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8 05:51:12阿楨

《第一個新興國家》

李普塞的《第一個新興國家》(桂冠,1994)可比前評托克維爾的《民主在美國》,還更加吹捧「美」國!

算了吧!「美」國者、罄竹難書,在補貼諸家評李普塞前,先貼下我館舊文:

《費城神話》

你抄錯書名了,包恩的原著是《費城奇蹟》(猫頭鷹,2004),是Miracle(奇蹟)而非Myth(神話)。
我管它原文是啥,難道你讀不出「奇蹟」有「褒」意嗎?
所以你就給它改個「貶」意的「神話」?別如此好為人評,包恩在<作者序>不是已聲明:「本書不介入學界(有關美國憲法屬性之種種)爭論……作者關心的重點是從事這項大實驗的人,以及當年眾人聚會的風雲時刻。」(p.15)
好個以人物故事為主的《費城奇蹟》,難怪他的結論會是:「會議背後是一股折衷妥協的氛圍,似乎談不上什麼號召眾人的神聖大旗。妥協可以是一個髒字,意味著與魔鬼立約,犧牲了上好的、以將就那最糟的。可是憲法會議,這個妥協精神卻是美善與榮光領軍;華盛頓坐鎮主席位上,妥協精神就如和平之鴿棲息在他肩頭。」(p.16)
真是標準的「美」國主義,只要是美國人幹的、啥事都是「美」好的。你看他說什麽「會議背後是一股折衷妥協的氛圍」,依我在《台灣共犯體》對美國制憲的研究,美國1787年在費城舉制憲的背景如下:
一、與英國貿易中斷,造成經濟不景氣。二、希望中央來解決濫發紙幣、債券、和證券,所造成的財政和金融秩序大亂。擁有上述紙幣、債券和證券者(新的支配階級)希望有一強大的中央政府能整規財政,幫助他們收回債權。但大量的債務人和自耕農則希望各州繼續發行紙幣,不希望有強大的中央攻府。三、戰後各州陷於分裂狀態,彼此以通貨和關稅互鬥,商人、金融家、債權人和投機者深感不利,而希望有一強大中央政府。四、為解決新增的未墾地之利用,1787訂〈西北土地法令〉鼓勵人民拓荒,成立新墾區,人口達6萬人則可成為一新州,此舉促使土地投機者,希望加強中央權力,以便謀取更多的土地。
由於制憲會議是在上述背景下舉行的,故會為少數支配階級為其利益所控制,就很自然。這也可從以下分析得知:一、代表大多是支配階級,含商人、大地主、各類債權人。二、為避免大量反對者和大多人民獲悉內容,會議採秘密方式進行。三、制憲結果有利於支配階級,這表現於聯邦憲法的第1條8-10項和第6條,更表現於第2條總統產生方式由州選舉人間接選出而非全體公民直選,代表人權的人權法案要到1791年才通過。
作者也說:「聯邦大會的成員,都屬於有產階級。半數以上持有公債,而在一個有力的新政府之下,价格一定會增加(p.100)……不過我們並沒有証据顯示,這些人曾讓自己在土地上的投機影響到自己在聯邦上會中的行事。(p.213)」
  是嗎?其實美國革命如同英清教徒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無論就理論或史實,美化後的民主自由均是一種神話,這並非說它們與民主自由不相干,相反,在私利和公理一致下,對民主自由產生成長作用。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093/20060408064244

《台灣共犯體》第二章 西洋歷史之分析
http://www.jslm.twmail.net/Data/Paper/History/LSTaiWanGongFanTi.mht

七     美國發展的過程………………………………………………65
 (一)   有關美國特質的解釋…………………………………………
 (二)   美國的獨立革命………………………………………………
   1   革命的過程……………………………………………………
   2   革命的神話……………………………………………………
   3   革命成功之因…………………………………………………
 (三)   制憲會議………………………………………………………
   1   背景……………………………………………………………
   2   少數人的制憲…………………………………………………
   3   三權制衡………………………………………………………
   4   選舉人制度的問題……………………………………………
   5   人權的迷思……………………………………………………
 
