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世界軍事史》
網上看到有本解讀富勒《西洋世界軍事史》之書:宋宜昌的《輝煌帝國的軍事視角》(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看其目錄似雜文,旣乏純軍事(戰術)解讀方法,也欠富勒《西洋世界軍事史》目錄中的大事記(戰略)。
你也太強人所難了,鈕先鍾譯的《西洋世界軍事史》(臺北:麥田)有六本、共約二千五百頁,怎可能解讀每一戰役之戰術戰略?
《輝煌帝國的軍事視角》以英國軍事史學家富勒的軍事名著《西洋軍事史》為解讀對象,結合世界戰爭史上的幾次著名戰役,全面而又不失深刻地闡發了富勒獨到的軍事思想和軍事理論。讀者將對富勒的軍事著作有個大致的了解,還能獲得軍事領域的相關知識。
第一章富勒其人和他的時代
第二章解讀富勒名著《西洋世界軍事史》
君士坦丁堡的圍攻和陷落
解讀:攻克君士坦丁堡的歷史意義
工業革命與病態洲帝國主義的興起
沙裏拜爾與蘇弗拉灣會戰
解讀:加利波利戰役的教訓和兩棲戰原則
中途島之戰
解讀:日本帝國的戰略缺陷及信號安全
艾拉敏會戰和突尼西亞會戰
解讀:隆美爾與坦克戰
史達林格勒戰投的基礎
史達林格勒會戰
解讀:朱可夫指揮藝術——兼論蒙古帝國奠基者
成吉思汗的軍事思想
第三章大英帝國海上霸權之解析
稱雄海洋300年
海上霸業的支撐點
詮釋士氣
“神星”照耀的大英帝國
帝國殘陽的一抹余輝
附錄1富勒年表
附錄2富勒著作一覽表
附錄3燃燒的馬爾維納斯
後記富勒所沒有想到的——從上甘嶺大戰到“伊拉克陷阱”
宋宜昌,山東莒縣人,1948年3月生。從事過多種職業、著有長篇科幻小說《V的貶值》等,長篇歷史小說《北極光下的幽靈》、《燃燒的島群》、《沙漠之狐隆美爾》等,軍事科普讀物《火與劍的海洋》、《大洋角逐》等,英語記憶專著《風暴謎式英語單詞速記法》等,經濟學讀物《魔杖——美元獨步世界之謎》等數十部專著,並寫有各類文章近千篇,共500萬字。現為科普出版社副編審,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西洋世界軍事史》原序
戰爭是否爲人類進化所必需的因素,固然還是有辯論之余地,但是下述的事實卻是毫無疑問的:從人類的最早記錄起,到現在的時代爲止,戰爭一直是他們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的因素。在人類曆史中,沒有一個時代是完全沒有戰爭的,也很少有一代以上的人是不經過大型戰亂的。大戰幾乎和潮汐一樣,具有規則的起落。
當一個文明開始變換的時候,這種情形就更爲顯著,而我們現有的世界性工業文明似乎就正是如此。在一兩代之前,戰爭還被人認爲是政策的工具,現在已經變成了政策本身。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戰國的狀態中——在這種條件之下,戰爭支配了所有其他的人類活動。這種緊張狀態到底會延長多久,到底它是否有一個明確肯定的答案,是否命中注定將盲目地走到它的盡頭爲止,固然是無人能說;但卻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我們愈研究戰爭的曆史,則我們對于戰爭本身,也就愈能有所了解。因爲它現在已經是一個支配性因素,除非我們能夠了解它,否則我們怎能希望調節人類的事務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我就開始考慮這個問題。到了1923年,我在康貝裏參謀學院(Camberley Staff College)任教官,才發現除了一兩次戰役,戰史的研究可以說是非常貧乏。