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爭》
啥《海灣戰爭》(北京:世界知識,1994)?是指以下的那次?
英伊戰爭(1941年)
兩伊戰爭(1980年—1988年),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在1991之前,簡稱「波斯灣戰爭」)。
波斯灣戰爭(1991年),又稱「沙漠風暴行動」,「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或「第二次波斯灣戰爭」。
伊拉克戰爭(2003年—至今),又稱「第二次波斯灣戰爭」或「第三次波斯灣戰爭」,衝突仍在在繼續。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4%BC%8A%E6%88%98%E4%BA%89
這個嘛!單看出書年份,便可知是指前評「第一次波灣戰爭」,以下貼些免錢的「第二次波灣戰爭」之文:
第二次波灣戰爭是2003年3月20日,以美國和英國爲主的聯合部隊在未經聯合國授權下正式宣布對伊拉克開戰。澳大利亞和波蘭的軍隊也參與了此次聯合軍事行動。軍事行動是在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侯賽因所發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兒子在48小時內離開伊拉克的最後通牒到期後開始的。
聯合部隊是由12萬人的美軍部隊、4萬5千人的英軍部隊、2千多人的澳大利亞軍隊和200人的波蘭軍隊所組成的,除此之外還有大約5萬人的伊拉克反叛軍。他們是通過駐紮在科威特的美軍基地正式對伊發動軍事打擊的。
美國第三步兵師從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達挺進,伴隨他們作戰的還有美國第101空中突擊師和第82空降師的若幹部隊。在另一個方向,伊拉克東南部方向,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遠征部隊和英國遠征軍(包含第四和第七裝甲旅組成的第一裝甲師以及若幹海軍陸戰隊)則發動了鉗形攻勢以打開伊拉克的海運通道。在戰爭進行了兩周後,美軍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區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種部隊,並和該地的庫爾德反叛軍結成同盟,美國預期中的准備在北方投入的第4步兵師則由于土耳其議會的反對而未能在該地參加戰鬥。
經過兩個星期的激戰,英軍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鎮、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斯拉。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現了斷水和停電等人道主義危機。國際多個人道組織向伊拉克運輸救援物資。這些援助物資大多都從聯軍所控制的烏姆蓋茨爾港進入伊拉克,還有部分則從科威特進入伊拉克。
戰爭爆發大約三個星期之後,美軍順利進入巴格達市區,途中並沒有遇到任何頑強抵抗。伊拉克官員則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軍隊向美軍投降。之後巴格達和巴斯拉等伊拉克城市紛紛陷入無政府狀態,巴格達市內發生頻繁的搶掠事件,巴格達博物館遭到洗劫,上萬件珍貴文物失蹤。有伊拉克民衆批評美軍,並沒有努力維持巴格達的市內安全。據中國國務院發表的《2007年美國的人權紀錄》,戰爭在2003年爆發至今已有至少66萬伊拉克平民因戰火而喪生。而據《洛杉磯時報》的統計,因美軍入侵而導致的死亡平民人數更高達100萬
導火線
美國「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美國總統布什宣布向美國政府認為的“恐怖主義”宣戰,並將伊拉克等多個國家列入所謂“邪惡軸心國”(Axis of Evil)。2002年伊拉克危機爆發,聯合國通過1441號決議,聯合國武器檢查團重返伊拉克檢查伊拉克擁有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3月18日美國總統布什發表電視講話,要求並沒有在伊拉克境內發現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武檢團立即撤離伊拉克。
開戰理由及目的
