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0 10:38:22阿楨

《第五元素》

  文化上一向不服美國的法國,總算拍出法式好萊塢科幻片《第五元素》了。
  那又如何?反正本館對《第五元素》的基本立論見前評《哈利波特》

《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1997) 

導演:盧貝松(Luc Besson)詳參【圖博館】:盧貝松:名導演8

製片:巴提斯杜勒(Patrice Ledoux)【巴黎野玫瑰、碧海藍天、極度疲勞】 
演員:
布魯斯威利(Bruce Willis)
蜜拉喬娃維琪(Milla Jovovich)
伊恩霍姆(Ian Holm)
蓋瑞歐德曼(Gary Oldman)
克裏斯塔克(Chris Tucker)  
  本片是1997坎城影展的開幕片, 並贏得1998凱薩獎最佳導演,最佳攝影。同時也被提名1998奧斯卡最佳特效及音效。
 【第五元素】據說本片的原始構想來自導演盧貝松16歲時所寫的少年小說,故事的大綱是說:一個外星人和地球人混血所生的女孩莉露(蜜拉喬娃維飾演)在被壞人追殺時,為了逃命只好跳樓,剛好計程司機柯本達拉斯(布魯斯威利飾)經過解救了莉露,但也把柯本達拉斯捲入與異形和人類的邪惡聯盟對抗的局面。本片有號稱影史上特效花費最多的特效製作,而且有相當多歐洲電影及特效工作者參與,相信必能創造出與好萊塢風格不大相同的未來世界,請大家拭目以待吧!
  法式好萊塢
 法國名導演盧貝松的作品一向都法國年輕觀眾的最愛,因為盧貝松所建構的電影世界是沒有任何正確時代感的空間,他的主角幾乎都是遊離在不正常和超人邊緣的「奇人」,而他的故事架構都極為簡單,但卻都絲絲叩人心弦,這些條件都致命的吸引,生長在世紀末對未來沒有太多期許!對過去也沒有太多留戀只想抓住今天,表現獨特個人的新新人類!一向嗅覺靈敏的好萊塢,當然很快就被盧貝松吸引,一直努力的想把盧貝松挖到美國去拍片,在投下【終極追殺令】這顆石頭問路,而獲得不錯的票房及反應後,盧貝松就決定前往襲捲好萊塢!在明星及片廠制度發源地的好萊塢拍片,導演通常是不太展現得出什麼太多的個人風格,但是盧貝松就是盧貝松,就算是與天王巨星布魯斯威利合作,他仍然能夠掌握全局拍出他法式風格的好萊塢鉅作,此回坎城影展將【第五元素】列為開幕影片相信就是法國同胞對盧貝松反攻好萊塢的一種敬意吧!
  溫故知新 盧貝松
 相信有相當多的影迷原本就已經很喜愛盧貝松,但一直很遺憾沒有機會看他早期的所有作品!或者你是對他很感興趣但卻不知道有何管道可以去認識盧貝松的新影迷,現在有一系列為【第五元素】暖身的活動「盧貝松影展」將所有自盧貝松出道以來的作品,完整的呈現在你的眼前,各位此回錯過下次可不知是何年何月了?千萬要把握機會,用力去看
http://starblvd.net/cgi-bin/movie/euccns?/film/1997/FifthElement/FifthElement.html

「第五元素 (物理學)」維基百科

物理學中,第五元素(quintessence)是一種對於暗能量的假設形式,被提出來解釋對於加速膨脹宇宙的觀測。第五元素是一種純量場,其狀態方程式(將該物質之壓力pq與密度ρq做聯繫的方程式)為如下形式:
pq = wρq
其中w 少於-1/3。第五元素為動態的,而且一般來說,其有隨著時間及空間變動的密度與狀態方程式。相反地,宇宙常數是一個靜態的,具有固定值的能量密度,且w = −1.
許多第五元素模型都有一個tracker行為
一些第五元素的特例為phantom energy,其w < −1,以及k-essence(kinetic quintessence的簡寫),其動能非一般標準形式。
這個名字來自古希臘人所題得四元素說(Classical elements),其中純的「第五元素(fifth element)」——乙太(ether)被認為充滿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間。

柏拉圖的第五元素:百度百科

  柏拉圖的宇宙觀基本上是一種數學的宇宙觀。他設想宇宙開頭有兩種直角三角形,一種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種是等邊三角形的一半。從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産生出四種正多面體,這就組成四種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體,氣微粒是正八面體,水微粒是正二十面體,土微粒是立方體。第五種正多面體是由正五邊形形成的十二面體,這是組成天上物質的第五種元素,叫做以太。整個宇宙是一個圓球,因爲圓球是對稱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點都是一樣。宇宙也是活的,運動的,有一個靈魂充溢全部空間。宇宙的運動是一種環行運動,因爲圓周運動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腳來推動。四大元素中每一種元素在宇宙內的數量是這樣的:火對氣的比例等于氣對水的比例和水對土的比例。萬物都可以用一個數目來定名,這個數目就是表現它們所含元素的比例。
http://baike.baidu.com/view/152919.html?tp=0_11

