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民主》
到底是《美國的民主》還是《民主在美國》呢?不然台北:貓頭鷹2000版的甘陽和呂亞力之導讀,怎會一再強調要譯成《民主在美國》呢?
這個嘛!信仰「美國例外」者、可能會偏《美國的民主》,信仰「民主」者、可能會偏《民主在美國》,不過這二者常混為一體,可能連托克維爾也傻傻分不清楚吧!
真不知這些人怎麼讀《美國的民主》的?瞧下選文,托克維爾明明是在強調「美式民主」的地方自治(尤其相對於前評托氏《舊制度與大革命》之法國中央集權)!
《美國的民主》上卷、第一部、第三章 英裔美國人的社會情況
社會情況一般說來是事實的產物,有時也是法律的產物,而更多的是兩者聯合的產物。但是,社會情況一旦確立,它又可以成為規制國民行為的大部分法律、習慣和思想的首要因素,凡非它所產生的,它都要加以改變。
因此,要瞭解一個民族的立法和民情,就得由研究它的社會情況開始。
美國人的社會情況是非常民主的。自各殖民地建立之初就具有這個特點,而在今天表現得尤為明顯。
上卷、第一部、第五章<新英格蘭的鄉鎮精神>
在美國,鄉鎮不僅有自己的制度,而且有支持和鼓勵這種制度的鄉鎮精神。
新英格蘭的鄉鎮有個到處可見的激勵人們進取的優點,那就是獨立和有權。不錯,鄉鎮的活動有其不可逾越的範圍,但在這個範圍內,鄉鎮的活動是自由的。當人口和麵積還不足以使鄉鎮獨立時,表現為活動自由的這種獨立性,就已使鄉鎮佔有實際上非常重要的地位。
應當承認,人們一般喜歡趨炎附勢;而且可以看到,在一個被征服的國家裏,愛國心是不會持久的。新英格蘭居民之愛慕鄉鎮,並不是因為他們生於那裏,而是因為他們認為鄉鎮是一個自由而強大的集體。他們是鄉鎮的成員,而鄉鎮也值得他們經心管理。而在歐洲,統治者本人就經常缺乏鄉鎮精神,因為他們許多人只承認鄉鎮精神是維持安定的公共秩序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不知道怎麼去培養它。他們害怕鄉鎮強大和獨立以後,會篡奪中央的權力,使國家處於無政府狀態。但是,你不讓鄉鎮強大和獨立,你從那裏只會得到順民,而決不會得到公民。
再舉一個重要事實:新英格蘭的鄉鎮組織得很好,既能吸引各類居民依戀嚮往,又不致激其他們產生貪欲。
縣的官員不是選舉的,但他們的權力有限。甚至州也只有次要的許可權,州的存在是無關緊要的。因此,很少有人離開自己的事業中心,打亂自己的生活節奏,到州裏去做官。
聯邦政府雖然授給其管理人員以權力和榮譽,但由此發跡的人並不太多。總統是在達到一定的年齡之後才能取得的最高職位。至於聯邦政府的其他高級官員,可以說也都是暫時性的,而且在任職之前,他們通常已在其他活動方面做出了成績。事業上的雄心壯志,不會使他們把終生當官做為目的。鄉鎮,即日常生活關係的中心,才是人們的求名思想、獲致實利的需要、掌權和求榮的愛好之所向。這種經常使社會困擾的感情發作於爐灶旁邊時,即所謂家庭內部時,就會改變它們的性質。
於是,在美國的鄉鎮,人們試圖以巧妙的方法打碎(如果我可以這樣說的話)權力,以使最大多數人參與公共事務。結果,選民的任務是經常開會審議鄉鎮的管理措施,而各式各樣的官職,即形形色色的官職,則獨立於選民之外,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代表權力很大的鄉鎮自治體,並以這個自治體的名義行動!因此,廣大的人民群眾都能不必鄉鎮政權操心而做好工作,並自覺地關心鄉鎮政權!
把鄉鎮政權同時分給這麼多公民的美國制度,並不害怕擴大鄉鎮的職權。我們有理由認為,在美國,愛國心是通過實踐而養成的一種眷戀故鄉的感情。
這樣,鄉鎮生活可以說每時每刻都在使人感到與自己休戚相關,每天每日都在通過履行一項義務或行使一次權利而實現。這樣的鄉鎮生活,使社會產生了一種永往直前而又不致打亂社會秩序的穩步運動。
美國人依戀其鄉鎮的理由,同山區居民熱愛其山山水水類似。他們感到故鄉有一種明顯的和與眾不同的特色,有一種在其他地方見不到的特徵。
一般說來,新英格蘭的鄉鎮生活是幸福的。鄉鎮的管理形式是根據居民的愛好而選擇的。在生活安定和物資充裕的美國,鄉鎮的騷亂為數不多,地方的事務容易管理。此外,長期以來人民受到了政治教育,或者勿寧說在他們於這個地方落腳的時候就開始受到了這種教育。在新英格蘭,從來沒有等級的區分。因此,鄉鎮中沒有一部分人壓迫另一部分人的現像,而只是對孤立的個人進行的罰治,也會在征得全體居民同意後撤銷。如果鄉鎮的管理有了缺點(要指出這種缺點,當然是容易的),人們也不耿耿於懷,因為管理的根據實際上來自被治理的人,不論管理得好壞,他們都得滿意,以此來表示他們做主人的自豪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與這種自豪感相比。英國從前雖是統治全體殖民地的,但殖民地的人民卻一直自己管理鄉鎮的事務。因此,鄉鎮的人民主權不僅古老,而且自始就已存在。
新英格蘭的居民依戀他們的鄉鎮,因為鄉鎮是強大的和獨立的;他們關心自己的鄉鎮,因為他們參加鄉鎮的管理;他們熱愛自己的鄉鎮,因為他們不能不珍惜自己的命運。他們把自己的抱負和未來都投到鄉鎮上了,並使鄉鎮發生的每一件事情與自己聯繫起來。他們在力所能及的有限範圍內,試著去管理社會,使自己習慣於自由賴以實現的組織形式,而沒有這種組織形式,自由只有靠革命來實現。他們體會到這種組織形式的好處,產生了遵守秩序的志趣,理解了權力和諧的優點,並對他們的義務的性質和權利範圍終於形成明確的和切合實際的概念。
上卷、第一部、第五章
我也確信,沒有什麼國家會比社會情況民主的國家有危險受行政集權的束縛。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
這種國家的經常趨勢是政府的一切權力,向直接代表人民的唯一權力機關集中,因為除了人民之外,再也沒有什麼了,但這個人民不過是一大群完全平等的個人。但是,當這個權力機關一旦具有政府的一切屬性的時候,它便很難不去設法干預行政工作的細節,而且久而久之,它決不會找不到這樣幹的機會。我們已在法國親眼看到這種情況。
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有兩個不應混淆的、方向完全相反的趨勢:一個傾向於自由,一個傾向於專制。在古代的君主政體下,只由國王制定法律。但在君主專權的時候,殘缺不全的地方分權制度的若干殘餘仍依稀可見。
這種地方分權制度本來就很不一致和不夠完善,常常顯得荒謬可笑。但在貴族政體下,這種制度有時竟變成壓迫的工具。法國大革命同時宣佈,它既反對君主政體,又反對地方分權制度。它不分青紅皂白,仇恨以前存在的一切,既仇恨專制權力,又仇恨可以遏止這種暴政的措施。這場革命本身既是共和主義的,又是中央集權化的。法國大革命的這種兩重性,是專制權力的友人最好精心引用的事實。當你看到他們在保衛行政集權的時候,你能說他們是在為專制制度效勞嗎?不能,因為他們說自己是在保衛大革命的主要成果之一。這樣,民眾和敵人,即自由的公開愛好者和暴政的隱蔽僕人,便都可以享有人民的權利了。
訪問過兩個地方自由制度高度發達的國家,聆聽過競相爭取統治這兩個國家的那些政黨的意見。在美國,我發現有人暗自打算破壞本國的民主制度;在英國,我發現有人大聲疾呼反對貴族制度。但在這兩個國家,沒有一個人不認為地方自由是一件大好事。
在這兩個國家,我看到人們把國家的弊端歸咎於許多原因,而唯有地方自由不在其內。我聽到公民們說他們國家的強大和繁榮有一大堆原因,但他們在列舉優點時都把地方自由放在首位。我發現,儘管他們在宗教教義和政治學說方面顯然不同,但在他們每天目睹的、因而可以做出正確判斷的唯一事實上卻意見一致。我的這個發現不會有錯吧?只有地方自治制度不發達或根本不實行這種制度的國家,才否認這種制度的好處。換句話說,只有不懂得這個制度的人,才譴責這個制度。
上卷、第二部、第九章
如果讀過我的這本書之後,斷定我寫此書的意圖,是讓已經具有民主的社會情況的國家全都仿效英裔美國人的法制和民情,那他就大錯而特錯了。這樣的讀者只注意到我的思想的外表,而沒有認識我的思想的實質。我的目的,是想以美國為例來說明:法制,尤其是民情,能使一個民主國家保持自由。但我決不認為,我們應當照抄美國提供的一切,照搬美國為達到它所追求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因為我不是不知道,一個國家的自然環境和以往經歷,也對它的政治制度發生某種影響;而且,如果自由要以同樣的一些特點出現於世界各地,我還覺得那是人類的一大不幸。但我認為,如果我們不逐漸採用並最後建立民主制度,不向全體公民灌輸那些使他們首先懂得自由和隨後享用自由的思想和感情,那末,不論是有產者還是貴族,不論是窮人還是富人,誰都不能獨立自主,而暴政則將統治所有的人。我還可以預見,如果我們不及時建立絕大多數人的和平統治,我們遲早要陷於獨夫的無限淫威之下。
下卷、序言
人們可能感到奇怪:既然你堅信我們目睹的民主革命是不可抗拒的,並認為抗拒既無希望,又有失明智,那末,你為什麼在本書裏對這個革命所創造的民主社會又如此時時嚴加指責呢?我的答復很簡單:正是因為我不反對民主,我才想認真地對待民主。人們決不能從敵人那裏得到真理,而朋友也很少提供真理。這就是我為什麼要那樣做的原因。
我相信,很多人願意出頭露面,報導平等許諾給人們的新的好處;而敢於指出平等會給人們帶來壞處的,卻為數不多。因此,我的注意力主要面對這些壞處,而且在清楚地看到它們時,還不怕將它們揭露出來。
我希望讀者在本書的下卷亦能發現他們在上卷似已發覺的我的立論不偏不倚。面對把我們國家分裂成許多派別的互相對立的意見,我力求將我對其中的任何一項意見所持的同情或反感暫時隱藏於內心。假如讀者發現書中有一字一語是在討好曾經把我們國家鬧得天翻地覆的大黨中的任何一個,或者是在阿諛目前正在擾亂國家和削弱國力的小派系中的任何一個,那就請他們對我不吝大聲譴責。
我所要探討的問題非常廣泛,因為世界的新形勢所造成的觀念和思想,大部分都包括在其中。有些問題確實超過了我的能力,我雖然對它們做了研究,但我自己也感到不夠滿意。但是,縱使我沒有達到預定的目的,讀者至少也會承認我基於抛磚引玉的精神來計劃和著手寫作這部書是正確的。
下卷、第四部、第八章 總括
我已看到,大多數當代人正從舊社會的貴族制度產生的章程、主張和思想中進行選擇。他們會隨意放棄其中一部分,但要想保留另一部分,並把這一部分帶到新世界。
我認為,他們的後一種想法,只會使他們在一項幹得認真但不會有成效的工作中浪費時間和精力。
問題是不應當再保持身份的不平等給人們帶來的那些特殊好處,而是應當確保平等可能為人們提供的新好處。我們不要讓自己仍與祖輩相同,而應當努力達到自己固有的那種偉大和幸福。
至於我,在達到我的討論的終點後,遠遠地、但是全面地回顧一下我曾分別深入研究的所有不同物件時,我既感到恐懼又懷有希望。我看到一些嚴重危險,但覺得可以排除;我看到一些重大弊端,但認為能夠避免或抵制。因此,我越來越堅信,民主國家只要願意幹,還是能夠建成高尚而繁榮的社會的。
我並非不知道,有些當代人認為人民生在世上從來不能自己作主,必然服從外部條件、種族、土地和氣候所產生的難以克服和無法理解的力量的支配。
這是一種錯誤的和消極的觀點,只能使人永遠軟弱和國家永遠畏葸不前。上帝既未創造完全獨立的人類,又未創造全都是奴隸的人類。不錯,上帝是在每個人的周圍畫了一個他不可能越出的命運所註定的圈子,但是人在這個廣泛的範圍內還是強大的和自由的。一個國家或民族也是如此。
現代的各國將不能在國內使身份不平等了。但是,平等將導致奴役還是導致自由,導致文明還是導致野蠻,導致繁榮還是導致貧困,這就全靠各國自己了。
古代朝貢體系會在中國現代出現嗎? 2023/01/18
回應
美國就是實際的朝貢體系,而且比朝貢體系更黑,中國朝貢體系只是形式上不平等,但是你除了稱臣之外,其他經濟上是賺的,中國不會干預你內政和誰當國王,美國是不僅經濟剝削,還嚴重干涉內政,控制媒體和核心的技術管道和產業。
你說的這個不是朝貢體系,是奴隸體系或者說黑社會體系。朝貢體系是雙方自願的。
失敗的顏色革命 2023/01/18 文大教授周陽山
2023-01-08巴西前總統波索納洛的支持者闖入巴西利亞的國會大樓,不是一次失敗的顏色革命?顏色革命指的是美歐國家以普世價值與國家利益為名,運用示威、抗議及暴動等手段,顛覆在地政權,輸出革命經驗,並實現「美國優先」與「西方優越論」的價值。2023-01-08巴西前總統波索納洛的支持者闖入巴西利亞的國會大樓,無疑是一次失敗的政變,也可說是流產的革命。
顏色革命_百度百科
顏色革命是指21世紀初期,美國在前蘇聯和中東北非地區發生的以顏色命名,以和平的非暴力方式進行的政權更迭運動。
顏色革命- 維琪百科
相關條目
美國參與的政權更迭
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
民主促進
輸出革命
世界革命
張春:西方塑造非洲政治的反噬 2022-12-16 雲南大學非洲研究中心主任
根據武裝衝突(ACLED)資料,2000-2010年,非洲的公眾抗議,年均600餘起,年長率11.3%。2011年阿拉伯之春有助推作用:2011-2018年,年均4500餘起,增長率26%。2019年起更是增長迅速,年均1.5萬餘起,年增長率130%。美歐NGO在非洲“搞事情”,而不是 “做事情”,2010-2019年,僅有14%資金實撥給非洲的NGO,58%撥給非洲之外的NGO,20%撥給非洲的公共部門。2011-2015年,美國慈善機構捐非90億美元,僅5.9%分給非洲NGO;2017年全球212億美元的人道主義援助中,非洲NGO僅獲0.4%。這些極其有限的資金,主要用於“搞事情”,如人權議題占42%,政府問責占21%,經濟民生都不是重點。
非洲精英和公眾對西方嘴臉的認識正越來越深刻,並開始嘗試將自身傳統重新融入西式民主中,以發展自身獨特的政治和社會道路。儘管非洲正持續覺醒,但迄今為止的“造反”努力根本上仍使用西方所教導的手段,仍是在西式民主的框架下發生的。因此,非洲自身獨立自主的政治發展道路的探索,仍任重而道遠。
沖著中國的恐怖組織ISKP,什麼來頭? 2022-12-19 觀察者網
2022年12月13日下午2時30分,平靜許久的喀布爾再次被滾滾濃煙和槍炮聲所攪動。3名恐怖分子對一家作為中國商賈聚集地的酒店——“桂園”商務酒店發動了襲擊,之後被趕來的塔利班臨時政府軍士兵擊斃。儘管沒有死亡,的損失也有限,但卻成功地讓“伊斯蘭國呼羅珊分支”(ISKP,亦作ISIS-K,IS-K)再次登上了國內外媒體的版面。2021年8月26日美軍撤離阿富汗,如今,ISKP再次選擇站在聚光燈下揮舞屠刀。
在美軍佔領初期,一度默許和支持阿富汗人自己組建政治派別和政府,消滅塔利班殘存支持者、並對阿富汗人實施分化瓦解的手段,他們正是後來ISKP的前身。ISKP一方面組織鄉勇積極與塔利班遊擊隊作戰,以此博得美軍和阿富汗政府的信任與支持;另一方面,也通過洗白的身份作為誘餌,吸收包括塔利班和“東突”在內的其他勢力的戰鬥人員。不僅獲得了西方與阿富汗政府援助的資金,甚至還利用職務便利,貪腐、挪用與侵佔資金。ISKP將美國人趕走,隨後建立一個和古代呼羅珊一樣巨大的瓦哈比派政治實體,並與“伊拉克及黎凡特伊斯蘭國”東西對進,完成對整個中亞和伊斯蘭世界的威懾與統治。
回應
ISIS是昂撒匪幫扶持,希望中國的西部邊界亂。美國支持過塔利班,這次用上了ISKP。這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和美國無關的恐怖組織。
子政:西方自由主義是人類自由之敵 2022-10-14 觀察者網
今天的世界,西方社會整體上處在壓迫者的位置上,一小部分西方人對全世界發號施令,並通過他們所掌握的政治、軍事、經濟、科技、輿論和文化權力,對大多數人進行極權統治。明明是極權統治,卻說成自由秩序;明明是專制壓迫,卻說成傳播自由;明明是種族主義,卻說成自由主義。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演講中一針見血:“西方的精英們不僅否認國家主權和國際法。他們的霸權具有極權主義,專制主義和種族隔離主義的明顯特徵。他們肆無忌憚地將世界劃分為他們的附庸,分為所謂的文明國家和所有其他國家,根據今天的西方種族主義者的計畫,後者應該被列入蠻夷和非文明國家的名單。‘流氓國家’,‘獨裁政權’的虛假標籤已經準備好了,他們給整個民族和國家打上了烙印,這不是什麼新鮮事兒:西方精英就是,他們過去是、並且現在仍然是殖民主義者。他們歧視,將人民分為優等和劣等。”
這段話的震耳欲聾,不亞於烏克蘭戰場上的爆炸聲。
回應
西方的自由主義就是極度的自利自私主義
正是如此,但國內精神西方人是真多。而且其中多數是受過高等教育的。
不僅收過高等教育的,也有太多普通百姓被人家西方所謂的文化、科技迷惑了。我覺得這些人都要批判這著點醒他們。
美獨立日假期超220人死於槍擊案 美媒悲歎無一處安全 2022-07-07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5日報導,統計資料顯示,獨立日假期期間,全美槍擊暴力事件激增,幾乎各州都發生槍擊事件,造成至少220人死亡,近570人受傷。
報導援引美國“槍支暴力檔案”網站數據稱,從7月1日至4日,全美發生槍擊事件超過500起,僅有5個州沒有報告槍擊事件。
這些槍擊慘案中,有11起屬於大規模槍擊事件。其中發生在伊利諾州海蘭派克市的一起槍擊案,造成7人死亡、20多人受傷,受害人中包括兒童。“槍支暴力檔案”所統計的大規模槍擊事件,是指造成除槍手外至少4人死傷的槍擊事件。
報導還稱,槍擊案在獨立日前後驟增,並不鮮見。2021年美國獨立日假期期間發生的槍擊案,造成180多人死亡,516人受傷。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5日發文稱,發生海蘭派克市獨立日的一起大規模槍擊案,令原本喜悅的愛國巡遊活動充斥著死亡和恐懼。這起悲劇還表明了一個毛骨悚然的現實,即美國無一處安全之地,美國槍擊慘案頻發,已成發達國家中的“異類”。
回應
美麗風景線
美最高法院兩重大裁決「挺擁槍、反墮胎」,前總統川普任命3名保守派大法官影響深遠
美國最高法院上週一連做出兩項重大裁決。先是在2022-06-23以6比3裁定紐約州一項存在超過一世紀的法律違憲,此法規定民眾須證明有合法自衛需求或「正當理由」,才能獲得攜帶手槍出家門的許可。
24日美國最高法院又以以5票贊成、4票反對,推翻1973年「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保障墮胎權裁定,結束近50年來對墮胎的憲法保護,賦予全美各州禁止墮胎的權力。
批評者抨擊,最高法院的立論基礎互有衝突。在擁槍權方面,最高法院大法官認為各州無權限制民眾自由;但在墮胎議題上,卻又擴大各州對民眾自由的權限。
外界批評最高法院一方面同意民眾擁槍殺人,另一方面卻又限制女性對自己身體的自主權。
這兩大具里程碑意義的裁決引發全美譁然,共和黨陣營可謂大獲全勝,民主黨籍總統拜登(Joe Biden)雖然痛斥這兩項判決結果,但也因為三權分立,行政部門幾乎是無力捍衛立場,這也可以看到美國總統的大法官任命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美國採取三權分立,行政部門不得干預司法獨立,大法官採取終身制,不受政黨輪替影響。但最高法院判決影響深遠,上述兩項裁決推翻的都是超過半世紀的裁決結果,影響的是千千萬萬一代又一代人。
得以決定大法官人選的是美國總統,大法官提名人還得經過參議院聽證會洗禮,也因此,一旦任內有大法官出缺時,時任美國總統總會使盡全力選擇自身陣營的候選人,並全力在參院護航。因為總統最多8年任期,但他所提名的大法官將能終身在最高法院影響美國法律與社會。
以現任美國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為例,川普(Donald Trump)短短4年任內就提名戈蘇奇(Neil Gorsuch)、卡瓦諾(Brett Kavanaugh)與巴瑞特(Amy Coney Barrett)3名大法官,讓最高法院的天秤明顯朝向保守立場傾斜,6位大法官屬於保守派,自由派僅有3人。
這3名由川普提名的大法官也確實在這兩項裁決上捍衛保守派立場,給予民眾擁槍權卻又推翻墮胎權。更有甚者,這3人才都50出頭,如無意外,未來20、30年仍能在最高法院發揮影響力。
也難怪有志在2024年捲土重來的川普,在最高法院推翻墮胎權裁決後,立即透過聲明表示:「這項歷史性裁定是『因為我履行所有承諾才可能實現』」。畢竟正是因為他在任內任命3名保守派大法官,讓美國司法有了截然不同的面貌。
“羅訴韋德案”被推翻後,美避孕藥生產商股價暴漲240%,商超限購
在美國最高法院2022-06-24裁定取消憲法規定的墮胎權,推翻1973年“羅伊訴韋德案”的裁決之後,美國緊急避孕藥需求激增,多家藥店實行緊急避孕藥限購。避孕凝膠生產商Evofem Biosciences的股價兩天暴漲了240%。
回應
哈哈!資本家,真會玩…美利堅這個偽裝成國家的兩黨合資公司,不管出什麼樣的政策,都會讓一部分資本家撈一筆…過幾年換個執行總裁,又出個新政策,又讓別的資本家撈一筆…如此往復迴圈,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美媒《國會山報》承認:隨著社會分歧加深,美國已不再被視為世界燈塔2022-06-28觀察者網
回應
不怕不怕,讓好萊塢多拍幾部美國拯救世界拯救宇宙的大片宣傳一下就好了
不會的,在中國公知的嘴裡,你們永遠是世界燈塔。
美國是什麼時候被視為世界燈塔的?
這是很多年前,美國的一個神棍自己吹自己說的
能吸到血的時候就是皿煮燈塔,茲油女神,吸不到血了就露出吸血鬼的原型。
“得州慘劇”背後:美國黨爭與千瘡百孔的美墨邊境
2022-06-27,美國警方在得州聖安東尼奧市郊區的一輛卡車內發現46具移民屍體,22名墨西哥人、7名瓜地馬拉人和2名洪都拉斯人。悲劇發生後,共和黨和民主黨互相指責。而事實上,美墨邊境也早就成為了兩黨黨爭的“戰場”,在政治博弈中千瘡百孔:執意建牆的特朗普下臺後,拜登上任首日就承諾全面改革移民法案,但受制於黨爭,至今沒什麼成效……
回應
雖失去了生命,但得到了自由,周圍都是美國香甜的空氣。美國,永遠是你們值得以身相許的天堂!
中國崛起與全球左派抬頭 2022/06/29 旺報社評
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峰會舉行前,中國大陸與俄羅斯、印度、南非、巴西等「金磚五國」領導人視訊峰會先登場,西媒解讀,中俄兩國試圖拉攏金磚國家,以增加對抗西方的籌碼。重點在這5個總人口占全球40%、橫跨歐亞非美各大洲的國家,對世界秩序及未來全球發展路徑的看法。
中國模式吸引金磚國家
俄烏戰爭僵持,金磚五國高峰會不免讓人聯想有替俄羅斯壯膽撐腰的味道。在美歐國家對俄羅斯嚴厲經濟制裁下,印度仍低價大量購買俄羅斯石油,巴西與南非在聯合國譴責俄羅斯的投票中棄權,在反制裁俄羅斯的立場上,金磚五國是一致的。但印度之前才參加在東京舉辦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而且這5國在地緣政治利益差異極大甚至對立,若說是形成對抗西方的集團勢力,未免誇大。
習近平主持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時指出,要摒棄霸權主義、冷戰思維和集團對抗,除了呼應普丁日前所說,美國單極霸權時代的結束,也提醒西方國家不負責任的經濟政策與金融武器化,正在反噬西方國家,同時也危害全球。
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已凸顯,G7集團已經無法面對全球性的經濟危機,而必須擴大參與國家,因而有G20的出現。當前全球面臨經濟衰退的風險,少了金磚五國的合作能否成事,很多國家都表示懷疑。
拉丁美洲開啟粉紅浪潮
中國的成功經驗,即所謂的「中國模式」或「北京共識」將對許多發展中國家越來越有吸引力。最近哥倫比亞大選結果出爐,重視環保與社會正義的左派總統候選人佩特羅當選,這在長期右派執政的哥倫比亞意義非比尋常。它標誌著拉丁美洲新一輪「粉紅浪潮」(pink tide)的開始。而在西方國家,嚴重的通膨也開始在社會上發酵,英國鐵路工人發動30年來最大規模的罷工,要求加薪以應付高漲的物價,法國國會大選,左翼政黨以31.6%得票率成為第二大黨,馬克宏執政聯盟僅贏6.97個百分點。全球左派似有抬頭趨勢,這個世界可能不只是單極霸權走向消逝,依附在單極霸權上的意識形態也將改變。
民主指數榜中國名列第148 EIU分析中國挑戰 2022-02-11 德國之聲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數據,2021年只有45.7%的世界人口生活在某種形式的民主國家中,比2020年49.4%下降3.7%,是2010年以來最大下降,也是自2006年調查以來的最差的結果。
2021年只有6.4% "完全民主",前一年6.8%。37.1%獨裁,比2020年增加。近年來,專制比例不斷上升。
挪威居榜首,第二是新西蘭、瑞典、芬蘭、冰島、丹麥、愛爾蘭和台灣。德國第15位,美國第26位。西班牙由於對法官任命引發的政治爭議,在司法獨立方面的得分降低,被降級為 "有缺陷的民主",排名第24位。
中國列為 "威權政權",並以20頁的篇幅分析了中國帶來的挑戰,"過去40年的中國經濟奇跡造就了美國的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美國作為全球霸主的地位正日益受到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和地緣政治影響力的質疑。因此,一個共識出現了,即西方的民主資本主義模式面臨著來自中國的挑戰。"
和西方分析家和政府所願相反,中國並沒有因為更富有而變得更加民主。相反,它變得更不自由。2021年民主指數總分從2006年的2.97分下降到2.21分(從0到10),排在第148位(共167)。。第一,沒有自由選舉或普選,也沒有多黨制。第二,沒有自由的印刷、廣播或社會媒體,沒有言論自由,互聯網受到限制,也沒自由的工會,沒獨立的司法機構,沒有宗教寬容,經常使用酷刑。第三,產權得不到保障:2021年,國家在 "共同繁榮 "運動中對企業家進行了打壓。中國公民唯一享有的公民自由是 "基本安全",以及學習、工作和旅行的自由。中國在 "政府運作 "方面的得分最高,為4.29,美國6.43而G7平均7.55。中國官僚機構效率低高,但缺乏民主治理的問責、制衡或透明機制,得分才低。
中國模式的挑戰
習近平的反腐敗運動、消除貧困政策和共同繁榮運動,成功遏制了新冠大流行。中國國內影響政治穩定的風險似乎很低,而領導中國共產黨和軍隊的習近平的地位似乎也很穩固。
不過, "習在位時間越長,中國政治體制面臨的風險就越大",因為他這樣做可能會刺激敵手和派系主義,並且帶來更多的政治清洗。權力的集中化也會抑制機構建設。
報告指出,本世紀全球民主狀況穩步下降的趨勢表明,如果民主要在非民主的替代方案面前佔上風,必須需要進行徹底的變革。
回應
台灣民主就是騙!
調查怎像對民主沒信心?既然天天叫喊中國專制註定天滅,又何必杞人憂天,站一邊看好戲不就行了。
國際太空站將啟動除役 陸天宮太空站2031獨霸軌道 2022/02/12 中時
由5個國家與地區合作運行的國際太空站(ISS)已邁入在軌道上的第23個年頭,目前新完成的計劃預定於2031年正式除役,並設定讓它脫離軌道墜入太平洋上一處距幾個大陸最為遙遠、杳無人煙與航線的「尼莫點」(Point Nemo)上。而10年內若無新計劃的太空站升空,屆時中國天宮太空站將成為唯一在軌的太空站。
眾所周知,國際太空站雖然可以維修更新,但一些基礎結構無法置換,例如太空站模組、桁架支柱與散熱裝置等等,上個月底NASA公佈《國際太空站過渡報告》說明它除役的相關規劃,預計讓太空站運行至2030年,在2031年正式除役。而太空站上有各個國家負責維護的模組,正在進行詳細評估,如果發現不可維修的結構缺損,可能會被迫提前進行太空站除役。如果狀況良好,也不排除將除役時間往後延期。
「尼莫點」,位於南太平洋深處,南緯48°52.6’、西經123°23.6’之處的海面上。與最近的陸地點包括復活節島、皮特凱恩群島和南極洲都是最遠點,距離約2400至2688公里,是南太平洋上遠離人類活動、船舶航線及主要洋流的位置,由於缺乏洋流帶來有機物,因此生物的蹤跡極為稀少,可避免墜落殘骸的碎片造成危險。
「尼莫點」過去曾被稱為「南太平洋無人區」,也因成為太空船與軌道裝置墜落最佳位置而有「太空船墓地」之稱。1971至2016年之間,有超過263艘太空船墜落此處,其中包括由前蘇聯與俄羅斯營運、極為知名的和平號(Mir)太空站與6個聯盟號太空站,與中國的天宮1號、天宮2號太空實驗室以及天舟1號貨運飛船、日本與歐盟的載運太空船,都是任務結束後墜毀於此。
俄羅斯的和平號太空站,它自1986年開始建造,到1996年的10年間不斷擴建,因過於老舊且缺乏經費維護而決定除役,最終於2001年3月23日墜入大氣層,殘骸落入尼莫點海域。和平號除役前,其相關研究任務則由1998年升空的國際太空站所取代,俄羅斯也是參與其中的成員國,中國原有意參與此計劃,但美國表示反對,不過中國自立自強發展太空科技,天宮太空站將成為中國迎戰美國戰略競爭的重要工具。
以色列學者:美國執迷於錯誤的對華認知 2022-01-21 中國日報
以色列前外長阿米2022-01-18說,美不應像對待前蘇聯試圖“打敗”中國,美國霸權時代已經結束。
隨著美從阿富汗匆忙混亂撤軍,美國民主“十字軍”不光彩結局。
另外,拜登鼓吹民主峰會也暴露了意識形態的局限性。事實上,美民主已被兩極分化、功能癱瘓和民眾不滿所困擾。美是全球新冠肺炎致死人數之冠,所謂山巔之城已失光彩。
美正遭吉朋《羅馬帝國衰亡史》的“過度偉大的自然和不可避免的影響”。修昔底德所說,雅典的崛起,以及斯巴達的恐懼,使得伯羅奔尼薩斯戰爭不可避免。艾利森教授《注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也指出,在過去500年裡,類似情況有16起,其中12個戰爭。
相關新聞
中以領導人互慶建交30週年 中2021年超美成以最大進口國
德新社:中成為阿拉伯世界新夥伴
美日擬建新框架(中國版巴統COCOM出口共黨國家管制統籌委員會1950-1994年)管制對華高技術出口。
習近平重組大陸半導體產業,想在三年內拿下十至二十幾奈米晶片70%的自主生產能力 (另參【圖博館】島中對)
美國司法部灰頭土臉,放棄起訴中研院士陳剛(美「中國行動計劃」3年多來共起訴約20人)
美媒:美排名第一的公立中學在招生中歧視亞裔
哈佛歧視亞裔生案最高法院採拖延術 (2014年訴訟,最高法院2022-01-24受理)。
美媒:中在向拉美提供美獎學金超美。
《印度教徒報》印中+疫情2021年中印貿易1250億美元(印進口975億)對中依賴激增。
馬來西亞交通部長:中助馬東鐵施工
泰媒:泰國將通過中老鐵路將農產品運往中國
RCEP是中國和東盟共同進步的新基礎
CNN稱:最近,從俄烏、台海、伊核、到朝鮮問題,中俄這是趁拜登病,要拜登命 (回應:CNN:俺顛倒黑白的本領有沒有嚇到你們?)
