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9 07:45:17阿楨

《戰略緒論》

薄富爾(Andre Beaufre)的《戰略緒論》導讀
 
戰略緒論是一本小書,共分五大章節,第一章講述的是「戰略的概觀」,之後從「傳統戰略」、「核子戰略」在講到他本人提倡的「間接戰略」(楨:中蘇法擅長,美國反而拙了),最後第五章作一個總結。

在第一章戰略概觀中,最重要的重點在於兩大項,其一也就是整本書的重心,貫穿全書的主軸,即為導言中「戰略是一種思想方法(a method to thought)」,這個定義可以說前人沒有所提過的,也可以說是薄富爾將軍對於法國不斷的失敗所感發的。其二為對於戰略的分項,也就是兩個對手的比喻,這種比喻克勞塞維茲與富勒將軍都提過,以下將作簡單的分類。

克勞塞維茲:兩個摔角手
富勒:兩個拳師
薄富爾:兩個擊劍手

換言之,薄富爾的思考方法,是思考、行動依序組合的方法,也就是鈕先鍾教授在附錄中所說,薄富爾將軍的辯證法是建築在兩個對手的互動中。
接下去的第二章講述傳統戰略,傳統軍事戰略就跟其他幾位大師的著作很雷同,述說的是打贏戰爭的方法,以及為什麼會輸的理由,但薄富爾並沒有提出太多實際的執行方法,原因出在他親身經歷了越南跟阿爾及利亞的失敗,他很清楚即使有先進的武器與戰術,但若戰略指導有誤,一樣會是可怕的失敗。更重要的因素是下一章「核子戰略」中所提到的,也就是在絕對性毀滅的恐怖前,傳統戰略的實行就變的有侷限性,這也是在第四章「間接戰略」中所提倡的。

第三章核子戰略,可以說是本書的一大重點,許多專家提出了不同的核子戰略,但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樣清晰的說明這些戰略的「根本性」錯誤。薄富爾總結其他人的理論,他認為核子戰略是建築在兩種對抗上,也就是「對抗武力」與「對抗城市」兩種戰略,前者講求毀滅對方的武力,使其不能持續威脅我方,後者講求的是攻擊對方城市,使對方受到無法承受的損失。

讀者至此應該可以看得出來,這兩種戰略的構想,是建築在不同的哲學想法上,對抗武力是一種「我方具有核子優勢」或是「我方不能承受損失」的理論,對抗城市則正好相反,是一種「我方具有核子劣勢」或是「我方較能承受損失」的理論,由於當年不知道蘇聯內部的實際狀況,所以遂使得這兩種戰略混淆不清。薄富爾指出,美國提倡對抗武力,很大的理由是無法承受巨大損失,所以也「希望」蘇聯也採取這一套對抗武力的戰略,而蘇聯則因為心知肚明己方核子打擊能力不如美國,所以採取對抗城市的作法。

美國之所以犯下錯誤的理由,就在於核子武器本身的運用已呈一種戰略,在此狀況下都應該設法使敵方混淆,使其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蘇聯作的很成功,美國則是不斷違背這種原則,例如彈性戰略以及巨型報復戰略、不發動第一擊的聲明,都只是主動幫蘇聯瞭解美國的意圖,但卻無法讓美國瞭解蘇聯的想法。

薄富爾在核子戰略中推導出一個簡單的結論,也就是說以後大概不會再有世界大戰了,因為這已經變成是一種瘋子的行為而不是正常人會作的事情,但是也因為如此,大規模的戰爭與和平大概都一起被埋葬了。也從此延伸出了他的「間接戰略」概念。

間接戰略也被批評是政策而非戰略,事實上這種批評多半陷入了「戰略係純軍事領域」的錯誤,薄富爾深知此點,他在本章中提出了簡單的說明,將間接戰略分成了外部動作以及內部動作。外部動作的精要就在「行動自由」上,亦即使自己保持最大的行動自由,同時利用各種手段癱瘓對手的行動自由。內部動作是在確保了行動自由後,在確認的地理範圍內使用各種手段以達最理想的結果,這種作法跟物質、精神以及時間有關。

