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2 11:04:09阿楨

《瘋狂喬治王》

《瘋狂喬治王》的劇情果然有夠瘋狂

史實是:喬治三世的晚年飽受失明和妄想症的折磨。1810年,他最心愛的小女兒阿米莉公主去世。1811年,喬治三世舊病複發。議會通過決議,由威爾世親王喬治攝政,由王后夏洛特監護他,直到去世。

劇情卻是:喬治三世因遺傳、丟掉北美殖民地、性慾不得發洩(只忠於皇后)、尤其威爾世親王及大臣的圖謀叛逆等因素而發瘋,但被宮外郎中醫好,盛裝驅車前往議會,挫敗了叛逆。

反正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瘋狂喬治王的瘋勁好看就好了。

英國 Hallmark Home Entertainment公司《瘋狂喬治王》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 II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YpS4-5Slz8

故事發生在1788年,英王喬治三世和他所溺愛的無所事事的兒子威爾士王子的關系正在迅速惡化。同時喬治三世在他的臣民當中的聲望也每況愈下。英王的首相皮特感到憂心忡忡:一旦國王被宣布不適合繼續擔任一國之君,他的內閣的統治就會搖搖欲墜,國王的勁敵福克斯就要上臺執政,而福克斯還得到了威爾士王子的支持。現在,喬治王的脾氣越來越暴躁,他的病又犯了。三位庸醫圍著他團團轉,用盡所有辦法給國王治病:他們給他診脈,仔細...
導演尼古拉斯?海特納決心要貶毀王權的尊嚴,觀衆看到,國王的健康狀態正在惡化,他的生理機能失調。醫生們用輕瀉劑幫助他放屁通便。在過去喬治王的身體十分健壯的時候,他是一個樸實的人,喜歡別人給他起的綽號“農夫喬治”,使用的語言完全不適合在宮廷裏發表傳統的講演。奈傑爾? 霍索恩的表演不同凡響,他不是讓喬治王變成一個空虛的滑稽人物。雖然國王怒吼著、咆哮著,但他顯然是一個犧牲品,而不是暴君。本片具有真正令人信...
http://www.mtime.com/movie/29012/

