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20 06:07:14阿楨

《革命與革命者》


泰勒到底懂不懂啥是「改革、革命」,不然怎會將實為「改革」英國的「憲章運動」與「法國大革命」並列為「革命」?

這個嘛!泰勒的《革命與革命者》(麥田,1996)是本為英國觀眾做的通俗的電視演講集(1978年BBC),難怪會將「叛亂」(泰勒似以暴力、和平論「革命、改革」,又似以成、敗論「革命、叛亂」)的「憲章運動」與「法國大革命」並列!

是嗎?英國本位啊!又難怪在《革命與革命者》末句,會將明明成功的俄國共黨革命,說成失敗的社會革命。

啥「改革、革命」「革命、叛亂」?如我舊文所言,全是會異化的政治術語啦!

《台灣共犯體》第三章、說文解字。十、改革與革命。
http://www.jslm.twmail.net/Data/Paper/History/LSTaiWanGongFanTi.mht

改革是結構(體制)內的改變,革命則是改變結構(體制)。改革方法是體制內彼此能接受者,而革命反之。但每個結構對方法的承受力不一,軟結構(如民主)的改革方法,用於硬結構(極權、專制、威權)則成為革命。激烈的手段(即使是非暴力方法,如一五四書所言)如用於硬結構,因雙方已陷革命情境,故改革者自認其方法是民主,但被改革精確地敏感到此乃主權存亡之爭。由此可知手段並非中立的,且自認合民主自由人權要求的手段,無論就理論或史實均可論證其謬,這不是替被改革或革命者合理化,而是實相。
 (一)革命與反革命
  革命的狹義是指:「以推翻現有政有政府為宗旨的長期暴力行動」(一五五p197)。但廣義是指具歷史斷層(革命前後的思想、法律、風俗習慣、甚至語言均異),並建立在改變世界觀計劃上的一種變革(一五六p1、26)。故革命不能縮小為暴力的累積,或典章制度的集合體。其方法可是和平主義的、非暴力的、世俗的、無政府主義的、超現實主義的(p25)。這些皆表現於台灣的李登輝的「寧靜革命」、《島嶼邊緣》、甚至民進黨。
  由於革命渴望的是結構的變革,但其結果往往是各式人民主權(p107)的恐怖極權統治,故就形成三種對革命的不同看法:替革命合理化、反革命、替革命正名。前二者已充斥於諸革命。後者則美化革命,認為革命非但不是暴力奪權,相反是追求自由的解放,而自己是無私無權力欲(詳見一五七p10-1,一五八p2-8)。由此可知革命對人致命的吸引力,李登輝不是口口聲聲說他的寧靜革命是天下為公、主權在民、為台灣、亳無私欲。這真像孫、蔣、毛的為中國………。
 (二)知識分子與革命
Arendt認為知識分子在革命中擔任了前衛和外圍組織的功能,外圍組識在革命中利用民主自由贏得追隨者(一二七p81),前衛組織則用以隔離和溝通革命內外成員(p117-8)。知識分子能擔任此功能是因革命之初在結構內並無正當性,故須由享有聲望特權的知識分子(如「澄社」「國策中心」「民族所」「城鄉研究所」……)替革命建立正當性。正當性建立後,這些知識分子有些便進入革命核心(如林玉體、陳師孟……)。如革命屬法俄中類型,那些具有批評「劣根性」的知識分子將是下一波的被革命對象。即使和平革命,知識分子如只知批評舊政杈而無知於新政權的權力本質,則不是陷於永遠反對者式的狗吠火車,便是與新政權共犯,當然也有永遠御用式的知識分子,更多的是人云亦云或沈默不語的(詳參後敍)。

(楨:本館另有 選擇性失聲 學者老矣 產官學之恥日 委員會打手 學官兩棲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0533655/20071219224514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0580390/20071221060528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4133942/20070414065816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0633646/20071222061046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2699421/20080130074613

