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瓦茲科夫自傳》
二戰後,美軍已少見戰爭英雄了,難得「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吹捧出一個《史瓦茲科夫將軍自傳》(麥田,1994)。
在波灣戰爭,史瓦茲科夫真的用孫子兵法嗎?
美國在波灣戰爭後.軍事成就登上了新的高峰.成為許多國家軍事革新的借鏡.史瓦茲科夫並且說他的一些構想來自孫子兵法.但我認為是太吹捧孫子.
翻開FM-105陸空教條.機動防禦,機動戰,主動攻擊,重點集中,對敵軍後方做廣而深的突刺...etc這些許許多多觀念與WWII時德軍陸軍思想不謀而合.在德軍思想上一再重提與強調的.我不得不佩服德國人在軍事上的偉大成就,德國的軍事智慧已經被美軍證明放之四海皆準.
(史瓦茲科夫在波灣戰爭中,先以陸戰隊假裝要佯登海岸,以吸引敵軍.然後以一計左勾拳直擊敵軍左翼,繞過敵軍堅強的據點,對敵軍後方做廣而的突刺.這些手法,跟本就是WWII德軍常用的鐵鉆戰術.而且還是作戰階層的運動戰.還騙別人說是孫子兵法.)
回應:
你先去研究孫子兵法的軍形篇跟兵勢篇再來批評也不遲。
史瓦茲科夫在波灣戰爭中,先以陸戰隊假裝要佯登海岸,以吸引敵軍
兵者,詭道也。 故 能 而 示 之 不 能 , 用 而 示 之 不 用 , 近 而 示 之 遠 , 遠 而 示 之 近。 利 而 誘 之 , 亂 而 取 之 , 實 而 備 之 , 強 而 避 之 , 怒 而 撓 之 , 卑 而 驕 之 , 佚 而 勞 之 , 親 而 離 之 , 攻 其 無 備 , 出 其 不 意 , 此 兵 家 之 勝 , 不 可 先 傳
也不符合嗎
任何兵法都只會教授你原則性的概括性的知識,所謂神兵自古不留訣,如果哪種兵法可以精確到制定一個明確詳細的套路並無時效性的套入實際行動中,那就太神奇了,同樣的説法你還可以套到約米尼的戰略論,克勞塞韋茨的戰爭論,杜黑的制空權,在他們的書中真正還有指導意義的無不是原則性概念性的東西,他們提出的絕大部分有具體參考意義的實例和準則不是嚴重過時就是嚴重錯誤。
不過我個人不太習慣這種把謀略等同為東方戰略特別是古中國戰略思想的説法,謀略這個概念明確地提出和定義其實是西方人完成的,東方人較早的提出和部分總結了以上概念而已。
這裡要特別提出日本人最早的直接的否定了古中國對謀略論的推崇,建設了一套他們自己的兵法,以日本的鬥戰經為代表的陽兵說提出了所謂以力勝,以勇勝的獨立立場,並大膽的提出漢學有真僞的説法,直接否定了孫子兵法為代表的謀略論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個人更加傾向于認爲從大範圍角度上説海灣戰爭不是漢學的以智謀勝,而是和學的以勇力勝。
海灣戰爭時,報道號稱美軍的每個案頭上都有一本孫子兵法,你怎麼確定至少一半的可能性為什麼會沒有?我如果沒記錯,紐約時報有一個書籍排行榜當中,孫子兵法多年來一直是在銷售前10名吧。這本書在美國光是在書店可以看到的普遍程度不是很多人可以想像的。
http://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1&type=show_post&post=631
以西元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波灣戰爭為例,這場戰事,運籌幃幄,決勝千裏的功臣, 事實上並非史瓦茲科夫將軍驚人的將才,而是當今尖端科技中的最強者:電子科技。
http://www.ee.nctu.edu.tw/Intro/guide/dsp.php
攻伊政策 布希父子似不同調
〔編譯俞智敏02.09.02綜合報導〕根據英國週日泰晤士報一日報導指出,波灣戰爭結束後,包括美國前總統布希、前國務卿伊格伯格、前國安顧問史考克羅、波灣戰爭指揮官史瓦茲科夫將軍和前三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將軍都曾因成功率領盟軍打贏戰爭,而獲英國女王依莉莎白二世冊封為爵士。
不過,身為前朝重臣的伊格伯格最近公開質疑布希總統伊拉克政策,引來外界懷疑布希父子對出兵伊拉克是否看法相左。 據週日泰晤士報報導說,上述五位戴著爵士榮銜的美國領袖現在據稱都正敦促美國政府應該謹慎行事。繼史考克羅和史瓦茲科夫將軍之後,伊格伯格上週也公開質疑美國政府出兵計畫過於草率。
現任國務卿的鮑威爾則被視為布希政府內部力主應先爭取國際共識陣營的大將,因此至今尚未公開就此事發表意見的老布希,頓時成為華府最關注的對象。
