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27 06:55:38阿楨

中國崛起(一)

近一年來有關全球經濟危機的資料累積了一千五六百頁(台灣部分亦然),分成:

中國振興方案(再分:中國地方經濟,港澳粵經濟,中國就業,中國經濟成長之謎) 美國振興方案 歐盟振興方案 各國振興方案 俄羅斯經濟 中國家電下鄉 中國山寨經濟 中國股市 中國房地產 中國併購 貿易保護主義 G20vsG2 中國崛起 東協加三 國際金融新體制 雙率大戰等共18篇來貼。

另參本館:

姓資姓社 美國價值1 美國價值2 美該為股災道歉? 美國詐騙集團 美中互為人質?
啥是G8? 金磚褪色為土磚 金磚or土磚四國? 《金磚不只四國》 波灣世紀來臨? 東協加三 中國與東協 中國與印度 中國大戰略 中國海軍 中國造船 《國家海上利益論》 《海權論》 拉美向左轉 中國與非洲 中國與中亞 《強國之鑑》 《當代中國》 《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 《妖魔化中國的背後》 《中國可以說不》 《東方主義與中國威脅論》 《中國國家利益與影響》 《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 《長城與空城計》 《中國國家利益分析》 《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 《後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 《未實現的和解》 《冷戰及其遺產》 《美國分化中蘇聯盟內幕》 《美國在中國的失敗》 《美國百年排華內幕》 《美國的中國形像》
《美利堅帝國的衰落》 《美國時代的終結》 《流氓國家》 《權力與恐怖》 《霸權還是生存》 《美國的霸權泡沫》 《霸權體系與國際衝突》 《真替美國操心》 《布希的戰爭》 《美國的危機與轉機》 《美國實力的衰落》


一再超越 中國下一步怎麼走>中時09-07-26朱建陵/特稿

 近期最經常與「中國」產生聯結的字彙,是「超越」。中國與非洲的貿易額超越了美國與非洲、在拉丁美洲即將超越美國;中國GDP已經超越了德國、今年即將超越日本,至於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的時間,有說二○三五年、有說二○二七年,最樂觀的估計則是二○二○年。
 如果「超越」已經是一個可以預見的未來,差別只在時間,那麼下一個問題,應該是「超越」之後的中國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中國國際關係學者楚樹龍認為,中國不會是下一個美國,因為中國在意識形態、軍事實力、文化等方面,都沒有美國那樣的企圖。
 根據中國目前在非洲及拉丁美洲國家的實踐,確實如此。不同於美國把民主、自由、人權視為美國國家利益的一部分,要求相關國家在接受美國援助時達成某些政治要件,中國完全不理會這些問題。對此,中國自稱是一種「不干涉內政」的外交原則,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說是一種「不提問題」的外交政策。
 如果「不提問題」是一種政策,北京要的是什麼?《德國之聲》指出,主要是商業利益,尤其是非洲、拉丁美洲國家的自然資源與能源。此外,在應對透過「孔子學院」的「軟實力」擴張問題時,楚樹龍說,中國要的是一種世界多樣化、多文明之間的和諧。
 根據楚樹龍的說法,中國的崛起過程和其他國家不同,是先成大國,再發展與此大國地位相匹配的實力,因此對於中國的國際地位,中國是一個「滿足」的國家。
 也就是說,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不會是二次戰前對國家地位不滿的德國、日本,也不會是二次戰後國家利益無所不在的美國。但至於中國未來究竟會是一個如何的大國,除了排除法,還沒人畫出具體影像。

學者:中國大陸有望2018年前成為第1大經濟體
http://www.cdnews.com.tw 2009-07-24 張達智/整理

 中國大陸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王振華今天在北京發表「美元霸權與經濟危機」新書,書中指出,中國大陸有望在2018年前成為世界第1大經濟體。
 中新社報導,王振華在文章中說,如果印度和中國大陸都繼續以每年8%左右的速度成長,而美國、歐洲和日本每年成長率不足2%,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間的相對實力就會發生急劇改變。
 他預估,中國大陸的經濟總量會在2018年前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1大經濟體。到2030年,亞洲的GDP會占世界總量的53%,而美國和歐洲只佔33%。
 王振華認為,全球經濟力量向東方轉移,成為影響國際權力格局走勢的重要標誌。現存由西方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已經無法維繫,必須讓各大新興國家一起參與構造新的國際秩序。
 他進一步指出,在新興經濟體中,中國大陸的角色顯得特別突出。13億人口、巨大的內需市場、進口能力、巨大的儲蓄能力和很強的避險能力,使中國大陸不僅成為這次金融海嘯中減災避災的重要力量,而且挑戰現有體系、推動建立新的國際政治秩序的潛力也最強大。

2015前 陸將成最大製造業國家>中時09-08-04連雋偉

 中國大陸藉由低廉成本成為世界工廠,美國仍為製造業占全球比重最大國家,惟金融海嘯導致美國製造業陷入深度衰退,美國經濟觀察預測機構IHS/Global Insight預計,二○一五年之前中國大陸將在實際工業增加值方面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製造業國家。
 根據目前可獲得的最近資料,二○○七年美國占全球製造業的比重為二○%,高於中國大陸的一二%。但這一差距正迅速縮小。據美國經濟觀察預測機構IHS/Global Insight預計,二○一五年之前中國大陸將在實際工業增加值方面超過美國。以實際工業增加值為衡量標準,這可以避免累加漫長的生產過程中每個階段所創造價值從而出現的重複計算問題。

 美陷深度衰退 中國加速趕超有望

 《華爾街日報》報導,兩年前,Global Insight預計中國大陸會在二○二○年之前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製造業國家。去年該機構又將這一時間提前到二○一六年或二○一七年。近日又將此時程提前。
 Global Insight首席經濟學家貝拉維旭表示,美國製造業近期陷入深度衰退,這意味中國有望提前數年實現趕超美國的目標。美國製造業正在萎縮,裁減人員;在經濟陷入深度衰退之後,美國的製造和出口都明顯下滑。而大陸製造業則保持繼續增長。如果兩國製造商都保持興盛的話,那麼也沒有理由出現異議。

 中國製造業活動 七月份持續增長

 七月份中國製造業活動繼續較上月增長。七月份採購經理人指數小幅走高至五三.三%高於六月份及五月份統計。
 Global Insight認為,中國大陸的製造業崛起是個正常現象,甚至是一個健康的信號。他表示,正常情況下,各國經濟總會經歷從農業到製造業再到服務業的發展過程。他說,向製造業提供補貼,會使美國開倒車。
 但反對觀點則認為,美國的下滑是不正常的,必須加以逆轉以保持美國的經濟實力。他們認為,有必要對抗中國刺激低成本出口的政策,從紡織品到輪胎等各個行業全面出擊,也成為中美貿易摩擦來源。

中國大陸提前竄出頭【經濟日報╱社論 2009.08.13

中國大陸多年來經濟快速成長壯大,但其在國際的發言與其實力顯不相稱。自3月底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於G20會議前,拋出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議題後,大陸在各項國際會議不僅緊握發言權,而且有主導的意味。甚至G20會議在倫敦召開時,外界關注的目光放在中國與美國(G2)雙強會面,以及最近召開的「美中戰略暨經濟對話」,儼然G2的地位已在急速形成。顯示金融海嘯後,中國大陸已提前竄出頭。
大陸經貿實力受到國際重視日益升高,尤以美國總統歐巴馬對中國大陸的尊重與重視,最具代表性。4月1日歐巴馬前往倫敦參加G20會議前,分別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俄羅斯總統麥維德夫舉行雙邊會談,會後美俄發表一份空泛、對各項議題各自表述歧見的聯合聲明;但美中各自發表的聲明,方向與目標明確而具體;如,將布希時代的「戰略經濟對話(SED)」與「資深官員對話」,改為「美中戰略暨經濟對話」,且提高其層級,並決定今夏舉行第一回合對話。這可看做歐巴馬新政府有意強化美中關係的重要指標。
據參與歐胡會的大陸資深官員會後透露,歐巴馬在會中表示:「美中若不合作,任何全球議題都解決不了。」正遭外界質疑時,歐巴馬復於5月1日說:「中國是國際社會重要的領導者,不是具有威脅性的敵人。如果沒有中國,就不可能處理好國際問題。」7月底「美中戰略暨經濟對話」舉行,美方除由國務卿希拉蕊主持外,歐巴馬還親臨開幕式致詞,表示:「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將形塑21世紀,其重要性不亞於世界上任何雙邊關係,……兩國更應強化雙邊合作,以積極作為恢復經濟成長,……大國的權力競爭不再是零和遊戲,必須分享包括安全在內的各種進步。」歐巴馬此一舉措,殊屬罕見,凸顯其對美中關係的重視。
除美國外,其他很多國家亦表示重視與中國的關係。這些國家之所以如此,不僅看到中國大陸近年來經濟的壯大,更關注大陸未來扮演的角色。2000年大陸出口排名全球第七,2007年竄至第二,僅次德國;今年全球出口大衰退,但德國衰退程度超過大陸,估計下半年大陸出口即可能超過德國,成為第一大出口國。
再看大陸GDP,2000年時排第六,當時大家預估大陸要趕上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可能要到2030年以後,甚至要到2050年;但到2007年大陸GDP超過德國,僅次於美、日。去年本報預測,大陸GDP可能2011年趕過日本,2025年達到美國水準。但經過此波金融海嘯後,我們重新估測,大陸明(2010)年即可超過日本,達到美國GDP水準可能提前到2022年;以個別國家言,屆時中國大陸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未來十年大陸將成為全球經濟成長的動力。
由於金融海嘯的衝擊,未來十年世界經濟板塊將加速向大陸轉移,大陸與歐盟、美國三足鼎立逐漸形成。台灣是小型經濟體,自然資源貧乏,國內市場狹小,依賴出口才能維持適度的成長。面對後金融海嘯時代,台灣勢必要與一個大經濟載體密切合作,方能生存、繁榮滋長。未來全球有資格成為大經濟載體的,祇有歐盟、美國與大陸。不論從地理區位、人文習慣、資源與市場,大陸都是我們未來最好經濟合作夥伴。政府現正推動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方向正確,但還應積極與歐盟、美國、東協、日、韓簽署ECFA或類似FTA的協定,完成全球布局,在未來激烈競爭的世界市場,方不被邊緣化,且能立於不敗之地。

中國連續17年 為利用外資最多發展中國家【中央社 2009.08.13

中國大陸經濟持續發展,成為外資眼中的投資樂園,而中國也連續17年成為利用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
中新社報導,截至目前,中國累計批准設立外商投資企業超過66萬家,累計吸引外資超過8700億美元,連續17年成為利用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
報導表示,圖們江區域投資促進暨琿春日韓港俄工業園經濟技術合作洽談會11日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行,中國商務部副部長易小准致詞指出,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吸引外資年均增長20%,是國內生產毛額GDP增速的2倍多,居發展中國家第1位、世界第2位。
報導指出,當前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令全球經濟陷入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困難的境地。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危機以來,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下降 15%,跨國併購減少29%。中國吸收外資也出現1998年以來連續9個月下降。
易小准表示,為應對危機,中國政府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形成以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經濟平衡較快發展的人民幣4兆元投資計劃。這些措施已取得成效,上半年GDP增長7.1%。
易小准表示,在外資領域,中國將進一步簡化和下放外商投資審批,完善投資環境,創新吸引外資方式,提高外商投資的質量和水準。

馬建堂:今年GDP 將超越德國【經濟日報記者林庭瑤08.11.11

全球金融危機衝擊使今天秋天頗具寒意,大陸新任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目前中國大陸經濟正處於寒秋,但寒秋裡面仍有暖意。他預估,今年中國經濟成長率將超越德國,意謂著中國攀升到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大陸從改革開放30年來保持年均9.8%的高速增長,2007年國內生產毛額已經接近人民幣25兆元,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
馬建堂日前在第二屆亞太經濟與金融論壇上指出,儘管從第三季開始,中國經濟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但今年中國經濟在世界的排名肯定會超過德國。目前大陸勞動力仍十分充足,儲蓄率很高,長期來看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趨勢還會維持。
他結合最近的調研結果指出,中國經濟現在正處於寒秋,但是寒秋裏有暖意,表現在經濟結構的調整方面有很多積極的變化,這些變化剛好是多年來政策要推動的。
對於外傳「南方有五、六萬家中小企業倒閉」的說法,馬建堂表示,他最近看到的一份報告,今年以來確實有5到6萬家企業歇業,但同時新設立的企業高達7萬多家,意味著在這個過程中,新開業的企業數超過了歇業、半歇業的企業。

日本稱中國GDP將在今年或明年超過日本

中廣網北京2009年6月24日消息(記者馮雅)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17時05分報道,日本官方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稱,如果中國經濟增長超過預期、日本經濟繼續惡化,日本將結束世界經濟排名第二的位置,中國GDP將在今年或明年超過日本。

日本官方報告:中國GDP將在今年或明年超過日本

日本經濟産業省上周末發布的年度報告指出,如果中國經濟增長超過預期、日本經濟繼續惡化,日本將結束世界經濟排名第二的位置,中國GDP將在今年或明年超過日本。
日本經濟産業省在報告中承認,這是日本第一次處于正被追趕和超越的位置,並呼籲重新思考日本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和不要陷于保護主義之中。
2008年,中國和日本GDP分別爲4.4萬億美元和4.9萬億美元。即使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09年中國 GDP增速只有6.5%,中國的GDP總量將會達到4.68萬億美元,而日本09年的GDP增速IMF預測可能是-6.2%,日本的GDP總量將爲4.62萬億美元。略少于中國。
但是不少經濟學家認爲,應冷靜看待這種所謂的“中國GDP總量趕超日本”的現象,中國GDP總量雖逼近日本,但日本人均GDP高出中國近13倍。攀比GDP總量沒有什麽意義。

中國的GDP增長與當前的經濟狀況

首先,如果中國的GDP增速在二季度能達到8%,這當然是一件非常鼓舞人心的事,說明我們的經濟已經見底回升了。毫無疑問將會極大的增加大家抵抗國際金融危機的實力和信心。
但是,另外,當我們在看經濟形勢的時候,GDP也好,經濟增長也好,其實並不是那麽重要,經濟增長速度背後的東西也許有很多值得我們更加去關注。我們之所以怕經濟增長下滑,是因爲下滑會引起大量的失業。就我國來說,只有當我們的GDP 增速達到8%時,我們才能創造出基本合適的就業崗位滿足社會需求,也就是說,GDP增速達到8%這是一個底線,偏低的GDP增速將不利于我們的充分就業,過高的失業率會給社會穩定帶來一定的壓力。但是從經濟與就業的關系來講,就業的複蘇比經濟複蘇要慢很多,最長的時候它可以比經濟複蘇慢29個月。因此,我們在關注GDP的同時,要更關注就業。盡量通過投資也好,拉動內需也好,以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這也許比單純的追求GDP增速也許更有意義。
另外,從宏觀經濟學角度來講,經濟增長可以分爲投資型的增長和消費型的增長,我們看的往往是投資型的經濟增長,因爲它見效快,經濟下滑之後,一般政府都會立即采用通過政府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在短時間內,這種方式可以産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如果投資帶來的産能沒有人去消費,産能過剩對經濟增長的負面作用也不可忽視。包括國家統計局專家郭同欣昨天在他的文章裏也提到,産能過剩將直接導致部分企業開工不足,競爭加劇,産品價格下跌,最終影響企業投資意願,拖累行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回升。産能過剩還會加大行業生産經營的困難,加劇虧損企業虧損狀況,導致企業總體效益低下。所以,當前我們一方面爲GDP增速加快,經濟增長見底回升感到鼓舞,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改善經濟增長的方式,靠內需去拉動,而不是投資,更不能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外需回暖上。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090624/837173.shtml

朱民:大陸要做最大金融市場【經濟日報╱特派記者林安妮 2009.07.04

中國銀行副行長朱民表示,全球銀行業正處在「冰火兩重天」,中,美、英、日系銀行直接遭金融海嘯撞擊,但今年底,大陸銀行業資產規模預計可達人民幣80兆元(約新台幣385兆元),有機會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場。
朱民3日在北京出席「中國經濟60年論壇」時表示,國際金融危機打擊了美國、日本、英國等老牌金融中心地位,但大陸金融業卻因涉入有毒資產較輕,加上大陸宏觀經濟還算健康,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根據中行在2007年統計,全世界1,000大銀行總資產約68兆美元,全球股票市場市值是62兆美元,全球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面值是596兆美元,但隨著金融危機的去槓杆化,如果2007年是頂峰,那麼金融業的黃金時代過去了。
中行估計,在金融海嘯後,全球1,000大銀行資產將縮減15%,全球股票市值縮減30% ,金融衍生產品名義交易縮減50%,甚至全球超過三分之二以上的對沖基金都會倒閉。
朱民說,儘管全球的金融格局正隨著金融危機洗牌,不過,中資銀行的發展,還是大有可為。特別是大陸正在實施人民幣4兆元的經濟振興方案,對於銀行承作貸款、消費金融,帶來很大空間。
此外,這次危機也給大陸銀行開了一個新的空間,讓中資銀行可到海外去收購,「和十年前相比,去年流進來的FDI增長十倍,但流出去的CDI(China direct investment)卻增長了100倍」。
他預估,今年底大陸銀行業資產規模,有望達到人民幣80兆元規模,屆時很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銀行業市場。

