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2 06:57:27阿楨

《文憑社會》


讀過Randall ColIins柯林斯的《文憑社會一一教育與階層化的歷史社會學》(桂冠,1998),深感台灣以下叫改論者之無知!

你豈可罵人無知?

不知柯林斯的《文憑社會》所批主要在美國三大證照一一醫生、律師、工程師,更不知台獨教育部一元叫改下的「升學主義與文憑主義、證照主義與文憑主義、考試與教育、聯考與聯招、能力分班與常態編班、普通班與資優班~」等,已如蔡姬歌唱<傻傻分不清楚>了!

「一元叫改」實在自欺欺人,應學美國虛教部的「多元叫賣」一一那種教育合時就大賣,不合時就淘汰。

透視文憑社會的精巧陷阱>吳璟 書評雙月刊55期第13-17頁

楔子:文憑和教育在青少年人生的圖像中占有著極重要的地位,不論升學的管道如何多元化、教育資源如何力求平衡,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今臺灣社會,仍拋不開、放不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士大夫觀念。不可否認地,教育提升了學識知能,為人們帶來十年寒窗的苦讀以期能換取階級翻身的希望,但教育真能以表像公平的面貌為社會帶來階層流動?學校真是提供職業所需的培訓場域嗎?文憑制度下又埋藏多少的精巧陷阱?面對青少年將近十多年的流金歲月付諸於學歷證件的追求,是一種義無反顧的茫然亦或是一種早已命定的無奈?Collins這本文憑社會以一種反思的角度來辯證和剖析文憑社會下的種種現象,娓娓道出看似簡單問題下的複雜意義,其對傳統教育信仰的有力控訴,深深撼動了筆者原有「理所當然的以為」,讓人久久不能自已,經再三品味,對其在字裡行間埋入深厚的人道關懷更是感佩萬分。
文憑社會的迷失
一如書名所標示─文憑社會,我們的社會皆普遍認同「教育程度較高者,所具備的生產專業學能高,因而所得到的報酬較高」,這也暗示了文憑教育已代表社會階層的許可換證。但本書著者Collins認為如此說法未免太過天真,他以大量的相關資料佐證其假說:學歷對一些特殊工作確有必要,惟就整體社會觀而言,文憑並不是工作表現的依據,教育不是技術的基礎,留在學校接受進一步教育,所學到的主要是上階層的文化,而專業學能主要得自於就業後的工作經驗與訓練。在學校的學習過程,說穿了只是為了提高專業的地位,以作為專家和外行之間設置一道屏障,學業成就是用來保障既得利益團體和中產階級罷了。這也就是說,教育是一種用來壟斷進入有利職業的人為設計。Collins在旁徵博引後,斬釘截鐵地告訴讀者:「文憑已造成另一種形式的特權階級」,而且要毫不保留地揭發這些無意義學歷證件下的陷阱和陰謀。
揭下教育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美麗外衣
西方多數社會學者皆認同教育在社會階層化和社會流動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Collins指陳教育在階層化流動的過程中,在多數領域來看並沒有發生很大的作用,諷刺的是,這種人為性群體取得文憑的順序並改變不了其相等的階層,文化財富比經濟和政治反而更易從父輩傳遞到子女輩。因為社會的支配性價值是由能夠操縱其權力位置的個人和團體所設定,也就是說,決定角色位置、社會報酬與資源是依據社會中的權力分配,而非社會需求或共通的價值。這也悲觀地宣告文憑制度只會在越來越高的教育程度上複製新的秩序,並不能促成教育機會的均等與公平。著者承繼一貫以假設、驗證的鋪陳手法,讓讀者恍然大悟:「教育其實是高明的騙術,透過將階級優勢意識型態的合法性,來複製這種原有的社會關係,使優勢團體與個人藉此獲得他們想要的,同時阻止居於劣勢者獲得他們想要的」。
菁英分子掌控教育文憑的遊戲規則
