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
相較於本館前評《感官世界》以戰前30年代反軍國為背景的「閹割情結」之敢愛敢做,以戰後60年代反安保為背景的 之因心病而無法做愛,更像80年代後「日本第一」神話下《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等「販賣愛情」的小說與影視之因身病而無法愛在一起。
不同於村上迷的捧《挪威的森林》原著、貶改編(x迷常見之迷思、這可cf 張迷!另參本館: 《她消失在海中》),本館就小說/影視的文字/影音之藝術和魅力而論(另參本館:《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 《語言與影像的魅力》),中譯384頁與主題不相干、結構鬆散或欠文字藝術者過多,電影反而較能集中於影音之藝術和魅力。
《挪威的森林》終於搬上大螢幕(另參本館: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BjAcQ-xv4Q
緯來電影台將於本週日(4/29)晚間九點全台首播這部村上春樹最具影響力代表作改編的《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樹無疑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其中最經典暢銷的莫過於《挪威的森林》,也是公認是翻拍最具挑戰性的名著。越南裔的國際導演陳英雄在1994年拜讀了法文版《挪威的森林》深受感動,一心想把它搬上大螢幕,不但三顧茅廬村上春樹獲得首肯,村上本人也參與修改劇本,還邀請台灣金馬獎攝影師李屏賓掌鏡,跨國際的組合呈現了大螢幕裏激情和詩意的畫面。男女主角都是透過徵選而來,即使人氣如日中天的男星松山研一亦然,導演被他有如”變色龍”般的多變演技所吸引,而當他知道自己獲選為男主角時,更是每天戰戰兢兢隨身攜帶小說揣摩角色。很多觀眾聚焦在片中的多場激情床戲,松山研一則希望大家多多注意他在電影裡的其他表現,為了拍攝一場吃飯的戲,他可是一連狂吞了二十多顆雞蛋!女主角菊地凜子不但主動毛遂自薦,更是奪命連環扣追問導演,導演終於被她的棄而不捨精神所打動;另一位女主角水原希子是剛滿二十歲的人氣模特兒,為戲增添不少年輕朝氣。緯來電影台將於本週日(4/29)晚間九點全台首播這部村上春樹最具影響力代表作改編的《挪威的森林》。
傳說中,「挪威的森林」是個巨大的森林,讓人進去了就出不來。對渡邊徹(松山研一 飾)而言,「挪威的森林」是披頭四的歌,是多愁善感、自殺了的前女友直子最喜歡的歌。每當響起這首歌,就讓渡邊徹回想起大學時代的直子(菊地凜子 飾),以及後來遇上野性活潑的小綠(水原希子 飾)。小綠暖暖的體溫,帶領渡邊徹走出了淡淡憂鬱的青春森林……。
翻拍日本最經典名著《挪威的森林》一直被視為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在出版二十多年後,終於在眾所期待之下搬上大螢幕,而且是由越南裔的導演陳英雄率領跨國團隊拍攝而成。在日本人氣如日中天的男星松山研一,導演被他有如”變色龍”般的多變演技所吸引,而當他知道自己獲選為男主角時,更是每天戰戰兢兢隨身攜帶小說揣摩角色,像極了片中的文藝青年。因為導演求好心切,絲毫不得馬虎,拍攝一場用餐的戲時,松山研一一連狂吞二十多個雞蛋!很多觀眾聚焦在片中的多場激情床戲,松山研一則希望大家多多注意他在電影裡的其他表現。在今年一月喜獲麟兒的松山研一難掩初為人父的喜悅,絲毫不受大河劇「平清盛」收視低迷所影響,還是開心地直說要為了兒子更努力工作!
菊地凜子雖在台灣的知名度不如松山研一和名模水原希子,但她早就是在好萊塢展露頭角的日本女星。這次為了爭取《挪威的森林》中直子的角色,菊地凜子主動毛遂自薦,沒想到導演卻一直沒搭理,她棄而不捨錄了自己試演直子的片段寄給導演,誠意十足總算讓導演首肯。導演後來對她把一場哭戲演得絲絲入扣讚賞不已,菊地凜子也很開心自己總算沒有辜負導演的期望。另一女主角水原希子是日本的超人氣名模,混血兒的她外型高挑亮麗,第一次演戲就是受到舉世矚目的經典鉅獻,對剛滿二十歲的她壓力不小!松山研一也盛讚她進步不少「她像是太陽一般的樂觀開朗少女,在導演的調教之下,蛻變出不同的模樣!」而水原希子的名模身分也替電影增添不少時尚感!
http://app.atmovies.com.tw/news/news.cfm?action=view&newsid=20247
BBS主題:和小說完全不同的詮釋
1F
電影內容 和小說其實有種完全不同的詮釋,導演減少了許多篇章的描寫,小說迷看一定會失望~
2F
村上的作品要影像化本來就是極大挑戰,我覺得李屏賓把整個日本景色都變成了劇中角色情緒的一部份,真得很厲害。松山哭出來噴鼻涕或雪地口交,導演用冷靜如畫的鏡頭來處理這種極為搧情的戲碼,是很不一般的。是一部需要想的電影。
3F
我今天才去看過......
誠如版主所說,跟原著多少有些出入...但對我而言這部電影已經是很成功的作品了...它有給我村上式的感覺了~~
4F
我是村上的書迷.這電影我也覺得不錯.給我的感覺有80分唷~很有村上的氛圍!!!雖然直子那個演員演的不錯.但事我希望是更年輕漂亮的直子....綠也非我想像中的樣子.(PS演綠的演員皮膚也太好了吧....)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83299
BBS主題:〔挪威的森林〕李屏賓拍得很美,一定得在電影院裡看。
1F
先看過小說再去電影院看會更好,很多細節要濃縮在兩小時裡著實困難,拍成這樣真的很棒。
2F
贊同樓主說的!小說搬上大螢幕本來就不容易,我覺得情節當然會濃縮或更動~~我覺得選角都選的好好!!十分貼切~回家後仍回味無窮,把小說拿出來啃~大推!!
無圖示joe
3F
選角選的很棒+1,Midori太可愛了,跟想像中完全一樣,渡邊找松山健一來演也是不二人選,可惜玲子姊有點過於端莊..尤其是最後一場可能讓沒看過書的人會不明所以,我背後一堆情侶在那幕就驚訝得叫出聲來@@ 蠻喜歡拍攝的手法,不過剪接或許受限於電影時間關係個人覺得剪得有些粗糙,不知道之後dvd會不會有導演版...
4F
的確~我也是比較不喜歡玲子姐的角色(電影中),跟書裡的份量差太多了,所以會讓人覺得電影中的她有點莫名其妙,沒有發揮作用~突擊隊的戲份好少~不過如果拍了會變成爆笑片吧!其他像永澤兄和初美姐雖然被淡化了,但角色還是選的很到位!
5F
但相較之下...戲中情感的部分用太多畫面性的東西去引喻...除非看過小說...不然實在難以讓人共鳴。
7F
看了之後還真覺得未來有出DVD時,會不會補上因為電影片長限制而剪掉的橋段?但是前提是要有那些橋段啦。也許這些沒補完的部分,會模仿EVA來個補完計劃??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83381
BBS主題:挪威的森林 --- 不是我的挪威森林
去年知道《挪威的森林》要被拍成電影時,就決定上映之後一定要看了。
即使知道村上的小說拍成電影有很高的難度,即使知道小說改編的電影拍得不如預期的機率是比較大的,但還是想親眼看看陳英雄導演會怎麼來詮釋這段淒美的故事。
看完後的確有很大的失落,但並不後悔去看這部片,因為我知道終究還是會忍不住跑去看的。
村上的小說不太適合拍成電影,很大的重點原因是書裡對話文字的氛圍與節奏感,這些短短的句子不僅可供玩味,還富有餘韻,但變成電影台詞後卻成了一種不明就理的刻意,結果造成了和觀眾之間的生疏感、距離感。
因為在書裡,這些有意思的、寫到心坎裡去的句子是有前頭的敘述作為鋪陳醞釀的,人物的互動也靠著這一句句的對話才有了血肉和強度。
故事劇情的許多地方是需要沉澱的,很多句子也是需要反覆沉吟的,可是在電影裡卻沒有足夠的長度與空間讓情緒沉澱,讓情感發酵。
電影削去了醞釀(很多劇情都有跳太快的問題),減掉了餘韻(常常配樂放到一半就被喊卡,情感頓時懸在那邊),只留下中間的互動,再添加個兩三句形而上的、結論式的語句,自然讓人無法好好進入該有的感受裡。
有人說這部《挪威的森林》是拍給看過書的人看的,沒看過書的人去看電影會覺得摸不著頭緒,不知道劇情要表達什麼。
基本上我同意後半句,那些沒看過書而看了電影然後覺得很狀況外的人,請翻開書吧,書裡有太多地方值得反覆閱讀,村上的文字真的是越讀越有味道的。
至於說這部片是拍給看過書的人看的,這點我倒不太認同,因為我覺得陳英雄其實是拍給他自己看的。他覺得有感覺的片段,不一定是我覺得有感覺的。他保留的劇情,可能是我覺得多餘的。而我覺得該出現的,卻被他刪去了。
比如說,我一直在期待電影最後會有玲子姐一邊喝葡萄酒,一邊彈著吉他唱歌,渡邊每聽一首就在桌上排一根火柴的這段優美的喪禮。
在閱讀的時候,我非常喜歡這段情節,腦海中會不禁浮現那樣的畫面,但電影裡等到最後,卻只看到兩人洗完澡,躺在榻榻米上對話,然後做愛,這讓我有點錯愕和失望。
陳英雄以自己的觀點角度去詮釋《挪威的森林》,跟你我所想的都不一樣,跟村上春樹的當然也不會一樣。
因此村上在看完首映會後才會說:「原本小說裡是以男人為視角的,怎麼到了電影裡變成女人的了?」
我想每個人對於自己的村上作品是有一份私密的、自以為是的偏愛的,覺得終於有人說到自己的心坎裡去,感覺自己被了解了,是這樣的共鳴方式。
因此看了陳英雄版《挪威的森林》,不免會覺得,咦,我心中的《挪威的森林》怎麼被拍成這樣子啦?
但轉念一想,陳英雄其實也像你我一樣都只是個讀者,與其說他是拍給全球觀眾看的,我想不如說他是感動之下拍給自己看的還比較貼切吧。
電影裡的角色們,我最喜歡的是飾演直子的菊地凜子,真的看不出來已經29歲了阿,而且纖細、柔美、憂鬱的感覺都有出來,病態的透明感,令人心碎的蒼白眼淚。
電影裡的直子跟小說比起來顯得歇斯底里許多,我想這是導演刻意強調的緣故吧,藉由將內心的撕裂與拉扯表現出來,來強調這種程度的悲傷是無法用任何東西治癒的。但效果好不好這當然就見仁見智了。
小林綠沒有我想像中的活潑,有點太沉了一點,任性是任性,但卻有點刻意念著台詞的感覺,而且我越看越覺得她像璩美鳳,怎麼辦?
飾演渡邊君的松山研一演得還算不錯,他本身就具有那樣冷調獨特的氣質。至於其他的角色嘛,我是覺得玲子姐被片面化了,永澤被窄化了,初美姐被淡化了,突擊隊根本就是無感到有沒有都一樣,咦,有這個人嗎?
很多人看完電影有這個疑問:「渡邊到底愛誰?」
直子毫無疑問是深愛著Kizuki的,小綠其實很好懂,他需要的只是陪伴關懷與安全感,但渡邊的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其實渡邊有那麼點優柔寡斷,所做的決定總是隨著命運的浪濤而波動。(大部分的我們也是如此吧)
如果直子沒有自殺,他當然選擇跟直子一起過生活,但直子似乎又宿命地註定隨Kizuki而去,因此他深深地受傷後,也只能抓住僅有的情感,不得不堅強地活下去。
只能說,很多時候,事情並不是我們所能夠選擇的,而是常常被莫名的力量推著往前走去。背負著無奈,扛著自己才能明白的哀傷,向前走去。不完全的我們,就這樣子活在不完全的世界裡阿。
最後要來提一下李屏賓的攝影。
老實說,我會看《挪威的森林》一部份原因是因為李屏賓是此片的攝影指導。我想看看他鏡頭下的《挪威的森林》會是什麼樣子。
結果還是沒話說,拍得非常棒。運用自然給予的色調,將影像與環境氛圍做最好的結合,那緩緩移動的運鏡如情感的游移,隔著佈景物品的拍攝手法,也成功製造出間接而曖昧的浪漫美感。
電影裡那讓人屏息的森林草原,淒美得心碎的天地雪景,陽光從落地窗潑進來的溫暖色調,煙霧氤繞背後的那雙憂鬱眼神,都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畫面。讓對於劇情處理感到失望的我,還能夠有足以驕傲和欣慰的地方。
其實這樣的《挪威的森林》並沒有讓我意外,甚至可以說完全在我預期之中的,看之前就有這樣的心理準備了。只因為這部電影不是別的,而是《挪威的森林》哪。對喜歡村上春樹作品的我來說,是很願意花個兩百多塊去看看這故事被拍成怎樣的。
會去看是早有打算的,會失望也是在預料中的,而村上小說不適合被拍成電影也是再一次被證明的了。好像一旦試著要強加些什麼,詮釋些什麼,賦予些什麼,那原本的意義價值就會立刻散失掉的樣子。
村上春樹在小說後記寫道:「對我而言,這是一本極其個人性的作品。」
但《挪威的森林》之所以會在世界各地暢銷1000多萬本,我想某種程度上,它一定也是每個讀者心中極其個人性的作品。
因此,會感到失望也是理所當然的吧,因為我們是帶著自己的《挪威的森林》,去看陳英雄的《挪威的森林》啊。
總而言之,表面上看來他是拍出了《挪威的森林》沒錯,但更深層地來看,他所成功拍出來的、他所再現的,充其量說起來也只是他心裡的《挪威的森林》罷了。
回應
2F
雖然還沒去看,但是我完全認同文中的看法˙ˇ˙因為幾年前看過翻拍的《東尼瀧谷》之後也是這樣的感覺?畢竟村上的作品是村上寫的,自己閱讀過村上的作品,是自己讀過的,拍成電影的作品,是導演拍的,與其說是同一部作品,不如說是同一個主旋律的變調..這是一篇很用心的影評,看了很感動呢˙ˇ˙謝謝分享噢^ ^
無圖示^^
3F
我覺得樓主說得很有道理!不過我認為導演拍的仍然相當不錯...雖和原著當然不太一樣~有可能是情節做了更動~~也可能是因為每個人在讀小說的時候已經在自己心中先上演過一變屬於自己的電影版了~不過試著想一下,我覺得如果戲中角色們照著陳英雄的安排走也是一點都不怪,感覺如果是在那樣的情況下表達那樣也是合理的!女主角真的演得很好!但是有幾幕因為太像我認識的人而讓我忍不住噗哧了出來...但是我覺得小綠很漂亮啊!不像璩美鳳啦~我會傷心~男主角選的很好!我好喜歡這個角色~小說中就很喜歡他了!攝影也很讚!超近的特寫和超遠的全景都十分到位,好幾幕我都覺得胸口微微跟著痛~~不過要說這部電影我比較不喜歡的地方,就是村上的劇情被濃縮之後,有幾幕斷章取義之後變得有點矯情,不過這也是難免得呀!仍是部上乘之作我個人認為!值得一看~但是那天假日去看竟然只有10個左右的觀眾,有點出乎我意料之外呀...
