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中國觀》
不必讀忻劍飛的《世界的中國觀》(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單由下<導讀>便可看出很完整地分析了「世界的中國觀」。
那可不,我在初讀《世界的中國觀》時曾在<後記>眉批一一此書欠論:80年代東亞NICs、90年代中國威脅論,現得加中國崛起論了。
不就西方的他者‧中國觀,周寧著的《天朝遙遠: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上、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亦可觀(貼於後)。
《世界的中國觀》導讀(主持)人 蔡佳恬
忻劍飛的《世界的中國觀———近二千年來世界對中國的認識史綱》,將西方對中國的認識和研究分為五個時期:
(一)希羅多德時代的終結———前中國觀時期;
(二)亞曆山大東征以後———初步認識中國時期;
(三)馬可·波羅時代以前———準中國觀時期;
西征給國外關於中國的知識和觀念帶來了三個直接結果:
(1)中國的物文化進一步西傳,其中包括火藥、羅盤、印刷術、造紙等極為重要的發明,多在這一時期輾轉西傳。
(2)吸引大批商人和旅行者來中國,這些人回去口述手記,使國外關於中國的知識大增。
(3)造成了羅馬教廷向中國派遣傳教士的急迫心理和濃厚的興趣,由於蒙古帝國的崛起,使西方的視野範圍突然間擴大了,他們驟然感到茅塞頓開,豁然曠達,獲悉天外有天,即在穆斯林帝國之外,還有一個強大的和數量眾多的基督教民族,這個民族征服了中亞、俄羅斯、中國北部、印度之後,又向歐洲和波斯推進。
(四)世界走向中國———從教士中國觀到職業中國學時期;
《馬可波羅遊記》對於東方中國的描述激起了西方對於東方的夢想,引出了新航路探險的熱潮。15世紀末,葡萄牙人才初次到達印度。傳教士與殖民者將有關東方的各種資訊帶到西方,尤其是傳教士的著述、翻譯與信函往來,帶來了關於東方的較為確實一些的資料。因此西方對於東方中國、印度直接的接觸與認識,是從16世紀開始的。16、17世紀西方對於東方的中國有著強烈的興趣,1585年西班牙人門多薩寫作的《大中華帝國史》,15年間以七種語言出版了46個版本,而且這七種語言都是歐洲主要的語種。據統計,1552—1687年間,傳教士們總共有69種中國學著作出版,這比關於南亞、東南亞以及亞州群島的著作都多得多。史景遷教授甚至說:「我相信日本、印度、中東都沒有如此強烈地吸引過西方,你可以說它們對西方也產生了影響,但中國四百年來對西方所具有的卻是一種複雜的魅力,西方被中國迷住了。」
(5)走向專業化的中國學———從中國看中國的試圖時期。
西方東漸和東方學的發展,是19世紀國外中國研究的兩大背景。19世紀專業化的中國學的建立是國外對中國文化長期介紹和研究的邏輯結果。所以19世紀中國學既是一種分國別的現象,又是一種文化交流和互認識規律的共同體現。他表明在世界走向中國之後,經過了從外國看中國的階段,開始了從中國看中國的試圖。
本書闡述所謂國外中國觀其認識步驟為:第一,以外國看中國;第二,從中國看中國;第三,從世界看中國。17、18世紀,是從外國看中國的第一階段;19世紀,是從中國看中國的第二階段,其突出標誌便是專業化、職業化的中國學正式誕生和大量考察、看察活動的進行;20世紀,是從世界看中國的第三階段,因為20世紀主義和全球意識最為鮮明並為人們普遍接受的時代。本書的分析可見古代和近代的國外中國觀和中國學,為今天中國學的發展做了厚實的鋪陳。
檢討
忻劍飛的《世界的中國觀》將重心放在史料的耙梳整理上。這本書於資料蒐集的部分,上自古希臘希羅多德時期對「東方」的描述與想像,經過羅馬帝國、基督教興起、大航海時代、啟蒙運動、浪漫主義乃至於十九、二十世紀交接之際,將西方世界對於中國的認識與理解做了一番整理。事實上就「中國」一詞本身而言,它一樣也是一個在歷史進程中不斷以不同面貌以及不同的內涵出現的詞彙。無論是最初用以指涉某一文化實體,或是晚近在西方的進逼下所出現的「國體」意涵,恰好都顯示了「中國」所具有的歷史性格。
然而在歷史資料的蒐集之外,作者也意在提出一個歷史性的階段論觀點,用以解釋「世界的中國觀」之演進歷程。他主張所謂的中國「觀」代表了一種文化上的「互識現象」。文化互識又是建立在「文化交流」之上,並且伴以「文化評價」。作者認為本書在寫作上面對林林總總的歷史事實,始終是依據文化交流和文化評價兩條軸線進行鋪陳。而又在文化互識的過程中,作者提出三階段論,也就是:從自己(外國)看他人(中國)、從他人看他人、從人類看他人。
忻劍飛認為整個西方世界的中國觀(也就是中國認識)也表現出了這三種階段的發展特色。相應於西方的歷史,第一階段的認識過程表現在於西方人將中國所具有的特色納入自己的思考與立論之中。無論是理論性的思考或是一般性的理解或描述,在這個階段中西方人站在自己的文化角度上吸納中國文化並加以評述。無論是商人、探險家、傳教士或是思想家(如亞當斯密、黑格爾)。
待進入第二階段後,以中國的角度思考中國意味著透過一種專業分工、客觀性的角度就「中國之為中國」進行描述與分析,因而在學術機構、探勘考古等組織與活動中建立起「中國學」這門學問。作者認為這一階段和西方當時所盛行的科學實證方法不無緊密的關連。最終西方的中國觀則進入了以普遍性為基礎的認識角度,將中國的意義放在人類世界的角度來定義。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三階段中作者對於什麼是「世界的」中國觀稍有混淆。其因在於他一方面將「世界」以地緣關係與多元文化的角度加以理解。可以說是在瞭解到世界之廣大後,一種以多元的角度來理解中國。另一方面,作者又主張一種「普遍性」做為「世界」的意義。我們可以從他對於馬克斯的讚譽中看出這點。因為馬克斯對於人類歷史進程的唯物分析對作者而言,等於提供了一種普世性的基礎來認識中國。這一點之所以值得注意的原因在於,兩種不同意義的「世界觀」很有可能互相抵觸。套用作者的說法,可以說「哲學詮釋學」所涵蘊的視域融合未必指涉了馬克斯心目中那種必然的歷史真理。因此到頭來我們也許可以說:「世界的中國觀」並沒有真正達到「世界」,而是自始自終都是「中國」在西方的眼界下一再地呈現的過程。或許這就是為何作者可以樂觀地(卻也弔詭地)斷言,西方的對中國帶來的衝擊在展現出「冷酷與深刻」的同時,也是「中國」一詞獲得最大的普遍性的時刻。
(楨:蔡氏太認真對待當時大陸學者常在著作的首尾掛馬頭了)
http://209.85.175.104/search?q=cache:q6DGPpnS36wJ:staf.law.ntu.edu.tw/soc_study_group/961/9record_of_17panel.doc+%E5%BF%BB%E5%8A%8D%E9%A3%9B%E4%B8%96%E7%95%8C%E7%9A%84%E4%B8%AD%E5%9C%
一個澳大利亞人眼中的中國:令人吃驚!
老T說,在他曾工作過的幾個公司裏,中國人向來不會成爲中心人物,即使有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國人也很少抛頭露面。一般給人的感覺是善良、安靜。我說“那你的意思是不是說中國人沒自信”,老T說:“至少表現得缺乏足夠自信。比如中國女人喜歡低頭走路,我看就是缺乏自信心。”我哈哈大笑說:“在國內的大城市,我怎麽沒看到中國女人是低頭走路的?說不定是有些中國女人受不了你們老外色迷迷的眼光才低下頭去的。”
抗議歸抗議,老外就是這樣認爲的,你有你的觀點,他有他的看法,而以上幾點,可能也有他的道理。(來源:中青網作者:胡磊)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62331-1-5.html
的確,從許多方面看,中法兩國是有驚人的相似性。首先,在文化上,中法兩個民族都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曆史文化。2000多年來,中國作爲東方文明的搖籃,對亞洲和世界文化産生了巨大影響。法國曆史雖然沒有中國長,但從中世紀以來,法國一直是西方文化的中心,對歐洲,乃至世界産生了深刻影響。世界上很少像中法兩個民族那樣給人類貢獻出如此衆多的思想家、文學家、發明家,更不用說兩國給世界帶來了頂級的烹調藝術。當一個中國人和法國人見面時,他們可以縱論世界文化,也可以大談生活藝術。法國人愛吃喝,中國人離不開吃喝,就餐桌上的話題就可以講三天三夜。中國人喜歡開玩笑,法國人也一樣,玩笑沒有邊。中國人喜歡看熱鬧,法國喜歡群衆節日,尤其是法國式的廟會,各種露天市場川流不息。來到中國的法國人常常對中國街頭行人走路不看紅綠燈,騎自行車者橫穿馬路印象深刻,而到法國的中國人常常發現,法國人反對循規蹈矩,在大街上隨意穿行者也隨處可見。因此,兩國老百姓都給人有點隨意的印象,體現在行爲模式上就是靈活變通的處事方法。在法國,這種靈活變通的方法被稱之爲“D系統”,D是法文dbrouiller第一個字母的大寫,意爲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法國人常說,如果從門裏進不去,就從窗戶外跳進去。
最後,從民族性格方面看,中法兩國的民族自尊心極強,珍視其光輝的過去,骨子裏都有那麽一丁點自傲。中國的老祖將自己比作“中原帝國”,將皇帝叫“天子”,法國人則將自己視爲“世界的肚臍眼”,天下最好的國家是法國,最聰明的人是法國人。中國曾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鴉片戰爭前,中國的GDP曾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其國力堪稱名副其實的中央帝國。但鴉片戰爭後,中國急劇衰落,成爲西方列強宰割和瓜分的對象。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重新踏上民族振興之路。但由于經濟底子太薄和強大的人口壓力,其現代化進程中有許多困難有待克服。從法國方面看,法國在16世紀便成爲歐洲強國,拿破侖曾橫掃歐洲,確立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但二戰後,法國國力式微,被迫淪爲二流國家,因此,恢複大國地位一直是法國外交的首要目標。盡管中法在國際舞臺上表現的形式不一,兩國老百姓都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某種程度的大國夢情結。法國人似乎更張揚些,中國人更含蓄,更韜光養晦些,但他們對國際事務的參與理念是一樣的,均珍視各自的曆史作用,竭力主張國際關系的民主化和多邊主義,希望未來的世界是多極的世界。
當然,中國與法國在曆史、文化和民族習慣等許多方面存在的相似性,使兩國人民相互仰慕,這方面我們還可以舉出許多例子。但也應看到,中法畢竟是兩種文化,無論是曆史,還是民族傳統,差異巨大。在讓中法兩國人民注目對方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同屬西方文化,以基督教—猶太教爲本源的歐美人又是如何看法國人的。
戴高樂將軍酷愛中國文化,他從中國光輝燦爛的過去洞察到新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重大作用不僅不可避免,也符合情理。他曾在生前向他的外甥女——一位法國駐華外交官了解大量中國的事情,希望有生之年去人民中國看一看。我沒有趕上戴高樂的時代,也沒有趕上蓬皮杜時期,但我有幸拜訪過蓬皮杜夫人,在她的會客廳裏,我親眼目睹了蓬皮杜總統1972年訪華時從中國攜帶的各種紀念品,在每年使館的國慶招待會上,蓬皮杜夫人總要向我憶及他們當年訪華的情形;德斯坦總統領導的法國經濟蒸蒸日上,在他任期內,小平同志還訪問法國,受到隆重接待。德斯坦總統熱愛中國文化,卸任後猛學中文,並喜歡在一些公共集會上用中文引經據典,每年他還率領法企業運動協會(前雇主協會)的法中委員會訪華一次;密特朗是第五共和國惟一的一位左翼總統,1981年當選前曾專門訪問過山東曲阜,特別熱衷孔孟文化,在其政治鬥爭生涯中,念念不忘孔孟之道;現任總統希拉克非常熱愛中國,有強烈的“中國情結”,其對中國曆史知識,尤其是青銅器堪稱專家水平。當然,作爲政治家,無論是戴高樂將軍,還是希拉克總統,無論是冷戰時期,還是21世紀初的今天,他們均看好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政治作用。我曾親耳多次聆聽過希拉克對中國在國際作用的評價,認爲中國將在新世紀成爲世界真正的第一強國。
說到中國未來的作用,我曾多次在巴黎上流社會晚會上感受到法國人對中國由衷的敬佩。精英感歎中國人對勞動的由衷熱愛和由此煥發出的無限創造力。在他們的眼中,中國代表人類的希望所在,是世界的未來,而法國沈重的福利負擔、懶惰的民族習性將早晚斷送法蘭西過去的輝煌。這種看好中國未來的觀點在老百姓中也很普遍。有一次,我代表趙大使到法國中部的克萊蒙菲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做報告,從火車站到旅館的路上,司機神采飛揚地對我說,他一年要接待許多來米其林總部參觀的中國人。當時正好楊立偉乘“神舟5號”載人飛船上天,這位老兄對我說,中國非常強大,最快5年就超過美國,到時法國就有救了,因爲中國可以對美國說不。
當然,作爲法國老百姓,對中國的看法不可能像政治家和精英們所具有的戰略成分。由于中國特殊的曆史,許多法國人如同過去的大文豪雨果,喜歡中國完全出于對中國人坎坷命運的同情。由于中國人命運多舛,一部分法國人對中國的興趣在于如何幫助中國人減少苦難。在法國有一個家喻戶曉的系列連環畫,叫《丁丁曆險記》,其中有一段講到丁丁到中國西藏的經曆。許多法國人,特別是50歲以上的人迄今還是從這部系列連環畫中來認識中國。此外,在法國,反映中國“文革”的電影、小說等文藝題材的作品很多,不少法國人從這些作品來認識中國,腦子裏還停留在中國封閉的時期。相比之下,企業家通過在中國的經營活動來看中國,其評價與中國蒸蒸日上的市場有關,認爲中國不僅是文明古國,也是未來的經濟大國,只有到中國來發展,才能降低法國企業的經營成本,保持法國的國際競爭力。可以說,沒有一個法國企業家不對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贊揚備至和感到歡欣鼓舞的,但企業員工則未必,他們擔心中國發展得太快,早晚要使法國的企業遷至中國,從而以一種矛盾的心態來看中國。
誠然,法國是多元社會,找出一種統一的對中國評價是不可能的。每個法國人根據自己的職業、社會地位和個人興趣來評價中國。國人善良純樸,責任心強,熱愛生活、熱愛家庭、孝敬老人無疑給法國各界留下印象最深刻,然而,國人過于謙虛謹慎、韜光養晦的品格,也使法國人感到不易接觸,缺少必要的透明度。法國《費加羅報》前駐京記者沙伯龍在華十來年,妻子也是中國人,他認爲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不善于對外溝通與交流,在法國公衆中造成難以打交道的印象。因此,在相當多的法國人眼裏,中國人又有一種與衆不同的行爲模式,屬于思維過于縝密和往往喜歡簡單問題複雜化的群體。在巴黎的社交場合,中國和中國人甚至成爲有學問和難懂複雜事物的代名詞。有些人迄今也沒有搞懂中國爲什麽會有文化大革命?認爲中國社會不可思議,人際關系複雜,國家幹預公民生活,司法不獨立。一些來華法國商人則著書立說,講述其在中國商海的奇遇,認爲中國市場捉摸不透,沒有公平競爭可言,官員收紅包成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總之,在這些人眼裏,中國社會又成了大魔方,認爲中國的事情永遠晦澀難懂,永遠也搞不清楚。爲了克服與中國人打交道的困難,必須聘請中國人爲其在華經營公司負責政府關系或幹脆當首代等。
1、現在法國領導人是薩科奇不是希拉克了;
2、從戴高樂到希拉克對中國的文化、國情、與我國在很多國際間重大問題上的看法是相同或相似的,並與我國領導人的私交甚酌!
3、看看現在薩科奇的個人風格和對國際國內的做法,中法的蜜月期已經過了,更多的應該是實用主義了。
順便說一句,任何事情不能矯枉過正,我們是應該記住老朋友,但一切需要向前看,我們國家只有真正強大了,友誼才能經得住歲月的考驗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71766
兩名德國學者這樣說新疆,在西方竟然捅了“馬蜂窩”? 2023-09-21
9月11日,瑞士《新蘇黎世報》刊登了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資深教授湯瑪斯•海貝勒(Thomas Heberer)和德國圖賓根大學中國中心主任、教授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的評論。
這兩位剛於今年5月到訪過新疆的學者首先回顧了新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恐怖主義活動令當地人民深受其害,更是威脅到了整個中國的內部安全。他們強調,自治區政府在改善教育、醫療和就業方面的工作顯然得到了當地人民的歡迎。二人最後呼籲歐盟重新考慮對華涉疆制裁,與中國開展對話。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教授、中國問題專家柯路山批評這是一篇宣傳文章,稱其卑鄙、天真、不自由。
在《新蘇黎世報》網站的評論區中,也有很多聲音為這篇文章扣上了“中國政府宣傳”的帽子。
給說真話的人“扣黑鍋”,是慣用的老套路了。
4月,巴西、印尼等國共15位駐華總領事參訪新疆,被指責是宣傳秀。
6月初,阿拉伯聯盟代表團訪問新疆,也被指責是中國宣傳。只因他們對中國在新疆的努力治理表示讚賞,並稱讚地區的發展和穩定。
而公開為新疆真實發聲的個人,則會遭到更為極端的“網暴”。
2021年,莫琳•許貝爾,一位澳大利亞學者質疑西方炮製的新疆謊言,而遭受了多輪網暴。
新疆欣欣向榮的文旅產業,西方總“黑”不動了吧?
匪夷所思的是,亂疆專業戶阿德里安•岑茨19日在《德國之聲》稱,新疆從表面看似乎成了旅遊者的天堂,但迪士尼化將摧毀維族人的文化核心。
陸客不能來旅遊業等到快翻臉 怒問政府「有善意嗎?」不排除抗爭 2023-08-13 聯合報
中國大陸文旅部開放第三波陸客團出境旅遊,仍不包含台灣。台灣旅行業界不滿,知情人士表示,5月底業界餐會就決定陳情自救,還擬定三大訴求6月遞交陳情書,但這2個月看下來,沒有成效,8月底將再次開會,決定是否採取行動。
大陸恢復團客旅遊未列台灣 郭正亮爆出2可能原因 2023/08/12 中時
一個考量是,上次夏季旅展,我們不准大陸9個省70幾位官員來;另外一個可能是大選因素。
日人為啥不去大陸了?日媒曝「1原因」讓旅客心裡很毛:被挖祖宗十八代 2023-08-12 聯合報
華爾街日報日前報導中國大陸重新開放邊境半年後,赴中的國際旅客寥寥無幾。大陸文旅部前天宣佈新一波恢復團體旅遊的國家和地區後,日本旅遊詢問度最高。但這半年日本人不到中國旅遊,除了有些人身安危的心理壓力,更可能與中國政府至今尚未恢復給日本人的15天短期免簽有關。
回應
這記者很塔綠班啊!智障台媒,成天鬼話連篇,日人不遊中國,就跟白人至上不到亞遊一樣心理嗎:
中國今日起解禁「日、韓團體觀光」 網崩潰:蝗蟲入境 2023-08-10 三立新聞網
回應
噁心的媒體整天做噁心事,台灣的老鼠屎
只有綠網軍會崩潰吧
哪一國的網友?
"酸民"都在三立的編輯部裡
中國出境遊熱潮遲遲未至,中國的「報復性出遊」主要出現在境內。增加國際航班面臨的瓶頸是阻礙中國人出國旅行的一個主要因素。儘管諸多問題終將解決,但旅遊相關行業的投資者可能需要更多一點耐心。 2023-06-12 CST
中國旅遊研究院:境內遊估45.5億人次,同比增長73%;入出境逾9千萬人次,同比增一倍 2023-02-22 聯合報
華府智庫全球24國大調查!「這3個國家」民眾最愛台灣 2023/08/12 中時
美國華府智庫皮尤2023年春季全球態度調查顯示,台灣在全球24個中、高收入國家得到民眾的正面觀感,前三位的分別是日本、韓國及澳大利亞,與對中國的看法連在一起。不過奈及利亞、南非及肯亞等3個非洲國家,有相對最多比例的人對中國持正面觀感,但對台灣持負面觀感。
回應
「最愛」? 台灣人並不傻,知道日韓澳,根本打心底看低台灣人。現在只是因為舔米,自己打不過又贏不了中國,只好「最愛」拿台灣來戳中共罷了!
當我問“戰敗可能性有多大”,俄羅斯人回答Ничего 2023-01-31 觀察者網
回顧十年與俄羅斯人打交道的感受——果敢、達觀、豪爽、無所無懼、不拘小節…。“Ничего”簡直就是他們的性格標籤,而能夠傳達其神韻的中文詞,我暫時想到的是東方哲學中佛家的“空”和道家的“虛無”,或者簡單理解為“心大”。
傲慢與偏見:有關俄烏衝突的幾點迷思
首先,俄戰力問題。外界認為“戰鬥民族”的戰鬥力著實令人大跌眼鏡,“龐大俄竟打不過區區一個烏”。對此,莫斯科民眾則相當看得開。俄在這場“群架”中四兩撥千斤,能維持國內政局穩定,經濟相對平穩,而不是迅速“垮掉”,屬實不易。
其次,反戰情緒及反戰遊行的確存在,但更大反對的是戰爭本身,而不是普京政府。25-35歲以下不少青年人不滿普京,卻也不知更好的選擇是什麼。50歲以上中老年“戰爭很糟糕,而俄沒有更好的選擇”,表現出理解、信任及支持。
此外,民眾並沒把烏放在敵人的位置,更罕見的民粹主義情緒。絕大都相對客觀、冷靜,無奈而平靜地描述傷亡損失,講述著俄烏曾如何情同手足、又為何走到今天。
第三,民眾認為俄並不是為了支撐“帝國野心”,而是為了保持其國際地位不繼續下滑以及不被“霸淩”的剛需。
第四,關於俄的各種負面資訊鋪天蓋地,甚至國內某些研究國際關係的前輩和同行也時常發來一些諸如“俄還行嗎”之類的讓人哭笑不得的“關切”。
有意思的是,也許是因為疫情、戰爭的突然爆發,讓人們深切感受到了生命的無常,身邊的俄羅斯年輕人在經歷過短暫的苦悶後,反而更加“今朝有酒今朝醉”,旅遊、閃婚、五花八門地狂歡…將及時行樂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對於“俄羅斯有多大可能戰敗”的問題,我很熟悉的兩位老師,一位表示:“俄羅斯人不考慮/不適合這樣的問題”,另一位表示:“萬物各有其時”。這不是個例,從與當地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也能發現有一種難以描述的信念或者說“信仰”支撐著他們即使在千鈞壓頂時,也能淡定。這大概也是“神秘的俄羅斯靈魂”的具體表現之一吧。這能從歷史中找到注解,就像19世紀俄羅斯詩人丘特切夫那首經典四行詩所描述:“用理智無法理解俄羅斯/不能用一般標準來衡量她/她具有獨特的氣質/對俄羅斯只能信仰。”同樣具有借鑒意義的是“鐵血宰相”俾斯麥的經典論斷:“永遠不要同俄羅斯人作戰。對你的任何戰鬥謀略,他們都會報以不可預知的蠢行。”
韓媒MBC電視臺稱中國遊客在泰國享受“國賓待遇”:副總理迎接 感覺像明星2023-01-11
與中國遊客青睞泰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韓國則受到了冷落。1月6日,韓媒news1發文稱,根據攜程發佈的資料,中國遊客春節熱門出境遊目的地中,泰國高居第二名,韓國連前十名都沒進。
回應
去泰國旅遊受到熱情接待,脖子上掛鮮花。去韓國旅遊受到各種歧視,脖子上掛黃色狗牌。是個人都選擇泰國旅遊,畢竟大過節的,幹嘛去被人歧視啊~
個人一直不理解為啥要去韓國旅遊?看明朝的宮殿?吃泡菜?
建立禁止向棒子出口泡菜
為什麼禁止?漲價不好嗎?多漲點兒!
一個同事曾經留學韓國,當年好奇,去上了韓國史課程,結果教授開篇就講,韓國有8000年的歷史,中國東北當年都是韓國的。這可是正規大學的正規課程,就教這個。
南朝鮮是從民間到官方,從底層到精英都極度仇恨中國,仇恨中國文明,仇恨中國人,如果非要從整個亞洲找出一個全方位無死角裡裡外外上上下下仇恨中國的國家,南朝鮮絕對排第一。哪怕是日本,起碼在賺中國錢的時候還會裝出一副笑臉做做樣子,南朝鮮愣是連裝都懶得裝,仿佛中國欠他們的似的,賺你的錢還要指著你的鼻子罵你娘!
相關新聞
全國多地優化調整防疫措施12-05起,公交、景區等室外不再查驗陰性證明。優化防疫12-07新十條(回應:全世界都不防了,中國就不可能完全清零,只能動態清零。多地2023-01-09宣佈:第一波感染高峰已過) 。防疫封控放寬經濟復蘇,旅遊熱度暴漲12倍機票增8.5倍。 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擴內需促外貿穩增長;財政金融齊發力,擴内需穩增長,企業復工市場回暖,各地經濟回穩向上。新冠肺炎更名為新冠感染, 2023-01-08起入境免核酸檢測免隔離。 2023年元旦市場漸活躍消費正復蘇韓春運客流預計21億人次同比增99.5%。歐美日韓早和病毒共存了,為何怕放開的中國?(回應:總有一款抹黑等著中國!霸權只有種族主義,反共宣傳,政治操弄。) 歐美日韓為難陸客,東南亞招手取消查驗疫苗證明,泰國副總理兼衛生部迎首批解封陸客。陸客到日韓頸掛黃牌怒遭辱,反歧視反制第一槍01-09中國暫停日韓公民簽證。
老外也把短視頻叫“精神鴉片”了 2023-01-06
近日,威斯康辛州共和黨議員麥克•加拉格爾,炮轟以TIKTOK為代表的短視頻娛樂,稱之“非常容易上癮且有破壞性”,堪稱荼毒美國青少年的“電子芬太尼”。
而如果去各大英文網站轉轉,你會發現,怒駡短視頻害人的老外,絕不止議員麥克一人。
回應
臥槽!你真毒品都合法化了,電子鴉片算個匹啊!
外網什麼極端言論沒有,也未見恐慌麼。估計是擔心話語權旁落,才是根本原因吧。
相關新聞
給外媒“帶話”的中國NGO公知
外網討論:為什麼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普遍不好? 2023-01-07
大多數國家和"鄰居"的關係通常並不融洽,這是常態。特別是當中國更大時,通常,為了平衡這種"優勢",人們自然期望"大 "國應該自願犧牲自己,自願為"小"國提供利益。從歷史上看,中國確實是這樣做的。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維持了地區的長期和平與穩定。然而,近代中國由於自身的問題而衰落,失去了繼續這樣做的條件。隨著中國變得更加富裕和自信,我們的大市場將使該地區更多國家受益。我仍然對中國解決與鄰國的分歧抱有良好期望。當然,這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回應
弱國無外交,強國無友鄰。
中國在干涉他國內政,文化洗腦,在外國扶持親華勢力的操作上,差了歐美俄日幾百年的水準了。孔子學院/魯班工坊/
相關新聞
歐美日韓早和病毒共存了,為何怕放開的中國?(回應:總有一款抹黑等著中國!霸權只有種族主義,反共宣傳,政治操弄。) 東南亞不像歐美日韓對陸客強制新冠採檢成最大贏家。
劍橋大學調查:中國在發展中國家聲望首次超越美國 2022/10/28 中時
英國劍橋大學「民主未來中心」整合全球137個國家和地區調查數據發現,西方國家對中俄好感下滑,發展中國家卻對中俄好感上升,世界愈呈現兩極化趨勢。原因之一是西式「民主」體制被暴露出一些不足之處。也有經濟因素,中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46億人之中,接近2/3對中國有好感,而非一帶一路國家對中國有好感的比率只有27%。中國2013年推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已投資超過4兆美元,吸引超過140個國家參與。此外,西方近年擁抱性傾向少數群體、性別平權等價值觀,亦可能間接使非西方國家向中俄靠攏。
相關新聞
皮尤調查:西方國家肯定中國經濟成長 卻對中國印象惡化
回應
中國所到之處帶來建設,美國所到之處帶來破壞;中國不侵略別的國家,美國到處威脅別的國家;中國不干涉別國的內政,美國處處搞顏色革命;中國不要求別國選邊站,美國處處拉邦結派要求別的國家選邊站;中國振興世界經濟,美國攪亂世界經濟...。正常的人應該都會認同中國。不喜歡中國的,應該都是被意識型態捆綁或聽了太多西方的謊言被洗腦而已。
食人- 维基百科
人食人的動機有很多種,包括當地文化許可的族群人食人,遭遇災難、飢荒等極端情況下為求生被迫的人食人,或是精神異常者所為的人食人等。
人類學對食人的習俗是否常見有爭議。許多冒險家可能刻意誇大,或是僅聽聞其他部落的轉述,便宣稱某些傳統文化有食人的習俗,但人類學實際考證後發現許多食人的宣稱都無法證實,或只發生於特殊情況。
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法雷人過去有食用過世親人遺體的習俗,而這在1950年代導致了庫魯病這種普里昂蛋白引發的海綿狀腦病在法雷人社群中傳播。直到此項習俗中止後庫魯病才逐漸消失。
墨西哥的阿茲特克帝國有把祭神後的死者食用的風俗,而巴西的圖皮南巴人也有食戰敗者的風俗。
歷史上多次出現因戰亂饑荒而出現的「人相食」事件。近代最著名的是1846年到1847年間,在美國發生的唐納大隊事件。
中國歷史上發生多次食人事件,飢荒狀態的食人現象很難避免。
1958至1960年,在中共大躍進三年大饑荒。部分飢餓的民眾被迫食人。文化大革命期間亦發生過廣西文革屠殺等涉及人吃人的事件。
二戰中有很多人相食的事,在蘇芬戰線上就發現了蘇聯士兵食人並有人皮相片留下。在列寧格勒圍城戰中,從41年冬天,吃光了鳥、老鼠和狗之後開始有食人的報告。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兵也食人肉,有的是從活人身上割肉。
從1990年代開始的朝鮮饑荒中出現了大量食人報導。
2014年1月,中非共和國前總統米歇爾-多託賈因食人族的出現逃到了貝寧。在對人民進行大規模的屠殺時,非洲國家中非首都班基曾出現過這種現象,暴徒們肢解了其中一名男性居民的身體,並以肢解後的碎屍安排了午餐。
文學作品的誇張手法。岳飛在滿江紅中有「壯志飢飱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有「慷慨吞胡羯」。歷史上,岳飛、文天祥等人均無真正發生食人事件。
學者仔細檢視這些紀錄與書籍,發現,許多記錄不過只是「傳聞」而已,食人族故事的出處,幾乎都是兩族相爭時,它族族人的毀謗之詞。由此可知,把吃人當作吃飯一樣的人類群體並不存在。但的確有某個種族有著食人的風俗,他們就是居住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弗雷族(Fore)。「食人風俗」其實是弗雷族非常獨特的葬禮儀式:首先她們會把屍體的手與腳砍斷,再將手臂與大腿的肉刮下來,把人腦取出後再剖腹將內臟拿出,最後把刮下來的肉分給男人,腦與內臟則分給女人吃掉,在一旁觀看整個過程的孩童們也會一起分食。但這在過去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因為他們相信將屍體吃掉後,死者會變成自己的一部分,繼續與族人存活在這個部落裡。
或許你覺得聽來荒唐,但這種信仰其實並沒有那麼特殊及陌生,在其他文化中也存在。亞馬遜流域的亞諾馬米族會將死者的骨灰拌在粥湯裡,分給親戚或鄰居食用;雖然只是一種比喻,但在基督教的聖餐故事中,耶穌要人相信麵包是祂的身體、葡萄酒是祂的寶血,並且讓眾人吃下麵包、喝下美酒。這些都傳遞著同一個訊息,那就是「請以此種方式將我銘記在心」。印度食人族是印度教支派之一,會將漂浮在河面上的屍體撈上來,分解四肢,然後生吃。他們認為屍體不是食物,而是神的禮物。
儘管食人「行為」確實存在,也不能以此當作食人族存在的證據。甚至在現代社會中,某些極端特殊的情況下,食人行為也是可以被容許的。1972年,一架載著烏拉圭橄欖球隊的飛機在安地斯山脈墜毀,倖存者為了活下去,只能吃掉死去同伴的屍體;這個事件還被改編成了電影。
國西部墾荒時代,由好幾個家庭組成的唐納大隊(Donner Party)在往西部遷徙的途中迷了路,被困在內華達山區四個多月,少部分的人只有靠著吃人肉才得以存活。我們能把這些迫於無奈而吃人的人稱為食人族嗎? 2010 年,受困在倒塌礦坑中的南美智利礦工,就算他們真的做出相同的行為,在道德標準的審判下,我們也不能將他們稱為食人族。
朊病毒基因引發的海綿狀腦病揭祕早期食人族
弗雷族的食人風俗之所以被廣為流傳,其實是因為一種怪病。1950 年代,弗雷族裡流傳著一種奇怪的疾病,會讓人全身劇烈顫抖,當地語言「庫魯」(kuru)意即為「顫抖」。庫魯病的潛伏期很長,一般潛伏五至二十年左右,更長的甚至會到四十年。1950至1960,超過一千人染上庫魯病死亡。
2008我與Schmalzer面對面地交流過,我說我們學術的研究是基於材料獨立得出結論的,而不是為國家意識形態服務的。我們彼此說服不了對方。2010年時發生了改變。在尼安德特人的化石上,發現他們的基因與現代人基因相比較,尼安德特人沒有真的滅絕,在歐亞人的身上還有他們的遺傳物質,實際上這種情況不斷地被發現。這些說明人類的演化不是簡單的單向、直線的模式,有些古人群被認為滅絕了,實際上他們留有後代基因。
北京猿人是食人惡魔嗎?
在近代我們知道有過食人族,即使在現代,在戰爭和饑荒的年代,也會偶爾發現人與人相食。學術界並沒有從人類化石和文化遺存上提取到多少人人相食的證據,所以並不能證明我們人類的演化經歷過那樣一個黑暗血腥殘酷的時代。
北京猿人是食人惡魔?是魏敦瑞(Franz Weidenreich,1873-1948)提出來的。他發現北京猿人的頭骨是原始的性狀,而肢骨是進步的性狀。他就推測說,進步的人很可能就把原始的人給吃掉了。
但後來的研究完全否定了這種推斷。在人類演化的歷史長河中,身體的各個部位進化的速率就是不一樣的,頭骨就是進化得慢。於是傳說也就不再盛行,而且學術研究也沒有在周口店發現人吃人的證據。當然不能夠排除北京猿人偶爾也吃人象,但食人惡魔的標籤,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
生存還是毀滅?1300多種動物存在同類相食,猿人可能是食人族 2021-01-09
1899年在克羅埃西亞的克拉皮納山洞考古學家發現了13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的頭骨和四肢骨骼,異常破碎,足足有650塊,還布滿了擊打過和燒過的痕跡。1909年法國的費拉西山洞的尼安德特人頭骨,破裂的也很嚴重,以至於有人猜測是被人砸破頭吃了腦漿。1924年在南非還發現了距今數百萬年的南方古猿化石,頭上圓形尖狀物打擊的痕跡。在幾萬年乃至上百萬年的歲月裡,原始人可能普遍參與了一件世上最駭人聽聞的事情——人吃人。
「食人族」真的存在嗎?《人類的起源》2018 三采文化
「食人族」(cannibal),是哥倫布於十五世紀抵達美洲西印度群島時引發的一場誤會。哥倫布相信自己發現的地方是印度,並把原住民誤認為蒙古人可汗(Khan)的後裔(canibas),還稱:「坎尼拔斯人會把人殺來吃掉。」過去只會在神話或傳說中出現的食一族的故事很快就傳遍整個歐洲,後來,各國陸續派出傳教士與人類學者作為殖民勢力的前鋒。他們將所到之處與食人族相關的故事蒐集起來,食人風俗便成為了野蠻土著的「特徵」。
探秘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祖先還是食人族? CCTV紀錄
相關新聞
那麼在中囯易子而食可怕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YBTBqhOKZk
易子而食 - 中文百科知識
易子而食易:原指春秋時宋國被楚國圍困,城內糧盡,百姓不忍心吃自己餓死的孩子,但是為了生存,倆家交換子女,作為自己的食物。
為什麼古代鬧饑荒時饑民要易子而食?原因很簡單 2017-06-01
據說,中國從三皇五帝到如今,大約每個朝代都發生過嚴重的「赤地千里、餓殍滿野」。其中有16個朝代問題最嚴重,竟然發生了人吃人的事情,因為虎毒不食子嘛,只好換著吃。
有些古老型人類被認為滅絕了,但我們身上有他們的基因 2019-06-19
大家下午好,我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高星。前段時間有一個視頻很流行:北京猿人不是我們的祖先,因為他們是直立人,我們是智人。又說他們會出去尋找別的猿人,宰殺之後就地吃掉,然後拎著血淋淋的腦袋回到洞裡繼續享用。
學術界很早就達成共識,最初的人類是從非洲起源的,演化到了直立人時走出非洲,向世界各地遷徙擴散。北京猿人這個支系就到達了東亞,最後就演化成今天的中國人、東亞人。而在歐洲有海德堡人,他們演化成尼安德特人,後來又變成今天的歐洲白人。人類的演化是一個多地區進化的模式(如左圖所示)。
但1987年,有三位西方遺傳學家提出一個新的理論。他們認為現代人不是這樣演化出來的,而是在大約20萬年前,非洲誕生了一支新的人類,把原來的人都滅絕了,我們是這支人類的後代(如右圖所示)。
這應是一個單純的學術研究,但是後來向地緣政治的方向發酵。
比如,印度就說這項研究太好了,我們印度人是所有其他東亞人的祖先。
韓國人說,日本人是通過朝鮮半島移動到日本的,但他們忘了,在朝鮮半島的背後是廣袤的中國大陸。
但有部分中外的人類學家,還堅持認為多地區進化應該是現代人演化的一個重要的模式。在中國,發展出“連續進化附帶雜交”的假說,北京猿人為代表的直立人後來演化成我們現代的人類。但是這項理論與出自非洲說相比,一直是居於下風的,會被批評是狹隘的民族主義。
不歡迎中國遊客的國家,如今疫情大爆發下場大快人心 2022-05-30
華人在世界各國都比較受歡迎,因為中國的遊客消費能力的確是很強。甚至有些國家對中國遊客實行免簽政策,但是世上有國家,對華人表現出了嚴重的敵對態度。甚至還在餐廳門口掛出來:不歡迎中國人。並且他們向中國遊客收取各種小費,還敢毆打中國遊客,那麼他們為什麼要歧視中國遊客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1g85mcQ6Zw
回應
說老實話,不能全怪他們。我在我們國家和中國也看到很多低素質旅客和中國人。
美國遊客素質超級低你不敢講罷了,每個國家都肯定有爛蘋果的,不能代表全部!