中國外匯存底挺升 逾2兆美元>中時09-07-10李道成

 大陸經濟實力經得起考驗嗎?受全球金融海嘯衝擊,去年第四季和今年第一季,一度呈現負成長的中國大陸外匯存底,從三月分開始,在預期人民幣繼續升值,還有企業與個人結匯意願回升情況下,估計外匯存底金額已在六月底就突破了二兆美元大關。
 外匯存底的增長恢復活力,大陸金融業者透露,一方面是外資對大陸投資重拾信心,另外,大陸外貿出口快速擺脫去年第四季的陰霾,逐漸回復昔日光釆,也是外匯存底穩定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

 經濟谷底翻身 外資重拾信心

 中國證券網引述大陸金融業界人士說法指出,在外貿順差與外商直接投資(FDI),保持基本穩定的基礎上,第二季外匯存底應該是呈現逐月攀升。多家金融機構認為,六月底的外匯存底已經突破二兆美元。
 雖然受金融危機影響,第一季大陸的外匯存底只增加了七十七億美元,比起去年第一季的一五三九億美元數字,差距之大令人咋舌;然而在經濟情勢穩定下,三月的外匯存底一口氣就增多了四一七億美元,相較一、二月的低迷,讓許多人對第二季的外匯存底成長信心滿滿。
 中信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諸建芳表示,隨著經濟從谷底翻身的趨勢得到確定,部分國際資本重拾投資中國的興趣,未來幾個月,外匯存底將會隨著穩定回升。

 金融海嘯 一度拖延成長速度

 事實上,中國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副司長管濤最近也指出,當前外匯資金淨流入的同比數字仍下降,然而環比卻有所上升,外匯供過於求仍然是面臨的主要矛盾。
 瑞銀的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則認為,外匯存底的成長在去年第四季出現明顯下滑,然而到了二○○九年的一至五月就呈現反彈跡象,未來外匯存底仍將繼續累積,並且預估全年大約會新增三千億美元。
 如果按照瑞銀的預測數字推估,今年大陸的外匯存底數字,到了年底結束前,大約可以達到二.二兆美元。
 早在去年十一月,當時中國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就認為,大陸的外匯存底應該在二○○八年底就能突破二兆美元數字,然而當時忽略了金融海嘯的威力;至今延宕了半年,二兆大關目標才因為經濟回穩得以突破。

全球第二大 陸股趕過日本【工商時報09-07-17 楊泰興

 繼日本在6月時表示中國今年將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中國股市規模也正式超越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股市;主要是因為振興方案與銀行業者積極放款下,股價一路挺進,自年初至今,已大漲超過75%所致。
 根據彭博社報導,上證指數15日漲升1.4%,將中國股市的價值推升至3.21兆美元,而日股僅達3.20兆美元。正式宣告超越。暌違18個月,中國股市再次成為世界第二大股市。
 上證指數今年已經上漲了75%,是世界上表現最好的市場之一,漲幅超過日經225指數7個百分點。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股票市場,市值達到10.8兆美元。
 根據彭博社資料,中國股票市值上次超過日本是在2008年的1月4日至1月28日之間。當時的背景是上證指數在2年內翻漲3倍,並在2007年10月16日攀到空前頂峰。不過,隨後反轉直下,到2008年11月時,已跌達72%。
 隨著股價的提升,不但股市規模超越日本,中國各大公司的市值也水漲船高,凌駕於許多知名跨國企業;若以市值計算,全球10大企業現在已經有4家是中國公司。
 反觀日本市值最高的豐田汽車只能排第25名,只有世界市值最高的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的三分之一市值。
 對此,荷蘭銀行私人銀行業務經理達芙妮羅斯(Daphne Roth)評論說:「中國正處在上升步伐中,仍然處在成長期,而日本已經是一個經濟發達國家。」
 由於此波股市成長主要得益於4兆元人民幣的政府擴大內需方案以及信貸擴張的拉動。
 就以6月份為例子,中國的新增貸款就高達了1.53兆元人民幣,是去年同月的5倍,令人不免擔憂中國振興經濟的措施,是否可能會同時帶來壞帳與資產泡沫。
 巴黎國家銀行證券公司表示,中國股市主要指數的成分公司,如今股價高達獲利的33.2倍,幾乎3倍於去年11月4日的12.9倍。去年每股盈餘下降7%,今年可能仍表現「持平」。
 該公司上月以股價已高為由,將中國股市評等從「加碼」降到「中立」。

上半年商業地產銷售 大陸逾英美總和>中時09-08-26連雋偉

 大陸上半年各大城市房價齊漲,房市更是一片榮景。美國獨立調查公司Real Capital Analytics(RCA)公司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大陸商業地產銷售額達三一二億美元,一舉超越美國及英國兩大傳統商業地產市場的總和。
 主要都市房價大漲讓欲購屋置產民眾吃不消,房地產開發商成為眾矢之的。針對近期部分開發商以「保農地導致建設用地供應量不足是房價漲主因」,大陸國土資源部強調,目前並不存在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國土部門每年供應的土地開發商都建不完。
 據彭博社報導,專注於商業房地產的RCA指出,今年上半年美國及英國商業地產交易額分別為一六二億美元及一三七億美元,同期,大陸商業地產的銷售額達三一二億美元。RCA指出,大陸放寬信貸條件刺激經濟是商業地產交易額強勁的主因。這正好反應在放寬貸款條件後,刺激土地交易大增。
 大陸國家統計局報告顯示,今年一至七月份,在大陸銷售的辦公用樓數量上漲一三%,而商業用途地產銷售上漲二二%,但統計局拒絕透露更多細節。
 另外,北京中央商務區中最大發展商SOHO中國上周也表示,該公司計畫未來一兩個月內出售已購買的價值二四.五億元人民幣的寫字樓。
 今年由於拉內需保增長需求,加上土地審批程序簡化,大陸各地用地量持續增加。國土資源部耕地保護司司長、中國土地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朱留華說:「差不多(比去年)增長二○%左右,是在控制範圍內。」

大陸消費市場 將成全球三大【經濟日報╱記者林庭瑤 2009.08.22

全球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昨(21 )日發布最新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大陸經濟重點從「重工業、出口型」轉向「服務業、消費型」,預計到2020年中國個人消費將超過2.5兆美元,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消費市場。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積極消費:釋放中國的消費潛能」最新報告指出,2007年中國個人消費總額達到8,900億美元,已成為繼美國、日本、英國和德國之後的全球第五大消費市場。但是,中國的消費需求還沒有完全釋放出來,消費占GDP的比重僅為36%,只有美國的一半和歐洲、日本的三分之二。麥肯錫認為,到2025年中國內需消費市場規模將達8到15兆元人民幣,此一金額將略微超過法國一年GDP金額。
報告指出,未來十年間,中國呈現多元化發展,擴大公共部門投資、民間消費,中國市場占全球消費比重將由9%,成長到2025年11%到13%。
中國政府正採取一系列刺激消費政策,經濟發展從「重工業、出口型」轉向「服務業、消費型」。到2025年,中國個人消費占GDP的比重可望超過50%,中國經濟也將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報告參與者之一的麥肯錫上海分公司資深董事華強森認為,中國經濟若轉型成以消費者為中心,將比當前經濟發展模式更有效分配資源,創造更多工作機會,更公平分配增長效益,以及實現更迅速的增長。
他說,由於中國對外貿易順差縮小,中國個人消費為全球增長帶來更多貢獻。

奢侈品消費 6年後大陸稱霸亞太>中時09-08-26李文輝

 中國大陸奢侈品消費驚人,預計到二○一五年,消費金額將占大中華地區八○%以上、高達一千六百六十九億美元(下同,約合五兆三千多億元台幣),一舉超過日本,成為亞太第一。
 「萬事達卡」與法國埃塞克商學院(ESSEC Business School),前天針對亞太有錢一族外出用膳及娛樂、旅遊及消閒、個人健康護理及高價藥物、逛街購物、汽車、手機及電腦等非必須的花費,聯合發布《奢華品市場:從歷史預測未來趨勢》調查報告。
 米其.范恩是埃塞克商學院市場學系、暨LVMH講座首席教授,他依據信用卡消費等數據分析,未來一年,大陸奢侈品消費將會增長七%;美國奢侈品市場反將衰退一○%至一五%。推估到二○一五年,中國的奢侈品花費,將高達一千六百六十九億,並預估香港、台灣的消費額,分別約是一百七十億、一百六十八億。  范恩表示,大陸廣泛認識LV、Gucci等歷史悠久的世界級品牌,不過是最近十年的事,大陸居民對名牌的嚮往及追求依舊強勁,加上具購買力的高端客戶群龐大,預料二○一五年,有錢一族消費總額將占整個亞太區奢侈品消費總額兩千零七億的八三%。  換算成人民幣,這些逾兆元的消費中,「汽車、電腦及手機產品」及「旅遊及消閒」消費潛力逾達三千億元,餐飲及娛樂亦逾兩千億元,即使消費額最小的「購物」也逾一千五百億元。
 看準香港各大名牌店經常擠滿大陸旅客,各大奢華品牌紛紛轉進中國,直接開設專賣店,LV從深圳、北京、到烏魯木齊,開了廿五家分店。范恩建議,中國難以在每個省市開店,應該發展電子及流動商務,利用網路建立新的分銷管道,讓有能力消費、卻苦無管道的偏遠省市居民,也能買到名牌。

G20峰會》經濟強國版圖重組 中國握王牌【聯合報08.11.16

20國元首金融峰會15日華府登場,外界不知對這場峰會作何期待,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峰會從七大工業國家集團(G7)擴編到包括多個開發中國家的20國元首大會,結局勢必打破1944年以來形成的國際經濟強國版圖。
由於種種原因及當前金融危機的複雜性,這次峰會手上握著王牌的並非美國,而是中國。中國手上掌握兩兆美元的外匯儲備,這麼龐大的經濟實力注定使中國在峰會上地位舉足輕重:不是直接救助受災國,就是向國際貨幣基金挹注解危資金。
國際先驅論壇報報導,這場峰會係由法國總統沙克吉提議、布希出面召集。不過,布希鑑於這場央及全球的危機有賴全球領袖共同參與,才決定把G7擴大為G20。
中國人民銀行14日已經表態會積極參與緩解金融危機的努力,這是中國支持IMF至今最強烈的信號。
不過,與會國家有多個可能發揮更重要作用的發展中國家,包括沙烏地阿拉伯、俄國等在內。然而,即使俄國有心更積極參與,但該國受美國金融危機牽制非常嚴重,自己能發揮的空間相當有限。
歐盟很想在這次峰會上起主導作用,已經預設很多條件,包括採納垮國界的金融監督體制、為大公司主管設收入上限等,美國無法接受的條件。此外,歐盟內部對這些條件意見也不一致。
布希一方面不希望歐盟所提條件成真,另方面也深知自己不久於位,不樂見峰會的努力,於歐巴瑪上台後遭全盤否定。外界認為,布希在峰會上可能扮演旁觀者的角色。
在這種局面下,現金充裕的中國幾乎注定要發揮更重要作用。華府的派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專家拉迪表示,中國最近提出4兆元刺激經濟計畫,無疑使胡錦濤在峰會上地位增加。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者、前IMF首席經濟學家強森(Simon Johnson)形容:「感覺上好像我們都在等待一個新王者降臨」(It feels like we’re waiting for the new king to arrive)。

觀天下》世界經濟秩序消長 座位看端倪【聯合報夏嘉玲08.11.17

20國領袖在美國華府商議金融危機對策,種種跡象顯示金融危機已大幅改寫世界經濟秩序。美國總統布希堅持邀請開發中國家出席這場高峰會,國宴上分坐布希兩旁的也非西方國家領袖,而是「金磚四國」的中國和巴西領導人。
紐約時報報導,14日G20峰會國宴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巴西總統魯拉各坐在布希左右側。中國擁有兩兆美元外匯儲備,傲視各國,也持有大量美國國債,是美國最大債權國。
魯拉則在峰會演說時極力呼籲已開發國家整頓收拾本國經濟,儘速恢復經濟成長,這樣最能裨益開發中國家,而不是提供援助或金援。魯拉並抱怨,開發中國家被源於紐約華爾街的金融危機拖下水。
最先提議並說服布希舉行這場會議的法國總統沙克吉不諱言會議是他的功勞,回到下榻飯店後更不客氣的指出美國稱霸世界經濟的時代已結束。他說,美國是全球第一強權,「美國是唯一強權嗎?不是,現在已是新世界。」
俄國總統麥維德夫在華府俱樂部對外交關係委員會演說時,未如先前不遺餘力地抨擊美國金融危機,反而大談俄美關係,並對美國總統當選人歐巴馬上任後兩國關係解凍寄予厚望。
布希則拿民主黨揚言在國會封殺的美國和哥倫比亞自由貿易協定作文章,在高峰會中反對保護主義,強調自由市場的重要。他強調各國領袖支持自由貿易,駁斥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是全球金融危機禍首。布希反對保護主義和支持自由市場的主張都被納入峰會公報,算是僅剩兩個月任期的政績之一。
不過,參加會議的各國領袖,無論是開發中國家巴西,還是和布希交情不錯的法國沙克吉,全都在美國首都對美國開砲,不是要美國為金融危機負責,就是指美國地位已大不如前,完全不給地主國面子。布希執政八年對美國的影響,可見一斑。

聯合報民調》43%:美國衰落強權【聯合報09.01.21

歐巴馬時代來臨。本報民意調查發現,雖有三成五台灣民眾認為美國對於全球政經局勢影響力持續不墜或增強,但也有四成三認為美國是衰落的強權;四成二預期中國將崛起,取代美國現有地位。
美國是世界超級強權,不過,觀察國際政治變化,四成三台灣民眾認為美國對於全球政經局勢影響力已大不如前,僅百分之六覺得美國影響力持續增加,二成九認為跟過去差不多,二成一無意見。
放眼未來,四成二民眾看好中國崛起,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二成二認為美國作為世界霸主的地位會維持不墜;預期歐盟或其他國家可能興起的比率都低於百分之三,二成九無意見。
美國的影響力雖逐漸式微,但在台灣民眾的心目中,無論是國家形象或民眾印象均以好評居多。
國家印象方面,儘管有二成二批評美國霸道,但也有五成八肯定美國是民主的象徵,二成無意見;整體來看,五成六民眾對美國有好印象,僅一成七印象不佳,一成四好壞各半,一成三無意見。
民眾印象部分,六成二對美國民眾印象好感優於國家印象,僅百分之九對美國人觀感不佳,一成五正反評價各半,一成四無意見。
這次調查於一月十五日至十六日晚間進行,成功訪問一千零二十六位成年人,另五百零七人拒訪;在百分之九十五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在正負三點一個百分點以內。調查是以台灣地區住宅電話為母體作尾數兩位隨機抽樣。

10年後哪國最強 6成5亞洲外交專家選擇中國 09-02-13 中央社記者楊明珠

美國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與日本「朝日新聞」針對亞洲9國外交專家進行調查顯示,65.5%的受訪者認為,10年後,中國將成世界上國力最強的國家。
這項以「10年後的亞洲」為主題、由美日聯合進行的調查,從去年秋天到年底為止,針對美國、日本、中國、韓國、澳洲、印度、印尼、新加坡、泰國等9國的知名外交專家進行調查,有313人作答。
結果顯示,受訪者當中,認為10年後國力最強的是中國的達65.5%,居第一;認為是美國的有31.3%,居第二;接著是日本,5.5%;印度,2.9%;澳洲,1.1% 。
依國別來看,與美國結為同盟國的澳洲和韓國,認為美國10年後是最強國,但日本和其他國家則認為中國將成為最強的國家。
針對「對自國而言,最重要的國家是哪一國」的問題,日本除外,各國都回答「中國」,佔整體的59%,居第一;其中,澳洲認為美國和中國並列;日本則認為美國是對日本是最重要的國家,其次才是中國。
大多數的專家都認為,今後亞洲地區的權力均衡有向中國傾斜的趨勢。但是問到「在維持亞洲的和平與穩定上,扮演最大角色的國家是哪一國」的問題時,回答「美國」的佔40.1%,回答「中國」的佔24.3%。
依國別來看,回答「美國」的比例,以韓國的94%居冠,其次是日本(59%)、新加坡(52%)、中國(49%),都高於平均值。印度與泰國則是以回答「中國」者居最多。
「朝日新聞」指出,這顯示今後中國的國力將逐漸壯大,對各國而言,對中關係的重要度亦將增加,但是在區域秩序的維持上,還是最信賴美國。
問到「對自國而言,最大的威脅是哪一國」的問題時,除了泰國之外,都將「中國」列為第一,平均值為38%,居最高;第二名是「北韓」。這顯示,受訪者對中國的看法夾雜著肯定與不安。
另外,針對「東亞共同體」的形成,包括「很支持」、「還算支持」者在內,約有81%的受訪者贊成。但是其具體的角色,大多傾向於「促進信賴與相互了解」等較為鬆散的參與及合作。 2005年,東亞高峰會舉辦時未讓美國參與,引起美國的疑慮。但這項調查顯示,東南亞國家並無排除美國的意思。只是,對於美國、澳洲、印度等東亞地區以外的國家究竟要如何使其參與,東南亞各國腳步不一。
認為美國「很重要」、「算是重要」的受訪專家平均達76%,但東南亞國家則低於70%。這與日本的91%、韓國的83%,有明顯的差距。東南亞國家專家認為中國「很重要」、「算是重要」的達80%。
這項調查結果17日起,將在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公布。

