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07 05:19:24阿楨

《中國人:觀念與行為》


《中國人:觀念與行為》(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應處前評《中國人的性格》所言台灣有關中國民族性科學研究三部曲的中間過渡階段:
台灣心理學界研究中國(含台灣)人心理,其實是無根的,而是隨著西方理論和現實環境在變,民六0年代在現代化理論和台灣做為研究中國的範例下,弄出前述的《中國人性格》;到民七0年代在各種反現代化理論和儒教文化圈現代化成功的背景大,倡言社會科學中國化;到民八0年代,隨著台灣現實,又高呼本土化。

《中國人:觀念與行為》收集的二十八篇論文(楨:台版原只有13篇)都是在〝第四屆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上發表過的。此研討會的主題是為〝觀念與行為的探討〞。由於這一主題內涵十分廣泛,所以參加的學者不再只限於社會科學,亦有哲學、文學與歷史學者參與,而所選的二十八篇論文皆繞此一主題開展的。
  費孝通先生的〝個人、群體、社會〞一文正有點明觀念與行為的探討的三個層次,所以列於書首。其他二十七篇論文有五篇是對中國人的一些基本觀念的討論與分析;五篇是對中國傳統觀念的新詮釋;五篇是討論傳統觀念與價值的現代轉化;六篇是討論中國人的行為與性格;六篇是討論中國人的行為與性格;六篇是對當代中國人的觀念與價值的探討。

處中國民族性科學研究三部曲的中間過渡階段之書還有:

楊國樞主編 《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台北桂冠,1991。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本書為一九八九年第一屆「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屆於1992年4月23—25日在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舉行,論文集《中國人心理與行為一一理念及方法篇》《中國人心理與行為一一文化.教育及病理篇》(台北桂冠,1992))
簡體版序言
編序
李亦園:中國家族與其儀式:若幹觀念的檢討
黃堅厚:現代生活中孝的實踐
楊國樞:中國人孝道的概念分析
金耀基:人際關系中人情之分析
喬健:關系芻議
楊國樞:中國人之緣的觀念與功能
陳之昭:面子心理的理論分析與實際研究
朱瑞玲:中國人的社會互動:論面子的問題
黃光國: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
金耀基:“面”、“恥”與中國人行爲之分析
文崇一:報恩與複仇:交換行爲的分析
楊中芳:價值變遷與送禮行爲
喬健:中國文化中的計策問題初探
喬健:建立中國人計策行爲模式芻議
李亦園:傳統民間信仰與現代生活
黃堅厚:中國人對于心理衛生觀念的初探
文崇一:中國傳統價值的穩定與變遷

乖乖!倒是對岸很給它本土化:

楊國樞 主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爲:本土化研究》 (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我們爲什麽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
第三章 中國人的社會驟向:社會互動的觀點
第四章 中國人的家族主義:概念分析與實證衡鑒
第五章 孝道的社會態度與行爲:理論與測量
第六章 孝道的心理學研究:理論、方法及發現
第七章 中國人對現代化的反應:心理學的觀點
第八章 中國人的個人傳統性與現代性:概念與測量
第九章 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能否同時並存
第十章 傳統價值觀、個人現代性及組織行爲:後儒家假說的一項微觀驗證