喬治三世

喬治三世(英文:George III,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全名喬治?威廉?腓特烈(George William Frederick),是英國及愛爾蘭的國王,漢諾威選帝侯(後爲國王),英國漢諾威王朝的第三任君主。喬治二世的孫子,1760年即位,直到1820年去世,終年81歲。多次的精神錯亂爲他的晚年籠罩上一層烏雲。其子威爾士親王,亦即後任國王喬治四世,在國王被疾病(現普遍認爲是卟啉症)折磨導致精神錯亂而難以執政期間,于1787年至1788年及1811年2月5日至1820年1月20日兩度作爲攝政王代理國務。在他的執政期內,他的強硬立場導致了北美殖民地的最終獨立。
  喬治三世是個心地善良的人,家居生活儉樸,對家人要求很嚴格,與兒子們的關系不好。 雖然最後十年他沒有執政,但他仍是英國曆史上在位最長的國王之一。在他當政期間,經過與大革命後的法國和拿破侖的戰爭,使英國躍居首屈一指的世界強國,成爲世界工廠。
       喬治三世漫長的統治,見證了其王國與大片歐洲大陸進行的一連串軍事沖突。在他的統治初期,大不列顛在七年戰爭中擊敗法國,並使大不列顛壓倒歐洲各國,成功支配著北美洲及印度地區。不過,隨著大不列顛在美國獨立戰爭的戰敗,喬治三世在美洲失去了大量殖民地,這些殖民地的獨立最終促成美國立國。此後,喬治亞三世參與了一連串的反法戰爭,反抗拿破侖及革命後的法國,這些戰爭最後以拿破侖在1815年被擊敗而作結。
       喬治三世晚年的管治備受精神問題困擾,其精神病最初僅反覆出現,但後來卻演變成永久性的精神失常。喬治三世的病情曾令當時的醫學界大惑不解,但現今學者一般相信他所患的是噗瑳症(Porphyria)。噗瑳症是血液病的一種,能夠透過服用毒藥砒霜而引發,而根據近世研究,亦的確發現喬治三世留存後世的頭發樣本中,存有高含量的砒霜。喬治三世在1810年最後一次病發後,其太子威爾士親王喬治以攝政王身份代爲統治。喬治三世在1820年駕崩後,威爾士親王繼位,是爲喬治四世。曆史學界對喬治三世的生平研究往往猶如“萬花筒般觀點多變”(kaleidoscpoe of changing views),這很大程度是因爲受到曆來傳記作者的個人偏見所局限,以及受有限的曆史史料所影響的。
  早年生涯
喬治親王在1738年生于倫敦諾福克府,父母分別是威爾士親王腓特烈與薩克森-哥達的奧古斯塔,而喬治親王也是喬治二世的孫兒。由于喬治親王比原定的預産期早兩個月出生,因此他最初被認爲不能活得長久,並在出生同一天獲聖詹姆士的教區牧師進行施洗。在公曆1738年7月4日,牛津主教托馬斯?塞克複在諾福克府爲他進行公開施洗。他的教父母爲瑞典國王(由巴爾的摩勳爵任代理人)、薩克森-哥達公爵(由卡那封勳爵任代理人)、以及他的祖姑母普魯士女王(由已故第四代漢彌爾頓公爵之女兒夏洛特?埃德溫貴女任代理人)。
有別于初出生時的悲觀估計,喬治沒有早夭,童年的他反而擁有健康的體魄。然而,由于喬治二世與威爾士親王一直不和,所以喬治二世也沒有多理會過他的孫兒。直到1751年,威爾士親王因一次肺部受傷而突然身故,喬治親王遂成爲了王位的法定繼承人,並從亡父繼承了其中一個頭銜,是爲愛丁堡公爵。喬治二世自此也開始多關注孫兒的情況,在喬治親王成爲王位繼承人的三個星期後,喬治二世就冊封了他爲威爾士親王。到1756年春天,適值喬治的十八歲生日將至,喬治二世複賞賜他入住規模宏大的聖詹姆士宮,不過在母親及她的知己標得勳爵(後來曾任首相)勸說下,喬治親王拒絕了國王的賞賜。喬治親王的母親(當時已爲威爾士太妃)這樣做,是因爲她對其家翁並不信任,故此著意要年輕的喬治留在自己身邊。
  婚姻
在1759年,喬治曾經與裏奇蒙公爵之女兒莎拉?倫諾克斯貴女發展出親密關系,但兩人的戀情很快就在標得勳爵的勸阻下而無疾而終。喬治自己曾寫到:“我自己是爲一個偉大國家的快樂與苦難而生……因此我常要違背感情做事”,話雖如此,喬治二世曾授意要喬治迎娶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的索菲婭?卡羅琳公主,可是有關婚事卻受到喬治及其母親的強烈反對而告吹。
翌年,喬治二世在10月25日突然駕崩,喬治遂繼承祖父的王位,是爲喬治三世。同時間,爲喬治覓得合適的妻子亦變成一件愈益迫切的首要任務。在1761年9月8日,新君在聖詹姆士宮內的皇家禮拜堂迎娶了梅克倫堡-施特雷利茨的索菲婭?夏洛特女公爵爲妻,夫婦兩人在婚禮上才平生第一次見面,兩星期後,兩人就一同在1761年9月22日于西敏寺加冕。值得留意的是,喬治從沒有情婦(這和他的前兩任漢諾威裔君主和他的兒子有很大分別),而夫婦兩人也享受了真正快樂的婚姻生活。喬治與妻子共育有十五名子女,當中包括九名兒子及六名女兒。在1762年,喬治三世購入白金漢府(今白金漢宮)作爲家庭成員靜養之用。
  晚年
喬治三世的晚年極爲淒涼,飽受失明和妄想症的折磨。1810年,他最心愛的小女兒阿米莉公主去世。1811年,喬治三世舊病複發。議會通過決議,由威爾世親王喬治攝政,由王後夏洛特監護他,直到去世。
在1810年,喬治的聲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但事實上,他已經因白內障而近乎失明,同時備受風濕病的困擾,而且也開始病得非常嚴重。對喬治而言,他晚年的病是因爲其最疼愛的幼女阿米莉亞公主于1810年病故而誘發的。據阿米莉亞公主的護士記述,指喬治探望他疼愛的女兒時,“每天都是悲痛與嚎哭的場面……令人沮喪得難以形容”。喬治後來認同有通過《1811年攝政法案》的需要,這使其長子威爾士親王喬治自1811年起擔任攝政王,攝理君職,直到喬治三世在1820年駕崩爲止。到1811年年尾,喬治三世已陷入永久性精神失常的狀態,並被安排到溫莎堡過著與世隔絕的孤僻生活,直到駕崩。
喬治三世完全失常後,首相斯賓塞?珀西瓦爾在1812年被刺殺身亡,結果由利物浦勳爵接任。利物浦任內見證英國在拿破侖戰爭中取得最後勝利,而緊隨的維也納會議也使漢諾威的領土得以擴充,並由選帝侯領地升級爲王國。
與此同時,喬治的健康卻不斷惡化,一方面陷入完全失明,另方面失聰的情況也愈益明顯。喬治從不知道自己在1814年被宣告成爲漢諾威國王,也不知道自己的妻子已在1818年過身。在1819年聖誕節前後,他甚至曾持續地自言自語達58小時,在去世前的數星期也喪失了步行的能力。最後在1820年1月29日,喬治三世駕崩于溫莎堡,終年81歲。臨終時,他最喜愛的兒子約克公爵腓特烈與他一起。在喬治三世駕崩前六日,他的第四子肯特公爵愛德華?奧古斯塔亦在1月23日因病去世。喬治三世的遺體在2月15日被安葬于溫莎堡聖喬治禮拜堂內。
喬治三世身後,王位先後由他的兩名兒子,即喬治四世及威廉四世繼承。由于兩人身後都沒有在世的合法子女,所以王位由他們的侄女維多利亞繼承。維多利亞是根德公爵唯一的合法子女,遂成爲漢諾威王朝最後一位君主。
  早年統治
盡管喬治三世在登基時獲得了政壇各黨派的歡迎,但他早年的統治卻受到政局不穩的陰影所籠罩,而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國內就七年戰爭的議題上出現重大分歧所致的。喬治日益寵信及托賴于托利黨官員,使得一直在政界占主導地位的輝格黨十分不滿,甚至于譴責喬治的行徑無異于獨裁者,與查理一世如出一轍。在1762年5月,紐卡斯爾公爵的輝格黨政府遭喬治以蘇格蘭托利黨貴族標得勳爵所取代,此舉一再引起輝格黨的不滿,而標得勳爵的反對者甚至散布流言,指他與王太後過從甚密,從而慢慢在英格蘭激起反蘇格蘭的偏見情緒。在1763年,七年戰爭告終,標得勳爵即在《巴黎條約》簽訂後辭職,輝格黨遂在喬治?格倫維爾的帶領下重新執掌政府。同年後期,大不列顛政府發出了《1763年皇家公告》,制定邊界線,限制大不列顛在北美的殖民地不斷向西擴展的情況。有關公布的原意旨在迫使北美殖民者能夠與美洲原居民談判,減少因土地爭端而引發的前線戰事,從而減省浩大的軍事開支。盡管這條所謂的“公告線”沒有對早已安頓的大多數殖民者造成多大影響,但此“公告線”卻引起了邊區殖民者的強烈不滿,繼而成爲北美殖民地與大不列顛政府出現紛爭的導火線之一,也是後來美國獨立戰爭的遠因之一。另一方面,一般美洲殖民者向來只需向大不列顛政府繳納甚低的稅捐,但大不列顛卻同時要在美洲布置大批軍隊,鎮壓當地原居民的起義,以及防範法國對美洲殖民地侵略的野心,使得大不列顛在美洲的軍費開支十分沈重。爲了平衡開支,格倫維爾政府在1765年引入了《印花法案》,向大不列顛北美殖民地的每份文件開征印花稅,由于當時連報紙也征收印花稅,使得反對征稅的宣傳得以在北美廣泛流傳。與此同時,格倫維爾因試圖削弱君主特權而漸失喬治的支持,喬治曾試過遊說老皮特出閣任相,但並不成功,其後喬治曾一度患病抱恙(有意見認爲此病乃他日後精神失常的先兆),病愈後成功以羅金漢勳爵組織內閣,再行將格倫維爾罷免。
