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炮射導彈
炮射导弹
坦克炮射導彈
與炮彈相比,導彈具有射程遠、命中精度高、殺傷威力大等優點。坦克炮發射炮射導彈就是使精確制導技術與常規坦克炮、反坦克炮系統達到有機的結合,保留了原系統反應快、火力猛的特點,且不改變其成員建制和分工,不過多地增加系統的複雜性,但卻拓寬了坦克和反坦克炮的遠距離對抗能力,作戰距離由2000米提到4000米以上,使坦克可以在野戰中攻擊武裝直升機、防禦坦克殲擊車,以及在隱蔽陣地上對敵坦克實施遠距離射擊。
結構組成及工作原理
坦克炮射導彈是利用坦克的火炮、觀瞄系統,以及指揮制導系統將導彈發射出去,並導向目標。炮射導彈系統主要由坦克炮、控制裝置、整裝導彈、檢測儀器及模擬訓練器等組成。
控制裝置
主要是發現,識別目標,並發射用于控制導彈飛行的激光束信息場。它主要由瞄准制導儀、變流器及全套連接電纜等組成。
整裝導彈
由導彈、藥筒及彈帶組成。導彈是一個具有聚能裝藥串聯戰鬥部的激光半自動缸導導彈參它主要由舵機艙、戰鬥部艙、增速發動機、儀器艙及彈托等組成。
舵機艙主要用途是借助氣動力舵翼控制導彈航向和俯仰。導彈發射前,舵翼折疊在舵機艙內,覆以護板,在導彈飛出炮膛後,舵片張開機構抛掉護板,將舵片張開並定位于工作位置。
戰鬥部艙由戰鬥部和電子延遲裝置組成。其遠距離解除保險機構能保證引信在距坦克規定的距離外才能解除保險;自毀機構能保證導彈在未擊中目標和瞎火時自動銷毀。電子延時裝置位于前置戰鬥部的底部。
增速發動機是一臺單室固體火箭發動機,用以保證導彈在彈道上獲得一定飛行速度。儀器艙用來裝所有控制裝置和彈翼(除舵機外)。
彈托由本體、活塞、藥室、感應器座、觸頭及節流閥等組成。爲使彈托在導彈發射出炮口時能及時脫落,在藥筒與彈托本體底部空腔間設置了過濾器和節流閥。當導彈在炮膛內運動時,火藥燃氣通過過濾器及節流閥進入彈托底部空腔,導彈飛出炮口後彈托底部空腔和彈後空間便形成壓力差,將彈托與彈體的連接螺釘切斷,將彈托抛出,同時彈翼張開。
最新的坦克炮射導彈武器系統一般采用激光駕束制導方式,其工作原理是射手用瞄准制導儀瞄准、跟蹤目標,並用與瞄准鏡同軸的激光器向目標發射激光波束(直徑爲6米的激光編碼場),然後發射導彈。導彈飛離炮管後進入激光波束,彈尾的激光接受器把接受到的光信號變爲電脈沖信號、彈上控制電路的坐標分析器將電脈沖信號處理成與激光束坐標系中導彈的Y、Z坐標成比例的電信號(Y爲垂直方向偏離,Z爲水平方向偏離)。再通過轉換,在彈上控制電路的校正濾波器的輸出端形成既與導彈在激光束中的坐標成正比,又與這些坐標的變化速度成正比的信號Y′、Z′。
由于該彈爲旋轉彈,彈上陀螺坐標儀將信號Y′、Z′轉換到導彈坐標系中,再提供給舵機。舵機將輸入信號轉換成導彈舵翼的偏轉角,舵翼偏轉産生氣動力,驅使導彈向激光束中心移動。導彈向激光束中心移動,相對激光束中心偏差在變化,激光接收器輸出端的電信號也將變化。因激光束中心與瞄准鏡中心平行設置,導彈沿激光中心飛行也就是沿瞄准線飛行,這樣就可以瞄到哪打到哪。
發展過程
早在上世紀50年代,蘇聯便于1957年提出第一代坦克炮射導彈的概念。美國從1958年開始研制坦克炮射導彈;並研制成功世界上最早的坦克炮射導彈“橡樹棍”,采用紅外制導。
60年代以後,坦克炮發射導彈的研究進入新階段。蘇聯研制了第一種“紅寶石”坦克炮射導彈。由于其空心裝藥戰鬥部威力不大,無線電指令制導系統也容易受幹擾,這種炮射導彈最終沒成功。此後,它們主要對已大量生産的T-2和T-64坦克做改進。爲避免重蹈覆轍,改進時沒有采用炮射導彈,而是用發射軌進行發射。287號坦克發射“臺風”導彈,150號坦克發射“龍”式導戴真中“龍”式的試驗獲得成功。
與此同時,西方國家也開始探討如何在坦克上采用反坦克導彈、法國研究了利用坦克炮直接發射的反坦克導彈,這就是有名的“阿克拉”導彈、它采用激光駕束制導方式,飛行速度500米/秒,最大射程3800米,單發命中概率接近100%。1966年,美軍在M551“謝裏登”坦克上裝備了MGM-51A“橡樹棍”導彈攀。
進入20世紀70年代,美軍用M60A2和“謝裏登’,坦克發射的“橡樹棍”導彈准確擊中2000米的試驗坦克,此距離超過了當時主戰坦克的直射距離,引起世界各國極大關注。
80年代,由于導彈的技術複雜,研究導彈付出的代價比常規炮彈高很多,而發展坦克火控系統和先進的光電傳感器,也可達到與制導炮彈相當的效果,因此西方國家逐漸放棄發展坦克炮射導彈。只有蘇聯一直堅持研制炮射導彈。
各國産品
目前,俄羅斯炮射導彈的發展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擁有基于三種型號(9M112 、9M117、9M119)的12種坦克炮射導彈,10多種反坦克導彈武器系統,約20多種類別的反坦克導彈。有便攜、車載、直升機載、固定翼機載、炮射等多種形式。射程最短的有1~1.5千米,最遠的10千米,導彈平均飛行速度最大達800米/秒。此外,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相繼加入研制坦克炮射導彈的行列。
烏克蘭
研制的激光駕束制導炮射導彈已從最初的125毫米拓展到100毫米和120毫米口徑。不同口徑的炮彈采用相同的氣動布局,戰鬥部位于前端,後部包括推進系統、4片彈翼和4片尾翼。100毫米的彈重25千克,120毫米的彈重27千克,125毫米的重30千克,25毫米導彈可配裝于T-80UD、T-84、 T-72AG 、T-72B 和T-72C坦克,100毫米導彈配裝于T-55M坦克和MT-12牽引反坦克炮。120毫米導彈可配裝在采用120毫米滑膛坦克炮的坦克上,但必須裝有用于制導導彈的瞄准系統。
以色列
STAR智能攻頂炮射導彈的獨特之處是采用了最先進的“純心”制導模塊。“純心”是一種結合制導、導航、飛行控制于一體的小型計算機,最小直徑80毫米,長82毫米,重量低于500克。安裝它後,STAR能在最大射程接收第三方目標信息(條件是在1000米/秒的速度下)。
以色列還研制子“拉哈特”(LAHAT)激光制導炮射導彈,其自標指示裝置既可設置在發射系統內,也可采用外置方式。LAHAT共有105毫米和120毫米兩種基本型號分105毫米的重19千克,長984毫米,采用傳統黃銅藥筒分120毫米導彈藥筒較短,有彈托直徑適配器。導彈飛到4000米只需14秒,有效射程超過6000米。“拉哈特”除裝備在“悍馬”車和BMP裝甲車上以外,還可供武裝直升機使用。
印度
“弩馬”超視距激光制導炮射導彈可裝備在“阿瓊”主戰坦克上。有效射程5~8千米,可曲射打擊裝甲戰鬥車輛,也可直射打擊直升機。
瑞典
瑞典研制的炮射導彈“斯垂克斯”可供120毫米滑膛炮發射,于1994年前後開始裝備部隊。
蘇聯
9M112“眼鏡蛇”是蘇聯研制的第一類坦克炮射導彈,口徑125毫米,最大飛行速度爲400米/秒,最大射程爲5000 米,破甲厚度700~800毫米。1981年列裝,分別裝配在T-64和T-80坦克上,供2A46型125毫米滑膛炮發射。
9M112采用藥筒分裝式結構,類似野戰火炮發射的炮彈匆平時分前後兩部分,裝在自動裝彈機內,前部是導彈本體部分,_包括破甲戰鬥部和固體推進續航發動機;後部包括起飛推進劑和底板,相當于普通炮彈的藥筒部分。使用時,將前、後兩部分送入炮膛,二者自動連成一體。車長座位的前方裝有小型指揮天線,可向導彈發送無線電控制指令。制導系統爲半自動瞄准線指令制導,炮長必須在整個過程中瞄准目標,同時組裝在制式炮長瞄准鏡內的測向儀則利用導彈尾焰的紅外光源跟蹤,飛行中的導彈接收到無線電控制信號後,不斷修正彈道,直到命中目標。
9M117“堡壘”是第二類坦克炮射導彈。口徑100毫米,導彈重26.8千克,最大射程4000米,平均飛行速度375米/秒,破甲厚度550毫米。該彈于1985年列裝,在T-55和BMP-3步兵戰車上,用2A70式100毫米線膛炮發射,T-62上,用2A20型115毫米滑膛炮發射。
9M117裝于像炮彈一樣的藥筒內,靠發射藥將導彈推出炮管。該導彈采用激光駕束制導方式,使用望遠式瞄准鏡瞄准。它與激光發射器組裝在一起,並配有穩定器。瞄准線隨動于裝有穩定器的火炮,制導期間瞄准線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單獨穩定,不隨火炮運動。
當制導彈由電擊發後,藥筒內的發射藥立即點燃,在1.5秒內導彈飛出炮管,彈上電源及陀螺儀同時開始工作、然後抛掉彈底蓋,展開控制尾翼,點燃導彈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使導彈沿坦克上的激光發射器發出的紅外激光波束形成的制導區飛形。若未擊中目標,彈上自毀機構可在26~41秒內引爆空心裝藥戰鬥部使導彈自毀。爲能在夜間發射導彈,坦克配有紅外和微光夜視儀。紅外視距1200米,微光視距500米。
雖然“堡壘”導彈的最大射程、平均速度和破甲厚度均比“眼鏡蛇”有所下降,但它采用了激光駕束制導方式,代替了無線電指令制導。激光駕束制導方式很難受外界幹擾,而且使車長在操作時減少了操作難度。
在“堡壘”導彈的基礎上,還有兩種變型彈,構造和性能與“堡壘”大體相同,只是配用的武器不同。一種是“鐵拳”主要用于MT-12牽引式反坦克炮,口徑100毫米。炮上新增加了1具專用激光指示器,以便對導彈進行激光制導。另一種是 9M117M導彈,主要裝備于BMP-3步兵戰車。這種步兵戰車采用的2A70火炮口徑雖然也是100毫米,但彈道性能與T-55坦克炮不同。爲此,對導彈的發射藥組件進行了改進。由于導彈與車內原有自動裝彈機不太匹配,因而重新設計了裝放導彈的彈藥箱,可以存放6枚彈。
蘇聯研制的第三類坦克炮射導彈是9M119“蘆笛”(北約代號爲AT-11“犯擊手”),1986年列裝,分別裝配于T-72和T-80坦克上,供2A46型125毫米滑膛炮發射。“蘆笛”重17.2千克,彈長450毫米,最大射擊範圍爲5000米,平均飛行速度高達800米/秒,破甲厚度爲帶反應裝甲770毫米。
9M119導彈由彈體和發射藥筒兩部分組成。彈體的底部有一圓形光學元件,用來接收編碼激光信號。彈體中部和尾部有兩種不同用途的控制翼,尾部的彈翼用于調節導彈在飛行中的穩定性,中部的用于控制飛行方向。這種導彈與衆不同的是,把固體燃料續航發動機移到了導彈的最前端,戰鬥部則移到了發動機後面,可使金屬射流獲得最佳破壞效果、戰鬥部直徑125毫米,重4.2千克,對目標的破甲厚度與彈徑之比達7:1,這在當時確實是不錯的性能。
從性能數據可以看出“蘆笛”導彈在各個方面比“堡壘”有很大提高,特別是其800米/秒的平均速度已達到世界上反坦克導彈的最高時速,這種高速度爲炮長的操作提供了相當大的便利。
在發射激光駕束制導導彈的過程中,炮長必須在瞄准鏡中始終瞄准目標爲導彈制導。假設目標處于4000米處,若以“堡壘”380米/秒的飛行速度計算,擊中目標需11秒左右,而“蘆笛”只需5秒就可擊中,6秒鍾對于低速行駛(或停止)發射導彈的坦克具有相當大的戰術意義。‘蘆笛”導彈比“堡壘”導彈的另一個優點是其450毫米的彈長(“堡壘”約爲1米),這就使其可按普通炮彈的方式進行存儲和填裝,而不需要單獨的設備,提高了坦克的整體可靠性。“蘆笛”將裝備俄羅斯T-90E主戰坦克,供2A46MI型125毫米滑膛炮發射。
9M119的最重要特點是制導方式采用了較先進的激光束駕制導原理而不再是老式的無線電制導,它可能得益于“紅土地”制導炮彈的技術發展,也可以說是受益于激光制導技術的日趨成熟。
發展前景
出于進攻與防禦兩方面的考慮,坦克攜帶導彈已成爲必然的趨熟最先進的“蘆笛”導彈比“紅寶石”導彈在整體性能上有很大提高,但坦克炮射導彈技術仍有很多改進之處。首先是其昂貴的價格,1枚“蘆笛”約4萬美金,30發就可以買1輛T-72坦克。如何降低成本是坦克炮射導彈發展的關鍵問題。另外,坦克炮射導彈在制導方式上也需進一步改進,現在發射“蘆笛”導彈,炮長仍需長時間瞄准。做到准確射擊還有一定難度,若能進一步改進制導方式,實現“發射後不用管”,那麽坦克炮射導彈必將會以更快的速度發展。
http://baike.baidu.com/view/1081599.html俄羅斯空降戰車能發導彈 輕松射透美制坦克05-01-24環球時報
據塔斯社報道,俄羅斯空降兵參謀長斯塔西科夫中將19日表示,他的部隊今年開始裝備BMD—4型戰車和“章魚”自行反坦克火炮,它們都可從飛機上傘降。
目前俄空降兵主力戰車是BMD—3型,它于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投產。BMD—4是在BMD—3基礎上升級而來的,改動主要體現在炮塔上。BMD—4的炮塔裏安
裝了一個新的自動火控係統、高精度瞄準儀、電視目標自動跟蹤儀等。這些裝置使炮手能在靜止或行進狀態中準確地打擊目標。BMD—4的武器係統威力更強,它的備彈量增加到500發,換裝了新式“套索”反坦克導彈。軍事專家認為BMD—4整體作戰實力比BMD—3提高1.5倍。
據斯塔西科夫中將介紹,“章魚”125毫米自行反坦克火炮由伏爾加格勒拖拉機制造廠耗時7年研制而成,能夠進行兩棲作戰,即使在3級風浪中也能對目標進行精確打擊。除裝備空降兵外,“章魚”的使命是取代俄陸軍已裝備多年的T—12A式100毫米反坦克炮。“章魚”反坦克炮是在T—80坦克的125毫米滑膛炮基礎上改進而成的,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章魚”有比T—80坦克更厲害的絕招。它既能發射反坦克炮彈,又能發射導彈。在它發射的3種125毫米炮彈中,超速穿甲彈威力最大。這種穿甲彈直射有效射程2.1公裏,可輕松穿透美國M1A1、以色列“梅卡瓦3”型和德國“豹”式坦克,還可摧毀掩體工事和堅固的建築物。“章魚”的炮射激光制導導彈的破甲厚度800毫米,可在100米—4公裏距離內準確命中並擊毀目標,而且該型炮射導彈還是打直升機的高手。“章魚”的公路最大速度達80公裏/小時,可以伴隨BMD—4型戰車一起對敵發起進攻。在空降行動中,兩種戰車車內成員可不離開戰車,人車一起空投,這將大大縮短著陸後投入戰鬥的準備時間。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5-01/24/content_2500859.htm
俄、中坦克炮射導彈的遠射優勢正在喪失中
[法國《防務宇航》2007年3月15日報道] 雷聲公司首次成功演示中程化學能制導射彈運用雙模成像紅外/數字半主動激光導引頭在瞄准線以外攻擊目標的能力。
2006年3月1日,在美國尤馬實驗場,M1A2“艾布拉姆”坦克點火發射的演示射彈,成功獲取激光指示並將追蹤功能轉換到成像紅外傳感器,傳感器指導武器在5.2km遠處命中T-72坦克目標。
此次試驗中,雙模導引頭演示了其最靈活的傳感器融合模式。在偏移指示模式下,中程-化學能導引頭首先運用激光點來標記指定目標附近的區域,然後運用傳感器融合,成像紅外導引頭自動尋找激光點附近的疑似目標。
雷聲公司的中程化學能射彈用于爲美國陸軍提供致命的、一次射擊能力,由于它越來越輕,更適合于軍隊,它可在瞄准線以下範圍自動攻擊戰場目標,不需要額外的激光目標指示,是美國未來戰鬥系統車輛的關鍵組件。 (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李雅瓊)
一提炮射導彈,就總會讓人想起俄國的坦克炮射導彈,俄人炮射導彈給人的印象一直就是能夠在對手坦克炮的射程之外給予對手毀滅性的打擊,有無可比擬的遠距打擊優勢。而美、歐坦克過去則注重高精尖的火控系統與高性能坦克炮相結合,更遠射程上的敵方目標一般則交給其它兵器去摧毀。可以說,美歐的這一套思路在實戰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伊拉克,艾布拉姆斯和挑戰者坦克都有不少在三、四千米射程上摧毀伊軍坦克的戰例,後者甚至還號稱曾在超過五千米的射程上擊毀過一輛伊軍坦克!如此恐怖的火力逼使俄國不得不繼續發展坦克炮射導彈技術(當然,也有吸引國外客戶購買俄制坦克的原因在內),先後推出了一系列100、115和125毫米的新型炮射導彈。我國隨後也引進、吸收了成套的相關技術,這已是公開的秘密。在不少對比我軍坦克和國外、或是臺軍坦克的文章中,我們都可以看到,炮射導彈的遠射能力被當成了我們的一項重要優勢。
實際上,炮射導彈早已不是俄、中坦克的專利了。比如以色列便早已推出了自己的“拉哈特”炮射導彈,韓國鼎鼎大名的下一代XK-2坦克就將采用此彈。現在,隨著美國的介入,這項傳統優勢更是難以繼續保持下去了。
此前,我軍以99爲代表的新型坦克一直給人一種感覺,就是火力突出,防護性能優異(主要得益于披挂FY系列反應裝甲),動力系統和車載電子系統則距西方先進水平差距較大,但也在努力追趕,總體性能當屬世界一流。可是我們現在應當看到,各類新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象電熱炮和電磁炮、電磁裝甲和主動防護系統等一系列革命性的技術仍在逐步取得進展,實用化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而對中國坦克工業來說,可謂是前有虎狼,後有追兵——連韓國那樣的國家都能夠不惜以800多萬美元一輛的天價,以全球最尖端的技術堆砌出號稱世界頂級的XK-2坦克。中國的下一代坦克路在何方,如何在保持相對廉價的基礎上維持和潛在敵手的性能平衡,並爭取能擁有某些方面的獨到優勢,這是擺在我軍科研人員面前的一個沈重但又必須面對的課題。
http://www.vist.com.cn/Article/junshi/jingxuan/200704/7673.html以色列“拉哈特”(LAHAT)炮射反坦克導彈
以色列IAI公司於2010新加坡航展展示拉哈特激光制導反坦克導彈
提起炮射導彈,讀者朋友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俄羅斯研制的系列炮射導彈。最近,以色列也推出了一種炮射導彈——“拉哈特”(LAHAT,激光導引攻擊導彈)。它是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1A1)下屬MBT子公司應現代裝甲車輛作戰需求的不斷發展而研制的。該導彈采用半主動激光制導,可從隱蔽陣位發射,對付重型裝甲目標的最大射程可達8千米,命中精度極高。目標的指示既可由發射坦克直接照射,也可由其它坦克、直升機、無人機或前線偵察員間接完成。
與其它坦克炮射導彈不同,“拉哈特”的使用並不“挑”炮。“拉哈特”可用于各種105毫米和120毫米火炮,而且,該導彈還全面兼容如“半人馬座”、AMX-10RC或“斯崔克”機動火炮系統等輕型裝甲戰車上配備的有高效炮口制退器的105毫米輕型低後坐火炮。該導彈的改進型甚至可由老式106毫米無後坐力炮發射。
此外,“拉哈特”還有發射管發射的型號,目前正在直升機、BMP—2步兵戰車和“悍馬”車等平臺上進行評估。由于具有重量輕、操作簡便等特點,“拉哈特”還可能被選作海軍陸戰隊和特種作戰部隊裝備的輕型突擊登陸艇的艇載武器。
性能及使用
導彈由坦克發射時,通過坦克炮並利用坦克已有的光電器材和發射程序進行發射。可直接攻擊視距內的目標,也可向目標方向概略發射,依靠其它平臺對目標的間接照射導引導彈擊中目標。導彈的火箭發動機在火炮的燃燒室點火,隨後導彈沿炮管逐漸加速,在導彈離開炮口前推進劑剛好燃盡。這種工作機理被稱爲“火炮效應”,降低了發射載荷以及發射的信號特征(如閃光和灰塵),提高了發射平臺的隱身能力和生存能力。導彈可按高、低兩種飛行彈道使用,以有效對付坦克(攻頂)和直升機(直接攻擊)等目標,還可根據射程和氣候條件選擇不同的飛行彈道。據稱,“拉哈特”在簡易激光制導武器無法使用的氣候條件下仍能正常使用。
發射方式的多樣性和彈道編程的靈活性是“拉哈特”的突出特點。導彈具備這種能力要歸功于導彈采用的IAI公司的導引頭。該導引頭具有寬闊的視野,采用比例導引算法,具有柔性運行模式、彈道修正和對移動目標精確打擊的能力。裝備坦克時該導彈不用承受大的載荷,而導引頭的設計卻可承受高載荷。該導引頭的一種變型已經用于IAI公司的“火球”激光制導迫擊炮彈,並計劃用于精確制導野戰火炮彈藥。
與傳統坦克彈藥相比,“拉哈特”比動能彈和破甲彈的有效射程都要遠得多,因此,裝備“拉哈特”將顯著提高M60或“豹”1等裝備105毫米火炮坦克的作戰效能,其火力可有效對付裝備120毫米或125毫米火炮的更先進的坦克,而無需昂貴且複雜的升級改造。裝備120毫米火炮的主戰坦克也可通過裝備“拉哈特”來提高遠程火力,可在比坦克炮彈更遠的射程上摧毀敵方目標,而且可在敵方目標包括俄制坦克炮射導彈在內的精確制導武器的有效射程之外打擊對方,從而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
“拉哈特”從地面平臺發射時的射程爲6~8千米,直升機發射時射程可達13千米。“拉哈特”的飛行時間比動能彈長(4000米射程要14秒),其彈道末段的精度和殺傷效率則相當或優于射程近得多的破甲彈。由于只在飛行末段才需要對目標進行指示,因此,坦克可從隱蔽的發射陣位發射導彈,並借助間接目標指示以提高坦克的隱蔽性。
“拉哈特”采用高性能先進破甲戰鬥部,穿甲深度可達800毫米,可對付所有已知的現代裝甲。其它類型的戰鬥部也在考慮之中。導彈的設計還具備發展空間以適應未來作戰的需要。
按照高彈道飛行時,導彈的命中精度爲0.7米CEP,著角30°以上。導彈重13千克。在裝備坦克之外的平臺時,“拉哈特”采用四聯裝發射架,發射架和4枚導彈共重75千克。
傳統坦克裝備“拉哈特”時只需進行很小的改裝,用LRF/激光指示模塊替換激光測距機,在坦克火控計算機中添加“拉哈特”編程模塊即可。“拉哈特”在坦克彈艙中儲運和裝填時與普通坦克彈藥一樣。
項目進展情況
“拉哈特”目前正接受一系列由客戶資助的射擊和演示試驗。該導彈的研制已于近期完成,並通過了以色列國防軍“梅卡瓦”坦克105及120毫米火炮大量的射擊試驗(題圖)。此外,作爲“阿瓊”坦克的備選彈種,“拉哈特”還在印度進行了一系列的射擊試驗。IAI公司在國內的具體産量需視具體的采購計劃而定。“拉哈特”瞄准的另一個市場是“豹”式坦克系列。IAI公司目前正與菜茵金屬防務電子公司合作,將該導彈作爲“豹”1和“豹”2坦克升級組件的組成部分提供給用戶。該市場主要是北約國家的軍隊。
“拉哈特”武器系統在對坦克火力和作戰效能進行升級方面具有很高的效益,可使改裝坦克具有遠程攻擊和精確打擊能力。升級組件只是在既有瞄准具上增加目標指示功能以及更新軟件,這些工作在“豹”式坦克上可以很容易地完成。
“拉哈特”的機載型已經在多種直升機上進行了試驗,包括米—8及各種輕型直升機。
http://qkzz.net/article/8018d12b-f7d1-4b07-b1eb-41f685fe16ad.htm
美軍M1坦克配備制導炮彈 可摧毀5公裏外
中國網2009年2月11日訊 美國《防務新聞》網2月9日載文稱,據美國軍方透露,美國陸軍曾于去年12月,在亞利桑那州尤馬試驗場(Yuma Proving ground),利用一輛配備有下一代自主制導坦克炮彈的120毫米“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在距離目標5000多米以外的地方,摧毀了一輛T-72坦克。
文章介紹說,美國陸軍已經與雷神公司和通用動力公司簽署了一項爲期63個月、總值2.32億美元的項目合約。目前,該項目已經啓動了13個月。預計,中程彈藥的首批生産工作將于2012年開始。中程制導彈藥配備有兩個制導模塊。第一個是激光導引頭模塊,即炮彈跟隨由其他目標尋的器産生的激光光斑指引飛向目標。而第二個模塊由其3英寸紅外攝像儀構成。
美國陸軍中程彈藥項目負責人傑夫?麥奈博(Jeff McNaboe)表示,炮彈的運行方式“需要考慮周圍環境,並能夠在正常的沙漠環境下,把可能在射程範圍以內的物體與打擊目標區別開來。”
美國軍工企業匹克汀尼兵工廠(Picatinny Arsenal)大口徑軍火生産項目副經理大衛?理閣理索稱,在去年12月份的測試中,中程彈藥僅僅使用了其紅外線尋的器,它首次在沒有激光制導裝置的幫助下擊中了目標。
文章稱,據雷神公司中程彈藥項目負責人約翰?歐布萊恩透露,美國相關部門會于今年秋再次對該彈藥進行測試,以便對彈身、電子制導控制裝置進行評估。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2-11/1237541733.html
美軍研制新型120毫米瞄准線-多用途坦克炮彈
美國《國防》月刊2005年9月報道 由于在伊拉克境內,美軍坦克部隊執行的作戰任務由最初的小規模裝甲部隊作戰轉向城區作戰,美國陸軍逐漸地意識到,坦克部隊現裝備的彈藥適于對付冷戰時期前蘇聯的坦克部隊,而對躲藏在屋內和掩體內的遊擊隊員卻無能爲力。
而多用途彈可爲坦克提供靈活的作戰能力:不僅可摧毀裝甲車輛,而且可以對付徒步士兵或輕型卡車。即使有石牆或加固混凝土掩體防護,多用途彈仍能有效摧毀上述目標。
另外,多用途彈可替代陸軍現裝備的多種彈藥,可顯著降低部隊的後勤負擔。
2004年,美國陸軍研究、發展與工程中心啓動了瞄准線-多用途坦克炮彈(Line-of-Sight Multipurpose,LOS-MP)項目。該項目的初衷是爲未來戰鬥系統車載戰鬥系統研發多用途炮彈,而不是研發供“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使用的多用途彈,幫助主戰坦克應對城區作戰。按計劃,LOS-MP多用途彈到2014年才有望裝備部隊,但美國陸軍決定加速其研制進度,裝備“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使用。目前,LOS-MP多用途彈項目正在與其他項目競爭經費。如果能夠在2008財年獲得經費,LOS-MP多用途彈最早有望于2010年或2011年裝備部隊。
美國陸軍研究、發展與工程中心正在設計的LOS-MP多用途彈有兩種型號:XM1069型全口徑彈和XM1068型次口徑彈,可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XM1069型全口徑彈在近距離上的殺傷力極強。與XM1069相比,XM1068型次口徑彈的彈丸直徑小、裝藥量少,但射程遠。
LOS-MP多用途彈可替代美國陸軍及海軍陸戰隊現裝備的四種彈藥:M830、M830A1和M908,以及最新研制的M1028型霰彈。其中,M908型坦克炮彈用于摧毀諸如掩體之類的障礙,可在起爆之前穿透混凝土牆。2005年1月,通用動力公司武器與戰術系統分公司簽訂了一項580萬美元的合同,小批量試生産3600枚M1028型霰彈。最近,該彈剛裝備美國陸軍及海軍陸戰隊駐伊坦克部隊。
120毫米LOS-MP坦克炮彈藥采用破片殺傷戰鬥部,並配用可編程引信。坦克乘員可通過數據鏈路控制引信裝定,可通過點擊鼠標完成。如果對付硬目標,引信將以彈頭觸發模式作用;對付軟目標將以空炸模式作用。空炸後,戰鬥部將分解爲許多旋轉的大塊破片。與M1028型霰彈不同,該彈在遠距離上的殺傷威力強及精度高。
http://mil.news.sina.com.cn/2005-09-07/0755318290.html
漫談反裝甲彈藥的發展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坦克投入戰場開始,兵器設計師們一直致力于開發各種有效的反裝甲武器。在反裝甲武器的發展史中,反坦克槍、反坦克炮、火箭筒、無後坐力炮、反坦克導彈等先後出場,上演了一幕幕“甲一彈”爭風的活劇。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往往更多關注武器,而忘記了一個重要的配角——反裝甲彈藥。不少初入門的軍事愛好者對穿甲彈、破甲彈、碎甲彈等彈種的原理也沒有完全搞清楚。因此在本文中,筆者試圖根據技術發展的軌迹,介紹上述三種反裝甲彈藥的發展史。
長盛不衰——穿甲彈
在各種反裝甲彈藥中,穿甲彈無疑是曆史最悠久、使用最廣泛的反裝甲彈藥。它的原理說起來很簡單,就和普通的槍彈一樣,利用彈丸的動能破壞目標。其特殊的彈頭結構加上特別大的動能,使它有能力擊穿裝甲鋼板。
在穿甲彈家族中,最早出現的是尖頭穿甲彈。其彈頭是由淬過火的鋼材制作而成的,頭部呈尖型,利用巨大的動能撞擊目標造成穿透。爲了提高擊穿裝甲的殺傷後效,不少型號在彈丸底部設有一個小的空腔,內部裝少量炸藥,可以在擊穿裝甲後爆炸殺傷車內成員(見圖1)。這種穿甲彈使用了較長時間,但在使用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它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就是當擊中傾斜的裝甲時,彈頭非常容易發生跳彈和彈頭破碎的現象。這個問題一直困繞著使用者和設計師。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師們發明了它的進化版本——鈍頭穿甲彈。這種穿甲彈頭部不再是尖銳的,而是平鈍的形狀,這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發生跳彈。因爲彈頭變成了鈍形,增加了飛行中的空氣阻力,所以設計師在其頭部增加了一個輕金屬制作的尖頭風帽,可以在飛行中減小空氣阻力。當擊中目標後,風帽粉碎,不會影響彈頭正常穿甲。
但是,鈍頭穿甲彈防止跳彈的性能仍舊不理想,爲了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設計師繼續改進,研制出了新一代彈藥——被帽穿甲彈。該彈的彈頭前有一個由韌性好的合金制作的“帽子”,當炮彈擊中目標時,被帽可以讓彈頭“粘”在彈著點上防止發生跳彈。被帽在撞擊裝甲並破損的同時,也給裝甲表面造成一定的損壞,有利于完整的尖形彈體繼續穿甲。在被帽前面也有一個減小阻力的風帽,因此該彈也被稱爲風帽被帽穿甲彈。這種穿甲彈對付有傾斜角的裝甲、特別是經過表面硬化處理的裝甲效果較好,所以從二戰到戰後初期一直是反坦克火炮的主用彈種。
面對穿甲彈性能的不斷提高,作爲“盾”的一方——坦克的裝甲——也變得越來越厚。在二戰初期,各國的主力坦克都是輕型坦克,正面裝甲厚度很少有超過25毫米的,而到了二戰後期,作爲戰場主力的中型坦克首上裝甲厚度普遍超過了60毫米,而重型坦克的裝甲厚度更是驚人,德國“虎王”重型坦克、蘇聯的IS-2重型坦克前裝甲厚度都達到了100毫米以上,而“菲迪南”坦克殲擊車的前裝甲厚度更是達到了空前的200毫米。面對不斷增厚的坦克裝甲,傳統結構的穿甲彈要提高穿甲能力,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大動能,這就需要更大的口徑、更大的初速……這樣一來,反坦克火炮的體積也變得愈加龐大。顯然,這種直線思維並不能解決問題。那麽,有沒有別的方式能提高彈丸的初速和動能呢?設計師們在彈丸的結構上動起了腦筋。他們用輕金屬外殼包裹一個相對較細,但是用硬質合金比如碳化鎢制作的彈芯,由此誕生了一種新的穿甲彈——高速穿甲彈。這種彈藥內部沒有炸藥,純粹靠動能摧毀目標。因爲彈體除了彈芯外都用輕金屬制作,所以在同等口徑、同等發射藥量的情況下可以得到更高的初速。例如德國“虎”式重型坦克的88毫米L56炮配用的88毫米Pzgr40高速穿甲彈,彈頭重4.9公斤,初速達到了930米/秒,而同口徑的Pzgr39被帽穿甲彈初速只有733米/秒。更高的初速意味著擊中目標時的動能也更大,穿甲能力也更強。同樣拿“虎”式坦克的穿甲彈舉例:Pzgr39被帽穿甲彈在500米距離上對30。傾斜均制裝甲的穿深爲1IO毫米,而同樣距離上Pzgr40高速穿甲彈則達到了156毫米。但是這種高速穿甲彈也有缺點,爲了追求高初速,不得不盡可能降低彈丸質量,這樣彈丸雖然在近距離擁有很大的穿甲深度,但距離一遠,風偏和速度衰減的情況要比彈丸更重的傳統穿甲彈更加嚴重。所以高速穿甲彈的射擊精度和穿深隨著射擊距離的增大而迅速變差。
