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资料图:“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示意图。](http://i2.sinaimg.cn/jc/2011-09-30/U6449P27T1D667830F3DT20110930083148.jpg)
新華網甘肅酒泉2011年9月29日電 (新華社記者李惠子、徐壯志、趙薇)成功發射天宮一號並將在2012年底前,完成無人和載人空間交會對接試驗……我國瞄准基于空間站需要的下一代載人航天技術。
作爲我國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載人航天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將與11月中旬發射的神舟八號飛船進行無人交會對接,並在明年與神舟九號和十號飛船進行無人或有人的交會對接試驗,這將爲2020年左右建立60噸級載人空間站奠定重要的技術基礎。
載人航天總設計師周建平說,每個國家都是經過多次試驗才能成熟掌握交會對接技術,曆史上的航天事故,絕大多數都發生在事先沒有想到的那一點。周建平說:“我們的指導思想就是在全力以赴保證設計正確,保證地面試驗驗證真實、充分,保證産品生産質量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想到及沒想到的各種意外,做足應急預案。”
針對風險,科技人員采取了諸多手段提高系統可靠性。“首先,在設計上采取備份手段,東方不亮西方亮;采取余裕度設計手段,有個比較大的包容量,能夠包住可能出現的偏差。”“其次,我們反複研究飛行程序和策略,一旦出現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各種意外情況,也要有手段來應對,繼續執行後續飛行任務,或進入安全模式和保護狀態。”“第三,充分發揮工程全系統的能力,例如當發生火箭入軌偏差較大的問題時,用天宮一號的動力來彌補;當一個系統遇到突發情況,用其他系統的能力來幫忙。”
火箭方面,我國正圍繞空間站研制新一代、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荊木春說,由于空間站的每個艙重達20噸左右,發射升空需要新一代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我們已經在爲2020年空間站的發射做准備。”
運載火箭系統副總設計師宋征宇說,數字化、無毒無污染的中國新一代系列運載火箭長征5號、長征7號有望在2014年左右實現首飛。預計2021年左右新型火箭的各項技術將趨于成熟,並逐步替代現有的長征2號、3號、4號系列。
此外,未來的我國空間站上,航天員在軌工作時間增加,這就需要更多措施抵抗失重環境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王憲民說,骨丟失對抗儀等實驗裝置隨天宮一號進入太空。儀器會以不同強度和頻率敲打航天員的腿部骨頭,根據記錄來分析其效用,從而進一步研制失重對抗設備。他說,2008年搭載神舟七號飛船上天的航天員開始使用中醫對抗失重不適等症狀,效果很好。
王憲民說,我國首次選拔的女航天員也正在進行交會對接任務訓練,最早可搭載神舟十號飛船上天。“女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用品與男航天員不同,目前已設計好,正在研制。”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已成爲繼俄羅斯、美國之後能獨立培養航天員的世界第三個航天員訓練基地。
“這個膜盒的外表結構像是手風琴的風箱,只不過手風琴風箱是長方形連接,而我們的膜盒是圓形膜片連接。”該公司研發中心的施雲鵬高級工程師是參與設計研發該膜盒的人員之一,貯箱膜盒是用特殊的金屬材料制作而成。
在地面上給汽車加油時,由于汽油本身有重力,一般是用泵把汽油灌到汽車的油箱裏。但在太空中推進劑是失重的,而且必須以液態的形式輸送。而“天宮一號” 的運行時間很長,需要持續不斷的運行動力做保障,所以要做成手風琴風箱的形狀。運用空氣的壓力,擠壓膜盒,將膜盒內的燃料“擠”到“天宮”發動機裏。燃料裝在膜盒裏,膜盒要具備伸縮功能才能滿足要求。“所以手風琴風箱的結構能滿足我們的需要。”施雲鵬說。“這次‘天宮一號’的飛行時間是兩年,我們膜盒內的燃料已經一次性充滿了,可以維持兩年不要再加油。”
此前我國的運載火箭也都有燃料貯存箱,但不論是固體的,還是液體的都是一次性的。這次“天宮一號”的油箱卻可反複加注、重複使用。這項技術的突破和掌握,使只能在一定時間內運行的飛船變成長期在太空運行的“工作站”。
在未來大約兩年時間內,天宮一號還將完成多次變軌、與神舟飛船對接、轉體、翻滾等高難度動作。天宮一號是怎麽實現這些的呢?靠的是安裝在其身上不同位置的26個發動機,這些發動機與神舟飛船發動機都是位于西安的航天六院制造。
天宮一號此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空間交會對接,這是舉世公認的航天技術瓶頸,也是它要面臨的最大的技術考驗。對接任務的完成離不開其姿態控制系統,而姿控系統必須使用關鍵的光學材料,既能夠濾紫外線,又耐宇宙線輻射、耐近千度的高溫,還要有很強的抗沖擊能力。據介紹,國內目前唯一能滿足此類要求的,只有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提供的耐輻照石英玻璃。
普通玻璃乃至普通石英玻璃在高強度的宇宙射線輻照下都會變黑不透光,從而造成姿控定位的失誤。在技術完全空白的情況下,1987年,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顧真安院士和他的科研團隊通過幾年的研究和反複試驗,解決了在高純石英玻璃內部進行摻雜的技術問題,攻克了高溫熔融不均體、耐宇宙射線輻照等多個技術難關。1995年,“耐輻照石英玻璃”首次應用于衛星並取得了良好效果。
資源艙推進分系統先進複合材料承力錐臺是天宮一號的重要結構件。中國建材集團哈爾濱玻璃鋼研究院使用碳纖維複合材料承力錐臺結構方案,創造性地用蜂窩夾層結構與複合材料十字梁組合結構作爲主承力結構件。
碳纖維複合材料在天宮一號上的使用幾乎隨處可見。爲滿足空間光學結構的應用,作爲重要承力結構件的相機支架,設計要求五“高”:尺寸精度及形位精度要求高;線膨脹系數要求高;結構彈性模量要求高,變形要微米數量級;産品基頻高,達100Hz以上;重量指標要求高,研制的技術難度較大。
一奇:騎車練身體
太空人將來要在天宮一號中駐留的時間比以往的神舟任務明顯延長。長時間在失重環境下生活會造成肌肉萎縮、骨丟失等症狀,所以太空人需要通過太空鍛鍊進行健康維護。天宮一號首次帶上了太空鍛鍊器材,例如特殊自行車,用於鍛鍊下肢肌肉;拉力器,用於鍛鍊肩部和背部肌肉;下體負壓筒,對下半身施加負壓,促使血液向下半身流動,改變失重環境中血液朝頭部轉移的情況。這些也是目前國際空間站通用的失重防護鍛鍊器材。此外,太空人的筆記本電腦裏事先存儲好他們感興趣的影音節目,甚至還可以從太空中往地球上發送電子郵件。
二奇:祥雲睡袋更輕
天宮一號為太空人準備的藍色睡袋外部繡有祥雲圖案,相比神七的睡袋,其重量明顯減輕,材料也是優中選優,具有抗阻燃、防靜電、重量輕、鬆緊可調等特點。天宮一號還為太空人準備了保暖內衣、保暖褲、運動襪、運動服、短褲等。這些衣服的設計比較特別,主要是考慮太空工作實驗的特殊需求,比如有的衣服裝有電纜口,有的口袋用於放置輻射測量儀等。由於天宮一號是長期無人低壓運行,會造成衣服材料加速老化,研究人員在地面做了大量的低壓存儲試驗,用專業設備拉扯衣物,確保拉伸強度和撕裂強度合格。
三奇:滅火手套抓火苗
天宮一號和神舟飛船都配備了滅火裝置。如果火情小,就用手套狀的滅火濕巾,可以隨處抓握火苗。它不僅耐高溫,而且絕緣性能好,這是因為太空中的火災大多是由電纜引起。滅火器只在火情較大的情況下使用。太空人戴上防毒面具,按下滅火器上的按鈕,噴射出的滅火劑就會把著火點與四周的氧氣隔離。由於滅火劑有毒性,一旦使用了滅火器,密閉艙裡的空氣就受到了汙染,太空人不再適宜待在艙裏,要嘛更換艙內的空氣,要嘛返回地球。
四奇:品質測量儀稱重
為了探索太空人長期駐留太空的醫學變化規律和防護措施,天宮一號裝載了很多空間醫學實驗設備。品質測量儀能在失重條件下「稱量」人體品質,反映太空人飛行期間體重的變化。骨丟失對抗儀通過對太空人施加外力刺激,研究如何對抗太空飛行造成的骨丟失。還有一些裝置用於研究失重環境下細胞變化規律、人的心理變化規律以及對艙內氣體採樣分析等。相比神舟系列任務,天宮一號的實驗設備和專案大大增加,太空人工作量也相應加大。
五奇:淨化 除有害氣體
人類想在太空長期逗留,必須設法製造適宜人類生存的小環境。除了維持合適的溫度、濕度、壓力、氧氣等常規環境外,天宮一號還對控制微生物和微量有害氣體配備了專門的「武器」。人體是微生物的產生源,代謝的皮屑在空氣中以浮塵形式存在,微生物控制裝置能在短時間內對空氣進行高效過濾淨化。艙內設備和非金屬材料會釋放微量有害氣體,對太空人健康不利。有害氣體淨化裝置能強力去除幾十種有害氣體,在太空人進入前提前開啟運行。此外,太空人呼吸、排汗產生的水汽也有冷凝水收集裝置定時自動收集。
六奇:心電裝置隨身帶
天宮一號攜帶了更新穎、更豐富的醫監設備,採集太空人生理資料,為太空人醫學健康維護提供技術支援。比如,太空人隨身攜帶的心電裝置能24小時連續記錄心電資料,而且不受測控弧段的限制。測血壓的設備和地面袖帶式不同,在胸部連上心電電極,在手指上戴上血氧、脈搏波感測器,對心電信號和脈搏波信號進行分析處理,計算出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生理參數。
七奇:回收 變尿為水
神舟飛船過去攜帶的都是消耗性資源,太空人衣食住行所需的物資都從地面攜帶,而天宮一號首次對再生技術進行驗證,攜帶了廢物回收利用設備。電解制氧裝置是將純水製成氧氣,動態水氣分離裝置是用太空人的尿液進行水氣分離。未來空間站上尿變水、氧氣再生等技術都與此息息相關。這些技術走向成熟後,將大大減少地面補給,實現尿液、體液和有害氣體等資源的回收利用。
八奇:蔬菜水果僅觀賞
部分航太食品將隨天宮一號進入太空,包括蔬菜、水果、肉類和複水湯等成品菜肴,也有蛋白、脂肪、澱粉等單體成分,但這些都不能吃,還只是實驗品。真正能吃的航太食品要等太空人隨飛船帶上天,種類會非常豐富,也更加符合太空人口味。實驗用的航太食品將來要跟隨對接的載人飛船返回地面,研究人員要觀察它們在太空長期運行後會發生哪些變化。據航太食品專家陳斌介紹,太空輻射、艙內溫度變化等因素都可能對食品構成影響。他們在地面存儲了同批次的航太食品,用於對比研究。天宮一號攜帶了高光譜相機,在軌期間將展開多項空間科學研究,包括探測大陸農作物中重金屬的含量分布、農藥殘留和病蟲害。
九奇:實驗細胞帶上天
此外,太空人將來駕乘飛船與天宮一號對接時,還會攜帶一部分產品上天,有的要轉運到天宮一號中。一方面是因為航天器載荷有限,無法一次帶完所有產品,另一方面是出於產品壽命的考慮,比如做實驗用的細胞,在長期無人條件下難以存活,所以要跟人一起帶上天。
微重力下 光子晶體試驗
此外,科學家還將利用天宮一號提供的微重力環境進行光子晶體試驗。光子晶體是可能替代半導體器件並引發信息技術革命的一種新材料,在地球引力影響下,光子晶體很難進行大尺度的試驗。
不過王福重的異常論點,已引起眾怒。經過人肉搜索發現(另參本館:人肉搜索),王員任職於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國際貿易系主任,對此,北航30日晚間在官網發表聲明,稱其已經於2010年1月離職,對有關針對「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不良言論,表示極大憤慨!北航同時要求有關網站、論壇、微博,應立刻停止傳播失實資訊,消除不良影響。
由于經濟上出現的嚴重問題,造成了美國大幅度削減航天領域的投入。航天是一個高投入的産業,美國的航天飛機使用費用極爲高昂,但並不能說航天拖垮了美國的經濟。美國經濟出現問題是由于金融等虛擬經濟過度畸形發展所導致。即使對于蘇聯來說,它在軍事和航天與美國的競賽,也並不是其解體的主要原因,更多的是因爲經濟體制的僵化。
因此,航天領域確實投入高,但它不會對整個經濟發展形成巨大的負面沖擊效應。相反,航天産業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還會對經濟産生一定的間接促進作用。美國通過“阿波羅”登月等大型航天工程,就刺激了材料、電子、精密加工等一系列相關産業的發展,對美國新興産業革命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而現在美國經濟的問題,非但和航天沒什麽關系,反而和制造業逐漸萎縮,特別是航天這種高技術制造業止步不前有一定的聯系。
美國在冷戰結束後,出于自身“一超”領先地位,就已經開始縮減了在航天領域的投入。美國航天飛機的使用費用高昂,除了本身技術複雜的原因之外,發射次數的降低也是一個因素。次數越低,造成每次發射的費用就會越來越高。而外界批評美國航天飛機設計過于複雜,美國國家航天機構人員臃腫、效率低下,則就涉及到了一個國家航天發展的計劃和費效比的問題了。
一個國家航天産業能否健康發展,能否對社會經濟産生促進而非“過度投入”的阻礙作用,關鍵在于能否制定一個合理、高效和可持續的航天發展計劃。而中國航天的發展,恰恰就遵循了這樣一條道路。這裏既有我們自身的原因,也有借鑒他國經驗的因素。
新中國成立之初,研制火箭衛星就成爲國家重點發展的目標。但中國發展航天等高技術,一直堅持獨立自主、不與別國爭霸、“量入爲出”的方針。因此中國在經濟水平尚不發達的時候,就建成了屬于自己的一整套航天研制、發射、測控體系。而且,美國、蘇聯等領先國家的發展,也對中國的航天提供了諸多有益的經驗教訓。例如航天飛機的優勢和劣勢,空間站的發展模式等等。
中國航天的發展上“彎路”就相對的少的多,而且更多表現爲“少花錢、多辦事、效率高”的特點。例如這次天宮一號發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就介紹說,美國和俄羅斯當年一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只解決一個問題,而我們這次飛行試驗除主要任務交會對接外,還可達到3個目標。相比美、俄每次都需要發射兩艘飛船進行一次對接,我國一個目標飛行器與3艘飛船先後對接的“1+N”模式,減少了2次發射,顯著降低了成本。
其實合理、高效地發展載人航天,對于中國目前的經濟實力來說,還真不算什麽了不得的“奢侈品”,完全可以承受。老是琢磨吃飯穿衣的問題並不一定是好事,因爲這意味著忽視了長遠未來的發展。
其次,「天宮一號」明年與「神十」對接後,太空人預計停留時間較短,國外太空站裡的太空人停留時間可達數十天到上百天。最後在能源補給、設備運載及設備維修方面,「天宮一號」也都明顯不足。(楨:小而美!一號是測試用的2年後將返回地面,二、三號才是真正太空實驗室)
九年後美退出 陸獨霸太空? 2011-09-30 中國時報
諷刺的是,大陸獨立研製太空站,源於美國堅拒中國參與國際太空站計畫所致。(另參本館:《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
但西方專家評估,大陸的太空技術,仍與美、俄有距離。天宮一號與美國太空總署1960年代的「雙子星」飛船試驗計畫相似,中方的神舟火箭計畫及對接技術,大抵只是源自前蘇聯的「聯合號」太空船。中方專家也承認,天宮一號算不上是太空站,只是簡易的太空實驗室。
「天宮一號」壽命兩年,中共預訂2015年前再發射「天宮二號」、「天宮三號」兩個太空實驗室。但中共真正意義上的載人太空站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楨:北斗導航亦然)。
![点击进入下一页](http://res.news.ifeng.com/349d6a5f806679b8/2011/0930/re_4e85025b40a53.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1_23/2841_101059_350624.jpg)
在最2010的航空航天工程討論會上,嫦娥一號總設計師和總指揮、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表示,嫦娥探月項目(中國朝深空探測邁出的第一步)有望繞月球轉動、登陸並于2020年返回地球。葉培建建議中國要在2025年進行首次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2013年探測火星、2015年探測金星。
另有網友寫道:他還寫:「我們在白宮演奏『我的祖國』,在天宮演奏『America the Beautiful』,誰說中國人不夠幽默! !真感謝美國不幫我們!!!
他提到「我的祖國」的事情,指的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美國,在白宮出席歐巴馬國宴的時候,受邀表演的鋼琴家郎朗演奏這曲「我的祖國」。
這首歌被視為反美歌曲,在美國演奏也被視為打了白宮一巴掌,不過這次天宮一號搭配美哉美國,也可算是還了債了。
美稱天宮一號給NASA敲警鍾:美國面臨中國競爭
美國彭博社說,天宮一號升空是中國希望在2020年底將人類送上太空的計畫的一部分。天宮一號計畫外加高鐵、北京奧運會等,共同形成中國崛起成為一個世界強國的一個標誌。天宮一號的發射將鞏固中國在印度、伊朗、韓國等這些新興國家中的領導地位。這些新興國家正在向火箭連接和對接技術注資。
中國天宮一號升空背後深藏軍事意圖 2011-09-30 (楨:美俄亦然!)
西方披露:有秘密迹象顯示中國的載人飛行計劃由軍事目標驅動;美國和俄羅斯的太空專業人員都已經心知肚明,這是用于發展太空軍事計劃最好的方法。”明智和理想的西方軍事觀察家都知道,天宮一號已經撅動了歐美俄把持的大國太空俱樂部,而且中國讓正在後來居上,令人不安的事中國對此很低調,西方無法知道中國的全盤計劃。
報導說,美國軍事問題專家費雪指出,中國公佈進行陸基中段反飛彈攔截技術試驗的舉動非常罕見,顯示中國在這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此外,前美國空軍官員、軍事專家石明凱認為,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中國便一直在投資研發彈道飛彈防禦技術及陸基太空監視系統。
中國於2007年向太空發射一枚陸基飛彈,成功摧毀一顆氣象衛星。報導說,中國可能會利用這項反衛星系統發展反彈道飛彈系統。
美國人失去對太空的熱情除了缺乏新的願景,另一方面經費不夠也是現實主因,當國家赤字連連,民眾連年飽受失業率痛苦時,美國只能選擇在太空競賽中暫時缺席。
不過也有人認為,如果將太空衛星科技算入「總帳」,則美國的太空事業表現又不是太差,美國間諜衛星無所不在,可以精確定位地表目標,制敵機先掌握地面戰爭的優勢,再度印證了太空計劃的多方成果。因此當星際戰爭的預算轉移到美國國防部,太空總署功能萎縮後,也注定了沒落的命運。
有分析家從管理的角度來分析太空總署的成敗,他們認為任何機構不管夢想有多美或是貢獻有多大,當這個機構失去功能就應該考慮「退場」。許多專家質疑的是,太空總署現在的使命是什麼?又應該是什麼?美國總統奧巴馬認為是在二○三○年登陸火星或是小行星。但部分民眾仍持觀望心態。
在官方被譏成效不彰後,有些企業家嗅出太空商業氣息,比方美國兩家民營公司推銷太空遨遊之旅,每人花廿萬美元可以上太空;更長遠的旅途是移民火星,截至目前為止有四百位民眾已繳費參加這項太空旅遊,也許可以透露出太空商機及轉機。
面對美國太空梭載人飛行的暫時偃旗息鼓,世界各國探索太空方興未艾,繼起的中國、俄羅斯、印度都透過國際合作,跟美國共構太空環境,可以說人類的太空夢沒有打烊,只是換個方式繼續前進。
http://news.singtao.ca/toronto/2011-07-09/editorial1310203610d3293747.html
美發射X-37B空天飛機 將進行多項秘密試驗
美空軍稱發生成功,但未透露具體細節。“阿特拉斯5號”火箭執行了此次發射任務。
在能以自動駕駛模式返回地球之前,X-37B最長能在軌道停留270天,它將在太空中進行多項保密試驗。
報道稱,X-37B在戰時,有能力對敵國衛星和其他航太器進行軍事行動,包括控制,捕獲和摧毀敵國航太器,對敵國進行軍事偵察等。
(楨:X-37尺寸似1/4的太空梭,NASA于1998年開始研制X-37、2004年底退出計劃,但是五角大樓決定重拾該計劃,並指定由國防預先研究計劃局(DARPA)接管。)
![](http://pics.oeeee.com/2/5a/25a98f172804117c/Thumb/319311/DCGB091701.jpg)
中國神龍太空飛機 挑戰美優勢 2012-11-14 旺報
隨著美國空軍X─37B太空無人飛機下一次秘密飛行的臨近,大陸媒體昨天引述美國網站消息稱,中國的「神龍」太空飛機挑戰美國技術優勢,神龍的發展應被視為中國正在全力打造太空作戰能力,神龍項目表明,中國有意在下一個10年中開發一種隱形太空轟炸機。
由於中國是除美國和俄羅斯之外,第三個獨立發展載人航太技術的國家。神龍及X─37B受到大陸媒體及美國媒體關注。包括《環球時報》在內的大陸幾家媒體昨天引述美國網站《赫芬頓郵報》日前報導稱,分析家密切關注中國的神龍太空飛機專案。
作戰力和美X─37B有差距
在2011年1月8日,十幾家中文媒體同時報導中國「神龍」試飛成功。該飛行器由轟─6掛載,其表面塗有五星紅旗標誌和「神龍」字樣,這意味著它可能是國家級科學工程。專家研判,神龍距離生成實際作戰能力和X─37B還有很多年的差距。
由於美國X─37B空天飛機進行大氣層內試驗,也必須由一架常規飛機攜帶到高空再投放,試驗在大氣層內的飛行性能。而正式使用時,則是由運載火箭發射上太空,X─37B已在今年4月22日完成首次實機發射,中國的神龍空天飛機試驗樣機尚未進行到這個階段。
今年5月間美國海軍學院副教授、中國問題專家安德魯.埃里克森在《洞察中國》雜誌上發表文章稱,太空飛機時代已經來臨,而中美兩國是目前僅有的兩個積極參與者。這種帶有機翼的太空飛機在太空中是太空船,在大氣層裏是飛機,通常在跑道上著陸。未來中美可能會在空天飛機專案上展開激烈競賽。
中首次與美同推新武器
神龍試飛也反映美國首次公布原型軍事系統與中國公開展示類型相似系統之間的時間差在不斷減小。在以往的航空航太研發項目中,中國公布其相應武器系統,至少是在美國首次展示類似平台的15年之後。
對於神龍的性能,中國的軍事網站同樣未能提供具體的細節。即使從新型轟─6k轟炸機上發射,神龍的外形大小似乎並不足以在低地球軌道(LEO)持續飛行。因此,它可能只能夠在中國領土上空進行短時間的低地球軌道飛行,而這正好符合完成技術測試和驗證的要求。美國專家表示,神龍的發展應該被視作一個警告,即中國正在全力打造太空作戰能力。神龍項目表明,中國有意在下一個10年裏開發一種隱形太空轟炸機。
大陸《航空知識》副主編王亞男表示,中國神龍飛行器的研究起步不算晚,從研發時間上看,應該和美國的X─37B空天飛機不相上下,神龍能夠重複和往返使用,可以相對減少這些項目的費用,同時對中國太空梭專案發展,對民用和軍用航空技術的提升,都會起到推動作用。
小靈通 神龍太空飛機
大陸稱神龍為空天飛機或神龍飛行器,神龍項目是大陸863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的一部分,是解放軍優先考慮發展的項目。中國有可能借鑒了研發各型巡航導彈的成功經驗來研製超音速巡航飛行器。2006年10月,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首次展示了神龍模型機。
今年8月,俄羅斯用一枚「聯合」運載火箭為國際太空站發射「進步」貨運太空船時,由於火箭第三級發動機燃料供應系統堵塞,導致發射失敗,太空船在俄境內墜毀。
由於俄向國際太空站發射載人太空船也需使用「聯合」運載火箭,而且美國穿梭機退役後,只有俄羅斯負責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往返運送,因此相關國家對國際太空站能否正常運行感到憂慮,美國太空總署甚至開始擬訂國際太空站人員撤離計劃。
然而俄羅斯航天部門一直表示,貨運太空船發射失敗不會影響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生活。
本月13日,俄航天署宣布,8月份貨運太空船發射失敗的原因已經查明並已作出整改,下一艘「進步」貨運太空船將於10月30日飛向國際太空站。
此外,俄將在今年11月12日和12月20日發射兩艘載人太空船,為國際太空站送去「換崗」的太空人。
目前,俄美兩國航天部門正就國際太空站的運行事項進行磋商。
基地建成後能夠滿足未來30年至50年發展空間技術及和平利用空間的需要。屆時,産業化基地將具備部件加工、總裝、試驗等研制“大火箭”需要的全部功能。
此前我國酒泉、西昌、太原三個發射基地受到鐵路運輸條件的限制,火箭直徑不能超過3.35米。長征-5號:分直徑5米,3.35米,2.25米三種長征5號低軌25噸,同步14噸;H2B火箭低軌18噸,同步8噸,現在是比中國強,H2B研制了十幾年的時間,也就是說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日本將用H2B和中國的長征5抗衡。
「神舟8號」與「天宮1號」對接,備受大陸全國注目。大陸中央電視台再度動用其第1、4、13及英語新聞等4個頻道,從今天凌晨0時起進行現場實況轉播;而大陸各大網路媒體及入口網站,也依例加入轉播行列。
此外,中共9名政治局常委中,除前往法國參加20國集團(G20)會議的總書記胡錦濤,以及在歐洲訪問的大陸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外,在北京的吳邦國、溫家寶、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周永康等7名常委,凌晨均聚集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觀看對接過程。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隨後宣讀胡錦濤從法國發出的賀電。
神八與天宮一號成功交會對接 專題
http://news.sina.com.cn/z/shenzhou8/index.shtml
“神八”發射入軌後,首先進行若幹次變軌,進入到“天宮”上的敏感器能捕獲的範圍,隨後在距離偏差300毫米以下、角度偏差不超過5度、相對速度在0.2米/秒的情況下,先由“神八”輕輕碰撞“天宮”,碰撞後,“天宮”捕獲“神八”,兩者碰撞産生的能量,借由彈簧等傳動部件實現緩沖。同時,兩個航天器“校正”各自在飛行過程中産生的偏差。之後,再經過“拉近”和“拉緊”兩個動作,將“神八”與“天宮”連爲一體,對接鎖隨後牢牢扣上,起到“嚴絲合縫”。
據悉,“天宮”與“神八”
1連體飛行12天左右,“神八”與“天宮”進行第二次交會對接。首先是對接機構解鎖,兩飛行器分離。
2“神八”撤離至距“天宮”140米處停泊,進行第二次交會對接,再次構成組合體。
3組合體繼續飛行2天後,兩飛行器再次分離。
4神舟八號返回艙返回主著陸場,天宮一號升至高度約370千米軌道運行,等待2012與神舟九號交會對接。
相關新聞
國外專家稱中國交會對接機構系世界最高水平
北京飛控中心 年輕人才掌舵 95%是碩士、博士畢業生,平均年齡僅33歲。
中國大陸首位女太空人2012年可望升空
據了解,中國載人航天工程1992年正式啟動以來,相關工程已花費約350億元人民幣,不及美國一年的投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每年的預算大概在170億到180億美元。
白手起家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向來遵從「少花錢、多辦事」的原則,這也是中國航天的重要特點之一。以神舟飛船為例,美蘇當年載人航天的發展歷經無人飛船、單人飛船,最後才是多人飛船。雖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起步較晚,但走的是跨越式發展路子,因而大大節省了研發費用。
此外,天宮一號本身還可以作為空間實驗室,探索空間站建設的其他相關技術,開展空間科學實驗。「N+1」的對接方式,具有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一貫的「少花錢、多辦事、高效率」的特點。
中國空間站將“獨霸太空”、“中國將強勢‘接管’太空”……這幾天,外媒對中國空間行動特別關注。日本《經濟新聞》甚至認爲,中國將“建立宇宙霸權”。美國則將眼睛瞄准奔向深空的“嫦娥二號”,認爲那將加強中國的“太空軍事行動”。有美國專家驚呼:“中國最終會超過美國……一旦中國人登上月球,誰會是領導者?”
幾天後,中國首顆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也將飛往火星,引人注目的是,這是中國、歐洲和俄羅斯的合作項目。專家指出,“螢火一號”的意義不僅在于技術,而且標志著航天巨頭們開始向中國伸出橄欖枝,這會讓一直對中國懷有戒心的美國十分糾結。
中國航天“一夜間突然崛起”
中國獨立的航天計劃可以說讓世界大吃一驚。美聯社表示,中國一直受到“航天俱樂部”的排斥。……………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11-05/0953672388.html
澳洲頂尖太空情偵專家波爾上周披露,中國發射神舟太空船隱藏軍事目的,並攔截過美國軍艦的電子信號,今澳洲政府同意中國租用澳洲西部的「當加拉」(Dongara)衛星測控站,後果將使中國用來追蹤澳洲軍艦與美國航母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活動,進而危及該地區的安全。
「當加拉」測控站二○○九年由瑞典太空研究中心承建,經澳洲政府同意租給中國使用,用於監測低軌道衛星活動。神舟八號太空船十一月一日升空,該測控站即作為中國陸基測控網的一環,由中共總裝備部統一指揮。
澳洲政府表示,該測控站由瑞典太空單位營運,均為「商業和民用活動」。波爾則說,中國的衛星從來就不分軍用或民用。事實上,中國從一九九九年發射神舟太空船起,都隱藏軍事目的,並裝備複雜的監聽設備。
波爾曾在一份針對中共電偵能力分析中寫到, 「神舟電子系統能追蹤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美國艦隻,尤其是航母打擊群。」他還透露「二○○三年三至四月的伊拉克戰爭中,神舟四號攔截過美艦電子信號,對中國的監偵是一次意外斬獲。」
對此,澳洲政府一名發言人宣稱,在批准中國使用該測控站之前,當局已經有過審查,就設施用於衛星遙測、跟蹤和控制等方面來看,應不至涉及國家安全問題,功能僅於衛星系統溝通,以保持衛星在正確軌道上使用。
另一位政府發言人說,對外出租衛星測控站,既能提供當地就業機會,也能增進太空產業的營收。據報導,這是中國首次利用西方國家的太空設施,而且還是美國的忠實盟友。
這項「火星500」(Mars-500)實驗2010年6月模擬太空艙發射,2月模擬降落火星,自願者穿著全身裝備的在填滿沙子的場地進行太空漫步,然後展開飛回地球的長途旅行。
這個全部都是男性組成的團隊,團員為3名俄羅斯人、分別為2名醫師與1名工程師、1名中國太空人訓練員、以及歐洲太空總署(ESA, European Space Agency)派來的法國與義大利工程師。
這篇報導指出,美國國會去年5月舉行的1場聽證會上,1名美國總統科學顧問向在場的國會議員表示,現在該是開始討論邀中國大陸入夥(參加火星任務)的時候,而「有人來幫忙分擔」如此昂貴的開銷(估計高達1000億至2000億美元),對我們(美國)來說「當然是好事」。
但報導也說,不管美國火星任務會不會邀大陸入夥,大陸航太界「或許更希望自己來」。1名美國科學家表示,如今擁有獨立對接能力的大陸航太界,當然擁有參與國際載人航太合作的籌碼,但大陸也能自力發展,現在參加國際合作,反而是干擾。
大陸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順利」升空,但未按計畫變軌。俄航天部門認為應該還有3天時間對探測器的飛行狀態進行調整,但大陸專家擔心若發動機硬體出問題,就無法挽救。
北京時間2011年11月9日4時16分,大陸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搭載在俄羅斯「福布斯─土壤」探測器內部,由俄羅斯天頂號運載火箭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發射場點火發射。俄羅斯航天署署長波波夫金9日在發射場說,當日發射升空的探測器在飛行過程中出現意外,未能按計畫實現變軌。
大陸擔心 硬體出狀況 問題難救
俄塔社援引波波夫金的話說,「福布斯─土壤」探測器目前仍然處於近地軌道,其主發動機一直沒有啟動,燃料箱也沒有與探測器脫離。
波波夫金說,導致出現意外情況出現的原因顯然在探測器的控制系統。俄航天部門應該還有3天時間對探測器的飛行狀態進行調整。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則說,如果是程式上出現問題,造成沒有點火成功,這還是有希望挽回的,通過地面發射遙控指令,最後讓它能適時點火。但如果是發動機本身硬體出現問題,那就比較難挽回了。
龐之浩說,大陸跟俄羅斯合作,已經受過一次影響,在09年時大陸做好準備,對方由於技術問題推遲到現在,大陸就等了兩年。這次大陸「借船出海」,現在他們出現問題,大陸也無法工作了。
從1960年起至今,人類已向火星發射了41個探測器,其中21次失敗,6次沒能進入火星軌道,15次被火星引力場捕獲直接墜毀。成功者中有7次作為軌道器對火星進行了軌道探測,還有8次成功著陸,並釋放出3輛火星車,失敗的次數多於成功。
螢火一號的升空,是繼「火星─500」項目之後,中俄之間的第二個和火星探測有關的合作項目。這兩個項目都是在為未來登陸火星做準備:螢火一號是為了搜集火星空間環境數據;「火星─500」項目則是為了模擬長時期太空飛行,探索長期太空之旅對人類生理和心理帶來的影響。
一切順利 10個月後入火星軌道
如果最後成功,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高級工程師侯欣賓說,大約要經過10個月的飛行,螢火一號明年8月至9月才能進入火星軌道。
大陸目前正在積極制訂完全自主火星探測計畫,大陸科學家和航天專家計畫在2013年發射完全獨立自主的火星探測器。但要做到這一步,需要攻克一系列技術,例如研製大推力火箭,把探測器發射到第二宇宙速度,才能進入火星軌道。
這也是無人補給船進步M-12M號在8月24日墜毀以來,首次的載人發射任務。當時準備前往ISS的進步號當時從貝康諾發射不久後墜毀於西伯利亞,是俄羅斯近年來最嚴重的太空事故。過去1年由於發射失誤,已失去6枚衛星,重挫俄羅斯的太空計畫。
http://news.sina.com.cn/z/hxtcq/index.shtm
相關新聞
俄羅斯稱有兩周時間糾正火星探測器軌道 2011-11-10
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順利升空 2011-11-09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朱毅麟昨日表示,探測器若沒有變軌的話,就飛不到火星的預定軌道上,最壞的結果是在茫茫宇宙中消失。
按現在的情況分析,俄方並非無計可施。據朱毅麟介紹,“主發動機對調整軌道起著重要作用,如果主發動機故障,有備用發動機的話也可以開啓。此外,還可以利用姿態控制發動機進行調整。”
昨日,俄羅斯保險中心董事會副主席維亞切斯拉夫?沙巴林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俄羅斯“福布斯-土壤”已投保了12億盧布,而且分別在俄羅斯和外國市場投保,涵蓋所有種類的風險,包括完全毀掉的風險。他指出,目前情況還在監控之下,必須等待事態發展。
“螢火”最大風險是“凍死”
就算螢火一號能順利抵達火星軌道,其挑戰之一來自于7個長達8.8個小時的火星陰影,在此期間探測器將得不到太陽能量,環境溫度低于零下200℃,只能讓部分部件進入休眠狀態,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徐博明介紹,“這種環境下,螢火一號隨時面臨“凍死”的危險”。螢火一號一旦凍死,即使通電也活不過來。不過,螢火一號已采取了相關應對措施。一是蓄電池容量較大,放電的能力足夠使其在休眠時運行;二就是將耗電較大的單機關閉,進入休眠狀態;三是材料方面,保證抵抗零下200℃的低溫。
其次,超遠距離會帶來信號衰減和傳輸延時等困難。即使和國外地面站聯合起來,也只能下載螢火一號獲取的5%到10%的數據。
http://news.sina.com.cn/c/2011-11-10/035723442159.shtml
龐之浩表示,歷史上俄羅斯在火星探測器發射的成功率並不高。俄羅斯從1996年以後,沒有發射過任何太空探測器,它以往發射的火星探測器也沒有完全成功的個案。其實,與俄方的這次「借船出海」合作原定於2009年,但因俄方技術原因延後到現在。
該消息人士透露,如果雙方的“對話”失敗,“福布斯-土壤”探測器最晚將在12月3日後墜回地球,此前美國專家稱墜回時間在11月26日。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在台北時間26日晚間11點02分自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發射世界最大、最先進的無人核子動力探測車「好奇號」(Curiosity),將以八個半月的時間奔向火星,預定在明年8月返回地球,以了解火星現在或過去是否適合生命存活。
這項計畫耗資25億美元。「好奇號」大小如一輛小型車,重約900公斤,比之前在火星上的「機會號」大兩倍,重五倍,稱為「火星科學實驗室」。主要任務是探尋火星上的生命元素,也希望能找到火星曾經適合生命存在的證據。
「好奇號」能搭載更多的儀器,攜帶10種重要設備飛往火星,包括機械臂,能夠挖掘物質並送到探測車上的實驗室,對粉狀物進行分析;並擁有雷射設備,可將6公尺以內的石塊及土壤樣品變成粉末。另外,「好奇號」的動力並非來自太陽能,而是鈽電池,利用放射性衰變產生的熱能發電。
NASA於1970年代啟動「維京計畫」,首次展開了火星探測之旅,探究地球以外的星球究竟是否有生命存在。
當時傳回的影訊資料一度使科學家相信,火星沒有生命存在。但到2004年時,只有高爾夫球車大小的火星探測器「精神號」和「機會號」降落在火星赤道附近,並停留近七年,探測到火星曾經有水的跡象,重新點燃科學家對火星的探索熱情。
最新的發現是火星上有沼氣出現,這讓科學家極為困惑,因為沼氣是極容易被紫外線摧毀;但如果儀器能偵測到沼氣,意味火星可能有適於生命存在的環境。
中俄美三國太空力量的比較
中國目前有十七顆衛星監控全國軍事動態,包括美軍的動向和臺海形勢,此事令人注意到中、美、俄在高空邊疆的軍事實力的較量。
眾所周知,中國自從七十年代發射第一顆衛星以來,至現在已經發射了四十多顆,其中間諜衛星大約有十幾顆,成為世界上少數的太空強國,當然和美、俄、歐盟比有一點距離,但並不代表中國的太空科技落後。
九九年九月上旬,解放軍在浙江和廣東南面沿海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繼而又有大規模的國慶閱兵,美、俄都用軍事衛星進行情報收集。這是高技術戰場,即使和平時期,動用人力財力不少,為獲得可靠的安全保障,千裏眼已非神話。
最易觸發危機的並不是間諜衛星,而是殺手衛星,又稱攔截衛星或反衛星武器,專門用以摧毀敵方或對已方具有危脅的星體,並使之失效成為廢物,此種太空武器由地面太空網測控,地面控制中心,太空地面監控系統和配備鐳射武器的衛星組成。
殺手衛星自動戰鬥系統在時機成熟時即發出指令,衛星變軌道逼近目標,發射鐳射武器將之摧毀,最後由地面發射監控衛星的戰鬥結果,然而真正交戰過程可能只有五十秒鐘,即要花費少則5億美元,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戰爭,卻絕不會有真正的勝利者。
高邊疆戰最重要設施是衛星測控網,世界上以中、美、俄的太空測控網較完善,軍事功能亦強,各具特性。美國設施最先進,觀測範圍最廣,此網主要作用是跟蹤和測控本國航天器,也監控有敵意的衛星。
中國衛星測控網,是一個龐大的地面太空指揮系統,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同時,測控設施也開始運作,主要靠微波雷達,後來增設超高頻指令遙控系統,八十年代初又增加微波統一系統,八四年四月成功發射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訊衛星,太空測控能力亦告增強,該測控網由以下設施構成:西安航太測控中心、多艘測量船、連接測量船的通訊網、九個太空測控站和多個陸上測控站。
美國太空測控網,分太空跟蹤資料網和深空網,兩者軍事任務始于七十年代初,前者由星跟蹤網、資料獲取網和載人航太網組合而成,總部設于戈達德太空中心,該中心成立於一九五九年,以衛星研究為主,此網於八三年增加多顆靜止軌道衛星,與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地面站結合,加強監控衛星能力;深空網由五個探測站組成,控制中心設於加州帕薩迪那噴氣推進實驗室。
俄羅斯太空測控網,分佈在拜科努爾(在哈薩克斯坦)和卡普斯丁亞爾太空發射場內,由於俄國現在不能在東歐設立觀測站,為彌補不足,採用更多測量船,約二十艘,其中包括由戰艦改裝而成的大型測量船,前蘇聯時代最著名的"加加林"號是世界最大測量船之一。此外,莫斯科附近設有載人航太指揮和控制中心,俄國星監控網的分佈和設備,對衛星、載人太空船、無人駕駛太空船、導彈預警等,具備相容性。
上述三大太空測控網,亦是高邊疆防網,使間諜星和殺手星的活動更加有效,穩操勝券。
一九五九年前蘇聯發射第一顆間諜衛星,美國於六二年發射,相信中國七十年代末期或八十年代初才有間諜衛星投入服務,軍事偵察進入新階段,其特點是在最高點偵察,範圍廣,快速發現目標,迅速判斷,能反覆監視全球軍事動態,也可定期連續監視某一地區,揭露重要軍事秘密,提供即時情報,使有關方面作出即時反應。
一年前五角大廈公開一份機密檔,內容指出,中國發展威力強大反衛星鐳射武器,足以迅速摧毀美國間諜衛星,白宮召集各方面專家召開國家高邊疆安全會議,尋求對策。
內幕人士稱,五角大廈是利用間諜衛星獲得上述情報,當時各方對其可信性存疑,現在卻有中國專家證實有此能力,說明其諜衛星能力非凡。
美國近年致力研製新一代反衛星鐳射武器,耗資近二十億美元,不僅用以對付敵方衛星,也為保護本身衛星,美國有數以百計衛星在地球軌道運行,很多是間諜或軍事衛星,不斷向五角大廈或中央情報局提供最新的全球軍事情報。
俄國去年七月成功以核潛艇發射一顆科學衛星,所用火箭是一枚原打算銷毀的SS-23導彈,整個發射過程逃不過美國間諜衛星耳目,中情局的專家指出,這種技術實已表明俄國有能力從水下由潛艇發射殺手衛星,鐳射武器亦可由海底殺上太空,是最高技術的一擊。
間諜衛星通常利用無線電偵察設備或光電遙感器在地球軌道上搜集情報,監視和跟蹤地面、空中及海洋目標,也偵察太空的飛行物體,所得資料與訊息,用磁帶或膠捲等記錄於返回艙內,在地面或海上回收,亦可用無線電迅速傳輸到地面接收站,再經電腦和情報專家處理,選取最有價值情報。
間諜衛星可分五大類,是當今世界真正間諜天王。電子偵察,利用遙感電子設備、雷達和無線電設備,監聽和截收對方機密訊息;攝影偵察,裝有全天候紅外照相機和多光譜照相機,一般在近地高度不超過三百公裏的軌道拍攝目標,圖像清晰,解析度亦高,衛星還裝有光遙感器的電視攝像機;導彈預警,由多顆衛星組成預警網,裝有X射線探測器和中子計數器等,也有紅外探測器、電視攝像機和敏感的預警器,監視敵方射出的洲際導彈,也可探測核試爆和導彈試射,即時發出警報;海洋監視衛星,裝有即時傳輸訊息的偵察和拍攝設備,監視海面艦隻和潛艇活動。
美國不斷擴大間諜衛星偵察網,有專門搜集太空情報的間諜衛星,注視太空飛行物體是否運作正常,密切監視敵方殺手衛星、間諜和軍事衛星,構成高邊疆防禦網。
美國計畫利用鐳射武器把霸權擴展到太空,中、俄則把鐳射武器視為反霸之劍,美國軍事已在海、陸、空稱霸,覬覦太空霸權已久,將來能否控制全球戰略的關鍵在此,中、美、俄在這方面競爭激烈。
美國最初於七十年代研製空中發射反衛星導彈,八四年試驗成功,擊毀一顆靶星,正當準備投產,傳來蘇聯研製反衛星鐳射武器,加上雷根總統八三年三月提出"星戰計畫",五角大廈立即中止反衛星導彈計畫,改為集中研製鐳射武器。
鐳射武器是利用定向發射的雷射光束攻擊目標,快速而精確,決戰在幾秒之間,可分別部署太空、飛機、戰艦和陸地,美國在這方面的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近年取得很大進展,一切仍然處實驗階段,估計五年後才能作實用部署。
鐳射武器和殺手衛星,使太空軍事化,改變戰爭方式,也使霸權主義有無限活動空間,美國已成功試驗以波音七四七發射鐳射武器,摧毀三百多公裏外的一枚導彈,此項試驗證明可用同樣方法擊毀地球軌道上的衛星,亦可對付海上敵艦。
美國負責研製新一代鐳射武器的主要科學家,父子拍檔,父親唐?林拔遜早年在空軍參與武器發展計畫,包括為F-5自由戰士殲擊機研製鐳射制導炸彈,兒子史提夫是美國太空武器專家,父子兵上場,把美國軍事帶進一個殺敵不見血的死光時代。
他們把戰爭科幻化,把軍事移到遠離地球的終極戰場,估計美國在二○○二年可試驗新一代鐳射武器,此種武器系統的研製,耗資甚巨,動輒以十億美元計,也需要很多尖端科技人員和各種技術配合,只有極少數國家有發展能力。
美國研製鐳射武器系統,最大目的是要控制太空,確保美國的安全和利益。目前世界上約有三十國擁有導彈或掌握這方面技術,預料核武可能急速擴散,將來或有五十個國家部署核武,太空將有幾千顆衛星,一至兩成有軍事任務。如此情勢下,美國軍事力量相對減弱,五角大廈為求繼續稱霸,急於謀求有效方法,改變軍事策略,爭取首先以科技和軍事支配太空,奪取全面控制權。五角大廈認為,此策略能使美國天下無敵,俄羅斯的軍事家指出,這只會把世界軍備競賽推到頂點。
http://bwl.top81.cn/military/sf/603.htm
NASA表示,這次發射將可「測試及驗證和戰神發射器相關的硬體、模型、設施和地面操作功能」。一般認為,這是太空梭除役後美國載人太空飛行的第一步。
NASA在火箭升空時,將收集火箭上700多個感應器的數據。
戰神火箭這次僅有第一節接受測試,第二節和太空艙是實體模型。第一節是從太空梭計畫改良的固體燃料發動機。升空歷時兩分半鐘所獲得的數據,有助於NASA在用新一代發射載具將太空人送到軌道前,確定這枚原型火箭是否安全,以及飛行是否穩定。
專家小組預測新一代載具在2015年前尚不可能載人,使得太空梭在2010年除役後,將有5年空窗期。
http://udn.com/NEWS/WORLD/WOR6/5220667.shtml
水均益:這是“戰神”火箭最神的地方。
太空梭 | |||
---|---|---|---|
![]() | ![]() | ![]()
|
![资料图:苏联时期制造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http://i2.sinaimg.cn/jc/2009-10-30/U2142P27T1D571956F3DT20091030110913.jpg)
據2009年10月30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道,對于俄羅斯28日宣布的核飛船計劃,西方普遍不看好。美聯社文章寫道:俄羅斯的雄心與其航天事業的實際情況反差明顯,俄目前仍在用40年前就使用的“聯盟”火箭和飛船,新一代常規推力火箭和飛船計劃在可預見的將來沒有看到被批准的希望。因此,俄航天署的計劃聽起來更像是要求政府撥款,而不是一個詳細的建議。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10-30/1109571956.html
![2007年,X-37B轨道试验载具在前往范登堡空军基地途中](http://i2.sinaimg.cn/jc/p/2009-11-26/U1335P27T1D575196F26DT20091126074306.jpg)
空軍發言人表示,此架無人太空飛機預計在4月19日搭乘“宇宙神”-5火箭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帶翼X-37B也稱爲“軌道試驗載具”(OTV),由空軍快速能力辦公室管理,受空軍部長與負責采辦、技術與後勤的副部長直接監管。任務聲明說:“空軍快速能力辦公室通過最大利用泛國防技術研發成果與現有作戰能力,加快了國防部精選作戰支持與武器系統的研發與部署。
空軍事實頁顯示:X-37B長8.8米(29英尺)以上,高2.9米(9.5英尺),翼展4.6米(14英尺11英寸),發射重量5噸(11000 磅)。X-37B將被置于直徑5米的球形有效載荷整流罩內,然後發射。“宇宙神”-5火箭將使用配有長鼻錐的501型號,沒有固體火箭助推器,有一個發動機的“半人馬座”上面級。
軍方對4月任務發射的演示器有效載荷諱莫如深,不過空軍表示任務將測試太空技術,並驗證小型可重複使用航天器方案。X-37B目前正在加州波音工廠內等待發射。目前載具已經集成,准備在發射前兩個月水路運往卡納維拉爾角。官員稱,後期最大的挑戰是確保在東部靶場的發射時機。還有另外一枚“宇宙神”-5火箭作爲本次發射任務的備用載具。空軍沒有提到X-37B在太空的任務時長。飛機將以滑翔方式自動再入大氣層,然後著陸,很可能著陸于範登堡空軍基地爲航天飛機改修的超長跑道上。
2006年,X-37B在私人公司的“白騎士”飛行器下面完成了一系列的受控運載測試和自由飛行測試。滑行測試于2007年在範登堡進行。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9-11-26/0743575196.html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8_img/2010_16/197_22519_593090.jpg)
![](http://i2.sinaimg.cn/dy/w/2010-04-21/1271833996_AxMjMr.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8_img/2010_16/197_22521_744319.jpg)
美空軍稱發生成功,但未透露具體細節。“阿特拉斯5號”火箭執行了此次發射任務。
在能以自動駕駛模式返回地球之前,X-37B最長能在軌道停留270天,它將在太空中進行多項保密試驗。
加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是其返回地球的首選降落地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將作為備用降落地。
X-37項目最初由NASA發起,目前歸空軍快速能力辦公室負責。該項目將加快發展並部署國防部挑選的作戰支援與武器系統。
報道稱,X-37B在戰時,有能力對敵國衛星和其他航太器進行軍事行動,包括控制,捕獲和摧毀敵國航太器,對敵國進行軍事偵察等。
http://big5.ce.cn/gate/big5/intl.ce.cn/qqss/201004/23/t20100423_21316219.shtml
![](http://www.designation-systems.net/dusrm/app4/htv-1.jpg)
文章稱,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DARPA)美國當地時間周四下午4點在範登堡空軍基地將其研制的第二代“獵鷹”高超音速飛行器(HTV-2A)成功發生升空。
周五晚上,DARPA出面證實,根據技術數據顯示,雖然HTV-2成功的與火箭實現了分離,但在進入飛行試驗9分鍾後,遙測站與HTV-2失去了聯系,一只技術團隊正在根據已知的數據對此進行分析。
DARPA 透露,HTV-2是一種無人操縱的高超音速飛行器,飛行速度可以超過20倍音速。
在與火箭分離後,HTV-2使用自動駕駛系統來進行飛行。原計劃進行三項驗證飛行機動:中等仰角飛行對飛行器進行減速;實現小幅度俯仰,滾轉和偏航以驗證氣動控制系統;最終以13000英裏的時速落入太平洋以驗證再入大氣層能力。
按原計劃,這次試驗是兩次HTV-2飛行任務中的首次,下一次試驗安排在2011年。兩次試驗耗資3.08億美元。
周四的發射,也是“牛頭怪4”火箭的首次亮相,“牛頭怪4”火箭使用退役的“和平衛士”洲際導彈改裝而來。
http://www.81tech.com/2010/0426/24927.html
用于全球打擊和偵察
每當有新裝備服役、試飛,美國空軍總是喜歡“大秀特秀”,充分展示“世界第一空軍”的肌肉。不過對于即將升空的X-37B,美國空軍卻諱莫如深。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認爲,空軍如此低調,就是不想讓外界將X-37B看作飛到太空扔炸彈的“捕食者”無人機。然而,無論美國空軍如何低調,X-37B先進的技術性能和“軍方背景”,都很難令外界相信它僅僅是一架普通的無人航天器。
X-37B重約5噸,長8.8米,高2.9米,兩翼長4.5米左右,采用傾斜雙尾翼布局,可連續環繞地球軌道飛行270天。美智庫蘭德公司分析員彼得?威爾遜認爲,X-37B可攜帶一些輕型載荷進入軌道,執行各種軍事任務,然後返回地球。有分析猜測,X-37B升空後可迅速到達全球任何目標的“上空”,利用自身攜帶的對地攻擊/偵察器材,對敵方進行精確打擊或戰略偵察,即使像S-300、“愛國者”這類先進的防空導彈對其都毫無辦法。由此可見,作爲一種可重複使用的自動化航天器,X-37B及其後續型號完全有可能成爲“軌道轟炸機”或“太空戰略偵察機”。
具備太空戰機的潛質
雖然X-37B可用于全球打擊和偵察,但筆者認爲,這種定位對于X-37B來說仍顯太低。美軍已經擁有多種全球打擊手段,裝載上百枚“戰斧”導彈的核潛艇、滿挂隱形導彈的戰略轟炸機、改裝常規彈頭的洲際導彈等完全可以滿足美軍的作戰需要,已沒有必要耗費巨資再發展一種專用的太空轟炸機。因此X-37B的對地攻擊/偵察能力很有可能是“兼職”,其主要作戰方向仍是太空。
由于采用自主駕駛和導航模式,X-37B可以長期在太空部署。一旦美軍將太空定位爲戰場,X-37B就可對美國對手的衛星、宇宙飛船甚至是太空站下手。只要裝備簡單的機械手(美國航天飛機已裝備此類設備),X-37B就能將“敵方”先進衛星“打包”(裝在貨倉)帶回美國;由于無需考慮氣動布局,X-37B可裝載或挂裝多種武器,裝備導彈後,X-37B又成了標准的太空戰機,可威懾別國航天器和空間設施。
搶占太空制高點
進入21世紀後,美國在宇航領域面臨一種“青黃不接”的尷尬,航天飛機即將退役,新飛船還處于研發階段。與之相比,中國、印度、日本和韓國紛紛擬定了本國的太空項目。在美國國內,也開始有人質疑美國“太空老大”地位能否保住,而X-37B回答了所有人的疑問——美國並未放棄太空霸主的夢想。
X-37B集多項先進技術于一身,其“運載火箭+無人航天飛機”模式也代表著更高的水平。目前,X-37B還只是一架技術驗證機,未來的後續機型將更爲成熟,更加先進。因此,無論是在太空探索領域,還是軍事領域,美國都希望憑借X-37B打出一片新天地,牢牢掌握太空制高點。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4-14/1207590396.html
“神秘的X-37B”
“神秘”這個詞在幾乎無所不知的美國媒體口中很少說出,不過,對于美國空軍3日宣布將于19日首次試飛代號爲X-37B的“軌道測試飛行器”,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4日以“神秘的X-37B”爲題報道稱,這個計劃原本是NASA于1999年推出的一個方案,擬研制一種成本較航天飛機更低、但一樣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這個項目幾年前被中止。但國際航天界和軍界一直懷疑,這個項目並沒有真的被中止,而是變成了一個軍事項目。文章稱,“在更多的國家,尤其是中國,開發太空的軍事用途時,X-37B成了太空界的一個猜測主題:爲什麽NASA于2006年缺少資金放棄這一項目時,五角大樓要拯救它呢?”
美國空軍負責太空項目的副部長加裏?佩頓在宣布X-37B將于19日首飛消息的同時,卻對該飛行器的細節諱莫如深。他說:“它提供給我們的東西是我們以前很少擁有的,那就是把有效載荷和實驗帶回的能力。這對于我們來說是一件新鮮事。”美聯社試圖通過電子郵件聯系空軍發言人,但一直未收到回複,美聯社無奈地稱,“X-37B的最終目的和一切情況,現在都是一個謎。”
美國“太空網”文章一開始就認定這是個“軍用的空間飛行器”。文章稱,“經過10年的研發,悄悄地在得到五角大樓多個官僚機構的審核之後,這架無人駕駛的軍用空間飛行器最終走到了即將進行史無前例的飛行測試的階段。”文章稱,美國空軍近年來進行過各種太空戰試驗,盡管公布的X-37B模型照片像航天飛機,但用途並不像說的那麽簡單。
據報道,X-37B試驗機全長29英尺,高9.5英尺,大小是航天飛機的1/4。盡管個頭不如航天飛機,但X-37B具有驚人的速度,美聯社稱,“如果將航天飛機比作一輛大貨車,那麽它就是一輛十足的跑車”。首次試飛的X-37B是無人駕駛的,它不但裝備短時間高速飛行用的發動機,而且還攜帶太陽能電池板,能在太空軌道運行270天,這是美國現役航天飛機做不到的。美國太空網稱,X-37B顯然更適合執行那些隨時需要變軌的外太空項目,如戰區偵察等。
將引發世界空天戰競爭?
美國X-37B即將發射的消息立即吸引了國際媒體的關注。俄羅斯紐帶新聞網4日的文章稱,美國秘密研制的X-37B可能是世界上首架“太空戰鬥機”。它有能力對敵國衛星和其他航天器開展軍事行動。文章稱,目前除美國外,俄羅斯、印度、日本等國也在積極研制空間作戰飛行器。而俄羅斯《觀點報》則對美國是否真能試制成功空天戰機表示懷疑。該報4日援引俄科學與技術專家阿納托裏?多裏寧的話稱,在冷戰時期,蘇聯和美國曾競相研制“空天戰機”,但都沒有成功。而且受經濟危機影響,美國不久前已決定退出太空競爭。文章稱,即使這次試驗成功,美軍空天戰機要達到太空作戰的能力至少還需要10到20年時間。
在一直夢想成爲“太空大國”的日本,美軍要首飛X-37B的消息一出來,立刻成爲熱門新聞。一名自稱畢業于日本東北大學航空專業的湯淺博士在2CH網站上留言稱,“X-37B最終由美國空軍控制,固然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但難免將該項目帶入軍事用途,這會不會引發世界範圍的空天戰競爭呢?”
中國航天專家龐之浩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表示,空天飛機的優勢在于將航空技術和航天技術結合起來,在大氣層內部,使用的是航空技術,出了大氣層使用的是航天技術。本來,空天飛機用于載人,美國搞過“東方快車”空天飛機,英德也搞過,但最終都因爲技術太過複雜而下馬了。
在冷戰時期,在戰機設計領域久負盛名的蘇聯米高揚設計局曾提出了著名的“螺旋”空天戰機計劃,但隨著蘇聯的解體,“螺旋”計劃沒有造出原型機就告結束。
空天戰機助美建“兩小時全球打擊圈”
對于X-37B的最終目的,國際專家都猜測紛紛。美國蘭德公司防務分析專家彼特?威爾遜認爲,“X-37B被認爲是能將少量的有效載荷送入軌道,執行一系列的軍事任務,然後再返回地球的飛行器的雛形。”他說,該計劃4年前由美國空軍“應急反應能力辦公室”秘密接管,這個辦公室負責評估美國應付恐怖分子和一些國家襲擊的快反能力等。此前美國《連線》雜志曾報道稱,美國國防部曾有過“兩小時內攻擊地球上任意一個目標的快速全球打擊”的戰略構想。有分析認爲,“X-37”空天戰機無疑是實現這一戰略構想的唯一武器。
中國空軍指揮學院王明志大校對《環球時報》說:“美國一直有建立全球快速打擊部隊戰略意圖,而空天飛機不受大氣層影響,可用于全球快速打擊。”有專家稱,美空軍下達遠程轟炸任務時,目前依靠基地和打擊目標的位置,來決定派遣B-2遠程隱形轟炸機還是B-52轟炸機,而這往往需要12到24個小時才能完成任務。空天飛機既能在外太空巡航,又能進入大氣層直接執行打擊任務,將使美國真正建成一個“兩小時全球打擊圈”。
位于瑞士日內瓦的聯合國裁軍研究所所長、美國國防信息中心太空安全計劃前主任特雷莎-希金斯說:“接下來的問題是,X-37B會成爲一個全球打擊平臺。國際上許多國家擔憂全球打擊概念。”希金斯表示,美國的競爭對手肯定不會降低對這一計劃被用于太空武器的警惕,相應地會以反衛星武器作爲回應。希金斯認爲,“如果它用于軍事用途,也就成爲其他國家研制危險的反衛星武器的理由。”
“這比核武競賽更危險”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美籍專家香農?凱利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空天戰機在美軍的規劃裏並不屬于新事物,早在裏根政府時期推出的“星球大戰”計劃裏,就包括發展空天飛機的構想。此後,這一項目被轉到NASA,最主要的目的是使該項目能最大程度地吸收航天飛機的科研成果,隨著航天飛機將逐步停飛,空天飛機再回到五角大樓,只能說是“回歸”而已。凱利說,從嚴格意義上說,空天飛機可以稱是美國的“第六代”或者“第七代”戰機。因爲目前美軍所配備的最先進的戰機,已經能夠實現隱身、遠程打擊及超音速巡航等功能,可以說已經到達了“極限”。所以,未來的戰機一定是空天戰機。凱利說,如果空天戰機真的研制成功,那麽對它來說,現有的其他武器系統不過是原始的弓箭和長矛而已。
凱利稱,美軍宣布空天戰機首飛的時間點非常耐人尋味,此前美俄剛決定簽署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不久後核安全峰會將在美國舉行。美軍開發空天戰機表明人類將進入“太空武器時代”,這比核武器可能更危險。凱利認爲,其實無核世界只能是一個夢想,即使真的實現,對人類也未必是好事情,因爲有核的情況下世界或許還可處在“危險的均衡”中。但到了無核時代,那麽誰的“常規武器”最先進、最霸道,誰就能贏得戰爭的勝利。從目前看,美軍在這些方面無疑走到了所有國家的前面,而這正是美國的如意算盤。
王明志認爲,美國曆來強調建立絕對優勢。現在美國倡導“無核世界”等,是因爲在核武器方面,美國並沒有占據絕對優勢。他說,“在戰略上追求絕對安全的美國目前還沒有和別人談外太空飛行器的問題,是因爲它認爲在這個領域沒有對手能和自己平起平坐。”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4-08/1053589734.html
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12日在日內瓦召開的國際裁軍會議上發表講話說,如果不防止太空軍備競賽,就無法保證國際安全。但是,美國一直反對制定這樣的條約。
有關太空武器的問題,過去已經有過一個協議。1967年的外太空協議規定,禁止在外太空部署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俄羅斯和中國現在希望采取更多的限制措施。
http://mil.news.sina.com.cn/2008-02-13/0859485193.html
中國視太空探索爲確認其超級大國地位的一種途徑,因而它的載人航天計劃可以說是攸關民族自豪感的大事。美國海軍分析研究中心亞洲問題專家迪安?成表示,中國向空間研究領域投入大量資源。中國太空計劃一年的預算多達20億美元左右,與日本大抵相當。今年晚些時候,中國計劃進行第三次載人航天飛行———這是可能的2024年登月的前奏。隨著布什總統誓言到2020年將美國宇航員重新送上月球,兩國間的競爭或許不可避免。
當然,中國的太空計劃仍遠遠落後于美國。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國家安全研究部主任瓊?約翰遜?弗裏茲說:“他們基本上是在重複當年的‘阿波羅’登月行動。這是一場龜兔賽跑。他們樂于緩慢前進,造成這種太空競賽的印象。”
但其中可能也包括民族榮耀之外的東西。部分分析人士說,中國試圖獲得美國太空技術,但這種企圖與推進其太空計劃沒多大關系,而是爲了提升軍事力量。中國已經把太空作爲一個潛在戰場加以重點關注。不久前五角大樓對中國軍力的評估認爲,中國正投入巨資研發反衛星武器。
毫無疑問,中國認識到了這種能力的重要性。2005年,一名中國軍官著書稱,對衛星實施“震懾性攻擊”,“將動搖敵方作戰系統結構,並對其決策者造成巨大心理威懾”。從理論上說,這樣的攻擊可以使中國抗衡技術高于己方的美軍,後者嚴重依賴衛星獲取戰場數據。中國距離在太空挑戰美國尚有數十年之遙。但美國官員擔心中國可能獲取機密信息從而拉近與美國的差距。
http://mil.news.sina.com.cn/2008-02-16/0954485623.html
一,高速性能。
那些渲染X-37B的人說它的飛行速度可以達到20幾馬赫,乍一聽來似乎很了不得,但是不知這些人說的這個速度是指在太空中還是在大氣層中的速度呢?如果是指在大氣層內飛行的速度,由于發動機的原因目前人類的技術水平顯然還達不到,因爲最先進的空空導彈也達不到這個速度,而X-37B的氣動布局也根本不符合在大氣層內進行超音速飛行的要求。我看它在大氣層內的飛行速度也就相當于螺旋槳飛機的水平了。如果說是指在太空中的飛行速度,這不正是圍繞地球運轉時最低的在軌飛行速度嗎!我們的神舟飛船的速度還要比這個高呢,大部分在軌的衛星也遠高于這個速度,也就是說X-37B的所謂超高速無非是維持在軌的飛行速度而已,什麽兩小時攻擊地球任意一點的說法只是有人混淆是非將它與普通飛機的速度相比較而以了。
二,高機動性。
在這裏我還是要問它是指在太空中還是大氣層中呢?很明顯X-37B的氣動布局及外形決定了它根本不可能在大氣層內具有高機動性,我敢說它連我們的殲5都比不了。如果說在太空中,或許美鬼使用了部分先進技術使得它的在軌機動性要比衛星或其它太空飛船高一些,不過我相信它絕對不會比反衛星機動裝置要高。
三,破壞衛星的能力。
對于這點我不想多說,因爲從理論上任何一個具有變軌能力的太空飛行物都具有接近和破壞其它飛行物的能力,前提是只要你能精確計算對方衛星的運行軌道等參數就可以了。我們的神舟飛船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做到這一點。至于可以捕獲其它國家的衛星,美鬼原來的航天飛機早就可以做到了啊,而且肯定比X-37B要做的好,因爲它不僅可以捕獲還可以把衛星再帶回地面呢,而X-37B顯然做不到的,畢竟它比航天飛機小多了。再說在戰時捕獲對方衛星顯然不如直接摧毀它更適合了。因此我看不出X-37B具有什麽突破性的反衛星技術值得誇耀啊!
四,在軌攻擊能力。
基于以上三點的技術分析,我們已經將X-37B打回到一個普通返回式太空飛船的原型了,那麽它的在軌攻擊能力也就很容易批駁了。在飛船上安裝攻擊武器或者偵查設施如今並不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技術,神七飛船發射伴隨衛星就是這一技術的原型了,假如將伴隨衛星改爲核彈頭並控制好它的運行軌道那就可以在地球任意位置進行核打擊了。再說真的有一天發生核戰了,太空打擊也只是提高了先發打擊能力而已,但是如果面對像俄羅斯那樣的核大國即便你可以先打到它境內幾顆核彈,但你所面對的將是飽和性的核反擊,因此X-37B的太空打擊能力似乎對小國家更爲有效一些啊。
綜上所述,美鬼的X-37B充其量只是一個替代航天飛機的新型的小型航天器而已,由于它體積小巧且是無人駕駛,因此相對于航天飛機在發射成本和風險上都更具優越性,這點應該說是美鬼的技術進步啊。不過硬是要將它與軍事威脅相挂鈎就太無厘頭了,什麽所謂的空天戰鬥機只是恐美主義的說辭罷了,航天飛機要比X-37B更具有軍事價值,可是從未有人因美鬼發射航天飛機而感到恐懼,如今美鬼的航天飛機要退役了,新的小型航天飛機實驗了,我們有些人卻嚇得幾乎睡不著覺了,其實至今美鬼的政府和正式單位從未發布過有關X-37B軍事價值的說法,我們只是自己在嚇自己罷了。其實在現實中有很多東西是可以軍民混用的,我們完全不必大驚小怪才是。或許有一天美鬼人放了個屁,我們會有人大聲驚呼的說:美鬼發明了世界最先進的空氣戰鬥機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16024c0100ii9o.html?tj=1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4-30/0755592494.html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4-30/1448592526.html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4-28/0754592248.html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4-24/1225591795.html
![中国红旗-9型防空导弹](http://i3.sinaimg.cn/jc/2010-01-12/U2142P27T1D580421F3DT20100112100156.jpg)
![美国部署陆基反导系统](http://i0.sinaimg.cn/jc/2010-01-12/U2142P27T1D580421F318DT20100112100156.jpg)
![俄罗斯A-135导弹防御系统](http://i1.sinaimg.cn/jc/2010-01-12/U2142P27T1D580421F319DT20100112100156.jpg)
新華社北京2010年1月11日電 中國11日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這一試驗是防禦性的,不針對任何國家。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1-12/1001580421.html
美國總統歐巴馬今天宣佈,美國將於2030年代中期送太空人登上小行星,同時也將派探險隊進入火星軌道,而後登陸火星。
歐巴馬今天在甘迺迪太空中心向員工保證:「沒有人比我更有志於載人太空飛行及人類太空探險,但是我們必須明智地進行。」
歐巴馬為他的新太空政策辯護說,美國不應只繼續走以前走過的路,而是要領導世界邁向未來,所以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必須有一個改革性的議程,才能達成重大突破。
http://www.cdnews.com.tw 2010-04-14 陳淑娟/整理
報導稱,美國總統歐巴馬預計將於本週四在佛羅里達州發表新的空間政策講話,而三位前太空人聯名致信就新的航太政策表達不滿。
兩個月前,美國政府發佈的新財政預算,建議取消對星球探測工程的支援。而這也讓美國宇航局重返月球的計畫不得不暫時擱置。
阿姆斯壯和另外兩位同行在信中稱,取消對星球探索計畫的支持對整個美國航太界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
阿姆斯壯認為,美國的宇航員現在只能以5000萬美元的價格搭乘俄羅斯聯盟號飛船抵達近地的國際空間站。
信中還不無擔憂的表示,如果無法獲得可以提供技術和經驗支援的航天器,美國將在未來的世界航太競爭中漸趨平庸。
2013年由中國大陸自行設計研製的「中華牌」月球車將乘坐「嫦娥三號」探月衛星「親近」月球。目前,該月球車已製造完畢。
法制晚報報導,日昨在重慶向各大高校學子作主題為「嫦娥一號與深空探測」報告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嫦娥工程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最新透露,中國至少已研製出十幾架月球車。
葉培建指出,月球車是一種能夠在月球表面移動,並完成探測、採集和分析樣品等復雜任務的機器人。
葉培建反覆強調,要記住,這個月球車是「中華牌」,該月球車是由中國自行研製的。
他透露,目前中國國內至少研製出十幾架月球車,其中準備登月的「中華牌」月球車由航天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主要負責研製。
![莫斯科时间26日14时49分,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发射升空](http://i0.sinaimg.cn/jc/s/2009-03-27/U2142P27T1D546748F3DT20090327091130.jpg)
![被誉为“Word软件之父”的微软前研发专家、美国富翁查尔斯•西蒙尼再次以太空游客身份与这两名宇航员一起升空,西蒙尼为此次太空旅游花费了三千五百万美元。](http://i1.sinaimg.cn/jc/s/2009-03-27/U2142P27T1D546748F26DT20090327091130.jpg)
中新網2009年3月27日電 據法新社報道,莫斯科時間26日14時49分,包括太空遊客美國人查爾斯•西蒙尼在內的三名機組人員搭乘俄羅斯“聯盟”飛船啓程,前往國際空間站。
http://mil.news.sina.com.cn/s/2009-03-27/0911546748.html
![长征-2F搭载神州七号飞船转运现场。新华社记者李刚摄](http://i0.sinaimg.cn/jc/p/2008-09-21/U2142P27T1D522314F26DT20080921084528.jpg)
據中央電視臺報道,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楊保華2008年09月21日 上午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透露,目前“神舟”七號飛船新添加的氣閘艙已配合身著艙外宇航服的航天員在地面上完成了人艙服的聯合地面驗證試驗並已順利過關。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9-21/0844522314.html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9-24/0752522811.html
http://www.cdnews.com.tw 2009-10-02 王鵬捷/綜合報導
中央社引述中國科技部網站引述消息說,俄羅斯宣布「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測器推遲至2011年發射。隨後,中國國防科工局相關負責人證實,受此影響,原本10月將乘俄羅斯火箭同往火星的「螢火一號」也要延後發射。
「螢火一號」研製單位上海航天局表示,隨衛星前往俄羅斯的研製人員和相關專家,將於10月中旬返回中國。
按照規劃,俄羅斯將於10月發射「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測器,將著陸「火衛一」收集土壤樣本。
中國不具備火星探測器發射能力,因此「螢火一號」將結伴前往,由俄羅斯「天頂」運載火箭從哈薩克境內拜科努爾發射場升空。
由於俄羅斯設備配置等各項工作進展緩慢,目前,「福布斯--土壤」探測器僅安裝一半設備,今年已不可能發射。
中國至今還沒有獨立的火星探測計劃。「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認為,如果中國盡快立項火星探測,最佳發射時間為2013年,此時火星和地球距離最合適。如果錯過,下一個發射時機將在2016年。
日本四顆間諜衛星太空秘密運行可監視全球(圖)07-06-18新華網
新華網專稿:據日本媒體日前報導,日本在聯合國未作登記的情況下,有四顆間諜衛星已經在太空運行了4年,儘管日本曾簽署了應向聯合國報告所有間諜衛星的國際條約。
根據1974年通過、1976年公佈的《關於登記射入外太空物體的公約》,簽約國必須報告有關進入太空的人造衛星和其他物體的情況。日本於1983年簽署了該公約。《日本時報》網站15日援引衛星的所有者、日本內閣衛星情報中心的一名官員的話報導:“出於安全原因,我們不能公開細節情況。此外,歐洲和美國軍方也有許多未登記的衛星。”
日本文部科學省一名官員在聯合國說:“我們無權對登記衛星事宜作出決定。”報導認為,日本利用太空的行為應該是非軍事性的,但防衛省卻可以使用這些衛星拍攝的照片。這名官員承認,日本的這些衛星類似於其他國家的軍事衛星。
自從日本簽署該項條約以來,日本政府已經登記了將近100顆衛星,包括該國發射的第一顆衛星“大隅”。日本已將這些衛星運行軌道的形狀和高度、與地軸的傾斜角度等資訊報告給了聯合國。
《日本時報》的報導說,儘管日本的太空計畫相對透明,而且在發射衛星時就公佈了幾乎所有相關資訊。然而,日本幾乎沒有披露關於這4顆間諜衛星的情況,這些衛星是通過H-2A火箭於2003年或2007年發射升空的。
其中兩顆衛星是光學衛星,其他兩顆則是雷達衛星。將這4顆衛星的功能結合在一起,日本就可能每天一次地監視地球上的任何角落。
據稱,在朝鮮1998年試射了飛越日本上空的遠端導彈後,很多人呼籲日本發射間諜衛星。日本政府擱置了國會和平使用太空的法案,著手考慮用衛星收集情報。在日本秘密完成間諜衛星計畫的研究工作後,政府只披露說“軌道高度為400至600公裏,衛星每4天回歸原位”。
迄今為止,日本只宣佈了發射成敗情況,從未公開軌道的細節和衛星的照片。內閣衛星情報中心官員星野敏彥說:“歐洲和美國的偵察衛星通常也不公佈有關軌道的資訊和照片,以隱藏(衛星的)偵測能力。”
星野敏彥說:“本中心已經決定不在聯合國登記這些衛星,即使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我們還是打算保留這個秘密。”
http://mil.news.sina.com.cn/2007-06-18/0945450025.html
日本間諜衛星體系出故障 急欲發射備用衛星(圖)07-04-05環球時報
日本2月份建成了由4顆間諜衛星組成的情報搜集網,為此日本媒體曾得意地宣稱“終於可以對世界上任何地點每天進行一次監測”,沒想到其中一顆間諜衛星出了故障,據說要提前一年“壽終正寢”。日本媒體驚呼“衛星監視系統出現死角”,將對日本的安全保障造成重大影響,心急火燎地要求提前部署備用衛星。
日本《產經新聞》4月2日報導說,日本今年2月成功地發射了新的“雷達2號”衛星,加上原來發射的“雷達1號”、“光學1號”和“光學2號”,日本共擁有4顆情報收集衛星。但這一機制剛形成不久便出現問題,其中一顆出現故障,進而影響到整套系統,“對號稱利用‘自己眼睛’進行監視的衛星運用產生障礙”。報導說,“雷達1號”上月27日出現了故障,內閣情報衛星中心認為是電源問題,該電源的預定壽命為5年。“今後日本將不得不繼續依賴美國的軍事衛星或購買海外的商用衛星圖像”,“對於朝鮮核子試驗或發射導彈的徵兆,今後也不可能每日準確把握”。
自民黨對此事高度重視。上月28日,自民黨召開會議,有議員對衛星監視系統出現“死穴”很擔心,要求將發射備用衛星的計畫提前。自民黨宇宙開發特別委員會副委員長河井克行說,“如果其他的衛星也在使用期內出現故障,就會對日本的安全保障造成重大影響,應該重新考慮備用衛星的發射”。
但日本政府強調,由於技術開發的日程緊迫,發射計畫最多只能提前1—2個月。日本內閣情報衛星中心計畫2009年發射“光學3號”,2011年發射“光學4號”和“雷達3號”衛星,分別取代過了使用年限的“光學1號”和“光學2號”、“雷達1號”。為此,《產經新聞》哀歎說,“4顆衛星一起發揮作用看來得等到2011年以後了,‘四星一體’的監視系統目前已經明確出現漏洞”。
內閣情報衛星中心管理部表示,“4顆衛星同時運作時,通常情況下如果包括備用衛星,必須有六七顆”,“但衛星的製造從開始到完成需要7—8年,如果加上備用衛星,預算則要增加一倍”。據悉,今年日本關於間諜衛星的預算為600億日元。(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龔 常)
http://jczs.news.sina.com.cn/2007-04-05/0742438353.html
日本啓用先進偵測站嚴密監控解放軍戰艦軍機07-08-16國際在線
盡管日本具有強大的信號搜集能力,但能否將這些信號轉變成有用的情報,除了依靠技術手段外,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運氣和靈感。
在“中國軍事威脅論”不斷發酵的背景下,日本不斷加大對中國的防範力度。日前,據《亞洲周刊》報道,日本自衛隊已啓動設在九州福江島的最新式偵測站,據稱能夠嚴密監控中國東南部地區的軍事動向。
偵測站模仿 美軍“象欄”技術
據報道,日本自衛隊方面最新啓用的這座偵測站,位于同中國江蘇海岸遙遙相對的日本九州福江島。建立這座先進的、功率極強的電子偵測站是日本近年來大幅提升對華軍事情報搜集的最新舉措,能夠把中國渤海、黃海南下的中國軍艦、軍機的一舉一動,納入偵測網中。
據悉,這座偵測站是模仿美軍方國家安全局設在日本的楚邊通訊所來建設的,擁有著名的“象欄”式天線群。在天線陣地的最裏面是一個半徑約66米、 高約37米的圓形封閉式反射天線網,稍微向外一點,環繞矗立著30根高度約19米、用于低頻通信的天線,再向外又是一個半徑約91米、高度約9米的圓形封 閉式反射天線網和120根高約7米的高頻通信天線。這些天線主要負責探測信號的方向,屬于測向天線。
據報道,爲了測定出信號發射源的具體位置,日本自衛隊早在去年就已經在距中國 釣魚島僅180公裏的宮古島上增設了一套類似的天線群。經過這兩個天線群裏的多套系統交叉比對和三角測量,來自中國東南部信號的電磁波輻射源及相關技術參數就可被自動定位。
此外,這兩處偵測站在與美軍在亞太地區設置的多個電子偵聽站聯網後,形成了對整個東海海域和臺灣海峽所有中國軍事動向有效而全面監控。
實際上,因爲其地理位置的優勢,日本早已成爲搜集針對中國、朝鮮以及其他亞洲國家無線電通信情報的重要基地。除了新設兩處偵測站外,日本目前設 在東千歲、新澙縣小舟渡、琦玉縣大井、島根縣美保、福岡縣大刀洗和鹿兒島縣喜介島的6處通信站,也是日本自衛隊的通信情報截收設施和監視雷達站,負責機密 的無線電通信情報的搜集和分析工作。其中,日本在鹿兒島建立的巨型球狀天線群,可以截收來自任何方向的極其微弱的電波,其探測距離可達上千公裏,足以捕捉 到來自中國境內的各種無線電信號。
早在冷戰時期,日本的這些電子偵測設施和能力就曾令全世界爲之側目。1983年9月,前蘇聯戰鬥機用導彈擊毀韓國波音747民航班機,日本北海 道的電子偵測站截收並錄制了當時蘇軍戰鬥機飛行員同地面指揮站的通話聯絡實況,美國把錄音帶帶到聯合國播放,使蘇聯不得不承認是自己軍方下令擊落了這架民 航機。
明年啓用最新式 導彈預警雷達
與此同時,爲積極推進導彈防禦系統建設,日本已開始對其現有的FPS-3預警雷達網進行改造,並准備部署具有跟蹤彈道導彈能力的新型“未來警戒管制雷達”(FPS-XX)。
據悉,日本最新研發的“FPS-XX”雷達比目前日本航空自衛隊主要裝備的“FPS-3”雷達更加先進,可彌補“FPS-3”雷達只能跟蹤飛機的不足,具有捕捉高速且反射面很小的彈道導彈的高性能,且監測距離大大提升。
此外,“FPS-XX”雷達采用電子掃描來控制電波指向的方式,實現對來襲導彈飛行軌道的掃描和定位。由于該型雷達還處于秘密研發階段,具體參 數無從得知,但性能顯然比“FPS-3”雷達優越得多,將成爲日本戰略防禦系統前伸的“觸角”,預計在2011年成軍後,將與“宙斯盾”驅逐艦和“愛國者 3”型導彈實現聯接,成爲日本導彈防禦的重要支柱。
目前,日本自衛隊擁有的28個固定雷達站中的6座“FPS-3”雷達提高了搜索性能。根據計劃,日本將從2008年開始,每年部署一座“FPS-XX”雷達,地點分別是青森縣的大湊、新澙縣的佐渡、鹿兒島縣的下甑島和沖繩的與座嶽。
如此一來,日本將徹底完善覆蓋日本全國的雷達網,形成至少10座地面雷達聯動防禦局面,可以對從朝鮮和中國發射的彈道導彈進行預警。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未來在西南部署的兩座“FPS-XX”雷達,其防禦目標就是針對中國的“東風-21”彈道導彈。
新聞鏈接:日本關注中國軍事現代化
日本自衛隊方面一位專家曾表示,在中國軍費連續19年呈兩位數大幅增長和臺灣海峽局勢不甚明朗的情況下,把中國軍隊視爲未來的假想敵,警惕中國軍事力量現代化,已成爲日本防衛省推進新軍事戰略戰術的重頭戲。
這名軍事專家還透露,盡管過去日本表面上不斷發出“中國軍事威脅”的言論,但內部對中國實際軍事力量的評估一直較低,認爲中國武器裝備和現代化 作戰能力缺陷很多。比如,中國擁有數千架各型號戰機,但真正能夠對付日本以及臺灣的新銳戰機的還不到10%,中國海軍軍艦的遠洋作戰能力不及日本一半。
但最近幾年,日本通過加強對中國軍事情報的搜集分析,對中國軍事實力增強大吃一驚。這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日本自衛隊對中國戰略導彈,特別是 中遠端導彈技術的飛速進步感到不安。其次,是對中國海軍,主要是核動力型且隱形性能甚高的潛艇現代化發展印象深刻。第三,對中國新銳戰機群的形成感到驚 訝。
分析人士認爲,盡管日本自衛隊具有強大的信號搜集能力,但能否將這些信號轉變成有用的情報,還是個問題。隨著現代加密技術的發展,任何軍用通訊都已經實現了複雜的密化,經過層層加密的信號被解密,除了依靠技術手段外,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運氣和靈感。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7-08-16/0738459973.html
就讓高效率的電漿引擎把新一代太空船推往太陽系之外吧!2007年9月發射升空的曙光號,此趟飛行值得注意的不僅是它的任務目標,還有它採用了在長途太空任務中越來越重要的動力來源──電漿火箭。
■儘管電漿火箭產生的推力比化學火箭小得多,但是它能使用同量的燃料讓太空船達到更快的速度。
■電漿火箭的高速特性和推進劑使用效率,使它在深太空任務方面顯得格外有價值。
但2007年9月發射升空的曙光號,此趟飛行值得注意的不僅是它的任務目標,還有它採用了在長途太空任務中越來越重要的動力來源──電漿火箭。有別於傳統火箭是以燃燒液體或固體化學燃料來提供動力,目前已發展出數種先進形式的電漿火箭,提供推力的方式是以電力產生並控制離子化氣體推進劑。
曙光號任務設計人員採用電漿火箭,是因為它的效率相當高,到達小行星帶所需的燃料僅為化學火箭的1/10。如果計畫人員採用化學火箭,太空船就只能飛到灶神星或穀神星其中之一,而不能兩者都去。
的確,電漿火箭(又稱為電能火箭)很快就成為長程太空船的最佳動力選擇。電漿推進技術最近一次的成功案例為NASA「深太空一號」的彗星之旅,這趟飛行是太空船完成主要任務之後,利用剩餘燃料進行的額外旅程。另外,曾經嘗試登陸小行星的日本探測船「獵鷹號」(Hayabusa),以及歐洲太空總署用來造訪月球的「聰明一號」太空船,也都是以電漿火箭做為動力來源。由於電漿推進技術展現了許多優點,美國、歐洲和日本的深太空任務規劃人員都打算在未來的太空任務中採用,以便探索外行星、尋找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並且以遼闊的太空當做實驗室,研究基礎物理學。
早在20世紀初,火箭研發者就構思過以電能推動太空船。但直到1950年代中期才由火箭科學家史圖林格(Ernst Stuhlinger)將這個概念化為實用技術。史圖林格是由馮布朗領軍的德國火箭科學家團隊的成員,他們後來轉為美國工作,替美國的太空計畫奠定了基礎。數年後,NASA路易斯研究中心(已改名為葛蘭研究中心)建造了史上第一具實際運作的電漿火箭。這具引擎於1964年裝置在「太空電漿火箭測試一號」上進行了次軌道飛行,運作了半個小時之後,這艘太空船就落回地球。
在此同時,前蘇聯研究人員也在研究電漿火箭的概念。任務規劃人員從1970年代開始選用這種技術,是因為它可節省推進燃料,同時維持電訊衛星的高度與在地球同步軌道中的位置。
為了在不需額外燃料的狀況下進行長程高精準度飛行,以往許多深太空探測船必須耗費許多時間(通常為時數年)繞經行星或衛星,利用這些天體的重力使其朝預定方向加速(這種彈射動作稱為重力協航),以便達到所需的軌道及足夠的速度。這樣迂迴的飛行路線大幅限制了升空時間,太空船必須在特定的一小段時間內發射,才能確保可以精確繞經提供重力輔助推進的天體。
更糟的是,朝目標前進數年後,使用化學火箭推進器的太空船通常已沒有燃料可供煞車之用,而必須點燃火箭降低速度,以便進入環繞目標天體的軌道,執行進一步的科學觀察,如果無法煞車,太空船就只能掠過目標天體。的確如此,2006年發射升空的NASA「新視野號」深太空探測船歷經九年多的飛行後,就跟主要的研究對象,也就是剛降級為矮行星的冥王星,交會時間只有不到一個地球日。
簡單來講,火箭方程式描述的事實相當顯而易見:從太空船拋出的推進劑速度越快,用以執行火箭動作所需的燃料越少。假設有一位棒球投手(火箭發動機)帶著一籃棒球(推進劑)站在滑板上(太空船)。投手向後投球的速度越快(也就是噴氣速度越高),到最後一個球投出時,滑板朝反方向行進的速度也越快。或者反過來說,在任何時間要將滑板的速度提升一定幅度,投球速度越快,所需的棒球越少(推進劑越少)。科學家將滑板速度的提升幅度稱為Δv。
較精確地說,這個方程式指出了發射火箭到外太空執行特定任務所需的推進劑質量與兩個重要速度有關:其一是噴氣由火箭噴出的速度,其二是該任務所需的Δv,也就是噴氣可為太空船提升多少速度。Δv相當於太空船改變其慣性運動及執行所需的太空動作必須耗費的能量。針對已知的火箭技術(也就是產生已知火箭噴氣速率的技術),我們可將執行某項任務所需的Δv,透過火箭方程式換算出所需的推進劑質量。因此Δv可以視為任務的「價格標籤」,因為執行任務的成本通常受制於發射升空所需的推進劑成本。
傳統化學火箭可提供的噴氣速度不快(每秒3~4公里),單單這個特性,就使化學火箭技術使用起來問題重重。另外,火箭方程式的指數特性會使太空船初始質量中的燃料部份,也就是「推進劑質量部份」,隨Δv呈指數增加。因此,執行深太空任務所需的高Δv要耗費的燃料可能佔去太空船絕大部份的初始質量,而載運其他東西的容量則變得相當有限。
我們來看看兩個例子:要從近地軌道前往火星,所需的Δv約為每秒4.5公里。依據火箭方程式,要進行這樣的行星際飛行,傳統化學火箭所需的燃料將佔去2/3以上的太空船質量。如果是企圖心更大的任務,例如Δv高達每秒35~70公里的外行星探索,化學火箭的燃料比必須超過99.98%,太空船將因此沒有空間裝配其他設備或負載任何東西和太空人。太空船如果要進一步深入太陽系,化學火箭更加無法使用,除非工程師能想出大幅提高噴氣速率的辦法。
目前已經確定這個目標難以達成,因為要產生超高噴氣速率,必須達到極高的燃料燃燒溫度,但這又受限於兩個因素,第一是已知化學反應的能量釋放量,第二是火箭外壁的熔點。
太空梭>維基百科
太空梭(Space Shuttle,又稱為航天飛機(中國大陸)或太空穿梭機(港澳)),是一種為穿越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高度100公里的卡門線)而設計的火箭動力飛機。太空梭結合了飛機與太空飛行器的性質,像有翅膀的太空船。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與實際操作太空梭的國家,也是機隊陣容最龐大的國家。美國的太空梭大多是以歷史上有名的觀測船作為命名,其建造過的太空梭包括如下:
發現號(STS Discovery OV-103)
亞特蘭提斯號(STS Atlantis OV-104)
奮進號(STS Endeavour OV-105)
挑戰者號在升空73秒後突然爆炸失事。已毀太空梭
挑戰者號(STS Challenger STA-099/OV-099)- 發射過程中爆炸
哥倫比亞號(STS Columbia OV-102)- 返回時解體
測試載台
主推進器測試體(MPTA-098)
開路者號(STS Pathfinder)- 用來與MPTA-098搭配進行測試用的太空梭造型模擬器
企業號(STS Enterprise OV-101)
前蘇聯
暴風雪號太空梭 - 暴風雪(俄語:Бура́н,Buran)太空梭計畫是蘇聯時代為了與美國進行太空軍備競賽所發展的太空梭計畫,在蘇聯瓦解後不久此計畫也宣告正式終結,殘存的設備歸屬給蘇聯時代太空中心所在地的哈薩克共和國擁有。暴風雪計畫中共有五架太空梭實際上已開始建造,但是只有第一架的暴風雪號(Buran 1.01)真正被完成並且順利發射升空與回收,而包括二號機小鳥號(Пти́чка,Ptichka,也就是Buran 1.02)在內的其他幾架蘇聯太空梭全都是以未完成的姿態停止建造。
太空梭的退役
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將會在2010年引退太空梭,新一代太空飛行器「奧賴恩」將成為美國載人太空探索的主要工具。
飛行中的X-15。「次軌道」的太空飛機,其機翼還用在升入太空時提供升力。美國實驗飛機X-15以及民間飛機「太空船一號」都屬於這種設計。這兩架飛機都無法進入軌道,而且都是先由另一架飛機載上高空後才自行飛行。
太空飛機的未來目標是像一般飛機一樣起飛、升高降低高度、降落,並且有不必拋棄裝備就進入軌道的能力。超音速燃燒脈衝噴射引擎的支持者認為此類引擎可能會用在這種飛機上。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太空梭維基語錄上的相關摘錄:
太空梭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
宇宙飛船
人造衛星
火箭
太空船一號:「次軌道」的太空飛機
奧賴恩太空船
太空站
國際太空站
外部連結
NASA太空梭與太空站相關計畫主頁(英文)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7%A9%BA%E6%A2%AD
命名
現在的名字「國際空間站」(英文: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俄文: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косми́ческая ста́нция, МКС)是不同命名之間妥協的產物。國際空間站最初提議的名字是「阿爾法空間站」(Alpha),但是遭到俄羅斯的反對,俄方認為這樣的命名暗示國際空間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空間站,可是事實上蘇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先後成功地運行過8個空間站。俄羅斯提議將空間站命名為亞特蘭大(英文:Atlanta[來源請求]),但是這個議案遭到美國的反對,美方認為亞特蘭大的讀音和拼寫太接近傳說中沉沒的大陸「亞特蘭蒂斯」,其中似乎隱含了不祥的徵兆,而且亞特蘭大這個名字也容易與美國的一架航天飛機——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相混淆。
國際空間站計劃的前身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自由空間站計劃,這個計劃是1980年代美國戰略防禦計劃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在1987年12月1日NASA宣佈波音公司、通用電氣公司、麥道飛機公司和洛迪恩推進動力公司獲得了參與建造空間站的訂單。老布什執政期間,星球大戰計劃被擱置,自由空間站也隨之陷入停頓,1993年時任美國總統的比爾·克林頓正式結束了自由空間站計劃。冷戰結束後在美國副總統戈爾的推動下,自由空間站重獲新生,NASA開始與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接觸,商談合作建立空間站的構想。
按照計劃,建造整個國際空間站共需要超過50次太空飛行和組裝,其中的39次飛行需要由航天飛機完成,有大約30次飛行和裝配任務需要進步號飛船提供支持。整個建造工作完成後,國際空間站將會有1200立方米的內部空間,總重量419000公斤,總輸出功率達到110千瓦,衍架長度108.4米,艙體長度74米,額定乘員7人。
曙光號功能貨艙 1 A/R 質子號 1998年11月20日 12.6 4.1 19,323
團結號節點艙 1 2A - STS-88 奮進號 1998年12月4日 5.49 4.57 11,612
星辰號服務艙 1R 質子號 2000年7月12日 13.1 4.15 19,050
Z1 衍架 3A - STS-92 發現號 2000年10月11日 4.9 4.2 8,755
P6 衍架及太陽能電池板 4A - STS-97 奮進號 2000年11月30日 73.2 10.7 15,824
命運號實驗艙 5A - STS-98 亞特蘭蒂斯號 2001年2月7日 8.53 4.27 14,515
外在裝載平臺(ESP-1) LF 1 - STS-102 亞特蘭蒂斯號 2001年3月13日 4.9 3.65 2,676
加拿大臂2 6A - STS-100 奮進號 2001年4月19日 17.6 0.35 4,899
尋求號氣密艙(連接氣密艙) 7A - STS-104 亞特蘭蒂斯號 2001年7月12日 5.5 4 6,064
對接隔艙 - Pirs氣密艙 4R 進步號 2001年9月14日 4.9 2.3 3,676
S0衍架 8A - STS-110 亞特蘭蒂斯號 2002年4月8日 13.4 4.6 13,971
加拿大臂2導軌 UF-2 - STS-111 奮進號 2002年6月5日 5.7 2.9 1,450
S1衍架 9A - STS-112 亞特蘭蒂斯號 2002年10月7日 13.7 4.6 14,124
P1衍架 11A - STS-113 奮進號 2002年11月23日 13.7 4.6 14003
外在裝載平臺(ESP-2) LF1 - STS-114 發現號 2005年7月26日 4.9 3.65 2,676
P3、P4衍架及太陽能電池板 12A - STS-115 亞特蘭提斯號 2006年9月9日 13.8 4.8 15,824
P5衍架 12A.1 - STS-116 發現號 2006年12月9日 3.4 4.6 1,864
S3、S4衍架及太陽能電池板 13A - STS-117 亞特蘭提斯號 2007年6月8日 13.7 5.0 16,183
S5衍架 13A.1 - STS-118 奮進號 2007年8月8日 3.4 4.6 1,864
外在裝載平臺(ESP-3) 13A.1 - STS-118 奮進號 2007年8月8日 4.9 3.65 2,676
和諧號節點艙 10A - STS-120 亞特蘭提斯號 2007年10月23日 7.2 4.4 14,288
哥倫布實驗艙 1E - STS-122 亞特蘭提斯號 2008年2月11日 6.9 4.5 19,300
希望號實驗艙首部份[10] STS-123 奮進號 2008年3月11日[11] 3.9 4.4 4,200
日本實驗艙 STS-124 發現號 2008年5月11日 11.19 4.39 14,800
有很多對NASA持批評觀點的人認為國際空間站計劃是在浪費時間和金錢,並且抑制了其他更有意義的計劃。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列舉,花費在國際空間站計劃上的上千億美元和近乎一代人的時間,可以用來實施無數的無人太空任務,或者將這些時間和金錢花在地球上的研究中,也要比國際空間站更有意義。
所有永久駐地乘員組命名「長期考察組N」, 「遠征N」在每次遠征以後連續地被增加。太空遊客沒有算作是遠征成員。
1.^ European Space Agency http://www.esa.int/esaHS/partstates.html
2.^ China wants role in space station,CNN,2007年10月16日.於2008年3月20日查閱.於2008年3月14日從此原始頁面封存.
3.^ James Oberg(2001年10月26日).China takes aim at the space station.MSNBC.於2009年1月30日查閱.
4.^ (簡體中文)孝文(2009年3月14日).NASA網站開始在線直播國際空間站實時視頻.科學網.於2009年3月14日查閱.
5.^ 張忠霞,國際空間站宇航員進行太空行走,新華網
6.^ 張忠霞,空間站宇航員完成第二次太空行走,新華網
7.^ 張忠霞,空間站宇航員太空行走創紀錄,新華網
8.^ 劉洋,張忠霞,空間站宇航員太空行走 修復"進步"飛船天線故障,新華網
9.^ 國際太空站太陽電板破損 恐影響太空站用電
10.^ 錢錚,背景資料:日本「希望」號實驗艙,新華網
11.^ 馬麗,日本「希望」號太空實驗艙被美奮進號送上天,人民網
外部連結
國際空間站空間站視頻直播
http://zh.wikipedia.org/zh-hant/%E5%9B%BD%E9%99%85%E7%A9%BA%E9%97%B4%E7%AB%99
東風-41 東風31與巨浪二 巨浪1與東風21 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 SS-25洲際彈道導彈 SS-24洲際彈道導彈 美國彈道導彈 中國導彈防禦 核能與核武 打破共軍飛彈襲台的迷思 台灣飛彈防禦解決方案 台灣防禦中共導彈攻擊的上、中、下戰略 建構台灣太空監視系統之探討
印度「月船三號」月球探測車達成任務 設定為休眠模式 2023-09-03 聯合報 編譯
路透報導,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2日表示,已將探月任務「月船3號」的探測車「普拉岡」(Pragyan)設定為休眠模式。該探測車是首個觸及月球南極地區的設備,近2周的實驗任務已達成。
印度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中國後第4個達成月球登陸的國家。先前,俄羅斯的「月球25號」(Luna-25)亦盼抵達月球南極,但最後墜毀失敗。印度繼2019年嘗試失敗後,8月以「月船3號」達成教科書式的軟著陸登月,使國內民眾振奮不已,有媒體將之譽為印度最偉大的科學成就。
回應
根本就掛了,還休眠模式?
自8月23日成功登月至9月3日淩晨,月船三號的壽命為何如此之短?因很簡單,因沒載可供月夜生存所需的“同位素核熱源”,大部分電子設備都將被凍壞。月船三號所謂休眠模式只能算是一種宣傳技巧。
什麼是月球車真正的月夜休眠模式?中國的嫦娥三號、嫦娥四號的著陸器與月球車均配置有同位素鈈-238核熱源,半衰期長達87.7年,單套僅2.2公斤,實現了輕量化設計,而且沒有活動部件,極大程度提高了設計可靠性。
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至今已有四年多時間,玉兔二號月球車已經成為人類部署月面正常開展巡視探測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並且仍在持續刷新時長紀錄。
更為誇張的是嫦娥三號任務,其搭載的玉兔號月球車在第二個月晝期間遭遇了運動部件故障而無法再移動探測,仍然能自主進行月晝月夜的模式轉換。設計壽命只有一年,然而運行近十年之後仍有一台載荷處於工作狀態,每天能獲取5000多幅星圖的月基光學望遠鏡,這一切都離不開同位素核熱源的保障。
科學家驚呆了!月亮上疑火山爆發 2023/08/12 中時
科學家們在月球背面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熱源反應感到困惑,橫跨近50公里。目前推測這來自月球表面下一個由一座火山形成的大型花崗團塊。它的溫度為攝氏10度,這月球研究產生深遠影響。因為在月球表面上,晚上會將至零下183度的嚴寒,因此攝氏10度的反應對於月球而言相當炎熱。
據英國《每日鏡報》(Mirror)12日報導,研究人員使用中國大陸發射的2個月球探測器嫦娥1號和嫦娥2號的數據找到了它。2台嫦娥探測器都搭載了使用微波波長觀察月球的儀器。
這些火山與地球上的火山相似,花崗岩是在火山爆發後,熔岩冷卻凝結成岩石。科學家表示,在其他行星上發現花崗岩實屬罕見,月球雖然以其熔岩原野和火山噴發而聞名,但從先前從未證實火山存在,目前這火山反應位於月球背面的康普頓和貝爾科維奇環形山。
行星科學研究所的聯合研究員西格勒博士(Dr. Matt Siegler)解釋說:「我們發現了一個過去就被懷疑是火山之一的康普頓-貝爾科維奇環形山,在微波波長下絕對發光。」
這一次的重大發現中,還發現熱源不是熔岩,而是被固定在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挖掘出的數據顯示了一個寬20公里的矽質表面,被認為是一座古老火山的火山口,而這座古老的火山與地球上的火山相似度最高。
西格勒博士繼續解釋說:「我們解釋這種熱通量是由火山口下面的含有放射性礦物的花崗岩體造成的。」地球化學家埃克諾莫斯博士(Dr. Rita Economos)解釋說,他們所發現的是一個寬50公里的岩漿岩體,這種火山岩體在岩漿升至地殼但未噴出地表時形成。
日新型火箭首射失敗 太空戰略受阻 2023-03-08 聯合報
日本國產最新主力運載火箭H三一號機七日從日本鹿兒島縣種子島太空中心升空,因無法確認第二節火箭引擎點火,控制中心判斷火箭無法安全飛行,在發射約十五分鐘後傳送自毀指令,發射任務宣告失敗,殘骸研判落入菲律賓東方海域。日本學者表示,日本太空開發戰略將會推遲,影響極為重大。
H三是日本卅年來首款中型運載火箭,載運量為兩千至兩萬公斤,號稱發射衛星費用比競爭者SpaceX的獵鷹九號火箭更便宜。如今首次升空失敗,日本政府表示「非常遺憾」,負責H三火箭組裝工作的三菱重工業股價因此下跌。
H三火箭一號機可謂一波三折,原訂二○二○年要發射,但因新引擎研發不順等因素,不斷延後,今年二月十七日準備發射之際,偵測到火箭第一節的裝置發生異常,臨時喊停,七日升空又出師不利。
日本火箭開發之路不斷遭遇各種失敗,不同原因都得費時採取相關對策,造成無法發射火箭的空窗期可能持續很長時間,這對希望擴大人造衛星發射業務的日本政府與產業界來說衝擊甚大。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原本計畫未來廿年每年要發射H三火箭六次。
東京理科大學教授米本浩一說,這次H三火箭一號機問題可能出現在第二節引擎本身,或是點火的電力系統。因為火箭本體自毀落海,能獲得資訊有限,推測查明原因要花的時間可能以年為單位。米本說,日本太空開發戰略本身將會推遲,「影響極為重大」。
H三作為日本國產最新主力火箭,被定位為日本今後太空開發的一張「王牌」。日本文部科學大臣永岡桂子對發射失敗深感遺憾,「我對無法回應國民及相關人士等各界期待感到抱歉,會以文部科學省立場盡速查明原因、制訂對策,為回應外界對H三火箭的期待,將跟相關機構合作全力且迅速地因應」。
日本上一起國產火箭發射失敗案例,是二○二二年的小型火箭「愛普瑟隆固態燃料火箭」六號機;如果以主力火箭H二A來看,上一例則是二○○三年的H二A火箭六號機。
回應
日本MRJ失敗,中國ARJ/C919成功。15年努力付之一炬!三菱宣佈放棄MRJ支線飛機,日本大飛機夢碎 2023-02-10 華爾街見聞
打造航太強國 陸2款重磅火箭首飛時間表曝光 2023/03/06 中時 其中直徑5米,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預計2027年前後完成首飛。直徑10米,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則爭取在2030年左右完成首飛。
韋伯望遠鏡(JWST)的早期宇宙照片 與天文理論不符 2023/02/24 中時
根據現有理論,宇宙的年齡大約是137億年,而一個巨大的成熟星系,至少需要幾十億年的演化才會形成。然而韋伯望遠鏡所拍攝到的深遠宇宙,卻已經充滿各種成熟星系,其中不乏許多中老年恆星,天文學家大嘆「它們不應該在那裡。」
韋伯回傳的第一份深太空照片,通過分析這些星系發出小紅點是宇宙大爆炸(Big Bang)後5至7億年的宇宙早期。僅有4億年的恆星,早期星系可能還不規則。但韋伯所發現的星系實在大得驚人,其中的恆星也太成熟了。「這就有點像,一個實際年齡3歲的孩子,已經180公分高,而且長了鬍子」。
韋伯望遠鏡是2021年12月25日發射的,2022年7月正式工作。它僅用半年觀測,就幾乎要打翻天文學理論。科學家雖然感到頭痛,但仍然很高興,這意味著有更多的問題值得研究。
中國CSST巡天號太空望遠鏡2023年發射與天宮並軌飛行
中國的CSST望遠鏡的鏡片口徑為2米,略小於哈伯望遠鏡的約2.4米,但是其視場約是哈伯望遠鏡的300倍。此外,CSST以天宮太空站為太空母港,平時觀測時遠離空間站並與其共軌獨立飛行,在需要補給或者維修升級時,主動與天宮交會對接,停靠太空母港。研究認為太空站的姿態變化、結構形變以及太空人活動和飛船對接帶來的振動,都會導致成像質量嚴重退化。
相關新聞資料
中國即將選拔國際太空人,已有多國提出需求。 (回應:5眼日韓印不得入內)
陸《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 指責粗暴干涉別國內政 2023/02/20 中時
大陸官方今天(20日)發布《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指責美國濫用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霸權地位,粗暴干涉別國內政,大搞顛覆滲透,動輒發動戰爭,貽害國際社會。
報告指責美國,長期打著所謂民主和人權旗號,企圖按照美國的價值觀和政治制度塑造其他國家和世界秩序。美國的歷史充斥著暴力和擴張,美國軍事霸權釀成人道慘劇,美國經濟金融霸權淪為地緣政治武器,美國在高科技領域大搞壟斷打壓、技術封鎖,遏阻其他國家科技和經濟發展。
報告斥責美國慣於打著民主、自由、人權的幌子,發動顏色革命,挑唆地區爭端,甚至直接發動戰爭。美國固守冷戰思維,大搞集團政治,挑動對立對抗。美國泛化國家安全,濫用出口管制,強推單邊制裁。美國對國際法和國際規則合則用,不合則棄、則廢,打著「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旗號,謀著維護自身「家法幫規」的私利。
報告指出,美國利用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智慧財產權上的弱勢地位和在相關領域制度上的空缺實施壟斷,攫取高額壟斷利潤。20世紀80年代,美國為打擊日本半導體產業發展,逼迫日本簽訂《美日半導體協定》,導致日本半導體企業幾乎完全退出全球競爭,市占率由50%跌至10%。同時,在美國政府扶持下,大量美國半導體企業趁機搶占市場。
報告還指出,美國將科技問題政治化、武器化、意識形態化。美國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動用國家力量打壓和制裁中國華為公司。美國還炮製各種藉口,圍追打壓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高科技企業,已將1000多家中國企業列入各種制裁清單。
報告稱,美國還對生物技術、人工智慧等高端技術實施管控,強化出口管制,嚴格投資審查,打壓包括TikTok、微信等中國社交媒體APP,遊說荷蘭和日本限制對中國晶片和相關設備與技術出口。
報告指責美國,對中國科技人才政策採取雙重標準。2018年6月以來,針對部分高科技專業的中國留學生縮短了簽證有效期限,對在美華人學者開展大規模調查,排擠、打壓華人科研群體。
報告說,美國打造「晶片聯盟」、「清潔網路」等科技「小圈子」,給高科技打上民主、人權的標籤,將技術問題政治化、意識形態化,為對他國實施技術封鎖尋找藉口。同時,美國濫用科技霸權大搞網絡攻擊和監聽竊密。從競爭對手到盟友,均在監聽範圍之內。
《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全文
.......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220004005-260409
中國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通過談判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
全球近年面臨中美關係緊張、俄烏戰爭屆滿一週年等地緣政治危機,中國外交部2023-02-21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表示習近平為解決全球安全難題提供了更系統的思路、更可行的舉措。
中國最高外交官王毅18日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會中他提及中國國家習近平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和平與發展兩大難題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預計提出《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且稱有100多個國家和聯合國在內多個國際組織支持、近70個國家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
全文提及「支持通過對話談判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等熱點問題」,「六個堅持」、「二十大合作方向」、「四大合作機制」等。
「六個堅持」,包括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堅持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堅持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堅持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堅持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
倡議文件中強調,「戰爭和制裁不是解決爭端的根本之道,對話協商才是化解分歧的有效途徑」,並稱一國安全不應以損害他國安全為代價,任何國家的正當合理安全關切都應得到重視和妥善解決,不應被長期忽視和系統性侵犯;濫用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製造更多困難和複雜因素。
對於合作方向,文件內提出包含堅決維護「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共識、推動政治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支持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公共衛生治理中發揮領導作用等。
回應
中國的倡議若是成功,美國拜登的臉擱哪裡?美國軍火存銷哪?
自稱是民主的國家一天到晚在挑臖互鬥,共產國家提倡和平
大家都希望世界和平。只有美國為了維護霸權 收割全球財富, 專門在別的國家挑起戰爭 好坐收漁翁之利...
梅克爾為什麼要烏保持中立國不要進北約,因為美國主要是削弱俄國的實力。
外交部:中國民用無人飛艇因不可抗力誤入美國領空 2023-02-03
該飛艇,屬民用氣象等科研。受西風帶影響,且自身控制能力有限,該飛艇嚴重偏離預定航線,中方遺憾。
回應
布林肯自導自演訪華,最後還找借口落台。
美國不是經常自由航行中國領空嗎
相關新聞
華府斥侵犯主權(中:不接受毫無根據的指控),布林肯推遲訪華(中:沒宣佈過什麼訪問,美發佈是美自己的事),眾院議長麥卡錫改口:目前沒訪台計畫,美考量地面安全未擊落。
按2002年開放天空條約美也用氣球偵搜 (2002-2016年美196次氣球到俄,俄則對美71次),美前駐聯合國大使海理: 打中國氣球不可行。(回應:一個流浪氣球米國霸權都嚇成這樣,美最好打,以後中方比照!) 美國1999-05-07誤炸(?)中國駐南聯大使館。
拜登讚美軍5日在大西洋領海上空擊落中國飛艇(中:強烈不滿,將進一步反應。美反應過度,違反國際法慣例。) 國際法規定領海12海里,領空高度沒規定,實際用飛機最高高度,約13700米,並不涵蓋飛艇衛星高度。(回應:美既開先例,以後就可比照。 五六十年代,美蔣用U2偵察,被我擊落多架,就不敢來了。七十年代,美就利用西風帶,從新疆入境,到日本回收,被我擊落。) 美:中國偵察氣球遍佈五大洲。德媒:中國能隨時闖入美國領空。(回應:美霸也是侵犯世界各國領空,為什麼不靠腰,幹! 只有美人可以,阿共仔不行!) 郭正亮批拜登無能;遭民粹綁架,啟動冷戰危機。 因小失大 紐時:氣球事件凸顯中美關係的脆弱。 華郵專欄作家:美過度反應「危險且不合理」。德媒:美靠氣球炒作中國威脅,是藉題發揮、小題大作。美F-22疑在阿拉斯加擊落美自己NWS的氣象氣球,40萬美元飛彈恐打下NIBBB氣球迷12美元的氣球。中擊落山東海域不明飛行物! 外交部:美高空氣球2022年10多次非法飛越中國領空,3萬米高空偵察南海。美為什能看見18000米高空的氣球,卻看不到俄州的毒蘑菇雲?美國兩周至少4起列裝危險品火車脫軌事故 (回應:建設如此殘舊,當然會出軌意外!) 中國02-21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
新疆驚現特大號飛艇機庫足以容納核航艦 2021-07-15 中時
美專家:未來10年中國飛艇將世界一流,打造飛艇情報網 2010-05-31 防務新聞
美國Politico雜誌2022年報導美國防部高空氣球跟蹤高超音速武器。
全球大視野:美歐皆欲掌握平流層飛艇全球僅陸造出,衛星清晰實拍美國本土基地,北斗在165國反超美GPS。
陸火箭技術突破 組戰時區域衛星網僅需5小時 2023/01/17 旺報
中國航太科技的「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於2022年12月9日在黃海海域發射,成功將14顆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完成中國首次海上火箭熱發射。「捷龍三號」採用四級固體發動機串聯佈局,總長約31公尺,箭體最大直徑2.65公尺,最小直徑2公尺,總質量約140噸。捷龍三號火箭在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1.5噸,具有滿足中國主流中小衛星組網發射的運載能力。
中國此次火箭技術突破具有重大軍事意義,「長征11號」在戰時只需5個小時的準備時間,就能依次發射28至56顆衛星上太空快速組成區域衛星網路。而美歐等其他國家的快速響應火箭,則至少需要1周的發射準備,才能做到。
快速響應火箭的準備發射時間在戰時具有重大意義。在戰前用衛星對一個海區或陸地目標進行跟蹤偵察監視,由於平常部署的衛星從第一次飛越目標上空到下一次飛越目標上空偵照的時間,往往需要一個小時至數小時的時間。做不到在幾分鐘內就報出其偵察的軍事移動目標位置。
因此大國在戰時會針對發生衝突的地區進行衛星補網發射,以在數分鐘內發現敵方軍事移動目標的新位置,也能反制對手發射飛彈破壞己方原有的衛星。補網的衛星數量將視需要會從幾十顆到幾百顆不等,因此「一箭多星」的火箭快速響應發射能力在戰時對情報的作用就變得至關重要。
「捷龍三號」的發射任務是中國首次在海上實施運載火箭「熱發射」。熱發射即是在平臺上直接點火發射,不像冷發射是彈射後再點火,以避免破壞發射平臺。因此熱發射速度的效率遠較冷發射為高。這也意味「長征11號」具備同樣能在海上、陸地機動發射的能力,在進行大面積地區的衛星補網快速響應能力上,已經是世界第一的水準。
中國將在非洲建發射場意味著啥? 2023-01-14
中國香港航太科技集團與吉布地共和國政府,共同開發運營吉布地太空港。發射場除了配備7座衛星發射台和3座火箭試驗台外,還包括電站、水廠、航空港、道路、港口等一系列配套設施。
中國已經有4個火箭發射場,為啥還要在非洲建設發射場?
首先是它的位置好,吉布地位於非洲東北部,橫跨北緯11-13°,更靠近赤道,而中國最靠南的航太發射場是文昌,也不過是北緯19度。發射場越靠近赤道,火箭發射的大部分軌道載荷都更力,這是因為借助了地球的自轉。地球自轉在赤道上線速度最高,越往極地線速度越小,所以越是靠近赤道,所需要的火箭燃料就越少。火箭在發射的過程中,其實載荷並不高,絕大多數火箭燃料都是為了發射火箭燃料,所以這下子就節約了不少的燃料,能讓發射變得更便宜。
其次,吉布地剛好在沿海,火箭和衛星可以通過海運的方式運到這裡發射。中國除了文昌,其餘的都在內陸。火箭生產在東部,陸運沿途需要經過多個隧道,限制了火箭直徑,不利於火箭的發射。
第三,吉布地不用擔心火箭上升殘骸落區的問題。想要借助地球自轉速度,火箭發射就需要自西向東發射,吉布地在非洲東北部,火箭發射之後大部分飛行軌跡都在海洋上空,避免了火箭殘骸砸到人的可能。
中國首個海外基地為何選吉布地?扼守全球最重要航道 2017-07-13 新浪軍事
2017-07-11,在廣東湛江軍港,解放軍駐吉布地保障基地官兵乘井岡山艦、東海島船前往吉布地基地,標誌著首個海外基地成立。
中國從2008年開始在索馬里海域護航,已經派出22批艦艇編隊,為6000多艘中外船隻護航。中國已成為安理會五常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貢獻的維和經費達到世界第二位。吉布地保障基地主要為解放軍在非洲和西亞方向參與護航、維和、人道主義救援等任務提供有效保障。
巴鐵公佈殲-10C參數,渦扇-10推力非常令人意外,“心髒病”治愈 2023-01-03 傅前哨
自中國向巴基斯坦批量出口殲-10C以來,巴鐵就不斷展示其比印度陣風戰鬥機更加優越的性能
回應
起喜歡這種出口轉內銷、由買家親口說出的好消息,更重要是由巴鐵親口承認的參數;相信不久將來,會看到巴鐵精心製作的殲10CE版本 Top Gun 上演!
航空發動機這都努力了多少年了,發動機獨立成一個公司出成效,從WS10/15/18/19/20。
台灣F-16V最大起飛重量19.2噸,而最大後燃推力不過100KN多一點,殲10C(E)重量多了80公斤,但是卻有一具最大後燃推力145.2KN的渦扇10,F-16V在近距纏鬥包絡線的表現,恐怕就得差上殲10C一大截, F-16的不敗神話,很大概率就要在數年內的台海上空徹底終結,千萬別不信邪。
牛。從WS10/15/18/19/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_P2JzC4Io
相關新聞
解放軍拚福建艦試航 有望2024服役 電磁彈射內部首次曝光
反超美國GPS,中國北斗獲165國認可,有望拉動3000億的市場 2020-12-15 騰訊網
在北斗之前,全球比較完善的導航系統分別爲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以及歐盟Galileo。其中,美國GPS早在1994年就完成全球組網,擁有高達98%的全球覆蓋率。
2000年開始啓動的北斗系統,終於打破美國GPS的壟斷局面。而北斗系統也不負衆望,獲得165個國家的認可,好評度反超美國GPS。近日,日本《日經亞洲評論》的標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令GPS失色」數據顯示,北斗的使用遍及165個國家。
那麼,北斗系統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1、短報文通信
2、高精度定位;
3、安全可升級;
據瞭解,北斗系統主要有行業市場、大衆市場、特殊市場三大應用市場,將拉動超3000億元規模的市場。
165國勝負已分!北斗導航反超GPS,印軍服了:確實深謀遠慮
印媒稱,在1996年二炮發射彈道導彈時,曾遭到GPS的信號干擾,最終導致導彈打偏, 1998年首次試射印俄聯合研製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導彈時,也遭到了GPS的干擾而失敗,然而北斗導航應時而起,甚至和GPS也分庭抗禮,贏得了165國的競爭,這確實是深謀遠慮的長遠佈局。
殲-20首次降落地面展示,六代機概念模型同步於珠海航空展出現 2022-11-09
解放軍第六代戰機概念模型,採用無垂直尾翼設計,機身採大型三角翼設計,表露追趕美軍「下世代空優機」NGAD的企圖心,也證實了美國空軍空戰司令部司令凱利上將(Mark Kelly)9月聲明中國六代機計畫進度快速的說法。
相關新聞
回應美國預定12月推出B21 中國轟20隱形轟炸機快來了
第十四屆中國航展簽約總額超398億美元(第十二屆212億,第十三屆125億)
珠海航展六代機,南天門、玄鳥、白帝細節照片曝光,酷似美科幻電影《絕密飛行》的科幻戰鬥機
這款戰機被命名為白帝,以前叫玄鳥,其實中國人並不缺創意,只要有合適的環境和必要的條件就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AtW3aAv-gg
回應
白帝是空天戰機,MD-22是寬域飛行器!
相關新聞
X-37B無人太空梭航行地球軌道908天結束神秘任務2022-11-12降落在佛州甘迺迪太空中心。
殲-20一亮相就“趴窩”,跟遼寧艦一樣冒出黑煙?原來中國軍工還有這樣的高科技!
回應
當時我看到一股黑煙時,第一時間就想到這個東西,只是沒想起來叫做APU起動補助發動機
相比黑煙,美航展更有大片的即視感:德克薩斯州2022-11-12達拉斯航展上有兩架二戰老式飛機(P-63戰鬥機B-17轟炸機)在空中相撞墜毀。
美國人負責科幻,中國人負責實現,,,這個未來真的會成為常態
有人說中國發動機的壽命短,其實2015年中國就突破了葉片單晶體金屬拉伸技術,渦扇葉片壽命大大延長,整機達到了9500小時的大修壽命,2020年,中國突破了葉片高碳素纖維複合材料拉伸技術,使渦扇發動機的大修時間延長到1.2萬小時,2023年將正式量產,美國最新的渦扇發動機大修時間為1.5萬小時,中國渦扇發動機的心臟病問題已徹底解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yktvWamuh4
美國老說中國“竊取”技術,但NASA這車……
香港《南華早報》2022-11-02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推出的最新月球車似乎借鑒了中國祝融號火星車的設計。祝融號已在火星上工作了一年多。它的特點是有一個主動懸掛系統,可以類比尺蠖運動,當車輪陷入岩石或沙子中時,它可以利用這種設計脫困。這種前所未有的設計大大提高了太空車的機動性和在崎嶇地形中的生存機會。NASA的“揮發物調查極地探索車”(VIPER)也將以一種特殊的、類似毛毛蟲一樣協調的方式移動輪子。
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團隊在國際宇航大會上獲得一致讚賞,取得年度世界航太獎,得到全世界公認的成績,必然就會有其他國家想要學習借鑒中國在火星探測當中的先進經驗。團隊表示中國航太一直秉承著在太空中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理念,也歡迎致力於和平利用太空的國家及組織與中國開展正常的學術交流,分享經驗。
回應
美國就是靠著不斷的“竊取”世界各國的發現、發明,才成為強國,以己度人,才有各種詭辯,並不光彩。
偷竊的東西多了去了,包括物、人、文化,無所不偷。
天宮2022-11-01與夢天實驗艙交會對接,完成中國空間站組建
23噸的夢天實驗艙則主要用於研究基礎物理學和微重力,微重力即物體和人在極其微小的引力作用下看起來失重的狀態。艙內配置13個標準載荷機櫃,裡可以進行流體物理學、材料科學、燃燒科學和航空航太技術的實驗。
500噸全球第一!中國自主研發大推力火箭發動機將首次公開
第14屆中國航展將於2022年11月8日至13日在珠海舉行,航太科技集團的500噸全世界最大推力的整體式固體火箭發動機將首展,直徑3.5米,裝藥量150噸,2021年10月試車成功,採用高性能纖維複合材料殼體、高裝填整體澆注成型燃燒室、超大尺寸噴管等技術。基於此一研發成果,已經開展直徑3.5米級分段發動機的研究,發動機分5段,最大推力將達到1000噸級以上,可應用於大型、重型運載火箭固體助推器,滿足中國太空裝備、載人登月、深空探索等的需求。
相關新聞
中國2021年航太發射55次 超越美俄居世界第一
回應
獵鷹重型火箭,推力是2000噸,500噸跟它比什麽?
獵鷹9的2280噸推力是基於三個獵鷹9號助推器捆綁起來,使用上面的27台梅林1D發動機的前提下實現的,這台500噸是單發推力。
至今最大的運載火箭土星5號,3408噸推力用了11台發動機
美國新一代登月火箭發射推遲
2022-08-29,美國登月火箭指揮中心稱,新一代“太空發射系統”(SLS)火箭的一個引擎排氣出現問題,在發射前無法進行修復。團隊將在未來數日決定發射時間,下一個發射視窗期最早為9月2日。
回應
為什麼美國SLS火箭發射突然中止?推遲多年,採用十幾年前古董技術無創新,研發測試階段問題不斷,能夠順利升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NCw6pxBzp0
相關新聞資料
美國2022年第34次火箭發射失敗
2022-06-13,美國火箭發射再次遭受挫折,Astra公司發射的LV0010火箭(Rocket 3.3版)發射失敗,將NASA(美國宇航局)的兩顆衛星弄丟。這是美國今年的第34次火箭發射,也是第二次火箭發射失敗。
本次Astra發射的是NASA低成本衛星TROPICS任務,合同總價格是795萬美元。看來低價雖然誘人,不過,一分錢一分貨。NASA想用低成本火箭發射高風險、高收益的航太設備,夢想是美好的,但現實恐怕比較殘酷。
大陸問天實驗艙對接天宮 遺留21噸失控火箭將撞地球 2022/07/27 中時
太空網(Space.com)報導,大陸的長征5B火箭,是一種運力很大的2級式重型運載火箭,其中上級段的重量高達21噸,在耗盡燃料落回地球時,仍有很大的機率不會被大氣層摩擦燒盡,要是回落在人口稠密處,有可能會造成破壞。2020年5月5日,長征五B發射了1具實驗型乘員艙,同樣的,上級段在印度洋上空回落, 11日,有一些未燃盡的碎片掉到西非象牙海岸共和國的象牙海岸,並且就在村落的附近。
回應
在今年3月份,美國的一個火箭殘骸掉落到了美國一家農場的時候,美媒紛紛用『流星劃過點亮夜空』、『炫目燈光秀』」看來美國的都比較香
有些綠狗真是枉自己 自己這一身黃皮了,給白人當狗不亦樂乎,自己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是什麼種 ,還整天漢人學得胡兒語 爬上城頭罵漢人
三民自就算了,中時卻做這不入格的新聞實在是令人失望。
相關新聞
俄軍於南部戰線增兵 2024年退出國際太空站
神十四在6月發射 中國空間站今年完成在軌建造
新加坡《聯合早報》2022-04-17報導,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稱,剛剛返回地球的神舟十三號乘組3名太空人身體狀態良好,正在中國太空人科研訓練中心進行飛行後恢復。2022年共計畫實施6次飛行任務,5月發射天舟四號貨運飛船,6月發射神舟十四號載3名太空人在軌駐留6個月時間。7月發射空間站問天實驗艙,10月發射空間站夢天實驗艙,並都與核心艙對接。空間站的3個艙段將形成“T”字基本構型,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在軌建造。之後,還將實施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也由3名太空人組成,他們將在軌與神舟十四號的太空人完成輪換,隨後在軌工作和生活6個月。
相關新聞
國際太空站原訂2024年,現在再被延長至2030,2031將墜太平洋
俄羅斯遭受制裁,恐讓國際太空站墜落地面?NASA試圖不求人
才剛載人回地球,俄羅斯再次威脅退出國際太空站
美撈起墜入南海的F35C 靠的是中國造潛水工作支持船 2022-03-04 環球網
美國第7艦隊3日發佈的消息顯示,1月24日在訓練中墜入南海的F-35C戰鬥機已經被成功打撈。公開報導顯示,此次美軍使用的海上深潛和打撈船隻由中國招商局重工建造。這並不是美軍在打撈墜機中首次使用中國建造的潛水工作支持船(DSCV)。
美歐制裁俄航太、軍工殺傷力有多大? 2022-03-04 環球時報
對西方制裁,俄停止向美供應RD-180火箭發動機,俄正實施進口替代,從中國進口。
英媒:去美元化 中俄都在增持黃金
英國Money Week網站2022-03-03文章:中國擁有的黃金幾乎肯定超過美國,過去幾十年,我們經常看到美國利用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而將其武器化的例子。對俄實施制裁以及將其從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逐出。
世界黃金儲備,美國以8134噸排名第1,德、義、法、俄和中分列2至6位。但中國的黃金儲備肯定遠高於官方資料。首先,過去10年中國黃金產量約占全球15%。2000年以來,約產6830噸,且保留在國內。中國還在非洲、南美和亞洲收購國外金礦資產。其次,中國還是最大進口國。2000年以來內地僅通過香港進口的黃金就超過6700噸,中國私人持有的珠寶黃金約為2500噸。
相關新聞
俄「去美元化」 不怕經濟制裁
加速去美元化中俄75%貿易放棄美元結算
普京:俄將從制裁中獲益。
反制西媒造謠:心理/宣傳/認知/戰資訊戰,俄封鎖臉書、臉書、推特、CNN、BBC、彭博...。
新媒:美對俄“斷芯”,讓中國警醒應自給自足 2022-03-02 聯合早報
俄烏戰事爆發後,美對俄祭出一攬子經濟制裁,包括晶片,是對中企“晶片制裁”的翻版。俄七成的電腦和手機皆來自中國,制裁強化中俄關係,俄會求助於中芯等中企。
陸發佈照片指控澳洲惡人先告狀 稱澳機遭陸艦雷射照射為謊言 2022/02/21 中時
針對澳大利亞指責一艘中國軍艦「用雷射照射澳大利亞巡邏機」一事,中國外交部和國防部21日聯手反擊,指控澳方所言是虛假資訊。澳P-8反潛巡邏機抵近中國艦艇編隊周邊空域活動,最近距離僅4公里,並在軍艦周圍投放聲納浮標。這種惡意挑釁行為極易引發誤解誤判,給雙方艦機及人員安全造成威脅。專家表示,澳大利亞在軍艦周圍投放聲納浮標,試圖收集軍艦有關性能參數,屬於不友好舉動,非常可能造成誤判。澳媒把「遭雷射照射」渲染得很危險,甚至稱是「雷射攻擊」。但實際上,即便真的有雷射「照射」,那也可能是光電探測裝置的雷射測距儀發出的。其發射時間短,通常對人眼很安全。
回應
中國軍艦在國際海域自由航行,遭到澳洲軍機的惡意挑釁!
美方稱太空一火箭殘骸來自中方探月任務 陸外交部回應 2022/02/21 中時
美國太空總署稱,一枚火箭殘骸預計將於3月4日撞上月球背面,它可能是2014年中國執行探月任務的火箭,大陸外交部發言人回應稱,根據中方監測,嫦娥5號任務相關火箭的末級已墜入地球大氣層,並完全燒毀。
據近日媒體報導,世界首富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最近被指其火箭推進器將在3月4日撞上月球,掀起一場有關太空垃圾問題的議論。然而美國專家,指出即將撞上月球的其實是中國的「長征3號丙」運載火箭殘骸。
回應
美國說謊抹黑可媲美冥進桶塔綠斑啦!!加油啊!!
末級的軌道設計不可能多出那麼多動能隨著登月倉"漂過去", 星箭分離時的反作用力會使末級減速慢慢落回地球焚毀. 美國潑髒水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因太陽風引起的地磁暴 SpaceX的40顆最新美國衛星報廢 2022-02-10 環球時報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官網8日發佈消息稱,由於太陽風引起的地磁暴影響, 3日剛發射升空的約40顆“星鏈”衛星已經或即將偏離近地軌道,掉入大氣層焚毀。
隨著“星鏈”衛星的批量化生產,相關衛星製造成本不斷降低,因此該事故從金額來說不算過於損失慘重,但對SpaceX公司的互聯網星座雄心而言,恐怕打擊就大了。
根據SpaceX公司此前發佈資訊,2月3日下午,“獵鷹9”號火箭從佛羅里達州甘迺迪航太中心將49顆“星鏈”衛星送入近地軌道。
有好事者“事後諸葛亮”地發現,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當天曾發出地磁暴提醒,稱2月4日可能會發生“太陽風暴”。所謂“太陽風暴”,是指太陽活動導致的太陽上層大氣射出超聲速等離子體帶電粒子流,它抵達地球附近後,可能引起地球磁場全球性的劇烈擾動,也就是所謂的地磁暴。
但不知道什麼原因,“獵鷹9”號火箭仍按時發射,將這批“星鏈”衛星送到210公里高的近地軌道。按照預定計劃,這些衛星需要啟動自帶的霍爾推進器將軌道抬升至540公里高的工作軌道。
單顆“星鏈”衛星的製造成本低於50萬美元,至2021年底,共有1798顆“星鏈”衛星在軌運行,僅2021年就發射了989顆“星鏈”衛星。
然而密佈在近地軌道上的“星鏈”衛星,正引起外界對可能的太空碰撞事故的擔憂。去年中國曾披露,“星鏈”曾兩次危險靠近中國空間站。還有多顆國外衛星也為了躲避“星鏈”而主動避讓。
此外,天文學家批評,大批“星鏈”衛星穿過夜空的軌跡,會破壞那些需要長時間曝光的天文觀測。
相關新聞
馬斯克笑不出來!太陽磁暴毀40顆衛星 SpaceX恐噴掉近5000萬美元
回應
製造那麼多太空垃圾 竟然沒人敢罰他
別的低軌衛星都沒事,這再次證明——馬斯克的“星鏈”都是廉價的垃圾,是用來“跑馬圈地”,搶佔近地軌道空間資源。
俄媒:SpaceX一枚火箭殘骸將撞上月球預計在今年3月發生
俄羅斯衛星網2022-01-26稱,根據線上太空垃圾追蹤軟體的資料,美國SpaceX一枚重達4噸的火箭殘骸的太空運動軌跡顯示,它即將與月球相撞。“這很可能是第一起太空垃圾撞擊月球的意外案例”。這枚失控火箭殘骸屬於SpaceX公司2015年2月發射的“獵鷹9”火箭。當時它負責將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深空氣候觀測衛星送到距離地球超過100萬公里的地方。此後它一直在軌道上混亂地漂浮。近年來SpaceX公司發射的衛星和火箭殘骸多次對其他國家航天器構成威脅,外界擔憂該公司在航太領域的野蠻行為可能導致地球軌道上的太空垃圾數量猛增。
美惡炒中國衛星變身“太空拖船”專家:賊喊捉賊
美國“突發防務”網站2022-01-26稱,一顆中國衛星正在發揮“太空拖船”的作用,將另一顆失效的中國衛星送入“墓地軌道”,美媒炒作“中國衛星擁有軍事用途”。
1月22日中國SJ-21衛星圍繞並接近一顆失效的北斗二號導航衛星執行“近距離操作”後,將失效衛星拖離地球同步軌道,SJ-21已經和失效的北斗衛星分離,回到近地軌道。後者被留在“超級墓地漂移軌道”中,距離地面3.6萬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以上約300公里的太空,可以為後續新發射的衛星騰出空間。
中國軍事專家表示,如何處理太空垃圾和報廢衛星,應該是人類共同關注的話題。但美國媒體卻把這個話題向太空軍事化的方向炒作。美媒鼓吹各國在地球同步軌道上要“增加透明度”、降低太空意外的風險,然而種種事實證明,在太空大搞異常接近他國衛星的正是美國,甚至還大玩“賊喊捉賊”的把戲。
“突發防務”網站在去年11月的報導裡提到,運行在地球同步軌道上的一顆美國衛星曾試圖接近中國當時最先進的“實踐20號”衛星,但中國衛星卻及時發現並快速擺脫。
顯然,美國在乎的不是太空危險,而是企圖通過監視他國衛星,確保美國在太空的絕對優勢。
相關新聞
國家航天局:近五年共發射207次,長征火箭發射成功率96.7%
未來五年,將建成中國空間站、實施探月四期等新的重大工程
美媒:中國衛星變"拖船" 將失效衛星拖離地球同步軌道
據美國“突發防務”網站2022年01月26日報導,根據商業空間監測公司ExoAnalytic Solutions分析,中國的SJ-21 衛星“似乎正在發揮太空拖船的作用”,它將一顆失效的北斗導航衛星從擁擠的地球同步軌道(GEO)上拖離,送入“墓地軌道”。
報導稱,該公司空間態勢感知(SSA)首席架構師布賴恩•弗萊厄林26日在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主辦的網路研討會上報告了這一觀察結果。
根據弗萊厄林的介紹,在1月22日,中國SJ-21衛星圍繞並接近一顆失效的北斗二號導航衛星(CompassG2)執行“近距離操作”後,從其軌道位置上“失蹤”了幾個小時。隨後發現SJ-21進行“大機動”將失效衛星拖離地球同步軌道。
弗萊厄林26日又補充表示,最新跟蹤資料顯示,SJ-21已經和失效的北斗衛星分離,回到近地軌道。它將後者留在“超級墓地漂移軌道”中。
所謂“墓地軌道”,通常定義為在高度大約為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軌道上方300千米處的空間。
報導介紹,這顆中國衛星的舉動,和具備進行在軌服務、組裝和製造(OSAM)所需的能力是一致的——美國和歐洲也在追求這種能力。特朗普政府在2020年11月發起一項美國國家OSAM計畫,此後美國國防部一直在推進多項技術開發項目。
相關新聞
美國SpaceX星鏈衛星2度接近中國太空站 威脅太空人安全 2021/12/29
印度要建立空間站?我只想說,這是當年莫迪的承諾,大家對照一下 2022-01-20
【本文來自《印度軍隊2022宣傳片,向中國“秀肌肉”?》評論區】
1. 到2022年,印度GDP增長率將達到9-10%。
2. 投資率將由2017-18年29%升至2022-23年36%。
3. 到2022年,每個印度人都將擁有銀行帳戶,人壽保險,意外保險,養老金和"退休計畫服務"。
4. 到2022年,農民的收入將翻一番。
5. 向所有農場提供灌溉,提高農場用水效率。
6. 禁止燃燒農作物殘留,以減少空氣污染。
7. 到2022年,PM 2.5水準將降至50以下。
8.每個家庭都會有一個液化石油氣鋼瓶。
9. 到2022年,印度鐵路將沒有人會在火車事故中死亡。
10. 孟買-艾哈默德巴德子彈頭列車將於2022年完工
11. 到2022年,製造業從2012-13年到2017-18年的7.7%。
12. 到2022年,每個印度人都會有一所房子。
13. 到2022年,每個印度人都會有廁所。
14. 到2022年,每個印度人都將擁有全天的電力供應。
15. 到2022年,互聯網村村通
16. 2022年之前確保每個印度人都會知道如何使用互聯網。
17. 到2022年,每個印度人都有自來水供應。
18. 到2022年,印度將擺脫營養不良。
19. 將創建20個“醫療自由區(MFZs)”,以吸引醫療旅遊(遠端醫療,電子諮詢,遠端病理學,遠端放射學等)。
20. 在欠發達地區將創建一百多個新的旅遊目的地。
21.全球國際遊客從1.18%提高到3%。遊客從880萬增加到1200萬,國內遊客訪問量翻一番。
22. 建立10個企業家和設計師生活、工作和娛樂的創新區,用數位平臺將工匠與市場聯繫起來。
23. 不會再使用人力進行清掃工作。
24. 高中和高職業學校在全印普及。
25. 熟練勞動力從目前5.4%增至15%。
26. 醫療保健行業將創造2300萬個就業崗位,旅遊業將創造4000萬個就業崗位,礦業和礦產將創造500萬個新就業崗位。
27. 到2022年,所有一次性塑膠將被禁止。
相關新聞
作為半瓶子醋的軍迷來說,其實阿三現在的軍力是和實力不匹配的
【本文來自《印度專家稱“根據歷史規律,中國能建空間站,印度也能”,這話沒毛病》評論區】
回應
憑什麼印度不能搞空間站?印度人就不能有印度天夢?頂多摔幾個空間站而已!
似乎一個都沒實現。
莫迪:2022年改掉我喜歡吹牛的毛病
你看,又吹牛了
認輸了?試射3連敗 美空軍部長:不再模仿中國高超音速武器 2022/01/21 中時
美國空軍在2021整年當中連續進行了3次高超音速導彈試驗,全數以失敗告終,嚴重打擊了美軍的信心。美國部長弗蘭克.肯德爾(Frank Kendall)在失望之餘開始改變說法表示,不要僅僅因為中國在該領域取得超前,就過分強調高超音速武器。他說,高超音速導彈更適合中國的戰略,美國空軍「尚未確定」未來的武器組合。
回應
這些武器只可在博弈,如真的實際用途,兩方或多方也沒有什麼得益,最後只是多敗而已。
塔綠班好酸的葡萄!
相關新聞
美研發模仿中國高超音速導彈測試靶標 陸媒:真是風水輪流轉
陸測試軌道高超音速武器 環繞全球突防後高速打擊
朝鮮2022-01-05試射高超音速導彈 引發國際安全擔憂
日本研究電磁炮應對中俄朝的高超音速武器」
朝鮮正式確認發射高超音速導彈,中方回應 2022-01-06 環球網
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外媒提問稱:朝鮮正式確認發射高超音速導彈,請問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回應稱,我們注意到有關的報導以及近期朝鮮半島形勢各方面的動向,我們希望有關各方著眼半島的和平穩定大局,謹言慎行,堅持對話協商的正確方向,共同致力於推進半島問題的政治解決進程。
另據海外網報導:朝鮮試射高超音速導彈畫面曝光:精准擊中700公里外目標
海外網1月6日電 據朝中社6日報導,朝鮮國防科學院5日試射了高超音速導彈。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軍需工業部和國防科學部門的領導幹部現場觀摩。
導彈發射後正常分離,滑行戰鬥部側翼飛行120公里,期間從導彈瞄準方位角調整到目標方位角,最終精准打擊700公里外的目標。
報導稱,通過試射,清楚地證明了高超音速導彈的操縱性能和穩定性。
相關新聞
輸給中、俄了! 美高超音速導彈試射失敗:因關鍵設備高超聲速風洞(JF-12音速10倍/JF-22音速30倍+超級電腦不如中國。陸測試軌道高超音速武器 環繞全球突防後高速打擊 2021/10/17
美日批違反聯合國決議 中國要各方謹言慎行
朝鮮拋橄欖枝 朝韓恢復熱線
韓國總統文在寅:美中朝已原則同意「正式宣告韓戰結束」 2021/12/13
受美國勢力干預和疫情影響!北韓:不參加北京冬奧
回應
老美不甩聯合國的「冬奧停戰」協議/退中導條約/澳英美AUKUS合作建造核潛艇違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卻要求金小胖遵守。
兩強較勁 中美鬥上外太空 美國衛星2度接近中國太空站 威脅太空人安全 2021/12/29 中國
中美兩強競爭的場域,不再侷限於地球上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隨著中國太空科技高速進步,現在兩強已鬥到外太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28日證實,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在今年發射的衛星先後2次接近中國太空站,已威脅到中國太空站裡的太空人生命安全。中國一狀告上聯合國,希望美國收斂行為。
「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官網近日發布消息稱,12月3日,中國常駐維也納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團向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發出普通照會,通報美國SpaceX公司發射的星鏈(Starlink)衛星今年先後2次接近中國太空站,對中國太空站上的太空人生命健康,構成威脅。
中國的投訴被公佈後,SpaceX創始人馬斯克、星鏈計畫在大陸社交平臺微博上,遭到猛烈批評,有網民稱,「馬斯克是美國政府和軍方製造的一枚新『武器』。」
星鏈計畫是馬斯克於2014年提出,目的在建立覆蓋全球的衛星互聯網,首批60顆衛星在2019年送入太空,迄今為止SpaceX已經發射了近1900顆衛星。
7月1日,該衛星與中國太空站間出現近距離接近事件。出於安全考慮,中國太空站於7月1日晚主動採取緊急避碰,規避兩目標碰撞風險。
2021年10月21日,「美國星鏈─2305衛星」與中國太空站又發生近距離接近事件。該照會指出,星鏈的衛星處於連續軌道機動狀態,機動策略未知且無法評估軌道誤差,存在與太空站碰撞風險。為確保太空人安全,中國太空站於當日再次實施緊急避碰,規避兩目標碰撞風險。
相關新聞
美國X-59A靜音超音速驗證機下線 計畫2022年首飛
回應
星鏈計畫是不是還有類似與太空地雷陣的功能?頂層設計中是不是和美國國防部合作考慮了它未來可能的軍事化潛力?
中國大陸測試推力超過500噸的固態火箭引擎 2021/10/20 中時
防衛世界(DefenseWorld)引述《環球時報》報導,中國航天科技公司(CASC)剛剛完成大推力固體火箭引擎的測試,這台引擎直徑達到3.5公尺,裝藥量150噸,而推升力過500噸。
CASA表示「此試驗標誌著我們在固態運載火箭技術領域中,取得重大進展,為將來發展重型運載火箭技術奠定了基礎。為將來的載人登月以及深太空計畫,都是重要的。」
太空火箭分為液態燃料與固態燃料,液態燃料的操縱性較好,可以透過各種閥門來控制,但是設計複雜,成本極高,而且液體燃料容易揮發,必須在發射前裝填,否則很容易漏光;而固態燃料是將燃料與氧化劑都混合成膏狀,燃燒以後就只能一直燒完,不能中途結束,但是推力極大,構造簡單。
早期的太空火箭與彈道飛彈都採用液態火箭,之後固態火箭的安全性逐步提升,而且保存時間更久,因此先是彈道飛彈採用固體燃料,之後許多的太空火箭也應用上固體燃料系統。
研究人員認為,新的 500 噸推力火箭引擎,可使以後的大型重型運載火箭變得更廉價與更快的量產速度。
CASA計畫,在單台500噸推力引擎的基礎上,繼續研製直徑3.5公尺的更大型引擎,總推力將超過1000噸。
中國推力500噸整體式固體火箭發動機2021-10-19試車成功
該型發動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四研究院研制,直徑3.5米,裝藥量150噸,推力達500噸,採用高壓強總體設計、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殼體、高裝填整體燒注成型燃燒室、超大尺寸噴管等多項先進技術,發動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全球最強俄RD-171MV火箭發動機將推出,世界各國的差距將再次拉大 2019-12-10
目前世界主流發動機的推力排名主要有:第一名俄RD-170單臺地面推力達到790噸,第二美土星-5號所用的F1發動機達690噸,第三美德爾塔4型重型火箭的RS-68達299噸。中國長征-5號配置的YF-100才120噸。不過,中國正研單臺推力達500噸的液氧煤油機及單臺推力達200噸的氫氧機。
相關新聞
俄2021-09-15叫停“葉尼塞”超重型登月火箭技術設計(約需1.7萬億盧布) RD-171MV發動機。RD-171MV重10.3噸,推力超過800噸,功率達到24.6萬馬力。
陸測試軌道高超音速武器 環繞全球突防後高速打擊 2021/10/17 中時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稱,中國在8月份試射了一枚高超音速武器,但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枚導彈先進入軌道進行「環繞地球」飛行,隨後再重返大氣層進行高超音速滑翔。
報導說,美國官員表示,中國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取得了驚人進展,遠比美國認識到的先進。「我不知道中國人是怎麼做到的」。
目前包括中美俄在內,至少5國在研究高超音速技術。高超音速武器指的是在大氣層內飛行速度超過5倍音速的武器,不依傳統彈道導彈的固定拋物線軌跡,機動性高,使得敵方難以追蹤及攔截。美等國雖已開發了巡航和彈道導彈的防禦體系,但尚不具備攔截高超音速導彈的能力。
陸媒《觀察者網》稱,這種武器理論上可對現有反導和預警體系有極強突防效果,但投擲重量有限,即便有這樣的實驗,也是用於航太領域其他方面。
這種武器理論上可以走南極路線攻擊,美軍現有的預警雷達多半部署在北美,而其在南半球和南極方向缺乏預警,因此可壓縮美軍的預警時間。
相關新聞
民調:愈來愈多美國人認為中國經濟軍事實力已超越美國
回應
中國名言:富不過三代!歐洲名言:沒有永遠的羅馬帝國!
美在高超音速領域研發了60年,至今還在技術驗證的初期階段,而中國迭代創新之快令人咋舌。
美高超音速武器為何測試失敗 因關鍵設備高超聲速風洞(JF-12音速10倍/JF-22音速30倍+超級電腦)不如中國
飛鼠、玉山只活8個月!今年發射的國產衛星全數退役
政府2021-01-24委託美國SpaceX,發射斥資千萬元研製的國產立方衛星「飛鼠」和「玉山」到太空。未料,國研院10月13日公告,地表無法收取兩枚衛星的訊號並成功解碼,任務結束。
太空科技是蔡英文總統上任後宣示要發展的重要項目,行政院長蘇貞昌也多次強調,他上任後簽的第一份公文,就是從2019年起為期10年、共編列251億元預算的第三期太空計畫,預計每年發射一顆國產人造衛星升空。
太空中心表示,繼氣象衛星福衛七號後,下一顆氣象衛星「獵風者號」原定今年第四季發射升空,能提升颱風路徑和強度預測精準度。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太陽能電池交貨進度,發射延緩半年。
相關新聞
這麼多年, 台灣白花了千億老百姓血汗錢,一事無成,去對照中國強大的太空科技,怎可能好?
神舟十二號2021-09-17返回地球 為何選擇東風著陸場?
以往的神舟飛船採用“標稱彈道”的返回方式,這種返回方式需要提前預定返回時間,發射前確定瞄準點,對時機的把握要求非常嚴格。這樣“定時定點”的返回方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空間站時代太空人頻繁往返和應急返回的需求。為此,在“神十二”返回任務中首次採用“動態適應”的返回方式。
它的意義在於以後太空人在軌時間長,我們隨時都可以具備返回條件,只要它的星下點軌跡能夠滿足回我們著陸場的條件,隨時都可以回來。不像以前定的瞄準點,它要定時定點進行返回。
空間站長期運營需要一支常態化搜救力量
東風著陸場位於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中南部地區,這裡冬季乾冷,夏季炎熱,少雨多風,同時具備返回機會多,測控設備可充分利用等很多有利條件。此外,空間站計畫在軌運營十年,需要一支常態化應急待命搜救力量。
相關新聞
天舟三號(燃料少裝一半,貨物多帶25%)09-20與空間站對接,為10月升空的神舟十三號送貨
俄羅斯2021-09-15叫停“葉尼塞”超重型登月火箭技術設計(約需1.7萬億盧布),由聯盟-5/6火箭組裝而成,使用RD-171MV和RD-180MV氧氣煤油發動機。
神舟十三號2021-10-16發射成功“6個月超長待機”將驗證太空人長期軌駐留能力,完成空間站技術驗證及建造任務。
中國亞軌道重複使用運載器飛行演示驗證專案首飛成功
2021年7月16日,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一院研製的亞軌道重複使用演示驗證專案運載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準時點火起飛,按照設定程式完成飛行後,平穩水準著陸于阿拉善右旗機場,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亞軌道重複使用運載器可作為升力式火箭動力重複使用航太運輸系統的子級,是航太航空技術的高度融合體。該項目的圓滿成功,為我國重複使用天地往返航太運輸技術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實現領域創新發展和自主可控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回應
垂直發射,水準著陸,重複使用,太空梭。
外媒:到2030年 中國將在這七個關鍵領域占全球首位
奧地利《標準報》2021-07-12最終的世界冠軍:2030年中國將主導的7個領域
經濟。中國最早將在2028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人工智慧。論文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前10%的學者中,美中平手。
半導體。30年前,美歐生產了全球3/4晶片。此後,逐漸轉移到亞洲。韓日臺陸現在是頂級生產地。預計10年內,中國將上升到最高的位置。
太空。美國主導的國際空間站即將退役,屆時中國空間站將是唯一。中國還計畫在月球建造永久基地。
核能。目前有49座核電站,新建不少於17座。2030年前,美國核電將被中國趕超。
環保。中國是許多關鍵環保技術的全球領導者,光伏超過70%。
武器。美國軍費是中國3倍。但中國很大部分投資於研發和購買新武器,而美國越多花在提高工資、和維護舊的武器上。
相關新聞資料
美國防務新聞網2021-07-12發佈2021年世界軍工企業100強名單,美企占一半,前五強。中國航空工業公司、中國兵器公司,以及中國船舶公司擠入前十。
日本2021年版防衛白皮書:中國海軍規模超美 中國使館回應,日本聲稱中國軍事發展“缺乏透明度”,在東海、南海等“以實力改變現狀”,中方海警船在釣魚島周邊活動“違反國際法”,寫入“臺灣局勢對日本安全及國際穩定十分重要”等表述,並提及涉港、涉疆等問題。
拜登為何犧牲波音與空客達成和解 或為遏制中國航空 2021-06-23
美媒《福布斯》報導,美歐近日宣佈,在未來5年之內,雙方將擱置對波音和空客徵收總價值高達115億美元的關稅。原因是為了應對中國在航空工業領域的不斷崛起。
雖然預計C919短期內還無法與空客和波音競爭,但幾乎可以肯定是該機會擁有一個龐大的內部客戶群,即世界最大的航空市場中國。
波音表示,如果中國不恢復購買波音飛機,波音將無法生產737MAX,從2012年到2018年,中國是波音的最大採購國。
回應
中俄在C929大飛機合作方面一定要放下分岐合力突破歐美的封鎖!
美國不放棄打壓我們的高科技產業,我們就捏死波音!
相關新聞
瑞典法院2021-06-22維持華為5G禁令,瑞典法院2021-06-22維持華為5G禁令,瑞典電信巨頭愛立信警告可能遭中國報復。
參加國際太空站遭拒被迫自建 陸晶片業或複製相同路徑
陸國產晶片將以28nm為新起點 14nm量產可望明年底實現
劉鶴主持陸第3代半導體突圍
光刻機禁售陸 ASML憂3年後將被陸反超並退出市場
華為佈局光刻機技術
華為推出鴻蒙強調萬物互聯,挑戰iOS、Android
中國太空人首次進入自建在軌太空站 改變美俄主導太空格局 2021/06/17 中時
《央視新聞》報導,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18時48分,太空人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 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標誌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後續,太空人乘組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
紐時:天宮太空站延伸地緣政治對抗 中俄將聯手與美競爭 2021/06/18 中時
中國首度將3名太空人送進自建太空站後,成為全球3個太空強國之一。未來俄羅斯可能於2024年退出國際太空站,在與中國合作的太空計劃持續推動下,地緣政治格局將拓展至太空,形成俄中合作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抗的兩大陣營,太空競爭將進入一個更為激烈的全新時代。
美俄中太空爭霸 下一個主戰場在月球 2021/06/19 中時
在廣受矚目的中國太空站正式啟用後,中國的天宮太空站將逐漸趕上美國主導的國際太空站。下一個可以預見的戰場將會是在美國的阿提米絲登月計畫(Artemis)與俄中合作的月球科研站。
美政治傾向比較明顯,甚稱它「月球小北約」,其他參加的國家政治傾向就少得多,歐洲太空總署對月球科研站有2個主要構想:建立月球村、以月球材料加3D列印技術建月球基地。中國計劃在2024年起發射嫦娥6、7、8號探測器,先在月球背面的南極採集樣本運回地球,再進行月球資源探索,接著進行3D列印技術測試。俄則從今年10月起5年內發射月球-25、26、27、28號共4航次探測飛船進行各項研究,建立月球軌道站與測試飛行器。預計在2026~2030年以機器人建設完全自動化的月球科研站,以迎接太空人進駐。
美俄中很清楚意識到合作開發太空才是最好的方式,但政治因素卻是主要障礙。美對俄有國防安全的疑慮,其國會也立法禁止NASA與中國合作。
陸天問一號探測器 今晨成功降落火星 2021/05/15 旺報
新華社今報導,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於15日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著陸,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印跡,邁出了中國星際探測徵程的重要一步。後續,祝融號火星車將依次開展對著陸點全域成像、自檢駛離著陸平臺並開展巡視探測。
天問一號探測器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發射,精確入軌後已按預定飛行程式在軌飛行了約295天。5月15日淩晨1時許,「天問一號」在火星停泊軌道上進入著陸窗口,探測器實施降軌,4時許,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歷經約3小時飛行後,進入火星大氣,經過約9分鐘的減速、懸停避障和緩衝,成功軟著陸於預選著陸區。兩器分離約30分鐘後,環繞器進行升軌,返回停泊軌道,為著陸巡視器提供中繼通信。
據報導,整個九分鍾降落過程分為進入-下降-著陸三步,簡稱為EDL(Entry、Descent、Landing)。天問一號在進入火星大氣層以後首先借助火星大氣,進行氣動減速,這個過程要克服高溫和姿態偏差。
氣動減速完成後,天問一號的下降速度也減掉了90%左右。緊接著,打開降落傘進行傘系減速,當速度降至100公尺/秒時,通過反推發動機進行減速,由大氣減速階段進入動力減速階段。
在距離火星表面100公尺時,進入懸停階段,完成精避障和緩速下降後,著陸巡視器在緩衝機構的保護下,抵達火星表面。
整個過程天問一號在9分鐘內將約2萬公里/小時的速度降至到0公尺/小時。
回應
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個成功登陸火星地表的國家(第一是美國!另外前蘇聯及俄羅維斯以及歐洲歐空局也至少4次以上嘗試登陸火星(軟著陸才算)都失敗了),但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就繞、落、巡一步到位的國家且第一次任務就成功的國家!美國登陸火星之前已經事先發射3次以上的火星環繞衛星探勘,之後才成功登陸火星地表!這説明中國科技已極為先進!
相關新聞資料
天問一號成功登火:被嘲笑十年後,中國用一顆探測器打破美國紀錄
https://youtu.be/sx7hrTgRTnM
外媒集體雙標:美國火箭殘骸流星劃過,中國的就失控砸頭2021-05-07觀察者網
距中國長征五號B火箭殘骸返地越來越近,西媒這次,為抹黑,還發明了 “失控殘骸”的偽概念。然而,3月馬斯克的SpaceX公司獵鷹9火箭殘骸掉落在美國一農場時,外媒卻用點亮夜空這種浪漫詞彙,將其包裝成一樁神秘奇聞。
中方專家表示,不管是哪國的火箭殘骸都不存在“可控”的概念。火箭本身結構是“皮薄餡多”,內部燃料在發射過程中消耗後,以鋁合金為主的殼體很容易在大氣層中焚毀。因此與空間站或大型衛星相比,火箭殘骸對地面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很小。同時它的飛行軌跡也並非 “不受控”,而是經過精密計算,儘量避免落入人口稠密區,減小火箭殘骸造成危害的可能性。所採用的方式包括放空燃料罐等壓力容器鈍化殘骸,採取措施進行減速,提前無控再入大氣,減少在軌停留時間,或者變軌到墓地軌道,或者改變軌道,避免和使用中的航天器碰撞,然後等待無控再入。
回應
民主自由人權雙標,連航太火箭殘骸也雙標!
所以了。雙標就是西方的本能。
4次自爆!2021-05-05,SpaceX公司星艦原型機SN15首次成功在得州博卡奇卡發射場完成了10公里高度飛行測試。SN15高50米,直徑9米,由尾部三台猛禽發動機提供超過100萬磅的推力。未來完整版的星艦將裝配6台猛禽,由一枚安裝有28台猛禽發動機的超重火箭托舉著星艦前往太空,一次可以運送上百位乘客前往月球甚至更遠的火星。星艦(Starship)與超重火箭(SuperHeavy)共同組成未來SpaceX進行太陽系內載人星際航行的交通工具。
回應
從視頻看,就中心一組噴嘴靠不停擺動修正姿態來實施著陸。考慮到火箭的身高與重心的關係,有點經驗的人都會對此著陸方式產生擔憂。這個不連續成功個幾十次沒人敢乘
美國資本巨頭在研究星際飛船,中國資本巨頭在社區賣菜
美國就是把某些任務從nasa轉移spacex,一個公司再有實力沒有國家技術和撥款支持也玩不了
美軍服役50年老洲際導彈 抽檢發射失敗
美國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2021-05-05證實,一枚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在試射前被臨時中止,“民兵3服役超過50年,進入壽命末期,亟待延壽和更換。為了替換民兵3,去年9月美國諾格獲133億美元大單,贏得了下一代“陸基戰略威懾”洲際彈道導彈(GBSD)的合同。美國國會目前就研製新導彈還是延壽民兵3進行新一輪爭吵。
高超音速武器也能被攔截?美國專家:末端降速、機動性大減 2021-02-11
美軍高超音速武器落後於中俄,2020年3月,美軍參謀長在參議院報告表示,“高超音速武器的飛行速度太快了,根本無法成功攔截。”但美導彈專家雷夫認為,高超音速武器飛行末端,為了確定目標,必須減速。當然,這是理論,畢竟,高超音速武器尚未實戰過,更別說實戰攔截了。
反導系統怎麼防禦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
滑翔飛行器重返時的彈道,第一是桑格爾“水漂彈”,導明顯的錐體造型(例如我國的東風-15B),由於錢學森彈道的升阻比高,所以會在雙錐體上增加一些短小的彈翼,以提供額外的滑翔升力。不過採用箭簇形扁平升力體的東風-17,是一種更新的全程滑翔彈道。發動機在上升段快出大氣層前就關閉,然後彈體依靠重力作用自然停止上升並轉向,此時火箭發動機二次啟動水準加速彈體,最後轉入滑翔階段,在大氣層內起滑,因此彈道頂點較低,降低了被地平線上預警雷達給偵測到的幾率,而且彈道全程不可預測。對現有導彈防禦系統形成了挑戰: 防禦的不確定性提高;現有導彈防禦系統的反應能力跟不上;現有攔截彈難以攔截。
相關新聞
陸東風17新亮相美智庫:台愛國者飛彈會攔不住
美軍發展第四代反導攔截彈的發展,針對新一代洲際彈道導彈和高超音速武器。
美國研製反高超音速導彈預警系統
俄軍首創高超音速防空導彈--新鎧甲--速度8馬赫可攔截任何目標
美媒:S-300/鎧甲-S1被摧毀 俄宣稱S400比西方好 但連以色列軍機都不敢打(回應:主因是俄在雷達電子和軍用電腦領域嚴重落後,防空導彈武器形同虛設。)
中國1130近防炮可攔4馬赫目標
東風100比東風17還神秘,顛覆了傳統巡航導彈,速度在3-4馬赫,而且還隱身。
2021第九屆世界雷達博覽會上中國展示了多種三座標反隱身雷達。
美要斥資177億美元部署21枚反導攔截彈 應對導彈攻擊
美媒福布斯2021-04-30報導,美計畫斥資177億美元部署21枚下一代反導攔截器(NGI),將於2020年代中期試射。美使用中的44枚GBI在20次攔截試驗有9次失敗,而且還無法可靠的擊落採用誘餌、規避機動和或釋放多彈頭的更為複雜的洲際導彈。NGI將於2020年代中期試射。
NGI可將陸基、海基和天基感測器以及指揮和控制設施連接起來,攔截高達23倍音速導彈,抵禦像俄“先鋒”這樣的高超音速武器。現代洲際導彈也會採用更多的輔助設備進行突防,包括誘餌、干擾機和其他對抗措施等,NGI將採用新的紅外或雷達,區分誘餌彈和分導式彈頭,同時攻擊多個目標,朝鮮的“火星-15/16洲際導彈能搭載多個分導彈頭。
不幸的是,美國的反導系統促使中俄以低成本,投資于更先進的先鋒和東風導彈,進攻方付出的成本要遠比防禦便方低得多。
儘管美反導系統能對攔截朝鮮洲際彈道導彈提供一些不確定的防禦能力,但無力防禦中俄兩國1000多枚的戰略核武器。
相關新聞
美媒:朝鮮也有“關島殺手”導彈
中國2020-08-26在南海軍演中,從青海發射的東風-26和從浙江發射的東風-21在偵察飛機、雷達、衛星和軍艦的引導和協調下鎖定並擊中海上目標。中國還裝備了世界第一款超高音速滑翔導彈東風-17。中國的彈道導彈以20倍音速的速度重返大氣層,大增攔截難度。
天和號核心艙2021-04-29發射成功 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全面展開
空間站建造兩個階段各規劃6次飛行任務
2021年9月和10月,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飛行任務,神舟十三號將有3名太空人駐留6個月。2022年底成建造,壽命不小於十年,通過更換還可以延長。
https://mil.news.sina.com.cn/2021-04-29/doc-ikmyaawc2500984.shtml
中國空間站和比國際空間站 --知乎
國際空間站建造費用爆增,20年來總費用超過了2000億美元!國際空間站的運營費用已經極高,例如國際空間站常年保持6人在軌生存,半年左右進行輪換。目前俄羅斯聯盟號載人飛船是唯一運載工具,一張船票就需要8100萬美元!每年單美國就需要花費15億美,足夠中國完成嫦娥探月工程。
因而,選擇建立一個第三代空間站已經足夠完成絕大部分任務目標。長期保持3人在軌運行,用現有的長5(重型建設工作)、長7(天舟貨運飛船)和長2F(神舟載人飛船)火箭即可支撐,性價比顯然要高很多。
實際上,天宮空間站方案也很靈活。在運行中,天宮空間站將同一個光學艙段共軌飛行,在很多指標上都接近甚至超過哈伯太空望遠鏡,視場角是哈勃的300多倍。這種方案減少了對望遠鏡的干擾,同時如果望遠鏡出類似哈勃曾經的品質問題時,也方便維護升級。同時,核心艙還保有備用對介面等,如有需要可以將天宮空間站進一步升級成更大版本。
這些設計理念是非常先進實用的。我國航太依然處在追趕階段,有太多地方需要花錢,即便再怎麼多快好省也要避免航太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天宮空間站保持一個超高性價比建設和運營方案,對於我國是最優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GutpHu3mXU
美媒:拜登新導彈專案耗資千億 升級民兵3只需花1/10 2021-04-21 新浪科技
美媒《福布斯》2021-04-09報導,拜登政府公佈了五角大樓2022年預算7150億美元,比2021年7040億增加,這讓一些人對軍費沒有大幅削減感到失望。眾議員普拉米拉•賈亞帕爾是去年提出軍費削減10%的發起人之一,她表示,美國軍費的支出超過了排在我們後面的10個國家的總和。
為了讓去年支持其贏得總統大選的議員們滿意,拜登可能很快就會採取一些措施,或許會暫停目前最昂貴和最有爭議的核武器計畫——陸基戰略威懾系統(GBSD)。
陸基戰略威懾系統將完全取代目前所有400枚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GBSD將花1000億,可以服役到2075年。GBSD已經計畫了十多年;然而目前該專案仍然處於初始階段。
五角大樓聲稱,購買全新的GBSD比簡單延長目前的民兵3壽命要便宜。然而,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報告稱,採購任何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的成本可能是對民兵3進行現代化的兩至三倍。
2012年,美國空軍曾表示,將整個“民兵3”部隊進行現代化升級改裝只需要70億美元。
考慮到目前對美國安全的最大隱患是來自公共衛生危機、氣候變化和極端懸殊的貧富差距等非軍事領域,喬•拜登應該認真考慮,全新的洲際彈道導彈是否保障美國人安全的最佳工具,甚至是有用的工具。
相關新聞
國際太空站壽命延長至2024年
不和美國玩 俄羅斯將於2025年退出國際太空站
中俄聯手挑戰美太空霸權 將共建太空站月球科研站
極其罕見:NASA這次冒著違法的風險也要跟中國交換資料
2021年1月至3月,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就交換火星探測器軌道星歷數據舉行多次會談及交流,以確保火星探測器的飛行安全。這個新聞讓很多人大惑不解,美國不是立法禁止了和中國的航太交流與合作嗎?NASA這樣做不是犯法了嗎?
