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04 07:24:09阿楨

《世紀大決策》

實在想不通,曾揭露水門事件的名記著伍德沃德,怎會寫吹捧老布希們多麼英明地決策了1991年海灣戰爭之書《世紀大決策》(聯經出版,1991)?

這個嘛!我前評《布希的戰爭》已評如下:

伍德沃德的《布希的戰爭》如前評布里辛斯基的《美國的危機與轉機》又是本應時的投機之著:

    如果說,在《戰爭中的布希》(《布希的戰爭》)和《進攻計劃》兩本書中,伍德沃德還是一個冷靜的資深新聞人和旁觀者;那麼在他的新書《否認之國》中,伍德沃德則是出離憤怒的批評家了。
    本就處境不甚妙的布希政府這回真的要焦頭爛額了。美國著名政治調查記者伍德沃德的新作,也是他以布希政府為描述對象的第三部著作——《否認之國》,對布希政府的態度一反前兩部的讚揚——《戰爭中的布希》——和中立——《進攻計劃》——變為赤裸裸的批判。
    用許多評論家的話來說,它是伍德沃德自《總統班底》一書以來最為憤怒的作品。因此,對即將迎來中期大選的布希和共和黨而言,《否認之國》會是一枚殺傷力頗重的政治炸彈。
    還記得《戰爭中的布希》推出時,因為它對布希的讚揚,登上了共和黨全國委員會的網頁,現在《否認之國》則很有可能會出現在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網頁上。世事的變幻,真是何其迅速!
    伍德沃德的政治影響力遠遠不同於一般的美國學者或記者。首先,他自水門事件以來在美國新聞界建立起來的獨一無二的地位使得他的聲音有著某種“位高言重”的意味。該書推出後,果不其然,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不但盤踞亞馬遜網路書店的暢銷書排行榜的冠軍寶座數周不下,眾多的媒體和專家學者均加入了對這一話題的探討和爭論。
    其次,他對布希政府從讚揚到批評的立場轉變,從某種意義上說,正代表了布希政府時下逐漸喪失人心的趨勢。之前是新保守派大將的福山的公開倒戈,現在是伍德沃德,布希政府接二連三的失策和堅持不悔改的態度,已經讓很多原本看好他的人失望、傷心。這對一名政治家而言,很可能是致命的。
    伍德沃德深感憤怒的,並不象一般的布希痛恨者那樣,或者針對他濃厚的宗教情懷,或者針對他的黨派傾向,或者針對他的意識形態而發;他是針對布希政府的無能——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導致的執政能力的缺乏——而發的。
    伍德沃德為寫作《否認之國》一書,採訪了除布希和切尼之外,包括拉姆斯菲爾德在內的大批政府官員。他由此得出的結論是,美國當前所面臨的一系列困境,歸根結底都是出於布希政府的頑固和冷漠:他們無論是對自己的錯誤和失敗,還是對別人的忠告和批評,都一例採取“一概加以否認”的態度,死不悔改,從而導致局勢不斷惡化,最終到達難以收拾的地步。
    比如,在9?11事件上,伍德沃德在《否認之國》一書裏透露,就在2001年7月10日,即9?11發生前兩個月,中央情報局局長特內特曾親自向當時擔任國家安全顧問的賴斯報告很可能會有恐怖襲擊發生,但賴斯根本沒當回事。
    再比如,切尼為了證明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竟然具體指示核查官員大衛?凱伊到哪兒去找證據——有一次凱伊被告知要去查的地方竟然是在黎巴嫩境內!最後當凱伊得出伊拉克並沒有製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初步結論時,他被告知“不準對任何人講”。不久之後,美國就宣佈對伊拉克開戰了。