無圖示?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83350
BBS主題:陳英雄又一失敗之作
陳英雄繼幻雨追緝失敗後,本片挪威的森林又再一次失敗,全部電影只有李屏賓的攝影美學支撐全片,本片故事敘事不流暢,完全沒有發揮春上村樹小說的迷人之處,
只是一些片段瑣碎的景物連結,沒有呈現出讓人感動的原素,太著重技術層面的呈現,而忘記電影故事內涵的實質感人之處.抱著太高的期許,結果失望很大~唉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88633
影評-《挪威的森林》 - 中時部落格
http://blog.chinatimes.com/jimulder/archive/2010/12/26/586356.html
BBS主題:超越村上春樹的【東尼瀧谷】-影評人 王晶盈
1F
對於村上春樹迷來說,很難想像當村上的文字成為影像,因為一不小心,就很有可能扼殺村上春樹在文字中所創造出來的獨特世界,很可能成為一場災難,也可能成為一部超越村上文字魅力的電影作品。村上的文字創造了這部電影的基礎骨架,而導演市川準的精確拿捏,攝影師?川泰士的微妙構圖,與阪本龍一的音樂勾勒下,不但塑造【東尼瀧谷】影像方面的血與肉,更讓這部片成為超越村上春樹文字的一部傑作.............
做為村上春樹的忠實書迷,市川準精確計算【東尼瀧谷】的所有文句,修剪繁雜的枝節,刪去小說中有關瀧谷省三郎(東尼瀧谷父親)往事的細節描述,只留下強化東尼瀧谷的架構,瀧谷省三郎則是東尼瀧谷的另一個分身,而深植於東尼瀧谷命運中的孤獨,也是來自於父親那一代不斷的分割與離別。飾演東尼瀧谷的演員尾形一成,同時也詮釋瀧谷省三郎這個角色。而這種命運的延續與重疊,也出現在劇中飾演東尼瀧谷妻子的宮澤理惠身上,在車禍意外死亡之後,化身成另一位體型相當的女子,試穿著東尼瀧谷亡妻所遺留下來的大批華美衣服。
孤獨並不會被複製,但卻會以一種奇妙的方式被繼承下來。東尼瀧谷從父親身上繼承了這份孤獨感,但他所面對的並不是繁華的上海享樂天堂,而是安靜的個人世界,導演在構圖上巧妙利用框架來表現東尼瀧谷被孤寂牢牢抓住的感覺,幾乎在每一個東尼瀧谷出現的場景裡,都有著一扇向外開展的窗戶,藉由攝影機由左到右的推移,換過一個又一個的場景,但東尼瀧谷總是活在一個封閉的空間中,一種終究回歸孤獨的狀態裡。
之前改編過吉本芭娜娜小說【鶇】的市川準,這次將自己擺在觀察者的位置上,藉由構圖與旁白來創造一種特別的「距離感」。西島秀俊節制低調的旁白,配上抽色冷調的愛德華哈潑(Edward Hopper)式構圖,這種看似低調平衡的關係,反倒凸顯劇中人物失調的生活經驗:東尼瀧谷埋首機械繪圖的孤獨世界,東尼妻子對於衣飾難以控制的迷戀。終究,東尼瀧谷得要回歸孤獨的狀態,只是市川準這次跳開了村上春樹小說中封閉囚禁的結尾,以另一個伏筆為東尼帶來一抹希望。市川準以【東尼瀧谷】向村上致敬,同時他也在村上文字世界裡,留下一道屬於他自己的鮮明印記。-原文刊載於2005年金馬影展搶鮮報
回應
2F
應該沒有人會在影評人後回應吧 不過電影觀感是主觀的 這個話題讓我也想聊聊 東尼瀧谷這短篇給人一致的感受普遍就是孤獨 孤獨用文字是很好表現的 但用影像 就必須花一些心思 導演在這方面用到心 主角與他人的差異 構圖的比重 低反差的淡色調 配樂也展現出氣氛。但是 村上的文章感觸自在人心 你會有你的想像及臨摹 它太難具象化了 點到你深處的地方 可能剛好是我不痛不養之處 所以 當電影的畫面跟你所想的有落差 其實是會失望的。我想 若可以 請先去看電影再回頭看小說 不要先建立畫面 這樣才能更欣賞到導演本身對這短篇的解讀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12401
BBS主題:很難看 有種受騙的感覺
2F
樓上的應該是討厭村上春樹吧~~ 我覺得這片拍得很棒 ! 很有 村上春樹 的味道 ^^b
5F
我也覺得不太好看 節奏太慢 又有點為賦新詞強說仇的感覺 有點不夠自然
跟是不是村上無關
9F
有些地方拍的太長。這純屬個人觀感,每個人多少有差異。以書翻拍來說,我認為很棒。鏡頭帶的方式像在翻頁,劇中人的台詞也安排的很棒。之前看過書,看完電影後有新的感覺。畢竟如果和書呈現的一模一樣就不用看電影了。
10F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 色調優美 音樂也很棒 表現手法也盡量想呈現出村上的感覺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14138
(免費)龍騰世紀書庫-->村上春樹
http://www.millionbook.net/wg/c/chunshangchunshu/index.html
創作的高峰?或是墜落?村上春樹《1Q84》 by郝譽翔
http://blog.chinatimes.com/haoyh1021/archive/2010/01/22/466761.html
挪威的森林 Noruwei No Mori(Nowegian Woods) (時報出版 1997)
內容簡介
我在怎麼也睡不著的夜裏想起直子的各種姿勢。不可能不想起來。因為在我心中實在積存了太多關於直子的回憶,而這些回憶正一一想撬開任何一點點的縫隙往外鑽出來。我實在無法壓制阻止這些的奔騰而出。
我想起她在那雨天的早晨,穿著黃色雨衣打掃鳥舍,搬運飼料袋的光景。想起那形狀倒塌了一半的生日蛋糕,和那夜把我的襯衫都哭濕的直子眼淚的感觸。對了,那一夜也下著雨。冬天裏她穿著駝毛大衣走在我身旁。她總是夾著髮夾,總是用手摸著那髮夾。並以澄澈透明的眼睛注視著我的眼睛。穿著藍色長袍彎曲雙膝把下顎搭在那膝蓋上。
就這樣她的印象像漲潮的海浪般一波又一波地向我沖來,把我的身體沖往奇怪的地方去。在那些奇怪的地方,我和死者一起活著,在那裏直子是活著的,跟我交談,或者也曾經互相擁抱過。在那些地方,死並不是終結生的決定性要素。在那裏死只不過是構成生的許多要素之一。直子包含著死而依然在那裏繼續活著。而且她對我這樣說。
「沒關係喲,渡邊君,那只不過是死噢,你不要介意。」
讀者書評
《挪威的森林》--無止盡的嘆息
昨晚在從石牌捷運站回府中捷運站的車程上,我把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讀畢,在讀這個故事的時候自己經常像是被關進幽暗、沒有窗的緊閉房間裡,房間裡面的空氣充滿著無力感的嘆息聲,所以自己好像也有點喪失重力般飄浮了起來,雖然沒有光線、沒有音樂、沒有色彩,但是那樣使人輕飄飄的浮力真的令我覺得在悲傷文字中,帶了一點「看盡繁華後了悟人生就是如此這般」的平和與喜悅。
《挪威的森林》故事本身,就像是在繁華城市的陰暗角落裡,有一股淺淺的近乎呢喃自語的灰色憂鬱氣體被作者施放出來,來龍去脈有沒有詳細交待清楚在此故事不是重點,最後一章節最後一段落最後一句,『在人潮洶湧來去卻不知是哪個地方哪個時空的渡邊君,用著某部分靈魂早已死去的軀體,在電話中呼喊著綠。』然後書和故事就這樣嘎然而止,我又想哭又想笑,甚至想說那句渡邊君的口頭禪,「要命」!
村上春樹在後記裡說,《挪威的森林》是一種自傳式的極度個人性小說,就像在書裡面一再提到的《大亨小傳》那樣。「所以許多情感的描寫才會那麼紮實真摯且富有感染力吧!」看著後記,我心裡就這樣默默的想著,然後想把心得寫下的此刻,我對故事的許多環節與接續也感到好奇:擁有美麗肉體的直子為什麼做出最後的決定?超級愛乾淨而且每天都一定要做早操的突擊隊跑到哪裡去?認為同情自己是下等人才做的事情的永澤最後到底是怎麼樣傷害愛他極深的初美?穿著直子指名要留給她的衣服的玲子姐坐火車到旭川後會有怎樣的遭遇?渡邊君和綠是不是永遠都不可能走上一開頭那個擁有恐怖深井但是卻也迷人至極的草原?
這些問題當然沒有正確答案,每個讀者都可以賦予這個故事更多的生命力,讓這樣愁緒滿溢的故事繼續在我們的血液裡跳動、流轉、延續,「劇情接下去如何發展端看我們自己啊!」我揉合了村上春樹及賴明珠的語氣自顧自地嘀咕著,有種部分的自己還沉浸在《挪威的森林》裡的世界無法自拔的感覺,而那種感覺還挺不賴的。
就像村上春樹自己形容的,《挪威的森林》是一個激烈、寂靜、哀傷,100%的「戀愛小說」,雖然這樣名詞老舊,但他也想不到比這個更好的說法。而我在看完整個故事、睡過一覺的10幾個小時後,開始嘗試用能力有限的記憶去咀嚼這篇戀愛小說帶給我的餘韻。
有好幾個片段都會令我深深走進去故事裡面,看到小說裡的角色就在我眼前走動、交談、思考、微笑、哭泣,原來這就是某些早已深愛村上春樹的老朋友口中所曾經透露的,『村上春樹的文字魔力』。
除了故事本身給人既淡然卻又如此壓迫的矛盾性感受,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裡好幾次描寫故事中主人翁情緒和想到的畫面的修辭譬喻,更給了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快感,他總是用著具體化的視覺、嗅覺、觸覺和味覺... 等等方式,並且用著第一直覺想到的任何實體物品,竭盡所能或者十分貼切的用文字去形容那些根本沒有型狀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的記憶和感情。
「隨著入冬的時序她的眼睛感覺上好像變得比以前更透明,那是無止境的透明,有時候直子會毫無特定理由地,像在尋找什麼似地往我眼睛裡凝視,每次這樣的時候,我的心情就會變得又寂寞又無奈。」「我身體裡好像失落了些甚麼,然後沒有東西填補上去,就這樣依然以純粹的空洞懸在那裏。身體不自然的輕,聲音空虛的響著。」「我在怎麼樣也睡不著的夜裡想起直子的各種姿態,不可能想不起來,因為在我心中實在積存了太多關於直子的回憶,而這些回憶正一一想撬開任何一點縫隙往外鑽出來,我實在無法壓抑阻止這些的奔騰而出。」「就這樣她的印象像漲潮的海浪般一波又一波的向我沖來,把我的身體沖往奇怪的地方去。」「然而海浪終於退潮,我一個人被留在沙灘,我既無力又無處可去,哀傷化為深沉的黑暗將我包圍,那樣的時候,我經常一個人哭泣,與其說是哭泣不如說簡直像流汗似的,淚\水兀自撲簌撲簌溢流出來。」
看著牽引我進入每一個情緒裡頭的這些文字,我揣測著,村上春樹必是透過渡邊君這個角色,回憶過往曾烙印極深刻的傷痛,就好像回憶的平面上頭有一些凹陷和窟窿,而那裡面都是一些難以啟齒的傷痕。當那些回憶中的烙印被轉化成文字書寫出來的剎那與之後,想必就像是拼酒後喝到肚子裡的都是過量而使人難受的酒精液體,然後吐出來的快感。
而讀完《挪威的森林》,我也有種想衝去海邊或山上吶喊的快慰,即使故事如此哀傷令人讀來有些難以呼吸,但因為字裡行間那平順靜默的敘事手法,還是給了我許多喘息和思考的空間,就算這個小說本質上是悲劇,還是會讓我堅持這陣子以來自己堅信不移的「人生是神奇」的論點,因為我始終相信只要還懷抱著
熱情(不要像故事裡的許多角色那樣悲觀、負面、將自己鎖住),就可以有機會改變故事最後的結局,突破逆境、掙脫禁錮靈魂的枷鎖。
於是,我用力撞開《挪威的森林》這個幽暗密閉小房間深鎖的門,帶著笑容走進陽光灑落微風吹拂的庭園,然後告訴外面親愛的朋友,如果你對描寫小人物哀傷的筆法深入骨髓的愛情悲劇有興趣,並且對自己的打死不退的樂觀同樣有信心,歡迎你走進那間房門號碼寫著《挪威的森林》的小房間去,享受那無止盡的嘆息帶給你自己本人獨特的啟發,然後用樂觀接力延伸出屬於每個人不同的 Norwegian Wood。
http://db.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59365
重讀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VS電影「挪威的森林」
.
在日本的現代作家中,我家的書架上,除了「獨步出版社」所出版的一系列推理小說外,大概只有「村上春樹」的中文譯本作品,是我全部都有蒐集及閱讀完的日籍作家。
村上作品中的「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和「1Q84」這三本書,則是最令我喜愛的小說,而「挪威的森林」則是我開始閱讀村上作品的第一本小說。
我已經記不得我第一次閱讀「挪威的森林」後的感想是甚麼了?因為已經事隔多年了,那時候還沒有像部落格這樣的平台出現,所以我就不曾留下任何有關第一次閱讀「挪威的森林」的心得文字,否則的話,將之對照於這次的重新閱讀,或許可以激發出一些火花出來也說不定。
書中一開始就帶領著讀者走進記憶,走進巨大的森林,那巨大的林子裡,充滿清新氣息卻又似乎隱藏死亡的晦暗,但是一旦迷路了就永遠走不出來了。
書中的直子就是因為走不出青梅竹馬的男友的突然自殺,結果讓自己也走上同樣的一條路,兩人就這樣永遠留在記憶森林的深處,但是卻留下主角渡邊,還得帶著直子的部分記憶邁向另一個人生旅程。
其實這巨大的記憶森林裡,不只讓直子和渡邊君感到迷惘,甚至還包括了渡邊的花心學長永澤,以及希望得到永澤真愛的初美。
只是唯一不同的,在這片廣大的森林裡,突然跑進了陽光,有了陽光照射的森林,頓時又開始春意盎然,充滿著生機,當渡邊在直子去了療養院之後,充滿活力的「綠」卻走進渡邊的生活。
和敏感纖細,個性無法捉摸的直子截然不同,「綠」就像是生活在你我週遭的鄰家少女那樣燦爛,和活在因為青梅竹馬自殺去世哀愁中的直子不同,「綠」可以像哥兒們一樣和渡邊一起去看色情電影還能和他討論劇情,而直子則是在療養院裡依賴著集體治療,試圖斬斷過去陰霾的人生。
然而「綠」是活生生的,充滿活力的女孩。而直子最終還是無法突破心理的障礙選擇自殺,讓關愛他的渡邊,差點也走向精神毀滅的路上。
不過好在有「綠」的適時出現,可以這樣說,「綠」就像是從森林外照射進來的陽光,是救贖渡邊走向現實世界美好部份的那股力量。
渡邊是在直子的離開和難以忍受的大學鬧學潮時遇見「綠」的,是「綠」把渡邊從虛無縹緲的森林深處帶到現實的人生的。
就像在故事的末段,玲子將精神病院的直子生前,描述給渡聽,一邊彈奏著披頭四的「挪威森林」,玲子所彈奏的音符,彷彿是在幫助渡邊對直子的眷戀,將它們的戀情,做了最後結束的旋律,兩人並藉著做愛來告別過去,因而兩人也同時一起勇敢地走出森林。
玲子捨去多年對於精神集體治療體系的依賴,而渡邊則回到充滿生命力的「綠」的身邊。
單就閱讀「挪威的森林」故事本身而言,讀者彷彿就像是窩藏在城市的陰冷角落裡一般,心裡總有著一股近乎呢喃自語的憂鬱氣息,似乎整個心情被作者給解構出來的感覺。
雖然在故書中,村上並沒有將主角渡邊君與周遭的人物的來龍去脈交代清楚,但顯然這並不是這篇小說的重點,而是作者想藉由故事中的情節,對生命的一種詮釋方法:「死並非是生的完全對照,而是以其一部份存在著的。」的確,死亡真的只是生命的一部份而已,若死亡的感覺就某種疼痛似的東西的話,那麼終此一生都繼續去感覺那痛吧!而且如果能學到什麼的話,就從中學習吧。」
渡邊在直子死亡之前,對直子的感情已經不再是最初那般熱烈,因此不 不覺中愛上了「綠」,為此,他感到自責,可是沒什麼好自責的,玲子姐是這麼認為的。
在小說中,似乎處處透露著渡邊這個人的性格,渡邊終究不適合當作一個永遠活在過去記憶的人,所以最後他愛上「綠」,我想也是必然的。
只是直子沒有辦法救贖自己的命運,直子的生命本質就是沒辦法真的接受前男友的死,所以最後她只能自己走向死亡的途徑。
只是直子的死亡,卻也是渡邊生命重新出發的時候,而且帶著直子死亡的一部份一起獲得重生的。
就像村上春樹自己形容的,「挪威的森林」是一個激烈、寂靜、哀傷,100%的「戀愛小說」,雖然這樣名詞似乎顯得有點老舊,但他也想不到比這個更好的說法。
而當我在寒流來襲時,在溫暖的咖啡廳,重新閱讀完整個故事後,腦子裡不時的會出現好多個片段,這些片段裡有那一個嚴以待己的「突擊隊」,那個自殺身亡引起直子和渡邊無法走出悲傷的kizuki,當然還有玲子,綠子以及男主角渡邊的種種身影…。連續幾天,他們的故事似乎都一直縈繞在我的腦裡,可見我受到村上文字魅力影響之深阿!