對此,NASA特地解釋說,這次交流已經向國會提交申請,並且獲得了特批。這也是著名的“沃爾夫條款”生效10年來,雙方第一次正式的雙邊交流。
在航太對華合作的問題上,美國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不同利益集團有著不同的訴求。以NASA為代表的科學界對於來自中國的科學資料、研究成果有重大需求,以反華為賣點的右翼勢力卻希望通過技術封鎖來阻止中國航太的進步。1340條款生效十年來,中國航太發展越來越快,證明封鎖派的判斷和政策是完全失敗的。在這種背景下,合作派的話語權顯然有所提升。
然而隨著中國航太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取得了很多NASA沒有的資料和成果。比如月背降落、月球中繼衛星、月壤採樣返回,等等。特別是“嫦娥五號”的月壤採樣返回,雖然美國手中有大量阿波羅時代取回的月球樣品,但採樣地點與嫦娥五號並不相同,這意味著樣品也不相同。所以,對華交流與合作,已經越來越成為NASA的剛需了。
美國國會雖然高度反華,但並不缺少對基本事實的認識和判斷能力。
同時,我們也不能簡單地採取樂觀情緒。如果會談結束之後,美方發現自己不需要擔心火星探測器碰撞問題後,立刻中斷交流、恢復封鎖,也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所以,全力以赴推進中國自己的航太事業發展和重大型號研製發射,是唯一正確的方式。美國人肯合作或者不肯合作,都不可能動搖中國航太事業的大局。
相關新聞
中俄將合建月球科研站,俄專家:回應美國登月計劃,開啟太空競爭新時代
國產重型火箭用氫氧發動機噴管研製成功 2021-03-19 澎湃新聞
近日,中國航太公司一院211廠成功研製出重型氫氧發動機噴管,噴管分為上、下兩段,上段最大直徑1.8米,下段最大直徑2.5米,壁厚最薄處僅1毫米。採用內壁銑槽、外壁直接套接結構的擴散釺焊製造工藝。
擴散釺焊是在高溫下保溫一定時間使焊件產生微量形變,採用熔化的中間金屬夾層,讓接觸部分產生原子互相擴散,形成新的擴散層,從而實現可靠連接的壓焊方法。這種方法可用於需要大面積結合的具有複雜內部通道的零部件的製造,構件變形小,尺寸精度高,且不會損失原材料本身。
所謂“銑槽”就是在噴管內壁上銑出一道一道的凹槽,再通過擴散釺焊工藝將內壁焊接到外壁上,這樣噴管壁內部就形成了緊密排列的中空通道。
為什麼要做成中空通道?
噴管的材料要承受近3000℃的高溫,而火箭的推進劑——-253℃的液氫和-183℃的液氧就是現成的冷卻劑。火箭設計師讓液氫在進入燃燒室之前,先在這些中空的通道裡高速流動,帶走燃氣傳給噴管的熱量,保護噴管不被燒毀。燃氣傳給液氫熱量時對液氫進行預熱,這部分熱量最後又被液氫帶回了燃燒室,得到了再生,因此這種設計的發動機噴管又叫做“再生冷卻噴管”。
外壁型面則採取不加工直接拼焊成形的方式,尺寸大、剛性弱、型面精度控制難度大。推進劑經過火箭發動機渦輪泵的增壓,噴管的夾層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如果連接不牢,就會被巨大的液壓作用力撐開,導致噴管損壞,火箭發射任務也就失敗了。因此,在銑槽式噴管的製造中,內外壁的結合是否牢固,是否形成封閉的冷卻通道非常重要。
X-37B在軌又工作了300天!它到底在幹什麼? 2021-03-17 新浪軍事
美國太空部隊的USSF-7代號為軌道試驗飛行器(OTV-6)已執行6個秘密任務,最近一次是2020年5月,由Atlas-V 501火箭助推器發射升空。
X-37B長29英尺(8.8米),高9.5英尺(2.9 m),翼展15英尺(4.6 m)。發射重11,000磅(4,990公斤)。有效載荷艙(貨物裝箱區)長7英尺,寬4英尺(2.1 x 1.2 m)。像太空梭一樣,在火箭的幫助下垂直發射,然後巡航回地球,降落在跑道上。工作高度為110至500英里(177至805 km)。
X-37B的簡史
OTV-1於2010年4月發射升空,在高空停留了224天。
OTV-2,2011年3月發射,2012年6月468天后返回地球。
OTV-3,於2012年12月11日開始,並於2014年10月在674天后結束。
OTV-4於2015年5月20日啟動,飛行718天后,OTV-4任務於2017年5月7日結束。
OTV-5在2017年9月6日,美國SpaceX公司用獵鷹9FT送入預定軌道。
太空武器?
專家說,X-37B不太可能執行這樣的任務。相反,它的主要任務很可能是空軍宣稱的:測試新的感測器和其他新一代衛星技術,看看它們在太空環境中的表現和保持能力。
太空轟炸機?
專家說,X-37B作為轟炸機意味著改變其軌道以飛越目標,這將耗盡其有限的燃料供應。不能到正確的地點釋放炸彈,那有什麼好處呢?
間諜衛星?
這可能是正確的,《航太雜誌》編輯稱,X-37B在中國空間站進行間諜活動,但前空軍軍官Weeden稱X-37B的軌道只在兩個不同的點上穿過中國空間站的軌道,這並不是說太空梭可以一直盯著天宮。儘管X-37B在某些時候可能有一個很短的機會收集情報,但這肯定不是主要任務,即使是一些完全可行的任務。
試驗設備?
X-37B可以將各類感測器等新技術送入太空,進行測試,但進行在軌偵察和測試這兩個任務並不相互排斥。
由於X-37B由於兼具太空梭、普通飛機和衛星的功能,可在兩小時內快速機動至地球任意地點上空,並長期駐留。可執行偵察、預警、導航、通信和投放、回收、俘虜或破壞衛星等任務,甚至可以使用高超聲速武器對地實施快速打擊。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3-17/doc-ikknscsi6913588.shtml
星艦又炸成火球!馬斯克懟贏政府也贏不了科學規律 2021-02-04
2021-02-03淩晨,馬斯克的SN9號“星艦”採用了和上次SN8一樣的飛行方案,從地面起飛後抵達10千米左右的高空,然後水準下落,在接近地面的時候改回垂直姿態,歪著砸向地面,變成一團火球,還差點殃及附近的SN10號機。
飛行表明,馬斯克在SN9的降成本上做得有點過分了。火箭在空中飛行,很容易受到氣流的影響。特別是在接近地面的時候,發動機噴流所引發的地面效應。所以,不要說火箭的垂直降落,就算是AV-8B和F-35B都是有很大風險的。
或許有人會說,“獵鷹九號”不是已經實現了一級回收了嗎?
獵鷹九號的一級有9台主發動機,首先啟動其中3台,逐步降低下落速度,進入大氣層。然後打開柵格尾翼來穩定姿態。再下落一段時間後,把9台發動機全部打開。到距離地面8千米左右,打開4條支腿,向著陸場接近、降落。
獵鷹九號的回收方案是力求穩妥的。即使如此,也遭遇了多次回收失敗,才把控制方案調校成熟。最重要的是,在接近地面的地時候,要打開全部發動機,把火箭當做一件易碎的瓷器,讓它慢慢落到地上。
“星船”的回收方案,只開了一台發動機,試圖利用它的擺動來同時提供反推力和控制力矩,實現垂直落地。如此狹窄的控制裕量,即使降落成功那麼一兩次,也不能作為業務運行的火箭來使用。
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對這個問題看得很清楚,曾多次拒絕批准“星船”的試飛計畫,實際上,SN8的發射是違法的。但資本的力量如此強大,FAA可以對航空公司、民航機型號、航線和飛行員生殺予奪的執法局,竟然被馬斯克在推特上狂懟,最後讓步的是FAA在2月1日宣佈批准SN9飛行。
回應
探索階段的失敗在所難免,航空航太領域,很多經驗都是炸出來的,是內在逐漸強大的寫照。反之,對科學失敗冷嘲熱諷,反而映襯出它們的落後。
探索不等於蠻幹
相關新聞
馬斯克遭專家公開拷問 承認特斯拉電動車品管缺陷不少
外媒:美衛星超中國4倍 但中國反衛星武器威脅致命 2021-01-28
印媒《經濟時報》報導,中國對反衛星武器的研發始於15年前,現在其可以威脅到使美國軍方擁有技術優勢的在軌衛星。中國可以發射先進的導彈摧毀衛星,也可以發射雷射光束使衛星上的精密感測器失明。
中國從2005年開始進行反衛星試驗,在兩年內接連發射了兩枚導彈。在2007年,中國導彈摧毀了一顆廢棄的氣象衛星。2008年,美國也發射了一枚尖端導彈,擊落了自己的一顆衛星,這是一次旨在向中國展示武力的行動。
中國共進行了十幾次反衛星試驗,包括打擊更高軌道的衛星試驗。一枚導彈可能需要飛行幾個小時才能到達衛星軌道,這有可能使美軍有時間採取規避或報復行動。此外,攻擊衛星所產生的碎片可能會危及自己的航天器。因此,中國開始向衛星發射雷射光束,並研究其他定向能武器反衛星的方法。
後來中國又有了新的方法。美國太空力量都是由強大的電腦在地面控制的。如果這些電腦被攻破,美國太空資產的大腦可能會退化或摧毀。
奧巴馬的“抵消戰略”,利用美國的技術優勢應對中國和其他威脅。正如美國首先發展了龐大的核武庫,其次發展了智慧型武器一樣,這種所謂的第三次“抵消戰略”將通過研發機器人技術、高速武器等來獲得優勢。
2018年,特朗普公佈了太空部隊。2020年3月,美太空部隊表示,他們已經擁有了第一件進攻性武器,。
目前美國共有衛星1425顆,中國382顆,俄羅斯172顆。但中國正在大力推動航太領域的發展。中國連續三年太空發射任務居全球第一。中國現在是一股主導力量。這股熱潮不僅包括反衛星武器,還包括許多其他軍事和科學項目。
一顆5年前發射的中國衛星在太空機動 美國人為何擔憂 2021-01-28 環球時報
美國航太圖像分析企業AGI曾於2019年8月26日在官網,講中國在2016年發射的實踐17號衛星進入地球靜止軌道之後,繞著一顆退役的通信衛星中星5A,作出了許多高難度的動作,“展示了非常精細的軌道控制能力”。
早在2016年11月4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就在官網公佈實踐17號所有使命,其中有:太空碎片由退役、失效的空間飛行器形成,目前地球同步軌道的碎片已有上千個,且還在日益增加,這對太空環境極為不利。
實踐17號的技術,在美國人看來是有軍用潛力的。美軍很早就開始研發 “空間態勢感知”技術,就是用自己的衛星來接近其他國家的衛星,近距離觀察外觀、判斷用途、設計破壞方案。2014年,美國發射了第一批“地球同步軌道太空態勢感知計畫”衛星,2016年發射了第二批。2017年9月,美軍公開宣佈第二批衛星已經形成初始運行能力。這種衛星曾經多次接近中國和俄羅斯的靜止軌道衛星進行窺探。
實踐17號的飛行表明,美軍在“空間態勢感知”不但沒有拉開什麼代差,連“時差”也不過拉開了兩年而已,優勢蕩然無存了。
美軍還在靜止軌道上部署了大量秘密情報衛星,包括導彈預警衛星、大天線電子偵察衛星、核戰指揮衛星……
俄羅斯也掌握了類似的技術,曾經發射探測器接近美國衛星加以觀察。那麼,兩個美國陣營之外的國家竟然掌握了這樣的技術,帶來的恐慌是可想而知的。
臺灣“飛鼠”、“玉山”兩顆衛星三度延期發射,升空後繞台多次仍失聯
臺灣研發生產的兩顆名為“飛鼠”和“玉山”的衛星,發射時間三度延期,最終於2021-01-24深夜升空,但在1月25日早上10點和晚上8點各通過臺灣上空一次時,臺灣基地台均未收到衛星傳回信號。可能是信號接收盤架設的角度不對,或衛星電力不足。
“飛鼠”用於觀測電離層電子濃度,偵測地面無線電受干擾情況,以説明改善GPS誤差,提升行動導航功能;“玉山”則用於追蹤全球船隻航行軌跡,加強交通安全。
回應
這不是是失聯,這叫匿蹤。目的是不被中共發現
開始還以為是灣灣自己發射的,再看其實是SPACE X發的,再看是143分之2,只能笑了
太空廁所十大趣事 2021-01-15 新浪科技
1、國際空間站價值2300萬美元的男女通用廁所UWMS系統能回收90%的水
2、美麗的糞便垃圾
太空梭空間有限,必須定期將糞便排放至太空,當陽光照射尿液冰晶體轉化為水蒸氣時非常壯觀。2009年排放68公斤的尿液和水,因為當時10天未排放。
3、便桶幽默
4、太空馬桶出故障了!
5、2.5億美元的太空廁所
6、“避孕套馬桶”
7、俄羅斯宇航員不能使用太空衛生間!
8、可擕式廁所
9、發現尿液冰柱
10、謝潑德廁所緊急事件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1-15/doc-ikftssan6393376.shtml
長征八號首飛告捷,火箭回收時代何時來?
2020-12-22,長征八號在海南文昌,一箭五星,首飛告捷。這是一款新型中型運載火箭,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空白,也在可重複使用技術、智慧火箭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首飛前夕,專訪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一院長征八號火箭總指揮肖耘。
目前我國長征二號丙、長征二號丁和3噸運載能力的長征四號系列,太陽同步軌道4.5噸以上還是一個空檔;長征五號等大火箭倒是可以打(衛星),但性價比低。國家現在對互聯網衛星,低軌移動、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發射需求非常旺盛,預計在十四五期間,太陽同步將占到50%到60%。長征八號的大整流罩,幾百公斤的衛星一次打多個,便於多星組網。
長征八號已經開展了可重複和智慧化相關技術的驗證,比如火箭返回“收油門”的發動機推力調節技術。
長征八號突破基於模組組合的快速集成設計,是我國首個研製中未開展全箭模態試驗的中大型火箭,大幅縮短研製週期,降低了研製費用。未來目標是7到10天、40個人左右就能完成一次火箭發射任務,簡化方案,提高效率。
從需求預計看,長征八一年應該不少於20次發射。
新一代長征八號完美亮相 但為何有人更傾向老火箭 2020-12-24 觀察者網
除非“老長征”實在打不動,否則大家都會自然傾向于“老長征”。
只要能滿足航天器的具體需求,把航天器可靠且便宜的打上去,用戶不在乎選用技術多先進的火箭,不在乎火箭是用氫氧發動機還是偏二甲肼加四氧化二氮。
衍生自R-7導彈的蘇聯運載火箭系列60多年了,固然有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航太投入下降、後勁不足的原因,但如沒全系列近2000次發射保底,R-7恐怕早自然淘汰掉。
當初說好2020年“一起登月”,只有“老實人”中國說到做到了
2020-12-01,嫦娥五號成功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著陸,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
在這一宏偉計畫的決勝之際,有網友特意翻出了15年前的新聞報導
2004年2月,中國月球探測計畫實施,將分“繞”“落”“回”三步。
3年內,“嫦娥一號”開始繞月飛行。
6年內,月球車將在月面軟著陸,展開巡視探測。
2020年之前,將把月壤樣品采回地球。
而同時,世界各國也在摩拳擦掌。
日本計畫2025年在月球建立基地;
歐洲計畫在2020年實現載人登月,同時完成月球基地建設;
俄羅斯新式登月飛船計畫在2005年夏天首次試飛;
美國2015年再度登月,最遲不超過2020年,並且要在月球建設多國太空站。
印度計畫在2008年發射“月球飛船1號”,並放話“在太空領域不遜於中國”。
回應
中國行我也行,但實踐下來,打了不少人的臉。中國行,你們不一定行。
所以我們現在才這麼招人家恨啊。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25643&s=fwzxhfbt
相關新聞
中國航太人說“我們沒吹牛”:15年前各國探月計畫只有中國實現了
嫦娥五號三十五項故障預案一項都沒用到的背後故事: 661次對接和518次樣品轉移試驗
嫦娥六號(2023-2024年)月球南極採樣返回
嫦娥七號(2023-2024年)月球南極綜合探測任務
嫦娥八號(2027年)驗證月球科研基地構建
習近平12-17致電祝賀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著陸, 如期完成“繞、落、回”三步走規劃.
美太空軍司令:中國在太空領域的跨越式進步引發擔憂
美媒:美國如此孤立中國太空計畫 也沒能把中國束縛在地球上
中尼元首共2020-12-08同宣佈珠峰新身高:8848.86米 有何深意?友誼的新高度!
回應
05年用GPS測的,這次是用我們自己的北斗測量的,中國人自己的資料!
簡氏:中國高超導彈新進展 發動機工作600秒領先世界 2020-12-04
《簡氏》報導,超燃衝壓發動機是高超聲速飛行器的一項關鍵核心技術,它可以為以超過5馬赫的高速飛行的導彈和飛機提供動力。
《簡氏》認為中國目前擁有專案繁多、非常廣泛的高超聲速研究項目和計畫,涉及到很多科研機構,並在基礎研製和試驗設施上進行了大量投資,譬如世界上第一台能夠模擬高達25馬赫高速飛行試驗條件的高超聲速風洞。
早在2018年8月,中國就測試了一種名為“星空”-2的動力高超聲速飛行器,它使用火箭發動機垂直發射,助推器與有效載荷分離後,其自身的推進系統開始工作並提供動力,飛行速度接近6馬赫。
而在2019年10月舉行的國慶70周年閱兵式上,首次展示已服役的高超聲速導彈——東風-17,它使用固體燃料火箭作為助推器,在上升高點與有效載荷分離,然後高超聲速滑翔彈頭載荷將以高超聲速及可控的滑翔彈道飛行命中目標,其彈道與傳統的彈道導彈完全不同。
由於目前超燃衝壓發動機的研製難度極大,成為了戰術級高超聲速導彈的頭號攔路虎,所以為了躲過這一關鍵技術,儘早實現高超聲速武器的實用化和列裝,都先用火箭發動機頂著,俄羅斯“匕首”、東風-17、都用火箭發動機。
四次試飛,兩次超燃衝壓發動機均未能點火,一次工作143秒,一次210秒,是美國X-51A在下馬前取得的成績。
必須強調,X-51A的持續工作時間紀錄,是在飛行試驗中取得的,而中國的600秒,則是在發動機地面試驗中獲得的,兩者的試驗環境和條件截然不同,不能拿來直接比較。
相關新聞
中國研製出"革命性"爆轟衝壓發動機 已實現對美反超
回應
小尺寸的600秒只有研究意義。
600秒其實已經接近全段飛行發動機工作理論時限上限了,6馬赫的時速下,1秒能飛2公里多。工作時間要再長,就要加大彈體,要有洲際導彈的射程,也意味彈體個頭哪怕小點,也小不了太多。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12-03/doc-iiznezxs4938089.shtml
美國射電望遠鏡塌了 世界只剩中國FAST一隻天眼 2020-12-02 觀察者網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12月1日確認,繼今年8月兩次嚴重電纜事故後,阿雷西博射望遠鏡懸掛的接收設備平臺當天墜落並砸毀了望遠鏡反射盤(天線)表面,目前無人傷亡,但望遠鏡很可能已不能再使用。
阿雷西博望遠鏡於1963年落成,整座望遠鏡由底層直徑305米的接收盤面,以及懸掛於此之上,重達900噸的接收平臺組成。三個鋼筋混凝土高塔拉撐的18根電纜,幫助接收平臺懸吊在盤面之上。
中國500米的FAST落成之前,阿雷西博望遠鏡是全世界最大的單孔徑望遠鏡。
回應
帝國崩塌的前兆!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20-12-02/doc-iiznctke4337782.shtml
相關新聞
FAST正式運行300天:揭示快速射電暴起源,發現脈衝星240余顆 2020-11-06 人民日報
在廣袤的宇宙中,經常突然出現短暫並且猛烈的無線電波爆發,持續的時間只有幾毫秒,卻能釋放出太陽在一整天內釋放的能量,這就是快速射電暴。
此前的理論研究主要分成兩種,一種認為這樣的毫秒射電爆發來自粒子碰撞,而另一種則認為它是粒子在強磁場中穿行産生的。
FAST的觀測結果直接終結了爭論,通過對11次射電爆發的高靈敏度偏振信號解析,否定了粒子碰撞的理論。
FAST近一年的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超過預期目標近兩倍,累計發現脈衝星數量超過240顆,未來5年能達到1000顆,甚至能找到銀河係外的第一顆射電脈衝星。
FAST的先進測量技術遠不止于望遠鏡本身,在其它領域有重要的應用前景,比如,在高精度地礦勘探方面,可以利用慣性組件與衛星導航融合技術,為重力測量提供高精度的位置和方位姿態基準;在海洋測繪中,採用慣性組件與聲吶等測量技術融合,實現海底測繪,為勘探區作業的機器設備建立高精度的時空和姿態基準。
隨著性能的提升,FAST超高靈敏度使其在射電瞬變源方面具有重大潛力,有望在短時間內實現納赫茲的引力波探測、捕捉到宇宙大爆炸時期的原初引力波,為研究宇宙大爆炸原初時刻的物理過程提供數據支撐。同時它還有能力將我國深空探測及通信能力延伸至太陽係邊緣,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目前的載人航太主要能源有3類:太陽能、化學能(燃料電池等)以及核能。
核反應爐電源的功率大、能量密度高,相比其他電源具有較高的功率品質比,可在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不易獲得的環境下工作。例如,火星上週期性的沙塵暴可能會持續數月、而月球上永久陰影的隕石坑內沒有陽光,。此外,月球南極有永久光照區,可以利用太陽能,但如在低緯度將面臨長達14天的月夜,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建立核反應爐來提供能源。
相關新聞
川普政府計劃聯合他國制定規範月球採礦的太空法律框架,俄指美違反了冷戰時期簽訂的外太空條約,俄宣布與中合建月球基地跟美NASA打對台
嫦娥5號2020-11-24成功發射:開啟大國未來新能源氦三爭奪戰
嫦娥五號探測器2020-12-02成功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著陸!
俄放話要撤出國際空間站單幹?最後或與中國合作
2020-11-27,俄羅斯表示,要重新考慮2024年之後是不是還繼續參加國際空間站。
自從2014年克裡米亞事件導致和西方惡化之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傳出俄要退出的消息。
那麼,俄羅斯到底撤還是不撤?
今天的國際空間站,就是在俄“和平”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是搞航太不僅僅需要技術,也需要錢。建造和使用國際空間站的經費,幾乎都是美歐日支付的,俄自己搞一個空間站,經費完全不足以支撐。
既然如此,俄羅斯可以自己搞一個空間站,然後租給西方國家使用嗎?
從10月美甩開俄與七國簽署月球探索合作協定來看,西方似乎沒有興趣繼續和俄合作:俄技術已經老化陳舊,NASA為了維持國際空間站20年來不斷向俄付款,不如痛下決心自力更生。
中國對空間站運行的經驗還非常不足,不過中國自主空間站早已定型,為了俄而大規模修改設計方案,可能性是很小的。比較大的可能性,是中國向俄羅斯開放空間站,允許俄羅斯飛船的對接和宇航員的駐站。
嫦娥5號到月球上只是挖把土?其實是為建基地做準備 2020-12-01
在2020-11-25文昌國際航太航空論壇上,中國航天局秘書長許洪亮指出,中國正在規劃國際月球科研站。
會不會像是諸多科幻小說中所表現的那樣,有一大片閃閃發光的科幻建築組成,有著金屬質感的牆壁和透明的穹頂?
根據中國科學家的看法,不會長成這個樣子,相反它會有一個非常傳統的構造,像極了陝北高原上的窯洞群。
月球表面的陽光,比國際空間站所在的400公里地球軌道更加嚴酷,因為在地球在400公里以上還有至少1000公里的電離層,可以起到遮蔽陽光和阻擋宇宙射線的作用。
國際空間站運行20年,核心艙已經出現了老化的跡象、在月球會縮短到10年5年,甚至更短。
挖窯洞,就用月球本身的土壤和岩石製成建築的屋頂和牆壁,充分遮罩宇宙輻射和太陽輻射。只要技術成熟,就可以在月球地下很大範圍內建立一個地下城,容納比較多的人口,甚至可以建設月球農場,供人類長期生存。
要想挖月球窯洞,就要對月球上的土質和岩石有足夠的認識,才能相應研製工程機械和掘進方式。這就是嫦娥五號能發揮作用的地方了。另外,可以從地球上帶去一些粘合劑,與月球土壤混合之後變成混凝土,再用3D印表機改成房子。這與挖窯洞雖然有很大區別,但同樣需要對月壤的性質有充分認識。還需要有足夠多的月壤來做實驗,看看哪一種粘合劑更合適。
人類在外星建核電站靠譜嗎 2020-12-02 科技日報
據美國CNBC網站2020-11-15報導,NASA計畫在月球和火星建造核電站,這一核裂變電力系統的輸出功率為10千瓦,可連續不斷地工作至少10年。
低濃縮的核燃料將為小型核反應爐提供動力,此前阿波羅12號使用的阿波羅月面實驗套裝中的儀器就是由一部RTG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供電的。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併網輸電
2020-11-27,中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向電網輸出第一度電。這對中國實現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跨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龍一號的信心。華龍一號是中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壓水堆核電創新成果,其創新性採用“能動和非能動”相結合的安全系統、雙層安全殼等技術,可滿足國際最高安全標準要求。華龍一號所有核心零部件均已實現國產,國產化率達85%以上。每年預計發電近100億度,相當於減少標準煤消耗31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16萬噸。出口一台機組,相當於出口30萬輛小汽車價值,可創造約15萬就業崗位,全壽期可以創造約1000億元人民幣產值。
嫦娥5號2020-11-24成功發射:開啟大國未來新能源爭奪戰
月球上蘊藏豐富的氦三,用氦三的反應爐沒有中子不會產生輻射,也就不會危害環境。月球蘊藏至少一百萬公噸的氦三,足以供至少一萬年發電所需。美國國安事務教授福瑞希指出,就算真的有辦法把氦三運回地球,打造出能使用氦三的熱核反應爐,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月球挖礦是政客為太空計畫爭取經費而自圓其說的藉口,這招美國以前就用過,現在被中國拿來用。英國RAL太空實驗室主任說,中國具備相關技術,也有財力延攬相關人力物力,更有戰略動機這麼做。歐洲太空總署ESA專家︰月球採礦成本太高,就商業角度而言不切實際。
相關新聞
中國探月採氦三礦?專家嗤之以鼻
川普政府計劃聯合他國制定規範月球採礦的太空法律框架,俄指美違反了冷戰時期簽訂的外太空條約,俄宣布與中合建月球基地跟美NASA打對台
日媒:在165國 中國北斗系統都令美GPS黯然失色
在世界上195個主要國家當中有165個國家的首都(占85%),北斗衛星對其觀測的頻率要比全球定位系統高。
日本《日經亞洲評論》2020年11月25日:在165個國家,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都使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黯然失色 在埃塞俄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一座人口480萬的熙熙攘攘的城市,線上食品配送公司Deliver Addis的人氣飆升,原因是其App能夠將食物非常精准地送到顧客的所在地。這種精准性背後的秘密是中國的衛星導航技術。
這款應用程式的迅速增長部分是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所推動的,該導航系統最近取得的進展彰顯了北京在資料主導權全球爭奪戰中取得的成果。
在阿迪斯阿貝巴經營一家日本餐館的老闆古河美幸(音)說,自她13年前從日本來到這裡後,“智慧手機定位資訊有了突飛猛進的改進”。
過去,美國處在這項技術的前沿,1978年發射了組成全球定位系統(GPS)的第一顆導航衛星。但是長期以來作為唯一選擇的GPS現在正被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所超越。
1994年,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始起步,今年6月正式建成。北京的目標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
美國衛星信號接收公司Trimble導航公司的資料顯示,在世界上195個主要國家當中有165個國家的首都(占85%),北斗衛星對其觀測的頻率要比全球定位系統高。
有多達30顆北斗衛星向阿迪斯阿貝巴不間斷地傳送信號,是美國系統的兩倍。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品牌廉價智慧手機在當地的普及。
中國版"上帝之杖"?央視公佈3款寬域飛行器 2020-11-24 新浪軍事
近日央視回顧了2018年9月21日我國首次進行了寬域飛行器臨空投放試驗,首次展示了參與此次試驗的三種寬域飛行器縮比模型,分別是D18-1S、2S和3S。
在2018年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的那次試驗中,三個模型在被氣球提升到高空後下落進入自由飛狀態,在加速中超越音速進入氣動彈起,最後開傘落地回收。
我國此次測試的寬域飛行器,應是用於驗證高超音速武器氣動佈局的自由飛模型,與“上帝之仗”完全無關,只是在投放方式上與後者接近而已。此次試驗獲得的大量飛行資料有助於我國第二代高超音速飛行器的研製,顯然高超音速武器無論在戰術使用還是費用上都遠比上帝之仗優越,也不用懼怕遭受反衛星武器的攻擊。
所謂上帝之仗(Rod From God),是一種來自冷戰時期美國“星球大戰”計畫的一種天基動能武器概念,在人造衛星上部署電線杆大小的鎢棒動能彈,從太空向地面目標投下後,擊中目標時能產生相當於11.5噸TNT的動能,但由於精確制導技術的研發難題和將鎢棒彈藥定位在軌道上的高昂費用,始終無法實用化。
所謂寬域飛行器,應該是指飛行器的氣動佈局既能適應再入大氣層後的6馬赫以上的高超音速乘波飛行,也能減速至較低速度後在飛行末段進行瞄準和機動規避,提高突防能力並精確打擊目標。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D18-1S和-3S採用了傳統的乘波體氣動佈局,只不過1S是單垂尾,-3S是雙垂尾。D18-2S則採用了超超音速非常罕見的傘翼氣動佈局,整個機身被懸掛在機翼下方,可能在內部載荷佈置上具有更大優點。不管是哪種佈局,寬域飛行器憑藉其高升阻比特性都能增大高超音速武器的射程和機動性,輕鬆穿透現有任何反導防禦系統的攔截。寬域飛行器的研究還有助於我國空天飛機或超音速客機的研製。
D18-1S、2S和3S三種模型能夠被公開曝光,自然也說明我國已經擁有了更先進的設計,大方展示一下落選方案並無大礙,反而能起到振奮民心的作用。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11-24/doc-iiznezxs3400422.shtml
美媒:新冠疫情已經讓印度“矽谷”大變樣
據美聯社2020-11-07報導,疫情下的印度班加羅爾,曾經熙熙攘攘的郊區高檔消費點已經人去樓空,年輕人經常光顧的酒吧也陷入了沉寂。時尚展銷廳、餐廳和軟體公司建築裡的灰塵越來越多,空蕩蕩的商業中心掛著一排求租招牌。
回應
印度矽谷本來就是海市蜃樓,沒有什麼自己的核心技術,更沒有產業鏈,就是低端軟體外包,給歐美打雜的。疫情之下,三鍋所有產業都倒退20年,更別說虛胖的印度矽谷。
變成養牛場了?
想什麼呢?在三哥那裡,即使你是人類,但是如果投胎技術不夠好,你也配跟牛比?
三哥家的牛也是三六九等分的,白色帶瘤的才叫神牛,要是一普通的水牛也是挨宰的貨,不然三哥每年出口上百萬噸牛肉從哪來
我國發射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
2020-11-06,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搭載長征六號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將在衛星平臺上建立收發鏈路並開展太赫茲載荷試驗,太赫茲通信具有頻譜資源豐富、傳輸速率高、易實現通信感知一體化等優勢,在地面和空間通信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是全球第六代移動通信(6G)的關鍵技術之一。
回應
有誰能科普下6G的概念嗎?
全覆蓋: 6G時代的網路是無盲區,它的互聯互通不僅僅是人和人之間,物體和物體之間也可以互聯,即便在沙漠、戈壁、海底等人跡罕至的地方,也可以通過低軌衛星等技術完成“上天入地無盲區”的覆蓋。全頻譜:頻譜是移動通信的命脈,在深耕低頻段甚至是超低頻段的同時,6G將向毫米波、太赫茲和可見光等高頻發展。全應用:6G不僅是速度的提升,速度在5G的10倍以上,更核心的特徵是,6G是在5G的基礎上加上AI,再通俗一點解釋,就是智慧通信。全智慧,從底層架構到上層演算法,車聯網、無人駕駛,低時延、大資料傳輸的場景,都會真正實現。
俄恢復核動力巡航導彈試驗 可繞飛地球飛行數年
據軍事觀察網站2020年10月29日報導,俄羅斯正在恢復有關“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北約代號SSC-X-9天殞Skyfall)的試驗,這種武器有機會為俄軍武器庫開闢新維度,其射程近乎於無限,一經發射“可繞飛地球飛行數年”。
“海燕”是為了避開美國反導系統而專門設計,其超長的飛行距離可橫穿穿越太平洋並繞過南美洲,從墨西哥灣方向打擊美國本土。這條攻擊路線令美軍難以防禦,因為成本原因美國不可能在每一處邊境線上都佈置反導武器。
最近有多項證據證實俄羅斯再次恢復了“海燕”核動力導彈的試驗。根據最新的衛星圖像顯示,位於北極圈附近的一處武器試驗中心似乎是新導彈的測試地點。工作人員在試驗場內重建了一個導彈發射台,並且有大量集裝箱出現在發射場周圍,這些說明俄羅斯很有可能已經恢復了“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的試驗。
據悉,在2018年3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就曾正面承認“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正在進行試驗,並且已經接近成功。在8月份俄當局公佈的一支影片中,試射導彈在飛行約30公里後墜海。俄羅斯公開宣佈此次試驗成功,但西方專家認為核動力巡航導彈試射尚未成功。
回應
“海燕”還不如在太空軌道部署飛行器成本低。
從核魚雷,到核巡航導彈,彰顯的不再是蘇聯式的科技與瘋狂,而是當下俄羅斯經濟的貧弱,軍事實力下降的無奈。
https://mil.news.sina.com.cn/world/2020-10-30/doc-iiznezxr8900692.shtml
回望國際空間站二十年:耗費如此鉅資是否值得? 2020-10-27 新浪科技
…….
國際空間站的組裝始於1998年,在2011年完成。在這十三年時間裡,美國太空梭進行了30多次飛行,俄羅斯火箭進行了40次多飛行,才將所有元件和模組帶到空間站。多年來,數千名科學家合作進行3000多項實驗。建造最終費用超過1000億美元。每年維護和補給耗費40億美元。
英國倫敦大學行星科學家伊恩•克勞福德(Ian Crawford)教授認為,這樣的付出是值得的“國際空間站是高規格國際合作的一個極好範例,當時的世界迫切需要這樣的行動,將世界人民和不同國家聯繫在一起。學習如何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對我們做好重返月球的準備,以及未來把人送上火星等,都有很大幫助。”
然而,英國的皇家天文學家馬丁•裡斯爵士(Sir Martin Rees)表示,科學上的回報是微不足道的。
相關新聞
俄航太專家:國際空間站「開始散架」 或在2024年停用
美中太空戰!中國稱2年將進行11次發射建空間站 每組3人(國際空間站6人耗資鉅)任務周期3-6個月均已選定
中國空間站拒絕美國項目 報當年「中國申請加入國際空間站被美國拒絕」仇? 中國:項目要符合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太空基本原則、科學意義要突出、要合理可行,要自行承擔研發經費。項目沒有排斥任何國家,來自17個的9個項目入選第一批科學實驗項目,美國的項目沒達到科學價值和技術要求的標準。
美國GPS僅發射了24顆衛星 中國北斗為何卻有35顆 2020-10-22 新浪軍事
一來,我國採用了混合軌道,而要想使用此種方式就需要發射更多的衛星,以增強衛星穩定性;二來則是與高軌道發射衛星有關,北斗之前,已有三個國家發射的衛星佔據了低軌道中的大部分空間,導致我國需要定位在高軌道上,要想與對方獲得同等的覆蓋範圍,只有增加衛星數量才能做到。但最終成果卻令世界驚歎,其授時精度達到10納秒,而區別於GPS的是,北斗還額外新增了全球短報文通信功能以及採用了星間鏈路技術。
回應
美軍一共發射了72顆GPS衛星,在軌31顆,24顆組網,只要有壞的立即補充。
GPS覆蓋面積比北斗小,全球很多地方收不到GPS信號,北斗就能覆蓋到,泰國棄GPS,就是因好多地方收不到GPS信號而改用北斗就能都收到信號。
一箭九星!長征11火箭成功在黃海完成海上發射
2020-09-15,我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征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九星”方式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由長光衛星公司研製,其中包括“嗶哩嗶哩視頻衛星”、“‘央視頻號’衛星”在內的3顆視頻成像模式衛星和6顆推掃成像模式衛星,主要用於獲取高解析度可見光推掃影像和視頻影像,將為我國國土資源普查、城市規劃、災害監測等提供遙感服務。
這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46次發射。
相關新聞
台媒炒作:大陸在海上發射長征11火箭 從臺灣上空飛過
陸射衛星綠媒扯備戰 炒作太超過
回應
臺灣上空就是中國領空。別說發射火箭經過,就是戰鬥機天天巡航臺灣島,也是正常得飛過又怎麼樣?這群井底之蛙真的欠扁。
臺灣當局的反應讓大家沒看到和統的希望,這種表現只能讓武統來的更快。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20-09-15/doc-iivhuipp4502283.shtml
外媒:美國高超音速導彈都落後於中國 更別說印度 2020-09-14 新浪軍事
印媒《歐亞時報》報導,在2019年的第一次試驗失敗之後,印度于本月初成功的試射高超音速驗證飛行器,成為繼美俄中之後第四個擁有這項技術的國家。
2019-10-01中國國慶閱兵中,東風-17導彈首次公開亮相。而俄羅斯2018在一架米格-31戰機在試驗中試射了“匕首”。2019年12月,俄又部署了“先鋒”了高超音速滑翔體彈頭的洲際戰略彈道導彈。美顯然落後於俄中,而印度則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美軍下一代洲際導彈也只能湊合 起飛重量不如東風41 2020-09-14 觀察者網
美國諾格公司終於贏得了133億美元下一代陸基洲際彈道導彈(GBSD)的30年大合同,將在2029年取代波音公司的400枚民兵-3。
井基彈道導彈不受特車、潛艇的限制,可以製造得相對大一點,以滿足突防、投送能力。俄新一代井基彈道導彈“薩爾馬特”,我軍新一代井基固體彈,都有足夠的投擲重量搭載“分導打擊彈頭”、“高超音速滑翔體”等一系列新的突防打擊技術。
美軍的“和平衛士”掩體計畫並沒有付諸實踐,留給GBSD的基礎設施,依舊是基於70年代末期的“民兵-3”密集發射井,民兵-3長度只有18米多,直徑1.67米,起飛重量34.5噸,投擲重量1噸。而GBSD也不得不受其桎梏,不能向其他路基導彈一樣增大彈體。
特朗普說的"中俄都沒聽過的武器"究竟是啥?很可能是W76-2新型核彈頭 2020-09-14 環球網
美國海軍目前部署了12艘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裝備20枚“三叉戟”D5型潛射彈道導彈,每枚導彈搭載4至5枚W-76核彈頭。W-76爆炸威力約為10萬噸,是廣島原子彈的6倍。W76-2是一種被設置為“只進行主爆”的W76,爆炸威力在4000到1萬噸TNT。
美國科學家聯合會估計,美國政府會將50枚W76型核彈頭改裝成為W76-2型,而且很可能每艘潛艇在每次執行巡邏任務時都會攜帶一到兩枚部署了W76-2型核彈頭的導彈。
不過美國的科學家協會認為,對手能夠探測到“三叉戟”D5導彈的發射,但不知道彈頭是W76-2還是W76,因此可能會導致普通戰爭和全面核戰爭之間的界限模糊。
133億美元:諾格贏得美軍下一代洲際導彈合同 2020-09-09 觀察者網
經歷三年激烈競爭和五角大樓“宮鬥”之後,諾•格公司終獲美國空軍下一代“陸基戰略威懾”洲際彈道導彈(GBSD)133億美元大單,將在2029年後取代1970年部署的波音公司400枚“民兵-3”。
回應
400才130億刀,什麼時候洲際導彈都這麼便宜了
先給軍方個滿意報價,中標後預研個三年五載,期間買通媒體不斷刷輿論,人工成本和材料價格上升、子系統超出預期、軟體需要更新、電子器件價格節節攀升等等,一系列溫水煮青娃的輿論導向……最後再弄一份5∽10倍新價版!
中國成功試射類似美X-37B實驗太空飛機(神龍空天飛機) 2020-09-05
新華社發布新聞:「我國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航天器。試驗航天器將在軌運行一段時間後,返回國內預定著陸場,期間,將按計劃開展可重複使用技術驗證,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
香港「南華早報」指出,中國這次發射任務極端保密,在現場不得拍發射時的照片,也不能在線上討論此事,還要各單位在任務期間應強化個人安全教育與管理,避免洩密。消息人士不願透露更多細節,但暗示「你們不妨去看看美國的X-37B」。
X-37B是類似小型太空梭的無人太空飛機,由火箭發射後,可自行巡航返回地球,並在跑道降落。美國到目前已用X-37B執行4次機密任務,在地球軌道長時間停留並進行秘密酬載。有成為武器的潛力,可消滅敵方衛星、太空站、地面目標或飛彈,且難以偵測及攔截。不過軍事專家認為,這種太空飛行器也能民用,包括參與衛星發射、維修,或運送太空人及物品。
美國SpaceX已部署近600顆"星鏈"衛星 卻存在5大局限
2020年8月9日,美國SpaceX公司宣佈已經成功發射並部署了第十批“星鏈”衛星,通過10次發射, Spacex已部署595顆星鏈(其中2顆失效),將在2020年末期為美加客戶提供在軌應用服務,2021年再將擴大到全球。
星鏈本質其實就是低軌通信星座,。摩托羅拉在上世紀90年代就提出了“銥星計畫”,原計劃由77顆衛星(實際為66顆)構建,共耗資超過50億美元,由於當時地面2G網路已經逐漸發展成熟,用戶數量與日俱增,相比之下銥星總用戶數剛剛超過5萬,遠遠少於盈虧平衡所需的60多萬用戶,最終在1999年8月宣告破產,後來被美國國防部接手。
“星鏈”計畫的局性
一是,便攜手機無法直連。由於“星鏈”衛星工作在Ka、Ku和V波段,與日常手機上的WIFI不是一個頻段,需要有專門的接收終端,且無法集成到目前的便攜手機中。
二是,室內無法直接使用。由於衛星通訊信號無法穿透鋼筋水泥等建築物,甚至下雨時雨水也會隔斷信號,因此必須通過外接專門的衛星天線將信號引入室內
三是,通信時延仍不夠低。星鏈時延可達15ms~20ms,與有線互聯網水準相當,雖比6000km地球同步衛星的250ms時延已經小了一個數量級,但還是遠高於地基5G的1ms時延。
四是,高速通信用戶數量受限。42000顆星鏈總頻寬是84萬Gbps,若按5G入門標準上網速度1Gbps計算,僅能同時供84萬用戶使用。
五是,融資壓力和盈利挑戰巨大。42000顆衛星造價420億美元+700次發射費用70億美元,再加上部署後的維修,以及定期的擴張網路與更換衛星,需耗資1000~2000億美元以上,
發現大罩門 美空軍可能丟包GPS以地球磁場取代 2020/08/09 中時
據《大眾機械》(Popular Mechanics)網報導,地球磁場不但精確,極難受干擾,並能提供地面部隊、海上船艦,還有戰機導引。此外,地球磁場還能導引飛彈攻擊目標,誤差僅略超過30英尺(約9公尺)。
世界各地的GPS是在1980年代末建立,GPS讓陸、海、空三軍隨時掌握自身定位,然而,五角大廈對GPS的依賴,卻使它成為戰時敵方干擾或摧毀的頭號目標。
如反衛星武器、GPS干擾器,甚至GPS誘騙裝置等設計都在於摧毀、阻絕,或是削弱衛星網的性能,迫使美國與盟軍改用較老舊,較不準確的方式定位。
無論是中,俄和北韓都研究出並運用了GPS反制手段,其中部分甚至干擾到民用GPS。如2019年時,美國駕駛發現,俄為了保護駐敘利亞部隊,干擾到從塞普勒斯到以色列的東地中海區GPS民航通訊。
為了解決相關問題,美軍已提出一些替代GPS方案,其中包括靠六分儀導航船艦等。不過,其中有個構想似乎有龐大的潛力,那就是地磁仿生導航(MAGNAV)技術。保護地球免受太陽風侵襲的磁場無所不在,但因地而異。其中的變化可在地圖上發現關聯,而地球磁場圖根本不需要衛星。
而地磁仿生導航的精度在10米內,雖然不如GPS精確,但遠比其他方式好多了。它不需要靠容易受攻擊的衛星網路,並極難干擾。事實上,要「干擾」地球磁場,讓它提供不可靠的導航資訊,得要發動核爆才成。或許這意味著地磁仿生導航無法用來打核戰,但在傳統衝突中仍很有用。
相關新聞
陸研三種電磁武器EMP 可瞬間癱瘓美國電網和航母群
北斗打破老美壟斷 大利陸導引武器 產值已逾3450億元
回應
不是丟包GPS,船艦導航有天文觀測和磁場羅盤,近30年有了GPS,美軍不再用天文觀測和地球磁場羅盤,只靠GPS,信號被干擾或GPS機件故障、就無法導航!所以回過頭來加強磁場羅盤導航!
手機也有磁感電子元件,下載個apps就變指南針了!
高級慣性導航精確度不輸GPS了!地磁只是輔助啦!
天問奔火星 陸飆出最高速度 2020/07/24 旺報
大陸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於2020/07/23在海南文昌航太發射場成功發射,飛行約2167秒後,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於2021年2月左右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展開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長征五號採用「兩級半」構型,火箭芯級直徑5公尺,捆綁四個直徑3.35公尺的助推器,起飛重量約870噸,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運載能力可達14噸,是目前中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此次發射飛出了中國運載火箭每秒11.2公里的最快速度。當航天器的速度達到每秒11.2公里的第二宇宙速度時,就可以完全擺脫地球引力,往太陽系內的其他行星或者小行星,也被稱為「逃逸速度」。因此長征五號的火箭一級段殘骸都落入了海南附近的公海,而末級段則由於速度太快,將留在太陽系中飛行,成為環繞太陽的一顆人造小行星。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也帶動大陸軍工火箭概念股全面走揚,個股迎來4至10%的漲幅。
此外,當前國際正迎來火星任務發射密集期,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已於20日發射「希望號」探測器;美國的「毅力號」也將於近期發射。這是因為地球和火星大約每兩年多才能「相遇」,今年7、8月是兩顆星球距離最近的時候,此時發射能有效節省飛行所需的燃料。
對付印度S-400 陸出手教戰巴基斯坦 2019/09/10 中時
中巴雄鷹-8聯合空中訓練6日剛結束,據央視報導,解放軍在這次訓練中,出動了殲-20以外最強的戰機,如殲-16、蘇-30MKK、殲轟-7A、殲-10A,殲-10C與殲-11B等。此外,解放軍還出動了S-300,甚至S-400系統。
鳳凰網的軍事評論指出,從巴基斯坦的角度來看,這次與中方聯訓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兩款裝備與一種戰術,透過多重彎道超車,不僅能在許多關鍵領域超越印度,起碼還能讓印度花55億美元冤枉錢。
第一款裝備:殲轟-7A電子戰機
就在不久前的中國空軍紅藍對抗中,殲轟-7A身為電子戰機,不僅有效壓制了S-300PUM2飛彈系統,,第4代戰機相當有效的電子壓制力。
從今年2月的印巴空戰來看,雖然巴空軍的訓練水準比印度空軍高,但在數量與整體實力上,和印度仍有明顯差距。因此巴基斯坦空軍需要「力量倍增器」,而它就是殲轟-7A電子戰機。
這次巴基斯坦派出幻影3/5、「梟龍」戰機,以及ZDK-03型預警機。而這些其實就是巴在對印作戰時所能派出的最強空中陣容。
第二款裝備:S-300或S-400系統。
印度已確定,將斥資55億美元,向俄羅斯採購5個團(10個營)的S-400系統。它不僅能打擊從近程到遠端,從低空到高空的全部目標,系統中強大的96L6E相控陣雷達還能對相當廣大的範圍進行全面偵察,而且抗干擾能力相當強大。中方不僅有相當豐富的S-300/400系統使用經驗,同時在對抗中,也累積了同樣豐富的經驗。巴在印度列裝S-400系統前,就掌握了反制手段,讓印度等於白買了S-400。
「梟龍」主打的原本是空優作戰,但新增的雙座型將偏向攻擊使命,電子戰型號可能會成為重點。目前中方已分別在殲-15D與殲轟-7A上展示了翼尖電子對抗吊艙,還有翼下掛載的電子壓制吊艙,而這兩種吊艙都能應用在「梟龍」電子戰機上。分析認為,「梟龍」3的相控陣雷達甚至能讓它領先殲轟-7A。
想聯和中國搞月球基地 現在俄還能拿出什麼來合作
俄羅斯航天局長羅戈津2020-07-12對記者說:“今天早晨,我們與中國航天局舉行了電話會議。我們同意共同開始研究如何建立一個月球科學基地。這個專案向所有人開放,包括美國人。”此前,俄還宣佈,到2029年要實現載人登上月球。
俄在航太合作上的口碑不好,俄從來不肯轉讓技術。韓俄聯合研製“羅老”號火箭時,雖然韓國出了大價錢購買第一級火箭,但俄甚至在韓境內的車間裡關上大門,不准韓國人旁觀火箭發射準備活動。俄出口給美國的RD-180發動機,這是美國出錢、委託俄羅斯研製的,合同中明確要求俄必須共用所有技術檔。
人的態度是可以改變的,如果俄忽然採取了開放的態度,從技術角度來說,月球基地需要幾大關鍵技術。我們不妨列表討論。…….可發現,中國掌握的關鍵技術似乎比俄還多一些。
很顯然,俄希望中國成為月球基地的主要出資方,俄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再次得到機會,恢復和升級自己的航太科研生產能力。不得不說,這種想法的可操作性恐怕不算太高。在過去10多年時間裡,俄羅斯因為壟斷國際載人航太飛行能力,坐收美、歐、日等國的船票錢,形成了慣性思維。可俄要是真想動員中國一起搞月球基地,自己還是要多籌備一些資源。
回應
別忘了瑩火一號 小心上俄當 受騙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20-07-16/doc-iivhuipn3334418.shtml
歷史性成功!北斗全球系統組網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完美收官,星耀全球!2020-06-23日上午,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斗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
此次發射的衛星屬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經過一系列在軌測試入網後,我國將進行北斗全系統聯調聯試,在確保系統運行穩定可靠、性能指標優異基礎上,擇機面向用戶提供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以及星基增強、短報文通信、精密單點定位等特色服務。
1994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啟動建設。20多年間,44次北斗發射任務,利用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先後將4顆北斗一號試驗衛星、55顆北斗二號和北斗三號組網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任務成功率100%。特別是2017年開啟全球組網以來,兩年半時間高密度執行18次發射任務。今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環境下,北斗工程全線堅持組網發射和疫情防控“雙線作戰”,有力推進了北斗三號全球組網圓滿收官。
目前,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國家都開始使用北斗系統。後續,中國北斗將持續參與國際衛星導航事務,推進多系統相容共用,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根據世界民眾需求推動北斗海外應用,共用北斗最新發展成果。2035年,我國將建設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慧的綜合時空體系,進一步提升時空資訊服務能力,為人類走得更深更遠做出中國貢獻。
相關新聞
中國北斗導航系統全球組網完成,千億產業鏈迎高光時刻
特朗普剛吹過美軍高超音速導彈,就被普京潑冷水
2020-06-13,美國總統特朗普透露了有關美國正在研發比目前世界上最快的導彈還快17倍的高超音速導彈。隨後一天,俄羅斯總統普京“針鋒相對”地稱,俄羅斯在研發包括高超音速導彈在內的新武器上,領先全球。而在其他國家研製出高超音速武器的時候,俄羅斯極有可能已經擁有了反制手段。
回應
我不相信毛子在現在的經濟環境下還能在軍事科技領域壓米國一頭。感覺更像是用嘴炮刺激米國陷入軍備競賽,報“星球大戰”的一箭之仇。
看來是被DF17嚇尿了,土共都可以搞17?那我們美國也要17倍的。
中國比美國領先將近兩代,中國的東風17已經大批量列裝,水漂彈頭將移植到中國所有東風系列導彈,包括洲際導彈。更先進的星空高超音速導彈正在驗證飛行中。
新一代巨浪導彈或研發成功 採用碳纖維殼體射程更遠 2020-05-12 新浪軍事
5月11日消息,水下發射大型固體運載火箭研製團隊入選全國創新爭先獎。
國產第一代巨浪1潛地導彈在上世紀80年代試射,巨浪2則在新世紀之初。
潛射導彈長度受到耐壓殼直徑限制,耐壓殼直徑越大,技術難度和成本越高,因此潛地導彈對於長度要求高於直徑。此前國產潛地導彈長度超過核潛艇直徑,因此導彈艙突出艇體之外,破壞了潛艇線形,增加雜訊和阻力。因此提高直徑就成為首選。美國早期北極星A2長度為9.3米,直徑為1.3米,現役三叉戟長度只增加到10.3米,直徑卻增加到1.9米。
巨浪2直徑約2米,長度13米,射程大約8000-10000公里(攜帶載荷不同)。現在潛艇耐壓殼直徑最大的美國也不過13米左右,所以巨浪3估計會控制在13米,為了增加射程,勢必要增加直徑。
外界推測巨浪3約與法國M51相近長度13米直徑2.35米。M51最多可以搭載12個分導,6個時最大射程13000公里。2019年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完成了國產大直徑固體火箭發動機試車,碳纖維殼體的直徑達到了2.65米。
相關新聞
快舟一號甲火箭2020/05/12發射兩顆「行雲」衛星
大陸可能打算增加核子武器數量 2020/05/12 中時
詹氏防衛報導,中國可能打算大幅增加核子武器數量。
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05-09認為目前的情勢,美國已將中國視為主要的國際戰略競爭對手,但是大陸卻沒有足夠的核武器,主張核彈頭庫存應增加到1000枚,東風41型增加到100枚。還有環時記者也建議擴增核武數量,並期待轟20戰略轟炸機,與巨浪3型潛射彈道飛彈。
儘管環球時報不一定就反映了官方政策,但該報紙屬於人民日報的體系,而人民日報是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喉舌,因此仍具有一定的探風聲功能,其中一位作者還是報社主編,也就不太可能是個人意見,並且同一主題,發表兩篇文章。
另外,「環時」的意見,也佐證了五角大廈國防政策副部長在2月27日向美國眾議院國防委員會質詢時說到「美國軍方認為,中國將在未來10年內,核武器的庫存數量至少會加一倍。」
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2020-05-08成功著陸,在軌飛行2天19小時,完成了多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驗證了新一代載人飛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熱、控制、群傘回收及部分重複使用等關鍵技術。
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異常 但中國載人航太趕超美有一個法寶 2020-05-08 觀察者網
神舟飛船的三艙構型,與蘇俄的聯盟號相似。聯盟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用的載人飛船,但上世界六十年代的設計不可避免的存在諸多局限,設計新一代飛船就成了我們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2016年6月25日,長征七號“新一代多用途飛船返回艙縮比模型”成功返回,採用兩艙構型,由軌道艙和服務艙構成。
與神舟類似的近地軌道的載人飛船,返回時不會超過第一宇宙速度。而新一代需要具備以更大的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大氣層的能力,度意味著更強烈的燒蝕。新一代將採用PICA等低燒蝕度輕質新型放熱材料,在大幅降低重量的同時增強飛船的放熱能力。神舟在返回大氣層時,會遭遇一段時間的“黑障”通信中斷。飛船周圍的空氣因高溫而電離,電離後的氣體對無線電信號產生了遮罩作用。新一代將具備突破黑障的能力,始終與地面保持聯繫。
本次新飛船總重為20噸,減少服務艙燃料後,還可14噸。20噸用於執行載人登月,而14噸用於在更遠的載人登陸火星、小行星,因為飛船在近地軌道與推進器、著陸器、居住艙等其他艙段構成組合體,飛船本身反倒不用攜帶太多燃料。
新飛船可重用次數達10次以上,可將單次飛行成本降至最低。
這次發射的新一代飛船是一艘試驗船,經過後續改進並證明具備極高的可靠性後,才能執行真正的載人任務。神舟剛剛投入時,同樣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遺憾的是,本次另一個載荷“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中出現異常。這種裝置在進入大氣層時,可以通過類似“吹氣球”的充氣展開方式,增加自身與大氣接觸的面積實現減速。未來,它有希望替代減速傘等拖曳式的減速系統,這項技術目前美俄日等國都在進行研究,但尚未成功,尚在測試階段難免,但實測資料將為進一步研發提供參考。
長征5B剛發射成功 美國就搞了個十分惡劣的太空計畫 2020-05-07 新浪軍事
長征-5B剛剛成功完成首飛,美國就搞出了一個在月球開發方面十分惡劣的“圈地計畫”。
美國不但在加快自己的載人太空飛行計畫,同時還想在把人送到太空之前先下手為強。
華盛頓正在醞釀的這項協議,使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阿密提斯(Artemis)月球新開發計畫命名,稱為阿密提斯協議,在未來12年中再度把人和國際空間站送上月球。合作對象不包括中俄,在簽署國建立的開發基地四周設置“安全區”,防範敵對國家或公司在附近操作,對基地形成破壞或干擾。說白了,這份協定的目的是先下手為強,設定一個所謂的“法律框架”,但國際社會中不存在這樣的法律,美國是1967年外太空條約的締約國,天體和月球“不能以主權聲索、使用、佔領等任何其它方式被國家所佔用”。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5-07/doc-iircuyvi1759139.shtml
相關新聞
NASA計畫2023年發射月球空間站 2020-05-07 新浪科技
長五B首飛成功創紀錄 中國載人空間站建設拉開序幕
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運在文昌成功首飛,把近22噸重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入太空。這是中國乃至亞洲火箭首次發射超過“兩萬公斤”的航天器,進一步奠定了長征五號系列火箭運載能力在世界現役火箭第一梯隊中的地位。
長征5B和長征5同屬一系列,但長征5B主攻近地載人空間站,長征5主打高軌衛星和探測器。
長征5B高近54米,近850噸重。與長五直徑都是5米,矮了3米,輕了20噸。這主要是因為長五B少了一個芯二級和一個級間段,只有一個芯級。
長五B有4個直徑3.35米的助推器(又稱為“半級”),因此,長五B火箭是我國首型“一級半”火箭。不過,長五B整流罩比長五火箭更大,高度超過20米,連10多米長、4米多粗的空間站核心艙都能裝進去。
目前採用較多的是多級火箭,特點是,火箭點火後,最下面一級的燃料開始燃燒,燃料燃燒完後,發動機關機,發動機和儲存燃料的箱體就會從箭體上分離,物體越小,所獲得的加速度就越大。但是,火箭級數也不是越多越好,級數多了,控制起來就會更複雜。長五B“一級半”得益於採用氫氧推進劑的芯一級和採用液氧煤油推進劑的助推器的合理搭配。
中國空間站工程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建造和運營3個階段實施,其中: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安排了長征五號B首飛、天和一號試驗核心艙、神舟飛船、天舟飛船等6次飛行任務;建造階段安排了問天艙(實驗艙)、夢天艙(實驗艙)、神舟飛船、天舟飛船等6次飛行任務。將在2022年前後建立空間站,空間站的近期規模為100噸,可載3人,建成後將至少運營10年。
火星探測!陸首次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2020/04/24 中時電子報
圖為中國大陸火星車與著陸巡視器外觀設計構型圖。這款火星車和玉兔號月球車一樣,要靠太陽能驅動。由於火星光照強度小,火星大氣對陽光有削減作用,火星車能源供給比月球車更困難,因此火星車比「玉兔」多了兩個太陽能面板「翅膀」。
中國大陸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備受關注,4月24日是「中國航太日」,中方宣佈,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系列」,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則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將依次編號。
據《人民日報》報導,這名稱源自屈原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綜合外電報導,儘管新冠肺炎衝擊,但中方的火星任務很可能還是會按照計畫,在今年7月發射。去年12月長征5號火箭成功返回地球,對中方的火星任務是好消息,因為它將參與發射任務。
今年1月時,中方成功測試了發動機,而火星任務車也進行了太空環境測試。儘管官方並未發表評論,但從種種跡象看來,中方的火星應該正按計畫進行。這是大陸最富雄心的計畫,要是成功,不僅能和美國並駕齊驅,更能讓國家的相關技術脫胎換骨。
探險家太空控股公司(Voyager Space Holdings)執行長泰勒(Dylan Taylor)說,至今中方的火星任務是最複雜的,它結合了軌道載具,登陸載具和火星探測車,要是他們成功,無疑將使中方太空計畫名列前茅。
研究顯示,火星是距地球最近的類地行星,探索火星有助於人類瞭解地球。世界主要航太國家紛紛致力於火星探測,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和前蘇聯就開始進行火星探測活動。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424001994-260417?chdtv
東方紅1號為何能在軌飛行50年 比美蘇首顆衛星都先進 2020-04-24 環球網
1970年4月24日,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被成功發射,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第五個成功發射國產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東方紅一號為何能在軌飛行50年
由於長征一號的運載火箭運載能力較強,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起點很高。它總重173公斤,超過前4個國家發射的第一顆衛星的總重量之和。公開資料顯示,蘇聯發射的人類首顆衛星重量為83.6公斤,美國、法國和日本發射的首顆衛星品質分別為8.2公斤、38公斤和9.4公斤,4顆衛星加起來還比東方紅一號衛星輕許多。東方紅一號衛星運行在近地點439公里,遠地點2384公里,這條軌道也要比美蘇發射的第一顆衛星的軌道高。另外一個原因是軌道傾角設計非常巧妙。當年中國航太工程師團隊選擇了一個既充分利用火箭運力、又能兼顧地區覆蓋能力,儘量讓更多國家和地區可以接收到樂音,並能看到中國衛星的軌道。正是因為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軌道高度和軌道傾角的“優雅”組合,才能讓它50年後仍然在軌道飛行。哪怕是美國這樣的航太強國的首顆衛星也沒做到這一點。
https://mil.news.sina.com.cn/2020-04-24/doc-iircuyvh9536788.shtml
活久見:美軍偵察機都用上北斗導航系統了 2020-03-09 環球網
據美國“防務一號”網站報導,美國空軍作戰司令部司令詹姆斯•霍姆斯透露,美軍U-2偵察機已將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作為備用系統,供飛機在美國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失靈時使用,美軍飛行員佩戴內置北斗系統的手錶,並不能被用於即時定位美軍戰機。
有專家將北斗系統和GPS進行了對比:美國GPS由美國空軍運營,且時常會限制使用者使用該系統,這也引發了各國對使用GPS的擔憂。而中國的北斗系統則不會從衛星對信號進行控制。此外,在系統完善後,北斗系統的精確度也優於GPS。
回應
大多數國產手機GPS都是多種導航混用的
中國開發世界最大反射鏡 可在靜止軌道看敵情直播 2020-02-26 新浪軍事
最近中國航太取得重大進展,中科院旗下長春光機所最近研製一款高精度大口徑碳化矽反射鏡,,口徑達4.03米居世界第一,比美國哈珀望遠鏡的2.4米大了66%,將用在中國新型高分衛星上,而且軌道高度特別高,在36000公里高空軌道上靜止不動,不像普通光學衛星大多在300-1000公里高度層。
哈勃太空望遠鏡選用了康寧公司的超低膨脹係數石英玻璃,毛坯重量高達828公斤;長春光機所於2013年研製的2.4米口徑重量僅為420公斤,4米口徑也只有1700公斤,但若採用傳統的玻璃材料將是碳化矽材料4米鏡坯的3倍以上。
中國這一次開創了世界第一
衛星相比人飛機,人員,車輛,軍艦最大的優勢就是高度,衛星軌道在200公里以上的高空,僅僅2個小時就可以繞地球看一圈,敵方嚴格保密的基地,交通中心,戰機,潛艇,船廠等等,甚至包括軍艦,航母,以及導彈發射等等,都可以通過衛星快速獲得資訊。
但是目前偵察衛星有個最大問題是離得近才看得清,所以高解析度的偵察衛星軌道都不高,不能任意停留在一個位置盯著某個重要目標或者區域長期觀測,必須按照軌道不停旋轉,對任何一個固定目標或者區域,過頂時間一般也很短,一般是幾十分鐘,而且最快的重訪週期也需要2小時,而且太快的重放時間,造成衛星軌道阻力大,壽命短。
這款4米直徑的超大型鏡頭,放到靜止軌道後,對地面海面解析度大體有2.5米,雖然不能看清汽車,但是對大型軍艦,比如航母卻是卓卓有餘,配合中國東風快遞,可以對整個西太平洋以及印度洋做到一覽無遺,一聲令下,就可以迅速擊沉。
這款衛星有如此大的戰略意義,但是研製並不容易,比如高精度零位檢測精度標定、調整誤差分離、投影畸變校正,最終實現了整個4米直徑鏡片,加工精度優於16納米,除了加工精度高之外,還進行反射鏡鍍膜,可見光至長波紅外全譜段反射率優於95%。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2-26/doc-iimxxstf4414488.shtml
新型火箭發動機使導彈與飛機的界線變得模糊,無偵8可以是一架高速飛機,也可以是航程加倍後的一枚導彈。
再就是材料,黑鳥機體材料的93%為鈦合金, 非常昂貴,造價20億美元,注意!這可是60年代的20億美元,因此它僅僅生產了32架。無偵8則採用了碳纖維複合材料,性能遠非當年黑鳥不成熟的鈦合金可比。
最後是速度和高度。進行偵察時必須深入敵方控制區,因此就必然會面對敵方的各種防空系統,所以無偵-8的速度和高度必須能夠保證它在對手密密麻麻的防禦網中遊刃有餘,全身而退才行。
超音速與高超音速的分界點5馬赫其實是對衝壓發動機而言的,是亞燃與超燃理論上的分界線,火箭發動機則完全沒有這個限制。
因此,無偵-8的飛行速度不僅應該超過5馬赫,還很有可能達到七八個馬赫,人類迄今為止速度最快的有人駕駛飛機,並不是3馬赫的“黑鳥”,而是美國的X-15火箭動力試驗機,速度可達6馬赫以上,這還是在上世紀60年代的水準,而不需要考慮載人的“無偵-8”速度達到7-8馬赫,是很有可能的。
再就是高度, 一些新銳的防空反導武器,比如薩德S-300/400等,其最大攔截高度都超過30千米,以色列箭2攔截高度也有八九十公里,標準3更是超過了100公里。
但目前世界範圍內的防空/反導武器都不能有效應對臨近空間武器裝備,無偵-8如果能在臨近空間進行高超音速滑翔,則機動範圍更寬廣,飛行軌跡飄忽不定,目前的各種攔截彈拿它沒有辦法。
1998年黑鳥戰略偵察機已全部退役,繼任者就是傳說中的曙光女神,但近年來的種種跡象表明,美國的超燃衝壓發動機研發似乎遭遇了瓶頸,一直處在試驗狀態,在龍捲風中點燃一根火柴何其困難,這其實也在意料之中。我國的無偵8另闢蹊徑,在高超音速飛行器領域開闢了一片新天地。
無偵8主要的使命是快速戰略偵察,在敵重要目標上空獲得至關重要的圖像、雷達情報,還可以緊密跟蹤敵水面艦艇的動向,為新一代高超音速導彈指示目標,而軌跡呆板的衛星戰時極有可能遭到標準3先發制人的打擊。
除了快速偵察,無偵-8還必須能配合DF-17/21/26等中程彈道導彈進行戰損評估,由此我們可以判斷無偵-8的航程應該是大於5000千米的。
既能在大氣層又能在臨近空間活動的無偵8已經有了空天飛機的特徵,可以看作是我國對空天飛行的初步探索。(作者署名:飛帥)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2-01/doc-iimxxste8018768.shtml
無偵8最大飛行速度或達八馬赫 可配合DF17搞戰損評估 2020-02-01 新浪軍事
雖然現在衛星的偵察能力已有極大提高,但生存能力和靈活性較差,仍無法替代偵察機。當今世界能同無偵8相比較的,以下將試著從氣動佈局、發動機、材料以及速度和高度,這四個方面來逐一解析。
第一,從氣動佈局上看,無偵-8造型是尖銳三角翼的飛翼佈局,兩台發動機完美的融入機身,兩個垂直尾翼位於主翼兩側,為高速飛行提供了充分的航向穩定性。很明顯,這是一種高速飛行的隱身無人機。
黑鳥只是後機身採用了三角翼,機翼還突兀的塞進了兩台巨大的J58變迴圈發動機。
黑鳥飛行高度和速度都超出了人體可承受的範圍,兩名成員必須穿著全密封的飛行服,跟宇航員類似。而且龐大的座艙還要降溫,營造適合的駕駛環境,圍繞著飛行員增加的重量非常可觀。
這一切導致黑鳥體積重量太大,最大起飛重量78噸,最大爬升率卻只有僅60 m/s,翼載達460公斤/平方米,使得黑鳥的航程僅4800公里,尚不及轟6。
而無偵8不受有關飛行員的一切限制。飛翼佈局又帶來了較大的升力和載荷,最終以遠小於黑鳥的體量達到遠遠超過黑鳥的速度及航程。
第二是發動機。黑鳥用的是龐大複雜的渦噴衝壓變迴圈發動機,但是因衝壓發動機沒有壓氣機,不能在靜止的條件下起動,必須與渦噴發動機配合使用,成為組合式動力裝置。但費這麼大勁弄出來的發動機推力卻不怎麼樣,衝壓速度為3倍音速時,在地面產生的靜推力也只有200千牛。這使得黑鳥推重比不高,加速性欠佳。衝壓發動機的優勢在於能持續提供比渦噴發動機開加力還要大的推力,維持長時間高速飛行。
無偵8的發動機是兩台液體火箭發動機, 沒有進氣道及其調節裝置,省掉了黑鳥巨大的進氣調節錐,但要攜帶氧化劑,氧化劑和燃燒劑必須儲存在不同的儲箱中。
衝壓發動機進氣速度為3倍音速時,理論上僅可使空氣壓力提高37倍,液體火箭發動機則完全沒有這個限制。因此,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燃燒室溫度可達3000~4000℃,而衝壓發動機的燃燒室溫度僅2000多度。因此液體火箭發動機在推力上有很大優勢。
吸氣式發動機的爬升性、加速性無法與火箭發動機相比。不適合戰損評估之類對時間敏感的任務。
且無偵8採用的新型液體火箭發動機能反復起動、控制推力大小、工作時間更長,火箭助推到臨近空間後可再通過滑翔來增加航程和滯空時間。
美媒:太空任務命名體現中國浪漫主義
美國SPACEREF太空新聞網2020-01-18文章,原題:太空任務名字體現中國浪漫主義 過去幾個月來,中國的航空航太業見證了許多里程碑事件。除了慶祝科學成就,公眾對中國航太任務的獨特名字越來越感興趣,其中很多源自中國的神話傳說。
比如 “神舟”飛船字面意思是“天堂之舟”,也是“神州”的諧音。中國的探月工程及月球探測器的名字來自月亮女神嫦娥和她的寵物玉兔。再比如,嫦娥四號探月任務的中繼衛星被稱為“鵲橋”。在中國民間故事中,鵲橋讓一對被銀河分隔的夫婦能夠相會。同樣,“鵲橋”中繼衛星為月球和地球之間的通信提供了“太空之橋”。中國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被命名為“悟空”。名字源自經典小說《西遊記》,人們希望探測衛星在廣闊太空中找到暗物質,就像孫悟空的“火眼金睛”。
中國人對探索宇宙的渴望可追溯到遠古時代。除了在詩詞中表露出好奇心,一些人甚至嘗試探索宇宙。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發明家魯班製造了會飛的木鳶,明朝一位傳奇官員試圖用土制火箭將自己射向太空。
古代中國人不遺餘力地探索行星定律以制定農曆,也被太空的神秘所迷惑,因此創造出許多神話傳說來解釋他們無法解釋的現象,比如“夸父追日”。這些傳統故事已成為中國科學家命名重大航太任務的靈感來源。
美國的太空飛船和漫遊車名字類似“挑戰者號”“機遇號”“勇氣號”,反映了積極進取的精神。這與中國人的命名方式不同,後者反映了對太空的一種浪漫主義和敬畏感,以及他們傳承傳統文化和祖先科學精神的努力。隨著中國航空航太工業飛速發展,越來越多體現中國浪漫主義情懷的故事將呈現給世界。
中國新飛船拋棄俄式落後設計完全原創 空間大載人多 2020-01-22 新浪軍事
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中國成功研發新一代飛船,更寬敞舒適。長征2F運載火箭的神舟飛船長度9米,直徑2.9米,重量8噸,可載3人。海南文昌基地長征5B的新飛船8.8米,直徑4.8米,重量21.6噸,可載6人!
神舟飛船,飛一次就報廢,原因是,設計師為了減重,將飛船殼體結構和防熱結構完全一體化設計,上天執行任務之後飛船重返大氣層,高溫燒烤,外加墜落的衝擊,直接使得返回艙主結構徹底報廢!
而新一代飛船將飛船防熱層和內層結構完全分開,防熱層每次飛行返回後全部更換,而內層結構則經過檢修後繼續使用,這種設計極大降低了費用,新飛船採用了最新防熱材料,飛船密度是神舟飛船的三分之一,防熱能力是神舟飛船的3-4倍。
新飛船也採用了全新的著陸方式
設計師採用了多個減速傘,外加減震氣囊的設計,取代了傳統的減阻火箭以及減速傘的設計,在新一代飛船設計上,中國完全領先俄羅斯,而且依靠自己的力量,達到了世界先進水準。
馬斯克“炸火箭”,什麼水準的操作? 2020-01-22 觀察者網
1月19日,SpaceX公司完成了為NASA提供近地軌道載人服務的最後一項測試——飛行中發射中止測試,用一枚真實的獵鷹9火箭將“載人龍”飛船發射升空,並在途中模擬發射失敗的宇航員救生場景。
SpaceX和以前的測試有什麼不同?
在阿波羅計畫的第三次飛行逃逸測試中,成功將阿波羅飛船的模擬返回艙在火箭爆炸時“拽”了出來。
最近的一次上升段逃逸測試,是2019年7月2日進行的“獵戶座”飛船逃逸試驗Ascent Abort-2。
回應
馬斯克這次試驗只證實了在火箭熄火這種情況下的救生能力,至於出現挑戰者太空梭在升空過程中瞬間爆炸的極端情況下,目前只有逃逸塔才能發揮作用,飛船自身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瞬間推力遠小於逃逸塔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真的發生爆炸,恐怕來不及把飛船乘員艙推到爆炸威力範圍外,爆炸的火箭有可能把逃逸中的飛船乘員艙一併炸毀了。
埃塞俄比亞人:中國幫我們實現“太空夢”
中國贈埃塞俄比亞微小衛星2019-12-20發射成功,約65公斤,設計壽命兩年,在距地面600多公里,每天會經過埃塞上空三四次,主要裝載多光譜寬幅相機,能夠獲取農林水利、防災減災等領域多光譜遙感資料,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研究。總理阿比表示,“在中國幫助下,我們在發展空間科學技術方面開啟了歷史性時刻”。
這是繼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等國之後,中國再次幫助非洲國家發射衛星。2018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中提到,中方願繼續向非洲國家提供氣象和遙感應用設施和教育培訓援助,提升非洲國家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支持非洲兄弟早日實現“非洲夢”,實現中非合作共贏、共同發展。
近10年來,僅遙感衛星領域,航太東方紅衛星公司就參與研製了委內瑞拉遙感衛星一星二號、巴基斯坦遙感衛星一號、埃及二號衛星等多個整星出口項目。
NASA推出超大型火箭SLS
2020-01-08,航太總署NASA終於推出首枚SLS深空探測火箭,這是自1960年代前往月球的農神五號(Saturn V)以後,另一個更大的太空火箭。
SLS是NASA與波音共同研發,與Space X的重型獵鷹火箭、巨型獵鷹火箭相比,SLS的研發進度是緩慢許多,2011就開始研究SLS,SLS首測要到2021年,具體時間表也還不確定。花費超過150億美元,SLS是一次使用火箭不能回收再用,這會影響它的發射成本。
SLS大量應用了1970年代的太空梭相關科技,如同太空梭的中央燃料槽,尺寸也相同,火箭全長64.6公尺,直徑8.4公尺,差別在於,當年的燃料槽底部是沒有引擎的,而SLS底部安裝了四具RS-25主引擎,RS-25也就是當年太空梭所安裝的,只是推力進行改良過。火前空重約85公噸,要是加滿燃料,則達到1,000噸以上,採用液氫-液氧為燃料。
俄部署極音速武器 軍備競賽再起 2019-12-28 聯合報
俄羅斯國防部廿七日宣佈,已部署新型「先鋒」(Avangard)極音速武器系統,號稱能躲避美國現行飛彈防禦系統偵測,被擊落機率大幅降低,也是全球首款部署的洲際極音速武器。俄國此舉不僅超前致力開發極音速武器的美國,且恐將開啟冷戰以來的又一次全球軍備競賽。
這款武器系統可裝在洲際彈道飛彈上,飛行高度能低於大氣層,可以躲過美國所有飛彈防禦系統的雷達偵測,擊中世界任何地點。
先鋒系統能以時速六一二五公里的高速搭載核彈頭,而且可改變飛行方式,有別於傳統彈道,讓武器防衛系統更難預測、追蹤及攔截。
美國空軍的兩款極音速(hypersonic)武器原型正在測試階段,預定要到二○二二年才會服役。
美俄「中程核武條約」(INF)今年八月瓦解,美國總統川普主張,若要談新武器條約,應該納入中國大陸等其他核武國家,但北京當局一口回絕。
美國比各國都更早開發極音速武器,但如今落後俄國。現在每個軍種都成立跨部門極音速重要專案,努力追上。
不過專家認為,目前俄國武器對美國的威脅仍然有限。「武器管制協會」執行總監金巴爾指出,俄國部署的武器系統不超過廿四個,「對美國和世界的威脅並未顯著增加。」
他也強調,美俄應該盡快展開新武器條約談判,把極音速武器納入議題。
回應
武器競賽又有何妨?今日美國,窮兵黷武,導致債臺高築,23兆國債,年增一兆以上國債,美國還有多少錢錢可以揮霍,如果維持不了強勢美元的地位,美國還有多少能耐搞武器競賽?
中國成功發射一枚亞軌道火箭 可回收重複使用(圖)
2019年12月23日上午8時50分,中國一枚外形非常怪異的火箭在大漠進行了第2次發射測試,它就是淩空天行研發的“天行Ⅰ”遙2火箭。天行Ⅰ頭部載荷因為需要適應高超音速飛行而被設計成乘波體結構,看起來比DF-17還要怪異,它是廈門大學研發的XTER雙乘波體飛行器。
單級的天行Ⅰ還有一對主翼和一對尾翼,整體看起來就產生了一種它既像飛機又像導彈的錯覺。 天行Ⅰ這次也是全程在亞軌道飛行(20公里到100公里),速度約為3900公里/每小時(約3.19馬赫,可加速至5馬赫)。
天行Ⅰ回收方式為滑翔+傘降,是世界首款可回收重複利用的超音速火箭。雖然目前它的主要用途是為各種高超音速飛行器以及相關材料、控制進行驗證試驗,但變成“一小時打邊全球”的高超音速武器應該不是很困難。
“天行”還將發展出多級構型,由此可具備衛星發射能力,為我國日漸豐富的商業衛星發射提供又一個選擇。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12-25/doc-iihnzahi9912958.shtml
相關新聞
2019年中國軌道發射33次世界第一
中國最強火箭長征5號12-27發射成功:2016-11-3首飛未能完全成功,2017-7-2第一級發動機“異常振動”發射失敗。
為什麼我的手機還沒用上北斗?因為手機常用GPS代替了所有導航系統(回應:該改,一是實事求是,二是有廣告推廣效應。 現在手機多顯示“位置資訊”己沒GPS.)
中國12-27首次完成太陽帆在軌關鍵技術驗證
中國發佈龍系列運載火箭 2019-10-19 央視
“捷龍”發射車
“龍”系列是航太科技集團繼“長征”系列後推出的首個面向商業航太發射的運載火箭系列,規劃為“捷龍”固體和“騰龍”液體兩大類。
“捷龍”包括捷龍一號、二號、三號三型固體運載火箭,以及捷龍-S亞軌道運載器。
捷龍一號已經在2019年8月17日首飛成功。該箭體最大直徑1.2米,總長20米,總重23噸。發射至距離地面50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低於200公斤,力爭實現年均20發的發射能力,著力滿足微小衛星、立方星發射以及星座補網等入軌需求。
捷龍二號火箭,箭體最大直徑2米,總長21米,總重60噸。發射至距離地面50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低於500公斤;整流罩可選用外徑1.6米和2米兩種構型。捷龍二號擬於2020年完成首次飛行試驗,未來將力爭實現年均8~10發的發射能力。
捷龍三號火箭,箭體最大直徑2.6米,總長31米,總重116噸。發射至距離地面50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低於1.5噸;整流罩可選用外徑2米和3米兩種構型。捷龍三號擬於2021年完成首次飛行試驗,未來將力爭實現每年5~8發的發射能力。
捷龍-S亞軌道運載器是“捷龍”系列家族裡的新面孔,它是服務於距離地面20-100公里的臨近空間科學研究的通用化、小型化、低成本飛行試驗驗證平臺。可為高校、科研機構、高科技企業提供臨近空間飛行條件下的環境獲取、氣動力熱研究、新材料研究、控制和測量技術驗證等研究和試驗驗證。
目前規劃的“騰龍”系列商業運載火箭為採用液體推進劑的中型運載火箭,未來設計有可重複使用能力,主要承擔中大型衛星和較大規模星座組網的發射服務,力爭將每公斤載荷發射價格控制在5000美元以內,力爭2021年前後完成首次飛行試驗。
“龍”系列作為“長征”系列的補充,能夠滿足當前國內外絕大部分商業衛星的發射需求,還可針對不同的發射需求,提供星箭地一體化在軌交付、海上發射等個性化商業航太服務。
回應
能不能把英文Dragon換成Loong啊,咱家的祥瑞不是西方的惡龍
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9_10_19_521990.shtml
沒誰能“一統江湖”
並非只有超算雲才能解決現在的超算服務問題。
阿裡雲高性能計算負責人、資深技術專家何萬青也持類似觀點。他說,超算是個大生態系統,中國是個超算大國,必然有各種模式的超算集群——有國家投資建設的,有諸如並行科技以SaaS和PaaS形式提供增值服務的,也有諸如阿裡雲等雲計算公司提供的商用系統,“只要使用者認為他出的價格符合自己所需的價值,就是合理的”。
至於超算服務的價格,何萬青認為:“價格永遠是市場行為,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有的用戶願意出高價購買,其他用戶也許棄之若敝履,這就是市場。”
超算應該部分免費嗎
在超算平臺建設方面,陳健提出,事實上目前我國的國家級超算一直是不核算建設成本的,對重大應用採取免費或者低價支持的措施;一些高校超算,一般採取免費或低價使用手段,“其實都是虧本在服務校內使用者”。
對此,在超算領域從業多年的中科京雲總經理賀建海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我認為國家級超算應該向基礎研究提供免費計算資源。”
曾在三家國家級超算中心工作、現任職於鵬城實驗室人工智慧研究中心的王丙強認為,該出發點雖好,但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會帶來混亂:誰會對免費的東西不動心?
但他也提出,有關科技主管機構,確實應該考慮降低使用計算資源的成本和門檻。
張雲泉也覺得,免費難免浪費,但面向基礎研究領域,超算可以嘗試提供儘量低的價格,降低獲取成本。
樊春結合他們在北大高性能計算平臺提供超算服務的經驗提出,面向那些小規模短時長、納入教學任務的超算使用需求,可以且應該免費,以降低學生學習的門檻;
而面向基礎科研,比較耗費資源的高性能計算任務是不能免費的,但是應該以極低的價格提供給科學工作者使用。
“收費是為了防止濫用資源,不是為了賺錢。”樊春說,收費的價格要讓“挖礦”等無利可圖。
而低價格是為了降低用戶使用成本,符合“價格低—用戶大量使用—計算量大—出更優秀結果的概率增加—超算為人類的貢獻也更大”的邏輯。
樊春還提出,如果高性能計算免費的話,就需要一個跨學科的專家委員會來分配資源。
不過他也認為,分配資源工作是非常耗費資源和精力的,協調的成本要“遠遠高於硬體的浪費”。
穀歌宣佈實現“量子霸權”,但論文隨後遭下架 2019-09-22 新浪科技
近日,穀歌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他們已經實現了“量子霸權”:全球最大的傳統超級電腦Summit要用1萬年解決的問題,其量子電腦在3分20秒內就能算出。谷歌一度將相關論文上傳至NASA官網上,但隨後不久,該論文被刪除。對此,NASA和穀歌均未作出回應。
回應
裝完逼就跑了,沒吹好!演砸了!
資訊太敏感,銀行大佬把它滅口了。
寫這些有什麼意義,寫寫我們國家量子電腦發展到了哪部,距離真正的商用還有多遠
中國超算服務,誰主沉浮? 2019-09-19 新浪科技
最近,超算領域學術界和產業界人士圍繞“中國超算服務創新”展開了一場熱烈的討論。
起因是,雖然中國超算近年來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超算服務的模式還很落後,特別是一些自建院系、單位級和使用者組級超算集群(統稱為中小微超算),投入產出比遠不及大型超算,且年平均利用率低,這種“小農經濟式”超算服務形態,急需改進、創新。
陳健提出的解決方案是“超算上雲”,陳健認為,超算的使用者大都要經歷“國內外大超算平臺排隊上機——自建超算集群——租用超算——超算雲服務”的過程,這是一個“從落後的生產力逐漸過渡到更先進的生產力形式”。
超算“全盤雲化”有其局限
虛擬化和雲計算專家麻清剛提出,從技術上來講,限制超算“上雲”的條件是網路頻寬。“如果可以以極低成本拉一條400G的網路專線,超算還真有可能全盤雲化,但是,頻寬問題目前很難逾越。
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主任張雲泉從超算需求的角度出發,認為目前超算雲服務只能支援一些中低端計算需求,那些更快、更大規模的需求,超算雲服務的形式還提供不了,“就像當年網格計算聲稱可全面取代超算一樣,超算服務全盤雲化幾乎不可能”。
超算成本下降還需規模效益
陳健給出了一組數據:並行科技依託各大超算中心資源提供的超算雲服務,現在已經有近1.5萬個客戶,並行科技給使用者提供的超算價格,經核算比自建超算低一半。此外,2018年並行科技超算雲服務合同額已達2億元,預計2019年會達到3億元。
“這是無數科研工作者用腳投票的結果。”陳健說,長此以往,中小微超算集群建設的越少,中國超大型國家級超算、大型地方超算、校級超算乃至公有雲超算就發展得越好。
“墨子號”又立功!率先檢驗引力如何影響量子糾纏 2019-09-21 人民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範靖雲等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的科研工作人員合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19日線上發佈了該研究成果。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量子衛星在地球引力場中對嘗試結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進行實驗檢驗,將極大地推動相關物理學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
“太極一號”第一階段在軌測試任務完成 2019-09-22 新浪科技
2019年8月31日上午7時41分,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發星——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太極一號”第一階段在軌測試和資料分析結果表明,鐳射干涉儀位移測量精度達到百皮米量級(約為一個原子直徑),引力參考感測器測量精度達到地球重力加速度的百億分之一量級,微推進器推力解析度達到亞微牛量級。
中科院從2008年開始前瞻論證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的可行性,經過多年科學前沿研究,提出了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畫”,確定了“單星、雙星、三星”“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和路線圖,並於2018年8月在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立項實施 “太極計畫”單星工程任務,啟動了三步走中的第一步。
引力波是物質和能量的劇烈運動和變化所產生的一種物質波。愛因斯坦一個世紀前基於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
雙黑洞併合產生的引力波已在2015年首次在地面被直接觀測到。
印度登月失敗 著陸前飛船失聯 2019-09-07 聯合報
印度「月球飛船二號」(Chandrayaan-II)在七月廿二日順利發射升空後,原訂印度時間七日登陸月球南極附近,疑似以失敗告終。印度希望成為繼美俄中之後全球第四個在月球軟著陸的國家,得再等等。
印度官員說,月球飛船二號正常接近月球,直到距離月球表面二點一公里處時出差錯,下降速度太快。
印度曾於二○○八年派出月球飛船一號探月,不過當時並未登陸,而是以雷達探測,首次詳細搜索月球表面的水。
今年已有三次各國太空船試圖登月,只有一月的中國太空船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四月的以色列任務及印度都以失敗收場。
以、印兩國太空船都在著陸前最後階段失聯,且造價均遠低於美國及歐洲登月太空船,可能顯示一味追求低成本將墊高失敗率,這個經驗值得現階段訴諸低成本模式的美國太空總署(NASA)參考。
NASA委由民間設計、同樣追求低成本的無人登月太空船,首次任務預定二○二一年升空。
回應
這裡不是嘲諷印度,一個在自動控制、通訊、精細化和試驗技術不夠成熟、工業製造比較落後的國家,美國全力支援也無力回天。
陸衛星千里眼 200秒北京拍到上海 2019/08/19 旺報
17日隨捷龍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入軌的千乘一號01衛星,是大陸民營衛星創業公司迄今自主研發規模最大的一顆衛星,引人注目的是,衛星搭載的新型可見光相機,可實現2公尺解析度的對地成像,200秒就能從北京拍到上海。
千乘一號01衛星搭載的新型可見光相機,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08所研製,能夠根據地面指揮系統的指令,實現對重點目標區域的成像,圖像獲取效率極高。
新型相機有多種模式
新華網報導,千乘一號01星,是大陸民營衛星創業公司迄今自主研發規模最大的一顆衛星,也是第一顆同時具備遙感和地球探測功能的業務衛星,是千乘探索公司推進「遙感+」(遙感+通訊+導航)空間資訊融合應用體系的首秀。
千乘一號01衛星此次搭載的新型相機,具有凝視影片模式、條帶拍照模式、推掃模式等多種模式。508所輕小型相機事業部負責人張宏偉表示,多種模式結合整星平臺的機動能力,在不增加衛星成本的基礎上做到一機多用。
凝視影片模式可結合衛星平臺機動能力,盯住目標拍攝一系列動態圖像,組成影片,圖元解析度比普通家用電視的4K高清還高,同時還具備較高的地面像元解析度,能在500多公里的軌道上分辨出地面2公尺左右的物體。
條帶拍照模式獲取的圖像為單幅,對應6公里寬、8公里長地面區域的完整圖像,相鄰圖片具有一定的重疊率,最終地面上合成一幅8公里寬、35公里長的條帶圖像,資訊量的增加和高重疊率,為後續圖像的處理與像質提升創建有利條件。
推掃模式是遙感相機的常見模式,千乘一號01星可見光相機由於要具有影片和拍照功能,因此採用的是面陣成像器件,相機設計師通過星上數字圖像處理實現傳統相機的時間延遲積分功能,在這種模式下衛星以正常高速度飛行,相機的圖像獲取效率極高,200秒就能從北京拍到上海。
商業航太具經濟價值
張巨集偉表示,通過不同模式遙感數據源的獲取,可帶來顯著的經濟價值,滿足港口與海上船隻探測應用、礦區估產、城市發展規畫制定、高解析度衛星地圖製作等商業應用。
俄核子意外真相 疑為試射「美國攔截不了」的飛彈 2019-08-12 聯合報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情報單位私下推測,俄國北部八日發生核子意外,是因為試射新型核動力巡弋飛彈失敗,造成至少七人死亡。
俄國總統普亭去年對國會演說時提過這種核動力飛彈「海燕」,普亭當時說,「海燕」是俄國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時最重要的武器。與傳統動力飛彈相比,「海燕」部分動力來自一個小型核反應器,所以射程不受限,能打到地球任一角落,而且路徑不可測,能低空飛行,也就是說,美國目前的飛彈攔截系統都攔不住它。美國飛彈防禦系統設在阿拉斯加與加州,設計宗旨是攔截太空中、路徑大致可預測的洲際彈道飛彈彈頭。
不過,許多軍事專家認為,普亭發展核動力飛彈是白費工夫,因為美國早在1950和1960年代嘗試過這種技術,卻失敗了。
非營利組織「美國科學家聯盟」核子專家潘達說:「發展射程無限的核動力巡弋飛彈很傻,不知道俄國軍工業專家有沒有勸過那些不太內行的領導人,這個點子很好,但美國試過了,很快就發現瓶頸和危險,最後放棄。」
這起事件很可能是1986年前蘇聯烏克蘭車諾比核電廠災變以來,最嚴重的核子意外。美國官員尚未就此公開發表意見。
事件發生在俄國北部阿爾漢格爾斯克州的內諾克薩飛彈試射場外海。俄國軍方透過國營新聞社發布聲明說,一個液體動力火箭發動機在試射場爆炸,但輻射維持在正常水準。不過,這與距離試射場四十公里的北德文斯克市官方說法矛盾。市府負責民防的官員在市府官網發布公告說,兩個測量輻射的儀表顯示輻射劑量激增。俄國媒體後來報導,輻射劑量短暫激增到正常水準的兩百倍。
北德文斯克市府後來撤下官網公告,但當地居民已搶購碘片,防止甲狀腺吸收輻射。
俄羅斯國家核能公司(Rosatom)十日證實,事故發生時,正在測試「以同位素為動力來源的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該公司有五名員工死亡。這是官方首次承認,這起事件是核子意外。十一日深夜,俄羅斯國家核能首次證實,一個小型核反應器在白海測試時爆炸。
回應
1960年代不行, 不代表2020不行呀...
中國火箭精准回收穫突破 用“蒼蠅拍”控制姿態 2019-07-29 環球時報
美國SpaceX公司的“獵鷹9”運載火箭每次發射時,標誌性的火箭第一級回收總能引起全球航太愛好者的感歎。7月26日,隨著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發射中心順利升空,中國也首次成功驗證了火箭第一級落點的精確控制技術,成第二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
柵格舵是關鍵設備
外形像“蒼蠅拍”的柵格舵,是一種非常規的氣動穩定和控制舵面,它的氣動設計非常複雜。如果設計得好,它能增加飛行器的飛行穩定性和操控性;但如果設計不當,反而會帶來極大阻力。此外,柵格舵的結構比較複雜,對加工工藝要求很高,也限制了它的廣泛應用。據介紹,柵格舵在火箭上升段需要緊貼火箭避免對發射任務造成影響,在殘骸再入大氣層段則需要完成解鎖-展開-按控制指令轉動等一系列複雜動作,還要承受上千度高溫、近10倍自重的衝擊力。
最早在柵格翼/舵方面展開研究的是蘇聯,並在SS-20戰略導彈、R-77中程空空導彈等。美國開展柵格翼的研究工作比較晚,但發展非常快,號稱“炸彈之母”的GBU-43就依靠柵格翼保證精准的飛行控制。“獵鷹9”第一級的回收,更是靠柵格翼與反推力系統的完美配合實現的。
中國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的逃逸飛行器也使用了柵格翼。此外,中國民營運載火箭的首次成功發射、星際榮耀公司25日升空的“雙曲線一號”火箭尾部也採用柵格翼設計。
“中國比美國更需要”減少傳統火箭發射時給落區百姓帶來的不便。
第二是印度的火箭運載能力可能存在瓶頸。GSLV MKIII僅為4噸,低於我國上一代高軌運載火箭長征3號乙的5.5噸,和阿麗亞娜5 ECA、長征5號等重型運載火箭更不是一個級別。但其本身的重量卻高達六百多噸,已經接近了阿麗亞娜5 ECA的水準,給人一種大客車的身段、中巴車的載客能力的感覺。有限的運載能力,只將月船2號送到了170 x 45475 km高度的軌道上。而將一次變軌分成多次執行,可能有助於降低變軌中的“重力損失”效應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節省燃料,保證探測器有足夠的燃料完成後面的任務。
結語
對於需要在月球表面著陸的探測器來說,風險最大的階段就是在月球表面附近實施軟著陸的階段。不久前以色列發射的探測器,在著陸月球過程中於距離月球表面149米處失控墜毀。而我國的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均能順利著陸月球,靠的是中國航太一步一個腳印的技術積累與攻關。為了落月成功,我們建立了遍佈全球的深空測控網,地球東西半球的數個65米大型測控天線精密的監控著嫦娥的位置與狀態、發出下一步行動的指令。至於印度的朋友們,似乎更熱衷對標中國搞大新聞,而對自己的能力水準鮮有清楚的認識。月船2號能否如他們所願,讓印度稱為第四個能夠在月球上成功實現航天器軟著陸的國家,讓我們拭目以待一個半月後的答案。
回應
人印度就是專門去打卡的,只要能到此一遊就行了,其他的就不用管太多,反正政客要的是回應民族主義情緒的成績,科研機構要的是經費,印度民眾又蠢得很,大家都滿意,各取所需。
有什麼好奇怪的?我們發射登月探測器是為了將來在月球建永久基地,所做的每一步都是為了靠近這個偉大目標積累經驗創造條件.印度的目標就是為了登月,至於上去幹什麼有誰想過?對印度來說,登月探測器發回第一張照片時就是巨大成功,至於有什麼用?管他呢,來一段歌舞再說
同是探月任務,為何印度探測器偏要多飛幾十天? 2019-07-27 觀察者網
在歷經波折後,印度“月船2號”終於在22日發射升空,開始了印度的第二次探月任務。一旦取得成功,印度將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成功實現航天器月面軟著陸的國家。
對於美中俄航太大國來說,一般會將環繞探測和著陸、巡視探測的探測器分開設計、製造和發射。一方面,為了獲得豐富和精確的科研成果,執行某一類探測任務的航天器的重量就已經到達了火箭運載能力的上限,需要分開發射。另一方面,環繞探測無需著陸,而著陸、巡視探測還要在特定點實現軟著落,任務實施過程的複雜程度較高,將這兩類探測任務分開進行,可以規避任務設計中一些不必要的麻煩,降低風險、提高可靠性。
然而,一台重約2.4噸的軌道器、一台重約1.5噸的著陸器和一台重約0.02噸的巡視器(月球車)。這三個探測器首先組成一個整體,從地球發射並飛往月球。著陸器於月面降落前6天與軌道器分離,之後軌道器開始自己的環繞探測,而著陸器則進一步調整軌道,攜帶著月球車在月球南極軟著陸。這種模式和阿波羅飛船載人登月時,指令艙留在環月軌道,登月艙搭載宇航員登月的路數有幾分相似。然而,美國人是在通過多搜無人探測器和載人的阿波羅飛船進行測試飛行,充分驗證有關技術後才敢進行這樣的操作。而印度在“月船1號”任務實際壽命不及設計壽命的一半,完成的並沒有那麼完美的情況下,就採用了這種印度一次頂其他國家兩次的玩法,其勇氣頗讓人敬佩。而如果登陸取得成功,月船2號的著陸器和巡視器的設計壽命也只有14天,又給人一種虎頭蛇尾的感覺。
印度為什麼要在地球附近折騰這麼多天呢?
第一是印度的軌道設計水準、飛行器測控定軌精度水準和飛行器變軌精度水準較低。經常開車的朋友知道,如果司機駕駛技術較為嫺熟,在倒車入庫、側方停車時往往可以觀察好當時的環境,準確的選擇好停車、打輪的時機,控制好車速,準確的一把完成。而如果駕駛技術捉急,則往往要不斷的修正上一次動作的偏差,反復前進後退後才能搞定。10年前,“月船1號”就採用了類似的6次變軌才進入地月轉移軌道。而和中國的嫦娥探月每次都有技術提升所不同的是,印度人在這10年裡似乎在軌道技術上毫無進展。
太空競賽不落後 中國追美趕俄 2019-07-21 台灣醒報
50年前人類首度登月時,中國在太空競賽中幾乎沒有分量,隨中國壯大、富強,中國的太空探索進度正快速追趕美國,預期2020年將開始探索火星、設立永久太空站,2030年讓中國太空人登上月球。在中國奮力追趕下,以往太空競賽中居領先地位的俄羅斯表現相對黯淡許多,要能夠重居領導地位將非常困難。
據CNN報導,中國沒有官方太空探索計畫預算,但外界估約58億美元,這僅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 2020年預算226億的1/4,不過中國發展企圖心可不會因為預算較小而縮減。
日本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今天在一顆遙遠的小行星「龍宮」著陸,以協助科學家瞭解太陽系演化歷史。印度太空探測船「月球飛船二號」原本15日要發射升空,但因為燃料技術問題,發射前不到1小時緊急喊停。
俄太空產業近年來發生腐敗、缺乏專業知識,以及多起機件故障的醜聞,都讓觀察家認為,俄太空產業危機更深了。
登月50周年 美想重返月球 先闖政治迷宮 2019-07-22 聯合報
美國太空總署廿日歡慶人類首度登月成功五十周年,但美國載人太空事業的未來一波三折,因為各界都知道要重返月球才能上火星,但是,每次登上大位的新總統都想改變前任總統目標,預算更不見得有如一九六○年代那般慷慨,使負責執行的太空總署不僅得克服技術難關,還得走出華盛頓的政治迷宮。單是在川普政府頭兩年,美國載人太空計畫目標就已多次更改。原本火星的急迫性不高,太空總署準備等到重返月球有更多進度後再說,但現在川普希望太空總署更常宣傳火星任務。
原本太空總署打算讓太空人重返月球的時程是2028年,沒想到在美國總統川普授意下,今年春天太空總署宣布登月時間提前至2024年,讓川普若能連任,得以在第二任結束前看到美國太空人重新踏上月球。
太空總署目前最大問題是經費不夠,今年五月白宮才要求國會對明年度太空總署預算再增加16億。若要讓美國太空人重返月球,可能得花上兩至三百億,而且與五十年前阿波羅計畫不同的是,如今美國非常仰賴民間太空企業的技術。
天宮二號實驗室取得4大成就 為空間站建設打下基礎 2019-07-19 新華網
天宮二號採用實驗艙和資源艙兩艙構型,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太陽翼展寬約18.4米,重8.6噸,設計在軌壽命2年,具備支援2名太空人在軌工作、生活30天的能力。
2016-09-15,長征二號搭載天宮二號在酒泉成功發射。
2016-10-19,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二號成功實現交會對接。
2016-10-23,天宮二號成功釋放伴隨衛星。天宮二號伴隨衛星屬於新一代先進微小衛星,重約47kg,尺寸相當於一台印表機大小,具備高效軌道控制、靈活姿態指向、智慧任務序列處理和天地測控通信高速數傳的能力。
2017-04-22,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順利完成自動交會對接。
2017-04-27,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
2017-06-15,完成第二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這次補加試驗旨在鞏固首次補加試驗取得的技術成果,主要完成了浮動斷接器插合、管路檢漏、燃料貯箱補加、氧化劑貯箱補加、浮動斷接器分離和狀態恢復等工作,整個過程歷時約2天。
2017-06-19,繞飛和第二次交會對接試驗,鞏固了航天器多方位空間交會技術。
2017-09-12,自主快速交會對接試驗。
2018-09-15,天宮二號圓滿完成了在軌運行2年的目標,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2019-07-09,天宮二號受控離軌並再入大氣層,少量殘骸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全部任務圓滿完成。
因技術故障 印度臨時叫停月球2號發射:登月夢推遲
原計2019-07-15淩晨發射的印度月球探測器“月球2號”,因“發射系統出現技術故障”,導致其在發射前56分鐘推遲發射。
印度曾在2008年發射“月船1號”探測器,實現繞月飛行,確認月球存在水分。
印度月船2號是在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幫助下研發的,但大部分組件由印度自行設計、製造,重量3.89噸,包含軌道飛行器、“維克拉姆”登陸器、“普拉格延”月球車。
月船2號計畫9月6-7日在月球暗面的南極附近一帶、兩個火山口之間的高原登陸,如果實現將成為繼美國、蘇聯(俄羅斯)、中國之後全球第四個實現登月的國家,而且第一個登陸月球南極。
“普拉格延”月球車由太陽能驅動,按照設計最多可運作14個地球日,最多可行走500米,任務是分析月球表面礦物並繪製地圖,尋找水分痕跡和太陽系早期留下的演化證據。
伽利略系統全面“拉閘” 也許要從缺少這個技術說起
2019年7月7月11日22時45分,歐洲GNSS服務中心發佈公告,稱伽利略系統所有衛星“服務降級”,導航信號可能不可用,正在儘快修復。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公認的“西方主流媒體”並沒有什麼動靜。如果宕機的是中國的北斗系統,他們又會作何反應。
根據慕尼克聯邦國防軍大學退休教授、前歐空局GNSS發展計畫負責人Günter W. Hein的說法,伽利略系統的故障是由位於義大利富齊諾控制中心的精密定時裝置(PTF)引起的。
精密定時裝置的核心是一個氫原子鐘和多個銫鐘,能夠生成高精度、高穩定度的時間資料,能夠對星上時鐘進行校準,以實現高精度定位。
全球導航系統包含數十顆衛星,衛星飛出國土範圍後的測控很成問題——衛星上的遙測資料下不了,地面的遙控指令上不去。所以我們能看到遠望號航太測控船隊經常遠航太平洋,為發射提供測控服務。
對於英法美等老牌殖民主義國家而言,遍佈全球的殖民地為設立測控站提供了諸多便捷,而我國建設的海外測控站則面臨所在國政治局勢的影響,始終存在風險。
嚴峻的局勢對北斗全球定位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斗衛星不依賴境外測控站,就能完成對系統內衛星的測控。
而星間鏈路技術,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星間鏈路技術在北斗擁有,GPS也有,GLONASS都有,就伽利略沒有。
實際上,星間鏈路不光能傳輸資料,還能實現衛星之間的精密測距和校時,並以此自主計算並修正衛星的軌道位置和時鐘系統。就算我國境內的地面站遭受攻擊完全停止工作,依靠高精度的星間測距,北斗星座還能自主運行數月時間。
反觀伽利略系統,因為沒有星間鏈路,衛星只好“各自為戰”,在地面站出現問題時,整個星座因為缺乏自主運行能力而陷入癱瘓,地面設施一天不恢復正常,伽利略系統也就一天不能重啟。
平心而論,以十幾年前英法德意西歐國家的技術實力,完全可以做出比現在更好的導航系統,但伽利略系統從誕生之日起,就伴隨著爭吵與妥協,現在的樣子只能算是各參與國的“最大公約數”。
作為伽利略專案曾經的參與方與投資方,中國用北斗系統再次證明了自力更生在核心技術領域的重要性,有些東西是等不了、靠不住、要不來的。
回應
如果歐洲沒有拒絕我們,還會有北斗嗎?從這一點來說,真該感謝歐洲的小雞肚腸。
憑什麼反航母 陸東風21D功力大升級 2019/07/14 中時電子報
《兵工科技》雜誌指出,目前的反艦巡弋飛彈射程多在400公里以內,而航母戰鬥群的最大控制和作戰半徑為500公里,大於遠程反艦巡弋飛彈的最遠射程,這意味敵方航母戰鬥群搶先反制反艦巡弋飛彈。有了射程至少達2,000公里的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就能趁航母戰鬥群尚未到達戰鬥位置前發動攻擊,將它們遠遠限制在沿海經濟區和主要航路外。
東風-21D與傳統彈道飛彈最大的區別之一,主要在於彈頭的末端制導。早期的東風-21C主要採用慣性制導+衛星導航系統複合制導,圓概率誤差約為100米。然而,以這樣的命中精度來打擊長度2、300米,寬度約100米的航母是遠遠不夠的。若要有效打擊目標,就需要將命中精度進一步提高到圓概率誤差達10米左右的等級。
由此可見,東風-21D有可能使用雷達主動制導,或雷達成像匹配制導來作為末制導。由於飛行末段反艦彈道飛彈會維持6~10馬赫的高速,彈頭溫度極高,因此東風-21D在設計上還可能會採用側窗技術,也就是在彈頭側部溫度較低處開一系列側向紅外視窗。此外,它還採用了內冷式保護罩,以降低視窗溫度,形成製冷通道,透過流入的製冷介質相變,而加熱升溫來吸熱,以降低視窗溫度,使制導頭能正常運作。
東風-21D雖能打擊航母編隊,但分析指出,一般航母戰鬥群通常會配備類似標準3型(SM-3)這類射程極遠,可以進行中段反導作戰的超遠程艦載防空飛彈系統。
東風-21D究竟採用了什麼突防技術不得而知,不過有些側面資訊可以説明它的相關能力。根據報導,在2014年珠海航展上出現的出口型近程M20戰術彈道飛彈上,採用了所謂「彈道-巡弋彈道」突防技術。
採用這種彈道的飛彈,會在初段、中段採用彈道飛行,而末端彈頭則為重返機動體,在彈道下降的過程中,透過空動舵,或是可變彎尾控制飛彈姿態,利用攻角和側滑角的變化,調整導彈的升力和阻力,以控制速度向量的大小和方向,繼而調整彈頭飛行方向,並增加彈頭機動範圍,來實現末端精確制導。
陸破獲將領當美諜 傳俄通報 2019/07/15 中國時報
香港明報14日報導,本月初,一則錢衛平涉間諜案消息在大陸網路熱傳,內容指錢衛平是因兒子在美國求學時,遭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策反,但並無詳情;北京官方迄今未證實此傳聞,卻也未在網上刪除相關貼文。
報導引述北京消息人士證實稱,錢衛平涉間諜案消息基本屬實,他在美留學的兒子利用假期返家時,曾多次翻拍複製涉及解放軍裝備與載人航天等機密文件;期間錢衛平「雖有察覺,但並未深究」。
解放軍保衛部門在秘密調查後,於本月初的一場會議後,將錢衛平扣查;「至於錢衛平如何涉案,軍方保衛部門還在調查中」。
中共軍方原未察覺涉案的相關蛛絲馬跡,而錢衛平兒子遭策反線索,則是透過俄羅斯情報部門獲得;今年5月底,錢衛平之子從美國回到北京後再未出境,據稱是因涉案而被扣查。報導指,錢案爆發後,解放軍正重新檢視高級將領子女,去外國留學的相關安全問題。
中俄關係今年6月升級至「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並涉及情報交流。報導引數消息人士稱,由俄方通報大陸軍方高級將領涉間諜案、較為罕見,被視為是俄羅斯向大陸彰顯對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誠意」。
56歲的錢衛平是江蘇宜興人,1980年考入國防科技大學,是航天測控和通訊專家,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測控通訊系統總工程師,參與神舟1號至9號通訊規劃及嫦娥2號月球探測系統設計師;2019年4月,擔任中共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副部長。今年3月15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運行與管理支持中心工作啟動會」在北京召開,是錢最後一次公開露面。
歐盟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掛”了:24顆衛星全崩潰 2019-07-13 觀察者網
歐洲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局2019-07-11稱,從世界標準時間(UTC)7月11日1點開始,用戶將經歷“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的服務中斷,信號將不可用,具體恢復時間待定。
在2019年“伽利略”具備全部導航功能的關鍵時刻,出現如此重大的事故,毫無疑問會重挫市場對這一系統的信心。
“伽利略”可靠性堪憂
“伽利略”是全球四大定位系統之一,2011-8-21首發,計畫計畫發射30顆衛星,2019年統具備完全工作能力。
根據iGMAS資料顯示,本次“伽利略”出現服務中斷,其衛星導航信號的廣播星曆沒有更新。
導航星曆偶爾缺失,對在使用中的接收機影響不大,因為可以用過期的星曆,但如果缺失時間長,精度會發散直至不可用。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將於近期擇機受控再入大氣層
據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2019-07-13消息,根據計畫安排,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完成全部拓展試驗,計畫於北京時間19日擇機受控離軌並再入大氣層,少量殘骸將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西經160度~90度、南緯30度~45度)。天宮二號2016-9-15發射入軌,設計在軌壽命2年。
回應
中國空間站墜毀!已經可以預見西方媒體標題了
中國首顆軟體定義衛星天智一號完成多項在軌試驗
據央視新聞2019-07-06報導,記者從正在舉行的2019軟體定義衛星高峰論壇上瞭解到,中國首顆軟體定義衛星天智一號在軌試驗取得大量階段性成果,對多項新技術進行了在軌試驗驗證。
軟體定義衛星也被稱為智慧衛星,是指以天基先進計算平臺和星載通用操作環境為核心,採用開放系統架構,支援有效載荷隨插即用、應用軟體按需載入、系統功能按需重構的新一代衛星系統。據介紹,中國首顆軟體定義衛星天智一號在軌運行的半年時間裡,已經通過軟體上注的方式成功開展了星箭分離成像、自主請求式測控、空間目標成像等10多項在軌試驗,涉及智慧測運控、智慧資訊處理等多個方面。
現在隨著衛星的數量越來越多,它的管控的難度也越來越大,這樣的話我們要希望能夠衛星的智慧化程度提高,然後星上它能夠自主地去定軌,根據自己的任務需求去再找地面戰,讓地面站按需給它提供服務,那麼這樣一個方式就會為將來的測運控提供一個比較大的技術革新,這叫自主請求式管控。
回應
哪位大神能通俗的解釋解釋?
1 之前衛星發射需要手動調整衛星姿態,人工變軌。該衛星可以通過自己計算,實現自動變軌,進入預定軌道。2 之前衛星任務比較固定,比如是專門作氣象勘測的,現在相當於提供一個類似電腦或者手機作業系統,一些底層的功能開放給你,你可以自己安裝軟體實現不同的功能,像既可以作氣象衛星也可以做太空觀測,多用途。3 衛星超算。通過多衛星組網,提高計算能力,做一些更複雜的觀測計算等
陸低溫火箭「冰箭」進化 在軌時間可達30天 2019/07/04 旺報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2日發布消息稱,近日該院在「低溫推進劑蒸發量控制技術」上取得突破,這項技術可使大陸的低溫火箭在軌時間從目前的幾小時延長到30天,為大陸深空探測及遠距離太空運輸提供可行條件,對太空等任務具有長遠意義。
在此之前,低溫火箭在軌時間大多只能維持在幾十分鐘到幾小時之間,該技術使用兩種先進材料和一種排氣方案,以破解如何延長低溫火箭在軌時間的難題。
這兩種先進的隔熱材料,一種是「新型聚氨酯泡沫隔熱材料」,相比傳統泡沫材料,它的隔熱能力在低溫條件下提升50%以上;另一種是「變密度多層隔熱材料」,相比普通多層隔熱材料,隔熱能力提升18%以上。
現在,火箭院現役火箭低溫推進劑的蒸發量是每天蒸發2.5%以上,將來如果火箭用上以上兩種隔熱效果顯著的材料,低溫推進劑每天的蒸發量可以減少到0.5%。
長征五號即低溫火箭
2016年11月4日大陸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飛時,發射任務全面使用液氧/煤油、液氫/液氧低溫推進劑組合,成為名副其實的低溫火箭,又稱「冰箭」。其中液氫溫度達攝氏-252度左右、液氧達-183度左右。
從推進劑的形態上,可以分為固體推進劑和液體推進劑,從溫區差異上可分為常溫(可儲存)推進劑和低溫推進劑,從推進劑是否有毒性劃分為有毒推進劑和綠色推進劑等。和常溫推進劑火箭相比,低溫帶來的難度和挑戰更大。但新一代火箭為什麼還是選擇了低溫?
研究發現,低溫推進劑組合的參數往往高於常溫推進劑組合。於是,從最初的V2飛彈,到蘇聯的R7火箭發射首顆人造衛星,再到美國成功實施的阿波羅計畫,以至後來的系列發展,人類從未因低溫帶來的技術困難而放棄過對低溫推進劑的使用。
此外,低溫推進劑有利於人類保護自然環境。低溫推進劑組合無毒、無汙染,也是當前主流火箭均普遍選擇低溫推進劑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SpaceX又發射“獵鷹重型”火箭 主助推器回收時爆炸
2019-06-25,美國太空探索公司第三次發射了獵鷹重型(Falcon Heavy),火箭的中央核心助推器在回收時,突然爆炸掉入大西洋。
在“獵鷹重型”的第二次發射中,SpaceX首次成功將中央核心助推器著陸,但助推器最終墜入大海。
這一次,中央核心助推器在著陸之前已發生爆炸。相機捕捉到它出現異常下降,然後在發射約12分鐘後墜入大海。見此情景,SpaceX總部工作人員先是震驚不已,隨後還是爆發出掌聲。
回應
SpaceX的獵鷹重型火箭,每次發射都出么蛾子,可新聞報導的口吻總像是,當喜事來辦。
特朗普終於自食惡果,禁令導致自家火箭點火後爆炸,卻嘴硬說成功 2019-06-20新浪網
最近美國歐咪伽火箭在點火後原地爆炸,看來特朗普禁止在使用俄羅斯的運載火箭和衛星發射服務終於自食惡果害了自己。在最近很長一段時間,美國都不具備發射載人飛船的可能,甚至在SpaceX重型獵鷹服役之前,美國連具體的備份計畫都不具備。
陸製運20上陣 進階400噸級不急 2019/06/18 旺報
鳳凰網軍事報導,運20最大起飛重量220噸,與美國的C17、俄羅斯的伊爾76是同一級。在此之上還有更大型的運輸機存在,如美國的C5、俄安124屬於400噸級;再往上還有烏克蘭的安225是600噸級,目前全世界僅有一架。
中航工業已對外證實過有研製400噸級與600噸級計畫,但是現實需求並不十分迫切。畢竟400噸級以上的運輸機涉及多方面的航空關鍵技術,如大推力大涵道比發動機、氣動設計、材料工藝等,都是想成為真正航空強國所必須掌握的,中國早晚都要補上這一課。
另外400噸級以上已不是主流,由於起降限制大、運營成本高,大部分用途逐漸被性價比更高的200噸級所替代。目前當務之急是加快200噸級運輸機的系列化發展(推出預警機、空中加油機、電子偵察機等各種用途的衍生平臺)。
126億! 世界最大飛機要賣了 2019/06/16 中時
原本按照計畫,暱稱大鵬(roc)的世界最大飛機,翼展超過117米,機上有6具引擎可以攜帶重達110噸的火箭,飛到平流層近1.1萬公尺的高空,讓火箭發射升空。4月13日才飛了唯的一次,控股公司火神(Vulcan)便尋求以4億美元的價格,目前可能的買家包括億萬富豪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全球最大電商亞馬遜(Amazon)創辦人兼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還有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已和布蘭森接洽,探詢將平流層發射系統出售給維珍集團(Virgin Group)的可能性。而集團旗下有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太空船(The Spaceship)和維珍軌道(Virgin Orbit)等3家太空公司,其中前兩家與平流層發射系統都是由縮尺複合材料(Scaled Composites)公司設計原型機,因此對平流層來說,維珍或許是理想的選擇。不過,布蘭森可不願意乖乖照出價支付費用,他已比照2003年向英國航空(British Airways)出8.30美元低價,採購協和式(Concordes)淘汰客機的手法,出價1美元買大鵬。
俄與中國分享超重型運載火箭參數 提議合建月球基地 2019-06-08 觀察者網
在2019.6.6-8日舉行的第二十三屆聖彼德堡國際經濟論壇上,俄羅斯國家航太集團(Roscosmos)總裁津稱準備與中國分享有關研製超重型運載火箭“葉尼塞”的資訊,並提議兩國聯手打造月球基地。
計畫於2028年發射的“葉尼塞”將由6個配備RD-171發動機的助推器以及搭載RD-180發動機的芯級組成,長約百米,近地底軌運載能力為70噸以上,未來將用於月球和火星的遠端太空飛行任務。 RD-180性能優秀,美國已採購多年,但美國打算於2022年棄用。
回應
和俄合作固然很好,可以取長補短。但是一定不能放鬆國產的長九等重型運載火箭。
相關新聞
CR929俄方企業總經理:已獲得200架採購的“軟合同”
回應
之前說俄方將單方面終止合作,看來是謠言,應該嚴懲造謠者
特朗普:NASA不應該談登月 月球屬於火星的一部分 2019-06-08 環球網
天文學界被特朗普的新推特所震驚,因為他說“月球屬於火星的一部分”。
5月14日,特朗普在推特上宣佈要給NASA額外撥款16億美元加速登月計畫,“讓NASA再次偉大起來”。
然而這還不到一個月,特朗普就變臉了,稱NASA不應該談登月,而應該將目標瞄準更宏大的火星,並且強調月球屬於火星。
回應
川普的意思是登月計畫是火星計畫的一部分,英語差也別亂秀,沒文化很可怕
你意思美國人英文不如你?美國人是沒文化 你文化真高 笑死我了
川普上任828天 華郵:説謊逾萬次 日均8次以上
外媒:中國第一個完全掌握操作海上浮動發射平臺
中國2019-06-05首次從海上一艘船舶上成功發射了一枚攜帶了7顆衛星的火箭,包括兩顆技術試驗衛星和五顆商業衛星。外媒稱,中國由此成為第一個完全掌握並操作海上浮動發射平臺的國家,這是中國為成為航太強國而做的最新努力。中國成為首個將月球車送到月球背面的國家,明年開始建設自己的載人空間站,還公佈了在月球建設一個研究基地、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在地球軌道上建造空間站等雄心勃勃的計畫。
中國國家航天局在聲明中說:“運載火箭海上發射具有靈活性強、任務適應性好、發射經濟性優等特點,可通過靈活選擇發射點和航落區,滿足各種軌道有效載荷發射需求,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更好的航太商業發射服務。”
上世紀90年代末,俄羅斯、美國、挪威和烏克蘭的公司聯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海上火箭發射平臺。俄烏爆發軍事衝突後,該海上發射平臺的業務在2014年被停止。
https://mil.news.sina.com.cn/dgby/2019-06-06/doc-ihvhiqay4014291.shtml
中國為何沒跟隨美研製太空梭 因正在研發更出色的空天飛機 2019-06-06 新浪軍事105
美國的X-15空天飛機和太空梭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空天飛機可以在地面機場採用水準方式直接起飛,在高空直接加速進入地球軌道,執行完太空任務後,再返回大氣層,最後在地面機場水準降落。而美國太空梭在起飛時是採用垂直發射方式升空,需要借助其他運載火箭或者是助推器的幫助才能進入太空。
中國目前也正在研發空天飛機“騰雲工程”計畫在2025年完成攻關,並在10年後完成試飛,將會採用超燃衝壓發動機。(作者署名:柯洛廖夫)
回應
要說還是錢學森先生高瞻遠矚,在所有人都提出”太空梭方案“的時候,他投了反對票,原因就是“技術風險高、投入太大”,中央也採納老先生的意見。
首次海上發射! 陸長征11號1箭7星升空 2019/06/05 中時電子報
中國大陸5日首度在海上進行運載火箭發射技術試驗,12時6分時,在黃海海域以長征11號海射運載火箭,成功將技術試驗衛星捕風1號A、B星,還有5顆商業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
據央視和新華社報導,這次試驗採用長征11號海射型固體運載火箭(又名CZ-11 WEY號),以民用船為發射平臺,不僅探索了海上發射管理模式,也驗證了海上發射能力,以便更能滿足不同傾角的衛星發射需求。
報導強調,中方藉此填補了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為快速進入太空提供了新的發射方式。
專家說,運載火箭海上發射有靈活度高、任務適應性好,以及發射經濟性優等特點,可靈活選擇發射點和落區,滿足各種軌道有效載荷發射需求,為「一帶一路」沿線提供更好的航太商業發射服務。
另據路透報導,北京致力追趕美國,希望到2030年時,能成為航太大國,因此近年將發展太空計畫列為優先要務。中方打算,要從明年開始打造自有的載人太空站。
而這次發射的捕風1號A、B衛星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負責研製,將實現小衛星編隊探測海面風場的突破,可提高全天候海面風場探測能力,提升颱風監測與氣象精准預報能力。
此外,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研製的2顆天象小衛星,則是中國第一個基於Ka頻段星間鏈路的雙星組網小衛星系統。而陶行知教育1號衛星暨天啟3號衛星,裝有太空拍照相機和物聯網通信載荷。至於瀟湘1號04星則由天儀研究院研製,而吉林1號高分03A衛星是由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研製。
儘管北京堅稱,它的太空雄心是在和平用途上,但五角大廈卻指控,它是想阻止其他國家萬一面臨危機時,去使用設在太空中的資產。
中國高超聲速飛行器天行一號首飛成功:火箭成飛行空天實驗室 2019-04-24 新浪軍事
2019-4-23早上07點28分,在西北大漠,國產高超聲速雙乘波前體在某型帶翼可回收重複使用火箭的推動下,實現了成功首飛。隨後,傘降系統成功運行,火箭在指定著陸點成功回收。不僅驗證了淩空天行的國產新型飛行器的飛行能力、控制技術和回收技術,同時還為廈門大學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科學試驗提供了搭載服務。
天行一號看起來就像是一枚“裝上了翅膀”的火箭,它用火箭發動機提供起飛階段的升空動力,進入大氣層邊緣後逐漸轉為平飛狀態,可繼續加速到5~10馬赫的高超聲速狀態,利用機翼在稀薄大氣獲得足夠的升力保持穩定飛行,抵達目的地前自然減速,最後通過傘降的方式返回地面。這比單純的火箭升空難度更大。它既要以火箭的形態垂直發射,又要以飛機的姿態來水準飛行,還要以傘降的形式回收。
地球的大氣層厚度約為100公里,衛星只能在大氣層外的軌道環行,否則會與大氣摩擦而燒毀;另一方面,飛機只能在高度20公里以下飛行,因為高空大氣太稀薄難以點燃航空發動機。
所以在海拔20~100公里之間就留下了一段神秘的空白的區域,叫做臨近空間,即大氣層的邊緣地帶。
由於高空大氣稀薄、阻力更小,理論上它的飛行可以接近火箭的速度,達到現在民航客機速度的10~20倍。比如北京至上海飛行時間只需5分鐘左右,1個小時內可飛抵全球各地。
而今天,這些概念正在從科幻逐漸走向現實。天行1號不僅能垂直發射起飛、在臨近空間按照預定航跡自主飛行,最後還能整體降落返回地面。再次裝填燃料後可以重複發射使用。
天行系列的後續型號還將具備多級動力,第一級突破大氣層邊緣後,第二級分離點火進入太空,提供入軌及運載服務。之後第一級沿返回軌道回到地面,以水準降落的方式進行回收。
天行1號成為了“飛行的風洞實驗室”,在實際飛行中獲得的氣動資料不僅更加真實,而且一次飛行獲得的資料總量,比地面實驗幾周的累積還多;此外,天行系列以可重複回收的巨大優勢,極大地降低了試驗代價。
世界最長320英尺翼展飛機4-14在美首飛:六波音747引擎雙機身,可攜將火箭載至平流層發射,雖稱世界上最大的飛機,但安-225和波音747在整體長度上都超過了它。
前2個發射失敗後 中國第3個民營火箭實現懸停回收
2019-3-27,火箭企業LinkSpace可回收火箭“新航線小寶貝”(RLV-T5)在無系留保護的情況下,起飛至20米高度,實現懸停動作,飛行總共持續35秒,並平穩著陸。RLV-T5高8.1米,起飛1.5噸,動力系統採用5台可變推力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並聯組成。
RLV-T5使該團隊一躍成為目前世界排名第三的可回收火箭研製團隊,前兩名分別為太空探索公司(SpaceX)和藍色起源(Blue Origin)。
除了RLV-T5,亞軌道可回收火箭RLV-T6預計2019年年底亮相,可將火箭發射成本降低至1/5以下。同時,針對微小衛星發射,具備回收能力的“新航線一號”計畫2020年完成首飛。全箭總長23.8米,最大外徑1.8米,起飛重量42噸,有效載荷200千克,軌道高度500千米。
最近兩年,中國民營航太企業嶄露頭角,包括長光衛星、零壹空間(OneSpace)、藍箭航太(LandSpace)等。儘管零壹、藍箭先後失敗,但航太專家黃志澄表示,我國民營航太企業目前正處於初步階段,要對他們有較大的包容心。
2018-10-27,藍箭航太的朱雀•南太湖號自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一二級分離成功,整流罩分離成功,但由於三級在飛行過程中出現異常,衛星未能入軌。
2019-3-27,零壹空間在酒泉,利用OS-M固體運載火箭將靈鵲一號B星發射升空,但隨後失去控制,初步確定原因是箭上速率陀螺在火箭飛行45.68秒後出現故障。
黃表示,一個民營火箭公司處於起步階段,兩三年時間的發展能有這樣成績就已經很不錯了。國內民營火箭企業要沉住氣,按照中國航太火箭發展的規律去做,“不要急於求成,不用去爭名義上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04-02/doc-ihsxncvh7663301.shtml
我國民營航太第二次發射再失敗:壹零空間火箭未入軌
繼藍箭航太的“朱雀一號”發射失敗後,我國民營航太領域今天(27日)迎來第二度嘗試。
據《科技日報》消息,2019-03-28下午17點39分,零壹空間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OS-M固體運載火箭將靈鵲一號B星發射升空,但隨後失去控制,本次發射任務遺憾告敗。
零壹空間創始人曾表示,“中國有中國的特點,我們不想照抄SpaceX,更願意學華為。我們中國人幹起來以後比美國人幹的還好!”
OS-M為四級固體發動機串聯運載火箭,火箭全長19m,起飛重量20t。M系列火箭高度可達200km-1000km,能將所攜帶的航天器送入太空運行軌道。
新浪科技採訪空氣動力學家、航太技術專家黃志澄認為,我國民營航太企業失利比較正常,目前正處於初步階段,美國的SpaceX也是失敗好幾次才成功的,一個民營火箭公司處於起步階段,兩三年時間的發展能有這樣成績就已經很不錯了。國內民營火箭企業要沉住氣,按照中國航太火箭發展的規律去做,“不要急於求成,不用去爭名義上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03-28/doc-ihsxncvh6136932.shtml
美5年內要登月 NASA隨政治起舞? 2019-03-27 台灣醒報
美國副總統彭斯高喊重回月球,呼籲美國太空總署(NASA)得趕進度在5年內送太空人再登月!副總統彭斯日前表示,為了因應與現階段的緊張局勢,美國需要在與中國的太空競賽上取勝,因此5年內盡快送上太空人登月是刻不容緩的。
對此,專家看法不一,支持投入太空競賽的學者包含美國航太局的天體物理學家伯恩斯表示,現在的航太技術發展與60年代不同,當時如果高喊盡快登月,那只是一種口號,但現在美國的確有相關的技術,若能順便達到「透過太空技術」威嚇競爭對手,為何不嘗試?
但一般認為,NASA配合彭斯所言的機率不算高,因為反對者之一就是NASA局長布萊恩斯丁,他認為,美國的確可以在短期內登月,但用處就僅僅是證明比其他國家都快,「若為了短期任務、或是與政治有關的任務,花費高額資金並影響到長期規劃,那無異於殺雞取卵。」,NASA正努力推行SLS火箭計畫,並要求國會暫時取消後續投資計畫,因為在首枚火箭完成前,投資其他技術是緣木求魚。
大陸成功研發500噸級火箭發動機 1秒燒1.6噸燃料 2019-03-26 聯合報
大陸長征九號重型火箭500噸級發動機日前聯試成功,為日後載人登月等太空活動奠定成功基礎。
環球時報報導,3月24日,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六院研製的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燃氣發生器-渦輪泵聯動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500噸級重型運載火箭發動機關鍵技術攻關及方案深化論證達到預期目標。
六院副院長李斌表示,此次試驗為發動機渦輪泵、燃氣發生器及配套元件的聯動試驗,驗證了發生器-渦輪泵組件方案的可行性,實現了從起動、初級、主級到關機的平穩過渡,為進一步進行發動機整機試車等研製工作奠定基礎。
液體火箭發動機的主要元件包括推力室、燃氣發生器、渦輪泵、自動器和控制系統等。其中,渦輪泵是火箭發動機的心臟,要在一秒鐘完成1.6噸推進劑的高壓輸送。因其結構複雜、工作條件苛刻,設計高效率的渦輪泵也是發動機研製中的關鍵,六院此次聯動試驗的成功標誌著該型發動機研製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此型發動機為大陸正在研製的最大推力火箭發動機,對支撐後續大型空間活動、載人登月及深空探測具有重要意義。未來該型發動機將應用於長征九號重型運載火箭上。
報導稱,中國大陸航太運載火箭以液體火箭發動機為主動力,幾十年來,中國研製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尤其中國成功研製了YF-75等高性能液氧液氫發動機,完成數百次衛星的發射,實現載人航太和月球探測,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目前,中國已經掌握了液氧煤油和液氧液氫發動機的各項關鍵技術,實現了長征五號、長征六號、長征七號新一代系列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新一代運載動力研發的新材料和新工藝為重型運載火箭發動機研製奠定了基礎,進一步研製更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和液氧液氫發動機是中國航太動力體系的延續和發展,將滿足中國載人登月和太空探測、發射大型太空站等重大航太活動的需求,提升中國進入太空的能力。
長征九號重型火箭取得階段性成果 有望在2030年首飛
新華社西昌2019-03-1電 “芯級箭體直徑9.5米級、近地軌道運載能力50噸至140噸、奔月轉移軌道運載能力15噸至50噸、奔火轉移軌道運載能力12噸至44噸……”這是我國正在進行關鍵技術深化論證的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研製的一系列指標。記者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300次發射現場採訪時瞭解到,我國重型運載火箭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任務規劃預計將於2030年前後實現首飛。
長征九號運載火箭箭體直徑9.5米,全箭總長近百米,運載能力是現有中國火箭最大運載能力的5倍多,最大運載能力和綜合性能指標將達到國際運載火箭的先進水準。
長征九號運載火箭的研製成功將滿足未來較長時期國內深空探測、載人月球探測等國家重大科技活動的任務需求。據初步統計測算,2030年前後,重型火箭發射需求4到5發,2030至2035年發射需求10次左右,到2050年發射需求更多。
回應
跟美國的土星5號還是有差距的。
土星那麼好 美國怎麼不用了?火箭好不好不是只看運載能力,還要看可靠性和經濟效比
特意去查了下土星5的性能!也就說近地118噸,然後就很大很重很貴!
300次創紀錄!長征火箭去年連續成功發射次數世界第一
2019-03-10淩晨,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中星6C”衛星發射升空。
至此,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第300次飛行任務。長征火箭從第一次發射到第100次發射用了37年,從第100次發射到第200次發射用了7年,從第200次發射到第300次發射僅用4年多時間。
“其中,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累計發射127枚長征火箭,約占43%,是我國目前執行發射任務最多的航太發射中心。”
宇宙中95%以上是暗物質和暗能量,其中暗物質占26.8%。暗物質不發光、不發出電磁波、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它無法用任何光學或電磁波觀測設備直接“看”到。
科學家推測暗物質產生於宇宙大爆炸。假如沒有暗物質的引力作用,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將很可能無法在宇宙大爆炸後的膨脹過程中形成。
“年富力強”並將繼續在太空服役
每天清晨和傍晚,“悟空”都會路過中國上空。位於密雲、喀什、三亞的三個資料接收站,每天接收它回傳的約16G資料。而常進帶領的團隊就是要從日積月累的海量資料中分析出有價值的科學成果。
而在一年多前,常進團隊就已向世界展示出首批成果:精確測量太空中的電子宇宙射線能譜。該成果於2017年12月7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電子宇宙射線的正常能譜變化應是一條平滑曲線。根據“悟空”積累的觀測資料,科學家們發現在0.9萬億電子伏特處電子能譜呈現出明顯的拐折,並且有初步跡象表明在1.4萬億電子伏特的超高能段呈現出異常波動,反映在圖上是一個“尖峰”。這些結構只有在觀測精度達到最好的情況下才能被看到,幸運的是,“悟空”做到了!
探測暗物質的方式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對撞機探測,主要有歐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二是在地下進行的直接探測,我國在四川錦屏山地下實驗室中正在開展相關實驗;三是間接探測,主要在空間進行。
“悟空”衛星就是採用第三種方式。物理學家們認為,暗物質粒子碰撞後會產生高能粒子,如伽馬射線、正負電子、正反質子、中微子等。暗物質衛星就是精確探測這些粒子,通過其能譜、空間分佈來尋找暗物質粒子存在的證據。
“悟空”設計壽命為3年,目前已經到期,但它看起來依舊“年富力強”。“經過評估,我們認為‘悟空’還可以繼續在太空服役,現在已經被批准延長2年工作時間。”
前沿科技需要國家頂層設計
潘建偉表示,我國目前在量子資訊領域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甚至在部分方向上還處於國際領先地位,但也不能太樂觀,有些優勢受到歐美發達國家的強烈衝擊。跟傳統的國際科技強國相比,我國以往的科研組織模式以短期的科研專案為主,所以在滿足國家戰略緊迫需求,以及在科技資源的整合力度和支援強度上還是有所不足,企業對於前沿科技的投入熱情,與發達國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中國要做好科技創新,需要黨和國家高瞻遠矚,進行整體性佈局。特別需要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和各項關鍵技術的攻關,希望國家在這一領域部署重大科技專案,構建國家實驗室。
“悟空”號效率是“同行”至少10倍 將延期服役2年 2019-03-11 科技日報
截至2018年底,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製的我國第一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已繞地球飛行了16597圈,探測宇宙射線粒子55億個。
在相同時間內,它積累的TeV(1TeV=1萬億電子伏特)以上的觀測資料相當於國際空間站上的日本量能器電子望遠鏡和阿爾法磁譜儀實驗的5倍以上,意味著完成了其他“同行”至少10年的工作量。基於這些資料,科研人員成功獲取了目前國際上精度最高的電子宇宙射線探測結果。“悟空”在觀測能段範圍、能量解析度、粒子鑒別本領等方面優於別的探測器,其觀測能段是阿爾法磁譜儀的10倍,能量解析度比國際同類探測器高3倍以上。而費用只有1億美元,分別是美國費米、AMS-02的1/7和1/20。
看不見摸不著卻與我們息息相關
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發現,宇宙中可見物質遠遠不足以把星系連成一片,構成星系團,如果不是存在一種神秘而不可見的物質,星系團早就分崩離析。科學家把這種看不見的神秘物質稱為“暗物質”。
到了20世紀70年代,多種天文觀測結果都暗示著暗物質的存在。但直到現在還沒有確切的暗物質信號被探測到。
量子通信到底是不是偽科學?潘建偉剛剛回應了!
“墨子號”發射快三年了,到底有什麼新發現?量子通信和公眾有什麼關聯,到底是不是偽科學?2019-03-10,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有很多話要說。
潘說,“墨子號”作為一顆科學實驗衛星,主要兩個目的,一個是實用型的,為了實現超遠距離星地之間的量子保密通信,同時也有個基礎科學的研究目標,要對愛因斯坦所提出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開展嚴格意義下的驗證。
“墨子號”發出以後,性能指標遠超預期,原本計畫兩年內完成的科學試驗任務,在兩三個月之內就完成了,所以有很多的時間對性能做一些改進,目前有比較大的進展。同時,“墨子號”已經把星地之間金鑰的成碼量提高了40倍,現在滴答一秒鐘,大概能夠傳送40萬個金鑰,已經能夠滿足一些初步的安全通信需求。
潘說,希望能夠儘早把量子通信推向實用化,未來能夠研製一顆中高軌的衛星,讓它能夠24小時全天候工作,以彌補“墨子號”只能在晚上工作的遺憾,確保在更長時間裡產生金鑰。
對量子通信有疑慮是因為不瞭解
公眾對量子通信技術有疑問,主要是因為量子力學與他們的生活經驗有很大不同,哪怕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對於量子通信的先進理論都未必能很好地理解。
潘說,創新成果從產生到廣泛應用,通常會經過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公眾接觸到一個全新領域的東西,最開始的反應通常是:不靠譜。比如最早的照相機,大家覺得魂魄被吸到相機裡面去了,都不太敢用。所以早期的量子通信,有人認為是偽科學,當它發展比較成熟之後,又覺得這個技術還沒有廣泛應用,有疑慮。
潘表示,目前,量子通信正處於第二階段到第三階段轉換的過程當中,需要做大量的科普工作。“當量子通信被廣泛應用後,大家覺得沒什麼稀奇了,創新過程也就完成了。”
至於量子通信的作用,潘說,資訊安全對國家、對個人都非常重要,小到銀行帳戶的密碼保護,大到無人駕駛的遠端控制,量子通信在原理上可以提供一種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手段,在未來將大幅度提升資訊安全水準。
昔日全球第二大導航系統僅剩6顆衛星 將併入北斗? 2019-02-27 新浪軍事
為了抗衡美國的GPS導航系統,俄海軍正在開發代號為“章魚-N1”的全新無線電導航系統,依靠地面站負責確認目標物體座標,並且除了地理座標外,還能自動標注物體的高度和運行速度,精度明顯優於俄羅斯現役的“格洛納斯”定位系統,即使和美國的GPS系統相比,也毫不遜色。
和衛星導航系統不同,章魚-N1主要依靠地面基站對目標進行定位,並採用無線電加密方式發送報文,這樣可以有效避免遭到敵方電磁干擾。且由於使用地面通信站,因此章魚-N1系統的信號強度要遠遠大於衛星導航系統。所以難以被敵方電磁遮罩,具備更強的戰場生存能力。
由於蘇聯解體,俄經濟不振,當年蘇聯遺留的很多先進武器和系統也因為缺乏必要的養護,日益衰敗。特別是先進的“格洛納斯”,曾經是僅次於美國GPS的世界第二強大的導航定位系統,整個系統最多時一共有18顆衛星在軌提供導航服務。然而,由於俄無錢維護,目前還在使用的衛星僅剩6顆,已經無法滿足全球導航需求,而俄羅斯又沒有資金補發新衛星,用於填補系統空缺。所以俄海軍乾脆把資金投入新的地面導航系統研製,這就是現在的“章魚-N1”導航系統。該系統使用寬頻無線電,資料傳輸快,信號安全性高,而且成本相對低廉。根據俄羅斯媒體報導稱,目前俄羅斯海軍現役的2座“章魚-N1”地面站總共僅花費1.9億盧布(約合288萬美元),明顯比衛星導航系統更便宜。
不過,就總體上說,所謂的“章魚-N1”系統實際上可以看作是我國“北斗”一代,以及美國早期的“子午儀”導航定位系統的俄羅斯翻版。這是因為雖然“章魚-N1”系統主要依靠地面站發送定位資訊,但是依然需要依靠格洛納斯衛星進行定位修正,這個工作原理和區域性定位系統功能一致。
雖然俄羅斯媒體和軍方都對“章魚-N1”系統寄予厚望,但是從技術角度說,雖然該系統不再需要大量衛星進行精確定位,但是卻需要大量建設地面站,來保持通信信號的暢通,而且,由於在軌衛星數目較少,該系統只能進行區域性導航定位,已經失去了全球定位的能力。從適用性上說,無法和GPS以及北斗全球定位系統相提並論。
目前由於格洛納斯系統已經不堪使用,俄羅斯已經和我國商議,準備直接併入北斗導航系統。(作者署名:利刃軍事 利刃/龍貓)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2-27/doc-ihrfqzka9510913.shtml
中國研製首枚固液結合運載火箭 預計2020年底首飛
據央視新聞2019-02-11報導,記者從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八院瞭解到,我國首枚固液結合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六號改進型,即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正在研製,預計於2020年底首飛。
目前我國已經實現首飛的運載火箭以液體動力為主,而在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中,固液結合尚無先例。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將充分利用固體動力推力大、時間短,液體動力推力穩、比沖高的優點,使固液體動力實現“跨界合作”。可執行多種軌道(包括太陽同步軌道、低軌、中軌等)發射任務,支持單星發射、多星發射、星座的組網和補網發射。能夠滿足700km太陽同步軌道(SSO)500-1000公斤級小衛星低成本的發射需求。
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是在長征六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的基礎上,採用兩級半構型,液體芯級捆綁四枚固體助推器,形成合理運載能力臺階、性價比較高的運載火箭系列。
此外,當火箭飛行到一定高度後,其四個固體助推器將與芯級實施分離,分離後助推器在大氣層燃燒的殘骸將進入預先計算好的落地區域。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的落點範圍相比傳統火箭可縮小75%,可極大降低對落點區域的要求,安全、增效。
長征六號甲火箭符合目前國際主流運載火箭發展趨勢,對標國外主流先進運載火箭,具有較強競爭力。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02-12/doc-ihrfqzka5045326.shtml
俄媒:在航太領域 中國已完成了俄羅斯30年後的目標
俄羅斯自由媒體網2019-02-01文章稱,2018年,中國完成了39次航太發射,再度超越所有對手。
我們不妨用俄羅斯有些天方夜譚的月球研究計畫來加以比較:重型火箭的研發、改造“聯盟”號飛船用於探月等。我們當然期待著莫斯科的雄心能成為現實。然而,我們未必能夠追上不久前還是“徒弟”的中國的腳步。
中國的月球探測工程啟動於2004年。它包括實現月球探測衛星繞月飛行、發射月球軟著陸器、進行月球樣品自動取樣並返回地球3個階段。
如今,我們更目睹了今年1月3日嫦娥四號實現的人類歷史上首次月背軟著陸。
探月的下一階段是嫦娥五號的科考,它將在2019年完成,目標是採集月球樣品並返回。
2020年,將實現太空人的月球登陸。這並非異想天開,因為長征九號重型運載火箭的研發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其他相關設備的打造以及太空人的培訓也在推進當中。
在2050年之前啟動包括火星在內的遙遠行星飛行之旅。北京還打算發射飛往銀河系之外的特殊深空探測器。
目前,為探索其他星球、尋找地球外文明,中國已經動用了全球獨一無二的、體量龐大的球面射電望遠鏡“天眼”。
顯見的是,中國的探月工程跟它對空間站的打造一樣,都在向全球展現自身科技發展的實力與成就。
2018年,中國的航太發射數量是俄兩倍還多。若是從整體上評價中國的太空計畫,那麼我們可以說,這個不久前的“徒弟”正在迅速追趕,並已在某些方面超過了“老師”的水準。在50年前,這是誰都無法想像的。
中國憑藉宇宙速度,迅速躋身全球航太大國之列。目前中國已經解鎖了幾乎所有的太空技術和太空探索活動。它正在研發可多次使用的太空船和超重型火箭。論及北京取得的獨一無二的航太成就,那麼不得不提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的成功發射,另一個則是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
中國航太工業正按照國家發展的規劃、為未來50年擘畫的航太戰略藍圖,有條不紊地推進。
相關新聞
馬斯克承認自己愚蠢 決定擱置火星先去月球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02-03/doc-ihrfqzka3413511.shtml
中國運載火箭今年"海上首秀":將在黃海發射長征11 2019-01-31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 2019-01-29發佈《中國航太科技活動藍皮書》(2018), 2018年,中國創造了39次航太發射任務的歷史新紀錄,首次超過美國,成功登頂全球航太發射排行榜。2019年航太科技集團將繼續開啟“30+”模式,計畫全年實施30餘次航太發射,共發射50餘顆航天器。重點包括長征五號火箭、嫦娥五號探測器、北斗衛星、高分七號衛星等任務,還有長征十一號海上發射、捷龍一號首飛、長征火箭歷史300次發射、鴻雁星座工程等。
藍皮書披露了中國新一代航太運輸系統的最新進展,例如備受各界矚目的中國重型運載火箭研製取得重大進展,已經初步確定運載火箭技術方案和研製能力佈局方案。藍皮書還透露,中國新一代中型火箭長征六號改、長征七號改與長征八號同樣研製順利。此外,中國成功完成運載火箭垂直回收制導控制技術論證試驗,這將支撐中國航太由一次性使用向重複使用、由單一航太運輸向航太運輸與空間操作相結合的跨越。
2017年7月,昵稱“胖五”的長征五號大型運載火箭發射失利後,各界都對它何時複飛充滿期盼。航太科技集團副總經理楊保華介紹了該火箭的最新進展。“去年一年,我們對‘胖五’進行了技術歸零工作,當前總體進展比較好。目前該火箭計畫在今年7月中下旬進行第三次發射任務,如果一切正常,今年年底它還有一次發射,將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展月球採樣返回任務。”楊保華透露,為中國空間站配套研製的長征五號乙運載火箭也已經全面進入試樣研製。按計劃,今年它將進入文昌發射中心開展發射場合練及首飛任務前的準備工作,為空間站建造階段全面展開奠定基礎。
今年還將開創的另一個“中國第一次”是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的首次海上發射。該火箭副總指揮金鑫回答《環球時報》記者提問時表示,長征十一號的首次海上發射將選擇在中國黃海海域進行,這也是中國運載火箭的“海上首秀”。據介紹,海上發射可以靈活選擇發射點,降低對發射場資源的依賴,滿足運載火箭商業發展的需要。金鑫透露,運載火箭海上發射還為下一步的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海上回收奠定基礎。
東風26導彈滑翔彈頭速度高達15馬赫 可實現空中轉彎 2019-01-27 觀察者網
2018年的光華科技獎報獎檔中,描述了東-26導彈的機動滑翔彈頭的試驗過程。當時是使用東風-4改造了一枚東風-4T,將其彈頭更換為用於驗證東-26滑翔彈頭的測試飛行器,進行了成功的試驗。此後,進行了類比攻擊地面目標的試驗。
文中還專門提到由於要類比的目標面積很大,難以在靶場上建造1:1的類比設施,所以利用靶場的地形特徵,讓彈頭在空中轉彎,從不同角度觀測目標區地形,來實現模擬攻擊。這也表明了東-26的彈頭具備了較強的橫向機動能力,而其中提到的模擬靶標,很可能是指關島的美軍基地。
其中還提到東-26導彈的滑翔速度,為15馬赫,遠超過了目前為止其他型號高超聲速滑翔導彈。
基本上來說,東-26作為人類第一種採用助推-滑翔技術的固體燃料中遠端導彈,其地位是很穩固的——因為俄羅斯與其對應的型號Rs.26在2017年就宣佈停止開發了,事實上如今的“先鋒”,基本上就相當於把我國此前用於進行飛行試驗的東風-5發射高超聲速飛行器的試驗彈,拿來直接服役……
而我國的固體燃料洲際滑翔導彈,東風-XXB,在2018年已經進行了首次飛行試驗。
當然了,還有美國“認證”的,更早些時候,沙場閱兵後,東風-17導彈發射10倍聲速的高超彈頭,精確擊中目標。
總之,我國除了讓主流媒體公開出來聲明,我國高超聲速彈道導彈已經服役,而且技術上比美俄領先……其實做給“有心人”看的動作並不少,只是我們不追求媒體的轟動效果,更像是一種“你懂的”的方式。
至今還有人認為,2010年反艦彈道導彈打靶“過於戲劇化”,因此不相信……只能說,這事啊,美國人信,就行了唄,你看阿波羅登月還有那麼多“陰謀論者”不相信呢不是嗎?紅外反導預警衛星的國家,不難確認這些試驗的真實性和這些導彈武器的技術水準,也就是說,美國軍方和科研界,其實是絕對能get到我們的意思的,這些人是不需要看大眾媒體來瞭解中美俄實際導彈技術對比情況的。這段新聞內容本身對於潛在的敵人,應該說,已經足夠了。
相關新聞
沙特東風導彈基地附近新增工廠 或自行生產彈道導彈
但南極再艱苦也是在地球上,月球卻幾乎沒有大氣和磁場的防護,因此基地的房子必須能抵抗帶電粒子輻射以及小型隕石。最開始的簡易居住所可能要從地球帶過去,再用厚達幾米的沙土或表岩屑層層覆蓋。
月球上也有些自然條件可以利用——懸崖、峽谷、山洞和熔岩洞,都可以保護基地。根據日本“輝夜號”飛船以及美國“聖杯號”探測器提供的資訊,月球正面馬利厄斯丘陵就有一條“候選”隧道,長達數千米。
現在,研究人員正在地球上試驗如何更好地完善月球建築:德國航空航太中心(DLR)實驗室裡,科學家利用表岩屑培養人工石,目前,磚塊已經有混凝土五分之一的強度了。
作物可以自己種
一個自給自足的月球基地裡,最後一項要素就是食物。在封閉生態系統中,植物可以迴圈利用有機廢物,並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可呼吸的氧氣。NASA甘迺迪航太中心科學家羅伯特•穆勒認為,如果人類在月面上只是短期逗留,又無法就地培育食物的話,基地專案可以說就沒什麼指望了。
但中國的志願者早已經在“月宮1號”類比基地的封閉生態系統裡破紀錄地居住了370天,他們在裡面種植作物,並通過養黃粉蟲來獲取蛋白質。而今年1月15日,中國科學家在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新聞發佈會上宣佈,人類首次在月面的生物生長培育試驗成功,棉花種子成為在月球上種植出的第一株植物嫩芽。
對國際空間站(ISS)的宇航員來說,他們已經吃過在太空種植的生菜等綠葉蔬菜了。NASA甘迺迪航太中心內,有一個項目就叫做“蔬菜”(Veggie),目的是選擇出能在密閉空間裡茁壯成長,且富含維生素C1、維生素K和鉀(這些營養素在存儲中最容易流失)的蔬菜,最終甘藍拔得頭籌。
其實早在2017年底,美國探月計畫就被認為出現了轉向。但和再來一次阿波羅計畫相比,航太機構可能傾向于逐漸建立一個可持續性的基地。
綜上來看,月球基地可以開展科學實驗,可以為人類登陸火星提供測試場地;另一方面,私人企業也可以通過採掘氧氣和氫氣作為燃料來獲利。那麼以後,我們抬頭看地球的衛星,可能如同在看一個加油站——它可能是人類實現長途空間旅行的基石。
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9_01_21_487580.shtml?s=sygdkx
月球上建基地要做哪些準備? 採掘水或是首要任務 2019-01-21 科技日報
月球探索的前景正變得明亮起來。與此同時,人類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的計畫開始受到越來越多人關注,並被認為已在逐步推進。
儘管航太機構通常都不會預告這一時間表——部分原因在於月球駐人基地的目標很可能會超過預算週期,另一部分原因則是他們需要企業來為各個階段提供資金。不過近些年,歐空局(ESA)主席一直強調,若干國家和企業計畫合作建立人類半永久性月球基地,他稱之為——月球村。
水,水,水
只要到了別的星球,第一個挑戰都是採掘水。
阿波羅計畫曾從月球赤道上取回部分樣本,顯示那裡是異常乾燥的。不過,十年前發現月球極地有水冰的驚天消息,改變了一切。
現在,NASA已經委託幾家公司開發可以攜帶採掘設備的月球探測器,最早明年就開始動工。科學家們認為,月球上的水足夠多,根據目前的資料估計,可能兩極各有100億噸。
大部分的冰都會被採掘出來用作燃料。根據科學家的計算,私營礦業公司每年只需要採掘1000噸左右的水,並將其電解成為氫和氧,用作燃料就可以獲利。
不過,-249℃的月球坑可以說是太陽系中最冷的地方之一,這意味著挖掘器械需要額外的熱量和能量才能采出這些水並將其轉換成燃料。對私營公司來說,基於自然衰變產熱的鈈基電池太貴了,所以採掘最可能是利用太陽的能量。
其實,月球上也有另一種水源:月球土壤。其也被稱為表岩屑,裡面含有矽和金屬氧化物,大約平均43%品質分數的氧。理論上看,將月球土壤加熱到超過900℃,在這一溫度下,宇航員從地球帶上去的氫氣或碳就可以把氧從礦物中“剝”出來,和氫元素結合形成水。
從土壤裡提取氧的過程,還能產生一些稀有金屬作為不錯的副產物。不過,科學家也計算了一下,將氧從化學鍵中釋放,其實比加熱冰更耗能。
是另一個南極嗎?
與採掘水冰的利潤問題相比,科學家們更關心的是:建造一個用於科學實驗的基地。這可能會讓月球變成像南極科考站似的情況,其完全出於科學興趣而為。
美國西南研究院的行星科學家羅賓•坎納普表示,科學家對重返月球後可以做的實驗充滿期待。譬如,古老的月球坑採樣實驗就可揭示出地月系統是如何形成的,當時太陽系仍然處於早期狀態,小行星還在撞擊月球。科學家還希望能夠分析月球的水迴圈和地震學,再安裝一個免受地球干擾的大型射電望遠鏡,專攻早期宇宙輻射。
90顆!中國收穫阿根廷衛星發射大單 2019-01-20 參考消息
外媒稱,一家名為衛星邏輯(Satellogic)的阿根廷國際太空企業說,它將委託中國公司發射90顆衛星,以創建一個地球觀測星座(即對地衛星監測體系)。
據美國航太新聞網1月15日報導稱,總部設在布宜諾賽勒斯的衛星邏輯公司說,根據與中國長城公司(CGWIC)簽署的合同,計畫用多達6枚的長征六號運載火箭發射90枚小型遙感衛星,以創建一個地球觀測星座(即對地衛星監測體系)。首批搭載13顆衛星的發射計畫於今年9月或10月進行。隨後將按季度進行更多發射。
另據美國極客線上網站1月15日報導,衛星邏輯公司的衛星星座很可能與總部位於三藩市的Planet和總部位於西雅圖的黑天全球公司運營的遙控成像衛星星座展開競爭。
衛星邏輯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卡吉曼說:“我們想通過建立準確且最新的全球影像,追蹤那些每天都在影響地球的各種因素,以便幫助解決一些世界所面臨的最緊迫問題。(與中方)合同的簽署是實現這一願景的重要一步。”這將是長征六號火箭首次為國際使用者提供發射服務,也是新一代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首次為國際使用者提供專享發射服務。截至目前,長城公司已經成功搭載發射了衛星邏輯公司的首顆實驗立方星和5顆Newsat衛星。
衛星邏輯公司成立於2010年,總部和研發機構位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賽勒斯,衛星總裝與集成測試(AIT)設施位於烏拉圭首都蒙特維多,其他部門還包括設在西班牙巴賽隆納的資料技術中心、設在以色列特拉維夫的產品開發中心,以及設在美國邁阿密的業務拓展中心。該公司最近在北京新設立的中國公司將專注於專屬星座定制、資料服務和行業應用等方面。
回應
我就想問阿根廷有錢付帳嗎?
這是私企付錢,阿根廷國家混的差,不代表沒有有錢人。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01-20/doc-ihqfskcn8711684.shtml
英媒:為建基地鋪路 中國在月球上種植物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2019-01-15報導,人類在月球上種植的植物首次發出嫩芽,這為我們建立能產生食物和空氣的月球基地鋪平了道路。
大陸為何要大費周章登陸月球背面? 2019-01-19 聯合報
日經中文網2019-01-18報導,以美國的阿波羅號為代表,此前人類航天器的著陸的地點均為月球正面。背面從地球無法看到,同時難以實現直接通信,因此著陸難度更大。月球的正面和背面在地形和結構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在月球和地球的歷史研究和資源探測等方面被期待取得成果。
日本國立天文臺助教荒木博志表示,按主流理論,月球和地球是在大約46億年前、由原始地球和火星大小的巨大行星相撞而形成的。一般認為相撞之後的月球覆蓋著黏稠的熔化岩漿,隨後不斷凝固。不過,凝固方式並不一致,背面較厚的地殼形成於比正面更加古老的時代。如果調查背面的情況,或許能弄清更遙遠時代的月球和地球。「月球與地球不同,約40億年前的狀況仍大量被保留著」。此外,據稱,嫦娥四號還將與中繼衛星配合,從月球通過電波對宇宙進行觀測。頻率低的電波由於覆蓋地球的電離層等影響,從地面進行觀測時難以使用。但如果是月球的背面,則不會受到電離層和人工電波影響。這或將成為未來利用建在月球的射電望遠鏡來觀測宇宙誕生之初奧秘的第一步。
新華社旗下的《參考消息》19日也引述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研究員楊宇光的說法指出,嫦娥四號的著陸位置在月球背面南緯45度左右。大陸國家航天局早前即曾表示,中國探月重點在月球南極,本周新公佈的計畫又顯示,嫦娥六號、七號、八號都要在月球南極執行任務。在月球南極執行任務主要有兩方面優點。從科學角度上講,這裡地質構造比較古老,有利於研究月球歷史和形成原因。不過,這一位置的工程層面意義其實更重要。月球南極存在永久光照區和永久陰影區。永久光照區對解決科考站的熱控問題和能源供應問題十分有利,便於將來建站。永久陰影區可能存在大量水冰,開採這些資源也可能為更多活動提供便利。
回應
花了一堆錢只是為了爭面子。
搞科學的一步一步來,搞政治的口水噴不到一公尺。
相關新聞
嫦娥四號創下世界紀錄,總投入約1公里地鐵造價5億人民幣,西方炸鍋了
中國人在月球栽的嫩芽已經"死了"?這事沒那麼嚴重
2019-01-15,中國完成了航太史上的一次創舉:嫦娥四號上搭載的棉花種子長出了嫩芽。這是人類首次在月球表面培養植物並生長出第一片綠葉。
這株小小的嫩芽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這幾天,外媒卻紛紛以“中國在月球上的植物已死”為標題,報導了這株月球上“唯一植物”的命運。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外媒引述的消息來自科普載荷專案組前幾天所做的情況介紹:
目前,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已進入斷電狀態,載荷內部在月夜溫度零下52℃的情況下,所攜帶的六種生物將結束本次科普試驗使命,處於冷凍狀態。待下一個月晝期溫度上升後,在全封閉狀態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罐中,六種生物將被慢慢分解成無害的有機物,並將被永久封存在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內部。”
辛苦長出的嫩芽就這麼死了,對於這個結果,有網友表示不解。
其實這次實驗的意義在於我國在月球這種特定環境下首次實現植物的成功發芽,光憑這一點,我們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眾所周知,月球晝夜溫差極大。連我們的玉兔二號月球車都一度休眠,以熬過月球上酷熱的白晝。這次的實驗通過研究生物在月球低重力、強輻射、自然光照條件下動植物的生長發育狀態,為人類今後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礎和經驗。
回應
我家隔壁老趙,窮的連飯都吃不飽。但是他經常借錢買煙花,說是好看。家裡人都快餓死了他也不管
我家以前隔壁老李,窮的連飯都吃不飽。但是他經常借錢買書看,常被別人說沒用,可後來成功逆襲,步入上流社會!!他家七大姑、八大姨天天笑得合不攏嘴!
