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09 07:18:10阿楨

《臺灣軍事力量透析》

相對於一般褒(大多是臺方)貶(大多是中方,如下貼文),庫桂生的《臺灣軍事力量透析》(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由下目錄可知:全面且具體。雖然一些戰略和武器,隨著政府更替和軍力發展,要有所增修。

《臺灣軍事力量透析》包括:軍事戰略、軍事組織與實力、主戰武器裝備、軍費開支、軍品采購、軍事科技與工業、軍事教育訓練、戰爭動員等內容。
第一章 軍事戰略
一、軍事戰略基本理論
二、軍事戰略的演變
三、現行軍事戰略的內容
四、現行軍事戰略的特點
第二章 軍事組織與實力
一、軍事組織體系
二、陸軍組織與實力
三、海軍組織與實力
四、空軍組織與實力
五、軍隊建設的主要特點
第三章 主戰武器裝備
一、主戰飛機
二、主戰艦艇
三、導彈
四、坦克、裝甲車、火炮
五、偵察預警、指揮自動化及電子戰裝備
六、武器裝備的發展趨勢
第四章 軍費開支
一、軍事預算程序
二、軍事預算規模
三、軍事預算結構
四、軍費負擔
第五章 軍品采購
一、軍品采購政策
二、軍品采購程序和組織
三、軍品采購一般情況
四、對外武器裝備采購
第六章 軍事科技與工業
一、軍事科技與工業的發展與組織
二、航空工業
三、艦船工業
四、電子技術與工業
五、兵器工業
六、軍事科技與工業發展趨勢
第七章 軍事教育訓練
一、軍事教育體系
二、院校教育
三、部隊訓練
四、軍事演習
五、軍事教育訓練的特點及趨勢
第八章 戰爭動員
一、動員體制
二、人力動員
三、經濟動員
四、民防動員
五、戰爭動員的特點及趨勢

臺灣軍事實力透析(網站)
http://www.huaxia.com/zt/jszt/2004-02.html

臺灣軍事力量介紹

  員額

  中國臺灣軍隊總員額爲47萬余人,其中,陸軍24萬余人,海軍6.8萬余人(陸戰隊3萬余人),空軍6.8萬余人,另有准軍事部隊海岸巡防隊2萬余人,憲兵2.1萬余人。裝備各型坦克1600余輛、裝甲車1700余輛、105毫米以上口徑火炮1700余門、各型高炮900余門、地空導彈發射架200余具、防空導彈1700余枚、反坦克導彈系統120套、各型飛機889架、各型艦艇623艘(其中大型水面作戰艦只59艘)、潛艇4艘。

  其陸軍作戰部隊編成2個機械化步兵師、10個步兵師、3個動員師、7個預備師、6個獨立裝甲旅、2個空降旅,以及航空大隊、防空導彈群、導彈營等其他部隊。中國臺灣裝備各式坦克1400余輛、裝甲車1000余輛、10.5毫米以上口徑地炮1600余門、各型高炮約500門、防空導彈1500余枚、反坦克導彈系統約100套、各型飛機和直升機200余架。戰鬥部隊主要裝備有M48H"勇虎"M60坦克、M109和M110自行火炮、M113,V-150和CM-21裝甲運兵車及UH-1H直升機、"工蜂"-6火箭炮、"陶"式反坦克導彈、"槲樹"、"霍克"、"天弓"和"愛國者"等防空導彈等。

  海軍有2個驅逐艦隊和1個巡防艦隊,各1個登陸艦隊和登陸艇隊,1個潛艇戰隊;1個水雷艦隊和1個掃/布雷隊,另外還有1個勤務艦隊和1個救難大隊,以及1個"海蛟"快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有1個反潛直升機大隊;岸基導彈部隊有1個導彈大隊;海軍陸戰隊有2個陸戰師、1個登陸坦克團和1個勤務團。中國臺灣裝備各型作戰艦110艘,計約20萬噸,其中驅逐艦24艘、護衛艦4艘、護航炮艦9艘、大型獵潛艦3艘、掃雷艦14艘、導彈快艇55艘,另有潛艇4艘、坦克登陸艦15艘,以及戰鬥支援艦、運輸艦、其他指揮艦和勤務艦。

