會聖彼得堡會議確定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三國建立關稅聯盟的工作已全部完成。普京宣佈,2010年1月1日,三國關稅聯盟開始運作。俄羅斯的意圖是,這個共同體將不限於經濟一體化, 前景是開放內部邊界的同時擁有共同的外部邊界,最終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組織,在某種程度上“重建蘇聯”。目前,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都對加入共同體框架內的“關稅同盟”頗有興趣,但對任何形式的“重建蘇聯”未必認同,現實是︰蘇聯解體已不可逆轉,因為,獨立雖是中亞國家當初無奈地選擇,但若放棄已有的獨立,也是不可思議的。
  獨聯體、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都是俄羅斯追求後蘇聯地區諸多一體化的工具, 獨聯體、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和歐亞經濟共同體曾於2007年10月7日召開杜尚別三大峰會,被認為“獨聯體地區軍政和經濟一體化大業取得的重要突破”︰諸如如“關稅同盟是通往統一經濟空間之路”、“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是歐亞大陸版的北約”、“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維和部隊是獨聯體和平與穩定的捍衛者”等等。然而,客觀的評論是︰“如果抽離其宣傳效果,我們會發現它實在是相當有限。獨聯體存在已經十多年了,先前簽署的許多類似協議最終都淪為一紙空文。”實際上,就連一些俄羅斯學者談起來都信心不足。[ ]阿日達爾?庫爾托夫將之比作一堆“爛尾樓” 。俄羅斯領導人的感覺似乎好點,特別是2008年格俄沖突擊潰薩卡什維利的“五天戰爭”後信心和底氣都充足多了,普梅都強調, “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俄羅斯也在一些地區擁有特權利益。這些地區都是與我們有著友好關系的國家所處的地區”。 “特殊利益區”概念的提出表明︰俄羅斯已明確將包括中亞在內的獨聯體地區視為自己神聖不可侵犯的“勢力範圍”,俄羅斯的“帝國情節”還是根深蒂固的。這在中亞國家必然引起不安。莫斯科卡內基中心專家馬拉申科批評道︰“俄羅斯沒有盟友也不善於尋找盟友。俄與美國和歐盟沒有共同的重大利益,俄羅斯害怕中國,不需要印度,不相信穆斯林,認為歐洲不團結和變幻無常。獨聯體是一個不正規和不負責任的俱樂部。俄羅斯把能源當作政治武器暫時是成功的,但早晚會是輸家。俄要想順利發展,需要放棄“後蘇聯地區”這一概念.停止用天然氣價格進行訛詐。”此話是尖刻些,但還有某些道理。
  伊斯蘭問題是這一區域層面上的問題。這一區域的主要的居民為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也就是說,它是屬于伊斯蘭世界的一部分。伊斯蘭教起源於7世紀的西亞阿拉伯半島,原先只是阿拉伯貝督因部的部族宗教,隨著其向外傳播,演變成阿拉伯民族宗教,後擴散至全球而成為世界宗教。一部伊斯蘭教史就是伊斯蘭教向外擴張的歷史。波斯及中東地區應是它的第一擴張區,此時伊斯蘭教即分裂為什葉與遜尼兩大教派。而本報告研究的這一區域應是它的第二擴張區。從現實來看,這一區域的主要民族,如烏茲別克人、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土庫曼人、普什圖人等多為遜尼派,而波斯人、塔吉克人等多為什葉派。因此,緣於教派、族群及語言文化相近,塔吉克斯坦與伊朗的關系要比其他中亞國家要走得更近一些。中亞國家獨立伊始對伊朗的“輸出伊斯蘭革命”十分警惕,但後來事實表明,伊朗的低調基本打消了中亞國家的疑慮。伊朗不僅與中亞國家和眭相處,與鄰國土庫曼斯坦建立能源合作,並非常積極地要求加入上海合作組織。只是它一根筋地與美國叫板以及不妥協的“核立場”,也讓中亞國家疑慮重重。
  中亞至西亞,還有一個操突厥語族群的圈子︰哈薩克人、烏茲別克人、吉爾吉斯人、土庫曼人和阿塞拜疆人、土耳其人。蘇聯解體後,土耳其召集新出現了 五個所謂的“突厥語國家”首腦會唔,自1992年至今已舉行九屆。在第一屆會議期間,土耳其總統厄紮爾提出建立“突厥聯盟”的建議,強調與中亞突厥語國家的文化和種族相似性,與中亞突厥語國家加強一體化的設想,同時試圖在地區市場上佔據主導地位。中亞國家本身對接受土耳其成為新“大哥”,完全不熱衷,莫斯科和德黑蘭對土耳其的計劃非常懷疑,認為它不過是土耳其再建縮微版奧斯曼帝國的又一次嘗試。10月初,第九屆突厥語國家峰會在阿塞拜疆舉行,與會者商定成立合作理事會。一些專家據此認為︰“一個新的一體化集團正在前蘇聯南部地區形成。不過,距離真正的一體化還很遙遠︰除語言外,這些國家幾乎沒有任何共性,反倒是沖突和矛盾層出不窮。它們最終還不得不考慮︰如果參與突厥語國家一體化聯盟,就必須犧牲與俄羅斯在歐亞經濟共同體和集安組織框架內的關系,並徹底忘記關稅同盟。時間將證明,對它們而言,與俄羅斯的傳統關系以及與阿塞拜疆和土耳其的民族關系究竟哪個更重要。”
   本土層面
 即“基層”層面上的更復雜的問題。通常將中亞五國混為一談,但實際上它們卻各不相同,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一個是疆域遼闊的地區大國,一個是人煙密集的地區人口大國;前者更現代些,後者則更傳統些。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則是又小又窮。烏茲別克人、塔吉克人(除山地塔吉克人外)是中亞最傳統的綠洲農夫,而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則是從草原和山地走出的牧民;前者深受伊斯蘭教的燻陶,宗教情節濃鬱,後者接受伊斯蘭教還是最近幾百年的事,宗教意識相對淡漠。土庫曼斯坦不大不小,在中亞通往西亞的沙漠地帶,獨立以來以“永久中立國”自豪,既少與他國交往,對什麼國際組織都不感興趣,同時又不與他國交惡。它緊鄰阿富汗,當年塔利班鬧得四鄰不安,可土庫曼斯坦卻與塔利班相安無事。然而,烏茲別克斯坦是這五國中的又一另類,它參與國際事務以反復無常著稱,多次加入又退出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和具有“反俄”傾向的“古阿姆聯盟”。有評論說︰“該國領導人缺席突厥語國家峰會,此前又拒絕參與建立集安組織的集體快速反應部隊。烏茲別克斯坦不僅不願構建新的一體化關系,還打算破壞現有的︰宣佈欲退出中亞統一能源網的工作。” 
   中亞五國的建立是基於蘇聯時期的中亞五加盟共和國,而這五加盟共和國則是建立在上個世紀20年代“識別”出的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哈薩克、土庫曼五大“主體民族”的基礎之上。也就是,這五國是在從未有民族國家的歷史基礎上“人工”製造的。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兩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現在中亞國家間的“國界”是蘇聯時期的行政區界,它是力求按“民族原則”劃分,而並非考慮到山川水道的自然形態與人們的經濟活動,邊界問題、跨界民族問題和跨界水資源糾紛,構成中亞國家間“小博弈”的重要內容。
  另一方面,中亞這五大民族也是在九十多年前“識別”出來的,實際遺留的問題是,有的民族還存在“部落認同”,哈薩克中有三“玉茲”之分,在一些地方吉爾吉斯人的部落認同還高於民族認同。事實上,這些國家的內部危機的深層問題經常緣於此。比如,2005年吉爾吉斯斯坦發生“顏色革命”,究其內部因素有南北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但深層次的問題是南北吉爾吉斯人固有的部落矛盾。同樣,阿富汗的部落、巴基斯坦西北邊境地區的部落,都有問題。
