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楨
印度「月船三號」月球探測車達成任務 設定為休眠模式 2023-09-03 聯合報 編譯
路透報導,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2日表示,已將探月任務「月船3號」的探測車「普拉岡」(Pragyan)設定為休眠模式。該探測車是首個觸及月球南極地區的設備,近2周的實驗任務已達成。
印度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中國後第4個達成月球登陸的國家。先前,俄羅斯的「月球25號」(Luna-25)亦盼抵達月球南極,但最後墜毀失敗。印度繼2019年嘗試失敗後,8月以「月船3號」達成教科書式的軟著陸登月,使國內民眾振奮不已,有媒體將之譽為印度最偉大的科學成就。
回應
根本就掛了,還休眠模式?
自8月23日成功登月至9月3日淩晨,月船三號的壽命為何如此之短?因很簡單,因沒載可供月夜生存所需的“同位素核熱源”,大部分電子設備都將被凍壞。月船三號所謂休眠模式只能算是一種宣傳技巧。
什麼是月球車真正的月夜休眠模式?中國的嫦娥三號、嫦娥四號的著陸器與月球車均配置有同位素鈈-238核熱源,半衰期長達87.7年,單套僅2.2公斤,實現了輕量化設計,而且沒有活動部件,極大程度提高了設計可靠性。
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至今已有四年多時間,玉兔二號月球車已經成為人類部署月面正常開展巡視探測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並且仍在持續刷新時長紀錄。
更為誇張的是嫦娥三號任務,其搭載的玉兔號月球車在第二個月晝期間遭遇了運動部件故障而無法再移動探測,仍然能自主進行月晝月夜的模式轉換。設計壽命只有一年,然而運行近十年之後仍有一台載荷處於工作狀態,每天能獲取5000多幅星圖的月基光學望遠鏡,這一切都離不開同位素核熱源的保障。
阿楨
科學家驚呆了!月亮上疑火山爆發 2023/08/12 中時
科學家們在月球背面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熱源反應感到困惑,橫跨近50公里。目前推測這來自月球表面下一個由一座火山形成的大型花崗團塊。它的溫度為攝氏10度,這月球研究產生深遠影響。因為在月球表面上,晚上會將至零下183度的嚴寒,因此攝氏10度的反應對於月球而言相當炎熱。
據英國《每日鏡報》(Mirror)12日報導,研究人員使用中國大陸發射的2個月球探測器嫦娥1號和嫦娥2號的數據找到了它。2台嫦娥探測器都搭載了使用微波波長觀察月球的儀器。
這些火山與地球上的火山相似,花崗岩是在火山爆發後,熔岩冷卻凝結成岩石。科學家表示,在其他行星上發現花崗岩實屬罕見,月球雖然以其熔岩原野和火山噴發而聞名,但從先前從未證實火山存在,目前這火山反應位於月球背面的康普頓和貝爾科維奇環形山。
行星科學研究所的聯合研究員西格勒博士(Dr. Matt Siegler)解釋說:「我們發現了一個過去就被懷疑是火山之一的康普頓-貝爾科維奇環形山,在微波波長下絕對發光。」
這一次的重大發現中,還發現熱源不是熔岩,而是被固定在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挖掘出的數據顯示了一個寬20公里的矽質表面,被認為是一座古老火山的火山口,而這座古老的火山與地球上的火山相似度最高。
西格勒博士繼續解釋說:「我們解釋這種熱通量是由火山口下面的含有放射性礦物的花崗岩體造成的。」地球化學家埃克諾莫斯博士(Dr. Rita Economos)解釋說,他們所發現的是一個寬50公里的岩漿岩體,這種火山岩體在岩漿升至地殼但未噴出地表時形成。
阿楨
除了C929大飛機專案,中俄另一合作工程AHL重型直升機也被擱置 2020-08-04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利益永遠放在第一位,即便有眾多密切合作,一旦涉及到核心技術也難免會產生糾紛,想要擁有自己的尖端武器還是應該走自主研發之路。
相關新聞
2022年珠海中國航展取得300架C919和30架ARJ21客機新訂單(航展前已C919已獲28個客戶的815架訂單已ARJ21已獲得20家的670架客機/70架貨機訂單)
中國2022-07-01向訂購292架空巴A320,CR929客機合作案或棄俄換歐
俄副總理2022-07-04官宣,減少參與中俄寬體客機CR929
除了俄羅斯捨不得分享技術經驗外,中國希望CR929國際認可,計畫效仿波音和空客的分包模式,大量使用來自不同國家供應商的系統。對此,俄羅斯有著不同的見解。一方面,俄本就有比較完整的配套產業,從發動機到起落架,各種設備都能生產,希望CR929的大蛋糕也能讓這些廠家分一杯羹。另一方面俄烏戰爭俄與西方正在迅速惡化,其航空產業已被卡脖子。為此,俄希望,盡可能排除中俄之外的西方廠商參與。
相關新聞
中俄大飛機專案再生變故,中國的提前佈局,正是預料到了這一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wkN53Hz43U
回應
我預言聯合建月球基地也將拉胯
俄羅斯拉胯的習慣,國人早有預感不能讓俄拖累,咱們自己幹。
阿楨
美國新一代登月火箭發射推遲
2022-08-29,美國登月火箭指揮中心稱,新一代“太空發射系統”(SLS)火箭的一個引擎排氣出現問題,在發射前無法進行修復。團隊將在未來數日決定發射時間,下一個發射視窗期最早為9月2日。
回應
為什麼美國SLS火箭發射突然中止?推遲多年,採用十幾年前古董技術無創新,研發測試階段問題不斷,能夠順利升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NCw6pxBzp0
相關新聞資料
美國2022年第34次火箭發射失敗
2022-06-13,美國火箭發射再次遭受挫折,Astra公司發射的LV0010火箭(Rocket 3.3版)發射失敗,將NASA(美國宇航局)的兩顆衛星弄丟。這是美國今年的第34次火箭發射,也是第二次火箭發射失敗。
本次Astra發射的是NASA低成本衛星TROPICS任務,合同總價格是795萬美元。看來低價雖然誘人,不過,一分錢一分貨。NASA想用低成本火箭發射高風險、高收益的航太設備,夢想是美好的,但現實恐怕比較殘酷。
阿楨
陸訂購逾1兆台幣292架空巴 波音成美中關係緊張犧牲品 2022-07-02 聯合報
大陸在7月1日宣布國內三大航空公司聯合向空中巴士購買292架客A320NEO,總金額達到史上最大的372.57億美元。空巴的對手波音遭到重創。
美國彭博社1日稱,空巴獲得大訂單對波音在中國民機領域主導地位造成了很大影響。波音歷來將中國航空公司視為最大客戶,但在其最暢銷的737 Max型號兩次墜毀以及美中之間的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之後,波音的在華業務已經放緩。中國航空公司在5月從其近期機隊計畫中刪除了波音737Max中的100多架,理由是交付的不確定性。
大陸環球時報旗下的「樞密院十號」文章稱,中歐這一大單對外發佈意味著空客在全球民機領域最大競爭對手美國波音公司遭到重創,美媒紛紛坐不住了……。官宣時間選在7月1日應該是為了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A320neo系列集成了新一代發動機等新技術,可以減少20%的燃料消耗,這才是中方選擇與空巴的重要基礎,美媒不去反思,一味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炒作中歐之間的民航採購合作,無法解決自身在中國市場份額下滑的現實困境。
空巴官網稱,新訂單「展示了中國航空市場的積極復甦勢頭和繁榮前景」。截至2022年5月底,中方航空公司擁有的在役空巴機隊總數超過2070架。空巴在中國有超過1900名員工。其中,有許多員工在位於中國天津的A320系列飛機總裝線工作。這條總裝線於2008年啟用。2017年,全新的A330飛機完成與交付中心在中國天津啟用。該中心與A320系列飛機亞洲總裝線和空巴天津交付中心位於同一園區內,是空巴在歐洲以外的首個寬體飛機完成與交付中心,負責A330飛機的客艙安裝、噴漆、飛行測試、客戶驗收和交付等工作。
回應相關新聞
陸爆買292架空巴制裁波音?報復拜登卡C919砍3千億單?
美國欲中斷發動機供應,C919大飛機要折翼?國產替代已蓄勢待發
俄烏戰爭!波音宣佈全面停止供應俄國零組件與維修服務
CR929將重新設計,不依賴西方零部件
回應
波音不是美中關係緊張的犧牲品而是美帝規則的犧牲品
波音已沒新飛機了,就是拿737改一改,刻意移動引擎位置的結果,造成重量不平均,又加裝一個壓低機頭的軟體,然後軟體誤判之後,連機師也控制不住。空巴有在研發,波音已經沒有了。
NASA局長2022-07-01聲稱小心“中國佔領月球”,中方批美才是最大威脅
回應
美國現在各行各業都患上了“恐中症”了,而且還病得不輕。
阿楨
俄媒:SpaceX一枚火箭殘骸將撞上月球預計在今年3月發生
俄羅斯衛星網2022-01-26稱,根據線上太空垃圾追蹤軟體的資料,美國SpaceX一枚重達4噸的火箭殘骸的太空運動軌跡顯示,它即將與月球相撞。“這很可能是第一起太空垃圾撞擊月球的意外案例”。這枚失控火箭殘骸屬於SpaceX公司2015年2月發射的“獵鷹9”火箭。當時它負責將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深空氣候觀測衛星送到距離地球超過100萬公里的地方。此後它一直在軌道上混亂地漂浮。近年來SpaceX公司發射的衛星和火箭殘骸多次對其他國家航天器構成威脅,外界擔憂該公司在航太領域的野蠻行為可能導致地球軌道上的太空垃圾數量猛增。
美惡炒中國衛星變身“太空拖船”專家:賊喊捉賊
美國“突發防務”網站2022-01-26稱,一顆中國衛星正在發揮“太空拖船”的作用,將另一顆失效的中國衛星送入“墓地軌道”,美媒炒作“中國衛星擁有軍事用途”。
1月22日中國SJ-21衛星圍繞並接近一顆失效的北斗二號導航衛星執行“近距離操作”後,將失效衛星拖離地球同步軌道,SJ-21已經和失效的北斗衛星分離,回到近地軌道。後者被留在“超級墓地漂移軌道”中,距離地面3.6萬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以上約300公里的太空,可以為後續新發射的衛星騰出空間。
中國軍事專家表示,如何處理太空垃圾和報廢衛星,應該是人類共同關注的話題。但美國媒體卻把這個話題向太空軍事化的方向炒作。美媒鼓吹各國在地球同步軌道上要“增加透明度”、降低太空意外的風險,然而種種事實證明,在太空大搞異常接近他國衛星的正是美國,甚至還大玩“賊喊捉賊”的把戲。
“突發防務”網站在去年11月的報導裡提到,運行在地球同步軌道上的一顆美國衛星曾試圖接近中國當時最先進的“實踐20號”衛星,但中國衛星卻及時發現並快速擺脫。
顯然,美國在乎的不是太空危險,而是企圖通過監視他國衛星,確保美國在太空的絕對優勢。
相關新聞
國家航天局:近五年共發射207次,長征火箭發射成功率96.7%
未來五年,將建成中國空間站、實施探月四期等新的重大工程
阿楨
印度要建立空間站?我只想說,這是當年莫迪的承諾,大家對照一下 2022-01-20
【本文來自《印度軍隊2022宣傳片,向中國“秀肌肉”?》評論區】
1. 到2022年,印度GDP增長率將達到9-10%。
2. 投資率將由2017-18年29%升至2022-23年36%。
3. 到2022年,每個印度人都將擁有銀行帳戶,人壽保險,意外保險,養老金和"退休計畫服務"。
4. 到2022年,農民的收入將翻一番。
5. 向所有農場提供灌溉,提高農場用水效率。
6. 禁止燃燒農作物殘留,以減少空氣污染。
7. 到2022年,PM 2.5水準將降至50以下。
8.每個家庭都會有一個液化石油氣鋼瓶。
9. 到2022年,印度鐵路將沒有人會在火車事故中死亡。
10. 孟買-艾哈默德巴德子彈頭列車將於2022年完工
11. 到2022年,製造業從2012-13年到2017-18年的7.7%。
12. 到2022年,每個印度人都會有一所房子。
13. 到2022年,每個印度人都會有廁所。
14. 到2022年,每個印度人都將擁有全天的電力供應。
15. 到2022年,互聯網村村通
16. 2022年之前確保每個印度人都會知道如何使用互聯網。
17. 到2022年,每個印度人都有自來水供應。
18. 到2022年,印度將擺脫營養不良。
19. 將創建20個“醫療自由區(MFZs)”,以吸引醫療旅遊(遠端醫療,電子諮詢,遠端病理學,遠端放射學等)。
20. 在欠發達地區將創建一百多個新的旅遊目的地。
21.全球國際遊客從1.18%提高到3%。遊客從880萬增加到1200萬,國內遊客訪問量翻一番。
22. 建立10個企業家和設計師生活、工作和娛樂的創新區,用數位平臺將工匠與市場聯繫起來。
23. 不會再使用人力進行清掃工作。
24. 高中和高職業學校在全印普及。
25. 熟練勞動力從目前5.4%增至15%。
26. 醫療保健行業將創造2300萬個就業崗位,旅遊業將創造4000萬個就業崗位,礦業和礦產將創造500萬個新就業崗位。
27. 到2022年,所有一次性塑膠將被禁止。
相關新聞
作為半瓶子醋的軍迷來說,其實阿三現在的軍力是和實力不匹配的
【本文來自《印度專家稱“根據歷史規律,中國能建空間站,印度也能”,這話沒毛病》評論區】
回應
憑什麼印度不能搞空間站?印度人就不能有印度天夢?頂多摔幾個空間站而已!
似乎一個都沒實現。
莫迪:2022年改掉我喜歡吹牛的毛病
你看,又吹牛了
阿楨
中國太空人首次進入自建在軌太空站 改變美俄主導太空格局 2021/06/17 中時
《央視新聞》報導,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18時48分,太空人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 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標誌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後續,太空人乘組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
紐時:天宮太空站延伸地緣政治對抗 中俄將聯手與美競爭 2021/06/18 中時
中國首度將3名太空人送進自建太空站後,成為全球3個太空強國之一。未來俄羅斯可能於2024年退出國際太空站,在與中國合作的太空計劃持續推動下,地緣政治格局將拓展至太空,形成俄中合作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抗的兩大陣營,太空競爭將進入一個更為激烈的全新時代。
美俄中太空爭霸 下一個主戰場在月球 2021/06/19 中時
在廣受矚目的中國太空站正式啟用後,中國的天宮太空站將逐漸趕上美國主導的國際太空站。下一個可以預見的戰場將會是在美國的阿提米絲登月計畫(Artemis)與俄中合作的月球科研站。
美政治傾向比較明顯,甚稱它「月球小北約」,其他參加的國家政治傾向就少得多,歐洲太空總署對月球科研站有2個主要構想:建立月球村、以月球材料加3D列印技術建月球基地。中國計劃在2024年起發射嫦娥6、7、8號探測器,先在月球背面的南極採集樣本運回地球,再進行月球資源探索,接著進行3D列印技術測試。俄則從今年10月起5年內發射月球-25、26、27、28號共4航次探測飛船進行各項研究,建立月球軌道站與測試飛行器。預計在2026~2030年以機器人建設完全自動化的月球科研站,以迎接太空人進駐。
美俄中很清楚意識到合作開發太空才是最好的方式,但政治因素卻是主要障礙。美對俄有國防安全的疑慮,其國會也立法禁止NASA與中國合作。
阿楨
陸天問一號探測器 今晨成功降落火星 2021/05/15 旺報
新華社今報導,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於15日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著陸,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印跡,邁出了中國星際探測徵程的重要一步。後續,祝融號火星車將依次開展對著陸點全域成像、自檢駛離著陸平臺並開展巡視探測。
天問一號探測器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發射,精確入軌後已按預定飛行程式在軌飛行了約295天。5月15日淩晨1時許,「天問一號」在火星停泊軌道上進入著陸窗口,探測器實施降軌,4時許,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歷經約3小時飛行後,進入火星大氣,經過約9分鐘的減速、懸停避障和緩衝,成功軟著陸於預選著陸區。兩器分離約30分鐘後,環繞器進行升軌,返回停泊軌道,為著陸巡視器提供中繼通信。
據報導,整個九分鍾降落過程分為進入-下降-著陸三步,簡稱為EDL(Entry、Descent、Landing)。天問一號在進入火星大氣層以後首先借助火星大氣,進行氣動減速,這個過程要克服高溫和姿態偏差。
氣動減速完成後,天問一號的下降速度也減掉了90%左右。緊接著,打開降落傘進行傘系減速,當速度降至100公尺/秒時,通過反推發動機進行減速,由大氣減速階段進入動力減速階段。
在距離火星表面100公尺時,進入懸停階段,完成精避障和緩速下降後,著陸巡視器在緩衝機構的保護下,抵達火星表面。
整個過程天問一號在9分鐘內將約2萬公里/小時的速度降至到0公尺/小時。
回應
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個成功登陸火星地表的國家(第一是美國!另外前蘇聯及俄羅維斯以及歐洲歐空局也至少4次以上嘗試登陸火星(軟著陸才算)都失敗了),但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就繞、落、巡一步到位的國家且第一次任務就成功的國家!美國登陸火星之前已經事先發射3次以上的火星環繞衛星探勘,之後才成功登陸火星地表!這説明中國科技已極為先進!
相關新聞資料
天問一號成功登火:被嘲笑十年後,中國用一顆探測器打破美國紀錄
https://youtu.be/sx7hrTgRTnM
阿楨
美媒:拜登新導彈專案耗資千億 升級民兵3只需花1/10 2021-04-21 新浪科技
美媒《福布斯》2021-04-09報導,拜登政府公佈了五角大樓2022年預算7150億美元,比2021年7040億增加,這讓一些人對軍費沒有大幅削減感到失望。眾議員普拉米拉•賈亞帕爾是去年提出軍費削減10%的發起人之一,她表示,美國軍費的支出超過了排在我們後面的10個國家的總和。
為了讓去年支持其贏得總統大選的議員們滿意,拜登可能很快就會採取一些措施,或許會暫停目前最昂貴和最有爭議的核武器計畫——陸基戰略威懾系統(GBSD)。
陸基戰略威懾系統將完全取代目前所有400枚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GBSD將花1000億,可以服役到2075年。GBSD已經計畫了十多年;然而目前該專案仍然處於初始階段。
五角大樓聲稱,購買全新的GBSD比簡單延長目前的民兵3壽命要便宜。然而,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報告稱,採購任何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的成本可能是對民兵3進行現代化的兩至三倍。
2012年,美國空軍曾表示,將整個“民兵3”部隊進行現代化升級改裝只需要70億美元。
考慮到目前對美國安全的最大隱患是來自公共衛生危機、氣候變化和極端懸殊的貧富差距等非軍事領域,喬•拜登應該認真考慮,全新的洲際彈道導彈是否保障美國人安全的最佳工具,甚至是有用的工具。
相關新聞
國際太空站壽命延長至2024年
不和美國玩 俄羅斯將於2025年退出國際太空站
中俄聯手挑戰美太空霸權 將共建太空站月球科研站
阿楨
極其罕見:NASA這次冒著違法的風險也要跟中國交換資料
2021年1月至3月,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就交換火星探測器軌道星歷數據舉行多次會談及交流,以確保火星探測器的飛行安全。這個新聞讓很多人大惑不解,美國不是立法禁止了和中國的航太交流與合作嗎?NASA這樣做不是犯法了嗎?
對此,NASA特地解釋說,這次交流已經向國會提交申請,並且獲得了特批。這也是著名的“沃爾夫條款”生效10年來,雙方第一次正式的雙邊交流。
在航太對華合作的問題上,美國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不同利益集團有著不同的訴求。以NASA為代表的科學界對於來自中國的科學資料、研究成果有重大需求,以反華為賣點的右翼勢力卻希望通過技術封鎖來阻止中國航太的進步。1340條款生效十年來,中國航太發展越來越快,證明封鎖派的判斷和政策是完全失敗的。在這種背景下,合作派的話語權顯然有所提升。
然而隨著中國航太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取得了很多NASA沒有的資料和成果。比如月背降落、月球中繼衛星、月壤採樣返回,等等。特別是“嫦娥五號”的月壤採樣返回,雖然美國手中有大量阿波羅時代取回的月球樣品,但採樣地點與嫦娥五號並不相同,這意味著樣品也不相同。所以,對華交流與合作,已經越來越成為NASA的剛需了。
美國國會雖然高度反華,但並不缺少對基本事實的認識和判斷能力。
同時,我們也不能簡單地採取樂觀情緒。如果會談結束之後,美方發現自己不需要擔心火星探測器碰撞問題後,立刻中斷交流、恢復封鎖,也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所以,全力以赴推進中國自己的航太事業發展和重大型號研製發射,是唯一正確的方式。美國人肯合作或者不肯合作,都不可能動搖中國航太事業的大局。
相關新聞
中俄將合建月球科研站,俄專家:回應美國登月計劃,開啟太空競爭新時代
阿楨
當初說好2020年“一起登月”,只有“老實人”中國說到做到了
2020-12-01,嫦娥五號成功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著陸,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
在這一宏偉計畫的決勝之際,有網友特意翻出了15年前的新聞報導
2004年2月,中國月球探測計畫實施,將分“繞”“落”“回”三步。
3年內,“嫦娥一號”開始繞月飛行。
6年內,月球車將在月面軟著陸,展開巡視探測。
2020年之前,將把月壤樣品采回地球。
而同時,世界各國也在摩拳擦掌。
日本計畫2025年在月球建立基地;
歐洲計畫在2020年實現載人登月,同時完成月球基地建設;
俄羅斯新式登月飛船計畫在2005年夏天首次試飛;
美國2015年再度登月,最遲不超過2020年,並且要在月球建設多國太空站。
印度計畫在2008年發射“月球飛船1號”,並放話“在太空領域不遜於中國”。
回應
中國行我也行,但實踐下來,打了不少人的臉。中國行,你們不一定行。
所以我們現在才這麼招人家恨啊。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25643&s=fwzxhfbt
相關新聞
中國航太人說“我們沒吹牛”:15年前各國探月計畫只有中國實現了
嫦娥五號三十五項故障預案一項都沒用到的背後故事: 661次對接和518次樣品轉移試驗
嫦娥六號(2023-2024年)月球南極採樣返回
嫦娥七號(2023-2024年)月球南極綜合探測任務
嫦娥八號(2027年)驗證月球科研基地構建
習近平12-17致電祝賀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著陸, 如期完成“繞、落、回”三步走規劃.
美太空軍司令:中國在太空領域的跨越式進步引發擔憂
美媒:美國如此孤立中國太空計畫 也沒能把中國束縛在地球上
中尼元首共2020-12-08同宣佈珠峰新身高:8848.86米 有何深意?友誼的新高度!
回應
05年用GPS測的,這次是用我們自己的北斗測量的,中國人自己的資料!
阿楨
目前的載人航太主要能源有3類:太陽能、化學能(燃料電池等)以及核能。
核反應爐電源的功率大、能量密度高,相比其他電源具有較高的功率品質比,可在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不易獲得的環境下工作。例如,火星上週期性的沙塵暴可能會持續數月、而月球上永久陰影的隕石坑內沒有陽光,。此外,月球南極有永久光照區,可以利用太陽能,但如在低緯度將面臨長達14天的月夜,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建立核反應爐來提供能源。
相關新聞
川普政府計劃聯合他國制定規範月球採礦的太空法律框架,俄指美違反了冷戰時期簽訂的外太空條約,俄宣布與中合建月球基地跟美NASA打對台
嫦娥5號2020-11-24成功發射:開啟大國未來新能源氦三爭奪戰
嫦娥五號探測器2020-12-02成功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著陸!
俄放話要撤出國際空間站單幹?最後或與中國合作
2020-11-27,俄羅斯表示,要重新考慮2024年之後是不是還繼續參加國際空間站。
自從2014年克裡米亞事件導致和西方惡化之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傳出俄要退出的消息。
那麼,俄羅斯到底撤還是不撤?
今天的國際空間站,就是在俄“和平”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是搞航太不僅僅需要技術,也需要錢。建造和使用國際空間站的經費,幾乎都是美歐日支付的,俄自己搞一個空間站,經費完全不足以支撐。
既然如此,俄羅斯可以自己搞一個空間站,然後租給西方國家使用嗎?
從10月美甩開俄與七國簽署月球探索合作協定來看,西方似乎沒有興趣繼續和俄合作:俄技術已經老化陳舊,NASA為了維持國際空間站20年來不斷向俄付款,不如痛下決心自力更生。
中國對空間站運行的經驗還非常不足,不過中國自主空間站早已定型,為了俄而大規模修改設計方案,可能性是很小的。比較大的可能性,是中國向俄羅斯開放空間站,允許俄羅斯飛船的對接和宇航員的駐站。
阿楨
嫦娥5號到月球上只是挖把土?其實是為建基地做準備 2020-12-01
在2020-11-25文昌國際航太航空論壇上,中國航天局秘書長許洪亮指出,中國正在規劃國際月球科研站。
會不會像是諸多科幻小說中所表現的那樣,有一大片閃閃發光的科幻建築組成,有著金屬質感的牆壁和透明的穹頂?
根據中國科學家的看法,不會長成這個樣子,相反它會有一個非常傳統的構造,像極了陝北高原上的窯洞群。
月球表面的陽光,比國際空間站所在的400公里地球軌道更加嚴酷,因為在地球在400公里以上還有至少1000公里的電離層,可以起到遮蔽陽光和阻擋宇宙射線的作用。
國際空間站運行20年,核心艙已經出現了老化的跡象、在月球會縮短到10年5年,甚至更短。
挖窯洞,就用月球本身的土壤和岩石製成建築的屋頂和牆壁,充分遮罩宇宙輻射和太陽輻射。只要技術成熟,就可以在月球地下很大範圍內建立一個地下城,容納比較多的人口,甚至可以建設月球農場,供人類長期生存。
要想挖月球窯洞,就要對月球上的土質和岩石有足夠的認識,才能相應研製工程機械和掘進方式。這就是嫦娥五號能發揮作用的地方了。另外,可以從地球上帶去一些粘合劑,與月球土壤混合之後變成混凝土,再用3D印表機改成房子。這與挖窯洞雖然有很大區別,但同樣需要對月壤的性質有充分認識。還需要有足夠多的月壤來做實驗,看看哪一種粘合劑更合適。
人類在外星建核電站靠譜嗎 2020-12-02 科技日報
據美國CNBC網站2020-11-15報導,NASA計畫在月球和火星建造核電站,這一核裂變電力系統的輸出功率為10千瓦,可連續不斷地工作至少10年。
低濃縮的核燃料將為小型核反應爐提供動力,此前阿波羅12號使用的阿波羅月面實驗套裝中的儀器就是由一部RTG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供電的。
阿楨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併網輸電
2020-11-27,中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向電網輸出第一度電。這對中國實現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跨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龍一號的信心。華龍一號是中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壓水堆核電創新成果,其創新性採用“能動和非能動”相結合的安全系統、雙層安全殼等技術,可滿足國際最高安全標準要求。華龍一號所有核心零部件均已實現國產,國產化率達85%以上。每年預計發電近100億度,相當於減少標準煤消耗31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16萬噸。出口一台機組,相當於出口30萬輛小汽車價值,可創造約15萬就業崗位,全壽期可以創造約1000億元人民幣產值。
嫦娥5號2020-11-24成功發射:開啟大國未來新能源爭奪戰
月球上蘊藏豐富的氦三,用氦三的反應爐沒有中子不會產生輻射,也就不會危害環境。月球蘊藏至少一百萬公噸的氦三,足以供至少一萬年發電所需。美國國安事務教授福瑞希指出,就算真的有辦法把氦三運回地球,打造出能使用氦三的熱核反應爐,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月球挖礦是政客為太空計畫爭取經費而自圓其說的藉口,這招美國以前就用過,現在被中國拿來用。英國RAL太空實驗室主任說,中國具備相關技術,也有財力延攬相關人力物力,更有戰略動機這麼做。歐洲太空總署ESA專家︰月球採礦成本太高,就商業角度而言不切實際。
相關新聞
中國探月採氦三礦?專家嗤之以鼻
川普政府計劃聯合他國制定規範月球採礦的太空法律框架,俄指美違反了冷戰時期簽訂的外太空條約,俄宣布與中合建月球基地跟美NASA打對台
阿楨
天問奔火星 陸飆出最高速度 2020/07/24 旺報
大陸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於2020/07/23在海南文昌航太發射場成功發射,飛行約2167秒後,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於2021年2月左右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展開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長征五號採用「兩級半」構型,火箭芯級直徑5公尺,捆綁四個直徑3.35公尺的助推器,起飛重量約870噸,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運載能力可達14噸,是目前中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此次發射飛出了中國運載火箭每秒11.2公里的最快速度。當航天器的速度達到每秒11.2公里的第二宇宙速度時,就可以完全擺脫地球引力,往太陽系內的其他行星或者小行星,也被稱為「逃逸速度」。因此長征五號的火箭一級段殘骸都落入了海南附近的公海,而末級段則由於速度太快,將留在太陽系中飛行,成為環繞太陽的一顆人造小行星。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也帶動大陸軍工火箭概念股全面走揚,個股迎來4至10%的漲幅。
此外,當前國際正迎來火星任務發射密集期,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已於20日發射「希望號」探測器;美國的「毅力號」也將於近期發射。這是因為地球和火星大約每兩年多才能「相遇」,今年7、8月是兩顆星球距離最近的時候,此時發射能有效節省飛行所需的燃料。
阿楨
對付印度S-400 陸出手教戰巴基斯坦 2019/09/10 中時
中巴雄鷹-8聯合空中訓練6日剛結束,據央視報導,解放軍在這次訓練中,出動了殲-20以外最強的戰機,如殲-16、蘇-30MKK、殲轟-7A、殲-10A,殲-10C與殲-11B等。此外,解放軍還出動了S-300,甚至S-400系統。
鳳凰網的軍事評論指出,從巴基斯坦的角度來看,這次與中方聯訓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兩款裝備與一種戰術,透過多重彎道超車,不僅能在許多關鍵領域超越印度,起碼還能讓印度花55億美元冤枉錢。
第一款裝備:殲轟-7A電子戰機
就在不久前的中國空軍紅藍對抗中,殲轟-7A身為電子戰機,不僅有效壓制了S-300PUM2飛彈系統,,第4代戰機相當有效的電子壓制力。
從今年2月的印巴空戰來看,雖然巴空軍的訓練水準比印度空軍高,但在數量與整體實力上,和印度仍有明顯差距。因此巴基斯坦空軍需要「力量倍增器」,而它就是殲轟-7A電子戰機。
這次巴基斯坦派出幻影3/5、「梟龍」戰機,以及ZDK-03型預警機。而這些其實就是巴在對印作戰時所能派出的最強空中陣容。
第二款裝備:S-300或S-400系統。
印度已確定,將斥資55億美元,向俄羅斯採購5個團(10個營)的S-400系統。它不僅能打擊從近程到遠端,從低空到高空的全部目標,系統中強大的96L6E相控陣雷達還能對相當廣大的範圍進行全面偵察,而且抗干擾能力相當強大。中方不僅有相當豐富的S-300/400系統使用經驗,同時在對抗中,也累積了同樣豐富的經驗。巴在印度列裝S-400系統前,就掌握了反制手段,讓印度等於白買了S-400。
「梟龍」主打的原本是空優作戰,但新增的雙座型將偏向攻擊使命,電子戰型號可能會成為重點。目前中方已分別在殲-15D與殲轟-7A上展示了翼尖電子對抗吊艙,還有翼下掛載的電子壓制吊艙,而這兩種吊艙都能應用在「梟龍」電子戰機上。分析認為,「梟龍」3的相控陣雷達甚至能讓它領先殲轟-7A。
阿楨
想聯和中國搞月球基地 現在俄還能拿出什麼來合作
俄羅斯航天局長羅戈津2020-07-12對記者說:“今天早晨,我們與中國航天局舉行了電話會議。我們同意共同開始研究如何建立一個月球科學基地。這個專案向所有人開放,包括美國人。”此前,俄還宣佈,到2029年要實現載人登上月球。
俄在航太合作上的口碑不好,俄從來不肯轉讓技術。韓俄聯合研製“羅老”號火箭時,雖然韓國出了大價錢購買第一級火箭,但俄甚至在韓境內的車間裡關上大門,不准韓國人旁觀火箭發射準備活動。俄出口給美國的RD-180發動機,這是美國出錢、委託俄羅斯研製的,合同中明確要求俄必須共用所有技術檔。
人的態度是可以改變的,如果俄忽然採取了開放的態度,從技術角度來說,月球基地需要幾大關鍵技術。我們不妨列表討論。…….可發現,中國掌握的關鍵技術似乎比俄還多一些。
很顯然,俄希望中國成為月球基地的主要出資方,俄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再次得到機會,恢復和升級自己的航太科研生產能力。不得不說,這種想法的可操作性恐怕不算太高。在過去10多年時間裡,俄羅斯因為壟斷國際載人航太飛行能力,坐收美、歐、日等國的船票錢,形成了慣性思維。可俄要是真想動員中國一起搞月球基地,自己還是要多籌備一些資源。
回應
別忘了瑩火一號 小心上俄當 受騙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20-07-16/doc-iivhuipn3334418.shtml
阿楨
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2020-05-08成功著陸,在軌飛行2天19小時,完成了多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驗證了新一代載人飛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熱、控制、群傘回收及部分重複使用等關鍵技術。
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異常 但中國載人航太趕超美有一個法寶 2020-05-08 觀察者網
神舟飛船的三艙構型,與蘇俄的聯盟號相似。聯盟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用的載人飛船,但上世界六十年代的設計不可避免的存在諸多局限,設計新一代飛船就成了我們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2016年6月25日,長征七號“新一代多用途飛船返回艙縮比模型”成功返回,採用兩艙構型,由軌道艙和服務艙構成。
與神舟類似的近地軌道的載人飛船,返回時不會超過第一宇宙速度。而新一代需要具備以更大的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大氣層的能力,度意味著更強烈的燒蝕。新一代將採用PICA等低燒蝕度輕質新型放熱材料,在大幅降低重量的同時增強飛船的放熱能力。神舟在返回大氣層時,會遭遇一段時間的“黑障”通信中斷。飛船周圍的空氣因高溫而電離,電離後的氣體對無線電信號產生了遮罩作用。新一代將具備突破黑障的能力,始終與地面保持聯繫。
本次新飛船總重為20噸,減少服務艙燃料後,還可14噸。20噸用於執行載人登月,而14噸用於在更遠的載人登陸火星、小行星,因為飛船在近地軌道與推進器、著陸器、居住艙等其他艙段構成組合體,飛船本身反倒不用攜帶太多燃料。
新飛船可重用次數達10次以上,可將單次飛行成本降至最低。
這次發射的新一代飛船是一艘試驗船,經過後續改進並證明具備極高的可靠性後,才能執行真正的載人任務。神舟剛剛投入時,同樣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遺憾的是,本次另一個載荷“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中出現異常。這種裝置在進入大氣層時,可以通過類似“吹氣球”的充氣展開方式,增加自身與大氣接觸的面積實現減速。未來,它有希望替代減速傘等拖曳式的減速系統,這項技術目前美俄日等國都在進行研究,但尚未成功,尚在測試階段難免,但實測資料將為進一步研發提供參考。
阿楨
長征5B剛發射成功 美國就搞了個十分惡劣的太空計畫 2020-05-07 新浪軍事
長征-5B剛剛成功完成首飛,美國就搞出了一個在月球開發方面十分惡劣的“圈地計畫”。
美國不但在加快自己的載人太空飛行計畫,同時還想在把人送到太空之前先下手為強。
華盛頓正在醞釀的這項協議,使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阿密提斯(Artemis)月球新開發計畫命名,稱為阿密提斯協議,在未來12年中再度把人和國際空間站送上月球。合作對象不包括中俄,在簽署國建立的開發基地四周設置“安全區”,防範敵對國家或公司在附近操作,對基地形成破壞或干擾。說白了,這份協定的目的是先下手為強,設定一個所謂的“法律框架”,但國際社會中不存在這樣的法律,美國是1967年外太空條約的締約國,天體和月球“不能以主權聲索、使用、佔領等任何其它方式被國家所佔用”。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5-07/doc-iircuyvi1759139.shtml
相關新聞
NASA計畫2023年發射月球空間站 2020-05-07 新浪科技
阿楨
長五B首飛成功創紀錄 中國載人空間站建設拉開序幕
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運在文昌成功首飛,把近22噸重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送入太空。這是中國乃至亞洲火箭首次發射超過“兩萬公斤”的航天器,進一步奠定了長征五號系列火箭運載能力在世界現役火箭第一梯隊中的地位。
長征5B和長征5同屬一系列,但長征5B主攻近地載人空間站,長征5主打高軌衛星和探測器。
長征5B高近54米,近850噸重。與長五直徑都是5米,矮了3米,輕了20噸。這主要是因為長五B少了一個芯二級和一個級間段,只有一個芯級。
長五B有4個直徑3.35米的助推器(又稱為“半級”),因此,長五B火箭是我國首型“一級半”火箭。不過,長五B整流罩比長五火箭更大,高度超過20米,連10多米長、4米多粗的空間站核心艙都能裝進去。
目前採用較多的是多級火箭,特點是,火箭點火後,最下面一級的燃料開始燃燒,燃料燃燒完後,發動機關機,發動機和儲存燃料的箱體就會從箭體上分離,物體越小,所獲得的加速度就越大。但是,火箭級數也不是越多越好,級數多了,控制起來就會更複雜。長五B“一級半”得益於採用氫氧推進劑的芯一級和採用液氧煤油推進劑的助推器的合理搭配。
中國空間站工程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建造和運營3個階段實施,其中: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安排了長征五號B首飛、天和一號試驗核心艙、神舟飛船、天舟飛船等6次飛行任務;建造階段安排了問天艙(實驗艙)、夢天艙(實驗艙)、神舟飛船、天舟飛船等6次飛行任務。將在2022年前後建立空間站,空間站的近期規模為100噸,可載3人,建成後將至少運營10年。
阿楨
火星探測!陸首次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2020/04/24 中時電子報
圖為中國大陸火星車與著陸巡視器外觀設計構型圖。這款火星車和玉兔號月球車一樣,要靠太陽能驅動。由於火星光照強度小,火星大氣對陽光有削減作用,火星車能源供給比月球車更困難,因此火星車比「玉兔」多了兩個太陽能面板「翅膀」。
中國大陸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備受關注,4月24日是「中國航太日」,中方宣佈,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系列」,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則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將依次編號。
據《人民日報》報導,這名稱源自屈原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綜合外電報導,儘管新冠肺炎衝擊,但中方的火星任務很可能還是會按照計畫,在今年7月發射。去年12月長征5號火箭成功返回地球,對中方的火星任務是好消息,因為它將參與發射任務。
今年1月時,中方成功測試了發動機,而火星任務車也進行了太空環境測試。儘管官方並未發表評論,但從種種跡象看來,中方的火星應該正按計畫進行。這是大陸最富雄心的計畫,要是成功,不僅能和美國並駕齊驅,更能讓國家的相關技術脫胎換骨。
探險家太空控股公司(Voyager Space Holdings)執行長泰勒(Dylan Taylor)說,至今中方的火星任務是最複雜的,它結合了軌道載具,登陸載具和火星探測車,要是他們成功,無疑將使中方太空計畫名列前茅。
研究顯示,火星是距地球最近的類地行星,探索火星有助於人類瞭解地球。世界主要航太國家紛紛致力於火星探測,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和前蘇聯就開始進行火星探測活動。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424001994-260417?chdtv
阿楨
埃塞俄比亞人:中國幫我們實現“太空夢”
中國贈埃塞俄比亞微小衛星2019-12-20發射成功,約65公斤,設計壽命兩年,在距地面600多公里,每天會經過埃塞上空三四次,主要裝載多光譜寬幅相機,能夠獲取農林水利、防災減災等領域多光譜遙感資料,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研究。總理阿比表示,“在中國幫助下,我們在發展空間科學技術方面開啟了歷史性時刻”。
這是繼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等國之後,中國再次幫助非洲國家發射衛星。2018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中提到,中方願繼續向非洲國家提供氣象和遙感應用設施和教育培訓援助,提升非洲國家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支持非洲兄弟早日實現“非洲夢”,實現中非合作共贏、共同發展。
近10年來,僅遙感衛星領域,航太東方紅衛星公司就參與研製了委內瑞拉遙感衛星一星二號、巴基斯坦遙感衛星一號、埃及二號衛星等多個整星出口項目。
NASA推出超大型火箭SLS
2020-01-08,航太總署NASA終於推出首枚SLS深空探測火箭,這是自1960年代前往月球的農神五號(Saturn V)以後,另一個更大的太空火箭。
SLS是NASA與波音共同研發,與Space X的重型獵鷹火箭、巨型獵鷹火箭相比,SLS的研發進度是緩慢許多,2011就開始研究SLS,SLS首測要到2021年,具體時間表也還不確定。花費超過150億美元,SLS是一次使用火箭不能回收再用,這會影響它的發射成本。
SLS大量應用了1970年代的太空梭相關科技,如同太空梭的中央燃料槽,尺寸也相同,火箭全長64.6公尺,直徑8.4公尺,差別在於,當年的燃料槽底部是沒有引擎的,而SLS底部安裝了四具RS-25主引擎,RS-25也就是當年太空梭所安裝的,只是推力進行改良過。火前空重約85公噸,要是加滿燃料,則達到1,000噸以上,採用液氫-液氧為燃料。
阿楨
中國成功發射一枚亞軌道火箭 可回收重複使用(圖)
2019年12月23日上午8時50分,中國一枚外形非常怪異的火箭在大漠進行了第2次發射測試,它就是淩空天行研發的“天行Ⅰ”遙2火箭。天行Ⅰ頭部載荷因為需要適應高超音速飛行而被設計成乘波體結構,看起來比DF-17還要怪異,它是廈門大學研發的XTER雙乘波體飛行器。
單級的天行Ⅰ還有一對主翼和一對尾翼,整體看起來就產生了一種它既像飛機又像導彈的錯覺。 天行Ⅰ這次也是全程在亞軌道飛行(20公里到100公里),速度約為3900公里/每小時(約3.19馬赫,可加速至5馬赫)。
天行Ⅰ回收方式為滑翔+傘降,是世界首款可回收重複利用的超音速火箭。雖然目前它的主要用途是為各種高超音速飛行器以及相關材料、控制進行驗證試驗,但變成“一小時打邊全球”的高超音速武器應該不是很困難。
“天行”還將發展出多級構型,由此可具備衛星發射能力,為我國日漸豐富的商業衛星發射提供又一個選擇。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12-25/doc-iihnzahi9912958.shtml
相關新聞
2019年中國軌道發射33次世界第一
中國最強火箭長征5號12-27發射成功:2016-11-3首飛未能完全成功,2017-7-2第一級發動機“異常振動”發射失敗。
為什麼我的手機還沒用上北斗?因為手機常用GPS代替了所有導航系統(回應:該改,一是實事求是,二是有廣告推廣效應。 現在手機多顯示“位置資訊”己沒GPS.)