最近看到新聞,印尼巴厘島開放了,歐美遊客在那裡的不文明行為(公開裸體•••••)又上了當地新聞版面,嘿嘿
不知你說的情況是什麼年前的?我在偏遠的城市昆明住了廿年,也很少見有這樣的情形,除非充斥著外來人口的城中村也許會差一些,就是我們常去的大灣區城市,衛生情況和人民的素質也是很好的。
現在的中國遊客進步了,表現我國泱泱大國 , 禮儀之邦的氣度!
出去走過的人都知道,拿國人素質說事,那純粹就是瞎扯淡。
愛得曼全球信任度調查出爐 中國成最大贏家 2022-01-20 德國之聲
美國公共關系公司愛得曼(Edelman)最新發布2022年全球信任度調查(Trust Barometer)顯示,全球公眾對政府以及傳統媒體和記者的信任度最低。在當前全球依然深陷新冠危機的大背景下,科學家是最受民眾信賴的群體。同時,全球民眾對民主制度國家的信任度有所下降,最受本國民眾信任的政府是中國政府。
公共關系公司愛得曼每年都會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開幕期間推出反應世界各國民眾對包括政府、媒體、企業等各類機構的信任指數報告。此次連續第22年推出的調查報告囊括了針對全球28個國家,超過36000次網絡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並保證了每個國家至少有超過1150份問卷樣本。
此次調查中,最大的贏家是中國,其2022的公眾信任指數——也就是本國受訪民眾對中國作為一個國家來説的信任指數為83,與一年前相比提高了11個點,位居調查報告全球27國榜榜首。民眾信任度下滑幅度最多的是德國(46點),與去年相比低了7點,其次是澳大利亞(53點, -6點)、荷蘭(57點, -6點)、韓國(42點, -5點)和美國(43點, -5點)。愛得曼發表的信任指數,1至49點代表不信任,5至59點代表中立,60至100點代表信任。
從全球的角度來看,最新的調查結果表明,全球民眾日常生活中最擔憂的事情是失去工作。其次是氣候變化、黑客攻擊、失去公民自由、遭受偏見和歧視待遇。越來越多的人趨向於認為政府和媒體是分裂社會的力量。幾乎每兩個受訪者中,就有一人持這一觀點。報告撰寫方指出,為了重塑公眾的信任,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商界領袖繼續承擔起社會責任,公眾也需要更多此類人物。此外領導人物應該更多的著眼長期利益,展示目前的體制和系統其實是運作有效的。通過提供基於事實的信息,打破不信任的惡性循環。
英媒報導"眯眯眼事件" 有人稱"中國人不就長這樣嗎" 2021-12-30
近日,“眯眯眼”成為國人輿論焦點,英媒《每日郵報》也報導“大多數中國人不都是眯眯眼嗎”“她們看起來很中國人,有什麼問題嗎”。
中國網友“非常傲慢,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反對他們來如此定義我們。”
回應
眯眯眼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天然長相,我們反對的不是這種天然長相,而是一種西方惡意塑造的形象,這種形象應該被賦予另外一個名字以示區分,比如西式斜眼妝。
眯眯眼不是天然能長出來的。第一,眯眯眼不是眼睛小。可以看到西方醜話中國人的那些眯眯眼很長,從占比看如果這個眼睛睜大是很大的。那些眯眯眼的廣告模特,他們平時的日常紮照片看也是眼睛挺大的,只是拍攝廣告等的時候故意眯眯眼,有的可能眯眯眼的效果還不好,用PS改的更小一些的痕跡也是有的。第二,眯眯眼不是眯眼。有些說說是笑的時候,但是人笑的時候眼眉是彎的,眼睛眯起來額是跟著彎的,而不是歇著上翹或者一字型的。有人那一些抓拍的人眯眼瞬間做例子也是錯誤的,人眯眼的一個瞬間和專門拍攝的廣告照片肯定不一樣。一些宗教雕像和歷史人物眯眼是宗教需求和震懾用途,表示深奧或者不屑一顧等意思。第三,現在看到的眯眯眼廣告都是故意眯起來或者後期PS等加工的,也就是故意為之的。
瘟疫哲學1
釋曰佛無分別心,眾生皆有佛性。老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病毒自然對人類也一視同仁,不分國族、政體,都會演化出肆孽之道。但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以2020肆孽全球的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為例,由下列相關新聞資料可知,愈有正知(病毒的肆孽之道)正信(知恥近乎勇)正行(勇於普查隔離與接種疫苗)者,愈能違抗天孽,此乃真佛系防疫也。反之,愈是無知無恥(造謠信謠/國族歧視/政體鬥爭)無能(普查隔離與接種疫苗/很能歧視鬥爭)者,不查當沒事、一查嚇死人,此乃假佛系真自孽也。
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相關新聞資料
疫苗外交戰
全球疫苗接種即時動態(2021-11-30 )中國:24.9億劑(173.14劑/百人);印度:12.2億劑(87.78/百人);美國:4.5億劑135.12劑/百人)https://news.ifeng.com/c/special/85mhVvWS5i4
中國承諾2021年向外提供(援助+出口)20億劑疫苗(2021-11-25)已向106國和4國際組織提供超過18億劑居世界之首。2021-11-29承諾2022年將再向非提供10億劑(6億無償援助4億聯合生產) 中國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總部一期項目主體結構封頂。中國藥監局2021/12/09批准第1種新冠肺炎治療藥。學者:疫情讓中GDP超美時間提前到2025
排除實驗室意外 世衛專家曝新冠病毒3大傳播途徑
世衛專家小組2021-02-09於武漢簡報新冠病毒起源初步調查,排除源於實驗室,較可能透過動物直接傳人、中間宿主傳人、冷凍食品傳人;沒證據顯示2019年12月之前病毒已在武漢廣泛傳播;還無法確定病毒的確切宿主是何種動物。團隊有以下幾項建議1:世界各地新冠病毒基因序列資料庫的建立,將能更有效地追查來源。2會繼續追查武漢之外其他地方的早期病例。3:要研究其他國家可能的宿主動物。4:具體調查研究冷凍食品的傳染路徑。美質疑溯源報告,中籲美也邀世衛研究.《紐時》稱西方極力要求世衛赴華調查,如今調查結果給中國加分。溯源專家組:溯源將覆蓋全球 (回應:想快點找源頭應到歐美找!) 世衛2021-03-30公佈疫源調查報告:疫源來自蝙蝠而非實驗室,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不是新冠疫情疫源。 建議,在全球研究比華南海鮮市場要早病例的樣本,尋找病毒宿主的物種,瞭解病毒的冷鏈傳播過程。美國2021-05-26又炒作“中國實驗室洩漏新冠病毒” 中駐美使館:查美!徹查到底!外交部:請美同WHO聯合對美進行全面透明的調查(回應:要查美國病例/實驗室!) 世衛:病毒溯源被政治毒化.
…………..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850944
《醜陋的中國人》絕版,臺灣的中國人瀕危? 2021-11-16 雁默
柏楊遺孀張香華正式向兩岸出版商發出聲明:“依柏楊生前交代,如今將永遠停止發行《醜陋的中國人》”。原因是有出版社希望取得授權,摘文選入臺灣中學一年級教材,張擔心此作品被用來辱華,故而斷然拒絕。
張對現在臺灣教育和新課綱“去中國化”甚至“反中”無法苟同,尤其痛心於如今的“國文”、歷史教材,刪減文言文,以“東亞史”觀點取代“中國史”等現象,根本是執政者“去中國化”的教學策略。“(青少年)在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的情況下,即便讀了柏楊的文章,又怎能領會柏楊的精神?”
《醜》將於2024年與兩岸原出版社合約到期後,永不再續約,張甚至希望兩岸出版社自即日起便不再出版此書。她強調,柏楊生前一再交代,當大陸文明已經進步了,就要廢除這本書的發行。
《醜陋的中國人》絕版,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
就像李敖一樣,被蔣家關過,自然討厭老國民黨與其党國體制與思想,因此在思維上,只有在西方文化裡能找到容身之地,並據此反國民黨。
《醜》全書的重點在於闡述“醬缸文化”,所針對的是中國的官場文化,以及在此文化支配下的中國社會,而腐敗的核心則被認為是儒家文化。
國恥時代的中國文人,有著恨鐵不成鋼的強烈情感,以西方文化作為對照組,對儒家文化的理解偏差得很嚴重。柏楊對儒家的誤解與偏見,是那個時代普遍的文化現象。
但在今日,自福山的“歷史終結論”破產後,所有曾經以西方文化為高標的文化理論也都隨之破產。
相關新聞
《醜陋的中國人》將停止發行?人民文學出版社:目前正常銷售
回應
柏楊是中華文明衰弱時代自卑者集中表現,早已被時代所拋棄,幸有佳偶,全其後事,免得被掛在歷史恥辱柱上。
美媒:文化偏見讓西方忽視中國考古成就
美國《華盛頓郵報》2021-05-11這是中國考古的黃金時代,但西方正置若罔聞 副題:與中國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考古發現相比,(西方對)埃及考古發現鋪天蓋地的報導暴露文化偏見 今年4月初,有消息稱在盧克索發現距今3000年的“失落的黃金城”阿托恩(古埃及信奉的太陽神)。該發現得到美國多家(主流)媒體突出報導。這與美媒對中國三星堆遺址一系列驚人新發現的缺乏關注,形成鮮明對照。三星堆發掘出500多件文物,包括大型黃金面具、象牙、青銅器等。這當然值得關注,因為這將徹底改變我們對中華文明如何形成的理解。
埃及和中國的考古對我們理解人類歷史都至關重要,那西方對二者的關注為何存在如此強烈反差?兩個原因使埃及考古在西方引發共鳴。首先,西方存在一種實為殖民主義遺產的浪漫主義情愫,如今的有關報導是帝國主義傳統的產物。其次,對地中海地區(考古)發現的關注凸顯一種持久偏見——把美國列為地中海文明的直系“傳人”。
相比之下,中國考古被視為與美國文明無關。但這種觀點應被重新考量。首先,約6%的美國人為亞裔,是“美國故事”的一部分。同樣重要的是,所有古代文明都是人類歷史的一部分,都值得研究探討,而非取決於是否與希臘-羅馬-歐洲“血統”存在地理或所謂的文化聯繫。所有陌生的生活經歷對歷史研究皆有價值。與其他地區相比,沒有任何理由說明打造埃及文明“紀念碑”與美國的多樣化根基存在更緊密關係。
說近來針對亞裔的暴力源自美國媒體忽視中國考古,或許牽強。但認為中國歷史並非“我們的”故事,絕對是一種隱秘的有害想法,這會加劇所謂亞裔美國人是“異類”的觀念。美國社會源於不同地理和文化根基,我們應努力承認並讚美這些多樣化來源,包括更關注中國激動人心的考古發現。
全球建築圈刮起“中國風” 2021-04-06 文匯報
全球知名建築網站Ar chDai l y於近期公佈了2021年度建築大獎的名單,中國專案奪得5席,證明了“中國風”在全球建築圈佔據了越發重要的話語權。
中國風Chinoiserie,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蘊含大量中國元素並適應全球流行趨勢的藝術形式或生活方式。這種風格早在17世紀末已流行於歐洲,至今仍被運用在服飾、音樂、電影、建築、家居等領域。
但當下中國風不再是淺層次的元素組合或符號拼貼,而是一門根植於中國土壤的設計哲學。既有寄情於山水間的“陽朔竹林亭臺樓閣”,也有位於河谷地貌中的“金樽堡”,還有一座“七舍合院”。
中國風--維基百科
中國風的「中國」主要指以中國為主體的東亞世界,除了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也是相關的創作題材。
新中式建築_百度百科
新中式建築,是中式建築元素和現代建築手法的結合運用,從而產生的一種建築形式。該建築形式在沿襲中國傳統建築精粹的同時,更加注重對現代生活價值的精雕細刻。
新中式裝修與中式有什麼不一樣?
中式:是從古代宮殿的建築藝術風格上提煉出來的中國古典建築室內設計風格。中式風格更多的利用了現代手法,把傳統的結構形式通過重新設計組合以另一種民族特色的標誌出現。
新中式:是提煉了中國古典藝術的精髓,搭配如今時代背景下人們對藝術的追求。新中式延續了清明兩朝中國古典的家居設計,並提煉其經典元素加以豐富和簡化,摒棄了傳統空間中等級、尊卑的思想觀念,空間配色上也很輕鬆自然。
疊合與融通:近世中西合璧建築藝術 2015/03/01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德國看待中國崛起的三種觀點 2021-03-26 環球時報
第一種是積極看待中國崛起,認為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是人類普遍文明的發展。讓8億多人脫離貧困,中國此次抗疫和疫後經濟復蘇,增強了人民對自己國家制度的信任和信心,也是對世界抗疫和經濟復蘇的貢獻。持這一看法的人中不乏接受過傳統人文主義思想教育,致力於研究中國的學者和經濟學家。
第二種認為中國的崛起是對西方的“整體挑戰和威脅”。其主要理由是,在經濟和科技上,中國的生產和研發能力快速接近歐洲,甚至局部已開始領先,這是歐洲制度優越感的物質支撐;在政治上,中國改革發展的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發展和富強可以通過走“非西方的”道路實現,這動搖了以美國為首的歐美政治精英階層在二戰後開始構築、冷戰後盛行的價值霸權體系。這一體系給歐美在“人權高於主權”等口號下推行新的擴張與干涉提供了制度合理性支撐。
第三種“三元論”,即中國是德國和歐盟在經濟科技與全球問題中的夥伴、競爭者,制度層面上的對手。德國工業聯合會2019年1月的涉華報告稱,德國和歐洲要放棄“以貿易促改變”的對華政策,不要試圖改變中國。中國經過40多年發展已建立了融合國有經濟和市場經濟要素,有自己特色的政治、經濟、社會“混合模式”。中國是重要的夥伴,與中國“脫鉤”不符合歐洲企業的利益。
“三元論”在歐美產生了很大影響:形成了歐盟涉華新政的宣示,中國是歐盟戰略和制度對手的意義,強化了競爭性和對抗性;在美國,新任國務卿布林肯,認同對華合作的必要性,但更強調中國對美國的“挑戰”,甚至是美國要全力對付的最大“威脅”。(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員)
北大教授潘維:中國學派喊了多年, 為何遲遲立不起來 2020-12-09 觀察者網
【導讀】潘維認為食洋不化或孤芳自賞都非正道,最關鍵的是從現代中國的視角和立場出發,以歷史唯物主義態度,用動態眼光和創新理論來解釋中國與世界的發展。
回應
潘教授沒有花心思去研究“中國學說”這個命題,構建大的系統理論,而是圍繞著所謂國際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大講特講。
中國學者不善於構建大的系統理論。局部的、碎片化的、原生態的、未抽象的“理論”不少,這些理論不能邏輯地聯繫成大的系統理論。有些所謂的大理論就是一些碎片的堆積,沒有系統的邏輯結構。不能建立具有系統性的、邏輯性的、抽象性的、科學性的大理論是其弱點。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等中國有實力,話語權也會成倍提升。
為啥要學派呢,向西方那樣用數學模型編一套,脫離實際的東西,有什麼用?歐美的學派不少,經濟上他們進步很大,還是退步了?與時俱進派,永遠改革派,更靠譜吧?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26280
西方明明不占理 為什麼總能處於道德高地? 2020-12-09 觀察者網 甯南山
病毒又不是中國製造出來的,中國是受害者,為什要道歉呢?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可是美國搞出來的次貸危機導致的人禍,美國道歉賠償嗎?
2010年柴靜視頻
排放權就是發展權
即使在減排後,西方的碳排放總量中仍然占44%,而他們只有11億人,剩下的50多億發展中國家百姓只能爭奪剩餘的56%。西方把碳排放增減和道德聯繫到了一起,講總量不講人均,這對西方更有利,對發展中國家不利。
中國的方案是,從1990-2050年,中國人均碳排放低於西方的80%。
西方對中國的碳排放道德指責,說“中國是排放溫室氣體最多的國家,加劇全球暖化問題”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製造中心,自然會消耗最多的資源和排放最多的溫室氣體。
西方國家對外的道義並不好,其道德權威的來源,是因為西方國家發展水準高,西方人生活水準全球最高。
因此要搶佔道德制高點,我覺得最終還是需要中國人的生活水準追上西方了才行。
…..
回應
人家比你強,又帶著一幫小兄弟。不過也快到頭了,有了實力看誰還敢欺負咱。讓善良統治世界吧!讓邪惡的東西都滅亡。
幼稚,真理永遠都只掌握在強者手中,西方是假仁假義,他們牢牢控制著話語權;西媒具有鮮明的立場。西方媒體充滿虛偽和誤導,國際形象都是西方過濾、加工的產物,顛倒黑白,可信度不高。
https://mil.news.sina.com.cn/dgby/2020-12-09/doc-iiznctke5587712.shtml
為什麼西方沒有中國式的王朝興亡迴圈? 2020-12-04
西方社會從來沒有一個道義,人民可以名正言順地要求當權者有“是非、善惡、人性”地管理社會;人民沒有任何物質力量可以和權勢抗爭。所以貴族統治千年不變的、世世代代地傳下去,所以權貴的權力是絕對的權力,絕對的獨裁。
西方一直用一套理想的,紙上空談的標準批評、醜化、攻擊中華文明。只要用實踐來檢驗西方自己的做的怎麼樣,只要用實踐來比較中國與西方的差別,是很容易批駁西方的宣傳、欺騙。今天的西方,在言論自由的旗幟下是不允許人講實話的,在社會真正起作用的是潛規則。權勢總是輕而易舉操縱多數,是權勢決定什麼是事實、真相,什麼是真假、是非、善惡,在言論自由的旗幟下是不允許人講實話的。
…..
皇帝的過失與罪行是非人民內部矛盾。當換皇帝不能解決問題時,就換王朝。“君主視人民如草芥,人民視君主如仇寇”,這是儒家關於政治制度理論的核心,但西方統治者是從來沒有的。
人民沒有辦法過日子是皇帝最大的罪惡,是王朝被推翻的最大原因,也是人民廣泛接受的改朝換代的理由。中國的王朝興亡迴圈背後的深層次的原因是王朝腐朽、沒落,不能正常管理國家了。
回應
作者跳出了西方理想主義,又紮進了東方理想主義,近百年的民族屈辱,封建剝削屬性不是偶然的。
歷史迴圈不一定好,存在不一定就合理,如果存在就合理,叢林法則就是合理的
所以我們要看王朝興亡背後的原因,不被黑格爾所欺騙。以王朝興亡迴圈來攻擊華夏文明是黑格爾為了攻擊、抹黑製造的理由。黑格爾是歐洲的從敬仰華夏文明變成歧視華夏文明的最重要的推手之一。
貞觀之治被神化了 海外學者怎麼看唐太宗 2020-11-21 觀察者網
在我們傳統的史論中,唐太宗也是一位勤政愛民的明君。他廣開言路,擴大文官統治階層,頒佈寬仁慎行的《貞觀律》,踐行民貴君輕的統治理念,是中國古代帝制時期功績突出的英主。
……
儘管中外學者在對唐太宗的評價角度不同、各有側重,很大程度基於在自己國家國情理解的基礎上去比擬太宗時代的唐朝。但是對於李世民所創造的歷史功績,古今中外卻都有近乎神話的一致追捧。
回應
貞觀之治被神化了?唐太宗確實是軍事天才,也是傑出的政治家和政治理論家,記載其言行的《貞觀政要》一直是後世帝王所推崇的政治教科書。
唐太宗的文功武治都是一流的。武,唐太宗有豐富的一線帶兵作戰經驗,陣前能打,屬於戰術戰役高手;戰略指揮才能也很強,唐代統一全國的戰事主要是在唐太宗的主導、指揮下完成。文,確立了科舉製作為選官制度的基礎,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文學藝術方面造詣很高,引領了唐初文化潮流走向,大力支持中外文化交流,比如唐太宗並不什麼信佛,但是卻大力支持玄奘法師翻譯佛經,開啟了中華傳統文化最鼎盛的時期。
華夏文明的起源,為什麼西方學者認為只有三千年?雙重標準的西方2020-10-19
從初中開始,學歷史的時候,歷史老師就給我們講解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其他三大文明相繼消失的時候,也只有東方這個古國屹立不倒。然而西方學者是以文字的起源,作為文明的標準,而中國的甲骨文出現的時候是在商朝,他們認為中華文明只有三千年。那夏朝呢?
河南洛陽的二裡頭文化可以證明夏朝的存在,然而還是不被西方所謂的三條標準(要有城市/文字/複雜的禮儀)認可,國內學者還加了一條標準:要有冶金術的存在。不過,後來這些標準都有爭議,美國考古學家研究認定,雅瑪文明的繼承者印加文明就沒有文字。而中國最早的冶煉技術,出現在西元前4600年~前4400年的姜寨遺址。
而紅山文化的最新檢測,更是把中國的起源推到八千年前。良渚文化更是證明中華文明五千年,對玉的製作更是豐富,數量之多和精美。
至於西方為什麼不認同我們的歷史,最大的原因還是:感受到中國歷史的可怕,在中國考古,越考出現的文明越多,歷史就越往前推,他們根本不敢相信,而西方國家他們考古,只能前往中亞,而中亞的歷史斷層嚴重,文化交集複雜,他們發現考來考去也得不出個所以然來,今不像中國這邊系統化的考古,因此他們最擔心我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
再來看看西方國家是怎麼雙重標準的,在中國,史料記載的東西,他們一概否認,必須用文物來證明。然而,古希臘盲詩人荷馬著作的《荷馬史詩》,是根據民間流傳的短歌編寫而成。西方學者卻把它當做史料,去研究西元前11世紀到西元前9世紀的社會和邁錫尼文明。中國可是有史官這職位的,為什相信《荷馬史詩》,卻不認同中國龐大的史料?果真是雙重標準,好吧,你們高興就好,中國的文明就擺在那,我們相信就好,期待我們重回巔峰的時刻,而文化是我們重要的基礎。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96829&s=fwzxhfbt
文揚:“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觀點錯在哪?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2020-09-23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有一種網路論調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您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文揚:對於中華文明在所有人類文明中是唯一延續至今沒有中斷過的文明這一點,在任何一個文明理論大師那裡都沒有爭議。而對於其他文明,無論從起源上、發展上,還是從是否單獨構成一個文明的問題上,都爭議多多。
………
回應
完全版是:
崖山之後無中國, 明亡之後無華夏,中華正統在倭奴!
明治之後無日本,廣島之後無大和,東瀛正統在呆灣!
林肯之後無美國,布希之後無白種,米國正統墨西哥!
希臘之後無哲學,羅馬之後無上帝,歐洲正統土耳其!
母系之後無能人,部落之後無智人,猿猴正統在非洲!
直立之後無靈長,用火之後無哺乳,人類正統在狗窩!
英媒:西方的三個對華錯誤成見
英國《金融時報》2020-09-20原題:西方應注意拿破崙的忠告,讓中國沉睡
21世紀過去20年了,西方的主要挑戰已顯而易見:中國重返舞臺中心。1980年到202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階段,西方的應對不錯,但在第二階段卻面臨失敗。這種失敗源於三個錯誤的成見。
第一個是認為,只要中國由共產黨統治,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好夥伴。按照此種邏輯,一個違反人民意願的政黨進行統治,世界怎麼可能與之合作?
然而,大量證據表明,大多數中國人並不那樣認為。事實上,最新的愛德曼全球信任度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民眾對本國政府的支持率是全球最高的。
儘管如此,鮮有西方人能擺脫第二個有問題的成見,即認為即使大多數中國人對共產黨滿意,但若中國立即轉為民主制度,中國和其他國家會更好。
蘇聯解體以及隨後俄羅斯人民生活水準一落千丈時,可能確實有一些中國人那樣認為。但如今,許多人毫不懷疑,一個軟弱的中央政府將導致中國人民遭受巨大的混亂和痛苦。事實上,中國的任何一個鄰國甚至亞洲最大民主國家,都沒有推動北京的政權更迭。一個穩定的、可預測的中國,即使變得更強硬,也比其他選項要好。
第三個有問題的假設可能是最危險的,即認為一個民主的中國將不可避免地接受西方規範和做法,並像日本那樣愉快地成為西方俱樂部成員。這不是亞洲的主流文化動態。土耳其和印度都是西方的朋友。但土耳其已從凱末爾的世俗意識形態變為埃爾多安的伊斯蘭意識形態,印度則從親英派的尼赫魯轉變為印度教信徒莫迪。
從漢代開始,財政就分為國家財政(大司農)和皇家財政(少府),皇帝從不用私錢支付俸祿,官僚也不是皇帝家臣。從秦朝開始,徵稅都是由縣鄉兩級的基層稅吏完成,“包稅人”從不曾在大一統王朝時代存在過。韋伯描述的場景倒完全是羅馬皇帝與家臣、與軍隊、與包稅人的關係。對這類誤判,中國史學家們想講也沒處講,因為西方很少認真傾聽過中國。現代化始終以西方為中心,中國一直處於被改造被教育的邊緣。今日西方之所以聚焦中國,只是由於我們工業化的成功使他們回頭看看而已。
我們不能跟在西方中心主義後面認識自身。中國近代以來,許多改革者都在“西方自由”與“東方專制”間掙扎。如梁啟超。戊戍變法失敗後,他先後寫了《擬討專制體檄》與《中國專制政治進化史論》,一邊說“專制政體者,我輩之公敵也”,號召人民“破壞而齏粉之”;一邊又承認,中國的科舉制和郡縣制也有皇帝與平民聯手從門閥世家、諸侯藩鎮手裡奪取治權的積極一面,與歐洲貴族封建歷史完全不同。之後,他訪問美國,當聽到希歐多爾•羅斯福總統在擴充海軍演講中談到“彼中國者老朽垂死,歐洲列強當共盡勢力于東亞大陸,而美國亦可同時擴其版圖”時,他徹夜不眠“怵怵焉累日,三複之而不能去”。幾年後又寫了一篇《開明專制論》,說中國古代的“專制”也有“開明”之處50,儒家重民本,類似於沃爾夫與霍布斯;法家重國本,類似於博丹與馬基雅維利。梁啟超的自我矛盾,反映了中國許多知識份子一方面想借西方文明改造自身,一方面又對西方叢林法則無法認同的痛苦心路。
……
回應
寫得真好!尤其是對梁啟超的描述,正面回答了中西文化融合中的困惑,具有時代進步意義。
秦漢所奠定的這些東西如果能完全持續下來就不會有明中期以後的衰落。原因在於朱熹理學“聽天命滅人欲”,造成中國由秦漢一直秉持的開放轉變為明清的封閉。之後就是吃老本了,一直吃到鴉片戰爭。到了20世紀則發生了全盤否定中國文化的思潮。這都是災難性的…..
你這是倒推歷史。西方崛起了,你就說理學不行。如果西方沒有崛起呢?
好文,在改革開放40年後西化盛行的中國,應該是一篇充滿自信的文章。
https://mil.news.sina.com.cn/history/2020-09-10/doc-iivhvpwy5912276.shtml
另外,任何制度都不能光靠本身取得成功,運行制度的人也相當重要。因此,是否能源源不斷培育出既能維護根本價值觀,又能填補其缺陷的人是非常關鍵的一件事。此文為人民出版社即將出版的“秦漢王朝與羅馬帝國比較”一書的序言,由作者授權觀察者網發佈。
……
結篇
呂思勉說,“秦漢之世,實古今轉變之大關鍵也”。對此轉變,譽者贊為“從封建到郡縣的進步”,毀者謗為“東方專制主義的開始”。
“東方專制主義”這一概念最初由亞里斯多德定義,指君主對人民就像主人對奴隸,擁有隨意處置的無限權力,不需遵循任何法律。但那時希臘羅馬眼裡的東方,僅限於埃及波斯;中世紀歐洲眼裡的東方,僅限於蒙古沙俄,對“東方之東”的中國,幾乎毫無認知。
歐洲最初瞭解中國,是通過明清來華傳教士們帶回的資訊,形成了短暫的“中國熱”。由此激起了兩派大師的爭論。一派是以伏爾泰為首的“崇華派”。他想“托華改制”,給自己取筆名叫“孔廟大主持”;萊布尼茨認為中國的“科舉取士”類似柏拉圖的“哲學王治國”;魁奈認為“中國的制度建立于明智和確定不移的法律之上,皇帝也要審慎遵守。”另一派是孟德斯鳩為首的“貶華派”,把中國塑造成東方專制的典型。同樣是君主統治,西方人可以叫“君主制”(monarchy),而中國人只能叫“專制”(despotism)。孟德斯鳩還把中國和韃靼帝國同歸一類“東方專制”進行批判。他說,即便是西方的“君主暴政”,也要遠勝於“東方專制”。再後來,黑格爾發明了歷史從東方開始到西方結束的歷史觀,東方天然是落後、停滯、奴役;西方天然是進步、自由、文明。這些大師們,除了從傳教士那兒道聼塗説,沒人去過中國,沒人看得懂中文,沒人研究過中國歷史,甚至沒分清有多少種“東方文明”。大師們對中國政制的一知半解,卻被不少中國人自己當真了。
除了“東方專制”這條脈絡,大師們對中國的誤判還有很多。比如馬克斯•韋伯。他說中國是“家產官僚制”,說官僚們都是君主家臣,說中國沒有建立統一的財政體系,說讀書人科考做官是對“官職俸祿”的投資,期待成為“包稅人”。這不符合基本史實。
商朝,算是被周朝黑到底的一個王朝 2020-09-11觀察者網
說到商朝,算是被周朝黑到底的一個王朝。紂王一點不紂,原名帝辛。妲己也不是蕩婦,從妲己這個名字就能看出,她是一方勢力的首領。帝辛,妲己,他們兩個的名字裡都帶出自天干地支,辛,己。商朝只有王一級的人,名字才能從天干地支裡取。
….
回應
如果歷史不能給當代提供敘事,那麼它就是死歷史,正如歐洲的歷史遠遠早于古希臘,但它不是歐洲敘事的一部分,所以很少被討論。周朝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商朝是死文化,死文化就讓它徹底死去。
商代的歷史意義,就一個甲骨文就已經震鑠古今了。人家說的是歷史敘事有時代背景,你丫直接來了個釜底抽薪。簡直和日本的崖山之後無中華異曲同工。但你這不是壞,是蟲蟲蟲啊!自我閹割,腦袋有問題是吧。中華復興可是包涵中華文明溯源,而且這是國家主導的工程。兄弟,麻煩不要閉著眼睛在這激揚文字!太瘮人了!
秦漢與羅馬有著相似的基礎與挑戰 為何發展不同 2020-09-10 觀察者網
秦漢與羅馬是大致時期形成的文明,所擁有的基礎與挑戰也很相似,但是在後續的發展中卻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在潘岳先生看來,兩者各有高峰與低谷,我們不能用別人的高峰來比自己的低谷,也不能用自己的高峰去比別人的低谷。我們應當從高峰中體會到彼此的優點,從低谷中體會到彼此的缺陷,再尋找各自改進之途。
中國電視劇為海外民眾瞭解中國打開了一扇窗 2020-08-17 人民日報
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電視劇在海外播出受到廣泛歡迎。在東南亞,緬語配音版《紅樓夢》《西遊記》《婚姻保衛戰》等電視劇相繼在緬甸各電視臺播出,很多緬甸觀眾成為中國電視劇的“鐵粉”。老撾MV電視臺目前播放的影視劇中,大約有65%來自中國,吸引了上百萬觀眾收看。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泰國電視臺播出的中國電視劇數量達100多部。泰國Monomax視頻網站近期播放的《鬥破蒼穹》頗受當地觀眾好評。藝鼎傳媒(泰國)公司董事長張棟表示,隨著泰國視頻平臺的迅速發展,預計中國電視劇的播出數量還將繼續上升。
總部位於阿聯酋迪拜的中阿衛視今年5月開設“北京劇場”,至今播放了《最美的青春》《火藍刀鋒》《射雕英雄傳》等近20部不同題材的中國電視劇,成為不少阿拉伯國家民眾疫情防控期間居家看劇的選擇。此外,《雞毛飛上天》在葡萄牙國家電視臺播出,收視率高達23.2%;《溫州一家人》在古巴熱播;埃及國家電視臺第二頻道播出《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媳婦的美好時代》《父母愛情》時,收視率均超過該頻道黃金時段的平均收視率。在非洲,《琅琊榜》《小別離》《歡樂頌》等電視劇被譯配成英、法、葡語及非洲本地語言在多國播放,受到不少當地民眾喜愛。2019年非洲電視節組委會主席派翠克說,中國已連續8年在非洲電視節設立聯合展臺,讓非洲觀眾能夠欣賞到中國最新的電視作品。
反映中國現代社會生活的電視劇尤其贏得海外觀眾的喜愛。《奮鬥》《歡樂頌》等反映中國年輕人為夢想奮鬥的故事,很容易引起外國年輕人的共鳴。“《歡樂頌》的女主角面臨困難時沒有低頭,而是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拼搏,才能擁有更美好的未來。”緬甸仰光外國語大學學生拉敏說。埃及配音演員杜阿•裡亞德曾為《歡樂頌》中的角色配音,“中國電視劇講述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與埃及民眾的生活有不少共通之處。大家對這些充滿生活元素的故事很感興趣,有些話題能引起共鳴。”
“中國電視劇為阿拉伯國家民眾瞭解中國打開了一扇窗,將進一步促進阿中文化交流。”阿拉伯國家廣播聯盟秘書長阿卜杜勒•拉希姆•蘇萊曼表示,希望阿中未來在影視領域開展更多合作。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副教授殷之光:一場21世紀的“叫魂”危機 2020-07-10
【導讀】從5G謠言到詆毀中國,從疫情失控到美版“文革”,2020年的西方世界正發生劇烈變化,以至於諸如弗蘭西斯•福山這樣的著名新自由主義學者,紛紛發出了“新自由主義已死”的慨歎。那麼,這一切都是怎麼發生的?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副教授殷之光審視了歐美國家因5G謠言而引發的類似“叫魂”危機,以及世界衛生組織對“資訊大流行”(infodemic)問題的示警,由此剖析了新自由主義歷史生成和根本邏輯:二戰後美蘇對抗中,美國提出意識形態戰爭和“心理戰”,動用國家力量形成了一套國家生產、管理資訊的體系,由此設置議題,經私人機構、宣傳喉舌等層層推進,最終以國家安全和利益為“安全閥”,在全社會“製造共識”。他指出,這套共識就是一個“二元論世界”,即把所有事物區分為真相/謊言、善良/邪惡、我們/敵人,將真理視作武器,從而實現對抗外敵、對外宣傳和對內控制選舉等意圖。於是,對這套邏輯執行最徹底的美國政治成了金錢和資訊的結合體,總統最重要的權力就是控制資訊流動。
但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打亂了以往的共識製造過程,其背後的製造者只能將社會問題全部壓在“安全閥”(反對共產主義、排外、反對“深層政府”)上。作者指出,這種“甩鍋”方式反過來又破壞了社會的科學觀念和常識認知,造成陰謀論大行其道,而社會的混亂和無序也由此而生,最終導向了新自由主義的“自我終結”之問。
2020年6月10日,《文化縱橫》主創深度思想直播節目“縱橫說”第3場邀請了殷之光先生作為主講嘉賓。本文為直播內容整理稿,經作者修改和審定,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諸君思考。
……..