在得到皮特的幫助下,羅金漢勳爵成功撤回格倫維爾那份極度不受歡迎的《印花法案》,不過羅金漢的政府並不強勢,這使他不久就在1766年被皮特取代,而喬治更向皮特冊封爲貴族,是爲查塔姆伯爵。查塔姆勳爵與喬治三世撤回法案的行動,使他們在美洲殖民地的民望急升,紐約市的民衆爲表道謝,更在市內雙雙豎立起他們的銅像來。查塔姆勳爵在1767年因病而讓格拉夫頓公爵管治政府,但格拉夫頓公爵一直遲至1768年才正式成爲首相。他的政府未幾就在1770年垮臺,並使得托利黨重新上臺。
新任托利黨首相諾斯勳爵及其政府對美洲日益不滿大不列顛的情緒十分關注,爲了安撫美洲殖民者,他撤銷了向美洲殖民地所征收的絕大部份稅項,但卻獨留茶稅一項。茶稅對大不列顛十分重要,喬治三世甚至嘗言茶稅是大不列顛“保持(向美國殖民地征稅)權利的一種稅”,可是在1773年,波士頓有暴徒爲了反對茶稅而登上停泊于波士頓港的運茶貨船,並將茶葉傾倒入海,以作示威,史稱波士頓茶葉事件。有關事件在大不列顛引起了很大的反向,輿論對北美殖民者也出現不滿,而本身同情北美殖民者的查塔姆也支持諾斯勳爵,將有關事件定性爲“無疑具刑事性質”。諾斯勳爵在茶葉事件發生後引入多項措施以作報複,當中包括關閉波士頓港、修改麻省憲法,使當地立法機關的上院由君主委任産生,而不再由下院互選産生。這些措施進一步激起殖民者的不滿,他們甚而稱這些措施爲“不可容忍的法案”。有學者認爲,直到這個時候,喬治三世仍傾向于“以政治手段解決問題,盡管有時他對內閣所作的建議成效存有懷疑,他仍然十分聽任于內閣的建議,而僅從1763年至1775年所發生的事來看,喬治三世亦不應就引發美國革命一事負起直接責任”。
  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因大不列顛常規軍隊與殖民地民兵在1775年4月于新英格蘭發生武裝沖突而爆發。經過一年的戰鬥,大不列顛在北美的殖民地在1776年7月宣布從大不列顛國王獨立,並建立“美利堅合衆國”。而殖民地的獨立宣言也對大不列顛國王、立法機關及全體國民提出多項控訴,當中包括指責喬治“抛棄此地之政務……掠奪我海域,踐踏沿岸,焚燒城鎮,殘民以逞”等等,這些評價傳到喬治後,皆使他感到憤慨不平。在戰事中,大不列顛軍隊曾在1776年成功攻陷紐約市,但後來英方陸軍中將約翰?伯戈因在薩拉托加戰役中率兵投降,卻很大程度導致英方從加拿大反攻的大計以失敗告終。到1778年,法國(大不列顛的主要競爭對手)與新生的美國簽訂一份友好條約,使英方形勢更爲嚴峻,此時諾斯勳爵提出由查塔姆勳爵接任首相,但被喬治三世加以拒絕,並提出反建議要查塔姆勳爵入閣供職,與諾斯勳爵合作。查塔姆最終拒絕合作,不久以後在同年逝世,其時大不列顛與法國正處于戰爭狀態,到1779年更與西班牙宣戰。
盡管他的大臣並不贊同,但喬治三世仍固執地要大不列顛與美國的革命軍戰鬥到底,而部份大臣如古爾勳爵和韋茅斯勳爵等等都不願爲這場戰爭有傷尊嚴而紛紛辭職。首相諾斯勳爵與他的同僚也有同樣的意見,並曾將這些意見告知喬治,但他最後沒有跟隨辭職。喬治到後來打消了繼續增兵鎮壓美國的念頭,並表示“想留住賓夕凡尼亞是開玩笑”,又指已經沒有希望重奪新英格蘭,然而,他仍然下決心“永不承認美國獨立,又承諾永恒地以永無休止的持久戰爭懲罰他們的堅不服從”。喬治的計劃是要留住駐防于紐約、羅德島、加拿大及佛羅裏達的30,000名士兵,其余部隊則負責攻擊活躍于西印度的法國及西班牙軍隊。爲了懲罰美國人,他又計劃要破壞他們的沿海商港、炸毀他們的碼頭、劫掠與焚燒他們的沿海城鎮(如康乃狄克的新倫敦)、以及解除對印第安人的管制,讓他們襲擊殖民地邊區的平民。喬治還相信這些行動可有效地鼓動當地的保皇黨、分裂大陸會議、和“持續地使造反者感到煩擾、不安和困乏,終有一日,更將不滿和失望自然及無可避免地轉化爲懺悔和自責”,從而乞求由他重新作出管治。可是,喬治三世這些計劃卻對保皇黨及忠心的印第安人造成破壞,而一場持久的戰爭更讓法、西兩國隨時有機可乘,組織聯合艦隊,進擊不列顛群島,從而置倫敦于險境。
在1781年,英方主將康沃利斯勳爵在約克鎮之圍兵敗投降的消息傳到倫敦後,諾斯勳爵在議會的支持度急降,結果在翌年辭任首相。經諾斯勳爵勸服後,喬治三世打消了退位的念頭,而且還接受了大不列顛在北美洲落敗的事實,決定授權舉行和談。《巴黎條約》及《凡爾賽條約》兩和約在1783年獲得確認,標志著美國獨立戰爭的正式結束,這兩條條約,前者要大不列顛承認美國,而後者則要大不列顛放棄佛羅裏達與西班牙,以及容許法國人通過紐芬蘭對開的航道。在1785年,美國的約翰?亞當斯成爲首任美國駐不列顛部長,這時的喬治三世已順從于世界格局,並接受了英、美兩國的新關系,他對亞當斯說到:“我是最後一位同意(英、美)分開的,但我將是第一位去迎接美國作爲獨立政權的友誼哩”。
  憲制鬥爭
諾斯勳爵內閣在1782年垮臺後,輝格黨的羅金漢勳爵第二次上臺組閣,但在任僅數月而病故,結果喬治以謝爾本勳爵爲新首相。不過,輝格黨政要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卻拒絕在謝爾本勳爵的內閣供職,並要求英王委以波特蘭公爵爲首相。到1783年,下議院成功迫使謝爾本下野,其政府遂由福克斯-諾斯聯盟所取代。這個政府由波特蘭公爵任首相;福克斯任外相;諾斯勳爵任內務大臣,但波特蘭公爵僅是政府有名無實的首腦,實權則握于福克斯及諾斯勳爵二人手上。
喬治三世對于任命一些他不願意的人士到內閣供職感到苦惱,但波特蘭的內閣很快就在下院建立起優勢,使他不易撤換內閣。此外,喬治對于政府引入《印度草案》,計劃將印度政府的管治權力由東印度公司轉移到國會專員,也表現得非常不滿。下院通過有關草案後不久,喬治就授權坦普爾勳爵,著他通知上議院貴族,表示誰投票通過草案,誰就是他的敵人,結果草案在他的恐嚇下被上院否決。三日後,波特蘭內閣垮臺,由小威廉?皮特接任首相,而坦普爾勳爵也一同到內閣供職。在1783年12月17日,國會通過一項動議,譴責皇室在國會投票背後施加影響,形同“重大罪行”,坦普爾勳爵亦被迫辭職。坦普爾辭職後對政府造成動蕩,三個月後,政府失去國會的多數優勢而解散,可是在其後的大選中,皮特卻成功增加在國會的優勢而留任。
  威廉?皮特
對喬治三世而言,任命皮特爲首相是一個勝利,因爲這證明他可以透過自己對公衆輿論與民意的詮釋來選擇首相,無須依從下院的多數派來選定首相人選。而皮特在任首相期間,喬治支持他不少的政治目標,更史無前例地冊封不少新貴族,好讓他在上院能夠取得足夠的支持。皮特在任首相以及之後的一段時間,喬治三世在英倫的聲望甚高,公衆普遍支持他認可的太平洋探險,這使得大不列顛在1788年于澳大利亞建立新南威爾斯殖民地;到1793年,喬治三世遣往中國的特使馬嘎爾尼勳爵和副使斯當東爵士帶領使團到達北京,並謁見了清朝的乾隆帝,他們還參加了在承德避暑山莊舉辦的乾隆帝八十大壽慶典。另一方面,喬治又樂于動用自己的私人資金,大力資助皇家藝術學院等學術機構,而英倫的科學及工業也在當時得到很大的發展。英倫大衆大多都仰慕他們的國王能夠對其王後忠心不二,這亦與他前兩任的漢諾威裔君主構成很大對比。
然而,喬治三世在這時的身體卻開始每下愈況,而且還出現了精神問題。從現代的醫學角度出發,根據他的病情記錄,一般相信他患的是噗瑳症。在2005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更在喬治三世遺留後世的頭發樣本中驗出高含量的砒霜,從而估計他的噗瑳症有可能由此引發。研究人員無法追查砒霜的來源,但相信這些砒霜可能是某些藥物或化妝品的成份。喬治的噗瑳症可能曾于1765年短暫病發,到1788年夏天更發生了一次時間持久的病發。喬治在1788年的那次病發初期,他尚可以神志正常地在9月25日宣布國會休會,可是此後他的病情卻急轉直下,到同年11月的時候,他的精神已經嚴重錯亂,有時甚至連續數小時不停自言自語。當時喬治的診治醫生都無法解釋他的病情,而坊間更漸漸流傳有關他精神失常的流言蜚語,有人更訛稱喬治三世把大樹誤認爲普魯士國王,而且還與大樹握手如儀。當國會在11月複會時,喬治未能如常在國會開幕大典發表禦座致辭。按照慣例,君主未先致辭,國會就不可複會辯論,惟當年國會在喬治未有致辭的情況下,就逕自複會,並就是否需要攝政王一事展開辯論。
