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6 07:18:18阿楨

坦克炮射導彈

 

炮射导弹
炮射导弹
炮射导弹
 
慢動作顯示坦克炮筒裏射出來的導彈
http://www.hezon.com/view/id_MTFfNTc0MjQyXzQ=.html

坦克炮射導彈  

與炮彈相比,導彈具有射程遠、命中精度高、殺傷威力大等優點。坦克炮發射炮射導彈就是使精確制導技術與常規坦克炮、反坦克炮系統達到有機的結合,保留了原系統反應快、火力猛的特點,且不改變其成員建制和分工,不過多地增加系統的複雜性,但卻拓寬了坦克和反坦克炮的遠距離對抗能力,作戰距離由2000米提到4000米以上,使坦克可以在野戰中攻擊武裝直升機、防禦坦克殲擊車,以及在隱蔽陣地上對敵坦克實施遠距離射擊。
 
  結構組成及工作原理
 
  坦克炮射導彈是利用坦克的火炮、觀瞄系統,以及指揮制導系統將導彈發射出去,並導向目標。炮射導彈系統主要由坦克炮、控制裝置、整裝導彈、檢測儀器及模擬訓練器等組成。
  控制裝置 
主要是發現,識別目標,並發射用于控制導彈飛行的激光束信息場。它主要由瞄准制導儀、變流器及全套連接電纜等組成。
  整裝導彈 
由導彈、藥筒及彈帶組成。導彈是一個具有聚能裝藥串聯戰鬥部的激光半自動缸導導彈參它主要由舵機艙、戰鬥部艙、增速發動機、儀器艙及彈托等組成。
  舵機艙主要用途是借助氣動力舵翼控制導彈航向和俯仰。導彈發射前,舵翼折疊在舵機艙內,覆以護板,在導彈飛出炮膛後,舵片張開機構抛掉護板,將舵片張開並定位于工作位置。
  戰鬥部艙由戰鬥部和電子延遲裝置組成。其遠距離解除保險機構能保證引信在距坦克規定的距離外才能解除保險;自毀機構能保證導彈在未擊中目標和瞎火時自動銷毀。電子延時裝置位于前置戰鬥部的底部。
  增速發動機是一臺單室固體火箭發動機,用以保證導彈在彈道上獲得一定飛行速度。儀器艙用來裝所有控制裝置和彈翼(除舵機外)。
  彈托由本體、活塞、藥室、感應器座、觸頭及節流閥等組成。爲使彈托在導彈發射出炮口時能及時脫落,在藥筒與彈托本體底部空腔間設置了過濾器和節流閥。當導彈在炮膛內運動時,火藥燃氣通過過濾器及節流閥進入彈托底部空腔,導彈飛出炮口後彈托底部空腔和彈後空間便形成壓力差,將彈托與彈體的連接螺釘切斷,將彈托抛出,同時彈翼張開。
  最新的坦克炮射導彈武器系統一般采用激光駕束制導方式,其工作原理是射手用瞄准制導儀瞄准、跟蹤目標,並用與瞄准鏡同軸的激光器向目標發射激光波束(直徑爲6米的激光編碼場),然後發射導彈。導彈飛離炮管後進入激光波束,彈尾的激光接受器把接受到的光信號變爲電脈沖信號、彈上控制電路的坐標分析器將電脈沖信號處理成與激光束坐標系中導彈的Y、Z坐標成比例的電信號(Y爲垂直方向偏離,Z爲水平方向偏離)。再通過轉換,在彈上控制電路的校正濾波器的輸出端形成既與導彈在激光束中的坐標成正比,又與這些坐標的變化速度成正比的信號Y′、Z′。
  由于該彈爲旋轉彈,彈上陀螺坐標儀將信號Y′、Z′轉換到導彈坐標系中,再提供給舵機。舵機將輸入信號轉換成導彈舵翼的偏轉角,舵翼偏轉産生氣動力,驅使導彈向激光束中心移動。導彈向激光束中心移動,相對激光束中心偏差在變化,激光接收器輸出端的電信號也將變化。因激光束中心與瞄准鏡中心平行設置,導彈沿激光中心飛行也就是沿瞄准線飛行,這樣就可以瞄到哪打到哪。

  發展過程

  早在上世紀50年代,蘇聯便于1957年提出第一代坦克炮射導彈的概念。美國從1958年開始研制坦克炮射導彈;並研制成功世界上最早的坦克炮射導彈“橡樹棍”,采用紅外制導。
  60年代以後,坦克炮發射導彈的研究進入新階段。蘇聯研制了第一種“紅寶石”坦克炮射導彈。由于其空心裝藥戰鬥部威力不大,無線電指令制導系統也容易受幹擾,這種炮射導彈最終沒成功。此後,它們主要對已大量生産的T-2和T-64坦克做改進。爲避免重蹈覆轍,改進時沒有采用炮射導彈,而是用發射軌進行發射。287號坦克發射“臺風”導彈,150號坦克發射“龍”式導戴真中“龍”式的試驗獲得成功。
  與此同時,西方國家也開始探討如何在坦克上采用反坦克導彈、法國研究了利用坦克炮直接發射的反坦克導彈,這就是有名的“阿克拉”導彈、它采用激光駕束制導方式,飛行速度500米/秒,最大射程3800米,單發命中概率接近100%。1966年,美軍在M551“謝裏登”坦克上裝備了MGM-51A“橡樹棍”導彈攀。
  進入20世紀70年代,美軍用M60A2和“謝裏登’,坦克發射的“橡樹棍”導彈准確擊中2000米的試驗坦克,此距離超過了當時主戰坦克的直射距離,引起世界各國極大關注。
  80年代,由于導彈的技術複雜,研究導彈付出的代價比常規炮彈高很多,而發展坦克火控系統和先進的光電傳感器,也可達到與制導炮彈相當的效果,因此西方國家逐漸放棄發展坦克炮射導彈。只有蘇聯一直堅持研制炮射導彈。
 