  空軍主要裝備有戰鬥機F-5型270余架、IDF型110架,從法國購買的"幻影"2000-5型戰鬥已裝備90架,從美國購買的F-16A/B型機已裝備150架。裝備運輸機80架(C-130、C-119)、教練機182架(F-5F/B、AT-3、T-34C)、直升機14架(S-70C)及其他飛機55架,共計約600架。防炮警衛部隊共有26個營,裝備40毫米和35毫米高炮400門、四聯裝"麻雀"防空導彈發射架48具。

  編制

  中國臺灣陸軍由戰鬥部隊、戰鬥支援部隊及勤務支援部隊三部分組成。戰鬥部隊包括步兵、裝甲兵、騎兵三個兵種,其中步兵包括徒步、機械化和空降步兵;騎兵包括乘馬、乘車、裝甲和空中騎兵。戰鬥部隊的任務是以其強大的火力與高機動性、殺傷或俘獲敵人,奪取並控制地域。戰鬥支援部隊包括炮兵、陸軍航空兵、化學兵、工兵、通信兵、運輸兵、憲兵及政戰部隊,炮兵又分爲野戰炮兵、防空炮兵和導彈部隊。除政戰部隊外,其他兵種均兼負對作戰提供支援的任務。勤務支援部隊是對作戰部隊提供勤務,支援確保其保持持續作戰能力的部隊,除以上兼負勤務支援任務的部隊外,還包括經理(負責各類軍需物資的補給、維修等勤務)、兵工、衛生、財勤等兵種。

  陸軍分爲地面部隊和陸軍航空兵。陸軍地面部隊在體制編制上分爲軍團、師、旅、營、連、排等級別。其中,軍團是野戰部隊平時最大的編成單位,也是最高一級野戰部隊的指揮機構,其任務是作戰指揮與勤務。支援軍團指揮不定數量的師,可以擔負某一方面獨立作戰任務。師是聯合兵種的基本單位,也擔負對下級作戰指揮和勤務支援的任務,可獨立或作爲大部隊之中的一部分進行作戰。旅主要分爲師屬旅和獨立旅兩類,師屬旅是師根據特定任務需要而編組的戰鬥部隊和戰鬥支援部隊,獨立旅是聯合兵種單位,擔負作戰指揮及勤務支援任務。臺灣陸軍的團是固定編制的作戰指揮與勤務支援單位,與旅不同的是,團只由單一兵種組成。營爲基本戰術單位,負有戰鬥指揮及勤務支援任務。連爲具有戰鬥及勤務職責的基本戰鬥單位。

  海軍由艦艇部隊、岸勤部隊及陸戰部隊三部分組成。海軍部隊分爲兩大類,即海軍作戰部隊和海軍陸上機構,都由海軍司令部統一指揮。海軍作戰部隊由海軍艦隊、岸置導彈部隊和海軍陸戰隊組成,其中,海軍艦隊包括驅逐艦、巡邏艦、護航巡邏艦、坦克登陸艦、掃雷艦、潛艇及其他勤務與航空部隊。艦艇部隊分爲驅(逐艦)巡(防艦)、水雷、兩棲、勤務支援、潛艇、導彈艇和反潛機部隊,主要遂行海上作戰和支援任務。岸勤部隊分爲岸置導彈、海防雷達、通信、氣象、修護、補給、衛生、警衛等部隊,主要進行海岸防禦、岸上機構警衛和戰鬥勤務保障任務。海軍陸戰隊比照陸軍分爲戰鬥、戰鬥支援、勤務支援部隊,主要進行兩棲登陸和地面攻防作戰。海軍艦艇部隊在編制結構上按艦種和任務兩種方式進行編組。艦種編組是爲了便于對同型艦只進行日常行政管理、兵員補充、技術保障和基本訓練而設的組織系統,不承擔作戰指揮任務,分爲艦隊司令部、艦隊、戰隊、艦,或大隊(艇隊)、中隊、分隊等級別。任務編組是爲執行作戰、戰術訓練和執行某項特定任務而組成的混合艦隊,任務完成後即歸還原建制。一般按特遣部隊、支隊、區隊、小隊設置。海軍陸戰部隊依陸戰司令部、陸戰師、團、營、連、排設置。