中國12-27首次完成太陽帆在軌關鍵技術驗證
阿楨
印度登月失敗 著陸前飛船失聯 2019-09-07 聯合報
印度「月球飛船二號」(Chandrayaan-II)在七月廿二日順利發射升空後,原訂印度時間七日登陸月球南極附近,疑似以失敗告終。印度希望成為繼美俄中之後全球第四個在月球軟著陸的國家,得再等等。
印度官員說,月球飛船二號正常接近月球,直到距離月球表面二點一公里處時出差錯,下降速度太快。
印度曾於二○○八年派出月球飛船一號探月,不過當時並未登陸,而是以雷達探測,首次詳細搜索月球表面的水。
今年已有三次各國太空船試圖登月,只有一月的中國太空船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四月的以色列任務及印度都以失敗收場。
以、印兩國太空船都在著陸前最後階段失聯,且造價均遠低於美國及歐洲登月太空船,可能顯示一味追求低成本將墊高失敗率,這個經驗值得現階段訴諸低成本模式的美國太空總署(NASA)參考。
NASA委由民間設計、同樣追求低成本的無人登月太空船,首次任務預定二○二一年升空。
回應
這裡不是嘲諷印度,一個在自動控制、通訊、精細化和試驗技術不夠成熟、工業製造比較落後的國家,美國全力支援也無力回天。
阿楨
中國火箭精准回收穫突破 用“蒼蠅拍”控制姿態 2019-07-29 環球時報
美國SpaceX公司的“獵鷹9”運載火箭每次發射時,標誌性的火箭第一級回收總能引起全球航太愛好者的感歎。7月26日,隨著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發射中心順利升空,中國也首次成功驗證了火箭第一級落點的精確控制技術,成第二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
柵格舵是關鍵設備
外形像“蒼蠅拍”的柵格舵,是一種非常規的氣動穩定和控制舵面,它的氣動設計非常複雜。如果設計得好,它能增加飛行器的飛行穩定性和操控性;但如果設計不當,反而會帶來極大阻力。此外,柵格舵的結構比較複雜,對加工工藝要求很高,也限制了它的廣泛應用。據介紹,柵格舵在火箭上升段需要緊貼火箭避免對發射任務造成影響,在殘骸再入大氣層段則需要完成解鎖-展開-按控制指令轉動等一系列複雜動作,還要承受上千度高溫、近10倍自重的衝擊力。
最早在柵格翼/舵方面展開研究的是蘇聯,並在SS-20戰略導彈、R-77中程空空導彈等。美國開展柵格翼的研究工作比較晚,但發展非常快,號稱“炸彈之母”的GBU-43就依靠柵格翼保證精准的飛行控制。“獵鷹9”第一級的回收,更是靠柵格翼與反推力系統的完美配合實現的。
中國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的逃逸飛行器也使用了柵格翼。此外,中國民營運載火箭的首次成功發射、星際榮耀公司25日升空的“雙曲線一號”火箭尾部也採用柵格翼設計。
“中國比美國更需要”減少傳統火箭發射時給落區百姓帶來的不便。
阿楨
第二是印度的火箭運載能力可能存在瓶頸。GSLV MKIII僅為4噸,低於我國上一代高軌運載火箭長征3號乙的5.5噸,和阿麗亞娜5 ECA、長征5號等重型運載火箭更不是一個級別。但其本身的重量卻高達六百多噸,已經接近了阿麗亞娜5 ECA的水準,給人一種大客車的身段、中巴車的載客能力的感覺。有限的運載能力,只將月船2號送到了170 x 45475 km高度的軌道上。而將一次變軌分成多次執行,可能有助於降低變軌中的“重力損失”效應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節省燃料,保證探測器有足夠的燃料完成後面的任務。
結語
對於需要在月球表面著陸的探測器來說,風險最大的階段就是在月球表面附近實施軟著陸的階段。不久前以色列發射的探測器,在著陸月球過程中於距離月球表面149米處失控墜毀。而我國的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均能順利著陸月球,靠的是中國航太一步一個腳印的技術積累與攻關。為了落月成功,我們建立了遍佈全球的深空測控網,地球東西半球的數個65米大型測控天線精密的監控著嫦娥的位置與狀態、發出下一步行動的指令。至於印度的朋友們,似乎更熱衷對標中國搞大新聞,而對自己的能力水準鮮有清楚的認識。月船2號能否如他們所願,讓印度稱為第四個能夠在月球上成功實現航天器軟著陸的國家,讓我們拭目以待一個半月後的答案。
回應
人印度就是專門去打卡的,只要能到此一遊就行了,其他的就不用管太多,反正政客要的是回應民族主義情緒的成績,科研機構要的是經費,印度民眾又蠢得很,大家都滿意,各取所需。
有什麼好奇怪的?我們發射登月探測器是為了將來在月球建永久基地,所做的每一步都是為了靠近這個偉大目標積累經驗創造條件.印度的目標就是為了登月,至於上去幹什麼有誰想過?對印度來說,登月探測器發回第一張照片時就是巨大成功,至於有什麼用?管他呢,來一段歌舞再說
阿楨
同是探月任務,為何印度探測器偏要多飛幾十天? 2019-07-27 觀察者網
在歷經波折後,印度“月船2號”終於在22日發射升空,開始了印度的第二次探月任務。一旦取得成功,印度將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成功實現航天器月面軟著陸的國家。
對於美中俄航太大國來說,一般會將環繞探測和著陸、巡視探測的探測器分開設計、製造和發射。一方面,為了獲得豐富和精確的科研成果,執行某一類探測任務的航天器的重量就已經到達了火箭運載能力的上限,需要分開發射。另一方面,環繞探測無需著陸,而著陸、巡視探測還要在特定點實現軟著落,任務實施過程的複雜程度較高,將這兩類探測任務分開進行,可以規避任務設計中一些不必要的麻煩,降低風險、提高可靠性。
然而,一台重約2.4噸的軌道器、一台重約1.5噸的著陸器和一台重約0.02噸的巡視器(月球車)。這三個探測器首先組成一個整體,從地球發射並飛往月球。著陸器於月面降落前6天與軌道器分離,之後軌道器開始自己的環繞探測,而著陸器則進一步調整軌道,攜帶著月球車在月球南極軟著陸。這種模式和阿波羅飛船載人登月時,指令艙留在環月軌道,登月艙搭載宇航員登月的路數有幾分相似。然而,美國人是在通過多搜無人探測器和載人的阿波羅飛船進行測試飛行,充分驗證有關技術後才敢進行這樣的操作。而印度在“月船1號”任務實際壽命不及設計壽命的一半,完成的並沒有那麼完美的情況下,就採用了這種印度一次頂其他國家兩次的玩法,其勇氣頗讓人敬佩。而如果登陸取得成功,月船2號的著陸器和巡視器的設計壽命也只有14天,又給人一種虎頭蛇尾的感覺。
印度為什麼要在地球附近折騰這麼多天呢?
第一是印度的軌道設計水準、飛行器測控定軌精度水準和飛行器變軌精度水準較低。經常開車的朋友知道,如果司機駕駛技術較為嫺熟,在倒車入庫、側方停車時往往可以觀察好當時的環境,準確的選擇好停車、打輪的時機,控制好車速,準確的一把完成。而如果駕駛技術捉急,則往往要不斷的修正上一次動作的偏差,反復前進後退後才能搞定。10年前,“月船1號”就採用了類似的6次變軌才進入地月轉移軌道。而和中國的嫦娥探月每次都有技術提升所不同的是,印度人在這10年裡似乎在軌道技術上毫無進展。
阿楨
太空競賽不落後 中國追美趕俄 2019-07-21 台灣醒報
50年前人類首度登月時,中國在太空競賽中幾乎沒有分量,隨中國壯大、富強,中國的太空探索進度正快速追趕美國,預期2020年將開始探索火星、設立永久太空站,2030年讓中國太空人登上月球。在中國奮力追趕下,以往太空競賽中居領先地位的俄羅斯表現相對黯淡許多,要能夠重居領導地位將非常困難。
據CNN報導,中國沒有官方太空探索計畫預算,但外界估約58億美元,這僅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 2020年預算226億的1/4,不過中國發展企圖心可不會因為預算較小而縮減。
日本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今天在一顆遙遠的小行星「龍宮」著陸,以協助科學家瞭解太陽系演化歷史。印度太空探測船「月球飛船二號」原本15日要發射升空,但因為燃料技術問題,發射前不到1小時緊急喊停。
俄太空產業近年來發生腐敗、缺乏專業知識,以及多起機件故障的醜聞,都讓觀察家認為,俄太空產業危機更深了。
登月50周年 美想重返月球 先闖政治迷宮 2019-07-22 聯合報
美國太空總署廿日歡慶人類首度登月成功五十周年,但美國載人太空事業的未來一波三折,因為各界都知道要重返月球才能上火星,但是,每次登上大位的新總統都想改變前任總統目標,預算更不見得有如一九六○年代那般慷慨,使負責執行的太空總署不僅得克服技術難關,還得走出華盛頓的政治迷宮。單是在川普政府頭兩年,美國載人太空計畫目標就已多次更改。原本火星的急迫性不高,太空總署準備等到重返月球有更多進度後再說,但現在川普希望太空總署更常宣傳火星任務。
原本太空總署打算讓太空人重返月球的時程是2028年,沒想到在美國總統川普授意下,今年春天太空總署宣布登月時間提前至2024年,讓川普若能連任,得以在第二任結束前看到美國太空人重新踏上月球。
太空總署目前最大問題是經費不夠,今年五月白宮才要求國會對明年度太空總署預算再增加16億。若要讓美國太空人重返月球,可能得花上兩至三百億,而且與五十年前阿波羅計畫不同的是,如今美國非常仰賴民間太空企業的技術。
阿楨
因技術故障 印度臨時叫停月球2號發射:登月夢推遲
原計2019-07-15淩晨發射的印度月球探測器“月球2號”,因“發射系統出現技術故障”,導致其在發射前56分鐘推遲發射。
印度曾在2008年發射“月船1號”探測器,實現繞月飛行,確認月球存在水分。
印度月船2號是在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幫助下研發的,但大部分組件由印度自行設計、製造,重量3.89噸,包含軌道飛行器、“維克拉姆”登陸器、“普拉格延”月球車。
月船2號計畫9月6-7日在月球暗面的南極附近一帶、兩個火山口之間的高原登陸,如果實現將成為繼美國、蘇聯(俄羅斯)、中國之後全球第四個實現登月的國家,而且第一個登陸月球南極。
“普拉格延”月球車由太陽能驅動,按照設計最多可運作14個地球日,最多可行走500米,任務是分析月球表面礦物並繪製地圖,尋找水分痕跡和太陽系早期留下的演化證據。
阿楨
俄與中國分享超重型運載火箭參數 提議合建月球基地 2019-06-08 觀察者網
在2019.6.6-8日舉行的第二十三屆聖彼德堡國際經濟論壇上,俄羅斯國家航太集團(Roscosmos)總裁津稱準備與中國分享有關研製超重型運載火箭“葉尼塞”的資訊,並提議兩國聯手打造月球基地。
計畫於2028年發射的“葉尼塞”將由6個配備RD-171發動機的助推器以及搭載RD-180發動機的芯級組成,長約百米,近地底軌運載能力為70噸以上,未來將用於月球和火星的遠端太空飛行任務。 RD-180性能優秀,美國已採購多年,但美國打算於2022年棄用。
回應
和俄合作固然很好,可以取長補短。但是一定不能放鬆國產的長九等重型運載火箭。
相關新聞
CR929俄方企業總經理:已獲得200架採購的“軟合同”
回應
之前說俄方將單方面終止合作,看來是謠言,應該嚴懲造謠者
特朗普:NASA不應該談登月 月球屬於火星的一部分 2019-06-08 環球網
天文學界被特朗普的新推特所震驚,因為他說“月球屬於火星的一部分”。
5月14日,特朗普在推特上宣佈要給NASA額外撥款16億美元加速登月計畫,“讓NASA再次偉大起來”。
然而這還不到一個月,特朗普就變臉了,稱NASA不應該談登月,而應該將目標瞄準更宏大的火星,並且強調月球屬於火星。
回應
川普的意思是登月計畫是火星計畫的一部分,英語差也別亂秀,沒文化很可怕
你意思美國人英文不如你?美國人是沒文化 你文化真高 笑死我了
川普上任828天 華郵:説謊逾萬次 日均8次以上
阿楨
我國民營航太第二次發射再失敗:壹零空間火箭未入軌
繼藍箭航太的“朱雀一號”發射失敗後,我國民營航太領域今天(27日)迎來第二度嘗試。
據《科技日報》消息,2019-03-28下午17點39分,零壹空間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OS-M固體運載火箭將靈鵲一號B星發射升空,但隨後失去控制,本次發射任務遺憾告敗。
零壹空間創始人曾表示,“中國有中國的特點,我們不想照抄SpaceX,更願意學華為。我們中國人幹起來以後比美國人幹的還好!”
OS-M為四級固體發動機串聯運載火箭,火箭全長19m,起飛重量20t。M系列火箭高度可達200km-1000km,能將所攜帶的航天器送入太空運行軌道。
新浪科技採訪空氣動力學家、航太技術專家黃志澄認為,我國民營航太企業失利比較正常,目前正處於初步階段,美國的SpaceX也是失敗好幾次才成功的,一個民營火箭公司處於起步階段,兩三年時間的發展能有這樣成績就已經很不錯了。國內民營火箭企業要沉住氣,按照中國航太火箭發展的規律去做,“不要急於求成,不用去爭名義上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03-28/doc-ihsxncvh6136932.shtml
美5年內要登月 NASA隨政治起舞? 2019-03-27 台灣醒報
美國副總統彭斯高喊重回月球,呼籲美國太空總署(NASA)得趕進度在5年內送太空人再登月!副總統彭斯日前表示,為了因應與現階段的緊張局勢,美國需要在與中國的太空競賽上取勝,因此5年內盡快送上太空人登月是刻不容緩的。
對此,專家看法不一,支持投入太空競賽的學者包含美國航太局的天體物理學家伯恩斯表示,現在的航太技術發展與60年代不同,當時如果高喊盡快登月,那只是一種口號,但現在美國的確有相關的技術,若能順便達到「透過太空技術」威嚇競爭對手,為何不嘗試?
但一般認為,NASA配合彭斯所言的機率不算高,因為反對者之一就是NASA局長布萊恩斯丁,他認為,美國的確可以在短期內登月,但用處就僅僅是證明比其他國家都快,「若為了短期任務、或是與政治有關的任務,花費高額資金並影響到長期規劃,那無異於殺雞取卵。」,NASA正努力推行SLS火箭計畫,並要求國會暫時取消後續投資計畫,因為在首枚火箭完成前,投資其他技術是緣木求魚。
阿楨
大陸成功研發500噸級火箭發動機 1秒燒1.6噸燃料 2019-03-26 聯合報
大陸長征九號重型火箭500噸級發動機日前聯試成功,為日後載人登月等太空活動奠定成功基礎。
環球時報報導,3月24日,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六院研製的50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燃氣發生器-渦輪泵聯動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500噸級重型運載火箭發動機關鍵技術攻關及方案深化論證達到預期目標。
六院副院長李斌表示,此次試驗為發動機渦輪泵、燃氣發生器及配套元件的聯動試驗,驗證了發生器-渦輪泵組件方案的可行性,實現了從起動、初級、主級到關機的平穩過渡,為進一步進行發動機整機試車等研製工作奠定基礎。
液體火箭發動機的主要元件包括推力室、燃氣發生器、渦輪泵、自動器和控制系統等。其中,渦輪泵是火箭發動機的心臟,要在一秒鐘完成1.6噸推進劑的高壓輸送。因其結構複雜、工作條件苛刻,設計高效率的渦輪泵也是發動機研製中的關鍵,六院此次聯動試驗的成功標誌著該型發動機研製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此型發動機為大陸正在研製的最大推力火箭發動機,對支撐後續大型空間活動、載人登月及深空探測具有重要意義。未來該型發動機將應用於長征九號重型運載火箭上。
報導稱,中國大陸航太運載火箭以液體火箭發動機為主動力,幾十年來,中國研製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尤其中國成功研製了YF-75等高性能液氧液氫發動機,完成數百次衛星的發射,實現載人航太和月球探測,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目前,中國已經掌握了液氧煤油和液氧液氫發動機的各項關鍵技術,實現了長征五號、長征六號、長征七號新一代系列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新一代運載動力研發的新材料和新工藝為重型運載火箭發動機研製奠定了基礎,進一步研製更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和液氧液氫發動機是中國航太動力體系的延續和發展,將滿足中國載人登月和太空探測、發射大型太空站等重大航太活動的需求,提升中國進入太空的能力。
圖博館
俄媒:在航太領域 中國已完成了俄羅斯30年後的目標
俄羅斯自由媒體網2019-02-01文章稱,2018年,中國完成了39次航太發射,再度超越所有對手。
我們不妨用俄羅斯有些天方夜譚的月球研究計畫來加以比較:重型火箭的研發、改造“聯盟”號飛船用於探月等。我們當然期待著莫斯科的雄心能成為現實。然而,我們未必能夠追上不久前還是“徒弟”的中國的腳步。
中國的月球探測工程啟動於2004年。它包括實現月球探測衛星繞月飛行、發射月球軟著陸器、進行月球樣品自動取樣並返回地球3個階段。
如今,我們更目睹了今年1月3日嫦娥四號實現的人類歷史上首次月背軟著陸。
探月的下一階段是嫦娥五號的科考,它將在2019年完成,目標是採集月球樣品並返回。
2020年,將實現太空人的月球登陸。這並非異想天開,因為長征九號重型運載火箭的研發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其他相關設備的打造以及太空人的培訓也在推進當中。
在2050年之前啟動包括火星在內的遙遠行星飛行之旅。北京還打算發射飛往銀河系之外的特殊深空探測器。
目前,為探索其他星球、尋找地球外文明,中國已經動用了全球獨一無二的、體量龐大的球面射電望遠鏡“天眼”。
顯見的是,中國的探月工程跟它對空間站的打造一樣,都在向全球展現自身科技發展的實力與成就。
2018年,中國的航太發射數量是俄兩倍還多。若是從整體上評價中國的太空計畫,那麼我們可以說,這個不久前的“徒弟”正在迅速追趕,並已在某些方面超過了“老師”的水準。在50年前,這是誰都無法想像的。
中國憑藉宇宙速度,迅速躋身全球航太大國之列。目前中國已經解鎖了幾乎所有的太空技術和太空探索活動。它正在研發可多次使用的太空船和超重型火箭。論及北京取得的獨一無二的航太成就,那麼不得不提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的成功發射,另一個則是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
中國航太工業正按照國家發展的規劃、為未來50年擘畫的航太戰略藍圖,有條不紊地推進。
相關新聞
馬斯克承認自己愚蠢 決定擱置火星先去月球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02-03/doc-ihrfqzka3413511.shtml
圖博館
中國運載火箭今年"海上首秀":將在黃海發射長征11 2019-01-31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 2019-01-29發佈《中國航太科技活動藍皮書》(2018), 2018年,中國創造了39次航太發射任務的歷史新紀錄,首次超過美國,成功登頂全球航太發射排行榜。2019年航太科技集團將繼續開啟“30+”模式,計畫全年實施30餘次航太發射,共發射50餘顆航天器。重點包括長征五號火箭、嫦娥五號探測器、北斗衛星、高分七號衛星等任務,還有長征十一號海上發射、捷龍一號首飛、長征火箭歷史300次發射、鴻雁星座工程等。
藍皮書披露了中國新一代航太運輸系統的最新進展,例如備受各界矚目的中國重型運載火箭研製取得重大進展,已經初步確定運載火箭技術方案和研製能力佈局方案。藍皮書還透露,中國新一代中型火箭長征六號改、長征七號改與長征八號同樣研製順利。此外,中國成功完成運載火箭垂直回收制導控制技術論證試驗,這將支撐中國航太由一次性使用向重複使用、由單一航太運輸向航太運輸與空間操作相結合的跨越。
2017年7月,昵稱“胖五”的長征五號大型運載火箭發射失利後,各界都對它何時複飛充滿期盼。航太科技集團副總經理楊保華介紹了該火箭的最新進展。“去年一年,我們對‘胖五’進行了技術歸零工作,當前總體進展比較好。目前該火箭計畫在今年7月中下旬進行第三次發射任務,如果一切正常,今年年底它還有一次發射,將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展月球採樣返回任務。”楊保華透露,為中國空間站配套研製的長征五號乙運載火箭也已經全面進入試樣研製。按計劃,今年它將進入文昌發射中心開展發射場合練及首飛任務前的準備工作,為空間站建造階段全面展開奠定基礎。
今年還將開創的另一個“中國第一次”是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的首次海上發射。該火箭副總指揮金鑫回答《環球時報》記者提問時表示,長征十一號的首次海上發射將選擇在中國黃海海域進行,這也是中國運載火箭的“海上首秀”。據介紹,海上發射可以靈活選擇發射點,降低對發射場資源的依賴,滿足運載火箭商業發展的需要。金鑫透露,運載火箭海上發射還為下一步的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海上回收奠定基礎。
圖博館
但南極再艱苦也是在地球上,月球卻幾乎沒有大氣和磁場的防護,因此基地的房子必須能抵抗帶電粒子輻射以及小型隕石。最開始的簡易居住所可能要從地球帶過去,再用厚達幾米的沙土或表岩屑層層覆蓋。
月球上也有些自然條件可以利用——懸崖、峽谷、山洞和熔岩洞,都可以保護基地。根據日本“輝夜號”飛船以及美國“聖杯號”探測器提供的資訊,月球正面馬利厄斯丘陵就有一條“候選”隧道,長達數千米。
現在,研究人員正在地球上試驗如何更好地完善月球建築:德國航空航太中心(DLR)實驗室裡,科學家利用表岩屑培養人工石,目前,磚塊已經有混凝土五分之一的強度了。
作物可以自己種
一個自給自足的月球基地裡,最後一項要素就是食物。在封閉生態系統中,植物可以迴圈利用有機廢物,並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可呼吸的氧氣。NASA甘迺迪航太中心科學家羅伯特•穆勒認為,如果人類在月面上只是短期逗留,又無法就地培育食物的話,基地專案可以說就沒什麼指望了。
但中國的志願者早已經在“月宮1號”類比基地的封閉生態系統裡破紀錄地居住了370天,他們在裡面種植作物,並通過養黃粉蟲來獲取蛋白質。而今年1月15日,中國科學家在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新聞發佈會上宣佈,人類首次在月面的生物生長培育試驗成功,棉花種子成為在月球上種植出的第一株植物嫩芽。
對國際空間站(ISS)的宇航員來說,他們已經吃過在太空種植的生菜等綠葉蔬菜了。NASA甘迺迪航太中心內,有一個項目就叫做“蔬菜”(Veggie),目的是選擇出能在密閉空間裡茁壯成長,且富含維生素C1、維生素K和鉀(這些營養素在存儲中最容易流失)的蔬菜,最終甘藍拔得頭籌。
其實早在2017年底,美國探月計畫就被認為出現了轉向。但和再來一次阿波羅計畫相比,航太機構可能傾向于逐漸建立一個可持續性的基地。
綜上來看,月球基地可以開展科學實驗,可以為人類登陸火星提供測試場地;另一方面,私人企業也可以通過採掘氧氣和氫氣作為燃料來獲利。那麼以後,我們抬頭看地球的衛星,可能如同在看一個加油站——它可能是人類實現長途空間旅行的基石。
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9_01_21_487580.shtml?s=sygdkx
圖博館
月球上建基地要做哪些準備? 採掘水或是首要任務 2019-01-21 科技日報
月球探索的前景正變得明亮起來。與此同時,人類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的計畫開始受到越來越多人關注,並被認為已在逐步推進。
儘管航太機構通常都不會預告這一時間表——部分原因在於月球駐人基地的目標很可能會超過預算週期,另一部分原因則是他們需要企業來為各個階段提供資金。不過近些年,歐空局(ESA)主席一直強調,若干國家和企業計畫合作建立人類半永久性月球基地,他稱之為——月球村。
水,水,水
只要到了別的星球,第一個挑戰都是採掘水。
阿波羅計畫曾從月球赤道上取回部分樣本,顯示那裡是異常乾燥的。不過,十年前發現月球極地有水冰的驚天消息,改變了一切。
現在,NASA已經委託幾家公司開發可以攜帶採掘設備的月球探測器,最早明年就開始動工。科學家們認為,月球上的水足夠多,根據目前的資料估計,可能兩極各有100億噸。
大部分的冰都會被採掘出來用作燃料。根據科學家的計算,私營礦業公司每年只需要採掘1000噸左右的水,並將其電解成為氫和氧,用作燃料就可以獲利。
不過,-249℃的月球坑可以說是太陽系中最冷的地方之一,這意味著挖掘器械需要額外的熱量和能量才能采出這些水並將其轉換成燃料。對私營公司來說,基於自然衰變產熱的鈈基電池太貴了,所以採掘最可能是利用太陽的能量。
其實,月球上也有另一種水源:月球土壤。其也被稱為表岩屑,裡面含有矽和金屬氧化物,大約平均43%品質分數的氧。理論上看,將月球土壤加熱到超過900℃,在這一溫度下,宇航員從地球帶上去的氫氣或碳就可以把氧從礦物中“剝”出來,和氫元素結合形成水。
從土壤裡提取氧的過程,還能產生一些稀有金屬作為不錯的副產物。不過,科學家也計算了一下,將氧從化學鍵中釋放,其實比加熱冰更耗能。
是另一個南極嗎?