俄新社:西方“聯俄抗中”是空想
保加利亞學者Krastev《歐洲的黃昏》:阿拉伯之春以來,美歐輸出民主造成大批難民湧向歐盟。讓許多歐美人懷疑,自由民主還是不是一個好東西。
不為刀俎、即為魚肉,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稱美對中應掌握主動權(回應:典型的強盜邏輯+做賊心虛。)
700/40歐洲議員僅5.7%聲援立陶宛對抗中國,歐洲議會根本沒在討論。(回應:道義放兩邊利義擺中間。)
CNN:美日海上大秀拳頭,中陸近40軍機逼近台灣,F-35南海降落碰撞航母。
歐亞評論研究結論:中非經濟交往(2001-2018中對非投資410億美元)比美非軍事接觸(2001-2012美向非投資563億而反恐高達9萬億)更有效。
為什麼美國好像有用之不竭的財富?中國該如何做? 2022-01-21
首先,美國底層百姓,並沒有過著作者想像的那種生活,超過40%的美國人連400塊美元都拿不出,超1/3沒有任何社保醫保…答案是:二戰之後,國際產業分工、國際貿易已經形成了一個以美帝為輪轂,以歐日加等美帝附庸國為輪輻的羅馬帝國式體系。美帝通過美元和美軍,把帝國聯為一體。
美國輸出核心科技/理念/資本;第二層週邊日德法意等提供核心裝備;第三層中國等作為工作臺;第四層週邊提供原材料和市場。外層國家賺的是辛苦錢,外層國家的百姓,只好內卷苦鬥。
美帝向全世界收取四重“稅”, 1. 美元鑄幣稅和通貨膨脹稅;2. 高科技“稅”(智慧財產權、品牌);3. 金融“稅”4. 安保“稅”;
美帝全球霸權的架構和運轉,採用了和羅馬帝國相同的輪輻式統治架構。三個核心支柱必須穩固,支柱一:社會和文化共識:對羅馬所代表的價值觀/政治制度/文化的深度認可,無論是英格蘭,北非,還是亞細亞的行省。支柱二:羅馬從各行省獲得穩定的稅收收入。支柱三:軍事霸權:行省駐軍,關鍵軍事要塞、交通要道的控制。帝國的崩潰始於政治的腐壞,,越來越低效的國家機器,土地和財富的集中,各行省的私利,造成帝國稅源不斷的流失,維持龐大帝國的開支不斷增加,最終導致了財政崩潰!支柱二的衰敗,擁兵自重,變成了軍閥,如龐貝和凱撒的出現,使得支柱三最終倒塌,帝國分崩離析。
美式民主是當代羅馬帝國的支柱一;美元體系,全球第一的科技創新,美帝國用來收取全球各國高昂的鑄幣稅和專利稅,是支柱二;全球140多個國家的370餘個軍事基地是其支柱三。
美帝國的三根支柱如何瓦解,歷史已經告訴了我們。取代美帝國,是一場持久戰,我們,行進在正確的道路上!
西方偽善表演令人震驚,中國痛斥美英涉港挑釁! 2021-03-13 環球時報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選舉制度怎麼設計、怎麼完善純屬中國內政,任何外國都無權說三道四。”12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發佈會上,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張曉明針對美方對中國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無理指責予以嚴詞駁斥。香港《南華早報》提到的一個“西方雙重標準的故事”再一次揭示部分西方政客的醜惡嘴臉:當西班牙等西方國家打擊分離勢力時,美英澳一言不發;而香港打擊“港獨”分子時,他們卻歇斯底里。個別國家的虛偽雙標和公然施壓不可能阻礙中國維護主權的決心。
西方雙重標準的故事
張曉明表示,美國自身也有非常嚴密的防範外國干預選舉的法律規定,包括最近美國國會眾議院剛剛通過關於選舉法律修改的議案,卻對中國橫加干預? 2019年香港“修例風波”期間,當暴徒在街頭進行打砸燒,甚至衝擊立法會時,美國政客稱讚“這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今年1月6日,美國示威者沖進國會山的時候,他們很快把它定性為國內恐怖主義。
那些瘋狂叫駡中國的人 不妨回答這六個問題! 2021-03-13 參考消息
第一個問題:為何美國能夠修改選舉制度,中國就不能填補選舉制度漏洞?
第二個問題:“一人一票”的西式民主早已失靈,為何非要強加給中國香港?
第三個問題:為何英國殖民統治香港時民主缺位未受批評,中國完善香港民主卻要被攻擊?
第四個問題:任何國家都會要求參政者愛國,中國要求“愛國者治港”何罪之有?
第五個問題:為何西方政客要刻意忽視中國、香港和國際社會的主流民意,非要信口雌黃?
第六個問題:西方政客明知叫駡中國就如螳臂當車,為何還要多此一舉?
恬不為怪
美國一直以新羅馬自居,其行為舉止和造神符號無時無刻不在模仿羅馬,各種公眾建築竭力模仿羅馬風格,連立法機構都取名為元老院。羅馬每一代奧古斯都去世後,就送入萬神殿供奉,而美國則是在歷任總統卸任或去世後,享有輿論豁免和崇高尊位。
美國大大小小的選舉,其選舉造勢活動,本質上是一種大型宗教儀式,其核心支援群體的內部組織形態高度類似於教會。
這種定期更新換代,推陳出新,確保了人們對上一個聖徒厭倦了之後,馬上可以獲得下一個聖徒,口味花樣從不雷同,每一個都是新玩法。
回應
美帝輿論主導世界近百年,被軟實力洗腦的人絡繹不絕......
美媒外交政策:美國好運將盡 中國是比前蘇聯更強大的對手 2021-02-03 觀察者網
美國人喜歡把非凡成就歸功於自己祖先的美德、開國元勳的睿智以及美國自由民主資本主義所獨具的內在優點。但真實原因是,除了對原住民和非洲奴隸的殘酷壓榨,好運氣也在美國崛起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美國人很幸運,北美洲資源豐富,土地肥沃,能通航的河流縱橫交錯,氣候也通常溫和適宜。
沒有其它大國曾享有美國自建國以來所享有的所謂自由安全。
自成為一個大國以來,美國在選擇敵人方面也很幸運。德國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軍事強國,但到1918年美國遠征軍抵達歐洲大陸時,其武裝力量已經損失殆盡。納粹德國國防軍的實力更加強大,但希特勒卻是一個不合格的戰略家,而且蘇聯為打敗德國出力最多。1941年,日本經濟規模是美國的五分之一,其戰時領導層嚴重分裂,而且還有數千隻部隊陷入到中國的戰爭泥淖之中。
蘇聯的經濟規模相比美國要小得多,它的盟友也弱得多且更不可靠。蘇聯的指令經濟會造成極大的浪費和低效,而蘇聯領導人卻仍將很高比重的國內生產總值投向國防領域,以便本國軍力不落後美國太遠。
冷戰的結果是出現了短暫的單極世界,全世界已沒有任何強大的競爭對手能挑戰美國,政治家和權威專家都相信,美國已經找到了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取得成功的靈丹妙藥。
可今天以下四個原因美國的好運可能正在耗盡。
首先,美國自建國以來所享有的自由安全已不像過去那麼穩固。
第二,中國是一個比前蘇聯更強大的對手。
第三,美國人已開始自己傷害自己。
回應
沒有千年帝國,大國衰落往往是從內部開始的。
相關新聞
新冠疫情正改變全球智庫格局?德媒:中國智庫數量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華盛頓只是三流軍閥大奴隸主 為何被美塑造成神 2021-02-03 托卡馬克/觀察者網
好不容易選出了拜登,美媒毫不掩飾對老派精英拜登的喜愛。就連最近給拜登拍照,角度也出奇的一致:
美國搞造神運動的歷史貫穿其整個政治文明進程,從華盛頓和所謂“立國先賢”時代就開始了。
華盛頓軍事能力一般,也沒多少實權,和英軍交戰長期遊而不擊,就連把首都設在華盛頓都是為了炒地皮,還是個大奴隸主。
其它美國的所謂“立國先賢”同樣有此待遇,例如開訟棍治國之先河的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開近代政治迫害之先河的約翰•亞當斯。
林肯,僅僅由於他為了打擊南方分離主義分子,就被狂熱吹噓為偉大的種族平等鬥士、廢奴運動領導人和有色人種救世主,全然無視其在任期間對北美原住民的大規模種族滅絕行為、在南北戰爭期間對南方邦聯的三光政策、在戰爭期間屠城焚城的戰爭罪行、在廢奴之後的種族隔離,其激化南北矛盾的政治手腕被粉飾為具有遠見的高明政治操作,就連其被刺身亡都被裝裱為殉道而死。
宗教為本
美國造神運動已從最初的宗教式造神逐步發展為,以商業公司為運作模式,以現代傳媒為工具,以娛樂休閒為點綴,橫跨符號學、心理學、古典藝術、影視傳媒、團體建設等多學科的綜合性龐大系統工程,服務於美國特色資本主義價值體系,為美國的政治合法性提供內在支撐,為美國的普世帝國提供內在凝聚力和外在向心力,製造大量崗位,產生巨額利潤,橫貫整個美國近現代史的巨型宗教複合體。
符號為法
其次是重視符號和儀式,並通過符號和儀式來塑造心理,提供暗示,提供群體性精神理療和大規模思想按摩。
例如白頭海雕、明星闊條、金色束棒、航空母艦、主戰坦克、懂王的小紅帽和睡王的總統光環;旗幟、條幅、口號;聖經、憲法、文選;披薩、可樂、漢堡;貨幣、債券、股票。
商業為器
而通過商業化包裝、娛樂化內容、公眾式行銷,讓政治宣傳變得有利可圖而不是單方面的賠錢貨,這對於其它國家還在長期依賴政府補貼勉強維持運轉的政治宣傳來說,完全是工業化對手工業的降維打擊。
真理的史詩:美國全史(三冊套書)
These Truths: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 吉兒.萊波爾 Jill Lepore
出版社:馬可孛羅 2020/10/05
目錄
第一部 概念1492-1799
第二部 人民1800-1865
第三部 國家1866-1945
第四部 機器1946-2016
第十六章 美國,已被破壞
政大教授嚴震生導讀
中譯本發行的時間,剛好碰到美國極為動盪的二○二○年。
許多美國獨立建國的英雄及制憲先賢,因為曾經蓄奴或是沒有反對這個制度,過去認定美國的偉大歷史經驗乃是由白種盎格魯撒克遜基督徒所創建的共識,如今受到修正主義的挑戰。
新冠病毒、族群衝突、歷史修正主義已經讓美國兩個政黨的激化程度大幅提升。
本書相當精采的一部分是敘述十九世紀末期美國民粹主義的興起,三十六歲時拿下一八九六年民主黨的總統提名。布萊恩代表美國十九世紀末期工業革命後、農民生活相對困頓下南部和西部大草原州的利益,他自認是小市民及被剝削勞工的代言人,因此在競選過程中,搭乘火車到二十七個州進行了約六百場的演講,企圖靠著反對建制派來獲得選民認同,但仍然敗給東部代表工商業利益的麥金利。
一百二十年後,同樣是以民粹方式崛起的川普,卻成功地當選美國總統,在布萊恩獲得勝利的二十二個州中,有十八個是在一百多年後支持川普的南部和西部大草原各州。
作者在不強調修正史觀的情況下,閱讀少數族群及女性在美國歷史發展中的經歷後,我們不難發現為何種族及性別歧視仍然根深柢固地存在美國社會中,而獨立宣言中所謂人人生而平等、享有不可剝奪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的「這些真理」不僅尚未完全實現,不時還會出現倒退的現象,這或許是對美國民主實踐最大的諷刺。
俄媒:民主從來不是美國立國原則,眼下混亂有啥好驚訝?
日,今日俄羅斯通訊社2020-11-12發表了一篇由塞爾維亞裔加拿大籍政治評論員、紀錄片導演伯里斯•馬拉格爾斯基(Boris Malagurski)的評論文章。以美國的建國歷史來論證這一觀點,稱婦女、原住民、奴隸和窮人在美國革命中一無所獲,受益的只有精英階層,中產階級一定程度上也獲益了。美國開國元勳之一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認為,“為了讓政府強大起來,政府必須與社會中最富有的群體結盟,而不是與所有美國人”。就此,馬評論美國建國的實質,稱其“只不過是英國的王位被美國的精英所取代”。
1787年制憲會議,漢密爾頓建議實行總統和參議院終身制。對此,麻州代表警告說,民眾是無知的,會被少數不懷好意的人誤導,弗州代表稱:讓民眾選擇首席行政官的合適人選,就像讓盲人來審判色彩一樣不自然。這結果就是“選舉人團制度被添加到憲法中,以確保美國的選票沒有按照應有的(民主)方式計數”。
今年出現爭議的總統大選在美國其實並不罕見,比如1824年、1876年、1888年和1960年大選等。他諷刺道,美國早就應該停止假裝自己是民主運作的光輝榜樣了。
美國民主的“雙標”行徑
他提到,過去幾十年來,美國兩黨總統都同樣地“批評世界各地的選舉未能達到民主標準”,但他們卻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那些“對美國利益有利的非民主國家案例”。特朗普第一位誠實地向民眾傳達美國政府的利益高於民主原則的總統,尤其是在涉及沙烏地阿拉伯的問題上。
在對美國“真正的民主”進行層層反駁後,他認為美國是時候停止對其他國家進行“說教”了,並諷刺美國“該開始在國內建立民主”。
回應
根本上,這人還是相信“西方式的選票民主”的,只是在說美國不是。
西方民主就是各說各的,然後誰也說服不了誰,我把這稱之為“吵架”吵架解決不了問題。中國式民主就是聽取所有人的意見,然後解決問題,這叫堅持問題導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可能會引發少數人的不滿,但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去解決,終究會讓所有人滿意。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從來都是一個問題疊著一個問題,而民主不是萬能解藥,不是問題終結者,相反,民主是反應問題存在的方式方法。兼聽則明,這才是民主的實質,聽完就開始做事,不聽,怎麼做事?連問題出在哪都是糊塗的,把精力都花在如何說上面去了。
美媒:2020年堪比“美國史上最瘋狂年份”
美國《波士頓環球報》網站2020-10-06《論美國歷史上最瘋狂的年份,2020年成為爭奪這一名號的五個年份之一》的文章摘編如下:
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已徹底顛覆了當代生活:特朗普總統遭彈劾;一場疾病大流行已奪去超過21萬美國人的生命,特朗普又感染了新冠病毒;經濟普遍陷入崩潰境地;喬治•佛洛德和布倫娜•泰勒死於警方之手並導致數十個城市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在整個西海岸肆虐的野火毀壞數百萬英畝土地,以及一場日益激烈的競選可能危及民主制度的穩定。但“今年並不是歷史上僅有的糟糕年份”
1861年
在確定美國最瘋狂年份的工作中,人們多會提到美國陷入分裂、後致血腥內戰的那一年。
隨著有關奴隸制的爭論愈演愈烈,南方民主黨人愈發認為對方是非法的,其用心是破壞南方的生活方式。
林肯在1860選舉中制勝的競選綱領是,不干涉南方奴隸制,但反對奴隸制在西部擴張。但1861年後是可怕的四年戰亂,造成大約75萬人死亡,後100多年裡,美國黑人為爭取基本權利一直在進行鬥爭。
1919年
美國剛從一戰中脫身,一場致命的流感又在世界奪去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威爾遜總統因患嚴重中風喪失了行動能力。
黑人士兵在海外為美國民主而戰後提出的平等要求,白人掀起一系列種族迫害,很多黑人社區遭到嚴重破壞。
1932年
“大蕭條”時1/4美國人丟掉了飯碗,很多家庭失去了住所,人們急需食物。正值選舉年,羅斯福與胡佛展開角逐。在此背景下,極端主義在世界各地抬頭。納粹党7月的選舉,成為德國政府中實力最強的黨派。
1968年
越戰打得正酣,全國各地爆發了學生抗議。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詹森宣佈不會競選連任。民主黨的希望之星羅伯特•甘迺迪也慘遭暗殺。美軍在美萊大屠殺中殺害了成百上千名越南平民。在芝加哥舉行的民主黨大會上,全副武裝的員警對陣數萬名反戰抗議民眾,全國各大電視臺都用攝像機記錄下員警毆打抗議者的場景。
人們目前可能有一種想法:與過去發生的上述災難相比,2020年便是小巫見大巫了。抑或還有另一種想法:我們當前遇到的困難遠比過去的困難嚴重。有一點都不要忘記,現在才10月。
回應
哈佛教授10-13美國疫情將損失16萬億美元.
特朗普:將成立“1776委員會”普及美國“正史” 2020-09-18 觀察者網
美國“官方”的建國年份為1776年,《獨立宣言》的簽署,標誌著美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然而,《紐約時報》的記者們卻于去年提出了“1619項目”(1619 Project),認為奴隸制開端才是美國“元年”:這一年首只運奴船載著20多個黑奴抵達北美,隨後開始了一段血腥殘暴的奴隸制歷史。
“1619項目”引發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強烈不滿,在宣佈教授相關內容的學校得不到經費後,他又表示,將簽署行政令成立“1776委員會”(1776 Commission),以在美國學校中推廣“愛國主義教育”。
……..
在黑人喬治•佛洛德遭到白人員警“跪殺”後,美國爆發了大規模示威抗議活動。雖然民眾的抗議活動批評種族主義政策並呼籲解決方案,但特朗普還是將重點放在了抗議者“不守規矩”的地方,例如一些示威者推翻了邦聯領袖以及其他具有爭議性人物的雕像,包括哥倫布和前總統傑克遜。
7月4日,特朗普在拉什莫爾山(Mount Rushmore,俗稱總統山)上發表講話,發誓捍衛美國的“遺產”,抵禦他所說的“憤怒的暴民”,並指責公立學校教孩子們“討厭自己的國家”。
本月早些時候,白宮獲得華盛頓特區地方政府的一份報告,該報告呼籲對華盛頓紀念碑、傑弗遜紀念堂和哥倫布雕像等進行重新命名、拆除或搬遷,引發爭議。
回應
正確的歷史本來就是記錄了美國生於不義啊!欺騙、偷竊、撒謊、屠殺印第安人、搞種族滅絕、一次次撕毀合約背信棄義、侵略成性,現在還背叛人類,隱瞞疫情,助攻病毒,喪盡天良!這個政權的性質比肩納粹!
英媒:白人至上團體已滲透美國各地警隊
據英國《衛報》網站2020年08月27日報導,前聯邦調查局(FBI)特工邁克爾•傑曼就美國執法部門在應對極右翼國內恐怖威脅方面的失敗撰寫了大量文章。他在一份及時的新分析報告中得出結論稱,自2000年以來,美國執法官員與十幾個州的種族主義武裝活動有牽連,數百名員警被發現曾發佈種族主義和偏執的社交媒體內容。
該報告提到,多年來,在亞拉巴馬、加利福尼亞、佛羅里達、伊利諾伊等10多個州發現警方與好戰團體和白人至上主義團體有牽連。
該報告提到,員警的種族主義活動通常在他們的部門眾所周知,一般會在曝出公開醜聞後受到懲處或者被停職。沒有幾個員警機構有明確政策禁止與白人至上主義團體往來。如果員警受到懲戒,這些措施往往會導致曠日持久的訴訟。
傑曼26日告訴《衛報》記者:“極右翼好戰分子被允許參與暴力行動並離開,抗議者則遭遇了暴力的員警行動。”他還說,這種“漫不經心的回應”以危險和可能致命的方式向暴力團體賦權,“這些極右翼武裝團體當中最暴力的成員認為,他們的行為得到了政府的批准。因此,他們會更願意站出來,對抗議者採取暴力行動”。
報導指出,有些政府部門越來越意識到,白人至上主義的威脅在加劇。
不過,傑曼警告說,美國各機構缺乏識別白人至上主義員警並根除這個問題的國家戰略。與此同時,旨在消除“隱性偏見”的廣受歡迎的警務改革措施並沒有直面顯性的種族主義。
回應
其實特朗普就是白人至上份子
白人至上不都是英國賦予的文化嗎?!
根子在黨派利益至上
好的民主政治,一個重要基礎和保障,是需要有強大的主流民意,如果缺乏這個基礎,社會就將出現分裂,甚至是撕裂。
如今在三權分立之下,兩黨制並沒有促進主流共識的形成,反而因為政黨的政治競爭,讓上述各種社會分裂的態勢愈發轉向極端化。簡而言之,就是把黨派利益,放在了為民眾謀取更大利益及促成主流共識之上。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看到美國政治精英在言語上對另一黨派對手的攻擊,在用詞上已經空前激烈和低俗,而且在行動上也無所顧忌,這在以前很少出現。這種狀態造成了三權分立下美國政治運行的效率大打折扣。一個政策在經過黨派鬥爭和“否決政治”後雖然出臺,但已經走樣,偏離了老百姓的實際需要。
所以,政治運行的品質下降,一個重要原因是黨派利益衝突變得赤裸裸。這在美國“國父”們最初設計政治制度時可能並未考慮到,一方面當時這種政治組織並不發達,另一方面當時華盛頓等人並不喜歡政黨,認為黨爭會影響國家利益。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出於協調利益的需要讓黨派集團越來越根深蒂固。
民主只是一種形式和手段,國家治理的根本,其實是通過發展來服務民眾,為民眾帶來更大的利益和更多的權益。所以政治中的協商和妥協,才能凝聚主流共識,提高決策效率。但是冷戰後,西方的政治精英更加意識形態化,更重視價值觀的傳播和意識形態話語、標準的建構,遺忘了民眾的利益。用中國的一句成語來形容,就是買櫝還珠。而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我們一定要認識到,讓經濟變得更好,老百姓吃飽飯、有好的生活,才是最大的主流共識,也是最重要的政治。(作者是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
回應
任何制度都可以制定的很完美,但現實不是按想像中的來進行。我國隋唐三省制之三權分立, 明朝在省級設制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揮使司三權分立,最後都因爭論不休而解體。
民主只是一種形式和手段,關鍵是落實到最後的結果,民眾幸福感提高,生活水準提高,講的天花亂墜,最後結果一塌糊塗,那都是花架子。
美國所有的黨派,都只是代表某一部分大資本利益的代言人。美國的深層問題,是大資本攝取了極端的利益,導致國家和普通民眾的利益極大受損。
高曉松這樣的人如果在公共場合大放厥詞,請同志們勇於當面質疑!
從特朗普上臺開始,高曉松就一直在被打臉,聽說現在又跑回美國求愛撫去了,這種人理他都怕髒了自己的嘴,只希望有關部門給點力,別讓這種貨入境了,畢竟人家可是美國人!
此外從歷史上看,由於政治極化,導致三權分立體制曾經多次暴露出問題、遭遇考驗。從最初的聯邦黨與反聯邦黨之爭,到安德魯•傑克遜執政時期的國內對立,以及南北戰爭的爆發,越南戰爭令美國陷入泥潭,美國人對自己的政治體制這座“大廈”也做了很多次修修補補。
從“基因”上看,很多人有著模糊的認識,以為從建國之初開始,追求“自由民主”的美國天然就是個民主國家。但早就有美歐等西方學者指出,美國的政治制度並不是為民主而設計。民主應該是以多數人的意志來決定,但美國最初的政治精英和制憲者們,在制度安排上最大的目的恰恰是為了避免“多數的暴政”。為此,美國“國父”們設計了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精密機器,後來又逐漸產生了兩黨制,直至今天已經變成了一個否決政體,目的就是讓精英而不是人民來控制國家政治。
政治運行出問題的原因
首先,國家經濟基礎出現了問題,說白了就是經濟競爭力相對下降。導致這種局面的形成,背後有許多因素。一是美國的金融業如今過度發達,這導致一部分產業離開美國。而這些金融從業者在這個過程中賺得盆滿缽滿,而其他行業的中產家庭卻一點一點被掏空。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這一問題嚴重到一定程度後的總爆發。二是在產業鏈不再完整之後,美國的技術創新因為沒有產業的支撐和應用,導致運行的“車輪”沒了軌道,所以大受影響。與之對應的是,新興國家在這方面的快速發展對其帶來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其次,內部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近些年來,由於少數族裔人口的上升速度超過白人人口,以及少數族裔在名牌大學上學和高端行業就業的人數越來越多,傳統的美國白人愈發覺得這對自己是一個挑戰,而且威脅越來越大。而且,美國白人認為自己的新教文化優勢地位也正受到侵蝕。因此,我們看到當前美國白人右翼團體與少數族裔之間的衝突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激烈。
第三,美國國內各種矛盾增多了。除了以上提到的矛盾外,美國精英與民粹之間的矛盾,經濟全球主義者與本土主義者之間的矛盾,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兩大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左右之間的矛盾等等都在加劇。特朗普當選就被認為是美國民粹與精英矛盾的產物。選民們之所以要選一個完全是體制外的人擔任總統,就是要表達對美國政治精英的不滿。
金燦榮:美國優秀的“三權分立”為何只剩下“兩黨鬥爭” 2019-03-03 環球時報
【當美國總統特朗普跨越半個地球,在河內和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舉行歷史性會談時,美國國內正在舉行一場針對他的“大批判”:先是眾議院否決了特朗普的“緊急狀態令”,緊接著特朗普的前律師、“通俄門”重要證人科恩在眾議院聽證會上大肆“揭發”特朗普的種種不堪。——甚至有推測認為這正是美朝會談沒有達成共識匆匆收場的原因之一。自上任以來,特朗普就一直受到國內政治精英的排擠,攪動美國政壇亂象不斷。一場場黨派爭鬥的鬧劇不僅讓美國人民感到糟心,更讓人們開始思考美國被稱為“能夠確保民主制度有效運行”的三權分立體制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三權分立”一直是美國政治制度的最主要特徵之一,也被美國政治精英認為是其民主政治的先進之處和優勢所在。不過,最近美國國內政治卻出現了不小的問題。
由於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在民主黨依靠其多數優勢控制的眾議院通過一項取消國家緊急狀態的決議後,佩洛西等人正尋求參議院也能通過這一決議。不過,特朗普對此表示他將毫不猶豫否決議會的這個決議,而這似乎仍不是“終點站”。
從“緊急狀態”的宣佈,到這一連環“否決”,不少美國議員認為政府在搶奪憲法賦予國會的權力。而佩洛西等民主黨人士則認為,特朗普行政當局破壞了“三權分立”,呼籲議員們維護憲法。那麼,以“三權分立”為代表的美國政治制度如今遇到了什麼問題?這些問題是否是由美國政治制度建立之初的“基因”決定的?
三權分立初衷是什麼
“三權分立”在不少人印象裡像是由三個原點組成等邊三角形,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各司其職,互相不干涉、獨立運轉,從而保證公正、民主。但“三權分立”的運行現實更像是三個各有重疊的圓環,互相擠佔對方的權力,力圖提升自己的存在感,擴大自己的權力地盤。
美國聯邦政府成立後的頭一百年裡,政爭主要發生在國會內部,主要圍繞的是州權力與聯邦權力之間的鬥爭。而進入20世紀之後,聯邦政府的權力(尤其是行政權力)擴張越來越明顯。例如希歐多爾•羅斯福上任執政後,就提出了自己的反托拉斯政策,並要求國會立法,對美國國內各大集團的壟斷經營活動給予限制。此外,在佛蘭克林•羅斯福執政期間,“羅斯福新政”的推行,實際上也是擴大行政權力的一種表現。而自二戰結束之後,在聯邦層面的“三權分立”中,行政權力已經佔據更強勢的地位。
我非常推崇的學者羅伯特·帕特南,他的著作《使民主運轉起來》研究了意大利如何在法西斯統治崩潰後,從公民傳統中重建社會治理,書中提出公民參與網絡。認為由於一個地區的人們容易相互熟知,並依靠共同的文化歷史認同,成為一個關係密切的社區,組成緊密的公民參與網絡。他還特別發現意大利的北部在民主質量上比南部更高,社會治理更有效,而北部相對於南部有更多的“水平型的社會組織”,以至於信任、友善、樂於合作的公民精神得以發育。遍布全國的廣場舞運動,比文化部推動的孔子學院有更大的影響,而且是自組織的、社區內生的,有點像羅伯特·帕特南講的水平型的社會組織。
近些年來,一些中國大媽跑到紐約、巴黎去跳廣場舞,讓我們有很不好意思的感覺,其實現在我倒覺得,這方面我們可以有一些文化自信。羅伯特·帕特南在《獨自打保齡》一書中,有對美國公民參與熱情度降低、投票率下降的研究,他敏銳地覺察到,托克維爾當年所描述的熱烈的美國社區生活正在逐漸衰落。
那種喜好結社、喜歡參與有組織的社區生活、關注公共話題、熱心公益的美國人不見了,他觀察到的美國人,似乎不再願意把閒暇時間用在和朋友和鄰居交流、遊玩,而是寧願一個人在家看電視,或者獨自去打保齡球。他從中看到美國民主的潛在危機,社區的瓦解和小人物的無力感呼應著一股非常民粹的力量。
廣場舞本身並不是社會治理方式,但這個時代那些本來被當作邊緣人群的“大姐”“大媽”們,能夠到廣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她們的感受,甚至不太在乎別人怎麼看,她們超越國界的感染力,和她們舞蹈中形成的社區友善和參與,正是民間社會的一個基礎。
廣場舞是如何演變到今天的?2016-07-27
過去我一直對遍布中國街頭的廣場舞運動沒有很好的印象,一是早期的廣場舞放的多是些文革歌曲,讓我聯想起整齊劃一跳忠字舞的年代;二是薄熙來主政重慶期間,以政府力量的推動,把廣場上的“唱紅”變成一場意識形態色彩鮮明的街頭政治。我寫過一篇文章《廣場舞與群體性性格》,主要反思中國人缺乏獨立思考和獨處習慣,對於群體性運動幾乎沒有抵禦能力。
漸漸我的看法發生了一些變化,去年我到昆明去開會,住在滇池邊上,每天早晨就到湖邊餵海鷗,看到很多居民男女老幼都在跳舞唱歌,那種沒有拘束的幸福感強烈地感染了我,而且他們唱的跳的也不都是什麼紅歌紅舞,他們唱的歌曲有帕瓦羅蒂式的、民族唱法的,跳的舞有大秧歌、鍋莊舞,還有邁克爾·傑克遜風格的。
後來到國內很多地方,我發現在哪怕一個很小的城鎮也有類似的景象,那些陶醉在廣場舞中的大媽大姐們,讓我想起我一些朋友們爭執的問題,中國當代是不是逢上了千年未有的一個盛世?這個時代,確實有很多方面的問題多得讓人窒息,我們總能看到拿秤砣砸人的城管、暴力流血的拆遷、被封殺的微博賬號,但另一方面,任何客觀的人都不能不承認,幾十年來,我們國家相對沒有戰亂的和平發展、相對扶持工商的改革開放,給國民帶來的生活條件改善,這些日常的具體生活是和幸福相關的
最近一次徹底讓我對廣場舞有不同的認識,是我有幸結識了幾位投身鄉村發展公益事業的青年志願者,其中兩位女同學都講到一個情況,在農村地區,大學生要去開展工作很困難,特別在有些落後地區,婦女很辛勞,地位還比較低,甚至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但卻沒有救濟的途徑。後來她們不約而同地發現,在村里組織廣場舞,村里的婦女們比較容易參與,剛開始是一些比較樂觀、開放的婦女參與,後來一些原本比較內向的婦女也參與進來,甚至把她們保守的婆婆們也拉了進來,這種廣場活動漸漸使得社區的文化氛圍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
廣場舞讓她們有了張揚自我的途徑,這些鄉村婦女在各個方面表現得更加自信,而且有社區意識了,那些廣場舞跳得熱鬧的村莊,社區的活力被激發出來,無論是公共環境維護還是留守兒童的教育都表現得更好。
就像歐美鄉村的教堂起到的作用,讓社區聯繫在一起,中國的廣場舞運動其實何嘗不是一種社會資本成長的組織形式。
因此,從追求正義公平的角度,這個世界目前迫切需要的,不是形式上你死我活的模式或制度之爭,真正要爭的是哪一種模式或制度能夠更好地解決不管是國內或國際上的巨大貧富鴻溝的問題。
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書的翻譯出版,並不只是為了幫助讀者瞭解世界民主的發展現狀而已,更是要提示我們自己,作為民主社會中的一員,現在應當是開始思考如何超越本書中所揭露的美式自由主義民主的困境或弊病的時候了,我們每一個人應當攜手共同推動台灣向更高意境的正義型民主社會前進,不能一直停留在民粹性的政治纏鬥中,原地踏步,停滯不前!
