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0 09:43:00阿楨

《亂世情緣》

臺灣電影真是意譯的可以,繼1975年的《巴裏林登的遭遇》The Luck of Barry Lyndon意譯成《亂世兒女》,1995年的《復位》Restoration也意譯成《亂世情緣》》。

如此意譯可有影藝命名學的大學問!

少賣弄了,有大賣的學問吧!

問題是,《亂世情緣》《亂世兒女》與本列系的戰爭或歷史電影何干?

別老活在傳統的軍政史,本館所評多篇新史學《當代西方史學流派》《後現代歷史學》~等,讀過嗎?

啥新史學?《亂世情緣》《亂世兒女》與中國傳統的影視《紀曉嵐》 《宰相劉羅鍋》《四大才子》《李後主與趙匡胤》 何異?只不過「正戲」之餘的野史「戲說」罷了,那稱得上新史學?

誰理你們《影視史學》之爭,觀眾進電影院是要看《亂世情緣》的奢侈的宮廷生活,和當時浮華生活的服裝或場景之設計,當然還有愛情故事。

《亂世情緣》(Restoration)199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kJfkFge_d0&list=PL715E846AC4C0A297

《亂世情緣》由麥可霍夫曼執導,國際多名重量級影星如小勞勃道尼、休葛蘭、梅格萊恩及山姆尼爾擔綱演出。導演霍夫曼在本片企圖完整呈現十七世紀奢侈的宮廷生活,因此不管在服裝或是場景的設計上,都以重建當代浮華生活為依歸。本片於1996 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獲得了藝術指導與服裝設計二項大獎。

劇情大要:

十七世紀,英王查理二世邀請羅柏麥瑞佛,放棄了他的臨床工作而成為禦醫(十分諷刺地,因為他治好了英王的愛狗,所以奉命成為宮廷犬醫),享受榮華富貴,卻被國王要求與希波亞假結婚,後者實則為國王之情婦。國王警告他別碰她,結果在宮庭畫家費恩的計謀下,他向希波亞求歡,卻失敗,被憤怒的國王貶為平民,被迫回到好友約翰皮爾斯負責的療養院寄宿。在療養院中,他領悟治療病人的意義,並且和女精神病人凱薩琳相戀,在好友死後,帶著懷孕中的凱薩琳回到鼠疫橫行的倫敦。凱薩琳因剖婦產死去,羅柏痛下決心,以約翰皮爾為名,治療鼠疫病人,並受國王禦旨,回宮中治療希波亞。倫敦突然陷入大火,他為了搶救女兒深入險境,最後醒來時,發現自己又受英王之封,回到當日領地,並且與女兒團圓。

個人筆記:

1.醫學價值:羅柏原先是為充滿熱情的醫生,他勇敢地用手觸摸病人心臟的一幕,是當時寫照。然而,他一度被宮廷的榮華富貴給吸引,放棄醫業。只是,當他有了權力,也同時成了權力的奴隸,必須服從英王指示,與英王的情婦締結假結婚,並且因為「愛上妻子」(實在諷刺),而被流放邊疆。當他重新投入醫業,感受到愛人的價值與快樂,才明瞭權位的虛幻,才瞭解他一生的「意義」,亦即照顧病人。無疑地,好友的死,與妻子的死,是他促成他邁向偉大的動機。這在精神分析裡,是一種「利他」(altruism)的成熟心理防衛機轉。
2.精神醫療:他所在的醫院,正是療養院。他認為,「瘋狂與不幸,肇因於貧窮與自暴自棄」,他努力把精神病人當人看(而不是病),試圖瞭解他們的世界,也因而治癒了病人凱薩琳的失眠。他的治療除了建築在瞭解病人心理背景之外,他認為,「舞蹈與快樂,是解救瘋狂的鑰匙」,所以用「藝術治療」——音樂與舞蹈——治療病人。
3.心理治療:凱薩琳的失眠被其他醫生當作瞻妄症,被殘忍地放血。但羅柏仔細探問下,才知道,凱薩琳的女兒在她闔眼時溺斃,因而她不再闔眼。他給予她一個幻想(Fantasy),想像一處海上仙山,人間所有的「失落」(loss)都在那裡,包括失落的愛、失落的時光、失落的智慧。這個幻想——永恆樂園(Paradize)的幻想——填補了凱薩琳的空虛,讓她入夢、讓她痊癒了。另外,羅柏也探究她「跳步」舉止的意義,瞭解到,這是被丈夫批腿拋棄的象徵,他給她的愛情也帶著治療的力量。(但在現代,醫生和病人相戀,可能違背醫療倫理)
4.醫病關係:對於鼠疫的病人,他認為,恐懼造成死亡,希望使他們痊癒。他給予病人們邁向痊癒的信心。
http://blog.sina.com.tw/kaspar/article.php?pbgid=6123&entryid=320040