回應
自由世界的民眾,只擁有愚昧的自由。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45112&s=fwzxhfbt
一進一退,中美高下立判!
聯合國方面2020-07-07證實,美國政府已致函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正式啟動退出世界衛生組織的程式。而此前一天,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向古特雷斯交存中國關於《武器貿易條約》的加入書。
美方在各個領域奉行“美國優先”,“毀約”“退群”成癮。從相繼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到接連退出有關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伊核問題全面協議、《中導條約》等,再到撤銷簽署《武器貿易條約》,“獨家阻擋”《禁止生化武器公約》核查議定書談判。美國的種種舉動很難讓國際社會感到認同。美國《華盛頓郵報》不禁感歎說,“美國優先”越來越像“美國獨行”。
與此同時,中國扛起了多邊主義的大旗,在國際合作中愈發活躍。
隨著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以蓬佩奧為代表的一些美國政客心裡很不是滋味,他們日漸擔憂中國可能會取代美國的“世界老大”地位。蓬佩奧之流不僅在美國國內煽動對華敵意情緒,企圖借此蒙蔽選民、騙取選票;還在國際舞臺上不斷散播“中國威脅論”,給中國扣上“國際秩序破壞者”的帽子,拉攏與中國對抗的“小圈子”,企圖借此遏制中國崛起,進而維持搖搖欲墜的美國霸權。
殊不知,美國領導地位的弱化,並非中國有意“蠶食”的結果。中國無意取代美國。中方反復強調,寬廣的太平洋可以容納中美兩國和其他國家。
中美影響力的此長彼消,實際上是美國自己釀下的苦酒。美國一邊肆無忌憚地踐踏國際道義與責任,另一邊又想在國際舞臺上登高一呼、應者雲集,實在是癡心妄想!況且美國政府在新冠疫情、種族歧視等問題上應對糟糕,早已喪失扮演國際社會“榜樣”角色的資格!
港媒:西方到底為什麼怕中國?
香港《南華早報》2020-07-07:為什麼西方必須向中國學,而非試圖改變或破壞中國
世界正見證中美在一系列領域衝突,但美國對中國經濟競爭力和技術進步的害怕並非問題的本質,而是在於一個事實:中國經濟成功和現代化結果,不符合西方現代化歷史演進催生的那套理念。西方國家存在某種認同和生存危機感,對西方在中國崛起和多極化世界秩序時代的重要性有種不確定感。
美國統治精英們從來沒真正努力研究過中國的政治制度是如何建構的,以及政治上的任人唯賢和決策過程、公務員選拔和評估、黨與民眾的聯繫等等,究竟是如何運作的。(西方)認為威權制度和治理模式會一成不變,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恰恰相反,中國的黨政體制自1949年以來一直在調整適應。經過幾十年學習和修正,中國的制度已具有一定韌性。它是歷史形成的,在文化上與眾不同,也不是要取代西方模式。我們不能把中國模式浪漫化,也不能妖魔化。
中國的成功並不具有普遍意義,但表明確實存在不同於西方發展和現代化的模式。事實上,這種模式對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具有吸引力。西方的不安,是一種對失去“西式”中國而深感失望的情緒。也可稱為“中國綜合征”,其特點是心理上的焦慮夾雜著強烈的妖魔化傾向。近幾十年來,對中國迷戀或惱怒,影響了西方的研究和新聞報導。它常常產生突兀情緒。對以美國為首的世界秩序來說,中國既是魅力和機遇的源泉,又意味著不確定和干擾。西方人必須學會在自己習慣的框架之外,與崛起的中國打交道。
那西方如何應對未來挑戰?挪威外交大臣瑟雷德2月份在Leangkollen安全會議上的講話提供了答案,“我們不應高估中國對跨大西洋凝聚力的影響,也不應低估其對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影響……與其體量和實力相應,中國將尋求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國際規範和機構,就像之前其他大國所做的。”“一系列例子表明同崛起中的大國共存與合作的好處。不可避免會有競爭、分歧,還可能有衝突。但在一個強大的多邊體系框架內,保持警惕和參與才是解決之道。遏制、對抗和脫鉤都不是辦法。”(作者Li Xing是丹麥奧爾堡大學政治與社會系、發展與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社科院哲研所趙汀陽對話法國哲學家雷吉斯•德佈雷:未來的世界會是“天下”一統嗎? 2020-07-02 觀察者網
趙汀陽:今日很多西方人對中國都有一種刻板印象:中國就是專制的帝國加上傲慢的朝貢體系。但古代中國的“天下觀”卻被忽略了,我認為它足以被視為世界體系的普遍概念:一個所有國家共同治理、所有文明共同分享並服務於全人類的共同體。
“天下”既不是一個通往完美世界的承諾,也不是歷史的終結,它對文明衝突這個政治問題提出了一套本體論的方案。就像康得提出的永久和平理念並不僅僅針對德國而言一樣,一個普遍的天下體系也是為世界謀求永久和平,而不是中國支配他國的工具。
我的好朋友雷吉斯•德佈雷(Régis Debray)擔心天下觀會導致“中國治下的和平”取代“美國治下的和平”。但這種擔心並不恰當,因為在天下體系裡沒有君王的位置,天下體系就像瑞士,各個語言族群和其所在州幾乎平等地共存於一個聯邦之內。
雷吉斯•德佈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既沒有猶太教-基督教的“上帝造物主”概念,也沒有古希臘“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理念。這種哲學更偏好關聯而不是對立、連續而不是斷絕、逐漸演化而不是突然斷裂、漸進緩和的改變而不是革命。中國傳統文化不贊同那種典型的西方二元論,後者把高與低對立起來、靈與肉對立起來、理與感對立起來、冬與夏對立起來、理念與實體對立起來、善良與邪惡對立起來、上帝與魔鬼對立起來。中國傳統文化排斥這種摩尼教式二元對立理論。這種文化使得中國能夠在不過度想像的前提下踐行社會資本主義。這在西方世界是幾乎不可能出現的,因為它把一黨執政和市場經濟這一對我們眼裡的矛盾給統一了起來。
…..
這種思維方式與我們當前的時代非常合拍,天下觀接受經濟全球化、生態關懷和新冠肺炎這樣的全球大流行病,把我們的星球想像成一個整體,把人類看作是一個獨特的物種,將生物圈看成是最基礎、最終極和無所不包的。
……
回應
天下是一種宇宙生存的哲學,天下體現更多的是人的公義,西方資本主義體現更多的是人的私利。
科學解釋:為什麼線民戾氣越來越重? 2020-05-03 新浪科技
作者:Lachel,原文:《人類的本性,逃不開黨同伐異》
從3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到5萬年前智人打敗尼安德特人,再到西元2020年,整個人類的進化史,一直都有一個主題:如何在強敵環伺的環境裡更好地生存下去,繁衍壯大。
所以,一切基因的進化和演變,都會不由自主地沿著一個方向:如何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而那些不利於生存的特徵,都會慢慢地被淘汰掉。
大腦的杏仁核負責對情緒的識別和記憶,新皮層負責複雜的理性思考。
當我們面臨危機或威脅時,我們會感到熱血上湧、心跳加速、全身發冷,整個人立即進入高度的緊張和興奮狀態,這就是杏仁核在起作用。它繞過新皮層,讓我們的機體進入“戰或逃”的狀態。 這是確保我們能生存下來的本能。原因很簡單:如果當你遇到危險,還要大腦慢吞吞地理解環境、下達指令的話,那這樣的個體早就死掉了。但這一功能到了現代複雜的環境刺激下,我們的杏仁核過於敏感,很容易產生應激反應,從而讓我們受到情緒的驅動,做出種種衝動、不理性的行為。
在原始時代,任何一個個體都是難以生存的。要存活下來,並保證基因的繁衍,唯一的方式就是抱團,結成部落。因此,黨同伐異的特性,就會印刻在我們的基因裡面,一直保留到今天。
所以,一個很遺憾的事情是:如今網路上,似乎已經很少有能夠理性交流的土壤了。任何一個稍稍有點爭議的話題,一定會開始有人扣帽子……新皮層中最重要的前額葉皮層,也就是負責調控注意力、作出計畫、理性思考的部位,一直要等到25歲左右才發育完全。人經歷的事情越多,需要面對的複雜問題越多,需要絞盡腦汁去思考和應對的情境越多,前額葉皮層就會越發達。
尤其近幾年,黨同伐異現象愈演愈烈。
一方面,網路的普及,使得許多人都有機會可以接觸到更多的資訊。那麼,也就更容易構建出一種“想像的共同體”。
另一方面,近幾年全球經濟的形勢,使得許多人都積攢了不少情緒。拿美國來說,在共和黨的語境裡,失業率攀升,治安下降,大家沒錢?都是民主黨那幫廢物搞的!同樣,為什麼特朗普要拿中國甩鍋了。
瞭解歷史的朋友會知道,希特勒是如何蠱惑人心的!
川普比普亭、習近平更不可信 33國民調:他負評最高 2020-01-09 世界日報
丕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33個國家或地區,對美、中、俄、德、法五位世界領袖的民意調查發現,美國總統川普的負面評價最高,最不值得信任,在五人中墊底,主要與他上任以來所推行的政策有關。
參與民調者被問及,在世界事務中是否信任五位領袖做正確的事情,結果是64%的人表示不信任川普,俄羅斯總統普亭為57%,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為43%;只有29%的人對川普充滿信心。
至於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是最受信任,46%的受訪者表示對她有信心,有29%的受訪者表示不信任,其次是法國總統馬克龍宏,獲41%信任。
丕優的分析報告解讀這個民調結果時認為,川普的信任度最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來自全球公眾的負面評價,對他的評價,遠低於前任總統歐巴馬。
報告指出,反川普的情緒在西歐尤為普遍;來自德國、瑞典、法國、西班牙及荷蘭,最少75%的人對他不信任;北美的墨西哥,對川普的信任度最低,只有8%的人表示對他有信心,主要是與他決定興建美墨邊境圍牆有關。
報告還指出,不僅川普受信任最低,自他上任以來,美國所獲評級也節節下降。
受訪國家裡,只有菲律賓(77%),以色列(71%),肯亞(65%),奈及利亞(58%),印度(56%)及波蘭(51%),對川普的信任度較高。
這個民調是在去年5月至10月展開,大多數人不同意川普退出伊朗核協議、退出巴黎國際氣候協議以及在美墨邊境修建隔離牆的決定。
川普政策裡,唯一獲得更多支持的是他對北韓的態度,有41%的人表示同意,不同意者為36%。
回應
川豬是美國新納粹的精神領袖
實驗成果無法重現!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撤回論文道歉 2020-01-04 聯合報
阿諾德與美國科學家史密斯(George P. Smith)、英國科學家溫特(Sir Gregory P. Winter)因酵素方面的研究共同獲得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2019年5月她與Inha Cho和Zhi-Jun Jia,在《科學》期刊共同登出β-內醯胺類酵素合成研究(enzymatic synthesis of beta-lactams)。
但是這篇論文被指,經驗證無法得出相同實驗結果。《科學》指出,「仔細檢查第一作者的實驗筆記發現,缺少關鍵實驗所需的同期條目與原始資料」。複製成果是驗證科學實驗的重要部分。如果一項實驗成功,每次實驗理應會獲得相同的結果。
阿諾德2日推文承認錯誤並撤回論文,她表示:「雖然痛苦,但這麼做很重要,我要向大家致歉。我在倉促下交出這篇論文,沒有盡好我的職責。」
BBC指出,阿諾德的聲明反映了科學研究的「可複製性危機」。2018年10月《自然》期刊提出警告,有越來越多研究無法透過複製得出相同的實驗結果;一項早期問卷顯示,高達三分之二的研究人員試圖重現不同科學家的實驗,皆以失敗告終。
然而,學界對於阿諾德坦承論文出錯多半抱持正面回應。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研究人員胡格蘭(Dominique Hoogland)表示,「任何人都會犯無心之過,努力修正錯誤是最好的回應」。
回應
有錯就改不像有些人(韓春雨)嘴像鴨子嘴一樣硬
美國人造假又不是頭一次,美國人咋弄都有理。
後面出一個亞裔實驗員是什麼意思?
跟漢族研究者就會出事, Volkswagen排廢氣造假的軟體工程師就是漢人!
是Volkswagen白人經管高層的指示。論文造假的事件在每一個國家民族持續地發生著,不只漢族。
倫敦中央聖馬丁發涉嫌種族歧視的學生作品,遭校友聯名抗議 2019-11-15 觀察者網
11月14日,有網友爆料,倫敦中央聖馬丁學院時尚與紡織品預科課程在其Instagram帳號上發佈了一個涉嫌種族歧視的學生作品,畫面中不僅寫有“中國製造0價值”的標語,還有疑似清朝長辮的元素,及清末黃龍旗中的紅珠圖案和藍紅配色。
消息一出,引發中國時尚界的強烈反對,中央聖馬丁的中國校友設計師@XUZHI_CHEN 立即組織該校校友聯合向學校遞交公開信以示抗議。
當地時間11月14日深夜,參與簽署公開信的一名校友告訴觀察者網,該校相關負責人回信表示,將於當地時間15日早上發佈致歉聲明寫道,他們注意到有兩條橫幅造成了冒犯,對此感到抱歉,但覺得“種族歧視”的說法是在“斷章取義”(be taken out of context),是被簡化的圖像所誤導。
回應
要學會上街遊行,打橫幅,吹大喇叭,塑造自己不怕鬧事的形象,這樣才能在西方那個種族之爐獲得尊敬。
這設計者你有本事搞一件“穆斯林應該吃豬肉”的作品出來啊。
我有時覺得西方人挺缺心眼的,腦子不太好使!1、西方國家不停地利用社交平臺、媒體、娛樂節目中調侃和污蔑中國產品品質不好。中國產品不僅品質好,性價比也高,西方國家試圖打壓中國產品的價格提升空間反而讓中國的中低端產品迅速佔領全世界,到處都是made in china!西方國家的商人有時也會幹拿中國的產品換個標籤充當自己本國的產品高價出售的勾當,群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嘛!2、西方國家總是造謠說中國人權狀況不好,是個獨裁國家,還不忘不斷地給自己臉上貼金,美化自己,所以全世界的難民都往西方跑,哪怕跋山涉水幾千里路都要過去 3、西方國家狂妄自大,傲慢無禮,對非西方國家指指點點,儼然把自己當成了教師爺,不尊重其他種族、其他文明、其他制度,還容忍和默許媒體人、政客在公開場合發表“種族歧視言論”而不會受到懲罰,以“言論自由”之名不加以追究,這些都激起了越來越多的非西方國家人民和政府的反感,反而促成了非西方國家越來越團結,合作越來越緊密,西方國家最終將越來越被邊緣化!西方國家必將為自己的傲慢和愚蠢付出代價!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19_11_15_525293.shtml
回應
有色眼鏡不是現在才戴,那是有歷史淵源的。所以,話語權必須要爭!
西方對中國瞭解的太少,對當代中國現狀瞭解的也太少。中國在努力讓西方瞭解,接納世界各國留學生,但就是這種努力,也被網路噴子說成是崇洋媚外。西方研究中國竟然要到日本去,因為那裡的獎學金高,諷刺!
歐洲商業評論:中國在希臘人眼中的形象 2019-11-12 觀察者網
自2008年以來,希臘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日益密切,這吸引了國際媒體的關注。很多觀察家都在猜測,希中之間的這種親密關係將走向何方呢?在這種情況下,關於希臘人如何看中國、如何看兩國之間日益發展的關係,希臘國內卻鮮見相關的全面研究結果問世。...
回應
"希臘民眾之所以對中國抱有好感,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希臘與歐盟之間的嫌隙。"——果然,這才是真相。
這篇文章缺少一個簡單明晰的結論:只要中國能幫助希臘人掙錢,那麼關係就會親近;如果有一天中國不能滿足希臘人掙錢的期望,那所謂的“友好關係“就煙消雲散。
https://www.guancha.cn/EBR/2019_11_12_524863_1.shtml
“不合適,原因,河南人”,女子起訴招聘單位 2019-11-12 中國青年報
今年,23歲的河南姑娘閆文投出簡歷,應聘浙江喜來登度假村有限公司的職位,卻在次日收到這樣的應聘回復。閆文認為自己的平等就業權利受到侵害,決定起訴招聘單位,要求該公司登報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失6萬元。杭州互聯網法院已受理此案,並定於11月26日開庭。
回應
我也反對地域歧視。但是,如果一萬個人對哪個地方風評比較差,那我覺得自己也該思考一下到底問題出在了哪裡。不是說來自哪個地方的人就怎麼樣,但是我認為還是有地區整體風氣還是存在的。
對河南人沒有異議,但是親歷過一些事情之後,我反正是在廈門再也不敢打的士了(97%廈門的士是河南籍,掃黑前曾經有幫派,亂收費態度差,起爭執馬上手機叫人來圍)。
我是河南人,出門在外出差日久,沒讓其他省國人說過咱啥不是,不期待你能因個例改變看法,但是就我個人而言,河南人口基數大,裡面狡黠滑頭的人顯得基數也大,但是行走諸多城市,我認為不管城市鄉村,河南省內人民樸實憨厚的個性還是主流。歡迎沒事來走走看看,河南多的不只是名勝古跡,咱中華民族傳下來的優秀品質沒有丟失!另問,國外反華勢力猖獗,毒媒控制輿論,導致偏見頗多,是否代表中國人就是自身有問題?
看西方學者的理論,總讓我懷疑:他們說的是中國嗎? 2019-11-13 復旦文史研究院院長葛兆光,
最近讀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民族—國家與暴力》,書中多次提到中國,想來是討論全球問題與普遍理論的西方學者視野中,已經有了“中國”的存在,儘管他們常常是帶著西方人的居高臨下,或者是把中國作為映射自身的“他者”,不過西洋那些頂級理論中,中國不再是可有可無。不過,當我讀到下面一段文字的時候,卻大吃一驚,突然讓我起了一個疑問:“他們說的是中國嗎?”或者真的是本書譯校者王銘銘所說的,中國只是他們理論書寫時的一個“想像的異邦”?...
回應
《實然觀》:西方政經理論之謬、世人尤其中國人多了(民主教信徒公知大Ⅴ噴子除外),但西方文藝理論之謬、不只不了、反充斥於各大網站如豆瓣之中,他們批評中國電影的標準是「會不會說故事」(如美國金像獎)「有沒有深度」(如法德義三大影展),結果叫座的《小時代》等流行娛樂電影被罵是腦殘粉捧出來的小鮮肉沒演技之爛作(有沒演技要由觀眾判決、影評人所謂的演技反是造作,這另有南/北因素[南/北不純是地理更多是互動後之柔/剛文化表現],其實與其用禁奢限薪來壓抑南方擅長的柔美、不如多創作些北方擅長的壯美比如叫好又叫座《戰狠1/2》《湄公河/紅海行動》,就好比、與其仇視社會的鮮肉時尚、不如加強學校的陽剛教育[剛柔並濟/緊弛互調的社會才合演化之均衡原則],就文化的滲透性而言、自秦漢/南北朝/唐末五代/宋元明清至今、北武強雖勝南文弱、但重意象感情的中國文藝先天註定柔弱勝剛強、南方終以文化反攻、如今秀美的南方影視文化也對周邊越俄韓等有較大影響、而《戰狠》等反遭拒、道理很簡單「寓教於樂」好萊塢最會玩了),連極具「影音色彩意象之有意味形式美感」叫好又叫座的張藝謀電影、除了早期獲獎的《黃土地》(雖是攝影但實則主導)《紅高粱》《大紅燈籠》《菊豆》《秋菊打官司》、後全被批成不會說故事沒深度(法德義三大影展[諾貝爾獎亦然]之深度多指拍出西方人性的醜陋面/非西方則加民族社政經的醜陋面[故獎多給該國異議人士]、當張不再討好影展時便遭棄,問題是深度可以悅讀啊、比如《黃土地》等就很有美感、而如今影展式後現代電影真難看),為何如此?除了這些影評人多失意 (好萊塢劇作家工會勢眾權大、但中國編劇多淪為替影視改編文學或網路小說)、常有仇官(張因參與京奧等官方開閉幕式晚會被反中者誣為保皇黨如經濟學界之林義夫)仇富仇名心態,病根還在西方文藝理論。
徐實:除了中餐、中醫藥,我們還能對外介紹什麼 2019-11-01 觀察者網
2019-10-18,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在北京發佈《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8》,調查選取了全球22個國家,涵蓋了亞歐美非大洋洲等不同區域的公民。訪問樣本共計11000個,每個國家500個樣本。海外受訪者認為,中餐(55%)、中醫藥(50%)、武術(46%)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三個方面。
但在我看來,有幾方面的問題顯而易見:
1)中餐、中醫藥、武術都可以看作是農業文明的產物,而新中國巨大的工業成就被忽視了。
2)中餐、中醫藥、武術,都不是價值觀的載體,無法幫助中國實現價值觀的輸出,幫助外界瞭解當下的中國。
中國的文化輸出需要新思路,要培養外國民眾對中國的嚮往,中國的對外文化輸出可以把握兩個要點:輸出工業文化,輸出價值觀。
輸出工業文化的有效方法。
其一是製作高品質的紀錄片,如央視的《大國重器》。其二是製作反映當代中國風貌的影視作品,但必須是好故事,首先必須擺脫《紅高粱》、《夜宴》、《十面埋伏》這類“農業文明敘事”,包括以少男少女感情為題材的“青春小電影”。
美國是在價值觀輸出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國家。美國將好萊塢變成高效的政治工具,通過影視作品的成功市場行銷來輸出價值觀,而且還有經濟利益可圖。
在價值觀輸出這方面,中國既要積極學習美國,又要有自己的創新。美國出於自身利益,熱衷於扮演“世界員警”的角色,“人權高於主權”的價值觀。中國應該輸出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例如:
1)自強不息,人定勝天:《我的左手》算及格水準,這一領域應該能夠出現更好的作品。
2)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烈火英雄》體現了消防官兵為人民服務的高尚情操。
3)強大的社會凝聚力:《橫空出世》《我和我的祖國》都能夠在關鍵時刻上下一心、高度團結的國家,除了中國以外,並不多見。
4)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流浪地球》已經將這種精神詮釋得淋漓盡致。
英貨櫃死者是越南人? 揭命喪偷渡費用 2019/10/27 中時電子報
英國冷凍貨櫃車39死命案細節逐漸曝光,原本傳死者都是陸籍,但後來發現顯示死者多達20名是越南人。這些越南受害者可能持用偽造的中國護照。據傳這趟偷渡費用一趟高達4萬美金,據傳受害者一家人每月只賺約400美元(約1萬2元台幣,從該家庭的一名熟人證實,他們一家是靠抵押房子來支付有關費用。
相關新聞
貨櫃車內留血手印!被害人來自六個越南家庭 持中國假護照
越南父慟:以為路線安全 早知就不讓她去
央視:CNN記者欠39個遇難者家屬一個道歉
14個越南家庭報案家人失蹤,越南總理下令調查,已有38名越南人被家人確認在數天前失聯
有錢好辦事!越南各級偷渡價碼途徑曝光
2台冷凍車已先行完成旅程!逾60偷渡客下落不明
環時/CNN幹的好事 我們都記著
環時/西媒當初對中國的套路 開始用在越南身上了:全世界每年人口走私的總利潤高達70億美元,是個僅次於軍火和毒品的大生意。而跟軍火和毒品走私比起來,走私人口簡直沒有任何風險。2019年英國至少有13.6萬名奴隸勞工,從2012年開始,來自越南的奴隸勞工人數就已經超過了亞洲其他國家以及東歐國家,他們大多在妓院、美容院、以及大麻地下農場等場所工作。
回應
很不容易獲得,黑中國的機會。為什麼變了成為越南人。
不是中國人,讓一幫畜牲失望了,哈哈。
中國人太可悲了。不但偷渡,還先移民越南再偷渡!西媒怎麼可能有錯?
本來恨國黨和自卑党又可以高潮一波了,結果這麼快就打臉
不是哦,你可以看看臺灣的ppt式網頁,他們轉進的很快,而且更加激進 反動,故事編的更離奇
記者曝偷渡英國血淚路:閩浙人難獲簽證 只能鋌而走險(回應:不要臉的記者,明明是越南人偷渡,又在攻擊中國)
三、學界的盛宴,還是出版社的狂歡?
一口氣說了這麼多的缺點,特別是學術界的批評意見,諸君或許以為,這本書會遭遇和《萬曆十五年》相似的待遇:民間叫好、學界唱衰。然而恰恰相反,這本書叫好又叫座。在國外,叢書得到了一大批漢學家的推薦,西方學者盛讚這套書突破了傳統敘事模式,真正做到了跨學科研究。在國內,每一冊封底都有數位頂尖教授寄語推薦,可謂群星薈萃
……
總結而言,筆者認為,對中國讀者而言,這套書最大的價值在於換個眼界讀一讀、想一想。若是非要以崇拜的眼光去看,或是用挑刺的目光去審,怕是都會得不償失。說句玩笑話,太過較真,反而對不起付出的書錢。
回應
還是很佩服西方人的,做學問的歷史傳承還是有的。我國至今連鄰國的情況都介紹不清楚,日本、韓國、越南等,居然沒有人去做這些正經學問。我國的科技史也是西方人寫的。泱泱大國,十三億人,居然沒有人去做這些學問,真是很奇怪的事情。
兄台,中國是有史官的,鄰國好多小國連史官都沒有,怎麼給它編,中國編史雖然有些會歌功頌德,但基本大多數還是屬實的,外國的你怎麼考證,連史官都沒有的。總不可能按神話來吧,中國人一向還是實事求是的
我更期待北大版英國通史、清華版美國通史、復旦版法國通史……別讓西方人成天對中華文明指手畫腳、說三道四,我們也應該正兒八經地評點一下西方人的歷史才對。作為史學連綿不絕的唯一文明古國,這應該是我們當仁不讓的學術職責
https://www.guancha.cn/baoer/2019_10_15_521299_2.shtml
保爾:這部帶著“哈佛光環”的中華帝國史,究竟什麼水準? 2019-10-15 觀察者網
最近幾年,新編中國通史似乎成了出版界的一個熱門話題。在國內,上海人民出版社剛剛出版了一套通史,北京的人民出版社又在組織專家編寫新通史。本土產量已經不俗,卻似乎仍不足用。在國外,不僅《劍橋中國史》尚在繼續編修、翻譯中,日本《中國的歷史》、美國《哈佛中國史》也接踵而來。對於有志收藏中國通史的讀者而言,這些年怕是要準備好荷包嘍~
數量很多,那麼品質如何呢?評判書籍品質,向來是個容易得罪人的事情,特別是外國人寫的書。說太好,有“崇洋媚外”之嫌疑;說太差,又難免有“坐井觀天”之譏諷,最新出版的《哈佛中國史》尤其如此。
……….
細細品讀史料來源,《哈佛中國史》還有更多、更嚴重的問題。這套書刻意輕視主流歷史文獻,似乎是盡可能避免引證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鑒》。四位元作者更樂於從文學作品、神話傳說、詩詞歌賦,甚至山水畫作中獲得資料,發現證據。如此寫作固然提高了文學性與藝術性,讓歷史變得更有趣、更好看,卻難免失掉了真實性與嚴肅性。主編卜正明編寫的元明卷,就被不留情面的讀者批評為“志怪小說大集合”。
更深一步,建立在這些資料基礎上,通過探討百姓生活、精神文化得出歷史線條、形成帝國脈絡的敘事思路,恐怕很難讓所有人信服。這些吃喝玩樂、風花雪月的故事雖然精彩,但它們能夠承擔起數千年的帝國歷史嗎?中國歷史的發展動因,真的能夠脫離朝堂、拋開王侯將相嗎?傳統政治史的敘事需要改變,但不重視政治而談“帝國”、“帝制”,似乎仍然難以服人。
老君山景區千人排隊吃“一元午餐”,無人值守餐費不少反增 2019-10-06 中國新聞社
那個曾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只需一元就能吃到、全程無人值守、帶著老君山專屬溫度的“一元午餐”,這個十一又來啦!
2019年國慶日期間,河南老君山景區推出國慶長假“一元午餐”,連供7天,貫穿整個黃金周。
全程無人值守,價格為一元人民幣,自覺投幣,自助找零。
據介紹,一元午餐的主食為當地特色的素麵條,還按份配有發糕、黃瓜段、小番茄、蒸紅薯、蒸芋頭以及兩枚鵪鶉蛋等。
10月2日,“一元午餐”引數千人排隊。大家在開餐之前,還齊誦古詩《憫農》,強調“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宣導珍惜糧食、拒絕浪費。
這份一元午餐來頭不小
2017年十一黃金周期間,老君山多雨水,天氣也比較冷。有的遊客凍得直打哆嗦,有的遊客自己帶著乾糧,就著礦泉水吃……
這樣的場景,讓老君山董事局主席楊植森感到了焦慮和難過:
“能不能為遊客做點什麼,哪怕是一丁點事,讓遊客稍微暖和一下?”
“那就做飯讓遊客吃吧。”
景區領導班子一錘定音,一元午餐應運而生。
景區副總經理高紅曾介紹,食材是我們自己進的,當地非常有特色的,成本不高,另外做飯的廚師,都是景區自己的廚師,這樣一來咱成本都不會超太高,超出1元錢部分,景區補貼出來。讓遊客在十一期間能吃上一口熱乎飯,也是代表我們老君山一片情誼和心意。
回應
什麼是中國人的素質,這就是最好的體現!
這個其實不算,歐美日本等很多發達國家都可能做到類似的事兒,但是類似汶川地震這種大災難時那些國家發生騷亂,市民奪路而逃導致交通堵塞的可能很大,網上被吹為高素質的日本美國正是這樣的典型,而像中國是民間主動奔赴災區參與救援的車隊堵塞了交通,前者只是小善,後者才是大善,也許這些奔赴災區的民眾平時還不大講究一些個人表面素質上的東西,但是你有難的時候,恐怕你希望碰到的是這些平時素質不高的,而不是歐美日本那種平時素質看起來很高的人。
歐美做得到個luan,你敢在紐約搞這個,只怕錢箱子都給你端走了
相關新聞
4天,4526.3億,國慶旅遊消費創紀錄!
一年前我歸國的時候,就發現短短一兩年內,中國社會的文明水準有了一個“質”的飛越,絕大多數地方排隊都井然有序,城市裡的公共衛生也比歐美好許多。在浙、閩、蘇、粵等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車讓人”的文明習慣也推廣得非常好。而在中東部地區的農村,公共衛生也在大步改善,不少發展較好“美麗鄉村”,不但見不到垃圾了,還建設得像“園林”一般。此外,在中國尊老愛幼的文明宣導在這些年也做得非常好,整體感覺上,比歐美好了不止一個層次。
寫在最後:發展才是硬道理,要做自信的中國人
對於存在的問題和陋習,我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但切勿以點概面,一股腦兒全盤否定了自己,否則和那些高舉“中國人醜陋”論調的人沒什麼兩樣。
回應
作者的觀察沒有問題。關於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在其最衰微的時候的反思,都是很極端的。甲午之後,也就是最近幾十年開始繁榮富強,見多識廣,信心爆棚。
中國人還是這些中國人。以前的缺點改正,只不過是環境變了,其實仍然隱藏著新的缺點。就如同那個時候恨國反思的人多,也不代表那個時候理性。現在愛國的人多了,也不代表現在的人都理性。理性的人多了,是因為大家書讀的多了。愛國的人多了,是因為中國強大了。中國人還是這些中國人,有優點有缺點的中國人。
說的好!發展確實是硬道理,西方幾百年來被吹捧上天,也是因為它們在那些年發展比我們好很多,現在高高掛在天上的製造業工匠大國德國和日本,接連爆出品質問題和資料造假,都是普通人,沒有什麼聖人。
我認為很多所謂國人劣根性其實是全人類共有的缺點。把普遍問題歸結為中國人劣根性,打擊自己人信心,是沒有價值且令人看不起的行為。
中國人劣根性一直都是日本人的意識形態侵略,日本人把自己的民族特徵“守日本社會特有的規範”包裝成素質然後用來貶低中國拔高日本,如果有機會去日本留學或者生活你會發現,中國人的劣根性和日本人有“素質”是一套東西,是日本人塑造的中日整體的一種意識形態。到今天日粉和也精日們還在繼續著這種意識形態侵略,日本永遠是乾淨的有文化的,進而延伸到他們日本人是有素質的優秀的,中國永遠是亂糟糟的丟失傳統文化的沒秩序(此秩序特指日本社會規範),進而延伸到中國人是劣等的野性的。
試想一下,在這些被“捧上天”的國家,居然隨處可見小偷和搶劫犯,而且很多人不覺得偷東西是可恥的,甚至有人偷了東西後跑到教堂裡贖罪去了,贖罪完改天接著偷。
在這裡,我在兩年內遭遇了兩次偷盜和一次尾隨搶劫,身邊也總是時不時就聽說誰被偷了或被搶了,身邊有華人安慰我說:“沒在歐洲被偷過,你就不算體驗過在這的生活”。我當時就在想:這時候怎麼沒人說這是西方人的劣根性呢?於是,我寫了一個系列文叫《真實的中國與世界》。
後來,我和我的夥計“兵分多路”去了更多的所謂的“完美之境”,我們在德國看著德國人驅逐、攻擊難民,在法國見證法國人的暴力遊行,在瑞士蘇黎世的車站裡看到遍地的垃圾,在西班牙的街頭看著當地人爭先恐後地闖紅燈,在義大利看著南北方政黨在街上開撕,在英國的街巷裡聞著濃烈的尿騷味,在美國的餐館裡看著老闆躲在防彈玻璃後面,在奧地利街頭小心翼翼地繞過一堆酒瓶渣子••••••
那個被描述得完美的西方社會,在我們心中迅速塌陷。
對於親眼所見的這一切,我很失望,但這是事實。我曾不止一次地站在路邊等著紅燈變成綠燈,現場也總是會有闖紅燈的白人見我不動,把邁出的步伐又退了回去,但每次也都會有人堅持闖紅燈,他們甚至會用鄙夷的眼神看著我,仿佛在說:瞧瞧,這畏首畏尾的中國人。那時候,我便心想:呵!劣根性!
帶著疑慮,我以較為緩和的口吻向我的白人朋友說出了內心的感受,我告訴他們,在絕大多數來到西方社會的中國人的心中,對西方社會都是相對失望的,那個守規矩、愛乾淨、講效率、懂文明的西方形象,迅速變成了髒、亂、差的模樣。而他們給出的回應也頗耐人尋味,他們說:因為戰爭,因為經濟和教育的問題,導致了很多發展問題,現在和以前沒法比。
2:當我回到中國,發現一切都在改變
事實上,正如筆者的白人朋友說的那樣,這一切都是“社會經濟發展”和“國民教育”的問題,人的本性其實都差不多,問題出在了經濟基礎。
說白了就是:經濟不好的時候,說再多都是空的,只有經濟好了,教育等各方面發展起來了,那麼才有所謂的“文明建設”,沒錢的時候大家只管怎麼吃飽肚子,誰管你文不文明?
而從這些年的客觀變化中,我們也能得到同樣的答案。隨著中國各方面的崛起,尤其是經濟和教育方面的整體提升,我們看到,中國的社會整體的國民素質都在提高,中東部經濟發達地區整體上做得比很多發達國家都要好了。
在國外生活多年後,談一談“中國人的劣根性”問題 2019-04-27
我們中國崛起到今天這個地步實屬不易,如今回頭再看一眼所謂的“中國人的劣根性”,你會發現那些高舉“中國人劣根性”觀點招搖過市的有心人,他們是何其的醜陋。
對於“中國人的劣根性”這個話題,我想我是比較有發言權的。我是在充斥著“醜陋的中國人”的論調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也曾帶著對國家和民族的誤解“自卑”了很多年。直到後來,我走過了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後,我才恍然醒悟,發現自己年幼的時候是多麼的愚蠢和無知。
年幼時的我,在一些前輩的影響下,頗愛讀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這本書。這本書是典型刻畫“中國人劣根性”的文藝作品,作者在書中辛辣地諷刺了中國人髒、亂、吵,不講文明,愛窩裡橫,本性低劣的特點,讀起來頗有點“恨鐵不成鋼”的味道,具有非常強的“蠱惑性”。
再加上後來的很多雜誌和公共知識份子,也頗為喜歡這樣的論調,總愛拿中國人和全世界比:杜撰一篇關於中日學生夏令營交流的文章,證明中國人的毅力不如日本人;捕風捉影整理了一篇“青島下水道裡的油紙包”的文章,佐證德國人比中國人嚴謹無數倍的觀點;看到國外有中文提示說“請不要大聲說話”,立刻就斷言“中國人骨子裡就是低素質的”;然後又大肆刊發了一些關於義大利和法國男人如何有浪漫情懷的文章,把中國男性貶得一無是處。總之就是把中國人和全世界的人比了一圈,得出的結論就是:中國人是最差勁的,無藥可救了。
不過有趣的是,中華民族這個被各種“劣根性”纏身的民族,居然沒有像預言中的那樣垮掉,而中國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也足以證明那些所謂的“中國人的劣根性”是多麼荒唐的,這其實就和西方鼓吹的“中國崩潰論”一樣,是一種別有用心的輿論戰略,荒謬可笑。
1:當我在西方人身上找到“中國人的劣根性”
至於是何時開始發覺“中國人的劣根性”的說法站不住腳,我想大概是從我看到西方逐漸走向沒落的時候開始的,而且這種感覺與日俱增,我甚至想以同樣的心態,來寫一本《西方人的劣根性》了。
記得剛到西方的時候,最早到訪的是南歐和西歐的幾個國家,當時的情形非常讓人意外,從義大利到法國,從西班牙到德國,從奧地利到一些東歐國家,整體來說真的是一種沒落的感覺,這種沒落感不是表面上的老舊,而是整體社會氛圍帶給你的一種非常直接的衝擊。
可以說,這些年的經歷,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沒有親眼所見,千萬別白日做夢。當然,我們這個國家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但一切都在改變中,多一點耐心,她會更美。最後,讓我們一起祝福祖國,願偉大祖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回應
到處宣傳巴黎是浪漫之都的可不僅僅是記者,包括很多所謂高知、高官、作家以及眾多的小資,更可惡的還有很多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甚至在電影電視上宣傳
我現在馬德里,已經在西班牙遊歷了20多天。西班牙算是歐洲二流國家吧,我南北都轉過了,公平的說這裡的基礎建設很發達,道路平整,垃圾分類做得非常好了。人民普遍素質好,我自己是蘇州人,應該說整體西班牙的水準高過中國沿海地區。這篇文章看看就好,算是昧著良心打雞血。
你到中國的著名旅遊景點看看,除了人多外,什麼沒施比他們差?我看你才是味著良心打雞血呢!