這些學員對于戰史的研究,本應具有極大的興趣,可是不幸得很,卻都不足以語此。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用英文出版的書籍當中,還沒有一本是能夠把全部問題包羅殆盡的。所以我決定來填補這個空缺。爲了把這樣一個巨大的任務緊縮起來,我采取的方法是:集中精力于我所認爲的決定性會戰(西方民族所打的);再把其他的戰爭和戰役,以它們爲核心編織在周圍;最後從此演繹出戰爭對于曆史的影響。此外,爲了使戰爭的故事能夠盡量連續不斷,我又決定在每一章的前面,加上一個“大事記”,在這裏敘述戰爭、戰役和會戰是怎樣發生的,以及它們怎樣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就其全體來說,我心目中所設想的這一本書,可以用一個風波動搖的海面來打比。敘述會戰的各章就好像是波浪的高峰,而大事記則好像其間所夾著的低谷,一高一低彼此相接,這就是3500年來的戰爭史。
從1923年起,我開始搜集資料,到了1939年至1940年之間,就出版了兩卷《決定性會戰史》。但是我對于該書並不感到滿意。第二卷出版不久,全部的存書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毀。我對于這種損失並不感到遺憾,因爲這使我有機會可以將全書重寫過。自此之後,我又花了10年的光陰去進行這個工作,把原書的兩卷擴大成爲三卷,把原有的29章,改寫了28章,刪去了1章,另增加了23章新材料。此外,所有的“大事記”都是新寫的,“導言”也是一樣。所以這本書不是一個增訂版,而是一本新著。
對于會戰的選擇,完全以我個人的判斷爲根據。我當然知道還可以增加其他的會戰,不過有些會戰的記錄太不完全,無法作深入的研究;另外有一部分,僅僅是因爲語文上的困難,是不得不從略的。
資料來源的選擇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只要有可能,我盡量采用當時參與者、目擊者和同時代戰史學家的記載,再用公認的近代權威著作來核對。但是我卻累次發現,對于約米尼所謂的“激烈戲劇”的戰爭,古代史學家的了解和記載,似乎都比近代史學家更爲完全。我想原因在于,過去史學家把戰爭當作一種自然程序,而今天的史學家則多認爲它是一種殘酷的禍害,所以對它井不太感興趣。但是,我最大的困難卻是對于最近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極難找到可靠的資料來源。大戰結束以來,未經整理過的史料雖是大批地出籠,其中卻有許多充滿了宣傳氣味,尤其是俄國人的資料。因爲可靠資料的缺乏,所以對于某幾個主要會戰,還是一直無法獲得清楚的概念。
還有兩件小事也值得一提。第一點是戰鬥兵力和損失的數字。這種數字通常都是不可靠的,而且爲了宣傳的目的,更常常受到故意的歪曲。今天如此,3000年前也是如此。所以對于本書中的數字,有許多都是我不敢斷言其爲正確的。另外一點是,所有的外國和古代的貨幣,其價值都是換算成爲英鎊,並以1913年的價值爲准。
最後,我應該感謝那些給予我協助、忠告和批評的人。他們的貢獻,其價值之大簡直無法形容。不過對于本書的內容和一切錯誤,均應由我個人單獨負責。
《西洋世界軍事史》譯序
從古代到近代,西方軍事思想的發展都是以歐陸爲中心,而英國只是一個邊緣地區。19世紀,約米尼和克勞塞維茨分別在法德兩國各領風騷,英國人似乎僅有執弟子禮的資格。此種趨勢一直都無改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英國始出了兩位大師,富勒和李德哈特,他們不僅在戰略思想領域大放異彩,而且爲戰爭研究開辟了新境界。
