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安全三角習題》
你老說:
白癡皆知李陳的中華民國=臺獨,就一群政軍天才不了,自欺欺人罷了!
敢問拿KMT中山獎學金留美的林正義之博士論文《臺灣安全三角習題》(桂冠,1989),是統?是獨?
拿中山獎學金就不會背叛KMT?看看拿中山獎學金留英的許信良吧!活脫脫是條出入國、民兩黨的投機政客。林正義嘛!單憑下段話便能嗅出其是臺獨同情者:
「臺灣獨立」勢力的成長、美國國會修改「武器出口管制法案」考慮禁售武器給臺灣,說明臺灣內部人權狀況可能會影響到安全因素。所以,本書不僅從國防觀點來看安全問題,中共與美國是影響臺灣安全的相關因素之一,但比不上臺灣本身因素那麼重要。
是嗎?那從下網頁林正義之學經歷怎看不出明顯主張:臺獨=人權→禁售臺武器?
http://www.ea.sinica.edu.tw/members_01_print.php?id=252
明顯主張就失去外圍份子的作用了,看下林正義如何幫扁騙子說話吧:
那臺灣叛徒林正義〈林毅夫〉呢?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302/20061113071414
交給歷史評判吧!
二○○一年臺灣安全展望>林正義
前言
二○○一年,臺灣的外在安全環境可能因為美國新政府對北韓、中共的重新定位,而出現一些變數。小布希(George W. Bush)上臺之後,定位中共為「戰略競爭者」(strategic competitor)而非「戰略夥伴」(strategic partner),對北韓在飛彈管制亦有較嚴格的要求。北韓與中共回應布希政府的新政策,可能使臺灣面對北京「一個中國」要求的壓力稍微降低。國際社會對東亞安全關切的焦點仍集中在朝鮮半島與臺灣海峽。隨著中共綜合國力上升及日益增加對臺灣的軍事威脅,臺灣領導人不願接受「一個中國」為兩岸協商的前提之下,臺海兩岸將繼續呈現緊張的局面。在四月下旬,布希政府決定對臺軍售之後,李登輝、陳水扁先後訪問、過境美國,中共可能的反應,臺灣需要謹慎觀察。
壹、避談競武的兩岸關係
陳水扁當選總統之後的談話,顯示他的當選雖使臺海兩岸短期內緊張未除,但他營造和諧兩岸關係的努力,卻使北京無動武的正當性。在五二○總統就職演講,陳水扁提到「只要中共無意對臺動武,本人(他)保證在任期之內,不會宣布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他呼籲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秉持民主對等的原則,在既有的基礎上,以善意營造合作的條件,共同來處理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在二○○一年一月一日元旦祝詞,陳水扁總統再度表明「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一個中國』原本並不是問題」,他更首度提到「經貿與文化的統合」及「政治統合的新架構」。二○○一年,兩岸或許未恢復協商,臺灣內部在對大陸政策、兩岸關係上,建立新機制或調整現有機制,以持續整合國內各政黨及社會各方意見,卻有其可能性。
臺灣新政府開放金、馬與福建對岸「小三通」,在「可操之在我」部分先進行,既是出於善意,也贏得國際媒體的注意。「小三通」既為日後「大三通」累積善意與經驗,也為臺灣爭取緩衝的時間,早日將「國家安全網」建構建立起來。此一安全網不僅包括國防安全,也涵蓋兩岸貨幣流通、資金回流制度、疫情評估及人與物往來等。臺海兩岸若能有直接溝通的管道,除可傳話之外,也可緩和對峙。兩岸即使沒有密使,但仍需要有訊息傳遞者,以減少雙方誤判的機會。在二○○○年臺灣總統大選期間,國民黨候選人連戰提出臺海和平區的構想。臺灣新政府在開放金門、馬祖之後,雙向通航帶來人員、貨物更多的往來,改變了金、馬為前線或戰地的地位。如何使金廈、馬祖福州成為一個和平試驗區、緩衝區,減少軍事部署,值得兩岸進一步思考。金、馬非軍事化會使臺灣喪失戰略縱深、縮短預警時間,但兩岸若能在此地區禁止大規模軍事演習、撤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設置軍事熱線,對於日後臺海和平區的構想當有所裨益。
隨著中共十六大的來臨,北京領導人對臺政策的彈性空間愈來愈緊縮,中共繼續加強武裝準備,並恫嚇臺灣的次數會有所增加。中共對「和平統一」愈來愈無耐性,已不滿足臺北在「臺灣獨立」的克制,進而要在「中國統一」逼迫臺灣就範。例如,北京在二○○○年的「一個中國原則與臺灣問題」白皮書,提到三個如果,其中「如果臺灣當局無限期地拒絕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兩岸統一問題,中國政府只能被迫採取一切可能的斷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來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完成中國的統一大業」。這使得柯林頓總統立即表明:北京與臺北之間的問題必須和平解決,而且要獲得臺灣人民的同意(with the assent of the people of Taiwan)。但是,臺灣如何去表述此一近似「人民自決」的意願,爭取參與權與否決權,仍有待規畫。臺灣朝野如何在無一政黨可能在立法院取得過半席次、維持海峽和平的前提下,使中共對臺政策必須做出更大的讓步,而不是被分化、各個擊破,則是最大的考驗。