與採掘水冰的利潤問題相比,科學家們更關心的是:建造一個用於科學實驗的基地。這可能會讓月球變成像南極科考站似的情況,其完全出於科學興趣而為。
美國西南研究院的行星科學家羅賓•坎納普表示,科學家對重返月球後可以做的實驗充滿期待。譬如,古老的月球坑採樣實驗就可揭示出地月系統是如何形成的,當時太陽系仍然處於早期狀態,小行星還在撞擊月球。科學家還希望能夠分析月球的水迴圈和地震學,再安裝一個免受地球干擾的大型射電望遠鏡,專攻早期宇宙輻射。
圖博館
英媒:為建基地鋪路 中國在月球上種植物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2019-01-15報導,人類在月球上種植的植物首次發出嫩芽,這為我們建立能產生食物和空氣的月球基地鋪平了道路。
大陸為何要大費周章登陸月球背面? 2019-01-19 聯合報
日經中文網2019-01-18報導,以美國的阿波羅號為代表,此前人類航天器的著陸的地點均為月球正面。背面從地球無法看到,同時難以實現直接通信,因此著陸難度更大。月球的正面和背面在地形和結構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在月球和地球的歷史研究和資源探測等方面被期待取得成果。
日本國立天文臺助教荒木博志表示,按主流理論,月球和地球是在大約46億年前、由原始地球和火星大小的巨大行星相撞而形成的。一般認為相撞之後的月球覆蓋著黏稠的熔化岩漿,隨後不斷凝固。不過,凝固方式並不一致,背面較厚的地殼形成於比正面更加古老的時代。如果調查背面的情況,或許能弄清更遙遠時代的月球和地球。「月球與地球不同,約40億年前的狀況仍大量被保留著」。此外,據稱,嫦娥四號還將與中繼衛星配合,從月球通過電波對宇宙進行觀測。頻率低的電波由於覆蓋地球的電離層等影響,從地面進行觀測時難以使用。但如果是月球的背面,則不會受到電離層和人工電波影響。這或將成為未來利用建在月球的射電望遠鏡來觀測宇宙誕生之初奧秘的第一步。
新華社旗下的《參考消息》19日也引述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研究員楊宇光的說法指出,嫦娥四號的著陸位置在月球背面南緯45度左右。大陸國家航天局早前即曾表示,中國探月重點在月球南極,本周新公佈的計畫又顯示,嫦娥六號、七號、八號都要在月球南極執行任務。在月球南極執行任務主要有兩方面優點。從科學角度上講,這裡地質構造比較古老,有利於研究月球歷史和形成原因。不過,這一位置的工程層面意義其實更重要。月球南極存在永久光照區和永久陰影區。永久光照區對解決科考站的熱控問題和能源供應問題十分有利,便於將來建站。永久陰影區可能存在大量水冰,開採這些資源也可能為更多活動提供便利。
回應
花了一堆錢只是為了爭面子。
搞科學的一步一步來,搞政治的口水噴不到一公尺。
相關新聞
嫦娥四號創下世界紀錄,總投入約1公里地鐵造價5億人民幣,西方炸鍋了
圖博館
中國人在月球栽的嫩芽已經"死了"?這事沒那麼嚴重
2019-01-15,中國完成了航太史上的一次創舉:嫦娥四號上搭載的棉花種子長出了嫩芽。這是人類首次在月球表面培養植物並生長出第一片綠葉。
這株小小的嫩芽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這幾天,外媒卻紛紛以“中國在月球上的植物已死”為標題,報導了這株月球上“唯一植物”的命運。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外媒引述的消息來自科普載荷專案組前幾天所做的情況介紹:
目前,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已進入斷電狀態,載荷內部在月夜溫度零下52℃的情況下,所攜帶的六種生物將結束本次科普試驗使命,處於冷凍狀態。待下一個月晝期溫度上升後,在全封閉狀態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罐中,六種生物將被慢慢分解成無害的有機物,並將被永久封存在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內部。”
辛苦長出的嫩芽就這麼死了,對於這個結果,有網友表示不解。
其實這次實驗的意義在於我國在月球這種特定環境下首次實現植物的成功發芽,光憑這一點,我們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眾所周知,月球晝夜溫差極大。連我們的玉兔二號月球車都一度休眠,以熬過月球上酷熱的白晝。這次的實驗通過研究生物在月球低重力、強輻射、自然光照條件下動植物的生長發育狀態,為人類今後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礎和經驗。
回應
我家隔壁老趙,窮的連飯都吃不飽。但是他經常借錢買煙花,說是好看。家裡人都快餓死了他也不管
我家以前隔壁老李,窮的連飯都吃不飽。但是他經常借錢買書看,常被別人說沒用,可後來成功逆襲,步入上流社會!!他家七大姑、八大姨天天笑得合不攏嘴!
說實話,現在送外賣都能有小一萬的收入,在中國現在這樣的環境裡還能把自己餓著也是一種本事。
死就死了,探索太空難道不允許失敗?
這明擺著按部就班完成了想要做的每一件事,那裡失敗了?
這個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比如說,奧運會中國會拿很多金牌,但實際上中國體育並不強。
然而中國體育在世界上競爭力本來就很強,依據就是你說的奧運會表現
https://tech.sina.com.cn/d/s/2019-01-19/doc-ihqfskcn8453226.shtml
圖博館
回應
阿三趕中超美 精神值得學習
阿三啊,玩航太美國都玩不起了,俄羅斯玩解體了,你連廁所都建不起還搞什麼航太啊,信我話有錢多發展本國經濟才是硬道理。
什麼都要跟中國比,太無自信了,遲早累死.
就和阿三這樣耗下去,到時候也讓它解體
阿三一向志大才疏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01-03/doc-ihqfskcn3751090.shtml
法媒:在這場新的激烈競賽中 中國首次超過美國
法國《回聲報》網站2019-01-01刊登題為《在星空競賽中,中國首次超過美國》的文章稱,2018年中國的長征系列火箭發射了39次,相當於當年全球發射總量的30%,超過美國的31次,而歐洲則越來越難於保持位置。
面對美國的全球定位衛星導航系統和歐洲的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2018年12月底,中國宣佈自己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啟動。經歷2018年19次發射之後,北斗系統已包含33顆在軌衛星,預計到2019年還要發射11顆衛星!同預計2020年達到30顆衛星的伽利略系統相比北斗的佈局更加迅速。中國提到要到2020年讓北斗提供全球服務。
北京還開始走出國門在國外尋找合同,同諸如歐洲的阿麗亞娜航太公司或美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相競爭。2018年12月初,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將兩顆沙烏地阿拉伯的衛星送上天空。
儘管中國在蓬勃發展,美國依然是太空領域的超級大國。馬斯克創辦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今年取得了驚人的突破,而傳統上的火箭發射裝置波音的“德爾塔”火箭和洛克希德•馬丁的“宇宙神”火箭則相對黯然。太空探索技術公司2018年進行21次發射,佔據太空發射市場18%的份額,由此毫無疑問地證明了全球第一的地位。2018年12月23日,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為美國空軍成功發射第三代全球定位系統的首顆衛星。
作為太空領域的傳統玩家,俄羅斯2018年依靠它耐用的聯盟號挽回了臉面(楨:?)。聯盟號主要負責將宇航員們送上國際空間站。俄羅斯2018年還在全新啟用的東方港航太發射場完成了一次聯盟號的完美發射。但是,隨著美國向國際空間站派遣宇航員計畫的結束,莫斯科在為自己的火箭發射裝置尋找新的客戶上面臨壓力。
文章指出,在這場新的激烈競賽中,歐洲正被邊緣化。阿麗亞娜航太公司2018年實現11次發射,其中8次是使用歐洲的火箭發射裝置。阿麗亞娜的歐洲項目如今只占全球火箭發射的5%,僅相當於印度的火箭發射量。
圖博館
嫦娥四號登陸位置真完美:旁邊就有一個隕石坑 2019-01-03 新浪軍事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
10時15分,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發出指令,嫦娥四號探測器從距離月面15公里處開始實施動力下降,7500N變推力發動機開機,逐步將探測器的速度從相對月球1.7公里每秒降到零。在6-8公里處,探測器進行快速姿態調整,不斷接近月球;在距月面100米處開始懸停,對障礙物和坡度進行識別,並自主避障;選定相對平坦的區域後,開始緩速垂直下降。約690秒後,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落月過程中,降落相機拍攝了多張著陸區域影像圖。
嫦娥四號由著陸器和巡視器組成,共配置包括2台國際合作載荷在內的8台有效載荷,其中著陸器上安裝了地形地貌相機、降落相機、低頻射電頻譜儀、與德國合作的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等4台載荷;巡視器上安裝了全景相機、測月雷達、紅外成像光譜儀和與瑞典合作的中性原子探測儀。這些儀器將在月球背面通過就位和巡視探測,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巡視區形貌、礦物組份及月表淺層結構研究,並試驗性開展月球背面中子輻射劑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環境研究。此外,著陸器還搭載了月表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嫦娥四號任務為中外科學家提供了太空探索的機會。
科學家認為,月球背面比正面更為古老,對研究月球和太陽系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價值。月球背面也是一片難得的寧靜之地,遮罩了來自地球的無線電信號干擾,在此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可以填補射電天文領域在低頻觀測段的空白,為研究太陽、行星及太陽系外天體提供可能,也將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雲演化提供重要資料。中國國家航天局願以此為基礎,與世界各國航太機構、空間科學研究機構及國外空間科學愛好者,開展合作,共同探尋宇宙奧秘。
相關新聞
“玉兔二號”在月背留下第一行“腳印”
美向中國索要嫦娥四號探測器軌道資料 中方斷然拒絕(回應:美國是一個下霸道和不要臉的國家,過去如何封殺中國的?)
嫦娥四號上為啥沒美儀器?美媒:遏華法案自縛手腳
環球時報社評:希望有一天中美太空人月球握手(回應:自作多情!要不你做個網路調查吧,看看有幾個人支援你的想法)
印度原定2019-01-03發射月球探測器與中國競爭 卻再次延期
圖博館
嫦娥四號成功發射 開啟首次月背之旅
2018-12-8,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最終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之間的中繼通信。
嫦娥四號主要是開展月球背面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開展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礦物組份及月表淺層結構探測與研究;試驗性開展月球背面中子輻射劑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環境探測研究。
為增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開放共用,嫦娥四號任務開展了4項科學載荷方面的國際合作,搭載了3項由國內高校研製的科學技術試驗專案。
自2004年正式啟動以來,中國探月工程已經取得四戰四捷。2007年,嫦娥一號實現繞月探測;2010年,嫦娥二號,獲得國際最高的7米解析度全月圖和月球虹灣地區1.5米高解析度局部影像圖;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落月,成為了在月球表面工作時間最長的人造航天器;2014年,再入返回飛行試驗成功。
美媒《福布斯》2018-12-5西方為何對中國登月這麼無知?
雖然專家認為嫦娥四號探測器著陸成功的可能性僅為50%,但如果NASA這麼做,西方的互聯網將為之瘋狂。那麼,為何當中國這麼做時卻沒有在西方引起轟動?
在西方,中國太空專案幾乎鮮被報導。即便被報導,也通常是出於美國反對。當得知中國開始登陸月球並向火星進發時,人們錯愕不已。這使SpaceX想起太空競爭早期,當時西方對蘇聯的切實成就感到匪夷所思。
SpaceXNASA每年支出高達359億美元,歐洲航天局57億,中國僅49億。然而中國不僅將嘗試登陸月球背面,還包括明年發射從月球採集樣品並返回地球的嫦娥五號等。
相關新聞
美國獵鷹9號12.7回收失敗
回應
不是說SpaceX火箭回收技術,早已是輕車熟路了嗎?
簡單來說,因為這枚火箭的設計使用目標,就是兩三次。
你關注不關注我們都在做,而且砥礪前行!西方自己有優越感那是你自己的感覺,和我們沒關係!
中國比西方優越了幾千年,只是停留了一個世紀。
西媒讓大多數西方人成了井底之蛙,我想說的是:幹得漂亮!
jsoujsou
1967年1月27日,原定于當年2月底發射升空的美國阿波羅計畫首艘飛船阿波羅-1號,在進行例行測試時發生火災,三名宇航員不幸遇難。阿波羅1號事故給剛剛起步的阿波羅計畫蒙上了一層陰影。但蘇聯一方卻也沒有閒情逸致去幸災樂禍,就在阿波羅1號事故發生的一年期,柯洛廖夫逝世,此時他設計的N-1火箭尚處在圖紙階段,火箭設計師瓦西裡•米辛(Василий Мишин)執掌第1試驗設計局,蘇聯登月計畫在大大落後於美國的情況下,依然充滿著變數。
不得不說,柯洛廖夫的逝世對蘇聯登月計畫乃至整個航太事業而言都是不可估量的巨大損失,蘇聯航太史很少有像柯洛廖夫這樣,兼具科研與管理才能,又具有長遠發展眼光與想像力的科學家。自柯洛廖夫去世開始,N-1型火箭的研製就開始每況愈下。而作為設計局新任領導米辛,人們對他評價非常一致,那就是一位不甚稱職的領導者。
…
回應
載人登月專案最有意思的是,蘇聯是分幾個組織高競爭,結果浪費大,事也沒成,美國倒是集中了力量辦大事很迅速的就搞成了,兩個國家似乎拿錯了劇本。
波音和洛馬競爭出來了F22,全是民企。spaceX火箭回收再發射,民企。英特爾AMD民企,高通民企,蘋果民企,騰訊百度阿裡民企。
非常能理解你們這樣資本私有化的鼓吹者的困境,對於你們那些狗屁倒灶的私有萬能論,阿波羅計畫是永遠的痛。波音和洛馬在內的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超過30萬人的龐大團隊在政府名義下統一號令,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偉大成功案例,是不是讓你感覺臉上被狠狠的抽了一記響亮的耳光了?spacex火箭回收再發射,美國航天局給錢給技術給技術人員,這是民企?英特爾amd這些晶片電腦類的企業更不用說了,哪個不是從國家的技術和支援下發展出來的.
騰訊百度阿裡更不用說了,這麼大的營收的和利潤,上稅沒有一個地方國企上稅上的多
https://www.guancha.cn/YuZhou/2018_08_19_468684.shtml
jsoujsou
蘇聯載人登月計畫始末——夭折的紅色阿波羅 2018-08-19 語宙
…
蘇聯高層在三種火箭方案的選擇中猶猶豫豫,難以抉擇。但此時蘇聯的登月計畫實際上還未通過官方程式正式啟動。而此時柯洛廖夫與切洛梅和格魯什科的關係已經因為登月計畫中的火箭之爭緊張到了極點。直到1964年,一份蘇共中央的決議,讓局勢變得更為複雜。
這實際上是將整個登月計畫切割成兩個部分,分別交由柯洛廖夫和切洛梅執掌的設計局去完成。第一部分,即載人繞月飛行,由切洛梅的第52設計局負責,採用切洛梅的UR-700型火箭,計畫於1967年實現載人繞月飛行。第二部分,即載人登月,則由柯洛廖夫的第1試驗設計局擔綱,採用柯洛廖夫的N-1型火箭,計畫於1968年將首位蘇聯太空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
一個項目,分由兩家設計局來負責,而且互不統屬,兩者還是競爭關係,而且由於格魯什科的原因,切洛梅與柯洛廖夫的關係向來不睦,這給蘇聯的登月計畫平添了不少變數。
同時,該項決議對選用何種模式,哪個設計局的飛船進行繞月/登月任務沒有明確說明,這又增加了工作上不必要的混亂。而在決議作出僅僅2個月後,蘇聯政局發生重大變化,赫魯雪夫倒臺,勃烈日涅夫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
在混亂中度過了兩年後,1966年9月,無法忍受這種龐大太空專案長期處在如此得過且過狀態的蘇聯高層終於按捺不住,由三十多位航太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由蘇聯科學院院士姆斯季斯拉夫•克爾德什(Мстисла́в Ке́лдыш)領導,重新評估登月計畫。這麼做的初衷,是為了決定兩種火箭誰去誰留,以中止這種毫無意義的爭端。
可是在評估過程中,因為柯洛廖夫已於年初病逝,切洛梅借此機會聯合格魯什科極力遊說克爾德什,意圖讓委員會用UR-700的改型UR-700K來徹底取代柯洛廖夫的N-1。最終,老好人克爾德什只好讓一碗水端平,還是回到了1964年決議的那個框架裡,讓第1設計局搞登月,讓切洛梅搞繞月。不過委員會的最終決定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了柯洛廖夫,即無論是繞月還是登月行動,無論是N-1還是UR-700K,都將搭載柯洛廖夫設計的聯盟飛船。(繞月採用聯盟7K-L1,登月採用聯盟7K-LOK)
而到頭來,這個專家委員會除了在兩大設計局之間和稀泥之外,幾乎沒有做出什麼實質性的工作。
jsoujsou
“月宮一號”志願者出艙 “月宮365”實驗計畫圓滿完成
“月宮一號”構造
2018-05-15上午9時許,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校內,備受關注的“月宮一號”再次緩緩開啟艙門,劉慧(艦長)、劉佃磊、胡靜斐、高寒4位志願者微笑著走出“月宮”,手裡還拿著親手種植的大豆、小麥、胡蘿蔔、番茄、草莓等。
在經歷了370天的“月宮”生活後,此次在“月宮一號”內進行的世界時間最長、閉合度最高的模擬實驗“月宮365”獲得圓滿成功。
1月26日,“月宮365”實驗換班
“月宮一號”總設計師、“月宮365”實驗首席科學家劉紅教授在出艙儀式上報告了實驗情況,介紹了取得的主要成果。
劉紅表示:“‘月宮365’實驗,實現了閉合度和生物多樣性更高的‘人-植物-動物-微生物’四生物鏈環人工閉合生態系統的長期穩定迴圈運轉,且保持了人員身心健康。這對於人類實現在地外長期生存是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的一大步。”隨後,她宣佈“月宮365”實驗計畫圓滿完成。
志願者出艙
志願者和院士在“月宮一號”前合影
據觀察者網早前報導,“月宮一號”由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劉紅教授團隊于2013年10月研製成功,並於2014年完成了持續105天的我國首次長期高閉合度集成試驗,標誌著我國成為了繼俄羅斯、美國之後,第三個掌握了該技術的國家。艙內閉合度達到了97%,迴圈再生了100%的氧氣和水、55%的食物。這為我國空間站設計提供了重要實驗支撐。
志願者在艙內活動
據劉紅教授此前介紹,“月宮一號”一期包括1個綜合艙和1個植物艙,總面積100平方米,總體積300立方米,可滿足3人生命保障需求。綜合艙包括居住間、人員交流和工作間、洗漱間、廢物處理和昆蟲間。植物艙分隔為2個植物間,可根據不同植物生長需要獨立控制環境條件。
回應
這個有意義嗎,
美國“生物圈2號”瞭解一下,有意義嗎?
蔬菜不錯,就是蛋白質來源是黃粉蟲我不能接受…… 也許未來能吃上人造肉
人造肉的營養富集程度~遠不能跟黃粉蟲媲美!極端環境下“口味”要讓位給具備“高能量高營養”的食物。
http://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8_05_15_456847.shtml
圖博館
總結一下,除了錢外,登月需要國家意志的迅速統一和有效執行,需要國家具備雄厚的技術基礎和儲備,需要國家的全球影響力,而這些就是一個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的集中體現。
在當今世界,“先到達、先佔有;先開發、先利用;先登月、先得益”仍為不爭的事實。今日的太空正如15-16世紀大航海、大發現時代的海洋,而月球是最容易開發利用的處女地。中國人越早登上月球,就能在百年的時間尺度上為我們的後代爭取越多的發展空間。當我們面對廣袤無垠的海洋固步自封,錯失大航海時代後,得到的是近代被侵略和掠奪的屈辱。面對另一個戰略機遇期,我們不能讓這樣的悲劇重演。
回應
首先是國家意志的迅速統一和有效執行。
國家意志,仍然要以錢的形式體現出來
因此最好的運作模式是:以國家意志選人,以經濟規律用人。
那年頭登月活動很大程度是政治需要,然後順便惠及了與航天科技相關的行業,但是沒有收益沒有延續性,僅僅是一種試探.
登月這種工程可以突破科技前沿,這是其他項目所無法替代的,民生項目不可能砸那麼大的錢,那麼依賴巨額投入的科技和工程前沿就必須依賴這種政治和軍工巨型工程。當然是有收益的,只是當時付出代價的人享受不到而已,連方便麵裡的干菜都是源自載人航天。為了原子彈炸不爛的戰時通訊而開發的互聯網,不可能一開始就想到打個醬油都可以用這玩意搞定。
現在還有這麼多人相信登月是假的可以推斷出在中國缺乏科學素養的人是多麼的多啊!民科在中國能蓬勃發展是有其基礎的。
為啥相信登月是假的就只證明中國人缺乏科學素養捏?這是什麼邏輯?
美國還相信上帝造人哩,那美國人科學素養多高呀
http://www.guancha.cn/lihuichao/2018_02_08_446258_2.shtml
圖博館
實際上,具備大型火箭設計經驗的格魯什科一開始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希望使用當時蘇聯已有的大推力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發動機。但科羅廖夫拒絕使用這些有毒的燃料,而蘇聯又沒有足夠的技術力量在短期內研發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蘇聯的信息產業無法為發動機的仿真設計提供足夠的計算資源,石化工業無法為火箭提煉出高品質的煤油。在技術短板的製約下,不得不霸王硬上弓式的採取了不合理的方案。可以說,正是美國已有的科技實力,才使登月成為可能。
此外,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和軍事存在也為阿波羅計劃的開展提供了保障。阿波羅飛船選擇了遠離美國本土的太平洋中部作為著陸場,採取海上著陸的方式返回。這樣做是為了避開大西洋可能出現的惡劣天氣和較大的風浪對飛船返回的影響。打撈飛船的任務是由美國海軍的海空力量完成的。如果美國沒有一支藍水海軍,阿波羅飛船的回收可能還會遇到障礙。在阿波羅飛船的飛行過程中,美國的“深空網絡”測控網持續不斷為飛船的通信和測控提供服務,這個網絡由澳大利亞、西班牙和美國本土的三個站點組成。如果沒有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這類站點的連續穩定運行就難免受到政治因素干擾。
在美國,那些和航天技術沒有直接關聯的學科與研究領域,也間接的從阿波羅計劃中獲益。短時間內不能產生明顯經濟效益的基礎研究,如生物、物理、天文、地球科學等,經費基本都要依賴政府投入。由於阿波羅計劃讓決策者看到了科技發展帶來的巨大政治收益和在國家安全中的中的地位,美國聯邦政府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在阿波羅計劃開展的同時增加了6倍多。阿波羅飛船飛控計算機對電路小型化的要求,集成電路技術在阿波羅計劃大量訂貨的刺激下開始了蓬勃的發展。據統計,在1963年,阿波羅計劃的訂貨占到了全美集成電路出貨量的60%,為後來美國在計算機產業的領先打下了基礎。
圖博館
實際上,在1957年蘇聯先於美國成功發射人造衛星後,美國國內一直處於是否將大量資源投入到航天技術發展上的爭論中。而再一次的落敗讓美國人像珍珠港遭襲後那樣迅速的結束了爭論,開始行動。
從加加林進入太空那天算起,3天后,肯尼迪在白宮著急有關部門負責人開會,商討對策。20天后,副總統約翰遜在一次內部會議上協調民主、共和兩黨在登月問題上達成一致。23天后,NASA和其他有關部門拿出了阿波羅計劃的初步設想。42天后,肯尼迪在國情咨文中提出了阿波羅計劃,並將送宇航員登上月球作為計劃唯一和最終的目標,所有的前續工作都圍繞這一目標開展。反觀蘇聯,由於領導人對登月這種暫時沒有軍事價值的太空活動的態度搖擺不定,在美國開展阿波羅計劃三年後才確定要進行載人登月飛行。
蘇聯航天界的兩位領軍人物——科羅廖夫和格魯什科在登月的技術方案上存在的巨大的分歧,即便在最高領導人的調停下也無法合作。格魯什科領導下的航天設計局有著對登月成功至關重要的大型火箭設計經驗,卻始終未參與到登月工程中來。而在美國,對於登月的具體實施方案,航天技術的祖師爺級人物馮·布勞恩提出了直接登月方案。而在之後的論證中,大部分研究人員和研究機構都傾向於支持一位資淺工程師提出的月球軌道對接方案,認為這種方案比馮·布勞恩的方案更加有效。雖然直接登月方案的否定將給馮·布勞恩個人和他執掌的馬歇爾飛行中心造成損失,但他最終還是支持了月球軌道對接方案,並領導馬歇爾中心全力投入到阿波羅計劃中來,與蘇聯同行間的相互掣肘形成了鮮明對比。
其次,完成載人登月也需要完整而雄厚的技術基礎。完成登月任務,需要材料、冶金、機械、化工、電子信息、精密遙感測控等諸多技術學科的協作。如果只精於某一個學科而在其他領域落後太多,很難取得登月的成功。以蘇聯爲例,最終扼殺蘇聯登月計劃的,是其N1火箭四次試射的全部失敗。對於這種大推力火箭,美國的土星-5號火箭採用的是研發大推力發動機,以少量發動機產生較大推力的實現途徑。在第一級僅適用了5台F-1液氧-煤油發動機,就實現了高達120噸的LEO軌道運載能力,至今尚未有超越者。而蘇聯的N1火箭則在第一級並聯了多達30台推力較小的NK-15發動機。如此眾多發動機一起工作,火箭被設計的異常複雜,可靠性嚴重降低。一台發動機出現的故障會迅速引發連鎖反應,使得整個火箭系統崩潰。
圖博館
李會超:登月,光靠砸錢就能搞定嗎?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博士生2018-02-08觀察者網
網上最近又有流傳施一公教授在一篇演講中表達的他對中國科技實力的看法:我們上天攬月、下海捉鱉,高鐵網通達全國的成就,實際是經濟實力決定的,不是科技實力決定的。
近些年來,施教授在推動中國科學界的變革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然而,在月球探測的問題上,認識可能存在著誤區:中國的探月工程目前正處在無人探測器繞、落、回的第二步,即無人探測器在月球著陸。雖然對載人登月的預先研究已經開始,但何時將中國宇航員送上月球仍沒有確定的時間表。綜合國力、經濟體量和科技實力都處於全球頂尖位置的美國,在上世紀堪稱奇蹟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中,總共也只將12名宇航員送上了月球並安全返回。對於這個擁有371位諾貝爾獎的國家來說,阿波羅登月計劃被視為國家科技實力的象徵之一,甚至有人認為阿波羅計劃定義了屬於美國的二十世紀。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布什政府曾雄心勃勃的提出重返月球的計劃,但幾經起落後至今尚未實現。
對於登月來說,沒錢是萬萬不能的。在阿波羅計劃中,NASA截至1973年總共投入了254億美元。按照購買力折算成2016年的幣值,則高達2060億美元。當時,NASA的預算一度占到了聯邦總財政預算的4.5%左右,而阿波羅計劃幾乎花掉了NASA從國會要來的所有經費。而在美國2017財年預算中,NASA的支出佔聯邦總預算的比例已經下降到0.47%。充足的經費消除了科技人員的後顧之憂,使它們只需將精力投入在解決技術問題上。
然而對於登月這種規模浩大的系統工程,錢卻不是萬能的。
上世紀大部分時間中,人類的航天技術實際是在美國和蘇聯你追我趕的競爭中向前發展的。在阿波羅計劃開展的同時,蘇聯試圖將宇航員送上月球。然而,蘇聯的登月計劃卻遭受了失敗。在美蘇的對比中,我們也許可以發現一些登月成功必需的要素。
首先,是國家意志的迅速統一和有效執行。在蘇聯將人類第一位宇航員加加林送上太空後,以總統肯尼迪為首的美國決策層意識到自己在航天技術上已經被蘇聯領先太多,如果不盡快追趕將錯失重要的戰略機遇。他在國情咨文裡指出:“我們必須在空間領域發揮領導作用。作為一個新興的偉大事業,我們的許多成就將影響到我們在地球上的未來。”
圖博館
我一直對SpaceX的這種宣傳深感困惑。當初土星五號花費12億美元可把50多噸的載荷送入同步軌道,假設發射開支與載荷重量成正比,那麼重型獵鷹執行土星五號相同任務的開支至少要20億美元。實施航天任務又不是買大白菜,多買有折扣,實際上價格與任務的難度遠不是正比關係,常常是非線性增長的。只要想一想買平板電視的經驗,隨著顯示屏尺寸的增加電視機價格是加速增長的。
“省錢”其實是SpaceX玩弄的把戲。他省錢的途徑是靠火箭回收利用,他的引擎本來就不給力,為了回收發射過程中必須把部分燃料留作它用,這就大幅降低了火箭的最大載荷能力,導致回收的重型獵鷹只能把2.2噸載荷送入同步軌道,這還是一枚超重型火箭嗎?連重型的資格都沒有。
更重要的是在重型和超重型火箭市場中,任務主要是載人登月和去火星,載荷的價值遠超運載火箭的成本。例如,美國新一代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JWST)就要依靠重型運載火箭送上太空,該太空望遠鏡價值80億美元,該項目會在乎在運載火箭上省幾千萬美元嗎?人家要的是一枚高性能高安全度的超級重型火箭,在這個舞台上我估計馬斯克是沒戲可唱的。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這是今天馬斯克和他的重型獵鷹還站在舞台上的原因。美國航天界的老虎消聲匿蹟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有一條十分重要,那就是失去了前蘇聯這樣強勁的競爭對手。從大歷史角度看,在前蘇聯的崩潰中倒下的巨人實際上是兩個,只是一前一後而已,至少在航天界事實就是如此。冷戰之後,美國的航天事業再難續其過去的輝煌,因為:“做小生意需要朋友,成大事業要有敵人。”這大概也是美國在全世界到處找敵人的一個原因吧。
........
回應
以前只聽說印度阿三事事處處與中國比較高下,如今美國人也把中國拿來當標靶,中國人脾氣你美國人不是不知道,中國人要幹的事情沒有拿不下。
圖博館
讓我們先從時間軸上作個前後對比,表一顯示了重型獵鷹與五十年前土星五號的主要性能指標。數字顯示土星五號身強力壯,力壓重型獵鷹,土星的第一級只用了5只引擎發出的總推力超過後者27只引擎近5倍!土星五號的運載能力是重型獵鷹的3倍。僅從性能來看,土星五號完胜重型獵鷹,事實上兩者幾乎就沒有可比性。
再讓我們在空間軸上作個左右對比,表二顯示了重型獵鷹與各國重型火箭的主要性能指標。從這張表上,不管是左看右看,無論哪裡也看不出這枚捆綁有27只引擎的重型獵鷹有什麼過人的優勢,這真的不像是一枚超級重型火箭。重型獵鷹真的難以擔起登上月球飛向火星的重任,單看它三米多點的直徑,實際上已經被判出局。現代太空任務的載人飛船和太空望遠鏡都是又重又大,三米多直徑作為重型火箭都不合格,“超級重型”的影子都沒有。
表三數據顯示,SpaceX的梅林-1D引擎推力不足,比衝低下,在液氧煤油引擎排名單中是填底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核心技術,缺乏技術積累。梅林-1D釆用燃氣發生器而不是中國、俄羅斯的高壓補燃循環引擎,燃燒室壓力太低,必然導致推力不足和效率低下。從目前可靠的綜合性能分析,中國的長征五號要優於重型獵鷹。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當然SpaceX的火箭技術也有其獨特的優勢。主要優點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火箭在結構上有創新,又大量使用新型輕質材料,大大減少了火箭的自重。所以儘管引擎不太給力,重型獵鷹的最終送入軌道的載荷仍有不俗的表現。
2)SpaceX只有一種型號的引擎,研製開發的資源可以集中,也便於大規模量產提高生產效率,後期的使用維護成本也可大幅降低。SpaceX一年可以生產400台梅林引擎。在這一點上,應該為其點贊。
3)SpaceX具有火箭第一級的發射回收技術,再加上引擎大規模量產,大大降低了運箭火箭的生產和發射成本。
省錢一直是馬斯克的主要賣點。馬斯克首先是個商人,商人在商言商,省錢對於嚴重缺錢的美國政府最有吸引力。宣傳資料是這樣說的:阿波羅計劃中的每次發射開支是12.3億美元,其中7.1億美元是火箭的生產成本(己折合成2016年美元的價格),而重型獵鷹把2.2噸載荷送入同步軌道的價格只要9千萬美元。
圖博館
徐令予:“重型獵鷹”火箭難舉美國航天夢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系研究員2018-02-06 觀察者網
SpaceX造不出大推力火箭引擎,手裡只有推力100噸都不足的“梅林-1D”引擎。為提高總推力只能捆綁27枚“梅林-1D”引擎來湊數。
捆綁大量低推力引擎實乃火箭工程中的下下策,其負面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些甚至是致命的。捆綁不成夫妻,同樣道理捆綁大量引擎打造不出大推力重型火箭,這個道理實際上是很容易理解的,否則你我都可以買成千上萬隻“串天”捆綁起來去月球轉一圈了,這天下能有如此好事嗎?
捆綁大量引擎會使火箭效率降低。因為每隻引擎都有許多的零部件,捆綁許多的引擎必然是大量零部件的重複堆砌,火箭自重必然增加從而導致推重比下降,降低了火箭的工作效率。
另外,並聯工作的引擎數量越多,引擎發生故障的概率就越大,運載火箭飛行中,一旦出現單台或者多台引擎故障,就會面臨推力不足或推力不平衡等問題,有可能導致任務失敗。吸取蘇聯N1火箭的教訓,航天界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則:火箭第一級加助推級的引擎總數不能太多,最好不超過10台。以中國長征為例,長征2E/F、長征3B都是8台發動機,而長征5號則是10台,逼近安全上限了。事實上,目前世界各國研製的各型火箭大致都遵守這個潛規則,只有SpaceX反其道而行之。
與其說馬斯克有造反精神,還不如說他作為資本家對市場利益有著比狗還要敏銳的嗅覺。馬斯克感覺到了美國重型運載市場有著難得的好機遇。自七十年代阿波羅計劃煙消雲散後,美國航天界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幾十年中就沒有一枚像樣的超級重型運載火箭。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眼看中國的航天事業天天向上,邁向月球的腳步聲越來越清晰有力。受到中國的刺激,美國決定要征服火星或重登月球,重顯世界老大的威風。問題是政客們可以在網頁上用PPT登月,NASA沒有超級重型火箭怎樣實施登月。於是馬斯克看到了機會。
SpaceX重型獵鷹製造計劃一波三折、幾經磨難,今天終於走上了發射台整裝待發,應該說也還是非常不容易。但是仔細分析一下這枚所謂的超重型火箭的各項性能指標,不得不讓人扼腕嘆息。
圖博館
中國運載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能超越“獵鷹重型”的“長征”火箭只待立項!
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 X)成功發射“獵鷹重型”運載火箭的消息,一日之間佔刷爆了“朋友圈”。北京時間2018.2.7日凌晨4點45分,在兩次臨時推遲後,“獵鷹重型”火箭成功發射,兩枚助推器也成功回收。(楨:芯級回收失敗)
龍樂豪“我認為起飛重量2000噸以上、近地軌道有效載荷在100噸以上的火箭才算重型運載火箭。因此,獵鷹9不夠格”。
事實上,中國也正在緊鑼密鼓的研製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未來將實現近地面軌道有效載荷140噸,遠超“重型獵鷹”。“長征九號”的預先研究工作、技術攻關、方案論證都在進行中,也有一些初步進展,只待國家正式立項。“以中國現有技術,立項後10年之內研製成功是完全可能的”。目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建造的太空發射系統(SLS)運載火箭,其Block1型、Block1B型和Block2型的近地軌道有效載荷分別為70噸、105噸和130噸,均低於“長征九號”。
龍樂豪表示,中國已有較好的運載火箭技術基礎,雖不如美國雄厚,但兩國的差距在縮小。龍樂豪分析稱,美國工業基礎比較成熟,經過六七十年的積澱,航天基礎設施比較健全,太空探索公司這樣的私營公司利用這一基礎,加大投資,集中人才,就可以比較快得出成果。“當然,美國政府也正在大力扶植航天領域的私營企業。”
回應
怎麼這麼個可靠性那麼低的東西成功一次後,有那麼多鍵盤俠又開始黑中國的載人航天了?這種類型的火箭如果中國真搞那不知道被黑到地下幾層去了,怎麼美國一搞就變成人類的“燈塔”和“曙光”了?