美國等國家對伊拉克開戰的主要理由是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伊拉克政府踐踏人權的行徑。根據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說法,美國對這場戰爭最終要達成的目的包括:
鏟除薩達姆政權,幫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個自治的政府,
搜尋並銷毀藏匿在伊拉克境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恐怖分子,
結束制裁,並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保護伊拉克的石油以及其他天然資源。
但伊斯蘭國家如伊朗、敘利亞則認爲原因並不單純。根據伊斯蘭共和報等媒體的看法,美國已經被猶太集團所操縱,占領伊拉克僅僅只是猶太集團龐大侵略計畫的序曲。美軍攻下伊拉克後,將以伊朗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爲藉口出兵伊朗,最後則輪到敘利亞。最終目的是透過控制伊拉克、伊朗,侵吞伊斯蘭民族的經濟命脈-石油,從而瓦解巴勒斯坦的抵抗,支配整個中東。
戰前,美國、英國等國家指責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以此作爲開戰的重要理由。然而至今,他們還沒有找到確鑿可信的證據。
2007年9月16日:美國前聯邦儲備局局長格林斯潘在其回憶錄中稱,基於政治理由,他不方便承認眾所周知的事,出兵伊拉克是為了石油。
反戰與主戰
美國政府宣稱有四十九個國家支持該軍事行動。但真正參加地面戰的國家只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波蘭四國,丹麥政府亦對伊拉克宣戰,並派遣了兩艘軍艦支援美軍。韓國、日本、意大利、烏克蘭等多個國家提供後勤支援。
這場戰爭遭到俄羅斯、法國、德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阿拉伯國家聯盟、不結盟運動等多個國家政府和國際組織的批評與譴責。
奧地利等多個國家宣稱,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由于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已經違反了國際法。埃及籍的聯合國前秘書長布特羅斯?加利譴責該軍事行動,認爲違反了聯合國憲章。奧地利、瑞士和伊朗禁止聯軍戰機飛越其領空,沙特阿拉伯禁止美軍導彈通過其領空襲擊伊拉克。馬來西亞領袖更是在國際及聯合國會議上嚴重譴責美國及英國的軍事報複行動。
全球普遍的反戰情緒最終導致了全球反對對伊戰爭大遊行。
伊拉克現狀
進攻中的悍馬車隊聯軍佔領伊拉克初期,曾一度在伊拉克海岸一帶處於膠著狀態,直到美軍進入巴格達時,伊拉克軍隊便隨即兵敗如山倒。當時主張出戰的美國總統布殊和英國首相布萊爾民望一度升上高位。2003年12月美軍更成功捉拿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被美國媒體形容乃是此次戰事的最大成就。
戰後美國不斷草擬計劃重建伊拉克,包括把大量重建計劃交給美國各財團,同時委任當地人任臨時政府官員。但由於當地不少派別的政治組織並不支持美國,故針對美英的軍事佔領而進行的伊拉克遊擊戰正風起雲湧,截止至2007年5月15日,美國佔領軍死亡人數已超過3,398人。而伊拉克經濟則久久未恢復,不但當地石油設施受到破壞,影響全球石油供應,且失業人口龐大,居民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故不少國家的反戰分子再度公開舉行反戰示威,指責布殊乃世界頭號恐怖份子。而美國的副國防部長沃爾福威茨更在秘密專訪中明言,指伊拉克擁有大殺傷力武器只是“攻伊的方便理由”。
美國除了派出穿制服的軍職人員,還雇用很大數量的民間保安承包商(包括美國黑水),協同軍隊作戰,尤其是操作高科技武器,阿拉伯語英語的翻譯人員,以及擔任後勤補給的工作。關於文中所述的美國佔領軍死亡人數已超過3,398人,這只是穿制服的軍職人員的死亡人數,沒有包括很大數量的民間保安人員,所以實際因戰爭而死亡的美國人要超過3,398人。
調查
2007年2月9日,美國國防部向國會提交一份關于伊拉克戰爭前情報的內部調查報告。報告認定,有關薩達姆與基地組織存在明顯聯系的評估在質量和可信度方面都是可疑的。國防部副部長道格拉斯?費思采取了不恰當行爲得出這一錯誤結論,但調查報告認爲他沒有觸犯法律。