換言之,間接戰略的發端是因為核子戰略下已經不可能產生大戰,但是小衝突卻依然發生也常常發生,這也就是一種用「小調」來演奏的總體戰爭,薄富爾提出了一個公式:S=KFψt,S是Strategy;K是任何一種特殊因素,只是用在討論的情況中;F則是物質力量,ψ為精神力量,t則是時間。直接戰略中F是最主要的因素,ψ則不大重要,t常常是非常小,在間接戰略中就正好相反。

薄富爾會提出間接戰略,其實就是對於他們的敵人,常常都是有較為先進的哲學指導,使得法國屢屢落於人後,最後慘遭失敗,也因為蘇聯的思想有其整體與一貫性,面對這種敵人,不去正視人家的思想代表著其精密計算以及戰略的優勢,只曉得用拼湊的方式猜想對方意圖,這會犯下的錯誤有多大。

本書最後是其總結論,這個結論的篇幅非常短,筆者提出幾句名言作總結
「戰略是一種演進的程序,這個事實直到最近才被認清」
「我深信在戰略的領域中,跟其他所有人生問題一樣,理想應該居於領導與支配的地位。這樣便把我們引入了哲學的境界。」
http://blog.yam.com/eoiss/article/13972988

戰略的當代解讀—— 一種新視角讀《戰略緒論》>梅雲凱 

    法國陸軍上將薄富爾(1902—1975)是西方戰略思想的研究大家,《戰略緒論》作爲他的第一部研究著作出版時,人類進入核時代已將近二十年,所以應該說,薄富爾不僅是一位現代戰略家,而且他的思想也是在核陰影之下形成的。本文所探討的對象“戰略”即是薄富爾所認可的總體戰略,在它之下分爲兩大部分,即所謂的“嚇阻”與“行動”。就純理論而言,嚇阻是一個古已有之的觀念,並不一定需要使用核武器,但到了當前的核時代,嚇阻與核武器實際上已不可分。在傳統時代,國家所采取的戰略行動往往是以軍事行動爲主;而在當前的核時代,戰略行動已改爲以非軍事行動爲主,此即所謂間接戰略。盡管直接戰略在今天仍然存在,但已經很難有實用的可能,或者說是與當今世界的主題所不容。本文的新視角主要是對當代戰略作內、外因等變量探討,並作博弈論的分析。
 
    一、戰略的目標分析
 
    研究戰略的目標,離不開對戰略定義的認識,薄富爾明確:戰略就是兩個對立意志使用力量以來解決其爭執時,所用的辯證法藝術。可見,戰略的目標即爲對于所能動用的資源作最好的利用,以來達到政策所擬定的目標。這是比較籠統的說法。在當前核武器陰影的籠罩之下,呵阻戰略的目標就是構成恐怖,所以很明顯的,應有一種造成最可怕的毀滅能力,但內心的真正想法是對于此種力量只是擬備而不用。假使毀滅真的是相互的,則又有什麽勝負得失之分呢?發動行動的那方面也會像其對方一樣同遭毀滅,所以實在是一種自殺的行爲。這根本就不是戰略。
    那麽核時代的行動戰略的目標又是什麽呢?筆者以爲,核時代的行動戰略可以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核武器的真正投入使用的行動,這種可能性極小;二是傳統武裝力量的沖突,目前世界上的局部地區如伊拉克、阿富汗等地還存在著,但不是主流;三是通過綜合運用政治外交力量、經濟制裁和軍事威脅等手段來解決爭執,這實際上是間接戰略,是當今國際世界的主流。因此,當前以間接戰略爲主的行動戰略使用的力量也是包括軍事力量在內的各種國家力量,追求的目標是總體性的勝利,並非單純的軍事上的勝利。
 
    二、戰略的外部環境分析
 
    使用任何戰略都用它特定的背景和環境,而且必須要依據這樣的背景和環境,否則戰略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了。在核時代,筆者以爲所有戰略的外部環境不外乎以四個方面:
 