沒關係,在某些人眼裡,用來吹吹私營企業吊打舉國體制就足夠了。
為了回复你,我讚歎的是企業家精神。你這樣陰陽怪氣簡直是拉低了官網的感受。
企業家精神?笑死我麼,科研靠企業家?
舉國體制,做一件事,可能明面費用是一百億。考慮到舉國體制中的協調機制和一些內外部因素造成的額外費用有30億。然後私人資本說我可以花70億來做。然後做的時候發現額外費用其實有八十億。因為還有50億是平攤到舉國各單位各地區了。比如社會支持機制實際產生的費用等等。舉國體制不問你要,私人就得算清楚了。
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8-02/11592086.html
圖博館
陸發表首份「北極白皮書」 要成極地強國?2018-01-26 聯合報
央視報導,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發表「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這是大陸政府在北極政策方面發表的第一部白皮書。白皮書指出,中國是北極事務重要利益攸關方,白皮書全面介紹中國大陸參與北極事務的政策目標、基本原則和主要政策主張。全文約9000字,由前言、正文和結束語三部分組成。
美國CNN記者提問,隨著中國實力的增長,媒體有報導中國有成為極地強國的說法,所以國際上有些對中國在北極政策上有戰略和軍事意圖的質疑或戒備,包括中國大陸在相關國家投資的增加造成影響力的增加,最終是否會成為戰略的實力?
中共外交部副部長孔鉉佑表示,中國大陸重視北極的開發利用,鼓勵和支持有關企業團體依法有序的按照以下原則參與北極開發利用。
孔鉉佑提出四點:一是嚴格依法利用、二是綠色使用、三是合作利用、四是遵循商業原則。他說鼓勵大陸企業按照商業模式參與北極的合作,在遵循市場規律和商業慣例的基礎上與北極地區人民共用北極經濟社會發展的紅利。
孔鉉佑說,中國參與北極的開發利用是對北極的貢獻,帶來的是發展的機遇,受惠的是北極地區的人民。有人對中國大陸參與北極開發可能還有一些疑慮,擔心另有所圖,或者掠奪資源、破壞環境,「這種擔心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他指出,北極國家有高度健全法律制度,對北極開發的環保、勞工、商業利用規定很高的門檻,也有很高的標準。中方會按照相關的標準和法律辦事,為北極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福祉做出積極的貢獻。他強調,中國大陸參與北極開發利用的根本目標就是為了實現各方的互利共贏,來推動北極的可持續發展。
圖博館
4志願者創紀錄 模擬月球生存2百天2018-01-26 中央社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實施的「月宮365」實驗,今天舉行第2次換班儀式。截至目前,首批4名志願者已在「月宮一號」實驗艙連續駐留200天,創造新世界紀錄。
央視新聞客戶端今天報導,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於2017年5月10日啟動「月宮365」實驗,由8名志願者分批在「月宮一號」實驗艙內,進行為期365天的多人次實驗。此技術目的是為了未來人類在月球、火星等星球長期生存,提供相關數據。
月宮一號是一個包含人、植物、動物、微生物的4生物循環鏈的人工閉合生態系統,實現氧氣、水的循環,固體廢物的處理。設有兩個植物艙,種植有糧食、蔬菜、水果等,保證食物的自給自足。
報導稱,在第2階段實驗中,還增加健康實驗,研究人類在長期幽閉環境中的心理變化等。例如遮窗實驗,志願者需要經歷3周有自然光,但無法看到外部景觀的時間,和3周既無自然光,也看不到外部景觀的時間。
月宮一號總設計師劉紅表示,就整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來說,第一階段相當於創造了人員在此系統中連續生存200天的記錄,而國際上之前最長是180天。
報導引述志願者表示,由於跟外邊聯繫相當於中斷,焦慮與緊張都會有,但在實驗之前已對志願者進行心理方面的培訓,且志願者們的生理和心理狀況被全程監測,並已收集了大量數據。
劉紅表示,未來將爭取小型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在地面裝備一套、太空一套,再透過對比實驗獲得矯正參數,進而讓實驗獲得的數據可用於月球或火星上,以建立支撐人類在月球、火星上生存的生命保障系統。
報導稱,「月宮365」實驗將於2018年5月10日結束,是世界上時間最長、閉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實驗。
回應
上天再下海
圖博館
烏克蘭又一尖端技術賣中國可助中方10年內載人登月
據俄羅斯《軍事檢閱》雜誌2017年8月披露,烏克蘭準備出售登月艙的技術給中國。其稱,目前已經確定的是,烏克準備對中方出售登月艙的技術資料,但實物是否出售仍在繼續協商中。《軍事檢閱》的文章認為,在因為國力衰微一再出售尖端技術的烏,已經快賣無可賣了,登月艙和其技術是其最後的家底。而如今,烏卻願意將其賣給中國。
德國的《世界報》則稱,在一段時間內,俄一直都想把原先90年代散落在烏的登月艙技術和样品購回,但烏則稱這“已經完全是烏財產”,一開始時烏是希望高價賣出,後來隨著俄烏的矛盾乾脆不願意賣了。一位烏南方設計局的工程師說,我們寧可把這些成果白送給中國人,也不願意給俄國。《世界報》認為,烏雖然沒有大方到真的白送,但其給中國開的價錢應該是很低的,近乎甩賣。
N1火箭底部的尾噴口,相當的驚人
載人登陸月球,的確對航天技術提出了極高要求,到今天為止仍然是航天的一顆皇冠明珠。在冷戰期間,兩大陣營曾進行過登月技術的較量。但最終美國人拔得了頭籌。而在90年代後,分崩離析的大國的航天遺產卻散落在了多個加盟國內。很多運載火箭、導彈和衛星、飛船的技術都落在了烏,就和海軍的航母技術一樣。而烏作為一個小國,自然無心參與極其燒錢的航天競賽,所以其手頭的技術最終也肯定會走向輸出換錢這條路。
《世界報》報導,烏稱,他們的技術可以幫助中國在10年內載人登月。在70年代因為N1火箭的問題曾放棄了整個登月計劃,但其登月艙還進行了進一步改進。比如其助推火箭就採用了雙重備份設計,比美國的登月艙要保險很多。《世界報》認為,中國方面在拿到烏克蘭技術後不會全盤仿製,但會在基礎上進行改進,比如加大動力和體積,以容納多人同時登月。
總的來說,烏在軍事相關技術上對我國還是比較夠朋友的,雖然主要出發點是為了賣技術換錢,但其屢次願意對中國敞開其堪稱國之瑰寶的高技術大門,甚至價錢也比較公道,的確也體現了烏一些在利益之外的考量。或許他們希望,他們昔日未盡的事業,曾經的光榮,能在中國重生。(作者署名:軍事家)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9-15/doc-ifykymue6369275.shtml
圖博館
俄媒稱中國公佈征服太陽系計劃將探測火星木星
《俄羅斯報》2017.7.12發表題為《中國宣布征服太陽系計劃》的報導稱,據《太空新聞》雜誌消息顯示,從6月份在北京舉行的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會傳來了上述消息。
中國火星探測工程的一位專家強調,中國對太陽系最大行星——木星也很感興趣。
現有資料顯示,木星的直徑是水星的近3倍,也是質量最大的太陽系行星。科學家推測,木星上也許有原始形態的生命體或者至少是生命體存在過的痕跡。木星探測任務包括分析其冰蓋、地形地貌和構造,為今後的研究做準備。
報導稱,中國的探月工程將繼續推進。嫦娥五號探測器計劃今年下半年將出征月球,並帶回一些月球土壤的樣本。此後,中國還打算向月球至少發射3個探測器,其任務主要是月球南北極的探測和在月球表面進行各種實驗。
報導稱,談到載人航天,中國的目標是發射自己的載人軌道空間站。2019年用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射載人空間站核心艙。為這一目標,中國近期將開始培訓10-12名航天員,其中至少有2名女性。同時,遠非所有的航天員都是從飛行員中挑選,還需要一些科學家。
至於中國人登陸月球一事,計劃時間不會早於2030年。為此應研製類似美國土星5號的重型運載火箭。預計這將是能載重140噸的長征9號運載火箭。在更遙遠的未來,中國也許會建設月球基地,所需氧氣擬從月球土壤中製取。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7-13/doc-ifyiakur8800394.shtml
圖博館
天了嚕! 歐洲航天局要在月亮上建16層高廟宇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2017.1.28報導,歐洲航天局(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欲登月球建造首座人類基地,並且建造一座高50公尺、約16層樓高的“月球廟宇”,成為人類在月球上的第一個“冥想默禱場所”。
文章援引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稱,月球廟宇將蓋在大多時間有陽光普照的沙克爾頓隕石坑(Shackleton Crater)邊緣;其4.2公里深的坑長年處於陰影中,被認為是儲存水冰的“保冰帶”,有潛力成為水、空氣甚至火箭燃料的主要來源。
這座月球廟宇由隸屬歐洲航天局的“先進概念小組”(Advanced Concepts Team)設計師盧比歐(Jorge Mañes Rubio)設計。 盧比歐欲以月球土壤為建材,使用3D打印技術打造廟宇。
盧比歐的設計靈感主要來自法國18世紀傳達烏托邦理想社會理念的建築師布雷(Etienne-Louis Boullée)以及勒杜(Claude-Nicolas Ledoux),他們的建物設計過於龐大,不適合地球人類居住,但在重力僅為地球六分之一的月球上是可行的。
盧比歐說:“我和組內同事進行各種討論,猜測未來地球居住者可能的需求,他們會以什麼形式進行社交,有什麼文化和傳統活動,製造何種手工藝品。”
盧比歐認為,人類創造藝術至少有三萬年的歷史,所以他堅信,人類到了月球依然持續創作。
http://news.sina.com.cn/o/2017-01-28/doc-ifxzytnk0187147.shtml
圖博館
登月無用,不如改善民生?這個網友的回答讓無數國人服氣! 2016-11-23
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2016.11.18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成功著陸。
最近,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登月無用,不如拿來改善民生”的說法有道理嗎?一千多個回答中,網友“太空精釀”一條不足500字的回答,贏得了最多的點贊。
600年前,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艦隊。但當時中國人認為探索海洋無用。
我們失去了海洋,讓給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這些未來的海洋霸主。
結果我們今天在南海頂著別人唾罵造島、撿別人的破爛造航母,只為交上晚了幾百年的作業。
100多年前,我們就有了中國第一輛汽車,但當時的皇室不能忍受司機竟然要坐在他們前面,就算司機跪著開,也覺得這奇淫巧技根本無用。
我們又錯過了陸地,坐等德國、法國、日本、美國占完了市場。現在中國這個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被國外蠶食,多少可能的民族汽車工業被摧殘的不成樣子,直到100多年後還未曾趕上來。
80多年前,國民政府就打算發展空軍,但後來覺得太貴飛機也換代快,不如軍費放在銀行吃利息。
結果被日本空軍打得趴在地上不成樣子,最後還得跪求美國人支援。直到現在中國的航空業才剛剛趕上來,但依然被美國逼得加班加點依然感覺難以望其項背。
我們失去過海洋,失去過陸地,失去過天空!
現在有人告訴我們,那個全人類都只認識了一萬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分之一的太空沒啥意義,別費錢了吧?
我們還要失去更多麼?
船舶、汽車、飛機、航天器,都讓人類的身體得到了極大的延伸。
然而,如果思想不願意延伸起來,又怎麼會有未來呢?
回應
好文!有遠見!很有說服力!
說得好,眼光要放遠點,古代造長城不是也被罵勞民傷財,結果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說得好,現在國家被逼的又的造飛機大炮又得改善民生。動不動發展點新科技就讓老外公知大V噴子說是偷得,說是山寨的... ...等等。
說得好!我們再也不能錯過任何發展機遇,讓那些公知大V噴子去死吧!
說的好,民生要保,只保不餓死人,要想過得好,還得自己努力。國家的錢是用來幹事業的,干大事的。
說為了民生的人都未免太自私了吧。都是有胳膊有腿兒的。能掙錢能吃飯。靠本事掙錢養活自己以及過的更好。難道想啥都不干國家養著麼。想的美。
只考慮民生的人只能說眼光不是一般的短淺,良心不是一般的敗壞,也就只有吃肥了等別人來宰殺的命
圖博館
不過正是因為它倆近千個日夜的堅守,取得了多個水平極高的月球探測成果:首次使用紫外相機在月球上觀測地球,拍攝了最清晰的3D月面照片等等,不過最關鍵的還是獲得了“首幅月球地質剖面圖”,這是嫦娥三號攜帶的超寬頻帶測月雷達的成果。作為全世界首份月球淺層地質圖,此舉讓中國成功領先世界於確立了月球上面地質分佈情況。這就為未來找到最適合開采的氦-3區域成為了可能。由於下一個到訪月球的探測器,還是中國“嫦娥五號”探測器,並且會完成“繞月、落月、返回”三部任務,帶回月面的2公斤的實際月球土壤和岩石碎片。這份珍貴的樣本也將會推進中國在氦-3利用領域的進程。
首先是要進行探查工作,要找到哪裡的氦-3更集中,才能進行實驗性開採-這個目前中國已經有了前置性研究,顯然中國航天人已經領先了一大步;下一步是選定合適的方法:因為氦三的承載畢竟是氣體,要開採氦-3需要深入月面6米的位置,從土壤里分離氦氣,大約需要600℃分理處氣體氦,隨後從氦中分離同位素-氦-3;下一步就是把氣體液化,方便運輸。當年蘇聯設想利用“暴風雪”航天飛機作為中繼運輸機,進行天地之間的氦-3氣體液化後的運輸。當然這是個龐大的工程,蘇聯這項計劃是製定到2000年左右,結果還沒到2000年,蘇聯就已經不復存在了。這也從側面說明,登月開採氦-3這件事,是個長期系統工程,現在不太可能一口氣吃個胖子。
儘管有人稱氦-3是30年後的能源,但是現在誰都不想為這三十年後的能源而放棄研究,美、俄都在積極制定重返月球的開採計劃。中國是否能夠取得領先,這個就需要看我們“嫦娥五號”任務的帶回的月面樣本。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8-11/doc-ifxuxnai9881091.shtml
圖博館
深度:玉兔月球車成果或助中國研發下一代核武器2016.8.11 新浪軍事
我們都知道現代核技術的不斷推進和核武器的發展是緊密相關的;現在全球核電站技術已經發展到第五代,核武器技術也已經發展到了第四代,他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但是再往後怎麼辦?畢竟核是處於高度放射性,而且安全性一直受到質疑,有沒有新的干淨的核武器技術和核應用技術呢?這成了全世界科學家重點研發的領域,目前科學家正在用氘-氚建立核聚變實驗堆,下一步就是要利用氘-氦3參與的核聚變發電;由於氦-3核聚變後產生核廢料極少,甚至沒有。所以有人把它定義為摧毀小行星最安全乾淨的武器-既然能夠摧毀小行星,地球上還有什麼不能摧毀的嗎?最主要的是,在《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和《核不擴散條約》並沒有限制核聚變的研究,而氦-3的研究其實就是屬於核聚變領域,所以大家儘管不進行核試驗,但是卻不間斷對 氦-3的研究,畢竟這是下一代核武器的開發方向,中國也不能落後。
現在地球上全世界的氦-3的儲量只有600公斤左右。支持現在的全球能源消耗量就需要30噸左右的氦-3,怎麼辦?月球土壤中的氦-3大約百萬噸。而且在未來三十年內,人類開採月球上的氦-3將會跟開採普通鈾礦石一樣,相當容易。不過那畢竟是三十年以後的事情,人類現在是否有能力開採這下一代清潔核能源的原材料嗎?
大家都知道美國人曾經登陸過月球5次,但是總共才採集回來200公斤月球土壤月亮石頭。不是所有區域的月球土壤都是富含氦-3的,越靠近月球兩極蘊含越多。但是具體分佈美國人沒來得及細查。所以到了21世紀,美、俄都提出了“重返月球”的計劃。不過現在異軍突起卻是中國,中國的“嫦娥三號”著陸器和攜帶的月球車“玉兔”號創造了一個全球記錄:在月面堅持最久的探測器和著陸器。他們在月球上已經堅持工作了972天,經受了零下180攝氏度的考驗,差點到了1000個地球日日夜夜。確實有點可惜。下次當太陽再度照亮“嫦娥”和“玉兔”時,它倆再也不會醒來了。
圖博館
席亞洲:“航天馬車夫”俄羅斯為何沒錢賺?
主管軍工的俄羅斯副總理德米特里·羅戈津2016.5.27在工業和貿易部會議上說:“我們如今在航天領域(的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1/9。我們所有雄心勃勃的項目都表明,我們應當將生產率提高150%。但即便我們提高了150%,終究還是趕不上他們。”
對於很多中國讀者來說,印像中的俄還是一個航天強國。作為一個能維持一套獨立全球定位系統(雖然經常宕機)和掌握覆蓋全球的軍用全球偵察、通信能力(雖然經常因為衛星爆炸、老化出現死角)的國家,俄絕不是這位記者說的那樣,“無法被稱為航天大國”。
然而,鮑里索夫文章里至少有一點沒說錯:“即便算上出口火箭發動機和向美國航天局宇航員出售'聯盟'號飛船席位的收入,俄羅斯在全球航天市場上佔據的份額依然不超過1%。”
2015年俄羅斯在全世界航天運載火箭發射中,從發射次數來說獨占鰲頭,達到33%(29次)。但在航天市場上最大的兩個領域——太空通信和衛星平台、航天設備製造方面——俄幾無立足之地。換句話來說,乾了很多事,卻賺不到多少錢。
沒辦法,廉價運載火箭實在太多。
上世紀90年代,運載火箭在商業發射市場上利潤率可達20-30%,甚至高達50%的水平。一時間,俄、烏、美、歐、日、中、印……各國都拼命來做這個“太空馬車夫”。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國際衛星市場日益被西方壟斷,國際航天發射市場的好日子也迅速走到盡頭。
俄被死死排除在衛星製造和運營之外,只能去做商用發射市場,而這個市場的利潤率不斷降低。
一方面,航天商用發射市場陷入惡性價格戰。美國太空探索公司的獵鷹9現在的價格5400-6200萬美元可與中國長征2號媲美——這就讓俄非常難堪。他們的質子目前被迫降價到7000萬美元以內,以與獵鷹9競爭——幾年前,它的發射價格是1億美元。
另一方面,質子近年來事故不斷(2001-2014發射了76次,成功率91%),這導致其保險費率高得驚人,7000萬的總價,包含20%以上的保險費。
上述兩個原因導致俄在商業航天發射上的利潤真的不高,目前實際利潤率很可能低於10%。
圖博館
長征十一號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是我國新型四級固體運載火箭,也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唯一一型固體型號,主要用於滿足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應急情況下微小衛星發射需求,能實現24小時以內的快速發射。2015.9.25,長征十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次點火發射,成功將4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
長征七號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貨運飛船而全新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也可用於發射人造衛星等其他航天器。長征七號2016年6月發射。火箭採用了液氧煤油發動機等新技術,箭體總長53.1米,芯級直徑3.35米,捆綁4個直徑2.25米的助推器,起飛質量約597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3.5噸。
長征五號
作為我國目前起飛規模和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長征五號2016年下半年首飛。長征五號火箭首次採用5米大直徑的箭體結構,總加註量達到780噸,起飛時共有10台發動機產生1078噸的推力,具備近地軌道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的運載能力。長征五號將直接服務於我國探月三期工程、載人空間站工程和火星探測工程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並用於不同軌道大型載荷及深空探測任務載荷的發射。
長征九號
我國重型火箭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長征九號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獵鷹、質子、阿里安火箭價格競爭激烈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2016.5.1日宣布,其“重型獵鷹”報價為9000萬美元,該型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54.4噸,地球同步22.2噸,能向火星發射最大13.6噸有效載荷,預計最早於2016年11月首飛。該公司已投入商業使用的獵鷹-9價格為5400~6200萬,近地軌道22.8噸,地球同步8.3噸,能向火星發射4.02噸。另外,SpaceX還計劃重複使用獵鷹-9第一級,將使報價下降約30%。
歐洲和俄羅斯為爭取航天發射市場,紛紛採取措施應對SpaceX公司的挑戰。
俄質子火箭價格在7000萬以內,而4年前約1億美元。歐洲正在研發下一代阿里安-6將於2020年首飛,與現在的阿里安-5,每千克發射價格降低40~50%,阿里安-6的載荷和容積都是獵鷹-9的兩倍,價格卻不到其兩倍。
圖博館
就連軍迷們一直不屑一顧的阿三,也在這方面的實際應用上暫時領先中國。2014.1.5,印度成功發射GSLV-D5運載火箭,該火箭的第三級首次成功應用了印度國產氫氧火箭發動機CE-20,推力達到了20噸。
那麼,人們不禁要問,除了70噸級的YF-77,中國還有沒有更大的液氫/液氧發動機呢?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2011年度社會責任報告》,中國未來將發展重型液氫液氧發動機:即推力200噸級,推力為2460千牛、比衝為425秒的液體發動機。該型發動機預計2030年將用於長征9號重型運載火箭的二級級動力。
http://news.ifeng.com/a/20160603/48909099_0.shtml
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家族全解析2016.6.22新華社
長征一號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是一種三級火箭,主要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小型有效載荷。1970.4.24,長征一號成功地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長征二號
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是一種兩級火箭,是中國航天運載器的基礎型號。1975.11.26,長征二號完成了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任務。長征二號先後有長征二C、長征二D、長征二E、長征二F等改進型。其中長征二F是我國的載人航天火箭,截至目前,已將我國10艘神舟系列飛船和10名航天員安全送到太空。
長征三號
長征三號是在長征二號基礎上於1984年研製成功的,增加了第三級低溫高能液氫液氧發動機。為了適應通信衛星容量和重量不斷增大和變化的要求,此後我國相繼研製出長征三甲、長征三乙、長征三丙三種運載火箭。“長三甲”系列不僅拓展了我國火箭使用範圍,也成功打入國際市場。
長征四號
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包括風暴一號、長征四號、長征四號A、長征四號B等火箭,主要擔負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備份火箭、發射太陽同步軌道的對地觀察應用衛星等任務。
長征六號
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是三級液體運載火箭,動力系統採用液氧煤油發動機,具有無毒無污染、發射準備時間短等特點,主要用於滿足微小衛星發射需求。2015.9.20,成功將20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創造了我國航天一箭多星發射的新紀錄。
圖博館
分支一:硝酸-27S(HNO3-27S)+偏二甲肼UDMH
25-30噸級推力的YF-1,YF-1,YF-3;100噸級的YF-2,YF-2A等等(YF-2/A由四台YF-1捆綁而成,因此實際上不能算是一種獨立的發動機型號)。
分支二、四氧化二氮N₂O₄+偏二甲肼UDMH
70噸級推力的YF-20,YF-20B,YF-21,YF21B,YF-22,YF-22B,YF-24,等等。這個分支的液體火箭發動機, 經過了數十年的研製歷程,成為中國大型彈道導彈和航天發射的主力發動機。雖然中國其他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的燃料已經逐步固體化,但民用航天發射至今仍然採用該類型的液體發動機。而且,在過去的所有飛行發射試驗中, 這個系列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保持了極高的成功率。
介紹了前兩個分支,下面就是我們此篇文章的重點——氫氧發動機。
分支三:液氧LH2+液氫LOX
氫氧發動機,採用252℃的液氫和零下183℃的液氧分別作為燃料和氧化劑,因此被稱為“冰箭”。中國氫氧發動機的主要型號如下:
YF-73,推力4.5噸力,真空比衝425秒、總工作時間750秒。1984年首發,用於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第3級動力。
YF-75: 推力8噸,真空比衝438秒。1994年首發,用於長征3號甲、長征3號乙及長征3號丙第3級。其改型YF-75D於2006年開始研製,2014年進入驗收階段,準備用於長征5號的二級動力。
YF-77:推力約70噸,真空比衝約430秒,發動機500秒長程熱試車成功,用於長征5號的芯一級動力。其70噸推力雖然已經比YF-75幾乎高了一個數量級,但與國際主流液氫/液氧發動機相比,還是有巨大差距。比如,
日本H-IIA/B火箭上LE-7A的推力112噸;
歐洲阿麗亞娜5的火神2 (Vulcain2)的推力137噸;
蘇聯1980年代研製成功150噸級的RD-0120液氫液氧發動機;2000年代研製成功200噸級的RD-10120液氫液氧發動機
美國1960年達研製百噸級的J2氫氧發動機
用於美國航天飛機的SSME氫氧發動機推力達到了213噸
2002年首發的美國德爾塔4火箭的RS-68的推力344噸
用於登陸火星的SLS火箭動力RS-25發動機,在2015年已經進行了500秒和650秒長程點火試驗,預計2018-2020年發射。
圖博館
世界知名火箭發動機_百度百科
美國F-1液體火箭發動機
美國研製的世界最大推力單室液體火箭發動機,用於土星5號火箭,單台推力700噸,使用煤油做燃料,液氧為氧化劑。直徑3.645米;長度5.598米;總重8451.66公斤.
俄羅斯RD-170液體火箭發動機
俄羅斯研製的世界最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使用煤油+液氧,單台推力800噸(採用四燃燒室,四噴嘴設計,也有人認為它是四台發動機並聯,但共享燃氣發生器和渦輪泵) ,用於能源號和天頂號 (RD-171,RD-170的改進型)第一級。其衍生型號有RD-180,推力400噸,相當於把RD-170一分為二,雙燃料室,雙噴嘴,用於美國擎天神II和擎天神III運載火箭的第一級。RD-191,單台推力200噸,單室單噴嘴,相當於把RD-170再一分為二,用於俄羅斯安加拉運載火箭。RD-191的衍生型號RD-151被出售給韓國,用於羅老號運載火箭的第一級。
美國RS-68液體火箭發動機
美國研製的世界上最大推力液氫液氧發動機,推力300噸級,用於德爾它四號運載火箭的第一級。
美國航天飛機液體主發動機(SSME)
美國航天飛機的主發動機,使用液氫液氧,推力200噸級,最大的特點是可重複使用。
美國航天飛機固體火箭發動機
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發動機,單台推力高達1200噸,可重複使用10次,用於美國航天飛機捆綁助推器,其改進型用於戰神1號火箭主動機和戰神5號火箭捆綁助推器。
http://baike.baidu.com/view/49000.htm
中國最強火箭發動機獲突破推力仍落後美日2016.6.3鳳凰軍事
中國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最早要追溯到1960年代的東風-1短程彈道導彈。1957年,蘇聯贈送給中國2枚R-2型導彈,我方將1枚留作研究,另1枚投入測繪仿製,發展中國自己的第一個彈道導彈型號:東風-1。1960.11.5,東風-1試射成功,最大射程600公里,彈重20.5噸。東風-1採用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氧化劑為液氧,推進劑為酒精。後來,中國逐步研製了一系列航天用途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代號均為YF(即“液體”和“發動機”兩個詞的拼音首字母)。從推進劑方案來看,包括以下四個分支:
圖博館
第七名:日本H-2B運載火箭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4米
高度49米
火箭重531噸
低地軌道載荷:14噸
第八名:中國長征七號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3.35米
高度53.1米
火箭重597噸
低地軌道載荷:13.5噸
第九名:中國長征2F運載火箭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3.35米
高度62米
火箭重464噸
低地軌道載荷:8噸
第十名:俄羅斯聯盟運載火箭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高度45.6米
直徑10.3米
質量308噸
低地軌道載荷:6.4噸
未來有望成為第一 SLS火箭
SLS計劃早在2011年就已經公開,由NASA主持。其早期型號的發動機使用的也是與太空梭相同的RS-25D液氫液氧燃料火箭發動機和同樣的固體助推器。該系列中最大型火箭起飛時總推力可達880萬磅(約合4000噸),相比之下,為阿波羅登月計劃研製的此前世界最大火箭「土星5號」的總推力也只有3340噸左右。美國計劃後續再研製取消可回收要求和簡化部分結構後的RS-25E/F發動機,可以進一步降低成本。最終計劃研製出可將130噸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的型號,這將超過「土星5號」創造的12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的紀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運載火箭。
https://read01.com/GBm4zK.html
圖博館
第一名:美國土星5號運載火箭
三級液體燃料重型運載火箭
高度110.6米
直徑:10.1
質量3039噸
低地軌道載荷:119噸
(美國土星5號火箭是目前人類唯一的載人登月火箭,高110.6米,直徑10.1米,起飛重量3038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19噸,月球軌道45噸。中國重型火箭也應該達到這個量級。長征九號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第二名:俄能源運載火箭
捆綁式單級重型運載火箭
高度60米
質量2400噸
低地軌道載荷:105噸
第三名:蘇聯N1運載火箭
五級重型運載火箭
直徑17米
高度105 米
火箭重2735噸
低地軌道載荷:75噸
第四名:美國德爾塔4重型
捆綁式兩級重型運載火箭
直徑5米
高度77.2 米
火箭重733噸
低地軌道載荷:25噸
第五名:阿麗亞娜5EAC火箭類型: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5.4米
高度59 米
火箭重777噸
低地軌道載荷:21噸
第六名:中國長征5號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5米
高度63米
火箭重850噸
低地軌道載荷:25噸
圖博館
中國首台3米直徑航天發動機點火成功 打破外國壟斷
2016.8.3下午14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研製的直徑3米大型固體火箭助推發動機取得地面熱試車成功。這是國內迄今為止直徑最大、工作時間最長、動力最強達150噸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它的試車成功,標誌著我國掌握了大型固體火箭助推發動機的關鍵技術。
回應
印度的固體火箭推力最大有400噸,歐洲600噸,美國1300噸後續提高到1880噸。
你居然信印度自己研製的,阿三先把基礎工業弄清楚,先解決光輝和阿瓊和那個啥啥啥航母再說。
我看你先克服盲目自大的心理吧!印度一個大國為什麼就不能有一項技術領先中國呢?中國整體比印度強,但也不是每樣都強。
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落後美歐,尤其是比不過日本的H2,H2A地球同步軌道最大發射能力3.7噸,H2B火箭的近地發射為19噸,地球同步8噸,H2發射成功率為94.4%。
看看咱中國長征系列:長征3號地球同步軌道為5.4噸;長征5號近地發射為25噸,地球同步為12噸;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1957-2015,全球共發射5400多次,長征系列成功率是95.5%,而全球是91.5%。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8-03/doc-ifxunyxy6391011.shtml
相關新聞
俄有意售華重型火箭RD-180發動機 美國不買中國買2016.6.28
俄暂不向中提供RD-180火箭發動機 俄媒:不想出售技术 2016.4.8
長征7號2016.6.25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 液氧煤油發動機YF-100推力12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3.5噸,可提高東風5投擲能力到5噸
長征5號9月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 液氫液氧發動機YF-77推力7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5噸.
長征9號2030年有望首飛 ,重型液氫液氧發動機推力2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中國重型火箭驚艷亮相:世界火箭排名被徹底改寫 2016-03-23
2016.4.10,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原黨委書記梁小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我國重型火箭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迄今為止世界各國已經完成了5000多次運載火箭發射,將6000餘顆太空飛行器送入了太空。按照運載能力劃分,運載火箭分為小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噸及以下)、中型(2-20)、大型(20-50)和重型(50及以上)四類。
圖博館
以前在這方面,其它國家熱心發射火星探測器時,甚至於印度也發射過火星探測器,我們卻沒採取什麼大的行動,只參與過相關的國際活動。直到最近才傳來新消息說,中國已準備在近年發射火星探測器。報導中只有一句話吸引人:“我們將進入火星軌道、登陸火星並部署一輛火星車——所有這些都在一次任務中完成。”也就是說, 如果成功的話,我們起碼在探索火星的成果上,可以與其它國家至少同級了!這也是解說了,我們在火星探索活動方面會保持低調,甚至隱忍他國的真相。
中國在航天技術領域水平為世界一流的,連發射載人飛船,又將建太空站,放過月球車,再探索一下火星,真不算意外了!我們只是有選擇性的,把登月放到第一位,探索火星只是行動上放緩,技術研究可沒放鬆。中國在航天技術領域水平為世界一流的,連發射載人飛船,又將建太空站,放過月球車,如果說沒有能力探索火星,那真是一個笑話,實際上,登月工程所涉及的技術,完全可用於探索火星,也就是說,我們經過登月工程,已經在驗證探索火星的技術,如今登月工程已取得進展,那麼去火星也不是順理成章了!(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隱忍,你說笑吧?中國搭載俄國的火箭爆炸了,錯過了發射窗口需要等待。並且目前中國不能馬上把衛星推上火星軌道。且中國遇到了一定的困難,需要買俄國發動機了。
美國也買哦
圖博館
深度:中國火星探索為何不用再隱忍了背後真相曝光2016.4.22新浪軍事
2016年,中國航天計劃實施航天發射任務超過20次,其中的發射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長征五號和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飛等,這都是極具意義的活動!