成果
美軍通過處決薩達姆,對大獨裁者卡紮菲的震懾。卡紮菲已于2003年12月(即伊拉克戰爭剛結束沒多久)就宣布利比亞放棄核武器,成爲繼日本、南非之後的第三個宣布放棄核武的國家,並對國家逐步進行改革開放,並轉變其所謂的“反美”立場倒向西方。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C%8A%E6%8B%89%E5%85%8B%E6%88%98%E4%BA%89
另參本臺<伊戰越戰化>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9751850/20070701065543
伊戰五載 仍難見一線曙光>中國時報 2008.03.19林博文
三月二十日是布希政府入侵伊拉克5周年紀念。這一天是美國現代史上最羞恥的一天,也是美國政治道德崩潰之始;布希政府所摧毀的不僅是哈珊政權,而是一個社會和一個文明。
伊戰所持續的時間,已超過韓戰和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所付出的代價是將近4千美軍陣亡、近4萬美軍受傷,耗費6千億美元;對美國國力、經濟、軍事、國際形象與外交聲望皆造成無可彌補的重創。而伊拉克人民所遭受的戰禍,更是慘不忍睹,最保守的估計,至少有九萬平民死亡,2百萬人在鄰國當難民,另2百萬人在國內流離失所。
絕大多數伊拉克人民並不懷念獨夫哈珊所統治的時代,卻懷念那段歲月的安全與穩定。反諷的是,今天16萬美軍駐守伊拉克的最大目的就是要回復海珊時代的安全與穩定,但還有漫長的路要走,而且仍看不到隧道盡頭的曙光。
由於伊拉克人民在教派衝突和反抗美軍侵略的雙重夾殺下傷亡慘重,布希政府不得不於去年增兵3萬(從13萬升至16萬),以擴大綏靖範圍。幸運的是,教派衝突減少了,什葉派中最強勢的一支造反組織的武裝活動大幅降低了,遜尼派亦同意和美軍合作,暴力事件也就直線下降,過去每天至少有180起暴力事件,現已減至60起。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和一些城市的部分鬧區已恢復常態,白天市場和街頭熱鬧異常。但只是少數城市中的部分地區才享有正常生活,大部分地區仍處於不安全狀態。
然而,布希政府卻對伊拉克的「進步」,得意極了,認為是增兵奏效。一直大力支持布希侵伊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肯參議員和副總統錢尼紛紛跑到巴格達「慶祝增兵成功」,為伊拉克人民和美軍死傷銳減,以及生活作息漸趨正常而自我吹噓。問題在於,第一,所謂暴力減少,只是比去年和前年少,而和2005年差不多;第二,伊拉克的安全和穩定仍必須靠16萬美軍來維持(今夏將減至13萬),美軍一旦全數撤走,伊拉克將出現什麼情況,沒人敢說;第三,包括增兵有功的美軍駐伊最高指揮官裴卓斯在內的一批美軍將領和五角大廈高幹,都認為伊拉克目前的安定情況很脆弱,裴卓斯甚至預言美軍至少需駐伊至2017年,麥肯則說即使再駐一百年,美軍也要繼續駐下去。難道伊拉克要變成美國的永久保護國?第四,布希增兵的用意是以時間換取空間,一方面訓練伊拉克軍隊,一方面促使伊拉克政治上軌道,儘管這兩者的進度卻像蝸牛爬行。
綜合這四點來看,希拉蕊和歐巴馬所提出的撤軍方案,很可能行不通或做不到。入侵容易撤兵難,1968年尼克森競選總統曾一再向選民保證自越撤軍,上台後不但未履行撤軍諾言,反而升高越戰、拖延越戰,美軍多死了三萬,直至1973年三月美軍才全部撤光。伊拉克的情勢比越南更棘手,不管是希拉蕊或歐巴馬當總統,如能照他們的競選政見落實撤軍諾言,固是美事;但被美軍炮火和反抗分子蹂躪過的伊拉克,已不再是以前的伊拉克,沒有強人的伊拉克,只會出現教派暴力與種族仇恨,美索布達平原的靈魂已經消失。
伊戰本來是美國大選的最重要議題,但在美國經濟衰退和伊拉克情勢平息下來之後,經濟已取代伊戰而成為選民最關切的議題。人人皆曰可惡的錢尼利用伊戰靠邊站的時機,飛赴巴格達,行蹤高度機密。既然要慶祝伊戰有進展,為何還要在重兵保護下出訪,而且又不敢離開安全的「綠區」半步,自欺欺人的治國手法,莫此為甚。而麥肯和背叛民主黨的前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李伯曼參議員,南卡州保守派參議員林賽、葛蘭姆這三位主戰派大將聯袂訪伊,更凸顯了主戰派試圖哄騙選民伊戰已經改觀的政治伎倆。
不過,在一些保守派媒體的刻意渲染下,天真的美國人民也開始相信伊戰已頗有進展。最近,右翼智庫「淵氏(Pew)人民與媒體研究中心」作了一項民調,竟有48%相信伊戰「大有起色」(going very well),去年二月只有三成相信有起色。
儘管如此,仍有五成以上的美國人認可伊戰是一場錯誤的戰爭。