 (一)有關美國特質的解釋

  美國憑著文化帝國主義,除了社會主義國家或反霸意識強烈者,其餘大多以很「美」方式解釋美國。首先看美國宣傳機器(八五p133-5)「今日世界」出版的《美國通史》如何解釋美國,Nevins序言:「美國立國雖短,卻是當代最早的共和國,最早的民主國,且擁有全世界最老的一部成文憲法。美國人自始就意識到自己獨特的命運……美國在民族融渾、信仰的寬容、社會的平等、經濟的公勻、和政治的民主上,作了空前最大膽的實驗……本書的副題--這兒記下的是一個懂得要自由的人民的發展史,他們願意為自由而工作,為自由而戰」(七八)。
  但Herberg在《美國的宗教》則批評美國民族熔爐和文化多元論,因所有到美者均「受到改變和同化,成為理想化的英格魯撒克遜的模型(即WAPS)」(七九p27)。但他又說:「可是有一件並不要改變的,就是他的宗教……因為一開始美國社會的結構就容納各種不同的宗教社團,並給予充分的平等地位」(p29、33)。理想模型是世俗化、強調天命和內在苦行,並激發出行動、服務和責任感(p84),這構成了美國人的精神結構和生治方式(p78-9),其內容含民主政治、自由企業、社會平等、理想主義(強調個人價值尊嚴、入世、樂天、自由、獨立、責任、誠實)(p81-7)。
  可是Herberg的看法不合史實也自相矛盾。由前述英國分析可知美國一開始便存在神權獨裁,且有許多美國人並未受WAPS同化。因WAPS是清教內含,如它是所有美國人的精神結構和生活方式,怎說美國宗教充分平等?
  美國民族的「熔爐論」和「同化論」雖已遭學界拋棄,但由「多元論」的不合WAPS仍主導和掌控著美國民族文化的事實來看,可見新的「多元一體論」實質上乃「多元論」的變形,亦即美國的民族文化仍以WAPS為「體」(一0九九p153-162)。

<美國民族大熔爐>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4700847/20070422075935

  延續著托克維爾對美國民主著重於地方獨立自主性共同體(八六ch.5),Mead也認為移民至美的清教徒「自治」產生了共同體意識,彼此休戚相關,共同參與、決定,並排拒外來干涉(八一p5-13)。這顯然太美化了清教徒和共同體意識。
  Nevins以自由發展史來解釋美國,此種流行於英美文化帝國主義的史觀,其謬不在於它不合納粹、共產國家興起的史實(八七p8),而是它乃自由神話。Morris在《美國歷史文獻》序言也說:「這本包羅基本文件的簡要叢書之目的在提示我們,美國的偉大所根據的諸原則--對於個人的自由和相互容忍之尊重,對於政治為根據於被治者的允許之堅定不移的信仰,對於人人應有同等機會之關懷,以及美國對於國際相處之道德和人道目的及願望之宣揚」(八十p6)。這種神話當然也包括了,將貴族政治們發动的獨立運动神化成民主自由的典範,將華盛頓神化成国父(一二七二p.159,一二七三p.418)。
  程天放在《美國論》認為美國有四大文明成就:進步的人生觀、個人聰明才智能儘量發揮、民主政治大規模試驗的成功、愛好和平(八三ch.18)。
甚至以批評美國為職志的黃枝連,雖然認為美國所謂的自由民主是資本主義追求個人或集團的社政經文化利益而來(八四p4-5),但在渴求人民有真正權力的欲望下(p12-3 ),竟天真地相信「獨立宣言」對英國捏造的罪狀(p49-50)。