臺海兩岸指望另一方放棄主權以換取較良好的兩岸關係,是不切實際的。然而,臺北與北京需要時間與智慧,在「一個中國」的表述上取得妥協。陳水扁總統調整了民進黨「臺灣獨立」黨綱方向,受到過度、過快向中共妥協的諸多攻訐。在五十多年之後,金、馬「小三通」使戰地變成和平地區。臺北與北京即使無法創造臺海大和平區,也應避免臺灣海峽成為戰爭之海。在中共沒有放棄對臺動武之前,臺灣一方面保有最低嚇阻能力,一方面追求「信心建立措施」機制,仍將是國家安全主軸。陳水扁總統雖使臺海兩岸維持「不戰不和」的格局,但在中共未有較具體善意回應、直接與扁政府協商之前,一再讓步將使兩岸權力關係產生變化。在二○○一年,臺北仍需準備面對中共不與臺灣進行兩會協商,兩岸民間卻大幅增加接觸的尷尬局面。
貳、臺灣新國防戰略
臺海兩岸即使有「小三通」、進入「世界貿易組織」或「大三通」,也難以掩蓋潛在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中共在一九九六年臺海飛彈危機之後,增加對臺地對地飛彈及地對空飛彈的部署。近年來,臺灣政黨及意見領袖開始主張臺灣需有地對地飛彈,具有嚇阻能力,亦主張兩岸在軍事領域有「信心建立措施」。這種增加軍事力量又同時增加透明化的作法,看似矛盾,卻是「以實力換取和平」的保證。臺灣另一項挑戰是,如何藉新「國防法」的落實,持續推動「精實案」、「精進案」,整合國家安全機制、提出國家安全及軍事戰略、精簡軍事指揮體系、發揮嚇阻與快速反應能力。
「國防法」在第三條明定「中華民國之國防,為全民國防,包含國防軍事、全民防衛及與國防有關之政治、經濟、心理、科技等直接間接有助於達成國防目的之事務」。「全民國防」整合政府各部門,以指揮軍事防衛之外的社會防衛、經濟防衛、心理防衛與民防等力量。新聞局、內政部、經濟部、財政部、交通部、衛生署分別負責規劃「精神動員」、「人力動員」、「物資動員」、「經濟動員」、「財力動員」、「精通動員」、「衛生動員」等準備方案。二○○○年十一月,行政院通過「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草案,將全民防衛動員的決策位階提升至行政院長。「全民國防」結合政府與民間、整合政府各部門,但需透過防衛動員演習,才可脫離口號的階段。
二○○○年六月,陳水扁總統在陸軍軍官學校致詞時,提到:依「有效嚇阻、防衛固守」政策,積極籌建「高素質、現代化、專業化」的國防勁旅,並依據「制空、制海、反登陸」作戰程序,與「精準縱深打擊、提升早期預警、爭取資訊優勢」及「決戰境外」觀念,作為未來建軍備戰的方向。「決戰境外」的宣示引起臺灣內部一陣辯論。國防部長伍世文表示:若境外決戰是指「拒敵於彼岸、擊敵於半渡、殲敵於水際灘頭」三步驟,則國軍有能力達成此目標。參謀總長湯曜明進一步限制「境外」的地理範圍是臺海及其上空,而不是投射兵力到中國大陸與共軍決戰。前參謀總長、國防部長及行政院長郝柏村則予以駁斥,指出:「臺澎防衛作戰的決戰,是在敵人登陸後,而灘頭陣地未建立前,在三軍聯合及反登陸的行動中,逐次一批一批地殲滅登陸敵軍」。
臺灣長期以來遵守「防衛固守」的國防戰略構想,受到「決戰境外」的衝擊。「決戰境外」反映出臺灣不願只是靜待挨打,而無還手能力,但此一名詞易引起爭論,比不上「境外作戰」來的恰當。二○○○年中華民國國防報告書雖未納入「決戰境外」的構想,但改變「防衛固守」與「有效嚇阻」兩者的前後順序。臺灣為達到「境外作戰」的目標,就必須快速吸納「軍事事務革命」(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特別是運用於指揮、管制、通訊、電腦、情報、監視與偵察。資訊作戰可給臺灣更多的預警時間,發揮不對稱的作戰戰力。二○○○年八月,臺灣軍方的「漢光十六號」啟用「戰區聯合作戰電腦兵棋系統」,並於二○○○年底設立首支資訊作戰單位。由二○○一年華美軍售會談,我方提出的武器採購清單可看出三個軍種的建軍決心。若要在離臺灣本島八十公裏外的「境外作戰」,涉及武器系統的採購、戰術準則的演練、國防預算的分配等,需進一步加以配合與協調。例如,國防部長伍世文就指出:為了維持「有效嚇阻」能力,國防預算必須不能低於國民總生產毛額(GNP)的百分之三。
兩岸採取「競爭性安全」之外,宜思考「合作性安全」所能帶來的利益。在現階段,中共已經默認的一些限制性措施,應予以鼓勵。例如,除了極少數的例外,中共空軍長期以來遵守海峽中線的默契;中共對我方海空運補金門、馬祖也不加以幹擾。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國防部長唐飛宣布東沙、南沙太平島換防,北京對此一善意、符合南海區域行為準則的做法,不僅沒有相對應的措施,反而解讀為「推行兩國論的又一實踐」及「具有挑撥離間的性質和目的」。這顯示臺海兩岸互信機制的缺乏,導致政策解讀的重大歧異,若因誤判而致使軍事緊張,就更令人擔憂。若臺海兩岸「信心建立措施」要成功,臺北與北京需要先採取片面、單方、漸進方式,例如,宣布不使用武力、或侷限武力使用的前提。「信心建立措施」是降低猜疑、誤解的最初步驟,若兩岸沒有根本改善關係的動機,仍難以有所進展。臺海兩岸難有「信心建立措施」機制,單方、片面遵守「信心建立措施」將是最可能的方式與結果。
參、美國的角色
臺海兩岸若有「信心建立措施」協議,沒有美國的保證是不可能持久的。美國拒絕擔任兩岸調停者角色,但卻積極介入創造創造一個臺海和解的環境。近年來,美方提出各種降低兩岸衝突的協議架構。這些協議如「過渡性協議」、「中程協議」、「中程安排」在名稱雖有不同,大都包括五十年的特定期限,中共不動武、臺灣不獨立的前提。臺北擔心有此協議之後,會影響到美國對臺軍售,而美國也不一定扮演保證者或監督者角色。柯林頓政府反對美國國會通過「臺灣安全加強法」(Taiwan Security Enhancement Act),在二○○○年四月未同意臺灣所要求採購的「神盾級」(Aegis-class)驅逐艦、潛艦、P3C反潛機、愛國者三型飛彈、高速反輻射飛彈(high-speed anti-radiation missiles)。柯林頓總統八年任內,對臺軍售採取消極性的做法,使臺海軍事力量漸失平衡。