布希家族老臣群起對開戰表達憂慮,也使得美國國內有關如何推翻伊拉克海珊政權的辯論為之丕變,一邊是代表鷹派的副總統錢尼和國防部長倫斯斐,一邊是主張採外交途徑的鮑威爾和其他擁有爵士頭銜的老布希政府官員。這場激烈辯論的核心則是布希父子的關係。老布希在一九九一年原可一舉推翻海珊政權,但卻決定收手,現任的布希總統則決心不要再重蹈父親的舊轍。 布希父子間的互動密切無庸置疑,在白宮被稱為「四十一」(老布希為美國第四十一任總統)的老布希也早就表明他無意垂簾聽政。據白宮發言人佛萊雪指出,老布希倒是常常透過鮑威爾和國安顧問萊絲向兒子傳達他的意見。
但身為老布希最親近友人之一的史考克羅公開反對出兵伊拉克,卻形同對出兵伊拉克的辯論投下一顆「髒彈」。史考克羅此文痛斥錢尼與倫斯斐等人立場,不過最令華府震驚的則是,以史考克羅和老布希間的關係,史考克羅投書前不可能未先知會老布希。華府人士懷疑,老布希呼籲其友人出面表態的目的,是不希望兒子完全被國防部鷹派牽著鼻子走。
不論史考克羅事先是否徵得老布希同意,他的確引來更多公開批評布希政府的評論,史瓦茲科夫和前國務卿貝克就緊接著發表類似看法,伊格伯格更直言害怕國防部顧問伯爾和副國務卿沃佛維茲之流會說服總統開戰,讓美國深陷戰爭泥淖無法自拔。許多華府人士認為,伊格伯格此語簡直就像是老布希親口所言。
週日泰晤士報指出,美國的軍事行動仍有可能因故延宕,其中關鍵在於鮑威爾的態度。如果錢尼等人獲總統同意出兵,持相反立場的鮑威爾會否願以個人政治生涯為賭注,不惜辭職來阻止開戰?而假如鮑威爾揚言辭職,布希總統又該如何回應?老布希又是否會直接向兒子表達不應出兵的意見?這些都是可能影響戰爭的變數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sep/2/today-int1.htm
平凡中的英雄>鄭世松
大衛‧羅斯的《聖戰黑鷹:沙漠風暴名將鮑威爾傳奇》(智庫文化,1995)是在描寫現任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將軍的生平和奮鬥,他出生於一個雙親都來自於牙買加的移民家庭,只能算是一個普通、平凡的中產階級家庭,而他仍然靠著自己的努力、勤奮去完成心中的目標。但他既不是出身軍人世家,也不是西點軍校生,卻一路被拔擢至美國的軍事最高職位。他從十五位四星將領中脫穎而出,擔任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時,才年僅五十二歲,不但是歷任最年輕的主席,也是第一位黑人主席。他沒有支持任何黨派,卻備受矚目,雷根倚重他收拾伊朗軍售醜聞的爛攤子,老布希在他協助下贏得波斯灣戰爭的偉大勝利,連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也對他讚譽有加,他擁有為國為民的胸襟,和砥礪自強的情操,使他成為了一個平凡中的英雄。
本書共分為十四章:
一、「強烈的家庭責任感」--就先從鮑威爾小時候開始講起,他生活在一種被鄰居、朋友、遠親近戚所包圍的親密關係中,使他遵從規範不致走向歧途,奠定了日後發展的基礎。
二、「以身作則」--敘述影響他一生的轉捩點,就是加入了預備軍官訓練團(ROTC),在這他磨練出鋼鐵般的意志及學會要如何以身作則。
三、「軍隊與吾愛」--則敘述他畢業後繼續到陸軍官校深造,並首次指揮軍隊,就在此時他也認識一生中的最愛,並與之共組家庭。
四、「越戰與民權運動」--他奉派赴越南參戰,而當時在美國金恩博士領導許多民權運動,要爭取黑人的平等。
五、「政治有望,軍事無期」--敘述他被召回後又二度赴越南,美軍已全面介入越戰,但持續多年卻都徒勞無功,最終只好退兵,不過他也在此時展現出行政的能力。
六、「機會」--他從越戰結束後便努力充實自己,取得了企管碩士,展露出大將之風,並等待機會進入五角大廈任職。
七、「第一顆將星」--他輪流到許多單位工作,更獲得第一顆將星。
八、「伊朗軍售醜聞」--他幫雷根收拾爛攤子,於是被拔擢至更高職位。
九、「上帝與國家」--說明他的信仰,及三個景仰的人-獨立宣言起草人傑佛遜、林肯總統、金恩博士,這些人的言行正是他行事的準則。
十、「十足的軍人」--他成為最年輕的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
十一、「沙漠風暴」--他斡旋於老布希和戰場總指揮史瓦茲科夫將軍之間,居中協調,使盟軍在波斯灣戰爭中大獲全勝。十二、「不情願的戰士」--在波灣戰爭後,受到政敵的非難說他避戰,但他堅持自己的立場-「戰爭是最後才訴諸的手段」。十三、「參選總統?」--他不想被提名當別人的副手參選總統,因他對政治並不熱衷。十四、「神聖的光榮」--他和新任總統柯林頓有些差異,因此他想辭職休息並思考下一步該如何走。
綜言之,他的勤奮、保守、熱誠、努力,使他飛黃騰達,這本書就是他的奮鬥史,他許多的優點更是值得我們學習,只要憑本事,人人都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