富勒(John Frederick Charles Fuller)在兩人中不僅年長,而且資深,就思想發展而言,實居于領先地位。嚴格說來,李德哈特之所以能成爲一代大師,實應歸功于富勒的提攜指導。他們的關系是在師友之間。有人認爲富勒的最大成功即收了李德哈特這樣一位信徒,而李德哈特對富勒也推崇備至。兩人合作達40年之久,誠可謂學術史中的佳話。
富勒才氣縱橫,筆掃幹軍。其一生著作有專著45種,至于論文講稿更多得不可勝數。但真正具有不朽價值的傳世巨著還是首推《西洋世界軍事史》。他前後一共花了30多年的時間,始完成此一巨著,其構思之苦,用力之勤,可以想見。本書所論述始自古希臘羅馬,終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貫穿長達3500年的西方曆史,真乃洋洋大觀。據權威評論家的共同意見,在戰爭通史著作中實無出其右者。
幾乎所有的戰略思想家和名將都無一不重視曆史的研究,也無一不認爲曆史實爲研究戰爭的基礎。甚至還有人說,不研究曆史即不可能了解戰爭。我個人似乎是很榮幸,因爲富勒和李德哈特的思想都是由我引進漢語世界,其主要著作也都是由我譯成中文。現在這部軍事史巨著能重印出版,更令我感到非常喜悅,所以願意作一簡短序言,以來說明此書之價值,並告訴有志研究戰爭和戰略的年輕一代,讓他們認清這是一部足以奠定治學基礎的必讀書。
《西洋世界軍事史》導 言 帝國主義的興起
第一章 薩拉米斯會戰和普拉蒂亞會戰
大事記(一)希臘內部的爭雄
第二章 敘拉古的圍攻和伊哥斯波塔米會戰
大事記(二)馬其頓的崛起
第三章 高加梅拉會戰
大事記(三)羅馬的興起和它與迦太基的沖突
第四章 米陶拉斯會戰和紮瑪會戰
大事記(四)羅馬帝國的興起
第五章 彼得那會戰
大事記(五)羅馬帝國內部的爭霸
第六章 迪拉基烏姆的圍攻和法薩盧斯會戰
大事記(六)羅馬共和國的滅亡
第七章 菲利皮會戰和亞克興會戰
大事記(七)羅馬帝國疆界的建立
第八章 托土堡森林會戰
大事記(八)羅馬的和平
第九章 亞得裏亞堡會戰
大事記(九)民族的遷移
第十章 沙隆會戰
大事記(十)東哥特人征服意大利
第十一章 提卡米侖會戰和塔吉那會戰
大事記(十一)伊斯蘭教的興起和擴張
第十二章 君士坦丁堡之圍和圖爾會戰
大事記(十二)西歐帝國主義的再生
第十三章 哈斯丁會戰
大事記(十三)伊斯蘭帝國的衰頹和拜占庭帝國的複興
第十四章 曼齊克特會戰
大事記(十四)基督教國家對于伊斯蘭教徒的反政
第十五章 哈丁會戰
大事記(十五)西帝國的瓦解和法英的興起
第十六章 史路伊會戰與克雷西會戰
大事記(十六)中世紀的瓦解
第十七章 奧爾良的解圍
大事記(十七)奧斯曼帝國的興起
第十八章 君士坦丁堡的圍攻與陷落
大事記(十八)西班牙的再征服和統一
第十九章 馬拉加的圍攻和格拉納達的征服
大事記(十九)西班牙和奧斯曼兩帝國的爭雄
第二十章 勒班陀會戰
《西洋世界軍事史》卷二 目錄
大事記(一)英格蘭與西班牙的爭霸
第一章 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失敗
大事記(二)基督世界的分裂
第二章 布萊騰費爾德會戰和呂岑會戰
大事記(三)英國的憲法戰爭
第三章 內斯比會戰
大事記(四)法蘭西的稱雄
第四章 布萊尼姆會戰
大事記(五)莫斯科帝國的興起
第五章 波爾塔瓦會戰
大事記(六)普魯士的勃興與擴張
第六章 羅斯巴赫會戰和魯騰會戰
大事記(七)不列顛帝國在印度的擴張
第七章 普拉西會戰
大事記(八)英法兩國在北美洲的鬥爭
第八章 亞伯拉罕平原會戰
大事記(九)美洲殖民地的叛變
第九章 薩拉托加的投降
大事記(十)美國獨立戰爭的發展
第十章 切薩皮克會戰和約克敦之圍
大事記