  兩種“博弈” “博奕”思想源於西洋的國際象棋遊戲,學者將這一思想運用於模擬的對抗和沖突的分析,並由此形成現代國際關系中的“博奕論”(Game Analysis)。就中亞地區而言有兩種“博弈”。
  大博弈(Great Game)
早在一百多年前,這一地區就已納入大國激烈爭奪的戰場。當年的 “大博弈”最終以英俄在阿姆河∼帕米爾一線劃定了各自的勢力範圍而結束。蘇聯時期,中亞成為其南部的領地,蘇聯解體標志著冷戰的結束,這一大片土地成為新一輪“大博弈”的爭奪之地。當然,“大博弈”歸根結底是大國間的較量,在新疆周邊地區,世界大國的較量,主要是俄美,前者要守住自己的“後院”,後者要開闢新的“勢力範圍”。北約和歐盟,印度和日本等大的勢力也不同程度地嚮往此地。雖然不是19世紀的動刀動槍,但政治的、經濟的,特別是能源的爭奪還是有聲有色。中國的新疆與此地,山水相連,中國不追求,也不謀求什麼“勢力範圍”,當然也不談不上與有關大國或大的勢力去“博弈”什麼。但中國也有自己的國家利益︰首先是安全利益,不允許這裡的“三股勢力”危害自己的安全;其次是經濟發展利益,通過與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達到雙贏。如果有的大國或大的勢力出於自己的私利排斥、損害中國的利益,中國理要進行堅決抵制,這也是所當然的。
  小博弈
人們比較關注大國政治,自然緣於大國政治對地區地緣政治的重大影響。我最近發文就一再提請注意“小國”作用,即小博奕”。從積極意義上看,大國還應充分理解小國的權利和訴求。早在半個世紀前,國際關系理論研究中就形成發展出一有特色的理論——“小國論”(Small Power),其意義在於分析這種國家的對外行為方式及其對國際社會的影響。2008年夏,薩卡什維利悍然大打出手,直接挑動了美國為首的西方與俄羅斯形成後冷戰時期的最嚴重的對抗︰一方強硬聲明、嚴厲譴責,但幾乎再沒有什麼好牌可打;另一方高調支持格魯吉亞兩個自治地方分離“獨立”,但幾乎沒有響應者,這可謂是“綁架”,即出現了“小國綁架了大國”的怪異現象。正如俄羅斯學者認為︰“小國因素是俄羅斯周邊的世界充滿了令人不安的發展趨勢之一。小國造成的危害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大。幾乎出現了一批從事挑釁活動的國家。它們致力於讓比較強大的國家互相爭鬥和利用這些國家的矛盾謀取私利。”至於今天的中亞國家“或許還是小國,但它們的戰略地位因能源價格上漲產生的財富以及不同大國的討好而得到加強。事實上它們正在不斷地學習玩“遊戲”。從而將為它們分散大國對該地區的影響力創造更多機會。”一位俄羅斯學者還提出一個命題︰世界正走向無極化,他分析道︰“美國、中國、俄羅斯和日本,這些全球玩家一下子都在朝鮮問題上踫了壁。伊朗不過是一個中等國家,對美俄不卑不亢,成了整個世界的大難題。打個比方,小男孩們爬上大沙灘玩自己的遊戲,大男孩們驚慌失措地看著這一切,不知道該怎麼做——已經無力把他們趕回小沙灘,但也不知道該怎麼和他們共處。結果,在數十年裡慣於替所有人拿主意的世界大國陷入相反的境地。它們被小問題所困,自己成了小角色。而地區性大國突然有了出頭之日。”
  事實上,今天所謂的新一輪的中亞“大博弈”與當年的“大博弈”相比最大的不同是︰當年是殖民帝國在這裡的競爭,本土上的一大堆汗國、土邦、部落是被宰割的對象;而今天中亞的小國卻是主權國家,有學者甚至認為,有鑒於中亞國家的作用增大,中亞正進入受各方“求愛”的“黃金時代”。近來最突出的例證是吉爾吉斯斯坦瑪納斯機場問題。吉爾吉斯斯坦國土還不到20萬平方公里的小國,發難起來,不理還不行,俄美都讓它玩進去了。 “三股勢力”相對民族國家,還只是“小的勢力”,但甚囂塵上,不可忽視。
  多重“大三角” 新疆周邊地區,特別是中亞國家獨立以來就面對著多種多樣的多邊外交,其中多樣的“三角”關系,重迭、交叉,豐富多彩,即馮紹雷先生稱之為影響中亞地區的“多重三邊關系”。據馮先生的概括︰
  中亞地區核心三邊關系︰
俄羅斯-中亞國家-中國,其成果表現為上海合作組織;
中亞為基軸的歐亞區域三邊關系,至少有兩組︰
俄羅斯印度中國,俄羅斯歐盟中亞國家;
聚焦中亞的全球性三邊關系,至少有三組︰
美國-俄羅斯-中國,
美國-俄羅斯-歐洲,
美國-俄羅斯-中亞。
   所有這些“三角”關系中,“美國-俄羅斯-中國”這個大“三角”最重要。如俄羅斯學者所言︰“新地緣政治模式正在中亞重組,這種模式是以世界三大國——俄羅斯、中國和美國的動機和它們間互不攻守為特徵。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就成為各影響力的目標,正如美國極力想使俄羅斯成為與中國鬥爭的附庸,而為了自己利益的中國也是如此。” 對於俄羅斯來說,最擔心的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成為‘小夥伴’——某種別人意志的執行者,為了友好姿態和‘大夥伴’空洞的許諾而忘卻自身利益的小夥伴”。
   俄羅斯依仗自以為“後院”的優勢,對另兩方意向都有警惕,近年,對美國咄咄逼人之勢更為敏感,對中國的態度比較復雜。一方面,每當感受到美國霸權欺負之時,就要向中國方面靠攏、接近。俄羅斯國際“改革”基金會副主席納比?濟亞杜拉耶夫就認為︰“與中國接近就會惡化與西方的關系,把前蘇聯地區的勢力範圍分給他人首先會惡化與美國的關系。俄羅斯勢單力薄。無法以平等的地位應對壓力。因此,不得不與在不遠的將來能確實抗衡世界上惟一超級大國的另一個國家尋找接觸點。而這就是兩國在上合組織框架內相互協作的條件,這種協作的主要目的就是不允許美國插手中亞地區”。民意調查也證明︰74%的認為,俄羅斯應該同中國結盟對抗美國。 另一方面,俄羅斯對中國的崛起心理上還很不平衡,一位學者兼商人憤懣而言︰“50年代蘇聯扮演老大哥的角色,因此中國在雙方的關系中感到了屈辱。出現這樣一個問題︰現在在中國的“家長制”裡俄羅斯處於什麼地位?連“弟弟”都不如。因為小弟弟在成長壯大,羽翼漸豐,而俄羅斯沒有這種前景。俄羅斯多半算是閨中的“大姐”,韶華已逝,年事漸高,坐吃山空,遲早要讓出家中長者的地位”。甚至有人鼓吹建立包容俄羅斯,並“將中國遊離其外”的“大西方”以制衡中國。
  關於俄羅斯究竟是屬於“西方”還是“東方”的問題在俄羅斯一直存在著嚴重爭議。但從美國的視角觀察,俄羅斯和中國都是另類︰“雖然俄羅斯一直以橫跨歐亞大陸的世界強國著稱,但如今被公認勢力橫跨這兩大洲的是中國。中國不僅將戰略聯盟對象由原蘇聯轉向美國,而且學會了兩者兼顧。雖然俄羅斯對美國的重要性有時被誇大,但俄在歐洲的影響力沒有下降以及中國越來越關注俄羅斯使美國不得不重視俄羅斯。當然,如果不超越北約,在歐洲建立一種新的安全架 構,就不會有美俄關系的重啟。而如果沒有兩國關系真正的重啟,中國將繼續在與俄羅斯的雙邊關系中佔上風,而且在中俄美戰略三角中佔上風。”
  而站在中亞國家的角度,看法相對超然,如康斯坦丁?瑟羅耶日金所說︰“中亞地區已成為俄中美地緣政治博弈的主戰場,俄中希望削弱美國在中亞的影響,但中國能牽制俄羅斯的‘帝國野心 ’,俄羅斯則可以 防止‘中國擴張’。三個主要地緣政治玩家在中亞的互不妥協,勢必給這一地區造成不少麻煩”。
  我認為, “美國-俄羅斯-中國”這個大“三角”中,由於美國強勢打壓,俄羅斯與中國走得更近一些,至少目前及以後的一段時間裡,可能如此。
  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三大因素的考量,從三個層面、兩種“博弈”、多重“大三角”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把握復雜多變、繽紛多彩的中亞局勢。
http://big5.xjass.com/zy/content/2011-04/22/content_193368.htm