(楨:關鍵在理性而非所謂的正義,不然啥制度都會陷於理盲濫情的民粹!另詳參【圖博館】: 民粹亡台 《政治自由主義》 《歷史的終結》 《文明衝突》 《第一個新興國家》 美善的《帝國》 《美國的民主》 《美國時代的終結》 《流氓國家》 《美國的霸權泡沫》 全球股災 美該為股災道歉? 美國價值2 美國詐騙集團 二馬二印鈔二後果 國際金融新體制(一) 國際金融新體制(二) 中日筷箭之爭 日本拘謹魅力 中國與非洲 中國崛起(二) G2 《中國模式》 《柔性權力》 歐巴馬 天下民主一般黑 民主偽形(二) 習李三中全會 中國肅貪 中國大戰略 《絲路文化海上卷》 《鄉村關係與村民自治》 《中國大陸基層改主改革》 《中國多黨合作制》 《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 大陸基層民主升溫 民主的烏坎之路 民主形式萬歲 假民主自由之名 民主就是挑爛蘋果 《民主的類型》 伊斯蘭革命
按西方的統計,到二〇一六年,世界一%的人口所佔有的財富將超過其餘九九%的人口,在美國國內,根據其人口普查局的統計,二○一三年十一月,其生活在貧困線下的人口達到了歷年最高的十六%以上;二○一一年每日生活費用不到二美元的住家數達到了一百五十萬戶,其中包括萬名兒童在內。在中國大陸,二〇一四年北京大學發表的《中國民生發展報告》發現,中國大陸三成以上的財富被頂端的一% 家庭所佔有,而底端的二五%家庭僅有社會一成的財富。另據《二〇一五年中國家庭發展報告》,前二○%的家庭和後二○%家庭財富收入相差達十九倍。
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社會的健康發展,造成了社會不公不義的永久化。從羅馬教皇方濟各氏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都對此發出抨擊。
尤其是方濟各式的抨擊更是毫不容情。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少數人的財富以幾何級數增長,使多數人得不到那少數人所享有的繁榮。是維護股市與金錢投機絕對自主性的意識型態造就了這種失衡狀態。」「為了維護排斥他人的生活方式,或為了維持對自私的交易的熱誠,無動於衷的冷漠已蔓延到全世界。最後,幾乎不知不覺地,我們已感受不到窮人的呼喊,不會為他人的痛苦哭泣。」這種情況不只普遍存在於美國社會,新富的中國大陸也無處不在。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餓死骨」,並不只是文人的想像。
擴而大之,從非洲到亞洲到拉丁美洲,那些與高樓大廈連在的貧民區,更是令人怵目驚心。在肯亞首都內羅畢市區內非洲最大的貧民窟奇貝拉(Kibera), 一百萬人口擠在五平方公里的小山坡地上,旁邊緊鄰著中國援建的柏油公路,居民住的是鐵皮或木頭搭建的矮小破房子,一間連一間,沒有洗手間,沒有自來水,裡面又黑又暗,頭都直不起來。教會或私人捐助的「學校」,其實只是小小的房間,或有如美國超市旁邊收舊衣服的救世軍儲藏間,裡面擠著不同年齡層衣衫襤的小孩,操場就在旁邊污水橫流的小小空地,或是堆滿了污濁垃圾的垃圾場上。學校供應的「伙食」,不過是幾片破菜葉煮出來的菜湯而已。不身歷其境,不論是美國人或是中國人,都很難想像欠發達國家的貧民,是這樣過日子的。
此外,在中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為表、國家資本主義為實的經濟體系下,私有企業的不斷壯大與向海外進軍,甚至蠶食鯨吞西方與美國的大小企業,也必然會縮小從管理理念到企業文化方面中國與西方私有制資本主義之間的差異。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步伐的加速,西方社會眼中中國模式的負面因素還會進一步減少。
因此,不足為奇的是,中國模式對西方民主制度構成的挑戰,已不僅僅是學術層面的爭議而已,實際上已填補了後冷戰時期蘇聯遺留下來的意識型態真空,以改良式專制主義的形式對自由主義民主構成挑戰。一方面由於中共治理能力的不斷加強和國際影響力的持續擴大,另一方面由於美國主導下的國際秩序,千瘡百孔,永無寧日,不斷完善中的中國模式,削弱美式和西方民主的能力自然只增不減,不會停頓下來。
然而,在這種競爭當中,我們看到的並不單純是有選舉與沒有選舉的形式之爭而已,其範疇實際上已從加拿大學者貝淡寧(Daniel A. Bell)所說的「菁英統治」(Political Meritocracy,或稱賢能政治)模式與「民主制度」之爭上升到哪一種模式或制度更能夠解決對全世界人民更為迫切的根本問題的能力上。這種競爭與冷戰時代意識型態高高掛帥的競爭有本質的不同。
當前各國更需要解決的問題層出不窮:富國與窮國的貧富差距、經濟成長緩慢、金融危機循環發生、氣候變遷、環境破壞、宗教爭端、恐怖主義、局部戰爭…,不一而足。美國作為後冷戰時期的世界頭號強國,始終自認可以擺脫聯合國的羈絆,帶頭解決這一切問題。但是,中國作為後來者,正逐步以自己的方式介入,對美國的領導地位構成了無形的挑戰。
具體來說,如美國主導的世界銀行體系和國際貨幣基金會體系與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戰略下的亞洲投資銀行體系的競爭,或是人民幣國際化後與美元地位的競爭,演變下去,最後會促成與窮國息息相關的世界金融格局的根本性改變。這才是今後中國模式與美國民主制度競爭的實質,而不是在於何種形式的政治體制更為優越。
但是,從眼前來說,這兩種體系都存在著各自無法解決的內在嚴重缺陷,即本國人民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問題。
至今,美國本身因為掌握了美元發行權,雖未能完全擺脫其經濟困境,但是歐元區在美元的強勢打壓下,昔日的強勢已一去不復返,大部分國家的經濟乏善可陳;日元雖不斷貶值,但日本經濟上叱吒風雲的日子也已成陳年往事,目前除了在政治上更全力靠攏美國外,實已無法在提振經濟方面有更大的作為。在美日均自顧不暇的背景下,在政治上緊密跟隨美國和日本的台灣,也自然無法在經濟上找到出路。
但更大的傷害是,在全世界許多國家人民的心目中,過去認為只要走上美國的民主道路就可帶來美國的富裕繁榮的信念,開始產生動搖。
建立在美元霸權上的私有制資本主義,並不能保證給全世界人民帶來真正的福祉。更有甚者,從小布希總統開始,美國在出兵攻打阿富汗、伊拉克方面的決策草率,及其在推翻伊朗和敘利亞政權上的決策失誤與反覆,在在都顯示了其在後蘇聯時代國際秩序的治理上獨斷獨行的非民主本質和能力極限。各國人民對美國民主制度與管理世界能力的信心動搖,無疑給經濟上趁勢而起的中國,提供了吸引全球注意力的巨大空間。
本質上,正如本書所說的,中國現行發展方式之所以受到一些國家的青睞,主要體現在它看來優於西方模式的以下特點上:
一、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過去三十年,中國大陸的經濟增長速度平均高達一○%,直到二〇一〇年後才因全球經濟放緩和經濟結構調整而有所下降,今年雖可能達不到七%的年均增長目標,但仍將是排名全球前列的國家。
二、高效建設的速度和執行力度:不論是從基礎設施到高速交通網路的建設,或是從大型國際運動比賽到大閱兵的完美運作,都表現了高度貫徹與快速執行的能力。
三、中國大陸對經濟上有需求的國家提供了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的慷慨經濟援助和技術援助。相對的,美國或其他西方國家提供援助時往往要求當事國政府進行政治改革或取消人權壓迫,或提出其他附帶政治條件,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樂意接受這類苛刻條件。
四、這些國家,不論大小貧富,與中國交往時,能感受到平起平坐的待遇,但與西方國家,尤其是與美國交往,卻不一定能得到應有的尊重。
在此同時,隨著中國大陸的日益對外開放和出國旅行人數的迅猛增加(每年超過一億人),過去作為專制社會所給予外界的封閉式非民主國家的刻板印象已快速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正由世界最大中產階級消費人群帶動的初級富裕社會(或稱小康社會)所呈現出來的更開放面貌, 從而淡化與模糊了其不完全民主的一面。
然而,從二〇〇一年起,美國以反恐名義發動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給中亞和中東地區帶來的連鎖式破壞猶未平息,二〇一〇年起由美歐西方國家大力介入的「阿拉伯之春革命」,又再度將中東地區帶進了戰爭與死亡的地獄深淵,至今西方國家欲透過大規模群眾示威運動和武力介入,而強行將其帶進現代民主國家行列的利比亞、埃及、敘利亞和葉門等國,不是內戰不止,恐怖主義活動猖獗,就是軍人干政,難民四處流散。
同樣是在美國力量的影響下,這些國家的處境,與今天台灣社會的安定以及周邊國際環境的相對平穩,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但是,稍微深入觀察,我們卻不難發現,有幸進入民主標兵行列的台灣,在社會表面祥和的背後,卻是處處充滿了不應有的不協調現象,隨手都可舉出這類的例子。譬如凸顯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弊病的貧富不均現象,在台灣同樣不可倖免,「台灣近年來的國家財富,正往極少數人集中,前一%所得者占全國總所得比例,已從六%竄升至十一%,有錢人不必靠上班薪水謀生,用錢滾錢就能迅速累積財富;市井小民市面對房價飆漲、荷包縮水,卻是難以翻身。」(引自:《遠見雜誌》,二○一五年三月號。)
又如上世紀九〇年代以提出「歷史終結論」而名噪一時的美國日裔學者法蘭西斯•福山,在其去年底的新著《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從工業革命到民主全球化的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the Globalization of Democracy)提出的,實現現代民主良治社會的三大基石,即強大的政府、法治和民主問責,在台灣似乎都不充分具備,也因此導致了選舉至上、政黨政治失序、司法和教育隨政治風向而轉、民粹主義泛起、貪腐詐騙橫行、道德水準掉落、少數綁架多數以及名嘴治國等社會亂象。這些現象造成了作為社會主流動力與價值塑造者的中產階級的退縮與沉默,社會失去了行動準繩與領導力,也失去了四小龍時代全民在國際上共同衝刺的視野、雄心與能力。
二〇〇八年的全球經濟危機使西方民主制度受到了進一步打擊。全世界人民目睹了新科技時代華爾街是如何以各種新穎的金融手段躲避政府監控,將財富迅速集中到到少數人手中,但同時在遭遇没頂之災後,卻仍舊能夠安然無恙地繼續大行其道,由美國政府以所謂的量化寬鬆大印美元,助其脫困,但由受到拖累的全世界人民為其買單。
中國強勢崛起 以美為首的民主制度仍是最好選擇嗎?2015-12-09 聯合網
(本文出自《民主在退潮:民主還會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好嗎?》湯錦台 譯者序,喬舒亞•科藍茲克 著。)
二○一五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七十週年,如果以每個世代為二十五年計算,在這將近三個世代的時間裡,可以說是美式或西方自由主義民主(Liberal Democracy)主導著地球大部分人口的生活與思想的時代。即使是在蘇聯解體前的冷戰年代,最多時有四億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它所控制的國家集團內,另有十億人口住在不屬於西方集團或蘇聯集團的中國境內。但是全世界五十億以上的人口當中,仍有近四分之三的地球公民,包括非洲和拉丁美洲許多獨裁國家的居民在內,無時無刻不直接間接受到西方民主生活方式的熏陶與影響。自由主義民主的力量隨著美國國力無遠弗屆的擴充,滲進世界的每個角落。
戰後的台灣,從初期各種民主力量不斷萌芽,反抗國民黨一黨獨大開始,民主日益紮根,並在二〇〇〇年以民進黨獲得執政權力為起點,正式踏上了全面民主的不歸路。雖然一路走來,道路坎坷,但是以民選領導人和代議制民主為代表的自由主義民主根基,已牢不可破,難以動搖。
在全球範圍內,伴隨著台灣開始進入全面民主發展時期而來的是,全球民主國家的擴散,在二〇〇〇年代初期達到了高峰,東歐和不少非洲國家都紛紛加入了民主的行列。然而,到了二〇〇〇年中期以後,以選舉程序、多元主義、政治參與、政治文化、政府運作和公民自由等為標準來評分的全球民主指數,卻開始下降,帶動了全球民主的大退潮。
正如今年九月十五日史丹福大學民主理論教授拉里•戴蒙德(Larry Diamond)在評論民主在退潮的專欄文章中所說的:「在[葡萄牙]的康乃馨革命過去了三十年之後,民主曾以前所未有的步伐擴散到了全世界,但是到了二〇〇六左右,卻突然停頓了下來,雖然民主國家的總數沒有急劇減少,但是公民社會的空間卻不斷縮小。自由與民主都在退潮。」
這種退潮顯然與這段期間西方民主的錯誤運作與示範息息相關。一九九一年年底蘇聯的解體,將美國的國際地位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世界都寄望作為民主自由領頭羊的美國,能帶領受到四十年冷戰惡性消耗的世界,擺脫意識型態的泥沼,步向共同繁榮昌盛的全新局面。
中國的政治模式不可能取代選舉民主,因為中國從不將自己的政治制度包裝成普世通用的模式,也不熱衷於對外輸出。進一步說,中國模式的重要意義,不在於為世界各國提供了一個可以替代選舉民主的新模式,而在於從實踐上證明了良政的模式不是單一而是多元的,各國都有可能找到適合本國的政治制度。
回應
你若只是轉貼,就請註明"轉貼",這篇文章主要是讚揚集權的優點,民主的缺點。
我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夠腦袋清楚點,不要把西式選舉制度的兩黨專制當成萬靈丹、普世價值。不管是一黨專政還是兩黨專制或是以前的封建年代的帝制,都各有其優缺點,兩黨專制的西式選舉制度不見得適用於全世界,張開你的眼睛看看其他國家以及台灣採用西式選舉制度的下場如何?西方國家說選舉制度是普世價值,及如同他們說耶穌基督是唯一的神,難道你也要非基督徒的人全都改是基督教?
那麼喜歡共產,你就過去吧,放面國旗,作幌子, 你這樣會害死國民黨,會害愛這面國旗的人。缺德甚於共產黨。你還要繼續丟人嗎?
喜歡共產?請問,對岸現在還是共產制嗎?你還活在20世紀冷戰年代?你連李世默演講裡「兩種制度」指的是什麼都搞不清,就只會用意識型態,有色眼光看問題,搞民粹。
請問: 我們若是退回30年前一黨專制,是否你就滿意了?
我哪句話,說要台灣採用「一黨專政」?如果你腦袋夠清楚,不帶有色眼睛看李世默的演講內容,就會知道李世默並未完全否定西式選舉制度,他要表達的是,西式選舉制度並非普世價值,適用任何國家與民族,你愛採用西式選舉制度,那是你的自由,但不能強迫所有國家都要跟你一樣採用西式選舉制度,這樣也不行嗎?
http://blog.udn.com/tsaixiaolang/14353398
另詳參【圖博館】:《中國模式》民粹亡台《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蘇俄與中共 美善的《帝國》 《第一個新興國家》 《美國的民主》 民主的烏坎之路 民主形式萬歲 假民主自由之名 民主就是挑爛蘋果 《民主的類型》伊斯蘭革命 極權主義:邏輯邪36/66 價值觀:邏輯邪12/66
上述宏大敘事同樣傳播甚廣。根據「自由之家」的統計,全世界採用選舉民主制的國家,從1970年的45個已增至2010年的115個。……
但這一次,中國敬謝不敏。
歷史是最好的裁判。僅僅30多年間,中國就從世界上最貧困的農業國,一躍而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現6.5億人脫貧。實際上,這期間全世界80%的減貧任務是由中國完成的。而取得這些成績的中國,沒有實行他們所謂的選舉,也沒有實行多黨制。
面對這一切,我開始做我唯一可以做的事,即思考它!
中國的確是個一黨制的國家,由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不實行西方意義上的選舉。按照當代主流的政治理論,人們據此可以生成三個判斷,即這個體制一定是僵化的、封閉的、不具合法性的。
但這些論斷被證明是完全錯誤的。事實恰恰相反,中國的一黨制具有與時俱進的能力、選賢任能的體制、深植於民心的政權合法性,這些是確保其成功的核心要素。……
相比之下,全世界大部分選舉民主制國家都處於慘澹經營的境況。……這樣下去,失去合法性的恐怕不是中國的一黨制,而是選舉民主制。
當然,我不想造成一種誤會,認為中國成為超級大國已經指日可待了。中國當前面臨重大挑戰,巨大變遷帶來的經濟、社會問題數不勝數,譬如環境污染,食品安全、人口問題。在政治領域,最大的挑戰是腐敗。
目前,腐敗猖獗,危及中國的政治制度及其道德合法性。但是,很多分析人士誤判了腐敗的原因,他們聲稱腐敗是一黨制導致的,只有終結一黨制才能根絕腐敗。更嚴謹一點兒的分析將證明這種觀點毫無根據。
據透明國際發佈的全球清廉指數排名,中國近年來的排名在第70到80名之間。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選舉民主制國家,排名第95位,且逐年下滑;希臘排名第80位;印尼與阿根廷排名並列第100位;菲律賓排名第129位。排名在中國後的約100個國家中,超過一半是選舉民主制國家。如果選舉是根治腐敗的萬靈藥,為何在這麼多國家不靈呢? ……
「元敘事」就像癌症一樣,正在從內部吞噬民主。我想澄清一下,我並不是要譴責民主。相反,我認為民主政治對西方的崛起和現代世界的誕生居功至偉。然而,很多西方精英把某一種民主形式模式化、普世化,這是西方當前各種病症的病灶所在。
李世默--兩種制度的傳說(A tale of two political systems)
我出生在「文化大革命」高潮時的上海。外婆後來告訴我,她當時抱著繈褓之中啼哭不止的我,心驚膽戰地聽著「武鬥」的槍聲。
在我少年時,我被灌輸了一個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大故事,這個「元敘事」是這樣說的:
所有的人類社會都遵循一個線性的目標明確的發展規律,即從原始社會開始,經由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過渡到(猜猜這個終點?)共產主義社會。
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政治、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所有的人類社會,不管民族、文化、語言有何異同,或早或晚都將演進到這一階段。人類社會自此大同,彼此相親相愛,永遠過著幸福的生活------人間天堂。但在實現這樣目標之前,我們必須投身於正義與邪惡的鬥爭,即正義的社會主義與邪惡的資本主義之間的鬥爭,正義終將勝利!
這個「元敘事」不僅征服了中國,也影響了全世界。世界上曾經有整整三分之一人在它籠罩之下。然而,忽然一夜之間,蘇聯崩潰,世界滄桑巨變。
我赴美留學,改宗成為伯克利的嬉皮士,哈哈!
就這樣,開啟了我另一段成年經歷,我又被灌輸了一個全新的宏大敘事,仿佛我這輩子只經歷那一個還不夠似的。這個宏大敘事的完美程度與早前的那一個不分伯仲。它同樣宣稱,人類社會遵循著一個線性的發展規律,指向一個終極目標。敘事故事是這樣展開的:
所有的人類社會,不論其文化有何異同,其民眾是基督徒、穆斯林還是儒家信徒,都將從傳統社會過渡到現代社會。在傳統社會中,最基本的社會單位是家庭、氏族、部落等群體;而在現代社會中,最基本的、神聖不可侵犯的社會單位是原子化的個人。所有的個人都被認定為是理性的,都有同一個訴求:選舉權!
因為每一個個人都是理性的,一旦有了權選舉,必然會選出好政府,隨後就可以在好政府的領導下,過上幸福的生活,相當於實現大同社會------又是一個人間天堂。選舉民主制將成為所有國家和民族唯一的政治制度,再加上一個自由放任的市場讓他們發財。當然,在實現這個目標之前,我們必須投身於正義與邪惡的鬥爭,即正義的民主與邪惡的不民主之間的鬥爭。前者肩負著在全世界推動民主的使命,必要時甚至可以動用武力,來打擊那些不投票不選舉的邪惡勢力。
民主的烏坎之路
旣然炒作中國的維和救災軍售軍費不能阻止中國崛起,炒作美國自己的頁岩氣和製造業是種泡沫,中國的製造業又如此堅強,那就發揮美國的柔軟戰力6,對中國展開貨幣戰爭!
可惜中共土匪、匪性堅強、軟硬都不吃,不只對人民幣,對所有金融炒作如影子銀行、第三方支付和比特幣等都強控!
敬酒不吃,就聯合全球對中國展開貿易戰爭、那知老共更會玩,於是改玩網絡/信息/宣傳/心理戰。
美人全球監(奸)控別人,憑啥玩網絡/信息/宣傳/心理戰。
民主是普世價值,老美又是老牌的民主國家,美人總可用民主玩華人了吧!
天下民主一般黑、多會變民粹,不只發生在亞非拉美歐,連被反中者捧為民主樣板的「烏坎」民主之路、也變調成烏漆麻黑的坎坷之路!
這沒啥,只要依理性專業事實研究、不用政治巫師預言,便能預測到烏坎民主會變成「宗族角力場」,這早在本館前評已指出大陸學者《鄉村關係與村民自治》下篇便提出<宗族及惡勢力對鄉村關系的制約>,相反、海外學者三冊一套的《中國大陸基層改主改革》則捧民貶官!
烏坎「民主」變調 選舉變宗族角力場2014-3-13聯合
廣東陸豐縣烏坎村二○一二年一人一票選村官,被稱為是開啟大陸農村民主新紀元,但兩年過去,取回被貪官私賣的土地毫無進展。村委會換屆選舉前天再度啟動,有村民表示,烏坎村委黨委重組後,成員中出現二○一二年選舉前的村委成員,村民並無太大反彈,這反映村民對新村委的失望與無助。他表示,加入老村委是理智的選擇,因為新村委年少不作為,老村委個別是有權威,且做事穩重。也有村民表示,與兩年前相較,本次選舉已變成宗族勢力的角力場,村民對下一屆的村委會已無信心。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9924458
契約:邏輯邪19/66
契約有何邏輯可言
不就是一張賣身契
單從屍哲的契約觀
便可看出東西之異
舊中國人言為之信
其實常常口說無憑
不像西方資本主義
都依白紙黑字契約
此即人治法治之別
是啊
連政體都要依契約論
啥是契約則各說各話
Hobbes認為自然狀態下人人不擇手段地自保,終於導致混亂而無法自保,此時人人就簽下契約將所有權利讓渡給國家統治者--Leviathan。立約後:一、群眾不能違約。二、統治權代表全體,故任何人無論以何藉口都不能解除服從的義務。三、少數人不可不服從全體。四、統治者有權決定一切。霍氏的上述主張除了與資本主義相關外,更赤裸裸地替英王查理二世1660年的復辟找一合理化之理論。
Locke認為自然狀態人天生下來都是自由、平等、獨立的,暴政就是違反立約,不保護人民的財產、安全和自由,人民即可起來推翻而代之以新的立約政府。洛克的上述主張除了與資本主義相關外,更是英國1688年革命之合理化,正因如此他才會對大多數無財產的百姓和舊教徒不給予民主和寬容。
Rousseau認為在契約下每個人將自己的一切權力交給全民意志(general will),當政府奪取主權時,社約即被毀而處於自然狀態,人民得起而新訂社約。盧梭的上述主張與法國大革命的激進革命主張有強烈關聯。
Rawls《正義論》認為原初狀態相當於上述契約論的自然狀態,在原初狀態下的各方是:一、互不關心的,指原初狀態的人只知追求自己的最多的基本善,而對他人的利益冷淡。二、理性的,以經濟上最有效地達到既定目標,不會妒忌,所以保證會依差異原則行事。如此才能保証正義之實現,但Rawls不了現實的人為狀態是只會自私自利而不會理性。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850541
《戰爭指導》
讀富勒(J. F. C. Fuller)《戰爭指導》的感受,大不同於其《裝甲戰》《西洋世界軍事史》(後評),旣無戰略更無戰術心得,只覺西方的戰爭演化史很合戰爭的本質一一暴力一一愈民主則愈無限戰爭(核戰更甚)。
那是一、二波的戰爭啦,若第三波的高科技資訊戰則愈來愈有限戰爭,以兩次波灣戰爭為例:
1991年的第一次波灣戰爭,伊軍傷亡約10萬人(其中2萬人死亡),17.5萬人被俘,損失了絕大多數的坦克、裝甲車和飛機。而美軍只有148人陣亡(非戰鬥死亡138人),458人受傷(非戰鬥受傷2978人)。其他國家陣亡192人,受傷318人。
但2003年的第二次波灣戰爭,在精確制導下,伊軍傷亡降到三位數以下,美軍更少。
別被首戰的傷亡數字宣傳騙了,隨著伊戰越戰化,間接(另種間接路線?)損失達:
美國所付出的代價是將近4千美軍陣亡、近4萬美軍受傷,耗費6千億美元;對美國國力、經濟、軍事、國際形象與外交聲望皆造成無可彌補的重創。而伊拉克人民所遭受的戰禍,更是慘不忍睹,最保守的估計,至少有九萬平民死亡,2百萬人在鄰國當難民,另2百萬人在國內流離失所。
絕大多數伊拉克人民並不懷念獨夫哈珊所統治的時代,卻懷念那段歲月的安全與穩定。反諷的是,今天16萬美軍駐守伊拉克的最大目的就是要回復海珊時代的安全與穩定,但還有漫長的路要走,而且仍看不到隧道盡頭的曙光。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1542095
2014年開年後,全球許多媒體不約而同地認為,隨著中、日對峙緊張升級,今年全球最大的戰爭火藥庫已不是以色列與伊朗等阿拉伯國家長久對峙的中東,也不是內戰紛擾不斷的非洲,甚至也不是喜歡玩弄戰爭邊緣遊戲的金家小王朝所在的朝鮮半島,而是中日之間圍繞釣魚島主權爭議的軍事摩擦。在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後,中日之間高層交流全面中斷,雙方軍事摩拳擦掌,以致輿論認為,東亞上空籠罩著爆發新的「甲午戰爭」陰影。
毫無疑問,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不但悍然參拜祭祀著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還在觀看讚揚日軍神風特攻隊的電影《永遠的零》時,說出「很感動」的心裡話,讓海內外中國人備感氣憤,認為安倍行為正在挑戰中國人能容忍的底線,而中國國內的民粹主義者,也發出不惜與日本一戰,從而徹底清算日本對中國欠下的歷史舊債呼聲。
也沒有爭議的是,今天的中國已不是百年前甲午黃海之戰時的滿清中國。以國家綜合實力看,如果沒有美國援手,中日一旦開戰,日本或許不是中國的對手。但從國際現實角度看,儘管華盛頓也不滿安倍參拜靖國神社的挑釁作為,但萬一中日開戰,中國反而未必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能得道多助,獲得國際同情;相反,不僅美國作為日本的盟國會全力挺日本,同在西方民主陣營中的歐洲甚至亞洲國家,也可能都站在日本這一邊。造成這種情況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中國並非「民主國家」。
美國學者巴布斯特(Dean Babst)的民主和平理論試圖證明這一點。他通過對18世紀以來到二次世界為止的全球重大戰爭史研究,歸納出一個通則:由民主選舉產生的政府,獨立國家之間從未發生過戰爭(希特勒的納粹政府除外),且有民選政府的國家往往會結成聯盟,對專制或獨裁國家宣戰。因此,模糊間有個結論:有民主就有和平。(楨:18世紀以來的無限戰爭就是民主國家所造成!詳參【圖博館】:《戰爭指導》)
雖然美國著名暢銷書作家喬舒亞‧庫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認為,美國對待民主化之後的俄羅斯的立場證明,「民主和平論」已在現實政治中破產,但他也承認「民主和平論」就是美國夢的概括。換句話說,從小布希到歐巴馬,美國政府聯合其他國家對中國的軟圍堵顯示,華盛頓和其他西方民主國家都心照不宣地認定,一個公開透明的民主化世界,才是美國和西方世界所期待的最穩定、最安全的世界。
從目前的情況看,美國出於自己的東亞政策需要,或美國的戰略利益,對安倍挑釁中國加劇該地區緊張局勢的某些政策不滿,但美國仍認為日本是與美國「一樣的民主國家」,是最堅定的盟友、世界主要價值和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歐洲國家亦復如此。因此,一旦中國與日本開戰,有可能被視為是對民主世界的「挑戰」,屆時被孤立的或許不是日本,而是中國,戰爭的勝敗就不是北京和東京兩方可決定的了。
中國或許可反駁說,據蓋洛普國際對65個國家進行的最新民調顯示,美國才是被視為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但海內外華人必須看到一個現實,國際社會對美國霸權主義的反對,並不等於對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強權的認同。即使在東亞和東南亞,大多數國家對中國反對安倍參拜靖國神社並不表達立場,他們還努力克服對美國的歷史反感,積極呼應華盛頓的「亞洲再平衡」政策,歡迎甚至拉攏美國來平衡中國的崛起,其中包括台灣,台北駐美代表金溥聰為台灣爭取參加美國聯合軍演,就是明證。
或許安倍也看清楚這個現實、想利用這個現實。他藉日本戰後民主化的大旗來掩蓋自己的右翼暴走,並通過遍訪東南亞十國來團結周邊國家,抗衡中國。因此,正本清源,中國如果要徹底遏制安倍的右翼修憲擴軍路線,單靠發展航母和先進戰機並不夠,而是要通過政治改革,讓中國轉變成世界普遍認同的民主國家,才能說服外國相信安倍主導下的日本,才是東亞真正的戰爭威脅。對中國而言,或許民主不是萬靈妙藥,但沒有民主也貽害無窮,甚至容易陷入孤立,中國須先吞下這個現實的苦果。
回應
只有最愚昧無知之人才會相信這鬼話
放屁!難道中國民主化.釣魚台跟南海就可以用和平方式解決? 美國要對抗中共是要維持世界唯一霸權地位.跟對手是不是民主國家沒啥關係
民主與和平的關係, 民主政權間的關係, 民主政權與專制政權的關係, 是政治哲學和國際關係理論中的一個老題目了, 3百多年來有許多專著討論, 這篇大作的作者和前二位貼文者對國際關係史和近代歷史的了解有誤. 建議多讀書, 要以學問為基礎作理性討論判斷, 不可以抬槓心態胡言亂語.
1)"希特勒的納粹政府除外", 第二次世界大戰不是戰爭? 2)18世紀以來大量的戰爭為殖民戰爭, 當然不是民主國家之間----歐洲國家之間----的戰爭了. 這種戰爭是應該的? 3)是民主國家, 就可以戰爭威脅「非民主國家」? 4)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不是「民主國家」與「非民主國家」之間的戰爭. 2014-01-16 12:29:17
大獨裁者落難記 The Dictator
導演: 賴瑞查爾斯
編劇: 薩夏拜倫柯恩 亞歷柏格
演員: 薩夏拜倫柯恩 安娜費莉絲 班金斯利
影片短評
有創意..但低俗
滿分推薦!效果從頭滿到尾,犀利、諷刺、尖銳的惡趣味讓人驚喜連連。
本片適合級數極高和極低的人看。自我感覺極優卻沒靈魂的人不要勉強~這不是你的菜
劇情簡介
《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製作團隊新作,薩夏拜倫柯恩這次化身「大獨裁家」,大開膚色、種族、性別等玩笑,更對民主議題和社會現象做了許多調侃和諷刺。
專制又招搖的獨裁者阿喇釘上將(薩夏拜倫柯恩飾),拼死拼活也要確保西方所盛行的民主不會降臨在他的國家。這個獨裁者7歲時不幸喪父,因而登基成為國家領導人。大權在握的阿喇釘,任命最親愛的泰米叔叔(班金斯利飾)擔任貼身顧問、祕密警察首長兼安全長,以及皮條客等多項職務。
然而,聯合國早就盯上阿喇釘專制的國家及他的惡行,不斷設法制裁,泰米叔叔說服阿喇釘親自到紐約向聯合國發表演說以表明立場,於是阿喇釘、泰米及眾多隨從一行人千里迢迢來到美國。結果阿喇釘的到來引起軒然大波,街上湧入抗議群眾。沒想到,此時阿喇釘竟遭到泰米叔叔暗算,淪落街頭!而他的替身竟對外宣布,將放棄獨裁體制,建立民主憲政國家。
獨裁專家阿喇釘失去一切,卻遇上一個好心幫助他的女孩,而阿喇釘雖一直將她當成小男孩看待,卻不知道自己已經漸漸墬入奇妙的愛的世界裡...
薩夏拜倫柯恩維持前作大膽瘋狂一貫風格,毫不避諱地將全球知名人物,從政治人物金正日、歐巴馬、賓拉登,美國歌星影星,乃至於運動明星,連中國、伊朗、甚至種族議題全都拿來大作文章,麻辣程度令人瞠目結舌!
本片一開頭的獻給前北韓領導人金正日,就確認這部片是部惡搞的喜劇,同樣是中東激進獨裁國家的議題,所以很容易就跟亞當山德勒的「特勤沙龍」作聯想,我個人認為比特勤沙龍還要更加有梗更加有張力,所以請不要帶著健康的心態,期待這部電影會帶來什麼幽默,低級的諷刺人種差異、不須多加思索的笑點、粗俗低劣顯露的兩性議題,可以很容易的就讓你「把肺給笑出來了」,我一直很喜歡這類型的電影,既然要看喜劇片,就希望能夠笑得爽快,看的high心,這部片做到了!
男主角薩夏拜倫柯恩在本片扮演中東獨裁者阿啦釘,要在看似無腦低能與強權獨裁者之間演繹出怪咖最高領導人,對於曾經演過芭樂特與G型教主的他應該輕易的就得心應手!本片也並不是全然的惡搞亂批判,其實背後有很強烈的諷刺民主意味,誰說民主一定萬歲,誰說極權國家的人民很苦,在民主與極權之間人民同樣壓抑,只是抒發的方式不同罷了!
最後之所以會大推這部片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全然的新梗,豐富且多元的笑點,片長84分鐘很難有超過五分鐘不讓你笑的機會,這不就是喜劇片的原意嗎?別以為預告片已經夠好笑了,請進去戲院看,保證笑到翻滾~喔對了~如果可以請多帶一顆肺...這部電影應該是我近一兩年看過最瘋狂變態的搞笑喜劇了!
http://hiroking.pixnet.net/blog/post/31929190
就是不讓你有民主:《大獨裁者落難記》2012-06-14 文/但唐謨
薩夏拜倫柯恩(Sacha Baron Cohen)是個非常特別的美國演員,自從幾年前拍了《芭樂特》之後,他幾乎不再演別人的電影,然後開始以自己的喜劇風格為自己量身定做電影,當然啦,他一定是第一男主角。即使是他在美國的電視節目當中,也都是以他銀幕角色的身分出現,例如《芭樂特》和《G型教主》。好萊塢很少有明星可以像他這樣,永遠都當第一男主角,然後還要找很多有才華的喜劇演員來陪襯他。這位演員,何德何能啊?!