面對一篇批評的文章,中國人首先是檢討下自己是否有不足,然後狠狠改進。西方人你要批評他根本不理你,這叫傲慢或道德優越感。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8717&s=zwyess
我當時還信了,再加上諸多美國大片裡展現的西方城市都非常高大上,所以就以為,那遙遠的西方,是一個建設得很到位的美麗社會。可當飛機落地的那一刻開始,我才發現,書上的內容和老師口中的西方,都被神化了。
到達西方的頭一天,我便在朋友的陪同下,坐著計程車,一路從機場開到市中心的旅館,除了少有的幾個現代化建築外,就只剩下了破敗不堪,當然你可以說這是“保留傳統風貌”,但坑坑窪窪的道路,破了頂棚的候車亭,看起來像極了八九十年代的中國,這也保留得有點過頭了。我疑惑地問夥計:“這裡,真的是西歐?”夥計樂呵地回我:“怎麼,嚇到了?我當初也被嚇到了,這些老牌的發達國家,都已經沒落了,除了適合養老和學習些知識外,沒啥盼頭的。”
而在後來近三年的時間裡,我走遍了西方至少十六個國家,雖然說各國存在著差異,但基本都保持著上個世紀的模樣,有所變化的,就是徒增的破敗感與蕭條感。
可以這樣說,在如今的西方,除了紐約等極個別的城市外,你很難找到像中、日、韓的城市那樣普遍完備的、先進基礎設施,甚至很多時候,當我把中國的城市展現在他們面前的時候,他們都驚訝地合不攏嘴,甚至有人驚呼:“上帝,這不會是真的吧?”
而這些年,中國的橋、中國的高鐵、中國的公路、中國的天眼、中國的高樓、中國的隧道等等“超級工程”的報導也頻現西方媒體,甚至有一些主流媒體寫到:我們,可能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被中國甩開了幾十年。
8:寫在最後
曾有同胞問我:“如果讓你選擇餘生的去處,你會選擇去哪裡?”我想都沒想地回答:“中國。一是因為我是中國人,根在中國;二是因為,這個國家真的很棒,值得我和所有中國人用餘生來建設她。”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過去這三四十的時間裡,西方還是當年的個西方,甚至不如從前,而中國,卻早已地覆天翻。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以移動互聯網為例。眾所周知,進入21世紀之後,世界就開啟了新一輪的“工業革命”——互聯網科技。而在這一時代風口下,除美國還在堅守外,其餘的西方國家,大都在起跑線上就已經落伍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不少所謂的發達國家,口頭上說著已經普及4G或者5G,實際上卻連3G都沒有全部覆蓋,有時候走到自家屋裡,都可能連電話都打不出去。這也就是之前公知說的“西方地鐵裡都沒什麼人用手機,說明人家很愛學習”的真實原因了,其實是因為壓根沒信號。
除此之外,大量的中國高端產品,也已經席捲西方各國,甚至連中國的移動支付,也開始悄然改變著昔日引領世界的西方。而在德國,巴伐利亞的市政部門引進了中國的電動車;在英國,倫敦跑起了中國的新能源公車;在法國的地鐵裡,巴黎人民終於用上了中國華為的4G網,終結了巴黎地鐵沒信號的歷史;在義大利,天上飛著的航拍器上,寫著“中國大疆”的字樣••••••
曾有英國學者在演講中這樣說:“20世紀是美國的科技爆發時代,21世紀是中國的科技爆發時代。而中國將在不久的將來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科技大國。我們以往總以刻板的傳統印象來看中國,可事實上,現在的中國和以前的中國不一樣了,他們有總人數比我們總人口都多的科研後備軍團,一切都只是時間問題。”
是的,一切都只是時間問題,回望這短短幾十年的發展,你會和我一樣,為這個曾經飽受詬病的國家,瘋狂點贊。
7:復興的中國,是基建狂魔
我中學的教科書裡是這樣寫的:西方各國都相對發達,基礎建設完善。我還記得,當時教課的老師還特意強調了一句:“人家都是發達國家,肯定比我們建得好啦,以後大家也可以去看看,學習一下”。
在後來的日子裡,我和身邊的華人們,還時不時看到各國有病人在等待期間“熬死”的悲劇。而在後來的生活中,我和身邊的人,大多數過上了“托人從中國帶藥,生病了遠端連線中國醫生”的生活,有時候甚至選擇“熬一熬就過去了”的待病方式。
這樣的經歷可謂是寶貴,如果沒有這樣的經歷,自己大概是永遠也想不明白這些的,也是在經歷之後才明白,曾經對中國醫生的誤解太深,中國的醫生真的做得相當不錯了。
3:國泰民才安,太平才富國
西方給中國人的畫面,往往是太平祥和,風景秀美。然而,這一切都不過是“他們願意告訴我們的西方”和“我們所希望看見的天堂”在我們思想中碰撞出的假像。事實上,很多所謂的發達國家,根本談不上太平。
由於社會監管不力,以及公共執法部門的效率低下,西方各國的治安都相當糟糕。根據歐盟官方的統計資料顯示,僅在過去10年間,整個西歐死於各種恐襲的的人數就高達數千人。而目前潛伏在西歐各國的恐怖分子,保守估計也在大幾千人左右,安全局勢不容樂觀。(當然,美國的槍擊案就不用多說了)
不僅僅如此,小偷和搶劫的猖獗也讓人瞠目結舌,在不少西方國家,劫匪都時常上演“光天化日之下打劫”的惡性事件,而警務部門遇到這樣的事情,也往往因為沒有足夠的監控資料而無法破案。
我記得曾有一位海歸學者在一次華語節目中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連安全都無法給你保障的地方,你還嚮往什麼呢?” 我當時很有感觸,因為在短短兩年的時間裡,我曾分別在法國和義大利,兩次和恐怖分子擦肩而過。那種感覺,永生難忘。
如今讓我回望一眼中國,真的感慨很多,我很佩服中國的領導人,能將這麼大一個國家治理得這麼好,治理得如此太平祥和。我知道,這肯定很不容易。
4:時代的更迭,巨龍的復蘇
中國人和西方人之間,都有著嚴重的“時代誤會”。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彼此之間的認識,往往停留在幾十年前。對於中國人來說,西方還是像幾十年前那樣遙遙領先,而對於西方人來說,不少人還認為中國還是七八十年代的樣子。
中國人存在不文明的問題當然是客觀現實,但我想說的是,我們不應該妄自菲薄,因為至少在過去這幾十年裡,在別人“打嘴炮”的時候,我們中國人一直都在前進,“文明中國”也在變得越來越美。
2:藥回中國買,病回中國治
中國人對西方的迷信,有很大一部分源自這樣一句謠言:西方高福利國家看病不要錢。然而,骨感的現實卻告訴我:“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到哪都一樣,“便宜沒好貨”的道理也是全球通用。
事實上,絕大多數實行了所謂的“免費醫療”的西方國家,都是基於醫保系統與高稅收的,對於普通工薪階層的人來說,除了每年要買的定期保險外,每月工資的35%-45%也要以稅收的方式上繳給國家,而這其中的一部分將作為醫療資金的補充。這其實和中國現在醫保的模式很像,因為中國的模式便是在西方模式的基礎上改進的。
和中國相比,西方的醫療體系整體效率低下,公共醫療資源在低效率的運轉下,顯得更為緊張。可以這樣說,在絕大多數的西方國家,想預約家庭醫生,得提前幾天甚至是大半個月,而如果要使用儀器做身體檢查的話,則要等上大半年。因此,就連西方人自己都在吐槽:“等到可以看病了,小病都熬成了大病,等到可以看病了,人都快沒氣了”。說法當然略顯誇張,但也是基於事實,也因此,迫于現實的無奈,很多人不得不選擇昂貴的私立醫院。
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那年長智齒,我疼得直捶胸脯,情急之下我拿著全民醫療卡來到當地的一家綜合醫院,可醫院卻把我打發走了,說“牙科不歸我們管,您得去找私人牙醫”。於是我打電話給私人牙科診所,告訴他們我非常痛苦,可牙醫告訴,按照預約得等半個月,而且拔一顆智齒的費用在700歐元左右。我掐指一算,三顆智齒得花大概15000人民幣,這足夠我往返中國好幾趟了。於是,我買了機票直飛中國,在無需預約的情況下,三天內拔了三顆牙,花費不過500元人民幣。加上機票的費用,也沒超過5000人民幣。
被誤解的中國,直到西方生活,才發現祖國如此偉大 2018-10-27
在海外的華人圈裡,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一出國,就愛國。我對這句話深有體會,因為我自己就是這句話的踐行者。我這幾年在西方生活,在年輕的歲月裡走過了十幾個發達國家,那些寶貴的真實經歷徹底刷新了我的世界觀。這樣的感覺全然不同於以往在書文與公知口中得知的那樣虛無縹緲,所有的“西方神話”都在現實的巨大衝擊下變得醜陋不堪,而我腦海中“美妙西方”的印象也呈斷崖式塌陷。如今,站在西方黃昏下的我,回望一眼東方的朝陽,想想身後的祖國,心中除了與日俱增的自豪感外,還多了幾分敬佩之意。可以說,踏出國門的那一刻,我變得更懂中國了。
1:文明靠實踐,不能靠拌嘴
我們對西方人的“迷信”,往往在於“文明”兩個字上。我和很多人一樣,曾經也愛讀《醜陋的中國人》這本書,書中用一個高大偉岸的西方來襯托中國人的醜陋,我那時候就在想:中國人真的這麼醜嗎?西方人真的那麼先進?後來,我到了西方之後,才發現真正醜陋的人,在自己都醜得讓人難以忍受的情況下,每天都在做著道德的標榜,對別人指指點點,用嘴皮子席捲全球。
有幾個有趣的畫面大概是這樣的:
在老鼠到處竄,流浪漢滿街,屎尿味十足的法國,有記者寫了一篇文章叫《骯髒的中國》;
在街頭滿是垃圾和塗鴉,過馬路隨便闖紅燈的義大利,媒體寫了一篇文章叫《不文明的中國人》;
在隨意撕毀合約,習慣我行我素的美國,政客們寫了一篇文章叫《不守規矩的中國》。
以前,我以為他們是因為真的很文明,才有底氣批評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後來我看到那滿街的垃圾,聞到滿街的尿液彌散出的惡臭之後,我才知道什麼叫“嘴皮子撐起的形象”。於是,看見這般醜陋模樣的我,常常被他們各種的新聞報導逗笑。
總的來說,就這些年的體驗來說,西方人並不比中國人文明。甚至可以說,在很多方面,例如城市衛生、公共清潔方面中國人已經甩開西方國家一條街了,而中國年輕一代群體的文明程度,也早就不輸他們了。
日記中的其他段落被認為是愛因斯坦和他的妻子在亞洲、西班牙和巴勒斯坦旅行時寫給在柏林的繼女的。他寫道:“即使是那些像馬一樣辛勞工作的人也不會讓人覺得他們有痛苦的意識。一個像羊群一樣的民族……更像是機器而不是人。”
他還補充,“我注意到這裡男女的差別微乎其微,我不明白中國女性具有何種魅力吸引男性到這個程度,讓他們生下這麼多後代。”
在可倫坡,愛因斯坦寫到當地人“生活在骯髒的土地上,臭氣熏天”,並補充,“他們做得很少,需要的也很少,過著經濟週期簡單的生活。”
相比之下,愛因斯坦對他所遇到的日本人的看法更為積極,“日本人不炫耀、正派,總而言之很有吸引力。”他寫道,“純潔的靈魂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這個國家值得熱愛和欽佩。”但是羅森克蘭茨指出,愛因斯坦還得出結論:“這個國家在智力方面的需求似乎不如他們在藝術方面的需求——這是天性如此?”
“愛因斯坦在日記中將日本人、中國人和印度人稱為智力低下的人種,這完全可以被視為種族主義者。” 羅森克蘭茨表示,“在這些例子中,其他民族被描繪為劣勢種族,這是種族歧視的明顯標誌。‘中國人可能會取代其他種族’這一令人不安的評論表現得最為明顯。”
“愛因斯坦認為外國‘種族’是一種威脅,這是種族主義意識形態的特徵之一。最令現在讀者震驚的是,他假裝不理解中國男人如何找到具有吸引力的異性生育後代,這是非常無禮的言論。鑒於這些情況,我們必須得出結論,愛因斯坦確實在日記中寫了不少種族主義和非人性化的評論,其中一些評論非常令人不快。” 羅森克蘭茨認為,儘管愛因斯坦這樣的言論在當時盛行,但並不是普遍的,“我們必須理解,他是時代的一部分,但那個時代依然存在更為寬容的觀點。”
羅森克蘭茨提出,我們可以通過這本日記去探索一個問題:愛因斯坦一直作為一個人道主義偶像出現在公眾面前,他自己曾是一個難民,他的頭像曾被用於聯合國難民署的宣傳,配以口號“一捆財物並不是難民帶給他新國家的唯一東西”——這樣一個人,為什麼會對他遇到的人發表種族歧視的言論?
“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與當今世界非常相關,如今許多地方的仇恨依然猖獗。即使是愛因斯坦,有時也很難在另一個人面前認出自己。” 羅森克蘭茨說。
愛因斯坦是種族主義者?他的亞洲旅行日記充滿對中國人的偏見
據澎湃新聞2018-6-13援引《衛報》報導,在普林斯頓大學剛剛出版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遊記》中,發現了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一系列有嚴重的種族歧視傾向的言論。
這一遊記此前是愛因斯坦1920年代在亞洲各地的旅行日記,寫於1922年10月至1923年3月之間,記錄了愛因斯坦對這趟旅途、科學、哲學和藝術的思考。其中多處評論他在旅行中遇到的人,評論中可見他對亞洲各國人民,特別是中國人的歧視態度。
愛因斯坦曾致力於美國民權運動,並有著名言論“種族歧視是白種人的弊病”,然而在日記中,他將中國人形容為“勤勞、骯髒、遲鈍的人”。
他寫道:“中國人吃飯的時候不坐在長凳上,而是蹲著——就像歐洲人在茂密的樹林裡解手的時候所做的那樣。就連孩子們看起來都是無精打采的遲鈍樣子。”
在描寫了中國人“旺盛的繁殖力”之後,愛因斯坦又評論說:“如果這中國人取代了其他種族,那就太可惜了。對於像我們這樣的人來說,缺乏思想將是無法言說的枯燥乏味。”
“他日記中的很多言論讓我們感到不快,尤其是他寫中國人的那部分內容。”加州理工大學愛因斯坦論文專案的高級編輯和助理主任澤夫•羅克斯倫茨(Zeev Roxkrnz)表示,“這些言論和愛因斯坦作為偉大的人道主義偶像的公眾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認為閱讀這些文章並將其與愛因斯坦的公開聲明進行對比是非常令人震驚的。相較於愛因斯坦的公眾言論,日記中的這些內容沒什麼警惕性,愛因斯坦此前並不打算出版它。”
羅森克蘭茨編輯和翻譯了這本《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遊記》,這是這本日記首次作為獨立卷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書中包括一些日記頁的傳真件。這些日記以前只在德國作為愛因斯坦15卷論文集的一部分出版過,有少量內容補充翻譯成了英文。普林斯頓大學的一位發言人說:“這是愛因斯坦的旅行日記第一次被提供給愛因斯坦研究者之外的大眾。”
所以,俄羅斯的移民官員表示,俄羅斯政府不允許中國人在俄羅斯建立唐人街,當然,不僅僅是唐人街,而是阻止所有外來移民在俄羅斯的城市建立單一民族的移民社區。而中國恰好是世界移民潮中最活躍的一群,當然就特別突出了。
俄羅斯這個國家,排外情緒還是挺濃的,首先他們是很自信的,認為自己棒棒噠,比韓國還棒棒。是羅馬皇帝的後代,自認對世界有重大使命,高於其他民族。所以民族主義這個東西,俄羅斯是玩得最多的。
而在俄羅斯,有很多排斥外來者的東西。
比如不歡迎外資,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幹。所以,俄羅斯沒有什麼跨國企業,全是本土巨頭。而且本土的企業也不怎麼招收外國人,要請外國人,還要專門的登記。外國人不允許經營酒類零售,不然中國茅臺得讓他們在大冬天醉得更暖心。
所以中國商人在俄羅斯經商,有很大的優勢,就是俄羅斯的很多民用品不能自產,或者說沒有競爭力,中國的商品進去,基本是無敵,但也有很大的困難,就是人家不太歡迎外國人經商。
此外,俄羅斯還有很多排外的組織,尤其是一些極端組織,比如光頭黨。
這是一個半黑社會性質的俄羅斯組織,可以說是在俄留學生的惡夢,校園小霸王一類的。
這一群人以希特勒為偶像,認為俄羅斯民族才是最牛的,打擊任何其它民族的人。
最喜歡欺負的是黑人,接下來是印度人、巴基斯坦人、中國人、越南人。
所以說,俄羅斯這個地方相當不歡迎其它民族建立自己的聚居區,所以俄羅斯沒有唐人街也就不奇怪了。
世界上唯一沒唐人街的大國, 排外情緒強, 國內不歡迎建外國聚居區2018-05-27新浪看點
今天我們跟大家聊聊唐人街。唐人街就是指海外華人居住的地方。
最早的唐人街在日本,大概是明末清初的時候,有的中國人為了避戰亂,集體搬到了日本。日本崇拜中國唐朝,把中國人稱為唐人,所以他們住的地方自然就稱唐人街了。所以,唐人街這個詞來自日本。不是中國人自己想叫自己是唐人。
其實在美國,這個唐人街最多的國家,稱中國人為蒙古人。
唐人街最多的當然是美國,加州發現金礦之後,很多人去了加州淘金,主要是廣東人。後面又有去修鐵路,搞種植園的,因為太能吃苦,搞得美國老百姓受不了,還產生了排華事件。
緊接著,世界各地都有了唐人街。但是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有呢?
比如德國。德國現在是沒有的,但以前有,以前在漢堡有一個唐人街,規模不大,但現在消失了。為什麼呢?
世界上唯一沒唐人街的大國, 排外情緒強, 國內不歡迎建外國聚居區
原因是二戰時期,中國向德國宣戰了嘛,中國跟德是交戰國,當時的德國蓋世太保就抓了唐人街的人,大概抓了一百多個,送到集中營,那裡面當然是很恐怖的,德國的唐人街就消失了。
到了今天,德國很希望在國內搞一個中國城,也就是唐人街,但這要看中國人願不願意去了。
其它的歐洲國家,唐人街是很多的,多到讓外國人害怕,因為中國人太能吃苦了。賺錢不要命,現在在海外,很多浙江人,那賺錢都是不要命的,還有福建一帶的。比如義大利叫他們不死的中國人。特別能吃苦,義大利人下午四點就收工,只有中國人還在開店。
勤勞在中國是美德,但到了國外,就成了嚇人的東西。
很多人說韓國沒有唐人街,其實不是,韓國仁川就有唐人街的。但韓國的唐人街確實不多,因為中韓兩國文化類似,聚居的動力不大。散居的多。
那世界上唯一沒有形成唐人街的大國是哪個呢?
是俄羅斯。
俄羅斯跟中國關係不錯啦,兩國經貿往來很多,在國際事務上也保持著很多的一致性。
但是,奇怪的是,俄羅斯沒有唐人街。
像德國是歡迎中國去建唐人國,但俄羅斯對唐人街抱有警惕,認為唐人街會帶來一些問題,這其實也是一種偏見,跟美國排華時也是一樣的,說唐人街裡面是木頭房子,消防不好,唐人街裡面抽鴉片的多,治安亂,賭博多等等。
西方焦慮保守,中國自信開放
特朗普政府2017年主打經濟、移民、軍事安全三張“美國優先”牌,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以及巴黎氣候協定,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提出質疑,拒絕伊朗核協議,結果是疏遠了盟友,損耗了自身的國際形象。
而在地球另一端,中國發起成立亞投行,在氣候保護問題上採取積極行動,“一帶一路”倡議不斷開花結果,在亞洲、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各國的公路、發電廠、橋樑、網絡和其他項目上投入1萬多億美元以擴大市場。這些都在國際上樹立起了中國開放包容與改革者的形象。
王義桅說,西方呈現出保守、意識形態導向等面貌,包括民粹泛起、英國脫歐、意大利右翼政黨佔優等等狀況的出現,也都在美國民眾心中投下陰影。西方整體信心在下降,但民眾與精英看待內外部變化的態度存在不同。美國民眾對華好感度在上升,精英卻越來越焦慮,這也顯示出美國社會的一種分裂。
王義桅認為,面對中國崛起,西方的適應性相較過去肯定已經有所上升,西方能夠接受一定程度上的中國話語權增加,畢竟去年的中國經濟總量已經是英國、印度、法國等六國的總和,但全面適應中國崛起的過程仍將很漫長。
“西方民眾較其精英由於沒有意識形態、戰略考量等框架限制,適應中國變化的速度會更快一些。精英們對中國表現出不適應、不甘心等反彈也是必然,不過身處不同階段、居於不同行業的精英也有所不同,比如經濟領域往往更快適應變化,戰略領域可能就要稍慢一些。”王義桅說。
美國人對華好感度驟升這一年究竟發生了什麼?2018.3.13參考消息
全球知名的美國蓋洛普諮詢公司近日發布調查稱,美國人對中國的好感度達到53%,近30年來首次超過50%。該公司稱,這一高度具有標誌性,如今已有佔多數的美國民眾對中國持正面看法。
精英和大眾視角不同
事實上,好感度是一個頗為主觀的指標,影響好感度的因素範圍也很廣泛,經濟只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政治、社會、文化領域同樣會影響到好感度。甚至一個偶然事件也會影響到好感度。蓋洛普此次公佈數據提到一個轉折,“2017年形勢明顯變化”。這一年究竟發生了什麼?
2017年1月,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國第45任總統,由於其眾所周知的“美國優先”,這一年的中美關係也經歷了若干波折,包括貿易上的分歧增加,“薩德”、南海問題、台灣問題等,都輪番上陣干擾中美關係前行。
今年1月,特朗普又在其上任後的首份國情咨文中把中國、俄羅斯稱作是美國的競爭對手。而更早些時候,特朗普政府首份《國防戰略》報告也公開表示,美國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是俄羅斯與中國。當美國的一些執政者還在以冷戰思維看待中國發展之際,緣何美國民眾對華好感度發生了轉折?
中國人民大學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王義桅對此分析說,美國民眾對中國好感度上升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是由於不喜歡特朗普。他說,此次調查的對像是美國民眾,民眾評價好感度大多基於當下和過去的觀感做判斷,不會受到太多意識形態左右。這與精英階層形成反差,精英更多考慮意識形態,強調美國的未來戰略,因此在西方也主要是精英在講“中國威脅”。這次調查更多反映了民眾情緒,精英和普通大眾的視角還是不一樣的。
在王義桅看來,對比過去一年多的美國國內情況,民眾在見證槍擊案件頻發、國家政策走向孤立等事實後,看到中國正在蒸蒸日上,感受到了自身與中國形成的對照。
說句難聽點兒的,魯迅筆下的中國人現在在台灣
其實話語權的問題,當中國強大了,東方主導世界的時候,靠燒殺搶掠起家的西方,就是實惡不赦的蠻族。
建國前只有不到10%的人識字,不到1%的人稍有文采。而這些人,基本佔據了整個中國國民性解釋的話語權。在他們的筆下,中國人既好面子,又自私自利。
任何人都天然鼓吹自己行業的優越性,並從而放大自己。這方面最突出的應該就屬於文人和藝人。但認真想起來,文人就真比其他認真工作,掙扎撫養自己子女成長的人更宏達?
魯迅筆下的人性依舊遍地都是,只是現在國家強大了,大家就沒當回事了。
魯迅如果穿越到我們現在,肯定是個鍵盤俠,應該不討人喜歡吧,我們還是需要一些更實幹做實事的人
提出問題很簡單,難的是怎麼解決問題。這類文人筆桿子和嘴皮子厲害,對社會有多少幫助還真是見仁見智。
看看所謂的"大和民族"曰本,他們的大和精神,如狼似虎。中國是講"和"的祖宗,卻生產出大批帶路黨、汗奸,努力吧,中國人!
認清發問方式的變化,有助於我們更深入理解已持續了一個世紀的有關中國國民素質及國民性的討論。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所表現出的國民素質焦慮,主要是建設社會公序良俗的迫切期望,和國弱民窮時對國民性的批判,有著質的不同。比如,前幾日網上流傳的女老師羅某阻攔高鐵開行引發輿論沸騰的這類事件,我們更宜於把它放到中國社會正處於轉型期的大背景之下來思考。
中國城鎮新增人口中有相當多來自農村,他們把某些沿襲過久的不文明現象帶入都市生活的公共秩序中,演變成一種不遵守社會公德和規則的行為方式,與正在形成的城市公共秩序時常發生碰撞,容易成為輿論焦點。
2010-2016中國的城鎮化率
我們也注意到,在中國城市化過程中形成的中等收入群體,對城市秩序提出了新要求。他們受過良好教育,有強烈的遵紀守法意識,他們對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務能力,對他人在公共秩序中的表現都有更高的期待,這是非常健康的發展現象。
都市生活所代表的現代文明中一整套的公共規則,有著緩慢的形成過程,西方社會的城市文明已經有上百年的發展史,而中國的都市生活不過是這三四十年才開始。加速這一過程,需要城市管理部門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提高管理能力,加強對民眾的宣傳教育。
站在新時代回頭來看,過去有關國民性的很多結論是錯誤可笑的。時代的總發問方式決定了回答方式,而回答方式決定了,很多後人看來是荒謬的東西,在當時那個時代卻無法被覺察出。看清這一點,我們就不會那麼焦慮。
回應
那個時期的結論確實有很大局限性。但所謂知恥而後勇,在中國最貧弱最混亂的時候,像魯迅這樣的人,敢於揭露敢於認識人們身上最負面的特質就是自信的表現。反過來看看世界上有幾個國家有幾個人敢於直面自己的缺點。現在混亂的歐美做的到嗎?當然民國結論有悲觀傾向,但比起歐美這種只會用謊言掩蓋事實的做法,明顯民國的中國人更有自信,更不要說現在的中國人了。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曹錦清:從批判國民性到建設公序良俗2018-01-12
1890年,英裔美國傳教士阿瑟·亨·史密斯的著作《中國人的性格》在上海的英文報紙《華北每日新聞》上發表,轟動一時。他把中國人的性格歸納出20多種特徵,其中大部分是自私自利、缺乏公心、不講誠信、愛面子這樣的負面特質。魯迅對此書非常推崇,書中歸納的很多特徵被集中到“阿Q”這個文學人物身上。
從魯迅到今日網絡時代的網民,中國人的素質、中國的國民性,作為一個老話題被反复討論。但其發問方式,已經悄然發生改變。
甲午戰爭後,清朝很快進入激進的政體改革階段,而嚴復在當時認為,政體之下有人民,中國的失敗, 不完全是物質、技術的落後, 更主要在於全民族精神的頹敗。西方所以富強, 是由於人民德智體三者皆優; 中國所以貧弱, 是因為中國“民力已苶, 民智已卑, 民德已薄, 三者皆劣”。如果人民的德智體發展起來,能自主、自立、自治,民主政治就可以運行。
這樣的討論一直延續到“五四”時期,當時的知識分子看到辛亥革命後的國民政府雖按共和原則在運行,但中國依然貧弱的現實,意識到光講政府如何沒有用,“有什麼樣的人民即有什麼樣的政府”,不良國民性是中國進步的主要障礙,如果國民性不改變,國家的發展沒有希望。要從觀念入手,發動一場文化運動來改造國民性。
整個近代,國家的基本事實是晚清“五戰五敗”,辛亥革命後長期處於軍閥混戰,整個時代的問題是“西方何以富強,中國何以貧弱”,知識分子往往以中國積貧積弱這個“果”來推測“因”,得出的是武器不如人、制度不如人、文化不如人,再到國民性不如人這樣的結論。
到了改革開放甫一開始,國門打開。當時西方正經歷二戰後30年的發展黃金期,我們還是“一窮二白”。在強烈的對比之下,“西方何以富強,中國何以貧弱”的問題被再次提了出來。這樣的發問方式,時至今日還存在於一些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當中。
但是今天,改革開放已整整40年,中國和西方的實力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十八大以來,中國人對國家和民族的自信一點點積累起來,發問的方式正悄然發生改變。為什麼我們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還能維持社會穩定,中國未來如何與世界跟跑、並跑和領跑三跑並舉,成為我們這個新的時代需要回答的問題。
中國遊客說話嗓門大?日媒檢測後稱這是偏見
隨著赴國外旅遊的中國遊客數量不斷增加,一方面通過“爆買”給目的地帶去經濟實惠,另一方面又有部分人因嗓音過大等陋習受到指責。對此,日本媒體《日刊SPA》2018.1.8報導稱,這有可能是因為語言習慣、喜歡結伴而行等特點產生的先入為主的偏見。
測試結果顯示,中國遊客群體在家電量販店的說話音量為76分貝,與日本環境省制定的城市噪音基準(日本環境省制定的城市噪音標準為白天70分貝以下)相差不多。在僅有日本人的餐廳中,日本人的說話音量為60至70分貝;而在中國遊客居多的餐廳內,說話音量可達70至80分貝,但也不至於感到吵鬧。
報導稱,中國人在中國國內說話時的音量一般為80分貝,最高達100分貝,比在日本的中國遊客聲音更大。文章認為,這與其說是吵鬧,不如說是“有活力”。
報導還說,在日本說話音量最高的是白人群體,高達120分貝。但在居酒屋以及賞櫻時,日本人群體躁動起來聲音比白人還大的情況也比比皆是。由此基本可以確定,說“中國遊客嗓門兒大”是偏見。
2017誰對中國最不友好網民票選第1非美日印而是該國
即將過去的2017年,無論對世界還是對中國,都是具有特殊和重要意義的一年。這一年,中國對外關係不僅成功應對了“半島危局”、“南海爭端”等老問題,也經受住了“薩德部署”、“洞朗對峙”等突如其來的新考驗。回望這一年的各種“風波”,你認為哪個國家對中國“最不友好”?環球網2017.12.25以此為主題,發起一項問卷調查。從這項調查結果來看:中國網民懂得感恩,但也“挺記仇的”。
截至27日發稿時,共有14441人參與投票。調查結果顯示:59%(8589票)澳大利亞對中國最不友好,其次為印度(1967票、14%),美國(1572票、11%),日本(1306票、9%),韓國(566票、4%),德國和新加坡(均為112票、1%)、越南(110票、1%)。
對於上述調查結果所反映的中國網民對於“對華不友好”國家的認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表示,讀者的記憶往往比較短暫,此項調查結果更多體現了當前國際環境下民眾的態度。
最近一段時間,澳部分政客頻繁發表對華不友好言論,總理特恩布爾還用中文喊出“澳大利亞人民站起來了”。這些話在中國網民聽來比較刺耳,記憶也猶新,這或許是澳夠在這項調查中“登頂”的原因之一。
.......
回應
很能理解這個結果,正因為中澳沒有利益衝突,卻刺耳的叫囂反華,才讓人憤怒!
環球輿情“中國人看世界”年度調查:九成國人看好中國“駕馭力”2017-12-28
12生肖一個輪迴!《環球時報》以“中國人看世界”為題的年度民意調查今年已是第12次,今年是受訪中國民眾最為自信的一次。具體表現在:儘管中韓“薩德”問題、中印間“洞朗對峙”、朝鮮半島局勢日趨緊張等讓部分民眾對周邊這幾對關係“不太看好”,但還是有超九成受訪者對未來中國所處國際環境的預期感覺良好;主場外交“2017年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被選為最能提升中國國際地位的事件;最影響中國國際形象的“部分官員的貪污腐敗”首次讓位給“中國人在國外的不文明行為”,體現出民眾對國內治理成效的某種認可。看完此次調查報告,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李海東教授認為,中國民眾對國家國力增強的認同感越來越強,而從外部環境看,美國在亞太地區挑起矛盾的能力和力度在下降,中國駕馭周邊紛爭性議題的能力在加強。對中國民眾來說,對2018年國家的“駕馭力”會有更多期待。
.....
千萬火炬解讀
一。中國民間社會小康了,比很多西方國家吃的都好,經濟發達了,火車更快樓也更高,外國人再也找不到那些窮掉渣的地方來凸顯自已的優越感了,找不到西方優越感的地方咱是不去的,看了也心煩不是,所以想有貴族感覺的還是去真正的第三世界吧,南亞黑非中南半島,走在那些地方才能尋覓到自尊的極大滿足,到中國北上廣一二線轉一圈只會給人以挫折感,傻叉才來。
二。中國的國力雖強了,可名義上還沒超過美國吧,想看發達國家正確的點開方式是去老大家,那有去老二家看先進的道理,去老大家做過客,回去吹牛B的時候,氣質都不一樣,更容易進入角色,對吧?
三。我們的旅遊硬件也就剛及格吧,旅遊軟件還在發展中。重要的是國家並不把旅遊當主要產業來抓,那樣會和工業化爭資源的,所以我們比硬件拼不過羅浮宮裡的藏品,比軟件撼不動芭提雅的人妖,比服務跪不過奈良的藝妓,比匯率之低我們不是中南半島低價天堂的對手,人家幹啥要來?
於是,想看貧困的不願你這兒,想看先進的不會來你這兒,想色情一把的不敢來你這兒,想窮遊的來不起你這兒。現在這個階段的中國旅遊業正處於不上不下的位置,還要有些年可能。直到我們真的第一了,才是萬邦來朝的時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放鬆些。
另外就是幾乎所有的國家來中國都要辦簽證,而他們去歐美日韓東南亞都不辦簽證,我周圍有不少外國人就是嫌辦簽證麻煩放棄去中國的,先把那些免籤的國家去了再說.
回應
文章開頭已經給了答案:外國人對中國的印像很差。說明外媒洗腦成功.我打個比方:從小你就被告知,山那邊是一個巨大的糞坑。直到你長大,周圍的人都是那麼說的,電視上報紙上網絡上也是那麼說的。你有興趣去山那邊實地去看看麼?哪怕那邊其實是個美麗的世界?
來中國的外國遊客為什麼這麼少2017-08-08 觀察者網
對於很多歪果仁來說,中國一直是一股“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在很多歪果仁至少是外媒眼中,中國是這樣的:
或者是這樣的:
至少也應該是這樣的:
然而在那些來過中國的外國朋友看來,中國和他們之前的認識完全不同,彷彿這個世界上有兩個中國。
在美版知乎Quora上,就有網友提了這麼一個問題:外國人拜訪中國後怎麼看中國?
雖然不知道這位網友的初衷是什麼,但很顯然,接近幾十萬的瀏覽量已經不受控制了,去過中國的外國友人給出了令人驚奇的答案:
來自劍橋大學的社會人類學博士Maya Kaiser:我曾認為西方女性比亞洲女性更自由更不受拘束,但來到中國後我發現……中國女人是堅強、坦率的,而不是西方傳統刻板印象裡害羞的女性。
來自加拿大的Robin Pittman:這裡的空氣並沒有我想像中的糟……路上也都沒有強制執行道路規則……街上的執法人員很像沒有配槍的保安,不會讓人感到他們的威權。而大眾運輸系統實在是令人讚嘆,簡單方便,是遊覽城市的最佳選擇。
不過與網友們熱火朝天的討論不同的是,近年來到中國旅遊的外國遊客並沒有顯著增長,甚至可以說是增長緩慢了。根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最近的一份報告,2005年至2015年,中國入境游客數量年均僅增長1%,而且其中八成來自港澳台地區。這個增速不僅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和其他新興經濟體,還遠遠落後於亞太地區的平均增速。
中國怎麼了,為什麼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大國不能吸引外國遊客?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提高,這些都不能吸引更多的外國朋友來中國看看嗎?
