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盲與史屍
美國青年才俊患了史盲症又如何?反正美國是世界老大,旣不須知他國幾千年歷史,連自己幾百年歷史也不用知。
從為害而言,美國史盲好於台灣史屍,台獨史家像禿鷹般啄食台灣屎屍。
那逃避台灣史又怎說?
太好笑了!不合xx史觀的解史就逃避台灣史了?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0589633/20070713060745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0519152/20070712061238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8861072/20070619070149
美國青年才俊的史盲症>中國時報 2007.12.26林博文
當今美國最負盛名的通俗史家大衛.麥卡勒(David McCullough),最近公開道出兩則他親身體驗的故事。
第一則是他在密蘇里大學演講美國開國史之後,一位女生跑到他前面睜大眼睛告訴他說:「剛剛聽您的演說,我才知道美國建國之初最早的13州,原本都在東北部!」麥卡勒很感慨地說,密蘇里大學是個好學校,為什麼竟有如此文盲的學生?
第二則是他到常春藤盟校之一的新罕布夏州達特茅斯學院,向25位主修歷史的績優學生講課。他首先問學生有沒有聽過喬治.馬歇爾(George Marshall)這個人?全班靜默了一段時間,終於有個男生膽怯地向麥卡勒:「這個喬治.馬歇爾是不是和『馬歇爾計畫』有關?」麥氏說是的,然後開始介紹二戰期間擔任美國陸軍參謀長,負責整個戰略與後勤的馬歇爾將軍。馬帥在戰後曾被杜魯門總統派至中國調處國民黨與中共的衝突,但鎩羽而歸;回國後歷任國務卿和國防部長1953年因推動歐洲戰後復興(即「馬歇爾計畫」)而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麥卡勒所述的是兩則大學生「史盲」的故事。最近有一則更可怕、更駭人聽聞的史盲新聞,故事就發生在白宮。
白宮發言人黛娜.裴莉諾(Dana Penino)是白宮史上第二個女性發言人,第一個是柯林頓時代的迪迪.麥爾絲。裴莉諾是在今年9月14日才正式上任,白宮記者對這位35歲發言人的印象還不錯,至少她比較嫩、比較虛心,不會強辯。裴莉諾最近承認她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古巴飛彈危機」,她說她聽都沒聽過!裴莉諾說,有次在白宮新聞發布會上有位記者提到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她當時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回家後就問她丈夫,其夫比她大18歲,是個英國商人。
裴莉諾生於1972年,畢業於南科羅拉多大學(已改名為普布魯梭區科羅拉多州立大學),主修大眾傳播;後來又在春田梭區伊利諾大學獲傳播碩士學位。一個擁有碩士學位的白宮發言人,竟然在她的知識成長過程中不知道1960年代發生過古巴飛彈危機這件大事,真是匪夷所思!身為白宮新聞秘書,竟連美國現代政治史上的大事都未聽過,如何能做全國首屈一指的發言人呢?
白宮發言人有嚴重史盲,白宮主人亦不遑多讓。布希出任總統前完全不清楚巴勒斯坦問題的源由,對亞洲歷史和國際關係更是一問三不知,亦毫無興趣,欠缺好奇心是布希的特色。如此無知的人,竟要負責推動美國外交政策,天下怎麼會不亂呢!布希不懂歷史,不知道越戰的教訓,才會在伊拉克重蹈覆轍。
麥卡勒說,美國年輕一代患了史盲症,做父母的、各級學校的老師、專業歷史學者和通俗史家都應負責任,美國有許多中學已不教歷史。《紐約時報》前專欄作家傑姆士.雷斯頓(James Reston)20多年前即已感嘆美國人民對歷史的漫不經心。他指出,導致美國人民出現史盲的原因,學校和政治要負責任。前《時代》周刊總編輯唐諾文(Hedley Donovan)曾應卡特總統之邀出任白宮特別顧問,他在白宮觀察一陣後發現卡特竟是一個沒有歷史感的總統。雷斯頓說,另一個沒有歷史常識和歷史修養的總統就是雷根。
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希拉蕊,最近屢次批評歐巴馬從政經驗不夠,還不能當總統,甚至連前洛杉磯湖人隊名將「魔術強生」亦說歐巴馬是「政治菜鳥」,還要再加磨練。
從政經驗夠不夠,並不是做好總統的必要條件,反倒是具備豐富的歷史常識,才有助於思考和制定大政方針。
已故美國史家山姆爾.伊略特.莫里遜(Samuel Eliot Morison)嘗言,懂一點歷史可以使我們多知道一點做人的分寸。擴大而言,如果一個國家的領導層多懂一點歷史,他們也許就不會胡搞亂搞。堂堂白宮發言人都不知道有古巴飛彈危機這回事,美國人民還能期望什麼呢
逃避與消費歷史>中時報07.12.26陳芳明(陳忘了自批曾是史屍共犯)
轉型正義的議題,會變得如此杯盤狼藉,乃在於朝野兩黨不敢也不願以正面的態度來看待歷史。國民黨選擇逃避歷史,民進黨則樂於消費歷史(史屍),以致使轉型正義的嚴肅議題淪為政爭的焦點。尤其是選戰進入白熱化的階段,國民黨對於黨產與蔣介石的歷史評價從未恰當處理,使民進黨抓到政治辮子,展開窮追猛打,終於使真正的問題模糊化。
蔣介石的歷史評價,牽涉到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與戒嚴體制等等重要的政治記憶。這些問題本來在二○○○年政權輪替之際就應該公開討論。兩黨原可採取和平協商方式,對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進行對等的檢討。國民黨淪為在野的原因,其實與這些歷史問題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如果國民黨具備勇氣與智慧,能夠就這些歷史問題對內進行檢討,對外展開對話,今天當可不必付出如此慘重代價。但是,國民黨卻刻意規避政治責任,對於過去曾經傷害台灣社會的種種問題採取視而不見的態度。對歷史逃亡,就注定要繼續逃亡下去,因此創造出來的政治難題也就越來越大。
民進黨對於歷史的態度則是為了換取選票。關於轉型正義的處理,絕對不是以領導者的個人意志來主導,更不是選擇性地看待歷史問題。在政黨輪替之後,民進黨在改革方面從未提出任何使人信服的政績,只因為獲得權力,就立刻與正義站在一邊。所謂轉型正義,應該是以改革做為發言的基礎,才能使人民信服,使反對黨信服。不僅如此,在處理歷史問題之前,民進黨必須成立真相調查委員會,以公開、公平的方式讓社會理解真正的歷史責任。但是,在執政長達七年之後,民進黨從未做任何準備工作而都是在選舉氣氛特別緊張的情況下,才當做政見來爭取選票。等到選舉熱潮過後,歷史問題又遭到遺棄並遺忘。
正因執政黨在消費歷史,在野黨在逃避歷史,轉型正義的精神已被折損得面目全非。阿扁為了掙脫個人國務機要費案件的羈絆,遂以轉型正義的名義開始追討黨產,追討蔣介石。這種為了個人利益或政黨利益的考量來談論正義,已徹底違背了正義的原則。
對於中正紀念堂的改名,對蔣介石的重新評價,都應該受到社會全體的重視。然而,一旦有了自私動機介入之後,所有的正義都變得極其醜惡,整個社會之陷於動盪不安,全然根源於此。
蔣介石的曾孫蔣友柏,能夠在政黨惡鬥之際,以著清醒的思考發表清晰的見解,誠然難能可貴。他說,他贊成一定程度的「去蔣」,而不是把蔣介石當做政治圖騰。他也認為「去蔣」之後,民進黨再也不可能以蔣家為假想敵。他希望,國民黨不必為蔣介石辯護,甚至把「去蔣」與恐懼放在一起。這種勇於面對歷史的態度,是國民黨必須學習,也是民進黨必須尊重的。
蔣介石在台灣的歷史問題,應該以民主、開放、寬容的態度去評價。把蔣介石抹黑成絕對的惡,或把蔣介石膜拜成絕對的善,都不是正確的看法。歷史人物的功過,能夠獲得平衡的評價時,真正的民主才有可能在台灣實現。
預算遭擋嗆釋憲?粉專踢爆「奇怪開銷」:2場戲花8千萬
立法院2024/0920日開議,立委高金素梅不滿「原住民禁伐補償金」預算編列不足,提案退回總預算案,在藍白合作下,以59票對46票,聯手退回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則喊提釋憲。粉專「政客爽」直批,包括文化部兩場歌仔音樂劇就花掉8千多萬,排擠到其他表演團體的獎補助費。
太陽光電計畫花大錢結果效率超低,都執政八年了大家只看到光電發大財的成效。最後台電負債爆表,「高買低賣購電、不合理的購電成本」,還好意思講財務虧損撐不住才漲電價,這就像開餐廳賣虧本餐,然後還要逼客人加錢。
《1624》總共耗資超過8600萬,兩天就燒完,相當驚人。這種由中央政府出面打理的藝文盛事,尤其以天價計的開銷,理應經過詳細的規劃與嚴謹的預算編列、審查。但他翻遍文化部及傳藝中心的預算書,卻找不到這筆預算科目,極度懷疑是臨時動支預備金或各單位湊出來,沒有按規定編列,更沒經過國會審查。假如政府的開銷都可以這麼做,那還需要預算審查嗎?要怎麼為人民血汗錢把關?
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也當著時任文化部長史哲面直批《1624》完全沒有原住民觀點或台灣主體意識,「沒有海洋史觀只有歐洲國家的強盜史觀!」
相關新聞
預算被退也要釋憲?藍委怒轟:大法官淪為綠營圍事小弟
回應
文化部長小野變強盜
預算亂編確實該退回,以前亂編有冥黨利委護航例如8800億分贓預算,結果還淹大水。
民進黨政府在圖利表演團體?
100萬找個歌仔戲團搞定,淨賺7900萬,爽!
養肥貓,有圖利他人之行為,檢調要查
政大台灣人中國人認同民調 郭正亮控錯誤扭曲:跟生活脫節 2024/04/22 中時
郭正亮18日在網路節目《亮劍台灣》認為,這項民調嚴重簡化、誤導台灣民眾的理解。
政治大學選研中心「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2023年的研究顯示,認為「我是台灣人」的佔61.7%;認為「我是中國人」的佔2.4%;認為「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佔32%。
郭正亮分析,「台灣人認同」未必等於「台灣國族認同」。譬如他是來台第4代,出生在台灣,所以是台灣人;有些人認同台灣的生活價值,希望保有現在的生活方式,所以認同是台灣人;第三就是認同台灣的政治制度,例如民主自由,所以認同是台灣人。但這和統獨沒有關係,也不等於要否定中華民族,也不等於是台灣國族認同。
郭正亮認為,政大選研中心調查「台灣人認同」與「中國人認同」,卻不細究內涵,這樣的做法有問題!尤其民進黨利用政大的民調,政治解讀為大部分台灣人都想要獨立,只是因為怕有戰爭,所以不敢主張。
而政大選研的民調「中國人認同」偏低,郭正亮指出,可能因為等同於「認同外來政權」、「認同兩岸統一」,並未細分原因,混淆太多層面,應該用更中性的概念,例如中華民族來測試看看。「我誠心建議政大選研中心重新做民調」, 不能只用台灣人跟中國人,一定還要加上其他概念。
根據《美麗島電子報》2023年4月國政民調,可以複選,「自我認同為台灣人」均占9成多,自認是「中華民國一分子」者為78.2%,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分子」的有57.7%,過半!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仍有28.9%。
根據「台獨聯盟」2023年11月的民調,認同自己只有台灣人身分,只有30.7%,是台灣人也是中華民國人有36.7%,只有中華民國人24.6%。
郭正亮披露,台獨聯盟為何會這樣問?因為他們反對中華民國,他們認為只要認同中華民國,就不是認同台灣建國。「我反而欣賞這種論述,邏輯清清楚楚,不會誤會」,郭認為,台獨聯盟很誠實,這才是真正台灣國族認同,獨盟問的才是對的。台獨聯盟做的台灣人認同是30.7%,政治大學做的台灣人認同是61.7%,相差31個百分點。
郭正亮稱,「台獨聯盟」民調,是台灣人也是中華民國人有36.7%,只有中華民國人24.6%,加起來61.3%,和《美麗島電子報》中華民族認同57.7%,比較接近。也就是認同中華民國的人,接近認同中華民族。
中時社論》1624 文化部謬誤的海洋史觀
文化部花費8千多萬製作一部大型歷史歌仔戲《1624》,找來歌仔戲偶像級明星群演員,也找來擅長現代歌劇的舞台劇導演,但所得到的評價卻超出預期的低。
台灣誕生 非始於荷蘭
台灣一直有一個迷思:1624年荷蘭人來了,台灣的歷史才開始。這種史觀始於陳水扁時期,杜正勝任故宮院長時舉辦一場名為「台灣的誕生」展覽,這一檔與荷蘭合作的展覽,有不少荷人所收藏的舊地圖與過去東印度公司文物,包括荷蘭人從台灣向明朝訂購的瓷器。
這些文物當然可以印證台灣在大航海時代即參與了第一波世界經濟體系的建立,但所有東亞國家,從麻六甲、馬尼拉、越南、巴達維亞,到日本的長崎、平戶等,哪一個不是呢?廣州、漳州、雙嶼等,早在16世紀就已是葡萄牙、西班牙的貿易往來港口。是以,這種「1624年荷蘭來台,所以台灣誕生了,我站上了世界舞台」的姿態,實在有一點自卑,也缺乏世界觀。從原住民立場看更是謬誤,那是一種哥倫布所聲稱的「我們來了,美洲的歷史才開始」一樣,是帝國主義的史觀。台灣史豈是荷蘭來了才開始,那原住民和漢人呢?
台獨執念 斬文化臍帶
台灣不是一個荒島,而是開始有了多樣商業活動的商港。顏思齊的來台,鄭芝龍的崛起,皆始於此。若無鄭芝龍也就無後來的鄭成功驅逐荷蘭,完成開台使命。難怪高金素梅要質疑文化部:「1624這齣戲要讓觀眾看到的,到底是誰的歷史?若要談台灣史,為何不從十三行文化、蔦松文化談起?還是這個海洋史觀只是為了一個400年的台獨政治執念?」她更一語道破,民進黨的海洋史觀不過是歐洲掠奪殖民的強盜史觀。
當前世界史的論述,逐漸擺脫歐美史家的話語霸權,回歸各民族、國家為主體的論述。只是民進黨的台獨史觀在抗中、反中意識下,罔顧歷史事實,不只是將一般熟知的日據時代歷史美化、國民政府遷台史醜化,更是從骨子裡刻意將國府扭曲為流亡政權,切割中國的歷史臍帶。如今文化部連更早的明鄭時期歷史也要竄改,自甘為帝國的犬馬,把台灣史碎片化。這樣如何對得起原住民族和唐山到台灣的開台祖先呢?民進黨的官一向是政治正確凌駕專業,下一任文化部長李遠敢導正錯誤的史觀嗎?