    1、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並與核工業資源廣泛結合
 
    當今科技的高速發展使核能、核電站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另一方面,尖端科技與核武器的研制結合在一起,對國際和平和發展也構成了巨大威脅:核武器與現代化遠程精確投擲工具相結合,只要一顆核彈其威力就可以威脅半個地球。當然,對于愛好和平,不搞霸權的國家來說,擁有核武器可以增強國防力量,提高本國的國際威望,有效地抵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並起到維護世界的穩定和平衡的作用。
 
    2、世界局部地區傳統武裝暴力沖突不斷
 
    在核時代中,武力的使用通常只能限于兩種不同類型的戰爭:(1)在主要地區內,行動可能是只能限于速戰速決的形式,其目的是首先造成一個既有的事實,然後就立即繼之以談判;(2)在周邊地區內,鬥爭將會采取一種長期消耗戰的形式,其熱度始終保持在一個低水平上,而所用的也基本上都是傳統的或遊擊的方法。當今世界,美軍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就是前一種暴力沖突的突出表現;而巴以沖突則突出地表現了長期的消耗戰形式。
 
    3、當今世界的主題仍然是和平與發展
在和平與發展的大趨勢下,國際上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的聲音越來越大,經濟全球化和政治一體化在逐漸形成,國家之間的戰略用的更頻繁的還是呵阻戰略和間接戰略,而不是大量的軍事沖突。
 
    4、國際核武器的戰略削減與核武器的新發展的威脅並存
 
    隨著《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影響的不斷擴大,繼續發展傳統核武器受到的制約越來越大。爲此,美、法、俄等國開始加緊第四代核武器的研究探索。第一代核武器是原子彈,第二代核武器是氫彈,第三代核武器是效應經過“ 剪裁”或增強的核彈,如中子彈、沖擊波彈、鑽地核彈頭、電磁脈沖彈等。第四代核武器則是以高能炸藥代替核裂變扳機來提供核裂變所需的條件,其關鍵研究設施是民用研究中使用的慣性約束聚變裝置。因此,它的發展不受《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限制。又由于它不使用原子彈爆炸的能量作爲核聚變的反應條件,因而不産生剩余核輻射,可以作爲“常規武器”使用。這對世界的和平來說是個極大的威脅。
 
    三、戰略的內部環境分析
 
    內部分析主要分析的是實施戰略所需要的物質力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繼續發展本國的傳統武裝力量,增強國防的安全
 
    當今世界,核武器已經發展到了比較尖端的技術層面,各主要大國基本上都擁有懾人的核武器。當對立的雙方都擁有之後,那麽核呵阻也就不再是絕對的有效了,其作用效力也會形成相互抵消之勢。換言之,我們好象應該當核武器根本不存在一樣,而必須再度在傳統性裝備方面作相當的努力,因爲打擊兵力現在已經有,或至少是不久就會有相當性的生存能力,所以這已成爲當前的必然趨勢。不過,這又不是說,我們應該再回到原有的起點上。因爲僅憑核武器的存在,就足以表示這種冒險性依然存在。
 
    2、國家綜合實力的不斷發展
 
    在當今以間接戰略爲主的行動戰略中,國家之間的交往更多的是以強大的國家實力作爲後盾。國家的綜合實力包括經濟的發展水平,科技生産力的發展,政治外交的影響力量和軍事國防力量的增長情況等各個方面。
 
    四、戰略的關鍵變量分析
 
    戰略中的關鍵變量就是指戰略中的某種特殊情況,當這種特殊情況能夠左右戰略的選擇與運用時,這種變量就是關鍵變量。例如,在競爭中,要創造競爭優勢就必須把握競爭中的關鍵變量,如成本高低,差異化和集中戰略的運用。同樣地,要創造戰略的優勢,也要把握戰略中的特殊情況。筆者以爲,影響戰略的關鍵變量至少有三個:
 