我覺得還是刻板印象+意識形態。
刻板印象吧,主要是針對國家。辮子,不文明,貧窮,人多,危險,傅滿洲....意識形態吧,主要是針對社會體制。整個西方多年來對社會主義的污名化導致西方人一提到socialism和communism想到的就是什麼不民主不自由獨裁暴虐之類的玩意。這兩者疊加,外加西方人一貫以來的救世主心態,中國對於外國遊客的吸引力自然就不好了。中國的硬實力正在逐漸加強不過軟實力建設依然任重道遠,還需努力啊。不過我覺得即使軟實力強起來了,有些西方人還是會認不清形式繼續死鴨子嘴硬。不過對於這種人吧,管他作甚?
美民調顯示中美在全世界受歡迎程度上旗鼓相當
2017.7.13,美國皮尤調查中心公佈的國家形象全球調查結果顯示,中美在受歡迎度上旗鼓相當。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今年2月到5月,皮尤中心對全球38個國家4.2萬受訪者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9%的受訪者對美國抱有好感,對中國有好感的人數比例為47%。與此同時,中國的全球不受歡迎率為37%,而美國為39%。CNN認為,儘管結果接近,卻顯示世界在認知上的巨大分歧。
俄羅斯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最喜歡中國。其中,尼日利亞是對中國最有好感的國家,為72%,俄羅斯為70%,緊隨其後。美國人中對中國的意見比較分裂,支持者和批評者分別為44%和47%。日本和越南等亞洲國家對中國的評價最負面。CNN稱,中國在南海和東海的島嶼爭端問題上一直在“秀肌肉”。韓國人對中國的好感度為34%,創歷史新低。這個國家因同意部署“薩德”,遭到中國的嚴厲警告。此外,印度和印尼的對華好感度下降也很明顯。
歐洲和北美的年輕人似乎比父輩們對中國更友好,這種情況在英國最為明顯。62%的英國年輕人(18至29歲)對中國有好感。類似的結果同樣出現在澳大利亞、加拿大、荷蘭和美國的受訪者中。
相對於其他方面,受訪者對中國的經濟方面評價較高。42%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是世界最大經濟體,32%則認為這一稱號應該給中國。認為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國家數量比2014至2016年皮尤中心的調查結果翻倍。除俄羅斯外,美國的一些最緊密盟友,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和英國在內的受訪者,都認為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皮尤中心稱,美國依然是全球心目中的頭號經濟大國,特別是在拉美、亞洲以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認為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這種情況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日益明顯,不過,隨著美國經濟復甦,這種認知在回調。CNN評論說,雖然中國經濟增速在放緩,但去年還是取得6.7%的不錯成績。
https://mil.sina.cn/2017-07-15/detail-ifyiaewh9209874.d.html
全球軟實力榜單中國排名上升美國下降法國首居首
日前,英國波特蘭公關公司聯合美國南加州大學共同發布了2017年全球軟實力研究報告。報告顯示,中國影響力上升,從去年的第28名穩步上升到第25名,而美國從第一名降至第三名。法國則超過美英,躍居全球軟實力排行榜之首。法媒稱,這是自該排名2015年發布以來,美國的首次下滑。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017.7.18報導稱,調查指出,“這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進步反映出中國近年來對'軟實力'的堅定態度。中國準備擔負更大的全球責任,同時美國正同自由貿易和氣候問題的義務劃開界限。”
同時調查強調,中國的“軟實力資產”主要是文化:國家在藝術、體育、旅遊領域的成就,開設數百家“孔子學院”,推廣品牌。中國仍然在創新和調查研究開支領域展現出高水準。這使中國品牌的國際影響力不斷增長。
法新社報導稱,靠著高人氣的新總統馬克龍助力,法國2017年出現大躍進,超過美英,躍居全球軟實力排行榜之冠。法國的強大實力奠基在於龐大的外交網絡。馬克龍長久以來一直倡議合作與統合,預期法國的全球參與及影響力與日俱增,毫無不合理。
軟實力是相對於國內生產總值、城市基礎設施等硬實力而言的,是指一個城市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影響自身發展潛力和感召力的因素。哈佛大學教授首創“軟實力”概念,從此啟動了“軟實力”研究與應用的潮流。其著重於衡量各國確保國際結盟能力以及通過魅力和吸引力影響其他國家的能力。這項調查利用25個國家的民調和數據資料,評估各國影響力。考量因素包括各國吸引遊客觀光、外國學生至其大學就讀以及文化魅力等。
回應
孔子學院因其目的不單單是文化輸出,同時又載入大量的政治的輸出而遭到冷遇和一些國家的不待見!
其實只是教教中文而已
法國人排的,你們高興就好、我們並不在乎!
沒有上海,中國軟實力不如印度
我就笑笑。去過印度不。去新德里,孟買,加爾各答看看。都不如咱們國家三線城市市容。中國評論GDP是8000美元。印度才3000美元。中國GDP總量是印度的五倍。有可比性嗎?以一個去過印度旅游過角度告訴你,印度至少落後中國20年。不信自己去看看.
印度超越我們輕輕鬆松!我們表面繁榮其實經濟一塌糊塗!
什麼論據都沒有,甩下一句起碼幾十年才能驗證的話就走真是刺激,我看印度超過中國不輕鬆,你口胡倒是挺輕鬆的.
https://mil.sina.cn/2017-07-15/detail-ifyiaewh9209874.d.html
全世界最懶與最勤勞的國家是...2017.7.13中時電子報
全球活動量統計,越偏冷色系活動量越高,越偏暖色系活動量越低。(Tim Althoff)
美國科學家以手機計步器統計世界各國人的平均活動量,發現最勤勞的地區是中國,最懶惰的地區則是印尼,台灣則處在兩者之間。
美國期刊《自然》(Nature)最近刊載一篇研究文章,生物工程團隊以手機軟體Argus提供的數據資料,整理出全球超過70萬參與者的步伐紀錄。觀察發現,世界平均每日步數為4961步,最高平均步數位在中國,又以香港的6880步最高;最低平均步數位在印尼,每日平均步行數為3513步。
研究顯示,統計數據存在地區的性別差距與建設差距。性別方面,日本的男女活動量差距最小,沙烏地阿拉伯的男女活動差量差距最大,這可能與當地文化有關;建設方面,越方便步行的地區活動量越高,越不方便的地區,由於需要開車,活動量相對偏低。
此外,研究隊指出,一個地區的人口活動量越趨近較不肥胖,反之則較肥胖。例如美國與墨西哥的平均步數相當,但美國的活動不平等高於墨西哥,其肥胖人口也較多。
尼日利亞成本年度最親華國家對中國好感度比“巴鐵”還高20%
英國BBC國際台7月初公佈了一項全球民調,受訪者需要針對16個國家和歐盟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選擇“比較積極”或“比較消極”作為回答。該調查由BBC委託GlobeScan/PPC在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進行,來自五大洲19個國家的18000名受訪者參與其中。竟然有一個國家的對華好感度超過“巴鐵”。巴基斯坦對華正面評價的比重為63%,而尼日利亞竟然是83%——當選本年度“最親華國家”。原文如下:
上圖是BBC剛公佈的一份民調,仔細端詳,裡面不少很有意思的信息。
從圖中我們能看到,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印象整體變化不大。對中國持積極態度的受訪者比重由43%下降到了41%,而持消極態度的比重則增加兩個百分點至42%。
而具體到個別國家上,有的變化不小。比如,“雙印”。印尼對中國的負面評價(50%)首次超過正面評價(28%),成為有這項調查以來,印尼人對中國最不友好的一次。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印度,印度人對中國的積極評價減少了14個百分點,而消極評價增長了25個百分點至60%。
對中國印象最差的國家是美國。70%的美國人對中國印象消極。不只是美國,英法德西等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印像都不太好。這些並不令人意外!
那誰對中國最有好感呢?當然該非“巴鐵”莫屬了!
然而,竟然,不是!“尼鐵”?
中國在尼日的影響力是最近一些年才開始快速上升的。
尼日1960年獨立,獨立後11年,也就是1971年,中國才與拉各斯建立外交關係。那時候,尼日首都是拉各斯,1991年遷至阿布賈。
在整個70年代和80年代,尼日的國際貿易夥伴主要是歐洲和北美國家。阿巴查實行軍事獨裁的1993年到1998年期間,尼日被剝奪了大部分的西方援助,它開始採取與津巴布韋現行戰略相似的“東望”外交政策,大大加強了與北京的關係,中尼兩國間建立起了政治互信。
進入新世紀,中尼充分發揮互補優勢,加強合作。尼日是中國在非的第三大貿易夥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場,中國是尼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和第二大貿易夥伴。1995年至2015年間,尼日和中國的貿易額從2億美元增長到149億美元,增長了73倍。
.......
回應
誰能告訴我,西班牙為什麼這麼反華?
很簡單,列表里大多數不喜歡中國的國家,都經歷過反共運動(甚至是大屠殺)!反共教育!大部分國家現在依然限制對共產黨進行各種限制和禁止。
http://www.guancha.cn/Third-World/2017_07_12_417838.shtml
按照國際移民組織的數據,全世界國際移民的平均水平是3%,發達國家平均為10%,其中美國達到20%,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是1.6%,但中國的國際移民比例僅為0.04% 。
去年,公安部推出了支持北京創新發展的20項出入境政策措施,涉及到外國人簽證、入境出境、停留居留等方面,自去年3月1日起開始實施。
據新華社2016年9月8日報導,國家外國專家局決定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安徽、山東、廣東、四川、寧夏等地開展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製度試點工作。2017年4月1日,全國統一實施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製度。
日前,北京、上海等多地已開始試點工作。
據北京日報5月3日報導,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範區外籍人才出入境改革(“新十條”)已於5月2日正式啟動實施。“新十條”是去年3月在中關村實施的《公安部支持北京創新發展20項出入境政策》在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範區的拓展。
“新十條”率先將政策範圍延伸至服務業領域,重點面向金融、科技、文化、商務、旅遊等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服務業企業,受益人群更廣泛,將覆蓋全市外籍人口總人數的80 %以上。
此外,遵循“鼓勵高端、控制一般、限制低端”的原則,對來華工作外國人實行分類管理。對來華工作的外國人分為A、B、C三類,即外國高端人才,外國專業人才,以及符合國內勞動力市場需求、從事臨時性、季節性、非技術性或服務性工作的外國人,實行計點積分制。鼓勵引進A類人才,對B類加以控制,對C類嚴格限制。
回應
移民政策變化也是正常,當年大唐時候可是各色雜胡都雲集長安的。
然後大唐被人家殺得七進七出
只要人才,不要懶漢聖母。另外,不會中文的提高門檻。
蓋洛普調查:中國成世界前20最受歡迎移民國家比荷蘭靠前
中國“綠卡”一直被稱為是世界上最難拿的“綠卡”之一。不過,隨著一系列新的出入境政策的實施,歪果仁想移民中國,還會像以前一樣困難嗎?
美國蓋洛普諮詢公司2017.6.8公佈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在最受歡迎移民國家排行榜中位列第16名,與新西蘭、俄羅斯並列。約700萬人稱中國是其希望移民長住的國家,這一數字超過了荷蘭、巴西和韓國,後者的數字分別為600萬和500萬。
前三名受歡迎的國家分別是美國、加拿大和德國。想要移民德國的人數已經從2800萬人增加到了3900萬人。這一增長與2015年至2016年期間歐洲移民危機的高峰期相吻合。移民英國的數量有所降低,蓋洛普認為,這是受到英國脫歐的影響。美國仍是受調查者最想移民的國家,想要移民美國的數量為1.47億,佔受調查者的21%。
該調查從2013年到2016年進行,共有來自156個國家的586806人參與。調查組織者估計全球有7.1億人有意移民他國,佔世界總人口的14%。
相似的是,在匯豐銀行發布的2016年最具吸引力外派人員工作地調查報告中,中國在榜上排名第34。在這份榜單上,新加坡、新西蘭與加拿大位列前三,美國排第30,韓國排第36。該榜單將國家分為經濟、體驗、家庭三個維度,並綜合得出最終分數。中國在“經濟”上排21,緊隨美國之後,超過了俄日。
該報告指出,中國良好的發展前景和職業前景是影響外籍人士選擇的主要因素。同時,外籍人士在中國可以得到良好的福利待遇,可支配收入也有所增加,這幾項數字在中國均高於全球水平。在中國定居,還有利於外籍人士更快地達成他們的長期財務目標。
中國現在移民比例比朝鮮還低
此前,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高級研究員黃文政在“中美國際人才新政”研討會上表示,根據聯合國數據,現在在中國的海外人士大概有98萬,佔遷出中國移民人數的1/ 10,佔中國人口比例不到0.1%,在全球232個國家和地區中倒數第一,比朝鮮還低。可以說,中國根本沒有多少外國人,而且港澳台佔了40%,其中的海外人士中大部分還是持外籍護照的華人。
在此之前,中國“綠卡”一直被視為全世界最難獲得的“綠卡”之一。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2015年的數據顯示,自2004年中國開始發布外國人永久居留證至2014年,10年之中,只有7300名外籍人士獲得了永久居留證。
希冀用別人的認可來澆灌自己的民族自豪感的心理絕不是真正的民族自信,也絕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其實我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絕大部分歪果仁再怎麼喜歡中國,也不會超過他們對自己祖國的情感。所以我們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不需要任何人的溢美之詞,真正從心底認同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國家,以真正平等的姿態來與歪果仁交往。
同時,我們也要以歷史的眼光,理性看待正在發生的中國崛起,這其實也只是漫長歷史長河中的一個急劇變化的時期罷了。放在更廣闊的歷史中看,中國崛起的真正意義,其實是我們重回長達幾千年的大國地位的複興的過程,過去很多文明都曾有崛起的輝煌時期,將來也會有別的民族國家走向各自的輝煌,只有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都邁向了幸福的康莊大道,我們習大大所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才是真正得到實現。
所以我們有必要理解歷史發展的規律,把持心理的平衡,不卑不亢,實現真正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不是嗎?
回應
好奇而已。
濃濃的自卑感跟濃濃的優越感
我覺得這事兒無所謂,老百姓喜歡看就看去唄,只要領導們不看或沒工夫看就行。老百姓喜歡看外國人過分誇中國的節目,總比各種抹黑污衊中國和中國人的東西和說法滿天飛要好。
確實如此,自信這東西也不是一下就能建立起來的,只能依靠一個又一個的成績了
少見多怪而已,哪一天習以為常,多看一眼都嫌。
http://www.guancha.cn/ChenYu3/2017_06_20_414117.shtml
外國人視頻中雖然採訪了各色人等,但相當多的還是西方白人,這類視頻的走紅,不得不說多少是上述心態的反映。
就目前來說,至少有兩種新情況值得關注。
一種是在這方面的“標題黨”現象,這不過就是這種自卑心理在市場運作下的病態發展罷了。在市場機制下媒體為了點擊率往往會去迎合觀眾的心理,推送給觀眾看他們想看的內容,甚至把只稍微和觀眾興奮點挨邊但實質內容不符的視頻截出來,傳送到視頻網站獲取點擊率。
我就舉兩個最普通的例子,我曾在某視頻網站上看到過的兩個視頻——一個題目叫“德國女孩第一次來中國旅遊,玩了幾天居然不想回家了”,另一個題目是“留學女在英國飛無人機,發現老外玩的都是大陸貨”。
點開前者,發現內容其實只是《外國人在中國》欄目拍攝的一期有關一群歪果仁到大陸旅遊的記錄而已;後者就更扯了,其實只是個人很普通隨意的生活記錄,雖然視頻中出鏡的外國小男孩手中玩的確實是大陸的無人機,但是視頻表現出的內容明顯與題目中暗含的情感傾向沒什麼關聯,這就有些滑稽了。要知道這樣的視頻推送,偶爾一次為之還不要緊,多了久了也會引起人的逆反心理。
這樣的“標題黨”其實無處不在,有時甚至隱隱出現在某些知名媒體的報導上,比如在選取文章或採訪的標題時,傾向於迎合讀者這種包裹著民族自豪感外衣的自卑心態。更有意思的是,往往讀者看完文章後,發現這句話不過是文章中很小的一部分,甚至主要內容與之無關,只有那一句話符合我們的興奮點。
另一種情況則是對“西方中心論”和這種自卑心理矯枉過正,走向另一個極端。
雖然現在世界很多地區政壇動盪、經濟停滯,反全球化和民粹主義浪潮興起,以歐美為典型代表的西方世界民主失靈,難民危機和恐怖襲擊問題嚴重,但是有些網友包括專家學者對西方國家一味地冷嘲熱諷,偏激地全盤否定的傾向難道就正確了嗎?
當然不是,我們既要看到西方的那套所謂民主模式的虛偽性,也要中肯地承認讚美西方文化的先進之處,“希臘偽史論”在某些國人中間流行,可不是健康的信號;我們既要充分肯定我們國家製度的優越性和已經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要對我們的不足之處直言不諱、理解政府的難處和努力。
所以對西方我們不必抬高,也不必看低,雖然有時候說“非矯枉不能過正”,但是對非理性地“踩”西方甚至言語辱罵、人身攻擊的趨勢也絕不能放任自流。
那我們真正應有什麼樣的態度呢?我認為用四個字概括就是不卑不亢。
陳鈺:我們為什麼喜歡看“歪果仁”視頻2017-06-20 觀察者網
最近,“歪果仁視頻”可火了,比如在大量年輕人聚集的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站中,“拂菻坊”“歪果仁研究協會”等等外國UP主粉絲眾多。
不僅是外國人,中國人也製作了很多像“老美你怎麼看”“老外遊中國”“老外如何看xxx”“老外驚嘆中國xxx”之類的視頻作品。而且令人驚奇的是,只要是有關歪果仁的視頻,不管在本站還是在觀察者網上轉載,點擊量都相對較高。
為什麼我們喜歡看歪果仁視頻呢?
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直至今日歪果仁對很多人來說還是一個較為“神秘新奇的物種”。
別看出國旅遊的人越來越多,來中國的老外也越來越多,但對大部分人而言,老外還是有距離感的。即使是出國留學工作的人,也未必會和老外針對中國的某一方面談天說地。
所以這樣的視頻仍然是年輕人了解外界對中國看法的一個重要窗口,它切合了我們關注新奇事物的心理,有市場並不意外。
就比如“歪果仁研究協會”製作的“自從這群歪果仁愛上中國外賣以後……”“自從這群歪果仁開始逛淘寶以後……”等系列視頻,少則20、30萬的點擊率,多則接近200萬的點擊率。而且一個非常有趣的現像是,“歪果仁研究協會”早期的作品點擊率一般就1萬到5萬左右,自從開始推出“歪果仁對中國xxx的看法”的街訪視頻之後,點擊率就蹭蹭蹭上升幾十萬!
單從這類好奇乃至獵奇的角度去理解,當然能說得通。隨著中國逐漸復興,我們想要更多地與歪果仁接觸,了解他們是如何看待我們中國是正常的。
但我隱隱感到,這樣的現象背後也許還有另一種心態——自卑與不自信。即使中國國力已經今非昔比了,不少人仍需要歪果仁來肯定中國,進而才能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灌註一種自我認同和民族自豪感。
回顧歷史,這樣一種文化上自卑的心理毫無疑問與西方的思想滲透有關。改革開放以後,西方眾多政治思潮傳入中國;再往前回溯,近百年的屈辱歷史更是沉重地壓在國人心頭。在追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道路探索中,中西文化優劣之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直至今日還有那種“只要西方的就是好的”的思想。
當然也有些人,在中國走向復興之時,開始學著西方當年蔑視其他文明的樣子,反過來一味否定西方。
其實當我們沉下心來觀察自己時,就能發現這兩類看似截然相反的觀點,都還在圍著西方轉,都只是先入為主的“西方中心論”在心理投下的陰影。否定中國時,要以西方為標杆;肯定中國時,也以西方的正面評價,或片面地貶低西方做支撐。
為了維護西方關於現代自我的認同和想像,其渴望確定性的滿足就不得不依賴美國哲學家杜威所說的「情感替代品」,比如信任、恐懼或幻想。通過這些慾望和情感(而非科學理性),我們周圍世界的確定性重新變得可知。可是在所謂的自我和他者——比如西方和中國——之間,往往缺乏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確定性,而是由恐懼和幻想填補未知的空白:通過恐懼,中國可以被確定為「威脅」,而通過幻想,中國則被定格為「機遇」。這些關於中國的所謂客觀知識,與其說是分別來自國際關係中的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理論,不如說是西方追求確定性的慾望在中國的折射。甚至可以說,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國際關係理論本身也是西方學者追求國際關係中的確定性的體現(比如米爾斯海默的「大國政治的悲劇」和福山的「歷史終結論」)。
我們對新的、不熟悉的事物的理解,往往建立在我們對身邊已知事物的理解之上,舉一反三,推己及人。這本身無可厚非,但是,關鍵在於我們很少能夠清醒自覺地認識到這種理解的局限。在西方的中國觀察家中,這種自我反思精神尤其匱乏。這就是為什麼當大家都在忙於「觀察中國」的時候,我們應該同時觀察「中國觀察者」。因為正是他們的主流話語在左右很多人對中國的理解和建構,並進而影響西方對華政策的制定。在這個意義上,中國與西方(包括美國)的關係並非僅僅是由雙方決策者、雙方的內部體制、文化以及外在的國際格局所決定的。西方關於中國崛起的敘事本身就是中西關係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當前西方對中國的所謂「兩面下注」政策,正是這兩種中國研究範式在西方對華政策實踐上的反映。因此,當中國人在批判西方的「中國威脅論」時,同時應該認識到它和「中國機遇論」其實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如果中國希望西方能夠對自己加深理解、減少偏見,那麼僅僅靠增加交往和交流、提升中國的軟實力是遠遠不夠的。如果西方在對自身的塑造和認同方面保持不變、沒有反思的話,那麼其對中國的認識也將很難超越「威脅」和「機遇」的範式。
中國雖然在經濟上崛起了,但是中國的崛起沒有突破西方主流話語對其的構建和再現。這本書的目的之一就是揭示在中國發展與西方尤其是與美國的關係時,其挑戰不僅僅是利益和政策層面上的,更重要的是話語層面上的。通過研究西方關於中國崛起的話語,而不是像很多學者那樣「直接」研究中國對外關係本身,本書希望能夠引起讀者對話語在國際關係中重要作用的重視和思考。
但是,果真如此嗎?西方人睜眼看中國了嗎?不能否認,不少西方學者和觀察家在中國研究方面造詣精深,不乏真知灼見。然而,同樣不可否認,至少在國際關係學領域,西方很多學者和觀察家對中國特別是對「崛起」的中國的論斷卻每每徘徊在「威脅」和「機遇」之間。為什麼在他們看來,中國要麼是「威脅」,要麼是「機遇」(或者是「威脅」加「機遇」)?這些觀察中國的範式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告訴我們真正的中國?這本書從這些問題出發,對當代西方(尤其是美國)有關中國崛起的敘事進行了解構和剖析。
本書認為,這些看似關於中國的西方敘事,其實根本上並不是在解說中國,而是西方構建自我的一種需要和體現。所謂「中國威脅」或「中國機遇」,其言外之意是對於西方的威脅或機遇。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中國都被視為一個「他者」,用於區別乃至反襯西方對自我的想像和塑造。中國作為「威脅」的敘事背後所體現的是,西方是現存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和安全提供者。中國作為(經濟或政治)「機遇」的話語背後所透露的是西方在經濟和政治方面的「超前性」和「優越性」,因此它有機會和能力去影響中國的發展進程,最終會將中國融入世界,使其變得更像「我們」。這些有關中國的話語和敘事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研究中長盛不衰,不是因為它們準確描述了中國的現狀,而是它們更能告訴西方一個西方人所普遍願意認同的自我。對中國的「客觀」描述其實是西方的一種「自傳」。
這就是為什麼在很多西方人的眼中,中國在近代以來都被視為「威脅」或「機遇」,從「黃禍」、邪惡的「傅滿洲博士」到「紅色威脅」,從西方傳教士眼中的「希望之地」到西方商人趨之若鶩的「中國市場」,不一而足。這些「中國」話語使西方能夠把握中國的確定性,知道中國是什麼、不是什麼。但是可以看出,這些確定「知識」的獲得,與近代以來巨變中的中國並沒有太大關係,而是源於西方以現代理性主體自居時追求確定性的慾望。對於現代理性認知主體來說,世界是可知的、存在可循的客觀規律。然而,當面對中國這樣一個龐大複雜、捉摸不定的「他者」時,西方這種追求確定性的慾望卻難以得到真正滿足。但是如果承認中國真的不可預測,那麼西方也就不成其為現代理性認知主體了。
第五章 「中國威脅論」:自我實現的預言
構想一個敵人的代價是什麼?
「中國威脅論」范式及遏制政策的社會建構
作為社會建構的「中國威脅」:相互回應的一例
民族主義和強權政治思維:大眾和知識分子對西方遏制的回應
美國的遏制與中國的外交回應
作為自我實現預言的「中國威脅論」
第六章 「中國機遇論」:虛假的承諾和錯誤的前提
中國機遇:一個正面的自我實現的預言?
「中國機遇論」范式的錯誤前提
「中國機遇論」的虛假承諾
超越對自我與他者的絕對性建構
單邊轉變還是相互回應?
一種特殊的關系?
追求中國的歸附:不可能實現的使命
第七章 幻滅的國際政治
「還擊」:西方對華戰略的強硬轉變
幻想中國與西方的幻滅
從幻滅到恐懼:范式轉換與對華政策調整
從希望到幻滅:作為「中國幻想」的「中國機遇論」
第八章 中國觀察:走向反思和對話
中國知識和自我反思
中國知識與對話
中國崛起的西方敘事:徘徊在威脅和機遇之間2016-06-27國際先驅導報
在這個炎熱的6月,一本關於西方眼中「中國形象」的學術新著正式出版,這就是澳大利亞迪肯大學國際關係學高級講師潘成鑫先生的《國際政治中的知識、慾望與權力:中國崛起的西方敘事》。長期以來,無論是在西方國家還是在中國,「西方對中國認知」都是一個人們關注的議題。潘成鑫先生此書主要從學術角度回答以下問題:為什麼中國向世界所做的「和平崛起」承諾至今不能讓西方消除對中國威脅的恐懼?為什麼講述「中國故事」首先需要了解西方對中國崛起的敘事?在此,本報特邀請潘先生對其新著進行介紹,供讀者簡要了解此書。
這本書所關注的是西方眼中的中國形象。對於這一話題,想必大部分中國讀者並不陌生。自近代中國開始睜眼看世界,到今天中國在世界上的崛起,中國人非常希望了解世界是如何看中國的。常言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大概從國外尤其是西方人的眼中,也許可以幫助中國人更清醒地認識自己的國家。
國際政治中的知識、欲望與權力:中國崛起的西方敘事
作者: (澳)潘成鑫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潘成鑫,畢業於北京大學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澳大利亞迪肯大學國際關系學高級講師、阿爾弗雷德•迪肯公民與全球化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外交、中美關系、中澳關系、西方中國學研究及批判性國際關系理論。曾任世界知識出版社《國際關系學名著系列》的編委,先后在墨爾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澳門大學、北京大學任訪問學者,2015年秋應邀到外交學院講學,2016年獲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的Endeavour Research Fellowship。
張旗,北京大學博士。2012~2016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獲北京大學法學(國際政治)博士學位,被評為北京大學和北京市優秀畢業生。2012年獲山東大學法學(國際政治)碩士學位,所撰寫的碩士論文被評為山東大學和山東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外交和全球治理。
目錄
第一章 引論:西方對中國崛起敘事中的知識、欲望與權力
中國崛起文獻的涌現
中國觀察很少觀察自身
為什麼要觀察中國觀察
知識、欲望和權力:一種解構和建構分析框架
本書概要及簡短反思
第二章 威脅與機遇:一副雙焦鏡
中國崛起的西方解釋范式
什麼是范式?
「中國威脅論」范式
基於能力的「中國威脅論」話語
基於意圖的「中國威脅論」話語
「中國機遇論」范式
「十億顧客」:經濟機遇論
中國的民主化:政治和道義機遇
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全球一體化的機遇
「我們都是熊貓對沖者」:雙焦鏡的糾結
第三章 恐懼和幻想:西方自我與他者想象中的新殖民欲望
中國觀察實為現代西方的一種自我想象
畏懼中國:西方/美國殖民欲望中的「中國威脅論」范式
「中國威脅論」反映的是西方自我想象
「中國威脅論」范式中的西方自身建構
建構他者的「中國威脅論」
作為西方和美國自我幻想的「中國機遇論」范式
「機遇論」范式對中國的他者化
作為西方自我想象的「中國機遇論」
第四章 「中國威脅論」與恐懼政治經濟學
權力/知識與恐懼政治學
「中國威脅論」與美國的恐懼政治經濟學
美國軍事凱恩斯主義和軍工復合體中的「中國綜合征」
美國「中國威脅論」群體中的權力知識互動
“中國的崛起和發展將引領全球化進入一個全新模式,這一新型全球化將不同於以往只關注貿易的舊全球化,而更多關注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和共同發展。”《美國世界秩序的終結》作者阿米塔•阿查亞日前在清華大學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這樣表示。
加拿大學者阿查亞是波音公司國際關係學院講席教授、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教授,他撰寫的《美國世界秩序的終結》一書引起國際學者熱議,今年1月該書中文版在中國出版。
他在這本被譽頗具前瞻性的書中預言,不管美國本身是否衰落,以美國軍事、經濟和意識形態為根基,服務於美國權力和宗旨的戰后自由主義世界秩序正在走向終結。
“然而,這並不意味着全球化的終結,全球化正在轉變成一種新的模式,”阿查亞對記者说,“這一新型全球化將不同於以往只關注貿易的舊全球化,而更多關注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和共同發展”。
阿查亞说,過去,全球化基本上由西方國家主導,而新型全球化將更多地由東方世界主導,尤其是中國及印度等國家。
阿查亞列舉了幾個趨勢來说明他的觀點。首先是從經濟角度看,西方國家所占世界GDP比例正在下降,預計到2050年,發展中國家將占世界GDP的60%。其二,世界貿易格局正在從發達國家間的“北北貿易”以及“北南貿易”,逐步走向發展中國家間的“南南貿易”。此外,投資也是一個指標,除去日本外的亞洲國家已經成為國際投資的最大來源。
阿查亞認為,中國對全球化的最大推動來自基礎設施領域。他说:“基礎設施不僅關乎貿易,更是一個關乎發展的領域。比如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已經超過了吸引外資,而且中國正在努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還是亞投行的發起者。”
“投資和基礎設施的全球化更適合發展中國家,因為這些國家在需要貿易之前,更需要基礎設施。”阿查亞说:“這意味着,全球化正趨向於以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為重點。這是不同於西方的全球化。”
阿查亞還指出,以往西方國家推動的全球化多以武力干預來支撐,比如殖民主義可以说是曾經最大的全球化,且西方的全球化不斷干涉和侵蝕很多國家的主權。而包括中國等東方世界的國家,會更加尊重主權並遵循不幹涉原則,會更加重視共同發展。
“這將是非常不同的全球化。”阿查亞说。
美國世界秩序的終結
作者: (加)阿米塔•阿查亞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內容簡介
西方霸權的時代已經結束,以美國軍事、經濟和意識形態優勢為根基並且獲得服務於美國權力和宗旨的全球機構支持的戰后自由主義世界秩序正在走向終結。但是,取而代之的會是什麼呢?中國的世界秩序?美國霸權的重構形式?包括主要大國和新興大國在內的地區化的全球合作體系?在這本書中,阿米塔•阿查亞單刀直入地回答了上述問題。他指出,盡管美國仍將是世界事務中的主要力量,它卻已經失去了按照其自身利益和形象塑造世界秩序的能力。美國將成為塑造世界新秩序的眾多支柱之一,其他支柱包括新興大國、地區力量和新舊大國的合力。最后,他認真思考了美國、新興大國和地區行為體要在這個去中心卻相互依存、復合的世界中為促進穩定必須追求的政策。
《美國世界秩序的終結》一書主要考察了「美國的世界秩序」衰落的問題,作者圍繞「美國的世界秩序」以及「自由主義霸權秩序」這兩個術語,分析美國架構的世界秩序未來的發展趨勢,以及地區組織、新舊大國和新興國家對世界秩序構建的影響。他挑戰了西方國家關於世界秩序的傳統觀點,反對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書中關於建立在維也納會議基礎上的世界秩序的論述,也不同意約瑟夫•奈認為美國將繼續在軍事、經濟和軟權力領域維持首要地位的觀點。作者認為未來的世界秩序將是一個相互依賴的、多極的世界秩序,而不是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
阿米塔•阿查亞,印度裔的加拿大籍學者,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國際關系學教授,美利堅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國際關系學傑出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外交關系、人類安全、國際關系、地區主義以及國家安全等,曾出版《建構安全共同體》等著作。
目錄
第一章 一個復合的世界......001
第二章 單極時刻的興衰......019
第三章 自由主義霸權的神話......053
第四章 新興大國:其他國家的炒作?......095
第五章 地區的世界......127
第六章 共謀的世界......165
《美國世界秩序的終結》作者:中國將引領未來全球化2017.3.13 新華網
阿查亞指出,以往西方國家推動的全球化多以武力干預來支撐,比如殖民主義可以说是曾經最大的全球化。而包括中國等東方世界的國家會更尊重主權並遵循不幹涉原則,會更重視共同發展。
回應
戰忽局呢?這績效還想及格麼?既然戰忽局不作為,只能網友見義勇為了:永遠正確的帶著皿煮光環NGO評出了世界繁榮指數,中國位列90,低於印度和菲律賓。其中安全一項表現較好,位列62和美國並列。請轉發難民大爺,我是戰忽局的紅領巾。
戰忽局表示很冤枉啊 這幾年工作越來越不好乾了
假的,都是假的!那是中國政,府僱傭的演員,做給你們老外看的
那是因為中國的老百姓都知道,和平與穩定太來之不易,誰敢破壞就堅決消滅他!
樓下的會告訴你中國的犯罪率低是因為很多犯罪警方都不立案。比如中國手機,自行車被偷一般都是不去找警察立案的,標的不到立案的數額,即使數額到了,因為很難找回來,也很少有人去立案。
國外丟個自行車,全都會去報警嗎?
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踩,現在連說出來事實都會帶著偏見嫌棄了嗎?
胡說,孩子的自行車丟了,報110,派出所的警察陪著看物業的錄像,又坐警車回派出所筆錄。
謀殺率和犯罪率混為一談。多看看積極的主流的東西,你的生活也會多些陽光,畢竟任何社會都有問題的,關鍵分清主次!
http://www.guancha.cn/life/2017_04_03_401950.shtml
中國被評“最安全” 讓“美版知乎”的老外羨慕不已2017-04-03每日經濟新聞
在美國版“知乎”Quora上,最近又有一個關於中國的提問引起了用戶們的熱烈反響。
這個問題只有四個單詞,“How safe is China?”(中國到底安不安全),卻引起了土生土長的中國網民和眾多旅居中國的老外們長篇大論的回答。除了對中國良好的治安環境點贊以外,很多老外對中國人民“深情的表白”,也讓人看得十分感動。
一位在華北地區生活了三年的Matthew Miner發言道:
“我在芝加哥讀書時,住在一個並不算貧民窟的地方,但是也得養成一到晚上就提高警惕的好習慣。如果覺得自己所在的街區有什麼不對勁的感覺,立馬就要開溜。我的學校也會掛出犯罪率熱點圖,還時常發郵件提醒我們新的犯罪動向。而我在石家莊生活兩年,北京呆了一年,就完全忘記了在美國養成的習慣。我晚上出門不再盯著左右亂看防備可疑的人,也不必擔心旁邊哪個瘋子懷裡有槍。中國能提供美國所沒有的安全環境。”
還有一位耿直的網友Ramanath Iyer在總結了在中國生活的種種美好經驗之後,直接就在回答結尾點題說:
“我之前在印度、新加坡和英國生活過,我老婆在荷蘭呆過,相比起來我覺得在中國生活最舒服。”
一位非洲裔美國人Matthew Bell則談到了控槍這個話題。他表示:
“在美國,即便是公路行駛中的一點小摩擦都可能讓人拔槍亂射,在中國就連警察都不配槍,而且中國警察不會沒事來搜查你什麼的。”
Matthew Bell還對中國人民的熱情友好深深感激,說道:
“作為一個外國人,我在中國遇到過太多次陌生人的善意了。比如他們會鼓勵小孩子和你用英語打招呼,甚至路過的時候拉著你合影一張。”
還有一位網友Joseph Imbruglia甚至拿出了官方統計數據佐證自己的親身體驗。他提到:
“中國在2014年的謀殺犯罪率和瑞士一樣低,而且犯罪率在那之後甚至以每年15%的速度遞減。比起在美國的時候,我覺得在中國要安全舒心多了。”
所以這些中國人早已習以為常的安全環境,在歐美老外眼裡竟然如此的寶貴。有時候我們不能意識到,在這個紛亂的世界裡,我們在祖國享受到的平安竟是如此珍貴。
但最大的問題是他沒有直達市中心,你必須在龍陽路再打車或換乘地鐵。
同時,它在晚上九點後就停止運行了,非高峰時也不會全速運行。每趟列車間隔15分鐘,晚上7點之後間隔20分,這真的還不夠頻繁。
有人曾跟我說,打造磁懸浮花了天價,為此上海也多次修整自己的地鐵系統。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我覺得現在這個情況,晚上九點多就關閉了,一點也不經濟。
坐一次磁懸浮要花50元,雖然對於我這樣一個遊客來說讓人興奮,但對於貧窮的人來說可能機場大巴更實惠。
顯然,這位網友已經開始以主人翁的姿態在關注中國高鐵長遠發展了。
外國網友熱議中國高鐵體驗:比日本新幹線舒服多了
除了速度快、座椅舒適、節省時間這些硬件優勢讓外國朋友讚歎外,熱情友好的中國人也在他們的鐵路旅途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答一:Pablo Djankowicz Ruizinowitz “比日本的新幹線舒服多了!”