  空軍由飛行部隊、防炮警衛部隊及勤務部隊三部分組成。飛行部隊分爲戰鬥、偵察、運輸、反潛、救護和電子作戰部隊,主要進行空中作戰和支援任務。防炮警衛部隊由防空炮兵和警衛部隊組成,主要遂行戰略要點和空軍基地的空中掩護與警衛任務。勤務部隊分爲戰術管制、通信、航管、氣象、修護、補給、衛生等部隊,主要遂行戰鬥勤務保障任務。空軍飛行部隊在編成結構上按作戰司令部、聯隊、大隊、中隊、分隊設置。聯隊既是一級戰術指揮單位,又是一級行政機構,統管基地飛行及勤務保障部(分)隊,負有戰鬥指揮與勤務支援責任;大隊爲基本作戰單位,下轄若幹飛行中隊,具有作戰、行政、後勤整套機構。中隊是基本戰術分隊或火力單位,可單獨遂行特定作戰任務。分隊是最小戰鬥編組。
http://news.163.com/2004w03/12487/2004w03_1078923044915.html

 臺灣軍事綜合對抗能力透析

    臺灣盡管是全球最大軍火采購者之一,不斷從西方購買先進武器,自恃軍力強大。但就經濟、軍事綜合實力觀察,臺灣系于一孤島,缺乏戰略縱深,能源與戰略物資對外高度依賴,武器與技術零件受制于外國,總體軍力脆弱,戰力有限,不足以與大陸對抗。 

  一 先天性綜合戰力不足   

  現代戰爭不是僅依靠先進武器就能取勝的,而是取決于許多綜合性因素。臺灣正是在綜合戰力上存在諸多先天不足的弱點,而無法提高戰力。 
  首先,臺灣缺乏戰略縱深。臺灣地域面積小,南北狹長,沒有經濟腹地,缺乏戰略縱深。臺灣本島3.5萬平方公裏,南北長394公裏,東西最大寬度僅爲114公裏,三分之二是山地、丘陵地帶。中央山脈從北到南,將臺灣分爲東西兩大部分,而只有西部不足一萬平方公裏可排兵布陣。這樣的地理條件缺乏必要的戰略縱深,迂回空間有限,難以發揮高性能武器的最大效能。 
  其次,地理戰略優勢在現代科技戰爭下變爲劣勢,即從“易守難攻”轉爲“易攻難守”。臺灣海峽在過去被認爲天險,臺灣島易守難攻。這也是臺灣當局長期偏安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現代導彈技術與遠程飛機作戰情況下,平均約200海裏的臺灣海峽不再被視爲戰爭的天險,而是易于受導彈攻擊之地。加上缺乏回旋余地,臺灣島變得易攻難守,從而使戰爭優勢變爲劣勢。臺灣東部海岸懸崖峭壁,海溝縱深,在現代高科技戰爭下,這些天然障礙已變得不甚重要,縱深的海溝正爲先進的潛艇提供了用武之地,懸崖峭壁也不足以抵擋從逃邙降的空降部隊。 
  再次,防禦難度大。臺灣爲一孤島形態,海岸線長達數千公裏,防禦面積相對較大,目標衆多分散,四面八方都可能成爲被攻擊與登陸的對象,從而增加了臺灣的防禦難度。特別是在臺灣有限的兵力與裝備下,要全方位防禦與四面八方作戰,難度非常大。 
  第四,經濟布局易受炮火攻擊。島內經濟中心主要集在面向大陸的西部沿岸走廊,尤其以北部的臺北縣市、桃園縣與新竹科學園區及南部的高雄縣市爲最重要。僅北部與南部就占了臺灣生産總值的80,東部只占1.74。這種經濟布局最易受戰爭的打擊,沒有後方支援與回旋余地。如果臺灣經濟受到重挫,軍事作戰支撐能力就會受到影響。 
  大陸知名軍事作家喬良在接受臺灣《中國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兩岸形勢的優劣無法用簡單的軍力對比概括。基于地緣現實,兩岸軍事沒有可比性,不論臺灣買多少武器,都不能扭轉臺灣缺乏戰略縱深的事實。臺灣海峽僅有120公裏寬,是渡海作戰最後發起攻擊的基本距離,加上臺灣緊鄰大陸前沿,使得臺灣的軍防全部暴露在第一火線上。 