Coillins有感而發地說。教育是選擇具有合乎中產階級需要的品質和行為者的過濾器。隨著經濟與機會結構的變遷,各個有資源的團體、組織、階層等分別設法影響這種總體過程(macroprocesses),使其有利於個人配置到較高的位置。Collins指出菁英分子的語言文化已滲透和主宰美國學校的課程及特色,學校的教學內容多是菁英分子認為最富價值的知識嗜好及價值觀念,而非全以知識為主。所謂良好的教育,即是培育菁英團體角色文化的教育,並且使用利於上階層文化語言的智力測驗暗示窮人子弟不及權貴子弟。事實上智力測驗是相當偏頗的,對於不熟悉主流文化語言的低階層團體較為不利,因此在促進功績社會的美妙辭彙下,學校教育使得窮人及文化不利者深信他們不具高職位應有的技能,以便權貴團體繼續位居要津。因此,學校長期以來均在鞏固上階層團體的有利地位,並使得窮人及文化不利者相信其應為自己的失敗負責,說服人們相信居高職位的人們較別人具有更高的智慧且更努力,故居高位乃理所當然。也使得人們相信智力與努力是成功的唯一決定因素來隱藏繼承性的權力與特權支配,這點也符應了著名的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所說的:「今天,教育文憑已成為測驗過去祖先的經驗」。
過度文憑主義所產生的危機
Collins語重心長地指出:因為人們對文憑觀念的謬誤,文憑教育已過度的宰制和支配我們所處的環境。他指出教育文憑的膨脹源於收入豐厚的專業階層,其利用教育進行階級保護同時提高薪資,階層體制的膨脹使各部門特別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企業因為教育文憑的存在,而把大量的時間和經費用於管理上,而不用在生產上,文憑因此成為建立閒職部門的重要工具。再者,「教育是文化階層化制度的一部分」的錯誤觀念深植人心,更擴大文憑制度使就業條件嚴重背離實際。Collins將現代美國教育比擬成「文化通貨」(cultural currency),引起大家注意學校、文憑證書的數量問題。文化通貨可像錢幣兌換貨物一樣兌換所要的職業,當市面上有更多的通貨流入時,它也像錢幣一樣會貶值。同樣的,當市面上有更多的學歷角逐少數職業時,它也會像錢幣般會發生通貨膨脹的現象。不同團體為競逐權力與聲望,便採取比賽學歷的方式壓抑別人以謀取地位及保障,其實任誰都知道學歷資格根本與所謀取職業的複雜度不成比例,而這場非理性的文憑競逐卻如火如荼地上演。
面對文憑主義所帶來的危機,Collins認為必須先解決文憑教育目標的謬誤,使學校返回到利用自身的內在成果,而不是利用學位的流通價值使其得以生存。並主張教育內容應貼近實際職場和日常生活,使文憑真能提供在工作中將應用到的技能,並減少學究體制的結構,擺脫官僚主義的左右。在體制方面Collins提出把文憑制度凍結到只允許一定數量的學生達到一定的水準,如此便可凍結現行的階層化制度,而以文憑區隔勞動力使免於競爭。那麼體面工作部門已存在的壟斷優勢將得以保持。
後記:Collins用精簡練達的文字,有力的控訴中上階層宰制弱勢階層的陰謀,在其刻意鋪陳的文章脈絡下,讓讀者經由層層剖析和探索中洞悉出,中產階級佈下看似合理的文憑制度陰謀,也讓讀者警覺到日益膨脹的文憑制度將帶來的「專門化」和「閒職部門」的負面影響。除了批判外,他進一步地針對教育目標、內容和體制的衝突,具體地提出解決策略。Collins為渾然不知的受壓迫階級發出了不平之鳴的熱忱值得稱許,但就其對社會不平等的看法上,筆者認為在過分重視權力與權威的面向,輕忽真實社會中從「先天歸屬」(ascription)向「後天成就」(achievement)的轉移現象和功能。再者,其偏向實用價值導向的教育並沒有顧及教育目的仍有非實用性質的其它面向,這些侷限使Collins社會階層理論看法有了些許的偏頗和缺憾。然而,這些偏頗卻不減《文憑社會》一書的光芒,Collins做到了身為知識分子應有的人道關懷,他從社會弱勢團體的角度出發,聲嘶力竭地為這些潛藏於深層的教育問題大聲疾呼。其對文憑與教育關係的剖析是精闢入裡的,對傳統教育粉飾太平的假說更是毫不留情地一一批判,並在悲觀論調下提出積極可行的建言:學校必須重新找回自身的價值,而不是依靠文憑的流通價值而生存。
現今臺灣大開高等教育大門,以多元化入學的方式,試圖紓解升學壓力,喚回青少年應有的青澀與快樂,但升學的壓力仍以變相的方式存活,普設的大學已成了生產文憑的工廠,高學歷的失業率快速攀升,過去僅需要高中學歷的許多工作,現已換成需要大學生甚至碩士。現代社會似乎罹患了嚴重的文憑病,以致為準備未來工作所施予的不必要過度訓練而嚴重扭曲了教育真正的價值。過度重視文憑、過度放寬高等教育之門已逐漸地出現警訊,在動亂搖擺的年代,Collins的《文憑社會》或能予吾人許多教育上的省思及警言。
http://public1.ntl.gov.tw/publish/bookevlu/55/13.htm