喬治二世(George II of Great Britain,1683-1760)

喬治二世是喬治一世與索菲亞?多魯西亞的獨生子,威爾士親王。1705年,與安斯巴赫的卡洛琳結婚,共有三個兒子、五個女兒。1727年,喬治一世駕崩後繼位爲英國國王、漢諾威選侯,稱喬治二世。在政治上得到英國首任首相華爾波爾的支持,爭取到多數輝格黨人和有勢力的托利黨人對其正統地位的承認。1742年,華爾波爾首相在以威爾士親王弗雷德裏克?路易斯王儲爲首的反對派的壓力下辭職,喬治二世啓用卡特裏特組閣。由于喬治二世重視漢諾威甚于英國,爲保障漢諾威領地的安全,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支持奧地利與普、法、西聯盟作戰。更放下國內政務親自上歐洲大陸,率領德意志諸侯聯軍和少量英軍跟法軍作戰,於1743年取得迪廷根戰役大捷。1744年,議會以國王爲德國利益而損害英國利益爲由,迫使卡特裏特首相辭職。1745年,詹姆斯二世的孫子、小王位覬覦者查爾斯王子在蘇格蘭登陸,並控制了蘇格蘭大部分地區。喬治二世派其子坎伯蘭公爵討伐小王位覬覦者取得勝利,小王位覬覦者被迫逃亡,在流亡中度過一生。1746年,老皮特內閣組成。1760年,因心髒病發作猝死。
喬治二世一生熱愛軍事。1743年,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的代廷根戰役中指揮與法國作戰,在失去戰馬的情況下,步行揮劍指揮戰鬥,最終以很少的代價贏得了戰鬥。他是最後一位出現在戰場上的英國國王。喬治二世很愛他的妻子卡洛琳王後,受王後的影響很大,自己不在國內時,總是由王後攝政。作爲天性熱愛音樂的德國人,喬治二世也很熱愛音樂,是德國音樂家亨德爾的贊助人。
http://baike.baidu.com/view/253532.html?tp=0_11

《亂世兒女》

在寇比力克的十三齣作品裡,除了最初三齣未成名前的電影較少人提及外,其他都是影史上眾口稱譽的經典之作(其實第二及三齣作品《殺手之吻》及《殺手》也是突破之作),唯於1975年推出的《亂世兒女》(Barry Lyndon,1975年)卻是常被人忽略的遺珠。
改篇自英國十九世紀作家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小說《The Luck of Barry Lyndon》(1844年) 的《亂世兒女》,賴恩奧尼路(Ryan O'Neal)飾演的十八世紀愛爾蘭青年Barry Lyndon,就像我們金庸小說《鹿鼎記》中的韋小寶或王晶電視劇《流氓皇帝》中的朱錦春一般,在誤打誤撞下由鄉間的貧窮青年晉身為英國貴族,先後經歷軍旅生涯(先投身英軍,後偷取軍官的信件及軍服假冒將領,被普魯士軍官識穿後被迫加入普軍,卻又因禍得福地獲取獎章)、臥底間諜(普軍要求他假裝服侍英國貴族以獲取諜報)、老千騙徒(與英國貴族設賭局騙取上流人士的金錢)、公爵夫人的丈夫(勾引公爵夫人從而進入上流貴族階層),最後卻落得愛子意外死亡、與公爵夫人大兒子決鬥時傷腿殘廢,失去一切,回歸原點。
觀眾看著Lyndon一步步的爬升,卻沒有一種像看待韋小寶般的樂觀其成的設身感覺,因寇比利克依照原著小說的旁述者觀點去講述故事,不時插入像解畫性質的旁白,既剖析了人物的心理狀況,亦像一個全知全能者般審視眾人,加上寇比力克在每一場景的開首皆運用了由Close-up拉遠至全景的手法(七十年代電影最常使用的技巧,寇比力克不避俗套地運用,處處顯示大師收放自如的自信),增加了人物對應大時代背景的一點點宿命的味道,觀眾的不投入感正好產生對Lyndon所作所為的客觀態度。
本片曾獲得多項攝影方面的獎項,皆因寇比力克試圖將攝影機化身作十八世紀的油畫畫筆,大部份場景皆採用自然光的設計方式,無論室外的風光或室內的廳廊,都活像一幅幅立體化的油畫,反映該時代那種古雅憩靜的氛圍。其中有多場室內場景(當逃兵時在村女家中/賭局/普軍的宴會)完全放棄人手打燈,僅利用幾枚昏暗的燭光作發光點,對菲林攝影技術有所認識者,莫不嘆為觀止
http://martinlung.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743708