    布希政府內部高層之間的重重矛盾,也是伍德沃德在書裏為我們刻畫的另一個重點。此前我們所熟知的是鮑威爾和拉姆斯菲爾德之間的矛盾,卻不知政府高官中幾乎人人之間都有矛盾:特內特痛恨賴斯;賴斯痛恨拉姆斯菲爾德;拉姆斯菲爾德痛恨鮑威爾;切尼則幾乎痛恨所有的人!
    伍德沃德在書裏透露,前白宮辦公廳主任安德魯?卡德曾兩度發起“倒拉”運動。按伍德沃德的說法,其中的一次甚至獲得了布希夫人勞拉的支援。不過該運動最終未能成功。
    這些政府高官之間的矛盾是如此之深,以至於最後到了甚至互不接聽對方電話的地步(據伍德沃德的說法,拉姆斯菲爾德就曾不願接聽賴斯的電話)!各種各樣重要的情報和備忘錄無法按要求送到所要送達的人手裏更是常有之事。
    在伊拉克戰爭上,伍德沃德指責布希在掩蓋戰爭真相,沒有對美國公眾說明伊拉克戰況如何惡化以及惡化到什麼程度等問題。根據伍德沃德的調查,伊拉克武裝分子對聯軍的攻擊已經達到了平均每15分鐘一次的地步,而布希卻竭力想把這個驚人的事實隱瞞不報。
    伍德沃德這樣說:現在(針對我們的襲擊)已經幾乎達到每週800-900次了,即每天超過100次,也就是說,我們的部隊每小時會遭到4次襲擊。而且他認為,有證據表明,2007年伊拉克暴力會更加激烈,但白宮和五角大樓卻仍在公共場合反復強調“情況越來越好”。讓伍德沃德感到憤怒的是,當局知道這些情況,武裝分子也知道——他們知道這種暴力活動多麼有效,而要為這場戰爭買單的美國公眾卻不知道!
    伍德沃德認為,布希政府的這種凡事皆否認、處處皆欺瞞的作風是造成當前美國一系列困境最直接的原因。其實早就有人向布希政府提出諸如駐伊美軍兵力不夠、不應該解散伊拉克軍隊之類的警告,但布希政府就是固執己見,結果造成今日的暴力氾濫。
    再加上布希政府所盲目強調的“愚忠”(這一點在羅恩?薩斯金德的《忠誠的代價》一書中有很形象的描述)及其內部高官嚴重失和等問題,幾乎讓布希政府的運作陷於癱瘓的狀態(dysfunctional),又如何能很好地去應對這個充滿危機、充滿不確定的時代呢?
    需要進一步挖掘的一個問題是,造成伍德沃德書裏所說的布希政府凡事皆否認作風的原因,是布希的傲慢、不誠實作祟,亦或是他的虔誠、堅定使然?這也是《否認之國》一書引起的爭論焦點之一。仍然有很多人堅信,布希總統是一個有著堅定信念的虔誠之人,他始終相信民主是戰勝專制的最好手段,他始終相信武力可以移植民主。
    伍德沃德也表示,布希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從伊拉克撤退的,因為他絕對相信美國為伊拉克所選的方向是對的。布希對此的信心是如此之大,以至於凡是和人談到伊拉克時,他都會說:“我決不會撤退的,就算支援我的只剩下勞拉和巴尼(布希的愛犬)。”
    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評論說:布希並非凡事否認,而是天真到了呆笨、樂觀到了錯覺的地步。知名專欄作家喬治?威爾則認為,布希堅信總統象徵著這個國家的脊梁,因此他作為總統必須表現出堅定的面孔。  
    應該說,伍德沃德這種認為布希政府無能的觀點並不新鮮,他在書裏所講的許多故事,也大多早就有報道。別的不提,《經濟學人》雜誌早在2004年布希對克裏的總統選舉時,便提出了在布希的無能力和克裏的無信念之間如何進行抉擇的難題。
    《經濟學人》在經過了反復思量之後做出的選擇是支援後者,他們的理由是,在一個充滿危機、充滿不確定的時代,相比無信念,無能力所可能帶來的危害會更大。
    因此,伍德沃德的意義或許更在於,在一個特定的時刻(世介面臨的危機日益增大——有人甚至提出一場新的世界大戰正在醞釀的說法——布希卻日失人心),一種特定的聲音(伍德沃德的影響力),有時常常能起到蓋棺論定的作用。
http://www.stnn.cc:82/life_op/200610/t20061016_361440.html