電影「挪威森林」
本片由「三輪車伕」法籍越南裔導演陳英雄執導,改編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暢銷同名小說,這是村上春樹首次被改編成電影的長篇小說,也是村上的作品第五次登上大銀幕,影片並採用披頭四合唱團的同名經典歌曲作為電影主題曲,並由華人攝影大師李屏賓擔任攝影指導。電影故事以意識流的方式呈現,循序鋪陳出男主角渡邊徹幽微的心境。
開頭是1987年,時年三十七歲的渡邊徹,在飛機上聽到一曲披頭四的歌「挪威的森林」,自此墜入宛似流水、也似迷霧的往昔回憶裡…。
他永遠記得那個患有憂鬱症、情緒極端不定的直子,還有外向活潑的小林綠…,當年,他只有十九歲,遊走於這兩個女孩間,渡邊徹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愛誰比較多…。
隨著直子自殺,她最喜歡的歌「挪威的森林」,這首歌曲卻越來越清晰地盤旋於耳畔…,迷惘的情緒,會有終止的一天嗎?
渡邊徹這樣想著,與小林綠的愛,又會朝著哪個方向去?此時的渡邊,正面臨這樣的選項。
在村上的小說裡,故事中的主角渡徹,以第一人稱開始敘說著他同兩個女孩間的情愛糾葛。渡邊的第一個戀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學kizuki的女友,後來kizuki自殺了,一年後渡邊同直子不期而遇並開始交往。
只是那時候的直子在她美麗的眼眸裡,不時的會掠過一絲難以捕捉的陰翳。兩人的約會型式簡單到可以說是無聊,他們只是日復一日地在落葉飄零的東京街頭,漫無目標地走著。直到直子20歲生日的晚上,兩人才發生了性關係,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了。
幾個月後直子寫信給渡邊,說她住進一家遠在深山裡的精神療養院。渡邊前去探望時,發現在集體療養階段的直子,開始逐漸轉為成熟的女性,也更加迷戀它豐腴的肉體。只是,晚間兩人雖同處一室,卻沒有實際發生性關係,因為直子還是無法走出kizuki的死亡所帶來的悲傷。但是渡邊約束了自己,甚且在離開療養院時,表示將永遠等待直子。
渡邊返校不久後,一次的偶然相遇,他開始與低年級的「綠」交往。「綠」同內向的直子,個性截然相反,「簡直就像迎著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來的一頭小鹿。」
在這個期間裡,渡邊內心十分苦悶彷徨。一方面,他念念不忘直子纏綿的病情與柔情,另一方面,又難以抗拒「綠」的直率表白和迷人的活力。
不久後,傳來直子自殺的噩耗,渡邊失魂魄地四處徒步旅行。最後,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勵下,開始摸索此後的人生。
坦白說,陳英雄拍攝的「挪威的森林」,雖然可能和閱讀原著的讀者心中所構建的「挪威的森林」的影像相差甚遠。甚至連電影中的角色,也都或多少會跟大家想像的不大一樣。比如說書中的渡邊徹不應該是像電影那樣,「綠」或許更不像,而直子的差異簡直更加迴異。
但即使是這樣,我個人卻感覺非常的好。因為村上的「挪威的森林」太暢銷了,也相繼出版過好幾個不同語言的版本,我想每一個讀者的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版本的「挪威的森林」電影,而這一部放映的電影版本,則是屬於導演陳英雄個人的,透過他的詮釋,讓我們感受到不同於自己的 「挪威的森林」,這不也是一種很不錯的閱讀心得經驗交換。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自1988年出版以來,發售近千萬冊,是日本近代最暢銷的小說,想改編成電影的電影人猶如過江之鯽,特別是日本的導演更家想要拍攝他這部作品,不過都被村上春樹拒絕了,因為他認為電影無法表達小說中的意境,這次村上終於首肯並交給一位非日本籍的亞洲導演,似乎是跌破所有人的眼鏡。
據說導演陳英雄在巴黎看了法文版《挪威的森林》後,馬上就有拍成電影的念頭,後來陳英雄也開始和村上春樹接觸.最初一如往常,村上春樹拒絕了陳英雄,不過陳英雄始終不放棄這個想法,經由不斷的說服村上春樹,最後陳英雄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終於說服村上春樹讓「挪威的森林」躍上大銀幕。
基本上,陳英雄幾乎完全保留了村上春樹的小說主要情節,也相當程度地逼近了小說氣氛,我覺得喜歡村上的「挪威的森林」的讀者,不妨找時間去看看這一部電影。
http://tw.myblog.yahoo.com/jw!tSV73deBGBZk8AhcdYx84dtkpU50/article?mid=46610
陳英雄《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渡邊徹(松山研一 飾演)、直子(菊地凜子 飾演)、木月(高良健吾 飾演)高中是親密三人行,木月與直子是一對戀人。木月在密閉車內接上排氣管自殺成功後,剩下的兩人也疏遠沒有聯絡,徹到東京大學讀書,幾年後才再度巧遇直子,發生了性關係。精神不太穩定的直子,旋即住進深山的療養院,徹不時去看他,儘管深愛著直子,但在東京也有交往的女友小林綠(水源希子飾演),彼此喜歡也十分合得來。一直這樣似愛非愛,在意又不經意的生活著,直到傳來直子自殺的消息傳來......
全片不離死亡與性的兩大主題,處於憂愁晦暗的氛圍中。角色們一直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中,高中時木月的死對直子和徹造成重大無法平復的影響,而後直子也走上自殺這條路。小林綠的母親和父親受重病的折磨死去,她親眼照料他們的漫漫衰亡逐漸死去。死亡如影隨形,令人無法傷神無法喘息;而性也是他們溝通的工具,時常掛嘴邊的話題,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性填補心裡個渴求與空虛。雖然情色意味濃厚,卻是以略帶唯美的方式、節制的呻吟呈現,沒有狂野激情的鏡頭,更沒有露點。徹和直子的發生第一次關係時,色調全是灰藍色的,一派清冷寂寞,感受不到愉悅。
菊地凜子是個相當優秀的好演員,每次角色轉換都是截然不同的形象,無論聲調粗細高低,外貌形象內在靈魂都有所區別。 直子輕柔的語調,纖弱脆弱的模樣,大異於近期日劇《桃花期》粗聲粗氣的豪爽老大姐、電影《武裝女獵人》天真爛漫少女;松山研一雖然演的也不差,徹卻給人感 覺整個人是個空殼,儘管有些行動卻沒有什麼的情緒高低起伏,無法摸清他到底在想什麼,為什麼而活,難道不經意活著是角色的生活態度?不過松山研一戲裡戲外 還真的非常有姊弟緣,他跟小雪從《刺客戰場》一路交往到現在,在電影《不要嘲笑我們的性》與永作博美合作,再加上這部的菊地凜子,到哪都談著姊弟戀,人生 如戲戲如人生。
《挪威的森林》不是愉悅的觀影經驗,再度對陳英雄失望。電影籠罩死亡悲傷的氛圍裡,感受不到溫暖與光明,好像在傳達: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http://blog.roodo.com/bluelqe/archives/15308845.html
走入《挪威的森林》
又見文學電影
小說改編成電影,得到的評價各不相同,大抵言,失敗者多,成功者寡,但電影界對此始終「前仆後繼」,導演及編劇們依然透過電影形式,不斷地嘗試與小說進行互文對話,展現強烈的藝術企圖,帶給讀者與觀眾高度的視覺及心靈享受。村上春樹經典名著《挪威的森林》,經法籍越南裔名導演陳英雄拍成電影,十分令人期待。
平心而論,將文學作品改編電影,往往吃力不討好。原著被相中,必定具有一定知名度及文學評價,電影拍攝成功,會被歸功於原著精采,電影若是失敗,則每被歸咎於編導功力不足。村上春樹的作品,充滿都市氣息,中產階級色彩濃厚,游走於純文學與通俗文學,或是藝術與商業之間,頗受年輕讀者歡迎,但要改編成電影,咸認難度極高。
《挪威的森林》電影版,角逐2010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未能受到歐美觀眾青睞。村上春樹看過電影後表示:還可以。似乎村上自己對於這部電影,不討厭但也說不上喜歡。至於年輕觀眾,給予「負雷」者頗多。今一窺全貌,整體而言,此片具有一定程度的美學水準,尚值一看,至少不會後悔買票進電影院。
看過原著,不會覺得人物和情節交代不清,但未讀過原著的觀眾就得專注一些,否則恐怕會一頭霧水,尤其像《挪威的森林》這樣無可避免會有些「悶」的文藝電影,習於快節奏、吃重鹹的觀眾必然很難適應。我看的是西門町「絕色影城」周六下午二時這場,應是拜原著名氣及大力宣導之賜,賣座約八九成,觀眾大部分是成雙成對的大學生。我看得還算津津有味,散場時,觀眾們相互討論的狀況亦頗為熱絡,倒是聽見鄰座男大學生向女友抱怨,自己看到一半竟然睡著了。
導演陳英雄把電影拍得中規中矩,沒有特別讓人驚豔之處。演員渡邊徹(松山健一 飾)、直子(菊地凜子 飾)、綠(水原希子 飾),乃至Kizuki、永澤、初美、玲子都是俊男美女,李屏賓的攝影也出色,可以說美不勝收。不過,《挪威的森林》的性愛是敘事結構極重要的部分,電影上所呈現出來的卻非常「普通」,頂多露背,作愛時女性都還穿著衣物,令人匪夷所思。有人指稱《挪威的森林》前半部拍得像A片一樣,根本誇大其詞。
直子和綠這兩個女性角色,建構「抽象 ∕ 具體」、「出世 ∕ 入世」、「非社會化 ∕ 社會化」、「封閉 ∕ 開放」、「死 ∕ 生」、「悲觀 ∕ 樂觀」、「陰鬱 ∕ 朗亮」之對比,層次豐富多元,深具藝術性與美學結構。對於愛情,學長永澤的隨便與渡邊的專注,亦形成強烈對比,電影在此一方面形塑之用心,昭然可見。
限於篇幅,人物內心的轉折及感情之刻畫,明顯未若原著。倒是最後一幕,渡邊在直子自戕,玲子姊來訪離去之後,他雖然痛苦,但決心不要像Kizuki一樣下場,準備勇敢活下去,追尋人生的幸福,他打公共電話向綠說出愛的告白,當綠問渡邊:「你在哪裡?」渡邊也茫然自問:「我在哪裡?」電影至此一暗,戛然而止,飾演渡邊的松山健一,倚靠著牆,那神情在在把現代人的孤獨、失落與悲哀,呈現了出來,充分掌握住村上春樹小說的主題特色,可謂餘音嫋嫋,令人回味不已。
《挪威的森林》由於「挪威的森林」、「魔山」、「井」、「螢火蟲」等符碼的運用,圍繞著小說主題,使得小說充滿象徵意涵,增加作品的可讀性,也提升了作品的藝術性。可是電影中,除了披頭四〈挪威的森林〉一曲不斷響起外,原著其他象徵符碼,導演陳英雄並未加以融入、運用,使電影少了些味道,實在可惜。
毫無疑問,跟原著一樣,《挪威的森林》是看了快樂不起來,卻又讓人尋思低迴,不禁發出一聲喟嘆的電影。※
http://www.wretch.cc/blog/writerou/13169489
在挪威的森林甦醒 論/川村 湊 譯者/銀色快手
我想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的內容中,與「挪威」、「森林」似乎是沒什麼關聯。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是著名的披頭四合唱團(THE BEATLES) 所演唱的一首令人懷念的西洋歌曲,在村上的這部作品中,除了當作是襯底的背景音樂之外,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關聯性。
但是「挪威」這個詞倒是蘊含了「森林」的意思。就字面上來看「森林」它是個會意字,當然它是由三個象形字「木」所組成的一個會意字。三個木就是森。於是韓國女詩人‧姜恩喬,就利用這種文字上產生的趣味性寫了以下這首詩《森》。
木 一棵搖動著
木 一棵搖動的話
木 二棵搖動著
木 二棵搖動的話
木 三棵搖動著
就這樣 就這樣
木 一棵樹的夢是
木 二棵樹的夢
木 二棵樹的夢是
木 三棵樹的夢(註)
韓國女詩人‧姜恩喬的這首詩,彷彿讓我看見了三棵搖動的樹。就好像當你定睛看著「森」這個漢字時,可以感受到詩人筆下,一棵樹接著一棵樹地,隨著風而搖動。為了呼應旁邊那棵樹的搖動,於是這棵樹也搖動了起來,於是隔壁那棵樹也因此搖動了起來。
在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的內容,正像是「森」這個字,由三棵樹(木)組合而成一樣,以三角關係構成整個故事的中心架構。首先是渡邊君木漉(kizuki)、直子三人,形成高中時代的“三角”,然後是綠、渡邊君、直子三人,再來是玲子姊、渡邊君、直子,一路下來形成三角關係的變奏曲。難道『挪威的森林』,真的是以三棵樹(木)構成森林的三角圖形,這樣的形式結構支撐整個作品嗎?如果這個假設成立的話,『挪威的森林』一言以蔽之,就是描述圍繞著我(渡邊君)身邊種種三角關係的衝突及愛慾糾纏。
當然,從以前到現在的戀愛小說,大抵都圍繞著“三角關係”而發展,因為這樣一來角色的關係容易確立,從邂逅、進展、意外的局面,衝突、化解、回憶。經由這些要素的組合,作家寫出了這本(百分之百的戀愛小
說)但是並不是百分之百,就一定非寫三角關係不可。例如說,當相愛的兩個人對看彼此的時候,在對方的眼中反映的,是另一個「自己」。因此在村上春樹的小說作品中,經常出現(死去的朋友),例如《尋羊冒險記》裡頭的“老鼠”,意味著男主角“我”的另一個分身,意即另一個「自己」。還有在村上的作品中經常出現的雙胞胞208、209以及長得很像的姊妹如『挪威的森林』綠和綠的姊姊,村上一直都維持這樣的人物設定以及關連性。
這本小說,主要以男主角親身體驗的二個愛情故事交互穿插的敘事結構所寫成的。讀者首先看到的是直子稍稍彆扭的個性,彷彿帶領我(渡邊君)走進一座頑固的綠色森林一般,摸索著浪漫的愛情;接著是綠和我,兩個個性完全不搭的人,經由多次誤會中漸漸瞭解彼此,從中發展出真實的愛情故事。但並不是因為我(渡邊君)和直子、綠這兩個女朋友之間形成“三角關係”而作出如此再通俗不過的關係結構。小說中種種戀愛的局面,都是在合理的發展之下,形成不同的“三角關係”。如綠和她的情人和我、或者我和永澤君和初美姊,也包含以上這種附屬的“三角關係”。所以說這部作品就像是用許多三角形的七巧板拼湊而成的小說,而“三角關係”往往比單純的「兩人世界」更能表現出愛情的本質。
好比說,只有兩個人,是沒有辦法支撐對方的,因為通常兩個人一起倒下的情況,遠比一個人倒下,而由另一個人來支撐的情況要來得多。我們可以在『挪威的森林』這本小說中找到很多類似這樣的情況。總而言之,村上小說中的登場人物,擁有像是一棵搖搖欲墜的樹,需要鄰近的兩棵樹來支撐的三角形結構。這就是『挪威的森林』的原型。直子和木漉兩個人,簡直就像是雙胞胎(208、209)一樣,支撐著高中時代的我;而直子和我的關係支撐的是以死者身份存在的木月;在阿美寮成為我和直子之間的媒介是玲子姊;而促成我和綠相戀的則是作品中不曾出現過的,綠從前的男朋友。
這樣的關係,簡直就像成語裡頭的“三足鼎立”。反過來說,再怎麼純粹的(百分之百的戀愛小說),光靠兩個人,或是“兩角關係”是無法成立的。直子和木漉、永澤和初美,這兩對理想的對象,結果都沒有繼續進展下去,只有兩人相向的絕對關係,到最後必定會有一方會去傷害另一方。
因為心裡有病,而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在這部小說中佔了極大的比重。當然,那只有在單純兩人世界的關係中所遭遇到的挫折,或是對於浪漫愛情的幻滅,才會做出這樣的事。因此,在「戀愛」或是「性愛」在兩人世界裡,是無法排解或是去解決的問題。正因為兩人世界裡頭的“兩人關係”形成心病的主因。
也就是說,在村上春樹的小說裡,位於“三角關係”其中一角的人物,本來就不是單純兩人之間作為媒介的第三者。而這些人際關係所構成的三角形網眼,又一個個連結成人際網絡的一部分,因此使得這些三角形相互連接延展的動力,就是在人類社會中繼續生存的動力。假使精神上有病,或者是自殺的話,就像是在人際網絡這座森林之中,突然間發現自己變成一棵孤獨的樹,無論再怎樣努力去縫合三角形構成的網眼上的破綻,都無法癒合。
作者從以前寫到現在的作品,縱觀來說一直是著停留在(理想幻滅)的小世界中,抱持著本質上不可能實踐的思考方式。總而言之( 百分之百的戀愛小說 )一直在闡述(百分之百的戀愛)是很難得到的,而兩人世界的愛情,往往走到最後會陷入世俗的“三角關係”之中。當然,這時候所謂的“三角關係”在村上春樹的作品世界中,已經轉化成別的意思,也就是前面所講過的,「藉由人際關係所構成的三角形網眼,彼此連繫成人際網絡的一部分,而這些三角形相互連結延展的動力,就是在人類社會中繼續生存的動力。」
現在讓我們重新回顧一下,我(渡邊君)和直子的戀愛始末吧!