中國和中亞:經濟合作好戲多 2012-12-30 陳慧稚 文匯報

中國和中亞:經濟合作好戲多 資金流、物流、人流、資訊流“互聯互通”;清潔能源、環境保護、投資貿易“可持續發展”  
  引言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第十一次會議12月4日至5日在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召開。上合組織自2001年成立以來,一直以經濟合作為主要方向和重要基礎。本年度總理會晤的多項議題和決定中就有關於推動上合組織成員國之間經濟合作項目的實施,深化各國的經貿聯繫。
  近年來,在上合組織框架內外,中國與中亞的地緣經濟聯繫日益緊密,商貿往來更加頻繁。如今,中國和中亞同時面臨經濟結構轉型和經濟發展戰略調整,地區間商貿制度安排還在持續推進之中。本報記者近日專訪中亞經濟研究專家、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暨國家開發銀行-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合作組織研究院王海燕副研究員,探析歐美金融危機以來中亞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以及中國與中亞國家地緣經濟合作的前景。
  結構轉型推創新戰略
  記者:你今年出版的專著《新地緣經濟:中國與中亞》是基於您多年來對中亞經濟的觀察和研究。您認為中亞國家近年來在經濟發展模式上出現了哪些新動向?
  王海燕:中亞國家都是轉型國家,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成為它們經濟轉型道路上的一道分水嶺。中亞國家相繼獨立後10多年的轉型著重於所有制和外貿體制改革,幾乎推行了包括國民經濟命脈在內所有領域的私有化進程。2008年之後,它們認識到,能源、通信和交通運輸等行業大規模被西方財團掌握給它們的經濟帶來很大隱患。因此,中亞國家提出逐步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包括將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產業,尤其是能源和金融等產業收歸國有。
  與此同時,中亞國家仍然堅持開放市場和吸引外資。前不久,塔吉克加入了世貿組織,哈薩克因受制於農業等因素還未能“入世”,但是加入比世貿組織條款更“優惠”的俄白哈關稅同盟對該國的經濟影響很大。
  此外,促使中亞國家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因素還有俄羅斯近年來提出的創新經濟戰略。俄羅斯已將鼓勵高科技產業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通過參與更多國際性和區域性組織推動經濟更加開放作為長期國策,中亞國家也紛紛提出創新經濟戰略,但是發展情況略有不同。
  中亞國家產業結構都很不完整,前蘇聯時期的“大分工”導致這些國家的技術工人力量總體比較薄弱。烏茲別克機械工業基礎在中亞五國之中最為雄厚,目前是唯一能製造飛機的中亞國家,還擁有比較強的農機製造業和汽車製造業,此外重視專利保護也讓中小企業蓬勃發展,我認為這個國家有很大的後發優勢。
  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大量投資。哈薩克是近年來吸引外資最多的中亞國家,但是目前來看外資集中於油氣和礦產資源領域,對其他產業有擠出效應。哈薩克希望外資更多進入農業和服務業,尤其是作為中亞經濟總量最大的國家,致力於將阿拉木圖打造成中亞最大的金融中心。
  吉爾吉斯斯坦沒有突出優勢產業,伊塞克湖水電開發也因該國政局不穩難以吸引到投資。塔吉克經濟還比較薄弱,水電業、鋁業和農業是主要產業,因為和鄰國存在水資源爭端,發展很不穩定。土庫曼以能源和紡織業為主的經濟模式比較單一。
  合作致力於“互聯互通”
  記者:中國和中亞國家的經濟合作近年呈現哪些新機遇和新挑戰?中國作為這些年在中亞地區迅速崛起的市場力量,和其他國家存在什麼樣的競爭與合作關係?
  王海燕:上合組織中期發展戰略提出大力發展金融、能源、通信、農業四大領域的經濟合作。發展交通物流也為中國和中亞各國領導人所重視。中國近年來致力於發展與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包括“資金流”即金融、“物流”即交通、“人流”即簽證和教育合作以及“資訊流”即通信、媒體合作等方面。此外,涉及民生的農業合作也很重要。
  中亞國家非常需求投資,也很歡迎中國的投資,中國已經對中亞國家發出了兩筆100億美元的信貸。他們認為一些西方國家的投資和貸款的附帶條件會讓這些國家的經濟自主性受到制約,但是中國的投資不存在這種情況。
  企業投資層面,中亞市場曾被認為規模較小而不被看重,但是隨著歐美經濟危機的發酵和上合組織影響力的上升,中國企業近年來對中亞越來越感興趣,一些中高端品牌也開始主動接觸中亞市場。而中國企業近年來在中亞國家鼓勵投資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尤其活躍,以成本優勢在多項競標中擊敗其他競爭者。
  但是,中國企業在投資當地的時候,必須注意到中亞國家投資要求的轉變。這些國家並非“來者不拒”,比如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和增加就業,在能源資源開發等多個領域都提高了投資門檻。中國的一些大型國企在這方面做出了表率,政府應該對海外的中國民企加強管理。在中亞國家,民企投資佔所有中國企業的投資比重已經達到70%以上。
  當然,中國企業目前在中亞國家的市場上面臨著來自俄羅斯、土耳其和歐美等多國企業的競爭。比如,在食品工業領域,土耳其和俄羅斯是中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在重工業產品領域,俄羅斯是中國的主要競爭對手,中國產品有價格優勢。在通信領域,歐美國家是中國的主要對手,中國企業在當地發展很快,但應當避免彼此間的惡性競爭。
  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
  記者:你在專著《貿易投資便利化——中國與哈薩克》中指出了貿易便利化的重要性。上合組織認為,推進旨在降低區域內貿易和投資成本的貿易投資便利化是發展區域經濟合作的關鍵。在這一地區,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面臨哪些制約因素和障礙?中國和中亞國家應當從哪些方面著手應對?
  王海燕:最近10年,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成為全球趨勢。在2008年之後湧現出一些全新的或者是對已有制度進行更新的貿易制度安排,加強功能領域的合作。俄白哈關稅同盟在一些制度安排上走在了上合組織之前,而上合組織內的貿易投資便利化近年來進展較慢,原因有組織內成員國之間經濟發展水準不平衡、爭端多,由於效率、資金問題導致許多項目落實緩慢,還有非傳統安全因素等。目前雙邊合作態勢好於多邊合作。
  要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提升海關、交通運輸、出入境檢驗檢疫、金融、資訊交流等功能領域的合作非常重要,中國和中亞國家之間在這些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是要確保本國各有關政府部門和國家之間的貿易政策協調和溝通。比如,中國現在實行“聯檢”制度,只要其中涉及的一個部門政策有所改變而沒有及時通報,就可能導致與中亞國家貿易口岸排起長隊。這還包括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檢驗檢疫和交通運輸等標準的統一化建設,以降低企業貿易成本。現在一些中亞國家還在採用前蘇聯時期的標準,與現行國際標準有所出入。
  二是要推進人民幣和盧布的區域化以及區域內貨幣互換。前者目前推進比較順利,後者的落實受制於各國貨幣需求量的不平衡。上合組織目前希望推動離岸貿易和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等其他金融合作措施。對於後者,中亞國家意願很強,但是中俄之間互有博弈。
  三是可以從改進簽證制度著手,減少阻礙貿易投資便利化的人為因素。
  我認為,中國可以參考俄白哈關稅同盟,推出一些包括區域內國家的優惠的貿易投資制度,加快功能領域的機制創新。中國還可以爭取加入更多這一地區的貿易機制以借鑒經驗和更多參與區域經濟合作。
  關注可持續發展能力
  記者: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出席本次總理會晤發表的講話中指出,上合組織成員國要“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有力的措施增強本區域的整體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您認為對於這一地區應當如何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王海燕:上合組織以前就提過促進可持續發展,這次溫總理提出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加明確了這一點,我認為這個提法非常重要。上合組織關注的可持續經濟發展包括發展清潔能源、環境保護等內容,這是成員國之間達成的共識。
  我認為在這一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不僅應當包括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還應當包括投資、貿易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比如,中國企業投資中亞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而政府在推動企業投資的時候也要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另外,實施一些重大項目的時候也要有可持續發展意識,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費。
http://big5.news365.com.cn:82/gate/big5/wenhui.news365.com.cn/hqsc/201212/t20121230_868411.html