《西洋世界軍事史》卷三 目錄
大事記(一)英格蘭與西班牙的爭霸
第一章 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失敗
大事記(二)基督世界的分裂
第二章 布萊騰費爾德會戰和呂岑會戰
大事記(三)英國的憲法戰爭
第三章 內斯比會戰
大事記(四)法蘭西的稱雄
第四章 布萊尼姆會戰
大事記(五)莫斯科帝國的興起
第五章 波爾塔瓦會戰
大事記(六)普魯士的勃興與擴張
第六章 羅斯巴赫會戰和魯騰會戰
大事記(七)不列顛帝國在印度的擴張
第七章 普拉西會戰
大事記(八)英法兩國在北美洲的鬥爭
第八章 亞伯拉罕平原會戰
大事記(九)美洲殖民地的叛變
第九章 薩拉托加的投降
大事記(十)美國獨立戰爭的發展
第十章 切薩皮克會戰和約克敦之圍
大事記(十一)法國革命的來臨
第十一章 瓦爾米的炮擊
大事記(十二)法英兩國間的海上爭霸
第十二章 特拉法爾加會戰
大事記(十三)英法兩國的陸上鬥爭(第一階段)
第十三章 耶拿會戰和奧爾施泰德會戰
大事記(十四)英法兩國的陸上鬥爭(第二階段)
第十四章 萊比錫會戰
大事記(十五)1814年的戰役
第十五章 滑鐵盧會戰
希臘內部的爭雄
雖然薩拉米斯一戰使雅典人獲得了愛琴海的控制權,但卻未能使他們贏得一個完整的制海權。他們的艦隊固然拯救了希臘,使其免受異族的征服,但卻未能使他們的城市免遭敵人的侵入。要想達到這個目的,這個城市必須要塞化,而艦隊也必須以附近的港口爲基地,並加以堅強的防禦。在這個時候,他們是兩者俱無,所以在戰略上,雅典人必須要安撫斯巴達。地米斯托克利決定絕不可以讓這種情況再繼續下去。普拉蒂亞之戰以後,雅典人又回到了他們的廢墟上,在地米斯托克利的指揮之下,他們開始重建該城,使其要塞化,同時也把比雷埃夫斯發展成爲一個設防的堅強的海軍基地。尤其因爲海外貿易的日益發展,後者的工作更顯得重要。阿提卡的人口增加得非常迅速,所以必須用貿易的方式來換取糧食。
他們所需要的大量谷物,都是來自烏克蘭草原,雅典人就必須使龐廷(Pontic)航路維持暢通。爲了保證這一點,在地米斯托克利的發起之下,公元前478年至前477年之間的冬季,成立了一個海軍同盟。由雅典爲盟主,所有小亞細亞和愛琴海中各島嶼的希臘城市都參加了這個組織。他們把財富集中在提洛島上的阿波羅(Apollo)神廟中,這個同盟因此又被稱爲提洛同盟(Delian League)。這些管理財富的人都是雅典公民,從一開始起,雅典人就握有這個工具,逐漸使這個海軍同盟變成海軍帝國。
爲了能使這個同盟完整地建立起來,並且與伯羅奔尼撒同盟成爲對立的狀態,就必須設法使那些尚在波斯人統治之下的希臘城市——在小亞細亞和色雷斯的海岸上——都能獲得自由。因此與波斯之間的戰爭仍繼續發展著,由這個同盟采取攻勢。
這個擴張政策受到了米太亞德的兒子西門(Cimon)的反對,他主張與斯巴達合作。他獲得了公民大會的支持。大約在公元前470年,地米斯托克利被陶片流放所放逐出境了。接著,他又被控犯有叛國罪,爲了逃避拘捕,他逃到了克基拉(Corcyra),即科孚島(Corfu),以後又逃往蘇沙。
此時,提洛同盟對波斯的戰爭已經交由西門負責。他首先消滅了留在色雷斯海岸上殘余的波斯據點。然後,公元前468年,在潘菲利亞(Pamphylia)的歐利米登(Eurymedon)河口上,他追上了波斯的陸軍和海軍,在一個陸海雙重會戰之中,擊敗了敵人,使其損失了200艘船只。這一次決定性勝利使該同盟在卡利亞和潘菲利亞贏得了一些沿海的城市。
西門的政策是繼續與斯巴達人締結同盟,但是雅典人民現在卻反對他,于是在公元前462年,他被免職井被放逐出國。公元前481年,雅典人即已加入這個反波斯人的大同盟,現在與它斷絕了關系。雅典又與色薩利和阿爾戈斯締結同盟,而後者在伯羅奔尼撒半島之內,又恰好是斯巴達的勁敵。現在雅典與斯巴達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雅典與科林斯和埃伊納之間的貿易競爭又更加速了它的發展。