布希政府5年前以荒謬的藉口發動一場荒謬的戰爭,伊拉克人民深受其害,戰爭的陰影仍舊籠罩兩河流域上空,恆久不散。
布希與伊拉克總理同意制訂美軍撤離時間表
http://www.cdnews.com.tw 2008-07-19 陳淑娟/整理
法新社亞利桑那州土桑十八日電:白宮今天說,美國總統布希和伊拉克總理馬里奇已同意設定美軍撤離時間表,以做為兩國長期安全協定的一部份。
白宮發言人珮莉娜在聲明中說,但是縮減美國駐伊拉克部隊的任何行動,「將根據不斷獲得改善的實際狀況,而不是武斷的設定撤軍日期」。
她表示,兩位領袖今天利用視訊會議系統交談,他們也就往前推動制訂規範兩國外交關係和美國在伊拉克駐軍的長期協定的會談達成協議。
華盛頓說,為了在聯合國授權的駐軍期限今年底屆滿後,為仍然留駐伊拉克執行任務的美軍設定基本原則,這項協定有其必要。
但是由於巴格達政府要求美國制訂撤軍時間表,華盛頓要求美國士兵和人員擁有免遭伊拉克起訴的豁免權,這項談判一直談談停停。
珮莉娜在聲明中說,兩位領袖就共同往前推動這項談判,以儘速完成這項談判的方式達成協議。
電視戰
海灣戰爭也是一場“電視戰”。首次世界各地的人可以直接在電視前看到導彈擊中它們的目標或從航空母艦上發射的實況轉播。盟軍非常願意顯示他們的武器的精確性。
美國政府對新聞報道自由的限制卻比越南戰爭嚴格。大多數新聞報道來自軍隊組織的新聞發布會。只有被選出的記者被允許訪問前線和采訪士兵。采訪時始終有軍官在旁,采訪前必須獲得軍隊批准,采訪後受軍隊檢查。對外這些措施是爲了防止伊拉克獲得機密情報,但實際上它被用來防止顯露政治上不利的情報。這個政策是在越南戰爭後被施用的,在越南戰爭中,對自己政治上不利的報道導致了美國國內對該戰爭的公衆反對。
同時,對這次戰爭的報道的即時性也是前無所有的。許多美國記者在戰時留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入擊導彈的圖像在晚上的新聞中就可以看到。一支英國電視臺的記者組在前線上跟隨軍隊,在盟軍到達科威特的前一天進城,然後在第二天報道阿拉伯軍隊進入該城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6%B9%BE%E6%88%98%E4%BA%89
從第二次海灣戰爭談媒體的誠信
戰爭爆發至今不足一周。與流逝的時光同步,各種混亂的思想正在一場非法戰爭的背後醞釀。這期間,充滿了謊言、貪欲和無知。《鏡報》3月25日刊文
3月20日,美英兩常任理事國不顧各國反對和抗議,公然踐踏聯合國協議,擅自出兵伊拉克,于是一場非法的,可以定性爲侵略戰的第二次海灣戰爭打響。
從戰事第一天起,便從軍方傳來了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死訊,然而隨著數小時後,薩接二連三的電視演說謠言不攻自破。然而一切謊言卻不可止,第二天又傳來了伊拉克第51機械化師8000官兵投降信息,可惜也只是訛傳……
一時間,謠言四起。《星期日電訊報》非常“確切”地報道薩達姆住所在第一輪轟炸中被擊中,“薩達姆受傷,需要輸血”;而福克斯電視新聞網則用盡了各種狡猾、迷離的字眼聲稱美國政府掌握了一張薩達姆受傷後被擡上救護車的照片,並多次更進報導;而對于51機械化師,各大媒體更言之鑿鑿地聲稱該師師長哈立德已被下級軍官刺死,並由該軍官帶領著全師投降。可悲的是,各國媒體,不管是出兵國還是反對國包括我們國內的媒體(以各網站爲主),尚未驗證信息的可靠性卻紛紛以訛詐訛,或是跟風或是加油添醋爭先放出了一堆流言、炸彈,流言傳到民衆耳邊時,薩達姆甚至已被擊斃!
如果說,美英軍方只是爲了打心理戰,兵不厭詐以外,那麽媒體爲什麽要這樣做呢?如果說,福克斯和《星》報是爲了給政府服務,由政府控制傳播更多的假消息,以擾亂伊拉克軍民視聽,達到軍事目的,那其余各國的媒體爲的又是什麽呢?如《鏡報》所言,在一場非法戰爭的背後各種混亂的思想醞釀著,充斥了謊言、貪欲和無知,在一場只爲了收視率、發行量和各種經濟利益的遊戲中——誠信盡失!
輿論向導、輿論監督毫無疑問是媒體的職責和任務,然而媒體在自己的“simple mission”中,失職、失策、歪曲卻早已是我們耳熟能詳、日常所見的問題了。如果說我們能忍受日常的娛樂星聞、小道消息的誤傳,對一些國計民生的失實報導或報導不足感到不滿、無奈和憤慨,那麽現在的憤慨已經上升到了軍政要務、全球大事了……
黑格爾曾言,“公共輿論中真理和無窮錯誤混雜在一起”。毫無疑問,輿論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它既是促進曆史進步的催化劑,也有時扮演著不光彩的絆腳石。然而作爲輿論導向、輿論監督的媒體更是最直接的扮演著化學家與挑夫的角色,而最最重要的也就是誠信!
