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社會及其終結》
啥是《選舉社會及其終結》(北京:三聯,1998)?莫非傳統中國也存在類似古希臘雅典的民主選舉?!
非也!作者何懷宏所謂的「選舉」乃指「選賢與能」的傳統「科舉」,而非「選愚與庸」的現代「選舉」。
「科舉」能「選賢與能」?何氏也真有替「科舉」平反之勇氣;「選舉」「選愚與庸」又如何?民主本乃防止強人絕對權力之弊的必要之惡!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900/20050917191307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6070666/20071003065504
我(何懷宏)在本書是嘗試性地提出了一個“選舉社會”的基本概念,這個概念是承解釋春秋時代的“世襲社會”概念而來,我提出它來是想用安解釋中國在秦漢至晚光天化清的曆史發展中所終于形成和一種自成一體的社會結構,解釋一個有別于春秋戰國之前的“古典中國”(class China),也有別今天“現代中國”(modern China)的“傳統中國(traditional China)。
《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秦漢至晚清曆史的一種社會學闡釋》是一部知識視野開闊,用力很勤,材料極富,獨到新見頗多的佳作。尤其是第二編對構成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中心環節的試卷——八股文的研究,通過對曆朝經義範文的剖析,揭示了科舉考試形式、內容、性質、功能及其社會意義與影響,有助補正長期來我們認識上簡單片面貶斥的偏頗。
第三編關于選舉社會困境及其“終結”也多有見地深刻、富有新意的精彩論述。
◆ 作家簡介
何懷宏 哲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1954年生于江西清江,1988-1995年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任教,1995年調入中國文化研究所。主要領域:倫理學、人生哲學、社會史。著作有:《若有所思》(1988)、《生命的沈思》(1988)、《契約倫理與社會主義》(1993 、《良 心論》 (1994) 、《珍重生命》(1996)、《世襲社會及其解體》(1996)、《心靈瞬間》(1996)。譯著有:《倫理學概論》、《道德箴言錄》、《沈思錄》、《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倫理學體系》(合譯)、《正義論》(合譯)、《超越的愛》(合譯)、《帕斯卡爾文選》(合譯)等。
◆ 目 錄
導論“選舉社會”的概念:“中國古代選舉”與“現代選舉”;古代中國人的社會曆史觀;“封建社會”的現代解釋模式;“官僚帝國社會”的模式;一個新的觀察角度;“選舉社會”的概念如何能夠成立?
第一章 平等與現代性:中國曆史上的“現代”因素問題;平等作爲“現代”的基本特征;什麽樣的平等?
第二章 中國古代對平等的訴求:平等的思想資源;對平等的暴力訴求;
第三章 中國古代選舉制度的發展;走向制度化的選舉;從推薦到考試;考試制度的完備
第四章 古代選舉是否體現了一種:“平等精神”?;懷疑的意見;是否所有人都能參加考試?;是否一切以程文爲去留?;是否還有實質性的機會平等?
第五章 古代選舉所帶來的社會變動:統治階層社會成分的變化;還是等級社會,還是少數統治
第二編 標 準
第一章 經義:曆代考試內容的演變;經義應試文的産生;四書首要地位的確定
第二章 八股:八股的形成;基本範式;考八股究竟在考什麽?
第三章 考生:讀書;學文;應試
第四章 考官:資格;出題;衡文標准;衡文過程
第五章 中卷:童試卷;鄉試卷;會試卷
第六章 落卷:黜落種種;黜落佳卷;得失總評
第七章 昔議:明末清初的野議;清中葉的朝議;清中葉的野議
第八章 今評:今人對八股的批評;八股是否能得人?人才能否得八股?
第三編 終 結
第一章 曆史的困境:“科舉累人”與“人累科舉”;人之量累;人之質累;傳統的批評與改革意見
第二章 衰落與改革:晚清科場的衰落;一位鄉紳所見的清末世變;改革科舉的意見;改革的最後嘗試
第三章 走向終結:實力派變革科舉的基本思路;從主張漸廢到主張立廢;廢除科舉後的反應;廢除科舉對社會變遷的影響
科舉考試制度
科舉,是中國古代通過逐級考試的辦法來選拔官吏的制度.中國的科舉制度從隋代開始建立,直到清末才廢除,曆經一千三百多年.
在實行科舉制之前,封建社會選拔官吏主要靠"察舉",就是從地方到中央逐級推薦選拔.這種制度只重門第,不重才學,被選拔推薦的大多數是地主,官僚家庭的子女,平民百姓很少有機會被推薦.所以,科舉制代替察舉制,這在當時是社會的一大進步,它爲平民百姓提供了一個機會,出身貧賤的人只要有才學,都有可能通過考試去做官.當時的科舉制,曾經選拔出不少才華橫溢的人,如白居易,韓愈,蘇軾,王安石等.
科舉考試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考試程序。唐朝時,每年冬天由尚書省禮部(國家政府機構)主持科舉考試,稱爲省試,再經複試,對及格者授予相應官職;宋朝又增加了殿試,由皇帝親自對考試合格者策問,殿試第一名成爲狀元,第二名稱爲榜眼,第三名稱爲探花;到了明清時期,科舉考試自下而上分爲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幾個階段.其中,院試由各省提督學院主持,鄉試由皇帝欽命的主考官在各省省城主持,鄉試合格者通稱爲舉人.會試則由禮部在京城主持。科舉考試科目繁多.唐朝設有秀才科,明經科,進士科,童子科等。其中參加秀才科合格的稱爲秀才.而選拔官吏則主要通過進士科,所以進士及第是非常榮耀的,俗稱"登龍門".