這一系列的發射,對於中國今後的航天事業意義太大,預將發射的宇航飛船為最終的定型版,以後將批量生產,載人航天發射將越來越多,天宮二號將成為計劃中的太空站做最後的準備工作,新的運載火箭更是未來航天發射的主力工具,可以說,今年將成為中國航天技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預計未來的航天發射次數將更多,取得的成果將越來越大,那麼未來的主要任務是什麼那?從應用層面上,繼續完善北斗導航網等,建立用途更為廣泛地應用衛星體系;從科研層面上,那就是以太空站為基地的各種研究項目;此外,還有一個外空探索任務。
所謂的外空探索,也就是對地球以外的星球進行探索,包括對太陽係以外的世界的了解。也許在許多人看來,這個技術只是科研性的,其實它的軍事意義也不小,航天技術本事就是由軍用技術轉化而來,它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幾乎都與軍事技術有關,外空探索則可以說是極高端的技術考驗。
我們的發展計劃相對簡單:首先就是登月工程,今距離這個目標越來越近了,使用衛星進行繞月飛行,對月亮實施偵察的工作早已完成;探路的偵察員,玉兔號也早在月亮呆了許久,更創造了一個讓人無法想像的記錄:原訂設計壽命只有九十天的它,實際從2013年12月15日登月開始,運行到2015年,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現在的工作是準備派出採樣機械人,前往月亮,採集樣品,然後帶回地球,這一工作實際已進入倒計時。唯一的讓人不滿意的,有關宇航員登月的實施計劃時間表沒有公開,誰都知道正在進行相關的研究工作,不僅是派人登上月亮,還打算建立月亮基地,可惜科學家的態度太嚴肅了,不喜歡提前談一談好消息。
完成登月之後,那麼下一步的目標只有一個:火星--人類除了月亮之外,最想登上的星球,那裡是整個太陽系之中,各方麵條件最接近於地球的星球,被稱為將是人類移民的第一個地點!向火星移民一直是一個大受歡迎的構想,既便它是一個遠景目標,可是從來沒有阻止人類去追求。
圖博館
Fisher相信,解放軍很有可能將發射一個實用化的“神龍”,即可執行民用任務又能執行軍事任務。他認為,這架飛機是中國發展更大型航天飛機計劃的關鍵測試平台,新型航天飛機可能將於2020年前建造。Fisher還暗示中國的航天飛機將用來“抓衛星”,“航天飛機是很有吸引力的軍事裝備,它們可以重複使用,能夠通過不同配置執行被動或者主動軍事任務,例如捕獲一顆敵方衛星並帶回地面。”
文章漏洞頗多
宋忠平表示,港媒的相關報導有誤讀,他的意思是如果“神龍”存在也只是驗證機型,並不是說可以馬上裝備部隊。另外宋忠平指出,未來裝備部隊的機型可能會比“神龍”更好。
港媒引用的專家言論應該只是個人分析與判斷。從目前網絡以及外媒披露的圖片來看,即便“神龍”確實存在,也很可能只是一個用於試驗帶翼飛行器再入滑翔返回技術的驗證平台,目前的尺寸很難有實用化的用途。即便未來發展成美國X-37B尺寸的航天飛機,其軍事潛力也有限。首先它的尺寸決定了很難攜帶大型偵察設備,這樣的偵察效果遠不及同噸位的衛星。其次,運行軌道限制了它的軍事能力。迄今為止,包括X-37B在內的飛行器均運行在400公里左右的近地軌道,在這個軌道上實施對地偵察任務尚可,但無法執行通常在地球靜止軌道執行的預警任務,執行所謂的反衛星任務也只能是在相近的軌道內,而這附近軌道的衛星種類和數量都很少。第三,其航天器的本質決定了無法在太空中任意機動變軌,更不能掉頭拐彎。它對某個目標重訪週期以天計,這就決定了單架航天飛機實際上無法執行全球快速打擊任務。當然,這種無人航天飛行器還能做得更大、飛得更高,但高軌道返回地球需要更大的製動火箭,成本會更加高昂,從經濟性上無法和專用衛星和直接上升式反衛星武器相比。另外,中國還要解決火箭發動機的重複使用問題,否則這種返回式航天器的意義就會大打折扣。
圖博館
解放軍被指將裝備神龍航天飛機專家稱還有更好的
“中國'神龍'航天飛機是正在成長的太空戰項目的一部分”。香港《亞洲時報》網站2016.1.25報導了這個頗具轟動性的消息。這篇由美國軍事專欄作家比爾·格茨撰寫的報導稱,“中國官方背景的軍事評論員”承認“神龍”將裝備戰略支援部隊。文章還猜測中國未來將發展可以捕獲敵國衛星的航天飛機。《環球時報》記者26日向港媒提到的中國軍事專家宋忠平求證,他表示港媒的相關報導有誤讀,他的意思是如果“神龍”存在也只是驗證機型,並不是說可以馬上裝備部隊。另一名中國軍事專家則認為,根據他的判斷,“神龍”項目如果存在的話也只是一個驗證帶翼式航天再入飛行器的驗證機,即便發展成具有X-37B那樣尺寸的航天飛機,它的能力也沒有文章說得那麼誇張。
傳解放軍將裝備“神龍”
《亞洲時報》的文章稱,香港《東方日報》的一篇報導引用“官方軍事評論員”宋忠平的話說,戰略支援部隊將由一支網軍、空天軍和電子戰部隊組成。“這名專家稱,新的部隊未來將裝備'神龍'航天飛機,該機可以在航天和航空空間飛行。”文章稱,“據說該機是中國版的X-37B航天飛機。”文章稱, “神龍”具備高速度、可機動以及雷達隱身的特徵,它能夠進行遠程航行。“據宋忠平說,無人駕駛的'神龍'正在被發展為航天武器發射平台,可執行監視、偵察和早期預警任務。”文章還認為,這是中國軍隊的官方“代表”首次將“神龍”與中國日益增長的航天戰能力聯繫起來。解放軍將把“神龍”航天飛機用於戰略支援部隊的計劃披露,凸顯了解放軍太空戰能力的建設力度。解放軍還在致力於快速全球打擊武器,包括可投擲核或者常規武器的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反衛星導彈以及導彈防禦系統。
渲染航天飛機能“抓衛星”
西方一些“專家”則藉機渲染“神龍”帶來的威脅。報導稱,國際評估和戰略中心的中國軍事事務專家Rick Fisher針對宋忠平關於“神龍”的評論說,“這證實了我長期以來的看法,即'神龍'一直是個軍事項目,並且太空戰是新組建的戰略支援部隊的任務。”報導稱,自從2007年以來“神龍”就開始發展,並且至少測試了一架飛機,在5到6年前懸掛在轟-6機翼下進行了發射試驗。至於中國不進行完整軌道測試的一個原因,按Fisher有些奇葩的解釋則是“或許擔心如果它降落在另一個國家,將失去這架航天器。”
圖博館
中美科學家:玉兔號在月球發現新型岩石30億年前形成
玉兔號的運行軌跡圖。目前她已經失去移動能力,但仍然可以採集數據。
據《科技日報》報導,2015-12-23出版的英國權威雜誌《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公佈的一則行星科學論文中,中國與美國科學家報告發現了月球表面的一種新型玄武岩,在近30億年前形成,有著獨特的礦物學特徵,在過去的月球探測任務和月球隕石研究中均沒有被採樣過。
2013年登月的嫦娥三號是中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也是繼40年前阿波羅月球探測計劃(Apollo)(美國)和月球號(Luna)(蘇聯)系列探測器以後,首次著陸在月球表面的探測器。當前,玉兔號已成為在月球活得最久的人造探測器,它一定能夠不斷給我們帶來驚喜與驕傲。此外,嫦娥五號探測器預定於2017年登月,有望將月球土壤樣本和岩石帶回地球。
中國山東大學空間科學研究所凌宗成和他的研究團隊,以及華盛頓大學麥克唐納空間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此研究中報告了第一批來自玉兔號車上儀器的新發現。研究人員表示,大約在29.6億年前形成的這個相對年輕的月球區域,有著獨特的礦物學特徵,這意味著玉兔號發現了一種過去月球探測任務和月球隕石研究中都沒有採樣過的新的玄武岩。
嫦娥奔月
嫦娥2號現在繞著太陽轉
嫦娥4號向社會資本開放2020前發射
回應
兔子失去移動能力,是吃太多長太胖麼~~~萌萌噠
玉兔不死只是瘸了
玉兔你活了那麼久!
玉兔還活著吶?
玉兔號'已成為在月球活得最久的人造探測器呢?
最終還不知月兔是啥原因不能動了啊?
貌似是月塵
雖然不能動了是個遺憾,但是誰來告訴我活了這麼久是怎麼一回事兒
小兔子加油啊,到2017會有夥伴去接你班。
孤獨的月兔,別急,很快就有人來陪你。
居然還在運作呀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5_12_30_346383.shtml
阿楨
嫦娥玉兔登月
中共的玉兔號月球車2013-12-15成功登月,中國的網上屌絲憤青糞青,竟然噴糞:「好大喜功、勞民傷財、面子工程」!
兩岸糞青之言、當屁!反倒是外媒一片看好!
那當然!中國的航太工程以美蘇太空爭霸為鑑,穩健務實故效費比高!
那也未必,只要出點問題便唱衰:法新社2014-2-12玉兔號掛了!
可惜、隔天復活了,崛起的中國,連救災能力也遠勝西方!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075857
救災軍事學
少些機心,救災是普世價值,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是嗎?那緬甸救災1時,美國為何只肯出兵不肯出錢出力?
緬甸軍政府可能會污走捐款物資!
是嗎?那菲國救災朝野更污,美國反批中國不肯出錢出力,又嘲諷解放軍沒能力赴菲救災、去了菲方也不願意!
是美國老大不同意吧!不然以中共救災能力遠勝美國2,加上中國醫院船3和船塢登陸艦4就在南海災區附近,即使中國航母5也能和在日的美國航母同時南下,結果美國捨近求遠、自己的醫院船十二月才能赴菲、不得已只好讓中國醫院船先到。
各位忘了,台灣八八水災6時、中共要派米-26直升機7、被美拒,美航母到台、直升機卻不願吊重物;日本福島核災8時、美航母遭輻射感染撒離、中共要要派艦也被美拒。
美國的救災,不只是門政治(發揮民主自由之軟實力9)經濟(發災難重建財)邪、更是門軍事鬥爭邪之硬實力。所以隨即看到,美日假救災之名10,三艘航母齊聚南海演習,中國航母被迫南下因應、也和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11一樣、被罵是挑釁,根本是雙重標準的美帝。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054852
阿楨
美媒稱美觀測到中國新型反衛星武器正在太空試驗2013-8-28新華網
【俄羅斯《觀點報》網站8月26日報導】題:中國將反衛星操控機器人送入軌道
美國媒體援引消息人士透露的資訊稱,中國軍方正在對反衛星秘密系統中的三顆小型衛星進行試驗。
華盛頓自由燈塔網援引一位熟悉衛星偵察報告的官員消息稱,這三顆衛星發射於7月20日,隨後它們在太空中的機動運行一反常規,由此可見中國準備製造太空反衛星武器。其中的一顆衛星安裝有能夠破壞軌道衛星的伸縮臂。
該消息人士視這些衛星的出現為“美國國防面臨的現實難題”。他認為,這三顆衛星是一個整體系統,“安裝有操控杆的那顆衛星最令人擔憂”。該消息人士還說:“這是中國版‘星球大戰”計畫的組成部分。伸縮臂可用於達到一系列目的:打亂其他衛星運行方向或捕獲它們。”這三顆衛星還能為軌道衛星提供服務或對它們進行維修。
一些觀測近地空間衛星的研究人員最先在個人博客中公佈了中國衛星演習的資訊。據他們的消息,其中一顆衛星8月16日降低了自己的運行軌道約93英里(約合149 .67公里--本網注)。隨後它改變方向,並向另一衛星靠近。據悉,這兩顆衛星距離只有100米。
研究人員當時猜測這可能是一場軍事演習。
這位美國官員還稱,中國有可能在檢驗該衛星攔截、損害甚至是摧毀軌道衛星的能力。五角大樓尚未就中國衛星的消息做出任何評論。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8-28/1006737710.html
相關新聞
美媒稱中國再度試驗反衛星能力 目標是消滅X-37B
美國將利用X-37B把中國拉入軍備競賽並拖垮解放軍
美稱中國與美反衛星方式截然相反 可癱瘓美GPS
“自由燈塔”網站的文章稱,多數衛星都是非智慧的,除非在固定軌道上,否則它們不會真正地大規模移動。想讓它們做出更多機動,需要配備精密的制導、導航和控制系統,這樣衛星才有可能變得更類似于無人太空飛船。擁有這些裝備後,衛星便邁出了在其他衛星軌道上展開機動的基本步伐。一旦具備該能力,人們或許想要使用這種機動衛星開展偵察或維護行動——甚至可能會攻擊其他(性能較差的)衛星。
版主回應
報導稱,中國發射的一款衛星在某種形式上具備這種能力。今年8月16日,SY-7衛星進行了一次重大的軌道調整:下降了大約93英里。一直追蹤中俄衛星發展情況的英國天文學家羅伯特•克利斯蒂認為,這是SY-7衛星針對進入模擬空間站(中國太空計畫所規劃的一個項目)所進行的練習,也可能是SY-7衛星和同行的一顆衛星進行交會試驗。
接下來幾天時間裡,SY-7衛星突然改變軌道,與一顆完全不同的衛星(一顆始終在那裡的衛星)交會。這兩顆衛星靠得很近,相距僅有幾百米。這種突然進行的機動排除了這三顆衛星只是海洋監測衛星的可能性,儘管海洋監測衛星也是以編隊形式飛行。首先,海洋監測衛星運行時通常彼此之間會拉開很長一段距離(30-120英里),以便能夠覆蓋更多領土,而這三顆中國衛星離得卻非常近,只有2英里。其次,海洋監測衛星不會來回移動。
並非只有中國的衛星存在這種可能,美國的衛星也是如此。目前,美國已經試驗了幾款具備檢測能力的人造衛星,這些衛星可能也會被作為潛在武器使用。2009年,五角大樓發射了兩顆秘密監測衛星,藉以開拓被遺棄的軍事衛星。這款被稱為Mitex 的監測衛星由洛•馬公司研發,被普遍認為具備“監測”中俄衛星的能力。
此外,美國空軍還有一款名為XSS-11 的衛星(目前已處於軌道之上),它本質上是一款巨大的照相機。XSS-11衛星旨在機動靠近其他衛星,在衛星出現問題時生成快照。瑞典政府也試驗了兩顆名為Mango和Tango的機動衛星。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的藍天研究員一直在試驗一個名為Phoenix的專案,旨在將一些分離的報廢衛星作為備件使用。維頓表示:“不管美國還是瑞典都會堅稱,這些決非太空武器武器項目。不過,該技術顯然是兩用技術,而且秘密使用會引發重大誤解。”
2007年1月11日, 中國首次對自己的反衛星武器進行試驗。當時位於865公里高的極地軌道的風雲一號C氣象衛星被反衛星導彈直接命中摧毀。該導彈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移動式發射裝置射出,迎面攔截了風雲一號C。此舉引起軒然大波,很多西方軍事專家認為,中國在秘密發展航太工業,擬定摧毀別國衛星的軍事計畫,實際上在籌備“星球大戰”。
中美反衛星攔截方式截然相反
在中國首次成功進行的反衛星試驗中,公路機動東風-21中程彈道導彈的民用型(即KT-1火箭)充當了衛星武器的載具,利用運輸/起豎/發射車將之發射升空。東風-21導彈是中國巨浪-1潛射彈道導彈的陸基版導彈。
五角大樓國防情報局把中國反衛星武器稱為SC-19動能攔截器,其公路機動性能,再加上通訊和工程支援車,使之可部署在最佳地點,攔截飛躍其上空的衛星,發射前很難被定位。
在2007年反衛星試驗中,攔截彈與目標的相對速度接近驚人的1.8萬英里每小時。在遠高於衛星本身速度的衝擊下衛星被撞擊成了碎片。這意味著中國成功完成了一次最尖端的太空戰演習:一次精確的狙殺,就像用一枚子彈擊中另一枚飛行中的子彈一樣。這次試驗的先進程度相當於美國正在發展的國家彈道導彈攔截系統,超越了1980年代前蘇聯發展的反衛星武器——前蘇聯的反衛星技術是通過一枚太空飄雷慢慢接近到目標附近然後爆炸殺傷目標。
美國《連線》雜誌的文章稱,通常,在任何特定的時間,都有9枚GPS衛星飛過中國上空。如果中國以某種方式設法摧毀所有這9枚衛星,那麼中國就可以使美國的精確制導彈藥在幾個小時內不能發揮作用,直到其他GPS衛星飛抵臺灣海峽上空。在極短的時間裡,其他23枚衛星組成的衛星系統將會迅速填補由於它們正常的軌道運動造成暫時空白。即使成功地摧毀了16枚衛星,中國仍只能暫時癱瘓GPS在臺灣海峽上空的運行大約8個小時。在另外的16個小時裡,將有4枚或者更多的衛星出現在轟炸航路、無人機飛行和艦艇追蹤等目的地區域的上空。在這一假想中,直到美國發射新的衛星之前,GPS系統的“癱瘓8小時,緊接著16小時調整”的模式會每天重複出現。(本報特約撰稿 郭宣)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9-06/0821739104.html
相關新聞
神舟產業鏈 創陸1600億商機
中國發射快舟一號 搶在美國前面完成應急空間飛行器試驗
中國快舟趕超美國 或效仿東風31A實現機動發射(低軌東風21足矣!)
中國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試車成功 世界先進
中國用退役導彈發衛星有兩大好處:省錢省到家
俄火箭發射一分鐘墜毀 專家稱俄航太工業須改革
印度版GPS今日發射首顆衛星 比中國至少落後5年
印度火星探測器 發射成功 印度與大陸較勁
中評分析:印度在太空競賽中領先大陸?
阿楨
中日火箭發射技術對比 長征五號讓日本汗顏 2013-07-26
中國宣佈已經成功測試了新型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5號”的發動機,這一新型火箭將幫助中國的太空探索達到新的高度。
從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以來,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走過從常規推進到低溫推進、從串聯到捆綁、從一箭單星到一箭多星、從發射衛星載荷到發射飛船的技術歷程,具備發射各種軌道空間飛行器的能力,並在可靠性、安全性、發射成功率、入軌精度等方面達到國際一流水準。
2006年以來,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完成67次發射任務,把79個航天器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運載火箭的可靠性顯著增強。“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型譜進一步完善。新一代運載火箭工程研製取得重大進展。
長征5號的研製成功,將為中國實現千噸推力的運載火箭,趕超目前世界上所有國家重型火箭的運載能力。在此基礎上,推力3000噸,運載能力百噸以上的重型火箭長征6號的研製工作也接近尾聲,屆時,中國講當之無愧的成為運載火箭世界老大。
目前網路有很多觀點認為,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落後美國和西歐,尤其是比不過日本的H2,日本H2B火箭升空後,更讓很多人直歎息日本火箭技術已經全面超過了中國航太技術。其實,這一認同很無知,H2B代表了目前日本最高技術。H2A火箭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是其最大發射能力為3.7噸的,H2B火箭的近地發射為19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是8噸,H2發射成功率為94.4%。
再看看咱中國的,長征系列總共發射76次,失敗4次,成功率94.7%;長征3號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發射能力為5.4噸,長征4號運載能力更大的運載火箭,主要用於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特別是其發射成功率為100%。長征5號火箭的近地發射為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為12噸;長征6號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將超過14噸。
事實上,火箭系列小日本搞來搞去就只有2種火箭,中國可以根據各種衛星參數不同隨便選擇,光是長征5號就有3種直徑可選。至於成功率就不用再對比了,連小日本的乾爹都不敢提。至於全球飛船測控網就更別提了,不要說蛋蛋被乾爹捏著不敢搞,就是放手小日本也沒有這個系統整合技術,等中國長征6號、7號、8號出來,小日本還能拿什麼來跟中國比?搞個10米直徑的H2C?先老實把H2B的成功率提上來再說吧。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614208-1-1.html
阿楨
中國2013-5-13疑似用DN-2導彈進行第三次反衛星試驗
中國中科院科學探測高空火箭 誤傳反衛星導彈試射
美軍監測中國探空火箭 稱其可搭載反衛星武器
台雲峰中程飛彈 明年量產部署
雲峰摧毀力較高 雄二E較準
中國北斗系統覆蓋東南亞 三個國家已採用
中國新型衛星導航接收機可接中美俄三國衛星信號
中國北斗在巴基斯坦建地面站 能為巡航導彈制導
日擬啟用新型衛星定位系統 誤差為美GPS千分之一
美稱中國研CSA9防空導彈能攔500公里內彈道導彈
俄媒披露中國有近120個防空導彈營反導能力強大
助陸爭釣島 俄售S-400飛彈 各取所需 更給美日壓力
俄研製出新型水底彈道導彈 可在海底打擊敵目標
美陸基中段導彈攔截試驗失敗 已連續3次打不中,16次攔截試驗,但只成功了8次,上一次成功攔截還是在2008年(回應:有些國家在試驗的時候總是失敗,但在實戰中未必會失敗,有些國家在試驗中總是百發百中,但在實戰中未必能打中。因為有些國家報喜不報憂,有些國家報憂不報喜。 國家有你就是最大的悲哀,這叫報憂 傻你媽蛋,這種實驗能偷偷進行的嗎?滿天的都是眼睛.回家把腦子帶上再說話。 中國前段時間剛做的不就是中段嗎?您忘了? 攔截根本就不可能的,都是理論和想法而已,現在的實驗都是拿自己的矛攻自己的盾,當然還有一定的攔截概率,如果是別人的導彈,人家的技術參數,各項指標你都不可能掌握,怎麼攔截 就算攔截概率90%,那漏網之魚的打擊也是致命的。 美國人攔截失敗,中國某些線民不管看見什麼新聞,就知道使勁地噴自己的國家! 最後又會賴在中國頭上,說中國干擾了跟蹤定位衛星 這是美國佬的伎倆,向外蒙蔽別人,向內要求增加軍費。)
印度稱3年就能造出堪比東風31的洲際導彈(回應:都別笑了,三哥家導彈攔截難度可是世界最高,因為發射出去後他自己都不知道去哪了 阿三三年趕英,五年超美,十年稱霸地球,二十年統一銀河,五十年佔領宇宙 中國在國防研發方面是只做不說好不好,在性能沒成熟之前中國一樣不會主動公佈的,在國防方面中國最低調的了,阿三隻會讓人笑 阿三如果將現有導彈抹點印度神油,射程超過一萬公理以上呢 阿三被中國打怕了,有中國恐懼症 只要是中國的就是不好的,某些人的心理就是這樣了 那印度早就是發達國家了,別忘了79年中國的人均收入還遠遠不如印度)
詳參【圖博館】:海龜與烏龜 中國導彈防禦
版主回應
俄火箭搭三顆導航衛星淩空爆炸場面慘2013-07-02 環球網
據俄新社2013年7月2日報導,當天上午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太發射場,俄羅斯質子-M運載火箭在點火升空後發生偏轉並爆炸解體。據悉,這枚運載火箭搭載的是三顆“格洛納斯-M”導航衛星。該運載火箭內裝有500噸燃料,而爆炸會致使燃料中的液體推進劑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有毒物質侵害周圍大氣層及土壤,因此,爆炸發生後,當地有關部門立即開展了清理工作。
回應
毛子損失慘重啊,失敗太頻繁了,好好查出問題。
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實驗變經驗。俄羅斯人是偉大的,我們應該尊敬他們。
俄羅斯真是航太強國?怎老發生不該發生的災難了呢?
看來,羅老號那次升不上去的原因找到了。。。
毛熊應該趕快鼓動南棒第四次發射羅老號,毛熊可以免費試驗新火箭,南棒可以獲得自豪感,雙贏啊。
和中國做個交易——中國把成熟的火箭技術轉讓給毛子,毛子把成熟的飛機發動機技術轉讓給中國
看來下次老毛子要發射衛星,可以使用中國的火箭,我們可以打折的。
http://mil.huanqiu.com/world/2013-07/4083187.html
阿楨
中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將於2015年前後發射2013-6-27解放軍報
在今天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有關情況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對外透露,我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計畫在2015年前後進行發射。
談及第一階段載人飛行任務取得的主要突破,王兆耀概括為“五加四”。“五”是進行了“天宮”“神七”“神八”“神九”“神十”五次發射。“四”是四個突破:突破了以氣閘艙、艙外航太服為標誌的出艙關鍵技術;突破了手控交會對接和自動交會對接技術;基本掌握了飛船和目標飛行器對接起來的組合體的控制和運營技術;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太空人在軌駐留保障技術體系。
王兆耀說,在應用上,我們利用這幾次飛行試驗,開展了大量的空間對地遙感、空間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探測這些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還進行了飛船繞飛、在軌維修、再生生保等一系列技術試驗。
王兆耀說,與其同步進行的載人空間站工程也在按計劃順利推進,計畫在2018年前後發射試驗性核心艙,2020年前後完成中國載人空間站的建造。在此期間,根據需要發射一系列的貨運飛船和載人飛船,向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提供物資補給和成員往返。
中國新一代火箭長征五號長征七號3年內首飛2013-6-27解放軍報
天宮一號和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即將進入空間站時代。隨著空間站的建設和未來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的發展,我國現役運載火箭的能力和任務適應性已經不能滿足任務的需要,需要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潔介紹說,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是我國在研的最大運載能力的運載火箭,將主要用於滿足載人空間站等的發射需求,具備近地軌道20噸以上的運載能力。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將在載人空間站工程中承擔貨運飛船的發射任務,具備近地軌道約13噸的運載能力。
據悉,兩型運載火箭研製工作進展順利,研製成功後將主要在海南發射場執行相應航天器的發射任務,目前處在初樣研製階段,整體工作進展順利,預計在“十二五”期間實現首飛。
相關新聞
神十返陸 天宮一號功成身退
國際專家:中國航太發展迅速
外媒:中國航天趕超美俄或比預期早
中國神舟之旅 航太產業強心劑
版主回應
神舟十号飞船发射 專輯
http://news.sina.com.cn/z/shenshi2013/
神十升空 陸民期待生活升級 2013-06-12旺報 羅印冲
象徵中國躋身航太強國的神舟十號太空船順利升空,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親臨發射現場,指這項任務展現中國人敢上九天攬月的豪情壯志,光榮又神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航天夢」。
然而,代表大陸網友與庶民聲音的微博卻傳遞出不同看法。一位福建廈門網友質疑,發射太空船要花很多錢,政府為何不直接發錢給需要的人民,協助其改善民生?
還有黑龍江網友自問自答:「神十升空後,大米還有毒嗎?城管還打人嗎?酸奶還用皮帶做嗎?還有強拆嗎?孩子上學有安全的校車嗎?如果這些都不能解決,神十上天與百姓何干?」
可見在普羅大眾心中,改善民生、讓生活升級,才是最迫切需要實現的「中國夢」。
回應
羅印冲,呵呵,你中计惹!
(楨:反中的外媒常以糞青代表陸民!另參本館:海龜與烏龜)
臺灣《聯合報》:十幾國辦到的事 大陸一國就搞定
“十幾個國家才能辦到的事,中國大陸一個國家就搞定了”。臺灣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任務科學家蕭俊傑表示,全球目前僅有一個國際太空站,由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共同集資而成。拿天宮一號與國際太空站相比,天一雖然在規模上迷你許多,但在功能與技術上一點都不遜色。
回應
中國人的航太工程是政治形象工程和自欺欺人愚弄平民百姓,老美登上月球就是級別高!
到2020年,太空上飛的空間站只有中國這個一拉,愚弄的毛線啊!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美國人愚弄我們一下,把gps定位系統一關,中國馬上傻眼,軍用民用全部乾著急.這是最現實的問題,我想請問你這是不是政府形象工程,形象你個毛線列!
有些人只會盯著社會的陰暗面而對陽光的事物不感興趣,忒猥瑣。
釣島都收不回還吹!
樓上的網友你們不要把戰爭看成兒戲,嘴巴一張就和日本開戰。尊嚴面子固然重要,但是和13億中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中國戰略發展的和平環境,中國的和平崛起相比,那一點虛無縹緲的尊嚴與面子又算什麼。
美媒評天宮一號:比美國幾十年前空間站還小90%
回應
誰不知道中國的技術,都是擺給自己的老百姓看的!只是忽悠一下自己人而已!想要在世界上展示,丟人!
老美現在只能搭俄羅斯的計程車,還好意思說出這樣的話。
小點正常,因為我們濃縮的全是精華!
天宮一號本來就不是空間站,為的是驗證空間站技術;天宮二號才是真正的空間站,再說空間站也不是一次性就能發生成功的,需要多次發射進行組裝。
體積大不代表先進!以前的電腦體積有一個房間那麼大,現在只要一個筆記本那麼大甚至更小,性能卻更先進!
中國人習慣蝸居,老美管不著
夠使就好,又不是在上面玩橄欖球。
小怎麼啦?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美國空間站受太空垃圾擊毀的可能性比我們高
中國十幾億人口,政府把錢先用於民生了,所以空間站比你們小點晚點很正常。
我下崗很多年國家花在太空對老百姓有用嗎
你下崗應當去找讓你下崗的人,為何要來拉宇航員下崗呢?找錯人了吧?
你下崗是因為你沒能力.把工作當成混日子.
你沒下過崗,你不知道下崗的感受.
看了您很多回帖,相必也是下崗人員或其家屬吧……並不是想反駁什麼,就說現在的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在20世紀初期也進行了大規模經濟改革,也同樣了工業文明綜合症,食品安全、貧富差距問題、勞資矛盾、特權腐敗等也同樣困擾當時的美國人,美國也如同今天的中國一樣從各級政府機構到中產階級乃至民間社會掀起了黑幕揭發運動、國家主義運動、安全食品運動、社會服務運動、政府改革運動……中國雖然比美國晚了一百年,但我們確實是在進步中。
你下崗就下崗唄,老愛在這裡發牢騷,求別人同情嗎?現在社會還怕找不到事做?是你懶呢還是太挑剔,幹半斤想拿八兩
沒聽說哪個下崗的人餓死的, 現在社會只要肯做就不會餓死, 不肯做去討飯都比普通人賺錢呢 .在悲觀人面前,下崗是死路,在樂觀人面前, 下崗是出路.
中國現在一些人,自己過得不如意,一說到航太啥的都認為是瞎花錢,說白了潛臺詞就是這些錢還不如給他們花。憑什麼啊?白養著你們?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6-17/1614728299.html
網友批中國航太效費比太差不實用(回應:蠢豬!識數嗎?中國費效比無人可比,費用也就是美國零頭,不知羞恥睜眼說瞎話,總有這種找罵的人,白披的人皮。)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606643-1-1.html
阿楨
大陸「嫦娥二號」衛星 成功探測小行星【聯合報 2012.12.16
圖為嫦娥二號行經小行星時獲取的影像。(中新社)
嫦娥二號外太空遇戰神!大陸「嫦娥二號」探月衛星十三日在距地球七百萬公里處,以每秒十公里速度、最近距離僅三點二公里,與「戰神」小行星擦身而過,寫下全球首次近距離探測該行星紀錄;嫦娥明年一月初將距地球一千萬公里,挑戰大陸太空測控能力新極限。
嫦娥二號衛星二○一○年十二月圓滿完成繞月任務後,因燃料與電力尚充足,探月工程小組隔年一月決定,讓其進行拓展性試驗任務;由距地球卅八萬公里處航向一百五十萬公里遠的日地拉格朗日L2點,成功後又決定探測小行星。
外太空遠距遙測技術複雜,從地球發射電波至衛星接收後執行,中間的時間落差極大,精準掌握衛星位置又極重要;以探測小行星為例,大陸還在新疆喀什、黑龍江佳木斯與上海等新建衛星監測站,為嫦娥收集交會詳細資料。
報導說,嫦娥二號將繼續航向外太空,直至燃料耗盡,預計明年一月初抵達距地球一千萬公里處,再次驗證大陸的X波段遙測能力;而該波段是早期長程預警雷達的關鍵核心,日前日本已考慮採購X波段雷達,強化對釣魚台監控能力。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7569367.
嫦娥會戰神 陸深空探測突破 2012-12-16 旺報
進小行星探測俱樂部
專家表示,此次是地球首次近距離探測「戰神」,中國加入原本只有美歐日成員的「小行星探測俱樂部」,意味中國擁有飛入行星際的探測器。
原本設計中,嫦娥二號壽命僅6個月,如今運行26個月,超期服役近兩年。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細數嫦娥二號三次「壯舉」:2010年10月1日距地38萬公里探月,首次獲得7米解析度全月球立體影像;150萬公里遠的日地拉格朗日L2點拓展試驗;此次700萬公里飛越小行星。
嫦娥三號明年要探月
儘管中國近年接連突破月球及深空探測,中國科學家審慎認為,現在第一梯隊是美、俄,第二梯隊中、歐、日、印度等。
目前嫦娥三號衛星正樣研製進展順利,明年下半年擇機發射。嫦娥三號將完成中國探月工程(又稱嫦娥工程)的第二、三期目標「落」和「回」。嫦娥一號、二號已實現了第一期「繞」月目標。
阿楨
陸部署太空部隊 美日緊盯應戰 2012-11-16 旺報
《產經新聞》指出,中國即將建成的「空天一體戰」部隊,獨立於陸海空三軍外,單獨建立自己的管理機構,中國空軍和二砲都將參與其中。
報導揣測,二砲可能已經進行了一些太空防禦作戰演習,這種祕密演習十分強調遵守時間程序及嚴格按照戰役準備、戰役實施、戰役結束3個階段進行。太空防禦作戰計畫,包括陣地數據庫、導彈數據庫和武器基本參數等,都屬最高機密,處於封存狀態,在準備實施作戰時將上報總參作戰部。
《漢和防務評論》則揣測,美日所擔憂的解放軍「空天一體戰」,規畫由二砲牽頭實施。二砲的自動化指揮系統早已實現網絡化,是實施「空天一體戰」的基礎。報導指出,二砲的網絡化部隊擁有情報獲取、傳遞、處理和顯示系統,還具有輔助決策和監控功能,其中的信息獲取系統可調用偵察衛星及海空軍的偵察機等裝備;信息傳遞和處理系統配備了先進的計算機;輔助決策分析系統由計算機中心、數據庫和作戰模擬系統構成,這些尖端設備可幫助二砲隨時獲取海空軍的信息支持,嚴密關注別國太空及地面相關裝備的動向。
《漢和》揣測,二砲組建電子戰部隊,也是強化「空天一體戰」能力的體現。電子戰部隊通過獨立實施電子偵察,或與空軍和海軍電子戰部隊實施一體化偵查,可大幅強化中遠程導彈部隊的偵察能力,有助於摸清美國等國空天作戰系統的動向,一旦發現中國太空資產有遭受攻擊的危險,二砲就可對敵方空天攻擊系統的雷達和無線電指揮設施實施導彈攻擊任務。
美日強化太空監視網
美日都認為,穩定利用太空資源至關重要,兩國已決定深化在太空領域的相關合作,並建立強大的太空監視網,監視中國的太空活動。因為「中國的太空軍事能力已超出反衛星的範疇,並開始形成作戰體系。」
面對中國的太空發展,美軍戰略司令部綜合太空運用中心將利用光學望遠鏡及陸基雷達系統,對中國衛星進行監視;日方將利用防範彈道導彈的FPS-5陸基雷達對中國衛星及太空軌道上其他飛行器進行識別和探測,分擔美軍部分監視任務。
回應
美國八零年代就再做的事,中國慢了三十年。最厲害的是美國和台灣記者把這新聞稿的好像中國是全世界獨加一樣。。
版主回應
解放軍新反導武器曝光 編制屬空軍地空導彈部隊
據俄羅斯之聲電臺2013-3-19報導,最近美國新任國防部長哈格爾宣佈了發展全球反導系統的新構想。根據五角大樓的新計畫,不再實施歐洲反導系統計畫第四階段建設。取而代之的是在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亞將陸基攔截彈的數量增加到44枚,此外美國打算在日本再建一個導彈預警雷達站。
此外,美國加快反導部署無疑會引發中美之間的反導能力競賽。在末端反導和要地防空方面,中國引進了俄羅斯的S-300反導系統,另外中國國產的紅旗-9防空導彈也可以擔負攔截來襲的彈道導彈的任務。中國還在致力於紅旗-19屬於空軍地空導彈部隊編制(類似於美國THAAD),紅旗-26則是解放軍海基彈道導彈防禦的中堅(類似於美國的SM-3)。
……………
http://mil.sohu.com/20130328/n370684298_1.shtml
政府網站曝光中國正研“快舟” 可快速發射衛星
2002年,美國為了稱霸世界和控制太空的目的,開始研究太空快速回應作戰系統,他要把上述作戰想像變為現實,而2013年在中國的官方媒體也開始陸續披露相似的作戰系統,中美太空大戰一觸即發,而其他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技術和經濟實力,難怪一些媒體認為,中美兩國壟斷太空優勢的競賽將徹底開遍世界軍事格局,因為在二十一世紀誰掌握了太空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
http://bbs.tiexue.net/post_6563128_1.html
曾復生:解放軍核衛星對抗美軍閃擊全球 2013-01-23
美軍閃擊全球作戰計劃的核心是一小時內精確打擊全球任何目標,並以美軍特種部隊基地、戰略轟炸機、常規洲際導彈部隊,太空無人飛機,以及天基制導衛星為主軸。閃擊全球作戰系統奏效,必須依賴位在中、高軌道的軍事通訊與情報衛星,一旦這些制導衛星被解放軍幹擾或破壞,閃擊全球戰力必將大打折扣,因為美軍的導彈、巡弋飛彈、特種部隊,以及太空無人戰機等,都將失去指引攻擊目標的衛星制導訊號。
文章說,整體而言,大陸軍方已經把組建太空作戰能力的天軍,視為牽制美國在軍事科技上大幅領先優勢的奇兵,因此,其勢必會以更積極的作為,繼續推動天軍的發展。現階段,解放軍運用太空科技發展的軍事能力項目包括:(一)太空資訊戰;(二)太空反衛星戰,以雷射攻擊衛星或運用電磁波幹擾衛星通訊;(三)太空反飛彈武器;(四)運用太空武器攻擊地面、空中或海面的重要軍事目標。現階段,解放軍正積極規畫在2015年完成天軍的組建部署,把太空科技與軍事力量結合起來,打造陸、海、空、天、電磁頻譜,以及網路的六維兵力結構。
……………
http://www.npf.org.tw/post/3/11919
高分一號升空 陸反隱添戰力 2013-04-27 旺報
大陸26日於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高解析度(高解析度)對地觀測衛星「高分一號」,儘管大陸官方強調該衛星主要用於非軍事用途,由於這顆衛星具備高度影像解析能力,外界認為,「高分一號」服役將削弱美軍匿蹤武器的優勢,大大提升解放軍「反隱」作戰能力。
報導指出,大陸先發射「天鏈」系列衛星,再發射高解析度對地觀測衛星,表明其太空發展頗具策略性。「天鏈」衛星的主要功能是整合衛星資料。大陸的高分衛星服役後,其所搜集到的資料可以傳遞給「天鏈」衛星,從而全面提高其衛星系統的資料品質。
航太專家則表示,大陸計畫在「十二五」期間陸續發射5至6顆觀測衛星,以便在2020年形成具有時空協調、全天時、全天候、全球範圍觀測能力的穩定運行系統。
美軍非洲通訊 靠的竟是中國衛星【聯合晚報2013.05.01
國防部在25日眾院軍事委員會的聽證會中,透露去年5月開始租賃中國「亞太七號」(Apstar-7)商用通信衛星。國防部發言人莫妮卡‧馬托什表示,租賃該衛星是因為可提供「獨特的頻寬和地理需求」,能夠達到非洲司令部所要求「覆蓋更廣泛的範圍」。
美軍研製原子慣性導航技術 或完全替代GPS衛星
據法新社2013-4-25報導,美軍正研發新一代導航系統,用於替代易受干擾的GPS衛星定位系統。這一系統將不再依賴衛星,它將被集成在以立方毫米為單位的超小晶片上,晶片中集成有3個微米級的陀螺儀、加速器和原子鐘,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不依賴外界資訊的自主導航系統。……………
回應
鬼扯,慣性導航,無論精度如何高,都無法達到GPS的精度!還有原子鐘也不可能做到立方毫米的體積。人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自以為是。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4-26/0908722993.html
阿楨
陸第16顆北斗衛星 成功入軌2012-10-27 旺報(詳參【圖博館】:保釣再起?)