什麽是媒體該擁有的誠信?這並不僅僅是不說謊言、不傳遞假信息就是誠信,媒體的誠信更要求敢言、直言,把事實經過一定過濾還原爲事實。然而目前大多媒體卻連不說謊這一最低要求都沒做到,更勿論敢言了,也許它們只擁有了過濾事實的技巧,卻未能把事實還原。
事實、道理、感情,是媒體報導的三大元素,然而如果僅有理性的啓迪、感情的共鳴,卻無誠信的、事實的滋潤,那麽輿論向導和輿論監督便只能成爲一句空話,成爲了一出出時不時上演的鬧劇……
http://bbs.kaoyan.com/thread-33688-1-84.html
與第一次海灣戰爭相比 美國軍力到底有多強
隨著美國對伊拉克開戰可能性的增加,如今美軍的作戰能力與第一次海灣戰爭時相比有什麽不同,引起了廣泛的興趣,16日出版的《華盛頓郵報》從多個角度探討了這一問題。
《華盛頓郵報》的文章說,數字技術在美軍各兵種的廣泛應用以及數據傳輸速度的提高,是美軍作戰能力過去10多年來取得的最大進步,這使得美軍可以更快、更准確地打擊敵方目標。
以現已部署在地中海的“杜魯門”號航空母艦爲例,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時,傳送給它的空中偵察情報先用膠卷接收,然後要用飛機送到岸上沖洗並進行分析,結果是,往往幾天後這些情報才能用得上。
但是現在設在艦上的情報分析中心裝備了先進的數字網絡系統。它勝過衛星,可以直接接收“掠食者”無人駕駛飛機以及其它偵察機和攻擊機從阿富汗戰場傳回的實時黑白圖片。這個中心的8名專業人員則隨時對這些圖片進行解釋,然後立刻將情報通過衛星網絡傳送給航母戰鬥群的其它艦只。分析中心人員還隨時與美國本土的情報分析人員進行聯系,有時是通過“安全聊天室”聯絡,共同確定打擊目標。目標確定後,結果可以馬上傳送到戰鬥機駕駛艙,這樣,目標很快就會在煙火中消失。從發現目標到攻擊目標整個過程長則幾個小時,短則僅有幾分鍾。
美國空中偵察能力與1991年相比也有了很大提高。多層次的空中偵察系統可以實時傳送戰場情況。在距地面600多公裏的太空是由多顆間諜衛星組成的“天眼”網,“全球鷹”無人偵察機則在約2萬米的高空盤旋,在1萬2千米的高空是裝備有移動目標追蹤雷達的預警飛機,再往下6000米高處則有“掠食者”無人駕駛飛機,上面裝備有圖像、紅外線及雷達傳感器,所有這些空中偵察到的數據都將傳送到地面的指揮中心,需要時還可直接傳送到戰鬥機,以加快攻擊速度。
但在1991年海灣戰爭時,即使美軍有這些實時情報也發揮不了太大作用,因爲當時美軍扔下的炸彈90%以上都沒有精確制導裝置,很多炸彈在離目標幾十米甚至幾百米的地方爆炸。如果這次戰爭爆發,美軍扔下的絕大多數炸彈將是激光制導炸彈或是衛星制導的所謂“傑達姆”炸彈,與激光制導炸彈相比,這種聰明炸彈還有不受天氣狀況及戰場煙塵影響的優點。由此帶來的是美軍攻擊能力的極大提高。
1991年海灣戰爭開始的第一天晚上,美軍動用了幾百架飛機對伊軍目標進行打擊,而現在由于數字技術和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一艘航空母艦上部署的50架戰鬥機就可達到同樣效果。不過,此次美軍如果對伊開戰則可能部署6個航母戰鬥群。
與1991年一樣,美軍還有可能使用“戰斧”式巡航導彈攻擊伊拉克的防空基地,以防危及飛行員的安全。現在,這些導彈都安裝了衛星全球定位系統接收器,可以不受地勢影響而擊中目標。
與第一次海灣戰爭相比,美軍飛機性能及空中打擊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歸功于數字技術和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1999年科索沃戰爭期間第一次投入使用的B-2隱形轟炸機,可攜帶16枚衛星制導的“傑達姆”聰明炸彈,可以對這些炸彈進行編程,使每一枚炸彈分別擊中不同目標。當然也少不了分別可攜帶18枚和24枚“傑達姆”彈的B-52和B-2重型轟炸機。目前由于配備了最新的瞄准系統,這些轟炸機可以從1萬2千米的高空投擲聰明炸彈,減少了地面防空火力對飛機的威脅。