  各國産品
 
  目前,俄羅斯炮射導彈的發展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擁有基于三種型號(9M112 、9M117、9M119)的12種坦克炮射導彈,10多種反坦克導彈武器系統,約20多種類別的反坦克導彈。有便攜、車載、直升機載、固定翼機載、炮射等多種形式。射程最短的有1~1.5千米,最遠的10千米,導彈平均飛行速度最大達800米/秒。此外,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相繼加入研制坦克炮射導彈的行列。
  烏克蘭 
研制的激光駕束制導炮射導彈已從最初的125毫米拓展到100毫米和120毫米口徑。不同口徑的炮彈采用相同的氣動布局,戰鬥部位于前端,後部包括推進系統、4片彈翼和4片尾翼。100毫米的彈重25千克,120毫米的彈重27千克,125毫米的重30千克,25毫米導彈可配裝于T-80UD、T-84、 T-72AG 、T-72B 和T-72C坦克,100毫米導彈配裝于T-55M坦克和MT-12牽引反坦克炮。120毫米導彈可配裝在采用120毫米滑膛坦克炮的坦克上,但必須裝有用于制導導彈的瞄准系統。
  以色列 
STAR智能攻頂炮射導彈的獨特之處是采用了最先進的“純心”制導模塊。“純心”是一種結合制導、導航、飛行控制于一體的小型計算機,最小直徑80毫米,長82毫米,重量低于500克。安裝它後,STAR能在最大射程接收第三方目標信息(條件是在1000米/秒的速度下)。
  以色列還研制子“拉哈特”(LAHAT)激光制導炮射導彈,其自標指示裝置既可設置在發射系統內,也可采用外置方式。LAHAT共有105毫米和120毫米兩種基本型號分105毫米的重19千克,長984毫米,采用傳統黃銅藥筒分120毫米導彈藥筒較短,有彈托直徑適配器。導彈飛到4000米只需14秒,有效射程超過6000米。“拉哈特”除裝備在“悍馬”車和BMP裝甲車上以外,還可供武裝直升機使用。
  印度 
“弩馬”超視距激光制導炮射導彈可裝備在“阿瓊”主戰坦克上。有效射程5~8千米,可曲射打擊裝甲戰鬥車輛,也可直射打擊直升機。
  瑞典 
瑞典研制的炮射導彈“斯垂克斯”可供120毫米滑膛炮發射,于1994年前後開始裝備部隊。 
  蘇聯  
9M112“眼鏡蛇”是蘇聯研制的第一類坦克炮射導彈,口徑125毫米,最大飛行速度爲400米/秒,最大射程爲5000 米,破甲厚度700~800毫米。1981年列裝,分別裝配在T-64和T-80坦克上,供2A46型125毫米滑膛炮發射。
  9M112采用藥筒分裝式結構,類似野戰火炮發射的炮彈匆平時分前後兩部分,裝在自動裝彈機內,前部是導彈本體部分,_包括破甲戰鬥部和固體推進續航發動機;後部包括起飛推進劑和底板,相當于普通炮彈的藥筒部分。使用時,將前、後兩部分送入炮膛,二者自動連成一體。車長座位的前方裝有小型指揮天線,可向導彈發送無線電控制指令。制導系統爲半自動瞄准線指令制導,炮長必須在整個過程中瞄准目標,同時組裝在制式炮長瞄准鏡內的測向儀則利用導彈尾焰的紅外光源跟蹤,飛行中的導彈接收到無線電控制信號後,不斷修正彈道,直到命中目標。
  9M117“堡壘”是第二類坦克炮射導彈。口徑100毫米,導彈重26.8千克,最大射程4000米,平均飛行速度375米/秒,破甲厚度550毫米。該彈于1985年列裝,在T-55和BMP-3步兵戰車上,用2A70式100毫米線膛炮發射,T-62上,用2A20型115毫米滑膛炮發射。
  9M117裝于像炮彈一樣的藥筒內,靠發射藥將導彈推出炮管。該導彈采用激光駕束制導方式,使用望遠式瞄准鏡瞄准。它與激光發射器組裝在一起,並配有穩定器。瞄准線隨動于裝有穩定器的火炮,制導期間瞄准線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單獨穩定,不隨火炮運動。
  當制導彈由電擊發後,藥筒內的發射藥立即點燃,在1.5秒內導彈飛出炮管,彈上電源及陀螺儀同時開始工作、然後抛掉彈底蓋,展開控制尾翼,點燃導彈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使導彈沿坦克上的激光發射器發出的紅外激光波束形成的制導區飛形。若未擊中目標,彈上自毀機構可在26~41秒內引爆空心裝藥戰鬥部使導彈自毀。爲能在夜間發射導彈,坦克配有紅外和微光夜視儀。紅外視距1200米,微光視距500米。
  雖然“堡壘”導彈的最大射程、平均速度和破甲厚度均比“眼鏡蛇”有所下降,但它采用了激光駕束制導方式,代替了無線電指令制導。激光駕束制導方式很難受外界幹擾,而且使車長在操作時減少了操作難度。
  在“堡壘”導彈的基礎上,還有兩種變型彈,構造和性能與“堡壘”大體相同,只是配用的武器不同。一種是“鐵拳”主要用于MT-12牽引式反坦克炮,口徑100毫米。炮上新增加了1具專用激光指示器,以便對導彈進行激光制導。另一種是 9M117M導彈,主要裝備于BMP-3步兵戰車。這種步兵戰車采用的2A70火炮口徑雖然也是100毫米,但彈道性能與T-55坦克炮不同。爲此,對導彈的發射藥組件進行了改進。由于導彈與車內原有自動裝彈機不太匹配,因而重新設計了裝放導彈的彈藥箱,可以存放6枚彈。
  蘇聯研制的第三類坦克炮射導彈是9M119“蘆笛”(北約代號爲AT-11“犯擊手”),1986年列裝,分別裝配于T-72和T-80坦克上,供2A46型125毫米滑膛炮發射。“蘆笛”重17.2千克,彈長450毫米,最大射擊範圍爲5000米,平均飛行速度高達800米/秒,破甲厚度爲帶反應裝甲770毫米。
  9M119導彈由彈體和發射藥筒兩部分組成。彈體的底部有一圓形光學元件,用來接收編碼激光信號。彈體中部和尾部有兩種不同用途的控制翼,尾部的彈翼用于調節導彈在飛行中的穩定性,中部的用于控制飛行方向。這種導彈與衆不同的是,把固體燃料續航發動機移到了導彈的最前端,戰鬥部則移到了發動機後面,可使金屬射流獲得最佳破壞效果、戰鬥部直徑125毫米,重4.2千克,對目標的破甲厚度與彈徑之比達7:1,這在當時確實是不錯的性能。
  從性能數據可以看出“蘆笛”導彈在各個方面比“堡壘”有很大提高,特別是其800米/秒的平均速度已達到世界上反坦克導彈的最高時速,這種高速度爲炮長的操作提供了相當大的便利。
  在發射激光駕束制導導彈的過程中,炮長必須在瞄准鏡中始終瞄准目標爲導彈制導。假設目標處于4000米處,若以“堡壘”380米/秒的飛行速度計算,擊中目標需11秒左右,而“蘆笛”只需5秒就可擊中,6秒鍾對于低速行駛(或停止)發射導彈的坦克具有相當大的戰術意義。‘蘆笛”導彈比“堡壘”導彈的另一個優點是其450毫米的彈長(“堡壘”約爲1米),這就使其可按普通炮彈的方式進行存儲和填裝,而不需要單獨的設備,提高了坦克的整體可靠性。“蘆笛”將裝備俄羅斯T-90E主戰坦克,供2A46MI型125毫米滑膛炮發射。
  9M119的最重要特點是制導方式采用了較先進的激光束駕制導原理而不再是老式的無線電制導,它可能得益于“紅土地”制導炮彈的技術發展,也可以說是受益于激光制導技術的日趨成熟。

  發展前景

  出于進攻與防禦兩方面的考慮,坦克攜帶導彈已成爲必然的趨熟最先進的“蘆笛”導彈比“紅寶石”導彈在整體性能上有很大提高,但坦克炮射導彈技術仍有很多改進之處。首先是其昂貴的價格,1枚“蘆笛”約4萬美金,30發就可以買1輛T-72坦克。如何降低成本是坦克炮射導彈發展的關鍵問題。另外,坦克炮射導彈在制導方式上也需進一步改進,現在發射“蘆笛”導彈,炮長仍需長時間瞄准。做到准確射擊還有一定難度,若能進一步改進制導方式,實現“發射後不用管”,那麽坦克炮射導彈必將會以更快的速度發展。
http://baike.baidu.com/view/1081599.html