聯 考 制 度 與 升 學 主 義 >王家通(高雄師大教研所)

一、問題不在聯考而在聯招
近年來,聯考一直為大家所詬病,其實應該批評的是聯招而不是聯考。所謂聯考,就是各校聯合起來舉行入學考試的意思,其本身並無可厚非。例如過去的師專招生也是採取聯考的,但是並沒有人批評其聯考的缺失,因為當時的師專聯考,並未造成九所師專彼此間水準的顯著差異,不像今天的師院,各校的錄取標準相差達數十分之多。由此可見,問題不在聯考。聯招利用聯考做工具,來區別學生,將學生分成不同的等級,然後依其等級,依序分配給不同等級的學校(高中或大學)。以高中為例,分配到好學生(成績好的學生)的高中,畢業生錄取大學的比例自然較高;分配到成績較差的學生的高中,畢業生考取大學的比例自然較低。畢業生考取大學的比例高低自然又會影響其新生成績的好壞。如此惡性循環的結果,好的高中變成明星高中,不好的高中,越來越招不到成績優秀的學生,甚至於根本招不到學生,於是不得不改成職業學校。如此一來,高中乃逐漸減少,相對地,升學競爭也就日漸激烈。為了增加就學機會,政府只好在大都市增設高中,於是又產生高中發展不均衡問題。另一方面,國中的不正常教學,也隨著高中的階層化而日趨嚴重。為了解決國中教學的不正常問題,教育部遂想出一個辦法,叫做自願就學方案,可是該方案又由於本身設計的不夠周延,幾乎宣告失敗。現在有一大批人(大多為社會精英)支持聯考(其實是聯招),他們一直認為聯考才是最公平的辦法,甚至有時還會聽到一種說法,說聯考是中華民國僅剩的公平制度,千萬不要廢除。其實他們所謂的公平,只是指工具(聯考)的合理,而不是目的的合理。筆者認為工具的合理性必須配合目的的合理性,否則會變成假借科學、客觀、合理的工具,來達成偏差的目的。我們一直在要求國中教育要正常化,不能有明星國中,可是另一邊卻又在製造明星高中,實在是非常矛盾的事情。
二、問題不在升學主義而在文憑主義
長久以來,升學主義一直為大家所詬病。可是什麼叫升學主義,升學有什麼不對,卻很少人加以仔細的思考。根據我的感覺,所謂升學主義大概是說「大家想升學」,或者「學校辦學,以升學為首要目的」的意思。如果這樣的解釋可以接受的話,則我認為根據前一項意義來批評人家升學主義,並不合理。升學並不是壞事,何況現代社會,升學比不升學有利,如何能批評人家升學主義呢?批評人家升學主義的人,他自己是不是也升學了嗎?現在各政府機關用人大都要求大學畢業、高考及格等等,中小學找人大都要求大學畢業,修過教育學分,大學找人大都要求博士學位,在這樣文憑至上的制度設計底下,要一般人不升學主義實在很難。升學主義是文憑主義所造成的結果,我們不要倒果為因,來批評升學主義,或批評家長的觀念錯誤。