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者》
看了幾回《冒牌者》,只覺很有反諷的影音魅力,網搜後才知看似虛構的電影,不但有所本,且具“新德國電影運動”對納粹曆史和現象的反思清算、復興史之意義。
一堆醜戲看在猶太人眼裡,可能難有反思清算感?
別太《德國與日本的省思》了,看下<美以伊朗><以黎巴又戰>吧!受害者又成了加害者。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657/20050929095449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7215263/20070527214731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0082818/20080906062151/
《冒牌者》取材于八十年代初在德國漢堡發生的真實事件——“希特勒日記事件”。1983年4月28日,德國國內最大的畫刊《明星》雜志發表了被稱是新發現的希特勒日記,“日記”引出了一片喧囂,有人甚至高呼:“德國的曆史很大部分必須重新改寫”。然而事隔不久,“日記”的真相大白于天下,所謂希特勒日記出自于一位名叫康拉德?庫克的文物僞造者之手。他與《明星》雜志資深記者格爾德?海德曼裏應外合,合夥騙得九百萬馬克的酬金。“希特勒日記事件”使在歐洲享有盛名的《明星》雜志名譽受損,光彩全失,總編輯和高層領導引咎辭職,熱鬧一時的“轟動性新聞”成爲一樁鬧劇。“希特勒日記事件”不只是一個經濟詐騙案件,它十分准確地折射出以懷舊和獵奇面目深藏于德國社會文化土壤中的“納粹情結”和“機關報納粹主義”的喧囂。
“新德國電影運動”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結束之後,德國電影便沒有了“一個學派的團結”所帶來的繁榮局面。但是新德國電影貫穿始終的母題:對納粹曆史和現象的反思清算,卻仍然保留于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德國電影之中。1992年,由慕尼黑巴伐利亞電視臺電視片導演赫爾穆特?迪特爾執導的電影處女作《冒牌貨》,便是一部直指“納粹情結”和“新納粹主義”現象的諷刺喜劇電影。
1991《冒牌貨》 SCHTONK
德國慕尼黑巴伐利亞電影制版廠出品,科隆西德電視臺協拍
編劇:赫爾穆特、迪特爾、烏利希?利默
導演:赫爾穆特?迪特爾
攝影:艾克薩沃?施瓦岑貝格
音樂:康斯坦丁?韋克爾
主演:格茨?格奧爾格(飾赫爾曼?威利)
烏偉?奧克森克奈希特(飾弗裏茨?克諾貝爾)
克裏斯蒂娜?霍爾比格(飾弗雷婭?馮?赫普)
羅爾夫?豪普(飾卡爾?倫茨)
達克瑪?曼策爾(飾比吉)
本片獲1992德國最佳影片金片帶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獎、1993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劇情梗概
1945年,柏林元首掩體外希特勒和愛娃的屍體在搶林彈雨中火化。戰爭結束年僅九歲的少年弗裏茨?克諾貝爾在廢墟上兜售假貨。他善于模仿希特勒筆迹,僞造了一批“元首的遺物”賣給美國大兵。
時光荏苒,小弗裏茨搖身一變成了“克諾貝爾博士、教授、考古深受”,他隱居在南德施瓦本地區的小村子裏制造著贋品。這天他突發奇想繪制了一幅“希特勒手迹”——“愛娃的裸體油畫”,妻子比吉不願作模特兒他找來了體態豐富的姑娘瑪爾塔頂替。油畫後來賣給了企業家倫茨。
克諾貝爾大肆制假的同時,《HH—press》雜志的記者赫爾曼?威利也正在打撈帝國元帥赫爾曼?戈林的遊艇。威利迷戀納粹元老的遺物並夢想據此飛黃騰達,在打撈遊艇之後他又追求戈林的侄女弗雷婭?馮?赫著。
在倫茨家的宴會上威利與克諾貝爾相識,“元首日記”被提及,威利連夜駕車出境考證,而克諾貝爾則關門閉戶制造起元首日記來。經過威利的不斷努力出版社社長維蘭德出資購買多達30卷的元首日記,並在《HH—press》雜志發表,一時轟動歐洲。威利一夜成名,克諾貝爾得到十幾萬馬克酬款。《HH—press》雜志則淨賺九百萬馬克。
最終騙局被揭穿,威利名聲掃地,克諾貝爾攜比吉與瑪爾塔潛逃,《HH—press》也盡受譴責,威利仍不死心,駕著遊艇遠征南美洲,要去尋訪他想象中不死的“元首”。
《冒牌貨》:鬧劇的臺前幕後
“新德國電影運動”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結束之後,德國電影便沒有了“一個學派的團結”所帶來的繁榮局面。但是新德國電影貫穿始終的母題:對納粹曆史和現象的反思清算,卻仍然保留于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德國電影之中。1992年,由慕尼黑巴伐利亞電視臺電視片導演赫爾穆特?迪特爾執導的電影處女作《冒牌貨》,便是一部直指“納粹情結”和“新納粹主義”現象的諷刺喜劇電影。
《冒牌貨》取材于八十年代初在德國漢堡發生的真實事件——“希特勒日記事件”。1983年4月28日,德國國內最大的畫刊《明星》雜志發表了被稱是新發現的希特勒日記,“日記”引出了一片喧囂,有人甚至高呼:“德國的曆史很大部分必須重新改寫”。然而事隔不久,“日記”的真相大白于天下,所謂希特勒日記出自于一位名叫康拉德?庫克的文物僞造者之手。他與《明星》雜志資深記者格爾德?海德曼裏應外合,合夥騙得九百萬馬克的酬金。“希特勒日記事件”使在歐洲享有盛名的《明星》雜志名譽受損,光彩全失,總編輯和高層領導引咎辭職,熱鬧一時的“轟動性新聞”成爲一樁鬧劇。“希特勒日記事件”不只是一個經濟詐騙案件,它十分准確地折射出以懷舊和獵奇面目深藏于德國社會文化土壤中的“納粹情結”和“機關報納粹主義”的喧囂。
納粹情結,揮之不去的陰影
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留給德國的傷痛,讓人們在理智上否定了“第三帝國”的曆史,戰後的德國政府也明確地將反對納粹和法斯主義的條文寫入了憲法之中,但是在現實生活和曆史記憶的隱秘之處,納粹,法西斯主義的理念卻總是以偷梁換柱的面目出現在社會生活的不同區域。“新德國電影”的導演們敏銳地認識到這一點,從克努格、斯特勞布。施隆多夫,赫爾措格到法斯賓德,納粹曆史和現實的表現就是一再被涉及的話題。法斯賓德的《瑪麗亞布勞恩的婚姻》十分准確地表現了在戰後軍事占領和經濟重建的紛擾中,民衆與納粹政府之間“那種不易說清的關系”。而現實題材的《恐懼吞噬靈魂》則以埃米和名籍勞工阿裏的愛情悲劇,提示出“反擾情緒”現在時態的重演。當然《冒牌貨》的表現更爲直接,它沒有使用隱喻或指向寬泛的鏡語,諷刺喜劇的毫不留情撕去了所有的遮掩,讓這樁由“元首遺物”引出的鬧劇醜態百出。