為選舉搞兩國論 陸委會瘋了嗎 2023/11/12中時社論
蔡政府、民進黨在陸配徐春鶯列民眾黨不分區立委的議題上火力全開、口徑一致,核心論點是徐春鶯未放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違背了所謂「雙重國籍不得擔任公職」的法律規定。其實,炒作國籍問題,是民進黨發現造謠「徐春鶯曾是中共幹部」失敗後的補救手段,因而不惜以全盤否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為代價,兩岸「維持現狀」這齣戲完全不演了。
徐春鶯引爆綠白互槓 學者指陸委會「明渡兩國論」2023-11-08 聯合報
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桂宏誠指出,陸委會搬出國籍法是「硬扯的」,因為我方憲法就是一個中國、即中華民國,並在國家統一前規範兩岸關係現狀,兩岸條例也是使用戶籍取得條件,該條例第二條,大陸地區是中華民國領土,「不是外國或另一國」。
蔡政府第二任期之後,面對台海兵凶戰危的壓力,邱義仁、吳釗燮先後以「瘋子才搞台獨」、「不尋求正式獨立」等方式,一再重申維持現狀的兩岸路線不變。
怒轟賴清德有失格局! 徐春鶯親上火線:台灣獨立就棄中國籍
徐春鶯2023/11/08表示,《中華民國憲法》涵蓋中國大陸,如果台灣宣布獨立,她就會去放棄中國國籍,並怒批副總統賴清德指控她是共產黨員,有失政治人物格局。
賴清德日前指控她是共產黨員,怒批「副總統可以隨便這樣指責我,太不負責任了」,並否認具有共產黨員身分,賴要給我一個交代
而內政部長林右昌先前對於徐春鶯擬投入選舉表示「若一面拿台灣身分證,口袋又藏了另張代表極權國家的身分證,這是民眾最大的疑慮」,徐春鶯則駁斥「貴為部長,講這話是太沒有文化?或不瞭解大陸」,她重申,在台灣定居須由內政部核准為中華民國身分證,才能獲得護照。她說,在台灣申請定居前,需在移民署寫切結書,宣告三個月內放棄中國戶籍,且相關文件需在當地公證,「拿回來後須送海基會驗證,再送移民署」,徐春鶯反問「大陸都沒有戶籍,哪還有身分證?」
她批陸委會是漠視憲法,指《兩岸人民條例》第二條明載「大陸地區:指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反問,「兩岸是國與國的關係嗎?」徐直言,民進黨政府敢宣布獨立,「我就放棄那邊國籍」。
相關新聞
醫師蘇偉碩聲稱,副總統賴清德擁有中國國籍而且沒有申請放棄,2023-11-0到北檢告發他,要賴清德出來跟國人說清楚。
回應
隨著民進黨的民調越來越低,即將會失去政權時,剩下的兩個月,您將會看到牠們將依序打出「恐共」、「仇中」、「排華」這三張牌
寒竹: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後世命運為何迥異?復旦大學研究員2023-10-27
關於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比較,歷來是中西方文明比較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中國,漢王朝之後,華夏民族常常自稱漢人,漢語則成了中文的別稱。漢亡只是政權的滅亡,而大一統的中國卻歷久彌新,到今仍是一超大規模的世界大國。羅馬帝國雖對西方文明影響巨大,但滅亡後再也沒有能夠復興。歐洲從此進入小國林立,雖有人想重建羅馬帝國,但只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夢想。
這個問題之所以難以講清楚,主因是用一些西方概念如帝國、民族國家、單一制、中央集權等,很難準確地詮釋中國歷史。另有一些概念是中國所獨有的,比如郡縣制、大一統,難在西方找到對應的概念。
漢羅確有相似之處,可從社會經濟發展、政治制度、軍事規模、文化等比較,但在本質上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政治共同體。漢朝是一個有著高度民族認同的國家,羅馬帝國則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而是一個由本土城邦和多個民族共同構成的征服體系。
羅馬是一個實行奴隸制的城邦國家,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和不斷的對外擴張和征服,最後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橫跨歐亞非的征服體系。並不是一個有著民族認同感、共同語言和文字、明確疆界的國家。使用拉丁文的493.7萬羅馬人不超過帝國境內總人口的10%。居民分四類:羅馬公民、拉丁公民、異邦自由人和奴隸。羅馬公民的地位最高,拉丁公民最初在亞平寧半島,後擴大到行省。這樣的征服體系很難整合為一個有著高度認同感的政治共同體。
從夏朝算起,到了漢朝,五千萬華夏民族已成為主體民族,很強的共同體認同感,共用著相同的歷史、信仰、語言與文化。華夏民族的血緣主義淡薄,雖也講“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主要還是文化認同,韓愈講“孔子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北狄、南蠻、西戎和東夷的大部分都通過接受先進的華夏文化而逐漸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王添灯兒子王政統曾口述:我從來不曾向人說過我父親是冤枉的,我相信如果說這句話,父親會罵我不孝,因為他是依照他的想法堅持作到底的...。
吳昆財結論證明王添灯是共產黨並非汙衊,而是呈現當時台共與左派分子運作發起台中和嘉義、甚至全台武裝行動的二二八事件。
回應
這才是228事件的源頭!
其實228事件,遭受迫害最多的是那時候來台的外省人........
豈是馮世寬爆粗口可以了的? 2023/03/03 言論 陳朝平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9成的台灣軍官退役後前往中國,提供情報換取金錢,諜影幢幢;兵員17萬的台灣軍隊,軍官等幹部仍以外省人居多,歷屆國防部長被外省人壟斷。報導還引述匿名的台灣軍事專家說,「蔡英文未能控制軍隊」。
馮世寬爆粗口,明裡,幹譙的是日本媒體和翻譯錯誤的台媒《自由時報》,暗裡,何嘗不是怒幹操作日媒「認知作戰」的團隊。《日經》背景,保守而親中,怎會突如其來地冒出這一系列的報導?報導甫出,立場鮮明的《自由時報》網路新聞隨即翻譯上網,效率巧合而驚人。未經查證的報導、新聞來源匿名、迅速翻譯、翻譯的台媒不向國防部求證、也不做評論…凡此種種,熟悉媒體運作的人不難察覺,此案斧鑿痕跡太深,應屬認知戰的一環。
回應
馬英九看到沒?年年去向這些暴民、共碟鞠躬,等同助紂為虐!
都是老蔣害的,沒有白色恐怖,台灣已經赤化,兩岸早就統一。不會有現在不肖子孫台獨份子認賊作父,甘願當美日政客的替死鬼,兩岸骨肉相殘。
嘉義大學論文研究︰王添灯是二二八策動者 2023/03/04 旺報
二二八事件剛過76周年。事件中台灣省參議員、《人民導報》社長王添灯站出來為人民發聲,與當朝談判,從此人間蒸發成為「受難者」,台北二二八紀念館中矗立著王添灯銅像,前總統馬英九也曾到銅像前鞠躬致意。不過,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碩士鍾孝瑩最新研究翻案:王添灯實際上是「共產黨」,更是全台灣二二八事件的策動者。
中研院二二八研究增補小組昨在台北舉辦「台灣戰後七連翹」學術研討會。鍾孝瑩發表「二二八事件中王添灯和鍾逸人關係的探討」論文。
1947年2月27日傍晚,由台北市開始蔓延至全台的二二八事件,嘉義地區的武裝行動最是慘烈。嘉大吳昆財、鍾孝瑩展開研究追索到煽動嘉義二二八極為關鍵的鍾逸人;鍾氏在台中二二八事件有「二七部隊」隊長的赫赫名聲,自述為台共創始人謝雪紅鄰居。
他們研究發現,鍾逸人應是王添灯率領綿密組織中的重要幹部,王添灯扮演「大哥」角色。日據時代王添灯家族經營文山茶行,事業頗為成功。茶行出入人士多為左翼分子,而鍾與王的結識亦在茶行,並頻繁拜訪,實是共產黨重要集會。王添灯也帶鍾逸人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
鍾則執行王添灯文山茶行所交付的任務,包括各地立刻成立代日警維持治安保衛家鄉的自衛隊、和楊逵成立「新生活促進隊」。主要在大台中地區及嘉義,然鍾也從台灣頭串聯到台灣尾,全台不少地方透過青年團各區分團等相應單位都統轄於王添灯的「文山茶行」,直至二二八事件。
鍾王在二二八事件的相同工作有民意、輿論、下鄉組訓;解除武裝和接管訴求。王添灯並擔任「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宣傳組組長,多次與行政長官陳儀談判,而後在家中被國府捉走而死。
杜正勝沒有說出的貓膩 2023/02/06 胡文琦
號稱史學泰斗、中研院院士的杜正勝透過史學方法來分析爬梳「『中國』擴張模式的3步驟」,得出的結論分別是「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杜正勝表示,中國也正用這些步驟對待維吾爾族與藏人等,若台灣和中國大陸統一,「即使簽署和平協議,台灣也會面臨『同樣命運』」云云,並評估中國屆時會對台灣所施行的策略最重要的即是「思想改造」。
暫不論杜正勝有無既定刻板的意識形態與有色眼鏡,乃至是暫時拋開筆者與杜先生對「中國一詞」的定義與期許不同,甚至現在的民進黨中央政府亦就是在進行「同樣『去中化』的『思想改造工程』」不說,其一席「即使簽署和平協議,台灣也會面臨同樣命運」的中文邏輯則顯然大有貓膩,與刻意無病呻吟的強烈嫌疑之處。
一來,杜先生並沒有誠實的講述「就在出現同樣命運」之前,台灣因自身各種應對方式,所可能出現的不同程度、範圍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評估,二來,一個充滿弔詭又帶點無奈的文義即是,既然台灣無論如何努力,唯最終的命運「都肯定仍是『被征服』」的進入所謂「中國擴張模式3步驟」的話,那麼,執政黨乃至是領導人又究竟該如何盡最大可能,來爭取台灣最大的福祉利益與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呢?直言之,杜正勝就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
回應
杜說的擴張模式的3步驟-「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不就是冥盡黨在中華民國的台灣地區一直在幹的鳥事。
杜把冥盡黨在中華民國的台灣地區一直在幹的擴張模式3步驟-「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事實統統都洩露了說出來了...
三隻小豬都是成語的垃圾院士,其水準…,笑死。
令人懷疑所謂院士是否只是因為政治正確才上位,應該考慮取消杜的院士資格吧?
這不是西方的普世價值嗎?靶都已經畫好了,不就一直射箭就行
台灣在動!蘭嶼、綠島每年西移逾七公分 2022-11-12 台視新聞
【發現科學】今天的發現科學專題:中央氣象局建置了超過160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測站,發現在地震前後,台灣地底下的斷層都會移動,像是蘭嶼、綠島,移動最明顯,每年往西移動約7到8公分,形狀會慢慢拉長,可能會從「蕃薯」逐漸變成「香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rJpM-o61jQ
回應
嗯,台島回歸祖國了
雖然地在西移 但我們心卻在東移...
相關新聞資料
臺灣會移動?! 氣象局長鄭明典證實...往「這國」方向移動... 202-21-14 TVBS (回應:蕃薯本體也響應南進政策? 還好不是向支那共匪區靠近,嚇死我了!)
台灣真的在移動!網友high:離中國越來越遠? 氣象局澄清,要失望了!
砸20億參與大阪世博 台灣卻被消失 2022/11/03 中國時報
大阪相隔55年後,日本大阪將在2025年再度舉辦世博會。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昨日審查經濟部明年度預算,經濟部自明年起,為參加大阪世博會,分4年編列20億元,明年編列4.1億元。楊瓊瓔踢爆,我國僅能以「玉山數位科技株式會社」公司名義參加,館內被要求不能出現任何「台灣」文字與圖樣,即使是Formosa也不行。對比2010年上海世博會,可設立天燈外型的「台灣館」,2025年在大阪簡直是不進反退,地位遭到矮化。
楊質疑,不是說台日關係很好嗎?在上海世博會還可掛「台灣」,「這樣的預算你敢給嗎?」,如果不能用台灣館,就不必用去了。
國貿局長江文若表示,台灣並非國際展覽局(BIE)會員國,無法以國家或國際組織名稱主動參展,為了把台灣的科技、人文,友善,向全世界展現,所以以企業名義參展。
民進黨立經委會召委賴瑞隆與立委陳亭妃說,國際現實雖很無奈,在民進黨立委支持下,4.1億元預算凍結1千萬元,附帶決議要求國貿局爭取以台灣名稱參展。
一位知情人士直言,「就是兩岸關係惡化結果。」這次並非沒有向日本主辦方爭取「台灣館」,但因為大陸是大阪世博會主要贊助者,日方擔心反彈,所以不允許。
在1970年,中華民國與日本尚有邦交,當時是副總統嚴家淦搭專機前往為中國館剪綵;2010年在上海,台灣館以天燈為外型,令人驚艷,台灣館由貿協董事長王志剛一手募款,經費10億全由台商支付,政府未編公務預算。
根據日媒披露,我方由貿協在日本成立玉山數位科技株式會社(Tamayama Digital Tech Co., LTD),公司日文名稱並非台灣最高峰玉山Gyokuzan,Tamayama是日本當地一處地名,令人感到詫異。
回應
真可惡 !這群日本餘孽 又拿台灣人的錢去孝敬日本鬼子 下架民進黨!
抗中保台喊假的吧
民進黨諸公為何各個都驚若寒蟬 不是都很會砲轟很愛台灣的嗎?
哈哈哈!又被日本幹了?不是台日友好?矮化成這樣,民進倭黨的倭雜畜生屁也不敢放!謝長廷在那邊 幹啥?