  二 無法應付持久戰 

  現代戰爭,不僅是武器與兵力的對抗,而且要有經濟實力作爲後盾。臺灣雖是所謂的亞洲“四小龍”,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國民生産總值在世界排名居前25位之內,外貿總額排名在前15位之內,工業部門比較齊全,電子信息産業發展迅速,但臺灣屬于海島式的小型經濟體系,經濟上有許多弱點,且在經濟綜合實力上也無法與大陸相比,也制約了臺灣軍事持久作戰能力。 
  臺灣是一個典型的海島型淺碟式經濟。臺灣是一小型海島,資源缺乏,市場有限,決定了臺灣經濟的發展必須依靠大進大出這一對外貿易居重要地位的發展模式,因此外貿被稱爲臺灣經濟的生命線。臺灣經濟對外貿的依賴度(外貿總值占GDP的比例)一直很高,一般保持在80以上。臺灣生産的産品,需要通過大量出口才能實現其價值與維持島內的生産活動。據臺“經濟部”1999年公布的調查,臺灣一年近七萬億元的制造業産品中,有40.8供出口。其中,外銷比例超過七成的産業包括成衣服裝業、精密器械業;超過六成的有半導體所屬的電子電機業與家具業。只有食品飲料、印刷、石油與煙草業等爲內銷産業。就産值而言,電子電機業的出口金額最大,一年出口金額達1.54萬億元,占整個外銷總值的一半。臺灣的外銷比率若加上出口貨物的中間材料內銷值,整體制造業對出口的依賴度將升到七成。如果臺海戰爭爆發,海運被封鎖,支撐經濟發展的外貿必將嚴重受挫,許多工業生産部門就會停産倒閉,整體經濟就會面臨巨大沖擊。 
  能源與戰略物資對外高度依賴。臺灣能源與戰略物資貧乏,一次能源石油、煤、天然氣與核能原料均依賴進口,能源總體對外依賴度在95以上。1998年,臺灣自産能源占能源總供給量的比例不足,其中自産煤與石油均只占0.06,天然氣占0.95。也就是說,進口能源占了臺灣能源總供給量的96以上,顯示了臺灣對外能源的高度依賴性與臺灣經濟的脆弱性。 
  盡管在第一次能源危機後,臺灣制訂新的能源政策,分散能源供給,不再集中在中東,但世界能源資源分布的相對集中性,臺灣還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能源對外的嚴重依賴與高度集中性。目前,煤的來源地主要爲澳大利亞、印尼、南非、美國、大陸,合計占94.53(澳大利亞占46.85,印尼占21.41,大陸占12.11,南非占8.96,美國占5.20)。石油與天然氣主要來自中東、東南亞、澳洲與美國。1998年石油進口量,沙特阿拉伯占21.06,新加坡占9.68,伊朗占7.36,澳大利亞占4.53,美國占2.26,阿曼占1.04,印尼占4.44,合計占40以上。核能原料主要來自南非與美國等。除能源物資外,重要戰略物資糧食、鋼鐵與貴金屬等依賴性也甚高。臺灣食用稻米雖充足,但小麥、玉米與大豆等雜糧嚴重依賴進口,目前年進口量在1000萬噸左右。若雜糧進口受限,將影響畜牧業與相關行業的發展。 
  工業重要材料鋼鐵工業雖有較大發展,但仍無法滿足島內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煉鋼原料主要靠從澳大利亞進口。而軍事工業所需的絕大部分金屬與原料也幾乎全部靠進口。這種能源與戰略物資的供需特點,也就決定了臺灣在軍事對抗與戰爭中的弱點。一旦發生重大能源危機或戰爭,臺灣經濟將會受到沈重打擊,也將影響軍事對抗能力。 
  産業高度集中與相對單一特性,易受全球經濟與偶發事件,特別是戰爭的沖擊。臺灣最主要的産業爲機電行業與石化行業,前者以外銷爲主,後者以內部市場爲主。在高科技産業中,以電腦設備與半導體爲主,可以說是臺灣新的經濟支柱産業。以十大新興科技産業作爲高科技産業,則1997年的總産值爲503億美元,占制造業産值的比例達23.9。其中電子信息工業是高科技産業的主體,2000年總産值估計達500億美元。而在産業區域分布上,高科技産業主要集中在北部,尤其是新竹科學園區。這種産業特性與布局,易受全球經濟榮枯與重大意外事件的影響。1999年發生的“729大停電”與“921大地震”對經濟造成沖擊就是顯著例證。若發生戰爭,對臺灣經濟的沖擊將不是一次小小的斷電與一次大地震所能相比的,不僅金融證券市場出現嚴重混亂,股市大跌,彙率巨烈波動,外資撤離,臺灣整個經濟可能會癱瘓,臺灣很難與大陸打一場持久戰。 