大家愛看薩夏拜倫柯恩的電影,因為好笑,即使他的電影非常低級惡搞,又戲耍刻板印象,又冒犯人,又政治不正確,但是就是好笑,但好笑的同時,觀眾也在反省其中的荒謬性,或者說,美國社會的荒謬性。《大獨裁者落難記》是他為自己量身定做的第三部電影,這回他扮演的是一個虛構的北非國家、反西方反猶太的獨裁者。這個獨裁者,穿著一身很酷的軍服,一臉鬍子,又威風又白爛。他誓死捍衛獨裁,絕對不允許在國內散佈民主,也不願意輸出石油到國外。一個獨裁者會做些什麼事呢?例如:把金球獎全部頒給自己,找好萊塢明星上床(男女通吃),或者玩訂做的Wii。他的政治理念就是,為「和平」目的發展核武,而所謂的和平目的,就是:炸爛以色列……。
這樣一個誇大的獨裁者形象,大家的腦子裡應該馬上就可以浮出三、四個人,例如……點點點。這一回,他來到美國聯合國發表聲明,卻遭綁架,下巴的鬍子都被刮光。但是逃出來之後,他已經變成紐約街頭,一個沒沒無名的人,昔日的威風蕩然無存(因為沒鬍子沒軍服)。而他的替身(就是為他擋子彈的人)篡了他的位,計畫在聯合國上宣布國家實施民主憲政。
這部電影和他的前作很類似,都是把一個「異類」文化,放在一個「主流美國文化」當中,讓兩者去亂衝亂撞,看看能撞出什麼好笑的東西。而這部片中的「異類」,其實也就是主流文化中所呈現的阿拉伯國家。把一個滿腦子「阿拉伯思想」的人隻身放在紐約,他所碰到的一切全部都跟自己的價值觀相反。例如他走進一家「主題餐廳」,發現這家餐廳的主題就是在反對他這位獨裁者,而餐廳裡的工作人員都是受過他迫害的「政治難民」。所謂「西方」的一切,對他來說都是荒唐的(相對於美國,反之亦然),而所謂的「美國式民主」和獨裁之間,也只有一線之隔。不過大家最喜愛的東西,當然還是那些很低級,粗俗露骨,色色的,開性或性器官玩笑的東西,例如:跟陰道說話,老二撞玻璃,或者打手槍教學……對不起,我不想破太多梗。
看過《芭樂特》和《G形教主》的觀眾對他的風格絕對不會陌生,但是每換一個角色,換一個脈絡,他馬上就會變出很多新的笑點新的梗,所以,只要可愛的美國永遠存在,他也永遠玩得下去。
http://pots.tw/node/10790
詳參【圖博館】:《大獨裁者》《驚聲尖笑》《美國的民主》天下民主一般黑 2013-09-26 10:39:36
聯合晚報社論2013.7.4埃及政變的三個輸家:首先當然是前總統穆希,他錯估情勢,在最後一刻仍發表強硬演說,稱要用生命保衛憲法,結果自己成為憲法的殉葬品。第二個輸家是埃及軍方,現在軍方似乎是勝利者,但卻是惹上無止境麻煩的開始。第三個輸家則是阿拉伯之春革命,兩年多前席捲北非與中東,現在則失去了正當性。埃及的革命失敗,更顯示阿拉伯之春的正當性破滅。一個經過民主選出的總統,沒有內亂叛國,也沒有貪污腐化,竟然被推翻掉,這會對其他經過革命的國家像葉門、利比亞等,產生莫大衝擊。這三個輸家,引發對阿拉伯之春的嚴肅反思,也反映出民主制度在這些國家尚未能扎根結實。 回應:第四個輸家是美國,讓大家看清美國是如何挺民主制度的!所謂「民主」、「人權」都祇是幌子而已,切勿當真,更不要吹噓成甚麼「普世價值」 是對「阿拉伯之春」的反思,不是對民主的反思喲?真是能寫文章。而反思的結果,不用說,大概也就是「民主在這些國家尚未能札根結實」。所以,民主是不會錯的,錯的是沒將民主札根。這種打手級的文章寫法,放到文革,也是挺管用的。)
聯合報社論2013.7.4埃及悲喜劇:當民主靠槍桿子維持從土耳其的大示威到埃及民選總統遭罷黜,對所有領導人都是一課深切的提醒,不要只仗恃手中權力,想想你的責任! 回應:這種話也能寫在社論?當領導人不能掌握槍桿子,就是腦殘,就算民主先進國家(US....)也一樣,遑論埃及這麼個鳥地方--古老帝國)
聯合報2013.7.6槍桿子凌駕民主 埃及創惡例:穆希遭到驅逐,可能創下一項可怕惡例,而使其他的民主政權面臨動搖。埃及民眾的舉動,將鼓勵其他國家對政府不滿、不服的反對人士,不再以選票來變更政府,反而改用激烈的手段來推翻民選的政府。反對派將在街頭追求他們的主張,而不是在國會。如此將使整個地區維持和平及創造繁榮的機會下降。在此同時,這項訊息也將使其他國家的伊斯蘭運動者心懷憂懼。他們從埃及事件所獲得教訓,就是如果他們在選舉中贏得勝利,反對者就會使用非民主的方式將他們推倒。因此一旦他們掌握權力,便更加無所不用其極地鞏固權力,無論是採取公正或邪惡的手段都無所謂。「粉碎敵人」將成為他們的座右銘。
美國真的是邪惡之國嗎!:在網上,經常看到很多謾駡美國的話語,但總的來講千篇一律,大約都是說美國是一個邪惡、黑暗、無恥、流氓、惡棍、陰險、侵略成性、毫無道義、搶劫掠奪、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國家………不過,本人比較愚笨,有幾點比較不明白,希望請教下各位,解答出我的疑惑。麻木不仁的國人,醒醒吧! 回應:腦殘貼!精神病患者在胡說! 我來回答樓主:1. 說美國是世界上最邪惡的國家的人絕大多數都不是把子女送到美國的當官的和有錢的人.而且美國在科技方面還是有優勢, 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就象一個人, 他道德很敗壞,並不等於這個人就一定沒有能力,就一無是處. 所以並不矛盾. 2. 關於為什麼歐洲國家願意跟著美國, 這個道理很簡單,這個幾個主要發達國家形成一個集團, 共同瓜分了世界財富. 3. 至於你沒有聽到美國人說要侵略中國, 這是你個人的智商問題, 在這裡我不跟樓主來討論這個問題. 4. 至於利比亞, 伊拉克, 朝鮮等是不是正義的一方, 最少他們是被侵略被欺壓的一方. 他們都是主權國家.美國沒有任何權力去侵略一個主權國家. 按照樓主的邏輯, 如果你家裡窮, 有錢的人看你不順眼, 打到你家裡去, 甚至把你殺了, 那也是合理的. 5. 至於美國在全世界都有駐軍, 更不能做為為美辯護的論據. 美國是現在這個世界上唯一保持帶殖民色彩治外法權的國家. 就是美國駐軍在所在國犯法, 不受當地國法律的約束.這就是口口聲聲崇尚自由, 人權和法治的國家.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609956 2013-07-23 11:21:16
民主派棄民主 埃及混世權鬥幾成笑談2013-7-23中評社
008年春天,一位27歲、名叫埃斯拉•阿卜杜勒•法塔(Esraa Abdel Fattah)的埃及女性在臉書上設立反對穆巴拉克獨裁政府的專頁。她在臉書上的號召實際影響有限但卻吸引成千上萬追隨粉絲,法塔立馬被逮捕。而幾乎是一夜之間,她成為新興埃及年輕人要民主要變革的象徵。
然而在本月,法塔卻成為擁護軍方罷黜穆爾西的眾多民眾中的一員。她在一篇報紙專欄文章中這樣為政變正名,“當恐怖主義試圖控制埃及,而境外勢力試圖干涉我們的國內事務的時候,偉大的埃及人民不可避免地要支持其武裝力量反抗外部威脅。”
埃及年輕的自由派到底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華盛頓郵報》21日刊登社論版副總編傑克遜•迪爾(Jackson Diehl)的分析文章稱……(楨:……全在合理化民主信仰!)
相關新聞
埃及2013.7.4軍事政變 民選總統及團隊軟禁被軟禁 美國沒說政變 (回應:臺灣顯然對世局不甚了解。埃及是民主運動?民主不過是美帝利用來剝削其他國家與民族的藉口。美國去年搞的爛攤子,現在無法收拾了⋯政變是老美最善長方式,這裡竟有許多人叫好。慘唉!)
透過網路 國際大串連 新興國 爆中產階級革命潮(楨:西媒又想顛覆別國?不料非明點的土、巴而是暗謀的埃及!)
土國撤銷葛季公園重建案
神秘臨時總統曼蘇爾 中立(楨:?美國!)的傀儡
埃及政變每一步軍方都已算計好
嚴震生/美國默許下的埃及軍事政變
非洲聯盟暫停埃及成員國資格
埃及血腥屠殺 穆斯林兄弟會51人喪命:埃及動亂持續惡化,在首都開羅一處疑似囚禁下台總統穆爾西的軍營外靜坐示威、要求穆爾西復職的「穆斯林兄弟會」群眾,八日清晨慘遭血腥屠殺,造成至少五十一人死亡,約三百人受傷。
兄弟會籲起義 埃入血腥新階段
埃及下令 逮穆兄會領袖等9高幹(楨:殺人還逮人,此即美式民主之下場!)
沙國、阿聯金援埃及 一擲2400億元(台幣)
以色列籲美 勿斷對埃及金援(楨:美挺政變之明証!)
埃及臨時政府拋修憲 反穆希挺穆希的都反對
埃及軍事政變專題
http://news.sina.com.cn/z/ajky/
紐時:埃及公僕 故意扯穆希後腿:紐約時報2013.7.11認為,埃及能源短缺的危機奇蹟般結束,警察重新現身,在在顯示軍公人員過去一年蓄意擺爛,降低人民生活品質,抵制穆希的執政。(楨:豈只,而是軍公與美帝共謀!)
中國時報2013-7-6埃及軍方有多厲害:第一,從納瑟推翻法魯克王朝之後,埃及便是變相的軍方執政。第二,穆巴拉克之前的六十年,不但總統由軍人擔任,由於長期執政,在行政體系中充滿軍方色彩的人,絕大多數首長都是退役軍官擔任的,連應該獨立的司法方面也受到軍方的滲入,無論是最高法院或地方法院及檢察部門,都以軍方的意見為原則。第三,它如同伊朗的革命衛隊,擁有自己的土地和公司企業,軍方參與的經濟活動占國民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埃及三大地產開發商都由退役將軍主持,國家主要基本建設項目也優先由軍方參與。第四,美國的軍事援助直接撥給埃及軍方,不是透過政府系統,軍方根本不必向政府要錢(楨:美國每年援埃十五億美元,依照美國法律,不得援助發生政變的國家。但是否政變美帝定義!)。有這許多特色,軍方不高興時,搞個政變那是易如反掌的。
伊斯蘭派反撲 號召埃及人抗議 穆斯林兄弟會恐反撲 埃及更動盪(回應:其實這後面的黑手就是美國,當初穆斯林兄弟會所支持的穆希當選,老美就很不爽,一直想把這個穆希搞下台。 美國所謂的民主、自由與人權所指的是,我說了算,聽命美國的政權就是民主,不聽話即使你是一票一票選出來的政府都是不民主,欲除之而後快的政權。 原來阿拉伯之春是在瞎整,反正全由美國一張嘴,說黑就是黑,說白就是白,這個世界已經被一個想建立世界太上政府的美國家族搞到烏煙瘴氣,包括美國人民在內的世界人民卻渾然不知,還在一旁搖旗助威。唉。)
歐巴馬認可埃及軍方行動(回應:對外,美國從不講民主人權,只講國家利益,而且是毫無公平道義的利益。世人被蒙蔽太久太久了,以至於不知道落後國家人民是一直被剝奪的,世人清醒沒?)
嚴震生:爭辯中的埃及政權更迭:有好的軍事政變嗎?(回應:民主時代群眾抗爭是常態,軍方藉此推翻民選政府,是沒有正當性可言的,就是外國勢力介入操作下的軍事政變,因為穆斯林兄弟會掌政,對美歐明顯不利,所以英美的發言都有樂觀其成的樣子)
聯合報/朱立安/教2013.7.5美國操弄 埃及步伊國後塵:被美國伸黑手的國家,下場都很慘;而今美國卻堂而皇之高唱「重返亞洲」,不但和日本與菲律賓聯手軍演,還想染指東海與南海。近日被史諾登舉發,美國老大哥以「稜鏡計畫」監控全球。如今又天羅地網追緝史諾登,更透露美國以中央集權老大哥思維,持續對世界進行全面操控。長久以來,美國藉武力支撐,彷彿全世界的事,都是美國人說了算,卻連網路人權這麼基本的事,都無法合宜處理。靠著網路力量串連的所謂阿拉伯之春,又不能免去美國以「稜鏡計畫」從背後操弄。其實美國那管阿拉伯是春天、還是冬天,其新自由主義的經濟路線放任弱肉強食,只在意本身利益。在埃及諸國貧富差距拉大,且弱勢者更形弱勢的情況下,人民對任何親美勢力有更深入理解與評估前,都不會有希望。
聯合報2013.07.08埃軍政變前 美警告穆希「剩一小時」 回應 夏明珠這篇報導很到位,可以看看:《埃及政變恐引發難以預期的連鎖反應》美國推翻穆希,只是消滅了走選舉路線的兄弟會溫和派,兄弟會中採極端路線的激進派,反而因此受到鼓舞。 美國哪是在幕後『協調』,分明就是幕後『主使』,是美國開條件給穆希,不聽話就下台滾蛋,埃及軍方則完全聽命於CIA,這是第三世界親美國家的共同悲哀,1979年伊朗國王巴勒維面臨革命,想調動軍隊鎮壓,才發覺自己根本叫不動手下的將領,將領只聽命於美國,當時美國認為把巴勒維趕下台,另行扶植親美傀儡就能穩住伊朗,結果誤判情勢讓何梅尼上台,這就是伊朗革命成功後,何梅尼重用革命衛隊來取代軍隊的原因。 由此可見『幕後的黑手』是誰?一目瞭然。還要跟鱷魚當朋友嗎?小心成了牠的「點心」。 根本是美國在搞鬼,半年前的消息: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卡爾─萊文稱,穆巴拉克被推翻後,埃及穆兄會領導人穆爾西成為新總統,他勢力不斷強大違反了美國的利益,奧巴馬正想辦法弱化或推翻他。 2013-07-23 11:07:15
七一遊行:「一國兩制」的終極攻防 2013.07.01聯合報 馬家輝(香港作家)
七月一日,香港照例有「七一大遊行」,然而今年的「遊行狀態」畢竟不太一樣:今年既是遊行,亦是「交戰」,兩陣街頭對壘,直接進行「一國兩制」的終極攻防。
主權移交十六年,爭爭吵吵,北京高官和香港人總算到了正面攤牌的時候。
回應
馬家輝寫完這篇潑婦文,又可賺5毛!
香港那些所謂民主人士..法官.教師全都是殖民地既定..吸血鬼
有膽, 就公開、正式、激烈決裂吧!最後「兩制」提前自動沒有了
史諾登一來,香港民主派都突然失蹤。馬家輝鐵口直斷,說北京會把史諾登烤鴨兩吃,結果屁都沒有,證明純粹是胡說八道。民主派要遊行總得裝個樣子抗議美國監控香港電腦,結果是要佔領中環,抗議港府,真是奴性不改,跟主子一樣的渾身是假。
某些香港人不想要一國兩制,很好,那麽就一國一制,歡迎加入社會主義制度!
一定要寫甚麼北京高官和香港人對幹﹖ 你馬家輝分化挑撥離間的手段不低嘛。香港對幹獨立能活嗎﹖ 一定慘不忍住。香港現在是壞到不忍住了嗎﹖真是吃飽太閑。
如果想回到英治時期 為港獨運動的動力 香港人 這.....
「本土主義」搞分離 學者憂害死香港
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5/30/HK1305300027.htm
港人的七一遊行【聯合晚報社論2013.07.02
每年一次,香港在回歸紀念日,都是以呼喊民主的面容呈現於世人之前。今年已是第16次的「七一大遊行」了,藉著每年的7月1日上街頭,彷彿是「一國」與「兩制」的對決時刻,甚至成為國際媒體擇定觀察中港關係演變的目標。
昨天在颱風威脅下,43萬香港人舉著傘仍然湧上街頭,要求兌現民主普選香港特首與立法會的政治承諾。表面上這是「一國」與「兩制」的對抗,本質上還是「專制」與「民主」的較量。
港人卻對香港民主前景普遍悲觀,已經延了五年的2017年雙普選,至今仍只聞樓梯響。北京似乎有意在2017年兌現普選承諾,但預置北京隨時廢黜民主特首的上位權力。(楨:依《基本法》特首不能反「一國」!)
(楨:請聯晚社論做下功課,便知反中者2017後無法以香港不民主反中,便改反「一國」。2007-12-29全國人大常委會以全票通過了《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2012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及普選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按照有關《決定》,2012年的行政長官及立法會選舉,在不實行普選的前提下,可以作出符合循序漸進原則的適當修改。《決定》又明確了2017年行政長官的選舉可以採用由普選產生的辦法,而在行政長官由普選產生以後,立法會的(楨:第七屆2020年)選舉亦可以採用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的辦法。)
回應
香港反對派每年都在七月一日這一天走上街頭,他們絕不為中華民族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而歡呼,而是秉承境外支持者的旨意,捆綁不同訴求的香港民眾,利用偷梁換柱的手法混淆視聽,干擾香港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破壞一國兩制的正常實施。今年七一,香港反對派依舊玩不出新花樣,還是沿用老一套,隨意誇大遊行人數。據報道,香港警方的權威統計是有三萬多人從維多利亞公園出發,但是有反對派頭面人物把警方的統計一口否認,張口就是四十五萬。反對派今次號召乏力,一個直接原因,就是港人通過香港反對派在斯諾登事件上的集體閉嘴,進一步看清了香港反對派假“民主”、毀民生、戲民眾、真亂港的面目。如果說“民主”是反對派的假面具,毀壞香港的經濟民生就是其手段,而破壞“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平穩運行就是香港反對派的真面目。
根本不是什麽民主與專制間的矛盾,香港在殖民時代的總督是女王任命的,稍微高一點的官員職務香港人都不能沾邊,某些人乖乖地做了英國一百五十五年的順民也沒有爭取普選這一說,到今天反而鬧起來了,有些人還打出了港英當局的旗幟,這叫不叫奴隸心態呢?
英人統治時,派個總督就來了,港人溫順如小貓,沒吭一聲!現在有普選,港人倒兇起來了!
香港八卦媒體與狗仔始祖發源地, 搞民主一定比台灣更快沉淪
從《基本法》討論香港特首普選2013-7-1
譚鳳儀(香港城市大學生物化學學系講座教授、香港學者協會內務副主席)
香港回歸之後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特首要向中央負責,不可以和中央對抗,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對特首選舉《基本法》亦有所描述,但是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討論及問題?
我認為有幾個問題值得我們今天深入討論:第一,特首必須愛國愛港,必須為香港人接受的同時亦要向中央負責,要獲中央的認同,不可以對抗中央。這雖然不在《基本法》中明文列明,但作為一個地方政府的首長,這是責無旁貸的。《基本法》第一條和第十二條列明香港不是獨立的政治實體,她是中國的一部分;而第一百零四條亦指出行政長官要擁護及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以,不可與中央對抗及要獲中央認同的條件,實屬合理。
港政改須遵《基本法》人大《決定》2013-6-16香港文匯報
反對派聲稱《基本法》及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香港普選的《決定》並不符合國際人權公約的規定,更聲言要通過「全民討論」及網上投票的形式,來「公投」一個所謂「真普選」的方案。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譚惠珠昨日強調,香港任何政治制度的改變都要遵從《基本法》及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中的原則。
譚惠珠昨日在一政制論壇上,引用了英、美、日本和新加坡等不同國家及地區不同的民主政治制度,說明任何地方的普選都是根據當地的情況而定:「通過學術研究,認識不同的制度是好事,但(香港政制發展)歸根結柢也要根據《基本法》」。
李慧琼憂燒《基本法》難落實普選 星島日報
對於昨日的七一遊行,有泛民政黨促請政府盡快展開政改諮詢,行政會議成員李慧琼表示,遊行後焚燒《基本法》,擔心鼓吹違反《基本法》的普選。
李慧琼指出,昨日七一遊行期間,有人焚燒《基本法》,企圖鼓吹港人走一條違反《基本法》的普選路。她希望市民明白,《基本法》是香港憲法,亦是經過長期討論得到的共識,如果走一條違法《基本法》的普選路,她擔心最終香港未必能夠按照《基本法》落實普選。 2013-07-05 11:57:49
四星連線:從九一一到史諾登【聯合報社論2013.06.26
為何說可將九一一與史諾登連成一線?二○○一年的九一一事件,是史上最驚悚的恐怖活動,也是史上最駭異的反美事件;現在正進行中的史諾登事件,則是網路時代最駭人聽聞的政府侵害人權事件,美國政府解釋監偵網路的理由是反恐,把根源推到九一一。
九一一事件源自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對「美國文明」的敵意,而史諾登事件則暴露了美國憲政法治燭台下的黑暗角落。九一一事件固然是杭廷頓所指的跨國界的「文明衝突」,而史諾登事件則是國家與網路世界的「文明衝突」;二者在內容及外觀上迥然而異,卻皆可視為具有「文明衝突」指標意義的大事件。
其實,從九一一到史諾登,其間尚有二○○三年的美國侵略伊拉克,與二○○七年揭幕的華爾街金融海嘯。四者連成一線,皆是對美國標榜的民主體制與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嚴酷檢驗。
九一一的恐怖攻擊受到全球嚴厲譴責,但美國亦應省思為何凶手對美國仇恨至此。長期以來,在美國那種藉著武力支撐的強勢文明,和其實主要是軍力不如美國的弱勢文明之間,一直存在著力量不對稱的衝突。沒有一個阿拉伯伊斯蘭國家能夠以政府之力抵抗美國,但當恐怖分子跳脫了國家與軍隊的框架,那就不是國與國的衝突,而是人與人的衝突,也是弱者與強者的不對稱鬥爭。
小布希侵略伊拉克,將人與人的衝突又拉回到國與國的衝突;這是美國的強項,卻引發了強烈的文明爭議。事後證明,美國揮軍伊拉克,是裹著「查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謊言的侵略行為。七年後,美軍從伊拉克抽腿時,留下了一個在精神及實體上皆幾近廢墟的伊拉克,及成千上萬的孤兒寡婦。美國出兵時也許不會想到,它對伊拉克造成的實質損傷恐猶逾於海珊政權。這裡又留下了一個「文明」的問號:一、為何在美國崇高的道德論述下,卻仍會出現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侵略戰?二、為何美國這種自稱先進的民主,也會被小布希及其身邊的野心家所利用?三、這難道只是一場「文明」的誤會?
史諾登所舉發的「稜鏡計畫」,則是政府肆無忌憚的罪行。諷刺的是,如今有人將史諾登與陳光誠作比較。北京為了制伏陳光誠,幾乎封了東師古村,引來內外民主人士交相責罵,最後無計可施地把陳光誠交給美國,北京政權面子裡子皆失。然而,像「稜鏡計畫」這樣的政府行動,只要向大科技公司下達命令,即可進行政治成本及金錢成本皆低的「維穩」方案,政府作盡髒事,卻不留汙名。
如今,收容了陳光誠的美國政府,卻千方百計要引渡史諾登。這裡又觸發了幾個有關「文明」的疑問:一、美國的核心價值究竟是「統治權力」,抑或是「人權」(包括自由、民主等一長串概念)?二、政府可以違反憲法精神指使公務員(包括外包人員)侵犯人權,但受指使者卻不能有不服從或舉發的權利?三、當「政府權力」與「人權」發生「文明衝突」時,像美國這樣的文明國家,會不會使史諾登受到比陳光誠還不如的處遇?
近年美國國力滑坡,一方面固然是因軍事力量愈來愈不足憑恃(如出兵伊拉克事件),更重要的則是因其倫理道德受到質疑(金融海嘯);因而,遂有稜鏡計畫以防範「九一一」的再發生,但這卻使得美國的文明典範地位更受重創。這已不是「國力」的問題,而是「國魂」的問題。
相對而言,美國依然是一個在自由民主的尺標上值得尊敬與效法的國家;但是從九一一到史諾登這些年來的轉折卻顯示,美國文明確亦面臨了如何自我改善及自圓其說的問題。這當然是一個「文明」層次的問題。
回應
無論是中國對陳光誠或是美國對史諾登,只顯示一件事情,就是當政府的權力不受節制的時候,基本人權受到的侵害就會有多大,跟這個政府是不是民選政府沒有關係。從基本人權出發,我寧願選擇民選政府而非專制政府,至少民選提供最基本的意見表達!
坦克上街是為了驅趕像王丹那些六四暴亂學生,中國人素質差的人很多,連申請都沒有就去佔領天安門,本需坦克驅離,不因你編造死幾千人謊言而改變,但台灣是二二八軍警直接掃射屠殺人民,這回真的死幾千人,西方帝國主義的卷養的反華棋子美其名維權怎麼不去看看二二八呢?!
陳光誠既然標榜是「維權律師」是不是應該召開記者會,表達他對美國追殺史諾登的看法,甚至公開聲援史諾登。
1) 社論作者的思維,似乎受限於美式自由民主的框框,以致於不識二十世紀以來美國由內而外的「霸權文化」所造的孽因孽果;更不識杭廷頓「文明衝突論」背後,不可告人的霸權本質。2) 不能從「霸權文化」的孽因孽果來檢視當前「美國文明」的困境,實乃此社論之敗筆。
[五月花號]登陸美國時,饑寒交迫,印地安人帶了火雞前來救助,而有感恩節.
待大量歐洲白人抵達,形成勢力後,開始殺紅番,強土地,印地安人往中西部遷移,不敢招惹白人,但白人益多,就化妝成紅人,打劫白人農莊,蓬車隊等,這樣騎兵隊就師出有名,將印地安部落逐個消滅光,最後拍電影,約翰韋恩領隊殺印地安恐怖份子,大家叫好.歷史是不斷重復上演的.
一個自體重大免疫病變的疑心狂頹廢巨人. 虛肥的肢體臃腫遲鈍. 走起路來不只已是蹣跚. 還左腳會絆到右腳. 右腳也會鈎到左腳.早晚必有一個踉蹌轟然跌下. 發出一陣驚天的哀嚎. 不斷扭曲掙扎的一身橫肉. 左翻右滾的一直臥地難起. 引來圍觀的一群竊竊暗笑. 目視巨人哀聲漸漸的一直轉微. 由動到靜. 由靜到止. 然後尬然斷氣. 直接嗚呼進入恰得其份之最後應當歸屬 ------ 地獄 ~~~
這個國家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 他們很喜歡以自己的標準(可惜!他們自己也沒做到。)來要求別人。別國不理會時,就透過CIA等單位來將該國搞垮掉。這樣的國家,你說他是自由?民主?哈!簡直是「放X」(依規定!不雅之詞用X代之)。
另參本館:中國式媒體監督 中共為何反維權《網絡戰爭》恐怖攻擊本土化 電腦病毒成人了 中共為何反維權 美善的《帝國》 《費城神話》 《美國總統是天使還是惡魔》 《第一個新興國家》 《美國的民主》 《美國的霸權泡沫》 《霸權體系與國際衝突》 《布希的戰爭》《全球反恐戰爭》《華氏911》 《情報與國土安全》 《恐怖主義威脅與美國政府的回應》天下民主一般黑 歐巴馬 民主偽形(二) 《歷史的終結》 《文明衝突》美國價值2 姓資姓社 2013-06-26 11:51:42
虛偽的美國「普世價值」 2013-06-12 中時 李宗隆/嘉義大學電子物理系教授
美國以「反恐」為由,透過九大跨國網路服務公司「合法」地祕密偵監全球網路、竊取他國機密。美總統歐巴馬認為美國這種行為是為了保護其智慧財產與國家安全,有別於他國駭客利用網路竊取美國國家機密。這種強詞奪理的「合法性」只顯露出美國民主自由「普世價值」的虛偽!
相關新聞
美國深喉嚨史諾登在港神隱 網友籌官司費 俄:考慮提供庇護
美國會要求檢討 《衛報》:還會爆更多
回顧判例 洩密者多逃過重刑
史諾登是英雄或叛徒 亞桑傑:史諾登是英雄
美間諜監控計畫 歐盟與德國質疑
若為反恐故 美民眾隱私也可拋
美刮中鬍子 自己卻沒刮乾淨
美抓深喉嚨 中如何接招
中美開展柔戰時代 2013-06-12 旺報 (李英明/中華科大副校長)
習近平主政以來,打具有特色風格的夫人牌,代表著大陸對公眾外交重視的程度,已超出一般人的想像之外,而近幾年來,大陸在世界各地廣設孔子學院,也顯示大陸對於柔實力及爭取話語權的重視。
中國大陸與美國之間所建立的是剛中帶柔,柔中帶剛的剛柔相伴相生的新型關係。這種關係不只會存在於中美之間,其實也會很明顯地體現在國際政治的舞台,這種剛柔相伴,叫做柔戰的國際政治,可以稱後冷戰時代為柔戰的時代。
蜜雪兒適時的缺席 2013-06-12 旺報 喬新生
不參與國內的政治紛爭,不干涉美國總統的此次政治活動,不僅可以充分顯示出第一夫人的政治智慧,同時也可以塑造出一個恪守本分的家庭婦女形象,從而贏得世界各國婦女的好感。可以說,美國總統第一夫人作為一個法學博士,其政治洞察力已經遠遠超過了某些國家領導人的夫人。
回應
這文章太幼稚了,美國第一夫人參與他丈夫的政治活動還少嗎?作為一個法學博士應知進退有道.外賓夫人訪問美國,而美國縂統夫人竟不接見打個招呼是何等的無知無禮.有朝一日當她訪問中國時,而習夫人因事忙而不接見她時,我擔保她一定認為種族偏見了.
做為全球最大民主國家的印度,富者富可敵國,貧者貧無立錐。(美聯社照片)
余英時先生上月接受媒體訪談中開宗明義就指出:「我沒有中國夢,有的只是人類的夢」。顯然,余先生相信全人類會做同樣的一個夢。政治上余先生心目中的「普世」夢就是民主自由,認為台灣應該堅持民主自由,來與中共對抗,而且還舉陳光誠為例,表達了對台灣政府沒有堅持對抗的強烈不滿。另外,余先生沒有中國夢的原因顯然是因為共黨的腐敗,訪談中,台灣的民主自由是如此鮮明的與共黨的腐敗對立了起來。
在人類社會,民主與腐敗兩者並不存在非黑即白的互不相容,反而常常夾雜交融而形成各式各樣人間悲劇。做為全球最大民主國家的印度,富者富可敵國,貧者貧無立錐(見圖,美聯社照片),社會上的不公不義讓人無法想像。做為「亞洲民主櫥窗」的菲律賓,每逢選舉就死一堆人,絕大多數的席位則由少數幾個大家族所把持,長年下來淪落到一堆人要靠出國當勞工來養家活口。在中東藉口民主的「阿拉伯之春」,現已演變成血流成河。
台灣在威權時代,官員沒有一個是民主方式產生,創造了舉世稱羨的台灣奇蹟,是台灣四、五十年來最讓人民懷念的政府。經過一些迷信西方民主是「普世價值」的人多年努力,台灣獲讚「亞洲民主燈塔」,卻遏制不住第一個民選總統的黑金,第二個的貪腐。有這樣的政府,台灣奇蹟的消失成為一種必然。
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手段能達成目的才有「價值」,達不成目的的手段沒有價值,遑論「普世」?(民主也分英國的內閣制民主和美國的總統制民主)
西方人完全了解其民主只是基督教文明演化出來的一種政治制度,適用於基督教文明的國家,非基督教文明國家從未有過成功的案例。民主做為一種文物就像船堅炮利一樣,背後一定要有價值體系的支持。
美國知名漢學家費正清在總結滿清自強運動失敗的原因中說到:「做為依據的、好聽卻誤導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說,似乎是以為,西洋的軍械、輪船、科學、技術,可以從某方面用來保存儒家的價值觀。我們現在回顧以前,可以看得出來,砲艇和煉鋼廠,是帶著它們各自的生活哲學而來的」。
費正清只說對了一半,但僅此一半,已足以說明為什麼民主在全球範圍內幾乎全面失敗的原因了:如果連船炮都是帶著各自的生活哲學而來,民主還用說嗎?
視民主為普世價值,我們不須再思考其它可能性,只要努力落實民主即可。結果越努力落實就越失敗,還完全不知問題出在那。因為我們不會想到質疑民主本身,這正是台灣濫情理盲而無法自拔的根本原因。走筆至此,不禁讓人想到法國漢學家與哲學家余連(F. Jullien)的話:「只有從差異開始,我們才能思考」。
民主對台灣的影響,絕不僅止於在政治層面上摧毀台灣奇蹟而已,在社會層面上更是讓台灣陷入「濫情理盲(政大教授錢致榕語)」的深淵而無法自拔。
理性逐漸淪喪遂成為台灣社會最顯著的特徵,其結果是造成全面性的社會困境:政治無法掙脫意識型態的綁架、政府幾乎完全癱瘓失能、經濟競爭力不斷流失、司法成為人民嘲笑的對象、媒體形同貪婪嗜血的大鱷魚、教育改成各級學校通貨膨脹,幾成泡沫,甚至出現少數人為了個人的私利,就可以公然摧毀政府政策等等不可思議的現象,最終造成上百萬的台灣人民要離開「民主」的台灣,到「獨裁」的大陸謀生,如果你不想在夜市擺地攤的話。而且,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選擇去大陸讀書工作的年輕人有增無已。
非常歡迎余英時先生到自由民主的台灣來定居,親眼看一看民主落實到儒家文明的台灣社會之後,所引發的各種癥瘊。頂多三年,相信您對民主一定會有更為深刻的看法。 2013-09-02 10:33:39
精英夢,平民夢,還是公民夢? 2013-06-10 旺報 范疇
習近平對奧巴馬說,中國夢與美國夢其實是相通的。但是,這種相通是平民層次的,還是精英層次的,或者公民層次的?
兩百餘年前的美國夢,其實就是平民夢經過了兩百餘年,美國的精英們萃取了歷史上歐洲精英的傳統,形成了一種背離平民夢的、以主宰世界秩序為價值的精英夢,帶來了世界平民對美國精英夢的憎惡。
中國呢,自秦朝以來,幾千年來的平民夢,就只是一場夢。在先秦時代,無論是道家還是儒家,都有濃厚的平民夢精神(楨:?民本非民主!),但是法家卻是徹徹底底的精英夢。
鏡頭轉回今日台灣。在歷史的意外下,台灣可能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第一次出現足以實現平民夢的霎那。在1987年蔣經國宣布解嚴開放至今的26年之間,台灣社會的平民精神得到了徹底的釋放。
然而,台灣的精英夢並未消失,雖然已經有了一人一票,台灣人民還是希望魚與熊掌兼得,期待自己的選票能夠選出一位「包公式的明君」,從而照顧自己的生老病死。在這種「兩手都要有」的心理狀態下,台灣選民往往只記得自己是平民,而忘了自己也必須是公民,有著公民的自制和自治責任。
缺少了對自制和自治的責任意識,平民夢的無限上綱,就形成了所謂的民粹;平民夢,因而可能變為惡夢。國民黨內部採取的是包容民粹的路線;在人人只求自保的狀況下,不但進退失據也鬧出了不少笑話(楨:?國民黨是被由下而上之民粹所逼,而無法專業治國!)。而民進黨,多數則選擇了擁抱民粹的路線,比的是誰更民粹(楨:?民進黨是由上而下地操弄民粹!)。
台灣的平民夢在十字路口已經走岔了一步,沒能向公民夢(楨:存在公民夢?)轉型而邁上了民粹的方向。
而中國大陸呢,當下正處在平民夢與精英夢的十字路口。倘若台灣的平民夢繼續一頭栽進民粹的不歸路,那將是對中國大陸的傳統精英夢的一大鼓舞:君不見,在中華文化傳統之下,放開平民做夢的後果就是原地空轉的民粹,台灣就是實證。
而中美之間呢?倘若中美夢(ChiMerican Dream)被詮釋為共同主宰世界秩序的精英夢(楨:歐美會讓中共同主宰世界秩序?),那對世界將是喜訊,還是災訊?相信很多平民不會同意這種狹義的詮釋。
另參本館:民粹亡台 民主與民王 民主與民粹 民可使由之 九萬兆決策模式 《島耕作》庶民經濟 美國價值2 中共十七大 G2 《中國模式》
覺悟吧!政治無力化 時勢所趨【聯合報╱陳永峰2012.11.10
近來的台灣政治,全在關心小事,只是,連小事都已處理不了。
這種奇妙的景象,經常會讓人忘了這才是馬總統第二個任期的第一個半年。上星期在課堂上提醒同學這件事時,引來的竟是驚嘆。擁有投票權的大學生,大多「誤認」馬政權已至任期的最後,忘了大家在今年初才剛剛投票給他。
當大家驚覺馬總統至少還有三年任期時,有人說那至少換換行政院長,改變一下氣氛也好。不過,我也只好對天真的同學們據實以告:「政治的無力化,是時代的趨勢,台灣不是特例。換誰都一樣,必須覺悟。」
也就是說,民主國家政治裂化的速度,遠遠超過選民的想像。不管那裡,政治能決定的事情愈來愈少,最常用的招數,竟叫「以拖待變」,然而情勢總是惡化,而非好轉。
三年多前的日本,和四年前的美國一樣,單單為了「改變」,讓民主黨上了台。三年多來,該變的沒變,不該變的全變了。
政治的裂化或政治的無力化,在比較政治學界討論已久。而且是在通過了立憲、民主和高度經濟成長的國家,緊接著又歷經選舉型民粹主義洗禮的新興近代國家,特徵最為顯著。例如,東亞的日本、南韓、台灣都非常顯著,幾乎成為比較政治學的基本教材。
最近,連作家都關心起政治裂化的議題。日昨,作家胡晴舫於名人堂專欄所寫的「政治為什麼讓我們失望?」一文便是一例。「因為缺乏雄心視野,少了社會目標,政策便失去了準頭,法案順序輕重不分,政治陷入爛泥,整個社會都沉淪下去。」作家對於事物特有的穿透力,令人拍案。(楨:?)