俄羅斯空降戰車能發導彈 輕松射透美制坦克05-01-24環球時報

據塔斯社報道,俄羅斯空降兵參謀長斯塔西科夫中將19日表示,他的部隊今年開始裝備BMD—4型戰車和“章魚”自行反坦克火炮,它們都可從飛機上傘降。
目前俄空降兵主力戰車是BMD—3型,它于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投產。BMD—4是在BMD—3基礎上升級而來的,改動主要體現在炮塔上。BMD—4的炮塔裏安
裝了一個新的自動火控係統、高精度瞄準儀、電視目標自動跟蹤儀等。這些裝置使炮手能在靜止或行進狀態中準確地打擊目標。BMD—4的武器係統威力更強,它的備彈量增加到500發,換裝了新式“套索”反坦克導彈。軍事專家認為BMD—4整體作戰實力比BMD—3提高1.5倍。
據斯塔西科夫中將介紹,“章魚”125毫米自行反坦克火炮由伏爾加格勒拖拉機制造廠耗時7年研制而成,能夠進行兩棲作戰,即使在3級風浪中也能對目標進行精確打擊。除裝備空降兵外,“章魚”的使命是取代俄陸軍已裝備多年的T—12A式100毫米反坦克炮。“章魚”反坦克炮是在T—80坦克的125毫米滑膛炮基礎上改進而成的,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章魚”有比T—80坦克更厲害的絕招。它既能發射反坦克炮彈,又能發射導彈。在它發射的3種125毫米炮彈中,超速穿甲彈威力最大。這種穿甲彈直射有效射程2.1公裏,可輕松穿透美國M1A1、以色列“梅卡瓦3”型和德國“豹”式坦克,還可摧毀掩體工事和堅固的建築物。“章魚”的炮射激光制導導彈的破甲厚度800毫米,可在100米—4公裏距離內準確命中並擊毀目標,而且該型炮射導彈還是打直升機的高手。“章魚”的公路最大速度達80公裏/小時,可以伴隨BMD—4型戰車一起對敵發起進攻。在空降行動中,兩種戰車車內成員可不離開戰車,人車一起空投,這將大大縮短著陸後投入戰鬥的準備時間。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5-01/24/content_2500859.htm

俄、中坦克炮射導彈的遠射優勢正在喪失中
 
[法國《防務宇航》2007年3月15日報道] 雷聲公司首次成功演示中程化學能制導射彈運用雙模成像紅外/數字半主動激光導引頭在瞄准線以外攻擊目標的能力。
2006年3月1日,在美國尤馬實驗場,M1A2“艾布拉姆”坦克點火發射的演示射彈,成功獲取激光指示並將追蹤功能轉換到成像紅外傳感器,傳感器指導武器在5.2km遠處命中T-72坦克目標。
此次試驗中,雙模導引頭演示了其最靈活的傳感器融合模式。在偏移指示模式下,中程-化學能導引頭首先運用激光點來標記指定目標附近的區域,然後運用傳感器融合,成像紅外導引頭自動尋找激光點附近的疑似目標。
雷聲公司的中程化學能射彈用于爲美國陸軍提供致命的、一次射擊能力,由于它越來越輕,更適合于軍隊,它可在瞄准線以下範圍自動攻擊戰場目標,不需要額外的激光目標指示,是美國未來戰鬥系統車輛的關鍵組件。 (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李雅瓊)
一提炮射導彈,就總會讓人想起俄國的坦克炮射導彈,俄人炮射導彈給人的印象一直就是能夠在對手坦克炮的射程之外給予對手毀滅性的打擊,有無可比擬的遠距打擊優勢。而美、歐坦克過去則注重高精尖的火控系統與高性能坦克炮相結合,更遠射程上的敵方目標一般則交給其它兵器去摧毀。可以說,美歐的這一套思路在實戰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伊拉克,艾布拉姆斯和挑戰者坦克都有不少在三、四千米射程上摧毀伊軍坦克的戰例,後者甚至還號稱曾在超過五千米的射程上擊毀過一輛伊軍坦克!如此恐怖的火力逼使俄國不得不繼續發展坦克炮射導彈技術(當然,也有吸引國外客戶購買俄制坦克的原因在內),先後推出了一系列100、115和125毫米的新型炮射導彈。我國隨後也引進、吸收了成套的相關技術,這已是公開的秘密。在不少對比我軍坦克和國外、或是臺軍坦克的文章中,我們都可以看到,炮射導彈的遠射能力被當成了我們的一項重要優勢。
實際上,炮射導彈早已不是俄、中坦克的專利了。比如以色列便早已推出了自己的“拉哈特”炮射導彈,韓國鼎鼎大名的下一代XK-2坦克就將采用此彈。現在,隨著美國的介入,這項傳統優勢更是難以繼續保持下去了。
此前,我軍以99爲代表的新型坦克一直給人一種感覺,就是火力突出,防護性能優異(主要得益于披挂FY系列反應裝甲),動力系統和車載電子系統則距西方先進水平差距較大,但也在努力追趕,總體性能當屬世界一流。可是我們現在應當看到,各類新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象電熱炮和電磁炮、電磁裝甲和主動防護系統等一系列革命性的技術仍在逐步取得進展,實用化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而對中國坦克工業來說,可謂是前有虎狼,後有追兵——連韓國那樣的國家都能夠不惜以800多萬美元一輛的天價,以全球最尖端的技術堆砌出號稱世界頂級的XK-2坦克。中國的下一代坦克路在何方,如何在保持相對廉價的基礎上維持和潛在敵手的性能平衡,並爭取能擁有某些方面的獨到優勢,這是擺在我軍科研人員面前的一個沈重但又必須面對的課題。
http://www.vist.com.cn/Article/junshi/jingxuan/200704/7673.html