我(渡邊君)和直子的關係中,最大的錯誤大概就是我(渡邊君)以為自己可以作為直子的支柱,並且能夠癒合直子心中的傷口吧!書中的我(渡邊君) 搬到吉祥寺附近租來的新房子,然後寫信給直子,內容說只要直子能 夠回來,「我們兩人」就可以在一起生活。當他把信寄給直子之後,並沒有任何回音,取而代之的反而是玲子姊的來信,通知我(渡邊君)直子病情惡化的狀況。我(渡邊君)一直認為「直子唯一的問題是缺乏回到現實社會的勇氣」,所以我(渡邊君)的心中盤算著「如果直子重拾回歸現實社會的勇氣,我們就可以靠兩人的力量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吧!」換言之,直子的病在木漉─我─直子構成的三角形的一邊被拿掉之後的「傷」開始,而到了渡邊想要建立起「我們兩人」的關係時便急遽惡化,但渡邊君並不知情。
如果光是兩個人的關係就可以自足的話,那當初直子和木月應該可以過得很幸福才對,就不會因為心病而迷失了自我。不完整的“三角關係”才是使直子的腦子混亂的元兇。就像三足之鼎,拿掉其中的一足後,鼎就會傾倒是一樣的道理。
不過這樣的情況也有可能會產生一些變化,有時候像是支撐我們繼續活下去的並不是只有「生」如此單純的一直線,也會有一些別的因素,反之例如「死」不也是以一種逆向的方式支撐著我們活著。因此在這世上有許許多多的羈絆,交織成多彩多姿的人生。這人生的構圖是由無數的三角形所填滿,用來支撐彼此失落的一角。所以自從木漉死了之後,我(渡邊君)才接受「生不是死的對極,而是以其一部分存在著」這樣的觀念。
生和死並不是對立的二元論,還有另一個要素,例如:在回憶中浮現出死者的幻影、或者死者出現在夢境之中,構成生和死以外的第三個要素。像木月的死就成了我(渡邊君)和直子之間危險的兩人關係內部最重要的支柱。但是因為我(渡邊君)並沒有察覺到這樣的關係,所以才會產生「我們兩人」在一起會幸福這樣的錯覺,因而拿掉了直子精神上賴以支撐最後一根螺絲。我(渡邊君)到了最後,變成是由二名死者來支撐活著的這一邊。“三角關係”跨起在生和死的兩個世界,彷彿是光中的影,影中的光一般相互干擾著。
所以後來促使我(渡邊君)和玲子姊再次結合,惟有死去的直子幻影。那就像披頭四的音樂旋律一般,雖無法捉摸,卻會在心中永遠真實地存在。
順帶一提,披頭四(THE BEATLES) 的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歌詞的內容是敘述一名男孩,原以為在街上很順利把到一名女孩,最後卻被對方甩了的悲傷故事。原本男高高興興地要去女孩家,參觀像挪威森林一樣的女孩房間,結果隔了一個晚上,醒來一看,房間裡早已是空無一物,不見伊人芳蹤。那房間就像是挪威的森林一般,冷冷清清的。仔細回想,昨夜讓自己如此心動不已的究竟是什麼?會不會充其量只是自己喝醉了酒所做的一場夢而已?那位令人魂牽夢縈的女孩,是不是就像風中微弱的螢火,轉瞬間就立刻消失得無影無蹤?
所以,小說中的我(渡邊君)到了最後的最後,仍舊像是置身於茂密的森林,一個人體驗著 殘存的孤獨況味。像一棵樹佇立在茂密的森林深處,那樣地孤獨。這本小說中令人感到悲哀的,並不是戀人的死,或是親近的人們相繼離去,無非是所有的悲哀、對於愛的記憶都像是夢中所見,在故事的盡頭,溶入無盡的黑暗之中。And when I awoke I was alone. 而我們逝去的青春歲月,則是從這本(百分之百的戀愛小說)慢慢地甦醒過來。
後記:本文原載於一九八七年‧十一月‧群像雜誌,被收錄在村上春樹評論集《村上春樹》小學館出版‧一九九七年五月廿日,誠品書店敦南、西門店的日本文學專區都可以買得到。
本文作者/川村 湊(MINATO‧KAWAMURA) 一九五一年出生於北海道。是藝文評論家、畢業於法政大學,現為法政大學教授。
註:為了維持該詩作風貌,採直譯方式迻譯,日文漢字「木」就是中文裡頭的「樹」。
http://mypaper.pchome.com.tw/haruki/post/212545
《挪威的森林》:鬍子還是長出來 bv呂永佳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樹的成名作,這是一個中年男人回望少年與青年之間的缺口的故事。村上春樹的作品以反映都市疏離見稱,然而我以為村上春樹作品的可貴之處不止於此。《海邊的卡夫卡》以少年之視覺結合卡夫卡式奇情寫下一段流浪戀曲,《國境之南.大陽之西》準確刻劃中年苦悶及面對人生轉折的無奈,而《挪威的森林》所刻劃的是男性對喪失的恐懼及體驗,小說把這慾望心理設置在少年與青年之間的關口上,與都市疏離結合,產生了可觀的化學作用。
一方面,不存在一個「前閹割的」男根,作為器官,男根努力地把全部的性敏感區協調成為一個統一的全身領域;這個男根無疑建立在鏡像階段之自我形象的統一性模式上,即它的出現僅僅重復了對一個理想化器官的想象的認同。……然而,這個男根又必然地轉變成「閹割的男根」,轉變成作為缺失和/或非性欲化的能指的男根:兒童通過「閹割情結」所體驗的是這樣一種男根──作為意義和性慾之間的交叉點,它僅僅通過扮成非性慾化的實施者而擔保著「正常的」性慾,它僅僅能通過成為沒有所指的能指而能夠執行(文學的、非性慾化的)意義的擔保者功能。──齊澤克《快感大轉移》頁263。
可以說,《挪威的森林》充滿了性愛的意識和場面,而這些性愛總是突如其來,而且帶點非理性色彩:如果常人的眼中去看,書中的性愛關係便是不忠和背叛的集成。小說中的男主角渡邊,可以說是被男根控制的角色:男根是男性不能控制自如的器官,它總是不屬於主體,而且充滿「作對」的意味。但男根所指向的,卻是空洞、什麼都沒有。渡邊的人生充滿了虛無,他的好朋友突然死去,令虛無成為他的皮膚,他設法把慾望投射到別的客體身上以證明自己的存在:他與直子、綠、玲姐發生性行為,還有與很多陌生女子做愛,慾望的對象卻只是空洞的所指,他迷失,他喪失的是慾望的對象、甚至慾望的原因,於是在他腦裡的殘餘的身體影象,便是慾望的具體/幻象化:慾望總不能得到滿足,他總是想像、寫信。與此同時,男根同時意味著「閹割」,男性總想象/恐懼被閹割,渡邊自他的好朋友死後,他害怕喪失及害怕喪失帶來的寂寞,而性彷似一個幻見之物去證明他擁有著什麼,而他並不知道他「害怕」的同時,已經宣告他正在「喪失」之中。
而這種男根情結/閹割情結其實是建基於男孩子成長路上,小說裡經常出現洗澡和刮鬍子的場景。男孩子慢慢變成男人,在成長的歷程裡,他看著女孩子由可愛變得現實,而死去的好朋友卻停留在十七歲和二十歲的定點上。渡邊的好友木月及直子的死,其實同時意味著渡邊的兩次重大轉變。十七歲的時候,他意識到死亡的陰霾:木月的死;二十歲的時候,他意識到他的慾望不能自控:愛直子也愛綠,而生存的時候,總被這兩種不能控制之物所控制:鬍子還是長出來,直到死的一刻。而他的少年歲月即將告吹,他的好友永澤為他預演一場世故而無意義的戲劇,於是令渡邊產生無限的孤獨和寂寞。
所以,《挪威的森林》絕對是憂鬱的。它不像一般的所謂成長小說表達男孩子的性的好奇和苦悶,它還表達了少年對中年的仰視/俯視。是對人生不能掌控的思考,也可視為城市人對厭世的心理投射。
回應(另參本館:《男根文化史》 《閹夫情結》 )
對《挪威的森林》書評非常多,但是閣下從這個這個角度的看法,確實我第一次看到。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001724/
評價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及其寫作背景
<挪威森林>主要寫二戰後,日本青年的思想狀況,他們泡妞,亂交.對生活沒有目標.是當時日本的社會狀態.
村上春樹,一個簡單而又奇怪的人,如同他的文字一樣,充滿了黑色的孤獨,灰色的無奈.如同思考者行走路上的孤獨,充滿了一種無力,一種遊戲。他似乎在努力與別人溝通讓人明白自己,但最終不能溝通無法明白;他似乎徘徊于十字路口,充滿了一種想像明天是否重來的猶豫。路,大概便在腳下,走與不走,是個沈重的問題。也許這個問題,要留給千千萬萬的後來者以及後來的"山路"。
《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渡邊的人生行走,遇上了兩個女孩:直子的嫻靜靦腆、多愁善感,綠子的坦率迷人、活力四溢.這兩個女孩形成了他人生中一個至美的花園,讓他徘徊其間,無以回返。“人生注定了是一場不完美的旅行,它總是讓你在欠缺之中苦苦掙紮。”渡邊如是說.
有人這樣評價,“直子是他動情傾心的女孩,那種如水的柔情,甚至在她花蝕香消之後仍令他無時或忘;綠子喚回了他生命的活力,讓他難以抗拒。一個是典雅的精致,一個是野性的蓬勃,她們同屬于美好的兩面,足以令他一生品味。悲歡戀情如幽曲,掩卷余音猶顫嫋,這是渡邊的心境,也是渡邊那時那地的生存狀態。”的確如此,這一句話實實在在的揭示了村上及村上文學美麗而又灰黑的面紗,從而解讀了一個時代,一個世界,一道或者無數道不一樣的人生,一條路或者無數條灰色的路以及悠色的燈。
末尾一句“我現在在哪裏?”發出存在者幾千年的疑問。“什麽是人,人在哪裏,我是誰,我在哪裏”。從而把文章主題推向一個哲學的高度.一個世界時間空間存在的極限。
(它)"透露出的無疑是人生的大迷茫、大無奈,也包含著生命的大苦痛。人,很多時候離自己最遠,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了。那麽,人與人之間呢?綠子一句沈靜的‘你現在在哪裏?’是不是就是最好的回答呢?直子是完美的,如同月光下她自我展覽的胴體,然而,她又是那麽的‘不健全’,並且匆匆地悄然遠去;綠子是那麽可愛又那麽流溢著青春的美,在任性、固執、倔強的背後,她表現給我們的是勃然的生命、是溫軟的善良。然而,讓人扼腕而歎的是,她與他之間最終還是弄不明白‘你(我)現在在哪裏?’其實,這也是芸芸衆生的大困惑、大迷惘、大悲哀。"一個評論者如是說。
渡邊如同村上春樹本人一樣。當時日本學生運動的失敗以及資本主義經濟高速的發展,給他們的那一代人帶來了終生難忘的挫敗感和失落感,他們的許多人被列車丟棄了,遺失在荒漠,遺失在亙古的荒涼裏。
“無奈、寂寞、迷惘、孤獨,使他試圖用自己的筆在一種嶄新的文體中得以舒緩精神的重負和稀釋內心的'黑沈沈的虛無”。他的確做到了,他的文學作品中,充滿一種淡淡的悲傷味,像一味苦酒和濃茶,悄然間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展現人間,使後來者看到,一個曾經的行者,一個時代裏將走未走的人,以及那個時候的故事,和那個天氣的風箏與天空。
村上筆調中的那份美、那份柔、那份熱、那份情,容易讓人想起渙紗女柔和的線條如他的文筆倒影在日本的河流上,像一個千年的傳說,傳說被火車抛棄的人是怎麽生活,傳說井水邊的幽靈,以及生活上生死的相依。或者說:“生是死的一部分”,或者說:“生死只是草木的輪回”。
評論家如是說:“(他)富有書卷氣而不失貴族紳士氣味,富有優雅的詩意而不失感性形象易解的風采。他沒有像川端康成那樣慢得叫人著急,沒有像大江健三郎那樣有些拖遝而又冷硬,也沒有像三島由紀夫那樣“妖氣”彌漫。他的筆調更多的是溫軟柔曼,更多的是明快簡捷,更多的是幽默“好玩”,更多的是酣暢的舒發。那麽美的筆調,構築的是那麽美的意境;那麽柔的語言,構建的是那麽柔的時空。至愛處,讓你心蕩神飄;至悲處,讓你哀腸百結;至美處,使你怦然心動;至真至善處,又叫你春潮暗湧,浪逐鷗飛……”
我,一個理想主義中的悲觀主義者,喜歡理想的火焰,向往理想的天國。願作一個存在者再呼喊,願作一個鬥士再呐喊。但每每在午夜夢回時,禁不住拿起一本《挪威的森林》和飲一口茶。此時此刻,我明白,那裏有悠泉的存在,那裏有明月的存在,照出一片雲,照出現在一個真實的自己,以及一個走得太快,丟失太多的世界........