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的確,社會上也有行行出狀元的事實,不一定要升學,可是那究竟是少數的個案,大部分人仍然是靠升學而獲利。因此,要改變升學主義的觀念,釜底抽薪的作法是先改變社會上用人的制度,尤其是公家機關,(其中尤其是教育行政機關及各級學校),應採取最近流行的多元化用人制度,讓那些沒有文憑的人也有應徵的機會。可是我們的用人制度卻又偏偏越來越不利於沒有文憑的人。如此現況,要改變一般人所謂「升學主義」的觀念,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三、問題不在考試而在學校教育
其次再就學校教育一味以升學為目的的問題來講,就值得商榷了。現在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話,叫做「考試領導教學」,意思是說,你怎麼考,我就怎麼教。好像這是很自然的事,可是這是不是也表示我們的學校教育獨立性不夠呢?我最近有幾次機會與日僑學校的校長、老師接觸,據說日本的中小學教育,幾乎不受升學考試的影響。學校沒有能力分班,老師只顧正常教學,不負升學率高低的責任。學生要補習只有到補習班,學校教師不但不可以招學生補習,也不可以擔任家教(不收費者不在此限),抓到就免職。我們的中小學教育,是否也應該朝這個方向來努力呢
四、應該全面檢討聯招與文憑主義
由上述說明可以瞭解,聯考與升學主義不一定有直接關係。因為即使廢除聯考,改採獨立招生,只要文憑主義存在,升學主義仍然無法消滅,升學主義是與文憑主義並存的。反過來說,即使升學主義不存在,只有少數人想升學,學校還是要辦理入學考試;既然學校要辦理入學考試,為了節省人力、物力,就有聯合辦理的可能。因此,這兩個問題應該分開處理。就聯考而言,問題的癥結在於聯招;聯招造成學校的階層化,從而引起升學競爭的激烈化,所以應該徹底檢討。升學主義的癥結在於文憑主義,觀諸近年教育法令的修改,似有越來越走向文憑至上的趨勢。最近大家一窩蜂地在倡導學制的彈性化,師資培育的多元化,卻很少人提倡用人制度也應該彈性化與多元化,實在也是一個奇怪的現象。譬如說學力鑑定可不可以提升到大學程度,教師資格的取得可不可以開闢一條檢定考試的途徑等等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向。
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3/gt2_a.html