2005中亞五國政經現況與展望 by傅仁坤

  前言
中亞位於歐亞大陸地理中心,亙古以來即為歐亞絲路交匯樞紐及戰略要衝。中亞地緣位置與中共、俄羅斯、歐洲等世界強權的版圖接壤,對這些強權國家而言,中亞地區不但是通往對方的要道,更是自身的屏障,因此其一直是強權必爭之地。著名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 (Mackinder)曾表示,誰控制了中亞,進而就能統治歐亞大陸;誰統治了歐亞大陸,最後就能控制世界。此不啻指出了中亞在全球地緣政治運轉過程中,佔有相當重要的關鍵地位。
  雖然一九九二年之交,「前蘇聯」瓦解,促使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土庫曼、塔吉克等中亞五國分別宣告獨立。然而不容諱言,在當今現實政治和經濟生活中,中亞卻一直處在世界的邊緣,甚至其豐富的歷史和多彩的文化,在面對其他強權文化時也呈現其邊緣性。此一情況直到2001年發生了「911事件」,美國對阿富汗發動反恐戰爭之後,世人才頓時改觀,中亞國家不僅位處地理要衝,擁有航太、核武、生化及尖端軍備生產條件,並且石油與自然資源極為豐沛,因此其政經地位非但不容忽視,而且未來中亞發展動向勢必將對全球局勢造成相當程度之影響。
  本文系採地緣政治學理論作為研究途徑,基本上,地緣政治學可界定為人類如何創造與保存「實力」,藉以達成預定目標的科學。就國家而言,就是如何運用國家的政治、地理、經濟、及軍事等有形的資源和無形的潛力,來結合有利的時空因素,從而實現社會願景的功能性作為。因此,本文首先回顧中亞地理界定與人文概況,嗣分別檢視中亞五國政治、經濟與社會情勢發展,並彙整2004年中亞五國國情概況來相作對照,俾藉以全面掌握中亞五國現況與其未來發展主軸。
  中亞地理界定與人文概況
  就時空背景而言,廣闊中亞地區曾先後歷經波斯,希臘,匈奴,突厥,阿拉伯,蒙古,中國,沙俄及前蘇聯等帝國征服與統治。惟其中以古代突厥汗國、阿拉伯帝國及前蘇聯等三者,對今日中亞國家的文化傳承與政經組織架構影響最深遠。  
  當前國際社會所採用中亞(Средняя Азия)此一地理名詞,乃係於1993年1月中亞五國舉行首腦會議上所達成的決議。中亞包括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及土庫曼等五個國家,總面積為401.7萬平方公里,佔前蘇聯總面積十八%。中亞地理範疇東起阿爾泰山與中國新疆為界,西達烏拉山南端與裡海,北自西西伯利亞平原南邊,涵蓋遼闊的哈薩克丘陵與土蘭高原,南抵伊朗及阿富汗的北疆山區,此乃由科比特達格山、帕羅帕米茲山、興都庫什山等所組成的山脈鏈。(如附圖 )
  中亞地區屬於大陸性的乾旱氣候,夏季酷熱乾燥,冬季嚴寒,光熱資源充足,日夜溫差大,水分保持程度低。中亞自然地貌除去東部與南部的高山地區以外,由北向南概可分成黑土草原帶,棕土乾草原帶,半沙漠區和沙漠等四個地帶。其大草原向西綿延,同東歐平原相連接。  
  在中亞人種方面,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和土庫曼等屬於突厥民族。按照人種的分類,稱為蒙古人種北亞類型。由於長期與歐亞其他民族混合,故其亦含有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的成份。體質以蒙古人種基本特徵為主,略兼歐羅巴人種特徵;膚色、髮色皆較淺,臉面寬大扁平。   
  塔吉克則屬伊朗民族,按照人種分類,為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其體質以歐羅巴人種基本特徵為主;膚色、髮色較深,頭髮多呈波狀型,有的呈捲曲型,鬍鬚和體毛發達,臉面較窄且中部突出。
  在中亞文字方面,突厥語族先後使用過粟特文、回鶻文以及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古代突厥文各種文獻中所使用的字母數目不一,形體多樣,一般認為有38-40個之間。前蘇聯突厥民族在1920年代曾使用過拉丁字母,嗣於1930年代再改用俄語字母迄今。至於塔吉克文字源自波斯文,是世界上的古老文字之一。早在西元前六世紀曾採用楔形文字;在七世紀之後,則使用阿拉伯字母。當前普世的波斯文為拼音文字,共有卅二個字母,其中廿八個是阿拉伯字母,四個是波斯字母。塔吉克民族在三○年代後則改用俄語字母至今。
  在中亞語言方面,突厥語族屬阿爾泰語系,約有30至40個分支語言,可以概分為西支、北支及東支三種。突厥語較古詞彙的借詞,概來自漢語、梵語及古潑斯語。在七世紀伊斯蘭文化傳入後,來自阿拉伯語的借詞則佔相當大比例。在突厥語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分佈地區廣闊,因而深受到其他外來語的影響,以致發音和詞彙方面遂發生相當程度的變化。儘管如此,各突厥民族語言之間,在基本詞彙和語法構造方面仍大抵相同。有鑑於此,宣稱同為突厥後裔的土耳其、亞塞拜疆、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和土庫曼等國家,於是籌組了「國際突厥聯盟」,冀藉此復興突厥文化與加強兄弟友誼為標的。
  至於伊朗語族則屬印歐語系,其包括二十個分支語言,分佈於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塔吉克等地區。伊朗語族語言發展歷史概分為三個階段:一為古代波斯語和阿吠斯陀語;二為中世紀波斯語,包括安息語、大夏語、花拉子模語、粟特語等;三為現代波斯語,其則直接傳自中世波斯語,並吸收了一些阿拉伯語和土耳其語詞等組合而成。塔吉克語則屬於現代波斯語東支的方言,散佈於帕米爾高原和其鄰近地區,由此顯見其受到歐洲語言的影響比較少。
當今全球共有三十五個民族和族群係以突厥語為主要語言,其約略分佈於十七個國家,總共約有一億人。其中,超過一千萬以上人口分別為土耳其、烏茲別克、哈薩克和阿塞拜疆等民族。另以伊朗語為主要語言的民族則有二十個,共約有七千萬人,其中塔吉克人佔九百萬。其他較大民族為波斯人(伊朗)、普什圖人(阿富汗)、庫爾德人(西亞各國)、俾路支人(巴基斯坦)等。
  在當前中亞土地資源使用方面,囿於前蘇聯時期計畫經濟政策使然,中亞五國偏重在原料供應,及某些特定產品的生產與裝配,例如烏茲別克、土庫曼和塔吉克等三國係以種植非食用性作物如棉花為主,導致其等糧食生產不足,因而須要依賴以生產糧作為主的哈薩克與吉爾吉斯提供援助。基本上中亞地區畜牧業都非常發達。至於在工業方面,受惠於二次世界大戰與美俄冷戰期間,前蘇聯不少重工業從歐洲轉移到中亞地區,從而為該區的工業奠下基礎。
  但由於自20世紀80年代之後「前蘇聯」經濟開始大幅衰退,根本無力為其境內工業廠房更新設備,導致當前中亞五國均面臨工業設備老舊,產能效率不彰,兼維修失調,又缺乏資金更新的困境。中亞五國均屬內陸國家,沒有直接出海口,交通不便。所以渠等雖然擁有豐富地下資源,卻是面臨因能力不足,開採有限;不然就是開採出來的資源,缺乏往外輸出管道的窘境。因此如何增強開採地下資源的能力,以及拓展對外交通管道,一直是中亞五國政府有待迫切解決的課題。
  目前居住在中亞地區大小民族約有150個之多,總共約有6000萬人口。其中突厥族佔3500萬;斯拉夫族950萬;波斯族600萬;其餘則為其他少數民族,哈薩克族主要分佈在北部和東部,吉爾吉斯族和塔吉克族在南部,烏茲別克族在中部和南部,土庫曼族則主要在西部。
  在中亞宗教方面,中亞地區最早期宗教概有薩滿教、祅教和佛教。八世紀以後,伊斯蘭教則逐漸成為中亞最大教派,並以遜尼派佔絕大多數。惟由於中亞五國獨立後,伊斯蘭教勢力在當地社會發展很快,其中不乏原教旨主義團體或地方勢力,圖謀藉宗教作為工具,以遂行其政治目的。因此伊斯蘭教在中亞地區的發展動向,一直備受各方矚目。
哈薩克
烏茲別克
吉爾吉斯
塔吉克
土庫曼
  結論
當前在中亞地區存在的問題包括:在政治方面,政府領導過度集權,政爭迭起;地方勢力與伊斯蘭基本教義結合,威脅政權;邊界紛爭與民族衝突仍然潛存,週邊地區武裝衝突不斷。在經濟方面,氣候惡劣;水資源與耕地日漸減少;生態遭到破壞,土地污染嚴重;對外交通管線不足,石油、天然氣及原料對外輸送受限。在社會方面,人口成長過快,造成糧食不足壓力;跨國犯罪問題嚴重,毒品與軍備地下交易氾濫,社會大眾未能擺脫共黨意識桎梏,加上民生困頓,社會人心不安等等。
  但是上述不穩定因素,並不影響全球各種勢力:官方或非官方;集團或個人齊對「中亞熱」的參與與嚮往。因為中亞所蘊藏的能源、原料及民生消費市場,乃是當前全球唯一尚未開發的處女地。由此顯示在21世紀地緣政治運轉中,中亞扮演了不容忽視的角色地位。另從近年來土耳其與伊朗分別策劃成立「大突厥聯盟」和「伊斯蘭聯盟」;阿拉伯人則將亞塞拜然和中亞規劃為「大中東共榮圈」,及美國、中共、俄國等列強亦積極入主中亞地區等情,充分顯示未來中亞動向對區域的權力平衡,扮演一定程度關鍵地位。
  外國勢力進入中亞,乃立足於現實利益考量,因此中亞五國如何利用其他地理戰略與自然資源優勢,結合有利於國家發展道路,誠是中亞五國領導與其有智之士值得深思之課題。
http://centralasia.cyu.edu.tw/twasia/country.htm

