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4 05:59:13阿楨

《拿破崙時代》


看來強調「自由、平等、博愛」革命精神的法國人也免不了崇拜自己的英雄,不只伏爾泰的《路易十四時代》在製造「路易十四神話」,連喬治‧勒費弗爾的《拿破崙時代》(北京:商務,1997四刷)也難免,不信瞧下《拿破崙時代‧結束語》(補貼於文後)

立場難免吧!商務版的《拿破崙時代‧出版說明》(補貼於文後)不也充斥著馬列觀點?

是嗎?那還不如讀下我的舊文(又自吹了!)

《台灣共犯體》第二章 西洋歷史之分析 五 法國發展的過程

(七)拿破崙獨裁的過程

  拿破崙藉他在軍事上的功績,趁法國社政經文化紊亂之際(p254-8,七一p71),逐步取得獨裁。他在1799年發動政變推翻第一共和的五人執政團,並在1800年的公民投票(選民700萬,但只300萬投票)中通過法國史上第四部憲法,取得任期十年的第一執政官。
  拿破崙在政治上行中央集權,地方官員不再民選而由中央指派。經濟上,設法蘭法銀行、發行貨幣、統籌全法金融秩序,發展公共工程,並開拓海外殖民。編纂拿破崙法典,取消封建特權、保障良知自由、國家世俗化、保障就就業自由、保護財產權、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政府只能依法逮捕審判人民。釋放政治犯,允許出亡者無罪回國。恩威並重,解除了西部的武裝叛亂。1801年與教皇簽約,教皇接受教產國有化、教區依行政區調整,但國家相對保護舊教並支付費用。對外瓦解了英俄奧的攻擊,暫時結束了十年的外戰(p262-7,七一p72)。
拿氏藉上述,於1802被人民選為終身執政官,1804登上皇位改稱拿破崙一世。他依法得到獨裁權,在其統治下國力達空前頂盛,但也種下瓦解的因子。他首先技巧地以有效的秘警和告密系統,針對大眾傳播、印刷品和戲劇檢查,並明智地壓制少數特定人物,這些對歷經紅白恐怖統治和動亂的法人,是尚可忍。經濟上,對內獎勵工商、對外殖民建立法國歷史上最大的帝國。工業產量高於之前盛期的13%。農業則因平均繼承造成小農制,使生產技術和產量未能改善。工人的工資和生活雖提高,但旅遊和工作自由受限。社政經文化上則產生新特權,皇室家族和榮譽軍團享有政權,資產階級除經濟實力外並壟斷了中高等教育(p268-272)。
拿氏中央集權的發展模式在歐陸雖無敵,但對英國強大的生產力和海軍卻無法渡海攻英,而只能禁止帝國成員與英貿易,但這對帝國傷害遠大於英國。故當征俄失利,聯軍反攻時,帝國隨之切解,拿氏終在1814年4月6日下台,被放逐到卮爾巴島(p272-281)。

 (八)王政復辟

  拿氏之後路易十八恢復王政,享行政立法和提名世襲貴族之權。即便民選的眾議院,選民資格也限於年滿30並繳300法郎直接稅者,被選舉人則40歲1000法朗,故全法只有9萬選民1萬被選舉人。社政經大權則由與路易返國的出亡者、大地主和軍官掌握。加上戰後民生凋弊,大量失業,英貨又大舉進口,使得工農大眾處境艱困。
  在上背景下拿氏逃回巴黎,軍隊倒戈,1815年3月20日路易十八出亡,拿氏重掌政權,但人民並不支持(只有1/4選民參加憲法公投),不到百日,6月18日敗於滑鐵盧之役的英普聯軍。路易十八復辟,但法被迫簽下高達9.4億法朗賠款條約(p286-9)。
  查理十世主政下的法國,1820年代後半期經濟開始蕭條、失業增加,選民於是在1827選出占40%席次的自由派當反對黨。1830反對黨促請更換閣,查理回以解散眾院,並修改選舉法以利保守黨當選,巴黎市民開始進行巷戰。反對黨唯恐人民建立共和,乃擁腓力普為王主持臨時政府,查理出亡(p295-6)。
  腓力普雖將選民和被選舉人資格由9、1萬增加到17、2.5萬,社政經特權由地主教會轉至資產階級。但受工業產品競爭而凋弊的鄉村人口大量到都市求職,造成工人大增、失業增加、工資下跌、社會主義興起。1846反對派要求放寬選舉資格,並禁止議員任公職,腓力普頑拒。至1848年2月22日因違法集會,巴黎暴動,腓力普出亡,新政府成立,並在4月23日選舉,開始了第二共和(1848-1851)。選舉結果,激進和保守派失利,溫和的共和派大勝。5月15日激進派試圖以暴力推翻國會,被國民衛隊敉平。6月失業工人發動「六月內戰」,四天內戰,工人雖敗,但勞資關係變質為階級鬥爭(p297-9,301,305-8)。
12月10日路易.拿破崙以75%選票當選總統,其領導的保皇黨在1849年5月13日的國會大選中得450席,左派180席、溫和派不及80席。至1851年7月因國民會議不同意為其連任而修憲,他竟然於12月1日政變剷除反對派,並在21日的公民投票中當選(714.5萬贊成、64.6萬反對、150萬棄權)為拿破崙三世,開始了第二帝國(1852-1870)(p308-312)。