二○○一年,臺灣向美國提出近三十項的武器採購清單,中共派遣國務院臺辦副主任周明偉、副總理錢其琛訪問美國,傳達強烈反對之意,尤其集中在「戰區飛彈防禦」(TMD)相關武器系統。美國對臺軍售充滿政治考量,不一定完全滿足臺灣合理防禦需求。它明知臺灣需要潛艦的合理性,卻以潛艦是攻擊性武器而長期加以拒絕。這又何以解釋一九七○年代美國可將二艘古比級(Guppy-class)潛艦出售給臺灣,三十年後卻拒絕臺灣的要求?中華民國國防報告書將中共彈道飛彈與巡弋飛彈列為「武力犯臺對我威脅最嚴重的行動」。美國政府明知臺灣在彈道飛彈防禦能力的不足,一方面在出售「神盾級」戰艦給臺灣上裹足不前,另一方面又無法使中共撤除對臺灣的地對地飛彈。美國的猶豫不決將給北京對臺的飛彈威脅更加嚴重。
美日對協助臺灣防衛一向抱持「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的立場。這種要讓臺北無法確定美日協防而不致過於挑釁,要讓北京猜測美軍會否介入而知所克制的政策,一再受到部分美國智庫、媒體、國會議員的質疑。美國在一九九六年臺海情勢緊張以來,就採取「預防外交」來緩和臺海局勢,多次分別與臺北、北京高層官員會談及籲請雙方謹言慎行。然而,臺灣擔心美國在中東危機之際,有無軍事能力他顧打贏兩場「主要戰區戰爭」(Major Theater War)。美國國內對於是否要以軍事協防臺灣,在民意上亦只維持在35%~45%之間。其它亞太國家(除日本之外)少有能力、意願公開支持美國介入臺海。因此,美國新政府若採納「戰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的政策,表達美軍在臺灣未挑釁情況遭攻擊時一定會出兵幹預,中共將更明確了解犯臺的後果。
美國對臺軍售愈來愈複雜化與棘手,不僅因為TMD部署與否,也因為兩岸競爭吸納「軍事事務革命」能力之後,可能使軍事平衡發生變化。任何使臺海防衛能力下降的作法,只會使臺海危機更加有可能及更難以處理。若臺灣政府、軍方無法表現出「可戰、能戰」的決心與準備,將影響美國對臺軍售的考量。美國需要適時展示其軍事力量、防禦決心等「預防外交」,才能使中共知所節制。美國新政府若繼續提及「三不支持」,進一步公開支持「一國兩制」、「一國三制」、「中國統一」等方案,將為中共所乘,施壓美國放棄對臺軍售以利「中國統一」。
肆、因應之道
一、密切觀察二○○二年至二○○三年中共政治接班及其相關問題,因為它與臺灣總統選舉接近,可能是臺海不穩定時期,需及早研擬因應。
二、不應過度誇大兩岸經濟合作的效益,可自然擴及政治領域,甚至避免軍事衝突,對中共軍事威脅最可能的方案,如以最少程度破壞、逼迫臺北投降、美軍不及介入的「三合一」戰法,需做預判並準備因應之道。
三、 盡速、盡全力發展可反擊中共攻擊的關鍵性武器系統,研擬、演練該戰法、準則,使國軍、中共、美方了解臺灣有報復能力與決心,並提升國軍與民心士氣。
四、落實「全民國防」理念,強調民防、心防的迫切性,並增加「全民國防」實際演習次數,機場、跑道、機堡、指揮中心等設施的抗炸強度硬化,宜限期完成。
五、不宜對兩岸「信心建立措施」及軍事互信機制,有過度期待,它不必然帶來和平,但應研擬如何在國際輿論上,擴大施壓中共節制其軍事活動,並使臺灣及早掌握中共軍事動向。
六、兩岸「信心建立措施」應先從金門、馬祖及福建對岸做起,研擬、規畫「小三通」與軍事互信機制有關措施,在不影響整體作戰能力之下減少兵力,進行所有外島部署的調整。
七、北京將使美國對臺軍售成為美中臺三角關係不穩定的導火線,臺灣需思考調整美每年四月固定華美軍事會談的時間,更需提升國防科技自主的能力。
http://wwww.peaceforum.org.tw/filectrl/TS0103003.htm
終統後的兩岸關係與台灣安全>聯合報2006/3/6
「終統」對於美中台三角關係的衝擊,遠超過表面上的字句爭議;對於兩岸關係和台灣安全的影響,更令人關切。台大政治系台灣安全研究中心與聯合報特別舉辦「終統後的兩岸關係與台灣安全」座談會,邀請學者深入分析終統對美中台關係的影響與未來可能的發展。
主持人:項國寧(聯合報系編務處長)
出席學者:(依姓氏筆畫)
朱雲漢(台大政治系教授)
林正義(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
張五岳(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楊永明(台大政治系教授)
楊念祖(中華民國高等政策研究協會秘書長)
記錄:郭乃日、李玉梅
●項國寧:陳總統的「終統」談話,猶如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中所述「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只是最後是船過水無痕,或是土石流,還不知道。希望藉由各位專家的精闢分析,就終統後的兩岸關係與台灣安全,為讀者進一步解讀。
終統 對美威信產生傷害
朱雲漢:要談終統的影響,首先要了解「四不一沒有」的由來。「四不一沒有」是二千年政權輪替後,為降低島內變局對兩岸關係的衝擊,華府為台灣量身打造的穩定現狀框架,在納入陳總統就職演說後,成為台美雙方約定的承諾,所以美國很高度重視「四不一沒有」。
從陳總統春節談話來看,陳總統不僅可能衝過紅線,衝過路障,甚至可能引爆地雷。陳總統為了維繫未來兩年的政治地位,他的政治意向已很清楚,有可能進一步透過新憲與公投解構「憲法一中」,所以華府對終統一事嚴肅對待。