中亞 維基百科

中亞,即亞洲中部,在地理上是指西至裏海,東到中國,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羅斯的廣大區域。而根據長期佔據這片區域大部分領土的蘇聯官方定義,中亞僅指其四個加盟共和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蘇聯解體後,中亞成了亞洲中部現已獨立的五個以「斯坦」命名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哈薩克(人口1660萬)、吉爾吉斯(人口550萬)、塔吉克(人口760萬)、土庫曼(人口510萬)以及烏茲別克(人口2950萬)的總稱。而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中亞地區還包括阿富汗、伊朗東部的呼羅珊地區、巴基斯坦北部、蒙古等地,有時還包括中國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以及西伯利亞南部。
  上述關於中亞的定義沒有一項得到全世界範圍的認可。然而,雖然中亞地區的邊界並不確定,但這一地區有著一些顯著特徵。例如,在歷史上,中亞地區的主要居民是遊牧民族,而這塊區域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這個原因,這一區域成了東亞、西亞、南亞和歐洲各個民族、各種宗教以及各種思想的交匯之地。
  在伊斯蘭化之前以及伊斯蘭化早期,中亞地區的主要居民是操伊朗語支各語言的民族,包括屬於定居民族的大夏人、粟特人、花剌子模人,以及遊牧民族斯基泰人和奄蔡人。古代的定居民族在中亞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突厥人大規模擴張後,中亞成了突厥各民族的居住地,其中就包括哈薩克人、烏茲別克人、土庫曼人、吉爾吉斯人和塔吉克人,因此,中亞有時也被稱為「突厥斯坦」。
  從17世紀開始到20世紀末,中亞大部分地區成了俄羅斯帝國以及隨後的蘇聯的領土,從而成了斯拉夫人占多數的國家。截止2011年,中亞五國依然生活著大約700萬俄羅斯人和50萬烏克蘭人。
  目錄  
1 定義
2 地理
3 歷史
4 文化
4.1 宗教
4.2 藝術
5 國家及地區
5.1 傳統中亞地區
5.2 廣義中亞地區
6 人文
7 政治
8 文化和經濟中心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4%BA%9A