王登峰 崔紅著《解讀中國人的人格》(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第一,書中所報導的概念架構與實證研究,已不再套用西方(特別是美國)心理學者的理論、概念、方法及工具,而是毅然采取本土化的研究策略。在這一策略下,作者所運用的理論、概念、方法及工具都是本土化的,也就是從中國人的社會文化脈絡中發展而來的。作者所建構之測量中國人七大性格向度的主要量表(如QZPS與OZPS—SF),都是以陳述語句的題目所編制的。它們是以楊國樞、王登峰在1996~1999年所發展的華人七大基本性格之形容詞自評量表為基礎而建構的。具體地說,作者是將楊、王二氏之量表的形容詞轉換成陳述語句的題目(為每一形容詞撰寫3~8個語句),然後進行編制語句量表的工作。楊、王二氏之量表的形容詞是從數千個性格形容詞的語匯中挑選出來的,此一語匯是在中華文化的脈絡中長期演化而來,因而是高度本土性的。楊、王二氏的形容詞量表與作者的語句量表,都是直接或間接從此語匯建構而來,所以皆具高度本土性。也就是說,作者探討中國人性格所用的量表是本土性的,所測量之中國人的七大性格向度也是本土性的。
第二,作者對中國人性格的本土化研究是全面性的,也是系統性的。他們的人格量表所測量的七大性格向度,可以說是七個性格構念(personalitveonstruct)。為了驗證這七個性格構念的構想效度(construct validity),作者曾先後探討七個性格向度與自我和諧、行為抑制、心身癥狀等正常及不正常心理或行為的關系。但構念效度的建立是一種不斷從事有關實證研究的長期歷程,作者必須繼續探討七大性格構念分別與理論或構念上可能有關的其他心理與行為的關系。長期而言,這樣的構念效度研究工作必然是全面性的、系統性的。值得順便一提的是,我們在台灣的研究團隊及其他的研究者也在從事華人七大基本性格(以形容詞自評量表測得)之構念效度的實證研究。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完成七大性格構念與社會取向行為、個人取向行為、組織行為、焦慮癥狀、憂郁癥狀等之關聯性研究,正在探討與婚姻滿意度、不滿意度、感情親密度、擇友行為、交友行為、(陰陽)五行性格之關系。我們的構念效度研究也是系統性的、長期性的。兩岸在這一重要課題上的實證研究成果可以相互參照與統合,為中國人七大性格構念之效度的檢驗,提供更完整的證據。
第三,采取本土化研究策略的兩岸三地心理學者,在學術研究上不是“國粹派”,而是“國際派”。他們不是抱殘守缺、敝帚自珍,而是強調中華文化因素或脈絡對現代中國人之心理與行為的型塑及支撐力量,試圖以本土化的研究策略發展一套中國人的心理學知識體系。這樣的心理學知識不但能更有效地了解、預測及改變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而且可以拿來與其他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的心理學者對話與交流,以納入世界心理學的發展,共同創造一套適用于全人類的心理學。王、崔兩位教授在書中以自己所獲得之有關中國人七大性格向度的研究發現,與西方心理學者所獲得之有關西方人五大性格向度的發現相比較,以得知中西兩種性格模式的異同。這種跨文化的學術對話,表現了作者的心理學國際觀。非西方國家的心理學者之所以應努力從事本土化的研究,就是要將他們的“西化心理學”(westemized psychology)轉變為“本土化心理學”(indigenized psychology)。與此不同,西方國家的心理學一開始就是一種從自己文化傳統與脈絡中自然發展出來的“本土心理學”(indigenous psychology)。將西方國家的本土心理學與非西方國家的本土“化”心理學不斷統合,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真正的人類心理學。創造這樣一種心理學是全世界心理學者的共同責任與目標,因此各國心理學者都應養成健全的學術世界觀。
本書內容既有上述三大優點,它在兩岸三地心理學(特別是人格及社會心理學)的未來發展中,勢將發揮重要的影響。身為心理學者,我應向作者道賀。身為人格及社會心理學者,我應向作者致謝。
第一編 中國人人格結構的本土化探索
第二編 中國人的人格特點
9.中國人的人格特點(I)︰外向性
10.中國人的人格特點(Ⅱ)︰善良
11.中國人的人格特點(Ⅲ)︰行事風格
12.中國人的人格特點(Ⅳ)︰才幹
13.中國人的人格特點(V)︰情緒性
14.中國人的人格特點(Ⅵ)︰人際關系
15.中國人的人格特點(Ⅶ)︰處世態度
第三編 中國人人格量表的應用
20.人格維度與心身癥狀的相關研究
21.人格維度與行為抑制的相關研究
22.人格維度與自我和諧的相關研究
第四編 西方人格結構與中國人的人格
26.中國人有沒有獨立的“神經質”人格維度
27.西方“外向性”人格維度內涵的中西方差異
28.中國人的“開放性”——西方“開放性”人格維度與中國人的人格
29.西方“愉悅性”人格維度與中國人人格的關系
30.西方“公正嚴謹性”人格維度與中國人人格的關系
第五編 人格結構的文化意義
33.中西方人格結構差異的文化意義
34.人格概念的中西方差異及理論與實證分析
附錄 1520個中文人格特質形容詞的好惡度、意義度、熟悉度和現代性評
阿楨 2021-11-18 09:03:41