幕後制作
 
  《亂世兒女》自從于1975年發行之後就被冠以史詩作品的榮譽,一些庫布裏克的影迷甚至認爲該片是他作爲導演和作者的巔峰之作。從很多地方來看,它都算得上是庫布裏克最後的傑作,雖然後來的作品也不凡睿智,但遠遠無法和《亂世兒女》、《奇愛博士》、《2001年漫遊太空》以及《發條橙》相提並論。在幾乎所有影片中,斯坦利?庫布裏克的態度都遊移在嘲諷和寓言之間。這是一個喜歡故弄玄虛和自作聰明的家夥,從不憚于展示自己的惡意。只不過《巴裏?林登》不太像是那種一開始或者一直以來就能受人關注的電影,更多時候還需要有觀衆去發掘它。
  庫布裏克創作本片的劇本時,主要是根據英國著名小說家威廉?梅克匹斯?薩克雷小說《巴裏?林登的遭遇》重新發表的《The Luck of Barry Lyndon》,講述了1844年歐洲一個傳奇人物的經曆,出身微寒的愛爾蘭人最終奮鬥成爲英式貴族。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寫作手法,用George Savage FitzBoodle的筆名編輯發行。薩克雷根據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創作了這部小說,愛爾蘭人安東尼?羅賓森?斯東尼娶了(但又很快離婚)斯特拉斯摩爾伯爵夫人瑪麗?埃莉諾?鮑斯,要知道斯特拉斯摩爾家族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祖先之一。
  華納兄弟答應出資拍攝這部電影,提出的條件就是斯坦利?庫布裏克必須選一位票房成績進入Top10的男明星擔任主角,瑞恩?奧尼爾在1973年,憑借電影《愛情故事》(Love Story)這部最佳票房影片之一成爲當年的票房亞軍(根據美國最具權威的The Quigley Poll市場調查,第一名爲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然而十分有趣的是,這是瑞恩唯一一次進入top10。其余第三至第十名依次分別是史蒂夫?麥奎因、伯特?雷諾茲、羅伯特?雷德福、芭芭拉?史翠珊、保羅?紐曼、查爾斯?布朗森、約翰?韋恩和馬龍?白蘭度。
  在這其中能夠讓庫布裏克考慮試鏡的演員只有奧尼爾和雷德福,其他演員要麽年紀太大要麽不適合這個角色。奧尼爾和雷德福都是愛爾蘭人,兩個人都具有票房號召力,雖然1973年時32歲的奧尼爾要比雷德福小五歲但他們扮演這個角色的年紀也恰到好處。只不過當時奧尼爾的名氣要更大一些,由于《愛情故事》已經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提名,但庫布裏克還是更傾向于讓雷德福出演,在他的婉言謝絕之後才有奧尼爾的試鏡。此後雷德福在大銀幕上的光芒始終要蓋過奧尼爾,同年出演了《騙中騙》(The Sting 1973)和《往日情懷》(The Way We Were 1973)大獲全勝,穩居1974年年度票房榜冠軍的位子。自1973年之後,奧尼爾就掉出了票房十佳的陣營,而他在1973年的露臉正是應驗了好萊塢對于演員而言就是票房至上的最高法則。 
 