《挪威的森林》有“對時間空間的把弄,有對現代都市的燈火的欲拒還迎,有對曆史的無視和揶揄,對老天和上帝的某種希冀、依賴、祈求、抗爭的最終的無奈,對世俗庸衆的拒斥,對逝去時空的頻頻張望……總之,它的筆端所構建的乃是芸芸衆生(確切地說是普通凡人)孤獨靈魂在無奈中可以疏導和小憩的場所,它使人性中軟弱的部分得到激勵和撫慰,使寂寞的部分得到舒緩和安頓,使隱秘的部分得到確認和支持。”可以說,一定程度上,村上成了一部分人的代言人,有思想而又苦悶一族的代言人.不同時下若幹人叫囂,不同于某些無知者所謂的叛逆.這一點來說,村上無疑對了,高尚了,有骨氣了.........
這篇小說裏,我們確確實實地感受到了作者飄逸在字裏行間的失落、孤獨、空虛、悵惘、無奈和悲涼。大概這便是人在面對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社會的無奈吧。這樣的世界,以無恥爲高尚,哲學死亡,思想滅亡。花草樹木一概了無生氣。因而引發一部分人的思考。他們思考世界,思考人生,思考存在,思考生死.但由于他們往往局限于自己,局限于時代,局限于一種無可奈何,最後不得不像渡邊一樣,攜著直子一樣的憂郁的女生,芳香一樣的女生,在現代都市的十字路口徘徊,最後四面八方都是井水,你無法想象在公路邊,在世界上行走,哪一天你落下去,哪一天你迷失在荒野的墳場.....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4315534
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由於上人文課的因素,又重看了一次《挪威的森林》,我很喜歡這本書並寫成讀後心得跟大家分享。
故事簡介
《挪威的森林》一部設定在六○年代日本學運時代的東京少年故事,主角與兩名女子的愛情物語,一個有著恬靜形象、另一個則像旺盛的生命動力,村上春樹自己曾說《挪威的森林》是一部有著「激情、寂靜、悲哀」的愛情故事,一部百分之百的愛情小說。這本小說在八○年代席捲日本,銷售數字突破五百萬冊,算起來每七個日本人就有一個人讀過《挪威的森林》。
這篇故事是採用倒述的手法來作鋪陳,故事一開始是主角(渡邊)37歲時在搭機到達德國時。當飛機順利著地時,天花板上的擴音器中輕輕地流出BGM音樂來。正是披頭四的“挪威的森林”。一如往昔,這旋律仍舊撩動著主角的情緒。以此作為開場。
當渡邊抬起頭仰望飄浮在北海上空的烏雲,一邊思索著過去的大半輩子裡,自己曾經失落了的。思索那些失落了的歲月,死去或離開了的人們,以及煙消雲散了的思念。因此他開始回想起18年前答應直子要永遠記得他,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原本鮮明的記憶開始要用越來越多的時間來回想,甚至連她的長像也要花越來越多的時間才能想起,因此渡邊決定將這些回憶寫成小說。
在介紹故事之前,我想先將當時日本的社會背景作介紹,以較能有深刻的體會。根據柯杰光先生的資料指出日本在60、70年代是一個風起雲湧的年代,政治上動盪不安。戰後日本受制於美國,實行了憲法為首等民主制度;當舊的傳統還未去,新的未建立時,日本又在美國的扶助下,以令人咋舌的速度,發展經濟,從而進入了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當所謂的「全共鬥」學運漸次失敗和結束,大學恢復了原先的秩序,年青人不得不搭上時代的快車,被高速增長的經濟牽著鼻走。學運的結束,不但意味著具有普遍意義的希望和理想的幻滅,同時象徵了一個時代的結束,亦預示了另一個新時代的誕生。
書中主角渡邊與Kizuki及Kizuki女朋友直子是好朋友,然而渡邊與直子交集並不多,但Kizuki有一種能隨時意識到氣氛變化、並巧妙應付的能力。同時更有種罕見的能力,能從對方無聊至極的談話中,設法找出幾個有趣的話題來。但Kizuki這能力只用在他們三人之中,因此三人成了好朋友。但當Kizuki自殺且並沒留下遺書後,一切都變了。
渡邊與直子為了脫離失去Kizuki的傷痛,均各自選擇到東京上大學。然後又在東京見到面且交往,但這一切都走著非常辛苦,直子一直都沒辦法走出自己,而渡邊在愛上直子後一直希望可以協助她走出來,但到最後還是沒辦法,最後直子仍然是選擇用自殺的方式來作解脫。
在段時間,渡邊也同時認識了他一個大學學長永澤,一個有顯赫家世與高度智商,因此他在作任何事都一帆風順,但渡邊並不像其它人一樣崇拜他,可能是這因素他把渡邊當好朋友,但他本質是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永澤本身已經有一個很好的女朋友,初美。初美無論在任何方面都很符合永澤的要求,同樣是出身於富裕的家庭,可以說是門當戶對。即使她知道永澤到處胡混,她也甘願承受這種不平對,一心一意地愛著永澤,可是永澤一方面覺得高攀不起,另一方面,他又覺得初美愛他是理所當然的。因此渡邊內心深處一直這件事很不以為然。
另外一個女主角—綠,在渡邊相當混亂時出現,她與直子完全不同,她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且與直子不同的是她是真的喜歡、欣賞與愛著渡邊,讓人有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雖然一開始她在渡邊心中的地位並沒直子重,但慢慢的,她也在渡邊心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結局要大家去看過書後才能感受到,因為光用這樣的敘述並不能把這本小說所要傳遞給大家的想法完整的表達出來,因為並沒有絕得的結局,且大家的感受也都不一樣,須用心去咀嚼字裡行間的文字才能有所感動也才能有著屬於自己的結局。
註:推薦賴明珠所譯的版本。
作者簡介
村上春樹1949年生,日本早稻田大學戲劇系畢業。受歐美文化薰陶,被譽為日本「八0年代文學旗手」,曾獲得「群像新人賞」、「野間文藝賞」、「谷崎潤一郎文學賞」,並被名評論家推舉為最具都市感受性的作家、最能掌握時代特質與節奏感的作家。
村上自幼所接觸的都是外國文學,日後他也坦承到目前為止涉獵的日本文學有限,是因為小時候的環境決定了往後的閱讀性向。22歲還是早稻田大學學生時結婚。25歲時夫妻兩人開了一家爵士咖啡廳。村上一邊經營爵士咖啡廳,晚上還繼續在廚房的桌子上寫作,參加由「群像」雜誌主辦的群像新人文學賞比賽。
1979年,村上30歲初試啼聲的「聽風的歌」,一舉摘下桂冠,「聽風的歌」一書並旋即由講談社出版。《尋羊冒險記》是村上成為專業作家後寫的第一本小說。
成為專業作家後的村上,生活的內容和作息有了很大的改變。以往到凌晨二、三時都還未入睡的村上,現在卻過著晚上十時就寢,早上六時起床的規律生活,而今可以跑完全程的馬拉松,他的寫作態度也是一場馬拉松,規律不間斷。村上算是相當多產的作家,從1979年耕耘至今,長篇、短篇小說、隨筆、翻譯作品等,加起來超過四十部。村上寫作的節奏通常是長篇和短篇交替進行,唯一的例外是長篇的《挪威的森林》後,接著又繼續另一長篇作品《舞.舞.舞》。 1997年完成第一部報導文學作品《地下鐵事件》;1999年完成平衡報導的《約束的場所》。
前言
首先我跟大家分享「水仙子」這個心理學常用有關自戀症的說明,這是我在一次很偶然的情況下看到柯杰光先生對挪威的森林中的人物用這方式來分析,我覺得相當的貼切同時也解決我多年來無法瞭解作者對這些主角一些行為所想傳答的意思。接下來我就引用柯杰光先生對「水仙子」的解釋。
如果從心理和神話的角度去分析,就會了解到他們戀愛的悲劇性,是因為他們具有自戀症的性格。我們將這些自戀症的人物稱為「水仙子」。弗洛姆指出「積極的自戀者,臉上時時表現出特異神彩或自大;消極的自戀則常常表現出憤怒、憂鬱不安和孤獨。」,故此,自我向內退縮便形作自憐;自我向外過份膨脹便形作自私利己,在《挪威的森林》中便看兩種不同的極端,直子代表極端的自憐,而永澤則代表極端的自私利己。
「水仙子」一詞出自希臘神話,現將神話引述如下:
水仙子是長得很美的男子,很多山林女神 ( nymph ) 都傾慕他,但他對她們不屑一顧。其中有個叫「回聲」 ( echo ) 的女神,因為單戀著他而致形銷骨立,終於死去,在死前她請維納斯女神為她報仇,因為水仙子那副鐵心腸令很多人傷透了心。後來,維納斯使水仙子走到一個水池旁邊,看到自己的倒影,心生愛慕。但當他用手觸摸它時,影像破滅了。待池水再平靜時,影像又再出現了。水仙子向它說話,但得不到回答。他便向它打手勢,它只有打相同手勢給他。這個啞劇做了很多次,水仙子也嘗試再觸摸那影像,但還是失敗了。最後水仙子憂鬱而死。死時還不知他所愛的是自己的影像。上天神衹把他的身體變成水仙花。
這則希臘神話描寫了水仙子愛上了自己的倒影,無論他用盡甚麼方法去和他的倒影溝通,都於事無補,因為水仙子迷戀上的是自己的倒影,是一個沒有主體的客體 ( subjectless object ) 。心理學家認為自戀是一種普遍的原始現象,因為有了自戀的現象,才能產生客體的愛 ( object-love ) 。兒童性本能的衡突多在自身求得滿足,可稱謂「自體性慾」 ( auto-eroticism ) ,表現了原慾 ( libido ) 在自戀階段的活動。由此可知,主體的產生是因為自戀才得以成立。依據弗洛依德的講法,是指小孩未找到外在可投射原慾的對象前,先以自體性慾來愛自己。如果自我原慾不斷以自己作為感情投注的對象,而若這種行為持續的話,就形成自戀症 ( Narcissism ) 。弗洛依德又指出「當力必多 ( libido ) 的自我貫注超過一定量時,對自戀的超越便成為必需,強烈的自我中心防止患病,而欲阻止患病,最後的手段便是開始愛;若不能愛,挫折便必導致患病。」
心得感想
綠及渡邊是一直我很欣賞的人物,甚至他們的一些特質也是我一直在思索甚至模仿的對像。以村上春樹很多書來講其男主角都有一些特質,像生活很有品味、喜歡音樂、孤獨、喜歡嘗酒及容易與女孩子發生關係。
其實打從我從出生到大學畢後當兵前,我覺得我的腦袋都是空的,空有書上的知識,但確沒判斷的能力(重點是自己卻都沒自覺),直到在外島當兵時,才有較多的時間去越讀課外讀物,當我不經意的看到村上春樹的書時,被他那栩栩如生的風景、氣味甚至長相的描寫所吸引,讓我不禁感到羞愧,原本以為文字的描繪不就只能在那固定的框框中,殊不知翻譯過後的文字還能那麼美。在往下看,看到這些獨特的敘述及表達方式,不得不感嘆自己貧乏的思考力與薄弱的創造力。
説到綠及渡邊最感動我的特質就是堅持自己的想法,不因外在環境的影響依然擇善固執,如同我的座右銘,孟子說的「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那種不畏世俗流言堅持自我朝設定的目標邁進,雖然過程辛苦且費力,但我們可以看到渡邊身邊即使有這麼多歪斜的人與思想,但他仍堅持住並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我覺得人難免會不知所措迷失在自我及外在紛亂的環境,但渡邊在不依靠家人的協助勇敢的去探索,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同樣的,綠也是一個非常有勇氣的女孩子,她及她姐姐辛苦的照顧生病的爸媽,她不像其他的同學或朋友一到假日就出去玩而是選擇去醫院照顧他爸爸,一直到他爸爸去逝了,她和她姐姐才算是解脫一般可以過自己的人生,令人感到同情與難過的是這對姐妹搬到一間公寓住時,一開使他們覺得這全是夢,因為他們人生從來沒這麼輕鬆過。對一般人來說這只是在平常不過的事,但對他們來說這是最珍貴的禮物了。
同樣的,她們也面臨到世俗不解的流言,像他們的親戚對於他們在爸爸喪禮中沒有落淚這件事相當不解,殊不知他們倆為了照顧他們爸媽已經流光了眼淚,他們從不言苦也不請求他人協助,因此他們可以選擇他們所表達對父親愛的方式,並不需要其他從未歷經這段痛苦的人教他們如何表達對父親的愛,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氣與堅持的。堅信自己為自己而活就是綠的寫照,即使家裡這麼辛苦,但他依然表現活潑的一面並在苦中作樂,這樣的人生觀也是我一直想效仿的。
《挪威的森林》於1987年出版,到現在剛好滿二十年了,即使在2007年末重新再讀完一遍,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依然是強烈且直達我內心深處的,我想這是一本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書,他所想傳達的想法並不會因為時間及社會的變遷而變質,因為他所要傳達的意念是明確且直接,即使社會及價值觀的改變也不會影響人那應堅持自己理念的初衷。
總結
這本書正是以日本60、70年代的學運作為背景。在當時時代不行的再前進,但在急劇變化、新舊交替的社會中,書中的主角感到迷惘、徬徨,他們希望時間是靜止的,使到他們不受干擾,就如水仙子一樣臨水自照,而不受干擾。可是時間是依樣前進。所以,他們害怕衰老,渴望青春常在,不想長大,永遠都是小孩子,而能保持純潔,不需進入成人的社會,也不用承擔社會的任何責任。他們明知道既不能改變現實環境,又不能適應現實,與外面的世界缺乏溝通,於是他們理想的建立,只是置在海市蜃樓中;渾然不知道他們的所謂理想,只不過是他們臨水自照的倒影而已。
以直子為例根據柯先生的說法她是因為受到愛情的挫折,而導致自戀。在故事中直子的青梅竹馬男朋友--KIZUKI,同時,又是渡邊的好友,忽然自殺,沒有理由,沒有先兆,也沒有遺書留下。這突如其來的轉變,使到直子受到很大的打擊;在心理層面來說,她原本投注在木月的對象力必多,被迫從外部世界撤回,而這些力必多轉向自我,形成自戀的性格。