水門案記者伍華德退休 月薪3千元 【聯合報╱林少予08.08.07 
 
揭發水門案的華盛頓郵報記者伍華德正式辦理優惠退休,但他仍在郵報掛名擔任「副主編」,月薪100美元(台幣3075元)。
伍華德在郵報工作37年,因為水門案的關係,他等於是郵報的超級明星與門面,擁有不必跑新聞的特權,他在郵報的唯一工作就是寫書,寫完書後並由郵報獨家節錄刊出。
但在中央情報局情報官普拉姆的秘密身分因政治鬥爭而曝光的「特工門」事件後,間接牽涉其中的伍華德在郵報地位大不如前。他在郵報支薪的情形也反映了他與郵報雇傭關係的變化,由於他花在寫書上的時間太多,他去年年薪美金1萬元,換算他去年一年替郵報寫了4則新聞、共5098字,平均一字稿費不到美金2元。

沙漠風暴-1991年海灣戰爭大事記及影響 
 
  戰爭爆發

  10年前的1月17日淩晨2時40分,停泊在海灣地區的美國軍艦向伊拉克防空陣地、雷達基地發射了百余枚“戰斧”式巡航導彈。以美國爲首的多國部隊開始實施“沙漠風暴”行動,海灣戰爭爆發。
  從1991年1月17日到2月24日,以美國爲首的多國部隊利用自己的海空優勢和高技術優勢,對伊拉克進行持續38天的空中突擊,使伊拉克的指揮和控制系統癱瘓,嚴重削弱了伊軍的戰鬥力。伊軍全線潰敗,29個師喪失作戰能力。美國總統布什宣布多國部隊于28日8時停止戰鬥,海灣戰爭結束。伊軍傷亡約10萬人(其中2萬人死亡),17.5萬人被俘,損失了絕大多數的坦克、裝甲車和飛機。而美軍只有148人陣亡(非戰鬥死亡138人),458人受傷(非戰鬥受傷2978人)。其他國家陣亡192人,受傷318人。
  海灣戰爭是冷戰結束以後規模最大、參戰國最多、現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場局部戰爭。參加多國部隊的國家達到了39個,兵力達80余萬人。與多國部隊對壘的伊拉克也動員了120萬兵力,在科威特戰區部署了54萬大軍。多國部隊不僅在空、海軍方面占有絕對優勢,在科威特戰區的地面部隊與伊軍也大體持平,在裝備上則大大優于伊軍,戰爭的勝負早已注定。

  戰爭起因

  提起海灣戰爭,就不得不說到海灣危機。90年代初,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東歐劇變,兩德統一,美蘇之間結束長期冷戰狀態,保持長達40多年的兩極格局迅速解體,世界戰略格局向多極化方向轉換。舊格局的瓦解引起了國際政治力量的失調,造成了局部地區力量真空和失衡,一些地區性強國躍躍欲試。伊拉克爲了解決與科威特的邊界糾紛和石油爭端,于1990年8月2日出動10萬大軍侵入僅1.78萬平方公裏的彈丸小國科威特,從而引發了海灣危機。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不可避免地同在海灣存在巨大戰略利益、而且謀求建立“國際新秩序”的美國産生不可調和的矛盾。加上海灣地區一直是美國和西方的生命線(美國進口石油的20%、西歐的35%、日本的70%都來自海灣),爲了控制海灣的石油資源,從經濟和軍事上打垮伊拉克,維持中東地區的穩定和勢力均衡,並顯示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作用,重新確立美國在全球的支配地位,美國便打著“維護正義”和“解放科威特”的旗號,迅速出兵。