擺盪在能力分班與常態編班的文憑主義--資優班會考的迷思與弔詭
社會(評) 095-046 號 May 26, 2006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 王順民

報載中部地方政府聯合舉辦資優學力測驗大會考,雖然主辦單位提出朝向適性與多元發展的說辭,但是,資優班會考背後所糾結的文憑主義這才是問題思辨的切入重點。
首先,二萬多名學生踴躍報考學力測驗已經具實成為某種客觀的社會事實(social fact),就此而言,在什麼樣的文化歷史脈絡裡,使得該項的資優班會考得以吸引眾人前仆後繼來力爭前茅,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連帶地,架接在「好成績-好班級-好學校-好未來」的升學文憑主義,這使得會考自然成為某種預期見到的發展後果,其道理就如同這些年下來的教改工程反而帶來讓補習業者如雨後春筍般的到處林立,至於,放出風聲加考國文作文與社會科更是帶來一波波的惡補風氣,最後的結果只是徒然增加更多的市場商機、升學管道或是就讀名額,但卻無助益於紓解同儕競爭的升學壓力。
持平來看,檢視資優班的學力測驗大會考是存在著某些技術層次的議論空間,比如:紙筆測量的效度問題直指著建構多元評量與鑑輔機制的必要性,藉此化解資質優異的人為加工;連帶地,有其必要廓清關於資優會考的本義乃是在於甄別出應考學生的個別性差異,藉此提供適性多樣的學習管道;至於,會考是否變相成為某種的能力分班從而提高學校的升學率,這更是直接挑戰到快樂學習的教改精神。誠然,擺盪在能力分班與常態編班之間的儘是一種弱肉強食、優勝劣敗以及贏者全拿之精英主義的淘汰式教育,冀此,無論是能力分班抑或常態編班都只是長久以來文憑主義迷思底下的代罪羔羊。
表:特殊教育法部份條文
第一條:為使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之國民,均有接受適性教育之權利,充分發展身心潛能,培養健全人格,增進服務社會能力,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規定者,依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
第四條:本法所稱資賦優異,係指在下列領域中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者:
一、一般智能。二、學術性向。三、藝術才能。四、創造能力。五、領導才能。六、其他特殊才能。前項各款鑑定之標準,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第十二條:直轄市及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設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委員會,聘請衛生及有關機關代表、相關服務專業人員及學生家長代表為委員,處理有關鑑定、安置及輔導事宜。有關之學生家長並得列席。
第廿八條:對資賦優異者,得降低入學年齡或縮短修業年限;縮短修業年限之資賦優異學生,其學籍、畢業資格及升學,比照應屆畢業學生辦理;其降低入學年齡、縮短修業年限與升學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第廿九條:資賦優異教學,應以結合社區資源、參與社區各類方案為主,並得聘任具特殊專才者為特約指導教師。各級學校對於身心障礙及社經文化地位不利之資賦優異學生,應加強鑑定與輔導。
資料來源:特殊教育法(民國 93 年 06 月 23 日 修正)。
就此而言,論述的焦點就不全然在於會考與編班原則,而是單一的升學主義缺乏多元化人生出路的相互搭配,藉此提供給後段班和失意的考生不同的職涯規劃;連帶地,這些年來教改努力的結果對照於當下資優班的學力測驗大會考,指陳出來的還是:教改不儘然只是某些技術層面的革新工程,更是直指著價值觀念的革心工程。準此,當務之急就不在於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權力角踞或是對於特殊教育法的條文釋義,而是要詳實地探究這一路走來的教改工程究竟隱含那些制度失靈、價值澄清以及觀念再構的社會人文工程。
總之,如果資優會考的終極目的是在於突顯創造、思考以及主動性的學習特質,那麼,這些的學習風格理當適合用在所有學生的知識學習上,而不是只有通過資優會考檢覆的學生才能擁有,連帶地,資優班本身所擁有包括硬體設備、教學資源以及受教品質等等的優勢條件,應該也要比例原則地施行於普通班的學生身上,甚至於設計一套專屬於普通班學生的教育啟蒙方案,至於,特殊教育法裡眾多身障學生的就學權益,對照於資優學力測驗的大會考,呈現出來的更是一種愛僧兩難的複雜情結。誠然,缺乏對於身障特殊學生積極性的保護作為,自然也會投射在對於升學失敗者身上的鄙視,或許,這種譴責失意者的漠然心態,才是看待資優大會考之餘更叫人感嘆與無助的!?
http://www.npf.org.tw/particle-2088-1.html