加上書末有提到她的姐姐及弟弟也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選擇了自殺,因此她從小就覺得自己不是一個正常的人,因此在書中她常提到歪斜或扭曲,由於自己的認知及過度的自戀讓她就像水仙子般的走向絕路。
另外永澤也是一個很明鮮的例子,根據克恩伯的說法認為:「自戀性格的最主要特徵是浮誇、極端的自我中心,明顯地對其他人缺乏關心及同情心,不管事實上,他們渴望獲得別人對他的羨慕和認同。」由於,初美與永澤這段情,初美要承受很大壓力,承受這種自虐式的戀愛。永澤對初美態度很傲慢,坦然承認跟其他女人鬼混,也表示「一夜情」的習慣,他仍然會繼續用它來解決性慾。初美雖然表示了小小的抗議,但到了最後還是是默默忍受。
無論初美怎樣遷就永澤,最後仍舊和永澤分手了,而且在永澤去了德國當外交官兩年後,她嫁給了另外一個人,但並不是她喜歡。兩年後,初美割腕自殺,如同水仙子的神話中的Echo一樣,因抵不住思念的痛苦,憂鬱而死。
另外綠是一個很特別的女孩,像其他網友講的綠是個開朗、大膽、任性、天真的女孩子,充滿想像力。與直子全然不同,雖然家裡也有些問題,但她選擇開朗的活下去。另外渡邊有著迷人的溫和力,他不是刻意彰顯的,默默的散發,是無意掀起的漣漪引起荷葉的顫抖,微乎其微的深入再深入。故事裡面的性是很單純的,滿足內心的渴望,奇妙的是,當肉體滿足引起一個男人心靈空虛和罪惡感的同時,另一個男人卻是成就感,視為能力。渡邊是個讓人驚奇的男人,不是因為他看大亨小傳或其他文學作品的關係,而是一個男人願意欣賞女人的皺紋時,已經是個驚嘆號了。
因此這本書是一本很特別的書,若敞開心胸去感受書中所帶給我們的感受,相信你會對自己的人生及周遭環境有全然不同的感受與看法,希望大家有機會可以閱讀這本驚奇的小說。http://elichen11.blogspot.com/2008/03/blog-post.html
村上春樹 维基百科
村上春樹(1949年1月12日-),日本小說家、美國文學翻譯家。29歲開始寫作,第一部作品《聽風的歌》,即獲得日本群像新人賞,1987年第五部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在日本暢銷四百萬冊,廣泛引起「村上現象」。村上春樹的作品展現寫作風格深受歐美作家影響的輕盈基調,少有日本戰後陰鬱沈重的文字氣息。被稱作第一個純正的「二戰後時期作家」[1],並譽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學旗手。
成為作家前的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出生於京都市伏見區,為家中次子,個性內向。父母親都是中學日文教師,母親在婚後成為全職的家庭主婦。雙親對春樹的管教開明嚴謹,鼓勵閱讀,因此春樹很小就可以看自己愛看的書,嗜讀若渴。12歲時全家搬到鄰近的兵庫縣蘆屋市,家中訂閱的兩套世界文學叢書,培養出春樹對西方文學的愛好。父親從小就輔導春樹學習日文,期望培養他對日本古典文學的興趣,但是他始終興致缺缺。村上春樹曾說:「在整個成長過程中,我從來不曾被日本小說深刻感動過。[2]」
村上春樹討厭唸書,國中時期常因不用功挨老師打,一套中央公論社出版的《世界歷史》全集卻能反覆讀個滾瓜爛熟。他自承內心有顆固執的叛逆因子,對別人給的東西怎麼樣都無法乖乖接受:「不想學的、沒興趣的東西,再怎麼樣都不學。[3]」進了神戶高中之後變本加厲,幾乎天天打麻將、和女生廝混、抽菸、蹺課樣樣都來,不過成績始終能維持在一定水準。高中時期他常在校刊上發表文章,喜歡閱讀二手便宜的歐美原文小說,一段段翻譯自己喜歡的美國驚悚小說並沉浸於閱讀譯文的體驗。他對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不怎麼耐煩,所以英文成績始終平平,後來他在文章裡寫道:「如果當時的英語老師知道我現在正在做大量的翻譯工作的話,可能會無法理解吧。[3]」此外他也開始對美國音樂著迷,聽過亞特·布雷基(Art Blakey)與爵士信使樂團(The Jazz Messengers)在1964年的現場演唱會錄音帶後,他就把午餐錢省下來購買爵士唱片,從13歲到現在都一直有收集唱片的習慣[4]。
高中畢業後村上報考法律系落榜,當了一年的重考生。1967年在圖書館裡「一面昏昏沉沉地打瞌睡一面無謂地浪費了一年[3]」,他在一本英文參考書裡讀到楚門·卡波堤的短篇小說《無頭鷹》(The Headless Hawk)而大受感動,也更確定自己喜歡的是文學而非法律。後來村上重考考取東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戲劇系,起先住在一間由財團法人經營的學生宿舍「和敬塾」(這間宿舍後來被村上寫進《挪威的森林》),住了半年後就搬到一間小公寓裡,好享有個人隱私的自由。1960年代末,身處日本激進學運世代的村上幾乎不去上課,他說:「高中時,我不讀書;大學時,我是真的沒讀書。[1]」他流連地下爵士酒吧,喝到爛醉,也曾徒步自助旅行,累了就露宿街頭,接受陌生人的施捨(這段經歷後來也寫進了《挪威的森林》)。
1968年4月開學後,村上認識了同堂上課的高橋陽子。當時陽子仍有交往對象,然在不久之後日本學運風潮(全共鬥時期)興起,兩人才開始出雙入對。1971年22歲的村上跟陽子決定廝守終生,男方家長並不贊成村上未完成學業就草率邁出人生的下一步。但是陽子的父親意外通融明理,岳父只問了一句:「你愛陽子嗎?」促使同年10月,村上不顧家裡反對在休學一年(後來花了七年才修完大學學分)偕同陽子到區公所註冊結婚,隨後搬去與陽子父親同住。
夫妻倆以白天到唱片行工作,晚上在咖啡館打工營生。三年後在以250萬日幣現金與銀行貸款250萬日幣,在東京西郊國分寺車站南口的地下一樓開設一家以村上寵物為名的爵士咖啡館「Peter Cat」。白天賣咖啡,晚上變酒吧。這段期間,村上一面經營爵士小店觀察云云眾生,一面讀書,把能找到的小說都閱讀完畢。1975年,村上總算以論文〈美國電影中的旅行觀〉拿到大學學位,爵士店的生意也越作越好。1977年搬遷到市中心,店內裝潢將貓的主題發揮得淋漓盡致,甚至還有愛貓人雜誌前來專訪。[1]
小說家之路
29歲那年,一場球賽成為改變村上春樹命運的導火線,他在柏克萊大學的一場演講上表示:「1978年4月,有一天我突然想寫小說。…當天下午我正在看棒球,坐在外野區,一邊喝著啤酒。…我最喜歡的球隊是養樂多隊,當天是和廣島隊比賽。養樂多隊在一局下上場的第一棒是個美國人,大衛·希爾頓(Dave Hilton)。…我記得很清楚他是當年的打擊王,總之,投出的第一球就被他打到左外野,二壘安打。就是那時我起了這個念頭:我可以寫一本小說。」[1]
球賽結束後村上就到文具店買了鋼筆和紙,開始創作他的第一部小說《聽風的歌》(中譯: 《且聽風吟》)。每天爵士店打烊之後,村上就在廚房挑燈夜戰一、兩個鐘頭進行小說寫作,但也由於寫作時間有限,間接形成第一本小說句子和章節都很短的特徵。這部小說大約花了村上六個月的時間完成,村上將作品投稿到文學雜誌《群像》的新作家文學競賽初試啼聲,結果一舉贏得1979年的群像新人獎。村上常說,如果當初沒有得獎,後來可能也不會寫小說了。之後村上應出版社之邀,先交出了一些短篇小說、翻譯作品和散文,隔年完成第二部長篇小說《1973年的彈珠玩具》,接續《聽風的歌》,描述主角們後來的遭遇。
1981年,村上夫婦賣掉經營多年的爵士小店,搬到船橋市專心寫作,第三部長篇小說《尋羊冒險記》(港譯: 《尋羊的冒險》)。受村上龍啟發,村上嘗試寫出一部敘事連貫的小說,主要角色仍是前兩部作品裡的「我」和「老鼠」。這段時間村上開始過著規律的寫作生活,有充足的時間集中心力,因此第三部長篇小說句子變長,故事連貫,村上自述在這部小說裡風格有了相當大的轉變。
1985年費時八個月完成之長篇小說《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出版,一舉拿下日本文壇大獎「谷崎潤一郎賞」,為日本二戰後首位青年得獎者。1986年起攜妻子在歐洲旅居三年,期中完成了日本近代文學史上銷量排名第一的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該作上下冊累積銷量達440萬本,讓村上的知名度在八十年代末達到最高峰,確立「八十年代文學旗手」之地位,並被譽為最能掌握都市人意識自我孤離與失落之作家。《挪威的森林》所帶來的高度關注與成功並未讓他感到愜意與喜悅,促使他打消了之前三年歐洲行返國後的久居日本念頭。追求良好寫作環境的村上於1991年應美國友人的邀約,旅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兼駐校作家,並在翌年擔任該校東方語文學系「日本文學」課程之客座講師(1992)。旅居美國期間開始撰寫長篇小說「發條鳥年代記」三部曲,1995年初回到日本居住。
在1995年日本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發生九個月後,村上春樹鑒於媒體報導多忽略了「個人見證者」於事件經歷的主體性,於隨後約一年期間內參訪千餘位奧姆真理教事件受害者、見證者等其中六十二位。首度嘗試記實報導文學作品《地下鐵事件》一書中對見證者當天的經歷、現場行為反應,以及奧姆事件對價值觀之衝擊進行深刻詳實之記載。一年後的續作《約束的場所》則以平衡首作報導的立場與了解施害者可能動機作為探訪出發,記述親訪八位奧姆真理教信者的長篇記錄。前後兩作均為今日參考查閱<奧姆地下鐵事件>資料中,以報導文學角度探索奧姆事件對日本國民意識衝擊之寶貴作品。
村上春樹生活規律,並以自我每日慢跑訓練、參與各地馬拉松長跑以及喜愛爵士樂、搖滾樂與美國當代著名作家費茲傑羅而聞名。旅遊足跡遍及歐洲大陸與南美墨西哥、中國蒙古,亦有開車橫跨美國大陸之記錄。旅途記事與旅居隨筆散文詳見於《邊境、近境》、《終於悲哀的外國語》、《遠方的鼓聲》、《雨天、炎天》等書。
村上春樹寫作風格深受歐美文化薰陶,亦擅長歐美文學的翻譯。台灣出版的村上作品多由賴明珠翻譯,林少華則擔綱中國近年村上作品出版的大部分譯作,兩位譯者不同的風格均成功地建立村上小說於華語世界之知名度與地位。九十年代起村上過去舊作與新作之英譯版本陸續問世,2003年長篇小說《海邊的卡夫卡》英譯本(2005)名列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小說類首位;2006年亦獲法蘭茲卡夫卡獎與Frank O'Connor國際短篇小說獎,村上於歐美文壇地位再創新高峰。今日被認為是日本最有希望獲得下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之一。
2006年下半起村上春樹應夏威夷大學之邀擔任客座教授講授文學課程至今。他自稱自己的終極目標是寫出像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卡拉馬佐夫兄弟》般的鉅著,此作品即後來出版的《1Q84》。
獲獎經歷
1979年-「聽風的歌」獲得群像新人文學賞、芥川賞候補 。
1980年-「1973年的彈珠玩具」芥川賞候補。
1982年-「尋羊冒險記」獲得野間文藝新人賞。
1985年-「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獲得谷崎潤一郎賞。
1996年-「發條鳥年代記」獲得讀賣文學賞。
1999年-「約束的場所 」獲得桑原武夫學藝賞。
2006年-捷克法蘭茲卡夫卡獎、短篇小說選集「Blind Willow,Sleeping Woman」 獲得Frank O』Connor 國際短篇小說獎
2006年-「海邊的卡夫卡」獲得World Fantasy Awards。
2007年-2006 朝日賞(文學)
2007年-第一屆日本早稻田大學坪內逍遙大賞
2011年-「1Q84」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
散文隨筆
1983 - 象工場的HAPPY END(象工場のハッピーエンド)安西水丸/插圖
1984 - 村上朝日堂(村上朝日堂)
1986 - 村上朝日堂反擊(村上朝日堂の逆襲)
1986 - 蘭格漢斯島的午後(ランゲルハンス島の午後)安西水丸/插圖
1987 - 懷念的一九八○年('The Scrap', 懐かしの一九八〇年代)
1987 - 日出國的工場(日出る國の工場 )安西水丸/插圖
1989 - 村上朝日堂嗨嗬!(村上朝日堂 はいほー!)
1994 - 終於悲哀的外國語(やがて哀しき外國語)
1995 - 夜之蜘蛛猴 (夜のくもざる)安西水丸/插圖
1996 - 尋找漩渦貓的方法(うずまき貓のみつけかた)
2001 - 村上收音機(村上ラジオ)
2005 - 給我搖擺,其餘免談(意味がなければスイングはない)
2008 -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走ることについて語るときに僕の語ること)
2012 - 雜文集 安西水丸x 和田誠/插圖
旅遊文學
1990 - 遙遠的太鼓/遠方的鼓聲(遠い太鼓)
1990 - 雨天炎天(雨天炎天)
1998 - 邊境·近境(辺境·近境)
2000 -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もし僕らのことばがウィスキーであったなら)
報導文學
1997 - 地下鐵事件(アンダーグラウンド)
1998 - 約束的場所:地下鐵事件Ⅱ(約束された場所で)
2004 - Sydney!-雪梨!村上的奧運日誌(シドニー!)