什麼樣的戰爭會戰到最後一兵一卒? 2020/10/21 中時 林谷芳
兩岸緊張,國防部在影片中強調真戰爭就必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獨派也用此宣示不惜一戰的決心,但老實說,聽來總覺底氣不足。
到底什麼樣的戰爭能讓人戰至最後一兵一卒呢?不外有三:
第一種是民族聖戰。
第二種是宗教戰爭。
第三種是意識形態的戰爭。
台灣真是三不得其一:就宗教而言,台灣非單一或一神之宗教區;就意識形態而言,台灣人雖習慣於資本主義生活方式,強調西方式的自由民主,但距離拿生命去捍衛的程度還遠;就民族聖戰而言,雖然獨派一直想建構所謂的台灣民族,但與長期因血緣、文化而形構出的實體民族還是有本質的不同,更何況台灣與大陸還有剪不斷的血緣、歷史、文化關係,島內許多人的民族認同也還是中國人。
但如大陸是三得其一,但得其一也就夠了。
其一,民族聖戰,大陸每次宣示「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時,都基於此。台灣聽多了這種話,以為它就只是一種宣示,甚至是一種宣傳,其實不然。
就近來說,兩岸分隔原就是國共內戰的結果,是一個國家內戰所導致的。
就較遠來說,台灣被割給日本,是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這是近代中國的一項恥辱。
再就更遠來說,中國的大一統意識已近千年,「數典忘祖」對外國人也許不是大事,對中國人卻就是不能忍受之事。
國史館FB:中華民國被北京繼承 挨轟毀滅國史 2022/08/08 中國時報
在台海情勢升高之際,國史館昨天在臉書貼文,指「聯合國與國際社會都認定中華民國已經由北京政府代表、繼承」,引發嘩然。網友痛批「要消滅中華民國的,就是中共和民進黨」。國民黨也質疑,這是中共一貫說法,「難道蔡政府在中共軍演之際要成為中共同路人?」
國史館7月14日邀台灣憲法學會前理事長許慶雄以「民主國家與憲法」為題進行演講,表示,為什麼中華民國憲法體制在台灣實施,使台灣無法成為有憲法的民主國家,甚至對台灣形成重大危害?「中華民國」是什麼,聯合國與國際社會都認定「中華民國」已由北京政府代表、繼承,為何台灣各界人士都不知道?還說,台灣維持現狀是自己否定為國家,只有制定憲法才能使台灣成為國家,「台灣憲法學會許慶雄教授將以事實證據、學理分析說明這些問題」。他主張外交部應要求邦交國承認台灣,「為台灣建國必須要靠台灣人民自己站出來」。
這段內容讓網友炸鍋,在貼文狂按「怒」,一面倒留言痛批「有夠誇張,拿了中華民國薪水,又不承認中華民國?」質疑這到底是哪一國的國史館?
回應
乾脆把媽祖廟、行天宮、三山國王廟……都廢了,都是再拜大陸人。
一堆義和團的腦殘綠!1450,何不連祖墳也刨了,上面的堂號寫的都是大陸的地名!
世上確實只有一個中國,也只有一個台灣。
那現行的一中憲法是什麼?
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尷尬了,原來他們一直是跟中國建交的
既然承認中國政權已由中國人民共和國繼得,國際上本就毫無異議同意:台、澎、金、馬地區,都歸還中國,而民進黨政權不也就是叛亂份子了嗎?自打嘴巴?
有關東亞與東南亞祖先人群,學術界有一個“兩層假說”,即距今5000年及以前,中國福建奇和洞人與臺灣海峽亮島人等古南方人群,屬於“第一層”人群,他們與從事農業經濟的“第二層”農業人群,也就是現代東亞人,是截然不同的。
不過,付巧妹團隊通過這次古DNA研究卻發現,在至少8400年前,組成現今東亞人群、南島語系人群基因結構的主要祖先群體之一,已經在東南沿海出現。
沒有外來人群的“大換血”
在約9000年前農業出現以來,歐洲人群就不斷遭遇近東遷徙而來的農業人群,以及歐亞草原人群等外來群體的“大換血”。換言之,外來人群長期在重構歐洲人群遺傳信息,對現今歐洲人產生重要影響。
我國的情況卻有所不同。根據這次研究可以看到,雖然早在9500年前,我國南北方人群已經分化,但南北方同期人群的演化,基本是連續的。
“這說明我們沒有受到明顯的外來人群影響,遷徙互動,也主要發生在東亞區域內各人群間。”付巧妹說。據她推斷,這可能與我國是稻作和粟作農業的獨立起源中心有關,不需要外來人群帶來農業,就能夠較好地自給自足。
“神秘面紗”揭開!9500年前就有南北方人之分了 2020/05/19 中國青年報
5月15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線上發表一項關於華夏族群探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團隊主導,利用古DNA技術開啟了一趟尋根之旅,歷經8年艱辛探索,逐步揭開東亞尤其是中國史前人群南北格局、遷徙擴散及遺傳混合的“神秘面紗”。
“我國南方大陸炎熱潮濕的氣候導致南方的樣本材料不僅稀少,而且微生物DNA污染嚴重,人類DNA被高度甚至完全降解。”他們深入南方30多個遺址,採集了257例古代人類樣本,,最終取得突破,能夠從大量土壤微生物DNA裡“釣取”極其微量的人類內源DNA,可成功捕獲僅占0.03%的人類核DNA。
結果發現,在沿著黃河流域直到西伯利亞東部草原的人群裡,至少從9500年前起,他們就攜帶一種以新石器時代山東為代表的古北方人群成分,而中國大陸沿海及臺灣海峽島嶼人群,至少從8400年前起,就攜帶一種以新石器時代福建及其毗鄰島嶼為代表的古南方人群成分,這意味著,早在9500年前,我國的南北方人群就已經分化了。
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南北方人之間的差異性和分化程度,又逐漸縮小了。付巧妹說,這種變化暗示著,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南北方人之間已經有了頻繁的遷移與混合。至少在8000年前,南北人群融合與文化交流的進程即已開始,4800年前出現強化趨勢,至今仍在延續。
俄國外交部長稱希特勒有猶太血統 以色列要求道歉 2022-05-02
英國BBC報導,俄國外交部長拉夫洛夫稱,納粹德國總理希特勒有猶太血統,試圖解釋俄國將烏克蘭描繪為「納粹」,儘管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本身就是猶太人。以色列對此感到憤怒,該國外交部召見俄國大使要求「說明」並為此事道歉。
拉夫洛夫是在1日接受義大利電視節目Zona Bianca訪問時說出此番言論,正逢以色列過完「大屠殺紀念日」(Yom Hashoah)沒幾天。這是以色列曆法上最莊嚴的日子,紀念納粹德國在二次大戰期間殺害的600萬名猶太人。
拉夫洛夫受訪時被問及,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本身就是猶太人,那又如何能說明俄國正為烏克蘭「去納粹化」而戰。他說:「希特勒也有猶太血統,(澤倫斯基本身就是猶太人)根本就沒有意義。明智的猶太人說,最狂熱的反猶分子通常是猶太人自己。」
回應
「最狂熱的反猶分子通常是猶太人自己」同理「最狂熱的反納粹分子通常自己就是納粹」
馬克斯(主義)就是猶太人
希特勒有四分之一血統的猶太人,祖父是猶太人,與女傭私通生下希特勒的父親,女傭後來嫁給一姓叫希特勒的男子,兒從猶太人姓改姓希特勒。
當年納粹黨裡面,尤其是惡名昭彰的黑衫隊,也有不少純正的猶太人,他們比一般亞利安血統的德國人更凶殘,其心理可想而知!就像民進黨裡激進的外省人,他們不狠的話,自己也活不了命!
說的好像以色列人多無辜似的,就是現在,他們在巴勒斯坦幹的壞事跟納粹有什麼區別?!
這是英國BBC報導。英國現在已是一個狐假虎威,靠著英語造謠混飯吃的國家
黃涵榆:談《歷史不下課》對臺灣的啟示 2021.10.13 思想坦克
《歷史不下課》(The Lesson)是今年臺灣人權影展的參展影片之一,是德國導演霍恩(Elena Horn)2020年的作品。
導演發現,雖然德國官方的立場和官方的課程都承認納粹的罪行,但是德國社會和年輕族群的次文化,還是常看到極右派和排外主義勢力的興起。
年輕世代的德國人(包括導演自己)對於猶太裔家庭的歷史、生命經驗和他們承受的苦難的陌生和無知。導演甚至認為,德國民族罪惡和可恥的歷史並沒有真的結束,還持續在塑造年輕世代對現實的認知和感受。這當然是她拍片很重要的一個動機。
她原本打算以「罪惡感」作為影片的主軸。但是等到她回到家鄉弗倫登貝格(Fröndenberg)開始在她曾經就讀的高中拍攝影片之後,她的一些想法有了改變,連帶影響到電影的創作方向。
「過去就讓它過去」?
導演霍恩耗費五年之久,近身追蹤四個學生的學習歷程。學生們從最初在課堂上討論的氣氛頗令人不安,有許多小孩提到他們在家裡都避免談到納粹的話題,家人相信「過去就讓它過去」。
學校安排學生到附近的薩克森豪森(Sachsenhausen)集中營參訪,希望能讓他們了解過去就發生在他們居住的地區的殘酷罪行。有一個班級把集中營的設計看成是一種美學實作,也有一個班級把這樣的參訪當成沒意義的例行儀式,而不是什麼哀悼受害者和反思歷史的時刻。
「希特勒沒那麼壞」?
學生從一些人那裡聽到和學校歷史課程有所衝突的觀點,有學生就提及她的足球隊友和教練們認為「希特勒沒那麼壞」,或者歷史課本有關大屠殺的部分都是謊言。有的學生親眼目睹地方上的一些新興的極右派組織發展成新納粹的足球流氓,而以足球聞名的多特蒙德甚至吸引不少新納粹份子。還有學生甚至發現自己的家族和納粹有所牽連。
臺灣轉型正義教育的啟示
灣觀眾對於影片中「過去就讓它過去」、「希特勒沒那麼壞」的說法恐怕再熟悉不過了,如同柯文哲經常掛在嘴邊的「現在好好的,幹嘛一直講過去?」,如同國民黨一直強調「沒有蔣介石,臺灣今天早已被共產黨統治」、「蔣介石有過已也有功」之類的說辭。
這幾天吳淡如那一番「讀國中女兒不認識孫中山」的感慨與憤怒…扭曲的史觀令人嘆為觀止。
回應
228紀念館通常沒幾個人去參觀,學校畢業旅行幾乎也不會安排一個景點,校外教學就是露營而已
若不分清德國「納粹屠殺」和美台「白色恐怖」的差別,那正義就只是賣山寨貨的廣告詞。
台獨壟斷二二八/白色恐怖
“大陸”一鍵替換成“中國”,臺灣出版社鬧了大笑話 2022-02-19 觀察者網
中時19日報導,臺灣知名的麥田出版社近日把一本大陸書籍中的“大陸”二字全部一鍵替換成“中國”。但實際上書中許多“大陸”都指的是“大陸板塊”的意思,結果鬧出了“哥倫布發現新‘中國’”“南亞次‘中國’”等令人噴飯的笑話。
如此“飛來橫禍”,讓本書作者、大陸學者曹雨相當氣憤,痛批臺灣出版社沒有職業操守,在校對工作上失職。眾多臺灣線民也就此事大加嘲諷,出版社上午發出道歉聲明,承諾會將新書全面下架並回收重制。
回應
灣灣當局規定“外公”“外婆”不能用,理由是涉嫌性別歧視,而《外婆的澎湖灣》也只能叫《你他媽的澎湖灣》了。
不覺得可笑,只覺得可怕,台獨在洗腦
抹紅中性用詞 台灣五十步笑百步 2022/02/20 中時
「中共、中國、中國大陸、大陸、內地」,其實同中有異。「中共」強調的是黨的角色及政權;「中國」是在國際關係上慣用,如中美、中日、中歐關係;「中國大陸」或「大陸」,針對的是兩岸關係語境;「內地」則專指大陸與香港、澳門的關係,港澳人稱大陸為「內地」。
在民進黨抗中保台的政治正確下,原本中性的「大陸」一詞,這幾年突然被扣上紅帽子,但翻開《憲法增修條文》第11條:「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1條也指出:「規範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之往來」。
兩岸都有網友亂出征
去年夏天東京奧運時,歸化台灣的前烏克蘭體操選手瑞莎,寫上「中華隊加油」,卻遭台灣網友洗版批評「誰跟你中華」,讓她趕緊改口「台灣隊」。
藝人小S使用「國手」一詞,則被大陸網友指是台獨,不過官媒為其緩頰,呼籲網民要「多多了解紛繁複雜的台灣社會,要學會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理性對待,防止好心辦壞事。」
務實處理分歧創契機
前陣子馬來西亞歌手黃明志的「玻璃心」一曲爆紅,暗喻大陸官方到民間社會在遇到敏感議題時的脆弱易怒,但反觀台灣在面對大陸時,有時也不遑多讓。
回應
“大陸委員會”主席,如改成“中國委員會”主席,一定很多人血脈噴張?
跟隨中共史觀 香港教科書修訂 中華民國不見了 2021/04/13 旺報
香港小學常識科教科書去年提出修訂,把國共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遷至台灣的描述,改成「中國國民黨」遷至台灣。學者惋惜,修訂顯示香港已「跟隨」中共史觀,「香港不再容納多元史觀,對近代史、現代史中立的一個描述、一個史觀就此退出香港歷史舞台」。
回應
民進黨竄改歷史才是第一高手。
真促會:轉型正義勿成政黨提款機 2021-04-13 聯合報
促轉會昨天宣布將報請行政院再延任一年,「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表達反對。真促會強調,追求轉型正義是台灣社會的共識,但手段本身必須正當,不可長期處於脫法狀態,成為政黨的提款機,否則,這樣得來的「真相」也不會被台灣社會所接受。
真促會質疑,難道楊翠在二○一九年於立法院的答詢只是信口開河?如果促轉會沒有列出具體可完成的工作清單,行政院也無法按照時程予以監督,是否就任其不斷延長?
回應
將正義轉過來+整形還是正義?
老母狗嚐到甜頭能輕易鬆口?泯燼洞全執政團隊沒有一隻是乾凈的。
孫運璿日記載錄228當天:本省排外風潮 遇見外省人即打 2021/02/24 中時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228紀念日,然而此事件早已被高度政治化,使得整個事件都已經失去了原貌。然而,有些老資料仍可窺見1947年2月28日當天最初的衝突。比如孫運璿紀念館裡,就剛好收錄著2月28日當天的日記,提到外省平民是228事件最初的受害者。
內容寫著「昨晚太平町專賣局職員,因緝私烟發生聚毆,結果民眾死傷各一,惹起公憤。今日上午民眾數千人圍攻專賣局,分局內職員多被毆傷,且有數人斃命。下午後包圍長官公署與警察發生衝突,復被擊斃數人,事態愈行擴大,演變成本省排外風潮,遇見外省人即打。下午三時許,長官宣布戒嚴令,暴徒四出滋擾。余在公司三時半,蔡課長來告知外間情勢緊張,應提前下班以免生事,當即召集緊急會議,提前於四時十分下班,五時左右聞暴徒已至台北支處,乃急尋黃協理同至蔡課長家中躲避,及暴徒至公司後,內地人皆已避難,故未肇事。晚間與蔡瑞唐、周春傳提及此不幸皆感痛心,尤其是令日人看見我們自己火拚,更覺難堪!」
事實上,經歷過228的老外省人回憶中,也都有提到在228事件期間,是朝不保夕的尋找藏身地點,有些外省人必須暫借台灣朋友的家裡,還必須躲在床板下、天花板裡,或是衣櫥裡,不敢隨便露面,因為本省古惑仔也會闖入本省朋友裡的家裡「搜阿山」,還不能拒絕,一但拒絕就是「阿山同路人」,哪管你同為本省人,也可能被揍,甚至可能被放火燒房子。
比如2015年過世的台灣老醫生王文其,在看到受傷的外省人銀行經理,基於醫生的天職,加以收留保護,結果竟有暴徒到他診所開槍,要他交出人,並把他抓去關起來,幸好後來有人暗中將他放出,否則王醫生可能被本省人處決。
另外,1989年發行,由侯孝賢執導,反映228事件的電影「悲情城市」中,還有梁朝偉飾演的聾啞角色,因長相斯文衣著體面,被本省暴徒當成外省人要毆打的情節,然而如今又有幾個「還原228行動劇」,會把這個被稱「日語生死檢定」的段落給還原?