文學對政治學界的貢獻,雖然並不明顯,但是一直是政治學研究的主題。尤其是在政治思想的領域中。例如,一九四九年喬治.歐威爾的近未來小說「一九八四」,當然是以大人物為核心政治小說。相反地,二○○九年村上春樹一樣以一九四九為題寫成的近過去小說「IQ84」,則是強調大人物的消逝,以及小人物的橫行。無疑,這就是今天日本政治,或所有新興民主國家的寫照。
殊不知,連那一黨執政,民眾都已經不太在意的狀況下,何況是黨內的競爭。政黨的普遍弱化與裂化,才是台灣政治的病灶,不是嗎?當然,第三勢力之崛起無力,也是台灣政治的另一悲哀。(楨:?詳參【圖博館】:第三黨的末路?)
(楨:一場「抹黑+政策買票」的民主鬧劇!詳參【圖博館】: 天下民主一般黑 歐巴馬 民主形式萬歲 台灣買票文化 民主就是挑爛蘋果 美國民族大熔爐 《美國總統是天使還是惡魔》 《分裂的一代》 《第一個新興國家》 《美國的民主》)
歐巴馬大勝! 首位高失業率仍能連任總統【聯合報 2012.11.08
美國選舉史上最花費、最激烈的總統大選六日畫下句點,美國總統歐巴馬拿到過半數的三百零三張選舉人票,大贏對手羅姆尼的二百零六張選舉人票,順利獲得連任。
回應
選舉人票大幅滑落,普選選票平分秋色,這樣的結果叫歐巴馬大勝?聯合報的水準越來越差,還好意思登頭版?總編該換人了。
滿腦子社會主義財富重分配, 齊頭式平等的經濟政策. 搞的就是顛覆美國立國憲法精神的社會主義.如果您期待他會改善聯邦赤字? 改善經濟? 創造就業機會? 減少國債? 繼續做夢吧!
歐巴馬勝選 只有一大關鍵 – 針對選票族群,政策買票. 1. 大學生給學貸款.2. 女人免費的避孕, 補貼流產.3. 移民給大赦.4. 窮人給食券給救濟金. 5. 工會給利益給退休金津貼.免費的午餐人人都愛, 反正納稅人買單.
歐巴馬的當選行情: 道瓊大盤大跌312點(-2.36%). NASDAQ大跌74點 (-2.48%)「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各位投票給奧巴馬的選民, 好自為之了.和在臺灣希望歐巴馬當選的人有什麼關係? 明天臺灣開市你就知道了.
美股盤中大跌332點 總統當選日歷來最大【聯合報 2012.11.08
歐巴馬當選連任,使美國股市擔心未來白宮與國會間對租稅及削減支出的爭議更難解決,經濟可能掉入「財政懸崖」,加上歐債危機出現新的變數,使美國股市在選前連漲兩天後,於七日開盤後即大幅下跌,道瓊指數一度重挫三百三十二點到一萬兩千九百一十三點,創歷來美國總統當選日的最大跌點,跌幅約百分之二點五一;標準普爾五百指數及那斯達克指數也都下跌逾百分之一點八。歐洲三大股市也全面下跌。
回應
人民當家,人民執政,人民做主,人民決定,自然就人民無悔。民主國家,人民就是老大。能獨立思考的人民,國家才有未來!=== 美國底子厚,文化強,影響力深遠。美國有知識,有科技,有制度,有見識,有資源,有土地,有人才,有盟友,有武力,更有自信。另外,美國還有人民在背後挺!
能獨立思考的人民? 美國早已不是20 世紀的美國人了. 投票當天52%的美國人認為美國是在錯誤的軌跡上, 然而, 他們仍然選擇奧巴馬. 獨立思考的人民? 不, 民主制度只有開支票的政客和保護這些政客的媒體.
經濟低迷國會續僵歐巴馬再拚4年 2012-11-08 中國時報
舉世矚目的二○一二年美國大選七日揭曉,民主黨籍現任總統歐巴馬擊敗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而連任。歐巴馬繼四年前成為美國首位非裔總統之後,再創美國史上第一位連任的非洲裔總統新猷。歐巴馬也是繼柯林頓之後,二戰後第二位連任成功的民主黨籍總統。聯邦國會則由民主黨續掌控參議院,共和黨主導眾議院,僵局未解。
在全國五百卅八張總統選舉人團票中,歐巴馬至少拿下三百零三票,羅姆尼二百零六票,勝差遠較二○○八年上屆大選擊潰共和黨對手麥肯遜色。而歐、羅兩人全國普選票得票率方面,預估分別為五○.三%與四八.一%,堪稱旗鼓相當。
歐巴馬的第二個四年任期職責艱鉅。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首位在失業率逾七.四%慘境下贏得連任的美國總統,預料未來美國經濟復甦仍緩慢,而由於兩黨分掌國會兩院,黨派之爭勢將再陷拉鋸。今年底至明年初,政府減支與增稅機制將同時啟動,如何儘快化解與國會針對削減預算與稅制改革的僵局,以免墜入「財政懸崖」,將是歐巴馬最大考驗。
相關新聞
白人多愛羅姆尼 其他族裔挺歐巴馬
治理美利堅「分裂」國 歐巴馬大挑戰
國會之爭》國會現狀不變 對立將更加劇
歐巴馬大選勝出 促兩黨合作迎挑戰
解決財政懸崖 美共和黨提條件
緊扣「庶民VS.金牛」 歐陣營策略文宣立功
搖擺決勝 多數選民像局外人
世界元首齊賀 都喊加強合作
經濟影響》沒有慶祝行情 道瓊指數 開盤跌逾2百點
歐巴馬激勵亞洲貨幣 漲聲響起
美選舉落幕 陸股小跌 台股見紅
緊扣「庶民VS.金牛」 歐陣營策略文宣立功 2012-11-08 中國時報
歐巴馬陣營成功營造「庶民對金牛」的形象,從一開始就猛打廣告,把羅姆尼描繪成企業禿鷹。這個策略把兩人轉化為「你是那一%,我是九九%」,「你是不知民間疾苦的財主,我是捍衛平民百姓的鬥士」。偏偏羅姆尼拒絕公布海外稅務資料,讓人覺得必有隱情。一來一往,使選民在潛意識上認同「歐巴馬代表著普羅大眾」。
美國海軍特種部隊成功擊殺恐怖組織首腦賓拉登,使民主黨有了最佳宣傳口號:「賓拉登死了,汽車工業活了」,具有重大的加分效果。歐巴馬實現了承諾,結束伊拉克戰爭,都是有目共睹的政績(楨:?詳參【圖博館】:伊戰越戰化 賓拉登 阿戰越戰化 )。他全力以赴改革健保,念茲在茲的推動兩黨和解,以柔軟身段追求國際和平,盡管成效與評價不一,但選民能夠理解他的苦心與付出。
不景氣仍連任 歐巴馬勝選的關鍵【經濟日報 2012.11.08
美國史上少有總統能在不景氣時連任,歐巴馬不但做到,而且讓他保住總統的正是經濟因素:汽車業紓困讓他在關鍵的俄亥俄州贏得人心;選戰一開打就把羅姆尼這個成功的商人塑造成有距離感的富豪,更為勝選奠定基礎。
20世紀以來,只有羅斯福和雷根在失業率升破7%時連任成功,而雷根任內的美國經濟正要開始起飛,由此看來,美國現況原本對歐巴馬不算有利。雖然民眾對當前經濟不甚滿意,但他們更傾向把問題歸咎於前共和黨總統小布希。
此外,歐巴馬避免美國經濟陷入大蕭條的努力,似乎獲得一些肯定。他當年紓困汽車業、拯救通用汽車和克萊斯勒,進而改善當地經濟的努力,幫自己在俄州贏得不少選票,甚至可能幫他彌補流失的白人男性選票。俄州過去是共和黨票倉,當地每8個工作就有1個與汽車業相關。
在選戰之初,歐巴馬利用一連串負面廣告,把羅姆尼這位私募股權界的成功商人,塑造成掠奪企業、不知民間疾苦的富豪。
其實羅姆尼原本在經濟議題占上風,但歐巴馬巧妙利用去年與共和黨協商舉債上限失敗的機會,重新以中產階級捍衛者的形象自居,主張對富人徵稅。
Potomac研究集團分析師范里爾說:「很多沒有大學學歷的中產階級白人,覺得羅姆尼跟自己是不同世界的人。」 2012-11-08 13:08:10
曾祥和《西洋民主政治的治亂興衰》(新銳文創出版 2011)
內容簡介
現代西方的民主政治,源自古代雅典、羅馬,經歷近代英、法等國的政治革新及演進,形成由政黨執行的代議政治,逐漸成為人類文明的主流價值。但是,近數十年來民主政治已遭遇諸多問題。在政黨運作與普選制度下,政治領袖多為嘩眾取寵之舉,鮮行高瞻遠矚之政,今日美國所面臨的困境,即為一例。蓋民主只是原則,並無舉世適用的實施方式;吾人今日絕對不宜再蹈西方過去的覆轍,希望與大眾共同省思民主政治適當的運作方式。
作者簡介
曾祥和 1919年出生於北京。中央大學文科研究所畢業後,受聘於女子師範學院、中央大學。1948年來台後,擔任台灣師範大學教授,主授西洋史,兼任台灣大學、輔仁大學教職,並曾赴美講學。前後執教大學超過一甲子,作育史學人才無數。
目錄
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產生的背景及早期的政治情況
梭倫制法與民主政治的初建
僭主統治與克利斯提尼的改革
波希戰爭與民主政治的極盛
亞力山大東征與民主政治的衰落
古代羅馬的共和政治
共和初建與民權的逐步擴張
共和初期的社會政治及軍事概況
疆域擴張與內部變遷
百年革命與共和政治的名存實亡
英國議會政治及政黨的興起
西歐中古封建社會的一般情況
英國的特殊發展
斯圖亞特王朝與議會革命
內戰弒君與曇花一現的共和國
查理二世復辟與光榮革命
兩黨政治與內閣制的形成
法國大革命與西洋民主政治的遠播
十八世紀的法國
三級會議召開與憲法制訂
巴士底陷落與共和建立
恐怖統治與張久必弛
拿破崙的興起與西洋民主政治的遠播
西洋民主政治目前面臨的問題
台式民主? 2012-10-22中時短評
李登輝曾說:台灣的政治根本是「民主內戰」,「不是國內的矛盾,而是敵我的矛盾,台灣人民一定要有『敵我意識』,認清敵人在哪裡!」可見在獨派眼中,台灣政治是以民主外型包裝的內戰,只在形勢不容打破人頭時,暫時接受數人頭的結果。
明乎此,就懂為何獨派政黨常有選舉奧步、違憲違法、雙重標準、言行不一、粗口硬拗、語言暴力;同時也可理解何以他們永遠都在競選─因為內戰還沒打完,「你死我活」尚未實現。在獨派政黨的人眼中,人權也不是人皆有之的基本權利,而是因統獨立場而異的特權。郭冠英和施文儀命運不同,原因在此。
回應
我們擁抱西方的民主,認為這才是真理,但實際上我們只有投票的那一天才是真正人民作主,其餘時間只能上網發發牢騷,打打嘴砲...我們得意的自豪新聞自由透明且公正,但實際上呢?不是政治傾向明顯就是新聞毫無深度可言...哪個高官明星結婚,誰跟誰又傳緋聞...國際上真正發生的大事沒看到幾家在報...
我們是可以選擇,但太多的選擇反而使我們被動的吸收單一資訊,而民主自由的大旗又讓我們誤以為我們的資訊是最正確的,最全面的,但真的是這樣嗎?
看台灣的高鐵跟大陸的高鐵花的金錢跟時間比較一下就知道,
我們花了太多成本在內鬥,在制衡,在討好,我們選出的民意代表首要政治正確,然後跑紅白帖跟拼選舉缺一不可,至於建設?民眾有抗議再說吧...
反觀大陸,綠化減碳,太陽能運用,雲端技術的成效已經要把我們拋在腦後了,在我們還要捧著水電繳費單要到7-11繳費時,人家早已數位化一卡搞定了,當我們政府只能呼籲民眾節能減碳時,北京早已家家戶戶裝上太陽能板了,當我們兩黨還在煩惱五都選舉要派誰來制衡時,人家已經快完成全世界最長的高速鐵路網了....
許多人嘲笑大陸人水準素質低落,但能再嘲笑幾年?人民素質的提昇靠的是教育金錢跟時間,大陸前兩項都有了,那時間呢?台灣花了二三十年,大陸富起來到現在也才幾年?但我認識的一些新一代的大陸人教養談吐跟想法已不輸台灣人了,甚至在國際觀,在積極度上遠遠超越我們.面對這種狀況,沒有人為台灣感到憂心?還在大言不慚笑別人是專制國家,素質低落?
我生在台灣,衷心希望台灣能更好,但現在台灣人普遍對大陸的想法,讓我想起了”夜郎自大”的故事.
十月底日本政黨惡鬥激化,導致日本政府差點廿五年來首度無法如期發行赤字國債,打壞日本主權信貸聲譽,而日本政壇依然故我,繼續內耗,嚷著年底再選首相。歐盟也好不到哪兒去,歐債陷入危機之後,只見歐洲領袖成天飛來飛去開會,迄今拿不出像樣對策,阻止歐元區崩潰。勤奮踏實的香港人花了整個夏天上街抗議,只因政治菁英的決策判斷令他們失望。同樣地,台灣人能種出世上最優良的水果,用一票票選出來的政治人物,卻始終未盡人意,且緊要關頭往往極不牢靠,若不爆貪腐,已算優質。
放眼望去,當今政治人物大多不具備領袖品質,無法領導社會或鼓舞民心,只像季節性商販,每隔幾年就來一回,沿街敲鑼叫賣,向民眾兜售商品(在此,商品是候選人),這批買賣完成,下次再見。
民主社會為照顧大眾品味,難免鼓勵平庸,強調親民可喜,選出來的政治人物未見得智識卓越或熱血壯志,重點是不討人厭。很多時候,選舉更像是一場誰冒犯選民較少誰就贏的比賽,法國總統歐蘭德亮出「普通先生」旗幟,踩著民眾對前總統沙克吉的恨意,輕鬆走進香榭麗宮。
不像極權社會只講效率不講手段,民主社會裡,政策的產生與執行,也必定要經過多方商量、適度妥協,才定案執行,很容易搞成一鍋湯煮得不溫不火,最後喜歡冷湯的人嫌燙,喜歡熱湯的人嫌涼。美國總統歐巴馬上任之後變成一鍋溫湯,反對他的人依舊討厭他,支持他的人則對他失望。然而,不懂協商的政治領袖也令人懼怕,因為其貫徹自我意志的慾望,將凌駕於集體意願之上。
我們也的確活在神話不再的網路時代,傳媒發達,人性萬歲,政治人物也是人,也會浮報特別費或帶情婦上賓館。山田洋次近年的武士電影告訴我們,過去大家崇拜的日本武士也不過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只是打工的地點是城堡,不是便利商店。大家混口飯吃,過過小日子,請別太介意。
我們都學會了不能對政治人物期待太高,民意代表淪為專跑紅白帖的秀場歌星,總統變成某種社會名流,所以演藝人員退役了,也能夾帶殘餘名氣,選立委當總統。當美國民眾去幫總統候選人搖旗吶喊時,對記者坦白,他們懂得當下那些口號激情都只是造勢活動。
對許多當代政客來說,參政不再基於改革社會,無關崇高理想,而是一份提供薪水的職業,倘若無恥耍點特權,還能賺點外快,提前退休。同一批政治臉孔一再回籠參選,因為除了繼續參政,他們也沒有其他謀生法子,每位候選人背後都有一班子人要養。法國極右派政黨領袖雷朋甚至將黨魁位子傳代女兒,第三代也已參選,政治儼然是家族生意。
因為缺乏雄心視野,少了社會目標,政策便失去了準頭,法案順序輕重不分,政治陷入爛泥,整個社會都沉淪下去。政黨對立越來越嚴重,根本也與意識形態無關了,而是雙方都以為政治不是管理眾人之事,而是權力擂台賽,以便赤裸裸進行社會分贓。
遭政治侵蝕了生活品質的公民不但不該政治冷漠,更應積極投票、甚至參政,進而改變政治生態。台灣社會應鼓勵年輕人回鄉參選、投票,不讓政治變成炒地皮的手段,讓公共政策回到正軌。民主時代裡,當一名怠惰嫉俗的公民,等同於邪惡政客的幫手。(作者為作家)
(楨:割不斷光明尾巴的媚俗作家!)
回應
在我看來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民主政治已快走到盡頭。 近幾年來愈來愈頻繁的世界性「停滯性通澎」及「金融危機」, 正是宣告資本主義快走到盡頭的警訊。
選民自己笨,怎麼能怪政治人物缺乏理想? 這位作家支持馬總統的稅制改革與社會福利改革嗎? 還是以後只要投票給新黨與綠黨這類有理想的菁英政黨即可天下太平?
別把選民捧得太高,今天會有如此泥澇困境,還不都是選民的短視、民代的煽風起火、政府的討好所造成,大家都是共犯,不要再扯太多!
不會啦,生活中少了一堆腦殘的東西演猴戲也單調無趣多了!我都當笑話看的啦,有帶給我歡樂!
中共官員效率世界第一,你就該去學習人家長處,而不是一句因為極權就不管人家成就是如此非凡。事實上中共根本不極權,人家的成功是因為跟人民站在一起。 2012-11-07 11:02:38
特稿-反對派沒政績 以後選戰更難打 2012-09-11 旺報 【楊兆中】
今屆立法會選舉,是2017年香港行政長官普選前最後一次大型選舉。結果顯示兩大重點,第一是投票率高不再必然有利反對派的選情,其二是中共的組織動員能力,是講求自由意志的反對派所不能學習的。
在周日,逾183萬名香港選民行使公民權利去投票,是香港回歸以來最多人參加的一次選舉。按香港過去選舉結果,反對派跟親京陣營的得票比為六四比,但這次選舉多了50萬人投票,雖然雙方陣營在地方選區的得票都有所增長,但新增的選票似乎都投給親北京陣營,高投票率有利反對派選情的理論已被打破。
外界一直推斷,選前的國民教育爭議,連日的萬人集會,有利反對派選情。但有分析指出,不少沉默一群也走出來投票,去對反國民教育的一群說不。這亦反映出過去十多年,香港似乎已被追求社會和諧發展的聲音主導,若反對派未能以實幹政績爭取支持,日後的選戰將更難打。
反對派在這次地區直選共取得99萬票,較上屆高出10萬票,但得票率則由58.6%降至55%。親北京派的得票則由上屆的63.6萬票,急升至74.8萬票,較上屆多11萬票,得票率維持在41%。結果反映反對派在爭取新票源的能力上被親北京陣營比下去。
票數上雖然反對派仍然領先,但實際地區議席數目上的差距由上屆的8席縮減至1席。這更反映出現時香港地區直選採用的比例代表制,是有利於具有龐大組織能力的親北京陣營。正如多區的選舉結果顯示,親北京陣營不追求單一名單的最多票數,卻力爭以最少票數取得最多議席。
以港島區為例,親北京民建聯的曾鈺成及鍾樹根,各取得3.6萬及3.3萬票,合計6.9萬票雙雙當選,這是背後經過縝密的組織安排,針對性的拉票造成的結果。這樣分頭參選,比起反對派公民黨以單一名單取得7萬多票,但僅一人當選,來得更有效率。
相關新聞
港選舉 親北京民建聯大贏家
泛民日益分裂 議會運作添變數
激進聲音高漲 梁振英施政更艱難(楨:反之吧!泛民反中面目更難看!)
新血進議會 抗爭手段更激烈
反國教 被指「只是選舉議題」
百萬大道反國教 全港大學生今罷課隔空聲援(楨:一群白痴職業學生,選輸了還腦羞成怒!)
港澳生中正紀念堂靜坐
港立法會今選舉 反國教運動可衝高投票率 對民主派有幫助 2012/9/9 自由時報
(楨:結果相反!港人看穿了反國教者假反國教之名行反中之實的圖謀了!詳參【圖博館】:香港回歸十年 民主形式萬歲 天下民主一般黑 歐巴馬 《費城神話》 《第一個新興國家》 《美國的民主》)
港立法會開票 泛民未如理想 2012/09/10 中央社
香港泛民主派在第5屆立法會地方直選中未如外界預期那麼好,所得議席與親政府的建制派差不多。
選舉於9日舉行,地方選區今早8時公布開票結果,35個地方直選議席中,泛民共獲得18席,比預期少,建制派拿了17席。改變過去泛民和建制派在地方直選6與4比率,即泛民6成議席,建制派4成。
本屆選舉前,由於爆發反對政府推行國民教育的激烈運動,外界一般看好泛民選情,預期可拿超過20席,而民調和票站的初步調查也顯示泛民占優。
但結果是泛民失利。
在本屆地方直選,泛民中較激進的小黨卻冒起,其中人民力量奪得3席,較上屆多了2席;從民主黨分裂出來的新民主同盟也首次拿了1席。
民主黨的選舉結果卻十分不利,重量級人物李永達和黃成智一起落敗,對民主黨打擊頗大。
同樣,建制派的一些小黨如自由黨和新民黨也保持了原有席位。
反中!反造神!反洗腦 港人積怨一次爆發 2012/9/10聯合晚報
回應
看台灣媒體的用詞及報導角度就知道誰才是真正在洗腦!
披著民主外衣實為霸權走狗的泛民黨派大敗!泛民雖然選前大搞充滿反洗腦反國教這種譁眾其寵用詞的造勢但反而大敗!
不要把國民教育妖魔化,西方國家還是會教育其國民要愛國.港人不想當中國人,卻又要吸中國媽媽的奶水.跟台灣人沒有差別.
美國近百年來長久的全球戰略就是擊潰、解體所有會威脅到它成為世界霸主地位的政權。因此,在國際間,美國無休止的在各國激化其內部衝突,並乘機介入外國的內戰。在中國,台獨勢力,香港民主派,法輪功,民運分子,達賴集團、熱比婭集團,背後撐腰的無一不是美國,也無一不是接受美國的政治、軍事、輿論和經濟的支持。可憐的台灣當局成了美國解體中國的幫凶;大陸、香港所謂的「民主」、「民運」人士被利用了、被分化了,還洋洋得意,自以為是「民主鬥士」。
商業媒體對於歷屆美國總統大選的報導向來著重於民調分析、民主黨和共和黨造勢活動、兩黨的黨代表大會、負面選舉技倆、選舉支票、候選人人格特質、身家調查。對於競選經費的來源以及金權共生關係卻極少討論。
商業媒體巨獸推波助瀾
根據非營利組織回應政治中心的資料顯示,美國在2008年總統大選及國會改選(435席眾議院選舉和33席參議院選舉)的花費總和超過了52億美金。依當年度的滙率計算,花費約為新台幣1,744億元。
回應政治中心依美國聯邦選舉經費有增無減的趨勢推估,2012年總統大選及參、眾兩院選舉的經費至少為58億美金。一言以蔽之,競選公職所費不貲。石油、金融、製藥、醫療保險、軍火業等財閥浥注競選經費。政客當選後再為財團衣食父母護航。
根據蓋洛普市場調查所做的民調顯示,美國人民在2011年間對國會參、眾兩院的整體表現滿意度僅有17%。在2012年2月間國會滿意度更跌至10%,再創歷史新低。儘管美國國會長期表現難獲人民認同,美國商業媒體仍將美式市場民主描繪為民主政治典範。
赫曼及喬姆斯基兩人在《製造共識:大眾媒體的政治經濟學》一書)中深度探討美國商業媒體顛倒是非的能力,此處不再贅述。然而媒體所有權高度集中的弊害由此可見一斑。
美式民主的運作原則
美式市場民主並非始於二十世紀。維護巨富的利益原與美國制憲的精神一脈相承。美國左翼歷史學家辛在《美國人民的歷史》即指出,美國開國元勳多為奴隸主、富商大賈、大地主或高利盤剝者。華盛頓亦不例外。
美國開國者在制憲期間多次論述憲法和政府運作的原則,文章以《聯邦黨人文集》集結成書。由麥迪遜美第四任總統執筆的「聯邦黨人第10號文件」(Federalist 10)清楚闡明了民主政府運作的原則:政府對守衛巨富、平定國內叛亂和維持民主政府的形式責無旁貸。美國開國元勳杰亦言道:「富甲天下者應為國家治理者」。
《聯邦黨人文集》作者之一的漢密爾頓雖與麥迪遜在強化聯邦政府的權力或各州的權力一事意見分歧,但支持菁英統治的見解與麥迪遜毫無二致。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411512
美國大選不僅兩黨之爭 財閥說話比大聲
1886年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韋特指出,企業擁有企業人格,理當享有憲法第14條修正案「平等保護條款」的保障。此舉無異於再次為企業等同於人的謬論辯護。
2010年1月20日由美國首席大法官羅伯斯主持的最高法院在「聯合公民訴聯邦選舉委員會」一案以5:4判定由共和黨參議員麥侃及民主黨參議員費古德於2002年提案的「兩黨選舉改革法案」違憲。該法案因限制企業在投票日前30天購買媒體廣告,故而抵觸憲法第一條修正案所保障的言論自由。
換言之,最高法院判決視「企業=人」,享受言論自由,不容國會置喙。國會不得制定法律剝奪其言論自由。企業花錢登刊或播送廣告,壟斷議題,意圖使候選人當選或不當選,皆屬言論自由。喬姆斯基言道:「2010年1月20日為美國歷史黑暗的一天。」
從1970年迄今,美國最高法院判決明顯地向資本家利益靠攏。
市場民主的實踐
「聯合公民訴聯邦選舉委員會」一案的勝訴使財閥可以利用美國國內稅收法501(c)條款之名取消政治獻金上限。簡言之,該條款列名了26種享受聯邦所得稅 減免的非營利組織,例如自1958年迄今代表藥廠利益,阻礙健保改革的美國藥品研究與製造商基金會、代表石油業利益反對再生能源發展政策的美國石油研究所、代表槍枝暴力,削弱美國槍枝管制法律的美國步槍協會。此類「非營利」組織在美國簡稱為501(c)組織。若依照美國標準,以公義為基礎的社會運動組織如台灣勞工資訊教育協會和台灣國際勞工協會也屬於501(c) 組織。
美國國內稅收法明定501(c)(4)社會福利組織(如美國步槍協會)及501(c)(6)商會組織(如美國商業議院)可以從事助選、拉票等傳播通訊活動及發表競選廣告使人當選或不當選。社會福利組織及商會組織毋須揭露政治獻金的金主及獻金流向。相對於 501(c)組織,以提名、競舉、助選為主要活動的政治組織簡稱為527組織。527組織必須揭露政治獻金相關資訊。2010年最高法院的判決形同變相鼓勵財團規避美國國內稅收法對527組織的限制。企業可經由501(c)(4)及501(c)(6)組織運作,隱匿龎大的政治獻金及政商關係。
盧梭曾道:「英格蘭人以為自己享有自由。英格蘭人其實只在國會選舉期間才有自由。」美國更有過之。不論是否為選舉期間,多財善賈,公共利益蕩然無存。自由仍是資本家的禁臠。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411511 2012-09-10 12:22:09
茉莉花革命一周年 西方的忽略反而是好事 by佩爾特斯
阿拉伯茉莉花革命已經屆滿一年,但其後續發展仍充滿不確定,雖然大家都對革命會來得這麼突然感到驚訝,對於其掀起的社經效應也似乎都能體會,但西方社會的反應,卻頗耐人尋味。
雖然革命已經對中東地區國家,帶來結構性的影響,但大部份的政治人物及分析家,都似乎不願意正面看待其產生的發展。以前,西方政治圈喜歡將中東國家,根據歐美國家的利益,分成:溫和及極端兩種類型,但在茉莉花革命中,被推翻的政權,不少是西方國家原本認為可以為區域政治帶來「穩定」的領導人,例如,沙烏地阿拉伯,到目前為止,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都還認為其政治相當穩定,對深藏其社會裡層的問題,故意視而不見。
……………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blog/article.php?id=1366
幻滅青春 全球7500萬青年失業【聯合報2012.05.23
國際勞工組織(ILO)廿二日警告,去年全球青年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十二點六,等於近七千五百萬人待業。預估今年將略升為百分之十二點七,未來四年都不可能改善。
青年失業已是全球普遍的問題。在歐盟,平均每五個年輕人就有一人失業,西班牙青年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四十六點四,西班牙是四十四點四,將近一半年輕人沒工作。在歷經阿拉伯之春洗禮的北非,青年失業率去年達百分之廿七點九,比前年增加五個百分點。即使是經濟最活躍的亞洲,青年失業率也是成年失業率的二點八倍。
展望未來,情勢更悲觀,ILO指出:「我們預估在二○一六年之前,青年失業率將維持目前水準。」
全球及區域經濟問題是青年失業的元凶。債台高築的幾個歐元區國家,紛祭出撙節政策減少開支,並提高勞工退休年齡,導致年輕人進入就業市場更加困難,甚至造成「老的想退休不能退,年輕的想工作卻沒工作」的現象。
報告說,近年出現的不升學、不就業、也不接受訓練的「尼特族」(NEET)青年,令人憂心。這群人終日無所事事,必須由家庭伸援,政府被迫投入更多資源補救。長此以往,不僅危及年輕人就業前景,更不利於國家經濟發展。
另參本館:伊斯蘭革命
美國正從一個防止權力過度集中的民主政體演變成一個權力過于分散而無法做出重要決定的“否決政體”,特殊利益集團遊說和賄賂的擾亂令政治制度喪失活力
……………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5/22/c_123169557.htm
喬姆斯基:美國民主新浪潮受到壓制 2012-05-22
……………
問:將美歐“佔領”運動和“阿拉伯之春”相提並論合適嗎?
答:相似之處在于,二者都是對新自由主義的反擊。但在埃及這樣的窮國和美國這樣的富國造成的影響不同。不過規模頗為相似。新自由主義給埃及帶來數字上的增長。在“阿拉伯之春”之前埃及是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典范。唯一的問題是:工資降低、公共服務減少、糧食補貼消失、財富高度集中以及貪腐泛濫。實際上也應該對南美近10年來發生的事件進行剖析。50年前拉美就邁向了解放,現在“阿拉伯之春”開始步其後塵。“阿拉伯之春”也同樣產生了傳染效果,鼓舞了“佔領”運動,並與之產生互動。
……………
媒體欺騙民眾
問:媒體如何使權力、民主以及個人的社會角色“貨幣化”?