日學者:美日應聯手讓中變成負責任大國【中央社 2009.02.19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的亞洲四國之行,首站選擇日本,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北岡伸一表示,這是明智的選擇,美日有必要聯手讓中國變成負責任的大國。
北岡今天在東京大學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次希拉蕊上台後首度出訪的亞洲之行,首站選擇日本是明智的抉擇。儘管希拉蕊曾發表文章表示,美國與中國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兩個國家,但美、日需要聯手讓中國變成負責任的大國。
他說,美、日之間除了有同盟關係之外,在民主主義、人權、法治上也擁有價值同盟的關係,這就像台灣實施民主,有法治、有言論的自由可批評政府。
他又說,當前的時代重視「海洋的自由」,如何在國際法的規範下追求海洋的自由是很重要的。儘管美國在技術上,軍力仍強,但中國的軍力這20年來,都呈現二位數的成長,當然美國會感到是個威脅。
被問到目前傳出中國要自製航空母艦,甚至是核動力航空母艦一事,日本是否感到憂心的問題時,北岡表示,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政府是否能充分掌控軍方?讓人存疑。這一點,從去年12月,中、日、韓三國高峰會在日本舉行的前幾天,中國兩艘海洋調查船「入侵」釣魚台海域一事可以看出。
在談到台灣海峽兩岸問題時,北岡表示,目前台灣方面強調以經濟為優先考量,但台灣必須思考,這樣的情況能否持續30年或50年?他認為,假使兩岸真的在經濟上統合的話,其實就不需要軍備了。台灣現在與中國談和解,需不需要警戒?這個問題,台灣人必須自己去思考。
曾擔任日本政府派駐聯合國代表部大使的北岡說,台灣從全球來看,是一個「堂堂正正」、了不起的國家,如果它在歐洲,規模大約排名第七、第八左右;只是很「湊巧」它位於大國中國的旁邊。
他表示,可能是他身為學者的關係,他認為,台灣人應該懂得擁有言論、經濟活動、學術研究等自由是很重要的事。因為這些對於生長在台灣那塊土地上的人而言,是最重要的。

誰主宰亞洲秩序 >知識通訊評論 2009/02/20

正如美國已故政論家李普曼在六十年前就說過的:當美國的國力無法支持其對外承諾時,美國就會衰落。
最近國際間不少專家們在談「亞洲新秩序」這個詞,既然是新,當然就要取代舊,舊是什麼?新又怎樣?這實在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如果一定要新,那就說舊就是不對的,但新能順利代舊嗎?
先說舊秩序(其實也就是目前的秩序),那是由美國來維持的,這是件不大合理的事,因為美國並非亞洲國家,亞洲的秩序憑什麼要美國來維持?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遺留下來的「責任」,日本原先是野心勃勃要建立「大東亞新秩序」的,不但要併吞中韓,甚至要將西方殖民勢力從亞洲都驅走,由它來主宰亞洲的一切,在日本有些不自量力,以它的資源、人口、文化、科技都不配當盟主,但它卻走向冒進,結果一敗塗地,再也無法翻身成為一方之霸了。
當美國戰勝日本後,依美國自己的看法是拯救了亞洲(日本也曾稱是為了解放亞洲),所以有義務維持亞洲的秩序,雖然自己不是亞洲國家,但卻「當仁不讓」。但是當盟主一定要有追隨者,美國的假定是由日本、韓國、中國作為馬前卒,東南亞則轉交給英法去負責,他們都是從前的殖民主,應無問題,但是這打算並沒有完全實現,主要原因是中國政權的更迭,原本可以扶持的蔣介石國民黨政權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在大陸垮台,代之以一個親蘇聯的共產政權,而朝鮮半島的北部被金日成拿去成立了共產政權,美國所能支配的只有日本與半個韓國(南韓)以及退往台灣的蔣氏政權,而中南半島國家越寮柬被赤化,英法勢力也退出東南亞,東南亞國家成立東南亞公約,但卻親美而不受美國制約。
美國真正能負擔維持秩序的責任還是冷戰結束之後,中國已與蘇聯分裂,正想埋頭自己幹,但要改革開放便非要與美國合作不可,也就是非要承認美國在亞洲的指導員的地位不可,於是美國一手憑著太平洋艦隊的武力,一手以亞太經濟合作的招牌兜攬支持者,蘇聯既垮,美國在全球都無挑戰者,在亞洲當然不會有不聽話的,美國硬霸住台灣,中國也無可奈何,亞洲國家包括東南亞,都要靠與美國合作方能發展經濟,美國與日本是世界第一及第二大的經濟體,兩者合作,當然威風凜凜,在軍力方面,更無敢挑戰者,第七艦隊縱橫西太平洋及台灣海峽,就好像在自家海域一般。
然而正如美國已故政論家李普曼在六十年前就說過的:當美國的國力無法支持其對外承諾時,美國就會衰落。
美國的國力忽然有了減退,它花的錢太多,印的美鈔也太多,借的錢更多,美國很多人民都還沒有醫療保險,而政府卻大把的錢投向軍備擴充。柯林頓政府時政府還有節餘,那是因為病源還未發現,到布希政府時,一切病症都發作了,其實不待最近的金融海嘯,前幾年便已不妙了,為什麼雙赤字那樣大?經常帳虧本就是因為中國對美出口太多嗎?中國的出口商大部分是美商,他們賺的錢還超過中國人自己,怨中國貨便宜,怪人民幣低值,都是藉口,掩蓋自己經濟大漏洞的障眼法,終於在這次金融海嘯中一切都暴露出來了,它真的連自己都搞不好了,還能替亞洲人主宰亞洲嗎?
中國並非沒有主宰亞洲的野心,但此時卻絕對沒有,因為它很識時務,知道此非其時,且不說力量不夠,即使勉強戴上這個帽子,也幹不了,它還是沒有脫離韜光養晦的鄧小平教條。但美國卻不這麼想,美國愈是自己力量單薄,便愈懷疑中國要搶這個地位,但是,美國又不能忽視中國的重要性,它向中國借了六千億美元的債,中國手中還有近二萬億美元的外匯,而一向薄弱的中國科技也在爭先,它已成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受到歐洲的吹捧重視。
這就是美國的困擾,既不想讓中國競爭亞州首領地位,又不能否定其對亞洲的影響力,於是產生所謂「負責任的利益有關方」這個名詞,這個詞的涵義非常詭異,它在政治上解釋的話,真正的涵意是:美國有必要對中國隨著力量不斷增長的實力作出積極反應,但同時這個詞又沒有承認中國的現狀,賦予了它領導地位,特別是在亞洲的領導地位。而美國並沒有放棄圍堵中國的政策,所以當前它的真正對華政策是:既要與中國接觸,希望其能表現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一員,也要採取措施以便在中國表現不負責任時抵制它。例如中國目前挑戰美國的亞洲首席地位,就是不負責任。相反地倘若肯輔助美國使亞洲安定,那就是負責任,彼此都蒙其利益。
中國雖無爭取盟主之野心,但卻希望能與美國以平等地位相處,也就是說在維護亞洲秩序上,要美國充份尊重其意見,在新秩序無法建立前,這是安定亞洲的必不可缺的因素。

中國歐洲力推 戰略夥伴關係【工商時報09-01-31賀靜萍

 中國總理溫家寶訪歐「信心之旅」取得重大共識,據了解,中國與歐盟將在4月舉行中歐高峰會,進一步推進貿易和投資;而中德兩國已敲定重大相互投資案,其中,德方將轉讓部分磁懸浮列車技術給中國。
 溫家寶於北京時間29日拜會歐盟(EU)執委會主席巴羅索,並與歐盟總部展開各級會談。
 會後,中歐雙方同意全力推進中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並簽署包含關稅及貿易合作等9項協議。內容強調今後雙方要共同克服金融危機,進一步推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和自由化。
 而昨天最受矚目的,是稍早溫家寶與德國總理梅克爾的會談。
 據溫家寶在會後表示,基於德國總理梅克爾的關心,他在會晤時特別表示,中國有財力支撐龐大振興經濟計畫;且承諾會盡快派出採購團赴德,大舉進口德國商品、技術和設備。
 在與梅克爾的一個半小時會晤中,溫家寶特別強調希望歐洲各國能夠在限制高技術產品輸中政策上解禁,而此項建議已獲德國回應。
 據了解,德國方面已同意,德國蒂森克魯伯公司向中方轉讓部分磁懸浮列車技術;中國最大的機械製造集團三一重工也將投資1億歐元,在德國西部城市科隆建造一個研發中心和機械製造基地,這將是中國在歐洲迄今為止最大的經濟投資專案。
 此外,雙方也達成多項共識,包括推動雙邊貿易投資,加強在金融、電信、物流等領域合作;希望德國推動歐盟對華擴大開放市場;德方積極參與中國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對中國中西部的投資;德方鼓勵本國企業在自願的基礎上對中國轉讓技術等等共識。
 到目前為止,溫家寶的歐洲「信心之旅」,除了贏得第一大貿易夥伴歐盟支持之外,他也傳遞出,美國準財長蓋特納直指中國為操控匯率國的高度關注。
 溫家寶昨天在德國時說,中國將把人民幣匯率保持在合理水準,而且不應把匯率劇烈波動的原因歸罪於中國,「我們決心將匯率保持在合理水平。」中國匯率體系具有靈活性,仍是基於一攬子貨幣。
 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對中歐之間互動緊密的同時,美國副總統拜登隨即在接受美國國家廣播公司(CNBC)專訪時表示,儘管歐巴馬去年競選時也表示中國操控匯率,但歐巴馬政府尚未就此做出正式評斷,「操控」兩字,確實會讓人不痛快。
 這是繼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向參議院提出中國操控人民幣匯率談話之後,美方首度有高層正式出面平息中方怒火。

英:經濟答案在中國【聯合報09.01.24

英鎊匯率持續走貶,去年英國第三季、第四季的經濟連續兩季呈現負增長,英國外交大臣米利班德表示,全球經濟面臨危機的此刻,中國大陸是至關重要的「答案」。
米利班德廿二日在曼徹斯特發布英國政府的首份對華關係框架性文件,強調英國加強與中共合作,發展更緊密關係的重要性。
他表示,中共改革開放卅年來,經濟每年以平均百分之十的速度增長,現在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要大。而在發達經濟體相對虛弱之時,大陸作為世界增長的驅動力甚至變得更為重要。
米利班德說,「廿年前西方人很難想像要從東方尋找全球經濟的答案。」他表示,中國在十年內將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到這個世紀末,將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對英國乃至對整個歐盟而言,與中共交往非常必要。
英國首相布朗為這份文件撰寫前言,稱「英國、歐洲和世界其它國家都能從大陸的崛起中受益」。布朗還強調了大陸在扭轉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方面的重要性,表示要恢復經濟和就業增長,真正創造開放、靈活、健康的國際經濟,就需要大陸的全面合作

民眾抱錢 全球寄望大陸血拚>中時09.01.24朱建陵

 中國刺激內需的努力目前仍未見效,大陸民眾力行節儉抱錢不放,銀行存款不降反升,但受困於美國市場蕭條的亞洲各國,仍只能寄望中國的消費者能適時發功,補足美國進口下降留下的需求缺口。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雖然從去年十月以來,中國已將存款利率下調近兩個百分點,但未能對支出產生多少提振作用。由於存款利率已經在過低水平停留太久,因此對大多數人來說,降息與否已沒有太大區別。
 一向喜歡儲蓄的中國家庭,在官方多次降息的刺激下,反而加快存錢速度。去年十二月底,中國的銀行存款餘額較上年同期增加二六%。而二○○七年十二月的銀行存款,與前一年同比只增加了五.八%。顯見去年增長幅度擴大許多。
 中國內需不振,日本從去年十月起,對中國出口發貨量迅速萎縮,與前年同期相比,去年十月降了○.九%,十一月減少二五%,十二月降幅更達三六%。
 韓國的情況亦復如此。中國是韓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去年十一月韓國對中國出口下降三三%,去年十二月下降三五%,跌幅大於韓國總體出口的降幅。
 由於美國市場需求大幅下滑,亞洲許多國家都寄望於中國的消費者。《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家庭的高儲蓄、低負債率至少表明,與許多美國家庭相比,中國家庭的財務狀況穩固。
 中國央行副行長易綱最近就說,從中國家庭的資產負債情況來看,他們有非常大的消費潛力,而政府決策部門是否能釋放出這項潛力,則是中國及鄰邦面臨的一大問題

大陸計畫免除33個非洲國家的168筆債務
http://www.cdnews.com.tw 2009-01-26 張達智/整理

 中共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日前表示,中國大陸將一如既往地向非洲國家提供力所能及、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加大對非洲國家社會發展領域和公益事業的關注。
 據大陸媒體報導,陳德銘在1月中旬率中國大陸政府經貿代表團訪問肯雅、尚比亞和安哥拉三國後表示,中國大陸將繼續援建一批公共設施及基礎設施項目,重點援建醫院、學校、體育場館等社會、文化及公益項目,幫助非洲國家進一步提高疾病防治能力,提高農業生產水準。
 陳德銘還介紹說,中非還將進一步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合作,相互借鑒和共同分享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幫助非洲國家培養更多的管理和技術人才。
 據瞭解,近年來,中國大陸對非援助規模不斷擴大,今年對非援助規模將比2006年增加一倍。中國大陸還與22個非洲國家簽署了優惠貸款框架協定,用於33個專案。
 在減免債務方面,中國大陸計畫免除33個非洲國家截至2005年底到期的168筆債務。目前已與32個國家簽署了免債議定書,免除債務150筆。

  感受惠澤深化合作--非洲見證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輝煌

 改革開放30年,中國大陸經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同時也惠澤世界,讓其他國家分享到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成果,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大陸家集中的非洲大陸,人們更是切身感受到中國大陸30年來巨大成就帶來的實惠。如今,非洲國家將更多目光投向中國大陸,認為中國大陸發展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
 中國大陸的發展不但使本國人民的生活水準得到了提高,也通過一系列交流與合作,讓非洲人民分享到了發展的果實。如今,從衣服、玩具等日用品到電腦、通信網路設備等高科技產品,非洲人的衣食住行都打上了“中國大陸製造”的印記。而非洲各大城市近年新崛起的地標式建築,從埃及首都開羅的國際會議中心、肯雅首都奈洛比的莫伊國際體育中心到坦桑尼亞新國家體育場,以及今年10月竣工通車、連接尚比亞和剛果(金)的姆瓦納瓦薩大橋,均由中國大陸政府援建或中國大陸公司承建。打水井、建學校、築公路、鋪鐵軌、修電站、架橋梁,在非洲各地都能看到中國大陸人奮戰的身影。

  中國大陸和非洲表示要繼續深化中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

 中國大陸和非洲雙方19日在中非合作論壇第六屆高官會閉幕式上達成共識,表示要繼續深化中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全面落實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後續行動。
 中非合作論壇第六屆高官會於18日、19日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中國大陸和49個非洲成員國及部分區域組織代表出席了會議。與會代表們回顧和總結了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後續行動的落實情況,並一致認為中非雙方在政治、經貿、社會發展、人文領域、人員交流和論壇機制建設等方面合作成果豐碩。

  中外政府間最大合作辦學機構落戶非洲埃塞俄比亞

 中國大陸、埃塞俄比亞兩國教育部24日在京簽署協定,雙方將以高等職業學校的辦學模式在埃塞俄比亞建立職業技術學院。這將是中國大陸迄今在國外開展的最大的政府間合作辦學專案。
 中共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說,埃塞―中國大陸職業技術學院是2003年中國大陸政府援建埃塞的職業技術教育機構,前期的基建和設備援助工作由中共商務部負責完成。學院校園工程從2005年10月開工建設,2007年10月正式交付埃塞俄比亞方。建成後的校園占地11.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包括14棟建築物。

新馬歇爾計畫 強國氣勢【經濟日報╱記者林則宏09.02.11

去年2月5日林毅夫被任命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資深副行長時,世行行長佐利克曾表示,作為世行第一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首席經濟學家,同時是發展經濟學的專家,林毅夫的加入,將為世行帶來一套獨特的經驗。
從去年6月到任後,林毅夫在過去八個月不時對全球與中國經濟發表高論外,還看不出為世行帶來多少改變。但以中國及林毅夫本人對擔任世行副行長的期望,絕不會滿足於林毅夫在這裡只當個陽春經濟分析師。
去年以來,金融海嘯衝擊全球經濟,歐美等昔日經濟強權受傷慘重,這給林毅夫及北京提供一個展現自我實力的絕佳舞台。林毅夫日前公開提出,由美國領導的發達國家,及以中國為主的外匯存底大國共同籌資2兆美元,展開「全球復甦計畫」。
林毅夫的構想被西方媒體比喻為「新馬歇爾計畫」。以林毅夫在中國政壇的歷練,此一牽扯到「祖國」的宏偉建議提出前,應不至於不先與北京當局「通氣」。林毅夫更不可能莽撞到提出一項連「祖國」都不會支持的提案,來讓自己與北京陷入尷尬局面。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早前在歐洲訪問時曾表示,「我們正在研究外匯儲備如何使用」。溫家寶此話一出引發許多提案。
林毅夫提案與溫家寶談話或許存在某種聯繫。當年帶領歐洲走出二次大戰殘敗局面的馬歇爾計畫是由美國提議及主導,一甲子後,林毅夫提出的「新馬歇爾計畫」若真能如願實施,對今年將舉行建國60周年大典的北京當局,不僅意義非凡,更可向世人展現,今天的中國已是名符其實的「負責大國」。