  三 武器裝備盲點多 

  通過自制與對外采購,臺灣軍隊可以說配備了龐大的各類武器裝備。但武器裝備力量並不如臺灣吹捧的那樣龐大與先進,而是存在許多隱憂與問題,可能會成爲臺灣在臺海軍事沖突中的致命傷。首先是軍事武裝力量劣勢明顯。在現代戰爭中,武裝力量人數雖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但仍是軍事力量對比的重要指標,是制約戰爭能否持久的重要因素。臺灣現役軍隊數量約40萬人,其中陸軍22萬人,包括本島部署不足20萬兵力與金門、馬祖、澎湖三個外島部署數萬兵力。本島20萬兵力要在東南西北中全方位部署,使得力量分散,作戰能力不足。海軍與空軍均不足7萬人,而實際作戰人員也只有80。另有憲兵部隊2.6萬人。若海峽發生戰爭,這樣的兵力是不能與祖國大陸270多萬兵力優勢相對抗的,更是無法與祖國大陸進行持久戰的,也就決定了在兩岸軍事對抗中的臺灣軍力劣勢。 
  其次,武器數量有限。臺灣空軍雖有400多架作戰飛機,但真正的先進戰機只有300多架,即60架“幻影”20005、130架IDF與150架F16A/B。海軍主力戰艦不足40艘,主要有4艘潛艇、6艘“法拉葉”級護衛艦、8艘半自制的“成功”級護衛艦、租借的9艘“諾克斯”級護衛艦與4艘“新港”級登陸艦。陸軍擁有各型坦克1800輛,裝甲車900多輛。另外,陸、海、空軍各擁有一定的各式導彈武器。 
  在現代戰爭中,這些武器在數量上顯然是不足的。在空戰中,總計300多架飛機,而作戰時最大投入量至多只有三分之二。海軍水面作戰艦艇30余艘,潛艇只有武器系統裝備不齊的區區4艘,如果在臺灣島東南西北四方作戰,這些艦艇顯然是不足以應付大規模戰爭的,也無法發揮有效戰鬥力的。陸軍除導彈部隊外,在空戰與海戰中更無法發揮作用。如果突破了臺灣的空防與海防,陸軍士氣就會嚴重受挫甚至不戰而敗,陸軍所有裝備將變得沒有意義。 
  現代戰爭更是一種巨大的消耗戰,臺灣這些有限的武器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消耗殆盡,而大陸則有具有打消耗戰的巨大潛力,也就決定了臺灣無法與大陸進行持久戰,在軍隊兵力與武器大量消耗下,臺灣持續不了多久就會兵敗如山倒。 
  再次,洋武器也存在隱憂。臺灣進口的所謂先進的國外武器,其“先進性”已大打折扣。臺灣的武器進口雖然采取多元化進口政策,避免對美國的過度依賴,但美國的超強地位與影響力,無人能抵擋,任何國家對臺出口武器都受到美國的幹擾與制約,必須符合美國人制訂的標准,即對臺灣武器出口不能是進攻性的,而是防禦性的,也不能是最先進的。否則,違反美國人制訂的標准,就會受到美國的幹預,從而影響了臺灣武器采購與進口的性能。 
  如臺灣向荷蘭采購的潛艇,在美國的壓力下,不能提供先進的導彈與魚雷配備,並拆除部分先進裝備,對臺軍事人員培訓也不能超過校級軍官,其作戰能力大打折扣。就法國向臺灣出售的“幻影”20005戰鬥機而言,美國不惜與盟友法國發生嚴重摩擦,向法國施壓,要求不能配備先進的導彈攻擊系統。就美國自己而言,出售F16戰鬥機也是法國競爭下的産物,且最多至售攻防一體、主要攔截對方的戰鬥機,而不售專門用于攻擊的轟炸機;只售防空、反艦導彈,而不售打到內陸縱深的地對地中長程導彈。美國提供的臺灣防禦性武器也是“次先進”的,或者說是已淘汰或正在淘汰的。 