 (二)美國的獨立革命

   1、革命過程
  在此直接切入美國獨立運動,至於殖民者對印度安人的屠殺迫害和諸殖民國間的鬥爭參見(七八,八八ch.2-3)。
  革命發生的原因除移民者在英就已與政府對立外,英國和殖民地長期的利益衝突和糾結(八九p127-5),終於在英國會自認有權統治殖民地,並認為殖民地應支付母國為保護殖民地所花費而加強徵稅下爆發了(五五p700-1)。雖然英國與西班牙在殖民模式上有以下差異:掠奪所得用於發展產業與奢侈生活、對外征戰之異,開放與嚴禁其他族群到殖民地之異,開放各教派與獨尊天主教之異,依殖民地條件發展多種產業與將莊園制移植至殖民地之異,放權讓殖民地自治及宗祖國絕對統治之異(一0九九p1-8)。
  首先英國會70位議員為保障在英屬群島的沙糖投資,於1764訂立沙糖條例徵收關稅,以禁止比英國低25~40%糖價的法屬群島的糖進入北美。在1765又訂立印花稅條例徵稅,殖民地反抗,英被迫於1765廢印花稅,1766廢保護關稅,但保留茶葉稅以象徵帝國主權(五五p701)。可是英國會又給印度的東印度公司茶葉獨占權,1773年12月16日波士頓商人終於與英攤牌,將運茶船上的茶葉全倒入海。英認權威受挑戰,於是在1774通過四項強制法案--關閉波士頓港、剝奪麻州選舉總督顧問委員會之權、規定某些被告必須在英受審、軍隊可強住民宅。同年對加拿大又通過魁北克法案--寬容舊教、教會什一稅、無陪審團亦可審判、總督不受立法機關制衡,且適用於俄亥俄谷(五五p701-2)。1774年9月5日第一次大陸會議在費城舉行,支持麻塞諸塞對英的開戰(七八p87-8)。1776年9月4日大陸會議宣佈獨立宣言(七八p96)。1783英敗,和約承認殖民地獨立。
   2、革命的神話
  在獨立宣言中,革命者以一種充滿正義方式控訴英國與殖民地的衝突。宣言引用洛克的民主理論,認為專制且殘暴的英國,因破壞了天賦人權,所以人民有權也有義務將之推翻,並列舉英國犯下那些罪狀(八十p24-8)。其實衝突的背景是1763-1774年間,兩地均不景氣,加上糧食欠收帶來購買力降低、輸出減少(八九p146)。在不景氣中,北方關心的是在英重商主義下的貿易損失,而南方關心的是透過革命可免英國債務(七八p72-3)。
  宣言中所謂的民主政治,無論就理論或史實,均只是革命一方己見。至於英國罪狀,更是技倆,但是一種很有力的技倆,為何?Alinsky在《反叛手冊》將此解剖的清清楚楚,那就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九十p39-42)。
   3、革命成功的原因
  殖民地憑什麼打敗強大的大英帝國?Nvins認為美國利因多於弱點。弱點有:一、軍隊素質不齊、訓練差、組織紊亂。二、普遍地效忠英國和對革命不關心,造成革命的阻力和消極性。三、幾次重大戰役美軍幾乎全軍覆沒。四、財政無法支持作戰,中央無力發行公債,只能濫發紙幣。五、各州彼此不信任。利因有:1、地利,英軍則陷於,從英國本土到美洲補給、指揮、運兵線太長,加上美洲戰場廣闊,兵力分散顧此失彼。2、革命軍勇猛無畏。3、1778年以後與想向英國報復的法國結盟。4、華盛頓堅毅的意志,彌補了他在軍事兵力和作戰指揮上的不利(七八p90-6)。
  Roberts則認為雖然美洲殖民地和母國,長久而言不可避免分雜,但因:一、英國對殖民地的態度在強制和撫慰間搖擺不定。二、在殖民地未能建立有效的軍隊和官僚體系。三、開戰初期未能迅速地進軍,失去先機。四、未能積極地建立一強大海軍以對付法國的參戰(五五p702-3)。
 (三)制憲會議