……
羅馬帝國的興起
第二次布匿戰爭對羅馬人的影響之深,可以與亞曆山大戰爭對希臘人的影響相比擬。不僅是羅馬帝國由此而生,而且同樣重要的是,它阻止了羅馬民主政治的發展,把巨大的行政權力交在元老院的手中。元老大部分都是從貴族(Nobles)中選舉出來的,換言之,都是豪門世族中的人物。在公元前2世紀中葉,這種情形就造成了不同家族集團之間的拉鋸戰,貴族(Patrician)與寒門(Plebeian)兩方面都包括在內。此外,新的階級也興起了,在羅馬政治中開始占了重要地位,以後被稱爲“平民”(Equites)。
此時由于農村的破壞,大量的自由勞工被迫奔向城市,農村勞動力缺乏,再加上許多自由民投入軍隊,使廉價奴工的需要日益增強。在海外方面,由于在非洲、西西裏和撒丁,都有巨大的小麥産區可供開發,所以奴工的需求又更爲迫切,而奴隸卻只有靠戰爭才能獲得。戰爭遂變成了羅馬文明的必需品。在向南和向西的擴張已經完畢之後,唯一合乎邏輯的進一步發展,就是向東面進行一連串的戰爭。自從亞曆山大死後,東面地區即發生了全面的混亂,到了公元前306年,共有五個巨強出現,其統治者都自稱爲王。
……
英格蘭與西班牙的爭霸
自從發現了新世界和繞過好望角以達東印度群島的航線之後,歐洲的商業重心遂逐漸西移,逐漸遠離地中海地區,而趨向大西洋海岸。如此,西班牙、葡萄牙和英格蘭,以及後來的聯合省(United Provinces)和法蘭西,爲了世界貿易和新發現地區的主權,都變成了互相競爭的勁敵。自此,一直到最近,帝國主義的發展都是趨于海外的殖民主義,而帝國也趨于海洋化的形式。
這種鬥爭的第一階段,是發生于英格蘭與西班牙之間,其開始是很夠和平的。當1558年11月17日,英國的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Ⅰ,1558—1603年在位)繼承其異母姐妹瑪麗皇後(腓力二世之妻)而爲英國女王時,英西兩國還是在同盟之中,共同對抗法國。第二年,兩國間的友誼似乎還是很堅固,所以在簽訂《卡托—康布雷齊(Cateau Cambresis)條約》之前的談判期中,腓力曾經准備代替伊麗莎白收複加來,這是在1558年1月6日,爲吉斯公爵(Duke of Guise)從瑪麗手中所奪去的。接著他又向伊麗莎白求婚,但卻遭到了拒絕。
腓力這樣熱心地支持英國,完全基于自利的立場,而他的政策所針對著的爲蘇格蘭的瑪麗女王(1542—1587年在位)。她是英王亨利七世的曾孫女,也是蘇格蘭詹姆斯五世與吉斯的瑪麗所生的女兒。照天主教的眼光看來,她是英國王位的合法繼承人,在1558年4月24日,她又與法國的弗蘭西斯二世(1559—1560年在位)結了婚。當此之時,她的舅父吉斯公爵在法國正當權,利用瑪麗的關系,他想把法蘭西、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聯合成爲一個偉大的吉斯帝國。這對于西班牙將是一個致命的打擊,所以自1558年以後的12年當中,腓力都是在不惜一切的成本,以扶助伊麗莎白確保其王位,好來對于瑪麗保持一個對抗的勢力。對于西班牙而言,一個友善的英格蘭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因爲英格蘭的位置恰好威脅西班牙到尼德蘭之間的海上交通線的側面。反之,自從加來喪失,只要尼德蘭是控制在西班牙的手中,則英格蘭對于其本國海面的控制也就不安全。在腓力和伊麗莎白的整個時代中,西班牙和英格蘭兩國的政策,始終受到這兩個戰略問題的支配。