是不是跟最近東海和南海情勢緊繃有關?中國大陸前天深夜,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將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送入預定軌道。未來中國大陸建構自己的衛星定位系統將和GPS在太空中一較高下。
據了解,包括最近釣魚台中國漁船大軍和海監船系統,都是透過「北斗衛星」系統進行指揮和定位,幾次的事件,等於經過了一次重要的驗證,證明系統可靠性。前天最新升空衛星,將會與先前發射的導航衛星組網形成區域服務能力,預估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會在明年初,正式為亞太大部分地區提供服務。
更有本錢和美方叫陣
過去中國大陸受制於GPS系統,曾吃過美方的暗虧,發展自有的衛星系統和美方征逐於外太空,則是中國大陸下一步重點,未來配合軍事衛星,更有本錢和美方叫陣。
由大陸獨立發展、自主運行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去年12月宣布試行以來,系統穩定運作,已逐步拓展到交通運輸、氣象、漁業、林業、電信、水利、測繪等應用領域。
第16顆是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它將與先前發射的15顆北斗導航衛星組網運行,形成區域服務能力。根據計畫,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於明年初向亞太大部分地區提供正式服務。
總體規畫 按三步走
現階段中國正按照所謂的「三步走」總體規畫,逐步實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展計畫,要完成有中國特色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規畫中的第1步,2000年建成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成為世界上第3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第2步,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2012年底左右形成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的服務能力;第3步,2020年左右,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形成全球覆蓋能力。
此次發射的北斗導航衛星及其運載火箭「長征三號丙」是中國大陸用來發射衛星中,相對穩定的長程火箭系統,過去也是從彈道飛彈發展過程演變而來。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是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170次航太發射。
版主回應
陸北斗衛星 挑戰美軍事優勢 2013-01-01 旺報
中國大陸27日起向亞洲國家提供北斗衛星導航區域服務,逐漸讓大陸擺脫美國GPS的陰影,甚至躍居美國GPS和俄羅斯衛星導航系統格洛納斯(GLONASS)的競爭對手,在軍事和經濟優勢上同時威脅著美國。
短信收發 實用性強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先完成3種軌道10餘顆衛星的發射,建構區域導航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定位、導航及通訊服務;最終朝著發展35顆衛星實現全球覆蓋。「北斗」並沒有將美國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格洛納斯的模式照單全收,而是走出中國特色,其獨特的衛星短信收發功能已在軍演和救災中證實其實用性極強。
長程火箭 準度提升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雜誌報導,共軍已開始在戰艦和潛艇上部署「長劍-10型」巡航導彈,彰顯中國的遠距離反艦導彈技術已經超越了俄羅斯和美國。而共軍之所以能取得這一成就,主要得力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支援。
西方媒體猜測中國的東風系列導彈、衛士系列遠距離火箭炮都已因北斗系統,而具備了較高命中精準度和較強的抗干擾能力。
據統計,自2003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提供服務以來,在交通、漁業、水文、氣象、林業、通信、電力、救援等諸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註冊用戶已達6萬,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大陸擁有北斗系統後,美國會喪失利用GPS影響大陸的能力,大陸正逐步接近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美聯社則報導,大陸可望透過北斗衛星導航服務,每年賺取人民幣4000億元的收入。
臺海危機解放軍2枚導彈因GPS被美軍動手腳射偏 2012-12-31 環球網
源于對美國GPS的擔心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在猛烈空襲伊拉克的時候,開始在戰爭中應用GPS衛星導航技術。當時,美軍戰機投下的武器只有10%使用了GPS制導,但這10%的GPS制導武器卻發揮了強大的作戰效能。在後期的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把GPS系統作爲了戰場導航和通信系統的主幹,以及精確炸彈和導彈的最主要制導系統,並創造了很多戰爭奇迹。正是因爲這幾場戰爭,使得中國軍方認識到了現代化高科技戰爭的神奇魅力,充分認識到了GPS系統對現代化戰爭的巨大影響力。
爲了提高各種武器的打擊精度,中國軍方在海灣戰爭後,在一些導彈中加裝了民用版GPS作爲制導系統,逐步具備了精確打擊能力。但民用版GPS最高定位精度只有10米,雖然打擊精度相比其他制導提高不少,但是相比美軍使用的軍用版來說,打擊精度相差幾近10倍。而且即便這樣,美軍也並不是沒有限制。和平時期,民用版GPS無論哪個國家均可自由使用,但如果發生戰爭,美國就可能會根據戰爭對自己的國家利益影響程度來確定誰可以繼續使用。
中國雖然大量使用GPS的民用版,但軍方一直對依靠美國GPS系統感到擔憂,擔心美軍可能在沖突或緊急狀況下關停該系統。這事很快就有了例證。
1996年臺灣的李登輝抛出“兩國論”,臺海局勢緊張,解放軍隨後展開一次大規模軍演,向距離臺灣附近的東海海域發射了3枚導彈,以示警告。發射的第一枚導彈准確命中目標,緊接著發射的第二枚和第三枚導彈突然無法追蹤,最終導致導彈大大偏離了原定的落點範圍。事後的軍事分析表明,肯定是美軍做了手腳,可能是由GPS信號突然中斷造成的。
而當年的“銀河”號事件也很能說明問題。1993年7月23日,美國無中生有地指控中國“銀河”號貨輪將制造化學武器的原料運往伊朗,制造了震驚世界的“銀河號”事件。當時,“銀河”號正在印度洋上正常航行,突然,船停了下來。事後大家才知道,這是因爲當時美國局部關閉了該船所在海區的GPS導航服務,使得這條船變成了無頭蒼蠅,不知道該向哪個方向行駛。
大國必備的自主系統
民用和國際市場都很廣闊
大幅提升精確打擊能力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12-31/1353711278.html
回應
坑人的GPS,但坑出一個“中國北鬥”,呵呵,壞事變好事。
文章作者爲了自己的論點而編造論據,無知而且無恥。解放軍的彈道導彈從來沒有依賴美國的GPS作爲單一的制導方式,而是以慣性制導爲主。美國關閉GPS逼停銀河號那段更可笑了,古代沒GPS的時候人們就不航海了嗎?事實上現代海船都同時裝備有磁羅經和陀螺羅經,沒GPS照樣航海,只不過沒GPS准確和方便而已。
說得好!
好個屁!現在沒手機電話等一切科技手段看你怎麽通訊,可別說古代也沒這些照樣通信,人家用信鴿用烽火臺你也會麽?
阿楨
美稱中國精確打擊只解決有無問題同美差距大 2012-07-09 環球時報
精確打擊被視爲現代戰爭中的“點穴術”,解放軍的這門功夫練得如何呢?美國智庫詹姆斯頓基金會6日公布的報告仔細評估了解放軍的精確作戰能力。報告認爲,解放軍正在致力于從各方面提高精確作戰和精確打擊的能力。不過在中國專家的眼中,從理論到實踐直至裝備,解放軍發動精確作戰的能力,仍然與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國家存在相當差距。
……………
從詹姆斯頓基金會的這份報告中也能看出,全篇重點討論的仍然是解放軍的精確作戰條令和學說,這也是中國軍隊與美軍及西方軍隊差距較大的領域。後者不僅有成熟學說的支撐,更有自海灣戰爭以來包括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等不同模式、不同規模的各種戰爭的實戰檢驗。此外,在精確打擊的武器裝備方面,中國的精確打擊武器目前只是解決了有無的問題,在成本、隱身突防、飽和攻擊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反觀西方的精確打擊武器,已朝著隱身化、廉價化發展,能夠進行晝夜間、全天候、遠近程結合的精確打擊。目前西方列裝的“戰術戰斧”巡航導彈等新一代遠程精確打擊武器,基本都進行了隱身設計。特別是GPS制導系統的采用,極大降低了精確打擊武器的成本,這些廉價的精確制導武器得以在戰爭中廣泛、大量使用,才使精確作戰成爲現實。
回應
西方的所謂數字化的精確打擊是依賴于高科技的衛星雷達等存在的是以強勝弱的不對稱戰爭,如果和實力相當的對手交戰一旦衛星等高科技的東西被摧毀就成了瞎子聾子只有捱打的份 ,因此中國不能盲從,一個軍區配一個高科技的集團軍用以應對常規高強度的局部戰爭和周邊小國的挑釁以高技術的優勢迅速贏得戰爭,如下的精力大力發展二炮導彈激光等高技術殺 手鐧同時適當關注研究在衛星雷達等高科技被廢狀態下的戰法永遠立于不敗
http://comment5.news.sina.com.cn/comment/skin/default.html?channel=jc&newsid=27-1-695164&style=0
版主回應
10年內 陸太空能力與美抗衡【中央社 2012.07.11
美國智庫2049計畫研究所最近發表的報告指出,中國大陸太空計畫取得重大進步,代表大陸軍事實力的提升,預料未來10到15年內,大陸太空對抗能力足以抗衡美國精確打擊能力。
報告並指出,中共發展太空計畫,意在鞏固中國共產黨的權威和統治,並捍衛「主權與領土完整」;因為台灣的民主政體可以代替大陸的獨裁統治模式,對中共統治形成挑戰,必須透過軍事脅迫台灣在主權問題上讓步。
這份報告強調,台灣問題是美國的核心利益,因此美國應該維持能力,抵抗任何訴諸武力或其他形式的威脅,避免危害台灣人民安全或台灣社會、經濟制度。
報告一開始說,大陸最近在太空計畫取得重大進步,正在成為太空強國。中共推動太空計畫,是為了利用太空成就來鞏固它統治中國的合法性。
報告說,解放軍總參謀部可能正在研究太空系統和太空對抗系統以符合聯合作戰要求,空軍、海軍和第二砲兵部隊(戰略導彈部隊)也正研究對上述作戰要求提供貢獻。
報告預估,由於「國家太空安全系統」新興概念的出現和對抗美國遠程打擊能力的需要,在大陸積極發展下,預估未來10到15年內,大陸的太空對抗能力足以抗衡美國的精確打擊能力;而大陸日益增強的太空偵察能力,也將為地面站提供接近即時的偵察數據,讓大陸解放軍更快、更致命地進行遠端精確打擊。
報告指出,大陸太空計畫的研發重點,是在高解析度衛星、軍民兩用光電衛星、合成孔徑雷達影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和電子情報衛星;利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射的微衛星,也受到解放軍關注。
此外,報告說,大陸除了發展傳統以太空為基礎的平台外,也正優先發展運行在海拔20到100公里的「近太空」(near space)飛船。
軍事專家分析,解放軍可利用低軌道衛星進行電子偵察,以即時且準確地跟蹤和瞄準美國海軍航空母艦艦隊,進而使用反艦彈道飛彈(ASBM)等武器進行遠程攻擊。
報告舉例,大陸風雲3號氣象衛星就安裝近12個全天候感測器,除為解放軍和民間機構提供準確氣象預報外,也能為ASBM提供準確的彈道距離測量和訊號數據。大陸的工程師正在致力研發彈道飛彈早期預警系統,這將為大陸的飛彈防禦系統提供飛彈發射助推段的數據。儘管沒有證據證明大陸已在太空部署彈道飛彈早期預警衛星,但大陸已有基礎技術存在;如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攜帶的紅外線感測器,而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又稱上海航天局)509所研製的實踐7號衛星,就是紅外線感測器陣列的測試平台。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已經研製出紅外線感測器。
回應
美國太空總署原地踏步30年﹐從1980年到2004年都沒有研發新火箭﹐幾年前研製戰神火箭做為太空梭退役後運載火箭﹐可是開發進度落後過多一再追加預算﹐戰神計劃被歐巴馬取消﹐交由私人公司SpaceX研製新火箭﹐新火箭經過幾次失敗﹐今年終於飛上太空和太空站接合﹐此火箭可靠性是未知數﹐只能運送非重要補給品﹐不能載人。
最新一期《時代》雜誌以「中國世紀」為封面故事,指出中國已經成為新超強,正處於新王朝的開端 ...沉睡的巨龍甦醒了 中國崛起撼動世界 歌唱偶們親愛滴祖國從今走向民主繁榮富強 中國新超強美國難制衡 洗刷近代中國的一切恥辱! 拿破崙:「中國是頭睡獅,一旦驚醒將震動全世界!」
新聞公司執行長梅鐸16日接受福斯商業電視台訪問時說,中國經濟的爆發性成長將對美國構成龐大的經濟挑戰,梅鐸說:「真正嚇人的是,總統首席顧問桑莫斯告訴我們,人們在本世紀末回顧過去時,他們可能談起的不是這場衰退,而是中國的崛起。」 華爾街日報15日刊出桑莫斯在華盛頓CEO協會上的演說,指出中國的生活水準在不到十年內就已提高一倍,而美國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則需每30年才能將生活水準提高一倍。
美國應該如何看待中國?李光耀回應說,美國既然無法阻擋中國的發展,那就得學習去接受一個實力更強大的中國。李光耀:沒有國家支持台獨! 中國若動用武力,美國是否會介入?李光耀認為介入的可能性低,因為台灣是中國的基本核心利益,但美國視為次要利益,是有很大的不同。
另參本館:
中國衛星 中國特色的GPS系統 衛星導航熱 美早知中反衛星 反衛星大戰 反衛星武器研發史 《中共軍事革新之信息戰與太空戰》 《太空兵器》 《空天一體作戰研究》 《制空權》 神舟計劃 美盼搭神舟? 月神vs嫦娥 嫦娥奔月 新探月熱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中俄精確制導武器 美歐精確制導武器 飛艇 《強國之鑑》 中國崛起 PLA最急需的武器 中國大戰略 中國導彈防禦
阿楨
神舟計畫成功操控反衛星武器 2012-06-17 中時 亓樂義
據澳洲頂尖太空情蒐專家波爾所悉,神舟四號電子系統,曾成功攔截過美國軍艦的電子信號,亦能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美國軍艦進行追蹤。
尤有甚者,據我方太空專家觀察,神舟七號二○○八年升空入軌後,大陸太空人翟志剛出艙時,其身旁伴隨一個幾公斤重的小衛星,由地面操控,圍繞神舟太空船走,顯示中國有相當能力從地面操控小衛星,「作為太空的反衛星武器。」
相關新聞
中、印、以發展反衛星技術 挑戰美國
突破西方壟斷 江蘇自產碳纖維 2012-06-30 旺報
江蘇航科突破西方技術壟斷,建立大陸首條T800碳纖維生產線。航科預計投入人民幣2.5億元,建成25噸T800碳纖維的生產線。T800的受壓強度達到5.49GPA(54.9億帕,帕是壓強單位),目前能工業化量產的最高強度級別碳纖維。
潛7020米 蛟龍號新突破 具軍事功能 2012-06-25 旺報
在蛟龍號之前,美國、日本、法國和俄羅斯已擁有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但最大工作深度均未超過6500米,經常下潛深度也不過5000米。
昨上午9點15分,蛟龍號在達最大深度時,通過水聲通話,潛航員對神九太空人問候,祝福3位太空人與天宮一號對接順利。
據多維新聞報導,蛟龍號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高速水聲通信技術;這款深海潛水器同時肩負多項涉及軍方的試驗任務。
西方媒體普遍認為蛟龍號具有強大軍事潛能,可用於核潛艇外殼改進,水下通訊升級和破壞他國對中國大陸的水下監聽系統。
美國《華爾街日報》說,蛟龍號另有所圖,這台潛水器可用於截獲或剪斷海底電纜,回收海床上的外國武器,或維修、救援海軍潛艇。
大陸專家也表示,雖然蛟龍號主要用於科研試驗,但在通信遙控、電子、機械等方面的技術突破都可用於軍事,尤其是用於深海潛艇的研製。
搶深海資源 卡位展實力 2012-06-25中國時報
中國發展「載人深潛」比「載人升空」晚了十年,但企圖心強,早在二○○一年中國以深海技術,取得國際海床管理局准予在位於夏威夷和北美大陸之間海域勘探礦產的權力。去年聯合國下屬機構又批准中國政府計畫勘探非洲和南極洲之間海底金屬礦藏的方案。
實力決定利益。按國際海床環境管理局規定,要申請哪個地區的預先開採權,先要有載人潛水器深入海底取得樣品和圖像作為依據。「蛟龍」號昨又創下潛紀錄,使中國對深海資源爭奪指日可待。
版主回應
中菲黃岩島對峙 專題
http://news.sina.com.cn/z/zfnh2012/
《時代》:南海爭端 中已獲勝
黃岩島風雲如何釀成
護主權給糖不夠 中共鞭子並用
南海護權與菲對峙 中不再消極 行動代抗議
黃岩風雲急 南海艦隊出動
大陸航母密集出海(另參本館:中共建構航艦之研析
臺灣官員稱菲越要求臺就南海問題勿與大陸聯手
登太平島侵犯越主權?臺外交部駁斥
越南反對台官員前往南沙太平島
黃岩島爭端 俄表態反對美國干預
日媒稱日欲借售菲巡邏艇打破武器出口限制
日本海上自衛隊3艘練習艦將訪問菲律賓
菲南海急進源于石油誘惑 中國應適度強硬宣主權
印度擬退勘南海 又怕沒面子
印度公司決定退出南海石油開發可能因中國壓力
世界最先進半潛平臺“海洋石油981”在南海投産 2012-2-14
武船造世界頂級三用海工船海洋石油681(981配套船舶)交付 2012-3-20
南海深水油井 大陸今天開鑽 2012-05-09
英媒稱中國正用高科技鑽井平臺在南海尋石油
菲律賓總統改口稱願同中國在南海合作采油
中海油開放南海9個區塊與外企合作
中國宣布大規模南海油氣開發反擊越南偷盜
中海油招標油田 激勵類股
泰馬菲競相參加中國西沙石油招標!
日右翼政客石原"叫囂"購釣魚島 專家稱其另有圖謀
熱比婭捐10萬 助日購釣魚台島(另參本館:熱比婭妨台
中方稱日大陸架延伸申請獲聯合國批准系捏造
胡錦濤拒單獨會日首相 熱比婭訪日釣魚台爭議作梗
搶攻東海戰略點! 共軍福建水門機場曝光
日本海上保安廳爲右翼政治團體登陸釣魚島護航
日媒稱中國民間保釣船已開赴釣魚島1-2天或抵達
中日國民互相反感 衝到最高點
日研究:臺灣人哈日 但認為最該親近中國(另參本館:真有哈台族?
愛臺何必仇中
日媒:台艦駛入釣魚台海域遭日本保安驅逐
我遭日「驅逐」? 海巡署否認
宣示釣魚台主權 台日互相抗議
中俄黃海聯合軍演 專題
http://mil.news.sina.com.cn/nz/zhongejunyan2012/
美進逼亞太 致中俄軍事同盟
普丁、胡錦濤2012-06-05簽署中俄戰略合作 與上合組織相輔相成
上合2012联合反恐军演 專題
http://mil.news.sina.com.cn/nz/2012shfkjy/
陸外交部:上合組織不似北約(另參本館:《歐洲新霸權》 上海合作組織)
中方向上合組織成員國提供百億美元貸款
美戰略東移 出席香格里拉對話的軍事科學院副院長:戰略上藐視它,戰術上重視它
中國軍方就美軍對華抵近偵察向美方表達關切(回應:學敘利亞,過來就打下來,看他還過來不?另參本館:伊斯蘭革命)
外媒稱中國高新6號反潛機性能超美P-3C(另參本館:運8電戰機 中國預警機)
俄挺中 逆火轟炸機 生產線賣給中國
美方第一島鍵 難防凶猛逆火
選美國或選大陸 亞洲國家兩難
亞太武力競賽美國沒有勝算
分析稱美國圍堵中國策略不會獲南亞諸國支持
日金援湄公河 與大陸拚影響力
湄公河慘案主犯 包機押回大陸
中日韓FTA談判 年內啟動
中美兩軍計劃年內舉行聯合演練
2012中泰海軍陸戰隊聯合兩棲作戰訓練落幕
最大規模環太平洋演習明日開幕42艘軍艦參加
俄參演尋求亞太影響力 非對付中國 中國曾觀摩美軍演習
抗中國 美日韓21日首次東海軍演
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因南韓民間團體激烈反彈 喊停
抗中 南海4國擬聯合巡邏
美越難有深遠合作
中方就越南蘇-27戰機巡查南沙島礁表示強烈不滿
俄媒稱中國殲10B對付越南印度蘇30效果更佳
中國就越通過《越南海洋法》提出嚴正交涉
印度成功發射烈火5洲際導彈 被命名中國殺手
西方為何對銀河3號與烈火5厚此薄彼?
印度總理訪緬 加強合作抗衡中
翁山蘇姬助力叫停建密松水壩(楨:典型的要電卻不要電廠之民粹!另參本館:民粹亡臺)
緬甸因電力供應緊張發生示威活動
宗教流血衝突 緬甸若開邦戒嚴
騷亂讓西方擔心緬甸走回頭路
(另參本館: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世界十大航太發射地 中國衛星 中國特色的GPS系統 衛星導航熱 美早知中反衛星 反衛星大戰 《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中共軍事革新之信息戰與太空戰》 《太空兵器》 《空天一體作戰研究》 《制空權》 神舟計劃 美盼搭神舟? 月神vs嫦娥 嫦娥奔月 新探月熱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太空城與原子城 中國宣言 中國大戰略 PLA最急需的武器 《國家海上利益論》 中國海洋調查船 天安艦事件 中國與東協保釣再起? 中國與印度 《美國飛彈防禦的過去與現在》 中國與韓朝)
阿楨
邁向太空站時代 神九安返中國 2012-06-30 中國時報
大陸執行首次載人航天交會對接任務的神舟九號,經過十三天太空飛行任務後,三位太空人景海鵬、劉旺、劉洋昨天上午十時零三分安全降落在內蒙古的預定著陸場。中共解放軍總裝備部宣布神九任務獲得圓滿成功,大陸官方「新華社」稱:中國邁向「空間站(太空站)時代!」
評論並稱,從十三項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的神舟,到獨具特色的發射模式,從穩定的交會對接技術,到高效益的空間實驗室,載人航天領域系列的「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顯示中國完全有能力自已開展智慧創造。
神舟九號發射專題
http://news.sina.com.cn/z/shzhfch2012/
大陸上天下海 歡慶黨慶 2012-06-17 中國時報
明(十八日)將是中國的好日子,除在天空中「神舟九號」早上約十一時與「天宮一號」進行對接任務外,另一項刷新紀錄的中國載人深潛器「蛟龍號」,亦將於這天進行第二次七千公尺下潛試驗。時間上的巧合,被認為與慶祝中共「七一」黨慶有關。
「蛟龍號」為大陸第一台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自一千公尺、三千公尺、五千公尺海試之後,於今年挑戰七千公尺深潛海試世界紀錄。(楨:蛟龍號可爲海軍潛艇繪高精度海圖,可勘查/鑽芯取樣金屬結核資源,可執行水下設備定點布放、海底電纜和管道檢測。)
備受矚目的「神舟九號」將於十八日早晨約十一時與「天宮一號」進行對接任務。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航天專家表示,此次的「天神合一」後,將進行十多天的載人飛行。這締造中國航天發展史上幾項新紀錄:太空人首次實施手控交會對接;太空人首次進入天宮一號駐留;首次有女太空人參與飛行。
相關新聞
美空軍X-37B選中國神九升空時返航疑搶風頭
美軍返航著陸 執行絕密太空任務 被疑系衛星殺手
大陸研發似美-37B的神龍無人太空轟炸機
美稱神九和天宮對接成功軍事意義非凡
美媒:美應阻止中國占領月球
美專家稱中美太空競爭像龜兔賽跑中國有耐心
中國「上天下海」的企圖
中國上天入海 加深國際警惕(楨:德國《新德意志報》則為大陸遭受猜忌鳴不平,稱「對於一直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而言,通過科技強國應該獲得尊重」。)
海天2突破 有助提升軍事技術(楨:其他國家的都含有軍事目的)
神九與蛟龍雙雙成功 印證中國科技力量 朝鮮日報
版主回應
大陸航太「三步走」 驚人第二步【聯合報2012.06.17
八年前,搭載太空人楊利偉的神舟五號完成首次載人太空飛行,踏出大陸航太發展「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昨晚神舟九號發射升空,在去年神舟八號完成無人自動交會對接的基礎上,朝載人手控對接目標前進。大陸用八年多時間走到第二步,要的就是躋身航太強國之列。
儘管美國與俄羅斯早就掌握交會對接技術,但兩大航太強國早期在實施對接任務時,都曾發生故障,造成任務失敗,甚至有太空人因此受傷。就此看,大陸航太發展,反而有「後發先至」的潛力。
神九火箭設計師呂新廣:三套控制系統讓火箭更可靠 新浪網 2012-06-16
舉個例子,平台到神三和神七是加了一台罐組,現在加了兩個罐組,可以換這裡面任何兩個器件。實際上用航天設備的可靠性來說,每一個設備壞一個器件的概率是非常小的,我們提的指標是99.99%,甚至更高,就是說一萬次里可以壞一次,我們允許它壞兩個還可以正常工作,這個可靠性基本上就是為了保證萬無一失。我們鍵上計算機,主要是控制大腦,現在改成三套獨立的工作,獨立的算,最後三取二,任何一個壞了我都沒有問題。現在整個火箭任何一個地方一度故障都是沒有問題的。
失敗的機率極小,但是不能說爲零,要科學的看待這個問題。神州九號有逃逸系統,故障系統,在天上就判斷這個火箭是不是有問題了,如果出現問題用逃逸系統改進離開。
航天飛機對于美國來講下了很大的工作,包括冗余設備,他的成本也很高,很多技術都是用最先進的。畢竟他的系統更加複雜,越複雜的系統出問題的概率越大。我們火箭相對于它來講要簡單。簡單就是可靠,拿一個導線來講,我就一根線連過去,只要把這根線弄堅固了就沒問題,但是他通過很多電子元器件轉換,這個是保不齊的。
相關新聞
神九有3種電源 太陽電池帆板 鎘鎳蓄電池 應急電池 一天耗電43度
神舟一船多用 巧思省錢省力 2012-06-19 中國時報
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昨對接成功,從技術上說,美國雙子星太空船早於一九六五年在低軌道完成對接,神舟並沒有新的創舉,它真正吸引西方的不是技術,而是大陸運用技術的巧思,能以節約的方式達到太空船「一船多用」的最大效應。相較之下,大陸的載人航天發展起步晚,但有後發優勢。
美國的做法不同,雙子星太空船每次對接,都要前後發射兩個飛行器進行對接,軌道並無預置目標,若要對接兩次,就必須發射四個飛行器(2N),依此類推。
大陸因有預置目標,每次對接採N+1方式進行,如天宮一號兩年內和神舟八號、九號和十號太空船對接,發射次數少,比美國省錢又省力,預置目標還能發揮很多作用,一舉數得。實在說,美國更在意後發國家的巧思,作戰亦復如此。
回應
大陸空間站的配置更是棒,一個載人飛船一個貨運飛船,2個實驗艙都可以獨立飛行逃生,安全性比國際太空站高明太多了,功能性也強又節省發射費用,美俄一昧求大,結果悲劇一再發生,中國人實事求是,智慧比美俄高多了
相關新聞
載人航天花費 不到390億人民幣
評估稱航天領域每投1元可獲7至12元回報
中國經濟、太空實力展現
神九發射將重點進行航天醫學實驗研究
太空養心丸 照三餐服中藥 避免太空病
神九太空人 把尿變飲用水
手控對接 人腦比電腦快3分鐘
太空穿針 劉旺嚴肅 劉洋輕鬆
新老、男女搭配 3太空人分工
太空站衛生間分男女 設2睡眠區
陸太空科技先進與否 專家分歧 2012-06-17 中央社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太空分析專家歐柏格(James Oberg)說:「天宮一號不僅只是對接目標,它是一個完整的支援生命模組,能充當居住空間,如果中國決定超越低軌道,邁向月球或外太空的話。天宮一號正是供長期外太空任務使用的那種模組。」
歐柏格說:「中國人正在做的,不只是在古老太空競賽成就上尾隨追趕,他們正迎頭趕上,在某些案例中甚至較部分其他太空強權超前一步。」
他又說中國大陸目前正展開多項太空能力大規模改善計畫,包括設計更大型長征五號火箭(楨:長征五號推力1100噸/載25噸火箭 2012-6獲驗收2014升空,推力3000噸/載重百噸也在論證中)以及在海南島興建新火箭發射設施在內,這只是能提升中國大陸技術能力的兩個案例而已。
但曾出版有關中國太空產業書籍的澳洲學者瓊斯(Morris Jones)指出,中國大陸在太空競賽方面起步較晚,仍遙遙落後,根據他的估計可能落後高達40年。
瓊斯說:「目前,中國的太空計畫大約相當於1960年代末期的美國太空計畫,雖然他們尚未能把太空人送往月球。」
瓊斯認為中國大陸的太空雄心與美國和俄羅斯沒有兩樣,均著眼於軍事、科技和宣傳目標。
阿楨
海上發射公司
海上發射公司成立于1995年,主要利用海上平臺承擔商業衛星發射業務。參加方有:美國波音公司(占40%股份),負責航天器總體、有效載荷服務、出海之前港口處理操作;俄羅斯能源航天火箭公司(占25%股份),負責Block-DM上面級及其與運載火箭的一體化;挪威克韋爾納公司(占20%股份),負責海運工程;烏克蘭南方設計局與南方機器制造科研生産聯合體(占15%股份),負責運載火箭的前兩級和發射支持操作。
海上發射公司進行發射前,發射架及箭體(包括有效載荷)在加利福尼亞州長灘港口的裝配指揮船上裝配,完成後轉移到能自航的「奧德賽」號發射平台上,然後與擔任指揮中心的裝配指揮船一道,駛往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 0°N 154°W進行發射。
海上發射公司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提供海基發射服務的公司,但海上發射的構想卻不止一個。1964年至1988年間,義大利羅馬大學和美國航空太空局(NASA)從位於肯亞海岸的聖馬可固定平台上發射過多枚太空飛行器。1998年7月7日,在巴比倫支海域附近,一枚由「新莫斯高夫斯克」號潛艇發射的「靜海」號(Shtil')運載火箭將兩枚通信衛星送入軌道,它們由柏林工業大學為德國太空局製造。
海上發射公司1999年首次進行商業發射,至2008年9月,海上發射公司進行的29次發射中,有兩次失敗,另外還有一次也只取得部分成功。
爲什麽要到海上發衛星呢?較之在陸地發射,海上發射有三大優勢。首先是提高了火箭的運載能力。發射船臺可以駛到赤道上,赤道是距離地球同步軌道最近的地方,這就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地球自轉的能量作爲火箭的推動力,運載能力可提高30%左右,並且節約了燃料。第二是發射能力的提高使單位發射成本相應降低,價格降低了20%左右。第三是安全性高,無論是發射失敗還是火箭子級墜落,殘片都會落在水中,不必再擔心造成人員傷亡。
版主回應
國際太空站打開通蛟龍號艙口 宣告民間太空飛行新時代的來臨
法新社2012-5-26報導,國際太空站(ISS)上的太空人,打開通往美國民營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 )「蛟龍號」(Dragon)太空艙的艙口。執行劃時代任務的蛟龍號,5月25日抵達ISS。
太空探索科技公司5月25日成為第一個將無人載貨太空艙送到ISS的商業公司,宣告民間太空飛行新時代的來臨。
蛟龍號為ISS帶了約半噸補給品和科學實驗器材,5月31日打算帶稍微重一點的裝備返回地球。
美國太空梭2011年全數退役後,目前僅有俄羅斯具備運送太空人和補給品到ISS,然後安然返回地球的能力。
日本和歐洲航太機構也有貨運太空船,可運送補給品到ISS,但是返回地球時無法完好無損,而其任務預定未來幾年結束。
這意味太空探索科技公司和其競爭對手軌道科學公司(OSC),可能成為運送物品到ISS的主要服務業者。ISS造價高達1000億美元,預定運作至2020年。
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featurearticles&id=1713
太空事業民營化 科學人雜誌
重點提要
■太空梭即將下台:NASA在2011年年中讓太空梭除役後,美國將無法再運送太空人或補給品上國際太空站。
■民間企業即將登場:歐巴馬執政團隊取消了準備取代太空梭的「星座計畫」,打算將載運太空人的任務交給民間企業。
■希望很大:理論上,政府為勇於冒險的企業提供初期支援,可以帶動太空旅行市場繁榮發展,競爭則可促使價格下降。
■風險也大:沒有人知道新創公司能否打造出安全、價格合宜又可靠的太空船。如果他們失敗,人類太空探索將倒退數十年。
兩年前,著名影集「星艦奇航」的已故演員「史考特」(本名杜漢,James Doohan)執行了最後一次任務:擔任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代言人。這家民營公司於2002年成立,宗旨就是前往其他新創公司從未去過的地方:地球軌道。2008年8月,SpaceX將杜漢的骨灰放入準備進行第三次試飛任務的獵鷹1號,這具以液態氧和煤油為燃料的火箭將飛往地球軌道。但起飛約兩分鐘後,杜漢最後的旅程提前結束,火箭第一節在分離時撞毀了第二節。這是SpaceX第三次試飛,也是第三次失敗。
那麼,2010年2月歐巴馬執政團隊宣佈,NASA應該實質放棄載人太空船任務並轉移給民間企業時,他們究竟在想什麼?NASA為了「星座計畫」已經投入90億美元,打算接替太空梭,建造運送太空人和補給品前往太空站、甚至月球的後繼載具,這些在新方案下將化為烏有。NASA反而還將提供種子基金給SpaceX等新創公司,並同意付費使用這些公司的火箭前往太空站。
許多人指責這項方案不僅太天真,而且十分莽撞。批評最力的是曾當過太空人的太空偶像阿姆斯壯,他一聽見民間企業即將接下NASA任務,就嗤之以鼻地說:「必須經過多年努力和大手筆投資,才能達到必要的安全性和可靠度。」阿姆斯壯等人堅持,將地球軌道運輸飛行交給民間企業,等於讓載人太空探索走回頭路。而且萬一民間企業出錯,甚至會發生災難(許多人相信一定會),整個載人太空事業可能因此長期、甚至永久停擺。NASA規模龐大的載人太空航行組織一旦瓦解,要重建所需的時間和金錢,恐怕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儘管有這些考量,美國國會在2010年秋天仍然勉強同意了這項方案。