實際上戰後的德國,民族心態始終處于微妙的狀態間。一方面,“德國人的自我意識——戰敗形成的精神世界仍舊是破碎的。幾乎沒有一個藝術家和知識分子能理直氣壯地說自己是德國人。”納粹德國的曆史經曆成爲了聯系著負疚感和羞恥的禁忌。而另一方面,被潛抑的曆史記憶和情感歸 又會在某些外力的作用下,自覺不自覺地沈渣泛起。“希特勒日記事件”便是這一心態是生動的注解,它聯系著深藏的“納粹情結”,照見了民族文化心理中探之不去的陰影。
諷刺喜劇:漫畫化與荒誕化
作爲一部諷刺喜劇片,荒誕化和漫畫化是赫爾穆特?迪特爾實施喜劇性處置的主要方法。所謂荒誕化,簡單的說是放大事件,人物行爲異于常理的不合理性所造成的喜劇化著色。迪爾特對《冒牌貨》的荒誕化處置涉及情節結構,具體事件,細節各個層次。首先《冒牌貨》的故事編織是“傳紀體”的。影片從弗裏茨克諾貝爾九歲時開始,以編年爲序,一直拍攝到“希特勒日記”出籠,詐騙十幾萬馬克;潛逃國外爲止。爲臭名昭著,卑劣畏瑣的文物僞造者弗裏茨?克諾貝爾作傳,這本身就是荒堂可笑。這種人物與特殊文體形式之間的錯位是敘事結構層面《冒牌貨》荒誕化的基礎。有了這一基礎,事件和細節便可自由地衍生其上,形成喜劇效果與嘲弄諷刺的延續和累積。從九歲的克諾爾模仿希特勒的筆迹,賣“元首的大蓋幅”到僞造元首的繪畫作品——愛娃的裸體油畫,事件與細節在以赫爾曼?威利爲首的媒體記者、上流社會的遺老遺少的愚蠢哄擡中越來越荒唐,最終演變爲不可以收拾的鬧劇。荒誕化作爲《冒牌貨》最基本的喜劇性著色,在盡顯辛辣諷刺之功的同時,也使《冒牌貨》或多或少地帶有了黑色喜劇的風格特征。
漫畫化是迪特爾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運用的主要手法。所謂漫畫化是借助漫畫創作抓取主要特征,簡筆勾形,誇張變異的手法進行形象塑造,激發喜劇效應的創作方法。《冒牌貨》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克諾爾、威利、瑪爾塔、比吉、弗雷婭?馮?赫普夫人、施特拉塞爾教授都是漫畫化勾勒的結果。迪特爾分別抓取這些人物身上最主要的特征,並加以誇張變形教爲准確生動地浮現了圍繞“希特勒日記”事件情態各異的生象。克諾貝爾的挖空心思,貪婪無度和神經質;威利的功利、愚蠢;瑪爾塔的唯利是圖;比吉的人身依附;弗雷婭?馮?赫普的老不知恥;施特拉塞爾教授的信口雌黃……每一個人物都有他最主要的特征和這些特征基礎上的誇張、變異由此形成了《冒牌貨》類如哈哈鏡一般的形象映照。
利欲熏心與詁名釣譽的鬧劇
如果說弗裏茨?克諾貝爾是一個利欲熏心的騙子,他並不高明的騙術能大行其道則完全得益于赫爾曼?威利和漢堡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HH—press》雜志的鼎力相助。威利是一名小有名氣的記者,詁名釣譽的強知欲望和對“納粹遺物”的瘋狂連迹使其成爲一個可憎又可悲的醜陋角色。在內心深處,威利渴慕第三帝國首腦們的榮耀和權威。他不惜重金打撈並重修據稱是帝國元帥赫爾曼?戈林的“carinⅡ型”遊艇。厚顔無恥地追求元帥的侄女弗雷婭?馮?赫普,他深夜越境,探尋運載希特勒私人檔案的客克352型飛機的墜機地……所有這一切,其目的既是爲了滿足心中對納粹首腦們輝煌往昔的渴慕,也是爲了發現“最轟動的特大新聞”把自己推上飛黃騰達的顛峰。赫爾曼?威利的醜惡嘴臉不禁讓人聯想到福爾克?施隆多夫那部著名的:“政治電影”《喪失名譽的卡塔琳娜?布魯姆》所描繪的,肮髒下的記者——維納托特蓋斯。
最終威利找到了(克諾貝爾僞造的)夢寐以求的“希特勒日記”,一夜之間成爲名震德國、歐洲乃至世界的名記者,得獎,登報,上電視無限風光與榮耀,而克諾貝爾也掙足了十幾萬馬克悄然消失于德、奧邊境的青山綠水間。應該說是威利和克諾貝爾各取所需,合力打造了一個驚世騙局,而威利的上司,“漢堡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社長維蘭德博士,《HH—press》雜志編輯部的總編、編輯。企業家倫茨夫婦,教授施特拉塞爾……這些有著極高智商的“知識分子”則是多多少少懷有馬威利相同心理動機和興趣愛好的“幫凶”。
赫爾曼?威利的最終結局當然是悲劇性的,當“希特勒日記”的真像被揭露出來,一場鬧劇也落幕收場。浮華散盡之後,已半瘋癲的赫爾曼?威利駕著他的“carinⅡ型”遊艇仍在不倦地搜尋“一個留著小黑胡子的老頭”(希特勒)。實際上赫爾穆特?迪特爾在《冒牌貨》的結尾以赫爾曼?威利(之流)的“僵而不死”爲對德國知識分子(也包括民衆)深層次精神狀況的進一步提示留下了伏筆。在迪特爾看來,“納粹情結”作爲戰後德國民族心理上的瘡疤,存在著隨時潰散的可能,需要人們時刻警醒。
http://www.zgyspp.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09
史上最受注目的迷你電視影集【希特勒傳】Cinemax 頻道
導演:克里斯汀杜基(Christian Duguay)
演出名單
希特勒:勞勃卡萊爾
希特勒之母:史塔克錢妮
潔莉:吉娜瑪隆
海倫納:茱莉安娜瑪格里斯
葛立賀:馬修莫戴
漢夫丹格:李佛薛伯
盧恩:彼得史當馬亞(「世界末日」)
興登堡總統:彼得奧圖
愛娃布勞恩:柔伊泰佛
這部4小時的史詩鉅作引起的騷動可不是空穴來風,這也是最新一部以希特勒生平為題材的長篇鉅作。而且這部電視迷你影集採取的不是將希特勒偏頗化的觀點,而較傾向於試圖在這個納粹時期的元首,於二次大戰前德國政壇興起的過程中,找出造成他偏激人格的根源和理由。這是自已逝的亞歷堅尼斯爵士出任這個角色後,最佳的一次選角,由勞勃卡萊爾(「一路到底:脫線舞男」)來詮釋這個後天的獨裁者。希特勒對母親(史塔克錢妮,電視影集「白宮風雲」)有特別的情愫,從小受父親虐待,內心渴望成為藝術家,但是別人認為他不具天份,使得他開始憤世嫉俗,尤其痛恨猶太人。一次大戰期間他加入德軍,那時他已將德國所有的問題歸咎於猶太人,並支持戰後德國應純然由德國人所治理,也該成為一個單一優越種族的國家。在他人生的這個時刻,以及接下來的幾年裡,他都是個遭人排擠的怪胎,沒有人把他當一回事,他越不受歡迎,他的憤恨也就更根植於心。