美國陸軍的“阿帕奇”直升機性能也有了長足的提高。新的“長弓”型“阿帕奇”可以同時辨別8公裏外的128個目標,並能用新型雷達制導的“地獄之火”導彈鎖定移動目標。據美軍計算,新型“阿帕奇”與海灣戰爭中使用的“阿帕奇”A型相比,攻擊能力提高了400%,而生存能力則提高了720%。
一些軍事分析家認爲,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嶄露頭角的精確打擊能力代表著20世紀的第三次軍事革命。他們認爲,第一次革命是在一戰結束到二戰開始前那段時間內燃機、飛機的改進和無線電、雷達等技術的使用,德國的閃電戰也由此而來。第二次革命是二戰結束時原子彈的出現。而美軍提高精確打擊能力和廣泛使用信息、實時瞄准等新技術則使戰爭從工業時代進入了信息時代。
《華盛頓郵報》說第三次革命使美軍在提高戰鬥力的同時可以大大縮小軍隊的規模。雖然目前美軍僅有現役軍人140萬,比海灣戰爭時少了約三分之一,與二戰時的1200萬更是無法相比,但現在的美國是世界上無可爭辯的第一軍事強國。
自1991年以來,美軍先後經曆了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及阿富汗戰爭,都是在數周內即擊敗對手,很多美軍指揮官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根本沒有品嘗過失敗的滋味,在美軍能力大大提高的今天,他們面對戰鬥力大大削弱的伊拉克軍隊自然是信心十足,《華盛頓郵報》說這種信心甚至到了傲慢的程度。
不過,該報同時指出,美軍也面臨著不少壓力和挑戰。首先是在巴爾幹維和、在阿富汗駐軍和加強對朝鮮的防範力量、以及可能對伊拉克的戰爭和無休止的全球反恐戰爭等,已經使美軍開始顯得人手不足;很多軍人長期不能與家人團聚,造成一些家庭問題,這樣下去可能會影響美國的兵役制度;與盟國軍事能力差距拉大,美軍有時怕盟軍拖後腿而寧願單獨行動,但在戰後維和與重建等方面又需要盟軍協助,因此如何協調與盟軍的關系成爲問題;此外美國政府越來越趨向于以其強大軍力推行外交政策,有專家說布什政府的戰略幾乎相當于統治全球的戰略,這是非常不現實的。還有專家說這有可能導致更多國家發展核武器,因爲它們知道無法再和美國在常規戰場上進行競爭。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02/18/content_732727.htm
第二次波灣戰爭與第一次波灣戰爭相比主要有以下不同:
1.戰爭目的不同。上次戰爭的目的是把伊拉克軍隊驅逐出科威特,恢復科威特的合法權利;這次戰爭的目的是推翻海珊政權。
2.作戰指導思想不同。美軍在上次海灣戰爭中的作戰指導思想是:用先進戰法打工業時代的機械化戰爭,要求確保戰爭勝利,但並不要求速戰速決;伊拉克戰爭,則要求用資訊化武器裝備打資訊化戰爭,不僅要求確保勝利,而且要求速戰速決。
3.兵力部署不同。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主要部署在沙特和其他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廣闊地域內,在土耳其部署有大批作戰飛機;伊拉克戰爭,美軍地面部隊主要部署在科威特的狹小地區內,土耳其的“北方戰線”並沒有成功建立。
4.美軍資訊化程度不同。海灣戰爭,美軍武器裝備的資訊化程度很低,戰爭中使用的精確制導武器僅佔8%;伊拉克戰爭,美軍武器裝備資訊化程度陸軍已達50%以上,海軍已達60%以上,空軍已達70%以上,可能使用的精確制導彈藥達90%。
這些不同之處使美軍採用了一些不同於海灣戰爭的新戰法。
第一,最初空襲規模小,強度有限。海灣戰爭爆發當日,美軍共出動飛機1300多架次,進行3次大規模空襲。在伊拉克戰爭的首日空襲中,美軍發動了3個波次的攻擊,出動飛機約100架次,發射的巡航導彈和精確制導炸彈不足100枚。到第三日,用於空中打擊的飛機才達到1000余架次,發射巡航導彈約320枚。總的來看,此次空襲規模小,強度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有五:
一是此次空襲的目標是海珊、其他高級領導人和最高指揮控制機構,因此目標相對少而集中。