但是,當高速穿甲彈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技術瓶頸又一次出現了——爲了進一步提高初速,要麽繼續減輕彈丸質量,但這樣精度和穿深隨距離衰減的問題會更加嚴重:要麽增大彈丸口徑,增加火炮藥室容積,但這樣一來火炮的結構又會龐大,而且在彈丸飛行過程中,外面的輕金屬外殼就是沒有意義的“死重”,增大口徑顯然會進一步增加“死重”,反而會降低初速。這種技術上的矛盾到了二戰末期被英國人解決了。他們在著名的17磅反坦克炮上使用了一種新彈藥——次口徑脫殼穿甲彈。這種穿甲彈可以認爲是在高速穿甲彈的基礎上去掉了風帽後進一步發展的産物。它也有一個輕質的“外殼”,但這個外殼並不是在整個飛行過程中都和彈芯結合在一起,而是在飛出炮口後就自動飛散脫落,只留下尖細的彈芯在空氣中飛行。這樣一來,彈丸可以獲得很高的初速,而且空氣中受到的阻力也大大減小,“死重”也不存在了。因此,次口徑脫殼穿甲彈一度成爲了穿甲威力最大的穿甲彈而倍受青睞。
技術的發展是沒有止境的,很快,軍隊對線膛炮發射的次口徑脫殼穿甲彈性能也變得不滿意了,希望有威力更大、穿甲能力更強的穿甲彈出現。這裏又要說到技術瓶頸了——爲了有更大的穿深,就要有更大的比動能,而這需要彈芯有更大的密度,更長的彈芯長度。可是飛行中的炮彈會高速旋轉,如果彈芯很長,那麽在旋轉時由于芯體的彈性就會發生抖動,這會嚴重地影響彈丸的射擊精度。所以,如果不脫離線膛炮的思維定勢,彈芯的長度就無法繼續增加。設計師們認爲:如果不讓彈芯旋轉,采用滑膛炮不就可以了嗎?至于彈丸在空中飛行的穩定問題,可以用尾翼來解決。這導致了威力更大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出現。這種穿甲彈的彈芯長度更大,當彈丸飛出炮口後,彈托立即飛散,只留下又細又長如同飛鏢一樣的彈芯在空氣中飛行,擊中目標時的比動能也相當大。爲了提高穿甲能力,彈芯大多采用鎢合金或者貧鈾合金制造。這種結構的穿甲彈對裝甲的穿透能力也達到了空前的程度,西方國家裝備的120毫米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在2000米距離上對均質鋼裝甲的穿深大多達到了800毫米級別,這是過去的穿甲彈所無法企及的。由于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性能超群,不少線膛武器也開始使用,不過爲了防止膛線讓彈芯旋轉起來,這種穿甲彈的彈托上有一圈活動的彈帶,就像軸承一樣,可以讓炮彈通過膛線時不旋轉。現在40毫米、35毫米的自動火炮上大多配有這種彈藥。
在反裝甲彈藥發展史上,雖然其他類型的反裝甲彈藥比如破甲彈一度對穿甲彈的地位形成沖擊,但是隨著複合裝甲與反應裝甲的出現,破甲彈的作用被嚴重削弱了,而複合裝甲與反應裝甲對穿甲彈的防護作用要比對破甲彈小,因此穿甲彈仍然是反裝甲彈藥的絕對主力,並且這種地位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依然會保持下去。
紅極一時——破甲彈
比起穿甲彈,破甲彈的曆史要短暫得多,破甲彈出現在戰場上已經是二戰時候的事情了。要講明白破甲彈的原理就得從“門羅效應”講起。門羅是美國人,1888年他在一次炸藥爆破試驗中發現,一個實心的炸藥柱放在鋼板上引爆,只能將鋼板表面炸一個小坑;而如果將一個有錐形空腔的藥柱錐形開口朝下放在鋼板上引爆,卻能在鋼板上結結實實地炸個洞。這種錐形裝藥形成的聚能爆破效應就被稱爲“門羅效應”。在當時,還沒有人認識到這種效應的軍事價值(因爲坦克還沒有發明出來)。到了1930年,一名叫伍德的人發現,如果在這個錐形空腔內鑲上一個形狀一樣的金屬罩,可以大幅度增強破甲能力。也就是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各國的軍事家逐漸認識到“門羅效應”在軍事上的巨大潛力,開始嘗試設計空心裝藥結構的反坦克彈藥。
破甲彈藥的基本原理是這樣的:當炸藥爆炸時,錐形的空腔可以彙聚炸藥爆破的沖擊力,而在爆炸的同時,貼在空腔內部的由金屬制作的藥型罩也會在彙聚起來的高溫和高壓作用下,凝聚成一股溫度極高、速度極大的金屬射流,沿著圓錐軸線方向高速噴出。這股力量沖擊到裝甲鋼板上,就象用高壓水槍沖泥巴一樣,立即沖出一個洞來。金屬射流沖破裝甲後,可以在車內飛濺,對車內人員進行二次殺傷,或者引爆彈藥和油料造成坦克殉爆。除了金屬射流,炸藥爆炸産生的高壓氣體沖進裝甲車輛內也會形成超壓,將對乘員形成殺傷。比起傳統的穿甲彈,破甲彈藥有這樣幾個好處:一是破甲威力和射擊距離沒有關系,不存在射擊距離越遠威力越小的情況:二是不依賴武器初速,用低初速的武器發射也不影響破甲能力。這樣一來,火箭筒、無後坐力炮、槍榴彈等武器都具有與坦克較量的能力,而且由于這些武器重量較輕,可以下放給更小的步兵單位甚至單兵使用,使步兵也可以和坦克交戰。另外,一些身管較短、初速較低的火炮比如榴彈炮、步兵炮等在配備了破甲彈後,也可以對付坦克。似乎在很短的時間內,反坦克的手段一下子多了起來。也就在這個時期,大批運用破甲彈原理的反坦克武器出現在戰場上,比如美國M9“巴組卡”火箭筒、德國“鐵拳”以及蘇聯RPG-43反坦克手雷。
但是在實戰中,科學家們發現破甲彈藥並沒有像預想的那樣效果顯著,多數時候實際破甲威力和理論值相差甚大。例如,在二戰中德軍給24倍口徑75毫米炮配發了破甲彈,按照理論值,破甲威力能達到近200毫米深度,足以對付大部分裝甲車輛。但是在實戰中,其破甲能力遠沒有那麽高。除了身管火炮發射的破甲彈,火箭筒、槍榴彈等武器也有同樣的問題。這讓科學家們好一陣苦惱,一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直到戰後,問題的症結才被發現。原來,造成破甲彈實際威力與理論值相差甚大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火炮發射的破甲彈因爲膛線的作用在飛行過程中始終高速旋轉,在擊中目標彈藥爆炸時,彈體自身高速旋轉帶來的離心力使金屬射流分散了,威力自然就下降了許多。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很簡單,使用滑膛炮發射,不讓炮彈旋轉就可以了。這也是戰後滑膛炮興盛的一個重要因素(另一個因素就是前文講到過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使用)。另一個原因是,破甲彈雖然有很高的理論破甲值,但這需要破甲彈的金屬射流達到一個彙聚最佳距離,叫做炸高,只有在這個距離上才可以得到截面積最小、密度最大的金屬射流,相應的破甲威力也就最大。如果距離過近,射流還沒有彙聚到最密集的程度,破甲威力就大打折扣;如果距離過遠,射流可能斷裂,同樣影響破甲效果。這就要求引信在達到最佳炸高時精確地“一觸即發”。在二戰時期,破甲彈還是采用傳統的機械引信,這種引信由于本身技術的限制哪怕做得再靈敏也無法達到理想的瞬發性能,而且如果做得太靈敏了對平時的儲存和勤務操作而言都是危險,因此,破甲威力一直受到限制。到了戰後,一種新型引信的出現終于解決了這個難題,這就是壓電引信。壓電引信的原理是在彈體頭部裝一塊壓電陶瓷,這種陶瓷在足夠力度的撞擊下能産生一個電壓近萬伏的脈沖電流,靠脈沖電流來引爆雷管。它既有足夠的反應速度,又有比較高的閾值,保證沒有足夠的撞擊力就不會擊發。在解決了彈體旋轉和引信的問題後,破甲彈一時大放異彩,憑借巨大的破甲深度(相對于當時的穿甲彈而言)一度興起了一場反坦克武器的革命,似乎一夜之間,傳統的穿甲彈就要被破甲彈取代了。而且,大量新型反坦克武器比如RPG-7火箭筒、AT-3反坦克導彈、“陶”式反坦克導彈……相繼出現,這些反坦克武器家族的新成員比“老大哥”反坦克炮輕巧靈便,威力驚人,可以方便地隱藏在戰場隱蔽處隨時給坦克致命一擊。這種變革不但沖擊著身管火炮和穿甲彈在反坦克武器中的地位,連坦克的地位都被動搖了,一時間“坦克無用論”、“反坦克武器萬能論”喧囂塵上。
但好景不長,很快坦克找到了對付破甲彈的辦法——反應式裝甲和間隙裝甲。前者由許多個裝了鈍感炸藥的小盒子組成,挂滿坦克表面。當破甲彈彈頭擊中它爆炸的時候,小盒子裏的炸藥也一同爆炸,産生的沖擊力可以將金屬射流沖散偏轉,保護主裝甲;後者則是將金屬空腔結構體或者金屬柵欄固定在主裝甲外,當被破甲彈擊中後,讓破甲彈離開主裝甲一定間隙引爆,利用空腔結構或者空氣吸收金屬射流能量,減弱金屬射流對主裝甲的沖擊。兩種方式價格低廉,但效果明顯。而且隨後,坦克主裝甲的技術也發展了,新型的複合裝甲代替了原本的均質鋼裝甲,它利用質地不同的金屬和非金屬材料多層疊合,抗彈能力大大提高,在它面前,破甲彈的威力更是大打折扣。也就在這時期,已經“進化”到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穿甲彈穿深顯著提高,原本對破甲彈的劣勢迅速追平。更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反應式裝甲、間隙裝甲還是複合裝甲,對抗穿甲彈的效果都不如對抗破甲彈那麽明顯,相反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卻是目前對付複合裝甲效果最好的彈種。因此,破甲彈在經曆了短暫的輝煌後又黯淡了下來,身管武器的反裝甲彈藥依舊以穿甲彈爲主。
但是破甲彈也在“進化”,首先爲了對付間隙裝甲和反應式裝甲,出現了串聯破甲戰鬥部。這種戰鬥部是在主裝藥結構前再裝上一個小的錐形裝藥戰鬥部,當彈藥擊中裝甲時,前面的小戰鬥部爆炸,雖然其能量會被間隙裝甲吸收消耗,或者被反應式裝甲的爆炸分散抵消,但是爲後面的主裝藥開辟了道路,後面的主裝藥因爲沒有阻攔,能夠不受幹擾地直接破壞坦克主裝甲。這種戰鬥部被廣泛地用在了反坦克導彈和反坦克火箭筒上。例如中國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和PF89反坦克火箭筒,其反坦克彈藥都是這種串聯戰鬥部結構。
除了串聯戰鬥部外,破甲彈也在朝另外的方向發展。人們發現雖然破甲彈已經“威風不在”,對付主戰坦克力不從心,但對付輕型裝甲車輛和各種工事還是完全能夠勝任的。這些目標如果也用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射擊,將會出現嚴重的動能過剩,而且因爲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不會爆炸,對這些目標造成的破壞太小,而這個時候破甲彈的新變種——多用途破甲彈就有用武之地了。這種彈藥保留了破甲彈的錐型裝藥結構,但適當加大了裝藥量和破片數量,對目標的爆破效果和對人員的殺傷效果大增,有的還在戰鬥部周圍加裝了燃燒顆粒,能在爆炸的同時縱火,起到一彈多能的作用。因爲這種彈藥用途廣泛,所以被當作攻堅武器大量使用,讓火箭筒和反坦克導彈成爲多面手。同時,主戰坦克也裝備了這種彈藥,用來對付輕裝甲目標、工事和其他無防護的軟目標,在西方國家主戰坦克上,多用途彈甚至完全代替了傳統的殺傷爆破榴彈。
曇花一現——碎甲彈
在前些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黃宏、鞏漢林主演的小品《裝修》大家一定還記得。“黃大錘”高喊著“80!80!”奮力揮錘的時候,牆壁雖然還沒砸穿,但反面肯定是磚屑崩裂,碎片紛紛落下了。這種現象叫做“崩裂效應”。而這裏要提到的碎甲彈就是利用這種效應打擊裝甲目標的。
碎甲彈的出現非常晚,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由英國人發明。它的基本原理是當撞擊到目標裝甲時,剛度較低的彈體迅速變形,緊貼在裝甲表面,內部的塑性炸藥隨即爆炸,産生巨大的爆轟沖擊波,利用前面提過的“崩裂效應”將目標裝甲的內層震裂,産生碎片在車體內四散飛濺,起到殺傷人員和破壞裝備的作用。因此,碎甲彈的結構也和其他彈藥有許多不同的地方:爲了增加炸藥在裝甲上的堆積,需要增加彈體內腔容積以裝填更多的炸藥,碎甲彈的彈頭很短,圓柱部很長,作爲定心部,有利于提高射擊精度,所以彈體形狀像個氧氣瓶;爲了使彈體容易變形,彈頭部分壁厚較薄,有的僅爲1.5~2.5毫米,但頭部到尾部壁厚逐漸增加,以便于安裝彈帶,且適當增加彈尾部質量以增強前沖動能,有利于著靶時炸藥的堆積;因爲要讓彈頭變形,彈體外殼采用較軟的鋼制造。
碎甲彈內部裝填的是猛度較高、感度較低的塑性炸藥。主要原因是擊中目標時沖擊動能非常大,彈體頭部的炸藥會承受巨大的沖擊、擠壓和摩擦,如果炸藥感度過高,很可能引起彈藥早炸。因此有些碎甲彈的彈頭錐形部分裝填的是感度極低、威力較小的彈性炸藥,用它來抗擊沖擊,彈體中部才裝填用來碎甲的塑性炸藥。碎甲彈一般采用機械式慣性引信,它能自動調節起爆時間。當彈丸在不同距離上擊中目標時,彈丸著速不同,距離近則著速大,炸藥堆積時間短,反之則著速小,炸藥堆積時間長。由于機械慣性引信有一段短延期時間,可以保證炸藥堆積,它的起爆時間取決于撞針的前沖速度,而撞針前沖速度又取決于著靶速度,因此,機械慣性引信能自動調節起爆時間。
比起反裝甲彈藥的前輩們,碎甲彈有許多獨特的優點,比如後效大、威力大、對初速要求較低、不會跳彈等。過去,有傾角的裝甲可以讓穿甲彈和破甲彈發生跳彈,但是這卻對碎甲彈無效,因爲碎甲彈彈體比較軟,可以粘滯在傾斜裝甲表面,而且當碎甲彈命中傾斜裝甲時,因爲傾角的關系在單位面積上堆積的炸藥會比命中垂直裝甲時來得多,爆轟的效果更強烈,對裝甲的破壞作用更大。而且比起穿甲彈和破甲彈,碎甲彈的成本較低。所以在當時,碎甲彈作爲反裝甲彈藥一度非常流行。
可是沒多久,英國于1976年研制了世界上第一種複合裝甲——喬巴姆裝甲。這種裝甲由裝甲鋼板和陶瓷材料疊壓在一起組成,抗彈能力大大超過了傳統鋼裝甲。因爲其優勢巨大,很快各國新型主戰坦克的炮塔正面裝甲和車體首上裝甲都變成了複合裝甲。當碎甲彈擊中複合裝甲後,雖然爆轟波能夠震碎表面鋼板的內層,但是由于有陶瓷材料的阻擋,碎片無法飛進車體內部,特別是複合裝甲的最內層一般是用韌性較好的鋼板制作的,不但不會被爆炸的沖擊波震碎,還會阻擋殘余的碑片。隨著複合裝甲的大量普及,碎甲彈的優點很快變得沒有意義了,所以迅速從反裝甲彈藥家族中淡出。
有意思的是,由于碎甲彈是英國人發明的,英國人對其青睞有加,當其他國家紛紛淘汰碎甲彈的時候,英國遲遲不舍得放棄,依舊頑固地使用碎甲彈作爲主戰坦克的彈藥。英國人的想法是,雖然碎甲彈對付現代主戰坦克的正面裝甲已經是不行了,但是坦克的側面裝甲依舊使用傳統鋼裝甲,而且厚度不大,用碎甲彈射擊坦克的側面還是有效的。另外,碎甲彈炸藥裝填系數大,爆炸威力大,可以作爲多用途彈藥代替爆破榴彈和破甲彈,射擊各種輕型裝甲車輛、非裝甲目標和各種工事建築物等仍然能獲得滿意的效果。因此,在英國的“挑戰者”I/II型主戰坦克上,依舊配備有碎甲彈。
不過,由于滑膛炮在威力、可維護性方面的巨大優勢,固執的英國人也不得不考慮使用滑膛炮代替傳統的線膛坦克炮。但是碎甲彈是和線膛炮配套的,一旦主戰坦克改用滑膛炮,英國人將不得不放棄青睞已久的碎甲彈,這令英國人非常爲難。經過了數年的思想鬥爭,在幾年前,保守的英國人終于松了口,將“挑戰者”坦克的主炮換成了西方國家普遍使用的德國菜茵金屬公司産120滑膛炮。至此,英國主戰坦克使用碎甲彈的曆史終于結束。
結束語
坦克出現至今已近百年,“甲一彈”之爭在陸戰戰場上也待續了近百年。在這場曠日持久、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爭端中,無論作爲甲一方還是彈一方,都在技術上互相促進、互相鬥爭,所以反裝甲彈藥才能從當年的實心鋼彈頭演變成今天的各種高性能彈藥。我們可以預計,在未來的戰場上,只要裝甲車輛還在繼續發展,反裝甲彈藥的發展也不會停止。“甲一彈”之爭仍將繼續下去!
http://www.huachengnz.com/forum/view_97852_7.html
另參本館:
台軍反坦克飛彈 共軍反坦克飛彈 俄軍反坦克飛彈 歐洲反坦克飛彈 美軍反坦克飛彈 現代反坦克飛彈 機載反坦克導彈 中國履帶反坦克突擊炮車 中國輪式反坦突擊炮車
台軍坦克 85式和MBT-2000坦克 中國坦克搶救車 中國坦克族譜 ZTZ-99性能之爭 共軍ZTZ-99式坦克 俄軍T-72坦克 俄軍T80坦克 印度“阿瓊”坦克 印T-90S與巴MBT-2000 烏軍雅塔甘坦克 中外坦克優劣 裝甲車主動防護系統 坦克發動機 韓國黑豹坦克 日本90式坦克 以軍梅卡瓦MK坦克 法國AMX-40坦克 德國豹2坦克 英軍挑戰者坦克 美軍M1坦克
阿楨
美陸軍評估:2040艾布蘭M1坦克對抗共軍將不具優勢 2023/10/06 中時
近日美國交付烏克蘭首批艾布蘭M1A2主戰坦克,讓台灣訂製的同型坦克延後至2024年開始交付。令人意外的是,美國陸軍研究報告稱,M1在2040年與中國的高強度衝突中不只無法佔有主導戰場的優勢,甚至會在對抗中難以持久。
這項針對M1所做的研究報告由美國陸軍科學委員會在2019年立案,總共花4年時間才完成。由獨立專家組成的評估小組希望為艾布蘭M1尋找接班的主戰坦克,以及下一代M1衍生產品,例如搭配較佳火力的輕型坦克、加裝超音速反坦克飛彈和無人駕駛裝甲運兵車等等。
目前美軍約有2500輛現役M1坦克,另外還有數千輛處於封存狀態,做為戰時備用。M1坦克有3種主要型號:M1、M1A1 和 M1A2,每個新版本性能都有些改進,各個版本也有不同的配備,例如台灣購買的M1A2T就是最新的版本加上一些特定的武器、防護與電子裝備,「T」是指出售台灣的版本。
報告強調,中國與俄羅斯長期研究美國軍事力量,並制訂反制措施,美國可能面臨寡不敵眾的情勢,美軍主戰坦克低戰備率和裝備老化會使劣勢更為惡化。研究報告說,所有用來進行評估的M1坦克數據來自於不同的戰場經驗,並涵蓋多種不同的因素。其中包括以色列2006年對黎巴嫩南部和2014年對加薩地帶的軍事干預,以及2020年南高加索的納卡(Nagorno-Karabakh)衝突中吸取的教訓,還有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當然也包括中共解放軍的發展情況。
這份報告強調,現代主戰坦克在未來戰場上的作用會越來越小,包括目前最新版本的M1坦克也一樣,它們體量過重,嚴重影響機動性,而且過度依賴被動的和反應式裝甲而非主動防禦系統。現在最新的M1A2增強版SEP v3 在滿載戰鬥狀態下重達76至78噸,比上個世80年代投入使用初代M1重了20噸。
由於在未來太平洋地區的大規模對抗中需要遠距部署,裝甲部隊裝備過重對海空運輸能力將是致命的缺點。因此建議改採55至60噸的輕型M1坦克,配備先進的130毫米主砲,以及較少的乘員、混合電力推進系統以及強化的主動防禦系統。研究小組為此提出一個概念圖,描繪了一輛帶有反坦克導彈和安裝在主砲塔頂部機槍的坦克。
美國陸軍上個月已公開宣佈放棄原有的 M1A2 SEP v4坦克升級計劃,改為M1E3版本,它將著重於2040年代的戰場需要。
阿楨
100公里外打坦克,中國戰術打擊導彈性能飆升,玩壞地面攻防戰規則 2022-12-14 傅前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2olhnStKyU
甩掉光纖用無線,中國開發超遠程反坦克飛彈,射程高達70公里 2020-09-01
中國陸軍最近些年,裝備了多款先進反坦克飛彈,包括紅箭-10/11/12飛彈,11和12是單兵可攜式,射程4-5公里,11採用雷射制導的低端便宜飛彈,必須保持持續照射,而12採用紅外成像的高端飛彈,射後射手可撤退,非常安全。10射程10公里,在採用光纖制導技術,可穿透1.8米裝甲,全世界最強坦克都頂不住一擊!
中國最近些年展出了先進的垂直發射遠程反坦克飛彈,取消了導線,射程更遠,CM-501GA多用途戰術精確打擊飛彈武器系統:包括遠距離壓制面目標、精確打擊點目標,射程可達70公里,該飛彈系統由飛彈、箱式垂直發射系統、指控車和技術支援與保障系統組成,主要用於打擊地面各類固定目標,以及地面或海面機動目標。無線電傳輸信號最大的弊端是容易被干擾,中國為這款飛彈設計了先進的高速保密防干擾數據鏈,這也是全世界反坦克飛彈發展的趨勢,中國在軍用和民用通訊技術上都居於世界前列,研發成功多款先進數據鏈,自己大量使用並成功出口就是例證。
阿楨
坦克世界的新動向 2022-06-21
2022-06-13歐洲薩托利防務展上,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展出了全新的KF51主戰坦克。
KF51並非完全全新設計,是豹2A4升級而來, KF51採用52倍口徑130毫米炮(豹2A4為120毫米)菱形護套用于加強炮管剛度,降低雷達反射。威力增加了,用於平衡炮管重量的尾艙也必須加大,使得炮塔的尺寸和重量增加,重心提高,越野行駛時穩定性有影響,行進中開炮的後座影響也加大,需要加大車重才能保證行進中的射擊穩定性。炮塔尾艙裡只能攜帶20枚炮彈,豹2A4可攜帶42枚,KF51如配四聯裝巡飛彈,攜彈量下降到10枚。
過去坦克才是反坦克最有力的武器,現在反坦克的手段多的是,沒必要增大到130毫米,120毫米夠用了(中俄125毫米)。在這一點上,KF51還是舉棋不定。
但坦克配裝巡飛彈是符合潮流的。以色列Hero-120可巡航60分鐘,最大射程60公里以上,戰鬥部4.5公斤,適合進行非直射攻擊。
KF51遙控武器站的好處就是非穿透安裝,所以機槍和彈藥箱都在車頂外,補充彈藥需要車組人員探出車頂,比較危險。
KF51沒有走更厚更重裝甲的老路,而是加大對主動防護系統的依賴。低矮的炮塔、鍥形的形狀、爆反裝甲等已經是的炮塔和車體對前向和側向的動能彈或者導彈攻擊具有較好的防護,問題出在頂攻。
KF51的車重只有59噸,美國M1A2SEP V3重達66.8噸,據說M1A2C配裝掃雷鏟等附加裝備後,運輸全重高達90噸!
KF51除了常規的車長和炮手瞄準鏡(均帶第三代熱成像),還減少了炮塔周邊和頂上林立的感測器轉塔,大量感測器固定在車體周邊。但暴露在外的感測器很容易受到損壞,“狙擊步槍打坦克”就是專打感測器的。俄T-14阿瑪塔之類的無人炮塔,優越性或許並不像想像的那樣突出。
回應
kf51是一種對未來坦克的思考吧,還不很具有實用性。只帶10發炮彈實在太離譜了。
個人覺得,坦克需要取捨,啥東西都往上堆,以現在及可見未來的技術而言,無法實現。
阿楨
反坦克直升機越來越厲害,坦克為何不裝防空導彈對付呢? 2021-07-31
海灣戰爭的地面戰鬥中,美軍「阿帕奇」直升機扮演了掩護機械化步兵推進的角色,共發射了5000多枚「地獄火」反坦克導彈,擊毀了伊拉克總損失3800多輛主戰坦克中的13%! 此戰之後,武裝直升機就被成為「坦克殺手」。
機炮VS防空導彈
羅馬尼亞的T-72M2 Moderna,炮塔兩周增加了2門20mm厄利孔高平兩用機炮,可是弊端很明顯:機炮與坦克主炮同軸,也就是說只能隨坦克炮塔的轉動而對正水準角度,只有垂直角度是可以通過俯仰機構自行調節的。無疑,這樣使用是相當困難的:因為沒有自動化的系統用於輔助調整射角進行防空;再者,一旦炮塔座圈損壞,那麼它基本上失效。
防空導彈似乎就沒有這個問題,可擕式就完全可以直接安裝在坦克炮塔上。朝鮮在閱兵式上,曾經有「天馬虎」「暴風虎」兩款主戰坦克安裝了雙聯裝「針」式防空導彈。顯然,這技術含量並不高;從外貌上看,它也可以在車內遙控俯仰角、水平角,可以說是完美避開了坦克+高平兩用機炮的弊端。
坦克為什麼不裝防空導彈
首先,可擕式防空導彈仍然需要人工啟動、解鎖、預熱以及人工鎖定。然而,以現有的條件來看,坦克存在極大的視線死角。其次,合格的裝甲集群在出動時,一般會有配套的野戰防空單位跟隨作戰。
現階段的主戰坦克是有一定的防禦措施,遙控武器站可以憑藉著相對完善的觀瞄、火控設備在車內遙控射擊;主動防禦系統在探測到直升機發射的反坦克導彈後,會立即發射攔截彈予以攔截。車組成員同樣可以發射煙霧彈形成干擾直升機熱成像探測設備的煙霧團。可以通過炮射導彈來進行一些簡單防空任務的;坦克上也安裝有高射機槍,可以通過車長操縱高射機槍向直升機射擊。
阿楨
中國陸軍40MM埋頭彈曝光
中國陸軍埋頭彈,威力超大,還可以衛星北斗制導。出口型比肩西方同類產品,自用型性能翻倍!
埋頭彈(CTA)即將發射藥有效覆蓋並包裹住整個彈丸,以增加發射藥用量並提高彈丸彈道性能的彈藥。起源于美國後來搞不下去,歐洲接著搞還出了成果,但最後也沒有裝備部隊。沒想到中國軍工研發出來了,不但裝備了部隊,還用於出口。
央視介紹國產40mm埋頭彈火炮,相容英法合資CTI公司的CT2000,水準90°旋轉直通彈膛,右側進彈,左側拋殼。射速200發/分,70倍徑身管,由於埋頭彈不是縱向往復運動供彈,耳軸後炮尾很短,所以火炮俯仰角做到了-6~87度。能使用很多新技術彈藥,已經移植35炮的AHEAD彈,正在開發衛星制導彈藥,北斗軍用定位精度可以讓炮彈達到2m以內,其榴彈殺傷半徑達到20m,有效射程超過10km(?),一個點射下去覆蓋一個足球場的軟目標。
基本作戰效能(外貿版)
一、穿甲厚度140毫米。相當於二戰德軍虎式坦克(85毫米坦克炮)的穿甲性能,等同於新一代至少57毫米火炮性能,雖不能擊穿三代坦克正面裝甲但可以打透其側裝甲,瑞典CV9040步戰車40毫米機關炮,只能打穿100毫米勻質鋼板。
二、射界範圍大,-6~87度的射角,兼具高射炮性能,能打擊直升機和無人機。可炮轟反裝甲末敏彈,在距離末敏彈6米處散發出幾百個鎢珠。
3、適用於城市作戰。由於射角大,可以用來對付高樓等城市目標。
三、埋頭彈火炮總體性能與西方相當,但極具中國特色。比如射界範圍大,自動供彈系統,埋頭彈的二次點火等技術。謙虛的說,就是世界第一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6Y3IsD_FY&list=PLYG8vFcMYIaKhU0ZrL6B4UFwcaI3HcWig&index=36
阿楨
美軍第四代主戰坦克呼之欲出 2021-01-19 兵工科技
方案1:走輕量化路線
全重僅為54.9噸,可由C-17型裝載,戰略運輸能力相當不錯。車體前部為駕駛艙,擁有二個出入艙門,無人炮塔,配備120毫米滑膛炮,但備彈只有28發。
方案2:走大重量+三人車組路線
59.9噸,與M1A1系列差不大,炮塔的厚度只有M1A2一半,被擊中概率大幅度下降。炮塔和車體側面都裝備新型複合/反應附加裝甲,車體尾部和側面則裝有格柵裝甲,這樣強的防護不僅適應野戰,也適合巷戰。有空間採用130毫米炮,備彈也達36發。
方案3:現有“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的防護加強版
64.9噸,與M1A2B(SEP V2)相當,比73.5噸的M1A2C輕。
三方案總體來看,3的技術最為成熟,基本就是3.5版本的M1A2型,實現起來難度和風險相對較小,但是性能已經無法與其他國家的新一代主戰坦克拉開較大的差距。1和2目前來說是最為合適的,能夠在火力、防護以及機動等幾個方面實現較為優化的平衡。
結語
美國四代主戰坦克,其實還是圍繞著以下幾個方面:一、提升戰略機動性,也就是輕量化、小型化問題。二、加強防護,包括主被動防護。三、提高可維護能力,因為按現有模式雙人制車組美軍下層反對強烈,三人制是能接受的。四、加強資訊化和感知能力建設。五、提高火力打擊能力和火力的靈活性,這個和資訊化能力以及武器系統的模組化配備直接相關。六、留下足夠的改進餘地,預備未來升級。七、降低全壽命成本。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1-01-19/doc-ikftpnnx9188183.shtml
阿楨
ZBD-04A和BMP-3其實代表了兩種裝甲步兵/摩托化步兵的使用戰術,而最大的分歧點,就在這兩種戰車的車體上:
BMP-3採用了非常獨特的動力艙後置佈局,乘員艙相當詭異地位於炮塔周圍,其中車體前部三人(駕駛員一人,負責操縱航向機槍的機槍手兩人),炮塔兩人,炮塔後方五人。如果要下車作戰的話,炮塔內兩人與駕駛員一般不下車,炮塔後方的五名摩步兵需要從車體兩側的兩個艙門下車,隨後還要等待兩名機槍手從車體前部上方下車,採取這種非常特殊的、乃至容易導致己方士兵暴露在敵火面前的多路下車模式。
而ZBD-04A採用了與部分主戰坦克類似的動力包前置佈局,駕駛員位於車體前方左側,炮塔內則是車長與炮長,其餘的戰鬥兵均坐在車體後部的大型乘員艙內,下車時直接通過步戰車後部的大型尾門下車即可。
蘇軍戰術運用
蘇軍步兵戰車是一種“快速突破”的戰術,講究在大規模野戰攻堅時憑藉裝步的衝擊力快速在敵方前沿防禦體系上撕開缺口、爭分奪秒地實施縱深攻擊,為己方部隊完成包抄創造條件。
中美步兵班強調下車作戰,就是考慮到現代反坦克武器擴散嚴重,對於預有工事之敵也很難做到可靠的壓制,步兵戰車的觀察能力畢竟有限,遠不如步兵下車後的視野開闊,而且散開後的步兵班也不易被一鍋端,也有利於步兵發揚火力。
但是,不管哪種戰術,都需要有足夠的壓制火力,越多越好,這個世界上的軍隊就沒有覺得自己火力足夠的,別再說什麼中國軍隊的火力不足恐懼症了,蘇軍和美軍都能把圖-22和B-52一類的重型轟炸機當成步兵支援火力用了。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4-18/doc-iirczymi6995260.shtml
阿楨
中國仿製俄方的04A步戰車 為何運用越來越像美軍了 2020-04-18 新浪軍事
ZBD-04A戰車的親戚:BMP-3
作為蘇軍摩托化步兵裝備的第三代主力步兵戰車,BMP-3針對BMP-1反步兵能力不足、BMP-2反坦克能力不足的缺項,BMP-3配備的2A70型100毫米低壓滑膛炮可發射8發9M116-3型鐳射駕束制導炮射反坦克導彈,最大射程5000米,破甲深度可達600到700mmRHA。還在2A70滑膛炮一側配備了一門30毫米2A72型機關炮,射程2000米,備彈500發。在車體前部左右兩側各配備了1挺PKT型7.62毫米機槍,備彈1000發,是各主要軍事強國步兵戰車車載火力最強。
中國的ZBD-04A在防護、動力、火控等方面均實現了對俄制BMP-3的趕超。
先說防護,ZBD-04A型在延續了ZBD-04全憑車體防護基甲的基礎上,在車體首下、車體兩側、炮塔正面均使用螺栓錨固了數十塊附加的複合陶瓷鋼裝甲,車體正面可在1000米的距離上抗擊30毫米穿甲燃燒彈的直射、車體側面在200米的距離上可防禦14.5毫米穿甲彈的直射。
再說動力,相比BMP-3輸出功率約370Kw的UTD-29M型四衝程柴油機,ZBD-04A則使用了440Kw的6缸150系列渦輪增壓柴油機和CH400型液力綜合傳動系統,確保了比BMP-3M重數噸的情況下單位功率基本持平。
而炮控系統,ZBD-04A在滑膛炮上增加了炮射導彈自動裝填裝置,改進了100毫米主炮的拋殼機構和30毫米並列機關炮的供彈系統,系統可靠性比原版的BMP-3要略高。
最後,在火控系統上,ZBD-04A採用了先進的炮長上反式穩像瞄導合一瞄準鏡,配備有自動跟蹤模組,且車、炮長均配備有獨立的熱成像儀通道,車長面前的綜合戰術態勢顯示幕與後臺的通訊電臺還具備戰場態勢管理與車際、向上戰術通訊等多種功能,相比而言BMP-3儘管同樣採用了穩像式火控裝置,但由於其部分電子元件較為落後,總體命中率比ZBD-04A是要低了不少的,更不用說BMP-3還在沿用老式的紅外夜視觀察鏡,直到最新改進型號BMP-3M上才普及了炮長熱像儀通道。
阿楨
解放軍將裝備兩款巡飛彈 可劃區巡邏30分鐘自動攻擊 2020-03-17 新浪軍事
最近中國軍隊招標網公佈了最新一期目錄,其中有兩款CM-501X和CM-501XA是全世界第一次實用的巡飛彈!