說實話,現在送外賣都能有小一萬的收入,在中國現在這樣的環境裡還能把自己餓著也是一種本事。
死就死了,探索太空難道不允許失敗?
這明擺著按部就班完成了想要做的每一件事,那裡失敗了?
這個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比如說,奧運會中國會拿很多金牌,但實際上中國體育並不強。
然而中國體育在世界上競爭力本來就很強,依據就是你說的奧運會表現
https://tech.sina.com.cn/d/s/2019-01-19/doc-ihqfskcn8453226.shtml
美媒解讀新版星球大戰計畫:貌似可行但實施難度太高
特朗普總統17日在五角大樓主持公佈了其政府備受期待的《導彈防禦評估報告》,這份路線圖旨在保護美國及其海外基地和地區盟友免受某些國家發射的遠端導彈的威脅。
據美國《大眾機械》月刊網站2019-01-18報導,這份報告提出諸多新觀點,包括為F-35戰機配備反導武器,研發搭載鐳射武器的無人機,以及評估在太空部署攔截裝置的可行性。最後一部分也許會讓你想起雷根總統上世紀80年代的“星球大戰”計畫。
五角大樓並不認為自己能夠挫敗一場大規模核襲擊。換句話說,確保相互毀滅原則依然適用。
報告中的各項改進和新倡議旨在防禦來自某些國家的有限導彈襲擊。根據現有專案,美國海軍具備反彈道導彈能力的水面軍艦數量將增加超過50%。目前,美國海軍的5艘“提康得羅加”級導彈巡洋艦和33艘“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有能力探測來襲導彈,並用標準-3攔截彈將其擊毀。到2023年,具備這一能力的戰艦數量將達到60艘。
美國也在強化現有的陸基中段防禦系統(GMD)攔截彈。這種攔截彈能引導一個動能攔截器與來襲的核彈頭迎頭相撞,從而在太空中將其摧毀。美國目前在阿拉斯加州部署了40枚GMD攔截彈,在加利福尼亞州部署了另外4枚GMD攔截彈,並且希望在2023年前再增加20枚。
最後,是一個重大問題,天基導彈防禦。
報導稱,這一概念在上世紀80年代的“星球大戰”計畫中首次提出。根據評估報告,五角大樓“將研究開發和部署具備助推段攔截能力的天基導彈攔截裝置”。它們會接收感測器網路發出的警報,然後在導彈釋放彈頭前快速將其擊落。但是,這會導致太空軍事化。大規模部署導彈預警衛星會對國防預算構成沉重壓力。對手也可能通過製造更多導彈、開發巡航導彈和高超音速武器等方式進行反制。
評估報告中的一些概念(如標準-3IIA)聽上去還相對現實,但其他概念(如在太空部署武器)則面臨技術和經濟上難解的問題。30多年來,在投入了數千億美元後,這些難題依舊懸而未決。
回應
估計這次航太計畫拖垮的不是蘇聯,而是蘇聯的對手了
https://mil.news.sina.com.cn/2019-01-19/doc-ihqfskcn8560229.shtml
回應
阿三趕中超美 精神值得學習
阿三啊,玩航太美國都玩不起了,俄羅斯玩解體了,你連廁所都建不起還搞什麼航太啊,信我話有錢多發展本國經濟才是硬道理。
什麼都要跟中國比,太無自信了,遲早累死.
就和阿三這樣耗下去,到時候也讓它解體
阿三一向志大才疏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01-03/doc-ihqfskcn3751090.shtml
法媒:在這場新的激烈競賽中 中國首次超過美國
法國《回聲報》網站2019-01-01刊登題為《在星空競賽中,中國首次超過美國》的文章稱,2018年中國的長征系列火箭發射了39次,相當於當年全球發射總量的30%,超過美國的31次,而歐洲則越來越難於保持位置。
面對美國的全球定位衛星導航系統和歐洲的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2018年12月底,中國宣佈自己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啟動。經歷2018年19次發射之後,北斗系統已包含33顆在軌衛星,預計到2019年還要發射11顆衛星!同預計2020年達到30顆衛星的伽利略系統相比北斗的佈局更加迅速。中國提到要到2020年讓北斗提供全球服務。
北京還開始走出國門在國外尋找合同,同諸如歐洲的阿麗亞娜航太公司或美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相競爭。2018年12月初,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將兩顆沙烏地阿拉伯的衛星送上天空。
儘管中國在蓬勃發展,美國依然是太空領域的超級大國。馬斯克創辦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今年取得了驚人的突破,而傳統上的火箭發射裝置波音的“德爾塔”火箭和洛克希德•馬丁的“宇宙神”火箭則相對黯然。太空探索技術公司2018年進行21次發射,佔據太空發射市場18%的份額,由此毫無疑問地證明了全球第一的地位。2018年12月23日,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為美國空軍成功發射第三代全球定位系統的首顆衛星。
作為太空領域的傳統玩家,俄羅斯2018年依靠它耐用的聯盟號挽回了臉面(楨:?)。聯盟號主要負責將宇航員們送上國際空間站。俄羅斯2018年還在全新啟用的東方港航太發射場完成了一次聯盟號的完美發射。但是,隨著美國向國際空間站派遣宇航員計畫的結束,莫斯科在為自己的火箭發射裝置尋找新的客戶上面臨壓力。
文章指出,在這場新的激烈競賽中,歐洲正被邊緣化。阿麗亞娜航太公司2018年實現11次發射,其中8次是使用歐洲的火箭發射裝置。阿麗亞娜的歐洲項目如今只占全球火箭發射的5%,僅相當於印度的火箭發射量。
嫦娥四號登陸位置真完美:旁邊就有一個隕石坑 2019-01-03 新浪軍事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
10時15分,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發出指令,嫦娥四號探測器從距離月面15公里處開始實施動力下降,7500N變推力發動機開機,逐步將探測器的速度從相對月球1.7公里每秒降到零。在6-8公里處,探測器進行快速姿態調整,不斷接近月球;在距月面100米處開始懸停,對障礙物和坡度進行識別,並自主避障;選定相對平坦的區域後,開始緩速垂直下降。約690秒後,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落月過程中,降落相機拍攝了多張著陸區域影像圖。
嫦娥四號由著陸器和巡視器組成,共配置包括2台國際合作載荷在內的8台有效載荷,其中著陸器上安裝了地形地貌相機、降落相機、低頻射電頻譜儀、與德國合作的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等4台載荷;巡視器上安裝了全景相機、測月雷達、紅外成像光譜儀和與瑞典合作的中性原子探測儀。這些儀器將在月球背面通過就位和巡視探測,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巡視區形貌、礦物組份及月表淺層結構研究,並試驗性開展月球背面中子輻射劑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環境研究。此外,著陸器還搭載了月表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嫦娥四號任務為中外科學家提供了太空探索的機會。
科學家認為,月球背面比正面更為古老,對研究月球和太陽系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價值。月球背面也是一片難得的寧靜之地,遮罩了來自地球的無線電信號干擾,在此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可以填補射電天文領域在低頻觀測段的空白,為研究太陽、行星及太陽系外天體提供可能,也將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雲演化提供重要資料。中國國家航天局願以此為基礎,與世界各國航太機構、空間科學研究機構及國外空間科學愛好者,開展合作,共同探尋宇宙奧秘。
相關新聞
“玉兔二號”在月背留下第一行“腳印”
美向中國索要嫦娥四號探測器軌道資料 中方斷然拒絕(回應:美國是一個下霸道和不要臉的國家,過去如何封殺中國的?)
嫦娥四號上為啥沒美儀器?美媒:遏華法案自縛手腳
環球時報社評:希望有一天中美太空人月球握手(回應:自作多情!要不你做個網路調查吧,看看有幾個人支援你的想法)
印度原定2019-01-03發射月球探測器與中國競爭 卻再次延期
美第3代GPS比中國北斗有3大優勢 定位精度領先10倍 2018-12-25 新浪軍事
2018-12-24,美國SpaceX公司的獵鷹9號火箭,將美軍第一枚GPS III導航衛星,送入軌道。GPS III單價高達5億美元。它與目前的北斗二號衛星相比,具有3個優勢:
一、定位精度進一步提高
GPS III將把GPS II的“民用精度”(3米)改善至1米。
預計2020年完成的北斗二,民用免費定位精度誤差約為10米,能夠與GPS II媲美,但與GPS III有一定差距。
二、發射功率更高,抗干擾能力更強
GPS III的抗干擾能力是GPS II的8倍。
三、GPS III衛星增加了資料上行能力
這一通信功能本質上與最初的北斗衛星有相似之處。
最終,GPS三代星將達到32枚,屆時,中國北斗衛星定位導航體系也已經進入第三代,雙方的競爭將進入全新的階段。(作者署名:空軍世界)
相關新聞
中國今年航太發射37次已超俄日歐總和 獨佔全球第一
北斗三號衛星2017年9月首射:精度最高 民用可達2米
回應
第3代北斗的第7和第8顆衛星已經組網工作,定位精度不比美國佬3代GPS差。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10所研究員崔敬忠接受採訪時說,北斗三銣原子鐘,定位精度優於1米。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2-25/doc-ihmutuee2464329.shtml
解碼北斗三號:和前兩代衛星相比,它有何不同?2017-11-08北京日報
2000年10至12月先後發射了4顆北斗一號,服務範圍為國內;定位精度為20米;授時精度為100納秒;短信字數每次為120個字。
2007年至2012年發射16顆北斗二號,服務範圍為亞太地區;定位精度為10米;短信字數每次為120個字。
2017年至2020年將發射35顆北斗 (5顆靜止軌道衛星+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27顆中圓軌道衛星),服務範圍為全球;為民用用戶免費提供約10米精度,並隨著“北斗”地基增強系統提供初始服務,它還可提供米級、亞米級、分米級,甚至釐米級的服務,屆時將與美國GPS III相媲美。
搭載第三代GPS系統的“獵鷹-9號”火箭兩度延遲發射
據美聯社(AP)報導,“太空探索”公司原定2018-12-18週二在佛羅里達的卡納維拉爾基地執行發射任務,將美軍第三代GPS星座衛星“韋斯普奇”(Vespucci)送上太空。在前的最後幾分鐘,“獵鷹9號”第一級火箭的感測器出現異常讀數。由於火箭本身與衛星均狀態良好,遂改在週三早上進行發射。誰知,數小時之前,公司又通過推特表示,需要進一步評估火箭上的感測器,發射日期改為“待定”。
該衛星發射重量約3.8噸,是洛馬公司為美國空軍GPS BlockIII專案製造32枚系列衛星當中的第一枚,單價約5億美元。設計壽命15年,定位精確度將在現有GPS衛星基礎上提升3倍,抗干擾能力提升8倍。目前GPS民用碼的精確度在3到10米左右,新的系列能使其進一步精確到1至3米,軍碼的精確度還會更高。
洛馬公司原定2014年完工並發射,但因數承包商在陶瓷電容器上偷工減料等原因,首發一直拖到今天,第二顆預計明年年中發射。洛馬希望2023年以前將全部衛星發射完畢,開始提供軍民兩用服務。
相較第三代GPS的發射速度與時間表,我國今年實現了10次北斗發射任務圓滿成功,其中8次為一箭兩星,共計佈置了18顆衛星進入軌道。
今年11月19日2時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顆北斗導航衛星。
至此,我國北斗三號全球組網基本系統空間星座部署任務圓滿完成,年底前將開通運行,向“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提供基本導航服務。標誌著中國北斗從區域走向全球邁出了“關鍵一步”。
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18_12_20_483975.shtml
美軍測試新型氫能衛星炮 要用大炮發射衛星 2018-12-17 新浪軍事
早在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就考慮,能不能用大炮發射衛星,運輸太空燃料。一個名叫布林的科學家製造了一門長36米,口徑為424毫米的超級大炮。在試射中,該炮直接將重達90公斤的炮彈打向了180千米的高空。該炮利用了作用和反作用的原理,壓縮活塞讓炮膛產生氫氣,然後利用氫氣的動能將發射物給打出去。如果再改進的話,還能發射衛星和其他航空設備。由於他得罪了不少人,威脅到了西方軍火商,最後被暗殺。
不過現在美國人又把“巴巴多斯”大炮給復活了。美國綠色發射公司正在為美國陸軍測試一款名為“氫能衛星炮”,口徑175毫米,能將衛星等航空設備發射到地球軌道,是一種比火箭發射衛星還便宜的手段。
不過用大炮發射衛星,必須要承受很大的重力加速度,這也是當年被認為不靠譜的原因。當然這沒有阻擋其他國家和個人研發超級巨炮的熱情。例如2014年時,有一個名叫格拉夫的加拿大發明家,打造一門可以發射小型立方體衛星的超級大炮 “星空太空加農炮”,改造後的炮管長達13.7米,口徑為20釐米。為了解決壓力問題,他的這門炮把推進劑分散裝載,在發射時候,推進劑就會分次被點燃,據他所說,自己還在打造一門長達45.7米的加農炮,用來發射體積比較大的衛星,但由於資金的問題,他的超級炮計畫還沒有實現。
現在美國綠色發射公司就沒有布林的遺憾和格拉夫的煩惱,在資金充足,政府扶持下,他們研發了這門“氫能衛星炮”。按照美軍設想,這門炮未來可以代替火箭發射軍事衛星和一些反導系統。現在美國的火箭安裝的仍然是俄羅斯的RD-180型火箭發動機,在自己的火箭發動機技術還不夠成熟之前,意味著美國仍然要被俄羅斯卡脖子,這門氫能衛星炮的出現,正好解決了美國的燃眉之急,現在就看氫能衛星炮能不能通過測試了。(作者署名:柯洛廖夫)
回應
凡爾納的小說裡就是用大炮把人送上月球的,德國人在二戰也發展過超級大炮,但是後來為何選擇了多級火箭?因為多級火箭更加經濟。而且如果使用大炮,即使技術上能夠實現將載荷送到足夠高度,其加速度和震動也不是先有電子設備可以承受的,這也是制導炮彈上電磁武器的瓶頸之一,當然最後能否實現還是要看實際。
原文上寫了相關電子設備通過1000g加速度測試。小編選擇性截取罷了。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2-17/doc-ihmutuee0057877.shtml
港媒稱中國小型衛星開始挑戰美日 成本僅1.6萬美元
港媒稱,中國正在有意地向私營企業開放太空項目,從而促使本土火箭製造企業同億萬富翁埃隆•馬斯克和傑夫•貝索斯的同類企業競爭。
據香港《南華早報》2018-12-14報導,以巨型火箭和耗資巨大的探索飛行器聞名的太空競賽正在將規模縮小到一個即食麥圈盒那麼大。而這正在為楊峰這樣的企業家打開機會之窗。
楊峰的天儀研究院生產微小衛星,然後將它們發射到軌道上,從而提供飛機上的無線上網服務或説明太空觀測,其起步價大約為1.6萬美元。
中國正在有意地向私營企業開放它神秘而又雄心勃勃的太空項目,從而促使本土火箭製造企業同億萬富翁埃隆•馬斯克和傑夫•貝索斯的同類企業競爭。製造微小衛星的不知名企業也頗為興旺。
隨著中國開始挑戰美國、日本和德國的微小衛星製造商,這些努力正在吸引來自風險資本基金的資金。
美國非營利機構太空基金會的資深分析家約翰•霍爾斯特說:“如果中國能將它的工業能力投入小型衛星——就像它把工業能力投入全球消費性電子產品那樣,那麼它可以在幾年後成為居主導地位的小型衛星生產國。”
隨著中國政府開放更多空間,一些大企業正投身進來。
阿裡巴巴集團擁有一個小型衛星,來幫助它進行“雙十一”的促銷。騰訊則投資了衛星邏輯公司。這個初創企業在三藩市擁有辦事處。它希望建造一個衛星群,以提供高解析度的圖像和分析。
中國計畫探索月球和火星,並為太空人建造它自己的空間站。2014年,中國政府允許私營企業涉足航空航太領域,以説明可以製造尖端半導體、人工智慧和小型衛星的高技術產業的發展。
總部設在香港的奧必滔蓋特韋諮詢公司的創始人布萊恩•柯西奧說,商業太空產業中有大約60家中國企業。“在衛星設計和製造方面,中國依然落後于美國和歐盟。不過,這種局面正在快速改變。”
總部設在華盛頓的衛星工業協會的資料顯示,2017年,衛星製造行業全球營收達到155億美元,同比增長10%。
同電信、地球觀測與科學等相關的衛星服務則產生了1287億美元的產值。
報導稱,對於中國這個擁有最多互聯網用戶、智慧手機用戶和電動汽車駕駛者的市場來說,這些服務是至關重要的。對於預計將在5年內崛起為主要航空旅行市場的中國來說,同樣如此。
隨著我國自主遙感對地觀測體系基本建成,地理資訊服務產業迅速發展,其產值年增長率達30%左右。有資料稱,2014年國內地理資訊服務產值就達到2600億元,我國已有多家衛星研製機構成立了商業遙感公司來進軍這一市場。我國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研製並發射成功的的高景一號01、02、03、04衛星是我國太空首個0.5米高解析度商業遙感衛星星座,每顆衛星僅重500公斤,承載1 台高解析度全色多光譜相機,可提供解析度優於全色0.5米/ 多光譜2米、拼接幅寬大於60公里的高解析度圖像。
在公佈的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衛星俯視圖中,可以看出建築物邊緣筆直,圖像無變形、無抖動,幾何穩定性相當高,附近機場上直升機的螺旋槳、機場標線,公路上的各種車輛、以及車窗玻璃清晰可見,其圖像解譯度指標與國際最先進的商業遙感衛星指標持平。隨著美國逐步放寬對高解析度衛星圖像出口的限制(2015年前禁止向美國以外的國家出售全色解析度優於0.5米的衛星圖像,2015年“世界觀測”3衛星在軌運行後,將解析度限制放寬至0.25米)。我國的商業遙感衛星解析度也隨之放寬,未來商業遙感衛星將全面進入0.3米時代,光學成像、SAR雷達成像等不同類型的遙感衛星都將以更高解析度、更高精度等給商業遙感市場、國民經濟發展、應急救災、軍民融合等各個領域帶來全新服務體驗。
對標“世界觀測-4“衛星的0.3米解析度輕型敏捷光學衛星,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也已在近期完成研製工作,並即將發射入軌,可為國內外商業遙感市場提供更高端的選擇。與美國數位地球公司最先進的“世界觀測”系列衛星系列相比,其解析度相當,壽命相當,重量則更輕,尺寸更小,指向精度和機動能力更高,而且仍然可以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進行發射。該衛星的研製成功以及即將發射意味著我國航太領域軍民融合深度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作者署名:小鷹說科技)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2-11/doc-ihmutuec8067964.shtml
中國將發射世界最高解析度遙感衛星 重量僅為美一半 2018-12-11 新浪軍事
近日,我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下屬的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首次披露,這個公司已研製出解析度高達0.3米,在太陽同步軌道上運行,光學成像和雷達成像兩種類型國產商業遙感衛星,並有望於不久之後進行發射,使我國的商業遙感衛星性能與美國性能最好的“世界觀測-4”(WorldView-4)商業遙感衛星並駕齊驅。眾所周知,目前世界上解析度最高的軍用光學遙感衛星是美國研製的KH-11(鎖眼系列)、KH-12系列偵查衛星,其解析度高達0.08米至0.15米,據稱再結合超分辨影像處理軟體,可以在良好陽光照射下分辨地面汽車的車牌號。由於其體積龐大(僅主鏡直徑就達到2.4米,長約13米,其衛星重量達6只10噸,發射重量達23噸),飛行高度較低(200至1000公里),造價和運行費用極其昂貴。
隨著冷戰的結束,世界各國各行各業對利用衛星遙感圖像,來獲取高品質的地理空間資料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多。美國的商業航天部門敏感的捕捉到這一商機,從20世紀90年代起不斷發射造價相對低廉的多顆商業遙感衛星,並搶奪到了國際市場絕大多數份額。然而高解析度商業遙感衛星誕生之初,就有著強烈的軍事烙印。美國高解析度商業遙感衛星公司的許多高層管理人員,都曾長期在美國航太界和軍事情報界供職,其最大用戶也是美國的軍方相關部門。軍用偵察衛星雖然解析度高,但視場窄,商業遙感衛星解析度雖略低於偵察衛星,但視場較寬;並且隨著商業遙感衛星解析度、快速反應能力、產品圖像品質不斷提高,目前使用的最高解析度的商業遙感衛星,在技術水準上已超過許多國家擁有的軍用偵察衛星。
21世紀爆發的幾場戰爭也大量徵用了商業遙感衛星,用於目標偵察、毀傷評估及戰時氣象保障任務, 發揮了極重要的作用。實際上,商業遙感衛星圖像並不是人們想像那樣,任何人都可以隨時購買,以目前美國最大的商業衛星圖像提供商數位地球公司為例,其“世界觀測”系列衛星地圖影像交付週期:經美國政府審查同意後,普通級別為60日至365日,加急級別為30日至180日,超急級別為30日至90日。當你得到需要的“熱點“衛星圖像時,很可能戰爭都已經結束了。
但和中美同行不一樣的是,由於經濟問題和控制系統的造詣不夠深入,又或者是對N-1運載火箭導致的“丘拉坦大爆炸”心有餘悸,俄羅斯人並沒有採用類似的多發動機並聯設計,而這就使得安加拉-A5系列火箭的能力有限,需要其它措施來彌補。
不缺少現成發動機的俄羅斯人很快就拿出了解決方案,那就是用高性能的液氫液氧發動機換掉原配的火箭第二級液氧煤油發動機,這就是俄聯邦的登月選擇,安加拉-A5V。
但這樣一來,安加拉-A5V的成本優勢就蕩然無存:液氫液氧發動機的成本要數倍於液氧煤油,而雪上加霜的是,不能回收復用的安加拉-A5V在商業航太市場上的報價沒有任何優勢,也就無從令商業發射“攤低成本”。
正所謂“航太無難事,只怕要燒錢”,攻克了火箭回收復用技術的美國SPACEX公司已然是財源滾滾,談個登月也好似手到擒來。相比之下,沒有“憋一口勁”跟上世界頂尖技術的俄羅斯就只能想出用4枚(可能更多)的安加拉-A5V火箭“湊合上天”的餿主意。但一個冷冰冰的事實卻已經擺在俄羅斯人眼前:在幾年之後,也就是美國中國相繼攻克複用運載火箭技術之後,俄羅斯的重型火箭將不再能從市場上“分一杯羹”。(作者署名:利刃/TO)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23/doc-ihpevhck3294580.shtml
俄羅斯將用多枚火箭湊合登月 未能攻克回收復用技術 2018-11-23 新浪軍事
在美國推出“兩條腿走路”的登月日程表,中國也拿出了新一代載人火箭規劃直指登月之後,不甘寂寞的俄羅斯人也坐不住了。近日,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向外界公佈了全新的月球計畫,該計畫將在2030年前逐步實現“三步走”的登月程式,最終於2030年之前實現在月球上停留14天的目標。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將很有可能使用現有的運載火箭,而不是研發新型火箭來完成這一登月構想。
通常來說,要想把載人並返回的登月艙送上月球轉移軌道,登月火箭至少需要90-100噸的近地軌道投送能力才能完成任務,最終將40-50噸的載荷投向月球轉移軌道。
而眾所周知的是,冷戰時期蘇聯開發的N-1登月火箭顯然已經作古,俄羅斯又沒有如此之大的現成運載火箭或在研運載火箭方案,自然就只能拿現成的火箭“湊合湊合”。
怎麼個湊合法?用多枚火箭把宇航員、飛船、登月艙和轉移火箭艙分別送上去,在軌道上組裝,再一起飛向月球。
平心而論,這個方案雖然聽著比美國人“一步到位”研發超重型運載火箭的方法寒磣了不少,但技術上還是可行的:中國航太對標“重型獵鷹”開發的新一代載人航太運載火箭在走“可回收復用”這一經濟路線的同時,也能以“兩發對接”的方式向月球軌道投送50噸載荷(單發25噸)。
但問題就在於,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將用於“多發對接”的安加拉-A5系列運載火箭不僅還沒有研發完成,其成本更是高得嚇人,絲毫不亞於美國“國家隊”登月所使用的SLS運載火箭。
作為俄羅斯超重型運載火箭下馬之後的“權宜之計”,安加拉系列火箭著重於降低成本,這就使得它的動力核心和美國SPACEX的“獵鷹”系列運載火箭,還有中國的下一代載人運載火箭一樣,都是液氧煤油發動機。
對於太行向量版噴管的偏轉,很多人認為只有最外面的一小段會偏轉,其實這個小段的確是運動幅度最大的,但實際上起向量作用的是內部噴管擴張段,它的擺動通過作動機構帶動了外面噴管尾部的偏轉。簡單說它有內外兩層結構,內層相對固定,但通過連杆推拉作用,帶動噴管尾端向各個方向擺動,從而獲得向量推力。
對於戰機的機動性,向量噴口的作用更大,不僅提高了格鬥中的亞音速機動,同樣在高空超音速機動下其貢獻值比舵面更巨,美國F22在1.6馬赫下能做出6G超載機動和向量噴管分不開,在稀薄空氣下僅靠舵面很難做到大超載機動。另外在超音速巡航中向量噴管的配平作用比鴨翼或尾翼更大、更靈活,還能減小阻力,同時利於隱身,殲20鴨翼據說採用了全複材透波材料,但是對整體隱身性還是有影響。太行版向量噴管的成熟,意味著WS-15大推也快了,殲20完全版可以期待了,我國航發技術即將全面迎來黎明時分,而中推WS-19後續也有望加裝噴管,那時的殲31也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作者署名:007防務)
回應
好一個落葉飄/眼鏡蛇
哈哈,開始瞧不起人家了,眼鏡蛇動作是誰創造的呢……
俄羅斯的東西這麼多年了也沒什麼進步,被瞧不起很正常
比俄美歐在發動機上還差很遠,仍要努力啊!
扯吧,向量推力發動機你看這個世界有幾個國家有?除了美俄,歐洲都不行。反正在你們這些人的心裡潛意識就認為中國不如歐美,即使有一天中國在技術上全面超過歐美了,你們也不會承認因為那是你們心中的精神支柱,支柱一倒你就成了行屍走肉。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06/doc-ihmutuea7382837.shtml
俄火箭發動機生產商:正和中國洽談出口RD180發動機
2018-11-06珠海航展正式開幕,俄羅斯動力機械科研生產聯合體在航展現場佈置了一片不小的展臺展示其生產的RD-180、RD-171航太發動機、空間站、火箭等產品的縮比模型以及火箭發射場沙盤等。在展位上的俄羅斯動力機械科研生產聯合體總經理伊戈爾•阿爾布佐夫接受了環球網記者的專訪。
回應
人家當年可是傾全國之力研究出來的。
2021年國產500噸級就出來的,再不賣就真買不了了。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11-06/doc-ihnknmqx6880392.shtml
我向量版殲10B秀極低速通場 蘇35裝備117S航發已落伍
托2018-11-06航展的福,太行向量版殲10B表演了極低速大攻角通場拉煙,關於我兔這款向量發動機,有人又開始給它找爹了,說是抄襲俄羅斯蘇35的117S,真的是這樣嗎?
蘇35的117S向量噴管,不能全向擺動,只能單向偏轉,它通過內部的球面環結構實現偏轉,導致發動機後端很長,噴管重量和轉動慣量都更大,且不具備隱身能力,屬於上一代了。而蘇57的產品30作動機構過於複雜,且不緊致,稀裡嘩啦的,沒有太行向量版精巧和隱身效果好。
更早的歐洲EJ200向量驗證噴管,後來的俄產品30和我國的太行向量版,三者無一例外都是採用了內部作動機構擺動來帶動外部偏轉,偏轉幅度大,結構重量小,且利於隱身,原理和結構上都大差不差,是技術上的殊途同歸。
我們研製三元向量噴管的時間並不比產品30晚,況且高度保密的東西,抄襲有那麼容易嗎?動不動就說抄襲、模仿、山寨、逆向工程,實在不負責任。別人在發展,我們也沒閑著,更多是只做不說,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今天太行向量版的成熟,是多年的艱辛和汗水的收穫。
到了第三個階段,研製人員將研發更新的技術,例如新材料、新動力等,提高運載能力和技術水準。火箭也將提高對載人登火、空間太陽能電站等更大規模空間探測任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適應性,支撐我國全面建成航太強國。
國家國防科工局於2010年正式啟動了長征九號論證工作;2015年啟動關鍵技術攻關及方案深化論證階段研製工作,並取得系列初步成果;2016年,重型運載火箭關深階段正式立項。
張智說,初步統計表明,2030年前後,重型火箭發射需求約有4~5次,2030~2035年發射需求約10次;到2050年發射需求更多。
“美蘇幾十年前重型火箭搞得轟轟烈烈,後來不搞了。所以肯定有人問,現在我們搞重型火箭有什麼意義呢?”昨天,張智自己拋出了問題。
張智解釋,重型火箭需要的技術,不是將現在技術“攢”在一起就能解決的。它的研發,將帶動一國設計、製造、材料等領域整體提升。
相對於趕時間、秀能力,重型火箭更重要的意義在於,以項目為牽引,扎扎實實努力,可以使整個航太技術水準向前走一大步。就像幾十年前中國“兩彈一星”和美國“阿波羅計畫”那樣。
第一個重型火箭時代,由軍備競賽催生,而第二個重型火箭時代,源於人類對更深遠宇宙的探索欲望。
相關新聞
俄11.1公佈“聯盟-FG”飛船發射失敗原因:裝配過程中離奇弄壞感測器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11-01/doc-ihnfikve2234125.shtml
中國研長征9號重型火箭 一次可發射1.5個空間站入軌 2018-11-01 新京報
2018年初,美國獵鷹重型火箭首飛成功,將一輛紅色特斯拉跑車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這次發射雖然頗具娛樂性,但航太界普遍認為,這預示著一個新的重型火箭時代的到來。
冷戰期間,美蘇軍備競賽帶來了第一個重型火箭時代。美國用近地軌道118噸、月球軌道45噸運載能力的土星五號,將12名太空人送上月球。蘇聯也研製出了媲美土星五號、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00噸以上的能源號火箭。
但隨著冷戰結束,全球運載火箭暫別重型時代。如今,載人探月、載人探火、深空探測、大型空間設施建設需求的興起,激發著人類再次將目光投向重型火箭。
中國重型火箭經歷幾年“猶抱琵琶半遮面”後,最近被確認命名為長征九號,因為“九”是最大的個位數。中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長征五號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25噸,而長征九號最高能達到140噸。中國計畫2022年建成的“天宮”空間站,總重量約90噸,長征九號一次就可以將1.5個空間站的重量整體送入軌道。
10月31日,在航太科技集團第十二屆珠海航展媒體通氣會上,長征九號火箭總設計師張智表示,計畫在2028年至2030年首飛,目前研製進展順利。
長征九號高度超過90米,箭體直徑為10米級,芯一級配置4台500噸級推力高壓補燃液氧煤油發動機,芯二級配置2台220噸級推力高壓補燃氫氧發動機,芯三級配置4台25噸推力膨脹迴圈氫氧發動機,每個助推器配置2台液氧煤油發動機。
長征九號與美國SpaceX公司的獵鷹,以及計畫將遊客送往月球軌道的BFR火箭的不同之處。獵鷹發射起飛時依靠27台發動機同時點火提供推力,BFR則將發動機數量增加到31台,都是多台小推力發動機並聯的技術思路。然而發動機之間會產生耦合影響,這種技術路徑也被認為蘊藏著較大風險。
長征九號推力最大的構型起飛時,芯一級與助推器發動機加起來也只有12台,風險隨之降低。
張智介紹,重型運載火箭的發展將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將在2028年至2030年完成,主要任務是完成系列構型模組的研製,實現火箭首飛,使我國進入空間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準,滿足火星取樣返回、載人月球探測等重大工程的需求。
其後進行的第二個階段,進一步完善重型火箭系列化構型,並進行應用飛行,同時利用可重複使用技術進一步降低火箭成本。
中國火箭回收技術驗證成功 國產版"獵鷹-9"號來了 2018-10-30 環球時報
據航太智慧技術創新中心、宇航智慧控制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官方消息,近日,該中心開展了一次運載火箭垂直回收制導控制技術驗證試驗,此次飛行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因此前美國Space-X的獵鷹9火箭已多次完成一子級回收驚歎世界,所以國內科研單位這次火箭垂直回收技術試驗的成功,被網友們視為中國航太已經開始研製自己的“獵鷹-9”火箭了。
眾所周知,運載火箭的垂直回收是一項十分複雜的技術。SpaceX就曾經將火箭垂直返回任務的困難程度形象的比喻為,就如同朝天空發射一根鉛筆,然後這根鉛筆必須飛越過紐約帝國大廈樓頂(高約443m),然後還要讓這根鉛筆在狂風中返回並落在一個鞋盒上屹立不倒。
所以,相比傳統的火箭飛行控制技術,要讓火箭的子級垂直返回到地面的指定地點就具有飛行任務複雜,火箭飛行過程中干擾及不確定性因素多的特點。此外還要求火箭子級必須在熱流、超載等苛刻的條件下以極高的精度落地,其困難可想而知。
一般認為火箭垂直回收技術的關鍵一環就在於需要對火箭的推力進行精確地控制,從而可以保證火箭子級姿態的穩定。而這就要求制導控制系統必須根據火箭子級成功著陸所必須的速度、位置精度和姿態誤差範圍等及時給出精確的飛行控制指令;此外箭上的導航系統也必須在嚴苛的工作環境中準確地給出火箭子級飛行的位置、姿態、速度等參數,解決精確導航的問題。
而此次開展制導控制技術驗證試驗飛行的驗證箭雖然尺寸較小,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驗證試驗取得成功也說明我國在這些關鍵技術環節取得了突破,不禁讓人對中國版垂直回收火箭充滿了期待。
開展此次飛行試驗的航太智慧技術創新中心隸屬於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該院為我國長五、長七等多型長征運載火箭及東風彈道導彈研製單位。
據該院官方網站介紹,航太智慧技術創新中心依託火箭院宇航智慧控制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該實驗室在航太智慧控制領域有多年研發經驗。中心成立後建立了智慧系統技術、智慧感知技術、智慧計算技術和智慧系統集成4個子中心,其目標是加快推動智慧技術在航太領域取得系統性突破。
回應
本來就不是什麼難技術,反向操作嘛,中國自動化水準還是很高的,難點在燃料效率以及發動機可靠性上
https://mil.news.sina.com.cn/2018-10-30/doc-ihnaivxq6212905.shtml
我國首枚民營火箭“朱雀一號”發射失利 衛星未入軌
據浙江新聞2018-10-27消息,記者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最新獲悉,“朱雀•南太湖號”一二級分離成功,整流罩分離成功,但由於三級在飛行過程中出現異常,衛星未能入軌。
“朱雀•南太湖號”是由民營藍箭藍箭航太自主研發的三級運載火箭,全箭總長19米,箭體直徑1.35米,起飛重量27噸,設立起飛推力45噸。
藍箭航太CEO張昌武認為,此次發射已經達到了關鍵技術驗證的目標。同時,從設計目標來看,‘朱雀•南太湖號’只要豎在發射場,就已經是一種重大勝利。
早在2017年底,藍箭航太開始在全國尋找火箭智慧製造基地,今年8月底,位於國家級湖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藍箭航太(湖州)智慧製造基地正式投入使用。未來,基地將主要承擔藍箭航太火箭、火箭發動機的研製、生產、總裝,火箭發動機及組合件的液態試驗。預計到2022年,將形成每年200台火箭發動機、15枚液體火箭的生產能力。
讓人更加期待的是,“朱雀二號”將配備企業自主研發的液氧甲烷發動機“天鵲”。放眼全球,目前,掌握液氧甲烷發動機技術的商業航太公司僅特斯拉公司馬斯克創建的Space X,以及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創建的Blue Origin(藍色起源)。
“朱雀二號”計畫於2019年完成全部地面試驗,2020年首飛。9月27日,天鵲發動機短噴管推力室在湖州進行20秒短程點火試車取得成功,標誌著我國民企初步掌握液氧甲烷發動機技術。
回應
披著民企的馬甲去幹活也有好處,那就是沒有一定要成功的壓力,可以大量試錯,快速反覆運算
不是馬甲,就是民營企業。沒壓力?你給錢?二百五才大量試錯。
我怎麼覺得挺好的。好多人總認為民企比國企牛叉嗎。
這種燒錢、高風險、又沒有多大市場的行當,民企不太適合。再者,民企的航太技術也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免不了要高薪從國企挖人,挖多了還可能影響到國家重大專案的研製。NASA把火箭、航太發射活動交給了民企,現在沒有俄羅斯的飛船,太空站的美國人都回不了地球。
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8_10_27_477172.shtml
中國發射了一枚小火箭 為何卻被美軍認為是反導試驗 2018-10-25 新浪軍事
2018年10月初時,美國媒體突然報導說,中國進行了一次反導試驗,這可讓我們很有點納悶。對比國內的報導,美方所稱的試驗,其實為此前的9月29日,我們使用快舟一號甲火箭成功將CentiSpace-1-S1微厘空間一號試驗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
這次發射對於美國來說,不是什麼意外,或者,判斷錯誤的問題,更多的是一種鬱悶的感覺吧。中國成功發射一款小火箭讓美國鬱悶?原來美軍起大早還沒趕上晚集。
我們的快舟一號甲設計理念實際上叫:快反火箭,一個由美國人最早提出的技術理念,稱得上:起了大早,可惜美國人在提出這個理念之後,卻在動手上慢了許多,到目前為止,依然沒有實現自已的快反火箭系統服役,或者說,晚集也沒趕上的。
從商業角度說,目前的局面對美國相當不利,我們已經開發了多款小型運載火箭,快舟系列不是唯一的一款,但是在成本上可能是最低的,它本身就是利用彈道導彈技術演化而來的一款小型固體運載火箭,採用與彈道導彈類似的輪式機動發射車技術,這大大提高效率,也降低成本。
我們目標的為實現每公斤1萬美元的成本,這對於美國來說是,無法競爭的水準了,即便採用重複回收技術的獵鷹火箭,也不敢說把成本降到這個水準,如此之低的價格對美國來說還是個夢想吧!
更讓美國憂心的是,我們沒有停止前進的意思,如今的快舟一號甲就是早期的快舟一號改良型號,未來還有更大的型號,正在開發中的快舟11號,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1.5噸,700千米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1噸。以及更大的快舟21版本,最大運載能力提高到20噸,不僅擁有更高的性能,成本也沒上升,依然保持每公斤1萬美元的水準。
如此一來,我們正在航太領域的各個方面威脅著美國的地位,這時美國毫無感覺才是真正的有問題了。(作者署名:浴火)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0-25/doc-ifxeuwws8094937.shtml
連月亮也盜版?陸2020夢想發射「人造月」比本尊亮8倍 2018-10-12 聯合報特派記者陳言喬
大陸科研單位計畫2020年發射衛星,在空中打造一顆「人造月亮」,亮度將是月球的八倍。
回應
這個標題起得一股酸味,讓人一看就知道中國大陸什麼都是假的!厲害了,聯合報!
俄飛船發射失敗或請中國支援 神舟飛船是最佳選擇 2018-10-12 新浪軍事
“聯盟”號飛船11日升空時出現事故,在哈薩克斯坦緊急降落,兩名宇航員成功逃生。聯盟號事故後俄暫停了所有的載人航太飛行。
分析認為,目前並不能判明到底是程式問題還是機械故障,所以對於“聯盟MS-11”號發射升空的時間還不能確定。上一次類似“聯盟”號事故的情況發生於1983年。如果不能在2019年1月15日前解決,那麼,國際空間站就必將面臨危機,那時,美國將不得不同意請求中國提供幫助,中國的神舟號將有可能受命出擊。不過,就目前的中美關係來看,除非萬不得已,美國不會允許中國參加,所以,也就只有等待俄儘快解決了。(作者署名:軍評陳光文)
回應
小編不是想多了,中國的飛船想與國際空間站對駁,介面問題解決起來也要很久的。
不排除中俄早已有接觸了,在介面方面有協調.
俄聯盟號飛船發射失敗調查結果:助推器未成功分離
俄羅斯《生意人報》2018-10-12發佈文章對“聯盟”號飛船發射失敗一事進行了分析,11日,向國際空間站發送“聯盟MS-10”飛船的“聯盟-FG”運載火箭在升空時出現了故障,緊急營救系統及時將返回艙和宇航員彈射開,兩名宇航員緊急降落在哈薩克斯坦,目前身體狀況良好。事故原因是“聯盟-FG”一級4個助推器中有1個未分離,發生這種情況可能有三個原因,第一可能是助推器起爆鎖發生了故障,第二是固定助推器的機械有破損,第三可能與自動裝置有關。
回應
再穩定的火箭系統也有發生故障的時候,聯盟火箭其實是性能非常可靠的產品。不過考慮到俄航太經費還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今後真的前途暗淡。
俄聯盟號飛船發射後墜毀 宇航員緊急逃生安全返回
2018-10-11,俄羅斯一枚“聯盟”火箭今天原計劃將宇航員送往國際空間站,但在發射後不久便發生故障,宇航員及時啟動緊急逃生系統並安全返回地面,所幸身體無恙。
回應
牛!竟然能逃生。
沒那麼玄,中國也有逃逸塔。毛熊的逃生設備雖然可靠,但毛熊的東西不可靠!
寫文章用點心吧,這次並不是依靠逃逸塔逃逸的,二級火箭故障,已經出了大氣層,飛船自己就能返回,實際上此時已經高於70KM,逃逸塔已經分離了.
牛掰,這應該是聯盟號頭一次事故逃生吧
1975年的時候,毛子用R7發射聯盟18-A時也出現過類似的故障,只是那次是火箭一二級分離的時候,幾個爆炸螺栓提前點火,然後把級間控制裝置的電纜給炸壞了,導致一級火箭不能正常分離,然而此時用來緊急逃生的逃逸塔已經扔掉,飛船於是自動與故障火箭分離了。
https://tech.sina.com.cn/d/s/2018-10-11/doc-ihmhafiq9652188.shtml
中國研複用返回式衛星 微重力環境獨一無二領先世界 2018-10-10 新浪軍事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CAST),是中國衛星研製的主力軍,它在返回式航天器上經驗也極其豐富:歷史上它研製發射了1個月球軌道返回艙,11艘載人飛船返回艙,還有25顆返回式衛星!
老航太迷們對返回時衛星並不陌生,以前中國發射了一大批返回式衛星進行航太遙感。不過隨著傳輸型遙感衛星的出現,返回式衛星的身影逐漸消失了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航太五院又提出了研製新一代(第五代)返回式衛星的方案,中國返回式衛星後續有人。更令人震驚的是,第五代是重複使用的返回式衛星!
第五代返回式衛星雖然重量都是3.5噸,但它的返回艙將重複使用15次!這就是無人版的重複使用飛船啊,我國科學家也不想讓SpaceX的龍飛船專美於前
新的返回式衛星可不是為了遙感,而是為了太空科研。我國的新一代返回式衛星還帶了可開關的艙門,可以攜帶艙外暴露載荷進行試驗!
未來中國有了空間站,為什麼還要研製返回式衛星,甚至專門做成重複使用的呢?看看對比就知道了,返回式衛星具有最好的微重力環境,空間站太大受力太多,微重力環境不太理想
空間科研和生產都需要優秀的微重力環境,而空間站不僅大氣阻力更大,太空人移動和飛船對接更是災難性的破壞。我國研製的複用返回式衛星,在微重力環境上還真是獨一無二領先世界。(作者署名:空天松鼠)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10-10/doc-ihkvrhpt4561174.shtml
中國為載人登月研新重型火箭 運載能力超長征5號5倍
備受矚目的中國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目前正在開展論證,計畫於2028年首飛。2018-9-18舉行的首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太空探索與人類未來”分論壇上,中國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司長李國平介紹了我國未來的航太規劃。他透露,該型火箭主要瞄準未來深空探測需要,根據初步設計,其運載能力將是“長征五號”的5倍。
李國平介紹,繼“長征五號”、“長征七號”兩型新火箭成功首飛後,目前,醞釀中的“長征八號”新型火箭正在實施過程中,“設計高度50.3米,配置了兩台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捆綁2台-4台2.25米直徑液體助推器,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5噸,計畫在2020年發射。”
而後續的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是為載人登月、深空探測而設計,其高度將超過90米,芯級直徑達到10米,低軌運載能力100噸左右。“現在初步設計最高能達到140噸,將是長征五號的5倍。按照計畫,我們希望在2028年完成這型火箭的首飛。”
在進出空間方面,李國平表示,我國正在開展天地往返可重複使用運輸系統的研究工作,比如探索對現有一次性火箭的助推器進行自動回收,主要解決落區的安全問題。另外,也在以及火箭動力重複使用的研究。“這些工程還在起步階段,需要若干年研發之後才可以進一步實施。”
伴隨著火箭運載能力的提升,李國平也介紹了我國醞釀中的後續深空探測計畫。除了2020年即將發射實施的“繞、落、巡”三步並一步的首次火星探測計畫,我國還計畫在2028年左右“再探火星”並實施採樣返回,以及在2030年前後開展對木星系的探測或行星的穿越探測等混合任務。
據瞭解,太空探索與人類未來主題論壇是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的重要分論壇之一,由中國科協主辦,中國宇航學會承辦,來自國內外的多位航太領域知名專家作了精彩演講。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9-19/doc-ifxeuwwr6088015.shtml
相關新聞
中國擬2021登陸火星 2030探測木星
“中國天眼”FAST望遠鏡發現44顆新脈衝星 2019年開始搜尋地外生命
中國研世界最大4米直徑反射鏡頭 超美軍最強偵察衛星
2018年8月21日,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研製的4.03米大口徑碳化矽反射鏡成功通過驗收。這也是公開報導的世界上最大口徑碳化矽單體反射鏡。
口徑決定觀測極限
鎖眼12(KH-12)衛星相機,口徑超過3米,對地解析度可達0.1米,這也是目前人類可以獲得的、解析度最高的空間對地遙感資料……
造大口徑反射鏡 為什麼這麼難?
現代大口徑光學系統均採用反射式結構,其中主鏡口徑直接決定了系統的分辨能力,同時也是系統中製造難度最大的核心關鍵;當口徑超過一定量級時,會對光學材料和光學加工均帶來巨大的挑戰。
以可見光波段觀測的為例,面型精度要求至少在三十分之一以上波長(λ/30,RMS值優於20nm),4米反射鏡放大到北京市大小,進行土地平整,土地平整度要小於1毫米。
十餘年攻關 造就我國的“大眼睛”
國際上常用的反射鏡基體材料有石英玻璃、微晶玻璃、碳化矽、金屬鈹等,其中以碳化矽(SiC)的比剛度和熱穩定性最優,因此成為反射鏡備選材料的寵兒。
然而,大口徑反射鏡鏡坯製造和反射鏡加工技術一直被美國、法國、德國等少數西方國家掌握,在此情況下,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歷經10餘年攻關,於2016年研製出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世界上最大口徑的4.03米碳化矽反射鏡坯。
...
僅僅掌握4米反射鏡製造工藝,並不算自主掌握核心技術。與加工工藝同等重要的,還有完成4米反射鏡製造所需全套製造裝備的研發。圍繞反射鏡研製流程,專案完成了三個子系統、十餘套加工檢測設備研製,全部自主掌握智慧財產權。其中4米量級反應燒結爐、FSGJ-4型非球面數控光學加工中心、4米量級大型磁控濺射鍍膜機三套核心裝備達到國內領先水準。
回應
怪不得“高分衛星”能力直逼鎖眼系列
一是“利用水晶”製造,現在“人造水晶”是用“電解”,不用說“4米”就是“8米”也並不難。水晶能“人工製造”保持“純潔度”,不會有任何“雜質”。二就是“曲線拋光”,曲線要“準確”,光潔度要高,保證“折射”不走樣。 玻璃的就“麻煩”些,加熱成型容易,但表面“在冷卻”中,會產生“小裂紋”,影響“折射”……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8-22/doc-ihhzsnea7998928.shtml
簡氏防務週刊稱高分11號衛星讓中美偵察衛星差距消失
簡氏防務週刊2018-8-14關注了中國最新發射的高分11號衛星,簡氏認為高分11號這枚明確用於軍事目的的衛星,可以達到美國“鎖眼-12”號的分米級解析度,中美的偵察衛星差距正在消失。
報導稱,中國於7月31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的高分11號地球觀測衛星,可能能夠實現10釐米或更小的地面圖像解析度。如果這一推測能得到證實,那麼中國將擁有僅次於美國的衛星成像能力,甚至可能獲得與美國成像衛星相當的最大解析度。
高分十一號衛星是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安排的光學遙感衛星,主要應用於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路網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顆以民用目的命名的衛星,高分11號明確提及了他的軍事用途:可為“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國防現代化建設提供資訊保障。
分米級圖像解析度的衛星還是比較罕見的,目前僅有美國國家偵查局(NRO)發射的“鎖眼-12”(KH-12)號衛星擁有此類精度。“鎖眼-12號”衛星光學鏡頭使用了的自動化光學成像,能夠做到解析度0.1米。目前鎖眼-12號衛星已經入軌四顆,首顆“鎖眼-12”在800公里的近地軌道之上,其它的3顆都隱秘在270-1000公里的近地軌道上。
回應
我們重申,我國發射此類衛星的用途為氣象、國土測繪、水文計量、海洋生物等,目的是有效防控減災,造福我國及全世界人民,一切有關中國威脅的言論,純屬無中生有,以己度人,望有關國家及媒體本著負責任的態度,謹慎言行。
《科技日報》不是說中國基礎製造能力差,人家德國蔡司鏡片是幾代人的祖傳家族手藝,中國人太浮躁,搞不了嗎?
很明顯,咱們這個還不過關,10釐米解析度很難發現森林裡的煙頭,火災隱患巨大,農業部還得加油啊
美四年前立法禁購俄羅斯發動機 如今卻求俄對其出口 2018-08-07 新浪軍事
2014年12月15日,美國國會通過了關於全面禁止進口俄羅斯火箭發動機的法案。根據議案,美國空軍將不得在法案簽署之後與俄羅斯動力機械科研生產聯合體簽署火箭發動機的採購合同,但該法案允許美國空軍繼續使用在法案簽署之前從俄羅斯進口的RD-180火箭發動機。除了禁止從俄羅斯繼續進口火箭發動機外,2014年通過的制裁法案還要求美國企業在2019年之前研製出與RD-180同等級別的火箭發動機。
然而在過去的幾年裡,美國航空航太企業在大推力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領域並沒有顯著成果,無論是馬斯克的Space X還是亞馬遜下屬的藍色源泉,都無法在2019年之前研製出適配“宇宙神-5”太空飛船的一級火箭發動機,儘管國會已經為此撥款2.2億美元。美國企業的“軟弱無力”使得五角大樓不得不在今年4月的聽證會上請求參議會取消對俄羅斯的火箭發動機進口禁令並減輕對俄羅斯的制裁程度。
有意思的是,在聽證會上,美國參議員約翰•麥凱恩提問道:“鑒於俄羅斯的行為,資助他們的國防工業符合美國利益嗎?”五角大樓代表回答說:“不符合,但與之相比,保證美國能夠進入太空要重要的多。”
事實就是如此,離開俄羅斯的RD-180,美國的“宇宙神”飛船就無法發射升空,從1997年開始,美國的重型航太貨運飛船往返天地一直依賴於俄羅斯的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毫不誇張地說,過去20年,是俄羅斯的火箭發動機撐起了美國奔赴星辰大海的征途。
在確認美國本土企業無法在未來三年內研製出同類產品之後,美國國會最終取消了關於進口俄羅斯RD-180火箭發動機的禁令,並於7月31日簽署了增購6台RD-180火箭發動機的合同。而處境艱難的俄羅斯也沒有選擇卡美國人的脖子,欣然同意了美國聯合發射聯盟增購火箭發動機的請求,繼續為美國供應火箭發動機直至2020年。另據報導,美國在2028年之間都將使用俄羅斯的火箭發動機進行太空探索。(作者署名:軍機圖)
回應
同理,貿易戰,折騰幾年,美國就沒法收場了!
中國科學家發明新催化劑,馴服甲烷可做火箭燃料
據新華社2018-7-28報導,甲烷,有機化學中最難被轉化的“頑固分子”。近日,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左智偉團隊破解了這一難題,他們找到了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催化劑組合,室溫條件下,就可實現甲烷轉化。這為甲烷轉化為火箭推進劑燃料等高附加值化工產品提供了新方案,為我國高效利用特有稀土金屬資源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隨著探明儲量和開採量的不斷提升,天然氣逐漸成為極具經濟價值的重要自然資源之一。天然氣中的主要化合物是甲烷,而甲烷又是有機化學中最難被轉化的分子。科學家一直沒找到成本低廉、轉化高效、反應條件溫和的轉化辦法。據瞭解,目前甲烷直接轉化的高效催化劑需要使用稀有且昂貴的鉑、鈀等貴金屬,反應條件還需要是高溫,這與工業中期待甲烷直接轉化兼具規模性和經濟性的要求相去甚遠。
經過2年的前期工作積累、148天衝刺、2202次嘗試和優化,左智偉團隊最終找到一個高效催化劑組合——“鈰基催化劑+醇催化劑”,即室溫條件下,在三氯乙醇和稀土金屬鈰的協同催化下,完成甲烷轉化。
該催化劑組合的最大優點是充分注重反應全過程的經濟性。第一,反應條件只需室溫,無需加熱或冷凝;第二,三氯乙醇是常見的化工原料,作為催化劑獲取很方便;第三,鈰在我國稀土資源中占比接近50%,三氯化鈰每噸價格約1.8萬元,相當於傳統鉑、鈀等貴金屬催化劑價格的萬分之一。為充分利用甲烷這一豐富的自然資源提供了解決方案,在醫藥、農業化學品和精細化工等行業中具有廣泛應用前景。
回應
2017年世界商用發射 美國占了 60% 中國10%吧。別活在CCTV
2017年美國發射29次,俄羅斯20次,中國18次。如果美國商用發射占60%,換句話說,非商用發射美國落後中俄。去年中國由於特殊原因,發射次數較少,今年計畫發射35次。再算上,美國禁止中美航太合作,禁止任何美國衛星或零部件出口中國,禁止中國發射任何美國衛星,如果沒有美國這個禁令,也成就不了馬斯克,成就不了美國的商用火箭的今天。中國可以用價格在這10年就摧毀美國的商用火箭計畫和商用衛星製造業。
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8_07_29_466045.shtml
中國火箭24小時兩次成功發射 日本網友:我們連炸兩次
2018-7-10,我國在24小時內實現兩次成功發射,第一次是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第32顆北斗衛星,第二次是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實現“一箭雙星”,為巴基斯坦發射遙感衛星一號和科學實驗衛星兩顆衛星。這兩次成功發射是我國航太事業一次重大勝利,也將是我國高密度航空發射的前奏和預演。
而巴的兩顆衛星,遙感衛星一號和中國的遙感系列衛星是同一款產品;而科學實驗衛星應該屬於我國實踐科學實驗系列衛星。我國航太產業從衛星設計製造最後到發射都得到了巴肯定。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需求各類衛星,然而衛星造價是非常昂貴的,動輒以億美元計算。衛星不像汽車可以用機械人流水線生產,衛星生產幾乎全靠專家們手工安裝。衛星零件不是工業產品,更多的是在實驗室裡生產出來,生產速度慢,數量少。更不用說,發射衛星的火箭是各種高科技產物的結晶,卻是一次性用品,發射一次後就要拋棄。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以像巴一樣,購買中國成熟的衛星產品,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我國近年衛星發射量不斷加大,意味著我國衛星和火箭產量提高。由於產量加大,生產效率也將明顯提升,最後每個衛星每枚火箭的單價將逐步減少。
何況,我國宣導的亞洲投資銀行還可以給相關國家貸款,讓它們更容易實現本國的航太夢。
日本新型火箭發射接連失敗
美國曾經用一條法規阻止我國進入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但是現在美國雖然有Space-X的獵鷹9低價火箭,但是衛星製造卻無法廉價。現在我國逐步生產量產型衛星,衛星火箭生產將走向標準化,大大減少製造成本,把美國商業衛星發射價格比下去。
現在中國高鐵把中國鐵路標準帶到一帶一路國家,未來中國不但要建造天宮一號,取代國際空間站成為地球唯一的空間站;還要把中國的衛星和火箭標準帶到全世界,讓更多國家擁有衛星,促進世界航太科技發展。
有意思的是,中國24小時內兩次成功發射火箭更是刺激了日本網友。有日網友表示:中國火箭發射接連成功,而日本的火箭卻接連兩次發生爆炸,這讓日本人倍感打擊,不比不知道,一比差距就出來了。中國航太成功狂喜,而日本航太失敗狂怒。(作者署名:前沿哨所/翼騎兵)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7-15/doc-ihfhfwmv8226017.shtml
民營火箭陸續上天,中國“馬斯克”身在何方? 2018-6-7 人民創投網
2017年1月9日,“純商業”的“快舟一號甲”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將3顆衛星成功送入軌道;
2018年4月5日,星際榮耀發射了名為“雙曲線一號S”的商業火箭;
2018年5月17日,零壹空間宣佈,自主研發商業火箭“重慶兩江之星”發射成功。
……
中國也會有SpaceX:首款民營中型火箭2020年首飛 2018-07-09第一財經
5個月後,北京藍箭航太在北京地標 “水立方”展示了其最新研發的中型液氧甲烷運載火箭“朱雀二號”,這款火箭也成為了國內在研運力最大的民營運載火箭,計畫於2019年完成全部地面試驗,2020年首飛。
資料顯示,2010年以來,衛星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極大地促進了商業衛星產業的發展,未來十年,小衛星製造和發射市場規模為301億美元,發射重量增長近20倍。而作為進入太空的唯一載具,火箭現有的全部運力僅能滿足未來十年全球小衛星發射需求的40%,是高門檻的強賣方市場,是下游空天大資料、移動互聯網、數位圖像等產業實現爆發式增長的前提和基礎,也唯有火箭才能帶動形成衛星應用萬億市場規模。
法媒:中國長征9號火箭超越NASA 載荷是歐洲火箭7倍
“中國計畫用超強火箭超越NASA”,法新社的這一報導2018-7-2被《印度時報》、英國《每日郵報》等媒體網站紛紛引用。報導稱,長征9號火箭到2030年將能夠攜帶140噸載荷進入近地軌道,歐洲阿麗亞娜5號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20噸,而馬斯克的“重型獵鷹”近地軌道有效載荷為64噸。
長征九號直徑10米,捆綁4個5米直徑的助推器,起飛重量4000多噸,起飛推力將近6000噸,低軌運載能力達到140噸。關鍵技術攻關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世界第一件採用整體鍛造技術的10米級鋁合金環件,500噸級推力的發動機燃燒室試驗件已誕生。
多型新火箭在規劃中
長征八號、長征七號A已開始研製,預計2020-2021年相繼首飛。長征八號,芯一級和助推器將進行整體垂直回收。到2030年,我國將擁有由小、中、大、重約10型運載火箭組成的完整的新一代長征系列火箭,近地軌道、火星轉移軌道、地月轉移軌道、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分別達到140、44、50、66噸。
中國火箭還需持續發力
專家稱,僅從運載能力上看,長征五號已將進入世界現役運載火箭第一梯隊的最前列。但仍有提高的空間,主要體現在相對於同類火箭發動機,其推力、比沖較低,火箭整體上較為複雜。再看長征九號,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40噸,但目前可能尚未立項。中國必須持續增加在火箭發動機研發上的投入,才能在火箭運載能力、經濟性、可靠性以及技術的先進程度上實現趕超。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7-04/doc-ihevauxk1485559.shtml
日本發射小型火箭再次失敗:升空僅4秒就墜毀(圖)
中新網2018-6-30電 據“中央社”報導,由日本民間企業開發製造的“MOMO2”號小型火箭,於當地時間30日清晨在北海道發射。但發射僅幾秒後,火箭便墜毀燃燒。由於現場早已進行管制,因此無人受傷。
據報導,“MOMO2”號小型火箭是由新創企業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獨立研發的。30日清晨,這枚火箭從北海道大樹町的發射場升空,不過升空後4秒疑似因失去推力墜毀,並猛烈燃燒。
“MOMO2”號全長10米、直徑50釐米,大小跟電線杆差不多。加入燃料後的火箭,總重約1噸多。“MOMO2”號並未搭載任何人造衛星,但有搭載高知工科大學所開發的音波觀測裝置。
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及地方消防部門指出,由於發射場半徑600米範圍早已管制進入,因此應該沒有人因火箭墜落而受傷。
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社長稻川貴大說,此次發射失敗,可能是因為火箭的主推進器出了某些問題,但目前還沒有相關資訊,接下來會進行調查。
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去年7月首度發射“MOMO”火箭。但可能因為機體強度不足,火箭在升空10公里後就毀損。今年4月要發射“MOMO2”號前又遇到一些問題,所以延到6月30日發射。
日本火箭研發工作一直以來都是由國家的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所主導,所以此次由民間獨立研發的火箭能否成功發射,備受關注。業界人士稱,通常一枚火箭製造費用約數千萬日元,此次發射前在網路上募資,逾900人共捐出2800萬日元。
回應
不可能墜毀!絕對不可能!人家說日本科技領先中國30年,日本這次肯定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才故意設置為4秒後自動引爆的!防止別人偷技術的!
你太有柴了!
http://mil.news.sina.com.cn/2018-06-30/doc-ihespqrx4544096.shtml
一文讀懂“風雲二號” 奠定中美歐三足鼎立格局
2018年6月5日21時07分,中國最新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二號H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1977年11月開始,中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已經成功發射了17顆,目前在軌運行的有8顆,形成了極軌氣象衛星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兩大系列,包括其中5顆運行距離地面3.6萬公里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E/F/G/H,風雲4號)和3顆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B/C/D)。風雲二號衛星總指揮李海生介紹說,由於風雲二號的每一顆衛星都在不斷改進,這次發射的風雲二號H星是該系列中可靠性最高、性能最穩定的衛星。相比早先發射的G星,H星有15項技術狀態得到改進提升。
趙堅還透露,風雲二號H星的一大亮點是它的定點位置。據介紹,原先它計畫定點在東經86.5度,由於目前運行於印度洋上空的歐洲氣象衛星均處於超期服役狀態,應世界氣象組織及亞太空間合作組織要求,它的定點位置改為東經79度,使其覆蓋範圍不但包含我國全境,也可以彌補歐洲氣象衛星退役後,印度洋上空出現的氣象衛星監測空白,可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成員國等提供氣象衛星監測服務。
可以說,風雲二號H星的定點位置之變,也體現了中國風雲氣象衛星的國際話語權不斷提高。該系列衛星已經達到國外同類衛星的先進水準,也是國際災害憲章機制的值班衛星,目前已經形成與歐洲和美國氣象衛星三足鼎立的局面,東半球的氣象預報就主要靠我國的氣象衛星提供資料,它正為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2500多家使用者提供服務。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魏彩英介紹說,風雲二號系列衛星已經成為我國定量化應用最好的衛星,據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測算,風雲衛星的投入產出比達1:40。作為風雲二號的收官之作,風雲二號H星的發射對於我國兩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業務接續有著重要意義。今年5月1日,中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已經正式投入業務運行。按照規劃,中國還將發射一系列與氣象相關的衛星,包括3顆風雲三號衛星、2顆風雲四號衛星、1顆晨昏軌道氣候衛星、1顆高精度溫室氣體探測衛星和1顆高光譜衛星。此外還將研製一顆靜止軌道微波探測衛星和2顆降水測量雷達衛星,它們將大幅增強我國對天氣預報、尤其是各種自然環境和自然災害的監測能力。
馬斯克神話
(馬斯克or馬克斯,傻分不清!
管他馬斯克還是馬克斯都是神話!
另參【圖博館】: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中日高鐵之爭 各國車市(二) )
http://mypaper.pchome.com.tw/jsoujsou/post/1375326867
相關新聞
馬克斯200歲冥誕陸贈雕像 德國團體醞釀抗議2018-05-05 中央社
財務狀況持續惡化 大空頭:特斯拉股票價值是「零」2018/05/04鉅亨網
重型獵鷹一夜間讓“私有化”又成了靈丹妙藥?2018-02-12觀察者網
日本於1977年得到美國總統簽署的航太技術轉移協議,由日政府安排東芝、三菱、日本電氣3家企業,派成隊的工程師,分別現場進駐美國當時最擅長廣播衛星的通用電器、最擅長通信衛星的福特航太、和最擅長氣象衛星的休斯飛機3家企業,手把手地學習技術轉移多年。美國又把當時先進的Delta運載火箭技術轉移給三菱重工等,基本上是改名換姓為日本N-1、2/H-1運載火箭,也就是日本現在發射白鶴號HTV貨運飛船的火箭H-2的前身,這才成就了日本當前相當成功的衛星與運載火箭技術產業。
日本接受技術轉移並非羞恥,但猶如近來頻爆日本產業數據造假,一直諱言掩蓋美國技術轉移,才是羞恥。
印度的第一顆通信與氣象衛星INSAT由美國福特航太製造,於1982年由美國發射。2014年印度高調宣稱耗資不到1億美元就成功發射了火星探測器,很是了得,但也要謝謝美國的深空探測網(DSN)。
中國則不然,幾乎一開始就受到外國全面技術封鎖,其衛星與運載火箭的發展,大都是在較艱辛條件下自主創新研製的。中國航太是國家整體經濟發展規畫的一部分,航太任務的取捨,是基於長期積累的航太能力與資源,與任務要求的綜合考慮。既要一步一腳印,又要迎頭趕上,是為富國,非為炫耀,真不容易。
回看這些輝煌成就,想必不能自滿,更不能有「比上(美歐)不足,比下(日印)有餘」心態,好一個自力更生。
中國航太自主創新 成就輝煌2018-05-27旺報 趙爾東(太空工程師)
有關中日航太對比的話題再次成為大陸媒體焦點,5月14日有標題為 「中日航天技術相差十幾年?專家:日整體水平不可忽視」的文章,可惜該文錯把日本HTV貨運飛船的起飛總重量,與大陸天舟飛船的貨運載重量相提並論,錯誤地聲稱日本HTV貨運載重量比大陸天舟飛船大許多,誤導了讀者科普的知曉。
大陸於2017年4月20日發射的貨運飛船天舟1號,載貨量約6.5公噸,這比載貨各分別約為2.7、2.7、3公噸的2017年9月17日發射的美國SpaceX龍貨運飛船、2018年2月15日發射的俄國進步號貨運飛船、和2018年5月20日發射的美國軌道公司Cygnus號貨運飛船的運貨量都大,也比2016年12月13日發射的日本白鶴號HTV貨運飛船的6公噸載貨量大,而且其中只有天舟1號能做太空中加油。從飛船的貨運量、功能、與任務等公開資料來看,天舟1號比日本白鶴號先進很多。
中日首顆人造衛星都是於1970年發射,印度的首顆人造衛星也於1975年在前蘇聯以俄羅斯火箭發射,現在回顧起來,起步時間相差無幾,其中日本受惠於外國現成技術最多。不過,今天中國航太成就已超過日印,以嫦娥月球探測計畫為例,就遠超過日本或印度目前能勝任的任何航太計畫,而嫦娥的「鵲橋」中繼衛星將在地月L2軌道長期運行,更屬世界創舉。應該知道,二戰後的日本經濟奇蹟式成長,主要是靠美國的大力提拔,如今失落何止20年,其實日本的航太產業成就,遠不如其對外宣傳的光彩:
長五遙二火箭飛行故障調查完成遙三火箭年底擇機發射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2018-04-16消息,記者從國防科工局獲悉,長征五號遙二火箭飛行失利故障原因近日基本查明。2017年7月2日,長征五號遙二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實施發射,火箭飛行至346秒時突發故障。根據分析仿真計算及地面試驗結果,故障原因為芯一級液氫液氧發動機一分機渦輪排氣裝置在復雜力熱環境下,局部結構發生異常,發動機推力瞬時大幅下降,致使發射任務失利。
目前,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工程研製隊伍在全面落實故障改進措施的基礎上,正在開展遙三火箭研製生產,改進後的芯一級液氫液氧發動機完成多次地面熱試車考核,驗證了改進措施的有效性。計劃於2018年底擇機發射。後續,長征五號遙四火箭將實施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任務。
回應
故障原因為芯一級液氫液氧發動機一分機渦輪排氣裝置在復雜力熱環境下,局部結構發生異常.意思是部件抗熱不過關?換句話說是質量問題?
公知大V噴子說是體制問題!
特斯拉自駕車奪命 產業蒙陰影2018-04-01 聯合報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坦承,上周Model X釀成死亡車禍前數秒時,半自駕的Autopilot系統是開著的。近期自駕車接連肇禍,使自駕技術的安全性引發更多質疑。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上周股價跌逾一成,原因反映生產顧慮、死亡車禍調查、自駕車未來有疑慮等外,債務問題也導致該公司債券大跌。
這起上周發生的死亡車禍,是由蘋果華裔工程師黃偉(音譯)在加州山景市(Mountain View)一○一號公路駕駛Model X南下,先撞到分隔島,再被另兩輛車追撞而起火,卅八歲的駕駛黃偉送醫後不治。
特斯拉表示,行車紀錄顯示,在碰撞六秒前未偵測到駕駛手握方向盤,儘管當時距離分隔島尚有五百呎,且有五秒鐘可反應,但駕駛並無動作。特斯拉表示,取得車內電腦後可獲知進一步資訊。
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指出,Autopilot容許駕駛不顧特斯拉警告而長時間不手握方向盤。官員發現,Autopilot可用於非系統設計的道路,而監測駕駛人手握方向盤的系統並非測知駕駛警覺性的良好辦法。
特斯拉近來發生的倒楣事一樁接一樁。特斯拉卅日宣布,將主動召回十二點三萬輛Model S,因為動力方向盤元件的問題。而今年一月,洛杉磯一輛Model S衝撞前方消防車,駕駛告訴消防隊員他當時車輛時速約一○五公里,且自動駕駛系統啟動中。
在特斯拉最新的這場事故之前,Uber也剛好發生了另一場致死事故,一輛進行自動駕駛測試的車輛,撞死一名在路邊牽著腳踏車的路人。Uber目前已暫停車輛測試,美國聯邦運輸機構也正在調查事故原因。
Uber的事故讓美國國會議員呼籲對自駕技術進一步管制,並促使豐田、輝達(Nvidia)等公司暫緩自駕車測試。在各大車廠和科技公司都投入大把鈔票在自駕技術的時候,這些事故恐將傷害到大眾對自駕技術的觀感。
回應
馬斯克整天"不務正業" 四處博天才美名.須知:prototype 跟量產是兩碼子事.所以這公司只值 1/10價值.
最後一片淨土也沒有了?美欲成立太空部隊開啟星球大戰?
提起星球大戰,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國盧卡斯電影公司出品的系列科幻電影,不過俄羅斯專家認為,星球大戰可能會成為現實,原因是美國總統特朗普2018.3.14在訪問聖地亞哥的米拉馬海軍陸戰隊航空站時表示,美國應該成立太空部隊,改變美國的太空政策,以便能夠在太空進行軍事行動。特朗普表示,他提出的有關太空方面的國家戰略證明,在空間中也能夠向在陸地,在空中和水中一樣開展作戰行動。
不過,美國分析師警告稱,美國不應該寄希望於在近地軌道上出現配備激光武器的“銀河系星際巡洋艦”。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前局長肖恩·奧基夫指出,在現階段,建立太空部隊主要指的是提高美國軍隊在偵察和網絡安全領域的能力,在近空和外空進行全面作戰行動還是一件非常遙遠的事情。
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將美國宇航員劃分為軍事宇航員和民用宇航員。民用方向主要體現在美國航空航天局,相對透明,但軍事項目在資金數量和規模上也不遜色。軍事航天員是美國空軍的一部分,美國X-37B太空無人飛機近年來幾次在空間執行任務,但規模要小得多。
美國軍方很早之前就希望將太空軍事化。創建空軍軌道空間站的想法在20世紀60年代已經發展成熟,但理查德·尼克松總統根本不接受這個想法,認為進行無人空間研究比創建軍事空間站更有效。當然,美國也不可能立即成立太空部隊,首先這個想法遭到了美國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和空軍部長希瑟安·威爾遜的嚴厲批評。反對者認為,成立太空部隊之後,讓金地空間成為和平區域將困難很多。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美國宇航局前副局長德瓦紐曼堅持認為,太空應該盡可能維持和平狀態。儘管如此,美國還是有大多數人支持將太空軍事化。
俄羅斯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副主任康斯坦丁·馬基延科表示,美國成立太空部隊不是為了增強偵察和進行網絡戰爭,而是為了在可預見的未來打擊潛在敵人的太空裝備。美國許多分析家認為,美國如今主要依賴空間,而且這種依賴性正在逐年遞增,這導緻美國在近地空間非常脆弱。因此,在美國,正在考慮一切可能對抗太空侵略的手段。(作者署名:空軍世界)
回應
這個拖倒蘇聯的套路看點舊
國家間較量,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月球和火星去年都是中國國土資源部的了
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表示,這則報導中出現的JF-12風洞,則是直徑達到1.5米的大型高超聲速風洞,與Hypulse並不屬於同類,此前的其他節目中,曾提到美國直徑1.5米的大型風洞,測試速度為4-7馬赫,這應該是指美國1976年建成(後面有幾次改造)的美國空軍阿諾德基地的9號風洞,與JF-12性質相似,不過試驗能力要差一些。
相比之下,我國的JF-12風洞有效試驗時間長達100毫秒,具有復現25-50公里高空,馬赫數5-9範圍高超聲速飛行條件的能力,是當前這一領域世界上最先進的風洞。它將可以用於進行高超聲速推進技術的試驗,因為試驗速度比它更高的風洞的試驗時間非常短,不夠進行超燃沖壓試驗。
美國《世界風洞》雜誌2010年刊登文章介紹安德森基地9號風洞(1976年建成,當時剛剛完成新的改造),2010年的時候,美國還是可以在此領域沾沾自喜一番的……
目前,世界上與中科院JF-10風洞(馬赫數7-20)在原理上相近的,是美國1994年為NASA建成的HYPULSE風洞,據NASA發表的相關文檔,該設施的測試速度為5 -25馬赫,最高據稱可達30馬赫。
不過,這類風洞儘管測試速度非常高,但試驗時間非常短,無法滿足推進試驗需求。
此外,美國還有“大型能源國家激波黑洞”(縮寫LENS)系列風洞,該型號黑洞中速度最高的型號也可達到30馬赫,不過目前美國在這一系列上最新的進展是在LENS II風洞上,進行改進,使之測試速度放寬到3.5馬赫,以便模擬高超聲速推進條件。
新型10-25馬赫風洞的研製,則更多將有助於研製高超聲速滑翔、大氣層再入等飛行器的研製。
此次新聞報導中展示的一個高超聲速風洞測試部件,這可能是一種新型的MARV(可機動再入飛行器)彈頭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3-17/doc-ifyshfuq7533726.shtml
央視報導中國在建馬赫數10-25風洞:達世界最高水平2018.3.17觀察者網
在空氣動力學中,高超聲速的速度是指相當高的超聲速速度,通常指的是5馬赫(也就是5倍聲速),或更高的速度。通過研究人員的介紹,向外界展示了中國首個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高超聲速風洞。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姜宗林
央視2018.3.16新聞,採訪了北京中科院高溫氣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韓桂來介紹,該單位正在研製新的風洞,這個風洞模擬馬赫數可以達到10-25。目前美國最先進HYPULSE風洞的測試速度與中科院正在研製的新型風洞類似,為世界最高技術水平。
中科院正在研製馬赫數10-25的新型風洞
節目畫面中出現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JF-12風洞
JF-12風洞全景,其旁邊擺放的管道是用於改變試驗條件時所使用的部件
JP-10爆轟風洞,其風速最高20馬赫,不過該風動的尺寸還不如美國HYPLUSE
Hypluse風洞示意圖,該風洞可以模擬的速度達25馬赫(甚至最高可達30馬赫),與中國正在建造的新型風洞相似
位於紐約的HYPULSE風洞承擔的部分試驗任務,中國新型風洞可能承擔相似的任務
央視採訪內容如下:
科院高溫氣體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韓桂來:實驗室主要是做飛行相關的,一般都是做高超聲速的,就是5倍聲速以上的這種高速飛行。它的終極目標就是要面向於將來的天地往返的空天飛機。
這座長達265米的風洞是全球首座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的激波風洞,儘管各項技術指標全球領先,但韓桂來仍然感受到來自國際競爭的巨大壓力。
韓桂來:全世界都在爭,對於速度的追求,就跟奧運會一樣,你要飛得更高、要飛得更快。我們正在研製的一個新的風洞,目前我們現在這個風洞它是面向於馬赫數5到9的這樣一個飛行器,將來的風洞它要面向馬赫數10到25。
韓桂來所說的這個風洞作為國家的重大科研儀器項目,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他認為,基礎研究要真正走向應用,離不開國家的支持。
韓桂來:如果國家在基礎類的研究方面加大投入,去組織各種各樣的創新活動、重大的科技項目,對於我們將來的發展形勢來講,可以做很好的積累,很好的儲備。
天宮一號即將返回地球西方媒體為何“嚇壞了”?2018.3.14參考消息
最近,天宮一號即將“謝幕”的消息頻繁見諸媒體。近日,英國《衛報》網站的一篇文章引發外界對天宮一號所謂“失控撞地”的恐慌。報導聲稱:“2016年,在發射升空5年後,中國航天機構失去了對天宮一號的控制。”
一時間,境外媒體紛紛跟風,不僅誇大天宮一號的“謝幕”風險,還大肆渲染中東、非洲、澳大利亞、歐洲部分地區,以及太平洋及大西洋的廣闊海域都要“小心了”!
一次毫無新意的“炒冷飯”
事實上,這早已不是境外媒體第一次炒作天宮一號,讓西方媒體恐慌的也並非天宮一號所謂“失控撞地”,而是另有原因。
早在2016年3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宣布,天宮一號已經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彼時,原定在軌運行2年的天宮一號已經超期服役兩年半。而西方媒體的炒作就此開始。
據參考消息網觀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至今仍定期發布其軌道狀態。官方發布的數據亦顯示,天宮一號姿態穩定,形態未發生異常。
此外,西方專家也承認,天宮一號殘骸墜落地球人群聚居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折射西方“不自信”
近年來,中國太空發展令世界矚目。中國一直在製訂一些雄心勃勃的太空計劃,這些計劃將分階段實施,並得到了大量的資金支持,中國正在加緊推進不遜於其他國家的衛星項目。
而對於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太空領域的發展,一些媒體展現出了失望態度。彭博新聞社網站就評價,較之於中國,美國的太空計劃的確似乎停滯不前。這家美國媒體稱,自1972年最後一次登月以來,美國人就沒有離開過近地軌道。國際空間站——有史以來最昂貴的科學儀器——利用不足,重返月球的計劃在過去20年舉步維艱。更糟糕的是,由於預算問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建造新火箭和乘員艙把美國人送出地球軌道的行動拖延了多年。
有輿論認為,西方媒體反复炒作天宮一號所謂將“失控撞地”的假新聞,實際上折射了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太空發展的警惕和不自信。而這從美國等西方國家對與中國在太空領域合作的態度中便可見一斑。
與美國愈發“警惕”與“保守化”相比,中國在太空領域則顯得開放與自信得多。楊宇光也介紹道,就中國方面而言,包括政府及民間,都希望有機會能與美國方面合作。
或許,對西方國家而言,與其渲染所謂“恐懼”,倒不如腳踏實地,以開放姿態真正讓太空科技造福人類。
美媒:合作了近30年後俄載人航天業欲“棄美投中”2018.3.13參考消息
美國《大眾機械》月刊網站2018.3.8刊登題為《俄羅斯航天部門可能會與美國分手,與中國進行合作》的文章稱,按要求,俄專家需要在3月15日之前拿出計劃,內容包括今後對中國空間站的貢獻以及俄羅斯和中國聯合載人登月的設想。
文章稱,如果得到通過,這一新戰略將是俄航天的一個歷史性時刻。在航天領域,俄美合作了近30年。1993年,就在蘇聯解體後不久,俄美載人航天部門(與歐洲、加拿大和日本一起)就開始聯合建設國際空間站。不過近來,俄美關係惡化促使俄開始尋求自己的太空發展道路,新計劃可能在國際空間站2024年到2028年之間“退役”的前後開始。
多年來,一直在考慮開發獨立的載人航天項目,計劃包括在地球軌道建設相對較小的空間站以及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不過在目前的經濟壓力下,俄需要一個國際夥伴——至少在一段時間裡是這樣。
文章稱,2017年夏天,俄不太情願地同意加入美對月球軌道空間站的研究,該項目將在下個十年中期接替國際空間站項目。但該項目尚在計劃中,而美俄關係又持續惡化,俄決定再看看其他可能。2月底的時候,評估為中國空間站提供硬件從而與中國合作的可能性。
文章表示,2020年,中國計劃發射與俄“和平號”軌道站類似的首個多模塊空間站。多年來,中國一直想邀請其他航天大國加入這一軌道基地計劃。現在的跡象表明,局面開始逐漸有利於中國。據報導,除了俄羅斯,歐洲航天局和日本也在重新考慮加入中國空間站項目的問題。
文章稱,俄中合作的最新提議目前還處於非常初期的階段,可能不會帶來任何政策上的變化。美國也不會完全被冷落,而是會被迫考慮與商業航天公司合作,比如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或者聯合發射聯盟公司。不過,俄有這一考慮本身就是一件大事,而不管最終的決定是什麼,都將會對這三個國家未來的載人太空飛行任務產生深遠影響。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3-13/doc-ifyscsmu9079445.shtml
俄突然願將先進火箭發動機售華或阻中國研更強產品2018.3.11新浪軍事
中國航天技術的進步,令得多國想與中國合作,尤其是俄羅斯,無論是態度,還是行動都是搶先已有消息稱,中俄雙方正在就是RD180火箭發動機交易進行談判,這可是不小的變化,以前俄方可不同意向中國出售這個東西。
2018年3月初,中國對外宣布:針對將用於重型火箭的三型液體發動機研發正在實施,其中,500噸級發動機在2018年可完成工程樣機的整機生產和裝配。
看完這條消,才知道俄方真是精明,對中方進步速度把握的不錯。目前的500噸級比RD180的推力更大,但是在實際上,距離最後投入應用尚有不小的距離,只是在理論上,可以說:中國一下子打破俄方保持多年的技術優勢!
也許將不得不兩條腳走路,一方面引進,以便加快相關工程的進度,自然是越快越好,另一方面堅持自研,我們不會把希望寄託於別人身上,避免像美國一樣,被俄方在發動機卡脖子。求人不來己,這可是多年以來,中國多年總結出來的經驗,也是成功之道,不能放棄的。(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是這樣的,可以先買一部分,同時還能藉鑑毛子的技術,完善自己的研發。
阻止中國技術進步的最好辦法就是,在中國已經開展研發,並有了實質進展的時候,出售中國想要的技術裝備!即能攏住這個大客戶賺大錢,又能阻止其真的進步到與己相當甚至超越,還能讓中國在此方面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付諸東流,並間接影響其人才隊伍培養和相應製造能力的發展壯大!可謂一舉多得,俄國人是很精明的,跟俄羅斯人打交道同樣要有精明的腦袋
你想的多了,我國一直在進口俄製航空發動機,可什麼時候停止過自研?買來先用著,而從俄國方面,既然中國大推力發動機只是技術成熟度的問題,那再不賣以後怕再難賣了,現在一是能賣個好價,二是可以要求一些空間站的優惠,何樂而不為?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3-11/doc-ifxpwyhw9268480.shtml
中國正研空間核動力2040年核動力空間穿梭機獲突破2018.3.9科技日報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院長劉志讓日前向記者介紹,該院正聯合國內核動力相關研究設計單位,開展空間核動力方案論證和關鍵技術研究工作,後續將形成核熱、核電等多種方案,拓展空間任務的適應性。
核熱推進具有比衝(即單位推進劑產生的推力)高、推力大、工作壽命長等優點,是目前人類技術水平所能預見的下一代空間推進系統,也是載人深空探測等大規模深空探測任務的理想動力。
我國發布的《2017—2045年航天運輸系統發展路線圖》指出,2040年前後核動力空間穿梭機將出現重大突破。
劉志讓表示,現役液體火箭發動機屬於化學推進,比衝受限於推進劑自身化學能,難以適應未來載人火星探測和大型星際貨物運輸等任務需求。
核熱火箭發動機通常以氫作為推進劑,採用百兆瓦級以上核反應堆將氫加熱至超高溫度,比衝能達到氫氧發動機的2倍以上,推力理論上可達百噸級。“例如,目前從地球飛到火星大約需要8個月左右,如果採用大推力核動力航天器,能將飛行時間縮短至1個半月。”他說。
不過,空間核動力技術難度極大。據了解,美、蘇均於上世紀50年代進行系統方案、關鍵技術和样機研究,由於試驗驗證條件、核安全及防護等難題,至今未能獲得真正實用的成果。劉志讓說,核動力系統規模、重量大,配套設施複雜,要將其用於航天,各方麵條件都會受到限制。
還有專家指出,將核動力用於載人飛船,防輻射技術尚待突破,否則其輻射對航天員的影響相當於每天做8次X光檢查。
回應
星際大航海時代,終將來臨。
目前從地球飛到火星大約需要8個月左右,如果採用大推力核動力航天器,能將飛行時間縮短至1個半月。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3-09/doc-ifxpwyhw2274564.shtml
大型火箭實際上的意義是非常大的,雖然在發射小型航天器的情況下,大型火箭在性價比上不如中小型火箭,但大型火箭在發射空間站、大型航天器上的效率遠遠超過了普通火箭,如國際空間站就是一個長達上百米的巨型設施,總質量更是達到了400噸左右,如果使用普通火箭,至少需要50到60次發射才能組裝成功國際空間站,但如果使用最大運載能力高達100噸以上的巨型火箭,只需要數次發射就能保證組裝成功,我國一旦研發成功長征9號運載火箭,只需要幾次發射就能組建起不亞於國際空間站的巨型航天器,甚至有可能建造起千噸級超重型航天器,這對於我國未來的航天無疑是極大的優勢。
但對於我國來說,500噸級發動機不但能用在超重型火箭上,還可以用在普通的火箭上,單台500噸級發動機就能滿足15噸左右的低軌道運載能力,而2台發動機即可製造出長征5號級別重型火箭,我國未來在航天發射中會同時採用多種火箭執行作戰任務,除了重型的長征9號、長征5號以外,還有中型的長征2號、3號和7號,此外還有用於迅速發射小型衛星的長征6號、長征11號,這兩種火箭不但能用在地面快速發射,甚至還可以用在海面上發射小型衛星,我國已經改造成了一艘半潛船用於海上發射平台,將會在今年中期進行一次海上發射。按照這種小型火箭的體積來計算,我國甚至可以改造一艘較為老舊的094型核潛艇用於發射火箭,不但在發射上更加隱蔽,作戰期間也可以迅速補充衛星。
在我國新一代的150噸、200噸和500噸級火箭發動機服役以後,我國在航天水平上完全能比得上美俄的水準,甚至可以超過俄羅斯的技術。我國火箭發動機技術近年以來突飛猛進,雖然依舊比不上美俄,但隨著新一代發動機的研發完畢,自然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尤其是近年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頻率和成功率越來越高,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只是時間問題了。(作者署名:軍情視野)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3-08/doc-ifxpwyhv8106831.shtml
3月6日,中央電視台新聞節目在介紹航天科工集團新型航天器工程發展計劃時,首次公開承認了其“騰雲工程”發展計劃,這個計劃是繼2012年我國611所預研某復用空天飛行器之後,我國第二個空天飛機工程,也是我國在空天飛行器研究的一個重要擴展項目之一,包括“神龍”跨大氣層飛行器驗證工程、“遨天”1號跨大氣層飛行器驗證項目在內,我國在空天飛行器研究上,實際已經摸摸耕耘二十多年,所謂空天飛機工程事實上是一種可執行航天發射任務,並多次重複使用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飛行器,目前人類前往太空的手段主要依靠火箭來實現,火箭運輸航天員或者物資載荷上天之後,大部分都被拋棄在太空或燒毀在地球大氣層,火箭的一次性使用嚴重阻礙了人類的航天活動,目前最高級的火箭復用計劃也只能複用火箭一級和助推器,這與空天飛機 類高級復用航天器完全不在一個級別上,所以如何讓航天器可以從地面機場起飛上天,然後又能夠地面機場水平降落就成為未來空天飛行器的主要發展方向。
2011年1月8日,當時的十多家中文媒體同時報導中國“神龍”空天飛機試飛成功。“神龍”是航空某型號重大專項跨大氣層飛行器演示樣機(驗證機)。在此之前,航空和航天是兩個不同的技術領域,由飛機和航天飛行器分別在大氣層內、外活動,航空運輸系統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載系統一般是不能重複使用的。而空天飛機能夠達到完全重複使用和大幅度降低航天運輸費用的目的。
除正在發展的空天飛機項目之外,中國的大型火箭發動機也取得長足進步,實際上大推力火箭發動機是未來我國航天發展的基石。據《科技日報》報導,我國的500噸級火箭發動機將會在2018年完成整機生產和測試,在2019年很可能就會進行實驗,2025年前即可研發成功交付,屆時我國3000噸級的火箭將會研發成功,除了用在登月火箭發射上以外,還可以用在我國低軌道地面發射上,3000噸級的火箭低軌道運載能力高達120噸以上,而10米級的直徑可以攜帶數十枚衛星,小型蜂群衛星更是能一次性發射上千,這種大型火箭服役以後,對我國航天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提升,全球只有3個國家能建造出這種上百噸的大型火箭,目前也只有中美還在服役,俄羅斯120噸載荷的“能源”型火箭已經退役,這種被命名為長征9號的超級火箭是我國赶超世界航天大國的重要裝備。
劉志讓表示,為滿足重複使用要求,需要對發動機結構進行考核。發動機工作一次以後,對發動機狀態進行快速評估,包括結構完好性、密封可靠性等。此外,腔道裡會殘留許多物質,是否需要清洗、清洗到什麼程度、有沒有化學反應或腐蝕問題等等,都需要深入研究。“從長壽命設計,到確保結構可靠性和質量穩定性,這都是難題。”他說。
此外,劉志讓透露,六院瞄準更遙遠的未來,開展了組合循環動力技術的研究和地面集成試驗。該技術擬將航空發動機、沖壓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結合,在大氣層內外不同環境下各展所長。他表示,3種動力形式都在不斷發展,如果能組合在一起將是極大的創新,但要實現整個結構效益最大化、飛行軌道最優化以及良好的經濟效益,還面臨多重難關。
記者了解到,組合循環動力如果研發成功,可支持水平起降天地往返重複使用飛行器的服役,將提高快速進出空間的能力。
回應
先把胖五整好再考慮其他的。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3-07/doc-ifxipenp2145204.shtml
長征五號火箭故障查明即將重出江湖
2018.3.7
長征五號是我國目前起飛規模最大、運載能力最大、技術跨度最大的運載火箭,運載能力近地軌道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是我國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標誌,2016年11月3日首飛成功。
不過遺憾的是,2017年7月2日,長征五號遙二火箭發射後出現異常,任務失利,給後續嫦娥探月、空間站建設等重點建設任務造成了重大不利影響。
據正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包為民透露,目前已經找到了長征五號的故障原因,正在採取歸零措施,重新投產和組織地面實驗。他還表示,航天發射是一項高風險的工作,對於長征五號發射失利,希望大家應該用平常心看待。
全國政協委員、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院長李洪也確認,長征五號將在今年復飛。
另據了解,我國計劃今年下半年實施長征五號遙三火箭飛行任務,並將在明年6月前後實施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首飛任務,之後陸續發射空間站核心艙和實驗艙,進行空間站的在軌組裝建造。
中國也在研發可重複使用火箭已突破多項關鍵技術
2018.3.7科技日報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院長劉志讓日前向科技日報記者透露,我國正在持續開展以液氧烴類發動機為代表的火箭動力可重複使用技術研究,突破了產品不下台連續多次熱試車、大範圍推力調節、多次起動、重複使用快速處理等多項關鍵技術。
航天運輸的最大夢想是發展可重複使用運載器,實現“快速、廉價、可靠”的進出空間。國際上,SpaceX、藍色起源等公司率先在火箭部分回收和重複使用方面取得了成功。
劉志讓介紹,我國也制定了重複使用運載器的發展規劃,按照近、中、遠期的目標提出3條技術途徑,同步開展工作,梯次形成能力。基於現役火箭構型,開展主發動機重複使用技術研究及適應性改進工作,近期完成回收驗證工作,解決落區安全問題;基於新研火箭構型,開展重複使用液氧烴類發動機研究,支撐垂直、水平等多種回收方案,中期具備一二級火箭重複使用能力,推動兩級入軌航天運輸產業形成;基於水平起降重複使用運載器構型,開展吸氣式組合發動機研究,遠期形成單級入軌運載器的工程應用。他表示,六院已將重複使用航天液體動力作為重點,按照規劃的3條技術路徑整體推動研究工作。但發動機在所有熱機中工作條件最為嚴苛,為重複使用帶來了很大挑戰。
相較一次性火箭,可重複使用火箭首先要能返回、回收,這一過程對火箭發動機的推力調節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劉志讓說,現役火箭發動機具備一定變推能力,可將推力降低到額定推力的70%左右,但要滿足回收要求,需要將推力降低到額定的40%甚至30%。變推範圍越大,設計難度越大。
以發動機燃燒裝置為例,從一般原理上講,要適應推力變化必須調節燃料流量,即在噴射流量大幅變化的情況下,將參混燃燒的壓力等參數維持在適當範圍內,才能保證相對充分燃燒。這就要求燃燒裝置的噴嘴流道必須能隨動調節,否則不僅無法保證對應推力流量下噴霧混合燃燒質量,甚至可能會出現中低頻振動或高頻燃燒不穩定,導致產品結構破壞。
一次性火箭發動機可能工作幾分鐘就完成了使命,重複使用發動機的工作壽命則需要增加。這要求發動機設計理念從強度設計向壽命設計轉變,並需要解決結構可靠性、健康管理、使用維護與快速檢測、壽命預測與評估等技術。
更何況將3個獵鷹9火箭捆綁起來,第一級同時使用27個火箭發動機,從技術角度來說具有相當的風險。前蘇聯準備用於登月的N1火箭第一級採用30個火箭發動機,結果4次試驗都失敗只能放棄。儘管技術的進步使得可靠性提升,但其他航天大國都不敢採用這種激進的方式,就是擔憂故障率帶來的失敗風險過大。...
作為商業人士,馬斯克的牛皮也是向來很大。特斯拉汽車在2017年的四季度,創造了新的虧損記錄6.7540億美元,原先承諾的盈利只能再次推遲到2018年度。特斯拉公司成立至今已經11年,上市也已經7年有餘,卻遲遲沒有盈利,只是靠不斷的概念炒作來拉高股價吸引投資者。靠不斷發行新股,通過股市融資來獲得資金,這恐怕是馬斯克的最大軟肋,一旦投資者對特斯拉能否盈利產生懷疑,那麼特斯拉的下場只能是破產。畢竟作為企業來說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是好事,但光有前景沒有錢進,寄希望於股市輸血是不可能持續長久的。既然要維持住投資者信心,又沒有能力達成盈利目標,那隻能靠不斷炒作來推高股價吸引資金,這就是馬斯克不斷製造話題的原因。而這次的重型獵鷹發射,送特斯拉跑車到火星(目前已偏離方向),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活廣告,以對沖隨後砸出的特斯拉巨額虧損的報表。
但這種虛幻的光環還能維持多久,恐怕連馬斯克自己都不知道。在最新的議題中,馬斯克如能在未來十年將特斯拉市值推高到6500億,將獲得558億的獎金。這個對賭協議居然是以股票市值作為基礎的,卻連何時盈利都沒有時間表,可想而知對於特斯拉的盈利,連馬斯克自己心裡都沒底。隨著其他國家在電動汽車方面的投入增加,特斯拉現有的優勢還能維持多久,畢竟電動汽車作為新興領域,不像航天技術那樣美國積累了巨大的優勢。特朗普對於氣候及能源政策的變化,也給新能源汽車的前景增加了變數。高企的道指不可能永遠向上,甚至會隨著經濟的變化大幅下跌,這些都增加了特斯拉汽車的變數,用不了幾年就能看到最終的結局了。
特斯拉去年虧近20億美元獨資建廠受阻奇瑞否認合資
2018.2.8,就在SpaceX獵鷹重型火箭發射成功的熱點還沒有散去之時,特斯拉低調發布了2017年全年財報。財報顯示,儘管2017年特斯拉總營收近118億美元,然而虧損也再創新高,高達19.6億美元。會上,馬斯克預計,2018年Model Y的產量將顯著提高,或達到每年100萬輛(楨:?) 。
特斯拉第四季度運營支出達10.37億美元,其中研發支出佔3.55億美元,銷售、總務及行政支出6.82億美元。事實上,Model 3產能爬坡之際,特斯拉又一口氣推出了電動卡車Semi和第二代Roadster,車型研發營銷的巨大費用自然無法避免。對此,馬斯克仍持樂觀態度,其在電話會議中對投資者強調,特斯拉會在2018年這一“關鍵轉變期”扭虧為盈(楨:?) 。
相關新聞
重型獵鷹一夜間讓“私有化”又成了靈丹妙藥?2018-02-12觀察者網
如何正確評價馬斯克2018.2.09新浪看點
重型獵鷹火箭發射成功後,全球媒體競相報導,很多人把馬斯克推向了新的高度,成功的背後,事實卻並非如此。
從技術角度來說,重性獵鷹連真正意義的重型火箭都算不上,比起50年前美國傾舉國之力打造的土星V都差了一大截。土星V第一級採用5個火箭發動機,推力卻比採用27個發動機的重型獵鷹還大50%左右,至於身寬體胖則以10米的直徑遠超獵鷹的3米多直徑。哪怕橫向與現有各國的重型火箭數據對比,獵鷹9都處於下風。
在20多年前,摩托羅拉投資4億美元建立了銥星公司,計劃採用66顆功率為1200瓦衛星建立銥星移動通信系統。雖然當時這項計劃被吹捧得天花亂墜,但過高的成本使其更不具備普適性——每部電話的價格為3000美元,每分鐘話費3-8美元。經過一段時間運營之後,公司的客戶只有2萬多個,這使得銥星公司債台高築,在拖欠了15億美元的債務之後,銥星提出了破產保護的申請。最終,美國軍方當了接盤俠。
在銥星之後,谷歌推出了全球免費無線網絡覆蓋計劃,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谷歌計劃花費超過10億美元來部署數百個近地軌道衛星,計劃於2018年向太空發射648顆衛星,以提供更快速、範圍更廣的互聯網接入服務。
在谷歌失敗之後,馬斯克宣稱要發射4425顆衛星為全球提供1Gbps的鏈接速度。然而,就現有的技術水平來說,用地衛通信來取代現有的有線和無線通信網絡根本不現實,只能作為現有通信系統的補充,在少數場景下發揮作用。
結語
其實,所有製形式和企業效率沒有任何關係。IBM作為私企,在郭士納接手前以官僚主義和效率低下著稱,業界還流傳過IBM把一個箱子從3樓搬到4樓,需要3個月時間才能辦成的笑話。中航工業作為國企,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就研發出了殲20,並用7年時間裝備了空軍作戰部隊。
回應
我個人覺得鼓吹私有化航天產業的人太TMD糾結了。事實上我國是允許私企從事航天產業的,我國也確實有幾十個私營航天企業。它們都做得不錯。只是沒SPACEX高調。最關鍵在於:如果你憑自己本事能做出比國企更高技術或同等技術但成本更低的產品,沒人會打壓你啊。全社會只會給你叫好加油。鼓吹私有化航天的人是想憑自己本事闖出一片天嗎?他們不過是想學SpaceX玩“國有資產流失”發財罷了。
緊接著,一些人開始拿長征5號出師不利和獵鷹這次發射做對比,並大肆鼓吹私企的優越性,暗指應該將中國航天私有化。然而,就實踐來看,私人承包或讓私企來完成大型工程未必能夠實現技術和商業雙豐收。
在過去,德國高鐵以準時著稱。然而,在私有化浪潮下,德國鐵路遲到、晚點、事故等等接連不斷,甚至碰到稍微惡劣一點的天氣都會亂作一團,陷入癱瘓。
國有化拯救阿根廷鐵路
如果說德國是孤例,我們再來看看英國和阿根廷。按照某些媒體經濟學家的理論,一家獨大造成壟斷,因而火車票價虛高,私有化之後,由私人承包自由競爭後可以降低票價,並提升服務。然而,從實踐上看,這種理論只存在於這些媒體經濟學家的謊言中。
英國在將列車運營部門私有化之後,除了火車票價一路走高,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全面下滑。
而且自由競爭往往會帶來信息混亂,資本家可以利用信息的不對等謀取暴利,從倫敦到曼徹斯特,能找出34種不同的票價,只有1%的人能夠完全正確地分辨出各種不同種類的車票。有人開始懷疑運營公司故意製造複雜的票價體系,誘騙乘客選擇較貴的列車。
相對於在私有化之路狂奔不止的英國,亡羊補牢的阿根廷則要略微幸運一些。......
也許有人會說,德國、英國、阿根廷鐵路只能證明鐵路工程不適合私人承包或私企經營。但ICT等行業私企就是比國企強。
不過,萬事無絕對。在一些大型工程上,私企往往善於製造噱頭,吸引媒體和資本的關注,而缺乏忍辱負重,20年磨一劍將把事情辦好的毅力和決心。
美火箭技術被俄卡脖子無奈投200億人民幣求中國合作遭拒2018.2.12新浪軍事
據法國《觀點》報的披露稱,美方曾向中國試探,希望能得到火箭發動機上的“技術合作”。美國人甚至直接給出了自己的計劃,準備第一步投入30億美元搞航天合作。但美方的試探卻被中方“富有禮貌地拒絕了”。《觀點》報認為,在俄製航天火箭發動機的渠道不穩定後,美國試圖獲得中國的技術——中國在幾十年來航天技術的發展是極其快速的。美國想拓寬渠道,不讓自己被俄國人捏住,起碼在自己的新式發動機出現前,能繼續有東西可用,也可以藉助中國的技術加速自己發動機的發展。
從我國火箭事業起步的50年代開始,美國人就一直叫嚷著“封鎖”,甚至還放出狠話“一顆火箭的螺絲都不會給中國” ——已經60多年了,但結果現在卻回過頭來想要中國技術,這未免變得太快。(作者署名:軍事家)
回應
人家重型獵鷹都上天了,哪裡還用的著我們
27台發動機並聯就是點火技術也夠老美喝一壺的,比較並聯的發動機越多可靠性就越差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2-12/doc-ifyrkuxt6552974.shtml
中國火箭遭美獵鷹碾壓 習近平赴西昌打氣2018-02-12 中央社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特地在春節前,於10日赴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探望科研人員,原因是中國火箭日前遭美國的獵鷹重型火箭「完全碾壓」,且今年發射任務繁重,必須親自加油打氣。
相關新聞
43天7次發射!中國長征火箭開啟“超級2018”
回應
獵鷹重型火箭把三個火箭捆绑在一起,最下面第一段有27部梅林1D火箭,任何一部工作不正常就要命,並沒有任何技術突破,反而因系統複雜,沒有可靠性,成功靠運氣。重型運載火箭要能把起碼100噸的航空器送入近地球軌道,「獵鷹」的載荷只有63.8噸,算重型的嗎?美國人想重返月球的話靠「獵鷹」現在就可以實現?美國為何不把土星五號登月火箭再那出來用?不要再講火箭圖紙不見了。中國長征九號完成深度論證,起飛推力3000噸,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140噸,月球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可達50噸,計劃於2028年首飛。
这就是台湾媒体堕落的原因,什么鸟标题?媒体就是这么不负责任
重型獵鷹一夜間讓“私有化”又成了靈丹妙藥?2018-02-12觀察者網
日前,美國重型獵鷹火箭試射成功引發全球熱議。國內外媒體爭相熱捧重型獵鷹火箭,國內權威媒體還發表了《美國人凌晨完成一項壯舉,告訴我們中美差距還有多麼巨大》,對重型獵鷹火箭的吹捧溢於言表。
總結一下,除了錢外,登月需要國家意志的迅速統一和有效執行,需要國家具備雄厚的技術基礎和儲備,需要國家的全球影響力,而這些就是一個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的集中體現。
在當今世界,“先到達、先佔有;先開發、先利用;先登月、先得益”仍為不爭的事實。今日的太空正如15-16世紀大航海、大發現時代的海洋,而月球是最容易開發利用的處女地。中國人越早登上月球,就能在百年的時間尺度上為我們的後代爭取越多的發展空間。當我們面對廣袤無垠的海洋固步自封,錯失大航海時代後,得到的是近代被侵略和掠奪的屈辱。面對另一個戰略機遇期,我們不能讓這樣的悲劇重演。
回應
首先是國家意志的迅速統一和有效執行。
國家意志,仍然要以錢的形式體現出來
因此最好的運作模式是:以國家意志選人,以經濟規律用人。
那年頭登月活動很大程度是政治需要,然後順便惠及了與航天科技相關的行業,但是沒有收益沒有延續性,僅僅是一種試探.
登月這種工程可以突破科技前沿,這是其他項目所無法替代的,民生項目不可能砸那麼大的錢,那麼依賴巨額投入的科技和工程前沿就必須依賴這種政治和軍工巨型工程。當然是有收益的,只是當時付出代價的人享受不到而已,連方便麵裡的干菜都是源自載人航天。為了原子彈炸不爛的戰時通訊而開發的互聯網,不可能一開始就想到打個醬油都可以用這玩意搞定。
現在還有這麼多人相信登月是假的可以推斷出在中國缺乏科學素養的人是多麼的多啊!民科在中國能蓬勃發展是有其基礎的。
為啥相信登月是假的就只證明中國人缺乏科學素養捏?這是什麼邏輯?
美國還相信上帝造人哩,那美國人科學素養多高呀
http://www.guancha.cn/lihuichao/2018_02_08_446258_2.shtml
實際上,具備大型火箭設計經驗的格魯什科一開始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希望使用當時蘇聯已有的大推力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發動機。但科羅廖夫拒絕使用這些有毒的燃料,而蘇聯又沒有足夠的技術力量在短期內研發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蘇聯的信息產業無法為發動機的仿真設計提供足夠的計算資源,石化工業無法為火箭提煉出高品質的煤油。在技術短板的製約下,不得不霸王硬上弓式的採取了不合理的方案。可以說,正是美國已有的科技實力,才使登月成為可能。
此外,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和軍事存在也為阿波羅計劃的開展提供了保障。阿波羅飛船選擇了遠離美國本土的太平洋中部作為著陸場,採取海上著陸的方式返回。這樣做是為了避開大西洋可能出現的惡劣天氣和較大的風浪對飛船返回的影響。打撈飛船的任務是由美國海軍的海空力量完成的。如果美國沒有一支藍水海軍,阿波羅飛船的回收可能還會遇到障礙。在阿波羅飛船的飛行過程中,美國的“深空網絡”測控網持續不斷為飛船的通信和測控提供服務,這個網絡由澳大利亞、西班牙和美國本土的三個站點組成。如果沒有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這類站點的連續穩定運行就難免受到政治因素干擾。
在美國,那些和航天技術沒有直接關聯的學科與研究領域,也間接的從阿波羅計劃中獲益。短時間內不能產生明顯經濟效益的基礎研究,如生物、物理、天文、地球科學等,經費基本都要依賴政府投入。由於阿波羅計劃讓決策者看到了科技發展帶來的巨大政治收益和在國家安全中的中的地位,美國聯邦政府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在阿波羅計劃開展的同時增加了6倍多。阿波羅飛船飛控計算機對電路小型化的要求,集成電路技術在阿波羅計劃大量訂貨的刺激下開始了蓬勃的發展。據統計,在1963年,阿波羅計劃的訂貨占到了全美集成電路出貨量的60%,為後來美國在計算機產業的領先打下了基礎。
實際上,在1957年蘇聯先於美國成功發射人造衛星後,美國國內一直處於是否將大量資源投入到航天技術發展上的爭論中。而再一次的落敗讓美國人像珍珠港遭襲後那樣迅速的結束了爭論,開始行動。
從加加林進入太空那天算起,3天后,肯尼迪在白宮著急有關部門負責人開會,商討對策。20天后,副總統約翰遜在一次內部會議上協調民主、共和兩黨在登月問題上達成一致。23天后,NASA和其他有關部門拿出了阿波羅計劃的初步設想。42天后,肯尼迪在國情咨文中提出了阿波羅計劃,並將送宇航員登上月球作為計劃唯一和最終的目標,所有的前續工作都圍繞這一目標開展。反觀蘇聯,由於領導人對登月這種暫時沒有軍事價值的太空活動的態度搖擺不定,在美國開展阿波羅計劃三年後才確定要進行載人登月飛行。
蘇聯航天界的兩位領軍人物——科羅廖夫和格魯什科在登月的技術方案上存在的巨大的分歧,即便在最高領導人的調停下也無法合作。格魯什科領導下的航天設計局有著對登月成功至關重要的大型火箭設計經驗,卻始終未參與到登月工程中來。而在美國,對於登月的具體實施方案,航天技術的祖師爺級人物馮·布勞恩提出了直接登月方案。而在之後的論證中,大部分研究人員和研究機構都傾向於支持一位資淺工程師提出的月球軌道對接方案,認為這種方案比馮·布勞恩的方案更加有效。雖然直接登月方案的否定將給馮·布勞恩個人和他執掌的馬歇爾飛行中心造成損失,但他最終還是支持了月球軌道對接方案,並領導馬歇爾中心全力投入到阿波羅計劃中來,與蘇聯同行間的相互掣肘形成了鮮明對比。
其次,完成載人登月也需要完整而雄厚的技術基礎。完成登月任務,需要材料、冶金、機械、化工、電子信息、精密遙感測控等諸多技術學科的協作。如果只精於某一個學科而在其他領域落後太多,很難取得登月的成功。以蘇聯爲例,最終扼殺蘇聯登月計劃的,是其N1火箭四次試射的全部失敗。對於這種大推力火箭,美國的土星-5號火箭採用的是研發大推力發動機,以少量發動機產生較大推力的實現途徑。在第一級僅適用了5台F-1液氧-煤油發動機,就實現了高達120噸的LEO軌道運載能力,至今尚未有超越者。而蘇聯的N1火箭則在第一級並聯了多達30台推力較小的NK-15發動機。如此眾多發動機一起工作,火箭被設計的異常複雜,可靠性嚴重降低。一台發動機出現的故障會迅速引發連鎖反應,使得整個火箭系統崩潰。
李會超:登月,光靠砸錢就能搞定嗎?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博士生2018-02-08觀察者網
網上最近又有流傳施一公教授在一篇演講中表達的他對中國科技實力的看法:我們上天攬月、下海捉鱉,高鐵網通達全國的成就,實際是經濟實力決定的,不是科技實力決定的。
近些年來,施教授在推動中國科學界的變革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然而,在月球探測的問題上,認識可能存在著誤區:中國的探月工程目前正處在無人探測器繞、落、回的第二步,即無人探測器在月球著陸。雖然對載人登月的預先研究已經開始,但何時將中國宇航員送上月球仍沒有確定的時間表。綜合國力、經濟體量和科技實力都處於全球頂尖位置的美國,在上世紀堪稱奇蹟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中,總共也只將12名宇航員送上了月球並安全返回。對於這個擁有371位諾貝爾獎的國家來說,阿波羅登月計劃被視為國家科技實力的象徵之一,甚至有人認為阿波羅計劃定義了屬於美國的二十世紀。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布什政府曾雄心勃勃的提出重返月球的計劃,但幾經起落後至今尚未實現。
對於登月來說,沒錢是萬萬不能的。在阿波羅計劃中,NASA截至1973年總共投入了254億美元。按照購買力折算成2016年的幣值,則高達2060億美元。當時,NASA的預算一度占到了聯邦總財政預算的4.5%左右,而阿波羅計劃幾乎花掉了NASA從國會要來的所有經費。而在美國2017財年預算中,NASA的支出佔聯邦總預算的比例已經下降到0.47%。充足的經費消除了科技人員的後顧之憂,使它們只需將精力投入在解決技術問題上。
然而對於登月這種規模浩大的系統工程,錢卻不是萬能的。
上世紀大部分時間中,人類的航天技術實際是在美國和蘇聯你追我趕的競爭中向前發展的。在阿波羅計劃開展的同時,蘇聯試圖將宇航員送上月球。然而,蘇聯的登月計劃卻遭受了失敗。在美蘇的對比中,我們也許可以發現一些登月成功必需的要素。
首先,是國家意志的迅速統一和有效執行。在蘇聯將人類第一位宇航員加加林送上太空後,以總統肯尼迪為首的美國決策層意識到自己在航天技術上已經被蘇聯領先太多,如果不盡快追趕將錯失重要的戰略機遇。他在國情咨文裡指出:“我們必須在空間領域發揮領導作用。作為一個新興的偉大事業,我們的許多成就將影響到我們在地球上的未來。”
我一直對SpaceX的這種宣傳深感困惑。當初土星五號花費12億美元可把50多噸的載荷送入同步軌道,假設發射開支與載荷重量成正比,那麼重型獵鷹執行土星五號相同任務的開支至少要20億美元。實施航天任務又不是買大白菜,多買有折扣,實際上價格與任務的難度遠不是正比關係,常常是非線性增長的。只要想一想買平板電視的經驗,隨著顯示屏尺寸的增加電視機價格是加速增長的。
“省錢”其實是SpaceX玩弄的把戲。他省錢的途徑是靠火箭回收利用,他的引擎本來就不給力,為了回收發射過程中必須把部分燃料留作它用,這就大幅降低了火箭的最大載荷能力,導致回收的重型獵鷹只能把2.2噸載荷送入同步軌道,這還是一枚超重型火箭嗎?連重型的資格都沒有。
更重要的是在重型和超重型火箭市場中,任務主要是載人登月和去火星,載荷的價值遠超運載火箭的成本。例如,美國新一代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JWST)就要依靠重型運載火箭送上太空,該太空望遠鏡價值80億美元,該項目會在乎在運載火箭上省幾千萬美元嗎?人家要的是一枚高性能高安全度的超級重型火箭,在這個舞台上我估計馬斯克是沒戲可唱的。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這是今天馬斯克和他的重型獵鷹還站在舞台上的原因。美國航天界的老虎消聲匿蹟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有一條十分重要,那就是失去了前蘇聯這樣強勁的競爭對手。從大歷史角度看,在前蘇聯的崩潰中倒下的巨人實際上是兩個,只是一前一後而已,至少在航天界事實就是如此。冷戰之後,美國的航天事業再難續其過去的輝煌,因為:“做小生意需要朋友,成大事業要有敵人。”這大概也是美國在全世界到處找敵人的一個原因吧。
........
回應
以前只聽說印度阿三事事處處與中國比較高下,如今美國人也把中國拿來當標靶,中國人脾氣你美國人不是不知道,中國人要幹的事情沒有拿不下。
讓我們先從時間軸上作個前後對比,表一顯示了重型獵鷹與五十年前土星五號的主要性能指標。數字顯示土星五號身強力壯,力壓重型獵鷹,土星的第一級只用了5只引擎發出的總推力超過後者27只引擎近5倍!土星五號的運載能力是重型獵鷹的3倍。僅從性能來看,土星五號完胜重型獵鷹,事實上兩者幾乎就沒有可比性。
再讓我們在空間軸上作個左右對比,表二顯示了重型獵鷹與各國重型火箭的主要性能指標。從這張表上,不管是左看右看,無論哪裡也看不出這枚捆綁有27只引擎的重型獵鷹有什麼過人的優勢,這真的不像是一枚超級重型火箭。重型獵鷹真的難以擔起登上月球飛向火星的重任,單看它三米多點的直徑,實際上已經被判出局。現代太空任務的載人飛船和太空望遠鏡都是又重又大,三米多直徑作為重型火箭都不合格,“超級重型”的影子都沒有。
表三數據顯示,SpaceX的梅林-1D引擎推力不足,比衝低下,在液氧煤油引擎排名單中是填底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核心技術,缺乏技術積累。梅林-1D釆用燃氣發生器而不是中國、俄羅斯的高壓補燃循環引擎,燃燒室壓力太低,必然導致推力不足和效率低下。從目前可靠的綜合性能分析,中國的長征五號要優於重型獵鷹。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當然SpaceX的火箭技術也有其獨特的優勢。主要優點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火箭在結構上有創新,又大量使用新型輕質材料,大大減少了火箭的自重。所以儘管引擎不太給力,重型獵鷹的最終送入軌道的載荷仍有不俗的表現。
2)SpaceX只有一種型號的引擎,研製開發的資源可以集中,也便於大規模量產提高生產效率,後期的使用維護成本也可大幅降低。SpaceX一年可以生產400台梅林引擎。在這一點上,應該為其點贊。
3)SpaceX具有火箭第一級的發射回收技術,再加上引擎大規模量產,大大降低了運箭火箭的生產和發射成本。
省錢一直是馬斯克的主要賣點。馬斯克首先是個商人,商人在商言商,省錢對於嚴重缺錢的美國政府最有吸引力。宣傳資料是這樣說的:阿波羅計劃中的每次發射開支是12.3億美元,其中7.1億美元是火箭的生產成本(己折合成2016年美元的價格),而重型獵鷹把2.2噸載荷送入同步軌道的價格只要9千萬美元。
徐令予:“重型獵鷹”火箭難舉美國航天夢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系研究員2018-02-06 觀察者網
SpaceX造不出大推力火箭引擎,手裡只有推力100噸都不足的“梅林-1D”引擎。為提高總推力只能捆綁27枚“梅林-1D”引擎來湊數。
捆綁大量低推力引擎實乃火箭工程中的下下策,其負面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些甚至是致命的。捆綁不成夫妻,同樣道理捆綁大量引擎打造不出大推力重型火箭,這個道理實際上是很容易理解的,否則你我都可以買成千上萬隻“串天”捆綁起來去月球轉一圈了,這天下能有如此好事嗎?
捆綁大量引擎會使火箭效率降低。因為每隻引擎都有許多的零部件,捆綁許多的引擎必然是大量零部件的重複堆砌,火箭自重必然增加從而導致推重比下降,降低了火箭的工作效率。
另外,並聯工作的引擎數量越多,引擎發生故障的概率就越大,運載火箭飛行中,一旦出現單台或者多台引擎故障,就會面臨推力不足或推力不平衡等問題,有可能導致任務失敗。吸取蘇聯N1火箭的教訓,航天界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則:火箭第一級加助推級的引擎總數不能太多,最好不超過10台。以中國長征為例,長征2E/F、長征3B都是8台發動機,而長征5號則是10台,逼近安全上限了。事實上,目前世界各國研製的各型火箭大致都遵守這個潛規則,只有SpaceX反其道而行之。
與其說馬斯克有造反精神,還不如說他作為資本家對市場利益有著比狗還要敏銳的嗅覺。馬斯克感覺到了美國重型運載市場有著難得的好機遇。自七十年代阿波羅計劃煙消雲散後,美國航天界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幾十年中就沒有一枚像樣的超級重型運載火箭。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眼看中國的航天事業天天向上,邁向月球的腳步聲越來越清晰有力。受到中國的刺激,美國決定要征服火星或重登月球,重顯世界老大的威風。問題是政客們可以在網頁上用PPT登月,NASA沒有超級重型火箭怎樣實施登月。於是馬斯克看到了機會。
SpaceX重型獵鷹製造計劃一波三折、幾經磨難,今天終於走上了發射台整裝待發,應該說也還是非常不容易。但是仔細分析一下這枚所謂的超重型火箭的各項性能指標,不得不讓人扼腕嘆息。
中國運載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能超越“獵鷹重型”的“長征”火箭只待立項!
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 X)成功發射“獵鷹重型”運載火箭的消息,一日之間佔刷爆了“朋友圈”。北京時間2018.2.7日凌晨4點45分,在兩次臨時推遲後,“獵鷹重型”火箭成功發射,兩枚助推器也成功回收。(楨:芯級回收失敗)
龍樂豪“我認為起飛重量2000噸以上、近地軌道有效載荷在100噸以上的火箭才算重型運載火箭。因此,獵鷹9不夠格”。
事實上,中國也正在緊鑼密鼓的研製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未來將實現近地面軌道有效載荷140噸,遠超“重型獵鷹”。“長征九號”的預先研究工作、技術攻關、方案論證都在進行中,也有一些初步進展,只待國家正式立項。“以中國現有技術,立項後10年之內研製成功是完全可能的”。目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建造的太空發射系統(SLS)運載火箭,其Block1型、Block1B型和Block2型的近地軌道有效載荷分別為70噸、105噸和130噸,均低於“長征九號”。
龍樂豪表示,中國已有較好的運載火箭技術基礎,雖不如美國雄厚,但兩國的差距在縮小。龍樂豪分析稱,美國工業基礎比較成熟,經過六七十年的積澱,航天基礎設施比較健全,太空探索公司這樣的私營公司利用這一基礎,加大投資,集中人才,就可以比較快得出成果。“當然,美國政府也正在大力扶植航天領域的私營企業。”
回應
怎麼這麼個可靠性那麼低的東西成功一次後,有那麼多鍵盤俠又開始黑中國的載人航天了?這種類型的火箭如果中國真搞那不知道被黑到地下幾層去了,怎麼美國一搞就變成人類的“燈塔”和“曙光”了?
沒關係,在某些人眼裡,用來吹吹私營企業吊打舉國體制就足夠了。
為了回复你,我讚歎的是企業家精神。你這樣陰陽怪氣簡直是拉低了官網的感受。
企業家精神?笑死我麼,科研靠企業家?
舉國體制,做一件事,可能明面費用是一百億。考慮到舉國體制中的協調機制和一些內外部因素造成的額外費用有30億。然後私人資本說我可以花70億來做。然後做的時候發現額外費用其實有八十億。因為還有50億是平攤到舉國各單位各地區了。比如社會支持機制實際產生的費用等等。舉國體制不問你要,私人就得算清楚了。
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8-02/11592086.html
首顆教育共享衛星“少年星一號”一同升空
“少年星一號”是“中國少年微星計劃”的重要成果,這項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中國教育學會聯合發起的計劃自2016年4月啟動以來,吸引了10多萬名中國中小學生參與衛星功能的創意設計。
在軌運行之後,建有衛星測控分站的中小學校和教育機構都可以使用少年星一號的數據和功能,將為中小學生提供測控真實衛星的體驗,創造出全新的航天科普教育場景。目前,測控站分為主站和分站,少年星主站位於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通過主站,大家可以看到在衛星飛控大廳看到的畫面,包含衛星的基本姿態信息,軌道信息,預測圖等。除測控主站外,我們還建設了包括海南文昌中學、鄭州四中、北京永泰小學和北京五十七中在內的十餘個校園測控分站。
目前,基於少年星研製與測控的中小學航天科普課程體系初步建立,立方星套件已更新至第四代,並通過測控站實現技術轉化和共享。
回應
看地球上地震呀,起什麼作用呢?來點實際的:預測地震。否則毫無疑義。
雖然在衛星上觀測地震跟預測地震相去甚遠。但是如果真的能在衛星上觀測到地震前後地球的電磁參數的變化,那將是非常重要成果,對於研究地球物理研究意義重大。
張衡一號設計壽命五年,由平台服務艙和有效載荷艙組成,總重量約730公斤,外形為一個長、寬、高都大約是1.4米的立方體,單太陽翼,裝載有6根伸展長度4米多的捲筒式伸桿機構,收攏時只有手掌大小,展開後長度均達到約5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張衡一號上搭載的有效載荷共3大類8種,其中,探測電磁場的高精度磁強計、感應式磁力儀載荷填補了我國在近地磁場精確探測領域的空白,與國際上先進的執行地球磁場探測任務的德國衛星和歐空局衛星相比,載荷技術指標相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意大利載荷與我們中國研製的高能粒子探測器互為補充,聯合完成整個空間高能粒子的探測工作;奧地利載荷主要為中方研製載荷的矢量磁場探測數據提供標量的校準。”
張衡一號主要是用於監測全球空間電磁場、電離層等離子體、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現象,為構建我國的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體系樹立一個重要的研究基礎。
張衡一號可分析全球7級、中國6級以上地震
地球電磁場部分源於地球內部,也與太陽和電離層的變化等有關。不過,電磁場的變化只是地球物理場的一個基本的物理參數,並不代表全部的電磁場在地震之前一定會發生變化。我們現在是選取了地震效應釋放過程中,比較顯著的在電離層上可以觀測到的電離層的變化,所以我們這顆衛星本身不是直接來觀看地震發生的過程。
每一個物體都有自己的磁性、磁場和引力,衛星也不例外。運行在500公里高度的太陽同步軌道上,還要兼顧近地軌道強大的地球磁場,此時要想精確探測地球磁場的細微變化,對衛星的電磁潔淨度就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也就是說,要讓衛星自己的磁性對磁場測量影響減小到最小。目前,張衡一號的磁潔淨度達到0.33納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就像在一個強背景下,測一個非常弱的變化:有點類似於一個大像上面爬上一隻螞蟻,那麼我們把螞蟻分辨出來,就是要達到這個程度,最關鍵的並不是光把螞蟻分出來,分辨螞蟻的同時我還要把大象稱出來,描述的誤差呢也不能超過這個螞蟻的大小,對載荷來說的話,我總結一下就是要求有三點,第一個靈敏,第二個穩定,第三個準確。
張衡一號在軌期間將每5天實現對地球上同一地點的重訪,觀測區域可覆蓋地球南北緯65°內的區域,重點觀測區域覆蓋我國陸地全境和陸地周邊約1000公里區域以及全球兩個主要地震帶,這就從時間和空間上保證了信息、數據的獲取.
大陸新衛星傳回的這張高清圖,又把台媒給嚇著了2018.2.2
這張高清圖由航天科技集團抓總研製的高景一號03、04星傳回,按照台媒的描述:“台北市區赫然在列,包含101大樓、國父紀念館、台北市政府都映入眼簾,分辨率之高,連路上車輛都可辨識。”
高景一號03、04星的成功運轉,標誌著我國首個0.5米高分辨率商業遙感衛星星座四星組網完成。高景一號的主要用途在於商業,將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對地遙感數據服務和應用系統解決方案,廣泛服務於政府管理、農林水利、資源環境、應急減災、互聯網、金融保險等眾多傳統及新興行業。
回應
我看不清車牌,有人能看清嗎?
看不清,我也想問呢
據說美國的鎖眼衛星就能看到,差距還很大的。
看不清這個跟像素水平和顯示器有關。電子成像技術分兩種情況,一種是點掃描,一種是線掃描。高景03/04號衛星所用的電子成像應該是點掃描。優點是像素大,分辨率高。(缺點是,你用電腦那種17—25吋屏幕根本看不清,因為顯示器緣故圖像像素都被擠壓了)如果是衛星拍攝的原始數據圖像,最好用65吋以上屏幕進行顯示。而貼到網上的照片,你也知道,高像素照片必然數據量巨大,在上傳時,肯定會減像素減數據量,從而引發失真。舉個例子,為啥報考正規國家考試要求一寸免冠相片的內容不得超過100K?而你用單反相機拍攝的高清晰免冠照片必須要經過圖像處理軟件減像素減內容才能上傳?而這種經過處理的照片再用電腦打開就非常不清楚?這就是原因。所以,你在網上看照片看不清是非常正常的。
http://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922
張衡一號衛星順利升空以後可從天上“看到”地震
2018.2.2號下午15點51分,我國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張衡一號”乘坐著“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直插雲霄、奔赴太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少年星一號”、等六顆國內外的微小衛星。
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高分專項)推動我國對地觀測技術突飛猛進,可從200到30000公里對地觀測,精度從10米到5米、3米、1米、0.5米,如今到了0.1米,連車牌號看的很清楚。在此基礎上,還要把觀測到的這些數據應用到社會治理及國防建設當中,還要運用到無線WiFi的使用中,現在全球三分之一的航班有WiFi,美國達三分之二,中國才剛開始,未來無論搭乘何種高鐵或飛機,人人皆可享受到便捷的移動通訊。而當車輛、信號、道路及管控體係都變得智能後,交通擁堵問題將根除。另外,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未來再到萬物智聯,一切皆有可能……
火箭回收重複使用主要是政策問題
梁小虹還提及,中國正在開展重複使用運載火箭的技術研究,有人說SpaceX搞成了火箭回收,其實,我們有垂直回收、傘降回收等等,根本上講,不是技術問題, 而是政策問題。中國還開展海上發射技術研究,可以將一些小火箭和商業火箭的發射轉移到海上,在公海上怎樣打都砸不到人。而在此之前,常能聽到火箭殘骸砸到貴州、四川、青海、寧夏等地的房子的情況,而現在的中國,想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太難了!但如果是砸在海上就沒問題了。他還提及,我們要發展組合動力技術,集成火箭發動機和航空發動機的優勢,實現亞軌道飛行。
回應
專家都說了“美國SpaceX很值得敬佩,那麼一點人,做了那麼多事情。” 吹子們卻各種貶低,[吐]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還說過印度很NB呢!SpaceX背後是NASA!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2-02/doc-ifyrcsrx0322275.shtml
長征五號與美軍航母有啥關係中國航天專家這樣說2018.2.2環球網
不久前,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梁小虹在“造就”發表精彩演講,談及中國航天事業,並提及去年7月長征五號發射失利給後續航天工作“影響十分巨大”;另外,2018年計劃進行35次火箭發射,壓力特別大。他還提及,中國要發展組合動力技術,集成火箭發動機和航空發動機的優勢,實現亞軌道飛行,並認為2018是商業航天元年,這將是下一個風口,是一個超萬億的市場。
梁小虹在演講中提及,我們耗時十年(2006~2016)研製的中國最大推力的火箭長征五號,它可以把我們現有火箭的運載能力從低軌的10噸提至25噸,從高軌的5噸提至15噸。這枚火箭它本應承擔我們未來極其重要的任務,被寄予了特別多的期待,但由於出現問題,給後續諸多工作帶來了巨大被動和不利影響。
比如,執行嫦娥三期探月工程(繞、落、回)主任務的嫦娥5號,原計劃去月球背面採樣,而且是人類在月球採樣最多的一次,但目前看,該任務能否執行還未可知。再比如,我們要在2020年完成天宮站的發射,把100噸的實驗艙、空間艙搭載到太空上去做科學實驗,該任務也同樣受到影響。
還比如,茫茫大海上,一個航母打擊群就好比一顆小米粒,如果沒有預警衛星(幫助偵測),我們都不知道它在什麼地方!等你能看到的時候,它已經把你消滅了!
預警衛星還可以對地震、山洪等災後重建做出評判。2008年汶川地震時,當時我們沒有應急衛星群,沒法評估災區情況,北川到底震成什麼樣我們不知道,不不了解地震的情況,我們就很難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的衛星及衛星群去了解。
梁小虹指出,近五年我們總共發射了90顆衛星,其中2016年22顆,和美國並列第一。那麼,再多打幾顆行不行?行,但生產能力不夠。我們火箭通常是3年以前就開始進行零部組建研製和分系統齊套的試驗,接著進行總裝測試,再拉到發射場發射。發射週期最短15天,最長100多天,按照這個頻率,我們每個月基本能打一發。但這還遠遠不夠!2018年我們的任務是完成35次發射,這要創造中國航天火箭發射史上的新高!一年35發,一個月要打將近3發,哪怕1次失敗,全部計劃都得推後!還存在火箭衛星成本高、發射週期長、人員力量不足、特別是質量控制不穩定等問題的情況下,今年的35發任務是個特別大的壓力,希望通過努力能夠完成。
中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2018.1.30啟用 研究黑洞
慧眼衛星2017.6.15成功發射。在軌運行期間,慧眼完成有效載荷、地面應用系統等測試任務。慧眼應用中國科學家首創的直接解調成像方法,能夠測出更多X射線。在世界現有X射線天文衛星中,慧眼具有先進的暗弱變源巡天能力、獨特的多波段快速光變觀測能力等優勢。
在宇宙中,當物質被緻密星(Compact star,白矮星、中子星、奇特星、黑洞等天體的總稱)的引力俘獲後,會以螺旋運動掉向中心天體,速度愈來愈快,溫度愈來愈高,最後發出強烈的、比一般X射線能量高的硬X射線。透過探測硬X射線來研究緻密星的各種現象,已成為太空科學的熱門課題,這也是「慧眼」衛星工程的主要任務。
中國“悟空”號衛星突然“失明” 19小時天地大營救上演
央視新聞2018.1.30消息,在我國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有一支暗物質探測團隊——“悟空”號團隊,通過中國的“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搜索宇宙中的暗物質,兩年中,已尋找到了28億個高能粒子。但在上個月底,他們遭遇到了悟空出現的一場意外狀況。
兩年來,雖然悟空也有過小病小災,但是像這樣失明,還是第一次。
通過對“悟空”的載荷工程參數進行會診,“醫生們”判斷它的病因很可能是太空中的粒子擊中它身上攜帶的某台計算機,從而導致計算機自動重啟了。基於這個判斷,紫金山天文台提出了調整指令的申請。負責控制“悟空”的中科院空間中心和西安衛星測控站也緊急行動起來,一場“天地大營救”開始了!終於通過一系列複雜的指令,把重新啟動計算機的信號,發給了天上的“悟空”。經過19個小時的緊張忙碌,“悟空”的火眼金睛終於重見光明。
http://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8_01_30_445203.shtml
中國首曝120噸火箭發動機試車畫面壯觀似火山爆發
2018.1.26,央視紀錄片頻道《創新中國》節目播出了中國首台120噸泵後擺火箭發動機首次試車的高清畫面,場面極為壯觀刺激。這次試驗不但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掌握泵後擺核心技術的國家,而且為中國研製500噸級重型火箭發動機打開了通道。
這次試車是在陝西抱龍峪淺山溝的901試車台,其最大承載能力為500噸。
早在2016年8月,中國重型運載火箭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首次燃氣發生器-渦輪泵聯動試驗取得成功。而這次泵後擺技術試車的成功,標誌中國研製500噸級重型火箭發動機的技術,正在被逐一攻克。
而這一試車服務的目標,是中國正在研製的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這比俄羅斯著名的RD-180火箭發動機推力還要大(楨:RD-180最大推力接近400噸,出口美國每台1000萬美元,長征五/六/七的YF-100僅有120噸)。(作者署名:諍聞軍事)
回應
這是長征九號的發動機嗎,祝早日成功,上月球和火星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中國500噸推力的關鍵超過俄rd180,美國不用rd180自研的還在試車,rd180從此難銷售到中國.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1-28/doc-ifyqzcxh6479360.shtml
地表最強火箭!「獵鷹重型」2月6日升空
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執行長馬斯克2018.1.28透過推特宣布,「地表最強火箭」的獵鷹重型運載火箭將於下月6日發射升空。獵鷹配備3個火箭推進器,每具推進企裝有9座發動機,火箭整體載重能力約57公噸,具備送人上火星的能力,SpaceX計畫打造被稱為BFR的火箭及太空船,用以執行送人上火星任務。不過,由於該火箭一級使用了27台“梅林-1D”發動機,複雜的結構增加了發射的不確定性。
人類史上最強的火箭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土星5號(Saturn V)火箭,它被用來執行阿波羅登月任務,1970年代退役。
CNN將“重型獵鷹”稱為史上第二大火箭,僅排在用於登月的“土星-5”之後。不過中國專家表示,蘇聯時代用於發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的“能源”號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也在百噸以上,遠超“重型獵鷹”。
俄測試一航天技術惹美國不高興 中國放棄爭第二機會2018.1.21新浪軍事
美國人搶先研發了火箭重複使用技術,即讓火箭的第一極在完成任務之後,再重回地面,以便進行重複使用,這樣將會大大降低成本。現代運載火箭成本中第一級所佔的比重相當大。
目前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有獵鷹9已初步實現了可重複使用,只不過受技術的限制,成功率無法保證,而且它的運載能力降低了,只能算一般的中型運輸火箭。
俄羅斯在最近展示了自已的重複使用火箭,預計在2018年完成,發射時間未定。這足以讓美國很不高興,原因很簡單,這款世界尖端航天技術即將被俄方攻克,美國失去一項優勢了。
美國為垂直著陸式。俄打算改為水平著陸。目前俄方已開始製造可重複使用“安加拉”火箭。按著設計,新火箭將裝備可折疊翼板,一旦完成發射任務,將貨物運入軌道後,火箭可張開翼板,然後如飛機一樣在機場軟著陸。
所謂的“安加拉”火箭為俄羅斯研發新一代運載火箭系列,由多款型號組成,包括:輕型,中型,重型,超重型四個系列,此前已進行了過2次成功的發射。但是發展並不算順利,超重型已被擱置,中型被取消。
與此同時,我們也沒有閒著,有關重複火箭的研究與設證也沒有停過,相反的設計概念方案已經公開,也有試驗視頻公開,目前已知至少二個類型的方案,一是與美國類似的垂直著陸方案,二是,傘降方案。
這次中國似乎已放棄爭世界第二機會,為何中國至今還造不出來?以中國在航空技術領域實力應可以試一試的,其實,主因不是造不了,而是缺少足夠的動力。因為在重複使用火箭外,我們更關注可重複使用航天器研發,可能在2020年左右首飛,如果成功的話,也許我們就可以直接跳過火箭重複使用這一階段,直接進入重複使用航天器階段,這樣的成本更便宜,也更方便(楨:?) 。(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正好三種方式,美國垂直著落,毛子水平滑翔著陸,中國降落傘著陸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1-21/doc-ifyquptv8304145.shtml
中國北斗衛星已採用新一代原子鐘技術指標領先國際
中新社2018.1.18,中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星載原子鐘的技術指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原子鐘是指利用原子躍遷頻率穩定的特性來獲取精準時間頻率信號的設備,星載原子鐘主要分為氫鐘、銣鐘和銫鐘。2018年1月12日,中國成功以“一箭雙星”方式發射北斗三號工程第三、四顆組網衛星。這兩顆衛星上均裝載了一台高精度銣鐘和一台氫鐘。
包括此次提供的4台星載原子鐘在內,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3所累計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提供了40餘台“北斗心臟”。
203所星載銣鐘負責人楊同敏告訴記者,相比北斗一號工程、北斗二號工程中採用的銣鐘,此次裝載的新一代高精度銣鐘體積更小、重量更輕、技術性能大幅提升。
與銣鐘相比,氫鐘的頻率穩定度、頻率準確度及日漂移率等技術指標具有明顯優勢。換言之,它不僅可以使北斗導航衛星實現更高的定位精度、全球覆蓋及較長的自主導航能力,還能顯著降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校時壓力。
203所星載氫鐘負責人部英男告訴記者,他們用了近10年時間攻克系列技術問題,大幅提高氫鐘長期頻率穩定度,增強整機環境適應性,研製出的氫鐘在技術性能及可靠性上均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
部英男說,目前技術人員正在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地面守時站研製藍寶石主動氫脈澤,“這種原子鐘將擁有國內最高性能指標,在地面環境進行高精度守時”。
長五遙三火箭計劃年底發射
據每日新報2018.1.15報導,在人大分組討論會後,人大代表、天津航天長征火箭總經理陶鋼表示,“2017年,我們濱海新區生產的火箭喜憂參半,長征七號遙二火箭成功發射了我們國家的貨運飛船,但長征五號遙二火箭飛行失利。通過這半年對故障的定位、分析,我們已經查明原因,而且採取了有效措施,所以2018年,我們將迎來新的發射。”陶鋼透露,今年的長五遙三火箭發射任務計劃在年底進行。
回應
離日本的差距在拉大,離美國的差距就更大了
呵呵,三兩步就趕上的差距你還在跪。繼續跪著千萬別站起來。
查明了就好,之前我就說這事然後被噴,但我還是要說,既然查明了就像NASA一樣正兒八經公佈,這也是科普教育,也是嚴肅科學態度
NASA正兒八經公佈了?
李會超:Space X是否遭遇了新年的第一場失敗?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博士生,科普作者
答案:也許不是。1月7日,SpaceX執行了2018年的第一次發射。和以往全程透明的商業和民用發射不同,本次是一顆代號為“祖瑪”(Zuma)的秘密衛星。本次發射的保密性質,網絡直播在整流罩打開前就中斷了,Space X之後也沒有透漏祖瑪成功入軌的畫面。
在發射進行24小時後,相繼有媒體爆出本次發射失敗的消息。但SPACE X表示,發射過程中飛行完全正常。衛星製造商格魯曼公司則表示,對這顆高度機密衛星的狀況無可奉告。
發射失敗對於SpaceX來說並不陌生。在公司創始初期進行技術驗證性產品“獵鷹1號”研發時,曾經遭遇過連續三次的發射失敗,險些將這家後來取得巨大成功的私人航天公司扼殺在搖籃中。
在獵鷹9號成功“上線”、開始執行商業發射合同後,SPACE X還遭遇過兩次重大失利:2015年6月,為國際空間站發射貨運補給飛船的獵鷹9號火箭因為第二級液氧箱中的故障,導致火箭在一二級分離後不久即發生爆炸。2016年9月,為以色列Spacecom發射Amos-6通信衛星的獵鷹9號火箭在地面靜態點火試驗過程中發生爆炸,不但摧毀了衛星,還連帶炸毀了肯尼迪發射中心40號發射架的部分地面設施。此外,回收火箭第一級的嘗試也多次出現問題。
但在不斷的技術改進後,2017年以來獵鷹9號的技術狀態已經全面成熟,space X聲明中火箭工作正常的說法也就比較可信了。
如何正確地“黑”SpaceX:回收不能複用和引擎不給力的重獵鷹2018-01-03
SpaceX推進垂直回收計劃以來取得的第三次成功,事實證明了,現有的垂直回收手段已基本成熟。隨之而來的,是其支持者的歡呼雀躍,以及對計劃於6月進行的、被回收的一子級執行首次復用任務的無比期待。
儘管憑藉火箭引擎進行的動力減速可以在相當程度上緩解這個問題,從而避免減重減到極致、結構堪稱脆弱的箭體在返回彈道上崩潰解體。但是,獵鷹9火箭大量使用的2195鋁鋰合金的退火溫度僅有200℃,縱然完整降落,經歷過高溫烘烤、事實上已經局部退火的殼體,除了“賣廢品”、又能派上啥用處呢?SpaceX公佈了一些被回收的一子級的細節照片,照片顯示箭體出現了肉眼可見的損壞,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箭體上部的格柵翼。雖然這個構件離發動機最遠、結構上也是經過強化的,依然被熏黑了、格柵出現明顯的破損。格柵翼尚且如此,箭體的其它部分又會如何?
另一方面,火箭的著陸平台和起飛工位不一樣,沒有導焰槽、也沒有噴水降溫系統,最後著陸階段、發動機的高溫高速噴流在著陸平台甲板上形成反沖,也會給箭體、特別是發動機艙段造成嚴重損傷。同樣是根據SpaceX公佈的細節照片,箭體下部的發動機艙段像是經歷了一場可怕的火災,這部分結構、包括發動機本身的狀態,實在不容樂觀。
實際上,SpaceX是對此有足夠心理準備的,負責發射任務的副總裁曾經明確答复媒體:回收系統將能使每次發射任務的成本降低三成。請注意,這還是對著媒體說的場面話,按照常理、最樂觀的情況、恐怕還要在此基礎上打折扣。當然,若以目前的情況而言,恐怕連上述推論都屬於最樂觀的預計,實際情況可能只是回收了幾十噸廢金屬而已、可以送到航天博物館和主題公園充當展品。
除了展覽與凝聚人氣的意義,從經濟角度而言,以目前的技術而言回收第一級是毫無價值的
然而,馬斯克虧了麼?試問若以聚攏人氣贏得噱頭的角度來說,一家私人航天發射承包商如果用傳統方式打廣告搞營銷,得投入多少費用、才能有這樣的收穫?
http://www.guancha.cn/ZhaYouYin/2018_01_03_441526.shtml
俄一箭19星失敗原因讓世界吃驚中國應吸取什麼教訓
俄羅斯2017.11.28最新一次火箭發射失敗暴露其航天工業接近“崩潰”,俄副總理羅戈津2017.12.27說原因:輸錯了火箭發射點的方位和坐標。19顆衛星中體積最大的是俄“流星-M”地球遙感觀測衛星,其餘18顆衛星分別來自俄、加拿大、挪威、瑞典等國,這些微小衛星的價值都在每顆100萬美元左右,預計這次失敗所造成的總損失超過1.1億美元。
國際媒體對此進行了很多解讀,但幾乎一個共同的看法認為,國力迅速衰退和航天業青黃不接是近年來俄羅斯航天業事故頻仍的主要原因。
分析認為,雖然航天業本身就是高風險的領域,但在6年內出現10次重大發射失敗,似乎也是罕見的,這反映了俄羅斯航天業存在嚴重的問題。而且就所使用的火箭來看,俄羅斯大都是一些老火箭,很多型號都可以追溯到前蘇聯時期,雖小有改進但一切正常的話不應該出現如此嚴重的問題。這也給中國一定的啟示,畢竟今年中國航天業有1.5次失敗(6月19號長征三號乙發射中星9A半失敗後經搶救成功,7月2日第二次試驗發射長征五號失敗),但長征五號失敗是進行技術試驗,這種失敗的機率比正常的發射大得多。中國現在航天業蓬勃發展,正在進行技術試驗和發展的型號可能近10餘個,在如此的大好形勢下,切不可急功近利和急於求成,否則帶來的不利會影響未來的雄偉計劃。(作者署名:軍評陳光文)
回應
長五到目前為止還漏洞百出,第一次完全是僥倖過關
噴子過關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2-31/doc-ifyqefvw6487031.shtml
快舟11火箭於2018年上半年首飛實現一箭六星2018-01-01新華網
我國快舟-11固體運載火箭將於2018年上半年首飛,以“一箭六星”的方式進行發射,可一次性實現星座快速構建,大幅提升發射效率並降低成本。
外媒:日本公司將在2019年策劃製造首次人工流星雨
據俄羅斯衛星網2017.11.23報導,日本ALE公司將製造首枚能夠變成人工隕石雨的衛星。這一項目將被稱作“Sky Canvas(天空畫布)”。這一系統的試驗將會在2年內進行。
報導稱,日本想將這一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這種軌道經常使用那些能夠從太空觀察地球的儀器。這種軌道有著非常好的性能:一旦衛星能夠通過地球的某個點,那麼它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從這個點經過。這使得這枚“間諜衛星”能夠一直在白天出現在需要它的地區,在日光可以照射的時間內,這一區域的所有事物都清晰可見。而在製造人工流星雨的時候則需要相反,要“抓住”夜晚的時間,並使流星雨在固定的時間發生。
這一帶有“軍事裝備”的小型衛星的重量只有50千克。衛星攜帶了300-500個直徑為1厘米的小顆粒。製造這些顆粒的物質和材料目前仍被保密。人們僅僅了解的是,這是幾種金屬的熔合物,用不同金屬的目的是為使得這次“焰火表演”的顏色能夠出現變化。
本次人工流星雨將持續5-7分鐘。所有的顆粒將會在高為60-80千米的空中燃燒。本次流星雨的過程不僅相應訂購者所在的位置可以看到,距此地200千米的地點均可以觀察到此次流星雨。本次流星雨中的每個小隕石大小都將達到肉眼可見的大小,直徑超過0.86厘米,也就是說,本次流星雨會比夜晚的天空中的任何一顆自然星都亮(除天狼星以外)。
回應
完了這是要破印度人記錄啊,一箭多少星?
試驗太空武器的精彩藉口
很像美國軍事項目上帝權仗的變相實驗啊。
廉價照明改變地球夜晚 全球光害持續擴張2017-11-23聯合報
美聯社報導,暗夜星空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一組德國團隊22日公布衛星觀測報告,顯示2012年到2016年間,全球夜間照明地區每年擴張2%。
研究人員表示,由於廉價照明LED燈(節能發光二極體)所發出的藍光,無法被繞極軌道衛星偵測,真實光害情況可能比這個數據更糟。
光害除可能導致人類失眠損害健康,也會打亂鳥類、魚類、兩棲類、昆蟲、蝙蝠的遷徙與繁殖,以及植物生長周期。而在亞洲、南美洲、非洲的光害增加尤其迅速。若光害持續增加,人類未來可能再難親眼看見銀河系與星空。
這也僅僅是開始,在解決2.2米直徑發動機的問題之後,將用於直徑為4.2米的發動機殼體,超過目前3.6米的限制,用於快舟二十一號、快舟三十一號上。
這不是有意壓價,而是我們可以作到這一點。主要是快舟系統採用機動發射,不需要專門的發射塔架等,免去巨額的基建投資,準備時間24-48小時,最快8小時即可。如果長征系統最快也需要半個月,這樣效率大大提高。我們目前的目標為:2020年,每年發射30枚”快舟”系列運載火箭,足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高科技產品不能靠低價來玩
那是你認知有問題,並不是所有東西廉價了就不能稱之為高科技,現在技術成型,都是一次性外殼,更有3D打印等技術,大大縮小了人工費和組裝費,怎麼著都省了。
你美爹落後了,中國就是愛創新,網上購物,快遞到家,現在把快遞購物概念運用到了火箭送星業務,隨時隨地快速遞達,滿天都是小星星,一閃一閃亮晶晶.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1-12/doc-ifynshev5472676.shtml
中國將發射新款小號運載火箭為何會震動世界航天界2017.11.12新浪軍事
2013.9.25,中國成功發射了“快舟一號”運載火箭,將小型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對此美國認為:這是中國在試驗快速響應火箭技術,且搶到前面,美國超級斯屆比運載火箭,直才2015.11.15才發射,而且失敗了!
所謂快速響應火箭,為美國在太空戰背景下,提出快速發射衛星的新概念,認為中國搶先確實是事實,卻不完全建,我們更相中其理念的優點:發射程序簡單、快速,以及由此帶來的高效率與低成本,於是推出快舟系列,快舟1號僅為第一個型號,最終將形成一個系列。
與長征系列不同,它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具備有生產成本低等優點,只因技術難度大,對火箭發動機的尺寸限制大,故在運載火箭上應用少,如今我們再公開一項技術創新:殼體-噴管一體化纏繞成型技術,改裝目前殼體、噴管分別製造後再組裝的固有模式,將殼體和噴管作為一個整體纏繞成型,重量降低約10%,從而進一步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這一技術剛剛完成測試工作,可以準備投入應用,將首先應用於快舟11號火箭上。它所採用的第一級固體運載火箭發動機,直徑2.2米,總長9.7米,裝藥量45噸,為目前國內最大直徑、最大裝藥量的複合殼體發動機,具有高質量比、高比衝、大推力等特點。
目前已完成快舟十一號火箭發射車整車滿載試驗,驗證了多項關鍵技術,中國打算明年內發射這款小號運載火箭,具備將一噸載荷送到700公里軌道的能力,這比快舟1號提高了許多。這足以讓世界航天界為之震動了,原因很簡單:價格太低,目前,國際航天商業發射的費用大約每公斤為2~3萬美元,如果採用快舟則可以降低到1萬美元左右,等降價一半,極具殺傷力,這等於未來讓衛星發射變白菜價,會讓競爭對手頭痛死的。
5. 你做好準備了麼?
因此可以看出,我國的首批航天員基本按照美國的早期思路進行:都是軍人且年齡偏大。楊利偉是38歲進入太空,但首批8位航天員執行首次飛行任務時的年紀為42歲。到了第二批,平均年齡就開始快速下降到35歲,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個年齡還將會持續降低。
其中老將景海鵬曾經進入太空三次,第二次是因為神舟九號對接天宮一號,必須要有“老司機帶隊”;同理,第三次上去又是神舟十一號對接天宮二號,再次充當“老老司機”。這就是傳說中的傳幫帶啊,師傅帶徒弟。每次老航天員再次執行任務.就是為了帶起新的一波航天員,讓他們成為主力,從而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他們在執行任務時,基本已經是校級軍官,事業有成、家庭和睦,還要拋棄這一切,接受簡直“慘無人道”的魔鬼訓練,而換回來的卻極有可能是根本沒有機會執行任務擔當替補,甚至面臨無法預測的“犧牲”二字,這些人是最可愛的人。向他們致敬。
但以目前對第三批的要求來看,無論是軍人身份還是身體要求,都比前兩批要求要低得多了,到未來第四批第五批時,還會進一步放開。
做未來的中國航天員,你做好準備了麼?
小知識
估計大家看我文中說宇骯員、航天員之類的快暈了,這裡有必要為大家補充一個小知識:英國的航天員叫做astronaut,蘇聯/俄羅斯的航天員叫做cosmonaut,都是源於希臘語,naunt的意思是sailor(船員/海員)。astro的意思是星星,所以美國的宇航員本意大概是星際旅行的船員。蘇聯人不干了,用了cosmo,在希臘語的意思是宇宙,所以是宇宙旅行的船員,在名字上各有千秋……
事實上,二者基本互通.主要還是那個年代意識形態鬥爭,必須從名字上都割裂開來。中國比較牛,給他們都翻譯成宇航員,然後給自己的起名叫航天員。但英文依然是astronaut(美國版本)。所以當本文出現航天員和宇航員的區別時,你就知道這是中外的區別了。當然,我國港澳台地區也經常翻譯成太空人(Taikonaut).但我國官方上是不使用的。
在隨後的宇航員選拔過程中.蘇聯也逐漸放低了對身體素質的要求,不再嚴格限定必須頂級飛行員,但在冷戰期間堅持必須是現役軍人的要求,這和我國目前的第一批和第二批航天員的要求是一樣的。直到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開始招募非軍籍的宇航員,例如航天工程師和生物學家等。蘇聯和俄羅斯共計培養了117名宇航員,如果計算在軌天數的話,蘇聯和俄羅斯宇航員在這個榜單上基本上是統治地位,佔據了前10名里的8席。
3. 美國宇航員
對比蘇聯首批宇航員而言,美國首批7個宇航員則出生於1921-1927年,他們也都由現役空軍的頂級飛行員選拔而來,執行首次任務的年齡普遍在40歲左右,普遍比蘇聯宇航員大上一輪。年齡大的優勢在於各方面經驗都非常豐富,掌握的知識和能力也十分充足。但他們也有問題,確實年齡偏大,畢竟上天還是很折騰身體的,後來慢慢的平均年齡就降了下來。
目前美國選拔職業宇航員(非短期上去的專家)的標準大概是:
1.必須要有一所正規大學授予的本科學位,專業是工程、物理和數學三大類,學位越高越好;
2.至少1000個小時的噴氣機飛行經驗,最好有基本航天飛行測試經驗;
3.身體條件:關於視力、血壓和身高要求。
這比蘇聯要求要低一些。而對於航天工程師和技術專家位置的宇航員,這個要求就更低,基本只要求身體健康和有專業技能(例如生物、醫學、天文專家等)即可,完全不要求軍籍。目前NASA已經培養了337名宇航員,其中還有普通的中學教師、業餘科技愛好者等。
4. 業餘宇航員
國際空間站曾經在2001年到2009年期間推出了“旅遊”和“體驗”類服務,有七位幸運兒在花費2000-4000萬美元不等的費用後,在國際空間站待過一段時間體驗宇航員的生活。這些人的選拔基本上條件就很寬鬆了,身體健康、有錢有閒即可。
但後來美國和俄羅斯達成協議,關閉了此項服務。
太空精釀:中國航天員為什麼都是軍人,而不是博士、科學家?2017-10-13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航天學在讀博士,“啤博士”成員
選擇軍人其實是世界各國早期航天員/宇航員的共同選拔思路,到了較為成熟的階段都會轉型。那就為大家系統談一談各國宇航員選拔思路好了。
在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航天英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少將宣布了我國將啟動第三批航天員選拔過裎。這次宣布的選拔標準比起之前發生了很大變化,讓神秘的航天員職業不再距離普通人極其遙遠。
1. 中國前兩批航天員
在此之前,中國已經有了兩批航天員。
第一批航天員共計14人,均為男性,分別為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劉旺、張曉光、陳全、潘占春、鄧清明、趙傳東、吳杰和李慶龍,其中前8位進入過太空。這些人基本都是從中國空軍最拔尖的特級、一級飛行員和試飛員中選拔,資歷很深,成為航天員之前便已居校級軍職。
第二批航天員共計7人,有兩名女性,7人分別是陳冬、劉洋、王亞平、蔡旭哲、葉光富、湯鴻波和張陸,其中前3位進入過太空。這些人都是空軍飛行員,但相比第一批航天員講究資歷,他們則以年齡取勝,入選時年紀普遍在30歲左右,要比第一批低了近10歲。
這與我們在各種太空題材電影中看到的航天員組成越來越相近:要有飛船駕駛員、工程師、科字家、醫生等多種職業。可以想像,在第四批乃至更多批次的航天員選拔中,普通科學家、教師、醫療工作者等都將進入遴選範圍。
我國畢竟載人航天起步較晚,那麼外國又是怎麼一個航天員選拔過程呢?當然,你也懂的,載人航天也就中美俄三個國家在玩而已,這裡的外國也僅指美國和俄羅斯了。
2. 蘇聯/俄羅斯宇航員
蘇聯早期的宇航員都是來自空軍的年輕飛行員,其中也選拔出了人類歷史上最年輕的宇航員戈爾曼·季托夫,他是第二個進入太空的蘇聯宇航員(僅次於尤裡·加加林,進入太空時還不到26周歲(1961年8月),而加加林也就27歲。當時蘇聯整個一個批次的宇航員基本都是26-28歲的年齡段(出生在1935年左右)。
冷戰初期蘇聯在航天方面處於領先定位,第一枚火箭、第一顆衛星、第一個月球探測器、第一個金星探側器等都由蘇聯完成。由於前無古人,人類對太空是絕對的無知。但蘇聯的政治壓力給航天各種創造第一的要求。因此這些年輕宇航員上天基本就是靠年輕身體健康為最大優勢,在某種程度上是極大的冒險。
中國長征火箭完成發射252次能將航天器送入各種軌道2017.10.12新華網
日前,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表示,中國長征運載火箭至今發射252次,將344個航天器送入預定軌道,具備了將實用航天器送入各種空間軌道的能力。
龍樂豪院士是在2017年世界空間週期間舉辦的科普報告會上介紹相關信息的。該報告會由國家航天局主辦、中國宇航學會承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協辦。
1970年,長征一號火箭將“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升空,由此拉開中國太空活動序幕,中國長征火箭發展也進入快車道。
龍樂豪介紹,1985年我國宣布長征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率先投入的是長征三號,主力為長三甲系列。“自1990年4月成功發射亞洲一號至今,已進行了57次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在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為適應環保和國家重大戰略發展需要,從2006年我國開始研製長征五號無毒、無污染的新一代火箭,並逐步展開了更多型號火箭研發。目前,長征五號、長征六號、長征七號首飛成功。為配合新一代火箭,新建的天津火箭生產基地及文昌發射場先後投用。
與此同時,新一代四級固體火箭長征十一號成功首飛,今後有望在應對自然災害等快速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
“長征運載火箭可將實用航天器送入各種空間軌道。”龍樂豪說,至今長征運載火箭共發射252次,將344個航天器送入了預定軌道,至今仍在軌工作170餘顆,其入軌精度、發射成功率、現役運載能力均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火箭科研探索永不止步。龍樂豪表示,我國目前還將圍繞火箭重複利用、月球探測、載人登月等前沿領域,不斷勇攀高峰。
長征八號火箭已開始研製,作為我國重型運載火箭的長征九號處在技術攻關階段。隨著我國新一代長征運載火箭的型號更加完備,將進一步奠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基礎,助力我國航天強國夢的實現。
總師:北斗精度可達毫米級讓國外萬元設備降到白菜價2017.10.13新浪軍事
中國計劃在今年至少發射4顆北斗三號全球組網衛星,這是到目前為此精度最高的北斗衛星,其定位精度要比原先的系統提高2至3倍,甚至媲美或超過美國的GPS,目標是在2020年實現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覆蓋全球。
中國北斗將會在軌道上組成一個衛星運行大網,保證北斗覆蓋區域的定位更加穩定,具備提供米級、亞米級、分米級,厘米甚至毫米級的優異服務。如果用這種高精度應用解決約車、道路監測、無人駕駛技術應用等服務,一定能成為北斗的特色,帶動整個服務產業的革命性變化。
目前,中國在北斗導航領域已具備了一定的產業基礎,我國最自豪的產品是核心芯片達到了國際最先進的水平,40納米的工藝,就算是最便宜的芯片也比國際同類芯片還要便宜,大概是10元人民幣以內。據統計,北斗技術終端在國內的智能手機應用已超過30%,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然而近日,北斗總設計師楊長風亮相央視節目披露了一些秘聞,其中提到北斗最高定位精度可以達到毫米級,這麼高的精度令人都不敢相信,還提到北斗的出現,導致相關國外導航終端的成本價1000多美元(相當於上萬人民幣左右)逐漸降到30美元,直到今天的1美元“白菜價”。
值得關注的是,信息化時代,衛星導航系統對於民用和軍用具有非凡的意義,有了這種衛星系統先進核心技術,未來就擁有更多話語權。96年中國就吃過這種虧,解放軍在一次軍演中發射了3枚導彈,被美軍切斷了GPS信號,導致兩枚導彈突然失踪。
當年的屈辱逼得中國研發自已的導航系統,才造就如今勢頭迅猛的北斗,中國北斗還擁有連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歐洲伽利略所沒有的獨門絕活“短報文的功能”,也將是中國成為2020年導航衛星中No.1的關鍵。如今北斗導航系統已在打破美國的GPS一家獨大的局面。
美國不禁開始懷疑,面對中國北斗系統,未來GPS是否還能持續保持優勢,畢竟中國北斗已有多項先進技術超過美國GPS,而且北斗的發展前景還很大,連俄羅斯都想將格洛納斯導航系統併入中國北斗,到時北斗的定位精度更高,GPS就沒有一點優勢可言。
中國北斗逼得美國做出了一決定,啟動新一代PNT(導航、定位、授時)項目,不再依賴GPS系統,而新一代PNT技術並保證GPS系統在出現故障或乾擾等情況下,也能提供可靠的服務,逐步會代替掉GPS系統。(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0-13/doc-ifymviyp0663798.shtml
俄代表美邀中國建新空間站我們應搭上這趟順風車?2017.10.10新浪軍事
上世紀80年代,美國提出打造一個國際空間站的構想,隨後於90年代形成了一個正式項目,美國、俄羅斯等許多國家與組織參與,唯獨沒有中國。美國在航天領域對中國百般防範,自然要將中國拒之門外。如今國際空間已到壽了,最晚推遲到2024年退役,目前美國正在推動後繼項目,代號:深空門戶,這將是一個建立在月球軌道上打造的空間站,比目前國際空間站檔次更高,這也許是人類飛向外太空的“跳板”。
目前這個計劃實際只有美俄,在第68屆國際宇航大會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俄羅斯聯邦航天機構簽署了一份聯合聲明,雙方將在“深空門戶”項目上開展合作。美方已經在研究相關的方案,俄方則表示,“制定所有飛船與空間站對接的統一標準。”顯然俄方希望在這個項目發揮更大的作用。
更值得注意的是,俄表示:“這是一個國際項目,原則上對所有人開放。”“目前已經確定,中國、印度和其他金磚國家將參與月球空間站的合作。”
這不是俄方的單方面態度,實質俄代表美向中國發出了一個邀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之後,中國航天一系列成就讓各國都意識到中國已今非昔比,俄歐盟都在尋求與中國的合作,也讓美國承認防範已失去意義,也不得不重新考慮對華政策。
“深空門戶”項目拒絕中國參與是無法想像的,作為國際空間站的後繼項目,但是尚處於構想中,美方也僅僅開始相關的研究工作,也許2018年才會具體的成果,最快的預期也是:第一批太空艙可能在2024至2026年入軌。
中國是否應搭上這趟順風車?答案是: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目前的天宮2號,只能算是試驗性的空間站,未來依然建設更大的空間站,參與國際合作自然可以從中受益,大大加快進度。如今俄方都在研究能不能在國際空間站退役時,直接將其部分艙段轉移到中國空間站中。中國正在積極推進嫦娥計劃,如果藉著國際合作,能在月球軌道上獲得一個中轉站,那麼價值就更高了!中國憑藉自身的力量,積極發展,以實力讓別人再不敢輕視我們,如今是到了它們承認中國地位之時了!(作者署名:軍事天地)
回應
很多的中國人只要洋大爺們放個屁給它聞就可以感動得跪地哭泣
為何不可,我們都是地球人。不過希望他們先把有色眼鏡踩碎
陸北斗三號定位系統開建 2020年35顆衛星全球組網2017-09-17 聯合報
大陸「北斗三號」全球定位系統正式啟動,第一批兩顆組網衛星預計9月底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這將是迄今為止精度最高的北斗衛星,民用定位精度高達2公尺。今年底前,預計將發射4顆全球組網衛星。
北斗系統按「三步走」計劃,從大陸國內、到亞太區域、再到全球覆蓋。目前,北斗已覆蓋亞太地區,預計到2018年底前後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基本服務,到2020年將實現35顆,具備服務全球的能力。
自2000年10月31日首顆北斗,已發射總計23顆,其中仍在軌工作約20顆分別分布在中圓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同步傾斜地球軌道三種不同軌道上,它們有著不同的分工。中圓軌道上的衛星可以遊走全球,也是GPS等使用的軌道。地球靜止軌道一般是通信衛星使用的軌道,所以運行在這個軌道上的北斗還能發揮通信功能。北斗具備短報文的功能,就是把導航和通信融合在一起,這也是未來導航發展的方向。此外,北斗還在同一軌道上布置多顆衛星運行,以保證對服務區的覆蓋和定位精度的穩定。
大陸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正處於高速發展時期,2016年的產值已突破2000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22.06%,其中,北斗對產業核心產值的貢獻率超過70%。
天舟一號脫離天宮二號 展開獨立飛行2017-09-17 中央社
中國大陸首艘無人貨運太空船「天舟一號」經過近5個月飛行後,今天下午按計畫與太空實驗室「天宮二號」分離,展開獨立飛行。
按計畫,天舟一號還將從事離軌前的拓展應用和相關試驗,提高綜合應用效益,並為中國大陸太空站研製建造和營運管理累積經驗。
今天脫離前,天舟一號16日晚間8時17分與天宮二號完成第3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這是天舟一號離軌前最後一次「太空加油」。
天舟一號4月22日與天宮二號進行首次無人交會對接,並補給燃料,隨後又進行多次脫離、對接、補給。按計畫,天舟一號脫離天宮二號後將獨立在軌運作1個月,最終脫離軌道返回地球大氣層燃毀。
烏克蘭又一尖端技術賣中國可助中方10年內載人登月
據俄羅斯《軍事檢閱》雜誌2017年8月披露,烏克蘭準備出售登月艙的技術給中國。其稱,目前已經確定的是,烏克準備對中方出售登月艙的技術資料,但實物是否出售仍在繼續協商中。《軍事檢閱》的文章認為,在因為國力衰微一再出售尖端技術的烏,已經快賣無可賣了,登月艙和其技術是其最後的家底。而如今,烏卻願意將其賣給中國。
德國的《世界報》則稱,在一段時間內,俄一直都想把原先90年代散落在烏的登月艙技術和样品購回,但烏則稱這“已經完全是烏財產”,一開始時烏是希望高價賣出,後來隨著俄烏的矛盾乾脆不願意賣了。一位烏南方設計局的工程師說,我們寧可把這些成果白送給中國人,也不願意給俄國。《世界報》認為,烏雖然沒有大方到真的白送,但其給中國開的價錢應該是很低的,近乎甩賣。
N1火箭底部的尾噴口,相當的驚人
載人登陸月球,的確對航天技術提出了極高要求,到今天為止仍然是航天的一顆皇冠明珠。在冷戰期間,兩大陣營曾進行過登月技術的較量。但最終美國人拔得了頭籌。而在90年代後,分崩離析的大國的航天遺產卻散落在了多個加盟國內。很多運載火箭、導彈和衛星、飛船的技術都落在了烏,就和海軍的航母技術一樣。而烏作為一個小國,自然無心參與極其燒錢的航天競賽,所以其手頭的技術最終也肯定會走向輸出換錢這條路。
《世界報》報導,烏稱,他們的技術可以幫助中國在10年內載人登月。在70年代因為N1火箭的問題曾放棄了整個登月計劃,但其登月艙還進行了進一步改進。比如其助推火箭就採用了雙重備份設計,比美國的登月艙要保險很多。《世界報》認為,中國方面在拿到烏克蘭技術後不會全盤仿製,但會在基礎上進行改進,比如加大動力和體積,以容納多人同時登月。
總的來說,烏在軍事相關技術上對我國還是比較夠朋友的,雖然主要出發點是為了賣技術換錢,但其屢次願意對中國敞開其堪稱國之瑰寶的高技術大門,甚至價錢也比較公道,的確也體現了烏一些在利益之外的考量。或許他們希望,他們昔日未盡的事業,曾經的光榮,能在中國重生。(作者署名:軍事家)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9-15/doc-ifykymue6369275.shtml
中國超美俄掌握耐3000℃燒蝕的陶瓷材料助高超音速武器打遍全球
20多年來,美國空軍一直在試驗高超音速技術,但是截至2017年年中,實驗還沒有轉化為行之有效的武器。這可能很快就會發生改變。據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2017.8.21報導稱,在俄中研發進程的刺激之下,美國空軍正在採取措施,以獲取飛行速度超過5馬赫的高超音速導彈。很明顯,中俄都聲稱正在研發高超音速武器,中國的WU-14在2014年~2017年之間飛行了8次,俄在2015年試射了它的Yu-71。那麼,中美俄三國誰能最先在這方面取得技術突破呢?