答:它們位于權力體係的中央。無論如何,媒體也是企業,屬于大企業的一部分,在很多方面與其他權力體係聯係密切。因此它們通常都是反動的。媒體和學術界都說人民是民主實踐的主體,但事實上美國的民主參與十分匱乏。媒體批評伊朗的總統候選人必須得到伊斯蘭教長的支持,但卻從未指出美國的候選人必須得到資本家的支持。沒有募集數百萬資金就無法在美國參加總統競選。媒體在某些方面的批評具有欺騙性,而且它們慣于互相通氣。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5/22/c_123169529.htm
阿拉伯之春後 民主路仍坎坷 May 22, 2012-4-22
「阿拉伯之春」去年初爆發後,北非和中東的獨裁者一個個倒下,但西方國家所期望的民主發展並不順利,反倒是伊斯蘭基本教義派趁勢填補權力真空,在各國的政治版圖大有斬獲。
突尼西亞 溫和伊斯蘭掌權
突尼西亞是去年1月率先推翻長年統治者的阿拉伯國家,政權轉移也最平和,同年10月的大選產生以伊斯蘭復興運動黨為首的聯合過渡政府。該黨採溫和路線,無意制訂以伊斯蘭律法為基礎的新憲。然而世俗派的突國人民擔心,極端保守的伊斯蘭教徒可能已變得更具有企圖心。
埃及 軍方攬政 伊斯蘭崛起
穆巴拉克去年2月11日下台後,軍方在動盪的過渡階段中暫時統治全國。在反穆巴拉克起義中受到屈辱的警察拒絕執勤,導致犯罪惡化。觀光業與外來投資一落千丈,導致失業惡化;中央政府為了支撐埃及鎊而動用逾半的外匯存底。
伊斯蘭教政黨取得穆巴拉克下台後的首次國會大選勝利,而且有可能獲得總統大選勝利。社會分裂嚴重;部分埃及人擔心主政集團可能實施伊斯蘭統治;有些人則認為,軍方可能試圖繼續掌握實權。
敘利亞 血腥鎮壓 逾9000死
去年1月展開的反阿塞德總統和平示威迅即惡化,不但釀成流血,並導致全國瀕臨內戰邊緣。血腥鎮壓造成逾9000人死於非命。軍方對反對派占據的城鎮展開攻擊。衝突出現令人擔憂的宗派色彩,占全國多數的桑尼派穆斯林大致支持反對勢力,阿拉維教派與其他居少數地位的教派則支持同屬阿拉維教派的阿塞德。
利比亞 反抗軍割地自雄
利比亞強人格達費逃離首都,兩個月後被反抗軍捕獲並私刑處死後,利比亞陷入動盪。部分反抗軍派系不但拒絕解除武裝,而且割地自雄,甚至對疑似支持格達費政權的人士展開殘酷報復。東部地區宣布自治,暫時主政的全國過渡委員會無力治理。預定下月舉行的全國選舉及制憲是利比亞能否轉危為安的重要考驗。
葉門 總統親美 清剿凱達
主政33年的沙勒在總統府的一次炸彈攻擊中受到重傷,最終向美國與波斯灣國家的壓力屈服,同意下台換取豁免,副總統哈迪當選總統,沙勒所屬政黨與反對派共組聯合政府。然而沙勒之子與姪子仍握有精銳部隊的指揮權,其黨羽也仍遍布政府各部門。反對者指控他透過這些勢力阻撓新政府施政。繼任的哈迪總統與美國加強合作,對占領南部地區的凱達激進分子展開大規模攻勢。
巴林 伊斯蘭宗派對立
島國巴林的什葉派教徒發起連串示威,譴責居少數地位的桑尼派王室歧視並剝奪他們的公民權。王室隨即宣布實施為期兩個月的戒嚴。沙烏地阿拉伯擔心,巴林什葉派教徒大規模示威可能是伊朗擴大影響力的前奏,去年3月出兵巴林,協助巴林政府鎮壓示威。以桑尼派為主的保守派波斯灣王室大致有效阻止示威擴大。沙國居少數的什葉派教徒也發起示威,不過迅即平息。國王試圖以慷慨的實惠政策安撫人民。 2012-05-23 09:54:34
資本主義與民主政治的矛盾 2012-05-04 中時 李尚仁(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從美國次級房貸弊病發作,到現在歹戲拖棚的歐債問題,這場金融危機迄今尚無結束跡象。多數評論者多把分析焦點放在金融監管與民選政府財政紀律等技術問題,德國社會學者史崔克(Wolfgang Streeck) 在去年的韋伯講座,則以歷史社會學的宏觀視野考察這波危機。
史崔克認為民主體制和資本主義之間存在根本的緊張。民主體制的勞動階級會以選票要求政府保障其所認定之生活福祉,資本擁有者則追求自認應得之利潤,兩者經常衝突。工人會罷工、投票人數也多;資本家人數雖少,其利益因政策而受損時,卻會以「投資信心不足」進行「資本罷工」。十九世紀末到二次大戰前,民主國家困於照顧多數人福祉或滿足資本需求的矛盾,政治經常動盪不安。
二戰後歐美民主國家大多認為,充分就業才能保持政治安定。戰後三十年的經濟榮景,壓低失業率並讓工人生活持續改善。七○年代經濟成長減緩,政府以寬鬆的銀根來維持充分就業,卻帶來通膨。工人要求薪資隨通膨調整,其效果是財富重分配:貸款者(通常是受薪階級)薪資跟著通膨調整,實質債務則因通膨而與時而減,放貸者(金融業)與資產擁有者的財富則因通膨而縮水。資本擁有者當然反撲,政治局勢隨之轉變。卡特任命的美國聯準會主席伏克爾大幅調高利率來遏止通膨,接著雷根與柴契爾政府則對工會開戰,擊垮罷工並削弱工會。
日益增高的政府負債終究引起金融部門疑慮,由此而來的壓力使得柯林頓政府開始進行削減預算。如此緊勒褲帶豈不得罪廣大選民?柯林頓政府開了一個巧門:大幅放鬆金融監管。公部門刪減支出,由民間金融部門的「私營化凱因斯主義」接手。於是富人既減稅又可從金融投資獲得鉅利,次級房貸則讓原本置產無望的中低收入者擁有自己的家…,世上真有如此皆大歡喜的好事?當然沒有! ○八年金融與房市的泡沫破裂,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我們都很熟悉:政府投入大筆納稅人的錢去救銀行,金融業胡作非為的債務由社會大眾來擔,政府之前刪減赤字的成果也付諸流水。
接著,被救的金融業忘恩負義反咬救命之手,回頭質疑國債的信評問題,導致政府舉債成本大幅增加。政府若照金融業開的藥單,如希臘等國之撙節預算,則經濟成長受壓抑而陷惡性循環,更引發政治動盪。在民主政治與資本主義的結構性矛盾下,還有甚麼靈丹妙藥可解目前困局?史崔克沒有答案,我們也只能走著瞧。
民主釘子戶【聯合報2012.04.17
馬英九說,政府若能簽TPP,復談TIFA,加上ECFA,台灣就可「脫胎換骨」。說得容易,我們看到的是一堆公共政策胎死腹中。
大陸業者最近和台灣官員有一場民主之辯,在對方祭出的「效率」大旗下,我們官員嘴上說「我寧可選擇民主」,聽起來總有點氣短。民主就必然效率差嗎?還是我們民主精神根本未落實?
民主精神是什麼,小學生都會背:「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後面這句常被加強,以免少數被霸凌;但現在民主精神第一句「少數服從多數」不見了。
販賣激情比訴諸理性有效,政治從業者帶頭示範,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會哭會吼的「少數」有版面、有鏡頭、有收視率,「少數」透過媒體不成比例的放大,沉默的「多數」反而成了「少數」,真相因而扭曲。
靠選票當家的政府,重視民意(其實是二十四小時重複播放淚水和口水的電視),當「多數」不敢站出來大聲相挺,官員一定「服從」會嚷嚷的少數。
民主的可貴,在於多數不會「鎮壓」少數;但若少數始終不服從多數,而多數又始終無言,再加上滿座文武笨嘴笨舌,國家機器只好空轉。台灣從四小龍的龍頭變龍尾,該罵的不僅是執政者,沉默的多數都是共犯。
鄉愿的多數,必有鄉愿的政府,因為我們無法支持做對的事。打斷手腳顛倒勇,是勉勵人不要怕挫折,但絕不要相信政府作得到,被打斷手腳的政府叫跛鴨,絕對無能。
公共政策跟人生一樣,沒有完美的,只能尋求最大交集、最大共同利益,所以「少數要服從多數」。但若少數一直綁架多數,而多數又始終不吭不響,民主釘子戶可以讓我們連一棟房子也拆不了,我們怎麼進軍國際?
(楨:歹彎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共釘!另參本館:史上最牛釘子戶 民主就是挑爛蘋果 民主偽形 民主與民粹 民主與民王 民主形式萬歲 《中國大陸基層改主改革》《公民文化》《民主理論選讀》 《美國的民主》 天下民主一般黑 大陸基層民主升溫 《民粹亡台論》民粹亡台 )
(楨:四年前以為台灣人會依「理性專業及事實」的「民主」來監督馬,可惜四年來仍逃不過「理盲又濫情」的「民粹」,所幸關鍵選舉時會稍醒,暫時保住了「民主」此一意識形態之信仰,只是呆歹彎的媒體名手名嘴政客民眾/學者專家教授,很快又會恢復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之本性吧!)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2722232
「兩個民主國家不會開戰」
純屬民主意識形態之信仰
民主國家之間就不會開戰嗎?
美國自己還有南北戰爭呢?中東戰爭中,英法以色列聯合轟炸埃及,哪個不是民主國家?
誰說的?1982年英國、阿根廷之間的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主權、控制權的戰爭是什麽?難道阿根廷是獨裁國家?另外,英國和西班牙之間因爲直布羅陀海峽的歸屬權問題多次處于戰爭邊緣,如果不是老美拚老命做工作(包括對西班牙威脅恫嚇),這兩個國家早不知已經打了多少次了。還有,美國對巴拿馬、格林納達的入侵等,哪個是對獨裁政權的開戰?
好像是沒錯,只要聽美國話的就是民主國家,反之就是專制國家,美國不會打,聽它話的國家,所以民主國家之間不曾發生過戰爭。
先解釋一下什麽是民主國家,什麽是不民主國家.
上面的人已說很清楚了,聽美國話的就是民主國家,反之就是專制國家。
http://iask.sina.com.cn/b/3022873.html
民主和平論 维基百科
民主和平論,或簡稱民主和平,是一種國際關係、政治學、和哲學的理論,主張所有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更正確的說,所有自由民主制國家)不會或極少與另一個民主國家發生戰爭。
目錄
1 歷史
2 影響
3 定義
3.1 民主
3.2 非二元分類
3.3 未成熟的民主
3.4 戰爭和衝突
3.5 單方面和平與雙方面和平
4 戰爭
4.1 可能的例外
4.2 部落/古代
4.3 現代
4.4 進行中
5 較少衝突
6 衝突開端
7 對內暴力和大屠殺
8 可能的原因解釋
8.1 民主價值
8.2 民主政治架構
9 批評和反批評
9.1 理論在觀察上錯誤或是在統計上不重要
9.2 定義、方法、和資料或許有問題
9.3 或許有其他的原因 9.3.1 類似的解釋也可能套用於:獨裁和平論
9.3.2 經濟因素可能是主因:財富、成長、和互相依賴
9.3.3 其他的解釋
9.4 現實主義的解釋
9.5 馬克思主義的解釋
9.6 這種和平可能有限制
10 學術界發展和研究
11 參考文獻
12 注釋
13 外部連結 13.1 支持
13.2 反對
14 參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0%91%E4%B8%BB%E5%92%8C%E5%B9%B3%E8%AE%BA
另參本館:《戰爭指導》
讀富勒(J. F. C. Fuller)《戰爭指導》的感受,大不同於其《裝甲戰》《西洋世界軍事史》(後評),旣無戰略更無戰術心得,只覺西方的戰爭演化史很合戰爭的本質一一暴力一一愈民主則愈無限戰爭(核戰更甚)。
那是一、二波的戰爭啦,若第三波的高科技資訊戰則愈來愈有限戰爭,以兩次波灣戰爭為例:
1991年的第一次波灣戰爭,伊軍傷亡約10萬人(其中2萬人死亡),17.5萬人被俘,損失了絕大多數的坦克、裝甲車和飛機。而美軍只有148人陣亡(非戰鬥死亡138人),458人受傷(非戰鬥受傷2978人)。其他國家陣亡192人,受傷318人。
但2003年的第二次波灣戰爭,在精確制導下,伊軍傷亡降到三位數以下,美軍更少。
別被首戰的傷亡數字宣傳騙了,隨著伊戰越戰化,間接(另種間接路線?)損失達:
美國所付出的代價是將近4千美軍陣亡、近4萬美軍受傷,耗費6千億美元;對美國國力、經濟、軍事、國際形象與外交聲望皆造成無可彌補的重創。而伊拉克人民所遭受的戰禍,更是慘不忍睹,最保守的估計,至少有九萬平民死亡,2百萬人在鄰國當難民,另2百萬人在國內流離失所。
《戰爭指導》目錄
第一章 專制帝王的有限戰爭
一、三十年戰爭與意大利雇傭兵長
二、法理學家與戰爭的限制
三、專制帝王的軍隊
四、有限戰爭
第二章 無限戰爭的再生
一、盧梭與法國革命
二、回到野蠻主義的征兵制
三、征兵制所引起的變化
四、民主與部落道德
………………
第十三章 和平的問題
一、回顧
二、核能對戰爭的影響
三、政策與冷戰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1542095
另參本館: 伊戰越戰化 中國大戰略 民主形式萬歲 民主偽形 2012-04-17 13:11:16
中美間的衝突何來?2011/07/02 易水
中美間的衝突何原不能避免? 為爭霸?由歷史看: 中國從未以武力去稱霸過。由現實; 中國任憑有關國家的一再挑釁,仍對被指〝稱霸〞,一字避之未恐不及,這在釣魚臺,與南海群島的事件上已十分瞭然。那又為了什麼?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認為是基督教文明與中華文明間的衝突。基督教文明是什麼?具体地演繹出來的就是這部美利堅的〝人權〞憲法;但耶穌的博愛、牺牲,與隱含着的人生而平等、自由的精神,並未真正地於西方列强的實踐中彰顯出來。目前歐美强權對外所傾銷的〝民主政治〞,在基督教的聖經上也未見着墨。相反的是:由舊約到新約;神耶和華到神子耶穌基督的行誼中去了解,倒是確立了一個獨裁的精英政治模式。
西方的民主形式,演变而成的政黨政治是由它的私有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形成,發展到今天反而成了反人權對外掠奪的帝國主義。今天它强大的資本與經濟發展,用在科技方面,首先投入的就是軍事用途‧如單看目前最為顯眼的無人飛機的研發一項,据報就達50億美元。美國2011年的軍事研發的總預算高達753億美元。這種做法是為了世界的普世人權與和平嗎?
美國外交元老季辛吉,他曾有過一個比較不同的着法,意為;美國一心要將好的東西推銷出去,如民主、自由、人權等。中國則是封閉自我的,認為自己才是最好的,別人必須尊重它,它也不會想去改變別人。
所以美國一心要當世界警察,進而稱霸世界,中國不會有興趣,更不會稱霸。那麼中美兩國的衝突何來?原因就是美國也想要去改變對方,中國。再問美國為什麼非要去推銷自己的理念?真是替天行道嗎?非也,因它立國的本質,實有其不得然也。
http://blog.udn.com/hsingjou18/5385172#ixzz1R6Eky38i
另參本館: 中國崛起 G2 《西方人道主義幹預》 《美國人權外交政策》《強國之鑑》《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東方主義與中國威脅論》美善的《帝國》 《霸權還是生存》民主形式萬歲 《第一個新興國家》 《美國的民主》
美國式民主 > 高永光
十九世紀時法國著名學者托克威爾,到美國旅行了兩個星期,回到法國後有感於美式民主,人民當家作主的典範,特地撰寫了「美國式民主」兩卷巨冊;至今,仍為教授美國政治課程必讀之經典式著作。研究美國政治的當今學者,對托克威爾一書的內容,例如有關多數統治的可能缺點,以及宗教對美國政治的影響,很多持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托克威爾對於美式民主建立在「機會平等」以及「私有財產」的市民社會基礎,卻為美國政治學者幾乎一致認同的觀點。
今年是美國的大選年,共和黨因為小布希打了一場莫名其妙的伊拉克戰爭,以及對於國內災變的反應遲鈍,例如紐奧爾良城市為颶風卡翠娜所摧毀,白宮政府的束手無策,感到十分失望。相對於共和黨的小布希政府,大家都認為民主黨有可能再次贏得白宮總統寶座。這就是政黨輪替,人民可以選擇國家最高領袖的民主特點。而美式民主,是把這個人民當家作主的特點,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先進民主國家。
而2008年的總統大選,更能凸顯美式民主的「機會均等」原則的,則是比較被看好有可能勝選的民主黨,其代表出來參選的候選人,一個是前民主黨柯林頓總統的夫人希拉蕊,另一個則是具有肯亞黑人血統的歐巴馬。當黨內初選剛開始的時候,全世界都在注視民主黨的黨內初選,以及美國選民的心理反應;相同的問題一再地出現在全球所有關心美國民主的人們腦海中,那就是:美國選民是否會讓一個黑人如歐巴馬當總統?以及希拉蕊是否會成為美國政治史上第一位女性總統?
一直到今天美國社會的族群主流仍是白人,特別是盎格魯撒克遜清教徒的美國洋基白人。因此,很難讓大家相信美國選民會支持一個黑人出任總統,雖說美國是個人人機會均等的先進民主國家,但黑人是少數民族,弱勢團體。流傳美國甚久的笑話是,白人入主白宮乃是理所當然,一旦黑人入主白宮,白宮就有可能變成「黑宮」。但是,現在看歐巴馬氣勢如虹,他的訴求是「改變」和「希望」。究竟歐巴馬是否會為美國政治帶來革命性地轉變?可能只有在美國這種先進民主國家,民主精神是人人機會均等之下,才有可能出現的「改變」。
而相對地,美國雖然兩性十分平等,女性主義也被叫得十分響亮,而且美國還有不少各行各業的女強人;但是,政治是權力鬥爭的叢林,一般說來女性在政治權力的叢林生死戰鬥中,還是比較不被看好的。英國的柴契爾夫人所以有「鐵娘子」的綽號,就在強調她具有男性政治人物的魄力與手腕。但是,無論如何,傳統的觀念,政治權力遊戲似乎仍是男人的天地。就像一個公司一樣,由女主管來掌控,就有一些異樣感覺,何況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霸國美國總統。但目前看來,希拉蕊當選的機會還頗大的,美國總統統治的不僅是美國,更是國際社會。由一位女性來領導,除了美式民主社會有這種可能外,在其他國家機會還真不大呢!(中央廣播電台/台灣觀點/ 2008年2月19日播出)
http://www.npf.org.tw/particle-3974-1.html
美國「公正民主選舉」大穿崩>趙 彤
美國大選爭拗已經結束,小布什當選,大局已定。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宣布禁止佛州選票重點,又指佛州高院重點選票之裁決違憲,把小布什捧上了總統的寶座。聯邦法院有七名法官是共和黨委任的,兩名是民主黨委任的,這其實是一次以政黨利益劃線的判決,使世人看到了美國選舉「公正」的虛假性。
聯邦法院表面的判決理由是,憲法規定「每張選票受平等保護」。若點算一部分,不點算另一部分,就是不公正,因為佛州高院沒有訂出重新計票的準則。但是,同樣是機器打孔,一部分有效,另一部分無效,列入不點算之列,標準又是什麼?這又符合憲法的「每張選票受平等保護」麼?
「平等保護每張選票」,寫在美國憲法之上。但是,兩黨互爆內幕,世人看得目瞪口呆,原來在實際操作中,沒有平等這回事。海外郵寄選票一直有舞弊情況,共和黨控制的州議會為此修訂法例,規定所有海外選票必須由選民及直系親屬親自填寫表格申領,包括要把選民登記號碼寄上。但是,在塞米諾爾縣,民主黨、共和黨都有代填海外郵寄選票申請表,再交支持者簽署。但共和黨的選票申請表八成漏了選民登記號碼。不過,選舉監督人是共和黨人,可以不按規定拒絕接納這些表格,反而讓共和黨人到其辦公室,花了十天時間,填妥選民登記號碼。而民主黨的支持者則不准補上選民登記號碼,結果共和黨的海外選票大增二千張,改寫了選舉勝負紀錄。這是公平對待每張選票嗎?
在美國,各州選票設計不一,計票手段不一。加州可以用最先進的電腦技術投票點票,在佛州棕櫚灘縣,採用一世紀前的孖頁式打孔選票,而且孔眼或在候選人名字的右面,或在左面,僅開了半孔或四分三孔,便作為廢票,這種打孔技術比油印更為古老,這種點票之標準,又是否符合每一張選票都受公平保護的憲法條文?
在佛州三個縣,黑人選民、拉丁裔選民沒有得到公平的對待,二萬二千多張不合格,其中有三分之一是黑人投的票,少數族裔的選票被剔除比例為正常比例兩倍。原來,選舉機構的譯員作出了錯誤指引,並沒有向他們正確解釋投票的辦法。投票的指引不是公平發放,這已反映了選舉機構漠視公平原則。還有不少有色人種走進票站,被選舉監督人員通知電視報道選舉已有結果,票站關門了,但其實仍未到結束選舉的時間。
在紐約市華人聚居之選區,連翻譯也出錯,民主黨譯為共和黨,共和黨譯為民主黨,華人支持民主黨,結果把票投給了共和黨,這算是無心之失,抑或是作弊?
美國的民主選舉,最後以打法律戰而決定勝負,這已是一個大笑話,而司法覆核卻是更大的笑話。司法覆核應是審查和約束掌握選舉權力的人依法行事,確保法律的規定落實,每一張選票均被公平計算,但最後的結果是,人人都看到法官為權勢集團效勞,偏袒於一方,憲法條文可以像粉團般搓圓揠扁,使人民對法院的公正性失去信任,民主的聲譽被玷污了,法院的尊嚴大貶值。
有人力言美國是直接選舉,是民主之典範。但是,這次選舉戈爾在全國得票比小布什多三十萬張,按直選計票,他應當總統,但是計間選的選舉人票,他輸了。可見美式選舉在計票問題上先天就有釵h問題。小布什串英文詞彙有錯,講不出釵h國家的名字,外交知識不足,仍然當選。
美國的民主,是形式上的民主,像美國電影一樣,讓觀眾看得過癮,感到十分可觀,十分好看。但這是電腦特技手法和人造佈景所構成的幻象,騙過了人的眼睛。這次偶然的意外,什麼都穿崩了,裏面最關鍵的決勝機制、選舉的安排都有人為控制之處,毫不公正,也違反民主準則。出了這麼大的風波,美國人情緒如此平靜,不出動亂,說明了美國民主的一些「防火」特質。其實,兩黨制的秘訣是,兩個統治集團,你只能揀一個,但你永遠無主宰之權。美國選民對總統根本沒有什麼奢望,兩個人的政綱差不多,哪一個當選都一樣,選舉時來做騷開支票,選完了總統什麼諾言也忘了,選民也不必認真去追究,這是認命、無奈、「哀莫大於心死」的表現。民主就是那麼一回事,何必認真,何必動氣。
http://paper.wenweipo.com/2000/12/15/WW0012150002.htm
美國的民主政治與好戰>丁一凡
美國的政治學學生在學習美國政治制度時,必須讀一本法國人寫的書,那就是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這本書被認爲不僅是研究美國政治制度的經典,也是政治社會學的經典。托克維爾在19世紀訪問美國時,非常欣賞美國民主制度在管理地方行政方面的效率,他發現民主制度對治理市民社會非常有效。但是,托克維爾也指出,美國的民主制度在決定對外政策時卻顯得有許多不足之處。托克維爾說:“對外政策幾乎不需要民主所固有的任何素質;恰恰相反,它所需要的倒是發揮民主幾乎完全不具備的那些素質。民主有利于增加國內的資源,使人民生活舒適,發展公益精神,促進社會各階級尊重法律;而且,所有這一切,還能對一個國家的對外關系發生間接的影響。但是,民主卻難于調整一項巨大事業的各個細節,它只能制定規劃,然後排除障礙去監督執行。民主很少能夠秘密地擬定措施和耐心地等待所定措施産生的結果,而這卻是一個個人或一個貴族所具有的素質。”他還尖銳地指出:“促使民主在政治方面服從感情而不服從理智,爲滿足一時的沖動而放棄成熟的長期計劃的那種傾向,在法國爆發革命時期亦曾出現于美國。”
托克維爾一針見血地指出,在對外政策方面,美國的民主政治往往是感情因素占上風,民衆受感情的牽制而不理性地思考問題,使得某些時候美國的對外政策咄咄逼人,而這種富有挑釁性的政策卻並不一定符合美國的長遠利益。比如,在美國的政治制度中,代表民主和民意更多的是議會和輿論,而曆史的經驗證明這兩種體制在美國往往是“好戰”的代表,它們有時不但不阻止戰爭,還往往是把國家推向戰爭的原因。
1898年美西戰爭前,總統麥金利曾再三猶豫是否發動戰爭。他曾表示,“在窮盡和平的努力之前,美國決不能開戰”。但美國輿論群起而攻之,連篇累牘的新聞報道指責他優柔寡斷,軟弱無能;美國國會裏議員們個個義憤填膺,紛紛發言表示一定要教訓一下西班牙…… 麥金利最後屈于壓力,只好決定開戰。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我是堅持到最後一刻的人。”
不僅在美國如此,在歐洲也一樣。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幾乎所有大國的輿論都滿懷熱情地歡迎1914年戰爭的爆發。美國外交問題專家米德總結道:“從南北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50年間,每一次大型外交危機中,在每一個民主統治的國家中,公衆輿論總是支持更爲好戰的路線,那些致力于國際妥協的人則是拿政治生命做賭注。”
我們看到,在美國的民主制度中,國會有時非常好戰,是戰爭的鼓動者。但另一些時候,國會也可能阻止美國的擴張。這並不是因爲國會議員們悲天憫人,而是因爲議員們代表的往往是美國社會中的一些利益集團,如果他們認爲美國的擴張會損害到自己集團的利益,他們就會出面反對。
比如,美國在打敗了西班牙並兼並了西班牙前殖民地菲律賓後,遇到了菲律賓人的頑強抵抗。後來,美國人幫助菲律賓組織選舉,許諾未來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在第一屆菲律賓議會80個席位中,有58席被菲律賓民族主義候選人獲得,他們要求美國立即給予菲律賓獨立。經過了幾年的討論,191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法案(Jones Act),認爲一旦菲律賓組建了自己的民族政府,美國就將給予它獨立。其實,美國國會通過這樣一項法案,並不是因爲美國多數議員們都認爲菲律賓戰爭太殘酷,或菲律賓人民的反抗太厲害,而是因爲美國國會中一些院外集團的代表們聯合了起來,共同提案要保護自己集團的利益。美國的甜菜、棉花種植主的代表們擔心菲律賓廉價的蔗糖和棉花進入美國會沖擊自己的市場,美國的工會擔心如果菲律賓的勞工可以隨意進入美國,會大大沖擊美國的勞工市場。
其實,美國的輿論不僅在曆史上好戰,現代仍然如此。朝鮮戰爭就是一個例子。當麥克阿瑟率領的美軍在仁川登陸後,帶領聯軍一直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當時,麥克阿瑟叫喊著要聯合蔣介石在臺灣的部隊一起反攻大陸,用軍事手段在中國改換政權。然而,美國總統杜魯門卻讓他只打一場有限的戰爭,不要向中國進軍。
由于麥克阿瑟公開反對杜魯門的決定,因此杜魯門總統撤了他的職。麥克阿瑟回到美國後,受到了英雄般的歡迎。在這場總統與戰場指揮官之間的爭論中,麥克阿瑟得到了民意的支持,不僅國會共和黨領袖支持他,一大批親共和黨的新聞媒體也支持他。《芝加哥論壇報》評論說,麥克阿瑟是成吉思汗以來少有的最偉大的軍事領導人之一,是個巨人,值得美國人崇拜。該報甚至把杜魯門罵了一頓,說他是個酗酒者、小人,是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陣線政府的領導人。 美國的許多大城市都爆發了支持麥克阿瑟、反對杜魯門的遊行示威活動。四個州的議會還通過了決議,要求杜魯門總統收回成命。美國調查機構蓋洛普的調查表明,事件發生後杜魯門的支持率下降到了26%,而麥克阿瑟的支持率卻上升到了69%。
麥克阿瑟認爲,必須使戰爭全面升級,一場有限的戰爭只會使美國士兵的士氣低下。他主張用美軍戰機直接轟炸中國的北方城市,封鎖中國的沿海城市,鼓動臺灣的國民黨軍隊與美軍共同作戰,反攻大陸,必要時對中國的大城市扔50顆原子彈,徹底打垮中國人的信心。事過多年,現在回想起來,人們都會覺得麥克阿瑟的態度幾近瘋狂,不可理喻。然而,這種瘋狂的態度卻能得到美國公衆的支持。當美國的民間調查機構問道,如果停火談判失敗,他們是否同意用核彈打擊共産黨力量時,56%受調查的美國公衆說同意。
杜魯門對麥克阿瑟早有戒心,一直懷疑他是個愷撒式的人物。愷撒在公元前58年至公元前50年征服了高盧、諾曼底、布列塔尼、日爾曼,並渡海征服了不列顛,贏得巨大的威望。公元前49年初,他又率部跨過了高盧與意大利的分界線魯比孔河,打破了將軍不得領兵越出他所派駐的行省的法律,等于向羅馬元老院宣戰,結果引起了三年內戰。愷撒把他的反對黨從意大利趕到奧特朗海峽東岸,然後又打垮了龐培在西班牙的軍隊,最後稱雄羅馬世界。杜魯門擔心麥克阿瑟會利用戰爭贏得的威望來越過他的“盧比孔河”,最後謀取政權,因此便想辦法要限制麥克阿瑟的政治影響。然而,美國公衆支持麥克阿瑟窮兵黷武的計劃,杜魯門無法靠公衆來反對他。杜魯門畢竟是老練的政治家,他便沈著、冷靜地設計了一個計劃,調動美軍軍官來反對麥克阿瑟。
杜魯門認爲,朝鮮戰爭是蘇聯人的一個陰謀,目的在于分散美國在西歐的注意力。如果美國對中國發動全面戰爭,就給蘇聯提供了一個侵入西歐的借口。杜魯門說服了美國三軍聯合參謀長布萊德雷(Bradley)支持他的觀點,後者便在參議院的聽證會上陳述了杜魯門的觀點,反對美軍對中國發動全面戰爭,並說如果因此而失去了西歐,美國便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麥克阿瑟無言以對,因爲他只是戰場指揮官,無法聲稱知道全局的形勢。從那場聽證會後,麥克阿瑟的聲望大跌,民意測驗證明他的支持率降到了30%。盡管麥克阿瑟還做了最後一番掙紮,有些政治家也想幫他挽回敗局,幫他在美國各地組織演說,並要把他推舉爲下屆總統,但終究是無可奈何花落去。
美國民主制度決定外交政策的另一個弱點在于,當選的一些議員們往往要根據自己選民的好惡來做些建議,而不是按照 “國家利益”來辦事。而因爲議員又是選民的代表,他們往往能把一些只對某些選民、某些選區或利益集團有利的事情裝扮成對全民都有利的事,而一旦這些建議在議會得到通過,便能對國家的外交産生長遠的政治影響,影響到一些雙邊甚至多邊關系。美國國會通過的許多法案都可以說是這種例子,像20世紀90年代美國國會通過的《赫爾姆斯-伯頓法》,《達馬托法》,制裁一切與伊朗、古巴等國做生意的國家。這些法律淩駕于國際法之上,是典型的損人不利己的法律。
反過來,在美國的民主制度中,政府爲了說服國會采取戰爭措施,有時不得不采取一些“見不得人”的手段,編造點故事來影響輿論及國會。關于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有許多傳說故事,說明了國會與總統之間的這種關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開始時,美國還想采取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辦法,一邊觀望一邊爲參戰雙方提供物資,發戰爭財。德國陸續占領了波蘭和歐洲一些小國,繼而又征服了法國,向英國發起了“不列顛之戰”。此時,美國國會仍相信孤立主義的好處,不爲所動。而總統羅斯福已意識到,如果美國再不參戰,歐洲就會被德國所統治,美國的利益將受到威脅。但他在國會上提出的援助英國的議案一再遭到否決。
1941年10月27日,在慶祝美國海軍節的午餐會上,羅斯福突然宣布,他獲得了一幅希特勒政府繪制的附有說明的中南美洲地圖。這幅地圖明確地將中南美洲的14個國家的疆界重新劃分,其中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巴拿馬被合並成爲一個受希特勒控制的名叫“新西班牙”的國家,與美國利害攸關的巴拿馬運河以及整個拉丁美洲都被納入納粹德國的勢力範圍。這幅地圖一公布,美國人感到問題嚴重了。如果美國仍任憑德國在歐洲肆意橫行,過不了多久納粹德國就要插手美國的後院,隨即德國的轟炸機也將能隨時飛臨美國上空。于是,輿論沸騰了,人們紛紛譴責納粹的罪惡行徑,要求政府放棄孤立主義政策,參戰打擊法西斯,以確保美國的安全。 在強大的社會輿論的壓力下,美國國會內持孤立主義觀點的議員不得不做出讓步。11月,美國國會參衆兩院廢除了1935年通過的《中立法案》,授權羅斯福總統在北大西洋對德國潛艇進行公開的戰爭行動,並爲英國的運輸船隊護航。 這一決定使英國解除了危機。所以,有人說:“一幅地圖拯救了英國。”
戰後,很多曆史學家在想,希特勒當時爲什麽要繪制這麽一幅刺激美國人的地圖?這不是自找麻煩、引火燒身嗎?後來,又有兩位美國曆史學家在查閱了大量的英國情報部門的文件後,發現這幅地圖可能不是納粹德國繪制的,而是英國情報部門根據邱吉爾的指示繪制的,邱吉爾用“地圖計”促使美國參戰。 其實,我們有理由相信,美國總統羅斯福根本就知道那幅地圖的真相,但他卻佯裝深信德國納粹的陰謀,以借此來煽動美國的民意,從而讓國會順利批准美國參戰的計劃。
2003年美國發動了伊拉克戰爭,而美國政治制度中的“民主”因素也對戰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據美國多種民意調查,在開戰前,60%以上的美國選民支持這場戰爭。美國參議院最後以99票對0票批准布什總統發動這場戰爭。當然,我們從事後媒體不斷披露出的消息裏得知,布什政府爲了給戰爭找借口,不惜制造“情報”,影響民意。但這一切恰恰說明美國的民意很容易調動起來,而一旦調動起來,“民主”是“好戰”的。
2003年美國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後,美國國內開始還有一些反對聲音,特別是在好萊塢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儀式上,一批左翼藝人發表議論公開反戰。但很快好戰的聲音就壓倒了反戰的聲音。2003年4月下旬,美國《娛樂周刊》突然在封面刊出了當紅鄉村樂隊“南方小雞”三名女成員的裸照。三名成員的身上分別寫著“叛國者”、“薩達姆的天使”、“驕傲的美國人”等標語。該樂隊成員之一的梅因斯說,她們並不打算用裸照來煽動人們的情緒,而只是爲了給那些“在我們的頭上貼標簽的人”一個回答。但美國《紐約郵報》的娛樂專欄作家理查德?約翰遜立即發表了《不要幫這些愚蠢的名人》的文章,呼籲讀者停止支持反戰藝人。
“南方小雞”是一個來自得克薩斯州的演唱組合。伊拉克戰爭之前的3月10日,梅因斯在英國倫敦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她們爲布什總統來自自己的家鄉得克薩斯州而感到羞恥。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擁護布什的“愛國電臺”聯手封殺她們的歌曲,不少原先的歌迷當街砸爛她們的唱片,樂隊唱片的銷量隨之劇降,樂隊成員們的家門口被人堆滿了垃圾,甚至有人向她們發出死亡威脅。雖然布什本人隨後在電視臺接受采訪時表示“南方小雞”有“言論自由”,但民間反對的呼聲仍此起彼伏,使該樂隊原本打算進行的全美巡回演出告吹。這次“曆險”讓她們記住一個教訓:在美國,你盡可以有你個人的“言論自由”,但千萬不要挑戰美國政府。
相比之下,好萊塢明星蘇珊‧薩蘭登受到的歧視則要嚴重得多。薩蘭登及其丈夫蒂姆‧羅賓斯都是好萊塢的反戰人士。蘇珊‧薩蘭登曾公開抨擊布什政府的好戰政策是“瘋狂的,所發動的戰爭將殘殺無數的無辜百姓”。羅賓斯抨擊說,布什政府要發動戰爭,只是爲了石油利益,根本不是爲了美國的國家安全。由于他們鮮明的反戰色彩,不少美國民衆對其相當反感,這對夫婦從此就不得安寧,接連遭到宣傳活動被取消的厄運。羅賓斯非常憤慨:“我很遺憾他們利用這個事件來做政治宣傳,侵害我的言論自由,並恐嚇其他成千上萬同樣反對總統決策的民衆。”