二是10多年來美英在“禁飛區”對伊軍防空系統進行連續不斷的打擊,“禁飛區”的防空能力已所剩無幾,無需大量彈藥進行壓制。
三是此次空襲使用的幾乎全部是精確制導彈藥,作戰效能大大提高,所需彈藥數量減少。
四是伊軍吸取了海灣戰爭的教訓,部隊分散部署,沒有大型野戰工事和堅固支撐點,轟炸效費比低。
五是儘量減少空襲造成的附帶損傷,減少戰後重建的困難。
第二,地面作戰開始早,推進速度快。上次海灣戰爭在空襲38天后才開始地面作戰,並且進行了所謂的“左勾拳”大規模遠距離機動。此次在開戰第二天就投入了地面部隊,並且在初期以每小時30—40公里的速度推進,到第四日清晨已經向北推進240公里。美軍這樣早就投入地面部隊,主要原因:一是美英軍掌握了絕對制空權,美英地面部隊在進攻中不會面臨空中威脅;二是伊軍沒有像上次海灣戰爭那樣建立堅固的防禦陣地,美英在地面上也不會遇到重大威脅;三是要推翻海珊政權,早晚必須進行地面作戰,早進行比晚進行好,因為早進行地面作戰使伊軍更有兵臨城下之感,有利於迫使其不戰而降,加快戰爭進程。
第三,特種部隊滲入早,作用大。海灣戰爭參戰的美軍特種部隊數量少,並且在空襲兩個多星期後才發揮重要作用。伊拉克戰爭,美軍特種部隊提前一年進入庫爾德人控制區,培植反薩力量。其後,又有大量特種部隊潛入伊拉克境內,進行秘密活動,並在作戰初期發揮了重要作用:美軍準確擊中多處海珊行宮和部分伊拉克高官住宅,可能與美軍特種部隊的活動有關。美軍此次大量使用特種部隊,是由下列因素決定的:
1.美軍的軍用衛星和偵察機無法確定海珊和其他高級領導人的準確行蹤,需要大量人工情報加以補充。
2.潛入伊拉克西部沙漠或東部農村地區搜尋導彈發射架和生化武器隱藏地,需要技能全面、戰鬥力與生存力強的人員,只有經過特殊訓練的特種部隊能擔當此任。
3.美國擔心伊拉克點燃油田阻止美軍前進,需要特種部隊迅速搶佔和保護油田。
4.此次戰爭的目的是推翻海珊政權,情況非常複雜,更需要使用心理作戰行動來分化、瓦解伊軍鬥志,籠絡和收買伊拉克民心,孤立海珊及其支援者。美軍特種部隊是惟一能實施戰場心理戰的部隊。
針對美軍地面攻擊和空中打擊並舉的戰法,伊軍也部署了相應的戰術:首先是沒有過早暴露主要的防空兵力和部署位置等情況,準備等到以後的巴格達保衛戰時,對付美軍的進攻。在四天的美軍逐步升級的空襲中,巴格達的防空炮火大多是各型高射機機槍、高射炮開火,主要的防空導彈和單兵肩扛式防空武器並沒有大規模還擊,並且伊軍的防空部隊還頻繁地進行調動、更換部署陣地,這樣就有效地避免了暴露自己的準確位置和實力,保存了力量。
其次,面對美軍第3機械化步兵師繞過巴士拉,繼續向北推進,伊軍並沒有派出精銳的共和國衛隊進行大規模堵截,使美軍一時掌握不了伊軍精銳部隊的準確部署位置。據路透社報道,一位伊拉克新聞官員表示,美軍之所以快速孤軍推進,目的之一就是想吸引和調動目前分散部署的伊軍主力部隊出來,發揮美軍空中的優勢,加以殲滅。
再次,對美軍第3機械化步兵師突進伊境內240公里的情況,伊軍並未調動主力部隊對其進行包圍,也顯示了伊軍對巴格達保衛戰的準備是長期的,不會輕易被美軍的作戰意圖牽著走。
http://209.85.175.104/search?q=cache:7ZqxPAfCWLwJ:web.nutn.edu.tw/gac370/newweb/sir/luo/%E7%AC%AC%E4%BA%8C%E6%AC%A1%E6%B3%A2%E7%81%A3%E6%88%B0%E7%88%AD%E8%88%87%E7%AC%AC%E4%B8%80%E6%AC%A1%E6%B3%A2%E7%81%A3%E6%88%B0%E7%88%AD%E7%9B%B8%E6%AF%94.doc+%E7%AC%AC%E4%BA%8C%E6%AC%A1%E6%B5%B7%E7%81%A3%E6%88%B0%E7%88%AD&hl=zh-TW&ct=clnk&cd=17&gl=tw
伊拉克反美武裝為何能屢次偷襲美軍基地 靠這款武器 2020-03-19 新浪軍事
前段時間,美國好不容易和阿富汗塔利班簽訂了和平協議,兩天又打起來了。加之美國疫情愈發嚴重,3月13日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應對疫情。14日,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北27公里處美軍駐紮的塔季軍事基地連續遭到兩次火箭襲擊。