平心而論,228事件有政府的責任,但本省群眾的理盲濫情,加上暴力噬血,又加重了之後的衝突,因此228事件應該走向本省與外省的互相諒解與和解,而不是政治提款機。
回應
真相是民進黨說了算,說你有罪就是有罪
國史館出書新談鹿窟事件 卻把事件因果模糊化 2021/01/04 中時
國史館在去年12月27日發表「鹿窟事件」的新書發表會,然而國史館「去脈絡化」的談鹿窟事件,使得這件原本的共諜基地破獲,拔除除共黨在台灣顛覆危險的國家安全,被操作成「最多受害者的白色恐怖事件」,政治手段斧鑿之深,必須小心。
…….
回應
國屎館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104005657-260417
敢對雍正斷章取義?!綠媒竟然說:搞“台獨”第一人是雍正皇帝!2020-12-16環球網
島內綠媒“三立新聞網”15日曝“大料”,聲稱有證據顯示,搞“台獨”的第一個人是清朝的皇帝雍正。對此,國民黨前“立委”蔡正元舉出六大例證打臉,不僅痛批“綠媒和綠線民,又蠢又無知”,更嗆“綠媒和綠線民的蠢,真是筆墨難以形容”。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稱,“台獨”分子為了給“台獨”找理由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雍正說出這句“臺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之後,後面一句是“皇考聖略神威取入版圖”,結合上下文來看,雍正想要說的是“臺灣這個地方自古以來不屬於中國,我父親(康熙皇帝)深具謀略威望,把臺灣納入版圖”。
美國南北戰爭的目的是解放黑奴?可謂顛倒因果!混淆是非!2020-12-18 中國歷史研究院
美國獨立後,版圖不斷由東海岸向西部擴展,但是北方與南方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北方是工業資本主義制度,19世紀20年代開始工業革命,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南方依然盛行黑人奴隸種植園制度,它為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提供原料,換取工業品,雖具有某些資本主義特徵,但不等同於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它以黑奴勞動為基礎,種植場主對黑奴實行超經濟的強迫勞動,視奴隸為財產,可以任意加以處置與買賣。
南北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的矛盾隨著美國領土不斷擴張而逐漸複雜尖銳,矛盾逐步集中在南北雙方爭奪聯邦控制權的政治領域,演變成維護聯邦統一還是分裂國家的“政治危機”。終於,這一危機在南方奴隸主製造的陰謀分裂活動中爆發:1861年4月12日上午4點30分,叛軍打響轟擊聯邦軍駐守的薩姆特要塞的第一炮,公然挑起國內戰爭。
林肯並不是廢奴主義者
林肯雖然不贊成奴隸制,但他並不是一個廢奴主義者。林肯的《首次就職演說》裡提到“我無意直接或間接干擾蓄奴州的奴隸制度”,其核心思想是為了避免國家分裂,維護聯邦統一。
美國內戰的事實表明:南方奴隸主為維護奴隸制度而挑起內戰;林肯政府卻為實現維護聯邦統一、保衛主權完整的最高目標,而解放黑人奴隸、解決土地問題。可以說,解放黑奴並非是內戰最初的目的,而只是為了實現勝利,維護聯邦統一的一種手段。
南北戰爭後的美國黑人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
近代以來,由於落後的現實,中國的歷史遺產受到質疑。同樣是以某一國為中心,殖民時代的“日不落帝國”與霸權主義世界觀下的美國,卻很少受到人們的嘲笑與蔑視。
事實上,如果完整地考慮經濟貿易,朝貢的國家層面經濟損失,完全有可能轉變為民間的經濟收入,甚至於再通過官營商貿、稅收等形式返還於國家。
古代尚且如此,紛繁多樣的現代經濟自不必說。在評判國家對外政策的時候,如果只考慮直接經濟效益的得失,恐怕是一種不甚高明的認識。
明朝,在對外武力強盛的永樂、宣德年間,對國際糾紛的干涉也頗為有效。比如暹羅王朝入侵鄰國,經過明成祖的訓誡,暹羅派遣使者入朝請罪。安南發生弑君內亂,更是被明朝直接出兵平定。但從明代中葉以後,再無艦隊遠航,明朝國家的對外政策也趨於保守,對國際關係的維護停留於缺乏實際效力的紙面文字。比如正德六年滿剌加被佛郎機(葡萄牙)人攻陷,國王派使節向明朝求援,明朝只是譴責佛郎機,並沒有更實際的行動。在缺少武力震懾的情況下,朝貢體系很難有效解決重大國際糾紛。
晚明以後,先有日本侵略朝鮮,引發明朝直接出兵,而後女真興起于白山黑水之間,以明朝為核心的國際秩序遭受連番衝擊。面對來自朝貢體系內的挑戰,作為宗主與國際秩序中心的明朝已是應接不暇,一步步地走向兇險的境地。
回應
啥叫政治意義?除了滿足皇帝本人的虛榮心,對國家對老百姓有什麼好處?
維持中國周邊的大致一個和平環境,這不是好處?去年緬甸內部有問題,大量難民逃到中國境內,還有炮彈落過來,這還是小亂,如果周邊各國時不時的打仗,中國也會總受不利影響。
今天官方都很少說朝貢了,怕給人口舌說我們的霸權。但這篇文章分析的很中肯,對朝貢體系,應該歷史的看,辯證的看,不能因為人家罵兩聲我們也不敢說了
朝貢體系當然不完美,但是相比同時間段歐美是什麼體系?就是武力殖民體系。現在是經濟殖民體系。
https://www.guancha.cn/baoer/2020_12_09_573957.shtml
保爾:朝貢,只是明朝在賠本賺吆喝嗎? 2020-12-09 觀察者網
人多了就會有江湖,國家多了就要有國際秩序。
有人說,朝貢就是打腫臉充胖子;也有人說,朝貢是大國身份的象徵;還有人拿今天的國際組織、貿易條約類比古代的朝貢體系。
朝貢首先是政治事件,明確中國是宗主國,來朝貢的國家是藩屬國的關係。中國對這些國家的回報:統治政權給與認可,頒發金印、敕書等具有政治合法性的憑證。
富有四海的中國皇帝,接受了異域藩屬不遠萬里送來的禮物,包括明朝在內,歷代朝貢都存在“薄來厚往”的情況。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抱怨,中國吃了太虧,白花了真金白銀,只不過滿足了皇帝的虛榮心而已。
這批評,或多或少存在失實與誇大。今天看來,朝貢具有不平等的屈辱屬性,但在傳統的政治格局下並非完全如此。
如航海家費信所言,當時各國使臣爭先恐後向明朝朝貢: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貢獻臣服,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朝貢體系的建立不是強迫或征服的產物。較之于近代以來西方建立的殖民體系,朝貢體系要溫柔地多。
大多數情況下,中國對各國的內政並不感興趣,更不在意實際控制權。較之於霸權國家主導的世界體系,古代的朝貢體系更富有和平的因素。
用經濟得失評價朝貢體系,主要是在上世紀中葉,受到“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大討論的影響。
西方列強殖民時代的對外關係促進海外貿易擴張,甚至鼓勵海外搶掠,由此實現了資本的原始積累,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同一時期,西方在賺錢,中國在虧本,長此以往,最終中國全方位的落後了。
不過,這樣“算帳”,未免太小氣。在傳統東亞世界中,中國在各方面都具有絕對的優勢,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長期處於輸出的地位,就經濟利益而言,與其大費周章從海外獲得資源,不如在本土深入發展。“厚往薄來”無論是來還是往,其數量都是有限制的,朝貢對國家財政的影響非常有限。
以被後人詬病的明代朝貢為例,幾乎找不到正常朝貢往來對國家財政造成衝擊的記載。反而是在朝貢體系下的國際秩序被打破時,明朝被迫親自出手收拾,才會真正耗資不菲。
在以中國為核心的龐大國際秩序之下,傳統時代的東亞世界還存在次一級的朝貢體系,比如日本對琉球、安南對占婆,都提出了朝貢的要求,並形成了相應的次級國際秩序。朝貢體系以及由此產生的國際秩序,都曾是東亞世界國際關係的基石。
稱“英國為消滅鴉片才攻打中國”,香港教師被取消資格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網站2020-11-12稱,香港教育局當天在回應查詢時表示,局方已于本周向一名小學教師發信,基於其教學的嚴重錯誤、欠缺擔任教師的能力,以及完全沒有盡其基本責任備課,認為該名教師並不稱職,亦非出任教員的適合及適當人選,因此根據《教育條例》取消其教師註冊。
教育局發言人說:“該名教師在小學二年級常識科教授多項歷史事件時,內容失實,顛倒是非,不但欠缺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常識,還欠缺理解課本或教材內容的能力,亦嚴重忽略備課的基本責任,只是輕率地隨意加入個人的胡亂推斷及猜想,甚至以完全無稽的想法來教授知識,在為學生錄製自學課件時,出現錯誤及怪異的旁述。”
有關事件于本年四月曝光,在學校暫停面授課堂期間,該名教師為學生製作自學課件,上載於學校網頁,讓學生在家學習,當中出現不少教學專業錯誤。舉例說,在講述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時,該名教師指英國當時是“為了消滅中國內的鴉片而發動鴉片戰爭”;而在講述中國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時,亦將古人研發紙張的目的,說成是代替龜板、動物骨頭等做記錄以“防止動物絕種”。教師的教學內容明顯有嚴重錯誤,甚至是無稽之談。
根據《教育條例》第72(2)條,被取消教師註冊的人士未經常任秘書長書面准許,不得進入或逗留在任何學校。根據《教育條例》第72(2)及72(3)條,如該名教師在特定情況下需要進入或逗留在任何學校,可以書面形式向常任秘書長申請書面准許。常任秘書長將按個別情況考慮申請,並可附加其認為適當的條件。
發言人補充:“就上述個案,教育局認為有關教師主要是因為嚴重缺乏擔任教師的基本能力及態度,雖非有計劃誤導學生,但也不能讓他獨自帶領學生學習;若他因需要擔當非教學工作(例如提供資訊科技或多媒體支援、舉辦或支援學校的課外活動)而需要進入學校,教育局會因應其學歷、經驗、學校的監管及其他相關因素,充分考慮其申請。”
回應
英國人自己在歷史書中都不敢這麼無恥吧。
相關新聞
香港政府取消宣揚支持港獨的4議員資格 泛民主派14議員總辭抗議 2020-11-11 BBC
回應
雙11買4送15,very good。
特朗普:將成立“1776委員會”普及美國“正史” 2020-09-18 觀察者網
美國“官方”的建國年份為1776年,《獨立宣言》的簽署,標誌著美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然而,《紐約時報》的記者們卻于去年提出了“1619項目”(1619 Project),認為奴隸制開端才是美國“元年”:這一年首只運奴船載著20多個黑奴抵達北美,隨後開始了一段血腥殘暴的奴隸制歷史。
“1619項目”引發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強烈不滿,在宣佈教授相關內容的學校得不到經費後,他又表示,將簽署行政令成立“1776委員會”(1776 Commission),以在美國學校中推廣“愛國主義教育”。
……..
在黑人喬治•佛洛德遭到白人員警“跪殺”後,美國爆發了大規模示威抗議活動。雖然民眾的抗議活動批評種族主義政策並呼籲解決方案,但特朗普還是將重點放在了抗議者“不守規矩”的地方,例如一些示威者推翻了邦聯領袖以及其他具有爭議性人物的雕像,包括哥倫布和前總統傑克遜。
7月4日,特朗普在拉什莫爾山(Mount Rushmore,俗稱總統山)上發表講話,發誓捍衛美國的“遺產”,抵禦他所說的“憤怒的暴民”,並指責公立學校教孩子們“討厭自己的國家”。
本月早些時候,白宮獲得華盛頓特區地方政府的一份報告,該報告呼籲對華盛頓紀念碑、傑弗遜紀念堂和哥倫布雕像等進行重新命名、拆除或搬遷,引發爭議。
回應
正確的歷史本來就是記錄了美國生於不義啊!欺騙、偷竊、撒謊、屠殺印第安人、搞種族滅絕、一次次撕毀合約背信棄義、侵略成性,現在還背叛人類,隱瞞疫情,助攻病毒,喪盡天良!這個政權的性質比肩納粹!
研究確認 :福建及周邊古南方人群是南島語系人群祖先 2020-05-16 中新網記者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DNA實驗室團隊聯合多單位歷時8年的最新研究發現,中國、東亞主體人群連續演化是主旋律,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新石器時代古北方人群在遷徙和基因傳播方面對所有現代人群的影響都非常顯著,至少在8300年前南北人群融合與文化交流的進程即已開始,4800年前出現強化趨勢,至今仍在延續。
該研究首次通過古基因組資料確認,福建及毗鄰地區距今8400年的古南方相關人群,是南島語系人群(現今主要生活在中國臺灣島及太平洋島嶼等地)的祖先來源,首次明確將時間追溯到8400年前,並確認整個東亞沿海族群之間都存在遺傳聯繫。研究成果論文5月15發表《科學》(Science)。
團隊依託古DNA技術,成功捕獲測序中國北方山東、內蒙古及南方福建、毗鄰亮島和鎖港等地11個遺址25個9500-4200年前的個體和1個300年前個體的基因組。其中,涉及新石器時代早期人群樣本,包括來自北方山東、內蒙古地區5個遺址(扁扁洞、小荊山、小高遺址、博山遺址、裕民遺址)距今9500-7700年的7個個體,及南方福建、臺灣海峽2個遺址(奇和洞、亮島)距今8400-7600年的3個個體。
研究觀察到,中國人群與歐洲人群,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演化歷程差異較大。在約9000年前農業出現以來,歐洲人群不斷受到近東農業人群及歐亞草原人群等外來群體的“大換血”,即外來人群一直在重構歐洲人群遺傳信息,對現今歐洲人產生重要影響。在中國,南北方人群雖早在9500年前已分化,但南、北方同期人群的演化基本是連續的,沒有受到明顯的外來人群的影響,遷徙互動主要發生在東亞區域內各人群間。發現中國古南方人群成分在現今南島語系人群中占主導地位,確認南島語系人群起源於中國南方。
回應
完了,菜菜子南島尋親還是認回來了...