喬治失常以後,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與皮特立即就政府的管治問題展開爭吵。雖然兩黨都同意由喬治三世的長子兼法定繼承人威爾士親王擔任攝政最爲合理,但兩黨卻就攝政的法理基礎出現重大分歧。福克斯認爲威爾士親王絕對有權利爲其有病的父王代行權力,但皮特卻反駁攝政人選需先由國會提名。除此以外,由于國會未有經禦座致辭就逕自複會,以致國會的認受性也成爲一大疑問,使有關攝政的辯論遭到一再拖延。根據過往慣例,國王一旦未能出席國會開幕大典,他可以透過《制誥》委任首長專員代行,而有關《制誥》必需要有國璽加蓋,才具有法律效力。爲解決國會認受性的問題,皮特透過法律上的假設,建議負責托管國璽的大法官無需請示喬治三世,而自行將國璽蓋于《制誥》。盡管大法官的行動可能屬于不法行爲,但《制誥》只要被蓋上國璽,就必定具有法律效力。喬治三世的次子約克公爵腓特烈親王曾就此責難皮特的建議爲“違憲及非法”,但國會專員仍照舊按建議被委任,國會也在1789年2月正式複會。國會複會後,政府立即引入《攝政草案》,當中授權以威爾士親王爲攝政王,但同時又對攝政王的權力加以諸多限制。《攝政草案》在同月獲下議院通過,但草案在提交上議院表決前夕,喬治三世的主診醫生法蘭西斯?韋利斯及時把他治愈,從而使《攝政草案》作罷。喬治病愈後,他確認了國璽的動用與首長專員的委任屬合法有效的行動,並重新投入管控國家。
  拿破侖戰爭
喬治三世病愈後,他與首相皮特的支持度不斷上升,相反,福克斯與威爾士親王的支持度卻隨之下降。在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並使法國王室被推翻,使不少不列顛的地主士紳都感到非常憂心。到1793年,法國更對大不列顛宣戰,喬治遂容許皮特提高稅率、擴充軍隊,以及臨時在戰時終止“人身保護令”的權利。大不列顛最初與奧地利、普魯士及西班牙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但同盟很快就因爲普魯士與西班牙私下與法國媾和而在1795年破裂。大不列顛、奧地利、俄國及鄂圖曼帝國在1799年又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盟在1800年被擊潰後,就只剩下大不列顛繼續與法蘭西第一共和的第一執政拿破侖作戰。
在1800年5月15日,喬治在特魯裏劇院遭一名患上宗教妄想症的男子詹姆士?哈德菲德意圖行弑,但並不成功。在此以前,他亦曾在1786年及1790年先後兩次被精神失常的人士行刺,但都以事敗告終。喬治常對這些精神失常的刺客予以諒解,對其支持度有正面的影響。在拿破侖戰爭期間也曾有較爲平靜的時候,這好讓首相皮特能夠花精力專注于愛爾蘭問題。愛爾蘭曾在1798年發生起義,起義被鎮壓後,不列顛與愛爾蘭議會通過了《1800年聯合法案》,在1801年1月1日聯結大不列顛及愛爾蘭爲單一國家,並將國號訂爲“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喬治三世遂借此機會,放棄自愛德華三世以來,曆任英國君主所聲稱繼承的“法國國王”頭銜。在大不列顛及愛爾蘭合並之時,有人建議喬沿之頭銜應改爲“不列顛及漢諾威領地皇帝”,但喬治支持保留英國曆代君王使用“國王”頭銜的傳統,而沒有改稱“皇帝”。
作爲其愛爾蘭政策的一部份,皮特計劃在大不列顛及愛爾蘭合並後,解除一些對國內羅馬天主教教徒在法律上的限制,不過喬治三世卻指稱,解放天主教將違反他在加冕時立下捍衛新教的誓言。喬治三世曾就此表示:
世間何處有權力能使我免于遵守那誓言上的每一句話,尤其是要我捍衛新教的一句?……不、不,我寧可在歐洲俟家俟戶的乞要面包,也不可以批准這些(解放天主教的)措施。我可以放棄我的王位和權力;我可以從我的宮殿搬到農舍住;我可以把我的頭送到砧板,了結我的生命;但我不可以違反我的誓言。
面對來自國王與不列顛民衆對宗教改革政策的反對,皮特曾要脅以辭職相迫。而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喬治三世一度短暫病發,病愈後更責備這病是天主教問題迫出來的。最終在1801年3月14日,皮特不再任首相,並由下議院議長亨利?阿丁頓接任。阿丁頓任內反對天主教解放、創立周年帳目制度、廢除入息稅以及開始裁軍。在1801年10月,他與法國和解,並在1802年簽訂《亞眠和約》。
喬治本人並不相信與單憑《亞眠和約》就可與法國擁有“真正”的和平,他僅僅視和平爲“實驗”而已。未幾在1803年,兩國再度互相宣戰,但公衆輿論卻普遍不信任由首相阿丁頓帶領國家作戰,相反,公衆的目光重新投到了皮特身上。在1804年,喬治又一次受舊病影響,病愈以後,阿丁頓宣布辭職,並再度由皮特出任首相。皮特曾尋求委任福克斯到內閣供職,然而喬治三世因不滿福克斯鼓勵威爾士親王過著揮霍奢侈的生活而對他大表不滿,並且反對他加入內閣。福克斯未能入閣,使另一輝格黨領導人物格倫維爾勳爵心感不公而拒絕加入內閣。皮特上任後即專注于與奧地利、俄國及瑞典組成另一個反法同盟,但與以往的反法同盟一樣,這個第三次反法同盟隨即在1805年被瓦解。此後拿破侖更乘勝追擊,試圖率軍入侵英格蘭,不過這個計劃很快隨著法國在史上著名的特拉法加海戰中,敗于英國海軍將領納爾遜勳爵而告吹。
  【影響】
喬治三世終年81歲又239天,在位59年又96天,這兩個紀錄超越了在他以前的曆任英格蘭或不列顛君主。現今這個紀錄只曾被他的孫女維多利亞超越,而伊利沙伯二世雖然活得比喬治長,但在位時間則仍然不及。而比較喬治三世之前三任君主,即安妮女王、喬治一世及喬治二世而言,他們三人加起來的在位時間也要比喬治三世一人短。
盡管在統治初年的聲望很高,但踏入1770年代中期以後,喬治卻因革命浪潮而失去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人民的支持(相當于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的三分一人口)。從美國獨立宣言中的指控所見,喬治被指“重覆地破壞和侵奪”,以及在美洲殖民地試圖建立起“絕對暴政”,這使得美國大衆一般留下喬治三世是暴君的印象。至于在愛爾蘭,喬治也因爲大不列顛暴力鎮壓1798年叛亂等原因而名聲不佳。當代的學者一般對喬治三世的生平評價分成了兩大陣營,一方將“意見集中于其統治後期,即是他成爲全國抵抗法國計劃及力量的崇敬象征”的那段時期;而另一方則從他們“在喬治在位頭20年所經曆的痛苦黨派鬥爭中,建立起他們對喬治三世的看法,因此他們在作品中反映的,往往就是反對派的意見”。從上述後者的觀點發展,使得一些19及20世紀初的英國曆史學家如脫利衛連爵士及厄爾斯金?梅等等,都對喬治三世的生平加諸以懷有敵意的評價。但到了20世紀中期,另一些曆史學家如劉易斯?伯恩斯坦?納米爾爵士卻認爲過往對喬治的評論“過于中傷”,並專注重新對喬治與其統治作出評估。踏入20世紀後期,學者諸如巴特菲爾德、裴瑞斯、麥考潘及亨特等,都傾向以同情的角度看待喬治,並把他視作命運與疾病的受害者。而時至今日,喬治三世漫長的統治,一般被視爲君主政治權力萎縮的一個延續,以及君主慢慢轉形化身爲國家道德形象的時代。
爲紀念喬治三世及其子喬治四世,不少前英國殖民地的城鎮都被命名爲喬治鎮。在英國不少地方也豎立了喬治三世的雕像,當中以倫敦森麻實府外庭院,以及位于多塞特韋茅斯的雕像最有名。此外,紐約市亦曾豎立過一個喬治三世的鍍金騎馬雕像,但雕像後于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期間被倒毀。
喬治三世曾被諷刺作家戲稱爲“農夫喬治”,以嘲笑他喜愛處理單調平凡的瑣事多于政治。但久而久之,這個稱號漸被用來形容他樸實無華與節儉的性格,融爲了大衆的一份子,使他與其浮誇的長子構成明顯對比。喬治三世本人十分喜愛農業,在他的鼓勵下,使英國農業革命在其治下步入高潮,也令鄉間人口史無前例地上升,爲日後緊接著的工業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http://baike.baidu.com/view/253516.html?tp=0_11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 The King's Speech  (2011)