華府自認為是兩岸現狀的管理者,終統已對美國威信產生一定的傷害,也許華府認為今後要約束民進黨,必須出更重的手。美國很不願意出重手,因為台灣勢必受到實質傷害,所以美國還是希望台灣領導人能自制。若台灣領導人不顧一切衝撞紅線,一旦美國認為有導致局面失控的危險時,勢必驚動美國最高層出面採取有效約束手段。不過,終統尚未達到臨界點,所以目前美國還是以對台北的外交交涉為主,不至於出重手。
但終統的風波尚未平息,像二日美國國務院要求再確認「終止」不等於「廢除」的書面聲明即是一例。北京也在看美國是否有能力約束台北不衝撞其現狀管理框架,所以美國最近一段時間必定有平衡動作,尤其在四月中旬胡錦濤訪美前。
終統事件也許會在美國採取補強措施後落幕,但還是會留下烙印,而且對日後美中台三角關係留下不良影響。陳總統為在僅剩的兩年任期內維持權力基礎與政治地位,勢必嘗試衝撞美國設下的紅線與路障,一旦衝到某個臨界點上時,北京勢必發出非常強的信號,逼使美國和國際社會採取更強烈的制約手段,而陳總統也會將自己逼入牆角,陷入退一步滿盤皆輸的困局,所以我認為未來一年、一年半間,台美關係與兩岸關係均將處於非常不穩定的狀態。
中共 對扁已經定性定調
張五岳:陳總統推動終統的考量:一、轉移去年三合一選舉敗選的黨內壓力。二、針對馬英九的統一終極論而來,並為未來立委和總統選舉暖身。三、對抗北京反分裂法通過後的軟硬兼施策略。四、對美國近來與中互動過於傾斜表態。
這次北京的反應,在批判層級與力度上值得注意。終統即將定案之際,國台辦即提前舉行記者會,大力批判。二月二十六日更以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負責人名義發表重要談話;終統後隔日二月二十八日,胡錦濤就公開抨擊,賈慶林、曾慶紅和溫家寶等也迅速發表批判談話。北京領導人在不到三天內即拉高層級批判,可謂罕見。
二○○五年一月賈慶林發表江八點十週年講話後,中共即口徑一致,只點名批判李登輝,不再點名批判陳水扁,但終統卻促使中共直接點名強烈批判,顯示中共對陳總統已經「定性」與「定調」。
北京與華府真正關心的是終止一沒有,取消緩衝區後,是否會進一步違反四不。所以陳總統終統談話的七點聲明,第四點才是關鍵,因為北京只關切台灣是否會利用憲改走向法理台獨。北京未來會以顯微鏡觀察台北的憲改,是否拋棄陳總統自己的聲明,而接近北京認定的紅線區。
北京對終統的短期作為,可能會持續批判終統、暫時禁止人員訪台和升高對美和對台內部壓力,使台灣憲改不要接近紅線區。而中期作為,則以客貨運包機和大陸觀光客來台協商為關鍵。
北京 仍會加強軍事準備
楊念祖:過去美中台三方都是以強勢的政治力量來維持台海現狀,缺點是不明確、容易誤判和造成錯誤認知,九六年台海危機即是一例。過去北京也是講政治力量,但經過九六台海危機後,看美國發展出「四不一沒有」這種可以操作的政治架構,因此就把維持現狀的責任依附在美國身上。
終統會讓美國緊張,因為由其定義的台海現狀,正受到挑戰,而且隨著憲改的啟動,台灣挑戰美國定義的現狀將更加劇,所以華府必須有一些損壞管制措施,美國國務院才會要求台灣澄清終統。
北京也在觀察美國的動作,目前應不致對台提升軍事對峙,因其核心利益仍以和平崛起為優先,奧運也正加緊籌備中。最主要是終統尚未觸及反分裂法底線。
不過北京還是會加強軍事準備,這必然導致北京與華府在西太平洋局部區域的軍備競賽,今年美日擴大舉行聯合演習,屆時北京可能會有所反應。
台美 互動信任出現落差
楊永明:終統若要打分數,我給負二分:陳總統達陣得一分,台獨運動得一分,美台關係負一分,兩岸關係和中美關係各負一分,區域國家關係也負一分,合計負二分。
終統在國內成功消去統一作為唯一的選項,但也使美中台三方關係出現關鍵變化,特別是台美互動與信任關係出現嚴重落差,例如美方仍認為國統會並未廢止而是凍結。另一個影響是,原本已有副部長戰略對話機制的中美關係,可能加入台灣議題,中美互動層面將更深入。至於區域國家紛紛表態,也使得台灣成為區域國家眼中的不可控制因素。
終統普遍被認為是改變現狀的作為,或至少是一種前奏作為,所以美國反對,這顯示華府與陳總統對於現狀認知的差異。台北對於現狀採取一種動態的認知與解釋,現狀隨著國內政治環境與兩岸互動關係而改變,因此操作國內政治議題最終可以導致現狀改變。
美國也以「四不一沒有」向中國確保現狀的延續,「四不一沒有」等同於紅區,雖然終統不見得是跨越紅區,但勢必招致中共新一波動作,和美國對台北的不信任,像美國國務院要求台灣澄清終統。另外,美國也會開始預防下一波台北片面改變現狀的動作。
美國目前應不會採取懲罰性作為。最令人擔心的是四月胡錦濤訪美,如果重演上次布希與溫家寶的警台雙簧劇,台北等於提供北京要求與華府共同協調兩岸情勢的機會。
華府 擔憂四不跟著調整
林正義:二○○四年台灣進行防衛性公投後,布希政府表明對台灣修憲將會更加直言,並表示美國有對台海現狀的解釋權,而不依台北或北京定義為準。經過一次次衝撞,美國對台政策底線愈來愈明顯,台北、北京進一步試探的空間已漸縮小。
美國不支持台獨,也不支持美國定義的現狀被片面改變,但不願說明何謂現狀或紅線,卻希望掌有詮釋權。然而中國也有其定義的現狀,陳水扁採取的大小行動,均可被解釋為台獨,也就意味破壞現狀。中國不認為對台飛彈部署增至八百枚、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是破壞現狀。布希政府不願指明中共已破壞現狀,但美國眾議院決議案卻認定反分裂法授權動武是破壞現狀。
民進黨政府認定北京破壞現狀,在「四不一沒有」承諾的前提改變下,引用情勢重大變遷原則而終統,但布希政府擔憂的是「四不」是否也會調整。
由終統及防衛性公投來看,台灣仍有自己堅持的空間,布希不像柯林頓強調和平解決需要「台灣人民」的同意,改提需要「兩岸人民」均能接受。問題是,隨著中共崛起,美國即使有意願,但是否有能力扮演台海安全平衡者的角色?