 影片簡評
 
  電影上映之後,獲得了美國影評人協會的高度評價,稱《巴裏林登》是最佳電影,而庫布裏克再次被肯定爲最佳導演。影片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最佳藝術指導和最佳配樂獎。影片頗具史詩風範,構圖和攝影非常講究,服裝和布景一絲不苟,而音樂的使用更是大膽創新,獨具一格。吳宇森擅長的用鴿子飛舞跟暴力形成反差的處理方法便可追溯到本片。影壇奇才斯坦利?庫伯力克以近乎完美的電影技朮,將一個十八世紀的歐洲傳奇人物故事搬上銀幕。每個鏡頭都優雅得像幅古典油畫,結局更有一種曆盡人世滄桑的悲涼之感。全片長三小時,分上下兩卷,喜歡文藝片的觀衆不可錯過。…… 
http://ent.sina.com.cn/m/f/barrylndon/index.html

《亂世兒女》

巴裏林登是英國19世紀著名作家威廉.馬克佩斯.薩克雷的小說《巴裏.林登的回憶》中的人物。
1975 年,由斯坦利?庫布裏克執導的《巴裏.林登》(Barry Lyndon,又譯《亂世兒女》)就是根據該小說改編的史詩巨片。
這部小說講述了18世紀一個年輕愛爾蘭人命運升降沈浮的故事。導演如同繪畫那樣進行鏡頭設計,完美再現了18 世紀愛爾蘭的風土人情與原作的敘事風格。獲1975年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劇本改編 等6項提名,最後獲得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最佳音樂4項獎,並獲1975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導演和最佳攝影獎。(英國霍克/佩裏格林影片公司出品,彩色,187分鍾,編劇:斯坦利.庫布裏克,主要演員:瑞安.奧尼爾飾巴裏.林登,馬裏薩.貝倫森飾 林登夫人,帕特裏克.馬吉飾巴利巴裏騎士,哈代.克魯格飾波茨多夫上尉)

劇情簡介

愛爾蘭青年雷德蒙?巴裏因父親去世,不得不與母親投靠舅舅。不久英法爆發戰爭,原來與巴裏有染的表妹愛上了招兵的上尉,巴裏與上尉決鬥,槍擊了上尉。他爲了躲避追捕,成了步兵團的新兵。在部隊裏他從一名參與當時決鬥的軍人那裏得知原來上尉並未死,因爲舅舅一家爲了攀親,在手槍上做了手腳,如今表妹和上尉早已成親。軍隊中死傷甚多,巴裏心生厭倦,冒充軍官混進普魯士盟軍部隊,但被識破,不得不加入普軍。因在戰鬥中救了主帥而受器重,被派調查一個愛爾蘭騎士是否是間諜。巴裏和騎士一見投緣,借機離開普魯士到法國經營賭場。巴裏決定混迹上流社會,並設法和有財産、身份的林登夫人結婚,改名巴裏?林登,用手段得到爵位。但林登夫人與前夫的兒子布林登離家出走,巴裏的親子也因意外夭折。林登夫人也企圖服毒自殺。在與布林登的決鬥中,巴裏失去一條腿。加上債務纏身,巴裏不得不以離開林登夫人爲條件換取年金維生。他曾試圖東山再起,但已失去了往日的好運。