從圖片中可以看到,仿製的107mm火箭彈fadjr-1發射陣地是由七座八聯裝發射巢組成的,隱蔽在一個工地的工棚裡。
火箭發射巢隱蔽的相當巧妙,全都事先訂好了射擊諸元,然後用一個金屬框架埋到地裡,火箭炮是可以折疊的,直接可以藏在底下,上面還有蓋子,蓋子頂部還是凹下去的,可以蓋上土,藏在滿是黃土的工棚下面根本看不出來。
從伊拉克安全部隊在現場繳獲的電池和導線來看,火箭炮發射用的是遙控電打火,人員只負責升起火箭巢並狀態,發射的時候陣地上沒人,保證了人員的安全,不過擊發成功率並不高,,7座8聯裝發射巢,總共應該是56枚火箭彈,但是3月11日的襲擊中,只有33發火箭彈覆蓋了塔吉基地,命中基地主要營房區的則有8到15枚。事後有23枚未發彈和7枚備用彈被趕來的伊軍繳獲,啞火率高達42%。若56枚全都打出去,塔吉基地的損失將會更大。
…..
筆者不由得佩服民兵組織的創造力,可能也是類似的火箭炮設計和伊朗的107mm火箭彈,讓美國人認定是伊朗系什葉派民兵所為。作為報復,2020年3月12日夜,美軍在伊拉克卡爾巴拉省發動了一輪空襲,旨在報復3月11日美在伊拉克的塔吉營遭到18枚火箭彈襲擊一事。
…….
近年來,伊拉克與美國的關係日趨不和,尤其是在美國在伊拉克暗殺了伊朗“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後,伊拉克議會甚至通過決議,要求美國主導的多國駐軍撤出伊拉克,這些舉動顯然讓美國感到了不快。外界認為,未來美國與伊拉克的關係將可能更加惡化。
看來中東還會繼續牽制美國的精力,想拔出腳來恐怕沒那麼容易。
相關新聞
美伊關係緊張,親伊朗民兵崛起,美軍加速撤離伊拉克/阿富汗
全球最受歡迎的游擊戰三大神器:蘇俄AK-47突擊步槍RPG-7火箭筒以及中國107毫米火箭炮。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3-19/doc-iimxxsth0181938.shtml
擁有20年實戰經驗的美國也翻了車,實戰練兵是否真的有效? 2020-09-23 新浪軍事
近年來,有很多人喜歡將中國和美國的軍事實力進行對比,還有網友提出疑問,美國軍隊在這三十年來參與了很多次實戰,而中國軍隊大都沒有經過實戰洗禮,我們今天就來聊聊實戰和戰鬥力之間的關係。
實際上,有效的實戰經驗往往是指高水準的經驗,因為戰爭是要服務於國家整體戰略的,除了極個別的特殊戰爭形式,絕大多數國家都希望戰爭是速戰速決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承受長時間的戰爭消耗。
比如越南戰爭,美國深陷泥潭數年,看不到戰爭的勝利,同時還很難抽身而出,最後不僅付出了巨大傷亡,還消耗了巨大的財力及物力,使美國在之後近20年時間裡沒敢大規模對外用兵。
其實,大家應該都明白,有效的演習設置的對手一般都比真實存在的敵人要強大許多。試想一下,經過演習淬煉的軍隊,就不說武器裝備如何,能肯定的是,其整體的戰備和技能水準一定程度上是高於低水準實戰軍隊的。
簡單來說,美國打了十多年的治安戰,遇到的都是無法和他們進行正面交火的敵人,就連大家熟知的"海灣戰爭"也是在美國擁有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情況下進行的。
同時,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美軍在治安戰中養成的習慣還被美軍的軍事顧問帶到了烏克蘭,但是,一到實戰,就出現了很多問題,美軍的戰鬥經驗完全不適用於烏克蘭,造成了烏克蘭反政府分子追著烏克蘭政府軍打的局面。事實上,美軍所謂的三十年實戰經驗,一般都是在裝備和實力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對敵方進行的有效打擊。總的來說,多搞幾場大規模的演習,比隨便去戰場上混作戰經驗有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