在這部眾所期待的劇集後半部,呈現出更多希特勒與女性的病態關係。他對他年輕的姪女葛莉(吉娜瑪隆,「愛在屋簷下」)有強烈的渴慾,他發現他無法真正貫徹自己的情感,反而病態地禁錮了姪女的自由。他生命中的另一個女人是海倫(茱莉安娜瑪格里斯,電視影集「急診室的春天」),一個德國出版商(李佛薛伯,「恐懼的總和」)的美籍妻子,這名出版商一開始被希特勒國家主義的言辭給迷住,後來才意識到這個人根本是個瘋子;然而此時原本痛惡希特勒的海倫,卻成了他的頭號盟友,原來她女兒的死令她傷心欲絕,因而改觀,她也代表了無數德國人民,承受戰後的種種艱辛,使得他們投向希特勒的懷抱。
Hitler And I: Reflections On Evil 希特勒與我
這是伴隨「希特勒傳」的拍攝而來的一部紀實影片,記錄了電影工作者在將這名獨裁者呈現在觀眾面前時,面臨到什麼樣的挑戰。在片中您也能發現,為何這部劇集面臨眾多史學家排山倒海的批評聲浪,因為有些史學家認為,這段歷史不應該在電視上呈現。
攝影:皮耶吉珥。美術設計:馬瑞克多博洛斡斯基
剪接:漢克馮艾根、西凡樂伯。配樂:諾曼科貝
選角:迪卓包溫、蘇珊葛立克曼、亞力克斡德、蘇瓊斯。
片長4小時。
由於題材的特殊,本片推出之時引起非常大的騷動。希特勒能在1930年代呼風喚雨,後來又屠殺了全歐六百萬猶太人,本片努力剖析希特勒如何變成二十世紀的大魔王,十分引人入勝。
本片並不是要讓大家重溫大屠殺事件。也沒有暴動、「破窗之夜」的情景、集中營、倖存者現身說法。本片只講屠殺猶太人以前德國的狀況(當時有許多力量薄弱的政治團體),並沒有觸及希特勒上台後的影響,只用片尾一長串說明文字講述所有暴行。導演克里斯汀杜基與編劇約翰派麥爾和羅斯帕克在講到納粹的代表事物時有不俗的表現。拍攝地點布拉格呈現了陰冷抑鬱的慕尼黑,而攝影皮耶吉珥和美術設計馬瑞克多博洛斡斯基的突出表現,則加強了整個故事的質感。
【希特勒傳】佳評不斷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推出的迷你影集【希特勒傳】在尚未製作之前就已經慘遭猶太人團體痛批,然而電視影評人和專欄作家卻不吝給予好評。「紐約郵報」的專欄作家琳達史塔西便認為:「每一分鐘都引人入勝,在許多地方都能與【戰地琴人】相提並論,因為我們並沒有真正看過有人把這些故事搬上螢幕。」她特別讚賞男主角勞勃卡萊爾的演出:「他完全抓住了希特勒的神韻,讓我們看出這個人的可怕、危險、幻想、力量、以及無比的憤怒,他有了地利,卻沒有天時。」這部迷你影集甚至獲得猶太「反污名聯盟」會長亞伯拉罕佛斯曼的支持,他本來還擔心這部片會把希特勒描寫成大時代的犧牲品。他在接受「波士頓全球報」:「我覺得這部片非常有教育意義……人民有這麼多機會可以阻止這個魔王,可是他們卻都袖手旁觀,讓我驚訝萬分。」不過美國德州某地方電視台KZTV卻表示不會播放這部迷你影集。該電台總經理戴爾雷米表示,他擔心有觀眾「認為這個角色有可取之處。」
重審希特勒的幕後與角色
勞勃卡萊爾把希特勒缺乏安全感和努力克服這個問題的個性描寫得絲絲入扣。他在德國工人黨內崛起時,就已經在私下練習僵硬、嚇人的手勢,我們可以在許多希特勒演講的新聞影片中看到這個成果。他和女性的關係也極為病態。希特勒覬覦自己的年輕姪女潔莉(吉娜瑪隆,「親親小媽」),但又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所以把她軟禁起來。有一幕非常驚人的戲,是希特勒在嚴冬時要這個小女孩在田裡圍著自己轉,象徵他幻想強暴自己的姪女。後來他雖然沒有加以染指,可是這個小女生卻等於被冒犯了。
飾演希特勒的勞勃卡萊爾(「一路到底:脫線舞男」)這次挑戰從影以來最困難的角色,不過仍然獲得滿堂彩。這位蘇格蘭明星在美國製作的電視電影中,詮釋德國獨裁者希特勒。他的演出已獲美國最權威的影評人肯定,不過他自己也承認不知道成績怎麼樣:「我本來以為自己很瞭解希特勒。大家都以為自己夠瞭解。後來才發現全不是這麼一回事。還好研究他的資料滿坑滿谷。」「奧蘭多先鋒報」把他的演出評為「一流」,「紐約郵報」則認為本片是他的登峰造極之作。該報影評人亞當巴克曼表示:「他用極為飽和外張的方式,呈現希特勒在私生活和面對群眾時所有的瘋狂魅力。」你可以看他從衣衫襤褸的流浪漢,變成衣著光鮮、頭髮油亮、瞪著眼睛、動作死板的政治人物。勞勃卡萊爾在本片的精湛演出讓觀眾在觀影期間實在很難分心,因為他的一舉一動都扣人心弦。總而言之,他的演出十足熱情,並富含爆發力。
另一名女性是德裔美國人漢夫丹格的妻子海倫納(茱莉安娜瑪格里斯飾,「急診室的春天」),漢夫丹格是一名出版商,起初被希特勒的花言巧語所迷惑,後來才發現這個人只是喪心病狂。可是海倫納雖然剛開始對希特勒很反感,後來卻變成主要的信徒。海倫納在幼女夭折後滿腔怨懣,其實也是當時全德國人的寫照。大戰的屈辱使得希特勒的瘋狂言論趁虛而入,腐化人心。
導演克里斯汀杜基和編劇約翰派麥爾、羅斯帕克利用這對夫婦,說明希特勒如何讓知識份子接受他的政治理論,其他人又如何因為刻意忽略,而讓他掌握政權。其實很多人都能夠阻止希特勒爬上政治的寶座,從軍事合作對象到黨內不滿份子等等,更不用說興登堡總統(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得主彼得奧圖客串演出)因戀棧權位,而與希特勒交換條件的例子。
雖然本片的導演克里斯汀杜基讓全片呈現出真實感。譬如他常常把希特勒早期在德國酒館演講的畫面和黨員不斷增加的幾個景交叉剪接。當作曲家赫蘭德之妻在歌舞表演中模仿納粹黨時,攝影機卻切換到眾人鼓掌的畫面,可是這裡的觀眾不是歌舞秀的觀眾,而是在啤酒屋裡聽希特勒演講的聽眾。
不過其他角色都算恰如其份,譬如勞勃卡萊爾就讓觀眾的目光離不開他,就算是沒有他的場景,你也能感受到他的影響力。他的眼神時而死氣沈沈,時而瘋狂發亮,在演講忘神之際還不忘從嘴裡噴一點口水,並且讓身體保持緊繃的姿態,實在讓人折服。「希特勒傳」並邀來甫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超級巨星彼得奧圖(「阿拉伯的勞倫斯」)及演技派演員馬修莫戴(「鳥人」、「英烈的歲月」)共同演出。
http://movie.kingnet.com.tw/media_news/index.html?act=movie_news&r=1068436981
描述希特勒電影在德國引起爭議
一部關於希特勒最後日子的電影星期四在德國開始公演。這部叫做《帝國毀滅》的影片因為對這位德國元首的塑造而在德國引起了極大爭議。
這部影片集中講述的是當蘇聯紅軍兵臨城下、希特勒在柏林的元首地下掩體中最後的12天。 影片在希特勒自殺後焚燒他的屍體時結束。但是批評人士說,這部影片人性化了希特勒。
希特勒也有人性?