   1、背景
  戰後美國制憲(1787年在費城舉行)背景如下:一、與英國貿易中斷,造成經濟不景氣。二、希望中央來解決濫發紙幣、債券、和證券,所造成的財政和金融秩序大亂。擁有上述紙幣、債券和證券者(新的支配階級)希望有一強大的中央政府能整規財政,幫助他們收回債權。但大量的債務人和自耕農則希望各州繼續發行紙幣,不希望有強大的中央攻府。三、戰後各州陷於分裂狀態,彼此以通貨和關稅互鬥,商人、金融家、債權人和投機者深感不利,而希望有一強大中央政府。四、為解決新增的未墾地之利用,1787訂〈西北土地法令〉鼓勵人民拓荒,成立新墾區,人口達6萬人則可成為一新州,此舉促使土地投機者,希望加強中央權力,以便謀取更多的土地(八八p166-175,七八p110-4)。
   2、少數人的制憲
  由於制憲會議是在上述背景下舉行的,故會為少數支配階級為其利益所控制,就很自然。這也可從以下分析得知:一、代表大多是支配階級,含商人、大地主、各類債權人。二、為避免大量反對者和大多人民獲悉內容,會議採秘密方式進行(七八p117)。三、制憲結果有利於支配階級,這表現於聯邦憲法的第1條8-10項和第6條,更表現於第2條總統產生方式由州選舉人間接選出而非全體公民直選,代表人權的人權法案要到1791年才通過(八十p54-7,61,64-6,
八八p177)。
  美國革命如同英清教徒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無論就理論或史實,美化後的民主自由均是一種神話,這並非說它們與民主自由不相干,相反,在私利和公理一致下,對民主自由產生成長作用。
   3、三權制衝
  理論上美國三權是分立且制衡:一、總統行政權制衡國會立法權的方法有,向國會建議立法,發出有立法效力的行政命令、規例和章程,否決國會通過的法案。行政權制衡司法權的方法有,總統委任聯邦法官之權,赦免權。二、立法權制衡司法權的方法有,審查預算、設立或廢除行政部門、彈劾或審判行政官員、推翻總統的否決、參院有權批准總統的任命官員和對外條約。 立法權制衡司法權的方法有,撥款給司法部門、設或廢聯邦法院、彈劾和審判司法人員、決定最高法院法官人數。三、司法權制衡行政權的方法有,宣佈總統或政府的施政違憲。司法權制衡立法權的方法有,宣佈國會立法違憲(九一p8)。但實際上三權大小取決於當時國內外環境和民意,只是愈至近代,美國在國際霸權愈大,和國內各種問題需解決時,則總統權就大。對比於英國的國會至上,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有違憲與否的解釋權。
   4、選舉人制度的問題
  美國總統選舉人制度雖在政黨紀律、公眾輿論和選舉人道德力量等下,維持了運作(歷史上只1821、1948、1960三次發生選舉人不投給原支持的總統候選人,九二p114-5),並經改進為直接選舉。但因美國選舉人得票是以州為單位,如此就發生:一、以極少數之差而喪失全部選舉人票,如1884年紐約州,民主黨以超過共和黨1100張選票,而獲得全州36張選舉人票,並因此嬴得總統選舉。二、少數當選。選舉人票數多但全體選民票數卻少,或選舉人票數和選民票數不成比例。這發生於1860、1876、1888、1912、2000年(九二p116-7)。尤其二千年這次,不但違背民主多數決,而且造成美國右派勢力大增,而這又造成默教反美之反彈,於是造成了2001年91恐怖攻擊,而美帝使趁机在美国國內外製造反恐氣氛,結果是發动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爭,使得美軍深陷伊境,全世界普遍反美,但戰孚販子小布希仍可憑藉美国民族主義贏得2004年大選。
   5、人權的迷思
  一般總以為美國是人權的代表,事實上,即使撇開社政經文化結構性不平等,單就行政司法立法在人權上的實際,它們只要認為危及美國結構和安全,均會斷然終止人權(詳見九二ch.7,10,九三ch.14-9),但因美國實施人權的條件比他國好,故人權狀況較好。美國往往憑著其優勢搞人權外交,壓迫社會主義和第三世界國家,但對它想拉攏的政權的人權則視若無睹。所以什麼人權,其實際是利害至上,想干涉瓦解他國主杈時就宣伝人抆优於主扠,想反恐時又宣伝安全优於人杈想……。正因如此,美国在2001年的聯合國人扠大会上才会被排除会籍.