好萊塢另一位重量級影星西恩‧潘因反戰而失去了一樁大生意。2002年10月,西恩?潘個人出資5.6萬美元在《華盛頓郵報》上刊登公開信,指責布什壓制美國國內針對伊拉克問題展開的公衆辯論,並試圖說服布什“抑制發動戰爭的沖動”。2002年年底,西恩‧潘曾對巴格達進行過爲期三天的訪問,並與薩達姆一起合影。2003年上半年,好萊塢大制片商之一斯蒂夫‧賓突然宣布,因爲潘幾個月來的反戰言行,撤銷潘出演影片《男人爲什麽不結婚》的合同。此舉令潘至少損失了1000萬美元。西恩?潘說,這種現象已經嚴重侵害了言論自由,與上個世紀50年代的麥卡錫主義白色恐怖並無二致。
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媒體利用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美軍的全力支持,對戰爭進行了大規模的“現場直播”,但它們對伊拉克戰爭的報道也使美國媒體的公正性備受世界各國媒體的質疑。有統計說,此次戰爭報道中最受美國民衆歡迎的電視臺,既不是報道規模第一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也不是技術先進的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而是到處洋溢“愛國主義熱情”的福克斯(FOX)電視臺。
該臺的主持人一反美國媒體“公正”、“公平”的作風,一邊倒地支持布什政府,大罵薩達姆政權,貶損反對美國立場的法、德、俄等國……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持較客觀立場的美國廣播公司(ABC)和立場傾向反戰的《紐約時報》等自由派媒體,則備受一些美國民衆特別是某些保守派人士的攻擊,有人甚至罵那些在戰爭中沒有向布什政府一邊倒的媒體犯了“叛國罪”。
幾位名記者則成了這種風氣的受害者。受雇于全國廣播公司的彼得?阿內特曾因越南戰爭和海灣戰爭的戰地報道而獲得普利策獎,但僅僅由于他在接受伊拉克電視臺采訪時說了句“美國的第一個作戰計劃已經失敗”,就被重壓下的公司炒了魷魚。
全國廣播公司電視臺的新聞發言人爲此辯解說:“阿內特接受伊拉克國家電視臺的采訪是錯誤的,特別是在戰爭時期。他將個人的意見公諸于衆,這也是錯誤的。因此阿內特不再爲NBC從事報道了。”
美國自稱是“新聞自由”國度,但奇怪的是,在阿內特等幾名著名記者僅僅因對戰爭的不同報道而被炒掉後,絕大部分美國媒體和民衆不是熱烈喝彩就是無動于衷,沒有人爲其打抱不平。有人說,此次伊拉克戰爭仿佛是一個“消聲器”,不僅美國民衆支持布什開戰的占絕對多數,就連一向與布什唱反調的民主黨領袖們也悄悄地閉上了嘴,不敢出來就政府此次戰爭決策中顯而易見的諸多失誤提出質疑。
美國的一些專家們也擔心,當美國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被煽動起來後,民主會轉化爲“多數的暴政”,會限制自由,反對聲被淹沒。民衆的熱情會被政府利用,借以推行其帝國政策。他們說,美國社會的一邊倒傾向,一方面導致了美國人對自身帶有排他色彩的民族主義視而不見;另一方面導致了美國在外交政策中對國際事務的處理失當,並因而削弱了美國的國際信譽與行爲的合法性。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58012/58018/4080320.html
亞歷西斯·德·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 1805年7月29日—1859年4月16日)是法國的政治思想家和 歷史學家。他最知名的著作是《民主在美國》(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 1835)以及《舊制度與大革命》(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1856),在這兩本書裡他探討了西方社會中民主、平等、與自由之間的關係,並檢視平等觀念的崛起在個人與社會之間產生的摩擦。在《民主在美國》一書裡,托克維爾以他遊歷美國的經驗,從古典自由主義的思想傳統出發,探索美國的民主制度及其根源,這本書成為社會學的早期重要著作之一。托克維爾提出以私人慈善而非政府來協助貧窮人口的主張,也對於日後的保守主義和自由意志主義有著深遠影響。托克維爾曾積極投入法國政治,包括了從七月王朝(1830-1848)至第二共和國(1849-1851),但在1851年的政變後他便退出了政壇,並開始撰寫《舊制度與大革命》,但只完成了全書的第一卷便去世了。
托克維爾的家庭是在諾曼第一處的地主貴族,當地許多地方都以托克維爾家庭為名。在取得法律的學位後,托克維爾獲得任命為凡爾賽法庭的實習文官。他在那裡認識了擔任檢察官的古斯塔夫·德·博蒙(Gustave de Beaumont),兩人成為了親密的好友,並且在之後合作寫下了許多著作。在1831年兩人被一同送到美國以考察美國的刑法和監獄制度。在這趟旅程中,他們兩人寫下了Du système pénitentiaire aux Etats-Unis et de son application(論美國的形事制度及其對法國的應用, 1832)。回到法國之後,托克維爾成為了一名律師,並且將他遊歷美國的見聞記載成書,於1835年發表了這本經典的著作—《民主在美國》(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這本書受到空前的好評,不久後也被譯為英文,使托克維爾在美法兩地都大為知名。這本書也成為社會學的早期模型,使他於1937年獲得了chevalier de la Légion d`honneur(榮譽軍團勳章)的殊榮,並且在1841年被選為法蘭西學院的院士。
托克維爾相當鄙視當時的七月王朝(1830-1848),於是在同一時期開跨入政界。他當選了芒什省的議員,並一直擔任這個職位到1851年為止。在議會裡,他大力替廢除主義和自由貿易的觀點辯護,但他同時也支持路易·菲利普政權對於阿爾及利亞的殖民化。托克維爾在1842年也當選為芒什省的總參事。
除了美國之外,托克維爾還曾前往英格蘭考察,寫下了Memoir on Pauperism一書。在1841年至1846年之間他也遊歷了阿爾及利亞,在阿爾及利亞的第一趟旅程使他寫下了Travail sur l`Algérie,在書中他批評法國的殖民化模型。身為廢除主義者,他主張應以英國的非直接統治的模型來管理殖民地,而不是將不同的人口混合在一起。他甚至主張應該在歐洲殖民者與阿拉伯人之間實行種族分離,讓兩邊都有獨立的立法體制以實行自治(他的主張在半世紀後的1881年原住民法裡被實行)。
在七月王朝於1848年的2月革命中垮臺後,托克維爾於同年當選了國民議會的議員,他在議會裡參與了第二共和國新憲法的起草(1848-1851)。他也支持兩院制以及對共和國總統的選舉普選權,因為鄉村地區的廣大農業人口通常支持保守的政治立場,能夠抗衡巴黎都市地區的勞工人口,以免巴黎市的革命情緒影響全國政治,普選權的擴張同時使托克維爾的選票從原本的700大幅增加至160,000人。
在第二共和國裡,托克維爾與保守派的parti de l`Ordre 結盟,對抗激進的社會主義者和勞工。在二月革命的騷亂後不久,他認為一場處於支持「民主和社會共和國」的勞工人口與由鄉村人口和貴族構成的保守派之間的血腥衝突是難以避免了。如同他所預見的,兩大社會群體間的緊繃關係最後爆發了1848年的6月大暴動。托克維爾選擇支持路易斯·卡芬雅克(Louis Eugène Cavaignac)將軍所領導的鎮暴行動,卡芬雅克最後宣佈了緊急狀態並且暫時凍結了憲法的法條。儘管身為卡芬雅克以及保守派的支持者,托克維爾仍然接受了奧迪隆·巴羅(Odilon Barrot)政府的邀請,在1849年6月至10月間擔任法國外交部的部長。由於與總統拿破崙三世理念不合,他在就任後數個月便辭職而去,但仍擔任國民議會議員。
托克維爾支持波旁王朝的復位,反對拿破崙家族的第二帝國(1851-1871)。他在1851年的總統選舉中支持路易斯·卡芬雅克對抗拿破崙三世。在選舉之後,新當選的拿破崙於1851年12月2日發動政變,下令解散國民議會。托克維爾與其他議會代表一同在巴黎聚集以對抗政變,但卻被拿破崙以「叛國罪」為名逮捕。在遭拘禁一小段時間後托克維爾獲得釋放,接著他完全退出了政壇,與他的英裔妻子Marie Mottley一同隱居於鄉間的城堡(château de Tocqueville)。在那裡他也開始撰寫《舊制度與大革命》(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在1856年出版了全書的第一卷,但在撰寫第二卷的期間因病去世。
民主在美國
亞歷西斯·托克維爾托克維爾在1835年出版的《民主與美國》是最早開始探討美國政治和文化的主要作品之一,並且也成為研究這方面領域的經典作品之一。在書中托克維爾以他敏銳的觀察力,從一名第三者的角度觀察新大陸的民主制度。他讚揚了民主制度在美國的成功發展,但他同時也對於民主制度下出現多數暴政的可能性提出了警告—他將那稱為是「溫和的暴政」。這本書是托克維爾在19世紀初期以遊歷美國的經驗所寫成的,那時正是美國剛經歷了自由市場革命、西部擴展、以及傑克遜民主的快速發展,完全改變了美國生活面貌的時候。托克維爾認為民主可以適當的平衡自由與平等兩者,在照顧個人的同時也顧及社會的發展。托克維爾認為過度的社會平等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孤立,造成更多的政府幹預、以及自由遭到侵蝕。托克維爾也批評了個人主義,他認為人與人之間根基於相同目標的團結合作,能將美國建立為一個更理想的國家,也能因此而建立起一個公民社會,從而避免過度依賴政府的干預。
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和《法律篇》開始,許許多多思想家的一貫主張是:為了避免邪惡和貪婪,私人財產必須被廢除;只有當財產的力量被完全消除後,知識份子精英的「哲學家國王」才能浮現,並對社會進行統治。只有當美德成為唯一的權力基礎時,人類社會才能達成理想的目標。而早期的現代思想家從托馬斯·莫爾開始,也採取了柏拉圖對於私人財產的批判姿態。柏拉圖和莫爾都認為財產的平衡和權力的平衡是一致的,如果財產的持有出現不平等,那麼那些擁有財產的人必然也會掌握權力。而18世紀的孟德斯鳩也認同這種觀點,認為只有當財產被平均分配時,真正的美德才能浮現並領導政治。這些思想家都主張社會的平等是一個共和國的必要條件,因為這樣才能保證統治者是最傑出而最優秀的。
托克維爾最初也認同財產平衡等於權力平衡這種觀點,但在《民主在美國》一書裡,托克維爾考察美國所得出的結論卻徹底脫離了這些思想家,成為驚人的轉變。托克維爾起初試著探索為何美國能夠發展的如此繁榮,他見證到了美國社會與老舊的歐洲世界有著顯著的差異,與歐洲相反的是,美國社會將賺取金錢視為是一種最主要的道德,結果使美國的一般百姓得以享受人類史上空前的自尊和自由。在美國社會裡,幾乎所有人都抱持勤勞工作和超越他人的理想,一般百姓從不服從精英的權威,同時激進的個人主義與市場資本主義發展至了前所未見的地步。
托克維爾主張,正是這種獨特的美國精神和道德觀,使得美國脫離了歐洲社會的侷限和牽絆。與歐洲不同的是,前往美國的新移民發現了有廣大而無人居住的土地可以拓墾,所有到達美國的人都可以擁有他們自己的土地、並且獨立經營自己的生活。托克維爾指出,數量稀少的舊精英以及地主貴族的確存在,但他們完全沒有機會抵擋因為廣大土地的所有權而衍生出的資本主義價值觀。在這樣一個開放社會裡,邁向富裕的機會多的數不盡,所有人都開始建立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勤勞而具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成為社會的主流。
而這種先天條件也孕育出了美國獨特的政治和社會價值觀,決定了殖民地和後來的地方州會通過的法案。到了18世紀末期,崇尚賺錢、勤勞工作、以及個人主義的民主價值已經支配美國北部,消除了大多數舊世界遺留的貴族及其價值觀。不過,要在美國南部消除這些事物則顯得較為困難,因為奴隸制度產生了地主貴族以及類似於舊世界的從屬關係,這種現象一直要到南北戰爭的戰前時期為止。
托克維爾指出正是這些在北部(以及稍後在南部)出現的資本主義價值觀,超越了舊世界的道德觀和社會機制。立法機構進一步廢止了來自舊世界的長子遺產繼承權和其他遺產繼承的限制,使得土地的所有權得以廣泛的分配。地主精英失去了將所有財產分配給單一長子的特權,因此財富變的更難以鞏固,更多人也因此會努力的替自己的未來奮鬥。
托克維爾主張,在這樣快速民主化的社會裡,人們往往沒有什麼特別「傑出」的道德觀念,而是會希望透過勤勞工作來累積龐大的財富。在托克維爾看來,美國在這種獨特的民族特質上跳脫了傳統的歐洲。在歐洲,沒有人對賺錢有太大的興趣,最底層的社會階級對於賺取足以溫飽以外的財富並不抱希望,而上層階級則認為賺錢是粗魯的、下流的、而且與他們的貴族身分不相搭配的。托克維爾所指出的這些在文化上的差異也被後來許多思想家和學者所採納,解釋了為何歐洲在19世紀會出現一群穿著豪華服裝、卻走上街頭企圖利用勞工發起階級戰爭和革命的菁英階級;然而在美國,當勞工看到穿著豪華服裝的有錢人時,他們所想的卻是透過更努力工作的方式來累積財富,認為他們只要肯奮鬥和創新,終有一日也可以穿著到更豪華的衣服。
因此這些獨特的美國價值,在許多人看來,便解釋了美國例外主義的成因,同時也能解釋許多美國獨有的神秘現象,例如美國從來沒有像其他西方國家一樣如此徹底的擁抱社會主義。對托克維爾而言,美國與歐洲最大的差異也就是這些獨特的民主價值觀。儘管他最初認同柏拉圖、托馬斯·莫爾、和孟德斯鳩所主張的財富平衡才能確保權力平衡的概念,但托克維爾最後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結論。他主張就如同他對美國的觀察所顯示的,財富的平衡並無法確保統治者便會是最好的人選,事實上結果反而顛倒過來了。廣泛的、而且程序公正的財產所有權成為美國的獨特現象,這不但決定了美國社會的獨特價值觀和精神,同時也能解釋為何美國大眾對於精英文化抱持如此輕視的態度。
托克維爾並指出,除了消除掉一切舊世界的貴族影響外,美國平常百姓也拒絕服從那些擁有較多財富、或擁有較多天資和智慧的人。托克維爾認為,儘管這些知識份子精英都是在美國社會裡正當脫穎而出的,但他們並無法享受與在歐洲一樣程度政治權力。平常的美國百姓享受極大的自主權力,並且拒絕服從精英知識份子的領導。這樣的民主文化促成了一種明顯而獨特的平等觀念,但如同托克維爾主張的,鞏固這種道德觀和精神的根基,也使得美國社會有著平凡庸俗的風氣。
至於那些天生具有道德和天資的人,則無法像在歐洲那樣擁有眾多的權利和地位,而是必須迎合當前美國社會的需求才能生存。托克維爾預言指出,那些擁有最好教育背景和天資的人只有兩種生涯途徑可以選擇,要不就是加入知識份子的小圈圈,替社會所面臨的平凡問題研究解決辦法—這些小圈圈則成為了美國的學術界;又或者,利用他們的天資和才能,從事私人企業的牟利生涯,替自己賺取龐大的財富。托克維爾於《民主在美國》一書裡的最後得出了這個結論,以19世紀初的美國歷史為根基,解釋了美國社會文化和價值觀的本質,並且也解釋了為何美國能發展成熟至今天的面貌。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A%9E%E6%AD%B7%E8%A5%BF%E6%96%AF%C2%B7%E6%89%98%E5%85%8B%E7%B6%AD%E7%88%BE&variant=zh-tw
毛壽龍 《論美國的民主》“序言”導讀
托克維爾是一個法國人,在25歲的時候,考察了美國的民主,寫就了《論美國的民主》,成為政治學的經典名著。該書文字優美,氣勢磅讛。閱讀該書,很容易讓人著迷於其局部論述的優美,並因此而不斷激動萬分。但人們往往迷失於該書的局部,而忘記了整體的把握。這是我(毛壽龍)多次閱讀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一書的親身體驗。
本導讀的目的,就是根據自己重讀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一書的心得,一是力圖擺脫局部的誘惑,專門致力於從整體去把握該書所討論的問題,及其論證過程,主要是按照基本問題,對其進行分節,分析托克維爾探討了什麼問題,以及這些問題的特色。二是從中國讀者的角度,著眼於中國民主革命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問題,著眼於中國的政治發展,如何閱讀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主要是提出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以及需要進一步閱讀什麼資料。三是著眼於制度分析與持續發展,來探索托克維爾的著作對於我們制度分析學者的學術價值。
一、《論美國的民主》"序言"的基本問題
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一書的"序言",主要討論了八個問題。
探討了寫作《論美國的民主》一書的原因:看到了發生於美國的民主革命,也看到了這一革命正在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大陸發生。在"序言"中,托克維爾的民主革命似乎僅僅是"平等"的革命,許多人都這樣理解托克維爾,這可能是一種誤解。因為閱讀全書,我們將發現,托克維爾所理解的民主革命,是一系列制度安排為支撐的民主革命:自主治理解決了多數暴政的問題;自然條件,提供了民主革命的適當空間;法律和司法制度,為民主提供了制度框架;民情,則為民主制度提供了種種看不見的基礎。如果托克維爾活到今天,可能還看到,民主革命在全世界到處都在發生,在中國也在發生。平等是這一民主革命的重要特徵,但民主革命的內涵遠遠超出平等。正確理解這一點,對於正確理解托克維爾研究美國民主革命的原因是很關鍵的。
描述了法國革命的基本內涵。在托克維爾眼中,在托克維爾的時代,法國革命已經進行了700多年,而不僅僅是通常所認為的只有法國大革命。顯然,革命並非一定要暴力革命,並不一定要短暫的輝煌,它並不一定要有戰爭,它許多情況下,都是悄悄地進行的,而每一個人的選擇與決策以及相應的公共行動,往往很可能是革命的組成部分。
托克維爾指出新的時代需要新的政治科學,但是人們似乎還沒有進行思考。人們是在盲目中進行民主革命的,不管是反民主的勢力,還是支持民主的勢力,似乎都一起在推進民主。但新的政治科學尚未誕生,人們尚處於盲目之中。
分析了舊時代也有其幸福之處。這可能是新時代的人們往往有懷舊鄉愁的原因。但一旦人們難以忍受舊時代的痛苦,革命就必將發生,新時代就必將到來。任何經歷過變革時代的人們,都可以體會到托克維爾有關舊時代與新時代比較研究的智慧。
民主的新時代不可避免地到來了,但人們面臨的不僅僅是幸福,痛苦也不少。民主革命的勝利,並不能一勞永逸地使人類獲得永久的幸福,解除各種各樣的痛苦。
托克維爾的重大貢獻是,提出了革命的悖論:法國革命拋棄了傳統,實現了最徹底的革命,但是革命要實現的結果卻遙遙無期。
但是,美國沒有發生革命,卻擁有了革命所要實現的一切。為了法國民主革命的成功,或許是為了回答革命的悖論,托克維爾借著考察美國監獄的機會,考察和分析美國的民主革命。
最後,托克維爾說明了寫作《論美國的民主》一書的具體安排和基本的目的。指出:"本書完全不是為了討好某些人而寫的。我在寫作本書時,既未想為任何政黨服務,也未想攻擊它們;我並不想標新立異,只是想比各政黨看得遠一些;當各政黨只為明天而忙碌時,我已馳想於未來。"
每每讀到這裏,我都不禁要吸一口氣,反思自己的研究,提醒自己:學術研究,沒有黨派的利益,有的是人類的利益;學術研究,沒有短期的利益,有的是長期發展的利益。即使是公共政策的研究,需要的也是長期發展的利益,著眼於有利於長期發展的公共政策的制度平臺的形成。同時,也會感到做學問的清和高的感覺:當大家都在為今天和明天忙碌的時候,學者卻在馳想於未來。
二、不同讀者的不同角度
對於美國人來說,閱讀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的"序言",顯然的目的就是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國民主發展的特性,更好地迎接新時代的新的挑戰,如工業化時代城市化對民主制度的挑戰;政黨政治發展對於民主制度的挑戰;官僚制度發展對於民主制度的挑戰,現在則是迎接資訊時代的到來對於民主制度的挑戰。除此之外,還可以警惕並避免任何暴烈的革命所可能導致的惡果。
對於法國人來說,閱讀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的序言,可以理解法國革命之所以無法實現其所想要實現之理想的原因。自然,也可以思考法國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國以後,法國民主革命的成果終於有所制度化的原因所在。對於歐洲人來說,或許還可以思考歐洲民主革命對於整個歐洲發展前途的影響。
對於今天的美國和法國來說,即使美國的民主制度一直面臨著種種挑戰,法國民主制度也在1958年以後步入穩定的軌道,但在這兩個國家,民主制度應該說都是比較充分發達且穩定的,都是成功的民主國家。那麼,今天的美國人和法國人,如何進一步理解托克維爾的分析呢?美國革命的成果是如何維持的呢?如何應付了托克維爾之後的各種各樣的挑戰的呢?文森特.奧斯特羅姆的《複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論》(上海三聯書店,1999)和《美國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機》(上海三聯書店,1999)等著作,提供了一種解釋。法國革命是如何在托克維爾之後成功地實現了穩定而成熟的民主制度了呢?這需要人們尋找新的文獻,或者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根據我的有限的閱讀,Larry Siedentop (Oxford University, 1994)寫作的《托克維爾》很好地說明了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以及《舊制度與大革命》兩本書的基本背景。這些背景在托克維爾之後都發生了變化,理解這些變化,對於理解托克維爾也是非常有用的。
那麼,中國讀者如何閱讀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序言"呢?
閱讀《論美國的民主》,可以讓我們世界民主革命的挑戰與進程。民主變革已經在美洲大陸發生,也在歐洲大陸發生,現在它們都是成熟的民主國家。我們要理解美國革命,也理解法國革命,尤其是兩個革命之後。或許我們還需要理解英國的革命。閱讀《論美國的民主》,可以理解民主革命發生的必然性,也可以理解不同國家發展民主的不同道路。除了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之外,還要閱讀《舊制度與大革命》,我們可能還需要進一步閱讀更多的著作,瞭解托克維爾之後的民主發展以及面臨的挑戰。
理解了世界民主革命,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中國的民主革命。我們可以像托克維爾那樣判斷說,中國即使現在還不是標準的民主國家,但是民主革命已經在中國發生。20世紀,可以說是中國進行民主革命的世紀。新的時代,需要新的政治科學。中國民主革命,也的確有其新的政治科學的理論。中國的革命,與法國的革命有類似的地方:20世紀的革命,是努力拋棄中國固有傳統的革命,並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拋棄了,但是,中國民主的革命迄今為止似乎並未成功。在新的世紀裏,中國的民主革命,依然將繼續進行。民主革命在21世紀的中國能夠成功嗎?我們何以總結過去,吸取20世紀中國民主革命的教訓,吸取世界各國建設民主革命的成功經驗,在數千年中華文明的基礎上,建設中國的民主呢?
21世紀的中國,必將是新的時代。新世紀中國的民主革命將繼續20世紀的革命者的事業,繼續將中國的民主革命推向前進。如果托克維爾生在當代的中國,如果他要為了中國的民主革命而考察美國的民主,那麼他將如何寫作《論美國的民主》,針對該書的"序言"來說,他將如何寫作《論美國的民主》的"序言"呢?或者說,如果托克維爾有機會在今天到中國旅遊,在考察中國監獄制度的同時,考察中國各地民主革命的進程,他將如何寫作《論中國的民主》的"序言"呢?
托克維爾不可能復活,因此他也不可能滿足我們的要求。這些任務只能由今天中國的托克維爾來做。中國的托克維爾如何來成就這一事業呢?其他國家的學者的做法,有助於中國的托克維爾展開自己的事業。在此,美國的托克維爾、非洲的托克維爾、阿富汗的托克維爾,他們的努力,無疑都是可以借鑒的。
在美國,我所認識的今天的托克維爾,主要是奧斯特羅姆夫婦。文森特.奧斯特羅姆寫作的《複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論》、《美國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機》等著作,探索了美國民主制度的基本制度設計理論,以及在托克維爾之後所經受的一系列考驗。他的妻子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則從托克維爾的研究出發,總結了托克維爾研究美國民主制度的基本方法和模型:制度理性選擇的方法或模型,著眼於員警服務、大城市地區治理結構、水資源管理、全球森林資源與環境變化等問題,探索人類社會公共事務的多中心的治理結構(部分研究成果參見《制度分析與公共政策譯叢》,上海三聯書店,2000)。如果說文森特的努力,還局限於美國的民主制度發展,埃莉諾的努力,已經把托克維爾的方法具體地與現代自然科學(GIS和Remote Sensing)和社會科學技術結合起來,運用於世界各地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上。
除了奧斯特羅姆夫婦的文獻之外,目前我正在閱讀一位美國政治學者、托克維爾研究專家BarbaraAllen教授的著作手稿,該手稿有510多頁,題目是《托克維爾論契約與美國革命:使人與天合一》,著作有三個部分,一是托克維爾與美國契約的起源;二是契約的脆弱性;三是以聯邦的方法處理異質性與統一性。她作為一個美國學者,努力的進程與文森特.奧斯特羅姆的研究是一致的:核心在於美國的民主革命和穩定發展的、經得起挑戰的民主制度。最近,我還將閱讀一位非洲學者正在寫作的《托克維爾在非洲》一書的前幾章。與我同在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政治理論與政策分析研究所研究的阿富汗學者也在思考:《托克維爾在阿富汗》。
可以說,很多學者都在托克維爾努力的基礎上,繼續著自己的學術努力。這些努力未必管用,即使托克維爾也只是預料到了美國南北戰爭必然爆發、20世紀必將是美國和俄羅斯平分天下的世紀,但他的準確預料並沒有使人避免這兩大事件對於人類的發展和福利所帶來的負面的影響。奧斯特羅姆夫婦的努力,也未必一定能夠影響美國民主制度在21世紀成功地處理新的挑戰;非洲學者和阿富汗學者的努力,也未必有利於非洲民主革命和阿富汗民主革命的成功,但是努力總是必要的。學術努力不是萬能的,卻是人類的發展萬萬不可少的。中國的托克維爾完全有必要進行自己的努力,這未必能夠決定中國民主革命在21世紀的全面勝利,但肯定有助於21世紀中國民主革命的儘早取得成功。
三、對於制度分析與公共政策(IAPP)研究的價值
我個人的學術努力可以用IAPP來概括,這一努力與"托克維爾"在中國的努力未必一定吻合,但我認為是密切相關的,至少可以看作是中國托克維爾努力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我看來,中國的民主革命,是一個系統的治道變革的進程:從人治走向憲政法治,從單中心集權統治走向多中心自主治理,從以計劃經濟為基礎的無限政府走向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有限政府,從專制的治道走向民主的治道,從封閉的公共(服務)經濟或者政策走向開放的公共(服務)經濟或者政策等。這一治道變革進程是一個系統的進程,它是20世紀後20年中國革命的重要內涵,而且是有利於中國持續發展的革命。中國的民主革命也將在這一進程中發生。沒有系統的治道變革的進程,中國的民主革命缺乏可靠的制度平臺,永遠不會成功,即使成功,也可能是短暫的。IAPP研究就是以古典自由主義為基本價值,以公共選擇與制度分析為基本邏輯和方法,著眼於治道變革的順利進行,致力於公共政策問題及其制度平臺的研究。IAPP之所以著眼於公共政策,是因為在現在時,人類只有通過自己的選擇與決策,並採取相應的行動,才能真正影響發展進程。當然,在IAPP看來,公共政策並非是政府壟斷的,而是開放性的,每一個公民、任何非政府的社團和組織,都像政府一樣,有自己的選擇與決策,並採取相應的行動。從開放的視野,研究公共政策,是IAPP學者有別於傳統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特色。
《論美國的民主》是IAPP分析的必讀書之一。作為IAPP學者,《論美國的民主》"序言"有什麼學術價值呢?這需要我們根據自己的學術研究的需要,來尋找其有價值的學術資源。對此,不同的學者肯定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除此之外,或許還有"勇者見勇,謀者見謀"。即使就IAPP學者來說,其閱讀後的心得也會有所不同。我閱讀之後,體會很多,上文的許多體會,對於IAPP研究來說,都是很有幫助的。除此之外,我還有如下體會:
寫作方法與研究方法結合的價值。托克維爾"序言"寫作方式是寫意式的,也是寫實式的。他把民主革命的發生,看作是社會發展的潮流,在此,他隱隱約約看到了上帝的意志,或者說歷史的客觀規律。據此,人們分析說托克維爾具有歷史決定論的傾向,或者說托克維爾具有深厚的基督教傳統。但是在我看來,他的分析,並沒有因此而中止,他看到了發生於革命過程中每一種力量的作用,也看到了知識的局限,以及民主革命新時代對於新的政治科學的需要。他的努力,恰恰是順應這一新的政治科學探索的需要。這是一種寫作方式,但實際上也是一種宏觀和微觀兼顧、客觀潮流與人類努力結合的研究方法。他有利於現實之外,冷靜觀察,又對美國和法國革命的現實問題保持現實的關懷,預測美國革命的政治科學基礎,為法國革命奠定新的政治科學基礎。他既是描述、解釋和預測導向的,但也是政策導向的。這種寬廣的研究和寫作視角,對於IAPP研究者來說,具有借鑒的價值。當然,現代社會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是用非常嚴格的語言,用非常嚴密的邏輯,用爭議最少的事實為基礎,來鑒別問題,提出觀點,並進行論證,然後給出對問題的解釋性意見、預料性意見,或者政策性建議。現代學術研究的嚴謹性,使人們越來越遠離氣勢磅讛的筆法,也使得人們失去對於重大發展趨向的總體的把握。在這一方面,托克維爾的寫法和研究方法,或許有爭議,但其借鑒價值還是存在的。
熱烈的情感與冷靜分析結合的價值。托克維爾對民主價值非常推崇,但對於現實的民主社會又保持一種少有的冷靜。價值與實現價值的工具,是有區別的。傳統的社會,對於許多人來說,不見得是萬惡的舊社會;但是,對於不傳統的新人類來說,民主的社會,卻是可欲的,舊社會的許多方面是不可忍受的。所以,民主革命的發展是必然的,不同的國家會選擇不同的道路。有些國家沒有進行暴烈的革命,卻成功地實現了民主;有些國家進行了暴烈的革命,民主的果實卻遲遲沒有成熟。這一民主革命的悖論,我們不妨稱之為"托克維爾悖論"。仔細區分民主革命的理論、民主革命的道路與民主革命成功程度這三個變數,並分析相互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托克維爾研究民主問題的成功之處。這對於制度分析學者來說,其啟示就在於,研究一個現實的問題,首先需要做到的是分析問題本身,把真正需要研究的問題提出來,去除偽問題,著眼於人類文明的持續發展,提出真正的問題,把複雜的問題進行分解,在分解、分析的基礎上繼續進行綜合。對民主革命的道德狂熱有餘,而冷靜分析不足,這不僅僅是研究水平的障礙,也可能是中國民主革命成功的障礙。
托克維爾的價值、問題與方法與IAPP研究的價值、問題與方法,有天然的親和性或者相似性:
民主制度的價值是IAPP學者所推崇的核心價值,其他價值還包括個人自由、公民權利、市場經濟和公共經濟、自主治理、有限政府、憲政法治等,這些價值都是同等重要的,是新的有利於和平與持續發展的制度平臺的價值支撐。這些價值是托克維爾所認同的價值。
包括民主發展在內的治道變革問題是IAPP學者所關心的核心問題,這一問題,托克維爾實際上也涉及到了,托克維爾的民主,並非是純粹的民主,而是與各方面的價值和相應的制度安排相輔相成的民主。托克維爾雖然沒有討論市場經濟問題,但是他對於公共經濟的探討,卻長期為人們所忽視。在他看來,治安等公共服務,也可以鄉鎮自主治理,有外溢效應時,才需要縣、州和全國政府。這一點可以說豐富了一般所說的古典自由主義的守夜人理論。托克維爾的這一價值,與IAPP研究所持有的開放的公共經濟價值是一致的。
在方法上,托克維爾的研究與公共選擇與制度分析的邏輯與方法,是否有其類似的地方呢?從"序言"可以看出,托克維爾的分析,與公共選擇具有類似的地方。他分析了社會各種勢力的特性,他們的需要的變化,他們的選擇,以及對民主發展的影響,民主發展的結果等。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的研究實踐表明,托克維爾的分析方法與制度理性選擇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可見,雖然他沒有明確提出公共選擇與制度分析的分析方法,但他的分析並不是簡單描述性,他的分析過程本身隱含著他所偏好的分析方法,或者說是分析框架。
經過一個半多世紀的閱讀和考驗,托克維爾的研究是成功的,那麼他所偏好的價值、所理清的問題、所運用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也應該是成功的。他的著作可以說是一個IAPP研究的成功的範例。托克維爾雖然沒有說IAPP,但是《論美國的民主》的確是用IAPP價值、方法研究IAPP的問題。IAPP學者閱讀《論美國的民主》,可以從兩個角度去提高IAPP的研究:一方面,我們IAPP研究的學者能夠從托克維爾的研究實踐中,歸納、分析出什麼樣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呢?這麼些分析方法和框架,如何應用於我們的IAPP研究實踐呢?另外一方面,在寫作方法上,IAPP的語言是專業化的,但所涉及的問題具有跨學科性質,研究成果還具有實用價值,在有了研究之後,能否像托克維爾那樣,不用專業化的術語,就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表現出來從而更有利於人們閱讀、理解、接受並用之於實踐呢?