過去西方和日本很多學者的觀點是人類從非洲走出來,先到東南亞再到臺灣日本,然後到中國。現在反過來了,對逆向民族主義是個打擊。
石文傑》藍營縣市抵制「台獨課綱」! 2019/08/07
民進黨透過頒定108年高中新課綱,陸續推出新的高一歷史課本,堂而皇之灌輸青年學子早已過時的台灣地位未定論,否定《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的效力,宣稱《舊金山和約》、《中(台)日和約》未明定台灣的歸屬,為台灣獨立預留法律空間,不啻表示台灣國名國號未定。
其實這只是台獨政黨在自己暗爽,自欺欺人,完全無視國際現實與島內外情勢,現今世上主要的大國和小國約160餘國承認中共,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定建交公報時,中文版都承認台灣是中國的領土,雖然外文版有的寫認知(acknowledge)或理解(understand),未寫承認(recognize),但依國際條約中英文版地位平等,相同有效,不能否定其效力,這是台獨人士必需要面對的事實。
其次南一版高一《台灣史》第136頁:「我國現今領土主要由台灣、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太平島、東沙島等島嶼所組成…。」據《中華民國憲法》第4條明文:「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教育部這一課綱及已審定通過的課本,是公然進行「法理台獨」,搞「固有」與「現今」兩字之異,公然變更《中華民國憲法》中的「固有」疆域,不但中國大陸不見了,連釣魚台群島也消失了。就教育部審定的高中課本而言,台灣在法理上顯然已從中國分裂出去。這嚴重觸犯憲法,恐不只是教育部長潘文忠一人所擔待得起的罪刑,蔡英文總統與民進黨立委諸公都得擔負分裂國家與喪權辱國的罪名和後果。
當年民進黨執政的縣市公然抵制馬英九總統的課綱微調,拒絕新課本,為何如今國民黨執政的15縣市不敢如法炮製,拒絕蔡英文違背憲法的台獨課綱及台獨史觀的新版高一台灣史課本?
期待明年重新執政的韓國瑜總統上台後能立即撥亂反正,停止蔡英文的台獨課綱,別再犯當年馬英九的錯誤,拖到執政後期才動手,恐緩不濟急,莘莘學子已被洗腦淨盡矣。當年台南市前市長賴清德都敢公然侵奪各中小學教學研究會自主選用課本的權利,為何國民黨縣市長毫無作為?難道國民黨連清末東南督撫發起東南自保運動的魄力都沒有,還奢言撼動蔡英文的霸氣?
15縣市團結先從拒絕台獨課綱出發,發揮地方包圍中央實力!(作者曾任高、國中歷史老師)
相關新聞
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祕書長段心儀》108課綱 教成沒根的一代
一個蔣渭水 藍綠白各取所需 2019/08/05 中國時報
近日因為台北市長柯文哲宣布成立台灣民眾黨,刻意與日據時期社會運動重要領導人物蔣渭水創立的政黨同名,而使得「蔣渭水熱」又掀起一波高潮。
2001年,陳水扁以總統身分出席蔣渭水逝世70周年紀念會;2005年馬英九台北市長任內拍攝蔣渭水紀錄片;2006年扁政府將國道五號改名蔣渭水高速公路;2010年馬英九總統任內發行蔣渭水頭像10元硬幣……。
1976年戒嚴時期寫成《蔣渭水傳》的促轉會前主委黃煌雄表示,國民黨來台後為維持一黨獨大和社會穩定,視台灣近代民族運動為禁忌,根本不提當時被戴上「左派」帽子的蔣;證諸高中歷史課本,1983年版本反抗日本統治只提到連橫、林獻堂和羅福星。
1987年解嚴,3年後歷史課本首次出現「228事件」,蔣一直到1993年版本才露臉,列在林獻堂後面,且無論是連林羅或蔣都只有短短一句。
1997年國中《認識台灣》試用本,蔣名字僅出現一次,林卻出現3次,還附大頭照。此時蔣仍只是「陪襯」林獻堂。
1999年起開放民間編寫教科書,蔣開始「復活」。2001年龍騰版高中歷史下冊,林看似仍凌駕蔣,但後者篇幅變多,不但談及其早年生活,還認為他是「日據時期最有活力和魅力的政治領袖」。
之後10年蔣的歷史地位大躍進,2011年南一版提到蔣1923年治警事件,以及1927年創建台灣民眾黨。至此蔣再也不是陪襯,而是主導者。
今年9月登場的108新課綱南一版,認為蔣和林是推動日治時期政治與社會運動的「左右手」;龍騰版更認為治警事件是「日治時期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社會運動,其中自治主義的主張,初次凝聚了『以台灣為獨立體』的思考觀點」。
綜觀來看,蔣短短40載生命當中,思想經過多次轉折:無論是早年自認受到漢文化薰陶、中期從文化面堅決反對日帝侵略、或是晚期逐漸左傾,都是蔣。但一個蔣,不只歷史課本各自表述,藍綠白也各取所需--藍取其抗日民族情懷、綠取其本土性、白取其醫師從政的天命--事實上蔣抗日卻未有武裝行動,其民族自決絕對不是現今的台灣自決,而「醫師從政」則輕巧忽略蔣的宏大抱負。
祭鄭成功中央不同調 鄭氏宗親要求撤換政院發言人 2019-05-01 聯合報
鄭成功來台358周年中樞祭典上月29日在台南延平郡王祠舉辦,內政部長徐國勇南下擔任主祭官,而內政部長已兩年未南下,行政院發言人Kolas Yotaka之前並透過臉書主張「拒絕殖民史觀,取消中樞祭拜鄭成功」,形成中央不同調,而Kolas發文又引發鄭氏宗親不滿,今天發抗議書給行政院長蘇貞昌,要求撤換Kolas。
台南市政府從民國35年起,每年由官方舉辦延平郡王祭典,民國五52年起行政院更改為中樞祭典,由內政部長擔任主祭,直到前年內政部表示,為落實地方自治,未來由地方首長擔任主祭,內政部長也打破數十年慣例未南下,改由當時的台南市長賴清德主祭。
當時各方解讀,政府態度改變應該與原住民多次反映有關,即認為鄭成功屠殺原住民,不應舉辦中樞祭典;加上總統蔡英文上任後發動原住民轉型正義,內政部因而有不同作法。
之後兩年內政部長都未南下,去年世界鄭氏宗親總會長鄭傳興還因此抗議未出席祭典,揚言如果部長再不南下主祭,鄭氏宗親將全面退出祭典,另在鄭氏祖廟裡舉辦祭典。
但今年經過溝通,徐國勇同意南下,對外並稱他也是鄭氏的親戚,鄭成功是台灣歷史重要一頁。
行政院發言人Kolas Yotaka,則在之前透過臉書,對中樞祭拜鄭成功表示反對,指國民政府來台之後,由「中樞」祭拜的對象有「黃帝」、「鄭成功」等,年年參拜,歷史人物被黨國意識綁架。指「政府官員不該祭拜鄭成功」、「我們不是炎黃子孫」、「拒絕殖民史觀,取消中樞祭拜鄭成功」、「有如台灣版哥倫布燒殺擄掠、侵奪土地,強迫殖民」等歪曲事實之言論,必需道歉。
回應
對原住民來說.這幾百年來霸佔他們土地殘害他們祖先的就是那些自稱台灣人的本省漢人.要滾也是自稱台灣人的本省漢人先滾.這些人還口口聲聲說台灣是他們的,他們一到台灣,就展開殺番搶田 將原住民趕到山上成為「高山族」;然後就是閩客械鬥 “仗著人多勢眾”斬殺客家人,大獲全勝,將客家人趕到貧瘠的丘陵地,自己霸佔好田好水;然後接著是泉漳械鬥。漢人來台從鄭成功算起大概是400年,但鄭成功來台灣並不是要建立台灣國,而是要反清復明。可惜他沒成功,台灣早在清朝康熙時候就是中國的一省了。
狗拉屎只想祭拜日倭?還敢嫌人家殖民史觀?你們用228暴民史觀謊言建黨騙票執政還自我感覺良好呢!?
天皇賜姓她爺爺"夜鶯",她還沾沾自喜引以為榮咧。邱議瑩在立法院駡"蕃仔"時,她倒是不敢吭聲。
「亡國論」發酵 考生也恐慌2017-07-20 聯合報 溫順德/高中教務主任(台中市)
指考國文閱卷教授批閱「人才流動」試題,日前在臉書
指考寄發成績單,筆者昨日到校後,接連兩位學生來電詢問作文成績。閱卷委員在臉書發表感想,批判學生負面思考文化,引發考生恐慌。
作文閱卷教授批閱「人才流動」試題,發現七五○份試卷中,高達七百名學生以台灣為負面教材,甚至還暢談「亡國論」,認為考生缺乏論證,台灣其實沒那麼差。未料發文擦槍走火,引來網路熱議,更造成家長恐慌,質疑閱卷不公,淪為思想審查,影響孩子成績,因而透過臉書串聯,去電大考中心抗議。
作文閱卷是否客觀,評分標準能否一致,向為考生關注焦點;大考中心訂定嚴密閱卷規則,且要求閱卷者保密,不得洩漏閱卷情形,以確保考生權益。而今閱卷者違反規定,引發各界撻伐聲浪,大考中心監督不周,實須負連帶責任。
對於各界質疑,該師受訪時又表示,台灣社會思維模式,幾乎都是二元思考,沒有任何灰色地帶;國家處境雖然辛苦,但批判需有建設性,要能具體指出問題,提出解決方法。
明年學測,寫作測驗獨立施測,影響更大。寫作命題向無標準,素材領域南轅北轍,閱卷委員若持立場,考試公平更受質疑,大考中心能不慎乎!
相關新聞
指考生暢談「亡國論」 閱卷師楊翠批:毫無論述根基
預示家族轉向服從? 從楊翠的洗腦說談起
楊翠發文澄清:大家畫錯重點
回應
今天看到作者說是大家誤解了!這種學者都是一個樣,當人們懷疑他們不自洽的時候,標準答案就是你們誤解了,沒有看清我的本意。但是不要忘了,這是一位華文系教授,一個大考的作文閱卷老師,在公開媒體寫的文章,竟然可以讓這麼多人誤解。我是該懷疑他的學識能力和表達能力呢?還是他根本就是意識型態作祟呢?無論哪一種,都是令人感到不齒!
把她的話翻成白話文就是:太陽花才能看衰台灣,你們不行。台灣亡不亡是有祖傳反抗精神的大教授界定的,你們懂什麽?
好好反省自己,教教自己的兒子,被雙重標準,言行不一的詐騙黨投機走狗職業學生利用,是非不分,如今選前選後印證,難道自己真的有論述,你們母子多到對岸特別是內地多走走接觸基層百姓,接觸事實,不要自己一廂情願,或是聽一票詐騙黨睜眼說瞎話的謊言,你所謂的論述,還不如這些年輕學子根據自己親身觀察的覺醒,真的是可悲可嘆。
找魏揚母親來閱卷一定有黑箱內幕!
原來執政者不同時,想法跟標準也會跟著改變!
本篇是為中華歷史上的大秦帝國辯護、回應針對《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批評聲音的第三篇文章。沒有正面討論大秦帝國,而是反思了我們自己心目中那個“西方中心論”的來源。探求到這一步之後,很多事情自然而然就柳暗花明了,也就不必多說了,這一組系列文章也就此宣告結束。
當然,無論怎樣,很多人還會一如既往地言必稱西方,一如既往地嚴厲批判大秦帝國,批判中華歷史、中華文化以及中國的一切。這顯然超出了正常討論的範圍,恕不再作答。
最後,要對近三週來參與本輪討論的所有觀網網友表示感激,正是你們的精彩評論和誠懇批評,提供了推進討論的主要動力。在此深表謝意!
回應
世界文明不是永遠不變的,不要總是活在大唐夢境中。
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的,不過我一直都相信,歐洲雖然強但潛力遠不如中國。
http://www.guancha.cn/WenYang/2017_03_21_399718_3.shtml
與流行的關於希臘光明、先進而波斯黑暗、落後的刻板印象恰恰相反,其時的波斯才是真正的文明之光,受到包括希臘人在內的周邊各民族的崇拜。波斯四通八達的道路交通網,使人們在一周之內即可到達1600英里以外的地方,連希羅多德也將之視為奇蹟:雨雪、高溫和黑暗都不能減緩消息傳播的速度。(希羅多德《歷史》)
在政治文明方面,在歷史上稱為“大流士改革”的時期,大流士劃分了行省、軍區,統一了鑄幣,開通了運河……。在貝希斯敦山上的石碑,用波斯語、埃蘭語和阿卡德語三種文字記錄了這一時期帝國治理的事蹟和原則,碑銘要求確保帝國安全,公正地善待子民,因為正義是帝國的基石。
而在文化多元和寬容方面,正是波斯國王居魯士二世讓陷入“巴比倫之囚”的猶太人獲得了自由,被各族人民稱為“彌賽亞”。
希臘達不到這種文明成就,因為在一個城邦林立、各自為政、相互征戰、連最起碼的統一都沒有實現的地區,談不上高度文明的發展。波斯帝國從大流士一世時起,就有四個首都:蘇撒、愛克巴坦那、巴比倫和帕賽玻里斯,蘇撒的宮殿用埃及的烏木和白銀、黎巴嫩的雪松、巴克特利亞的黃金、粟特的青金石和硃砂、花剌子模的綠寶石以及印度的象牙修建裝飾而成,國王及其宮廷一年四季輪流駐於每個都城。對於小小的希臘來說,這根本無法想像。
劇作家歐里庇得斯在《酒神的伴侶》一篇中寫道:“我從神奇富饒的東方來到希臘……那裡有著沐浴在陽光之下的波斯平原,有著由城牆保護的巴克特里亞城鎮,有著設計精美、可以俯瞰海岸的塔樓。”
除了波斯,在亞洲這個“帝國的搖籃”中還有很多遠比羅馬帝國更偉大的帝國。突厥帝國的早期歷史到底是怎樣的?阿拉伯帝國的崛起過程是怎樣的?第一個實現了全球化的蒙古帝國是如何實行統治的?最後一個橫跨亞歐非三個大陸的奧斯曼帝國是如何崛起和衰落的?還有,自秦漢以來兩千年不斷崛起和再生的中華帝國,又是一個怎樣的奇蹟?