正在崛起的中亞“金磚” 2012-12-30 陳慧稚 文匯報

正在崛起的中亞“金磚” ——哈薩克共和國駐上海總領事柯依舍巴耶夫談創新經濟
  “我國工業創新發展計劃實施兩年以來,已經有397個新企業成立,在哈薩克這個不大的國家,這個數字非常可觀了。”談到哈薩克近年來的經濟增長亮點,哈薩克共和國駐上海總領事哈比特•柯依舍巴耶夫對此津津樂道。他說,這些新企業帶動了4.4萬人就業,拉動哈薩克非原料出口同比2009年增長85%,創造了2200億美元出口額。
  如今,在油氣資源儲量豐富的哈薩克,油氣經濟仍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但是,近年來哈薩克的多項國家經濟發展計劃提出要轉型經濟結構,做強加工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等非原料領域。哈薩克2007年就與中國簽訂了一項包括40多個項目的非原料領域合作計劃。
  目前,哈薩克共和國工商會駐華代表處正在上海籌建辦公室。柯依舍巴耶夫透露,這一機構將致力於促進哈中兩國中小企業之間的商貿聯繫,幫助它們更好瞭解對方市場的商業機會,並尋找合作夥伴。哈方將積極尋求加強與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商貿合作,並且著眼于推動哈薩克未來金融、交通運輸業等其他產業的發展。
  “除了吸引投資,我們還特別歡迎中國企業去哈薩克實地設廠,所產生的經濟輻射效應能直接帶動哈薩克各類產業發展並增加就業,”柯依舍巴耶夫特別提到。
  隨著中哈關係的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哈薩克人開始送孩子到中國讀書。哈薩克從1993年開始設立總統獎學金,每年遴選和派遣數百名學生到世界各地留學,要求他們學成後必須歸國服務5年。從2006年開始,這項獎學金的頒發名額翻了一番。除此之外,哈薩克學生還可以選擇參加中國政府、上海合作組織和中國高校的各種獎學金項目。目前在上海10多所高校和職業院校共有大約750名哈薩克留學生,在全中國則至少有4000名留學生。
  據瞭解,哈薩克學生在中國所學的主要專業為經管和工程類,他們回國後通常都有機會到國民經濟關鍵部門、大型企業和政府機關工作。哈薩克人對中國與日俱增的興趣是中哈關係良性發展的一個側面,也反映出這個國家正在經歷的經濟轉型和清晰的地緣經濟戰略。
  近10年平均超過7%的經濟增長率令哈薩克成為中亞五國中發展最快和最具投資價值的國家,加入俄白哈關稅同盟更被哈薩克視為一個重要的經濟發展機會。根據預測,到2016年哈薩克人均GDP將超過目前的11300美元達到1500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分類,哈薩克步入居民人均收入上等水準國家之列為時不遠。
  作為中亞大國,哈薩克近年來致力於全方位拓展外交並且塑造國家形象。繼2010年以首個前蘇聯國家、歐亞地區國家和穆斯林國家成為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輪值主席國之後,哈薩克還將在2013-2015年擔任聯合國人權組織理事國。今年11月,首都阿斯塔納贏得2017年專業性世博會的舉辦權,成為哈薩克人在提升國際影響力成就上的一個驕傲。
  柯依舍巴耶夫表示,哈薩克將從繼續推動中亞國家一體化,通過在俄白哈關稅同盟和統一經濟空間的基礎上推動未來歐亞經濟聯盟的建設等方面,務實地尋求更多經濟發展機會。

要在中亞建“帝國”的究竟是誰  2012-11-14  環球時報

    美國最近一期《國家利益》發表了該國兩名青年學者拉菲羅•帕圖齊和亞曆山德羅•彼得森的文章《中國無意之中成就了帝國》。稱“中國將主宰中亞,而美國成為局外人”。
  中國主宰中亞?這話聽著怎麼都覺得不像。就在11月10日,有個國家向中亞五國慷慨豪擲價值7億美元的專案,然而,那不是中國,是日本,目的據說是為了聯合中亞國家在釣魚島問題上跟中國對著幹。
  如果細究美國兩學者的論述,至少有三個疑問:
  其一,所謂2014年從阿富汗完全撤軍,只是奧巴馬政府的宣言、表態,是否付諸實施,則是另一個問題,即便美國“放棄阿富汗”,那也是受挫于塔利班,與中國何干?
  其二,俄羅斯戰略家從來以中亞為自己的後院,2008年格俄衝突後,普京、梅德韋傑夫就高調宣佈,包括中亞在內的獨聯體地區為自己的“特殊利益區”,近兩年成功建立了俄白哈關稅同盟,並計畫在2015年以歐盟為藍圖建立國家聯盟———“歐亞聯盟”,所謂俄羅斯“影響力跌至歷史低谷”從何談起?
  其三,按照布熱津斯基的說法,“美國相距太遠而無法在歐亞大陸的這一部分成為主導力量”,“俄羅斯過於虛弱”,“中國太強大”,“所以,美國的首要利益是幫助確保沒有任何一個大國單獨控制這一地緣政治空間”。其所謂維護“美國的首要利益”,就是維護美國霸權,然而,中國在中亞的任何舉動,統統都是衝擊美國的“最重要的影響力”。這是不是說,美國的利益遍佈全球,為此它可做任何事,而中國什麼事都不能做,甚至連生意都不能做。美國霸權的內涵也太寬泛了吧?
  記得十年前,美國蘭德公司詹姆斯•瑪律維倫博士批評一些美國戰略家說:“他們對事實不感興趣,感興趣的是如何給中國畫出一幅恐怖的肖像”。兩學者妄說中國成“中亞帝國”,有明顯的嘩眾取寵之嫌,其所羅列的北京成為“中亞帝國”的“事實”不過是:發展基礎設施、推廣中國文化、跨境貿易、安全演習及區域性組織,等等,甚至“造就更繁榮的周邊地區”,也成“問題”。請問,上述哪一條可作為“帝國”的“罪行”或“劣跡”而成立,何況還被恣意地大大誇張。事實上,中國既沒有干涉中亞國家內政,沒有向中亞輸出意識形態,也沒有在經濟上巧取豪奪,更沒向那裡派駐一兵一卒。反倒是美國時不時地在中國周邊搞軍事演習,在遠離美國萬里之外而逼近中國新疆邊界僅數百公里的吉爾吉斯斯坦部署空軍基地,一呆就是11年,還賴著不走,試問:這究竟是誰威脅了誰?
  美國蘭德公司的報告這樣寫道:“和中國對話不應該是説明中國壯大以致它最後可能使美國黯然失色的政治處方”,“同時在地緣政治方面應保持美國的至高無上地位”。顯然,真正擁有大戰略、並且想成為中亞帝國的可能更應該是美國。中國從來沒有稱霸世界的野心,但一個具有廣泛國際影響的大國,沒有外交大戰略不僅是不可思議的,在現實中更會不斷陷入被動。自蘇聯解體以來,中國與中亞國家的交往日新月異,美國人看似可笑的提防心態倒是提醒了我們:中國是時候建立自己的中亞大戰略了。▲(作者潘志平 新疆大學中亞研究院教授)

影子經濟在高加索及中亞國家占比高  

    新華網阿拉木圖2012-11-12電(記者周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2日在一份報告中稱,影子經濟在高加索和中亞國家十分猖獗,占這些國家經濟總量的15%至30%。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哈薩克斯坦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圖發佈了題為“高加索和中亞國家經濟發展前景”的報告。報告稱,在高加索和中亞國家中,烏茲別克斯坦的影子經濟在經濟總量中所占比重最低,只有15%;而亞美尼亞最高,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5%;哈薩克斯坦的影子經濟則占其經濟總量的30%。
    影子經濟又稱地下經濟,指國家無法實行稅收管理與監控的經濟市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認為,高加索及中亞國家影子經濟猖獗的主要原因包括,法制不夠完善,官僚主義,政策不夠透明,賦稅過重,勞動力市場、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不夠靈活以及國家機關效率低下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議高加索和中亞國家採取措施降低影子經濟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比如,簡化企業登記註冊手續,改善企業管理制度,創造更加法制化的社會環境,改革勞動力市場,減輕賦稅,為非油氣領域的勞動者提供提高技能的機會。