另參本館林毅夫《中國國有企業改革》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302/20061113071414

G20→G2→G1 中國已成唯一關鍵【聯合報編譯田思怡 2009.04.03

許多媒體說,G20高峰會其實是G2,是美中領導人的高峰會。英國衛報專欄作家羅伯茨更大膽說,二日進入高峰會正式議程後,G20更變成G1,中國成為左右會議結果的唯一關鍵。
羅伯茨觀察在英國首相官邸舉行的G20領袖晚宴座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坐在英國首相布朗的右手邊絕不是巧合:中國可能是左右這次峰會結果的關鍵一票。
中國是所有重要經濟體中唯一還享有高成長率的國家。對於全球貿易一蹶不振,中國也許同感憂慮,但中國已站在經濟高處,法國和德國望塵莫及。
更重要的,與會領袖各有所圖,他們想要達成期望的鑰匙,卻掌握在中國手中。法國總統沙克吉已把中國視為打擊避稅天堂和建立國際金融監管機制的最大障礙,他擔心胡錦濤過度保護香港和澳門的境外金融中心角色。
歐巴馬若要繼續推動財政支出手段的振興經濟方案,他必須說服中國買美國國庫券,提供美國資金。歐巴馬呼籲其他國家增加財政支出救經濟的提議,已被法國和德國打回票,中國在這方面和歐巴馬同聲一氣。
布朗若要達到重新平衡全球貿易目標,必須鼓勵中國除了做出口大國之外,也要做進口大國。
主辦北京奧運以來,中國已在國際事務上展現信心,甚至建議以新的全球儲備貨幣來取代美元,中國的國際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語。

G20峰會 全球經濟向中國低頭「求助」【朝鮮日報09/04/03記者金洪秀

在20國集團(G20)金融峰會開幕前一天的1日晚,就在幾個小時前還高聲說「在限制避稅天堂的問題上(想要排除香港和澳門的)中國是最大絆腳石」的法國總統尼古拉‧沙克吉來到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下榻的賓館。
因顧及法國顏面,中國政府只公佈了協議事項的一部分稱:「法國根據不干涉內政的原則,承諾不支持藏獨。」法國因西藏問題和中國文化遺產問題傷害了中國的自尊心,結果被中國取消了100多億美元的飛機購買計劃等,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一次終於舉白旗投降。當然,不只是沙克吉這樣。
曾經強烈譴責中國人權和西藏問題的英國王儲查理2日來到了胡錦濤下榻的賓館。英國媒體就這件事使用了「查理叩頭(kowtow)」一詞。
在G20金融峰會新聞中心所在的倫敦市郊的艾格色中心,已經針對來自全世界的2000多名記者安排好了各國的區域和座位。最前排是G20峰會主辦國英國、第二排是美國,第三排是中國。中國(30個)的座位比同一排的法國(24個)多一些,從而顯示出作為「全球經濟超級力量」的地位。
在1、2日陸續舉行的各種雙邊會談中,國際社會最為關注的就是美國總統歐巴馬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之間的首腦會談。部分媒體甚至將此次首腦會談稱作「G2會談」。中美領導人決定為加強兩國經濟合作水平,重新啟動「高層對話渠道」(戰略經濟對話),美國同意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相關機制,賦予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更多的許可權。
歐巴馬在會談中將中國奉為「傳統大國」,同時保證「將充分管理財政赤字問題」,費盡心思消除最大債權國(截至1月底持有約74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中國對「美元貶值」的擔憂。胡錦濤在同歐巴馬的會晤中也沒有提及創建「新儲備貨幣」代替美元的必要性,保留了對方的顏面。
全世界都非常期待和關注中國的新作用。因為,就擴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基金這一迫在眉睫的懸案,絕對需要中國起到作用,而且,為使世界經濟復甦,中國必須擔負起從「世界工廠」轉向「世界消費者」的任務。
中國目前正以超過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為武器,推行使本國利益最大化的戰略。今年2月,中國在歐洲簽署了規模達220億美元的採購合同,同時還計畫於今年夏天派採購團前往美國,大量採購「美國製造」產品,給美國送去大禮。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說:「如果說金錢等於權力,那麼中國在此次峰會中處於最有力的地位。」
新華社等中國官方媒體的此次G20峰會的成果報導令人理解為,「最大的成果就是美國總統歐巴馬承認中國是同美國一起克服全球金融危機的G2 (中美國,Chimerica)的一個支柱。」

大陸科技廠逆勢躥起【工商時報09—06-02 李純君

 美國商業週刊「2009年度全球IT企業百強榜」出爐,其中因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波及,多數國際科技大廠排名均嚴重衰退,但中國移動、中興通訊與比亞迪等中國科技圈重量級企業卻趁勢集體竄起,顯見在北京擴大內需政策的力挺下,中國科技大廠成了最大受惠對象。
 「商業週刊」之「全球IT企業百強榜」新出爐,受金融危機影響,跨國廠商排名普遍下挫,但中國移動、中興通訊、比亞迪、騰訊、愛信諾5家中國科技大廠排名上揚。其中,中興通訊更是惟一上榜的中國通訊設備業者,其去年排名為45,今年上升到39,不單僅僅落後Google和戴爾,更首度超越諾基亞跟思科等國際大廠,成為今年科技圈排名中最受矚目的黑馬。
 業界分析,不景氣重創科技圈,終端市場的消費性電子產品買氣嚴重衰退,為此,國際科技大廠均遭遇史上最大危機,必須藉由裁員、減薪、放無薪假來因應。但大陸為救經濟,一方面推出家電下鄉等政策,擴大內需市場,一方面又加碼釋出硬體設備更新與安裝商機,藉此將大環境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
 尤其大陸今年初正式釋出3張3G執照,3家電信業者總計今年將釋出至少上千億人民幣的採購商機,包括進行基地台的設立、3G手機的採購等,讓大陸本土的電信產業業者得以渡過這景氣寒冬。而中國移動跟中興通訊便是當中最大受益者,也因此,可以說是大陸官方養大的企業小孩,目前已是大陸最大的3G網路設備提供商,市佔率達29%。
 值得注意的是,中興通訊不單只靠大陸市場,其逐漸壯大後,近年來也開始走入印度等第三世界國家,適逢印度等地發展正著手要發展通訊硬體,中興通訊也屢獲國際市場大單,而在終端方面也是品牌手機大廠,除在全球累計已銷售上億支手機外,今年首季更在大陸市場宣佈推出40款3G手機。

全球市值前5大 中國占3家【工商時報09—06-02黃怡錦

 金融風暴衝擊全球經濟,讓企業市值大縮水,英國金融時報甫公布的全球市值500強企業,中國企業排名大躍進;其中,前5名中就囊括3個;台積電則擠進百強!
 中國工商銀行以1,878.854兆美元的市值,一舉升上全球第四大;全球市值前5強中,尚包括第二名的中國石油與第五名的中國移動。
 中國企業入榜的金融機構,除了銀行業龍頭中國工商銀行以外,中國建設銀行、中國交通銀行、中國招商銀行、中國中信銀行、香港恒生銀行、大陸浦發銀行分列全球市值前500強之中;保險業的中國人壽、中國平安集團也分居第31名與第87名。
 台灣部分,全球市值100強的企業中,僅有台灣積體電路(TSMC)從過去2年排名第145、146名,今年竄升至第99名。全球市值500強的台灣企業尚包括台塑石化、中華電信與鴻海集團,其排名分別為第264名、第280名與第294名。
 以今年3月底企業股價、並且其於市場流通股權需達15%以上,全球500強企業總市值僅15.617兆美元,與去年的26.831兆相比,市值縮水幅度達到42%。其中,銀行業總市值更明顯由去年的4.116兆美元,驟降至1.937兆美元,縮水幅度逾52%。
 整體而言,中國企業共有27家上榜,較前年增加2家,所有入榜前500強的公司總市值達到1.4兆美元,僅次於美國。而全球最賺錢的企業類別,則非石化產業莫屬。
 前年底的次貸危機所引發的流動性問題,乃至於之後因美國國際集團(AIG)、雷曼兄弟等財務危機,對於國際大型銀行的衝擊甚大,今年全球市值前500強中,上榜銀行較去年減少15家。
 據調查結果顯示,匯豐集團、美國銀行、瑞士銀行(UBS)等,其市值排名2位數滑落;花旗集團則從前年的全球市值第4大,去年掉到53名,今年進一步暴跌至第358名;雷曼兄弟、美林集團、AIG等則是已經不在榜內。
 中國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雖然中國的銀行業市值大增,進入全球市值前500強,但由於中國銀行業目前主要獲利仍來自於傳統的存放利差,在公司治理與業務經營模式等,仍有進步空間。

吳建民:中國外交進入黃金時期>中時09-06-02王銘義

 中國前駐法大使吳建民日前表示,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在世界發言權不斷增大,中國外交目前已進入黃金時間,但中國的崛起道路很長,鄧小平留下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思想,至少還要管一百年。
 吳建民曾擔任毛澤東、周恩來的翻譯,歷任中國駐荷蘭、瑞士、法國大使、外交學院院長。他在接受《中新社》訪問講述中國外交六十年的變化與發展時,提出前述看法。
 在分析中國外交進程變化時,吳建民認為,當前外交主導面是合作,雖有鬥爭,但強調「鬥而不破」,鬥爭是為了更好地合作。
 吳建民指出,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外交經歷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並呈現三大變化:由外交小舞台走向大舞台、由小外交走向大外交、由小合作走向大合作。他認為,中國外交已經進入「黃金時期」。
 他並說,開放初期,跟世界貿易二○六億美元,去年則高達二.六兆美元,形成「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離不開中國」的局面。
 吳建民說,「有人經常問我,你們外交太軟了,現在我們有這實力了,該發脾氣要發脾氣,該拍桌子要拍桌子。但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人家會想,你人均所得三千美元就這麼凶,將來人均兩萬美元會怎麼樣啊?」
 吳建民說,西方人喜歡用前蘇聯和大國崛起來套中國,認為蘇聯強大就擴張侵略,大國崛起總是要欺負人家。中國不能走這一條絕路,中國的崛起道路很長,鄧小平留下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思想,至少還要管一百年。

Chiwan風潮起 外資更愛【聯合報記者朱婉寧09.06.15

陸資、陸企本月底正式「登台」。改變十幾年前「台灣品牌、大陸製造」的印象,來台大採購的大陸企業主說,現在更流行「中國品牌、台灣製造」,結合兩岸概念的「Chiwan」產品風潮正興起。
天外天集團做雨傘、休閒用品,董事長徐海南說,台灣技術好,品質有保障,「台灣提供產品、我們提供logo(品牌),在大陸銷售最好。」
深圳市江波龍電子的台幹張大綱說,有些外商看到零組件或代工是來自台灣,更願意合作。
台灣製造業的中、下游工廠,大部分已移往大陸,陸企來台灣設分公司或工廠已無必要;但對於投資入股,或和台商合作發展海外貿易及行銷、服務,興趣十足。
神州電腦副總裁陳敏與浙江貝力生數碼公司總經理李愛平不約而同看上台灣的技術能力。特別是面板、IC設計和晶圓、封測等一系列高科技產業,台灣愈不開放,大陸渴求更殷切。
工研院產經中心數位科技領域總監鍾俊元表示,台灣想要保持產業優勢,非常需要大陸市場,甚至帶著先進技術到大陸設廠,直搗市場。
他舉面板業為例,大陸跟台灣技術差了約3年,台灣一定要到大陸去蓋8.5代廠。因為台灣沒有繼續設廠的空間,大陸卻有市場有空間,去大陸增加產能,兩岸攜手,能增加在大陸市占率。
這波頻頻來台訪問的大陸採購團、合作參訪團,就讓韓國起了戒心。大陸面板採購團剛離開,韓國廠商就積極向台灣下單,甚至過去毛利較高的單也「捨得」放給台灣業者。主要考量就是擔心兩岸聯手,不管是大陸向台灣採購,或是制定共同標準,韓國廠商勢必大受影響。現在「卡住」大陸的供貨來源,拉住台灣廠商的技術,不但讓大陸繼續向韓國採購,也縮減兩岸合作的競爭力。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顧瑩華表示,台灣與中國合成「Chiwan」(China+Taiwan),將勁敵韓國遠拋在後,並非不可能。陸資來台有助台灣企業拓展大陸內需市場,企業利用大陸市場把自己的規模做大,更有機會放大影響力。
中國企業雖然在內地可能吃香,但是若要向外拓展,技術及行銷、管理能力不夠強,也做不過他國大牌。顧瑩華強調,兩岸是互補的,合作發展品牌及制定標準,拓展國際市場,就是最理想的狀況、甚至能打敗競爭對手韓國。

DRAM的命 靠大陸來續【經濟日報記者周志恆 2009.06.15

台灣DRAM產業面臨有史以來最大困境,儘管近幾個月市場價格稍有起色,但對整個產業而言只是杯水車薪,政府此時若與對岸協商,藉由「Chinawan」模式來解決DRAM 廠燃眉之急,搭配台灣記憶體公司(TMC)的成立,發展自有技術,台灣DRAM 產業方能救亡圖存。
DRAM廠商確實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茂德近一個多月來已裁員超過800人,力晶近期又面臨公司債問題,產能閒置超過一半,南科日前甫減資五成,華亞科、華邦也持續虧損,且各自有問題急待解決,國內DRAM廠仍可說處於存亡邊緣。
但政府礙有資金有限,無法一一分給廠商大餅,想拯救國內DRAM產業,因此成立TMC,藉由投資國外DRAM廠、取得部份股權、進而將技術移轉至國內,讓台灣能有自行研發DRAM生產技術的能力。
DRAM市場價格開始出現回測壓力,先前DDR2 1GB現貨一度漲升至1.3美元,上周五已回跌至1.04美元,本周更有回測1美元的壓力,一但跌破1美元,廠商又得面臨嚴重的淨現金流出,對已捉襟見肘的DRAM廠而言,無非又是惡夢來臨。
對岸政府展現誠意,大舉向台灣採購面板,讓國內面板廠營運出現轉機,這種合作模式為「Chinawan」,讓韓國面板大廠膽顫心驚。如果「Chinawan」模式也能套用到DRAM業,或許可為DRAM業者稍解燃眉之急。

「各國製造」比「中國製造」貼切 >中時09-06-15王銘義

 基於全球加工貿易的結構變化,以及電子產品零配件供應鏈早已分布全球各地,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的經濟學家最近倡議,有關某些產品屬於「中國製造」的說法已不符合現狀,「各國製造」應是更為貼切的說法。
 USITC首席經濟學家庫普曼等日前在最新一期《外交政策》雜誌發表《「中國製造」的神話》說,有關「中國製造」的說法已不符現狀,因過去廿年來,各項貿易產品的供應鏈已分布全球各地,幾乎沒有某個商品是在某個國家製造的。
 經濟學家指出,「中國製造」印象的源起,主要是中國通常專於生產的最後環節:在出口給終極用戶前,進行產品組裝。但美國從中國或印度進口的許多產品價值,其中也包括在其他國家製造的零部件或組件,美國就在其中。
 據調查,外貿能直接拉動國內經濟的增長,占中國對美出口產品的四五%,占墨西哥對美出口的三四%。而其餘部分從國外輸入中國,組裝後再銷售。使用「中國、越南、美國、日本、再到中國製造」的標籤,或許更為貼切。
 經濟學家並舉消費電子產品為例說,加工貿易占國家出口產品的九○%以上,中國和墨西哥在這些產品的增加值微乎其微,而對於蘋果iPod播放器、手機等,增加值不到二○%,這些出口產品部件及附帶價值,都是來自日本、南韓、新加坡、台灣、甚至是美國和歐盟。
 庫普曼等人就指出,過去十五年間,美國從亞洲的進口量略有下滑,但從中國的進口量卻迅速攀升。這並不意味著世界不再進口日韓等國家的產品。中國只是通過從世界各地購入零部件、進行組裝後,間接出口了這些產品。
 經濟危機發生以來,中國出口下滑,但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似乎並未顯現。經濟學家就分析,關鍵在中國出口產品中,國內的附加價值較低,因此中國經濟對出口的真正依賴程度,只是媒體報導中貿易數據的半數而已。