以色列“拉哈特”(LAHAT)炮射反坦克導彈 

以色列IAI公司於2010新加坡航展展示拉哈特激光制導反坦克導彈
 
提起炮射導彈,讀者朋友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俄羅斯研制的系列炮射導彈。最近,以色列也推出了一種炮射導彈——“拉哈特”(LAHAT,激光導引攻擊導彈)。它是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1A1)下屬MBT子公司應現代裝甲車輛作戰需求的不斷發展而研制的。該導彈采用半主動激光制導,可從隱蔽陣位發射,對付重型裝甲目標的最大射程可達8千米,命中精度極高。目標的指示既可由發射坦克直接照射,也可由其它坦克、直升機、無人機或前線偵察員間接完成。
與其它坦克炮射導彈不同,“拉哈特”的使用並不“挑”炮。“拉哈特”可用于各種105毫米和120毫米火炮,而且,該導彈還全面兼容如“半人馬座”、AMX-10RC或“斯崔克”機動火炮系統等輕型裝甲戰車上配備的有高效炮口制退器的105毫米輕型低後坐火炮。該導彈的改進型甚至可由老式106毫米無後坐力炮發射。
此外,“拉哈特”還有發射管發射的型號,目前正在直升機、BMP—2步兵戰車和“悍馬”車等平臺上進行評估。由于具有重量輕、操作簡便等特點,“拉哈特”還可能被選作海軍陸戰隊和特種作戰部隊裝備的輕型突擊登陸艇的艇載武器。
性能及使用
導彈由坦克發射時,通過坦克炮並利用坦克已有的光電器材和發射程序進行發射。可直接攻擊視距內的目標,也可向目標方向概略發射,依靠其它平臺對目標的間接照射導引導彈擊中目標。導彈的火箭發動機在火炮的燃燒室點火,隨後導彈沿炮管逐漸加速,在導彈離開炮口前推進劑剛好燃盡。這種工作機理被稱爲“火炮效應”,降低了發射載荷以及發射的信號特征(如閃光和灰塵),提高了發射平臺的隱身能力和生存能力。導彈可按高、低兩種飛行彈道使用,以有效對付坦克(攻頂)和直升機(直接攻擊)等目標,還可根據射程和氣候條件選擇不同的飛行彈道。據稱,“拉哈特”在簡易激光制導武器無法使用的氣候條件下仍能正常使用。
發射方式的多樣性和彈道編程的靈活性是“拉哈特”的突出特點。導彈具備這種能力要歸功于導彈采用的IAI公司的導引頭。該導引頭具有寬闊的視野,采用比例導引算法,具有柔性運行模式、彈道修正和對移動目標精確打擊的能力。裝備坦克時該導彈不用承受大的載荷,而導引頭的設計卻可承受高載荷。該導引頭的一種變型已經用于IAI公司的“火球”激光制導迫擊炮彈,並計劃用于精確制導野戰火炮彈藥。
與傳統坦克彈藥相比,“拉哈特”比動能彈和破甲彈的有效射程都要遠得多,因此,裝備“拉哈特”將顯著提高M60或“豹”1等裝備105毫米火炮坦克的作戰效能,其火力可有效對付裝備120毫米或125毫米火炮的更先進的坦克,而無需昂貴且複雜的升級改造。裝備120毫米火炮的主戰坦克也可通過裝備“拉哈特”來提高遠程火力,可在比坦克炮彈更遠的射程上摧毀敵方目標,而且可在敵方目標包括俄制坦克炮射導彈在內的精確制導武器的有效射程之外打擊對方,從而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
“拉哈特”從地面平臺發射時的射程爲6~8千米,直升機發射時射程可達13千米。“拉哈特”的飛行時間比動能彈長(4000米射程要14秒),其彈道末段的精度和殺傷效率則相當或優于射程近得多的破甲彈。由于只在飛行末段才需要對目標進行指示,因此,坦克可從隱蔽的發射陣位發射導彈,並借助間接目標指示以提高坦克的隱蔽性。
“拉哈特”采用高性能先進破甲戰鬥部,穿甲深度可達800毫米,可對付所有已知的現代裝甲。其它類型的戰鬥部也在考慮之中。導彈的設計還具備發展空間以適應未來作戰的需要。
按照高彈道飛行時,導彈的命中精度爲0.7米CEP,著角30°以上。導彈重13千克。在裝備坦克之外的平臺時,“拉哈特”采用四聯裝發射架,發射架和4枚導彈共重75千克。
傳統坦克裝備“拉哈特”時只需進行很小的改裝,用LRF/激光指示模塊替換激光測距機,在坦克火控計算機中添加“拉哈特”編程模塊即可。“拉哈特”在坦克彈艙中儲運和裝填時與普通坦克彈藥一樣。
項目進展情況
“拉哈特”目前正接受一系列由客戶資助的射擊和演示試驗。該導彈的研制已于近期完成,並通過了以色列國防軍“梅卡瓦”坦克105及120毫米火炮大量的射擊試驗(題圖)。此外,作爲“阿瓊”坦克的備選彈種,“拉哈特”還在印度進行了一系列的射擊試驗。IAI公司在國內的具體産量需視具體的采購計劃而定。“拉哈特”瞄准的另一個市場是“豹”式坦克系列。IAI公司目前正與菜茵金屬防務電子公司合作,將該導彈作爲“豹”1和“豹”2坦克升級組件的組成部分提供給用戶。該市場主要是北約國家的軍隊。
“拉哈特”武器系統在對坦克火力和作戰效能進行升級方面具有很高的效益,可使改裝坦克具有遠程攻擊和精確打擊能力。升級組件只是在既有瞄准具上增加目標指示功能以及更新軟件,這些工作在“豹”式坦克上可以很容易地完成。  
“拉哈特”的機載型已經在多種直升機上進行了試驗,包括米—8及各種輕型直升機。
http://qkzz.net/article/8018d12b-f7d1-4b07-b1eb-41f685fe16ad.htm
 
美軍M1坦克配備制導炮彈 可摧毀5公裏外
 
资料图:美国M1A2“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 
  中國網2009年2月11日訊 美國《防務新聞》網2月9日載文稱,據美國軍方透露,美國陸軍曾于去年12月,在亞利桑那州尤馬試驗場(Yuma Proving ground),利用一輛配備有下一代自主制導坦克炮彈的120毫米“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在距離目標5000多米以外的地方,摧毀了一輛T-72坦克。
  文章介紹說,美國陸軍已經與雷神公司和通用動力公司簽署了一項爲期63個月、總值2.32億美元的項目合約。目前,該項目已經啓動了13個月。預計,中程彈藥的首批生産工作將于2012年開始。中程制導彈藥配備有兩個制導模塊。第一個是激光導引頭模塊,即炮彈跟隨由其他目標尋的器産生的激光光斑指引飛向目標。而第二個模塊由其3英寸紅外攝像儀構成。
  美國陸軍中程彈藥項目負責人傑夫?麥奈博(Jeff McNaboe)表示,炮彈的運行方式“需要考慮周圍環境,並能夠在正常的沙漠環境下,把可能在射程範圍以內的物體與打擊目標區別開來。”
  美國軍工企業匹克汀尼兵工廠(Picatinny Arsenal)大口徑軍火生産項目副經理大衛?理閣理索稱,在去年12月份的測試中,中程彈藥僅僅使用了其紅外線尋的器,它首次在沒有激光制導裝置的幫助下擊中了目標。
  文章稱,據雷神公司中程彈藥項目負責人約翰?歐布萊恩透露,美國相關部門會于今年秋再次對該彈藥進行測試,以便對彈身、電子制導控制裝置進行評估。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2-11/1237541733.html
 
美軍研制新型120毫米瞄准線-多用途坦克炮彈
 
  美國《國防》月刊2005年9月報道 由于在伊拉克境內,美軍坦克部隊執行的作戰任務由最初的小規模裝甲部隊作戰轉向城區作戰,美國陸軍逐漸地意識到,坦克部隊現裝備的彈藥適于對付冷戰時期前蘇聯的坦克部隊,而對躲藏在屋內和掩體內的遊擊隊員卻無能爲力。
  而多用途彈可爲坦克提供靈活的作戰能力:不僅可摧毀裝甲車輛,而且可以對付徒步士兵或輕型卡車。即使有石牆或加固混凝土掩體防護,多用途彈仍能有效摧毀上述目標。
另外,多用途彈可替代陸軍現裝備的多種彈藥,可顯著降低部隊的後勤負擔。
  2004年,美國陸軍研究、發展與工程中心啓動了瞄准線-多用途坦克炮彈(Line-of-Sight Multipurpose,LOS-MP)項目。該項目的初衷是爲未來戰鬥系統車載戰鬥系統研發多用途炮彈,而不是研發供“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使用的多用途彈,幫助主戰坦克應對城區作戰。按計劃,LOS-MP多用途彈到2014年才有望裝備部隊,但美國陸軍決定加速其研制進度,裝備“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使用。目前,LOS-MP多用途彈項目正在與其他項目競爭經費。如果能夠在2008財年獲得經費,LOS-MP多用途彈最早有望于2010年或2011年裝備部隊。
  美國陸軍研究、發展與工程中心正在設計的LOS-MP多用途彈有兩種型號:XM1069型全口徑彈和XM1068型次口徑彈,可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XM1069型全口徑彈在近距離上的殺傷力極強。與XM1069相比,XM1068型次口徑彈的彈丸直徑小、裝藥量少,但射程遠。
  LOS-MP多用途彈可替代美國陸軍及海軍陸戰隊現裝備的四種彈藥:M830、M830A1和M908,以及最新研制的M1028型霰彈。其中,M908型坦克炮彈用于摧毀諸如掩體之類的障礙,可在起爆之前穿透混凝土牆。2005年1月,通用動力公司武器與戰術系統分公司簽訂了一項580萬美元的合同,小批量試生産3600枚M1028型霰彈。最近,該彈剛裝備美國陸軍及海軍陸戰隊駐伊坦克部隊。
  120毫米LOS-MP坦克炮彈藥采用破片殺傷戰鬥部,並配用可編程引信。坦克乘員可通過數據鏈路控制引信裝定,可通過點擊鼠標完成。如果對付硬目標,引信將以彈頭觸發模式作用;對付軟目標將以空炸模式作用。空炸後,戰鬥部將分解爲許多旋轉的大塊破片。與M1028型霰彈不同,該彈在遠距離上的殺傷威力強及精度高。
http://mil.news.sina.com.cn/2005-09-07/0755318290.html
 