影片《毀滅》中的一幕場景是:希特勒在柏林的元首地下掩體中向他的將軍們咆哮,身患帕金森症的他揮舞著雙手,責備他們是怕死鬼,是叛徒和渣滓。
但是,這部電影因為同時還塑造了希特勒人性的一面,而在德國引起了爭議。我們看到他對秘書和從愛娃﹒布勞恩手中接過巧克力生日蛋糕時所表現出來的柔情。
劇本作者伯恩﹒艾興格說,現在是我們以這種在私下場合的方式觀察希特勒的時候了:"你所看到過的當然是一些紀錄片,其中你見到的是希特勒以奇怪的姿態和奇怪的聲音歇斯底里地狂喊亂叫,諸如此類的鏡頭。但是,希特勒是個人,他不是個精神變態患者。的確,他有迷人之處,他有他溫柔的地方。這使得整個事情非常危險。因為每個人都有獸性的一方面。這就是這部電影要傳達的信息。"
這部電影還同時展現了攻打柏林時,地下掩體封閉世界的恐怖。有一個鏡頭還展示出身穿希特勒青年團制服的小男孩襲擊蘇軍坦克。
但是,是對希特勒的塑造引起了人們最大的關注。一些批評人士批評說,這部電影鼓勵觀眾對希特勒的同情。
瑞士日報的諾爾德說:"比如我們在影片中看到希特勒哭泣的一個鏡頭。但是,我認為,如果你要拍攝一個關於希特勒人生最後日子的好電影,那就不應該這麼辦。"
諾爾德接著說:"我從這裡沒有學到任何東西。我認為,重要的是拍攝關於壞人的電影時,要表現出壞人的思維方式。但是,希特勒哭泣令我對於第三帝國毀滅前最後日子到底是怎麼回事感到茫然。"
爭議充斥德國媒體
這部影片並不是德國第一部關於希特勒人生最後日子的電影。1954年和1970年代都拍攝過類似的電影。但是,卻從來沒有像這部影片那樣來塑造希特勒。
電影歷史學家科齊認為,這是最近幾年來利用前所未見的希特勒家庭錄像製作紀錄片的合乎邏輯的結果:"有一部著名的電視連續劇。這個電視劇是由愛娃﹒布勞恩和希特勒週圍的工作人員拍攝的。我認為,通過這些歷史腳注已經令人可以看到希特勒作為個人的人性方面。"
但是,當媒體開始宣傳《毀滅》這部影片時,瑞士演員甘茲說,當他扮演希特勒的時候,他曾經需要一點時間來感受一種對希特勒的同情。
數周來,有關爭議已經充斥德國的媒體。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認為,這是一種健康現象:"現在開展的辯論顯示,人們還是那麼害怕面對我們自己的歷史。我是說,我們一直都被看作是壞蛋民族的象徵。我們必須要承認歷史事實。但是,我們要把放棄歷史包袱,我們就必須瞭解它。"
影片《毀滅》中最令人難以接受的鏡頭是,瑪格達﹒戈貝爾毒殺自己的孩子。瑪格達說,在國家社會主義之後,德國永遠失去了未來。
這部電影按說應該盡可能地貼近歷史真實。希特勒在他自己的房間裡和愛娃﹒布勞恩一起自殺。《毀滅》一片雖然讓觀眾進一步瞭解了希特勒,但是,這部電影仍然有它的局限。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3660000/newsid_3664400/3664466.stm
《帝國毀滅》人性化的希特勒
雖然兩個半小時,《帝國的毀滅》(DerUntergang)是值得一看再看的電影。但是,若純粹從電影藝術的角度討論,反而小看了這部難得一見的傑作。這幾天,我流連於網絡電影資料庫(www.imdb.com)的《帝國毀滅》BBS,眾多帖子真是五花八門,有質疑扮演希特勒的演員 BrunoGanz口音是否純正,也有詢問戈培爾六個孩子的死亡真相,更有以色列有無禁止這部電影的最新消息。電影我看了兩遍(前後只相隔一天,但很不幸,都是看碟),就算再看一遍也一樣新鮮。戰爭片少有佳作,前幾年看德國的《DasBoot》與《斯大林格勒》,總算徹底更新了我的政治正確鑑賞標準,於是所有頌揚殺戮光榮、非黑即白的所謂宏篇巨構,我都事先打上一個問號。少年時代看蘇聯的《解放三部曲》,頗為震動,但是前兩年,知曉英國歷史學家安東尼‧ 比弗(AntonyBeevor)寫了《柏林:一九四五年陷落》(Berlin:TheDownfall1945)一書,講紅軍攻克柏林後,大約十萬名德國婦女被解放者強姦,我對偉大衛國戰爭毫無保留的敬意,不免再次打上一些折扣(之前的折扣,與蘇軍在中國東北的惡行等等有關)。
《帝國毀滅》講希特勒於柏林陷落、自殺身亡前十來天的經歷,電影中一個主要人物,是元首的女秘書 TraudlJunge(上前年去世)。身邊正好有關於Junge的記錄片《BlindSpot:Hitler』sSecretary》(《盲點:希特勒的秘書》),與《帝國毀滅》詳加比照,基本沒有出入。在IMDB看到一則法新社消息,另一位當年的見證人說,《帝國毀滅》中的地堡比「原裝正版」寬敞,不夠真實,我倒覺得無關大局,電影畢竟不是歷史書,有幾分誇張何妨,只要不離其宗。關於Junge的記錄片,《帝國毀滅》的首尾均有片段援引,她談到年少無知茫然於猶太人的慘境云云,足見導演的立場,並非篡改歷史同情納粹,而是客觀公正還原歷史。畢竟,希特勒也好戈培爾也好,他們都是人,有七情六慾,有喜怒哀樂,絕非張牙舞爪的惡魔,他們所謂的偉大理想,帶給億萬人無窮災難,自是鐵證如山,但不能因為這樣,就盡情醜化。戰爭期間的宣傳,當然無可置疑,而時過境遷,負責任的藝術家,需要站在新的高度來再現歷史,哪怕他表現的東西,與勝利者說一不二的立場有所扞格。
二、
《帝國毀滅》真實再現了希特勒最後的日子,電影中絕望無助的氣氛,足以讓人窒息。根據Junge的回憶,元首對女性的態度向來和藹可親,他是素食者,喜愛動物,每次撫摸過愛犬都要洗手。電影中的希特勒,正是一位如此人性的角色。當然他暴虐「超人」的一面,也有充分展示,譬如當時的柏林,已是一座危城,但元首視數百萬平民為草芥,堅持焦土抵抗,還說那是德國人民應得的命運,也讓觀者震悚。眾叛親離、日暮途窮的希特勒,頗有幾分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的影子,把扭轉戰局的希望,寄托於不切實際的幻覺,就差沒有念叨皇上帝的天兵天將必將下凡來拯救第三帝國了。世界末日的冷酷異境,彷彿吸食白粉上頭,讓人罔顧現實正在走向絕滅。希特勒的情人愛娃‧布勞恩,率領地堡中一眾男女返回地面跳舞狂歡,窗外是紅軍的大炮轟鳴,窗內是世紀末的衣香鬢影。愛娃等人乘著炮擊間隙,走出地堡散步,Junge回憶說那是春天了,地上有怒放的水仙。天地不仁,一如既往,但是人間的悲劇還沒有結束。
雖是出神入化的元首(據說BrunoGanz模仿元首談話的語音已臻亂真)、戎裝的帝國軍人與慘烈的戰鬥主宰這部電影,《帝國毀滅》的成功,卻離不開幾位女演員的出色演繹。 JulianeKohler飾演的愛娃,每每出場都叫人眼前一亮。她與元首同生死的決絕,坦白說來,的確讓我動容。電影中那一幕,她拒絕撤離,當眾親吻元首,是向絕望的希特勒獻上的最後忠誠。其實不管甚麼樣的人,走投無路的時候,有紅顏知己與你同命運,終究都是福氣。希特勒與愛娃死後,帝國宣傳部長戈培爾夫婦毒死六個孩子,然後雙雙自戕。電影中予人印象深刻的,卻是Corinna Harforch扮演的戈培爾夫人Magda,她將角色的鎮定、柔情、冷酷與絕望表演得不著痕跡,那一段毒殺子女的場景,相信所有觀眾都不會忘記。毒死孩子們以後,Magda在門外無力蹲下,隨後走到桌前坐下,開始玩起紙牌,她的眼中沒有淚水,她的面部沒有表情,然而那種大難將臨的神色,我永遠也會記得。至於Alexandra MariaLara出演的元首女秘書 TraudlJunge,也是恰如其分,並未事後諸葛亮一般,拔高人物的思想境界,而是表現出當時的她對元首敬畏有之的感情,猶記Junge的回憶,她那時對希特勒的感覺,彷彿對待父親一般。
三、
津津樂道於《帝國毀滅》的場景及八卦,並非要為納粹鳴冤。二次大戰是人類最慘烈的戰事,交戰雙方都有巨大傷亡,除了戰場上屍橫遍野的殺戮,若論平民的死傷,中國有南京大屠殺,日本有東京大轟炸與廣島長崎的原爆,蘇聯有因為列寧格勒圍城而導致的大量平民凍餓至死,德國則有盟軍大轟炸造成的德累斯頓慘案。無論站在任何立場看,都是人間地獄,都值得所有人紀念。今天看來,戰爭的始作俑者,無疑是夢想建立無遠弗屆人間天堂的國家社會主義德國與軍國主義日本。但歷史(包括以歷史為題材的藝術)需要的不僅僅是道德判斷或是僅憑意氣用事,還需要客觀公允的態度,把事情的原貌儘可能還原,讓後人看到勝利者也曾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行,失敗者雖然邪惡,但並非簡單一句魔鬼就可概括。《帝國毀滅》讓觀眾看到鮮為人知的希特勒,正是對歷史負責的表現。同樣,英國歷史學家安東尼‧比弗有關柏林陷落的著作縱然引起爭議,但依然展現出正視歷史應有的態度。
看《帝國毀滅》,筆者不禁想起最近正在讀的一本書,由中日戰爭期間汪精衛政府的過來人金雄白撰寫的《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這本書寫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香江,對汪精衛「和平運動」的始末,有較為詳盡的敘述。作者的觀點,或許有美化與捍衛「漢奸」之嫌疑,但書中的史實,卻是值得讀者留意的。以前讀美籍華人學者徐中約教授的史學名著《中國近代史》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在分析汪政權與日人合作的原因時,書中曾說:「人們或許會推測,汪精衛在失敗主義和對蔣的嫉妒之驅動下,決定充當兇殘的日本征服者與無助的中國百姓之間的緩衝物。」而讀了《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對於這段早成定論、幾乎不容置疑的歷史,理性的讀者,自然能夠得出不大一樣的結論,而且未必就等於顛倒是非與黑白,反而是力圖接近歷史的真實,以史為鑒,就像這部必將留名影史的《帝國毀滅》。而說起來,我真是羨慕與佩服德國人,因為,我們甚麼時候能有一部這樣的電影呢?