    (1)時代條件的限制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薄富爾指出,在傳統戰略時期,由于雙方都只擁有傳統意義上的武裝力量,因此對立雙方大多采取的是行動戰略,尤其是直接發動軍事戰爭,即非常多地運用直接戰略,呵阻戰略偶爾用一點,比如當遇到緊急情況難以應付的時候可以運用“空城計”等來嚇退敵方;而在核時代,當雙方都擁有核武器的時候,尤其是政治對話越來越多地運用到解決當今國際摩擦和沖突中來的時候,都再不敢擅自發動直接的軍事行動了,而是采取政治協商、談判和外交交涉等方式解決沖突,這即是間接戰略占主導地位的時期。
 
    (2)優勢資源的占有情況
 
    在傳統戰略時期,對優勢資源的占有表現在擁有較多較厲害的精良武器,擁有更多的兵員,擁有更優秀的軍事指揮官;而在核時代以至今,優勢資源則表現爲尖端的軍事技術的應用,經濟生産力的發展程度和政治力量的影響以及國際輿論的支持度等等。兩個時期,不論哪一方占有的優勢資源多,擁有更充足的優勢資源,就能在對立雙方的較量中獲取勝利。
 
    (3)行動的自由度是否充分
 
    當對立雙方優勢劣勢相互轉化時,行動自由度就會向擁有優勢的一方轉變,把握行動自由度就是關鍵變量。在這方面,毛澤東在的《論持久戰》就是一個光輝的典範。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的雙方態勢是:當日本對中國方面的戰線拉的過長的時候,日本的兵力和後勤給養就出現了極大的問題,並且他們所進行的侵略戰爭爲國際社會所譴責;而在中國方面,中國進行的抵抗日本侵略的戰爭是得到國際社會支持的,戰爭最深厚的根基存在于全國人民群衆之中,而且抗日統一戰線廣泛地建立起來了。毛澤東高瞻遠矚,駁斥了當時流行的“亡國論”和“速勝論”,准確地看到了日本和中國雙方軍事力量和政治力量的變化,提出了打持久戰的戰略思想,就是把握了這場戰爭中的優勢劣勢轉化的關鍵變量。這是在傳統戰略時期的行動自由度。當今核時代的行動自由度則主要是國際社會的支持,當然更多地是我方的政治影響和經濟後盾,都能影響我方的戰略的運用。
 
    五、戰略的內部因素制約分析
 
    1、心理因素
 
    薄富爾認爲嚇阻戰略的精髓是成功地運用心理戰術,其目的是想對敵人的思想産生一種效果,足以阻止他使用打擊武力。所以,我們必須具有一種適當的毀滅能力,使敵人感到確實害怕。假使能夠說服敵人相信我們已經下定決心,在某中環境下,將不顧一切地使用我們的呵阻武力,則他對于那種威脅就可能比較相信。在呵阻戰略中,我們所要做的事情,不僅是應根據我們對于敵方資源和意志的研判,來估計敵方的反映,而且還要根據我們對于敵方就我方資源和意志的估計所作的研判,甚至于還要考慮到敵方對我方研判所作的研判。
 
    2、後勤因素
 
    這裏講的後勤因素跟薄富爾所講的“後勤的戰略”是密切相關的。後勤的因素就是指工業的發展,技術的改進和財政的投入,它不直接毀滅敵人的資源,其目的是要使敵人的裝備迅速變的落伍過時,于是也就強迫他不能不作大量財力的、物力的和人力的浪費。
 
    3、部署和調度因素
 
    薄富爾把部署和調度的總和稱爲“作戰”,它是會戰的准備,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毛澤東也曆來主張不打無准備之仗,注重戰略執行前的部署和調度是曆來高超卓越的戰略家和軍事家制勝的法寶。筆者以爲,戰略部署實際上也是選擇和運用戰術的過程,部署高人一步,“思想程序”就超越了對手。
 