<袈裟革命?>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6070666/20071003065504

 (四)邁向帝國的過程
  美國獨立後歷經華盛頓和亞當斯實行中央擴權的聯邦主義,雖然使美國的憲政秩序穩定下來,也助長了支配階級的權益,加上聯邦訂下四條迫害外僑和有反政府嫌疑者的法案。在1800年的大選中,傑佛遜以反聯邦主義,取得小農、工匠、商店主、和工人等的支持當選總統(七八p141-2)。傑氏表面上主張地方分權,反對像歐洲強權擴張國力,其實不然。當拿破崙迫使西班牙讓出路易斯安那給法國時,傑氏便與宿敵英國聯手迫使昔日戰友法國以美金1500萬吐出給美,傑氏並靠此獲連任(p147-8)。
  1817門羅當選總統,1822連任,1823宣布門羅主義,名是歐洲強權不應干涉美洲,實則美國想獨霸整個美洲(七八p175-6,八十p110-3)。後來的史實即是整個中南洲淪為美帝經濟殖民地,依賴理論就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來。對此,不要說美国官方,即使對此政策批評的美国學者也是從美国利益來論,認為美国的拉美政策應遐免有利於美國及拉美的官僚特扠階級而損及一般中下階級,應迎免拉美依賴於美国,但他們並未依拉美各國的社政經文化背景來看,而是和美國官方一樣認為美国的民主、資本主義及現代的社会文化等价值來推銷拉美各國。在此价值的使命感下,英国從門羅主义以來,不論是為了反歐洲或反蘇联勢力進入拉美,不論是與拉美各国衝突或合作、不論是熱戰或冷戰,美国的拉美政策總是以美國利益优先,而非以拉美本身為出發點(一一三七p.1-27)。
買下路易斯安那後,又與鄰近的西班牙殖民地發生經濟和種族利益的衝突,1819西班牙被迫讓出整個現今美國西部。在1821墨西哥從西班牙獨立,美便利用當地3萬美人,趁機入侵敗墨,而取德克薩斯。1848美墨戰爭墨敗讓出加利福尼亞。1853花1000萬美元買了南方3萬平方英里土地。1867花720萬美元自俄買下阿拉斯加。1898美西戰爭西敗,美帝領土伸入海外--菲律賓、夏威夷、關島、波多黎克和其他西印度群島、古巴、太平洋小島。1903巴拿馬割讓運河區,之後巴拿馬雖一再反對,但美帝為其利益不肯放手,還於1989入侵巴拿馬推翻反美政權另扶親美者。第二次大戰後又從戰敗國取得不少托管地(八三p13-23)。

 (五)美帝的深層結構

  以上只是美帝表層的侵略和擴張,另有深層。就好比美國國內的社政經文化霸權不在表層的民主自由法治,而是深層的WAPS結構。美帝深層結構根基在,歷經兩次大戰,美國以其優越的地緣、資本主義和民主政治大敗德日,取代大英帝國成為與蘇聯對抗(下一個是中共?)的超強。戰後美帝藉冷戰將對抗共產的公理和圖謀本身的私利結合起來。在軍事上,國內建立軍工共犯體,國外建立一連串反共長城。在經濟上,國內高生產力和大福利制度,國外透過軟(經援和跨國企業)硬(軍政干預)兼施,將全球大量生產和消費資源,廉價地掠奪到美國過奢華生活再高價傾銷回去,來回間賺取暴利並破壞地球生態資源。文化上,大力宣傅美式民主、自由、人權、娛樂式文化工業、科技、宗教、文藝(以上詳見八五,八九ch.26)。
  以上掠奪是要付出軍工共犯體奪去了國家大量人力、財力和物力,廉價的資源也導致美製產品重厚長大(相對於日本的輕薄短小),當國際資源尤其石油危機發生,加上長期軍事和福利支出重擔,尤其對比於德日和NICs不其生產力的技術和組織,美國開始吃到當帝國的苦果。
雖然在波灣灣戰爭及蘇联瓦解下,美国仍獨占著霸杈地位,一時之間尚無那国能挑戰其霸杈(一一三六p.207-227)。而且美国做為人類歷史上唯一能一再東山再起的世界帝国(英國則是唯一未崩潰但仍沒落),從八O年代末開始,歷經十年的改革(減少联邦赤字等),在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机的對比中,愈發顯示美帝做為一超強的實力,只是廿一紀初在小布希的軍政重於經濟的政策下,又陷於財政外貿双重赤字的泥沼。
<伊戰越戰化>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9751850/20070701065543