  貧鈾彈實驗場

  美國核物理學家道格拉斯統計,美英兩國在海灣戰爭中共向伊拉克投下了394萬枚、總計300多噸的貧鈾彈,摧毀了上千輛伊拉克坦克,造成了嚴重的放射性污染。近年來在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兒童醫院出生的嬰兒患白血病、癌症和先天性畸形的比例,比海灣戰爭前增加了4.6倍。聯合國方面提供的資料也表明,伊拉克成年人的癌症發病率是戰前的7倍。專門研究海灣戰爭後遺症的伊拉克專家最近說,伊拉克南部地區現在的放射物含量是其他地區的10倍多。

  典型的信息化戰爭

  海灣戰爭改變了傳統的作戰樣式,對二戰以來形成的傳統戰爭觀念産生了強烈的震撼。表現在:
  (1)空中力量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海灣戰爭開創了以空中力量爲主體贏得戰爭的先例,表明戰略空襲和反空襲是未來戰爭的主要作戰樣式,有時甚至是惟一的戰爭樣式(如同科索沃戰爭一樣);(2)電子戰成爲未來戰爭的核心,對戰爭進程和結果産生重要影響,因此電磁優勢將成爲現代戰場雙方激烈爭奪的制高點;(3)作戰空域空前擴大,戰場向大縱深、高度立體化方向發展,不存在明顯的前方和後方;(4)高技術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戰能力,使作戰行動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時域發展。
  著名軍事專家、國防大學張召忠教授在海灣戰爭爆發十周年前夕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張召忠認爲,海灣戰爭不僅是冷戰時期向冷戰後時期的轉折點,也是機械化戰爭時代向信息化戰爭時代的重大轉折點。
  有人評價海灣戰爭是“信息化的第一場戰爭”,現在看來應當認爲是由機械化戰爭時代向信息化戰爭時代轉變中的最典型的一場戰爭。海灣戰爭保留了機械化戰爭的最先進樣式。連續38天的空襲是以空中力量爲主配合大量的精確制導武器對敵人的遠程攻擊,是一種非線式作戰,沒有前後方、沒有明顯的戰線劃分,開辟了許多新的戰爭樣式。應該說這是在核威懾下的20世紀最典型的高技術局部戰爭。

  對美國影響

  海灣戰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其幹預國際事務的能力和信心,也助長了其獨霸世界的野心。在海灣戰爭中,美國通過各種手段迅速建立起強大的反伊聯盟,扮演了盟主的角色,表現出其處理國際事務的“領袖”作用;它把蘇聯撇在一邊,無視許多國家和平解決海灣危機的建議和呼聲,執意發動戰爭,充分暴露其支配、領導全球的野心;它僅以死亡286人的代價換來了戰爭的勝利,使美國在軍事上重新恢複了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多年來一直影響自己的“越南戰爭綜合症”,使其幹預國際事務的信心大增。海灣戰爭後,美國制定了“同時打贏兩場局部戰爭”的新的地區防務戰略,克林頓上臺後更加快了獨霸全球的步伐。

  打破世界格局

  海灣戰爭加速了蘇聯的解體和兩極格局的終結,客觀上有利于多極化趨勢的發展。蘇聯在海灣危機和戰爭中的表現說明,它作爲兩極格局中的一極已名存實亡,昔日的超級大國只能聽任事態的發展。從一定程度上講,美國在海灣戰爭中既是打伊拉克,也是在打蘇聯。海灣戰爭後,蘇聯最終解體,爲兩極格局畫上了句號。美國在海灣戰爭中大獲全勝,成爲冷戰後惟一的超級大國,但這並沒改變世界基本力量的對比,相反,世界加速向多極化發展。