巡飛彈和普通直瞄導彈不同的是,發射前沒有明確目標,對於某個特殊事件段,戰區某個特殊區域,發射這種導彈在這個特定區域進行巡航,巡航過程中,不斷掃描,發現目標後,就發動攻擊,假如一直沒有發現目標,就發動自毀。
巡飛彈是巡航導彈的一種,但是這種導彈最大的特點是可以長時間在戰區徘徊,正常設計飛行時間達到30分鐘,普通導彈就是幾分鐘,為了長期飛行,這種導彈經常採用噴氣發動機推進,導彈採用比較寬大彈體容納更多的燃料和能源,維持導彈長時間的飛行,搜索以及控制。
巡飛彈的關鍵技術是:目標的自動識別技術,如何識別真目標排除假目標,這是巡飛彈最核心的科技,現階段巡飛彈要求僅僅是識別出來是不是目標,所以對飛行控制區域做出嚴格限制,所以嚴重限制了友軍的行動,未來巡飛彈則需要極大提高智慧化程度,不僅僅能分辨出真假目標,而且能識別出敵我,這才是巡飛彈真正的技術飛躍,在敵我交錯的戰場上,瞄準敵人猛打,避開友軍,這是一個世界級的挑戰。
CM-501X是可基於現有箱式火箭炮平臺傾斜發射的小型綜合火力打擊系統,集動態規劃、長時巡飛、偵察監視、精確打擊與毀傷評估等功能於一體,主要擔負陸軍戰術縱深內的點目標精確打擊和任務地域協同封控等任務。
而CM-501X巡飛彈則基於通用垂直發射箱發射的導彈,性能和CM-501X導彈基本一致,這一次招標,或許會催生未來作戰模式,前方敵情如何,可以先射一發導彈過去看看,後方通過通訊網路可以看到整個危險區域情況,特殊時候可以自動發動攻擊或者遙控發動攻擊,而不需要犧牲無人機或者偵察人員!
如何理解巡飛彈,這就是一款便宜的察打無人機,不過做成了導彈的樣子。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3-17/doc-iimxxstf9690593.shtml
阿楨
俄3BM44M新型穿甲彈2公里外擊穿美軍M1A2?誇大其詞! 2020-01-31 新浪軍事
3BM44M在2000米外的穿深水平是650毫米,而M1A2複合裝甲效防禦水準在650mm-700mm,考慮到穿甲彈的衰減效應,3BM44M是無法擊穿M1A2的。
脫殼穿甲彈的彈芯材質和彈芯長度是影響其穿甲厚度的兩大重要因素,美國彈芯主要是貧鈾彈芯,俄羅斯鎢合金穿甲性能比貧鈾彈芯稍差一些。
俄制穿甲彈採用的是分裝彈,因此其彈芯長度沒有辦法像定裝彈那樣做得那麼長。如果要強行延長彈芯的長度,大部分俄坦克的自動裝彈機都需要重新進行射擊,才能夠容納長度更長的脫殼穿甲彈彈頭。
除了上文提到的增加脫殼穿甲彈的彈頭長度之外,還有就是使用更強的發射藥,以提升脫殼穿甲彈的炮口初速。比如中國的第三期脫殼穿甲彈。
俄軍首創高超音速防空導彈 速度8馬赫可攔截任何目標 2020-01-31 新浪軍事
據俄媒塔斯社1月29日報導,圖拉儀器製造公司希普諾夫設計局防空系統的首席設計師瓦雷裡•斯盧金告訴塔斯社,鎧甲-S的標準導彈57E6最大射程為20千米,最大飛行速度1300米/秒,破片戰鬥部重20千克,殺傷半徑為9米。新導彈的射程將達到40千米,速度峰值則為3000米/秒(約8.8馬赫),可攔截飛行速度不超過2000米/秒(約5.8馬赫)的目標。新雷達探測距離提高到了75公里。
鎧甲-S採用獨特的彈炮合一設計,同時配備12枚地對空導彈(炮塔兩側各6枚)和兩門30毫米口徑的火炮,每門火炮射速達到2500發/分鐘負責1.5公里內的“漏網之魚”。
鎧甲-S1的導彈沒有導引頭,採用無線電指令制導,使用作戰車輛上的導彈遠端控制系統解決,可以大幅度節省彈體的空間和重量,並且降低導彈的生產成本。
回應
非常懷疑現有的發動機技術水準下近防系統的防空導彈能達到這麼高的飛行速度。
圖博館
中國新型輪戰曝光:新炮塔新底盤 一身黑科技 2019-02-02 環球時報
近日,央視網《聽試驗炮長的“冰與火之歌”》短片出現了一種新型的輪式突擊炮。
中國現役的ZLT11式輪式裝甲突擊車是8X8的底盤,裝備一門低後坐的105線膛坦克炮。全重23噸,長度8米,寬3米,高2.1米。通過水上推進器可在江河進行浮渡。
新車的發動機改為前置動力結構。11式早期樣車也是發動機前置方案,但是由於炮塔靠後,導致炮口接近車體前部,發射時的炮口制退器衝擊波對車體前部結構造成破壞,後期改為發動機後置佈局使炮塔前移,炮口遠離車體。
新戰車火炮依然採用105低後坐坦克炮,但是取消了炮口制退器,炮口制退器一般能夠降低20~30%的後坐力,從射擊試驗的效果看,車體晃動的幅度跟11式基本相近,說明後坐系統是非常成功的。炮口制退器的取消,也有利於減少火炮射擊時制退器的影響,從而提高射擊精度。
新炮塔的裝甲採用楔形結構,抗彈結構好,厚度也得以增加,側面採用了外掛裝甲板,能夠安裝加強的附加裝甲塊或者爆反甲來對付空心裝藥破甲彈。炮塔側面有一缺口,有可能是為安裝主動式防禦系統的預留介面。
炮塔增加了尾艙式自動裝彈機。首先應用在去年裝備部隊的15式輕型克。這種裝彈機適合整裝式彈藥,一次性裝填,速度快,可靠性好,補彈方便。而且彈藥在尾艙,在被擊中殉爆時,通過隔艙化設計能夠有效減少對乘員的傷害。
炮塔的觀瞄系統更高級,使用了“獵-殲”式火控。車長裝備的穩定周視鏡能夠提供良好的戰場感知能力。在火控觀瞄上達到了15式輕坦的水準。炮塔頂部安裝了遙控武器站,後部是毫米波敵我識別系統的標準配置。這有利於武器的通用化、模組化和標準化,簡化後勤,降低造價。
新戰車體首下的附加裝甲板厚度增加,車體側面取消了11式帶傾角的折線設計(如上圖11式側面附加裝甲板規格不一,互換不方便)。使用近乎垂直的平面裝甲板,這樣帶來的好處是附加裝甲板尺寸統一,異型規格附加甲減少,簡化了附件存儲管理。
新型底盤使用了跳板式大開門,乘員出入方便,有利於車內彈藥裝卸和車輛維護,跳板門保留了側開小門。在戰時需要快速開門時非常方便。在研製08式步兵戰車時也考慮過跳板式大門與國際接軌,但是當時的液壓裝置在嚴寒環境試驗時暴露出液壓裝置低溫工作速度極慢,難以滿足性能要求。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02-01/doc-ihqfskcp2392514.shtml
圖博館
這兩種在經過多年發展和完善後,目前已經極為成熟,尤其是燃氣渦輪發動機方面。俄T-80功率為1000匹的GTD-1000T,驅動當時為42.6噸,推重比為27.1匹/噸。但M1則裝備了功率為1500匹的AGT-1500,由於M1自身超過60噸,導致其推重比只有24.5匹/噸,而後期在T-80升級為功率更高的GTD-1250後,二者的差距就更大了,直到M1A2上採用了LV100-5,才堪堪扳回一城!
中國99式主戰坦克為何不用燃氣輪機
在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三代主戰坦克身上,裝備的動力核心卻是一款柴油發動機,而且在99式早期型號只有1200匹馬力,後來在99A雖然改進成了150HB-2功率1500匹馬力,但是其尺寸和體積卻比之大了許多,還增加了不少維護難度和換裝複雜度。
但是我國為何不為99式主戰坦克研製“高大上”的燃氣渦輪發動機呢?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油耗太高!這對於“有錢任性”的美軍來說不是問題,但在中、俄“底子薄”、裝備數量龐大的兩國來說,這就是一個嚴重到要“錙銖必較”程度的大問題了!
要知道主戰坦克在實戰中的行動,並不是按照設計師設想來進行的,燃氣渦輪發動機最佳功耗是在全速衝擊的時候。但作戰中坦克是無法進行這種全程衝擊的,大多數時間燃氣渦輪發動機是工作在低速或者原地怠速待機狀態,可是這個時候也是燃氣渦輪發動機油耗最高的時候,甚至於“地板油”時刻的油耗相當。這就導致裝備了燃氣渦輪發動機的主戰坦克,在作戰中要麼附近就可以快速得到油料補給;要不就儘快飆高速接近目標後一炮將之轟掉。俄在打擊車臣時,就出現過T-80因為要長時間在原地待命尋找戰機時,為了給觀瞄和火控系統供電,而長時間開啟燃氣渦輪發動機供電,最後導致“油盡燈枯”,整個坦克成為一堆廢鐵的例子。
雖然這種例子是極端、少有的情況,但是光低速油耗超高這一點,我國就無法為陸軍換裝這種採用以“燒錢”的燃氣渦輪發動機為動力的主戰坦克的,因為龐大的坦克裝備基數是無法回避的現實。即便換裝三分之一採用燃氣渦輪發動機為動力的坦克,每年的燃料消耗費用估計也夠陸軍喝一壺的吧!
而在2014年我國中航工業南方MW燃氣輪機——國產001號,就發佈了試車成功的消息,並已交付裝甲兵學院,為後續場的實驗和高原適應性試驗開了一個好頭。相信不久的將來,換裝國產燃氣渦輪發動機的99式就將出現在我們面前了。(作者署名:每點新防務)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25/doc-ihpevhck6134337.shtml
圖博館
中國造坦克炮可排進全球三甲行列 美國為何卻不行 2018-11-25 新浪軍事
現代坦克炮看似簡單,結構沒什麼機密,可是如何造才是問題,比如:材料,誰都知道坦克炮是鋼質的,但是要求極為苛刻,再有加工方面的要求非常高,不是簡單的一模一樣就行了。
如果談及坦克炮技術的話,原本英國也算一號,可惜自廢武功,不再擁有研發與製造能力了,沒法再算,目前來說,德國位居於一流,所有的西方120毫米坦克炮都是德國技術原型,俄羅斯也是一流的,其125毫米坦克炮為西方120毫米炮外的唯一口徑,中國也受其影響,中國的坦克炮技術實際上就是師從俄式。
中國最早的坦克炮技術,實際上就是引進的俄式坦克炮,上世紀70年代時,我們也開始研製國產的120毫米坦克炮,已有棄俄投德之意,可惜僅安裝上坦克殲擊車上,主要原因設計符合我們對新一代主戰坦克的要求,當時我們已經相中了自動裝彈機,只有俄式的分裝彈才合適。
我們採用自動裝彈機,能夠讓坦克乘員由4人變3人,坦克的重量與體積也會縮小,從而達到最理想的性能狀態。
我們只是在設計上採用俄式,由於當時我們有機會引進西方的技術,於是最終出來的產品中西合壁了。
不要為採用俄式設計失望了,現代坦克炮僅少數幾個國家能造,即便按生產許可證進行仿製生產,全球也就十幾個國家,許多所謂可以生產坦克炮的國家,其實只是來料加工,至於設計坦克炮的國家,那就是屈指可數了。更重要的是,未來是可以期待,我們已研發新概念的坦克炮,不再是傳統的坦克炮技術,這方面大家在同一起跑線了!(作者署名:軍事天地)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25/doc-ihpevhck6167570.shtml
中國數百輛99坦克為何不用燃氣輪機 油耗太高難補給 2018-11-25 新浪軍事
當今世界上坦克發動機有柴油發動機和燃氣渦輪發動機兩種。而相比普通的柴油發動機,燃氣渦輪發動機就顯得比較“高大上”一些。這種印象來源於它的諸多優點:啟動速度快、功率密度高、結構簡單、維護簡易、附加功率損失小等,但同時也有著低速油耗過高的缺陷。
上世紀60、70年代開始,正處於全世界爭霸的美、蘇兩國,接連開發出了自己的新一代主戰坦克,蘇聯T-80卻一舉奪得“世界第一款量產型燃氣渦輪動力”的桂冠,領先了同期美國的M1數年。
jsoujsou
更讓印軍“很囧”的是,其勁敵巴基斯坦在中國幫助,早就普及了高性能125毫米穿甲彈,2000米垂直裝甲侵徹威力已達到650毫米,而且巴基斯坦瓦赫兵工廠在多年前就具備量產能力,甚至還向別國出口。
“芒果”彈在同樣距離侵徹威力才區區450毫米,面對巴軍的哈立德、T-80UD等坦克“毫無壓力”,甚至面對披掛有反應裝甲的巴基斯坦59魔改——阿紮拉主戰坦克,這種彈都不一定能夠打得穿。
事實上,印度陸軍共有約1200輛T-90S坦克,這還不算數量相當的T-72坦克,急於滿足“吃飽”,遠比“吃好”重要。
要知道,目前印度坦克打靶用的多系普通鋼教練穿甲彈,其尾翼對炮膛劃傷厲害,損耗火炮壽命,很多時候印度炮手只好更多用破甲彈或榴彈代替,無形中喪失了對穿甲彈彈道諸元和特性的感覺,久而久之,戰鬥力衰落就更厲害了。
因此,印度投產過時穿甲彈,也算是在一堆“爛土豆”裡揀一顆“半好不壞”的一顆吧。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9-06/doc-ihitesuy9107228.shtml
jsoujsou
印度終於會造穿甲彈了 卻打不穿巴鐵的中國造59坦克 2018-9-6 新浪軍事
“有炮沒彈”,其實是比“沒炮沒彈”更讓人糾結的局面,因為“沒有想念,就沒有傷害”。可對心比天高的印度陸軍來說,自從40年買到蘇聯T-72坦克至今,他們就在“沒炮彈”的糾結中煎熬。
由於外購炮彈總是緩不濟急,經過俄印之間協商,今年9月2日,俄軍工綜合體宣佈,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按照其頒發的許可證生產首批供T-72M1、T-90S坦克使用的125毫米ЗБМ-42 “芒果”穿甲彈炮彈,並通過檢測。
長期以來,印度一直渴望實現裝甲兵主戰裝備和彈藥的本土化,可糟糕的工業基礎,讓他們的努力一直成了軍工領域的笑話。
比如俄式125毫米穿甲彈,印度人私自的仿品要麼彈托不脫殼,要麼彈芯過早墜地。更滑稽的是,因為發射藥面整形不過關,發生過炸膛死人的事。無奈之下,2014年印度陸軍向政府承認,若突遇大規模局部戰爭,三四天后其坦克部隊將打光全部儲備彈藥。
其實, “芒果”是完全過時的兩截式穿甲彈,彈芯是兩個串聯的鎢合金棒,外部是馬氏體鋼制外套,將彈體各部件連接位一體。穿甲過程中,熔點較低的外部鋼套首先融化,對鎢合金彈芯起到潤滑和保護作用,以增強侵徹威力。彈頭有風帽被帽,減少飛行阻力,撞擊裝甲表面時保護彈芯頭部。
這種設計其實對應了俄羅斯缺少高品質鎢材料的局面,與整體式鎢合金彈芯沒法比。
而且更加可笑的是,這種炮彈居然是世界上唯一一種能夠被爆炸反應裝甲干擾攔截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要知道一般此類穿甲彈速度非常高,可以在爆炸反應裝甲起作用前輕易穿透。
曾有實戰例證顯示,敘利亞和非洲戰場都發生過“芒果”彈打在第一代爆炸反應裝甲上被彈掉的“滑稽局面”。
jsoujsou
坦克炮能打多遠:英軍直射打5公里 我軍間瞄打14公里2018-06-17新浪軍事
二戰時期的坦克主炮的直射射程在800米左右,五六十年代增加到1500米左右。
由於電子火控系統的進步,現代比較先進的主戰坦克的直射距離都在2000米以上。
軍報曾報導,99A能夠在2535米的距離上輕鬆命中一輛退役作為靶子的59式坦克。
1991年海灣戰爭,一輛英軍挑戰者1型發射碎甲彈,擊毀了5100米距離上的一輛伊軍T-55。不過,這個成績的運氣成分比較大,只能依靠炮長的估算,再借助前方英軍步兵戰車指示目標,修正彈著點,經過數次試射才能命中。
坦克的瞄準鏡多是直瞄鏡,只能進行直射,無法進行間接瞄準的曲射。不過,在以往的戰例中,坦克經過一定的改裝和戰術應用,也可以進行間瞄曲射。
在二戰時期,德國的虎式坦克就能夠進行遠端射擊,通過火炮附加的象限儀,直接讀取火炮的仰角,對照射表,就能實現9000米的遠端距離,操作過程類似於野戰炮兵。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們志願軍的蘇制T-34,原本也不具備間瞄射擊能力,但志願軍將坦克開到一個斜坡上,通過水準儀、象限儀等炮兵觀瞄器材,進行間瞄射擊,創造性的提高了射界以及射程,使T-34成為一門自行榴彈炮。
美軍坦克也跟志願軍一樣,在固定陣地上進行曲射火力支援,利用斜坡提高火炮仰角,以提高射程。
59式坦克直射射程僅有1000米,但我軍改進了瞄準系統,增加了間接瞄準裝置,使火炮射程增加到14公里,很接近國產122毫米榴彈炮的普通榴彈最大射程。59式坦克還可以通過炮兵指揮系統,借助北斗衛星定位等設備,發射帶有時間引信的空爆榴彈,打擊地面目標,從而使老式坦克華麗轉身,演變為自行榴彈炮。這種遠端射擊的戰法,已經在多種型號的國產坦克上得到應用。
通過改坦克進瞄準系統,使現役坦克能夠以營連為單位實施超遠端集火射擊。一個擁有2個坦克連28輛96A的重型合成營,在一分鐘內就能向十幾公里外的敵軍陣地傾瀉224發125毫米高爆榴彈,這大概相當於2個炮兵營急速射的強大火力,使得我軍裝甲部隊具備了前所未有的作戰能力。(作者署名:柯洛廖夫)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6-17/doc-iheauxvy5845589.shtml
jsoujsou
解放軍配全新裝備:內裝烈性炸藥對付未爆炸炮彈2018-06-01新浪軍事
近期央視的報導中,出現了一種用於引爆各類未爆炸的炸彈、炮彈、地雷等目標的特殊器材——既然一次不炸,那就再炸一次,徹底消滅隱患。
這種器材根據視頻來看,採用了三腳架進行穩定,金屬軟管對戰鬥部進行簡單的定位——這使得戰鬥部的位置和朝向角度,能夠靈活的根據目標的具體情況進行調節。
而根據官方公佈的名稱,以及鏡頭中展示的使用方式——戰鬥部底部朝向目標,存在一定間隔來看;戰鬥部採用了金屬藥形罩的聚能爆破設計,在爆炸以後,金屬藥形罩會在炸藥衝擊波作用下,形成半熔融的高速金屬射流。
聚能戰鬥部原理
這種金屬射流的速度非常高,因此能有效的穿透金屬彈體——實際上就是破甲彈的原理。而溫度極高的高速射流,能夠在很小的範圍內對火炸藥施加很大的熱衝擊和機械衝擊,足以將其引燃、引爆。
這種裝備雖然技術上沒有什麼亮眼的地方,但是非常實用。不僅適用於工兵處理一些狀態危險的地雷一類的目標,也非常適合用於處理訓練中的未爆彈藥。
因為就實際情況來說,炸彈和炮彈中引信工作不正常而未能起爆的情況總是時有發生。特別是中國在80-90年代研製的一系列產品,尤其是120火箭彈的引信安全性和可靠性尤其不好,有了這種器材,我國軍隊在訓練中的意外傷亡事故將大大減小。(作者署名:候知健)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6-01/doc-ihcikcew1595259.shtml
圖博館
中國獨創這項黑科技:火砲維修不用拆卸只需幾秒鐘2018.3.3新浪軍事
火砲自發明開始就是戰爭的寵兒,描寫近代戰爭的影片裡,幾乎都有火砲的身影。火砲追求威力與射程,於是火砲中加填的火藥量越來越多,火藥的威力也越來越大,這導致了火砲身管得承受火藥氣體的熱化學作用與物理作用。高速氣體的沖刷以及砲彈彈丸對膛壁的磨損也隨著火砲威力的增加而增加。火砲的磨損越來越快,火砲彈道性能也隨之下降很快,同時,火砲砲管的壽命也被大大提前。
雖然世界各國通過採用各種技術來延長火砲的壽命,但效果都不好,而且一般的技術思路都或多或少的會影響到火砲的射程和威力。而中國科學家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在這一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2016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公佈了本年度國防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我國中國兵器工業山東非金屬材料研究所承研的“火砲身管內膛延壽修復材料技術”榮獲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該技術的出現徹底解決了火砲大威力與壽命短的矛盾,為我國火砲技術的發展可謂是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這項技術更為神奇的在於,其對於火砲的修復,不需要將火砲拆卸下來,或者對火砲進行一系列的維修工作,維修火砲的時間僅僅不到幾秒鐘。這項修復技術是怎樣操作的呢?其實維修根本不要任何專業維修人員,只需要一個人將一發維修砲彈送進砲膛,然後擊發,隨著這枚砲彈“砰”的一聲射出砲管,維修工作就此完成。
為何維修如此簡單?在我們的常識裡,那怕擦試一下砲管都需要幾個人使用長長的桿子在砲管裡擦拭才能完成,而維修砲管如此高難度的工作,卻只需要使用一發砲彈?這已經超越出我們的常識。這一切並不是變魔術,這神奇的一切都基於火砲身管內膛延壽修復材料技術,該項技術的原理是將一種納米材料和潤滑油脂混合物塗在維修砲彈表面,然後當維修砲彈被發射後,其在砲管中運動時,之前塗抹砲彈表面的納米材料和潤滑油脂混合物在高溫高壓火焰和砲彈高速摩擦下迅速填補砲管燒蝕坑槽,這一運動不僅填平了之前的凹槽,還會在身管內壁形成一層保護膜,從而對砲管起到修復、保護和延壽的作用。據該所報告,修復彈既可以修復滑膛砲砲管,也可以修復線膛砲砲管,使用範圍很廣。不僅如此,該修復技術對於小口徑砲管與槍管也有良好的結果。可以說,該技術對於我國武器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的意義。(作者署名:利刃)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3-03/doc-ifwnpcnt6292596.shtml
圖博館
我軍大買俄戰機為何不要蘇34 除火力兇猛外都是短板2018.1.14新浪軍事
蘇34是一款在蘇27基礎之上,開發的專用攻擊機,除總體氣動佈局不變,機身結構等全部重新設計,最大起飛重量達到45噸,比原型上升一半左右。採用獨特並列雙人座艙設計,機頭成扁平狀,故綽號:“鴨嘴獸”,僅憑機內燃油,最大航程為4500公里,12個掛點的最大掛載量為8噸,極限條件下,可掛12噸。
如此性能比蘇30更好,不僅航程與載彈量更大,而且其航電也更為先進,其座艙已有相當的西方戰機風格。再加上,在敘利亞大出風頭,令俄軍相當喜歡。
目前俄軍已接收了110架蘇34,後繼訂單至少讓工廠生產到2020年,但是該機一直沒能實現出口。俄羅直試圖向中國推銷,可惜中方的興趣一直不大。
蘇34只能算一款重型攻擊機,卻談不上什麼不可替代性,殲轟7或殲16都可以完成它的任務,也不見差什麼。如果論到遠程打擊什麼,也許轟6K的表現比它更好。
蘇34沒有獨特的優點,價格昂貴,也許單價要達到1億5千萬美元的水平,這就不吸引人了。本身沒有什麼隱身設計,達不到隱蔽突防的要求,這也不能高速突擊,滿掛載時,幾乎無法超音速飛行。也不具備什麼電子戰能力,也無法使用我軍的製式彈藥。
我軍殲轟7A或殲16也許要性能上差了一點,但是這差距不大,2017年的航空飛鏢競賽上,在比賽場上不敵飛豹,怪不得解放軍看不上,連飛豹都壓制不了,引進意義就不大了。而且國產型號具備更好的升級空間,比如:電子戰型等,在任務靈活性等方面,蘇34更顯劣勢。今時不同於往日,我們不是什麼要什麼,而是什麼好要什麼,俄方想買開出讓人心動的條件吧!(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1-14/doc-ifyqrewh8841446.shtml
圖博館
到今天為止,雙模塊發射藥已經不再是啥高科技,但是仍然有一定的門檻。模塊藥的可燃外殼材料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材料選擇的不好,會有燃燒不盡膛內殘留的問題。這些殘留的東西會積存在藥室和砲膛內,久而久之會影響到火砲的正常使用,甚至危及安全。
我們可以將雙模塊化發射藥認為是在大藥號條件下的全等模塊+小藥號條件的全等模塊,理論上是仍然可以達到像全等發射藥時的裝填速度的。只不過雙模塊發射藥的自動裝填機構稍微比單模塊化的複雜一些。
與西方和我國目前流行的雙模塊化發射藥不同,俄2S35所採用的卻是全等模塊藥。當然這個全等模塊藥與西方一樣,仍然未能解決兼顧小射程的問題。不過在俄羅斯陸軍的火力體系之下,2S35不需要像西方155那麼突出的強調最小射程。
王院士對於全等發射藥方面的成功其實是他早前HPPCS裝藥技術的成功應用,通過調節小號裝藥的燃氣發生速率和大號裝藥的最大壓強等,設計出一種能較好的兼顧最小和最大射程的全等模塊發射藥。(作者署名:炮霸707)
回應
作者忽略了一個最根本的技術點,發射藥本身的創新發展;這才是王院士獲最高獎的原因,這也是最核心的技術機密。
模塊化彈藥是plz52出口用的。PLZ-05是楔式炮閂+鋼桶裝藥,爆發射速高些。北約標準是螺紋炮閂+模塊化裝藥,持續射速高些。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1-14/doc-ifyqqieu6401207.shtml
圖博館
我國全等模塊化發射藥厲害在哪?可決定一殺器的未來2018.1.14新浪軍事
由於前幾天王澤山院士獲得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於是很多人又把全等模塊化發射藥拿出來說。
全等模塊化發射藥,在上世紀90年代被歸為黑科技的範疇。因為當時各國都把實現彈丸與發射藥的全自動裝填看做是21世紀155毫米自行火砲的一個必須的技能,因為如果當彈藥都能實現自動裝填之後,155自行火砲的火力便可以達到一個很高的水準。傳統使用藥包發射,彈丸手動自動裝填的M109之流,射速每分鐘2發;實現彈丸半自動裝填的PLZ-45之類,射速每分鐘4發;實現彈丸全自動裝填,發射藥半自動裝填的PLZ-05、K-9、PZH-2000的射速可以達到6~8發甚至10發/分的射速;如果再往高的話,實現彈藥全自動裝填的2S-35之類,射速可達12發/分以上。
上世紀90年代末處於十字軍陰影之下的中國將全等模塊發射藥列為了九五/十五期間的重點項目。然而研製全等模塊發射藥並不容易。
然而,要用全等模塊來實現從小到大的射程覆蓋量很難很難,往往是顧頭不顧腚。如果6個模塊的最大號發射藥藥實現了原先的最大射程,那麼1個模塊的最小號裝藥則可能出現砲彈不出膛,或者砲彈保險無法解鎖的情況。如果1個模塊的最小號裝藥完美的實現了最小射程,那麼6個模塊的最大號裝藥很可能達不到原先的最大射程。於是乎最後實用的全等模塊化裝藥,往往會犧牲掉火砲的最小射程,例如南非的M64Incr在全等發射藥時代的最小射程在13公里左右。
為了彌補這個全等發射藥的不足,技術人員又專門弄了一個覆蓋小射程的模塊藥。這個覆蓋小射程的模塊藥用來代替先前的1號和2號裝藥。德國的DM72/82、南非的M64/M65Incr、美國的M231/232、中國的BC5/6都是如此。
圖博館
第四、五種彈藥便是通用榴彈,有碰炸和空炸兩種。彈頭重1000g,裝藥約120g。碰炸榴彈通過直接撞擊目標起爆,空炸榴彈經過編程後在經過目標上方時起爆。空炸榴彈殺傷面積約為12*40米,在6*16米範圍內對有防彈衣的目標致死率約為50%。使用碰炸榴彈時,可以擊穿210mm的鋼筋混泥土。
A3B防空空爆榴彈使用較少,主要用於擊落視距內的小型無人機等敵方輕型空中目標。
目前40mmCAT機砲有兩種砲塔,分別是4級防護的3.8噸雙人砲塔和1.5噸的3級防護單人砲塔,其中雙人砲塔已經應用到了法制VBCI 2輪式步戰車等先進步戰車上。
早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空軍為使機載火砲系統或機槍減輕重量、減小體積,首次提出了埋頭彈藥的概念。雖然美國在埋頭彈藥的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 但進入90年代以後,由於預算經費等原因,美軍的埋頭彈藥計劃便偃旗息鼓了。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在2016年珠海航展展示了CS/AA5 40毫米埋頭彈多功能突擊砲,使用8X8輪式底盤,配套展示了三種埋頭彈藥,分別是脫殼穩定尾翼穿甲彈,AHEAD彈,高爆彈。(作者署名:利刃)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2-27/doc-ifypxrpp4667818.shtml
圖博館
這款全球最先進彈藥美國已放棄研製中國卻研發成功2017.12.27新浪軍事
隨著技術的發展,各種裝甲車輛的防護等級越來越高,所需要對付的有防護單位如混泥土公事等也越來越多,提升裝甲車輛的火力迫在眉睫,最好的方法便是擴大口徑,然而擴大口徑帶來的體積和重量增加又使人非常頭痛。英國的CTA公司便從彈藥上想辦法,開發出了CTA40mm埋頭彈。
我們常見的各種彈藥,彈頭都是露在彈殼外面的,而埋頭彈顧名思義,整個彈頭都藏在彈殼內部,發射時彈頭從彈殼中被火藥燃氣推出,全彈便是一個規整的圓柱體,設計非常緊湊,方便運輸和裝填。與傳統的40mm彈藥相比,同樣的彈藥數量下,CAT40mm埋頭彈的總體積小了30%。同時,由於彈殼大大縮短,火砲自動機復進長度也大大縮短,這就使得使用40mmCAT彈的機砲也比其他相似口徑的機砲會小一些。為了更好節約彈箱體積,40mmCAT機砲採用了旋轉供彈機構,砲彈在進入彈膛前先旋轉90°對準彈膛,這樣就可以將彈藥豎著佈置在機砲兩側,節約了大量的車內空間,可以攜帶更多彈藥或者其他設備。
40mmCAT彈與其他彈藥的體積比較
各機砲體積對比
該炮工作原理如下:砲彈碼放在彈匣中,相互之間沒有彈鏈連接,通過傳送裝置送往彈膛。射手可以在不同的彈藥種類之間切換,切換彈藥時間不到3秒鐘。彈藥送入彈膛之後,彈膛旋轉90°對準砲管,砲管前端裝有砲口制退器,在火砲後座過程中,彈膛再次旋轉90°,排出彈殼,然後裝填下一發彈藥,射速達到200發每分鐘。砲管長度為彈藥口徑的70倍,在使用APFSDS(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時,散佈角度小於0.35。整個武器的設計使用壽命為10000發,全重320千克,移動部位重量為230千克。
目前40mmCAT埋頭彈有6種砲彈,分別為:APFSDS-T(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曳光)、TP-T(訓練彈-曳光)、TPRR-T(近距離訓練彈-曳光)、 GPR-PD-T(碰炸通用榴彈-曳光)、GPR-AB-T(碰炸空爆通用榴彈-曳光)、A3B(防空空爆彈)。
彈芯穿甲體的長度為165毫米,直徑10.3毫米,重250克,初速1600米每秒,最多可擊穿175mm均質鋼裝甲,在1500米距離上還可以擊穿150mm均質鋼裝甲,足矣對付大多數的步兵戰車和一些早期坦克比如T-55。
第二、三種彈藥是訓練彈,TP-T可以在訓練中模擬通用榴彈的彈道,成本比直接使用實彈低了很多,TP-RR-T效果類似,但是只能模擬1500m內的彈道,用於靶場長度有限的情況。
圖博館
中國的140毫米坦克炮為什麼“不是個好東西”?2017.12.26新浪軍事
冷戰到來後,美蘇兩個陣營先後放棄了重型坦克的思路,逐漸走上了各自不同的主戰坦克道路。不過,即便雙方在主戰坦克的設計理念上有明顯的區別,但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提高坦克炮的口徑。美國從90炮到105炮再到120炮,蘇聯則從100炮到115炮再到125炮。
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各國紛紛放緩了新一代主戰坦克的研製。這也就必然導致新一代坦克砲長期不見踪影。豹2、M1、勒克萊爾都測試過140毫米坦克炮,德國也公開130毫米,甚至傳說阿瑪塔152毫米的各種消息“亂飛”也見怪不怪了。然而,以上四種口徑的坦克炮,說來說去都沒有實裝。各國主流還是120和125口徑。
中國多年前就對140毫米進行過相關科研,卻並沒有走上實裝的道路。一度傳言會在99A應用140炮,最近,99A總師毛明明確表示,中國未來坦克主砲已經放棄了140口徑。
口徑的進一步增大無疑會極大提高威力,對已知的各種類型坦克裝甲形成壓倒性優勢,中國研發140毫米坦克炮也不存在無法克服的技術障礙。
說白了,140口徑就是因為它不符合未來需求。如果中國執迷於140口徑,就如同當年日本搞出460口徑艦炮,在航母面前只能無力地呻吟。
各國第三代主戰坦克服役後,關於未來坦克的探索並沒有停滯。更大的主砲意味著更大的威力,但需要更大的內部空間,需要付出更大的重量成本。99A都已經接近60噸,西方主戰坦克更是早已超越了這個數字!更重意味著成本上升,戰略機動性下降,還有對橋樑和道路標準的更高訴求,等等。顯然,增重這個結果是不可接受的。中國搞出了運-20,然後再搞出一個運-20運不了的坦克,怎麼看也是很尷尬的。
有人會說,減少乘員和使用無人砲塔等手段不是可以減重麼?阿瑪塔就是一個例子,無人砲塔並沒有讓它來得輕。140炮的尺寸也是一個難以掩蓋的硬傷,55倍徑140炮長達7米。這要是進入了城區街道等相對狹窄的空間,那得是有多難受。
為了140口徑主砲而搞出更重的坦克,顯然不是一條最正確的道路。先敵發現、先敵攻擊、先敵摧毀的戰術理念之下,態勢感知能力及隱形能力已經成為了衡量戰機性能的最優先指標。30噸級的新輕坦出現,則讓我們看到了很多中國在未來坦克理念和技術上的端倪。(作者署名:天下軍武)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2-26/doc-ifypxrpp4171445.shtml
圖博館
4、還是火砲和砲彈都沒問題,但是兩者僅僅是互相兼容。在某些極端條件下,砲彈發射時的膛壓變動超過了火砲的耐受範圍,從而發射了膛炸。前邊所說的土耳其坦克發生膛炸應該就是這種問題。
5、現代火砲的使用環境非常苛刻,對於設計者來說必須對每一個參數精確掌握。其中高溫高壓的測試技術是一個很難突破的門檻,對於很多火砲領域的後來者來說,掌握這種技術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在這方面有瑕疵,就會導致在火砲的設計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誤差。這種誤差的結果要么火砲設計的很平庸,要么很容易炸膛。
至於韓國的火砲為什麼頻頻膛炸,其原因無非是為了保持低價競爭力而用了比較一般的材料,或者是宣傳廣泛的彈藥兼容性而火砲自身的設計冗餘不足,又或者是韓國片面追求高性能,而在測試技術上又不是很精進而導致的炸膛。(作者署名:炮霸707的軍事小站)
回應
這花炸的有水平,好看,棒子貨質量就是好啊嘻嘻
你能確實他們發射的不是三星手機?