《醜陋的中國人》絕版,臺灣的中國人瀕危? 2021-11-16 雁默

柏楊遺孀張香華正式向兩岸出版商發出聲明:“依柏楊生前交代,如今將永遠停止發行《醜陋的中國人》”。原因是有出版社希望取得授權,摘文選入臺灣中學一年級教材,張擔心此作品被用來辱華,故而斷然拒絕。
張對現在臺灣教育和新課綱“去中國化”甚至“反中”無法苟同,尤其痛心於如今的“國文”、歷史教材,刪減文言文,以“東亞史”觀點取代“中國史”等現象,根本是執政者“去中國化”的教學策略。“(青少年)在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的情況下,即便讀了柏楊的文章,又怎能領會柏楊的精神?”
《醜》將於2024年與兩岸原出版社合約到期後,永不再續約,張甚至希望兩岸出版社自即日起便不再出版此書。她強調,柏楊生前一再交代,當大陸文明已經進步了,就要廢除這本書的發行。
《醜陋的中國人》絕版,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
就像李敖一樣,被蔣家關過,自然討厭老國民黨與其党國體制與思想,因此在思維上,只有在西方文化裡能找到容身之地,並據此反國民黨。
《醜》全書的重點在於闡述“醬缸文化”,所針對的是中國的官場文化,以及在此文化支配下的中國社會,而腐敗的核心則被認為是儒家文化。
國恥時代的中國文人,有著恨鐵不成鋼的強烈情感,以西方文化作為對照組,對儒家文化的理解偏差得很嚴重。柏楊對儒家的誤解與偏見,是那個時代普遍的文化現象。
但在今日,自福山的“歷史終結論”破產後,所有曾經以西方文化為高標的文化理論也都隨之破產。
  相關新聞
《醜陋的中國人》將停止發行?人民文學出版社:目前正常銷售
  回應
柏楊是中華文明衰弱時代自卑者集中表現,早已被時代所拋棄,幸有佳偶,全其後事,免得被掛在歷史恥辱柱上。