《第五元素》劇情介紹

  自然界的四大元素是: 風,火,水,土, 它們各自有一塊代表的神石。這四塊元素神石連同第五元素, 被外星人--蒙督沙瓦人(MONDOSHAWAN)在1914年帶離了地球。 300年後, 23世紀, 地球面臨著一場浩劫: 一個火熱的星球將撞擊地球。 蒙督沙瓦人帶著第五元素和四大元素神石重返地球, 以幫助地球度過劫數。 可惜攜有第五元素的飛船卻被另一類外星人——孟加羅人(MANGALORE)擊落了。地球人僅獲得第五元素的殘骸。
  利用第五元素殘骸的DNA, 地球人成功地重新構造了第五元素: 一個漂亮的紅發女郎--莉露. 莉露從實驗室跑了出來, 無意中撞到了科本-達拉斯駕駛的出租車上。 莉露被警察追捕, 達拉斯冒險把莉露送到了卡南劉斯神父處。 卡神父深知第五元素的來龍去脈, 他是蒙督沙瓦人在地球的聯絡人, 世世代代等待著第五元素重返地球. 卡神父從莉露口中得知, 風火水土四大元素神石並非與莉露在一起, 而是由蒙督沙瓦人委托一名外星歌唱家帶到了 "失落天堂"星球。 神父決定前往失落天堂取回四塊神石。
  與此同時, 地球上的一個地位顯赫的敗類--佐格與孟加羅人勾結, 妄圖奪取四塊神石。 但是, 令佐格大爲惱火的是, 孟加羅人帶給他的只是一只空箱子, 而不是他渴望已久的四塊神石。 這時, 地球聯邦的總統也從蒙督沙瓦人處得知四塊神石被帶到了失落天堂, 于是命令一位將軍派特工人員去取神石. 將軍立即找到了退役的特種部隊上校科本-達拉斯, 希望他能完成這項任務. 達拉斯就與莉露一起乘航天飛機前往失落天堂。
  在失落天堂, 達拉斯和莉露, 與聞訊趕來的孟加羅人和佐格發生激烈的戰鬥, 終于, 達拉斯從一位外星歌唱家的身上(嚴格地說是肚子裏)得到了四塊元素神石, 但是, 莉露也身受重傷。 此時, 距火熱星球撞擊地球的時間已不足兩小時了, 達拉斯帶著四塊神石和莉露火速趕到埃及的五大元素祭壇。 在達拉斯的鼓勵底下, 莉露在最後關頭終于彙集風火水土四大元素的力量, 制止了火熱星球的推進, 避免了末日的來臨。
  幕後制作
  【看點】
  眼花繚亂的特技,火爆激烈的槍戰,大氣磅礴的配樂,滑稽豐富的笑料等等加在一塊兒構成了這部極具娛樂片特性的影片。然而,還不止這些。什麽是戰爭?它怎樣産生?它該如何被制止?人類是否只剩下戰爭因而已無可救藥了?細觀全片您會發現其實從頭到尾都在探討和論證這些經典的話題。以暴制暴的方式只會使戰爭擴大,而摧毀火球的第五元素——愛,才是我們真正免于滅亡的強大武器。我們並非只剩戰爭,我們還有愛。正因爲有了愛才有了被拯救的意義和價值,才有了活下去的信念和依靠。由此不難看出影片創作人員對人類社會的深刻認識。埋在出色的光影效果下的思想境界決定了本片絕不是一部簡單的娛樂片。它可算是90年代優秀科幻電影的代表之一。
  【關于構思】
  可以說《第五元素》是導演呂克?貝松在科幻片領域的回歸,因爲他的第一部電影就是科幻題材的《最後決戰》。“當我拍攝一部電影時,我希望帶領觀衆遠離他們的日常生活,”貝松說,“我會說,讓我帶你到沒去過的地方吧,一些只有在夢境中才去過的地方,比如地下、海底和太空。出于夢想和逃避,我對這種電影很著迷。”
  影片片名“第五元素”源自古希臘物質組成學說的四種元素:土、氣、水、火。在中世紀,四元素說曾經作爲了煉金術的理論依據,煉金術士們認爲只要改變物質中這四種原始性質的比例,即可使普通金屬變爲黃金。另外,這四種元素在一起可以産生出第五元素,那就是人。
  從16歲時開始,呂克?貝松就開始構思這個故事,而當時他還不知道第五元素的概念。貝松回憶說:“那時候寫作只是爲了找樂子,爲了逃避每天的生活,去進入這個夢想的世界。我並沒想過某一天會拍攝它,而這個故事也逐漸發展爲2、300頁。多年之後,我開始考慮可以將這個故事拍成電影。”
  直到《碧海藍天》和《尼基塔》在國際贏得贊譽並取得商業成功之後,貝松才真正考慮《第五元素》,他說:“在拍完《尼基塔》之後,我開始嚴肅的看待這個故事,將它改編成劇本的形式。初稿有400頁,拍攝經費需要1億4500萬美元,不過在初稿中,我信馬由繮,根本沒考慮可行性的問題,我把想看的都寫了進去,後來我才開始思考實施的問題。”
  在第三稿完成之後,貝松開始與編劇羅伯特?馬克?卡門(Robert Mark Kamen)共同修改劇本,兩人最終決定將故事一分爲二、“我們完成劇本是爲了能夠拍攝,”貝松解釋說,“所以一旦有所需求,續集劇本已經完成,盡管這不在計劃之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貝松還曾道出鮮爲人知的巧合:“有一天我的父親無意間發現了柏拉圖關于這個題材的相關作品,他拿著書對我說,你知道你的電影被翻版了嗎?我拿來一看,柏拉圖所寫的內容與我的劇本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在《第五元素》中,貝松提出了一個假設:如果在另一個空間存在著生命的相對形式,並不是由生命力所構成,而是黑暗的罪惡。貝松解釋說:“生命力與這種罪惡的生命形式是對立的,就像火和冰一樣,生命力越是旺盛,就越會喚起和激怒對應的罪惡。”
  在《第五元素》中的第23世紀。人類穿梭于星球之間,到處散播這種生命力,讓黑暗勢力愈加不安。“我們的存在讓它們窒息,它們要反擊,要滅絕一切能量和光亮的所有來源,消滅動物、植物和人類。但它們存在于另一個空間,這是局限所在,”貝松說。
  影片中最獨特的莫過于展現在觀衆眼前的未來世界,貝松說:“我們著眼于所有人類的曆史,以獲取2259年最合情合理的設定。故事發生的時間很精確--2259年3月18日淩晨2點,當時世界會發展成什麽樣子?人們如何生活和思考?這對于我創造這個故事很重要,因爲要讓觀衆接受這種真切未來的可能性。”
  結果是,在未來的世界中,出現了代表宇宙間善良力量的外形醜陋的蒙督沙瓦人,和邪惡黑星的地球代理人佐格所率的貪婪殘暴的孟加羅軍隊,當然,還有我們前所未見的全新的地球。