中共通過反分裂法、台灣終止國統會,北京及台北均說沒有改變現狀,美國也默認,說明美國無法獨占現狀的詮釋權,但美國的彈性因此可大可小。台灣民意選擇維持現狀,美國也從未公開支持統一,因此北京懷疑華府表裡不一。美國的反應說明對軍事崛起的中國已多所準備,但對台灣民主自決的爭取卻是左支右絀。
台北再冒進 美恐緊縮一中
朱雲漢:陳總統面對未來的兩年,不管是從權力運作的需要、政治資產的累積或是歷史地位,他會設法拉高統獨對立與兩岸緊張,並設法將個人的政治計算與民進黨二○○八年政權保衛戰的總戰略綑綁在一起。
「四不一沒有」雖然是美國主導的框架,但陳總統二千年剛執政時,也很擔心兩岸生變,所以也願意接受美國建議,成為就職演說的核心承諾。但他對「四不一沒有」的態度隨著情勢而變,上任兩年以後已經透露出心不甘情不願,他後來在公開場合再也不重複四不一沒有的具體內容,「四不一沒有」只剩下「五個字」,連任後連這這五個字也不願提,只用「以前的承諾」籠統帶過。對他來說,維繫此承諾是迫不得已,除非北京願意和他打交道,或美國以擴大台灣政治空間作為回饋,否則信守這個承諾不能帶來政治附加價值,他越來越無意願維繫它。
有民進黨朋友問我,如果美國威信受到挑戰,會怎樣?頂多讓布希公開奚落一番又怎麼樣?其實,美國要約束台北的冒進可以操作的政治選項太多了,如果陳總統得寸進尺,華府必定要啟動一些它過去不願動用的選項,華府的操作原則將是:你越想偏離它設定的「一中」框架,它會越緊縮「一個中國政策」下台灣享有的空間。例如華府可以重新搬出柯林頓的「三不」;它也可以公開肯定「九二共識」,甚至可以將三通與軍售綑綁在一起。如果,台北仍置之不理,只好出重手,例如宣布台北必須對於自己行為的嚴重後果自行負責,從而減縮對台灣的安全承諾,或公開宣布撤僑,這些重手一出,就會重創台灣經濟。總之,美國有很多立刻可以操作的選項,來固守它的現狀管理框架。
我們政府領導人要有清楚的認知,不能按照自己主觀的願望來操作,如果埋頭按照國內政治需要去走,不斷逼迫美國,最後華府只好被迫將一個更嚴格的「一個中國」政策套在台灣頭上。
中共反獨促統 力道將加大
張五岳:北京原來設定的三道防線,先是台灣內部,然後是美國,北京把自己當成第三道。如果終統後馬上要面臨「四不」的紅色警戒區,未來北京處理台灣憲改及主體意識問題,將會做策略的調整。北京將會注意台灣在終統之後的可能作為、民進黨三、四月間的中國政策辯論,以及布胡會等,這段期間北京會高度觀察情勢的變化。
在沒有終統之前,胡錦濤是把台灣當成很大的政治資產,從反分裂國家法對台獨有效威嚇,到連宋訪大陸開展兩岸前所未見的氛圍,台灣問題的重要性只會往上提升,這涉及政權正當性及合法性問題,會成為中共對台政策的重要思考點。
雙方內部的因素,有時會制約對兩岸關係的看法,有必要精準了解雙方可能容忍的底線與紅線在哪裡。北京對陳總統不具信心,未來台灣在處理憲改問題,北京紅線會拉得很長,預警的時間會拉得很早,採取防微杜漸的嚇阻性作為。
北京的武備以及外交的反獨會加大力道;經貿社會交流的促統也會加強。北京看待未來兩岸關係,中心主軸還是在憲改問題,北京會用放大鏡或顯微鏡來觀察,更因沒有信任基礎,會以負面觀感來看待,這段時間是兩岸關係比較微妙的階段。
北京會對美施壓 軟硬都來
楊念祖:北京認為,美國今天的態度,對陳水扁終統的決定,某方面是開了綠燈,因此一定要把它變成黃燈,甚至進一步變成紅燈。
北京會對美國積極施壓,手段上則是軟硬兼施;對台灣則是採區隔對待,把陳水扁和台灣人民分開,把陳水扁政府和民進黨分開來。
對美國的軟硬手段部分,江澤民和布希曾提過撤飛彈條件,布胡會可能會重提,事實上撤彈和重新部署不過是一兩天的事情,但對美國的政治意圖卻有很大的作用,可以遊說美國國會、美國人民、美國媒體:北京是好的、陳水扁則是麻煩製造者。
北京會對美國繼續使用胡蘿蔔政策。去年夏天美國國會累積了人民幣匯率、智慧財產權問題等二十幾個法案,準備制裁中國,但布希政府緩頰之後就擱在那邊。今年四月胡錦濤訪美時,國會有關中國政策的辯論、制裁中國的法案,對胡是很大的壓力。
如果中共這時候升高對美國的強硬姿態,恐怕對中美經貿關係不利,但它會軟硬兼施,也會儘量維持美國可以操作「維持現狀」的條件,否則這個現狀一游離後,以後變化將不可捉摸。
三通議題 我面臨更多壓力
林正義:北京真正的反應,還沒有出來,台灣不能過度輕忽。
陳水扁政府還有二年,如要處理比較敏感的議題,應該要有高中低不同的層次區隔,有些是低層級,先去試探、放出消息,對於關乎重大的事情,要考慮到各個環節。政府不能在很多國家的外交部都發表聲明後,再去說明,這樣效果比較小。台灣跟美國之間的關係,也最好在這兩年努力恢復互信。