 (九)第二帝國

  拿破崙三世延續法國強人當政就大力國家建設的傳統,他將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和自由經濟結合為一,配合1852-1857年間西歐繁榮的經濟,將法國建設成歐陸強權。但歐陸新強權普魯士,在俾斯麥鐵血政策下,以比法中央集權更有效的官僚資本主義體制,將普魯士迅速壯大,並在1870年大敗法國。
  三世以銀行體系和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資本主義市場。展開全國性鐵工路建設,和都市尤其巴黎的重建。成立兩大海洋運輸公司,打破英國壟斷海運。帝國期間,鋼鐵產量成年3倍,機械成長4倍,兒童就學率由1851的51%升至1866的68%。徵兵的文盲由1850的35%下至1866的20%。但富人壟斷了中高等教育(p316-322)。
繼第二帝國之後是長達七十年的第三共和(1871-1940),及其之後的第四、五共和,除前略提的左右共治,因本書非法國史教科書,故暫略。畢竟本書目的在分析為何會發生法國大革命,革命本身,及革命之後共和與帝制的更替而已。
http://www.jslm.twmail.net/Data/Paper/History/LSTaiWanGongFanTi.mht

阿楨 2019-08-29 08:22:13

大國不重視結盟策略,有助於強化國家的主權觀念。特朗普的單邊主義原則必然會忽視中小盟國的利益,中小國家就必然會強化本國的主權來維護自身利益。
  不結盟式的大國戰略競爭,增強了國際秩序的不確定性。
中小國之所以願意與大國結盟,原因就是缺乏安全自保能力,因此以讓渡部分軍事主權換取大國的安全保障。當沒有大國願意與他們結盟時,他們只能選擇安全自保的戰略。朝鮮搞核武器是個典型的例子。在特朗普表示不願承擔北約費用之後,德法再次提出要建立歐洲自己的防務部隊,也是。
  如今,中美俄都不重視結盟戰略的現象,並不意味著結盟從此再也不會成為大國戰略競爭的主導戰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結盟戰略的效率有高低不同。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的一戰後、二戰、冷戰、冷戰後四個時期,最長的不足半個世紀。目前世界處於兩極化的過渡期,其時長超不過十年。也就是說,我們還不能斷言,結盟戰略從此將再也不會成為大國競爭的主導戰略了。
  回應
 美盟友那麼多,理所應當要回彈下,所以美不深化同盟之做法不足以學習,且重要的軍事同盟絲毫沒有放鬆。俄還在為自保奮戰,誰能與之同盟。中國有建立同盟的需求,而無建立同盟的機遇….
 你看看中國的春秋戰國歷史,結盟壓根就沒用。美蘇玩了幾十年,才發覺這個事實,還是歷史短了,到現在才後知後覺。