胡錦濤風光東歐行>中時09-06-22陸以正專欄

 但就對國際政治的影響而言,仍以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美聯社)先到俄國參加兩次高峰會議,然後續訪東歐三國更為重要。
 上星期引人注目的國際新聞,是伊朗選舉總統後,支持反對派莫沙維(Mir Hossein Mousavi)的群眾十萬人上街遊行,認為獲選連任的Mahmoud Ahmadinejad總統涉嫌做票,導致最高領袖柯梅尼教長(Ayatulla Ali Khameni)改變原意,命僅有宗教地位、未經選舉的「監護評議會(Guardian Council)」重驗部分選票,美國媒體抓住了大作文章。但就對國際政治的影響而言,仍以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先到俄國參加兩次高峰會議,然後續訪東歐三國更為重要。
 兩個高峰會議,先召開的是有實質分量的「上海合作組織(簡稱SCO)」的首腦會議。為表示對亞洲的重視,特別在俄國橫跨歐亞兩洲烏拉山脈的葉卡捷琳堡(大陸譯法,Yekaterinburg舊稱Sverdlovsk。按卡捷琳娜為帝俄時期女皇,在位卅六年,雄才大略;過去譯為喀德鄰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
 SCO正式會員原只六國,五年前蒙古獲准成為觀察員,二零零五年又增加了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他們也都由元首或總理親自出席,共計十位。SCO成立八年來,中國對其中低度開發國家投資總逾一百三十億美元。對其餘五會員國出口每年以三○%飛躍成長,前年已達六百七十五億美元,可見好鄰居也是好主顧。
 SCO峰會在六月十五日與十六日召開,其實所謂「成員國元首葉卡捷琳堡宣言」早就由六國外長準備好,但文件上標示的日期卻是十七日。而十六日下午,在原來的凱悅大飯店裏,中俄兩國元首又繼續參加歷史上第一屆的「金磚四國(BRIC)」高峰會。BRIC一字,原係高盛首席經濟分析家奧尼爾(Jim O’Neill)所創,現在卻變成舉世皆知、代表新興經濟大國的名詞了。
 這四個國家|巴西、俄國、印度、和中國|也確實名不虛傳。它們的總面積佔陸地的百分之廿六,總人口更達百分之四十二,而四國經濟年成長率平均達百分之十點七。從這次開始,他們每年要舉行高峰會,自然是對現行國際金融制度表示不滿,要爭取更多發言權。
 先談SCO第九屆年會的結論。它所發表的宣言列出十七點。首先強調「世界多極化」和地區因素,要用SCO「不斷增長的潛力和國際威望」,重建「惠及各國」的國際金融秩序。它特別提出「反對把國際反恐鬥爭與反對特定宗教混為一談」,明言「部分國家的安全不應以損害其他國家的安全為代價」,分明都針對美國的霸權而發。
 為沖淡反美氣氛,宣言也表示支持「俄、美兩國」(請注意排名次序)的防阻核武擴散努力,包括今年三月生效的「中亞無核武器區條約」,以及「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SALT II)」等。總之,凡俄國有份的它都不反對,俄國沒份的它就大聲譴責。
 胡錦濤在會中講話,提出五點主張:(一)增強政治互信;(二)深化經濟合作;(三)強化安全合作,建議各國應共同簽署《反恐怖主義公約》;(四)擴大人文交流;(五)堅持對外開放。他歡迎白俄羅斯(Belarus)和斯里蘭卡(Sri Landa)成為SCO的對話夥伴,也對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兩國總統首次以觀察員身分列席峰會,表示歡迎。
 胡最後宣佈:中國為支持SCO多邊合作,決定提一百億美元給中亞四國做為信用貸款,贏得滿座掌聲。俄國總統梅德韋傑夫(Dmitri Medvedev大陸譯法)只能在旁乾咽口水。
 金磚四國的首次高峰會,實際與SCO峰會同時在同地召開。新華社報導裏,巧妙地以「小範圍」稱呼SCO,加上金磚其餘各國就變成「大範圍」。BRIC首次集會,主旨當然在共謀應付金融危機之道。
 全世界都瞭解,美國是這次金融海嘯的罪魁禍首,但各國又必需倚賴美元,因為它是全球唯一的通貨。金磚四國這次討論重點之一,是國際貨幣基金(IMF)使用「一籃子貨幣(a basket of currencies)」,做為計算「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的基礎。目前只包括美元、日圓、歐元、和英鎊四種。中、俄兩國認為應將人民幣和盧布加到籃子裏去,才能反映廿一世紀的實際情況,但也只能呼籲而已。
 會開完後,十七日胡錦濤乘專機到莫斯科,出席慶祝兩國建交六十周年紀念會,與俄總統發表「聯合聲明」,簽署了六項備忘錄與議定書;並會晤總理普丁。十九日,抵達克羅地亞(Croatia)首都Zabreb訪問。廿日續往斯洛伐克(Slovakia),今天才會回到北京。


【評議】

美歐爭相拉攏中國的背景 >中時08-10-24

 國際金融秩序似乎到了重新洗牌的關鍵,美歐之間曾爭奪金融霸權近百年,當美國的霸權動搖時,歐洲當然想趁機出手,這從近來歐美都在爭取中國就可以看出。
 亞歐高峰會議將於廿四日起在北京舉行,東道國原先擬定的議題主要是:糧食安全、救災合作、亞歐經貿、能源供應、文化對話交流等等。但是國際金融海嘯來勢驚人,歐洲方面要以國際金融危機主要議題,中方也只有調整議程。
 歐洲聯盟輪值主席法國總統薩科奇廿一日在歐洲議會發言時便大讚中國,他說:「擁有強大金融實力的中國在重塑金融體系過程中不可或缺」,而他與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到北京去就是要敦促中國參加國際金融高峰會。《國際前鋒論壇報》分析,法國總統已拿定主意要拉中國等亞洲國家向美國施壓。
 之前,「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廿一日集會時,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大捧中國說:「顯然中國願意承擔作為世界重要經濟體的責任,與美國和其他夥伴共同努力確保全球經濟穩定。」他甚至說,下任總統應認識到這一點:「對美國企業、消費者、出口商、投資者而言,中國提供了成長良機。」而布希總統更親筆致函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信中稱讚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作用,強調美中合作對世界的重要。
 「重塑國際金融新體系」無疑將是下月十五日在華府的「廿國集團」高峰會討論的主題,而美歐誰將佔得優勢,拉攏中國是必須的。國際間也會把目光集中於此。中國本身無意爭取霸權,事實上目前也無此力量,但它偏向那個立場都舉足輕重,全世界除了台灣民進黨之外,大約都有此感。
 但推翻美國的金融霸權並不容易,美元在逆境中仍有巨大的世界需求和影響力,正如專家所說,美國在全球安全、商業、外交乃至文化方面的領導能力,對各國政府及個人的投資決定有著相當影響,這絕非歐洲所能取代。中國如介於中間,必然會選擇美國而非歐洲。

43國領袖 將籲大陸助國際救市【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08.10.25

第七屆亞歐高峰會昨(24)日在北京揭幕,與會的43個亞洲與歐洲國家領袖,可能期盼中國大陸在目前國際金融海嘯肆虐之時,在會中提出支撐全球經濟的有效方案,以改變目前的嚴峻形勢。
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開幕式致詞時直言,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嚴重衝擊國際金融市場。中國大陸將本著負責任的態度,與國際社會共同維護國際金融穩定和經濟穩定。
胡錦濤說:「全球金融危機使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中國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本身就是對全球金融市場穩定和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為此,我們首先要把國內的事情辦好。」他強調,大陸將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及時調整政策,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繼續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亞歐高峰會,將在為期兩天的議程中討論經濟合作、氣候變遷與發展等多項議題。與會各國也希望在全球前20大經濟體(G20)在11月15日於華盛頓召開全球經濟高峰會之前,彼此先就如何因應金融海嘯取得共識。
法國總統沙克吉在亞歐高峰會開幕式演講中,呼籲亞洲國家支持歐洲國家的計畫,在華府高峰會時尋求各國同意的解決方案。亞歐高峰會登場前,與會各國已於會前舉行雙邊或多邊會議,商討可能對策。中國大陸就與南韓商定,考慮擴大現有雙邊換匯協議,讓兩國更有能力渡過眼前的金融危機。
根據中共財政部昨天發布的兩國共同聲明,中共財政部長謝旭人與南韓企劃財政部長姜萬洙表示,兩國政府將採取適當的總體經濟政策,在必要時推出預防性的果斷充分政策措施,以保持金融市場穩定。

長線看金磚 中國為成長領頭羊>中時08-01-01張子嫻

 全球籠罩在金融海嘯下,各國股市或景氣難以倖免,但具有強大成長動能的金磚四國,仍在近一周出現強勁反彈,截至昨日下午6時30分,俄羅斯股市在近四天已累積近40%漲幅、巴西股市有25%漲幅、印度股市近三天有近10%反彈,僅中國股市漲跌較不明顯,仍在整理階段。投信業者認為,從金磚四國體質面看來仍穩健,長線看來,中國仍會是四個市場中的最大贏家。
 目前金磚四國各項指標,從外匯存底來看,中國躍升為全球最大外匯存底國,高達一兆九千億美元,資金動能不虞匱乏,俄羅斯則排名全球第六,為五千五百六十一億美元。以經常帳來看,中國和俄羅斯表現亮眼,分別為4000億、1150億美元,為新興市場中分佔一、二名;印度、巴西卻為赤字。最後是以內需市場來看,中國的人口為世界第一,內需市場龐大,無庸置疑。
 摩根富林明新興35基金經理人吳淑婷說,在投資圈中,金磚四國中,以中國最被看好,雖中國今年第三季GDP受出口需求降低影響,僅較去年成長9%,是自2003年以來經濟增長最慢的季度。但她認為,此次全球經濟風暴影響下,可望加速中國經濟轉型,未來三至五年仍有相當看頭。
 相對於其他金磚國內,短期內巴西的投資價值最受矚目。根據Bloomberg的資料顯示,巴西股市目前本益比只有9倍,低廉程度僅次於俄羅斯4.1倍,在勞工實質所得提高,加上政府財政刺激、商業景氣處於成長狀況,資本支出可望增加,內需市場也可望保持穩定成長的水準,而在油價走低,通膨逐漸降溫的情況下,未來巴西央行將傾向採取較為寬鬆的貨幣政策,這種貨幣政策的轉向也將有助維持巴西的經濟成長。
 至於俄羅斯股市,持續流出當地市場的外資會是影響俄股後市的最主要觀察重點,如果這波回補力道能持續、能源價格也能反轉向上,則對俄股後市發展也會相對有利。
 匯豐中華投信表示,目前上檔套牢賣壓仍在,且市場資金仍然緊縮,股市能否帶量帶量上攻仍是問號。然而,這波全球股市的修正,其實已充份反映投資人對於未來經濟與企業獲利衰退的預期,更大幅反映了流動性風險與恐慌心理。
 匯豐中華投信強調,流動性風險與恐慌不會是永遠的,在各國政府的積極救市政策之下,一旦流動性風險與恐慌消失,全球股市便可能展開強勁的反彈行情。

泰晤士報澆冷水:中國自顧不暇 無力救世界>中時08.12.01亓樂義

 全球金融風暴發展迄今,世界都在關注中國的動向。在世人的殷盼下,英國《泰晤士報》則潑出冷水,指出中國的消費者已經沒有錢去支撐其國內的經濟增長,中國已經自顧不暇,哪有餘力去拯救世界。
 由於情況緊急,中國人民銀行近來連續調降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由於反應過慢,人行行長周小川在黨內被迫做出「自我批評」。人行並批准高達五八六○億美元用於基礎建設,刺激內需的龐大資金。
 事實上,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上周在第九次政治局集體學習上強調,在一個時期內,中國將突出面臨四種壓力,包括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持續加深、外部需求顯著減少、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日漸上升、人口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增強等。胡錦濤當時還表示,能不能變壓力為動力、變挑戰為機遇,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是對中共執政能力的一大考驗。
 《泰晤士報》卅日更指出,隨著奧運會旗幟的降下,中國的股市和房地產雙雙重挫,過去三個月的出口更是跌入深淵。目前騷亂和示威在中國內地此起彼落,三分之二製造玩具出口的小型工廠先後倒閉,慘不忍睹。自二○○五年起,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約二○%,最近升值勢頭趨緩,人民幣還可能貶值,對外國買家而言,中國的成本優勢開始削弱。
 中國政府高級經濟規畫師張平預測,明年中國可能出現大規模失業,企業倒閉、減產和裁員接踵而來,將導致動亂。
 中共官方公布城市失業率可能達四.五%,創近十年新高。這還不包括數以百萬計到城市謀生的民工。按前摩根史坦利亞太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的估計,將有五分之一的民工失去工作。
 據稱,很多外國分析師和政府官員都堅持錯誤的樂觀看法,認為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不會太快。事實上,從今年第三季起,大陸的經濟增幅已經明顯放緩。以廣東為例,其國內生產總值(GDP)佔全國一二%,至十一月止廣東的出口增幅已減少三分之一。
 傳統經濟學家均認為,中國至少需要八%的經濟增幅,才能維持其日益增長的大量勞動人口,然而在一些獨立分析師眼中,中國明年的增長只能維持五%。
 雖然形勢看來可以有些作為,但《泰晤士報》指出,上述大部分的錢早已配置到二○○六至二○一○年的五年計畫。為此,北京高層正想方設法從地方政府和民營企業募集資金。渣打銀行北京分行與該行高級經濟學家王志浩認為,按目前中國GDP人均收入二千美元計,「根本不能預期會產生一個消費熱潮。」

IMF:金融危機對大陸等東亞經濟體影響相對較小
http://www.cdnews.com.tw 2008-11-08 陳恆光/綜合報導

 據大陸中央電視臺消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6日下調今明兩年大陸經濟增長率預測,同時宣稱,三個因素使這次金融危機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經濟體影響相對較小。
 IMF的最新預測報告說,這次金融危機對包括大陸在內的東亞經濟體影響相對較小要歸功於三個因素:第一,這些經濟體金融狀況穩健;第二,這些經濟體從大宗商品價格下降中受益;第三,這些經濟體已啟動宏觀調控措施應對危機。
 報告預測說,今明兩年大陸經濟增長率將分別為9.7%和8.5%,這比一個月前的預測值分別下調了0.1和0.8個百分點;而亞洲地區發展中國家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8.3%和7.1%,也低於一個月前的預測值。
 根據這份報告,世界經濟前景總體上不容樂觀,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將分別只有3.7%和2.2%;除加拿大外,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明年都將出現負增長,其中美國經濟明年將出現0.7%的負增長。

IMF副總裁:大陸將在全球經濟中發揮更大作用
http://www.cdnews.com.tw 2008-11-06 陳恆光/綜合報導

 綜合外電報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第一副總裁週三稱,大陸將在全球經濟中發揮更大作用。
 據報導,他在秘魯北部城市Trujillo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財長峰會期間的一次新聞發佈會稱,大陸經濟預計將繼續快速增長,未來在經濟動盪局勢下理所當然要發揮領導作用。他說,大陸將在世界經濟、金融市場和政治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他還表示,IMF和大陸之間的關係緊密,大陸認識到IMF發揮獨特作用的重要性。

中國助美救經濟 省省吧【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08.11.12

中國大陸究竟有沒有能力幫助美國挽救經濟?自從9月中雷曼兄弟破產引發全球金融海嘯,以及全球成長速度最快的新興經濟體中國大陸,將由國家主席胡錦濤親自參加本周末於華盛頓舉行的G20高峰會消息傳出後,大陸幫助美國挽救經濟的話題熱度就直線上升。
綜合華府智庫及本地觀察家的看法,胡錦濤出席這場國際盛會的象徵意義居多,實質上很難有什麼貢獻,而且中國大陸經濟本身就有嚴重問題,想要借大陸救美國無疑是緣木求魚。
據了解,胡錦濤原本排定在下周前往祕魯參加亞太經合會(APEC )非正式領袖會議前,順道訪問哥斯大黎加與巴西。沒想到美國總統布希在總統大選前三周,臨時安排在華盛頓舉行全球金融危機高峰會,並邀來G20國家的領導人與會,共商挽救世界經濟大計。
為了參加這場盛會,中共官方勉強在胡錦濤的中南美行程中擠出時間,先飛赴美東開會一天,再到中美洲展開訪問行程。但G20會議為期兩天,胡錦濤只待一天,又有其他19國元首同時與會,很難說能達到多少實質效果。
曾經多年為美國財星500大企業進軍中國大陸獻策的華府智庫傳統基金會研究員史箭道更明白指出,媒體報導使得外界對中國大陸出手搭救美國經濟,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大陸根本沒有能力。
史箭道說,以雙方今年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GDP)為例,中國大陸的成長降幅比美國還高;大陸房地產市場的冷卻速度也比美國還快。
作為金融市場觀察指標的股票市場,同樣一片慘綠。過去一年來,上海證交所綜合指數從歷史高點一路狂洩,如今跌幅已超過70%,遠超過同期道瓊工業指數的40%跌幅。
再者,北京宣布人民幣4兆元的經濟振興方案,這個舉動本身等於粉碎中共官方先前號稱沒有受到全球金融海嘯波及的說法。
如此說來,世界各國不用期望胡錦濤代表中國大陸出席G20高峰會,有多少實際成效可言。