美國雖然是高超音速武器的首倡,但相比於進展神速的中俄,美國在這個領域的研發卻陷入停滯。比如美國空軍的HTV-2因技術難度高,飛行測試兩次後,至今未有新測試時間表,而陸軍的高超音速飛行器試射亦以失敗告終,而X-51A於2013年進行歷來最長高超音速飛行後就完成了歷史任務,不久前遨遊兩年回歸地球的X-37B算是美軍現時最主要的高超音速飛行器。
此外,洛·馬公司計劃研發的SR-72,打算2023年試飛,2030年服役,也算是美國的又一高超音速武器項目。
那麼,中美俄都在傾力發展高超音速武器,到底誰能首先取得成功呢?從技術上來看,目前高超聲速系統的設計主要採用兩種方法:一種是採用超燃沖壓發動機,另一種是助推-滑翔。儘管三國都在試驗這些技術,而且“一小時全球打擊”的構想也十分誘人,但要實現這一目標還必須攻克不少難題。因此,只有徹底解決了這些技術問題,高超聲速飛行器才能真正成為“殺手鐧”武器。包括要找尋應付高速飛行極端高溫的物料,以及在以約5馬赫飛行時出現的無線電信號中斷導致導航困難等問題。但這些技術有些已經解決,有些有望很快解決,所以這似乎阻擋不住中美俄分頭髮展的勢頭。
而且很有可能,美國高超聲速武器可能在4~5年內實現技術成熟度進入實戰應用化的初級階段,現在距離實際採辦項目僅有一步之遙。而俄中也正在大力推進高超聲速武器的設計、原型化和試驗,預計實戰應用化的速度不會比美國落後多少。而中國剛剛在21日宣布,新開發了一種新型的耐3000℃燒蝕的陶瓷塗層及其複合材料,有可能為高超聲速飛行器的研製鋪平道路。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8-25/doc-ifykiuaz0741191.shtml
中國研製新一代原子鐘有望用於下一代"北斗"2017-07-29 新華網
按計劃,203所將利用4年左右時間,搭建汞離子微波鐘的實驗系統,進行科學試驗,在地面上形成閉合。此後將進行小型化設計,最後實現工程化設計。
汞離子微波鐘是目前最精確的時間測量儀器之一,也是世界公認的最難研製的微波鐘系統之一。專家稱,因對空間環境的適應性更強,汞離子微波鐘在體積功耗不變的情況下,可比現有的主流星載鐘性能指標提高1至2個數量級,是新一代星載原子鐘的發展方向。
據悉,203所是國內唯一同時開展氫、銣、銫三種原子鐘研製單位,研製生產的原子鐘為我國北斗二代導航衛星系統作出重大貢獻,為“北斗”交付了多台星載銣鐘和星載氫鐘。其中該所研製的國內首台的星載氫鐘的順利首飛,對北斗導航系統進一步提高定位授時精度、實現長期在軌自主運行具有里程碑意義。
相關新聞
北斗系統首次實現7000公里長基線時間比對
中國將基於太陽能無人機構建空中局域網
中國首個火星模擬基地落地青海:地貌與火星相似2017-07-26 澎湃新聞網
中國火星村(模擬火星基地)總體方案討論會暨協議簽約儀式在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舉行。
海西州地理形態多樣,自然風光雄奇壯美,高山、草原、戈壁、沙漠、河流、湖泊等自然形態一應俱全。
中國火星模擬基地項目旨在營造一個“科學+科幻+自然+生態+文化”的火星文旅創意體驗基地,設計上擬採取“一村兩區、互不可見,通過自然道路連接,與周邊自然景觀有效融合”的空間佈局,即項目主體部分由“火星社區”及“火星營地”兩個功能區組成。
http://tech.huanqiu.com/discovery/2017-07/11034997.html
“空調背心”9月登陸網店重3.3公斤可5分鐘製冷2017-07-22北京青年報
“空調背心”是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06所利用航天技術研製出的,可用於個體冷卻的防護設備——單兵空調系統。它由內裝冷卻液的背心、圓柱形的製冷單元和電源組成。
206所的研究員張行周向記者解釋了“空調背心”工作的原理:製冷單元就是一個小型的製冷機,當人員穿著背心時,背心裡的冷卻液吸收人體熱量後流到製冷單元進行冷卻,冷卻完畢再進入背心,從而給人體帶來涼爽的感受,製冷單元將冷卻液裡的熱量排向外界環境。
這款“空調背心”使用了壓縮機變頻調節系統,製冷單元上安裝了轉鈕,通過調節,可以將背心的溫度調節到18攝氏度到25攝氏度。製冷單元重4.6斤,約等於4瓶礦泉水的重量,馬甲重1斤,電源重1斤,“穿起來比較輕鬆。”一名體驗者告訴記者。體驗者在室外體表溫度為37攝氏度時,穿上“空調馬甲”,體表溫度可以降到30攝氏度左右。
設計過空調帽子、短褲最終選定背心
空調背心的研發團隊共有十多人,第一代“空調背心”被設計出來時,光是製冷部分就重8斤,電池重2.8斤。“因為當時的製冷單元比較大,需要背在背上,預計的售價也在萬元左右。”
為了讓更多居民享受到更輕便、實惠的航天技術民用產品,研發團隊用了兩年多的時間,讓從事消防、交警行業的多名工作人員實際體驗,收集反饋。
電池可持續使用2小時售價2000-3000元
“同時,我們也更多地考慮到這是一件供特殊行業工作者在高溫環境使用的設備,不是日常的衣物,也不需要像空調一樣持續製冷,在減輕製冷單元重量的同時,也減輕了電池重量。”張行週介紹,第二代“空調背心”目前主要配備兩種電池,1斤左右的電池可以持續使用1小時左右,1斤6兩左右的電池可以持續使用兩小時左右。電池通過一個接口連接製冷單元,電量用儘後換上新電池就可以持續使用。
經過多次改進,生產出來的“空調背心”售價方面也便宜了不少,不同的規格售價在2000-3000元之間,根據訂單數量、電池容量價格略有不同。“我們還會再研發三代,爭取進一步降低成本,讓更多居民享受到軍民融合的成果。”
目前面向團體定制預計9月能在網店買到
206所工作人員程雙紅告訴記者,目前主要面向團體客戶接受定制,已經接到了交警、消防、機場地勤等方面的訂單。“我們希望大眾都能享受到軍民融合的成果,航天技術不僅能保家衛國,也能惠及百姓。”
外媒:中國大陸高鐵外交受阻2017-07-21聯合報
大陸力推「一帶一路」倡議,高鐵外交是重大項目,北京提供資金與技術興建高鐵,野心勃勃要打通歐亞大陸。不過,英國金融時報調查報導指出,大陸的高鐵抱負正在「脫軌」,多個高鐵項目已放棄或延期,暗示這一願景理論受到挑戰。
金融時報與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一項研究顯示,中國大陸十八個海外高鐵項目估計總值為1430億美元,比二戰後的「馬歇爾計劃」砸更多錢;但是,利比亞、墨西哥、緬甸、美國和委內瑞拉接連取消的項目,總值就達475億。
這些項目中,許多是超出北京的控制力而被取消的。以利比亞來說,2011年利比亞爆發內戰使得這個26億鐵路項目泡湯;墨西哥交通部則是為了確保「絕對清晰、合法和透明」,在2014年取消一份37億高鐵計畫。
報導分析,這些大陸官方支持的鐵路項目半途而廢,顯示北京的全球發展願景有侷限性。以國內生產毛額(GDP)僅123億的寮國來說,還沒有消化高鐵成本的能力,且財務回報率僅為4.6%,但中國大陸預計在當地興建的高鐵成本達58億,幾乎是寮國GDP的一半。
報導指出,大陸總理李克強2015年帶領歐洲國家領袖搭乘高鐵時,毛遂自薦的高鐵技術,已經在歐洲遭遇行政阻礙。中國大陸在歐洲的第一個高鐵項目已引發歐盟關注,歐盟執委會已對這條全長350公里、往來塞爾維亞與匈牙利的高鐵,展開調查其是否違反歐盟的公開招標法。
回應
倫敦金融時報的老闆是日本人,指望這種媒體說大陸的真話,還不如自己瞎編。
大陸靠的可不只有高鐵,普通鐵路也是重點.反正泛亞鐵路應該大部分是他的了,日媒再酸、再想造勢,沒甚麼大用的.
聯合報的記者需要用心一點,不是像文抄公一樣隨便引用外媒!
聯合報认为引用外媒是一种福分,求之不得!好高大上啊!
內容和一帶一路完全不影響,根本是以前的事情拿來套用在現在,屁文一篇!
中国大陆高铁出海,进展的很顺利,完全在按自己的步伐推进。
馬斯克蓋高鐵?紐約市府:這倒是頭一次聽說呢
2017/07/20,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 (Elon Musk) 發布推文表示,旗下的 The Boring Company 已獲得美國政府的口頭批准,將興建一條超高速高鐵 (Hyper Loop),自行駛紐約到華盛頓特區估計只需29分鐘,相當於時速732公里,遠比一般高鐵來得快,例如:上海磁浮列車最高時速為430公里,台灣高鐵設定的最營運速度為每小時300公里。
然而紐約市府媒體公關處秘書 Eric Phillips 則對此意外地在推特上回應:「紐約市府可真是頭一次聽到這檔事。」
《衛報》報導,馬斯克這項計劃,似乎不僅只有紐約市府表示「從未聽聞」,針對位於馬里蘭州境內的巴爾的摩也將興建高鐵,馬里蘭州運輸部發言人亦感到非常困惑地表示:「誰批准他做這件事的啊?」
回應
像他這種吹捧詐騙人物在美國人中還很少見.不久前才說要到火星.火星不去啦.
同樣吹牛,為啥樂視垮了,特斯拉沒事
因為中國人平均智商高,美國人平均智商低
這就是美國經濟脫實向虛的嚴重後果一一整個風氣壞掉了
雖然獲得政府的口頭支持並不意味著正式獲得批准,但是馬斯克第一時間對外公佈這個消息,目的是希望外界能夠對其給予更多的支持。
得了吧,不就是想要人傻錢多的融資以維持公司運轉和自己的奢侈生活麼
中國高鐵350,美國高鐵966,看著中國的還是落後,不過讓我想起來前段時間一件事,中國宣布合成了全氮陰離子鹽,美國就宣布造出了金屬氫,然後一堆人高呼美國不可戰勝。然後中國的全氮陰離子鹽繼續研究,美國的金屬氫宣布儀器壞了,沒了,只能呵呵!
股價太高?特斯拉應聲重挫30%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股價今年來大漲近50%,然而時常直言不諱的執行長穆斯克2017.7.15居然坦白表示,他認為股價漲太高了。消息經美國媒體報導後,特斯拉股價早盤應聲重挫超過3%。
穆斯克更指出,特斯拉股價反映投資人「太過樂觀」,而他一直試圖使市場預期降溫,但他發現實在太困難了,因為市場太過狂熱。
事實上,特斯拉今年股價早已不是一路飆漲,而且前段時間更歷經大跌20%的空頭走勢。特斯拉股價在6月底漲至每股383.45美元創下新高,接下來至7月6日收盤大跌20%,主因市場對電動車的銷售數字與生產進度有疑慮,且擔心特斯拉面臨激烈競爭。
俄媒稱中國公佈征服太陽系計劃將探測火星木星
《俄羅斯報》2017.7.12發表題為《中國宣布征服太陽系計劃》的報導稱,據《太空新聞》雜誌消息顯示,從6月份在北京舉行的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會傳來了上述消息。
中國火星探測工程的一位專家強調,中國對太陽系最大行星——木星也很感興趣。
現有資料顯示,木星的直徑是水星的近3倍,也是質量最大的太陽系行星。科學家推測,木星上也許有原始形態的生命體或者至少是生命體存在過的痕跡。木星探測任務包括分析其冰蓋、地形地貌和構造,為今後的研究做準備。
報導稱,中國的探月工程將繼續推進。嫦娥五號探測器計劃今年下半年將出征月球,並帶回一些月球土壤的樣本。此後,中國還打算向月球至少發射3個探測器,其任務主要是月球南北極的探測和在月球表面進行各種實驗。
報導稱,談到載人航天,中國的目標是發射自己的載人軌道空間站。2019年用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射載人空間站核心艙。為這一目標,中國近期將開始培訓10-12名航天員,其中至少有2名女性。同時,遠非所有的航天員都是從飛行員中挑選,還需要一些科學家。
至於中國人登陸月球一事,計劃時間不會早於2030年。為此應研製類似美國土星5號的重型運載火箭。預計這將是能載重140噸的長征9號運載火箭。在更遙遠的未來,中國也許會建設月球基地,所需氧氣擬從月球土壤中製取。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7-13/doc-ifyiakur8800394.shtml
相關新聞
2016.11.3,由實踐十七號衛星組成的載荷組合體在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托舉下進入預定軌道,再實施了二次傾角控制和五次定點捕獲,最終於11月12日成功定點。
2016.12.28,高景一號01/02 星于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但長征二號丁火箭沒能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衛星經數次變軌後進入軌道。
http://www.guancha.cn/tianyi/2017_07_06_416842.shtml
中國計劃在2018年推出海上低傾角發射服務
據中新社2017.7.6報導,記者從6日在北京舉辦的長征商業發射用戶大會上獲悉,中國計劃在2018年推出海上低傾角發射服務。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宇航部副部長唐亞剛在會上介紹這一消息。他說,這項發射服務將面向商業用戶,對於低傾角衛星來說“將是比較划算的發射方式”。
據介紹,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計劃推出的海上低傾角發射服務,將使用基於成熟技術和產品研製的固體運載火箭,針對發射傾角在0至10度的任務需求。發射軌道最高為距地500千米,發射載荷質量最大約500千克。
發射傾角是指衛星發射方向與赤道的夾角,衛星達到最小軌道傾角即所在發射場緯度。目前中國四個發射場中緯度最低的是位於北緯19度的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地點距離赤道越近,運載能力損失越小。”唐亞剛解釋說。
1995年,來自美國、俄羅斯、烏克蘭和挪威的四家公司共同投資海上發射公司(SeaLaunch),旨在利用移動海上發射平台,在赤道水域使用專門改進的天頂—3SL運載火箭發射商業有效載荷。該公司在1999年3月發射了首枚火箭。海射公司使用的是液體運載火箭,但因經營不善,一度申請破產。
唐亞剛說,相對液體運載火箭來說,固體運載火箭對於發射設施的要求較低,“對普通的萬噸級貨船進行相應改造,就可以進行發射”。他表示將在年內開展試驗。
此次大會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舉辦。該公司是中國政府授權的從事商業發射、衛星系統以及空間技術合作的商業機構。
回應
兔子要建一個曾母暗沙發射中心?在永暑島發射可以嗎?
估計是發射船+快舟系列組合
首先要確保中星9A在近地點點火加速,在短時間內提高其速率,使衛星進入橢圓形的轉移軌道,如果一次變軌不夠,再來一次,直至其抵達目標軌道。
根據目前拿到的軌道參數,中星9A在6月19日中午在近地點點火,一口氣抬升了一萬多公里(示意圖中的黃色軌道)!
接下來它需要繼續努力變軌,push自己到達長三乙計劃到達的火箭目標軌道(示意圖中的紅色為衛星變軌後的火箭目標軌道)。
當到達火箭目標軌道後,為了使中星9A進入同步軌道,在衛星運動到遠地點時必須再次啟動發動機,使其所需要的離心力增大到與最終位置的萬有引力相等,這樣中星9A才能順利進入同步軌道做勻速圓周運動,從而最終實現自救。
中星9A的自救示意圖
小插曲:其實說到衛星自救,美帝的技術倒也是可以藉鑑一二的。
1997.12.25,俄羅斯為美國休斯衛星公司(現在叫做波音衛星)發射的亞洲3號,結果火箭的末級故障,把衛星扔在了一個高傾斜角的沒用軌道上。地面計算的結果表明,衛星的全部燃料也不足以把衛星送入正確軌道。為此保險公司還進行了全額賠付。
然而……休斯並不甘心,他們憑藉美國在阿波羅登月時期建立的強大深空探測能力,設計一個大膽的計劃——“月球引力彈弓”,也就是說把衛星推向月球,然後用月球的引力把衛星拉回來。
自救日記:
1998.5.8,休斯操作ASIASAT 3 (因為保險公司已經賠付,這顆衛星已經屬於保險公司財產,被更名為HGS-1)點火,讓衛星向月球飛去。
1998.5.13,衛星從月球上空6200公里的地方掠過。
1998.5.16衛星在近地點再次飛過,進入了一個遠地點為488000公里的超級軌道。一般來說,遠地點為36000公里稱為轉移軌道,42000公里就是中國火箭的所謂超轉移軌道,而這個超級軌道的十倍於超轉移軌道,軌道最遠端在月亮軌道的外側。
1998.6.1再次飛臨地球,然後在控制下再次向月球飛去。
1998.6.6衛星在月球表面36000公里的地方再次飛過。
1998.6.14衛星再次飛臨地球,在休斯的控制之下,衛星減速“停泊”在太平洋上空,軌道高度正好是地球同步軌道的36000公里。到此月球引力彈弓計劃大獲成功,休斯完成了一個被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把一個被認定為廢棄的衛星重新送回了軌道。
亞衛用保險公司賠付的錢,又向休斯訂購了一顆衛星,“亞洲三號”ASIASAT 3S,這個衛星于1999發射,設計運行16年,然而,今天這個衛星仍在運行中。
中國航天打翻身仗竟將未入軌衛星救活創世界奇蹟
據中國航天科技公司2017.7.7消息稱,上月發射未進入預定軌道的中星9A衛星,通過準確實施10次軌道調整,衛星于5日成功定點於東經101.4°赤道上空的預定軌道。目前,衛星各系統工作正常,轉發器已開通,後續將按計劃開展在軌測試工作。
上個月19日,在長征三號乙遙二十八火箭發射中星9A過程中,因為第三級火箭滑行時下錯指令,導致飛行姿態異常,讓中星9A未能進入預定軌道。中星9A採用中國自主研發的東方紅四號衛星平台,將提供18個36MHz帶寬和4個54MHz帶寬BSS規劃頻段轉發器。 中星9A計劃與中星9一起滿足中國廣播電視、數字電影、數字寬帶多媒體系統及各種信息廣播和娛樂廣播的需求。
只是這樣會消耗大量衛星原本留於維持軌道用的燃料,從而導致衛星壽命大打折扣。 也就是說,如果中星9號衛星原設計壽命是15年的話,經過這10次變軌,已經剩下不到5年了。
雖然如此,但中星9A這次應該說是取得了部分成功。 同時,該星今後應該還有機會,也就是說,如果在這5年內,中國目前正加緊試驗的衛星加註系統進展順利,那麼,中國航天人有希望在中星9A壽命耗盡前,為其提供一次太空加補燃料機會,從而讓這顆衛星能圓滿完成其使命。 現在,通過把中星9A拉到其正常軌道,中國航天創造了一次世界奇蹟,那麼,在幾年後如能再次為其加註燃料,那就意味著中國航天將再次創造新的世界奇蹟。 (作者署名:軍評陳光文)
回應
全賴精準的測控和軌道計算分析!贊成功自救。
報喜不報憂
發射失誤也報了,飛控補救定軌成功也報了。什麼叫報喜不報憂?我看你是心瞎。
炫耀,赤裸裸的炫耀,是不是過幾天又要說長征五號發射失敗的衛星也調整了?
凡事不要過度樂觀,中星3A好歹勉強入了另外一個軌道,實踐18則是始終沒能星箭分離,長五的高度速度都掉得很嚴重,估計衛星已經在海面上摔碎/半空中自毀,和火箭殘骸一起沉到太平洋底了。
中星9A衛星是如何自救的?2017-07-06 天儀商業航天公司
首先需要解答一下為什麼變軌選擇在近地點而不是其他地方?
簡單的說,是為了最省燃料。近地點是航天器繞地球運行的橢圓軌道上距地心最近的一點。在近地點加速,會抬高遠地點,這是最節省燃料的改變軌道高度的方法。在軌道的其他位置變軌,不但浪費燃料,並且會改變軌道的其他參數,給地面測控跟踪帶來麻煩。
那麼問題來了,中星9A如何在近地點進行變軌運動呢?
外國網友評長五發射失敗:第一次聽说中國火箭失敗 2017.7.5新浪軍事
相信很多朋友心中都有一個感覺,那就是:中國航天在火箭發射方面,擁有極高的成功率。所以聽到一次中國火箭發射失敗的消息,都有那種有生之年的感覺。
那麼,在外國人眼裏,對於這次失敗,又是怎麼看呢?我們找到了一位外國人,他剛好在網上發了這個問題,我們來看一下:
這是我頭一次聽说中國的火箭發射失敗!這位網友最后用了三個感嘆號,驚訝之情,溢於言表
一位叫做西恩的網友说:這並不是導彈,而是火箭。發射失利在航天領域任何時間都在發生,無論是中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還是馬斯克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接下來,各路外國網友紛紛上陣,開始回答關於此事的個人看法。我們來看第一個,這位網友叫阿曼,他说:個人愚見,航天學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學科。正如馬斯克所说:“火箭發射就像數千行計算機代碼。為了使代碼正確執行,它的所有行都應該完美地編譯。任何一個錯誤的位元組將會摧毀它。”
火箭發射就是這樣。它很複雜的,一個小的問題可能引起雪崩一樣的嚴重后果,從而影響發射。所有國家都在試着攻克這個難題,所有國家都經歷了許多的火箭故障。其中包括如何設計、建造和經營火箭。中國長征5號發射失敗只是意味着它回到設計階段進行改良,這並不意味着對中國航天事業是“巨大的挫折”,他們只會愈挫愈勇。
OK,我們來看第二個網友,他叫朱立扎姆,他说:说真的我並不關心這類新聞,任何一個國家在應用和實踐新技術的時候都會經歷産品測試和樣品毀壞,只是有些人避而不談。因為如果你過多地宣揚你的失敗,就很難把東西賣出去。這也就是我為什麼更關心新技術的發展和公佈,而不是失敗的測試結果的原因。講真,我真的不在意這個。
中國航天!加油!(作者署名:軍事調停)
回應
探索宇宙,没有失败,那才叫奇怪!
美国登月次次成功。
真的吗?本不想打你的脸,但介绍你看一片美国好莱坞的大片《阿波罗十三号》
俄“質子M”火箭零件以次充好致多次發射失敗
《北京晚報》2017.1.30消息,俄商業發射的主力運載火箭“質子—M”日前被曝出引擎缺陷,俄航天局為此召回所有問題引擎。初步調查發現,生產環節中,製造商在關鍵零部件上有“偷梁換柱”、“以次充好”的嫌疑。
《生意人報》先前爆料,俄航天局在對質子—M進行測試時發現引擎問題,技術人員跟進調查後發現,製造商在引擎中使用了某種“非液體物質”,這種成分不耐極度高溫,容易導致發射失敗。
“質子—M”火箭先前經歷多次發射失敗。2013年7月,一枚攜載三枚格洛納斯—M導航系統的質子—M出現發動機故障,升空後不久墜毀,造成超過2億美元的損失。2014年5月,一枚搭載通信衛星的質子—M發射後出現故障,未能到達預定軌道。
相關新聞
俄飞船为何再次发射失败:缺钱缺人将继续烂下去
俄媒體盛讚神舟十一號返航和中國航天成就2016.11.18
外媒稱中國加速航天探測計劃 美憂打不贏太空競賽2016.12.05
俄S300導彈發射後墜落:炸毀2台發射車4枚導彈2016.12.05
俄航母再出包 米格-29因阻攔索斷裂而墜毀地中海2016.11.15
俄航母出問題戰機無法著艦 8架蘇33進駐敘機場2016.11.29
俄再延向印交付航母时间 印海军力量被指受创2012.10.11
俄庫爾斯克核潛艇沉沒背後- 壹讀
回應
俄的航天發射、導彈發射接連受創,應該不是一個個偶然事件,是經濟、科研、管理……的綜合反映。
坑了我們一個火星探測器
紀律,管理,就是戰鬥力。紀律鬆弛,管理不到,出事就不意外了。
正常。解體以後,從前的超級大國再也不會回來了。能指望啥紀律,啥戰鬥力啊。毛子的腐敗現象可是要比tg嚴重好幾個數量級。老百姓都看在眼裡的
這種高科技都敢以次充好,哈哈。資本主義就是好啊
這就是國營轉私營的後果,為了利潤!不惜一切!
腦子有問題吧?這些企業都是國有的!相反,私營企業就是為了利潤,才會降低成本同時特別注重安全性,而不是一旦管理不善,就偷工減料。馬斯克的spacex非常看好
正相反,這些企業是私有的
馬斯克的火箭爆炸更是平常事,為了節省成本增加利潤更不擇手段降低火箭的安全係數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7_01_30_391918.shtml
回應
成功率最高的是蘇聯聯盟號運載火箭,截至1993年4月發射了1012次,失敗17次,成功率98.3%。.....但俄羅斯 “質子M”火箭近年來事故不斷,自2001年首發開始,到2014年3月發射了76次,成功率91%。
長征火箭發射 成功率超美俄2016-09-17
我國長征系列火箭從1965年開始研製已經走過了五十多個年頭,目前已經成為了一個擁有17個不同型號的大家族,能夠將衛星、飛船、空間探測器等送入地球周圍的各類軌道。自1970年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以來,發射成功率高達95.73%。
發射的成功率是展現火箭素質的硬指標。截至2015年,美國運載火箭共發射1021發,成功951發,成功率為93.1%;蘇俄運載火箭共發射2743發,成功2604發,成功率為94.9%。雖然在總量上中國的運載火箭發射次數和美俄還有一定差距,但是中國長征火箭的高成功率已經證明了自己。尤其是我國在2015年完成19次航天發射成功率更是高達100%,不僅在量上與美俄比肩,成功率更是遙遙領先。
我國火箭發射成功率位居世界首位在軌衛星數暫居世界第二
2016.12.06《空間態勢評估報告2016》顯示,我國航天運載器年發射次數已經連續13年位居世界前四,連續6年穩居世界前三,在軌衛星數暫居世界第二,現役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率位居世界首位。
長征五號發射雖失利但中國火箭成功率仍世界領先
據新華社快訊:7月2日19時23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組織實施長征五號遙二火箭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後續將組織專家對故障原因進行調查分析。
.......
即使是美俄歐洲等幾個航天大國或地區,實驗重型火箭都失敗過,近年來也頻頻出現發射失利的情況。歐洲的阿里亞娜火箭發射107次,成功率93%。美國的德爾塔運載火箭發射251次,成功率為94.4%。成功率最高的是蘇聯聯盟號運載火箭,截至1993年4月發射了1012次,失敗17次,成功率98.3%。
從全球航天發射領域來看,中國長征火箭一直保持較高的成功率和可靠性。
2016年9月1日,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發射高分十號衛星失利。不愧是G2,中國和美國在各個領域都要發生碰撞和爭奪,不僅是奧運會金牌,發射衛星也是。彷彿就像是事先約好了的,美國也馬上要求失敗一次。這一天美國SpaceX獵鷹9號火箭在發射前發生爆炸。
截止2016年9月,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有235次發射,平均每年十餘次,其中完全失敗3次,部分成功1次,成功率高達98%。
隨後的近一年時間,中國的火箭發射似乎不太順利,2016年11月3日,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實踐十七號衛星進入預定軌道,又實施了二次傾角控制和五次定點捕獲,最終才定點成功。2016年12月28日,長征二號丁火箭發射高景一號衛星,衛星沒能進入預定軌道,經數次變軌後進入軌道。2017年6月19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中星9A衛星沒能進入預定軌道,任務失利。
航天發射是高風險的活動,存在很大不確定性。1962年3月21日,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枚東風二號彈道導彈首次飛行試驗,21秒時導彈完全失控,69秒後導彈墜毀。聶榮臻總結說:“既然是科學試驗,總會有成功,有失敗。成功了,我們就取得經驗;失敗了,我們就得到教訓!成功了,功勞是你們的,失敗了,責任由我來負!”對面發射失敗,錢學森也說:“科學試驗如果次次都能成功,那又何必試驗呢。經過挫折和失敗,會使我們變得更聰明。”有了失敗,應該振作精神,分析原因,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繼續再戰。
航天事業就是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成長起來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國航天加油!(作者署名:科羅廖夫)
回應
美俄火箭發射爆炸失敗,中國衛星沒有進入軌道失利.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7-03/doc-ifyhrttz2141400.shtml
大陸長征5號遙2火箭 衛星沒入軌2017.7.2中時電子報
中國大陸長征5號重型運載火箭,在海南島文昌火箭發射場完成第2次發射,火箭發射成功,但衛星沒有進入軌道。
長征5型是中國大陸尺寸最巨大,載運量最重的火箭,高度57公尺,直徑達到5公尺,低軌道酬載量25噸,高軌道酬載量14噸。此次任務攜帶了同步軌道通信衛星「實踐十八號」,是大陸實驗性質的新一代通信衛星,與先前的墨子號一樣,也有量子通信的測試目的。
長征5型火箭的下一次任務(遙3)時間訂在11月,將要把月球調查衛星「嫦娥5號」給送往月球運行軌道上,所以這次的同步軌道運載任務,也是為嫦娥5號任務進行預演。
新華社快訊:7月2日19時23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組織實施長征五號遙二火箭飛行任務,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後續將組織專家對故障原因進行調查分析。
回應
好事多磨,加油!
這下不是終於看到發射失利了吧,五毛黨們,連續失利哦
你不是中國人吧,幸災樂禍。美國發射也發生過爆炸,科學實驗出現挫折很正常,希望你心裡不要太陰暗。
上次6.19火箭是勉強成功,一級就沒達到預定高度,靠二級補回高度。這次是直接徹底失敗,要徹底檢討!
中國2次都是火箭發射成功,但衛星沒有進入軌道。美俄火箭發射爆炸解體是失敗。
人類科技的進步就是伴隨著一次次的失敗,即使美俄羅這樣的老牌航天大國也難逃發射失敗外,中國航天發射的成功率在全球都是很高的,一兩次失敗不可怕,很正常,總結經驗教訓,力爭下次取得成功。
印度新衛星欲超北斗卻出事報廢 印網友:就是半殘品2017.7.2新浪軍事
面對中國北斗系統的快速發展,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最近可謂是打破世界紀錄,一箭104星。但是好景不長,近日,據ISRO透露,印度區域導航衛星系統(IRNSS)中一顆衛星上搭載的三個原子鐘發生故障報廢。
針對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看印度網友的評論那個酸呀:希望這個所謂具有競爭力的北斗系統不是山寨的,但是偷來的技術並不總是可靠的,產品啥質量標準都沒有。
印度網友:咱們自己倒是個新衛星系統,但是跟美國GPS與中國的北斗一比就是個半殘。近日區域導航衛星系統又出事了。[這位印度網友倒是說了句大實話](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7-02/doc-ifyhrxsk1552436.shtml
操作失誤!陸衛星發射失敗 壽命減10年2017.6.23中時電子報
數日前在大陸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衛星失敗的原因已經查明,官方公布調查結論是第三級火箭「操作失誤」,導致這顆名為「中星9A」的廣播電視直播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雖然此一衛星仍然可以工作,但使用壽命將減少10年。
據大陸官方媒體報導,這次在19日發射的衛星是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推送,但在發射後的第三級火箭滑行時下錯指令,導致飛行姿態異常,讓中星9A未能進入預定軌道。
報導說,雖然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但衛星的太陽能帆板和天線已經展開,系統工作狀況正常。目前要依靠衛星本身動力系統來調整軌道,這一過程可能需要20天左右。如此一來會消耗大量推進燃料,讓衛星原本15年的設計壽命減少10年,僅餘1/3的運作時間。截至目前衛星已經進行了兩次軌道調整,後續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這次發射失敗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是中國商業衛星發射服務的主力火箭,火箭起飛質量465噸,全長54.838米。此型火箭1996年首次發射失敗,此後未再出現失敗的狀況,其歷史記錄與可靠性優良,成功率高達96%。它為大陸發射過北斗導航衛星和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等。
對於此次發射失敗,許多大陸的輿論表示遺憾,但不少網友調侃這是「難得一見的失敗!」不知是中國火箭發射成功率太高還是失敗報導太少,這次能公開承認失敗,也可以說是一種愈來愈有自信的表現。
大陸實驗太空加油技術 可延長衛星壽命2016.6.30中時電子報
大陸在2017.6.25發射一枚長征七號火箭,這枚火箭有許多重要的太空任務,其中有一項是如何太空進行衛星補充燃料,這個技術對於建造太空站非常重要。
衛星的服役壽命取決於多種因素,但往往主要是失去動力。衛星的動力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電力;一種是燃料。在地球軌道上的人造衛星大多數都採用太陽能電池來供電,只要電池運作正常,電力不會是問題。但是衛星還需要燃料,以進行軌道維持、誤差修正、調整姿態等動作。這些燃料目前以聯氨(hydrazine)(分子式:N2H4、H4N2或H2N-NH2)為主。但衛星能攜帶的燃料是有限的,燃料的攜帶量與使用量就決定了衛星的服役壽命。在過去,衛星燃料耗盡或發生故障後就會被棄用。許多被棄用的衛星本身其實功能完好,但它們的命運已經註定,只能一圈圈地在軌道上運行,直到脫離軌道墜入大氣層,或者與其他航天器相撞成為太空垃圾。因此,假如能夠在軌道上替衛星補注燃料,將可延長衛星、太空間等高價儀器的航行壽命,自然也就能減少太空垃圾的量。
美國與俄國在冷戰太空競賽期間就進行過相關實驗。1966年,美國雙子星計畫期間,就完成兩艘太空船的連結並重新啟動火箭。到1978年,蘇聯「禮炮六號太空站」(Salute 6)首次實現了軌道補注技術,並沿用到日後的和平號太空站(Mir),和目前的國際太空站(ISS)。
除太空站以外,最常進行補充燃料的人造衛星就是著名的哈伯太空望遠鏡,它從1995年發射至今,經歷10幾次的維修、更換器材、添加儀器以及補充燃料,也才能夠超過20年仍然運作如昔。但問題是,每一次為舊衛星補加燃料的成本,不見得比重新發射一顆衛星低多少,因此成本與效能要如何對比就成了重要課題。
此外,現在的衛星設計多以一次性使用為前提,實施補加燃料的可行性不大。今後發射的衛星如果需要進行在軌補加燃料,在設計之初就需要安裝一套較為複雜的加注系統,但這又會佔用一定的衛星有效載荷。
不過,燃料加注技術一旦被廣泛採用,將會對後續衛星的設計理念有所突破,太空開發的成本也將有效降低,同時還能有效減少太空垃圾的數量。
事實上,雖然由於火箭故障導致中星9A衛星未能順利入軌,但從技術層面而言,這並不意味著衛星就此失效。根據以往的經驗,雖然衛星未能順利入軌,但是還可以利用衛星發動機將衛星調整到預定軌道。
而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官方通報,目前衛星太陽帆板和天線已展開,衛星系統工況正常。各方正在採取有效措施。
所以,這樣的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也很好的驗證了廣大網民對於中國航天的成熟心態。也許大家早已經習慣了你們的波瀾不驚,這偶爾的一次失敗就當是你們求關注吧。
回應
有失败是正常的,我们的发射成功率算高的,下次吸取教训。
不算失敗,我們有變軌技術,這才是重點
一語道破天機,估計衛星壽命會降低一些,但是應該還能用
地球同步軌道可不是那麼容易用衛星發動機夠到的
正好試驗太空加油,抓取衛星和軌道轉移技術
奇怪,為何就要糾結這一次事故呢,是不是公知又要想高談闊論中國的人權了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6-20/doc-ifyhfnqa4481617.shtml
長征火箭發射 成功率超美俄2016-09-17
我國長征系列火箭從1965年開始研製已經走過了五十多個年頭,目前已經成為了一個擁有17個不同型號的大家族,能夠將衛星、飛船、空間探測器等送入地球周圍的各類軌道。自1970年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以來,發射成功率高達95.73%。
發射的成功率是展現火箭素質的硬指標。截至2015年,美國運載火箭共發射1021發,成功951發,成功率為93.1%;俄羅斯運載火箭共發射2743發,成功2604發,成功率為94.9%。雖然在總量上中國的運載火箭發射次數和美俄還有一定差距,但是中國長征火箭的高成功率已經證明了自己。尤其是我國在2015年完成19次航天發射成功率更是高達100%,不僅在量上與美俄比肩,成功率更是遙遙領先。
我國火箭發射成功率位居世界首位在軌衛星數暫居世界第二
2016.12.06《空間態勢評估報告2016》顯示,我國航天運載器年發射次數已經連續13年位居世界前四,連續6年穩居世界前三,在軌衛星數暫居世界第二,現役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率位居世界首位。
中國火箭罕見發射失誤 網友反應卻完全讓人想不到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官網消息,2017.6.19,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中星9A 廣播電視直播衛星,發射過程中火箭三級工作異常,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具體原因正在調查分析。目前衛星太陽帆板和天線已展開,衛星系統工況正常。各方正在採取有效措施。
中星9A衛星,是我國首顆國產廣播電視直播衛星,採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自主研發的東方紅四號衛星平台,提供Ku BSS規劃頻段轉發器直播服務。
中星9A衛星,將定點於東經101.4度,星上設計的24個Ku BSS頻段轉發器,覆蓋全中國(含港、澳、台地區),滿足我國廣播電視、新媒體和直播產業發展需求。
此外,中星9A衛星專門設計了南海波束,將徹底解決南海海域、島礁的政府、軍隊、人民群眾收看廣播電視節目的難題,確保了中國主權地區的直播衛星覆蓋。
承擔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主要用於發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它捆綁了4個助推器,可將5.5噸以下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自1996年首飛以來,它既承擔了我國國內重要衛星發射任務,還是國際商業發射任務的主選火箭。
而在得知中星9A廣播電視直播衛星因火箭三級故障未能進入預定軌道之後,網友們的反應大大出乎意料,很多網友表示,“難得看到一次發射失敗,這也算是有生之年系列了。”
還有網友對於中國航天這種公開透明的態度表示肯定。認為比起無數次成功所帶來的驕傲與喜悅,在失敗後的的坦誠與透明才更能讓人感受到真正的自信!
當然,更多的人都是在理性面對這來之不易的失敗,然後紛紛給予鼓勵和安慰,畢竟,想要給中國航天一次安慰也不是那麼容易的。當然,更多的人都是在理性面對這來之不易的失敗,然後紛紛給予鼓勵和安慰,畢竟,想要給中國航天一次安慰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官方披露中國航天飛機可水平起飛已克服發動機障礙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2017.6.8報導,中國在建造像飛機那樣利用跑道起降的航天飛機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一名專家稱,這項進展可以縮小與美國在空間技術方面的差距。
航天科工副總經理劉石泉說,這種航天飛機的一項關鍵特徵將是能夠水平起飛,而不是像傳統航天器那樣需要垂直起飛。這將令它與一架普通飛機類似,但它的速度和動力將足以穿越大氣層,與其他航天器或近地軌道上的太空站對接,並且它將能夠在機場降落。
劉石泉說,該項目團隊現已完成幾乎所有地面試驗,並克服了發動機設計和建造等關鍵技術障礙。他沒有透露第一次試飛的日期。
專家稱,如果這種航天飛機研發成功,它將使得進入空間成本更低並且更有利於環保,同時幫助中國在與其他國家的技術競賽中取得進步。
航天科工的這種航天飛機更加高級,X-37B是用火箭彈和發射台垂直發射的,它龐大的機身和小機翼使得它是一種小型無人版的航天飛機。中國的航天飛機擁有“細長、更加流線型的機身”,這意味著它可以利用機翼起飛,與軍用、甚或是民用飛機共享地面設施。航天科工的這種航天飛機將是維珍銀河公司“白色騎士二號”的一種更大版本。這家私營公司的航天器尋求搭載六名遊客在太空中停留六分鐘,而中國航天飛機的目標是將宇航員和貨物運送到空間站。
回應
老美的航天飛機都要火箭發送,而我們的航天飛機居然能從機場平直起飛,歷害了我的國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是最成功的國企,是高技術企業的典範,大量的科研成果,年輕人為主體的科研隊伍,大量"工匠"級別的工人隊伍。
先把通用大型直升機造出來再說!黑鷹都40年了,我是為宇航員的安全擔心
你知道什麼叫做大型直升機嗎?況且現在黑鷹級別的中國現在也有了!直20!現在是說航天的事情,你給我扯直升機!
說別人是噴子容易,但讓宇航員能乘坐“直20”很難!
和黑鷹同級別的直升機不就是直20嗎?還有你能說說直升機和航天有什麼關係?就像別人現在討論的是這肉怎麼做好吃!你切問屎都做不好吃還做肉?
不管能不能飛出大氣層,科研經費是忽悠到手了。
騙經費不騙經費,由你來判定?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6-11/doc-ifyfzfyz3106497.shtml
據報導,馬斯克的“太陽城”公司已經成為美國居民太陽能電池板的最大供應商
反對馬斯克的聲音在美國一直存在,他們認為“綠色”能源產業已經成為一個騙局。
“電動汽車和太陽能電池板退稅政策變成了一場劫貧濟富的鬧劇,”查爾斯·德維娜表示,她是一家非營利組織“為美國加油”的總裁,該組織主要為化石能源辯護。
回應
不是說美國沒有產業政策嗎?哦,原來美國也要補貼啊,張教授來說說這是不是產業政策?
政府想給企業錢的話,手段多的是,補貼只是其中一種罷了。政府採購、產業扶持基金投資、退返稅、委託研發、定向招標……沒了補貼,其他手段一樣能用。
國內有個陳姓車評人曾在微博上放話,比亞迪是把補貼研究透了的企業,特斯拉是把電動研究透了的企業。
比亞迪拿的那點補貼和馬斯克一比簡直是小兒科啊
比亞迪努力,幹掉特斯拉!
馬斯克1200 公里/時超級高鐵有哪些看點,能否顛覆傳統高鐵?
回應
musk已經把這個鍋甩出來了,他自己不會帶隊做這個項目,就靠全世界的開源社區了
互聯網思維搞得東西,在看他們的宣傳的時候一定要打個大問號。真沒看出來馬斯克搞得這次實驗到底驗證了什麼?總之未來的100年內,除非有重大的技術革新,否則照現有的技術程度,是沒法實用化的。而且從社會經濟來說,也是根本不可行的。
這幾天各種聳動標題只證明一件事就是我國媒體比美國媒體更期待看到我國工程師的成果被打敗,以滿足他們的小心思!
中國媒體的腦子都被洗沒了。
今天視頻出來了。一貫的炒作。很多人都擔心管道漏氣怎麼辦。我更擔心的是車廂破損怎麼辦?假設上一輛車掉了一片鐵片。擊穿後車車廂。車內人會不會被吸出車外,進入只有千分之一氣壓的管道?如果恐怖分子在車裡,都不需要炸藥,只要一根鐵條能刺穿車體。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四院第九總體設計部主任段祥軍:快舟11號直徑兩米二,運載能力一噸左右,這個火箭的設計主要是根據商業航天的市場需要定的。
優化設計,貼近市場需求,改進管理,中國運載火箭正在通過多種有效手段,降低進入空間的成本。而事實上,中國的火箭研製人員也一直在可重複使用航天器領域進行著適合本國國情的探索。
回應
天朝不愧為美帝最大的粉絲
馬斯克:“拜託,我只是用來騙騙錢,你們不要這麼當真好不好!”
這個不算,重複使用方案,比馬克龍早多了。
馬克龍是一位娶了老師當老婆的法國總統,
馬斯克是撒概念圈錢的SpaceX公司老總,
馬克思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
馬應龍是一種治痔瘡的“中國神藥”,
馬卡龍品是一種法式小甜點,
馬龍是中國乒乓球運動員。
馬賽克是一種圖像處理手段
http://www.guancha.cn/politics/2017_06_08_412344.shtml
美媒:幾十億美元補貼拿不穩了,馬斯克被特朗普氣瘋
中新網2017.6.1報導,美國“科技創新”代表人物艾倫·馬斯克(Elon Musk)表示如果特朗普宣布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將從兩個白宮顧問委員會辭職。2日,隨著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馬斯克提交了辭呈。
這位與華盛頓官場勾連甚深的商人不惜與美國總統翻臉,背後到底有什麼深層原因?今天(3日)美國《華盛頓自由燈塔報》就刊發文章,稱美國保守派人士已經給他算了個賬,在過去的十年中,馬斯克受益於政府的減稅政策,其中光是“綠色能源”退稅就有49億美元。有評論家認為,馬斯克的商業模式高度依賴政府財政補貼,一旦失去政府財務補貼,馬斯克的“商業遊戲”可能無以為繼,馬斯克的特斯拉汽車可能受到相當嚴重的打擊
中國公佈可重複使用火箭概念方案:包括垂直起降和傘降兩方案
2017-06-08的2017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我國首次向全球公佈了正在進行的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概念方案。我國目前正在開展的重複使用運載火箭技術研究,包括垂直起降方案和傘降方案,目前這兩個方案經完成部分試驗驗證,一些關鍵技術已經突破。
此外,此次大會上,我國還公佈了正在進行關鍵技術攻關的重型火箭和新一代低成本中型運載火箭長征八號的最新進展。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科技委主任魯宇:重型火箭瞄著2028年到2030年前後首飛,主要用於未來的深空探測,特別是建立月球基地,載人登月等方面的需求。長征八號主要運用了我們現有已經成熟了的技術,可以大大降低研發成本,在新一代火箭裡面提供一個相對成本比較低的運載火箭。最快在2018年可以實現首飛。
中國運載火箭:降成本將“走自己的路”
有數據顯示未來十年,每年都會有3-400顆衛星進入太空,加上各航天強國將實施的近地軌道開發,深空探測等計劃,降低進入空間的成本成了越來越多人關注的話題。在國外可回收運載火箭逐步走向應用的同時,走自己的路,發展適合國情的低成本火箭,成了中國航天專家們的共識。
就在不久前,著名的美國探索公司剛剛完成了一次里程碑式的發射。即首次成功發射一艘重複使用的龍飛船,並且再次實現了運載火箭一級的陸地回收。此前,這家來自美國的民營航天企業也曾實現了回收火箭的再次發射升空,這讓人們相信依靠可回收航天技術,可以大幅度地降低進入空間的成本。不過,在一場關注低成本航天的討論中,中國的火箭專家卻表示,實現低成本,重複使用並非唯一出路。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總指揮王小軍:比如通過箭上系統的優化,我們可以減少25%的傳感器使用,特別是那些昂貴的傳感器。而長征七號的平均發射成本僅比長征二號F火箭略高。
在沒有大幅增加成本的情況下,長征七號實現了比長征二號F系列火箭,運載能力提升70%左右,可靠性也顯著提升,這正是因為長征七號在設計之初就融入低成本化的理念。而另外一型中國運載火箭也通過獨特的設計,讓進入空間的成本進一步降低。
這枚火箭讓印媒歡呼性能卻不如中國20年前產品(圖)
《印度時報》等媒體報導稱,印度於2017.6.5下午5時,GSLV-MarkIII火箭從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成功將約3.2噸的GSAT-19衛星送入距地面3.6萬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GSLV-MarkIII裝有28噸推進劑,總重約640噸,這是印度迄今為止發射的最重型大推力火箭。GSAT-19是印度所發射的最重衛星,使用多個頻率波束髮射數據,攜帶地球靜止放射光譜儀,相當於6-7枚印度傳統衛星的通信能力,首次使用印度國產鋰電池供電,可在軌服役15年。文章稱,這次發射在印度航天發射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標誌著印度結束了不能發射2.3噸以上衛星的歷史,繼美俄歐中日之後,成為國際航天精英俱樂部成員。印媒稱,GSLV-MarkIII研發時間長達15年,耗資300億盧比,長約43米。火箭採用國產低溫發動機。新火箭的同步轉移軌道有效運載能力達4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10噸。
有分析認為,印度新火箭的整體運載能力確實取得了一定進步,但同世界航天強國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1997年中國長征三號乙型火箭的地球同步軌道能力已達5噸,更無法同長征五號、長征七號等新型火箭相提並論。同時,印度新火箭固體助推器重達200噸級,接近歐洲阿里安火箭的助推器,卻僅能發射4噸級的衛星,而1996年發射的阿里安5運載火箭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6.2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16噸。
回應
天天嘲笑別人,別人花7000萬美元用自己的火箭成功發射了火星探測器並成功進入火星軌道,發回了大量火星照片。
不要臉,阿三的火星探測器是米國NASA的功勞。
美國50年前的土星五號的近地軌道推力是中國現在長征五號的6倍,難道美國媒體天天都這麼嘲笑中國麼?
美國現在有達到土星五號推力的發動機沒?怎麼還要買俄火箭發動機呢
不要這麼說印度,畢竟造個航母可以下水三次世界上誰有這個技術?搞個坦克/飛機到現在落後別人30年還一路直追,哪個國家有這個進步水平?有時候我們不能自大,需要對比,有對比才能發現,其實印度……技術還真TM不行
為什麼印度的火箭這麼大?我們的瘦的跟猴一樣
中國用小得多的火箭就能把更重的設備送上太空。這體現的是更先進的技術。
這個問題設計師幾年前就給出了答案:考慮到當時的發射場運輸不方便,所以口徑不能太粗。現在海南發射場建成了,大口徑火箭發射已有了條件。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6-06/doc-ifyfuzny3426918.shtml
不過既然走出了第一步,未來這樣的合作可能會越來越多。正如有國外網友在Quora評論Robin Daverman的回答時說:太空探索,應該以整個人類的名義來進行!
但鑑於特朗普的顧問不久前才說過:“要向中國人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美國打算在太空中保持毫無爭議的主導地位。”對喜歡搞大新聞的特朗普任期內,同樣喜歡搞大新聞的NASA,我們只需要繼續淡定就好。
回應
個人並不感覺這是什麼突破,再過幾年天宮就是外太空唯一的常駐空間站。到那時候美國說:為了人類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來,我們合作吧。一轉臉就會把現在他們限制我們的事當沒發生過。我到不是說非要牙呲必報,但是給美國一些教訓事必要的。我們也應該訂個法案,那個沃爾夫不死,中美空間合作沒門。省得美國哪些招人煩的參議員老找咱們麻煩。
其實就是眼看著國際空間站要廢了,現在能指望的只有中國的天宮了,而且每國也發現,越禁止,中國發展的越快,每國著急了!一個參議員就能阻斷中每間的太空合作?開什麼玩笑!要不是每國國內有一大批持同樣觀點的人支持,一個參議員能幹嘛?所以說,每國通過的任何決議,都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千萬別被它們忽悠了,什麼只是某個人的阻撓之類的,這都屬於狡辯!
按照對華禁令,中國所有國有機構,包括研究所、國有企業,都不得與美國航天局合作,甚至中國媒體都不得進行相關採訪。2011年5月16日,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執行最後一次飛行任務,搭載許多中國科學家付出心血的阿爾法磁譜儀前往國際空間站。然而,就是因為“沃爾夫條款”,NASA取消了已經承諾給予中國媒體記者的採訪通行證。
更令人氣憤的是,當6名中國科研人員申請參加2013年的開普勒科學會議時,雖然討論的是萬億英里之外的行星問題,卻被拒之門外。拒絕科研人員出席本專業的國際研討會,僅僅是因為他的國籍,讓多名美英重量級天文學家都紛紛表示不滿,美國耶魯大學天文學家費希爾教授的團隊一致決定退出會議,英國牛津大學天文學家林托特則稱這種荒謬的做法“簡直退回到了冷戰時代”。
Wolf則發表聲明,將會議拒絕中國科學家的責任推給NASA,認為其對“沃爾夫條款”理解有誤。“國會2011年的規定主要限制(某些美國機構)與中國官方的雙邊合作,而非多邊會議。有關規定對中國人個人參與的活動沒有限制,除非他們是中國政府的官方代表”。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也只好承認,是NASA中層人員曲解了有關規定的適用範圍,並且沒有徵求總部意見,因為當時美國聯邦政府正處在部分“停擺”狀態。
當Wolf在2013年底宣布退休,這成為當時中美兩國航天科學家們奔走相告的好消息。但兩國航天合作並未就此破冰,由於“沃爾夫條款”依然有效,2016年10月,第二次中美民用航天政府間對話上,雙方就太空碎片等問題做了深入討論,但切實的航天領域合作仍是敏感話題。有一位NASA的高級僱員說:“如果一個和我職務類似的中國人來這裡,我甚至被禁止給他買一杯咖啡。”
這次,中國實驗首次登上國際太空站,是通過商業合作突破了美方限制。2015年,鄧玉林團隊與負責運營國際空間站科學研究平台的私人企業NanoRacks簽署合作協議,計劃將實驗項目送上國際空間站。
據鄧玉林介紹,儘管項目得到了NASA批准並報告給美國國會,但一直以來仍然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在項目進行過程中曾遇到很多困難,既有項目本身科學和技術問題的困難,又有對美方航天項目體係不太熟悉的困難,更有涉及到中美兩國法律政策的困難。
中科院院士顧逸東認為,這件事情只是中國科學家通過國外公司購買了國際空間站的商業應用資源,並非中國與NASA直接開展的科研合作項目。此次成功並不意味著中美兩國在空間科學領域的恩怨將就此消弭。
一直嚴禁中國參與太空合作這次美國怎麼鬆口了
2017.6.4日5時7分,美國肯尼迪空間中心。SpaceX利用“獵鷹9”火箭發射“龍”貨運飛船,將中國空間科學項目首次送入國際空間站,中美空間科學合作取得了零的突破。
“我們這次中美合作的突破,可以為更多中國科學項目利用國際空間站提供借鑒和經驗。”北京理工大學鄧玉林教授表示,他是這項中國獨立設計的實驗——“空間環境致生物微進化規律實驗載荷”的負責人,這個項目旨在研究空間輻射及微重力環境對抗體編碼基因的突變影響,是首次在國際上利用空間環境開展“微進化”研究。
他在接受《大公報》採訪時,還說了這樣一段話:“ 通過這次合作,美方應了解中國科學家是敬業和專業的,是國際空間科學領域的重要力量,不是洪水猛獸,今後的合作應該是大勢所趨。”
中美航天合作在上世紀70至90年代曾有過“蜜月期”,此後,雖然中美兩國的整體合作水平不斷深化,航天合作卻陷入冰點。特別是一位叫弗蘭克·沃爾夫(Frank Wolf)的共和黨眾議員,他阻止了中美合作共同探索星辰大海。
2011年3月,在Frank Wolf的鼓動下,當年的撥款法案硬是塞進了一項特別條款,以“反間諜”名義禁止美中兩國之間任何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有關或由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協調的聯合科研活動,甚至禁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所有設施接待“中國官方訪問人士”。這就是備受詬病的“沃爾夫條款”。
當時,有一名曾在NASA工作的中國公民Bo Jiang在即將回國時被聯邦調查局人員攔下。他被控攜帶可能藏有機密的電子設備。雖然事後該中國公民被證實沒有攜帶機密,但是美國方面還是因此大炒“中國間諜威脅”,其中最積極的就是Wolf。
他迫不及待地對外宣稱,這名中國人“正在進行間諜活動,並接觸了高度敏感文件,包括導彈中的高科技成像技術源碼、無人航空設備和中國政府渴望獲得的其他技術”。由於沒有查到任何證據,後來竟稱他電腦裡有“黃色電影”。事後,顏面丟盡的Wolf忙從官網刪除了有關聲明,但他藉機促使國會推出了更嚴格的法律,對中國籍研究人員參與美國的科研活動予以限制,還是得逞了。
中國新型發動機研製成功全球目前僅兩國能造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2017.6.1披露,中國首台泵後擺火箭發動機首次試車已獲得圓滿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掌握泵後擺核心技術的國家。
據介紹,此次試車的首台泵後擺發動機,是在已經進入工程應用階段的120噸液氧煤油高壓補燃發動機基礎上,通過局部調整對液體火箭發動機泵後擺技術的有效驗證。該發動機採用了全新研製的多種零部組件產品,尤其是多層波紋管柔性連接的高壓搖擺軟管,承受住了渦輪泵排出的高溫高壓富氧燃氣多重考驗,在試驗過程中活動自如,結構可靠。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院長劉志讓說,泵後擺技術將搖擺裝置後置,不僅用最小的擺動實現了推力矢量的變化,發動機結構還更加緊湊,火箭總體構型更加優化,更重要的是為重型運載火箭發動機研製掃除了“攔路虎”,起到“瘦身健體”的作用,為研製更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了解,泵後擺發動機自2015年10月啟動第一次論證,次年6月設計工作基本完成,圖紙下發,2017年4月10日完成零部組件生產進入總裝,5月17日完成全部裝配工作。試車前,科研人員對發動機進行了全面檢測,發動機試驗區進行了多項測試系統改進,並完成了多次冷擺試驗和綜合測試,確保首次試車準備充足,穩妥可靠。
位於西安航天基地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是中國唯一集運載火箭主動力系統,軌姿控動力系統及空間飛行器推進系統研究、設計、生產、試驗為一體的專業研究院。
回應
量子通訊衛星世界唯一,量子計算機世界第一,超級計算機世界第一,高鐵高路世界第一,湖南袁教授超級稻世界第一,可燃冰開採世界第一。其實最厲害的是鍵盤俠,噴狗,軟骨癌患者,那絕對是宇宙第一
小事一樁,美帝這類進步千千萬萬,每天都有。什麼時候你聽他吹了?
你美帝香甜空氣吸多了,腦子不好使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6-03/doc-ifyfuzny2854541.shtml
不過,參照美國的做法,民用衛星在戰時也可轉為軍事用途。比如美軍在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就多次徵用民用衛星為戰爭服務,有時一次徵用的民用衛星多達30顆。所以,中國自然也可以這麼做,在和平時期發射入軌一批用途各異、成本較低、由非軍事部門管理的衛星,在戰時可緊急徵用,從而能對戰爭的勝利提供做大的幫助。
“吉林一號”衛星拍攝的內里斯空軍基地的停機區內停滿戰機
實際上,像“吉林一號”衛星這樣的星座,其任務本身就難以嚴格區分軍民用界限。比如,在2016年5月,這組衛星拍攝了美國海軍費城造船廠的圖片,不僅停泊港內的航母清晰可見,甚至飛行甲板結構都能清晰辨認。其中一張圖片能讓人看清航母上的彈射器、艦島、降落跑道和舷側武器平台,主要靠的就是其達到0.72米的高分辨率。
國外推測的中國偵察衛星性能數據
由此來看,中國的民用衛星“吉林一號”這次在美軍基地上空一開機,就捕捉到了美軍軍事基地內的內情,這足以使中國軍方的衛星偵察圖片判讀人員解開這些基地內的秘密。不管發現的是航母還是戰機機群,都對未來可能的戰爭有幫助,更是極為重要的軍事情報,相信這些圖片一定會令美軍不安。而最高興的當然是中國的軍事愛好者,他們均感到非常開心,有的高呼“美國的空軍基地居然被中國衛星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厲害了中國!”有的則指出,“過去幾十年只有美國衛星看中國的份,現在中國衛星也可以看美國,關鍵是想看哪就能看哪。”不過上述說法也很片面,其實中國的“尖兵”系列軍用偵察衛星早就能使中國對世界各國軍事基地了若指掌,只是那是密級很高的軍事圖片,一般人根本無緣看一眼罷了!(作者署名:軍評陳光文)
回應
想當年中國,被人家看了一個清楚,現在終於可以扳回一局了。
中國的遙感衛星,時時關注美國航母
科技的進步從來就不是哪國的專利,點讚我國的科技工作者!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24/doc-ifyfkqks4530590.shtml
中國衛星不僅拍美空軍基地連美航母彈射器都能看清2017.5.24新浪軍事
“吉林一號”衛星拍攝的美軍內利斯基地所停放的戰機
日前,曾因曝光美國海軍造船廠航母衛星圖片而受到關注的一家中國商用遙感衛星公司又在網上火了一把,這次媒體以“中國人自己造的'吉林一號'給你看戰鬥機”為題,把美國空軍基地的6組高清衛星照片公開發布給世人。被曬出衛星照片的是位於美國內華達州的內利斯空軍基地。這些圖片是由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長光衛星)的“吉林一號”拍攝的。據介紹,內利斯空軍基地是美國空軍空中作戰中心所在地,衛星照片中既有美國內利斯空軍基地全貌,也有跑道、機庫的局部放大圖。除了機堡內部無法透視外,可以清楚看到內利斯空軍基地的指揮所、訓練中心、機庫和所有飛行跑道,跑道西北角的基地中心學院,以及機場上停放的數十架各型戰機。該公司還專門提供了幾款戰機的局部放大圖,可從中識別F-15、F-16戰鬥機和A-10攻擊機,此舉引起了美國軍方的震驚。
“吉林一號”衛星發射前的地面測試狀態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問,“吉林一號”衛星是一顆軍事偵察衛星嗎?它怎麼對美國的軍事基地如此感興趣?其實,“吉林一號”衛星是一顆(組)民用照相衛星,該星的主星于2015年10月7日發射成功,是中國第一顆以一個省的名義冠名發射的自主研發衛星,也是中國第一顆自主研發的“星載一體化”商用衛星,又是中國第一顆自主研發的高分辨率對地觀測光學成像衛星。這顆衛星的分辨率為全色0.72米、多光譜2.88米,可為各個領域提供遙感數據支持,具備常規推掃、大角度側擺、同軌立體、多條帶拼接等多種成像模式。為什麼專門提到“吉林一號”衛星的主星呢?這主要是所謂“吉林一號”衛星實際上是一組小衛星的統稱,目前已完成16顆衛星組網運行,可實現對全球任意地點3至4小時內數據更新。未來,這一衛星組群還有60顆的計劃,最終目標是組建138顆衛星的星座。
“吉林一號”衛星去年4月拍攝的美國海軍造船廠圖片
由於是民用衛星,所以“吉林一號”衛星重點還是側重民用範圍,比如可為各國用戶提供全覆蓋、高精度、實時的衛星遙感信息,廣泛應用於國土資源監測、土地測繪、礦產資源開發、智慧城市建設、交通設施建設、農業估產、林業資源普查、生態環境監測、防災減災和公共應急衛生等多個領域。
“太空精子”產下的健康小鼠堪稱地表最強生物2017-05-24 環球網
眾所周知老鼠的生命力極其頑強,即使環境很惡劣也可以存活,幾乎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大量的繁殖,然而對這種生物的生命力的更強感受還在於,在太空遊歷了9個月之久的凍乾老鼠精子,在返回地球之後,依然能夠孕育出一窩健康的小鼠。
早在2013年,科學家就把老鼠精子冷凍並乾燥後送至國際空間站存放。九個月後再把它們帶回地球進行人工授精。這些精子的出生率與地球上保存的精子十分相似,出生後的小鼠還能正常長大,具備生育能力。這為人類向火星或更遙遠的星球進軍,開闢了一種新的可能性。研究人員表示,如果人類長期生活在空間站或其他行星,外太空的殖民地可能會儲存精子和卵子的樣本,進行繁殖。
研究發現,太空的輻射比地球上強100倍,為了測試這種輻射是否會給精子帶來不可挽回的傷害,這個團隊讓老鼠凍乾精子的樣品在國際空間站待了288天。
在實驗過程中,精子是被保存在零下95℃(-139°F)的條件下,這些凍乾精子樣品返回地球後,與地球上同期的精子保存在相似的環境下,進行對比實驗。結果證明確實對老鼠精子造成了一些DNA損傷,但這些精子及其後代與對照組的生存狀態十分相近。
研究人員讓兩種精子分別與卵細胞結合成胚胎,然後放入雌性老鼠體內進行“代孕”。
論文第一作者、來自日本山梨大學的生物學家Teruhiko Wakayama 稱:“我們通過小鼠的太空精子獲得了很多的健康後代,這些幼崽沒有任何遺傳損傷。”
這對有朝一日人類和動物在地球之外的繁衍來說,是個絕對的利好消息。不過專家也表示,在人類製造“太空寶寶”之前,還需要就太空環境對繁殖的影響作進一步的研究。
研究報告的作者寫道:“當地球上發生災難時,精子存儲是維持哺乳動物遺傳多樣性的重要手段,就像斯瓦爾巴德全球種子庫中保存的種子那樣。”
http://tech.huanqiu.com/discovery/2017-05/10727408.html
圖-OOS和安-AKS組合的重量高達1600噸,為了讓這麼沉重的傢伙飛起來並爬升到高空,安-AKS的機翼上下佈滿了24台發動機!沒錯,24台!而且圖波列夫還表示如果推力不夠,能進一步增加到40台!
如此瘋狂的設計自然比美國人的雙身C-5更加不靠譜。蘇聯解體後,圖-OOS/安-AKS這個“絕代雙驕”就永遠停留在了紙面上,但高空太空發射概念卻越來越顯示出自己的價值,即將被保羅·艾倫的“同溫層發射”接過接力棒。(作者署名:空軍之翼)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13/doc-ifyfeius7887152.shtml
中國這款無人機被稱為雙身惡魔:居高臨下讓美軍戰機無處遁形 2016-11-27
雙身惡魔,本是二戰時期對P-38戰鬥機的稱呼,用在中國的神鵰無人機上顯得霸氣十足。中國這款神秘無人機出現已有多年,隨著技術不斷走向成熟,逐漸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對此,可能有兩個問題要解釋,首先為何採用雙機身?其次就是神鵰無人機是何種用途?
採用雙機身的目的有兩個,首先是增加留空時間,然後是為了攜帶一部相控陣雷達。神鵰無人機也被稱為解放軍的雙頭鷹無人機,是由中國大陸瀋陽飛機設計研究院設計,是中國第二款大型高空長時間滯空的戰略級的無人機,留空時間長達30多個小時,可探測距離達到七千公里。如果不採用雙機身是很難做到這一點,也就稱不上是戰略級別了。其次雙機身的中間前部位置安置了一塊可向下掃描的反隱身相控陣雷達,眾所周知隱身戰機十分注重正前方的雷達回波隱身設計,目前已經可以做到雷達反射截面0.01平米的水平,但是機背,垂尾的雷達回波就比較大了,使用精密的相控陣雷達依然可在較遠距離探測到信號,因此,為了攜帶平面相控陣雷達,採用雙機身也是必然選擇。
https://read01.com/GKBEnK.html
洛克希德提出了雙身C-5“銀河”航天飛機運輸機方案,把兩架C-5一架拆掉左側機翼,一架拆掉右側機翼,用全新製造的中央翼連接在一起。中央翼向上拱起,下方掛載航天飛機,全機有6台發動機,翼展達102米。
不過在飛機設計的真理是越簡單就越好。雙身C-5雖然運力足夠,但對機場和後勤提出了過高要求,造價也非常昂貴。最後NASA使用經過大幅改裝的波音747來駝載航天飛機,圓滿解決了運輸問題。
蘇聯人也不甘示弱,在80年代末期,圖波列夫和安東諾夫聯手進行了一個空射航天飛機項目,圖波列夫設計局負責研製其中的航天飛機,安東諾夫則研製發射載機。
當時美甦的航天飛機都存在一個缺陷,那就是需要綁著巨大的外部燃料罐和火箭助推器從地面垂直發射,載荷效率極低。美國航天飛機的發射重量超過2000噸,卻只能把24噸有效載荷送入入近地軌道,大部分發射重量被裝滿液氫和液氧的外部燃料罐和兩個固體推進器佔去。
如果能用巨型運輸機把航天飛機運到高空發射,那麼發射高度越高,所需的發射燃料就越少,航天飛機的載荷效率就越高,直至完全不需要外部助推器,用自身燃料就能進入太空。
圖波列夫設計局根據這個概念創造性地提出了圖-OOS(單級軌道器的俄文縮寫)航天飛機方案,發射重量675噸,尾部安裝三台液體發動機,燃料全部內置。
發射這架600多噸航天飛機的自然不能是普通飛機,於是擅長研製巨型運輸機的安東諾夫就承擔了OOS設計載機的任務,提出了驚人的安-AKS方案。
安-AKS基本上是用全新機翼連接在一起的兩架安-225,翼展120米,中央翼下方用於掛載和發射OOS航天飛機,與C-5航天飛機運輸機一樣,中央翼也向上拱起。
飛機的發射高度在10700米的同溫層。為了把沉重的運載火箭運到同溫層,該機的翼展長達117米,成為有史以來翼展最長的飛機,超過了霍華德·休斯在1947年首飛的H-4“大力神”(即“雲杉鵝”)的97.5米,安東諾夫安-225巨型運輸機的88.4米,A380的79.9米,以及波音747-8的68.6米。飛機的雙機身每個長72米,由12個主起落架和兩個前起落架支撐,共有28個輪子,需要3600米長的跑道才能起飛。
“同溫層發射”安裝6台波音747-400使用的普惠PW4056渦扇發動機,單台推力25.4噸。為了降低造價並加快研製進度,飛機的六台發動機、航電、駕駛艙、起落架和其他一些設備都拆卸自兩架美聯航的退役波音747-400客機。“同溫層發射”和縮比複合材料公司的其他產品一樣主要採用複合材料製造,完工後不僅是世界上翼展最大的飛機,也是複合材料使用比例最高的飛機,超過了波音787。
“同溫層發射”原計劃在翼下掛載SpaceX公司研製的多級火箭,但2012年12月由於兩家公司的業務模式存在競爭關係,所以解除了合作。保羅·艾倫於是委託軌道阿連特公司研製“雷電”火箭,這種三級火箭長40米,重23噸,設計目標是6.1噸有效載荷發射至近地軌道。
除衛星外,“同溫層發射”還能向近地軌道發射一艘名為“追夢者”的宇宙飛船。“追夢者”可作為迷你航天飛機重複使用,返回大氣層後降落在跑道上。
目前“同溫層發射”的組裝工作已經接近尾聲,預計將於今年年底首飛,在2018年開始發射測試。如果一切順利,“同溫層發射”將成為美國私營航天發射的一匹富有競爭力的黑馬。
類似概念
其實類似“同溫層發射”這樣的雙身巨無霸載機概念已不是什麼新鮮設計了,在美蘇太空爭霸的冷戰時代,兩個國家都提出過類似方案。
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宇航局曾經委託洛克希德公司為航天飛機研製一種運輸機。大家都知道航天飛機重返大氣層後採用滑翔方式著陸,並沒有自主飛行的能力,就需要一種運輸機把航天飛機從著陸場運回基地。
重拾太空爭霸野心?美國這款雙身載機可空射航天飛機2017.5.13新浪軍事
在美國加州莫哈維沙漠中縮比複合材料公司(Scaled Composites)機庫旁邊樹立著一個巨大的廣告牌,上書“You Can Never Think Too Big”(你永遠會覺得不夠大)。
廣告牌背景上畫著這家著名公司經典飛機的同比例剪影,其中佔據廣告牌近半幅的一個巨型雙身六發飛機的剪影最引人注目,這就是縮比複合材料公司近年來最雄心勃勃的新項目——“同溫層發射”(Stratolaunch)載機。
雙身背後的基本概念
2010年,美國奧巴馬政府出台了鼓勵私營公司參加航天事業的政策,許多私營航天公司如雨後春筍版湧現出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特斯拉電動汽車創始人伊隆·馬斯克的SpaceX。目前該公司的“獵鷹9”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風頭正勁,已連續多次成功回收。
另一位進入私營航天領域的大鱷是微軟聯合創始人,億萬富翁保羅·艾倫,他在2011年提出了同溫層發射概念,用飛機在同溫層發射運載火箭,把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高度2000公里以下的軌道)。艾倫認為這種把發射台從地面搬到高空發射方式機動靈活,使用飛機代替火箭的第一級,不僅大幅降低了燃料消耗,還能在最佳時機和最佳地點把衛星或宇宙飛船送入最優軌道,並避開人口稠密地區,提高安全性。
保羅·艾倫成立了火神航宇公司來實施該項目,委託著名飛機設計師伯特·魯坦的縮比複合材料公司研製發射載機。縮比複合材料公司以研製標新立異的複合材料飛機而聞名,曾製造過環球飛行的“旅行者號”、“太空船2號”亞軌道飛機和其載機“白色騎士2號”,於2007年被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併購。
最長翼展
“同溫層發射”載機在縮比複合材料公司內部的代號是351型,雙機身佈局類似於該公司為維珍銀河研製的“白色騎士2號”。“同溫層發射”的兩個機身共用一副主翼,中央翼段的對接和集成系統(MIS)能夠掛載23噸載荷。每個機身都有自己獨立的平尾和垂尾,外側機翼安裝三台翼吊式發動機,駕駛艙位於右機身頭部。令人吃驚的是這架龐然大物僅需三人駕駛,分別是正副飛行員和飛行工程師。
本次項目包括哪些內容?
本次蒸發和冷凝空間實驗研究的兩個模型如下圖所示:
本次實驗的內容主要包括:
(1)空間蒸發與冷凝流體界面熱質傳輸特性
(2)重力對相變流體傳熱傳質過程的影響規律
(3)空間相變傳熱強化機制
項目除了實驗部分,還會有技術方面的驗證。
主要是空間實驗工質供給、汽/液分離和回收技術驗證,和空間熱管理與兩相迴路控制關鍵技術驗證。
本項目開展的兩相熱控與實驗流體管理技術驗證將為我國空間站兩相繫統科學實驗櫃的研製提供寶貴的先期關鍵技術驗證和重要的設計依據。
相關實驗結果將指導我國後續兩相熱流體科學實驗載荷的設計與在軌實驗方案的製定。
發射後就開始實驗嗎?
本項目並不是在天舟一號發射後就進行蒸發與冷凝科學實驗。
如上圖所示,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在對接天宮二號後,將處於組合體段,與天宮二號分離後,將進入自主飛行段。
本項目將在這兩個階段20多天內進行在軌科學實驗,分別在軌開展蒸發液層、蒸發液滴和冷凝三種類型的科學研究、兩相流體控制技術驗證四個階段的空間實驗,實驗時間共計200多小時。
第一階段:
處於組合體飛行段,實驗2天。
相繼開展蒸發液層/滴實驗,冷凝,和兩相迴路調試等共計10次實驗。
第二階段:
處於組合體飛行段,實驗10天。
計劃開展蒸發液層、蒸發液滴,冷凝實驗,和兩相迴路調試共計45次實驗。
第三階段:
處於自主飛行段,實驗5天。
開展蒸發液層、蒸發液滴和冷凝實驗共計22次實驗.
第四階段:
處於自主飛行段,實驗連續3天半。
相繼開展蒸發液層、蒸發液滴、冷凝實驗和兩相迴路技術驗證等共計16次實驗。
為什麼這個項目能引起歐空局注意?
在國際上,微重力流體物理的研究計劃已經排到了2020年。
本項組合式相變傳熱空間實驗方案由我國科學家首次提出,並將在我國首艘貨運飛船上實施,早於歐空局等相關項目的實施時間。
歐洲科學家已經表示希望與我們在該項目上開展科學合作,如與ARLES、CIMEX和SAFIR等ESA的科學結果進行比較。
http://tech.huanqiu.com/diginews/2017-04/10514635.html
在地球上,這樣的蒸發與對流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非常多的影響。例如,空調、熱管等熱設備都是利用相變傳熱原理設計的換熱器。
空間飛行器(如載人空間站、衛星)中所處的微重力環境,沒有自然對流,這將極大影響蒸發與冷凝相變過程,熱設備工的作環境也將與我們地球上完全不同。
那麼,地球上的空調和熱管等散熱器是否可以直接用到太空中?
它們在太空還可以正常的工作嗎?
如果不能照搬地球上的現有熱設備,那麼“太空空調、太空熱管”等空間熱設備應該怎樣設計或怎樣使用?才能更好用或更耐用?
現在我們對微(變)重力環境中的相變界面熱毛細流動、空間兩相流體界面的瑞利-泰勒(RT)不穩定性、毛細輸運穩定性等新問題和新現象的相關理論可以說是認知匱乏,但是,上圖中所展示的空間熱流體設備和空間在軌流體管理都需要這方面研究的支持。
所以這項研究對於空間站的建設、宇航員在太空的生活都有著重要意義。
前期歐美的空間實驗已經初步發現,空間微重力環境中的一些熱設備工作環境惡化,導致換熱效率明顯降低、使用壽命不如地面預期等技術問題。
分析原因主要是空間與地面過程存在明顯不同。
那麼空間蒸發與冷凝過程中發生了什麼變化?影響相變傳熱的熱交換係數有多大改變?是變高了還是低了?如果變低了,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要想科學準確的回答上述問題,需要利用空間微重力環境開展空間實驗,研究空間相變傳熱的特殊現象,認識其特殊規律,進而掌握克服空間相變傳熱不利影響的新方法和新技術,用於研製能很好適用於太空環境中的熱設備。
在空間研究蒸發與冷凝相變更有優勢
傳統熱動力學平衡態模型無法解釋蒸發表面溫度梯度驅動流動現象,需要引進相變界面非平衡態模型,還需要考慮氣體環境對界面能量傳輸的影響,若氣體為該液體的純蒸汽,存在熱毛細對流,若氣體為兩種或多種氣體的混合物,情況更加複雜。
微重力條件也使得許多因重力而產生的力項得以削弱,對冷凝過程的影響因子相對減少,有利於對冷凝過程機理的深入探究。
蒸發與冷凝相變流體界面具有比一般流體界面更為複雜的流體動力學現象,如自由表面流動更無規律可循,熱邊界條件不再遵循簡單的工程熱力學模型,空間微重力環境使得流體界面效應得到相對的放大,並同時剝離了地面重力引起的浮力效應對相變界面流動與傳熱的主要影響。
俄專家:天舟一號領先俄美同類飛船技術已實現超越!2017-04-21
俄衛星網援引《航空全景》雜誌主編、莫斯科航空學院專家謝爾蓋•菲利片科夫的話稱:“中國在走蘇聯走過的路。但(中國飛船的)機載設備要好得多,所採用的數字化技術在無人和載人航天領域都有很大前景。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太陽耀斑發生時宇宙空間存在電離輻射,即便是近地軌道上的電子設備也會收到破壞。如果(?已有!)中國已經有這種可靠的微芯片結構(已有),可免受電離輻射破壞,那麼這將是向前邁出的一大步。而俄才剛有這樣的計劃。”
俄宇航科學院院士亞歷山大•熱列茲尼亞科夫認為,“天舟一號”一次可運載6.5噸物資,遠高於俄 “進步”號2噸和美國貨運飛船2.5噸,這有助於中國更加積極高效地運營空間站。這是技術層面上的一大成就,因為建造一艘運載能力高的貨運飛船可在很大程度上簡化空間站的運營。
此外,“天舟一號”相對同級別飛船而言較輕。熱列茲尼亞科夫稱,儘管詳細技術性能尚未披露,但可以推斷,這可通過使用重量輕於金屬的新型複合材料以及尺寸小但能完成所有任務、性能完善的基礎元件來實現。因此飛船總重與所運物資的比例很好。專家認為,與“進步”號、“天鵝座”號和“龍”號相比,“天舟一號”的這一指標要高很多。
相關新聞
天舟一號6年苦練內功首創七大絕技2017-04-21
天舟一號太空優質“快遞”靠哪四大秘籍?2017-04-2
中國天舟一號飛天!一舉動讓歐洲不淡定2017-04-21科普中國
除了貨運,天舟一號還承擔著不少科學任務。其中一個項目,已經引起了歐空局的注意。
這個項目包括兩個部分,空間蒸發與冷凝科學實驗,和兩相繫統實驗平台關鍵技術研究,負責人是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劉秋生研究員。
參與研究的除了中國科學院力學所,還有中山大學、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中心和東南大學。
為什麼這個項目能夠引起歐空局的注意呢?這個項目究竟要做什麼,又有什麼意義呢?
如水揮發(蒸發)與降雨(冷凝)是我們地球人類生存環境維持的基本保障,這個循環過程每時每刻都受到重力引起的自然(浮力)對流的極大影響。
天舟一號可為空間站補給燃料 澳專家:美國都沒做到
中國人昨天把“快遞”從地球做到了太空。2017.4.20晚19時41分,海南文昌發射場,中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順利發射升空,它將與天宮二號對接並送去6噸重的補給。
自動再補給是打造國際空間站能否成功的關鍵。最初,蘇聯和美國都是用載人飛船順便運送補給,每艘載人飛船一次只能為空間站運去幾百公斤物資。1978年蘇聯開始把“聯盟”號載人飛船改裝成無人貨運飛船,稱為“進步”號,每次飛行可為空間站送去2噸多物資。
美國“太空飛行網”稱,天舟一號與目前為國際空間站提供補給的貨運飛船相似。在設計和運輸能力上,天舟一號與俄 “進步”號和歐洲的“自動轉移”飛行器相似,不過,美國的“龍”飛船和日本的HTV貨運飛船不能給空間站補給燃料等。
業內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天舟一號作為太空快遞的大力士,載荷能力實際高於俄 “進步”號M型和美國的天鵝座飛船擴展型,也高於日本的貨運飛船。
澳大利亞太空專家莫里斯•瓊斯20日也對香港《南華早報》說,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是中國的一項“偉大成就”。他說,“只有中國、歐洲和俄羅斯研發了能夠對空間站進行燃料補給的貨運飛船。美國都沒做到。”
英國《金融時報》20日稱,儘管中國對航天的投入已經不少,與美國相比還是相形見絀,但如果建成空間站,將是中國太空項目的一個“加冕時刻”。到2028年國際空間站服役期滿後,中國的空間站將“獨一無二”。
據記者了解,由於天舟一號的送貨單上有許多精密儀器和航天員用品,發射段受力又大,生怕磕碰,專家們通過3個月試驗才確定一種特殊的“軟包裝”綁紮方式。據貨運飛船機械總體主管設計師郭軍輝介紹,新研製的高科技貨包採用新型抗菌防潮防黴布料,可確保貨物在貨包中存放一年。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4-21/doc-ifyepsea9932305.shtml
英媒稱俄或退出國際空間站與中國聯手打造太空基地2017.4.7新華網
英媒稱,俄羅斯可能計劃放棄國際空間站,並在中國的幫助下打造與國際空間站相競爭的太空基地。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也正在考慮讓機器人替代人類宇航員在新的太空基地上執行任務。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2017.4.5報導,這些消息加劇了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的緊張關係,並可能引發新的“太空競賽”。
俄羅斯航天科學院通訊院士安德烈•約寧對俄羅斯媒體說:“俄羅斯可能在2024年後脫離國際空間站。”
他說,中國和俄羅斯可能聯手打造與國際空間站相競爭的太空基地。
據約寧透露,有關官員正在討論,在2024年美國航空航天局將國際空間站移交給私營部門後撤出俄羅斯宇航員。
報導稱,如果俄羅斯選擇脫離國際空間站,則將切斷其與西方象徵性的外交關係。這將可能導致雙方進入第二場太空競賽。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與美國的太空機構曾展開技術競賽。
在這場成為冷戰標誌的太空競賽中,兩個超級大國都竭力證明其太空技術的優勢地位。這場太空競賽背後的共識是,如果核戰爭全面爆發,外太空是攻擊和防禦的終極領域。
報導稱,中國不是國際空間站成員,也不曾有中國公民登上過國際空間站。這個總投資達1000億美元的科學和工程實驗室在地球上空250英里(約合402公里)的軌道上運行。
自2000年11月進駐國際空間站以來,宇航員們一直輪流在空間站工作和生活。
美國航空航天局每年在國際空間站項目上花費約30億美元,這項支出得到特朗普政府和國會的支持。
美國眾議院一個監督航空航天局的委員會已開始研究2024年後是否要延長該項目。這筆資金也可用於加速人類探索月球和火星的太空計劃。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4-07/doc-ifyeceza1452357.shtml
SpaceX 的設計目標是火箭在不做修補的情況下連續發射十次,十次發射之後進行整新,這種情況下計劃發射到100 次。理論上一枚火箭可以像這樣一直用到上千次,但累計了 100 次以後整新的花費會超過造新火箭,因而100次可能會成為上限。SpaceX預計今年將會擁有到6支復用火箭,如果一切順利的話。
回應
這並不是什麼新技術,不過是把幾十年前著陸月球返回的飛行器技術做可靠性重複,不要忘了,在發射月球返回式飛行器前,在地球先做過類似發射著陸試驗。
官方打臉……
民用和軍用的要求當然不一樣。軍用要求萬無一失。民用有個80%的成功率就OK了。
成功率只有80%的火箭,那個商業保險公司敢接這種發射保險單?!
80%?低於92%都是非常危險的成果概率,對於航天飛行器而言。
SpaceX回收試驗失敗的時候,國內就一堆鍵盤俠在那冷嘲熱諷,說根本不合理,點錯科技樹,注定失敗;SpaceX開始回收成功的時候,國內就有人就拼命喊還要看能不能重新發射;當SpaceX重新發射也成功的時候,他們就鼓譟航天飛機如何退役,用其他方式黑Spacex。中國網民們什麼時候淪落到印度阿三的那種屁股決定腦袋的德行了?自己不去努力創新,還要千方百計去抹黑別人的創新努力,這與中國建設創新大國的方針戰略背道而馳。
談SpaceX,凡是扯到航天飛機概念上去的,都是人云亦云的言論。航天飛機是載人的,成本怎能和不載人的普通火箭相比?載人的長征2F火箭,成本比不載人的長征2號高出不知多少倍。
航天飛機設計出來的目的就是近地軌道空間站建設、物資人員運輸和衛星發射。物資運輸有一票無人貨運飛船,空間站建設有質子,既然連你都知道有人成本高,何必用有人飛行器執行無人飛行器就能勝任的任務呢?載人任務聯盟也比航天飛機好,所以航天飛機有什麼優點?
他們就鼓譟航天飛機如何退役,用其他方式黑Spacex。
你忘了SPACEX復用火箭剛摔過扎克伯格兩億美元的衛星,心疼保險公司。這不是黑啊,這文章都出來了,是事實了啊
SpaceX的火箭回收方式不可靠,回收成本也不低,反而中國的降落傘式回收方式更經濟更可靠,畢竟,中國在返回式衛星和太空倉回收都是用的這種成熟的技術
http://www.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17_04_01_401715.shtml
SpaceX 的設計目標是火箭在不做修補的情況下連續發射十次,十次發射之後進行整新,這種情況下計劃發射到100 次。理論上一枚火箭可以像這樣一直用到上千次,但累計了 100 次以後整新的花費會超過造新火箭,因而100次可能會成為上限。SpaceX預計今年將會擁有到6支復用火箭,如果一切順利的話。
港媒稱中國火箭回收穫最新進展拒絕採用美國技術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2017.3.17報導,該系統將使火箭引擎和推進器安全返回地面,這樣它們就能在未來的發射中被重新使用。它包括使用一套被安裝在第一級火箭內的群傘系統。在第一級火箭下方,有一個氣囊可以充氣可起到緩衝作用。 “降落傘-氣囊”系統將得到多個傳感器和一套引導降落的飛行控制系統的輔助。最終目標是像垂直降落技術那樣讓火箭精準地落入一處範圍較小的回收區。研究人員稱,除節省成本外,回收火箭零部件還可降低火箭碎片落到地面造成的威脅。
這種技術不同於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在“獵鷹9”號火箭上所使用的系統。在獵鷹9的第一級墜向地面的過程中,當其速度達到每秒3公里時,引擎將重新點燃,對火箭進行反推,並使其逐步減速,從而減輕在垂直降落時產生的撞擊力。
報導稱,中國火箭回收項目研究員鄧新宇稱,垂直降落技術面臨很多挑戰,極難實現。垂直降落技術需要攜帶額外的燃料,這意味著火箭只能攜帶較小的有效載荷。獵鷹9還使用了9台小型火箭發動機來創造推力,這降低了整個發射裝置的可靠性與效率。當前國際火箭主流發展趨勢是加大推力、減少發動機數量,這也是我國和空客、波音、洛克希德-馬丁等國際一流宇航公司未採用該技術的原因。
報導稱,在集中力量開發降落傘系統前,中國政府一直在向上述兩種回收方法投入研發資金。兩年前,中國曾展開一項使用降落傘系統的大型實驗。新華社報導稱,中國尚未正式排除採用垂直降落技術回收火箭的可能性。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本月對新華社記者說,可重複使用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 “與國外主流火箭相比,中國現役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雖然成本低,但隨著中國太空探索活動日益增多,降低火箭成本也勢在必行。”
回應
純粹是騙錢,箭體就算用降落傘落地也是衝力極大的,裡面的零件早就震得亂七八糟了,發動機都可能變形,還回收?
說得好,這些行政級別的科研公務員,就是為了撈錢的名稱。
科學家就是科學家,起什麼科研公務員這樣的名稱~你這為了造輿論麼?是個科學家都比你這廢物要有用的多,社會負擔,浪費糧食,中國沒你這樣的,社會不知道要進步多少。
中國已經發射的多個外空飛船返回艙就是降落傘的,裡面的航天員也沒有震的亂七八糟,研究成果也好好的。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3-20/doc-ifycnpit2422900.shtml
席亞洲:“航天馬車夫”俄羅斯為何沒錢賺?2016-06-01 10:05:10
主管軍工的俄羅斯副總理德米特里•羅戈津2016.5.27在工業和貿易部會議上說:“我們如今在航天領域(的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1/9。
航天發射市場,聽起來高大上。然而誰能想到這個行當今天已經變成市場極度飽和、幾乎賺不到多少錢的狀態呢?
沒辦法,廉價運載火箭實在太多。
上世紀90年代,運載火箭在商業發射市場上利潤率可達20-30%,甚至高達50%的水平。一時間,俄、烏、美、歐、日、中、印……各國都拼命來做這個“太空馬車夫”。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國際衛星市場日益被西方壟斷,國際航天發射市場的好日子也迅速走到盡頭。
先是美國炮製了《考克斯報告》,稱用來發射“銥星”的長征2號火箭就是“東風-5B”多彈頭洲際導彈——隨後得出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中國所有民用商業航天發射,都是軍事航天和洲際導彈研製的掩護。從此,美國不准中國發射自己的衛星——這個制裁越來越緊,到後來乾脆不讓中國發射任何帶美國部件的衛星,國際市場上現在幾乎沒有這樣的衛星,除了中國國產的。
然而在俄這邊,事情是另一番模樣——無論如何,都擠不進國際衛星市場。
眾所周知,至今俄微電子技術完全無法與西方競爭,2015年遭到製裁後,人們發現一個尷尬的情況。
而這是商用航天市場上利潤率最高的部分——通訊衛星的一個轉發器一年出租費用就高達一億美元,衛星本身算上發射費用可能也就幾億美元,一年回本並賺錢很正常,如果能在軌使用10-15年,利潤率遠超1000%。2014年,衛星服務業收入已經達到1229億美元,從2009年開始,這個行業年均收入增長率達到4%。
一方面,航天商用發射市場陷入惡性價格戰。據報導,目前美國“太空探索”公司的“獵鷹9”火箭價格為5400-6200萬美元。獵鷹9現在的價格可與中國“長征2號”媲美。俄“質子”目前被迫降價到7000萬美元以內,以與獵鷹9競爭——幾年前,它的發射價格是1億美元。另一方面, “質子M”火箭近年來事故不斷,這導致其保險費率高得驚人的20%以上。質子-M火箭自2001年首發開始,到2014年3月發射了76次,成功率91%,上述兩個原因導致俄羅斯在商業航天發射上的利潤真的不高,目前實際利潤率很可能低於10%。
回應
http://www.guancha.cn/XiYaZhou/2016_06_01_362464.shtml
聽到民企~!我就呵呵了~!
民企?!在中國連生產銷售使用玩具氣槍都是違法的,你認為民企能自己造火箭?!
軍轉民你管得著嗎?氣死你
聽起來好像振奮人心啊,但是我想說的是私有化的手都伸到國家核心部門裡來了是不是有點過分。
估計是用保存期快滿了的洲際導彈發射的。本來要拆除的現在再利用,所以才能那麼便宜。
藍箭,這名字一看就知道這個公司是個軍方的殼……
掛羊頭賣狗肉
有什麼稀奇的,SpaceX也是原來波音和洛馬的人馬,航天飛機項目關停後,就換了個牌坊和主人。其實都是政府承包商,跟原來給NASA幹沒兩樣。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3-07/doc-ifycaafp2211757.shtml
相關新聞
外媒稱中國成衛星發射商業主角較俄美優勢明顯
外媒稱,2016.5.15,中國第227次成功發射一枚長征火箭。此次發射把中國一顆遙感衛星送入軌道。
據美國戰略之頁網站2016.5.25日報導,美國航天飛機之所以退役是因為它是最昂貴的太空運載方式。用航天飛機運載衛星的費用是每噸2500萬美元。俄中的費用是每噸不到1000萬美元。不過,如果火箭近期發生一系列發射失敗的情況,那保險費用可能是發射費用的兩倍以上。長征火箭的失敗率為5%左右,是使用最多的俄火箭的兩倍多一點兒。航天飛機和大部分西方衛星發射器的失敗率是2%。(?)
自2001年以來,衛星行業的收入增加了一倍多,從每年860億美元增至目前的2000多億。美國擁有約1/3的發射業務,主要是因為美國要求機密衛星要由本國火箭發射。美國仍然是主要的商用衛星製造商,佔市場的一半以上。中國在所有這一切中看到了機會,在短時間內取得了長足進步來利用這個機會。
回應
原來長征火箭失敗率還是算高的
為什麼感覺美國發射火箭經常失敗而中國很少失敗?
之所以有這種印象,原因之一是以央視為代表的官媒報喜不報憂。….
在此要反駁一些錯誤。首先回答一下中國火箭發射成功率的部分。到2013為止發射的紀錄是194次,180次成功,總成功率是93%。如果看2004~2013最近10年的話,總共124次發射121次成功,成功率97.5%。…..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386838
下圖是2016年珠海航展上藍箭公司公佈的藍箭1號火箭概念圖。藍箭-1號火箭起飛重量57.4噸,直徑2米,是4級固體燃料商業運載火箭,載荷400公斤,太陽同步軌道載荷500公斤。
圖片:藍箭-1號火箭概念圖
長征11號火箭和藍箭-1號火箭,發動機直徑均為2米,重量均為57噸。如此相似,不太可能是巧合,可以判斷,藍箭-1號火箭採用了長征11號火箭現成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只是去掉髮射筒,把長征11號火箭的冷發射,改為發射架熱發射形式。
再聯想到北京藍箭空間公司是在成立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就推出了”新型“火箭,很可能屬於長征11號”刷漆“行為,或直接購買了長征11號的發動機。藍箭-1號的技術很可能來自於長征11號火箭。
圖片:在2016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長征11火箭模型,妥妥的東風41導彈外形。
長征11號火箭具備星箭快速對接、全箭整體儲存和發射場快速發射的能力,發射長征11號火箭只需24小時準備時間,還具備全天候、無依托發射的能力,發射方式和造型酷似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有軍事專家分析稱,這款火箭的基礎就是東風41導彈。未來戰爭對衛星依賴較大,對火箭發射的響應速度要求很高,常規發射週期太長,發射基地容易遭受攻擊,採用機動發射車則安全快速,平時可將發射車與衛星製造好待命,必要時可24小時內將衛星送上天空。
圖片:長征11號快速響應火箭發射的首日封
空間快速響應是指發生戰爭或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火箭發射車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機動,完成測試並發射,不需要專門的火箭發射場,不需要勤務塔、不需要臍帶塔、不需要導流槽,連發射台都不需要,只要有一片平地就可以了。衛星入軌後,不需長時間在軌調整,能馬上執行預定任務。針對突發事件,運載器需要滿足機動性和快速性的要求,與液體火箭比較,具有密封發射筒、冷發射的固體火箭更適合作為空間快速響應任務的發射工具。
可以說,長征11號火箭,以及民營版的藍箭-1火箭,都是在東風31或東風41洲際戰略導彈的基礎上開發的軍民兩用經濟版。(作者署名:科羅廖夫)
回應
美國的獵鷹火箭發射幾次必爆,在技術上是落後的,也是非常不理智和不安全的。實際上美國打著獵鷹火箭的旗號在幹補課的事。眾所周知,美國的火箭技術很低,不僅土星五號之類的火箭沒有,而且連近地軌道發射能力都沒有。為此,美國必須偷俄RD-180火箭發動機研製SLS火箭來補課,否則登月神話就要破滅。
該火箭是四級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全長20.8米,起飛質量57.7噸,最大箭體直徑2米,有直徑1.6米和2米的兩種整流罩。主要用於將中小型航天器以一箭一星或一箭多星的模式發送至1000公里以下近地軌道及太陽同步軌道,具有較強任務適應性。該火箭的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為420公斤,500公里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610公斤。其發射能力與小衛星發射需求十分匹配。
圖片:快舟11號運載火箭
介紹長征11號火箭的同時,我們還必須要了解下中國另一個航天巨頭——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研製的神秘的快舟11號運載火箭。去年9月22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四院九部研發的快舟11號固體運載火箭一級發動機地面試車成功,成為國內應用碳纖維複合殼體技術的尺寸最大、裝藥量最多的固體火箭發動機。該發動機直徑2.2米,總長9.7米,裝藥量45噸,具有高質量比、高比衝、大推力等特點。本次試車驗證了大尺寸碳纖維複合殼體、大流量噴管、大噸位裝藥等關鍵技術,實現了大尺寸碳纖維複合殼體發動機技術工程應用的跨越式提升。
快舟11號運載火箭計劃於2017年進行發射。有軍事專家稱,快舟11火箭的發動機是個亮點,可以聯想一下巨浪3潛射洲際導彈,另一個亮點是碳纖維外殼,也同樣從側面體現了我國第三代洲際導彈的技術水平。快舟11火箭發動機直徑比長征11火箭稍大,它們的最大區別是發動機外殼,快舟11使用碳纖維,成本比較高,性能更好。長征11採用金屬外殼,重量較大,成本較低。
那麼,北京藍箭公司使用的是什麼火箭呢。
這家公司CEO介紹:“北京藍箭自2015年成立以來,一直在加快自身核心開發能力的建設和火箭產業化的進程。因此,從成立之初,我們就確定採取'雙輪驅動'的策略,即產品開發和客戶資源拓展同步進行。預計於2017年6月完成載星發射前的重頭戲——火箭試射,成為民營火箭在中國的首例空間軌道飛行被載入史冊。
眾所周知,運載火箭屬於最高精尖的工業技術,我國的運載火箭和導彈技術經過了60年發展,才達到瞭如今的國際高度。要想具備運載火箭總體系統的研製和發射能力,需要擁有包括火箭的箭體結構系統、控制系統、分離系統及單機設備的設計等核心能力,同時還要貫通上下游產業鏈,具備運載火箭總裝製造、總體測試的保障條件和能力。而這些能力,北京藍箭公司在成立不到兩年時間裡就實現了,這真是令人不可思議。
藍箭1號火箭的單次發射成本極為低廉,僅約為800萬美元。若將該價格與美國的SpaceX火箭相比,是什麼水平呢?獵鷹9號火箭的發射價格是6200萬美元,而研製中的獵鷹重型火箭的發射價格則高達9000萬美元。2010年,銥星公司與SpaceX簽署協議,分七次發射銥星公司70顆二代衛星,費用達4.5億美元,每顆衛星的發射費用接近450萬美元。如果藍箭1號火箭每次發射4~5顆衛星,那麼均攤每顆衛星的發射費用僅為160~200萬美元,只相當於SpaceX發射銥星的一半。
中國航天通過民營企業進行對外的商業發射,有很多好處。一是可以規避西方國家設置的技術壁壘,美國等西方國家經常以防止衛星技術外洩的理由限制衛星業主選擇中國作為發射服務商,而通過民營企業發射衛星,則可以最大限度的規避此類限制。二是可以消除以往中國航天的軍事背景,我們目前的航天體制,仍然是以軍事為主導,民營企業就可以主打民用這張牌。
我們再看看長征-11號火箭。這枚火箭跟北京藍箭公司有很大淵源。
長征11號火箭是我國長征運載火箭家族中的第一種固體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航天一院)研製,使用成熟的火(導)箭(彈)總體和固體發動機技術,具有設計簡潔成熟、發射操作簡捷、環境友好等特點。
圖片:長征11火箭模型
長征11火箭採用筒式機動冷發射,可整體貯存、操作簡單、成本低、發射週期短,可24小時快速發射,它最大的優勢是快速、便捷、靈活,可實現衛星快速組網和補網,能很好地滿足突發事件應急發射需求。其發射車也與東風41導彈發射車頗有淵源。
圖片:長征11火箭發射車模型
此前這個快速反應機動性發射車曾被誤認為是東風41導彈發射車,但該車的車軸數量明顯多於東風41,而且車長也比東風41導彈發射車更長。長征11號火箭獨特的運輸-起豎-發射三用車彈射發射方式,一般的說這種發射方式多用於固體中遠程和洲際導彈,這也可以從側面反映出它和彈道導彈技術的關係。
圖片:中國首次展示長征-11機動式運載火箭發射車
長征-11小型固體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研製,採用了國際首創的星箭一體化技術,在國內首次採用柵格舵控制技術,是我國新一代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軌能力的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初步形成了我國亟需的空間快速響應能力。
就在獵鷹九號年度首次發射的前一天,中國的一家民營商業航天企業也接到了一個訂單,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與丹麥GomSpace公司簽訂了一份火箭發射服務協議。這是國內民營商業航天企業承接的第一筆國際市場商業火箭發射訂單。北京藍箭將於2018年使用藍箭1號運載火箭發射丹麥公司的立方體衛星群。
翻閱北京藍箭公司的資料,發現這家公司是在2015年6月才註冊的,註冊資金僅有50萬元,那麼問題來了,這麼新,這麼小的一家公司,就能直接跟一個歐洲知名衛星公司簽訂發射合同麼。這家歐洲公司為何如此信任一個成立還不到2年的中國企業。
其實我們看看以往的中國航天發射火箭時的新聞,就能發現倪端。
2015年9月25日,採用固體燃料發動機的我國新型運載火箭長征十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次發射成功,使我國具備快速發射衛星的能力。此次發射搭載的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的浦江一號衛星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研製的上科大二號衛星等數顆微小衛星。
上面是正式新聞,只是說了一部分載荷,其中最重要的載荷沒有公開報導,那就是天網-1星座,該星座由三顆衛星組成,這些衛星都基於立方體衛星構造,可實現星間無線網絡通訊。
立方體衛星構造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標準衛星,即將衛星設計為邊長10厘米的標準立方體單元,此次發射的天網-1三星座,有兩顆是立方體-2U構型,意味著衛星由兩個立方體單元組成,有一顆是立方體-3U構型,即三個標準立方體單元。天網-1系統由上海微型衛星中心、丹麥GomSpace公司,葡萄牙Tekever公司和瑞典Nanospace公司聯合設計。
這裡出現了委託北京藍箭公司發射衛星的丹麥GomSpace公司。
GomSpace是一家丹麥宇航公司,具有一個強大的市場網絡,合作夥伴遍及歐洲乃至全球,曾多次為美國航空航天總署(NASA)提供微小衛星系統和相關服務。其擁有成熟的微納衛星、立方星研製和生產能力,可為小衛星及微小衛星分系統研發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該公司曾透露:他們選擇北京藍箭的原因,除了有價格優勢,還有技術優勢,另外跟藍箭的技術團隊多年前就有認識和交流,信任他們的能力。
中國民企要發射外國衛星火箭或來自東風41洲際導彈
繼2016年9月初發射台爆炸事故後, 2017.1.15,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進行了今年的首次發射任務,獵鷹9號火箭以一箭十星將銥星公司的10顆衛星一次性送入低地球軌道,並利用太平洋上的漂浮平台成功回收了一級火箭。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是由矽谷投資家埃隆•馬斯克在2002年創建的,總部位於加州。儘管該公司聲稱是個純商業的航天公司,但人員和技術構成其實就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分身。由於沒有充足的預算,美國政府從NASA剝離出來以些人員、設備和技術儲備,打包賣給私人投資家。就像互聯網企業的風險投資一樣,能買的人都是有背景的,比如被譽為科技天才的埃隆•馬斯克,其實就是妥妥的風投商,獵鷹火箭用的都是NASA的技術儲備,自己研發不可能那麼快。這些金融財團搞航天科技,是通過風險投資的路子,實現資本的利益最大化。
獵鷹九號與我國的長征七號相仿,同為500多噸的火箭,但獵鷹九號性能更強,技術更先進,成本更低(?),無論是低軌道還是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獵鷹九號都比長征七號強得多。所以在技術上,長征七號還是落後於獵鷹九號的。
作為一家私人企業,SpaceX獵鷹系列火箭的價格和性能都相當牛,會對其他國家的商業發射產生巨大影響,中國航天有應對的能力嗎?
當然必須是有的,而且應對路線跟美國不約而同,那就是商業火箭發射民營化。
中國航天曾公開承認(?),由於體制機制的原因,沒法跟獵鷹火箭進行價格競爭。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總裁韓慶平在去年接受記者採訪時就說過,商業化火箭發射的關鍵問題是不斷降低成本,但目前中國航天的成本還是比較高,這個跟管理體制、運作模式有關係。軍工企業內部的創新和研發都是相對封閉的狀態,誰能做什麼,誰不能做什麼,誰跟誰配套協作,都有非常詳細和明確的內部分工,因而缺乏市場競爭動力。想要降低成本,就要打破傳統的模式,按照商業規則運作。
圖片:長征11號機動快速響應運載火箭首次發射,可見冷發射導彈剛剛彈出發射筒,主發動機還未點火。
圖片:東風41導彈想像圖
中國航天也在考慮通過改革來提高價格競爭力,與外國競爭。
憑藉早期阿麗亞娜-5G系列火箭的成功業績,阿麗亞娜-5火箭延續了阿麗亞娜-4號運載火箭在商業發射市場上的輝煌,而性能更為優秀的阿麗亞娜-5 ECA火箭達到了10噸的同步轉移軌道(GTO)運力,並可通過一箭雙星的發射方式降低發射費用,進一步鞏固了阿麗亞娜-5火箭在商業發射市場上的優勢。
現在,歐洲航天局正在研製“阿麗亞娜”-5ME,並繼續研發模塊化、低成本的後繼型號阿麗亞娜-6火箭。德國支持發展阿麗亞娜-5ME,將在2017年至2018年執行飛行任務;法國支持發展阿麗亞娜-6,預計在2020年後開始提供服務。與阿麗亞娜-5相比,阿麗亞娜-5ME採用了新的上面級,比目前的阿麗亞娜-5ECA型火箭的運載能力提高20%,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11.2噸。阿麗亞娜-6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並不高,為3~8噸,但可靠性高於阿麗亞娜-5系列火箭,成本也比阿麗亞娜 -5低,並能夠實現更高的發射頻率。
日本的H-2系列火箭
H-2A零部件比H-2減少了約20% ,發射費用降到H-2的一半,基本與歐美持平。H-2一味追求100%國產化,而H-2A有許多零部件是從其他國家購買的(如第二級貯箱的一些組件),並更多地採用了商用元器件。H-2火箭整體的設計可靠性為97.4%,H-2A為98.2%。
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4.1噸、4.5噸和5噸的H-2A成本為7700萬美元,而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分別為7.5噸和9.5噸的H-2A成本為9500萬美元。
日本目前正在為研製H-3開展技術論證,其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為4噸,在使用固體燃料助推器的情況下可達6噸,發射費用將比H-2A便宜20%到30%。
結束語
我國長征五號火箭的總體運載能力已經超過了歐洲的阿麗亞娜-5和日本的H-2B,將在航天發射市場佔有重要地位。長征五號橫空出世,將推動我國航天事業快速發展。
回應
長5的運載能力不單大於 日歐,也比俄現役火箭要大——俄重型火箭已經全部退役。現役的比長5大的就是 delta5 不過馬上也要退役了。
然而還是改變不了不如50年前的土星5的事實。
然而還是改變不了美國現在也拿不出土星5檔次火箭的事實
土星5那貨發射一次的費用可以養一隻航母編隊一年了。
現在不像冷戰時,火箭強調經濟性,不賺錢的事沒人乾了。所以像什麼登月,土星5這種事現在沒人會搞了。
運載能力最強的不是土星5 而是 蘇聯的能源號
不登月造那麼大的火箭幹嘛,發射衛星嗎?腦子有病!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2-21/doc-ifyarrcf5250247.shtml
詳解歐日大型運載火箭:運載能力均不如中國長征5號2017.2.21新浪軍事
2016年11月3日晚,我國新一代大推力、高可靠、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長征五號發射成功。
長征五號為我國運載火箭升級換代里程碑工程,其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運載火箭規模成功實現由中型到大型的跨越。也標誌著我國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步伐加快。長征五號將進入由美國的“宇宙神”-5、“德爾塔”-4,俄羅斯的“質子”-M、“安哥拉”-5,歐洲的“阿麗亞娜”-5,日本的H -2系列運載火箭為代表的大型運載火箭市場。本文將主要介紹歐洲的“阿麗亞娜”-5、日本的H-2系列運載火箭。
歐洲的阿麗亞娜-5
阿麗亞娜-5是繼阿麗亞娜-4之後歐空局推出的一種大型運載火箭。研製這種火箭的設想可以追溯到1979年,當時主要是想研製一種能把10噸重的“使神”號載人航天飛機送入200千米高的低地軌道的運載火箭,具體方案是使用阿麗亞娜-4的L210第一級捆綁阿麗亞娜-3的固體助推器(當時阿麗亞娜-4的液體助推器還沒研製),上面使用裝45噸推進劑的低溫級,再上面裝“使神”號航天飛機或在用於向靜地軌道發射時裝H10第三級。此後火箭方案幾經變動。
1985年1月,歐空局批准了該火箭研製的預備性計劃;1987年11月在歐空局部長級會議上“阿麗亞娜”-5研製計劃正式得到批准。
……
“阿麗亞娜”-5火箭的研製費用由歐空局的14個成員國分擔,出資較多的法國、德國和意大利分別負擔46.2%、22%和15%。該項目的經費最初定為72億美元,加上20%的不可預見費用,實際上包括可行性論證工作在內總投資達86.8億美元。歐空局有一條原則,即出資國的出資最終將以補償合同的形式返還給出資國,因此阿麗亞娜-5火箭各組件的研製與生產工作都承包給了歐洲廠家。
阿麗亞娜-5可以把重6.8噸的單一有效載荷送入傾角5~12度的靜地轉移軌道,雙星和三星發射時這一能力分別為5.9噸和5.5噸。它還能把10噸重的衛星送入800千米、傾角98.6度的太陽同步軌道,把18噸重的貨物送入550千米、28.5度的圓形低地軌道,70千米×300千米、傾角28.5度軌道的運載能力為22.6噸。
歐空局當前主要使用“麗亞娜-5運載火箭完成發射任務,1996年阿麗亞娜-5火箭首次發射,在16年的歷史上曾出現阿麗亞娜-5G 、阿麗亞娜-5G+、阿麗亞娜-5GS等型號,目前使用的型號為阿麗亞娜-5ECA和阿麗亞娜-5ES,分別主要用於發射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和ATV貨運飛船。
“中國也十分重視太空領域的發展,並在這些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進步。”前述中國航天專家14日對《環球時報》介紹說,2016年,我們的火箭發射總計22次,與美國持平,超越了俄羅斯。 不僅如此,中國發射的含金量也非常高——長征七號、長征五號、天宮二號等等。 “今年中國航天局計劃發射28次,這將刷新之前中國太空發射的紀錄。”他表示,不僅如此, 中國今年的太空計劃有很多重頭戲:4月份我們將發射首艘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之後還要發射北斗三號、嫦娥五號等。
回應
個人感覺這次的104星就是在往太空扔垃圾
就是往太空撒垃圾。這種事也就是阿三做得出來。他們做的不是科研,而是趕美超中。
人家一輛摩托車都能坐幾十個人,一箭104星也不奇怪吧
中國可以最多發射26噸。印度104個衛星才1.4噸。根本不是一個水平。
中國在衛星技術載人航天上領先印度,但印度的運載工具已經和中國並駕齊驅了。
印度的運載工具已經和中國並駕齊驅?印度運力最強的火箭僅僅只有中國長三乙的運載能力,和長七、長五相差甚遠,更別說中國研製中的長九。以印度LEO不到9噸,GTO不到4噸,可以和中國目前LEO25噸,GTO13噸的水平並駕齊驅?印度每年幾次發射能力和中國每年30次左右的發射能力並駕齊驅?第五縱隊的人員水平也不過如此而已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2-15/doc-ifyarmcu6002230.shtml
日試釣太空垃圾 空手而歸收場
日本宇宙航空機構的清理太空垃圾計畫於2017-02-06正式宣告失敗。日本宇宙航空機構因而展開了一項實驗性的任務,希望能蒐集並清除這些太空垃圾。他們表示,這艘太空垃圾蒐集器是利用漁網的概念來進行垃圾蒐集。該漁網是由不鏽鋼與鋁所製成,並具有磁性,像是一個巨大的電磁鐵漁網。先吸住太空垃圾,再將它們拖進大氣層,使其燃燒殆盡。
但根據《法新社》的報導,在太空船升空後,宇宙航空機構的科學家與技術員遲遲無法使磁性網張開。經過一個禮拜的嘗試之後,他們正式宣佈此次任務失敗。
該計畫負責人井上光一向記者表示,他們相信該磁性網沒有張開。法新社表示,這個失敗對日本宇宙航空機構是很大的打擊。日本宇宙航空機構才在前幾週被迫放棄使用迷你火箭運送衛星,與利用最新科技的衛星來探索黑洞的兩項計畫。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太空中目前有超過1億片太空垃圾環繞地球,包含除役的衛星與火箭推進器的殘骸。
中國驗證清理太空垃圾技術!還能清理敵國衛星2017.02.16
“遨龍一號”是驗證太空碎片清除的關鍵技術的飛行器,上面裝載了一台機械臂,將模擬在太空抓取廢棄衛星和一些其它大碎片,並帶到大氣層進行燒毀。
回應
印度那剛放了衛星,咱就暴了太空垃圾終結者,這樣好嗎
再能抓,也抵不過垃圾製造者——啊3!一次一百多個垃圾,無人能出其右了!
太空垃圾危害大主要是因為衛星護甲不夠,只要護甲夠硬,直接撞過去就好了,何必多此一舉去清理,還便宜了其它國家。
你知道太空碎片的速度是多少嗎?就算你把坦克弄上去照樣會被撞碎!
還這麼多點讚的。你查下地球的公轉和自轉速度吧。你居然沒碎,你不驚奇嗎?
你懂什麼是相對速度麼? 要不要回小學重修應用題?還好意思說別人,我替你臉紅
中國航天今年有3大重頭戲印度射一箭104星也沒用
印度航天部門將於201722.15通過運載火箭一次性發射104顆衛星,媒體普遍認為,對於印度航天部門來說,這一任務“極具挑戰性”。 也有航天專家指出,在試圖掙大錢的同時,印度實際上也在對製造太空垃圾“做出重大貢獻”,因為今天要跟隨印度火箭上太空的很多小衛星“真的不是很有用”。
“亞洲太空競賽正在升溫”,14日CNN報導說,印度、中國和日本都已勾畫出2017年及以後的大膽太空探索計劃。 日本打算到2018年將無人探測車放到月球表面,從而加入已對月球進行探索的精英國傢俱樂部。 2016年11月,日本頒布了兩個法案,令私人公司進入太空變得更加容易。 美國航天專家弗里茲說,“鑑於多年的亞洲技術領軍者名聲,日本不會讓自己落後於人,即使這種名聲以前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製造消費品贏得的。”報導還說,印度計劃在2018年上半年開始第二次對月球的探索使命。 中國最近幾年“也相當忙碌”,今年4月,中國將對空間站所需的一些核心技術進行測試,中國的空間站有望在2022年建成並投入使用。 今年晚些時候,中國將向月球發射無人探測器,從月球上收集並帶回土壤樣本。 中國還有志於在下一個10年內成為在月球背面登陸的第一個國家,同時讓探測車在火星著陸。 “其他一些小國,比如韓國,也抱著自己的雄心想加入這個隊伍。”“相關國家與日俱增的競爭似乎是20世紀中後期冷戰時期太空競賽的重演。”
“中國也十分重視太空領域的發展,並在這些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進步。”前述中國航天專家14日對《環球時報》介紹說,2016年,我們的火箭發射總計22次,與美國持平,超越了俄羅斯。 不僅如此,中國發射的含金量也非常高——長征七號、長征五號、天宮二號等等。 “今年中國航天局計劃發射28次,這將刷新之前中國太空發射的紀錄。”他表示,不僅如此, 中國今年的太空計劃有很多重頭戲:4月份我們將發射首艘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之後還要發射北斗三號、嫦娥五號等。
回應
個人感覺這次的104星就是在往太空扔垃圾
就是往太空撒垃圾。這種事也就是阿三做得出來。他們做的不是科研,而是趕美超中。
人家一輛摩托車都能坐幾十個人,一箭104星也不奇怪吧
哈哈,104顆,撒芝麻呢,發上去估計也沒啥進軌道工作的了,咋不發一萬顆呢
美國也比不上啊,小鬼。你叫美國發個105星吧,看人家理不理你。
阿三的火星項目,通信及導航全程由米國負責。沒有米國,再過50年阿三也找不到路。
這種葡萄中國才不吃呢。中國發射不了這麼多衛星,只能發射重型貨運飛船。中國將來發射到火星的直接就是火星車,而不是印度的繞火星探測器。
中國可以最多發射26噸。印度104個衛星才1.4噸。根本不是一個水平。
文章寫的很混亂啊,沒分清運載工具和衛星的區別,印度的運載工具已經非常成功了,只不過其衛星製造技術還有待於提高,也就是說中國在衛星技術載人航天上領先印度,但印度的運載工具已經和中國並駕齊驅了。
印度的運載工具已經和中國並駕齊驅?印度運力最強的火箭僅僅只有中國長三乙的運載能力,和長七、長五相差甚遠,更別說中國研製中的長九。以印度LEO不到9噸,GTO不到4噸,可以和中國目前LEO25噸,GTO13噸的水平並駕齊驅?印度每年幾次發射能力和中國每年30次左右的發射能力並駕齊驅?第五縱隊的人員水平也不過如此而已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2-15/doc-ifyarmcu6002230.shtml
不過,美媒稱,在全球數十億美元的衛星發射市場上,印度ISRO仍然被視為“新來的小孩”。 CNN說,即使15日發射成功,印度在全球航天業中也仍將繼續是一名“謙虛的中等玩家”,除非它能夠把那些質量更重的衛星發射到軌道上。 文章引用印度航天專家巴斯卡的話說,“對於重型運載火箭,我們仍缺乏像樣的設備。”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航天專家1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印度發射的這104顆衛星,大多都是很小的衛星。 而這些小衛星的功能不是很強、壽命也不太長,主要用於對地觀測和科技試驗等。 隨著小衛星技術以及“一箭多星”發射的不斷提高,人類進入太空的門檻越來越低,一些小國、企業,甚至學校都可以發射小衛星。 “客觀而言,印度航天的總體水平不是太高,尤其是其火箭發射技術並不算先進。”他對《環球時報》說,“但如果這次一箭104星發射成功,印度就創造了世界第一的紀錄,還可獲得巨大的政治影響。”他表示,此次發射還存在很多未知數,比如衛星發射後是否能夠正常工作、在發射過程中小衛星是不是會發生碰撞。 一切的結果只能在15日拭目以待。
另外,該專家還對小衛星發射的現狀表示擔憂。 “現在小衛星上天的門檻越來越低,導致空間飛行物的數量猛增。而這些小衛星本身功能不強、壽命短,卻造成難以清理的太空垃圾。目前國際社會已註意到這一問題,並將就發射小衛星立法進行討論。”
“亞洲太空競賽正在升溫”,14日CNN報導說,印度、中國和日本都已勾畫出2017年及以後的大膽太空探索計劃。 日本打算到2018年將無人探測車放到月球表面,從而加入已對月球進行探索的精英國傢俱樂部。 2016年11月,日本頒布了兩個法案,令私人公司進入太空變得更加容易。 美國航天專家弗里茲說,“鑑於多年的亞洲技術領軍者名聲,日本不會讓自己落後於人,即使這種名聲以前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製造消費品贏得的。”報導還說,印度計劃在2018年上半年開始第二次對月球的探索使命。 中國最近幾年“也相當忙碌”,今年4月,中國將對空間站所需的一些核心技術進行測試,中國的空間站有望在2022年建成並投入使用。 今年晚些時候,中國將向月球發射無人探測器,從月球上收集並帶回土壤樣本。 中國還有志於在下一個10年內成為在月球背面登陸的第一個國家,同時讓探測車在火星著陸。 “其他一些小國,比如韓國,也抱著自己的雄心想加入這個隊伍。”“相關國家與日俱增的競爭似乎是20世紀中後期冷戰時期太空競賽的重演。”
回應
這真的是個神奇的故事,當年美國限制以色列出口預警機技術,最終卻促成了世界最高水準的中國大預;美歐限制中國加入伽利略計劃,卻造就了中國自己的北斗;美國無恥的禁止了超算CPU對我國出口,卻成就了新一代超算霸主太湖之光的誕生;美國全面禁止無人機技術輸出中國,卻讓中國無人機買得比美國還火!現美國仍然禁止與中國太空技術的合作,卻讓中國成為未來十年內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老美呀,你就繼續限制吧,到時候咱啥都有了!
自主才能成功。汽車就是因為和歐美合作生產,到現在這些國企連發動機都不會做
它們不是不會做,而是做出的沒有歐美、鬼子和棒子的好.........相對而言,咱們民營企業在汽車發動機自主創新方面做的更好些。
嗲繼續星球大戰!美國不要停,看看最後誰被拖死。中國人還是哪句話,你搞你的我搞我的哈哈哈哈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2-15/doc-ifyameqr7523335.shtml
中國航天今年有3大重頭戲印度射一箭104星也沒用
印度航天部門將於201722.15通過運載火箭一次性發射104顆衛星,媒體普遍認為,對於印度航天部門來說,這一任務“極具挑戰性”。 也有航天專家指出,在試圖掙大錢的同時,印度實際上也在對製造太空垃圾“做出重大貢獻”,因為今天要跟隨印度火箭上太空的很多小衛星“真的不是很有用”。 當各國在太空探索領域爭搶豐厚商業利潤和提升國家戰略地位的鬥爭日益白熱化之時,為人類太空活動立法似乎迫在眉睫。 另據印媒報導,今天發射的衛星中最重的一顆——印度Cartosat-2衛星承擔著“監視鄰國巴基斯坦和中國的任務”。
相比於兩年前的首次火星任務,印度計劃於2021年至2022年實現的第二次火星探測將和法國航天局合作,實現火星車著陸探測。 另外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專家本月訪印時也表示,將考慮在美國的火星探測車上安裝通信模塊,便於到時候和印度製造的火星探測衛星聯繫。 報導稱,莫迪政府已將宇宙空間科學研究列為政府優先發展目標,印度財長賈伊特利也在今年的預算案中將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的預算提升23%。
中國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這次還會進行在軌推進劑的加註補給實驗 ,相對於以前衛星加註的幾十公斤至上百公斤級別,“天舟一號”擔負著能夠加注2噸推進劑的任務。 這對大型航天器在軌維持非常關鍵,由於處於近地軌道需要進行不斷的軌道維持,最多每次可能會消耗上百公斤的推進劑,所以這個實驗非常關鍵。 而上述實驗,在美國的“龍”飛船上,擔負著同樣功能。 而且,美國現在正在開發載人版“龍”飛船,實際上並沒有放棄相關載人航天的研究。
中國的一慣策略:你搞你的我造我的
對比“國際空間站” 中國的載人空間站體積和艙段都沒有這麼多 對比“國際空間站”中國的載人空間站體積和艙段都沒有這麼多
而且,對比來看,中國現在的“天宮二號”空天實驗室的實際承載功能和尺寸,跟美國在上個世紀70年代發射的“太空實驗室”類似。 而中國未來的“載人空間站”計劃也比以美國為主的“國際空間站”項目要小。 有專家打過一個形象的比喻:國際空間站是一個豪華別墅,而中國的載人空間站就是一套經濟適用房。 雖然看似縮水,不過能夠完成相應的空天實驗即可。 畢竟航天工程是個非常消耗經費的工程,現在每年“國際空間站”就要消耗掉2到3億美元進行日常維護,這也是為什麼必須到2025年退役而不是繼續維持的主要原因。 這其實也貫徹了中國一貫的原則: ”你搞你的,我造我的!不追求大而全,自己夠用就好“。
中國航天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 其實確實應該“感謝”美國人。 從中國載人航天的“921工程”立項到現在,已經過去了30多年,中國一直都按照自己的進度在研發新式航天裝備。 期間,雖然中國試圖跟美國和歐洲進行航天技術合作, 例如:“伽利略”全球導航項目和“國際空間站”建設項目,最終都沒有中國的份,這也恰恰促使中國在獨立自主這條路上一路飛奔。
反過來看,中國航天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需要“感謝”美國人把中國逼到這條路上。 而現在美國人已經開始後悔了,NASA的現任局長查爾斯•博爾登早在2015年10月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採訪時就表示:“如果早知道中國航天能夠發展這麼迅猛,為什麼當初不把中國吸納入體系內進行合作 ?”而現在,連曾經最密切的合作-歐空局都主動找上中國進行合作。 再過幾年,中國將會擁有僅次於美國最完備的太空探索、科研體系,到那時連“星球大戰”計劃也不會起到任何效果了。 因為,美國能研發的中國全能造! (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美為赶超中國空間站重啟星球大戰後悔曾逼中國成功2017.02.15新浪軍事
美國現在計劃全面重啟“星球大戰”計劃 新一輪的空天競爭就此拉開序幕 美國現在計劃全面重啟“星球大戰”計劃新一輪的空天競爭就此拉開序幕
在最近10年來,中國的航天工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用“突飛猛進”“日新月異”等詞彙都很難準確描述中國航天的成績:建成了覆蓋亞太的“北斗衛星導航網”並正在進入全球組網時代;覆蓋全球的“高分”系列高清衛星圖像網絡,不僅僅可以解決大量商業應用,同時還可以作為國防工程的有力補充。 但是,說取得成績最大的,自然就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尤其在2016年中國成功發射了“天宮二號”載人空間實驗室並進行了載人中期在軌駐留試驗後,現在正在進入收官之戰-“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的發射、對接、實驗任務,此舉將會奠定中國“神舟-天宮-天舟”三大關鍵子系統在未來載人空間站工程地位。
初步來看到了2025年,全球在軌的載人空間站就只剩中國的了。 相對來說中國僅用三十多年就造出了載人空間站,而這樣的速度已經足以讓美國感到前所未有的威脅和緊迫感,並且為當初的錯誤決定而感到後悔:確實不應該把中國逼上這條路。
根據俄羅斯衛星網在2016年1月26日發布的消息稱,美國現在正在計劃全面重啟“星球大戰”計劃。 美國之前的“星球大戰”計劃,其實主要是包括從太空和地面部署反彈道導彈、高速砲彈、激光燈武器,形成多個層次防禦網的作戰需求。 而隨著上個世紀90年代末,美國由於不存在對手陸續放棄了部分計劃,這其中甚至包括了是最為著名的“航天飛機\空天飛機”和後續”超大型空間站“開發計劃 。 現在,美國人終於發現了,當初這項停留在原地等著對手來超越是多麼嚴重的錯誤了。 尤其是在跟中國競爭中,美國現在起速確實談不上快,再不全面開啟必會在這場中美的太空賽跑中處於頹勢。
不過,實質上美國人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空間技術研究。 星球大戰的核心技術一直都沒有被拋棄 ,這其中就有我們耳熟能詳的高能激光武器項目、微博武器項目、電磁軌道炮武器等項目,而在載人飛船上,則利用NASA的資源引入民間資本,巧妙借助“太空熱”確保自己的技術並沒有荒廢。 以這次中國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為例,一艘貨運飛船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進行貨物運輸和補給,尤其是需要較大的運輸能力。 由於僅僅為了能夠運輸貨物,並不需要考慮人員維持生存問題,所以主要載荷能力都是進行運輸,並且會擔負一些其他任務。
日試釣太空垃圾 空手而歸收場2017-02-06 台灣醒報
你能想見,有大量的太空廢棄物正環繞著美麗的藍色行星嗎?日本宇宙航空機構的清理太空垃圾計畫於6日正式宣告失敗。宇宙航空機構發出聲明表示,他們無法有效地使他們發射的衛星執行任務。科學家在經過一週的嘗試後,宣布失敗,而他們的載具也已經返回大氣層。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太空中目前有超過1億片太空垃圾環繞地球,包含除役的衛星與火箭推進器的殘骸。科學家表示,若再不處理的話,可能會對未來的太空任務造成極大的危險。
日本宇宙航空機構因而展開了一項實驗性的任務,希望能蒐集並清除這些太空垃圾。他們表示,這艘太空垃圾蒐集器是利用漁網的概念來進行垃圾蒐集。該漁網是由不鏽鋼與鋁所製成,並具有磁性,像是一個巨大的電磁鐵漁網。先吸住太空垃圾,再將它們拖進大氣層,使其燃燒殆盡。
但根據《法新社》的報導,在太空船升空後,宇宙航空機構的科學家與技術員遲遲無法使磁性網張開。經過一個禮拜的嘗試之後,他們正式宣佈此次任務失敗。
該計畫負責人井上光一向記者表示,他們相信該磁性網沒有張開。「這個任務對我們來說是一大打擊,因為我們並沒有達成任何一項目標。」法新社表示,這個失敗對日本宇宙航空機構是很大的打擊。日本宇宙航空機構才在前幾週被迫放棄使用迷你火箭運送衛星,與利用最新科技的衛星來探索黑洞的兩項計畫。
俄“質子M”火箭零件以次充好致多次發射失敗
《北京晚報》2017.1.30消息,俄羅斯商業發射的主力運載火箭“質子—M”日前被曝出引擎缺陷,俄羅斯航天局為此召回所有問題引擎。初步調查發現,生產環節中,製造商在關鍵零部件上有“偷梁換柱”、“以次充好”的嫌疑。俄羅斯政府官員28日敦促徹查這一航天工業的醜聞。
據今日俄羅斯電視台網站報導,俄副總理德米特里•羅戈津當天視察了製造“質子—M”引擎的沃羅涅日機械廠。他稍後在推特上發文證實,該機械廠車間已經停工,為查清真相,將拆除已經組裝好的三枚新的質子—M。羅戈津說:“所有為偷換技術和文件承擔責任的人將會受到嚴厲處罰。我要求就此展開最嚴格的內部調查。”
《生意人報》先前爆料,俄航天局在對質子—M進行測試時發現引擎問題,技術人員跟進調查後發現,製造商在引擎中使用了某種“非液體物質”,這種成分不耐極度高溫,容易導致發射失敗。
“質子—M”火箭先前經歷多次發射失敗。2013年7月,一枚攜載三枚格洛納斯—M導航系統的質子—M出現發動機故障,升空後不久墜毀,造成超過2億美元的損失。2014年5月,一枚搭載通信衛星的質子—M發射後出現故障,未能到達預定軌道。
回應
坑了我們一個火星探測器
紀律,管理,就是戰鬥力。紀律鬆弛,管理不到,出事就不意外了。
正常。解體以後,從前的超級大國再也不會回來了。能指望啥紀律,啥戰鬥力啊。毛子的腐敗現象可是要比tg嚴重好幾個數量級。老百姓都看在眼裡的
這次竟然沒有讓我兔背鍋?
這種高科技都敢以次充好,哈哈。資本主義就是好啊
這就是國營轉私營的後果,為了利潤!不惜一切!
腦子有問題吧?這些企業都是國有的!相反,私營企業就是為了利潤,才會降低成本同時特別注重安全性,而不是一旦管理不善,就偷工減料。馬斯克的spacex非常看好
正相反,這些企業是私有的
馬斯克的火箭爆炸更是平常事,為了節省成本增加利潤更不擇手段降低火箭的安全係數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7_01_30_391918.shtml
分支一:硝酸-27S(HNO3-27S)+偏二甲肼UDMH
25-30噸級推力的YF-1,YF-1,YF-3;100噸級的YF-2,YF-2A等等(YF-2/A由四台YF-1捆綁而成,因此實際上不能算是一種獨立的發動機型號)。
分支二、四氧化二氮N₂O₄+偏二甲肼UDMH
70噸級推力的YF-20,YF-20B,YF-21,YF21B,YF-22,YF-22B,YF-24,等等。這個分支的液體火箭發動機, 經過了數十年的研製歷程,成為中國大型彈道導彈和航天發射的主力發動機。
分支三:液氧LH2+液氫LOX
氫氧發動機,採用252℃的液氫和零下183℃的液氧分別作為燃料和氧化劑,因此被稱為“冰箭”。中國氫氧發動機的主要型號如下:
YF-73,推力4.5噸力,真空比衝425秒、總工作時間750秒。1984年首發,用於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第3級動力。
YF-75: 推力8噸,真空比衝438秒。1994年首發,用於長征3號甲、長征3號乙及長征3號丙第3級。其改型YF-75D於2006年開始研製,2014年進入驗收階段,準備用於長征5號的二級動力。
YF-77:推力約70噸,真空比衝約430秒,發動機500秒長程熱試車成功,用於長征5號的芯一級動力。其70噸推力雖然已經比YF-75幾乎高了一個數量級,但與國際主流液氫/液氧發動機相比,還是有巨大差距。比如,
日本H-IIA/B火箭上LE-7A的推力112噸;
歐洲阿麗亞娜5的火神2 (Vulcain2)的推力137噸;
蘇聯1980年代研製成功150噸級的RD-0120液氫液氧發動機;2000年代研製成功200噸級的RD-10120液氫液氧發動機
美國1960年達研製百噸級的J2氫氧發動機
用於美國航天飛機的SSME氫氧發動機推力達到了213噸
2002年首發的美國德爾塔4火箭的RS-68的推力344噸
用於登陸火星的SLS火箭動力RS-25發動機,在2015年已經進行了500秒和650秒長程點火試驗,預計2018-2020年發射。
就連軍迷們一直不屑一顧的阿三,也在這方面的實際應用上暫時領先中國(?)。2014.1.5,印度成功發射GSLV-D5運載火箭,該火箭的第三級首次成功應用了印度國產氫氧火箭發動機CE-20,推力達到了20噸。
那麼,人們不禁要問,除了70噸級的YF-77,中國還有沒有更大的液氫/液氧發動機呢?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2011年度社會責任報告》,中國未來將發展重型液氫液氧發動機:即推力200噸級,推力為2460千牛、比衝為425秒的液體發動機。該型發動機預計2030年將用於長征9號重型運載火箭的二級級動力。
http://news.ifeng.com/a/20160603/48909099_0.shtml
中國首台3米直徑航天發動機點火成功 打破外國壟斷
2016.8.3下午14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研製的直徑3米大型固體火箭助推發動機取得地面熱試車成功。這是國內迄今為止直徑最大、工作時間最長、動力最強達150噸的固體火箭發動機。
回應
印度的固體火箭推力最大有400噸,歐洲600噸,美國1300噸後續提高到1880噸。
你居然信印度自己研製的,阿三先把基礎工業弄清楚,先解決光輝和阿瓊和那個啥啥啥航母再說。
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落後美歐,尤其是比不過日本的H2,H2A地球同步軌道最大發射能力3.7噸,H2B火箭的近地發射為19噸,地球同步8噸,H2發射成功率為94.4%。
看看咱中國長征系列:長征3號地球同步軌道為5.4噸;長征5號近地發射為25噸,地球同步為12噸;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1957-2015,全球共發射5400多次,長征系列成功率是95.5%,而全球是91.5%。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8-03/doc-ifxunyxy6391011.shtml
相關新聞
長征7號2016.6.25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 液氧煤油發動機YF-100推力12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3.5噸,可提高東風5投擲能力到5噸
長征5號9月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 液氫液氧發動機YF-77推力7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5噸.
長征9號2030年有望首飛 ,重型液氫液氧發動機推力2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中國最強火箭發動機獲突破推力仍落後美日2016.6.3鳳凰軍事
中國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最早要追溯到1960年代的東風-1短程彈道導彈。1957年,蘇聯贈送給中國2枚R-2型導彈,我方將1枚留作研究,另1枚投入測繪仿製,發展中國自己的第一個彈道導彈型號:東風-1。1960.11.5,東風-1試射成功,最大射程600公里,彈重20.5噸。東風-1採用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氧化劑為液氧,推進劑為酒精。後來,中國逐步研製了一系列航天用途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代號均為YF(即“液體”和“發動機”兩個詞的拼音首字母)。從推進劑方案來看,包括以下四個分支:
從該論文的配圖上看,構型為長征-934的火箭(其中3代表3級,4代表4個助推器)總共24個噴管,其中芯級噴管8個,每個助推器上有4個噴管。 根據其示意圖,其一級將全部採用液氧煤油發動機,二級和三級則均使用液氫液氧發動機。
中國運載火箭研製任重道遠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運載火箭通過60年的發展,在運載能力和可靠性等性能上已經居於世界第一梯隊。 但國產運載火箭的發展仍然任重道遠。 相比國外的運載火箭體系,國產火箭型譜過多,略顯繁雜。 長征7號系列和計劃中的長征8號、長征3號的換推進劑型號、新一代中型高軌道火箭在技術和能力上有著比較大的重疊,有的型號完全可以通過其他型號的少許改進來代替。 相比之下,國外運載火箭通常通過一種大推力的芯級火箭為基礎,通過搭配各種級別的助推器,完成跨度非常大的發射任務。另外,在上述新一代運載火箭中,除了長征9號以外,大多數是對現有火箭發動機的新的排列組合,從技術角度看沒有代的跨越(楨:?)。
實際上,中國運載火箭的研製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髒病”問題。 國產火箭發動機的問題體現在推力小和比衝相對較低,不僅低於美俄,也低於歐洲和日本。 迄今為止,中國尚沒有一種採用分級燃燒循環的液氫液氧發動機投入使用。 長征5號雖然實現了25噸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但僅一級就使用了10台發動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可靠性(楨:?)。 反觀美國重型“德爾塔-4”運載火箭,只使用3台發動機就實現了比長征5號更大的運載能力,而且起飛重量更低。 美國的“獵鷹-9”運載火箭的一級發動機也達到了9台,但由於其能夠大範圍調節推力,在起飛階段即便壞掉一兩台發動機,其他發動機可以增加推力來確保發射的成功(楨:?)。 該專家表示,中國應適度將重點向火箭發動機領域傾斜,通過發動機的技術突破,帶動運載火箭能力的提升。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1-19/doc-ifxzuswr9404581.shtml
相關新聞
長征火箭發射 成功率超美俄2016-09-17
發射的成功率是展現火箭素質的硬指標。截至2015年,美國運載火箭共發射1021發,成功951發,成功率為93.1%;俄羅斯運載火箭共發射2743發,成功2604發,成功率為94.9%。自1970年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以來,發射成功率高達95.73%。尤其是我國在2015年完成19次航天發射成功率更是高達100%,不僅在量上與美俄比肩,成功率更是遙遙領先。
中國空射運載火箭計劃曝光:將用運20當載機發射2017.1.19環球網
近日,中國發展運載能力達到140噸的重型運載火箭的消息在互聯網上熱傳,引起航天愛好者的廣泛關注。 根據《環球時報》記者調查,最新議論源於《深空探測學報》之前刊發的一篇名為“我國航天運輸系統成就與展望”的論文,由於該論文的撰寫者包括此前不斷呼籲要加快重型火箭研究的龍樂豪院士,所以廣受矚目。 該文對中國未來的運載火箭進行了展望,透露不少關鍵信息。
披露中國未來運載火箭族譜
該文對中國運載火箭進行了回顧和展望,將不斷發展的長征1號到長征11號運載火箭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分為4代,其中長征5號、長征6號、長征7號和長征11號為第四代運載火箭。
當然,文章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披露了計劃發展新型運載火箭。 首先披露的新一代中型中低軌火箭,也就是長征8號運載火箭,它是一種兩級火箭,一級芯級狀態與長征7號基本一致,採用兩台YF-100發動機,但捆綁的是2個2米的120噸級固體助推器,二子級採用兩台YF-75液氫液氧發動機(也就是長征3乙運載火箭的三級),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7.6噸。 另外還會研製新一代中型高軌道火箭,並同時推進長征-3D和長征-3E火箭的更新換代,也就是對其助推器和一二級發動機進行“換發”。
文章首次披露了一種空射運載火箭,計劃利用運-20為載機 ,採用內裝式箭機組合方案,發射週期為12小時,太陽同步軌道的運載能力不低於200公斤。 此外,文章還披露中國正在探索可重複使用航天運載系統。
重型運載火箭成為關注焦點
當然,文章中最大的看點還是長征9號重型運載火箭。 實際上,去年年底發布《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時,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已經明確,現在正在啟動下一代重型運載火箭長征9號的研製攻關,初步計劃在2030年左右首飛。
這篇論文較為詳細地介紹了未來長征9號的參數。 文章稱,長征9號火箭為三級半結構,芯級最大直徑10米級,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40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66噸。 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已超出美國登月使用的“土星5號”運載火箭和蘇聯“能源”號運載火箭。 該重型火箭是完成深空探測、載人登月和登火、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支撐。 該火箭的三個構型對應結構狀態相同,可模塊化組合,既可捆綁液體助推器,也可捆綁固體助推器。
我國民營航天企業首次承接國外發射訂單
新華社北京2017.1.14電(記者齊中熙)記者14日從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獲悉,這家公司與丹麥Gomspace公司日前簽訂火箭發射服務協議。這是國內民營商業航天企業承接的第一筆國際市場商業火箭發射服務的訂單。北京藍箭將於2018年使用LandSpace-1運載火箭發射GomSpace的立方體衛星群。
北京藍箭作為國內最早進入運載火箭研製的民營企業,是目前國內已經開始服務於國際發射服務市場的第一家民營商用運載火箭提供商。
根據市場預測,到2020年全球航天產業市場總額將達到4850億美元,而對應到中國市場,包括運載火箭、衛星應用、空間寬帶互聯網等,“十三五”期間就將達到8000億人民幣。
藍箭-1號是起飛重量57.4噸,直徑2米的4級固體燃料商業運載火箭,載荷400千克,太陽同步軌道載荷500千克,單次發射成本極為低廉,僅約為800萬美元
藍箭-1號火箭採用4級固體燃料發動機,從技術上說,比國際上許多民營企業研製的液體燃料運載火箭更加先進,該型火箭預計在2017年6月進行首次發射
未來該公司還將研製“零一”火箭,其發射重量更大。
回應
直徑兩米4級固體燃料的火箭,不就是彈道導彈刷個漆
你這什麼話?什麼叫彈道導彈刷個漆啊?發射車也刷了好不好!
民營企業都會造火箭了?
那為什麼不由國有企業來市場化呢?
此國有非彼國有,此民營非彼民營,呵呵
國有企業就說你有軍方背景了,結果市場就不開放給你、套路懂得不
東風快遞,快舟物流,一個軍用一個民用
一個機構兩塊牌子
完全可以大大方方成立一個國有企業來賺錢啊。
估計和美國的禁止其他國家和中國航天發衛星的貿易保護禁運政策有關,給西方國家一個台階上,相信以後會恢復國企運行的。
從中遠程的快舟系列固體火箭,到洲際的藍箭系列液體火箭,再到中短程的電磁發射的輕舟、羽舟系列......,全方位一應俱全,且全特麼都是“反對不能”,可以大張旗鼓進行全球部署“機動發射”(如機動部署到美印後院的古巴、巴鐵進行發射)的“民用商業火箭” ,腹黑兔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越來越喪心病狂了......
電磁發射還沒有吧?
據官方消息披露,航天科工未來構建快舟、開拓、羽舟、巧舟、輕舟五大系列的運載系統。其中,羽舟火箭是利用地面大型電磁彈射系統發射電推火箭,計劃2020年完成電磁發射演示系統建設及原理驗證試驗。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7_01_14_389377.shtml
深度:中國火箭也即將實現電磁彈射了助東風導彈打得更遠2017.1.9 新浪軍事
最近中國航天系統在《國防科技工業》中發布2020年研製計劃中有:未來五種運載火箭系列中,羽舟、輕舟分別為電火箭和液體火箭,都將由地面大型電磁彈射系統進行發射,四年後將完成電磁發射演示系統建設及原理驗證試驗。據悉航天科工集團、航天科技集團為中國兩大航天系統,均成立了商業火箭公司,並用快舟與長征火箭彼此競爭。
電磁彈射是運用電磁的能量來推動被彈射的物體向外或向高運動,實際上另一種形式是電磁炮。以前彈射物體均是有機械彈射,如彈簧、皮筋等。相對的就是能量彈射,如:利用火藥瞬間爆發能量的子彈、磁懸浮列車等等。
對於傳統液體、固體火箭發射,電磁彈射有較多優勢:電的使用可以使火箭發射更為清潔,不論液固均是有毒有害物質;電磁彈射在速度上佔有巨大優勢,中國已研發出了電磁驅動低軌道太空測試設備,目前在天宮二號上進行測試。據美國研製的同類EM引擎估算人類使用該類引擎可以在10個星期內抵達火星,而使用傳統火箭則約要6到7個月,此項技術中國目前處於領先地位;
電磁彈射設備的佔地面積與空間均小,如航母上的電彈只有蒸汽彈射的四分之一;維護的人員會相應減少,自動化程度相對提高;電彈設備更輕巧,震動減小,使發射火箭時更平穩,有利於發射精密儀器,不致於在發射時損壞;由於電彈的功率可高低調節,會使發射的火箭可選性增多;電彈未來考慮載荷量加大,並進行連續彈射,以節約成本,會使運載的設備大大加強,未來運能成倍提高,一箭超多星成為主流。
回應
小編成小白了,這篇文章膚淺之極,還深度了。電磁彈射和電磁推動完全兩碼事。火箭用電彈,肯定是地面一個長軌道,把火箭加速到一定速度,然後還是要用火箭繼續自己推進。
電磁彈射軌道可以建造在大山的懸崖峭壁上,對於發射火箭非常方便,也便於維護、維修和安裝、火箭發射。
電磁發射可以建成水平的環形加速軌道,循環加速,不佔用多大的地面面積。當加速達到所需要速度後,然後再引入發射軌道,環保高效,用核能驅動,經濟效益顯著。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1-09/doc-ifxzkfuh6224279.shtml
印度下月將發射一箭103星若成功將破世界紀錄 2017-01-06
據《印度斯坦時報》2017.1.4報導,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將在今年2月初發射一枚火箭,一次將103顆衛星送入軌道。
這103顆衛星中有100顆是來自外國的微小衛星,包括美國、德國、以色列、哈薩克斯坦、荷蘭和瑞士等國。這些微小衛星總重約500千克。而另外3顆較大的衛星,為印度本國衛星:重約730千克的Cartosat-2D地球觀測衛星、INS-1A和INS-1B衛星。
本次發射任務將使用印度自行研製的PSLV-XL型運載火箭(極軌衛星運載火箭)。火箭將從印度南部的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發射。ISRO液體推進系統中心主任周三對媒體表示,有關計劃自去年10月就開始籌劃。原計劃是在1月最後一周發射一箭83星。但由於新增了20顆的發射計劃,發射時間也相應推遲到了2月首周。
2008年,印度使用PSLV火箭完成了1箭10星。去年6月,又一次將20顆衛星送入軌道,20顆衛星總重達1288千克。
印度官員稱,印度本次發射任務將“創造歷史”。目前世界紀錄為一箭37星,由俄羅斯在2014年使用第聶伯運載火箭達成。而美國的記錄是一箭29星。
一箭多星發射就是用一枚運載火箭同時或先後將數顆衛星送入地球軌道的發射技術。它是一種優越的發射方式,它能充分地利用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降低衛星發射成本,但技術難度較大。按入軌模式,一箭多星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把一批衛星送入基本相同的軌道,當火箭抵達預定軌道後,所有的衛星就像天女散花一樣被釋放出去;另一類則是把多顆衛星分別送入不同參數的軌道,通常需要專門的分配器。
目前,美俄中印日等國及歐空局掌握了一箭多星的發射技術。中國在2015.9.20使用長征6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箭20星,當時創造了亞洲紀錄。
回應
哈哈笑死了,眾口一詞都認為在丟太空垃圾,我也是這麼個感覺
美國說,老子辛辛苦苦在那收垃圾,你可倒好,一下子來一百多個垃圾。
印度還將在一箭多星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的,跟印度衛星到達火星軌道一樣,全是滿滿正能量。印度人會把這個作為宇航技術“遠超中國”的標誌,所以印度必勝,有理有據。
人家進步了,我們應該讚賞學習,而不是酸
學習?三哥的航空航天需要中國學習?等美國和俄羅斯發射航天器的時候在說這種話吧。
我代表NASA學習一個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7_01_06_387980.shtml
繞行、著陸、巡視火星 2020一次完成
中國火星探測計畫分為「繞」、「著」、「巡」、「回」四個任務階段,第一階段的繞行任務並未完成,使得原本的探測計畫有所變更,原定執行第二階段著陸計畫的火星探測器「螢火二號」仍在研製,而中國有雄心大志,預計在2020年8月發射「螢火二號」,一次完成繞行、著陸、巡視火星3項任務。
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艷華表示,中國執行太空任務在今年滿60周年,邁入一個新的甲子,而國家主席習近平也發表「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願景,為中國未來太空發展指明方向,而最終目標就是在2030年左右,中國航天要躋身世界航天強國行列。
中國太空人何時登月?航天局:仍待評估
當被《路透》記者問到中國何時進行太空人登陸月球計畫的問題,吳艷華強調中國的月球探測計畫以「一個明確,兩個論證」為主軸,「一個明確」即是在2017年完成「三步走」中最後一項任務,而「兩個論證」則是在未來5年和10年進行機器人探測月球南北極的計畫,至於太空人登陸月球計畫,仍待評估。
前蘇聯在1966年發射的探測器「月球9號」(Luna 9),是全球第一顆成功軟著陸的月球探測器,美國也在同年4個月後,成功讓探測器「探測者1號」(Surveyor 1)登陸月球。
探測火星成主要任務 美國2018研究地質演變
1969年,美國發射的「阿波羅11號」(Apollo 11)太空船載送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艾德林(Buzz Aldrin)和柯林斯(Michael Collins)3名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而阿姆斯壯和艾德林更成為首2名踏上月球表面的人類,寫下探索太空的歷史新頁。
前蘇聯是最早開始探測火星的國家,但任務都以失敗告終,而美國在1964年發射的探測器「水手4號」(Mariner 4)成了第一顆登陸火星的探測器,並成功把拍攝到的火星表面照片傳回地球,而美國現在也把探索火星視為主要任務,最近一次任務是在2007年發射探測器「鳳凰號」(Phoenix)登陸火星極地區域,進行環境探測,之後計畫在2018年發射「洞察號」(InSight),研究火星的地質演變。
相關新聞
歐洲太空總署登陸火星又失敗?NASA衛星照顯示,斯基亞帕雷利號疑似已墜毀
史上最清晰、真實的月球表面照片 嫦娥三號要讓科學家開眼界
躋身世界航天強國?中國第4次發布太空白皮書:2017登月球採樣,2020上火星!
1958年,中國前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喊出「超英趕美」口號,結果卻是失敗告終,不過相隔超過半世紀後,中國開始崛起,「超英趕美」的壯志似乎又重新浮現。中國國務院2016.12.27第4度發布《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預計在2017年底發射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執行區域軟著陸及採樣任務,並在2020年發射首顆火星探測器。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言人襲艷春說,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自2000年開始,每5年發表一部航天白皮書,27日發布的是第4部白皮書,內容約有11000字,共有包括阿拉伯語、德語、日語等8種語言版本,充分紀錄2011年以來,中國在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及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的研究成果。
未來5年太空目標 加入航天強國行列
《2016中國的航天》前言表示,為了讓國際對中國太空任務有進一步了解,因此特地發布該白皮書,介紹自2011年以來的太空發展成果,以及未來5年的主要任務,並強調中國拓展太空任務,目的在於滿足經濟、科技、國安及社會等各方面需求,提高國民知識水平,維護國家權益和增強國力。
自2011年到2016年11月為止,中國的長征運載火箭共完成86次發射任務,把100多個太空載具(中國稱航天器)送進預定軌道,任務達成率為97.67%。中國最近一次的太空任務是發射載人太空船「神舟十一號」,與先前已發射的太空實驗室「天宮二號」執行首次交會。
探測月球最後階段 2017進行採樣任務
不過最令人關注的是《2016中國的航天》提到月球採樣及火星探測任務,中國計畫在2017年底發射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展開區域軟著陸,並在月球採樣且帶回地球的任務。中國月球探測計畫列為「探」、「登」、「駐」三部曲,目前在第一個探月階段,其中又把「繞」、「落」、「回」三階段任務稱為「三步走」,而「嫦娥五號」則是「回」任務中的第一顆探測器。
另外,中國也預計在2020年發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一次完成繞行、著陸、巡邏三階段任務。其實中國早在2011年就已發射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當時由俄羅斯的火箭「天頂2號」(Zenit-2)載運升空,但探測器與火箭分離後,遲遲無法順利脫離地球軌道,變更進入指定軌道航行,最後在2012年墜毀在太平洋海域。
長征十一號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是我國新型四級固體運載火箭,也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唯一一型固體型號,主要用於滿足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應急情況下微小衛星發射需求,能實現24小時以內的快速發射。2015.9.25,長征十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次點火發射,成功將4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
長征七號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貨運飛船而全新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也可用於發射人造衛星等其他航天器。長征七號2016年6月發射。火箭採用了液氧煤油發動機等新技術,箭體總長53.1米,芯級直徑3.35米,捆綁4個直徑2.25米的助推器,起飛質量約597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3.5噸。
長征五號
作為我國目前起飛規模和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長征五號2016年下半年首飛。長征五號火箭首次採用5米大直徑的箭體結構,總加註量達到780噸,起飛時共有10台發動機產生1078噸的推力,具備近地軌道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的運載能力。長征五號將直接服務於我國探月三期工程、載人空間站工程和火星探測工程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並用於不同軌道大型載荷及深空探測任務載荷的發射。
長征九號
我國重型火箭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長征九號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就連軍迷們一直不屑一顧的阿三,也在這方面的實際應用上暫時領先中國。2014.1.5,印度成功發射GSLV-D5運載火箭,該火箭的第三級首次成功應用了印度國產氫氧火箭發動機CE-20,推力達到了20噸。
那麼,人們不禁要問,除了70噸級的YF-77,中國還有沒有更大的液氫/液氧發動機呢?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2011年度社會責任報告》,中國未來將發展重型液氫液氧發動機:即推力200噸級,推力為2460千牛、比衝為425秒的液體發動機。該型發動機預計2030年將用於長征9號重型運載火箭的二級級動力。
http://news.ifeng.com/a/20160603/48909099_0.shtml
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家族全解析2016.6.22新華社
長征一號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是一種三級火箭,主要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小型有效載荷。1970.4.24,長征一號成功地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長征二號
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是一種兩級火箭,是中國航天運載器的基礎型號。1975.11.26,長征二號完成了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任務。長征二號先後有長征二C、長征二D、長征二E、長征二F等改進型。其中長征二F是我國的載人航天火箭,截至目前,已將我國10艘神舟系列飛船和10名航天員安全送到太空。
長征三號
長征三號是在長征二號基礎上於1984年研製成功的,增加了第三級低溫高能液氫液氧發動機。為了適應通信衛星容量和重量不斷增大和變化的要求,此後我國相繼研製出長征三甲、長征三乙、長征三丙三種運載火箭。“長三甲”系列不僅拓展了我國火箭使用範圍,也成功打入國際市場。
長征四號
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包括風暴一號、長征四號、長征四號A、長征四號B等火箭,主要擔負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備份火箭、發射太陽同步軌道的對地觀察應用衛星等任務。
長征六號
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是三級液體運載火箭,動力系統採用液氧煤油發動機,具有無毒無污染、發射準備時間短等特點,主要用於滿足微小衛星發射需求。2015.9.20,成功將20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創造了我國航天一箭多星發射的新紀錄。
分支一:硝酸-27S(HNO3-27S)+偏二甲肼UDMH
25-30噸級推力的YF-1,YF-1,YF-3;100噸級的YF-2,YF-2A等等(YF-2/A由四台YF-1捆綁而成,因此實際上不能算是一種獨立的發動機型號)。
分支二、四氧化二氮N₂O₄+偏二甲肼UDMH
70噸級推力的YF-20,YF-20B,YF-21,YF21B,YF-22,YF-22B,YF-24,等等。這個分支的液體火箭發動機, 經過了數十年的研製歷程,成為中國大型彈道導彈和航天發射的主力發動機。雖然中國其他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的燃料已經逐步固體化,但民用航天發射至今仍然採用該類型的液體發動機。而且,在過去的所有飛行發射試驗中, 這個系列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保持了極高的成功率。
介紹了前兩個分支,下面就是我們此篇文章的重點——氫氧發動機。
分支三:液氧LH2+液氫LOX
氫氧發動機,採用252℃的液氫和零下183℃的液氧分別作為燃料和氧化劑,因此被稱為“冰箭”。中國氫氧發動機的主要型號如下:
YF-73,推力4.5噸力,真空比衝425秒、總工作時間750秒。1984年首發,用於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第3級動力。
YF-75: 推力8噸,真空比衝438秒。1994年首發,用於長征3號甲、長征3號乙及長征3號丙第3級。其改型YF-75D於2006年開始研製,2014年進入驗收階段,準備用於長征5號的二級動力。
YF-77:推力約70噸,真空比衝約430秒,發動機500秒長程熱試車成功,用於長征5號的芯一級動力。其70噸推力雖然已經比YF-75幾乎高了一個數量級,但與國際主流液氫/液氧發動機相比,還是有巨大差距。比如,
日本H-IIA/B火箭上LE-7A的推力112噸;
歐洲阿麗亞娜5的火神2 (Vulcain2)的推力137噸;
蘇聯1980年代研製成功150噸級的RD-0120液氫液氧發動機;2000年代研製成功200噸級的RD-10120液氫液氧發動機
美國1960年達研製百噸級的J2氫氧發動機
用於美國航天飛機的SSME氫氧發動機推力達到了213噸
2002年首發的美國德爾塔4火箭的RS-68的推力344噸
用於登陸火星的SLS火箭動力RS-25發動機,在2015年已經進行了500秒和650秒長程點火試驗,預計2018-2020年發射。
世界知名火箭發動機_百度百科
美國F-1液體火箭發動機
美國研製的世界最大推力單室液體火箭發動機,用於土星5號火箭,單台推力700噸,使用煤油做燃料,液氧為氧化劑。直徑3.645米;長度5.598米;總重8451.66公斤.