畢業於康奈爾大學;曾住在中國,對中國歷史有濃厚興趣
那感覺棒極了!比日本的新幹線(我曾經坐過)舒服多了。
不過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高鐵而是農民工們經常坐的普通列車。
有一次去香港旅行(從北京出發),因為想省點錢,所以決定不坐飛機,準備用自己的那點兒中文試試坐火車去香港。
我都忘了自己是怎麼買到票的了,好像是一個中國朋友幫我在網上買的。因為中文太爛又不好意思請朋友幫忙,我自己讀著指南去了火車站。一個巨大的中庭裡有上百人在候車,我想我應該是唯一的外國人。我環顧四周想找一張西方面孔,終於找到了!
等我上了車,我震驚了。它比我想像中的好上萬倍,老實說,我還以為它會像泰國和埃及那種上班族坐的火車一樣,或者是照片裡印度的那種火車。但我發現它比那些先進多了,椅子很舒適,也比美國中產通勤那種火車好多了。這可是你能買到的最廉價的車票,一般是中國比較貧窮的人才坐的。現在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中國共產黨在普通人心目中地位那麼高了——因為有這些東西!
我曾經在一趟一天一夜的火車上認識了一個朋友,雖然我們語言不通,但可以通過在本子上寫漢字交流。他還邀請我和他的朋友一起吃鴨肉了,這在我為期幾月的中國之行中是我最珍貴的回憶之一。
看來不久的將來,中國鐵路體驗也將成為中國特色旅遊線路了,旅遊項目都是現成的,比如,“窗邊立硬幣9分鐘挑戰”,“正確地沖泡一碗火車方便麵”,“使用自助機器獨立購買高鐵票”……
http://www.guancha.cn/life/2017_04_03_401943_4.shtml
當你坐在座位上,你會發現在這裡你可以自由伸展你的腿,即使起身要穿過身邊乘客也完全不會打擾到他們,簡直以為自己變瘦了!
列車飛馳,窗外中國的鄉村風光一閃而過,彷彿有時空交錯的感覺。在寬敞的通道中走來走去,彷彿血液循環都更好了。如果想在停靠時間較長的車站下車抽個煙,你會發現和你同行的乘客其實很多,周圍人頭攢動。
於是你恍然大悟:原來北美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被中國遠遠甩在身後。
回答二:Roger GilmartinConsultant “中國高鐵刷新了我的認知!”
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曾在加拿大、英國、日本和中國生活
我永遠支持中國鐵路!不管是城市輕軌還是高鐵,我都喜歡!
我曾經坐高鐵完成了一次北京到西安的旅行,這經歷簡直刷新我認知!
太快了!非常順暢!座椅和腿部空間都很寬敞!等不及要坐第二次啦!
下面讓我思考一下:我很奇怪,為什麼美國不能做到這樣,把鐵路延伸一下!
哈哈,這位網友你的感嘆號要不夠用啦~
不過,“別人家孩子”也不是十全十美,下面這兩位朋友就為中國高鐵發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議。
回答一:Ciel Québécois “車上的中國人打電話聲音有點大”
曾在法國巴黎生活10年,如今生活在韓國和中國
我定期會乘坐高鐵一等座往返上海虹橋和南京南站(公司報銷)。
其實我不介意坐二等座,實際上中國動車二等座比飛機上的優質經濟艙有更大的腿部空間。
但我覺得中國高鐵的二等座不如歐洲,比如法國TGV或者韓版KTX或者德國的ICE,歐洲高鐵二等座佈局是2+2而非中國的2+3,更寬一些。一等座的作為佈局是2+2,座椅寬敞結實,椅套一般是紅色。
點擊查看大圖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中國人習慣大聲交談,尤其是打電話的時候,他們也許沒意識到這會對他人造成困擾。
回答二:Stephen Thompson “上海磁懸浮停運時間太早了”
倫敦大學畢業;曾在中國生活10年
我要講一下我在上海坐磁懸浮的經歷。
如果你和我一樣沒有坐過磁懸浮,那麼你一上車就會特別興奮。高峰時,它的時速可達430公里/小時,遊客可以盡情享受在高速下自拍的感覺。但是這個過程很短暫,只有4分鐘,因為上海到機場的路程也就30公里。當你感覺它晃了一下時,這意味著旅途結束了。
但是還是有些美中不足,比如椅套好像不那麼合適,那些英文指示牌也有點不對。
回答三:Chris Edwards “中國高鐵真是準時的有點殘忍……”
在中國教英語的澳洲人
太棒啦!
我曾經兩次乘坐深圳到北京的高鐵,以及多次往返深圳的短途旅行。可能會有些人問:“這人有多瘋狂才會花費一整天的時間坐火車橫穿整個國家?”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以下是我的理由:
價格競爭力:同樣的價錢(大約1400元)我可以在高鐵上坐一等座,但只能在飛機上坐經濟艙,這太值了好嗎。
時間因素:這是最重要的原因。任何在中國坐過國內航班的人都應該知道,接近70%的空域是軍用,剩下的30%才是民用的。這意味著航班經常延誤和取消。更不要說天氣問題,這很可能讓飛機根本沒法起飛(北京的霧霾,霧或者下雪,深圳的颱風或暴雨)。而高鐵殘忍的準時——你很有可能在遲到一分鐘的情況下,眼睜睜的看著火車開走。
此外,你還要算算你的候機時間。我曾經算過:如果坐高鐵,從深圳到北京(包括從我家到火車站和在北京收尾的部分)要花10.5個小時。如果坐飛機的話,我得提前一小時到機場,兩小時候機,三小時飛行,一小時降落,再坐上至少一個小時地鐵才能到我在北京經常去的地方(共計至少8小時)。這還是假設完全沒有延遲的情況(非常不可能),所以二者的區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舒適:高鐵特別舒服,一等座更舒服。上次我坐長途高鐵的時候(從北京到深圳大概8小時)我帶了一個插線板,不僅給我自己的設備充電,還能讓我旁邊的傢伙給他的iPhone充電呢。
景色:是的,在每小時315公里的時速下,你能看到比世界其他地方好得多的景色。當然有些時候你會穿過隧道,但這要看地形如何。
床:在深圳/廣州和北京/上海之間有隔夜的臥舖列車,你可以花大約1200人民幣買到從北到南的軟臥。這意味著人們不需要航班和酒店一起訂,這些臥舖列車在售票時異常火爆。
所以高鐵實在太棒了……我期待深圳到九龍高鐵的建成,這會讓我去香港的旅程減到15分鐘。
人們總愛拿自己有的東西和別人的對比,在這一輪PK中,中國高鐵以“別人家孩子”的姿態贏取了大多外國人的讚賞!
回答一:Adam Richards “坐在寬敞的座位上,簡直以為自己變瘦了!”
紐約大學政治學;2011年至今住在中國
或許從票價看,你覺得坐高鐵還不如坐飛機。但是飛機需要提前一小時候機,而高鐵你只要提前十分鐘到達就行,這樣看起來是不是節省了大量時間。
外國網友熱議中國高鐵體驗:比日本新幹線舒服多了2017-04-03觀察者網
2015年中國高鐵一出“硬幣不倒”的絕技驚呆了一位外國小伙,他將視頻發佈在了社交媒體上後,一大波被震驚的歪果仁紛紛慕名前往中國體驗高鐵之旅。那麼,這些外國小伙伴的用戶體驗如何呢?
有網友替我們在美國知名問答平台Quora上提問了。
於是乎,一大波中國高鐵粉絲趕來,開始花樣讚美中國高鐵。
每每提到高鐵,飛機總被拉出來嘲諷。
下面這幾位回答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將二者做了對比,結果,在中國高鐵面前飛機完敗。
回答一:Ray Comeau “高鐵是中國最好的旅遊出行方式。”
曾在中國生活10年
1.火車站位於中心城區,所以和機場相比,花不了太多時間你就能到火車站
2.不用提前好幾個小時候車,節省時間。
3.旅途非常舒適,你可以在火車上來回走動,也有很多廁所,還有供應食物和飲料的餐廳。
4.只要你背的動,你可以帶很多行李。
5.短途旅行比飛機還快。
不過有一點不太好,目前它還不能像航班訂票系統一樣,可以預定不同飛機上的座位選擇從A到X不同的航班套餐到達你的目的地。期待它十到十五年後變得更好!
回答二:Andy Beales “中國高鐵上竟然還供應咖啡和哈根達斯!”
攝影師;曾在中國上海、香港、桂林等地旅遊
我曾經乘坐從桂林到深圳的高鐵,非常驚訝車上竟然還供應咖啡和哈根達斯,雖然是西方的價格,但如果你想在車上提神醒腦這絕對是好東西。
一等座和二等座我都曾經體驗過,二者相差60元,所以我一般選擇一等座,雖然我認為一等座有點浪費。如果在英國用不著花這麼多錢。不過在中國住了六年的經驗告訴我,用60元換一個更安靜的空間很值。但高鐵一等座並不享受飛機中“頭等艙候機室”或“優先登機”等額外福利。
車上有電源插座,小桌板和飛機上的一樣,但飛機不僅要求提前候機,還經常晚點,高鐵好多了,同樣一個小時的旅途,我更願意坐著高鐵欣賞沿途風光。。
不過這裡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許多車站只有幾個英文標識,如果有什麼突發狀況(比如列車延遲)這兒沒太多會講英語的人為你提供幫助。不過我會說普通話,所以這不成問題。你不會說也沒關係,你可以使用翻譯軟件。
恐懼來自於未知,民間交流多了,互相有了比較充分的了解,恐懼就消失了。
發展才是硬道理
這才是高質量的國際交流 不過一般大家都噴習慣了固有的偏見很難再短時間內改變
我們離掌握話語權還很遠啊
發展才是硬道理
沒有發展就沒有話語權,那些以為話語權的取得是爭取的,不全對,沒有實力,就沒有話語權。
了。
我發現我挺壞的,每次他們跟我聊民主的時候我總是搬出阿三作為反面教材。對不起了三哥,在民主領域你的存在感太強了!
太不厚道了
國家逐漸強大了,人民的自信心就有了。同時,人們的幽默感也上升了,不要小看幽默感,他是民族自信心的充分錶現。
和今天中國外交一樣,總是被動應答。你不應該總等著別人來問,而應該是你去問他們。比如刀叉,就可以直接問你們怎麼那麼野蠻,吃飯還動刀。
有些地方,作者的回答並不高明,比如對方說筷子很落後,你卻和人家幾百年前比,那不正顯得自己落後嗎?其實我們用筷子是以簡馭繁,而且這事烹飪發達的表現,因為我們的食材在做熟之前都已經用刀切好了,吃的時候才切難道不是很麻煩嗎?至於喝湯,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勺子的好吧,勺子可不是從外國傳來了!刀叉也不能喝湯吧,還不是要靠勺。說實話,刀叉實在垃圾,完全沒有筷子好用,現在會用筷子的老外也越來越多了。
作者一筆帶過沒寫清楚,他的意思可能是:古時候叉子不容易做,筷子卻可以就地取材很容易削出兩根當餐具,那時你用手抓飯吃,誰是野蠻人?至於勺子,那時大家可能都沒有,現在中國人喝湯也不用筷子,而中國考古出土的精美的勺子(木製漆器)也比你早。從商周時期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勺子這種東西
http://www.guancha.cn/europe/2017_02_28_396382.shtml
關於中國著名“X傳佛教”地區遭受宗教壓迫的
回复:說清楚農奴是怎麼回事兒之後(用曾經的毛子作為參考),再讓他們搜索關鍵詞Skin Thangka(人皮唐卡),一般老外搜完之後第二天都會再找你聊聊同樣話題的,但態度陡變。
關於輪子和幾大反華勢力的
回复:就聊親身經歷,曾經交鋒過幾次,對面在下午五點準時下班,現場簽到,一天100-200歐現金報酬,不帶避諱的就在你面前領錢。更何況利用政治避難混簽證,他們還要演下去拍照片證明自己身份,各種擺拍。由於自己親眼所見,老外普遍也開始因此改變對他們的看法。
關於霧霾和空氣污染的
回复:承認問題,聊各國能源結構(中國絕對以重污染低質量的煤為主),以英國曾經的污染為例,說下英國北海油氣田開發後的能源結構調整才從根本上解決了霧霾等等。老外都比較知性,便明白怎麼回事了。
關於中國比較落後的
回复:直接讓他們去中國看看就好了。我們組有將近一半的人這兩年都去了中國,去年八月帶著大導師去中國訪問,爬了黃山。這都回來半年了,今天中午全組吃飯的時候還在說中國太恐怖了,不說北京,即便一個小小的旅遊城市基礎建設都嚇死人。當時特意帶他坐了高鐵,一路上他就一直在用pad錄速度變化屏幕和外面風景,那錄下來的樹都是斜的。到了今天還在讚不絕口呢,特別是去過舊金山開過會之後,覺得美國基建比起中國基建弱爆了。
也曾經碰到過認真討論問題的
有次有個組裡副教授探討中國歷史和歐洲歷史異同,那就可以從秦朝談到解放戰爭,基本上對他們了解中國還是很有幫助的,大家用著維基百科和世界地圖可以聊一下午不亦樂乎。
推薦給他了大疆,他自己做了一套實時四旋翼視頻拍照系統,從此在各種平台上成為國產大疆腦殘粉了,手機也換成了華為(在荷蘭的通訊和手機業有洗牌能力了)。
有次跟一個英國老頭在酒吧偶遇,非要探討蘇共中共的區別和中英體制對比一大堆問題。人家一身西裝可嚴肅了,那就聊唄,點了啤酒慢慢聊。一直到晚上兩點關門,大家互為對方買了啤酒,一致認為兩國各有千秋,但媒體互黑歡樂多,然後大家歡樂而散。
回應
感觸最深的是:託中國強大的福,華人逐漸有了和其他種族平等對話的地位了。
為作者的中國心點贊
關於中日關係和中國歷史上老被打的
回复:老老實實講一講中國從1840打到1980沒有停過戰爭,但國家從未滅亡,幾千年中華文明從未中斷。
不管是對方哪個國家,都扯一扯他們的輝煌“歷史”,荷蘭人講如何從西班牙和法國手中獨立的,葡萄牙人講講如何從西班牙獨立的,德國人、印度人、比利時人、意大利人、南美人從來沒有主動問過這個白痴問題,那就是自取其辱了。最後再跟他們提一下,中國最近30多年沒打仗,一不小心就發展成世界第二了。
關於當初台灣反服貿的(學校裡台灣學生曾經“遊行”抗議過)
回复:至今有些台灣學生都以他們成功抵制了大陸的服裝傾銷而津津樂道。大家知道真相後都會心一笑。
3•18台灣部分團體和學生“反服貿抗爭”事件,台灣稱“太陽花學運”:2014年3月17日,台灣地區“立法院”內政委員會等8個委員會聯席初審《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張慶忠在混亂中宣布服貿審查超過3個月,依法視為已審查,送立法院院會存查,引發部分人士不滿。3月18日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等民間團體和學生晚間突破立法院警力,佔領立法院議場。19日晚間,針對台灣部分團體和學生聚集台“立法院”抗議《兩岸服貿協議》。
關於南海問題菲律賓仲裁案的(就在荷蘭海牙宣布的哇)
回复:提前查過一些資料,回復一條就可以了:菲律賓要求的“權利”海域,是當年菲律賓建國時法律都沒寫進去的(菲律賓範圍為東經118度以東,見於20世紀初與英美列強籤的菲律賓建國條約)。關於中國自古以來的,基本就說中國國家歷史檔案出現南海(秦漢南海郡和南越等)的時候你們還沒建國呢,這句話可以秒殺我的所有國家同事。
關於島嶼離南海這些國家更近的,就說希臘和土耳其的故事,英國阿根廷馬爾維納斯群島的領土糾紛就好了。注意,馬爾維納斯有些老外不知道,就說在英國叫做福克蘭群島,他們就知道槽點了,一定要強調我們中國人認為這是英國不正義的戰爭,我們一定要叫做馬爾維納斯群島。保證他們開始轉移到天氣話題了。
觀察者網注:福克蘭群島的發現及其後歐洲人殖民統治的歷史均存在爭議。法國、英國、西班牙和阿根廷都曾在島上設立定居點。英國於1833年重申了其殖民統治,但阿根廷仍宣稱擁有島上主權。1982年,阿根廷對島上實施軍事佔領,馬島戰爭由此爆發,之後阿根廷戰敗撤軍,英國再次擁有群島主權。2016年,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判定,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位於阿根廷領海內。
面對外國人的嘲諷,留學幾年的我練就了傅瑩式“舌戰群儒”2017-02-28
傅瑩“舌戰群儒”讓不少人高呼“真女神”降臨;不過,若這事兒落到自己身上,你是否能夠招架來自外國友人“明槍暗箭”呢?
一些國人發現,在外生活,除了赤裸裸嘲諷歧視外,還經常會碰到一些刁鑽古怪的問題。知乎名為“太空精釀”的網友發帖,羅列了一些遇到的問題以及自己的回擊,或將為大家打開思路。
以下內容由作者授權觀察者網發布。
本人坐標荷蘭,這裡的國際化自然不必說,碰到的各路勢力也是多如牛毛,跟大家分享一下經驗。
首先,先確定他們嘲諷的性質
純粹是不講理嘲諷的,從來笑一笑就OK了,沒有任何談論的價值。這種情形其實也極少,只碰到完全不懂事的辣雞XX小孩、喝醉亂叫的醉鬼、低素質的loser、為了政治庇護簽證的三大“反華”勢力。
叫不醒裝睡的人,也自然辯論不過刻意嘲諷或潑髒水的人。
只有對開玩笑或認真討論的才做反擊
在組裡接觸的最多,這幾年先後經常接觸過30多位博士,最多的荷蘭人才3位,組里相當國際化,大家都很政治正確,但也會開一些玩笑,絕沒有刻意嘲諷到你下不了台的情況。碰到過幾個例子,這種既然是玩笑就果斷回擊,其實大家都不介意的。
關於吃飯禮儀
曾經一個葡萄牙人問我為什麼中國人不用刀叉吃飯,用筷子挺low,喝湯怎麼辦?
回复:你們葡萄牙人在幾百年前沒有刀叉勺子的時候咋吃的飯?喝湯呢?大家就果斷笑了。
關於中國抄襲的
各種高鐵抄襲德國、飛機火箭抄襲蘇聯啥的梗。
回复:我把中國的嫦娥、長征火箭、五代戰機搬到你面前,你給我抄出來一個看看?你們能趕得上二戰之後德國和日本的抄襲水平不?(我們組是航天背景)
關於中國人啥都吃的,尤其是狗肉。
回复:聊一聊法國脂肪鵝肝和蝸牛、蘇格蘭牛肚。有一次講過瑞典鯡魚罐頭,一個吃過的哥們差點當場吐了。但本人不吃狗肉,也要說明清楚狗肉是地域特色,還要承認中國人確實是有些過分,比如吃各種候鳥、國家保護動物啥的。大家一般都哈哈互相嘲諷一遍,並無惡意。
貝一明:中國夢——歐美化還是開闢新的道路?
韓國慶熙大學國際學院教授、亞洲研究所所長 2016-12-06
【翻譯/觀察者網馬力】2012年11月29日,中共十八大剛剛閉幕,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大型展覽《復興之路》並發表重要講話,首次提出了“中國夢”的概念。4年多來,這個名詞在國內外引發了廣泛討論。這篇文章便代表了來自西方學者的一種聲音。作者是一位定居韓國的美國教授,在文中他向日本讀者講述了自己對“中國夢”的理解和期許。本文發表於11月22日《赫芬頓郵報》(日本版),觀察者網全文翻譯,供讀者參考。
……..
那天在南京,我並未見到讓自己心動的歷史遺跡,而那種觸動內心的歷史感,我在法國巴黎圣母院和日本奈良東大寺都曾經有過。有一本書曾指出,所有的中國人都應該了解南京的歷史,但我親眼所見的今日南京卻與想像中有著厚重歷史文化的金陵古城相差甚遠。
最讓人難過的是,古代中國由於發展出可持續的有機農業,以此為基礎建立了世界第一的國家運行體制和復雜的官僚體制並養活了眾多的人口,但這種寶貴的有機農業卻遭到了遺棄。1911年,美國農業學者富蘭克林・海拉姆・金在其著作《四千年農夫: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中曾提出,美國應學習東亞地區永續農業的生產模式。可如今,中國卻從西方引進了致命的化肥和農藥,古代中國農業文明中的寶貴遺產卻受到了冷遇。
另外,與如今消費社會冷酷的價值觀不同,傳統中國人具有樸素、節約、孝敬、謙遜等品質,對我這個出生在美國的西方人而言,這些都極具魅力。但你若來中國試圖在街頭探尋上述品質,恐怕失望是難免的。
中國的西化迷夢
………….
大致看了一下,感覺這位要么是個理想主義者,要么就是在給我們下藥。
呵呵,不用化肥怎麼養活這麼多人!
這人是個烏托邦主義啊,對古代中國充滿美好想像。
http://www.guancha.cn/EmanuelPastreich/2016_12_06_383008.shtml
回應
道德問題怎麼能叫務虛?現在搞得連老人都不敢扶,見義不敢勇為,這對我們自詡為禮儀之邦道德之邦有多大傷害。
不是務虛,實際上對中國人來說道德滑坡指的是:笑貧不笑娼的資本主義觀念的大行其道,對毒品問題應效仿西方的合法化的聲音,以及對貪婪的資本採取放任的態度等等。
道德什麼的都是形而上的東西,沒有絕對標準。孔子從春秋時代就感嘆禮崩樂壞,世道壞了,幾千年過去,人還不是好好的活。
照你這麼說,既然孔子錯了,那為何孔子的學說後來會主導中國!
倉栗實而知禮節,人們物質生活豐富後對,對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社會制度需求就會上升,對政治權力、政治訴求和自由民主就會上升,所以我預測也許以後中國會變得和西方世界差不多。
兄弟你只說對一半.飽暖思淫欲,飢寒起盜心。人吃的太飽,活的太閒,自我控制力就會下降。吃喝嫖賭抽就會增加。
臥槽,又見歷史終結論。我小時候你們告訴我只有西方模式國家才能發展社會才能進步人民才有未來,中國模式註定崩潰。怎麼被打腫了臉說法換了。不過我就不明白了為什麼中國模式運轉的好好的我們非要換現在麻煩重重的西方模式。閒得無聊找樂子?還是說我們只要不跟你們西爹一樣你們就心難受啊?
http://www.guancha.cn/strategy/2016_12_04_382822.shtml
所謂持槍自由的地方,根本沒有自由,只有緊張,警覺,互不信任和終日惴惴不安。這種對人民生命不負責只顧為槍販賺錢張目的製度,中國人是永遠不會覺得有什麼必要學習的。
回應
作為一個文明穩定的國家,人民的安全應該是由納稅人僱傭的警察和軍隊保護的,如果一個國家還需要人民自己持槍保護自己的安全,只能說明這個納稅人養的政府本身是失職的。
“西方人少所以更看重人命”——這個我認為是錯誤的,西方之所以流行廢死,宗教影響是比較主要的因素,因為歐洲歷史上很長時期教權是大於王權的,反映到個人身上就是認為只有上帝才有權決定凡人生死,凡人沒有權利決定別人的生死,在市民革命之後,平民獲得了更多的政治權利,廢死才漸漸成為主流。如果真的看重人命,那就不要為了私利去搞世界大戰嘛
外國認為一眾生命由神創造,因此一切生命本質上應該平等,人並不具備剝奪自己同類生命的權威,也不具備殺死其它生命的合理性。
按你的解釋,那老外們吃不吃牛肉豬肉羊肉雞肉魚類呢?生命可不僅包含動物,還包含植物、細菌和病毒啊,只要吃飯、體內代謝、治病,都是在“剝奪生命”啊!難道他們從古至今都會光合作用還是會辟穀?可是植物也會分泌抗體類物質來殺滅病蟲害啊!既然植物為了自己生存也可以“殺死上帝創造的生命”,那人類為了生存為什麼不可以呢?總之,反對吃狗肉的理由,碰上牛羊之類就不好解釋了。難道貓狗比牛羊高等麼?還是它們比牛羊更有益於人類?邏輯分析到最後,除了聖母病和虛偽之外,別無其他解釋。
色情賭博不道德
英國調查機構:中國人對國家道路最自信,但擔心道德滑坡
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報導,針對近日的民粹主義崛起,英國調查機構依普索•莫瑞對25個國家進行了調查。英美法分別有60%/63%/89%表示國家走在錯誤道路上。
造成對國家道路是去信心的原因多種多樣。在法國,主要原因是失業。但是在英國和美國,移民和恐怖主義則是主要原因。德國最擔憂的事情是貧困和社會不平等。
觀察者網則注意到,中國在這項調查中名列第一,90%左右的受訪者都認為中國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他們對中國的明天充滿希望。
有趣的是,在其他國家,人們擔憂的都是很務實的社會問題,比如失業、貧富差距、恐怖主義和政治腐敗等。雖然中國國內也存在這些問題,但是這都不足以讓中國受訪者感到對國家的未來失去希望。中國受訪者最擔心的的反而是十分務虛的道德滑坡問題。
6. 持槍自由化
即使是西方民主國家,也不是所有國家都有持槍自由,但由於美國影響力比較大以及媒體宣傳,給大家的感覺是“持槍自由是民主自由的象徵”這種錯覺。
民間產生對槍的市場需求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娛樂目的,一個是自衛目的。娛樂目的:射擊運動,收藏和打獵都是非常健康正常的活動,而自衛目的就比較奇怪了。作為一個文明穩定的國家,人民的安全應該是由納稅人僱傭的警察和軍隊保護的,如果一個國家還需要人民自己持槍保護自己的安全,只能說明這個納稅人養的政府本身是失職的。如果不是政府失職,犯罪分子也就搞不到非法渠道的槍支,那麼人民也就不必非要持槍來保護自己了。所以,要解決“犯罪分子有槍而我沒有”的問題,應該是政府負起責來,加大對非法槍支的打擊力度,更加嚴控槍支才對。
美國之所以槍支氾濫,確實有歷史因素。在擴張階段,美國的法制和政府職能都不完善,治安混亂,印第安人和黑人都有可能發動襲擊,侵犯美國人的私人財產,而政府警力根本無法及時出現,所以民間自持槍成為了歷史的必然。有市場需求那就必然有商人,商人強大後自然就成為了財團,美國步槍協會就是各種槍販組成的財團。
美國槍支氾濫的原因,歷史只是其一,其二還是政治獻金制度:槍販財團收買議員立法,從而確立了持槍自由的憲政地位,無人可以撼動。至於宣傳所述的“持槍用來推翻暴政”只是廣告宣傳語罷了。美國持槍自由只推翻過林肯和肯尼迪,他倆可是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二。況且,號稱可以推翻暴政的美國,並沒有持反坦克導彈的自由,而美國政府可是有飛機坦克裝甲車的,你拿槍能反個什麼暴政?
反觀中國,一來沒有歷史因素,二來沒有政治獻金制度,所以持槍自由在中國並沒有本土土壤。
持槍自由是有代價的,這種代價是持續性的:美國每年被槍打死大約3萬人,傷亡總數大約10萬。如果中國有了持槍自由,按人口密度來算,中國每年大約被槍打死12萬人,傷亡總數大約40萬。
生命權是一個人最大的人權,生命誠可貴,自由價更高,但若為所謂的持槍自由,而拋掉了別人的無辜性命,我覺得丟掉性命的那個人的親人並不會感到任何的自由。更何況持槍並不是自由,只有槍販子能感受到自由(可以自由的賣槍了),而真正持槍的人是心情緊張的,生怕別人持槍對你射擊時自己拔槍慢了,生怕自己2歲大的孩子玩槍把自己崩了,生怕自己家人逛商城看電影的時候被人掃射了,警察也生怕執法對象手裡有槍而手抖誤殺對方。
4. 色情業合法化
中國或共產主義思想裡反對賣淫嫖娼的主要原因是,古代乃至現代絕大多數的妓女其實是被迫賣淫的。古代是出於對女性的物化和地位歧視,現代則更多是經濟原因,妓女被視為是“被經濟原因所迫出賣身體的被壓迫的無產階級”。那麼以此類推,在共產主義思想裡發達國家的AV產業也是資本家(AV公司)對無產階級(AV女優)的靈魂肉體的剝削壓迫。
然而這個觀念與1相比,事實上並沒有那麼廣泛的群眾基礎,因為也有一些從事色情行業的男女純屬自願,且並非出於生活窘迫,而是希望奢侈消費。也有經濟學家抱怨,中國賣淫和AV產業非法讓中國損失巨大的GDP值。自願賣淫的行為隨著經濟活動增加而越來越頻繁,而且與組織賣淫不同,自願賣淫在執法上非常難查處,變相賣淫(如包二奶)如果不涉及官員則根本無法入罪。再加上賣淫定罪的物證是避孕套,為了躲避抓捕會抑制避孕套的使用,客觀上加速了性病和艾滋病的傳播。
AV合法化由於中國過於nanny state,對未成年人保護過度,且無法有效實施分級制度,其實現難度非常大。自願賣淫的合法化民間有支持的聲音,但有傷風化和政治正確依然是最強的阻力,也許幾十年後會有改觀,也許一百年後也不會,並不好說。
5. 賭博合法化
個人認為賭博業相比色情業對社會的危害要巨大的多。色情業還可對社會產生一些穩定作用,而賭博業純粹是吸血鬼一樣,宏觀上並不能為整個社會帶來任何正面效應,唯一的理想方式只有讓外國人來賭博。然而現實是骨感的,如果中國賭博合法化後,主要的賭徒肯定還是來自國內。
賭場從賭徒手裡賺取的錢,抑制了消費者在其他行業的消費,除了部分繳稅外,大部分都吸到了賭場老闆的腰包裡。無論是產能還是稅收,社會整體都是淨虧的。加上誕生無數傾家蕩產的賭徒,為了還債很可能什麼事情都做得出,製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西方國家賭博合法化的原因是政治獻金制度。賭場集團的頭目(比如教父們)用金錢收買議員,議員在國會立法,一句話的事情。至於社會和諧不和諧,產能稅收增加不增加,那不是議員們考慮的事情,議員們只考慮拿錢辦事。
鑑於政治獻金在中國不可能實現,這個對社會造成嚴重危害的行業也就不會被合法化。
3. 跨物種人道主義
這個拗口的詞是我總結的,但裡麵包含的話題大家都熟悉:吃狗肉問題和人道屠宰。吃狗肉在中國其實也只是地方文化,隨著都市養寵物狗的增多,愛狗一族的人也越來越多。但反對吃狗肉的人,主要理由還是基於衛生(流浪狗)和歸屬(別人家的狗)的原因,真正把狗肉看成人肉一樣而反對吃狗的中國人還是比較少的。而西方人則普遍把中國人吃狗肉與吃人肉的嚴重程度等同起來了。這個議題我認為中國人將來也許是會改變的,隨著真正把狗當靈魂伴侶(而不是看門奴才什麼的)來養的小康人口增加,幾十年後中國人也許會改變這個觀念。
人道屠宰則是徹底觸動了中國這個吃貨國的根本利益的觀念。西方國家的牲畜屠宰方式幾乎都是將牲畜電死之後才屠宰,而中國則是趁牲畜活著的時候放血。由於牲畜臨死前心臟的跳動,牲畜肌肉血管裡的血液是被排放的比較乾淨,所以中國產的牲畜肉沒有西方國家牲畜肉的血腥味,更適合烹調。海外華人在烹調肉類之前,都必須要多一道手續,那就是開水抄一遍,即使這樣也難掩食用時的腥味。同時,這種屠宰方式還少產出了一樣吃貨們的珍寶:牲畜血。至少在新西蘭,想買到點豬血非常難、非常貴(很多甚至可能是非法渠道而來的)。中華美食的特點之一就是把牲畜看起來不好吃的部分都能做成美味,牲畜血就是一道美味,有這個美味在,我不認為中國人會在可見的將來搞西方那樣的屠宰。
人道屠宰還有生鮮文化的部分——魚蝦之類的菜餚,廚師會特意留下一部分腦乾或神經。上菜後,魚蝦生鮮等還會在食客的圍觀下動,甚至整個活著生吃。這種文化在西方人眼裡也是極其不人道的屠宰方式,他們認為魚蝦是非常痛苦的。
西方人認為,故意虐待動物的人、以虐待動物作為發洩的人有潛在的社會危害性。雖然這些人沒有直接傷害到法律保護的主體——人類的利益,仍然是有安全威脅的——誰知道哪天他會不會以同樣的手段殘害人類?雖然沒有實際損害到哪個自然人,但是對社會安全是有威脅的,所以應該入罪。
然而,從這個角度來說,吃合法蓄養的肉狗,放血屠宰和吃活鮮,並沒有變態的心理參與,並不會因此而危害人類,所以把上述文化和虐待動物劃等號是錯誤的。西方人重視跨物種人道主義,已經到了非理性的程度,已經失去了原本理性的為了阻止心理變態的目的,變成了政治正確和聖母。
魔王:這些外國的事兒,中國人“很難完成”
旅居新西蘭自由撰稿人 2016-12-03
外國的哪些事,在中國人看來是不可能完成的?有的人說:在世界杯上給自己國家的球隊加油。還有的人說,預約醫生看病等了3個月,醫生沒被砍。知乎答主魔王還提到了下面這些事兒。
1. 政治獻金制度
政治獻金制度是中國人最不能理解的,而在資本主義國家(包含窮國)則是理所當然的製度。政治獻金這個行為放在中國,就是標準的官商勾結,權錢交易。反對官商勾結和權錢交易其實是一種濃重的共產主義思想觀念,這個觀念從共產主義思想引入中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的深入群眾心裡。加上建國後的意識形態普及宣傳,認為官商勾結權錢交易是非常錯誤的這個思想已經深深印入了中國人思維里。以至於包括公知等深受西方民主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熏陶的人,都無法扭轉這個思維。所以,公知在宣傳民主制度的時候,“知趣”地忽略了政治獻金這個東西。公知經常大張旗鼓的指責官商勾結和權錢交易,而這正是資本主義制度裡非常重要的一環。真正想要把中國人的思維扭轉成西方制度模式,如何讓中國人接受官商勾結權錢交易是最大的難點,而這點在我看來是絕不可能的。
2. 廢死
廢死運動在西方可以有比較大的群眾基礎,主要原因是對生命的態度中外有別。由於西方歷史上殘酷的宗教壓迫、瘟疫、階級壓迫等,西方人口一直都比較少,因此對人權和人命非常看重,這是對黑歷史的反彈思維(正如中國人對國家領土主權完整非常看重一個道理)。而中國,在封建等級制度下,社會希望用死刑懲罰重罪者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維持社會穩定(即恐嚇潛在的重罪犯,以此減少犯罪)。總之,西方人少所以更看重人命,中國人則更看重穩定,缺什麼就更看重什麼,這是國情所致罷了,是自然的反應,所以西方人學不來中國人的思維,中國人學西方人的思維也是在附庸風雅,根本無法信到骨子裡。
由於儒家思想是維護封建統治穩定的治國思想,中國古代對死刑的態度也是寫在儒教裡的,隨著儒家思想的傳播,這種態度和理念也就傳到了漢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裡,已經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比如“殺人償命”,中國人可以隨口說出,而不需再理性解釋一番為什麼“殺人償命”。這種思維定式是很難改變的,同樣是亞洲文化圈的日本也是如此。
日本人為什麼不喜歡網購 2016-06-13
在回答這兩個問題前,我們首先來關注兩個數據:第一,阿里巴巴的一年的銷售額占到了中國零售總額的16% 。在2015 年,日本人家庭中,參加過網購的比例只有27% 。也就是說,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日本人,這一年當中沒有一次的網購記錄。
中國人為什麼喜歡網購?幾位網友把理由可以歸納5 點:第一是網上的東西便宜,有的比實體店要便宜一半。第二,網上的商品豐富,要啥有啥。第三呢!是便利,電腦手機上直接下單,不用去商店,東西就會直接送到家。第四,網購有一種遊戲的感覺,容易讓人上癮。光棍節那一刻,你不上網去一起搶購點東西,總感覺到自己很邊緣很落後。第五,中國西部和農村地區,商業不發達,商品稀缺,這些群體成了最大的網購人群。
日本人為什麼不喜歡網購理由: 良好的購物環境,網上和實體店的價格一樣,那就是居民區商業配套設施的完備,還有日本人對於物質慾望的不強烈。
為何沒有“嘀嘀打車”? 2016-06-22
日本是一個交通十分發達的國家,在街頭,手一招就過來幾輛車,完全享受不到在北京街頭冷凍半小時還打不到車的痛苦。但是,這是一個錯覺。如果你在日本的家裡,或者在公司,想叫一輛出租車的話,那就不是這麼回事。你必須給出租車公司打電話預約,如果你想去東京成田機場,或者去東京羽田機場,想利用他們的定額制的出租車,對不起,那得提前一個小時預約,否則沒戲。
我們在中國的一些大中城市,如果想打車的話,利用嘀嘀打車或者快車、專車的APP 軟件,動動手指就能很快約到車,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十分便捷。日本也知道嘀嘀打車這個軟件,想利用這一軟件賺錢的人也不少,但是日本為什麼就發展不起來,形成不了像中國這樣一個叫車服務系統呢?這是因為日本社會遇到了一個很大的法律障礙。
中國雖然也有很完備的法律體系,但是,許多時候,人們還是覺得,只要能夠推動經濟發展,有利於市場繁榮,事情與法律有些抵觸,也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後慢慢修改完善就行。中國的這一種相對靈活的做法,確實有利於新生事物的成長,有利於新產業的發展。也有利緩解城市打車難、行車難問題,同時也為中國的出租車市場引進一種競爭態勢。但是,嘀嘀打車、專車和快車等的出現,確實也導致了一些無證營業黑車的橫行,衝擊了出租車市場。在“ 要市場,還是要法律 ” 的選擇上,中國多數人顯然是選擇了 “ 要市場 ” 。
日本孩子為何沒人想當老闆? 2016-06-30
無論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在他們的理想當中,有兩個職業是沒能進入前10 名,這兩個職業,一是公司老闆,二是軍人。
吉田教授跟我說,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首先是,日本社會對於企業經營者,沒有把它作為一種英雄進行宣傳.......日本成年人都知道創業的艱難,當老闆的不容易。自然,父母親也很少會鼓勵自己的孩子去當老闆。日本的大學畢業生,很少有人畢業後去創業,都樂意去當一個公司的白領。老闆並不是“有錢人”的代名詞,更多的是需要承擔一份經營企業的艱苦和責任。
日本年輕人的生存壓力到底有多大? 2016-06-17
總體來講,中國年輕人的最大壓力來自生活的壓力,結婚、買房子還貸,買車還要名牌的,有了孩子開始為能夠上名校,考出全班第一名犧牲腦細胞。而日本的年輕人,最大的壓力來自於工作,必須認真幹,而且還要幹得比人家好。
日本人對待孩子與中國有何不同? 2016-07-31
我把中國的這一種家庭關係,稱作是一種“相互依賴關係”,父母親把自己的感情依賴於孩子,而孩子把自己的生活依賴於父母。這一種相互依賴關係,使得中國的家庭關係變得十分的緊密,除了血緣的親情,還包含了一種經濟利益。
我覺得,日本人的家庭,它是屬於一種“相互依存關係”。日本孩子生下後,你就別期望有公公婆婆或者外公外婆幫你養,在日本,養孩子是父母親自己的事,不是上一代人的事。所以,許多的公司白領在結婚後,要么推遲生孩子,要么生了孩子立即辭職。......日本人的家庭關係,有兩個“清清楚楚”,第一個清清楚楚是錢,第二個清清楚楚是時間。....我們會看到,日本也有一些老人願意成為流浪漢,而不會去找自己的子女蹭飯。而一些子女明明知道父親流浪在外,也不會把父親找回來。
我們很難斷言,中國人的家庭關係模式好,還是日本人的家庭關係模式好,我想每一個國家的家庭關係,都有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甚至地理環境的影響造成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我的日本同事曾經跟我說過這麼一句話,他說:可能中國人自己沒有感覺,中國無論是站著還是躺著,無論是啃聲還是不啃聲,在日本人眼裡都是一隻大老虎。如果你這一隻老虎再經常咆哮的話,那麼自然會讓周邊的人感覺到你對他的威脅,他會做出一種本能的自衛和反抗。所以,中國默默地做自己的事,靜靜地發展自己的國力,不要過於高調,讓大家感受到一份善意,一份友好,才是和平相處的關鍵。
我不完全贊同他的話,因為當一隻老虎發現有人扛著槍瞄準它的時候,他也必須咆哮揚威。關鍵在於,大家都需要一個和平共處的信賴友好的環境。這種環境需要老虎和獵人相互創造,而不是誰想佔誰的便宜。
日本歷史上為何從未出現過改朝換代 2016-10-19
在日本,最感覺不可思議的一件事,就是日本這個國家從第一代天皇開始,一直傳到現在,總共延續了 125 代。而在長達 2600 多年的歷史當中,居然沒有人想到,要把天皇殺掉,我來當天皇。也就是說,日本到現在為止,都是天皇一家代代相傳,叫 “ 萬世一系 ”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日本這個國家缺乏一種革命的思想。
...........