科舉考試的內容基本上是儒家經義.元朝就曾經規定試題必須在"四書" ,"五經"內出,"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儒家典籍的合稱."五經"是指<詩經><尚書><儀禮><春秋> <易>五部儒家典籍.到了明代,科舉考試以考八股文爲主.八股文是一種非常死板的文體,限定論題,格式和字數,考生不能自由發表思想見解,也無法顯露自己的才華,只要熟讀"四書","五經"就能應付,這就使得天下千萬學子棄書不讀,都把精力放在學作八股文上,束縛了人才的培養,學問由此而衰,學風也由此而壞.到了清代,科舉考試制度已經到了窮途末路,清政府只好下令,于1906年廢除.
http://baike.baidu.com/view/189317.html
德國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分流了,中國中考分流是太早還是太遲?
目前全世界的學制分為這幾種:1.單軌(如美國,高中之後再分,表面看似公平,但地區間的教學品質差異很大,而且越向上越貴,貧富差距帶來的教育差距過大)。2.雙軌(如德國,學術與職業分開,學術線歸經濟、金融等高端行業走,主要是給權貴的,職業線歸藍領等中低端行業走,主要是給平民的。但是,德國的藍領工資並不低,所以大家能接受)。3.分支型(如中國,基礎教育單軌,高等教育雙軌)。
回應
德國製造業培養人才的方式非常好。中國企業招人太重文憑等外在的條件。
少些德吹吧,德國經濟負增長。
歐盟宣佈將對中國出口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中國商務部高度關切和強烈不滿。
相關新聞
外媒評歐盟玩火自焚
中國車企撐起慕尼黑車展!比亞迪打響價格戰首槍|中國成世界最大電動車市場 去年銷量590萬 占全球58%
回應
其實不但電動車便宜,基本上凡是中國制的都比外國便宜。根本原因在於,中國想賺的是薄利,即便外貿品已經比內銷的貴了幾個價位。
物美價廉供大家使用也不行. 這些所謂資本家也太離譜了.
資本主義就是掠奪世界資源保障資本家的利潤不管人民生活問題。
中國電動車之所以價格低是因為完整的供應鏈和先進的技術 不願意承認自己已經落後了 不虛心學習而動用政治力量打壓 最後只能是越來越落後
美歐也對企業補貼 馮德萊恩怎麼不查呢
你看下歐盟區評價,全部在罵歐盟,自己的補貼比中國還多,競爭不過就加關稅,坑的還是歐盟區人民
相關新聞資料
八股文(英譯:Stereotyped Writing;Eight-Legged Essay),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指文體有八個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進入21世紀,八股文現象仍然存在。比如很多英語作文,採用固定的範本來寫。甚至一些考試中,如果不採用推薦的格式和範本,閱卷老師就會對此作文打低分。還有學生畢業論文,很多都是固定的。如有些學校就要求學生寫畢業論文“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背景知識,第三章理論基礎,第四章實驗設計,第五章實驗結果,第六章結尾”。這也是八股文現象。
王士禎《池北偶談》:余友一布衣,甚有詩名,其詩終格格不通,以問汪鈍翁。曰:此君正坐未解為時文故耳。時文雖然無關詩與古文,然不通八股,理路終不分明。
寫八股文、試帖詩,其思維鍛鍊,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能達到如此縝密的程度,以此思維、以此文字,加以真情激動之時,去寫詩寫詞,自然如《儒林外史》中馬二先生所說,要詩是詩,要詞是詞了。這就叫過得硬的功夫。
《儒林外史》中對儒林的諷刺對象,也還是考不中的假名士為多,但對八股文本身,卻未有半點否定之意,反而在第十一回中,寫了魯編修沒有兒子,如何教女兒讀《四書》、五經,講書開筆作八股文: 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隨你做甚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甚麼來,都是野狐禪!
(洪秀全的《述志》和黃巢的《賦菊》雖同是落第造反詩,但黃詩更佳,將菊花的陰柔秀美與黃金甲的鋼強壯美之意象對比的殺氣騰騰。)
《不第後賦菊詩》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述志》洪秀全
手握乾坤殺伐權, 斬邪留正解民懸。
眼通西北江山外, 聲振東南日月邊。
展爪似嫌雲路小, 騰身何怕漢程偏。
風雷鼓舞三千浪, 易象飛龍定在天。
清華北大聲譽排名再上升 專家指美英正在失去優勢2024/02/14 旺報
根據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公布的2023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結果顯示,哈佛大學連續第13年蟬聯該排名榜首。同時中國大學排名也持續上升,共有15所上榜。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全球事務官菲爾·巴蒂表示,全球精英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平衡明顯正發生變化,中國兩所領先的清華與北京大學越來越接近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的榜首,「總體而言,美國和英國正在失去優勢」。
據介紹,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結果,是通過全球最大規模之一的邀請制學術問卷調查評選而出,根據發表過論文的資深學者意見,提供了全球最強大的200所大學品牌的最終名單。
據中新網引述2023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哈佛大學連續第13年蟬聯榜首,麻省理工學院連續第八年穩居第二位,史丹佛大學連續第二年排名第三。整體看到美國有52所大學進入榜單,較2022年減少了4所。英國數量居次共20所大學入選,也同樣較2022年減少了4所。
同時中國大學聲譽持續上升,共有15所上榜,其中8所進入世界前100名,清華大學最新上升至一位到世界第8名。北京大學也上升兩位到第11名。
菲爾·巴蒂表示,全球精英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平衡明顯正在發生變化。雖然美國和英國可能仍然擁有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大學,但中國兩所領先的大學越來越接近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的榜首,總體而言,美國和英國正在失去優勢。這對全球人才流動以及知識創造和創新的地緣政治具有真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