    六、戰略的博弈論分析
 
    不論是嚇阻戰略還是行動戰略,都是兩大對立意志力量相互作用的過程,這本身就是博弈的過程。政治鬥爭、經濟鬥爭和軍事鬥爭從來都是講求藝術,講求戰略的,也從來都是勝負分明的,對立的鬥爭産生的結果不會是雙贏,那是合作才有的效果。因此,戰略的實施結果對于敵我雙方來說,永遠都不會是正和博弈的。從呵阻戰略來講,一般是以一方的妥協和退出爲代價結束的,妥協的一方利益失去和勝利的一方利益得到,因此構成了零和博弈的結果。從行動戰略來講,一般說來是一勝一負的,一方所得建立在另一方所失的基礎上,即零和博弈局面。當然,當兩方政治力量和經濟力量以及軍事力量都相當的時候,敵我雙方的鬥爭必然會是兩敗俱傷的,此時即負和博弈的結局 
http://www.xslx.com/htm/xssy/spwl/2006-03-20-19842.htm

 

 

 

阿楨 2012-06-05 08:52:36

紐時投書:放棄台灣、勾銷債務、救美經濟【聯合報2011.11.12

紐約時報言論版十日刊出一篇以「放棄台灣,救美國經濟」為題的投書,建議歐巴馬政府關起門來與北京當局協商,以終止對台軍售及軍事協助,交換中國大陸一筆勾銷美國的一點一四兆美元債務。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曾擔任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國際安全研究員的保羅.肯恩(Paul V. Kane),他是美國陸戰隊中士退伍,曾在伊拉克作戰並獲獎章。
肯恩說,美國總統歐巴馬只消一個大膽行動,就能把美國導向正途,還能當選連任。這個行動就是:關起門來與北京領導人協商,以終止對台軍售及軍事援助,且在2015年結束台美之間的防禦協定,交換中國大陸勾銷美國目前欠中國大陸的一點一四兆美元。
這篇文章說,如今台灣對美國來說幾無戰略利益,而且台灣已逐漸透過投資和通商與中國大陸統合。台灣被吸納進中國大陸,已是無可避免。
肯恩說,現況非常危險:如果獨派決定宣布獨立,或北京鷹派對兩岸統合等得不耐煩而以武力進犯台灣,美國可能會突然捲進這場耗資數兆美元的戰爭。
肯恩在文中說,中共基於以下理由,會希望與美國達成這項交換。
首先,就象徵和戰略意義而言,台灣是北京的最優先要務;其次,這項交易將讓台灣逐步而和平的統合進中國大陸;第三,可以打擊拿台灣議題爭取更多軍事預算的北京強硬派,此舉也將為中國省下巨額軍費。
肯恩明確指出,這項交換可在不加稅或不縮減開支的情況下,就為美國打消近百分之十的國債。同時,也將把美國外交政策從過時的冷戰時期糾葛,帶向當代經濟及戰略利益。

美前副助卿:棄台言論 天真危險、站不住腳【聯合報2011.11.12

前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卿薛瑞福十日在一項研討會表示,近來美國陸續有人提出「棄台論」,這種主張「天真又危險」。但他也提醒,雖然這些意見仍不是主流,也非大家的共識,但必須嚴肅看待並反駁。
薛瑞福強調,「棄台論」背後的幾個假設都站不住腳。棄台論者認為,去除台灣問題這個障礙,有助美中建立互信,促成兩國在美國關切議題合作;事實上,中國對北韓及伊朗等議題的政策都是依據自身國家利益,不會因為美國放棄台灣就改變。