圖博館 2017-04-04 17:39:15

當然,應星也沒有忽視“運氣”這種氣。為此他多次批評了於建嶸在《抗爭性政治》(人民出版社)中所持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1990年以後,農民有組織的群體抗爭已經由“依法抗爭”轉變為“以法抗爭”。所謂“以法抗爭”,是一種“旨在宣示和確立農民這一社會群體抽象的'合法權益'或'公民權利'的政治性抗爭。”應星認為這個說法根本站不住腳。他強調,無論條件如何,抗爭始終是高風險的行為。民眾要付出極高的成本,取得成功的機率卻小得可憐。冒險行事固然是必然的,可是如何用“踩線不越線”的技巧增大成功率,既需要抗爭者有不計後果的衝勁,又需要他們進行理性的算計。所以,中國農民群體抗爭具有幾個看似矛盾實則合理的特點:選擇抗爭目標秉持實用主義,選擇抗爭方式時具有權宜性、可計算性,然而一旦選定目標和方式,就會有類似賭博的心態,堅忍不拔,不計其餘。這樣的群體抗爭,是“氣”的抗爭政治,而不是於建嶸所說的政治抗爭。
  應星在刻畫鄉村政治中氣的運行時相當自如,這明顯得益於他的田野研究。“怨氣”因為哪些因素而凝聚,在哪些條件下轉化為“怒氣”,“怒氣”怎樣擴散瀰漫,在怎樣的空間內被什麼樣的道德震撼(moral shocks)事件點燃,發生情感上的閃爆現象,作者把敘事與歸納結合得很好。外部資源如何導入抗爭行動,草根領袖在抗爭政治中起了什麼作用,鬥爭策略有哪些,怎樣避免有人“搭便車”,或是清除“叛徒”和“內奸”,書中也一一涉及。應星還分析了政府對氣的加壓邏輯,批評了各級政府在維穩技術和策略上的粗暴與不智,並強調了氣的導引:抗爭者以情理法作為自己的訴求原則,政府在化解矛盾時也應遵循這一原則。相形之下,應星對氣的概念辨析既不簡潔,也欠明晰——這個工作需要哲學更多的介入才行。所以,我對《“氣”與抗爭政治》相當欣賞的同時也略感矛盾。一方面我對抗爭政治研究中引入“氣”這一新視角饒有興趣。另一方面我又對“氣”的前景頗覺躊躇。因為我認為,在應星的視角與事實之間還有很多空隙需要填充。如果這些空隙填補不了,那麼這種理論就只是對現實的某種“應付”,而非“應對”。
  但無論如何,我從書中感受到的精神始終是應對,而非應付的。在面對現實中險惡詭譎的維穩問題時,應星的身上也體現出“氣”的特質——那是學者的勇氣與志氣。

圖博館 2017-04-04 17:38:30

與“面子”、“關係”、“人情”等中國傳統概念相比,“氣”在當代學界受到的關注不多,以它作為特定視角的學術論著更少。原因在於“氣”的含義過於繁蕪,日常運用過於隨意。試想一下,要從霧氣、景氣、運氣、正氣、鬥氣等等詞裡找出“氣”的某種恆定意思都很困難,何況拿它來建構理論。但是,“氣”本身俱有的模糊性和豐富性,恰好與社會現實有著近乎天然的契合性,吸引著包括應星在內的中國學人去探索。
  應星認為,氣是一種與“激情”類似的東西。他說:“氣在中國鄉土傳統中既不是一種純生理的衝動,也不是一種純利益的反應。它是一種融合了本能與理性、道義與利益的激情,是中國人在人情社會中擺脫生活困境、追求社會尊嚴和實現道德人格的社會行動的根本促動力。”可見氣與西方意義上的激情還有顯著差別。西方傳統有三種馴服激情的方式:抵制、利用與製衡。現代以來,制衡的方法取得成效。人們利用理性,製造出兼具激情和慾望優點,而無二者缺陷的“利益”(interest),用它馴服了激情,最終形成權力、理性和利益三方主導的社會。(《慾望與利益》,赫希曼著,上海文藝出版社)相比之下,中國傳統中有關“氣”的論述混沌不明,向來沒有完整的體系。氣處於有形無形之間,可聚可散四處瀰漫,難以把握。
  在傳統的日常生活中,氣的作用是隱性的、陰柔的、克制的,被儒家倫理壓制著,輕易不能動彈。所謂“養氣”、“忍氣”、“御氣”,無不包含著這樣的意味。與日常生活中的氣相比,公共生活中的氣則相當活躍。氣在民間組織、宗教團體裡能夠成為倫理的一部分,所謂“義氣”;在群體抗爭中氣會從防禦變得具有進攻性,所謂“俠氣”、“匪氣”;在生存環境的壓力下,氣會變得極端和激進,所謂“流氣”、“刁氣”。進入現代以來,特別是1949年之後,當精英階層瓦解,國家-個體的二元結構形成,經過革命倫理、均平思想以及權利意識的層層浸染,氣又成了敢把皇帝拉下馬的“鬥氣”。可見,在抗爭政治的框架裡,群體中的氣深受特定地域文化傳統、生態環境和社會結構的影響,不但比“激情”一詞複雜,也超越了“血氣”的一般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