幕後制作

《巴裏?林登》自從于1975年發行之後就被冠以史詩作品的榮譽,一些庫布裏克的影迷甚至認爲該片是他作爲導演和作者的巔峰之作。從很多地方來看,它都算得上是庫布裏克最後的傑作,雖然後來的作品也不凡睿智,但遠遠無法和《巴裏?林登》、《奇愛博士》、《2001年漫遊太空》以及《發條橙》相提並論。在幾乎所有影片中,斯坦利?庫布裏克的態度都遊移在嘲諷和寓言之間。這是一個喜歡故弄玄虛和自作聰明的家夥,從不憚于展示自己的惡意。只不過《巴裏?林登》不太像是那種一開始或者一直以來就能受人關注的電影,更多時候還需要有觀衆去發掘它。庫布裏克創作本片的劇本時,主要是根據英國著名小說家威廉?梅克匹斯?薩克雷小說《巴裏?林登的遭遇》重新發表的《The Luck of Barry Lyndon》,講述了1844年歐洲一個傳奇人物的經曆,出身微寒的愛爾蘭人最終奮鬥成爲英式貴族。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寫作手法,用George Savage FitzBoodle的筆名編輯發行。薩克雷根據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創作了這部小說,愛爾蘭人安東尼?羅賓森?斯東尼娶了(但又很快離婚)斯特拉斯摩爾伯爵夫人瑪麗?埃莉諾?鮑斯,要知道斯特拉斯摩爾家族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祖先之一。
華納兄弟答應出資拍攝這部電影,提出的條件就是斯坦利?庫布裏克必須選一位票房成績進入Top10的男明星擔任主角,瑞恩?奧尼爾在1973年,憑借電影《愛情故事》(Love Story)這部最佳票房影片之一成爲當年的票房亞軍(根據美國最具權威的The Quigley Poll市場調查,第一名爲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然而十分有趣的是,這是瑞恩唯一一次進入top10。其余第三至第十名依次分別是史蒂夫?麥奎因、伯特?雷諾茲、羅伯特?雷德福、芭芭拉?史翠珊、保羅?紐曼、查爾斯?布朗森、約翰?韋恩和馬龍?白蘭度。
在這其中能夠讓庫布裏克考慮試鏡的演員只有奧尼爾和雷德福,其他演員要麽年紀太大要麽不適合這個角色。奧尼爾和雷德福都是愛爾蘭人,兩個人都具有票房號召力,雖然1973年時32歲的奧尼爾要比雷德福小五歲但他們扮演這個角色的年紀也恰到好處。只不過當時奧尼爾的名氣要更大一些,由于《愛情故事》已經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提名,但庫布裏克還是更傾向于讓雷德福出演,在他的婉言謝絕之後才有奧尼爾的試鏡。此後雷德福在大銀幕上的光芒始終要蓋過奧尼爾,同年出演了《騙中騙》(The Sting 1973)和《往日情懷》(The Way We Were 1973)大獲全勝,穩居1974年年度票房榜冠軍的位子。自1973年之後,奧尼爾就掉出了票房十佳的陣營,而他在1973年的露臉正是應驗了好萊塢對于演員而言就是票房至上的最高法則。
電影上映之後,獲得了美國影評人協會的高度評價,稱《巴裏?林登》是最佳電影,而庫布裏克再次被肯定爲最佳導演。影片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服裝設計、最佳藝術指導和最佳配樂獎。影片頗具史詩風範,構圖和攝影非常講究,服裝和布景一絲不苟,而音樂的使用更是大膽創新,獨具一格。吳宇森擅長的用鴿子飛舞跟暴力形成反差的處理方法便可追溯到本片。影壇奇才斯坦利?庫伯力克以近乎完美的電影技術,將一個十八世紀的歐洲傳奇人物故事搬上銀幕。每個鏡頭都優雅得像幅古典油畫,結局更有一種曆盡人世滄桑的悲涼之感。全片長三小時,分上下兩卷,喜歡文藝片的觀衆不可錯過。