導演: 湯姆霍伯 
編劇: 大衛席德勒 
演員: 柯林佛斯 海倫娜波漢卡特 傑佛瑞洛許 邁可坎邦 蓋皮爾斯
  劇情簡介
本片獲得2011年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由曾獲艾美獎最佳導演的歷史劇名導湯姆霍伯執導,柯林佛斯、傑佛瑞洛許和海倫娜波漢卡特主演。
英國國王艾德華八世(蓋皮爾斯飾)退位後,由弟弟喬治六世(柯林佛斯 飾)繼承王位。然而喬治六世自小便有嚴重的口吃,連大英帝國體育館開幕禮的致詞都無法完成,喬治六世透過自己妻子求助於一位澳洲業餘演員兼語言治療師萊諾(傑佛瑞洛許飾)來進行治療,萊諾認為口吃的人背後都有份不可跨越的恐懼,他必須找到一位朋友,放鬆自己,才可以從焦慮跳出來,在萊諾幫助下,喬治六世口吃情況逐漸改善,也和萊諾成了心靈摯交。
隨著二次大戰的爆發,曾經連幾句問候語都講不好的喬治六世,發表英國史上最觸動人心的經典演說,正式向發動戰爭者德國宣戰,鼓舞了所有英國軍民…
喬治六世1895年出生,死於1952年,他於1937年到1952年間,坐上英國國王的寶座,他曾與英國首相邱吉爾,帶領英國人走過二次世界大戰,他自己也跟英國人民一樣,參與戰爭期間的配糧困境,冒著被轟炸的危險,走過戰爭的陰霾,最後得到勝利,贏得英國人民的敬重,他在56歲因罹患肺癌而過世,他的女兒即是英國現任女王伊麗莎白女王。
  延伸閱讀
喬治六世英文演說全文
喬治六世二次大戰演說稿《王者之聲:正義宣言》