漫談反裝甲彈藥的發展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坦克投入戰場開始,兵器設計師們一直致力于開發各種有效的反裝甲武器。在反裝甲武器的發展史中,反坦克槍、反坦克炮、火箭筒、無後坐力炮、反坦克導彈等先後出場,上演了一幕幕“甲一彈”爭風的活劇。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往往更多關注武器,而忘記了一個重要的配角——反裝甲彈藥。不少初入門的軍事愛好者對穿甲彈、破甲彈、碎甲彈等彈種的原理也沒有完全搞清楚。因此在本文中,筆者試圖根據技術發展的軌迹,介紹上述三種反裝甲彈藥的發展史。
  
  長盛不衰——穿甲彈
  
  在各種反裝甲彈藥中,穿甲彈無疑是曆史最悠久、使用最廣泛的反裝甲彈藥。它的原理說起來很簡單,就和普通的槍彈一樣,利用彈丸的動能破壞目標。其特殊的彈頭結構加上特別大的動能,使它有能力擊穿裝甲鋼板。
  在穿甲彈家族中,最早出現的是尖頭穿甲彈。其彈頭是由淬過火的鋼材制作而成的,頭部呈尖型,利用巨大的動能撞擊目標造成穿透。爲了提高擊穿裝甲的殺傷後效,不少型號在彈丸底部設有一個小的空腔,內部裝少量炸藥,可以在擊穿裝甲後爆炸殺傷車內成員(見圖1)。這種穿甲彈使用了較長時間,但在使用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它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就是當擊中傾斜的裝甲時,彈頭非常容易發生跳彈和彈頭破碎的現象。這個問題一直困繞著使用者和設計師。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師們發明了它的進化版本——鈍頭穿甲彈。這種穿甲彈頭部不再是尖銳的,而是平鈍的形狀,這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發生跳彈。因爲彈頭變成了鈍形,增加了飛行中的空氣阻力,所以設計師在其頭部增加了一個輕金屬制作的尖頭風帽,可以在飛行中減小空氣阻力。當擊中目標後,風帽粉碎,不會影響彈頭正常穿甲。
  但是,鈍頭穿甲彈防止跳彈的性能仍舊不理想,爲了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設計師繼續改進,研制出了新一代彈藥——被帽穿甲彈。該彈的彈頭前有一個由韌性好的合金制作的“帽子”,當炮彈擊中目標時,被帽可以讓彈頭“粘”在彈著點上防止發生跳彈。被帽在撞擊裝甲並破損的同時,也給裝甲表面造成一定的損壞,有利于完整的尖形彈體繼續穿甲。在被帽前面也有一個減小阻力的風帽,因此該彈也被稱爲風帽被帽穿甲彈。這種穿甲彈對付有傾斜角的裝甲、特別是經過表面硬化處理的裝甲效果較好,所以從二戰到戰後初期一直是反坦克火炮的主用彈種。
  面對穿甲彈性能的不斷提高,作爲“盾”的一方——坦克的裝甲——也變得越來越厚。在二戰初期,各國的主力坦克都是輕型坦克,正面裝甲厚度很少有超過25毫米的,而到了二戰後期,作爲戰場主力的中型坦克首上裝甲厚度普遍超過了60毫米,而重型坦克的裝甲厚度更是驚人,德國“虎王”重型坦克、蘇聯的IS-2重型坦克前裝甲厚度都達到了100毫米以上,而“菲迪南”坦克殲擊車的前裝甲厚度更是達到了空前的200毫米。面對不斷增厚的坦克裝甲,傳統結構的穿甲彈要提高穿甲能力,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大動能,這就需要更大的口徑、更大的初速……這樣一來,反坦克火炮的體積也變得愈加龐大。顯然,這種直線思維並不能解決問題。那麽,有沒有別的方式能提高彈丸的初速和動能呢?設計師們在彈丸的結構上動起了腦筋。他們用輕金屬外殼包裹一個相對較細,但是用硬質合金比如碳化鎢制作的彈芯,由此誕生了一種新的穿甲彈——高速穿甲彈。這種彈藥內部沒有炸藥,純粹靠動能摧毀目標。因爲彈體除了彈芯外都用輕金屬制作,所以在同等口徑、同等發射藥量的情況下可以得到更高的初速。例如德國“虎”式重型坦克的88毫米L56炮配用的88毫米Pzgr40高速穿甲彈,彈頭重4.9公斤,初速達到了930米/秒,而同口徑的Pzgr39被帽穿甲彈初速只有733米/秒。更高的初速意味著擊中目標時的動能也更大,穿甲能力也更強。同樣拿“虎”式坦克的穿甲彈舉例:Pzgr39被帽穿甲彈在500米距離上對30。傾斜均制裝甲的穿深爲1IO毫米,而同樣距離上Pzgr40高速穿甲彈則達到了156毫米。但是這種高速穿甲彈也有缺點,爲了追求高初速,不得不盡可能降低彈丸質量,這樣彈丸雖然在近距離擁有很大的穿甲深度,但距離一遠,風偏和速度衰減的情況要比彈丸更重的傳統穿甲彈更加嚴重。所以高速穿甲彈的射擊精度和穿深隨著射擊距離的增大而迅速變差。   
  但是,當高速穿甲彈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技術瓶頸又一次出現了——爲了進一步提高初速,要麽繼續減輕彈丸質量,但這樣精度和穿深隨距離衰減的問題會更加嚴重:要麽增大彈丸口徑,增加火炮藥室容積,但這樣一來火炮的結構又會龐大,而且在彈丸飛行過程中,外面的輕金屬外殼就是沒有意義的“死重”,增大口徑顯然會進一步增加“死重”,反而會降低初速。這種技術上的矛盾到了二戰末期被英國人解決了。他們在著名的17磅反坦克炮上使用了一種新彈藥——次口徑脫殼穿甲彈。這種穿甲彈可以認爲是在高速穿甲彈的基礎上去掉了風帽後進一步發展的産物。它也有一個輕質的“外殼”,但這個外殼並不是在整個飛行過程中都和彈芯結合在一起,而是在飛出炮口後就自動飛散脫落,只留下尖細的彈芯在空氣中飛行。這樣一來,彈丸可以獲得很高的初速,而且空氣中受到的阻力也大大減小,“死重”也不存在了。因此,次口徑脫殼穿甲彈一度成爲了穿甲威力最大的穿甲彈而倍受青睞。
  技術的發展是沒有止境的,很快,軍隊對線膛炮發射的次口徑脫殼穿甲彈性能也變得不滿意了,希望有威力更大、穿甲能力更強的穿甲彈出現。這裏又要說到技術瓶頸了——爲了有更大的穿深,就要有更大的比動能,而這需要彈芯有更大的密度,更長的彈芯長度。可是飛行中的炮彈會高速旋轉,如果彈芯很長,那麽在旋轉時由于芯體的彈性就會發生抖動,這會嚴重地影響彈丸的射擊精度。所以,如果不脫離線膛炮的思維定勢,彈芯的長度就無法繼續增加。設計師們認爲:如果不讓彈芯旋轉,采用滑膛炮不就可以了嗎?至于彈丸在空中飛行的穩定問題,可以用尾翼來解決。這導致了威力更大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出現。這種穿甲彈的彈芯長度更大,當彈丸飛出炮口後,彈托立即飛散,只留下又細又長如同飛鏢一樣的彈芯在空氣中飛行,擊中目標時的比動能也相當大。爲了提高穿甲能力,彈芯大多采用鎢合金或者貧鈾合金制造。這種結構的穿甲彈對裝甲的穿透能力也達到了空前的程度,西方國家裝備的120毫米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在2000米距離上對均質鋼裝甲的穿深大多達到了800毫米級別,這是過去的穿甲彈所無法企及的。由于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性能超群,不少線膛武器也開始使用,不過爲了防止膛線讓彈芯旋轉起來,這種穿甲彈的彈托上有一圈活動的彈帶,就像軸承一樣,可以讓炮彈通過膛線時不旋轉。現在40毫米、35毫米的自動火炮上大多配有這種彈藥。
 在反裝甲彈藥發展史上,雖然其他類型的反裝甲彈藥比如破甲彈一度對穿甲彈的地位形成沖擊,但是隨著複合裝甲與反應裝甲的出現,破甲彈的作用被嚴重削弱了,而複合裝甲與反應裝甲對穿甲彈的防護作用要比對破甲彈小,因此穿甲彈仍然是反裝甲彈藥的絕對主力,並且這種地位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依然會保持下去。
  