盡管有了腓力的支持,伊麗莎白的地位還是很危險的。她不想有一場國外的戰爭,因爲英國的本身,由于新舊教派的對立,在政治上是不穩定的。但是英國的加爾文派教徒,卻一心只想支持歐陸上任何地區的同一教派,希望它能發揚光大。此外,又因爲英國已經變成一個海權國家,並且也是一個日益發達的商業國家,所以英國的反西班牙黨人認爲,應用艦隊向西班牙對于新世界的專利權挑戰。坎登(Camden)說:“英國的軍人和海員都躍躍欲試,想向西班牙挑戰,但是女王對于他們的呼聲,卻掩耳不聽。”話雖如此,伊麗莎白的力量還是不夠強,無法完全制止他們的活動。
伊麗莎白即位不久,就突然發生了一個新變化:1560年12月5日,弗蘭西斯二世逝世,繼承者爲他的兄弟查理九世(1560—1574年在位),並暫由他的母親卡特琳‧德‧美第奇(Catherine de Medici)攝政。1561年8月間,瑪麗回到蘇格蘭。1567年,她在蘇格蘭暗殺了她的第二任丈夫達恩裏勳爵(Lord Darnley),接著即被迫退位,並于1568年逃往英格蘭避難。從此她就爲伊麗莎白所拘禁,以終余年。這些演變,再加上反西黨在英國的得勢,遂使腓力改變了其對于瑪麗的政策。因爲瑪麗已經不再是吉斯家族的直接工具,所以腓力現在不再站在伊麗莎白這一面,反而利用瑪麗以來當作制造反伊麗莎白陰謀的支柱。在這個工作上,他也得到了教皇庇護五世的支援,教皇在1570年,曾對英國女王處以破門之罪。
……
就算日本打贏中途島戰役 也只能再完成一兩個小目標 2019-11-22 觀察者網
日本打贏中途島戰役會怎樣?很多讀者都指出,第一艘埃塞克斯就在1942年12月31日服役了。之後20多艘埃塞,隨隨便便就碾壓了。
然而,光說國力的差距,固然正確,卻有點大而化之。
首先,給日本比較有利的假定,就是中途島3:0(其實,如果美沒有破譯情報,撐死打個2:0)
但日本也不是超人,從勢均力敵的珊瑚海海戰來看,從飛龍對約克城的攻擊來看,日軍也要付出巨大的代價。4打3、2時日軍大約要損失2或1艘航母。
換言之,在1942年6月到1942年7月中旬,最理想的情況日軍也只有3艘主力航母可用。
歷史上1942年7月中旬,珊瑚海受創的翔鶴/瑞鶴完成了修理與補充,使可用的主力航母達到5艘。但兩艦實際參與戰鬥要到8月底的東所羅門海戰。假定中途島海戰日方也要花兩個多月補充戰損,那麼到8月中旬才可能達到6艘。
問題來了,中途島被攻佔後,2000多公里的距離,決定了它對壓制夏威夷毫無幫助,當然,日軍一時掌握制海權,可以干擾美軍的運輸,但根據前面的假定,日軍剩下3艘航母,如果用來圍困夏威夷,守衛中途島,就會自己陷入困境:面臨空中和水下的危險;從歷史上瓜島戰役的情況看,日本陸軍能撥出來投送的兵力,也不足以攻下夏威夷群島。
日軍如果判定短期無法進行“夏威夷攻略”,那麼可選的方案只有南太平洋。
而且打下來,還沒什麼用……美澳交通線根本沒那麼容易切斷,無非靠東靠南繞一點路。
……
回應
從偷襲珍珠港,南雲拒絕對航母/油庫和維修廠轟炸那一刻起,日本就註定要完蛋了
二戰時日本能源80%靠進口,東南亞航線都是由美控制,日本冒一次風險進攻中途島,以島為跳板可以和美國太平洋艦隊正面抗,能源命脈就不受美國控制,打了可能贏,不打就肯定輸
日美的綜合國力/工業差距太大了,戰役方面再多的勝利也無法扭轉戰略上的巨大差距:只要太平洋戰端開啟,日本必敗!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https://mil.news.sina.com.cn/history/2019-11-22/doc-iihnzahi25531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