製片人給獎:王者之聲 文:藍祖蔚

就片論片,就藝術論藝術,其實是所有電影賽會應該追求的終極目標。
美國製片人工會22日宣布最高榮譽「柴努克獎(The Darryl F. Zanuck Award)」的得主名單,鋒頭極健的《社群網戰》未能勝出,反而是英國人力捧的《王者之聲:宣戰時刻》捷足先登,讓今年的奧斯卡競賽,似乎有了勢均力敵的對戰陣容,不會讓才成為時代風雲人物的臉書創辦人獨領風騷。
製片人協會年度「傑出動畫片獎」得主是《玩具總動員3》,不過,平心而論,落敗的《神偷奶爸》和《馴龍高手》都是很好看的動畫片,差別在品味,而非技藝了。
最佳紀錄片則是Lesley Chilcott的《等待超人》,沒看過電影,無法置評,只能寫下片名,等日後補強了。
製片人工會過去頒獎的21座年度大獎,共有14部作品,就是後來的奧斯卡獎得主,命中率大約七成,過去3年來,凡是獲得製片人工會最高榮譽「柴努克獎(The Darryl F. Zanuck Award)」的電影,後來都順利獲得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包括了《危機倒數 [2008] 》、《貧民百萬富翁》和《險路勿近》,大爆冷門的意外是2006年的得主《小太陽的願望》,最後輸給了《神鬼無間》。
 製片人工會的成員有4,500人,規模很大,但是有資格參加奧斯卡獎投票的會員大約只有446人,佔了美國影藝學院5,755位會員的8%而已,專家的意見固然值得重視,但因人數有限,難免最後結果會有出入。
比較有趣的一個討論觀點是,英國人全力替這部以英王喬治六世克服口吃毛病的電影《王者之聲》拉票,美國人卻有一股「反英」聲音,認為美國人一向站在英國國王的對立面(當年的美國先人不就是要脫離英國統治,才搭船渡海,遠赴新大陸開疆闢土嗎?最後為了爭取獨立,不是還要跟英國王室大打一仗嗎?),奧斯卡怎麼可能會投票支持《王者之聲》?這群反英人士振振有辭的例証還包括《黛妃與女皇》不也是只有女主角海倫米蘭封后,其他5項提名全部摃龜嗎?至於凱特布蘭琪在《伊莉莎白》演得多好,還不是7項提名,最後只有化妝得獎?
 看到這種推論邏輯,你會不會啞然失效?泛政治化的人生醜態,還真是無所不在,相對表下,製片人工會跨越政治思維,純粹就片論片的投票結果,反而彌足珍貴了。(楨:故是工會本位主義而非就就藝術論藝術!另參本館: 《當代好萊塢》)
美國製片人工會22日另外還頒發了一座特別的史丹利‧克藍馬 (Stanley Kramer Award) 獎給資深影星西恩潘。這座獎從2002才開始頒發,第一屆的得主同樣與西恩潘有緣,當年得主就是他主演的《他不笨,他是我爸爸》。
 史丹利‧克藍馬是1950和1960年代的知名導演兼製片人,拍過不少激發各界討論的社會議題,包括黑白通婚的《誰來晚餐》和《逃獄驚魂(The Defiant Ones)》(巧的是,這兩部電影的男主角都是黑人影星薛尼鮑迪),以及《紐倫堡大審》等片,西恩潘對於美國社會議題的關切一向不餘遺力,他參演的作品中更是不乏人道選擇,包括《他不笨,他是我爸爸》對心智障礙人士的縈念;《自由大道》中的同志情懷;《越過死亡線》對死刑的討論,都可以算是經典代表。善用好萊塢影星的名氣和影響力,落實在電影創作和社會關懷上,獲獎前,他還在海地協助地震災民做災後重建,所以才被認定為是史丹利‧克藍馬精神的接棒傳人,因此也成了這座獎頒發10年來,第一次個單獨個人獲獎。
人生很短,影響力有限,把自己的能量做最高級的發揮,也就不枉此生了,讀著西恩潘得獎的新聞,我相信很多朋友會有心有戚戚焉的感受。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307&eid=v307107