http://tw.epochtimes.com/bt/5/5/30/n937966.htm
德國首映諷刺喜劇片《我的元首》 惡搞希特勒
新華網柏林07年1月11日專電(記者金晶)一個鼻子翹起、眼袋厚重的中年男子洗澡時不停地玩弄一艘塑料玩具戰艦;他挺著凸起的肚子在鏡子前不厭其煩地自我欣賞,還不時故意發出怪聲;電話鈴響了,他拿起電話親切地說:“對,我就是希特勒……”
這是11日在德國首映的諷刺喜劇片《我的元首:真正最真實的希特勒》(以下簡稱《我的元首》)中的鏡頭。該片爲審視希特勒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
該片導演、長期居住柏林的瑞士籍猶太人達尼?利維在接受采訪時說:“關于大屠殺和納粹,我認爲應采用新的方式來表現曆史,而不局限于傳統的現實主義風格,因爲那些壓抑的圖片已讓人疲憊,而我們似乎也沒從中學到更多的東西。”
影片講述的故事發生于1944年底二戰即將結束前。柏林在盟軍空襲下只剩下一片廢墟。按計劃,希特勒當在1945年新年之際發表蠱惑人心的演講,給追隨者打氣。然而希特勒極度沮喪,似已無能爲力。情急之時,宣傳部長戈培爾突然想起了曾教授希特勒演講技巧的德國演員阿道夫?格林鮑姆,決定讓他再度進行指導。
身在集中營的猶太人格林鮑姆接受了命令,計劃伺機刺殺希特勒。幾次努力失敗後,格林鮑姆開始對希特勒進行侮辱性的訓練。他讓希特勒在地上爬,還學狗叫。
影片在希特勒演講前“梳妝打扮”之際達到高潮。理發師意外剃掉了希特勒的半邊胡子,這個獨裁者暴怒,瘋狂咆哮到失聲。威逼下的格林鮑姆和希特勒演了一出“雙簧”。但躲在一旁模仿希特勒聲音的格林鮑姆在演講時脫離講稿,于是揮舞納粹旗幟的上萬追隨者聽到他們的“元首”承認:“我尿床,我不能勃起,我吸毒……”
這部惡搞希特勒的影片再度激發了德國對于如何審視納粹曆史的思考。如今的德國人已可以突破許多曆史的禁忌。2004年講述希特勒最後時刻的影片《帝國的毀滅》第一次從人性的角度表現了這個一直被視爲“魔鬼”的獨裁者。
猶太人對表現納粹曆史的藝術方法似乎也更寬容了。早在《我的元首》拍攝期間,德國猶太人理事會中心前主席保羅?施皮格爾(現已辭世)在接受德國《圖片報》采訪時就表示,對惡搞希特勒的影片沒太大意見。他說:“導演和演員有能力在處理這個影片的時候考慮到大衆的敏感神經。”
德國《鏡報》評論說,近年來一系列關于希特勒的電影證明,這個社會需要將希特勒從神秘恐怖的“謎”變成正常的“人”,只有這樣,人們才能更好地了解曆史。這篇文章說:“剝去神秘面紗的最好辦法,就是把事物變得十分可笑。”
http://news.xinhuanet.com/ent/2007-01/13/content_5600561.htm
德國2007《拜見希特勒》
導演:丹尼雷維 Dani Levy
主演: 烏爾裏希?穆埃Ulrich Mühe , 赫爾基?施楚奈德Helge Schneider
劇情:
希特勒因爲在孩子時代遭受過虐,就讓世界遭受苦難。他喜歡在浴缸裏玩耍玩具戰艦,總是尿床,性無能,沈溺在毒品裏不能自拔。希特勒常常把毒品放在大型地球儀中。
這部新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1944年年底,希特勒已經對自己失去了信心,但納粹時期的宣傳部長保羅?約瑟夫?戈培爾還不放棄任何希望。戈培爾從一個集中營裏叫來希特勒的前猶太籍表演指導阿道夫?格林巴姆,讓他打扮成這位獨裁者的樣子,到一個盛大集會上去鼓舞德國人。當瘦弱的格林巴姆進入元首府時,戈培爾對他說:“不要親自做出決定。”
納粹軍官擠滿了辦公室,舉起手臂興奮地高呼“萬歲,希特勒!”每隔幾秒就有一次舉手禮。格林巴姆殺死希特勒的計劃連續多次都以失敗告終,于是他辭去這位獨裁者表演指導的職務,最後還變成一個有點像精神病專家的人。他在一個偶然機會竟然發現一個秘密:希特勒從來都沒有博得嚴厲父親的喜歡,這一直都是他內心的一塊心病。
希特勒躺在元首辦公室的睡椅上,回想起一件使他煩惱的童年往事。他的腦海裏浮現出這樣一幕:“我的父親曾經給我一個彈弓。他擡頭看了看,並對我說‘殺死那只鴿子!’我彈出子彈,死掉的鴿子落到他的腳上。父親說‘真倒黴!’然後就憤然離開了。”這時眼淚從希特勒的臉上靜靜滑落。
影片的另一個畫面顯示,愛娃?布勞恩說“我不覺得你是元首”時,躺在她懷裏的希特勒顯得有些不安。在故事結尾中,希特勒的理發師無意中剃掉了他的一部分小胡子,使這位獨裁者火冒三丈。幾分鍾後,希特勒又不得不按捺住暴躁的脾氣去發表演講。
http://fifid.com/subject/2971469/
幕後:【德國制造的首部希特勒喜劇片】
作爲德國本土首部制作的關于希特勒的喜劇片,自2007年1月11日上映以來好評如潮。有媒體評論說,這部影片的面世說明,德國已成爲更加正常的國家,正在解決希特勒統治所産生的集體罪惡感和其他問題。當然,影片能否在德國賣座則是另一個問題。同時也有不少質疑的聲音,編劇兼導演丹尼?雷維出生在北歐國家瑞典,也是一名猶太人。由此引發了當地的猶太組織對電影的合理性提出相當大的疑問。他自己的解釋是,試圖利用喜劇向人們解釋,爲什麽德國人不再可能追隨希特勒這類人物。丹尼?雷維開創先河的做法,也喚起德國人關于制作希特勒的喜劇片。
丹尼?雷維想模仿卓別林在1940年執導的《大獨裁者》,把一些半開玩笑的幽默因素加入到故事情節中。影片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其中的格調,這也是雷維職業特征最頑固的一個弱點,有的時候他將其運用到恰到好處,例如說2004年大獲成功的電影《尋找紮克》(Alles auf Zucker!),關于德國猶太大屠殺和家庭劇情片《我是父親》(I'm the Father,2002),有的時候則不盡如人意,例如以納粹黨作爲時代背景的驚悚片《殺手老媽》(The Giraffe,1998)。因此,對于《拜見希特勒》而言,最好的事情莫過于50多年之後,德國電影工業終于鼓起勇氣開始制作一部關于希特勒的喜劇片。然而,對于《拜見希特勒》而言,最糟糕的事情也許就是揮出去的拳頭打過了頭——使得全片變得壓根就不太好笑。
【喜劇?正劇?鬧劇?】