俄羅斯RD-170液體火箭發動機
俄羅斯研製的世界最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使用煤油+液氧,單台推力800噸(採用四燃燒室,四噴嘴設計,也有人認為它是四台發動機並聯,但共享燃氣發生器和渦輪泵) ,用於能源號和天頂號 (RD-171,RD-170的改進型)第一級。其衍生型號有RD-180,推力400噸,相當於把RD-170一分為二,雙燃料室,雙噴嘴,用於美國擎天神II和擎天神III運載火箭的第一級。RD-191,單台推力200噸,單室單噴嘴,相當於把RD-170再一分為二,用於俄羅斯安加拉運載火箭。RD-191的衍生型號RD-151被出售給韓國,用於羅老號運載火箭的第一級。
美國RS-68液體火箭發動機
美國研製的世界上最大推力液氫液氧發動機,推力300噸級,用於德爾它四號運載火箭的第一級。
美國航天飛機液體主發動機(SSME)
美國航天飛機的主發動機,使用液氫液氧,推力200噸級,最大的特點是可重複使用。
美國航天飛機固體火箭發動機
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發動機,單台推力高達1200噸,可重複使用10次,用於美國航天飛機捆綁助推器,其改進型用於戰神1號火箭主動機和戰神5號火箭捆綁助推器。
http://baike.baidu.com/view/49000.htm
中國最強火箭發動機獲突破推力仍落後美日2016.6.3鳳凰軍事
中國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最早要追溯到1960年代的東風-1短程彈道導彈。1957年,蘇聯贈送給中國2枚R-2型導彈,我方將1枚留作研究,另1枚投入測繪仿製,發展中國自己的第一個彈道導彈型號:東風-1。1960.11.5,東風-1試射成功,最大射程600公里,彈重20.5噸。東風-1採用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氧化劑為液氧,推進劑為酒精。後來,中國逐步研製了一系列航天用途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代號均為YF(即“液體”和“發動機”兩個詞的拼音首字母)。從推進劑方案來看,包括以下四個分支:
第七名:日本H-2B運載火箭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4米
高度49米
火箭重531噸
低地軌道載荷:14噸
第八名:中國長征七號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3.35米
高度53.1米
火箭重597噸
低地軌道載荷:13.5噸
第九名:中國長征2F運載火箭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3.35米
高度62米
火箭重464噸
低地軌道載荷:8噸
第十名:俄羅斯聯盟運載火箭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高度45.6米
直徑10.3米
質量308噸
低地軌道載荷:6.4噸
未來有望成為第一 SLS火箭
SLS計劃早在2011年就已經公開,由NASA主持。其早期型號的發動機使用的也是與太空梭相同的RS-25D液氫液氧燃料火箭發動機和同樣的固體助推器。該系列中最大型火箭起飛時總推力可達880萬磅(約合4000噸),相比之下,為阿波羅登月計劃研製的此前世界最大火箭「土星5號」的總推力也只有3340噸左右。美國計劃後續再研製取消可回收要求和簡化部分結構後的RS-25E/F發動機,可以進一步降低成本。最終計劃研製出可將130噸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的型號,這將超過「土星5號」創造的12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的紀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運載火箭。
https://read01.com/GBm4zK.html
第一名:美國土星5號運載火箭
三級液體燃料重型運載火箭
高度110.6米
直徑:10.1
質量3039噸
低地軌道載荷:119噸
(美國土星5號火箭是目前人類唯一的載人登月火箭,高110.6米,直徑10.1米,起飛重量3038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19噸,月球軌道45噸。中國重型火箭也應該達到這個量級。長征九號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第二名:俄能源運載火箭
捆綁式單級重型運載火箭
高度60米
質量2400噸
低地軌道載荷:105噸
第三名:蘇聯N1運載火箭
五級重型運載火箭
直徑17米
高度105 米
火箭重2735噸
低地軌道載荷:75噸
第四名:美國德爾塔4重型
捆綁式兩級重型運載火箭
直徑5米
高度77.2 米
火箭重733噸
低地軌道載荷:25噸
第五名:阿麗亞娜5EAC火箭類型: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5.4米
高度59 米
火箭重777噸
低地軌道載荷:21噸
第六名:中國長征5號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5米
高度63米
火箭重850噸
低地軌道載荷:25噸
中國首台3米直徑航天發動機點火成功 打破外國壟斷
2016.8.3下午14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研製的直徑3米大型固體火箭助推發動機取得地面熱試車成功。這是國內迄今為止直徑最大、工作時間最長、動力最強達150噸的固體火箭發動機。
回應
印度的固體火箭推力最大有400噸,歐洲600噸,美國1300噸後續提高到1880噸。
你居然信印度自己研製的,阿三先把基礎工業弄清楚,先解決光輝和阿瓊和那個啥啥啥航母再說。
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落後美歐,尤其是比不過日本的H2,H2A地球同步軌道最大發射能力3.7噸,H2B火箭的近地發射為19噸,地球同步8噸,H2發射成功率為94.4%。
看看咱中國長征系列:長征3號地球同步軌道為5.4噸;長征5號近地發射為25噸,地球同步為12噸;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1957-2015,全球共發射5400多次,長征系列成功率是95.5%,而全球是91.5%。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8-03/doc-ifxunyxy6391011.shtml
相關新聞
長征7號2016.6.25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 液氧煤油發動機YF-100推力12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3.5噸,可提高東風5投擲能力到5噸
長征5號9月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 液氫液氧發動機YF-77推力7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5噸.
長征9號2030年有望首飛 ,重型液氫液氧發動機推力2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中國重型火箭驚艷亮相:世界火箭排名被徹底改寫 2016-03-23
2016.4.10,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原黨委書記梁小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我國重型火箭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迄今為止世界各國已經完成了5000多次運載火箭發射,將6000餘顆太空飛行器送入了太空。按照運載能力劃分,運載火箭分為小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噸及以下)、中型(2-20)、大型(20-50)和重型(50及以上)四類。
2016年中國航天發射完美收官我國首顆“嗅碳”衛星成功發射
2016.12.22日3時2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我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TANSAT)發射升空。該衛星的成功研製和後續在軌穩定運行,將使我國初步形成針對全球、中國及其他重點地區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監測能力。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1顆高分微納衛星和2顆光譜微納衛星。
太空中怎麼能“看”到二氧化碳?“看”到了二氧化碳又有什麼用?這顆衛星還帶了哪些“高精尖”科技?記者採訪相關專家,揭開碳衛星的神秘面紗。
........
回應
不是收官吧,31日之前還有三發
這是酒泉的收官,剩下的好像都在西昌
上一次發射就已經和今年美國發射數20持平。所以這次的碳衛星發射標誌著我國首次在年發射數上超過美國。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12_22_385460.shtml
我國火箭發射成功率位居世界首位在軌衛星數暫居世界第二
2016.12.06《空間態勢評估報告2016》顯示,我國航天運載器年發射次數已經連續13年位居世界前四,連續6年穩居世界前三,在軌衛星數暫居世界第二,現役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率位居世界首位。
長征火箭發射 成功率超美俄2016-09-17
我國長征系列火箭從1965年開始研製已經走過了五十多個年頭,目前已經成為了一個擁有17個不同型號的大家族,能夠將衛星、飛船、空間探測器等送入地球周圍的各類軌道。自1970年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以來,發射成功率高達95.73%。
發射的成功率是展現火箭素質的硬指標。截至2015年,美國運載火箭共發射1021發,成功951發,成功率為93.1%;俄羅斯運載火箭共發射2743發,成功2604發,成功率為94.9%。雖然在總量上中國的運載火箭發射次數和美俄還有一定差距,但是中國長征火箭的高成功率已經證明了自己。尤其是我國在2015年完成19次航天發射成功率更是高達100%,不僅在量上與美俄比肩,成功率更是遙遙領先。
中國將在智利建設第2個海外天文觀測基地
在地球上最適宜天文觀測的地區之一,中國正在規劃自己的天文台。2016.11.22,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智利總統巴切萊特的見證下,中國國家天文台和智利北方天主教大學簽訂協議,將在智利北部合作建設天文觀測基地。該基地一旦建成,將成為繼南極站後,中國又一個海外天文觀測基地。
就在不久前,科學家們在智利北部的帕拉納天文台發現了一顆離地球僅4光年的行星,它被認為很可能存在生命。該天文台位於阿塔卡馬高原沙漠邊緣,海拔2600米。中國計劃修建的基地,就在距離帕拉納天文台直線距離約30千米處。
帕拉納天文台(資料圖)
為什麼是智利——公認的地面天文觀測最佳地點
因為這里海拔高、晴夜數多、視寧度好、空氣乾燥、夜天光暗,是天文學界公認的地面天文觀測最佳地點。
帕拉納天文台是歐洲南方天文台設在智利的3個頂級觀測基地之一。太平洋在這裡遇到了突然隆起的安第斯山脈和阿塔卡馬高原,從海平面到2600多米的山巔距離不到12千米。再加上太平洋洋流等因素的影響,這裡的雲層幾乎恆定維持在海拔約1000米的高度,帕拉納天文台也就擁有了超乎尋常的穩定天空氣象環境,以及一年里約320個無雲之夜的極佳觀測條件。
天文學家在觀測天空時,會按照所處的北半球或南半球觀測地,將天空對應分為北天區與南天區。南天區有很多優勢資源,銀河系的中心就在南天區,距離銀河系最近的恆星星系大小麥哲倫星雲也在南天區。除了天區互補,東西半球存在的時差也使在智利的觀測與中國本土觀測具有高度時域互補性。
正因為此,智利如今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光學天文實測基地,歐洲、美國、日本等長期在此發展天文科研,這裡集中了全世界大部分口徑8—10米的光學望遠鏡。到2020年,預計全球3/4大型望遠鏡都會集中到智利。
回應
我很好奇,我國土地那麼大就真的沒有最合適的?就為了最好的跑去國外搞麼?我總有一種在別人的家建自己的東西遲早有一天會變成別人的感覺。
我們國家也有適合天文觀測的地方,像新疆,但是智利那個地方受秘魯寒流和安第斯山脈等影響,那里海拔高,氣候極其乾燥,是世界上最幹的地方,典型的沙漠氣候,而且遠離大城市,很適宜天文觀測,相比國內的條件要好。另外一個條件就是他處在南半球,可以觀測到北半球看不到的天體,這對中國來說算是最大的優點了。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12_10_383642.shtml
相關新聞
中國成功發射脈衝星試驗衛星將為飛船導航打好基礎2016.11.12脈衝星就是高速自轉的中子星,具有極其穩定的周期性,其穩定度比目前最穩定的氫原子鐘還要高1萬倍以上,被譽為自然界中最穩定的天文時鐘,使之成為人類在宇宙中航行的燈塔。
俄計劃在國際空間站開展軌道站、星際探索和月球基地安全系統測試
[據俄羅斯航天新聞網2016.8.4報導] 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的“快車”實驗進行過程中,將在創新科學儀器“BAR-ARM”的幫助下嘗試尋找國際空間站加壓模塊中的空氣環境洩漏點。該儀器是由“俄羅斯航天系統”下屬的“IT科學生產聯合體”公司研製的。本實驗是通用工具的製造項目的一部分,項目旨在保證載人航天飛船和空間站的安全。
氫原子鐘為“格洛納斯”衛星系統提高精度
[據俄羅斯《消息報》2016.8.4報導] “格洛納斯”開發商計劃於2018年將載有氫原子鐘的“格洛納斯-K2”衛星送入軌道。 格洛納斯的計時方法是銫原子鐘,還在測試銣原子鐘。
原子鐘是導航衛星的核心。衛星的變送器發射的信號中包含飛行器當前的準確時間和坐標。因此收到的數據越精準,相應的定位也就越準確。
氫原子鐘由下諾夫哥羅德“時間-CH”公司製造,該儀器重達25公斤,98%都是俄羅斯組件。試驗中,氫原子鐘錶現出了卓越的特性:穩定性比衛星上現有的銫院子鐘高10倍。
歐洲導航衛星“伽利略”採用的就是氫原子鐘,備用的則是銣原子鐘。氫原子鐘的穩定性為每12小時0.45納秒,銣原子鐘1.8納秒,兩者相差4倍。
俄航天集團指出,有來自“時間-CH”的俄專家參與了“伽利略”的氫原子鐘的製造。技術總監薩哈羅夫證實,確實有一部分俄航集團的工作人員作為獨立個體參與了該工作,因此認為集團參與了項目是不准確的。 “格洛納斯-K2”的氫原子鐘在2010年就已出台,並通過了經久試驗。
相關新聞
俄航天局:一貨運飛船發射失敗 大氣層中燒燬搭載2.5噸重貨物2016.12.1
俄飞船为何再次发射失败:缺钱缺人将继续烂下去
俄媒體盛讚神舟十一號返航和中國航天成就2016.11.18
外媒稱中國加速航天探測計劃美憂打不贏太空競賽2016.12.05
回應
俄的航天發射、導彈發射接連受創,應該不是一個個偶然事件,是經濟、科研、管理……的綜合反映。
相關新聞
俄S300導彈發射後墜落:炸毀2台發射車4枚導彈(圖)2016.12.05新浪軍事
俄航母再出包 米格-29因阻攔索斷裂而墜毀地中海2016.11.15
俄航母出問題戰機無法著艦 8架蘇33進駐敘機場2016.11.29
Mig29取代Su33上航母 占印度便宜的權宜之計- 壹讀
俄再延向印交付航母时间 印海军力量被指受创2012.10.11
俄庫爾斯克核潛艇沉沒背後- 壹讀
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 (Solar wind Magnetosphere Ionosphere Link Explorer,SMILE)是擬於2021年發射的科學衛星。
磁層位於地球空間的最外層,太陽風與磁層的相互作用是空間天氣變化因果鏈中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揭示地球空間天氣基本規律的前沿課題之一。地球空間由於時變、多成分、多自由度的關聯相互作用使得傳統的理論分析變得非常困難。發射這一衛星將對人類進一步了解太陽活動對地球等離子體環境和空間天氣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回應
應該弄一個通用太空望遠鏡和韋伯爭一爭高下。這不但具有極其重大的科學意義,科普意義,還有巨大的軍事威懾效果——哈勃太空望遠鏡同款衛星其實就是美國的軍事偵察衛星。
發射攜帶大口徑望遠鏡的衛星,借助“天眼”搜尋類地行星的計劃已列入中科院專項任務,據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王思潮介紹,我國計劃進行系外行星的探索,稱作“STEP”,已被遴選為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背景型號任務。
四光年之外,有一隻亞光速艦隊正徐徐駛來。😏
看到這些起名,想起規定科研人員必須懂五行等中國文化。如果不了解這些,以後中國人研究出來的的東西起的名字都一股洋味。
行者孫、孫行者、者行孫……
我覺得應該是悟能、悟淨、白龍馬,唐三藏、觀世音••••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12_02_382674.shtml
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先後發射了70多顆太陽探測相關衛星進入太空。中國的太陽物理研究位居世界第二,但用的都是“別人家”的數據。讓中國自己的太陽衛星“飛天”顯得迫在眉睫。
衛星的研製週期一般都很長,從最初的概念提出到最後發射上天一般需要10到1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ASO-S從2011年獲得預先研究支持起算,到2016年4月完成背景型號研究,已經走過了近5年的時間。
太陽活動具有11年的周期。目前太陽處於第24活動週的下降期,預期太陽活動25週將於2020年左右開始,極大預計在2023年至2024年。中國科學家團隊正全力以赴推進太陽探測衛星計劃。他們希望趕在下一個太陽活動峰年的前夕(即2021年),將其射入軌道,以完整記錄太陽活動第25週的“太陽風暴”。
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WCOM)計劃,將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利用對水要素敏感的三個主被動微波的傳感器聯合的探測,實現包括對土壤濕度、雪水噹量、地表凍融、海水鹽度、海面蒸散與降水等水循環關鍵要素時空分佈的前所未有觀測精度和系統性的同步觀測;進一步發展基於衛星觀測數據的水循環相關模型參數優化方法以改進水循環過程模擬能力,並綜合觀測和模型以及歷史觀測數據的校正進行集成分析,揭示全球變化背景下水循環的變化特徵與趨勢和水循環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作用。
2016年,由我國科學家提出的國際上第一個對全球水循環關鍵多要素進行同步觀測的科學衛星計劃——“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已完成了主被動協同反演和有效載荷關鍵技術的攻關和試驗驗證,背景型號研製通過驗收,為接下來的工程研製奠定了基礎,也為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十三五”科學衛星計劃的實施做好了準備,將爭取在2019~ 2020年發射。
這將對人類進一步了解太陽活動對地球等離子體環境和空間天氣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全球水循環示意圖
磁層-電離層-熱層是相互耦合的圈層,對於人類航天活動的安全及導航/通信系統的正常運行有著重要影響。對該區域的探測研究蘊涵重大的科學意義並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對於深入理解空間天氣的一些重要物理過程有著重要意義。
“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MIT)”2010年前後在國家民用航天空間科學預先研究的支持下,完成了探測方案和有效載荷配置研究;之後在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支持下完成了背景型號階段研究,目前正在開展科學目標和有效載荷配置方案的深化論證工作。
“悟空”之後中國未來5年將再研製發射5顆空間科學衛星
據中青在線2016.12.1報導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消息,繼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後,我國“十三五”空間科學任務現已全面啟動,爭取在2020年前後,研製發射愛因斯坦探針(EP)、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ASO -S)、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WCOM)、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MIT)、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等科學衛星。
“愛因斯坦探針”衛星主要用於研究黑洞和引力波
據資料,愛因斯坦探針衛星的主要科學目標是:
1)通過捕捉黑洞偶或產生的X射線暫現信號,發現和探測幾乎所有尺度上的沉寂的黑洞,它們是宇宙黑洞的主要存在形式。特別是發現星系中心黑洞潮汐摧毀併吞噬恆星產生的X射線暫現爆發;
2)與國際上第二代引力波探測設備相配合,探測引力波爆發源的電磁波對應體並對其精確定位。
3)開展最深靈敏度的、高監測頻度的大視場時域X射線監測,實現對暗弱和遙遠的高能暫現源的全天普查監測,開展大樣本X射線源的時變的巡天監測。
這些科學目標涉及的天體包括:幾乎所有尺度的黑洞、引力波源的電磁波對應體、超新星激波暴、活動星系核、中子星、X射線閃、伽馬暴、恆星冕活動等。通過衛星的數據分析,將探究黑洞在宇宙中是否普遍存在,證認引力波暴的天體物理起源並理解其產生的物理過程,揭示強引力場極端物理條件下的過程和規律。衛星的主要科學目標圍繞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兩個預言——黑洞和引力波,科學影響將涉及大部分的天體物理學分支。其暫現源和爆發源的數據及時發布將產生重要的國際影響。
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ASO-S)的科學目標,是觀測和研究太陽磁場、太陽耀斑、日冕物質拋射三者之間的關係,簡稱“一磁兩暴”。
太陽風示意圖
為實現這一目標,ASO-S上將搭載3個主要載荷:全日面太陽矢量磁像儀(FMG)、萊曼阿爾法太陽望遠鏡(LST)、太陽硬X射線成像儀(HXI),它們將分別用來觀測太陽磁場、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
太陽上的物理現象十分豐富,其中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是太陽上兩類最劇烈的爆發現象,對地球空間環境的破壞性最大。現在一般認為,這兩種現象均是由太陽磁場引起的。
傳統的光梳系統體積較大而且結構複雜,德國本次試驗的光鐘採用自動化光學頻率梳(簡稱光梳)激光系統,結構緊湊,尺寸僅為22厘米×14.2厘米,重22千克。該光梳系統基於光纖製造,使其能夠承受發射進入太空時的極端加速力學環境和溫度變化;功耗僅70瓦,因而衛星上的電源能夠滿足光鐘供電需求。
研究人員將新型光梳系統與銫原子鐘結合作為裝有新型光梳系統的銣光鐘的參照對象。整個實驗系統分別於2015年4月和2016年1月發射進入近地軌道,到達微重力環境後,系統開始自動測量,由地面通過窄帶寬無線電鏈路控制。
試驗結果表明光梳作為分頻器的功能使銣光鐘的頻率達到384太赫茲,作為對照的銫原子鐘頻率為10兆赫茲。儘管該光鐘目前精度是GPS衛星的十分之一,但研究人員正在研發改進版的光鐘,精度將提高多個數量級,新光鐘將於2017年發射進入太空。新光鐘將不會置於加壓環境下,以便測試在真空條件的性能,在抗宇宙輻射能力方面也將有所改進。研究人員正致力於研發體積數公升、重量數千克、功耗僅約10瓦的光鐘。(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賈平)
世界首個商業空間激光通信系統開始運營2016-11-25
據外媒報導,全球首個商業激光通信系統的“歐洲數據中繼系統-A”(EDRS-A)載荷已開始服務“哨兵”系列衛星。EDRS-A於2016年1月30日成功發射升空。
EDRS由歐洲航天局(ESA)和空客防務公司在“公私合作夥伴關係”(PPP)機制下共同研發,包含用於星間通信的激光通信鏈路和用於星地通信的微波通信鏈路,最大星間傳輸速率可達1.8吉比特/秒。
除EDRS-A外,還將於2017年發射專用衛星EDRS-C、2020年發射EDRS-D衛星,進而實現全球數據中繼服務。可將“哨兵”等對地觀測衛星和機載平台獲取的數據近實時地中繼給地面終端用戶,提高自然災害監測和響應能力;為政府和安全部門加密傳輸服務;使用戶發送指令至衛星。
空間激光通信具有高速實時性、高容量性和保密穩定性。EDRS不僅將滿足歐洲航天活動對空間數據傳輸速率、傳輸量和實時性日益增長的需求,更將使歐洲擺脫對非歐地面站依賴,保持空間通信的戰略獨立性。
超薄半導體可以延長摩爾定律的壽命
[ 據固態電子技術網站2016 .11 .21報導] 在對石墨烯和二維材料進行十年的深入研究之後,人們發現一種新的半導體材料顯示出在未來超快速電子學應用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
該新半導體被命名為硒化銦(InSe ),只有幾個原子厚度,類似於石墨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與諾丁漢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在本週的“ 自然納米技術” 上報導了這項研究。
石墨烯只有一個原子厚度,具有優異的電學性能,因此被普遍認為可用於未來電子電路中。石墨烯的屬性是沒有能隙,因此其表現更像一個金屬而不是一個普通的半導體,因此不具備在晶體管中的應用潛力。
新的研究表明,InSe 晶體可以製備成只有幾個原子厚度,幾乎和石墨烯一樣薄,併其電子質量高於在現代電子學中普遍使用的矽。重要的是,超薄InSe 具有大的能隙,這一點不同於石墨烯,但與硅類似,能輕易實現晶體管的開通與關斷,可實現下一代超快速電子器件。
曼徹斯特研究人員必須克服一個主要問題,以創建高質量的InSe 器件。InSe 如此薄,以至於會被存在於大氣中的氧和水分迅速損壞。為了避免這種損壞,必須使用國家石墨烯研究所開發的新技術,在氬氣中製備InSe 器件。
這是首次實現高質量、原子層厚度的InSe 薄膜。測量顯示,室溫下的電子遷移率為2,000cm 2 / Vs 下,顯著高於矽。該值在較低溫度下增加數倍。
目前實驗中製備出的該材料為幾微米,與人類頭髮的橫截面相當。研究人員認為,採用目前廣泛使用的大面積石墨烯片生產方法,InSe 也可以很快實現商業化生產。
2016年11月,德國麥隆(Melon)公司聯合空客公司等多家研究人員在《光學》期刊發表文章稱其已在太空開展光鐘試驗,此次試驗結果表明在太空運行的光鐘與在地面運行性能相同,將加速天基光鐘的實用化,有望將GPS定位和授時精度提升至厘米級。
手機和其他GPS使能裝置通常需要與4顆裝有原子鐘的GPS衛星聯接進行定位。傳統原子鐘通過原子在微波頻率振盪獲得時頻,而光鐘原子或離子在光學頻率振盪獲得時頻(光梳是一種具有離間、等間隔光譜的特殊激光,能在光學頻率和微波頻率間建立頻率轉化橋樑),光學頻率是微波頻率的1萬倍,意味著光鐘將比傳統原子鐘授時精度提升100~1000倍。
韓國主流媒體《中央日報》在報導稱,“中國的宇宙開發戰略不僅可培育宇航產業技術,還與成為世界兩大強國(G2)的安保戰略直接相關。中國進行衛星發射、月球和火星探測意味著不會在與美國的戰略安全競爭中失去主導權”。 “宇宙技術是創造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的'綜合性系統技術',隨著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參與到太空開發事業中,今後中國太空開發事業的產業化和商業化將進一步加快”。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在11月18日的報導稱,中國軍方主導的太空項目以及對太空的開發被中國人認為是中國國力不斷上升的標誌。這兩位太空人在天宮二號與習近平直接對話,顯示了中國太空項目在國家層面的重要性。報導稱,中國在該領域投資巨大,目的在於趕上美國和歐洲的太空技術水平。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特朗普能讓美國重返月球嗎?”稱,雖然奧巴馬總統今年10月宣布了“在2030年前將人類送上火星並安全返回地球”的目標,但也許未來的特朗普總統能把美國的太空目標設定得距離地球近一些。
兩位NASA局長的有力人選詹姆斯•布萊登斯坦和斯科特•佩斯都主張美國應重返月球。另外,特朗普競選時的重要智囊紐特•金里奇也曾建議特朗普在競選時提出“美國應該在月球建立永久殖民地(permanent lunar colony)”的構想。
國際政治與商業利益都對美國政府提出了重返月球的迫切要求,而NASA已經具備登月所需的技術能力。前克林頓政府科技顧問尼爾•雷恩(Neal Lane)稱,“我們美國人不應該在未來的某一天到達環月軌道時發現,中國、俄羅斯等國的月球基地已經矗立在月球表面。美國絕不能放棄建立月球基地的計劃。”
“不同於登陸火星或其他小行星,登陸月球也許沒那麼激動人心,但這也不一定是壞事。在月球上還有很多值得我們研究的東西,而且月球離我們更近”,這位前科技顧問隨後暗示NASA並未為登陸火星做好技術準備。
報導還援引尼爾•雷恩的話表示,“在太空的合作有助於改善我們與中國在地球上的關係。”
回應
中國人忍耐力和意志一般人不能比!原子彈也是逼出來的,衛星和運載火箭也是逼出來的,當年中國想參與國際空間站和伽利略計劃是什麼情形?請美國人和歐洲人回憶下
那麼大的差距,那麼大的危險!那過幾年太空只剩下中國的空間站的時候,你們可千萬別上中國的空間站哦!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11-19/doc-ifxxwrwk1469182.shtml
美國航天局對中國神舟飛船妒忌稱追上美俄還很長
北京時間2016.111.18日下午2時15分左右,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內蒙古著陸,中國宇航員景海鵬、陳冬安全返航。與此同時,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仍繼續在軌運行,併計劃於2017年4月接受天舟一號飛船的訪問。對此,世界各國媒體進行了集中報導和評論。
據“德國之聲”18日援引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表態稱,雖然中國取得了不錯的航天成就,但還遠遠落後於美、俄這兩
NASA表示,中國在太空野心勃勃,擁有政治意願以及規模龐大的工程師團隊。然而從經驗角度看,中國目前還遠遠落後於美、俄這兩個航天大國。 “中國頻繁地進行衛星發射,其近期目標是構建一個軌道空間站”。NASA表示,近幾次神舟飛船執行的任務為中國實現這個近期目標鋪平了道路。不過NASA還指出,美、俄早在幾十年前就建立了軌道空間站,而中國現在才開始進行首次嘗試,這顯示出要追趕上美、俄,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則在18日名為《為何神舟11號成功著陸是中國向前邁出的一大步》的報導中指出,中國構築自己的太空能力,其目標十分清晰,就是要成為太空探索領域的全球領導者。這篇報導稱,中國此次航天任務的成功僅僅在第一次載人航天任務完成13年之後,顯示出中國太空計劃向前推進迅速而紮實。報導還提到,中國推動太空項目是出於軍事、商業和科技目的。
而日本《朝日新聞》在一篇名為《中國邁向“宇宙強國”的野心帶來自建太空站的現實感》的報導中指出,中國通過此次太空任務,讓日本現實感受到了中國獨自建立太空站的能力,更讓日美兩國對中國建設“宇宙強國”的目標充滿了警惕。
該報導指出,中國如此大力推進宇宙開發事業,已經讓美俄兩國感受到未來有可能被中國超越的威脅。計劃中的中國太空站將於2018年左右開始建設,2022年基本完成。而中方已經表明,屆時中國將向世界各國提供開展太空實驗的機會。
該報導還提到,獨立建立太空站需要高度複雜的技術,而此類先端太空技術在軍事上也有著廣泛應用,“不僅在軍事方面,在經濟活動以及日常GPS定位等領域,太空技術都非常重要,中國為了保障未來的長遠國家利益,正在強力推進支配宇宙空間的太空技術,其野心展露無遺,而且中國還有借宇宙開發以展示國威的考慮”。
它所追踪的目標可不是什麼人員,而是大型海上目標,或者說,航母。以現代航母的個頭,位於3.6萬公里的同步軌道上的高分四號也足以憑藉50米的分辯率將其從大洋中找出,實際上它可以輕鬆偵察太平洋上油輪大小的目標,美軍航母的全球調動可盡為其掌握,至於高一、二號分辯率達到1米以下,可以搜索到千噸級別以上的水面艦艇,以及大型飛機的調動也盡可為掌握。
只要能鎖定航母的位置,那麼就足以為我軍的反艦彈道導彈攻擊提供目標情報,也許僅靠高分四號一顆衛星就可以引導東風-26和東風-21D導彈攻擊,更不要說,還有分辯率更高的高分一、二號。如果能經過衛星鎖定航母的位置,那麼在軍事上的意義就非常大了,這屬於一種軍事優勢,實際上,已超出這一要求,鎖定大中型水面艦隊基本不成問題了。
不久前,我們就公佈過一段,中國吉林一號衛星跟踪大型客機的視頻,它的分辯率只有1.3米,與0.1米分辨率的衛星相比,畫面確實不夠清晰,但是也足夠證明,我們可以利用衛星跟踪大型空中目標,這個意義就更加巨大了,事實上,隨著中國衛星技術的不斷提升,未來所能發揮的作用也就是越來越大了。(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14/doc-ifxxsmif2997947.shtml
深度:中國打造衛星偵察網分辨率0.5米能看清美航母2016.11.14 新浪軍事
現代戰爭中衛星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以至於美軍有過:“失去衛星就無法作戰”的評價,往往越先進的裝備對衛星越依賴,衛星所能發揮作用之中,人們一般關注導航定位與通信聯絡,其實偵察更重要,衛星偵察為主要的情報收集手段,其中之一:高分分辨率光學成像偵察衛星,目前最好的是美國的鎖眼偵察衛星,其鏡頭口徑為3米,焦距27米,可以實現最高分辨率達0.1米。
中國也擁有自已的“鎖眼”,那就是高分系列遙感觀測衛星,屬於“高分專項”工程,為非常龐大的遙感技術項目,由“高分一號”到“高分七號”,至少個7個型號組成,其用途與性能各不相同,高分四號為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擔任則統觀全局的角色,高分五號負責大氣環境監測,屬於一個輔助角色,一,二,三,六號星負責對目標進行拍照,高分七號則為立體成像衛星,屬於對目標進行精確測繪的。
高分系統的規模大,打造起來也是費時費力,不算前斯的研發工作,僅發射工作來說,“高分一號”衛星于2013年4月26日發射,其它衛星則計劃於2020年前發射並投入使用。但是它的建設卻是物有所值。
中國高分專項系列衛星是互為補充,互相協作的,為軍民兩用性能,在非軍事領域應用廣泛,軍事領域則非常重要,主要為中國提供戰略戰役級的情報,一旦建成,將讓中國擁有軍民兩用的衛星偵察網。
也許有人說,美國的技術太先進,已經能實現0.1米的分辯率,目前中國的高分衛星只能提供1米級的商用衛星圖片,軍用級別的分辨率也許已提高到0.5米,與除美國以外的國家基本一個水平。
既然中美差距相當大的,那麼這個系統建造就沒有意義--單純地參數對比結果。中國打造這一系統背後的戰略考量是大有文章的,不是追求與美國比分辯率更高,而是試圖建立一個由多枚衛星組成的偵察衛星網,它是否有意義,不是看它的性能參數是否能與美國同類衛星比,而是看它能否完成任務看清航母。
中國成功發射脈衝星試驗衛星將為飛船導航打好基礎2016年11月12日 新華網
脈衝星為航天器導航想像圖(資料圖)11月10日央視新聞報導(注:五院即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脈衝星試驗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研製,也是中國第一顆在軌導航試驗衛星脈衝星試驗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研製,也是中國第一顆在軌導航試驗衛星
英媒稱,中國成功發射脈衝星試驗衛星,為日後外太空飛船通過脈衝信號進行導航定位打下基礎。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1月10日報導,11月10日早晨在中國西北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的試驗衛星屬太陽同步軌道衛星,將會在進入軌道後開展技術試驗,主要驗證星載脈衝星探測器性能指標和空間環境適應性,積累在軌實測脈衝星數據。火箭同時運載發射的還有四顆微納衛星,將進行其他科學技術試驗。
一支火箭搭載五個衛星刷新了中國固體運載火箭一箭多星的發射紀錄。
報導稱,中國正在致力於取代美國成為空間技術的統治力量,近期除了再次成功通過神舟十一號飛船載人進駐天宮二號空間站外,還宣布正在研製世界最大的商業載人太空飛機,可搭載20名遊客一天內飛抵太空邊緣。
脈衝星通過接受脈衝信號確定飛船在外太空中的具體位置,如試驗成功,它將取代原本有幾個小時延時的地面探測技術。
中國科學家表示,有關的數據庫有望在十年來建設完成。
報導稱,脈衝星試驗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研製,也是中國第一顆在軌導航試驗衛星。
“除了試驗,我們還會用兩個探測器收集定期X光信號,從而測試在軌導航技術理論的可行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的主設計師薛力軍說。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11-12/doc-ifxxsmif2863583.shtml
長征5火箭升空有何意義:可部署兩種衛星建全球反導2016.11.08 新浪軍事
長征5火箭升空意義在此,部署兩種預警衛星構建全球導彈預警系統。眾所周知,解放軍正在籌建全球彈道導彈預警系統,從而成為繼美俄之後第三個建設這種系統的國家,“這將確保中國擁有對美國實施有效核反擊的能力”,中國火箭軍可能正在籌建的彈道導彈預警衛星體係也將成為一種全球性的預警體系,建成後就意味著中國有能力應對美國的洲際彈道導彈武器的威脅。
近年來,中國可能一直在發展彈道導彈預警衛星,將“地區性預警體系”發展成“全球性預警體系”。儘管目前在太空軌道上部署紅外彈道導彈探測衛星的國家只有美國,俄羅斯的彈道導彈預警衛星系統尚在開發階段,但是中國新一代衛星搭載的紅外尋的器擁有更敏感的探測能力,能在對方洲際彈道導彈發射數秒後,探測到火箭發動機的紅外影像,按同步軌道預警衛星覆蓋120度的範圍計算,使用3顆同步軌道衛星即可覆蓋全球。
為彌補地球同步預警衛星精度不高的問題,中國或許可以考慮用1~2顆極地軌道衛星與兩種彈道導彈預警衛星相互配合,實現對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大約25~30分鐘的預警時間,對潛射彈道導彈大約10~20分鐘的預警時間,從而有效拓展、延長預警監視的空間和時間。解放軍如果擁有了5顆衛星組成的彈道導彈預警衛星體系,就解決了最重要的紅外傳感器技術問題。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火箭軍開發彈道導彈預警衛星肯定已經提上議事日程,這種衛星的部署肯定只是時間問題,加上中國在氣象衛星上試驗紅外感應系統上的成果,開發彈道導彈預警衛星、同步發展地面超視距相控陣雷達以及至少兩種大氣層外彈道導彈攔截武器(紅旗-19和紅旗-26)都不再是夢想。有了這兩種預警衛星,解放軍就可以在未來建設4層彈道導彈攔截系統,具備發現、監視、跟踪和識別外層空間的衛星和載人航天器的能力。(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08/doc-ifxxnety7714467.shtml
中國天眼首要目標並非外星文明盼尋脈衝星當星際導航
中新網黔南2016.11.6電(記者宋宇晟)今年9月,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在貴州落成。
FAST總工藝師王啟明表示,在FAST的科學目標中,確實“包括尋找地外文明”,“但是這並不是我們排在最前列的目標”。“排在我們最前列的目標是尋找脈衝星。”
為什麼要找脈衝星?王啟明說,脈衝星會不斷地發出脈衝信號,而這種信號非常穩定。“找到以後就可以應用於深空探測、星際旅行,可以起到導航作用。”
他舉例稱,“如果你要走到火星,或者走出太陽系,甚至走出銀河系,根本無法用地球上的GPS去導航,但如果能知道宇宙中很多脈衝星的位置,就可以通過它來定位、導航。”
除了觀測脈衝星,中國“天眼”的另一大科學目標是“巡視宇宙中的中性氫”。他指出,這可以“研究宇宙大尺度物理學,以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
中國科學家要重構時空基準 下月擇機發射脈衝星導航試驗衛星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的出行日益依賴衛星導航。GPS導航家喻戶曉,北斗導航也日益完善,可是你聽說過脈衝星導航嗎?
2016.10.8恰逢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週年。記者從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獲悉,中國將於11月擇機發射首顆脈衝星導航試驗衛星(XPNAV-1),實測脈衝星發射的X射線信號,嘗試驗證脈衝星導航技術體制的可行性。
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6_10_09_376567.shtml
洛韋羅:面對太空戰爭,防禦是最好的威懾2016-11-04
近日,美國防部頂層航天官員稱,美國需要依賴防禦而非進攻,來威懾太空戰爭。道格拉斯•洛韋羅說,確保太空系統即使受到攻擊也能維持運行狀態,這要比直接使用武力攻擊更能阻止對手的行動。洛韋羅是國防部分管太空政策的副助理部長。
為使衛星面對攻擊時更富有彈性,洛韋羅概括了6個軍事需要投資的主要領域,他稱之為“D4P2”:
♦任務分離——將目的不同的任務分離。比如,避免單顆衛星同時攜帶常規系統和核系統,或同時攜帶監視系統和通信系統。
♦多樣化——使用多種系統達成同一目的。比如,使美國設備可以同時使用GPS和歐洲的“伽利略”導航系統,這樣即使對手干擾GPS系統,美軍還可以使用同盟的外空資產。
♦分散化——將能力分散部署到多顆衛星上,避免單顆衛星成為系統工作的基礎。比如,GPS系統的很多衛星都能在被摧毀後繼續運行。
♦欺騙性——避免讓對手知道哪些衛星攜帶了什麼樣的系統,或用其他方式誤導對手。
♦防護性——增強衛星防禦威脅的能力,或使它們可以躲避威脅。
♦擴散化——部署多顆衛星行使同一任務。這與“分散化”的微妙區別在於,此方法是讓單顆衛星可以滿足全部的能力需求,但如果這顆衛星受損,其他衛星可以提供冗餘備份和支持。
中國也要研究回收火箭?可重複使用發動機亮相2016.11.02
在2016珠海航展上,中國航天科工展台中展示了中國新型可回收液氧甲烷發動機,或將用於可以重複使用的回收型火箭,類似不久前熱度很高的SpaceX。
英國維珍銀河公司取消“太空船二號”滑翔飛行試驗
[據美國拋物線網站2016.11.1報導]英國維珍銀河公司取消了原定於11月1日進行的第二艘“太空船二號”(SpaceShipTwo)的首次滑翔飛行試驗,具體飛行試驗日期尚未宣布。
長征五號首飛成功未來將承擔探月探火任務
2016-11-03晚8點43分,中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30分鐘後,由遠征二號上面級和實踐十七號衛星組成的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圓滿成功。長征五號是實現未來探月工程三期、載人空間站、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礎和前提保障。按計劃,2017年嫦娥五號落月採樣返回、2018年發射空間站核心艙、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等任務都將依靠長征五號來實現。
“膀大腰圓”列長征家族第一
長征五號是名副其實的“膀大腰圓”。
體型大,“胃口”也大。
體型大,“臉皮”卻薄。
大塊頭有大力氣。長征五號的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5噸,遠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4噸,是長征二號F火箭近兩倍,堪稱長征家族排名第一的飛天“大力士”。
>>技術新
火箭主承力構件用3D打印
>>研製難
從論證到發射經歷整30年
想未來
未來探月探火都將用長五
“長征火箭家族”成長記
看世界
全球“大火箭”
阿麗亞娜5型火箭歐洲生產的大推力運載火箭,於1996年首次試驗發射,1999年正式投入商業發射。火箭長50.5米,直徑5.4米,可將10噸載荷運至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可達20噸。
安加拉5型火箭俄羅斯的大型運載火箭,於2014年首次發射成功。火箭長55米,最大總重750噸以上,近地軌道運力近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力最大可達7噸以上。
宇宙神5型火箭是美國軍方航天發射採用的主要火箭之一,可實施相對小質量載荷的近地軌道與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級別發射任務,其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力為8.9噸,近地軌道運力為18.85噸。
德爾塔4型火箭本世紀初美國低成本火箭研究計劃的第一個產物,是具有11噸至25噸近地軌道運力的中型大推力火箭。
中國研發充氣式太空艙獲突破實物已經通過水壓試驗2016.10.21中國新聞網
充氣式太空艙(示意圖)
日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總體部順利完成了充氣式太空艙結構水壓試驗。充氣式太空艙項目是總體部面向“十三五”的重點預研項目,自2014年立項以來,項目組相繼掌握了充氣式太空艙的設計、工藝方法,並完成了直徑2米、長度近4米的艙體結構研製工作。本次試驗完成了對充氣結構承壓、密封等功能的綜合考核,標誌著該預研項目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成果。
充氣式太空艙為柔性密封艙,具有重量輕、折疊效率高、展開可靠、工程實施方便等優點,是未來解決空間站擴展艙體、大型空間居住艙建造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近期,比格洛公司的充氣艙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
密封與承壓是充氣式太空艙的核心功能。內壓強度試驗是對柔性充氣艙結構最簡單直接的考核方法,項目組採用充水加壓的方法進行試驗考核,充氣式太空艙順利通過了兩個大氣壓的內壓強度考核,實現了預期目標。
此前,總體部還針對充氣式太空艙結構折疊方案、碎片防護等進行了研究和試驗驗證,為後續工程型號立項、結構技術跨越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也為總體部在充氣式太空艙工程研製領域保持領先地位提供了支撐。
回應
太空碎片怎麼防?
一般的太空碎片動量都很大。別說這個,就算是一般的空間站都很難防住。空間站一般都用鋁合金或者質地輕的材料。這個就靠對目標的探測了,盡量躲開。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10-21/doc-ifxwztrt0029642.shtml
誕生中國的Space X?我國正式開啟火箭商業化運營
2016-10-19,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在北京揭牌,正式開啟了我國火箭商業化運營時代。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總裁韓慶平介紹,新成立的中國長征火箭公司,已經具備提供衛星發射、在軌交付與使用、衛星商業運營一體化服務的能力,未來還將適時推出“太空星網、太空專車、太空順風車、太空班車”等多種類型的發射服務計劃,這些都將成為催生太空經濟的新增長點。值得注意的是,昨日業內還有消息稱,該公司成立後可能還會涉及太空旅遊業務。
“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的成立意味著中國火箭的商業化時代正式來臨。”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李洪表示。據悉,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成立於1998年的中國亞太移動通信衛星有限責任公司,依託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而建。今後,該公司將重點推出全新商業火箭系列產品,通過星箭接口標準化、火箭提前備產、批次生產等技術手段,大幅壓縮發射成本及履約週期。相較於以往,平均發射服務成本降低超30%、最短履約週期壓縮近八成。
基於此,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將適時推出“太空星網、太空專車、太空順風車、太空班車”等多種類型的發射服務計劃。太空星網是指根據星座組網客戶的需求,選擇科學合理的載荷搭配與組合,為用戶提供最經濟的發射方案;太空順風車,指利用現有長征系列火箭發射任務的剩餘運力,面向商業市場提供高性價比的載荷搭載服務;太空班車,指在每年固定時間,以成本價提供定點發射服務;太空專車,指依據客戶需求提供從100千克到1000千克的專屬、快速發射服務。
美國陸軍將展開芯片級原子鐘研發
[ 據C4ISR 網站2016.10.12報導] 美國陸軍計劃制定者稱,他們最小的授時器已準備好迎來巨大發展。體積不超過一塊方糖的芯片級原子鐘(CSAC )將賦予未來作戰人員新型戰術優勢。
這些問題本質上都是授時功能:無線電台和網絡,部分依賴於嵌入於GPS 信號的超精密時間測量。一旦GPS 受到敵方破壞,或者由於天氣或地形問題信號消失,這些功能會失效。
過去,原子鐘幫助軍方應對GPS 信號損失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原子鐘已經變成了笨重的設備——外形大、機架式安裝設備重達50~60 磅(約22~27 千克),且耗能很多。芯片級原子鐘將提供一個微小型的改變方案:芯片尺寸約15 立方厘米,耗能較少,在進入大規模生產階段成本低於500 美元。雖然這一微型原子鐘還未能研發出來,但陸軍通信電子研發與工程中心正在推進其發展。
通信電子研發與工程中心在2002 年首次與美國防先期研究計劃局(DARPA )組成團隊,共同開發微型時鐘用於武器、武器系統以及徒步士兵。2010 年,隨著原型成功研製出來,“芯片級原子鐘”項目工作遷移至美國陸軍製造技術(ManTech )辦公室,由美國陸軍研究與技術副部長負責(DASA-R&T )。
2013 年,“芯片級原子鐘”項目再次取得進展,向PM PNT 傳送了時間,管理者稱,他們已開展PM PNT 的積極探索,且可能會致使該設備在2022 年左右被購置,用於上車和下車系統中。
儘管這些應用的本質仍在討論中,但“芯片級原子鐘”可能會對任何依賴精確授時的不同作戰範圍產生影響。時鐘可以幫助士兵更好地利用乾擾器,例如可以防止無線電控制簡易起爆裝置免受爆炸,還可以幫助保持無人駕駛飛機在GPS 信號中斷的高空中保持飛行。
PNT 高級研究電子工程師金永基指出,早期海軍陸戰隊將芯片級原子鐘應用於反無線電控制簡易爆炸裝置電子戰(CREW )系統中,進行了測試。這些大功率、模塊化、多頻段的射頻干擾器用來阻止敵人使用選定的無線頻譜部分。像大多數電子戰技術一樣,反無線電控制簡易爆炸裝置電子戰系統依賴於精確的授時。
研究人員還在研究芯片級原子鐘可行的航海實施方案,預想將原子鐘用於GPS 不起作用的深水環境中,增強水下聲吶和定位能力。甚至考慮通過採購開發潛在應用。他們正在探究更好的管理降噪、使芯片不易受極限天氣等環境因素的影響。
外媒稱中國研世界最大太空飛機可將衛星送入軌道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2016.10.3報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專家最近在墨西哥舉辦的國際宇航大會上稱,該院已設計出簡單的整體式太空飛機,其設計旨在搭載更多的乘客。
該研究院的設計團隊在報告中寫道:“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對太空飛行感興趣。”報告還稱,該項目對老闆和商人非常有吸引力。
據稱他們已設計出一款可依靠自身動力起飛的帶翼火箭。這使其有別於英國維珍銀河公司的“太空船二號”,後者必須通過運載飛船攜帶至一定高度才能發射。
該設計團隊的負責人韓鵬新(音)說:“太空飛機將像火箭一樣垂直起飛,並自動在跑道上著陸,不需任何地面或機載設備的干預。”
該團隊已設計出兩種版本的太空飛機。第一種的重量為10噸,翼長6米,將能搭載5名乘客,以最大6馬赫的速度飛行至100公里的高度——這是太空飛行正式開始的高度,並進行2分鐘的失重飛行。
而另一種翼長12米、重量達100噸的太空飛機預計可搭載20名乘客,以8馬赫的速度飛行至130公里的高度,並進行4分鐘的失重飛行。這款機型還能在外掛火箭的幫助下將小型衛星送入軌道。韓鵬新說,這種運載能力將降低遊客的機票價格。
設計團隊希望太空飛機可被反複使用,因此每架飛機的設計飛行次數將達到50次。韓鵬新說,太空飛機的試飛時間已被提前。他說:“試飛將在未來兩年內完成,幾乎所有的地面測試已完成,測試中全部子系統運轉良好。”他表示,預計一次太空飛行的費用將在20萬至25萬美元之間。
袁嵐峰:這些否定量子通信的說法,為什麼是錯的?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研究員,風雲學會會長2016-09-22
2016.8.16,世界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在轟動的同時,對量子通信的質疑也掀起了新的高潮,有人認為它其實只是擺設,有人認為原理不通,還有人認為這完全是個騙局。許多朋友拿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來問我,我在這裡集中回答和科普一番。為了讀者閱讀方便,我先把幾種典型的否定量子通訊的意見列出來,在正文我會對諸多疑問給出解答。
問:量子通信的原理是錯的是騙子?
問:量子通信如果這麼好,為什麼美國歐洲不做?
問:量子通信的缺點這麼多,為什麼不繼續完善傳統通信?
問:量子通信是濫竽充數,主管領導騎虎難下同流合污,所有人都知道是騙局,只有國家最高層的領導不知道!
下面是正文。
............
回應
還有網民表示:“我不懂專業,但從樸素的感情出發,我不信中國能做出世界第一的科技貢獻。”這種人在公知大V噴子真不少,常見的還有:我不懂醫,但我覺得醫生這樣治療是錯的,我不懂法律,但我覺得法院這樣判決是錯的,我不懂數學,但我覺得這個數據結果是錯的。.....原則就是中國的一定是錯的,外國一定是對的,
主要原因是:“大多數中國人心裡崇拜西方,絕不相信中國人做出了西方人做不出來的事情。因此,樹立中華民族的自信心,才是今後中國產生科技飛躍的前提。
60 70 80後開始退出歷史舞台,這樣的想法就會漸漸變少
http://www.guancha.cn/YuanLanFeng/2016_09_22_375069.shtml
回應
在尺寸上我們領先世界20年,這個概念毫無爭議吧!
作者只看分辨率不說視場角,天線合成要算損耗的,能達到70%合成效率就不錯了,ska的合成口徑也就比fast多個幾倍,倒是成像方面的優勢是fast所欠缺的.不過單口徑有個有點有點,就是靈敏度極高,這是合成口徑所不能比的.
我國還參與多個國際合作的望遠鏡項目,包括世界上正在研製的平方公里陣射電望遠鏡。平方公里陣射電望遠鏡項目由兩套先進的望遠鏡設備構成,一套是位於南部非洲的蝶形天線陣,另一套是位於澳大利亞的低頻孔徑陣列。蝶形天線陣由200面拋物面天線組成;低頻孔徑陣列由超過10萬個偶極天線組成。
http://www.guancha.cn/XuLingyu/2016_09_25_375351.shtml
徐令予:“中國天眼”真的領先國際20年?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系研究員 2016-09-25
2016.9.25,全球最大射電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眼”的FAST正式落成投入使用。但是,在這幾天的一片歡呼聲中,有一種傾向值得引起關注。有些媒體報導:中國建最牛“天眼”領先國際20年.........我覺得這些都不是科學事實,這樣的宣傳報導違背了實事求是的原則。
射電望遠鏡和所有的望遠鏡一樣,把遠處相鄰物體區分開來的能力是它最重要的性能指標。這種分辨本領一般用成像系統對兩個可辨目標之間的最小張角來表示,亦稱角分辨率。角分辨率不變,觀察物越遠,望遠鏡的最小分辨間距變大,所以當觀察研究的天文對象越遙遠,我們就必須使用角分辨率更小的射電望遠鏡,否則就無法得到研究對象的精細結構。
...........
射電望遠鏡把工作波長設在厘米、毫米和亞毫米波段是為了天文研究的需要,許多溫度不高的天體的電磁輻射就在這個波段。這個波段的電磁波的波長至少是可見光的數万倍,現代好一點的光學望遠鏡的主反射鏡的直徑都在數米以上,如果要讓射電望遠鏡趕上這個角分辨率水準,其主反射鏡的直徑至少要數万米,即幾十公里之巨。在工程上製造和控制調節這樣的主反射鏡已經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而像FAST這樣的超大型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有些像侏羅紀的恐龍,它們未來的發展前途十分有限。
除了增大主反射鏡的直徑,七十年代由英國開始研製的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可以大幅提高系統的角分辨率和接收靈敏度。使用分散的多台射電望遠鏡同時接收射電信號,然後把信號匯總交計算機分析比較,產生高分辨率的天體射電幅射圖像。
ALMA(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是世界上功能最強大、技術最先進的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系統。這個由歐洲、美國、加拿大、日本、智利等國家和地區合作建設的射電望遠鏡陣列共有54台12米直徑和12台7米直徑的射電望遠鏡組成,散佈在南美智利的5千米的高原平台上。整個系統的建設化了十多年,總投資14億美金,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金字塔工程。整個ALMA系統的角分辨率比哈勃太空光學望遠鏡還要強五倍!它的角分辨率比中國的FAST大概強數千倍。
........
自主創新的同時,我國還參與多個國際合作的望遠鏡項目,包括世界上正在研製的兩套新一代巨型望遠鏡——30米光學望遠鏡和平方公里陣射電望遠鏡。
30米光學望遠鏡拼接主鏡將具備9倍於當今最大望遠鏡的集光能力,圖像分辨率也將比當前所能達到的最高分辨率高3倍。根據不同觀測目標和方法,它的探測深度將是現有望遠鏡的10至100倍。
平方公里陣射電望遠鏡項目由兩套先進的望遠鏡設備構成,一套是位於南部非洲的蝶形天線陣,另一套是位於澳大利亞的低頻孔徑陣列。蝶形天線陣由200面拋物面天線組成,看起來像“衛星鍋蓋”;低頻孔徑陣列由超過10萬個偶極天線組成,看起來像“電視天線”。它們將被科學家用來觀測宇宙“黑暗時代”,並蒐尋地外文明的蛛絲馬跡。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副台長鄭曉年說,天文學研究和天文設施都是開放的,先進的天文設施建起來了,就需要優秀的研究團隊。國家天文台正千方百計吸引國內知名專家和學者,利用大射電等先進望遠鏡開展前沿科學和應用技術的研究,爭取早出成果。
相關新聞
中國天眼背後秘密:國外沒看上該方案中國決定自己造 其實早在1993年、1994年間,天文領域就已經在進行國際方面的合作,準備研製巨型天文望遠鏡,參與國就包括中國,而且中國科學家還拿出了具體的方案,但很遺憾,方案沒有被採納。考慮到這個方案的可行性,中國最終決定自主研發這一項技術,這才有了今天的天眼!
回應
這套裝備,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中國反介入的手段,有了質的提升。美國的所有秘密,都將不是秘密。
說真的,我真不太清楚這跟國家安全有啥關係?
古代火藥也是因煉丹需要發明出來的,看起來跟國家安全沒關係。可誰又能想到火藥演變成的彈藥,成為西方列強敲開中國大門的利器。
錢多撐得,首先飽飯都談不上就他們爭沒多大意義的第一
你還吃不飽飯嗎?
看來科學家還真是高上,不贊同不用上稅去給科學家燒。高上的人就算天天拿錢去燒出一個個天下第一,也不用去搞民生咯。
改革開放令到十幾億人脫離平困,這就是沒有發展民生的結果?
噴子口口聲聲說民生,卻從來不知道如何發展民生?殊不知尖端科技的突破就民生髮展最大的推動力
說的好,我每次都看到有人出來說民生
“發現更多脈衝星,從脈衝星中遴選出脈衝信號穩定的毫秒級脈衝星,將來有望應用於空間飛行器導航領域。”嚴俊說,目前國內外相關研究都處於概念階段。
今天天文領域講究立體化作戰,僅有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還遠不夠。從某一點看宇宙,視野有限,望遠鏡要形成陣列才能發揮更強威力。
“大射電擅長的觀測頻率是中低頻,而高頻的亞毫米波、毫米波領域也需要更強的望遠鏡,才能形成比較完備的觀測體系。”朱明解釋說。
按計劃,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將和我國其他5座射電望遠鏡組成“天眼”群——甚長基線乾涉測量網,並主導國際射電領域的低頻測量網,從而更好地獲取天體超精細結構。
未來5至10年,大射電等項目只是我國大望遠鏡建設浪潮的前浪。據嚴俊透露,中國12米光學紅外望遠鏡已初步通過專家評審,有望於“十三五”規劃期間立項。
目前,我國最大的光學望遠鏡是位於雲南麗江的2.4米光學望遠鏡,與國際上領先的西班牙10.4米光學望遠鏡、美國10米光學望遠鏡和日本8米光學望遠鏡等仍有較大差距。
12米光學紅外望遠鏡建成後將為暗能量本質、引力波源光學認證和研究、太陽系外類地行星探測、超大質量黑洞、第一代恆星等前沿科學問題提供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觀測平台。
有紅外望遠鏡,就有紫外望遠鏡和X射線望遠鏡,我國正計劃把望遠鏡家族的基地拓展到空間領域。
今年年底,我國將發射自主研製的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它可以進行寬波段大天區X射線巡天成像,具有獨特的觀測黑洞、中子星等高能天體多波段X射線快速光變的能力,並可以監視天空的高能爆發現象。
“隨著我國空間站逐步具備維護在軌航天器功能,建造中國版'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嚴俊說,立體化作戰的望遠鏡集群,不僅將大幅提升我國在天文科學與技術方面的自主創新能力,還能廣泛應用於導航、定位、航天、深空探測等領域。
天文學領域的技術看上去顯得“高大上”,但實際上離我們的生活卻很近:射電天文學家在研究中的副產品WLAN技術,成了今天每個人生活都離不開的WIFI技術的前身;天文學類地行星的研究,讓我們有了與“來自星星的你”交流的靈感……
為了建造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我國天文學家等待了22年,研究和建設團隊也從1994年以南仁東、彭勃為核心的5人小組擴展至上百人。
中國造世界最大球面射電望遠鏡今日啟用口徑500米
2016.9.25,有著“超級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將在貴州平塘的喀斯特窪坑中落成啟用,吸引著世界目光。
1609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用自製的天文望遠鏡發現了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的環形山,成為利用望遠鏡觀測天體第一人。
400多年後,代表中國科技高度的大射電望遠鏡,將首批觀測目標鎖定在直徑10萬光年的銀河系邊緣,探究恆星起源的秘密,也將在世界天文史上鐫刻下新的刻度。
宇宙到底有多大?這是人類秉承探索發現的天性不斷追尋的問題。在發現未知地帶的征程中,中國天文人將不畏艱苦、不斷創新,奏響探索宇宙的新暢想曲。
望遠鏡“鍋蓋”越大越靈敏,500米的“超級天眼”究竟有多靈敏?科學家打了個比方,有人在月亮上打手機,也逃不過它的“眼睛”。
而對老一輩天文學家來說,擁有這樣的望遠鏡一直是個夢。我國天文學長期落後,主要受制於望遠鏡設備。
二戰後射電天文學方興未艾,接連湧現類星體、脈衝星、星際分子和微波背景輻射四大天文發現,而我國在這一領域卻長期處於空白狀態。
走過蹣跚學步、仰望西方強國的階段,近年來我國陸續建成5座射電望遠鏡,口徑從25米到65米不等。不過,與美國的305米口徑和德國1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相比,我們的射電望遠鏡觀測能力還比較有限。
“天文設備按國際慣例都是開放的,但中國人要獨立申請使用國外望遠鏡比較難。國內外設備差距比較大,缺乏平等合作的基礎。”國家天文台“百人計劃”研究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科學部主任朱明說,只有走自主研製之路,才可以扭轉這一局面。
國家天文台射電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學家、“千人計劃”專家李菂說,中國大射電在很多領域都具備超強的能力:發現氣體星係有望在過去的基礎上提高10倍,發現的脈衝星數量有望翻倍,有望發現新的星際分子……
射電望遠鏡誕生至今,人類發現約2500顆脈衝星,它們全部位於銀河系內。科學家們將中國大射電首批觀測目標鎖定在銀河系外,希望依靠其超群的靈敏度搜尋河外星系的脈衝星。
一個空間站的組件——天宮3號——是中國優先度最高的項目。它預計將在2022年發射升空,這對於中國太空研究來說將標誌著一個全新的時代。天宮3號將能夠支持3名太空人,並開展一系列科學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航天局已經開始歡迎其他國家參加,向他們提供機會,可以幫助他們的航天員進入宇宙開展科學研究。
考慮到國會禁止中美航天局之間的合作,美國顯然不會在這些國家的行列之中。但是許多美國現在的太空合作夥伴卻很可能很願意。畢竟,如果美國和合作夥伴們按計劃讓國際空間站在2024年退役,那麼中國就將成為唯一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就如同冷戰的時候一樣,太空活動也能夠促進和平,而不是相反。中國在軍事和民用方面日益都和美國一樣日益依賴太空,然而那裡的自然環境充滿了危險,這就創造了兩國——以及其他參與太空活動的國家——保持至少是合作關係。現在全球都依賴於太空通信和導航,這是我們這個數字化時代的基礎,這意味著中美兩國應該合作,為日益擁擠的新太空時代製定新的規範,太陽系還是我們的公共草坪。至少現在還是這樣。
它的全稱是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量子衛星是人類第一次嘗試,在衛星和地面站之間傳送光量子加密信息的嘗試。通過利用纏繞量子進行加密的信息,將可以保證信息不被截獲或破譯,任何嘗試截獲信息的行為都會觸發警報,這讓量子加密技術理論上堅不可破。
在一個全球電子監視的年代,量子通訊網絡將可能讓最先進的信息攻擊行動失敗,這將允許中國軍方和情報部門的部隊和間諜之間安全傳遞信息。只要中國還是僅有的可以通過量子通訊穿過大氣層傳遞信息的國家,它就將享有科學和戰略安全優勢,同樣也將增強其經濟安全性:量子衛星研究者的長期目標就是保護金融安全。
中國提升太空實力已經,並且將繼續增加北京和華盛頓間的地緣政治摩擦。在這兩個國家之間互相貿易聯繫已經深化的情況下,它們仍然將對方視為安全威脅。事實上,中國的太空項目已經多次在美國國防安全報告中被提到,這越來越不能讓人輕鬆。正如美國和蘇聯在20世紀60-70年代所展示的那樣,太空能力經常會影響到地面上的局勢。登月在軍事上的好處幾乎是零,但其產生的地緣政治效果確實切實的。“中國將在我們之前重返月球;它們將讓人在其他天體上行走,而我們不會,”劉易斯說。“現在美國看起來仍在太空中領先,但我們似乎在戴著桂冠休息了。如果其他國家突然驚醒並發現中國已經領先了呢?”
中國的長足發展可能會導致太空合作關係的重新洗牌。中國近期的里程碑太空任務都非常穩定,而他們的目標非常堅決(例如無人探測火星),中國航天局“給許多國家提供了絕好的發展新合作關係的機會,讓他們能夠開展太空探索, ”德國哥廷根大學訪問教授,中國科技政策專家阿蘭那·克羅利科夫斯基說。
中國同樣也在和那些不願參加華盛頓自利的太空合作項目的國家提供機會。它提供了廉價和簡單的進入太空的方法,他們已經在為委內瑞拉、老撾、尼日利亞、白俄羅斯這樣的國家發射衛星。巴基斯坦已經開始使用中國的軍用級衛星導航系統,這意味著中國也將把共享太空情報作為未來發展聯盟關係的武器使用。
如果按自己的節奏繼續下去,中國將在今年發射試驗性的天宮2號空間實驗室,隨後一組乘員將進入實驗室並開展技術試驗,這些研究對建設永久性載人軌道空間站有關鍵意義。
讓中國人登上月球,他們將加入一個僅有兩個國家的俱樂部。這將重新定義21世紀的太空——軍事上、經濟上,以及政治上。他們現在有許多計劃,重型運載火箭、載人空間站,以及世界最大的衛星星座系統——包括拍照和導航用途。同時,美國——尤其是在載人航天方面——幾乎沒有什麼新動作。
“我不擔心中國突然一個蛙跳,蹦到我們前面去,”華盛頓的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領導詹姆斯·劉易斯說:“我擔心的是我們分心去做別的,當我們清醒過來的時候才發現他們已經在太空中處於優勢。”
和美國太空市場一樣,中國主要依靠與國家主導的航天企業,與中國航天局合作,在軍事和非軍事領域扮演雙重角色。中國的太空企業中包括航天科技公司(航天飛船的主要製造商),它旗下的運載火箭研究院(他們發展了長征系列火箭),空間科技研究院(主要設計中國的衛星),以及航天科工集團,這是一家國防承包商,他們製造了許多包括原子鐘和導航衛星在內的產品。
中國的火箭時代從一開始——諷刺性的,就和美國聯繫在一起。中國的火箭之父,錢學森。他在1935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並加入了曼哈頓工程,稍後成為著名的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共同創辦人之一。但在麥卡錫時代,他被指控為共產黨同情者,隨後被軟禁了5年。1955年,他回到中國,並被視為英雄。他隨後領導了中國的彈道導彈和太空火箭項目。事實上,中國仍然在使用他所領導發展的長征火箭來發射他們的太空系統。
從80年代開始,中國開始發射複雜的通訊和情報衛星,並開始向其他國家提供廉價的衛星發射服務。他們還開始進行了一個太空人訓練項目,並開始建造載人任務艙和航天飛機。2003年,他們成功發射了首架載人飛船,神舟5號,第一位太空人楊利偉在太空中停留了21個小時。中國聽到了太空競賽的發令槍。從那之後,中國開始了快速的躍進:多人太空任務,太空行走,以及,2011年他們發射了第一個空間實驗室天宮1號。明年早些時候,他們還要發射他們的第一代空間貨運飛船天舟1號,這意味著“重型火箭”。這艘貨運飛船將與已經發射升空的中國空間實驗室對接,並提供補給物資用於空間科學試驗。
如果這些聽起來好像還是在重複那些幾十年前已經有其他國家(美國和蘇聯)進行過的壯舉,那麼如果你考慮到一些新科技,例如中國的量子通訊衛星,這種即視感就會被摔碎了——在你閱讀本文的時候,那個衛星已經在軌道上了。
美稱中國正在贏得宇宙競賽將在美國之前重返月球
美國《大眾科學》雜誌2016年9月號發表文章《中國正贏得宇宙競賽》(China's race to space domination)。文章介紹了中國近年來在航天開發方面的進步,文中稱:“中國將在我們之前重返月球;他們將派人在其他天體上行走,而我們不會”,認為雖然中國在“太空競賽”領域投資目前還不如美國,但將在未來成為新的“太空超級大國”。文中認為,中美將不得不聯合為擁擠的新太空時代製定新的規則。
在這個十年結束前,人類將抵達他們從未去過的地方:月球的背面。月球黑暗的一面——它永遠背對著我們——此前那裡一直是神秘的,沒有人造物體曾經在那裡表面著陸。這一任務將是工程學的奇蹟。需要幾百噸的火箭(飛行38萬公里),一部機器人著陸器、一個無人月面車,它將使用各種探測器,照相機、紅外光譜儀來揭開埋藏在土地里數十億年的秘密。這一任務還將首次探測月面氦-3儲量——聚變能源的可靠材料。而正計劃在這個歷史性的旅程中在月球表面插上旗幟的國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在多年的投資和按戰略計劃行動後,中國正在成為太空超級大國的路上昂首前進——而且可能將成為佔優勢的那一個。上面提到的嫦娥4號月球任務只是它遠見和雄心的一個例證,他們將把太空變成民用和軍事的領地。現在,中國的衛星已經在為中國的飛機、導彈和無人機提供導航,同時也在觀察著外國軍事基地——以及農作物長勢。他們的太空任務數量不斷增長,中國的火箭和太空人正成為民族自豪感的源泉。
“中國將太空能力視為全球領導情況的指標,”美國華盛頓大學太空政策研究所創建者約翰·羅格斯頓(John Logsdon)表示,“這讓中國在一個與超級大國地位有關的領域內取得了合法權利。”
中國預計的太空投資現在還沒有美國NASA高,後者今年獲得的投資是193億美元。但中國使用有限的資金取得了最大的效果。在去年,他們進行了19次成功的太空發射——僅次於俄羅斯的26次,比美國的18次要多。在下一個十年內,我們會看到中國各種各樣的宇航任務,和NASA以前的那些一樣——或者更好,包括量子通訊衛星,以及21世紀30年代前半期的載人登月任務。
這將意味著,未來哪個國家只要願意和中國合作,也可以按中國標準搞一個空間倉和中國的空間站對接,中國還會讓一些關係好的發展中國家參與相關研究項目,中國還會幫助他們培養航天員等等。說白了,與美國為首西方搞技術封鎖不同的是,中國願意帶著關係好的“小弟”到太空“兜兜風”。毫無疑問,這種開放的態度是西方的心胸不可比的,這也決定了中國的空間站將比西方的更“國際”。
三、中國擁有空間站的全套技術,這在世界上絕無僅有。
國際空間站本來就是美國、俄羅斯、歐盟相關國家等聯合研發的,雖然以美俄歐為主,但無論是美國、俄羅斯還是歐盟,都不擁有建立空間站的全套技術了,假如2020年國際空間站真的如俄羅斯專家所說要墜毀到地球,任何一個國家單獨想再搞出一個空間站在短時間內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沒有一個國家擁有全套技術。譬如,最強大的太空強國美國現在對國際空間站的補給能力都沒有了,需要考俄羅斯的火箭。任何國家如果再想搞出一個空間站,高昂的投入就不說了,光重新的技術實現恐怕沒有十年也不可能完成。
所以,客觀上說,中國未來將是是世界上唯一擁有空間站全套技術的國家。
中國天宮與美俄空間站區別在哪 一成就全球絕無僅有2016.9.17新浪軍事
中秋節,中國發射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預計2020年中國將建成自己的的空間站。那麼,中國自主建立的“天宮”空間站與美俄歐主導的國際空間站又有什麼區別呢?在佔豪看來,根本區別主要有三方面:
一、中國空間站是中國獨自完成,國際空間站是多國共同完成,兩個國家空間站的政治屬性和目的不同。
裡根在1983年提出搞國際空間站計劃本身,是1980年代美國戰略防禦計劃的一部分。但是,後來美國的敵人——蘇聯在1991年解體了,所以在老布什執政期間星球大戰計劃也就被擱置了,空間站計劃也陷入停頓。到了1993年,克林頓正式結束了自由空間站計劃。
但是,在蘇聯解體後,美國一直擔心蘇聯的航空技術會擴散,這對美國是個威脅。而且,美國也希望利用在航天技術領域擁有局部優勢的俄羅斯,所以又將美國自己的空間站計劃徹底變成了“國際空間站”計劃,並將俄羅斯、歐盟、日本等納入其中。
所以,本質上說國際空間站計劃並不僅僅是一項科學研究計劃,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基於政治考量的太空科學研究項目。
與國際空間站有多個國家合作開發不同,中國的國際空間站則完全是獨立自主完成。而且,相比國際空間站更多的是政治考量,中國的空間站計劃很大程度上是科研考量,是中國航天計劃的一部分。這種本質不同決定了,中國可以大膽在空間站搞最高精尖的探索研究,而美歐俄日恐怕都會因擔心洩密而有所保留。
二、相比國際空間站航天大國的壟斷,中國的空間站將會更加開放。
國際空間站是航天大國的政治和技術壟斷,中國申請那麼多年都被拒絕就是證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那種對落後國家的封鎖態度,他們不可能讓其它國家參與太深。但中國不同,中國準備把中國的空間站真正做成一個“國際空間站”。根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的透露,“中國空間站預留了很多將來與世界各國進行合作的平台,設計了能與其他航天器對接、進行艙段級合作的接口。”他還介紹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開展了大量國際合作,在空間站發展中,中國願意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在方案設計、設備研製、空間應用、航天員培養、聯合飛行等方面拓展交流合作。
6月2日,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高級顧問顧逸東院士介紹了“天宮二號”的部分空間科學任務。
比如“空—地量子密鑰分配與激光通信試驗”,密鑰分發是實現“無條件”安全的量子通信的關鍵步驟,這項試驗將驗證量子密鑰分發的核心環節,在天地間傳輸密鑰。
再如“伽馬暴偏振探測”項目,將對伽馬暴和太陽耀斑進行高靈敏度偏振觀測。“可望開闢伽瑪射線偏振探測天文新窗口。”顧逸東說。“天宮二號”搭載的伽馬暴探測設備由中國科學院與瑞士日內瓦大學聯合研製,這台設備比過去國際上類似儀器的探測效率高數十倍,中歐科學家合作研究揭示宇宙結構、起源、演化問題。
此外,“天宮二號”還搭載全球首台冷原子鐘,開展“液橋熱毛細對流實驗研究”、“多樣品材料空間生長實驗”、“空間高等植物培養實驗”等項目。
“天宮二號”熱毛細對流空間實驗項目主任設計師、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康琦解釋,為生產出高質量的半導體材料,就要科學控制單晶矽在晶體生長過程中浮力對流和熱毛細對流的影響,而太空特有的微重力環境將使科學家深入剖析熱毛細對流的真實過程。
這次飛行中,“天宮二號”還將釋放一顆伴隨衛星,這是一顆微納衛星,搭載多個試驗載荷,並具備較強的變軌能力,具備開展空間任務的靈活性與機動性。伴隨衛星將在任務期間開展對空間組合體的飛越觀測等試驗,為主航天器的技術試驗提供支持,並拓展空間技術應用。
空間實驗室與空間站的區別
空間實驗室是建造在太空中的實驗室,這種特殊的實驗室需要先發射無人空間實驗室,然後再用運載火箭將載人飛船送入太空,與停留在軌道上的無人空間實驗室交會對接。接下來,航天員從飛船中進入空間實驗室,開展工作,完成工作後再乘飛船返回地球。因此,中國在發射“天宮二號”後,還將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二號”對接,從而完成空間實驗室的建造。
而空間站是指可供多名航天員巡訪、長期工作和居住生活的載人航天器。空間站最大的特點就是規模和體積龐大、在軌運行的時間久,比如由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歐洲空間局共同建造的國際空間站,已經為人類工作了16個年頭。
空間實驗室像是空間站的前身,為發展空間站,從載人飛船過渡到載人航天基礎設施的試驗性航天器。前者是為建造複雜程度更高的空間站所做準備工作。
“天宮二號”發射成功這個空間實驗室到底有多牛?
據中新網2016.9.15報導,在超期服役長達兩年半之後,中國第一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完成使命”。而作為升空的接力者——“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則將開創更多“第一次”,除了要印證航天員在軌中期駐留,還要開展14項實驗,涉及八大領域。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於北京時間9月15日22時04分發射成功。今年10月,中國將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對接,進行30天的航天員中期駐留試驗;2017年,“長征七號”火箭將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進行對接,進行推進劑在軌補加等空間站建造運營關鍵技術的驗證。其目的是為了中國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的永久性空間站。
“天宮二號”與“天宮一號”相同,均為長期在軌自動運行、短期載人的飛行器,是為未來的長期性空間站建設做準備。但兩者相比,“內在”的變化很大。
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此前發布的消息來看,“天宮二號”較大的改進是裝備更豪華、裝載量提高、內部環境更好。值得一提的是,“天宮二號”的系統設計是模塊化的,也就是說它出現問題時可以快速更換和在軌維修,這在國內空間領域屬於首創。
此外,為了方便航天員太空生活,“天宮二號”在內部增加了很多貼心的設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總設計師朱樅鵬在接受采訪時介紹說:“我們要以人為本,給航天員創造一個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天宮二號”首次使用可展開的多功能小平台,航天員可以在上面寫字、吃飯、做科學實驗,生活工作兩不誤;通信方面為航天員配備了藍牙耳機和藍牙音響;用地板取代了地毯;艙內燈光采用米黃色色調,亮度可手動調節,並為每個航天員安裝了床前燈。
事實上,30天的太空駐留不僅是對航天員本身的考驗,也是對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全新的挑戰。如何長時間提供適合人生活的環境,如何長時間提供包括水在內的物資供給,都將在“天宮二號”任務中得到驗證。
雖然“天宮一號”、“天宮二號”都屬於空間實驗室,但後者更為正規,或者說“天宮二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
深度:中國研發新衛星美軍2.5米以上目標全被監控2016.9.12 新浪軍事
我們都知道光學成像的衛星為了保持高清晰度亞米級的空間分辨率,大多都是運行在離地球幾百公里的低軌上。這些運行在太陽同步低軌道的衛星還是繞著地球做規律運動,做不到對目標的持續性觀測。而在地球同步靜止軌道運行的衛星就能在距地球3.6萬公里的太空中,以相對於地球靜止的姿態對需要被觀測的目標進行持續不間斷的觀測,同時視場相當寬廣,通過對靜止軌道光學成像衛星姿態的調整就能對地球三分之一面積內的地區的快速機動觀測。
我國目前已經開發出一系列運行在低軌的新型光學成像和雷達成像衛星,其中有的空間分辨率已經在高清晰度亞米級,而且有的還能實時高清視頻。有了這些低軌高清成像衛星彌補了我國在軍事偵察方面的缺憾,我們還研發並發射了高軌道地球靜止光學成像衛星-高分四號,它是我國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遙感衛星,搭載了一台可見光50米/中波紅外400米分辨率、大於400公里幅寬的凝視相機,採用面陣凝視方式成像,具備可見光、多光譜和紅外成像能力,設計壽命8年,通過指向控制,實現對中國及周邊地區的觀測。但是這個可見光50米的空間分辨率還是不高的,關鍵還是鏡體直徑等性能被限制了。
近日傳來一個好消息,作為中國光學領域的龍頭-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簡稱長春光機所)已經成功自主研製出直徑4.03米的單體碳化矽反射鏡坯,將其應用於太空望遠鏡或光學衛星上成像,將極大地提高分辨率。碳化矽具有較高的彈性模量,適中的密度,較高的導熱係數,高比剛度和較低的熱變形係數等一系列優秀的物理性質。碳化矽反射鏡還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鏡體重量,降低發射成本。
美國哈勃太空望遠鏡的主鏡口徑是2.4米,我們長春光機所研製的這個4.03米碳化矽反射鏡坯經過加工後估計直徑要大於哈勃望遠鏡。據長春光機所介紹,未來我國新型地球同步靜止軌道衛星搭載的高分辨率成像相機的分辨率高達2.5米,這意味著相機在距離地球3.6萬公里的地球靜止軌道上,可以看到地面上轎車大小的目標,就像在800米外看清楚一根頭髮絲,更別說航母之類的大型機動目標,理論上只要三顆這樣的高分光學衛星盯著,美軍2.5米方格以上的目標全球軌跡都能無所遁形。可以說我國在這一領域與美國相比已經是不相上下了。(作者署名:空軍世界)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9-12/doc-ifxvukhv8181505.shtml
相關新聞
中國高分十號衛星發射失敗2016.9.2 聯合早報
9月1日凌晨2時55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高分十號衛星。發射原計劃於8月31日進行,後推遲一天。一級火箭工作正常,並墜落到陝西省商洛市山陽縣境內,山陽縣公安局經文保中隊陪同發射基地人員,圓滿完成了衛星殘骸回收任務; 整流罩也成功分離,並墜落在湖北省恩施市盛家壩境內。發射失敗可能由於三級火箭工作不正常,推力不足,使衛星入軌速度不夠,重返大氣層燒毀。具體失敗原因,需要等待官方的消息。
席亞洲:“航天馬車夫”俄羅斯為何沒錢賺?
主管軍工的俄羅斯副總理德米特里·羅戈津2016.5.27在工業和貿易部會議上說:“我們如今在航天領域(的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1/9。我們所有雄心勃勃的項目都表明,我們應當將生產率提高150%。但即便我們提高了150%,終究還是趕不上他們。”
2015年俄在全世界航天運載火箭發射中,從發射次數來說獨占鰲頭,達到33%(29次)。但在航天市場上最大的兩個領域——太空通信和衛星平台、航天設備製造方面——俄幾無立足之地。換句話來說,乾了很多事,卻賺不到多少錢。
沒辦法,廉價運載火箭實在太多。
上世紀90年代,運載火箭在商業發射市場上利潤率可達20-30%,甚至高達50%的水平。一時間,俄、烏、美、歐、日、中、印……各國都拼命來做這個“太空馬車夫”。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國際衛星市場日益被西方壟斷,國際航天發射市場的好日子也迅速走到盡頭。
俄被死死排除在衛星製造和運營之外,只能去做商用發射市場,而這個市場的利潤率不斷降低。
一方面,航天商用發射市場陷入惡性價格戰。美國Space X的獵鷹9現在的價格5400-6200萬美元可與中國長征2號媲美。他們的質子目前被迫降價到7000萬美元以內,以與獵鷹9競爭——幾年前,它的發射價格是1億美元。
另一方面,質子近年來事故不斷(2001-2014發射了76次,成功率91%),這導致其保險費率高得驚人,7000萬的總價,包含20%以上的保險費。
上述兩個原因導致俄在商業航天發射上的利潤真的不高,目前實際利潤率很可能低於10%。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9-05/doc-ifxvqcts9536167.shtml
回應
作者為啥不寫最關鍵的一點?美國國會通過法案,禁止任何包含美國生產零件的儀器設備用中國運載火箭發射。
那我們就抓緊發射,國內市場足夠了,把重要軌道都佔了,看西方花錢買資料。
發展中國家不需要發射衛星嗎?第三世界全都去找歐美嗎
美國的航天失敗多少次了,航天員都冤死多少個了?確實沒有中國的安全成功率高呢!
幹嘛要拿歐美的垃圾訂單,中國賤賣創彙的年代已久一去不復返,總有一天,他們的航天工業會被高額的成本拖垮!
等美國及他們盟友的空間站退役了,如果厚顏無恥的要求進入中國的空間站搞實驗,必須狠心無情的拒絕他們,給多少錢也不可以的,除非巴鐵誰也不行!
我們以後在航天工作站、探月等方面將要走在世界前列,到那時西方國家要想合作,就必須取消那些歧視規定,否則玩蛋去!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9-05/doc-ifxvqcts9518020.shtml
美國商業火箭爆炸中國或有機會搶占市場2016.9.5新華網
中國航空報航空專家張寶鑫2日告訴記者,美國最近幾年接二連三出現發射事故。這是因為整個市場正處於初期培育階段,很多公司的火箭雖然採用已經成熟的技術,但大多都是新設計的,整合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可以看作商業航天公司正常運營所需要交的學費。
美國商業航天項目受挫,會不會成為中國的機會?張告訴記者,中國目前的火箭運載水平在國際上屬於一流,而且在價格方面很有優勢。但他們會給自己的衛星發射載體設置很多政策和技術上的障礙,這就造成中俄在國際市場上還是會出現“拿不到單”的情況。所以,如果美歐不撤銷政策上的壁壘,即使爆炸對美國商業發射公司有影響,中國也很難在市場佔有上有所進展。
回應
歐美人絕對不會把火箭的商業發射合同交給中國人,我們的商業機會還是在自身的需求和第三世界國家的需求
太樂觀了,美國火箭爆炸當天,中國發射高分十號也失敗了,星箭俱損。
過來看看還跪著的人。
楨: 獵鷹9號發射台上爆炸vs高分十號未入軌
SpaceX發射價格僅為其他大國火箭發射價格的1/3,擁有絕對競爭力。
楨: 中國的運載火箭的發射成本跟美國的SpaceX處在同一水平線,甚至發射地球低軌衛星的成本比Space X更低.中國發射14枚火箭花費60億美投400億才能赶超.
深度:中國發射14枚火箭花費60億美投400億才能赶超2016.9.5 新浪軍事
中國航天在太空取得的成就可謂一部傳奇奮鬥史,中國成功發射了188次各型運載火箭,發射衛星238顆,發射10艘神舟飛船和5個月球探測器,併計劃在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對於一個農耕民族來說,能在幾十年的時間內取得這樣的成就足可以驕傲自豪。但是偏偏有人就是忽略中國科學家和工人的艱苦奮鬥的過程,硬是要找理由來自圓其說。
近日,英國《衛報》科技記者撰文發出這樣的感嘆:中國依仗低廉的人力成本和匯率優勢,在太空競賽中抄了美國的“近路”。事情起源於2016.6.25北京時間晚上8點整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長征七號首次對外公開發射,來自全世界的遊客和媒體記者數万人共同目睹了中國在載人航天探索領域又一個偉大壯舉。事後該記者算了一筆賬讓老外們嚇了一跳。中國每年在太空項目上的花銷預計約60億美元,但仍遠遠比不上美國的400億美元。在2013年美國僅僅成功發射了19枚火箭;同年,中國發射了14枚。從投入的資金來看,正好與中美貨幣匯率相似,也就是說,中國投入100美元,美國就要投入六百多美元才能和中國保持差不多水平的進步,驚呼這是冷戰後期美國對蘇聯軍備競賽的翻版,只不過中國站立在當時美國所處的有利地位。(作者署名:軍事天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9-05/doc-ifxvqcts9518020.shtml
深度:中國火箭發射成本低於美為何卻拿不到國際訂單2016.9.5 新浪軍事
中國的運載火箭的發射成本跟美國的SpaceX處在同一水平線,甚至發射地球低軌衛星的成本比Space X更低,但是並沒有任何用。歐美一開始就在衛星設計之初設定了大量的前置條件和障礙,以當年中國替美髮射“銥星”時的情況,美國方面自己承包的專機運抵發射場,星艦結合的是必須美國方面操作,中國方面只能觀摩和輔助,衛星進行狀態監測時,使用的也是全套美方設備由美方自己測試,而且如果不能按時發射還要支付巨額的違約金。可見想要拿到一單衛星發射生意是多麼難,而且那還是在中美關係融洽時代,現在美及其盟友是絕對不會找中國發射相應衛星的,哪怕找印度代勞也不會找中國。所以,僅此一項關鍵環節,就注定了中國火箭在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上很難有出彩的機會。(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SpaceX火箭發射前劇烈爆炸臉書首顆互聯網通信衛星被毀
2016-9-1上午9時許,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台上發生爆炸,當時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正在肯尼迪發射中心的一個發射台進行火箭發射靜態點火測試。在這次事故中損毀的以色列AMOS-6衛星,也是Facebook的首顆互聯網通信衛星。
獵鷹9號(Falcon 9) 2010.6.4完成首發。2015.12.21完成首次回收。此次發射成本預計6000萬美元,大大降低了人類進入太空的成本。
SpaceX與歐洲衛星公司8月30日曾宣布,將利用此前回收的一枚獵鷹9發射一顆地球同步衛星。
BBC援引專家分析指出,此次爆炸將SpaceX帶來重大打擊。
回應
SpaceX挺不靠譜,失敗率太高了。為節約成本,不顧安全。
美國人吹噓的科技領先看來要破產了。
6000萬美金一次,比中國高多了。
自從美國火箭開放民營後,爆炸已經是家常便飯了。
回收的還是炸了,不僅毀了試驗的儀器,還炸了航天中心。
慢慢來 回收了六個 炸了一個還剩五個呢
肯尼迪航天中心有六個嗎?試驗的衛星儀器有六個嗎?慢慢炸。
中國同日摔了高分十號,咋就沒人慶祝呢?我們的媒體怎麼也選擇性失明?
觀網奉行開明專制,鼓吹國家主義,從來報喜不報憂。
什麼叫專制/民主?西方定義什麼你就跟著喊?從來不會自己思考一下定義有沒有問題?
慶祝自己的發射失敗?妥妥的神經病。全世界的人都把自己國家放在第一位,只有你們公知大V噴子這種奇異物種要求中國人不要把自己國家放在第一位。人家的悲劇我們頂多同情一下,非要中國人感同身受,這是什麼邏輯?就差一把鼻涕一把淚地當回美國人了.
楨: 獵鷹9號發射台上爆炸vs高分十號未入軌
相關新聞
中國高分十號衛星發射失敗2016.9.2 聯合早報
9月1日凌晨2時55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高分十號衛星。發射原計劃於8月31日進行,後推遲一天。一級火箭工作正常,並墜落到陝西省商洛市山陽縣境內,山陽縣公安局經文保中隊陪同發射基地人員,圓滿完成了衛星殘骸回收任務; 整流罩也成功分離,並墜落在湖北省恩施市盛家壩境內。發射失敗可能由於三級火箭工作不正常,推力不足,使衛星入軌速度不夠,重返大氣層燒毀。具體失敗原因,需要等待官方的消息。
德媒稱中國航天計劃亮點頻現宇宙探索赶超航天大國
火星車與著陸巡視器外觀設計構型圖。
德國之聲電台網站2016.8.25發表題為《宇宙中的獨行俠》的報導稱,不久前中國利用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實現防竊聽信息傳輸,如果試驗成功,中國物理學家在量子物理領域將實現在10年內完成飛躍,但中國並不滿足於此。
北京最新宣布的消息是,計劃在2020年首次發射火星探測器。中國航天部門公開展示了火星探測器和六輪火星車的設計構型圖。遙控的火星車將在火星上採集土壤樣本,同時探測水的痕跡,以尋找火星生命的跡象。重200公斤的火星車還沒有命名,中國有關部門呼籲民眾群策群力。
文章稱,這背後也是向年輕一代傳達的信息:在中國搞科研大有可為。這裡,不僅資金的投入更為慷慨,而且作出在這一領域注入數十億巨資的決策過程也快得多、簡單得多。中國人航天計劃的亮點一個接一個:今年秋天,運載火箭將把“天宮2號”空間站送上太空。緊接著將有兩名宇航員進入空間站。明年“長征7號”運載火箭將帶著“天舟1號”補給貨運飛船與“天宮1號”實現對接。兩年後,中國計劃開始建造首座裝備全面的空間站。
文章稱,空間站的核心艙“天和1號”2018年將由“長征7號” 火箭發射升空。如果國際空間站按照計劃於2024年停止使用,中國將成為唯一在太空擁有永久性空間站的國家。中國早已在地球上開始尋找太空生命,不久以後,中國還將擁有全球最大的射電望遠鏡。今年7月初在西南部貴州省,口徑500米的該望遠鏡的最後一塊反射面單元安裝完成。幾年後,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就能使用這座名為FAST的射電望遠鏡了。該望遠鏡在外形上類似位於美國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望遠鏡,但與後者300米的口徑相比,體積大出許多。該望遠鏡還須在投入試運行後經過兩到三年的校準,才能開放供世界各國的科學家使用。
這一規模巨大的設施的建造花了5年的時間,耗資1.8億美元(約合12億人民幣)。當然在第一階段,研究人員還不能指望理解這些信號, 而只是希望區分它們到底是自然現像還是外星球生命留下的印跡。這已經是十分艱鉅的任務了,人們要對來自銀河系和其他100個最近的星系的放射波信號進行研究。
文章稱,當美國在過去數年裡將用於此類項目的資金作削減的同時,中國卻通過其巨型射電望遠鏡,在探索外星生命方面躋身領先地位。
俄測試爆震火箭發動機燃料效率提高一倍
爆震循環發動機原理圖
脈衝爆震式噴氣發動機原理,這種發動機的爆震室內會不停進行爆炸,產生推力,原理上來說,爆震式火箭發動機只是把圖中前方的空氣進氣換成液氧泵來泵入氧氣.
俄《衛星網》2016.8.26報導,俄最先成功完成了新一代採用生態環保液體燃料的脈衝爆震發動機測試。消息指出:“2014年俄前景研究基金會在俄羅斯航空領域領先企業——'動力機械科研生產聯合體'基礎所建立的'液體脈衝爆震發動機'專業實驗室成功進行了世界首批液體燃料脈衝爆震發動機測試,燃料由氧氣-煤油組成。”
基金會消息稱,俄毫無疑問是世界上火箭發動機研製和生產的領導者,但現在傳統液體火箭發動機在比率參數方面已經幾乎走到了理論的極限。採用爆震點火模式的想法從熱力學角度而言是最划算的燃料消耗方式,該想法在上世紀中葉就已由蘇聯學者提出,而現在才成功地在實踐中實現這一模式。
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表示,脈衝爆震發動機是一種設想非常巧妙的發動機,它提高燃料利用率的基本原理是定容燃燒的效率高於定壓燃燒,類似將內燃機氣缸裡的爆震變成在火箭或者噴氣發動機的燃燒室內完成。納粹德國可能是脈衝爆震發動機的最早實踐者,其研製的世界最早的巡航導彈V-1就採用了一種脈衝式發動機。但這種發動機的性能很不理想,尤其是這種發動機原理決定了它會產生強烈的高頻震動,這帶來了一系列難題。二戰後,脈衝式噴氣發動機和爆震原理火箭發動機長期沒有得到大的發展。但爆震發動機效率高,對泵係要求低的特點依然有很大的吸引力。
自美蘇70年代開始研製補燃循環發動機,到80年代研製成功以後,世界範圍內火箭發動機一直沒有原理性的重大突破,曾被認為很有希望的膨脹式循環原理因為技術難度高,也始終未投入實用。
我國從90年代後,在補燃循環火箭發動機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而今長征5、長征7等新一代火箭都已經使用了類似蘇聯RD-180的補燃循環原理。新一代500噸推力新型發動機也取得技術突破,該型發動機的技術性能將超過俄RD-180發動機。
俄在脈衝爆震發動機技術方面的探索雖然現在尚不清楚具體情況,但表明俄正試圖保持其在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如果他們的爆震循環發動機研製取得重大成功,可能成為航天史上劃時代的一個事件。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8_28_372673.shtml
有了首次試飛成功,接下來還要做發動機和飛行器的自主飛行試驗,在真實飛行條件下驗證高超聲速飛行器、超燃沖壓發動機,是全面突破高超聲速飛行器技術的必經之路,技術難度極大。世界上只有美國近年實施了10次自主飛行試驗,其中6次失敗。
那麼,人類第二個實現超燃沖壓發動機高超音速飛行器自主飛行的國家是誰呢,並非俄羅斯等航空工業大國,也不是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答案是中國。
在不久前航天系統對於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01所總設計師陸紅的專題報導中,首次曝光了獲得國防科技特等獎的某“重大專項試驗飛行器”,即高超音速巡航導彈。
中國在2014年進行了超燃沖壓發動機動力系統驗證機的自主飛行試驗,獲得了圓滿成功。2015年的國防科技技術進步特等獎,被授予中國航天科工三院的國家某“重大專項試驗飛行器”工程,根據陸續披露的官方消息,這個工程就是我國的下一代高超音速巡航導彈。這個試驗飛行器採用非軸對稱的乘波體構型,屬於“原始性創新”,沒有參照物,世界獨一無二。2011年實現首飛,2014年試飛圓滿完成。
超燃發動機的高超音速飛行器在武器領域的應用,特別適合進行遠程快速打擊。例如美國的全球快速打擊計劃,旨在1小時內打遍全球任何一個角落。現在美國當然是這一領域的絕對領導者,但中國也在奮起直追,在實現以超燃沖壓發動機為動力的高超聲速飛行器試驗成功以後,中國就可以以該技術為基礎研製高超音速遠程巡航導彈。
中國目前存在數個高超音速飛行器計劃,包括遠程彈道導彈助推的跨大氣層高超音速滑翔飛行的全球打擊武器,使用混合渦輪沖壓發動機動力的有人/無人駕駛高超音速飛機,使用超燃沖壓發動機動力的高超音速巡航導彈。這些技術都緊追美國,與美國正在發展的各項高超聲速研究項目一一對應,這說明中國正在以追趕並超越美國的最尖端航空技術為目標,並且取得了喜人的成功。
以高超音速飛行器為代表的尖端武器技術,是中國在一百年內保持世界超強地位的有力保障。(作者署名:科羅廖夫)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8-04/doc-ifxutfpf1209004.shtml
串聯式渦輪沖壓組合發動機比較適合研製高速有人或無人駕駛的偵察機,譬如美國的SR-72“臨界鷹”高超音速無人偵察機,SR-72是SR-71的後繼機型,其最大特點是採用渦輪噴氣發動機和超燃沖壓發動機組合動力,採用飛翼佈局,可以6馬赫高超音速飛行,能連續飛行24小時。
據中國航空新聞網報導,今年初,在我國某試飛試驗基地,進行了某型高速驗證機的首次試驗飛行,該型飛機任務剖面特殊、飛行方式獨特,飛行速度和高度更是遠超試飛中心成立以來所有其他試飛機型。文章還稱這是一種跨代式的飛行器,此次試飛實現了試飛中心在高超音速試飛領域的突破,標誌試飛中心在該型機試飛技術領域內更加成熟。這個報導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正在研製的“組合動力飛行器”項目,即依靠組合式動力裝置進行高速自主飛行的高超音速飛行器。
三是使用超然沖壓發動機的高超音速飛行器和高速導彈武器。要想實現大氣層內的高速巡航飛行,就需要使用沖壓發動機,中國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探索沖壓發動機導彈,先後研仿蘇制薩姆6導彈沖壓發動機,研製鷹擊-1/3超音速反艦導彈,仿製俄羅斯X-91反輻射導彈,研製鷹擊-12遠程超音速反艦導彈等多個型號,具有豐富的沖壓發動機研製經驗。但是上述這些導彈採用的沖壓發動機都是傳統的亞音速燃燒室,空氣流速為亞音速,導彈速度最多在4馬赫以下,再往上提速時就遇到了問題,當飛行速度越來 越快時,進氣道吸入的空氣也變成了超音速,超音速空氣直接進入燃燒室和燃料混合燃燒,相當於在12級大風中點燃一顆火柴並且要求穩定燃燒,這在技術上非常難,而實現了這一技術的發動機就是超燃沖壓發動機。
軸對稱設計的高速巡航導彈,採用環形頭部進氣道和推力矢量技術,最大射程超過1200公里,最小射程在100公里,速度4倍音速以上,戰鬥部300公斤,全程飛行只需要8分鐘,是穿透防空網的利器。
我國的超燃沖壓發動機一直由航天三院主要負責研製,目前已有了突破性進展。根據公開文獻顯示,中國早在1999年就研製成功世界首台航空煤油再生冷卻超燃沖壓發動機(美國X-51A發動機採用特殊吸熱型碳氫燃料)。中國在2012年首次實現了軸對稱式高超聲速飛行器成功試飛,飛行高度超過2萬米,飛行速度大於5倍音速,此次試驗初步驗證了吸氣式超燃沖壓發動機及軸對稱式飛行器的製導與控制技術。
中國的“高超聲速飛行器科技工程”已經被列為國家重大專項之一,在2009年10月成立了國家高超聲速飛行器技術研究中心,國防科技大學的高超聲速飛行器技術試驗基地,航天科工三院成立了國家高超聲速技術工程中心。西北工業大學2011年到2015年開展的臨近空間高動態飛行器研究項目,目標是美國X-43A,為我國未來十五到二十年高超聲速巡航導彈項目提供技術支持。這些機構在氣動研究,高超聲速飛行器總體設計,超燃沖壓發動機,地面模擬試驗、超聲速流動燃燒機理等方面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
根據動力不同,中國目前有三個的高超音速飛行器技術路線。
一是無動力的助推-滑翔彈道式飛行器,是指利用彈道導彈的火箭發動機助推加速到高超聲速,然後在大氣層邊緣飛行的中遠距離滑翔飛行器,主要用於遠程快速打擊。2014年1月9日,中國在山西五寨導彈基地首次試驗了10倍音速的超級武器——WU-14高超音速飛行器(現在稱為DF-ZF),它以東風21或東風31彈道導彈作為助推動力,可以實現跨大氣層滑翔飛行,作為全球打擊武器,能夠突破美國導彈防禦體系。到今年4月,WU-14已經進行了七次試射,按照美國人的推測,該武器系統已經十分接近定型,預計五年內就能進入實戰部署狀態。
WU14的飛行過程與美國HTV-2“獵鷹”高超音速飛行器類似,在實戰中,WU14由一枚彈道導彈發射,抵達彈道頂點時,飛行器與火箭分離,下降高度進入大氣層邊緣,彈道近似跳躍-滑翔狀態,以10馬赫以上速度在大氣層邊緣機動和飛行。
WU-14高超音速飛行器的彈道剖面就像是在大氣層打水漂,它能夠以10馬赫以上速度做任意機動,可以直接再入大氣層,俯衝攻擊地面、海面目標,例如航空母艦。也可以當作轟炸機使用,在適當的位置拋出炸彈、導彈武器攻擊目標。飛行器可以選測靈活的飛行彈道,繞過美國彈道導彈防禦系統,通俗的說就是可以瞄準美國,但是先對著阿根廷打過去,在南美洲拐個彎,最後打到華盛頓,讓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上的導彈防禦系統變成擺設。
二是組合循環噴氣發動機推進的高超音速飛行器。它是一種集成渦輪發動機、沖壓發動機、火箭發動機等多種動力的飛行器,能實現可重複的天地往返航天運輸。這意味著普通人上太空的成本和門檻將大大降低。
作為傳統的軍事技術強國,俄羅斯在高超音速武器領域也不甘落後,儘管國家經濟還比較困難,但俄羅斯還是在4月27日進行了Yu-71高超音速飛行器的第四次測試,飛行速度超過每小時1萬公里,Yu-71高超音速彈頭由RS-18B“薩爾馬特”井下部署液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發射,既可以攜帶核彈,也可以攜帶常規彈藥,在飛行過程中可以任意機動,其滑翔式的飛行軌道無法預測,能夠有效穿透美國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從2011年12月首次試射以來,Yu-71的前四次試驗都以失敗告終,4月19日的試驗是其第五次發射,獲得完全成功。俄軍宣稱Yu-71高超音速彈頭還將進行1-3次試驗,計劃在2018年進入實戰部署階段,不過由於目前俄羅斯財政陷入困境,俄軍的計劃可能會沒有變化快。
3K-22“鋯石”高超音速導彈,這是一種以反艦為主的戰術巡航導彈,能夠以5-6馬赫的高速飛行,射程達到400公里。“鋯石”導彈在今年的3月份完成了首次試射,計劃在2020年配裝目前正接受改裝的“彼得大帝”號核動力巡洋艦。
中國在高超音速飛行器領域起步較晚,但進步神速,擁有一個規模和研製進度都不亞於美國的龐大高超聲速武器發展計劃。高超聲速飛行器指的是飛行速度大於5馬赫,在大氣層內和跨大氣層飛行的飛行器。按照《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2006~2020年)》,中國高超聲速技術的發展將分為三個階段:
1、在2020年前研製出兩種高速武器,一是高超聲速滑翔戰鬥部,速度超過10馬赫,射程數千至上萬公里,由彈道導彈發射,以跳躍-滑翔彈道在大氣層邊緣飛行。二是大氣層內飛行的高超聲速巡航導彈,最大速度超過6馬赫,射程1000~2000公里,可由多平台裝載。
2、在2020~2030年,研製出組合循環式發動機的高超聲速飛機,巡航速度超過5馬赫,航程1萬公里以上,可實現1~2小時全球到達。
3、到本世紀中葉,研製出可重複使用的空天飛機,跨大氣層飛行,高空速度可達12~25馬赫,能直接進入地球軌道,完成任務後再入大氣層滑翔、水平降落。
深度:這三件武器可讓中國在一小時內打遍全球2016.8.4 新浪軍事
無堅不摧,唯快不破,數百年來,人們對於武器性能的追求,大體可歸於防護、威力和速度三大要素。為了追求防護力,誕生了裝甲艦和坦克,為了追求威力,誕生了核彈和氫彈,為了追求速度,誕生了超音速戰機和彈道導彈。現在,一場高超音速武器競賽,又在世界各主要強國之間展開,這一次,中國很榮幸的位居領跑地位。
2016年以來,中國連續曝光有關高超音速武器的消息,引發了美俄等國的高度關注。據美國《華盛頓自由燈塔》網站報導,4月22日報導,中國在山西成功進行了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HGV)的武器試驗,這是代號DF-ZF(此前被稱為WU-14)的高超音速武器的第七次試驗,飛行器發射升空後,穿過大氣層邊緣,以10倍以上音速,在8~10萬米的高度滑翔飛行,準確命中數千公里外中國西部地區的靶場。
擁有霸權地位的世界超強國家,大多都有幾樣很強悍的武器,這些武器為超級強國維持其霸權地位立下汗馬功勞,例如大英帝國時代的戰列艦和無畏艦,美國的航空母艦和戰略轟炸機,蘇聯的坦克洪流和戰略核潛艇。進入新世紀以後,美國的霸權地位不斷地受到中國等新興力量的挑戰,一些標誌性武器,例如中國海洋監視衛星和中遠程反艦彈道導彈相結合的遠程製海武器體系,成為打破強國之間戰場僵局的“革命性武器”,現在,中國的革命性武器又增添了高超音速飛行器。
目前世界只有三個國家在高超音速飛行器領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發成績,那就是中國、美國和俄羅斯。預計在10至15年內,其他國家都只能看著中美俄的高超聲速飛行器流口水。
美國在高超音速飛行器領域起步最早,技術最先進,成就最大。早在冷戰期間就進行了多個高超聲速飛行器試驗計劃,1996年開始X-43A/B/C/D四種飛行器計劃,其中X-43A進行了飛行試驗,使用氫燃料超燃沖壓發動機。在2004年進行的X-43A試飛中,發動機持續工作12 秒,最大速度突破了9.8 馬赫。這次試飛使美國成為人類第一個實現超燃沖壓發動機高超音速飛行器自主飛行的國家。美國隨後又推出了X-51A“馭波者”和HTV-2“獵鷹”等多個高超音速武器項目,這些被稱為“自1903年萊特兄弟首次飛行以來航空技術的最大突破”的武器,標誌著美國的高超聲速技術進入應用階段。
席亞洲:“航天馬車夫”俄羅斯為何沒錢賺?
主管軍工的俄羅斯副總理德米特里·羅戈津2016.5.27在工業和貿易部會議上說:“我們如今在航天領域(的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1/9。我們所有雄心勃勃的項目都表明,我們應當將生產率提高150%。但即便我們提高了150%,終究還是趕不上他們。”
對於很多中國讀者來說,印像中的俄還是一個航天強國。作為一個能維持一套獨立全球定位系統(雖然經常宕機)和掌握覆蓋全球的軍用全球偵察、通信能力(雖然經常因為衛星爆炸、老化出現死角)的國家,俄絕不是這位記者說的那樣,“無法被稱為航天大國”。
然而,鮑里索夫文章里至少有一點沒說錯:“即便算上出口火箭發動機和向美國航天局宇航員出售'聯盟'號飛船席位的收入,俄羅斯在全球航天市場上佔據的份額依然不超過1%。”
2015年俄羅斯在全世界航天運載火箭發射中,從發射次數來說獨占鰲頭,達到33%(29次)。但在航天市場上最大的兩個領域——太空通信和衛星平台、航天設備製造方面——俄幾無立足之地。換句話來說,乾了很多事,卻賺不到多少錢。
沒辦法,廉價運載火箭實在太多。
上世紀90年代,運載火箭在商業發射市場上利潤率可達20-30%,甚至高達50%的水平。一時間,俄、烏、美、歐、日、中、印……各國都拼命來做這個“太空馬車夫”。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國際衛星市場日益被西方壟斷,國際航天發射市場的好日子也迅速走到盡頭。
俄被死死排除在衛星製造和運營之外,只能去做商用發射市場,而這個市場的利潤率不斷降低。
一方面,航天商用發射市場陷入惡性價格戰。美國太空探索公司的獵鷹9現在的價格5400-6200萬美元可與中國長征2號媲美——這就讓俄非常難堪。他們的質子目前被迫降價到7000萬美元以內,以與獵鷹9競爭——幾年前,它的發射價格是1億美元。
另一方面,質子近年來事故不斷(2001-2014發射了76次,成功率91%),這導致其保險費率高得驚人,7000萬的總價,包含20%以上的保險費。
上述兩個原因導致俄在商業航天發射上的利潤真的不高,目前實際利潤率很可能低於10%。
長征十一號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是我國新型四級固體運載火箭,也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唯一一型固體型號,主要用於滿足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應急情況下微小衛星發射需求,能實現24小時以內的快速發射。2015.9.25,長征十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次點火發射,成功將4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
長征七號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貨運飛船而全新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也可用於發射人造衛星等其他航天器。長征七號2016年6月發射。火箭採用了液氧煤油發動機等新技術,箭體總長53.1米,芯級直徑3.35米,捆綁4個直徑2.25米的助推器,起飛質量約597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3.5噸。
長征五號
作為我國目前起飛規模和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長征五號2016年下半年首飛。長征五號火箭首次採用5米大直徑的箭體結構,總加註量達到780噸,起飛時共有10台發動機產生1078噸的推力,具備近地軌道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的運載能力。長征五號將直接服務於我國探月三期工程、載人空間站工程和火星探測工程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並用於不同軌道大型載荷及深空探測任務載荷的發射。
長征九號
我國重型火箭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長征九號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獵鷹、質子、阿里安火箭價格競爭激烈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2016.5.1日宣布,其“重型獵鷹”報價為9000萬美元,該型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54.4噸,地球同步22.2噸,能向火星發射最大13.6噸有效載荷,預計最早於2016年11月首飛。該公司已投入商業使用的獵鷹-9價格為5400~6200萬,近地軌道22.8噸,地球同步8.3噸,能向火星發射4.02噸。另外,SpaceX還計劃重複使用獵鷹-9第一級,將使報價下降約30%。
歐洲和俄羅斯為爭取航天發射市場,紛紛採取措施應對SpaceX公司的挑戰。
俄質子火箭價格在7000萬以內,而4年前約1億美元。歐洲正在研發下一代阿里安-6將於2020年首飛,與現在的阿里安-5,每千克發射價格降低40~50%,阿里安-6的載荷和容積都是獵鷹-9的兩倍,價格卻不到其兩倍。
長征十一號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是我國新型四級固體運載火箭,也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唯一一型固體型號,主要用於滿足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應急情況下微小衛星發射需求,能實現24小時以內的快速發射。2015.9.25,長征十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次點火發射,成功將4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
長征七號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貨運飛船而全新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也可用於發射人造衛星等其他航天器。長征七號2016年6月發射。火箭採用了液氧煤油發動機等新技術,箭體總長53.1米,芯級直徑3.35米,捆綁4個直徑2.25米的助推器,起飛質量約597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3.5噸。
長征五號
作為我國目前起飛規模和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長征五號2016年下半年首飛。長征五號火箭首次採用5米大直徑的箭體結構,總加註量達到780噸,起飛時共有10台發動機產生1078噸的推力,具備近地軌道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的運載能力。長征五號將直接服務於我國探月三期工程、載人空間站工程和火星探測工程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並用於不同軌道大型載荷及深空探測任務載荷的發射。
長征九號
我國重型火箭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長征九號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獵鷹、質子、阿里安火箭價格競爭激烈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2016.5.1日宣布,其“重型獵鷹”報價為9000萬美元,該型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54.4噸,地球同步22.2噸,能向火星發射最大13.6噸有效載荷,預計最早於2016年11月首飛。該公司已投入商業使用的獵鷹-9價格為5400~6200萬,近地軌道22.8噸,地球同步8.3噸,能向火星發射4.02噸。另外,SpaceX還計劃重複使用獵鷹-9第一級,將使報價下降約30%。
歐洲和俄羅斯為爭取航天發射市場,紛紛採取措施應對SpaceX公司的挑戰。
俄質子火箭價格在7000萬以內,而4年前約1億美元。歐洲正在研發下一代阿里安-6將於2020年首飛,與現在的阿里安-5,每千克發射價格降低40~50%,阿里安-6的載荷和容積都是獵鷹-9的兩倍,價格卻不到其兩倍。
就連軍迷們一直不屑一顧的阿三,也在這方面的實際應用上暫時領先中國。2014.1.5,印度成功發射GSLV-D5運載火箭,該火箭的第三級首次成功應用了印度國產氫氧火箭發動機CE-20,推力達到了20噸。
那麼,人們不禁要問,除了70噸級的YF-77,中國還有沒有更大的液氫/液氧發動機呢?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2011年度社會責任報告》,中國未來將發展重型液氫液氧發動機:即推力200噸級,推力為2460千牛、比衝為425秒的液體發動機。該型發動機預計2030年將用於長征9號重型運載火箭的二級級動力。
http://news.ifeng.com/a/20160603/48909099_0.shtml
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家族全解析2016.6.22新華社
長征一號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是一種三級火箭,主要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小型有效載荷。1970.4.24,長征一號成功地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長征二號
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是一種兩級火箭,是中國航天運載器的基礎型號。1975.11.26,長征二號完成了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任務。長征二號先後有長征二C、長征二D、長征二E、長征二F等改進型。其中長征二F是我國的載人航天火箭,截至目前,已將我國10艘神舟系列飛船和10名航天員安全送到太空。
長征三號
長征三號是在長征二號基礎上於1984年研製成功的,增加了第三級低溫高能液氫液氧發動機。為了適應通信衛星容量和重量不斷增大和變化的要求,此後我國相繼研製出長征三甲、長征三乙、長征三丙三種運載火箭。“長三甲”系列不僅拓展了我國火箭使用範圍,也成功打入國際市場。
長征四號
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包括風暴一號、長征四號、長征四號A、長征四號B等火箭,主要擔負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備份火箭、發射太陽同步軌道的對地觀察應用衛星等任務。
長征六號
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是三級液體運載火箭,動力系統採用液氧煤油發動機,具有無毒無污染、發射準備時間短等特點,主要用於滿足微小衛星發射需求。2015.9.20,成功將20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創造了我國航天一箭多星發射的新紀錄。
分支一:硝酸-27S(HNO3-27S)+偏二甲肼UDMH
25-30噸級推力的YF-1,YF-1,YF-3;100噸級的YF-2,YF-2A等等(YF-2/A由四台YF-1捆綁而成,因此實際上不能算是一種獨立的發動機型號)。
分支二、四氧化二氮N₂O₄+偏二甲肼UDMH
70噸級推力的YF-20,YF-20B,YF-21,YF21B,YF-22,YF-22B,YF-24,等等。這個分支的液體火箭發動機, 經過了數十年的研製歷程,成為中國大型彈道導彈和航天發射的主力發動機。雖然中國其他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的燃料已經逐步固體化,但民用航天發射至今仍然採用該類型的液體發動機。而且,在過去的所有飛行發射試驗中, 這個系列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保持了極高的成功率。
介紹了前兩個分支,下面就是我們此篇文章的重點——氫氧發動機。
分支三:液氧LH2+液氫LOX
氫氧發動機,採用252℃的液氫和零下183℃的液氧分別作為燃料和氧化劑,因此被稱為“冰箭”。中國氫氧發動機的主要型號如下:
YF-73,推力4.5噸力,真空比衝425秒、總工作時間750秒。1984年首發,用於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第3級動力。
YF-75: 推力8噸,真空比衝438秒。1994年首發,用於長征3號甲、長征3號乙及長征3號丙第3級。其改型YF-75D於2006年開始研製,2014年進入驗收階段,準備用於長征5號的二級動力。
YF-77:推力約70噸,真空比衝約430秒,發動機500秒長程熱試車成功,用於長征5號的芯一級動力。其70噸推力雖然已經比YF-75幾乎高了一個數量級,但與國際主流液氫/液氧發動機相比,還是有巨大差距。比如,
日本H-IIA/B火箭上LE-7A的推力112噸;
歐洲阿麗亞娜5的火神2 (Vulcain2)的推力137噸;
蘇聯1980年代研製成功150噸級的RD-0120液氫液氧發動機;2000年代研製成功200噸級的RD-10120液氫液氧發動機
美國1960年達研製百噸級的J2氫氧發動機
用於美國航天飛機的SSME氫氧發動機推力達到了213噸
2002年首發的美國德爾塔4火箭的RS-68的推力344噸
用於登陸火星的SLS火箭動力RS-25發動機,在2015年已經進行了500秒和650秒長程點火試驗,預計2018-2020年發射。
世界知名火箭發動機_百度百科
美國F-1液體火箭發動機
美國研製的世界最大推力單室液體火箭發動機,用於土星5號火箭,單台推力700噸,使用煤油做燃料,液氧為氧化劑。直徑3.645米;長度5.598米;總重8451.66公斤.
俄羅斯RD-170液體火箭發動機
俄羅斯研製的世界最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使用煤油+液氧,單台推力800噸(採用四燃燒室,四噴嘴設計,也有人認為它是四台發動機並聯,但共享燃氣發生器和渦輪泵) ,用於能源號和天頂號 (RD-171,RD-170的改進型)第一級。其衍生型號有RD-180,推力400噸,相當於把RD-170一分為二,雙燃料室,雙噴嘴,用於美國擎天神II和擎天神III運載火箭的第一級。RD-191,單台推力200噸,單室單噴嘴,相當於把RD-170再一分為二,用於俄羅斯安加拉運載火箭。RD-191的衍生型號RD-151被出售給韓國,用於羅老號運載火箭的第一級。
美國RS-68液體火箭發動機
美國研製的世界上最大推力液氫液氧發動機,推力300噸級,用於德爾它四號運載火箭的第一級。
美國航天飛機液體主發動機(SSME)
美國航天飛機的主發動機,使用液氫液氧,推力200噸級,最大的特點是可重複使用。
美國航天飛機固體火箭發動機
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發動機,單台推力高達1200噸,可重複使用10次,用於美國航天飛機捆綁助推器,其改進型用於戰神1號火箭主動機和戰神5號火箭捆綁助推器。
http://baike.baidu.com/view/49000.htm
中國最強火箭發動機獲突破推力仍落後美日2016.6.3鳳凰軍事
中國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最早要追溯到1960年代的東風-1短程彈道導彈。1957年,蘇聯贈送給中國2枚R-2型導彈,我方將1枚留作研究,另1枚投入測繪仿製,發展中國自己的第一個彈道導彈型號:東風-1。1960.11.5,東風-1試射成功,最大射程600公里,彈重20.5噸。東風-1採用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氧化劑為液氧,推進劑為酒精。後來,中國逐步研製了一系列航天用途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代號均為YF(即“液體”和“發動機”兩個詞的拼音首字母)。從推進劑方案來看,包括以下四個分支:
第七名:日本H-2B運載火箭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4米
高度49米
火箭重531噸
低地軌道載荷:14噸
第八名:中國長征七號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3.35米
高度53.1米
火箭重597噸
低地軌道載荷:13.5噸
第九名:中國長征2F運載火箭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3.35米
高度62米
火箭重464噸
低地軌道載荷:8噸
第十名:俄羅斯聯盟運載火箭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高度45.6米
直徑10.3米
質量308噸
低地軌道載荷:6.4噸
未來有望成為第一 SLS火箭
SLS計劃早在2011年就已經公開,由NASA主持。其早期型號的發動機使用的也是與太空梭相同的RS-25D液氫液氧燃料火箭發動機和同樣的固體助推器。該系列中最大型火箭起飛時總推力可達880萬磅(約合4000噸),相比之下,為阿波羅登月計劃研製的此前世界最大火箭「土星5號」的總推力也只有3340噸左右。美國計劃後續再研製取消可回收要求和簡化部分結構後的RS-25E/F發動機,可以進一步降低成本。最終計劃研製出可將130噸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的型號,這將超過「土星5號」創造的12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的紀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運載火箭。
https://read01.com/GBm4zK.html
第一名:美國土星5號運載火箭
三級液體燃料重型運載火箭
高度110.6米
直徑:10.1
質量3039噸
低地軌道載荷:119噸
(美國土星5號火箭是目前人類唯一的載人登月火箭,高110.6米,直徑10.1米,起飛重量3038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19噸,月球軌道45噸。中國重型火箭也應該達到這個量級。長征九號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第二名:俄能源運載火箭
捆綁式單級重型運載火箭
高度60米
質量2400噸
低地軌道載荷:105噸
第三名:蘇聯N1運載火箭
五級重型運載火箭
直徑17米
高度105 米
火箭重2735噸
低地軌道載荷:75噸
第四名:美國德爾塔4重型
捆綁式兩級重型運載火箭
直徑5米
高度77.2 米
火箭重733噸
低地軌道載荷:25噸
第五名:阿麗亞娜5EAC火箭類型: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5.4米
高度59 米
火箭重777噸
低地軌道載荷:21噸
第六名:中國長征5號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5米
高度63米
火箭重850噸
低地軌道載荷:25噸
中國首台3米直徑航天發動機點火成功 打破外國壟斷
2016.8.3下午14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研製的直徑3米大型固體火箭助推發動機取得地面熱試車成功。這是國內迄今為止直徑最大、工作時間最長、動力最強達150噸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它的試車成功,標誌著我國掌握了大型固體火箭助推發動機的關鍵技術。
回應
印度的固體火箭推力最大有400噸,歐洲600噸,美國1300噸後續提高到1880噸。
你居然信印度自己研製的,阿三先把基礎工業弄清楚,先解決光輝和阿瓊和那個啥啥啥航母再說。
我看你先克服盲目自大的心理吧!印度一個大國為什麼就不能有一項技術領先中國呢?中國整體比印度強,但也不是每樣都強。
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落後美歐,尤其是比不過日本的H2,H2A地球同步軌道最大發射能力3.7噸,H2B火箭的近地發射為19噸,地球同步8噸,H2發射成功率為94.4%。
看看咱中國長征系列:長征3號地球同步軌道為5.4噸;長征5號近地發射為25噸,地球同步為12噸;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1957-2015,全球共發射5400多次,長征系列成功率是95.5%,而全球是91.5%。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8-03/doc-ifxunyxy6391011.shtml
相關新聞
俄有意售華重型火箭RD-180發動機 美國不買中國買2016.6.28
俄暂不向中提供RD-180火箭發動機 俄媒:不想出售技术 2016.4.8
長征7號2016.6.25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 液氧煤油發動機YF-100推力12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3.5噸,可提高東風5投擲能力到5噸
長征5號9月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 液氫液氧發動機YF-77推力7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5噸.
長征9號2030年有望首飛 ,重型液氫液氧發動機推力2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中國重型火箭驚艷亮相:世界火箭排名被徹底改寫 2016-03-23
2016.4.10,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原黨委書記梁小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我國重型火箭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迄今為止世界各國已經完成了5000多次運載火箭發射,將6000餘顆太空飛行器送入了太空。按照運載能力劃分,運載火箭分為小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噸及以下)、中型(2-20)、大型(20-50)和重型(50及以上)四類。
“目前,各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使用的都是單一的火箭動力。火箭'力氣'大,加速快,技術相對成熟。但也正是因為加速太快,航天員的身體要承受超過體重數倍的過載。因此,航天員大多選自身體素質極高的殲擊機飛行員。不但如此,他們還要再進行複雜而漫長的訓練,才能勝任航天飛行任務。”
楊暘說:“而'組合動力飛行器'由於集成了多種發動機,可以在起飛時使用飛機常用的渦輪發動機或小推力的火箭發動機,當飛行器達到一定速度後再使用需要初始速度的沖壓發動機,最後在大氣稀薄的地方點燃火箭發動機,實現入軌。這樣就變火箭發動機'單手搏擊'為多種動力'組團太極',從而實現緩慢加速,使過載降低到普通人也能承受的範圍。 ”
楊暘介紹:“'組合動力飛行器'在大氣層內使用渦輪發動機、沖壓發動機,這樣就可以使用大氣層中的氧氣進行燃燒。而各國現役載人火箭在大氣層中還要攜帶沉重的氧化劑,兩者相比,效率高下立判。同時,'組合動力飛行器'可以像飛機一樣,在普通機場水平起降,既能使航天發射不再'挑剔'發射場的條件,又為飛行器的可重複使用奠定了基礎,使航天活動的成本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小火慢燉'的'組合動力飛行器'告別了傳統載人火箭'開弓沒有回頭箭'的悲壯,即便加速中出現問題也能穩穩地飛回來,使載人航天活動的安全性得到質的提升。”
楊暘說:“能載人航天,肯定也能發射衛星。不過,由於'組合動力飛行器'的集成度高,技術難度極大,所以實現實用飛行尚需時日。此前,美、歐等國已開展了大量的研究、試驗工作,我國以火箭院為代表的科研機構、高校也正在這一領域發力。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這些未受過嚴苛訓練的普通人也能乘坐中國的'組合動力航班'飛向太空。”
回應
關鍵技術估計有突破,不然會這麼高調?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8_01_369697.shtml
中國宣布研製組合動力飛行器比可回收火箭牛多了
2016-8-1,央視在新聞聯播中披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正在研製組合動力飛行器項目,未來普通人上太空的成本和門檻將有望大大降低。
據介紹,組合動力飛行器是一種集成渦輪發動機、沖壓發動機、火箭發動機等多種動力的飛行器。
中國航天科技一院研發中心副總研究師張永介紹,組合動力和傳統的火箭動力相比較而言,它是一種新型動力,從廣義上來講,就是把不同的動力形式組合到一起就叫組合動力。
張永表示,計劃利用3-5年的時間掌握相應的關鍵技術,在2030年左右實現應用目的,達到亞軌道應用和入軌應用這種模式。
研究人員表示,未來的組合動力飛行器可以回收利用,實現可重複的天地往返航天運輸。組合動力飛行器可以像飛機一樣在普通機場起降,既能讓航天發射不再需要精挑細選發射場的條件,又能為飛行器的可重複使用和未來實現航班化奠定基礎,讓進入太空的成本大大降低。
這無疑令人聯想到屢次爆紅的Space X公司及其開發的可回收火箭。該公司雖然被視為私企參與航天研究的“典範”,但其大量技術與合同,都由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讓渡、提供。
上述解說詞,至少是在技術路線上,對Space X的公開叫板。
早在7月13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簡稱火箭院)就已經披露了研製組合動力飛行器的信息。當時的報導全文如下:
7月6日,火箭院研發中心與西北工業大學航天學院、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11所簽署了關於合作開展“組合動力飛行器技術”研究的協議,開始在“組合動力飛行器”這一尖端領域協同攻關。
火箭院組合動力飛行器技術研究中心設計師楊暘介紹:“'組合動力飛行器'是集成渦輪發動機、沖壓發動機、火箭發動機等多種動力的飛行器。如果使用'組合動力飛行器'開展載人航天活動,普通人即使沒接受過航天員的專業訓練也能上太空。”
普通人上太空,這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事。不過,在我們的印象裡,航天員執行飛天任務前,必須進行多年的嚴苛訓練……為什麼乘坐“組合動力飛行器”,就不用訓練了呢?
我國首次衛星在軌加註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國防科技大學2016.6.30發布消息,由國防科技大學自主設計研製、搭載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的“天源一號”衛星在軌加註實驗載荷,成功完成微重力條件下流體管理與加註、高精度推進劑測量等9項在軌試驗。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收到的遙測與數傳數據表明,我國首次衛星在軌加註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衛星在軌加註類似飛機空中加油,通過直接傳輸的方式對衛星進行氣、液補給,可大幅延長衛星在軌壽命,提高衛星機動能力。測算表明,如果給靜止軌道上的衛星補給60公斤燃料,即可延長衛星壽命12個月。因此,衛星在軌加註一直是國際航天領域的研究熱點,但由於技術複雜、實現難度大,目前僅有極少數國家開展過這項試驗。
中國何時能有這樣的太空站?2016.07.01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俄羅斯披露了一項太空計劃,聲稱國際空間站結束歷史使命之後俄羅斯將建造一個新的空間站替代國際空間站。
回應
俄羅斯計劃不少啊
我好像聽說過哪個專家說過,當前國際空間站到期後,中國將是在太空活動的主要國家,現在俄宣布了計劃,被打臉了吧,到時候估計還沒俄快
原來拿狗糧的就這個智商,我放心了。誰也從來沒說過中國將是主要國家,說的是未來幾年內,中國空間站將是唯一在服役的空間站。你以為發射空間站跟你在家自己打飛機一樣容易啊?你這斷章取義的怕是也只有拿屎吃的份了吧
只想問問俄:你有錢造嗎
俄有這個財力單獨發射空間站?表示不相信
記者:重複使用運載器是目前的研究熱點之一,您如何看待重複使用運載器的發展?
龍樂豪:對於重複使用運載器的問題,我的看法有兩點。第一,重複使用是個方向,值得肯定,我們應該進行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但是我認為,現在國內媒體對美國獵鷹9火箭研製試驗反應過度,溢美之詞太多。美國研究重複使用技術的目的是為了降價,但是否能達到預期目的,目前還很難說。當年美國研製航天飛機目的很明確,就是要重複使用50次,價格降到原來的五分之一。航天飛機曾經輝煌一時,技術也很先進,可是飛行了135次以後,不得不退出歷史舞台,主要原因就是目標太高,實際的工藝技術水平達不到,要保證航天飛機的正常運行付出的代價不比一次性使用運載器節省多少。第二,當前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是,發射火箭時能夠做到助推器或一子級可控回收,使助推器或一子級的降落地點控制在一個安全區域內,不要傷害到老百姓生命安全。然後才是考慮降價和回收的問題。我們應該朝這個方向努力,掌握重複使用這項技術。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6-29/doc-ifxtmweh2777384.shtml
此外,我們還設計了長征八號小型運載火箭,從構型來說,實際上就是長征七號的一級加上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的第三級,而形成的兩級火箭,用來替代長征二號丙、長征四號等,是一種高性能、簡潔可靠的火箭構型。 記者:針對航天運載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我國製定了哪些運載火箭發展規劃?
龍樂豪:目前,我國運載火箭發展規劃主要是:第一,是保證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首飛成功,這是眼前的主要任務,具體是今年長征七號和長征五號火箭的首飛。
第二,是逐步將在役的運載火箭更換推進劑,也就是把包括長征三號甲系列、長征二號丙、長征二號F、長征四號在內的火箭推進劑改換為無毒的液氧煤油推進劑;同時,在更換推進劑的過程中,逐漸用新一代火箭替換老的運載火箭,目前的方案是將長征八號火箭捆綁兩個或四個助推器,可以替代長征二號和長征四號等火箭,將原來的三級半構型改為兩級半構型。
第三,是研製重型運載火箭,低軌運載能力是100噸,為我國未來的空間太陽能電站以及載人登月或者更大規模的載人深空探測的運載器做準備。重型運載火箭的論證已經有很長時間了。目前,該火箭的芯二級有兩種方案:一種是兩級都是液氫液氧推進劑,加上四個大的固體助推器,屬於兩級半構型;另一種方案是採用三級半構型,芯一級推進劑是液氧煤油,芯二級和芯三級推進劑是液氫液氧,捆綁液氧煤油助推器。現在我們正在做前期關鍵技術深化論證和攻關。
第四,是探索可重複使用航天運輸系統的關鍵技術。所謂可重複使用,應該是完全重複使用,而不是部分重複使用,最高的境界是實現單級入軌、完全可重複使用。目前,英國的“佩刀”計劃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在突破關鍵技術,並且有了一些進展。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初步確定是從兩級入軌、部分重複使用開始著手,具體來說,是用兩級火箭送入軌道,一子級部分重複使用,二子級不考慮重複使用。可重複使用運載系統應該採用組合式動力,既有火箭發動機,又有沖壓發動機等,未來的重複使用技術應該是航天技術和航空技術的高度融合。
如果按照綜合技術評分法(包括火箭運載能力、採用的技術含量等要素)對我國運載火箭進行評估,得分在30分以下的為第一代火箭,也就是長征一號和長征二號;得分在30到50分之間的為第二代火箭,包括長征二號E、長征二號丙SM、長征二號丙SMA、長征二號丁、長征三號及長征四號甲火箭;得分在50到70分之間的為第三代火箭,包括長征四號乙、長征四號丙、長征二號F及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得分在70分以上的是第四代火箭,是指包括長征五號、長征六號、長征七號及長征十一號在內的新一代火箭,長征六號和長征十一號已經首飛成功,今年將實現長征五號和長征七號的首飛。總的來說,從世界的眼光來看,長征系列火箭這個大家族,在世界上的地位是能夠引以為傲的。首先,火箭品種齊全,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小、中、大都有,能夠滿足國民經濟建設以及部分國外用戶的需求,為實現航天三大里程碑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其次,長征系列火箭的可靠性比較高,按照國際標準統計,從1957年到2015年,全球共發射5400多次,長征系列火箭的成功率是95.5%,而全球平均發射成功率是91.5%。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性能和特點。
龍樂豪:從火箭運載能力大小順序來說,長征六號屬於小型火箭,長征七號屬於中型火箭,長征五號屬於大型火箭。
對於長征六,按照最初的定位,是用於發射小衛星,低軌運載能力在500千克以下,但是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長征六號也可以捆綁兩個或四個助推器,增加其運載能力。
長征七號就是瞄準運載貨運飛船到低地軌道,以替代長征二號F火箭。它採用兩級半構型,低軌運載能力比長征二號F火箭還要大,達13.5噸,當然也可以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
長征五號是目前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低軌運載能力是25噸,主要用於發射空間站;也能將衛星發射到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相當於把長征三號乙火箭的5.5噸提高到14噸,可以實現“一箭雙星”或“一箭多星”發射;另外,也可以將月球探測器送到月球,用於發射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探測器等。
長征十一號是一種小型固體運載火箭,起飛質量50噸級,長度20米級,低軌道運載能力200到300千克,是一種快速響應運載火箭,12個小時之內就能完成發射任務,這是目前其他長征系列火箭無法做到的。
中國火箭專家:未來或將建造空間太陽能電站2016.6.29
——專訪運載火箭技術專家龍樂豪院士
龍樂豪,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運載火箭技術專家,曾主持和參加國家重點工程中運載火箭與導彈的研製,取得重大成就。在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週年之際,本刊對龍樂豪院士進行了專訪。
記者:今年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週年,請您回顧一下60年來我國運載火箭技術的發展。
龍樂豪:60年來,我國運載火箭技術經歷了五大步的發展,成功研製了20個型號的火箭。第一步,運載火箭技術在彈道導彈的基礎上起步,最典型的就是長征一號火箭。當時,周恩來總理下決心研製和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於是我們在東風四號中遠程彈道導彈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小型固體自旋穩定上面級,研製出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送入軌道。長征一號火箭共發射了兩次,都取得了成功。另一個是長征二號火箭,它在東風五號導彈的基礎上研製,成功發射了返回式衛星。第二步,是按照運載火箭自身發展規律研製火箭,要求火箭運載能力大、性能高、可靠與廉價。最典型的代表是長征三號火箭,它在東風五號導彈的基礎上增加了以液氫液氧為推進劑的第三級。長征三號火箭將我國第一顆通信衛星發射到地球同步轉移軌道上。後來在此基礎上,發展了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包括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和長征三號丙三型火箭);以後又有長征四號火箭。第三步,按照載人發射需要而研製的運載火箭,典型代表是長征二號F火箭,它是在長征二號E火箭的基礎上改進完善的,著重在可靠性上進行了很大的提高。第四步,是研製使用環保綠色推進劑的新一代運載火箭。一般來說,新一代運載火箭通常是指長征五號、長征六號、長征七號及長征十一號。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們就積極呼籲國家研製使用液氧煤油環保推進劑的運載火箭,2006年國家正式立項,研製長征五號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經過10年時間,長征五號將於今年實現首飛。第五步,是研製快速響應運載火箭,典型的代表是長征十一號,也包括航天科工集團的“快舟”火箭。
噴子!中國的長征七號YF-100發動機推力比前一代YF-20C提高60%。買一台RD-120來做研究可以,切不可依賴,俄的東西可靠性也不行。
(楨:國家累計撥款太行發動機數千億人民幣?全中國航空發動機所有單位的總資產才1100億元!中國航發2016-5-31正式成立 註冊資本500億元 成中國第十二大軍工集團 中國太行發動機至2016年已交付490台、快超之前進口的600台AL-31F了,WS-10B已是一可靠發動機,首次翻新時間是6-700小時、全壽命2-3000;俄羅斯AL-31F系列的翻修300、總壽命900,中國空軍5719維修廠成功將AL-31F的翻修期改進到500、壽命延長至1500;與AL-31F同為第三代渦扇發動機的美國F100和F110的翻修800-1000,總壽命2000-4000;美國第四代軍用發動機大修時間已約1000-1200. 任何新發動機翻修和總壽命時間都是從短到長。AF-31開始的時候也是30小時。美國的F100也讓F15美軍飛機全部停飛好長時間。)
深度:運20國產航發剛曝光 俄即公佈一消息搶頭條2016.6.27 新浪軍事
隨著運20戰略運輸機的大量列裝,使得中國空軍不僅獲得了進入跨洲際空投空降的能力主要裝備,但最為遺憾的是運-20最為關鍵的部分:發動機仍然採用的是原裝俄D-30系列,這成了中國航空工業幾十年的心痛。而隨著近期有照片顯示,中國運-20原型機、伊爾-76試驗機正在換裝國產渦扇-20發動機進行試驗,其中一架全部換裝了渦扇-20。
但是這條消息卻令俄羅斯專家不屑一顧,因為俄聯合發動機製造公司近日開始了新一代大涵道比PD-14渦扇發動機的空中試飛,俄專家認為其技術遠超過了中國渦扇- 20。
目前中國發展大推力發動機一定要立足於自己研製,堅持不再引進俄發動機!我們可以預期,隨著中國大發機的出現,中國一系列大型發動機(大運的渦扇-25/30; C919大客機的長江CJ-1000A等)也將帶動中國全面發展。(作者署名:突擊)
回應
WS20都同時上四台飛了!DP14還沒上天呢就開得瑟。還是中國人低調。
ARJ21終獲批 2016.6.28首次執飛成都-上海商業航班
這一EU6679次航班,飛約2小時35分鐘,第二架ARJ21-700計8月份交付。成都航空規劃將ARJ21投入在上海虹橋、深圳、貴州、長沙等七個目的地的航線。到2018年,機隊規模達到52架,旅客1060萬人。
背景資料:
ARJ21在認證過程中,還牽涉到中美之間的分歧。根據協議,美國航空管理局(FAA)在2010年啟動了ARJ21的影子審查,但在很長時間內都沒有取得明確結果。中國商飛內部人士認為,FAA在進程中拖了後腿,其中有部分是出於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考慮。但只要符合中國的CAAC標準,在國內的採購使用,不會受影響。隨著技術進步與經驗累積,CAAC的標準日後也可能成為世界普遍認可的通行標準。另外,一旦ARJ21交付使用,可向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申請認證,並為C919取證探路。
回應
中國的飛機包裝的那麼厲害,結果連FAA和EASA的認證都拿不到,在國內也是憑藉行政強制攤派才有了一丁點可憐的市場!
現在什麼認證都是歐美控制,他們會讓你中國培養個對手出來?可惜中國自己的市場就足夠發展壯大。歐美就算再怎麼也阻止不了。至2015年新舟60/ARJ21/C919已共獲210/240/517架訂購.
國產飛機ARJ21剛交付 美國就告到WTO指責中國免稅
2015-12-08,美國向世貿組織(WTO)提起申訴,指責中國對部分國產飛機的免稅政策對進口產品構成歧視。
回應
又沒有賣給你,美著啥急?!
他急著把他的賣給咱們啊,以前他壟斷,現在咱們能造了,他就跳出來干擾裁判了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5_12_09_344116.shtml
俄稱中俄大客機項目本月或將簽約 基於伊爾96研製
這一遠程寬體客機將有俄聯合飛機及中國商飛的合資公司承擔,將在俄進行研製,並在中國進行總裝。發動機將有羅羅或GE提供。
新機座位數250-280個,航程達到12000公里。
2023年亮相,2025年運營。研發成本2至2.6億美元,類似波音787。
回應
設計生產中心應當放在中國吧,不然,c919投入運營快要成行、c929已被提上日程,這不就等於國家投錢給未來的c929造了個競爭對手嗎?
互利互惠而已,別想太多!
此外,長征七號還有一個重大意義,真正堪稱“鎮國利器”。
長征七號的發動機YF-100是我國新一代火箭發動機,採用了高壓補燃技術,其推力比前一代發動機提高60%。
而我國現役的東風-5導彈使用的發動機依然是和長征二號C型相同的YF-20C火箭,這種火箭發動機的技術還是上世紀70年代水平的。
使用類似長征七號火箭的技術研製的新一代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燃料火箭如果也能大幅度提高推力,那將有望把東-5現有的3噸投擲重量提高到4-5噸。俄羅斯SS-18“撒旦”的投擲重量約4.5噸,彈頭當量最大2500萬噸。如果真能實現,我們的新東風可以說是:
“敢與'匕首'(蘇聯UR-100N洲際導彈,北約代號SS-19“匕首”)爭高下,不向”撒旦”讓寸分(蘇聯R-36洲際導彈,北約代號SS-18“撒旦” )。'薩爾馬特'(俄羅斯正在研製的RS-28洲際導彈),咱比量比量!”
更大的投擲重量,意味著新導彈將可以攜帶更多的分彈頭、或者當量更大的彈頭,也可以採用更多的突防技術手段,例如高超聲速滑翔彈頭等都可能使用。威懾能力將比現役導彈成倍提高。(作者:席亞洲)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6-27/doc-ifxtmwri4508675.shtml
俄媒稱俄將售華RD180火箭發動機中國迫切需要
俄國家航天集團2016.6.25日宣布,普京總統訪華期間,俄中兩國政府簽署了航天空間研究與利用領域的保護技術知識產權協議。這一協議的簽署為俄中兩國在火箭發動機和航天運載設備領域合作提供了法律基礎。從而為俄向中出售RD-180火箭發動機奠定了基礎,近日,俄副總理羅戈津表示,“俄方有意獲得用於太空領域的微電子元件。”
俄高級經濟學院專家瓦西里·卡申表示,中國非常需要RD180,目前中國正在生產類似於蘇聯時期的RD-120,這種發動機已經落後。因此,中國希望向俄購買更先進的重型火箭發動機。
回應
以前覺得我們的航天事業很自豪,今天看這篇文章才知道航空發動機也是俄羅斯的,真是打臉,我們有點自己的東西嘛?堂堂大國總買蘇聯貨能叫大國嗎? 天天宣傳這個重大突破、那個研製成功,上述都是為了哄大手掌龍顏大悅,宣傳制度優越性的工具,單位領導搞政績攀官位、犬儒們評職稱、下人們分經費用的噱頭,從而編造的花瓶、花籃、形象工程、政Zhi任務!關鍵時候,還得到充當冤大頭,購買俄羅斯,以及前蘇聯國家的閹割貨、二手貨!
深度:長征7號用新發動機可提高東風5投擲能力到5噸 2016.6.27 觀察者網
2016-06-25 晚8时22分,我国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新建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成功将载荷送入预定轨道。据悉,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将于26日下午以弹道方式返回东风着陆场。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高53.1米,直径3.35米,起飞重量近600吨,运载能力达到13.5吨,,将是中国未来的主力火箭,承担发射嫦娥五号、空间站核心舱以及火星探测等。
長征七號使用煤油、液氧發動機,這種燃料自然不可能適應彈道導彈的要求。同時長征七號採用4個2.25米直徑的助推器,這也使它無法適應發射井發射的要求。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長征七號就沒有軍事價值。
長征七號的近地軌道載荷達到了13.5噸,對比一下美國方麵類似的火箭,就是德爾塔IV火箭的M構型,該型火箭是美國德爾塔系列火箭中發射次數較多的構型(中型2003年首發至今共20次,而重型從2004年至今發射8次)。而德爾塔IV火箭目前承擔的主要發射任務就是為美國空軍、國家安全局、反導局等機構發射代號為USA系列的軍事衛星。
需要提及的是,美國目前有多種比德爾塔IV火箭廉價的私營火箭,但軍方關鍵性的大型衛星都主要用德爾塔IV來發射。除了考慮它的運載能力優勢外,主要是因為其安全性好。軍方此前就曾嘲諷“太空探索公司”,說“如果我們把一枚一百億美元的衛星交給你們那個7000萬美元的火箭去發射,失敗的話你馬上就要破產了,我們這是在保護你啊!”
毋庸諱言,作為我們進入軌道最常用運載工具,長征七號的軍事意義絕對堪稱巨大。有了它,未來更重型的偵察、通訊衛星性能將比現在有更大提高,彈道導彈預警、海洋監視、光學、雷達偵察、軍事通訊……這些任務都將有賴於長征七號發射的新一代衛星來完成。
軍報揭秘:為啥長征七號火箭的尾焰多了藍色?2016-06-26 解放軍報
為什麼點火時尾焰的顏色中會有點藍?主要是燃料出現了變化。長征七號採用無毒無污染的液氧煤油作為燃料,較常規推進劑比衝提高20%,推力提高了60%,不僅秉承了中國航天綠色環保的發展理念,順應國際潮流,還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火箭性能。
毫不誇張地說,打從“娘胎”裡,長征七號就帶著與以往不一樣的基因。它突破了三維協同設計、三維設計數據管理及基於三維的流程仿真、飛行綜合性能仿真等多項關鍵技術,打通了從設計到製造的全三維流程,堪稱我國第一枚全數字火箭。
雖說是“新人”,但經得起千錘百煉
不怕水。現役火箭發射選擇窗口時都會避開雷雨天,而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則能實現中雨發射,僅電連接器防水部位就有千餘處,這還不包含電纜本體、電纜進出口、儀器本體、儀器與結構縫隙和結構總體專業防水。
不怕冷。因為存貯液氧的火箭貯箱外表面有一層10毫米厚的密度極低的絕熱材料,儘管液氧溫度低至零下183℃,但是火箭外表面溫度依然可以保持在0℃以上。
不怕風。長征七號裝上了“防風減載裝置”,即使遇到8級大風的天氣,依舊可以轉場,其抗風能力超過現役火箭。
不怕等。長征七號運載火箭低溫燃料加註後成功停放了24小時,創下了低溫燃料停放時間最長紀錄。
不怕擾。長征七號控制系統創新採用了143項智能控制軟件,為現役火箭軟件使用量的30倍以上,大大提高了控制精確度。這也標誌著我國火箭控制系統已向全面數字化控制模式發展。長征七號未來成熟後將成為新一代載人火箭,用於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
千錘百煉的本領,源自千錘百煉的試驗。據統計,僅初樣研製,研製隊伍就完成了32項關鍵技術攻關,完成了289項初樣大型地面試驗。
長征七號的助推氧化劑箱最薄的地方僅有1.7毫米,只有雞蛋殼那麼厚。 為了模擬火箭從起飛到助推器分離前100多秒的真實飛行狀態,需要把長征七號綁在全箭振動塔上反复“盪鞦韆”。置身全箭振動塔,當初用來懸掛長征七號的16根粗鋼絲繩,仍懸垂在這個高93米、面積達10230平方米的建築內。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航天器的應用數量也不斷增加,失效不受控航天器等形成的空間碎片也越來越多,目前已知大於10CM的加大空間碎片就高達上萬個。為了讓航天器安全運行,很有必要對空間碎片進行主動清理。遨龍一號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的橫空出世讓我們看到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同時這顆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具有相當大的軍用前景!
遨龍一號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妙就妙在“主動”這個關鍵詞上,我們設想一下遨龍一號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的工作流程,地面通過對空間碎片密集度較高的軌道定位,擇機發射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清理器到達目標位置軌道,通過機動、變軌接近目標,測繪目標後根據目標特性採用多種手段進行主動清理:
1、遨龍一號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通過機械臂或攜帶多個獨立的捕獲模塊,發射捕獲爪、捕獲網,捕獲目標後拖離有效軌道至廢棄軌道或回收到自身攜帶的存儲箱。
2、遨龍一號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利用攜帶的激光等高能定向照射裝置,發射強大的連續波激光照射目標,使目標產生類似火箭推進的“熱物質射流”為目標提供一定的加速度脫離軌道降低近地點高度,達到縮短目標軌道壽命和直至進入大氣層焚毀目的。如果功率足夠大,嘿嘿......
由此延伸,這類航天器既是軌道和平清道夫又可以是祖國高邊疆的守衛者。假如戰爭不可避免,我們可以通過前期發射多個空間主動清理飛行器對潛在非合作關鍵性航天器進行主動跟踪、在必要空間作戰時刻發起主動打擊,這一招對手將無從招架!大家怎麼看?(作者署名:空軍世界)
回應
可以主動抓取美國的衛星,因為在中國眼裡都是太空垃圾。
妙!美國鬼再敢無作非為,把GPS衛星全部摘下來。
把中美軍備競賽的步調轉入中國節奏是最大的戰略成功。
清理這些碎片和太空布雷應該不算難吧?務必抓緊進行。
神舟十一號任務航天員乘組完成定選已開始訓練
新華社海南文昌2016.6.25電(記者李國利、梅常偉、陳曦)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25日在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飛任務新聞發布會上說,神舟十一號任務航天員乘組已完成定選。
武平說,為滿足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要求,空間實驗室階段改裝研製了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新研製了長征七號運載火箭、貨運飛船和應用載荷,研製生產了長征二號FT2、遙十一火箭和神舟十一號飛船,並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新建了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射工位及相關設施設備。
根據任務目標,空間實驗室任務共安排4次飛行任務,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圓滿成功後,後續3次飛行任務分別為:9月中旬,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10月中旬,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11月中旬,神舟十一號返回艙實施返回;2017年4月中旬,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
目前,後續各項任務準備工作進展順利,正按計劃推進。其中,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以及配套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已完成出廠測試;神舟十一號任務航天員乘組已完成定選,正在進行任務強化訓練;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和長征七號遙二火箭正在研製生產和總裝測試。
回應
國際空間站已經進入退役倒計時了,而中國已經準備在2020年完成一個空間站。想想外國人當初不讓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到未來死皮賴臉地來求中國讓他們上去做實驗……爽!
深度:長征7號首發成功載一神秘裝備可捕獲飛行器
2016.6.25晚8時海南文昌新航天發射中心,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順利發射升空並圓滿完成首次飛行任務,這是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的首次研製性飛行試驗。箭上搭載了遠征1A上面級、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遨龍一號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天鴿飛行器(2個)、在軌加註實驗裝置和翱翔之星立方星等6項7個載荷。每一個載荷都是中國最新科技實力的體現。其中最引筆者矚目的遨龍一號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官方是這樣描述:將在前期技術研究和地面試驗的基礎上,以模擬的空間碎片為目標,驗證碎片清除關鍵技術,任務結束後進行鈍化處理。
长征七号首飞成功 直击发射现场(视频)
2016-06-25 晚8时22分,我国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新建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成功将载荷送入预定轨道。据悉,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将于26日下午以弹道方式返回东风着陆场。
此次长征七号首飞将搭载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升空,载荷超过12吨,主要目的是全面验证火箭设计的正确性和各项性能指标,同时搭载了相关科研机构研制的有效载荷,用于开展空间科学技术试验研究。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高53.1米,直径3.35米,起飞重量近600吨,运载能力达到13.5吨,是我国目前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火箭还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煤油作为燃料,将是中国未来的主力火箭,承担发射嫦娥五号、空间站核心舱以及火星探测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任务,从而大幅提高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
回應
漏了一句,这个大家伙,将搭载一个新型缩小比例的飞船返回舱,该飞船具备一系列先进特性,如部分可重复使用、黑障通信、自备动力逃逸技术。此外,该飞船的回收方式将从目前神舟飞船的陆上回收为主改为海上回收为主,可实现第二宇宙速度下再入大气层。很高大上哦
最高大上的就是黑障通信技术了,先在D21和D26上实现的技术,运用到常规火箭上,实现了包括美、俄、欧三家都没有的黑障区持续通信遥感,这个技术可是大杀器。
首飞?不太明白……意思是新一代火箭吗?跟以往的火箭有什么不一样?推力更大?有否达人简单科普下?
新的火箭,新的发动机,新的箭体,新的发射场,更大的推力,更环保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6_25_365395.shtml
海南文昌發射場的“五大”優勢(組圖)
與我國現有的酒泉、太原、西昌三個發射場相比,文昌航天發射場有“五大”突出優勢:一是緯度低,與較高緯度發射場相比,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轉速度,提高運載器效率。二是射向寬,滿足90度至175度射向范圍要求。三是安全性好,射向面朝大海,火箭殘骸落區位於海上,最大限度降低火箭航區和殘骸落區安全隱患。四是運輸限制少,可以採用海運方式運輸新型大尺寸航天產品,運輸方式經濟可靠。五是綜合效率高,發射場可發展空間大、運行費用低、限制因素少,利於開展對外合作,為我國航天發射場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另一方面,俄羅斯的“質子M”火箭近年來事故不斷,甚至發生連續爆炸事件,蘇聯時代積累下來的良好聲譽已經被敗壞殆盡。這導致其保險費率高得驚人,上面提到7000萬美元的總價格里,包含20%以上的保險費。這個費率比前幾年剛剛進入市場,去年也發生過一次爆炸的“獵鷹9號”還要高得多。
質子-M火箭自2001年首發開始,到2014年3月發射了76次,成功率91%,失敗那些……
上述兩個原因導致俄羅斯在商業航天發射上的利潤真的不高,目前實際利潤率很可能低於10%。
回應
或許這便是一些俄中媒體的通病了——不給美國和西方跪一下就不能顯示自己的“獨立思想”……聳肩。
呵呵,俄一位吹噓西方記者的言論能引起中國“專家”的關注,看樣子他的目的是達到了。事實上是在航天發射領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與俄羅斯競爭。
你不好好看文麼?俄為何可以再航天發射領域佔據那麼大的份額,是因為俄只會發射,不會造商業衛星,因此,美國是把俄羅斯當貨運公司使用,為何咱中國無法在航天發射領域與俄競爭?是因為咱中國不僅要拉貨,還要造貨,這是戳了美國肺管子的事,所以,美國不讓咱發射一顆美國的衛星,連衛星不是美國造的但用了美國造的部件都不行,因為目前不用美國部件的衛星,除了咱中國,別的國家根本造不出來,因此,不許中國發射帶美國部件的衛星,就把咱中國排除出航天發射領域。對此,咱中國的對策是:另起爐灶,我自己搞一個“航天發射領域”。你以為是咱中國真的競爭不過俄?錯了,是咱中國的競爭力太強了,別說俄,就是美國的肉都要被咱咬下一大塊來了。美國為何讓俄羅斯在航天發射領域吃獨食?你以為是俄競爭力強?正好相反,是俄羅斯根本沒啥競爭力,只能扮演一個打工仔、快遞員的角色。
其實我內心裡是讚成西方國家對中國技術封鎖的!希望繼續下去
其實就算美帝允許中國發射他們的衛星,中國最後也會掀桌子另起爐灶。獨立自主的尿性啊!
http://www.guancha.cn/XiYaZhou/2016_06_01_362464.shtml
先是美國炮製了《考克斯報告》,稱用來發射“銥星”的長征2號火箭就是“東風-5B”多彈頭洲際導彈——隨後得出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中國所有民用商業航天發射,都是軍事航天和洲際導彈研製的掩護。從此,美國不准中國發射自己的衛星——這個制裁越來越緊,到後來乾脆不讓中國發射任何帶美國部件的衛星,國際市場上現在幾乎沒有這樣的衛星,除了中國國產的。
然而在俄這邊,事情是另一番模樣——無論如何,都擠不進國際衛星市場。
眾所周知,至今俄微電子技術仍處於相當難堪的境地,其生產的相關產品在商業市場上完全無法與西方競爭。即使在軍用領域也是如此,2015年遭到製裁後,人們發現一個尷尬的情況,前幾年引進西方電子設備生產的戰鬥機被部署到與西方對抗的前線,而禁運後被迫完全國產化的新型戰鬥機卻被留在後面,因為性能上比前者要差了一截。
基於這個最基本的原因,俄的衛星平台顯然不可能具備與西方競爭的能力。而這是商用航天市場上利潤率最高的部分——通訊衛星的一個轉發器一年出租費用就高達一億美元,衛星本身算上發射費用可能也就幾億美元,一年回本並賺錢很正常,如果能在軌使用10-15年,利潤率遠超1000%。2014年,衛星服務業收入已經達到1229億美元,從2009年開始,這個行業年均收入增長率達到4%,可以想像,壟斷這一行業的幾家西方公司從中牟利多少;同樣可以理解,壟斷國際衛星市場的少數幾家公司會千方百計阻止新的競爭者加入。
俄被死死排除在衛星製造和運營之外,只能去做商用發射市場,而這個市場的利潤率不斷降低。
一方面,航天商用發射市場陷入惡性價格戰。據報導,目前美國“太空探索”公司的“獵鷹9”火箭價格為5400-6200萬美元。眾所周知,這家“太空探索”公司是美國“高科技私企”的典範。然而,由於其與航天局關係密切,它能從美國航天局直接免費獲得許多關鍵技術,且有大量航天局提供的訂單。且“獵鷹9”完全採用商用標準,按照傳統的運載火箭標準,它的可靠性安全性是相當可疑的,但這並不影響媒體吹捧它。
“獵鷹9”現在的價格可與中國“長征2號”媲美——這就讓俄非常難堪。他們的“質子”目前被迫降價到7000萬美元以內,以與“獵鷹9”競爭——幾年前,它的發射價格是1億美元。此外,印度也帶著造價1億美元以下的運載火箭進入世界航天發射市場。這更是讓俄羅斯主力中型火箭“質子”受到兩重夾擊。
席亞洲:“航天馬車夫”俄羅斯為何沒錢賺?2016-06-01 10:05:10
主管軍工的俄羅斯副總理德米特里·羅戈津2016.5.27在工業和貿易部會議上說:“我們如今在航天領域(的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1/9。我們所有雄心勃勃的項目都表明,我們應當將生產率提高150%。但即便我們提高了150%,終究還是趕不上他們。”
對於很多中國讀者來說,印像中的俄還是一個航天強國。作為一個能維持一套獨立全球定位系統(雖然經常宕機)和掌握覆蓋全球的軍用全球偵察、通信能力(雖然經常因為衛星爆炸、老化出現死角)的國家,俄絕不是這位記者說的那樣,“無法被稱為航天大國”。
然而,鮑里索夫文章里至少有一點沒說錯:“即便算上出口火箭發動機和向美國航天局宇航員出售'聯盟'號飛船席位的收入,俄羅斯在全球航天市場上佔據的份額依然不超過1%。”
文中也提到,2015年俄羅斯在全世界航天運載火箭發射中,從發射次數來說獨占鰲頭,達到33%(29次)。但在航天市場上最大的兩個領域——太空通信和衛星平台、航天設備製造方面——俄幾無立足之地。換句話來說,乾了很多事,卻賺不到多少錢。我們不能單純地把航天視為一門生意,但光就商業航天來說,母庸諱言俄羅斯確實並不成功。
航天發射市場,聽起來高大上。然而誰能想到這個行當今天已經變成市場極度飽和、幾乎賺不到多少錢的狀態呢?
沒辦法,廉價運載火箭實在太多。
上世紀90年代,運載火箭在商業發射市場上利潤率可達20-30%,甚至高達50%的水平。一時間,俄羅斯、烏克蘭、美國、歐洲、日本、中國、印度……各國都拼命來做這個“太空馬車夫”。俄當時還和烏聯合成立“海上發射公司”,準備在靠近赤道的地方發射火箭,使用按照美蘇全面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裁撤下來的洲際導彈來發射衛星,幾乎就沒什麼成本。中國也從“亞洲一號”衛星開始,使用長征2號、長征3號來承接國外發射任務。尤其是“銥星”發射,讓當時經費緊張的航天部門得以完成長征2號一箭多星的改裝。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國際衛星市場日益被西方壟斷,國際航天發射市場的好日子也迅速走到盡頭。
歐洲“聯盟號”火箭發射兩顆“伽利略”衛星
[據航天新聞2016年5月24日報導] 26顆歐洲“伽利略”定位、導航、授時衛星中的第13、14顆於5月24日由“聯盟號”火箭成功送入軌道。
在法屬圭亞那航天發射場,“聯盟號”火箭的弗雷格上面級歷經3小時48分鐘,將兩顆重量為733千克的衛星投送到了22522千米高度的軌道。發射運營商阿里安航天公司確認了精確的軌道參數,歐空局官員宣稱兩顆衛星性能良好且能發送信號。除了4顆在軌驗證衛星(其中一顆不能正常運行),其餘22顆衛星歐委會(EC)均指定由德國OHB SE公司承製,載荷部分由英國SSTL公司提供。剩餘的12顆衛星預計由經過特別改裝的重型“阿里安-5”號火箭發射,每次發射四顆。第一次預計11月17日發射,剩下兩批分別計劃2017年和2018年發射。
“伽利略”星座的功能類似於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中國北斗網絡,使用24顆衛星實現全面運行能力。但是歐盟官員一直說他們將假設30顆衛星提供充分的在軌備份。
22國-歐空局導航部部長保羅·範霍夫說,5月早些時候在業內發出了招標邀請,旨在再投資8顆“伽利略”衛星,加上6個備份。合同預計在今年年底前做出決定,這對歐空局和歐委會(28國歐盟的執行機構和“伽利略”項目的擁有者)來說,是一項艱難的選擇。
表面上看,最經濟的決定是再次使用OHB團隊的模型,利用規模經濟的優勢,但是這已經超過了衛星本身的成本。在“伽利略”項目中,OHB公司的第一個訂 單是生產14顆衛星,簽訂於2010年1月,價值5.66億歐元(6.4億美元),平均每顆衛星4040萬歐元。第二個訂單是再生產8顆衛星,簽訂於2012年1月,價值2.55億歐元,平均每顆衛星3190萬歐元。
但是歐洲委員會一直堅持盡可能保持雙重來源採購“伽利略”項目,贊成採用一些方法支持構建合同招標過程,例如減少OHB的優勢,支持其他承包商競標——空客防務宇航公司、泰勒斯宇航公司,亦或其他公司。
“伽利略”網絡將於今年晚些時候正式提供初始服務,預計2020年提供全面服務。“伽利略”系統的服務包括:開放式服務——類似於用戶可以使用美國GPS系統;搜索和救援服務——包括向受害者發送反饋消息通知其遇難信息已被收到;安全的公共調控服務( PRS)——軍事和民用保護部門使用。(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李婕敏)
在以往,我們要獲得立體衛星測圖需要花重金向國外公司購買。目前中國發射的“資源三號”01星已經發射升空有3年時間了,現在01星已經對國內各個部門提供了超過2億平方千米的影響數據,根據以往採購單價計算,僅此一項就直接節約了90多億人民幣!目前“資源三號”01星不是全球100%覆蓋,雖然各大洲都能涉足但是不全面,重點還是在亞洲和兩極地區。“資源三號”02星將會進一步補齊,使得亞洲區域達到100%全覆蓋。
而且中國還在積極研發“資源三號”03/04星組成“資源三號”星座,預計在2020年可以實現全球覆蓋100%,並且隨著中國“高分”系列衛星的越來越多,日後全球的影像大網會越來越密集。使用“資源三號”星座進行全球普查,發現異常後調集“高分”衛星直接過去盯住就可以了!“高分”衛星2030年的目標是對一個地點重看間隔是20分鐘!幾乎做到的了亞實時的狀態。要知道這樣的影像全球化的技術是曾經俄夢寐以求的。不過現在只能依靠於氣象衛星輔助偵察使用,所以中國現在研發的這套全球影像化平台,自然讓曾經的航天大國俄羨慕不已,甚至計劃向中國購買相應的衛星影像文件。而且這些還只是民用級。國防領域還有“尖兵”“前哨”系列衛星,所以中國航天一直在努力,實現地球全透明的目標指日可待。(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5-31/doc-ifxsqxxu4752330.shtml
中國又發射新衛星了火箭殘骸差點砸到高速公路
2016.5.30日11时许,商洛市的丹凤、山阳等县区群众都听到了一声巨响,紧接着发现有拖着烟柱的坠落物。当地有关部门向记者证实,是卫星发射后的火箭残骸坠落在山阳县境内。
回應
如此下去,總會有砸到人的一天
所以要海南修发射场啊,往赤道上空射尽量掉到太平洋里砸不到人,还能省点燃料
因為A-235雖然號稱有厘米級的攔截能力,可為了保證能夠在準確擊中100千米高的來襲導彈,必須依靠相當搞精準、實時的引導情報才可能實現,單靠俄自身的指揮系統是很難完成的。所以美國專家顯然不敢詳細,中俄之間的合作水平已經上升到這個層級。不過未來可能會隨著新的更多的演習內容的披露,美國人的不相信極有可能會變成現實。(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5-31/doc-ifxsqxxu4753041.shtml
深度:中國一衛星打破美市場霸主地位一年可省百億
在2016.5.30,中國成功發射了一枚“資源三號”02星,雖然沒有最近高清分辨率可達1米級的“長光一號”看起來那麼吸引人,做不到隨時跟踪他國的航母或者戰鬥機,但是它的作用卻是獨一無二甚至是無可替代的。而且隨著中國這顆衛星的上天,使得一直由美國把持一個衛星產品市場霸主地位被打破,一年能幫中國節約近百億人民幣的費用,同時會使得中國的軍用地圖和數字沙盤精度再提升一個層級。從未來戰場應用角度來說,能夠統領全局的比單項先進更具備戰略意義。
先說說這個“資源三號”衛星是做什麼,雖然介紹說是民用立體測繪,實際上就是對地面上的大片區域進行全面拍照的。而且拍出來的照片是具備角度差異的,經過特殊的處理就能合成地面的3D影像,也就是大家看到的很多數字地圖系統的基礎數據都是依靠這種測繪衛星拍攝出來的。軍用的數字指揮沙盤的數字影像也是以這個為基礎,輔助其他手段的組成的。所以說這個衛星的繪圖的精度幾乎可以左右戰場態勢的發展。雖然說是個民用項目,但是各種意義非常大。
而且這個是屬於中國國家地理基礎工程,原來中國在軌只有1顆“資源三號”01星,要對同一個地點進行拍照得間隔5天,現在02星上天了,未來3天就能對一個地點進行高精度拍照。“資源三號”02星攜帶的相機分辨率現在可以達到2.7米級別,雖然用來拍攝地面具體標誌物,例如車輛什麼可能有難度,但是拍照地形地貌和重大工程變化都是非常輕鬆的。而且”資源三號“衛星還有一個多光譜相機,可以用來進行科學普查。當然也可以分辨被巧妙偽裝過的用來躲避光學衛星偵察的大型工程的最新動態。僅僅是部分功能就讓人感覺到這個工程意義重大。
深度:中俄演習期間俄軍射反衛星導彈 或由中方引導
根據俄羅斯衛星網引述來源於美國國防部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人士的話稱:美國衛星已經確認,俄在2016.5.27成功進行了一次“反衛星武器”試射。這次試射“恰好”處於中俄之間聯合計算機反導演習“空天安全-2016”期間。目前美方上尚清楚這意味著雙方在反導領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還是俄藉機整合中國反導系統能力的一次測試。不過俄方顯然是在升級自己的防空反導系統,在這一領域俄無疑走在了世界前列;現在再加上中國,全世界50%天空都會處在這兩個國家組成的大網之下。
俄媒稱,這次發射的其實由金剛石-安泰設計局所研發的A-235空天導彈防防禦系統,這已經是該系統第二次成功試射,此前在2014.8.12,俄就進行了一次成功的發射實驗,不過攔截系統的成功率只有50%,尚需要提高可靠性和攔截精度。不過,俄的導彈防禦系統是由多層攔截裝置組成,一次實驗並不能說明具體水平如何。
A-235是用於保衛莫斯科的反導系統。分為三個層級,第一層是14TS033防空導彈,第二層是58R6導彈,第三層是53T6M以及後續77H6導彈-也就是S500。能夠被美方衛星誤認為是反衛星武器的就應該是14TS033,這種導彈射程可能會達到1500公里,攔截高度也可以達到100千米以上。採用二級直升式方式發射,由於需要在最短時間內把攔截戰鬥部送遞大氣層外,所以極有可能被美方紅外偵測衛星認定這是一種反衛星武器-採用彈道彈道推進方式發射。不過既然能攔截中段飛行彈道導彈,攔截低軌道的衛星難度也不大。
俄是世界上最早裝備洲際彈道導彈攔截系統的國家,其早期裝備的A-135的攔截彈,採用核彈頭戰鬥部,攔截高度在40到50公里左右,是當時莫斯科的專屬防衛裝備。而且為了能夠攔截彈道導彈,俄還建立了“頓”系列遠程相控陣雷達站,使得莫斯科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已經成為了一個具備攔截多種導彈能力的城市。
中俄雙方都在強調這是一次計算機推演而不是實彈演習。原定演習時間為5月26到28日,而俄方在27日就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反導攔截實驗,不得不讓美國人開始懷疑中俄之間到底在進行什麼程度的演習?難道雙方已經可以達到互相交換攔截系統參數的程度?