中國拚經濟 亞洲夥伴有福【聯合報08.11.14

中國推動經濟刺激方案,可能助長日本農業設備、巴西鐵礦及加州機械設備的銷售,使日本、台灣、南韓等主要貿易夥伴受惠,有助於緩和全球經濟衰退的衝擊。
中國9日宣布5,860億美元經濟刺激方案,設法維持2009年經濟成長率在8%左右。這項刺激方案相當於兩年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4%,可能對中國主要貿易夥伴,包括日本、台灣及南韓在內有重大影響。
世界銀行駐北京經濟學者高路易(Louis Kuijs)說:「這是對中國成長的重大保證。中國可以增加支出,提供國內成長及所有貿易夥伴一大緩衝。」
據瑞銀分析,受影響最大的國家包括台灣在內。去年台灣整體出口約有36%運往大陸。南韓有25%;日本則有19%。
蘇格蘭皇家銀行經濟及利率策略主管蓋納(Kevin Gaynor)則認為,新刺激方案對中國短期的影響難以評估,更別提對全球的影響。但他認為,「對提供中國基礎建設的經濟體,例如德國及澳洲,仍有幫助」。
美林駐香港的經濟學家陸挺指出:「像是鐵路、營建、水泥、鋼鐵及其他金屬業者將受惠,這些產業與全球相連。」
美林預估,這項方案每年可望增加中國經濟擴張3個百分點,激勵明年成長達到8.6%、2010年達8.5%。
花旗集團首席亞洲經濟師黃益平指出,中國經濟成長率每增加1 個百分點,亞洲其他地區的成長率就會望連帶拉高0.5個百分點。
中國宣布激勵方案前,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2009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從今年的3.7%降至2.2%,同時美國、日本及歐元區經濟都將萎縮。

中投:中國只能夠救得了自己>中時08.12.04亓樂義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投)董事長樓繼偉昨在香港表示,由於情況未明,中國沒有進一步投資西方金融機構的計畫,也沒有任何計畫透過經濟政策去「挽救」世界。他還說,中國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就是對世界經濟的最大貢獻。
 曾任中國財政部常務副部長的樓繼偉,去年轉任新成立的中投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該公司係財政部通過發行特別國債方式,籌集約二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是中國的主權財富基金。
 就在全球期待中國扮演金融海嘯救世主之際,樓繼偉昨發出明確信號,即「中國只能挽救自己。」他對《紐約時報》表示,「中投目前不敢投資西方金融機構,因為我們不清楚他們遭遇了什麼問題。」據報導,中投公司去年收購貝萊德集團、摩根史坦利和巴克萊銀行的股權,因金融風暴市值大幅縮水。
 樓繼偉昨出席在香港舉行的「柯林頓全球倡議」亞洲會議金融論壇,被媒體問到中國是否推出政策挽救全球金融危機時,他則說,「中國只能挽救自己,因為中國的經濟規模太小。」且中國人口眾多,經濟產出有限,還不足以對全球經濟帶來影響。
 《紐約時報》指出,樓繼偉的發言,是迄今中國官方對全球金融深陷泥淖最直接而清楚的一次表態,說明中國領導人已經把焦點放在國內。
 由於茲事體大,《新華網》昨對樓繼偉的發言,改以和緩語氣稱,受到全球金融危機衝擊,中投對海外的投資將「趨於審慎」,…只有等歐美主要國家的政策明朗且金融風暴真正過去後,「中投才會進行大規模投資。」
 《新華網》引述樓繼偉的話說,鼓勵投資很容易,鼓勵消費並將內需提到到一個新的水平則非常困難,需要相當多的配套改革,並非一、兩年就能完成。從這個角度說,「中國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就是對世界經濟的最大貢獻。」

羅傑斯:中國經濟 下半年復甦【經濟日報╱記者王茂臻09.02.06

商品投資大師羅傑斯(Jim Rogers)指出,大陸今年下半年經濟將會全面復甦,他最看好農業、水業、旅遊與能源四大行業。
羅傑斯近年持續看好大陸經濟發展,觀點從無轉變,日前他接受大陸南方周末專訪時,預言大陸經濟下半年將全面復甦。
羅傑斯指出,大陸經濟結構特殊,在遇到金融危機時,不至於引發惡性的連鎖反應,相較於其他國家的振興經濟方案,大陸市場對官方的提振信心的舉動更為「買帳」。
因為長期看好大陸農業與食品業發展,去年11月羅傑斯和麥格理合作推出「麥格理和羅傑斯中國農產品指數」(Macquarie and Rogers China Agriculture Index)。
羅傑斯說,該指數去年12月的報酬率超過二位數,今年表現會更樂觀,因為「中國有十幾億張嘴巴」,中國人的飲食結構和食品消費狀況對農產品價格將產生更大的影響。
雖然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由長期升值轉為有貶有升,但羅傑斯重申他看好人民幣20年後取代美元的實力。羅傑斯說,美國增加通貨發行促使美元長期看貶,他認為人民幣應更自由兌換,港幣也應放棄釘住美元。
羅傑斯也看衰美國新任總統歐巴馬上任後的表現。羅傑斯說,雖然他是美國人,但對他自己國家經濟恢復沒有信心。
去年因媒體炒作羅傑斯買進大陸A股的消息,引起羅傑斯不悅,羅傑斯再度透過媒體強調他從未買進A股,而是買進B股、香港H 股或在新加坡上市的大陸股票。他直言大陸許多投資者習慣盲從,常對一些所謂著名的趨勢判斷者的話奉若神明,而忘記了自我分析。

中國問題比想像的大!>財訊月刊 2009/02/04

為什麼一個相對封閉,又不太受金融風暴影響的地方,會有必要在最快的時間推出最大規模經濟振興計畫來挽救經濟?為什麼一個原本世界上成長最快速的地方,會需要以最強的力道來自救?問題可以寫很多,但是要強調的觀點只有一個,中國的問題比大家想像的都大。 【文/印和闐】

四兆人民幣的景氣振興方案,規模很大,相當於一五%的中國年度生產毛額,韓國的計畫比較小,大概等於三%的GDP,巴西狀況沒有那麼壞,目前暫時有一%GDP的振興經濟計畫,印度搭配原本的第十一個五年計畫,另外再花五%GDP等值的預算增加自己的基礎建設計畫,至於美國呢?據說也有一兆美元以上,大概占六%左右的GDP,未來可能再加。全世界受到金融危機的衝擊,都在努力自救。
問題來了,為什麼一個相對封閉,又不太受金融風暴影響的地方,會有必要在最快的時間推出最大規模經濟振興計畫來挽救經濟?為什麼一個原本世界上成長最快速的地方,會需要以最強的力道來自救?
在此同時,這個經濟體降息的速度又比其他人快,在二○○九年一月中,一年定存扣掉利息稅,實際收益頂多二‧一%,○八年上半通膨數字還超過一○%,現在一年的定存跟台灣沒有差太多。問題可以寫很多,但是要強調的觀點只有一個,中國的問題比大家想像的都大。
中國的GDP一般分三個部分,最大的是內需,再來是投資,最後才是外銷出口。
檯面上,中國的GDP只有七%靠出口,可是到○七年為止,整個經濟受到出口帶動的比率高達五三%,比日本八○年全盛時期的二三%以及美國六○年代的一一%都要高很多。
舉個實例,富士康、廣達以及佳世達,一堆電子大廠的員工幾乎都由香港上市的福記食品供應中餐以及晚餐,現在中國出口開始下滑,很多員工開始回家吃自己,於是福記食品為了找尋新的成長動力,跑去買了一間德國啤酒屋連鎖店,結果業績可想而知,那麼多工廠工人連工作都沒有了,還去喝啤酒?外銷下滑連帶使得以往歸類為內需股的企業受到衝擊,這類公司未來前途不太樂觀。
事實上,到去年十二月,出口較○七年同期衰退二‧八%,進口衰退二一%,是十年來新低,加上勞動新法的實施,以勞力密集產業為主的珠三角中小企業大量倒閉,香港上市的玩具製造商合俊工業,世界前五大玩具廠有三家專門找它OEM,照樣倒閉,是其中一個不幸的例子。
○八年上半年台灣五二○之前的房地產飆升,也是台商關廠後回台灣退休養老造成的;中國一線城市的房地產,相對於北京與上海,深圳地區的房地產是三大城市中第一個下跌,且跌幅最深的區域,其中原因就是珠三角的失業率最高,買家無法負擔房價。深圳以外的房地產市場於○八年下半也出現成交量極度萎縮的狀況,直到放寬貸款成數以及大幅調降利率的宏觀調控鬆綁,才有部分的成交量放出來。
廣東的五大地產商除了上市失敗的恆大地產,其他公司除了股價大跌外,他們所發行的債券在投資人的眼裡,早就等於是已經破產的價位,年收益率平均超過三○%,看起來很誘惑,只是風險很大,不知道何時會跟埃及木乃伊一起埋到土裡。
有幾個指標性公司都看到內需不振所帶來的壓力,中國體育用品龍頭李寧與安踏都說今年元旦銷售的打折成數有加大,從過去的平均八折下降到五至七折,營收增加的幅度卻相對有限;華中與華南地區的味千拉麵則認為,自去年第四季以來,中午用餐的人大幅增加,晚上大家都回家吃晚餐,營收則相對下降,經濟不景氣的確影響中國的消費習慣;旅行業龍頭攜程旅行網○八年第四季在旅館的消費較○七年同期價格至少掉五%,企業客戶cost down的壓力很明顯,至於賣高檔手錶的新宇亨德利、賣女鞋的百麗以及高檔百貨的百盛公司,股價早就跌到根本懶得看。
在這個消費全面降級的年代,相對穩健的大概只有康師傅的泡麵以及礦泉水銷售比較健康,只不過康師傅的成長是消費者壓縮其他消費得到的,整個消費內需並不足以帶動中國的經濟成長。
中國政府也知道內需可能不太行,目前正推動家電下鄉計畫,希望以補貼的方式把家電廠商過剩的貨品塞到農村裡,不過在我觀察,農村找人洗衣服比買洗衣機便宜,他們吃新鮮的食品,所以也不太需要冰箱,頂多去買電視,就這樣。家電下鄉失敗的可能性遠高於成功。
或許有投資人會問,中國的白酒行業不也是內需消費股,○八年一到十一月全體上市的白酒公司,包括貴州茅台、五糧液、瀘州老窖等,平均業績較○七年同期成長一六‧九%,大幅領先啤酒類股六‧四%的年度成長,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事實上,白酒的業績跟中國的基礎建設投資有關,嚴格來說,是跟GDP裡面投資有關的項目。
自從中國於○八年十一月公布四兆元基礎建設計畫後,各地方營建公司請客與拉關係的動作就持續不斷,他們給相關官員的伴手禮就是這些白酒,大型基建工程的招標前後,就是白酒公司業績表現的時刻;四兆元的計畫自公布、規畫、招標、撥款、動工,整個流程至少要半年,換言之,最快也要到○九年四月才可以看出效果,工程機械製造廠龍頭,包括中國龍工以及廣西柳工目前銷售完全沒有起色。
然而,以目前中國三大鐵路建設公司進行觀察,中交建、中鐵以及中鐵建的狀況並不是太好,基建工程需要大量有經驗的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除中交建好一點以外,另外兩家平常就已經相對欠缺,能不能真的扛下那麼多訂單,還有待觀察。
這幾個營造商除了營利率只有二%上下以外,他們對於旗下眾多建案的進度以及是否獲利,掌握度其實非常有限,要靠他們按時完成四兆元中最主要的鐵路建設案以帶動中國GDP的成長,我想是非常拚的事。在人才不足以及趕鴨子上架的情況下,效率勢必打折扣,四兆元的基建投資可能無法如中國官方預期至少一年帶動約四%的經濟成長,且以目前白酒消費火熱的情況觀察,工程偷工減料的情形或許很難避免,也因此,我反而認為四兆元基建計畫最穩健的投資標的就是白酒股。
○九年中國的經濟展望非常不樂觀,雖然未來長期看好,但是今年要平穩度過的可能性相對有限,或許今年股市的機會在第一季,好一點的情況下可能到四月,會有一個希望行情,一個對四兆元投資的憧憬以及跌深反彈的行情;在外銷工廠大量倒閉,內需疲軟不振以及基建投資績效可能打折的背景下,八%的經濟成長應該是一場夢,或許能夠到五%已經很不容易,全年的趨勢應該比想像差。
GDP部分很糟,但還是小事,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才是大事。世界工廠在中國,當海外沒有訂單的外銷廠紛紛開始拓展中國內銷時,會發現中國的龐大儲蓄暫時不可能化為龐大的內需市場,理由有二:首先是物流體系不完備,沒有辦法有效運貨;其次,內需市場和海外消失的訂單還是不成比例。
在這樣的情況下,○九年中國內需消費市場因為充斥大量外銷商品,而有龐大的降價壓力,這也就是人民銀行必須快速降息的理由,因為當GDP成長不夠,企業本益比的「益」會掉下來,當CPI掉下來時,企業的淨值會掉,換言之,P/B的「B」會掉下來,這個壓力會大到讓所有的雞蛋水餃股繼續便宜下去。
要怎麼面對中國這個泥菩薩呢?我相信今年的投資如果把希望全放在中國上面,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想法,外銷與內需都沒有機會,投資頂多有一半機會,建議的作法有四:
一、首先台灣股市就有好標的,中華電信具有穩定的現金流,確保投資人有穩定且高於銀行的現金收益,最重要的是它還有龐大的土地資產,萬一行情從通縮轉向通膨,它還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更不錯的是,它的業務來源與中國相關性非常低,如果今年中國的狀況壞於市場預期,它也沒有太大的問題。
二、或許今年可以考慮投資等級的公司債或可轉債,目前公債利率太低,有的品種還出現負的收益,是另外一個泡沫,但是如果我們觀察可轉債,如果公司不會倒,現在的持有到期收益率都非常好,萬一股市碰到一個我們意想不到的轉折點,還可以向上參與股票價格的成長,香港上市的太平洋航運有一檔一一年二月可以賣回的可轉債,因為是週期性行業的關係,跌得相對深,現在買大概還有一三%的年度收益率,公司倒閉風險低。
三、真的要拚中國行情,短期可以拚鋼鐵,所謂短期就是直到第二季初,原因是庫存消化速度相對較快,就基本面看,大概農曆年完就有全面上漲的機會。四兆元最有機會的行業是水泥,一條京滬高鐵,就是一條浮在空中的橋,就水泥廠設置地點以及生產運輸效率進行觀察,我相信亞泥中國的成長機會高於所有台灣與中國的同業。這一點要感謝某專業讀者的指導。
四、由於景氣持續下滑,或許多看少做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正如前三期討論過,今年的冬天果然很冷,同樣的,這一波的景氣衰退也是我這一輩子所僅見。
鼠年的時候,大家比誰逃得快,牛年的時候大家應該學牛一樣保守,也許虎年的時候可以有龍騰虎躍的本錢,以此共勉。

世銀:中國將復甦 帶動東亞經濟>中時09-04-08連雋偉

 在亞洲各國因金融海嘯衝擊導致經濟成長疲軟之際,世界銀行在昨日發布的最新一期《東亞經濟半年報》中指出,在大規模經濟振興方案的推動下,中國大陸有望在今年開始復甦,並且也讓東亞經濟有望看見一線曙光,有助於東亞區域的經濟穩定和逐漸反彈。
 以〈奮戰全球經濟衰退〉為題的這篇最新《東亞經濟半年報》說:「很大程度上,在巨額經濟刺激方案的推動下,中國有望今年開始復甦,二○一○年全面復甦,這有助於實現區域穩定和走向反彈。」

 預測經濟成長 可達六.五%

 《半年報》還預測,大陸經濟今年將實現六.五%成長率,低於去年的九%增長,「這仍是世界所有主要經濟體,最強勁的成長率」。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首席經濟學家尼赫魯指出:「我們看到中國有意願採取任何必須的行動,來確保經濟持續增長。」
 該報告表示,由於中國大陸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出口,而國際市場還在繼續萎縮;物價上升壓力仍然很低,因此有空間讓政府透過降息等措施來推動增長。

 龔方雄贊同 大陸將扮火車頭

 摩根大通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龔方雄也認同世銀的預測,「這不是中國經濟是否表現良好的問題,而是她已經表現得不錯了」。他表示,關鍵的問題是,未來是否會發生干擾大陸經濟復甦的偶發因素。
 在東亞整體經濟情勢方面,世銀指出,在出口大幅疲軟、內需放緩的情況下,東亞發展中國家今年的實際經濟成長率將只有五.四%,遠低於去年的八%和二○○七年的一一.五%。「預計東亞地區的低收入國家將躋身受經濟下滑影響最大的國家之列,而政府採取干預措施幫助困難民眾的空間有限」。

 對抗金融危機 減貧步伐蹣跚

 尼赫魯說:「毫無疑問,東亞與太平洋地區面臨艱難時光。各國如果能夠在因應短期挑戰的同時,堅持關注更長期的優先事項,就有可能在危機過後,處於更有利的位置恢復增長。」
 《東亞半年報》指出,成長疲軟預期將會拖慢東亞地區的減貧步伐,今年貧困線以下的人口預計將會比一年前的估算多一千多萬。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東帝汶今年預期都會出現絕對貧困人數上升。
 亞當斯同時對東亞各國政府面對金融危機迅速做出反應、採取多管齊下的對策表示讚賞,這些對策包括財政刺激方案、貨幣政策干預、社會安全網計畫等。

台灣、大陸超級比一比【經濟日報社論 2009.04.17(楨:難得馬凱捧中了)