  【關于籌備】
  爲了將未來世界搬上大銀幕,制作設計師丹?維爾(Dan Weil)擔負著艱巨使命,早在1988年,他就曾參與呂克?貝松的《碧海藍天》的拍攝。1993年,在維爾的監督下,一支由頂尖級設計師和插圖師組成的團隊開始了漫長的籌備過程,期間還要與化妝部門和著名服裝設計師讓?保羅?戈蒂埃(Jean-Paul Gaultier)密切協作。爲了篩選這支精英制作設計團隊,貝松看了幾百位設計師的作品,除了丹?維爾和法國著名插畫師讓-克勞德?麥茲埃爾(Jean-Claude Mezieres)之外,貝松又看中了7位藝術家。整個設計過程長達1年,最後完成時,有些人甚至有些害怕這個浩大的項目,因爲在當時還不可能實施。
  貝松很快將失望轉化成動力,當時他正在寫《這個殺手不太冷》,在30天內,貝松就完成了劇本,兩個月後,《這個殺手不太冷》開始進入前期准備階段。衆所周知,《這個殺手不太冷》取得了比《尼基塔》更大的成功,貝松在國際影壇的聲譽被進一步提升,哥倫比亞公司隨即看中了《第五元素》的拍攝計劃。
  曾在《蝙蝠俠》、《夜訪吸血鬼》和《異形3》等影片中擔綱化妝師的尼克?杜德曼(Nick Dudman)負責制作片中全尺寸的造型服裝、自動木偶、外星人的太空服和大量五花八門的器官道具。貝松說:“尼克總是將最優秀的呈現給我們,而最讓我信服的是他的工作熱情。”
  影片中未來城市的畫面由模型和數字特效共同組成,而擔任特效總監的正是曾制作《真實的謊言》、《夜訪吸血鬼》等100多部影片的特效奇才馬克?斯泰森(Mark Stetson)。
  爲本片擔綱配樂的艾瑞克o塞拉(Eric Serra)在爲貝松的《最後決戰》創作樂曲時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吉他手,從那時起兩人就開始合作。作爲當今法國樂壇的重要人物,艾瑞克?塞拉將007系列帶入了90年代,他爲《007:黃金眼》創作的配樂成爲了007音樂中的現代經典。在貝松看來,導演是眼睛,電影作曲家就是耳朵,他和塞拉已經共事了15年,合作了7部影片,兩人間的默契自不必說。
  早在合作本片之前,貝松就與布魯斯?威利斯相識,他回憶說:“我和布魯斯在5年前初次相見,從那時起我們就一起討論了劇本。我們一直保持著聯系,在拍攝經費全部到位和劇本准備就緒之後,我去紐約將劇本交給了他,然後我出門購物,當我兩小時後回到他面前時,他說道,Ok,讓我們拍吧。”
  【關于拍攝】
  在毛利塔尼亞完成一周的取景之後,影片的主要拍攝于1996年1月8日拉開序幕,片中精美的布景是在倫敦松林制片廠的9個攝影棚中搭建的。值得一提的是貝松的執導方法,他就像攝影師一樣身體力行,這是他從早期的小成本電影中養成的習慣。在拍攝期間,特別是在特寫鏡頭中,貝松總是出現在場景中,在拍攝的同時修改演員的表演。“有時我會抓住演員的肩膀讓他移動到我想要的畫面位置,”他說,“如果這段鏡頭拍得不好,我會不喊‘Cut’而直接與演員進行交談,我不想浪費‘Action’、‘Cut’然後重新再來所消耗的能量。”
  貝松將這種方法比作外科手術:“你可以剖開某人的胸膛,伸手進去按摩心髒,他的生命便可以重新複蘇,而在喊‘Action’和‘Cut’之間,什麽都有可能發生,直到演員疲倦或透不過氣時,我才會說‘Cut’。”
  除了之前與貝松合作過的加裏?奧德曼之外,其余的演員都對貝松這種零距離的執導方式很吃驚。布魯斯和伊恩(Ian Holm)起初都有點心煩意亂,不過不久之後,他們開始喜歡上了這種方式,因爲他們知道導演不是在幾碼外盯著監控器,而是在表演中與他們同在。
  精彩花絮
  本片是呂克?貝松與制片人、高蒙影業首席運營官帕特裏克?萊杜克斯(Patrice Ledoux)的第四次合作。
  在影片開拍的一年前,所有情節串連圖板就已經完成。
  本片是第50屆戛納電影節的開幕式影片。
  片中莉露所說的語言是由呂克?貝松發明的,並被米拉?喬沃維奇完善,到影片拍攝結束時,兩人已經完全可以用這種語言進行交談。
  片中Fhloston大堂中的爆炸場景是影史上規模最大的室內爆炸戲,造成的大火險些讓場面失控。
  當科本?達拉斯醒來時,臥室牆上的日期顯示爲2263年3月18日,3月18日是呂克?貝松的生日。
  片中善惡雙方的代表人物達拉斯和佐格從未謀面,而且也從未有過聯系。
  片中數字“5”出現多次,比如佐格在計時器還剩5秒鍾時阻止了炸彈爆炸,孟加羅人的炸彈定時5秒起爆,接近影片結尾時魯比說每隔5分鍾就會有一枚炸彈爆炸,博士在結尾時說莉露和達拉斯還需要5分鍾,魯比的節目在5點開始。
  本片耗資9000萬美元,在當時是高蒙影業拍攝投入最高的電影。
  影片的特效耗資8000萬美元,成爲當時特效投入的最高紀錄。
  Lenny Kravitz和Prince是片中魯比的原型。
  片中迪娃所唱的歌曲源自歌劇《拉美莫爾的露琪亞》(Lucia Di Lammermoor)。
  佐格的ZF-1武器系統源于AKSU-74緊湊型突擊步槍。
  在影片開拍時,制片方決定將米拉?喬沃維奇的棕發染成橙色,爲了保持鮮亮的顔色,喬沃維奇的頭發必須反複染色,以至發質嚴重受損,後來只好改戴假發拍攝。
  穿幫鏡頭
  顯示錯誤:在電影剛開始,就在麗露打破玻璃之前,那本應該是“牢不可破的”。你可以看到玻璃已經有裂紋,預示著即將被打破。
  連貫性:整部電影,好幾次可以看見卓格的瘸腿先是從右腿變成左腿,然後又回到右腿。
  場景設置:在麗露與醜陋的外星武士打鬥的時候(迪娃的歌高潮開始的時候),打鬥的那個房間(狄娃的房間)門外白色的地方就有幾具外星武士的屍體,但當麗露與另一個外星武士打鬥,那個外星武士被麗露打飛出去時,地上的屍體就不見了,只有被打出去的那個外星武士在地上。
http://baike.baidu.com/view/152919.html?tp=0_11