  紅極一時——破甲彈
  
  比起穿甲彈,破甲彈的曆史要短暫得多,破甲彈出現在戰場上已經是二戰時候的事情了。要講明白破甲彈的原理就得從“門羅效應”講起。門羅是美國人,1888年他在一次炸藥爆破試驗中發現,一個實心的炸藥柱放在鋼板上引爆,只能將鋼板表面炸一個小坑;而如果將一個有錐形空腔的藥柱錐形開口朝下放在鋼板上引爆,卻能在鋼板上結結實實地炸個洞。這種錐形裝藥形成的聚能爆破效應就被稱爲“門羅效應”。在當時,還沒有人認識到這種效應的軍事價值(因爲坦克還沒有發明出來)。到了1930年,一名叫伍德的人發現,如果在這個錐形空腔內鑲上一個形狀一樣的金屬罩,可以大幅度增強破甲能力。也就是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各國的軍事家逐漸認識到“門羅效應”在軍事上的巨大潛力,開始嘗試設計空心裝藥結構的反坦克彈藥。
  破甲彈藥的基本原理是這樣的:當炸藥爆炸時,錐形的空腔可以彙聚炸藥爆破的沖擊力,而在爆炸的同時,貼在空腔內部的由金屬制作的藥型罩也會在彙聚起來的高溫和高壓作用下,凝聚成一股溫度極高、速度極大的金屬射流,沿著圓錐軸線方向高速噴出。這股力量沖擊到裝甲鋼板上,就象用高壓水槍沖泥巴一樣,立即沖出一個洞來。金屬射流沖破裝甲後,可以在車內飛濺,對車內人員進行二次殺傷,或者引爆彈藥和油料造成坦克殉爆。除了金屬射流,炸藥爆炸産生的高壓氣體沖進裝甲車輛內也會形成超壓,將對乘員形成殺傷。比起傳統的穿甲彈,破甲彈藥有這樣幾個好處:一是破甲威力和射擊距離沒有關系,不存在射擊距離越遠威力越小的情況:二是不依賴武器初速,用低初速的武器發射也不影響破甲能力。這樣一來,火箭筒、無後坐力炮、槍榴彈等武器都具有與坦克較量的能力,而且由于這些武器重量較輕,可以下放給更小的步兵單位甚至單兵使用,使步兵也可以和坦克交戰。另外,一些身管較短、初速較低的火炮比如榴彈炮、步兵炮等在配備了破甲彈後,也可以對付坦克。似乎在很短的時間內,反坦克的手段一下子多了起來。也就在這個時期,大批運用破甲彈原理的反坦克武器出現在戰場上,比如美國M9“巴組卡”火箭筒、德國“鐵拳”以及蘇聯RPG-43反坦克手雷。
  但是在實戰中,科學家們發現破甲彈藥並沒有像預想的那樣效果顯著,多數時候實際破甲威力和理論值相差甚大。例如,在二戰中德軍給24倍口徑75毫米炮配發了破甲彈,按照理論值,破甲威力能達到近200毫米深度,足以對付大部分裝甲車輛。但是在實戰中,其破甲能力遠沒有那麽高。除了身管火炮發射的破甲彈,火箭筒、槍榴彈等武器也有同樣的問題。這讓科學家們好一陣苦惱,一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直到戰後,問題的症結才被發現。原來,造成破甲彈實際威力與理論值相差甚大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火炮發射的破甲彈因爲膛線的作用在飛行過程中始終高速旋轉,在擊中目標彈藥爆炸時,彈體自身高速旋轉帶來的離心力使金屬射流分散了,威力自然就下降了許多。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很簡單,使用滑膛炮發射,不讓炮彈旋轉就可以了。這也是戰後滑膛炮興盛的一個重要因素(另一個因素就是前文講到過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使用)。另一個原因是,破甲彈雖然有很高的理論破甲值,但這需要破甲彈的金屬射流達到一個彙聚最佳距離,叫做炸高,只有在這個距離上才可以得到截面積最小、密度最大的金屬射流,相應的破甲威力也就最大。如果距離過近,射流還沒有彙聚到最密集的程度,破甲威力就大打折扣;如果距離過遠,射流可能斷裂,同樣影響破甲效果。這就要求引信在達到最佳炸高時精確地“一觸即發”。在二戰時期,破甲彈還是采用傳統的機械引信,這種引信由于本身技術的限制哪怕做得再靈敏也無法達到理想的瞬發性能,而且如果做得太靈敏了對平時的儲存和勤務操作而言都是危險,因此,破甲威力一直受到限制。到了戰後,一種新型引信的出現終于解決了這個難題,這就是壓電引信。壓電引信的原理是在彈體頭部裝一塊壓電陶瓷,這種陶瓷在足夠力度的撞擊下能産生一個電壓近萬伏的脈沖電流,靠脈沖電流來引爆雷管。它既有足夠的反應速度,又有比較高的閾值,保證沒有足夠的撞擊力就不會擊發。在解決了彈體旋轉和引信的問題後,破甲彈一時大放異彩,憑借巨大的破甲深度(相對于當時的穿甲彈而言)一度興起了一場反坦克武器的革命,似乎一夜之間,傳統的穿甲彈就要被破甲彈取代了。而且,大量新型反坦克武器比如RPG-7火箭筒、AT-3反坦克導彈、“陶”式反坦克導彈……相繼出現,這些反坦克武器家族的新成員比“老大哥”反坦克炮輕巧靈便,威力驚人,可以方便地隱藏在戰場隱蔽處隨時給坦克致命一擊。這種變革不但沖擊著身管火炮和穿甲彈在反坦克武器中的地位,連坦克的地位都被動搖了,一時間“坦克無用論”、“反坦克武器萬能論”喧囂塵上。
  但好景不長,很快坦克找到了對付破甲彈的辦法——反應式裝甲和間隙裝甲。前者由許多個裝了鈍感炸藥的小盒子組成,挂滿坦克表面。當破甲彈彈頭擊中它爆炸的時候,小盒子裏的炸藥也一同爆炸,産生的沖擊力可以將金屬射流沖散偏轉,保護主裝甲;後者則是將金屬空腔結構體或者金屬柵欄固定在主裝甲外,當被破甲彈擊中後,讓破甲彈離開主裝甲一定間隙引爆,利用空腔結構或者空氣吸收金屬射流能量,減弱金屬射流對主裝甲的沖擊。兩種方式價格低廉,但效果明顯。而且隨後,坦克主裝甲的技術也發展了,新型的複合裝甲代替了原本的均質鋼裝甲,它利用質地不同的金屬和非金屬材料多層疊合,抗彈能力大大提高,在它面前,破甲彈的威力更是大打折扣。也就在這時期,已經“進化”到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穿甲彈穿深顯著提高,原本對破甲彈的劣勢迅速追平。更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反應式裝甲、間隙裝甲還是複合裝甲,對抗穿甲彈的效果都不如對抗破甲彈那麽明顯,相反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卻是目前對付複合裝甲效果最好的彈種。因此,破甲彈在經曆了短暫的輝煌後又黯淡了下來,身管武器的反裝甲彈藥依舊以穿甲彈爲主。
  但是破甲彈也在“進化”,首先爲了對付間隙裝甲和反應式裝甲,出現了串聯破甲戰鬥部。這種戰鬥部是在主裝藥結構前再裝上一個小的錐形裝藥戰鬥部,當彈藥擊中裝甲時,前面的小戰鬥部爆炸,雖然其能量會被間隙裝甲吸收消耗,或者被反應式裝甲的爆炸分散抵消,但是爲後面的主裝藥開辟了道路,後面的主裝藥因爲沒有阻攔,能夠不受幹擾地直接破壞坦克主裝甲。這種戰鬥部被廣泛地用在了反坦克導彈和反坦克火箭筒上。例如中國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和PF89反坦克火箭筒,其反坦克彈藥都是這種串聯戰鬥部結構。
  除了串聯戰鬥部外,破甲彈也在朝另外的方向發展。人們發現雖然破甲彈已經“威風不在”,對付主戰坦克力不從心,但對付輕型裝甲車輛和各種工事還是完全能夠勝任的。這些目標如果也用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射擊,將會出現嚴重的動能過剩,而且因爲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不會爆炸,對這些目標造成的破壞太小,而這個時候破甲彈的新變種——多用途破甲彈就有用武之地了。這種彈藥保留了破甲彈的錐型裝藥結構,但適當加大了裝藥量和破片數量,對目標的爆破效果和對人員的殺傷效果大增,有的還在戰鬥部周圍加裝了燃燒顆粒,能在爆炸的同時縱火,起到一彈多能的作用。因爲這種彈藥用途廣泛,所以被當作攻堅武器大量使用,讓火箭筒和反坦克導彈成爲多面手。同時,主戰坦克也裝備了這種彈藥,用來對付輕裝甲目標、工事和其他無防護的軟目標,在西方國家主戰坦克上,多用途彈甚至完全代替了傳統的殺傷爆破榴彈。
  