這無疑需要IAPP學者進行進一步的閱讀、進一步的研究,包括努力提高自己的駕馭語言、表達思想的寫作水平。
根據問題把《序言》進行分節,閱讀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之序言要容易得多,這樣讀者可以以此為思路,而不會因為托克維爾動人的文字而激動不已,最後難以抓住托克維爾寫作序言的主要內涵。
简体原文连结:北大法律信息网
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30265
托克維爾(Tocqueville)是法國著名的政論思想家,其代表作《論美國的民主》出版後 ,立即受到普遍好評,使他名揚海外。這部著作的上卷和下卷,不是寫于同一時期,其間相隔5年,因而在筆調、結構、敘述上有所不同。上冊包括美國的地理環境、種族狀況、英裔移民帶到北美的影響、美國聯邦制的優點與其他國家聯邦制的比較、聯邦政府與各州政府的關系、政黨産生的原因、政治社團的作用、輿論的作用等方面;中心思想是闡明美國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體現的。下冊是以美國的民主思想和美國的民情爲背景分析了美國人的哲學觀念、宗教思想、科學理論、文學、藝術、社會心理、民族性格等等方面。同時,與英法等國爲代表的西歐國家的類似問題作了對比。
上卷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北美的外貌
第二章 英裔美國人的來源及其對他們未來的重大影響
第三章 英裔美國人的社會情況
第四章 美國的人民主權原則
第五章 在敘述聯邦政府之前必須先研究各州的過去
第六章 美國的司法權及其對政治社會的影響
第七章 美國的政治審判
第八章 聯邦憲法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爲什么可以嚴格地說美國是由人民統治的
第二章 合衆國的政黨
第三章 美國的出版自由
第四章 美國的政治社團
第五章 美國的民主政府
第六章 美國社會從民主政府獲得的真正好處
第七章 多數在美國的無限權威及其後果
第八章 美國怎樣削弱多數的暴政不存在行政集權
第九章 有助于美國維護民主共和制度的主要原因
第十章 概述美國境內的三個種族的現況及其可能出現的未來
結論/原著者注
下卷
第一部分 民主在美國對智力活動的影響
第一章 關于美國人的哲學方法
第二章 關于民主國家的信仰的主要源泉
第三章 爲什么美國人比其祖先英國人更傾向和更喜好一般觀念
第四章 爲什么美國人從來沒有象法國人那樣熱烈追求政治的一般觀念
第五章 在美國宗教是怎樣得以利用民主的本能的
第六章 關于天主教在美國的發展
第七章 民主國家人民的思想傾向于泛神論的原因
第八章 平等是怎樣喚起美國人産生人可無限完善的觀念的
第九章 美國人的例子
第十章 爲什么美國人在科學方面偏重實踐而不關心理論
第十一章 美國人以什么精神對待藝術
第十二章 美國人建築的複雜性
第十三章 民主時代文學的特征
第十四章 關于文學的商業性
第十五章 爲什么在民主社會裏研究希臘和拉丁文學特別有用
第十六章 美國的民主怎樣改變了英語
第十七章 論民主國家的詩的某些源泉
第十八章 爲什么美國的作家和演說家總愛誇張
第十九章 略論民主國家的戲劇
第二十章 論民主時代曆史學家的某些特有傾向
第二十一章 關于美國的議會
第二部分 民主對美國人情感的影響
第一章 爲什么民主國家愛平等比愛自由更熱烈和更持久
第二章 關于民主國家中的個人主義
第三章 個人主義爲什么在民主革命完成後比在其他時期強烈
第四章 美國人是怎樣以自由制度對抗個人主義的
第五章 關于美國人在市民生活中對結社的運用
第六章 關于結社與報刊的關系
第七章 一般結社與政治結社的關系
第八章 美國人是怎樣以“正確理解的利益”的原則同個人主義進行鬥爭
第九章 美國人怎樣在宗教上應用“正確理解的利益”的原則
第十章 關于美國人對物質福利的愛好
第十一章 物質生活享樂在民主時代産生的特殊效果
第十二章 爲什么有些美國人那樣醉心于唯靈主義
第十三章 爲什么美國人身在幸福之中還心神不安
第十四章 美國人在生活中的結合性
第十五章 宗教信仰是怎樣時時使美國人的心靈轉向非物質享樂的
第十六章 過分熱愛福利爲什么可能損害福利
第十七章 爲什么在平等和懷疑盛行時期應當把人的行動目標放長遠一些
第十八章 爲什么美國人認爲一切正當的職業都是高尚的
第十九章 什么東西在使幾乎所有的美國人喜歡從事實業
第二十章 實業爲什么可能産生貴族制度
第三部分 民主對我所說的民情的影響
第一章 民情怎樣隨著身分平等而日趨溫和了
第二章 民主怎樣使美國人之間的日常關系簡易化了
第三章 美國人爲何在本國不太愛激動而在歐洲又表現得過于激動
第四章 前三章的總結
第五章 民主怎樣改變著主仆關系
第六章 民主的制度和民情爲什么
第七章 民主對工資的影響
第八章 民主對家庭的影響
第九章 美國年輕女性的教育
第十章 年輕女性怎樣習得爲妻之道
第十一章 身分平等在美國怎樣有助于維護良好的民情
第十二章 美國人怎樣理解男女平等
第十三章 平等怎樣自然而然地將美國人分成許多私人小團體
第十四章 對美國人的儀表的若幹考察
第十五章 論美國人的嚴謹精神中的不嚴謹方面
第十六章 美國人的民族自負心爲何比英國人的輕浮和喜歡沽名釣譽
第十七章 美國的社會面貌爲什么既千變萬化又單調一致
第十八章 關于美國和民主社會中的榮譽
第十九章 爲什么美國人多懷奮進之心而少有大志
第二十章 關于某些民主國家裏的求官謀祿問題
第二十一章 爲什么大規模的革命越來越少
第二十二章 民主國家的和平和戰爭
第二十三章 民主國家的軍隊裏哪些人是最好戰和最革命的階級
第二十四章 民主國家軍隊的複雜性
第二十五章 關于民主國家軍隊的紀律
第二十六章 略述民主社會裏的戰爭
第四部分 關于民主的思想和感情對政治社會的影響
第一章 平等自然使人愛好自由制度
第二章 民主國家關于政府的觀點自然有利于中央集權
第三章 民主國家人民的感情和思想一致引導他們走向中央集權
第四章 民主國家的中央集權
第五章 歐洲國家統治者最高權力的變化
第六章 民主國家害怕哪種專制
第七章 以上各章的延續
第八章 主題的總括
原著者注/附錄(一)/附錄(二)
《美國的民主‧序言》緒論
我在合眾國逗留期間見到一些新鮮事物,其中最引我注意的,莫過於身份平等。我沒有費力就發現這件大事對社會的進展發生的重大影響。它賦予輿論以一定的方向,法律以一定的方針,執政者以新的箴言,被治者以特有的習慣。
不久,我又看到這件大事的影響遠遠大於政治措施和法律,而且它對政府的鉗制作用決不亞於對公民社會的這種作用。它不僅在製造言論,激發情感,移風易俗,而且在改變非它所產生的一切。因此,隨著我研究美國社會的逐步深入,我益發認為身份平等是一件根本大事,而所有的個別事物則好像是由它產生的,所以我總把它視為我的整個考察的集中點。
當我把視線轉向我們的半球時,我覺得我們這裏的情況也有些與我在新大陸見到的類似。我看到,在我們的半球,身份平等雖然沒有達到美國那樣的極限,但卻日益接近它,而且,支配美國社會的民主,好像在歐洲也正在迅速得勢。從這時起,我就產生了撰寫讀者即將閱讀的這本書的念頭。
一場偉大的民主革命正在我們中間進行。誰都看到了它,但看法卻不相同。一些人認為,它是一種新現像,出於偶然,尚有望遏止;而一些人斷定,這是一場不可抗拒的革命,因為他們覺得這是歷史上已知的最經常的、最古老的和最持久的現像。
現在,我來回顧一下七百年前的法國。當時,法國被一小撮擁有土地和統治居民的家族所據有,統治權隨著遺產的繼承而世代相傳,權力是人對付人的唯一手段,而地產則是強權的唯一源泉。但在法國,僧侶階級的政治權力開始建立起來,並且很快擴大。僧侶階級對所有的人都敞開大門:窮人和富人,屬民和領主,都可參加僧侶階級的行列。通過教會的渠道,平等開始透入政治領域。原先身為農奴而要終生被奴役的人,現在可以以神甫的身份與貴族平起平坐,而且常為國王的座上客。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日益文明和安定,人際的各種關係日益複雜和多樣化。人們開始感到需要有調整這種關係的民法了。於是,出現了法學家。他們離開陰陰森森的法庭大堂,走出積滿灰塵的辦公斗室,出現於王公大人的宅邸,坐在衣貂披甲的封建男爵的身旁。
當國王們因好大喜功而破產,貴族們因私家械鬥而蕩盡家產時,平民們卻因經商而富裕起來。金錢的影響開始見於國務。商業成為進入權力大門的新階梯,金融家結成一個既被人蔑視又受人奉迎的政治權力集團。
民智逐漸開化,人們對文學和藝術的興趣日增。於是,知識已是事業成功的要素,科學成了為政的手段,智慧變成一種社會力量,文人進入了政界。
隨著通向權力大門的新路的不斷出現,人們日益不重視家庭出身。在十一世紀,貴族的頭銜還是無價之寶,而到十三世紀,用錢就可以買到了。出售貴族頭銜始於1270年,結果平等也被貴族階級自己帶進政府。
在這七百年間,貴族有時為了反對王權,有時為了從對手中奪權,而把政治大權交給了人民。更為常見的是,國王為了貶抑貴族而讓國內的下層階級參加了政府。
在法國,國王們總是以最積極和最徹底的平等主義者自詡。當他們野心勃勃和力量強大的時候,極力將民眾提高到貴族的水平;當他們是庸祿無能之輩的時候,竟容許民眾上升到比他們自己還高的地位。有些國王依靠他們的才能幫助了民主,而另一些國王則因為他們無道而幫助了民主。路易十一和路易十四,始終關心全體臣民在他們的王位之下保持平等,而路易十五則終於使他本人連同王室一起化為灰燼。
在公民們開始不依建封土地所有制佔有土地,而動產已被視為財富和能夠產生影響與製造權勢以後,工藝方面的每一發現,工商業方面的每一改進,便立即在人們中間創造出與其相適應的新的平等因素。從此以後,一切新發現的工藝方法,一切新產生的需求,一切滿足新需求的想法,都是走向普遍平等的進步。侈靡,好戰,追求時髦,以及人的最淺膚情欲和最高尚激情,都好像在一致使富人變窮和窮人致富。
從腦力勞動成為力量和財富的源泉之後,每一科學發明,每一新的知識,每一新的思想,都應被視為人民行將掌握的權力的胚芽。詩才、口才、記憶力、心靈美、想像力、思考力——上天隨意降下的這一切資質,都在促進民主;即使它們落於民主的敵人之手,也會由於它們顯示了人的生性偉大,而仍能為民主服務。因此,被民主征服的領域,將隨著文明和教育所征服的領域的擴大而擴大,而文學則成為對一切人開放的武庫,弱者和窮人每天都可從中取用武器。
翻閱一下我們的歷史,可以說我們在過去的七百年裏沒有一件大事不曾推動平等。
十字軍東征和幾次對英戰爭,消滅了十分之一的貴族,分散了他們的土地。地方自治制度,把民主的自由帶進了封建的君主政體。槍炮的發明,使平民和貴族在戰場上處於平等的地位。印刷術向他們平等地提供精神食糧。郵政既把知識送到窮人茅舍的柴扉,又把它帶至王宮的大門。基督教新教宣佈所有的人都能同等地找到通往天堂的道路。美洲的發現,開闢了千百條致富的新路,使一些無名的冒險家發財得勢。
如果我們從十一世紀開始考察一下法國每五十年的變化,我們將不會不發現在每五十年末社會體制都發生過一次雙重的革命:在社會的階梯上,貴族下降,平民上升。一個從上降下來,一個從下升上去。這樣,每經過半個世紀,他們之間的距離就縮短一些,以致不久以後他們就匯合了。而且,這種現像並非法國所獨有。無論面向何處,我們都會看到同樣的革命正在整個基督教世界進行。
人民生活中發生的各種事件,到處都在促進民主。所有的人,不管他們是自願幫助民主獲勝,還是無意之中為民主效勞;不管他們是自身為民主而奮鬥,還是自稱是民主的敵人,都為民主盡到了自己的力量。所有的人都匯合在一起,協同行動,歸於一途。有的人身不由己,有的人不知不覺,全都成為上帝手中的馴服工具。因此,身份平等的逐漸發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這種發展具有的主要特徵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時每刻都能擺脫人力的阻撓,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幫助它前進。
以為一個源遠流長的社會運動能被一代人的努力所阻止,豈非愚蠢!認為已經推翻封建制度和打倒國王的民主會在資產者和有錢人面前退卻,豈非異想!在民主已經成長得如此強大,而其敵對者已經變得如此軟弱的今天,民主豈能止步不前!
那麼,我們現在正向何處走呢?誰也回答不了,因為已經不能用對比的辦法來回答。就是說,今天在基督徒之間,身份平等已經擴大到以往任何時候和世界上任何地區都未曾有的地步,所以已經完成的巨大工作使我們無法預見還有什麼工作可做。
大家即將閱讀的本書,通篇是在一種唯恐上帝懲罰的心情下寫成的。作者之所以產生這種心情,是因為看到這場不可抗拒的革命已經衝破一切障礙進行許多世紀,而且今天還在它所造成的廢墟上前進。
不必上帝自己說,我們就能看到它的意志的某些徵兆。我們只要觀察一下自然界的年復一年的正常運行和事件的持續發展趨勢,就可以了。我沒有聽到創世主的啟示,就知道天上的星辰是循著它的手指畫出的軌道運行的。
如果說我們今天的人通過長期的觀察和認真的思考,知道平等的逐漸向前發展既是人類歷史的過去又是人類歷史的未來,那末,單是這一發現本身就會賦予這一發展以至高無上的上帝的神啟性質。因此,企圖阻止民主就是抗拒上帝的意志,各個民族只有順應上蒼給他們安排的社會情況。
在我看來,信奉基督教的國家在我們這一代出現了可怕的局面。席捲它們的革命運動已經強大得無法遏止,但它的速度還不是快得無法加以引導。也就是說,這些國家的命運還掌握在自己手裏,但也會很快失去控制。
在我們這一代,領導社會的人肩負的首要任務是:對民主加以引導;如有可能,重新喚起民主的宗教信仰;潔化民主的風尚;規制民主的行動;逐步以治世的科學取代民情的經驗,以對民主的真正利益的認識取代其盲目的本能;使民主的政策適合時間和地點,並根據環境和人事修正政策。
一個全新的社會,要有一門新的政治科學。然而,我們卻很少這樣想過。我們被投於一條大江的急流,冒出頭來望著岸上依稀可見的殘垣破壁,但驚濤又把我們捲了進去,推回深淵。
我方才磘述的偉大社會革命,在歐洲的任何國家都不曾像在法國這樣迅猛激進。但在法國,這個革命通常都是任意進行的。
國家的首領從來沒有想過對革命做些準備工作,革命是在違反他們的意願或在他們不知不覺之中進行的。國內的最有勢力、最有知識和最有道德的階級,根本沒去尋求駕馭革命的方法,以便對它進行領導。因此,任憑民主由其狂野的本能去支配,使民主就像失去父母照顧、流浪於街頭、只知社會的弊端和悲慘、靠自力成長起來的孩子那樣,而獨自壯大起來。在它突然掌權之前,人們似乎還不知道它的存在。但在它掌權之後,人們對它的一小點要求都百依百順,唯命是從,把它崇拜為力量的像徵。但到後來,當它由於自己舉止過分而削弱時,立法者便設計出魯莽的法案去消滅它,而不想法去引導和糾正它;立法者不願意讓它學會治國的方法,而挖空心思要把它擠出政府。
結果,民主革命雖然在社會的實體內發生了,但在法律、思想、民情和道德方面沒有發生為使這場革命變得有益而不可缺少的相應變化。因此,我們雖然有了民主,但是缺乏可以減輕它的弊端和發揚它的固有長處的東西;我們只看到它帶來的害處,而未得到它可能提供的好處。
當王權在貴族階級的支持下平安無事地統治歐洲各國時,人們在不幸之中還享到一些我們這一代人恐怕難以想像和理解的幸福。
某些臣下擁有的權力,為皇親國舅的暴政設置了難以逾越的障礙;而在國王方面,由於他覺得自己在民眾面前儼然如神,所以他在受到被視為神的尊敬之後,決不願意濫用自己的權力。
居於人民之上的貴族對待人民的命運,就像牧人對待自己的牲口那樣,只是同情而關心不足。他們並不認為窮人與他們平等,他們之關心窮人的遭遇,等於關心自己去完成上帝託付給他們的任務。
人民從未奢想享有非分的社會地位,也決沒有想過自己能與首領平等,覺得自己是直接受首領的恩惠,根本不去爭取自己的權利。當首領是寬宏而公正的人時,他們愛首領,並對服從首領的嚴厲統治沒有怨言,不感到卑下,好像這是在接受上帝給予的不可抗拒的懲罰。此外,習慣和民情也為暴政規定了界限,為暴力的行使定出了某種約束。
由於貴族根本沒有想過有誰要剝奪他們自認為合法的特權,而奴隸又認為他們的卑下地位是不可更改的自然秩序所使然,所以人們以為在命運如此懸殊的兩個階級之間可以建立起某種相互照顧的關係。因此,社會上雖有不平等和苦難,但雙方的心靈都沒有墮落。
們之所以變壞,決不是由於執政者行使權力或被治者習慣於服從,而是由於前者行使了被認為是非法的暴力和後者服從於他們認為是侵奪和壓迫的強權。
一方面,是一些人集財產、權勢和悠閒於一身,從而能夠生活豪華,尋歡作樂,講究文雅,欣賞藝術;而另一方面,是一些人終生勞動、粗野和無知。但是,在這群無知和粗野的民眾中,你也會發現強烈的激情、高尚的情操、虔誠的信仰和質樸的德行。
這樣組織起來的社會,可能有其穩定性和強大性,尤其可能有其光榮之處。但是就在這裏,各階層開始混合起來,使人們互相隔開的一些屏障接連倒毀,財產逐漸分散為多數人所享有,權力逐漸為多數人所分享,教育日益普及,智力日漸相等,社會情況日益民主。最後,民主終於和平地實現了它對法制和民情的控制。
於是,我想像出一個社會,在這個社會裏,人人都把法律視為自己的創造,他們愛護法律,並毫無怨言地服從法律;
人們尊重政府的權威是因為必要,而不是因為它神聖;人們對國家首長的愛戴雖然不夠熱烈,但出自有理有節的真實感情。由於人人都有權利,而且他們的權利得到保障,所以人們之間將建立起堅定的信賴關係和一種不卑不亢的相互尊重關係。
人民知道自己的真正利益之後,自然會理解:要想享受社會的公益,就必須盡自己的義務。這樣,公民的自由聯合將會取代貴族的個人權威,國家也會避免出現暴政和專橫。
我認為,在按照這種方式建立的國家,社會不會停滯不前,而社會本身的運動也可能按部就班,循序前進。即使民主社會將不如貴族社會那樣富麗堂皇,但苦難不會太多。在民主社會,享樂將不會過分,而福利將大為普及;科學將不會特別突出,而無知將大為減少;情感將不會過於執拗,而行為將更加穩健;雖然還會有不良行為,但犯罪行為將大為減少。
即使沒有狂熱的激情和虔誠的信仰,教育和經驗有時也會使公民英勇獻身和付出巨大的犧牲。由於每個人都是同樣弱小,所以每個人也都感到自己的需要與其他同胞相同。由於他們知道只有協助同胞才能得到同胞的支援,所以他們將不難發現自己的個人利益是與社會的公益一致的。
就整體說,國家將不會那麼光輝和榮耀,而且可能不那麼強大,但大多數公民將得到更大的幸福,而且人民將不會鬧事;但這不是因為他們不希望再好,而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已經過得不錯。
雖然在這樣的秩序下並不是一切事物全都盡善盡美,但社會至少具備使事物變得善美的一切條件,而且人們一旦永遠拒絕接受貴族制度可能舉辦的社會公益,就將在民主制度下享有這一制度可能提供的一切好處。但是,在我們擺脫祖傳的社會情況,並且不管三七二十一,把祖先的一切制度、觀念和民情全部放棄之後,將用什麼來取代它們呢?
王權的威嚴消失了,但未代之以法律的尊嚴。在我們這個時代,人民蔑視權威,但又懼怕它,而且這種懼怕給他們造成的損失大大超過原先尊崇和敬重權威時給他們帶來的損失。
我覺得我們破壞了原來可以獨自抗拒暴政的個人的存在。但是,我又看到政府卻獨自繼承了從家庭、團體和個人手中奪來的一切特權。這樣,少數幾個公民掌握的權力,雖說偶而是壓迫性的和往往是保守性的,但卻使全體公民成了弱者而屈服。
財產的過小分割,縮短了貧富的差距。但是,隨著差距的縮短,貧富雙方好像發現了彼此仇視的新根據。他們互相投以充滿恐懼和嫉妒的目光,都想把對方拉下權力的寶座。無論窮人和富人,都沒有權利的觀念,雙方都認為權勢是現在的唯一信託和未來的無二保障。
窮人保存了祖輩的大部分歧見,而沒有保存祖輩的信仰;他們保存了祖輩的無知,而沒有保存祖輩的德行;他們以獲利主義為行為的準則,但不懂得有關這一主義的科學,而且他們現在的利己主義同他們以前的獻身精神一樣,都是出於愚昧。
社會之所以安寧無事,完全不是因為它覺得自己強大和繁榮,而是因為它承認自己虛弱和衰落,唯恐禁不起折騰而一命嗚呼。因此,人人都看到了惡,而誰都沒有必要的勇氣和毅力去為善;人們有過希望,發過牢騷,感到過悲傷,表示過高興,但都像老年人的虛弱無力的衝動一樣,沒有得到任何顯著而持久的滿意結果。
這樣,我們在放棄昔日的體制所能提供的良好東西的同時,並沒有獲得現實的體制可能給予的有益東西;我們雖然破壞了貴族社會,但在我們戀戀不捨地環顧舊建築的殘垣破壁時,又好像願意把自己永遠留在那裏。知識界呈現的狀況,其可歎之處也不亞於此。
在前進當中備受阻撓,但又敢於無法天地縱情發展的法國民主,橫掃了前進途中遇到的一切障礙:凡能打倒的打倒之,不能打倒的動搖之。它完全不是一步一步地佔領社會,以和平方式建立起對整個社會的統治的,而是在混亂和戰鬥的喧囂中不斷前進的。凡被鬥爭的熱情所激發,在反對敵對者的觀點和暴行時使自己的觀點超過其自然極限的人,都忘記了自己追求的目標,發表了不太符合自己的真實感情和篤厚天性的言論。於是,出現了我們本來不願意見到的異常大亂。
我一再回憶,終未發現以往有任何事情比目前的情景更值得可悲和可憐。在我們這一代,把人的見解和趣味、行動和信仰聯繫起來的天然紐帶好像已被撕斷,在任何時代都可見到的人的感情和思想之間的和諧似乎正在瓦解,而且可以說,有關道德之類的一切規範全都成了廢物。
在我們中間,還可以見到以相信真有來世的宗教精神來指導生活的虔誠基督徒。這些人確實正在奮起,為人類的自由,即為一切高尚行為的基礎而獻身。宣稱人人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的基督教,不會反對全體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但是,在異常事件同時併發的局勢下,宗教倒向了民主所要推翻的勢力的陣營,並一再壓制它自己所主張的平等,咒瘗自由是敵人;而如果它與自由攜起手來,它是可以使自由獲得神聖不可侵犯性的。
在這些信教者的周圍,我發現有一些人與其說是指望天堂,不如說是面對現世。他們之擁護自由,不僅因為他們認為自由是一切最高品德的基礎,而且因為他們把自由視為一切最大福利的源泉。他們真心誠意希望自由獲得權威,希望人們受到自由的恩澤;而且我明白這些人之急於求援於宗教,是因為他們一定知道:沒有民情的權威就不可能建立自由的權威,而沒有信仰也不可能養成民情。他們看到宗教投到敵對者的陣營之後,就止步不前了。於是,一些人開始攻擊宗教,而另一些人則不敢擁護它了。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一些身居低位和出賣自己之輩頌揚奴性,而一些獨立思考和品質高潔之士則為拯救人類自由而進行沒有勝利希望的鬥爭。但在我們這一代,卻又經常見到一些出身高貴和道貌岸然的人,持有與其高雅的身份完全不符的見解,他們反倒誇獎起卑躬屈節來了。與此相反,另一些人則把自由說得天花亂墜,好像他們自己已經體驗到自由如何神聖和偉大,並且大聲疾呼,為人類要求他們自己就從來不知其為何物的一些權利。
我承認一些品德高尚和愛好和平的人,由於正派、穩健、富裕和博識,而自然會被周圍的人推為領袖。他們對祖國滿懷真摯的愛,隨時準備為它做出巨大的犧牲。但是,文明後來經常遭到他們的敵視,他們沒有分清文明帶來的弊端和好處;在他們的頭腦中,凡是與惡有聯繫的觀念,都是與同新有聯繫的觀念不可分割地糾纏在一起。
在這些人旁近,我又發現另一種人。他們以進步的名義竭力把人唯物化,拚命追求不顧正義的利益、脫離信仰的知識和不講道德的幸福。他們自稱是現代文明的衛士,高傲地以現代文明的帶頭人自任,竊居落到他們手中而他們是不配擔當的職位。那麼,我們現在處於什麼狀態呢?
信教者在與自由搏鬥,自由的友人在攻擊宗教;高貴寬宏的人頌揚奴性,卑躬屈節的人大談獨立;誠實開明的公民反對一切進步,而不愛國和無節操的人卻以文明和開化的使徒自任!
難道以前的所有世紀就是像我們這個世紀一樣嗎?難道人們一直看到的就是我們今天這樣的世界嗎?在我們今天這個世界上,一切關係都是不正常的,有德者無才,有才者無名,把愛好秩序與忠於暴君混為一談,把篤愛自由與蔑視法律視為一事,良心投射在人們行為上的光只是暗淡的,一切事情,不管是榮辱還是真偽,好像都無所謂可與不可了。
我能認為造物主造人是為了讓人永遠在我們今天這樣的知識貧困當中掙扎嗎?不能這樣認為,因為上帝給歐洲社會安排了一個比較安定和平靜的未來。我不太清楚上帝的意圖,但我不能因為自己無法深知而就不相信它,我寧肯懷疑自己的智慧而不願意懷疑上帝的公正。
我所說的這場偉大社會革命,世界上有一個國家好像差不多接近了它的自然極限。在那裏,這場革命是以簡易的方式實現的;甚至可以說,這個國家沒有發生我們進行的民主革命,就收到了這場革命的成果。
十七世紀初在美洲定居下來的移民,從他們在歐洲舊社會所反對的一切原則中析出民主原則,獨自把它移植到新大陸的海岸上。在這裏,民主原則得到自由成長,並在同民情的一併前進中和平地發展成為法律。
我毫不懷疑,我們遲早也會像美國人一樣,達到身份的幾乎完全平等。但我並不能由此斷言,我們有朝一日也會根據同樣的社會情況必然得到美國人所取得的政治結果。我也決不認為,美國人發現的統治形式是民主可能提供的唯一形式。但是,產生法制和民情的原因在兩國既然相同,那末弄清這個原因在每個國家產生的後果,就是我們最關心的所在。因此,我之所以考察美國,並不單純出於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儘管好奇心有時也很重要。我的希望,是從美國找到我們可資借鑒的教訓。誰要認為我想寫一篇頌詞,那將是大錯而特錯。任何人讀完這本書,都會完全承認我決沒有那種想法。誇獎美國的全部統治形式,也不是我的全部目的,因為我認為任何法制都幾乎不可能體現絕對的善,我甚至沒有奢想評論我認為不可抗拒的這場社會革命對人類有利還是有害。我認為這場革命是已經完成或即將完成的事實,並欲從經歷過這場革命的國家中找出一個使這場革命發展得最完滿和最和平的國家,從而辯明革命自然應當產生的結果;如有可能,再探討能使革命有益於人類的方法。我自信,我在美國看到的超過了美國自身持有的。我所探討的,除了民主本身的形像,還有它的意向、特性、偏見和激情。我想弄清民主的究竟,以使我們至少知道應當希望它如何和害怕它什麼。因此,我在本卷的第一部分,試圖說明已在美國按照自己的意向發展和幾乎不受限制地全憑本能行動的民主最後對法制指出了什麼方向,在政府的工作上留下了什麼烙印,對國家事務一般地施加了什麼壓力。我設法探討了它所產生的好處和壞處都是什麼。我研究了美國人為了引導民主都使用了什麼預防措施和他們遺漏了什麼措施。我也設法考察了使民主得以統治社會的原因。
本卷第二部分的目的,是描述身份平等和民主政府在美國對市民社會、習慣、思想和民情形成的影響。但是,我對實施這個計畫現已開始不太熱心了。在我能夠完成我為自己規定的任務以前,我的工作將會變得毫無意義,這是因為另一位作者不久以後將會向讀者描述美國人性格的主要特點,而且他能給一幅嚴酷的畫面敷上一層薄薄的微妙紗幕,以我無法具有的動人筆觸道出事實的真相。
我不知道我是否已經很好地傳達了我在美國的見聞,但我可以保證,我真心希望做到這一點,決沒有硬要事實遷就觀點,而是讓觀點以事實為依據。
凡是可以借助文字資料立論的地方,我都核對了原文,參考了最有權威和最有名氣的著作。材料來源均有注釋,人人都可以核對。在涉及輿論、政治習慣、民情考察的問題時,我都向見聞廣博的人請教過。如果事關緊要而又真相不明時,我並不滿足於一個人的證言,而是要匯總幾個人的證言之後再做結論。
對此,務希讀者相信我的話。我本來可以經常引用知名的權威或至少夠得上權威的人士的話來支持我的論點,但我沒有這樣做。一個外國人,在接待起來訪的主人的爐邊,往往會聽到一些重要的內情。關於這種內情,主人可能都未向他的親朋近友透露,而保持必要的沈默;但他不怕向外國人表白,因為外國人馬上就會離開。每聽到這樣的秘聞,我隨即記錄下來,但我永遠不會把筆記本從卷櫃裏拿出來,因為我寧願讓自己的著作失去光彩,也不肯使自己的名字列入使好客的主人在客人回國之後感到後悔和尷尬的旅遊者的名單。
我知道,儘管我費了苦心,但如果有人想要批判本書,那再沒有比這更容易的事了。
我認為,想要仔細閱讀本書的讀者,將會發現全書有一個可以說是把各個部分聯繫起來的中心思想。但是,我必須討論的物件之差異是很大的,所以要想用一個孤立事實去反對我所引證的成組事實,或用一個孤立的觀點去反對我所採用的成組觀點,那是輕而易舉的。因此,我希望讀者能用指導我寫作本書的同樣精神來閱讀,並根據通觀全書所得的總印像來評論,因為我本人就不是根據孤證,而是根據大量的證據來立論的。
決不要忘記,作者希望讀者理解他不得不對自己的每一個觀點做出理論上的總結,而且往往會總結得大錯而失真,因為人們在行動上雖然有時需要偏離邏輯規律,但在議論時卻不能那樣,而且人要想在言語中前後不符,幾乎與要想在行動上前後一致是同樣困難的。
最後,我自行指出一個可能也是許多讀者認為的本書的主要缺點,即本書完全不是為了討好某些人而寫的。我在寫作本書時,既未想為任何政黨服務,也未想攻擊它們;我並不想標新立異,只是想比各政黨看得遠一些;當各政黨只為明天而忙碌時,我已馳想於未來。
'23.01.20趙少康 關中談「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r6nKF6aaHM
相關新聞
高盛:2035年陸超美世界第一 2075年印度第二
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冷戰後美國外交政策的檢討 關中 時報出版
內容簡介
美國神話變成謊話,美國民主變成笑話。
美國的資本主義其實是戰爭的資本主義、
掠奪式資本主義和贏者通吃的資本主義。
美國一向自認自己的偉大,自認是「山頂之城」、「希望之地」和「天佑之國」,「美國第一」是永遠。冷戰之後,美成唯一霸權,不允許他國挑戰。
美是最霸道的國家,有著強烈的優越感和使命感,自認是「例外」:有使命去宣揚基督教和教化落後的國家和人民;只相信資本主義,排斥非資本主義國家;以「利他主義」來包裝美國的自私自利,以「自由、民主和人權」、「解救被壓迫的人民」為口號,在海外打仗,其實都為自己的利益。
本書分析美後冷戰外交政策的失敗,使美享有的「單極時刻」不到20年便被消耗殆盡,「大美和平」曇花一現。
●像是北約東擴、攻打伊拉克、阿富汗戰爭、推動以巴和解、北韓的核武問題、與中國的「化友為敵」等等,分析美國由勝而衰的原因。
●美外交精英集團──「美國戰狼」,評價美國的五位總統及外交政策上認知的錯誤。
本書詳解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並整理許多學者跟專家的論述!
肯楠(George Kennan)
敵人對美的危害,遠低於來自美國政治菁英們的幻想。
季辛吉(Henry Kissinger)
冷戰後,美國首要工作是妥善處理俄中問題。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美不可過度伸張武力,要爭取俄留在西方陣營,俄不能失去烏克蘭。爭取俄中合作,並以日印牽制中國。美最大夢魘是中俄和伊朗的合作。
漢廷頓(Samuel Huntington)
冷戰後,世界進入多極和多元文化並存時代,美應接受非西方文明,並尊重多元文明。西方文明的沒落,主要是道德敗壞、文化墮落和政治分歧。
佛格森(Niall Ferguson)
美未能記取歷史教訓,帝國不能只靠武力,還需正當性。美入侵伊拉克是公然說謊,在伊建立民主也是神話。中美,合則兩利,分則兩害。中國的文化是難以匹敵的力量。
卡布蘭(Robert Kaplan)
中國崛起沒有任何不合法和不合理之處,東亞現狀不能視為理所當然,分裂國家經常會以出乎意料之外的方式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