近幾年來,海峽兩岸在各個領域彼長我消之勢愈趨明顯;最近幾個月,對比格外明顯,不止令人興滄海桑田之歎,更為此地2,000多萬黎民子弟憂,尤其深沉地疑慮台灣的前景恐怕會黯淡無光。
例證俯拾皆是。全球同遭金融海嘯重創,身受重創的大陸,立刻大刀闊斧地採取馬上見效的家電下鄉等手段,不僅令人讚嘆其眼光獨到、行動力高強,讓急速滑落的景氣驟然振奮;而且連台灣的資訊電子產業也深受其惠,從急單到春燕,提前嗅到復甦的氣息。
反觀此岸,也投下近千億鉅資發消費券以提振消費,但漫天撒錢、亂槍打鳥的手法,固然一時間掀起一場超大煙火一般的熱鬧氣氛,但全民有獎的發放方式只引發替代性的消費行為,並未促成明顯的新增消費;因而事後回顧,竟然連1、2月的民間消費也未見顯著增長。此外,喊得震天價響的「愛台12項建設」、「四年5,000億振興方案」,卻由於多涉及前置作業期甚長的公共建設工程,真正發包開工尚不知何年何月,對迫在眉睫的景氣低迷,幾乎毫無助益。而且因為規劃草率、執行無力,連去年5月新政府上任之初即倉促推出的583億「擴大內需方案」,迄今執行率不及七成。
中國大陸挾著4兆人民幣的救市方案與2兆美元的外匯存底,招搖過市,舉世視之為金融海嘯的救星;其領導人以全球G2兩大巨頭之姿風光出席G20高峰會,鋒頭甚至壓過光芒奪目的美國新任總統歐巴馬;更以美國最大債權人的姿態要求美國善自管理美元,乃至高呼建立超主權國際準備貨幣,直欲將美元以及美國拉下全球霸主的地位,為中國大陸領導人在全球舞台上樹立了最高的標竿。
反觀台灣,在這一場經濟風暴中不見任何令人耳目一新的做為,只見政府高層掩耳盜鈴、延誤時機,因而經濟表現一瀉而下,被「經濟學人」譏為舉世最不忍卒睹者。而政府救市抓不住要點,卻一味藉機舉債,令財政赤字直線上升,使得國際信評機構因而大降國家主權評等。至於我們的領導者對內飽受抨擊,在外則難有佳作,與對岸簡直無法同日而語。
姑且不論這種種往往流於表象、受制於現實環境的評比,就看看台灣一向驕人的民主與法治,我們也難免汗顏。民主、法治最大的作用,本在選賢與能,而國法昭明,作姦犯科者無所遁形。
新政府上任近年,罕聞能聲;而幾個月來,每天從法庭中傳出種種肆無忌憚的舊政府令人咋舌的貪腐醜行,如今更添加數以百計最高階軍官賣官鬻爵、圍標牟利等膽大妄為的醜事。台灣在國際評比中貪腐等級名列全球第八,甚至超越中國大陸,現在已百口莫辯。
除了面對倏忽而來的金融海嘯衝擊,在應變方面輸人一籌;去年油價大漲所暴露的能源短缺趨勢,世界各國莫不善謀對策,祭出種種誘因,完成長期擘畫,多方發展低碳替代能源,中國大陸也絲毫不敢鬆懈,在各個區域設置太陽能、風力等各種試點,並急起直追,努力自產相關設施器材。反觀台灣,能源幾全賴進口,核能發電在反對者杯葛下,遲遲難以完成核四;但不僅能源政策迄今未見完整規劃,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此一基本大法,也躺在立法院遲遲不能審查。過去歸咎於民進黨少數執政,有心無力;但國民黨一黨獨大,行政、立法大權獨攬,忽忽一年將過,仍無寸進,則未來當油價高漲,台灣將如何立身於這個世界!
再者,一國的希望寄託在年輕的一代;對岸的學生夙興夜寐,只擔心得不到好的教育機會;我們的學生躺著也能上大學,而且日上三竿還高臥不起。恐怕我們連未來也早已輸給了對岸。

日本難爭亞洲龍頭>中時08-01-15黃菁菁

 美國民主黨候選人歐巴馬當選總統,實現了睽違八年的政黨輪替,新政權誕生讓日本政府有點緊張,加強美日同盟關係向來是日本外交的首要原則,但近來美國的舉動不斷讓日本灰頭土臉,表態重視對中關係的歐巴馬上台後,讓更多人擔心,日本會不會從此被拋到腦後。
 美國布希總統在下台前,拿推動北韓去核化當作畢業成績,儘管日本期盼美國協助解決北韓綁架問題,美國也信誓旦旦表示會居中協調,但在美國宣布將北韓從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中除名時,日本到最後一刻才接到通知,像是從美夢中被一棒打醒。
 日本即使感到被出賣卻要裝得很平靜、理性地接受事實,布希只淡淡丟下一句「我不會忘記日本的」,有日本媒體嘲諷比喻說「我不會忘記你」這種台詞通常是男女朋友分手時用的,也是代表「我已不愛你了,我們好聚好散吧」。
 歐巴馬上台對日本而言是轉機,也可能是個危機,可以確定的是,美日關係的未來將充滿變數,許多人都認為美日同盟關係會開始走下坡,還有人主張不要再拘泥北韓綁架等國內政治問題,否則美日關係將逐漸惡化。
 日本政府見歐巴馬選情看好時,早在水面下運作,向歐巴馬陣營頻送秋波,歐巴馬一上台,各報社論也主張,日本應積極主動與美國新政府加強信賴關係,但歐巴馬的亞太政策策士、前美國國安會亞洲事務主任貝德也是中國專家,偏中的亞洲政策路線十分明顯。
 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對美國而言更是如此,不管在平衡雙邊貿易、反恐之戰、全球金融危機、解決北韓核武、地球暖化問題等,美國都需要中國的協助,然而與中國多動嘴出力的協助相比,日本砸大錢的協助似乎是吃力又不討好。
 歐巴馬在當選後和日本首相麻生太郎第一次通電話時便說,希望日本協助阿富汗復興工作,自衛隊繼續提供洋上加油等,接著美國海軍陸戰隊從琉球撤到關島也需日本花大錢,不管是出錢還是出自衛隊,對沒有集團自衛權的日本來講都是很頭痛的問題,國會又要為「如何做出國際貢獻」之議題吵上好幾天。
 不只是政府關係上日本立場弱,在民間日本對美國的影響力也大不如前。美國的輿論調查顯示,美國人重視中國的程度已經逐漸超越日本,以前在美國人的心目中,日本的重要程度僅次於歐盟、英國,現在卻被中國擠到第四順位。
 以前美國學生熱愛的第二外國語是日文,現在學中文的風潮已有超越日文之勢,中國積極地在全球設立教授中文的孔子學院,更發揮推波助瀾的功效,在中國的急起直追之下,日本似乎還搞不清楚狀況地在原地踏步。
 在亞洲方面,日本政府對過去發動戰爭的罪責,包括對從軍慰安婦問題在內仍然遮遮掩掩,始終不肯明確道歉。日本國內仍有不承認戰爭責任的勢力在興風作浪,最近日本防衛省航空幕僚長發表此類論調的論文,遭到中共、南韓甚至台灣的譴責。
 我國立法院近日也甫通過決議,要求日本政府正式對從軍慰安婦問題道歉,這些現象都顯示出日本仍走不出「脫亞入歐」的迷思,也讓日本在亞洲常陷於孤立無援,而不得不靠美國撐腰。
 日本政府常高喊要發揮領導力,成為亞洲的領袖,但事實上卻不被看好。日本行事審慎,重團隊精神,相對的決策力不夠,這次的全球金融危機,日本仗著本國財政健全、資金雄厚而提不出即時且具體的因應對策,結果日股隨美股應聲下跌,美國打個噴嚏日本就要重感冒,若失去美國的支持,要如何與中國競爭亞洲的龍頭呢?

中日韓 明開領袖高峰會【聯合晚報編譯陳澄和08.12.12

中國、日本與南韓三國領袖明天將舉行一場罕見的高峰會,研擬對抗全球經濟危機的亞洲對策。南韓並且將與中國、日本擴大換匯協議。
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南韓總統李明博與中國總理溫家寶13日將在日本西南方的福岡舉行一天的會議,這是中、日、韓三國在大規模的國際會議之外,首次單獨舉行三方高峰會。中、日、韓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合計占全亞洲GDP的四分之三。
日本外務省新聞秘書兒玉和夫說,麻生將在會中告訴李明博與溫家寶,「亞洲仍將是世界經濟的成長核心,應該要對世界有所貢獻」。
兒玉和夫說,日本希望高峰會提出迅速挹注資金到亞洲發展銀行的計畫,讓亞銀有能力協助亞洲的新興經濟體。上月在華盛頓舉行的金融危機高峰會中,日本也承諾要提供1000億美元的貸款給國際貨幣基金(IMF),協助IMF資助遭危機嚴重打擊的新興國家。
日本也將呼籲擴大所謂的清邁計畫,亦即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在2000年建立的地區換匯制度。
南韓的聯合新聞社報導,韓國銀行12日將宣布與日本及中國央行擴大換匯協議。韓國銀行目前與日本銀行有130億美元的換匯協議,與中國人民銀行的換匯金額為40億美元,未來可能各擴大到300億美元。
南韓在國際信用市場日趨緊之際,一直積極想擴大取得外匯的管道,因為南韓銀行業在支應國際債務上已遭遇困難。韓國央行10月間也與美國聯準會達成300億美元的換匯協議。

東北亞三國要演義嗎>中時08.12.13

 中國、日本、南韓三國開始在日本福島舉行高峰會,沒有人敢預期這會產生具體結果,但是這三個能不理會彼此之間的各種矛盾而進行合作的探討,本身便很有價值,尤其是在金融海嘯嚴重的今天。
 東北亞三國從來沒有想到三角合作,東協國家成了氣候後,這三國也是分別與東協建立關係,當東協與這三國有了「東協加三」的形式後,三國方考慮到自己的合作,於是在東協峰會時,這三國領導人也自己舉行了會外會。在脫離東協的基礎上自己集會是日本的提議,中韓兩國很爽快地同意了。二年前,日本首相在「東協加三」峰會時想單獨與中國領導人會晤卻被拒絕,如今中國總理親赴日本參加,不能說不是政策的改變,而日相麻生太郎如此積極也是政策上的需要。
 日本的經濟已是在滑坡,滑到什麼程度尚不知,前景黯淡是確定的,當美國的市場糟糕時,日本除了依賴中國市場外,還有什麼更有利之處?相同地,中國與日本的經濟關係如此密切,而當舉世經濟動盪時,當然必須與日本磋商,南韓的經濟命脈更是脫離不了中日兩國,而中韓與日韓之間的貿易關係也佔各國的重大比例。這三國都是能源進口國,僅就能源問題來說就有合作的必要,日本是全世界節能技術最先進的國家,而中國卻是最落後的國家,日本以往不願出讓節能環保技術,但中韓兩國可以趁此機會要求,日本如真願三國合作,則在這方面應該表態。
 三國之間的過去歷史恩怨問題錯綜複雜,使三國很難認真合作,但如果暫時拋開靖國神社、釣魚台列嶼、獨島、黃海等問題,純粹商討金融經濟及能源問題,未嘗不是好事。這三國與美國的關係都很密切,當美國要換政府時,各國都難免有點不安,美國對亞太政策是否會有變化,這也是三國應共同注意的。

日說美重要 美卻說中重要>中時08.12.21

 日本《讀賣新聞》與美國蓋洛普民意測驗機構合作的調查發現:日本人很重視美國,但美國人卻很重視中國,很有趣。
 問到美國與中國那個國家在政治上更重要時,日本人有四六%認為是美國,認為是中國者只有三○%(較去年且低了四個百分點)。而相同問題,美國人認為中國更重要者有五一%(去年為四○%),認為日本更重要者僅四三%。
 美國人為什麼認為中國較日本更重要,一定是因為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國力正在崛起中,國際間許多問題都必須有中國的合作方易解決,而它又是個有十三億人口而擁有核子武器者,這些都是簡單顯見的條件,美國人不必多思索就知道它比日本重要了。
 另一方面,日本的國力卻不斷地滑落,連闖安理會都未得逞,國內政治動盪不安,不到四年便換了三任首相,除了追隨美國外,在國際間幾無影響力,美國人對依賴它的人總有些看不起,當然不會認為日本有多重要。
 而日本人方面呢?許多年來抱慣美國大腿的思想已根深蒂固,這世界上還有那個國家比美國更重要嗎?不然又何必抱其大腿?這是個基本觀念問題,不足為奇。
 而它為什麼認為中國不重要,甚至重要性較去年更低呢?這有一種酸葡萄的妒忌心理,而這思想也根深蒂固了,正如前任首相小泉純一郎的理論,認為日本只要與美國搞好關係,中國就會對日本友好,日本對中外交便可順當。日方認為中國怕美國,而既然中國怕美國,它的重要性當然就落後,這也是一種直接的思考反應。
 日本人看重依賴的人,美國人卻未必看得起依賴自己的人。
 倘若問中國人,美國與日本那個重要?答案必然是美國。所以綜合起來是:美國二票、中國一票、日本零票。現實大概也就是這樣了。

美日都恐懼對方的政治「改變」>中時09-02-17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東來第一站訪問日本,這使日本政府大大地鬆了一口氣,然而這也不過是自我安慰而已。
 為什麼日本不積極地與美國新政府討論美日新關係,而卻專注於這種表面現象呢?說穿了就是日本有一種內心的不安,總是怕被美國拋棄,更怕美國親中而疏日,這種恐懼感在布希政府時就有了,而歐巴馬新政府的口號是「改變」,那麼,對日本的關係是否也會改變?這就更使日本擔憂。
 爭取希拉蕊首先訪日,一部分原因固然是基於東方人的「愛面子」心理。另一方面也是藉此強調美日關係仍然牢靠,以此試探美新政府是否仍首重日本。而美國之所以同意,一則是不能忽視美日同盟關係之重要。二則是在日本政局改變前必須有個充份了解。後者可能是更為重要。
 日本眾院今秋要改選,依目前情形來看,「自民黨」可能要失去政權,日本一家電視台最新的民調顯示,麻生太郎的支持率竟掉到一○%以下,這還了得?如果自民黨敗,代替它執政的將是「民主黨」,而民主黨的外交政策與自民黨相左,民主黨尤其不主張外交上事事跟著美國,而是應該以聯合國為重心。希拉蕊應該了解這狀況,所以在之前便放話希望訪日時與民主黨黨魁小澤一郎會晤,但小澤居然沒有表示同意,直到前天,民主黨方說願與希拉蕊會談。嚴格地說這對自民黨已失去尊重。
 日本外務省所擬的關於經濟、氣候、國際、朝核、亞太穩定等議題,都不是美日雙邊關係所能解決的,希拉蕊最關心的可能還是日本的「改變」,日本恐懼歐巴馬的「改變」,美國則恐懼日本民主黨的「改變」。


中國提振內需推動全球成長【工商時報09-07-28黃怡錦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S&ED)昨(27)日正式揭開序幕,中方官員透露,經濟對話定調為「加強中美經濟合作」;同一天,美國國務卿希拉蕊(Hilary Clinton)、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於華爾街日報聯名撰文指出,中國提振內需成長,也將有利於全球經濟成長。
 中方官員指出,本次經濟對話,中國將會就中國所持有的美元資產安全性問題,與美國進行探討、雙方也將就如何攜手共創全球經濟平衡成長的議題進行對話;此外,美國官員此前也曾透露,美方將會要求中國匯率能更靈活。
 有別於過去的中美6次戰略對話、5次戰略經濟對話,此次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美國歐巴馬政府強調,討論平台「層次更高、議題更具交叉性」;據悉,中美雙方所派出的部長官員,估算達到60名。
 美國總統歐巴馬昨親赴現場,並發表開幕致辭,是過去在小布希執政時代前所未見,以往慣例上也只由美國財政部長主持會議。最新消息指出,美國政府並要求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出席中美對話,希望可藉此讓中國對於所持有龐大美元資產的擔憂程度,降到最低。
 希拉蕊、蓋特納引用數據指出,30年前,中國GDP僅1,760億美元,可以說只有美國GDP2.5兆美元的零頭而已;現在,中國GDP已經逾4兆美元。另外一項統計並指出,去年中美雙邊貿易額達3,337億美元,與兩國建交初期時相比,已成長130倍以上,目前,中、美互為第二大貿易夥伴。
 中、美國堪稱推動世界經濟成長的2大經濟體,早前,聯合國相關機構預測,今年中國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度將達到50%;希拉蕊、蓋特納引用中國成語「同舟共濟」形容,並表示,中國持續推動金融業改革發展、提高個人收入,刺激內需成長,讓中國以往依賴出口成長的經濟結構進行調整,對於全球成長也將提供動能。

從「中國威脅」到「中國救世」?09-08-26 旺報 (陳毓鈞/北京清華大學中美中心高級研究員)

 1980年代末,東歐共產世界變色,北京發生六四事件。1990年代初,冷戰結束,蘇聯解體,中共成為世界僅存的共產主義大國,西方右派以意識形態為主,提出「中國威脅論」。1991年底,鄧小平發表「南巡談話」,進行第二次思想解放,中國開始走上市場經濟道路。整個90年代中,中國大陸經濟快速成長,國力倍增,使「中國威脅論」具有經濟要素。1997年香港回歸後,發生亞洲金融風暴,於是出現了「中國崩潰論」和「中國黑洞論」,然而都沒有成為事實,中國經濟一直往前走,甚至有效克服了2003年的SARS風暴。