 (六)南北戰爭和資本主義

  獨立後,美歷經多次有權階級和受支配階級的鬥爭,到十九世紀中,北南長期發展造成的:資本主義-莊園經濟,工業-農葉,工「奴」-農奴,保護產業-貿易開放等極大的利益差異。在北方爭自由和解放農奴的公理下,以高度的生產力和優越的海軍打敗南方(八八ch.16-7,七八ch.11-3)。
  南北戰爭就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來看,必然發生(上述對立)和不必發生(隨著資本主義發展,南方的莊園農奴制自然会被淘汰。雖然依Fogel等人的研究,當時南方的農奴制的投資報酬率高於北方的雇工制百分之三五(一一八Op.240))皆可解釋的通。但林肯做為一聯邦的統治者,好比古今中外的其他統治者一樣(中共主席江澤民1997訪美時便以此來解釋進占西藏乃解放西藏的封建農奴政教合一政杈,當然也可用於解釋台灣問題)所考量的不是南北不同的社政經文化制度的不同選擇,而是主杈統一的問題,故林肯便以南方室佈獨立、破坏了联邦統一為由,發动了對南方的戰爭,戰爭雖帶來破壞,但卻加速了資本主義發展,並奠定了美國成為超強的基礎。這些表現於:一、意識形態上,強調經濟理性和科技理性的自由放任、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將社會達爾文主義和資本主義結合起來,展開了對大自然、工人和少數民族的掠奪和剝削,並造成了產業托拉斯化和各項社會問題(七八ch.18,八三ch.16,八九p689-697,九四p3-8,233-6)。二、政治上,傳統以來代表資產階級或上層階級謀利的共和黨,趁著民主黨已成為南方奴隸主的代名詞。在內戰勝利後,共和黨以一貫立場從1860到1912,除1884、1892大選失利外,堅走資本主義路線(七二p286-7,318-327)。三、經濟上,農業全面地機械化和科學化,工業則在保護關稅和自由競爭下迅速成長並聯合成各式托拉斯,以此基礎配合國家的對外擴張政策,促進了美國經濟帝國主義的發展(八九ch.19-26)。
阿楨 2023-01-21 08:47:04

'23.01.20趙少康 關中談「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r6nKF6aaHM
  相關新聞
高盛:2035年陸超美世界第一 2075年印度第二

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冷戰後美國外交政策的檢討 關中 時報出版
  內容簡介
美國神話變成謊話,美國民主變成笑話。
美國的資本主義其實是戰爭的資本主義、
掠奪式資本主義和贏者通吃的資本主義。
美國一向自認自己的偉大,自認是「山頂之城」、「希望之地」和「天佑之國」,「美國第一」是永遠。冷戰之後,美成唯一霸權,不允許他國挑戰。
  美是最霸道的國家,有著強烈的優越感和使命感,自認是「例外」:有使命去宣揚基督教和教化落後的國家和人民;只相信資本主義,排斥非資本主義國家;以「利他主義」來包裝美國的自私自利,以「自由、民主和人權」、「解救被壓迫的人民」為口號,在海外打仗,其實都為自己的利益。
  本書分析美後冷戰外交政策的失敗,使美享有的「單極時刻」不到20年便被消耗殆盡,「大美和平」曇花一現。
  ●像是北約東擴、攻打伊拉克、阿富汗戰爭、推動以巴和解、北韓的核武問題、與中國的「化友為敵」等等,分析美國由勝而衰的原因。
  ●美外交精英集團──「美國戰狼」,評價美國的五位總統及外交政策上認知的錯誤。
  本書詳解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並整理許多學者跟專家的論述!
  肯楠(George Kennan)
  敵人對美的危害,遠低於來自美國政治菁英們的幻想。
  季辛吉(Henry Kissinger)
  冷戰後,美國首要工作是妥善處理俄中問題。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美不可過度伸張武力,要爭取俄留在西方陣營,俄不能失去烏克蘭。爭取俄中合作,並以日印牽制中國。美最大夢魘是中俄和伊朗的合作。
  漢廷頓(Samuel Huntington)
  冷戰後,世界進入多極和多元文化並存時代,美應接受非西方文明,並尊重多元文明。西方文明的沒落,主要是道德敗壞、文化墮落和政治分歧。
  佛格森(Niall Ferguson)
  美未能記取歷史教訓,帝國不能只靠武力,還需正當性。美入侵伊拉克是公然說謊,在伊建立民主也是神話。中美,合則兩利,分則兩害。中國的文化是難以匹敵的力量。
  卡布蘭(Robert Kaplan)
  中國崛起沒有任何不合法和不合理之處,東亞現狀不能視為理所當然,分裂國家經常會以出乎意料之外的方式統一。