韓國會解釋,我們的鋼鐵是日本產的。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1756349
圖博館
土耳其M60T坦克炸膛照刷爆網絡都怪韓國造質量差?
2017.11.23一張土耳其M-60T坦克炸膛的照片刷爆網絡,很多人將其和韓國火砲愛炸膛的事情聯繫在一起,並且嘲笑其質量太差。
早期由於冶金技術的水平不高,火砲身管在成型過程中往往存在微小的瑕疵。當火砲在經過很多次射擊之後,微小的瑕疵逐漸形成了裂紋,進而導致炸膛事故的發生。
然而現代坦克炮的身管由精煉的高強度鋼經過鍛壓製成,通過身管自緊使得其可以承受高達700多MPa的膛壓。並且當成品驗收時還要經受現代探傷技術的檢驗,所以如果是全新的砲管出現質量問題的可能性不大。
通常火砲膛炸事故的原因有幾種。
1、是當一根砲管在經過很多很多次射擊後,在砲管管壁出現了小裂紋。這些小裂紋在高溫高壓燃氣作用下突然斷裂。當然這種情況還是可以歸責於材料性能和性能指標不匹配造成的。一些國家的火砲為了追求性價比,往往會用一些性能較為一般的砲鋼材料來製造砲管。在大部分時候這種火砲的使用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當使用強度變高或者某些條件下這種火砲就會變得不穩定。
2、火砲的質量並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出在發射藥上。為了追求高性能,現代火砲的發射藥裝填密度很高。這樣的砲彈在正常發射時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當出現發射藥瑕疵或者碎裂時,產生的膛壓會比正常膛壓高很多,所以時不時的會出現一些炸膛的情況。
3、火砲和砲彈都沒有問題,但是在使用過程中出現膛內異物或者彈帶斷裂,火藥燃氣會通過縫隙跑到了砲彈的前部,對引信發生衝擊,從而引起了膛炸。
圖博館
但其實稍稍懂點軍事的朋友就會知道,無論怎麼改,M60A3都是一種二代坦克,皮薄餡大的問題一直就存在,就算是換裝了發動機和火砲,也難以改變其車體老舊不堪的問題。而這樣一種老式坦克不要說和96、99等新型坦克相比,就是能不能壓倒88B都成問題。
而美國因故不能賣M1A1給台軍,但又不肯放棄這麼大一塊蛋糕,於是乎想出了向台裝甲兵推銷M60A3改進型坦克的方案。其實這個方案早在2010年就已經完成了,並向土耳其等國進行推銷,但卻沒有一個國家看中。
這種拼湊的升級方案也只有病急亂投醫的台裝甲兵看得上。當然什麼與解放軍主力坦克相抗衡云云,就只有在夢裡想想了!(作者署名:虹攝庫爾斯克)
回應
m60底盤可靠性和駕駛性能比最新96B都要好,升級後的m60完全可以和96放手一搏。
沒錯,你也可以與獅子放手一搏啊,咱不提結果
告訴大家一個秘密:真正的125砲連三合板都打不穿,勇虎坦克可以虎虎虎大睡了,台獨分子可以高枕無憂了!
中國125滑膛砲,有效射程和威力比歐美整體式彈藥差遠了。125滑有效射程甚至不如歐美105毫米線膛砲。125滑吹牛能射穿1000毫米的均質裝甲鋼板,據分析,125滑,發射脫殼穿甲彈時,只能射穿220毫米,也就2a46m-1的水平,遠不如毛子後期的2a46發展型號,更不如現在要裝在阿瑪塔上的2a82型125mm炮。現在全世界穿甲超過850MM的穿甲彈不知道還在哪個實驗室呆著,哪怕是美國的M829A1型120毫米貧鈾穿甲彈,穿甲厚度也就650MM,最新型M829A3也不超過750MM。
125滑穿深220毫米?呵呵公知大V噴子,那麼這一炮穿深1000毫米是誰打的?
https://kknews.cc/zh-tw/military/5mjny6k.html
圖博館
美幫台軍升級坦克換裝新火砲但仍落後我軍96式一代2017.9.22新浪軍事
近日,台防務網站報導:台軍當前主力美製M60A3主戰坦克已經是老得不能再老的坦克了,在新型坦克採購無門的情況下,只有進行性能升級,以期望再戰二十年。為此,台軍方求助美國,美國雷神公司積極向其推銷,其中最關鍵的改進就是用M1A1的120毫米滑膛砲代替M60A3上的105毫米線膛砲。
M60這個老身板扛得下120毫米大砲嗎?他也不怕巨大的後坐力轟飛自己的砲塔?真是風大不怕閃了舌頭!
之前台軍執行了所謂的“銳捷專案”,目的是規劃向美國購買120輛二手的M1A1,但最終因為預算問題未能成功。
但此時,台裝甲部隊使用的美製M60A3和自己拼裝的CM11“勇虎”,車齡都已經超過了20年,戰鬥力堪憂啊!
圖片:為了提升CM11“勇虎”坦克性能,台自行研製了爆炸反應裝甲,但最終因為性能問題沒有在CM11坦克上推廣。
台軍的M60A3是1991年海灣戰爭結束後,美國全面淘汰這種上世紀60年代的坦克,台軍才撿洋落,從1995年分兩批接收了460輛狀態好的,生產年限近的M60A3 。但就算這樣,到現在這批坦克在台軍手中已經用了近20年,而如果算上美軍使用年限,則超過了30年。
而台自己拼裝出來的CM11則是從1990年開始服役的,車齡也超過了20年。由於M60A3、CM11本質上都是屬於第二代主戰坦克,也就是和解放軍的88A/B、59D等已經面臨淘汰的坦克差不多類型,所以在面對96、99系列的話,不但毫無勝算,連逃也逃不掉。
因此,台裝甲兵不得不從提升M60A3性能上入手。近日,美國雷神公司積極地向台軍推銷自己的M60A3改良方案,並動用了各種渠道打通關節,希望能夠在台軍M60A3坦克升級項目中占得先機。
雷神公司提出的方案是“M60A3服役壽命延長計劃(SLEP)”。主要升級的核心是用一台950馬力的發動機換掉本來的750馬力發動機,而這款發動機將重新調整為0小時狀態,也就是全新狀態。與此同時,舊的砲塔液壓控制系統也將被新的電力系統取代。
除了動力系統外,雷神公司還提出用M1A1上面的120毫米滑膛砲代替M60A3上原裝的M68型105毫米線膛砲。同時,加裝全新的數字式火控系統和瞄準鏡,包括白光和熱成像儀。
在防護上,將加強其裝甲,比如在砲塔上安裝屏蔽格柵等。
安裝台媒的說法,台軍在難以獲得M1A1的情況下,讓美國將M60A3升級成SLEP狀態還是能夠接受的。甚至認為這樣升級後的坦克能夠與解放軍主力坦克相抗衡。
圖博館
傳統的爆炸反應裝甲,是依靠穿甲彈穿透外層裝甲、高速撞擊鈍感炸藥以後,炸藥爆炸推動正面和背面的裝甲板交錯運動,干擾穿甲彈芯而大幅度降低其穿甲能力。
而近年來,烏克蘭又在這個基礎提出了一種更進一步的新概念設計:在反應裝甲中,設置大量的聚能破甲凹槽;在穿甲彈引爆炸藥以後,這些凹槽會像坦克破甲彈一樣,形成一條一條橫向的高速金屬射流,切割穿甲彈的桿體,大幅度破壞其穿甲能力。
但是烏克蘭這個設計還處於非常原始和初級的階段——其中最大的一個問題是,炸藥起爆、金屬藥形罩變形、形成射流本身也需要時間的;如果單純依靠穿甲彈撞擊炸藥引爆,那麼就太晚了,干擾效果將會相當有限。
而這種概念,如果和現有的主動探測防護技術結合,在穿甲彈即將命中之前就提前引爆最外層的裝甲,隨後逐層多次起爆干擾和破壞桿體飛行;完全有潛力將穿甲桿體的穿透能力降低到,足以被基礎裝甲全部消耗掉而不被擊穿的水平。
當然,現在還不存在真正能應對穿甲彈的主動防護系統;未來到底哪一種技術路線能夠在國內勝出還是未定之數,但是那一天,確實非常值得我們期待。(作者署名:候知健)
回應
此文是不懂电路系统的门外汉在忽悠广大的军迷。主动防御不如被动防御?以后主动防御会发展到炮弹刚离开炮口,这边就启动防御装置。
看这文章标题我就想会不会是猴子,果然...
99A坦克不挂反应装甲,96只能算二流,主装甲不够的话只能反应装甲凑了。实战中反应装甲有很大问题,除了附带杀伤周边士兵外还会在对方红外通道上留下耀眼的光斑,对方会在失去其它目标时会把火力都集中在这辆坦克。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8-22/doc-ifykcypq3470228.shtml
圖博館
中國坦克防護系統不能防穿甲彈或需參考烏克蘭技術2017.8.22新浪軍事
筆者之前的文章裡,曾經提到過,現有的主動坦克防護系統——包括此次國內公開展示的GL5系統在內,只能處理飛行速度在200-600米/秒內的目標,都還不能針對穿甲彈進行有效的防禦。
導致這種局限性的原因,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因素形成的綜合限制:
首先是防護系統從探測到目標、再到跟踪、解算目標運動信息、計算並下達火控指令,需要數十到數百毫秒的時間。而攔截彈光是從點火啟動到拋放,又需要額外的數十毫秒時間。
而針對初速最高可以達到1700-1800米/秒、而且主要打擊2000米(每千米射程速度僅降低幾十米每秒)內目標的現代坦克穿甲砲彈來說;即使按照1600米/秒計算,100毫秒,也足夠砲彈飛行整整160米。
而另一方面,坦克主動防護系統的核心探測設備——車載連續波雷達,受限於成本、功耗、體積、控制自身信號暴露特徵等原因;對於火箭彈、反坦克導彈這樣的目標,有效探測距離也就在百米左右——對反射特徵要低得多的長桿穿甲彈還要更低。
較長的反應時間和較短的探測距離,使得現有的坦克主動防護系統;看見穿甲彈的時候已經太晚,整個系統的反應速度來不及在彈體命中坦克裝甲以前完成對抗干預動作。
這也是現在美國、中國,都不是太急於給自己軍隊的坦克裝備主動防護系統的原因——對於強國之間的坦克正面作戰,現有的系統效能不上不下,處於很尷尬的境地。
但是對於以色列、伊拉克一類,坦克主要用於打治安戰,主要威脅來自於各式火箭和反坦克導彈的國家/武裝力量來說,現在的主動防護系統,已經具備非常高的實用價值了。
而從長遠看,未來國內自用裝備的主動防護系統,其設計思路和形式,未必會延續現在GL-5系統——拋放式攔截彈藥並不是唯一的技術途徑方向。
比如主動起爆控制、多層疊加式的爆炸反應裝甲,在反應速度上的優勢就是前者無法相比的,很有可能更容易獲得成功。
圖博館
中國GL5坦克主動防禦系統首秀直接攔截實彈
2017.8.16進行的中國“裝甲與反裝甲日”展覽上,中國坦克主動防禦系統公開演示,斬落來襲反坦克武器!
圖片中顯示了左方來襲的120毫米火箭彈,以及兩枚飛行中的GL5系統攔截彈
攔截成功後,120毫米反坦克火箭彈化為烏有,坦克完好無損。
根據現場信息,這一橫空出世的中國最先進GL5,有著以下的世界頂尖水平技術特點:
一、可獨立作戰,適裝性極強
GL5,具有獨立作戰的特點。這一特點,也是德國、以色列、美國等擁有先進主動防禦系統的國家相關產品的共同特點,人的反應速度無法與自動化系統相比,因此必須具備這一能力。
完全自動化也使得GL5能夠便利的安裝在各種坦克裝甲車上。根據圖片資料,該系統已經安裝在中國VT4外貿主戰坦克上。通過增減攔截彈數目,能夠適應不同噸位大小的戰車需求。
二、搜索範圍廣、跟踪識別能力強
GL5能夠利用四個相控陣雷達,自動的對360度範圍、最大距離100米的高速飛行彈藥進行搜索、跟踪,從而實時運算出潛在目標的飛行信息,包括速度、方向、高度等等,從而判斷出這一彈藥是否對自身造成威脅。
假如不造成威脅,GL5能夠自動向車組提供相關警示信息,轉為搜索跟踪其它目標;假如造成威脅,GL5進入精確跟踪階段,在適當的時機實施攔截。
GL5的顯示控制設備小巧靈活,便於安排在空間並不充裕的坦克裝甲車人員座艙內部。
三、可多次實施攔截,威力強大
GL5的典型配置方案,包括了覆蓋360度的四組攔截彈,每組配備3枚攔截彈。因此GL5能夠多次攔截來襲的各種反坦克武器。
根據現場信息,針對不同的來襲目標,GL5可以在1.5到10米距離上實施攻擊,利用合理分佈的高能爆破碎片與衝擊波,摧毀敵方發射的砲彈、火箭彈或導彈。
GL5的攔截彈被儲存在妥善封閉的儲存/運輸/發射筒內,將平時的維護工作降至最低,安裝拆卸、檢測監控也較為簡單。
小節
實際上,GL5的名稱,在2015年已經出現在專家訪談之中。但當時因為沒有圖片,很快被讀者們遺忘。
這次GL5正式亮相,很可能是經過兩年的努力,已經形成了成熟可靠的戰鬥力,可以批量投入到外貿市場當中。(作者署名:空軍世界)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8-16/doc-ifyixtym5757984.shtml
圖博館
按理說,這麼好的武器我國當然不會錯過,可是為啥幾個大國里面偏偏只有中國不裝備貧鈾穿甲彈呢? 軍事專家告訴記者,貧鈾是一種毒性很強的放射性物質,它既有輻射毒性,又有化學毒性。
由於貧鈾能引起人體細胞DNA突變,而不造成細胞死亡,故其作用是長期的。 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後,美軍中的一些士兵出現了頭疼、脫髮、精神恍惚、失眠、煩躁、長期疲勞、肌肉疼痛、記憶退化、頭暈等症狀,被稱為“海灣戰爭綜合徵”和“巴爾幹綜合徵” 。 凡在巴爾乾地區執行過維和任務的歐洲軍人已查出有50多人患了癌症或白血病,至少有18人已經死亡,這其中大多數人都不同程度的接觸過貧鈾武器。
軍事專家告訴記者,貧鈾武器的後期污染是非常可怕的,貧鈾武器的壞就在於其巨大隱蔽性,貧鈾彈雖然不具有原子彈那樣的巨大殺傷力,生物也不會在短時間內感受到其放射性,但它的危害是長期的,這種長期影響並不在美國本土,因為美軍作戰都在海外, 美軍發射和遺留的貧鈾彈藥都在其他國家,美軍當然可以放心使用,而中國的防禦性防務策略也不可能裝備這種“缺德”武器,更加重要的是,中國通過研製新一代鎢纖維複合材料穿甲彈,已經完全可以媲美貧鈾武器 。 (作者署名:戰略吐槽秀)
回應
中國通過研製新一代鎢纖維複合材料穿甲彈,已經完全可以媲美貧鈾武器。咱乾淨可對手不干淨呀!
打仗,人都死了,你要乾淨何用?所以,你應該明白,打仗什麼最管用
二樓白痴,贏了又做什麼呢?中國的武器最大可能是在中國使用,存儲!有毒素當然影響的是我們中國人!我們用替代品,這是我們的明智之舉!
貧鈾彈芯隨著時間推移,硬度也會很快逐漸下降的。加上費用開支也不少,如果近期沒戰爭,其實沒必要造。要知道我國的核廢料也不是一般的多啊,一旦發生對外戰爭則隨時能造出來。只是中國不喜歡對自己的解放軍戰士做這種缺德事兒,美狗可不管。
這個彈中國也有研製,一個是費用高,另外就是污染。如果局勢緊張,其它材料和技術又沒跟上,我們照樣逼不得已的大造特造
據說同口徑貧鈾彈比鎢芯彈對勻質鋼裝甲的穿深多4指多,有這4指就是天差地別。不過貧鈾彈輻射實在太噁心,A10飛行員退役後很多得了睾丸癌,就是天天坐在貧鈾彈上面坐的。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1-23/doc-ifxzusws0080747.shtml
圖博館
中國研製新一代複合材料穿甲彈威力匹敵美軍貧鈾彈2017.01.23新浪軍事
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又稱桿式穿甲彈,是應用十分廣泛的反裝甲彈藥,首先是前蘇聯於上世紀60年代初研製成功並正式裝備部隊的。 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之所以穿甲威力大,主要是因為穿甲彈完全靠動能破壞裝甲,所以彈芯的動能和彈芯的材料性能便成了最重要的性能指標。 為了擊穿坦克裝甲,彈芯的硬度必須高,同時還要有足夠的韌性。 動能越大,穿甲威力越大,韌性好, 膛內發射和碰擊裝甲時不易破碎。
正所謂沒有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穿甲彈靠的是強大堅韌的穿甲彈彈芯,目前世界上主要國家均採用鎢、貧鈾合金做穿甲彈彈芯材料,這兩種金屬的密度大約是高強度鋼密度的3倍左右,同時這兩種金屬合金的硬度都很高,因此非常適合做穿甲彈彈芯,不過,一般情況下,貧鈾合金彈芯的侵徹能力在同等情況下較鎢合金彈芯高約10%,美國、英國等國家均選用了貧鈾合金作為現代坦克的穿甲彈材料,美國甚至將貧鈾材料融合成坦克的主裝甲,做成貧鈾裝甲,貧鈾材料被塞入坦克常規鋼甲板中的襯套裡,再焊接封死,這樣的裝甲具有很好的防護功能。
這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上世紀70年代開始,坦克裝甲開始換裝多層複合裝甲,鎢彈頭穿過夾層裝甲前很容易就斷裂了,也就是說在沒有碰到最核心的硬質裝甲層前,當時的鎢彈頭就已經碎裂了。 而且,就算鎢彈頭可以通過多層裝甲“攻入”主裝甲,但當時的鎢合金彈芯在軸向侵徹力作用下,頭部呈“蘑菇狀”,導致侵徹阻力增大,侵徹能力降低,在同樣的情況下,貧鈾穿甲彈易於發生絕熱剪切斷裂,具有“自銳”效應,穿甲能力反而更強,軍事專家告訴記者,如果兩軍對壘時,尤其是採用先進火控系統使坦克炮具有很高的首發命中率時,裝備貧鈾穿甲彈的坦克在火力上有絕對的優勢。 海灣戰爭中美國的A-10攻擊機、M-1A1HA坦克和英國的“挑戰者”坦克發射了大量的貧鈾彈。
貧鈾彈雖然不是核武器, 但這種常規武器的威力十分巨大,這種貧鈾彈可以在3000米以外有效的擊毀蘇制T-72坦克。 海灣戰爭中約有近3000輛伊拉克坦克被貧鈾武器擊毀。 而美軍裝備了貧鈾裝甲的坦克在300米的距離上遭受伊拉克坦克的攻擊,也沒有被摧毀。 另外,貧鈾合金具有穿甲後的燃燒特性,能有力地增加穿甲和破甲的後效,也可以作為航空砲彈或砲彈的燃燒劑,成為不加其它燃燒劑的穿甲燃燒彈。
圖博館
四:德國和中國處於第二梯隊,俄羅斯穿甲彈還不如韓國貨
在穿甲彈領域,美國遙遙領先於世界上所有國家——包括鎢合金穿甲彈。 我國直到最新型的三期鎢合金穿甲彈,才做到了變形加工態高密度鎢合金的第四代穿甲彈水平;而這種技術的最早成功和公佈,是在1976年美國陸軍外圍科學和工藝中心召開的專門會議上。
在可見的未來內,美國公開裝備的所有穿甲彈性能標準,都只是美國根據中俄等軍事對手裝備的更新發展水平,以最小的經濟代價(材料、工藝成本)來決定的,它的技術儲備遠不到見底的時候。
韓國的穿甲彈威力展示
而緊隨美國之後,德國穩居第二,而中國經過長時間的努力追趕,現在已經能和德國共處於世界穿甲彈領域的第二梯隊了,性能標準是在2000米距離上打穿700毫米以上厚度均質鋼裝甲。 這個能力即使是美國自己裝備的M1A2,不加裝重型的爆炸反應裝甲,也是扛不下來的。
由於政治和軍事立場,韓國在坦克性能開發的指標實際上從來不是以朝鮮,而是以中國為假想敵的。 韓國近年來在穿甲彈領域也下了特別大的力氣,做出了2000米穿深650(吹噓成700)的成績,彈體本身處於三代到三代半之間的水平。 而俄羅斯的穿甲彈則是蘇聯時代欠債太多,目前剛剛摸到第三代穿甲彈的門檻,比韓國還差一截 。 (作者署名:候知健)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2-30/doc-ifxzczff3449327.shtml
圖博館
爆炸反應裝甲的原理,是在兩層裝甲之間鋪設鈍感炸藥;這樣小口徑砲彈之類的彈丸,就算打穿了外層裝甲,也不會將其引爆。 但是一旦碰上大口徑破甲彈、穿甲彈這樣的高能侵徹,頓感炸藥就會立刻引爆,推動外層裝甲板高速飛行,從側面主動擠壓、切割穿甲彈的桿體。 這種半主動性質的干擾,能夠有效降低穿甲彈的穿深;尤其是一旦桿體被打斷,穿甲彈的威力就會立刻損失大半。
三:M829 E4針對99A和T14開發,強化擊穿爆炸反應裝甲和實戰精度
M829 E4的項目規劃裡的兩個重點,其一就是大幅提升對於爆炸反應裝甲的侵徹能力,目前具體採用了什麼樣的技術措施還不得而知。 而第二個,就是大幅度提升M829系列在實戰中的射擊精度,這一方面突破的關鍵環節在於發射火藥的性能改善。
雖然一直說是“直射距離”,但穿甲彈打出去的飛行軌跡仍然是帶有一定拋物線弧度的;砲彈速度飛得快,受重力和風力影響時間短,2000米時的高度下降和風偏就小,反之也是同理。 如果一門砲打出去的砲彈,前一發飛的慢,後一發飛得快,那麼很顯然是打不到一塊兒去的。
烏克蘭一種新型反應裝甲的概念設計,用大量的小型聚能破甲彈從側面打擊穿甲桿
而在實戰狀態下,晝夜交替帶來的溫差變化、火砲連續發射的砲膛升溫,都會使砲彈的發射火藥處於不同的溫度下。 傳統上來說,火藥本身溫度越高,燃燒速度就越快,這就會帶來膛壓和砲彈飛行初速的提升。 由於坦克的火控系統很難深入檢測到砲彈內部的發射藥溫度變化——尤其各處發射藥之間的溫度本身也不相等,因此針對溫度變化進行的彈道修正(比如砲口抬高、降低多少)就有很大的局限性。
而M829 E4採用的新型混合式發射火藥(也包括參與燃燒的可燃藥筒),在零下31.6攝氏度到62.7攝氏度之間,都能保持一致度非常高的初速表現。 對於觀察瞄準和火控反應速度、精度都很高的現代坦克,彈藥本身在各種環境和作戰條件下的彈道一致性提高,是2000米以至於更遠距離上先敵開火、先敵命中性能的重大突破。
此外M829 E4還有一些相對比較常規的改進,比如彈托更輕等等。 根據公開信息判斷,它在桿體的基礎設計上沒有出現跨代性的技術突破,因此嚴格的說還不算真正的第五代穿甲彈,而算四代半水平。
圖博館
圖:貧鈾合金(左)與鎢合金(右)的自銳效應對比。 同等條件下,貧鈾的穿甲能力比鎢合金要高出10~15%。 鎢合金穿甲彈打中裝甲以後,因為形成蘑菇頭,要形成1.5-2倍大的洞,侵徹阻力高的多。
目前主流的穿甲彈桿體有鎢合金和貧鈾合金兩種。 貧鈾合金更硬更結實一些,而且穿甲磨損的過程中,頭部有自銳特性,磨損出來是尖頭;而鎢合金磨損完了是蘑菇狀的鈍頭,目前下一代以鎢合金纖維和非晶態金屬為材料的新型鎢合金穿甲彈,有望實現與貧鈾合金相同的自銳性能。
美國現在自用的穿甲彈中,一直以貧鈾合金彈為主。 目前廣泛使用的M829 E3穿甲彈,屬於第四代穿甲彈;包括美國M1A2自己在內,沒有任何一種坦克能靠基礎裝甲扛住它。 因為要能夠依靠材料的被動消耗去燒完M829 E3的超長貧鈾合金桿,裝甲厚度重量增加和重心平衡的需求,會使坦克的重量到90噸以上都扛不住。
二:現代爆炸反應裝甲嚴重削弱穿甲彈的性能
冷戰結束以後,西方坦克體系的研製就進入了放緩和停滯期。 除了大規模戰爭壓力消失以外,最大的問題在於找不到發展的明確方向。 未來再次爆發各頂級軍事強國之間的大裝甲集群交戰時,戰爭形態會演化成什麼樣? 未來的坦克應該具備哪些設計特徵,採用哪些技術,走何種發展路線? 這些問題至今沒有明確的公認權威結論。
坦克總體設計上,西方近30年的發展停滯期,給了中國和俄羅斯以充足的追趕時間;99A和T14這些新一代坦克已經開始趕上西方三代坦克的總體水平,在部分方面性能甚至有所超出。 尤其是後發優勢的存在,使得這些坦克設計時能夠更具有針對性。
比如99A坦克,在防彈陶瓷等關鍵材料性能差距較大的情況下;採用了壓縮坦克體積、減小基礎裝甲面積,盡可能擠榨出重量餘地用來加強防護能力以外;最主要的設計思路之一就是在防護性設計上,大幅提升對於爆炸反應裝甲的依賴。
99A坦克,注意塊狀的爆炸反應裝甲
前面已經提到過,到M829 E3時,現代坦克的基礎裝甲就根本耗不過它了。 因此99A和T14這類新坦克上,基礎裝甲和爆炸反應裝甲的權重就明顯向後者傾斜了。 我們在99A坦克上,能看到非常厚重的大傾斜角度佈置的重型爆炸反應裝甲一直鋪設到了砲塔頂端。
圖博館
美新型穿甲彈為打穿99A坦克設計俄軍水平還不如韓2016.12.30新浪軍事
美國M829系列穿甲彈,可以看到穿甲彈的桿體和彈托越來越長
對於坦克裝甲這樣結實的東西,要怎麼打穿它? 對於穿甲彈來說,最基本的思路並不復雜:首先砲彈要足夠硬、足夠結實,然後利用它去高速撞擊坦克裝甲,把最大的飛行動能,全部集中在最小的裝甲範圍裡釋放;最終破壞裝甲結構,讓砲彈和裝甲的碎片殘渣隨著打穿的通道飛進去殺傷內部設備和成員。
這種思路發展到極致,就演化出了我們今天所常見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它的真實口徑非常小,用額外的彈託來適配砲膛直徑,封閉燃氣,實現“大砲打小彈”來獲取極高的飛行速度。 在發射出去以後,彈托馬上脫落,非常細小的穿甲桿體不僅飛行阻力小,而且擊中裝甲時的面積也極小,巨大的動能全部集中在一點上。
長桿穿甲彈命中大傾斜裝甲的穿透過程,塞子部分是即將被沖出的變形裝甲塊
再加上穿甲的過程裡,穿甲彈的桿體會與裝甲互相損耗消耗;很顯然,彈託的重量越輕、桿體的長度越大、桿體越重、侵徹裝甲時的材料和動能消耗越低,穿甲彈的威力就越好。 這幾個條件約束下,就出現了穿甲彈材料和技術劃代的區分。
最早的一代長桿穿甲彈,它的桿體很短,而且真正起到核心穿甲重要的鎢合金(又重又硬)桿體很短很細小,被包裹在高強度鋼製造的筒狀外套裡。 而它的彈托,同樣也是合金鋼製造。 到了第二代時,桿體就變成了純的鎢合金或者貧鈾合金,而且長度比原來大不少。
圖:蘇聯時代的長桿穿甲彈,只能用“一窩子爛到根”來形容。 注意彈芯的剖面,中間的小細桿子才是鎢合金,外面都是剛套。 桿長短,而且彈托都是鋼或者鋁,尾翼也非常大——重量和阻力都高;整個穿甲彈的死重和阻力控制水平,都極其低下。
第三代穿甲彈的突破,在於桿體進一步演變成超長桿。 而長度和體積隨之增長的彈托上,傳統的鋼、鋁合金材料都必須淘汰了,只能使用高性能的碳纖維複合材料彈託以減輕死重,並保證超長桿體在火砲發射過程中的穩定,不至於精度嚴重喪失甚至彈托直接在火砲內碎裂。 而到了第四代穿甲彈上,桿體雖然外形看不出變化,但是結構和加工工藝有了本質的不同;它不同地方的密度甚至材料都不一樣的,屬於金屬複合結構。
圖博館
坦克遠距離間瞄射擊,戰史上也有先例。二戰時期德國的虎式坦克,就可以使用火砲象限儀,在遠至9000米的距離上進行遠程射擊。1951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坦克第1團就首次使用蘇制T-34坦克的85毫米坦克炮,對美軍砲兵陣地實施間瞄轟擊。T-34坦克原本不具備間瞄射擊能力,但志願軍的坦克手將坦克開到一個斜坡上,通過水準儀、象限儀等砲兵觀瞄器材,進行間瞄射擊,創造性的提高了射界以及射程,使T-34坦克成為一門自行火砲,被步兵讚為“機動的遠程鐵拳頭”。
坦克進行間瞄射擊一直是我軍坦克部隊的訓練科目,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軍62式輕型坦克就利用85毫米主砲,為步兵部隊提供曲射火力支援。
老式的59坦克100毫米線膛砲,直射射程僅為1050米,砲長瞄準鏡的高低射界僅為-3.5°至+15°,有人認為59式坦克決不可能在14公里距離上進行有效砲擊作戰。其實上述數字只是59式坦克在視距內通過瞄準鏡作戰的性能。59式100毫米坦克炮的理論最大射程是16公里,理論火砲仰角可達18°。
很多直瞄火砲的最大射程都很遠,例如老式T-34坦克的85毫米線膛砲,火砲最大仰角可達+25度,全裝藥榴彈最大射程為13800米。國產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火砲最大仰角+20度,最大射程達9000米。俄羅斯的2A46M坦克炮,在發射榴彈時的最大射程也可以達到12公里。