花絮

有傳聞說本片拍攝所采用的都是自然光線,沒有用任何的人工照明,事實上並非如此。例如在布賴恩得知自己將會擁有一匹馬的時候,場景選用的就是人工照明。然而在燭光場景中用的又都的確是自然光。
還有傳聞說這部獲得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影片中選用的服裝都是真實的古代服裝。這種說法不能說完全錯誤,其中有些古代服裝的確是服裝設計師Milena Canonero從拍賣會借過來的貨真價實的古董,但大部分服裝還是專門制作的,參考了影片所處時代背景所能看到的圖畫中的服飾。
影片制作場地從愛爾蘭轉移到英格蘭,原因是斯坦利?庫布裏克得到消息說由于他在愛爾蘭拍攝一部英國軍隊的電影,他的名字已經上了愛爾蘭共和軍的暗殺名單。
客串演出:攝影師John Alcott睡在瑞恩?奧尼爾(Ryan O'Neal)的旁邊,有兩個女孩則正在縱酒狂歡。
電影制作周期曆時兩年,300天,開始于1973年五六月份,制作過程中經過兩次重大的停頓最終預算成本追加到了一千一百萬美元,並且于1975年12月完成。
片中大部分鏡頭都很凝重,這樣拍攝是爲了創造出一種18世紀古典油畫的風格,特別是洛可可主義英國的肖像及風景畫家根茲伯羅(Gainsborough)的作品。
斯坦利?庫布裏克最初是想拍攝威廉?梅克匹斯?薩克雷最著名的小說《名利場》,但他發現根本無法在有限的三個小時電影片長裏把書中豐富詳盡的劇情講述清楚,所以才決定改成他的中篇小說《巴裏?林登的遭遇》,但並沒有像此前宣揚的那樣制作一部電視連續劇。
有一個場景是帕特裏克?馬吉表演分牌,他開始出汗,由于手掌上的汗水使他無法順利地發牌。斯坦利?庫布裏克找了一位專業的發牌師,但發現發牌師的雙手很光滑而馬吉則有一雙多毛的手。爲了不出現穿幫,馬吉不得不把毛刮乾淨,這樣在不同鏡頭切換的時候看起來還像是同一個人。
影片中表演魔術一段中坐在林登夫人左肩後面的年輕女孩,正是斯坦利?庫布裏克的親生女兒薇薇安?庫布裏克。
斯坦利?庫布裏克經常在拍攝期間播放古典音樂,目的是爲了讓演員們獲得更佳的情緒狀態。據說這種做法是他從拍攝《美國往事》C'era una volta il West (1968)的大導塞爾喬?萊翁那裏學過來的。
拍攝巴裏和布林登之間的最後一場決鬥用去了42天的時間。
出演林登夫人的馬裏莎?貝倫森後來介紹說,在拍攝燭光場景的戲時演員們不允許自由走動,原因是專門定制的鏡頭中總是有太多的影子。這也就證實了約翰?奧爾科特的說法,在這些段落裏攝影機的運動也是最小化的。
斯坦利?庫布裏克在1970年代初期的時候打電話詢問導演肯?拉塞爾有什麽地方適合他當時的電影作爲拍攝場地的,拉塞爾推薦了一些,庫布裏克就在這部電影中用到了這些地方。多年之後,拉塞爾提及此事還說道:"我真的很高興"。
電影中有一小部分德語和法語對白,在發行的DVD裏如果你選擇的是英語字幕,這些對白也都配上英語字幕,但在標准的電影膠片上這些是沒有任何字幕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1691007.html?tp=0_10


 

D’Artagnan 2009-10-22 00:25:10

意譯總比意淫好,
意譯滴後果是,忘了真正滴英文片名

版主回應
台譯本色

中港台驚人譯名比一比 文:火行者

兩岸三地因為風俗民情的不同,大陸有很「牛」這樣的形容詞,台灣有很「ㄅㄧㄤ\」,香港則有「猴塞雷」,平時的用語就大不同了,對同樣的原文片名,翻譯有時候真的是南轅北轍且十分具有趣味性。

◎原文片名:Borat
台灣譯名:《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
大陸譯名:《寶拉西遊記》
《寶拉西遊記》?嗯嗯,的確很有中國風味,古典小說都用上了,命名格調好像「乾隆下江南」一樣的感覺…,不過長那模樣叫他「寶拉」?寶拉聽起來很像公主的名字,怎麼能套在…穿這種V字泳裝的多毛男人身上啊?!