西方只是在近代才建立起“全球化”的帝國,而兩千多年來最主要的“全球化帝國”實際上都是亞洲的帝國。一旦我們去除掉自己心目中那個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論”史觀,就很容易接受這樣一個歷史事實:正是這些亞洲帝國,包括東亞的中華帝國,才構成了世界歷史的中心和主要的發展路徑。
換位到這樣一個世界史觀的立場上,我們還會藉西方的理論來批判中國的大秦帝國嗎?
實際上,除了《舊約》中這些虛構故事,沒有任何真實的理由,證明埃及、迦南、巴比倫和亞述等王國和城市都是“邪惡”和“不義”的,都應該遭到毀滅。這些當時已經十分發達的古代文明,無端遭到污名化、妖魔化,唯一的原因,只是因為它們大大優越於猶太文明——城市比耶路撒冷大得多,財富比以色列多得多,工藝美術比猶太人強得多。猶太人在這些城市之間的荒野中游盪,居無定所,不知所終,就只有靠編寫“聖書”、偽造歷史來發洩憤恨,換取精神勝利。
是時候重新審視我們自己心中那個“西方中心論”了
彼得•弗蘭科潘Peter Frankopan是牛津大學伍斯特學院高級研究員,牛津大學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他在最近的新著《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完成了一件大事:將“兩千年來始終主宰人類文明的世界十字路口”,從地中海還原到了亞洲心臟地區。
作者在前言中寫道:“課堂上,那些沒有學到的地區似乎都消失了,或被耀眼的歐洲崛起的故事淹沒了。……事實上,東西方之間的橋樑正是文明的交叉點。這些國家絕非處在全球事務的邊緣,而是國際交往的正中心,並且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在並不遙遠的過去,歐洲人把亞洲分成三大區域——近東、中東和遠東。然而在我成長過程中聽到或讀到的有關當今時代的問題,好像都發生在第二個區域:中東。……我不明白為什麼大人們一直告訴我地中海如何如何重要,稱地中海是人類文明的搖籃,而事實上地中海很明顯就不是人類文明的誕生地。”
作者提供了一個非西方的全新視角,從這個視角看世界、看歷史,一切都與“西方中心論”版的歷史不一樣。
舉例來說。由於波斯帝國是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數百年宿敵,所以,這個東方帝國在“西方中心論”史書中一直都被嚴重地污名化和妖魔化。但事實上,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在滅掉米底王國之後開創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也稱第一波斯帝國,曾是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歷經220年。極盛時期的領土疆域東起印度河平原,西至小亞細亞、歐洲的巴爾幹半島的色雷斯,西南至埃及、利比亞、努比亞和阿比西尼亞,總面積約為600萬平方公里,人口峰值約為1800萬。
《舊約》故事中承認,古代東地中海世界中最早的大都會,如古巴比倫的吾珥、烏魯克、尼尼微等,早已繁榮昌盛,人文薈萃。據記載,“尼尼微是極大的城”,需要行走三日才能繞城一周,其時的耶路撒冷不過是個小村鎮。
但是,自從亞伯拉罕(其時名為亞伯蘭)離開吾珥城之後,一個顛倒的歷史也隨之開始。
亞伯拉罕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共同的“吾父”、“大族長”、“第一先知”,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自認為是“亞伯拉罕教”的教徒。 但是,幾千年來經書無數、信眾無數、神學大師無數,卻沒人能解釋亞伯蘭為什麼要離開吾珥——古代世界的紐約,前往迦南——古代世界的撒哈拉。
創世紀15:7中寫道:耶和華又對他說:“我是耶和華,曾領你出了迦勒底的吾珥,為要將這地賜你為業。”
因為神將亞伯蘭領出了吾珥,賜地迦南,那麼吾珥城和巴比倫也就瞬間成了被神所遺棄的地方,無論曾經多麼輝煌。
由於亞伯蘭一家人離開吾珥城之後的遷徙,走的是一條遠離文明中心、前往不毛之地的路線,這就意味著一段反文明歷史的開啟。在《舊約》故事中,伴隨這條背離文明的遷徙路線,沿途的那些偉大王國和美麗城市,統統受到了神的詛咒,甚至遭到滅頂之災。
在埃及,因為法老欣賞亞伯蘭妻子撒萊的美貌,耶和華就“降大災與法老和他的全家。”(創世紀12:17)
在迦南,因為所多瑪、蛾摩拉兩座城市擋住了亞伯蘭的營地帳棚,耶和華就“將硫磺與火,從天上耶和華那裡,降與所多瑪和蛾摩拉。”(創世紀19:24)
在巴比倫,因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拆毀了耶路撒冷的神殿,擄走了城中百姓,耶和華就說:“我必興起攻擊他們,將巴比倫的名號和所餘剩的人,連子帶孫一並剪除。”“我必使巴比倫為箭豬所得,又變為水池。我要用滅亡的掃帚掃淨他。”(以賽亞書14:23)
在亞述,因為“設謀攻擊耶和華”,耶和華就指著尼尼微說:“你名下的人必不留後。我必從你神的廟中,除滅雕刻的偶像和鑄造的偶像,我必因你鄙陋,使你歸於墳墓。”最終,“尼尼微現在空虛荒涼,人心消化,雙膝相碰,腰都疼痛,臉都變色。”(那鴻書1:14,2: 10)
順便說一句,尼尼微近年來有個如雷貫耳的名字:摩蘇爾。
要不要質疑:赫梯、亞述、米地亞、巴比倫、迦太基、阿契美尼德、波斯、安息、大夏、孔雀王朝……所有這些“非西方”的東方帝國,真的不如西方的“古典時期”燦爛輝煌嗎?有沒有可能這些文明無論是在政治秩序上、經濟發展上、科技成就上、文化和藝術的繁榮上,不僅絲毫不遜色於甚至還大大超過希臘、羅馬和耶路撒冷,只是在近代被西方帝國主義史學家根據政治的需要、按照政治正確原則,處理成了“世界史”的背景和邊緣,一種次生的、被影響的文明,甚至是野蠻的象徵、邪惡的代表?
君不見,美國康奈爾大學政治學教授、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研究員馬丁•貝爾納(Martin Bernal),在他的Black Athena: The Afroasiatic Roots of Classical Civilization一書中已經揭露了部分真相。他通過大量考證發現,希臘與其說是歐洲的希臘,不如說是黎凡特的希臘,是埃及和西閃米特文明影響的結果。而今天人們所讀到的古希臘歷史,不過是在1785至1985這兩百年時間裡一個可以被稱為“編造古希臘”Fabrication of Ancient Greece的集體創作的結晶。他在書中寫道:“大多數人都會吃驚地發現,人們從小到大深信不疑的'雅利安模型'(即古希臘文明源自於其北部的雅利安文化),只是在19世紀上半葉才剛剛構建出來的。這個新的模型否認了埃及人向希臘殖民這個事實,也質疑腓尼基殖民者的存在。我將這個模型稱之為'純粹化的雅利安模型',它在1890年代和1920-1930年代兩次反猶主義高潮之間大行其道……”。
出於反猶的需要,西方帝國主義學者可以將“古典時代”編造成一個“純粹化的雅利安模型”,不僅排除掉了埃及,排除掉了小亞細亞,也排除掉了腓尼基以及後來的以色列。一口咬定希臘文明就只有一個方向上的來源,就是北方的雅利安。
但西方是基督教世界,堅信“上帝在我們一邊”,所以耶路撒冷又不能丟給“非西方”,必須是西方歷史起源的一部分。西方可以反對猶太人,說他們不是上帝的選民,甚至相信《新約》中關於第二神殿的毀滅是上帝對猶太人的死亡審判、耶穌不是被羅馬皇帝彼拉多殺死而是被猶太人殺死的各種說法,但是決不能沒有耶路撒冷,也不能沒有亞伯拉罕和摩西等大先知們,因為在《舊約》記載中這些人都與耶和華訂了契約。
做到這一點也不難。耶路撒冷作為基督教聖城的光輝,以及周圍所有古代王國和城市的黑暗,這個黑白分明的圖景,在《舊約》故事中早已描繪好了。
公元前12世紀至前2世紀發展為燦爛的“箕子朝鮮文明”;經過短暫的“衛滿朝鮮”之後在公元前109年被來自西方的“蠻族”漢人所滅,進入了黑暗的“漢四郡”時代;而後發生了“偉大的高句麗復興”,疆域遍及整個東北亞,歷時350餘年,但在公元668年再次被來自西方的“蠻族”唐人所滅;經過200多年的“後三國”之後,又迎來了“第二次偉大的高句麗復興”,“東方凱撒”王建統一“後三國”建立了輝煌的高麗王朝;1388年“東方拿破崙”李成桂政變,結束了500多年的高麗王朝,建立了“偉大的李氏朝鮮”……
其中不見了夏商周,不見了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不見了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所有發生在中原九州的王朝興衰和文明發展都被淡化成了可有可無的背景,既沒有貫穿的主線,也沒有光輝的事蹟,只有時興時衰的“西方蠻族”活動……
不妨再聯想一下:當今世界流行的“西方中心論”的“官修版”世界史,就一定比這一版“朝鮮中心論”歷史更真實嗎?
要不要質疑:“古典時代”的希臘、耶路撒冷和羅馬,真的如“官修版”世界史中描述的那麼光輝燦爛嗎?有沒有可能這幾處文明相對於古代世界真正的文明中心,實際上是處於很邊緣的地位,差不多就是東胡和箕子朝鮮相對於中原文明夏商周秦漢的地位呢?君不見,近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歷史著作揭示出:1. 古代世界的文明中心並不在地中海,而在亞洲的心臟地區——小亞細亞和伊朗高原;2. 文明的傳播方向並不是從西向東、向南,而是從東向西、從南向北;3. 所謂的“古希臘文明”並不是來自北方的歐洲大陸,而是古代亞洲文明向西、非洲文明向北傳播的結果。
要不要質疑:“西方”作為一個共同體,真的有古代世界的起源和“中世紀”的共同經歷嗎?有沒有可能它的形成完全是近代之後的事,只是在大航海和發現新大陸之後,才產生了一種命運與共、惺惺相惜,也才產生了編造共同歷史的需要?君不見,關於西方之身世最為自誇的說法——“那個無可比擬的共同體的三次深呼吸”(蘭克Leopold Von Ranke),其實反而暴露了編造的馬腳,因為所謂第一次“深呼吸”蠻族入侵和第二次“深呼吸”十字軍東征,作為歷史材料都太過牽強,捉襟見肘,這些零星曆史事件與同時期在亞洲大陸發生的那些壯麗史詩相比,小得不成比例,根本不可能產生長達千年以上的歷史影響。
被植入此種思維定式的中國人大有人在。一條從古希臘羅馬直到今日美利堅綿延兩千多年的“西方文明”歷史長河在他們心目中熠熠生輝,除此之外的其他部分都是黑暗和停滯,尤其是中國的部分,兩千多年都“處在世界歷史的局外”,與西方文明的光明之河相比,猶如一潭死水,不值一提。
可嘆的是,他們從來未曾想過這個黑白分明的歷史圖景有可能是個贗品,至少是出於某種政治目的而被動了手腳。他們堅定地認為自己心中那個光輝的西方是通過自己努力學習和“獨立思考”樹立起來的,於是對於所有挑戰和詰問都嗤之以鼻。
然而,無論他們願意不願意,事實終將揭示出:他們心目中的黑和白正好搞反了,那條光明之河根本不存在,反倒是長期被貶低為黑暗野蠻、永遠停滯的東方文明,有更長的輝煌歷史和更多的燦爛文化。
“古典時代”的真相
一位19世紀的學者說過一句話:“把歷史弄錯,是成為一個民族的必要條件”。此話道出很多人不願意承認的一個真理。中世紀末的歐洲還有400多個自主政體,到了19世紀末,變成了25個民族國家,這就意味著,每一個赫赫有名的民族——法蘭西、西班牙、德意志、意大利、奧地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丹麥……,其實原本並不存在,無不是其統治階級為了創造“民族國家”人為捏造而成的。
而“西方”這個大概念,當然也是無中生有。隨著幾個歐美國家崛起為世界霸權,上升為世界各民族的主宰者,一項“把歷史弄錯”的系統工程也悄然展開。於是,一條閃閃發光的“世界歷史主線”被精心編造出來,被寫成教科書流向全世界的學生課堂。這是一個關於“西方”的前世今生的“官修版”世界史,人們對其耳熟能詳——古希臘-古羅馬(“古典時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大航海-新教革命-工業革命-自由民主-西方。
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說過,“自我中心”和“線性歷史”是歷史學家最容易發生的兩大“錯覺”。但反過來說,如果就是故意要把歷史弄錯,那麼這兩大“錯覺”,也恰恰就是最容易使用的兩大工具。
不妨想像一下,假如有這樣一部另類的“東方歷史”:“文明之光”出現在大約公元前14世紀遼東和朝鮮半島的“東胡”部落,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並列為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之一;
文揚:僅僅從“西方中心論”出發,我們可能讀的是假歷史 2017-03-21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在大國崛起之時,電視劇《大秦帝國•崛起》在許多人眼中有了別樣的意義。上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觀察者網專欄作者文揚連續發表兩篇文章,重新審視大秦帝國與當今的輿論場。因讀者討論熱烈,作者寫就第三篇,作為回應。如何看待大秦帝國與中西文明、中西史觀,這是個重大課題,作者擊了第一波鼓,望讀者們繼續討論。本月25日,觀察者網、上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將共同主辦首期“觀天下講壇”,本文作者文揚將對話《大秦帝國》小說作者孫皓暉,敬請期待。】
前兩篇文章,《他們不罵<大秦帝國>,卻大罵大秦帝國》和《2000年後繼續罵大秦是一種什麼樣的“政治正確”》,都提到西方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對中國學人歷史觀的影響。
影響之深令人吃驚。“君主專制”這個詞,很多中國人順手從孟德斯鳩和黑格爾等人那裡拿過來,直接扣到了中華歷史各個大一統朝代的頭上,當作頭號罪名,亂批一氣。其實大都沒搞明白這個詞所指何為,也不知其來龍去脈。
有個基本的事實:思想也是一個市場,也有產品暢銷度和市場佔有率的考慮,當一種觀點像一個產品一樣被普遍接受,並且這種普遍接受一定有利於某些人時,那麼,這背後就一定存在著一個系統性的廣告操作和營銷。
“西方中心論”當然是大大有利於西方的,維護西方利益的學者不可能不致力於推動這一觀念的普及。所以,心中秉持“西方中心論”每一個人,都不應該排除這個可能性:自己實際上是受到了一個長期的、深入的、系統性的廣告操作和營銷的影響,是被某些人當成了思想觀念“市場佔有率”指標的對象。
有充分的事實證明:近幾百年來,西方的帝國主義學者們通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經由各種形式的文學、藝術和學術,努力在全世界人民心目中深深植入這樣的思維定式:除了西方,所有東方的和南方的國家,無論是大一統帝國時代,還是分立割據四分五裂時期,都是落後、野蠻、黑暗、邪惡的;只有西方的政體,無論是古希臘民主、古羅馬共和,還是近現代自由民主,才代表著先進、文明、光輝、正義,才是唯一可以正面評價的,才是值得美化和歌頌的。
第十二章知識生產與文化政治:新文化運動敘述一民國教科書中的新文化運動敘述二整理國故與新文化運動三整理國故與“反傳統”:國民黨對新文化運動的批判四教科書中對五四運動及其與新文化運動關係的敘述五國共兩黨對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的闡釋
第十三章帝國主義話語與中國近代史書寫一帝國主義話語與歷史教科書編寫二帝國主義話語與歷史書寫:以鴉片戰爭為例三帝國主義侵略及其影響四軍閥:帝國主義侵略的工具五國民革命與廢除不平等條約:反帝反封建與合法性建構六光榮與苦難:民族史敘述與民族國家認同
第十四章教科書案(上):《現代初中本國史》案一《現代初中本國史》之編寫二《現代初中本國史》中的“三皇五帝”敘述三黃帝始祖地位與“共信”之國本四傳疑與象徵:其他教科書黃帝敘述之參照五國民黨的思想控制
第十五章教科書案(下):《白話本國史》案一《白話本國史》之編寫二《白話本國史》中關於岳飛的敘述三《白話本國史》案四 民族英雄敘述的尺度:南京國民政府對歷史人物的揚抑
結語一教科書知識的性質:國家意志與個人觀點二歷史教科書的功能:民族認同與政治認同三歷史教育的本義:個人與國家四歷史知識:建構與反建構附錄清末民國時期中小學的歷史課程設置
第四章 中國歷史教科書編者一清末民國時期中國歷史教科書編者概況二編者之構成:地緣與學緣三編者的職業與專業:編輯與史家四編者與政府之分合
第五章 書局的權勢網絡與知識生產一高集中度與高關聯性:以商務印書館為中心的出版業二書局與課程標準的製訂三上層路線:書局與教育部之關係四佔領市場之一:民初中國歷史教科書廣告戰五佔領市場之二:書局間的競爭與合作