版主回應
台灣的大戰略2012.06.04聯合報 林中斌 (作者曾任陸委會首席副主委、國防部軍政副部長,現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大戰略超越軍事,包括外交和內政。台灣呢?它還包括兩岸政策。
大戰略如果說清楚,國防部容易策劃軍事戰略,外交部、陸委會、經濟部、文化部等也容易規劃各自政策。否則,各部會揣測「上意」,因而傾向保守:少做少錯,不做不錯。
台灣也許有大戰略。但孤陋寡聞的筆者尚未知悉,因而冒昧建議以下環環相扣的六項:
一、理性自認小國。歷史上小國和大國硬拚,成功的沒有,遭殃的很多。小國無法以力取勝,也無法以錢取勝,更無法以悲取勝,必須以智取勝。
二、務實面對兩大。美國經濟成長遲緩、兩黨惡鬥政治癱瘓、軍費消減,但仍為廿一世紀舉足輕重之強國。中國大陸GDP目前占世界百分之十二,距明朝百分之卅尚遠,潛力雄厚。台灣沒有本錢與兩大中任一交惡。
三、立足平衡中點。目前,台灣太近美方不利經濟;太近中方不利安全和民主。何況台灣太近任何一方,便被它「吃死」。台灣若立足兩者間之平衡點,雙方皆將爭取。
四、兩岸和平交往。金融風暴下,中國大陸最後捲入首先脫離。目前它雖出口減緩,仍是各國爭相交往的經濟龍頭。不只歐美如此,即使對中國忌憚的日、越、菲、印等也是,台灣經濟發展如何能自外於大陸?何況,交往提供台灣社會優勢良性催化大陸的機會。交往也構成台灣對大陸第一層嚇阻。大陸人士在台,使共軍投鼠忌器。
五、社會善意催化。台灣小,大陸大。台灣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是風險小的「實驗」,若在大陸做,風險大。目前大陸發展已遇瓶頸,經濟飛躍而社會不安。台灣經驗正可提供大陸研究。壞的避免,好的參考。經由兩岸社會交流,台灣可善意協助大陸提升社會品質、改善人民生活。大陸良性質變有助於穩定東亞,最後有利台灣自己。
六、國防多重嚇阻。中立國瑞典、瑞士有優良的國防。即使兩岸和平,台灣仍需國防。
安全的台灣,可協助大陸內部發展,強化北京改革派籌碼,和弱化鷹派的論證。
台灣國防不能靠用飛彈打上海或三峽大壩,因為會傷及台商,而且如蚊子叮象軍事效果有限。台灣國防靠減低共軍攻台的意願,即嚇阻。
軍事攻台是北京的下下策,可能性極低。但台灣國防仍須準備。
台灣國防的困難在於經費拮据,軍購受限,美國軍售前景不樂觀。台灣國防不能只靠買來源不定而且昂貴的高科技武器。因此必須配套便宜而有效的嚇阻能力。
共軍攻台構想是首戰及決戰:嚇阻美軍馳援,快速以癱瘓方式奪取台灣,減少傷亡和破壞至最低,立即結束戰事。
如果台灣有能力以分散零星兵力拖延登陸的共軍,不讓結束戰爭,共軍便不願攻台。因為共軍不打沒把握的仗。台灣需訓練特戰部隊及志願民兵狙擊手。
台灣第一重嚇阻是兩岸交往。第二重嚇阻是高科技戰力。第三重嚇阻是水泥叢林游擊戰。但不是硬碰硬慘烈的城鎮戰如二戰中的史達林格勒之役。
兩項趨勢在賽跑。一是很難避免的兩岸整合。二是大陸的良性催化。一要慢;二要快。
這是台灣大戰略的目標。

  回應
我說,真正的困難是在於,即使明知台獨無望,仍無盡以台獨之名,進行島內奪權鬥爭。
  台灣現在的大戰略是....:「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亦罕有。」
  林中斌:台灣的大戰略:一、理性自認小國。二、務實面對兩大。三、立足平衡中點。四、兩岸和平交往。五、社會善意催化。六、國防多重嚇阻。林中斌教授謀國用心可感,姑不論此六項戰略內容的相互矛盾性及滯礙難行處。只消認清一點:任何良謀精算,那堪無能者拚!
  這邏輯很怪,要自認小,又要拒統、封鎖第一島鏈,這不交惡,那算什麼?這一廂情願地,真不知在說什麼。這...小在那??還要嚇阻老共,老共好害怕呦!你也同樣地嚇阻老美看看,也讓它看看這個小。一要快、一要慢。不管你快、慢,時間不站我們這一方,就是這種拖時間的想法,把籌碼都流失掉了。

另參本館:
馬國防外交兩岸 賣台軍事家 中國大戰略《戰略緒論》《戰略研究入門》《國際戰略報告》《歷史與戰略》台灣防禦中共導彈攻擊的上、中、下戰略 《冷戰後的美國軍事戰略》啥米係ㄟ擱發 各表一中
2012-06-05 09: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