證照主義打敗文憑主義 捨明星高中選職校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可以上一流高中,但卻寧願進私立高職,你可以想像嗎?吳京諭去年國中基測考273分,原本可以進台中女中,但她選擇進家裡附近的彰化縣私立達德工商,現在讀得很快樂。
台灣社會過去普遍輕視技職體系學生,但現在各式升學管道打通,進技職教育體系升學之路也很廣,加上可以學一些技藝,成為不少優秀學生新選擇。
教育部昨天召開「最IN青春在技職教育」記者會,邀請4位在技職教育體系表現不錯的學生現身說法,告訴國人,走技職這條路,同意可以闖出一片天。
教育部長杜正勝表示,近年來,台灣技職教育強調觀念與實務結合,也提供暢通升學管道,讓學生能依照自己的興趣適性發展,是國中畢業生除了一般高中之外,另一項不錯選擇。
吳京諭去年從彰化田中國中畢業,國中基測成績高達273分,可以上第一志願台中女中,但她毫不猶豫選擇離家較近的私立達德高工就讀。她說,盡早培養專長,比進入名校還要重要。
吳京諭說,她來自單親家庭,讀台中女中還要苦惱學雜費及生活費問題,但選擇進達德工商,不但完全免學雜費,還有獎助學金可拿,讓她學習沒有後顧之憂。她現在成績仍維持全校第一名,未來目標是考上台灣科技大學。
盡情揮灑 對未來不惶恐
今年從台中縣光榮國中畢業的顏維宏,基測考了262分,有資格上國立大裡高中,但他在申請入學時選填上台中高工資訊科。他說,國中階段在班上的成績都能維持前10名,決定以高分選填台中高工時,學校老師勸他就讀一般高中,才能在3年之後力拚好大學。
顏維宏說,雖然老師建議他選擇一般高中,但因為自己喜歡電腦資訊,決定依照興趣進台中高工。這項抉擇獲得父母支持,他也相信,選擇技職學校可以盡情揮灑自我興趣及專長。
莊俊彥台南高工畢業,之後進入台北科技大學就讀,今年剛考上台北科技大學機電整合研究所。莊俊彥說,他國中時的成績都是班上倒數幾名,進高職後才開始努力讀書。
莊俊彥表示,以前他從不奢望自己會成為研究生,因為對機械熱愛,在高職、科技大學時,他清楚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學習。在技職教育這大家庭,他覺得人生充實愉快。
吳志駿今年屏東高工畢業,考上正修科技大學電機系。吳志駿說,他家中開設水電行,從小耳濡目染,除了化工專長外,還不斷學習電機方面知識。現在他已取得八張證照,對未來不會有惶恐。
高職分數 提升5分以上
登記分發入學昨日放榜,許多基測高分如250-260分的同學,不少人選擇職業類科為登記分發的入學志願,另外,今年北市許多公立高職各科分數都提升5分以上,顯示北市公立高職許多類科都衝擊到一些公立高中,高職類科在學生心目中有向前大躍進的趨勢。
台北市立古亭國中學生周宜慶基測260分,他選擇台北市立大安高工資訊科為第一志願。周宜慶昨日表示,選高中與高職,其實走到最後一定都是要上研究所的。他強調,先學得一技之長比較穩定、實用。周宜慶說,會選擇高職,是一位國中老師的分析,老師說,高職好好讀,最後也能攻上研究所,他聽進去了,心想,一直讀書很無聊,也學一點實用的東西,比較有用。
周宜慶的分數可上台北市立大同高中,他說,當初選高職為第一志願,家堛公、阿嬤反對,一些學校老師也持反對意見,後來經過協調,一切都OK囉。
台北市立大安高工最優的志願電機科(最低錄取分數為225分、最高分為257分),資訊科是學校的第二志願(223 -261分),第三志願為電子科(222-264分),另外,較冷門的汽車科有203-241分及冷凍科203-219分。大安高工今年首度全校各科最低分都超過二百分。另外,大安高工電機科最低錄取分數,三年來從212上升為225分,上升了13分;今年製圖科最低錄取分數從201升為210分。
中投區考生、嶺東高中國中部學生徐士淵的基測分數為264分,他選擇登記分發區在基北區,錄取台北市立大安高工電子科,他也成為今年大安高工的最高分數。261分的吳康生選擇了大安高工資訊科。
http://www.dk101.com/Discuz/archiver/?tid-27396.html