所以,直射火砲在理論上都具備超視距射擊能力,只是坦克的瞄準系統只能直接瞄準,在進行間接瞄準遠程射擊時,需要手工測定和計算諸元數據,準備時間長達20分鐘,所以如果不經過改進,間瞄射擊基本不具備戰術意義。
第40集團軍的59式坦克和第13集團軍的96A坦克,都是通過改進瞄準系統,間接瞄準的準備時間壓縮到1分鐘以內,使坦克具備了遠程射擊能力,能夠以營連為單位實施超遠程集火射擊。
我們不妨想像一下這個情節:一個96A式坦克營,裝備31輛坦克,作戰時,前方偵察兵偵測到的遠方有一支敵軍機械化部隊。該坦克營立即前出佔領陣地,預備遠程集火砲擊,經過一分鐘測地裝定諸元等準備,每輛坦克以8發/分鐘的戰鬥射速開火,到第二分鐘結束時,這31輛96A式坦克就已經向9公里外的敵軍陣地傾瀉了248發125毫米榴彈,這大概相當於2個砲兵營共計36門122毫米榴彈砲進行8發急速射的全部火力。
美軍花費900億美元都搞不定的坦克超視距作戰,解放軍卻用土辦法實現了。(作者署名:科羅廖夫)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9-09/doc-ifxvukhv7917247.shtml
圖博館
而解放軍為赴俄比賽進行的國內訓練,都是使用2200米靶標。解放軍報在今年7月就曾登過文章,報導中部戰區陸軍裝甲兵某部組織赴俄坦克兩項比賽的競賽比武,賽后利用剩餘彈藥組織加賽,將靶標距離從規定的2200米基礎上增加600米,參加比武的96B式主戰坦克在2800米距離上照樣實現精確的靜對靜射擊,準確命中目標。這個距離已經超出了96B坦克主砲的直射距離。
2012年解放軍報也曾報導過被譽為“鐵甲兵王”的第38軍某機步團士官賈元友,駕駛99式主戰坦克在2535米的距離上命中了一輛59式坦克。這說明帶有完善火控系統的現代化主戰坦克,能夠在2000米直射距離上準確開火,也能夠在3000米以內的極限直射距離上準確射擊。
西方國家先進主戰坦克的主砲也一樣精確,在近20年來的戰爭中產生過遠距離砲擊戰績,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一輛英軍挑戰者1型主戰坦克的L-11A5式120毫米線膛砲,發射碎甲彈擊毀了5100米距離上的一輛伊軍T-55坦克,但這次射擊的運氣成分比較大,而且是通過前方英軍步兵戰車指示目標,並使用無線電來修正彈著點,經過幾次校射才得以命中。
海灣戰爭中美軍的M1A1主戰坦克的遠距離射擊都在二千多米,超過3000米的射擊紀錄就能上電視新聞了。海灣戰爭後,曾經有美國網友冒充參戰老兵,吹噓自己在5000米距離上一炮就摧毀一輛伊拉克坦克,於是就有真正的老兵上來打臉,質問5000米是如何瞄準的,因為M1A1坦克直射時最大距離是4000米,超過這個距離火控就不顯示數據了,只能依靠砲長輔助瞄準鏡估算,再藉助前方戰友修正彈著點,通過數次試射才能實現5000米的射擊。
所以不論是中國坦克,還是西方坦克。直射射擊時,有效的開火距離多在2000~3000米之間。
要想實現坦克的超遠程射擊,就必須改進坦克的瞄準系統,使主要用於直射的坦克,能進行類似砲兵一樣的間接瞄準射擊。
第40集團軍裝甲旅在2009到2013年間,對全旅124輛59式主戰坦克進行了魔改,自行改進了59式坦克100毫米線膛砲的瞄準系統,增加了間接瞄準裝置,使老59坦克的火砲射程增加到14公里,這個超遠距離幾乎接近國產96式122毫米牽引式榴彈砲發射普通榴彈的15公里最大射程。這個旅的老59坦克經過改進瞄準系統以後,還可以藉助北斗衛星系統,使用時間引信,發射空爆榴彈,打擊地面軟目標,從而使該旅的一百多輛老式坦克華麗轉身,演變為一百多門自行榴彈砲。
圖博館
深度:美軍坦克這項功能已流產中國卻用96A實現了2016.9.9 新浪軍事微
美軍的裝甲部隊一向追求遠射火力。2003年5月,剛剛打完伊拉克戰爭的美國國防部批准了的未來陸軍戰鬥系統(FCS),主要組成部分是載人作戰系統(MCS),步兵運輸車(ICV),非直瞄火砲(NLOS-C) ,非直瞄迫擊砲(NLOS-M)、無人機和網絡化信息化系統等等,總投資高達930億美元。準備取代現役主戰坦克,步兵戰車,自行榴彈砲等傳統陸戰平台。這其中最重要的是載人作戰系統(MCS),其實是一種輕量化的高科技坦克。這種新戰車具有超視距射擊能力,車上安裝XM360輕型120毫米火砲,配備XM-1111型中程砲彈,強調非接觸打擊,具備直瞄2公里,非直瞄12~16公里的遠程射擊能力,能夠快速地投射精確火力,迅速 摧毀遠距離的多個目標,使得美軍裝甲部隊具備前所未有的作戰能力。
經過6年研發,到2009年美軍無奈的放棄了FCS。原因是發現這套系統的總費用已經從930億美元飆升到了2000億美元,地主家再有錢也不能如此敗家吧。再加上美國在陸地上還沒有值得高度重視的對手,現役陸戰武器在未來十幾年內能夠滿足要求,於是FCS 就下馬夭折了。
美軍做夢都想擁有主戰坦克對十幾公里外目標的遠射能力,至今也未能實現。
非常碰巧的是,美國人計劃在2015年實現,但是已經流產了的坦克十公里遠射能力,由地球對面的另一個國家的陸軍實現了,這支軍隊叫中國人民解放軍。
近日,國內軍事視頻網站發布了一條新聞視頻,陸軍第13集團軍某裝甲團的主戰坦克進行超遠程實彈射擊,在9公里的極限距離上準確的命中靶標,此時的射擊距離早已超越了坦克主砲的有效射程,射手甚至無法看見目標點,照樣實現了超視距射擊。這條新聞發布以後受到網友的廣泛關注,很多人都認為不可思議。
大家都知道,96A主戰坦克的主砲是125毫米滑膛砲,這種火砲屬於典型的直射火砲,常用交戰距離在1000米至2000米之間。不久前在俄羅斯舉行的坦克兩項-2016世界軍事比賽中,中國派出參賽的96B式坦克,安裝有極其精確的上反穩像式火控系統,俄方設置的賽場靶標的靶高為2.37米,寬3.42米,要求在1600米、1700米和1800米三個距離上射擊。
圖博館
深度:中國新型單管130艦炮有多難研製英國竟造不出2016.8.1 新浪軍事
熟悉海軍裝備的朋友通常都清楚,現代海軍的關鍵武器裝備其實就壟斷在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家之中,能生產反艦導彈的國家本來就不多,而能造魚雷的國家更少,掐指一算只有中俄美英法五常外加意大利、德國、瑞典和日本,而日本有一部分相關技術還不是自研的。而更令人震驚的是能生產現代大口徑艦炮的國家竟然比魚雷的數量還少,只有中俄美英法五常外加意大利六個國家,法國也就只能搞一個100mm緊湊型艦炮湊數,口徑高不成低不就。
這個技術有多難我們從英國海軍當初一心想為45型驅逐艦裝備的隱身版114mm主砲的曲折經歷就可以看出,最終妥協換裝了美製的MK45四代長管艦炮,現代海軍艦艇大口徑艦炮技術有多困難就可見一斑。它需要突破的技術已經不僅僅是機械部分,更為複雜的是日新月異的電氣控制和瞄準隨動系統,是它們賦予了現代艦炮往往超過一個陸軍砲兵營的兇猛火力。
我海軍最早接觸現代意義上的艦用主砲是80年代進口的法制100mm緊湊型艦炮,其實當時我軍有引進美製MK45型127mm艦炮的條件,但是這與當時海軍發展的狀況不符。因為之前我國的技術還停留在仿自50年代蘇制56型“科特林”驅逐艦主砲的76式雙聯130艦炮的水平,所以僅吃透法制100炮技術就花了16年時間,後來這款型號為H/PJ-87的艦炮廣泛出現在054A、052B、051C以及052C型艦上。
而100mm口徑畢竟太小,我海軍將在052C建造結束後停止其生產,而選擇與西方類似的76.2與130mm高低搭配,一方面是對艦炮認知的成熟,另一方面則是對國產130炮的自信。畢竟這款05年立項,基於俄製雙管130mm艦炮成熟技術並結合國產配套系統重新設計的艦炮已經達到了在40發/分的射速下普通彈藥30km射程,火箭增程製導彈藥射程破百的國際先進水平。這就意味著戰時6艘052D僅靠主砲每分鐘240發的射速就可以對一個兩棲機械化師的登陸作戰進行必要的火力支援。(作者署名:軍事天地)
回應
本人看重大口徑艦炮未來發展趨勢,155毫米艦炮,兼顧反艦對岸對空,多彈種,制導化將是未來海軍火力主流
155毫米艦炮後坐力太大,需要的空間太大,艦艇是寸土寸金的,,這也是現階段世界主要的主戰坦克的主砲口徑125的原因,升到130坦克都費勁,再說,口徑增加5毫米,工藝難度要增加一倍,有些東西是要講求性價比的
圖博館
深度:導彈也用坦克發射中國製導砲彈五千米不脫靶2016.7.26新浪軍事
上個世紀50年代,西方國家就提出炮射導彈的概念,到了60年代,研製出了坦克用砲射導彈,並在70年代得到運用。類似於法國的“阿克拉”、美國的“橡樹棍”都是採用了炮射導彈的理念,只不過由於當時工業水平的限制,炮射導彈因此也不能廣泛運用。
而通常處於發展中的國家,都會採用先進的高新技術,對常規武器的戰鬥能力進行提高,這種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從而精確打擊武器在常規兵器中也是得到了廣泛應用。比如說坦克這一武器裝備,雖然人們都熱衷於新型坦克的研製,但研製坦克所需的技術極高,所需的費用也是一般國家不能承受的,再加之技術的限制,這使得一個發展中國家很難真正實現坦克這一武器裝備的新型研製,因此,在各國,老式坦克扔被廣泛應用,因此,如何改進老式坦克,提高其火力系統的能力、提高戰場生存能力,成為老式坦克是否被淘汰的主要問題。
我國在砲射導彈這一武器系統中研製中也是費盡心思,如何將炮射導彈與坦克結合,還不影響原武器性能,並且怎樣使炮射導彈的最大射程達到5000米?這一問題我國在研製中已經做了完美解釋。
中國最出色的砲射導彈還屬105毫米激光架束炮射導彈,主要通過激光制導儀發射一束帶有空間位置信息的編碼激光束,這種光束的中心軸和瞄準線一致,當射手將瞄準線對準目標中心時,激光的光束也就與目標中心一致,導彈發射後,自動進入激光束軌道,當導彈距離目標有偏差時,導彈尾部的激光接受裝置在此時起到重要作用,通過彈上解算器算出導彈距離瞄準目標中心的位置,在偏離目標中心時,產生偏差信號,該信號控制導彈前部的舵機動作,修正偏離中心飛行的導彈,這樣,導彈在舵機的作用下,自動沿著目標中心線直至目標中心。
科技在發展,我國的研製技術也在進步,而在105毫米激光架束炮射導彈的研製上,也已經使其具備了實際作戰能力,已經可以達到有效射程4000-5000米,命中概率為90 %以上,並且在對運動中的目標精確度達到90%以上,最值得驕傲的地方還是在於相比於普通砲彈,在發射時不用試射還能一擊命中。(作者署名:軍事天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7-26/doc-ifxuhukv7500997.shtml
圖博館
為了進一步增強步槍發射穿甲彈的威力,美國還研製了一種脫殼穿甲彈,這就是著名的M948型7.62毫米脫殼穿甲彈,可配用於M60、M240或M134機槍,能夠有效打擊輕型裝甲車輛和武裝直升機,該彈是採用一個塑料彈托,包住一枚直徑較小的鎢合金穿甲彈頭,由於脫殼後彈頭較輕,所以初速也大大提高,槍口初速提高到1200米/秒,幾乎跟反坦克炮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初速相當。脫殼彈精度差是肯定的,不過由於速度大大提高,所以終點效能也大大提高。
由於彈托分離時會對彈頭產生擾動,所以M948彈的最大缺點是精度差,美軍主要看中它的是對輕型裝甲車輛可觀的毀傷效果,而且用於M134多管加特林機槍時,精度差並不是那麼重要。
除了一戰和二戰時期的專用反坦克槍,使用普通步機槍打擊坦克和裝甲車的歷史非常早,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就發現有些情況下7.92毫米的輕機槍也能射穿重量15噸的日本97式中型坦克,於是南京金陵兵工廠曾製造過一批7.92毫米的鋼芯穿甲彈,這種子彈在100米距離是可擊穿11毫米厚的鋼板,完全可以對付日本這些“小豆坦克”,淞滬會戰時期的八百壯士戰鬥中,曾用機槍發射鋼芯穿甲彈打壞過一輛日本97式坦克。
在陶瓷複合裝甲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很多輕型的輪式裝甲車都紛紛外掛附加裝甲,步槍發射小口徑的穿甲彈威力已經不足以洞穿十幾噸重的輕型裝甲車。只有像中國發展的12.7毫米和14.5毫米專用大口徑機槍穿甲彈,才能夠有效打擊增強防護型裝甲車。例如國產12.7毫米鎢芯脫殼穿甲彈,是中國在1975年從美國太平洋技術公司引進的次口徑旋轉穩定穿甲彈,是當時國際上最先進的機槍穿甲彈,在一公里距離上能打穿45度角傾斜的15毫米厚裝甲鋼板,這相當於蘇聯BMP1/2步兵戰車的前裝甲。中國在2002年研製的DGJ02式14.5毫米鎢心脫殼穿甲燃燒曳光彈,威力更加駭人,初速高達1200米/秒,能夠在射穿50度著角的20毫米厚裝甲板,這相當於一發就洞穿美國斯崔克輪式步戰車的前裝甲。這種子彈如果用來打人則更加恐怖,二三公里外就能把敵人攔腰斬斷。(作者署名:科羅廖夫)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7-23/doc-ifxuhukv7336512.shtml
圖博館
為何輕型戰車都比較注重防禦步槍子彈的射擊呢。
原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美軍為了對應蘇聯裝甲部隊大量裝備的輪式裝甲車和裝甲偵察車,打算為普通步兵也配備反裝甲彈藥,但由於火箭筒等反裝甲武器造價較高,射程太近,對運動目標命中率低下,對士兵訓練和操作要求較高。於是美軍另闢蹊徑,打起了步兵的步槍和機槍的主意,打算為步兵配備步槍用的穿甲彈。於是提出了一個士兵增強計劃(Soldier Enhancement Program,SEP),研製出北約標準口徑的M993型7.62毫米穿甲彈和M995型5.56毫米穿甲彈,在1997年4月,美軍對俄BRDM-2型4X4裝甲車進行了實彈測試,表明M993和M995彈在穿透該車裝甲以後仍有足夠的殺傷力。
對比不同型號5.56毫米彈對鋼板的侵徹能力,從左到右分別為M193普通彈,SS-109/M855北約彈,M995穿甲彈。
有媒體發出的一個砲彈彈尾翼殘片的照片,其實是俄式的125毫米大口徑尾翼穩定坦克砲彈。
我維和部隊犧牲砲手的座椅,上面可見明顯的砲彈破片彈痕
M993型7.62毫米穿甲彈主要用於M60和M240機槍,也可用於M24狙擊步槍。初速達910米/秒,彈頭採用軟鋼被甲,裡面有一個鎢合金的侵徹體,侵徹體與軟鋼被甲之間有一個鋁製彈托,用於固定鎢合金侵徹體。該彈由瑞典博福斯公司生產。M993穿甲彈在300米處可透徹12毫米厚度的高硬度裝甲鋼板,在500米距離上能穿透7毫米厚的裝甲鋼板。
M995穿甲彈主要配用M4/M16步槍,初速高達1013米/秒,而M16步槍發射SS-109普通彈的初速僅為900米/秒。
圖片:左邊是7.62毫米的M993穿甲彈,中間是5.56毫米的M995穿甲彈,右邊是7.62毫米的M948脫殼穿甲彈。有人會疑問,為何帶有膛線的步槍也能發射脫殼穿甲彈呢,按照常理,只有滑膛的槍管才適合發射脫殼穿甲彈,或者採用滑動彈帶形式。其實,線膛步槍也可以打脫殼穿甲彈,只是精度比較低。
M993和M995穿甲彈的鎢合金穿甲彈芯,最右邊是彈底托。
圖博館
深度:能炸坦克不都是RPG 小口徑步槍也能射穿裝甲車2016.7.23 新浪軍事
2016.7.10下午,正在執行任務的中國駐南蘇丹維和步兵營的一輛92B型輪式步兵戰車被砲彈擊中,造成中方維和士兵2人犧牲、5人受傷。事件發生後,國內網絡上對於什麼彈藥命中的步戰車,以及毀傷情況,什麼RPG火箭彈、大口徑坦克砲彈、還有砲彈未爆炸的猜測,甚至指責維和部隊沒帶頭盔等荒誕推論,眾說芸芸。後來央視公佈了遇襲維和步兵戰車內部圖片,這些胡亂猜測都可以閉嘴了。
從央視視頻可以看出,命中我維和步戰車的,很顯然是一枚小口徑迫擊砲彈,該彈應該配用普通的短延遲引信,從車體後上部擊穿了戰車的頂裝甲,隨後撕裂防護襯層,在車內爆炸,犧牲砲手的座椅上可見明顯的砲彈破片彈痕,這可排除RPG火箭彈等破甲彈。砲彈能夠直接命中步兵戰車頂部,屬於非常小概率的事件,犧牲和受傷的戰友運氣不太好,只差一點點就打在車外了。
這時網絡上有媒體突然發出過一個砲彈彈尾翼殘片的照片,聲稱是在遇襲步戰車旁邊撿到的,這引起了輿論熱議,誤導了很多人,一時間各種針對維和部隊的質疑也紛紛紜紜。其實這個砲彈殘片是俄式的尾翼穩定坦克砲彈,如果這種大口徑坦克砲彈命中戰車並在車內爆炸,會將戰車炸成渣,不會有任何人生還。所以這張尾翼殘片照片可以確定肯定不是命中我維和戰車的那枚砲彈,該有些媒體好心幫倒忙,反倒引起了輿論混亂。
迫擊砲彈砲彈擊穿92B步戰車的頂裝甲,屬於很正常現象,全世界裝甲車的頂裝甲厚度都只有幾毫米,都相當薄弱,沒有例外的。很多網友以為步兵戰車或裝甲車的防護力都應該能夠防禦20毫米以上的機關炮穿甲彈的射擊,其實這是誤導。
92式正面能夠防禦7.62毫米穿甲彈或12.7毫米普通彈,側面可防禦7.62毫米普通彈。為了增加92式步戰車的防護力,中國北方工業公司還研製了VN2C出口型防護裝甲車。VN2C的戰斗全重為19噸,安裝有一台402馬力的柴油機。
戰車採用焊接式鋼製車體,外面裝有附加裝甲,附加裝甲能達到北約標準協定4569防護等級的3級防護水平,可以防禦30米距離上以930米/秒初速射來的7.62毫米穿甲彈。
圖博館
據報導,40集團軍是在2009年開始考慮為59式坦克加裝間瞄系統的,中央電視台節目中介紹,這套系統結合了北斗導航定位、火控信息分發等技術。由於40集團軍已經裝備了我軍新型的光電、紅外、戰場監視雷達三合一觀瞄偵察車,通過這套間瞄系統,就可以迅速方便將目標信息傳輸給坦克旅,並由後者對目標進行打擊,等於給部隊增加了一個砲兵旅的火力。從畫面上,我們可以看到59式坦克內加裝了一個坦克間接瞄準射擊諸元計算器,該計算器具有目標信息儲存、自動解算、信息交換等功能。同時,在2014年的報導中還提到,在進行間瞄射擊時,59式坦克發射的是帶有空炸引信的高射砲彈,可能是為了對付軟目標和輕裝甲目標時通過空炸產生的密集破片提高殺傷率。
安裝在59式坦克內的間瞄射擊系統終端
可以看到,這個射擊諸元計算器功能相當豐富
40軍裝備的新型偵察車,具備光電、紅外、雷達“三合一”偵察手段
軍事觀察員分析認為,該部隊的間瞄戰法應該主要是針對敵輕型裝甲目標,例如步兵戰車。其目的可能是憑藉射程優勢,在敵輕型裝甲車輛尚未展開戰鬥隊形的情況下,用精確猛烈的直射火力進行毀傷,為此選用了破片更大、更多,並有空炸引信的高射砲砲彈。
據報導,40軍某旅在去年“跨越2015”朱日和演習中為應對藍軍先進裝備射程遠、精度高的優勢,充分發揮該軍已經裝備新型偵察車的作用。先敵發現,先聲奪人,首先發起打擊。
只是,雖然有新戰法,老59畢竟還是太老,空炸榴彈面對“藍軍”的“先進坦克”,也未能扭轉乾坤,最後還是敗下陣來。
軍事分析員認為,通過信息化改裝讓老式裝備發揮出新的戰鬥力確實是一條“多快好省”提高戰鬥力的途徑,但是其作用存在嚴重“邊際效應”,在老裝備日益接近其效能極限的時候,花大功夫對它進行改裝並不能收穫相應的戰鬥力提升。這個時候,轉變用途就成為老裝備的新路徑。只不過,這仍然只能有限提高老裝備的戰鬥力。我軍的現代化進程中,更換先進武器裝備,仍然是最重要的前提條件。
這張著名的“朱日和表情包”圖片就來自“跨越2015”演習中,40集團軍某旅與藍軍的對抗演習。那次演習中,“紅軍”被“藍軍”特種部隊破壞了通訊中心,導致通訊全面中斷。此後又遇到對手中配屬的新型作戰力量,尤其是航空兵運用方法不熟練等問題……最終未能在藍軍手裡討到便宜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5-24/doc-ifxsktkr6010337.shtml
圖博館
我軍創新戰法:用59坦克能打擊14公里外裝甲目標(圖)2016.5.24觀察者網
中國軍視網23日節目中報導,北部戰區40集團軍在訓練中創新新戰術,以全營40輛59式坦克進行曲射攻擊14公里外的集群裝甲目標。據報導,40軍這個裝甲旅是全軍首個自行研發裝備59式坦克間瞄系統的部隊,此次演練的就是利用這套系統的新戰法。
報導畫面中提到,這是一次第40集團軍某裝甲旅組織的戰法創新訓練,隨著指揮員的一聲令下,數十輛坦克向射擊陣地發起衝擊。坦克集群採取超視距、超飽和的火力打擊新戰法,迅速對14公里外的裝甲目標進行火力覆蓋,成功將敵裝甲集群摧毀。
關於40集團軍某裝甲旅改造59式坦克使之具備間瞄射擊能力一事,其實此前就有報導。2014年12月中央7台《軍旅人生》欄目中就曾有一期節目報導該旅將配用於“某新型坦克”的間瞄系統轉用於59式坦克,並有效提高這種老式裝備戰鬥力的先進事蹟。
其實坦克曲射本身並非前所未見
朝鮮戰爭期間,美軍坦克在固定陣地上進行曲射火力支援,注意該車還利用斜坡提高火砲仰角,以提高射程.
車臣戰爭中,俄軍大量使用100毫米2A29反坦克炮(與59式坦克的坦克炮同源)進行火力支援
從最近播出的這期軍視網節目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軍工廠商專家向部隊介紹安裝在自行火砲上的同型間瞄系統的畫面,由畫面推斷,這型間瞄系統可能是來自於122毫米自行火砲。
實際上,用坦克進行間瞄射擊一直是我軍坦克部隊的訓練科目。據參戰老兵回憶,在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軍62式輕型坦克在渡過奇窮河後,就由於地形限制,被作為85毫米自行加農炮,為步兵部隊提供曲射火力支援。
不過,這樣的間瞄射擊畢竟是一種權宜之計,射擊精度、火力反應速度等方面都與“正牌”自行火砲有較大差距。
電視節目中出現廠商技術人員向部隊介紹自行火砲間瞄射擊瞄準系統的情況,注意圖中車內空間極大,不可能是59式坦克
40軍砲兵部隊已經裝備了新型8輪122毫米自行火砲
圖博館
回應
@流浪恆星A:反正人嘴兩張皮,你一步到位12米得了唄,直接驚呆美國。
你的兩隻手也不差啊,什麼證據也沒有直接就說別人吹牛。當然你的名頭很響,大家都不會驚呆了。
流浪:那作者的證據呢?
中國的坦克在巴基斯坦和蘇丹的實戰就是明證!那些坦克還是中國的二流坦克。可惜有的人就是睜眼瞎。還有反問流浪狗,那德國的日本的所謂世界先進坦克那些數據不也就僅僅是資料說明嗎。可笑的是被吹上天的美國坦克在中東土豪手裡被游擊隊的反坦克導彈吊打.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4-06/doc-ifxqxcnr5410131.shtml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台軍反坦克飛彈 共軍反坦克飛彈 俄軍反坦克飛彈 歐洲反坦克飛彈 美軍反坦克飛彈 現代反坦克飛彈 機載反坦克導彈 中國履帶反坦克突擊炮車 中國輪式反坦突擊炮車 未來坦克 中外坦克優劣 裝甲車主動防護系統 坦克炮射導彈彈藥 坦克裝彈機 坦克火控系統 坦克貧鈾裝甲 85式和MBT-2000坦克 中國坦克族譜 ZTZ-99性能之爭 共軍ZTZ-99式坦克 )
圖博館
深度:99A坦克防護有多強?美抱怨無法甩開中國追趕2016.4.6 新浪軍事
論穿甲能力,目前全球主戰坦克都採用的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是動能彈裡威力最大,也是最昂貴的,美軍使用的M829E4貧鈾合金彈可謂最高境界,一邊鑽透對方裝甲一邊高溫燒蝕,據數據顯示,M829E4的穿甲能力可達到1000~1100毫米均質裝甲。
合金彈芯越長,穿甲效果就越好,上圖中數字2和數字3標註的大長徑比穿甲彈芯分別為新式的貧鈾合金彈芯,但是受限於坦克砲塔內部空間,火砲藥室大小和自動裝彈機的尺寸,目前常規動能穿甲彈的效能最高也就是美國的1100毫米,如果坦克裝甲能做到1100毫米以上,基本上就能稱霸了。
近日,有國內官方媒體洩露相關數據,我軍最新式的99A2型坦克前裝甲厚度達到了史無前例的1200毫米均質裝甲水平,那麼,這個厚度代表什麼呢?我們來看幾個數據。
眾所周知,在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面前,別管什麼結構的複合裝甲,實際厚度基本上就是實際防禦厚度是一樣的,打個比方,500毫米厚度的複合裝甲就相當於550毫米的均質裝甲防護能力,上圖中俄國T-90和德國豹2A5坦克復合裝甲厚度最大分別為900毫米和700毫米,也就是說,T-90的主裝甲防護差不多有930毫米到950毫米,而豹2A5只有750毫米左右,雖然豹2A5前裝甲有一個很大的間隔楔形裝甲,但是只對破甲彈有效,在穿甲彈面前等於一層紙,所以不能計算在裝甲厚度內。
而中國99式坦克從最初的裸奔到現在的99A2重鎧重甲披掛在身,也是經過不斷的加強和摸索的,上圖為99式坦克剛出來的時候砲塔裝甲厚度示意圖,粗略估計厚度在700到800毫米,和印度阿瓊坦克屬於同一個數量級,但是隨著國內不斷對99式的改進,總結,對比,再改進等過程,目前已經達到了令人髮指的1200毫米厚度。
從最初的42噸到現在的接近50噸,99式坦克優化設計,增加防禦的思路得到徹底的貫徹,雖然不敢說刀槍不入,起碼,美國人又會抱怨一些事情,中國像牛皮糖一樣緊緊的沾著美國,不但甩不掉,而且有被超越的趨勢。(作者署名:軍事天地)
圖博館
如果俄羅斯再次舉辦這項賽事,比賽科目應該增加坦克運動間打擊運動目標、坦克間對抗射擊(可以使用激光模擬器等)、車載武器極限射擊、不同乘員間的協同射擊、對隱顯目標射擊以及多輛坦克的協同戰鬥射擊等科目,並且科目間評判權重係數要符合實戰要求,不應有所偏頗。這樣才能使賽事更貼近實戰,比賽結果也能更加服眾。
2015“坦克兩項”取消中方優勢項目 中國參賽隊困難重重
今年比賽規則相比去年變動較大,取消了我軍優勢項目體能賽、短程賽,隻有單車賽和接力賽﹔炮彈改成了出速更慢、更難上靶的破甲彈﹔並且每個參賽代表隊無論什麼原因,換車次數隻有一次。特別是一些項目規則在賽前臨時變動。今年的“坦克兩項”更注重速度比拼,射擊項目權重大幅縮減。由於96A1坦克裝備的火控系統優於T72B3坦克,同時又在去年比賽中因為履帶和發動機損壞而被迫更換過備用車,顯然這樣重賽跑輕射擊的比賽將會讓96A1坦克面臨更大挑戰。
相關新聞
VT4總設計師:國產125坦克炮能擊穿1000毫米厚裝甲2014-12-6中國軍情
中國這款砲彈為何能直接打爆坦克一型號百萬發2016.3.24新浪軍事
.......