在古代,日本為了保持天皇血統的純真,一般不允許與皇族以外的平民結婚。但是日本的第五十代天皇,叫恆武天皇,據說他跟一名在日本的朝鮮半島出身的美女結婚。所以,日本的皇室中,參合了朝鮮半島的血統。所以,日本有一種說法,說當初日本為什麼要佔據朝鮮半島實行殖民統治,就是為了讓朝鮮半島歸屬日本,以此來說明日本天皇的血統是正宗的,身上流的都是日本人的血。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日本天皇曾經兩次失去對國家的統治權。一次是在中國的元朝後期,天皇因為軟弱無能,國家的統治權被將軍們掌控,所以日本進入了權臣專權的時代,也就是由徵夷大將軍代替天皇管理國家的時代。12 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徵夷大將軍,並在鎌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此後足利義滿建立了室町時代。到了 16 世紀,日本進入戰國時代,出現了兩位著名將軍,一位是織田信長,另一位是豐臣秀吉,這兩位將軍及其後裔為爭奪天下,經常是大打出手。到了江戶時代,日本國家的權力中心轉移到了德川家康的手中。所以日本歷史上有七百年,天皇是不理國事,只是一個傀儡,被當作 “ 神 ” 供奉起來。而將軍們也只要權力不要皇位,自始至終不敢觸動 “ 天皇至尊 ” 的國體思想,怕失去民心失去江山。
為什麼9成日本人不喜歡中國? 2016-09-25 徐静波
中日兩國的這一項調查是從 2005 年開始,每年實施一次,今年是第 12 次。今年的調查是在 8-9 月間實施的,日本接受調查的為 1000 人,而中國接受調查的為 1587 人。調查結果顯示,有 91.6% 的日本民眾表示對中國 “ 沒有好感 ” ,而去年的這一數據為 88.8% 。中國民眾有 76.7% 的人表示對日本沒有好感,而去年這一數據為 78.3% 。這說明,日本人對中國的討厭感在上升,而中國人對於日本的討厭感在下降。
日本人對中國沒有好感的最大原因,是因為中國的海警船和戰鬥機經常進入日本主張擁有主權的釣魚島附近的領海領空,這個比例占到 64% 。第二個原因,是認為中國在國際社會採取的一些行動總是讓人感覺到一種霸道,這個比例占到 51% 。第三個原因,是認為中國在能源開發問題上只考慮到自己的利益,實行自我中心主義,這個比例占到 49% 。第四個原因,是認為中國不遵守國際行為規則,這個比例占到 48% 。
而中國人對於日本沒有好感的最大原因,是認為日本在歷史問題上沒有很好的謝罪和反省,這個比例為 63% 。第二個原因,是認為在釣魚島問題上搞國有化侵害中國主權,這個比例佔 60% 。第三個原因,是認為日本勾結美國在政治、經濟等領域圍堵中國,這個比例占到 48% 。第四個原因,是認為日本的個別政治家經常發表一些不恰當的言論,這個比例占到 44% 。
看了以上的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發現,日本人沉浸在現實問題當中,而中國人是沉浸在歷史問題當中。
........
我自己也是一個媒體人,在日本從事新聞工作已經 21 年,是一步步看著中日兩國關係從友好轉為惡化,由惡化轉為對立。作為這一歷史的見證人,兩國的媒體都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不應該把這些問題進行過度的炒作,甚至成為一種煽動民意的手段。
另外,中國有關部門也需要改變一些對日本的輿論公關和宣傳的方式,讓更多的日本民眾心平氣和地了解中國政府和中國人的真實想法,通過一種和風細雨的方式,讓日本人能夠接受的手段來宣傳我們的主張,講好中國故事,而不是單純的說教與批判。
日本人對中國的看法是國際關係中的特例,也是日本對外關係中的特例
當代國與國之間的平等關係只是國際法和外交中的一種說法,而非現實常態,國家之間事實上的不平等才是常態。一個國家的國民平等地看待和對待另一個國家,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日本人對中國的看法曾在“仰視”和“俯視”之間兩次交替,今天又出現了“厭惡”和“恐懼”,的確是國際關係中的特例,也是日本對外關係中的特例。
拿日美關係來說,從1854年佩里將軍率領美國艦隊強行敲開日本國門到今天,兩國實力對比的天平一直朝美國傾斜,除了太平洋戰爭期間以外,日本一直“仰視美國”。在日韓關係中,日本在甲午戰爭後強佔了朝鮮半島並據之為殖民地,至今在國力指標的主要方面優於韓國,所以日本對韓國和除中國外的東亞其他國家從未有“仰視”之感。日本對俄羅斯不乏疏離感,而對歐洲主要國家,現在則可以談得上“平視”。對中國以外的所有國家,日本都沒有“仰視變俯視”、“厭惡”加“恐懼”的特殊情結。理解日本對華態度的這種特殊性,才能理解中日關係為何陷入了一個長期的難解之結。
我聽到過國內一些評論者,包括一些日本問題研究者,認為日本民族生性缺乏平等意識,只懂得尊崇和服從強者,輕慢弱者;日本人之所以現在還不尊重中國,是因為我們還不夠強大。他們說,等到中國實力足夠強大,在國際上跟美國平起平坐乃至超越美國,日本人就會乖乖地服氣,就像現在對美國那樣,對中國俯首稱臣。
對於日本的民族性,我沒有做過研究,也沒有資格評論。但就本書所寫到的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在日本的形象而言,難以支持這一立論。一項調查顯示,許多日本人承認中國已經是一個強國,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最好的結果,就是強大了以後,中國能夠做個'溫柔的巨人'”。
只要中國社會在繼續進步,中國在日本人眼中的形象就會越來越好
本書提到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俄羅斯、中國、印度、德國和美國五個國家中,日本人最喜歡的國家是美國,比例高達48.9%,其次為德國(36%)、印度(9.3 %)、中國(4.1%),喜愛程度最低的是俄羅斯。喜歡美國的主要原因是美國的政治民主和經濟發達;喜歡中國的主要原因則是中國的燦爛文化和高速發展的經濟。
讀《日本人眼中的中國形象》 2016-06-18 1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形象》一書專門研究從古到今日本人眼中的中國形象,其意義不言而喻。書中不僅運用了豐富翔實的資料,而且字裡行間透出作者對中日關係深入細緻的觀察,促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的良苦用心,以及對改善雙邊關係的殷切期待。 王秀麗、梁雲祥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或仰視,或俯視,日本從古到今從來沒有以平等的眼光看待過中國
讀了本書對中日關係變遷史的陳述後最深的感受,是日本從古到今從來沒有以平等的眼光看待過中國。古代日本懷著敬畏、崇拜之心仰視中國,全方位學習、模仿和接受中國的文化和政治制度。明治維新之後,特別是在甲午戰爭打敗中國、日俄戰爭重創俄國之後,日本轉而成為亞洲第一強國,同歐美列強平起平坐。“對中國的親近感和敬畏之心永遠成為過去,輕視乃至蔑視中國和中國人的民族沙文主義甚囂塵上”,直至侵略、奴役中國。
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國際地位顯著提升;而其時的日本不僅經濟凋零,還不得不接受美國的軍事佔領,無權擁有正規軍隊。按理說,戰後的日本該仰視中國了。可惜的是,中國很快陷入內戰,聯合國的中國席位又長期被台灣當局佔據。不過,正如本書所揭示的,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段時間,“日本社會主流的中國觀再次對中國開始充滿崇拜和憧憬之情,而且這次的崇拜與憧憬不同於歷史上日本人對作為日本文化源頭的中國文化長期抱有的崇拜與憧憬,而是一種對通過革命手段建立新國家的嚮往,認為新中國的道路才是日本應該走的道路。同時,在面對一個值得崇拜的中國時,他們自然認識到了近代以來日本對中國所犯的各種罪行,於是在崇拜感的同時又多了一層反省和贖罪的意識。”
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後,日本對中國的社會實際有了更多了解,日本的經濟實力遠強於中國,不少人又開始同情中國,希望能夠幫助中國改變相對落後的狀況。換句話說,“仰視”又一次轉為“俯視”。
冷戰結束前後中國國內的政治變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兩國關係中出現的多重摩擦,加上中國實力的迅速上升,使日本的中國觀又一次發生轉變,可以說既非“仰視”或“俯視”,又非“平視”,而是本書作者所說的“厭惡”和“恐懼”。我相信,這兩個令人不快而且吃驚的詞語是作者經過仔細斟酌才使用的,也許是準確和客觀的,也因此而發人深思。
第二,從謝基卜的生平可知,他一生中其實並未到過中國。因此,他對當時中國的了解,只能通過閱讀、聽聞等間接途徑獲得。鑑於19世紀來到中國的阿拉伯人十分稀少,也未曾見到由阿拉伯人撰述的介紹中國的作品,所以謝基卜對中國的認知極有可能以西方信息源為基礎。正如漢學界周知,馬可·波羅時代以後西方對中國的美好印象,在18世紀末發生急劇而根本性的逆轉:1742年英國海軍上將安森的《環球旅行記》,1748年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等影響深遠的著作,以及隨後相繼問世的旅行家、傳教士和文學家的相關作品,讓一個邪惡、專制的天朝帝國形象和一個墮落、愚昧的東方民族形象,在西方得以逐漸確立。中國在西方人眼裡野蠻、落後的形像一旦成型,無疑可以為鴉片戰爭和殖民統治的侵略、掠奪提供“正義的理由”。一個野蠻、落後的民族,其存在的意義只在於“被解放、被開化”。知識和權力這種不可分離的關係,已經被福柯和愛德華·薩義德等人揭示。值得注意的是,阿拉伯人謝基卜的近代中國觀並沒有被西方的主流話語左右,而是有他自己的取捨和判斷,體現了一個東方阿拉伯人獨特的視野和立場,這不僅與西方的近代中國觀形成對比,反襯出西方強權對話語方式的影響和操縱,而且也表明:東方知識、東方視野自有其獨特價值。
第三,謝基卜在同情中國的同時,也對19、20世紀之交中國社會的嚴重弊端有清醒認識,他在文章中列舉的近代中國人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等宿弊,與他在《為什麼穆斯林落後而他人進步》等著作中指出的阿拉伯穆斯林民族之痼疾頗為相似;“中國之未來取決於中國是否善於學習”這一論斷,也反映了他認為阿拉伯民族應該通過學習西方,以實現文明復興的一貫理念。正如美國漢學家史景遷所言:“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作為一個'他者'出現的,中國有用之處正在於此。”苦難深重的近代中國這一“他者”對於謝基卜的意義,也正在於被引以為戒,以警示、啟發阿拉伯穆斯林民族“哀之而復鑑之”。
第四,謝基卜的世紀之問“為什麼穆斯林落後而他人進步”,在今日更顯沉重;而由於鳳凰涅槃的中國與陷入怪圈的阿拉伯當下命運的戲劇性對比,這一問題又被許多阿拉伯人以中阿對比的方式提出。不過,歷史尚未終結,眼下還遠遠不是中華民族可以沾沾自喜的時候。攬鏡自照,以人為鑑,有太多的經驗和教訓值得吸取;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的警示稍作變動,同樣具有歷久彌新的意義:“我哀他人而不鑑之,亦使他人而復哀我也!”
總之,中國究竟是歐洲人嘴裡一塊易於咀嚼的美食,還是梗塞其喉嚨的一根魚刺?我於匆匆間撰就數文,依理憑據,研究何以中國將坐以待斃,為歐洲人所征服吞併,或中國何以能挽狂瀾於既倒,救潰堤而除險,脫黎民於水火。(1900年,第125頁)
隨後,作者分別從中國的工業、農業、商業、政治、軍事、宗教、道德等方面,分析了中國社會與文化的優勢與弊端。謝基卜筆下呈現的中國形象,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敘述話語總體上以正面為主。
二、客觀指出中國社會文化之弊端。
三、同情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識破帝國主義侵華戰爭的本質。
最終,筆者提出如下問題:未來中國將依然屬於中國人,抑或落入歐洲人之手,被強行改變,乃至瓜分豆剖?提出這一問題,是筆者撰寫“中國之未來”之本意。(1901年,第922頁)
謝基卜列舉了當時國際上對中國未來的幾種猜想:一是落入歐洲人之手,被歐洲列強瓜分;二是納入東鄰日本之囊中;三是被最強大的鄰國俄羅斯吞併;四是被中國內部的伊斯蘭勢力同化,成為一個伊斯蘭國度。
在文章的結尾,謝基卜作出了自己對中國未來的預測:
筆者看來,中國人口眾多,種族單一,疆土廣袤,是歐洲不易吞嚥的美食。然而,中國畢竟已是垂死之鴕鳥,衰朽之帝國,除非其如同日本一樣,師法歐洲。日本借西方文明之力,藉現代科技之功,得以躋身發達國家之列,其國力在東亞足以抗衡俄羅斯;其一兵一卒,足以匹敵中國之十人、十五人。中國仍以人口眾多、人種單一、幅員遼闊而自恃,然而,其神秘面紗終將被外人揭開,刀劍終將置於中國人之頸項,除非他們告別舊夢,幡然省悟。人雖多而愚,則不為多,人雖少而智,則不為少。中國之未來,取決於中國是否善於學習!(1901年,第924頁)
至此,可以結合本文之初提出的問題,對謝基卜的上述文章略作總結和闡釋。
首先,謝基卜這些文章總體上延續了古代阿拉伯人對中國積極、正面的話語傳統,他對中國人民的禀賦、道德與才能懷有好感,對近代中國深受外敵欺凌的遭遇也懷有同情。還可以看出,文中有關中國工匠手工之精湛、農民農藝之嫻熟、民眾性格之溫順、對學問之尊崇、對誠信之恪守等等細節的理想化表述,也延續《伊本·白圖泰遊記》等阿拉伯古代作品的敘述風格。
100年前的阿拉伯人如何看中國?2016.9.21《中華讀書報》薛慶國
本文中,筆者將根據近代阿拉伯重要思想家謝基卜·阿爾斯蘭(ShakibArslan)撰寫的關於中國的系列文章,作一案例分析,以期窺斑見豹,了解100多年前阿拉伯人眼中的中國形象。
謝基卜·阿爾斯蘭(1869—1946),出身於黎巴嫩一個信仰伊斯蘭教德魯茲教派的家庭,早年曾師從穆罕默德·阿卜篤等阿拉伯近代啟蒙思想先驅,並參加過反抗法國殖民統治的鬥爭,遊歷過歐洲及阿拉伯多國;後專事寫作,作品涉及文學、思想、政治等諸多領域,代表作有《為什麼穆斯林落後而他人進步》等。他還常年為阿拉伯各國報章撰文,呼籲借鑒西方文明、復興阿拉伯伊斯蘭文化。1900—1901年間,謝基卜在發行於埃及、面向整個阿拉伯世界的近代最重要學術刊物之一《文摘》(Al⁃muqtataf)上發表總題為《中國之未來》的系列文章。促使謝基卜撰寫這一系列文章的直接原因,是1894至1895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作者在1900年8月發表於《文摘》的首篇文章中開宗明義:
眾所周知,幾年前的中日戰爭,撕破了中國的籬牆,去除了中國的威嚴,將其弱點袒露於西方各國面前。從此,西方列強開始覬覦這個廣袤的王國。而之前,這還不過是歐人心中的竊念和妄想,現在卻成了他們的夙願和篤志。如此變故,皆因這一龐大國度極像一面大鼓,其體積看來碩大,其聲響傳之遙遠,但只要用手割破,便會發現其內裡空空如也。於是,其體積不復巨碩,其聲響也告中斷。自中日戰爭後,歐洲人腦中便生出念頭,欲將中國置於因文明落後而臣服於歐洲的東方帝國之列。畢竟,愚昧終究對科學稱奴,落後者必定淪為前行者之附庸。(1900年《彙編本》,第124頁,以下該刊引文只標註年份和頁碼)
鑑於中國乃是各國之中面積最廣闊、人口最繁多、歷史最悠久的帝國,是歐洲列強最欲獲取的東方帝國,眾多觀事者不免想知道:歐洲能令中國俯首稱臣,並獲取其利益嗎?抑或這是難以實現的願望,是至今無法跨越的障礙?中國軍事之羸弱,足以導致其政垣坍塌、國體潰散嗎?抑或在其軍力之外,另有足以維繫其統一的其他要素和凝聚之力?另,北京當局一旦崩潰,整個中國都將隨之崩潰嗎?抑或中國憑藉其緊連之血脈、堅固而柔韌之肢體,將依然屹立於西方勢力面前,獨立於其控制之外?
1748年出版的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和1750年盧梭的《論科學與藝術》都不約而同地抵觸中國,認為中國是一個貧困黑暗的蠻荒之地。1793年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出使中國,由於覲見禮之爭,被迫屈辱地返回國內,同時他把一個腐敗盛行、愚昧落後、狂妄自大的中國形象帶到西方。1794年孔多塞在《人類精神進步史表綱要=》中總結了啟蒙主義的進步思想和人類思想史的發展,認為中國雖是泱泱大國,但已停滯不前,危機四伏。隨著東西方接觸的廣泛和深入,關於中國人民族特徵和生活習慣的陋習披露多了起來。很多帶有敵意的作家找到了他們需要的素材:溺嬰,不洗澡,吃蛇蟲鼠狗,貪婪,奸詐。怯懦。在一片排華聲中,曾經無比輝煌的中華民族被視為人類中最低等的一支,中華民族被視為是一個不道德的、墮落的和不可取的種族。
http://www.guancha.cn/global-news/2016_09_19_374805.shtml
回應
小編,原建築可不是被太平天國毀的。是毀於太平天國中後期,清朝的曾文正公率湘軍攻進南京後的“大索三日”。(其實就是肆無忌憚燒殺搶三天。)
在湘軍攻占太平天國天京一戰中毀掉的建築還有明故宮
然後逢曾剃頭為文正公的後世文人精英集團都把責任推給天平軍,所有殺人防火搶劫強奸的事兒都是長毛所為,曾九帥從天京運回大量金銀財寶當時的晚清朝廷無力追查只能睜一眼閉一眼當沒看見~~~於是後世精英集團也全當沒發生過~~~還到處吹捧曾國藩及其家族兩袖清風呢還,其實最後都進了曾家的腰包
南京總算逃離了前朝遺老情結,搞了個和民國不相干的古蹟。
然則依舊是那種脆弱無力的美,一如南朝四百八十寺,總歸瀟瀟煙雨。
南京跟民國不相干的古蹟多了去了,跟民國相關最有名的是中山陵,怎麼,你有意見?另外,敢問你老家何處?有啥陽剛美的地方?你家不會是東北的吧?呵呵。
這些人對中國的幻想是“朦朧詩”派的,不到二三十年就完全破滅。另外,我說的觀點和外國人的承認沒有關係。南朝的千年暮氣,士人的退化,以我的觀點,可以類比一下羅馬、拜占廷的衰敗。曾經的輝煌榮光許多王朝都擁有,我們能做的是憑弔他們的遺跡。然則,南京為都的朝代,二代則國必破敗,我還沒有想到有反例。
歐洲人來到中國後,開啟了啟蒙思想運動,有趣的是,新自由主義多多少少來源於---'亞當,斯密'寫的(國富論)--崇尚自由放任,認為市場調節有只看不見的手。而亞當,斯密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之一的魁奈的好友。魁奈是介紹中國(老子)到西方的先驅。魁奈把老子的“無為”反譯成自由放任,亞當,斯密受到其影響後,充分融和發展到了國富論裡。而美國的立國思想很多來源於,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思鳩!
今天來重複:法國啟蒙思想家“重農學派”魁奈等歸納說過:一部中國(論語)擊倒了希臘七賢。論語裡總結出的,人道主義價值觀,民主觀,平等觀,自由觀,博愛觀,照亮了十七--十八世紀初的歐洲,是天賜的禮物。
事實上啟蒙主義者關於中國的想像狂熱只維持了不到三十年。而且,啟蒙主義者本身就對中國文化採用了拿來、改造的態度,他們心目中的中國與現實中國幾無共同之處。一個不到三十年的小圈子中的中國的崇高印象,與近三百年、遺毒至今、遍及世界的瘋狂的西方中心主義者相比,何者為真正西方人的思想認知,不難相見。為什麼要拿放大鏡去尋找一個三百年前虛渺的稱讚來獲得一點空無的自我認同呢?
南京重建大報恩塔外國人比中國人更興奮 2016-09-19
2015年末,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公園重建後開園。今年9月,CNN記者特地來了一趟南京,寫了一篇文章詳細講述了琉璃塔的歷史、考古價值、重建過程以及重建後的景象,文章極盡溢美之詞。
重建後的琉璃塔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這座塔在中國的知名度並不太高,為何它的重建會驚動CNN特地來南京實地考察報導?
這個故事要從600多年前說起。
大報恩寺是明成祖朱棣為紀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而建,明永樂十年(1412年)於建初寺原址重建,歷時達19年。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寺院,為百寺之首。
大報恩寺復原模型
大報恩寺內有一座高達78.2米的琉璃塔,通體用琉璃燒製,九層八面,角樑下懸掛風鈴152個,日夜作響,數里外可聞。自建成之日起,就點燃長明塔燈144盞,每天耗油64斤,金碧輝煌,晝夜通明。
1656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派出使團訪問中國,隨團的素描畫家約翰·尼霍夫把沿途見到的景像以及奇異的建築物描繪了下來,整理成《中國出使記》出版。
在《中國出使記》中最出名的當屬大報恩寺和琉璃塔。尼霍夫將琉璃塔稱作“瓷塔”,當他和夥伴們站在瓷塔下時,幾乎看呆了:“它的美感與裝飾之繁複超越了所有中國藝術建築”。尼霍夫甚至將這座寶塔與古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等“中古世界七大奇觀”相提並論。
尼霍夫畫的琉璃塔
南京歷史學者鄧攀介紹,尼霍夫描繪大報恩寺琉璃塔的畫作,在歐洲掀起了一股“南京瓷塔熱”。這座古老東方的瓷塔從此在歐洲家喻戶曉,成為時尚標誌。
琉璃塔在西方的知名度大到什麼程度呢?
歷史上歐洲人曾經把大報恩寺琉璃塔作為中國文化甚至東亞文化的標識性符號,用於地圖等作品上。
明清時代,一些歐洲傳教士、商人、遊客來到南京,必然要參觀瓷塔,在他們眼裡,瓷塔的知名度比長城還要大得多。
法國、英國、瑞典等國的皇室,因琉璃塔而在皇家園林中仿建“中國風”建築,甚至根據尼霍夫的畫,直接山寨琉璃塔。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曾讓人在宮廷裡仿造了一個瓷塔——1670年在凡爾賽建成的特列安農瓷宮。
安徒森的童話中也寫過大報恩寺。
.........
呵呵,我們學校,大聲喧嘩的亞裔留學生,一般來自韓國、泰國(東南亞國家),當然歐美裔的也經常唧唧哇哇大聲說話。我們宿舍樓(緊鄰留學生公寓)貼了一則告示:若遇留學生大聲喧嘩影響休息(晚上),可電話學校保衛處,或者寫信到校長信箱。反正,我現在只要聽到大聲說話的、畫著濃妝、塗著刺激性氣味香水的亞裔男女留學生,就把他們歸為韓國人(東南亞留學生較少)。其實,來自印度、巴基斯坦以及非洲的留學生反而更安靜些。
特地登了號來回答,我校雖然較少其他的東亞人,但是東南亞的很多,特別是菲律賓印尼印度,是我見過的最沒素質的人了,不僅全身噴了香水濃得要死,(特別是體育場,那酸爽,簡直了)而且撞了人都一臉我撞你怎麼了的樣子,特別是上藝術課的時候,東南亞的學生各種吵,老師在上面講課,他們就各說各的,還在課上用髒話罵老師,用的其他語言,都是中國的學生上課很安靜,東南亞的各種搗亂,所以我從來就不怎麼相信外國人素質好(當然中國有一些人是真的沒什麼教養),最噁心的還是那些東南亞裔的還特別以為自己素質高,tm一見到中國學生就chinaman,無緣無故在背後罵人家,自己又髒又臭,一股味道,呿。(當然還是東南亞還是有很少一部分素質好,雖然我校學生中,我一個也沒看見過。)講真,上學時候,東亞三國中日韓(漢文化圈重視教育)甩東南亞幾十條街!我不是歧視,但是感覺東南亞某些人人品和膚色一樣都髒髒的。
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6_07_28_369256.shtml
韓國網友:中國人知道自己丑態百出麼?
在華韓裔:瞧不起中國人真的會很危險
2016-07-28 ,微博韓國咨訊博主@奮斗在韓國稱,在韓國最大的問答平台“Naver知識人”上,有人對於“中國人的處事方式”提出了疑問,帶有明顯偏見。不過,一位在中國生活的韓國人提醒同胞:“瞧不起中國人,真的會很危險。”
@奮斗在韓國是微博知名韓國本地資訊號,擁有218萬粉絲。“Naver知識人”則是韓國最大的在線問答平台。據稱,有位韓國網友說:
“我承認自己是眾多厭惡中國人中的一員。雖然因為人口比較多會有一些奇怪的人,而且也不能以偏概全,但是整個世界都經常能看到中國遊客的百般醜態,當然我也好奇是不是只有一部分中國人會那樣。儘管我也知道很多韓國人也會有一些不雅的行為,中國人自己也會這樣想他們自己麼?”
總結下:中國人知道自己很不文明麼?
一位生活在中國的韓國網友來作答,在他看來,那些說中國不好、不文明的人,可能只在中國停留了很短暫的時間。他覺得,受教育水平影響,中國人確實有一些不文明行為。整個中國也在深刻反思,並強化了法規,比如推出了失信者黑名單系統。他判斷,雖然現在大家更喜歡“韓國製造”,但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很久:“當中國製造的品質更好時,咱們國家也是無立足之地了。”最後他誠懇地提醒同胞:瞧不起中國人,真的很危險……
回應
韓國人應該是亞洲最優秀的存在了
太謙虛了,你肯定不是韓國人。韓國人是全宇宙最優秀的存在
中日韓三國在美國從事演藝業的演員,最醜態百出,最沒自尊的就是韓國人,可惡的是他們總是扮演中國人。
喜歡韓國製造?身邊有什麼是韓國製造的。部分三星手機還是中國產的。
誰能告訴我,南朝鮮除了三星手機,還有什麼值得驕傲的?
而且三星到底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我過去買過一台三星,到了馬來西亞居然用不了流量,我去從此我再也沒有買過三星。同伴的魅族可以用流量。三星到底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是死機比別人快嗎
韓國人的大聲喧嘩簡直了,跟菜市場大媽一樣。
韓國人非常吵鬧,而且他們的語言發音也十分的嘈雜粗野,毫無美感。又喜歡酗酒,渾身都是泡菜的臭味,可以說是標準的蠻夷。
《英語世界》2015年第3期第105頁上說:“在談及由中國政府資助並由中國譯者翻譯出版的英文版大中華文庫系列叢書時,美國著名漢學家、《中國文學選集》的編譯者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說:中國正在花錢把中文典籍翻譯成英語。但這項工作絕不可能奏效。沒有人會讀這些英文譯本。不管我的中文有多棒,我都絕不可能把英文作品翻譯成滿意的中文。譯者始終都應該把外語翻譯成自己的母語,絕不該把母語翻譯成外語。應該讓英美譯者來翻譯。這是一個中國譯者能不能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中國人能不能實現中國夢的大是大非問題,甚至是一個世界文化的大問題,非認真討論不可。
《湯顯祖全集》譯者汪榕培英譯的《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四句先有英國譯者里雅各(Legge) ,後有中國譯者汪榕培的譯文,現在抄錄如下:
............
由此可見理解中國詩詞歌劇之難,外國人遠遠不如中國人,而理解後,中國人用英文表達的能力卻不一定在英美譯者之下。
就以宇文所安為例,他譯杜甫《江漢》“古來有老馬,不必取長途。”把老馬識途譯成年老的官員了。譯李白《月下獨酌》“行樂須及春”為The joy I find will surely last till spring(我發現的快樂肯定會延長到春天),把及時行樂都理解錯了。表達能力也不見得勝過中國譯者,如《獨酌》“永結無情遊”:...outshine就比beyond有力。
回應
看過後唯一的感受,英語精準表達意境的詞少得可憐。
就拿舅舅、姨父、叔叔、伯伯、表叔、表舅、姑父等等來說,英文就一個單詞就表達了,如果要弄清楚,不知要用多少單詞來解釋
就你所舉的例子來說,英語的上述關係,要么會亂倫,要么沒有血緣關係的扯上關係。比如,你可以娶你表妹,卻不能娶你唐妹;你姑父姨父與你一點血緣關係都沒有,而你伯父叔叔舅舅卻與你血緣關係很強。
僧敲月下門和僧推月下門的區別,老外能弄懂麼.
knock和push的區別我想老外還是搞得懂的
如果完全按字義來翻譯,最後也就是一個笑話.
老外翻譯文言文,純屬扯淡!
看過一些歪果仁翻譯的中國古詩詞,堂堂漢學家也頻頻出現低級錯誤
漢語本來就是非常精準簡練的,這還是現代白話,要是文言文,對外國人來說簡直密碼~
http://www.guancha.cn/Xuyuanchong/2016_05_29_362084.shtml
目前,中國本土的中國學起步不久,尤其要防止兩種片面傾向。首先是要防止中國學繼續沿用西方國家的觀察視角、思維方式和理論框架。另一方面,中國學者也要防止把中國從外部世界中割裂出來孤立研究,陷入自說自話、閉門造車的誤區,這種封閉僵化的中國學將無法擺脫“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困境,既無法真正認識中國,也無法認識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二、中國的複雜性決定了中國學的廣度和深度
...........
以上三點,人口規模,地理環境的差異和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歷史悠久,這三點決定了中國學要研究的是一個極為複雜的中國,決定了中國學研究特有的的廣度和深度。
..................