2011Oscar:工會意見 文:藍祖蔚

好萊塢電影工業健全,專業從業人員都有大小各種工會團體組成,一方面捍衛及爭取會員權益,一方面亦可以從專業眼光,就同業的專業成就給予肯定,奧斯卡獎就建立在各工會的專業分工基礎上,創立了信譽與指標。
 一年一度的奧斯卡尚未宣布提名名單,但是主要獎項的走勢,已然相當明顯,因為主要的從業人員職業團體都已陸續公布了他們的年度提名名單,奧斯卡的主要成員都來自職業團體的成員,怎麼選都不會超越他們的年度選單範圍。
奧斯卡獎的焦點往年多在最佳影片和演員獎項花落誰家,美國製片人工會(the Producers Guild of America)和編劇協會(the Writers Guild of America)都已選出了他們的年度優秀作品的入選名單,極俱指標意義。
製片人工會提名了十部作品來角逐象徵最高榮譽的「柴努克獎(The Darryl F. Zanuck Award)」,預計半個月之後公布的奧斯卡獎入圍名單就不出這十部影片的範疇了。
 《127小時》
《黑天鵝》
《燃燒鬥魂》
《全面啟動》
《性福拉警報》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
《社群網戰》
《竊盜城》
《玩具總動員3》
《真實的勇氣》
……………
製片人工會的年度選單走四平八穩路線,少有意外,相較之下,編劇工會著眼於劇本成就,就多了些意外火花,讓人可了些選擇可以從更多元角度來檢視一下過去這一年的好萊塢作品成就,也許最後得獎結果還是主流大片獲青睞,但是過程多了些選項,就多了關注焦點,應該也就是透過電影獎項來肯定電影工業成就的最大意義了。
製片大和編劇工會都表態之後,接下來的導演或演員工會應該就更熱鬧了,台灣的金馬獎一度也想參考奧斯卡的做法,只可惜電影職業團體的專業功能不彰,勞保與健保的會員服務做得還很不錯,想要效法奧斯卡發揮專業影響力,恐怕是目標遙遠,道路又漫長了。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304&eid=v304105

喬治六世>維基百科

喬治六世(英語:George VI,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原名艾伯特·弗雷德里克·阿瑟·喬治(Albert Frederick Arthur George Windsor),英國國王,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他是最後一位印度皇帝(1936-1947)、最後一位愛爾蘭國王(1936-1949),以及唯一一位印度自治領國王(1947-1949)。喬治六世被家人稱作「伯蒂」(Bertie),在登基前則被公眾稱為「艾伯特王子」。他是喬治五世(原為約克公爵)和瑪麗王后的次子。1920年他成為約克公爵、因弗內斯伯爵和基拉尼男爵。
當時他繼承王位的可能性看起來不大,因為他的哥哥,那個十分受歡迎且聰明的愛德華王儲在繼承順位上比他靠前。正因為這樣,艾伯特王子被允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並且在選擇妻子時能擁有更大自由。1923年他在兩次求婚被拒絕後終於與蘇格蘭貴族伊麗莎白·鮑斯-萊昂結婚。

由於他們不太可能繼承王位,夫婦倆人能夠在比較正常的環境中將他們的兩個女兒,伊麗莎白和瑪格利特撫養長大。艾伯特十分害羞,天生患有口吃。當他得知1936年繼位為愛德華八世的兄長最終決定為了婚姻問題而退位,而自己將繼承王位時,他十分不愉快。1937年5月12日他在西敏寺登基,並改名為喬治六世,這麼做一來遵從維多利亞女王的遺願,即之後所有的英國君主都不能以「艾伯特」為名,另一方面也通過使用與他父親同樣的名字來重新建立公眾對王室的信心。後來王后好不容易找到一名澳大利亞的語言治療師,成功改善了國王口吃的毛病。

兩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名望很低的王室希望能夠成為帶領國家邁向勝利的楷模,而他們確實是在二戰中保持英國人民的鬥志的重要因素。戰爭初期國王的聖誕節講話鼓舞了士氣。他還練習手槍,以便在德國陸軍入侵的情況下戰鬥保衛皇宮。1939年6月,國王伉儷成為有史以來首次訪問美國的英國君主。

戰後,國王的健康狀況迅速惡化。由於長期吸煙,喬治六世患有嚴重的肺癌。他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場合是在倫敦機場歡送出訪非洲的長女伊麗莎白。1952年2月6日,喬治六世因血栓形成在睡夢中去世,遺體安葬在溫莎城堡。
http://zh.wikipedia.org/zh-hant/%E4%B9%94%E6%B2%BB%E5%85%AD%E4%B8%96

上一篇:《亂世情緣》

下一篇:《布朗夫人》

阿楨 2022-09-09 07:10:19

女王繼承巨額財產 王室揮霍拖累 身家縮水成這數字 2022/09/09 中時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8日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堡辭世,享耆壽96歲。女王出身帝王之家,繼承王室大量財產,且繼位後一直未就遺產納稅。據悉,女王財產本來有高達70億英鎊(約2485億台幣),然近年來受到王室揮霍拖與不景氣,2021年時女王資產淨值仍達3.65億英鎊。英國王室與政府達成秘密協議,繼位後一直未就遺產納稅,得以把錢用來投資。此外,女王的主要收入來源為納稅人繳納的「君主撥款」,由英國政府支付。
由於其每年王室支出有增無減,如女王孫子哈利與孫媳梅根過去裝修房子、搭乘私人飛機,許多金錢支出都由王室甚至英國納稅人埋單。加上全球經濟不景氣,女王身家已大為縮水。
除驚人金錢外,英國王室亦擁有大量物業,包括建於1703年的白金漢宮。還有位於倫敦西郊的王室寓所溫莎堡。然具媒體統計,全球王室誰最有錢,英國女王還排不上前10名,第1名是泰國王室。
  相關新聞
女王伊莉莎白二世09-08逝世96歲,英國時代的結束。
英相特拉斯悼女王辭世 籲國人團結支持查爾斯
英國抗中鐵娘子特拉斯(Liz Truss)2022-09-05勝出首相要面臨哪些難題?(回應:還在抗中? 先自救飆破10%的通膨吧,英國被印度超越!跌至全球第六大經濟體)