  曇花一現——碎甲彈
  
  在前些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黃宏、鞏漢林主演的小品《裝修》大家一定還記得。“黃大錘”高喊著“80!80!”奮力揮錘的時候,牆壁雖然還沒砸穿,但反面肯定是磚屑崩裂,碎片紛紛落下了。這種現象叫做“崩裂效應”。而這裏要提到的碎甲彈就是利用這種效應打擊裝甲目標的。
  碎甲彈的出現非常晚,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由英國人發明。它的基本原理是當撞擊到目標裝甲時,剛度較低的彈體迅速變形,緊貼在裝甲表面,內部的塑性炸藥隨即爆炸,産生巨大的爆轟沖擊波,利用前面提過的“崩裂效應”將目標裝甲的內層震裂,産生碎片在車體內四散飛濺,起到殺傷人員和破壞裝備的作用。因此,碎甲彈的結構也和其他彈藥有許多不同的地方:爲了增加炸藥在裝甲上的堆積,需要增加彈體內腔容積以裝填更多的炸藥,碎甲彈的彈頭很短,圓柱部很長,作爲定心部,有利于提高射擊精度,所以彈體形狀像個氧氣瓶;爲了使彈體容易變形,彈頭部分壁厚較薄,有的僅爲1.5~2.5毫米,但頭部到尾部壁厚逐漸增加,以便于安裝彈帶,且適當增加彈尾部質量以增強前沖動能,有利于著靶時炸藥的堆積;因爲要讓彈頭變形,彈體外殼采用較軟的鋼制造。
  碎甲彈內部裝填的是猛度較高、感度較低的塑性炸藥。主要原因是擊中目標時沖擊動能非常大,彈體頭部的炸藥會承受巨大的沖擊、擠壓和摩擦,如果炸藥感度過高,很可能引起彈藥早炸。因此有些碎甲彈的彈頭錐形部分裝填的是感度極低、威力較小的彈性炸藥,用它來抗擊沖擊,彈體中部才裝填用來碎甲的塑性炸藥。碎甲彈一般采用機械式慣性引信,它能自動調節起爆時間。當彈丸在不同距離上擊中目標時,彈丸著速不同,距離近則著速大,炸藥堆積時間短,反之則著速小,炸藥堆積時間長。由于機械慣性引信有一段短延期時間,可以保證炸藥堆積,它的起爆時間取決于撞針的前沖速度,而撞針前沖速度又取決于著靶速度,因此,機械慣性引信能自動調節起爆時間。
  比起反裝甲彈藥的前輩們,碎甲彈有許多獨特的優點,比如後效大、威力大、對初速要求較低、不會跳彈等。過去,有傾角的裝甲可以讓穿甲彈和破甲彈發生跳彈,但是這卻對碎甲彈無效,因爲碎甲彈彈體比較軟,可以粘滯在傾斜裝甲表面,而且當碎甲彈命中傾斜裝甲時,因爲傾角的關系在單位面積上堆積的炸藥會比命中垂直裝甲時來得多,爆轟的效果更強烈,對裝甲的破壞作用更大。而且比起穿甲彈和破甲彈,碎甲彈的成本較低。所以在當時,碎甲彈作爲反裝甲彈藥一度非常流行。
  可是沒多久,英國于1976年研制了世界上第一種複合裝甲——喬巴姆裝甲。這種裝甲由裝甲鋼板和陶瓷材料疊壓在一起組成,抗彈能力大大超過了傳統鋼裝甲。因爲其優勢巨大,很快各國新型主戰坦克的炮塔正面裝甲和車體首上裝甲都變成了複合裝甲。當碎甲彈擊中複合裝甲後,雖然爆轟波能夠震碎表面鋼板的內層,但是由于有陶瓷材料的阻擋,碎片無法飛進車體內部,特別是複合裝甲的最內層一般是用韌性較好的鋼板制作的,不但不會被爆炸的沖擊波震碎,還會阻擋殘余的碑片。隨著複合裝甲的大量普及,碎甲彈的優點很快變得沒有意義了,所以迅速從反裝甲彈藥家族中淡出。
  有意思的是,由于碎甲彈是英國人發明的,英國人對其青睞有加,當其他國家紛紛淘汰碎甲彈的時候,英國遲遲不舍得放棄,依舊頑固地使用碎甲彈作爲主戰坦克的彈藥。英國人的想法是,雖然碎甲彈對付現代主戰坦克的正面裝甲已經是不行了,但是坦克的側面裝甲依舊使用傳統鋼裝甲,而且厚度不大,用碎甲彈射擊坦克的側面還是有效的。另外,碎甲彈炸藥裝填系數大,爆炸威力大,可以作爲多用途彈藥代替爆破榴彈和破甲彈,射擊各種輕型裝甲車輛、非裝甲目標和各種工事建築物等仍然能獲得滿意的效果。因此,在英國的“挑戰者”I/II型主戰坦克上,依舊配備有碎甲彈。
  不過,由于滑膛炮在威力、可維護性方面的巨大優勢,固執的英國人也不得不考慮使用滑膛炮代替傳統的線膛坦克炮。但是碎甲彈是和線膛炮配套的,一旦主戰坦克改用滑膛炮,英國人將不得不放棄青睞已久的碎甲彈,這令英國人非常爲難。經過了數年的思想鬥爭,在幾年前,保守的英國人終于松了口,將“挑戰者”坦克的主炮換成了西方國家普遍使用的德國菜茵金屬公司産120滑膛炮。至此,英國主戰坦克使用碎甲彈的曆史終于結束。
  
  結束語
  
  坦克出現至今已近百年,“甲一彈”之爭在陸戰戰場上也待續了近百年。在這場曠日持久、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爭端中,無論作爲甲一方還是彈一方,都在技術上互相促進、互相鬥爭,所以反裝甲彈藥才能從當年的實心鋼彈頭演變成今天的各種高性能彈藥。我們可以預計,在未來的戰場上,只要裝甲車輛還在繼續發展,反裝甲彈藥的發展也不會停止。“甲一彈”之爭仍將繼續下去!
http://www.huachengnz.com/forum/view_97852_7.html 
 