革命

革命,一種激烈的變革。往往是一個利益集團採取暴力等激烈的方式打擊另一個利益集團,從而形成不同的利益格局的系列性變革。革命的進程一般比較迅速,速度相對於演變或者改革快得多。蝴蝶效應在社會學界用來說明:一個壞的微小的機制,如果不加以及時地引導、調節,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戲稱為龍捲風或風暴;一個好的微小的機制,只要正確指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產生轟動效應,或稱為「革命」。
革命一詞,政治學上的經常相對概念是「改革」。前者指對現行體制的推翻或取代,而後者則是體制內的稍大規模修改,通常是系統性的計畫。
在中國,「革命」一詞最早喻指改朝換代,例如:商朝對於其推翻夏朝取而代之的行為稱為「湯武革命」。在近代,該詞則始於晚清時期,孫中山從日本的翻譯著作取出「革命」二字作為推翻滿清政府的口號。
通常,現代意義上的「革命」,含義等同於西文「revolution」 在前工業時代的傳統思想觀念里,基於人、社會與自然都是由神所創造,並和諧共存,形成一種寧靜的秩序。而如果自由民單方面依賴於旁人,並且失去了「德(virtus)」,即個人利益與共同利益的統一,那麼整個社會、單獨的團體及個人,都會受到持續存在的corruptio (墮落)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回到原點(Machiavelli: Ritorno ai prinicipi),由「亂」重新回歸到「治」。實際上我們從現代革命運動一直追溯到法國大革命之始,總是可以看到回歸「舊秩序(公正、公平)」這樣的要求。「revolution」在今天的新的含義,則是1789年之後產生的觀點。
「Revolution」,在社會學以及日常口語中,通常表示一種極端的、常常帶有暴力的、對現存政治和交際關係的社會性變革(顛覆)。它由創新者盡可能秘密組織的團體發動,並且能夠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
如果沒有極端的社會變革,只是由一個組織或者一個緊密聯繫的關係網發動的,且只有相對較小的群眾基礎,這樣的行為,一般稱為政變,或者在有軍隊參與的時候稱為「叛亂」。這時「Revolution」就成為一種辯解。「Revolution」這個概念,還被用於沒有在很短時間內發生的社會變革,例如全球範圍持續千年的「新石器時代的Revolution」,或者從英格蘭擴展到整個歐洲大陸的,發生於1750到1850年間的「工業Revolution」,而這個Revolution又成為這段時期各個政治Revolution的前提條件。
按照「revolution」的本來意思,有另一個漢語詞彙「反正」。不過自孫中山使用日制漢語詞彙「革命」來指代「revolution」以後,便成為習慣翻譯。這裡,「革」指改變,「命」指命令,即「天命」。「革xx的命」屬於曲解「革命」的原意。
世界上的革命
法國大革命
美國革命戰爭
太平天國
俄羅斯十月革命
古巴革命
哥倫比亞革命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D%A9%E5%91%BD

改革

解釋:把事物中舊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適應客觀情況的。例如:技術改革、改革經濟體制 、宗教改革。
改革的定義:改革指對舊有的生産關系、上層建築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也可以說人類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類
從程度看,一種是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局部的調整;一種是對舊的生産關系和上層建築進行徹底的改革,導致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
從內容看,有政治改革、經濟改革、軍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從性質看,有奴隸制度的改革、封建主義的改革、資本主義的改革和社會主義的改革。(楨:馬列唯物史觀分類法)
A、奴隸社會的改革:梭倫改革、克裏斯提尼改革、伯裏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魯國“初稅畝”。
B、封建性質的改革
(1)確立封建制度:魏文侯變法、商鞅變法
(2)挽救危機、自我完善:外國:彼得一世改革、阿裏改革。中國:王安石變法、洋務運動。
(3)少數民族學習先進制度文化(兼有確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質):北魏孝文帝改革
C、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
(1)思想文化領域:歐洲的宗教改革
(2)確立資本主義:外國: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中國:戊戌變法
(3)鞏固資産階級統治:美國羅斯福新政
D、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
外國:蘇聯、東歐社會主義改革 中國:改革開放
2.改革的實質
改革是統治者對即定制度所進行的調整。它與社會革命不同,並不否定現存制度,而是對現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盡量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
人類社會從來沒有施之百代而不變的制度。一切制度都是統治者爲了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而設計的行爲規範,隨著時代的變化,再合理的制度也會出現問題。當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會影響、動搖統治秩序的時候,當政者可能自覺或被動地實行改革。總的來講,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發生都是由于舊的生産關系或上層建築不適應新的生産力或經濟基礎的發展的需要。具體來講,這些原因大體可以表述爲:
①舊的生産關系阻礙了社會生産力的發展;
②順應曆史發展潮流或社會發展趨勢;
③統治階級面臨統治危機,爲抑制土地兼並,緩和階級矛盾,增加財政收入,實現富國強兵;
④舊制度、習俗、思想文化阻礙社會的發展
⑤民族危機嚴重
4。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區別
1、背景不同:改革時社會背景相對平和,革命時社會背景相對動蕩。
2、方式、力量不同:改革是國家和政府主動采用的一種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衆發動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3、根本目的不同:改革是爲了維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革命是推翻舊的社會制度,建立新的社會制度。
4、對生産力影響不同: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緩的、主動的方式,是對以往社會制度的完善與改進,因此,在改革的同時不會造成生産力的破壞,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是有利于社會發展的。
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然對國家機器,對社會生産力造成一定的破壞,在革命之後必然要對國家機器、生産力等進行重建,因此要花費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時間。
http://baike.baidu.com/view/501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