阿楨 2019-08-29 08:20:27

2 同盟價值下降的原因
  以同盟維護生存的軍事價值下降。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核武器只能防止核大國之間發生戰爭,並不認為小國擁有核武器也能防止戰爭。特朗普政府在2017年4月威脅對朝進行軍事打擊,但“卡爾•文森”號航母烏龍事件證明,即使非常原始的核武器也具有防止核國家間直接戰爭的作用。對於核國家來講,既然遭受軍事打擊的可能性極小,那麼依靠同盟來維護自身安全的需要就減少了。
  以同盟推廣意識形態的價值下降。近年來,歐洲民粹主義和美國反建制主義的興起使自由主義意識形態衰落,與此同時,中美在戰略競爭中都不以擴展自己的意識形態為主要目標。於是,與冷戰時美蘇戰略競爭不同,意識形態在大國戰略競爭中的作用很小。這也是為何安倍政府提議的價值觀同盟建立不起來的原因。宗教意識形態在中東地區有結盟作用,但意識形態在全球性大國的戰略競爭中的作用卻有限。
  維持同盟的經濟成本被視為包袱。近年來數字經濟開始成為國家財富的主要來源,這一領域裡的競爭集中於網路技術上。然而,結盟策略本來就不是用於增加經濟收益和科技進步的。為維持同盟,成員國特別是盟主還要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特朗普把美國與盟國的關係作為保險公司與客戶的關係對待,反映的就是這種思維方式。
  3 大國不重視同盟的影響
大國不以結盟方式競爭,小國則傾向於採取對沖戰略。東盟發明的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戰略是在中美之間搞對沖的典型。很快中東歐開始效仿這一戰略,隨後韓日德法英這些美國盟友對中美採取的戰略也越來越有對沖色彩。如今,這一策略變得更加精細,即在同一領域的不同問題上分別選邊中美。在中美兩極化的格局中,當中美都不採取結盟的戰略時,中小國缺乏戰略安全保障,於是對沖戰略就成了他們的戰略偏好。這種戰略可以在不得罪中美任何一方的情況下,給自己保留與中美進行討價還價的戰略砝碼。

阿楨 2019-08-29 08:17:16

1 結盟戰略的失寵
中國政府視結盟為冷戰思維。中國政府是從1982年開始實行不結盟政策的,冷戰後將結盟定義為“冷戰思維”,從語義上將“結盟”轉化成貶義詞。雖然中國沒有宣佈廢除所有的同盟條約,但不承認與任何國家有同盟關係。自朝鮮開發核武器後,中國明確宣稱中朝只是正常國家關係。中國不但沒有接受葉利欽政府建立中俄同盟的建議,而且在2016年的中俄聯合聲明中規定 “中俄關係不具有結盟性質”。即便中國於2019年將中俄關係提升到“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外交部仍解釋說,這“不是走結盟對抗協力廠商的老路”。
  俄否認結盟戰略思維。俄於2002年與白俄、亞美尼亞、哈薩克、塔吉克和吉爾吉斯共六個國家成立了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集安組織)。然而,近年來集安組織卻沒有什麼重大活動,這可能與俄不如以往那樣重視同盟有關。在2015年的聖彼德堡國際經濟論壇上,普京說 “俄與中不會組成任何軍事同盟”,“我們沒有同盟的思維”。此後便與中國在2016年的中俄聯合聲明中將雙方關係定義為非同盟性質,在2019年的中俄聯合聲明中將不結盟確定為“指導兩國關係的基本原則”。
  美國政府不再與盟國保持緊密關係。自特朗普2017年執掌白宮之後,美國政府對盟友的重視程度明顯下降。特認為其盟國在同盟中占了美國的便宜,要求盟國承擔更多的軍事開支:要求北約歐洲盟國將軍事開支提升到 GDP的2%;要求日本在承擔美國駐軍75%費用的基礎上承擔更多的開支並增加購買美國軍備,特別是F35戰鬥機;要求韓國承擔10億美元的“薩德”部署費用和購買美國最新武器。同時,美國以增加關稅威脅盟國的做法,也疏遠了它與盟國的關係。
  印度回歸不結盟戰略。莫迪于2014年任總理後曾一度放棄印度長期堅持的不結盟政策,有意與美國結盟。莫迪政府回應日本提出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同盟倡議,將美印“馬拉巴爾”軍演擴大成美日印三方年度軍演,並曾放話拉澳大利亞入夥,意欲建立四國同盟,積極回應特朗普提出的所謂的“印太戰略”。然而,莫迪2018年出現轉向,開始回歸不結盟政策。在當年6月的香格里拉對話會上,莫迪稱:“我們的友誼不是遏制性聯盟......印度在印太地區的參與——從非洲海岸到美洲海岸——將具有包容性。”為了表示無意搞四國同盟,印度政府還拒絕澳大利亞參加“馬拉巴爾”年度軍演,並將四國戰略對話從副部級降至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