重看《第五元素》>王志勇  2007年07月16日

我在1998年看了《第五元素》,這幾天在重看。《第五元素》展現了2214年的美國紐約的城市風景,密密麻麻的高層建築物,汽車、公共汽車都像宇宙飛船一樣懸浮在空中飛行。大量的飛行汽車,是影片最吸引我的地方。故事情節思路清晰,由男主人公去尋找四塊石頭,最後第五元素拯救了地球。這部電影中,有較多的太空場景,給了我星際旅遊的感覺。
如果沒有《星際大戰》系列的話,《第五元素》的電影特效在排行榜上將會處在非常高的位置。《第五元素》與《星際大戰》相比,盡管《第五元素》的情節豐富,電影特效世界一流,給人超現代化的視覺享受,但是《第五元素》中提到的宇宙真理會比《星際大戰》少,《星際大戰》中的大師們提到了不少宇宙中的大真理、法則;《星際大戰》的故事情節也比《第五元素》更加豐富、複雜、變化莫測;《星際大戰》的思維空間、想象力的空間比《第五元素》更加廣闊。
《第五元素》男主角的智慧、經驗和判斷力,很令人佩服。片中提到了地球上2000億公民,是現在地球人口的30多倍。假如一個星球上真的有這麽多人口,就需要像電影中一樣,居住在高層建築物中,房間像太空飛船一樣,汽車也都是在空中飛行,這樣才可以解決人口密集、交通擁擠的問題。
http://www.auiou.com/relevant/00000126.jsp