陳水扁在卸任之前,不管是制新憲或是其他方式,都是美國擔心的問題,所以美國會更密切關注台灣政情發展。美國的可能做法,例如部長級官員不到台灣訪問,重申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等,目前都已經在做。
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鼓勵台灣進行比較實質的兩岸交流,尤其是通航,台灣在三通議題方面,會感受到更多壓力。
美國如果從不支持台灣獨立,轉而反對台灣獨立,將使自己的彈性變小,因為美國對台有軍售、安全的承諾;但假如台灣繼續挑釁,引起任何安全後果,台北要負較大的責任。美國與中共的戰略對話,布胡四月會談,台灣議題比重會加大。整個事件尚未落幕,因此台北應再重申,在不改變現狀下,讓多重選擇成為一個方案。
美國已嘗試影響台灣民意
楊永明:車子有五個輪子,去掉一沒有,就有點像「丟棄備胎,開往台獨,眾人都不安」,我不是說一沒有是備胎,但這是整體性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從二千年開始,陳總統不斷提出政治承諾,但現在連「一沒有」都丟掉,其實從美國、北京、區域到台灣內部都知道:這是開往台獨很明確的做法。
如果我能建議,希望美國夏季軍演做些調整,美國可能也會做調整,但絕對不會去散發錯誤訊息。軍演讓北京比較不敢有動作,反過來台北卻可能會提高動作。至於下次軍演怎麼調整,會不會邀請解放軍參觀,雙方互動的後續作為值得觀察。
美國這次洩漏特使訊息給台灣媒體,顯示它已經開始嘗試影響台灣的民意跟民眾的觀感,當然有效性並不高,陳總統還是掌握終統的權力,可是整個民調顯示,也確實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人反對。接下來,美國會不會透過馬英九訪美來強化某些訊息;甚至未來也可能藉著影響民意來影響二○○八年大選結果的產出。美國不會選邊站,但會清楚告訴台灣:有些作為會造成美台關係受損。
新憲若越線 將逼兩岸攤牌
項國寧:兩岸關係與台美關係都進入不穩定狀況,不確定因素提高,我們可以有什麼樣的改善做法?
朱雲漢:最令人擔心是,未來新憲運動一定會涉及拋棄憲法一中的問題,如果陳總統不能信守修憲程序與界線的承諾,恐怕很難把兩岸情勢從不確定的軌道拉回來。最近民進黨裡有一種論述,人民主權是最高的,憲法也不能凌駕人民主權,所以公投可以改變任何框架。這是非常危險的論述,它會因為碰觸憲法一中而將兩岸關係逼近攤牌臨界點。
楊念祖:要脫離目前處境,就是陳總統的七點保證,問題是台灣是憲政文盲,這種論述會有傳染性。人民知不知道我們面臨這樣一個臨界點?如果無法覺醒,那就很難了。
張五岳:台北的重點如果放在炒憲改議題、炒終統,那兩岸和美台關係會永無寧日;如果這問題告一段落,北京與台北都能自制,兩岸還可重新找尋動態的平衡點。台北未來重心是放在經濟還是政治議題,就可以看出兩岸和美台關係的重點。
林正義:沒有國統綱領,但類似和平與發展、民主與發展綱領,仍可建立和大陸的穩定關係。對總統來講,雖然過去承諾有些修正,仍應表明修護兩岸關係的努力:台灣有多重選擇,並未排除任何一種選擇。
楊永明:民進黨還停留在冷戰思維,在全球化利益變化,中印發展大國新的權力關係,以及東亞形成整體利益的格局下,不是取得民主與地緣戰略位置,就可以無限度往前衝,甚至衝撞大國最基本的利益結構。對於人民的教育,或社會菁英和輿論的影響,大概是我們目前能夠做的;台灣應增強民意的制衡,以及人民對新的世界觀的認知。
http://club.ntu.edu.tw/~yang/TSRC/TSRC-NUCmeeting.htm
林毅夫什麼之光?【聯合報╱黑白集】
林毅夫獲任命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這是世銀的重要決策角色,首次由非歐美人士出任。台灣人讀這則新聞可能五味雜陳,該把林毅夫視為「什麼之光」嗎?
林毅夫土生土長宜蘭人,台大高材生,在當兵時從金門游泳到廈門,在當時堪稱「棄明投暗」。後來林毅夫成了北大知名的學者,但他當年「叛逃」的紀錄始終不能見諒於鄉親。
林毅夫成名多年,台灣人看他卻盡可能保持距離,好像將其歸類為「中國」便事不關己。近年來台灣「血統論」的魔咒漫天蓋地,但政客施用起來有時也「因人制宜」。李遠哲以美籍身分抱諾貝爾獎仍是台灣人的光榮,馬英九獲李登輝加持為「新台灣人」卻總被批評不夠「正港」,李安被熱情擁抱為「台灣之光」時倒又沒有人嫌棄他的外省人背景了。那麼,如今榮膺世銀首席經濟學家的林毅夫,會被台灣同胞視為什麼之光嗎?