九十年代以後,中國自行研製了105毫米線膛坦克炮破甲彈,120毫米迫榴砲破甲彈等多個型號的線膛砲破甲彈,均使用滑動彈帶,微旋尾翼穩定,靜破甲威力突破了8~10倍口徑,破甲厚度達到800~1000毫米,技術水平與西方國家同口徑炮射破甲彈相當
中國這款導彈威力太大不能出口或無償援助1國 2016.3.24 新浪軍事
紅箭-12(HJ-12)反坦克導彈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呢?根據實驗測試的數據,這種長為980毫米,直徑135毫米,算上發射筒重量才17公斤,最大射程4公里;可以穿透1100毫米厚的均質軋鋼裝甲板,跟中國的99A2式主砲穿甲深度相當!哪怕是加掛了爆破式反應裝甲的裝甲,就算是正面也照樣擊穿!使用白光CCD攝像機和非製冷式的熱成像儀的瞄準系統,採用發射後不管系統,具備晝夜良好的作戰性能。更可以攻擊加固的鋼筋混泥土掩體,還能對建築物以及低空飛行的直升機進行打擊。
圖博館
今年參賽的96A型坦克,是專門為參加坦克兩項比賽而準備的新型改進版。兵器工業集團僅僅透露他們對量產版96A型坦克的動力系統和傳動系統進行了改進,主要包含發動機變化、車體減重兩大方面。發動機方面,96A原來使用800馬力柴油機,動力不算很強,再加上新型先進火控和附加裝甲,實在是小馬拉大車。在去年的比賽中,其速度明顯慢於俄軍的T-72B3M。樂觀估計,今年的96A坦克很可能換裝了2009年進行過實車測試的12/200ZL型水冷廢氣渦輪增壓柴油機,功率為735千瓦(1000馬力)。據早年測試信息顯示,安裝新動力後,96A的單位功率從17.8馬力/噸提高到23馬力/噸。最高速度從57千米/小時提高到65千米/小時,0~32千米/小時的加速時間從原先的14秒縮減至11秒,雖不能說是飛躍性的提升,但幫助也很大。外觀方面,96A也做了針對性改進,因比賽中沒有考驗裝甲性能的環節,所以車體前部首上附加裝甲全部撤下以減重。同時由於去年比賽中頻頻發生擋泥板在越野中因碰撞而損壞的情況,今年也明顯強化了擋泥板的結構。此外,針對在沙石路面高速行駛時容易出現履帶脫出 的致命傷,96A坦克也會進行針對性的改進。
那麼今年定制的比賽版96A型主戰坦克與俄羅斯相比有優勢嗎?從理性角度看,定製版96A雖然性能提升不小,但俄羅斯供比賽用的使用1130馬力發動機的T-72B3M動力異常澎湃,96A與其還是有差距,只不過沒有去年大。因此單車競速賽,也許還是我們的短板。今年如果想取得比去年第三名更好的成績,還需繼續發揮96A坦克射擊精度方面的優勢。
客觀來看,俄羅斯坦克兩項賽事的科目設置主要是坦克的機動和射擊,重點突出機動性能。這些科目的設置與坦克實戰要求還是有較大的距離。坦克的實戰能力不僅僅體現在機動力和火力打擊上,而是機動力、防護力、火力打擊力、信息化水平,特別是C4ISR水平等多種戰鬥要素的綜合集成。就機動力來說,坦克一路狂飆並不是取勝法寶。
圖博館
使用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36個營的96A約1116輛及31營的96式坦克約961輛。小計2077輛。
蘇丹、巴基斯坦等國家進口過中國北方工業銷售的96系列研製過程前期由二代坦克衍生的85系列的外貿出口型坦克,譬如巴基斯坦的85-ІІAP,與96式外觀相似,但作為外貿型,具體配件,性能和價格沒有可比性。
坦克競賽
2014.8.4-16,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派出隸屬南京軍區第1集團軍裝甲旅的4輛96A坦克,參加在俄羅斯莫斯科近郊阿拉比諾靶場的第二屆「坦克兩項-2014」競賽,與俄制T-72系列坦克同場競賽,獲得坦克技能團體第三名的成績。96A坦克展示了精準的射擊水平,也顯現出起動慢、加速性差,動力不足的先天缺陷,引起了關注。
參考文獻
https://zh.wikipedia.org/wiki/ZTZ-96%E4%B8%BB%E6%88%98%E5%9D%A6%E5%85%8B
坦克兩項2015比賽結束中國96A1坦克獲第二
為期半個月的2015年俄羅斯國際軍事比賽,當地時間8.15下午在莫斯科州阿拉比諾訓練中心靶場落下帷幕。中國隊的608號96A1獲得了第二名,成績比去年提升一名。
展望“坦克兩項2015”國際大賽 兵器知識 2015年9月第9期字體:大中小
96A坦克是我們南方水網稻田部隊的重量級裝備。它更適合在鬆軟的土路上行駛。在國內的訓練場,道路大多為土質結構,96A行駛在上面,會發揮出最佳速度和性能。在無以計數的訓練裡,96A型坦克都能以接近完美的姿態完成各種複雜障礙。而在俄羅斯坦克兩項的比賽場地,道路卻是由石子舖成的,坦克在兩擋以內的速度下行駛並不會產生任何影響,而一旦加速情況就完全不同了。96A坦克履帶在轉彎的時候,如果轉得比較快的話,履帶稍微抬起來,沙石就會塞進去,造成履帶比較容易滑脫。
圖博館
ZTZ-96主戰坦克(Z代表裝甲車輛、T代表坦克、Z代表中型,簡稱96式坦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行研製、於1990年代中後期投入量產並列裝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中國國產第三代主戰坦克。是80式-85式-88式一系列二代坦克衍生型的大幅改進最終成果和集大成者,曾一度稱為88C,也有劃分為"准三代"主戰坦克。ZTZ-96坦克在199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閱兵式中首次公開亮相。 其改進型ZTZ-96A於2005年中國解放軍坦克部隊開始換裝。[2]
全部96式坦克的裝備數量在2500輛以上,是21世紀初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裝備的主力坦克。相對於造價昂貴的99式主戰坦克,96式坦克及其改進型的成本較低,火力和防護力指標滿足需求,單坦克性價比凸出可節省經費,適合大批量生產裝備部隊,且可彌補99式坦克成熟大批量產前的空檔期,兩者形成了高低搭配組合。
目錄
1 概貌
2 裝甲防護
3 火控系統
4 使用國
5 坦克競賽
6 參考文獻
96A與96式最明顯的區別在於炮塔正面附加了楔型裝甲,並在炮塔側面以及底盤正面採用了FY-4反應裝甲,FY-4型屬於中國大陸自研的第二代反應裝甲,採用模塊化結構,增加了坦克在裝甲防護方面的靈活性,其對化學能彈防護能力約為400毫米,對動能彈防護能力在2000米距離上約為300毫米,加上96A的焊接炮塔自身的防護能力,理論上正面可防2000米距離上穿甲威力為700毫米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攻擊。炮塔頂部具有防攻頂加強式結構。96A在炮塔兩側後部加裝了防彈柵欄和儲物格擋,提高了這些薄弱部位的防護力,對於現代高危險城市戰環境中的大量反坦克火箭彈,RPG的攻擊具有一定有效的防禦。
早期96式坦克裝有ISFCS-212型下反穩像式火控系統,包括炮長晝、夜、測距三合一的穩定視場的瞄準鏡,火控系統有穩像式和自動裝定分劃兩種工作方式,發現目標到開火大約需時6秒,並使車長具有超越炮長控制的能力。由於只裝備像增強式微光夜視儀,夜視距離只有800米,使其夜戰能力一直為人所詬病。自99式坦克裝備新型熱成像夜視儀後,用熱成像夜視儀對96式坦克進行改進的計劃即被提上日程,並最終在96A上實現。96A坦克裝備了炮長凝視焦平面熱成像儀和上反穩像式觀瞄系統,[5] 具備在30千米/小時以下速度對運動目標的精確射擊能力。但96A並沒加裝車長獨立周視熱像儀(可能出於成本控制要求),車長夜間觀察還要通過炮長熱像儀通道進行。所謂「獵-殲」觀瞄能力比99式坦克差。 另據披露,96A坦克裝備有北斗/GPS雙模定位儀。
圖博館
正是這些無與倫比的巨大優勢,促使我國在陀螺穩定平台研製技術水平逐漸成熟的情況下不失時機的開展了上反穩像式火控系統的研製工作。根據筆者掌握的材料,我國的上反穩像式火控系統在2000年前後就以經有成品定型,但考慮到成本問題,目前的裝備數量應該還是比較有限的。 上反穩像火控系統的核心結構式是上反射鏡組件,它主要包括一個由兩組單自由度液浮積分陀螺控制的雙軸穩定平台,一個上反射鏡和連接它們的1/2機構。根據光學原理,如射光線如果偏轉角度a,為保證瞄準鏡後續光路不變,必須使上反射鏡向相反方向偏轉角度a/2。這一動作就交由下圖所示的1/2機構實現。
在上反穩像火控系統中,瞄準鏡體是固定在砲塔內的。瞄準線相對於砲塔的角度偏差由穩定平台中的水平積分陀螺和垂直積分陀螺測定,火砲軸線與砲塔的角度偏差由炮耳軸傾斜傳感器測定。兩者綜合即可得到瞄準線與火砲軸線的角度偏差。將偏差數據反饋給砲塔和火砲驅動系統,驅動砲塔和火砲向減小偏差的方向運動,由此實現瞄準線與火砲軸線的同步控制。
ZTZ-96主戰坦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基本規格
總重 41~43.7 噸
全長 10.65 米
寬度 3.4 米
全高 2.3 米
操作人數 3 人制(車長/炮長/駕駛員)
裝甲 複合裝甲,FY-4反應裝甲
主要武器 125毫米口徑滑膛坦克炮
次要武器 7.62毫米同軸並列機槍
12.7毫米高平兩用機槍
發動機 水冷式渦輪增壓柴油機
輸出功率 573 kW (780馬力) [1]
推重比 17.85~19 馬力/噸 (780馬力)
懸掛系統 扭力杆
最大行程 400 公里
最大速度 65 公里/小時
圖博館
和上反穩像相比,下反穩像只需要一個雙自由度陀螺來穩定120º下反射棱鏡,因此結構原理較為簡單也更容易實現,80年代我國把它作為我國下一代指揮儀式火控系統的基本結構不失為一個明智的抉擇。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國的下反穩像式火控系統性能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瞄準精度與國外上反穩像式火控系統已經不相上下。
如上圖所示,下反穩像式火控系統的瞄準鏡體通過兩側耳軸懸掛於砲塔頂部,瞄準鏡與火砲之間通過一個四連桿機構(圖中粗黑線進行了簡化,只顯示一個連桿)剛性連接。雖然瞄準鏡體內的下反射棱鏡已經由雙自由度陀螺穩定(穩定軸線稱為指令軸),但是瞄準鏡體仍然會在四連桿機構帶動下隨同火砲一起同軸俯仰。這樣陀螺穩定機構就會測得指令軸與火砲軸線之間的誤差角,並將這一信息反饋給砲塔和火砲驅動系統,砲塔和火砲驅動系統就會驅動砲塔和火砲向減小誤差的方向運動,由此實現瞄準線與火砲軸線的同步控制。
這裡我們會發現,下反穩像式火控系統穩定機構干預的是瞄準鏡光學系統中的下反射鏡,這樣在瞄準光路中就很難進行白光光路和夜視光路的切換。因為,不論是微光夜視儀還是紅外熱像儀都有各自獨立的下反射鏡機構,它們的光路是無法通過被穩定的120º棱鏡的。這導致砲長工作在這些光路下時火控系統只能做到穩線而不能穩像。所謂穩線就是穩定機構將測得的指令軸與火砲軸線之間的誤差角實時送給夜視設備中的瞄準線生成電路,由電路控制生成的電子分劃向減小誤差的方向移動,這時夜視設備目鏡中的瞄準分劃將隨同目標圖像一起運動,而無相對運動。穩線瞄準方式雖然與擾動式火控相比有利於砲長進行行進間射擊,但瞄準效果與穩像瞄準比還是有較大差距的。
下反穩像式火控系統光路設計的固有缺陷決定,只有瞄準線與火砲軸線夾角<3º時系統精度高,當這一夾角>3º時系統精度會下降較快,所以穩像式火控系統為了實現“獵—殲”功能而增加的車長周視觀瞄鏡必須採用上反穩像設計。下反穩像式火控系統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四連桿機構,它不但佔據坦克砲塔內大量寶貴空間,而且坦克在高速越野行駛時瞄準鏡鏡體相對砲塔前後劇烈擺動,嚴重影響砲手瞄準。
與下反相比上反穩像式火控系統有著明顯的優勢,它不但可以克服上面提到的上反火控的三大缺點,而且很容易擴展“獵-殲”、自動跟踪、激光制導炮射導彈等功能。
圖博館
先來比防護,中國網友常笑日本44噸重的10式是薄皮坦克,原來自家的96坦克還不到44頓,比10式還輕,那當然也是薄皮坦克,防護力一定小於台灣勇虎的50頓,所以防護力台灣勇虎勝出--
2:比射控系統,台灣勇虎用的是M1的簡化型,標準的上反穩像系統,還有夜間用的熱影像儀,中國96用的是下反穩像式火控系統,這在西方沒人用,根本不承認是砲穩定裝置,原因看上面的影片就曉得,96只在平路時才能穩定,一碰到路不平,砲管就上下幌個不停,另外一邊射手眼前的瞄準鏡, 一樣幌個不停,射手不要腦袋被敲昏就偷笑了,就不用說瞄準了.這是下反穩定的根本缺陷.
3:比火力: 勇虎雖然用的是老爺級的l7 105mm砲口徑比96的125mm小,但是膛壓反而比較高,俄羅斯的125mm砲還有一個重大缺陷,就是彈體和推進藥分離,導致彈心的長徑比太低,這是製約俄羅斯砲的威力的根本因素,總合起來,火力也是台灣勇虎勝.
回應
戰呼局的同志辛苦啦
無所謂!只要彎彎白痴就好。
96再差也好歹大陸完全自產,灣灣造個巴頓出來瞅瞅?
台灣人知道96A有上反穩/複合裝甲麼?
閒談我國主戰坦克火控系統 2006-06-11
第一章:上反和下反
戰後坦克火控系統至今已經發展了數代,目前世界各國現役主戰坦克都在使用的是穩像式火控系統。因為最初開發它的工作機理借鑒了高炮指揮儀,所以也被稱為“指揮儀式”火控系統。和擾動式火控系統等直接穩定火砲,瞄準線隨動於火砲的早期火控系統相比,穩像式火控系統最突出的特點是瞄準線獨立穩定,火砲通過驅動機構隨動於瞄準線。這樣砲手從瞄準鏡裡觀察目標時,目標是穩定不動的,再加上穩定幾千克重的瞄準鏡遠比穩定幾噸重的火砲容易(穩像式火控系統瞄準線穩定精度達到0.15密耳,是擾動式火控系統的三到四倍),瞄準精度大大增加,使坦克在運動中攻擊目標時完全突破短停射擊的限制,實現真正的動對動射擊。
穩像式火控系統按穩像方式分為“下反”和“上反”兩種方案。大家都知道,坦克瞄準鏡是一個潛望鏡式的光學設備,它的基本光路中入射光通過上反射鏡和下反射鏡兩次改變傳播方向,只要對兩者中的一者進行穩定,使之不隨車體顛簸而震動,就能實現觀察砲手目標時的穩像。所謂“上反”和“下反”就是指火控系統中被穩定的到底是那塊鏡子。
圖博館
台灣拿出證據了,96坦克不敵國軍勇虎!2016-03-24
有位網友說若勇虎戰車比96 型戰車強,那太陽就從西方出來的啦,碼那我就真的找台灣勇虎坦克M48H來和中國96坦克PK 一下滿多網友可能和我以前一樣不以為然,甚至於發笑.
老勇虎怎麼和中國最新銳的96坦克比?我也是一直到看到日本人做的影片才改變想法.結果還真的會跌破大家眼鏡,恍然大悟微什麼台灣以前屢次拒絕美國要賣M1 堅持使用老掉牙的勇虎坦克.直到最近中國的99大改出來了,台灣才鬆口要買美國M1,勇虎是採用M48A3砲塔搭配M60A3戰車底盤,再輔以新型M1戰車的射控系統所結合的混種戰車,台灣的編號是CM11 美國的編號是M48H 1990年服役26年前了,和日本的90式同時服役
基本參數:
長度6.95公尺(不計算砲管)
9.30公尺(含砲管)
闊度3.63公尺
高度3.09公尺
重量50噸
發動機AVDS-1790-2C柴油發動機
功率750匹
CD-850-6-A1自動變速箱
T-142雙鞘式履帶
M-68A1 105mm 51倍徑旋膛砲
上反穩像射控
再來談96坦克,96在中國吹到世界10大坦克之一,但是到俄羅斯公開比賽,就全部洩了底,跑沒幾圈就屢帶就斷了,原來用的是1940年代俄羅斯骨董坦克的履帶在俄羅斯成了笑柄,其實以前賣給泰國就被泰國退貨,原因也是跑沒幾圈就斷履帶,其他就不用講了.96本來叫88C 是從80式-80式又是從59式改良來的,59式又是1947年服役的前蘇聯T-54,所以96其實是T-54改, 比台灣勇虎的M48還要老.
基本參數
總重41~43.7 噸
全長10.65 米
寬度3.4 米
全高2.3 米
主要武器125毫米口徑滑膛坦克炮
發動機水冷式渦輪增壓柴油機
輸出功率573 kW (780馬力)
推重比17.85~19 馬力/噸(780馬力)
懸掛系統扭力桿
最大行程400 公里
最大速度65 公里/小時
火控系統ISFCS-212型下反穩像式火控系統
像增強式微光夜視儀
圖博館
說到紅箭-12反坦克導彈的瞄準系統不得不說比較中國以前反坦克導彈,例如紅箭-7和紅箭-8反坦克導彈有了本質性的提升,裝備了一體化的目標搜索和瞄準系統。這種跟世界一流水平接軌,使用白光CCD攝像機和非製冷式的熱成像儀的瞄準系統,能讓紅箭-12反坦克導彈具備晝夜良好的作戰性能。採用發射後不管系統,鎖定目標後導彈手直接發射,導彈直接自動引導飛向目標。射手可以馬上轉移尋找隱蔽處,或者轉移下一步裝填新的導彈,畢竟在戰場上熟練的導彈射手需要得到充分的保護。
這麼一款集多種優點為一身的武器當然不能輕易出口。
紅箭-12不僅僅是一把反坦克利器,更可以攻擊加固的鋼筋混泥土掩體,還能對建築物以及低空飛行的直升機進行打擊。由於裝備了串聯式聚能戰鬥部,使得紅箭-12反坦克導彈戰鬥部的威力可以輕鬆撕碎敵方從輕型到重型的裝甲車輛和各種掩體任何目標,說的上是一個戰場多面手,相對於以前我們經常看到的紅箭-8和紅箭-10,紅箭-12反坦克導彈具備抗干擾能力更強,破甲深度更大,操作更為簡便的諸多優點,這麼一款集多種優點為一身的武器當然不能輕易出口。
但是對中國的好哥們就不一樣了,在2016年的巴基斯坦國慶閱兵典禮上,一組只有4輛裝甲車的奇特方隊吸引了我們的目光。說它奇特是因為在巴基斯坦現役的反坦克導彈家族中,看不到一款類似裝備,無論是以前的美製“陶氏”反坦克導彈,還是中國授權生產的“綠箭”(紅箭-8的專門為巴基斯坦出口的版本)反坦克導彈,都跟它的外形不符。更關鍵式他是作為地空導彈部隊的領頭車通過受閱台,這就更讓人好奇了。經過對比後確認只有一種導彈能符合這款外形,那就是中國的紅箭-12反坦克導彈系統,能打天能打地,能夠作為防空部隊的看家護院利器,還能防備敵方武裝直升機的突然襲擊。
回應
紅劍能擊穿老美廁所牆嗎?怎天吹牛吹上天
不好意思,黴弟最先進的M1A2SEP都讓紅箭8給開瓢了
紅箭12既然能拿出來外部武器展上展示,就說明已經解密,有出口版,只要不違反 國際武器貿易協定,不存在不賣的可能,只要你能買得起,這玩意比紅箭8系列貴多了,一般中小國家沒遇到太大的裝甲威脅,是不會買它的。小巴買了是車載版,說明它對這玩意挺寶貝的,不會鋪開給單兵攜帶。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3-24/doc-ifxqswxk9584633.shtml
圖博館
國產85毫米氣缸破甲彈的另一個創造是採用線膛砲發射無彈帶的滑膛砲彈新結構,砲彈和砲膛之間用閉氣帶形成氣墊,使彈丸在膛內呈懸浮狀態。彈丸飛行中,翼片在空氣阻力推動下,彈頭以每分鐘800-1000轉微旋,將砲彈轉速降低到5%左右,同時克服彈頭質量偏心對飛行穩定的影響,提高了射擊精度。
66式85毫米氣缸破甲彈定型後,正值文革早期的混亂狀態,生產不穩定,只有少量裝備。到1969年珍寶島戰役以後,我們軍隊發現85毫米加農炮的穿甲彈都無法擊穿蘇軍T-62坦克的前裝甲,於是緊急動員生產85毫米氣缸破甲彈,全國新開8條戰備生產線,共生產了300萬發砲彈,裝備在85毫米加農炮、T-34中型坦克,62式輕型坦克和63式水陸坦克。從1967年3月開始,又使用氣缸尾翼技術研製100毫米通用破甲彈,既能在線膛砲上發射,也能用於滑膛砲。1974年在59式坦克線膛砲定型,1975年在69式坦克滑膛砲定型,1977年在73式滑膛反坦克炮設計定型,共生產了100萬發。1978年3月,85毫米氣缸破甲彈和100毫米通用破甲彈同時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九十年代以後,中國又自行研製了105毫米線膛坦克炮破甲彈,120毫米迫榴砲破甲彈等多個型號的線膛砲破甲彈,均使用滑動彈帶,微旋尾翼穩定,靜破甲威力突破了8~10倍口徑,破甲厚度達到800~1000毫米,技術水平與西方國家同口徑炮射破甲彈相當。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3-24/doc-ifxqswxk9593488.shtml
中國這款導彈威力太大不能出口或無償援助1國2016.3.24 新浪軍事
中國曾經在2014年珠海航展上展出過一款新型的反坦克導彈系統,根據當時現場人員對外宣傳稱這是解放軍目前正在換裝的一種制式裝備。但是在場地裡只做技術展示,大家在對外散發的彩頁上也看不到對於這一型導彈的任何介紹。這樣一款頗具神秘色彩的反坦克導彈就是中國最新的“紅箭-12”(HJ-12)反坦克導彈系統,至於這種導彈不出口的原因也很明確,威力太大!
中國最新的“紅箭-12”(HJ-12)反坦克導彈系統
說道紅箭-12反坦克導彈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呢?根據實驗測試的數據,這種長為980毫米,直徑在135毫米,算上發射筒重量才17公斤的傢伙;可以穿透1100毫米厚的均質軋鋼裝甲板,這一穿甲能力跟中國的99A2式主砲穿甲深度相當!中國的紅箭-12反坦克導彈的最大射程是4公里,在這麼遠距離內投射這麼強的穿甲利器,哪怕是加掛了爆破式反應裝甲的裝甲目標感到心有餘悸。只要鎖定你,就算是正面的首裝甲也照樣擊穿!
圖博館
經過計算,炮射破甲彈的轉速必須要從每分鐘2萬轉,降低到每分鐘2000轉以下,才可以達到正常的破甲威力。國際上比較先進的線膛砲破甲彈,通過三種方式來解決上述問題。一是以美國XM409E5多用途破甲彈為代表,採用錯位抗旋轉藥型罩,由16個錯位排列的紫銅塊組成藥型罩,爆炸後產生與砲彈旋轉方向相反的金屬射流,正好可以抵消彈丸旋轉對金屬射流的破壞。這種技術的缺點是需要有精密藥型罩製造工藝,成本高昂,只有土豪才用得起。
二是以法國105毫米G型破甲彈為代表,使用滑動彈體,把彈體和破甲戰鬥部分開,中間用滾珠軸承相連,發射時彈體高速旋轉,但破甲戰鬥部則只有低速旋轉,這個解決方式的缺點的結構過於復雜。第三種是以美國M431式90毫米破甲彈、英國L7型105毫米坦克炮破甲彈和蘇聯100毫米坦克炮破甲彈為代表的尾翼穩定滑動彈帶破甲彈,彈丸採用滑動的彈帶,發射後彈帶嵌入膛線,彈體不隨彈帶旋轉,出膛後砲彈使用尾翼保持穩定。由於結構簡單,近些年所有線膛砲破甲彈都採取滑動彈帶尾翼穩定的形式。
中國從1958年開始決定自己研發85毫米破甲彈技術,國營123廠,也就是著名的齊齊哈爾華安兵工廠,提出研製85毫米加農炮破甲彈為大躍進獻禮。以線膛砲發射微旋或不旋轉彈丸為目標,經過反复探索,設計出帶有導帶閉氣環、前張式尾翼方案。經過系統試驗,射擊密度和破甲性能均末達到戰技指標要求,被中止研製。1964年又創造性的提出了氣缸尾翼方案,克服了上述弊端,最終獲得成功,於1966年設計定型,命名為1966年式85毫米加農炮氣缸尾翼破甲彈。
85毫米氣缸尾翼破甲彈的直射距離可達1000米,動破甲厚度120毫米/65度,可以輕鬆穿透台軍的M41輕型坦克,就是面對蘇聯T-62坦克和美國M-48重型坦克,也一樣能打穿其裝甲。這是中國首次設計成功的砲用破甲彈,為裝備數量最大的85毫米加農炮和坦克炮提供了新的反坦克彈種,增強了反坦克能力。
氣缸破甲彈的全稱是“氣缸式尾翼穩定微旋破甲彈”,是在彈底安裝一個由活塞推動的小型氣缸,當砲彈發射時,火藥氣體作用於氣缸活塞,推動前張開式尾翼打開,在砲彈出膛以後,尾翼張開到位並由固定銷定位。氣缸活塞推力打開尾翼的動作比較平滑舒展,可以有效避免啟動後張開式尾翼的動作粗暴、容易破壞砲彈和尾翼結構、導致尾翼張開失敗的缺陷。
圖博館
中國這款砲彈為何能直接打爆坦克一型號百萬發2016.3.24新浪軍事
[科羅廖夫談軍事欄目第264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打坦克”是中國軍隊的主要作戰任務。面對蘇聯軍隊鋼鐵洪流般的坦克大軍,中國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全民反坦克運動,研發了69式反坦克火箭彈,紅箭-73反坦克導彈,82毫米無後坐力砲破甲彈等眾多反坦克破甲彈藥,其中氣缸破甲彈是中國研製的一種很特別的破甲彈,有85毫米和100毫米兩種型號,是七十年代中國軍隊的主力反坦克彈藥,產量有數百萬發。但是很多軍迷都沒有聽說過,即便聽說過的軍迷也有很多疑問,按照學術定義,氣缸是壓縮氣體傳動的氣動元件,那麼它和砲彈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先從破甲彈說起,打過坦克戰網游的網友都知道,英文縮寫為HEAT(High-Explosive Anti-Tank)是一種化學能彈藥,又稱空心裝藥或聚能裝藥彈,它是利用錐型裝藥的聚能原理,在錐形炸藥前端安裝紫銅或金屬合金藥型罩,炸藥爆炸後摧垮紫銅藥型罩,形成金屬射流穿透裝甲。主要配備於反坦克炮、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導彈等武器的戰鬥部。
中國在1956年開始生產56式85毫米牽引加農炮,主要配備步兵師屬砲兵團和預備砲兵的獨立砲兵師。隨後在1963年設計定型了62式85毫米坦克炮,主要配備62式輕型坦克和63式水陸坦克上。這兩種火砲能夠發射定裝式高爆榴彈、備帽穿甲彈和超速穿甲彈等數個彈種。成為60年代我軍的主力反坦克火砲,當時所有的85毫米加農炮和坦克炮均未配備破甲彈。這是因為中國從蘇聯引進這兩種火砲技術時,沒有引進破甲彈技術。五十年代初蘇聯的砲射破甲彈威力很一般,例如76毫米破甲彈的破甲厚度只有60mm/30°,122毫米自行火砲配備的破甲彈,破甲厚度只有97mm/30°。所以1960年代中國裝備的59式坦克的100毫米線膛砲,也沒有破甲彈。
線膛砲的破甲彈技術要比炮射穿甲彈和反坦克火箭彈複雜得多,我們知道破甲彈主要依靠金屬射流來擊穿裝甲,如果使用線膛砲發射,那麼高速旋轉的砲彈會產生強大的離心力,對金屬射流產生離散和破壞作用,極大削弱破甲彈的破甲威力。高速旋轉砲彈會損失70%以上的破甲威力。在二戰末期也有線膛砲發射的破甲彈,但都屬於沒有減旋處理的高速旋轉彈,破甲威力較小,遠不能對抗二戰以後面世的M48和59式等主戰坦克。而反坦克火箭彈的旋轉速度極低,通常無需考慮減旋措施。
圖博館
羅馬不是一天能夠建成的,苛求根本沒有歐洲文明同樣基礎,根本沒有一座實驗室,建立政權時就已經落後西方許多的清朝在軍事技術上能同歐洲一較高下,這本來就不現實的。
一些國人缺乏正視的勇氣,把中國古代火器落後隨意地怪罪到清朝和少數民族身上,認為有了明朝就能當世界第一。但很顯然,在明代中期以後,中國相對於西方的落後就已經很巨大了,而清代火藥技術一脈相承於明,是中國傳統火藥製作技藝的集大成者,又有外來技術的極大影響。但作為中華文明繼承者的清朝,發展速度終究不能超越過往,想要推陳出新,要的是定量分析等系統實驗技巧做研發基礎,工業技術上能不斷推出高效、精確的非人工動力的生產加工設備,以及一個能夠實現有效監督和自由競爭的近代國家體制和市場,這些東西,任何一點都不是古代中國所具備的。
在明清緩慢勻速前行的同時,世界那一邊的近代歐洲正在享受著文藝復興厚積薄發的飛速進步,縱然明初時雙方還差不多,但終究發展加速度不如人,中西差距自然也越來越大。但這顯然是中國傳統文明輕視科學技術和商人所致,拿少數民族背鍋,只是自欺欺人的逃避和怯懦而已。
回應
狗屁文章,如若沒有清朝不思進取、閉關自守、打壓漢人的創新,以當時漢人的智慧和千年經驗,就不會淪落到被人任意宰割和崇洋媚外情景出現。滿狗是中國歷史最大罪人!
我看到明粉依然在嘴硬不服輸,大清比你廢明。
大明的皇帝沒給倭奴人當狗,滿蟲的老佛爺小皇帝被人趕鴨子似得到處跑!
講軍事科技,大清即使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依然有鐵模鑄炮法領先歐洲幾十年,你廢明到了末年有啥?
大清?哈哈哈哈大清早就死了你要不一起去?