盧貝松

  呂克?貝松 1959年3月18日生于法國巴黎,法國導演,兼任制片、編劇、演員、剪輯等,因爲屢創票房佳績,被譽爲法國的斯皮爾伯格。作品節奏快捷、風格奢華,極具商業價值。有人稱他的電影實際上是美國片,只不過是在法國拍攝而已。父母親都是水上運動的高手,母親還是潛水教練。青少年時,他夢想成爲海洋、海豚專家,但是因爲一次潛水意外,讓他不得不放棄這個願望,轉向電影,17歲高中未畢業便進入高蒙電影公司任助理,19歲那年來到美國洛杉磯,學習了3個月的電影制作課程。並開始拍攝一些試驗短片後,回國後擔任副導演。1983年,貝松的電影處女作《最後的戰鬥》問世,這部多次獲獎的黑白、寬銀幕的無聲科幻片,據說是23歲的他用3法郎六蘇拍成的。呂克?貝松似乎向世人證明了,在法國即使沒有受過專業的電影教育,找不到投資,依舊可以拍出與衆不同的電影。也正因如此,貝松曾經一度被奉爲法國年輕導演的開路先鋒,不管他樂意不樂意這一稱呼。
  《地鐵》和《碧海藍天》爲呂克?貝松在國內和國際贏得了聲譽。雖然當年的法國凱撒獎有點吝嗇地僅僅將“最佳錄音”和“最佳音樂”獎授予《碧海藍天》.但是貝松卻公開表示這部影片是其導演生涯中最爲得意的作品。畢竟,這部作品傾注了貝松少年時的激情和夢想,貝松終于可以用他的攝影機捕捉他童年時代所看到的海洋的光影和生命。影片中的潛水員傑克最後葬身大海,更確切的說,那是他真正的生存,傑克莫不就是貝松理想中的化身?
  80年代的法國有所謂BBC年輕導演之說,即專指Beinex、 Besson、 Carax(貝內克斯、貝松、卡拉克斯)。這三位新銳導演盡管有很多相同與不同,但其最大的共同點卻是對藍色莫名其妙的偏愛。從貝內克斯1980年拍的《女歌星》開始,藍色就充滿了銀慕,卡拉卡斯則拍了《卑賤的血統》;而貝松的《碧海藍天》更是從片名到內容都藍色的調子。貝松苦心孤詣營造的對大海的向往和浪漫情懷自然是無人能比,其精彩的水下攝影恐怕令《鋼琴課》和《泰坦尼克號》的導演也受益匪淺。
  《尼基塔》與《殺手萊昂》是呂克?貝松由藝術影片向商業影片的成功過渡。《尼基塔》講述了一個暴力團女成員是如何被改造爲國家職業特工殺手的過程,其特工殺手的身份和她內心深處愛情和人性的萌動構成了這部影片的獨到之處,而《殺手萊昂》講述了一個渴望從善的殺手和一個渴望複仇從惡的女孩之間的故事。這部帶有藝術氣質的法國商業片至今仍是世界各國的電影學子們津津樂道的範例,其中的許多細節諸如萊昂身邊的那株綠色植物和“記住永遠不要殺婦女和孩子”等精彩對白令人難忘。單憑那株綠色的植物,就不是好萊塢的編劇所能想到的。《殺手萊昂》奪得了當年凱撒獎最佳影片獎,貝松則榮獲最佳導演獎。自90年代以來,法國藝術電影的繁榮將法國商業電影推到了一種尷尬的境地,在法國以外的地方,拍藝術電影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因爲你要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問題,在法國則不同,如果一個電影藝術家要去拍迎合大衆口味的商業電影,則似乎要更大的勇氣。呂克?貝松就是這樣一位“不合時宜”的導演。
  80年代中期,貝松拍攝了《地鐵》,《碧海藍天》等藝術電影之後,被法國評論界稱爲前途無限的年輕導演;90年代貝松在拍攝了《殺手萊昂》、《第五元素》之後,卻受到了法國電影理論界的輕視。《第五元素》1997年在全球創下了2億7千萬美元的收益,名列當年世界電影的第三名,不管評論界如何評論這部電影,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法國導演眼中的未來世界,在電腦高科技與時空交錯的敘事中,帶給我們一絲不同于好萊塢大片的曆史和人文內涵。
  呂克?貝松是當代法國電影影壇最受矚目且爭議最大的導演。盡管《第五元素》在商業上的成功使得法國最大的電影公司高蒙公司的營業額翻了一翻,但是貝松在國內卻常常被說成是向好萊塢電影投降的反面典型。爲此,苦悶的貝松常常要飄浮過海去好萊塢尋覓知音。影片《第五元素》集科幻、驚險和打鬥于一身,是歐洲有史以來第一部成本高達近一億美元的英語對白影片,顯示了法國電影人複興本國和歐洲電影業的決心和勇氣,影片榮獲199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技術大獎,故事內容本是呂克?貝松在16歲時就開始構思,當時盧卡斯的《星球大戰》剛剛問世,顯然貝松的想象和構思與之相比還很不成熟。
  事隔20年之後,貝松依舊念念不忘少年時代的構想,經過20年的籌劃.該劇本具備了貝松前五部故事片的基本要素。雖然有評論認爲《第五元素》似乎更像是一部法國未來主義的滑稽笑劇,認爲不過是視覺效果做得好,但是1997年在第50屆夏納電影節開幕式上作爲開幕影片放映的時候,這部表現人類未來23世紀的科幻片還是引起了轟動。影片中,布魯斯?威利斯扮演的主人公駕駛著他的那輛抗地球引力的黃色出租汽車飛越紐約城市上空的鏡頭,與盧卡斯的星際字宙飛船相比毫不遜色。當年那個看著《星球大戰》長大的貝松,20年後終于和盧卡斯站到了一起。
  早在《碧海藍天》中,呂克?貝松就顯示出他對大制作和宏大場面的迷戀與追求。從《第五元素》和《聖女貞德》開始,貝松日漸遊離他過去所從屬的那種電影形態,將目光瞄准了國際市場,不僅在類型方式上玩盡花招,還在制作成本上不斷升級,這也許就是貝松在本國遭到非議的主要原因。而此時的好萊塢也開始在世界各國招兵買馬,其首選就是吳宇森和呂克?貝松。貝松法國式的浪漫風情以及吳宇森東方味的英雄情結倍受好萊塢的青睬與模仿。貝松最終用《第五元素》和《聖女貞德》證明了娛樂大片不是好萊塢的專利,法國人不僅能制造低成本、小制作的藝術電影,還能生産在全球盈利的商業巨片,一個法國人可以在美國的地盤上“與他們相抗衡”。今天的貝松似乎成了成功的榜樣,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將他看作和斯皮爾伯格同一類型的商業片大導演,但殊不知貝松能夠走到今天,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的。