中亞國家制定經濟穩增長目標 增長放緩低速前行 2013-3-11 中青網 

由於世界經濟仍處於低迷不振的困境,中亞國家雖採取積極應對措施,保持了經濟增長的大趨勢,但增長速度普遍放緩,總體經濟形勢不如往年。2012年中亞五國經濟增長速度均低於上一年,未達到原先預計的目標,陷入經濟復蘇緩慢,後勁不足的困難局面。
    在制定2013年經濟發展計畫時,中亞國家從目前實際情況出發,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一個共同的經濟發展基本思路,即“不求高速度,但求穩增長”。除吉爾吉斯斯坦因去年經濟出現了負增長,2013年提出實現經濟增長的目標外,其他中亞國家均確定了保持或略低於去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其中哈薩克斯坦將2013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定為5%、烏茲別克斯坦為8%、土庫曼斯坦為11%。
    綜合分析認為,中亞經濟發展主要面臨三大困境:一是消費需求不旺制約了生產的發展。中亞國家外貿總額雖然呈增長趨勢,但出口處於很困難的境地,出口少、出口難的問題將繼續困擾中亞經濟。二是資金短缺成為制約中亞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由於中亞國家國內資金嚴重短缺,用於國民經濟發展的資金嚴重不足,制約著經濟的發展。為了保障經濟運行,中亞國家不得不大量舉債,致使一些國家債臺高築。如塔吉克斯坦外債占GDP的29.7%;吉爾吉斯斯坦外債在GDP中的比重高達50%。三是資源型、勞務型的經濟特點阻礙著國內生產的發展。為保持經濟發展,中亞國家紛紛擴大資源開採,增加資源出口,以賺取更多外匯,彌補國內生產建設資金不足。勞務輸出收入成為中亞國家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據估計,中亞國家每年從勞務輸出中得到的外匯收入約為80億美元至100億美元。目前中亞經濟越來越依賴于資源出口,其經濟資源性的特點更加突出,依賴資源和勞務出口保持國內經濟發展的做法越來越盛行,這勢必導致國內基礎工業和農業發展嚴重滯後。(記者 李垂發)

俄美中亞地緣博弈暗戰洶湧 吉新政府向美國叫板2011-11-5中國青年報

    吉爾吉斯斯坦現任總理阿坦巴耶夫在總統大選結束後一天、吉中央選舉委員會剛剛宣佈其勝選時即對媒體表示,美國瑪納斯國際“過境轉運中心”應在2014年按期關閉。吉在中亞地區也不能算是大國,而阿坦巴耶夫剛剛勝選還未正式就任,吉新政府何來與美國叫板的膽量和勇氣?結合此前阿坦巴耶夫在大選前對俄羅斯的積極表態,以及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克林頓突擊訪問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爭取反恐支持等多方互動,折射出俄美圍繞中亞的地緣博弈表面平靜、暗潮洶湧。
    吉新政府對“親近俄羅斯”毫不隱晦
    俄消息人士稱,吉大選前夕阿坦巴耶夫曾秘密訪俄並與俄總理普京會面,獲得俄的政治支持應是此訪的主要目的之一。今年年初,阿坦巴耶夫還簽署政府令,決定以普京的姓名命名國內一座山峰。此外,10月27日,吉第一副總理巴巴諾夫接受俄塔社記者採訪時直言不諱對外表示:“俄羅斯是中亞地區安全的保障,吉97%的民眾都認為應當加強與俄羅斯的合作,無論哪個總統候選人當選總統,都將發展和加強與俄羅斯的夥伴關係,否則就是‘政治自殺’。”
    美國空軍在阿富汗“持久自由”行動框架內於2001年在吉爾吉斯首都租用瑪納斯國際機場作為基地。吉議會2009年2月廢除美軍及國際反恐聯盟租用瑪納斯空軍基地的協議,吉與美國重新簽署了使用瑪納斯國際機場的協定,美軍將租用費增至每年6000萬美元,同時將基地更名為“過境轉運中心”,該基地是美向阿富汗作戰區運送設備和軍隊的重要樞紐。
    俄擬構建“歐亞聯盟”拉攏中亞國家
    10月4日,剛剛宣佈參加競選總統的俄總理普京在俄《消息報》發表文章公佈其首個重大外交政策倡議,希望以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三國關稅同盟為基礎,吸收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部分蘇聯加盟共和國,構建更緊密的國家間一體化聯合體“歐亞聯盟”。
    為了緩解一些獨聯體國家的疑慮,普京否認其構建“歐亞聯盟”是要複製蘇聯或取代獨聯體。普京表示:“重建蘇聯是沒有意義的,有關恢復或複製屬於過去事物的想法都是幼稚的,但建立在新價值觀、經濟及政治基礎上的進一步融合是這個時代的需要。”
    普京的構想在10月18日召開的獨聯體國家政府首腦理事會聖•彼得堡會晤上取得了“突破性的”、“大出俄意料的”進展。會議簽署了在有關8個成員國間創建獨聯體自由貿易區的協定。普京在總結會議成果時表示:“這一想法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政治和社會支持。我深信,‘歐亞聯盟’大有可為。我們打算逐步將這些一體化方案付諸實施。”
    美國力推“新絲綢之路”計畫
    11月2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努蘭德對外界發表聲明表示,“國務院準備與吉爾吉斯新政府討論在瑪納斯機場的美軍基地問題,美軍在吉境內的基地條約到2014年有效”。俄專家認為,對美國來說,中亞是極其重要的戰略地區,尤其是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直接攸關美阿富汗反恐戰略的成敗。就地理位置而言,瑪納斯機場對美軍撤出阿富汗的意義已不再突出,美國現在真正重視的是烏茲別克斯坦。
    10月20日至23日,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克林頓對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四國進行了穿梭訪問。據分析,希拉蕊此次“環訪”阿富汗周邊國家,意在與這些國家在阿富汗未來政局走向和政治安排方面協調立場,順利推進2014年從阿富汗撤軍計畫。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向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力推“新絲綢之路”計畫,推動以阿富汗為核心、連接南亞與中亞的經濟一體化和跨地區貿易,保持美在中亞地區的存在。
    俄羅斯《獨立報》10月24日報導,美國正準備從阿富汗撤軍後的退路,計畫繼續長期駐留中亞,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可能將在其中發揮特別作用。希拉蕊在杜桑貝和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會談後在新聞發佈會上宣佈,在幫助阿富汗人民方面,美國渴望得到中亞地區國家的支援。
    俄美兩國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未來一個時期,隨著俄總理普京強勢重返總統大位,美總統奧巴馬也在積極謀求2012年大選連任。受制於國內國外形勢,俄美兩國勢必在對外政策上表現得更加具有“進取性”,雙方在中亞的互動和博弈將更趨頻繁。中亞地區的風吹草動不止關係地區國家的利益和輸贏,還直接影響整個地區地緣格局和大國關係。