回應
我是來做統計 圖一:各國火箭發射成功率(綠字)和預計成功率(頂部黑字)。按照這個圖,可以大致將主要航天技術國家劃分為幾個梯隊:甲——俄國、歐盟、中國、美國、日本,這是航天技術比較成熟的國家;乙——印度、以色列,航天工業快速進步的國家;丙—— 伊朗、韓國、朝鮮、巴西,其航天技術工業剛剛起步。上圖統計了(幾乎)所有已知火箭(包含洲際導彈)系列的發射次數和成功率。美國和俄羅斯(蘇聯)進行的發射遠遠多余其他國家,分別為上千次,成功率也很高,特別是俄羅斯。俄羅斯的特點是,單一火箭品種(聯盟號系列、R-7)發射次數多,因此技術穩定,而美國更喜歡嘗試新技術,誰讓人家是土豪呢。中國歐盟發射次數次之,成功率也比較高。成功率比較高的火箭系列需要說明的是,成功率高不代表火箭技術就一定更發達。這是因為航空航天是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工業,新技術剛剛出現時往往伴隨著高故障率。但是如果不探索新技術,形成較大的技術斷層以後航空工業會迅速萎縮。當一個國家步入第一梯隊以後,發射率已經不足以區分其航太技術了。公認美國航天科技獨步天下,就是因為她完成過登月、火星漫遊、飛出太陽係等等這種第一梯隊的其他國家無法實現的航天項目。結論:為什麼美國人火箭失敗率高?因為美國人攤子大、有錢愛折騰:他們不但發射次數多,而且不斷嘗試新技術。而中國窮,所以一直在用基於東風-5的長征系列,所謂媒體不報導純屬胡吣。
之所以有這種印象,原因之一是以央視為代表的官媒報喜不報憂。另外,關於“國際公認中國火箭發射成功率最高”的說法,也是值得商榷的。首先成功率算不上最高,其次失敗次數不多是因為發射次數也不多。相比美俄的發射量,中國發射的火箭少得多。
在此要反駁一些數據過期或是一些想當然爾的錯誤回答。首先回答一下中國火箭發射成功率的部分。到2013為止發射的紀錄是194次,180次成功,總成功率是93%。如果看2004~2013最近10年的話,總共124次發射121次成功,成功率97.5%。那麼相較其他國家的火箭發射成功率呢?可以看這邊....那麼很多人念茲在茲想當然爾說出的天朝媒體報喜不報憂呢?或是某些人宣稱的隱瞞失敗呢?事實上現在的火箭發射,官方都會早早的發布禁飛區....事實上中國最近幾年發射次數直追美國,甚至有些年度超過美國僅次於俄羅斯...。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386838
外媒稱中國成衛星發射商業主角較俄美優勢明顯
外媒稱,2016.5.15,中國第227次成功發射一枚長征火箭。此次發射把中國一顆遙感衛星送入軌道。
據美國戰略之頁網站25日報導稱,長征火箭成功的一個原因是有許多不同的型號。例如,在2015年底,中國成功試射了最新型衛星運載火箭——長征六號。該型號進行了優化,適宜一箭多星和短時間內發射。這次試射把20顆小型科研衛星送入軌道。
報導稱,長征火箭基於俄羅斯的設計,這意味著簡單、廉價和可靠。它已經使中國成為衛星發射商業領域的主角之一。美國航天飛機之所以退役是因為它是最昂貴的太空運載方式。用航天飛機運載衛星的費用是每噸2500萬美元。俄中的費用是每噸不到1000萬美元。不過,如果火箭近期發生一系列發射失敗的情況,那保險費用可能是發射費用的兩倍以上。長征火箭的失敗率為5%左右,是使用最多的俄火箭的兩倍多一點兒。航天飛機和大部分西方衛星發射器的失敗率是2%。
報導稱,雖然軍用衛星得到媒體的更多關注,但真正的太空業務,也是中國投入最大力氣的是商用衛星。中國註意到,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航天衛星已經成為大業務。到2012年,有大約1000顆活躍衛星在軌,其中近一半是美國的衛星。自2001年以來,衛星行業的收入增加了一倍多,從每年860億美元增至目前的2000多億。美國擁有約1/3的發射業務,主要是因為美國要求機密衛星要由本國火箭發射。美國仍然是主要的商用衛星製造商,佔市場的一半以上。中國在所有這一切中看到了機會,在短時間內取得了長足進步來利用這個機會。
報導稱,自2010年以來,中國每年大約發射20顆衛星,預計到這個十年結束時將把200顆衛星送入軌道。這佔總數的1/5左右,幾乎是美國的一半。到那時,預計中國每年將發射30顆衛星,佔全球發射能力的1/4以上。這一勢頭全都是30年的努力和自2010年以來活力大迸發的結果。
回應
原來長征火箭失敗率還是算高的
不算高,比較高的是印度、日本、韓國之流
相關新聞資料
為什麼感覺美國發射火箭經常失敗而中國很少失敗?看到今天早上美國“天鵝”號,火箭升空6秒後就爆炸的新聞,感到震驚!難道美國人這麼不嚴謹嗎?
中國成功研製世界第一強風洞,創了紀錄2016-05-24
風洞(wind tunnel)即風洞實驗室,是以人工的方式產生並且控制氣流,用來模擬飛行器或實體周圍氣體的流動情況,並可量度氣流對實體的作用效果以及觀察物理現象的一種管道狀實驗設備。
在學術界,風洞被喻為“飛行器的搖籃”,流傳著“有什麼樣的風洞,才能有什麼樣的飛機、飛船、火箭、導彈”的說法。
據中科院官網報導,該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姜宗林因為成功研製JF12復現風洞代表亞洲首次獲得2016年度美國航空航天學會地面試驗獎 (AIAA Ground testing Award for 2016)。
JF12被國際上稱為“高超巨龍”(Hyper Dragon),是世界最大的激波風洞,也是國際首座可複現飛行條件的高超聲速風洞,成就了我國獨立自主研究先進空氣動力學試驗裝備的先例。
復現風洞理論和技術解決了困擾高超聲速地面試驗六十年的世界難題,實現了風洞試驗狀態從流動“模擬”到“復現”的跨越,引領了國際先進風洞實驗技術的發展。
資料顯示,AIAA地面試驗獎設立於1975年,旨在表彰國際航空航天領域在地面試驗等方面取得傑出技術成就的科學家,是一個國際性航空航天大獎。
姜宗林此次以創立高超聲速復現風洞技術,研製成功JF12復現風洞而獲該獎,表明中國在航空航天地面實驗技術領域產生了世界領先的創新成果。姜宗林和中科院院士俞鴻儒帶領的團隊一直潛心致力於高焓風洞實驗技術的探索研究,提出了系統的爆轟驅動方法與長實驗時間激波風洞理論,建立了高超聲速復現風洞技術體系,成為空氣動力技術創新發展的典範。
印度首架“高度自製”航天飛機縮比模型發射成功
2016-05-23上午7時許,印度斯坦時報報導,用於驗證印度“高度自製”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船(航天飛機)的縮比模型發射成功。該飛船長6.5米,重約1.7噸,是完全版飛船的1/6同比例縮小模型。600名印度科學家花費5年時間和約9億5千萬盧比(約合9230萬元人民幣)在喀拉拉邦附近的一個小漁村里製造了這個飛船。印度計劃,再進行2次模型試射,發射40米長的完全體飛船大約在2030年。
截至2011年終止航天飛機項目前,美國已成功發射太空梭135次。而蘇聯只在1989年發射了一次。現在,印度在這一航天強國曾經失敗的領域進行了大膽地探索。
印度1963年發射首枚太空火箭,1975年發射首顆衛星。2009年結束的無人探月任務顯示,月球上可能曾經有水。此外, 印度“曼加里安”號火星軌道探測器(MOM)也已經成功入軌。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親自掌控著太空部,這些成功為莫迪帶來機會,幫助印度市場成為高科技投資目的地。
回應
600科學家在漁村里造航天飛機。這得多大的腦洞?為什麼不在工廠造或實驗室造而要在漁村造?
我鄙視那些小看印度的人。想當初是不是美國、蘇聯也小看中國呢,現在中國怎麼樣?現在美國和俄羅斯會小看中國嗎?現在小看印度,幾十年後你還會小看印度嗎?
幾十年以後,我還是小看印度,就是因為它的科研製度很接近你的理想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印度十幾億人,值得我們學習的人有很多,但很多網友總是揪著印度的缺點不放,無視他們的優秀人才,這樣的態度不好。印度歷史上的阿育王,絕對比大多數中國帝王強。寶萊塢也出品了許多優秀電影,這是值得我學習的。
你還有臉提阿育王?他連種姓制度都沒能廢除,直到今天還在禍害人,這也叫比中國帝王強?秦始皇能統一文字,度量衡,並且一直持續到今天,阿育王行嗎?秦始皇能修長城,建水渠,修公路,阿育王行嗎?隋煬帝建立科舉制度,使社會流動性增強,印度種姓制度把印度階層固化了好幾千年,秦始皇和隋煬帝功在千秋,阿育王給後人留下一大堆爛攤子。秦始皇的製度被後來的帝王很好的繼承,而阿育王一死,印度重新變成了一盤散沙。周文王,唐太宗,漢文帝,漢景帝都知道為民,阿育王只知道用種姓制度害人。中國古代絕大多數帝王都知道為民,阿育王給他們提鞋都不配。
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6_05_23_361389.shtml
中國目前正在發展的“神龍”空天戰機還處在一種測試實驗階段,距離X-37B這樣的實戰化肯定是有差距的。不過這並不阻礙到中國太空戰的發展腳步。相反中國開發了自己的專用太空戰利器:伴隨式小衛星。這種小衛星個頭小,重量輕,任務靈活,一次性可以攜帶多枚形成陣列布放。其實早在“神舟”飛船上中國就測試了伴隨式小衛星,在“神舟七號”“神舟八號”上搭載有不同性質的小衛星。
這個動態,美國人通過X-37B的長期伴隨飛行時一定也發現了這點。使用這種伴隨式小衛星除了可以作為大衛星被摧毀時應急使用以外,還有一個用途會讓美國人惱羞成怒:伴隨式自殺殺手衛星。由於雙方都處在較高的速度下,哪怕一個小碎片都可能會讓對方太空器損壞,更別說專門設計過小殺手衛星了。這也開拓了另一種反制敵方空天飛機的辦法,如果你要來捕捉我,我就釋放小衛星,犧牲小衛星來達到摧毀或者迫使敵方改變軌道的用途。實際上在“神舟”和“天宮”相關任務中,都有這樣的伴飛衛星,正因為中方有反製手段才讓美國人不得不出來說X-37B根本沒機會跟踪中國飛船,當然這個沒機會不是美國空天戰機性能不行,而是中國的伴飛小衛星不給你這個機會。(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5-20/doc-ifxsktkp9058809.shtml
深度:美派最強飛機追踪神舟飛船被中方殺手鐧嚇退2016.5.20新浪軍事
要問美國現役最強的戰機是什麼?外人肯定選擇不是F-35就是F-22這樣五代戰鬥機,不過實際上美國空軍司令部認為自己手頭最強的戰機不是這些只能在大氣層內逞英豪的噴氣式戰鬥機,而是能上得九天攬月的空天戰機。雖然不能直接擊落他國戰鬥機或者擊沉他國航母。但是可以撲捉他國更為重要的衛星,跟踪干擾他國的航天器,直接奪得空天權。這其中最有代表意義的就是美國的X-37B空天戰機。
根據美國的《航天》雜誌的爆料稱,在2011年時美國的X-37B空天戰機曾經在軌道上連續工作了400多天,這其中曾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一直跟中國“天宮一號”空間站保持伴飛狀態,這一段時間內中國也在派遣“神舟八號”太空船在和“天宮一號”空間站進行校對對接試驗。有美國航空愛好者曾經長期跟踪X-37B的軌跡後發現,每當中國有重大節點活動時,比如發射衛星或者飛船時,X-37B都會主動降低軌道增加略過中國上空的次數。至於X-37B所攜帶的載荷能夠幹什麼,美國空軍卻是三緘其口,根本不打算對外透露X-37B的任務和上面究竟有什麼。
根據美國航天愛好者推測,X-37B空天戰機這幾次攜帶的可能可折疊的合成孔徑雷達以及長焦光學設備。這些可能是為了驗證美國未來的偵察衛星上使用的組件。而且X-37B空天戰機儘管沒有佔領地球的兩極軌道-通常的偵察衛星所處的運行空間,但是選擇的近地軌道卻可以經常略過中國、海灣地區和阿富汗等地區,說明美國人對這些區域的動態十分關注。
美國X-37B空天戰機長8.8米,具備一個2.1米x1.2米的貨艙,裡面可以搭載什麼不得而已,不過理論上從監視設備到武器投送等多種任務都可以完成。而且X-37B的日常運維工作是由美國空軍快速能力辦公室直接管轄,在它的管轄範圍內通常都是在實戰中測試各種前沿性設備,並且該辦公室已經佔據了肯尼迪航天中心的一條跑道,並按安裝了雷達和地面製導設備,同時翻修了工作車間。雖然這是隱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中的一次相當隱蔽翻修,仍然被媒體所得知並判斷美國未來會更頻繁的測試空天戰機。
“獵鷹”、“質子”、“阿里安”火箭價格競爭激烈2016-05-13國外國防科技文獻資料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5月1日宣布,其“重型獵鷹”火箭標準報價為9000萬美元,該型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54.4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22.2噸,能向火星發射最大13.6噸有效載荷,預計最早於2016年11月首飛。
據報導,該公司已投入商業使用的“獵鷹”-9火箭的目前價格為5400~6200萬美元,其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22.8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8.3噸,能向火星發射最大4.02噸有效載荷。另外,SpaceX還計劃重複使用“獵鷹”-9第一級。這將可能使“獵鷹”-9火箭的報價下降約30%。
歐洲和俄羅斯為爭取航天發射市場,紛紛採取措施應對SpaceX公司的挑戰。
近日,據俄羅斯《消息報》撰文稱,俄羅斯赫魯尼切夫國家航天科研生產中心獲得了在2017年用“質子”-M火箭發射Intelsat衛星的訂單。並指出,Intelsat公司曾計劃用SpaceX公司的“重型獵鷹”火箭發射該衛星。該報稱,據非官方消息,發射“質子”火箭的價格在7000萬美元以內,而4年之前該類合同價值約1億美元。
另據媒體報導,歐洲正在研發下一代“阿里安”-6火箭,並將於2020年首飛。與現在的“阿里安”-5火箭相比,“阿里安”-6能將每千克發射價格降低40~50%。該型火箭研發的初始目標就是為了與SpaceX公司“獵鷹”-9火箭競爭。“阿里安”-6火箭的載荷和容積都是“獵鷹”-9的兩倍,價格卻不到其兩倍。(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
再比如噴水實驗。一般來說,火箭點火起飛時,箭體尾部噴出的火焰幾乎“直擊”發射平台,使發射平台瞬間接近3000攝氏度。這一溫度足以熔化絕大多數金屬和非金屬材料。火箭外殼、火箭發射平台雖然由特殊材料製成,但高溫也很可能會對其內部的儀器造成影響。
經過多次實驗,科學家們終於尋找到最為合適的噴水點。噴水系統分兩級。一級位於發射平台上,在火箭發動機點火前向發射平台噴灑一層5厘米厚的水層;二級位於發射平台兩旁5米高的空中,當火箭飛達5米高以後向箭體尾部火焰中心噴水。兩級噴水設施將各噴20餘秒,完成400噸的噴水量。”
出海坐“沙發”
長征七號運輸線路:火箭裝載進運輸船後,船從天津港出發,經渤海、黃海、東海、台灣海峽、南海、瓊州海峽等海域,經過5至7天時間、航行約1800海裡,到達海南省清瀾港西碼頭,再通過公路運往火箭水平轉載準備廠房。
為什麼要海運?公路運輸距離過長且顛簸;鐵路運輸則由於受中國鐵路隧道直徑的限制,超過3.5米直徑的火箭就不能通過;海運則顯得更為平穩、舒適。他比喻說:“火箭從公路、鐵路運輸,就像坐'硬板床';乘船從海上運輸,就好似坐'沙發'。”
具體來說,火箭運輸是否平穩,有一個重要的考量項目——過載環境。王旭表示,“過載環境就像開車時加速行駛或緊急剎車,過載環境差就會危害火箭的結構。”科學家們在首次海運過程中詳細記錄了起錨、起航、拋錨、靠港以及多種海況下的過載環境數據和振動環境數據,結果表明,海運的過載環境數據不僅優於設計值,而且僅為鐵路運輸過載環境數據的1/3、公路運輸的1/2。
火箭運輸是否舒適也有一個考量——振動環境。測試數據表明,在海運過程中,低於3級海況時,“長征七號”火箭表現得較為平穩;出現4級至5級海況時,箭體振動環境相對惡劣。專家表示,即使這樣,這方面的數據也優於公路、鐵路運輸的實測數據。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長征七號”出海坐得舒服,我國還專門研製了第一艘載運火箭的專用船——“遠望21”。它創新設計出一整套運載火箭海上環境保障措施和火箭集裝箱減搖減振手段,成功地使火箭貨艙內始終維持適宜的溫、濕度及鹽霧度。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5-14/doc-ifxsenvn7166504.shtml
再次,“長征七號”是我國首枚全生命週期的數字火箭。按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梁小虹的說法,“長征七號”採用三維協同、設計、試驗和製造,火箭全研製流程沒有一張紙質圖紙,代表了國內運載火箭最高研製水平。
例如,在研製階段,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實現了三維設計數據審簽、發放和更改技術狀態管理,全箭模型數據規模超過20GB。
生產加工階段更是神奇實現了“一鍵式”加工。據梁小虹介紹,以前加工某零部件,首先要根據二維圖紙畫出工序草圖、手工編制工藝規程,然後進行車、銑、鏜等系列工序。現在,只需按動數控機床按鈕,成品即刻完成,且合格率達100%。在航天703所的生產車間,呈現仿真視頻和三維工藝流程的終端大屏幕顯示器如今成了標配,讓火箭生產越來越高大上。
在試驗、裝配階段,“長征七號”還應用了時髦的虛擬現實技術,對火箭進行虛擬裝配、虛擬試驗,真實模擬火箭實際裝配和試驗環境,提前預見可能發生的問題,確保了火箭試驗、裝配一次成功。
能耐如何煉成?
“長征七號”的本領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經歷了千錘百煉的試驗。據統計,從2010年正式立項,5年的初樣研製中,研製隊伍完成了32 項關鍵技術攻關,完成了289項初樣大型地面試驗。
例如,“長征七號”的助推氧化劑箱的直徑達到2.25米,整箱長度由此前的4.5米增加到13米,薄區厚度僅1.7毫米,和雞蛋殼差不多厚,是火箭研製生產中難度最大的部分之一。為此,科學家們不僅要研發各種成形、焊接的新技術,還要對其進行動力系統試車、常溫靜力試驗、爆破試驗等危險測試。
例如,去年底進行的全箭模態試驗,需要把50多米高、近600噸重的“長征七號”綁在全箭振動塔上“盪鞦韆”,以模擬火箭從起飛到助推器分離前100多秒的真實飛行狀態。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建造足夠高的廠房。而在2008年,中國航天人進駐天津大運載火箭基地時,這裡只有幾個工棚。如今,這個全箭振動塔建築面積達10230平方米,高93米,相當於30多層樓房的高度,最大承載力為1500噸。科學家們將“長征七號”用16根垂下來的粗鋼絲繩和底部的工裝托住,整個實驗過程就如同坐在“鞦韆”上,當然,這種振幅遠不如盪鞦韆那麼大,甚至用肉眼都不易覺察。
長征七號火箭奔向新發射場中國航天進入海南時刻
2016.5.8,在天津大火箭基地的裝配廠房內,“長征七號”遙一火箭被緩緩放入特製的海運集裝箱裡,它將搭乘“遠望21”航天運輸船,經過1800海裡,抵達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並於6月下旬首飛,完成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4 次飛行任務的開局之戰。
這段看似普通的歷程,承載著中國航天很多的第一次:這枚“長征七號”火箭是天津大運載火箭基地總裝並送出的第一枚火箭,這是長征系列火箭第一次由海路整體運往發射場,這也是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即將發射的第一枚運載火箭,將翻開中國航天低緯發射的新篇章。
“長征七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貨運飛船而全新研製的運載火箭,和正在測試的“長征五號”火箭一樣,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的大個子(總長達53.1米) ,而且本事大。
“長征七號”的本事首先就體現在運載能力上。“長征七號”採用液氧煤油發動機等新技術,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由9噸提高到13.5噸,雖然比“長征五號”25噸的運載能力少了近一半,但術業有專攻, “長征五號”主要用於運載重型空間站和載人航天任務,“長征七號”則用於發射人造衛星、拉貨或者載人。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負責人打了個形象的比方,原有的火箭運載能力相當於“一居室”,伴隨空間站、深空探測、更大規模衛星平台的需求提出,需要更大的“三居室”,甚至“小別墅”。“長征五號”“長征七號”等新型火箭將基本覆蓋我國在所有軌道的應用,其中,“長征七號”未來將承擔我國航天80%的發射任務。
其次,“長征七號”是一枚採用環保無毒的液氧煤油發動機的大型液體運載火箭。以前,火箭使用的發動機單台推力70噸左右,火箭運載能力僅有9噸,而且用的推進劑還有毒。“長征七號”使用新型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推力提高了六成,火箭運載能力最大能提高3倍。此外,發動機使用的是液氧和煤油,都是無污染的環保燃料,不僅比常規推進劑便宜六成,且易於存貯和運輸,發動機還能重複使用。
正因為這些優勢,液氧煤油發動機被譽為世界航天動力領域的“珠穆朗瑪峰”。為了研製它,從2000年正式立項,到2012年120噸級發動機研製成功,再到正在研製的500噸級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的科學家先後經歷過整機試車4次失敗的打擊,突破了高壓補燃關鍵技術80餘項,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繼蘇聯之後,第二個掌握高壓補燃技術的國家。
中國航天真牛:造出地球最平的地方誤差僅為1/8紙厚 2016.5.6
最平坦的地方在哪裡?
平原?
飛機場?
還是有人推測的“海平面”?
恐怕連地理成績最好的你也很難猜到,
世界上有一個面積又大又平的地方竟然在航天。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02所GNC全物理仿真實驗室,從外面看上去有些不起眼,但卻吸引著許多行業內人士慕名前來。它除了自己的實驗功用外,還有一個特別的名號:地球上一個最平的地方。
該實驗室2015年投入使用,裡面最惹眼的是一個超大面積、超平的花崗岩支撐平台,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同領域建設規模最大、水平度最高的地面實驗平台,總面積大概有3個籃球場那麼大。
如果以地球的重力方向為標準的垂直,這個平台上任意位置和垂直方向的角度都在3角秒(即1/1200度)以內,每塊石頭之間的拼縫高低差不超過一張打印紙的1/8那麼厚。
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張勇智介紹,國外同類超平平台多采用玻璃和鑄鐵,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精度不夠高,鑄鐵平台維護也太麻煩。因此,502所選擇了一種叫“濟南青”的花崗岩,這是世界上最硬、最穩定的花崗岩之一。
石塊之間拼縫的處理也非常講究,整個平台有數百道拼縫,要確保每個拼縫高低差不超過一張打印紙厚度的1/8,聽上去簡直不可思議,但他們還是做到了。為什麼會有這麼苛刻的“超平”要求呢?
張勇智解釋,實驗過程中,六自由度氣浮台會被一個氣膜托起來浮在平台上運動,如果平台不足夠平整,這個氣膜很容易被擾動,甚至破裂,而如果石塊之間拼縫高低差超過一定的技術指標,氣浮台的“氣足”就會被卡住而滑不過去。
究竟有何用?
我國探月三期將進行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其中“制導、導航與控制(GNC)”技術是關鍵。
GNC全物理仿真實驗室就可以完成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和样品轉移全物理仿真實驗,可以真實模擬超近距離交會對接的運動動力學特性,對各階段進行測試驗證,模擬緊急撤離等狀況。
基於智能監測和調平的該大型超平支撐平台,使中國航天徹底告別了精密平台必須手工調試的種種不便,使我國氣浮支撐平台物理仿真一舉躍進世界領先水平。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5-06/doc-ifxryhhh1690136.shtml
為了實現大範圍的凝視觀測。中國在去年發射了高度3.6萬公里的靜止軌道凝視偵察衛星,從而實現全球靜止軌道實時偵察,目前分辨率為50米,還不足以精確地獲取目標信息。需要低軌道遙感衛星進一步詳查,這樣就同時帶來低軌道高分辨率衛星的刷新率不足問題。
為了實現半小時甚至更短的衛星重訪率和信息刷新率,中國又研製了分別率0.7米、10分鐘刷新率的高時間分別率、靈巧成像偵察衛星的星座群。目前這個星座群的名稱為“吉林一號”,當然,“吉林一號”衛星顯而易見是一個“民用”衛星,請世界人民不要做過多解讀。
2015年10月7日吉林一號星座群以“一箭四星”發射成功,由4顆小衛星組成,包括1顆吉林一號光學A星,主要用於獲取高分辨圖像,地面分辨率0.7米。1顆靈巧成像新技術驗證星,靈巧成像也叫推掃成像,是遙感衛星為克服太陽軌道造成拍攝地區東西軸向幅寬和精度不足的弱點,通過衛星鏡頭的姿態搖擺控制,形成寬幅高精度圖像,這在對地觀測領域是個革命性的跨越。2顆靈巧成像視頻星,能夠以視頻的模式對地拍攝,特別適用於需要短時高刷新率、對運動目標的偵察。
根據計劃,中國準備在2030年前,實現在軌運行138顆實時觀測衛星,形成全天時、全天候、全譜段數據獲取能力,實現全球任意地點的十分鐘以內重訪能力,可為中國導彈武器目標指示系統提供世界最高的時間分辨率和空間分辨率。
創意快閃活動,用40輛奧迪車排出“CGWX”的字樣,向遠隔千里的“吉林一號”衛星發出問候。突出顯示了吉林一號衛星的快速實時反應能力和高清拍攝能力。
軍事專家指出,中國的東風-21D和東風-26中遠程彈道導彈,以及長劍系列遠程巡航導彈,都以美國等強敵的空軍基地、航空母艦和水面艦隊為目標,在進行發射前的目標偵察、目標指示和彈道規劃時,需要保持至少半小時的目標刷新率,以實現近於實時的數據更新。按照吉林一號系列衛星的發射速度,到2020年中國將建成一個全球實時偵察衛星網絡,全球任意地點的刷新率達到半小時以內,到2030年,這個時間被縮短到十分鐘。
這意味著美國航母就像漂在澡盆裡的橡皮鴨子一樣無所遁形,可以由中國的領導人在聯合作戰指揮中心裡,通過實時衛星視頻,輕點鼠標,挨個點名消滅。
彷彿上帝之眼:中國衛星曝光一項美國航母最怕的功能
2016.4.24,時值中國第一個航天紀念日,中國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公佈了一段吉林一號視頻星拍攝的4K、極高清、彩色、動態地面目標監視的視頻。從視頻中可以看出,吉林一號的動態衛星視頻可以達到1.3米分辨率,針對印度新德里,美國各地,墨西哥等地的視頻拍攝,可以清楚地看到小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動態圖像,在視頻後半段,吉林一號衛星甚至能夠連續跟踪空中飛行的民航客機,令世人膛目結舌。
遙感衛星拍攝的視頻影像,由吉林一號拍攝的墨西哥中北部城市杜蘭戈的高速公路,汽車的動態車流量都清晰可見。這開啟了我國遙感衛星2.0時代,有軍事專家認為儘管吉林一號是民用的商業光學遙感衛星,但在軍事偵察領域的意義也很多,能夠實時跟踪遼闊海洋上的美國航空母艦。
網友在閱讀本文時,請自覺將“尖兵”、“實踐”和“偵察”等軍事詞彙,替換成“遙感”、“商業”和“民用”等中性詞。在理論上,中國不存在軍事偵察衛星,我們發射的所有衛星都是為了國計民生服務的,例如農業普查、規劃測量、水文調查、救災減災等等.......
中國對從太空中觀察地球的興趣一直很強烈,從1975年發射第一顆光學照相偵察衛星“尖兵一號”開始,中國歷經四十年的努力,建成了一個規模僅次於美國,由數十顆不同遙感手段組成的龐大的全球對地觀測網。中國至2000年共發射了25顆尖兵系列返回式照相偵察衛星,這些衛星分為四代,三個系列九個型號,包括返回式普查,返回式詳查,CCD光電成像,數據傳輸型,合成孔徑雷達成像型等等。
2005年發射的神舟五號飛船,上面安裝了一部大口徑光學偵察相機,首次實現1米以下的亞米級分別率,很巧的是神舟五號的飛行軌道會掠過台灣島上空,估計一定拍攝了很多島上的風景名勝。
從2006年開始,中國又陸續發射資源一號01/02C、資源2號衛星,資源三號、環境一號ABC等衛星。數量也高達二十餘顆。目前中國在太空中服役對地偵察(嗯,一定要叫遙感)衛星,有“資源”、“高分”、“實踐”、“遙感”等十幾顆,通過光學、紅外、雷達成像等綜合手段進行對地普查和詳查觀測。其中高分系列已實現0.8米的民用分別率,據信軍用衛星的分別率可達0.5米。
除了美國,俄羅斯也從前身紅色帝國那裡繼承了不少高超音速武器,比如最新就要裝備艦艇的3M22“鋯石”高超音速導彈,預期在2018年服役,這是一種末端速度在5-6馬赫的高超音速巡航導彈,目標是為了打擊航母,由於體積巨大隻能裝載到核動力巡洋艦上。雖然射程只有400公里,但是速度快,末端速度已經夠高超音速武器及格線了,所以美國航母想攔截他也有難度。
中國的反艦導彈最快末端速度在4-5馬赫,雖然沒有俄羅斯“鋯石”那麼誇張,但中國在大氣層外高超音速武器上取得的突破仍然可以反用於高超音速巡航武器上。這都是觸類旁通的問題,儘管現在美國人確認末端速度過了1馬赫的高超音速反艦武器他們就極難攔截。而且俄羅斯的這種巡航導彈武器,只是在末端速度才夠5-6馬赫,中國那是10馬赫的速度在大氣層外翱翔半個小時以上。各種差距是相當明顯的。
中國第七次試驗成功不僅表明了中國脈衝爆震發動機的性能已經穩定,並且整套高超音速武器系統也已經日趨完善。由於美國的X-51A多次試驗失敗,美國高超音速領域的成功率讓美國人自己都頭痛不已,多年攻關仍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沒想到中國居然比美國率先攻克了這一難題,不得不說在新興技術領域,中美技術上絕對沒有代差,甚至部分技術中國處於領跑地位。(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回應
美國又改說是偷他的技術了
人家早就有這技術了
只是老是失敗
你做過調查啊?可笑
你也做過調查啊?你怎麼知道美國早就有這個技術,而且不應用?文章說這個技術比現在美國用的高燃技術要好哦,為什麼不用呢?估計美國和你一樣腦殘吧
沒有失敗,他之前又做過試驗的
奇怪,沒有失敗為什麼不繼續研製啊?
誰說人家不繼續研製啊,人家只為更好
更好的在哪裡啊?難道是絕密的,不能讓人知道?你是怎麼知道的?好奇怪
黴果的是它研製,它當然知道他黴爹。
是他爹研究的,他當然知道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4-26/doc-ifxrpvea1224283.shtml
深度:中國攻克一高新武器能在大氣層外翱翔半小時
根據美國媒體的報導,中國在2016.4.22成功進行了第七次超高音速的武器實驗,雖然並沒有太多的信息公佈,但是根據以往消息推斷,這次是應該是東風-ZF系列超高音武器的實驗。如果確屬同一型號,中國這種武器已經接近部署狀態。根據美方以往的觀測信息,中國的的超高音速飛行器的速度最高可達10馬赫。這將會洞穿世界上任何反導防禦系統。從落點開看,這次實驗極有可能是搭載在一枚東風-21的末端高超音速武器實驗,首先使用東風-21把武器載荷推送到大氣層邊緣,隨後滑翔載具借助特殊發動機實現高馬赫數的衝刺-在大氣層邊緣進行飛行。
根據美媒體披露的信息和中國在國際上公佈的學術報告匯總來看,中國的高超音速武器可能使用不是類似於美國那樣的超燃沖壓發動機,極有可能使用的是脈衝爆震發動機(PDE) ,這種21世界最有前途的革命性航空動力,基於爆震燃燒的新理念。最早應用於二戰時期的德國V-1巡航導彈,不過由於局限於當時技術限制,這種發動機的效率不高也就沒有進一步發展。脈衝爆震發動機的原理上是利用了回火真空抽氣循環,類似於家裡的天然氣灶在點燃後快速關閉,總會發生“碰”的一聲,火苗也要猛烈燃燒一下的現象。這就是脈衝爆震的基本原理,由於結構相對簡單,尺寸可以做的較小,成本更低,推重比最高可達20。研發這麼個先進傢伙,不僅可以應用到高超音速飛行器上,還能應用到導彈和無人機上,甚至還可以用來研發空天飛機。傳說中的美國6馬赫偵察機“曙光女神”就是基於這個發動機研發的。沒想到中國人竟然把它應用到了大氣層外高超音速武器上。
“誰第一個掌握這種高超音速打擊技術,誰就掌握了世界”。這是美媒體對中國第七次高超音速飛行器實驗的評價。
實際上美國人如此關注中國的高超音速武器的發展,就是擔憂中國的這種最新最尖端武器一旦真的研製成功,不僅會突破任何防禦系統,同時對美國的航母戰鬥群來說也是滅頂之災。實際上,世界上最早研發高超音速度武器的恰恰是美國,美國人不但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理論研究,60年代就搞出來模型試驗,並且投入也最多,但是21世紀後的成績卻並不是那麼突出。
許達哲:中國航天發展是開放的,我們發展的五大理念就有“開放”這個關鍵詞。現在我們跟很多國家合作,就是秉承這樣一個理念。空間資源可以為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服務,我們也在實施軍民融合發展的戰略。我們利用空間資源,為維護世界和平、為國防建設服務,這是應有之義。我看到美國拍的片子《火星救援》,就設想了中美在遇到緊急狀況下採取的火星救援活動,就證明美國的同行也特別希望和我們合作。但是很遺憾,由於大家知道的原因,我們現在合作還有些不順暢的地方。好在去年我們已經又建立了對話機制,計劃今年還要繼續在這個對話機制上進行溝通。
講到航天的投入,中國在航天的經費是和國民經濟增長相匹配的,在剛剛召開的人大會議上,我們也公佈了這個預算,我可以告訴美國的朋友,我們這方面的預算比美國小得多,有美國的同行分析,大體上認為中國的預算是美國的1/10左右,有一定的準確性。我就說這些,謝謝。(觀察者網)
回應
尼瑪,那個國家的航天計劃裡不含軍事項目
如果NASA項目沒有軍事用途,那為什麼美國國會不准他跟中國合作?
中國航天計劃沒有理由向恐怖國家美國通報。
中國航天計劃是中國自己的事,別國無權過問更無權予以乾涉。
就是藏了,你們管的著嗎?整天管的真寬!草
連印度都不如,印度的衛星都到火星了…
其實是別人都不如你——的嘴.印度搭載美國火箭到火星的,中國搭載的俄國火箭爆炸了,錯過了發射窗口。中國“三合一”火星探測任務展開 2020發射
我們還是得重視中國教育現狀!
你還得教育下你子女。人生龍你生蟲。
人家是民企,我們是國企,結果人家還在我們前面成功收回了,而我們的頭頭鬧鬧還吃不到葡萄說普通酸,什麼叫做也不等同於降低成本啊,不嫌丟人啊
那美國國企不是更垃圾,民企都做出來了,吃皇糧的國企竟然什麼成果也沒有,美國政府是不是在浪費錢?養國企還要花錢買私企的東西。
正解,贊一個,按照一樓的理論美國航天曾領先咱們幾十年,現在差距越來越小,是不是美國天天吃閒飯啊?
相關新聞
中國首家商用火箭公司 2016.4.23 武漢成立
深度:中國空間站首位外賓非美俄一鐵哥們為之振奮2016.4.24新浪軍事
由於到了2025年左右,全世界唯一空間站就是中國的“天宮”空間站,美國和俄羅斯所依賴的“國際空間站”將會墜入大氣層。這使得中國空間站的門票變得非常火爆,一票難求。美、俄、歐都想蹭中國這趟太空班車,畢竟在空間實驗領域社麼衛星也比不上空間站來的實惠。不過根據《專業|巴基斯坦》,一家來源於巴基斯坦專注於行業專業新聞的網站爆料稱:可能美俄的希望都要落空了,中國空間站要迎來的首位外賓不會是美國人或者是俄羅斯人,可能會是巴基斯坦人!這個消息一出就讓巴基斯坦網民們為之沸騰和振奮的,畢竟哪個國家要是有一個自己的航天員,不僅是這個國家國際地位的象徵,同樣也是這個國家航天領域的一大成就。.........
回應
我們為什麼要建造屬於自己的空間站,國人都明白,國際空間站美國等國家不讓中國參加,不准中國人登國際空間站,所以我們的空間站建成以後,應該限制美國等國家進入。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能不能長點記性,美國佬都不讓我們進他的太空站,我們的專家公知卻在呼籲讓美國佬使用我們的
國家航天局長回應中國航天計劃是否隱藏軍事項目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16.4.22下午3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了新聞發布會,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介紹首個“中國航天日”及中國航天發展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路透社記者:有些人批評中國航天計劃,說這個計劃透明度比較低,可能隱藏一些軍事方面的項目,我想知道你們對這些批評有什麼意見?另外,不知道你們能不能提供一些關於每年航天計劃預算方面的細節?
中國也在研製可回收運載火箭技術已相當成熟
2016.4.224,中國將迎來首個航天日。21日,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搖籃、中國最大戰略導彈和運載火箭研製生產基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簡稱航天一院)黨委書記郝照平在國家博物館學術報告廳向《環球時報》等多家媒體介紹了中國在載人航天、火箭發射、深空探測等諸多方面的航天成就。
郝照平表示,中國航天雖然起步較晚,但進入太空的能力目前已達到航天大國的水平。“十二五”期間,俄羅斯每年航天發射數量保持在20-30次,美國每年20次左右,中國則以每年近20次的數量穩居第三,這表明中國進入太空的能力已達到國際第一梯隊。在世界航天大國中,中國的載人航天贏得了同行的尊重。預計在2018年前後完成研製並發射天和一號空間站核心艙,將是中國空間站建造的重要起點。隨後還將發射兩個實驗艙與天和一號空間站核心艙交會對接。此外,中國還成為全球第五個能夠進行深空探測的國家。
郝照平還介紹說,低成本運載火箭、可進行載人登月與深空探測的重型運載火箭、類似美國SpaceX公司正在研製的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都是中國航天未來的發展與關注方向。例如中國也在研製可回收運載火箭,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發中心可回收火箭團隊負責人申麟透露,SpaceX公司較好地解決了回收的關鍵技術,但根據航天飛機的經驗,重複使用並不等同於低成本。申麟介紹了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就包括“降落傘+氣囊”的回收火箭方式。目前神舟飛船採用的單傘回收方式已非常成熟,再加上緩沖氣囊,實現起來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他透露,“去年底我們就進行過縮比模型的空投試驗,獲得的數據很好地支撐了相應的設計和論證工作”。
中國航天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人才儲備。郝照平說,目前航天一院35歲以下人員比例為53%,科技人員平均年齡為35.3歲,比歐美髮達國家年輕15歲。美國航天局前任局長邁克爾·格里芬也承認:“我們認為最可怕的不是中國航天取得的成就,而是現在領軍和主導中國航天的這些人太年輕了。他們會工作很多年,會創造很多驕人的業績” 。
回應
@流浪恆星A:“露一手!露一手!”
露你媽的毛啊
流浪狗估計今天沒領狗糧 ,汪汪叫,哈哈
雖然成本低,比較成熟,但是這根本不是先進技術,談不上新技術!根本不能和美國的創新性相提並論!還是不要吹的好!
噴尼瑪,就踏馬一個鍵盤俠還就知道噴?新技術?新技術是為什麼服務的?
由於通信和對接口兼容,地面上美、俄等國的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也能提供緊急救援發射。位於國際空間站軌道後,從拜科努爾和東方港發射場發射的救援飛船也可以到達中國空間站,安全性進一步得到加強。另一方面,在神舟飛船或貨運飛船因故停飛的情況下,也能依賴他國飛船(包括商業飛船)繼續空間站的運行,就如航天飛機停飛期間美國可繼續國際空間站的工作一樣。
此外,提高軌道傾角與國際空間站共軌,還能帶來一些額外的好處。例如,擴大了對地觀測的範圍,能覆蓋中國、美國、日本的全部,以及歐洲大部分。如果需要的話,中國空間站的共軌自由飛行天文望遠鏡也可以在國際空間站進行在軌維護。
政治方面,前面已經提到對弘揚合作和擴大中國影響力的意義。從具體實施層面上來說,中國空間站的擴展計劃從技術上已經考慮了國際合作和對接其他國家的艙段,未來完全有可能成為第二國際空間站。中國正在通過聯合國外空委積極推進空間站的國際合作。但到目前為止並未看到實質性進展。吸引主要航天國家(如歐洲和俄羅斯)參加中國空間站存在很多具體困難,其中預算和資金是主要問題之一。與國際空間站共軌使得這個計劃實現的可能大為增加。
國際空間站部分艙段(如歐洲的哥倫布艙和俄羅斯的多功能實驗艙)發射時間較晚,有較長的剩餘壽命。如果共軌,在國際空間站退役後,它就可以很容易地轉移到中國空間站,繼續發揮作用。對歐洲和俄羅斯來說,由於無需巨額投入,實施可能性很大。如果主要航天國家轉而和中國共建第二國際空間站,那麼中國在國際空間站退役後將成為載人航天領域(至少在近地軌道)的主導者,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必然大大增加,就如美國目前通過國際空間站實現的地位一樣。
但如果中國空間站未能實現和國際空間站共軌,那麼這種可能性將大大降低。也許有一些發展中國家會與中國合作,但無論是資金還是技術,他們的貢獻以及因此產生的科學成果都將非常有限,到最後還是中國自己玩的遊戲。這和主要航天國家參與的合作不可同日而語。.........
相關新聞
中國航天計劃隱藏軍事項目?國家航天局長回應
回應
好天真可笑
一個歪果仁的幻想。大家不要介意。如果全世界都走社會主義道路,地球人受益最大。但卻是幻想。
相互支持:兩個空間站能提供很多基本能力的冗餘和備份,能互相支援。這尤其在其中一個空間站缺乏某些功能時發揮作用。比如,可以共享軌道提升航天器、存儲空間和給養、天地通信數據鏈路、在軌醫學支持,以及備用對接/泊接口,等等。如果沒有這樣的相互支持能力,如目前國際空間站,相同的工作將需要更多的花費,甚至需要額外進行一次發射才能完成。
聯合實驗:它使得某些需要雙空間站才能進行的實驗成為可能。例如,激光通信、長基線天文觀測,等等。此外,雙空間站也使科學家可以在兩個空間站上同步進行相同的實驗以便比較結果。事實上,它為很多我們從來都沒有想像過的創新實驗打開了一扇門。
艙段延壽:兩個空間站共軌還帶來了一個可能性,就是它們的艙段可以互換。一個空間站退役,它上面未到使用年限的艙段可以轉移到另一個空間站繼續使用,直到它的使用年限,使投資能得到充分利用。
載人編隊飛行:在太空時代早期,曾經出現過兩艘載人飛船近距離編隊飛行。但那都是短時間的飛行。載人編隊飛行對未來載人深空任務可能是很有價值的。它為長期載人航天任務提供了更多的冗餘和靈活性。共軌空間站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可以實驗這一概念。
我們可以將這樣的共軌空間站稱為“空間站編隊”。它們飛行在同軌不同位置,能獨立工作,但又相互協同。所以,這樣的編隊可以被看作為一個整合的“虛擬空間站”,既能起到單一空間站所起到的許多作用,更能提供更大的安全性和單一空間站所不能提供的功能。編隊中還能不斷加入新的空間站,比如Bigelow公司的商業空間站,來進行擴展。
我們在這裡提出的建議,就是將研製中的中國空間站發射到國際空間站同一軌道,但相隔一定距離,比如100公里。兩個空間站都是獨立運行的,但它們共同工作,相互支持。來訪的載人飛船或貨運飛船能很快地從一個空間站轉移到另一個。這個設想將世界上所有國家的載人航天計劃納入統一框架。它不僅能從技術上大大提高飛行的安全性、獲得到更多的科學回報,而且在政治上,也能進一步延續國際空間站的合作精神,並使中國對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的得與失
前面已經羅列了空間站編隊的優點。對中國而言,編隊飛行提供的安全性尤為重要,因為和俄美相比,中國缺乏空間站長期運行的經驗。一旦發生類似和平號曾經發生的意外碰撞(導致一個艙段失壓)、火災和控制電腦故障等問題,附近國際空間站能提供的救援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
首個中國航天日:嫦娥三號拍出迄今最清晰月面照片
新華社2016.4.24消息,自2013年12月14日月面軟著陸以來,我國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創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長紀錄。嫦娥三號和玉兔月球車拍攝的迄今為止最清晰的月面高分辨率全彩照片不久前首次公佈,讓全世界看到了一個真實的月球,也給全世界科學家研究月球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陳藍:中國空間站,如何彎道超車?
——與國際空間站共軌,以搶占載人航天主導權的建議
航天愛好者,英文電子雜誌“Go Taikonauts”創辦人之一
【2016年4月24日是首個“中國航天日”,空間站建設是中國航天的重要項目之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新聞發言人王中陽近日表示,正在開展空間站核心艙初樣總裝集成測試、光學艙方案設計,新型縮小比例飛船返回艙正進行出廠前的各項測試,預計在2018年前後完成研製並發射“天和一號”空間站核心艙。
本文作者認為,中國空間站如果能與國際空間站共軌,將達成多方共贏的局面,而且將促使“ 主要航天國家轉而和中國共建第二國際空間站,中國在國際空間站退役後將成為載人航天領域(至少在近地軌道)的主導者”。雖然調整為共軌需要克服政治上的困難,但目前仍有操作的空間。】
回顧歷史,兩個或多個空間站同時飛行的情況有不少,如美國的天空實驗室和前蘇聯的多個禮炮號,國際空間站和天宮一號,以及禮炮號空間站新老更替時的短期重疊。但這些空間站當時都是相互獨立的,並未進行任何協同工作。唯一的例外是在1986年,前蘇聯聯盟T-15號飛船發射後先後對接了剛剛發射的和平號和即將退役的禮炮七號空間站,並將部分設備從禮炮七號帶到了和平號。這是歷史上唯一一艘對接兩個空間站的飛船,也是歷史上第一次空間站之間的人員和設備轉移。
要完成這樣的任務需要兩個空間站位於同一軌道。實際上,共軌所帶來好處遠不止1986年的飛行所演示的,它還能提供以下極為重要的功能:
相互救援:當一個空間站發生緊急情況且它的逃生飛船也損壞的情況下,只要任一空間站上還有一艘載人飛船,它就可以將人員轉移到另一個空間站,以等待後續飛船返回地球。兩個空間站都為對方提供避難所。人類航天飛行史上還沒有實現過這種能力,它將給雙方的乘員帶來雙重的安全保證。
大陸首家商用火箭公司 武漢成立 2016年04月23日
中國航太技術步入「商用時代」,首家商業模式開展研發和應用的專業化火箭公司已於日前在湖北武漢註冊成立。
新註冊的公司名稱為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簡稱「火箭公司」)。據悉,中國工商部門對公司經營範圍有異議,因為從來沒有企業以「火箭發射」為經營範圍,後經國家工商總局認可後才准予註冊。
火箭公司總經理胡曉濤表示,公司註冊資金3億元人民幣,致力於為國內外客戶提供商業航天發射服務,未來業務範圍還將拓展到衛星應用、飛船發射、深空探測等領域。
胡曉濤透露,火箭公司目標今年內完成首次發射,目前正與10多家客戶洽談。另外,具有更大運載能力的「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計劃於2017年發射,並完成商業化應用。
以前在這方面,其它國家熱心發射火星探測器時,甚至於印度也發射過火星探測器,我們卻沒採取什麼大的行動,只參與過相關的國際活動。直到最近才傳來新消息說,中國已準備在近年發射火星探測器。報導中只有一句話吸引人:“我們將進入火星軌道、登陸火星並部署一輛火星車——所有這些都在一次任務中完成。”也就是說, 如果成功的話,我們起碼在探索火星的成果上,可以與其它國家至少同級了!這也是解說了,我們在火星探索活動方面會保持低調,甚至隱忍他國的真相。
中國在航天技術領域水平為世界一流的,連發射載人飛船,又將建太空站,放過月球車,再探索一下火星,真不算意外了!我們只是有選擇性的,把登月放到第一位,探索火星只是行動上放緩,技術研究可沒放鬆。中國在航天技術領域水平為世界一流的,連發射載人飛船,又將建太空站,放過月球車,如果說沒有能力探索火星,那真是一個笑話,實際上,登月工程所涉及的技術,完全可用於探索火星,也就是說,我們經過登月工程,已經在驗證探索火星的技術,如今登月工程已取得進展,那麼去火星也不是順理成章了!(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隱忍,你說笑吧?中國搭載俄國的火箭爆炸了,錯過了發射窗口需要等待。並且目前中國不能馬上把衛星推上火星軌道。且中國遇到了一定的困難,需要買俄國發動機了。
美國也買哦
深度:中國火星探索為何不用再隱忍了背後真相曝光2016.4.22新浪軍事
2016年,中國航天計劃實施航天發射任務超過20次,其中的發射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長征五號和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飛等,這都是極具意義的活動!
這一系列的發射,對於中國今後的航天事業意義太大,預將發射的宇航飛船為最終的定型版,以後將批量生產,載人航天發射將越來越多,天宮二號將成為計劃中的太空站做最後的準備工作,新的運載火箭更是未來航天發射的主力工具,可以說,今年將成為中國航天技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預計未來的航天發射次數將更多,取得的成果將越來越大,那麼未來的主要任務是什麼那?從應用層面上,繼續完善北斗導航網等,建立用途更為廣泛地應用衛星體系;從科研層面上,那就是以太空站為基地的各種研究項目;此外,還有一個外空探索任務。
所謂的外空探索,也就是對地球以外的星球進行探索,包括對太陽係以外的世界的了解。也許在許多人看來,這個技術只是科研性的,其實它的軍事意義也不小,航天技術本事就是由軍用技術轉化而來,它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幾乎都與軍事技術有關,外空探索則可以說是極高端的技術考驗。
我們的發展計劃相對簡單:首先就是登月工程,今距離這個目標越來越近了,使用衛星進行繞月飛行,對月亮實施偵察的工作早已完成;探路的偵察員,玉兔號也早在月亮呆了許久,更創造了一個讓人無法想像的記錄:原訂設計壽命只有九十天的它,實際從2013年12月15日登月開始,運行到2015年,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現在的工作是準備派出採樣機械人,前往月亮,採集樣品,然後帶回地球,這一工作實際已進入倒計時。唯一的讓人不滿意的,有關宇航員登月的實施計劃時間表沒有公開,誰都知道正在進行相關的研究工作,不僅是派人登上月亮,還打算建立月亮基地,可惜科學家的態度太嚴肅了,不喜歡提前談一談好消息。
完成登月之後,那麼下一步的目標只有一個:火星--人類除了月亮之外,最想登上的星球,那裡是整個太陽系之中,各方麵條件最接近於地球的星球,被稱為將是人類移民的第一個地點!向火星移民一直是一個大受歡迎的構想,既便它是一個遠景目標,可是從來沒有阻止人類去追求。
但是目前在覆蓋範圍上尚不能與美俄衛星導航系統抗衡,不過這只是時間問題。從發展趨勢上展望,國外軍事媒體認為,中國很快將超越俄羅斯成為真正可以與GPS相媲美的全球第二大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技術供應商。更重要的是北斗的日趨成熟將會為中國的軍事力量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尤其是在各型彈道導彈和中遠程巡航導彈打擊精度的提升方面。
軍事評論員高峰指出,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第二代星座建設已經啟動,其目標是爭取在2020年之前完成北斗的全球覆蓋。那麼中國北斗定位當前精度到底如何呢?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和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科研人員利用嚴謹的分析研究方法得出的結論是,北斗系統信號質量總體上與GPS相當。在45度以內的中低緯地區,北斗動態定位精度與GPS相當,水平和高程方向分別可達10米和20米左右;北斗靜態定位水平方向精度為米級,也與GPS相當,高程方向10米左右,較GPS略差。
然而在中高緯度地區,由於北斗可見衛星數較少、衛星分佈較差,定位精度較差或無法定位。雖然這個缺點將會在今後四年內徹底彌補,但是美國軍事專家分析認為,中國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軍事功能應該與GPS類似,只是在定位精度上與GPS的軍碼相比仍然有很大的距離,這決定了中國導彈和空軍精確制導打擊武器的精度無法與美軍相比。
美國專家認為,中國北斗的定位精度只能達到GPS的民用開放水平10米級,而GPS的軍碼精度在厘米級甚至毫米機,這是中國無法企及的水平。軍事評論員高峰指出,美國這種思維分析與中國在電子信息領域落後於美國關係很大,而且北斗起步較晚,再加上上述中國研究人員的數據公佈,令美國對GPS的優勢更加自信。
不過大國戰略虛虛實實,並不是按照一種思維模式就能理得清。年初中國官媒新華網的一篇文章令軍迷和西方嘩然。在這篇名為《工程院院士詳解北斗衛星系統對我國意義》文章中,該院士寫道:“北斗的實時精密定位將被應用於土地和農田的整理和管理,將北斗終端裝在拖拉機和收割機等農業機械上,能夠以0.1米的定位精度實現對農田的精耕細作。”
很清楚的一點是,農業機械是中國北斗系統在民用領域的應用,卻能到到10厘米級精准定位水平,這個水平是美國GPS軍碼的基礎水平。可想而知北斗軍碼應該精確到10厘米以內甚至毫米級。這意味著中國導彈實現千里穿楊、萬里穿楊沒有任何爭議。而此前網絡上流傳的中國東風10巡航導彈穿窗戶擊中目標大樓的圖片,則可以佐證上述院士文章的數據並非虛言。
但是現在由於俄羅斯於西方之間關係問題,俄羅斯在此類高精尖領域被處於全面封鎖地位。環顧四周,只有中國才擁有這種抗輻射專用航天芯片。中俄之間就這一芯片技術曾經進行過相當密切的磋商。在2015年12月,在北京的中俄雙方經貿協商會議上,俄羅斯航天署的專家就曾提出過和中國之間的專用芯片換液態火箭發動機計劃。隨後雙方達成了一致意向,不過隨著現在中國採購RD-180發動機計劃的擱淺,俄羅斯想要獲得這種專業航天芯片的計劃也落空。中國可以依靠自己的研發力量再造大推力火力發動機,但是俄羅斯想再重撿當年的航天專用芯片製造技術,沒有個十多年的再投入,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無名高地)
回應
毛子推遲出口火箭發動機,我們也可以推遲出口航天芯片
一對一交換,有道理!
@流浪恆星A:你那個航天芯片,人家根本就沒想要,根本就沒那麼回事。
你咋知道?是領狗糧的時候。你主人告訴你的?
這是個極端反華分子,天天在網上抹黑中國,從來沒有說過一句好話
流浪:我沒有抹黑祖國,我只是擦掉了祖國臉上的BB霜呵呵
你還發表過讚美漢奸的言論,你的目的就是想歪曲中國的價值觀,打擊中國的民族自信心,妄圖從精神上腐蝕中國,你不配說祖國這個詞,你說的話很符合第五縱隊反華的行為
扣帽子
何必扣帽子。難道還分辨不出狗與人的差別嗎?你莫非它同類?
農機耕作精度與中國導彈相關?院士一個數據令美清醒 2016-04-21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與世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共用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未來全面建設完成後可在全球範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測速、授時服務,並兼具短報文通信能力。是繼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GLONASS)之後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
深度:中國一航天技術讓俄望塵莫及向北京求購未果2016.4.21 新浪軍事
雖然太空中是一種準真空的條件,但是並不代表這環境就是多麼純淨,相反沒有了大氣層的保護,大量的空間粒子以及來自太陽或者其他的天體的輻射都會對我們在太空中的航天器有著相當的大影響。所以航天用電子芯片也就成為了要在空間惡略條件下能夠抗輻射、可靠性高,同時壽命也要足夠長的專業行業電子應用產品。以前中國的航天高可靠性芯片都是使用進口芯片,不過經過了30年的自行努力攻關,這部分技術已經完全可以由中國國產芯片來替代。性能也達到甚至超越了歐美的先進航天芯片的水平。
早先要製造能夠抗輻射的航天專用芯片,可以採用一個笨辦法。把整個電路板都套上厚厚的金箔,這樣就可以阻絕輻射。不過隨著整個衛星上的大規模地集成電路的應用越來越大,衛星和航天器的體積也越來越大,這樣的方法不僅僅過時而且成本高昂。另一種辦法就是改變現有的製造工藝,但是談何容易。中國從1999年開始確認要走自行設計“加固”航天芯片的路開始,剛開始的3年根本毫無進展。一直要到2006年左右,才生產處第一枚可用的航天芯片。隨後中國開始攻關航天專用CPU技術,在專業領域稱為“嵌入式處理器”。研究出來這款航天器專用CPU後,加上存儲器和服務的外圍電路,就可以組成一個完整嵌入式計算機系統。這樣就可以確保航天器上的一個子系統的運行,不過航天器上要求至少雙備份,甚至是三備份,所以這種芯片的需求量非常大。中國以前光芯片一年進口量就要達到2000億美元,至於專用的航天芯片佔比可達1%,這其中還沒有專用的航天CPU,這個國外是絕對不會對你出口的。這也逼迫著中國要自自行研發,這些國產專用CPU不僅僅為我們的衛星、空間站實現完全自主可控夯實了充分基礎,同時還打破了國外的壟斷和封鎖。可以說這絕對是一項足以逆天的航天技術,現在被中國完全掌握。中國的北斗衛星上,CPU採用的是中國“龍芯”航天專用CPU,周邊芯片使用的40多款不同類型的芯片也都是中國自行設計生產的。
不過在這一領域上,俄羅斯確確實實已經落後中國太多了。由於在上個世紀末俄羅斯所持倒向西方的政策還在奏效之時,俄羅斯的航天領域可以從美國、歐洲獲得專用的航天芯片。這些大規模生產的航天芯片價格都很便宜,俄羅斯自己原有的同類產業根本無法在成本上與之競爭,後來乾脆既然能買的到,幹嘛俄羅斯自己要花錢做造呢?於是俄羅斯在專用航天芯片領域等於自廢武功,就此荒廢了。
中國首台太空3D打印機誕生:完爆NASA(圖)2016-04-20 快科技
空間在軌3D打印機
打印樣品
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對外宣布,經過兩年努力,由該院和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技術中心共同研製的國內首台空間3D打印機,已經在法國波爾多成功完成拋物線失重飛行試驗,能夠在微重環境下完成3D打印。
據中科院重慶研究院3D打印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段宣明介紹,該打印機可打印最大零部件尺寸達200x130mm,該尺寸是NASA首台空間在軌打印機打印尺寸的2倍以上,並超過今年3月26日NASA運至國際空間站的升級版3D打印機打印尺寸。
本次試驗驗證了微重力環境下3D打印裝備關鍵技術與工藝,實現了2種材料、3類工藝參數、4種模型的微重力打印,成功獲取了微重力環境對3D打印工藝參數影響的實驗數據,為我國2020年完成空間站建造及後期運營奠定了基礎。
空間3D打印技術將在未來空間站運營、深空探測等任務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據了解,空間站等待一次地球補給至少需要半年,而3D打印只需要1—2天就能生產出需要更換的零部件。因此幫助宇航員在失重環境下自製所需的實驗和維修工具及零部件,大幅提高空間站實驗的靈活性和維修的及時性,減少空間站備品備件的種類與數量及運營成本,降低空間站對地面補給的依賴性。
SpaceX公司也設想過讓所有火箭都在陸地上著陸回收,這樣既能簡化測試過程也能縮短重新起飛所需的時間。但陸地著陸往往需要攜帶更多的燃料,會相應減少貨物運輸量。海上著陸就更為靈活:火箭在將載荷送入軌道后自然降落即可,駁船可提前在落點位置停泊等待,燃料能用在更重要的降落減速上。SpaceX公司的最終目標是在陸地完成三分之一的火箭回收,其余均通過海上平台完成。
馬斯克還表示,“獵鷹9”火箭可能被重復使用到額外的10到20個任務中,稍加翻新,該火箭有望能支持100次發射任務。如果一切順利,他們希望在5月或6月用同一支火箭重啟發射任務,最終將火箭從著陸到重飛的時間縮短到數周以內,讓此前“一次性”的第一級火箭實現多次重復使用。
如果確如馬斯克所言,與傳統發射相比,節省下來的費用將極為可觀。目前“獵鷹9”號火箭的燃料費用每次大約20萬到30萬美元,而火箭本身成本約為6000萬美元。SpaceX公司預計,火箭的回收再利用至少能將發射成本降低30%。隨著重復利用次數的增加,成本優勢將更為明顯。 (田學科 王小龍)
回應
SpaceX的可回收看起來很美,也很有道理。問題來了:
首先,在現有發動機技術條件下,要做到可回收,下降階段就需要燃料,為了帶這些燃料上天,火箭就需要做得更大,這需要成本;
其次,火箭發動機的壽命通常是以秒計算的,為了提高可靠性,就需要安裝更多的發動機,並且還需要備份發動機,這需要額外的燃料,這需要成本;
第三,為了達成返回和重複利用,需要研製長壽命的發動機和所有一切的控制設備,這需要成本;
第四,與一次性運載火箭相比,獵鷹9需要額外的回收平台以及相配套的人員和物資,這需要成本;
第五,越複雜的技術就越可能出故障,失敗不僅損失一枚昂貴的火箭,還將損失所攜帶的更昂貴的飛船甚至生命,這是機會成本;
最後,就算是火箭回收成功,再次發射還需要極其繁雜的檢測程序,這又需要額外的時間和成本。
航天飛機項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但到最後,美國人不得不承認航天飛機除了燒錢,並不比運載火箭好。
美國人對科技的追求值得欽佩和學習,但一家私人公司把一個明擺著風險更大成本更高的項目包裝得高大上,其背後的目的絕不是追求科技進步那麼簡單,企業是要追求利潤的.
俄羅斯將出售海上發射公司2016-04-13
近期,俄塔斯社新聞局引用俄羅斯航天局(Roscosmos)負責人Igor Komarov的話,稱該局已經為海上發射公司(Sea Launch)找到了買家。他介紹說,“出於責任,我不能告訴你出資者是誰、或合同價格。我希望在4月末我們能說一些情況。”出資方來自美國、澳大利亞、中國和歐洲等。
另據外媒報導,美國波音公司已經向美國聯邦政府法院提交了申請,預阻止海上發射公司的出售。波音公司認為,出售海上發射公司可能會阻礙其對去年俄能源火箭航天公司至少3億美元的總結判斷能力。
海上發射公司成立於1995年,由俄羅斯的能源火箭航天公司、美國波音公司、以及挪威和烏克蘭的公司參與投資組成合資經營公司。海上發射公司曾於2010年10月完成破產後重組,俄能源公司獲得了85%控制權。
由於發射失敗等問題,以及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關係緊張,導致海上發射公司面臨困難。海上發射公司的“天頂”(Zenit)號火箭是在烏克蘭建造,但其約70%的零部件是由俄羅斯提供。俄羅斯航天局曾多次暗示要重新配置平台,以便支持輕型“安加拉”(Angara)火箭發射,但因種種原因未實施。
美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首次實現火箭海上回收2016.4.10科技日報
火箭海上回收終獲成功。美國東部時間4月8日,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獵鷹9”火箭搭載“龍”飛船發射升空。約9分鐘后,火箭第一級准確降落在大西洋的一艘駁船上,著陸過程非常漂亮。搭載首個試驗性充氣式太空艙的“龍”飛船進入預定軌道,飛往國際空間站。
經過8分鐘的運行,火箭速度已達每小時16690公裡,飛行高度230公裡,預期的回收降落過程開始了。26秒鐘之后,脫離飛船自主下降的獵鷹火箭第一級終於進入監控畫面,並在點火后8分35秒,穩穩地垂直降落到漂浮在大西洋的無人平台上。細看火箭的降落點隻比平台上標識出的“靶心”偏離了約1米。
人類歷史上首次海上火箭回收由此實現,這意味著火箭回收除陸地外,又多了一個新的選擇,低成本太空運輸時代或從此開啟。
SpaceX公司的“獵鷹9”火箭曾於去年12月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實現首次陸地回收。但海上著陸卻歷經波折,該公司先后在2015年1月、2015年4月、2016年1月和3月經歷了4次慘痛失敗。
深度:俄曾極力阻止中國建空間站還好中方藏了這手2016.4.20 新浪軍事
到了2025年,在人類頭頂的近太空中,只會有中國的“天宮”空間站在軌運行。這就代表著如果想要進行以人為主體的太空研究,首先就是要找中國進行技術合作。在此前雖然美國也有組建小型空間站的設想,不過實現週期過長。現在在軌的國際空間站最遲2020年左右就要退役墜毀在大氣層內,美俄都沒有發展下一代空間站的計劃,可以說中國是他們的唯一選擇。不過在中國發展最初的載人航天的時候,曾經遭到了不少來自外部國家的阻力。
根據中國微波空間研究領域的專家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經過了17年的項目研究,中國現在空間交會技術已經實現了完全自主化,尤其是空間交會使用的雷達技術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水平,各項技術指標已經領先於美國和俄羅斯的同類裝備。
早在中國最早進行“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於2011年進行空間交會對接實驗的時候,中方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從俄羅斯進口了一套空間交會對接激光雷達,作為交會對接的時候“眼睛”來準確測量位置和偏差。尤其是在自動交會對接系統中,這種技術更以來月空間雷達,所以這是決定交會對接成功的關鍵核心裝備。
但是到了後來,中方想繼續引進俄羅斯的激光雷達時卻遇到了阻力,同類裝備想從西方市場購買也無法做到。畢竟這是達到定位精度厘米級的高精尖裝備,好在中國藏了一手。從1999年開始,中國的空間交會對接雷達項目就已立項,得益於中國衛星上使用的毫米波雷達系統 作為基礎,我們開始了自行研發的完全由中國自主研發的交會對接雷達。
最新研發的第三代交會對接雷達,體積是上一代的1/3,重量也比上一代輕了50%。這不僅僅代表著性能提高,更讓中國的載人飛船可以裝載更多貨物和設備,同時在未來探月和火星任務上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而且低功耗意味著雷達可以更長的工作,可靠性也更高。
雖然未來的未來的太空精神是多國和平共享太空科技,但是科技無國界,科學家有國籍。所以只有當中國有了後,別人才會跟你平起平坐。(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4-20/doc-ifxriqqx3103551.shtml
在實踐十號上,安放小鼠胚胎的裝置在19個載荷中屬於最受關愛和特殊照顧的“寵兒”。
“它在發射前8小時最後一個裝上衛星,以最大程度縮短在地面停留的時間;在轉運及裝載過程中要求不能斷電超過20分鐘,以保證它的狀態,事實上僅斷電了12分鐘。另外發射前4小時要進行一次自動搜素顯微成像。”段恩奎介紹。
進行發育實驗的小鼠胚胎被分為4個單元,每個單元內有150個左右胚胎,衛星入軌後每4小時照相一次,記錄它們的狀態,直到96小時為止。“在72小時左右,2細胞胚胎就發育到囊胚,和地面上時間基本一致。”段恩奎說。
據介紹,發育成囊胚的胚胎如果沒有及時在母體子宮著床,就會慢慢死去,所以這些小鼠胚胎無法回到地球繼續生長發育。“如果將來有機會短時間就能回收這些胚胎,比如3天,也許就可以及時將它們植入母體,看能不能生下健康的小鼠,那將是更重大的突破。”段恩奎說。
除了用於發育實驗,還有一部分胚胎在裝星後72小時要在太空中被注入固定液,固定一定的階段後,隨返回艙回歸地球,用於完成此次實驗的另一個科學目標——探討太空環境對胚胎髮育影響的作用機制。
“希望這些小鼠胚胎能安全度過回歸地球的艱難旅程,我們將立刻把它們運回實驗室進行全方位分析研究,與地面對照實驗結果比對,分析胚胎形態變化,進行基因蛋白監測,篩選出影響太空哺乳動物早期胚胎髮育的相關基因。”段恩奎說。
“我們希望能為未來人類太空活動中生殖健康提供科學依據。”段恩奎說。
他同時指出,人類能否在太空繁衍等謎團需要通過一系列嚴格的科學實驗來一步一步解開,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能夠在太空實現發育只是解開人類太空繁衍眾多謎團的第一步。(新華社記者吳晶晶榮啟涵)
世界首次!中國實踐十號衛星實現哺乳動物胚胎在太空發育
2016.4.6發射的我國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把6000餘枚小鼠早期胚胎帶上了太空。它們能否像在地球一樣正常發育?人們對此充滿期待。
經過數天的太空旅行,實踐十號上傳來好消息:小鼠早期胚胎在太空中順利完成從2細胞到囊胚的全程發育。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實現哺乳動物胚胎在太空發育。
“對哺乳動物早期胚胎在太空發育的研究迄今只有三次嘗試。”這項實驗的負責人、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段恩奎說。
第一次是20年前。1996年,美國哥倫比亞航天飛機將49枚小鼠2細胞胚胎送上太空,結果無一發育;此後國外再無進行此類實驗。
第二次是10年前。2006年,段恩奎領導的團隊利用我國實踐八號育種衛星留軌艙,開展了小鼠4細胞期胚胎太空發育實驗,首次獲取了太空中的小鼠胚胎圖片,但遺憾的是它們在太空未能完成發育。
第三次就是實踐十號任務。“這十年來我們沒有放棄,這一次終於成功了,在世界上第一次證明了哺乳動物早期胚胎在太空微重力條件下,完全可以發育到囊胚階段。”段恩奎說。
為了實現這一科學目標,科學家們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研究員張濤領導的胚胎培養載荷研究團隊將地面上一個龐大復雜的胚胎實驗室濃縮成了一個微波爐大小的培養箱和一個電控箱,且使其具有密閉培養、自動搜索識別顯微成像、遙控固定、圖像下傳等功能。
十年來,科學家們深入分析研究,對太空胚胎培養方法和固定技術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改進。
“比如,我們科學團隊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馬保華教授合作研發了胚胎密閉培養體系,研製了適用於太空胚胎培養的特殊培養液,開發了進行大量早期胚胎冷凍、解凍的新技術,以前一次能冷凍1到10個胚胎,現在能一次冷凍50到100個左右。”段恩奎說。
此外,科學家們還研製出了適合太空遙操作的胚胎固定技術,反复研究篩選出了培養單元中胚胎培養液的最佳比例,探索出胚胎固定時最佳的固定液流速……
中國是在2014年俄羅斯制裁美國後對此感興趣的,這事本來是對彼此有利的好事。但在佔豪看來,中國大概率是想要技術,哪怕價格稍高都可以,中國人一貫如此;俄羅斯則既想要價格高又不想給技術,俄羅斯是強國遲暮,可賣的東西越來越少,能留一手是一手。中俄雙方分歧估計就在這,然後談了一兩年沒完全談攏。中國今年長征五號就發射了,反正沒有俄羅斯的發動機也照發不誤,並不耽誤正事,所以也不著急;俄羅斯近期與美國的關係則有所緩解,RD180繼續供應美國的可能性增加,所以俄羅斯也不急了,於是俄方在這方面也是要通過宣布談判破裂來給中國施壓。
其實,這事就是夥伴歸夥伴,生意歸生意。對中國來說,如果單單買產品是沒啥意思的,還不如發展自己的技術,估計有幾年也趕個七七八八了,當然如果俄羅斯也賣技術,那麼雙方的合作大可以深入一點。對俄羅斯來說,中國本身就是航天大國,學習消化技術能力太強,把技術給中國很快可能就會搶了俄羅斯市場,俄羅斯很擔心這一點。
接下來,如果美俄關係進一步緩解,RD180對美供應解禁,估計中俄的相關談判俄羅斯會更佔優勢;反之,如若RD180供應美國一直無法解禁,RD180的公司也要吃飯,那麼最終連技術一起賣給中國的可能性較大。
對這種生意上的心理戰大可不必在意,都是你來我往的過招而已。
回應
不賣更好,有剛需正好加大研發,能買到的東西,客機也好汽車也好自主研發動力都不足
在國與國的關係上從來就沒有真正的友誼,只有永遠的利益!
流浪恆星A [遼寧瀋陽] 完了完了,火箭的牛逼也吹爆了···
這個SB是誰,精神有問題。
你父母辛辛苦苦把你養大,現在天天跟著你挨罵,我真搞不懂你是怎麼想的,是習慣還是愛好,你口味還真夠重的,都說東北出漢子怎麼出了你這麽沒有血性的流浪狗東西。
俄為何不賣中國火箭發動機卻賣給美因為害怕這件事
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五長七首飛時間已經確定
“俄中沒有就提供火箭發動機達成協議”,俄羅斯《消息報》2016.4.8以此為題報導稱,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公司7日宣布,俄羅斯暫時不會向中國提供火箭發動機,原因是中國不是“導彈及其技術控制制度”成員國。
很多戰友因為這則消息提問佔豪,中俄不是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嗎?怎麼不賣給中國火箭發動機了?是不是中俄關係有什麼狀況?
在世界關係跌宕起伏之時,大家還是蠻敏感的。關於俄羅斯為啥不賣火箭發動機的事還真有說道說道的 必要,因為只有理解了為啥中俄沒談攏,才能搞清楚中俄在軍工和航空航天領域的合作。
俄羅斯要賣給中國的這款發動機叫RD-180火箭發動機,是應用在大推力火箭上的大推力發動機,這款發動機幾十年前是用在蘇聯的大推力火箭身上,現在俄羅斯自己已經不用,客戶只有美國。1997年,俄美達成協議,要求2018年底,共向美國交付101台RD-180火箭發動機,截止到2013年後期,俄羅斯已經向美國供應了70多台RD-180,每台價值1000萬美元。據評估,這款發動機的盈利佔該企業收益的三分之一。但是,由於2013年烏克蘭危機的爆發,俄羅斯作為反制裁美國的措施,停止了向美國供應該款發動機,這讓俄羅斯這家企業面臨困境。而且,根據美國眾議院2014年12月通過參議員約翰·麥凱恩關於美於2019年前全面擺脫俄製發動機的修正案。美國聯合發射聯盟公司與俄Energomash科學生產聯合體2019年前簽署的合同屬於例外。國會撥款2.2億美元用於研製新的國產發動機。說白了,美國也要研發擺脫俄羅斯掣肘的大推力發動機了。
這款發動機有什麼優勢呢?根本原因在於這款發動的是用煤油和液氧作為氧化劑,無毒、風險小,並且該款發動機的推力大。我國火箭發動機過去主要採用的燃料是庚基燃料,庚基是有毒物質。中國前幾年宣布使用煤油和液氧作為火箭燃料,但中國自己的大推力發動機現在大約只能達到RD180的三分之一強,雖然中國的長征五號通過使用兩台自己的大推力發動機勉強可以,但遠不如俄羅斯的這款發動機來得更給力,購買俄羅斯的這款RD180發動機可以一定程度加快中國航空航天的發展進程。
俄3顆“格洛納斯”-M導航衛星發生故障
俄羅斯列舍特涅夫信息衛星系統公司在2016.3.1宣布,在軌運行的3顆“格洛納斯”-M導航衛星均出現故障。這3顆衛星于2010年9月2日採用一箭三星方式發射入軌,其中738號衛星因密封艙漏氣造成艙內氣壓下降,無法繼續工作;736號的一台備用發動機因控制系統故障出現異常,正在進行緊急故障排除,恢復工作後將接替738號;737號則因電源系統異常正接受技術維修。
美國、日本各有一顆新銳衛星失聯2016-03-28
日本失聯的是上月17日發射的X射線宇宙觀測衛星“瞳”,隨後美軍宣佈在其軌道發現5個碎片。而美方失聯的是最新的一顆軍用氣象衛星。上月11日,軍方宣布失聯。本月24日,美軍宣布放棄修復嘗試,確認已損失該衛星。據稱,調查發現該衛星上的太陽能電池板發電量比先前少。此外,曾一度出現極為短暫的能夠獲得電波的時間窗口。據此推斷,或許也有可能是衛星朝向有問題。但隨後,在該衛星軌道附近發現5個物體。該中心認為那是衛星解體後的碎片。
回應
外交部趕緊發言,此事與中國沒有關係,不讓中國背鍋。抗議美國人日本人製造太空垃圾,危害太空正常秩序!
那不成了此地無銀三百兩啊?
今天本座百事不順,極度鬱悶。可是看了這條新聞,陽光明媚了,空氣也清新了,身邊的一切都那麼和諧美好了
公知大V噴子:經查證,中國所生產的零部件存在嚴重問題所致。
洗的漂亮!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中國衛星 中國特色的GPS系統 衛星導航熱 美早知中反衛星 美盼搭神舟?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深度:中國航天出大動作俄驚呼本國導航要被華兼併2016.3.26 新浪軍事
圖為中國北斗導航衛星系統目前提供服務的範圍示意圖,紅色為精確導航區,民用精度在20米以內,軍用精度可達到1米。精確導航區為紅色區域,覆蓋陸地覆蓋面積包括我國大陸全境,蒙古,朝鮮半島,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全部,印度大部;海洋覆蓋範圍包括整個東海和南中國海全部。
藍色區域為一般導航區,由於目前只有17顆在軌衛星,一般導航區只能提供概略定位,2020年我國全部35顆北斗衛星全部發射到位之後,將覆蓋全球範圍。
圖為我國北斗衛星在軌衛星分佈示意圖,分為三個軌道面,每個間隔120度。目前全世界共有四大衛星導航系統,分別是,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GLONASS)、歐洲的伽利略(Galileo)、中國的北斗(BDS)衛星導航系統,其中,歐洲的伽利略系統由於衛星信號頻道被中國擠占,以及歐洲各成員國分攤費用上始終談不攏,而處於半停滯狀態,只有中國的北斗正在全力發射組網和美國的GPS系統抗衡,2015年,我國一口氣發射了13顆北斗衛星,本來之前一直感覺良好的俄羅斯開始尋求和中國的北斗兼容信號,尋求共同組網的可能性。
圖為俄羅斯格洛納斯導航衛星生產車間
俄羅斯列舍特涅夫信息衛星系統公司宣布,在軌運行的3顆“格洛納斯”-M導航衛星均出現故障。這3顆衛星于2010年9月2日採用一箭三星方式發射入軌,其中738號衛星因密封艙漏氣造成艙內氣壓下降,無法繼續工作;736號的一台備用發動機因控制系統故障出現異常,正在進行緊急故障排除,恢復工作後將接替738號;737號則因電源系統異常正接受技術維修。
圖為俄羅斯的格洛納斯導航終端,界面設計陳舊,功能單一,完全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大哥大的水平
圖為我國的新一代北斗三防終端設備設計圖
除了 定位精度高,我國北斗衛星還可以實現星地短訊息通訊,在沒有手機信號地區,只要有一台北斗終端,可隨時向指揮部匯報情況,這是其他國家的衛星導航系統所不具備的。因此,俄羅斯在2015年的技術工業論壇大會上同中國北方公司就兩套系統信號兼容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俄羅斯媒體驚呼,中國的北斗要兼併俄羅斯的格洛納斯,其實,俄羅斯人太多慮了,格洛納斯那種落後的系統,兼併進來只能拖累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中國完全沒有興趣那麼做。(作者:軍事天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3-26/doc-ifxqswxk9671550.shtml
天宮一號完成使命將墜入大氣層燒毀已超期服役兩年半2016-03-21 新華社
已在軌工作1630天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完成與三艘神舟飛船交會對接和各項試驗任務後,由於已超期服役兩年半時間,其功能於近日失效,正式終止了數據服務。地面跟踪觀測顯示,天宮一號目前仍在其設計軌道飛行。
天宮一號是實施空間交會對接的目標飛行器,設計壽命2年。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發射入軌,先後與神舟八號、九號和十號飛船圓滿完成多次空間交會對接,按計劃開展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應用試驗,為我國載人航天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013年6月神舟十號飛船返回後,天宮一號即完成主要使命。超期服役期間,本著“充分利用、挖掘潛力”的原則,有關部門精心運營維護、嚴密實施監控,繼續利用天宮一號開展了航天技術試驗、對地遙感應用和空間環境探測,驗證了低軌長壽命載人航天器設計、製造、管理、控制相關技術,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信息和應用成果,為空間站的建設運營和載人航天成果的應用推廣積累了重要經驗。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表示,目前天宮一號的飛行軌道仍在持續、密切的跟踪監視之中。根據預測,天宮一號的飛行軌道將在今後數月內逐步降低,並最
回應
中國人好煩,隨便扔個東西去太空,都是超期服役
標題黨啊。失效是什麼意思?!原標題:天宮一號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全面完成各項在軌試驗任務
為什麼要燒毀啊,可以推到高軌道一直存在下去啊
失效後站就屬於太空垃圾了。佔用軌道是其一,隨著缺乏保養逐漸散落後,會對周圍任何東西構成毀滅性的威脅。能燒毀就絕不留下,才是最負責的做法。
關鍵是它無法保持高度,在引力作用下會緩慢下降靠近地球。
大氣層這麼容易就可以燒毀?我還以為上太空的金屬要求很高。
幾千度的高溫,絕大多數金屬都融化了
他表示,空間站是一個全新的大系統,和空間實驗室有非常大的區別。“空間實驗室是單艙段的,8噸左右,用於支持短期有人參與的空間活動。而空間站由三個艙段對接後成為一個組合體,每個艙段都是20噸級。所以需要發展大火箭,只有大火箭研發成功,才有可能發射空間站的艙段,從而建造空間站。”“空間站規模更大,裝載有效載荷的能力也比較強,將在軌道上運行十年以上。所以空間站安排的項目更多,已經確定了若干個科學和應用的方向和主題,涉及空間科學和應用的大部分領域。”
俄羅斯計劃以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為基礎建立新空間站
[據BBC 2009.5.22報導] 俄羅斯正在編制計劃,到國際空間站(ISS)停止運轉時,讓俄羅斯艙段與ISS的其他部分分離。俄羅斯準備讓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從現在開始再運行10年。ISS的合作國對延續投資使ISS目前2015年的最後期限延後持樂觀態度,但大部分的觀察家同意國際空間站的大部分艙段將不得不在2020年左右被廢棄。
一位俄羅斯官員稱,“如果沒有直接撞擊,俄羅斯模塊可以飛行20到30年的時間,而內部的組件可以進行更換。和平號的經驗讓我們知道應該更換哪些東西。”然而,俄官員也承認,將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艙段轉變成獨立的空間站存在重要的政治、法律和財政缺陷。
火箭“討厭”振動的秘密2016-03-16國外國防科技文獻資料快報
振動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物理現象。沒有振動,我們就沒法用言語交流,也聽不到美妙的音樂。甚至我們日常的電視信號、手機通訊都要失靈。但是振動往往也會造成很大的危害,比如噪音和地震等等。對於運載火箭來說,有害的振動輕則引起部件精度和壽命下降,嚴重的會造成結構破壞,導致任務失敗。
1968年4月,美國土星5火箭在發射升空過程中,由於出現了縱向耦合振動,導致結構失穩,火箭墜毀,“阿波羅”計劃中載人登月前最後一次無人飛行試驗以失敗告終。同時期蘇聯爲登月研製的N-1 火箭進行的4次飛行試驗全部失敗,其中3次是由振動造成的。
據統計,運載火箭和航天器出現故障的原因,超過50%來源於振動。航天工程中,認識振動與抑制振動佔了很大一部分工作量。航天器的振動來源比較複雜,一般認為主要來自於發機工作產生的振動,以及噪聲和衝擊。火箭發動機在工作時,會產生推力脈衝,另外,燃燒室中的壓力脈動也會通過發動機傳遞給整個運載火箭。這種壓力脈動與燃料燃燒的過程密不可分,會在燃燒室裡來回傳遞,造成可怕的影響,輕則會使發動機熄火,重則會使發動機結構出現破壞。
振動是火箭發動機最難解決的技術難題之一。火箭破開大氣層進入太空的過程中會對周圍空氣產生影響,形成氣動噪聲,這些噪聲會反過來激勵火箭產生振動。以上這些振動中頻率高的會影響運載火箭或火箭上載荷的穩定性和精度,頻率低的振動會造成主體結構性能下降甚至破壞。
相關新聞
中國2016-02-25研製成功世界最大推力140噸電動振動試驗系統
中國空間站2020年建成由3個20噸級艙段組成(圖)
2016-03-11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高級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顧逸東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即將發射的天宮二號與當前在軌運行的天宮一號都屬空間實驗室,基本規模差不多,但“與天宮一號相比,天宮二號更為正規。空間一號主要是作為目標飛行器和神舟飛船進行對接,在這個過程中,交會對接技術得以檢驗,並成功應用。在天宮二號上,這些成熟技術就被用來開展包括空間科學和應用的實驗。在此基礎上,航天員在天宮二號上將駐留更長的時間,同時開展很多科學實驗工作,實驗的數量和範圍比在天宮一號上開展的更多。”
中國將發射類似哈勃“光學艙” 視場是哈勃300倍 2016.3.8新華網
全國人大代表、軍委裝備發展部副部長張育林介紹,按照計劃,中國在2020年前後建成空間站的同時,將發一個單獨的“光學艙”,在功能上類似“哈勃”太空望遠鏡,但視場是哈勃的300倍。光學艙將與空間站保持一定距離進行共軌飛行,需要補加推進劑或維護升級時,與空間站交會對接,由航天員操作。
“光學艙”在軌10年間,將以不低於“哈勃”望遠鏡的精度,拍攝到40%左右的宇宙空間。利用這些數據,我國科學家有望在宇宙起源、發展、進化等世界前沿科學領域取得突破。
美國當年主要靠發射航天飛機對“哈勃”太空望遠鏡等航天器進行維修,在航天飛機全部停飛的情況下,對在軌航天器維修已成為一大難題。
中國空間站這個獨特的功能設計,將使在軌航天器維修升級成為可能。特別是大量遊蕩在太空的廢棄衛星,價值動輒數十億元,如果能夠“起死回生”,將創造難以估量的價值。
相關新聞資料
中國貴州測試500米世界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最新遠望7號測量船亮相將承擔空間站等任務
中國2016年將發射神11飛船2航天員將駐留30天
天宮二號 8年後將成太空中唯一空間站
俄研製核動力航天器欲星際穿越擬探索遠地行星
中國新型電推進系統交付將進行世界首次衛星驗證
我國研製成功世界最大推力電動振動試驗系統
中國成功完成降落傘超音速風洞試驗美國多次失敗
中國將在太空中收集太陽能建發電站 正處試驗階段
美妄稱中國偷竊美反衛星機器人技術 可在大氣層外交戰摧毀衛星
加拿大指控4人竊取衛星成像機密技術賣給中國企業
中國攻關高清同步衛星分辨率2.5米可直接看清航母:中國現有的高分四號同步衛星分辨率50米,能偵察大型船舶,但還無法區分是否為航母還是油輪,需要再藉助其他手段輔助確認。
北斗系統想征服全球有何高招:將密集發射18顆衛星
美媒稱中國將發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改變加密學
中國本土引力波探測工程“天琴計劃”正在立項
中國3項研究將成中微子領域領先國家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中國江門中微子實驗、大亞灣核反應爐微中子實驗+粒子對撞機)
中國新型電推進系統交付將進行世界首次衛星驗證
“黎明號”使用的離子推進器(資料圖)
《科技日報》2016.1.10報導,當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表示,該院502所研製的某衛星磁聚焦霍爾電推進系統,將實現電推進系統在高軌衛星上的世界首次飛行驗證。
新一代磁聚焦霍爾電推進技術在比衝、效率、羽流發散角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相比國外同類產品,502所磁聚焦霍爾推力器主任設計師毛威表示,此套電推力器在比衝、效率等方面性能指標可提升20%以上。
霍爾推力器
在航天器推進中,霍爾推力器是離子推力器的一種,自1960年代以來在理論和試驗研究上取得了很大進步。霍爾推力器可使用多種推進劑,最常用的是氙。其他推進劑包括氡、氬、鉍、碘、鎂和鋅。
霍爾推力器噴氣速度最大可達10-80km/s(比衝1000 - 8000s),但絕大多數在15-30km/s (比衝1500 - 3000s)。1.35kw的推力器可產生83mN的推力。高功率型號在實驗室環境中推力達到了3N。(離子電火箭的推力目前最大不超過100mN)100kW功率量級的氙氣霍爾推力器也已得到驗證。
美稱中國將射最強高光譜成像衛星 探測隱形戰機及核武
美國《大眾科學》雜誌2016.1.25報導稱,中國準備發射世界上最強大的高光譜成像衛星。
報導稱,相機和紅外線傳感器等光電設備,通常僅能觀測電磁頻譜中的某一波段。例如,普通相機能夠觀測到人眼可見的波段,而紅外線相機能同時“看到”某單一形象的數百種電磁波段,並在不同電磁波長內打造出一種多層次的形象“立方體”。因此,使用這種技術能發現隱身戰機或地下掩體。
中國商業遙感衛星系統(CCRSS),將成為這種應用的關鍵部分。該系統能收集來自328個電磁波段的信息,提供15米的分辨率。相比之下,美國2010年發射的“戰術衛星-3”(TacSat 3),僅能收集300個波段的信息且分辨率更低。儘管中國的衛星將被用於商業客戶,但正如中國的大部分對地觀測衛星一樣,該系統亦將具備軍用價值。
相關新聞資料
美妄稱中國偷竊美反衛星機器人技術 可在大氣層外交戰摧毀衛星
加拿大指控4人竊取衛星成像機密技術賣給中國企業
中國攻關高清同步衛星分辨率2.5米可直接看清航母:中國現有的高分四號同步衛星分辨率50米,能偵察大型船舶,但還無法區分是否為航母還是油輪,需要再藉助其他手段輔助確認。
北斗系統想征服全球有何高招:將密集發射18顆衛星
美媒稱中國將發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改變加密學
日本:分佈式繩繫衛星系統,為減小單個模塊的複雜性和重量,日本科學家提出了分佈式繩繫衛星的概念。其基本單元由尺寸為100米×95米的單元板和衛星平台組成,單元板和衛星平台間採用四根2千米~10千米的繩繫懸掛在一起。單元板是由太陽能電池、微波轉換裝置和發射天線組成的夾層結構板,共包含3800個模塊。每個單元板的總重約為42.5噸,微波能量傳輸功率為2.1兆瓦。由25塊單元板組成子板,25塊子板組成整個系統。該設計方案的模塊化設計思想非常清晰,有利於系統的組裝、維護。但係統的質量仍顯巨大,特別是利用效率較低。
歐洲:太陽帆塔,歐洲在1998年“空間及探索利用的系統概念、結構和技術研究”計劃中提出了歐洲太陽帆塔的概念。該方案基於美國提出的太陽塔概念,並採用許多新技術。其中最主要的是採用了可展開的輕型結構——太陽帆。其可以大大降低系統的總重量、減小系統的裝配難度。其中每一塊太陽帆電池陣為一個模塊,尺寸為150米×150米,發射入軌後自動展開,在低地軌道進行系統組裝,再通過電推力器轉移至地球同步軌道。由於該方案採用梯度穩定方式實現發射天線對地球定向,所以太陽帆板無法實現持續對日定向。
第四階段:2036年-2050年
結合驗證系統的運行狀況,結合技術發展,研製我國第一個商業化空間太陽能電站系統,實現空間太陽能電站商業運行,運行壽命30年以上。
空間太陽能電站面臨的巨大挑戰
不過,當前建設空間太陽能電站首先是技術難題,對於現有的航天器技術提出了很大挑戰:規模大,質量達到萬噸以上,比目前的衛星高出4個數量級,需要採用新材料和新型運載技術;面積達到數平方公里以上,比目前的衛星高出6個數量級,需要採用特殊的結構、空間組裝和姿態控制技術;功率大,發電功率為吉瓦,比目前的衛星高出6個數量級,需要特別的電源管理和熱控技術;壽命長,至少達到30年以上,比目前的衛星高出一倍以上,需要新材料和在軌維護技術;效率高,需要先進的空間太陽能轉化技術和微波轉化傳輸技術。
其次是成本問題。有專家估算,建設一個天基太陽能發電站需要耗資3000億至10000億美元。因此,成本問題可能是製約空間太陽能電站發展的主要因素。在新概念、新技術和大規模商業化之前,收入難以補償整個系統的建造和運行成本。
再次是環境影響。雖然空間太陽能電站功率很大,但由於微波能量傳輸距離遠(36000公里),根據微波能量傳輸特性,實際接收天線的能量密度比較低。
最後是運行問題。空間太陽能電站運行中還有許多問題,其中包括需採取相應措施對波束進行安全控制問題、對於飛行器的影響、空間碎片可能對空間太陽能電站造成局部損害、易攻擊性、可能成為空間垃圾等。此外,還有軌道和頻率、產能、發射能力等問題。
域外方案
美國:1979 SPS基準系統,這是第一個比較完整的空間太陽能電站的系統設計方案,由美國在1979年完成,以全美國一半的發電量為目標進行設計。其設計方案為在地球靜止軌道上佈置60個發電能力各為5吉瓦的發電衛星。
集成對稱聚光系統:NASA在20世紀90年代末的SERT研究計劃中提出的方案。採用了位於桅杆兩邊的大型蚌殼狀聚光器將太陽能反射到兩個位於中央的光伏陣列。聚光器面向太陽,桅杆、電池陣、發射陣作為一體,旋轉對地。聚光器與桅杆間相互旋轉以應對每天的軌道變化和季節變化。
能量轉換裝置將電能轉換成微波或激光等形式(激光也可以直接通過太陽能轉化),並利用天線向地面發送能束。有資料稱,從理論上說,在陽光充足的地球靜止軌道上,每平方米太陽能能產生1336瓦熱量,如果在地球靜止軌道上部署一條寬度為1000米的太陽能電池陣環帶,假定其轉換效率為100%,那麼,它在一年中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通量差不多等於目前地球上已知可開採石油儲量所包含的能量總和。
地面接收系統接收空間太陽能電站發射來的能束,再通過轉換裝置將其轉換成為電能。整個過程經歷了太陽能-電能-微波(激光)-電能的能量轉變過程。空間太陽能電站的建造和運行過程還需要包括大型的運載系統,空間運輸系統,及復雜的後勤保障系統。
我國空間太陽能電站發展“四步走”設想
第一階段:2011年-2020年
充分分析空間太陽能電站的應用需求,開展空間太陽能電站系統方案詳細設計和關鍵技術研究,進行關鍵技術驗證。
重點驗證無線能量傳輸技術、高效大功率太陽能發電技術、大型結構的展開組裝技術和高壓供配電系統,主要有地面大功率無線能量傳輸試驗、地面大型結構展開及裝配技術試驗、地面對平流層飛艇無線能量傳輸試驗、依托空間站的大型結構展開及裝配技術試驗等。
第二階段:2021年-2025年
利用我國的空間站平台,在航天員參與下,進行我國第一個低軌道空間太陽能電站系統研製,在2025年開展系統驗證。重點驗證大型結構的空間展開及裝配,大型空間聚光系統及其控制,大功率電源管理系統,大型結構的姿態控制技術,無線能量傳輸技術(激光、微波),空間太陽能電站的運行維護管理等。
第三階段:2026年-2040年
在低軌關鍵技術驗證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經濟上和技術上更為可行的空間太陽能電站系統方案和關鍵技術,突破軌道間大功率電推進技術,研製地球同步軌道驗證系統,大約在2030年左右發射,進行空間-地面、空間-空間無線能量傳輸,開展系統驗證,為商業系統的研製提供重要的運行參數。系統運行壽命10年。初步考慮該系統在低軌進行自主空間組裝,並利用空間站和航天員進行部分組裝工作,同時解決空間裝配中出現的問題,組裝測試完畢後,整體運送到地球同步軌道。
中國將在太空中收集太陽能建發電站 正處試驗階段
空間太陽能電站工作設想圖
據科技日報2016.3.6報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透露,航天五院“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團隊已開展太陽能電站具體研究工作,目前正處於研究試驗階段。
空間太陽能電站是指在太空中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通過無線能量傳輸方式傳輸到地面,或是直接將太陽光反射到地面、在地面進行發電的系統。目前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都在開展研究。張柏楠對其發展應用前景十分看好。
“該系統最大的特點是綠色環保。”張柏楠說,“在太空中收集太陽能,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很小,而且完全不依賴地球資源。”
同時空間電站的發電效率遠高於地面太陽能。太空裡可以連續接收太陽能,不受季節、晝夜變化等的影響,接收的能量密度高,是地面平均光照功率的7至12倍;同時可以穩定地將能量傳輸到地面,基本不受大氣影響。
目前,世界各國已設計出幾十種概念方案,五院團隊提出的“多旋轉關節空間太陽能電站”方案,獲得了2015年世界太陽能衛星設計競賽第一名。
張柏楠認為,空間電站在技術原理上已沒有太大問題。太陽能帆板在衛星上廣泛應用,而且近年來,太陽能電池發電效率、微波轉化效率等技術取得了很大進步,為該系統的研發奠定了良好基礎。但要達到工業應用標準,對發電量要求將很高,至少是兆瓦、G瓦量級,太陽能電池板也可能要用平方公里來計算。
“有專家建議先建一台兆瓦級規模的試驗系統,發射到太空開展實驗。”張伯楠透露。
相關閱讀
其實早在2011年7月,當時國內空間太陽能電站研究還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主辦的空間太陽能電站發展技術全國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提出了我國空間太陽能電站發展“路線圖”。當時《光明日報》刊文專門介紹了空間太陽能電站的難題與挑戰,以及各國的研究、發展情況。原文如下:
你敢想嗎?太空建個發電站
1968年美國科學家彼得·格拉賽(Peter Glaser)首先提出了建造空間太陽能電站的構想,其基本思路是:將無比巨大的太陽能電池陣放置在地球軌道上,組成太陽能發電站,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太陽能轉化成數千兆瓦級的電能,然後將電能轉化成微波能,並利用微波或無線技術傳輸到地球。
中國成功完成降落傘超音速風洞試驗美國多次失敗
2015年6月,美國的LDSD試驗以失敗告終2
據中國航天報2016.3.2報導,前不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08所圓滿完成了降落傘超音速風洞試驗,此次試驗是在亞洲最大的超音速風洞中首次開展的降落傘超音速風洞試驗。
針對試驗難點,該所技術人員多次深入分析,並根據試驗驗證結果最終確定了改進方案,保證了試驗的有效進行。最終該試驗獲得了豐富、寶貴的降落傘超音速氣動力參數,也對超音速風洞試驗技術、超音速降落傘的工作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觀察者網軍事觀察員表示,在超音速狀態下打開降落傘並非易事。通常來說,飛行器、航天器要通過自身動力或者大氣阻力減速到亞音速才能打開降落傘,否則降落傘會被巨大的拉力撕裂,導致飛行器或是航天器直接撞擊地面。對於探索火星等天體來說,研發超音速降落傘,將會大大提高軟著陸的成功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率先進行了低密度超音速減速器(LDSD)的研發,不過在2014年和2015年的兩次測試均以失敗告終。
回應
說明國家正在為登陸火星作先期準備。
中國人只要一門心思辦事,沒有國家能比。加油!
嘻嘻對於畜生不如的GZJY而言,美帝失敗是開放透明,中國成功是吹牛。
你拿風洞裡的實驗和美國全尺寸場外試驗比 說明你在進度上落後美國 這比法是自取其辱.
哈哈人家認為實際實驗才是有效的,風洞沒啥效果。可惜美的想吹,沒這個風洞.
哈哈希望美國之前完成了風洞試驗,僅僅是希望,至於實際情況麼,沒有!
對於某些人來說外國的月亮總是比中國的圓
國內的月亮我已經很久沒見到了
那是你眼睛長腚溝裡了
也不一定,有些人整天宅在家裡,晚上從來不出門的
我國研製成功世界最大推力電動振動試驗系統
2016-02-25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獲悉,該院總裝與環境工程部自主研製的140噸振動試驗系統,近日順利完成驗收測試及某型號振動環境試驗。這套世界最大推力電動振動試驗系統研製成功,意味著我國環境模擬試驗能力進一步提升。
據了解,在火箭發射階段,航天器將經受振動、衝擊、噪聲等各種力學環境的考驗。振動台是模擬航天器起飛時承受振動環境的試驗系統。
為了滿足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二期為代表的大型航天器力學試驗需求,該系統從2013年初開始設計建設,2015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具有完全獨立的自主知識產權。
該系統主要包括垂直振動試驗系統和水平振動試驗系統。垂直振動試驗系統由四個振動台、鎂合金焊接擴展檯面及導向支撐系統、同步控制系統以及智能化健康監測系統等組成,研製中突破了四台同步激振、大尺寸鎂合金檯面焊接、高精度高承載高穩定性導向支撐等多項關鍵技術,系統靜承載能力達到40噸、最大推力140噸,抗傾覆能力350千牛米,系統頻率大於200赫茲。
由兩個振動台組成的水平振動試驗系統採用“品”字形組合式水平滑台檯面,克服了大型鎂合金檯面加工製造的難題,同時具備單台、雙台使用模式;該系統分區優化佈置百餘個軸承,靜承載能力超過百噸,最大推力70噸,抗傾覆能力6000千牛米,系統頻率大於300赫茲。整個系統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國際領先水平。
現場裝配調試是系統研製的關鍵環節,在5米範圍內裝配誤差要控制在0.05毫米以內,局部要達到0.02毫米以內。
雖然美俄矛盾不斷,但業內人士指出,總體來看美俄太空合作前景還是“樂觀大於悲觀”,肯德爾關於“制裁不涉及RD-180”的表態就能充分說明這一點。
這名業內人士說,即使在冷戰巔峰時期,美俄太空合作也沒有因為兩國關係惡化而明顯削弱,雙方都為對方留有餘地。這是因為兩國在技術、產品配套和產業合作上存在“共生性”。
美國國務院也曾就美俄太空合作發表言論稱,美俄在航天項目方面有著長期合作,美方希望這種合作繼續下去。
業內人士指出,種種跡象表明,美俄“太空婚姻”不大可能破裂,雙方可能就烏克蘭危機“打打嘴仗”,真“離婚”恐怕不太可能。(鄭昊寧)(新華社專特稿)
【雜音顯現】
但美俄太空合作,特別是RD—180火箭發動機的採購合同,時常受到非技術因素的干擾。美國國內鷹派人士認為,使用俄羅斯製造的火箭發動機不僅影響美國火箭工業發展,還可能使美國在政治、軍事上受制於俄羅斯。
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和歐盟以俄羅斯“干預”烏克蘭局勢為由,對俄實施了數輪制裁。俄羅斯政府多名官員遭遇簽證禁令及資產凍結,其中包括主管軍工、航天、科技等領域的副總理德米特里·羅戈津。
美國國會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麥凱恩1月底表示,羅戈津等美國製裁對象可能憑藉自身在俄羅斯航天和國防工業的地位,通過RD-180銷售合同直接獲益。
對此,肯德爾23日回應說,國防部與財政部正在重審RD-180採購方案,現階段看來這一項目與製裁沒有衝突。
再看美俄在國際空間站的合作。美國每向國際空間站運送一名宇航員,需向俄羅斯支付近7100萬美元的“船票”。2015年4月,美國航天局因烏克蘭危機而率先暫停與俄羅斯方面“絕大多數”合作和聯繫,包括雙邊會談、官員互訪等,但國際空間站除外。
羅戈津同年5月回應稱,俄羅斯將拒絕美國此前所提2020年後繼續維持國際空間站運行的提議,特定情況下還可能停止向美國銷售RD-180等火箭發動機。
【難說分手】
美俄關係2014年因烏克蘭危機惡化後,美國國會曾立法禁止五角大樓2019年後使用RD-180火箭發動機,但2015年年底取消了這一禁令。
美國空軍部長德博拉·詹姆斯今年1月說,美國不再使用俄製火箭發動機的實際難度遠比表面上看到的要大。
美國2014年以來投入大量資金自主研發火箭發動機。軍方就此進行的評估預計,研發過程需耗時5至7年。
當前,美國火箭發射市場由RD-180的採購方、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組成的聯合發射聯盟把控,其份額達到70%。正是由於聯合發射聯盟和美國軍方的努力,美國國會在2016年度開支法案中增加一項條款,取消了發射合同競標中對發動機原產地的限制。
愛得好苦美俄的“太空婚姻”會破裂嗎?2016-02-26新華社
自美俄因烏克蘭問題交惡以來,兩國在太空領域的合作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雜音。美國國會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約翰·麥凱恩先前表示,五角大樓使用俄製RD-180火箭發動機不僅讓普京的核心集團獲得巨大財富,還危及美國的國家安全。
對此,美國國防部負責採購、科技與後勤的副部長弗蘭克·肯德爾23日說,美國對俄羅斯的製裁併沒有禁止使用RD-180火箭發動機,來發射美國軍事和間諜衛星。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美俄“太空婚姻”受到政治因素的左右,但總體而言,雙方航天業合作共生性較強,最多就是“鬧鬧彆扭”,“離婚”恐怕不大可能。
【“太空婚姻”】
美國航天局50餘年的航天歷史中,把項目“外包”給私企一直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美國航天局認為,將地球低軌道航天項目“外包”可獲得“物美價廉”的服務,有助於集中精力實施載人登陸火星等更加龐大的深空任務。
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政府就規劃扶持美國企業進入常規航天領域。美國火箭或飛船的設計和建造基本由波音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等商業承包商負責。
1995年以來,美國軍方一直使用“宇宙神5”型運載火箭把美國空軍和其他部門的衛星送入太空。該運載火箭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火箭的第一級發動機為俄製RD-180,原因在於其可靠性高、性價比優、有大批量生產經驗。
熟悉美國航天工業的業內人士告訴新華社記者,由俄羅斯動力機器公司製造的RD—180是雙燃燒室發動機,以煤油和液氧為推進劑,牽引力超過400噸。
美俄太空合作還包括國際空間站等多個項目。自美國航天飛機2011年退役後,美國運送宇航員往返空間站只能依靠俄“聯盟號”飛船,雙方簽署的合同至2017年。
此外,美國不少商業衛星通過俄羅斯火箭發射。俄羅斯使用最多的“質子-M”大型運載火箭目前已成功發射100多次,其中半數以上運載的是美國衛星。
遠望5號解決船舶穩性的方法:
1.在船體上前後各裝兩個減搖鰭,把十幾度的搖擺減少到5度。
2.在雷達基座上安裝相關設備,進而把5度的搖擺減少到1度。
3.在天線上安裝相關設備,把1度的搖擺減少到幾秒。
三級減搖措施,就使主測量船在6級海浪下達到了陸地標準,可以在12級颱風中昂首挺立。
趙勇趙勇解讀:
遠望6號,我國第三代航天遠洋測量船,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708研究所設計,於2006年4月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2007年3月16日下水,2008年4月12日交船,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使用,2008年7月具備執行任務能力。
遠望六號船採用了當今船舶建造、航海氣象、電子、機械、光學、通信、計算機等領域的最新技術。甲板上同時安裝三套大型測控設備,不僅能完成對火箭、衛星、飛船等各類航天飛行器的海上跟踪測控任務,而且在測量船建造史上尚屬首次。船上具備日常生活基本設施,包括衛星電視、多功能俱樂部、電子閱覽室、健身房等一應俱全,並配備有直升機庫,甲板中央還設有游泳池,閒暇時可組織多種體育趣味活動。
遠望六號船指揮控制中心配有先進的綜合橋樓系統,具有自動導航、實時監控功能,可以實現無人駕駛。該船採用光纖綜合信息傳輸平台,使各大系統都能夠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並具備海上智能會診和排障能力;她所擁有的電力,可供一座30萬人口城市的生活用電;其儲存的油和水,可供400人在船上長期生活和航行。總長:222.2米型寬:25.2米排水量:24966噸(滿載)
“遠望1號”和“遠望2號”退役後,其位置由最新建造的“遠望5號”和“遠望6號”填補。“遠望7號”作為比“遠望5號”和“遠望6號”更先進、遠洋航行能力更強的航天測量船,將承擔我國未來一系列的空間站、探月以及深空探測等任務。
回應
沒有海外基地的選擇
海外基地也要我們造的,還要租賃費,還要分享數據,這樣蠻好的,需要時提前幾個月出去就可以,不需要是在江陰母港一蹲
“遠望7號”航天遠洋測量船正式亮相 2016-02-18
近日,一組網友拍攝的“遠望7號”航天遠洋測量船的照片在網絡上出現,相關設備已經安裝完畢。“遠望7號”航天遠洋測量船裝備了北斗探空系統等新型設備,是我國最新一型航天遠洋測量船,將對我國後續航天發射起到重要作用。
“遠望”系列航天遠洋測量船主要負責火箭、衛星、飛船等各類航天器的海上跟踪測控任務,並與航天任務中心進行實時通信和數據交流,準確測定火箭、衛星、飛船的著落點。目前共有3艘“遠望”在役,分別是“遠望3號”、“遠望5號”和“遠望6號”。
對比“遠望5號”和“遠望6號”,“遠望7號”具備更適合遠洋航行的船體.從照片上可以看出,“遠望7號”的外形相比我國第三代航天遠洋測量船“遠望5號”、“遠望6號”,採用了更大的船體,同時加高了艏樓甲板,外飄更明顯。觀察者網軍事觀察員表示,從船舷舷窗可以看出,對比前型船隻,“遠望7號”加高了船身,提高了在高海況下的抗風浪能力,為在大洋上進行航天測量作業提供了更加穩定的平台。
“遠望”系列航天遠洋測量船已經發展了三代。第一代“遠望1號”、“遠望2號”作為“718工程”的配套項目,雖然遠洋航行能力比不上現在的艦船,但是兩艘第一代“遠望”均承擔了大量任務,成為了我國衛星發射、洲際導彈試驗回收和載人航天的功勳船。“遠望3號”則首次集合了我國當時的先進技術,總結了遠洋船隻的建造經驗,是我國首艘真正意義上的航天遠洋測量船,並首次進入西半球進行航天測量任務。“遠望4號”則是一個特例,由“向陽紅10號”改裝而來,完成了神舟飛船等測量任務,但在2007年因撞船事故損毀,後作為DF21靶船使用後被拆解。
遠望五號測量船集船舶建設、航海氣象、電子、機械、光學、通信、計算機等領域最新技術於一身,由通用船舶平台和航天測控裝備兩大部分組成,分為船舶、測控、通信、氣象4個系統。滿載排水量2.5萬噸,抗風能力可達12級以上,能在南北緯60度以內的任何海域航行。
船上安裝了S波段統一測控系統、C波段統一測控系統和C波段脈衝雷達等大型測控設備,能夠完成對火箭、衛星、飛船等各類航天飛行器的海上跟踪測控任務,並能與任務中心進行實時通信和數據交換。
其他國家為何沒有類似衛星
童旭東透露,高分四號投入使用後,可為減災、林業、地震、氣象等行業提供快速、穩定和可靠的光學遙感數據,並與其他遙感衛星配合,在這些領域發揮重大作用。例如在森林防火方面,高分四號提供的紅外遙感數據可用於發現初發的小火,將林火消滅在萌芽狀態。當發生重大火災需要連續跟踪監測時,高分四號可為大火的撲救指揮提供近實時的50米分辨率全色圖像。此外,高分衛星的數據還可用於森林火災損失的快速評估,為救災和植被恢復提供依據。
既然高軌高分辨率遙感衛星如此有用,為何其他太空強國遲遲沒有取得相關突破呢?
童旭東對此解釋說,地球同步軌道遙感技術是國際航天遙感技術的一個重要方向,但它的技術研製難度大,各國的自身需求也不盡相同。俄羅斯、美國和歐洲等國的地理位置都比中國偏北,俄羅斯尤甚,從地球同步軌道拍攝的俄羅斯境內圖片會嚴重變形;美國則擁有全球最多的遙感衛星,數量優勢很大程度上能填補單顆衛星時間分辨率不高的問題;而歐洲諸國國土面積較小,難以發揮高軌遙感衛星監測範圍大的優勢。相比之下,中國無論地理位置還是國土面積都比較合適,而且中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因此高分四號這樣的高軌高分辨率遙感衛星可以說是專門為中國量身定制的。
高分系列取得了哪些成果
據介紹,截止2015年11月,高分專項衛星累計分發數據403萬景,數據量超過我國以往遙感衛星曆史數據總和。由於高分數據的應用,還使得近年國內市場上的國外衛星數據價格大幅下降,分辨率低於2米的國外衛星數據已基本退出國內市場。
例如國土資源部每年都有對全球490個區域1900萬平方公里的高分衛星觀測需求,以往幾乎全部依靠國外衛星數據,而高分衛星發射後,替代了將近80%的國外衛星數據。這些衛星數據可用於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資源與生態地質環境調查、礦產資源開發現狀調查與監測、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等。據透露,西藏昌都地震、陝西山陽滑坡、新疆公格爾九別峰冰川移動監測等突發地質災害發生後,高分衛星數據為國家和地方政府開展應急救援、災情調查、隱患點排查以及安置選址工作都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同時,高分專項還成為我國在衛星遙感領域進行雙邊、多邊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推進力,促進中俄、中巴(西)、中埃(及)、中印(度)之間的合作,為開展“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金磚五國星座計劃等也打下了堅實基礎。
靠這個衛星家族,中國奪回了80%的衛星數據市場!
2015-12-29凌晨,中國在2015年的最後一次航天發射中,成功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高分四號遙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此前發射的高分系列遙感衛星以高分辨率備受外界關注,不過這次發射的高分四號卻有些與眾不同,創造了多個國際和國內的“第一”。
那麼它究竟有什麼特殊之處呢?《環球時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多名航天專家。
高分四號有些“與眾不同”
據國防科工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主任(高分專項總設計師兼副總指揮)童旭東介紹,與之前發射的高分一號、高分二號等低軌遙感衛星不同,高分四號運行於距離地面3.6萬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上,它不僅代表了中國目前在高軌遙感衛星領域的最高成就,而且國際上也沒有能與之匹敵的同類衛星。
童旭東解釋說,目前各國遙感衛星大都運行於數百公里高度的太空低軌道上,由於距離地面近,拍攝圖像的分辨率較高,能達到米級甚至更精細。但它們有一個無法克服的缺陷——重訪週期長,即衛星在對某地首次拍攝後,需要間隔數小時甚至數天,才能再次對同一地點進行拍攝。對於需要實時監控的某些重大突發災害而言,這就遠不能滿足需要。而高分四號運行在地球同步軌道上,相對地面保持靜止,就如同懸停在太空中的“千里眼”,這樣它就可以對固定區域長時間“凝視”,源源不斷地獲取目標區域的動態變化。高分四號可以提供中國全境和周邊國家的高時效、高分辨率的觀測數據,能以分鐘級甚至秒級間隔進行高頻率拍攝,並在較短時間內將拍攝圖像下傳到地面處理中心。
當然,要實現高軌遙感技術的新突破,高分四號也得具備眾多絕活兒。儘管它距離地面遠達3.6萬公里,但仍能實現可見光50米、中波紅外譜段500米的高分辨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高分四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李果介紹說,這得益於高分四號採用的大口徑面陣凝視相機,它是中國目前口徑最大的面陣成像相機,一次就能拍攝相當於河南省大小的國土面積。高軌遙感衛星需要克服的另一大難題是高精度指向。李果形容說,哪怕高分四號的相機鏡頭稍微偏轉1/3600度,地面誤差也會有數公里之遠,因此高分四號衛星的姿態調整和姿態控制必須非常精準。此外,高分四號的在軌設計壽命長達8年,也開創了我國遙感衛星的設計壽命新記錄。為此,它在能源、控制、元器件等方面都進行了大量系統改進。
相關新聞
中國昨日成功發射第五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2016-02-02
北斗想征服全球有什麼招?將密集發射18顆衛星2016-02-02
回應
這是在向世界表明中國的衛星傳輸高質量圖片的能力,假如我們在幾千乃至上萬公里外的某某地區裝了一個CCD攝像頭並將圖像實時傳送到衛星,那麼在遙遠的中國就能實時監控其目標,並根據需要使用北斗導航給出的坐標將目標摧毀。中國軍工加油!!
中國的探月工程,肯定不會只是美國探月的簡單重複。必然會有新的創建,新的發展和新的發現。人類對地球以外的探索,還處於初級階段,有許多方面雖然有重複,但更多是穩定和創新。中國是個大國,應該在這方面有創新。
嫦娥工程的另一個科學目標是了解著落區的月表物質成分以及可利用的資源。這名專家認為,這一目標僅通過相機拍照還不能實現,但可以將拍攝高清照片和使用光譜儀探測等手段結合起來。
對於中國此次發布月面照片,CNN的報導認為,中國國家航天局在其網站上公佈了這些圖片、視頻和科學數據,對於該國通常保密的空間項目而言,這次公開“甚為罕見”。而《獨立報》報導稱,美國宇航局以及歐洲航天局幾乎每天更新圖片和數據,不同的是,中國國家航天局往往守口如瓶,公佈如此“大尺度”的圖片是不尋常的。此次公佈的巨幅高分辨率全彩照片可以下載使用並且被上傳到在“行星協會網站”。德國《明鏡》雜誌 網站稱,這多虧了遍布世界的天文愛好者,他們向“行星協會”網站上傳了總共35G的月面照片。
不過,《環球時報》記者並未在中國國家航天局網站上找到這些照片。發布部分月面高分辨率照片的實際上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月球與深空探測研究部官方網站。在該網站上,專門有一套探月工程數據發布系統。這裡提供的探月工程數據相當豐富,以“嫦娥三期”為例,就包括地形地貌相機、月基光學望遠鏡、極紫外相機、全景相機、測月雷達、紅外成像光譜儀、粒子激發X射線譜儀等傳感器獲取的數據。下載數據首先需要註冊,註冊只需要填寫電子信箱地址和登錄名,整個註冊過程不到一分鐘。當然能夠獲得的數據也是分級的,不同的用戶權限不同。
將會如何助力中國未來探月?
高分辨率月面照片還引發了外媒對中國探月計劃的進一步關注。CNN稱,中國擁有一個登陸月球的雄心勃勃的計劃,未來兩年,將由兩台“機器人”實施登月。2017年,中國將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根據計劃將登陸月球並對土壤進行採樣返回。而2018年,中國計劃利用“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如果成功的話,中國將成為第一個登陸月球背面的國家。”報導還說,中國並未提到載人登月,但很多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最終會派航天員登陸月球。
對於這些照片對中國後續任務的幫助,中國專家認為,這些照片首先可以為探月工程相關係統的研發人員提供一個月面狀況的直觀感受,特別是虹灣區的地形地貌,這對於選擇下一次的落區將會很有幫助。而這些使人身臨其境的照片對於改進探測器和月球車也會有一定幫助。而通過研究這些照片,了解月球的成分、構成,對於未來人類開發月球資源、建設月球科研基地、能源基地也會有一定助力。
中國罕見公佈探月圖片引驚嘆 美媒CNN:迄今最好 2016-02-03
“不可思議”“迄今為止最清晰月面照片之一”。2月1日,外媒對中國公開探月計劃的部分成果——月面高分辨率全彩照片集體發出少有的讚嘆。來自美、英媒體的報導稱,中國國家航天局(實際應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罕見公佈了數百張由“嫦娥三號”和“玉兔”號月球車拍攝的月面高分辨率全彩照片。通過這些月球表面高清美圖,又能看出中國在探月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呢?這些照片能為中國未來的探月工程提供哪些幫助與技術支持?針對這些問題,《環球時報》記者2日採訪了相關專家。
文章稱,作為“嫦娥三號”任務的一部分,中國於2013年向月球釋放了自身首個無人月球車——“玉兔”號,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登陸月球表面的國家。儘管發生了故障,但是“玉兔”仍然能夠工作,並且向地球發回圖像和數據,如今創造了月球車在月球表面工作時間最長紀錄。
中國探月絕不是重複美俄老路
通過這些照片能看出中國在探月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呢?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航天專家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些高分辨率月面照片表明,中國並不是簡單重複美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做過的事情,中國的探月計劃起點高,是一種螺旋上升。這名專家表示,看到這些照片首先是非常震撼,如同親臨月球,中國使用的相機、傳輸的技術、照片的清晰度、拍攝視角都是美甦之前拍攝月球照片和視頻無法比擬的,即便美國是航天員上去拍攝的。而且中國拍攝的還是全彩色照片,這不僅對於科學研究非常有意義,對於大眾的科普,特別是小朋友對於航天的興趣是非常大的幫助。
據這名專家介紹,嫦娥工程有三大科學目標,其中一個就是調查著落區和巡視區的地形、地貌,而這些照片對於這方面的研究有很大幫助,比如公佈的照片中有張拍攝到一個巨大的石塊,通過研究它的形狀、成分,可以對於月球演變加深了解。“嫦娥三號”降落的地點是月球虹灣區,這是人類第一次著陸的區域,了解這個區域的地形、地貌對於探索月球的起源、演變、地質構造都非常有意義。而研究月球對於人類了解地球的形成與起源有很大幫助。
中國航天“走出去”四大領域顯優勢
國外國防科技文獻資料快報2016-01-16,我國成功發射白俄羅斯通信衛星。至此,我國累計為2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衛星組織實施了43次國際商業發射,共發射49顆衛星,還提供了10餘次國際商業搭載發射服務。
1990年4月7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將美國休斯公司製造的亞洲一號衛星成功送入太空,由此拉開商業發射服務的序幕。經過30餘年的積累,中國商業航天國際發射已形成四大優勢。
首先是產品的高可靠性。
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總指揮岑拯介紹,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率已達到98%,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其次是履約能力強。
“我國執行國際商業航天發射任務始終將履約視作應盡的責任,並竭盡所能為用戶提供靈活的發射服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宇航部部長李同玉介紹,一般情況下,我國生產一枚火箭大約需要4年,由於國內外市場需求旺盛,集團公司策劃實施運載火箭跨型號組批生產工程“百發工程”,該院火箭年生產能力已提升到16~20發,“從簽約到發射,可以壓縮到一年半的時間”。
第三個優勢是保險費率較低。
“保險費率是基於成功率以及客戶和保險界對於產品的信任而綜合評定的。”李同玉說,長征系列火箭的保險費率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成功發射數顆衛星後,我國長征系列火箭保險費率已從20%下降到不足10%。”
第四個優勢是提供“天地一體化”的系統解決方案。
“我們不僅是發射,而且還有服務,牽引著客戶一起把衛星用好。”李同玉說。以白俄羅斯通信衛星為例,中方除研製衛星、提供發射外,還參與建設明斯克地面站,並對衛星日常管理人員進行培訓。
2015年世界航天工業發展回顧——裝備與技術發展
2015年全球航天發射活動與2014年相比有所減少,主要航天國家在航天系統與關鍵技術方面取得穩步進展。
(1)發射活動
2015年,全球7個國家或組織共進行86次航天發射(未計入亞軌道發射),失敗或部分失敗5次,成功率約為94.18%。其中,俄羅斯29次、美國20次、中國19次、歐洲8次、印度5次、日本4次和伊朗1次。
(2)航天運輸系統
運載火箭方面。
12月,SpaceX公司使用“獵鷹”-9火箭執行11顆第二代OrbComm衛星發射任務,發射後9分40秒,火箭第一級成功降落在預定地點。
11月,藍源公司再次發射“新謝帕德”飛行器。發射後,在距地表100千米的高度,助推火箭與太空艙分離,而後自由飛行並下落,最終降落在預定地點。
7月,美國70噸構型“航天發射系統”重型運載火箭進入全面研製階段。
8月,歐洲航天局向空客賽峰集團授出26 億美元“阿里安”-6 火箭研製合同。“阿里安”-6 計劃於2020 年首飛,並逐步替代現役“阿里安”-5大型火箭。
11月,日本使用H-2A火箭成功將加拿大Telstar 12V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這是日本國產H-2A火箭首次執行商業航天發射任務並獲得成功。
太空飛船/太空飛機方面。
7月,DARPA向波音公司授出合同,開展“試驗型空天飛機”-1(XS-1)項目1B階段的工作,預計2016年8月前完成XS-1項目方案設計、核心部件關鍵技術確定等工作,2018年進行首次飛行驗證。
8月,NASA與洛•馬公司對“獵戶座”飛船結構、火藥燃燒、發射中止系統、軟件、導航與控制等開始進行關鍵設計評審。
9月,NASA分別與波音公司和SpaceX公司簽訂合約,分別建造新一代載人航天系統“星際航班”和“龍”載人飛船,預計2017年底開始試飛。NASA負責提供專家,並指派4名宇航員員參加飛行測試,對系統能否完成國際空間站運營任務進行驗證。
(3)軍用航天器
偵察監視衛星方面。
10月,美國家偵察局(NRO)的NROL-55任務將一組2顆海洋監視衛星成功發射入軌。這兩顆衛星是美軍“天基廣域監視系統”(SB-WASS)的第七組衛星。
2月和6月,俄羅斯先後發射新型“雪豹”-M1測繪衛星和“角色”-3光學偵察衛星,以取代舊型“琥珀”系列返回式衛星;
高分四號衛星發回首幅圖像填補世界高軌高分辨率遙感
2016.1.5,高分四號衛星發回首幅圖像。圖像質量優越,達到預期目標。
36000公里軌道高度、50米分辨率,高分四號衛星填補了我國乃至世界高軌高分辨率遙感衛星的空白。
2015.12.29,高分四號衛星在西昌發射成功
高分四號總裝設計師餘快介紹,高軌衛星與低軌衛星的不同點之一,是要承載很重的燃料。對高分四號而言,除了為相機提供所需力學環境,3噸重燃料的承載問題也是構型重點。高分四號上採取並聯燃箱的安裝方式,使相機安裝面由傳統平台的4米降至2米,以獲得更好的環境。
餘快說,過去衛星平台設計通常更多地考慮集成性或成熟性,平台和相機耦合併不多。而高分四號星表很多部件都是圍繞相機佈局,如星敏感器裝在相機上以提升穩定度;測控天線裝在相機遮光罩頂部,以獲得所需的全像視場。相機的熱控部件如輻射板,則藉助平台獲得支撐。
高分四號採取新型組合式工裝,不僅能使復雜結構一次成型,還能保證異型結構每個平面的精度。並首次採用冷熱交變方式,釋放複合材料結構內部應力,使相機更加穩固。
該相機首次採用了億級像素的可見光器件以及百萬級像素的中波紅外器件、大面陣凝視成像體制、中波紅外與可見光共徑技術等。
該相機可以一次拍出整幅照片,覆蓋面積相當於河南省,可以在幾分鐘內對三個不同區域進行連續成像,並很快處理成數據產品送交用戶。緊急情況下,該相機一天內就能對我國疆域實現完整成像,還能捕獲動態目標的運行軌跡。
該相機鏡頭長約一米,通過分色裝置實現了可見光、紅外同時成像。在進行可見光拍攝時,相機還能切換全色、紅、綠、藍、近紅外五種濾鏡。
相機陽面溫度超過一百攝氏度,陰面則達到零下一百多攝氏度,而鏡頭對溫度非常敏感,溫差超過0.2攝氏度,光軸就會偏移。並給相機穿上了三層“保暖衣”,配置了長達2米的巨型遮光罩。
導航和通信衛星沒有穩定度指標,遙感衛星則不同,高軌遙感衛星的穩定度要求比低軌衛星更高。
為滿足衛星姿態的機動控制要求,高分四號的動量輪力矩是導航、通信衛星的5倍。要減小其擾動,必須將輪盤質量做到特別均勻,對產品要求極高。
設計人員為高分四號研製了“微步細分”太陽帆板驅動機構,以“小步快跑”的方式讓驅動機構平滑運轉,將振動降到最低。
設計人員除了改進製冷機本身,在安裝上也採取創新設計,將其裝在距相機較遠的平台底部,通過傳遞裝置連接熱源,既滿足降溫要求又保證振動不會被傳導。
美國防務專家凱文o波爾彼得說:“隨著中國研發並部署遠程精確打擊系統,高分系列衛星在打造這種系統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高分四號衛星可以獲得大片海洋的圖像,來試圖確定航母等目標的位置,當然在圖像處理過程中,航母位置會發生移動,但大致位置是確定的。”
戰時,當來犯航母的大致位置被確定時,中國可以派出國產的翔龍等高空長航時無人機對計算好的目標海域進行偵查,以翔龍的高速巡航優勢,正適合在第一二島鏈之間的廣闊海區快速搜索美國的航母編隊。在搜索探測到航母之後,翔龍可以轉為精確跟踪定位模式,為反航母武器提供目標指示。
在這樣一套龐大復雜的反航母太空信息保障系統的保障下,當信息準確送達後,對於射程極遠,速度極快的東風-21丁反艦彈道導彈和東風-26彈道導彈而言,以射程超過3000公里,速度超過12馬赫,數量超過十幾枚的反艦/中遠程彈道導彈同時對敵航母發動精確的飽和攻擊,將是十分致命的。
高分四號並非是中國反航母太空監測體系的終點,在不久的將來,性能更強的衛星將會亮相,中國的反航母體系會更加完整可靠。在此,我們可以自信的說,那段靠兩艘航母就敢來中國近海耀武揚威的日子,注定一去不復返了。本期的出鞘就到這裡,我們明天見。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k/slide_8_62085_39865.html#p=4
此外,合成孔徑雷達偵察衛星必須在再次經過衛星地面站頭頂時才能回傳數據,雖然我國有了中繼衛星後確實可以省略這一步,但目前的技術,要處理這麼大範圍的雷達圖像,需要至少2個小時以上。就算僥倖發現了航母,2個小時,航母的位置又發生了變化,還要重新定位。
然而之前一步做不到,就無法調集光學偵察衛星進行探測,需要說明的是,光學偵察衛星為了保持分辨率,必須在低軌運行,這樣衛星的壽命很短,需要開戰時臨時發射才可以。一般在100公里左右高的軌道,這一高度美軍利用宙斯盾的標準3導彈(射高大於160千米)完全可以定點清除。
這樣一來,中國的海洋偵察監視系統就需要發展一種能夠在高空間分辨率和高時間分辨率上有突破的衛星系統,也就是俗稱的高軌道“凝視”衛星,位於高軌道的這種衛星與其他低軌道遙感衛星能起到相互彌補的作用。這種衛星就是中國發動“高分”系列地球同步軌道遙感衛星。
2010年5月,中國“高分專項”啟動,當時計劃在2018年前發射完畢並使用。其中2012年發射高分一號,具備2米全色分辨率;2013年發射高分二號,具備1米以內的亞米級分辨率;2015年初發射高分三號, 1米分辨率級合成孔徑成像雷達衛星;2015年末發射高分四號,地球同步軌道凝視衛星。
高分2號衛星的任務工程總師馬世俊曾透露,待高分專項系列衛星全部上天后,中國在遙感衛星方面將初步建立起一個完整的體系。與之前的高分系列衛星相比,高分4號是在高度3.6萬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運行,它可觀測的面積大,而且還能長期對某一地區固定觀測。
同步軌道凝視監視衛星在時間分辨率上非常有優勢,能實現真正的“實時”監測目標。高軌道凝視衛星,通過大視場搜索和凝視功能,能夠實現對航母艦隊的初始偵察和目標指示,並牢牢盯住目標,再結合海洋信號監視衛星和低軌道高精度成像衛星,能夠使航母失去高機動性優勢,無處可逃。
而與高分一號、高分二號衛星的相機相比,能夠靈活調整積分時間的高分四號衛星的相機更像是一台“單反相機”,可實現大動態範圍成像和使用長積分時間實現對暗目標的觀測。此外,高分四號衛星還可以對動態目標的運行軌跡、趨勢進行捕獲,成為準攝像機。這對打擊航母而言至關重要。
蒼穹之上辨秋毫:中國高分四號衛星如何反航母2015.12.29
2015年9月3日舉行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週年閱兵式上,中國公開展出了兩種威力強大的中程彈道導彈,東風-21丁反艦彈道導彈和核常兼備的東風-26中遠程彈道導彈(也具有打擊海上大型艦艇目標的能力)。這兩種導彈的公開展示,標誌著中國自1996年起發展的以陸制海打擊體係正式亮相。
然而,反艦彈道導彈只是這一制海打擊體系的一部分,要實現在上千公里外打擊來襲的航母戰鬥群,需要建設指揮協同、遠程偵察、目標指示、打擊效果評估等一整套完善的軟硬件系統。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在浩渺的大洋之上發現航母,並能對其航跡進行持續跟踪,精確的為導彈指示目標。
中國的反航母監測體系中包含了地面空中和太空多重偵察系統:遠程超視距雷達、預警偵察機、水面偵察艦和水下潛艇跟踪監視。但更高效的做法是衛星偵察。首先以海洋偵察衛星和監視衛星系統為主的信號偵察體系,據悉中國的監視衛星系統可以45至60分鐘重訪頻率的全球海洋監視系統。
據外媒報導,中國已經發射了四組海洋監視衛星,通過對航母艦隊的電磁信號連續監測,能夠在遼闊的海洋上弄清其航向和速度。中國的對海監測系統還包括在建的10個光學偵察衛星,14個合成孔徑雷達偵察衛星和12個電子偵察衛星,可在重點海域實現30-45分鐘的數據刷新率。
但目前中國對海監測系統的衛星都存在一些短板。低軌道的成像式光學偵察衛星的監視幅寬和實時監視能力不足,電子偵察監視衛星,容易受到拖曳式誘餌的欺騙,常見的遙感衛星主要在數百公里的低軌道運行,觀測面積相對狹小,且無法對同一地點連續觀測,只能在經過上空時拍照。
按照這樣的體系一般探測航母的過程為,有源、無源雷達衛星先監視海面,然後回傳圖像進行處理,處理完畢後為排除虛警再次讓星載雷達衛星回到此地進行探測,再回傳處理。但是雷達偵察衛星本身極易被美軍干擾,可能出現很多假目標,或者定位精度差距極大,無法提供正確的位置數據。
於是科學家們想到一個最簡單的辦法,那就是使用光學成像衛星再看一遍,畢竟眼睛是無法欺騙的。但星載雷達一般採取的是同步軌道,每轉一圈,要向西漂移15度,因此他在地球上的投影實際上是一條條的帶狀,等他轉完24圈後才能夠轉完一圈地球。這樣的周期,是無法探測航母踪蹟的。
那麼,如何解釋“高分四號”的這些特性呢?
考慮到“高分四號”是我國第一枚使用SATS-5000平台的衛星,上面安裝的成像系統也是全新研製的等等因素,我們可以推斷,這枚衛星是為這些新技術進行驗證的一顆衛星,同時,“高分四號”也確實主要承擔民間用途,真正執行發射時相關報導中提到的那些任務。
不要小看衛星的民用用途,“高分四號”可以長時間監視地面一塊特定區域,這種特性在很多領域都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真正值得軍迷們期待的,顯然並非“高分四號”本身,而是在這枚衛星驗證之後,中國下一步會發展什麼樣的新衛星,真正成為捍衛國家安全的新基石。
回應
新浪編輯腦子是漿糊麼?你見過老美有機動戰略導彈發射車?老美陸基導彈都埋在地下發射井,用的著用衛星偵查,還說衛星看不見?
小編就是SB一個,50米精度的可見光分辨率,找個300-400米長的航母還尼瑪分辨不出來這TM可能嗎?只要根據特徵確定下是郵輪還是航母就行了,還他媽整這麼大段廢話。
按這傻缺作者的邏輯,中國監視南海會產生大量照片需要海量人員去辨識,所以不靠譜。那美帝反導監控全球又要產生多少照片?是不是三億美國人裡有一億專門來分析DSP衛星拍的照片啊?彈道導彈反艦,這個毛子搞過,我國也在搞,可行性早有定論。你不懂不代表別人做不到,別百度幾個名詞就來信口開河好嗎
這作者百度了一堆廢話複製過來。做過圖像處理的都知道,對比視頻的兩幀就能輕鬆發現移動的目標了。同步衛星最大的意義正在這裡。連美帝自己都承認,航母編隊有攻有防就是沒有隱蔽性非常容易被發現,這作者還在這拼命洗地。醜不醜?蠢不蠢?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5-12-30/doc-ifxmxxyq4770869.shtml
2015-12-31 09:49:20
“高分四號”和誰像?
既然肯定了高分四號並非專門針對打航母任務量身定制,那麼我們就換個思路,看看這顆衛星的軌道和外形,和美國的什麼衛星比較像呢?
一看之下,第一個映入腦海的自然是美國80年代發射、服役至今、即將被更先進的衛星取代的DSP導彈預警衛星。
這種衛星被稱為“對著地面看的哈勃望遠鏡”,其中目前還在服役的DSP衛星重近3噸,星前部裝有一個大型“望遠鏡”,長3.7米。它也是在靜止軌道上運行的成像衛星,主要是運用紅外成像技術觀測地面情況。衛星上裝有兩個數據轉發器,用來與地面站進行聯絡,能夠高速向地面傳輸拍攝的高分辨率圖像。
相比之下,“高分四號”比DSP衛星重量增加近1倍,達到近5噸,光學、紅外共用的鏡頭直徑達到508毫米,圖像分辨率光學50米,紅外400米。
事實上DSP衛星的成像分辨率遠比不上高分四號,但它依然能夠有效對地面的火箭、導彈發射和森林大火、飛機墜毀等作出反應,這是因為紅外成像系統對於強烈紅外信號具有高度敏感的特點,很容易分辨出來。
目前海外猜測中國用於導彈預警的衛星是部署在低軌道上的“實踐”系列多顆衛星。它們的任務可能接近於美國新型的STSS衛星,主要用來探測中短程導彈。美國STSS衛星採用了新一代的紅外成像技術,可以追踪火箭關機後的導彈目標。美國計劃部署24枚此類衛星,確保升空的導彈可以被4枚衛星同時觀測,這樣就可以從不同角度分析來襲目標性質,甚至據稱可以分辨出實際彈頭和用於偽裝的誘餌。
而美國新一代的高軌道預警衛星SBIRS GEO也是被部署在靜地軌道上的預警衛星,主要用來探測上升段的中遠程和洲際導彈,重量2.8噸左右,它裝有探測短波和中波兩個紅外傳感器,在靈敏度、精度等方面有很大提高。
“高分四號”是不是中國的天基導彈預警衛星呢?
顯然也不是。別忘了,這顆衛星並非屬於解放軍裝備,這就決定了它不可能像預警衛星一樣“兢兢業業”,每秒鐘拍攝6副圖像,等待著或許永遠不會到來的導彈攻擊。
“高分四號”的主要任務仍是為民用用途提供各種高分辨率的衛星圖像,這不是在做預警衛星之餘順便能完成的任務。
比較之下,蘭德報告中認為中國發射多枚“遙感”系列衛星具備10米或更高的分辨率,這才能真正看清航母的外形細節,將其識別出來。
“高分四號”的分辨率似乎不具備找到航母的潛力。那麼它是不是真的就和“東風”無緣了呢?
也不盡然。
事實上,美國人的報告中葉提到“中國同樣擁有多種'非軍事'衛星,由不同的政府機構管理。但在危機時刻,這些衛星都有可能被解放軍接管。然而,不清楚這些衛星將可能扮演什麼角色。”
如果硬要說高分四號對“打航母”任務可能有用,那筆者也只能設想一種可能。那就是在用天基雷達、光學、雷達衛星找到,並識別出航母后,利用“高分四號”的凝視鏡頭和與地面的直接高速通訊能力,對航母編隊進行持續的跟踪。這個任務對於停留在靜止軌道上的“高分四號”來說倒是可行。
在爆發實際衝突的前提下,這種跟踪似乎沒有太大必要。在這種情況下,盡快將東風導彈射向目標頭上,讓它們在主動雷達引導頭指示下向目標砸去才是最有效的作戰方式。
但考慮到中美或許會出現危機對峙的情況,那麼這種跟踪就顯得很有必要。可以避免美軍利用我方衛星過頂間隔玩花樣——歷史上美國航母就有多種戰術擺脫追踪自己的蘇聯海軍“跟踪群”,例如在無線電靜默中讓航母趁夜高速狂奔,而在原地留下一艘補給艦,大開各種無線電設備,假裝自己是航母——這樣的戰術也曾屢屢得手。
此外“高分四號”還有一個優勢,就是作為同步軌道衛星,目前美國還沒有公開的能打擊同步軌道衛星的導彈——美國國防部聲稱中國曾經試驗過能夠直接攻擊同步軌道衛星的導彈— —所以它的安全性也要高一些。不過就算美國真的沒有對同步軌道反衛星導彈,要研製出來,應該也不會太困難。所以“高分四號”更多還是一個在“冷戰”前提下能夠發揮作用的平台,在戰時,肯定會成為對方必欲除之而後快的目標。
當然並不是說有了“高分四號”,我們就可以隨時保持對航母的高精度跟踪。和所有歷史上新出現的技術一樣,“高分四號”的這種跟踪能力存在缺陷,略顯勉強,美國海軍也一定會找新的辦法來進行對抗——說到底,進行對抗的不是武器自身,而是人。
判讀衛星照片是一個很困難的工作,電腦基本無法完成,圖為伊朗的“道具航母”,這樣的目標出現在衛星照片上,除了經驗豐富的照片判讀員,電腦軟件是無法識別其真假的。
考慮到現實中海上航運的情況,在浩如煙海的照片中識別出航母並不容易。
具體到“高分四號”,雖然這枚衛星位於靜止軌道上,從公開的衛星成像覆蓋範圍來看,它能夠覆蓋東至新西蘭,西到馬達加斯加,南到南極,北到勘察加半島的廣闊海域。但注意,它每次拍攝成像範圍是一個“相當於河南省面積”的區域。如果用來在大範圍內實施搜索,恐怕用上千人去執行判讀照片的任務也不夠。
用可見光成像方法去搜索海上機動目標,即使可行,由於耗時耗力而困難很大,必須縮小搜索範圍,才能讓衛星有效找到海上目標。
大範圍的普查可以使用電子情報蒐集衛星或者地面設施,它們通過接收航母編隊航行時必不可少的無線電信號,來大致確定艦隊的位置。此外,還可以利用天波雷達,美國蘭德公司《中美軍力積分卡》報告書中提到,中國在襄樊部署的大型天波雷達系統被認為在3300公里距離上定位精度可達36-178千米。
根據上述手段獲得目標大致位置,接下來才是衛星發揮作用的時候,根據目標大致信息,衛星將可以集中搜索目標附近位置。
利用這種手段,可以大大減小衛星“過頂”航母的間隔。
美國蘭德公司的報告中給出的評估數字是:以2010年的水平,如果沒有天波雷達提供目標指示,中國光學衛星過頂美國航母的重訪時間為13.8天;如果有指示,則縮短為8個小時。如果結合光學和星載合成孔徑雷達,重訪時間縮短為4小時。到了2017年,隨著中國衛星數量的增加,在沒有目標指示的情況下,對美國航母的過頂時間為2.9天;有目標指示,則可以達到2.6小時一次。
當然,上述數字並不准確,對於光學衛星來說,目標所在海區是否有云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在雲層覆蓋25%面積的情況下,2010年中國光學衛星對美國航母的過頂時間相應延長到8小時,增加一倍。
找到海上的大型目標是一回事,識別則是另一回事。為了避免把昂貴的彈道導彈浪費在偽裝成航母的其他船舶身上,必須對被搜索到的目標進行識別。
這就涉及到分辨率的問題了。“高分四號”的分辨率為50米,一個像素點的大小相當於20米,用這樣的精度去看航母,只能看到有物體在海面上,而無法真正將其識別出來。
中國高分衛星看不見美軍洲際導彈找航母不容易2015.12.30席亞洲(觀察者網評論員)
12.29中國成功發射世界上眼力最好的靜止軌道衛星高分四號,可見光波段分辨率為50米,相當於從3.6萬公里外看見大油輪,網友認為該衛星是用於搜索海上的航空母艦,為我國東風-21和26彈道導彈提供目標指示的神兵利器。
美國稱中國在襄樊地區部署的大型天波雷達能夠覆蓋太平洋廣闊範圍內的海區,可將搜索範圍縮小到100公里左右方圓範圍。
我國海洋監視衛星的部署方式與美國接近,採用光學和雷達衛星編組方式組成星座,圖為我國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不同階段的設想圖,下方採用的是俄製雷達,最終服役的是上圖中國產新型雷達
俄羅斯用望遠鏡拍攝的美國“長曲棍球”5雷達監視衛星照片,美國目前使用這種衛星和“鎖眼”光學偵察衛星和新型ELINT電子偵察衛星組合成三星星座執行海洋監視任務。
在某些特定情況下,航母會留下非常明顯的尾跡,分辨率不高的光學衛星也可看見,圖為尼米茲號航母在某次航行中被拍攝到的尾跡
“高分四號”能找航母嗎?
通過肉眼目視,或者說可見光波段搜索敵方艦隊這一最為傳統的技術既然已經用了那麼多年,很多讀者想當然地認為現代海軍也可以用這樣的辦法。只不過是把搜索的眼睛搬上天,放到宇宙中去。
然而事情並非那麼簡單。不相信的話,讀者們可以自己打開谷歌地球,試試找找海上的船——不要去搜索網上公佈的“谷歌地球中航母的經緯度坐標”,自己找找哦。因為在現實中,用可見光衛星照片搜索航母就是這樣的過程。
當然,通過軟件算法,可以加快搜索的過程。但是想想你們聽說過的識圖軟件的笑話吧,比如把加菲貓圖片當黃圖……
在不同的光照、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等等因素的影響下,軟件是很難完成識別航母的過程的。現在用可見光搜索海上艦船的方法大概就是把海區劃分成很多方格,讓計算機尋找其中可能有船——隨便什麼船——的格子,然後由人來判讀照片。
中美科學家:玉兔號在月球發現新型岩石30億年前形成
玉兔號的運行軌跡圖。目前她已經失去移動能力,但仍然可以採集數據。
據《科技日報》報導,2015-12-23出版的英國權威雜誌《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公佈的一則行星科學論文中,中國與美國科學家報告發現了月球表面的一種新型玄武岩,在近30億年前形成,有著獨特的礦物學特徵,在過去的月球探測任務和月球隕石研究中均沒有被採樣過。
2013年登月的嫦娥三號是中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也是繼40年前阿波羅月球探測計劃(Apollo)(美國)和月球號(Luna)(蘇聯)系列探測器以後,首次著陸在月球表面的探測器。當前,玉兔號已成為在月球活得最久的人造探測器,它一定能夠不斷給我們帶來驚喜與驕傲。此外,嫦娥五號探測器預定於2017年登月,有望將月球土壤樣本和岩石帶回地球。
中國山東大學空間科學研究所凌宗成和他的研究團隊,以及華盛頓大學麥克唐納空間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此研究中報告了第一批來自玉兔號車上儀器的新發現。研究人員表示,大約在29.6億年前形成的這個相對年輕的月球區域,有著獨特的礦物學特徵,這意味著玉兔號發現了一種過去月球探測任務和月球隕石研究中都沒有採樣過的新的玄武岩。
嫦娥奔月
嫦娥2號現在繞著太陽轉
嫦娥4號向社會資本開放2020前發射
回應
兔子失去移動能力,是吃太多長太胖麼~~~萌萌噠
玉兔不死只是瘸了
玉兔你活了那麼久!
玉兔還活著吶?
玉兔號'已成為在月球活得最久的人造探測器呢?
最終還不知月兔是啥原因不能動了啊?
貌似是月塵
雖然不能動了是個遺憾,但是誰來告訴我活了這麼久是怎麼一回事兒
小兔子加油啊,到2017會有夥伴去接你班。
孤獨的月兔,別急,很快就有人來陪你。
居然還在運作呀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5_12_30_346383.shtml
中國也在研究火箭回收!群傘空投試驗上月成功(圖) 2015-12-27
SpaceX公司獵鷹9號一級火箭成功完成垂直軟著陸回收,創造了新的航天歷史。而在上個月,我國也進行了運載火箭回收技術的有關試驗。
圖:我國成功完成運載火箭子級回收群傘空投試驗
11月下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發中心成功完成了運載火箭子級回收群傘空投試驗,這標誌著我國運載火箭在部段回收技術上取得了新的進展,離實現可重複使用又近了一步。
研發中心試驗人員汪小衛介紹說:“火箭的回收方式一般有3種:降落傘式、垂直降落式以及給火箭安裝'翅膀'的方式。”SpaceX公司採用的是第二種,中國採用第一種降落傘式。
可重複使用的火箭是未來航天發展的趨勢,在商業和軍事上都有巨大的價值。如能利用一級火箭,可以節約成本的80%,二級火箭則能節約98%。火箭的硬件佔全部飛行成本絕大部分,推進劑成本只佔全部飛行成本不到0.4%(不同燃料所佔比例不同)。SpaceX曾表示,5000多萬美元中,燃料成本只有大約20萬。即使使用相對昂貴的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的長征-2F運載火箭,一次發射的燃料成本也只有約1728萬RMB。
回應
100公里高速公路約120億,地鐵一公里約8-10億,嫦娥探月工程25億,和這些基礎建設比起來,科研投資真心根本不算錢。
中國採用降落傘式的火箭回收方式的優勢有一下幾點:1、技術難度較低,研發風險較小。有利於減少研發週期,降低研發成本;2、發射、回收成本低。SpaceX公司採用的垂直降落回收的方式,火箭需有額外的燃料重量和增加相應的額外結構,這導致火箭成本和燃料成本的上升,火箭整體質量的增加,又將引起運載能力的下降,從而帶來經濟性上的損失。;3、適用性好,易推廣。
簡單高效實用,不裝逼,很好。
中國的辦法也就是以前美國航天飛機助推器和外燃料箱的回收辦法,方式簡單,但降落傘回收筒體還是會低速撞擊地面,有可能造成筒體變形,這樣就需要檢測流程清理流程;這些都需要費用來保障。
這比spaceX 那個靠譜多了
不過作為研究,美國的方式還是要搞一搞,可以不用,但相關技術一定要有。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5_12_27_346133.shtml
中國研製成功世界唯一的JF18高超聲速激波風洞 2015-12-24
中國JF18風洞,JF18風洞裡的風速度最高可達Ma 9,溫度可達3000攝氏度左右,JF18風洞265米的身長使其能夠提供更長的實驗時間,高超音速發動機需要的實驗時間達到100毫秒,噴管直徑可達2.5米,實驗艙直徑3.5米,都明顯優於國外同類風洞。美國的激波風洞最多只能做7。5馬赫的試驗,如X51高超聲速飛行器。
中國若研製成功達9馬赫高超聲速飛行器之後,從中國本土起飛只需2小時就可完成對美國紐約華盛頓等城市的軌道轟炸,戰略意義不言而喻。美國X-51A高超音速飛行器三次墜毀原因披露無一成功,作動器故障致失控。如今,中國這一風洞技術已經領先美國,讓美國不寒而栗。
在風洞內測試X-51A高超音速飛行器的發動機
風洞要復現的是在25—40公里高空、Ma5。0以上的高超聲速飛行條件。JF18風洞265米的身長使其能夠提供更長的實驗時間,高超音速發動機需要的實驗時間至少需要60到70毫秒,先進技術已經能做到100毫秒,國外的相關風洞大約為30毫秒。
高超音速飛行器的超燃發動機研發是個國際難題,有人形容Ma 9時,對於飛機的發動機點火來說,就像在龍捲風中點燃一根火柴,還要保證它持續燃燒。JF18風洞完全可以復現“龍捲風”的狀態。
“據我所知,這個設備是世界唯一的,不僅在於它產生的流場區域大、氣流速度高、試驗時間長,更重要的是應用了最獨特的爆轟驅動技術,克服了自由活塞驅動技術的弱點,是在俞先生的指導下由你們研究所發展起來的。你們將為獲得的可靠的高超聲速試驗數據感到驕傲。”這是國際著名激波管技術專家、國際激波研究院創始人高山和喜教授對JF18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激波風洞的讚譽。
“JF18激波風洞從概念、設計、加工、安裝、調試、性能試驗到現場測試,歷時4年。項目組幾多坎坷,幾多艱辛,終於不辱使命,完成任務!”這是中科院力學所高溫氣體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組負責人姜宗林近日在JF18風洞驗收通過後的感慨。
另詳參【圖博館】 美軍能靠SR-72、X-37B、X-51A打遍全球?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中國軍工 為何炒作中國彈道導彈? 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 俄羅斯反艦導彈家族 共軍的反艦導彈家族
不錯,回收一級火箭固然可以省下一部分製造成本,但是為了實現火箭回收,必然要擔負額外的燃料重量和增加相應的額外結構,這導致火箭成本和燃料成本的上升,更不用提火箭燃料的每次加註本身就是一種高難度,高成本的行為;前述行為又導致火箭整體質量增加,成為火箭發射的額外負擔。過高的死重,又將引起運載能力的下降,從而帶來經濟性上的損失。近地軌道上這種損失或許可以接受,放到高軌道上?就呵呵吧。
其次,雖然燃料成本在火箭成本中佔比不高,但是發動機呢?火箭發動機完全不同於航空發動機,目前的運載火箭發動機都是一次性用品。人類只有在航天飛機的發動機上實現了部分重複使用。航天飛機的軌道器可重複使用100次,軌道器上的主發動機可重複使用50次,固體助推火箭可重複使用20次。但航天飛機的軌道器在每次飛行後,要經過幾個月的維修並耗費大量資金,因此並沒有實現使用成本的降低,這一問題同樣是“獵鷹9號”所面臨的重大難題。
何況,可重複使用火箭需要解決的何止是一個發動機問題,箭體的結構壽命是否能夠繼續支持使用?一二級的分離機構是否被破壞?外部結構是否被燒蝕影響?相關零部件是否需要更換?即使以上這些統統不是問題,可以實現重複使用,但是為得出以上結論而花去的檢測費用,恐怕也不小。
航天飛機被認為是美國航天史上一次錯誤的嘗試,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飛機並沒有給美國政府降低多少運算,算上其巨大的維護成本,航天飛機發射比火箭發射更貴。“獵鷹9號”是否會重複航天飛機的老路也不得而知。
降低航天成本是大勢所趨,尤其對於小載荷、中低軌道航天器而言。這也是各國目前研發的重點——國內也有長征6號發射、含能結構的研究等嘗試,spaceX的可回收火箭算是另一種低成本之路的嘗試。目前各國誰也不知道究竟哪種技術路徑才是正確的未來方向,大家都在試錯之中,至於屆時鹿死誰手,還是拭目以待吧。
回應
整出這麼聳人聽聞的的“歡呼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事發生在美國,發送在“民間”私人企業,符合一些人 (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的習慣性口味
是的!國內一些無知的媒體和媒體人在無限拔高這個前途叵測的技術嘗試。
這就是個噱頭,失敗的概率9成9
http://www.guancha.cn/Hunyun/2015_12_24_345755_2.shtml
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所以,為了抑制ULA的漫天要價,NASA決定給它們培養一個對手,因此給向SpaceX轉移了大量成熟技術。成熟的,另一種說法也可以是“過時”的。“獵鷹9號”使用的“梅林”(Merlin 1D) 液氧煤油發動機的性能雖然在媒體上被吹得很先進。但實際離現代商業發射高端水平還有點距離,主要勝在便宜夠用。
白菜價——這個一度令中國人自豪的詞彙在這裡被SpaceX奪了去,它開出的發射價格已經低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據稱單次發射僅要5400萬美元——中國的白菜價也在6000萬美元以上,ULA的發射單價更是高達數億美元(《航空周刊》,2011)。實際上藍星上尚未出現任何一家可以和它競爭的企業,這是它能夠掃到大量商業訂單的原因。
那是不是說明私人航天企業效率更高?恐怕不然,畢竟它是站在NASA這個巨人的肩膀上起來的。實際上,SpaceX所依賴的技術都是老巨頭們花費大量資金,甚至是美國人民的稅金研發出來的。而那些真正的核心技術NASA是不會轉讓給SpeceX的,畢竟NASA還有個親兒子洛克達因,而NASA發射深空探測器還是要使用ULA的大型火箭。
所以,SpaceX的優勢並不在於它的產品有多先進,而在於控製成本生產出合格的產品,甚至個別細節上還能有所突破。為做到這一點SpaceX也付出了代價:就在今年4月,SpaceX距離火箭成功軟著陸只差一點點距離,但仍然發生偏差,導致回收失敗;今年6月,SpaceX再一次在發射中發生了火箭爆炸事故。這也許也是SpaceX這次突然把回收地點改回陸地的原因——陸地回收大大簡單于海面回收,SpaceX承受不起再一次失敗了。
SpaceX另一個重要的優勢則是它的老闆馬斯克(Elon Musk),看看他所涉及的領域——汽車、航天、太陽能、能源儲備、衛星,甚至還準備搞45分鐘跨越美國的超級高鐵。這些牛逼到不行的點子使得這位明星般人物的曝光率大大增強,大眾關注度也水漲船高。
實際上,世界上類似SpaceX的公司並不少,一如前文提到的Blue Origin。只是對於媒體和大眾來說,這些都不比不上馬斯克明星的光環。
那麼此次成功,真的說明SpaceX已經走在省錢的陽關大道上了?恐怕不然。此次僅僅實現一級火箭的垂直回收,和回收軌道運載火箭並不是一個相同的概念(甚至頗有些國人認為火箭回收就是可整隻火箭射出去,再整隻收回來再用,更是與事實相差十萬八千里)。
一夜之間Space X幹翻了中美俄? 華雲 產經觀察者
2015-12-2422,朋友圈裡發生被一條新聞刷了屏,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 )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成功發射“獵鷹9號”(Falcon9)火箭,並在升空後10分鐘成功完成第一級火箭回收任務。
這個了不得的新聞似乎極大地刺激了一些人的腎上腺素,連帶著新聞標題都聳動起來:看看這些標題,“顛覆航天業”、“史詩般的勝利”,甚至還有“幹翻美俄中”等等——字裡行間,馬斯克和他領導的Space X似乎一夜之間KO了中美俄三大國的所有航天機構,把他們幾十年的成就統統踩在了腳下,實在讓人懷疑他們會不會把讀者嚇得要去吃個茶葉蛋壓壓驚。
今天的問題是,SpaceX 和“獵鷹9號” 究竟有多牛逼?