  作爲第一部高成本的歐洲影片,《第五元素》1997年夏天在影院公映的時候,開始票房並不令人樂觀,看慣了藝術影片的法國觀衆和受到好萊塢商業大片熏陶的美國觀衆並不抱有太多的興趣。影評人的反映也是貶大于褒,影片最爲致命之處還在于它高達1億美元的巨額成本。但是奇迹出現了,《第五元素》居然克服了它的先天不足和不祥預兆,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在幾個主要西方國家廣泛放映,影片是大賺了一筆,但是評論界對貝松和這部影片依舊低調處理。
  呂克?貝松並不因爲這些評價動搖自己的追求和信念,他要拍一部法國人和美國人都叫好的影片。他的《聖女貞德》選取了曆史和現實,民族和國際的恰當交融,拍完之後好評如潮。聖女貞德是法國人心目中的女神,她以自己的生命成就了一曲不朽的傳說。有關聖女貞德的影視作品不計其數,可是只有三部影片值得在電影史上留下一筆,他們分別是:德萊葉導演的爲電影默片時代劃上精彩句號的《聖女貞德受難記》;布萊松導演的極度忠實于宗教情節和原審判材料的《聖女貞德受難》;呂克?貝松耗時三年拍攝的史詩性巨片《聖女貞德》。
  布萊松的《聖女貞德受騅》僅僅截取了貞德受審和走向火刑架的一段史實,表現了女主人公的宗教信念和曆史的真實瞬間。而呂克?貝松的《聖女貞德》則展示了波瀾壯闊的英法百年戰爭和貞德作爲一個少女和法蘭西戰士的浪漫情懷。和布萊松一樣,呂克?貝松也是法國影壇一位孤獨的探索者,也許這是這兩位不同時代的法國導演的唯一相同之處。也許正是這唯一的相同,才使得他們同樣偏愛貞德這個曆史人物,只不過他們詮釋曆史人物的方式有所不同。在呂克?貝松的導演手記裏我們看到貝松對貞德的評價:貞德是我們的先祖,在她的信念和純真之間捕捉到的東西,又在她的時代失去,正像我們在自己的時代所失去的一樣。貝松在這部影片中表達了自己對于這段曆史的獨到思考:“難道人類的思想必得沿著如此曲折的道路,才能發現隱藏在邪惡背後的善良嗎?”
  呂克?貝松這位影壇孤獨的探索者,即使是在他的商業巨片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對曆史和生命的終極認識,觸摸到他作爲一名法蘭西戰士的心路曆程。無論是《碧海藍天》中的傑克,是《殺手萊昂》中的殺手,還是《聖女貞德》中貞德,我們都會感到:這就是呂克?貝松。
  導演作品
  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 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2006)
  天使A Angel-A (2005)
  聖女貞德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The (1999)
  第五元素 The Fifth Element (1997)
  這個殺手不太冷 Leon (1994)
  亞特蘭提斯 Atlantis (1991)
  尼基塔 Nikita (1990)
  碧海藍天 Grand bleu, Le (1988)
  地下鐵 Subway (1985)
  最後決戰 Dernier combat, Le (1983)
  編劇作品
  颶風營救 Taken(2008)
  亞瑟 Arthur (2006)
  的士速遞4 Taxi4 (2006)
  天使A Angel-A (2005)
  玩命快遞2 The Transporter 2 (2005)
  狼犬丹尼 Danny the Dog (2005)
  俠盜魅影 Bandidas (2005)
  13區 Banlieue 13 (2004)
  的士飈花 Taxi (2004)
  暗流2:天使啓示錄 Crimson Rivers 2: Angels of the Apocalypse (2004)
  郁金香芳芳 fnfan la tulipe (2003)
  車神 Michel Vaillant (2003)
  的士速遞3 Taxi 3 (2003)
  換命快遞 The Transporter (2002)
  龍之吻 Kiss of the Dragon (2001)
  企業戰士 Yamakasi - Les samoura&iuml; des temps modernes (2001)
  綠芥刑警 Wasabi (2001)
  光芒萬丈 Dancer, The (2000)
  的士速遞2 Taxi 2 (2000)
  聖女貞德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The (1999)
  的士速遞 Taxi (1998)
  第五元素 The Fifth Element (1997)
  這個殺手不太冷 Leon (1994)
  不歸路 Point of No Return (1993)
  妮基塔 Nikita (1990)
  碧海藍天 Grand bleu, Le (1988)
  地下鐵 Subway (1985)
  最後決戰 Dernier combat, Le (1983)
  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 Arthur and the Invisibles(2006)
http://baike.baidu.com/view/86806.html?tp=2_11