林毅夫的世銀要職,台灣既不能居功,也不能沾光,但至少多了一個例子足徵兩岸關係複雜,也許不必過度激化歷史的恩怨情仇。
據外電分析,林毅夫的世銀新職與他的中國背景有關;這個外匯存底高達一兆五千億美元的國家,從過去接受世銀捐助,躍升至能夠影響世銀決策的重要地位。僅此而言,台灣便不能不深思「開往中國的快車」的衝擊,謝長廷也不必自誇只有他一人可以擋得住這列快車了。
林毅夫可返鄉的理由>中時08.02.14謝國榮
曹格與楊宗煒的《背叛》正當紅,不禁讓我想起世界銀行新的副總裁林毅夫想返台探親的消息。他是中國首席的經濟學者之一,也是民國六十八年小金門馬山叛逃的林正義上尉連長,這幾年台灣的媒體常報導他的消息。
當年兩岸軍事對峙,外島實施軍事戒嚴,敵前逃亡是唯一的死刑,以法律觀點,林正義的叛逃明顯觸犯陸海空軍刑法、兵役法、軍事審判法、公務人員服務法及戒嚴法(令)等,是毫無疑義的。當時他的營長因他而上吊身亡,其他株連被記過或調職的各級長官不計其數。他被中共視為樣版,後又送至美國唸博士,成為中共領導的重要經濟智囊,為中國服務二十多年。如果以現在台灣的觀點而言,他是不折不扣的「統派」,他用「背叛」去證明他愛中國。
時隔多年,筆者在小金門擔任營長,在部隊聽聞許多林正義的故事。那個年代,曾經被派到美國軍校唸書的幾位台灣軍校生,因為嚮往美國,而不回台灣,遭到國防部通緝,幾年之後,卻想要回來,國防部說要依軍法審判,而流浪美國至今。然而,曾有幾位派到美國進修研究所的台灣軍官,學成後也決定不回台灣,後來成為美國籍,被台灣政府以傑出華僑名義邀請回台參加雙十國慶,有關單位卻不知其原是國防部的通緝犯。
當年三軍官校的學生(含高中及大學)只要超過三天逾假未歸,會遭軍法通緝,逮捕之後,以軍法審判,通常是一年刑期,筆者唸軍校時,有不少同學十六、七歲,僅僅不想讀軍校而逾假,而被軍法判刑坐監一年,現在想想,何其殘酷。上述這些例子,比起林正義的敵前叛逃行為,實在要輕微許多;但是林正義的行為,比起蔣介石嚴重違背總統職務,卻又微不足道。
在蔣介石的領導下,喪失憲法下的九十九.七%領土,導致大陸淪陷。在他的反攻大陸為最高國家目標之下,林正義也不過是六十萬大軍的一員而已,多少像林正義的青年為了蔣介石的反攻大夢,而葬送青春在本島與外島部隊,豈止是待遇微薄與生活艱苦而已!
中華民國憲法是一九四六年制定迄今,依憲法定義,固有領土與主權未變,中華民國的現狀是兩個政權分治,當年林正義跑到廈門,長期居住並服務於北京,仍是在現行中華民國憲法的合法領土內,現在說他是叛逃、叛國或投敵,未免太沉重。他當年的離棄職務,可以視同「曠職」廢弛職務,國防部亦可以考慮將其「免職」結案。
近年來國軍拉法葉案、尹清楓案、軍法預官增額錄取案、空軍戴扁帽案、五星上將照案、禁唱軍校校歌案、軍人開設地下錢莊案、國軍洩密中共案、毀蔣公銅像案、陳友武、程士瑜中將案等,不勝枚舉。當年林正義一個人的背棄職務,比起上述的案例而言,對台灣國家利益與安全,或國防戰力,林正義的影響實在非常有限。
冷戰時期,東西德、南北韓、台灣與中國,常常演出軍官叛逃記,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人才與資金隨著無國界在移動,傳統的國家與效忠主義早已式微,且世界隨者冷戰結束,正積極邁向和解、寬恕與合作之道,台灣海峽兩岸緊密的經貿關係,正是一個縮影。
林毅夫離開台灣的家鄉近三十年,想要思親與掃墓祭祖,是人之常情,何妨以人道與寬容的觀點,與超越統獨與國家的意識,來重新看待林毅夫的歸鄉。咸信在他的內心深處裡,想要對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與兩岸的關係,盡一己之力,也算是他多年來對他當連長的不告而別與台灣的故鄉,另外一種形式的歉意與回饋吧! (作者為高苑科技大學經管所助理教授)
很會游泳 越海峽沒有抱籃球【聯合報╱記者汪莉絹、08.03.08
一對同時出任中共全國人大代表的台灣夫妻檔—林毅夫和陳雲英,昨天首度同台,接受訪問。外界一直傳說,當年林毅夫是抱著兩顆籃球泅水到大陸;陳雲英首次代夫澄清,她說:「他沒有抱著籃球,他是很會游泳的。」
陳雲英說:「坊間關於毅夫的報導有一些是不實的,首先籃球是不實的。如果能抱著籃球游過來,無論是對對岸的管理者、還是毅夫,都是諷刺。」
林毅夫,本名林正誼,一九七九年五月,自金門泅水到大陸。陳雲英表示,林毅夫是游泳健將,現在仍可連續游二千公尺。對外界誤傳他抱著籃球游泳,陳雲英說:「沒有人能抱著籃球游過台灣海峽,不信你可以去抱抱看!」林毅夫還很有默契地插嘴說:「尤其是兩個籃球」,引發哄堂大笑。陳雲英繼續說:「如果這樣可以的話,那金門的百姓全都游過來了,也不用實行小三通了。」陳雲英不忘打趣地說:「他很會游泳的,拜託,給我老公一點尊嚴!」
當年林毅夫為何冒生命危險游回大陸?陳雲英代答說:「五○年代的台灣大學生對於台灣的前途有很多思考。當時台灣的前途不止十種選項,其中回歸大陸是較好的選項。」「我先生執著於自己的理想,可為理想游過台灣海峽」。
陳雲英強調,到現在台灣對他們有很多不理解;但是,如果把這件事當作一個普通人的很普通的決定,就很自然。
不能回台祭祖,是林毅夫心中的至痛。昨天,被問到清明節是否想回台掃墓祭祖,林毅夫先沉默,接著以感傷的語氣說:「這是我一直想迴避的問題,是我很難面對的問題。我想,清明節節快到了,確實有這個願望。希望回去,作為台灣的子弟,能到台灣看看。」林毅夫情緒波動,有些哽咽,無法繼續說下去。
林毅夫當年「叛逃」到大陸,對他的軍中袍澤和長官造成影響,昨天,他首度公開向他們致意。林毅夫說,師長、軍中長官和同袍都對他非常好,他的「不告而別」,對他們造成一些困難。對師長和袍澤的諒解和鼓勵,他十分感謝。
毅夫和陳雲英對台灣總統大選相當關注,他們表示,不論選舉結果,都尊重台灣鄉親的決定,也希望台灣新總統是一位能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人。林毅夫更表示,他對台灣新執政者的寄望是,要「傾聽人民的聲音」。
談及馬、謝提出的兩岸開放和經濟政策,林毅夫認為,台灣應抓住大陸發展機遇,才能更好地發展台灣經濟。他特別用台語說:「咱台灣的經濟若不好,咱台灣人就沒啥米面子,台灣也會沒啥米前途。」
另參本台《中國國有企業改革》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302/20061113071414
中國智庫專家列出統一清單:需提前啟動7套方案,收回後面臨5個難題,別急,臺灣還得再等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j-BkFqr058
回應
說得太好了,只有實質統一國家昌盛才能擺脫白人帝國霸權的控制與欺淩
我土生土長的中國台灣人不想再等了.....