 救世論 中國謹慎應對

 2001年,右派的小布希上台,將中國視為威脅而有新圍堵政策出現。不過,美國介入反恐與伊拉克戰爭,心有餘而力不足,必須和中國合作以解決全球性問題。由於中國經濟持續快速成長,再加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表現,西方主導全球經濟的力量下降,特別是美國2007年發生房貸危機,終於導致1930年代以來的最大金融風暴。
 這時,經濟表現不錯又擁有逾2兆美元外匯存底,並且是美國最大債主的中國,就成了西方一些人眼中的救星,出現了「中國救世論」。這實在很奇怪,因為中國的GDP只占全球的7%,而美國卻有22%,中國能怎麼救世界經濟?
 北京有鑑於此,不斷強調中國是一個發展國家,胡錦濤也說,「照顧好13億中國人,就是中國對世界最大的貢獻。」然而,部分美國重要人士仍不死心,包括季辛吉、布里辛斯基都提出「中美命運共同體」的想法,今年春天因而有「G2」概念出現,在歐洲更有人主張未來世界是由中美共同治理。

 不爭霸 無力主宰世界

 此事非同小可,有違中國永不爭霸的和平發展路線。為此,溫家寶特地到歐盟會議發表演說,強調中美共治是不正確的觀念,中國追求世界多極化以及國際關係民主化,中國不會、也沒有能力主宰世界,發達國家和發展國家應共同負責解決全球問題。
 今年底,中國的GDP將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5年其製造業產值將超越美國。因此,「中國威脅論」和「中國救世論」的聲音將不會消失。中國要成為什麼樣的國家,大陸內部也有論辯,有主張「先強後富」,有強調「先富後強」,或是「富強並進」。
 其實,關鍵在於要走什麼樣的道路。一種是近代西方所走的殖民帝國主義霸道征服道路,一種是以切身之痛,發揮中國固有的濟弱扶傾、人溺己溺的中庸王道道路,確實貫徹和平發展精神。

若真有二次海嘯 中國將成救世主 >理財周刊 2008/11/26

全球G20高峰論壇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已經成為其他領袖注意的焦點,不論股市再怎麼跌,以4萬億救市的中國,還是少數在大浪中站得住腳的國家,即使美國的卡債引發二次金融海嘯... 【口述/龔天益;記錄整理/鄭國強】

美國10月份領先指標出現4個月以來的第3度下滑,為2001年以來最大幅度,加深市場的陰霾,道瓊工業指數跌破8千點,感覺處處危機四伏。

專家預測美國還有卡債與高槓桿商業貸款危機。攝影/鄭暐琪

此時各國紛紛宣布各種救市方案,兩大經濟體中的美國宣布了7千億美元的紓困方案,即將上任的歐巴馬傾向於「大有為政府」,因為他好像感到現今和1929年大蕭條時有許多相似之處,多少會遵循當年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之路:政府領軍,採用財政措施促進經濟成長。

各國救經濟 像回到1930年代

不管幾千億的紓困都得仰賴舉債,將來美國政府財政赤字一定會越來越高,但不論如何,現在各行各業都向政府求救了,繼金融業之後,令歐巴馬上任之後頭痛的問題,可能就是金援汽車產業,岌岌可危的三大車廠通用、福特與克萊斯勒汽車。
若三大車廠倒閉,會影響很多人的飯碗,除了失業工人湧出之外,上下游廠商、衛星工廠也會受到波及,而且拿不到退休金等問題,對美國國內消費又是雪上加霜。
歐巴馬雖然主張救車商,但一定是有條件式的救援,我認為這是絕對正確的,美國的汽車工業歷史悠久,向來是製造業的大骨幹,但是也積弊已久,歷經好幾次危機雖然都低空掠過,卻從未看到大刀闊斧的改革,退休金問題和工會之間的糾葛沒完沒了。
中國人說「不見棺材不掉淚」,上一次石油危機美國車商已經吃過日本車商的虧,事隔20多年,又再來一次,美國汽車業應該要痛定思痛,有一些作為。要不然日本豐田汽車(TOYOTA)為何可以迎頭趕上,即使豐田不是全球最大,但對全球市場一直蠶食鯨吞,步步逼退美國車廠。最重要在創新上,日本車廠一直領先美國車廠,包括第一台油電混合車是日本車廠做出來的,底特律的車商則一直處於被動的進步,只會在車款、車型上創新而已,仍脫離不了「汽車一定要大」的迷思。

大陸救市 有蔣經國的影子

如果美國汽車業資方、勞方願意共體時艱,才有機會置之死地而後生,歐巴馬最好開一些條件,逼著車廠去做改革,才有明天,畢竟美國汽車業的根本還是很堅強,而且內需市場又夠大,現在就差車廠的改革。
太平洋另一頭的中國,面對金融海嘯也選擇了凱因斯理論:用政府支出救經濟,以4兆人民幣的10大措施提振經濟,即所謂「保九運動」,讓GDP成長率能在9%之上,有點像蔣經國在70年代提倡的「10大建設」一樣。
既然是政府帶頭,一定要強調執行力,而且不應該與民爭利,政府不要去做錦上添花的事情,應該去做民間不認為這馬上看得到利益的事情,最好由基礎建設打造起,後續的利益便逐漸產生,讓民間去分享,像是中國大陸偏遠地區的交通、水利等基礎建設,這樣才能引資金活水進入該區...。

中國官方爲什麽拼命折騰法國,而不再折騰德國

比較中法和中德關系,法國雖然是最早承認中國的西方國家,但是中法的合作,更多的是文化,是虛的,不像中德,更多的是經貿,這才是實的。
中德貿易占了中國和歐盟貿易總額的四分之一,兩國去年貿易額突破一千億,提前實現之前定下來的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中德都是依靠制造出口的大國,金融危機使得兩國的實體經濟受影響,而中國的刺激經濟一攬子方案裏面,四大方面,其中一項就是進行技術改造,中國需要德國的技術,德國需要中國的市場。這次德國向上海出售磁懸浮核心技術,德國當地的學者指出,表面上德國公司好像虧了,實際上,德國公司別無選擇,因爲雖然擁有技術,卻沒有可能在德國落實,因爲反對的聲音太多。而中國政府鼓勵企業在德國設立研發生産基地,對于德國來說,提供了他們急需的工作崗位。這次三一重工宣布投資差不多一億歐元,爲當地可以創造一千個工作職位。
中法關系有可替代性。英國和德國仍然可以取代法國在歐盟的作用。特別是近一兩年來,英國對中國相當友好和積極,只不過過去由于中法關系太過密切,被一定程度掩蓋而已。就在中法關系因西藏問題嚴重對立之時,一向只公開承認中國對西藏擁有宗主權的英國卻第一次公開宣布承認中國對西藏的主權。就在幾天前,英國外交部最新政策文件提出,未來數年要把促進與中國的關系作爲"重中之重"。如果從全球貿易角度講,法國更是可有可無。無論是核電站、大型民用飛機還是高鐵,全球均有強大的競爭對手。德國對華出口居然是法國的四倍。但對于法國講,法中關系卻是不可替代的。

德公司在向中國轉讓磁懸浮技術問題上鬧矛盾

中國政府以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的計劃使一推再推的上海磁懸浮列車線路延長問題再次提上了日程。德國蒂森克虜伯集團願意把部分磁懸浮技術出售給中國,不過磁懸浮項目的另一合作夥伴西門子集團卻不想出售技術。
"德國之聲"22日援引德國《商報》的報道稱,,"爲了提起中國人的興趣,蒂森克虜伯集團願意把部分磁懸浮技術出售給中國。",報道稱,"蒂森克虜伯集團負責磁懸浮技術,慕尼黑的西門子集團則爲全段線路提供電力供應和全套傳導和安全保障技術。西門子發言人稱,‘我們的首要目標過去和現在都是把磁懸浮技術的核心成份保留在西門子。’鐵路技術專家解釋說,這是因爲西門子技術在原則上與德國城際特快列車的監控系統一致。所以,西門子不讓人看見自己的底牌。
不過,西門子也希望中國總理對柏林的訪問能起到積極推動的作用。西門子周二表示,上海的這一項目‘對磁懸浮繼續推向市場具有戰略意義’,‘我們認爲,如果磁懸浮能在這裏取得突破,它也將在其它地區開辟新的可能性。’博客文章:德國之聲:默克爾爲何一日三會溫家寶?

回應

因爲現在變了!頭敵是法國,薩科奇見達賴喇叭,這是對我國國事的幹預,不折騰他先,還去折騰誰先啊?

有仇必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現在是報複法國的時候,要讓法國永遠記住這個教訓,不敢越雷池一步!

這就叫打一派拉一派
http://bbs.news.sina.com.cn/tableforum/App/view.php?bbsid=3&subid=1&fid=67852&tbid=1444


阿楨 2014-01-11 08:43:50

71%希望台灣獨立?

  自由又在造假1了吧!TVBS的民調是64%台灣民眾認為應維持現狀,24%傾向獨立,僅7%傾向統一(以上才是「希望」;以下則是「被迫」選擇);當進一步詢問民眾,若兩岸關係只有一種選擇,高達71%民眾希望台灣獨立,僅18%傾向統一,11%沒表達意見。
  這回非自由造假而是TVBS在造孽2,民調的用詞怎可不一?而且是巔倒地前用「應」、後用「希望」!
  民調本就是玩弄文字數字之魔數3,可惜都是理盲濫情的呆歹灣之「冥意」:希望維持現狀、但現狀如菲板塊般往大陸靠;恐懼被統一,但中共以收回香港4為鑑,「中國崛起」5就已很忙,何必去統一台灣的民主爛蘋果6「民粹」7?反正台灣已獨立不出中國了!
  更好笑的是有人藉題發揮:「如果兩岸關係只有一種選擇時,則有71%民眾希望台灣獨立,僅18%傾向統一。」然而兩岸服貿協8議簽定的結果,中國和台灣一定會走向統一,而反對服貿的人有71%嗎?沒有。這是民意的矛盾。
  民意是矛盾的,但不是這種矛盾法,說啥「兩岸簽了很多協議……這年頭台灣的消費力減少,國內經濟不振,這與資金大力外流和消費外流,有很大關係……因而不可能支持獨立,或反對統一。所以說,如果反對服貿協議的人沒有達到71%,台灣的民意是矛盾的。」
  作者怎不去比較兩岸開放前後:台灣資金流入大於流出、維持現狀或獨立者增加?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744282

阿楨 2012-02-09 09:28:56

國家資本主義崛起‧THE ECONOMIST 2012/02/03

過去十五年來,醒目的企業總部已經把新興世界各大城市給改頭換面。中國中央電視台的大樓像是一個巨大外星人一樣,盤據北京的天際線;八十八層的雙子星塔(馬來西亞石油公司總部)高高聳立在吉隆坡;閃閃發亮的VTB銀行總部坐落在莫斯科新金融區的中心;這些全都代表一種新型態混血企業的興起:一種由國家資助但以民營跨國企業樣貌運作的企業。
由國家主導的資本主義並非首見,東印度公司就是一例,不過,從我們的特別報導中可以看出,這種資本主義又再度復活了。在1990年代,新興世界的國營企業大多就是政府部門,隨著經濟日趨成熟,政府會將其結束或民營化;然而,現在卻看不出政府有鬆手的跡象,不僅是在主要產業(全世界十大石油天然氣公司都是國營的)或是在主要市場(國營企業佔中國股市市值的八成,佔俄羅斯股市的六成),而且還採取攻勢,幾乎每個新興產業都有一個巨人正在崛起,中國移動就是一例,它有六億個客戶。從2003到2010年,新興世界的外資裡頭,國營企業就佔了三分之一。
隨著西方國家正處於驚恐中,而新興市場一片欣欣向榮,中國人不再把國營企業視為通往自由式資本主義的中途停靠站,而是視為一種能繼續維持下去的模式。他們認為自己重新設計了資本主義,讓它運作得更好,而新興世界也有越來越多領導人同意這種看法。巴西政府在1990年代是擁抱民營化的,但現在正強力介入Vale鐵礦公司和Petrobras石油公司,還強迫比較小的企業合併,以組成全國性的大企業。南非也對這套模式躍躍欲試。
這種趨勢會出現兩個問題:這種模式到底會有多成功?後果又會如何?

版主回應
如何拯救資本主義‧TIME 2012/02/03

隨著全球經濟連續第四年陷入掙扎,幾乎該怪罪的人都怪罪了:不負責任的銀行家、貪婪的企業高層、無能的政府監管人員、吵鬧不休的政客、薪資過低的中國勞工、薪資過高的希臘勞工、前總統小布希、聯準會主席柏南克... 【撰文/台灣英文雜誌社】
隨著全球經濟連續第四年陷入掙扎,幾乎該怪罪的人都怪罪了:不負  責任的銀行家、貪婪的企業高層、無能的政府監管人員、吵鬧不休的政客、薪資過低的中國勞工、薪資過高的希臘勞工、前總統小布希、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德國總理梅克爾、信用評等機構、歐元、揮霍無度的美國消費者。如今,眼看新的一年仍舊不樂觀,解決之道也還是不見蹤影,一個新的箭靶已經悄悄浮上大眾心裡:資本主義本身。
  原因不難了解。隨著就業機會仍舊稀少、美國中產階級與歐洲家庭的福利日漸緊縮,現今的資本主義似乎沒有發揮它原本應該發揮的功能:給所有人提供經濟機會和美好的未來。學校教導我們,資本主義會獎勵辛勤、有才能的人,然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資本主義似乎只對有人脈、有特權的人有利。在很多人眼中,華爾街金融家仍舊不見改革、也不思悔改,他們仍然靠著那套將美國經濟置於險境的高風險把戲在致富;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為了平息沒耐心的公債持有人和銀行家而大幅刪減預算、調高稅賦,受苦的是人民;企業執行長們一面裁掉成千上萬員工,一面把數百萬紅利放進口袋。
  這股對資本主義不滿的情緒,遠比當前的經濟低迷還要嚴重。過去三十年來,隨著資本主義越來越自由、越來越全球化,絕大部分利益都由富人拿走,一般人得到的好處少得可憐。全世界各地的貧富差距都越來越大。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一份2011年的報告指出,二十二個會員國的收入不均程度比1980年代中期嚴重一成,其中十七國還繼續惡化中。自由貿易所帶動的全球化,已經造就出一個國際勞動市場,讓印度大學生和美國大學生同場競技,而把沒有競爭能力的人推到場外。美國與歐洲的工廠紛紛關門大吉,遷移到中國,造成西方失去數百萬個製造業的工作機會。
  現在還有工可做的美國人,也不像他們的老闆可以從現在的資本主義當中受惠那麼多。根據華府一個智庫最近一份報告,美國大企業執行長們2010年平均收入是一千零八十萬美元,比前一年增加百分之二十八,而一般勞工平均年薪是三萬三千一百二十一美元,僅僅增加百分之三。執行長們的薪水是員工的三百二十五倍,而在1970年代,執行長的薪水很少高於員工三十倍。參與佔領華爾街抗議運動的Kaylee Dedrick表示:「很多人都說資本主義沒有用了。我們希望資本主義能創造更多機會,而不是讓權力只鞏固在一小撮人手裡,而讓其他美國人只能大喊『我的這一份呢?』」
2012-02-09 09:30:09
阿楨 2011-12-24 11:30:35

陸買遍全球 西方讚又怕【聯合報記者陳思豪2011.12.24

中國三峽集團以卅五億美元,收購葡萄牙電力公司超過兩成的股票,同時間,兗州煤業集團也以七億澳元收購Glouces-ter公司,取得全球最大煤礦出口國的出口權。隨著經濟實力不斷提升,大陸正不斷透過海外收購的方式,企圖增加自己在全球的影響力。
細數大陸這幾年的收購史,從TCL收購阿爾卡特、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到中石油收購新加坡石油、騰中重工收購悍馬、中國石化收購瑞士Addax石油公司(創下大陸海外收購最大案)、蘇寧電器入主日本LAOX。大陸「買遍全球」的舉動,引起全球注目,西方國家對中國經濟奇蹟的讚嘆之餘,也擔心經濟實力強大後的中國,未來將進一步掌控全球市場。
但值得注意的,卻是大陸企業的本質問題,很多企業屬於國營,多半抱持著「搞大做專」的想法,卻忽略了固強保精的思路,從TCL、聯想、中國平安的虧損案例來看,過多的併購動作,或許不是一個太明智的舉動。
統計數據指出,先進國家併購後的成功率,只有兩成左右,對許多剛起步的中國大陸企業來說,很可能存在更高的風險。舉例來說,就像一個財大氣粗的富豪,因財力雄厚,而到處收購藝術品、亂投資股票,其中的風險是難以估算的。
中國人過去普遍存在好大喜功、愛面子等陋習,不少企業進入世界五百強,但企業本身的體質尚未完善,縱使財務報表亮眼,但不能反應整體實力。
在世界經濟動盪不安的情況下,大陸是穩住全球經濟形勢的重要關鍵,但一窩蜂的盲目,很可能會讓自己也陷入危機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