  暗物質 Dark Matter

  什麽是暗物質?暗物質(包括暗能量)被認爲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戰性的課題,它代表了宇宙中90%以上的物質含量,而我們可以看到的物質只占宇宙總物質量的10%不到(約5%左右)。暗物質無法直接觀測得到,但它卻能幹擾星體發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顯地感受到。科學家曾對暗物質的特性提出了多種假設,但直到目前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證明。
  幾十年前,暗物質(dark matter)剛被提出來時僅僅是理論的産物,但是現在我們知道暗物質已經成爲了宇宙的重要組成部分。暗物質的總質量是普通物質的6.3倍,在宇宙能量密度中占了1/4,同時更重要的是,暗物質主導了宇宙結構的形成。暗物質的本質現在還是個謎,但是如果假設它是一種弱相互作用亞原子粒子的話,那麽由此形成的宇宙大尺度結構與觀測相一致。不過,最近對星系以及亞星系結構的分析顯示,這一假設和觀測結果之間存在著差異,這同時爲多種可能的暗物質理論提供了用武之地。通過對小尺度結構密度、分布、演化以及其環境的研究可以區分這些潛在的暗物質模型,爲暗物質本性的研究帶來新的曙光。
  大約65年前,第一次發現了暗物質存在的證據。當時,弗裏茲

上一篇:卡拉OK

下一篇:《大媒體潮》

春藥哪裡買 2020-01-10 03:50:03

讚~~~~!


http://www.yyj.tw/

阿楨 2012-09-24 07:26:31

黑蘭煞 Colombiana 2011

導演: 奧利維爾米加頓
編劇: 盧貝松 勞勃馬克凱曼
演員: 柔伊莎達娜 克里夫柯提斯 蓋倫布魯 麥可方丹

《黑蘭煞》:復仇灌溉的帶刺黑蘭文:ryuichiru

  片中的這朵帶刺蘭花,實在是「煞」多於「嬌」啊!
飾演女主角卡塔莉亞的女星柔伊莎達娜,雖然在片中極力的表現她姣好的身軀跟性感的胴體,但是她那矯健又俐落無比的身手,才真的是讓我印象深刻。說她是安潔莉娜裘莉的接班人其實並不為過,因為比起裘莉在《古墓奇兵》中的表現,柔伊莎達娜在《黑蘭煞》一片更是極盡所能的挑戰極限,片中幾個扮相也有些許跟《古墓奇兵》中蘿拉致敬的意味。
  如中文片名所言,其實本片的光芒幾乎都在女主角的身上,其實整體劇情還頗類似美國的英雄 電影。觀賞《黑蘭煞》,重點其實就是看一個身手矯健又充滿了智慧的殺手,如何進行她的復仇計畫。雖然電影本身其實出現了相當多的配角,卻類似遊戲當中的 NPC包含了大反派,都只是串場的成份居多,成為了襯托花朵的綠葉。
  除了女主角外,本片另一個吸引人的賣點,無非就是編劇盧貝松,這位導演及監製過無數作品的知名電影人,一向都是以快節奏挑逗著觀眾的感官神經。這次不是透過影像,而是藉由劇情,盧貝松將他的張力擺放於那一貫的黑色幽默當中。同時,電影通常掛上了盧貝松的名字,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黑蘭煞》自然也是如此,就一部商業娛樂片而言,算是一部可以輕鬆觀賞的動作片。
  既然是輕鬆觀賞的取向,也就是說觀眾可以放心的將自己的腦袋放空,藉由電影快節奏的呈現及武打,來紓解一週工作後的壓力。原則上,電影走的是單線的簡單劇情,行雲流水般的劇情推進,就是《黑蘭煞》最大的價值。
  當然,為了表現出劇情的流暢性,整體來說《黑蘭煞》的剪接跟運鏡也不馬虎,從開頭第一場回憶的戲,電影便透過許多畫面穿插呼應的呈現,來慢慢的拉抬觀眾的感官神經。如此的精準處理,在開頭那段幼年卡塔莉亞逃難那場戲中,更是相當大量的呈現,透過畫面的切換,搭配音樂,帶來令人目不轉睛的效果,可以說是看得我大呼過癮。
  電影本身,其實也賦予了卡塔莉亞這個角色動作以外的靈魂元素。只是比起成年後太多的情感元素交錯,幼年時期那個看似無辜卻厲害無比的小卡塔莉亞,才真是有著讓我難忘的演出。即便是在面對父母的身亡,都堅強的望著前方的她,碰到親生叔叔那一瞬間,大眼睛裡瞬間流出的淚水, 完美的為這個悲劇角色下了最佳的詮釋。