  第四,軍事後勤保障維修困難。臺灣的武器裝備品種多,産地雜,缺乏兼容配套,難以形成高效率的綜合戰力。臺灣的武器裝備除自産與合作生産外,武器由多個國家提供,僅主戰裝備就來自美國、法國、德國、英國與荷蘭等。即便是同一種武器,也不完全來自同一個國家,而是由不同國家生産與制造。這種多元武器裝備,使得各兵種之間,各武器裝備系統之間,以及系統內部很難實現有效兼容,嚴重影響作戰能力。如:法國制造的“拉法葉”級護衛艦,要使用美國的火炮和防空導彈;從荷蘭購買的潛艇,要使用印尼組裝的魚雷;F16戰鬥機無法安全有效地與E2T預警機、地面和艦上的指揮控制系統進行通信,即使解決了配套設備,還存在E2T與“幻影”20005及IDF戰鬥機指揮控制系統間的互不兼容問題。洋武器的保障維修就更困難。 

  四 軍事防禦能力不足 

  臺灣爲了加強軍事防禦,先後進行了所謂的“天網計劃”、“強網計劃”、“佳山基地計劃”、“導彈防禦網”與籌建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等建設,並具備一定的防禦能力。但由于武器系統不完善,又缺乏戰略縱深,其防禦能力受到限制。 
  防禦與攻擊是一對矛盾。有先進的防禦體系,就會有更先進的攻擊性武器出現,這是一般規律。因此再強大的、再先進的防禦體系,也不可能立于不敗,最終會被攻破。 
  臺灣進行多年的“天網計劃”與“強網計劃”均是一種集雷達監控、目標識別、情報數據處理、武器管制爲一體的一種防空工程。主要功能是進行預警與控制指揮,而不能直接發揮戰鬥力。在現代電子戰幹擾下,臺灣有多強的預警與控制指揮能力,值得懷疑。 
  作爲臺灣西部受到攻擊後的最後戰略屏障東部“佳山基地”防禦計劃所能發揮的功效也是有限的。在經濟發達與軍事力量配備強大的西部受到攻擊與摧毀後,臺灣整個經濟、政治與軍事就會陷入混亂與癱瘓狀態,再強大的東部防禦基地,對西部戰事也無濟于事。這一點,臺灣軍方也已認識到,並在對陳水扁“決戰境外”口號辯護中認爲原以“佳山基地”作爲最後屏障已不合時宜。就該基地本身而言,也存在嚴重的缺失。畢竟該基地地下化的空間有限,難以隱藏龐大的軍事武器裝備,即使有一定的武器裝備,也難以發揮有效的攻擊能力。如果戰爭爆發,該基地受到導彈攻擊,洞口遭攻擊塌陷,大批武器將被掩埋在洞內,便失去戰鬥力。 
  導彈防禦網不是萬能的。臺灣的導彈防禦網是一種通過部署的高空、低空、野戰防空等多種防空功能組成的導彈防禦體系,主要是用各種型號的地對空導彈對付來自空中的打擊。這種傳統防空系統是無法對抗龐大的導彈攻擊能力的。 
  就目前臺灣彈道導彈防禦能力而言,還是很脆弱的。1998年,臺灣才從美國采購並完成部署“愛國者”Ⅱ型導彈,大約有200枚,主要防禦臺灣北部的大臺北地區。據專家分析,該導彈防禦成功率不到20,攔截1枚導彈最少需要10枚“愛國者”導彈,要耗費600萬美元以上。而受導彈自身性能的嚴格限制,也只能攔截它前方左右各60度的範圍內區域、距離在25公裏內的導彈,並還有3至5公裏的近距離射擊盲區。它雖有攔截“飛毛腿”導彈的實戰經驗,但要攔截彈頭彈體分離的戰術彈道導彈就相當困難,目前尚無實戰戰例。 
  現在臺灣計劃加入美國的戰區導彈防禦體系TMD,同時積極采購“愛國者”Ⅲ型導彈與“宙斯盾”驅逐艦,加強臺灣陸上與海上導彈防禦能力。但美國在大戰略考慮下未向臺出售。即使將來完成部署,關鍵預警系統還操控在美國人手中。在這種情況下,臺灣的防禦能力還是脆弱的。另外,由于臺灣缺乏足夠的攻擊性武器,沒有足夠的地對地導彈(只有自行研制的、數量與射程有限的“青蜂”地對地導彈),對大陸在軍事戰略上構不成威脅,從而處于被動狀態,也削弱了臺灣的防禦能力,從而在臺海發生戰爭後,大陸有足夠的攻擊能力突破臺灣的防禦體系。 