阿楨 2022-07-08 07:36:56

美獨立日假期超220人死於槍擊案 美媒悲歎無一處安全 2022-07-07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5日報導,統計資料顯示,獨立日假期期間,全美槍擊暴力事件激增,幾乎各州都發生槍擊事件,造成至少220人死亡,近570人受傷。
  報導援引美國“槍支暴力檔案”網站數據稱,從7月1日至4日,全美發生槍擊事件超過500起,僅有5個州沒有報告槍擊事件。
  這些槍擊慘案中,有11起屬於大規模槍擊事件。其中發生在伊利諾州海蘭派克市的一起槍擊案,造成7人死亡、20多人受傷,受害人中包括兒童。“槍支暴力檔案”所統計的大規模槍擊事件,是指造成除槍手外至少4人死傷的槍擊事件。
  報導還稱,槍擊案在獨立日前後驟增,並不鮮見。2021年美國獨立日假期期間發生的槍擊案,造成180多人死亡,516人受傷。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5日發文稱,發生海蘭派克市獨立日的一起大規模槍擊案,令原本喜悅的愛國巡遊活動充斥著死亡和恐懼。這起悲劇還表明了一個毛骨悚然的現實,即美國無一處安全之地,美國槍擊慘案頻發,已成發達國家中的“異類”。
  回應
美麗風景線

阿楨 2022-07-07 05:21:13

美最高法院兩重大裁決「挺擁槍、反墮胎」,前總統川普任命3名保守派大法官影響深遠

美國最高法院上週一連做出兩項重大裁決。先是在2022-06-23以6比3裁定紐約州一項存在超過一世紀的法律違憲,此法規定民眾須證明有合法自衛需求或「正當理由」,才能獲得攜帶手槍出家門的許可。
24日美國最高法院又以以5票贊成、4票反對,推翻1973年「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保障墮胎權裁定,結束近50年來對墮胎的憲法保護,賦予全美各州禁止墮胎的權力。
批評者抨擊,最高法院的立論基礎互有衝突。在擁槍權方面,最高法院大法官認為各州無權限制民眾自由;但在墮胎議題上,卻又擴大各州對民眾自由的權限。
外界批評最高法院一方面同意民眾擁槍殺人,另一方面卻又限制女性對自己身體的自主權。
這兩大具里程碑意義的裁決引發全美譁然,共和黨陣營可謂大獲全勝,民主黨籍總統拜登(Joe Biden)雖然痛斥這兩項判決結果,但也因為三權分立,行政部門幾乎是無力捍衛立場,這也可以看到美國總統的大法官任命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美國採取三權分立,行政部門不得干預司法獨立,大法官採取終身制,不受政黨輪替影響。但最高法院判決影響深遠,上述兩項裁決推翻的都是超過半世紀的裁決結果,影響的是千千萬萬一代又一代人。
得以決定大法官人選的是美國總統,大法官提名人還得經過參議院聽證會洗禮,也因此,一旦任內有大法官出缺時,時任美國總統總會使盡全力選擇自身陣營的候選人,並全力在參院護航。因為總統最多8年任期,但他所提名的大法官將能終身在最高法院影響美國法律與社會。
以現任美國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為例,川普(Donald Trump)短短4年任內就提名戈蘇奇(Neil Gorsuch)、卡瓦諾(Brett Kavanaugh)與巴瑞特(Amy Coney Barrett)3名大法官,讓最高法院的天秤明顯朝向保守立場傾斜,6位大法官屬於保守派,自由派僅有3人。
這3名由川普提名的大法官也確實在這兩項裁決上捍衛保守派立場,給予民眾擁槍權卻又推翻墮胎權。更有甚者,這3人才都50出頭,如無意外,未來20、30年仍能在最高法院發揮影響力。
也難怪有志在2024年捲土重來的川普,在最高法院推翻墮胎權裁決後,立即透過聲明表示:「這項歷史性裁定是『因為我履行所有承諾才可能實現』」。畢竟正是因為他在任內任命3名保守派大法官,讓美國司法有了截然不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