第六章 歷史知識與社會意識:以孔子敘述為中心一清末教科書中的孔子敘述二民初教科書中的孔子敘述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教科書中的孔子敘述四教科書敘述與國家、思想界之關聯五教科書敘述:孔子儒學在近代中國的難局
下編
第七章 古代與近代的表述:中國歷史分期問題一歷史分期與中國歷史書寫二“近古”與中國古代史:發展或停滯三中國近代史:“舊史結穴時代”或“西力東漸時代”四中國現代史:史家與時代五“共和”、“中華民族”與“世界化”:中國近代之展開六中國歷史公式:普遍歷史中的中國史
第八章 考古發現與民族認同一考古學與中國歷史教科書編寫二史前史的出現與中國歷史的拉長三商代的信史開端與中國歷史期的縮短四考古發現與古史傳說:社會進化階段的象徵五考古學與民族認同:古史辨運動之參照
第九章 危機與認同:中國民族起源說一 中國人種起源作為問題的出現與“西來說”二1930年代前教科書中的“中國人種西來說”三1930年代後教科書中的“中國人種土著說”四 考古發現與“中國人種土著說”的興起五“暫行斷定”“土著說”:考古發現與民族情感
第十章 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中國民族敘述一清末引譯教科書中的民族敘述二清末自編教科書中的民族敘述三民初的中華民族“一源說”四民族同化:部分民族之漢化五民族融合: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
第十一章民族認同與政治認同:民國教科書中的清史敘述一教科書中的清初內政措施敘述與清史二民初教科書中的清初內政敘述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教科書中的清初內政敘述四共和政體與民初教科書中的共和立場五黨國體制:政治認同與漢族立場六民國社會中漢族意識的參照七政治認同下的雙重民族敘述
這在關於中國民族的敘述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中國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民族主義者面臨著雙重任務:一是要在多民族的現實中形成一個整體的中華民族認同,以建立現代民族國家;二是在形成中華民族認同的同時,確立政治認同。晚清時民族主義者在建立什麼樣的國家上有很大的分歧,在該採取何種方式上也有不同的看法。在民國時期,為應對國內民族分裂的危險以及1930年代後日本侵略所引起的民族危機,民國政府不斷調整民族政策;而北京政府與南京政府的政權更迭使這一問題更加複雜。清朝和民國政府採取何種方式來維護國家統一、民族獨立和自身統治,直接影響到民族主義的演變。
這裡需要關注的是:第一,把確立統治合法性作為認同中心會對民族主義產生何種影響;第二,從歷史來建構民族認同和政治認同,其效果如何。研究中國民族主義,要關注其內部因素,同時,也要關注歷史的反建構特徵。
基於對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研究情況和歷史教科書基本功能的思考,本書擬對清末民國時期的中國歷史教科書進行研究,以這一時期中小學中國歷史教科書為中心,探討20世紀上半期的歷史書寫與認同建構。本研究將嘗試說明:政府與編者(知識界)共同促成了教科書知識生產,二者有所分合,從而構成社會意識演變的多種可能性;政治認同優先於甚至替代民族國家認同,真正的民族國家認同很難建構起來,研究民族主義,要關注其內部因素;利用歷史來建構認同,要注意到歷史的反建構特徵:歷史會給通過歷史建構的認同帶來衝擊,甚至動搖認同。
目錄
上編
第一章 清末中國歷史教科書之編寫一清政府教育宗旨與教科書編寫二救急之選:引譯日本編寫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三愛國教育:中國自編教科書之興起四教科書與清政府教育目標之分合
第二章 民初中國歷史教科書之編寫一養成共和國民:民初中國歷史教科書之編寫二1922年新學制與教科書編寫三新學制時期中國歷史教科書的編寫特點
第三章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國歷史教科書之編寫一三民主義教育方針的確立二教科書編寫的模式化與“國定本”的頒行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教科書改編本四高揚民族主義: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國歷史教科書的編寫特點 五教科書與課程標準之分合
關於中國民族主義演變的研究,一般都注意到外國侵略的影響。外國侵略是激發中國民族意識、形成民族主義運動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產生的一個誘因。但探討中國民族主義的演變,僅僅著眼於外國侵略的一面,恐怕不足以理解其中的一些問題。比如,近代中國對外國侵略的認識有一個變化的過程,不了解當時的情況,就可能犯“時代誤置”的錯誤。再如,1930年代日本侵略所引起的民族危機,激發了民眾的中華民族意識,要求聯合中國各民族抵抗日本的侵略;但是,漢族意識也在此時興起。僅從日本侵略方面很難對此加以解釋。因此,研究民族主義,不僅要注意到外部因素,也要關注內部因素。
關於統治合法性對民族主義的影響,首先,政權更迭可能會改變民族主義的內容與形式。近代中國經歷了清朝和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北京政府、南京國民政府,政權變更較為頻繁。如何證明自己的正統性與合法性,是各個政權需要面對的問題,教育往往成為維護統治的工具。清政府、民初袁世凱政府以及南京政府都是如此,尤其是國民黨南京政府建立,政治制度和統治方式都發生了改變,使民族主義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而與此不同的是,1922年新學製表現出對教育的全新理解。其次,民族主義內部不同權力結構之間政治訴求的差異也對民族主義產生影響。建立民族國家是民族主義的基本訴求,但這種訴求對精英知識分子的意味是不同的。討論民族國家認同,需要注意的是:誰之認同?認同什麼?就前一個問題而言,民族主義精英知識分子有不同派別;就後一個問題而言,所謂民族、國家認同或許有不同意指。政府、精英知識分子、民眾之間的關係是影響民族主義演變的一個因素。
確立統治合法性的途徑是什麼?合法性的確立高度依賴於共同體和民眾的社會記憶,歷史教育是確立政治認同的有效途徑。民族主義者會採取多種敘述策略,把民眾的民族認同轉化為政治認同。杜贊奇指出,民族主義者為了動員民眾,不僅僅依靠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也依靠大量權威性的歷史詞彙來作為新思想的聯結點,使之作為對傳承的優先敘述。在歷史教科書編寫時,政府會要求運用一些諸如“民族”與“國家”等“歷史詞彙”以達到確立政治認同的目的。編者安排敘述要素如選題和選材、敘述的類型、敘述的結構模式、敘述的語言等的過程,帶有一定的傾向性,以實現其政治訴求。
二是編者的素養。編者的專業和政治素養,與單種教科書的質量關係最大,是影響教科書編寫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一般來說,學制與課程設置對教科書編寫的影響,主要在外在形式方面;教育宗旨與編者素養則影響到教科書的內在質量,對教科書的編寫起著關鍵性作用。作為一個知識群體,編者是構成思想界的重要力量,又是聯結國家與民眾的重要媒介,許多政治與社會觀念,實際上是經過他們的過濾與詮釋,才傳遞給廣大學生與民眾。由於編者對國家教育目的的理解以及知識水平不同,不同的教科書對歷史的闡釋有所不同,所表達的知識觀念有一定的差異,其結果與影響也會有所不同,教科書往往成為政治與文化衝突的一個核心。教科書編寫的實踐說明,政府審定或認可頒行的教科書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體現政府教育要求還需要具體分析,即便是在同一課程標準指導下編寫的教科書,對歷史問題的認識也可能有所不同。教科書對歷史知識的釋讀是多樣的,編者的個人意誌或隱或現,這使得它與一般歷史著作又有很大的相似性。
教科書編寫過程即政府和編者聯合生產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特定群體的知識被官方裁定為面向所有人的知識,社會秩序因而獲得歷史與文化上的合法性。政府作為特殊的政治組織,會利用自己掌控的教育資源將其統治合法化;編者作為教科書編寫的實際完成人,往往將歷史知識選擇與過濾後寫入教科書。在這個過程中,編者與政府有所分合:當編者認同政府的教育目標時,會遵循政府的要求;反之,編者就會與政府的要求有所疏離,影響教育目標的實現。編者與政府的分合,使不同教科書之間存在差異,學生接收到的知識可能不同,蘊含著社會意識演變的不確定性。
這裡需要關注的是:教科書知識是如何產生的,對民族主義的形成會產生何種影響。實際上,相對於政府和編者的要求來說,教科書的意味已經發生了改變,它以自己的方式來影響學生和民眾。
(三)民族認同與政治認同:關注民族主義內部因素
近代中國歷史教科書的基本功能除了傳授歷史知識,還有建構民族國家的認同和確立當前政權的合法性,而後者往往居於主要地位。民族主義運動的根本訴求是國家政權問題。所謂建構民族國家認同,主要是圍繞政權展開的,其中統治合法性是重要因素。確立合法性是民族主義的一個訴求,也會對民族主義產生重要影響。
教科書的橋樑作用,並不意味著對政府或編者的意圖全盤照搬,它會有一定的選擇。“知識是由認知主體積極建構的,建構是通過新舊經驗的互動實現的;認知的功能是適應,它應有助於主體對經驗世界的組織。”這裡尤需注意民族主義通過教科書傳播的具體情況。一方面,政府與編者的意圖經由教科書傳達給學生(民眾),使得學生對國家政策與編者(精英)思想有所了解,可能會認同政府與精英,因而能夠配合他們的要求,形成民族主義運動,以實現其政治訴求;另一方面,在經由教科書傳達的過程中,政府與編者試圖表達的意思可能已經發生了變化,學生(民眾)在接受過程中會有自己的取捨,因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偏離政府與編者的期許。這使得民族主義的傳布情況變得複雜,結果也難以確定。因此,對教科書橋樑作用及其在民族主義傳布中的效果要具體分析。
這裡需要關注的是,民族主義思想在通過教科書的傳播過程中會發生何種變化,產生何種影響,這實與教科書的編寫密切相連。
(二)歷史教科書編寫:政學分合與知識生產
教科書編寫涉及多個方面,受到多種因素影響,這些因素決定了教科書知識生產的狀況,反映了教科書功能,關係到對教育本義的認識,是教科書研究的重要環節。
教科書編寫主要受兩方面的影響。一是政府的教育政策。教科書是國家教育制度與教育目的的承載物。政府通過頒行教育宗旨,制定教育政策與課程標準,加強教科書審定,來指導和規範教科書,這直接影響到教科書編寫。從清末到民國,先後有清政府、南京臨時政府、北京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除南京臨時政府外,各政府都頒布教育宗旨,學制也不斷發生變動,教育宗旨與學制的變化,相應地會引起課程標準(教學大綱)與課程設置的調整,從而影響到教科書編寫。這是影響教科書編寫的主要因素。教科書體現了國家意志,這是歷史教科書與一般歷史著作的重要區別。
要通過一定的途徑將知識精英的思想傳達給民眾,進行社會動員,形成一般的社會意識與民族主義運動,這樣才可以實現精英的政治訴求。如何在精英與民眾之間形成一個有效的聯結,換言之,精英的思想如何才能成為一般的社會意識,形成普遍的民族主義運動,是民族主義研究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目前的民族主義研究中,精英與知識分子的思想受到較多的關注。一些研究從思想人物與“關鍵詞”入手,考察精英與知識分子思想的變化及“關鍵詞”意義的變遷,這對認識中國民族主義有重要意義。但需注意的是,有些知識精英的思想在某一時期內只具有思想史的意義,對普遍民眾的影響程度不高。目前的研究沒有充分關注到精英思想的社會影響,以致將精英民族思想簡單地等同於現實中的民族主義運動或民眾的民族情緒,忽略了從精英思想到民眾觀念和社會意識的轉化。如清末加強傳統倫理道德教育,清政府倡揚的道德標准在教科書中出現,但其在新式教科書中已經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內涵發生了改變。清政府的教育目標通過教科書而實現的程度尚可討論。如“中華民族”一詞在清末出現時有不同的含義,也主要限於部分知識分子言論中;民國成立後精英的一系列努力,對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無疑起著關鍵性作用。作為各民族共同體的“中華民族”認同從一開始出現到普遍形成有一個過程,其間也充滿了變化。這提醒我們,在民族主義研究中,要區分精英思想與一般的社會意識,關注民族主義思想傳播路徑及其轉化。
教科書是聯結政府(國家)、編者(學界)與學生(民眾)的紐帶,對民族主義思想傳播起到重要作用。民族主義思想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傳達給普遍民眾,就實際影響而言,利用國民教育對民眾進行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灌輸,是社會動員最有效的途徑。統治集團主要採取說服、教育等意識形態一致化的方法實現其精神和道德領導。一個現代化的教育體系在推行官方民族主義方面起著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資訊與傳媒尚不發達的近代中國,學校教育是民眾獲取知識與形成民族意識的重要渠道,學校是培養民眾民族國家認同的基本場所。在近代中國,在塑造社會輿論方面,教科書的作用比報刊更為重要。因此,教科書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工具,在民族主義運動形成中的作用值得關注。
劉超|歷史書寫與認同建構2016-06-21 15
本文為新書《歷史書寫與認同建構——清末民國時期中國歷史教科書研究》導論。近代中國歷史教科書的編寫較多涉及民族國家問題,作者由此切入討論歷史教科書與民族主義研究諸議題之間的關係。劉超,安徽財經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立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實在教科書。”教科書在民眾知識觀念與社會意識的形成上具有重要地位,關乎民族國家的命運。教科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知識載體,傳授的是經過選擇的特定知識,是關於意義與價值觀的系統,滲透在日常生活與社會制度中,對大多數人產生影響與控制。而歷史教科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一般國民普遍歷史觀的重要來源,通過政府審定或認可而頒行的教科書,是政府向其人民宣示其統治正當性及主權正統性的重要工具。歷史教科書“把既存的歷史知識規訓為既符合統治要求,又不違背競爭時代潮流的'近代化的歷史'”,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思想文化狀況。 歷史教科書與民族主義研究:問題與方法近代中國教科書的產生,正是中國民族主義與新史學興起之時。新史學與近代國家建設基本上是在“共時態”的空間裡發生的,新史學發展史就是民族國家的敘事主導新史學的“現代史”。塑造新式國民而建立富強國家,成為新史學的主要目的,也滲透到中國歷史教學和教科書編寫中。中國歷史教科書作為新史學一部分,憑藉其特殊的歷史教育功用,擔負了拯救民族國家的任務。近代中國歷史教科書對民族國家問題尤為關切,這決定了其在民族主義研究中的地位。
(一)歷史教科書:聯結國家、學界與民眾的紐帶
民族主義作為歷史現像是近代才出現的。民族主義現像是指以民族為符號、動力和目標的社會、政治、文化運動,或以民族國家為訴求的意識形態,以文化傳統為依託的情結和情緒。民族主義產生於特定的權力結構中,“在民族主義運動的實際過程中,所謂的民族共同體一定會按角色分解為兩種人:一種是精英,另一種是大眾”。普遍民眾提供激發民族主義情緒的氛圍與土壤;民族文化的製造者——通常是知識分子,從歷史文本的記錄中發掘出往往是烏托邦式的文化夢想;政治家把民族情緒與意識形態結合為政治運動。
日本的悲劇是——其本身並不明智。有點不自量力。其實日本本來是比較容易處理國際關係的。中國對於日本也一直是能拉就拉,甚至能給好處就給好處。問題是,日本自己真心的各種坑。有時候你就不明白日本到底想幹什麼。
相對的,同樣是島國。英國比日本卻明智的多。這可能也是造成兩國在國際上地位不同的原因。
說實話,曾經迫害過中國的國家,中國至今一個都還沒報復過,為什麼呢?