然而你廢明死的更早
你個呆逼就是一條滿夷狗!禍害中華民族的垃圾朝代!唐宋元明你比的上哪個朝代,什麼康乾盛世!盛在哪裡?遊下江南嗎?活的時間長嗎?逗比!對中華民族發展就是個廢物朝代!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各國炮兵彈藥 手榴彈 中國歷史分期論戰 《康雍乾盛世》 《清代官場現形記》 《亞洲歷史》 《中國大歷史》 《鄭和下西洋》 《大航海時代的台灣》 《鄭芝龍》 《施琅與台灣》 《康熙統一臺灣始末》 《大明國姓爺》 )
圖博館
“君臣佐使說”是樸素而完整的火藥理論,可以看出君指火藥中的數量最多的原料、火藥反應中最活性的物質以及發揮效果的最主要負擔者。硫磺稱為臣,君臣是火藥發生作用所必須的,而佐使是可以變通,可以代替的成分。
除了“君臣佐使說”外,還有一種“陰陽說”。這一說法來自《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他在《燔石·硫磺》篇中說到,“凡火藥,硫為純陽,硝為純陰,兩情逼合,成聲成變,此乾坤幻出神物也。”又在《佳兵·火藥料》中說,“凡火藥,以硝石、硫磺為主,草木灰為輔。硝性至陰,硫性至陽,陰陽兩神物相遇於無隙無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之,魂散驚而魄齏粉。可見宋應星已經觀察到火藥爆炸時產生的大量的熱和約相當於原來體積一兩千倍氣體的威力,其描述比較貼近火藥爆炸時的情況。
這兩個學說貫穿了我國明清兩代的火藥理論發展,但顯然,這兩種理論都談不上對火藥爆燃反應的本質的剖析,僅僅是對物質組合現象的大略描述,而就算是描述現象,也沒有精細的量化,如果不是西方火藥配方的傳入,很難認為中國會在同樣時間內發覺更好的火藥配方。
而西歐地區,從16世紀開始,脫離了煉金術的化學雛形已經出現,並逐漸掌握了系統實驗的方法,內容包含有各種化學配方的小冊子已經達到了數不勝數的程度,並形成了良性的發展,通過實驗量化分析得出更好的加工手段和配方比例,而相較之下我國那樸素的火藥理論自然相形見絀,日趨落伍了。
到了19世紀中後期,清朝的黑火藥製作技藝雖達到了巔峰,但屬於黑火藥的舞台卻已臨近落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面對著擁有阿姆斯特朗大砲的英法聯軍,仍然使用著傳統紅衣炮的清軍根本無法同聯軍相匹敵。在大沽口之戰和八里橋之戰中,清軍在聯軍火砲的轟擊下蒙受了慘重的傷亡。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黑火藥的時代逐步落下了帷幕,無菸火藥即將登場。
結語
愛因斯坦說科學的基礎有二:一是古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二是文藝復興時期發明的系統實驗的方法。同樣在16、17世紀,歐洲人對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知識的了解越來越多,並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專業學科。除了中國人熟知的萊布尼茨、傅里葉、牛頓、開普勒這些大師之外,還有許許多多中國人並不熟悉的學者,如認定了酸鹼反應產生鹽的Tachenius、玻璃實驗大師Kunckel等等。那個時候的歐洲,正如斯普拉特所說:“實驗風氣是瑞迅捷地傳播開來……所有的實驗室人員都忙忙碌碌的投身於實驗。”
圖博館
和西方接觸更多後,中國火藥質量的惡劣在其對手中也相當知名,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和清軍打仗的英國軍官Bingham在其著作《英軍在華作戰記》中提到,中英大角、沙角之戰,中國“火藥庫裡面存放著幾千磅粗火藥,裝在木桶和泥罐中,我們全部投之於海,因為雖然中國火藥的成分幾乎和我們的相同,卻是一種粗劣的東西”。
另一名英軍軍官伯納德的《尼米西斯號輪船航行作戰記》也說“中國火藥效果不強,與英軍相比,雖然製作原料和比例差不多相同,但是製作粗糙,加大了為完成某種任務的難度。”
可見清代火藥從配比上看雖同英國人相差無幾,但由於火藥質量不佳,甚至還混有泥沙,導致清軍火砲的射程和威力受到很大的影響,砲彈“有時僅滾下砲口和翻一些筋頭”。而火藥這種重要軍資,粗陋的中國產在英國人看來連繳獲價值都沒有。火藥製作不精的弊病清人自己也很清楚,《火器略說》中提到,“中國官藥,所用硝、磺、炭,其數多寡與英國官藥同,所不可知者,質欠精純,匠役偷減,局疏查驗,草率從事,遂致物料雖同而功效相去懸殊”。偷工減料的情況同明代簡直一模一樣。可以說,明清兩朝在這一缺陷上形如兄弟,畢竟在皇權體制下,這種事情本就是無可避免的必然。
手工業產品從紙面到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往往會打折扣,平時吹的天花亂墜的神器,戰時很有可能因為質量不佳而成為雞肋。清朝由於和西方接觸更多,面對的敵手水平更高,敗績更顯著,尤其是敗於並非中華民族一員的西方人,於是顯得清朝名聲似乎更加惡劣。
自然科學的粗陋制約明清火藥發展
我國古代的火藥脫胎於煉丹術,同時又被視為一種藥劑,因此中國古代的火藥理論不僅包括了中醫的配伍說,而且還吸收了煉丹術中的陰陽學說以便用於解釋火藥爆燃現象。
最早將“君臣佐使說”這一理論引入火藥製作的範疇的,是元末成書的《火龍經》。後來明代的《武編》、《武備志》、《兵錄》等兵書中則進一步衍生。比如在《武編》的《火·火藥賦》中就說:“硝則為君而硫則臣,本相須以有為,硝性豎而硫性橫,亦並行而不悖。為灰為之佐使,實附尾於同類。善能革物,尤長陷陣。性炎上而不下,故畏軟而欺硬。臣輕君重,藥品斯勻。”《武備志》收錄的《火藥賦》中也提到,“硝為君而硫作臣,炭灰佐使最通靈”。
圖博館
法國在16、17世紀是配製火藥工藝比較先進的國家,他們已經嘗試使用以水車為動力的機械配製火藥。配製火藥時,首先開動水車,以水車的動力傳動搗磨機,將搗磨機下方的火藥碾碎。
到了鴉片戰爭時期,英國的火藥製造工業甚至還採用了蒸汽機、水壓式機械、機械造粒缸、蒸汽加熱器、石墨製成的磨光機等一批先進的機械生產火藥。以先進的工業設備提取純度高的硝和硫;以蒸汽機帶動轉鼓式裝置,對火藥混合物進行粉碎和拌合,用水壓式機械將製成的火藥放在碾磨上,壓成堅固均勻的火藥塊;接著使用機械造粒缸將火藥塊製成大小均勻的火藥粒;再將火藥粒放置到烘乾室內,用蒸汽加熱器將室內溫度提高到40-60度,使火藥粒乾燥;最後用石墨製成的磨光機將藥粒表面磨光除去火藥粒上的氣孔,降低火藥的吸濕性以延長火藥的貯存期。歐洲人以蒸汽動力和機械操作代替了手工操作,已進入近代工廠的機械化生產階段,兩相比較,明清使用木臼、木槽,用木杵手工攪拌火藥,用圓筒打磨火藥粒要原始的多。
也就是說,雖然明清兩代看起來掌握了製作精良火藥的技藝和方法。但在實際製造的過程中,由於仍然停留在純手工操作階段,加之各地對火藥生產的監管不力等原因,自然難以實現高質量批量化的火藥生產,質量難免會有相當粗糙和低劣的情況。
明王朝在明末“事事俱壞極了”的情況下,火藥製造的質量也同樣江河日下,明末總督京營的趙世新就提到明軍公發的火藥“姦匠積習相同,粗糙不堪搪塞,各軍領藥到手多將原藥變賣自買迅藥” (《籌遼碩畫·卷十八》),就是說官方工匠偷工減料,給明軍京營製作的火藥質量太過粗陋,明軍拿到這些破爛後都將其賣掉,然後購買質量好的優質火藥,這不得不說也是種悲哀。
在火藥質量不佳的情況下,明人在明末面對的滿清卻是個披掛著堅固鎧甲的強敵,於是火器應有的大殺傷力沒有發揮出來,《徐光啟集》就說:“虜多明光重鎧,鳥銃之短小者未能洞貫”。因此不難理解,在遼東戰場上,明軍面對著穿著重甲的後金重步兵以及幾寸厚木板蒙上牛皮製成的盾車,這些質量低劣的火藥若用在戰場上,恐怕真的難以對後金軍造成很大殺傷。而明代這些弊端,制度承自明的清王朝同樣也避免不了,在鴉片戰爭時期,質量不佳的火藥同樣也給清軍拖了後腿。
圖博館
歐洲雖然接觸火藥的製造技藝比較晚,但發展很快,1635年,英國人公佈了其使用的標準火藥配方是,硝石75%、硫黃12.5%、炭12.5%。這個比例比起黑火藥最佳的組配比率相差已經很小了。
明清火藥劣質工藝前赴後繼
在火藥的配製工藝上,明代的《西法神機》與《火攻掣要》記載的火藥配製技藝同歐洲17世紀的火藥配製技藝十分相近,從側面反映了中歐之間的火藥技術的交流情況。
明代中後期製作火藥時,要首先將三種原料進行精选和提煉,然後將其碾成粉末,具體操作方法是按照比例稱好分量後分別放入石臼或木槽中進行反复攪拌,成為細末。其次是將其三種成分拌合,方法是在按比例混合放入木臼後,加入少許水或燒酒,將三種粉末拌合成濕泥的狀態,並用木杵不斷地進行攪拌,在此過程中要杜絕沙石等雜質的進入,以免在攪拌過程中發生磕碰導致火災;在混合物快乾的時候,加水再搗,使混合物充分的均勻拌合,而後取出在陽光下曬乾。
對成品進行質量檢查時,通過選取一部分曬乾的火藥成品,放在紙上燃燒,如果迅速燃盡而紙張完好的才是合格的製品;如果將樣品放在手心燃燒,火藥燃盡而手心不覺得熱。反之,如果在紙上留下了黑星白點,或手心有燒灼感,則仍不合格,需要返工再碾,直到合格為止。
清代前期的火藥配製技藝,在繼承了明代技藝的基礎上,對火藥的三種原料硝、硫磺、炭的加工工藝進行了改進,對火藥的質量有一定的改善與提高,但總體製作技藝和明代差別並不很大。同樣是到後期尤其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因為和西方人的大量往來,於是出現了顯著的進步。
比如在《火藥略說》的記載中,除了在火藥的組配比率上同英國人的配方一致外,還著力對火藥進行精製,在將製成的火藥餅槌碎後,首先用圓眼篩篩過後分出粗細粒,再將顆粒放入圓筒中反复滾動,把變圓滑的顆粒拿出裝好備用。並且,有意思的是,在計算火藥點火所需時間時,還對西方的計時方式一併實行了“拿來主義”,“必得兩三秒許,才能齊著”,這從側面也反映了清人對西方的學習。
不過,這些技術創新沒有改變手工生產方式的基礎,提高仍然比較有限,雖然質量上偶爾可以達到與英國火藥相當的水平,但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加強了勞動強度以及在製作過程中格外精工細作的結果。而歐洲人早在16世紀,火藥的製造就從手工向機械化轉變了。下面不妨對比一下中西在製備工具上的差異。
圖博館
明代最早涉及歐洲發射藥配方東傳的記載來自於《籌海圖編》,在其中的第13卷談到鳥嘴銃時有這樣的記載,“嘉靖二十七年都御史朱紈遣都指揮盧鏜破雙嶼,獲番酋善銃者,命義士馬憲制器,李槐製藥,因得其傳而造作比西番尤精絕雲”。可見明人當時不僅學習如何製造鳥銃,還對葡萄牙人的火藥進行了仿製,得到了很大的收穫。
明朝已經獲得了與歐洲的槍砲使用的發射藥相差無幾的配方,兩者的組配比率應當是相近的。那麼清代的火藥配方又如何呢?
清代前期的火藥配製技藝,是繼承明代的發展成果而來。事實上,滿人對火藥、火器的製造技藝很早就開始琢磨了。據明人趙士禎的《神器譜》記載,“奴爾哈赤於萬曆九年,窮三站搶去茶客龔五,憑以製造火器,以貂皮、人參易我硝黃、犁鐵套。虜用年前寧夏叛卒並沙湃,搶去川兵製造火器。”可見,滿人並不排斥火器,反倒是想方設法地搞到懂火器製造技藝的人才,用貂皮和人參交換以取得硫磺這一火藥的重要原料。
目前,對入關前清朝火藥配方的記載還暫未發現,記載主要集中在入關後。如《武備志略》、《大清會典事例》、《大清會典》、《籌海初集》、《皇朝兵制考略》等等。
可以發現,雖然在明清的兵書等記載中硝、硫磺、木炭不是8:1:1的比例,但在《籌海初集》等書中記錄的實際製造常常會變成8:1:1的比例。這是因為紙面的配方和實際生產準備原材料的配方是有一定差異,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硝的提取煮煉工藝存在著相當程度的損耗問題,為了減少製作過程中的損耗,只能多添加硝以保證最後產品接近理想配比,江蘇巡撫程橘採1842年給朝廷上的奏摺就曾提到,“仿照前任福建水師提督陳階平奏訂通行之案,認真製造備用,不特提煮硝斤折耗較大,即磺炭二項亦須揀煉精良,因之物料人工均有增益(《鴉片戰爭檔案史料》)。”
再則在火藥的儲藏過程中,在與空氣長時間接觸後受潮或者被水淋濕後,都須加硝重新舂磨才可使用。清《火藥略說》中說,“如火藥儲放日久,收藏不密,經受風濕,硝氣走拽,或為雨水淋浸,則不可複用於軍營,必須再為舂磨,加足純硝,仍如法配置,方可合用。”所以,在生產時略提高硝的含量,就能讓士兵無需將時間較長的火藥桶開封後還得重新加工,否則經過長久存儲的火藥硝被耗去,必然威力不足。
圖博館
解密古代火器:清朝真的耽誤了中國火器發展嗎2016.3.11
前言:說到明清的火器常常有這樣一種印象,那就是明朝重視火器,其火器遠較清朝先進。而清朝由於“以騎射為本”,導致清代重騎射而輕火器,加上清朝又閉關鎖國,在火器發展上遠不如明朝,嚴重製約了我國火器的發展,事實上清朝真的是造成中國火器落後的“背鍋俠”嗎?那麼我們首先從火器應用最基本的東西-火藥開始講起。
火藥技術相關簡介
火槍、火砲的應用離不開火藥這一發明。我國古代發明的是黑火藥,它的配方主要有硝石、硫磺、木炭等含碳物質,再經過對三種原料人工均勻拌和煉製而成。火藥是由硝石這一氧化劑供氧完成燃燒過程,形成內燃燒體系的。除了正確地製備這三種成分外,製作質量優良的火藥還必須把握好三種成分的組配比率,根據使用目的的不同,組配比率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化。經過幾百年的試驗和實踐,到了近現代人們發現黑火藥的組配比率為硫磺佔10%左右,木炭佔15%左右,硝石佔75%左右時是最合適的黑火藥配比。
我國雖然在宋代就已經掌握了火藥的主要成分,但在成分配比上還不成熟,除了這三種成分外還摻雜著清油、麻茹等十種成分,這些成分主要是易燃物質,說明宋人還未能充分認識到火藥的爆炸性能。元代火藥配製根據西安發現的元代中晚期的火藥實物研究,發現其火藥成分構成更加合理,火藥的組配比率更加科學,其中硝石約佔60%、硫磺約佔20%、木炭約佔20 %。
明清火藥配方
在明代的兵書中,比較完整的記載了明代火藥配方的有《火龍神器陣法》、《武編》、《兵錄》、《武備志》、《火龍經》、《西法神機》、《火龍掣要》等等,其餘如《紀效新書》,《城守籌略》等等也對火藥的品種有零星的記載。這些零零總總的火藥配方加起來,除去宋代、西方的火藥品種和配方,及不同兵書中重複的內容外,約有90餘種。這些火藥品種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火繩槍、火砲、火門槍的發射藥,另一種是爆炸火藥、噴射火藥、燃燒火藥等等。
在這兩大類火藥品種中,明代黑火藥配方的進步是同外來的影響密切相關的。用於發射的火藥除了硝、硫黃、炭之外不能夾雜其他的成分,這樣才能保證火藥的含量高,燃速快,顯著提高火砲、火繩槍的射程和威力,這和傳統上明代使用的燃燒和爆炸火藥並不一樣。歐洲雖然接觸火藥的製造技藝比較晚,但發展很快,14世紀就已經後來居上佔據了世界的領先地位,其成果隨著歐洲探險者的東來對明朝的火藥製作技藝的發展有了很大幫助。
圖博館
印尼展示“坦克艇” 用於支援登陸作戰
英《簡氏》2016-2-18報導,瑞典薩博公司宣布已經獲得訂單,為印尼研製的X18砲艇提供遙控砲塔和戰鬥管理系統。這種小艇的特點是將105毫米火砲安裝在一個可獨立旋轉的砲塔上,因而被稱為坦克艇。由於朝鮮裝有坦克砲塔的坦克艇曾在與韓國的延坪島海上沖突中名聲大噪,因此印尼的新型坦克艇也沾光,引起了一定的關注。
印尼X-18坦克艇概念圖
X-18砲艇使用比利時CMI公司的105毫米線膛砲,具備-10度到42度的仰角,最大仰角時射程超過10公里,發射穿甲彈時在2000米最大穿深可達560毫米。也可發射該公司研製的砲射導彈,可攻擊5000米外的裝甲目標,能擊穿有爆炸反應裝甲保護的550毫米鋼裝甲
X-18舷寬6.1米,吃水0.9米,最高速度30節,可載6000升燃料。X25節航速時350海裡的航程,而在9節航速時航程增加到900海裡。
在內河小艇上安裝坦克砲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蘇聯二戰時期的一系列內河砲艇,蘇聯時代的傳統延續至今,俄羅斯到現在還有不少裝備坦克砲塔的內河巡邏艇.
俄“暴風雪”砲艇則主要用來進行火力支援,艇上裝有PT-76坦克砲塔和140毫米多管火箭炮
烏克蘭也裝備有此型砲艇
羅馬尼亞海軍也裝備有兩種型號的內河砲艇採用蘇制D-10T坦克炮,不過砲塔已經是專門研製的,並非直接沿用T-55坦克砲塔
越戰時期美國將LVPT-5水陸坦克的砲塔安裝在內河巡邏艇上執行火力支援任務
朝鮮則將“坦克艇”從內河巡邏艇擴展到在海上活動的小型巡邏艇上
朝鮮的“坦克艇”著眼點主要是為了在與韓國的衝突中在近距離上發揮坦克炮的強大威力,同時依仗砲塔的一定防護力抵禦敵方火力避免砲塔失去戰鬥力,相比之下,韓國巡邏艇上的砲塔常用透明玻璃砲塔,很容易被輕武器壓制,在海上沖突中容易吃虧.
回應
這對手要什麼等級才用得到?緝私、巡邏這火力過剩,用37mm機關炮更實用。國與國之間開戰,這個火力又太弱。
起伏不定的海上, 如果是針對海盜快艇之類的高速小目標, 真不如30航砲管用
中國萬噸海警船地位遭到挑戰了啊,兄弟們,加導彈!
不需要!海警船帶了直升機的,加裝紅箭反坦克導彈即可。美國也是用地獄火
這種雞肋,我們可以考慮出口022了
這玩意是新時代的淺水重砲艦嗎?
新時代的蚊子船
http://www.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16_02_19_351529.shtml
圖博館
35毫米:95/99式雙聯35毫米牽引高炮,07式雙管35毫米履帶式自行高炮,單管35毫米轉膛輪式自行高炮。
37毫米:55/65式37毫米雙管高射砲,74式雙管37毫米高炮,76A型雙聯37毫米艦炮,88式雙聯37毫米自行高炮。
57毫米:66式雙聯57毫米艦炮,59式57毫米高射砲。
60毫米:89式/90式/93式/99式60毫米迫擊砲
73毫米:86式步戰車的73毫米低壓滑膛砲。
76毫米:仿製俄羅斯AK76型的76毫米艦炮。
82毫米:65式和78式82毫米無後坐力砲,82毫米迫擊砲,001型82毫米速射迫擊砲。
100毫米炮有七種:59式100毫米高炮、79式100毫米雙聯艦炮、仿製法國的H/PJ-87式單管100毫米艦炮,73式100毫米牽引滑膛砲,86式100毫米牽引滑膛砲,100毫米輪式突擊砲,04式100毫米線膛戰車炮。100毫米迫擊砲。
105毫米:75式105毫米無後坐力砲,83/83A式和93式105毫米坦克炮,仿製意大利的105毫米輕型馱載榴彈砲。
107毫米:63式107毫米12管火箭炮。
120毫米: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PLL-05式等三種型號的120毫米迫榴砲
122毫米:54式122毫米榴彈砲,83式122毫米榴彈砲,96式122毫米榴彈砲,以及4種122毫米自行榴彈砲。81式和89式122等數種122毫米火箭炮。
125毫米:兩種125毫米坦克炮。
130毫米炮有三種:66式130毫米雙管岸炮和76式130毫米雙管艦炮,59-1式130毫米牽引加農炮,新型130毫米單管艦炮。
152毫米:66式152毫米加農榴彈砲,83式152毫米加農炮,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砲。
155毫米:88式式155毫米牽引加榴砲,PLZ-45式155毫米45倍口徑自行加榴砲,05式155毫米54倍口徑自行加榴砲,155毫米超輕型牽引榴彈砲。
220毫米:用於122毫米和220毫米雙口徑模塊化新型火箭炮上面。
203毫米:W90式203毫米榴彈砲,下馬未裝備。
300毫米:PHL03型300毫米遠程火箭炮。
以上火砲口徑,從23毫米至300毫米,共計22個口徑制式,57種彈藥製式。中國軍隊這種獨特的東西方通吃的火砲口徑和彈藥製式,優點是中國對東西方火砲技術的兼容並蓄,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先進火砲技術體系。缺點是在現役裝備數十種不同口徑和彈藥體制的火砲,加大了裝備和後勤部門的工作負擔。
圖博館
例如30毫米機關炮,蘇軍就開發了陸軍戰車使用的2A42和2A72機關炮,空軍使用的AO-17A 雙管加斯特原理機砲和GSH301單管的身管短後座機砲,海軍則開發了AK630艦炮的AO-18內能源六管轉管自動機。這些機關炮的口徑均為30毫米,但是彈藥全都不通用,性能也各異。
中國軍隊的火砲口徑制式更加複雜,這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裝備建設歷史有緊密關係。在建國初期,人民解放軍主要以日式武器和從國民黨手中繳獲的美式武器為主,火砲口徑和彈藥製式也各異,被戲稱為“萬國造”。從1951年和1955年開始,中國和蘇聯先後簽訂多個武器援助和技術轉讓協議,全面引進了蘇制武器,至1959年,人民解放軍陸海空軍的火砲口徑和彈藥製式都已經轉換為蘇制,細分口徑為23毫米艦炮、37毫米高炮和艦炮、57毫米高炮和艦炮、85毫米加農炮和坦克炮、100毫米艦炮和坦克炮、122毫米坦克炮和榴彈砲,130毫米艦炮和加農炮等十幾個品種。
到改革開放以後,已經在國防武器領域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軍隊,又利用西方對我放鬆軍售限制的時機,陸續引進了一批西方制式口徑的火砲和彈藥,典型的有35毫米高炮、100毫米艦炮、105毫米坦克炮、155毫米加農榴彈砲。到了九十年代,蘇聯解體後,中國又利用俄羅斯經濟困難的有利契機,與俄羅斯簽訂了一攬子先進武器和彈藥技術引進工程,包括30毫米戰車炮、艦炮和航炮,76毫米艦炮、 100毫米線膛戰車炮等一大批型號。從而在我軍現役武器裝備領域形成了東西方共存的格局,這在世界軍隊中都相當罕見。
下面我們具體扒一扒人民解放軍的所有口徑和彈藥:
23毫米:23毫米雙管艦炮,85式23毫米雙管高射砲(主要出口),新式23毫米單管艦炮。仿製蘇聯GSh-23-3型的23-3型航炮(裝備在殲8B、殲教7、殲轟7A飛豹和殲10戰機上)
25毫米:61式雙聯裝25毫米艦炮,87式25毫米雙管高射砲,95式25毫米四聯裝自行高炮,92式戰車機關炮。
30毫米炮有9種:69式30毫米雙管艦炮,仿製2A42型的30毫米戰車炮,仿製2A72型的30毫米戰車炮。仿製AK630型的6管30毫米艦炮,仿製蘇聯NR-30型的老30-1型航炮(裝備殲-6、強-5、殲-7、殲8A等戰機),仿製GSH301型的30毫米30-2型航炮(裝備蘇-27、蘇-30MKK,殲-11A/B,殲-15/16等戰機)。西方制式的730型7管30毫米艦炮和陸軍紅旗6A末端防禦系統,新一代H/PJ11-30-11型11管30毫米艦炮,西方制式的CS/AN2型30毫米艦炮和H/ PJ17型30毫米艦炮。
圖博館
東西方通吃:扒一扒中國軍隊幾十種令人數不清的火砲口徑2016-01-05科羅廖夫
世界上大多數軍隊所裝備的火砲,都是按照射程和口徑分級別,例如從小口徑的20毫米炮,到大口徑的155毫米榴彈砲。為了減輕後勤負擔,主要軍事強國都力求簡化火砲口徑的級別。簡化彈藥的口徑,可以節省裝備費用,降低後勤部門的勞動強度。
例如美國陸軍只保留25毫米機關炮、105毫米線膛坦克炮、105毫米榴彈砲、120毫米滑膛坦克炮,155毫米榴彈砲和227毫米火箭炮等六種口徑知識的火砲。美國空軍則只有20毫米六管火神加特林炮,就一種航炮,裝備所有戰機。美國海軍則只有20毫米六管近防砲、57毫米艦炮用於瀕海戰鬥艦,76毫米艦炮裝備護衛艦,127毫米艦炮裝備所有的巡洋艦和驅逐艦。以上共計11種火砲口徑和製式,是世界上火砲口徑和彈藥製式設置最簡潔的軍隊。就是加上二戰以來的退役口徑,也只有40毫米、90毫米、175毫米和203毫米等四種。
蘇聯和俄羅斯軍隊比較獨特,為了避免同口徑不同製式彈藥的混淆,在五六十年代還刻意的細分口徑,例如根據《蘇軍內幕》一書介紹,當BMP-1 步兵戰車在1967年首次紅場閱兵式上展出時,西方世界一直以為其主砲是76毫米口徑的,因為76毫米口徑是蘇軍火砲的標準口徑,於是將這種步戰車命名為“BMP-76”型步兵戰車,等到稍後的中東戰爭時,以色列繳獲了一部分蘇制BMP-1步戰車,才發現上面的火砲是一種使用73毫米獨特口徑和火箭助推彈藥的低壓滑膛砲。在坦克炮領域,蘇聯的T-64型坦克和T-72型坦克剛剛面世的時候,北約國家的情報部門曾習慣性地堅持認為T-64 和T-72 裝備的是122 毫米主砲。因為122 毫米和76 毫米都是蘇聯的標準口徑,蘇聯在早期的JS-2和JS-3重型坦克上均裝備122毫米坦克炮。但後來西方軍隊實際接觸這兩種新型坦克,卻大跌眼鏡,蘇聯爲新型主戰坦克研製了全新口徑的125毫米坦克炮。相同的例子還有蘇軍將T-55主戰坦克的100毫米坦克炮升級為T-62主戰坦克獨特的115毫米口徑坦克炮。
上世紀七十年代,蘇軍在火砲口徑上又走了另一個極端,他們極力簡化火砲口徑,力圖將陸海空軍的火砲口徑簡化為:30毫米、76毫米、122毫米、125毫米、130毫米和152毫米等6種,但在具體口徑級別的火砲設計時,卻使用不同製式的彈藥,造成相同口徑的火砲之間彈藥不能通用,
圖博館
阿海德防空彈藥技術在中國軍隊早已得到大規模的應用,最新型的PG99式雙管35毫米履帶式自行高炮和單管轉膛35毫米輪式自行高炮,都配發國產智能時間引信預製破片榴彈,其實就是阿海德彈藥。中國海軍054A型護衛艦上面的76毫米速射艦炮,也配髮帶有智能引信的預製破片反導砲彈。
中國的新式坦克炮射智能榴霰彈也使用電子時間引信,通過坦克上的瞄導合一火控系統測定敵武裝直升機飛行距離和速度等數據,自動裝配智能時間引信。
智能分爆式榴霰彈的彈體由兩部分組成,上部是鎢合金預製破片,下部是殺傷戰鬥部,兩部分在一次射擊中先後引爆,能夠較好的集合榴霰彈和殺爆戰鬥部的優勢。當彈丸接近目標時,引信適時作用,在拋射藥的作用下,向前拋射出呈前錐形分佈的450個質量為8克的圓柱形鎢合金預製破片,初速可達1000米/秒,能穿透1.5厘米厚的鋁合金裝甲靶板,預製破片經過階梯式加速和擴散,在目標正面形成一個高動能、高密度並有一定縱深的破片彈幕,這是首次對目標進行毀傷,隨後引爆彈體後面的殺傷戰鬥部,可形成1000個轟爆破片,對目標進行再次毀傷,從而實現雙重分段高效毀傷。比較適合打擊空中低速目標,地面人員車輛以及軟目標。這相當於用一發砲彈對目標進行了兩次毀傷。
無獨有偶,在中國研製此型彈藥的同時,俄羅斯也在發展一種極為相似的砲彈,即新一代125毫米坦克炮的“斯瓦洛格”軸向前拋預製殺傷破片榴彈。“斯瓦洛格”榴彈也使用火控系統自動裝訂時間引信技術,彈丸採用預製破片和殺爆戰鬥部分裝形式,作戰過程與中國的智能分爆式榴霰彈完全相同。
目前中俄兩國已經無法分清該彈具體是誰參考了誰,不管黑貓白貓,能擊落武裝直升機的就是好貓。
圖博館
我軍前裝甲兵學院院長、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王洪光中將2013年接受記者採訪時,也透露過,十幾年前我軍裝甲部隊曾做過仿真實驗,通過“裝備作戰仿真實驗室”,進行以99式主戰坦克連與得到“阿帕奇”加強的敵軍海岸堅固防禦陣地的分隊級作戰仿真。在把握住“先敵開火兩分鐘”原則下,在我坦克連可承受損失的範圍內,坦克使用主砲集火射擊在1000米距離上是能夠擊落當面直升機的。但仿真實驗也提出,需要進一步研製新型的空炸彈藥和引信,並為大口徑坦克炮配備炮射導彈。
中國軍隊曾認真研究如何以坦克炮對抗武裝直升機,從檢索國內論文網的信息來看,從上世紀90年代末到2008年前後,有大量研究先進彈藥和坦克炮對武裝直升機射擊的技術文獻,這說明中國正在以新一代主戰坦克和輕型坦克為背景,研製一種比炮射導彈和近炸榴彈更加高效的新概念多用途彈藥,用來在未來戰場上打擊敵武裝直升機和地面人員車輛等軟目標。
這種彈藥就是軸向前拋分時爆破榴霰彈。這種新概念彈藥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被透露出來,是在海軍使用的76毫米艦炮軸線場定向分爆式防空榴彈基礎上研製的,專門為坦克炮配備,用於打擊地面軟目標或空中目標,屬於新一代新概念彈藥。
125毫米坦克炮軸線場定向分爆式防空榴霰彈,內裝3.5公斤預製鎢合金動能殺傷破片,一共450個鎢合金子彈,分6層裝填,每層75枚,單個預製破片質量為8克,直徑為8毫米。分爆式榴霰彈預製破片的拋射過程與常規榴霰彈相同。該彈是定向殺傷彈藥的一種,預製破片向前方拋出,屬於軸向定向殺傷彈藥,優點是彈丸和預製破片的速度高,殺傷面積大和具有分段毀傷作用,配合高精度時間引信或近炸引信,具有很強的防空反導能力,所以也稱為“智能榴霰彈”。
該彈的工作過程比較類似瑞士阿海德防空彈藥,阿海德防空彈藥屬於集束式預製破片編程引信子母彈,能夠利用彈體攜帶的大量預製破片,形成一個直接指向目標的高密度破片束,以攔截和毀傷空中目標。其可編程電子時間引信,通過火控計算機根據目標速度航向數據算出彈丸的最佳引爆時刻,通過砲口線圈直接裝訂,彈丸根據裝定的時間在目標前方最佳位置炸開彈體,具有極高的打擊效率。
圖博館
解放軍99A坦克獨門絕技曝光智能炮射榴霰彈打直升機2016.2.10科羅廖夫
最新式的99A重型坦克和即將服役的第二代輕型坦克,都將擁有一種高效的新型多用途智能榴霰彈,既能打直升機,也能打敵步兵。
用坦克炮打直升機,看起來令人難以置信,但歷史上卻有過用坦克砲擊落低速飛機和直升機的先例,在二戰時期美國和德國的坦克都用火砲擊落過低空飛機。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的坦克就使用主砲擊落過一架敘利亞的“小羚羊”直升機。打擊貼近地面低速飛行的直升機,並非難事,近幾年敘利亞內戰的戰場上,甚至有反坦克導彈擊落低空直升機的戰例。
中國軍隊一直高度重視地面部隊打敵直升機的手段,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著手研製地面砲兵打擊武裝直升機的戰術,並在2000年全軍科技練兵演練和新三打三防匯報演習時,為中央軍委領導做過表演。解放軍的這個“發明”,是團屬砲兵營的18門122毫米榴彈砲,在觀測系統的連續火控支持下,間接瞄準,集火射擊,使用空炸引信打擊遠距離的低飛武裝直升機戰法,自稱可有效地攔阻和打擊低空慢速的直升機,但在戰場上的現實使用效果,誰心裡都沒底,這畢竟是一種臨時抱佛腳的應對措施。
90年代末中國又從俄羅斯引進了125毫米9M119“蘆笛”等數個型號的砲射導彈,並加以國產化,配備在04式步戰車、100毫米輪式突擊砲、105毫米輪式或履帶式突擊車、96A/96A、99/99A等坦克裝甲車輛上,這些炮射導彈都採用激光駕束制導,射程5000米左右,飛行速度350秒,理論上具有打擊武裝直升機的能力,但命中率較低。
外軍比較重視坦克主砲直接對抗武裝直升機,以色列開發的“拉哈特”( LAHAT)激光制導炮射導彈就能直接在8公里距離上打擊敵武裝直升機。美國也先後開發了從橡樹棍到XM1111的多種炮射導彈,以及配備對空/地雙模式近炸引信的120毫米M830A1多用途高爆彈,但這些都沒有大規模應用。
我軍還直接使用常規彈藥對抗敵武裝直升機,2014年在俄羅斯舉行的“坦克兩項”世界比賽中,就設有低空直升機靶,距離為900—2200米,要求參賽坦克使用主砲射擊,中國參賽的96A坦克就憑藉優異的火控系統,發發命中。
圖博館
報導稱,125毫米多功能火砲很可能會裝配在中國未來的一種新式坦克上,該坦克將必須把自動裝彈機安置在後部砲塔內,而不是像99式坦克那樣把自動裝彈機架設在車身上。多功能火砲的身管長這一點或許還意味著,這種未來的中國坦克在局促的城市空間中的迴旋餘地將十分有限。
從理論上講,這種多功能火砲的高射速使它的動能與射程足以勝任防空角色(類似於軍艦所使用的127毫米和130毫米高平兩用艦炮),儘管當火砲瞄準高空的飛機時,坦克砲塔的尺寸限制很可能限制它的射速和射高。看上去可能性更大的是,這款多功能火砲也許會利用砲射導彈和砲彈為中國部隊(比如距離遙遠的、呼叫對敵方陣地實施打擊的聯網步兵部隊)提供間接火力支援,儘管砲塔尺寸和駐退機再次意味著號稱的最遠40公里射程很可能只是理論上的。
VT4總設計師:國產125坦克炮能擊穿1000毫米厚裝甲2014-12-6中國軍情
在上月結束的珠海航展上,中國VT4型主戰坦克公開亮相。中國兵工集團主辦的《現代兵器》雜誌採訪了該坦克的總設計師馮益柏,總設計師介紹了VT4坦克的一些具體情況。總師透露,國產125毫米坦克炮發射的新型穿甲彈已經能夠擊穿1000毫米的鋼裝甲,同時暗示我國已經開展電化學炮、電磁炮等新概念火砲的研製工作,因此不會在將來的新型坦克上採用140毫米口徑的傳統坦克炮。而VT4坦克的機動、防護和信息化方面的性能也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圖博館
美稱中國研世界最強坦克炮:射程40公里還可防空
美國《大眾科學》月刊網站2015-6-20發表了杰弗裡·林和P·W·辛格的題為《中國建造世界上射速最高的坦克炮,然後又試圖掩蓋它》的報導,編譯如下:
雖然諸如俄羅斯的“阿瑪塔”主戰坦克和土耳其的“阿爾泰”主戰坦克等新型坦克正在世界裝甲車舞台上大顯身手,但是中國擁有的一款新型坦克炮或許可以擊敗它們。今年6月10日,中北大學的兵器127廠在一個儀式上向解放軍軍官移交了一種新型125毫米火砲。兵器127廠稱,這款新型多功能火砲擁有世界上所有120毫米/125毫米級別火砲中最遠的射程、最高的射速以及最強的穿透力。富有戲劇性的是,6月14日,所有涉及這款新型125毫米火砲的內容都被從中北大學的網站上移除,這說明官方希望在試射期間保密。
報導說,這款多功能火砲通過很高的身管長度與口徑比(至少60比1)以及更大的彈藥筒(可以裝填更多發射藥)實現了高性能。而現役身管最長的坦克炮是德國的120毫米火砲,其身管長徑比為55比1。儘管這款多功能火砲目前裝載在拖曳砲架上,但是若干特點說明它旨在用於密閉空間(即坦克砲塔)。
砲管中央有一個抽氣裝置,用於協助排放殘留在砲膛內的殘留火藥氣體,以防這些有毒氣體在密閉空間內積聚,使坦克乘員中毒。這款多功能火砲的駐退機裝在拖曳砲架框架的上方和火砲炮閂的上方,這種設計是為了盡可能增強水平射擊(即反坦克直接瞄準射擊)能力,而不是高射界砲擊能力。
據報導,這款多功能火砲射出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的初速可達每秒2000米,這些砲彈能把動能從推進部集中到穿甲彈彈芯的正面,其面積相當於一枚50美分硬幣大小。相比之下,中國目前使用的125毫米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初速為每秒1700米,德國L55坦克炮射出的穿甲彈初速為每秒1750米,美國的M829A3穿甲彈的初速僅為每秒1555米(但是它的體積和質量更大,被賦予的動能也越高)。
同樣重要的是,新型坦克炮使用的是整裝式砲彈,而不是諸如99式和96式主戰坦克等中國現役坦克所使用的125毫米分裝式砲彈。那些坦克上面的自動裝彈機由於尺寸限制,僅能使用125毫米分裝式砲彈,由此也就導致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彈芯體積較小、動能較少。新型的125毫米整裝式砲彈允許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彈芯做得更大,同時使口徑繼續保持在125毫米以減輕重量,而不是讓口徑增加到140毫米。
阿楨
漢和稱中國99G坦克已使用國産1500馬力發動機 2012-09-10 環球網(楨:一群忽捧忽貶的毒舌?)