SpaceX的這事情的還得從私人航天事業的起步說起。國內媒體雖然把SpaceX捧得很高,“幹翻美俄中”,但是SpaceX實際上,美國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是它萬萬不敢得罪的角色,甚至有人把SpaceX戲稱為NASA的干兒子,因為它的技術大都來源於NASA的讓渡,它的大部分合同同樣來自NASA的賜予。
冷戰時期,美國的航天計劃軍用色彩深厚,航天計劃往往都帶有軍事上的需求,同時兼顧軍事和商業這種“大而全”的需求,增加了航天器設計的複雜性,也引發了一系列的設計問題——一個重要的分系統或關鍵零部件失靈,就可能導致重大事故。最典型的受害者就是航天飛機,複雜的設計引發的保養困難和安全隱患導致它不得不提前退休。
90年代,美國航空航天業發生重大整合,聯合發射聯盟(ULA、波音和洛馬組成的聯合企業)的壟斷程度大大加強,甚至一度成為NASA的唯一發射商。壟斷巨頭自然在風險和收益的平衡上變得更加挑剔,喜歡高價的國防大單,看不上小小的商業發射,甚至連發動機的生產也不上心,這直接導緻美國至今還被俄羅斯的RD-180發動機卡著脖子。要知道,RD-180發動機的研製過程中,美國的普惠公司也出了大力的。
中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被命名為“悟空”2015.12.17 新華網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16日宣布將我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命名為“悟空”。“悟空”將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去太空尋找暗物質存在的證據。
科學研究表明,宇宙中人們所能觀測到的普通物質只佔不到5%,其餘都是暗物質和暗能量。暗物質被稱為“宇宙幽靈”,科學家僅知道它們存在,卻無法探測到它們。
據介紹,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擁有“火眼金睛”,是迄今為止觀測能段範圍最寬、能量分辨率最優的空間探測器,超過國際上其他同類探測器,性能優越,可謂“神通廣大”,有望在物理學前沿帶來新的重大突破。
此次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公開徵名活動自2015年9月29日正式啟動至10月31日作品提交截止,共收到了有效名稱方案32517個。在數據統計的基礎上,經過專家評委投票和中科院批准,最終“悟空”入選。
活動主辦方介紹,“悟空”是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齊天大聖的名字,“悟”有領悟的意思,“悟空”有領悟、探索太空之意;另一方面,“悟空”的火眼金睛,猶如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的探測器,可以在茫茫太空中,識別暗物質的踪影。同時這也符合國際上將科學衛星以神話形象命名的做法。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是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支持下的中國科學系列衛星的首發星,未來還將發射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和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等。
美快速響應火箭首發失敗爆炸與中國快舟火箭相似
“超級斯屆比”發射失敗情景
美《防務新聞》網站報導,2015-11-3美國空軍首次從夏威夷發射“超級斯屆比”快速響應小型運載火箭,火箭計劃搭載13枚微型衛星進入距地面40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但在起飛後不到1分鐘,火箭失去控制進入翻滾,隨即解體。
超級斯屆比是斯屆比火箭基礎上發展而來,而斯屆比是60年代桑迪亞實驗室研製的探空火箭,飛行高度可達200公里,用於進行大氣層外核試驗。
超級斯屆比長12.2米,直徑1.32米,起飛重量約30噸。可搭載250公斤載荷進入400公里高度的太陽同步軌道。
相比之下,中國快舟起飛重量約32噸,可搭載430公斤載荷進入500公里高度的太陽同步軌道。不過上述是快舟發射星箭一體化載荷情況下的數據,如果發射獨立通用在和,運載能力下降1/3,即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200千克,只是略超過超級斯屆比的水平。快舟已經進行過兩次成功的發射,第一次是2013-9-25發射的快舟1號,2014-11-21,中國又發射了快舟2號。
超級斯屆比與快舟相比,在快速響應速度(快舟火箭只需幾小時準備;超級斯屆比需要幾個星期)、運送載荷能力(快舟1號為700公里高度、200千克;超級斯屆比為700公里高度、150千克)、機動發射能力(快舟1號採用公路機動發射;超級斯屆比為固定式懸臂發射器發射)、研製進度(快舟火箭已經進行兩次成功發射;超級斯屆比火箭首次試射失敗)方面都處於劣勢。
據美國太空發射網站報導,超級斯屆比的目標成本是每發1200萬美元,而中國相關公開論文披露快舟1號的成本相當於600萬美元。
相關新聞
快舟1號衛星完成任務2015-9-12墜南極 戰時可隨時升空偵查
深度:我快舟火箭利用東風31導彈技術可執行反衛星
快舟2號採用一國際首創技術可短時間內連續發射
回應
看來美國山寨中國的快舟火箭並且還未獲成功哦!
不是你說山寨就能山寨的!科技需要日積月累+有智慧頭腦才能完成~
肯定是體制的原因
挖鼻屎流浪恆星怎麼不帶著一幫狐朋狗友來噴中國吹了?
這個他怎麼噴?中國的快舟都成功試了兩次,美國才試這一次就失敗了,怎麼噴啊!
http://mil.news.sina.com.cn/2015-11-05/1428843111.html
美稱中國在研太空炸藥反衛星武器對美威脅有限2015-10-24 參考消息
外媒稱,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將發布的最新一份報告,讓人們對中國正在迅速發展的太空武器項目有大概了解,中國的太空武器項目是為了攻擊美國的衛星和在衝突爆發時破壞美國的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戰鬥系統、情報、監控、偵察的能力。據日本外交學者網站10月23日報導稱,美國《華盛頓時報》在該報告11月發布前獲得了一份複印版。報告說:“中國正在謀求廣泛且強有力的太空對抗能力,包括直升式反衛星導彈、共軌反衛星系統、電腦網絡操作系統、地面衛星干擾器和定向能武器。”
該報告還進一步稱,中國正在繼續研發和測試陸基中程SC-19彈道導彈以及DN-2反衛星導彈,後者是在地球高空軌道上的攔截器。DN-2反衛星導彈將在未來五到十年投入使用。
中國還在研發一系列不同的太空武器。該報告說:“這些包括炸藥、擊碎設備、動能武器、激光、調頻武器、干擾器或機器臂。”
報導稱,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2015年的報告稱,一旦戰爭爆發,中國政府將會部署自己的網絡戰士和網絡武器,試圖“針對美國衛星和與美國衛星相連的地面設備進行電腦網絡襲擊”,以使美國的聯絡信號不能工作。如果這樣的攻擊成功,那將從根本上摧毀美國在戰爭中佔有信息優勢的能力。
報導稱,中國分析人士認為美國的信息收集工作有70%至80%依賴衛星,通信則有80%要依賴衛星。因此就可以看出中國為何如此大力投入發展反衛星能力。
之前一篇報導說,美國官員尤其擔心對美國先進的極高頻衛星的攻擊。但是,給日本外交學者網站撰文的賈加納坦·桑卡蘭在2014年表示:“ 反衛星攻擊的益處是有限的,也難以在衝突中帶來決定性的軍事優勢。”
他說:“這些衛星實際的軌道在1000千米至36000千米之間,這對中國攻擊美國軍事衛星造成難度。與美國不同,中國的衛星追踪能力還非常有限。”
報導稱,此外,他強調“美國還有替代這些衛星的辦法,中國想通過反衛星行動來取得優勢會受到這些限制”。
相關新聞
中國一箭20星與太空動能武器無關技術落後美俄
美研發太空戰殺手鐧多款高超音速武器應對中國
日本轉變太空政策將中國反衛星武器列為頭號目標
中國反對太空武器化和太空軍備禁賽立場未變
美軍X-37B將測試新型推進器被疑秘密太空武器
中國新型飛艇可作導彈預警平台性能全球領先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展出的平流層飛艇模型
據中國媒體2015-10-14報導,中國首個軍民通用新型臨近空間平台“圓夢號”13日在內蒙古錫林浩特成功放飛。這是全球首次具備持續動力、可控飛行、重複使用能力的臨近空間飛艇飛行。中國航空專家王亞男認為,臨近空間的飛艇技術無論在軍用還是民用領域都具有很多高價值的應用方向,全球軍事大國都在加緊攻關,中國也必須加速這方面的研究。
據報導,“圓夢號”是一艘巨大的銀色飛艇,體積達1.8萬立方米,依靠氦氣浮力升入空中。它採用3個六維電機螺旋槳,升空後依靠太陽能提供動力,按計劃將駐空48小時(楨:?) 。
據介紹,臨近空間是指距地球表面20公里到100公里之間的區域,是傳統航空空間和航天空間的接合部。由於受到物理高度和空氣密度的影響,成為普通航空飛行器最高飛行高度和天基衛星最低軌道高度之間極為特殊的區域。
王亞男錶示,臨近空間飛行器,特別是飛艇這樣的浮空器,在軍事、科研、民用領域都有非常大的潛力。比如可以進行通信中繼、作為對地偵察平台和導彈預警平台,還可以進行天氣預報、農情監測等。目前,美俄等軍事大國都在大力研究臨近空間的相關技術,除了研究能長時間留空的飛艇外,高超音速飛行器也要利用臨近空間的相關技術,比如美國的X-51A和H TV- 2等高超音速飛行器會利用臨近空間空氣稀薄、阻力小等特性保持高速飛行,而亞軌道超高音速民用飛行器的概念也在論證之中,如果達到5倍音速,那麼跨大西洋飛行只需一小時。所以中國加速這一領域的研究非常必要。
http://mil.huanqiu.com/china/2015-10/7762920.html
中國衛星成功試驗一新系統能有效避免飛機失聯2015-10-12 環球網
國防科技大學航天科學與工程學院今天對外發布:該院自主設計和研製的“天拓三號”微納衛星發射升空後,主星“呂梁一號”星載ADS-B(航空目標自動識別信號)接收系統,成功實現對全球範圍航空目標的準實時目標監控、空中流量測量,接收的報文數據可為航空安全、航線優化、航空管制和提升航空效率提供信息服務。此舉表明,國內首次進行的星載航空目標自動識別信號接收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ADS-B是接收航空器自動播發自身位置、航向、航速等信息的監控設備,可實現空空、空地之間的相互報告與監視,以便於相互識別、保持安全間距和地面指揮調度。傳統的ADS-B監控設備一般只在飛機和機場安裝使用,覆蓋範圍有限,僅能獲取飛機和機場周邊空域的航空目標識別信號。星載ADS-B雖然接收信號覆蓋面廣,但遠距離、高動態及太空特殊環境等因素影響,對其靈敏度、穩定性要求高,技術實現難度較大,目前世界上只有德國、丹麥等少數國家開展過星載ADS-B系統在軌接收試驗。
該校微納衛星技術創新團隊在“天拓三號”主星及其星載ADS-B系統研製中,突破了通用化多層板式微納衛星體系結構、全球海空動態目標測量與信號接收、多維信息獲取與融合處理等一系列關鍵技術,使星載ADS-B系統具有靈敏度高、運行穩定性好、數據存貯量大、質量輕、功耗低、效費比高等特點,其技術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有力提升了我國實用型微納衛星研製與應用能力。
據介紹,“天拓三號”自9月20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後,主星“呂梁一號”平均每天可接收全球範圍40多萬條ADS-B報文數據,幅寬超過2000公里,從每條報文中可以識別該航空目標的機型、代碼、位置、速度、高度和航線等信息,數據清晰,航線及密度一目了然。目前“呂梁一號”在軌運行狀態良好,ADS-B報文數據接收穩定,系統已實現業務運行,正在根據有關用戶需求開展航空信號報文服務。有關專家指出,有了星載ADS-B系統,就能有效避免“馬航”、“亞航”失聯這樣的事件,還能從其海量數據中分析提取對航空管制、物流監控、經濟形勢有潛在價值的信息。
相關新聞
中國高分四號衛星年底上天可全球監控鎖定美航母
美稱中國5年內將發射120顆新衛星威脅美太空戰力
在這顆衛星的研製過程中,曾需要一種BGO晶體,但此前世界範圍內最長的該類晶體只有30厘米,科學家們為此更新了技術,實現晶體60厘米的突破,並將其應用在工業和國防領域。發射升空後,除了尋找和研究暗物質粒子,這顆衛星還將致力於研究宇宙線起源和伽馬射線等,推動我國空間科學發展。
相關新聞
丁肇中:證明暗物質存在還需5到10年
中國有望率先找到暗物質
走近全球最深的暗物質探測實驗室: 四川南部錦屏地下實驗室,上方2.4公里厚的岩石層可攔截大部分穿透力極強的宇宙射線,使其數量降至地面水平的億分之一.
回應
花巨資研究這些虛無縹緲或者是壓根不存在的東西有什麼意義,譁眾取寵罷了,還幾億幾十億的往裡投,你的醫保、社保、養老、教育經費都充分投入了?
發射那麼多衛星,貌似都沒有卵用
二傻年年有,今年特別多。
果然一幫窮人還吃不飽飯星人跳出來了。
對啊,昨天一個考古下面噴子都在罵·說美國在火星發現了水·中國卻在家挖古墓!中國發衛星說什麼民生!真是呵呵噴子一臉啊!
要是美國發射的就可以大談美,科技發達,改變世界,探索未來,並且最後要加上一句:這就是美國強大的原因!要是中國發射的,呵呵,先開始談民生,談醫療,吃穿住行,然後嚴厲指責把錢花在這種虛無縹緲的研究上,哈哈.
中國2015今年底發射暗物質衛星:超國際同類探測器 造價7億元(圖)
為了找到暗物質粒子存在的證據,2011年,中國科學院正式將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列入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專項空間科學項目,並作為我國科學衛星系列的首發衛星。經過4年多的籌備,衛星已經完成研製並整體交付。今年年底,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將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擇機發射。
用什麼方式找
目前主要通過散射實驗、湮滅實驗以及產生實驗這三種方式
第一種是基於暗物質能與普通物質產生互相作用的假設。簡單地說,研究過程就是將一個靜止的靶子設置好,如果暗物質打進來,帶電原子核就會飛出去,科學家也將能捕獲其信號。目前,各國有不少這樣的散射實驗項目,其中我國四川錦屏的地下實驗室是目前世界上最深的研究暗物質實驗室。在這個領域,歐洲的DAMA實驗團隊曾聲稱已經觀測到暗物質,但包括美國LUS團隊和四川錦屏團隊在內的其他探索,均未證實此發現。
散射實驗如此之難,於是產生了第二種方法,觀測暗物質衰變或湮滅後產生的可見粒子。這種方法是基於暗物質自身會湮滅產生可見物質的假設。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製並放置在國際空間站的阿爾法磁譜儀2號、上個月日本發射的量能器電子望遠鏡,以及我國即將發射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等,都是基於對宇宙線的探測而尋找暗物質的間接嘗試。
還有一種尋找暗物質的方法,是基於可見物質相互作用能產生暗物質的假設,用大型質子對撞機探測,兩束高能粒子對撞產生暗物質粒子,也就是產生實驗。例如在歐洲核子中心,就有此方面的研究,但目前尚未發現新的證據。
衛星如何找
“物質衛星科學應用系統總設計師伍健介紹,和此前的探索手段相比,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能探測的粒子的最大能量大約是阿爾法磁譜儀2號的10倍;同時,能量分辨率更高,比NASA費米衛星的準確率提升了10倍,並能觀測阿爾法磁譜儀2號所無法觀測的光子;此外,還提高了電子與質子相互區別的能力,將對兩者的誤判下降到幾十萬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的探測手段中,熱氣球雖然造價低,但運行不太穩定;阿爾法磁譜儀2號雖然能夠長時間觀測,但耗資高,造價大約是20億美元。我們這顆衛星的造價約為7億元,相比之下耗資少,重量輕,被寄予厚望。
在开拓者一号反卫星成功的同一年,美国宣布成立了太空快速响应联合办公室,负责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太空的快速军事部署。并提出了项目庞大的百星计划,目的是应对美国对手日益强大的太空反击能力,一旦美国的卫星遭到攻击破坏,美国及盟国可通过这一计划迅速恢复。
虽然美国率先提出了太空快速响应及百星计划,但在国防预算削减的背景下,美在太空应急发射能力的建设上并未抢得先机。2013年我国发射的快舟是世界首个星箭一体的小型运载火箭,同年,中国官方媒体开始披露类似太空快速响应的作战系统。
2014年珠海航展上一款号称中国首个具有低成本、快速集成、快速入轨特点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 “飞天一号”正式亮相。考虑到快舟和飞天弹体尺寸外形有一定的相似,二者在技术上或许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不过 飞天的载荷整流罩更大,其格栅尾翼是快舟火箭所没有的。
从航展展出的发射车看,快舟与飞天相似,都是运输、起竖、发射三用工作车。根据参展人员的介绍,飞天在装备了发射车后,火箭可以不占用发射塔架,只要一块平整的硬地面就能执行发射任务,准备时间约4小时,远远快于传统运载火箭。
从“开拓者”到“快舟”再到“飞天一号”,中国固体火箭让中国卫星的战时部署和补网速度不断加快。当需要对特定目标进行紧急战术侦察和通讯服务或是卫星网遭对手反卫星武器进攻出现损失并急需补网时,载有星箭组合体的机动发射平台完成发射甚至仅需数小时,而常规发射则需数个月。
而今天的长征十一号火箭,标志着中国的固体火箭技术又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一方面,在运载能力上达到了350公斤,远超快舟和飞天火箭;另一方面,一箭四星,预示着中国固体火箭无论在卫星快速部署能力、还是在反卫星(撞击式)能力上都有了巨大的飞跃。
从实战的角度讲,小编认为中国的固体火箭应该由解放军二炮部队装备,在发生战争或自然灾害时,能够在任何地方快速发射入轨。载荷应该主要是战术侦察卫星、通讯卫星。在固体火箭生产成本偏高的情况下,应该大量使用成熟技术,尽量降低成本,使其能像中程导弹一样大量部署使用。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中国固体火箭,将不断刷新运载能力和发射速度的纪录,当战事突然爆发,快速部署的卫星将让敌人无可遁形,而不期而至的反卫星固体火箭则将成为敌方卫星的噩梦。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k/slide_8_62085_38141.html#p=1
只手可摘星辰:谈中国固体运载火箭的军事用途
2015-9-25上午,中国自主研制的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在酒泉成功首飞。火箭采用固体发动机和固体燃料,搭载4颗卫星,实现了固体运载火箭一箭多星发射,也意味着中国具备了24小时内快速发射卫星的能力。
所谓固体火箭,是指用固体燃料作为推进剂的运载火箭。固体火箭相比液体火箭生产质量要求更严格,成本也更高,比冲(火箭发动机单位重量流量的推进剂产生的推力)一般也比液体火箭小,且不能二次点火,燃烧过程不易控。不过,固体火箭不需在发射前一定时间加注燃料,使用更灵活。而液体运载火箭机动性差,易受攻击。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出现了一种发展趋势:发射小卫星和微小卫星,由这些小卫星和微小卫星组成星座,来执行各种复杂的航天任务。而因为全固体运载火箭具有可机动发射、操作简单、发射速度快等特点,这类小卫星和微小卫星的发射任务主要是由固体运载火箭来承担。仅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二十多个型号的固体运载火箭上马。
中国首枚固体运载火箭并不是长征十一号火箭,而是2003-9-16在山西太原发射的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制的“开拓者一号(KT-1)”固体运载火箭。
KT-1是东风-31战略导弹基础上增加固体三级和四级的产物,所以有着全固体燃料、可机动发射、操作流程相对简单、响应发射速度快等特点。KT-1最快可在12小时内将小卫星送上天空,而使用液体燃料火箭发射卫星,前期的运输、安装测试、灌注燃料,往往要三个月左右时间。
“开拓者”系列还有开拓者二号(KT-2),2007年1月我国发射的一枚KT-1火箭携带动能弹头成功摧毁一枚运行于距地860公里轨道上的即将报废的“风云1C”号气象卫星。
继“开拓者”之后,中国又推出了“快舟”系列,快舟是在此前开拓者基础上开发的。
2013-9-25“快舟”将“快舟一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首次采用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快速发射卫星。
2014-11-21,又将“快舟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关于“快舟”系列的军事用途,首先要从“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说起。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军方率先提出,旨在用于太空卫星军事应急。当战时己方在轨运行卫星遭到敌方攻击发生损毁时,己方能在短时间内能够快速装配出一枚卫星,通过配套的快速运载火箭将其发射填补失去的卫星应急。
疑似中國高超音速飛機衛星圖曝光:或由轟6掛載2015-9-22
近日互聯網公佈的衛星圖片顯示,在中國成都飛機製造廠的停機坪上,出現了一架外形奇特的飛行器,從該飛行器旁停放的殲-10戰鬥機、翼龍無人機的外形尺寸來看,顯然也是一款無人飛行器,然而與傳統固定翼不同的是,這架機身後部只有一對短翼,顯然它並不是一架普通的無人機。從該機的外形和尺寸上看,其機身和機翼設計非常類似美國高超音速技術驗證機X-15,而不是此前媒體傳聞的類似美國SR-72那樣的大型戰略高超音速偵察無人機。
回應
絕對不是飛機掛載,而是地面起飛。你們就瞎折騰吧。
不能造個棚蓋上?
故意走光……
這種新聞不官洩的話誰敢報導
就是。
由轟6發射,怎麼感覺想巡航導彈,既然是飛機應該自己起飛降落才對。黑鳥是40年前的產物都可以做到,我們還做不到,不是說中美的差距只有20年嗎。一幫騙子而已
是啊,都是騙人的,東風5B東風31A什麼的就是用油桶焊了個殼,裡....
其實美國最強大有效的武器是美元,相比於武器優勢逐漸拉近,經濟的差距更是在急劇縮小,但是美國的經濟戰,輿論戰,網絡誅心戰卻是真正的猛虎並且已經滲透入侵到我國的方方面面,看看美國在我們國家一帶一路上設下的重重障礙,亞投行上面的層層抵制,西方媒體和僕從國媒體永不停止的歪曲報導和華爾街金融機構的惡意攻擊,看看我們周圍網站和論壇上趁亂挑撥抹黑祖國玩命賺不明資金來源加班費的漢奸賣國賊,稍有留意就可發現,戰爭已經開始了,而敵人就在我們身邊,還是那句話, 不是我們越強大而國家越軟弱,而是別人製造事端讓你自己覺得自己國家越來越軟弱,因為他知道這個國家不可能被征服,卻可以被自己人內部瓦解,網絡賽博戰已經打響。
你以為五角大樓非常重視、細細琢磨新浪網民所發評論?你我都是國家機要部門負責人?
覺悟太低。說深了怕你不懂,說近點的,港燦誰資助的?
http://mil.news.sina.com.cn/2015-09-22/0825839616.html
中國“太空擺渡車”首次“一箭雙星”發射2顆北斗導航衛星
北京時間2015-7-25日20時29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遠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2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經過約3.5小時飛行後, “遠征一號”上面級將2顆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此次發射圓滿成功,標誌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向全球覆蓋的建設目標邁出堅實一步。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06次飛行。
此次發射的2顆衛星,均為地球中圓軌道衛星,也是中國發射的第18、19顆北斗導航衛星。衛星入軌後,將與先期發射的第17顆北斗導航衛星共同開展新型導航信號、星間鏈路等試驗驗證工作,並適時入網提供服務。
“遠征一號”上面級被稱為“太空擺渡車”,它是在運載火箭上增加的一級獨立飛行器,進入太空後可將1個或多個航天器送入不同軌道。採用這種運載方式,可以大量節省航天器自身燃料消耗,特別是在執行中高軌航天器發射任務時,經濟效益十分顯著。今年3月30日,“遠征一號”首次投入使用,成功將中國首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今天的任務是“遠征一號”第2次飛行,也是它首次執行運送雙星入軌任務。
相關新聞
北斗導航系統開始試驗全球組網
他把北斗衛星抗干擾能力提升1000倍
http://www.guancha.cn/Industry/2015_07_26_328186.shtml
美國獵鷹9號爆炸解體空間站補給任務第3次失敗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2015-6-28發射一枚獵鷹9號火箭執行國際空間站貨運補給任務。這是2012年以來第8次執行任務,8個月內第3次失敗。原本計劃的火箭回收著陸試驗也未能進行。
回應
我們落後人家一百幾十年呢!但是我們的火箭沒炸過.
有,1995-1-26日CZ-2E發射亞太二號衛星,飛行過程中首先衛星爆炸,進而引發火箭爆炸.
那是因為某大國以保密為由拒絕告訴我們衛星的共振頻率,在高空遇到風切變,星箭共振發生爆炸。
中國火箭爆炸發生過8次,其中90年代發生過5次,96年以後沒有再發生過爆炸。
靠著舉國體制幾十年前就把人送上月球,市場化運營的公司到今天都發射不好火箭...
美國軍工就是燒錢的項目,SpaceX是反其道,還是一個容錯率極低的項目,死得不冤!
美國除了軍工之外還剩什麼製造業?
還有美國的集成電路、化工、醫藥、飛機、汽車、電子、材料等等都是世界一流的。
美國的製造業出了大問題,就是缺乏一流的一線工程師和技術工人。
錢學森就說航天飛機不靠譜,現在航天飛機果然OVER了。 可重複性的火箭,純屬腦子進水。
SpaceX的可回收看起來很美,也很有道理。問題來了:
首先,在現有發動機技術條件下,要做到可回收,下降階段就需要燃料,為了帶這些燃料上天,火箭就需要做得更大,這需要成本;
其次,火箭發動機的壽命通常是以秒計算的,為了提高可靠性,就需要安裝更多的發動機,並且還需要備份發動機,這需要額外的燃料,這需要成本;
第三,為了達成返回和重複利用,需要研製長壽命的發動機和所有一切的控制設備,這需要成本;
第四,與一次性運載火箭相比,獵鷹9需要額外的回收平台以及相配套的人員和物資,這需要成本;
第五,越複雜的技術就越可能出故障,失敗不僅損失一枚昂貴的火箭,還將損失所攜帶的更昂貴的飛船甚至生命,這是機會成本;
最後,就算是火箭回收成功,再次發射還需要極其繁雜的檢測程序,這又需要額外的時間和成本。
航天飛機項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但到最後,美國人不得不承認航天飛機除了燒錢,並不比運載火箭好。
美國人對科技的追求值得欽佩和學習,但一家私人公司把一個明擺著風險更大成本更高的項目包裝得高大上,其背後的目的絕不是追求科技進步那麼簡單,企業是要追求利潤的.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5_06_29_324926.shtml
中國新材料靠光驅動飛行或用於星際航行2015-6-22 新華網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和物理學院田建國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經過3年的研究,獲得了一種特殊的石墨烯材料,這種材料可在包括太陽光在內的各種光源照射下驅動飛行,其獲得的驅動力是傳統光壓的1000倍以上,“光動”飛行或將成為可能。
在以往的大量研究中,科學家試圖利用“光壓”獲得動力。“光壓”是射在物體上的光所產生的壓強。然而,來自光壓的驅動力微乎其微,遠不能滿足航空和航天的負載要求。陳永勝教授等專家研製出的這種石墨烯材料,可以在包括太陽光在內的各種光源照射下有效驅動飛行。
記者在位於南開大學的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看到,研究人員將一個重為4毫克的形似“海綿”的圓餅狀三維石墨烯材料放置到真空管中。在不同光源的“推動”下,“海綿”瞬間發生了水平或豎直方向的位移,最大移動距離可達40厘米。
陳永勝說,這一性質是由於石墨烯本身的電子性質以及這一材料特殊的宏觀形貌結構綜合形成的。宏觀上這一材料可以看做是由無數個相互電子獨立的石墨烯片構成通過化學交聯構成,因此總體來說,無數個石墨烯發射電子產生的微小動力的和就可觀測到光驅動性能,這完全不同於傳統的化學火箭。
研究人員介紹,實驗所用光源都較弱,如普通激光、氙燈等,室外實驗發現太陽光同樣可以驅動這種石墨烯材料移動,也就是說對驅動光源的並無特殊要求,因此可以廣泛應用。
“這是我們了解到的,迄今為止科學界第一次用光推動一個宏觀物體並實現宏觀的驅動。”陳永勝教授說,通過定量測量,這種石墨烯材料在光照條件下產生的力是傳統光壓的千倍以上。“通過計算,500公斤的負載,如果利用基於這種石墨烯材料製備的驅動帆板,理論上獲得的驅動力至少能使其達到0.09米每秒的加速度。”
空間飛行器是人類探索宇宙的重要工具,而動力源問題一直羈絆著人類無法走得更遠。目前幾乎所有的航空、航天飛行均採用化學驅動,即通過噴射燃燒的化學物質來獲得驅動力,光直接驅動飛行是科學界和航空界多年的夢想。
回應
最看不慣你這種人,中國出來就是吹牛西方出來就是高大上。如此不自信惡意看低中國。可悲
他已經習慣跪著看外國了,骨子裡的奴顏婢膝幾代人都改不了的.
兩枚伽利略導航衛星 未進入預定軌道2014年08月24日
從法屬圭亞那發射昇空的兩枚伽利略導航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圖摘自網路)
從法屬圭亞那發射昇空的兩枚伽利略導航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圖摘自網路)
總部設在法國巴黎的亞利安航天集團23日宣佈,當天搭載俄羅斯聯盟號VS09型火箭從法屬圭亞那發射昇空的兩枚伽利略導航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
亞利安航天集團23日發表新聞指出,發射過程按預定計劃順利進行,但地面接受到的信號數據顯示衛星在與火箭分離後未能進入預定軌道。初步分析認為,上節火箭在飛行階段可能出現異常,導致衛星未能被推至原定軌道。
回應
對伽利略衛星系統是壞消息!還是妥託大陸幫你射吧!
我國“高分二號”衛星8月19日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標誌著我國遙感衛星進入了亞米級“高分時代”。這顆衛星系目前我國分辨率最高的光學對地觀測衛星,空間分辨率首次精確到1米。究竟如何把這顆“天眼”擦得更亮,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我國分辨率最高的光學遙感衛星
“1米分辨率意味著衛星從600多公里的太空向地面觀察,能看見1米大小物體的輪廓,絕對能分辨出地面汽車的大小。如果是5米的分辨率就無法看清了,10米的分辨率只能看飛機大小的地面物體。”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究員、“高分二號”任務工程總師馬世俊說。
據了解,這是目前我國分辨率最高的光學遙感衛星。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究員、高分二號衛星系統總師潘騰說,這顆衛星的分辨率高,達到1米,包括全色成像和多光譜成像,最後用戶拿到的是彩色成像圖片。衛星掃描的幅寬達到了45公里,在全球同類衛星中幅寬是最大的。
衛星的分辨率是越高越好嗎?潘騰認為,並不是所有衛星都要追求高分辨率,主要看用戶的用途需求。比如,農業部門需要觀察莊稼長勢對農作物估產,國土部門要查看礦產資源,只要達到一定的分辨率,能夠實現任務目標就可以了。
衛星上的照相機如同人的眼睛,對高分辨率看清地面物體至關重要。潘騰介紹,“高分二號”衛星上的照相機是新研製的相機,體積小、重量輕,焦距長達7米。同等距離要看得更清楚,相機的裝調精度要高,與之配套的技術手段更要精確。
相機分系統主任設計師薑海濱說,“高分二號”衛星相機焦距是國內衛星相機中焦距最長的。這顆衛星上裝有兩台相機,與全世界同等級分辨率的衛星相比,是成像幅寬最大的,在相機關鍵元器件、零部件等方面從設計到實驗、測試、仿真方法都有突破。
“去年年底發射的'高分一號'衛星成像幅寬大,但分辨率沒有'高分二號'高,二號比一號的分辨率高但是幅寬小些。一號可以用於寬範圍的普查,二號用於精確定點的詳查,兩顆衛星各有特點,可以搭配使用。”潘騰說。
好相機把“千里眼”擦得更亮
“從天到地”確保“好圖”
“我國第一代遙感衛星是返回式衛星,當時的遙感衛星用的是膠片,在太空拍照後衛星返回地球,科研人員再收取膠片,洗印成圖進行分析。”馬世俊說,“高分二號”衛星是傳輸型遙感衛星,在空中照完相,直接傳輸到地面接收站,經過數據處理之後就能成圖,這種方式比過去的膠片更能及時接受信息。
衛星的成像數據要下傳到地面,潘騰介紹,這顆衛星是1米分辨率和大幅寬,所以要下傳的數據量很大。“我們採用了高速對地傳輸手段。成像質量取決於從天到地的一系列因素,鏈條很長。為了保證圖像質量,我們在衛星定位精度、軌道控制精度、系統穩定程度、圖像處理方法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
好衛星還要在天上“待得住”。據了解,“高分二號”衛星的壽命將比我國其他衛星有大幅度提高。馬世俊說:“這顆衛星壽命5年我們是有把握的,努力目標是8年。隨著一些零部件可靠性的逐步提高,衛星會在天上轉得更久。”
影響
“高分二號”如何改變生產生活
“高分二號”這顆我國目前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的光學對地觀測衛星,將在國土資源調查與監測、城市精細化管理、綜合交通服務、林業調查與監測等領域“一展身手”,並將用分辨率精確到1米、最大限度滿足用戶需求的“黃金尺度”,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便利。
去年4月發射的我國高分專項首星—“高分一號”衛星在雲南魯甸地震抗震救災中功勞不小。“與一號相比,二號的機動能力更強。”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究員、“高分二號”任務工程總師馬世俊說:“高分衛星飛過災區上方時可以擺動,'高分一號'的擺動幅度是正負20度,'高分二號'提高到正負35度,可以按需獲取更全面的災情圖。”
據馬世俊介紹,國土資源部是“高分二號”衛星的主要用戶單位之一。“高分二號”可以監測退耕還林;監測耕地上有沒有建房子;查出鄉鎮裡有沒有建“小產權房”等。
除了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國家林業局也都是“高分二號”的主要用戶。利用“高分二號”衛星數據,將建立起高分綜合交通遙感應用示範系統,在新疆、長江流域、北京等示範區開展交通路網規劃、交通路網監控與交通出行服務。
相关新闻
中國首曝高分一號衛星拍攝照片 為國際最高水準
中國航太無人機和衛星通信設備助力新疆反恐
美媒披露中國反衛星體系:已擁有兩款高軌攔截器
中國創新讓衛星軌道預報誤差從數百公里減到幾公里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8-20/0944796622.html 2014-08-24 09:43:48
外媒驚呼中國世界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超過美國 將引領世界20年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射電部首席科學家李菂介紹稱,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簡稱FAST工程)是2007年底正式立項,2011年3月正式開工,建設週期5年半,預計在2016年9月,初步投入使用。圈梁合龍是該工程一個非常關鍵的節點,之後還有鋪設面板、吊裝等一系列工程節點,目前專案處於正常進展中。
對於選址在貴州喀斯特地貌地區的用意,李菂解釋稱,貴州有不少喀斯特地貌天然形成的天坑,這樣的天然地形很有利於望遠鏡的建設。除了地形優勢以外,目前射電望遠鏡在國際上面臨的挑戰,主要是射頻信號的干擾,干擾源主要來自手機、雷達、衛星的信號,特別是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信號,這些都遠遠強於來自宇宙的信號,而貴州多山的地形可以一定程度上遮罩這些人為信號的干擾。項目建成之後,射電保護區域,大概是在5到10公里的範圍之內。
李菂稱,在FAST項目建成之前,美國的300米口徑Arecibo望遠鏡是世界最大。FAST項目的出發點就是要比美國的這個望遠鏡更加靈敏。FAST專案與美國的望遠鏡都是整體固定在地面上,但中國的望遠鏡500米半徑的球面是由4400多面主動反射單元構成,這一個個小的反射單元可以進行對焦。因此,FAST的靈敏度可達Arecibo望遠鏡的2倍,巡天速度是它的10倍。
這麼巨大的望遠鏡能用來做什麼,能用來探測外星人嗎?面對《環球時報》記者的提問,李菂回應說,這只是FAST的一個科學目標,但不是主要科學目標,和發現“上帝粒子”的設備一樣,FAST的主要目標不是在短期內實現經濟效益,而是要探測宇宙中的遙遠信號和物質,比如宇宙中間的氣體、微波鐳射以及脈衝星,實現對宇宙物質成分和演化歷史最基本的理解,滿足人類對於未知宇宙的好奇心。同時,FAST也可以被用於探測地外文明和生物。
李菂稱,FAST預計對國際同類設備至少可以保持20年以上的領先地位,目前國際上沒有其他國家計畫要造同類的大型射電望遠鏡。
回應
反正我不信那點口徑會有500米!
射電望遠鏡有個球用!外星研究是燒錢的遊戲
可以精確的捕捉到彈彈的運行軌跡,作用大大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c546c65d0101kpkh.html?tj=1
(楨:糞青又在噴糞!詳參【圖博館】:海龜與烏龜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中共軍事革新之資訊戰與太空戰》《太空兵器》《空天一體作戰研究》《制空權》超級電腦大戰 《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
美軍能靠SR-72、X-37B、X-51A打遍全球?
美軍能靠3件武器打遍全球?
有了衛星和全球鷹偵察機,還需要SR-72?
有了捕食者和X-47彌補次音速巡航導彈之不足,還需要X-51A?
太空梭都已退出,還需要尺寸才太空梭1/4的X-37?
下面以夾批方式來評論!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104689
(楨:中國於2013-7-20/9-25先後發射、可機動且快速發射之反/衛星武器,如果能依【圖博館:PLA最急需的武器】將東風21導彈配於、有遠程反航母/反艦/反潛/防空(反衛/反導)/攻陸/發射衛星等之飛彈的全能型巡洋艦,那更好!文末另贈尚未刊之全能艦詩一首。詳參【圖博館】: 巨浪1與東風21《航空母艦及其剋星》)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124834 2014-03-11 08:20:51
嫦娥玉兔登月
中共的玉兔號月球車2013-12-15成功登月,中國的網上屌絲憤青糞青,竟然噴糞:「好大喜功、勞民傷財、面子工程」!
兩岸糞青之言、當屁!反倒是外媒一片看好!
那當然!中國的航太工程以美蘇太空爭霸為鑑,穩健務實故效費比高!
那也未必,只要出點問題便唱衰:法新社2014-2-12玉兔號掛了!
可惜、隔天復活了,崛起的中國,連救災能力也遠勝西方!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075857
救災軍事學
少些機心,救災是普世價值,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是嗎?那緬甸救災1時,美國為何只肯出兵不肯出錢出力?
緬甸軍政府可能會污走捐款物資!
是嗎?那菲國救災朝野更污,美國反批中國不肯出錢出力,又嘲諷解放軍沒能力赴菲救災、去了菲方也不願意!
是美國老大不同意吧!不然以中共救災能力遠勝美國2,加上中國醫院船3和船塢登陸艦4就在南海災區附近,即使中國航母5也能和在日的美國航母同時南下,結果美國捨近求遠、自己的醫院船十二月才能赴菲、不得已只好讓中國醫院船先到。
各位忘了,台灣八八水災6時、中共要派米-26直升機7、被美拒,美航母到台、直升機卻不願吊重物;日本福島核災8時、美航母遭輻射感染撒離、中共要要派艦也被美拒。
美國的救災,不只是門政治(發揮民主自由之軟實力9)經濟(發災難重建財)邪、更是門軍事鬥爭邪之硬實力。所以隨即看到,美日假救災之名10,三艘航母齊聚南海演習,中國航母被迫南下因應、也和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11一樣、被罵是挑釁,根本是雙重標準的美帝。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054852
美媒稱美觀測到中國新型反衛星武器正在太空試驗2013-8-28新華網
【俄羅斯《觀點報》網站8月26日報導】題:中國將反衛星操控機器人送入軌道
美國媒體援引消息人士透露的資訊稱,中國軍方正在對反衛星秘密系統中的三顆小型衛星進行試驗。
華盛頓自由燈塔網援引一位熟悉衛星偵察報告的官員消息稱,這三顆衛星發射於7月20日,隨後它們在太空中的機動運行一反常規,由此可見中國準備製造太空反衛星武器。其中的一顆衛星安裝有能夠破壞軌道衛星的伸縮臂。
該消息人士視這些衛星的出現為“美國國防面臨的現實難題”。他認為,這三顆衛星是一個整體系統,“安裝有操控杆的那顆衛星最令人擔憂”。該消息人士還說:“這是中國版‘星球大戰”計畫的組成部分。伸縮臂可用於達到一系列目的:打亂其他衛星運行方向或捕獲它們。”這三顆衛星還能為軌道衛星提供服務或對它們進行維修。
一些觀測近地空間衛星的研究人員最先在個人博客中公佈了中國衛星演習的資訊。據他們的消息,其中一顆衛星8月16日降低了自己的運行軌道約93英里(約合149 .67公里--本網注)。隨後它改變方向,並向另一衛星靠近。據悉,這兩顆衛星距離只有100米。
研究人員當時猜測這可能是一場軍事演習。
這位美國官員還稱,中國有可能在檢驗該衛星攔截、損害甚至是摧毀軌道衛星的能力。五角大樓尚未就中國衛星的消息做出任何評論。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8-28/1006737710.html
相關新聞
美媒稱中國再度試驗反衛星能力 目標是消滅X-37B
美國將利用X-37B把中國拉入軍備競賽並拖垮解放軍
美稱中國與美反衛星方式截然相反 可癱瘓美GPS
“自由燈塔”網站的文章稱,多數衛星都是非智慧的,除非在固定軌道上,否則它們不會真正地大規模移動。想讓它們做出更多機動,需要配備精密的制導、導航和控制系統,這樣衛星才有可能變得更類似于無人太空飛船。擁有這些裝備後,衛星便邁出了在其他衛星軌道上展開機動的基本步伐。一旦具備該能力,人們或許想要使用這種機動衛星開展偵察或維護行動——甚至可能會攻擊其他(性能較差的)衛星。
接下來幾天時間裡,SY-7衛星突然改變軌道,與一顆完全不同的衛星(一顆始終在那裡的衛星)交會。這兩顆衛星靠得很近,相距僅有幾百米。這種突然進行的機動排除了這三顆衛星只是海洋監測衛星的可能性,儘管海洋監測衛星也是以編隊形式飛行。首先,海洋監測衛星運行時通常彼此之間會拉開很長一段距離(30-120英里),以便能夠覆蓋更多領土,而這三顆中國衛星離得卻非常近,只有2英里。其次,海洋監測衛星不會來回移動。
並非只有中國的衛星存在這種可能,美國的衛星也是如此。目前,美國已經試驗了幾款具備檢測能力的人造衛星,這些衛星可能也會被作為潛在武器使用。2009年,五角大樓發射了兩顆秘密監測衛星,藉以開拓被遺棄的軍事衛星。這款被稱為Mitex 的監測衛星由洛•馬公司研發,被普遍認為具備“監測”中俄衛星的能力。
此外,美國空軍還有一款名為XSS-11 的衛星(目前已處於軌道之上),它本質上是一款巨大的照相機。XSS-11衛星旨在機動靠近其他衛星,在衛星出現問題時生成快照。瑞典政府也試驗了兩顆名為Mango和Tango的機動衛星。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的藍天研究員一直在試驗一個名為Phoenix的專案,旨在將一些分離的報廢衛星作為備件使用。維頓表示:“不管美國還是瑞典都會堅稱,這些決非太空武器武器項目。不過,該技術顯然是兩用技術,而且秘密使用會引發重大誤解。”
2007年1月11日, 中國首次對自己的反衛星武器進行試驗。當時位於865公里高的極地軌道的風雲一號C氣象衛星被反衛星導彈直接命中摧毀。該導彈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移動式發射裝置射出,迎面攔截了風雲一號C。此舉引起軒然大波,很多西方軍事專家認為,中國在秘密發展航太工業,擬定摧毀別國衛星的軍事計畫,實際上在籌備“星球大戰”。
中美反衛星攔截方式截然相反
在中國首次成功進行的反衛星試驗中,公路機動東風-21中程彈道導彈的民用型(即KT-1火箭)充當了衛星武器的載具,利用運輸/起豎/發射車將之發射升空。東風-21導彈是中國巨浪-1潛射彈道導彈的陸基版導彈。
五角大樓國防情報局把中國反衛星武器稱為SC-19動能攔截器,其公路機動性能,再加上通訊和工程支援車,使之可部署在最佳地點,攔截飛躍其上空的衛星,發射前很難被定位。
在2007年反衛星試驗中,攔截彈與目標的相對速度接近驚人的1.8萬英里每小時。在遠高於衛星本身速度的衝擊下衛星被撞擊成了碎片。這意味著中國成功完成了一次最尖端的太空戰演習:一次精確的狙殺,就像用一枚子彈擊中另一枚飛行中的子彈一樣。這次試驗的先進程度相當於美國正在發展的國家彈道導彈攔截系統,超越了1980年代前蘇聯發展的反衛星武器——前蘇聯的反衛星技術是通過一枚太空飄雷慢慢接近到目標附近然後爆炸殺傷目標。
美國《連線》雜誌的文章稱,通常,在任何特定的時間,都有9枚GPS衛星飛過中國上空。如果中國以某種方式設法摧毀所有這9枚衛星,那麼中國就可以使美國的精確制導彈藥在幾個小時內不能發揮作用,直到其他GPS衛星飛抵臺灣海峽上空。在極短的時間裡,其他23枚衛星組成的衛星系統將會迅速填補由於它們正常的軌道運動造成暫時空白。即使成功地摧毀了16枚衛星,中國仍只能暫時癱瘓GPS在臺灣海峽上空的運行大約8個小時。在另外的16個小時裡,將有4枚或者更多的衛星出現在轟炸航路、無人機飛行和艦艇追蹤等目的地區域的上空。在這一假想中,直到美國發射新的衛星之前,GPS系統的“癱瘓8小時,緊接著16小時調整”的模式會每天重複出現。(本報特約撰稿 郭宣)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9-06/0821739104.html
相關新聞
神舟產業鏈 創陸1600億商機
中國發射快舟一號 搶在美國前面完成應急空間飛行器試驗
中國快舟趕超美國 或效仿東風31A實現機動發射(低軌東風21足矣!)
中國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試車成功 世界先進
中國用退役導彈發衛星有兩大好處:省錢省到家
俄火箭發射一分鐘墜毀 專家稱俄航太工業須改革
印度版GPS今日發射首顆衛星 比中國至少落後5年
印度火星探測器 發射成功 印度與大陸較勁
中評分析:印度在太空競賽中領先大陸? 2013-11-18 14:29:03
中日火箭發射技術對比 長征五號讓日本汗顏 2013-07-26
中國宣佈已經成功測試了新型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5號”的發動機,這一新型火箭將幫助中國的太空探索達到新的高度。
從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以來,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走過從常規推進到低溫推進、從串聯到捆綁、從一箭單星到一箭多星、從發射衛星載荷到發射飛船的技術歷程,具備發射各種軌道空間飛行器的能力,並在可靠性、安全性、發射成功率、入軌精度等方面達到國際一流水準。
2006年以來,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完成67次發射任務,把79個航天器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運載火箭的可靠性顯著增強。“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型譜進一步完善。新一代運載火箭工程研製取得重大進展。
長征5號的研製成功,將為中國實現千噸推力的運載火箭,趕超目前世界上所有國家重型火箭的運載能力。在此基礎上,推力3000噸,運載能力百噸以上的重型火箭長征6號的研製工作也接近尾聲,屆時,中國講當之無愧的成為運載火箭世界老大。
目前網路有很多觀點認為,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落後美國和西歐,尤其是比不過日本的H2,日本H2B火箭升空後,更讓很多人直歎息日本火箭技術已經全面超過了中國航太技術。其實,這一認同很無知,H2B代表了目前日本最高技術。H2A火箭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是其最大發射能力為3.7噸的,H2B火箭的近地發射為19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是8噸,H2發射成功率為94.4%。
再看看咱中國的,長征系列總共發射76次,失敗4次,成功率94.7%;長征3號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發射能力為5.4噸,長征4號運載能力更大的運載火箭,主要用於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特別是其發射成功率為100%。長征5號火箭的近地發射為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為12噸;長征6號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將超過14噸。
事實上,火箭系列小日本搞來搞去就只有2種火箭,中國可以根據各種衛星參數不同隨便選擇,光是長征5號就有3種直徑可選。至於成功率就不用再對比了,連小日本的乾爹都不敢提。至於全球飛船測控網就更別提了,不要說蛋蛋被乾爹捏著不敢搞,就是放手小日本也沒有這個系統整合技術,等中國長征6號、7號、8號出來,小日本還能拿什麼來跟中國比?搞個10米直徑的H2C?先老實把H2B的成功率提上來再說吧。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614208-1-1.html
中國2013-5-13疑似用DN-2導彈進行第三次反衛星試驗
中國中科院科學探測高空火箭 誤傳反衛星導彈試射
美軍監測中國探空火箭 稱其可搭載反衛星武器
台雲峰中程飛彈 明年量產部署
雲峰摧毀力較高 雄二E較準
中國北斗系統覆蓋東南亞 三個國家已採用
中國新型衛星導航接收機可接中美俄三國衛星信號
中國北斗在巴基斯坦建地面站 能為巡航導彈制導
日擬啟用新型衛星定位系統 誤差為美GPS千分之一
美稱中國研CSA9防空導彈能攔500公里內彈道導彈
俄媒披露中國有近120個防空導彈營反導能力強大
助陸爭釣島 俄售S-400飛彈 各取所需 更給美日壓力
俄研製出新型水底彈道導彈 可在海底打擊敵目標
美陸基中段導彈攔截試驗失敗 已連續3次打不中,16次攔截試驗,但只成功了8次,上一次成功攔截還是在2008年(回應:有些國家在試驗的時候總是失敗,但在實戰中未必會失敗,有些國家在試驗中總是百發百中,但在實戰中未必能打中。因為有些國家報喜不報憂,有些國家報憂不報喜。 國家有你就是最大的悲哀,這叫報憂 傻你媽蛋,這種實驗能偷偷進行的嗎?滿天的都是眼睛.回家把腦子帶上再說話。 中國前段時間剛做的不就是中段嗎?您忘了? 攔截根本就不可能的,都是理論和想法而已,現在的實驗都是拿自己的矛攻自己的盾,當然還有一定的攔截概率,如果是別人的導彈,人家的技術參數,各項指標你都不可能掌握,怎麼攔截 就算攔截概率90%,那漏網之魚的打擊也是致命的。 美國人攔截失敗,中國某些線民不管看見什麼新聞,就知道使勁地噴自己的國家! 最後又會賴在中國頭上,說中國干擾了跟蹤定位衛星 這是美國佬的伎倆,向外蒙蔽別人,向內要求增加軍費。)
印度稱3年就能造出堪比東風31的洲際導彈(回應:都別笑了,三哥家導彈攔截難度可是世界最高,因為發射出去後他自己都不知道去哪了 阿三三年趕英,五年超美,十年稱霸地球,二十年統一銀河,五十年佔領宇宙 中國在國防研發方面是只做不說好不好,在性能沒成熟之前中國一樣不會主動公佈的,在國防方面中國最低調的了,阿三隻會讓人笑 阿三如果將現有導彈抹點印度神油,射程超過一萬公理以上呢 阿三被中國打怕了,有中國恐懼症 只要是中國的就是不好的,某些人的心理就是這樣了 那印度早就是發達國家了,別忘了79年中國的人均收入還遠遠不如印度)
詳參【圖博館】:海龜與烏龜 中國導彈防禦
據俄新社2013年7月2日報導,當天上午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太發射場,俄羅斯質子-M運載火箭在點火升空後發生偏轉並爆炸解體。據悉,這枚運載火箭搭載的是三顆“格洛納斯-M”導航衛星。該運載火箭內裝有500噸燃料,而爆炸會致使燃料中的液體推進劑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有毒物質侵害周圍大氣層及土壤,因此,爆炸發生後,當地有關部門立即開展了清理工作。
回應
毛子損失慘重啊,失敗太頻繁了,好好查出問題。
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實驗變經驗。俄羅斯人是偉大的,我們應該尊敬他們。
俄羅斯真是航太強國?怎老發生不該發生的災難了呢?
看來,羅老號那次升不上去的原因找到了。。。
毛熊應該趕快鼓動南棒第四次發射羅老號,毛熊可以免費試驗新火箭,南棒可以獲得自豪感,雙贏啊。
和中國做個交易——中國把成熟的火箭技術轉讓給毛子,毛子把成熟的飛機發動機技術轉讓給中國
看來下次老毛子要發射衛星,可以使用中國的火箭,我們可以打折的。
http://mil.huanqiu.com/world/2013-07/4083187.html 2013-07-07 13:01:21
中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將於2015年前後發射2013-6-27解放軍報
在今天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有關情況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對外透露,我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計畫在2015年前後進行發射。
談及第一階段載人飛行任務取得的主要突破,王兆耀概括為“五加四”。“五”是進行了“天宮”“神七”“神八”“神九”“神十”五次發射。“四”是四個突破:突破了以氣閘艙、艙外航太服為標誌的出艙關鍵技術;突破了手控交會對接和自動交會對接技術;基本掌握了飛船和目標飛行器對接起來的組合體的控制和運營技術;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太空人在軌駐留保障技術體系。
王兆耀說,在應用上,我們利用這幾次飛行試驗,開展了大量的空間對地遙感、空間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探測這些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還進行了飛船繞飛、在軌維修、再生生保等一系列技術試驗。
王兆耀說,與其同步進行的載人空間站工程也在按計劃順利推進,計畫在2018年前後發射試驗性核心艙,2020年前後完成中國載人空間站的建造。在此期間,根據需要發射一系列的貨運飛船和載人飛船,向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提供物資補給和成員往返。
中國新一代火箭長征五號長征七號3年內首飛2013-6-27解放軍報
天宮一號和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即將進入空間站時代。隨著空間站的建設和未來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的發展,我國現役運載火箭的能力和任務適應性已經不能滿足任務的需要,需要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潔介紹說,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是我國在研的最大運載能力的運載火箭,將主要用於滿足載人空間站等的發射需求,具備近地軌道20噸以上的運載能力。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將在載人空間站工程中承擔貨運飛船的發射任務,具備近地軌道約13噸的運載能力。
據悉,兩型運載火箭研製工作進展順利,研製成功後將主要在海南發射場執行相應航天器的發射任務,目前處在初樣研製階段,整體工作進展順利,預計在“十二五”期間實現首飛。
相關新聞
神十返陸 天宮一號功成身退
國際專家:中國航太發展迅速
外媒:中國航天趕超美俄或比預期早
中國神舟之旅 航太產業強心劑
http://news.sina.com.cn/z/shenshi2013/
神十升空 陸民期待生活升級 2013-06-12旺報 羅印冲
象徵中國躋身航太強國的神舟十號太空船順利升空,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親臨發射現場,指這項任務展現中國人敢上九天攬月的豪情壯志,光榮又神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航天夢」。
然而,代表大陸網友與庶民聲音的微博卻傳遞出不同看法。一位福建廈門網友質疑,發射太空船要花很多錢,政府為何不直接發錢給需要的人民,協助其改善民生?
還有黑龍江網友自問自答:「神十升空後,大米還有毒嗎?城管還打人嗎?酸奶還用皮帶做嗎?還有強拆嗎?孩子上學有安全的校車嗎?如果這些都不能解決,神十上天與百姓何干?」
可見在普羅大眾心中,改善民生、讓生活升級,才是最迫切需要實現的「中國夢」。
回應
羅印冲,呵呵,你中计惹!
(楨:反中的外媒常以糞青代表陸民!另參本館:海龜與烏龜)
臺灣《聯合報》:十幾國辦到的事 大陸一國就搞定
“十幾個國家才能辦到的事,中國大陸一個國家就搞定了”。臺灣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任務科學家蕭俊傑表示,全球目前僅有一個國際太空站,由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共同集資而成。拿天宮一號與國際太空站相比,天一雖然在規模上迷你許多,但在功能與技術上一點都不遜色。
回應
中國人的航太工程是政治形象工程和自欺欺人愚弄平民百姓,老美登上月球就是級別高!
到2020年,太空上飛的空間站只有中國這個一拉,愚弄的毛線啊!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美國人愚弄我們一下,把gps定位系統一關,中國馬上傻眼,軍用民用全部乾著急.這是最現實的問題,我想請問你這是不是政府形象工程,形象你個毛線列!
有些人只會盯著社會的陰暗面而對陽光的事物不感興趣,忒猥瑣。
釣島都收不回還吹!
樓上的網友你們不要把戰爭看成兒戲,嘴巴一張就和日本開戰。尊嚴面子固然重要,但是和13億中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中國戰略發展的和平環境,中國的和平崛起相比,那一點虛無縹緲的尊嚴與面子又算什麼。
美媒評天宮一號:比美國幾十年前空間站還小90%
回應
誰不知道中國的技術,都是擺給自己的老百姓看的!只是忽悠一下自己人而已!想要在世界上展示,丟人!
老美現在只能搭俄羅斯的計程車,還好意思說出這樣的話。
小點正常,因為我們濃縮的全是精華!
天宮一號本來就不是空間站,為的是驗證空間站技術;天宮二號才是真正的空間站,再說空間站也不是一次性就能發生成功的,需要多次發射進行組裝。
體積大不代表先進!以前的電腦體積有一個房間那麼大,現在只要一個筆記本那麼大甚至更小,性能卻更先進!
中國人習慣蝸居,老美管不著
夠使就好,又不是在上面玩橄欖球。
小怎麼啦?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美國空間站受太空垃圾擊毀的可能性比我們高
中國十幾億人口,政府把錢先用於民生了,所以空間站比你們小點晚點很正常。
我下崗很多年國家花在太空對老百姓有用嗎
你下崗應當去找讓你下崗的人,為何要來拉宇航員下崗呢?找錯人了吧?
你下崗是因為你沒能力.把工作當成混日子.
你沒下過崗,你不知道下崗的感受.
看了您很多回帖,相必也是下崗人員或其家屬吧……並不是想反駁什麼,就說現在的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在20世紀初期也進行了大規模經濟改革,也同樣了工業文明綜合症,食品安全、貧富差距問題、勞資矛盾、特權腐敗等也同樣困擾當時的美國人,美國也如同今天的中國一樣從各級政府機構到中產階級乃至民間社會掀起了黑幕揭發運動、國家主義運動、安全食品運動、社會服務運動、政府改革運動……中國雖然比美國晚了一百年,但我們確實是在進步中。
你下崗就下崗唄,老愛在這裡發牢騷,求別人同情嗎?現在社會還怕找不到事做?是你懶呢還是太挑剔,幹半斤想拿八兩
沒聽說哪個下崗的人餓死的, 現在社會只要肯做就不會餓死, 不肯做去討飯都比普通人賺錢呢 .在悲觀人面前,下崗是死路,在樂觀人面前, 下崗是出路.
中國現在一些人,自己過得不如意,一說到航太啥的都認為是瞎花錢,說白了潛臺詞就是這些錢還不如給他們花。憑什麼啊?白養著你們?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6-17/1614728299.html
網友批中國航太效費比太差不實用(回應:蠢豬!識數嗎?中國費效比無人可比,費用也就是美國零頭,不知羞恥睜眼說瞎話,總有這種找罵的人,白披的人皮。)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606643-1-1.html 2013-06-27 11:34:41
劉屏專欄-北韓核試 美國逼的? 2013-02-14 中國時報
美國不容其他國家任意擁核,否則就要加以制裁。好笑的是,全世界二百個國家,只有美國對其他國家使用過原子彈。如今美國卻搖身一變,彷彿成了全世界避免核戰的守護神。
毛澤東寧要原子,不要褲子,因為他明瞭,「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北韓金朝三代深明此理。早在二○○二年的美國國情咨文,小布希總統即把北韓、伊拉克、伊朗共列「邪惡軸心」,必去之而後快。可是美國只敢打伊拉克,不敢動北韓。至今不時有人問,如果伊拉克也有核武,海珊今天大概仍然在位。
美國朝野不時有人說,北韓有了核武,南韓絕對跟進,日本是下一個,然後是台灣,整個東北亞將成核武世界云云。其實這是過慮。只要美國老大哥不准,日、韓、台絕不會造次,他們與北韓是不一樣的。
更何況,東北亞又不是沒充斥過核武。早在一九五○年代,部署在公館(即後來的清泉崗)基地、台南基地的「屠牛士」核彈是誰的?把核武帶進日本、帶進南韓的,又是誰?美國核武「遍地開花」就是捍衛自由民主,北韓試爆一枚就是破壞區域安定?
北韓專制獨裁,確是事實;不顧人民死活而「先軍」,確實可恨。可是比起其他擁核國家,北韓算是安份的。巴基斯坦窩藏恐怖份子,且長年包庇賓拉登;以色列五十年來發動了至少七場戰爭,且至今占領著四個國家的領土。巴、以擁核,其潛在威脅難道不比北韓為大?
北韓是全世界少數幾個真正面對過核武威脅的國家之一。從杜魯門到艾森豪,美國都公開表示不排除以核武對付北韓。有這樣深刻的歷史教訓,又有揮之不去的美國駐軍威脅,北韓發展「反訛詐武器」毋寧說是正常反應。
回應
劉屏是個公平正義的捍衛者,給你一個讚﹗但是公平正義只是可想不可及的烏托邦,強權國家真正爭奪的是自己的利益。
「寧要核子,不要褲子」,不但是毛澤東時代有此狂言,且越是窮國更可見到民族自尊心受到操縱。連印度、北韓人民也跟著「不要褲子」。
人類何其短視又何其健忘,核子與褲子,正見證了世人總是不記得歷史的教訓。
回應
伊拉克是富有的產油國,人民有很多褲子穿,但就因為沒有核子,所以現在被美國把他們的褲子都脫掉了,任其凌辱,毫無尊嚴,核子,褲子,孰重?這麼簡單的道理還要疑惑.
相關新聞
朝鮮宣佈2013-02-12的核子試驗採用小型化核武器,重量在1噸以內,可在中程導彈和轟炸機上部署核武器,從而擁有實質上的核打擊能力。此次朝鮮核試當量約為4.5萬噸TNT,是1945年廣島原子彈的3倍。
直衝中美韓 金正恩得老爸金正日「真傳」
二敗後2013.01.30南韓衛星「羅老號」上軌道(楨:只准南射?該北核試了!)
「羅老」與「銀河三」的區別:羅老號升空並不是純粹南韓的技術,一大半是靠俄國合作,火箭分兩節,第一節推力為一百七十噸,這是俄國造,第二節推力為八噸,那是南韓製造的。 南韓《中央日報》說羅老與銀河三號的最大差異在於能否轉化成飛彈,銀河能,而羅老不能。(楨:也能!)
俄羅斯運載火箭剛發射就偏離軌道墜入太平洋
猴子2013.01.28上太空 伊朗航太壯舉引關注
中國正研可快速發射衛星快舟 對抗美軍閃擊全球
美國與中國同日進行陸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
美專家稱中國正建多層反導 紅旗19紅旗26成主力
釣魚台風雲再起 台日中2013.01.24首度會師
中國開建第一艘萬噸大型漁政船 將常駐釣魚島
緩衝緊張 習近平2013.01.26見日公明黨魁 會考慮中日峰會
旺報觀點2013.01.27日要承認主權爭議才能創造談判條件
旺報2013-01-28安倍晉三親筆信外交失靈 因日不承認主權爭議
習近平2013.01.29: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主權的苦果 不會拿核心利益做交易
日稱中國054A艦2013-01-31曾在東海春曉油田附近用雷達/導彈鎖定/瞄准日艦長達數分鍾,顯現中國在釣魚島絕不退讓態度。
外交部2013-02-06指責日方人為炒作危機抹黑中國形象(回應:中國軍艦也常被日方鎖定,日本這番大肆喊叫,純屬拙劣的政治炒作。)
中日軍艦對峙事件最大贏家曝光 (中國:最大限範圍內捍衛了主權。美國的收獲:進一步深化了美日同盟。日本:安倍爲代表的政客最大的收獲是爭取到了選票,收獲了民意)
中國新型驅逐艦052C長春艦2013-01-31入役 將充當東海艦隊旗艦
美2013-2-1改變態度 2014環太軍演邀中國參加
美忌中2013-02-02拒絕挺日解禁自衛權
習近平見安倍特使的弦外之音2013/01/30泰國世界日報社論:在最近幾天,中國外交出現了兩個有點出乎人意外的發展。一個是習近平在最後一刻,會見日本執政聯盟的公明黨黨魁山口那津男,接受了其轉交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親筆信。第二個是中國在安理會投票支持對北韓的擴大制裁案,以至於惹得北韓「小皇帝」金正恩冷嘲熱諷,大罵北京放棄原則,迎合美國。這兩個動作,引發了海內外輿論的廣泛議論,顯示習近平時代的外交不但更加靈活,也不再為虛幻的意識形態背書,而是把中國的國家利益放在首位,把中國的區域大國責任,放在優先地位。
中國36艘千噸海監船首艘2013-02-02入列 配兩套高壓水槍
俄戰機2013-02-07 侵入日領空(?)
美國削軍費 國防部2013.02.06表示波灣航母將剩一艘
中國時報2013-02-15社論-美日強化安保 東亞安全反陷困境
彭博資訊皮塞克(William Pesek)2013.01.25專欄/安倍經濟學…幸福迷幻藥 安倍所屬的自民黨曾在近20年間興建許多大而無當的基礎建設,而且為了終結通縮而要求日本銀行(央行)挹注日本金融體系流動性,結果導致政府債務占GDP比達到舉世最高,使日本變成有如必須借助助行器的重症病人。
中時短評安倍之役開戰了:2013-01-28日圓貶破91日圓兌1美元,韓元貶值1.74%;台幣貶了3.1角,未來1年人民幣兌美元將下跌1.5%
安倍經濟學的危險性:德國執政黨發言人已說日本行動會引起G20其他國家的報復
聯合早報2013.01.30解放軍若對越閃電戰 美國只能望洋興歎。北京的軍事行動必然伴隨經濟制裁,制裁將沈重打擊越南的經濟發展和市場結構,急劇降低民衆的生活質量。
尋求緬甸軍方支持 翁山蘇姬角逐2015總統:美聯社及彭博社2013.02.13引述緬甸反對黨領袖翁山蘇姬資深幕僚溫騰的話報導,翁山蘇姬正尋求軍方支持修憲,取消總統不能有外國國籍配偶或子女的限制,讓她有機會成為緬甸的總統。
冷眼集/翁山蘇姬總統路 看軍人臉色 2013-02-15 13:21:14
大陸「嫦娥二號」衛星 成功探測小行星【聯合報 2012.12.16
圖為嫦娥二號行經小行星時獲取的影像。(中新社)
嫦娥二號外太空遇戰神!大陸「嫦娥二號」探月衛星十三日在距地球七百萬公里處,以每秒十公里速度、最近距離僅三點二公里,與「戰神」小行星擦身而過,寫下全球首次近距離探測該行星紀錄;嫦娥明年一月初將距地球一千萬公里,挑戰大陸太空測控能力新極限。
嫦娥二號衛星二○一○年十二月圓滿完成繞月任務後,因燃料與電力尚充足,探月工程小組隔年一月決定,讓其進行拓展性試驗任務;由距地球卅八萬公里處航向一百五十萬公里遠的日地拉格朗日L2點,成功後又決定探測小行星。
外太空遠距遙測技術複雜,從地球發射電波至衛星接收後執行,中間的時間落差極大,精準掌握衛星位置又極重要;以探測小行星為例,大陸還在新疆喀什、黑龍江佳木斯與上海等新建衛星監測站,為嫦娥收集交會詳細資料。
報導說,嫦娥二號將繼續航向外太空,直至燃料耗盡,預計明年一月初抵達距地球一千萬公里處,再次驗證大陸的X波段遙測能力;而該波段是早期長程預警雷達的關鍵核心,日前日本已考慮採購X波段雷達,強化對釣魚台監控能力。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7569367.
嫦娥會戰神 陸深空探測突破 2012-12-16 旺報
進小行星探測俱樂部
專家表示,此次是地球首次近距離探測「戰神」,中國加入原本只有美歐日成員的「小行星探測俱樂部」,意味中國擁有飛入行星際的探測器。
原本設計中,嫦娥二號壽命僅6個月,如今運行26個月,超期服役近兩年。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細數嫦娥二號三次「壯舉」:2010年10月1日距地38萬公里探月,首次獲得7米解析度全月球立體影像;150萬公里遠的日地拉格朗日L2點拓展試驗;此次700萬公里飛越小行星。
嫦娥三號明年要探月
儘管中國近年接連突破月球及深空探測,中國科學家審慎認為,現在第一梯隊是美、俄,第二梯隊中、歐、日、印度等。
目前嫦娥三號衛星正樣研製進展順利,明年下半年擇機發射。嫦娥三號將完成中國探月工程(又稱嫦娥工程)的第二、三期目標「落」和「回」。嫦娥一號、二號已實現了第一期「繞」月目標。
陸部署太空部隊 美日緊盯應戰 2012-11-16 旺報
《產經新聞》指出,中國即將建成的「空天一體戰」部隊,獨立於陸海空三軍外,單獨建立自己的管理機構,中國空軍和二砲都將參與其中。
報導揣測,二砲可能已經進行了一些太空防禦作戰演習,這種祕密演習十分強調遵守時間程序及嚴格按照戰役準備、戰役實施、戰役結束3個階段進行。太空防禦作戰計畫,包括陣地數據庫、導彈數據庫和武器基本參數等,都屬最高機密,處於封存狀態,在準備實施作戰時將上報總參作戰部。
《漢和防務評論》則揣測,美日所擔憂的解放軍「空天一體戰」,規畫由二砲牽頭實施。二砲的自動化指揮系統早已實現網絡化,是實施「空天一體戰」的基礎。報導指出,二砲的網絡化部隊擁有情報獲取、傳遞、處理和顯示系統,還具有輔助決策和監控功能,其中的信息獲取系統可調用偵察衛星及海空軍的偵察機等裝備;信息傳遞和處理系統配備了先進的計算機;輔助決策分析系統由計算機中心、數據庫和作戰模擬系統構成,這些尖端設備可幫助二砲隨時獲取海空軍的信息支持,嚴密關注別國太空及地面相關裝備的動向。
《漢和》揣測,二砲組建電子戰部隊,也是強化「空天一體戰」能力的體現。電子戰部隊通過獨立實施電子偵察,或與空軍和海軍電子戰部隊實施一體化偵查,可大幅強化中遠程導彈部隊的偵察能力,有助於摸清美國等國空天作戰系統的動向,一旦發現中國太空資產有遭受攻擊的危險,二砲就可對敵方空天攻擊系統的雷達和無線電指揮設施實施導彈攻擊任務。
美日強化太空監視網
美日都認為,穩定利用太空資源至關重要,兩國已決定深化在太空領域的相關合作,並建立強大的太空監視網,監視中國的太空活動。因為「中國的太空軍事能力已超出反衛星的範疇,並開始形成作戰體系。」
面對中國的太空發展,美軍戰略司令部綜合太空運用中心將利用光學望遠鏡及陸基雷達系統,對中國衛星進行監視;日方將利用防範彈道導彈的FPS-5陸基雷達對中國衛星及太空軌道上其他飛行器進行識別和探測,分擔美軍部分監視任務。
回應
美國八零年代就再做的事,中國慢了三十年。最厲害的是美國和台灣記者把這新聞稿的好像中國是全世界獨加一樣。。
美國想不通的秘密:中國武器爲何越禁止越先進!
五角大樓的安全官員認爲說,北京當局的武器軍事系統自90年代初期以來,一直遭受到包括美國在內各西方自有民主國家限制,因此本應該受到很大的發展制約。這對于穩定均衡整個亞太力量是起到一定作用的。但是目前我們卻很難以想想中國武器軍事先進程度的發展,這也是我們始料不及的。他說:中國方面首先依靠其強大的經濟發展實力,特別對于其他國家(對方有傾向性暗指:法國、俄羅斯與意大利.)。吸引了很多以往堅持的國家。在這方面對華武器禁運的工作處理的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理想。所以導致中國軍備先進速度的控制不理想。
華盛頓郵報的專欄作家分析說,這是主要由于中共方面采取了以經濟合作模式的吸引力,借助了幾次的經濟危機,很多西方盟國迫于這樣本國經濟壓力,不得已可能會放松某些限制。比如法國等。另外他們還可以通過更多的私下商業來源來獲得,同時還依靠強大的經濟能力,收購軍備科技的母公司等。
對方是話裏有話。不過個人認爲,這裏也有我國人民自己的辛勤汗水。不確定就完全是借助外人之力。所以也有我們自己的。比如我們自己的航天事業,多少也有技術含量。美國這麽說也真的過分了點。
再則說,我們買俄羅斯武器,人家現在都不願意買,因爲我們一買來就仿造。仿造的山寨比俄羅斯原版還要好。所以呀我們中國人能力還是不能低估的。
國家武器戰略發展,緊靠買來?拿來那根本不是解決最終方案,最終方案要想不受制于人,你就得自力更生。才能打破制約僵局。才能提高自己,降低他的制約含量,含量越低制約效果與周期就越短。這是成正比的。等那一天他真的要求了。制約也就是狗屁不如了。
回應
中國軍工的能力就是:中西結合,能利用的就采取各種手段,使之整合。這就是中國武器爲何越禁止越先進的原因。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554745-1-1.html
俄格洛納斯導航衛星工程約2億美元遭挪用 2012-11-11廣州日報
俄羅斯內務部官員9日說,俄羅斯空間系統公司建設“格洛納斯”全球定位衛星系統期間,65億盧布(約合2億美元)遭挪用,巨額資金“失竊”凸顯俄羅斯空間系統公司管理問題,有關“格洛納斯”全球定位衛星建設資金的調查可能導致俄羅斯航天局局長弗拉基米爾?波波夫金下臺。
據俄羅斯之聲電臺2013-3-19報導,最近美國新任國防部長哈格爾宣佈了發展全球反導系統的新構想。根據五角大樓的新計畫,不再實施歐洲反導系統計畫第四階段建設。取而代之的是在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亞將陸基攔截彈的數量增加到44枚,此外美國打算在日本再建一個導彈預警雷達站。
此外,美國加快反導部署無疑會引發中美之間的反導能力競賽。在末端反導和要地防空方面,中國引進了俄羅斯的S-300反導系統,另外中國國產的紅旗-9防空導彈也可以擔負攔截來襲的彈道導彈的任務。中國還在致力於紅旗-19屬於空軍地空導彈部隊編制(類似於美國THAAD),紅旗-26則是解放軍海基彈道導彈防禦的中堅(類似於美國的SM-3)。
……………
http://mil.sohu.com/20130328/n370684298_1.shtml
政府網站曝光中國正研“快舟” 可快速發射衛星
2002年,美國為了稱霸世界和控制太空的目的,開始研究太空快速回應作戰系統,他要把上述作戰想像變為現實,而2013年在中國的官方媒體也開始陸續披露相似的作戰系統,中美太空大戰一觸即發,而其他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技術和經濟實力,難怪一些媒體認為,中美兩國壟斷太空優勢的競賽將徹底開遍世界軍事格局,因為在二十一世紀誰掌握了太空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
http://bbs.tiexue.net/post_6563128_1.html
曾復生:解放軍核衛星對抗美軍閃擊全球 2013-01-23
美軍閃擊全球作戰計劃的核心是一小時內精確打擊全球任何目標,並以美軍特種部隊基地、戰略轟炸機、常規洲際導彈部隊,太空無人飛機,以及天基制導衛星為主軸。閃擊全球作戰系統奏效,必須依賴位在中、高軌道的軍事通訊與情報衛星,一旦這些制導衛星被解放軍幹擾或破壞,閃擊全球戰力必將大打折扣,因為美軍的導彈、巡弋飛彈、特種部隊,以及太空無人戰機等,都將失去指引攻擊目標的衛星制導訊號。
文章說,整體而言,大陸軍方已經把組建太空作戰能力的天軍,視為牽制美國在軍事科技上大幅領先優勢的奇兵,因此,其勢必會以更積極的作為,繼續推動天軍的發展。現階段,解放軍運用太空科技發展的軍事能力項目包括:(一)太空資訊戰;(二)太空反衛星戰,以雷射攻擊衛星或運用電磁波幹擾衛星通訊;(三)太空反飛彈武器;(四)運用太空武器攻擊地面、空中或海面的重要軍事目標。現階段,解放軍正積極規畫在2015年完成天軍的組建部署,把太空科技與軍事力量結合起來,打造陸、海、空、天、電磁頻譜,以及網路的六維兵力結構。
……………
http://www.npf.org.tw/post/3/11919
高分一號升空 陸反隱添戰力 2013-04-27 旺報
大陸26日於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高解析度(高解析度)對地觀測衛星「高分一號」,儘管大陸官方強調該衛星主要用於非軍事用途,由於這顆衛星具備高度影像解析能力,外界認為,「高分一號」服役將削弱美軍匿蹤武器的優勢,大大提升解放軍「反隱」作戰能力。
報導指出,大陸先發射「天鏈」系列衛星,再發射高解析度對地觀測衛星,表明其太空發展頗具策略性。「天鏈」衛星的主要功能是整合衛星資料。大陸的高分衛星服役後,其所搜集到的資料可以傳遞給「天鏈」衛星,從而全面提高其衛星系統的資料品質。
航太專家則表示,大陸計畫在「十二五」期間陸續發射5至6顆觀測衛星,以便在2020年形成具有時空協調、全天時、全天候、全球範圍觀測能力的穩定運行系統。
美軍非洲通訊 靠的竟是中國衛星【聯合晚報2013.05.01
國防部在25日眾院軍事委員會的聽證會中,透露去年5月開始租賃中國「亞太七號」(Apstar-7)商用通信衛星。國防部發言人莫妮卡‧馬托什表示,租賃該衛星是因為可提供「獨特的頻寬和地理需求」,能夠達到非洲司令部所要求「覆蓋更廣泛的範圍」。
美軍研製原子慣性導航技術 或完全替代GPS衛星
據法新社2013-4-25報導,美軍正研發新一代導航系統,用於替代易受干擾的GPS衛星定位系統。這一系統將不再依賴衛星,它將被集成在以立方毫米為單位的超小晶片上,晶片中集成有3個微米級的陀螺儀、加速器和原子鐘,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不依賴外界資訊的自主導航系統。……………
回應
鬼扯,慣性導航,無論精度如何高,都無法達到GPS的精度!還有原子鐘也不可能做到立方毫米的體積。人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自以為是。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4-26/0908722993.html 2013-05-03 12:14:39
陸第16顆北斗衛星 成功入軌2012-10-27 旺報(詳參【圖博館】:保釣再起?)
是不是跟最近東海和南海情勢緊繃有關?中國大陸前天深夜,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將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送入預定軌道。未來中國大陸建構自己的衛星定位系統將和GPS在太空中一較高下。
據了解,包括最近釣魚台中國漁船大軍和海監船系統,都是透過「北斗衛星」系統進行指揮和定位,幾次的事件,等於經過了一次重要的驗證,證明系統可靠性。前天最新升空衛星,將會與先前發射的導航衛星組網形成區域服務能力,預估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會在明年初,正式為亞太大部分地區提供服務。
更有本錢和美方叫陣
過去中國大陸受制於GPS系統,曾吃過美方的暗虧,發展自有的衛星系統和美方征逐於外太空,則是中國大陸下一步重點,未來配合軍事衛星,更有本錢和美方叫陣。
由大陸獨立發展、自主運行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去年12月宣布試行以來,系統穩定運作,已逐步拓展到交通運輸、氣象、漁業、林業、電信、水利、測繪等應用領域。
第16顆是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它將與先前發射的15顆北斗導航衛星組網運行,形成區域服務能力。根據計畫,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於明年初向亞太大部分地區提供正式服務。
總體規畫 按三步走
現階段中國正按照所謂的「三步走」總體規畫,逐步實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展計畫,要完成有中國特色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規畫中的第1步,2000年建成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成為世界上第3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第2步,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2012年底左右形成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的服務能力;第3步,2020年左右,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形成全球覆蓋能力。
此次發射的北斗導航衛星及其運載火箭「長征三號丙」是中國大陸用來發射衛星中,相對穩定的長程火箭系統,過去也是從彈道飛彈發展過程演變而來。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是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170次航太發射。
中國大陸27日起向亞洲國家提供北斗衛星導航區域服務,逐漸讓大陸擺脫美國GPS的陰影,甚至躍居美國GPS和俄羅斯衛星導航系統格洛納斯(GLONASS)的競爭對手,在軍事和經濟優勢上同時威脅著美國。
短信收發 實用性強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先完成3種軌道10餘顆衛星的發射,建構區域導航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定位、導航及通訊服務;最終朝著發展35顆衛星實現全球覆蓋。「北斗」並沒有將美國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格洛納斯的模式照單全收,而是走出中國特色,其獨特的衛星短信收發功能已在軍演和救災中證實其實用性極強。
長程火箭 準度提升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雜誌報導,共軍已開始在戰艦和潛艇上部署「長劍-10型」巡航導彈,彰顯中國的遠距離反艦導彈技術已經超越了俄羅斯和美國。而共軍之所以能取得這一成就,主要得力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支援。
西方媒體猜測中國的東風系列導彈、衛士系列遠距離火箭炮都已因北斗系統,而具備了較高命中精準度和較強的抗干擾能力。
據統計,自2003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提供服務以來,在交通、漁業、水文、氣象、林業、通信、電力、救援等諸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註冊用戶已達6萬,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大陸擁有北斗系統後,美國會喪失利用GPS影響大陸的能力,大陸正逐步接近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美聯社則報導,大陸可望透過北斗衛星導航服務,每年賺取人民幣4000億元的收入。
臺海危機解放軍2枚導彈因GPS被美軍動手腳射偏 2012-12-31 環球網
源于對美國GPS的擔心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在猛烈空襲伊拉克的時候,開始在戰爭中應用GPS衛星導航技術。當時,美軍戰機投下的武器只有10%使用了GPS制導,但這10%的GPS制導武器卻發揮了強大的作戰效能。在後期的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把GPS系統作爲了戰場導航和通信系統的主幹,以及精確炸彈和導彈的最主要制導系統,並創造了很多戰爭奇迹。正是因爲這幾場戰爭,使得中國軍方認識到了現代化高科技戰爭的神奇魅力,充分認識到了GPS系統對現代化戰爭的巨大影響力。
爲了提高各種武器的打擊精度,中國軍方在海灣戰爭後,在一些導彈中加裝了民用版GPS作爲制導系統,逐步具備了精確打擊能力。但民用版GPS最高定位精度只有10米,雖然打擊精度相比其他制導提高不少,但是相比美軍使用的軍用版來說,打擊精度相差幾近10倍。而且即便這樣,美軍也並不是沒有限制。和平時期,民用版GPS無論哪個國家均可自由使用,但如果發生戰爭,美國就可能會根據戰爭對自己的國家利益影響程度來確定誰可以繼續使用。
中國雖然大量使用GPS的民用版,但軍方一直對依靠美國GPS系統感到擔憂,擔心美軍可能在沖突或緊急狀況下關停該系統。這事很快就有了例證。
1996年臺灣的李登輝抛出“兩國論”,臺海局勢緊張,解放軍隨後展開一次大規模軍演,向距離臺灣附近的東海海域發射了3枚導彈,以示警告。發射的第一枚導彈准確命中目標,緊接著發射的第二枚和第三枚導彈突然無法追蹤,最終導致導彈大大偏離了原定的落點範圍。事後的軍事分析表明,肯定是美軍做了手腳,可能是由GPS信號突然中斷造成的。
而當年的“銀河”號事件也很能說明問題。1993年7月23日,美國無中生有地指控中國“銀河”號貨輪將制造化學武器的原料運往伊朗,制造了震驚世界的“銀河號”事件。當時,“銀河”號正在印度洋上正常航行,突然,船停了下來。事後大家才知道,這是因爲當時美國局部關閉了該船所在海區的GPS導航服務,使得這條船變成了無頭蒼蠅,不知道該向哪個方向行駛。
大國必備的自主系統
民用和國際市場都很廣闊
大幅提升精確打擊能力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12-31/1353711278.html
回應
坑人的GPS,但坑出一個“中國北鬥”,呵呵,壞事變好事。
文章作者爲了自己的論點而編造論據,無知而且無恥。解放軍的彈道導彈從來沒有依賴美國的GPS作爲單一的制導方式,而是以慣性制導爲主。美國關閉GPS逼停銀河號那段更可笑了,古代沒GPS的時候人們就不航海了嗎?事實上現代海船都同時裝備有磁羅經和陀螺羅經,沒GPS照樣航海,只不過沒GPS准確和方便而已。
說得好!
好個屁!現在沒手機電話等一切科技手段看你怎麽通訊,可別說古代也沒這些照樣通信,人家用信鴿用烽火臺你也會麽? 2013-01-01 11:57:59
日媒稱中國正研究類似美X51A高超音速飛行器
美國空軍超高音速飛行器了X-51A“馭波者”
據日本《外交官》雜志網站2012-8-20稱,美國空軍超高音速飛行器了X-51A“馭波者”8月14日進行了第三次試飛,盡管以失敗告終,但也引起了人們對高超音速飛行器的廣泛關注。而且,中美俄在這方面的競賽不會因此而懈怠。
文章首先對中美俄三國在高超音速飛行器上的發展進行了介紹,這方面的發展源自冷戰期間。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俄羅斯在這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從而成爲世界上首個成功試飛超音速燃燒沖壓噴氣試驗飛行器的國家,比美國要早九年。
X-51A的研制是美國空軍、波音公司、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美國宇航局、普惠羅克達因和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共同合作的結晶。到目前爲止,該耗資1.4億美元的項目只在2010-5-26的測試中取得了成功,以5馬赫的速度持續進行了超過200秒的飛行。
同時,中國也對這個領域展示了相當的興趣。在X-51A項目開展三年後的2007年,有消息稱,中國科學家正計劃在位于北京的風洞中測試速度達5.6馬赫的高超音速實驗飛行器模型,中國科學家可能還建造了能測試速度達9馬赫超音速裝置的風洞。
高超音速巡航飛行器的商業用途也是顯而易見的。具有這樣的速度,從倫敦到紐約只需要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
除了“快速全球打擊”縮短打擊時間,超音速導彈還會給防禦滲透和導彈攔截作戰帶來重大改變。當前的導彈,無論是速度達到2馬赫的俄羅斯“日炙”和美國“魚叉”超音速燃燒沖壓動力導彈,還是中國的C802渦噴動力反艦導彈,其速度都不夠高,很容易被攔截。而攔截以超過5倍音速巡航飛行的導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楨:但也不能貼海而飛且較熱更易被測)。中國DF-21D反艦彈道導彈返回大氣層後的最大速度可能會超過超音速巡航導彈的最大速度,但它不如巡航導彈靈活,也不像巡航導彈那樣能進行低空飛行,躲避早期預警系統,能更好地騙過小型戰術雷達和紅外探測器的探測。
超音速巡航導彈實現部署可能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是考慮到其在射程和速度及打擊精度上的優勢(更不要說沒有提及擁有非核打擊的優勢),這種技術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大國間的軍備競賽,似乎已經進入了超音速階段。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8-24/0924698907.html
另參本館: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 共軍的反艦導彈家族 俄羅斯反艦導彈家族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巨浪1與東風21
定義
在中國在地月軌道空間內駕駛、管理、維修太空船,或從事科學實驗、生產加工和軍事活動的人員,稱為「航天员」;在上述以外宇宙空間從事上述工作的才被稱為「宇航员」。
在美國,以旅行高度超過海拔80公里(50英里)的人被稱為「astronaut」。國際航空聯合會(FAI)定義的宇宙飛行則需超過100公里。
到2004年4月18日為止,按照美國的定義共計440人,在太空里度過了一共27,082個crew-day(美國的定義),在太空中散步共用了98個crew-day。
按國際航空聯合會的定義,只有434人符合資格。進入太空的太空人來自至少32個國家。
職業稱呼
太空人,英文稱「astronaut」,源自希臘語的「άστρον」和「ναύτης」,意思是「在星際航行的人」;俄文稱「космонавт」,源自希臘語的「κόσμος」和「ναύτης」,意思是「在宇宙中航行的人」。
太空里程碑
世界上第一名太空人是尤里·加加林,他在1961年4月乘坐東方1號(Восток-1)進入太空。
第一位女性太空人是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她在1963年6月乘坐東方6號(Восток-6)進入太空。
在1961年5月上太空的艾倫·謝潑德則成為美國首位太空人。
王贛駿是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華人,他於1985年4月29日至5月6日乘坐挑戰者號太空飛機(使命代號:STS-51-B)進行了為期7天的太空飛行。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升空成為中國首名太空人。
其他曾經進入過太空的美籍華裔包括盧傑、焦立中、張福林。
最年輕的太空人是戈爾曼·季托夫,他乘坐東方2號升空時只有26歲。
最老的是約翰·格倫,他乘坐STS-95升空時已經77歲了。
在太空中逗留時間最長的是瓦列里·波利亞科夫(共438天)。
到2003年,個人上太空次數最多的為7次,該項紀錄由傑里·L·羅斯和張福林兩人保持。
太空人離地球最遠的距離是401,056公里,發生在阿波羅13號緊急事件中。
首個自製太空船升空的太空人是邁克·梅爾維爾,乘坐的是宇宙飛船一號(SpaceShipOne Flight 15P)。這與各式各樣的百萬富翁太空遊客形成對比,那些太空遊客只是作為公開提供資金的飛行乘客或少數人員(通常由俄羅斯提供飛到國際太空站的服務)。
在美國,被選為候選太空人將獲得銀質獎章。他們進入太空後,將收到金質太空人獎章。美國空軍也授予飛越海拔80公里的飛行員太空人獎章。
國際太空人
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只有美國和蘇聯有現役的太空人。
1976年蘇聯開始實行Intercosmos計劃,從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選出6名太空人組成第一組。第二組於1978年開始訓練。
1978年,歐洲太空總署選出4名太空人進行訓練,以執行在太空梭上的首個太空實驗室任務。法國在1980年開始訓練自己的太空人,接著是德國於1982年,加拿大於1983年,日本和義大利分別於1985年和1988年。更多的國際運載專家被選為太空梭太空人,之後俄羅斯的聯盟任務也有國際專家的參與。
1998年歐洲太空總署組成單一的太空人組織,以取代此前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國家太空人組織。
女性太空人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2年6月,全世界已經有57名女太空人上天,其中美國46名,前蘇聯和俄羅斯3名,加拿大和日本各2名,英國、法國、韓國和中國各1名。
人類歷史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性太空人是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於1963年6月16日單獨乘坐東方六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1]
太空人的組成
蘇聯、美國和中國的首位太空人均來自噴射戰鬥機的飛行員,通常是有軍銜的試飛員。軍事太空人將被授予特別資格獎章,完成太空人訓練和參與太空飛行的軍事太空人則授予太空人獎章。
太空人遇難
參見:太空事故
到目前為止共有18名太空人在太空任務中喪生,在地面訓練中意外喪生的至少也有10人。
參考文獻
1.^ 美媒關注神九及女太空人:中國太空技術重大突破. 中國新聞網. 2012年6月16日.
外部連結
Go Taikonaut網站(英文)
參見
太空人列表
不同國籍的太空人上天時間表
阿波羅太空人列表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E%87%E8%88%AA%E5%91%98 2012-10-17 09:40:54
美稱中國精確打擊只解決有無問題同美差距大 2012-07-09 環球時報
精確打擊被視爲現代戰爭中的“點穴術”,解放軍的這門功夫練得如何呢?美國智庫詹姆斯頓基金會6日公布的報告仔細評估了解放軍的精確作戰能力。報告認爲,解放軍正在致力于從各方面提高精確作戰和精確打擊的能力。不過在中國專家的眼中,從理論到實踐直至裝備,解放軍發動精確作戰的能力,仍然與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國家存在相當差距。
……………
從詹姆斯頓基金會的這份報告中也能看出,全篇重點討論的仍然是解放軍的精確作戰條令和學說,這也是中國軍隊與美軍及西方軍隊差距較大的領域。後者不僅有成熟學說的支撐,更有自海灣戰爭以來包括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等不同模式、不同規模的各種戰爭的實戰檢驗。此外,在精確打擊的武器裝備方面,中國的精確打擊武器目前只是解決了有無的問題,在成本、隱身突防、飽和攻擊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反觀西方的精確打擊武器,已朝著隱身化、廉價化發展,能夠進行晝夜間、全天候、遠近程結合的精確打擊。目前西方列裝的“戰術戰斧”巡航導彈等新一代遠程精確打擊武器,基本都進行了隱身設計。特別是GPS制導系統的采用,極大降低了精確打擊武器的成本,這些廉價的精確制導武器得以在戰爭中廣泛、大量使用,才使精確作戰成爲現實。
回應
西方的所謂數字化的精確打擊是依賴于高科技的衛星雷達等存在的是以強勝弱的不對稱戰爭,如果和實力相當的對手交戰一旦衛星等高科技的東西被摧毀就成了瞎子聾子只有捱打的份 ,因此中國不能盲從,一個軍區配一個高科技的集團軍用以應對常規高強度的局部戰爭和周邊小國的挑釁以高技術的優勢迅速贏得戰爭,如下的精力大力發展二炮導彈激光等高技術殺 手鐧同時適當關注研究在衛星雷達等高科技被廢狀態下的戰法永遠立于不敗
http://comment5.news.sina.com.cn/comment/skin/default.html?channel=jc&newsid=27-1-695164&style=0
美國智庫2049計畫研究所最近發表的報告指出,中國大陸太空計畫取得重大進步,代表大陸軍事實力的提升,預料未來10到15年內,大陸太空對抗能力足以抗衡美國精確打擊能力。
報告並指出,中共發展太空計畫,意在鞏固中國共產黨的權威和統治,並捍衛「主權與領土完整」;因為台灣的民主政體可以代替大陸的獨裁統治模式,對中共統治形成挑戰,必須透過軍事脅迫台灣在主權問題上讓步。
這份報告強調,台灣問題是美國的核心利益,因此美國應該維持能力,抵抗任何訴諸武力或其他形式的威脅,避免危害台灣人民安全或台灣社會、經濟制度。
報告一開始說,大陸最近在太空計畫取得重大進步,正在成為太空強國。中共推動太空計畫,是為了利用太空成就來鞏固它統治中國的合法性。
報告說,解放軍總參謀部可能正在研究太空系統和太空對抗系統以符合聯合作戰要求,空軍、海軍和第二砲兵部隊(戰略導彈部隊)也正研究對上述作戰要求提供貢獻。
報告預估,由於「國家太空安全系統」新興概念的出現和對抗美國遠程打擊能力的需要,在大陸積極發展下,預估未來10到15年內,大陸的太空對抗能力足以抗衡美國的精確打擊能力;而大陸日益增強的太空偵察能力,也將為地面站提供接近即時的偵察數據,讓大陸解放軍更快、更致命地進行遠端精確打擊。
報告指出,大陸太空計畫的研發重點,是在高解析度衛星、軍民兩用光電衛星、合成孔徑雷達影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和電子情報衛星;利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射的微衛星,也受到解放軍關注。
此外,報告說,大陸除了發展傳統以太空為基礎的平台外,也正優先發展運行在海拔20到100公里的「近太空」(near space)飛船。
軍事專家分析,解放軍可利用低軌道衛星進行電子偵察,以即時且準確地跟蹤和瞄準美國海軍航空母艦艦隊,進而使用反艦彈道飛彈(ASBM)等武器進行遠程攻擊。
報告舉例,大陸風雲3號氣象衛星就安裝近12個全天候感測器,除為解放軍和民間機構提供準確氣象預報外,也能為ASBM提供準確的彈道距離測量和訊號數據。大陸的工程師正在致力研發彈道飛彈早期預警系統,這將為大陸的飛彈防禦系統提供飛彈發射助推段的數據。儘管沒有證據證明大陸已在太空部署彈道飛彈早期預警衛星,但大陸已有基礎技術存在;如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攜帶的紅外線感測器,而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又稱上海航天局)509所研製的實踐7號衛星,就是紅外線感測器陣列的測試平台。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已經研製出紅外線感測器。
回應
美國太空總署原地踏步30年﹐從1980年到2004年都沒有研發新火箭﹐幾年前研製戰神火箭做為太空梭退役後運載火箭﹐可是開發進度落後過多一再追加預算﹐戰神計劃被歐巴馬取消﹐交由私人公司SpaceX研製新火箭﹐新火箭經過幾次失敗﹐今年終於飛上太空和太空站接合﹐此火箭可靠性是未知數﹐只能運送非重要補給品﹐不能載人。
最新一期《時代》雜誌以「中國世紀」為封面故事,指出中國已經成為新超強,正處於新王朝的開端 ...沉睡的巨龍甦醒了 中國崛起撼動世界 歌唱偶們親愛滴祖國從今走向民主繁榮富強 中國新超強美國難制衡 洗刷近代中國的一切恥辱! 拿破崙:「中國是頭睡獅,一旦驚醒將震動全世界!」
新聞公司執行長梅鐸16日接受福斯商業電視台訪問時說,中國經濟的爆發性成長將對美國構成龐大的經濟挑戰,梅鐸說:「真正嚇人的是,總統首席顧問桑莫斯告訴我們,人們在本世紀末回顧過去時,他們可能談起的不是這場衰退,而是中國的崛起。」 華爾街日報15日刊出桑莫斯在華盛頓CEO協會上的演說,指出中國的生活水準在不到十年內就已提高一倍,而美國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則需每30年才能將生活水準提高一倍。
美國應該如何看待中國?李光耀回應說,美國既然無法阻擋中國的發展,那就得學習去接受一個實力更強大的中國。李光耀:沒有國家支持台獨! 中國若動用武力,美國是否會介入?李光耀認為介入的可能性低,因為台灣是中國的基本核心利益,但美國視為次要利益,是有很大的不同。
另參本館:
中國衛星 中國特色的GPS系統 衛星導航熱 美早知中反衛星 反衛星大戰 反衛星武器研發史 《中共軍事革新之信息戰與太空戰》 《太空兵器》 《空天一體作戰研究》 《制空權》 神舟計劃 美盼搭神舟? 月神vs嫦娥 嫦娥奔月 新探月熱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中俄精確制導武器 美歐精確制導武器 飛艇 《強國之鑑》 中國崛起 PLA最急需的武器 中國大戰略 中國導彈防禦 2012-07-12 11:45:04
神舟計畫成功操控反衛星武器 2012-06-17 中時 亓樂義
據澳洲頂尖太空情蒐專家波爾所悉,神舟四號電子系統,曾成功攔截過美國軍艦的電子信號,亦能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美國軍艦進行追蹤。
尤有甚者,據我方太空專家觀察,神舟七號二○○八年升空入軌後,大陸太空人翟志剛出艙時,其身旁伴隨一個幾公斤重的小衛星,由地面操控,圍繞神舟太空船走,顯示中國有相當能力從地面操控小衛星,「作為太空的反衛星武器。」
相關新聞
中、印、以發展反衛星技術 挑戰美國
突破西方壟斷 江蘇自產碳纖維 2012-06-30 旺報
江蘇航科突破西方技術壟斷,建立大陸首條T800碳纖維生產線。航科預計投入人民幣2.5億元,建成25噸T800碳纖維的生產線。T800的受壓強度達到5.49GPA(54.9億帕,帕是壓強單位),目前能工業化量產的最高強度級別碳纖維。
潛7020米 蛟龍號新突破 具軍事功能 2012-06-25 旺報
在蛟龍號之前,美國、日本、法國和俄羅斯已擁有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但最大工作深度均未超過6500米,經常下潛深度也不過5000米。
昨上午9點15分,蛟龍號在達最大深度時,通過水聲通話,潛航員對神九太空人問候,祝福3位太空人與天宮一號對接順利。
據多維新聞報導,蛟龍號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高速水聲通信技術;這款深海潛水器同時肩負多項涉及軍方的試驗任務。
西方媒體普遍認為蛟龍號具有強大軍事潛能,可用於核潛艇外殼改進,水下通訊升級和破壞他國對中國大陸的水下監聽系統。
美國《華爾街日報》說,蛟龍號另有所圖,這台潛水器可用於截獲或剪斷海底電纜,回收海床上的外國武器,或維修、救援海軍潛艇。
大陸專家也表示,雖然蛟龍號主要用於科研試驗,但在通信遙控、電子、機械等方面的技術突破都可用於軍事,尤其是用於深海潛艇的研製。
搶深海資源 卡位展實力 2012-06-25中國時報
中國發展「載人深潛」比「載人升空」晚了十年,但企圖心強,早在二○○一年中國以深海技術,取得國際海床管理局准予在位於夏威夷和北美大陸之間海域勘探礦產的權力。去年聯合國下屬機構又批准中國政府計畫勘探非洲和南極洲之間海底金屬礦藏的方案。
實力決定利益。按國際海床環境管理局規定,要申請哪個地區的預先開採權,先要有載人潛水器深入海底取得樣品和圖像作為依據。「蛟龍」號昨又創下潛紀錄,使中國對深海資源爭奪指日可待。
http://news.sina.com.cn/z/zfnh2012/
《時代》:南海爭端 中已獲勝
黃岩島風雲如何釀成
護主權給糖不夠 中共鞭子並用
南海護權與菲對峙 中不再消極 行動代抗議
黃岩風雲急 南海艦隊出動
大陸航母密集出海(另參本館:中共建構航艦之研析
臺灣官員稱菲越要求臺就南海問題勿與大陸聯手
登太平島侵犯越主權?臺外交部駁斥
越南反對台官員前往南沙太平島
黃岩島爭端 俄表態反對美國干預
日媒稱日欲借售菲巡邏艇打破武器出口限制
日本海上自衛隊3艘練習艦將訪問菲律賓
菲南海急進源于石油誘惑 中國應適度強硬宣主權
印度擬退勘南海 又怕沒面子
印度公司決定退出南海石油開發可能因中國壓力
世界最先進半潛平臺“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投産 2012-2-14
武船造世界頂級三用海工船海洋石油681(981配套船舶)交付 2012-3-20
南海深水油井 大陸今天開鑽 2012-05-09
英媒稱中國正用高科技鑽井平臺在南海尋石油
菲律賓總統改口稱願同中國在南海合作采油
中海油開放南海9個區塊與外企合作
中國宣布大規模南海油氣開發反擊越南偷盜
中海油招標油田 激勵類股
泰馬菲競相參加中國西沙石油招標!
日右翼政客石原"叫囂"購釣魚島 專家稱其另有圖謀
熱比婭捐10萬 助日購釣魚台島(另參本館:熱比婭妨台
中方稱日大陸架延伸申請獲聯合國批准系捏造
胡錦濤拒單獨會日首相 熱比婭訪日釣魚台爭議作梗
搶攻東海戰略點! 共軍福建水門機場曝光
日本海上保安廳爲右翼政治團體登陸釣魚島護航
日媒稱中國民間保釣船已開赴釣魚島1-2天或抵達
中日國民互相反感 衝到最高點
日研究:臺灣人哈日 但認為最該親近中國(另參本館:真有哈台族?
愛臺何必仇中
日媒:台艦駛入釣魚台海域遭日本保安驅逐
我遭日「驅逐」? 海巡署否認
宣示釣魚台主權 台日互相抗議
中俄黃海聯合軍演 專題
http://mil.news.sina.com.cn/nz/zhongejunyan2012/
美進逼亞太 致中俄軍事同盟
普丁、胡錦濤2012-06-05簽署中俄戰略合作 與上合組織相輔相成
上合2012联合反恐军演 專題
http://mil.news.sina.com.cn/nz/2012shfkjy/
陸外交部:上合組織不似北約(另參本館:《歐洲新霸權》 上海合作組織)
中方向上合組織成員國提供百億美元貸款
美戰略東移 出席香格里拉對話的軍事科學院副院長:戰略上藐視它,戰術上重視它
中國軍方就美軍對華抵近偵察向美方表達關切(回應:學敘利亞,過來就打下來,看他還過來不?另參本館:伊斯蘭革命)
外媒稱中國高新6號反潛機性能超美P-3C(另參本館:運8電戰機 中國預警機)
俄挺中 逆火轟炸機 生產線賣給中國
美方第一島鍵 難防凶猛逆火
選美國或選大陸 亞洲國家兩難
亞太武力競賽美國沒有勝算
分析稱美國圍堵中國策略不會獲南亞諸國支持
日金援湄公河 與大陸拚影響力
湄公河慘案主犯 包機押回大陸
中日韓FTA談判 年內啟動
中美兩軍計劃年內舉行聯合演練
2012中泰海軍陸戰隊聯合兩棲作戰訓練落幕
最大規模環太平洋演習明日開幕42艘軍艦參加
俄參演尋求亞太影響力 非對付中國 中國曾觀摩美軍演習
抗中國 美日韓21日首次東海軍演
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因南韓民間團體激烈反彈 喊停
抗中 南海4國擬聯合巡邏
美越難有深遠合作
中方就越南蘇-27戰機巡查南沙島礁表示強烈不滿
俄媒稱中國殲10B對付越南印度蘇30效果更佳
中國就越通過《越南海洋法》提出嚴正交涉
印度成功發射烈火5洲際導彈 被命名中國殺手
西方為何對銀河3號與烈火5厚此薄彼?
印度總理訪緬 加強合作抗衡中
翁山蘇姬助力叫停建密松水壩(楨:典型的要電卻不要電廠之民粹!另參本館:民粹亡臺)
緬甸因電力供應緊張發生示威活動
宗教流血衝突 緬甸若開邦戒嚴
騷亂讓西方擔心緬甸走回頭路
(另參本館: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世界十大航太發射地 中國衛星 中國特色的GPS系統 衛星導航熱 美早知中反衛星 反衛星大戰 《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中共軍事革新之信息戰與太空戰》 《太空兵器》 《空天一體作戰研究》 《制空權》 神舟計劃 美盼搭神舟? 月神vs嫦娥 嫦娥奔月 新探月熱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太空城與原子城 中國宣言 中國大戰略 PLA最急需的武器 《國家海上利益論》 中國海洋調查船 天安艦事件 中國與東協保釣再起? 中國與印度 《美國飛彈防禦的過去與現在》 中國與韓朝) 2012-07-01 13:09:24
邁向太空站時代 神九安返中國 2012-06-30 中國時報
大陸執行首次載人航天交會對接任務的神舟九號,經過十三天太空飛行任務後,三位太空人景海鵬、劉旺、劉洋昨天上午十時零三分安全降落在內蒙古的預定著陸場。中共解放軍總裝備部宣布神九任務獲得圓滿成功,大陸官方「新華社」稱:中國邁向「空間站(太空站)時代!」
評論並稱,從十三項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的神舟,到獨具特色的發射模式,從穩定的交會對接技術,到高效益的空間實驗室,載人航天領域系列的「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顯示中國完全有能力自已開展智慧創造。
神舟九號發射專題
http://news.sina.com.cn/z/shzhfch2012/
大陸上天下海 歡慶黨慶 2012-06-17 中國時報
明(十八日)將是中國的好日子,除在天空中「神舟九號」早上約十一時與「天宮一號」進行對接任務外,另一項刷新紀錄的中國載人深潛器「蛟龍號」,亦將於這天進行第二次七千公尺下潛試驗。時間上的巧合,被認為與慶祝中共「七一」黨慶有關。
「蛟龍號」為大陸第一台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自一千公尺、三千公尺、五千公尺海試之後,於今年挑戰七千公尺深潛海試世界紀錄。(楨:蛟龍號可爲海軍潛艇繪高精度海圖,可勘查/鑽芯取樣金屬結核資源,可執行水下設備定點布放、海底電纜和管道檢測。)
備受矚目的「神舟九號」將於十八日早晨約十一時與「天宮一號」進行對接任務。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航天專家表示,此次的「天神合一」後,將進行十多天的載人飛行。這締造中國航天發展史上幾項新紀錄:太空人首次實施手控交會對接;太空人首次進入天宮一號駐留;首次有女太空人參與飛行。
相關新聞
美空軍X-37B選中國神九升空時返航疑搶風頭
美軍返航著陸 執行絕密太空任務 被疑系衛星殺手
大陸研發似美-37B的神龍無人太空轟炸機
美稱神九和天宮對接成功軍事意義非凡
美媒:美應阻止中國占領月球
美專家稱中美太空競爭像龜兔賽跑中國有耐心
中國「上天下海」的企圖
中國上天入海 加深國際警惕(楨:德國《新德意志報》則為大陸遭受猜忌鳴不平,稱「對於一直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而言,通過科技強國應該獲得尊重」。)
海天2突破 有助提升軍事技術(楨:其他國家的都含有軍事目的)
神九與蛟龍雙雙成功 印證中國科技力量 朝鮮日報
八年前,搭載太空人楊利偉的神舟五號完成首次載人太空飛行,踏出大陸航太發展「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昨晚神舟九號發射升空,在去年神舟八號完成無人自動交會對接的基礎上,朝載人手控對接目標前進。大陸用八年多時間走到第二步,要的就是躋身航太強國之列。
儘管美國與俄羅斯早就掌握交會對接技術,但兩大航太強國早期在實施對接任務時,都曾發生故障,造成任務失敗,甚至有太空人因此受傷。就此看,大陸航太發展,反而有「後發先至」的潛力。
神九火箭設計師呂新廣:三套控制系統讓火箭更可靠 新浪網 2012-06-16
舉個例子,平台到神三和神七是加了一台罐組,現在加了兩個罐組,可以換這裡面任何兩個器件。實際上用航天設備的可靠性來說,每一個設備壞一個器件的概率是非常小的,我們提的指標是99.99%,甚至更高,就是說一萬次里可以壞一次,我們允許它壞兩個還可以正常工作,這個可靠性基本上就是為了保證萬無一失。我們鍵上計算機,主要是控制大腦,現在改成三套獨立的工作,獨立的算,最後三取二,任何一個壞了我都沒有問題。現在整個火箭任何一個地方一度故障都是沒有問題的。
失敗的機率極小,但是不能說爲零,要科學的看待這個問題。神州九號有逃逸系統,故障系統,在天上就判斷這個火箭是不是有問題了,如果出現問題用逃逸系統改進離開。
航天飛機對于美國來講下了很大的工作,包括冗余設備,他的成本也很高,很多技術都是用最先進的。畢竟他的系統更加複雜,越複雜的系統出問題的概率越大。我們火箭相對于它來講要簡單。簡單就是可靠,拿一個導線來講,我就一根線連過去,只要把這根線弄堅固了就沒問題,但是他通過很多電子元器件轉換,這個是保不齊的。
相關新聞
神九有3種電源 太陽電池帆板 鎘鎳蓄電池 應急電池 一天耗電43度
神舟一船多用 巧思省錢省力 2012-06-19 中國時報
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昨對接成功,從技術上說,美國雙子星太空船早於一九六五年在低軌道完成對接,神舟並沒有新的創舉,它真正吸引西方的不是技術,而是大陸運用技術的巧思,能以節約的方式達到太空船「一船多用」的最大效應。相較之下,大陸的載人航天發展起步晚,但有後發優勢。
美國的做法不同,雙子星太空船每次對接,都要前後發射兩個飛行器進行對接,軌道並無預置目標,若要對接兩次,就必須發射四個飛行器(2N),依此類推。
大陸因有預置目標,每次對接採N+1方式進行,如天宮一號兩年內和神舟八號、九號和十號太空船對接,發射次數少,比美國省錢又省力,預置目標還能發揮很多作用,一舉數得。實在說,美國更在意後發國家的巧思,作戰亦復如此。
回應
大陸空間站的配置更是棒,一個載人飛船一個貨運飛船,2個實驗艙都可以獨立飛行逃生,安全性比國際太空站高明太多了,功能性也強又節省發射費用,美俄一昧求大,結果悲劇一再發生,中國人實事求是,智慧比美俄高多了
相關新聞
載人航天花費 不到390億人民幣
評估稱航天領域每投1元可獲7至12元回報
中國經濟、太空實力展現
神九發射將重點進行航天醫學實驗研究
太空養心丸 照三餐服中藥 避免太空病
神九太空人 把尿變飲用水
手控對接 人腦比電腦快3分鐘
太空穿針 劉旺嚴肅 劉洋輕鬆
新老、男女搭配 3太空人分工
太空站衛生間分男女 設2睡眠區
陸太空科技先進與否 專家分歧 2012-06-17 中央社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太空分析專家歐柏格(James Oberg)說:「天宮一號不僅只是對接目標,它是一個完整的支援生命模組,能充當居住空間,如果中國決定超越低軌道,邁向月球或外太空的話。天宮一號正是供長期外太空任務使用的那種模組。」
歐柏格說:「中國人正在做的,不只是在古老太空競賽成就上尾隨追趕,他們正迎頭趕上,在某些案例中甚至較部分其他太空強權超前一步。」
他又說中國大陸目前正展開多項太空能力大規模改善計畫,包括設計更大型長征五號火箭(楨:長征五號推力1100噸/載25噸火箭 2012-6獲驗收2014升空,推力3000噸/載重百噸也在論證中)以及在海南島興建新火箭發射設施在內,這只是能提升中國大陸技術能力的兩個案例而已。
但曾出版有關中國太空產業書籍的澳洲學者瓊斯(Morris Jones)指出,中國大陸在太空競賽方面起步較晚,仍遙遙落後,根據他的估計可能落後高達40年。
瓊斯說:「目前,中國的太空計畫大約相當於1960年代末期的美國太空計畫,雖然他們尚未能把太空人送往月球。」
瓊斯認為中國大陸的太空雄心與美國和俄羅斯沒有兩樣,均著眼於軍事、科技和宣傳目標。 2012-07-01 12:42:01
海上發射公司
海上發射公司成立于1995年,主要利用海上平臺承擔商業衛星發射業務。參加方有:美國波音公司(占40%股份),負責航天器總體、有效載荷服務、出海之前港口處理操作;俄羅斯能源航天火箭公司(占25%股份),負責Block-DM上面級及其與運載火箭的一體化;挪威克韋爾納公司(占20%股份),負責海運工程;烏克蘭南方設計局與南方機器制造科研生産聯合體(占15%股份),負責運載火箭的前兩級和發射支持操作。
海上發射公司進行發射前,發射架及箭體(包括有效載荷)在加利福尼亞州長灘港口的裝配指揮船上裝配,完成後轉移到能自航的「奧德賽」號發射平台上,然後與擔任指揮中心的裝配指揮船一道,駛往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 0°N 154°W進行發射。
海上發射公司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提供海基發射服務的公司,但海上發射的構想卻不止一個。1964年至1988年間,義大利羅馬大學和美國航空太空局(NASA)從位於肯亞海岸的聖馬可固定平台上發射過多枚太空飛行器。1998年7月7日,在巴比倫支海域附近,一枚由「新莫斯高夫斯克」號潛艇發射的「靜海」號(Shtil')運載火箭將兩枚通信衛星送入軌道,它們由柏林工業大學為德國太空局製造。
海上發射公司1999年首次進行商業發射,至2008年9月,海上發射公司進行的29次發射中,有兩次失敗,另外還有一次也只取得部分成功。
爲什麽要到海上發衛星呢?較之在陸地發射,海上發射有三大優勢。首先是提高了火箭的運載能力。發射船臺可以駛到赤道上,赤道是距離地球同步軌道最近的地方,這就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地球自轉的能量作爲火箭的推動力,運載能力可提高30%左右,並且節約了燃料。第二是發射能力的提高使單位發射成本相應降低,價格降低了20%左右。第三是安全性高,無論是發射失敗還是火箭子級墜落,殘片都會落在水中,不必再擔心造成人員傷亡。
法新社2012-5-26報導,國際太空站(ISS)上的太空人,打開通往美國民營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 )「蛟龍號」(Dragon)太空艙的艙口。執行劃時代任務的蛟龍號,5月25日抵達ISS。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5月25日成為第一個將無人載貨太空艙送到ISS的商業公司,宣告民間太空飛行新時代的來臨。
蛟龍號為ISS帶了約半噸補給品和科學實驗器材,5月31日打算帶稍微重一點的裝備返回地球。
美國太空梭2011年全數退役後,目前僅有俄羅斯具備運送太空人和補給品到ISS,然後安然返回地球的能力。
日本和歐洲航太機構也有貨運太空船,可運送補給品到ISS,但是返回地球時無法完好無損,而其任務預定未來幾年結束。
這意味太空探索科技公司和其競爭對手軌道科學公司(OSC),可能成為運送物品到ISS的主要服務業者。ISS造價高達1000億美元,預定運作至2020年。
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featurearticles&id=1713
太空事業民營化 科學人雜誌
重點提要
■太空梭即將下台:NASA在2011年年中讓太空梭除役後,美國將無法再運送太空人或補給品上國際太空站。
■民間企業即將登場:歐巴馬執政團隊取消了準備取代太空梭的「星座計畫」,打算將載運太空人的任務交給民間企業。
■希望很大:理論上,政府為勇於冒險的企業提供初期支援,可以帶動太空旅行市場繁榮發展,競爭則可促使價格下降。
■風險也大:沒有人知道新創公司能否打造出安全、價格合宜又可靠的太空船。如果他們失敗,人類太空探索將倒退數十年。
兩年前,著名影集「星艦奇航」的已故演員「史考特」(本名杜漢,James Doohan)執行了最後一次任務:擔任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代言人。這家民營公司於2002年成立,宗旨就是前往其他新創公司從未去過的地方:地球軌道。2008年8月,SpaceX將杜漢的骨灰放入準備進行第三次試飛任務的獵鷹1號,這具以液態氧和煤油為燃料的火箭將飛往地球軌道。但起飛約兩分鐘後,杜漢最後的旅程提前結束,火箭第一節在分離時撞毀了第二節。這是SpaceX第三次試飛,也是第三次失敗。
那麼,2010年2月歐巴馬執政團隊宣佈,NASA應該實質放棄載人太空船任務並轉移給民間企業時,他們究竟在想什麼?NASA為了「星座計畫」已經投入90億美元,打算接替太空梭,建造運送太空人和補給品前往太空站、甚至月球的後繼載具,這些在新方案下將化為烏有。NASA反而還將提供種子基金給SpaceX等新創公司,並同意付費使用這些公司的火箭前往太空站。
許多人指責這項方案不僅太天真,而且十分莽撞。批評最力的是曾當過太空人的太空偶像阿姆斯壯,他一聽見民間企業即將接下NASA任務,就嗤之以鼻地說:「必須經過多年努力和大手筆投資,才能達到必要的安全性和可靠度。」阿姆斯壯等人堅持,將地球軌道運輸飛行交給民間企業,等於讓載人太空探索走回頭路。而且萬一民間企業出錯,甚至會發生災難(許多人相信一定會),整個載人太空事業可能因此長期、甚至永久停擺。NASA規模龐大的載人太空航行組織一旦瓦解,要重建所需的時間和金錢,恐怕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儘管有這些考量,美國國會在2010年秋天仍然勉強同意了這項方案。
單單只是賭注太大又有風險,並不表示絕對不值得冒險。我們有理由相信,民間企業很快就能勝任將人送上地球軌道的工作,而且會比NASA執行過的計畫花費更低、更可靠。更進一步來說,由於30多年來載人太空探索可說毫無進展,大多數人甚至已經不敢夢想人類能在地球上空建立一席之地,讓一小群太空人執行任務,並供許多科學家、工程師,甚至想去外太空小住一段時間的一般民眾在此停留,但這項方案或許能打開通往夢想的大門。更棒的是,這群太空旅客可望帶起自給自足的地球軌道經濟,在火星或更遠的星球建立人類的居住地,成效可能比星座計畫或任何傳統太空計畫更大。
http://news.sina.com.tw/magazine/article/6586.html 2012-05-31 11:46:35
北韓譴責美國以雙重標準對待發射飛彈 2012-04-24 中廣新聞
北韓外交部說,北韓發射衛星的整個過程都很透明,而美國卻惡意誹謗「衛星」發射,還主張那是「遠程飛彈發射」並帶頭譴責,但卻支持其他國家公開進行遠程飛彈發射。
相關新聞
印度成功發射烈火5洲際導彈 被命名中國殺手
同是對待試射 為何對朝鮮舉大棒、對印度拍巴掌?
印試射飛彈劍指北京
中方:和平發展_保持理性
印度發射遠程導彈效應 不容輕忽
西方為何對銀河3號與烈火5厚此薄彼? 2012-04-11中評社
從透明度的角度來說,朝鮮要遠遠超過印度。朝鮮在宣布發射衛星的時候,就宣稱要邀請各國觀摩,前兩天各國媒體還進入了朝鮮西海衛星發射場,來拍攝組裝完成的銀河-3運載火箭。而印度試射烈火5型彈道導彈,既沒有公布相關照片,也沒有邀請媒體進行報道。兩者的行為,可謂涇渭分明。
再從技術角度來研究,朝鮮這次使用運載火箭來發射人造衛星。儘管這種航天技術可以應用於遠程彈道導彈的開發,但二者畢竟有著一定的區別。
而印度的情況則截然不同。從名稱上,印度旗幟鮮明地表露烈火-5是一枚洲際彈道導彈,而且還可以從地面進行機動發射。這和在發射架等待的朝鮮銀河-3運載火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從西方媒體過去判斷“威脅”的方法來看,印度犯規的程度都要遠遠超過朝鮮。印度研發洲際彈道導彈,實際上是對世界核不擴散體系的重大衝擊。然而現實是西方國家對印度是麻木不仁,卻對朝鮮發射火箭進行連篇累牘的口誅筆伐。
以日本和美國為首,一些國家的媒體對朝鮮發射火箭進行了系統而有針對性的妖魔化。火箭還沒發射,就開始預測其失敗後要採取哪種手段來攔截。日本媒體不斷報道調整國際航線,力圖營造朝鮮火箭對居民生活不利影響的輿論氛圍。美國更為霸道,對於朝鮮邀請外國專家參觀朝鮮衛星發射現場,美國不僅宣稱不派專家,而且要求別國也不派專家。此外美國作為航天大國,還從技術上分析朝鮮火箭向南發射,猜測朝鮮試射導彈的目的性大於衛星。
現在世界各國不應該以意識形態為標準,人為設置雙重標準,而是應該攜起手來,共同致力於世界範圍內削減導彈武器、核武器甚至無核化。如果美國連起碼的公正、客觀都不在乎,就靠拉幾個馬仔組織黑社會來維持治安,那麼他實際上成了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
安-124型運輸機是世界最大戰略重型運輸機之一,此次用于空中發射的是改進機型安-124-100VS,VS是“空中發射”的意思。
中科院院士劉竹生對本報記者介紹稱,目前,空中發射火箭裝載方式有兩種,一是挂在機腹下(右圖);二是內槽式,裝在機艙內(左圖),打開艙門發射即可。
據俄羅斯媒體報道,俄有意重啓因全球金融危機而擱置的“空中發射”項目,即使用重型運輸機在空中發射運載火箭。俄計劃與印尼合作,利用俄産重型運輸機和印尼的地面設施實施這一計劃。
利用印尼飛機場發射
報道說,俄副總理羅戈津在上周訪問印尼時特別提到重啓“空中發射”項目。2006年,負責實施這一項目的俄羅斯“空中發射”航空航天企業與印尼公司簽署協議,決定在印尼斯考滕群島飛機場部署安-124-100VS“魯斯蘭”重型運輸機,利用靠近赤道的有利地理位置實施空中火箭發射。
“空中發射”航空航天企業的大股東俄羅斯“飛行”航空公司曾在2007年表示,這一項目已進入最後階段,2010年將實施首次發射。但此後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項目因缺乏後續資金而被擱置。
美國領先空中發射
“空中發射”航空航天企業的總設計師羅伯特?伊萬諾夫接受俄《消息報》采訪時說,“飛行”航空公司一直沒有放棄這個項目,並已投入近2500萬美元資金。
他解釋說,用飛機發射火箭商業價值在于更高性價比,因爲這種發射方式比在地面發射同樣重量的負載便宜20%至30%。目前空中發射的成本約爲3億美元,隨著技術完善,費用會降低。
利用空中發射技術,重型運輸機可將輕型運載火箭攜帶到巡航高度再分離發射,由于高空中火箭承受壓力相對較小,對火箭結構強度要求也不會太高,火箭發動機可在更理想環境下工作。目前,美國在這一領域處于領先地位。今年6月,美國軌道科學公司就利用大型運輸機實施了一次空中發射。
美1990年突破空中發射
早在1990年,美國軌道科學公司就取得了空中發射技術上的突破,B-52轟炸機空射運載火箭。今年6月該公司空射了搜尋黑洞探測器。俄羅斯于1998年12月啓動“空中發射”計劃。目前俄在空中發射火箭方面的技術已相當成熟。
對于這一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中科院院士、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技術顧問劉竹生。他說,世界各國研究空中發射是爲了讓火箭能夠重複使用,希望將來能夠將一級二級甚至三級火箭都能重複使用,但是難度非常大。
劉院士也指出,目前的空中發射,包括航天飛機,也只是對火箭的部分重複使用,還不能完全代替火箭。因此空中發射運載火箭只是現在各國研究火箭重複使用的一種方式,目前還有這樣的研究,將火箭的飛行器設計成能返回的,火箭帶上翅膀也可以重複使用等。
1 原理
安-124型運輸機攜帶運載火箭飛至距地面10至11公裏左右高空。當飛機進入預定位置後,艙門被打開,當機身與水平線呈76度夾角時,機艙中的大功率活塞把火箭推向艙口,使其順“斜坡”滑出。
與此同時,飛機將作出緊急躍升的特技飛行動作,使火箭與飛機快速分離。一級火箭發動機會産生約190噸的推力,火箭可攜帶各種小型衛星以每秒3.8公裏的速度飛向預定的太空軌道。
2 難點
劉竹生院士指出實現空中發射要攻克兩個主要難點,首先是飛機的定位,要求精准的高度、速度、姿態,然後才可以投放火箭,要保證火箭在飛機下面不能“擡頭”,否則會與飛機相撞,必須保證兩個飛行體在一定軌迹飛行,這樣才能安全。
劉院士認爲,其次是,地面發射火箭時,發射方位是瞄准好的,但是空中發射不會那麽精確,飛機要有一套測量系統,如何將這些信息傳遞給火箭是個不小的難題。
3 優勢
相比地面和海上發射,除了重複利用火箭,空中發射還具以下三種優勢:
一、空中發射不受地形、地理位置的限制,具有較高的自主性和機動性。
二、空中發射使用費用和發射成本低,不需建立龐大地面基礎設施,也無需花巨額資金建設道路、電力、賓館和醫院等附屬設施。
三、空中發射運載火箭燃料采用對環境危害相對較小的碳氫化合物。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7-04/0753694697.html 2012-07-04 10:08:36
巴國暗助 塔利班圖奪回阿富汗
巴基斯坦當局下令拆除拉登生前住所
巴基斯坦議會要求美國停止無人機空襲並道歉
重啟補給線 美巴關係可望改善
巴基斯坦總統七年來首訪印度 表善意 印巴互釋對方囚犯
巴基斯坦恐怖頭目遭通緝 否認涉及孟買恐襲案
巴基斯坦大雪崩! 逾百官兵遭活埋 中向巴提供搜尋裝備
俄外長:俄羅斯支持印度與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組織
埃及足球迷暴動 73死逾千人受傷 軍警挨批
足球暴亂悲劇 危及埃及革命成果
參選爆炸 埃及總統大選23人角逐
埃及大規模遊行要求禁止前政權高官參選總統
埃及兄弟會擬參選總統或致與軍人集團關係惡化
以色列遭埃及境內發射火箭彈襲擊 無人傷亡
埃及輸往以色列和約旦的天然氣管道第14次被炸
中國石化與埃及公司合建海上鉆井平臺
中埃簽署政府間經濟技術合作協定 向埃提供9000萬人民幣無償援助
葉門總統就職 基地攻擊26死
蓋達葉門分支襲擊軍營 造成44人死亡
蓋達組織劫葉門軍火庫 15名戰俘遭處死
葉門50名基地組織成員被擊斃 美無人機參與行動
葉門石油出口因管道遭破壞暫停
蓋達運用葉門軍隊分裂取利
奈及利亞復活節不平靜 教堂倒塌、汽車自殺炸彈 至少38死
奈及利亞激進組織博科聖地 將成另一個蓋達?
非洲民主櫥窗馬利 總統大選前驚傳軍事政變
叛軍宣布北部獨立 馬利南北分裂
馬利臨時總統就職 揚言全面攻擊叛軍
西非馬利內戰 逾2萬難民逃亡
民怨引爆政變突尼西亞出現茉莉花(突國花)革命
突尼西亞新憲法不以伊斯蘭為基礎
突國民爭集會權 警民衝突火爆
突尼西亞不解決就業問題歷史還可能重演
重返華爾街 占領運動2.0再起
占領華爾街抗議者與警方衝突 多人被捕
抗議警方粗暴抓人 美占領運動發起五一罷工
佔領華爾街為何失敗
貧富分化加劇 美國夢難圓
美貧富差距為何越來越大
國際媒體過去談緬甸,總是強調翁山蘇姬,此刻她已經補選勝利,未來真正關鍵的人物是總統添盛。
添盛改革的首要挑戰,就是軍方的特殊利益。雖然軍隊去年交出政權,但是仍然掌握著憲法,新上任的三軍總司令敏昂日前誓言,捍衛憲法是軍隊主要的責任,而憲法保障軍人在國會有四分之一的名額,修憲又需要四分之三的多數,換句話說,沒有軍人的同意,修憲是沒有辦法進行的。翁山蘇姬對此大加抨擊,分配席次給軍方代表,基本上是不民主的,翁山要求修憲,但這馬上就碰觸到緬甸政治改革中最敏感的部分,除了軍隊的特殊利益,還有過去老軍頭對少數民族、民主人權分子、佛教僧侶的迫害追究問題,在所有民主轉型國家,這都是改革的核心。
相關新聞
總統登盛 將成緬甸戈巴契夫?(楨:緬甸將似蘇聯瓦解?另參本館:俄羅斯關於蘇聯劇變問題的各種觀點)
緬甸的改革 民主漫長路
拉攏緬甸 美、陸各懷鬼胎
翁山蘇姬當選後 中緬關係展望
獨家採訪撣邦國慶大典 反抗軍:停戰建立新緬甸
緬甸靠不住 中國應介入幫助克欽武裝
選舉落幕 歐盟 美國擬放寬對緬甸部分制裁、全面恢復邦交
西方企業 等著列隊進入
南海問題 中在東協峰會獲勝 2012-4-5 旺報
中國大陸再次在南海問題上獲得勝利,剛剛結束的東協峰會結束後發表的宣言中,強調貫徹落實10年前簽署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並未強調制定《南海行為準則》,這同中國的口徑一致。
本次東協峰會前,菲律賓曾提出東協須先就起草《南海行為準則》取得一致,然後以統一陣線的態勢與中國談判。但菲律賓的提議並未獲得多數成員國贊同。
相關新聞
中國經略中南半島
印媒:中警告勘南海將付出代價
加緊戰前準備? 解放軍3月南海「火爆」軍演
越南聯俄開發南海抗衡中國 俄不會突破中方底線
菲最大軍艦VS.中國海監船
中國駐菲使館:中國對黃巖島主權有充分法理依據
外交部:中方要求菲律賓軍艦立即撤離黃岩島海域
菲派海警船接替軍艦繼續和我國海監船對峙 專題
http://mil.news.sina.com.cn/nz/hjfjj/
麥克風沒關 歐巴馬「悄悄話」全球聽到【聯合報2012.03.28
歐巴馬在南韓核安高峰會場邊與俄羅斯總統麥維德夫闢室密談,。
歐巴馬說:「所有這些問題,特別是飛彈防禦,都可以解決;重要的是,他(普亭)要給我空間。」
麥德維夫:「是,我了解。我了解您有關空間的意思,給您空間…」
歐巴馬:「這是我最後一場大選。大選過後,我會有更大彈性。」
麥德維夫:「我了解。我會把信息轉達給弗拉基米爾(普亭)。」普亭將於五月七日就職俄國總統。
相關新聞(另參本館:)
領袖「悄悄話」 外洩事件簿
美欲建飛彈防禦系統 中:慎重處理
朝鮮暫停核試驗和遠程導彈試射
將獲美24萬噸食品援助
分析: 朝鮮發表停核係中國因素影響
六方會談重啟?各界存疑
北韓擬發射衛星美將停止援糧
北韓認為發射衛星不牴觸與美方協議
(另參本館:《美國飛彈防禦的過去與現在》 中國與韓朝 天安艦事件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世界十大航太發射地)
管不住北韓 重挫北京大國聲威【聯合報/陳欣之/成大政治系教授2012.03.28
相對於美國重振亞太領導地位的恩威並濟,中國大陸在東亞對外關係上,口惠不少,卻每每在外交關鍵事件上退縮自封,少有令東亞諸國感受到北京是有能力維繫區域和平的大國風範。北京對北韓的無能為力,折損在東亞創建華夏和平圈的正當性基礎,無力回應美國重振影響力的聲威,更將為兩岸和平發展道路,增添不必要的領導信心危機。
回應
學校待久了! 不太了解國際情勢的阿諛我詐! 詭譎事項~ 政治鬥爭 ,環境愈嚴苛愈厲害,中國可是玩了幾千年 美國小弟是兩百年,敵消我長,風水輪流轉,你怎知誰在耍誰?!
相關新聞
美日韩要求朝鲜停止发射火箭 中国希望各方克制
美籲大陸施壓北韓 迫棄射火箭
西方爲何對銀河3號和烈火5厚此薄彼
北韓射飛彈 尊重代替逼迫
30余名外國記者受邀抵朝鮮報道衛星發射
北韓駁斥假借發射衛星試射飛彈
北韓:發射衛星合法 美勿對抗
北韓在施展「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謀略
攔截飛彈 美第7艦隊神盾艦部署黃海
日防相下令 準備攔截北韓火箭
專家:火箭發射失敗對金正恩的地位不會產生影響
北韓幫少主立威 恐無寧日
南韓分析:金正恩為拉攏軍民心 下一步是核試
衛星發射成功與否 金正恩政治贏家
國際(楨:誰的國際?)譴責 擬制裁北韓
地球最孤立國家 北韓不怕制裁
韓媒大爆驚天內幕︰擊沉“天安”號凶手是以色列潛艇
朝媒體戲謔韓衛星發射2次失敗稱應拜托朝鮮
北韓飛彈專家人數上萬 為南韓3倍 2012-04-14 14:48:07
(楨:中俄以利比亞被西滅為鑑,敘利亞算挺過了,伊朗得加緊備戰了!緬甸親西就不怕重蹈利比亞被西滅?另參本館:伊斯蘭革命 美以伊朗 伊戰越戰化 阿戰越戰化 美伊與中東 以黎巴又戰? 以入侵巴 中國與東協 中國與東協 袈裟革命? 救災政經學 民主形式萬歲 民主偽形 )
俄中拒絕為軍事干預敘利亞埋伏筆 2012-02-05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2月5日電 合國安理會4日就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進行表決,俄羅斯和中國投了否決票,決議草案未能獲通過。
在利比亞問題上,北約濫用了聯合國安理會授權。這一次,俄對決議草案中任何軍事干預敘利亞的明言或暗示都表現出不容忍態度。
行使否決權,拒絕為軍事干預敘利亞埋伏筆,其實質是反對以外部武力強行推動一個國家的政權更疊。
相關新聞
敘利亞危機幕後實為教派角力 伊朗是真正的靶子
伊朗兩艘軍艦抵達敘利亞 將向敘海軍提供培訓
伊朗媒體稱敘利亞軍方抓獲約50名土耳其軍人
敘利亞是否將重演利比亞式崩潰?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張志軍:中出現阿拉伯之春是幻想
外交部:反對借人道主義之名幹涉敘利亞內政(另參本館:《西方人道主義幹預》)
人權理事會譴責敘利亞決議 中俄投反對票
普丁即將回鍋 美俄關係恐惡化(另參本館:俄羅斯聯邦選舉制度與總統職權)
敘利亞防長參觀俄航母
俄羅斯2架飛機載人道主義救援物資抵達敘利亞
俄特種部隊潛入 敘:助剿反對派
敘利亞新憲法草案獲得通過 變一黨製為多黨制 2012-02-27新京報
2月26日,敘利亞就新憲法草案舉行全民公投,超過1400萬敘利亞人在全國14185個投票站進行了投票,新憲法草案以89.4%的支持率獲得通過。
雖然阿薩德政權在新憲法草案中作出大量讓步,將全民公投看成扭轉執政危機的良機,但敘利亞反對派第一時間宣佈抵制公投,美國等西方國家也公開指責敘利亞此次公投“可笑”。(楨:民不民主西/奴說得算!)
相關新聞
俄使:敘利亞將擬新憲 交公民投票
敘利亞人怕內亂 55%還挺阿塞德
反對派拒提供當局保證 敘利亞停火協議恐破局2012/04/09華視新聞
阿拉伯聯盟聯合特使安南日前表示,敘利亞政府同意遵守6點和平計畫並在10日撤軍停火。但敘利亞叛離組織敘利亞自由軍首腦阿沙德卻在昨(8)日表示拒絕提供敘利亞當局任何保證,停火協議恐破局。
相關新聞
敘利亞反對派棄守霍姆斯巴巴阿姆魯
政府軍攻陷大本營伊德利布!敘反抗軍逃
聯合國調停 敘利亞一週內停火
中俄力挺 安理會促敘停止暴力
安南斡旋成敗繫於美歐
伊朗2日舉行國會大選,根據初步計票結果顯示,與總統阿曼迪內加敵對的保守派的宗教勢力大幅領先,預計將掌握國會,可能使伊朗發展核武的立場更加堅定。
由於此次國會選舉被視為伊朗明年下屆總統選舉的前哨戰,因此伊朗政治觀察家認為,隨著阿曼迪內加陣營的慘敗,明年將不可能再競選連任,將由效忠於基本教義的強硬派的政治人物繼位,如此將使伊朗發展核武的立場更加堅定。(楨:民主選舉西/奴照打,還說啥「兩個民主國家不會開戰」民主和平論!另參本館:核能與核武)
相關新聞
伊朗再示硬 啟動鈾濃縮
伊朗官方首次承認有制造核武器能力
伊朗議員聲稱能制造核武 美方回應稱系“唬人”
伊朗核子專家 又遭炸彈暗殺
回應西方敵意 伊朗啟用濃縮鈾新離心機
伊朗將國産核燃料棒裝至反應堆
歐巴馬傳話:可接受伊朗民用核計畫
伊核“6+1”談判今日2012-4-14重啟 或將緩解海灣緊張局勢
美決對伊朗發動嚴厲制裁
為促伊朗棄核 美制裁陸公司
中方對美國制裁珠海振戎公司表示強烈不滿
溫家寶:中國與伊朗正常貿易應受保護
中日韓 進口伊朗石油大減
中國不可能禁買伊朗石油
美倡制裁伊朗,盟友各有盤算,甚或暗渡陳倉
制裁伊朗 中國未必是輸家(另參本館:《石油世紀》 中國石油大戰略)
伊朗石油禁運 中國大陸最樂
學者:禁運伊朗石油 拖垮全球經濟
伊朗警告:波灣國增產石油_後果自負
朝鮮新型火箭炮射程可覆蓋韓國中部美軍基地(楨:伊朗也將跟進覆蓋波灣?另參本館:中國火箭 各國火箭 )
美軍模擬:以軍攻伊朗後果可怕
美國大選前中東不可能爆發戰爭 2012/03/12 泰國世界日報
美國如果在發動對伊朗戰爭上不與以色列合作,以色列憑它自己一國之力,能不能對伊朗發動這場戰爭呢?答案是不可能。
所以目前形勢只是你嚇嚇我,我嚇嚇你,如此而已。在美國今年底總統選舉之前,中東不可能爆發新的戰爭。
相關新聞
分析師稱長途奔襲伊朗核設施超出以色列空軍能力
專家:伊朗頻繁軍演 意在向西方顯示實力
頑抗到底 伊朗加強防衛核設施
俄警告伊朗不要輕視外部軍事打擊威脅
俄媒稱美挑逗伊朗采取封鎖海峽等行動引發戰爭
歐巴馬:不應對伊朗輕言戰爭
歐巴馬不惜對伊朗動武 以總理樂見
以:暫不攻伊朗 但堅拒伊擁核
供以新武器攻伊?白宮撇清
以色列製新型炸彈可攻擊伊朗核設施
德諾貝爾文學獎作家 被批反猶 (?另參本館:《德國與日本的省思》)
天下大亂,局勢大好 聯合報2012.03.29張佑生(另參本館:法總統能改革嗎 )
法國政壇近數月流傳一種說法:唯一能讓總統沙克吉連任成功的,是一次重大危機,讓他展現領袖的高度;否則,社會黨的候選人歐朗德幾乎是已勝券在握。
危機果然發生了。一名恐怖槍手奪走七條人命,讓法國人心惶惶,而沙克吉憑著應對得當,使兩年來「不支持率」始終高於六成的他,又回到了民調領先的位置。
相關新聞
法國血案誰之過
「攻猶太學校 為巴勒斯坦復仇」
寧住以色列! 法國猶太人掀移民潮
以巴交火四天後 達成停火協議
部落沖突致利比亞面臨分裂風險2012-04-06 北京新浪網
繼利比亞東部近期要求自治,南部賽卜哈發生騷亂後,西部地區近期又發生部族間武裝沖突。此間輿論認為,利比亞境內此起彼伏的部落武裝沖突,凸顯了利國內嚴峻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後格達費時代的利比亞正面臨著國家分裂的風險。
相關新聞
四派武裝主導利比亞 國家可能走向分裂
聯合國車隊利比亞遭襲
俄外長稱利比亞國內仍存很多問題 促聯合國協助
普京:利比亞新政府發出有意與俄合作的信號
格達費之子卡扎菲在拘禁期間遭毆打
卡扎菲第三子稱利比亞即將爆發起義
美國和利比亞調查 意法油企與卡扎菲關
中俄或失去與利比亞的合約
反美情緒再升高 美駐阿士官濫射 16死5傷
阿富汗人命幾何 賠償金差百倍
阿戰使美軍精神崩潰
6成美國人 認阿戰不值得
濫殺衝擊大 美誓對阿戰略不變
阿富汗抗議美軍焚燒可蘭經進入第5天 至少25死
犯眾怒 阿富汗千人包圍美基地 聯合國機構
北約決定撤出在阿富汗政府部門職員
德軍因阿富汗反美騷亂擴大提前撤離軍事基
阿富汗西部遭自殺式炸彈襲擊 9人死亡
美阿簽協議 夜襲需阿富汗批可 阿不再做傀儡?
上海合作組織要發威 中俄聯手將美軍驅出中亞(另參本館:中國與中亞 上海合作組織)
美國在中亞連連失利
伊戰9周年 18城 30炸彈攻擊 52死連環爆 蓋達給巴格達難看?
美軍一走了之 伊拉克陷入難解動亂
伊拉克3月份112人死于沖突
美式自由讓世界付出慘重代價
伊拉克至土耳其輸油管道遭破壞
伊拉克召開全國和解大會調停內部矛盾 專家:作用有限
伊拉克前政權薩達姆副手現身 批評馬利基所領導政府 2012-04-14 14:46:28
俄探測器失靈 美雷達惹禍?【世界日報2012.01.19
俄羅斯太空總署一名官員指稱,美國設在大洋洲馬紹爾群島的一個雷達,可能干擾俄羅斯火星探測器「福布斯-土壤」(Phobos-Grunt)的電子通訊,導致它去年底升空後失靈。但該官員強調,相信美方並非刻意進行干擾。
中新社報導,自日前外界稱俄太空總署署長暗示航天事故與外國作祟有關以來,俄媒17日開始出現類似言論。俄新社更援引「福布斯-土壤」飛行分析委員會負責人科普捷夫的話指出,「福布斯-土壤」在繞地球第二周飛越美國雷達上空時,美國雷達確實曾以針對小行星運行軌跡的程序進行運轉。科普捷夫並稱,俄方正在分析美方雷達運作可能對火星探測器產生的影響,將在近期進行地面試驗。
俄副總理:不排除受擾
據報導,負責調查近期航天事故的俄羅斯副總理羅戈津17日也對媒體表示,不排除「福布斯-土壤」曾受雷達干擾的可能性,「不過但願這不是事實」。然而有航太專家指出,「福布斯-土壤」失控前並未飛越美國上空,而中國及歐盟直接參與該項目,更讓美國不可能出手阻撓或干擾。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前高層也反駁「雷達干擾」說,他稱根本原因是俄火星探測器本身出現故障,俄羅斯不應把責任歸咎於其他國家。
載有中國「螢火一號」
據報導,載有中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的俄羅斯「福布斯-土壤」,去年11月9日發射後,因未能正常變軌飛往火星而停留於近地軌道失控,於本月15日墜入太平洋,這是俄羅斯近15年來的首次火星探測行動,而俄羅斯此前的火星探測史上也有多次敗筆。
報導指出,針對近期航太事故頻發,俄總統麥維德夫跟總理普亭責令徹查。按計畫,俄太空總署應在本月26日遞交事故調查報告。
俄火星探測器 墜落南智利外海【中央社2012.01.16
俄羅斯新聞社引述軍方官員報導,俄國任務失敗的火星探測器今天墜落智利海岸外很遠的太平洋中。
國營俄羅斯新聞社(RIA)和伊塔─塔斯社(ITAR-Tass)引述航太防衛隊(Aerospace DefenceForces)發言人左洛圖金(Alexei Zolotukhin)的話說,火星探測器福保斯-格朗特(Phobos-Grunt)的殘骸碎片墜入智利南部海岸外威靈頓島(island ofWellington)西邊1250公里的太平洋海中。
航太防衛隊聲明說,福保斯-格朗特墜落過程中起火燃燒,殘骸碎片散落智利南海岸外的太平洋中。
左洛圖金指出,俄羅斯追蹤設施一路監視福保斯-格朗特的墜落,「這使我們能正確查知福保斯-格朗特墜落的地點和時間」。
他說:「根據防衛隊任務控制中心的資訊,福保斯-格朗特的殘骸碎片應已於格林威治時間17時45分墜落太平洋中。」
福保斯-格朗特去年11月9日發射,進行探查火星最大月球的任務,但因故被困在地球軌道,並在軌道愈飛愈低,以及受地球引力吸引的影響下,最後掉進大氣層墜落地表。
目前不清楚福保斯-格朗特掉落大氣層過程中未燒盡的所有殘骸,是否全落入海中。
由於地球上部的大氣層受到太陽活動的強烈影響,經常會有變動,福保斯-格朗特墜返地表的時間和地點一直無法確知。
價值1億7000萬美元的福保斯-格朗特,是墜落地球最重及有毒殘骸最多的太空垃圾。
不過專家說,福保斯-格朗特太空垃圾構成的危險不大,它的有毒火箭燃料、鋁質燃料槽以及大部份結構會在大氣高空中燒毀。
陸北斗導航 免費試運行服務 2011-12-28 旺報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昨天起提供免費試運行服務,可對大陸和周邊地區提供連續被動定位、導航、對時等服務,大陸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估計,大陸衛星產業目前最少有4千至5千億元人民幣產值,且隨著產業發展,未來產值不可估計。
用戶數量無限制
大陸國新辦昨天舉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試運行服務記者會,冉承其宣布,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經發射10顆,建成基本系統,即起可向大陸及周邊地區提供連續被動定位、導航、對時等試運行服務。
冉承其指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提供被動定位導航授時服務時,和美國的GPS等其他三大系統相比是一樣,用戶數量沒有限制,「據我瞭解,(大陸)用戶的數量也遠遠不止幾千台,應該在十萬以上的量級」。
冉承其同時公告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空間信號接口控制文件(ICD)的測試版,他解釋,這就是北斗接收終端晶片研發以及相關應用研究必備的技術文件。他說,為儘早推動企業參與、研發、應用,才對外公布測試版,明年會公布正式版。他強調並承諾,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向全球提供的服務都是免費的。冉承其說,目前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涵蓋範圍北到俄羅斯,南到澳洲,經前期系統測試和試驗評估後,目前定位服務的位置精準度已經具備25公尺左右,測速精準度為每秒0.4米,授時精準度為50奈秒。
2011航太發射 全球第二
冉承其表示,到明年底,還會再發射6顆組網衛星,等系統基本建成正式運行後,定位服務精準度會提高到10公尺左右。他提到,現在的衛星信號已經覆蓋到香港和澳門在內的亞太大部分地區,也可提供港澳的民眾使用。
冉承其指出,提供試運行服務的同時,大陸相關企業已開始應用研發,「使用GPS終端的使用者可以單獨使用北斗,也可以使用北斗和GPS相容使用的終端。多一個北斗肯定會有更多的功用,會對系統的精度、可用性帶來更好的改善。」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宇航部部長趙小津指出,大陸航太正處於高密度發射時期,十二五的目標是100次火箭發射,100顆衛星發射上天,100顆衛星在軌穩定運行,平均每年要實施20次左右的航太發射活動。
趙小津說,今年已經完成19次航太發射活動,共21顆航天器,全球排名第二,俄羅斯是36次,中國19次,美國18次。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2020年前還要發射30餘顆導航衛星。
本報北京12月27日電 特約記者張利文、記者王通化報道: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把短信和導航結合是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獨特發明。
冉承其介紹,目前全世界一共有四大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一個是美國的GPS系統,一個是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一個是歐洲正在建設的伽利略系統,另外一個是中國的北鬥。
冉承其指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和其他三大衛星系統的建設不完全一樣。我們首先建設了北鬥衛星導航試驗系統,有源定位和短報文特色服務。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除了讓你自己知道在什麽時間、什麽地方之外,還可以將你的位置信息發送出去,使你想告知的其他人獲知你的情況。
陸推北斗衛星導航 抗美GPS 2011-12-28 工商時報
中國自力研發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昨(27)日起展開試運行服務,中國也成為繼美俄之後,第3個擁有已運行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其和美國GPS系統分庭抗禮意圖明顯。目前北斗衛星系統已發射10顆衛星,涵蓋範圍包括台港澳等大部分亞太地區。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表示,「十二五」期間該系統還將發射100顆衛星,預估2020年北斗衛星系統將具有全球覆蓋能力。至於該系統面向全球提供的服務,將是全部免費。
冉承其在大陸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記者會中指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按照「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推進。
第一步,2000年建成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第二步,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2012年形成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的服務能力;第三步,2020年左右,該系統將形成全球覆蓋能力。
冉承其指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經發射10顆衛星,建成了基本系統。該系統在保留有源定位和短報文通信服務等功能的基礎上,昨起開始向大陸及周邊地區提供連續無源地位、導航、授時等試運行服務。
冉承其指出,按照計畫,2012年還要發射6顆組網衛星,進一步擴大系統服務區域和提高服務效能,形成覆蓋亞太大部份地區的服務能力。他說,到明年底,北斗系統基本建成後,將提供正式運行服務,屆時覆蓋區內定位精度達到10公尺。目前該系統的定位精度為25公尺。
目前全球普遍採用的衛星導航系統為美國的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統),早在1964年就已經運行,是全球最早的衛星導航系統。俄羅斯則在1996年推出Glonass,是第2個擁有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而在中國之後,歐盟預計2014年也將推出覆蓋全球的伽利略(Galileo)衛星導航系統。
新聞眼/北斗睜亮眼 台灣安全隱憂【聯合報2011.12.28
大陸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始商用,絕口不提軍事用途。但各國都清楚,北斗系統覆蓋完成後,將增加中共太空的話語權,對陸海空作戰部隊的導引也更強化,尤其不再受制美國,一旦台海局勢有變,將嚴重威脅台灣安全。
中共認為,建立自己的全球導航定位系統,不管軍用、民用,不管發展經濟還是維護國家安全,其緊迫性甚至超越載人航太和登月工程。
全球定位系統的市場超過上千億美元,但它更重要的功能是在政治、軍事方面。長期以來,美國只對自己軍方提供精確定位信號,對其他用戶提供干擾的低精度信號;如果發生軍事衝突,或察覺對手將GPS運用在軍事用途,美國就會切斷導航信號供應。
中共軍事專家形容,「沒有自己的導航系統,等於沒有屬於自己的眼睛」,擁有北斗系統,可擺脫美國GPS的限制,也打破美國的太空軍事霸權和導航商用市場的壟斷。目前來看,北斗的軍用價值甚至高於民用價值,因為沒有自己的定位系統,就無法為自家的飛彈導航。
中共的飛彈數量居世界前三位,但與美、俄比較,仍缺乏精準導航能力,隨著中共北斗系統建成覆蓋,武器的導引精度與遠距作戰能力也大增,將威脅台灣和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軍事部署。
以中共研發成功的「雷石滑翔炸彈」來說,它的最大攻擊距離雖只有六十五公里,但機不需靠近目標區,未來在外海投射後,就可依北斗衛星導引飛向目標。
有軍事專家稱,「雷石炸彈」造價便宜,愛國者三號一枚要三百萬美元,用「愛三」打「雷石」,根本不划算。而一個轟六編隊一次投放一百顆「雷石」,兩個回合下來,「愛三」就消耗光了。不僅是戰機投射的「雷石」,未來還有本土多達數千枚的各型飛彈,只靠北斗導引,更能精確打擊。 2011-12-28 10:12:13
解放軍可實時指揮控制關鍵部位上的作戰單兵09-01-30 解放軍報
一場大雪,把東北大地裹得嚴嚴實實。站在雪包上,沈陽軍區某紅軍團三連連長周興貴眯著眼睛,正在拿著衛星定位儀,對照地圖判定方位。
“以前按圖行進,是能走到位;有了它,就能按時走到位!”周連長高興地說。這位有著12年冬訓經曆的“老兵”告訴記者:“那年我當班長,帶領全班受領穿插任務,雖然有指北針,可四周全是大雪覆蓋,連個參照物也沒有,一不留神就走偏了10來裏地,鑽進一個山溝,電臺呼叫不通,如果不是遇到一個老獵人把我們帶出來,那次我們就慘了!”
現在,今非昔比。在團指揮方艙裏,記者在導航系統大屏幕上看到,密密麻麻的小點緩緩移動,團長李寶東指著一個個小點說:“這是我們團的每個戰鬥單元和關鍵部位上的作戰單兵,數百公裏內,我們能隨時隨地掌握他們的准確位置,實施實時指揮控制。”
這時,電臺裏傳來上級命令:“‘敵’4架武裝直升機降落在3號無名高地,殲滅,執行!”李團長迅速依托導航系統發布命令:“三營沿3號公路向無名高地機動;一營向‘敵’後迂回,形成包圍後,合力殲滅機降之‘敵’。”
導航系統屏幕上,如螢燭般閃爍的小點向3號高地的坐標方向猛撲。這時,電臺又傳來上級命令:“6號高地發現‘敵’一個加強營,命你團迅速合圍,限1小時內到達!”
戰車卷積雪,鐵甲破堅冰。風雪中,一輛輛坦克、裝甲車呼嘯奔馳。戰車轟鳴中,李團長感慨地說:“以前冬訓,說白了就是走,練‘腳板子’。現在,主要練的是部隊快速機動能力和複雜氣象、地形條件下掌控部隊的能力。”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1-30/0834540211.html
解放軍戰場信息實現遠距離不間斷地實時傳輸
解放軍報2009年01月30日訊臧晨、特約通訊員段耀輝報道:南京軍區某指揮自動化工作站攻關的“某指揮工程通指系統研究與建設”等3個課題,春節前夕通過軍隊科技進步一、二等獎評審,並獲專利。擔綱完成這些重大課題的,是該站一批高學曆年輕技術幹部。
該站編制小、任務重,年輕技術幹部立足崗位奮力攻關,在短時間內取得多項技術突破。計算機專業博士、網絡信息中心主任單懿,針對以往網絡傳輸借助有線信道,野戰鋪設難度大、傳輸質量差等問題,大膽提出依托光纖支撐和野戰衛星設備破解難題,攻克多項技術難關,使戰場信息實現遠距離、不間斷地實時傳輸。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1-30/0834540204.html
美國國務院東亞助卿坎貝爾日前指出,這次F-16 A/B升級案,是《台灣關係法》實施以來,史無前例對台的軍事支援;另據《旺報》引述專家表示,美國協助台灣升級F-16戰機,其新型的「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將與全球衛星定位武器系統整合,以發揮衛星制導精準炸彈的能量,並使其戰力超越F-16 C/D,達到目前最先進的F-16 E/F標準。此外,這項軍售案的戰略意涵就是強化台灣國防工業能量,因為多數戰機升級工程,都將在台灣組裝維修,台灣也將能與美軍「空海一體戰」布局結合,成為應對共軍反介入戰略的關鍵環節。
美6維空間整合戰力
美方認為,共軍執行「反介入戰略」主要包括反艦導彈、巡弋飛彈,以及潛艦能量發展,已逐漸改變西太平洋地區軍力平衡,向中共傾斜;中共軍力在亞太地區牽制美軍及日本自衛隊的能量也在增加中。
基此,美軍為因應此一形勢,已發展「空海一體戰」(AirSea Battle)的戰略,一方面保持美軍在西太平洋的優勢,還可減少地面作戰人員維持費,並續保戰略威懾力量。美國前國防部長蓋茲於2010年5月提出「空海一體戰」構想,強調美軍要充分利用航空、太空、網路、電子科技等優勢,以關島和日韓澳等盟國的作戰與後勤基地為依托,發揮空海作戰、太空,以及網路空間力量,聯結一個以天基系統為核心,由天基、空基和海基等平台構成多層次立體作戰體系,在6維空間內加速實現其各種作戰力量的有效融合,以摧毀對手國的「反介入戰略」能量。
目前,美軍把「空海一體戰」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戰爭初始,包括4項作戰方案,主要是對敵人戰鬥網路實施「致盲」攻擊、壓制作戰對手遠程情報監視偵察及打擊系統,以及奪取保持制空制海、太空和制網路空間的優勢;第二階段作戰行動,主要是支持美軍打贏長期的常規戰爭。
根據美軍研判,共軍在2015年間,將可部署1千枚東海10A型,射程1500公里的陸射巡弋飛彈,共軍還將在093型核潛艦配備東海2000型潛射巡弋飛彈,可威脅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以及夏威夷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共軍另在阿富汗取得兩枚未爆的美製空射戰斧巡弋飛彈,經過科研部門的探索,發展出配備在轟6型戰略轟炸機的東海10型空射巡弋飛彈。
陸網電一體戰駭美軍
此外,中共空軍以「空天一體」思維,著重打擊美國人造衛星的「殺手鐧」武器,包括:一、以20枚反衛星導彈,摧毀美國位在低軌道的6至7枚偵照衛星;二、以20枚反衛星導彈,摧毀美國位在低軌道的3至4枚巡弋飛彈導航衛星;三、以電磁波頻譜干擾系統,牽制美國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四、以定向能雷射武器,破壞飛越大陸上空的美國衛星;五、以電腦網路駭客,攻擊美國地面衛星指揮控制中心或接收站的電腦主機。共軍還發展「網電一體戰」,以「網軍」奇襲美國通訊衛星和全球定位衛星控制中心。
美軍已對「空海一體戰」進行部署,包括:一、增加太平洋地區的核潛艦戰力,例如將3艘海狼級與4艘俄亥俄級,駐紮在華盛頓州軍港,並在關島增加3艘洛杉磯級,可以潛射巡弋飛彈摧毀共軍反艦導彈和反衛星武器基地;二、部署全球之鷹無人偵察機,打擊共軍戰略目標;三、加速發展X-37B型快速打擊太空戰機;四、加強琉球、關島、夏威夷軍事基地的安全維護;五、在西太平洋增加部署B-2隱形戰略轟炸機;六、加速建設關島成為美軍在西太平洋的戰略據點,並成為核動力導彈潛艦、航母戰鬥群、隱形戰略轟炸機、巡弋飛彈潛艦、神盾級巡洋艦和驅逐艦,以及海軍陸戰隊的駐紮基地。
整體而言,台灣在面對共軍的「反介入戰略」、巡弋飛彈與導彈能量快速成長,以及美軍重新調整其在西太平洋軍力部署的新形勢,確實有必要積極發展以飛彈攻防為核心的軍事戰略。同時,台灣在向美軍購時,可運用F-16 A/B升級案所累積的能量,積極爭取參與生產短場及垂直起降的F-35B戰機計畫,以保持台海制空權的優勢。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安組顧問) 2011-10-04 10:11:12
中國啓動空間預警機制規避美俄衛星碎片破壞
北京時間2009年2月11日0時55分59秒,美俄兩國衛星在西伯利亞上空、距離地球大約788公裏的位置發生碰撞。
歐洲航天局的估計,目前有大約超過1.2萬片碎片從碰撞點散向四面八方,正以約8公裏/秒的速度圍繞著地球運轉——瞬間成爲目前正在圍繞地球運轉的航天器的“第一殺手”。
這些碎片是否會對我國在用衛星造成影響?未來發生影響又該如何規避?