在《拜見希特勒》中,雷維無法敲定是否該把它制作成一部故意錯誤百出的喜劇形式,還是一部傳達某種信息的喜劇加正劇片,或者是一部肆無忌憚的鬧劇。結果就是在緊湊有限的時間內,所有這三種元素糾纏在一起,使得影片看起來遠遠要比95分鍾的長度長了更多。即使是有配樂大師尼基?雷瑟的出色背景音樂,依然無法化解問題,而且交響樂似乎更加適合用在一部常規的第三帝國正劇片裏。更加糟糕的是,本土喜劇明星赫爾基?施楚奈德(Helge Schneider)擔當領銜主演,角色分配上嚴重不當。雖然他有著希特勒奧地利人滑稽的口音,雖然人物造型上與其他著名角色一起努力做到逼真,但依舊不太像是真實生活中的元首。在一部純粹的怪異喜劇片中,這點無足挂齒,只是影片因此削弱了施楚奈德的戲份,而把更多的膠片(以及更多的嚴肅)留給了一個猶太人的角色,格林巴姆,最終成爲了影片的核心和靈魂人物。
然而,影片在格林巴姆的家庭生活上花費了太多時間——如此大篇幅的嚴肅段落,結果是削弱全片的喜劇色彩而成爲一部回憶往事的常規反納粹題材的正劇片。同時情節線的一條副線,戈培爾和希姆萊密謀打擊首相、奪取帝國統治權,卻沒有得到足夠的表現。影片最大膽的地方在于保留了最後結局的懸疑,“最後一分鍾”的發展就是把格林巴姆推倒了懸崖邊上。與此同時,雷維的劇本又將它推倒了喜劇的天地,具有超現實主義色彩的喜劇,以及有更多良知的正劇。
【核心人物格林巴姆和希特勒】
在這個虛構的荒誕故事中,時間背景是1944年1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地點是德國柏林。戰敗之後,德意志帝國就如它的城市一樣被瓦解得支離破碎。希特勒(赫爾基?施楚奈德飾)整日躲在地堡裏,極端沮喪,發現自己無法向支持者再發表演說。考慮到按照計劃元首要在新年當天發表重要演說,宣傳部長戈培爾(西爾維斯特?格洛斯飾)從猶太集中營裏找來了前著名戲劇演員阿道夫?格林巴姆(烏爾裏希?穆埃飾),試圖重新激發希特勒心中燃燒的激情,讓他教希特勒演說。
影片剛開始是一些有趣的情景,格林巴姆在集中營裏被拖了出來,用淋浴沖洗幹淨然後帶到了一處遭到炸彈重創納粹黨總部。在那裏,他還得到了一塊火腿奶酪三明治。誰知,就在即將完成訓練之際,由于理發師不小心剃掉了希特勒的半邊小胡子,希特勒咆哮過度徹底失聲了。最後,格林巴姆被迫替希特勒發表演說,希特勒本人則站在臺前對口形。影片的核心段落就是在格林巴姆和希特勒之間展開的,前者被刻畫成一個無助的但又老謀深算的猶太人,而後者則被塑造爲一個極端可笑的人物。希特勒因爲毒品中毒而精神失常,喜歡在浴缸裏玩軍艦模型,還給他的狗穿上納粹軍裝,而那名猶太演員訓練希特勒時,不僅讓希特勒在地上蠕動,還讓他像狗一樣叫。最後希特勒假演說的段落更使他看上去十分荒謬,格林巴姆訓練希特勒發表演說的場景幾乎都是以歌舞表演的形式來展現的。
從整體上而言,強大的演員陣容,只是證明了自己精湛的表演與劇本本身的局限性毫無關系。烏爾裏希?穆埃和西爾維斯特?格洛斯尤爲搶眼,兩人的角色成爲支撐起整部影片的最重要人物。烏爾裏希?穆埃出演的另外一部影片《竊聽風暴》(Leben der Anderen, Das)代表德國出征2007年奧斯卡,已經入圍了最佳外語片提名。在形形色色的配角中,卡嘉?瑞曼扮演的愛娃?布勞恩只是短暫地露了一下臉,難以給觀衆留下太多印象。
花絮:
憑借《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1985)的精彩表演,獲得金球獎和奧斯卡提名的克勞斯?馬利亞?布朗道爾曾經是表演指導阿道夫?格林巴姆這一角色的人選。
影片在柏林拍攝時曾引起轟動。在2006年3月的時候,導演丹尼?雷維用一幅巨大的納粹旗裝飾柏林市中心廣場,同時請來數百名臨時演員向它揮手高呼“萬歲,希特勒!”過往的遊客和柏林市民都被這一幕嚇得目瞪口呆。
《拜見希特勒》是第一部關于希特勒的喜劇電影,于2007年1月上映,在影片中,猶太籍導演丹尼?雷維毫不留情地把希特勒描寫成一個尿床的吸毒者。
丹尼?雷維曾經在2004年執導喜劇片《尋找紮克》,用悲喜劇手法講述了德國統一後,猶太人看到的一切。
?導演丹尼?雷維認爲喜劇比悲劇更有說服力更有力度。他曾批評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在《辛德勒的名單》中對大屠殺進行了現實描寫,反而更喜歡意大利著名喜劇電影巨子羅伯托?貝尼尼拍攝1997年影片《美麗人生》的手法。這是一部悲喜劇,講述了一名猶太籍男子在集中營裏幫兒子逃生的故事。雷維表示:“貝尼尼從來不嘗試聲稱他對年代和悲劇的描寫是現實的,而是用另一種方式去表達主題。他把一個充滿詩意的故事放在集中營裏,巧妙地說明了孩子的想像是無堅不摧的。”他還說,用幻想和荒誕故事可能更容易解釋納粹時代,“戲劇比悲劇更有說服力,它表達的一些事情是用真實而嚴肅的描寫所表達不出來的。”
出演阿道夫?格林巴姆的烏爾裏希?穆埃還在另一部二戰題材的影片《竊聽風暴》(Leben der Anderen, Das,2006)中有精彩表現,該片代表德國出征2007年奧斯卡金像獎,入圍最佳外語片提名。
http://www.lanfanqie.com/Online_movie_detail_dhiiw.html
德國(2004)《暗殺希特勒》Stauffenberg
導演: ( Jo Baier )
主演:(塞巴斯蒂安?考奇 Sebastian Koch) (烏爾裏希?圖科 Ulrich Tukur) ( Hardy Krüger Jr.) (克裏斯托佛?布赫茲 Christopher Buchholz) ( Nina Kunzendorf) (斯蒂芬妮?羅卡 Stefania Rocca)
關于劇情:
施陶芬貝格上校雖然身爲高級軍官,但是他對德國納粹黨的橫行霸道,尤其對希特勒在軍事上的喪心病狂深感厭惡;他結識了軍隊中的反納粹小組成員,這些對納粹深惡痛絕的德國軍人正在密謀策劃暗殺希特勒的行動。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貝格按照計劃將裝有炸彈的手提包放到了希特勒的會議桌底下,隨後迅速離去。遺憾的是,儘管炸彈如期爆炸,但希特勒本人只是受了點輕傷,僥倖撿了條狗命。接下來的日子裡,納粹先後將斯濤芬伯格及其他同謀共計一百多人統統處死。