單單只是賭注太大又有風險,並不表示絕對不值得冒險。我們有理由相信,民間企業很快就能勝任將人送上地球軌道的工作,而且會比NASA執行過的計畫花費更低、更可靠。更進一步來說,由於30多年來載人太空探索可說毫無進展,大多數人甚至已經不敢夢想人類能在地球上空建立一席之地,讓一小群太空人執行任務,並供許多科學家、工程師,甚至想去外太空小住一段時間的一般民眾在此停留,但這項方案或許能打開通往夢想的大門。更棒的是,這群太空旅客可望帶起自給自足的地球軌道經濟,在火星或更遠的星球建立人類的居住地,成效可能比星座計畫或任何傳統太空計畫更大。
http://news.sina.com.tw/magazine/article/6586.html
阿楨
俄探測器失靈 美雷達惹禍?【世界日報2012.01.19
俄羅斯太空總署一名官員指稱,美國設在大洋洲馬紹爾群島的一個雷達,可能干擾俄羅斯火星探測器「福布斯-土壤」(Phobos-Grunt)的電子通訊,導致它去年底升空後失靈。但該官員強調,相信美方並非刻意進行干擾。
中新社報導,自日前外界稱俄太空總署署長暗示航天事故與外國作祟有關以來,俄媒17日開始出現類似言論。俄新社更援引「福布斯-土壤」飛行分析委員會負責人科普捷夫的話指出,「福布斯-土壤」在繞地球第二周飛越美國雷達上空時,美國雷達確實曾以針對小行星運行軌跡的程序進行運轉。科普捷夫並稱,俄方正在分析美方雷達運作可能對火星探測器產生的影響,將在近期進行地面試驗。
俄副總理:不排除受擾
據報導,負責調查近期航天事故的俄羅斯副總理羅戈津17日也對媒體表示,不排除「福布斯-土壤」曾受雷達干擾的可能性,「不過但願這不是事實」。然而有航太專家指出,「福布斯-土壤」失控前並未飛越美國上空,而中國及歐盟直接參與該項目,更讓美國不可能出手阻撓或干擾。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前高層也反駁「雷達干擾」說,他稱根本原因是俄火星探測器本身出現故障,俄羅斯不應把責任歸咎於其他國家。
載有中國「螢火一號」
據報導,載有中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的俄羅斯「福布斯-土壤」,去年11月9日發射後,因未能正常變軌飛往火星而停留於近地軌道失控,於本月15日墜入太平洋,這是俄羅斯近15年來的首次火星探測行動,而俄羅斯此前的火星探測史上也有多次敗筆。
報導指出,針對近期航太事故頻發,俄總統麥維德夫跟總理普亭責令徹查。按計畫,俄太空總署應在本月26日遞交事故調查報告。
阿楨
俄火星探測器 墜落南智利外海【中央社2012.01.16
俄羅斯新聞社引述軍方官員報導,俄國任務失敗的火星探測器今天墜落智利海岸外很遠的太平洋中。
國營俄羅斯新聞社(RIA)和伊塔─塔斯社(ITAR-Tass)引述航太防衛隊(Aerospace DefenceForces)發言人左洛圖金(Alexei Zolotukhin)的話說,火星探測器福保斯-格朗特(Phobos-Grunt)的殘骸碎片墜入智利南部海岸外威靈頓島(island ofWellington)西邊1250公里的太平洋海中。
航太防衛隊聲明說,福保斯-格朗特墜落過程中起火燃燒,殘骸碎片散落智利南海岸外的太平洋中。
左洛圖金指出,俄羅斯追蹤設施一路監視福保斯-格朗特的墜落,「這使我們能正確查知福保斯-格朗特墜落的地點和時間」。
他說:「根據防衛隊任務控制中心的資訊,福保斯-格朗特的殘骸碎片應已於格林威治時間17時45分墜落太平洋中。」
福保斯-格朗特去年11月9日發射,進行探查火星最大月球的任務,但因故被困在地球軌道,並在軌道愈飛愈低,以及受地球引力吸引的影響下,最後掉進大氣層墜落地表。
目前不清楚福保斯-格朗特掉落大氣層過程中未燒盡的所有殘骸,是否全落入海中。
由於地球上部的大氣層受到太陽活動的強烈影響,經常會有變動,福保斯-格朗特墜返地表的時間和地點一直無法確知。
價值1億7000萬美元的福保斯-格朗特,是墜落地球最重及有毒殘骸最多的太空垃圾。
不過專家說,福保斯-格朗特太空垃圾構成的危險不大,它的有毒火箭燃料、鋁質燃料槽以及大部份結構會在大氣高空中燒毀。
阿楨
陸北斗導航 免費試運行服務 2011-12-28 旺報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昨天起提供免費試運行服務,可對大陸和周邊地區提供連續被動定位、導航、對時等服務,大陸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估計,大陸衛星產業目前最少有4千至5千億元人民幣產值,且隨著產業發展,未來產值不可估計。
用戶數量無限制
大陸國新辦昨天舉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試運行服務記者會,冉承其宣布,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經發射10顆,建成基本系統,即起可向大陸及周邊地區提供連續被動定位、導航、對時等試運行服務。
冉承其指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提供被動定位導航授時服務時,和美國的GPS等其他三大系統相比是一樣,用戶數量沒有限制,「據我瞭解,(大陸)用戶的數量也遠遠不止幾千台,應該在十萬以上的量級」。
冉承其同時公告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空間信號接口控制文件(ICD)的測試版,他解釋,這就是北斗接收終端晶片研發以及相關應用研究必備的技術文件。他說,為儘早推動企業參與、研發、應用,才對外公布測試版,明年會公布正式版。他強調並承諾,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向全球提供的服務都是免費的。冉承其說,目前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涵蓋範圍北到俄羅斯,南到澳洲,經前期系統測試和試驗評估後,目前定位服務的位置精準度已經具備25公尺左右,測速精準度為每秒0.4米,授時精準度為50奈秒。
2011航太發射 全球第二
冉承其表示,到明年底,還會再發射6顆組網衛星,等系統基本建成正式運行後,定位服務精準度會提高到10公尺左右。他提到,現在的衛星信號已經覆蓋到香港和澳門在內的亞太大部分地區,也可提供港澳的民眾使用。
冉承其指出,提供試運行服務的同時,大陸相關企業已開始應用研發,「使用GPS終端的使用者可以單獨使用北斗,也可以使用北斗和GPS相容使用的終端。多一個北斗肯定會有更多的功用,會對系統的精度、可用性帶來更好的改善。」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宇航部部長趙小津指出,大陸航太正處於高密度發射時期,十二五的目標是100次火箭發射,100顆衛星發射上天,100顆衛星在軌穩定運行,平均每年要實施20次左右的航太發射活動。
趙小津說,今年已經完成19次航太發射活動,共21顆航天器,全球排名第二,俄羅斯是36次,中國19次,美國18次。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2020年前還要發射30餘顆導航衛星。
版主回應
北斗導航系統除定位外還可發送短信
本報北京12月27日電 特約記者張利文、記者王通化報道: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把短信和導航結合是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獨特發明。
冉承其介紹,目前全世界一共有四大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一個是美國的GPS系統,一個是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一個是歐洲正在建設的伽利略系統,另外一個是中國的北鬥。
冉承其指出,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和其他三大衛星系統的建設不完全一樣。我們首先建設了北鬥衛星導航試驗系統,有源定位和短報文特色服務。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除了讓你自己知道在什麽時間、什麽地方之外,還可以將你的位置信息發送出去,使你想告知的其他人獲知你的情況。
陸推北斗衛星導航 抗美GPS 2011-12-28 工商時報
中國自力研發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昨(27)日起展開試運行服務,中國也成為繼美俄之後,第3個擁有已運行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其和美國GPS系統分庭抗禮意圖明顯。目前北斗衛星系統已發射10顆衛星,涵蓋範圍包括台港澳等大部分亞太地區。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表示,「十二五」期間該系統還將發射100顆衛星,預估2020年北斗衛星系統將具有全球覆蓋能力。至於該系統面向全球提供的服務,將是全部免費。
冉承其在大陸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記者會中指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按照「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推進。
第一步,2000年建成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第二步,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2012年形成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的服務能力;第三步,2020年左右,該系統將形成全球覆蓋能力。
冉承其指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經發射10顆衛星,建成了基本系統。該系統在保留有源定位和短報文通信服務等功能的基礎上,昨起開始向大陸及周邊地區提供連續無源地位、導航、授時等試運行服務。
冉承其指出,按照計畫,2012年還要發射6顆組網衛星,進一步擴大系統服務區域和提高服務效能,形成覆蓋亞太大部份地區的服務能力。他說,到明年底,北斗系統基本建成後,將提供正式運行服務,屆時覆蓋區內定位精度達到10公尺。目前該系統的定位精度為25公尺。
目前全球普遍採用的衛星導航系統為美國的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統),早在1964年就已經運行,是全球最早的衛星導航系統。俄羅斯則在1996年推出Glonass,是第2個擁有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而在中國之後,歐盟預計2014年也將推出覆蓋全球的伽利略(Galileo)衛星導航系統。
新聞眼/北斗睜亮眼 台灣安全隱憂【聯合報2011.12.28
大陸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始商用,絕口不提軍事用途。但各國都清楚,北斗系統覆蓋完成後,將增加中共太空的話語權,對陸海空作戰部隊的導引也更強化,尤其不再受制美國,一旦台海局勢有變,將嚴重威脅台灣安全。
中共認為,建立自己的全球導航定位系統,不管軍用、民用,不管發展經濟還是維護國家安全,其緊迫性甚至超越載人航太和登月工程。
全球定位系統的市場超過上千億美元,但它更重要的功能是在政治、軍事方面。長期以來,美國只對自己軍方提供精確定位信號,對其他用戶提供干擾的低精度信號;如果發生軍事衝突,或察覺對手將GPS運用在軍事用途,美國就會切斷導航信號供應。
中共軍事專家形容,「沒有自己的導航系統,等於沒有屬於自己的眼睛」,擁有北斗系統,可擺脫美國GPS的限制,也打破美國的太空軍事霸權和導航商用市場的壟斷。目前來看,北斗的軍用價值甚至高於民用價值,因為沒有自己的定位系統,就無法為自家的飛彈導航。
中共的飛彈數量居世界前三位,但與美、俄比較,仍缺乏精準導航能力,隨著中共北斗系統建成覆蓋,武器的導引精度與遠距作戰能力也大增,將威脅台灣和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軍事部署。
以中共研發成功的「雷石滑翔炸彈」來說,它的最大攻擊距離雖只有六十五公里,但機不需靠近目標區,未來在外海投射後,就可依北斗衛星導引飛向目標。
有軍事專家稱,「雷石炸彈」造價便宜,愛國者三號一枚要三百萬美元,用「愛三」打「雷石」,根本不划算。而一個轟六編隊一次投放一百顆「雷石」,兩個回合下來,「愛三」就消耗光了。不僅是戰機投射的「雷石」,未來還有本土多達數千枚的各型飛彈,只靠北斗導引,更能精確打擊。
阿楨
嫦娥三號登月區 圖像傳回2010-11-09 旺報 記者陳秀玲
大陸國防科技工業局8日上午,首次公布嫦娥二號衛星傳回的嫦娥三號預定著陸區──月球虹灣地區局部影像圖,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席並為影像圖揭幕。
新華網報導,探月工程嫦娥二號月面虹灣局部影像圖揭幕儀式昨日上午在北京舉行。溫家寶抵達大陸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慰問嫦娥二號任務參與人員代表,並合影留念;隨後到2樓會議大廳觀看嫦娥二號短片,並聽取探月工程總指揮陳求發關於工程任務完成的匯報。
距月面18.7公里拍攝
中新網報導,溫家寶揭幕的嫦娥二號月面虹灣局部黑白照片,是首度公布的月球虹灣地區局部影像圖。國防科技工業局指出,攝影時間為10月28日18時25分,衛星在距離月面大約18.7公里處拍攝,該區域表面較平坦,由玄武岩質的月壤覆蓋,分布有不同大小的環形坑和石塊,其中最大的環形坑直徑約2公里。傳回影像圖象徵嫦娥二號任務的6個工程目標已全部實現,也意味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二號」任務圓滿成功。
10月1日升空的嫦娥二號發射任務,最主要就是對月球虹灣地區進行高清晰度的拍攝,為今後發射嫦娥三號衛星登陸月球做好前期準備。
CCD相機自選登陸點
10月9日,在順利完成第3次近月制動後,嫦娥二號衛星成功進入100公里環月工作軌道,展開各項科學試驗與在軌測試,之後降低軌道對月面虹灣地區攝影。虹灣地區位於月球北緯43度、西經31度左右,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長約100公里,是嫦娥三號預選著陸區。
據悉,此次嫦娥二號攜帶的CCD相機(以電荷耦合器件作為光敏感器和光電轉換器的遙感用相機)解析度大幅提高,嫦娥一號是120公尺解析度,嫦娥二號在100公里圓軌道運行時解析度優於10公尺,進入100公里×15公里的橢圓軌道時,解析度能達到1公尺,超過原先預定的1.5公尺指標。將來嫦娥三號登陸器上也有CCD相機,屆時不僅要拍照,還能根據圖片自動避開登陸器不適於降落的地點,為登陸器選擇適宜降落的平坦表面。
美贈荷蘭月球岩石 是假貨
美贈荷蘭月球岩石 竟然是假貨【聯合報╱編譯莊蕙嘉2009.09.01
今年7月,美國太空總署(NASA)風光慶祝登月40周年,然而英國媒體報導,當年登月太空人送給荷蘭的一小塊月球岩石,日前發現竟是贗品。這起烏龍使得美方大感尷尬,表示已著手調查。
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太空船登月後,光榮返回地球的三位太空人阿姆斯壯、艾德林和柯林斯曾巡迴全球訪問,這塊月球岩石乃由美國駐荷前大使米登多夫送給當時的荷蘭總理德瑞斯(Willem Drees)。
德瑞斯一直把這塊月球岩石當作寶貝珍藏,直到他1988年去世後,月球岩石才被家人捐贈給國家博物館收藏。
日前經過專家的鑑定,這塊珍貴展品根本不是月球岩石,而是「硅化木」,即遠古樹木遺骸形成的化石。參與調查的地質學家比翁克說:「這只是一塊平凡的、不值錢的石頭。」不過有太空專家表示,NASA不可能送出假的月球岩石。
21年來「月球岩石」一直是荷蘭國家博物館最受重視的展品之一,每年吸引數萬名遊客前往欣賞。據估計這塊月球岩石價值達30.8萬英鎊(約台幣1,641萬元),該博物館一度為它投保50萬美元的保險。
米登多夫說:「我記得德瑞斯對那塊小石頭很感興趣,若它不是真品,我可真的不知道怎麼回事。」
據報導,從2006年起就有專家對這塊「月球岩石」的身世提出質疑。為了平息各方猜疑,日前荷蘭國家博物館決定請石材專家鑑定。結果專家只用了不到半個小時進行檢測,就得出最終結論──這不是一塊真正的月球石,而只是一塊「木化石」,其價值不會超過50英鎊(約台幣2,600元)。
1969到1970年代,NASA曾經陸續贈送月球岩石標本給100多個國家。究竟這些標本原本就是贗品,或是遭人調包,美國駐荷蘭大使館表示,美國與荷蘭當局目前正對這場「國際玩笑」展開調查。
美送台灣4小岩粒
【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登陸月球時所採的岩石,後來美方也送給台灣四粒小岩粒,屬中央研究院所有,並長期在台中科學博物館展出。
台北市立天文館於今年4月至11月因舉辦「大隕石特展」,特地向科博館借展這四粒月球來的岩粒,裝在透明的小盒子裡,還插著一面小行的美國國旗,展示當年阿姆斯壯登陸月球的情景。
延伸閱讀》
‧經濟衰退 美二次登月遙無期
‧月球岩石 提供宇宙新洞見
‧月球岩石 解開磁場消失之謎
版主回應
號稱太空飛行史上最強火箭發動機!美國測試成功
法新社(Agence France-Presse)2010年8月31日報導,美國國家航太總署(NASA)及航太廠商亞利安科技系統公司(ATK,Alliant Techsystems)所屬的亞利安航太系統公司(Alliant Aerospace Systems)成功測試太空飛行史上推力最大的固態燃料火箭發動機,然而,它未來在美國太空計畫的命運,還是未知數。
驗證2號發動機(DM-2, Demonstration Motor 2)在西部的沙漠州猶他州進行歷時2分鐘的「靜態」或者說非飛行測試,發出震耳欲聾的怒吼與巨大的火焰。
DM-2將成為戰神1號(Ares I)火箭第一級所使用的發動機,為下一代的獵戶座號(Orion)太空船提供升空推力。NASA希望,獵戶座號能在2020年之前讓太空人「重返月球」(Back to the Moon)。
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曾表示,他考慮取消「星座計畫」(Constellation project)。由於此計畫才用得上DM-2,如果計畫取消,這種新世代火箭發動機未來命運如何就無法得知。
這是DM-2第2次測試,目的是想知道,這款發動機是否能在低溫下運作,並驗證新設計材料的性能。發動機上裝配760個測量儀器,結果證實DM-2的表現合乎所有期待。
星座計畫「終結」將使美國太空探索深陷危機
美國《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2010年7月18日報導,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走馬上任後,力主放棄旨在「重返月球」(Back to the Moon)的「星座計畫」(Constellation project),「星座計畫」的終結將使美國太空探索陷入近50年來最嚴重的危機。
「星座計畫」是2004年由時任總統喬治‧布希(George W. Bush,小布希)提出,預定2020年使美國太空人重返月球。該計畫提出後因耗資巨大而引發爭議。歐巴馬就任總統後,經過重審,決定放棄「星座計畫」,並在2010年4月公布新的太空探索計畫,轉而將火星作為美國載人太空計畫的目的地。雖然此計畫有待國會批准,但「星座計畫」的終結幾成定局。
「星座計畫」是美國國家航太總署(NASA)在遭受一系列重大挫敗後推出的一個「充滿風險、耗資巨大」的計畫。該計畫的受挫表明,美國在太空探索方面捉襟見肘,雄心有餘但財力不足。
在「星座計畫」的去留問題上,美國政客無法達成一致,且把此問題作為攻擊對方的「武器」。
美國決策者現在進退兩難:繼續「星座計畫」,缺乏足夠財力;取消此計畫,成千上萬與該計畫相關的美國人將失業。因此,放棄「星座計畫」在美國航太界引發不小的爭議。
根據一份報告的數據指出,自「星座計畫」推出以來,美國已在數個州建立基地,雇傭數萬名員工,但由於僅1/3的項目資金到位,使得進展緩慢。
「星座計畫」總耗資預計高達2400億美元,但迄今每年到位的資金僅約30億美元。資金嚴重不足,似乎早就預示「星座計畫」必定「夭折」的命運。
日本擬斥資2千億日元促進實施機器人探月
日本共同通信社(Kyodo News)2010年8月2日報導,日本政府宇宙開發戰略總部的智庫「月球探測懇談會」匯整報告,建議促進實施機器人探月計畫。
報告將提交日本宇宙開發擔當相前原誠司,為日本政府今後制定宇宙開發計畫提供參考。報告中估計到2020年機器人探月計劃需耗資約2000億日元。在實施計畫的同時,能否與科學衛星研發等工作求得預算上的平衡將是課題。報告中提出2015年實現月面軟著陸,2020年在月球南極建立無人探測基地,由機器人進行為期數月的探測。報告還提及載人太空活動,認為到2020年前後應投入約900億日元研發相關技術。
印度探月太空船失聯
印度探月太空船失聯【聯合報╱記者莊蕙嘉2009.08.30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29日表示,去年10月發射的第一艘探月太空船「月球飛船一號」(Chandrayaan-1)和地面失聯。這艘無人太空船發射時曾轟動一時,但印度這項首次探月任務可能得被迫中止。
ISRO發言人薩提許說:「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如果我們無法重新和太空船取得聯絡,我們將失去它。」
該艘印度太空船造價7900萬美元(約台幣26億元),於去年10月發射升空,送出一只探測器,11月降落在月球上。探測器成功降落月球表面,使印度躋身探月大國之列。
月球飛船一號的一具感應器,上月因太陽輻射燒毀,部分實驗因此中止,如今太空船失聯,原預定兩年的探月任務可能必須縮短時程。
版主回應
月球有水 印度探月建功【世界日報 2009.09.26
科學家指出,月球上的水所指的是水分子,還有在月球表面數毫米上那些塵土分子互相作用的氫氧根。月亮船一號發現,月球土壤含水量雖小,但超出預期,日後可望供太空人使用。美國科學家指出,一立方米的月球土壤,可以抽出一公升水。
「月亮船一號」載有美國太空總署的探月儀器,它在去年10月升空。美國布朗大學研究員檢視了有關數據,發現證明水存在的光譜分析證據,且愈近兩極水層愈厚。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對於「月亮船一號」找到水的證據,表示「十分滿意」。一名參與此項目的科學家稱:「這完全是意料之外,將引起一定轟動。人們以為『月亮船一號』落後其他人,現在它得出的科學數據,卻足以左右大局。」其他熟悉探月工程的科學家稱:「這是十年來最令人興奮的突破,足以改變下個十年探月工程的面貌。」
印度為在太空競賽中追趕中國,積極與美、俄等國合作,更在美國協助下取得成績,為該國帶來重大鼓舞,亦凸顯中國面對的競爭壓力。
中國、美國、俄羅斯及印度等大國近年紛紛啟動登月計畫,引發新一輪太空競賽。月亮船一號雖是印度衛星,卻裝有美國太空總署的礦源繪圖儀。分析指出,美國是出於分擔探月費用及科學合作的考慮,所以願意與多國聯手探月,印度亦與俄國攜手進行不載人探月太空任務。印度計畫在2020年進行首次載人探月計畫,較中國的計畫還要早四年,月亮船一號發現水,無疑為印度帶來極大鼓舞。
不過,印度探月計畫一直在國內引起爭議,批評者指印度不少貧民溫飽亦成問題,當局不應把錢花在昂貴的太空競賽。對於今次發現,印度媒體和民間亦抱審慎態度,《印度時報》在有關報導的標題上打問號,強調消息仍有待證實。
美航太總署:火星有冰!【世界日報2009.09.26
透過火星勘測號軌道太空船裝載的高解析度相機,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科學家發現火星上五個不同的新隕石坑洞內有冰的證據,位置約在火星北極至赤道一半距離處。
法新社報導,高解析科學實驗相機(HiRISE)科學家亞利桑那大學的柏恩說:「有冰的地點延伸到比你所想像更接近赤道。以前我們都覺得是50%的沙塵與50%的冰,不過這次大概是1%的沙塵,99%的冰。」
柏恩與其他17人共同撰寫這項報告,發表在明天的「科學」期刊上。
衛星撞月球 搜尋水冰存在線索2009-10-10 中國時報 黃文正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月球隕坑觀測與傳感衛星」(LCROSS)於美東時間九日上午七時卅一分及卅五分,成功對月球表面進行兩次撞擊,揚起的塵埃近十公里高,隨之對塵埃進行分析,同時搜尋月球地表下水冰存在的線索。
此次撞月任務,在地球上雖無法以肉眼目睹,但仍有不少太空迷以天文望遠鏡同步觀測此壯觀景象。
美「重返月球計畫」啟動
航太總署的「重返月球計畫」耗資一千兩百億美元,目標是二○二○年前派遣太空人重返月球,在月球表面建立永久基地,作為未來人類登陸火星的跳板。六月十八日,航太總署在佛州卡納維角「甘迺迪太空中心」發射一枚「擎天神五號」火箭,運載「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RO)和「月球隕坑觀測與傳感衛星」升空,宣告美國「重返月球計畫」正式啟動。
航太總署表示,造價七千九百萬美元的「月球隕坑觀測與傳感衛星」,在繞月飛行數月勘測後,九日上午對位於月球南極附近寬約一百公里的「卡比厄斯隕石坑」(Cabeus crater)進行兩次連續撞擊。科學家認為,該處為永久陰暗區,坑底終年陰暗,可能有蘊藏水冰。水可用來製造氧氣和火箭燃料,至為重要。
「月球隕坑觀測和傳感衛星」由衛星主體和「半人馬座火箭」(Centaur,即「擎天神五號」火箭第二節)兩個部分組成。九日撞擊前數小時,兩者在距離月球表面一萬七千多公尺處分離。
揚起的塵埃近十公里高
上午七時卅一分,「半人馬座火箭」(靜止重量二二五○公斤)首先以九千公里的時速撞擊卡比厄斯隕坑,預估撞出三百五十公噸的月球物質,揚起的塵埃近十公里高。其間,衛星主體以紅外線攝影機和光譜儀拍下第一次撞擊過程,並對月球塵埃進行分析。
四分鐘後,衛星主體接續撞擊隕坑的另個區塊,預估撞出一百五十公噸塵埃。今年六月一同搭載「擎天神五號」火箭升空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及地球軌道上的哈伯太空望遠鏡都對兩次撞擊同步觀測。
航太總署科學家表示,須花費數周時間彙整分析,方可證實月球地表下是否蘊藏水冰。
日繪成首張完整月圖
首張完整月表地圖 日本繪製成功:中廣09-02-13 朱克威
日本利用繞月衛星「輝月姬」的觀測結果,成功製作出人類史上第一張月球表面完整地圖。
這顆衛星的雷達還探測到月球地表兩公里下的地質構造,證實在28億4000萬年前月球整體開始冷卻,並不斷收縮。
這些研究成果將為未來選擇月球基地建設地點提供幫助。
新華網引述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日本在2007年9月發射繞月衛星「輝月姬」,它的雷達對以往被忽視的月球兩極附近都進行了詳細觀測,繪製了包含六百七十多萬個月球地表高度地圖。
地圖顯示,月球表面最高點海拔超過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達到一萬零七百五十米,最低點深度約為九千零六十五米。
另參本館:神舟計劃 美盼搭神舟? 月神vs嫦娥 嫦娥奔月 新探月熱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世界十大航太發射地 <太空城與原子城>中國衛星 人造衛星 中國北斗導航定位衛星不等於GPS 中國特色的GPS系統 衛星導航熱
版主回應
我國未來將建立有人值守月球基地2010年06月01日 北京晨報
晨報訊(記者 韓娜)目前,我國探月工程二期中的“嫦娥二號”任務已基本完成了火箭和衛星産品的研制,預計2010年底前發射。在昨天舉行的世界月球大會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有關人士介紹了我國深空探測的現狀及未來展望。據悉,雖然我國目前還沒有明確計劃,但相關單位和科技人員正在進行論證開展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的研究與探索。
“嫦娥二號”年底前發射
昨天,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450多名代表參加了首次在中國舉行的世界月球大會,就科學與探索、生命科學、載人月球等議題進行探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于登雲介紹說,我國的探月工程又稱作“嫦娥工程”,規劃爲三期,簡稱爲“繞、落、回”,計劃在2020年前依次完成繞月探測、落月探測和無人采樣返回。探月一期工程已圓滿完成。
航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吳燕生在會前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我國探月工程二期將實現月面勘測、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測,包括“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四號”任務。
“嫦娥二號”衛星是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導星,主要進行環月觀測,軌道高度100公裏,安裝了高分辨率立體相機,將爲二期工程軟著陸任務開展部分技術試驗。目前,“嫦娥二號”任務已基本完成火箭和衛星産品研制,正在進行相關試驗測試工作,將于2010年底前發射。“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任務要實現軟著陸和自動巡視機器人勘測。
探月三期完成月面采樣
于登雲介紹說,目前正在論證的探月三期工程,其核心是完成無人月球表面采樣返回,具體而言就是著陸到月面後進行撞取和采取兩種方式的采樣,然後通過上升、月地轉移和高速載人返回等一系列過程,將月球樣品返回地球進行詳細的實驗分析。
他解釋說,探月三期工程在科學上將深化對月壤、月球形成演化的認識,技術上將突破月面采樣與風動技術、月面起飛上升技術和地球大氣緩和技術等探測器系統關鍵技術,以及具有更大運載能力、全新無毒液體燃料運載火箭技術。
條件具備建立駐人基地
關于我國未來深空探測的發展設想,于登雲表示,在月球探測領域,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在完成探月工程既定目標的基礎上,將實施開展無人月球普查和詳查任務,逐步建立無人值守的月球基地,在條件具備後實施載人登月,直至建立有人駐留的月球基地。
他表示,雖然目前中國還沒有明確的載人登月計劃,但相關單位和科技人員正在進行論證,積極開展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的研究與探索。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從運載火箭和載人登月飛船研制的角度,對載人登月的技術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兩種可能的技術方案。第一種是研制重型運載火箭,采取一到兩次發射和一次月球交彙對接。第二種基于現有技術能力,采用多次發射、多次地球軌道交彙對接和一次月球軌道交彙對接。
明年與俄聯合探測火星
行星探測方面,于登雲介紹說,根據中國科學家的建議,無人行星探測的重點目標包括火星探測、巨行星的探測和小行星和彗星的探測。火星作爲距離地球最近的內地行星,是開展行星器探測的首選目標,預計明年將開展與俄羅斯聯合探測火星及環境的活動。
他表示,將從月球環繞探測起步,進而發展月球“軟著陸”與巡視探測,再發展月球無人采樣返回和近地行星“軟著陸”隨時探測,最後發展火星無人取樣返回和軀體巨行星及其衛星的探測,逐步形成對太陽系內各類天體多種形式的探測能力,最終可根據科學家提出的探測需求,開展任意形式的深空探測活動。
第四顆北鬥導航衛星將發射
新華社電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有關負責人5月31日表示,我國將于近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擇機發射第四顆北鬥導航衛星。目前,火箭、衛星狀態良好,各項准備工作進展順利。
http://mil.news.sina.com.cn/s/2010-06-01/1009595708.html
印度要跟中國搶登月
印度嗆聲 要跟中國搶登月:中廣09-02-13 朱克威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在俄羅斯幫助下將於2015年加入載人太空俱樂部,印度還展示了第一艘太空船設計圖。
還有印度媒體宣稱 ,印度將在2015年向月球發射載人太空船,比中國太空人先登月。
中國是計劃在2017年發射載人登月太空船。
新華網引述美國太空新聞雜誌報導,印度太空研究組織主席馬達瓦上個月宣布,印度太空船主要靠自行研製,整個計劃預計耗資二十億美元。
印度載人太空計劃將得到俄羅斯幫助,提供印度太空人選拔、培訓以及太空船建造等方面的幫助。
伊朗啓動載人航天計劃 2021年前宇航員上太空
據新華社德黑蘭2009年2月12日電 (記者梁有昶、車玲)伊朗新聞電視臺12日報道說,伊朗已經啓動了爲期12年的載人航天計劃,預計將在2021年前把伊朗首名宇航員送入太空。
報道援引伊朗空間組織負責人塔基普爾的話說,伊朗已經完成了載人航天計劃的初步評估和可行性研究,伊朗有關科研機構將在今後密切合作,力爭在2021年前成功完成載人航天飛行任務。
伊朗2月3日剛剛宣布于當天成功發射了“希望”號科研衛星,這是伊朗發射的首顆自制衛星。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2-13/0725541950.html
另參本館<美以伊朗>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0082818/20080906062151/
印度探月成功
印度探月成功 世界第5【聯合報編譯高國珍08.11.16
印度首艘無人月球探測船從繞月軌道上,釋放一枚繪有印度國旗的月球撞擊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表面硬著陸,並送回月球影像,讓印度成為登月(觸碰到月球表面)俱樂部第5號會員。