阿楨 2011-03-01 11:40:00

片中含彈珠治口吃 醫界不認同2011-03-01 中國時報 張翠芬

 英國電影《王者之聲:宣戰時刻》,描述英國國王喬治六世戰勝口吃,贏得民心的感人故事,在本屆奧斯卡入圍名單中以十二項提名領先,更順利奪下最佳影片、導演、原著劇本與男主角柯林佛斯等四項大獎,成為本屆大贏家。口吃問題成為各界關注焦點,但專業醫師並不認同電影介紹口含彈珠的治療方式。專家表示,百分之五的人都有口吃的現象,但不會持續一生,幼兒的口吃大半隨著年紀增長會好轉,一般成人常是情緒緊張造成,只要多訓練呼吸,吐氣時放鬆慢慢說話即可改善。
 台中市語言治療師公會理事長曾淑芬表示,三、四歲的男生特別容易口吃,但八成長大了就會改善,此時成人千萬別過度強調,以免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變成心因性口吃,讓他們越害怕說話,家長不妨鼓勵他多接觸語文、或練習朗讀。
 至於電影中介紹口含彈珠的方式,曾淑芬並不認同,有口吃問題的人,口腔構造通常無異常,主要是節律掌握不好,至於戴耳機聽音樂,確實是一種訓練方法,它可以延後聽到自己的發聲再講話,來改善口吃。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長庚兒童心智科醫師張學岭提醒,如果口吃情況越來越嚴重,甚至影響人際互動溝通,最好在出現口吃症狀半年內就醫,不要讓自己變成「習慣」。
相關新聞
電影》王者 口吃真的治癒了嗎?
片中含彈珠治口吃 醫界不認同

版主回應
美研究口吃:基因惹禍 無關緊張2011-02-22 中國時報

 問鼎今年奧斯卡金像獎的熱門片《王者之聲:宣戰時刻》,是以自小患有口吃毛病的英王喬治六世為主角,意外讓口吃問題成為關注焦點。人們普遍認為,口吃是心理問題,因為焦慮或緊張導致結巴,一如電影中羞澀的喬治六世。但美國最新研究顯示,口吃是由於基因變異,影響大腦對聲帶肌肉的控制能力。
 這項發表於「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的最新研究顛覆傳統認知,有助於為藥物治療和基因療法鋪路,矯正受損基因,進而治癒口吃。
 美國「國家失聰暨其他溝通障礙研究院」研究員德雷納博士(Dennis Drayna)主持的研究發現,口吃者普遍出現GNPTAB、GNPTG和NAGPA三種基因變異,這些基因多半出現在負責控制聲帶肌肉的大腦區域,若不正常突變,會造成細胞死亡,導致說話機制「故障」,讓某些音發不出來,最後變成口吃。
 由於這類生理性失調常發生在孩子開始學說話的階段,因此常讓人誤把口吃和能力差或智商低劃上等號。
 基於最新研究,德雷納表示:「口吃不是一種社交功能障礙,而是實實在在的生理疾病。」
 口吃基因與兩種嚴重的新陳代謝疾病息息相關,分別是黏脂質症II型和黏脂質症III型,會造成細胞內醣類和脂肪體聚積,導致骨骼發育異常以及嚴重學習障礙。其中黏脂質症II型患者會失去說話能力。

口吃>維基百科

口吃(俗稱「結巴」、「磕巴」、「漏口」)是一種言語障礙,表現為言語流頻繁地被與正常流利的人在頻率和強度上不同、且非自願的重複(語音,音節,單詞或短語)、停頓、拖長打斷。術語「口吃」通常是與非本意的語音重複相聯繫的,但是它也包括言語前的反常猶豫或停頓(被口吃者稱為「語塞」)和某些語音的拖長(通常為元音)。口吃的許多表現不能被他人觀察到;這包括對特定音素(通常為輔音)、字和詞的恐懼,對特定情景的恐懼,焦慮,緊張,害羞和言語中「失控」的感覺。
術語「口吃」可以涵蓋從最輕微而難以察覺的障礙程度一直到最嚴重、足以阻礙大多數語言交流的障礙程度。
與發音障礙不同,口吃患者通常在發出語聲方面沒有障礙。且與失語症(Aphasia)等其它一些言語障礙不同,口吃者通常能夠正常地組織詞序、語法和語句。與人們通常想象地不同,口吃這一疾病和智力高低沒有直接關係。大多數口吃患者除了言語有障礙,身心其他各方面都可以相當健康。而且,焦慮、自信缺乏以及緊張等心理因素通常不是口吃這一疾病的導致因素,而更大程度上是這一疾病的結果。這些心理因素是口吃在一些情況下成為嚴重殘疾的主要因素。口吃者對自身口吃反應出的情緒狀態經常構成失常的最難校正的方面。
口吃患者的言語流利程度可能隨情境而變化。這和情境所造成的焦慮程度有關。比如在打電話時,一些口吃患者的病狀可能會加重。在一些特定的活動,例如唱歌、自言自語或朗讀時,一些口吃患者的病狀會顯著減輕。(有學者認為在這些特定活動中,言語發生的神經機制和其它情境中的不同。)
對於許多中度或重度口吃患者來說,該疾病是生活和事業上的一個巨大障礙。
口吃這一疾病的病理機制尚未完全探明,目前認為和遺傳,神經生理,家庭和社會多方面都有關係。
雖然現在有許多針對口吃的治療和校正方法(參見言語治療),但是尚未找到治癒口吃的有效手段。
目錄
1 發育性口吃與其它言語障礙
2 流行病學統計
3 口吃的病因和病理機制
3.1 口吃的遺傳因素
3.2 與口吃相關的神經生理異常
4 發育性口吃的發生與發展
5 口吃的癥狀和表現
5.1 口吃的核心行為、附加行為和口吃心理
5.2 流利程度
6 成人口吃的治療
6.1 流利塑造療法
6.2 口吃改變療法
6.3 抗口吃藥物
7 文化
8 患有口吃的中外名人
9 參考資料
10 相關協會與組織網站
http://zh.wikipedia.org/zh-hant/%E5%8F%A3%E5%90%83
2011-03-01 11: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