由于此次碰撞發生在俄羅斯西伯利亞上空,不在中國現有觀測站的觀測空域,因此國內觀測網未監測到碰撞時刻的情況。
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熊建寧表示,通過觀測並計算發現,兩顆衛星的軌道確實發生了改變。同時,衛星原軌道高度附近出現了解體的空間碎片,證明了碰撞是真實發生的。
不過,研究中心認爲,總體上,空間物體間,尤其是在用的人造衛星之間發生碰撞的幾率是非常小的。
這次碰撞事件産生的大量空間碎片,會散布在碰撞發生的高度爲主的上下較大範圍內,因此除了對運行在碰撞高度的應用衛星增加碰撞危險外,亦會對其它的高度的衛星産生一定的影響。
從理論上看,高的碎片可能會散布至距離地球上千公裏的空域,低的可能到300-400公裏以下,但大部分會散布在碰撞發生的高度附近,這是可能會受到影響的主要區域,即主要集中在700-900公裏的高空。
而對于碎片影響的評估,則主要集中在兩大方面:一是這些碎片與在用航天器可能發生碰撞的威脅,另一方面則是影響在目前這一時段內航天器的發射,也就是發射窗口要根據這些碎片的軌道分析結果確定是否需要調整。
中國沒有觀測到碰撞實況真正的困難在于,有限的觀測資源無法滿足大量空間碎片的日常觀測。當前觀測只能在中國國土上布點,“當然,最好的是在全球設立觀測站,不過這就牽涉到國際合作的問題了”。
“我們依據航天器的軌道,計算出與空間碎片發生碰撞的可能性。”熊建寧表示。
目前,在近地天體觀測也就是預防小行星與地球碰撞等觀測上國際上是聯網監測共享數據的,但具體到每個國家的航天器發射,因牽涉到國家利益等問題,一般不會共享有關數據。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2-19/1027542753.html
另參本館<美早知中反衛星>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4978406/20070426092425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大氣科學研究衛星(UARS)疑墜落在加拿大亞伯達省南方小鎮歐科托克斯。但歐洲學者提出警告,10月還有一顆德國的報廢衛星會墜落地球,重量是美國這顆衛星的3倍重,推測造成地球人員傷亡以及財產損失的機率為兩千分之一。
NASA和美國空軍的聲明推算,衛星殘骸約在台灣時間24日上午11時23分至下午1時09分間墜落,地點應該是在加拿大附近的太平洋海域或地面,但無法確認。
台灣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資深研究員吳岸明解釋,如果墜落,居民應會看到火球從天而降,或發現地上有凹洞或衛星碎片,當地雷達也會偵測到。但若墜落到海裡,就很難找到衛星殘骸。
中國大陸「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指出,此次衛星撞地球的麻煩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假使在燃料還充足時,NASA將衛星引導到不易墜落的更高軌道,或是操控它墜入南太平洋的火箭與衛星「墳場」,就不會有今天對地球的威脅了。
美衛星墜地 下落不明、無人受傷
【中央社華盛頓24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重量6噸的報廢人造衛星,今天清晨墜落地球,在經8個多小時後,美國太空官員尚未掌握墜落地點。他們認為,這枚衛星大致是朝海面墜落,因此碎片可能並未傷及任何人員。
太空總署和美國空軍聯合太空作戰中心指出,這枚公車一般大小的衛星最初是在太平洋上空穿越大氣層下墜。但這並不表示,衛星必然完全落入海中。
太空總署先前的推斷是,這枚20年歷史的氣象研究衛星可能會掉落在地表800公里範圍,也許包括陸地在內。
總署發言人柯爾(Steve Cole)告訴記者,由於衛星是在海洋上空開始下墜,而且並無人員遭擊中的通報,「我們感到放心,沒有傷及任何人」,但官員並不確知有否傷及人。
總署表示,這枚高層大氣研究衛星(UARS)在昨天晚間11時23分及今天凌晨1時9分(台灣時間今天上午11時23分至下午1時9分)之間,墜落地面,但還無法得知確切的時間及地點。
太空總署最新消息指出:「期間衛星向東掠過加拿大、非洲上空,同樣也通過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廣闊海域。」
總署表示,這枚衛星今天凌晨穿過大氣層後解體,殘骸可能散落加拿大。
總署在推特表示:「如果衛星殘骸墜落地面,最有可能散落加拿大。」
根據推特(Twitter)上的通報,加拿大西部卡加立(Calgary)南方城鎮歐科托克斯(Okotoks)有殘骸自空中落下,可能是高層大氣研究衛星的殘骸。
衛星撞地球 大陸專家:本可避免【中央社2011.09.23
美國一枚衛星預計明天凌晨墜落地球,中國大陸也屬於可能墜落地點之一。大陸專家受訪時表示,如果在衛星燃料還夠時將它引導到不易墜落的更高軌道,「衛星撞地球的麻煩本來可以避免。」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今天修正了這枚衛星的墜落路線,確實落點雖仍不得而知,但有航太網站估計,可能在太平洋一帶墜落,亞洲部分地區,包括中國大陸及台灣都屬於可能墜落地點。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向新華社表示,假使在燃料充足時,將衛星引導到更高的軌道,或是操控它墜入南太平洋的太空載具「墳場」,就不會有今天對地球的威脅。
不過他指出,民眾不用過於擔心。部分衛星的關鍵零件用鈦合金等高強度材料製造,而燃料箱的結構設計一般非常堅固,這些零件在衛星墜入地球大氣層時難以全部燒毀,殘留的碎塊會砸向地面。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碎塊會落到海洋或荒野等無人區。
對於太空垃圾的處理模式,龐之浩說有5種方法,包括把它轉移到不妨礙其它航空載具運行的高軌道;引導墜入指定海域;體積較小的可以任其自由墜落,在大氣層中完全燒毀;當距離地球很近時,用反衛星武器炸成碎片或用航太飛機攔截等。
不過龐之浩說,目前有研究機構正在嘗試用新型材料製造太空載具,以便它們重返大氣層時可輕易地「化作青煙」。
這枚「高層大氣研究衛星」(UARS)長10.6公尺、直徑4.5公尺,是近30年返回地球的最大型太空載具,通過大氣層會燒毀大部分,但科學家預期仍會剩下多達26片、總重量約500公斤殘骸落到地球某處。 2011-09-25 09:26:52
美新火箭 登火星不是夢【聯合報2011.09.16
藝術家筆下的美國新型火箭「太空發射系統」示意圖,預定2017年首度試射,號稱史上威力最強的發射器。(美聯社)
美國太空總署(NASA)14日公布新一代運載火箭的設計,新火箭為歷來威力最強大的發射器,未來載送太空人漫步火星或更遠的星體,將不再是夢。
美國末代太空梭亞特蘭提斯號今年7月退役,美國雖闔上太空梭的歷史扉頁,相隔兩月後,即公布未來火箭的樣貌。
長98公尺的新型火箭,外觀與60年代火箭類似,負載量卻遠高於太空梭,初步階段可負載77至110噸重,是太空梭的2至3倍,推進力也較搭載太空梭的火箭更大,載送太空人超越地球的低空軌道或登陸火星都難不倒它。太空總署署長勃登說:「未來的探險家,將更能夢想有朝一日在火星上太空漫步。」
勃登驕傲表示,新型火箭是農神5號火箭(Saturn V)載運美國太空人登月以來,最具威力的火箭。即使是體積最小的最早原型,威力也比農神5號大10%,體積較大版的火箭威力將增大20%。此版火箭的威力將相當於20萬8000輛跑車引擎的馬力。
新式「太空發射系統」(Space Launch System)最快2017年進行無人試射,2021年展開載人太空飛行。太空總署計畫2025年以火箭先探測一顆小行星,載運太空人環繞火星,2030年後登陸火星。
在2020年代至2030年代,太空總署希望每年約發射一次火箭,至少長達15年。新型火箭的載人太空艙,至少是40年前阿波羅太空船空間的兩倍,當時阿波羅太空船只能載3位太空人。
有別於傳統火箭,新型火箭放棄固態燃料,改用爆炸風險較低、但成本較高的液態燃料。建造新型火箭未來5年預估花費180億美元,整個計畫時程約20年,總花費可能達350億美元,因此可能與私人公司合作,以減少開支。
歷時30年的美國太空梭計畫7月畫下句點後,美國就沒有可以上太空的現役載具,新太空發射系統能填補太空梭遺下的空缺。
http://udn.com/NEWS/WORLD/WOR6/6593331.shtml
美媒體稱10年後天宮一號或成全球唯一空間站 2011-08-24 世界新聞報
“天宮一號”效果圖。
曆史上,獨立開發出空間站的只有美蘇兩家,而獨立堅持到底的只有前蘇聯,美國只研制了早期的第一代空間站,就把精力轉向了登月。中國的載人航天提出了分三步走計劃,明確第三步就是建空間站。也就是說,從“神舟”一號開始,目標就鎖定在了建立自己的空間站。外國輿論注意到,10年後,當國際空間站面臨退役,中國人的空間站或許將成爲唯一的接班者。
從“和平號”到中國新紀元
前蘇聯發展了三代空間站,前兩代都是單艙室的空間站,到了著名的“和平號”空間站,實現了多艙室的對接組裝。這種模式就是現役的國際空間站和中國未來空間站實現的模式。而單艙室的“天宮一號”不能簡單的類比爲前兩代空間站的水平,因爲“天宮”系列是沖著試驗多艙室這個目標去的,而不是簡單地爲實現單艙室空間站而發射的。“和平號”空間站從1986年開始建造,到蘇聯解體後的1996年才建成。但由于建造耗資巨大,維持費用對俄羅斯來說無法承受,最終沒幾年便退役燒毀。國際空戰站是與“和平號”同期,由美國發起的一個多國投資合作的空間站。但直到“和平號”被銷毀、掌握第三代空間站技術的俄羅斯加入後,國際空間站才真正開始進入實施階段。國際空間站是一個更大規模的多艙室空間站,有16國參與投資建設。
中國預計在2020年建成的空間站技術起點較高,技術含量可以與國際空間站比肩,但規模(3個艙室60噸駐3人)無法與國際空間站(10個艙室419噸駐6、7人)相比,但中國的空間站是完全獨立完成的,而國際空間站則是由16國共同出資建造的,除了俄美法,其他參與方從中並未獲得多少自主的技術。
中國進軍太空第一強國
分析指出,現在的中國航天計劃都是到2030年爲止。中國載人航天計劃是中國航天三大工程之一。中國航天的三大工程包括:載人航天(空間站)、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鬥系列衛星)和登月計劃(從“嫦娥”探月爲開始)。到2020年左右,太空中除了中國自己的空間站,北鬥全球導航衛星網已經建成。2020年空間站建成後,載人航天工程必然要與需要載人航天技術的登月工程對接,而空間站也有可能成爲探月登月的中轉站。到了2030年,中國自己的登月飛船有望飛向月球。
而美國微軟全國廣播公司(MSNBC)網站17日報道稱,美國當局認爲,中國的太空計劃成功實現後,中國就將成爲全球太空第一強國。
新華網北京2011年9月5日電(記者王敏)記者5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獲悉,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失利完成故障調查審查工作。
2011年8月18日,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實踐十一號04衛星失利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立即組織有關專家開展飛行故障的調查工作,同時成立了飛行故障審查委員會。
經過故障調查、審查,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飛行失利定位于火箭二級姿態失穩,原因是由于二級飛行段二級遊機Ⅲ分機與伺服機構連接部位失效造成。造成連接失效的原因是連接部位的可靠性存在薄弱環節。
目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已針對故障發生的原因采取了相應的措施,確保後續發射任務的完成。
天宮一號發射時間因實踐11號04星發射失利調整
中新網2011年9月1日電 據中央電視臺報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今天表示,由于受實踐十一號04星發射失利影響,任務總指揮部決定,對天宮一號發射計劃作相應調整。
執行中國首次空間對接任務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在發射場的各項准備工作進展順利,神舟八號飛船已于8月26號運至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發言人說,此次發射計劃調整,主要考慮是,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與發射失利的長征二號丙火箭屬于同一系列,由于失利火箭的事故調查處理工作仍在進行,故障原因是否關聯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尚不明確。
出于安全方面考慮,目前工程各系統正在對執行首次交會對接任務的各飛行産品開展全面質量複查,天宮一號具體發射時間將根據失利火箭故障調查結果來決定。 2011-09-06 10:32:35
長征2號丙35次發射衛星首次失敗 美稱任務過多
圖爲“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搭載“實踐十一號03星”升空。
美國宇航局網站2011年8月18日報道稱,中國似乎是急于完成其軌道衛星群建設,在17日發射了又一顆“實踐十一號”系列衛星,這距離上次“實踐十一號”的發射任務只有3周時間。但由于搭載衛星的“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在升空過程中出現故障,衛星發射任務失敗。
報道稱,這是“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在其35次衛星發射生涯中首次出現失敗,也是中國自從1996年2月以來,僅有的第二次失敗案例。
冷戰時期美蘇高密度發射航天器均遇重大挫折2011-08-20新華網
在美蘇“太空競賽”中,其發射密度之高令今天的我們歎爲觀止。而這種高密度的發射,風險也同樣在所難免。以蘇聯的發射爲例,禮炮-1空間站和聯盟-10號飛船的火箭發射都沒有任何問題,准確進入軌道,但蘇聯人沒想到的是禮炮-1空間站的對接艙門會出現問題,等3天後聯盟-10號飛船搭載宇航員進入太空准備對接的時候,才發現這個故障導致對接失敗,宇航員不得不放棄任務返回地球。“宇宙-419”偵察衛星則是由于火箭的問題沒有進入軌道。至于說火星-2號探測器、火星-3號探測器,他們都准確抵達了火星軌道並向火星表面釋放了探測著陸器。但不幸的是,火星-2號的著陸器直接墜毀,火星-3號的著陸器則在著陸後失去聯絡信號,不知所蹤。如果從完成任務目的角度來講,蘇聯這幾次航天任務失敗率高達百分之一百。這也並不說美國就比蘇聯好多少,縱觀這個時期的航天曆史,美國和蘇聯都遭遇到航天領域的重大失敗和挫折。
航天活動,並不僅僅是火箭發射的問題,誠然在這個階段失敗的次數很多。隨著人類航天活動的日益複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失誤,都有可能造成任務的失敗,特別是在載人航天以及深空探測等活動中。而在高密度的航天發射中,對整個航天發射體系、環節的考驗就更加苛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高密度發射是一個國家成長爲航天強國不可回避的一道門檻。在這個過程中,或許有挫折,但只要秉承著客觀嚴謹的“歸零”精神,總結教訓借鑒先進經驗,就能夠跨過這道門檻。
北京一名軍事觀察員表示,該衛星發射所用運載火箭與“天宮一號”屬于不同型號,不會影響到天宮一號的發射。據其介紹,天宮一號使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
澳媒體稱天宮一號將打破國際太空力量現有平衡 2011-08-20法制晚報
“天宮一號”出廠前,工作人員爲其加裝包裝箱
7月底,外媒就將“天宮一號預計8月升空”的話題慢慢升溫到現在。
一些外媒甚至發出這樣的聲音:中國成爲了經濟的超級大國,而目前正走在成爲軍事大國的路上。中國推出了自己的建立空間站的計劃,並將和國際空間站相抗衡。
一些分析人士認爲,大可不必如此誇大其詞,因爲天宮一號只不過讓中國在太空力量上適度增加而已,“只是沿著美國和前蘇聯幾十年前走的路,邁出了一小步。”
盡管如此,美國華盛頓的專家仍然將其解釋爲,有這樣一個強烈的信號,中國正在扶搖直上,而美國卻在走下坡路。
展望 空間對接是最大難點迄今只有四家曾成功
韓國《朝鮮日報》也寫道,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難度很大,飛船對接是一項高難度的技術。宇宙空間站距離地球表面約300公裏,以每秒8公裏的速度繞地球運行,其速度爲槍彈的10倍。宇宙飛船需要找到國際空間站,並以相同的高度及速度飛行,若兩者處于相對靜止狀態時,將飛船連接口與空間站對接。連接裝置的口徑僅爲10至30厘米。一個很小的誤差,也會讓飛船抛向離空間站很遠的地方。俄羅斯“進步M3-4”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在對接過程中相撞。
《朝鮮日報》稱,迄今爲止,自主建設宇宙空間站的只有美國和俄羅斯兩個國家,而成功對接宇宙飛船的除了以上兩國,還有歐盟和日本。不過,歐盟和日本只能說是參與了國際空間站項目,而很難視其爲自主建造。
抗衡 美國退出只剩中俄天宮代替國際空間站?
天宮一號爲什么這么惹眼?《今日美國》稱,在美國全部宇宙飛船擱置以及宇航員計劃未來規劃爭論時期,中國天宮一號的發射自會引來更多關注。
而中國的“雄心”也招來了各種猜忌。美國微軟全國廣播公司網站報道稱,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的中國太空觀察家和資深分析師顧克岡表示,8噸重的天宮一號比美國1973年發射的80噸重的“太空實驗室”要小得多,而且也比俄羅斯1986年發射的20噸重的“和平號”空間站小。
位于美國華盛頓的世界安全研究所官網表示,從對外公布的數據來看,中國國家航天局年均預算爲5億美元左右,但西方研究機構分析認爲,中國年均宇航研發預算高達15億至20億美元。其數額雖然低于美國和歐洲,但和日本相仿,高于俄羅斯。
●專家解讀 和美差距仍很大
今天上午,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軍控研究中心主任滕建群在接受《法制晚報》采訪時表示,對于外媒“太空競賽”以及“取代國際空間站”的說法,主要是緣于美國等國家太空發展緩慢,沒有中國發展快的一個反應。
他告訴記者,以前美國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現在看到中國的快速發展,感覺有點著急,而且把中國當成了一大挑戰。
轉折 中國正在扶搖直上美國卻在走下坡路
對于中國的太空計劃,美國哥倫比亞公司報道稱,中國追求空間站發展是從2008年9月初開始的。而中國的太空計劃一直以來受到NASA官員的贊揚。
澳大利亞《布裏斯班時報》報道稱,中國的天宮一號可匹敵國際空間站,它的出現將打破國際太空力量現有的平衡。
這項被美國NASA描述爲具有“潛在的象征意義”的計劃,代表了中國快速發展的太空計劃的最新發展階段。此外,它還將預示,目前的航天國家力量平衡將會扭轉。
報道援引美國華盛頓專家的話,從政治上來看,天宮一號正在傳遞出這樣一個信號,中國正在可預見的未來,成爲太空領域的重要“玩家”。而這其中有這樣一個強烈的信號,中國正在扶搖直上,而美國卻在走下坡路。
騰飛 天宮計劃實用價值高絕非太空競賽
除了挑戰國際空間站,中國是不是在進行著太空競賽?《科學美國》在一篇題爲“中國太空雄心”的文章中寫道,一些觀察人員在談到中國在太空的未來藍圖時稱,正如中國在陸地上的規劃一樣,中國想要努力成爲有全球戰略力量的國家,而不僅僅是地區的。
報道稱,的確,太空對于中國來講是很重要的一塊,但只是中國正在布局的拼圖中的一塊。一些觀察人員說,當整個拼圖完成的時候,中國在太空領域將是世界的NO.1。
但是,事實是,天宮一號只是中國沿著美國和前蘇聯幾十年前走的路邁出的一小步。
該太空實驗室將在生産太空藥物和相當于“國際空間實驗室”的微重力試驗中扮演重要角色。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8-20/1045662313.html 2011-08-20 11:42:27
試飛極音速戰機 美國又受挫【中央社2011.08.12
美國國防部國防先進研究計劃署表示,軍方科學家今天將1架超高音速實驗飛機發射到高空,進行第2次試飛,這架飛機原應以20倍音速下降,但很快就與地面管制中心失去聯絡。
這架無人獵鷹極音速科技載具(FalconHypersonic Technology Vehicle, HTV-2)設計為全球轟炸機原型機,能以令人難以置信的20馬赫速度飛行。
國防先進研究計劃署(DARPA)表示,這架飛機由麥納托四型(Minotaur IV)火箭運載,從加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Vandenberg Air Force Base)發射升空,而且在大氣層上緣成功與火箭分離,但展開「滑翔」階段後即失去聯絡。
根據網路上的測試圖解,在火箭上升到將近最高點時,這架箭頭形狀的飛機和火箭分離,滑翔返回地表,速度會達到超高音速,最後翻滾墜入太平洋。
火箭發射10分鐘後,國防先進研究計畫署透過推特推文表示,這次任務「順利進行,已進入滑翔階段」。不過,又過了26分鐘後,該機構推文表示,監測站已與飛機失去聯絡。
去年科學家進行首次試飛時,在火箭發射後9分鐘,即與飛機失去聯絡。
這型極音速飛機據稱飛行速度可達每小時2萬1000公里,可能提供美國軍方攻擊世界任何地點目標的平台,在幾分鐘內就能使用傳統武器發動攻擊。
這種武器是美國空軍發展所謂「即時全球攻擊」能力的一環。國防先進研究計畫署的網站表示:「最終目標是有能力在1小時內到達世界任何地方。」
理論上,獵鷹極音速飛機可以在12分鐘內由紐約市飛抵洛杉磯。
超高音速載具與彈道飛彈不同,可以操控,避免沿可預測的路徑飛行。此外,分析家表示,它不會被誤認為核子飛彈,可以避免引發核子衝突的可能。
中新社太原2011年8月16日電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海洋二號”衛星總設計師張慶君16日說,“海洋二號”衛星研製突破多項關鍵技術,將首次實現精密定軌,定軌精度達到釐米級,還將首次開展鐳射通信鏈路星地試驗。
中國首顆海洋動力環境監測衛星“海洋二號”當天早晨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張慶君告訴中新社記者,“海洋二號”填補了中國海洋動力環境監測衛星的空白,對厄爾尼諾現象監測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等具有重要意義。
他介紹說,“海洋二號”衛星研製突破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一是衛星集主動、被動遙感,高靈敏度接收、大功率發射,多種觀測手段為一體,綜合觀測能力國際領先;二是突破大旋轉部件動靜平衡測量及控制技術;三是突破大擾動下高精度姿態控制技術;四是突破微波遙感電磁相容系統設計分析控制及驗證技術;五是突破衛星活動部件長壽命的設計驗證技術;六是衛星關鍵部件的國產化率大幅提高,衛星控制系統平臺產品國產化率超過99%。
“海洋二號”衛星還是中國首個實施精密定軌的航太器,定軌精度優於10釐米,達到釐米級,這比以前至少提高兩個量級。同時,“海洋二號”衛星將首次開展鐳射通信鏈路星地試驗,鐳射通信作為新的通信手段,具有高速率、高保密、低失真等特點。 (責任編輯:趙晗)
http://big5.ce.cn/xwzx/gnsz/gdxw/201108/16/t20110816_22620320.shtml
我國航太測控未來20年重點發展6大關鍵技術2010年09月15日
新華網記者2010年09月14日從在京舉行的中國宇航學會飛行器測控專業委員會成立30週年暨第25屆測控學術年會上獲悉,我國將在未來20年裏重點發展天基測控、高速數據傳輸以及高精度測量技術等6大關鍵測控技術。
——堅持天地一體化,天、地基共同發展的思路,重點發展天基測控能力,降低地基導航成本,將地基導航的重點轉移到高軌與深空任務中;研究試驗空間互聯網技術,為構建天地互聯的綜合資訊傳輸網路,為長期有人在軌活動和載人深空探測做好技術儲備。
——重點發展高速數據傳輸技術,提高天地通信能力,研究月球和深空中繼技術,尋求科學合理、經濟高效的天地高速傳輸解決方案。
——突破高精度測量技術,實現精密定軌與定位。中低軌航太器釐米級高精度定軌的特定空間應用要求,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十米量級定軌精度的預警定位需求,以及深空探測任務精密著陸、交會對接和天體表面導航都是我國即將遇到的挑戰。
——深化空間碎片監視技術,提升空間安全預警能力。未來5年到10年,可編目空間目標或碎片將達2萬多個,我國在軌航太資產面臨的空間安全問題明顯增加。大批量和微小暗弱空間碎片的特性測量、識別評估與編目管理,將是我們面臨的主要挑戰。
——重點發展高效管理技術,大幅提升測控系統建設效益。在軌航太器數量急劇增加,多星測控需求快速增長,測控系統必須解決好大規模資源規劃調度、多目標測控管理、空間快速響應和故障應急處置等方面的問題。
——重點研究應用資訊一體化技術,進一步提升測控系統整體能力。測控系統未來將承擔技術更新、頻度更高的航太發射測控等任務,創建體系結構開放、資訊共用充分、資源重組靈活的新型測控資訊系統是測控系統重點研究的問題。 2011-08-16 10:22:21
探索30年 亞特蘭提斯安降 太空梭謝幕2011-07-22 中國時報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太空梭「亞特蘭提斯號」(Atlantis),台灣時間廿一日下午五時五十七分安然降落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角甘迺迪太空中心,歷時卅年的美國太空梭計畫在完成第一百卅五次任務之後,也就此譜下終曲。
亞特蘭提斯號此行載運四名太空人,任務進行十三天,任務指揮官佛格森降落後,告訴德州休士頓詹森太空中心的NASA任務管制中心說:「任務完成,休士頓。服務全世界卅餘年後,太空梭已贏得歷史地位。」
佛格森也讚揚數千名獻身太空梭計畫的人士說:「太空梭改變了我們觀察地球和宇宙的方式,今天大家百感交集,但不爭的事實是:美國永遠不會停止探索。」
近兩千人聚集於甘迺迪太空中心跑道附近迎接亞特蘭提斯號安返,它功成身退,未來將陳列於中心永久展示。
美國太空梭計畫共建造五架太空梭,一九八一年四月十二日展開飛行第一次任務。其中「挑戰者號」在一九八六年一月發射時解體,「哥倫比亞號」二○○三年二月返航時在高空爆炸,各造成七位太空人殉職,太空梭機隊也僅存三架。
亞特蘭提斯號是美方打造的第四架太空梭,一九八五年十月三日首航。友機「發現號」與「奮進號」已先除役,分別安置於洛杉磯「加州科學中心」與「史密森學會」華府「航空暨太空博物館」北維吉尼亞州分館。用於著陸測試而從未執行太空任務的「勇往號」則落腳紐約市「無畏號航空母艦海空暨太空博物館」。
卅年來,五架太空梭共飛行約八億七千二百卅萬公里,環繞地球逾二萬一千一百五十次,載運來自十六國的三百五十五名太空人,在太空則待了一千三百卅三天,相當於四年歲月。
據估計,太空梭計畫的研發與運作耗資超過二千億美元,其影響既深且遠,除了將一百七十九個人造衛星與太空探測器送入軌道外,太空梭發射並維修「哈伯太空望遠鏡」,也建構國際太空站,打開地球探索無垠宇宙的眼界,計畫衍生的百餘項科技更廣泛應用於醫療、工業等領域,繼續造福人類。
美國為節省每年四十億美元的作業與維修成本而結束太空梭計畫,未來資金將轉用於研發可登陸小行星、月球甚至火星的太空飛行載具。
「亞特蘭提斯號」安返地球,為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太空梭任務畫下句點。與發射地點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僅一河之隔的小鎮提圖斯維爾(Titusville),在仰仗太空計畫繁榮半世紀後,也從雲端跌入谷底。
提圖斯維爾人口四萬五千人,太空中心四成員工均在此定居,商業活動也繞著太空計畫打轉。
這裡是觀看太空船發射的最佳景點,每到升空日,飯店、餐館總是熱鬧滾滾。每年約有百萬觀光客造訪。
太空梭退休後,中心逾八千名員工將成無業遊民,到七月底僅剩兩千人留守。佛州失業率高達一一%,加上這波失業潮,恐將導致「超完美經濟風暴」。類似經濟衝擊,靠太空中心吃飯的「太空海岸」眾城鎮亦無法倖免。
面對沒有太空梭的未來,鎮民感傷又茫然。民眾表示,歐巴馬取消「星座」月球探測計畫,等於宣告太空中心大幅裁員已成定局。不過有居民認為,一旦私人企業展開建造載人太空船計畫,況且退休的亞特蘭提斯號將在太空中心「養老」,人潮不至於散盡。
太空梭任務終結 30年美夢醒【聯合報 2011.07.22
NASA要裁8000人
參與太空梭計畫的人員陸續功成身退,美國太空總署(NASA)本周將再裁2300人,8月再砍1000人,總計要裁8000人。
美國與俄國的太空爭霸將開啟另一章。未來幾年內,美國太空人將搭俄羅斯「聯合號」火箭的上太空,「共乘」所費不貲,一席從5000萬美元起跳。太空總署已和波音公司與洛克希德公司合組的「聯合發射同盟」達成協議,將嘗試以「擎天神五號」(Atlas V)商用火箭將太空人送到國際太空站。
「人類探索太空 達極限」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指出,人類對太空的探索似乎達到極限,太空時代可能結束了。1950和60年代,美國和蘇聯太空計畫的長期目標將外星描述為終極邊疆,等待人類開拓。環繞地球軌道的人造衛星,無形中把地球體積變大了。最遠的人造衛星距地球36000公里,也許這就是人類太空野心的極限。
有人指望中國大陸接棒,但中國頂多派人登陸月球,然後可能見好就收,不會超出之前美蘇的發展範圍。無人太空船的探索也許會繼續,但無人太空船已抵達水星除外,太陽系內每個擁有堅固表面的行星;除非火星上發現生物,或有其他更意想不到的新發現,否則大眾不會有興趣埋單。
從後太空梭時代看各國的太空夢 [2011-07-09]
這卅年來,有些美國輿論對太空梭的整體表現感到失望,因為太空梭研發預算暴增一倍;太空梭「了無新意」的重複在地球軌道打轉;只發射升空一百三十五次,僅達原先承諾數字的九分之一;更嚴重的是太空梭失事兩次,十四位精英在天際中壯烈殉職,令美國太空總署飽受質疑,計劃被迫逐年萎縮,最後在二○一一年陸續被送到博物館,成為最昂貴的「鎮館之寶」。
美國人失去對太空的熱情除了缺乏新的願景,另一方面經費不夠也是現實主因,當國家赤字連連,民眾連年飽受失業率痛苦時,美國只能選擇在太空競賽中暫時缺席。
不過也有人認為,如果將太空衛星科技算入「總帳」,則美國的太空事業表現又不是太差,美國間諜衛星無所不在,可以精確定位地表目標,制敵機先掌握地面戰爭的優勢,再度印證了太空計劃的多方成果。因此當星際戰爭的預算轉移到美國國防部,太空總署功能萎縮後,也注定了沒落的命運。
有分析家從管理的角度來分析太空總署的成敗,他們認為任何機構不管夢想有多美或是貢獻有多大,當這個機構失去功能就應該考慮「退場」。許多專家質疑的是,太空總署現在的使命是什麼?又應該是什麼?美國總統奧巴馬認為是在二○三○年登陸火星或是小行星。但部分民眾仍持觀望心態。
在官方被譏成效不彰後,有些企業家嗅出太空商業氣息,比方美國兩家民營公司推銷太空遨遊之旅,每人花廿萬美元可以上太空;更長遠的旅途是移民火星,截至目前為止有四百位民眾已繳費參加這項太空旅遊,也許可以透露出太空商機及轉機。
面對美國太空梭載人飛行的暫時偃旗息鼓,世界各國探索太空方興未艾,繼起的中國、俄羅斯、印度都透過國際合作,跟美國共構太空環境,可以說人類的太空夢沒有打烊,只是換個方式繼續前進。
http://news.singtao.ca/toronto/2011-07-09/editorial1310203610d3293747.html 2011-07-22 10:53:24
俄稱已輸掉與美太空競賽 與中國並列世界第二
環球網記者梁旭報道2011年 4月13日,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局長波米諾夫在聯邦委員會會議上坦誠,俄羅斯已經輸掉了與美國的太空競賽,並且與中國分享世界第二名的位置。俄媒稱,波米諾夫一直被輿論要求下臺,但他在講話中將目前的情況歸結于“政府投資不足”上。
《俄羅斯報》道稱,雖然波米諾夫坦誠俄太空事業失去領先地位,但俄議員並未感到“羞愧”,他們還要求波米諾夫談談“火星”計劃。對此,波米諾夫稱:“以目前的飛船狀況想飛火星,就是妄想”。 波米諾夫稱,如果想實現火星計劃必須修建兆瓦級別的核動力飛船,而火星探險也不會早于2035年實現。
報道稱,美國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2011年研究經費達到187億美元,而俄聯邦航天局今年也首次獲得巨額撥款--31億美元。波米諾夫稱,這就是差距。據悉,2011年,俄羅斯航天計劃獲得的撥款從去年的670億盧布增至758億盧布,而格洛納斯項目經費被縮減了1/3,僅獲得77億盧布。
對于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淪落爲“太空出租車”的批評,波米諾夫回應道,每年7億美元收入是靠發射質子運載火箭獲得,這對俄羅斯工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在這一領域,俄羅斯5年來一直占據第一位置。
波米諾夫表示,俄財政部的政策無法令航天局完成“爭取海外市場”的任務。他呼籲要追趕中國,不然會對“國家經濟都會造成損害”,因爲中國表示要在5年內爭取所有南美和亞洲市場。
中國太空實力直追俄美 俄願與中國共享格洛納斯
資料圖:俄羅斯的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
資料圖: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示意圖
2011年4月12日是聯合國確立的“國際載人航天日”。50年前的這一天,27歲的蘇聯宇航員尤裏?加加林完成了太空之旅。這也是人類首次飛入神秘的太空。
如今,歐美亞的航天大國正紛紛加快太空探索的腳步。俄羅斯借力紀念加加林進入太空50周年,提出一系列未來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規劃;中國近年來在太空探索領域的成就同樣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有專家認爲,在某些領域,中國已經與宇航強國同時起步,展開競爭。
在加加林實現人類首次太空飛行50周年前夕,俄羅斯國內關于大力發展航天業的熱情已經處處可見。
4月5日,前往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聯盟”號宇宙飛船在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此次發射的“聯盟”號與以往有些不同,其機體印有加加林1961年即將飛往太空之際留下的那句俄文“出發吧!”,還有他的肖像畫。
4月7日,俄羅斯總理普京在莫斯科郊外的新奧加廖沃官邸召開航天工作會議,對俄航天發射、航天器研發、新發射場建設等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俄羅斯目前每年進行航天發射的次數占全球的40%左右,位居世界第一。普京表示,在不遠的將來,俄計劃將這一數字再提高10%。他還爲俄羅斯航天部門定下了任務,在2015年以前研究制造出30余個新的航天器和航天系統。
據國際文傳電訊社近日報道,俄羅斯還計劃在2030年完成登月飛行並在月球上最有可能存在水的極圈附近建立太空基地。有外媒指出,俄羅斯科學家認爲月球上存在大量的稀有物質,該物質可以用來制造新的能源。這樣一來,這個月球基地正好能作爲人類登陸火星的能源補給站和中轉站。據悉,俄羅斯將在探月工程完成後的接下來10年實施火星載人飛行計劃。
據《世界新聞報》駐俄羅斯記者了解,俄羅斯航天長期發展規劃將于今年年底制訂完畢。俄經濟發展部副部長安德烈?克列帕奇對媒體透露,這份規劃將確保俄未來15年在勘探月球、火星和一些小行星等領域的領先地位。
期待與中國航天合作
俄總統顧問阿爾卡季?德沃爾科維奇公開表示:“我們和中國同行一直就可能的太空合作保持有經常性的對話。盡管暫時還沒有規模的合作,但雙方都有可以一起合作的建議。我們負責這一領域的部門最近將努力讓這一對話更加積極,並爲下一次的領導峰會提出建議。”德沃爾科維奇還透露,俄羅斯對與中國共享航天基礎設施以及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擁有濃厚的興趣。
聯想到歐盟不久前剛剛表示,在與美俄等空間技術傳統強國保持溝通交流的同時,期待與中國在太空探索、空間技術領域有更好的合作,中國近年來在太空領域的快速發展再次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
就在幾天前,即4月10日淩晨,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八顆北鬥導航衛星,標志著北鬥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基本系統建設完成。這顆衛星將與2010年發射的5顆導航衛星共同組成“3+3”基本系統,經一段時間在軌驗證和系統聯調後,將具備向中國大部分地區提供初始服務條件。據悉,今明兩年中國將陸續發射多顆北鬥導航衛星,完成北鬥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建設。
外界將中國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與美國的GPS、俄羅斯的“格洛納斯”、歐洲的“伽利略”並稱爲“全球四大衛星定位系統”。歐盟專家預測,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未來10年的市場規模廣闊,商業前景可期。
俄羅斯航天署署長阿納托利?佩爾米諾夫透露,格洛納斯系統現在包括27顆衛星,其中22顆是專用的,現在該系統的衛星集群已可覆蓋整個俄羅斯和全球98%的範圍。俄政府還計劃在今年下半年再發射4顆格洛納斯-M衛星,並于年底再發射一顆格洛納斯-K衛星,以便確保該系統的正常運行。
俄羅斯的“格洛納斯”計劃進行得並不一帆風順。2010年12月5日,俄羅斯發射3顆格洛納斯導航衛星失敗,造成了近億美元的損失。今年2月1日,俄軍發射一顆代號爲“Geo-IK-2”的軍用衛星時再次失手。這讓俄羅斯高層大爲震怒。4月,普京公開表示,俄羅斯需要可靠指數更高、使用年限更長的新一代航天設備。
中國研制最大運載火箭
在太空探索領域的“重頭戲”——運載火箭的研究方面,中俄兩國都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在4月初舉行的航天工作會議上,俄羅斯總理普京表示,俄羅斯將于2013年在俄境內的普列謝茨克發射場試驗輕型和重型“安加拉”運載火箭。專爲地處俄遠東地區阿穆爾州的東方發射場研制的“羅斯”運載火箭的試驗工作將于2015年開始,俄方計劃從2018年開始使用這種新型運載火箭將載人飛船送入太空。
中國對運載火箭的研究也很重視。3月初,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梁小虹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中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正在進行研制論證工作,運載能力將達130噸,是現役運載火箭的6倍。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梁小虹提到,與其他長征系列火箭“追趕”世界同類型先進型號不同,在重型運載火箭領域,美國、俄羅斯已經或正在開展研制具有代表性的重型運載火箭,中國目前進行重型運載火箭的研制論證意味著與宇航強國同時起步,開展競爭。
更多新聞
我國第8顆北鬥衛星升空 區域導航系統基本完成 2011-04-10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4-16/0943642868.html 2011-04-16 12:13:06
天津以建成了世界最大火箭基地初型 2011-03-05 新華社
經過三年建設,位于天津濱海新區的火箭基地已初具規模。目前一期工程涉及的22個廠房,已建成焊接裝配廠房、總裝測試廠房、全箭振動塔等主要廠房在內的20個,一期規劃已基本完成;産業化基地區域內已經實現水、暖、電等能源的供給,廠區道路暢通,按照“邊建設、邊調試、邊生産”的原則,焊裝等部分廠房已投入使用並初步具備了生産能力,技術人員逐步到位。
作爲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征五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研制、生産和産業化基地及航天技術應用産業基地,該基地總占地面積3000畝,規劃建築面積55萬平方米,分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産業化基地全部建成後,總建築面積將超過100萬平方米,遠遠超過了目前位于北京南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內的火箭總裝基地。
基地建成後能夠滿足未來30年至50年發展空間技術及和平利用空間的需要。屆時,産業化基地將具備部件加工、總裝、試驗等研制“大火箭”需要的全部功能。
背後有玄機:中國大推力火箭基地選址海南2009-09-17
原來確實是鐵路運輸限制無法在內地基地發射5米直徑大推力火箭。將來的5米直徑大推力火箭將從天津建造,從海路運到海南文昌基地,文昌基地本身靠近大海,將來的空間站和載人航天和載人登月都將從海南發射。海南最大的優點是利用海運可以做到大尺寸大質量發射,並且本身靠近赤道,發射有先天優勢,第三個優點是衛星殘骸抛在大海,減少了內地發射對地面居面的可能傷害。
長征-5號運載火箭突破3。35米直徑的限制,一個關鍵條件便是呼喚多年的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基地的上馬。此前我國酒泉、西昌、太原三個發射基地受到鐵路運輸條件的限制,火箭直徑不能超過3。35米。長征-5號:分直徑5米,3。35米,2。25米三種長征5號低軌25噸,同步14噸;H2B火箭低軌18噸,同步8噸,現在是比中國強,H2B研制了十幾年的時間,也就是說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日本將用H2B和中國的長征5抗衡。
http://www.jundao360.com/topic_5746012.html
神舟計劃 美盼搭神舟? 月神vs嫦娥 嫦娥奔月 新探月熱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世界十大航太發射地 太空城與原子城
中國衛星 人造衛星 中國北鬥導航定位衛星不等於GPS 中國特色的GPS系統 衛星導航熱 美早知中反衛星 反衛星大戰 反衛星武器研發史 《中共軍事革新之信息戰與太空戰》 《太空兵器》 《空天一體作戰研究》 《制空權》
美衛星又墜海 124億泡湯 2011- 03-06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前天發射用於研究全球暖化的衛星「光榮號」,但搭載衛星的火箭「金牛座」升空3分鐘,就因保護罩未脫離而墜海,耗資4.24億美元(約124億元台幣)的計劃泡湯。一樣的失敗事件2年前也曾上演,氣候變遷研究再受重挫。
光榮號(Glory)衛星任務是搜集懸浮微粒及太陽輻射的數據,供分析對氣候的影響,原要運行3年,但前天自加州的空軍基地發射失敗,葬身南太平洋。
NASA運行中的13顆地球觀測衛星有12顆早該報廢,2007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就指出,NASA的地球觀測系統「有崩潰的危險」。
12老衛星難退役
但近年NASA研究氣候的預算不斷遭刪減,加上2009年發射的另一顆「嗅碳」衛星,同樣因「金牛座」(Taurus XL)火箭保護罩未脫離而落海,因此老衛星無法退役。製造火箭的「軌道科學」(Orbital Sciences)公司表示,已改善保護罩拋擲系統設計,不料同樣錯誤前天再現,讓不認同全球暖化是人為造成的部分共和黨政客,更有藉口再刪預算。
美第2架X-37B空天飛機升空 裝有自爆防泄密裝置
資料圖:美軍首架X-37B空天飛機
人民網2011年3月6日電 美軍研制的第二架X-37B空天飛機5日從位于佛羅裏達卡納維拉爾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這是該機型第二次執行空間測試任務。X-37B是一種無人駕駛的太空飛行器,由美國波音公司負責研制。首架X-37B曾在軌道運行了7個多月(225天)。
從外形上看,X-37B與即將退役的美國航天飛機頗為“神似”,只是身材尺寸較小。
據悉,在X-37B發射升空後,所有運轉都“自動進行”,無需地面技術人員遙控。美國空軍透露,這種空天飛機將主要用來測試美軍的偵察衛星技術以及導航和控制係統可靠性。美方宣稱,X-37B可承擔軍事任務,但“不是一種太空武器”,而是用來獲取情報的“軌道哨兵”。
與此同時,俄羅斯也正在研制類似的小型無人駕駛空天飛機。
美軍認為,未來的航天器必須具備機動能力,在面臨反衛星武器威脅時,能夠迅速改變軌道躲避攻擊;另一方面亦可藉此強化攻擊能力,可有選擇性地“俘虜” 或破壞對手的衛星。此外,航天器的高機動性有利于維修或回收其他在軌航天器,或後者補充燃料。
分析人士指出,美軍正在借助天基平臺逐步建立可用于實戰的常規打擊能力,減少對核威懾的依賴;天基武器係統將完成從支援角色向主戰力量的過渡。美軍的做法有可能激起其他國家展開圍繞“制天權”的爭奪,此舉可能造成“和平利用太空”就此此淪為空洞無用的口號。
天文愛好者表示,美國的X-37B空天飛機不具備隱形能力,人們從地面就能輕松觀測其運行軌跡。此外,這種宇航器運行速度也不快,同時由于該機返航時需要滑行很長距離,並且最終要在跑道上降落,也增加了其被敵方摧毀的可能性。反對者因此表示,該機“沒用”。
俄羅斯推遲火箭發射計劃 直到查明之前失敗原因
據俄新社2011-3月3日的消息,俄羅斯航天部部隊發言人阿列克謝‧佐洛圖欣3日稱,俄“轟鳴”號(Rokot)運載火箭目前暫停發射,直至查明2月初“Geo-IK-2”號衛星發射失敗的原因為止。
2011年中國運載火箭發射次數將達20余次創歷史之最
新華網北京2011年3月3日電(記者任沁沁 羅沙)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梁小虹3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2011年全球預計將進行70余次軌道發射,中國運載火箭發射次數也將達到20余次,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將承擔其中17次發射任務,創該院運載火箭發射次數歷史之最。
據梁小虹介紹,2010年,全世界共進行了74次航天發射,其中70次取得成功。按照發射次數,中國與美國各15次並列第二位,次于俄羅斯/烏克蘭的31次,歐洲6次居第三位;2010年的航天發射活動中,俄羅斯/烏克蘭失敗1次,印度失敗2次,韓國失敗1次,中國的15次航天發射任務全部獲得成功,展示了中國不遜于世界一流發達國家的發射能力和發射成功率。 2011-03-06 11:12:44
印度火箭爆毀 太空爭霸受挫2010-12-27 旺報 記者張凱勝
這枚搭載先進衛星GSAT-5P的GSLV-F06型火箭,25日下午在印度南部清奈市80公里外的斯利哈里柯塔發射站升空,並於升空後47秒,因偏離預定飛行路線而遭引爆。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說,GSLV-F06型火箭上的電腦指令無法傳達至第1節引擎,原因尚需研究,希望能找出成因。
這是印度今年4月以來,GSLV型火箭第2次發射失敗。GSAT-5P衛星預計壽命12年,主要功能為提高電視轉播清晰度,並為遠距醫療、教育等提供支援,還可增強印度現有的通信服務功能。火箭發射失敗後,印度媒體嘆道,「這是讓印度鬱悶的聖誕節。」
中站穩國際衛星市場
《文匯報》昨天報導,印度矢志提升火箭發射技術,目的是將重型衛星發射上太空,從而晉升衛星強國,但卻連番受挫。德國之聲報導,印度希望在利潤豐厚的商業衛星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新德里已為登月計畫撥款28億美元。德國之聲分析稱,印度想趕上中國的太空技術還需一段時日,中國已在美、俄及歐盟等主導的國際商用衛星市場,站穩腳跟。
今年10月1日,中國成功發射探月衛星「嫦娥2號」,極受國際矚目,《華爾街日報》發表題為《嫦娥2號讓中國領先亞洲太空競賽》文章,強調中國在成為繼美國之後,第2個實現載人登月的國家方面,又領先了印度一步。中國誓言在2025年之前完成載人登月。文章比喻,「中印之間的太空競逐,是冷戰時期美蘇太空之爭的21世紀亞洲版」。
印成功插旗月球
雖然今年中國在太空競賽上,略勝印度一籌,但中國卻未因此而志得意滿,反而認為,印度並未落後多少。2008年印度發射第1枚無人探月衛星「月船1號」,並向月球表面發射1枚帶有印度國旗的探測器,成為繼美、俄、日之後,第4個「插旗」月球的國家,比中國快了一拍。
印度媒體也認為,儘管「嫦娥2號」發射成功,但印度早已成功地將國旗留在月球,顯示在探月技術上,領先中國。印度太空研究組織表示,希望2014年前完成印度首次載人太空飛行,2020年前實現首次載人登月。
新德里地面戰爭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納宇都(Swapna Kona Nayudu)一針見血地說出,中國是印度積極推動航太事業的主要因素之一,並稱,「我們是鄰居,崛起中的亞洲巨人,且互相猜疑」。從現在起,中印兩國爭相在2020年之前,實現太空人登月的夢想。
當地時間2010年12月25日16時05分,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從安得拉邦的斯裏赫裏戈達發射場發射這顆衛星,但執行發射任務的GSLV-F06型運載火箭在升空後不久突然爆炸。新華社/路透
環球網記者譚利婭報道,搭載印度新型通信衛星GSAT-5P的運載火箭在12月25日發射升空後不久爆炸。印度目前正在嘗試分析此次火箭爆炸原因。有分析指出,此次失敗將令印度太空夢大受挫折,印度原計劃2016年發送首個載人航天飛船的夢想恐怕也將破滅。
法新社12月26日報道說,此次爆炸事故是印度今年遭遇的第二次挫折。今年4月份印度本想向外界展示一下自己打造的助推火箭技術,但也遭遇發射升空後爆炸的失敗。印度太空項目組的科學家們26日開始研究此次發射失敗的原因。他們正嘗試收集數據資料用于分析,並將在兩天內組成一個“失敗分析委員會”。
有印度科學家指責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沒有經過詳細分析就決定此次發射,還有科學家說,印度原計劃在2016年打造首艘載人航天飛船的夢想也恐怕也要因此破滅。“25日的失敗毫無疑問會導致這個計劃推遲”,印度科學家M.N。瓦西亞說道。他還說,“這次失敗也非常令人喪失信心,因爲印度本身有著可靠的航天衛星發射國的名聲,這次失敗讓我們這個名譽受到嚴重沖擊”。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12-27/0953625510.html
太空站3太空人平安返地面 2011-09-16
任期已滿的3名太空站太空人平安返回地面,替換他們的太空人預計最早在今年11月飛赴太空站。
莫斯科時間16日8時(香港時間12時),載有3名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俄「聯合」太空船返回艙平安降落在哈薩克境內的指定區域。
俄地面飛行控制中心的消息說,共有17架飛機參加了返回艙著陸搜尋。
搜索隊員在將返回艙中的俄羅斯太空人薩莫庫佳耶夫、鮑里先科和美國太空人加蘭轉移到艙外後發現,這3人由於在返航著陸過程中消耗了大量體力,導致貼身衣衫濕透。
於是,救護人員依據預案迅速為3名太空人更換衣服,安排他們休息並進行體檢。已在國際太空站工作近半年的這3名太空人,目前健康狀況良好。
今年8月,俄羅斯用一枚「聯合」運載火箭為國際太空站發射「進步」貨運太空船時,由於火箭第三級發動機燃料供應系統堵塞,導致發射失敗,太空船在俄境內墜毀。
由於俄向國際太空站發射載人太空船也需使用「聯合」運載火箭,而且美國穿梭機退役後,只有俄羅斯負責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往返運送,因此相關國家對國際太空站能否正常運行感到憂慮,美國太空總署甚至開始擬訂國際太空站人員撤離計劃。
然而俄羅斯航天部門一直表示,貨運太空船發射失敗不會影響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生活。
本月13日,俄航天署宣布,8月份貨運太空船發射失敗的原因已經查明並已作出整改,下一艘「進步」貨運太空船將於10月30日飛向國際太空站。
此外,俄將在今年11月12日和12月20日發射兩艘載人太空船,為國際太空站送去「換崗」的太空人。
目前,俄美兩國航天部門正就國際太空站的運行事項進行磋商。 2011-10-03 11:01:55
中國運載火箭進産業化時代 明年繼續高密度發射
“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2010年12月18日淩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成功將中國第7顆北鬥導航衛星送入太空。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中新社西昌2010年12月18日電 (記者孫自法)享有“金牌火箭”之譽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18日淩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成功將中國第7顆北鬥導航衛星送入太空,從而順利完成2010年中國航天15次高密度發射的收官之作,也爲“十一五”中國航天發射畫上圓滿句號。
研制生産“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表示,2010年全年15次航天發射全部獲得成功,表明中國運載火箭的批産能力、管理能力、質量保證能力邁入一個新階段,也標志著中國運載火箭進入産業化時代。
據介紹,第7顆北鬥導航衛星發射是自1970年“長征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以來,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36次航天飛行,也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生産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100次飛行。本次衛星發射任務是“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第19次發射,也是“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包括“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和“長征三號丙”)第38次發射。“長征三號甲”則以迄今100%的發射成功率被譽爲“金牌火箭”,並在中國“長征”運載火箭産業化進程中擔負重要角色。
2010年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完成15次航天發射,創曆史新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稱,該院承擔的8次發射任務,均由“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完成。2011年中國運載火箭的高密度發射還會延續,預計發射次數將成倍增加。
目前,“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可以24天左右、最短21天完成發射前的所有准備工作,實現由單件、小批量生産向批量生産,由研制向研制生産並重,由試驗型向産業化發展的重大轉變。與此同時,正在研制中的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是中國航天瞄准未來20到30年需要而規劃研制的一個系列火箭群,這將爲中國運載火箭産業化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據悉,中國“長征”運載火箭已實現從常溫推進到低溫推進、從串聯到捆綁、從一箭單星到一箭多星、從發射衛星到發射載人飛船再到深空探測的技術跨越,在可靠性、安全性、經濟性、入軌精度和適應能力等方面都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火箭發射成功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12-18/1215624273.html
進軍太空掀起中國熱 美像孤軍2010-12-18 中國時報 劉屏
美國專家指出,中國的太空科技飛躍進步,唯獨美國,既不敢與中國合作,又爭取不到其他國家訂單,愈來愈孤單。
專門評析全球太空發展的space.com訪問了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國家安全研究系主任強森福瑞斯(Joan Johnson-Freese)女士,提出上述觀點。
根據報導,中國的太空計畫展現了旺盛的企圖心,相較之下,美國的太空梭機隊從明年起逐漸退役,且下一步計畫尚不明確,說好聽是正在重組,說難聽根本是陷於混亂。
中國準備在二○一三年開始探測火星,同年也可能發射無人太空船登陸月球,並準備在二○二○年以前發射其第一個太空站「天宮一號」,並陸續發射其他載具與之會合,使中國的太空人在其中居住及研究。
中方另一項重大目標是太空人登陸月球。盡管中方迄未宣布,不過美國專家相信,諸如太空站計畫、月球探測、機器人登月等,都是環繞著「送人上月球」這個目標。只是中國保持低調,要等到準備工作都就緒才會正式宣布。
一連串的進展,使中國領導階層更有信心發展太空科技,也使各國更有興趣與中國合作,加拿大、歐洲、俄羅斯等國都向中國叩門,彷彿太空計畫也走向全球化。但美國卻可能被排斥在外,因為美國究竟要怎麼做,殊無定論。美國的航太總署負責人查理.波頓訪中,盡管沒有談到載人飛行之類的合作,卻仍招致若干國會議員大加撻伐。這種氣氛下,根本無從與中國合作。
日本隼鳥號太空探測機未能採集到岩石樣本
美國《太空新聞(space.com)》2010年12月2日報導,據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 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的研究顯示,隼鳥號(Hayabusa)太空探測機著陸小行星絲川(Itokawa)時,由於地面發送的電腦程式有誤,導致隼鳥號未能發射金屬球,沒有收集到岩石樣本。JAXA將很快設計後續探測器,預計在2014會計年度發射。
中國於航展公佈寮國1號衛星專案
《亞細安安全觀察家(Asean Security Observer)》2010年11月23日報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CALT, China Academy of Launch Vehicle Technology)在第8屆中國國際航空暨航太博覽會(8th China International Aviation and Aerospace Exhibition,另稱珠海航空展Zhuhai Air Show)公佈寮國1號(LAOSAT-1)衛星專案詳目,寮國1號就是以東方紅4S號(DFH-4S)衛星為基礎平台。
寮國1號衛星項目投入應用後,中國人的方案將為寮國提供高清電視節目、遠端醫療、遠端教育、政府應急通信等服務,極大的提高寮國資訊化建設、促進寮國社會和經濟發展。
寮國1號壽命15年,功率3792W,酬載重330kg,射頻功率2180W,轉發器數量C頻段(36MHz)14個,而Ku頻段(54MHz)8個。
美國空軍X-37B迷你太空梭降落加州
英國路透社(Reuters)2010年12月3日報導,美國空軍官員表示,1架迷你機器太空梭在結束一項長達224天的秘密軍事任務後,在夜幕中悄悄降落在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跑道上。
X-37B/OTV-1重約5ton,全長8.9m,高約3m,翼展約4.3m,沒有像太空梭那樣使用氫氧燃料電池,而是使用配有鋰離子電池的砷化鎵太陽能電池。設計可停留軌道達270天,可自動調整軌道,成為第1架能自己降落在跑道上的美國太空船。
美國聯合通訊社(Associated Press)2011年4月5日報導,美國1名高科技企業家透露計畫,將建造自人類登陸月球以來,最具威力的火箭。
相較即將退役的火箭,這具新火箭能載運2倍重的物品進入軌道。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 X, SpaceExploration Technologies)命名為「隼重型(Falcon Heavy)」的最新型火箭,大小足夠載送貨物和人類上月球、小型行星,或是火星。僅有已退役、曾送人類上月球的美國農神5號(Saturn V)火箭的大小勝過它。
Space X總裁艾倫‧穆斯克(Elon Musk)表示,「隼重型」造價遠比政府或私人火箭便宜。每次發射約花費1億美元。預定2013年在加州進行首次發射。
可能買家包括美國國家航太總署(NASA)、軍方,他國政府及衛星製造商。 2011-05-08 13:08:16
美稱中國最新型遙感-11衛星具有軍事偵察用途
資料圖:中國發射遙感衛星
東方網2010年9月25日消息:據美國宇航局(NASASPACEFLIGHT)網站21日報道,中國已用其長征2D運載火箭將遙感-11號衛星發射升空,這是今年其第9次軌道發射。此次衛星發射的時間爲世界標准時間22日02:42,發射地點爲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與此同時,中國還闡明了其近期太空飛行目標。雖然中國媒體再次稱新衛星將用于“科學實驗、土地調查、農作物估産和災害監測”。與此前遙感系列衛星發射時相同,西方分析家認爲該級衛星會用于偵察和軍事目的。
中國新發射遙感衛星-11具有軍事偵察用途
報道介紹說,該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發。該系列衛星的上一顆,即遙感-10號衛星于8月9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升空由長征-4C運載衛星發射升空。“遙感衛星”的命名方式與前蘇聯COSMOS(“宇宙”)衛星命名方式頗爲相似,暗含了衛星的真正使命。首顆“遙感”衛星由長征-4C運載火箭于2006年4月27日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當時,有關這顆衛星的細節被嚴密封鎖,但後來據稱它是首顆尖兵-5偵察衛星,配備有合成孔徑雷達。
報道介紹說,遙感-2號衛星于2007年5月25日由長征-2D運載衛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相關細節也屬機密,但據信這顆衛星是一顆光電軍事觀測衛星。2007年11月12日,遙感-3號衛星由長征-4C運載火箭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也是一顆配備有合成孔徑雷達的衛星。其他配備有合成孔徑雷達的衛星包括遙感-6號衛星,由長征-2C-III運載火箭于2009年4月22日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以及遙感-8號衛星,由長征-4C運載火箭于2009年12月15日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8年12月1日,遙感-4衛星——該系列第二顆光電衛星——由長征-2D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2008年12月15日,遙感-5衛星由長征-4B運載火箭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據信,它是該系列衛星中第四顆光電衛星。2009年12月9日,遙感-7衛星由長征-2D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報道稱,遙感-11號衛星由長征-2D運載火箭發射。這是一款兩級火箭,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開發,用來發射各種低地軌道衛星。長征-2D運載火箭可將3500公斤的載重發射至200公裏的圓形軌道之上。其第一級與長征-4運載火箭相同。第二級以長征-4的第二級爲基礎研發,設備艙得到改善。長征-2D運載火箭于1992年8月9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次成功發射,將FSW-2-1返回式衛星發射升空。
報道指出,這次發射是中國第131次軌道發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第46次軌道發射,也是該衛星發射中心本年度第4次軌道發射,是長征-2D運載火箭的第十三次發射。報道稱,酒泉發射中心也叫雙城子衛星發射中心,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內,是中國第一個衛星發射中心,包括一個技術區、兩個發射區、指揮控制區、發射控制區、跟蹤遙測系統、任務通信系統、醫療保障系統等。
該中心最初用于將科學試驗和返回式衛星發射至地球中或低軌道。這裏還是所有中國載人航天任務的發射地點。目前,只有LA4發射裝置正在使用。首次軌道發射任務發生于1970年4月24日,當時長征-1運載火箭將首顆中國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升空。
中國計劃年底前發射神通1B軍事衛星
衆所周知,中國計劃于今年9月底或10月1日發射第二個月球探測器。目前暫定發射期爲9月30日至10月3日,其中最好的發射日期爲當地時間9月30日上午。嫦娥-2號月球探測器可能由長征-3C運載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
據中國繞月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稱,嫦娥-2號月球探測器配備相機的分辨率爲7米,距離月球較近時分辨率爲1米。報道還稱,嫦娥-2號月球探測器將測試軟著陸及其他技術,爲預計將于2013年登月的嫦娥-3號做准備。它還將經曆無數次軌道變化和調整。另外,它還會仔細探索著陸區,以便未來衛星在月球上安全著陸。
嫦娥-2號月球探測器將于發射5日之後到達月球軌道,而嫦娥-1號月球探測器則用了近14天的時間。而且,與嫦娥-1號相比,2號探測器的軌道距離月球要近100公裏,位于距離月球15公裏處。
中國計劃于今年年底之前發射風雲-3B號氣象衛星,以及神通1B軍事衛星和兩顆“北鬥”導航衛星以及實踐-6第四組衛星。
明年,中國將發展天宮-1號小型太空站。天宮-1號太空站約重8500公斤,預計將完成中國的首次太空對接,被認爲是建立太空站的重要一步。神舟8號無人飛船將是中國首次太空對接的一個構成部分,對接演習由地面控制員控制。另外兩個與天宮一號對接的太空飛船——神舟9號和神舟10號艦人飛船——隨後進行。
天宮一號小型太空戰將由改良後的長征-2F運載火箭發射,通常被稱之爲長征-2F/G。據中國方面稱,這款運載火箭經過了170處技術改良,其中38處爲“主要”改良。
此外,中國也正在加緊發展長征-5系列運載火箭,並且正在北部直轄市天津建造運載火箭生産基地。該基地總投資100億元,占地面積爲100多萬平方米。最終,這個基地每年將能夠生産12枚運載火箭。早期報告指出,首次發射的長征-5運載火箭的最大負載能力高達25,000公斤,計劃將于2014年進行。
在最近舉行的航空航天工程討論會上,嫦娥一號總設計師和總指揮、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表示,嫦娥探月項目(中國朝深空探測邁出的第一步)有望繞月球轉動、登陸並于2020年返回地球。葉培建建議中國要在2025年進行首次載人登月、2013年探測火星、2015年探測金星。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9-25/1014612115.html 2010-09-25 11:52:51
暗藏玄機?俄羅斯新火箭發射場離中國近【中央社 2010.08.30
俄羅斯將在西伯利亞興建新的火箭發射場,此地距莫斯科5800公里,但離中國邊境只有幾百公里,被大陸媒體認為「暗藏玄機」。
俄羅斯總理蒲亭(Vladimir Putin)為新建發射基地「捧場」,特地前往主持開工儀式,並強調在航太發展上謀求獨立是莫斯科的重要戰略選擇。
新火箭發射場命名為沃斯托克尼 (Vostochny),位於西伯利亞地區阿穆爾伯力(Amur Khabarovsk)的烏戈勒格斯克鎮(Wugelege),以前曾是導彈基地。
這座發射場將在2015年發射第1個載人太空載具,2018年後負責發射俄羅斯所有載人太空載具的任務,第1階段經費預計超過7.79億美元。
據了解,俄羅斯目前載人太空船和大部分商用火箭都是從貝康諾太空站 (Baikonur Space Base)發射升空,它位於哈薩克境內,於蘇聯時代修建。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向哈薩克租借,租期到2050年。自2004年簽署租約以來,俄羅斯已向哈薩克支付了1.15億美元租金。
中國日報表示,火箭發射場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然而,俄羅斯火箭發射場選址遠東地區卻別有深意。
報導介紹,俄羅斯境內目前的2處發射基地,都集中在國土西緣。美國加快在波蘭、捷克等國部署反導彈系統,從西部向俄羅斯施壓的意圖明顯,將對俄羅斯航太和導彈試射工作帶來風險。
而美國部署在東歐的反導彈雷達,不可能覆蓋西伯利亞廣闊的縱深地帶,因此在遠離東歐反導彈系統的地方興建導彈和衛星發射基地,可以形成進可攻、退可守的主動態勢。
另外,新的發射場將儘量向東南靠近,逼近中俄邊境,以取得與貝康諾相近的較低緯度優勢,最後取代貝康諾。專家表示,緯度越低,發射場離赤道就越近,可使火箭發射後得到更大的地球自轉初速度,節省運載能力。
子午工程示意圖
2010年6月3日淩晨4時,在位于儋州市雅星鎮富克村附近的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部火箭發射場內,中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首枚氣象火箭成功發射。其攜帶的氣象探空儀首次采用了GPS技術,在發射後的兩個半小時內,不斷地向地面傳回中國低緯度地區20至60公裏高度的高精度臨近空間大氣溫度、壓 視頻:我國子午工程首枚氣象火箭發射成功
據介紹,“子午工程”經國家發改委批准建設,總投資1.67億元,于2008年開工,3年建設完成。“子午工程”將致力于建成一個大型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系統,這個系統運用地磁(電)、無線電、光學和探空火箭等多種手段,連續監測地球表面20至30公裏以上到幾百公裏的中高層大氣、電離層和磁層,以及十幾個地球半徑以外的行星際空間環境中的地磁場、電場等參數。
“隨著人類對空間環境現象認識的逐步深化,建立在地面持續運行的、綜合性的、跨區域的觀測網絡非常重要。”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副主任、“子午工程”副總工程師劉波接受海南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此次發射的氣象火箭其運載部分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定型産品天鷹4號甲型運載火箭。其有效載荷———臨近空間氣象探空儀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研制的海燕甲型氣象探空儀。這種探空儀采用了多項先進技術使探測數據的精度有了顯著提高,包括首次采用了GPS技術。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6-04/1057596036.html
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天繪一號衛星"
新華社酒泉2010年8月24日電(記者 田兆運)24日15時1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天繪一號衛星”發射升空並送入預定軌道。
這次發射的“天繪一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研制,主要用于科學研究、國土資源普查、地圖測繪等諸多領域的科學試驗任務。這次衛星獲取的遙感信息和試驗結果,將對我國科學研究和國民經濟建設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jrzg/2010-08/24/content_1687284.htm
中國衛星發射能力實現六大躍升
2010年8月1日5時30分,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將我國第五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至此,這個中心組建40年來,已先後將56顆國內外衛星送入太空,綜合發射能力實現了六大躍升,躋身世界一流航太發射場行列。
——從發射單一型號火箭到發射多種型號火箭。1984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只能使用長征三號一種型號火箭,運載1400多公斤的有效載荷。如今,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長征二號丙等六種型號火箭,可將有效載荷從數十公斤至數千公斤不等的衛星送入太空,運載能力不斷攀升。
——從單射向發射到多射向發射。2004年4月18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首次採用北射向發射,成功將兩顆小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此後,這個中心逐步具備不同射向發射能力。
——從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到發射多軌道航太器。隨著發射設備設施的逐步升級,實現了從發射單一軌道衛星到發射高中低多種不同軌道衛星的躍升。
——從發射國內衛星到發射國際商業衛星。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是我國對外開放最早、承攬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次數最多的航太器發射場。從1990年至今,先後將“亞洲一號”“委內瑞拉一號”等近20顆國際商務衛星成功送入太空。
——從每年最多執行3次發射任務到年發射能力達到10顆以上。目前,這個中心擁有測試發射、測量控制、通信、氣象和技術勤務保障等五大系統,2座現代化的發射工位,具備三星兩箭並行測試能力,在引入ISO9001品質管理體系,完成品質、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一體化管理體系認證審核後,一套現代化的組織管理體系有力地保障了年發射能力的顯著提升,從火箭進場到實施發射最短時間可為21天。
——從測試發射的近控模式到遠控模式。近年來,隨著火箭測試發射指揮監控網的建立,實現了火箭、衛星的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具備了指揮顯示、資訊交換、數據處理、實時監測、電腦輔助決策等諸多功能,安全性及數字化、資訊化控制水準大大增強。
http://174.120.145.163:82/gate/big5/www.sinovision.net/index.php?module=news&act=details&col_id=3&news_id=142930 2010-08-31 12:02:33
韓國火箭發射再遭挫折 遠遠落後中、日、印 2010/06/10台灣英文新聞
韓國說,一枚計劃運載科學衛星進入軌道的火箭在星期四發射升空不久後爆炸。韓國教育科技部長安秉萬對記者說,地面控制人員在發射大約137秒後和火箭失去聯繫。這次從羅老太空中心發射的羅老1號火箭在24小時前曾因發射台消防系統出現問題而推遲發射。
羅老1號火箭是俄羅斯和韓國的合作項目。這次火箭失事是韓國太空計劃的又一重大挫折。韓國的太空項目遠遠落後於其亞洲競爭對手印度、中國和日本。去年8月,羅老1號火箭曾經成功發射,但是未能將衛星送入軌道。
中國專家:韓國太空野心受打擊
據美國彭博社6月10日報導,韓國科研衛星發射二度失敗,使其試圖分享全球2500億美元太空市場的雄心受到打擊。
韓國仁川一位大學教授Ryoo Chang Kyung稱,韓國火箭發射屢次失敗後,繼續這一巨額花費項目將可能受到非常大的阻力。
韓國曾表示,一次成功發射可以在高附加值出口發麵為該國帶來約24億美元經濟效益,也能分享全球太空服務市場一杯羹。
北韓中央電視臺公開火箭發射錄影(組圖)2009-04-08
時隔3天后,北韓昨天公開了5日發射火箭的場面。從影像中可以看到火箭體上印有“北韓”二字和北韓國旗,可以判斷出是三級火箭。北韓公開此錄影前,美國APTN也公開了同樣的長達5秒的錄影。
美國商用衛星運營商數字地球公司昨天發佈的照片顯示了北韓火箭尾部的火焰與白色的廢氣。
環球時報駐南韓特約記者沈松報道,在發射火箭2天后,北韓中央電視臺7日公開了火箭發射錄影。
韓聯社報道說,錄影中可以看到火箭體上印有“北韓”二字和北韓國旗,從錄影中可以判斷出是三級火箭。錄影中還出現了火箭點火升空的場面。
韓聯社報道說,在北韓公開此錄影之前,美聯社電視APTN公開了同樣的長達5秒的錄影。這表明北韓發射火箭主要是為向美國施壓。
報道說,北韓1998年發射光明星1號時,時隔5天公開了發射記錄影像。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27824/2009/04/08/2685s2478669.htm
當地時間2010年6月10日17時01分(北京時間16時01分),韓國“羅老”號運載火箭在羅老宇航中心發射升空。火箭在升空後失去通信聯係。新華社/法新
據韓國《朝鮮日報》2010年9月20日報道,一直在調查羅老號第二次發射失敗原因的韓國航空宇宙研究所日前得出結論,俄羅斯制造的第一級和第二級火箭推進器之間的分離螺栓的缺陷是羅老號發射失敗的決定性原因。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9/20/c_12589451.htm 2010-09-25 11:48:17
美國將發射衛星監控人造衛星與太空垃圾
中新網2010-7月4日電 據台灣《聯合晚報》4日報道,美國空軍發動太空監控科技革命,定本月8日發射一枚“太空監控衛星”(SBSS),從此全天不分日夜和天候,將所有人造衛星和太空碎片納入監控。
目前,美國空軍依賴一套設在陸地上的雷達和光學望遠鏡來監控約一千枚現役人造衛星和二萬塊太空垃圾。這些望遠鏡只能在天空清澈時派上用場,而所有雷達站的力量都不足以偵測地表3萬5200公里以上深空 (deep space)的衛星。
“太空監控衛星”造價五億美元,擺在地表630公里的軌道上,不分日夜和氣候,將深空一覽無遺。
承造這枚新衛星的波音公司先進太空情報系統主管席特隆說,SBSS“本事真的非同小可”。他形容這是“太空情境感測”的革命。這是軍事用語,意指不但知道你監控對象的方位,還知道它們的去向,以及它們在途中會碰上什麼情況。
SBSS有一具光學攝影機,安裝在一個萬向基座上,監視繞地飛行的所有衛星。萬向基座高速旋轉,故不必使用燃料來移動SBSS。因此SBSS是定位追蹤,然後將資訊傳回地面控制中心。SBSS每天大約收集40萬件觀察資訊。
目前太空有無數垃圾環繞地球,包括火箭用剩的冷卻劑,和已經結束生命的人造衛星,美國空軍監控至少10公分寬的垃圾,因為這麼大的物體能摧毀國際太空站設備。
澳洲雷射系統可追蹤太空垃圾
法新社雪梨2010-07-20日電,電光學系統執行長史密斯(Craig Smith)告訴法新社說,自地面發射出的雷射,可定位並追蹤小至10公分寬的太空碎片,以保護太空人與衛星的安全。
史密斯說,這項科技比現有的雷達系統更要先進,它可以偵測到廢棄火箭與衛星留下來的微小物體,這些微小物體依舊會損壞硬體設備,因為它們是以超高速飛行。
他說,地球軌道上估計有20萬個小於1公分的物體,還有50萬個1公分以上的物體在漂浮。
俄羅斯醞釀已久的新太空發射場興建計畫終於拍板定案。總理普丁十九日視察能源火箭航天集團時表示,政府將於三年內投入二四七億盧布(約合八億美元)興建「東方太空中心」(Vostochny Cosmodrome),預定二○一一年動工,二○一五年即可使用。
東方太空中心位於西伯利亞東南端阿穆爾州的烏格里格斯克港(Uglegorsk),靠近中俄邊界,距中國的黑龍江省不遠,佔地五百五十平方公里,內建七座火箭發射台、研究實驗室和宿舍等設施。
普丁強調,東方太空中心將成為俄羅斯第一個民用太空基地,確保本國太空事業的獨立性。俄國目前大多數太空發射任務是租用哈薩克的貝康諾太空中心進行,每年要支付一億一千五百萬美元租金。俄羅斯西北部另有一座普列謝茨克太空中心,但只能發射低地球軌道酬載。
俄羅斯太空總署署長波米諾夫說,興建東方太空中心將動員三萬名專家,工程人員明年初開始細部設計,主體建築二○一二年動工,二○一五年完工並進行第一艘太空載具發射任務,第一次載人太空任務預定二○一八年啟動。
中國“子午工程”首枚氣象火箭在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發射成功
中評社北京 2010-6月3日電/中國重大科學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首枚氣象火箭3日凌晨4時整在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成功發射,並首次採用GPS技術獲得了中國低緯度地區20至60公里高度的高精度臨近空間大氣溫度、壓力和風場的探測參數。
新華社報道,隨著人類對空間環境現象認識的逐步深化,建立能夠在地面持續運行的、綜合性的、跨區域的觀測網絡越來越重要。“子午工程”將致力於建成一個大型空間環境地基監測系統,這個系統運用地磁(電)、無線電、光學和探空火箭等多種手段,連續監測地球表面20至30公里以上到幾百公里的中高層大氣、電離層和磁層,以及十幾個地球半徑以外的行星際空間環境中的地磁場、電場等參數。
此次發射的氣象火箭其運載部分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定性產品天鷹4號A型運載火箭。其載荷臨近空間大氣氣象探空儀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研製的海燕A型氣象探空儀。這種探空儀採用了多項先進技術使探測數據的精度有了顯著提高。
3日凌晨4時整,天鷹4號攜帶海燕A探空儀沿預定軌道起飛,113秒後達到70公里軌道頂點,這時海燕A與天鷹飛離,並展開降落傘開始下降。在下降的過程中不斷向地面遙測系統傳回不同高度上大氣的溫度、壓力、風速和風向數據。
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於1985年建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低緯度的火箭探空發射實驗基地之一。1988年至1990年間,中科院空間中心三次在此成功發射4枚探空火箭,使其成為低緯度空間環境探測的重要基地。“子午工程”的建設,使該發射基地能力大幅度提升。
“子午工程”經國家發改委批准建設,總投資1.67億元,於2008年開工,建設期3年。它的建設將為增強中國空間科技的創新能力奠定獲取數據的基礎,並將對提升中國空間活動的能力,保障空間活動安全做出重要貢獻。
印發射火箭成功 5衛星進軌道 2010/07/12 中央社記者何宏儒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ndian Space ResearchOrganisation,ISRO)上午9時22分(台北時間上午11時52分)在安德拉省(Andhra Pradesh)南部離岸沙洲島斯利哈里柯塔(Sriharikota)上的達萬太空中心(Dhawan Space Center),成功發射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olar Satellite Launch Vehicle,PSLV)。
這個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全長44.4公尺,共4節。本次任務搭載5枚衛星,分別是694公斤重的國造地球觀測衛星Cartosat-2B、阿爾及利亞的116公斤重遙測衛星Alsat 2A;另外3枚小衛星則由加拿大、瑞士,以及印度班加羅爾(Bangalore)和海得拉巴(Hyderabad)兩地工程學院學生研製。
這是印度繼4月15日發射國造低溫引擎運載火箭GSLV-D3失敗後,首度執行的火箭發射任務。ISRO曾在2008年創下火箭1次搭載10顆衛星成功發射的紀錄,對本次任務也胸有成竹,發射前後全程提供本地電視新聞台現場轉播。
造價20億盧比(約新台幣13億7250萬元)的Cartosat-2B是印度第17顆遙測衛星,與先前發射的Cartosat-2、Cartosat-2A搭配,將可有效提升ISRO遙測資料服務。印度已自全球遙測市場獲得可觀的收益。
ISRO出版與公關主任薩蒂夏(Satish)表示,下1顆遙測衛星預定今年底或明年初發射。 2010-07-22 12:46:25
美智庫稱解放軍決定下大力量研發近空間飛行器
中國未來近空間可重複使用飛行器設想圖
網上流傳的中國國産正在試驗的空天飛行器
東方網2010年6月3日消息:美國智庫2049研究所日前發表了一份題爲《亞太地區空天戰力發展趨勢》的報告,稱中國當前已將位于大氣層和太空之間的部分的“近空間”,視爲了未來全球戰略競爭的新領域。爲加強對該領域的偵察及感知能力,北京政府決定下大力量研發可持續執行近空間偵察任務的近空間飛行器,其初期項目包括JK-5、JK-12及JKZ-20飛船。
報告稱,解放軍執行戰略和作戰攻擊任務的能力可能會受到持續偵察範圍的限制。爲增強戰場感知力,解放軍正在投資打造至少四種能力,以便監視西太平洋、南海和印度洋上活動,這四種能力是:1)近空間飛行器;2)天基衛星;3)機載平臺;4)陸基超視距雷達系統。
持續近太空偵察:中國分析家將大氣層和太空之間的部分稱爲“近空間”,是未來戰略競爭的一個領域。過去十年中,近空間飛行器可能是危急情況下進行持續偵察的主要平臺。近空間一般指地球表面以上20-100公裏的空間,這個範圍對噴氣戰鬥機來說太高,而對軌道衛星來說又太低。不過,類似于近地軌道衛星的平臺可能會改善這一情況。近空間飛行器的飛行時間已經超過了無人機,而且較小雷達及熱截面使它們很難被對手發現或瞄准。更爲重要的是,它們通過強效太陽能提供動力,因此近空間飛行器是一個相對廉價且能夠持續進行大範圍偵察的平臺。
除用于執行偵察任務外,第二炮兵及中國國防研發機構還計劃將近空間飛行器用于通信中繼、電子對抗和精確打擊作戰等領域。在執行偵察任務方面,列爲首選的是合成孔徑雷達偵察和電子情報裝置。
報告指出,爲克服這之中所存在的技術難題,中國航空工業部門,特別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都專門設立了新的研究所,致力于設計、研發並制造近太空飛行器。其中,2005年,位于湖南的068基地設立了近太空飛行器研發中心,其初期項目包括JK-5、JK-12和JKZ-20飛船。(另參本館:飛艇 )
除此之外,中國也在發展大型軍民兩用太空項目,希望以此在國際社區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大多數太空項目中都存在軍事方面的考慮。許多權威雜志都呼籲中國加速並擴大其天基偵察系統,包括建造一個能覆蓋3000平方公裏範圍的“天基戰區電子信息系統”。另據未經證實的消息透露稱,解放軍正依靠兩用衛星架構,爲空對地彈道導彈(ASBM)部隊構建一種戰略提示網絡,而且建造日程已經提前。
而且,地區攻擊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高分辨率、兩用天基合成孔徑雷達、光電裝置以及電子情報衛星,用于執行偵察及定位任務。據稱,中國航天工業部門第二代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的生産工作已接受尾聲,其光電能力也在穩步發展。此外,還有消息稱,北京政府已撥出一部分資金,用于發展天基電子情報能力。危急情況下,中國或許會選擇擴張現有天基資産,利用固體燃料運載火箭發射微衛星。
超視距雷達:除天基、近空與機載傳感器外,超視距後向散射(OTH-B)雷達也可能會成爲空中及海上偵察擴展範圍架構的中心部分。在解放軍空軍的管理下,超視距雷達系統能夠定義中國海上精確打擊能力的射程。在使用天波超視距雷達的情況下,空軍偵察範圍可擴展至1000-4000公裏內。不過,除分辨率問題下,中國媒體還透露稱海面回波形成的幹擾也對空軍區分海洋目標形成了挑戰。然而,工程人員相信,超視距雷達系統能夠探測航母、機載武器以及雷達系統覆蓋範圍內運行的其他目標。
綜合性的空天防禦:解放軍日益擴大的傳感器架構是中國不斷發展的綜合空天防禦概念的基本組成部分。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的帶領下,北京正通過升級現有系統、部署新一代地對空導彈、采購國外系統,積極對其地對空導彈能力進行現代化。
報告稱,過去15年中,解放軍投入大量資源,通過采購俄羅斯先進的地對空導彈,如SA-10B、SA-20PMUl、SA-20PMU2以及SA-15導彈,來增強自身的防禦能力。而且,解放軍也在發展HQ-9等國産地對空導彈。隨著這些導彈的采購以及導彈射程達到2000公裏,解放軍防空網絡的有效影響範圍已擴展至西太平洋。此外,中國電子工業部門也在從事雙基地、多基地以及超寬帶(UWB)雷達系統的研發,該系統能夠降低F-117及B-2等舊式戰機的隱身特性。
此外,綜合性空天防禦還包括應對國外天基偵察、彈道及對地攻擊巡航導彈的能力。1996年,中國制訂了一項三階段導彈防禦發展計劃,在貫徹實施該計劃15年後,2007年1月及2010年1月,中國太空及導彈工業部門成功地進行了導彈試射,這表明中國已經具備了在近地軌道攔截衛星以及攔截飛行中初級中程彈道導彈(MRBM)的能力。
一旦具備了有效能力,那麽即使在有效信息不足的情況下,人們也能判斷哪支部隊可能會配備反衛星/中程導彈防禦系統。不過,第二炮兵部隊及解放軍空軍似乎一直都在競爭執行太空控制及攔截任務的權利。例如,二炮內部的一份文件提及了擔負行動支援任務的“二炮太空作戰部隊”。對此,一項分析報告解釋稱,太空防禦領域可能會沿著卡爾曼線(KarmanLine)進行劃分——解放軍空軍負責就對100公裏以內的威脅,二炮則負責應對100公裏以外的威脅。
此外,解放軍逐漸增強的航空航天能力,得到了日益精密的指揮、控制及通信系統的支持。解放軍的重點一直都是大容量的光導纖維;交換系統、衛星通信系統;數據鏈、系統綜合及數據融合系統。1986年,中國通訊部門開啓了一項長期的軍民兩用項目,該項目造價2000億美元。截止到1995年底,中國已經建造了十個全球最大的通訊網絡。而且,觀察家還指出,中國可能會建造全球最先進的通訊基礎設施之一。
報告最後指出,總的來說,解放軍的航空航天行動意在迫使對手著重發展先發制人、突襲並且集中多數先進裝備以完成突擊行動。爲有效指揮一場行動,聯合戰區司令部必須集中規劃並實施指揮及控制計劃。而且,這些行動還會得到其他聯合指揮系統的支持,其中包括聯合火力指揮中心以及負責監控解放軍空軍及第二炮兵行動的指揮中心。盡管在技術方面落後于美國空軍,但解放軍空軍正逐漸發展成爲一支能夠控制周邊空域的部隊,而且還能得到第二炮兵及其他信息戰設施的支持。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6-03/0733595912.html 2010-06-04 10:25:43
超音速巡弋飛彈 美試射【聯合報2010.05.28
美國官員表示,美國空軍26日試射1枚超音速巡弋飛彈,這枚飛彈加速到6馬赫後落入太平洋。
美國空軍表示,試射的X-51A Waverider型飛彈飛行時間超過200秒,是超音速燃燒衝壓引擎(Supersonic Combustion Ramjet,簡稱Scramjet)推進超音速飛行器飛行時間最長的1次。先前紀錄是,美太空總署X-43飛行器的12秒。
俄亥俄州萊特派特森空軍基地空軍研究實驗室計畫管理人布林克表示,X-51A首次超音速飛行,就完成了多數測試點,「我們都樂翻了」。
他說,引擎技術的這個進展,「相當於二次世界大戰後從螺旋槳驅動躍升至噴射引擎。」
空軍發表聲明說,X-51A飛彈飛行約200秒後,「飛行器發生異常,中止飛行」。
X-51A Waverider由1架B-52轟炸機攜載,從加州愛德華空軍基地起飛,之後在太平洋岸外海5萬英尺高空發射。這枚飛彈由1具固態火箭推進器加速到約4.8馬赫,這時超音速燃燒衝壓引擎才啟動,飛彈後來在7萬英尺高空加速到6馬赫。
這枚飛彈由波音和Pratt and Whitney Rocketdyne製造,美國打算利用它攜載傳統武器在1小時內攻擊遠距目標,這計畫稱為「迅速攻擊全球」。
美國空軍X-51高超音速試驗機首飛成功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5-27/1022595253.html
長達520天與世隔絕對身心都是嚴酷考驗。來自中國、俄羅斯、歐洲和南美洲的6名自願者3日進入位於俄國的模擬太空艙,展開為期一年半的模擬火星之旅。
期間,除了收發電子郵件外,參與者將與外界隔絕,直等到任務完成或有人退出時,艙門才會再度打開。連收發電郵都有40分鐘的「時差」,完全模擬太空飛行狀態。
這項任務目的是為日後的人類登陸火星計畫預作準備,測試人類在長時間的太空之旅中,能否承受各種身心考驗。完成任務後,每人可得300萬盧布(310萬台幣)的獎勵。
6名參與計畫的男子包括1名中國人、1名法國人、1名義大利裔的哥倫比亞人和3名俄羅斯人,年齡從26歲至38歲,以來自中國的王躍年紀最小。
模擬實驗艙的空間為550立方公尺,由醫療艙、起居艙、公共活動艙、火星登陸艙和火星表面模擬艙組成,內有單人臥室、廚房、餐廳、起居室、廁所、健身房、浴室和蔬菜溫室等。
這次試驗將盡可能模擬火星飛行的真實狀況,唯一不能模擬的是飛行中的無重力狀態。
依照規畫,參與者每天工作8小時、睡眠8小時、休閒8小時,每10天洗一次澡,若無模擬的緊急事件,平常維持周休2日。
美航太裏程碑 民營火箭試射成功
法新社華盛頓2010-06-4日電:美國民營企業太空探索科技公司(又稱SpaceX)今天進行首次火箭試射,觀察家表示,這次試射對太空業和商業太空載具的發展競賽來說,都是重要的裏程碑。
Falcon 9號火箭下午2時35分(格林威治時間1835)自佛州卡納維爾角發射升空。數秒前的首射嘗試,因自動電腦系統出現問題被迫放棄。
SpaceX在官網表示,這個高55公尺的白色火箭第1和第2階段都成功分離。火箭的目在於把蛟龍(Dragon)太空艙的模型送至地球軌道。
這次試射在發展可運送貨物和太空人上國際太空站(ISS)的商業火箭來說,意義重大。
美國多架太空梭將於今年稍晚退役,總統歐巴馬期望,SpaceX可以在新一代太空載具開發出來前,填補這段時間的空缺、進行運補任務。
歐巴馬提議,要在未來5年撥款60億美元,協助SpaceX研發可靠且負擔得起的發射器,以運送物資和美國太空人上國際太空站。
在這段過渡期間,美國將依靠俄羅斯的聯合號(Soyuz)火箭,將貨物和太空人送上太空站。
海上發射公司>維基百科
海上發射公司(Sea Launch)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提供飛船發射服務的國際公司,它利用一個移動海上平臺,在赤道水域利用專門改進的天頂-3SL運載火箭發射商業有效載荷。至2008年9月,海上發射公司進行的29次發射中,有兩次失敗,另外還有一次也只取得部分成功。
海上發射公司成立於1995年,由來自美國、俄羅斯、烏克蘭和挪威的四家公司共同投資,並在1999年3月發射了首枚火箭。它主要由波音公司管理,其它股東共同運營。
……………
http://zh.wikipedia.org/zh-hk/%E6%B5%B7%E4%B8%8A%E5%8F%91%E5%B0%84%E5%85%AC%E5%8F%B8
海南航天發射場發射流程:從海上運火箭2009-09-14人民網
?海南航天發射場動工 工程指揮部主任王維昌全面解讀
海南航天發射場年發射能力可達10至12發
海南航天發射場完全對外開放
海南航天發射場將促進海南旅遊和經濟發展
海南航天發射場與已有三大發射場關系互補
海南航天發射場發射流程:從海上運火箭
新建航天發射場對海南省現有環境沒有影響
海南航天發射場發射流程 從海上運火箭
在海南航天發射場組織發射時,火箭裝載運輸船從天津港出發,經渤海、黃海、東海、臺灣海峽、南海、瓊州海峽等海域,經過5~7天時間,航行約1800海裏,到達海南省清瀾港西碼頭,再通過公路運往火箭水平轉載准備廠房。航天器空運至海口美蘭機場,經省道公路運往航天器總裝測試廠房。火箭在綜合測試大廳進行測試後,進入垂直總裝測試廠房進行起豎、對接、綜合測試。完成總裝測試後,以垂直狀態運到加注與整流罩裝配廠房,進行推進劑加注和整流罩裝配。然後以航天器/整流罩組合體形式垂直轉運至火箭垂直總裝測試廠房與火箭對接安裝,火箭、航天器聯合總檢查以及相關轉場准備工作後,垂直整體運輸至發射工位,實施燃料加注,火箭點火發射。
……………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09/55912/104140/104141/10048495.html 2010-06-06 12:53:17
火星探測器受俄羅斯影響延後發射
http://www.cdnews.com.tw 2009-10-02 王鵬捷/綜合報導
中國大陸第1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將延後發射,原因是要結伴赴火星的俄羅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測器推遲至2011年發射。
中央社引述中國科技部網站引述消息說,俄羅斯宣布「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測器推遲至2011年發射。隨後,中國國防科工局相關負責人證實,受此影響,原本10月將乘俄羅斯火箭同往火星的「螢火一號」也要延後發射。
「螢火一號」研製單位上海航天局表示,隨衛星前往俄羅斯的研製人員和相關專家,將於10月中旬返回中國。
按照規劃,俄羅斯將於10月發射「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測器,將著陸「火衛一」收集土壤樣本。
中國不具備火星探測器發射能力,因此「螢火一號」將結伴前往,由俄羅斯「天頂」運載火箭從哈薩克境內拜科努爾發射場升空。
由於俄羅斯設備配置等各項工作進展緩慢,目前,「福布斯--土壤」探測器僅安裝一半設備,今年已不可能發射。
中國至今還沒有獨立的火星探測計劃。「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認為,如果中國盡快立項火星探測,最佳發射時間為2013年,此時火星和地球距離最合適。如果錯過,下一個發射時機將在2016年。
據中新社報導,嫦娥工程總指揮葉培建表示,火星離地球4億公里,比月亮遠1千倍,發射器從地球飛到火星至少也要十個月。2011年、2013年、2016年時,火星和地球的距離最近,最合適向火星發射探測器。
葉培建說「中國目前已完全具備獨立探測火星的能力。我們利用中國自主研發的測控系統,發射自己的火星探測器沒有任何問題。」葉培建的這番話引來現場數百名大學生雷鳴般的掌聲。
據了解,中國的火星軌道器「螢火一號」現已研製成功,2011年,「螢火一號」將與俄羅斯研製的火星軌道器「火衛一土壤」一同發射至火星,其間,「螢火一號」需搭乘俄羅斯的火箭。
葉培建強調,中國航天隊伍保證能夠在2013年,就利用中國的自己研發的火箭,向火星發射探測器。
簡氏稱中國太空及導彈技術領先歐洲 2010年01月12日 漢網-長江日報
據香港《大公報》去年9月13日報道,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公布2009年世界最新軍力排名,前5位分別是:美國、法國、俄羅斯、中國、英國。
《簡氏》認爲,中國之所以位居第4,是因爲20世紀90年代的海灣戰爭後,中國逐步增加軍費投入,引進很多先進軍事技術,現已取得不少成果。中國太空技術和導彈技術領先歐洲,軍隊又加緊進行信息化建設,核導彈技術具有一定實力。不過,中國的基礎工業薄弱,工藝加工技術還有待提高。
美國2004年最先部署陸基中段導彈防禦系統(GMD),作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的一部分。目前,美國已經進行一系列相關試驗,包括從範登堡的作戰攔截導彈發射基地首次發射攔截導彈,對模擬的和真實的目標導彈進行攔截。
目前,世界上多數反導系統均只能攔截處于彈道末段的導彈,可用于攔截的時間很短。針對這個問題,美國最先提出了“中段攔截”的概念,使用更先進的預警、探測系統及高性能的高空攔截導彈,以攔截處于飛行彈道中間段甚至是發射階段的彈道導彈。這項概念已經應用于美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
目前,美國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已經分成陸基和海基兩個發展方向,即陸基中段攔截系統(GMD)和海基高層區域防禦系統(NTW),分別進行了大量試驗,並已經初步進行了部署。
爲了取得防禦能力,美國陸基中段防禦(GMD)系統必須高效地完成一系列複雜的操作:能夠探測到攻擊導彈的發射情況,並確定其打擊目標;攔截器發射控制系統根據初始預警,開始制定攔截方案;主要雷達負責跟蹤,爲攔截發射控制系統提供高精度的跟蹤數據;發射攔截器;雷達適時爲殺傷飛行器提供更新信息;殺傷飛行器捕獲、跟蹤、識別目標,利用碰撞技術摧毀彈頭。
美國導彈防禦計劃 GMD與NMD、BMD
彈道導彈防禦最早誕生在20世紀60年代末,當時前蘇聯和美國曾經發展過“以核反核”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但這種系統因爲在戰略上得不償失而被淘汰。80年代中期,美國的裏根政府提出了龐大的“星球大戰(SDI)”計劃,擬用各種定向能和動能武器攔截來襲的彈道導彈,但技術難度太大最終無法實現。後來的克林頓政府經過適當調整後,在90年代中後期又提出了一個規模大幅度縮小的SDI——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計劃用動能殺傷器(EKV)攔截來襲的彈道導彈的彈頭。由于對NMD系統是否有效存在很大的爭論,克林頓政府將是否部署NMD系統這個決策問題留給了後來的政府。
布什政府上臺後,再度擴張了美國的導彈防禦計劃(BMD)。布什政府的BMD計劃較克林頓政府的NMD計劃有明顯不同。NMD計劃的特點是:防禦美國本土;對付遠程彈道導彈;中末段攔截。
布什政府的BMD計劃範圍更廣,更加雄心勃勃。其特點是: 防禦美國本土、美國海外軍事基地、盟國及盟友;最終目標是部署一個多層防禦系統,它包括助推段防禦系統、中段防禦系統和末段防禦系統,可部署在地基、海基、空基甚至天基平臺上,可采用碰撞殺傷和定向能殺傷機制,可對付短程、中程和遠程彈道導彈。
除“愛國者3”TMD系統外,還明確了在2005年建成3個具備“應急防禦能力”的導彈防禦系統,分別是陸基中段防禦系統(GMD)、海基中段防禦系統(SMD)和助推段防禦的機載激光系統(ABL)。陸基中段攔截系統(GMD)是整個BMD計劃的核心,對有縱深內陸的國家的遠程彈道導彈攻擊的威脅最大。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1-12/1021580425.html
另詳參本館:中國導彈防禦 《美國飛彈防禦的過去與現在》 2010-04-11 12:07:45
首艘日本運輸太空船升空!運送物資至國際太空站
法新社(Agence France-Presse)2009年9月11日報導,在凌晨發射的日本首艘貨運太空船,將飛往國際太空站(ISS,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希望在2012年美國太空梭退役後,分擔太空運輸工作。
根據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 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提供的畫面顯示,該機構依計畫於9月11日凌晨02:00過後,以也是首次擔任飛行任務的H-2B型火箭,將這艘名為H-II運輸載具(HTV, H-II Transfer Vehicle)的無人太空船發射升空。HTV太空船1號機已依計畫於發射後約15分鐘和H-2B火箭分離。
HTV太空船1號機已依計畫於發射後約15分鐘和H-2B火箭分離。
這次發射任務是在日本南部的種子島太空中心(Tanegashim Space Center)進行,HTV太空船1號機載有4.5ton補給品,包括供在ISS上6位組員使用的冷凍乾燥的食品、麵包、衣物、洗髮水等生活用品,以及將安裝在日本希望號實驗艙(Kibo/Hope Laboratories Module)的平流層(Stratosphere)大氣觀測裝置。
這艘運補船預定在9月16日接近ISS時,站上的太空人將操作ISS的加拿大臂二號(Canadarm2)機械臂,嘗試抓住它與ISS接合。
這艘長約10m,直徑約4.4m的圓筒形太空船造價200億日圓(約2億1700萬美元),
這艘10公尺長的圓筒形太空船造價200億日圓(約2億1700萬美元),在運送補給品到ISS後,將裝載廢料返回地球,在10月中旬重返大氣層時燃燒殆盡。
日本花費680億日圓研發這種載具,其設計可進行修改,於今後載人上太空。日本目前沒有能送人上太空的太空船。JAXA計畫每年發射1艘HTV太空船,直至2015年。
JAXA表示,HTV太空船最多可運送6ton物資到ISS,而歐洲太空總署(ESA)的自動運輸載具(ATV, Automated Transfer Vehicle)的載運量為7.5ton,俄羅斯進步號(Progress)太空船則為2.5ton。
俄羅斯“能源”火箭航天集團能夠建造使用核能發動機的洲際太空拖船,這將使向地球靜止軌道發射衛星的價格下降一半甚至三分之二。該集團總裁維塔利·洛伯塔在莫斯科國立鮑曼技術大學為紀念謝爾蓋·科羅廖夫舉行的學術研討會上就該項目作了幻燈片演示。
該項目是在未來的航天器上採用核能裝置的一個可能的構想,它將使向地球靜止軌道發射衛星的價格下降到當前價格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並且還能將載荷提高兩到四倍。
根據該集團提供的數據,2008年俄羅斯在航天運輸國際市場占30%的份額,取得總額為20億美元的收入。
實施太空拖船項目能夠使俄羅斯在2020年的營業額增加至42億美元,並在世界市場占據60%的份額。
俄羅斯計劃于2017年發射新型載人飛船2010-01-27 俄新網
俄羅斯“能源”火箭航天集團總裁維塔利·洛伯塔表示,俄羅斯2017年前將首次發射新型載人宇宙飛船。發射時間將不晚于美國。
洛波塔說:“美國計劃發射新型載人宇宙飛船的時間不會早于2017年。我們計劃2015年進入無人宇宙飛船的市場,多半會從‘東方’新發射場進行發射。2017年將進行這種飛船的首次載人發射。”
兩個月內將決定國際空間站未來命運 2010-01-27 俄羅斯新聞網
俄羅斯“能源”火箭航天集團總裁維塔利·洛伯塔表示,國際空間站服役期延長到2020年的問題將于未來2個月內得出結果。
洛伯塔說:“在未來1至2個月內,俄羅斯和歐洲將就國際空間站服役期延長到2020年的問題作出決定。初步計劃讓國際空間站服役到2015年。美國正在研究將國際空間站服役期延長到2025年的可能性。”
目前,已經決定在2015年前完成國際空間站的建設。
此前有消息說,參與空間站工作的各國航天局代表今年3月份將舉行會談,討論國際空間站服役期延長到2020年的問題。這次會晤多半將在日本進行。
中國人或參與國際模擬“登火星”飛行試驗 2010-01-28俄新網
負責“火星-500”星際考察試驗的俄羅斯醫學生物研究院新聞秘書向俄新社記者透露,中國人可能將有興趣參與試驗計劃,目前正在進行談判。
他補充說,暫時還沒有中國人是否參與試驗的准確信息,他還透露,參與該計劃的中國人不能超過一個。
他說,最近一兩周,學者們將進行人員篩選,確定參加試驗的俄羅斯和歐洲自願者人選,然後在這些人當中再選出由6個人組成的考察組。
未來半年的試驗將成為地上模擬登陸火星星際考察系列試驗的最後階段。去年順利完成有歐洲和俄羅斯“火星宇航員”參與的長期試驗,最後階段將在3月份啟動。 2010-01-28 12:31:57
我建成世界最大口徑大視場光學望遠鏡2009-06-04 新華社
新華社河北興隆6月4日電(記者吳晶晶)目前國際上口徑最大的大視場望遠鏡、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項目4日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通過國家竣工驗收。
LAMOST項目2001年8月正式開工建設,2008年10月建成,國家投資2.35億元。它突破了國際上半個世紀以來天文望遠鏡大口徑和大視場難以兼備的瓶頸,是一架我國自主創新設計、在技術上極具挑戰性的大視場兼備大口徑光學天文望遠鏡,也是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
“LAMOST將使人類觀測天體光譜的數目提高一個數量級,達到千萬量級,使我國在大視場多目標光纖光譜觀測方面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對宇宙起源、星系形成與演化、銀河系結構、恒星形成與演化等諸多研究領域做出重大貢獻。”LAMOST項目總工程師崔向群說。
據介紹,LAMOST創造了一種嶄新的望遠鏡類型,其視場爲5度(相近口徑的常規天文望遠鏡視場小于1度),口徑大于6米。光學系統由反射改正鏡、球面鏡和焦面三個部分構成,單次觀測最多可同時獲得4000個天體光譜。
我國科學家在LAMOST建設過程中攻克了大量的世界級技術難題,包括首次在一塊大鏡面上同時應用薄變形鏡面主動光學技術和拼接鏡面主動光學技術,控制鏡面面形精度達頭發絲的數千分之一;首次在世界上實現六角形的主動可變形鏡;首次在世界上在一個光學系統中同時采用兩塊大口徑的拼接鏡面;首次在世界上應用4000根光纖的定位技術(目前同類設備僅640根光纖)等。
“LAMOST把我國望遠鏡研制推進到國際前沿水平,使我國在未來30米級大望遠鏡的研制上,與西方國家幾乎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它將爲我國在宇宙大尺度結構、銀河系結構、星系物理等重要領域的研究提供世界一流的觀測設備,必將會取得一批新的對人類探索宇宙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的科學成果。”中科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說。
http://www.pladaily.com.cn/site1/xwpdxw/2009-06/04/content_1787163.htm
6月2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發布新版國家太空政策,一改前任布什的“軍事對抗”論調,祭起“合作”大旗,尋求加強國際太空合作。但也有人指出,美國謀求太空軍事化以及稱霸太空的既定方針沒有改變,只是在策略上更富于技巧性。
准許別國參與GPS研發
自上世紀50年代艾森豪威爾當政開始,美國曆任總統都會發布一版國家太空政策,爲任期內的太空戰略定調。美聯社6月28日的消息稱,與布什“絕不許敵人進入”的軍事化、單邊化太空政策相比,奧巴馬更強調國際合作,“我們的一個中心目標是促進太空領域的和平合作,這不僅能避免沖突,還有助于增強美國在地球軌道及以外的運行能力。”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空間政策顧問彼得?馬爾克斯說,新政策傾向于“用對話來控制軍備競賽,這是老布什、克林頓時代的政策基調,我們只是恢複既有立場”。
《青年參考》報記者在美國政府網站上看到,這份長達18頁的政策報告,羅列了諸多可茲國際合作的領域,包括空間探索、地球觀測、氣候變化研究及環境數據共享、減災救災乃至監測太空垃圾等。報告稱,奧巴馬政府的首要目標是“振興國內太空産業”,對比2006年布什的太空政策目標——“加強國家的領導地位”,顯然要溫和許多。
另據《洛杉磯時報》分析,奧巴馬鼓勵美國太空産業“走出去”,在全球市場尋找合作夥伴。與此相反,布什強調“盡一切可能,防止先進航天技術落入不友好國家之手”,從而自縛手腳。這份報告承認,美國的太空政策已到了“改變的十字路口”,需要與航天大國(包括俄羅斯和中國)展開合作,以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
特別引人關注的是,報告將過去美國排斥他國介入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的研發,也納入合作領域,試圖以此增強GPS的適應能力與兼容性。美國全球安全組織負責人約翰?派克形容,此舉等于“敞開了太空合作的大門”。
“向北京抛出友好聲明”
鑒于美國當前債臺高築,不得不擱置諸多尖端太空探測計劃,而中國卻醞釀著在不久後登陸月球,外界紛紛將美國的新太空政策與中美合作聯系起來。
據美國“導彈威脅”網站6月29日報道,奧巴馬的科技顧問約翰?霍爾德倫曾在一次專訪中提及,由于美國航天飛機預定明年全部退役,今後,美國宇航員進入國際空間站的交通問題顯得格外突出。而在新一代航天飛機問世前的“空檔期”裏,只有俄羅斯和中國能提供替代方案。雖然俄羅斯已有多年運送美國宇航員的經驗,但霍爾德倫稱,“不排除未來美國人搭乘中國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的可能性”。
對此,歐洲空間政策研究所所長凱-烏韋?施羅格說:“霍爾德倫的談話,無異于華盛頓向北京抛出的一份友好政治聲明。……正如新報告闡述的那樣,奧巴馬希望更進一步,(中美太空合作的)大門完全打開了。”
對新版太空政策不可太樂觀
不過也有專家指出,中國不可對奧巴馬的新版太空政策過于樂觀,美國不可能放棄在航天領域的霸主地位,所謂“合作”更像是控制對手的另一種策略。
香港軍事問題專家泉男海對《青年參考》報表示,美國新太空政策的背後,仍隱藏著對中國的不安。例如,中國已經有了登月計劃,而美國航天局在新登月計劃上進展緩慢,面對輸掉登月競賽的危險,“美國在心理上肯定無法接受,因此它寧可選擇合作,希望能借此進行控制。”在華盛頓看來,如果成功將中國納入自己領頭的太空聯盟中,未必不是一種理想的局面。
國內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軍事專家也強調,中國曾在2007年進行反衛星試驗,美國始終對此耿耿于懷,認爲自己的太空資産受到威脅,並以此爲借口持續發展太空戰能力,這一政策基調不太可能因執政團隊的變化而改變。 2010-07-04 11:56:20
日本擬5年內發射34顆衛星 將中印列爲競爭目標
日本2009年6月2日通過了一項龐大的宇宙開發計劃,包括在5年內發射34顆衛星、將機器人送上月球等。日本首相麻生太郎還將中印列爲競爭目標,警告說太空競爭正在激化。對此,中國社科院學者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日本的這一動向值得關注,這顯然是在爲開發外太空尋找立法依據,更可以爲日本從經濟大國轉向政治大國的戰略服務。
據共同社報道,日本政府宇宙開發戰略總部(總部長爲麻生)在2日的會議上敲定了將太空開發作爲國家戰略的首份《宇宙基本計劃》。計劃不僅要求將人造衛星的發射工作水平較目前提升一倍,還打算用一年左右時間研究“是否能在2020年前後將雙足步行型機器人送上月球”。麻生在計劃發表的同時對外宣稱:“不僅是發達國家,中國和印度也已全面參與(太空開發),競爭正在激化。希望政府部門團結一心,努力避免這一計劃淪爲空想。”
《日本經濟新聞》評論說,日本的新宇宙計劃讓日本的宇宙開發政策出現鮮明變化。“過去明確規定不能用于防衛領域的限制在本次計劃中被解禁,目的是培育能和美國等先進國家以及中國等新興國家進行平等競爭的産業能力”。共同社也認爲,該計劃明確擴大了在實施太空利用上的防衛目的。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主任呂耀東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日本這一動向非常值得關注。他說:“由于日本二戰戰敗國的地位,其在外太空的開發上有一段時間是比較滯後的。日本一直以亞洲乃至世界範圍內的發達國家自居,但當它看到中國和印度兩個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越來越強,科技方面特別是航天領域也在追趕式發展,這令日本有了很強的危機感。這次日本的做法就是在爲自己開發外太空尋找立法依據。有了法律依據之後,發展潛力將非常巨大。”另外,呂耀東認爲,近期朝核問題的緊張,也給了日本政府一個借口,他們大肆渲染國家安全受到威脅,這是日本推出這一計劃的直接誘因。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6-03/1456553949.html
南韓南射 北韓向東 沒得選【聯合報09.04.20
北韓5日發射火箭,南韓也將在7月底發射搭載實驗衛星的火箭,對兩韓而言,火箭發射的方向都別無選擇,北韓只能向東射,南韓只能向南射。
目前搭載衛星的載具都是兩節或3節火箭,火箭燃料燒完後會脫離下墜,因此對兩韓而言,向北或向西發射火箭都不可行,因為火箭殘骸將落在中國大陸或俄羅斯國土,這兩個國家,兩韓都得罪不起。
剩下的兩個方向,就是向東或向南。北韓在5日發射火箭選擇向東,飛越日本秋田縣上空,日本非常不滿,但北韓別無選擇,因為若向南發射,火箭第一節殘骸落入日本北九州的可能性更高,將被視為是對日本的直接挑釁。因此,北韓為了讓第一節和第二節火箭落入海中,只能向東發射。
至於南韓,也是只能向南發射。南韓火箭基地羅老太空中心位於南韓國土西南端全羅南道高興郡沿海的外羅老島,如果向東發射,火箭將飛越廣島、大阪等大都會上空,而且第一節火箭殘骸將落在人口稠密的日本本州,日本絕對不允許南韓火箭向東發射,南韓也不可能這麼做。
因此,向南發射成為唯一的選擇。雖然火箭將飛越日本沖繩本島上空,還是有風險,但至少火箭殘骸在正常情況下會落入海中。日本外務省也只能關切,表示就安全而言,「一般應該避免火箭飛越他國上空」,但既然南韓別無選擇,日本也只能期盼南韓的火箭運作正常,不要發生問題讓火箭殘骸或碎片掉在沖繩群島上。
日發射自製火箭 搭載8枚衛星>中時09.01.24黃菁菁
日本自製火箭「H2A」十五號搭載觀測溫室效應的衛星「息吹號」等八枚衛星,於日本時間廿三日上午十二時五十四分在鹿兒島縣種子島太空中心成功發射升空,這是「H2A」火箭第九次發射成功,一次搭載八枚衛星也創下最高的紀錄。
日本三菱重工業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負責這次的發射任務,包括發射在內的總經費為三百四十六億日圓(約新台幣一百卅二億元)。「H2A」十五號火箭發射升空約十六分鐘後,「息吹號」在約六百七十公里的高空從火箭分離,進入目標軌道。
「息吹號」是由日本宇宙機構及環境省花費一百八十三億日圓(約台幣七十億元)合作開發的中型衛星,用來觀測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等濃度,將有助於掌握氣候變動及地球暖化等。
美放棄新一代航天器「奧賴恩」提前首飛計劃【新華社08.08.13
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官員11日宣佈,因資金短缺和技術難題,放棄下一代載人航天器「奧賴恩」提前首飛計劃。
航天局原定2015年3月前啟用「奧賴恩」,以替代航天飛機,執行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由於美國現有航天飛機機群定於2010年退役,航天局希望把首飛時間提前至2013年9月,以縮短新舊載人航天器之間的「斷檔」期。
不過,美國國會未批准提前首飛所需額外資金,迫使航天局推後首飛時間。航天局官員說,航天局現階段希望能在2014年9月前用新航天器把宇航員送入國際空間站。
航天局約翰遜航天中心項目經理傑夫·漢利說:「加速‘奧賴恩’首飛進程的機遇之門已經關閉。」據報道,航天局打算在「斷檔」期間依靠俄羅斯運送美國宇航員,同時借助商業太空貨運服務向國際空間站運送物資。
戰神火箭原本預定27日發射,但因天候惡劣順延一天。這枚高100公尺的火箭台北時間28日晚間11時30分,從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成功發射升空。
NASA表示,這次發射將可「測試及驗證和戰神發射器相關的硬體、模型、設施和地面操作功能」。一般認為,這是太空梭除役後美國載人太空飛行的第一步。
NASA在火箭升空時,將收集火箭上700多個感應器的數據。
戰神火箭這次僅有第一節接受測試,第二節和太空艙是實體模型。第一節是從太空梭計畫改良的固體燃料發動機。升空歷時兩分半鐘所獲得的數據,有助於NASA在用新一代發射載具將太空人送到軌道前,確定這枚原型火箭是否安全,以及飛行是否穩定。
專家小組預測新一代載具在2015年前尚不可能載人,使得太空梭在2010年除役後,將有5年空窗期。
http://udn.com/NEWS/WORLD/WOR6/5220667.shtml
獵戶座太空船>維基百科
獵戶座太空船(英語:Orion,又譯作奧賴恩)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正在開發的新一代載人太空飛行器,其每一架可以承載4至6個太空人,它的第一個目標是在2015年開始載人到達國際太空站。該太空船被設計為通過以同樣處於正在設計狀態的戰神一號運載火箭來發射。這兩者是美國星座計劃中的一部分,該計劃旨在2020年將人類再次送往月球,並接著征服如火星等太陽系內目標。[1][2][3]。2006年8月31日,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將該太空船的合同授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由其負責設計、開發及建造[4]。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2010年2月1日正式提議取消獵戶座計劃,因為這一計劃是「超預算、進度落後而且缺乏新意」[5][6]。
目錄
1 命名
2 概述
2.1 特點
2.2 外界披露
3 歷史
4 未來計劃
4.1 設計修改及更新
4.2 2009 載人太空計劃委員會
5 資金來源及預計成本
6 設計與結構
6.1 載人模塊
6.2 服務模塊
6.3 逃逸系統
6.4 發射終止試驗
6.5 探路先鋒
7 參見
8 參考文獻
9 外部連結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8C%8E%E6%88%B7%E5%BA%A7%E9%A3%9E%E8%88%B9 2010-04-06 11:42:58
美國空軍首架X-37B無人軍用空天飛機11月首飛
【本站2008年7月30日綜合報道】 美國空軍與波音公司正在籌備一架無人軍事空天飛機的首次試飛工作。
空軍/波音的X-37B太空機動載具預計于11月搭乘“宇宙神”V(Atlas V)火箭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然後在愛德華空軍基地著陸。這個帶翼空天飛機載具長約8.2米(27英尺),翼展4.6米(15英尺)。其尺寸是NASA航天飛機軌道器的1/4,試航最後將利用大氣自動再入並著陸。
任務方案在數十年前就已經開始開發,目的是使用帶翼飛行器拓寬美國軍事太空進入方式,載具要能執行多種任務,返回地面時在機場跑到降落。
NASA于1998年開始研制X-37技術演示器,研制隸屬于空軍與主承包商波音公司價值1.73億美元的合同。波音陸續獲得價值3.01億美元合同,建造兩臺空天飛機。一架已經進行了包括自動靠近、著陸愛德華空軍基地的大氣空投試驗;第二架也將發射和入軌,演示空天飛機系統,之後進行大氣自動再入與著陸。
NASA在2004年底退出X-37計劃,但是五角大樓決定重拾該計劃,並指定由國防預先研究計劃局(DARPA)接管。2006年空軍快速能力辦公室被選定領導該項目,波音仍然是主承包商。波音的財政報告稱,這架空天飛機將驗證一個可靠的、能重複使用的太空測試平臺。對可重複使用的太空載具技術進行太空實驗、風險降低與運行方案開發。
即將進行的首次軌道飛行將使用“宇宙神”V東部靶場發射,最初准備使用這裏發射NASA的“月球勘測軌道器”(LRO)和“月球坑觀測與感知衛星”(LCOSS),NASA發射任務因此被推遲到2009年2月~3月。(中國航天工程咨詢中心 許紅英 侯丹)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7-31/0907514171.html
被列為美國空軍最高機密的新世代無人太空飛機X-37B ,本月十九日將由火箭攜帶發射升空進入地球軌道,首度進行測試。由於這項歷時十年、輾轉於多個政府單位的研發計畫相當神秘,再加上軍方目前尚未透露太多細節,因此沒有人知道該新式太空載具的相關細節與終極目的。
研發十年 美空軍最高機密
大約四分之一太空梭大小的「X-37B軌道測試載具」(X-37B Orbital Test Vehicle)目前依然是個謎,連該計畫確切總金額都沒有公布;空軍女發言人布雷爾上校表示,近期會公布更多資訊,但空軍不會在九日以前回答媒體的提問。
目前少數已公開的X-37B資訊,包括預定十九日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升空,從事自動導航、領航,以及在軌道上、重新進入大氣層和降落時自動操作測試等任務,最後降落洛杉磯西北方范登堡空軍基地。這是美國第一次進行太空載具的自動返航與降落測試。 輕巧機動性高 可重複使用 若說太空梭是載貨卡車,則X-37B就是擁有相當能載貨的跑車。X-37B是由波音旗下Phantom Works負責製造,重四千九百九十公斤,高二.九公尺,長八.八公尺,翼展長度不到四.五公尺,有兩片斜角尾翼。跟太空梭不同的是,X-37B會以類似人造衛星的方式發射升空,即架設於天神五號(Atlas V)火箭頂端;X-37B自備的太陽能板則可提供它繞行地球時所需的電力,因此它可以在太空停留兩百七十天,不像太空梭最多僅能待上幾週。
空軍目前僅公布X-37B的升空日期、降落地點以及一張資料表,對於其任務內容僅採一般性描述,連任務時間也沒有透露。「全球安全網站」(Globalsecurity.org)主任派克說,連他也搞不懂X-37B葫蘆裡賣什麼藥,而且愈研究愈糊塗;智庫蘭德企業資深國防研究分析師威爾斯則說,有鑑於X-37B計畫歷時已久,其重要性不明,連他個人也搞不清楚這究竟是代表一個計畫之始或結束。
美國航太總署(NASA)在一九九九年與波音合作X-37計畫,斥資一億七千三百萬美元(約台幣五十四億八千萬元)發展一架實驗性太空飛機,軍方也參與一小部分。經費短絀的NASA稍後在○四年將該計畫移交給國防部的研發機構「國防先進研究計畫局」,X-37B目前由空軍的快速能力辦公室負責。 由於NASA預料太空梭時代將告一段落,X-37B曾被視為下一代可全面重複使用式太空船新設計的原型機;但NASA已對該計畫失去興趣,如今由空軍接手,因此專家認為X-37B可能的發展方向,包括能攜帶如小型衛星等裝置進入地球軌道執行各種軍事任務後返回地球。
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405/78/23bcc.html
(楨:
看來窮的只剩美債的老大
NASA不只會取消替代太空梭的獵戶座太空船(Orion又譯奧賴恩)
尺寸只有太空梭1/4的X-37B只能攜帶小型衛星等,怕也會難產
最終會不會飛回單次性的火箭(如美國戰神9號)? )
美國除役太空梭將安置3處博物館
法新社(Agence France-Presse)2011年4月12日報導,美國國家航太總署(NASA)宣布,除役的太空梭將分別安置在數座博物館,作為展示品。這一天也是美國首次發射太空梭的30週年紀念日。
NASA主任查爾斯‧勃登(Charles Bolden)表示,最老的太空梭發現號將落腳在史蒂芬中心(Steven F. Udvar Hazy Center)。該中心是維吉尼亞州史密森尼國家航空航太博物館的分部。
亞特蘭提斯號(OV-104, Atlantis)將於6月進行最後一次飛行任務,隨後永久安置於甘迺迪太空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也就是過去30年來歷次火箭與太空梭發射的所在地。
勇往號(OV-105, Endeavour;或稱奮進號)太空梭將安放於洛杉磯的加州科學中心(California Science Center)。
從未出過太空飛行任務的企業號(OV-101, Enterprise)太空梭氣動力驗證機,將送往紐約無畏號海上航空與太空博物館(USS Intrepid Air and Space Museum),事實上這座博物館是1艘停泊於曼哈頓出海口的航空母艦。
繼發現號3月完成國際太空站(ISS,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航程的STS-133/ULF5任務後,勇往號將於4月底、亞特蘭提斯號則在6月出最後一趟STS-134/ULF6及STS-135/ULF7任務,之後為期30年的美國太空梭計畫將就此畫下句點。 2011-05-08 13:04:45
俄計劃打造軌道彈道導彈 能越過南極攻擊美國
中新網7月25日電 俄羅斯戰略火箭部隊前參謀長、俄羅斯安全、國防和秩序問題研究所副所長維克托•葉辛上將認爲,俄羅斯爲應對美國在東歐部署第三套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可能實施建造軌道彈道導彈的計劃。
據俄新網報道,葉辛24日在莫斯科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例如,可能實施建造軌道彈道導彈的計劃。這種彈道導彈能夠繞過美國反導防禦系統基地,通過南極到達美國本土”。
葉辛說,根據《俄美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當年的蘇聯放棄了這種導彈。
葉辛補充說,“現在這種技術措施已經可以實現。至于軍事措施,現在明顯爲時過早,因爲第三套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目前還是虛擬的,俄羅斯目前也沒有必要驚嚇歐洲”。
葉辛認爲,俄羅斯新的彈道導彈配備機動靈活的彈頭也是技術措施。
他指出,目前,在加裏寧格勒州部署“伊斯坎德爾”戰役戰術導彈系統的雷達,設立帶有俄羅斯遠程轟炸機的基地是可能的軍事措施之一。
背景資料:軌道彈道導彈
軌道彈道導彈(軌道導彈)是通過引入隨機實施的圍繞地球的空間軌道轉移機動能力,實現洲際彈道導彈、反衛星武器和軌道轟炸武器的多位一體、隨機定制,具有全天地多任務打擊能力的新概念戰略彈道導彈武器。這種新概念戰略導彈武器已不是原來意義的彈道導彈,而是彈星一體整合、中含隨機實施圍繞地球的空間軌道轉移的“星彈”或者“彈星”,即具有衛星軌道的導彈和具有武器能力的衛星。在此,“彈”和“星”在軌道意義下的嚴格界線將消失。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7-25/0941513215.html
新華網社華盛頓2010年5月3日電 (記者蔣國鵬 杜靜)美國國防部3日公布美國核武庫儲備情況,稱截至去年9月30日,美國的核彈頭儲量爲5113枚。
美國國防部發表聲明說,美國核武庫現有儲備已將庫存“非作戰狀態”核彈頭計入。美國核彈頭儲備較1967年時的31225枚削減了84%。
另據美國科學家聯盟估計,美國退役或待毀核彈頭數量約爲4600枚。
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當天在第八次《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上發言時表示,使美國核計劃盡可能透明有助于增進國家間的相互信任。
根據美國與俄羅斯兩國政府4月8日就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簽署的新協議,這兩個核大國各自已部署核彈頭數量將被削減至1550枚以下。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5-04/0714592787.html
美軍將最多部署420個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
新華網華盛頓2010年5月13日電 (記者王豐豐 杜靜) 美國政府13日公布戰略核武器部隊的結構調整目標,根據與俄羅斯達成的新核裁軍條約對美軍裝備的陸基核導彈、潛射核導彈與戰略轟炸機數量作出修正。
這一調整目標由國防部長蓋茨根據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建議提出。根據這一目標,美軍將至多部署420個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每個發射井內裝備一枚核彈頭。新簽訂的《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替代條約規定,美國最多可以部署450個發射井。
除此之外,美國現有94架擁有核武器投放能力的戰略轟炸機將最多保留60架,其余將改作常規用途。按照條約,改作常規用途後的戰略轟炸機將不計入核武器運載工具。
根據計劃,美國現有的14艘戰略核潛艇將全部保留,但每艘潛艇上的潛射核導彈發射管將從24個減少到20個。美國承諾,任何時候部署的潛射核導彈發射管將不超過240個。
白宮方面說,美國計劃未來10年內在核武器運載工具上投入超過1000億美元,改進現有設施或對部分設施進行更新換代。
當天早些時候,奧巴馬將新簽訂的《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替代條約遞交參議院審議批准。根據新條約,美俄兩國部署的核彈頭數量在未來10年內將分別減少到1550枚,所部署運載工具不超過700件,部署與庫存運載工具總數不超過800件。
白宮方面說,這一戰略核武部隊結構調整目標以今年4月公布的《核態勢報告》爲基礎,將在新的核裁軍條約實施後確保美國擁有強大的核威懾力量。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5-14/0949594036.html
奧巴馬擬投入800億美元升級美核儲備設施
環球網實習記者仲偉東報道,據英國路透社2010年5月13日消息,美國總統奧巴馬打算推出800億美元核武器升級計劃,這一計劃將于8月份進行投票表決,有望獲得反對黨的支持。
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稱,本來十年後可能才會用到這筆資金,但是現在需要用來“重建並維修美國已老化的核儲備設施。”
白宮發言人稱,800億美元的核儲備設施資金比用于核武器運載系統的1000多億美元額外投資更重要。
美國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成員約翰•克裏稱,800億美元的核儲備設施資金是自“冷戰”以來最大的一筆撥款。他還表示,“這表明奧巴馬政府打算以核威懾保證美國的安全,同時也給下任政府帶來一些積極因素。”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5-14/1111594062.html
另詳參本館:美國彈道導彈 中國導彈防禦 《美國飛彈防禦的過去與現在》 核能與核武 《和解與裁減軍備》 《戰略武器》 核子武器與外交政策》 2010-05-15 09:31:52
中國宇航系統和導彈2015年將達世界先進水平
新華網北京7月25日電 (記者黃全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25日披露一份戰略規劃,該戰略規劃顯示,到2015年,中國將在宇航系統、導彈武器系統、航天技術應用産業、航天服務業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這是新華社記者從25日召開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四次工作會議上獲悉的。
根據該戰略規劃,到2015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整星出口將占國際商業衛星市場10%左右,商業發射服務占國際市場15%左右。
目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正積極實施戰略轉型,預計將在2015年構建完成創新型、開放型、融合型的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屆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將進入世界大型航天企業集團前五名。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馬興瑞透露,根據已經制定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構建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戰略轉型指導意見》,今後將從導彈武器系統、宇航技術與産品、航天民用産業“三大主業”轉向宇航系統、導彈武器系統、航天技術應用産業、航天服務業“四大主業”。
同時,將著力建設産業結構體系、組織管理體系、産業能力體系、技術創新體系、人力資源體系、航天文化體系六個子體系;建設八個大型科研生産聯合體;建設壯大衛星運營服務、金融服務、國際化服務、信息與軟件服務等航天服務專業公司;發展壯大境內外上市公司。
有關情況顯示,從1999年成立至2007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長征系列火箭共成功實施50次發射任務,發射了自行研制的43顆衛星,6艘飛船和1顆月球探測器。在宇航領域,圓滿完成了神舟5號、神舟6號載人航天飛行和嫦娥一號繞月探測飛行任務,並取得商業衛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7-25/1536513265.html
搶占太空優勢:評中國跨大氣層航天運載器發展
中國航天技術在“神舟”之後又勝利完成了“嫦娥奔月”的壯舉,標志著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達到了新的高點,而在網絡圖片中出現的空間飛行器模型又展示了新的進展。圖片中挂載在轟6機身下的航天飛行器模型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該飛行器前端爲卵型頭錐,帶有翼面的柱形機身尾部安裝有單發發動機噴口,噴口外形特點類似于典型的火箭發動機。該模型在整體設計特點上與國外發展的航天飛機比較接近,如果情況屬實,可以認爲中國航天技術已經由火箭向跨大氣層飛行器發展。
航天飛機與空天飛機
跨大氣航天運載器通常指航天毽機和設計中的空天飛機,單級人軌火箭雖然在理論上也能夠滿足重複使用的要求,但是前兩者在使用靈活性上要比後者更有優勢,所以國內外航天,航空技術人員非常重視發展高性能航(空)天飛機。空天飛機和航天飛機作爲可重複使用航天器屬于航天運載器的尖端技術,也是國內外長期投入很大力量和資源開發的先進技術。中國設計可重複使用航天運載器是繼載人飛船和探月衛星後的新成就,體現了中國航天技術已經開始由積累和探索向大規模發展方向進步的趨勢。
航天飛機是目前跨大氣層飛行器中真正達到實用化標准的機型,空天飛機則是束來發展趨勢和技術方向。很多介紹空天飛機的文章中都強調其在大氣層外的軌道靈活性優勢,並且被認爲是兼具飛機和運載火箭兩方面優勢于一體。但是,用來擔負大氣層外飛行的空天E機在使用上並不能像飛機那樣方便。空天飛機雖然在技術上確實能夠在太空中靈活調整軌道,但是大氣層外的近地軌道在人類長期的宇航活動中已經充斥了大量人造飛行器及殘骸,這對其在大氣層內和近地軌道的使用存在很大的影響。因此,認爲航(空)天飛機可以隨時把載荷送上太空的想法至少在目前還是不現實的。
因爲發展航天飛機是需要強有力的航天、航空、材料、動力和氣動設計作爲依托,所以現在具備生産實用型航滅飛機能力的國家只有美國和俄羅斯。美國航天飛機雖然在使用過程中出現過災難性事故,但仍然是現有航天器中最有效的運載工具。前蘇聯發展的“暴風雪”航天飛機在基本設計和技術上與美國類似,不過解體後惡劣的經濟條件使現在的俄羅斯失去了維持航天飛機發展的能力,只是其航天科研和生産基礎還具備必要時可恢複研制航天飛機的能力。歐洲航天局的“赫爾墨斯”和日本的“希望”都屬于小型低成本航天飛機,目前都只進行到模型試驗階段,距離真正達到實用化標准還有較大的距離。空天飛機的設計中,x一30,33和“桑格爾”在技術上非常先進,但現有技術條件下完成這樣先進的項目存在較大的困難,國外空天飛機的應用技術總體上還處于早期探索和驗證階段。
空天飛機和航天飛機這類可重複使用航天器因爲要滿足運載器往返需要,在可以攜帶的有效載荷上必然要低于一次性的運載火箭。但是可重複使用航滅器在理論上除了燃料和必須消耗品(防熱材料)外,構成制造和使用成本主體的運載器本身卻可以完全重複利用。空天飛機是現有航天飛機的整體技術進一步提高後的必然結果,空天飛機與航天飛機同樣用來滿足高密度宇航飛行的任務,空天飛機依靠低成本和高靈活性,可以取代運載火箭甚至是航天飛機,爲宇航運輸提供反應迅速和單位載荷成本更低的跨大氣層運載工具。
動力裝置是技術關鍵
國際上公認空天飛機的技術難度要遠遠超過規格類似的航天飛機,兩者在機體設計和材料上並不存在明顯的差異,動力系統的技術和實用水平才是決定空天飛機技術難點的關鍵。航天飛機目前都是采用常規助推火箭進行彈道式發射,只要有足夠推力的火箭,就等于具備發展航天飛機的基礎。空天飛機的動力系統在結構和應用技術上與航天飛機截然不同,由此也使其在應用方面存在很多短時問難以克服的困難。
目前空天飛機的動力系統多采用吸氣式噴氣發動機和火箭動力的組合形式。這樣的動力系統在技術上基本可以適應現有科技發展水平,實際使用的技術難度和資金需求也沒有超過現有條件的限制。不過,組合動力系統在不同飛行階段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死重問題,因此很難滿足經濟性要求。國外重點開發的是兼具吸氣式噴氣發動機和火箭的綜合動力系統,通過讓同一臺發動機全程使用低溫燃料來滿足大氣層內外使用的要求。國外目前已經公開的這類裝置主要是采用液氫,甲烷燃料的空氣渦輪發動機(ATR)、超燃沖壓發動機(SCRAMJET)、液態空氣循環發動機(LACE)以及風扇一引射一沖壓推進系統(SERJ)。
現代化高超音速航空動力裝置在技術上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應用範圍,單純吸氣式結構的發動機可以滿足高超音速飛機的基本動力要求,當飛行器本身攜帶氧化劑(更先進的技術是通過大氣層內飛行過程中捕獲和儲備氧氣作爲氧化劑)時還能夠滿足亞軌道或跨大氣層飛行器的動力需要。綜合動力系統是將吸氣式發動機與火箭發動機綜合起來,在大氣層內飛行時利用低溫燃料(液氫、甲烷、丙烷)與進氣道吸人的沖壓空氣混合燃燒,當飛行器到達高空後逐漸在發動機燃燒室內加入液氧助燃,到飛行器接近大氣層外沿時完壘依靠低溫燃料和液氧燃燒産生動力,發動機燃燒室的工作狀態由吸氣式變爲與火箭發動機類似的工作方式。空天飛機的綜合動力系統在原理上與目前戰術導彈固沖一體化動力系統類似,都采用吸氣式發動機燃燒室兼作火箭發動機的燃燒室,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是吸氣動力與火箭動力工作的先後順序。空天飛機的動力系統在采用吸氣方式工作時,在大氣層內的飛行速度可以達到6~12馬赫;在采用液體燃料火箭方式工作時,可以使飛行器速度增加到20一30馬赫,能夠滿足飛行器進行亞軌道或者跨大氣層飛行的要求。不過,這種綜合動力系統的技術難度要比分別采用大氣層內外兩套動力高得多,而且目前的技術水平也難以發展出滿足跨大氣層使用的動力裝置。現有超燃沖壓發動機和類似高超音速動力裝置的技術水平,只具備滿足飛行器在大氣層內15馬赫以下使用的設計和材料要求,短時間內也難以達到實用化型號所需要的推力和可靠性標准。
跨大氣層飛行器的軍事價值
航天技術發展過程中最基礎和最有力的動力,就是在軍事上的需求。航(空)天飛機的發展在一開始就具備非常明顯的軍事應用意圖,各國無論是發展亞軌道高速飛行器還是跨大氣層飛行器,首先關注的都是這類飛行器的軍事應用。國際上跨大氣層飛行器技術水平最高和軍事應用最明顯的是美國,其航天飛機一直是整個空天一體戰裝備發展的組成部分,服役後確實也對美國軍事力量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美國正在進行的x一30/33空天飛機計劃更是豪不掩飾其軌道轟炸/偵察機的使用定位。太空軍事化已經成爲現代化軍事技術發展中不可回避的問題,中國即使想要和平利用太空,也不得不面對軍事上存在的壓力。
航天飛機目前在設計和技術方面已經達到比較成熟的標准,而世界航空,航天技術強國已全面展開新型空天飛機的發展,其中,作爲空天飛機基礎的亞軌道飛行器已經在試驗中獲得了很多經驗。亞軌道飛行器在航天任務中可以用來發射衛星和小型空天飛機,也可以根據使用需要在50~90公裏上進行高超音速洲際飛行。
亞軌道飛行器的飛行高度超過了目前絕大多數地空導彈的作戰範圍,而且5-8馬赫的飛行速度也能夠規避現有防空戰鬥機的攔截。全程大氣層內飛行的亞軌道飛行器雖然無法具備空天飛機的太空運載能力,但是超高空高速飛行性能卻使其有著很強的軍事價值,國外開發的類似飛行器基本都以洲際轟炸機作爲設計目標。
亞軌道飛行器之後就是可以取代航天飛機的真正意義上的空天飛機。單級人軌空天飛機在燃料、載荷和飛行性能方面互相平衡和制約,各方面性能要求導致其必然是個龐然大物。國外現有單級入軌空天飛機的設計體積與重量都非常大,這又進一步加劇了材料和動力上的難度,最終導致x一30/33這類空天飛機設計走入了死胡同。單級入軌空天飛機無疑是現有可重複使用航天器類型中技術水平最高的,不過其動力裝置實在是短時間內難以克服的瓶頸,采用大型飛機運載小型飛行器的兩級人軌方式則是對技術難度和使用需要之間的妥協。兩級人軌方式是利用常規飛機將空天飛機運載到必要的高空和速度,機載空天飛機脫離母機後加速完成跨大氣層飛行。但是,兩級入軌空天飛機不可避免的要受到載機性能和載荷的限制,能夠攜帶的有效載荷重量和規格都比較小。兩級人軌空天飛機比較適合攜帶小于3噸重量的有效載荷進行高靈活性發射,也可以用來改進爲軌道轟炸機或者小型反衛星武器的發射平臺。
中國航空和航天科研系統很早就開始發展自己的跨大氣層飛行器,限于國內技術儲備不足和材料技術方面存在的缺陷,目前衛星發射和載人航天使用的仍然是傳統運載火箭。航空航天飛行器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對需求、技術和成本進行綜合考慮與平衡,看起來最先進、甚至是理論上最好的,卻未必是最適合的。以中國目前的基礎條件想要跳過航天飛機階段直接發展空天飛機,其技術基礎和經驗積累可能完全無法保證研制要求,將導致研制周期較蠔。因此,采用大型飛機運載小型火箭動力飛機的兩級空天運載系統較爲符合中國目前的技術條件和水平。
兩級空天飛機需要大型載機平臺爲其提供初始速度,但國內外在短時間裏都無法提供滿足這一要求的大載荷平臺。運載火箭和航天飛機的助推火箭都只能在發射時一次性使用,准備火箭和運載器所需要的時間和對氣象條件的要求相對較高,必須在具備特殊基礎設施的專用場地才可以發射升空。空天飛機在理論上可以使用常規機場作爲起降設施,起飛准備和對氣象條件的要求也比航天飛機寬松很多,但是使用上的良好前景目前卻難以抵消動力裝置技術上存在的困難,所以在其所需技術成熟前,航天飛機仍然有其價值。中國現有的火箭技術和航天器設計水平基本可以滿足發展航天飛機的需要,快速發展的經濟和日益改善的基礎科研條件也爲其提供了必要的基礎。由此筆者以爲,中國在發展可重複使用航天器的過程中不可能一步到位完成空天飛機,國內在技術、資料和人力儲備方面目前還比較薄弱,尤其先進吸氣式高超音速動力裝置的技術水平更是與國外差距明顯,所以,首先要在現有條件下確定適合實際情況的發展道路。國內已經具備大推力氫氧火箭和載人航天器的技術條件,在運載火箭技術的基礎上發展小型航天飛機是在現有相關技術基礎和資金保障條件下能夠做到的。國內現有大推力火箭和小型航天飛機技術起步並不慢,已經利用縮比模型完成了多種地面和空中試驗,在大體掌握技術原理的情況下爲實用型號發展積累了一定的應用經驗。
航天飛機在大部分技術上與空天飛機基本相同,尤其是在材料、結構和氣動方面更有著明顯的繼承和借鑒價值。沒有航天飛機的技術積累,就很難突破空天飛機的技術難關,中國也不可能在跨大氣層飛行器的關鍵技術方面從國外獲得支持,所以國內發展亞軌道或跨大氣層飛行器必須依靠國內自力更生。中國發展可重複使用航天器應該按照先易後難的方式逐步完善,在突破技術難點的目標下分階段完善整體技術和積累使用經驗。中國在高超音速飛行器方面應首先跟蹤國外先進技術的發展,利用超燃沖壓動力技術完成以軍事偵察和戰略轟炸爲主要目標、速度範圍在6—15馬赫的亞軌道高速飛行器。跨大氣層飛行器重點開發利用火箭助推升空的小型航天飛機,首先利用航天飛機解決近地軌道衛星發射和其他有價值的航空航天任務,然後依靠亞軌道飛行器和小型航天飛機的技術,綜合發展兩級入軌空天飛機,逐步根據經濟和需求發展與相關技術的成熟程度推進實用型號的進步。
國內開發跨大氣層飛行器存在的技術難點主要在動力設計和材料兩方面,氣動和飛控設計也非常複雜。發展航天飛機首先要獲得大推力火箭助推器,發展空天飛機則需要攻克高性能大推力綜合動力裝置這個難關,而且飛行器氣動外形與飛行控制系統的協調問題也需要長期的試驗和准備。國內發展的常規運載火箭因爲在使用中與航天飛機存在明顯區別,其技術和材料很難直接應用到航天飛機上。航天材料技術的發展則直接關系到航天飛機的整體技術水平,如果不能攻克這個難關,航天飛機的設計就難以滿足達到實用化標准。國內航天器發展目前存在技術底子薄、實踐經驗少的問題,在發展先進航天器時必須進行長時間的准備和技術積累,尤其要在整個研制過程中投人足夠的資金來保障項目進展。照片中的飛行器模型在外形設計上明顯達到相當成熟的標准,也應該是具備火箭增速能力的有動力模型,可以認爲國內在跨大氣層飛行器的技術應用方面較爲紮實,在綜合技術條件上有可能已經接近工程發展所需要的標准。
航天技術和航天運載器本身在設計上都具備改進成軍事裝備的潛力,但是從該模型的特點來看,還屬于比較單純的航天運載器,在軍事上能夠起到的作用主要集中在發射衛星和應用其他載荷方面,本身並沒有體現出明顯的攜帶武器執行作戰任務特征。中國在美國已經高調開始太空軍事部署的時候,必然也會有所反應,成功發展出航天飛機將促進軍用亞軌道高超音速飛行器和空天飛機的發展,爲即將出現的天軍和太空戰奠定基礎。 現代兵器第4期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4-21/0747496298.html
專家稱中國航天研究十年內將趕超美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8日10:32 青年參考
本報訊(黃敏)2月6日晚,在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的科技傳播學課堂,美國宇航局(NASA)資深科學家亞瑟? 波蘭說:“中國的航天研究發展勢頭強勁,我想10年之內將趕超美國。”
當天,亞瑟?波蘭接受了包括筆者在內的該校傳播系正在實習科技新聞寫作的研究生們的專訪。
當談到在太空研究方面的國際合作時,亞瑟?波蘭表示:“我們與日本、韓國、中國等許多國家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合作。中國的航天研究秉承積極進取的態度,有著更優秀的研究人員,並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經費。他們在宇航科學的各個領域積極探索,發展迅速,10年之內可望趕超美國。”
亞瑟?波蘭認爲,動機和態度在科學研究中至關重要,並且表示非常贊賞中國在太空研究中的努力探索。他還對美國提出了批評,說美國人一心追逐金錢而削弱了對科學研究的興趣。現在的孩子們經常詢問他掙多少錢,而不是關注科技知識。
亞瑟?波蘭還稱,美國政府拒絕幫助中國“嫦娥一號”探月計劃是自殺行爲,這種做法只會阻礙美國自己對新的科研成果和數據資料的共享,並促使歐洲進一步加強與中國在月球研究方面的合作。
亞瑟?波蘭在NASA工作過23年,是太陽放射性研究領域的資深科學家,曾獲得NASA傑出成就獎等獎項。在當天的專訪中,他還著重介紹了自己在NASA和喬治?梅森大學進行的太陽黑子、耀斑等放射性現象的研究,向聽衆展示了許多精美的圖片和影像資料。
(作者爲喬治?梅森大學的訪問學者,文中觀點已得到亞瑟?波蘭教授確認。)
http://news.sina.com.cn/c/2008-02-18/103214960848.shtml
中國發展航天技術要防被美高科技策略拖垮(圖)
美國反衛星試驗吹響了新型太空戰的集結號,各國對太空的興趣也讓星球大戰不再是一個神話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劉俊發自北京 24分鍾。如果知道摧毀一顆衛星用了這麽短的時間,九泉之下的艾森豪威爾一定很不可思議。51年前,爲了追趕蘇聯,實現美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探險者1號的升空,這位當時的美國總統帶領一群科學家苦心試驗了近兩個月。
北京時間2008年2月21日上午11時50分,在夏威夷西部海域,美海軍“伊利湖”號載有“宙斯頓”反導防衛系統的導彈巡洋艦發射了一枚“標准-3”艦對空導彈,在飛行了24分鍾後于距地面200多公裏的高空擊中了時速超過2.72萬公裏的失控衛星。
美國“獵星”威脅全球
“這是美國對太空的反導、反衛星系統進行實戰檢測,最後的成功全面驗證了美國對太空的反應能力無人能敵。 ”《太空戰》一書的作者、國防大學軍事專家李大光博士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采訪時說。
盡管美國軍方聲稱如果不對該衛星進行幹預,它3月初墜落到地球時將對人類構成嚴重威脅,但這一看似合理的理由卻無法掩蓋其“獵星”行動的實際圖謀。
持相同觀點的還有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副秘書長滕建群。“這次進攻性作戰,說明美國已經具備太空攻防戰的實力,標志著美國新的太空戰略武器體系的成立。”滕建群分析說,過去美國打衛星都是依靠單一軍種、單一兵器進行,比如F-15戰鬥機上挂一個導彈。但這次是海基的導彈、巡航艦,陸基的雷達,天基的衛星,完全是一個體系的參與,“這對其他國家來說是一個重大的威脅”。
多方面入手備戰太空
就在“獵星”幾天前,美國拒絕了中俄關于締結禁止在太空使用武器條約的建議。這個態度在美國看來是完全“正當”的,因爲在太空掌握主導權已經寫入美國國策。
2006年10月,美國新版《國家太空政策》出臺,這是1996年克林頓政府提出“和平利用太空”以來,美國首次對太空政策作出全面修改。該政策稱:“國家空間政策的目標是加強國家在太空的領先地位……如有必要,美國有權不讓任何‘敵視美國利益’的國家或個人進入太空。”
“衛星是太空戰的神經系統,攻打衛星最能說明太空實力。”李大光說,美國在伊拉克、阿富汗的仗打得那麽順,就是利用了衛星系統。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在全球800多顆衛星中,美國幾乎占了一半。
此外,美軍正從編制體制、作戰理論、武器裝備等幾個方面備戰太空。“美軍不僅有負責航天的戰略司令部,主要軍種均設與外太空有關的司令部。美國空軍《反外空行動方針》規定,要把太空用于軍事目的,采取欺騙、破壞、阻止、削弱和摧毀手段,保護美國衛星及宇宙飛行器的安全。”滕建群說。
老牌勁旅奮起直追
美國加速太空軍事化的結果是其他國家被迫在太空技術領域奮起直追。第一個跟進的就是美國的老對手俄羅斯。
美國提出《國家太空政策》後,俄太空部隊司令弗拉基米爾馬上透露了俄羅斯雄心勃勃的太空複興計劃。該計劃稱,俄將不斷提高太空兵力兵器的作戰能力,並賦予太空部隊發射各種軍用航天器和打擊敵太空武器系統的任務。發展反衛星武器等“撒手鐧”裝備,是俄方確定的重點之一。
相對美國重提登月計劃,俄羅斯則提出了探索火星的計劃,明確提出要發展載人航天飛行,推進空間基礎科學研究,爲火星探測做准備。而俄航天官員更是公開宣布,俄羅斯將在2015年前派人登上火星。屆時將派一個6人小組登上火星,比美國人2018年4人登月計劃時間更早,人數也更多。
“俄羅斯雖然大不如前,但技術上並不比美國差。”李大光說,無論是人造衛星,還是載人航天器,以及空間站,前蘇聯都是世界第一。即便現在,俄羅斯的宇宙飛船也是世界領先。
而一些老牌太空強國也不甘落後,紛紛展開雄心勃勃的太空計劃。2月14日,英國政府更是打破低調姿態,發布名爲《英國民用太空戰略:2008~2012》的文件,決心在2012年把英國宇航員送上太空。
爲了讓歐洲擺脫對美國軍方“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依賴,去年11月,歐盟26個國家的運輸部長達成協議,爲處于停頓狀態的“伽利略”衛星導航計劃提供24億歐元的資金。伽利略計劃已落後原定時間表5年,目前只有一顆測試衛星進入地球軌道。新計劃設想建立一個由30顆衛星組成的網絡,以向地面接收器發送無線電信號。
日印爭相加入太空俱樂部
相比較強勁的老牌太空強國,亞洲後起之秀的實力也不可小覰。
去年9月,“月亮女神”的順利升空讓人們看到了日本深空探測的威力。“日本的技術、經費都不缺,民用制造技術應該是世界公認的,如果用到航天技術肯定可以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何況作爲美國盟國,日本很容易獲取美國的技術。”李大光說。
“月亮女神”只是日本龐大航天計劃中的一個小步驟。早在2003年,日本就組建航空航天研究局,成立太空戰略司令部,並于2007年2月成功發射間諜衛星,研發“准天頂”定位系統,同時宣布將投入570億美元巨資加快“天軍”建設步伐。
如果一切順利,印度耗資約1億美元的無人航天探測器“月球飛船一號”也將在今年發射升空,該飛船將環月運行兩年,勘察月球表面,並繪制完整的月球化學成分地圖和三維地圖,這標志著印度成爲日中之後亞洲第三個擁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
“印度發達的軟件技術爲發展航天事業提供了保證。”李大光表示,許多國家都依靠印度來發射衛星。
中國主張和平利用太空
爲什麽各國都加快奔向太空?
“在地球資源日益匱乏的情況下,太空探索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李大光說,一旦有利益爭奪,就有競爭和對抗,這種對抗必然又導致軍事矛盾激化。
比起日本和印度,中國發展太空技術的步伐更加穩健。從去年的嫦娥一號到今年的神舟七號飛船,中國一直在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步驟前進。“與一些國家不同的是,從國家戰略方針來講,中國確實是從和平角度出發,沒有軍事上的企圖。”李大光說。
【太空戰】
根據公開資料,太空戰是指利用天基武器系統,以爭奪制天權爲目的的作戰行動,是以地球的外層空間爲戰場所進行的攻與防的作戰。它既包括作戰雙方天基武器系統之間的格鬥,也包括天基武器系統對地面和空中目標的打擊以及從地面對天基系統發動的攻擊。其目的就是剝奪對方對太空的使用權。
美俄爭霸太空50年
美俄對太空的爭奪,既耗費了大量資源,也産生了大量科技成果;既牽動了當事國的政治脈搏,更改變了世界的格局走向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寇立研發自北京 嚴格地說,美俄之間太空爭霸的端倪始自二戰後期。
當納粹德國覆亡之際,西方和前蘇聯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搶奪火箭專家、技術資料和設備。這場“分遺産”活動中美國收獲最大。美國人帶走了包括馮?布勞恩在內的大批德國火箭技術專家和可以組裝成100枚火箭的零部件,稍後抵達的英國則拿到了數枚火箭成品與半成品。蘇聯到達盟國協定中屬蘇聯占領區後發現,大部分的零件與火箭資料已經被英美兩國取走,對此十分不滿,提出抗議未果,只好將工廠內剩下的生産線,以及附近與生産和研發火箭有關的德國家庭全數運往國內。
1946年,美國用繳獲的德國V-2火箭發射了一個果蠅上天。盡管微不足道,但這是人類太空探索史上第一次將生物送上太空。
第一回合:蘇聯衛星令美國既驚又妒
在美國獲得馮?布勞恩之際,蘇聯將得了壞血病、屢遭毒打的傑出飛機設計師科羅廖夫從政治犯行列解放出來,並將之前搶到的德國專家與資料迅速彙集到科羅廖夫旗下。經過努力,1957年10月4日,蘇聯率先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這顆衛星被賦予了太多個第一的含義,美蘇的太空爭霸也由此正式開始。
科羅廖夫的成功讓美國人以及馮?布勞恩坐臥不寧。美國人的科技自信與國家威望都受到嚴重打擊,更重要的是,這顆人造衛星背後,是蘇聯擁有射程可達7000公裏的導彈能力,美國本土不再安全了。
馮?布勞恩嘴上不服輸,但直到第二年才費盡波折地將一顆衛星送上天。而蘇聯則在發射第一顆衛星之後僅僅一個月,又于1957年11月3日將一條狗“萊卡”送入預定軌道,不僅讓美國的果蠅無地自容,而且真正證明了生命在太空也能存活。
在此後的幾年內,蘇聯始終走在前面。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尤裏?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飛船升空飛行了1小時48分鍾,成爲太空第一人。
蘇聯的一系列成就讓美國航天界壓力倍增:在冷戰歲月,這種壓力不亞于戰場上的敗軍之將。
第二回合:美國登月成功,蘇聯人海龜繞月
爲尋求主動,美國人在太空計劃上加大投入,重點瞄准登月工程。蘇聯決策層不希望被美國擊敗,又不想過多耗費國力,幾經搖擺,最終仍決定發展登月計劃。他們爲此大費周張,進行了兩個梯隊的火箭和飛行器設計,爲做好充分准備,甚至于1968年9月使用探測器5號送一只海龜進行了繞月飛行。
然而,一系列問題還是出現了。
最大的挫折是科羅廖夫的逝世及聯盟號飛船的失敗。此後,蘇聯的登月計劃擱淺。而美國人則在經曆了無人探月落後的短暫低潮後,于1969年7月21日使用阿波羅11號將阿姆斯特朗送上了月球。
在美蘇太空爭霸攻守形勢轉化的同時,人類太空行爲的性質發生了悄悄的變化。1960年8月,美國將一顆名爲發現者13號的照相偵察衛星送入太空。這顆衛星的成功發射並順利回收,標志著衛星在軍事上的應用拉開了序幕。蘇聯類似的活動也在同期展開。 更重要的是,在這前後幾年,以摧毀太空物體爲目的的真正太空戰活動走上曆史舞臺。1962年,美國在馬紹爾上空進行了核彈摧毀衛星實驗,並于其後秘密部署陸基核彈准備對付蘇聯低軌道衛星。而“阿波羅”系列飛船除登月外,還被賦予了“捉拿”蘇聯衛星的秘密實驗任務。蘇聯在這個時期則發展了“衛星殲擊機”計劃,1967年10月發射的宇宙-185衛星,實際上就是一顆能夠在軌道上殲擊衛星的太空武器。
短暫休戰:美國宇航員來到蘇聯太空站
當美蘇的太空爭霸從爭科技領先的榮譽之戰,發展爲實際打擊和摧毀能力較量的時候,太空活動變得火藥味十足。在20世紀70年代,美蘇由于在導彈、火箭和太空活動中投入過多,都感到國力疲憊。雙方因此出現了某種緩和。與當時美蘇就禁止核試驗、限制反導系統等達成妥協相應的是,雙方在太空領域也開始有了合作。
這時,登月之後的太空發展重點向太空站方向轉化,美蘇的合作就此開始。1975年,蘇聯制造的Soyuz-19在太空飛行到美國的阿波羅18號旁與之靠接,由允許對方宇航員從進入彼此的飛船參加合作實驗開始,美蘇的太空競賽進入到一個新階段。
第三回合:跨越冷戰的星球大戰
然而,美蘇並沒有真正在合作道路上走多遠。1983年3月,美國時任總統裏根提出了著名的“星球大戰”計劃,其核心內容是:以各種手段攻擊敵方的外太空洲際戰略導彈和航天器,以防止敵對國家對美國及其盟國發動的核打擊。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太空戰計劃,其亦真亦假的龐大規模成爲拖垮蘇聯的重要因素之一。冷戰結束後,盡管美俄關系曾一度親密,但美國對星球大戰計劃並沒有全面廢棄。
美國充分運用太空優勢打贏了海灣戰爭,既而將交叉其中的導彈防禦計劃不斷推向現實,迄今已經初步建立了國家導彈防禦和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在剛剛結束的摧毀失控衛星“表演秀”中,美國向全世界顯露了其海基反導系統在打擊衛星方面的精確性。俄羅斯也在國力恢複中不斷加強太空戰能力,定向能武器、殺傷衛星與“天雷”等太空戰系統不時浮現。一場遠未結束的太空爭霸戰正在繼續進行著,而且將隨著太空俱樂部的擴大,牽涉進更多的國家。
海灣戰爭:太空戰端倪初現
海灣戰爭是美國首開的太空支援型作戰,而之後美國引領的太空競賽日益將太空變成了潛在戰場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寇立研發自北京 1991年發生的海灣戰爭在人類戰爭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軍事航天武器裝備第一次全面支援了作戰行動,在戰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非對稱作戰、精確打擊、戰場直播、密集導彈攻防……陸、海、空傳統作戰力量在太空作戰裝備的整合下結成了一個大的作戰體系,完全改變了人類常規戰爭畫面。
“眼睛”打敗鐵甲雄師
1990年8月2日淩晨1時,伊拉克共和國衛隊三個師越過伊科邊界,向科威特發起突然進攻。科威特國小力弱,迅速戰敗。下午4時,伊軍占領了科威特全境,並將科威特劃歸其第19個省。8月2日和3日,美國總統布什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體會議,會議最終決定,采取大規模軍事部署行動,以迫使伊拉克撤軍。
然而,當時的伊拉克軍力強盛,以美軍爲首的多國部隊雖盡力調兵遣將,到戰前雙方兵力對比仍有利于伊拉克,尤其是地面部隊。聯軍遠道而來,如何擊敗以逸待勞的伊拉克鐵甲雄師?
美軍的秘訣是“眼睛”——太空中的衛星。美軍在海灣戰爭中共投入各類衛星100多顆。這些衛星爲聯軍部隊提供了全面的偵察、監視、通信、預警、導航、氣象等重要的作戰保障。由于掌握了制太空權,在衛星的指引下,美軍對伊拉克的軍事目標實施了不間斷的精確打擊。伊軍在看不到敵人的情況下有勁無處使,只能被動挨打,甚至在美軍的全天候監視下,無處藏身。據戰後披露,當時美軍衛星已經可以用0.1米的分辨率清點沙漠中伊軍帳篷和坦克的數量。
從1991年1月17日至2月24日,在太空優勢保障下,美軍38天的空襲基本摧毀了伊軍的抵抗能力和抵抗意志。隨後美軍僅進行了100小時地面作戰就結束了這場高科技局部戰爭。
在美國“太空之眼”的強大威力下,伊軍雖然占有數量優勢,但最終卻有42個師被擊敗,被俘人數高達8萬至10萬,3700輛坦克和軍用車輛被摧毀。而美軍只有79人在地面作戰中死亡,各種作戰中總計陣亡僅130人左右。美軍在總結這場戰爭時認爲,“海灣戰爭證明,空間武器系統無論在戰略行動還是在戰術行動上,都已成爲現代作戰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太空攻防初露端倪
如果說美軍衛星在提供偵察和制導保障方面只是發揮了輔助作戰功能,那麽海灣戰爭中“愛國者”與“飛毛腿”導彈的對決則已開始顯露出太空戰的某些雛形。
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爲達到擴大戰局,牽制美軍的作用,分別向美國盟友,尤其是以色列等地發射了大量“飛毛腿”導彈。然而大多被美國的“愛國者”防空導彈攔截。雖然事後有多種質疑的聲音,但不可否認的是,“愛國者”使得“飛毛腿”沒有發揮出打擊作用。
這場導彈戰已經初具太空攻防性質。首先是太空裝備參與了作戰,“飛毛腿”發射後一分半至兩分鍾,即會被多國部隊的彈道導彈預警衛星偵察發現,這爲多國部隊贏得了4至5分鍾的預警時間,爲“愛國者”的攔截作戰創造了條件。
其次是導彈攻防超出了傳統的陸、海、空三軍作戰範疇,變爲太空戰的一部分。海灣戰爭以後幾年,導彈防禦問題愈演愈烈。不僅美國自身日益重視導彈攻防與衛星安全,其他一些國家也意識到,未來信息化戰爭中導彈是致命威脅,衛星是致命弱點。一國要贏得戰場主動,既需要具備防禦對方導彈的能力,又需要幹擾乃至摧毀對方“太空之眼”的能力。
海灣戰爭是美國首開的太空支援型作戰,而之後美國繼續引領的新世紀太空競賽日益將太空變成了潛在戰場。
未來的太空戰什麽樣?
隨著航天技術的普及和提高,太空戰的高級階段將是航天飛機之間的對抗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劉俊發自北京 “太空戰發展下去,最終將是宇航員駕駛航天飛機在外空交戰。”在滕建群看來,如果太空技術一直這樣無止境地發展下去而不加控制,對人類來說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而1991年海灣戰爭中對衛星的利用,只是太空戰的雛形階段,如今美國的實力已不僅于此。
從衛星制盲到航天飛機的較量
“第二階段就是從地面破壞敵方的空間信息系統,反衛星就屬于此列。”李大光說。
其實,2001年美國進行的“施裏弗I”太空戰演習,模擬的就是第二階段。根據滕建群介紹,當時美國假定:一個大陸國家對與其相鄰的島國進行攻擊,美國即向島國提供包括外空資源在內的支援。具有外空能力的這個大陸國家于是轉向攻擊美國的外空資源,最終是大陸國家與美國發生沖突。“美軍的這次太空戰演習明顯帶有臺海危機的背景。”滕建群說。
7年過後,美國這次反衛星試驗的成功,意味著美國與別國進行太空戰第二階段的條件已基本具備。“美國可以通過自己的衛星將敵方的衛星‘制盲’,地面戰打完之後再把敵方的衛星放回原處。”
而隨著航天技術的普及和提高,太空戰的高級階段將是航天飛機之間的對抗。“ 至少50年以後才能實現。”李大光表示,如果從空間上來分,如今的太空戰還僅僅在120~500公裏的近地太空軌道進行,未來肯定將向月球深空軌道發展。
太空戰能打起來嗎?
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太空計劃,除了1967年聯合國通過的《外空條約》之外,幾乎沒有法律約束這種行爲。“何況美國想退出這樣的條約隨時就可以退出。”滕建群說。而在《外空條約》中,僅明文禁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用于太空,但並沒有禁止常規武器,在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外空軍備競賽方面存在明顯不足。所以中俄才從2002年開始向聯合國裁軍委員會提出呼籲,早日制定禁止外空武器化的國際條約。
盡管美國一直予以拒絕,滕建群認爲,世界各國還是不應該停止這一努力,而應繼續呼籲制定新的國際條約壓制美國。另一方面,中國自己也要大力發展航空航天技術,以求防禦。當然,滕建群特別強調,在發展技術的同時,要警惕美國用高科技策略拖垮中國,當年蘇聯正是中了美國這一計。
當年美國率先擁有核武器之後,曾對別國研制核武器橫加阻撓,而今核技術已經成爲一個非常普遍的技術被許多國家所掌握。在李大光看來,若幹年後,太空技術也將出現這樣的情形。
“太空系統集成制造技術跟上了,太空理論都不是特別難的問題。”李大光表示,就像現在沒有出現大規模核危機一樣,屆時,大家所擔心的太空戰或許也不會出現。“相信人類的智慧會化解在太空中的沖突。希望各國的太空探索最終爲人類造福。”
http://mil.news.sina.com.cn/2008-02-27/1633487528.html
美超強軍用通訊衛星下週太平洋上空上工>中廣08-04-11 夏明珠
美國一枚功能超強的新型軍用通訊衛星,將從下個禮拜開始,在太平洋上空開始運作,這是美國計劃建構的一個新衛星通訊網裡面的第一枚衛星,單單是這一枚衛星,它的資訊傳輸量,就比即將淘汰的十枚舊衛星加總還要大。
這枚由波音公司製造的寬頻全球衛星,預訂下個星期開始上工,澳洲也在去年加入這項計畫,透過分擔經費,來分享資源,這個通訊網最終將擴充到六枚衛星,衛星總造價18億美元,預定在2012年以前建構完成。
寬頻全球衛星網是美國空軍和陸軍共有的計畫,目的在為美軍與盟軍及其他合作夥伴,提供必要的通訊服務。
第一枚衛星是去年十月發射,下個星期將在地球同步軌道上開始運作。
第二和第三枚衛星,預定今年八月和十二月升空。
日本首艘載人太空船 順利升空>中時08.03.12 黃菁菁
美國奮進號太空梭於11日下午2時28分(台北時間)從美國佛羅里達的甘迺迪太空中心成功發射升空。太空梭負責運送日本第1個有人太空實驗船「希望(Kibo)」號到國際太空站,再由日本太空人土井隆雄完成架設「船內保管室」的重要任務,日本視此舉為開啟太空開發史新頁的重要任務。
奮進號太空梭搭載7名各國太空人前往國際太空站,這次也是日本首次將有人太空實驗室裝設到國際太空站,因此特地由1997年有過太空經驗的土井前往完成架設「實驗後勤模組」﹝船內保管室﹞並入室測試的任務,土井還計畫試穿日本開發的太空便裝,以及進行無重力拋丟拉麵實驗。
奮進號太空梭在發射後兩分鐘,拋開火箭推進器,8分50秒後將外部燃料箱分離,約45分鐘後順利抵達繞地球的軌道。
土井也將成為第1個進入國際太空站日本實驗室的日本太空人,土井預定在國際太空站執行16天的任務,預定於27日上午返回地球。
土井預定在飛行第4天起開始作業,他將利用太空梭的機器手臂檢查各項器材有沒有損傷,再著手裝設船內保管室,待保管室的電源開啟後,確定室內有空氣流通時,土井將戴上保護臉部的口罩、眼罩等進入室內。
「希望」號是研究微地心引力的實驗室,將分3次載送到國際太空站,土井執行的是第一階段的保管室裝設任務,接下來,今年5月25日將由星出彰彥太空人搭乘發現號太空梭運送「加壓模組」﹝即船內實驗室﹞到國際太空站,明年春天待船外的實驗設備架設完畢才真正完成希望號的架設工作。
參與國際太空站計畫的共有15個國家,除日本之外,還有美國、俄羅斯、加拿大以及歐洲太空總署的11個會員國。
南韓宣布更換首位上太空人選 08-03-10
南韓政府今天早上召開記者會,宣布更換即將在下個月前往「國際太空站」的第一位南韓太空人選,因為這名太空人違反規定而遭撤換。(謝佐人報導)
南韓「教育科技部」今天早上在記者會中回應俄羅斯的要求,宣布更換韓國第一位上太空的人選,將首選的「高山」換成備選的「李錫英」。
俄羅斯當局表示,由於南韓首選的太空人「高山」在訓練中心違反相關規定,因此俄羅斯要求南韓當局重新考慮送上太空的人選。
之前,南韓經過千挑萬選,才宣布31 歲的「高山」成為南韓上太空的第一人,將在今年四月初,搭乘俄羅斯太空船「聯合號」前往「國際太空站」,去年三月,「高山」就與另一名備選的女性太空人「李錫英」一起前往「莫斯科」郊區的太空中心受訓。
不過,俄羅斯太空當局最近表示,「高山」違反多項規定,因此要求南韓以「李錫英」替換「高山」上太空。
南韓教育科技部發言人之前表示,不論是否換人,原定的太空計畫不變,南韓太空人將與兩名俄羅斯太空人一起在「國際太空站」停留一星期,進行科學實驗。
這趟太空任務將使得南韓成為第六個送人上太空的亞洲國家。(中廣記者謝佐人在台北報導)
日發射超高速通訊衛星【聯合報╱編譯莊蕙嘉08.02.24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23日宣布,他們成功發射一枚超高速網路傳輸通訊衛星,不但能提高資訊傳輸速度、降低通訊成本,還能在地表的網路基礎設施損壞時派上用場。
這枚衛星「絆」(Kizuna,日文為連結之意)配備兩具多光束天線(multibeam antennas),能以每秒1.2GB的高速傳輸資料,速度比每秒8Mb的非對稱數位式用戶線路(AD-SL)快了150倍,比光纖個人用戶也快上12倍。
JAXA在官方聲明中表示,該衛星配備的兩具天線,一具供日本及鄰近地區專用,另一具則提供東南亞各國使用,未來亞太地區的資料傳輸可望以更低廉、更快速的方式進行。
這項通訊衛星發射計畫由JAXA與三菱重工合作,耗費3.42億美元(約台幣107億元)打造該衛星。
當地時間23日下午5點55分,搭載衛星的火箭H-2A自九州種子島的宇宙中心順利發射。受到強風的影響,加上一艘船隻誤闖中心附近海域,火箭發射時間比預定計畫晚了一個半鐘頭。
該衛星於H-2A火箭升空28分3秒後,於283公里的高空順利脫離火箭、進入軌道。JAXA指出,該枚衛星可用於醫療,都市的醫師透過衛星傳輸,可為偏遠及離島地區居民提供遠距照護。衛星科技也可提供偏遠地區學校資訊,更能在災害時作為緊急通訊管道。
日本自家研發的H-2A火箭至今已成功搭載十多枚衛星上太空,為全球最先進亦最穩定的火箭之一,日本也看好搭載衛星可能帶來的國際商機。
近年來日本要在太空競賽中追上中國大陸的企圖心不言可喻,大陸繼美、俄之後,成為第三個成功送人上太空的國家。
日本宣稱要在2025年之前完成送人上太空、並在月球建立基地的壯舉,23日順利發射通訊衛星,又朝目標前進了一步。
中國旋轉爆震發動機飛行試驗圓滿成功 2023-09-27
近日,由中國推重比公司自主研製FB-1爆震發動機,試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力爭在全球率先實現爆震推進技術工程化應用。
其最大推力可達1000N,約為先前設計的H1—M型發動機的10倍。其使用的燃料還是非常便宜的煤油。
爆震發動機是基於爆震燃燒原理的新型動力裝置,利用脈衝/連續旋轉爆震波產生的高溫、高壓燃氣來產生推力的新概念發動機,爆震發動機通常又分為脈衝爆震發動機、旋轉爆震發動機和斜爆震發動機。
脈衝爆震發動機是一種利用脈衝式爆震波產生週期性衝量的非定常推進系統。當脈衝爆震發動機工作頻率在100Hz以上時,可近似認為工作過程是連續的,這種組合發動機的推力、耗油率和推重比都比帶加力燃燒室的渦扇發動機改善一倍。具有以下潛在優點:熱迴圈效率高、結構簡單、品質輕、推重比大、比沖大、單位燃料消耗率低、工作範圍寬等。可以成為獨立的發動機使用,也可以與其他發動機組合使用。能在亞音速條件下使用,也能在高超音速條件下使用。
如採用連續旋轉爆震燃燒室替代主燃燒室的就是旋轉爆震發動機,脈衝爆震發動機每次起爆都需要點火,旋轉爆震發動機只需要一次起爆即可連續運行。相比脈衝爆震發動機,旋轉爆震發動機的重量更輕,使用燃料更少,卻能產生更大的推力,推重比可達20。
這比現在第4代渦扇15這樣的發動機在推動比方面提升整整一倍,意味著領先2-3代以上。從原理上講,脈衝爆震發動機和連續旋圍爆震發動機都適應5-6倍音速的飛行器使用,如果用於高超音速巡航導彈時,其射程甚至能比彈道導彈提升4倍左右。
由於旋轉爆震發動機的多種優勢,比如可以做得個很小,不但能用於高超音速導彈發動機使用,能在更廉價的無人機、靶機、靶彈當成動力,還可以成為高超聲速隱身偵察機,空間作戰平臺的組合變軌發動機。如果技術進一步成熟,這種發動機還能成為太空梭、空天轟炸機等大型平臺組合發動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