回應
中國近現代的文人之所以學術成就很低,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文人幾乎集體的不自信。
西方主導話語權的背景是三次科技革命都爆發在西方,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全新生產關係的構建給文化發展提 供了基礎。所以真正重要的是爭取率先爆發第四次科技革命,到時候搞文化才是水到渠成。
蘇東社會主義的失敗,同樣與傳統中國相仿:自限於地域範圍之內,自絕於世界先進的生產力,再加上自身一系列的失誤終歸走向終結,因為社會主義本來就應當建立在最先進生產力基礎之上。相反當代中國則利用一切機會融入全球體系中,產生了人類有史以來最為驚人的發展成果,而且預示了無以倫比的發展空間。
http://www.guancha.cn/HanZhu/2016_05_29_362063.shtml
許淵衝:翻譯中國詩,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翻得好? 2016-05-29
【導讀】理解中國詩詞歌劇之難,外國人遠遠不如中國人,而理解後,中國人用英文表達的能力卻不一定在英美譯者之下。所以徐志摩說:中國詩只有中國人譯得好。中國人能否把詩詞譯成英文,這事有關中國文化能否走向世界,中國夢能否實現的大問題,所以就有了這篇小評論。
《文匯報》在世界讀書日發表了一篇關於《湯顯祖戲劇全集》中譯英的特別報導,報導中比較了外國人白之(Birch)和中國人汪榕培的譯文,結論說:“兩個譯本各有特色,但明顯可以看出譯者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在理解和感受上的深淺之別。”這就是說:中國譯者對湯顯祖的戲劇《牡丹亭》理解和感受比外國譯者更深,換句話說,就是中國人的翻譯比外國人好。但是外國人有不同的意見。
寒竹:如何思考和建構一門真正的中國學 2016-05-29
從世界範圍內看,中國學作為一門學問並非始於現在,而是有相當長的歷史。文藝復興以後,西方各國開始觀察和了解中國這個東方大國。大約在19世紀,西方國家的一些大學開始把中國作為一個特定的研究對象。到了第二次大戰後,西方國家的許多著名大學都建立起專門研究中國的學科。從這一點上看,中國學最初是作為西方學術界的一門外國學而產生的。西方人研究中國跟中國人研究西方各國一樣,都屬於對外部國家研究,對異國文明的研究。由於西方國家在國際話語上的強勢地位,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國際學術界中的中國學,基本上就是西方人對中國的研究,其觀察視角、思維方式、理論框架都受到西方意識形態的主導。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力的迅速提高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強,中國應當建立起自己的中國學的呼聲越來越高。從學科設置上說,中國人的中國學對應的是西方國家的本國學,跟美國人的美國研究、英國人的英國研究,或法國人的法國研究一樣。目前,美國設立美國學的大學大約有七十多所,其數量超過了美國大學裡的中國學。而中國人的中國學則剛剛起步,尚在成長過程中。
2004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開始共同主辦世界中國學論壇;2010年,教育部在浙江大學首次設立中國學專業;2014年,北京大學建立燕京學堂,建立具有中國主體性的中國學被提上了議事日程。但是...主要還是面向國外,側重於中華文化的對外介紹和傳播,而不完全是對中國本身的研究。浙江大學和燕京學堂的中國學甚至只招收外國留學生而不招收中國學生。
文下面從三個方面對如何構建以中國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學提出一些初步意見,希望能夠拋磚引玉,讓中國學界更加關注中國學的構建。
一、中國立場與全球視野的辯證統一
中國人對自己國家的研究,應當是佔盡優勢,輕車熟路。其實,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從認識論上看,人類認識自己並不比認識外部世界更容易。....從方法論看,要避免認識上的主觀片面性,中國學的研究一定要做到主客觀的辯證統一。中國學者研究中國學,既要有中國立場、中國情懷,又要實事求是,理性客觀;既要有中國視角,歷史比較,又要有全球視野,中外比較;既要堅持中國的理論框架和分析方法,又要善於學習和吸取其他國家在中國研究中的積極成果。
BBC調查 中國受歡迎度 全球第五贏歐美 2012-05-21 中國時報
據英國BBC最近公布今年「全球最受歡迎國家調查」顯示,中國受歡迎的升幅最大,成為全球第五位最受歡迎國家,歐盟因政經動盪排名落在中國之後。不過,周邊國家對中國印象明顯滑落,說明中國當前在處理周邊事務所面臨的處境。
進行該調查的民意公司GlobalScan的負責人庫爾特說,調查範圍涵蓋廿二個國家的二萬四千人,與去年相比,今年對中國持積極看法的比例從四六%升至五○%,為所有受調查國家之最,名列第五,歐盟退居第六。前四名為日本、德國、加拿大與英國;美國排第八。
庫爾特指出,「歐盟長期被視為政治和經濟穩定的象徵。歐盟陷入危機後,人們把希望轉向中國。」
調查顯示,中國民調之所以上升主要拜經濟所賜,有超過五一%的受訪人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印象深刻。
其次,中國廣受歡迎主要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如尼日高達八九%的支持率都投給中國,巴基斯坦和肯亞則分占二、三位。
除此之外,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歡迎程度也有所提高,如美國對中國持積極看法的比例從去年的三六%升至四二%;澳洲更從去年的四三%增為六一%。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近年大力推展與周邊國家關係,在今年民調中卻明顯滑落,如日本的半數受訪人對中國均持消極態度,對中國有好感的不及一○%;南韓對中國的負面評價上漲十一個百分點;印尼對中國的好感下降十二個百分點﹔俄羅斯民眾對中國好感也跌落六個百分點。
庫爾特表示,該調查主要從「國家對外政策、傳統文化(包括音樂、藝術和美食等方面)、對國民態度和該國經濟(產品和服務)等四個方向進行考量。」他從調查中發現,「越來越多的國家看到中國的進步,這是個好現象。」
中新社北京2011年3月1日電(記者 王永志)過去五年,中國經濟還好嗎?國家統計局1日用翔實的數據和分析回答世人之問: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在這期間經濟總量超越德國、日本,居世界位次穩步提升。
經濟總量不斷邁上新臺階。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97983億元,扣除價格因素,比2005年增長69.9%;按平均匯率折算達到58791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快速增加,初步預計,201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9748元,扣除價格因素,比2005年增長65.7%,年均實際增長10.6%,比“十五”時期年平均增速快1.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
國家財政實力明顯增強,2010年中國財政收入超過8萬億,達到83080億元,比2005年增長1.6倍,年均增長21.3%;2010年末,中國外匯儲備已達到28473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2.5倍,自2006年超過日本,連續五年穩居世界第一位。
此外,對外經濟與對外貿易水準提升,開放型經濟邁上新臺階。進出口貿易總額近年來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其中貨物出口額在2009年超過德國躍居世界第一位;貨物進口額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連續18年是發展中國家中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
“神舟七號”載人航太飛行圓滿成功,嫦娥一號、嫦娥二號衛星成功發射,首臺千萬億次超級電腦系統、第一台深海載人潛水器等重大科技工程成果豐碩,均為中國科技進步的寫照。
所有這些,都為中國經濟社會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但國家統計局也提醒,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仍存在發展內生動力不足、投資消費出口比例失調、低成本優勢正在減弱、、社會公平問題日益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矛盾和問題。因此,要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方能達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日本綜合國力緣何高出中國五位?
中評社香港2011年1月6日電/日本《日本新華僑報》1月5日載文《日本綜合國力緣何高出中國五位》說,中國社科院日前發布《國際形勢黃皮書》,綜合國力評估上,日本居世界第二,中國位居第七。中國國土面積、人口、資源等條件遠比日本優越,趕上日本實屬正常,落後則是失常。許多領域只是總量上趕超日本,卻沒有實現人均占有量上的超過;物質硬件容易超越,制度、環境、教育等軟件建設卻更加漫長,或許這是此次綜合國力評價的價值所在。摘要如下:
不久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的“2010年世界經濟與國際形勢報告會”上發布了《國際形勢黃皮書》,對包括西方7國和“金磚4國”在內的11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進行了分析評估並給出排名。評估的指標體系包括領土與自然資源、人口、經濟、軍事、科技5個直接構成要素以及社會發展、可持續性、安全與國內政治、國際貢獻4個影響要素。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而中國位居第七,低於日本5個身位。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猛,引世人矚目,國內外評價很高,國內生產總值GDP似乎馬上要超過日本成為世界老二,還有所謂“中美共治”之說。但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不完全取決於國內生產總值GDP,還有諸多評價指標,綜合國力顯然就是一項重要評價體系。
2009年,在韓國實施的評價中,美國(69.15分)和中國(54.73分)分列第一和第二位,似乎形成了中美兩強格局。但是這次排名不具備應有的權威性,與此次中國自己評定的中國綜合國力第七的排名相差很大。由此可見,當中國人處於即將在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日本的欣喜和興奮之時,綜合國力落後日本5名的現實告訴中國還要付出諸多努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1/8/9/7/101189744.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189744 2012-05-22 13:03:16
周寧:中國形象:西方現代性的文化他者
一
全球化時代主權國家的綜合國力競爭,表現在“硬國力”與“軟國力”兩個方面。“硬國力”指一個國家的經濟、軍事與科技實力,“軟國力”則指一個國家的文化影響力。作爲“軟國力”的國家文化形象,已成爲大國競爭的重要指標。我們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倡創建國家文化形象,不僅要認清當今局勢,思考發展策略,還應該清理曆史遺産。在現代化曆史的跨文化空間中重整中國的文化形象,爲我們今天創建國家文化形象提供資源與信念基礎。李約瑟、弗蘭克的研究,曾經證明中國的科技與經濟實力對現代化與全球化曆史的貢獻,我們關注的是中國文化形象對世界現代文明、尤其是對西方現代文明的影響。這種影響在現代文明的起點上就已出現,中國形象成爲西方文化自我批判與自我改造的超越力量。
西方現代文明的曆史與西方的中國形象的曆史是同時起步的。1350年前後,有關大汗帝國的傳說在歐洲流行的時候,文藝複興也開始了。
成吉思汗家族橫掃歐亞大陸,最後沖破了舊大陸的東西界限與南北界限,使東西五大文明連成一體,使南北農耕與草原文明相互通融,完成了希臘化、伊斯蘭化時代以來歐亞大陸最徹底的世界一體化運動。 “蒙古旋風”所帶來的“世界和平”,瞬間推進了歐亞大陸的文明一體化進程,旅行與貿易、觀念與知識,都開始了一場革命。世界市場的雛形出現了,世界地理的觀念也開始形成。在汗八裏(今北京)或行在(今杭州)可以看到來自中亞、西亞、歐洲的商人,在威尼斯或裏昂,可以買到西亞的織品、珠寶,印度、爪哇的香料,中國的生絲與瓷器。中國是轉動世界的軸心。
那是人類曆史上一個重要的時刻。從1245年,聖方濟各會修士約翰?柏朗嘉賓受教皇之命出使蒙古,到1347年馬黎諾裏從刺桐(今泉州)登船返回歐洲,一個世紀間到中國的歐洲人,曆史記載中有名有姓的,就不下100人。旅行與器物的交流帶來了觀念的變化,世界突然之間變得無比廣闊,而最令人激動的,是在這個廣闊的世界的盡頭,大汗統治下的契丹與蠻子,那是塵世可以想見的最繁華、最富強的國家。
馬可波羅那一代人發現世界的最重要的意義是發現中國。現實世界的旅行將商人、傳教士等帶到中國,是中西交通史上真正劃時代的大事。文本世界中的旅行將中國形象帶回歐洲,是歐洲文化史上的大事。從1247年柏朗嘉賓寫作《蒙古行記》到1447年博嘉?布拉希奧裏尼完成他的《萬國通覽》,整整200年間,西方不同類型的文本中──其中包括遊記、史志、書簡、通商指南、小說詩歌──都出現有關契丹、蠻子的記述。其中影響最大的數《馬可?波羅遊記》與《曼德維爾遊記》。這些文本相互引證、相互參照,共同創造出一個作爲繁華富貴的世俗樂園的象征的“契丹形象”。在這個最初的中國形象中,我們看到當年西方旅行者關于中國的印象與傳說,看到13-15世紀間歐洲人關于中國的知識與想象,看到在最初的中國形象中隱喻表現的西方文化精神。
歐洲發現中國的意義不僅是旅行貿易上的,更重要的可能還是文化上的,他們在中國形象中發現了新觀念,發現了早期資本主義的世俗精神。歐洲在現代文明起點上構築的中國形象,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l、物産豐盛商貿興隆、2、城市繁榮交通便利、3、君權穩定與宗教寬容。在早期資本主義的世俗精神背景下,中國形象成爲財富與君權的象征,不論其經濟維面還是政治維面,都表現出歐洲文化的向往。當他們議論中國幅員廣闊、物産豐富、城池衆多、道路縱橫時,他們也在體驗自身的缺憾、壓抑與不滿,並表達自己的欲望與想象。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曆史發展的動力,中國形象在改變著走出中世紀的歐洲人的觀念,甚至誘發了西方現代資本主義文明最初的動機與靈感。
二
全球化作爲一種文明發展的過程,是現代化的繼續。現代性社會理論認爲,資本主義産生于一種感性的、世俗化的文化。 從中世紀晚期開始,西方文化中的中國形象就不斷表達、啓發著這種感性的世俗文化精神。充滿財富與權力象征意味的中國形象,激發了西方社會被基督教文化壓抑的世俗欲望,表達了新興城市資産階級對城市發展、自由貿易、君主集權、統一市場的向往。西方現代文化中的中國形象,從一開始就證明,世界現代化的進程是一個多元發展、相互作用的系統進程。不僅西方塑造了中國的現代化運動,中國形象也作爲文化“他者”參與塑造西方現代文化的“自我”。
馬可波羅那一代旅行家發現舊世界的最大意義是發現中國,而發現中國的最大意義是直接導致發現新大陸。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發現美洲,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用亞當斯密的話說,這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兩件事。在這兩件事中,有著中國文化形象的影響。馬可?波羅時代的大旅行改變了歐洲人的世界觀念,使歐洲人意識到他們的家鄉不但不是世界的中心,而且是世界的一個偏僻的角落。世俗天堂在亞洲的東部,在富強的“大汗的國土”。哥倫布的遠航的動機是尋找天堂般的大汗的國土,整個航程中他都期待著某天清晨在前方海面上出現汗八裏或行在城裏耀眼的金屋頂。西方人爲了發現一片舊大陸,發現了新大陸;爲了發現中國,他們發現了世界。蒙元世紀創造的契丹形象對西方乃至世界曆史的創造性影響,在于它成爲地理大發現最初的動機與靈感之一。
地理大發現時代西方的中國形象,更加具體更加現實,也更加新奇刺激。盡管當時許多歐洲人還無法判斷馬可?波羅所說的“契丹”與利瑪竇所說的“中國”是否是同一個現實中的國家,但理想化的“大中華帝國”的形象已經出現。它在某種程度上是契丹傳奇的繼續,但已經有了更多的曆史精神與道德色彩。一個財富與君權的物質化的契丹形象轉化成一種文化智慧精神與道德秩序的中華帝國形象,契丹神話中的某些因素被遺忘了,某些因素又被植入新的中國神話中。當他們描述中國人口多、國土大、城市棋布、河流交錯、財富豐足時,我們感到契丹傳奇仍在繼續。而當他們津津樂道中國的司法制度、文官制度與考試制度、中國的聖哲文化與賢明統治、中國的語言與中國人的勤勞時,我們又感到一種新話語或新神話的誕生,因爲後者的精神價值明顯高于物質價值。
中國形象進一步被理想化,它的文化象征意義越來越豐富,不僅表現了西方現代世俗精神、絕對君權,還開始具有某些道德哲學啓示。門多薩神父的《大中華帝國志》第一次使中國在西方文本與文化中獲得了曆史化的清晰完整的形象。它塑造了一個完美的、優越的中華帝國形象,爲此後兩個世紀間歐洲的“中國崇拜”提供了一個知識與價值的起點。西方文化精神在曆史的不同時期內召喚與塑造的中國形象,都有一種特定的文化動機。文藝複興時代西方的中國形象已不再是一段刺激有趣的傳奇故事,對于初入現代文明的歐洲,它將表現爲一種改造社會的動力,甚至開始扮演精英文化中的某種社會理想。
令人驚歎的中華文明爲文藝複興文化提供了一個自新與自我超越的楷模。大中華帝國的形象,是西方進入現代意識時那種好奇與開放精神的産物。在自尊的謙遜與進取的誠懇心態中,西方需要一個自我超越的楷模,遙遠的中國又恰到好處地扮演了這一角色。歐洲將有可能在不同的文明層次上利用中國。所不同的是,這一次的中國形象更加明晰、具體,從民間文化進入精英文化,並帶有某些嚴肅的、激進的色彩。中國形象將可能成爲啓蒙運動的一面旗幟。
三
文藝複興發起的西方現代文化,在啓蒙運動中完成。啓蒙思想的核心意義是,以理性爲主導追求科學知識與物質財富,通過教育與民主達成社會和諧,達成曆史的進步。中國政教以自然理性爲原則,政治開明、宗教寬容,體現著啓蒙運動的理想。中國形象曾經幫助資産階級確立絕對主義王權觀念,限制貴族勢力;繼而又幫助資産階級限制王權,將希望寄托在開明君主文人政治上。最後,一個表現平等、民權、精英政治與平民政治精神的理想化的中國形象,又反映在法國大革命的思想中。馬可?波羅那一代旅行家開創的理想化的富強的中華帝國的形象,通過傳教士書簡的發揚,到啓蒙運動時代達到高峰。中國形象對啓蒙文化的影響,表現在從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的三個層次上,一個多世紀前西方的“東風西漸”與一個多世紀後中國的“西風東漸”運動,在過程上基本相同。
啓蒙時代西方社會文化生活中普遍出現一種泛中國崇拜的思潮,人稱“中國潮”。它將近五個世紀西方不斷美化的中國形象推向高峰,中國幾乎成爲西方文化向往的烏托邦。
“中國潮”既指一般意義上西方人對中國事物的熱情,又特指藝術與生活中對所謂的“中國風格”的追慕與模仿。“中國潮”開始于1650年前後,結束于1750年前後。一個世紀間,“中國潮”表現在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從高深玄妙的哲學、嚴肅沈重的政治到輕松愉快的藝術與娛樂。孔夫子的道德哲學、中華帝國的悠久曆史、漢語的普世意義,中國的瓷器、絲織品、茶葉、漆器,中國工藝的裝飾風格、園林藝術、詩與戲劇,一時都進入西方人的生活,成爲他們談論的話題、模仿的對象與創造的靈感,在歐洲社會面前,中國形象爲他們展示了“夢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
“中國潮”是那個時代西方人追逐的異國情調的一種表現,沒有比中國更遙遠的地方,也就沒有比中國更神秘更有吸引力的地方,包括他們的思想觀念、人與物産、生活方式。“中國潮”的發起人主要是商人與傳教士。商人們販運來的絲綢瓷器、茶葉漆器,在歐洲生活中掀起一股“中國潮”;傳教士們販運回來的孔夫子的哲學與中國的道德神學,在歐洲的思想界掀起了另一種熱情,中國思想與制度,成爲精英階層的文化時尚。傳教士們從中國回來,便成了社會名流,他們穿著中國長袍,談論聖明的康熙大帝與玄妙的孔夫子哲學。他們介紹中國的書信在社會上流傳,激進主義者感到興奮,正統主義者感到恐慌。哲學家們不甘寂寞,也參與到中國哲學是否無神論的討論中來,有些人甚至冒險思考是否可以用中國道德哲學取代基督教神學。萊布尼茨希望在中國與歐洲之間,“建立一種相互交流認識的新型關系”。“鑒于我們道德敗壞的現實,我認爲,由中國派教士來教我們自然神學的運用與實踐,就像我們派教士去教他們啓蒙的神學那樣……” 萊布尼茨對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期望,到啓蒙時代百科全書派哲學家那裏,明確化爲道德哲學。伏爾泰准確地發現中國文明在歐洲的利用價值。“……中國人在道德和政治經濟學、農業、生活必須的技藝等等方面已臻完美境地,其余方面的知識,倒是我們應該傳授給他們……。”
在西方的啓蒙文化中,中國形象逐漸變得豐滿、逼真、敏感、有力,那是一個尺度、一種視野,不管你在其中看到威脅還是看到希望,感到恐慌還是感到激動。啓蒙哲學家們將中國當作歐洲的榜樣。在推翻神壇的時候,他們歌頌中國的道德哲學與宗教寬容;在批判歐洲暴政的時候,他們運用傳教士們提供的中國道德政治與賢明的康熙皇帝。中國成爲開明君主專制的典範。在他們對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時候,他們又在經濟思想中開發中國形象的利用價值,中國又成爲重農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楷模。中國形象不斷被啓蒙文化利用,從宗教上的自然神論到無神論、寬容主義,從政治上的開明君主專制、哲人治國到平民政治。
文藝複興時代西方在中國形象中發現或發明的積極的政治啓示,到啓蒙運動時代又有了更加先進或激進的現代意義。啓蒙哲學家對中國形象的信念,來自于兩個基本觀念:一是性善論,二是道德理想通過政治權威達成社會公正與幸福。這兩個基本觀念,恰好又體現在他們構築的開明的中華帝國形象中。只有哲人政治,才是最完美、最開明的政治。他們在中國發現了哲人王,發現了哲人當政的制度,發現了理想化的倫理政治秩序。這是中國形象的意義,同時也是一些啓蒙主義者尊崇的新型的政治倫理社會的理想尺度。啓蒙時代西方對中國的開明專制主義的贊揚,更深一層意義是他們發現中國文官制度中隱含的民權、平等觀念。在此中國形象的意義不僅是積極的,可能還是革命性的。中國形象昭示一種與貴族法權相對的平民政治,啓蒙運動與法國大革命中的一些重要觀念,如人民、平等等,都是杜赫德、伏爾泰、魁奈那一代人在共同人性與世界文明視野內從中國形象中植入的。
四
布羅岱爾早就提出:現代世界是一個由不同國家民族不同力量在不同領域的相互創造生成的系統,離開了這個系統,任何所謂普遍有效的假設,諸如理性或進步、自由,都不足以成爲曆史的尺度。啓蒙運動奠定了西方現代文明的現代性觀念,這種觀念絕非像西方中心主義敘事描述的那樣是西方文明自發的,它在很多方面都有中國形象的影響。西方現代文明有雙重意義:一方面是現代性,另一方面是現代主義。現代性主張自由與進步,現代主義則關注現代性造成的社會斷裂,主張從審美批判中獲得超越。 現代性視野內“美好的中國形象”黯淡之後,中國形象從西方的道德政治期望進入審美教育期望,隱匿在浪漫主義的東方情調與現代主義的東方啓示的想象中,構成一種超越現代性的美學批判力量。
啓蒙運動曾經將中國形象當作批判與改造現實的武器。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時代到來,西方的中國形象在現代性自由與進步大敘事中逐漸黯淡,但並沒有消失,而是進入現代主義視野內,變成浪漫主義的、異國情調的審美想象,超越現代性缺憾的現代主義向往的牧歌田園。這是中國形象對西方現代文明的另一種建設。西方現代文明在觀念上包括現代性與現代主義兩個方面,而在這兩個方面,都表現出中國形象的影響。
1830年前後,黑格爾擔憂東方專制主義的陰影遮蔽了西方啓蒙的光明,因而激烈地批判停滯腐朽、專制殘暴的中華帝國, 他的同胞歌德卻在贊美一個陽光明媚的、童話般的中國:“……中國人在思想、行爲和情感方面幾乎和我們一樣,使我們很快就感到他們是我們的同類人,只是在他們那裏一切都比我們這裏更明朗,更純潔,也更合乎道德。” 在此我們看到兩種完全不同的中國形象:一種是政治視野內的東方專制帝國,一種是審美視野內的道德與自然的樂園;一種是現代性自由與進步視野內被否定的東方帝國,另一種是現代主義美學期望中的烏托邦。這種現代主義東方情調的、美學化的中國形象,集中表現在克洛岱爾、彼埃爾‧洛蒂、謝閣蘭、聖-瓊‧佩斯和亨利‧米肖等人的作品中。曾經晴朗的“開明帝國”,現在籠罩在一種末日的昏黃中,朝著夢幻開放。從馬可?波羅時代起,歐洲的中國形象逐漸從傳奇走入真實。到19世紀中葉,貿易、旅行、傳教、戰爭已使歐洲能夠獲得非常切實非常具體的中國知識,西方卻出現一種重新將中國虛幻化的沖動。中國形象的價值不是作爲一種改造社會的現實的力量,而是作爲一種逃避社會的、個人的、審美的幻境。這一審美的“中國形象”傳統,一直延續到馬爾羅、博爾赫斯、卡爾維諾的作品中。
19世紀以後,從西方社會期望中消失的中國形象,作爲西方現代主義文化的向往之地,卻不知不覺地進入審美期望中。社會期望中,西方試圖將中國形象從幻想引渡到現實;審美期望中,西方試圖讓中國形象徹底沈入幻想。社會期望中,中國形象的感召力是現實的、實用的;審美期望中,中國形象的感召力是非現實的或逃避現實的,因爲它虛幻,才有意義。社會期望中,中國形象出現在曆史的未來;審美期望中,中國形象出現在曆史的過去。社會期望中,中國形象的精神是自然神性與理性的;審美期望中,中國形象的精神是超驗神秘的、非理性的。審美期望中的中國是現代主義心靈的象征。它不僅是失望與逃避現實的方式,也是確立主觀性與自由的解放的方式。它在與現實的疏離感中完成現代主義對現代性的反抗,確立了個人內在精神的真實與權利。
中國形象成爲西方現代主義美學超越現代性異化的田園牧歌,作爲前現代想象中的“他者”,在時間上代表美好的過去,在空間上代表美好的東方,寄托著現代主義思潮中對懷鄉戀舊的與精神和諧的向往。中國是“由美麗的山脈、鮮花、或耕耘著自己土地的一群既是學者也是紳士的農民組成的奇妙樂土”。 由《中國佬的來信》中描繪的“中國理想”,在賽珍珠的《大地》中進一步故事化,王龍就是那種“既是學者也是紳士的農民” 的典型,他在戰亂與災荒中幸福而勤奮地耕耘自己“奇妙的樂土”。詩意的中國就是生于土地死于土地的質樸勤勞的中國農民的中國。20世紀初,西方現代主義審美化的中國形象出現複歸現實的沖動,它對美好的中國形象的重構,省略了明顯不和時宜的哲人王或哲人專政等政治內容,強調與現代工業文明相對的鄉土精神,強調超越權威回複自我、超越社會複歸自然的個性與藝術解放的價值。
五
西方現代文化中的中國形象,一再表現出“軟國力”的感召力與影響力。20世紀中國形象又煥發出新意義。中國不僅是亞洲第一個現代意義上革命建國的國家(辛亥革命早于十月革命),而且,紅色中國在50-70年代,一度成爲西方左翼思潮中表現啓蒙理想的物質與道德進步的烏托邦。中國開辟了一條獨特的現代化道路,解決了人類走向自由與幸福的大問題,昭示著人類的希望。中國的國家文化形象,有著豐富的曆史遺産,整合、發揚這份偉大遺産,是當今中國文化國力策略思考的前提。它可以讓我們在跨文化的公共空間中清醒地清理我們的文化資源,在現代化曆史中找回我們一度失落的文化信心,在全球化大趨勢中使往昔的光榮、現在的夢想變成未來的事實。當真像沃勒斯坦所預言的那樣:21世紀中葉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將讓位于另一種或幾種後繼的體系,而“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將會在決定人類共同命運中起重大的作用”。
《大地》走紅西方的同時,斯諾的《西行漫記》出版。斯諾與他的著作不僅開啓了近半個世紀西方激進知識分子的中國朝聖之旅,也開啓了紅色中國的理想化形象。在20世紀西方的左翼文化思潮中,中國形象扮演著重要角色。它不僅複活了啓蒙運動時代西方的中國形象的種種美好品質,而且還表現出現代性中自由與進步的價值。49年之前西方記者筆下的共産黨統治的“邊區”,“無乞丐,無鴉片,無賣淫,無貪污和無苛捐雜稅”,幾乎是“一個柏拉圖理想國的複制品”,毛澤東是那裏哲人王式的革命領袖。 西蒙?波伏瓦率先在新中國發現“一個生活在未來的光明中的國家。” 20世紀60年代前後,許多西方知識分子帶著這個信念或懷疑這個信念,來到中國。他們在紅色政權的盛情款待下,走同一條路線看同一些地方,從廣州到北京,從北京到延安、大寨……回到西方又說同一些話,歌頌這個遙遠、古老的東方帝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相信,像毛澤東領導的那種不斷的、徹底的革命,昭示了人類改變自身與社會的最新希望。
紅色中國成爲20世紀表現啓蒙理想的進步烏托邦。其進步理想表現在物質與道德兩個方面。紅色中國巨大的經濟成就讓他們吃驚,那些激進的“朝聖者”們,發現的是一個“全新的社會”,既不屬于傳統的中國又不屬于現代西方;既不屬于以蘇聯爲首的社會主義,又不屬于以美國爲首的資本主義。中國開辟了一條獨特的現代化道路,解決了人類向自由與幸福進步的大問題。所謂的“中國道路”首先是徹底的社會革命,它改變了整個文明結構,以現代理想重新規劃現實。使一個貧困、墮落的傳統國家變成一個充滿熱情活力的飛速發展的現代工業強國,這不僅令西方發達世界驚慕,也值得所有不發達的第三世界學習。
中國形象進入西方將近七個世紀,在現代化曆程的不同階段以不同方式參與構築了西方的現代文明觀念。它一方面證明世界現代化是一個多元發展、相互作用的系統進程,不僅西方塑造了中國的現代化運動,中國形象也作爲文化“他者”參與塑造西方現代文化。另一方面,它也說明中國的文化形象蘊藏著巨大的“軟國力”,其知識體系、意識形態、社會制度顯示出的優勢,具有廣泛深刻的影響力,而且在世界現代化曆史上已經形成了一種傳統。 ( http://www.tecn.cn )
紅色中國可能是“世界上治理得最好的國家”,革命徹底改造了社會與人,其道德價值可能遠比其物質成就重要。紅色中國在西方不同時代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意義。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是物質進步的意義。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紅色中國的道德進步意義又明顯高于物質進步意義,那裏盡管並不富足,但是幸福,人民高尚純樸、社會平等自由,在富于智慧與權威的現代哲人王毛澤東的英明領導下,中國正在通過一系列的革命完成曆史與人的進步,首先是政治經濟革命,然後是社會文化革命,其中最感人的,是所謂“人的革命”。巨大的物質成就令人感動,然而,中國人民完成這種物質成就的勤勞、勇敢、公而忘私、樂而忘憂的精神,就更令人感動。紅色中國的形象對西方不同國家,英美或法國,有不同的啓示。英美知識分子注意的是改革與建設、道德自新的內容,法國激進知識分子則將中國當作“革命的榜樣”。西方那些從紅色中國歸來的政治朝聖者興奮地說:“中國代表著人類向往烏托邦的最後努力,它的社會主義建設,比曆史上任何烏托邦實踐都更具有現實的可能性。” “中國使你相信一切都是可能的!”
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10114
多維視閾下的西方中國形象研究>葉雋
有論者謂,治中國研究有三層境界:在中國研究中國、在亞洲研究中國、在世界研究中國。反其道而思,研究歐洲亦然:在歐洲研究歐洲、在地中海周邊研究歐洲、在世界研究歐洲。而周寧教授的努力,則使得中西文化關係史同樣站在一個世界的高度上。
從《中西最初的遭遇與衝突》到此部《天朝遙遠: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周寧教授的研究自有其內在演進軌跡,尤其是注重賽義德“東方主義”的理論啟發,頗有可觀之處。作者也強調“本書希望為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提供一種歷史格局與邏輯框架,使該領域的研究走向理論的自覺”(前言第18頁)。這種兼有史學意識與哲學抱負的思路的提出,無疑讓人心生景仰之情,因為這無疑是學術研究中的理想狀態。誠如作者引德國學人言:“剖析與綜觀一個時代的基本精神內涵,是一項兼有歷史學家之批判性事實研究和哲學家之架構性想像的使命。”如果我們注意到作者的文學科班出身,再將近年來相關領域的著作取來比較——《中國與歐洲早期宗教和哲學交流史》、《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觀》,就會發覺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面對西方與中國,漢語學界文史哲三學科的學者不約而同都用力於斯,謂其顯學,當不為過。
當然,無論是篇幅還是範圍(時間、空間),都以是著拔得頭籌,討論的是近八個世紀的西方的中國形象(某種意義上也可稱為中國觀)。應該說,以一人之力涉獵如此廣度,無論其效果如何,學術勇氣都是可嘉的。
作者果然出手不凡,將中國形象納入到西方文明進程的整體架構之中,在一個宏觀的歷史語境中來把握課題的學術意義。強調“中國形象在西方現代歷史與現代精神結構中生成,作為西方現代性觀念的象徵,只有在西方現代精神結構中,西方的中國形象的意義才能夠得到系統深刻的理解”(前言第4頁),此言不虛。但所謂“1250年前後是西方世界經濟體系和世界知識體系的起點,也是西方的中國形象的起點”則既感新鮮,又覺困惑。何以如此?後者以馬可·波羅等為標誌,或有道理;前者則“13世紀代表中世紀的成熟期”,且所謂“12世紀文藝復興”也涵蓋了1050~1250年的時段,似乎也同樣有道理。因無註釋,所以不知是有所據,還是作者的自家判斷;而且,兩者之間的關聯究竟是如何建立起來的,也同樣是饒有意味的問題。
就全書內容而言,上卷討論1250~1750年500年間三段中國形象:“大汗的大陸”(1250~1450)、“大中華帝國”(1450~1650)、“孔夫子的中國”(1650~1750),一條“不斷烏托邦化”的線索貫穿其中;下卷討論“後啟蒙時代”的意識形態化中國形象,所謂“停滯的”、“專制的”、“野蠻的”中華帝國。
就“停滯的帝國”而論,作者將其放置在西方進步史觀的觀照中,確實意義頗為彰顯。因為,“研究西方的中國形象,不是研究中國,而是研究西方,研究西方的文化觀念”(前言第13頁),此言有理,正如西方學者已深刻指出的那樣:“17世紀對中國的興趣的增長及18世紀的中國文化藝術風格的流行——完全屬於歐洲文化史領域。”
作者認為:“文藝復興是‘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啟蒙運動則是‘文化大發現’的時代。”(第418頁)如此將現代歐洲進行層次條理,確實頗有啟發。作為一個思想家群體,啟蒙諸子對現代歐洲的建構意義值得深入開掘,而其中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資源則是作為“他者”的中國。如此,則“停滯的中華帝國”的形象,就有效地參與了啟蒙歐洲的整體建構過程,所謂“停滯是被進步否定的反面,停滯的中國形象成為西方進步大敘事的‘他者’”,作為一種參照或許有意義,可如果進而就推論說“停滯與進步、中國與西方、中國的停滯與西方的進步,構成西方現代文明認同西方中心主義的世界秩序與中西關係的基本話語,也構成以進步史觀為內在邏輯的現代性自我確證的基礎”(第418頁),則未免過於誇大了中國這個他者的作用。首先,誠如作者引海德格爾的“世界圖像”理念,世界的空間維度是東、西方二元結構,那麼中國是否就代表了東方?顯然不能,即便如蒙古、北韓、越南、東南亞國家不談,作為東方大國的印度、波斯-阿拉伯、乃至日本等,都是絕對不容忽視,其文明史意義(尤其是對西方)並不弱于中國的獨立文化系統。
其二,即便是談東方,西方人也會自覺區分它的功用層次。對外來資源與東方文化有非常自覺的學習資鑒與認知意識的歌德,也有著非常明確的自家指向:“我們不應該認為中國人或塞爾維亞人、卡爾德隆或尼伯龍人就可以作為模範。如果需要模範,我們就要經常回到古希臘人那裏去找,他們的作品所描繪的總是美好的人。對其他一切文學我們都應只用歷史眼光去看。碰到好的作品,只要它還有可取之處,就把它吸收過來。”作為中國學者,在研究中難免會有如前賢表露出的“民族自豪感”,哪怕是不自覺的;但如何能將其壓于紙背,盡可能以一種客觀冷靜的態度去復原歷史場景,或許對我們是一個並不輕鬆的考驗。
此外,關於“專制的中華帝國”,恐怕仍不免是一個被建構起來的形象。這裡討論卡夫卡、維特夫的個案,都是日耳曼文化圈的人物。一者是大作家,《萬里長城建造時》借中國題材表達的無非是《城堡》等小說一以貫之的思路,卡夫卡對中國的了解其實有限;維特夫是德國精英型學者,且算是漢學家,《東方專制主義》一書在西方學界影響很大。維特夫的學術背景是相當特殊的,早年在法蘭克福大學,曾受到社會學學者和衛禮賢的雙重指導。作者認為維特夫的真正貢獻是“承繼起一度斷裂的中華帝國的東方專制主義神話”(第674頁),似乎受到過於強烈的賽義德理論影響。事實上,西方漢學傳統並非“鐵板一塊”,各主要文明國家都有受制于其自身民族-國家學術史的自成傳統;而且除了賽義德指出的“利益”與“權力”因素之外(這一點上與福柯、布迪厄等人有共同之處),仍然具有其作為追求真理的學術性一面(這甚至對多數學者來說是主流),這一點是特別值得重視的。
總體來說,關於“中西文化關係史”的研究,已然蔚然而成顯學,此著之出現,更別出手眼,貢獻非凡。若在開篇能有系統與兼及獨到眼光的學術史梳理,當屬“惠澤學界”;而就理論來說,形象學(imagologie)本身乃多學科研究者的交匯融通之地,所謂“這些學者把同一性、文化適應、脫離傳統文化、文化異化、公共輿論或社會集體想像物這些問題都轉為對‘他者’文化及相異性的研究”,若能將其融入到具體研究的實踐中,或許更能對理論思維本身有所回饋。誠如作者已意識到的那樣,“統在一個‘西方’概念下研究中國形象,遮蔽了西方不同國家的中國形象的差異”、“後殖民主義文化批判作為理論工具,激進尖銳,但也偏激尖刻”,更希望能在理論上“建構中國方法”(第861頁)。應該說作者的學術感觸度是相當敏銳的。所以,我們有理由期待,作者並不缺乏“進一步研究的起點與動力”。
有論者謂,治中國研究有三層境界:在中國研究中國、在亞洲研究中國、在世界研究中國。反其道而思,研究歐洲亦然:在歐洲研究歐洲、在地中海周邊研究歐洲、在世界研究歐洲。而周寧教授的努力,則使得中西文化關係史同樣站在一個世界的高度上,我們應當努力打開自己的視閾,這或許是此書給我們的最大啟發。
《天朝遙遠: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上、下)周寧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中西最初的遭遇與衝突》周寧著/學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中國與歐洲早期宗教和哲學交流史》張西平著/東方出版中心2001年8月第1版
《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觀:一個歷史的巡禮與反思》張國剛 吳莉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蘋果會蠢到“辮子客服”辱華嗎 2023-09-21 佘宗明
“辮子客服”並非僅在中國官網存在,美日韓印度等的蘋果官網都有。這人不是亞裔,更不是中國人,而是印第安人,且是個女性。
Ps:美國、日本、印度的蘋果官網,都有自己的“定制”客服人員形象。倒是韓國沒有。
▲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分別為蘋果為中國官網、美國官網、日本官網、印度官網專供的客服人員圖片。
回應
那黑人牙膏犯得著改名麼?
佘宗明沒上過反歧視的課程吧?在西方公司裡對歧視的定義是員工是否感受到了歧視,判斷標準就是個人感受。
辱華分為兩種,一種是刻意的辱華,一個是“不經意”的辱華。蘋果的行為本質就是將自己的“政治正確”和對東亞人的刻板印象強加于東亞的各個國家,是一種無視當地民族感情和審美取向的傲慢。
所有的歐美公司,除了做自己本行生意外都有一個目標或者說任務:教全世界人怎麼審美,或者說壟斷美定義的標準,蘋果當然不例外。所以蘋果當然知道用這麼個人會有多少爭議,但是蘋果不在乎,因為蘋果很清楚,只要壟斷美定義標準能有多少收益,那是遠遠超過現在損失的。而且,在美國有個預設規則,歧視中國人不算種族歧視,所以,就這麼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