◎原文片名:Casino Royale
台灣譯名:《007首部曲:皇家夜總會》
香港譯名:《新鐵金剛智破皇家賭場》
關於007系列,大家要知道香港是都翻為「鐵金剛」的,這和台灣小孩認知中的「無敵鐵金剛」顯然是蠻不一樣的東西…。不過港譯也很貼心喔,因為以前也有一版Casino Royale的電影,所以還特別加上了「新」,並不是「新鐵金剛」「智破皇家賭場」,而是「新」「鐵金剛智破皇家賭場」,(上Yahoo拍賣才可以找到真正的「新鐵金剛」,不是二手的)至於台灣為何要把一間賭場譯為夜總會,這…就當作個謎吧,想幫它找理由都不知道從何找起。

◎原文片名:The Savages
台灣譯名:前譯《以父之親》,現譯《親情觸我心》
香港譯名:《沙煲兄妹日記》
大陸譯名:《薩維奇一家》
這部片子很有意思,談的是兄妹突然得接痴呆症父親回來一家人的關係,台灣先前的譯名重在父親,香港譯名重在兄妹,大陸一家人都重。

◎原文片名:Hellboy
台灣譯名:《地獄怪客》
香港譯名:《天魔特攻》
大陸譯名:《地獄男爵》
香港人好像都很喜歡特攻(《X戰警》他們叫《變種特攻》)…台灣很久以前流行過天龍特攻隊這種東西,不過近年來很少特別在攻什麼啦。台灣大陸都把地獄翻出來了,不過,人家明明是「男孩」,台灣看他長相特立就叫他怪客,大陸不知道為什麼…冠上了男爵的抬頭…又是個謎。

◎原文片名:The Incredible Hulk
台灣譯名:《無敵浩克》(綠巨人浩克2)
香港譯名:《新變形俠醫》
有…有怪醫黑傑克的感覺…不過…叫「變形」好像是身材走樣的那種變形…?

◎原文片名:Penelope
台灣譯名:《真愛之吻》
香港譯名:《豬法奇緣》
雖然女主角是有豬鼻子…不過硬是把魔法奇緣改字改成《豬法奇緣》(又沒諧音),太失禮了吧~人家不是豬,只是長得像豬而已…等級不同的。

◎原文片名:The Tuxedo
台灣譯名:《燕尾服》
香港譯名:《特務踢死兔》
特務可以接受,踢死兔是怎樣啊?Tuxedo的直譯嗎?感覺十分殘忍,已經是死兔還要踢?好像殺害小動物還鞭屍似的…

◎原文片名:101 Dalmatians
台灣譯名:《101忠狗》
香港譯名:《101斑點狗》
直譯應該是101隻大麥丁,台灣尊稱忠狗還不錯,好歹有敬意,叫斑點狗會不會太直言不諱了一點?那套用這公式,《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是不是該譯為《300個大胸肌男》?

◎原文片名:Ratatouille
台灣譯名:《料理鼠王》
香港譯名:《五星級大鼠》
大陸譯名:《美食總動員》
大陸譯名反而像是台灣喜歡用的,重點是那個五星級大鼠,可以猜想「大鼠」或許是來自「大廚」的諧音,可是…不看文字的話只覺得是麥當勞的大薯(剛好也是美食),看文字的話,可以會猜想是像《忍者龜》的師父那麼大一隻老鼠在掌廚的…科幻驚悚…電影吧?

◎原文片名:Meet the Fockers
台灣譯名:《親家路窄》
香港譯名:《非常外父生擒霍老爺》
一定要表揚一下!「生擒」這個動詞實在用得太可愛了,感覺很像南蠻王孟獲要被七擒七縱的那種「生擒」,明明就只是兩家父母聚頭嘛,還能說成這樣…

◎原文片名:Wild Hogs
台灣譯名:《荒野大飆客》
香港譯名:《暴走四壯士》
台灣譯名是從《荒野大鏢客》改來的,暴走也差不多的意思,奇妙的是那「四壯士」,壯在什麼地方啊?這德行也來騎車,看起來很壯觀嗎?騎車的技術都遜到…只能說壯士沒有撞死就不錯了…

◎原文片名:Exte
台灣譯名:《美髮屍》
大陸譯名:《恐怖爆髮》 不知道為什麼,火行者看到爆髮就差點爆笑,美髮屍還給人一種美麗的恐怖感,恐怖爆髮只讓人想到以前黑人流行那一大球的頭髮。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168&eid=v168102
2009-11-18 09:4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