和統的基礎已經失去!
阿共請動手,別磨磨唧唧了
拖愈久,愈麻煩,教育反中問題深。
恢復管轄後建議修改名稱,台灣兩字切不可再用、應改回“夷洲”,不設省、由中央直轄、或改軍管區治理、以免又造成本土勢力壯大,撤銷所有外國原駐台代表機構,台島人民逐步往內地遷移置換、徹底打散種群的社交結構。
應該學習俄羅斯處理克裡米亞的方式,需要在臺灣內部先培養紅色勢力,協同武統,協同治理。
共機模擬攻台 亓樂義:預防性回應美台升溫 2019-04-17
針對中共軍機15日演練模擬攻台,解放軍專家亓樂義認為,此次是較完整的空中聯合打擊兵力編組,針對性強、威脅性高,目的提高美國介入台海成本,為美台關係升溫作預防性回應。
外交部長吳釗燮今天在推特發文透露,15日解放軍派遣24架飛機和5艘船艦在台灣附近演習,轟6K轟炸機還模擬攻擊台灣南部和東南部,並強調「我們不會向霸凌低頭」。
亓樂義指出,就已公布的中共戰機機型看,主要是空警500的出現,使中共空軍在台海附近的演練,從小兵力擴展到完整的空中編隊;即由蘇30與殲11護航、運8負責電偵和干擾,轟6K擔任防區外打擊平台,空警500負責統一指揮控制。
在空中打擊平台部分,他指出,轟6K近年多次從二線機場起飛,經宮古海峽或巴士海峽前出第一島鏈,所搭載的空地20(KD-20)巡航飛彈射程1500公里,假想目標是美軍的關島基地。
他認為,此次搭載空地20巡航飛彈的轟6K戰機,選在台灣南部與東南部特意進行攻台演練,軍事上所要宣示的政治意涵首要對象仍是美國,其次是台灣,主因是美台關係的進一步提升。
亓樂義指出,中共採「完整的空中編隊」進行假想演練,主要是對台美關係升溫做出「預防性」反應,提高美國介入台灣或台海事務的複雜度與成本;即告訴美國,「我(中共)是有能力做出軍事反制的」。
相關新聞
外長爆料「共軍24機5艦操演」 國防部好無奈又要擦屁股
回應
"燮"漏軍機...
歪交部外交本務做得一團亂,不加強改進,到處撿槍,狗拿耗子,去管別的部會的事!
最快20馬赫!陸高超音速飛彈獲突破 2019/04/19 中時
據環球網19日報導,中南大學難熔金屬與硬質合金研究所所研製出「輕質難熔金屬基複合材料」,能經得起3000˚C以上的高溫,可以滿足解放軍高超音速飛行器在大氣層內以5到20倍音速飛行數小時的高度要求。
陸製高超音速巡弋導彈可能會在2020年之後列裝部隊,中遠程彈道飛彈從準備發射到撤收大約需要約10分鐘,而高超音速飛彈在這段時間內能夠飛行1,000公里以上。此外,1000公里也超過一般航母編隊的防禦半徑,飛行高度超過30公里,也超過了一般防空導彈的攔截高度,只有少數反導攔截彈才能加以攔截。
傳中科院試射雲峰巡弋飛彈 射程達1500公里 2020/04/27 中時
中科院在近幾年密集測試、試射短、中程飛彈,除了射程約150公里的「雄風三型反艦飛彈」外,還包含射程達600-1500公里的「雄風二E巡弋飛彈」。中科院在4月14、15日,在九鵬基地與蘭嶼等海面進行實彈試射,射程達1千5百公里,雲峰巡弋飛彈配備雄三衝壓發動機,射速達3馬赫,計畫量產10套機動發射系統及20枚戰備飛彈。
雲峰飛彈直搗陸? 台海軍力仍失衡 2019/08/11 旺報
美國《國家利益》網站認為「雲峰飛彈」雖可達大陸腹地,但改變不了台海軍力失衡的問題。《環球時報》也引述專家的話報導,在兩岸關係微妙的形勢下,美媒渲染台「中程飛彈」對大陸的威脅,是火上澆油的蓄意之舉,解放軍經過數十年的科技強軍歷程,列裝了型號更多、射程更遠的空基、海基、陸基巡弋飛彈,還有威力更加強大的彈道飛彈。對台灣方面構成壓倒性優勢,即使台灣武力挑釁,解放軍也絕對有能力攔截來襲飛彈。
美國若在台灣部署中程飛彈,對台灣來說是利是弊? 2019-08-12
美國正式退出冷戰時期美蘇簽署的《中程飛彈條約》,並宣佈將在亞洲部署新型陸基中程飛彈,《海峽論談》邀請香港軍事評論員馬鼎盛與《亞太防務雜誌》總編輯鄭繼文分析。
馬:美國想把新的中程飛彈部署到日韓澳菲甚至台灣,一個猜想而已。如果這樣的話,可能引起亞太地區新的軍備競賽。
鄭:我認為不管是雄風2E還是雲峰只能帶一般的高爆常規彈頭,從2015年胡賽武裝已經向沙烏地連續發射了220幾枚多形式的飛彈,但造成的破壞是很有限的,以台灣這麼小的腹地,人口軍事目標或政治目標集中的狀況,千餘枚飛彈對台灣的影響遠遠大於台灣有限的飛彈對大陸所產生的軍事威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