另參本館:
 
台軍反坦克飛彈  共軍反坦克飛彈  俄軍反坦克飛彈 歐洲反坦克飛彈 美軍反坦克飛彈 現代反坦克飛彈  機載反坦克導彈 中國履帶反坦克突擊炮車 中國輪式反坦突擊炮車
台軍坦克 85式和MBT-2000坦克 中國坦克搶救車 中國坦克族譜 ZTZ-99性能之爭 共軍ZTZ-99式坦克 俄軍T-72坦克 俄軍T80坦克 印度“阿瓊”坦克 印T-90S與巴MBT-2000 烏軍雅塔甘坦克 中外坦克優劣 裝甲車主動防護系統 坦克發動機  韓國黑豹坦克 日本90式坦克 以軍梅卡瓦MK坦克 法國AMX-40坦克 德國豹2坦克 英軍挑戰者坦克 美軍M1坦克 
 
 
阿楨 2023-10-06 07:38:19

美陸軍評估:2040艾布蘭M1坦克對抗共軍將不具優勢 2023/10/06 中時

近日美國交付烏克蘭首批艾布蘭M1A2主戰坦克,讓台灣訂製的同型坦克延後至2024年開始交付。令人意外的是,美國陸軍研究報告稱,M1在2040年與中國的高強度衝突中不只無法佔有主導戰場的優勢,甚至會在對抗中難以持久。
這項針對M1所做的研究報告由美國陸軍科學委員會在2019年立案,總共花4年時間才完成。由獨立專家組成的評估小組希望為艾布蘭M1尋找接班的主戰坦克,以及下一代M1衍生產品,例如搭配較佳火力的輕型坦克、加裝超音速反坦克飛彈和無人駕駛裝甲運兵車等等。
目前美軍約有2500輛現役M1坦克,另外還有數千輛處於封存狀態,做為戰時備用。M1坦克有3種主要型號:M1、M1A1 和 M1A2,每個新版本性能都有些改進,各個版本也有不同的配備,例如台灣購買的M1A2T就是最新的版本加上一些特定的武器、防護與電子裝備,「T」是指出售台灣的版本。
報告強調,中國與俄羅斯長期研究美國軍事力量,並制訂反制措施,美國可能面臨寡不敵眾的情勢,美軍主戰坦克低戰備率和裝備老化會使劣勢更為惡化。研究報告說,所有用來進行評估的M1坦克數據來自於不同的戰場經驗,並涵蓋多種不同的因素。其中包括以色列2006年對黎巴嫩南部和2014年對加薩地帶的軍事干預,以及2020年南高加索的納卡(Nagorno-Karabakh)衝突中吸取的教訓,還有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當然也包括中共解放軍的發展情況。
這份報告強調,現代主戰坦克在未來戰場上的作用會越來越小,包括目前最新版本的M1坦克也一樣,它們體量過重,嚴重影響機動性,而且過度依賴被動的和反應式裝甲而非主動防禦系統。現在最新的M1A2增強版SEP v3 在滿載戰鬥狀態下重達76至78噸,比上個世80年代投入使用初代M1重了20噸。
由於在未來太平洋地區的大規模對抗中需要遠距部署,裝甲部隊裝備過重對海空運輸能力將是致命的缺點。因此建議改採55至60噸的輕型M1坦克,配備先進的130毫米主砲,以及較少的乘員、混合電力推進系統以及強化的主動防禦系統。研究小組為此提出一個概念圖,描繪了一輛帶有反坦克導彈和安裝在主砲塔頂部機槍的坦克。
美國陸軍上個月已公開宣佈放棄原有的 M1A2 SEP v4坦克升級計劃,改為M1E3版本,它將著重於2040年代的戰場需要。

阿楨 2022-12-15 09:57:09

100公里外打坦克,中國戰術打擊導彈性能飆升,玩壞地面攻防戰規則 2022-12-14 傅前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2olhnStKyU

甩掉光纖用無線,中國開發超遠程反坦克飛彈,射程高達70公里 2020-09-01

中國陸軍最近些年,裝備了多款先進反坦克飛彈,包括紅箭-10/11/12飛彈,11和12是單兵可攜式,射程4-5公里,11採用雷射制導的低端便宜飛彈,必須保持持續照射,而12採用紅外成像的高端飛彈,射後射手可撤退,非常安全。10射程10公里,在採用光纖制導技術,可穿透1.8米裝甲,全世界最強坦克都頂不住一擊!
中國最近些年展出了先進的垂直發射遠程反坦克飛彈,取消了導線,射程更遠,CM-501GA多用途戰術精確打擊飛彈武器系統:包括遠距離壓制面目標、精確打擊點目標,射程可達70公里,該飛彈系統由飛彈、箱式垂直發射系統、指控車和技術支援與保障系統組成,主要用於打擊地面各類固定目標,以及地面或海面機動目標。無線電傳輸信號最大的弊端是容易被干擾,中國為這款飛彈設計了先進的高速保密防干擾數據鏈,這也是全世界反坦克飛彈發展的趨勢,中國在軍用和民用通訊技術上都居於世界前列,研發成功多款先進數據鏈,自己大量使用並成功出口就是例證。

阿楨 2022-06-23 09:34:50

坦克世界的新動向 2022-06-21

2022-06-13歐洲薩托利防務展上,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展出了全新的KF51主戰坦克。
KF51並非完全全新設計,是豹2A4升級而來, KF51採用52倍口徑130毫米炮(豹2A4為120毫米)菱形護套用于加強炮管剛度,降低雷達反射。威力增加了,用於平衡炮管重量的尾艙也必須加大,使得炮塔的尺寸和重量增加,重心提高,越野行駛時穩定性有影響,行進中開炮的後座影響也加大,需要加大車重才能保證行進中的射擊穩定性。炮塔尾艙裡只能攜帶20枚炮彈,豹2A4可攜帶42枚,KF51如配四聯裝巡飛彈,攜彈量下降到10枚。
過去坦克才是反坦克最有力的武器,現在反坦克的手段多的是,沒必要增大到130毫米,120毫米夠用了(中俄125毫米)。在這一點上,KF51還是舉棋不定。
但坦克配裝巡飛彈是符合潮流的。以色列Hero-120可巡航60分鐘,最大射程60公里以上,戰鬥部4.5公斤,適合進行非直射攻擊。
KF51遙控武器站的好處就是非穿透安裝,所以機槍和彈藥箱都在車頂外,補充彈藥需要車組人員探出車頂,比較危險。
KF51沒有走更厚更重裝甲的老路,而是加大對主動防護系統的依賴。低矮的炮塔、鍥形的形狀、爆反裝甲等已經是的炮塔和車體對前向和側向的動能彈或者導彈攻擊具有較好的防護,問題出在頂攻。
KF51的車重只有59噸,美國M1A2SEP V3重達66.8噸,據說M1A2C配裝掃雷鏟等附加裝備後,運輸全重高達90噸!
KF51除了常規的車長和炮手瞄準鏡(均帶第三代熱成像),還減少了炮塔周邊和頂上林立的感測器轉塔,大量感測器固定在車體周邊。但暴露在外的感測器很容易受到損壞,“狙擊步槍打坦克”就是專打感測器的。俄T-14阿瑪塔之類的無人炮塔,優越性或許並不像想像的那樣突出。
  回應
kf51是一種對未來坦克的思考吧,還不很具有實用性。只帶10發炮彈實在太離譜了。
個人覺得,坦克需要取捨,啥東西都往上堆,以現在及可見未來的技術而言,無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