打破文憑主義 充實知識與技能>自由社論2006年8月15日

大學考試分發日前放榜,錄取率超過九成,也就是,十個考生之中,只有不到一個人會落榜。在高錄取率之下,過去放榜的幾家歡樂幾家愁,已經變成九家歡樂一家愁了。但是,高錄取率同時也提醒學生和家長,必須好好想一想如何透過大學教育強化競爭力。
拜教育改革政策之賜,現在台灣普設大學,台灣的大學生遍地皆是。伴隨這個趨勢而來的,是少子化時代的來臨。據統計,九十四學年比八十五學年的國小學生數,減少了近十萬三千人。大學系所越來越多而學生越來越少,錄取率當然相對上升,依照目前的速度,錄取率達到百分之百的時代,應該很快就到了。
此一現象對我國的高等教育政策無疑是一大挑戰,值得政府與國人深思。
首先,過去近十年,台灣的大學數量激增,等於是投注了巨額的教育成本。但是,將來進入大學就讀的學生,卻一年一年地下降,再加上全球化的影響,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資報酬率也降低了,台灣有些大學終將面臨招生不足,甚至招不到學生的難題。也許,再過幾年,有些大學可能會經營不下去,有些大學教師可能會淪為流浪教師。
其次,現在台灣的大學雖多,系所卻未必符合社會需要。許多學生未經思考,尚未搞清楚自己的性向,或者未來的就業市場,一窩蜂地以讀大學為目標,而在大學玩四年之後,立即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現實。教育程度別失業率顯示,大學及以上程度者近年大體呈上升趨勢,九十四年為四點二三%。可見,投資金錢與時間於高等教育,回收風險上升了。再者,雖然經過教育改革,國人普遍仍有文憑主義的偏見,把大學文憑當成開創美好人生的敲門磚。相反的,技職體系未受政府足夠的重視,許多學生與家長也輕視技職教育。結果,我們的社會上充斥著一種多餘的人,他們空有一張大學文憑,卻身無知識或技能。如此既耽誤了學生的前途,也嚴重浪費了國家的教育資源。
以上種種問題,已使我國的高等教育問題重重。朝野人士不僅沒有深入檢討政策之失,近年來反而競相鼓吹投資中國,導致高等教育之流弊更加惡化。六年來,朝野一拉一唱慫恿企業界錢進中國,造成我國資訊產業的優勢被中國趕上。它的副作用極為明顯,即為中國的大學畢業生,增加了學以致用的工作機會,而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則在國內就業困難。
教育政策與經濟政策的矛盾,實在害人不淺。可是,竟然還有政治人物與媒體,施壓政府承認中國高等學歷。此一主張除了造成台灣的大學招生益加困難,也等於是鼓勵台灣的年輕一代到中國接受洗腦,根本不是解決教育問題,而是製造新的政治、社會問題。
雖然教育不完全是為就業做準備,但教育與產業畢竟是一體兩面的關係。政府如要擴大高等教育的規模,便應該推動產業升級作為配套,而不是採取產業外移的政策,讓高等教育虛耗成本。同時,為了產業的健全發展,絕對不可忽視技職教育體系,因為我國的工藝水準無法提高,連自行研發生產的品質與能力都會受到限制。
過去有人提倡「讀書無用論」,或許有偏激之嫌,但文憑主義的時代確實在式微之中。國內與國際的種種趨勢說明,未來擁有一技之長的人(包括核心知識、專業認證),比起單單擁有一張文憑的人,更有「適者生存」的成功機會。所以,面對越來越高的大學錄取率,年輕學子不妨反問自己:如何在大學得到更多的知識與技能?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aug/15/today-s1.htm
阿楨 2024-11-17 01:05:37

「波波」亂象誰大開後門?牙醫協會點名2人:這綠委女兒就是波波醫師2024-11-12

日前有婦幼診所醫師替患者開子宮鏡手術時造成患者死亡,被起底是「波波醫師」而引發討論。台灣基層牙醫師協會暨本土小牙醫聯盟今(12)日召開「波波牙醫侵台利益結構圖大解密」記者會,陽明交通大學牙醫系教授林元敏揭露, 許多波波醫師都是政商高層子女,包括這綠委的女兒就是波波醫師,2022年《醫師法》修法時,提案大開波波醫師及牙醫名額的就是這名綠委,以及現任衛福部長邱泰源,現在還砸了24億推行偏鄉計畫,大幅開放波波牙醫實習名額;協會痛批,總統賴清德身為台灣首位醫師總統,反而毀壞台灣醫療。