翻譯
1996 - バビロンに帰る(Babylon Revisited)
1996 - 心臓を貫かれて(Shot In The Heart)
2002 - 誕生日の子どもたち(Children On Their Birthday)
2002 - 英雄を謳うまい(The Complete Works of Raymond)
2003 - キャッチャー?イン?ザ?ライ(The Catcher in the Rye)
2006 - 大亨小傳グレート・ギャツビー(The Great Gatsby)
共同創作作品
1981 - Walk, don't run/與村上龍對談
1981 - 夢中見/與絲井重里合著
1985 - 羊男的聖誕節/佐佐木MAKI 繪圖,村上寫作
1996 - 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與河合隼雄對談
1998 - 爵士群像/和田 誠 繪圖,村上寫作
2003 - 爵士群像2/和田 誠 繪圖,村上寫作
作品影劇改編
2004 - 短篇小說〈東尼瀧谷〉由市川隼執導電影版
2007 - 短篇小說〈神的孩子都在跳舞〉由美籍導演Robert Logevall執導電影版
2010 - 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由法籍越南導演Anh Hung Tran執導電影版
趣聞
自稱寫小說,僅需要一個明確且具體的開場便有信心將其完美結束。也視眾多作品之間,相對題材的不同與發展方向,為自我寫作能力的淬煉。「就像是運動般,這個月鍛鍊右臂肌肉,下個月鍛鍊大腿肌肉...如此而已。」
爵士樂對村上春樹寫作風格的形塑有極大影響。「若沒有迷醉於音樂,我可能不會成為小說家。」[5]
每日早晨四點起便進行寫作,至上午十點前終止當日的寫作工作。「我沒有一天不寫作。隨筆也好,翻譯也罷。總是要寫些什麼。」
將自我成為日本現代小說大家的原因總結於「天賦」。自認身體內有一股驅使他寫作的本能,這麼一來就不得不去寫。
完成的作品不管是短篇或是長篇、散文隨筆,一旦出版就會盡自己所能加以忘掉來進行新的作品,也不會再翻看。曾有讀者向村上表示對小說作品的肯定,村上卻對自己寫過的該段小說情節毫無印象。
2009年2月,獲耶路撒冷文學獎。 發表講演 「在一堵堅硬的高牆和一隻撞向它的蛋之間,我會永遠站在蛋這一邊。」。
參考資料
1.^ 1.0 1.1 1.2 1.3 傑·魯賓著,《聽見100%的村上春樹》〈僕的誕生〉,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2.^ 村上春樹著,《若い読者のための短編小說案內》第10頁,日本:文藝春秋社。
3.^ 3.0 3.1 3.2 村上春樹著,《終於悲哀的外國語》〈官僚制度的風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4.^ 村上春樹著,《終於悲哀的外國語》〈是誰殺死了爵士樂〉,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5.^ http://chris0701.blogspot.com/2007/07/haruki-murakami-s-essay-on-ny-times.html
外部連結
維基語錄上的相關摘錄:
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官方網站
村上春樹的網路森林
村上春樹的森林-中文站
Murakami.com
VietnamFilms 陳英雄 (楨:越南電影 另參本館:穿白絲綢的女人 )
陳英雄是國際影壇上一位重要的亞洲導演,1962年出生於越南,12歲移居法國巴黎最初研讀的是哲學,據說因爲偶然看見一部讓他感動的越南裔導演拍攝的影片後,決意改學電影。他曾經拍攝過短片《南雄的妻子》(La Femme mariée de Nam Xuong,1989)和《望夫石》(La Pierre de l'attente,1991),後者為一部21分鐘的短片,曾經獲得1992年里爾國際電影節(Lille International Short and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評審團大獎,因而引起注意。但是真正受到世界影壇矚目的還是陳英雄在1993年拍攝的首部劇情長片《青木瓜的滋味》,在法國坎城影展(Festival de Cannes)首映,並獲最佳攝影獎;亦獲1993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1995年,拍攝《三輪車夫》,獲得義大利威尼斯影展(Venice Film Festival)最高榮譽金獅獎;但2000年拍攝的《夏天的滋味》並沒有獲得任何的國際影展獎項。
再一次仔細觀看陳英雄的電影之後,可以慢慢體會他所要表達的越南社會意象,與其他的越裔或越籍導演相較之下,陳英雄的影片對白充滿詩意,且繚繞著越南的絲竹音樂,強烈的色彩反差(庭院中的水瓢與臉盆)緊扣著觀看者;或許是他受法國教育帶有那種法式的浪漫,如同在《印度支那》片中一位越南貴族婦人所說:「你們法國人的愛情,我永遠弄不懂,只有狂熱、憤怒、痛苦……,就像我們的戰爭一樣!」可能陳英雄身為越南人卻懂得法國人的愛情觀!?
接著下來,K&C就要談談陳英雄的越南三部曲,但重點仍將聚焦於女性影像。
陳英雄
陳英雄 越南名: Anh Hung Tran1962-12-23導演,編劇生于越南,在法國修讀了戲劇和電影。1994年,他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青木瓜滋味》,這部電影令陳英雄一舉成名,摘走了戛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獎和愷撒最佳外語片獎,從而也讓陳英雄成爲越南新電影的扛鼎人物。
簡介
生于越南,在法國修讀了戲劇和電影。1994年,他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青木瓜之味》,這部電影令陳英雄一舉成名,摘走了戛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獎和愷撒最佳外語片獎,從而也讓陳英雄成爲越南新電影的扛鼎人物。之後憑借《三輪車夫》獲得威尼斯金獅獎,迎來事業巔峰。不過近年來遇到瓶頸期,創作水平漸漸下滑。
生平
1962 年生于越南的陳英雄,有著越南人少有的英俊的濃眉大眼和流暢的側影。他出生在越南,14歲移民到法國,定居于巴黎。原本在法國研讀哲學課程,據說因爲偶見一部讓他感動的越南裔導演拍攝的影片後,決意改學電影,于是,陳英雄進入著名的專門培養電影攝影師的路易?盧米埃爾學院,學的是攝影技術,因爲他不認爲導演可學習得來,場面調度能力應從觀看影片中學習。
1988年,陳英雄拍出短片《南雄的妻子》。1991年的短片《望夫石》引起影界矚目,獲1992年裏爾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1993年,他的故事長片處女作《青木瓜之味》首映于法國戛納電影節,並獲“金攝影機”獎,愷撒電影節最佳外語片;獲1993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這部影片全部使用法國資金,在法國一個攝影棚內拍攝完成。一個年輕女孩的東方式愛情童話,涉及陳英雄孩提時候的記憶,對他過去生命的回顧,流露著東方式的內斂和悠長。
陳英雄的法國背景意味著他對越南的態度既有溫暖的一面,也有超然的一面。這種因矛盾而生的詩意在《青木瓜之味》中有所顯示。身在西方的陳英雄帶著東方情結審視著東方文化。1995年的《三輪車夫》又是一鳴驚人,獲1995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以年輕男子在都市中的生存困境,描繪當前越南的某種生命圖像。陳英雄在法國多年後第一次回到越南,越南城市令人驚異的變化給他巨大沖擊,他嘗試用攝影機去詮釋這個城市的風貌,去觸及生命在面對時代急速變化時的無奈。影片大部分由街頭實景構成,展示對暴力、性和瘋狂的一種文化書寫,不時出現的觸目驚心的色彩、狂亂的手提攝影和漠然的窺視鏡頭有歐洲藝術片的影子。2000年,他拍攝的《夏天的滋味》則角逐該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到目前爲止,陳英雄的作品雖然不算多,但是在這三部電影作品之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電影風格。2007年,久違了的陳英雄集合了多國電影人力量,邀請到喬什?哈奈特、木村拓哉及余文樂等人氣男星,拍攝他的新作《伴雨行》。
電影曆程
電影理論家加布裏爾曾經在《邁向第三世界電影的批評理論》中將第三世界電影的形成區分爲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模仿階段,無條件地模仿好萊塢,第二階段是追憶階段,出現本土電影,影片內容呈現殖民曆史與記憶,形式風格開始脫離好萊塢,然而容易沈溺于追憶過往懷舊的傷感氣氛和自我貶抑的創作心理,將第三世界帶入與國際現實社會的脫節和與世隔絕的困境,第三階段是戰鬥階段,電影成爲解放的工具,用來呈現第三世界人民所面臨的掙紮,影片將帶著思索過去,了解現在,並且爲未來的文化遠景而努力。 不妨讓我們回顧陳英雄的創作之路,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陳英雄的電影創作成長的道路。
最初,陳英雄是在法國接受全面的電影藝術教育,法國導演布萊松、美國的約翰?福特、德國的茂瑙和日本的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及黑澤明都是對他影響巨大的導演,或許,這一學習時期,我們可以將之歸爲模仿階段。
第二階段的開端是《青木瓜之味》是陳英雄進入世界影壇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該片在唯美的境界中,詩意地講述了梅,一個少女的成長故事。梅很小,布衣布褲的她遲疑地走進了一家深宅大院。小梅是來做女傭的。庭院裏的一角,陽光流水般的傾泄而下,木瓜青翠,一水的綠,被采摘之後,有乳白色的漿汁,以一種濃得化不開的形態緩緩地滴落到綠葉的懷抱。頭發梳成一把的她,在微蒙的晨光裏走到樹下。看見樹下有著小螞蟻,她歪著頭看,竟是入神。更多的時候,她是在勞作,生火、淨菜、洗衣、擦地……所有的辛苦都只在那粘在臉上的幾綹碎發裏。伴隨著不絕于耳的蛙聲蟬鳴,日子淡然悠閑的度過,終于有一天,一個人發現了她的溫潤柔嫩的青春、不動聲色的美麗。宛如那外表質樸的青木瓜,剖開後的裏邊竟是一瓢滿滿的粒粒晶瑩剔透的種子,閃爍著珍珠般的光澤。
影片涉及陳英雄孩提時候的記憶,部分是他過去生命的回顧。柔和清澈的畫面、晶瑩清亮有時略帶詼諧的音樂,都過于精致,以至埋沒了苦難,平息了激情,一切唯美得與現實無關。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50年代,法屬時期的越南。那時的越南依然在爲擺脫法國殖民統治而鬥爭,但在電影中卻看不到這樣一個時代背景,除開時隱時現飛機的幾陣轟鳴,和偶然有關夜晚戒嚴的閑談。在影片裏,時間被壓縮、停滯在一個封閉的空間,截取的只有一條小巷與兩個安靜的深宅大院,一個幻想、記憶中的世界。很顯然,這部在法國精心搭建的攝影棚裏攝制的影片其實講述的並非現實中的越南,而是一個被藝術純化的詩意現實,源自于陳英雄內心深處對于越南這塊亞熱帶故土的美好記憶,並以敏銳的藝術感悟力和對鄉土文化的真切感懷賦予了它一種審慎的濃郁的東方美感,創造出一個存留在自己心靈深處的溫暖的精神故鄉,最爲純粹,最爲地道,在深深地吸引了來自西方的目光的同時,也安置了他自己焦躁的心境。當然,很明顯,這部切合他者的凝視的欲望並且贏得異域的認可和認同的影片無疑是一部被打上殖民文化烙印的電影作品。但是,讓世界將眼光投向越南,這畢竟是越南參與世界性話語的基本前提。
也許讓人深感意外,陳英雄的第二部電影《三輪車夫》風格忽變,一反《青木瓜之味》東方式的溫婉內斂,似乎站在了完全對立的另一面,尖銳淩厲。以一位普通三輪車夫的經曆爲線索,陳英雄以真實得有些觸目驚心的手法展現了當今越南的社會畫卷。這一次,陳英雄走出了攝影棚,將鏡頭真正地帶到了越南。畢竟,戰後的現實中的越南已經不再是《青木瓜滋味》裏陳英雄構想中的那個精致、凝滯的傳統越南了。更爲重要的是,陳英雄這份自我審視的勇氣和由此形成的力量標志著一種文化的自覺和反抗。
面對更加真實的存在,陳英雄在《三輪車夫》中把視角對准了越南底層的生活現狀,直到在那泛著惡臭的街道上,神情麻木的三輪車夫和他的車迎面馳來,這才真正開始展現越南貧困的另一面。唯一與《青木瓜之味》相似的是熱帶的生活場景同樣被處理得精致優雅,那樣的翠綠動人,舒緩的節奏裏是那樣的寧靜,安詳,然而早已隱隱地醞釀著躁動不安的情緒,因爲接下來與之並列的竟然是充溢著血腥的暴力和罪惡。甚至,延續下來的這種詩意愈發襯托出現實的冷漠無情。美麗的熱帶植物下面,同是綠色的鈔票一次次地從一個人的手轉到另一個人的手中,那些肮髒的、褶皺的紙張牽動著人們的命運。混亂的街景,貧窮的國度,就是這樣。如此動人心魄的反差。
大量狂亂的手提攝影跟拍鏡頭,或者冷靜的長焦窺視,富含寓意的畫面處理,不安陰郁的音樂,這是另一個的越南。陳英雄以最真誠的方式逼近了底層的生存體驗,毫不掩飾生活粗礪的質感和瘋狂的罪惡。這是一部有關當代越南的電影,不複對過去殖民曆史的一種臆想。然而不變的是,陳英雄仍然對這塊土地所深藏的一貫的熱愛,一種持續的詩意,除此之外,或許正是他的成長背景,還有超然的一面。盡管有著可靠的現實基礎,影片並不單純是現實主義之作,在堅硬的力度和殘酷的美感之間,苦難的底層人民,依稀溫暖的人性光輝,肉體的脆弱與憂愁,靈魂所背負的罪孽與深深的虛無感,刻骨銘心的孤獨,無所不至的欲望,透過影片,不難感受到陳英雄對越南以及民衆、對自身現實處境有著超越性的理解。陳英雄提出並努力回答了一些現實問題。在陳英雄看來,越南並不是一個理想的現實,但是他並沒有放棄未來。鏡頭裏出現一張張天真無邪的孩子的面孔,孩子們執著而又認真的面孔,不就代表了這個國家的希望嗎?