  海灣戰爭10年大事

  1991年1月17日淩晨以美國爲首的多國部隊開始轟炸巴格達,拉開了海灣戰爭的序幕。2月28日上午停火。
  4月7日美國、英國和法國在伊拉克北部設立第一個“禁飛區”。
  1997年3月26日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7年來第一次對伊拉克屬于“總統用地”的場所進行武器核查。
  1999年12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284號決議,成立聯合國對伊拉克武器核查、檢查和觀察委員會,但遭伊拉克拒絕。
  2000年8月10日委內瑞拉總統烏戈?查韋斯成爲自海灣戰爭以來到訪伊拉克的第一位國家元首。
  2001年1月8日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表示,聯合國與伊拉克就武器核查問題展開的新一輪對話最早將于2001年2月才能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
http://news.sohu.com/01/64/news204956401.shtml

 

上一篇:《戰爭心理學》

下一篇:《海灣戰爭》

阿楨 2022-12-21 09:27:36

沖著中國的恐怖組織ISKP,什麼來頭? 2022-12-19 觀察者網

2022年12月13日下午2時30分,平靜許久的喀布爾再次被滾滾濃煙和槍炮聲所攪動。3名恐怖分子對一家作為中國商賈聚集地的酒店——“桂園”商務酒店發動了襲擊,之後被趕來的塔利班臨時政府軍士兵擊斃。儘管沒有死亡,的損失也有限,但卻成功地讓“伊斯蘭國呼羅珊分支”(ISKP,亦作ISIS-K,IS-K)再次登上了國內外媒體的版面。2021年8月26日美軍撤離阿富汗,如今,ISKP再次選擇站在聚光燈下揮舞屠刀。
在美軍佔領初期,一度默許和支持阿富汗人自己組建政治派別和政府,消滅塔利班殘存支持者、並對阿富汗人實施分化瓦解的手段,他們正是後來ISKP的前身。ISKP一方面組織鄉勇積極與塔利班遊擊隊作戰,以此博得美軍和阿富汗政府的信任與支持;另一方面,也通過洗白的身份作為誘餌,吸收包括塔利班和“東突”在內的其他勢力的戰鬥人員。不僅獲得了西方與阿富汗政府援助的資金,甚至還利用職務便利,貪腐、挪用與侵佔資金。ISKP將美國人趕走,隨後建立一個和古代呼羅珊一樣巨大的瓦哈比派政治實體,並與“伊拉克及黎凡特伊斯蘭國”東西對進,完成對整個中亞和伊斯蘭世界的威懾與統治。
  回應
ISIS是昂撒匪幫扶持,希望中國的西部邊界亂。美國支持過塔利班,這次用上了ISKP。這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和美國無關的恐怖組織。