關于「720刺殺事件」:
1944年7月20日中午,施道芬貝格借參加臘斯登堡會議之機,將英制定時炸彈帶入會議室,但因放置炸彈的皮包被與會者勃蘭特(HeinzBrandt)無意挪位,未炸死希特勒。同時在柏林的反希特勒分子亦未按原計劃及時行動,部分成員聞知希特勒未死後倒戈,政變未遂。暗殺行動失敗後,希特勒立即展開血腥報複。施道芬貝格等四名主要參案者被槍決。德軍中一批高級將領也遭到"清理」。其中包括並沒有參與密謀的德國非洲裝甲軍最高司令隆美爾元帥,還有名噪一時的維茨勒本元帥、克魯格元帥等。因涉嫌「720事件」德國陸軍元帥隆美爾被希特勒逼迫自殺。720事件後,希特勒加強了對軍隊和國家的控制。
《刺殺大行動》(Stauffenberg,2004),2004年是德國的施陶芬貝格年,這部由德國電視一臺制作的電視電影一經推出,造成不小的轟動,並獲得多項德國電視大獎。該影片採用近似記錄片式的手法,再現了德國現代史上著名的「720」德國軍官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Claus Schenk von Stauffenberg)刺殺希特勒事件,其中揭秘當年「720」計劃中許多鮮爲人知的內情,如「炸彈皮包被移」「被刺後耳疾纏身」等細節,都是參照史學界最新研究成果來進行處理的。
http://www.imdb.cn/title/tt0388437
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 Valkyrie (2008 )
導演: 布萊恩辛格
編劇:Christopher McQuarrie
演員:湯姆克魯斯/派翠克威爾森/比爾奈伊/肯尼斯布萊納/卡莉絲范荷登
劇情簡介
本片根據二次世界大戰真人實事改編,講述1944年德國軍官刺殺希特勒的事件,《超人再起》布萊恩辛格執導。 德國飛官史陶芬柏格上校(湯姆克魯斯飾)原本是宣誓效忠希特勒的高級軍官,當他發現希特勒為鞏固強權,而開始進行大屠殺的殘酷面貌之後,便對服從長官命令與效忠國家感到相當掙扎。 因此他邀集有志之士組成一個機密小組,並以「華爾奇麗雅」(Valkyrie)作為秘密行動代號,計畫要以藏有炸彈的公事包刺殺希特勒,拯救德國以及全世界。時間分秒流逝,他的計劃是否能成功?
本片在德國許多真實事件發生地拍攝,包括歷史上著名的Bendlerblock。
片中的真實人物史陶芬伯格上校一直希望有人可以想辦法在德國甚至是整個歐洲毀滅之前,阻止希特勒的暴行。隨著時間的流逝,史陶芬伯格了解到他必須自己採取行動,於是在1942年,他自發性地試圖說服東區的高級指揮官能夠挺身推翻希特勒。 1943年,當時正在養傷的史陶芬伯格,加入了一股一直潛藏在最高權力核心中的反希特勒勢力。這些人巧妙的運用希特勒在他自己遇害時的緊急應變計畫「華爾奇麗雅行動」當作偽裝,實際上卻是藉以剷除那些當權者進而癱瘓希特勒政權。這些人計畫刺殺希特勒,並一舉推翻納粹政府。
關於卡司
在超越二十年的職業生涯中,湯姆克魯斯不論是作為一個演員、製片或是慈善家,皆有著前所未有的成就。克魯斯三度獲得奧斯卡獎提名,而他的電影在全球則有超過六十億美元的收入─這令其他演員難以望其項背。
關於劇組
從1993年在日舞影展贏得評審團大獎的《Public Access》,到賣座強片《超人再起》,布萊恩總是賦予他的得獎電影豐富的角色生命,以及鮮明的視覺風格。
關於本片角色
史陶芬伯格是個活生生的英雄,但在電影中的角色卻不好發揮。這是個令人怯步的角色,製片及導演認為湯姆克魯斯是最佳人選。
德國抵抗希特勒的簡史
二次大戰期間有個一個懸而未決的迷思,就是所有德國人都是效忠阿道夫.希特勒的納粹。這不是真的,因為在1933年希特勒首次掌權之後,有一些團體就秘密地或者公開地反對希特勒..
本片故事起源
一趟伯林之旅,讓布萊恩辛格、克里斯多福麥卡瑞以及納森亞歷山大決定將這段德國內部反希特勒的「抵抗運動」的歷史,搬上大螢幕…
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ilm.asp?action=now2&film_id=fren50985699
當行動與結果都是必然時-《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文:艾莫西
那《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究竟是部怎樣的電影呢?
基本上我是在毫無任何所知前往觀看此片,原以為這會是一部好萊塢慣式的史記電影,不過頗意外地,《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卻是部用非常直接的方式,敘述一場不容失敗的暗殺希特勒革命行動。這樣的電影其實我是很喜歡的,因為撇去過多為增加電影可看性的杜撰元素,卻反而更能聚集行動的強度,與增加事件本身背後的信念。電影開頭的那段自述性文字,史陶芬伯格在自己的日記本寫下:「我這時要救的不是德國,而是眼前的人民;我的敵人不是遠方的炮火,而是前方的希特勒。」破題展開整部電影的宗旨。原來,歷史的認知並不是後人才能明白,戰火下殘酷的事實才是前線人民最能感受到的真相。我覺得對於史實類改編的電影來說,像《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當中刻畫的力量,往往是我們這些後人透過文字記載所無法擁有的感觸。有時我常有這樣的感嘆,「真的是唯有亂世才能出真正的英雄,還是一切都只是胸襟問題?」在目前眼前充斥著大量民生問題同時,我已無法分辨這樣的念頭是一種奢侈還是不切實際?但所幸還能有像《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這樣的電影,提醒著我們,人類可以擁有的大愛與勇氣,會是多麼地不可限量!
那《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究竟是部怎樣的電影呢?