  五 軍隊綜合作戰素質差 

  臺灣軍隊兵員素質差,士氣低落,軍心不穩,缺乏作戰經驗,嚴重影響臺灣的軍事作戰能力。臺灣軍隊除中上層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外,一般士兵素質並不高,特別是兵源素質較差。據報道,臺灣軍隊每年從社會接收應徵青年約12萬人,其中10左右有各種犯罪等前科。如1998年入伍的新兵中有前科者高近2萬人。由于兵源素質差,也導致軍隊中的犯罪問題增加,這樣素質的士兵在戰爭中是難以發揮有效戰鬥力的。 
  臺灣社會腐敗問題嚴重,黑金政治已成爲臺灣最大的社會病,軍隊中也是弊案連連,腐敗日盛,加上“臺獨”活動的猖獗,造成軍心不穩定,官兵士氣低落,不知“爲誰而戰,爲何而戰”的情緒在軍中蔓延。臺海戰爭爆發的最大可能性是臺灣宣布獨立行動,這是臺灣民衆所不願看到的,也是軍方不願看到的。因此,軍方將劣卩次表示不支持“臺獨”。即使民進黨執政後,軍方也多次表示了反對“臺獨”的立場。因此若出現因“臺獨”而發生的臺海戰爭,可以預計,在軍方反“臺獨”思想下,很難發生有效的戰鬥力。民進黨上臺執政後,軍隊內人心浮動進一步加劇,士氣更加低落,不少軍官要求提前退休,這將進一步影響臺灣軍隊的士氣與戰鬥力。缺乏實戰經驗,是臺灣軍隊面臨的最大挑戰。國民黨退居臺灣後,除“8.23金門炮戰”屬于一場較大規模的戰爭外,臺灣軍隊只有同大陸進行過小範圍的軍事沖突,而沒有其他實戰經驗。而大陸則在建國後有過多次較大規模的戰爭經驗,除與臺灣國民黨軍隊的多次交鋒外,還有抗美援朝的朝鮮戰爭、與蘇聯作戰的珍寶島戰爭、中印之戰、越南自衛反擊戰及海上對越戰鬥等,可以說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因此如果島內出現公然的“臺灣獨立”行動,祖國大陸以武力解決臺灣問題就不可避免,臺灣海峽戰爭就會爆發。缺乏實戰經驗的臺灣軍隊是不足以同強大的人民解放軍抵抗的。 
  綜上所述,臺灣的軍隊作戰能力與防禦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島內“臺獨”勢力公然宣布“臺灣獨立”,或者無限期地拖延祖國統一進程,“和平統一”的可能性不複存在,中國政府武力解決臺灣問題就不可避免,臺海戰爭就會必然爆發。不論是常規戰爭,還是非常規戰爭,解放軍有能力打一場必勝的戰爭,以維護國家的主權與領土完整,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5688138/124/69/36/7_1.html

另參本台<賣台軍事家>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5179237/20070918064742

 

 

上一篇:《國家海上利益論》

下一篇:《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