阿楨 2022-01-18 09:16:02

2022哈薩克動亂相關新聞資料
哈薩克油氣價格上漲2022-01-05遭遇"顏色革命"“中亞之春” 。哈動亂01-10平息164死、近6000人被捕,400多輛汽車被毀,100多家大型商場和銀行被搶,損失約2億美元。哈舉行全國哀悼:在緬懷中走向復原。
哈總統:抗議團夥在國外受訓,襲擊為外部侵略,調查定性:未遂政變。背後涉及內部權力鬥爭,解除國家安全委員會兩名副主席職務。哈前總理涉嫌叛國罪被捕,大批外國人被抓。
哈總統請求集安組織(CSTO)派維和部隊應對“恐怖主義威脅” 。
俄率集安組織5國聯軍出兵維和,特種兵突襲,奪回首都政府大樓/機場,叛軍措手不及,扭轉局勢。哈總統解除緊急狀態01-13集安組織維和部隊開始撤離。
哈50輛軍車包圍200抗議者 現場傳出槍響。哈警方:數十名暴徒企圖襲擊警局被擊斃。
哈總統:批准無警告開火,不投降將被消滅。哈記者:西媒CNN“標題誤導”帶節奏“哈領導人下令毫無預警地殺人,街頭躺滿屍體” 。
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向哈派兵維和 否則像烏克蘭一樣送美大禮。
哈官員稱暴徒行動專業:用特殊通訊方式,專人做狙擊手。
哈第一大城前首都阿拉木圖市長險遭刺殺司機身亡。查獲非法運送武器和人員車輛。
哈總統:恐怖分子約兩萬,繳獲暴徒裝備:汽油桶醒目,還有各式槍支。
哈暴徒自述:收錢上街,每人分一瓶"飲料"喝完就失控。
哈搗毀伊斯蘭極端組織窩點,負責人為外國公民,暴徒曾接受外國訓練。哈總統:有阿富汗等國民兵參與了此次未遂政變。
上合組織:對哈騷亂表示關切 願向哈提供必要協助。
習近平向哈總統表示,反對外部勢力在哈策動顏色革命,反對任何破壞中哈合作的企圖。
哈暴亂有明顯外力介入:烏邊境重兵集結,美俄即將談判,哈薩克突發暴亂!(回應:美歐圍魏救趙,豈料普金老謀深算、棋高一著!)
俄主導維和部隊進駐哈,影響中國一帶一路發展 -- 三立 (回應:中國也表態,哈顏色革命不可能成功!)
哈動亂恐延燒新疆,美國讓中國剉咧等--關鍵時刻(回應:這節目常不經查證,當脫口秀看。)
哈暴動! 中:提供必要支援--全球大視野(回應:哈動亂實則是美給中俄送大禮!)
哈騷亂背後:美國控制的NGO組織煽動哈暴動,哈天然氣75%為美資,但國內供氣不足,2019年哈油氣補貼130億美元,由於人為壓低價格,導致供應短缺和品質下降。但補貼已成騎虎難下,有阿拉伯之春在前,任何去補貼和漲價都會成不穩。

阿楨 2022-01-17 08:54:36

中東六國外長接接連訪中 陸媒稱:中國外交罕見一幕
2022-01-12 聯合報

面對美國頻打新疆人權問題,中國大陸正積極拉攏中東國家,近日就有六個中東國家外長接連訪問大陸,包括: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巴林外長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秘書長本月10日至14日相繼訪問大陸,土耳其與伊朗外長也預計在2日、14日到訪。
具有官方媒體背景的微信公眾號《牛彈琴》形容,「這是中國外交相當罕見的一幕」。文章稱,之所以說「罕見」原因有三:
一、又不是開峰會,這樣的密集度,中國外交史上少有,外交無小事,這樣安排肯定也不是無心;
二、來的還都是中東國家,大家知道,有些國家之間,關係還很敵對,但都欣然訪問中國;
三、更重要的,還有很多的第一次:沙烏地阿拉伯外交大臣費薩爾是中國今年接待的第一位外國外長,這也是中國第一次這麼大規模邀請中東國家外長。
針對中東六國外長近日接連到訪,牛彈琴稱,「現在,西方步步緊逼,但朋友紛至沓來,世界都看在眼裡,這就是中國外交突圍」。
文章指出,新疆問題是西方抹黑中國的一個重要手段。「但很有意思的是,最應該有態度的中東國家,看法就和西方很不一樣」。
例如,沙烏地阿拉伯外交大臣費薩爾就當著大陸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的面說,沙烏地阿拉伯堅定支持中國在涉疆、人權等問題上的正當立場。
牛彈琴還表示,中東國家近期接連到訪,應該是北京冬奧前中國最大規模的一次接待外長。「這個世界,總有人會搗蛋,但很多國家更期待,北京冬奧會很精彩」。
根據大陸外交部網站消息,王毅11日在江蘇無錫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秘書長舉行會談,雙方並發表聯合聲明。聲明當中提到,雙方一致同意盡快完成中海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建立中海自由貿易區、提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統籌推進雙方經貿利益。
大陸外交部稱,在此次會晤前後,王毅還接待沙烏地阿拉伯、巴林、科威特、阿曼等國外交大臣來訪,並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外交與國際合作部長通電話,就堅持多邊主義、維護地區安全、加強互利合作深入交換意見,開展協調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