撞擊探測器約一台電視大小,重34公斤,秒速1.6公里,時速5760公里。此航旨在確認印度日後登陸月球表面所需技術。
印度國家航太研究主管機構「印度太空研究組織」官員撒提殊表示,月球撞擊探測器印度新德里時間14日晚間脫離月球探測船「月船一號」,約25分鐘後,即8點31分成功撞擊月球表面。
在未撞月前,探測器上的儀器曾不斷對月球進行攝影、測量並傳回相關數據。撞擊後功能喪失,自然不會再回傳,印度太空研究組織也不打算回收。
月球探測船的命名,取自梵文Chandrayaan,為月亮之意。探測船於於10月22日升空,展開印度有史以來首度探月之旅。
月船一號的任務將長達兩年,勘察月球表面,為印度2020年載人登月計畫作準備,是繼美國、前蘇聯、日本、歐盟後,登月俱樂部第5號會員。其中日本是因軌道器操作失靈而意外撞上月球。
印度探月
美國媒體稱印度探月已趕上中國奠定領先優勢
美國《時代》周刊網站08年10月21日文章,原題:印度在太空競賽方面趕上中國 周三,印度首顆無人探月衛星“月球飛船1號”成功發射,這標志著印度在與中國較量誰先登上月球的競賽中邁出了顯著的一步。
中國在2003年搶先印度成爲了繼美國和前蘇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實現載人航天的國家。不過,從現在起的十天之後,“月球飛船1號”將把印度國旗安插到月球上,屆時印度將成爲世界上第四個將國旗插到月球上的國家,僅次于美國、俄羅斯和日本。這次探月飛行將極大地鼓舞印度人的自尊心,因爲太空實力將奠定印度在技術方面的領先優勢,並使印度在戰略上獲得實力。“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驕傲的時刻。”印度科技部長卡皮爾•西巴爾在發射倒計時開始之後就這樣說。
有人質疑,印度這個還很貧窮的國家投入巨資去做別人已經做過的事情是否是徒勞。不過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主席卡斯圖裏蘭甘迫不及待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說:“這不是我們有沒有錢來做的問題,而是我們能否承受不做這件事的後果的問題。”他說,對于一次太空任務來說,8000萬美元的花銷並不算高。“但它帶給我們的回報,比如技術、信心、聲望以及對于未來國際合作的預期等等,都將是巨大的。”他說,它將鞏固印度在商業衛星發射領域的地位,並將給ISRO提供多方面的寶貴經驗,包括建設高科技宇宙飛船、改進型火箭和更先進的遠程導航技術等方面的經驗。另外,這次探測還將花費兩年的時間研究月球表面的礦産資源,其中包括可用于核聚變的氦-3,將來,印度將可以宣布它對這些資源也擁有使用權。
印度政府最近還批准了“月球飛船2號”計劃,這是一個更具野心的項目。根據這項計劃,印度到2012年將向月球發射月球車。卡斯圖裏蘭甘說:“21世紀是太空探索的世紀。如果印度想成爲其中的主要選手,那麽它就必須取得這一資格。”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10-23/0840526649.html
f14tomcat
月球較近,大家都想上去插國旗--很正常.....^^
阿波羅計劃
阿波羅計劃(Project Apollo)或作阿波羅工程,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從1961年到1972年從事的一系列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在60年代的十年中主要致力于完成載人登月和安全返回的目標。在1969年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達成了這個目標,尼爾阿姆斯特朗成爲第一個踏上月球表面的人類。爲了進一步執行在月球的科學探測,阿波羅計劃一直延續到1970年代早期。總共耗資約240億美元,因此有人認爲,資金是美國能領先一步登月的最大因素。
阿波羅計劃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執行的迄今爲止最龐大的月球探測計劃,“阿波羅”飛船的任務包括爲載人登月飛行作准備和實現載人登月飛行,已于1972年底結束。迄今(2008年)爲止還沒有過其他的載人航天器離開過地球軌道。阿波羅計劃詳細地揭示了月球表面特性、物質化學成份、光學特性並探測了月球重力、磁場、月震等。後來的天空實驗室計劃和美國、蘇聯聯合的阿波羅-聯盟測試計劃也使用了原來爲阿波羅建造的設備,也就經常被認爲是阿波羅計劃的一部分。
阿波羅計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計劃中也有過幾次嚴重的危機,包括阿波羅1號測試時的大火造成維吉爾格裏森、愛德華懷特、羅傑查菲的死亡;阿波羅13號的氧氣罐爆炸以及阿波羅-聯盟測試計劃返回大氣層時排放的有毒氣體都幾乎使執行任務的宇航員喪命。
背景:太空競賽
阿波羅計劃于六十年代早期在艾森豪威爾執政時被提出,作爲水星計劃的後續計劃。水星計劃使用的航天器只能進入地球軌道,只能搭載一名宇航員,而預想中的阿波羅航天器不僅能搭載三名宇航員,也許還可以登月。航空航天局經理阿伯西爾弗斯坦(Abe Silverstein)當時選擇以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命名此計劃,事後提到這是他給自己的兒子預留的名字[1]。雖然航空航天局已經開始進行計劃,但艾森豪威爾對航天計劃似乎並不熱衷,阿波羅計劃的經費始終沒得到落實。
1962年9月12日,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在萊斯大學發表關于太空計劃的演講。1960年11月,競選時承諾要使美國在太空探索和導彈防禦上全面超過蘇聯的約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當選總統。雖然對太空計劃較爲熱衷,他在當選總統後並沒有立刻決定開始登月計劃。肯尼迪對航天事業並不十分了解,太空探索需要的大量資金也使他不敢輕易做出決定。當航空航天局局長詹姆斯韋伯(James Webb)要求年度財政預算增加百分之三時,肯尼迪支持加快發展大規模推進器的研發,卻沒有支持其他更大的項目。
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尤裏?加加林成爲了首次進入太空的人類,加深了美國對在太空競賽中落後的恐懼。次日,在與白宮科學委員會的會談中,許多議員希望能夠立刻開始一項太空計劃以保證在于蘇聯的競賽中不至于落後太多。肯尼迪對此事卻較爲謹慎,不願意立刻進行任何重大舉措。[6]4月20日,肯尼迪給副總統林登約翰遜(Lyndon B. Johnson)發去備忘錄,詢問他對于美國太空計劃的意見,以及美國追趕蘇聯的可能性。在翌日的回複中,約翰遜認爲“我們既沒有盡最大努力,也沒有達到讓美國保持領先的程度。”約翰遜還提到未來登月的計劃不僅可行,也絕對可以使美國在太空競賽中獲得領先地位。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在參議兩院特別會議中宣布支持阿波羅計劃:
“ ……我相信這個民族能夠齊聚一心全力以赴達成這個目標,即在1970年以前,人類將乘坐宇宙飛船登陸月球並且安全返回。沒有任何一個太空項目能夠超越它對人類的影響,超越它對宇宙遠程空間探索的重大作用,也沒有一個太空項目開發如此困難而且花費如此昂貴…… ”
肯尼迪發表這段演講前一個月,美國剛剛將第一個宇航員送入太空,還沒有進入地球軌道。這種不利局面使一些航空航天局的工作人員對登月計劃並不十分樂觀。
選擇任務模式
直接起飛或者地球軌道集合的設想圖在登月成爲主要目標後,阿波羅計劃的決策者們開始面臨如何才能盡可能安全、經濟、簡單地將宇航員送上月球。曾有四個方案被考慮:
直接起飛:此計劃提出由一個巨大的新星火箭攜帶一艘航天器,直接飛往月球;火箭在月球降落,任務完成後再次起飛,飛回地球。
地球軌道集合:此計劃需要兩艘只有土星5號一半大小的小型火箭將登月航天器的不同部分送入地球軌道,集合並對接。整個航天器降落在月球表面。由于當時在軌道中集合多艘航天器的經驗較少,且地球軌道拼裝航天器是否可行也是未知數,所以此計劃未被采納。
月球表面集合:此計劃需要兩艘航天器被發射:一艘自動航天器攜帶推進系統,先期登月;載人航天器晚些發射。推進系統在月球表面被移至載人航天器上,然後返回地球。
月球軌道集合: 這個方案由約翰C霍博爾特的團隊提出。這種方案是一艘較大的航天器,稱爲指令/服務艙,攜帶一艘裝載宇航員的登月航天器,稱爲登月艙。指令/服務攜帶從地球到月球並返回的燃料和生活必需品,以及進入地球大氣層所需要的隔熱板。進入月球軌道之後,登月艙與指令/服務分離,並降落在月球表面;指令/服務留在月球軌道。3名宇航員中的1名留在指令/服務中。登月完成之後,登月艙重新起飛,與指令/服務在月球軌道集合,並返回地球。
于其他幾個方案不同,月球軌道集合只需要一艘很小的航天器降落在月球表面,使返回時在月球上起飛航天器的質量大大減小。通過將登月艙的一部分留在月球上,月球起飛質量得以再次減小。
登月艙本身分爲兩部分,包括降落部分和起飛部分,前者用于在登月時降落,後者在任務完成後起飛與指令/服務艙會合並返回地球。由于航天器質量減輕,一次任務只需要一次單獨的火箭發射。當時的顧慮是次數較多的對接和分離所提出的技術難度。
航天器
最終選擇了月球軌道集合意味著航天器將包括三個主要部分:指令艙、服務艙以及登月艙。
指令/服務艙
阿波羅指令/服務艙指令艙(Command Module,CM)呈錐形,用于搭載宇航員從地面一直到月球軌道,是唯一在任務完成時返回地球的部分。指令艙的設備包括反應控制推進器、對接口、導航系統以及阿波羅導航計算機。服務艙(Service Module,SM)中儲存了宇航員需要的各種設備,例如服務推動系統、燃料、氧氣罐、機動噴口和通訊天線。在阿波羅15號任務中,航天器進入月球軌道時的推進器也位于服務艙的末尾。指令艙與服務艙被稱爲指令/服務艙(CSM)。服務艙還攜帶了科學儀器模塊。返回大氣層前,服務艙被丟棄。只有指令艙外層有隔熱板,能夠抵擋進入大氣層時的高溫。進入大氣層後,指令艙打開降落傘,逐漸減速並降落在海裏等待救援。
北美人航空(North American Aviation)競標成功,獲得了指令/服務艙的合同,由哈裏森?斯托姆斯(Harrison Storms)負責。北美人和航空航天局的關系一度緊張,特別是阿波羅1號的大火使三名宇航員喪生後。大火是指令艙內的電線短路引起的,原因非常複雜,調查小組的結論是“指令艙的設計、制作工藝和質量控制都有問題。”
登月艙
月球表面的登月艙。主條目:阿波羅登月艙
登月艙(Lunar Module,LM),又稱作月球旅行艙(Lunar Excursion Module,LEM),是真正登月時使用的部分。爲了盡可能減輕重量,登月艙沒有隔熱板,動力很小,只能在月球表面飛行。登月艙能夠搭載兩名宇航員,包括一個降落部分和一個起飛部分。前者在登月任務完成時使用後者作爲發射平臺,進入月球軌道後與指令/服務艙對接,准備返回地球。降落部分裏還裝載了阿波羅科學實驗包,以及最後三次任務中的月球車。
登月艙的設計和建造被格魯門航空航天公司(Grumman Aircraft Engineering Corporation)獲得,負責人是湯姆?凱利(Tom Kelly)。登月艙也出現過許多問題;由于其測試的延遲,整個阿波羅計劃都險些沒能成功。由于登月艙進度緩慢,首次登月艙的載人飛行也不得不推遲,使得阿波羅8號9號互換。阿波羅9號在地球軌道中首次使用了登月艙,阿波羅10號將登月艙帶到了月球軌道(但沒有登月),對整個航天器的各個部分進行了詳細的測試。
各次任務
阿波羅計劃中包括11次載人任務,從阿波羅7號一直到阿波羅17號,全部從佛羅裏達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阿波羅4號到阿波羅6號都是無人測試飛行(正式地講沒有阿波羅2號和阿波羅3號)。
1967年9月,位于休斯敦的載人航天中心提出了一系列任務以完成登月任務。七個任務類型被提出,每個類型都對特定的航天器和任務進行測試;每一個任務類型的執行都需要前一類型的成功完成。這些任務類型分別是:
A - 無人指令/服務艙測試
B - 無人登月艙測試
C - 載人近地軌道指令/服務艙飛行
D - 載人近地軌道指令/服務艙和登月艙飛行
E - 載人指令/服務艙和登月艙繞地球進行橢圓軌道飛行,遠地點7400千米
F - 載人月球軌道指令/服務艙和登月艙飛行
G - 載人登月
之後又增加了H任務,月表停留時間被加長;最後的J任務中,登月艙在月球表面停留三天。被取消的阿波羅18號至20號都是J任務。
最遙遠的設想甚至還包括了I任務,有相當大的科學研究比例。當預算縮減成爲現實時,這些科學研究項目被放到了J任務裏。
阿波羅1號
阿波羅1號成員,左起:格裏森、懷特、查菲阿波羅1號是美國第一次由三名宇航員執行的太空任務。計劃中將于1967年2月21日發射的阿波羅1號于1月27日進行一次例行測試時,指令艙突然發生了大火,三名宇航員維吉爾?格裏森、愛德華?懷特和羅傑?查菲15秒內全部不幸遇難。當時土星IB火箭並沒有注入推進劑,所以火箭本身並不會著火,阿波羅指令艙也不會從外部著火,也沒有人想到航天器會在地面著火;所有的滅火裝置或者被拆除或者被移走,而大火卻突然發生了。
事後,一個專門小組對這場事故作了詳盡的調查,但沒有弄清著火的確切原因。他們對事故做了鑒定,起火的最可能原因是指令艙內的導線發生短路,而阿波羅指令艙內使用的百分之百氧氣又使火勢加劇。另一個導致宇航員死亡的因素是宇航員進入座艙的艙門需要九十秒鍾才能打開。這場火災導致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重新評價阿波羅航天器艙內所使用的材料,並對指令艙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改。
這次任務的名稱原本是AS-204,但任務後三位宇航員的遺孀認爲航空航天局應該保留“阿波羅1號”的名稱,希望人們不要忘記這次事故。
阿波羅7號
阿波羅7號成員,左起:埃斯利、施艾拉、康尼翰阿波羅7號是阿波羅計劃中首次發射的載人任務,發射于1968年10月11日。整個任務全長十一天,也是美國首次成功的三人航天任務。
由于本次任務不需要登月艙,土星IB火箭作爲運載火箭被首次使用,而不是其他阿波羅任務所使用的推力更強的土星5號。
阿波羅1號悲劇性的大火對美國航天事業是一個沈重的打擊。大火之後,指令艙很多地方都被修改以確保安全,飛行中很多安全隱患也被加以防範。阿波羅7號的成功重新使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對載人航天事業以及在1970年之前登月恢複了信心。
阿波羅7號完成了首次美國太空電視直播,也是整個計劃的載人任務中唯一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34號發射臺發射的;後續的任務都在附近的39號發射臺發射。
完成此次任務後,瓦爾特施艾拉成爲了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在水星、雙子星以及阿波羅三項航天計劃中均執行過任務的宇航員。
阿波羅8號
阿波羅8號成員,左起:洛威爾、安德斯、博爾曼阿波羅8號是阿波羅計劃中第二次載人飛行。阿波羅8號是人類第一次離開近地軌道,並繞月球航行的太空任務。阿波羅8號同時還是土星5號的第一次載人發射。
原計劃中,阿波羅8號應該首次使用登月艙(LM)。但當第一個登月艙模型1968年6月被運到卡納維爾角時出現了上百個問題。登月艙的主要承包商格魯曼飛機工程公司預測登月艙最早要到1969年2月才能作好發射准備。阿波羅太空船辦公室主任喬治?洛(George Low)于8月份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宇航局可以在1968年12月進行一次只攜帶指令/服務艙的任務,但不是重複阿波羅7號在近地軌道飛行,而是將指令/服務艙一直開到月球。這是允許航空航天局測試原本要等到阿波羅10號才能測試的程序。這次計劃的改變也有來自中央情報局擔心蘇聯于12月先于美國進行載人環繞月球飛行,以使美國在太空競賽中再次落後的原因。
由于任務的突然決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只針對阿波羅8號作了幾個月的准備。計劃中的包括的硬件只被使用了幾次:土星5號此前只發射過兩次,而阿波羅計劃中也只執行了一次載人任務。但是,阿波羅8號任務的成功爲完成約翰?肯尼迪在60年代登月的計劃鋪平了道路。
在1968年12月21日發射後,飛船在太空中航行了三天才到達月球,並圍繞月球軌道飛行了20小時,拍攝了大量的月球照片,以及第一張“地出”。在三位宇航員眼裏,月球是“廣闊,寂寞,又有些難以接近的星體,或者說是廣闊的空虛”;在平安夜時他們在月球軌道中向地球作了電視直播。這此直播創造了當時的收視紀錄,也是曆史上觀衆最多的電視直播之一。
阿波羅9號
阿波羅9號成員,左起:麥克迪維特、斯科特、施威卡特由于登月艙的進度比預計延遲了幾個月,首次使用登月艙的C任務直到1969年初才執行。
阿波羅9號于1969年3月3日發射。十天的任務中,登月艙在地球軌道中正常運行,證明了其獨自飛行的能力並重新與指令/服務艙對接。
從這次任務開始,宇航員們開始爲航天器命名;登月艙因其外形被稱作“蜘蛛”,而指令艙被運到航天中心時的塑料包裝使宇航員們想到了“水果糖”(Gumdrop)。
任務期間,大衛?斯科特和拉塞爾?施威卡特進行了第一次雙人艙外活動;施威卡特檢查了宇航服獨立的生命支持系統(之前的宇航服都有系繩與太空艙連接)。
之後,指令長詹姆斯麥克迪維特和施威卡特一道駕駛登月艙與指令艙分離,在分離和重新對接時分別測試了登月艙降落部分和起飛部分的推進器。
阿波羅10號
阿波羅10號成員,左起:塞爾南、斯塔福德、楊阿波羅9號在地球軌道中測試了登月艙後,阿波羅10號將登月艙帶到了月球軌道。
本次任務是阿波羅計劃中第一次(也是唯一的載人土星5號)在39B發射臺發射。阿波羅10號于1969年5月18日發射,在測試中,登月艙離月球表面僅15.6千米。截止2001年(2001年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阿波羅10號在1969年5月26日從月球返回地球途中創造了載人航天器的速度記錄:39,897千米/小時(11.08千米/秒)。
阿波羅10號的指令艙目前在倫敦的科學博物館展覽。登月艙的起飛部分目前在環繞太陽的軌道上飛行,它是阿波羅計劃所使用的登月艙中唯一仍然完整的起飛部分(阿波羅5號、9號以及13號的登月艙起飛部分在地球大氣層中被燒光了;阿波羅11號的登月艙起飛部分留在了月球軌道,最終墜落在了月球表面;阿波羅12號、14號、15號、16號及17號的登月艙起飛部分都按計劃墜落在了月球表面)。
阿波羅10號完成了所有測試登月艙和指令艙表現以及檢查細節的飛行目標,爲阿波羅11號不到兩個月後的成功登月鋪平了道路。
阿波羅11號
阿波羅11號成員,左起:阿姆斯(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阿波羅11號是阿波羅計劃中的第五次載人任務,發射于1969年7月16日。7月20日,尼爾阿姆斯特朗與巴茲奧爾德林成爲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類。阿波羅11號降落在月表靜海附近,被阿姆斯特朗稱爲“靜海基地”(阿姆斯特朗在降落後向指揮中心報告“休斯頓,這裏是靜海基地。‘鷹’著陸成功。”)。
阿波羅11號登月的准確時間是1969年7月20日下午4時17分43秒(休斯頓時間)。1969年7月21日淩晨2點56分(UTC),阿姆斯特朗的左腳踏上了月球,並說: 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兩人在月球表面活動了兩個半小時,使用鑽探取得了月芯標本,拍攝了一些照片,也采集了22千克的月表岩石標本。
從60年代初期開始,“太空競賽”的勝利“標准”被定義爲率先登月。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阿波羅11號的成功標志著美國在太空競賽中的勝利。同樣,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在1969年7月登月,也完成了肯尼迪總統1961年5月25日宣布美國會在1970年之前將宇航員送上月球並成功返回的承諾。
阿波羅12號
阿波羅12號成員,左起:康拉德、高爾登、賓阿波羅11號後不到四個月,阿波羅12號再次踏上了登月的旅程。按照宇航員的輪換制度,如果沒有添加阿波羅8號,皮特康拉德的團隊將會執行首次登月任務。
發射後,阿波羅12號被兩次閃電擊中,航天器一度很不穩定。由于地面指揮中心和三位宇航員(尤其是艾倫?賓)的冷靜處理,一切恢複正常,但指揮人員仍一度擔心指令艙頂部的降落傘遭到損壞;如果主降落傘真的無法使用,返回時航天器將像隕石一般墜入海中。
1969年11月19日,阿波羅12號成功登月。前一次任務對降落點的要求不高,但阿波羅12號有一個准確的降落點,康拉德也輕松完成了任務。踏上月球後,身材矮小的康拉德叫道:
太好了!天哪,這也許對尼爾是一小步,但對我卻是一大步呢。
(Whoopie! Man, that may have been a small one for Neil, but that`s a long one for me.)
計劃中阿波羅12號將首次使用彩色攝像機向地球進行實況轉播,但由于賓的失誤,攝像機沒能使用。
阿波羅13號
阿波羅13號成員,左起:洛威爾、斯威格特、海斯阿波羅13號是阿波羅計劃中的第七次載人任務,發射于1970年4月11日。阿波羅13號在計劃中是第3次登月的任務,但是由于飛船在抵達月球前發生的氧氣罐爆炸,電力和氧氣均大量損失,所以登月計劃被放棄,三名宇航員最終成功返回地球。
發射前兩天,指令艙駕駛員肯馬丁利因風疹被傑克?斯威格特替換,這是阿波羅計劃中唯一一次使用替補宇航員。爆炸後,馬丁利在返回救援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阿波羅13號是人類航天史上首次在地球軌道外放棄的任務,由于未進入月球軌道(僅繞過月球以利用月球引力加速返回地球),三位宇航員創造了人類太空飛行高度記錄。
阿波羅13號在發生爆炸的時候曾經對休斯頓指揮中心回報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休斯頓,我們出問題了(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這句話後來不斷地被各種星際任務相關的電視節目與電影使用,變成了整個任務裏面最有名的一句話。
不過,上述的這句通常被引用的句子其實不太正確。當時講出來的真正句子應該是:“好,休斯頓,我們這裏已經出問題了(Okay, Houston, we`ve had a problem here)”,出自斯威格特之口。稍後洛威爾則回報了一句類似的話:“休斯頓,我們已經出問題了(Houston, we`ve had a problem)”。
阿波羅13號被稱之爲一次“成功的失敗”,三位宇航員以及地面指揮人員的英勇事迹後來被搬上銀幕:《阿波羅13號》。
阿波羅14號
阿波羅14號成員,左起:羅薩、謝潑德、米切爾阿波羅13號的事故之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對登月計劃的信心被産生了動搖;洛威爾在返回地球途中甚至說阿波羅13號“將是很長時間內的最後一次月球任務”。阿波羅14號的三位宇航員拯救了阿波羅計劃。
原計劃中艾倫謝潑德的團隊將執行阿波羅13號,雖然他因爲身體問題已停飛多年後;但迪克斯雷頓出于保險起見,將謝潑德放到了下一次的任務。
1971年1月31日,阿波羅14號成功發射,登月點仍是13號的弗拉?毛羅高地。踏上月球後,謝潑德的第一句話是: 路途十分遙遠,但我們還是到了。(And it`s been a long way, but we`re here.)
謝潑德當時已經四十八歲,成爲了登月宇航員中年齡最大的一位,也是“水星計劃7人”中唯一登月的成員。他和搭檔艾德加米切爾在月球進行了兩次月表行走。
阿波羅15號
阿波羅15號成員,左起:斯科特、沃爾登、艾爾文阿波羅15號是阿波羅計劃中的第九次載人任務,是曆史上第四次成功登月的載人登月任務。本次任務還是阿波羅計劃中首次J任務——與前幾次登月相比在月球上停留更久,進行三次較長的月表行走,科學研究的比例也更大。
指令長大衛斯科特和登月艙駕駛員詹姆斯?艾爾文在月球表面的哈德利溪和亞平寧山脈停留了66小時54分鍾,在登月艙外的時間總長爲18小時35分鍾。兩位宇航員駕駛的曆史上第一輛月球車使他們在月球上穿越的距離比前幾次任務遙遠了很多。他們一共收集了約77千克的月球岩石標本。
斯科特和艾爾文在月球表面期間,指令艙駕駛員阿爾弗萊德沃爾登留在指令艙中環繞月球,使用全景相機、加瑪射線光分計、繪圖相機、激光高度、質譜以及任務後發射的子衛星等等科學儀器對月球表面環境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阿波羅15號的一些紀錄包括:送入地球和月球軌道有效載荷最大;航天器首次攜帶科學儀器模塊;首次使用月球車;首次使用月表導航設備;首次在月球軌道投放子衛星;首次在返回地球途中進行艙外活動。
阿波羅16號
阿波羅16號成員,左起:馬丁利、楊、杜克阿波羅16號于1972年4月16日發射,登月點是笛卡爾高地。
4月20日,航天器進入月球軌道,登月艙與指令艙分離後,指令艙的服務推進系統(Service Propulsion System,SPS)曾出現問題,指揮中心曾想到取消登月計劃的可能性;但考慮到問題不大,早已分離的登月艙也已經在降低高度准備登月,登月得以順利進行。但爲了保險,月表任務完成,登月艙與指令艙重新對接後環繞月球一天的計劃被取消。
約翰楊和查爾斯杜克在月球表面的三天中收集了94.7千克的岩石標本,其中有一塊的質量達到了11.7千克,是所有月岩標本中最重的。4月24日,指令艙在月球軌道中投放了一顆重達36.3千克的衛星,對月球磁場以及太陽粒子進行研究。34天裏環繞月球軌道425周。
阿波羅16號第二次使用了月球車;楊和?杜克曾駕駛它達到了18千米/小時的速度,這是月球車的速度記錄,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
阿波羅17號
阿波羅17號成員,左起:施密特、塞爾南(坐)、埃萬斯阿波羅17號是阿波羅計劃中的第十一次載人任務,是人類第六次也是迄今爲止最後一次成功登月的太空任務。阿波羅17號是阿波羅計劃中唯一一次夜間發射的任務,也爲阿波羅計劃畫上了句號。
阿波羅計劃中的唯一一位科學家,地質學博士哈裏森?施密特在阿波羅17號中擔任登月艙駕駛員。他和與塞爾南在三次月球行走時收集了111千克的岩石標本。
阿波羅17號創造了阿波羅計劃中的很多記錄,包括最長的登月飛行;最長的月表行走時間;阿波羅17號收集了最多的月球標本,也在月球軌道中航行了最長的時間。
在即將結束最後一次登月任務之前,指令長尤金塞爾南在登月艙前說道:
在我們離開月球的陶拉斯-利特羅山谷時,我們來過這裏,我們現在要離開這裏;如果情況允許的話,我們還會帶著全人類的和平與希望回到這裏的。在我邁出離開月球的腳步時,我想說美國今日對太空的挑戰將鑄造人類明天的命運。願上帝與阿波羅17號同在。
月岩
阿波羅計劃的各次登月任務共帶回了381.7千克的月球岩石標本,大部分目前儲存在休斯敦林頓約翰遜太空中心的月球物質回收和回歸宇航員檢疫實驗所中。
通過放射測年後,研究人員發現月表岩石標本與地球相比都很古老。最年輕的月表岩石都比地球上已知的最古老岩石要久遠。月海中的玄武岩標本的年齡多在32億年左右,高地中的標本甚至達到46億年的年齡。由此可見,月球是在太陽系早期形成的。
大衛?斯科特和詹姆斯?艾爾文在執行阿波羅15號任務時找到的起源石是月球岩石標本中最重要的岩石之一,被認爲是在月球誕生時形成的。
許多月球岩石似乎集中在微流星形成的撞擊環形山中;在地球上由于有較厚的大氣層而不可能出現類似情景。
尾聲
近來,由于對美蘇爭霸時期的問題的一系列揭秘,對其真實性開始有爭議。隨著不斷的媒體報道和相關者披露內幕,不少人(據稱美國就有約2000萬)認爲這和“星球大戰計劃”一樣,是美國自導自演的一場世紀大騙局,而且還對其本身的可行性提出種種質疑。質疑登月真實性的人所宣稱發現的疑點都是基于NASA公布的月球照片。而相信登月真實性的人則盡可能合理地對這些疑點進行科學解釋。目前,絕大多數人還是認爲阿波羅計劃是真實的,並有很多人認爲那些宣稱“披露內幕”或妄圖否定阿波羅登月計劃的人,要麽帶有經濟、政治目的,要麽就是宣揚僞科學的僞科學主義者。
其它
阿波羅計劃的總投資爲254億美元(1969年),折合2005年的1350億美元。其中阿波羅飛船和土星火箭的花費大約爲850億美元(2005年)。
總重爲381.7公斤的月球礦石在阿波羅計劃中被帶回地球。現在絕大部分礦石保存在休斯頓的月球物質回收和回歸宇航員檢疫實驗所。少數被美國政府分配到全國各個實驗室進行分析,或作爲禮物送給其他各國政府。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6%B3%A2%E7%BD%97%E8%AE%A1%E5%88%92
版主回應
預算不足 美國也許無法探月 ‧知識通訊評論 2009/11/19
由專家組成的太空小組委員會警告,因為預算的不足,不但美國的載人登月任務可能取消,還會危及整個太空體系。
由航太工程師與科學家所組成的一個委員會,九月八日向美國總統歐巴馬遞交了一份評估報告, 對於NASA 的載人太空飛行計畫表示悲觀。這個小組委員會的報告中點出了歐巴馬即將面臨的嚴峻選擇,裡頭可能包括取消新的探月火箭系統,以及全面放棄除了國際太空站 (ISS) 近地軌道以外的所有太空探索行動。
美國維吉尼亞州阿靈頓市「太空科技政策小組」顧問公司董事長,也曾擔任過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太空研究組主任的史密斯 (Marcia Smith) 表示,最重要的是他們認為目前的預算不足,無法進行任何有用處的載人太空飛行。
歐巴馬在五月時下令,要這個委員會審查前總統小布希擬定的現有太空政策;而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做為將人送上火星的序曲的「願景」也在其中。委員會受命在嚴格維持預算方針的情況下評估新方案,其中包括繼續使用預定在二○一六年脫離運行軌道的國際太空站。這個由前航太執事奧古斯丁 (Norman Augustine) 領導的十人委員會,尚未發佈其報告書,不過今年夏天已在輿論產生了一些清楚的結論。(參看《知識通訊評論》八十三期〈美國太空發展的七大選擇〉)
在預算限制之下,選項並不太好。在歐巴馬的二○一○年預算要求中, NASA 的「星座」太空探索計畫每年會有六十億美元的預算,這比布希為二○○九年預算開口要的數目少了十億,比起在先前預算中提出的更是少了好幾十億。
美國華府喬治華盛頓大學太空政策研究所所長派斯 (Scott Pace) 表示,布希政府的預算對航太體系造成壓力,但是倘若歐巴馬的預算就是如此的話,就會造成航太體系崩盤。委員會所做的一份分析指出,倘若目前的預算計畫維持不變,太空人甚至在二○二八年之前,都無法離開低地軌道。
所以委員會尋求替代方案,把三千多種排列組合的結果,縮減到剩下一點點的選擇,供總統參考。在某些情況下,要把物資跟太空人載上月球所需的兩具火箭之一的「戰神一號」,將會取消發射計畫,省下來的錢則會轉而投注位於美國加州霍桑市的「太空探索科技」公司,以及已經在嘗試興建到國際太空站的載貨火箭,位於美國維吉尼亞州杜勒斯市的「軌道科學」公司,這一類型的商業太空公司。不過史密斯也表示,委員會似乎也有意支持可載人進入太空的商用火箭。
前任 NASA 署長葛瑞芬 (Michael Griffin) 表示,風險不僅是實際上去製造載人商用火箭,把傳統上由美國政府把持的太空旅行應用能力下放給私部門,同樣有其風險。如今擔任美國阿拉巴馬大學航太工程教授的葛瑞芬說,在確實有太空旅行能力之前,他並不想要倚賴這種能力。
他也說如果「戰神一號」取消發射的話他會很失望(十月間進行了發射),並不是因為已經花在火箭本體,以及其「獵戶座」載人太空艙的六十億美元會付諸流水,而是因為跟重型發射載具「戰神五號」比較之下,他仍然相信「戰神一號」是跨越近地軌道最便宜的方式。他說這套系統唯一的失敗之處,就是其花費比歐巴馬總統願意提供的預算還要多。
委員會發現,大規模的人類探索月球計畫,以及從地球直航火星都不可行。委員會認為在預算稍微超出一點點,加上「戰神一號」的資金拿去發展替代性載重火箭,最終可以有一個「深太空」的選項。這包括了探訪小行星帶,飛越月球及其他行星,以及飛到拉格朗日點(某些太空望遠鏡所測定,地日系統的重力平衡點),都是可能的選項。
委員會找出了許多方法,可將國際太空站的運作時間延長至二○二○年,以滿足國際協議。但是在接下來每年耗費二十五億美元維護國際太空站之後,還能夠剩下多少錢做其他的事,則並不明朗。葛瑞芬表示,他不喜歡在政府不願意拿錢出來,去達成遠大前瞻目標之時,還假裝他們胸懷這些目標。
歐巴馬的二○一○年預算方針確實有條但書,指稱在奧古斯丁的委員會提交報告後,還可為計畫申請額外的資金。著手要在今年秋天訂出這些支出數字的美國國會,在九月中舉辦了委員會報告的聽證會。委員會的工作已經告一段落,不過是否要開口要更多錢,還是接受比較受限的計畫,這些困難的決策還有待解決。史密斯說,這件困難的工作就是總統的事了。
印度「月船三號」月球探測車達成任務 設定為休眠模式 2023-09-03 聯合報 編譯
路透報導,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2日表示,已將探月任務「月船3號」的探測車「普拉岡」(Pragyan)設定為休眠模式。該探測車是首個觸及月球南極地區的設備,近2周的實驗任務已達成。
印度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中國後第4個達成月球登陸的國家。先前,俄羅斯的「月球25號」(Luna-25)亦盼抵達月球南極,但最後墜毀失敗。印度繼2019年嘗試失敗後,8月以「月船3號」達成教科書式的軟著陸登月,使國內民眾振奮不已,有媒體將之譽為印度最偉大的科學成就。
回應
根本就掛了,還休眠模式?
自8月23日成功登月至9月3日淩晨,月船三號的壽命為何如此之短?因很簡單,因沒載可供月夜生存所需的“同位素核熱源”,大部分電子設備都將被凍壞。月船三號所謂休眠模式只能算是一種宣傳技巧。
什麼是月球車真正的月夜休眠模式?中國的嫦娥三號、嫦娥四號的著陸器與月球車均配置有同位素鈈-238核熱源,半衰期長達87.7年,單套僅2.2公斤,實現了輕量化設計,而且沒有活動部件,極大程度提高了設計可靠性。
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至今已有四年多時間,玉兔二號月球車已經成為人類部署月面正常開展巡視探測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並且仍在持續刷新時長紀錄。
更為誇張的是嫦娥三號任務,其搭載的玉兔號月球車在第二個月晝期間遭遇了運動部件故障而無法再移動探測,仍然能自主進行月晝月夜的模式轉換。設計壽命只有一年,然而運行近十年之後仍有一台載荷處於工作狀態,每天能獲取5000多幅星圖的月基光學望遠鏡,這一切都離不開同位素核熱源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