版主回應
  彷彿是一種呼應,從悲劇開始,到了電影的終了,帶給觀眾的依然是一股化不開的惆悵。電影透過卡塔莉亞這個角色,緊緊的抓住觀眾的目光,接著引到著觀眾的感官情緒奔跑於電影世界中。沒有太多的包袱跟伏筆,《黑蘭煞》就是透過黑影殺手的復仇之路,帶給觀眾純粹的電影欣賞樂趣!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11/33118149/

《黑蘭煞》- 安潔莉娜裘莉有接班人了文:柿子

照習慣,好看的電影就應該先把缺點給寫出來。《黑蘭煞》最大的缺點就在劇情性和主角以外的角色個性嚴重不足。
  這部電影基本上就是為了柔伊莎達娜刻劃的,所以女主角卡塔莉亞這角色真的非常立體!從小時候父母雙亡開始(幾乎就是親眼目睹了),聰明又勇敢的小卡塔莉亞獨立逃亡,終於在芝加哥找到叔叔和奶奶,找到家的感覺….但卡塔莉亞卻帶著復仇的心長大,寧願犧牲自己成為畫家的夢想,也要當殺手手刃殺父仇人。最經 典的一幕就在叔叔在學校外瘋狂開槍,要小卡塔莉亞選擇現在就當殺手被殺死還是努力學習成為能力更強的殺手。小卡塔莉亞在緊要關頭選擇了書包後,配合長大後用各式各樣智慧又矯健的方式殺人,真的可以感覺到這個角色的背景和故事性是如此強烈,更不要說當她發現復仇真的讓自己最後在乎的家人死於非命時的那種悔恨,以及最後手刃仇人後空虛茫然地掉眼淚….這個角色真的太符合人性、太立體了!
  但除此之外的所有角色似乎都有很大的問題。也許是導演把心力都用在"卡塔莉亞"這個角色上了,導致其他角色的調性非常模糊。例如卡塔莉亞的叔叔: 自己的哥哥被殺死他似乎也沒甚麼感覺,反而只告訴了觀眾他的兒子被不知道名字的人殺死,然後他也殺了很多人,後來又告訴卡塔莉亞復仇沒有意義….這個 角色充滿了謎啊。再看卡塔莉亞的男朋友:畫家,一見面就被卡塔莉亞引誘到床上,終於開始有點戲份之後,就讓卡塔莉亞陷入了危機,後來也只說了我愛你,這個男人一樣是個謎一般的角色。
  再說到壞人,從一開始的那個路易之外,其他的人好像都不是很有張力。FBI的黑人警探一開始厲害的很,結果卡塔莉亞一闖進他家就整個孬掉。CIA的暢邱警 官更不用說了,大搖大擺走進有政府保護的黑道路易家,一副痞子我最大的樣子,結果卡塔莉亞一顆子彈就讓他嚇到不敢說話….當下我覺得這劇本把美國政府 給踩在腳地下了。當然一開始就屠殺卡塔莉亞全家的路易一夥人最後居然….要嘛就是卡塔莉亞實在太強了,要嘛就是我們都太看得起路易一幫人,因為到最後路易一幫人就是死不用錢的。(好吧,或許可以夜闖警局、與鯊魚共遊的卡塔莉亞真的太厲害了….整部電影看下來真的不得不承認這女人真的是又性感又矯健 阿)
  雖然劇情太簡單(女殺手復仇之後感到空虛的可憐故事),其他角色的刻畫也不明確,但說實在話,看完電影後你其實不會去在意這些細節了,畢竟卡塔莉亞這個角色實在太鮮明、太活潑了!看她暗殺目標就是一種享受,更不用說看她從小就飛天遁地的 (現在的動作片都加入了跑酷的元素,小卡塔莉亞太厲害了),看她在地下道、通風口鑽來鑽去,身形優美又帶著重力槍械….那種處變不驚的模樣,你說她就是安潔莉娜裘莉的接班人也不為過啊!(安潔莉娜裘莉妳反省一下,《色遇》和《特務間諜》是怎麼回事)  
  簡言之,我認為《黑蘭煞》就是近年來非常精彩而且經典的女打仔武打片,雖然電影裡有非常明顯的大缺點,但是瑕不掩瑜,精彩的動作和女主角強烈的印象硬就是 把問題給蓋過去,是一部進了電影院不會後悔的好片子,實在慶幸好萊塢女打仔後繼有人了。看完後真的意猶未盡,讓人大呼好爽阿!就像是劇中卡塔莉亞殺死人之 後都會畫上一朵蘭花一樣,這部電影就像是一朵優雅的黑色蘭花,陰沉火辣又漂亮啊!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10/33106025/
2012-09-24 07:2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