賴清德回應波波牙醫、綠能民怨 網炸鍋:台南市長會換人 2024/11/13

近日波波牙醫議題再次引發輿論炸鍋。此外,日前有周刊報導外商來台投資綠能,六年後不堪地方勢力與黑道勒索、落荒而逃,也造成熱議。總統賴清德發文回應,針對波波牙醫,承諾不提高國外回台實習名額,針對國外學歷審查會更嚴格。另也將落實靖平專案及《打擊妨害綠能產業發展犯罪激勵措施》,杜絕犯罪。網友直呼「麻煩處理公視」、「台南光電要不要先處理好?不然市長會換人當了」、「勞動部霸凌事件呢?」
  回應
呵,爭功諉過的塔綠斑又來了
連醫界都點名邱泰源跟賴惠員是罪魁禍首,門戶大開是2022年的事,塔綠斑還想洗地到馬總統身上喔
而且追根究底,波波醫生的緣由是2004年起,中東歐國家一一加入歐盟,使得教育部一併承認了波蘭等國家的醫學生學歷
這群波波醫早從阿扁的時代就看到這條路跑出國去,畢業回國的時候已經是馬總統
馬時代的衛生署長葉金川等一眾官員官員還主導修法,嚴格管制波波醫生的資格
反觀當年波波家屬大遊行,收下連署書的,還是你民進黨的召委

阿楨 2024-02-15 02:55:46

清華北大聲譽排名再上升 專家指美英正在失去優勢2024/02/14 旺報

根據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公布的2023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結果顯示,哈佛大學連續第13年蟬聯該排名榜首。同時中國大學排名也持續上升,共有15所上榜。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全球事務官菲爾·巴蒂表示,全球精英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平衡明顯正發生變化,中國兩所領先的清華與北京大學越來越接近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的榜首,「總體而言,美國和英國正在失去優勢」。
據介紹,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結果,是通過全球最大規模之一的邀請制學術問卷調查評選而出,根據發表過論文的資深學者意見,提供了全球最強大的200所大學品牌的最終名單。
據中新網引述2023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哈佛大學連續第13年蟬聯榜首,麻省理工學院連續第八年穩居第二位,史丹佛大學連續第二年排名第三。整體看到美國有52所大學進入榜單,較2022年減少了4所。英國數量居次共20所大學入選,也同樣較2022年減少了4所。

同時中國大學聲譽持續上升,共有15所上榜,其中8所進入世界前100名,清華大學最新上升至一位到世界第8名。北京大學也上升兩位到第11名。
菲爾·巴蒂表示,全球精英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平衡明顯正在發生變化。雖然美國和英國可能仍然擁有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大學,但中國兩所領先的大學越來越接近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的榜首,總體而言,美國和英國正在失去優勢。這對全球人才流動以及知識創造和創新的地緣政治具有真正的影響。

阿楨 2023-09-15 08:05:55

德國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分流了,中國中考分流是太早還是太遲?

目前全世界的學制分為這幾種:1.單軌(如美國,高中之後再分,表面看似公平,但地區間的教學品質差異很大,而且越向上越貴,貧富差距帶來的教育差距過大)。2.雙軌(如德國,學術與職業分開,學術線歸經濟、金融等高端行業走,主要是給權貴的,職業線歸藍領等中低端行業走,主要是給平民的。但是,德國的藍領工資並不低,所以大家能接受)。3.分支型(如中國,基礎教育單軌,高等教育雙軌)。
  回應
德國製造業培養人才的方式非常好。中國企業招人太重文憑等外在的條件。
少些德吹吧,德國經濟負增長。

歐盟宣佈將對中國出口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中國商務部高度關切和強烈不滿。
  相關新聞
外媒評歐盟玩火自焚
中國車企撐起慕尼黑車展!比亞迪打響價格戰首槍|中國成世界最大電動車市場 去年銷量590萬 占全球58%
  回應
其實不但電動車便宜,基本上凡是中國制的都比外國便宜。根本原因在於,中國想賺的是薄利,即便外貿品已經比內銷的貴了幾個價位。
物美價廉供大家使用也不行. 這些所謂資本家也太離譜了.
資本主義就是掠奪世界資源保障資本家的利潤不管人民生活問題。
中國電動車之所以價格低是因為完整的供應鏈和先進的技術 不願意承認自己已經落後了 不虛心學習而動用政治力量打壓 最後只能是越來越落後
美歐也對企業補貼 馮德萊恩怎麼不查呢
你看下歐盟區評價,全部在罵歐盟,自己的補貼比中國還多,競爭不過就加關稅,坑的還是歐盟區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