據201208期(NO.94)漢和防務評論稱,北方工業公司(NORINCO)的消息來源顯示,解放軍最新型99改(99G)主戰坦克使用了中國生産的1500馬力柴油發動機,該發動機穩定性好。
漢和稱,解放軍99坦克基本型使用的1200馬力發動機即將准備出口,這兩款1200馬力和1500馬力坦克發動機都由山西某柴油機廠生産。
漢和還提到,99改坦克的出口審批即將結束。2012年將完成125毫米炮射反裝甲導彈(gun launched ATM)的最後測試,該導彈射程5.5公裏,99改坦克的總重量超過55噸,這款坦克還換裝了2.5代熱成像觀瞄系統。漢和稱,來自法國泰勒斯公司(THALAS)的消息稱(楨:可靠?),該公司幫助中國改良熱成像技術。
據巴基斯坦坦克工業界的消息,巴正在改良“哈立德”主戰坦克(Al-Khalid),目前生産了哈立德-1和哈立德-2樣車各一輛,後者將換裝中國生産的1200馬力柴油發動機,而此前的方案是換裝德國生産的1500馬力發動機。
漢和稱,巴基斯坦坦克工業專家對烏克蘭生産的6TD-2發動機的表現不滿,其抗高溫、防沙塵性能差,故障率較高,這是巴基斯坦希望在哈立德-2坦克上換裝中國産發動機的主要原因。哈立德坦克在巴基斯坦沙漠地帶的作戰環境達50度,中巴正在巴沙漠地帶測試中國造1200馬力發動機。
漢和稱,烏克蘭制6TD-2發動機的交付工作似乎有問題,截止目前,44輛MBT-2000坦克所需發動機尚未全部到貨,烏克蘭6TD-2發動機工廠目前主要爲依靠下列兩項出口訂單:泰國簽署的BM OPLOT主戰坦克用發動機和孟加拉國的MBT-2000所需發動機。
相關報道:
韓媒稱中國99坦克比豹2更勝任中東戰場環境
俄專家稱中國激光武器先于美國服役配備99坦克
俄猜測中國爲新型兩棲戰車安裝99坦克火控系統
俄媒稱中國99式坦克配新型穿甲彈可威脅美M1A2
回應
懷疑國産發動機!ws10前兩年吹的那樣,結果還的進口人家的AL31!
漢和說的話你也信?阿三說的話你也信?且不說他能不能打那麽遠,它能不能瞄娜麽遠還是問題!
怎麽還是射程爲5.5千米的激光駕束制導炮射導彈?!中國坦克軍工腦子壞了?沒見著印度的阿瓊Ⅱ型坦克已經裝備了以色列的射程爲8千米的半主動激光制導炮射導彈?
你電子遊戲玩多了,腦殘了。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9-10/1126700538.html
阿楨
韓媒稱中國99坦克比豹2更勝任中東戰場環境
韓國軍事網站《Viggen軍事論壇》2012年7月31日發表文章,對卡塔爾繼沙特之後聲稱將采購德國“豹”-2坦克的消息,和中國坦克出口中東的前景進行了分析。
首先,以“豹”-2爲代表的歐洲坦克或難以滿足中東戰場需求。
在冷戰時期,以美蘇爲代表的兩大坦克陣營針鋒相對的研發了三代主戰坦克,而按照西方的一貫觀點,俄制坦克一直占據一定的技術優勢。但這種西方人自己創造出的神話似乎隨著西方坦克在兩次伊拉克戰爭中完勝俄制坦克而灰飛煙滅。這也就解釋了爲什麽,以兩次伊拉克戰爭爲標志,主要的中東國家均開始大量采購美式與西方坦克作爲本國陸軍的新時代主力裝備,而近期沙特阿拉伯與卡塔爾准備大量采購德制“豹”-2主戰坦克或可視作這一趨勢的延續。
但這些中東國家都犯了一個先入爲主的錯誤,即這些坦克之所以能在戰爭中發揮出強大戰力,根本原因不是坦克自身的性能,而是西方國家高素質的裝甲兵與裝備的有效融合。因此,中東國家的裝甲部隊在盲目裝備過多西方先進裝備之後,其整體戰力或難以獲得期望中的大幅提升。這也就解釋了爲什麽,像埃及這種裝備美制M1A1“艾布拉姆斯”系列主戰坦克超過10年的國家,其在陸軍進行的各類軍事演習中,幾乎看不到西方裝備與原有裝備進行有效協同的演練。同時也使人們明白,作爲中東國家世仇的以色列,爲何會對其鐵杆盟友美國向中東國家大量出售先進坦克表現得無動于衷了。
如果單純從技術上講,西方的先進坦克同樣不適合中東戰場的需求。在兩次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及聯合國軍地面部隊的主要戰場大部分均爲地形平坦的沙漠戈壁地區,極少出現崎嶇的山地,因此,西方主戰坦克戰鬥總重較大的缺陷並未顯現。但阿拉伯國家的陸上假想敵一直是以色列,回首曆次中東戰爭,主戰場均集中在類似戈蘭高地這種地形複雜的山地高原地區。這也就解釋了爲什麽,俄制坦克較之西方坦克在主炮射界上的“細微劣勢”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決定地面作戰的勝負。在這種環境中,戰鬥全重動輒接近70噸的西方主戰坦克無疑難以適用崎嶇多變的戰場地形。盡管以色列的“梅卡瓦”主戰坦克戰鬥全重也不輕,但以色列高效的後勤維護與保障能力,無疑是阿拉伯國家所難以企及的。有鑒于此,中東國家未來的坦克裝備應是一款兼具西方坦克先進性與較輕的俄制坦克機動性的理想裝備,而中國坦克恰恰符合中東國家對主戰坦克的幾乎所有美好想象。
版主回應
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一輛英軍的“挑戰者”-1型主戰坦克曾創造了在5100m的超遠距離,1炮擊毀1量伊拉克陸軍的T-55坦克的射程記錄,且這一紀錄至今未被打破。盡管這一戰機存在諸多偶然性,但其卻揭露了中東坦克戰的一項重要基本原則,即掌握坦克射程優勢的一方,將更容易在戰場上占據上風。相比西方坦克,以T-72爲代表的俄制第三代主戰坦克裝備的48倍口徑的125mm滑膛坦克炮,無論在射程還是威力上,均領先于西方大量裝備的44倍口徑的120mm滑膛坦克炮,而其升級版,即50倍口徑的125mm滑膛坦克炮即使與西方射程最遠的55倍口徑的120mm滑膛坦克炮相比,綜合性能也在伯仲之間。但受制于火控系統與炮彈的局限,俄制坦克原本具有的射程與火力優勢一直未能獲得有效發揮,這也就解釋了爲什麽,以色列即使在最新型的“梅卡瓦”-Ⅳ型主戰坦克仍采用射程與威力已不十分出衆的44倍口徑的120mm滑膛坦克炮了。
但整合大量西方先進技術的中國主戰坦克,盡管采用了傳統的俄式125mm口徑坦克炮,但其威力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就從瑞士進口了最爲頂尖的“電軋重融化與單壁管肉自緊”技術,在高性能坦克炮研發領域的技術水平,已基本與美德等國持平,加之中國攻克了坦克炮分裝難道難以采用長杆穿甲彈的技術難關(這一技術至今仍困擾英國,使其“挑戰者”系列主戰坦克的火力難以獲得較大提升),並同時掌握了高性能貧鈾與鎢合金穿甲彈的研發技術,從而使中國坦克的摧毀能力,已超越美俄,進入世界領先水平。不僅如此,中國爲配合作爲高端裝備的99式坦克還專門研發了全新的50倍口徑的125mm滑膛坦克炮(之前爲48倍口徑),結合全新的“獵-殲”式火控系統,完全具備在坦克炮最大射程(3000m至4000m)上進行高精度射擊的能力。而以上這些,都是中東國家夢寐以求的裝備。
第三,中國坦克需升級動力與火控系統方能適應中東戰場環境。
盡管中國新型坦克相當適合中東國家的現實需求,但以96式與99式主戰坦克爲代表的中國坦克並非一開始就是爲中東的戰場環境量身定做的。且中國發展第三代主戰坦克的曆史與技術儲備相比美俄歐等傳統“坦克列強”相比,均存在相當的差距,因此,中國若想使本國的新型主戰坦克在中東打開銷路,就必須至少對坦克的動力與火控系統進行有針對性的升級。
衆所周知,發動機一直是中國新型坦克發展的瓶頸。在中國研發第三代主戰坦克初期,來自烏克蘭的技術支援發揮了重要作用,烏克蘭的6TD-2/3型柴油發動機長期作爲中國新型主戰坦克,以及中國第三代外貿型主戰坦克的主要動力裝置。但問題在于,烏克蘭的坦克技術很大程度上來自于獲得蘇聯坦克遺産後的自行發展。但在這一過程中,烏克蘭作爲一個地區性國家,顯然無法充分考慮到類似沙漠隔戈壁這種在烏克蘭國土上極少存在的地理環境。因此,參照性能優異的德制動力裝置在印度“阿瓊”坦克上表現糟糕的經驗,裝備缺乏適應沙漠環境適應能力的烏克蘭動力裝置,或中國早期自研動力裝置的中國新型主戰坦克,短期內或難以適應沙漠環境對坦克動力裝置的苛刻有求,有鑒于此,中國需借鑒中東國家或美國這種曾在沙漠中大量使用坦克國家的經驗,對本國新型主戰坦克的動力裝置,進行有針對性的提高沙漠適應性的技術升級。
前文已經提到,中東地區對坦克的遠程交戰能力的要求很高,且中國新型主戰坦克裝備的火力系統,從技術上完全能滿足遠程精確打擊的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已知的中國最新型的99式主戰坦克的3個改進批次上,中國一直對該型主戰坦克的火控系統進行升級,進攻從火控系統的各子系統的分布來看,整體結構已經基本確定,但細節上的頻繁變換無疑預示,中國尚未像美俄歐等國家和地區那樣,完全研發成功一款這種性能的主戰坦克火控系統。如果考慮到中東地區時常出現的類似大規模沙塵暴這種在中國極少出現的極端天氣對坦克火控系統的幹擾,中國想使火控系統保證坦克在中東地區實現3000m至4000m的遠程高精度射擊,無疑仍有相當多的適應性技術升級需要進行。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8-01/0923697156.html
阿楨
震驚:中國99主戰坦克獵殲火控界面就這樣官泄了 2012-07-17
沈陽軍區39軍99主戰坦克演習,獵殲火控界面就這樣官泄了,觸摸式屏幕,很好很強大。
99式主戰坦克裝有車長與炮長獨立觀瞄裝置與熱像儀、激光測距系統,加上先進的計算機穩像式火控系統與導航系統,包括熱成像儀、穩定式測距瞄准具、彈道計算機、車長控制面板、橫風傳感器、傾斜傳感器、角速度傳感器等。其炮塔左後方的組合式光電系統,包括有熱成像儀和激光測距機,它的出現表明我國坦克的夜視夜瞄能力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探測距離號稱可達7~9千米,惡劣氣候條件下仍能達到3~4千米,行進間對2000米外目標的首發命中率達85%。火控系統的反應時間小于6秒。由于采用了先進的計算機穩像式火控系統,通過一個二自由度陀螺儀穩定瞄准鏡中的下反射棱鏡來實現炮長瞄准線的雙向穩定,使得99式坦克具備了在行進中對活動目標的射擊能力,首發命中率在90%以上。車長具有超越射擊能力,雖然相關條件不明,這些數據已達到西方第三代主戰坦克的水准。此外,還采用了國際上先進而流行的獵-殲式火控系統(也稱雙指揮儀式),其最顯著的特點是,車長可以對火控系統進行超越(炮長的)控制,包括射擊、跟蹤目標和指示目標等;在坦克炮塔後部裝有激光目眩壓制幹擾裝置。最大作用距離4000米,“激光壓制觀瞄系統”,就目前來看,相對于西方主要國家的主戰坦克,我們的這套系統的確可以稱得上是獨具特色,4000米內可讓敵軍坦克瞬間變成瞎子。夜戰能力方面裝有我國第二代凝視焦平面熱成像儀,夜間或複雜氣象條件下,對坦克目標觀察距離達7--9公裏,平均無故障時間爲4000小時。在能見度只有100米左右的惡劣環境中對目標的發現距離爲4000米,識別距離爲3100米,具備了在晝/夜間于運動狀態下對運動目標射擊能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98式坦克炮塔右後部有一部車載式的光電對抗裝置--jd3型車載紅外幹擾系統,它主要對付敵方坦克的激光測距機和反坦克導彈的紅外制導系統,它針對敵方發出的激光束和紅外制導信號向坦克乘員及時發出警告,並自動控制對抗系統加以迷茫。它的出現,使得98 式坦克有了近程反導的主動防禦能力,此類設備屬世界領先水平的設備。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510526
阿楨
簡氏稱中國新型外貿8×8戰車可對陣主戰坦克
資料圖:北方工業公司在國際防務展上推出的采用8×8底盤的步戰車
環球網國際軍情中心2012年5月16日消息:最新一期的的《簡氏防務周刊》發表題爲《北方工業公司新式8×8戰車細節曝出》的文章,文章提到北方工業公司((Norinco))自主研發的一款裝甲戰車性能數據細節進一步曝出。該戰車用于支援機械化步兵作戰,直接對陣主戰坦克。
簡氏稱,北方工業公司曾在2012約旦特種部隊裝備展(SOFEX2012)上展出的8x8裝甲戰車概念圖顯示:該戰車裝有105毫米線膛炮,配備雙向火控系統,可以發射四種類型的彈藥: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高爆反坦克彈藥(HEAT)、高能炸藥(HE)和反人員/反器材彈藥。據說,其實際發射速度爲6-8發/分鍾。此外,可發射北方工業公司出品的激光制導反坦克炮彈,此導彈最大射程爲5,000米,並裝有串聯高爆反坦克彈頭,公司稱該彈頭可擊破反應裝甲並可垂直貫穿650毫米鋼板裝甲。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5-16/1105690676.html
中國MBT-3000坦克亮相預計2年後供應解放軍
2012法國薩托裏國際防務展 MBT-3000的主戰坦克
【環球網綜合報道】據俄羅斯軍工新聞網2012年6月18日報道,在法國巴黎舉辦的“歐洲薩托裏-2012”國際防務展上,中國北方工業公司還展出了正在研制之中、有望在今後兩年向中國軍隊供應的新型主戰坦克MBT-3000。北方工業公司西亞部總經理助理指出,MBT-3000主戰坦克性能先進,最大速度可達42英裏/小時,行程500公裏,能夠跨越4-5米深的水障和2.7米寬的壕溝。這種坦克安裝1門125毫米滑膛炮,能夠發射固定翼穿甲彈、破甲彈、高爆榴彈和炮射導彈,最大射程5公裏。另外還配備一挺12.7毫米高射機槍、一挺7.62毫米同軸機槍、8具76毫米煙幕彈發射器和4具76毫米爆破彈發射器。坦克彈藥基數38發,其中22發在自動裝填機內,使用1300馬力的電控水冷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它使用慣性導航系統和GPS定位導航系統,完全實現了數字化。駕駛員配備一部非冷卻式二代熱像儀,炮長和車長各配備一部冷卻式二代熱像儀。另外還有新型滅火和抑爆系統。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6-19/0850693465.html
版主回應
中國國産坦克發動機性能出色 惟一缺陷是價格高 2011-08-05 國際在線
資料圖:秘魯閱兵式上出現的MBT-2000坦克。
日前,烏克蘭哈爾科夫地方法院受理了該國老牌軍工企業馬爾舍夫機械廠破産案(本報6月30日曾有報道)。由于馬爾舍夫廠具備雄厚的研發和生産能力,其主打産品——堡壘-M主戰坦克一直是俄羅斯T-90S、中國MBT-2000坦克的最大競爭對手,本案受到國外媒體的持續關注。有分析稱,該廠瀕臨破産的困境或令中俄兩國的軍工企業得利。
《莫斯科國防簡報》總編巴拉巴諾夫認爲,烏克蘭的突然變卦多半是馬爾舍夫廠施加壓力的結果。由于秘魯財政狀況不佳,該國陸軍只能在單價不超過400萬美元的型號中選擇,馬爾舍夫廠的堡壘-M坦克恰好是中國MBT-2000的競爭對手,該廠遂“暗施推手”,迫使中國産品退出競爭。不過,MBT-2000之所以裝備烏克蘭的發動機,並非中國缺乏相關生産能力;事實上,中國國産發動機性能更出色,惟一缺陷是價格比6TD-2E貴不少,非秘魯這類囊中羞澀的國家所能承受。
http://mil.fjsen.com/2011-08/05/content_5487860.htm
中國MBT3000坦克性能遠超俄T-90S 必成軍售明星
資料圖:MBT-3000坦克模型
據俄羅斯軍工新聞網2012年7月6日報道,中國《世界報》近日刊登文章,介紹中國新型主戰坦克MBT-3000的先進性能,稱它必將成爲世界坦克市場上的明星,將會超越主要競爭對手俄羅斯T-90S坦克。
俄媒稱,中國介紹文章指出,盡管國産新型坦克MBT-3000與其前身MBT-2000相比在外形上的區別並不大,但是許多車載系統都發生了變化,性能更加先進。MBT-3000使用1200馬力的新型12缸“150”柴油發動機,使不足51噸重的坦克最大越野速度可達71公裏/小時,在移動性能上明顯優于使用1500馬力發動機、自身重量更大的西方坦克。今後的出口型MBT-3000可能會使用1300馬力的水冷式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配備數字化慣性導航系統和GPS導航系統。如果客戶需要,還可以把發動機功率增加到1500馬力,並在中國境內生産坦克發動機的所有部件。
爲什麽坦克發動機的磨損特嚴重
現役主戰坦克使用的柴油發動機爲常規渦輪增壓機型和先進的超高增壓機型兩種。
我國現役新型主戰坦克采用了883千瓦(1200馬力)的渦輪增壓中冷式大功率柴油機。
上世紀70年代以來,坦克柴油機的性能大幅度提高。其主要措施是采用了增壓技術。
什麽是增壓柴油機?就是多噴油、多進氣,使發動機發出更大的功率,一臺發動機頂好幾臺用。通過采用高增壓、中間冷卻、旁通補燃等多項技術措施,目前坦克柴油機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技術水平。
像德國的“豹”2、法國的“勒克萊爾”坦克的發動機,最大功率度達到了1100千瓦(1500馬力)的高水平,而整個發動機的體積不到1立方米,跟一個大點的寫字臺差不多;同樣功率的民用柴油機差不多要占用一個小房間。
爲什麽坦克發動機的磨損特嚴重?
坦克柴油發動機體積小、功率大,軸瓦比壓和進氣壓力高,對發動機的機械負荷和熱負荷要求都比較苛刻。
坦克發動機高功率運行,是以強化程度高、使用期短、采購價格高爲代價的。一臺坦克發動機,也就是能用500——1000摩托小時,而價格高達50萬——100萬美元。同樣功率的民用柴油機可以工作5000小時以上,價格還不到它的1/10。
如我國某老式型號主戰坦克,柴油發動機500個摩托小時即要大修,大修後只能再工作200個摩托小時,即要做退役處理。退役的坦克發動機實際工作壽命僅利用了三分之一左右。
退出現役的坦克柴油發動機,采取降低功率的方式動行,仍可以在石油鑽探、地質勘測等領域繼續工作2——3千小時。軍用發動機質量標准高,功率大、體積小、重量輕的坦克柴油發動機自然會得到地方單位的歡迎。
(如軍用卡車——老解放,一等品才能提供給軍隊,二等品提供給地方,退役的軍用老解放除油耗大些外,各項性能都比民用解放高,因而退役軍車很得地方運輸企業的歡迎)
http://iask.sina.com.cn/b/9000899.html
韓新坦克技術缺陷 換德國機組 量產及出口推遲到2014年後 2012-04-03 中央社
南韓耗資1200億韓元研發的新一代坦克K-2「黑豹」,因其核心零件動力機組(引擎和變速器)出現技術缺陷問題,最終決定以德國製零件補救。
尤其令人遺憾的是,竟未能查明出現技術缺陷的原因。
南韓國防部舉行的防衛事業推進委員決定,從德國進口首批100輛坦克(全部是200輛)所需動力機組。
阿楨
抽煙裝置
除了早期的一些老式坦克外,現在的坦克(包括自行火炮)的火炮身管上均安裝有抽氣裝置,該裝置有的安裝在身管前部,有的安裝在中後部。目前較先進的主戰坦克多將抽氣裝置安裝在中後部,不論安裝在什麽位置,其作用都是一樣的,就是用以抽出發射後殘留在炮膛內的火藥氣體,從而減少戰鬥室內一氧化碳的濃度,以保護乘員免受污染空氣的侵害。
抽氣裝置由貯氣筒、固定螺環、噴嘴、彈子和放液孔螺塞等組成。其工作原理是:火炮點火後,彈丸經過炮管時,貯氣筒內氣壓逐漸升高,而膛內壓力下降;當彈丸出炮口時,膛內壓力和貯氣筒內壓力相等,此時充氣過程結束。隨後,彈子因自身重量下落,堵住彈子孔使氣體不能由該孔流回炮膛,膛內壓力再急劇下降,待貯氣筒內氣壓高于膛內壓力後,貯氣筒內的火藥氣體便由噴嘴向前高速噴出,在八個噴嘴後方形成低壓區,將炮膛和藥筒內的火藥氣體抽出去。從噴嘴噴出的氣流,不僅能抽出炮膛內的火藥氣體,而且還能抽出戰鬥室內的部分氣體,因而,減少了戰鬥室內的一氧化碳的濃度。
現代主戰坦克和自行火炮還安裝有熱護套,如果抽氣裝置安裝在熱護套外部,兩者渾然一體,此時抽氣裝置就不易區別。熱護套主要是用以減小火炮身管由于外界冷熱作用不均勻而産生的身管彎曲,以提高火炮射擊精度。
牽引式火炮不需要安裝抽氣裝置,但在火炮炮口處也有一個向外凸起的裝置,外形類似于坦克火炮上的抽氣裝置,但該裝置不是用來抽氣的,它叫制退器,作用有三:一是減少噪音。二是降低向四周的沖擊波,防止誤傷己方人員。三是減輕火炮後坐力
http://www.hudong.com/wiki/%E6%8A%BD%E7%83%9F%E8%A3%85%E7%BD%AE
版主回應
烏克蘭向華推銷炮射導彈 可配備MBT2000坦克
據俄羅斯軍事平等網2010-9月1日報道,烏克蘭“盧契”設計局總設計師奧列格·科羅斯特列夫在日前舉行的首屆全烏克蘭國防工業論壇上宣佈,該設計局已與中國方面就為MBT-2000主戰坦克配備“戰鬥”型炮射導彈進行了談判。他透露,烏中雙方已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措施,其中包括改裝MBT-2000坦克的供彈機制。不過,雙方還未達成任何具體的協議。
“戰鬥”炮射導彈于1999年完成研製並進入生產,目前已經裝備烏克蘭裝甲部隊,並積極進行外貿銷售。該型導彈主要用於在敵人坦克炮火力射程外精確打擊披掛反應裝甲的敵方主戰坦克、裝甲車輛、自行防空武器等運動或靜止的高價值硬點目標,以及堅固工事、火力點、反坦克炮等其他目標,也可用於打擊低空低速飛行的武裝直升機。
“戰鬥”導彈的最大射程為5000米。其採用分裝彈結構,導彈前半段為引信、戰鬥部與續航固體火箭發動機,後半段為控制艙、彈翼、舵機與發射藥筒組件等,可適用於採用自動裝彈機的125毫米坦克炮。導彈的前、後兩段在炮膛內完成彈體對接,構成整裝導彈。
該型導彈採用正常氣動佈局,2個發動機噴管中置。在彈體後部有4片卷弧彈翼,與通常的卷弧彈翼繞一個方向包裹在彈體上的方式不同,從彈尾沿導彈縱軸觀察,“戰鬥”的4片卷弧翼分成上下兩組,分別安裝在彈體兩側,上面的2片向下、下面的2片向上,分別包裹在彈體上。這種卷弧彈翼佈局,與俄羅斯科洛姆納機器製造設計局(KBM)研製的“強攻”無線電傳輸視線指令制導反坦克導彈的彈翼比較相似。在卷弧彈翼後面,是兩對空氣舵片。
“戰鬥”導彈所配備的新型大威力串聯破甲戰鬥部可有效擊穿披掛反應裝甲的各類裝甲目標。此外,由於全彈採用模組化設計,且各模組相對獨立,便於升級改造及更換不同的戰鬥部(如攻堅、雲爆、偵察),實現一彈多用。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27824/2010/09/02/541s2977553.htm
中國99式坦克炮射導彈達40千米,陸軍也玩遠程打擊(圖) 2008-12-8
有消息稱,中國在一輛99式坦克上進行了電熱炮實驗,換裝電熱炮的99式坦克把一枚電熱炮專用的炮射導彈發射到了40千米之外。這意味著中國陸軍也將具備遠程打擊能力。
各國坦克炮射導彈
目前,俄羅斯炮射導彈的發展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擁有基于三種型號(9M112 、9M117、9M119)的12種坦克炮射導彈,10多種反坦克導彈武器系統,約20多種類別的反坦克導彈。有便攜、車載、直升機載、固定翼機載、炮射等多種形式。射程最短的有1~1.5千米,最遠的10千米,導彈平均飛行速度最大達800米/秒。此外,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相繼加入研制坦克炮射導彈的行列。
烏克蘭 研制的激光駕束制導炮射導彈已從最初的125毫米拓展到100毫米和120毫米口徑。不同口徑的炮彈采用相同的氣動布局,戰鬥部位于前端,後部包括推進系統、4片彈翼和4片尾翼。100毫米的彈重25千克,120毫米的彈重27千克,125毫米的重30千克,25毫米導彈可配裝于T-80UD、T-84、 T-72AG 、T-72B 和T-72C坦克,100毫米導彈配裝于T-55M坦克和MT-12牽引反坦克炮。120毫米導彈可配裝在采用120毫米滑膛坦克炮的坦克上,但必須裝有用于制導導彈的瞄准系統。
以色列 STAR智能攻頂炮射導彈的獨特之處是采用了最先進的“純心”制導模塊。“純心”是一種結合制導、導航、飛行控制于一體的小型計算機,最小直徑80毫米,長82毫米,重量低于500克。安裝它後,STAR能在最大射程接收第三方目標信息(條件是在1000米/秒的速度下)。
以色列還研制子“拉哈特”(LAHAT)激光制導炮射導彈,其自標指示裝置既可設置在發射系統內,也可采用外置方式。LAHAT共有105毫米和120毫米兩種基本型號分105毫米的重19千克,長984毫米,采用傳統黃銅藥筒分120毫米導彈藥筒較短,有彈托直徑適配器。導彈飛到4000米只需14秒,有效射程超過6000米。“拉哈特”除裝備在“悍馬”車和BMP裝甲車上以外,還可供武裝直升機使用。
印度 “弩馬”超視距激光制導炮射導彈可裝備在“阿瓊”主戰坦克上。有效射程5~8千米,可曲射打擊裝甲戰鬥車輛,也可直射打擊直升機。
瑞典 瑞典研制的炮射導彈“斯垂克斯”可供120毫米滑膛炮發射,于1994年前後開始裝備部隊。
美陸軍評估:2040艾布蘭M1坦克對抗共軍將不具優勢 2023/10/06 中時
近日美國交付烏克蘭首批艾布蘭M1A2主戰坦克,讓台灣訂製的同型坦克延後至2024年開始交付。令人意外的是,美國陸軍研究報告稱,M1在2040年與中國的高強度衝突中不只無法佔有主導戰場的優勢,甚至會在對抗中難以持久。
這項針對M1所做的研究報告由美國陸軍科學委員會在2019年立案,總共花4年時間才完成。由獨立專家組成的評估小組希望為艾布蘭M1尋找接班的主戰坦克,以及下一代M1衍生產品,例如搭配較佳火力的輕型坦克、加裝超音速反坦克飛彈和無人駕駛裝甲運兵車等等。
目前美軍約有2500輛現役M1坦克,另外還有數千輛處於封存狀態,做為戰時備用。M1坦克有3種主要型號:M1、M1A1 和 M1A2,每個新版本性能都有些改進,各個版本也有不同的配備,例如台灣購買的M1A2T就是最新的版本加上一些特定的武器、防護與電子裝備,「T」是指出售台灣的版本。
報告強調,中國與俄羅斯長期研究美國軍事力量,並制訂反制措施,美國可能面臨寡不敵眾的情勢,美軍主戰坦克低戰備率和裝備老化會使劣勢更為惡化。研究報告說,所有用來進行評估的M1坦克數據來自於不同的戰場經驗,並涵蓋多種不同的因素。其中包括以色列2006年對黎巴嫩南部和2014年對加薩地帶的軍事干預,以及2020年南高加索的納卡(Nagorno-Karabakh)衝突中吸取的教訓,還有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當然也包括中共解放軍的發展情況。
這份報告強調,現代主戰坦克在未來戰場上的作用會越來越小,包括目前最新版本的M1坦克也一樣,它們體量過重,嚴重影響機動性,而且過度依賴被動的和反應式裝甲而非主動防禦系統。現在最新的M1A2增強版SEP v3 在滿載戰鬥狀態下重達76至78噸,比上個世80年代投入使用初代M1重了20噸。
由於在未來太平洋地區的大規模對抗中需要遠距部署,裝甲部隊裝備過重對海空運輸能力將是致命的缺點。因此建議改採55至60噸的輕型M1坦克,配備先進的130毫米主砲,以及較少的乘員、混合電力推進系統以及強化的主動防禦系統。研究小組為此提出一個概念圖,描繪了一輛帶有反坦克導彈和安裝在主砲塔頂部機槍的坦克。
美國陸軍上個月已公開宣佈放棄原有的 M1A2 SEP v4坦克升級計劃,改為M1E3版本,它將著重於2040年代的戰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