簡言之,這是一部描述二次世界大戰,一位本來是希特勒身邊受重用的上校,克勞斯謝葛拉芙馮史陶芬伯格(Claus Schenk Graf von Stauffenberg),在戰爭前線的他,其實早已看清了這場戰爭的事實。他知道,這不是一場國與國的戰爭,而是屬於希特勒自己的戰爭。他必須為了拯救整個德國與歐洲作出革命行動。而由他所主導的行動,就是以希特勒的特種護衛軍為名的「Valkyrie」。儘管德軍中,亦早已有一派與史陶芬伯格有同樣使命的祕革組織。但部分人士卻因為個人的利益,無法與史陶芬伯格有相對默契;甚至在緊要關頭無法擁有膽識與正確判斷力。一環一環的延誤,讓一場原本應該有勝算的行動,最後以失敗告終。
我覺得《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是一部極成功的真實改編電影(楨:?)。在120分鐘的電影裡,除了一開始輕點史陶芬伯格是如何在北非失去了自己的左眼與左手,以及德軍內部的革命勢力,約花了10分鐘左右時間闡述。接下來的110分鐘裡,全部都是「Valkyrie」這項行動的順敘法,根據整個行動的時間點,一分一秒地帶觀眾走進整項行動之中。沒有其他支線的累贅鋪陳,盡可能忠實呈現整起行動的連結點。電影這樣的安排,我覺得既值得嘉許,卻可能也是對票房的一大考驗(不過我直覺這電影是衝著獎項來的)。因為電影著重在行動本身,所以相對地也缺少了一般電影對觀眾的共鳴元素。但,這就是我最佩服導演Bryan Singer的地方,因為他知道這樣的一部電影是對史陶芬伯格,這個真實存在過的人的一種尊重。真實改編電影本來就應該減少杜撰的成分,而那些為增加電影可看性而植入的內容,就全看導演的拿捏問題。其中如果真要說真實改編最失敗的例子,我會說是《霍元甲》(楨:?)。因為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電影把霍元甲說的荒腔走板,空穴來風地連抄家都來了,真是莫名其妙!也無怪乎霍家後代會向電影公司提告毀謗。
真實改編電影雖然也是電影,但是又比一般電影更多了一層使命。因為這樣的電影裡面的人物,都是真實存在(過)的人,他們的故事已在這個世界上留下記憶。所以,電影的呈現必然不能背離真實太遠,不然一來會傷害與這段歷史同在的人或後代,二來也會扭曲一般大眾對於真相的認知。《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作了一個很好的示範,讓我這樣一個儘管對二次大戰沒有太多研究背景者,透過電影知道了「Valkyrie」這樣行動,以及參與這項行動中的人們。這些在世界歷史上沒有出現太多篇幅的故事,因為電影而更廣為人知,我相信這也是一種公道正義。
我極喜愛電影中,史陶芬伯格對其他人說的一句話:「行動與結果其實都是必然」。確實,所謂的英雄,最令人動容的,往往是那份「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膽量。當一切都是必然時,你是否願意挺身抵抗?這是膽識,也是胸襟。可惜如今已鮮少為人知,真正的英雄也越來越不復見。
甩開身分,你就能獲得真正自由;少了一隻眼睛,或許你更能看清楚這個世界。 《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不是一部讓你看了會有很多反應的電影;但我必須說,用120分鐘來認識一群真正的英雄,以及喚起一份已鮮少被人提起的愛國胸襟;我想,或許更符合一部改編電影的使命吧!艾莫西誠摯把《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推薦對喜歡真實改編電影的你,相信這部電影會讓你在沉澱數日之後,意外獲得更多。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我原本以為找來阿湯哥飾演史陶芬伯格這個角色會不會太過於帥氣?不過,在搜尋資料時看到了真正的史陶芬伯格照片驚覺,「天啊!這兩人真的是有超級明星臉」!在深感驚訝的同時,忽然也對於這部電影的「忠於事實」,心中敬意更是由然而生了起來…。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06&eid=v206113
《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歌劇靈感 文:藍祖蔚
音樂用得好用得巧,就能創造人心悸動的力量。
湯姆.克魯斯監製主演的電影《Valkyrie》,取了個奇特的中文片名《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在台灣影迷中引發了小小的爭議,對於「華爾奇麗雅」究竟是啥玩意,議論紛紛,電影公司甚至還得特別澄清:「華爾奇麗雅的原音一定要出現在片名中,是美商的規定,不能譯作女武神,只能音譯。」因此才有了《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的特殊譯法。
我對於「華爾奇麗雅」要不要譯作「女武神」沒有意見,我認識這個名字,是因為華格納創作過知名歌劇《女武神(Die Walkure)》,《Die Walkure》就是《The Valkyrie》,名字怎麼稱呼不是很重要的事,我只是好奇導演如何運用《女武神》歌劇的第三樂章序曲「女武神的騎行(Ride of The Valkyries)」?因為音樂太強悍了,一般電影真的很難用得上,用得好。
多數的電影在拍攝之際,都還沒有音樂的概念,音樂往往是在後製時期,才由導演或製片配加上去,所以我們常以「配樂」來形容電影音樂。但是如果在劇本寫作時即已包含了音樂的想法,甚至連曲目作品都有了,電影的「有機」生命就會變得更強烈,戲劇效果就會更鮮明。
美國名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在1979年完成的名作《現代啟示錄》,是一部越戰電影,卻也是一部反戰電影,打著戰爭旗號反戰爭,不但是電影最強有力的論述,也讓電影有了更開闊的寓言表現空間。
《現代啟示錄》中請出知名影星勞勃杜瓦飾演空中騎兵師的中校比爾,率領他的直昇機部隊,一方面護送男主角馬丁.辛沿著湄公河前進北越,另一方面則是執行歷行的掃蕩任務,要進攻北越村莊和游擊隊基地。
這場戲的特色有二,首先,空中騎兵師的座騎不再是馬,而是直昇機;其次,以往的騎兵聽著號兵號角行進,但比爾卻在直昇機上裝了擴大器與喇叭,直接用現代科技打造的音樂效果來創造攻擊氣勢。
更特別的是比爾中校選擇的攻擊音樂竟然是華格納的「女武神的騎行(Ride of The Valkyries)」,節節攀高,精神抖擻的樂音,不但激勵了美軍的士氣,透過強力的喇叭放聲,更讓在地面上耕作、讀書的北越軍民在華格納的樂聲以及美軍強大火力下飽受戰火洗禮。
心態上,這位美軍中校絕對是追求勝利,不擇手段的戰爭屠夫;手法上,更是用華美的樂章包裝屠殺行徑,增長自己英勇威風,挫殺敵人銳氣,完全達到了攻心為上的效果。但是所有的華麗歌詠與浪漫激情,卻也讓擁有強大火力的美軍落實了行徑瘋狂的劊子手罪名,因為強弱太懸殊,猖狂對上了無辜,所有的同情全都轉向了越共 及人民身上。
由於劇本中直接就註明了美軍用擴大器播放華格納音樂,以強凌弱的情節,看過《現代啟示錄》,你絕對忘不了這場「女武神的騎行」的畫面震撼,那是匪夷所思的戰爭荒誕曲,同樣也是揶揄美軍瘋狂失控的典型罪証。
距離《現代啟示錄》卅年後,「女武神的騎行」的樂音再度出現在大銀幕上,這回是湯姆.克魯斯監製主演的電影《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但是層次更複雜了。
首先,希特勒曾經說過:「除了華格納之外,我沒有其他的前行者!」希特勒也曾強調:「想要認識國家社會黨的德國,你就要先認識華格納!」就在他發動歐戰之際,希特勒也擬定了意外計畫「華爾奇麗雅行動」,就是一旦元首遭遇危難或政變,後備軍人亦能迅速動員穩定政局,「華爾奇麗雅行動」的名稱就來自歌劇《女武神》中八位女武神騎著馬從天而降要去尋找英雄的情節,Valkyrie是華格納的知名歌劇,也是希特勒的保命計畫,希特勒與華格納的緊密連結透過「華爾奇麗雅行動」,就有了最精準的互動。
希特勒想要透過「華爾奇麗雅行動」延續政權,但是希特勒手下的不滿軍官卻擔心他會讓德國滅亡,於是同樣擬定了一個「華爾奇麗雅行動」要來謀刺希特勒,發動政 變接掌政權,一個保命,一個謀殺,「華爾奇麗雅行動」成了雙面代號,電影《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就此玩弄了曖昧的雙重趣味。
「華爾奇麗雅行動」的發想人就是湯姆.克魯斯飾演的獨眼軍官史陶芬柏格上校,他負傷返家,卻不能與家人好好團聚,很快就因敵機來襲躲進了防空洞中,他的小孩原本才在唱盤上播放了「女武神的騎行」的唱片(那意味著亞利安人一直就用華格納的音樂來薰陶著他們的子女),瞬間就因敵軍投彈的震盪而跳針,但是很快又在砲彈聲中給彈回原位,唱盤繼續旋轉,樂音繼續傳送…不願子女再過著這種躲藏歲月的史陶芬柏格上校,就這樣在幽暗的防空洞裡聆聽著「女武神的騎行」的樂聲,得到了以命名為「華爾奇麗雅」的叛變行動靈感。
《現代啟示錄》用著華麗的戰爭場景來襯顯戰爭的無情宣揚,《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則是用希特勒的最愛來暗殺希特勒,所有的愛與恨都與華格納有關,都緣自華格納的「女武神的騎行」,不同世代的電影創作者在同樣這一首音樂中,展現了驚人的共鳴與共識,也同樣締造了迷人的戲劇強力。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07&eid=v20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