陳英雄的第三部電影是《夏天的滋味》,風格和《青木瓜之香》比較接近,較爲婉約清新。據說,《三輪車夫》中講述的故事源自兩位越南老婦人和他的交談,她們經曆過兩次越南戰爭,而當她們傾訴過往的痛苦時,卻表現出驚人的平靜安詳。正是這種平靜打動了陳英雄,使他采用了一種緩和冷靜的方式來表現生活中的種種波瀾起伏。這一方式在接下來的《夏天的滋味》中得到延續。 故事依然發生在當代越南,不同于《三輪車夫》中當代越南赤裸裸的貧困,《夏天的滋味》依托三姐妹一段人生的種種起伏體驗,直接展現的是物質富裕後的人們精神上的困惑,傳統向現代轉型中的越南問題。影片開始于母親的周年祭祀,結束于父親的周年祭祀,圍繞著“忠誠“這一主題,漫漫地掠過一個典型的越南大家庭在一個夏天裏所經曆的種種事件,平平淡淡,不張不揚。陳英雄有意無意地將攝影機對准了家庭秘而不宣的一面,倫理傳統的越軌以及道德的失落:重婚、外遇、亂倫,還加上誘惑、誤解、疑惑種種,細膩地描寫其中的忠實與信任,背叛與懷疑種種,在展現生活的破壞與重建中吞吐出了人生的況味。暴雨將之的濕熱空氣中,所呈現的無非是生活的瑣碎片段,但就是在這表面無風無浪的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張力。表面的親密無間、平靜歡樂之下潛藏著種種令人不安的威脅,貌似和諧美滿的家庭也遮掩了不少不可告人的隱私和秘密。所有的欲望和糾葛都在那悠長時空中緩緩呈現,在透過樹葉隙縫投射而下的夏日陽光裏,轉而又淡化爲一幅幅精致靜謐的畫面。當然,其實,這也是越南,屬于陳英雄所理解的、所憂慮的正處現代化進程中的當代越南。在陳英雄的電影實踐上,尤其在如何對待全球化與本土化,現代與沖突的問題,成爲陳英雄關注的重點。
個人榮譽
他的電影在國際上頻頻獲獎,而且在越南國內,除開被指責“陰暗面表現太多”,也是廣受歡迎。如阿巴斯于伊朗電影、侯孝賢于臺灣電影一樣,陳英雄成爲越南電影的一面大旗,獵獵飄揚。陳英雄是國際影壇上一位頗爲引人注目的亞洲導演。他出生在越南,但在法國修讀了戲劇和電影。1994年,他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劇情長片—《青木瓜之香》,影片描繪了一個普通的越南女孩的成長經曆。雖然僅僅是一個並不新鮮的灰姑娘與白馬王子式的西方童話母題,但陳英雄以敏銳的藝術感悟力和對鄉土文化的真切感懷賦予了它濃郁的東方色彩,編織成了一個柔美纖細的東方童話。無論是對少女心態細膩而微妙的把握,還是對傳統東方文明和人生理念的傳達,乃至唯美精致的畫面,都有讓人驚豔之感。這部電影令陳英雄一舉成名,摘走了戛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獎和愷撒最佳外語片獎。 頗讓人意外的是,他的第二部影片《三輪車夫》一反《青木瓜之香》的溫婉寧靜,而將鏡頭對准越南底層社會,揭開了生活中陰暗壓抑的一面。填充著銀幕的殘酷的暴力血腥,如此直接而尖銳地沖擊著觀衆的視網膜,從其後浮現出來的是一股深入骨髓的黯淡和絕望。陳英雄以最真誠的方式逼近了底層的生存體驗,毫不掩飾生活粗礪的質感和瘋狂的罪惡。但仍然有一種詩意從前一部作品中延續下來,愈發襯托出現實的冷漠無情。影片贏得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但由于其對社會現實批判的力度而導致一直在越南禁映,甚至于回國拍這部電影也是經過多方遊說,做了許多工作才獲得官方許可。
《夏天的滋味》的風格和《青木瓜之香》比較接近,婉約動人,清新優雅。不過影片中溫情的場景和暴力的場景經常共同存在,據陳英雄自己說是因爲“這種處理的效果能更加突出暴力,使它看起來和其它電影裏的暴力鏡頭不同,以觸動人們的神經”。而片中講述的故事源自兩位越南老婦人和他的交談,她們經曆過兩次越南戰爭,而當她們傾訴過往的痛苦時,卻表現出驚人的平靜安詳。正是這種平靜打動了陳英雄,使他采用了一種緩和冷靜的方式來表現生活中的種種波瀾起伏。
影片的主演陳劉燕荷亦是導演的妻子,她出演了陳英雄的所有故事片。
藝術特點
我們可以明顯地察覺出他的電影中來自西方文化尤其是電影藝術的影響。外刊對他的影片《三輪車夫》的評語“好像羅伯特?布萊松執導了馬丁?斯柯塞斯的劇本 “,影片中的礦泉水道具的牌子也是法國的“伊雲“。然而,探索所有電影的底層,有助于我們對于他的電影形式和內在意蘊作進一步深入地真正地了解。 陳英雄曾經說過:“我心目中真正理想的、完美的電影,是一部經由影像的結構化過程産生意義與感動的電影。觀衆在觀看過程中因電影語言受到感動,而不是因爲故事內容受到感動。“在陳英雄招牌式的鏡頭語言裏,運用精心布置的光線用來營造富有陰影層次的畫面,是以一種抒情的手法表現帶有濃郁熱帶風味的綠葉、水和陽光、食物、近距離的人體以及周圍環境,鏡頭舒緩地悄無聲息地靠近人物並且緩緩掠過,溫柔地撫慰生命,影片有一種寧靜的光輝,這種光輝緩解了敘事所形成的緊張和沖突。尤其,他的鏡頭運用尤其敏銳地突出細節,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譬如,鏡頭曾經靜靜地注視青木瓜乳白色的汁液慢慢地滴落、輕輕剖開青木瓜乍見晶瑩潤澤的種子,樹下勤勞的金黃色的小螞蟻,祭祀用的雞的表皮呈現晶瑩剃透的嫩黃顔色,色澤鮮美的不知名的炒青菜,象牙雕刻一般的檳榔棕櫚花……令人驚奇,驚喜。或許,這也是否反照出那早已習慣的麻木冷漠?是因爲平時在實際生活的視覺經驗中,生就的一雙眼睛是爲了看見東西,而不是爲了審視或者欣賞它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學會了也習慣了作出必要的忽視,關心的只是他們的實際功利價值,這是我們的生存方式,就這樣喪失了生命世界中全部的鮮活、清純、豐富。陳英雄的電影卻喚醒了心靈,不再在習慣下沈睡,而是讓我們看到了眼前世界的種種可愛新奇之處。其實,這是在美學意義上的生命的還鄉,這是東方式的拈花微笑般的悟道。
陳英雄用他的電影記錄心中的越南,以質感和色彩存活于膠片,捕捉生命內心殘留記憶與詩意,還有影像背後充滿熱情的注視,對于未來堅持的希望,他這是對越南保持適度距離地審慎凝視,一種超脫的態度包含著追憶、無奈、憂傷又攙雜著熱切,但是,一切的一切始終籠罩在一種更爲博大的悲憫心腸之中。在陳英雄的系列影片中,在其獨特的電影觀念的背後貫穿始終的是一種冷靜獨特的東方的哲學理念。
關于《挪威的森林》
越南裔法國籍導演陳英雄攜影片《伴雨行》亮相釜山電影節。不過,相對于雲集了喬什?哈奈特、李秉憲、木村拓哉的《伴雨行》,陳英雄的下一部作品《挪威的森林》同樣讓媒體很感興趣,這位慣以描繪越南社會今昔的導演究竟將如何展現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筆下寂寞的都市客令人好奇,而謎底將于明年11月影片公映時揭曉。 上周六,陳英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電影《挪威的森林》會無限接近村上春樹的原著小說,不過,他拒絕透露任何與村上春樹關于電影的討論,“我想要講一個好故事,但是毫無疑問,它首先是個愛情故事。”陳英雄還透露,他已在做影片的剪輯工作,電影將于明年11月在日本上映。
自從去年陳英雄宣布要拍《挪威的森林》之後,外界就一直關注著這項拍攝計劃。不過,制作公司Asmik Ace Entertainment一直對影片的拍攝進展守口如瓶,僅僅對外公布以《死亡筆記》中“L”一角走紅的松山健一將出演男主角渡邊,曾憑借《通天塔》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的菊地凜子扮演嫻靜而神經質的直子,年僅19歲的混血女星水原希子將出演熱情而活潑的綠子。雖然陳英雄並非日本導演,但以其前作《青木瓜之味》、《夏天的滋味》來看,風格清新,敘事舒緩,與村上春樹的作品不無異曲同工之處。日本導演岩井俊二曾透露,其成名作《情書》的靈感正是源自小說《挪威的森林》。
之前,村上春樹本人最滿意的根據其作品改編的電影是去年過世的市川准執導的《東尼瀧谷》,該片由尾形一成和宮澤理惠主演,作爲村上的忠實粉絲,日本中生代演技派男星西島秀俊還主動向市川導演請纓擔任該片的旁白。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樹的成名作,小說的名字取自披頭士的同名歌曲,講述普通男子渡邊和兩位性格迥異的女友之間的故事。僅在日本,這部小說的印數就已超過1000萬冊,1996年“譯文版”出版後在中國掀起“村上春樹熱”,至今不衰。
影響
前奏:七年醞釀出大計劃
上世紀九十年代,陳英雄代表越南在世界各大影展斬獲頗豐,1993年的首部長片《青木瓜之味》在法國戛納電影節獲得金攝影機獎,1995年有梁朝偉梁朝偉所有音樂專輯參演的《三輪車夫》在意大利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2000年的《夏天的滋味》則角逐該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一時間陳英雄出盡風頭,未想到在此之後便沈寂達七年之久。
在七年的蟄居生活中,不少人質疑陳英雄已經江郎才盡,而未能知道原來他早已醞釀著多個爆炸性的計劃。《伴雨行》仍未拍竣時,制片公司便又發布了陳英雄將執導《挪威的森林》電影版的消息。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之前曾四次被改編爲電影,但長篇小說被改編成電影這還是首次。
改編:充滿感官刺激與詩意
村上的《挪威的森林》在亞洲的巨大號召力相信不必多講,小說面市24年來一直有好事之人試圖取得影片的改編權,但村上本人對此並不看好,將所有說客拒之門外:“那是不可能的,誰都辦不到,因爲那是我在腦袋裏淋漓盡致勾勒出來的。”陳英雄在巴黎看了法文版譯本小說之後,也立刻産生了改編的念頭,對于小說他評價道:“擁有強力和細膩、激動與優雅的混沌,充滿著感官的刺激與詩意,內含著爲了電影化所存在的許多題材”。
2004 年,在制作公司的幫助下,陳英雄開始和村上接觸。最初村上堅定地表示拒絕,理由是這部小說對他個人具有特殊意義,他不認爲有人能成功改編。當看過陳英雄的電影作品後,村上非常贊賞,覺得至少可以和這個“法國人”見一面,而最終陳英雄不知用了什麽高明手段,做成了許多日本導演都沒能做到的事,說服村上交出了《挪威的森林》改編權。
個人評價
經過三部影片,陳英雄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個人風格。例如他的作品的一個標志便是水,像此片中,沐浴、下雨、遊泳的場景。
越南出了個陳英雄,他們應該感到驕傲,他的電影十分清新,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動人。
到目前爲止,陳英雄的作品雖然不算多,但是在這三部電影作品之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電影風格。雖然陳英雄所受的教育主要來自西方,但更重要的是他具有觀察表現事物的獨特的電影思維及其透視角度,一種恬淡冷靜、蘊藉敦厚的東方觀照理念,從而在東西電影之間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的電影在國際上頻頻獲獎,而且在越南國內,除開被指責“陰暗面表現太多“,也是廣受歡迎。這些也都表明他不僅掌握了國際電影語言,並且抓住了屬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命脈。
從某種意義上說,陳英雄是與越南,這一第三世界國家聯系在一起,其實,他的電影實踐也都是也就是他們的一種話語,而不僅僅是他對于故土的略帶憂傷的懷念。在這一點上,我們不能忽略陳英雄在電影創作之前的哲學背景。20世紀的法國是思想家的搖籃,甚至影響了整個現代世界的思想進程,例如福柯對真正知識分子的價值訴求,那就是一種廣闊的無限的自由,或者說,具有了自由而不求真,就永遠不能成爲一個思想者,同樣,在思想著而又不履行思想者的公正,那就喪失了思想者的良知,而得到將是一種致命的誤讀,而且,在當今文化時代,如何在自由、公正、良知和創新等幾方面達到和諧同一,成爲一個思想者對人生把握的准繩。
去國多年的陳英雄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選擇了將電影作爲發言的工具。于是,他,作爲一個生活在別處的越南人,開始了關于越南的記憶與講述。我們可以想像,作爲一個在法國的越南裔導演,他曾經經曆的壓力,面對西方時,面對殖民宗主國,他的所有壓力。通過陳英雄,世人才發現,原來越南是這樣的,透過他的電影,世人才發現,原本越南是那樣的堅強而充滿生命力,絕非以往的一貫形象。于是,全世界就看到了陳英雄,發現了來自越南的聲音。而美籍越南人電影導演包東尼也是同樣的經曆。
http://baike.baidu.com/view/280041.htm
抑鬱症會在中國成為“流行病”嗎? 2021-12-17 觀察者網 劉超
日本厚生勞動省2021-12-17資料,日本每100人就有6人曾深受抑鬱症困擾,女比男多1.6倍。1990年,一位年輕男性白領的自殺引起了日本大眾的討論,抑鬱症在日流行的開端。此前,日並沒有“抑鬱症”這個概念。但在美國製藥公司的極力推動下,抑鬱症成為像感冒一樣普通的流行病,均需要看病吃藥。憂鬱:作為一種美的日本傳統
在日本的傳統文化中,只有一個關於抑鬱的精神學術語“憂病”,但它形容的是一種和精神分裂症一樣長期且令人絕望的精神病患。在日常生活中的憂鬱並不是一種病,更多的是與人生意義、生命價值等社會存在相聯繫。是一種受人尊敬的心靈境界,普遍接受的做法是當事者去尋找自己痛苦中的社會和道德意義。例如日本美學的三大核心便是物哀、幽玄、寂,帶有濃厚的宗教氣息。《源氏物語》“如露降生,如露消散,此即吾生。難波之事,夢中之夢。”的美學價值和藝術感染力正是凸顯的一種憂鬱氣質。在川端康成和村上春樹的文中,多體現物哀之情,蘊含著人生的徒然、無端的哀愁以及美的終結——那是孤獨沉思、心靈憂鬱的結果。
到了20世紀60年代,“憂鬱型人格”被海德堡的臨床心理學教授介紹進日本,是“有高度的秩序感,對自己的成就有著超乎尋常的高要求”。到80年代,當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的抑鬱診斷標準作為通行的全球標準時,日本精神科醫生認為,美式的診斷標準根本不符合日本現狀,比如情緒狀態低沉兩周就被診斷為抑鬱症。為此,在21世紀初,美國的醫藥公司採取了一系列策略,而日本的精神病專業的學者是接受了美式的診斷標準,由此,普通人就像得了感冒一樣得了抑鬱症。
回應
可怕的是“抑鬱症”的市場化。
作品書寫「韓版228」 南韓學者看韓江奪諾貝爾文學獎:有點震驚 2024-10-10
諾貝爾文學獎新科得主韓江,是第18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也是第一位拿下這頂世界文學桂冠的南韓作家,更是首位奪下諾貝爾文學獎的「70後」作家。引進韓江四本書的漫遊者文化總編輯李亞南形容「每看她一部作品、便被震撼一次」;來自南韓的政大台文所所長崔末順則坦言「有點震驚」、覺得韓江「太早拿了」。
她指出,韓江碰觸歷史議題的作品如「永不告別」在國際頗受好評,在南韓卻引起爭議。但她探索女性處境的作品如「素食者」貼近南韓社會,是兼顧口碑與銷量的經典之作。
韓江1970年生於南韓光州,2016年憑「素食者」獲得布克國際文學獎,隔年以「少年來了」榮獲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2018年再以自傳體小說「白」入圍布克國際文學獎,「永不告別」則在去年贏得法國梅迪西斯外國小說獎。在奪諾貝爾獎前,韓江已是南韓最具國際知名度的作家。她的英國版權經紀公司,旗下還有石黑一雄等諾貝爾獎得主。
諾貝爾獎委員會形容韓江「直面歷史傷疤」。這些「直面歷史傷疤」的作品包括長篇小說「少年來了」,以韓國軍隊對市民進行武力鎮壓的光州事件為題材。另一部長篇「永不告別」則以被稱為「韓版二二八」的濟州島四三事件為背景。濟州島四三事件指的是從1948年4月3日起持續六年半的軍警鎮壓白色恐怖,受害者逾三萬人,卻長期被阻止追究真相,2000年方著手調查。
崔末順表示,「少年來了」在南韓贏得不錯的評價,但「永不告別」卻引起爭議。韓江對南韓歷史事件的詮釋方式在國外贏得讚許,南韓進步派的批評家卻有不同的聲音,認為韓江的角度太過哀悼。崔末順坦言,南韓還有許多「值得拿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但韓江作品擁有許多國際譯本,是她可以敲開諾貝爾文學獎大門的關鍵。
回應
諾貝爾獎不知道現在有多少含金量
自然科學獎仍然是科學界舉足輕重目前無法取代的重大獎項。至所謂和平獎、文學獎、經濟學獎,那十足十是西方用來表揚對西方精神投降之斷脊之犬的!
物理學獎已經墮落了,找不到候選者了,竟然頒給AI,絲毫不考慮中國物理學家的學術成就
村上春樹又陪跑了!
韓版傷痕文學,非白人,不貶低自己的民族沒辦法的磁磚獎。
推動廢核武日本再獲獎! 「日本被團協」獲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