上一篇:《歐元》

下一篇:《日本改造計劃》

阿楨 2022-12-15 06:48:29

優化防疫12-07新十條。(回應:全世界都不防了,中國就不可能完全清零,只能動態清零) 。防疫封控放寬經濟復蘇,旅遊熱度暴漲12倍機票增8.5倍。

20大後習近平拚外交包括:越共中央總書記、巴基斯坦總理、德國總理及坦尚尼亞總統相繼訪問北京。隨後,11月東協峰會、G20峰會、APEC峰會、12月沙烏地阿拉伯接連登場。
  相關新聞
 李克強總理2022-11-11出席中國-東協峰會:援助柬埔寨2億人民幣並簽訂18項合作。
 美中東協較勁 拜登:建美國-東協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美援8.5億美金要東協反華逼東協站隊(回應:要當老大,卻是小氣到爆,叫小弟怎麼服氣?) 習外交出擊完勝拜登。
 印尼巴厘島G20第十七次峰會四大看點:習拜會、俄烏戰爭、全球疫情、經濟危機。普京不出席G20峰會。習近平訪印尼,試乘雅萬高鐵。APEC峰會,泰總理請求習總加快中泰高鐵建設!
 去亞洲走了一圈後,德國總理朔爾茨:歐美“穩定的增長、低通脹和高就業率”的美好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回應:歐洲自古以來就比亞洲窮。北美洲自古以來,就是五大洲中最落後的一個。近代只是運氣好,歐洲和北美率先工業化,才過了兩百年好日子。隨著亞洲整體工業化,歐洲和北美會回歸歷史常態。日衰的歐美強盜心裡很清楚世界多極化對它意味著什麼,因此接下來它還會搞出更多挑撥離間的事情甚至在更多地區點燃戰火。)
 2022大選21縣市長,國民黨13、民進黨5、民眾黨1、無黨2,民進黨掀戰犯風暴:路透/中評...社/學者:蔡「抗中保台」挫敗。)
 習11-27同蒙古總統會談:早日開通互聯互通新通道(中蒙俄經濟走廊/鐵路/公路/天然氣/電網…) 蒙古首都12-06群眾抗議煤業貪腐及高通膨(回應:剛簽蒙中俄協議,熟悉的味道就來了) 中老鐵路1周年12-02成績:旅客850萬人次(國內段720萬老撾段130萬);發送貨物1120萬噸(跨境190萬) 泰緬加快中泰緬鐵路。
 習12-07訪沙特簽1100億沙幣/2043人民幣(293億美元)大單,石油人民幣乘勝追擊動搖石油美元,出席首屆中阿峰會,突破美圍堵(美警告:中擴大影響力不利國際秩序 ! 回應:完全同意美說法,中助全世界非昂遜脫離美壓搾,確實不利美獨霸的全世界秩序!) 中沙簽訂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協議,共建「一帶一路」和「2030願景」對接。(回應:儒回文明聯手,Brezinsky預言成真)

阿楨 2022-12-15 06:44:04

能上能下取代七上八下 2022/10/23 中國時報

中共二十屆205名中央委員名單出爐,上屆25名政治局委員中,12人留任中央委員,13人不在。,67歲王滬寧將高升,67歲李克強、汪洋告別政壇,69歲王毅及72歲張又俠續留中央。
  相關新聞
 中共二十大10/23閉幕:李克強等5大財經首長失勢(團派「被團滅」胡錦濤「被離場」),象徵習時代來臨,領導層習家軍包辦,溫和派經濟金融政策將變。20大後對台與美路線轉趨強硬。廿大後美中科技戰(把中打回石器時代?專家:中5年內能小勝!)外交戰白熱化:歐盟龍頭德國竟排第4位訪習。白宮:美中仍在努力安排G20拜習會。盧拉再次當選巴西總統,現任總統波索納洛未認敗選,支持者占路抗議要求政變。(回應:這就是民主,選輸就賴,巴西民進黨,美國好榜樣。)拉美大選左轉歐洲右轉卻一致反美,什麼原因?(回應:都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都是為了民族和國家獨立。)
 李克強2021-03-05兩會報告疑暗批習:雖然風險隱患必須化解,「但要遵循規律,講究方法」,「政策要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調結構,防控風險要把握好節奏和力度,防止緊縮效應疊加放大,決不能讓經濟運行滑出合理區間」。網友更指習效法「毛澤東思想」,對內獨裁專權,不顧科學規律,大行共同富裕。另參【習中國夢】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555972
 七常委全"習家軍"黑馬總理李強(習在浙江主政時祕書長,習以意識形態治國 ,用人哲學: 習人幫
講政治,更講忠誠擁護習核心。以史為鑑,獨裁者都喜歡信得過的自己人。)
 廿大後對未來感到悲觀,中國富豪相繼出逃,名導馮小剛傳移居美國,社群祝福比罵聲多:能潤(跑路run諧音)就潤吧。馮夫婦2022-10-31否認移民稱送女兒入學短暫陪伴。廿大後習提倡節約打擊財富,阿里雙11首度不辦晚會。
 20大後習近平拚外交包括:越共中央總書記、巴基斯坦總理、德國總理及坦尚尼亞總統相繼訪問北京。隨後,東協峰會、G20峰會、APEC峰會接連登場。
 2022大選21縣市長,國民黨13、民進黨5、民眾黨1、無黨2,民進黨掀戰犯風暴:路透/中評...社/學者:蔡「抗中保台」挫敗。)
 中國11-26封控抗議潮?(回應:颜色革命又来了! 一場挫敗的週末街頭行為藝術,白紙革命成了白痴革命) 中共中央政法委11-29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習悼江澤民12-06提六四堅決反對動亂。全國多地優化調整防疫措施12-05起,公交、景區等室外不再查驗陰性證明。

阿楨 2022-12-15 06:39:26

外交學者:突厥國家組織可能讓中國感受重大威脅,真的是這樣嗎? 2022-12-14 傅前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o6EX-3dP6k
  回應
 中亞各國眼晴都很明亮,決對不會為土耳其人火中取栗的!
 請你看看突厥國家組織成立儀式上懸掛的那幅地圖:包括中國新疆。土耳其就是疆獨理論的誕生地和最大的後臺,外交學者的擔憂是對的。
 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亞及高加索地區出現權力真空,土開始加強與前蘇聯突厥語族國家接觸,作為北約一員及歐盟親密夥伴的土,亦被西方認為是向前蘇聯地區輸送西方民主及自由的視窗。
  相關新聞資料
 土耳其2022-11-15第8屆「突厥語國家合作委員會」改名為「突厥國家組織」,成員國:土耳其、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觀察員國:匈牙利;北賽普勒斯。
 《環球時報》:土耳其企圖分裂中國 新疆社科院中亞所前所長潘志平:暴露區域大國擴張野心!

上合峰會習普會的歐亞陸權大國戰略 2022/09/17 旺報社評

受疫情影響近3年未曾出國的國家主席習近平,首先展開中亞之旅,參加上海合作組織高峰會、與俄羅斯總統普丁會面,特別是當俄烏戰事陷入僵局、台海風波不斷,各界拭目以待。
上合是2001年中俄結合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成立的國際組織,旨在打擊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和分裂主義。後來陸續加入巴基斯坦、印度與伊朗,目前有蒙古、白俄羅斯、阿富汗3個觀察會員國及9個對話夥伴,分別是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柬埔寨、尼泊爾、斯裡蘭卡、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卡達。成員國總面積約為3600萬平方公里,約亞歐大陸的3/5,人口約34億,約世界的43%。美國曾於2005年申請成為觀察員,不過遭拒絕。俄曾邀土庫曼,但2019年該國議會已再次重申其永久中立國地位,因此無任何加入之可能性。儘管如此,土庫曼自2005年每年都至少參加一次上合會議。
中國仍然希望避免新冷戰,但不能不預作準備,北京的策略是以區域安全對抗全球霸權、以經貿合作來取代軍事同盟,這是鄉村包圍城市的國際版,看來普丁也認同此一策略。
  相關新聞
王毅︰習近平以上合「朋友圈」 破解美國對華「包圍圈」 要防範顏色革命
中俄蒙元首第六次會晤,推進中俄天然氣過境蒙古國/三國經濟走廊/中蒙俄鐵路。
簽署「中吉烏鐵路」協議,2023年完成可行性研究。
中國尼泊爾同意建跨喜馬拉雅山鐵路年內踏勘
習上合講話:推動阿富汗局勢平穩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