漢朝初期,匈奴屢屢南下迫害漢朝,漢朝當時由於國家剛統一,根基不穩,經濟凋敝,對匈發動戰爭的條件不成熟,選擇修生養息,與匈奴和親。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有了和匈奴作戰的資本,漢武帝敢和匈奴開戰。
曾經迫害過中國的國家現在雖然都在走下坡路,但還有實力,中國目前實力還不夠,報復他們的時機未到。
中國的報復是讓匈奴、鮮卑、突厥、党項......在地球上消失!
日本曾經在中國犯下的罪還沒徹底清算,現在又在走下坡路,且日本十分了解匈奴、鮮卑、突厥、党項被中國報復後的下場,所以日本在反華方面才會那麼積極。
http://www.guancha.cn/huwancheng/2017_02_20_395053.shtml
1986年,由“保衛日本國民會議”編寫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新編日本史》被日本文部省審定為“合格”,其中內容更加淡化侵略史,甚至沒有明確承認戰爭為侵略戰爭性質。
1999年,中小學教科書再次修改,日軍暴行照片被刪去,慰安婦被描述為海外從軍人員。
2001年,被認為右翼色彩嚴重的“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主導了初中歷史教科書的137處修改,編寫內容持續美化侵略歷史,改變歷史事件敘述。雖然此類教科書的實際使用率較低,但是文部省審定通過的結果令東亞各國感到無比憤怒。
同時21世紀之後,小泉純一郎首相反復多次參拜靖國神社,政治層面上的中日關係惡化明顯,二戰歷史已經成為了中日兩國感情的重大芥蒂。隨著一代又一代擁有“新”歷史認識的日本國民成為社會主流,以教科書為代表的歷史認識問題呈現出更加難以解決的狀態。雖然日本民間也有部分史學家堅持正視歷史真相的觀點,但是在主流社會裡已被視為異類,其觀點幾乎無法被主流認識接受。
因為工作關係,我在日本居住三年了,據自身親身體驗,現在30歲以下的日本人大部分已經對南京大屠殺相關的日軍侵略暴行事件知之甚少,知道的話也就是一個名詞而已,他們不會相信,也不敢相信,更不能理解日本在二戰時候的惡魔行為。反而,他們會對中韓兩國對於日本持續性的要求反省、謝罪的聲音反感,他們想要掙脫桎梏,想要重返日本往日的榮光。可以預見的是,一批又一批日本人在往成為擁有開戰權的“正常國家”的道路上前赴後繼地前行。
教科書是當代人為了國家今後前進的方向,而希望下一代人擁有的思想的前提下編寫出來的,教科書的使用受到了政治和經濟領域中市場、資源、權利、國際關係、地緣政治等因素的制約。歷史作為特殊的文化共識類學科,更不會是單純的,其選取、切入、剖析都有著前人的構思與目的。我們作為中國人,面對這個曾經給我們先祖帶來深重災難的,右翼思想難以根除威脅性國家,從教科書中管窺它的未來前發展方向,對於我們政府對它進行戰略性防控與遏制都是有重大意義的。
回應
地處美中俄懷抱中心,我還真不信這小日本軍國主義還能藉屍還魂……日本必須連本帶利的血債血償!
14年艱苦抗戰時期,中方教科書主力批判日本侵略,呼籲民族團結,鼓勵人民反抗為論調。而日方教科書則一分為二,在偽滿洲地區大書特書滿日親善,大東亞共榮;在日本本土宣揚大日本主義,向外侵略思想,不乏反華貶華內容。
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內戰開始,之後新中國成立。由於冷戰兩大陣營對抗需要,大陸地區毛澤東提出軍民二分法為前提的“中日友好”口號,而敗退到台灣地區的蔣介石提出“以德報怨”的政策,加上日本專念於戰後恢復,總體上這段時間呈現比較和平的態勢,教科書並無出現爭執。日本戰後,出現了由日本知識分子主導的“戰爭責任論”的討論,很多日本普通人通過東京審判,才第一次了解到包括南京大屠殺在內的日本軍人在亞洲戰場上的殘忍行為,這時候日本社會主張的是從政治與法律層面徹底追究二戰期間國家與天皇領導者的戰爭責任。
隨後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田中角榮首相訪華後,中國重新在社會強調了軍民二分法,中國放棄了對日本的戰爭賠償要求,日本在聯合聲明中加入了“痛感過去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語句。恢復邦交後,眾多歷史問題雙方都選擇了暫且擱置,中日關係一度進入蜜月期。之後由於很多揭露日本軍隊在中國殘暴行為的著作的出版,以竹內好為代表的一批知識分子提出了日本人應該自覺認識對中國的戰爭責任,檢討戰時的民族主義與對亞洲的戰爭責任問題。這段時間日本教科書中的二戰歷史是在“反省”“檢討”“謝罪”的觀點下編寫出來的。
但八九十年代冷戰後期,以日本共產黨為代表的左翼知識分子突然失勢,在冷戰體制下受到壓抑的民族主義者的聲音猛然間爆發出來。檢討日本自虐史,恢復民族自信心,拒絕無止境謝罪的聲音逐漸瀰漫於日本社會之中,右翼攻擊思考戰爭責任的日本人是被共產主義“洗腦”。
教科書在這個時候開始有了改變,1982年經日本文部省提出修改審定的一批教科書,其中關於二戰歷史的部分修改巨大,改變了南京大屠殺的敘述方式,成為“佔領南京後的清除間諜行為” ,刪去姦淫中國婦女、七三一細菌部隊等戰爭罪行內容,把“侵略”改為“進入”這種措辭上的改動比比皆是。這種右翼思想抬頭的教科書改動,引起了東亞地區的強烈反應,至此開始,日本教科書問題成為了東亞的重要關注對象。
日本教科書中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描述以及教學啟發(由於各方面的數字爭議,沒有涉及確切殺害人數)
大多數國家都有著領土糾紛,但一旦把領土爭議從己方視角以教學內容的形式呈現在教科書上的話,這件事就變得意義很重大了。教科書等於什麼,等於國民教育。國民教育直接關聯著下一代國民的知識構成,價值判斷與文化共識。一旦教科書發生重大改變,下一代國民的整體社會文化就會隨之發生重大改變。
舉個例子,假設日本人教科書上寫的是“我們二戰後沒有侵略過任何國家,二戰中我們是遭受原子彈的被害國,和平憲法是那些敵國為了削弱我們,禁錮在我們身上的一把枷鎖” ,那麼當原有擁有正常歷史認識的日本人隨著年齡增長慢慢退居二線,新一代擁有“嶄新”歷史記憶的日本國民們,很自然地就會去想修改現行法律,使日本重新獲得開戰權,隨後“報復”那些教科書上記載著曾經迫害過他們的國家。
當然可能有人會說,教科書不會掩蓋歷史真相,因為互聯網時代獲得信息的方式是多渠道的,不可能通過一本“大家只是應付考試,考完試就扔的”教科書而把整體國民的記憶改變了。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不過卻大大高估了每個人對於歷史學習的興趣,要知道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去研究歷史真相的。青少年時,通過十幾年課堂整片時間的學習,加上統一考試這種極端性半強迫式的方法,會決定大多數人一生的基礎文化構成與記憶共識。《想像的共同體》作者安德森說過:
民族之所以是民族,是因為大家都擁有著共同的共識。因為即使在最小的民族的成員,也從來不認識他們的大多數同胞,並和他們相遇,甚至聽說過他們,然而,他們相互連結的意象卻活在他們的心中。儘管在每個民族內部可能存在普遍的不平等及剝削,民族總是被想像成一個深刻的、平等的同志情誼。最終,正是這種友愛關係在過去兩個世紀中,驅使數以百萬計的人們甘願為民族,去屠殺或從容赴死。
現實層面上,我們轉向台灣地區,看看接受陳水扁時期“去中國化”“同心圓史觀”歷史教育的台灣青少年是如何在“太陽花運動”、課綱之爭中對大陸地區的背離趨向,“天然獨”思想也能對教科書的威力可見一斑。
在日本教科書中,歷史被多次改寫
回溯歷史,中國與日本的教科書修改上升到外交問題的爭論,其實已經有80多年以上的歷史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中國認為日本教科書包含大量反華內容與污衊中國的內容,向國際調查團提出了抗議。
書裡有個他們自己編的歷史2017-02-20胡萬程 早稻田大學政治研究科碩士生
近日,日本文部科學省公佈學習指導要領修訂案,要求將釣魚島(日稱尖閣諸島)及與韓國有領土糾紛的竹島(韓國稱獨島)為日本的固有領土。對此事,中韓兩國紛紛約見日本駐本國外交官,並提出強烈抗議,不少媒體也進行了濃墨重彩的報導。
加上前一陣子,日本APA酒店在客房內擺放右翼色彩嚴重、否認二戰中侵略與屠殺歷史的《本當の日本の歴史・理論近現代史》書籍,同時APA經營者稱“日本人現在所學的歷史教科書為虛假的自虐史,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我們真正的歷史”等發言所引起的爭端,讓國際上、尤其是東亞地區對於這次日本教科書的修改極為關注。
教科書的威力不容小覷
教科書中對於歷史和領土的相關描述之所以受到關注,不僅僅有國際性的背景因素,同時也與本國的政治問題、發展方向緊密相關。再加之各國歷史記憶的選擇性保留與遺忘,近來各國民族主義的抬頭,使得歷史共識、民族情感與國際關係、國內問題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客觀上來說,與中國存有領土爭端的國家不在少數,比如印度、韓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但彼此教科書上寫了些什麼,說實話關注度非常低。唯獨日本教科書卻讓鄰國們不得不小心提防,這是為何呢?
二戰結束後第二年,日本在美國人的強烈干涉下於1946年11月3日頒布了《日本國憲法》。憲法中第九條明確規定了日本放棄戰爭權利,不擁有宣戰權。雖然憲法在70多年中經過多個版本的更迭,但是第九條直到今天也被基本保留下來,日本維持了70多年無任何戰事的和平。現在生活在日本本土上的大部分人,大都可以拍著胸膛說“日本是愛好和平的國家”。但是相信這種話的人,說實話在日本的鄰國里,可能寥寥無幾。一方面是因為日本近年來的動作大膽,試圖修憲、修改教科書、右翼言論、參拜戰犯,他們對於歷史問題的消極態度始終激怒戰爭被害國;另一方面也因為日本經濟總量大和科技實力強,始終是鄰國不可忽視的一股威脅性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時候,英國首相邱吉爾在選舉中被英國選民拋棄,史達林曾經嘲笑邱吉爾,邱吉爾聳聳肩膀認為這就是英國人民浴血奮戰的目的所在。讓人民作出選擇,這是民主的本來涵義。國民黨的歷史學者必須真正從歷史的角度出發,重新看待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一方面必須學會鳥瞰抗日戰爭波瀾壯闊的歷史全貌,另一方面必須對國民黨的歷史進行深刻反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結束過去,開闢未來。
兩岸應共寫抗戰史
國民黨乃至中國其他政黨對待中國歷史特別是抗日戰爭歷史必須抱著謙卑的心態,必須從對中華民族負責的高度分析問題,千萬不能為了政黨的私利而隨意地美化歷史;當然也不能為了淡化其他政治黨派和人民群眾中在抗日戰爭中付出巨大犧牲和不可磨滅的貢獻,而把中國的抗日戰爭歷史變成少數英雄的歷史。
真誠地希望海峽兩岸的史學者特別是近代史學者攜起手來,共同書寫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也只有這樣才能讓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歷史永遠鐫刻在中華民族兒女的心中,成為激勵中華民族不斷向前的偉大動力。(作者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喬新生》謙卑面對歷史2017/1/15
中國人民經過14年浴血奮戰取得了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然而,在如何重新書寫中國近代史的問題上,學術界卻出現了非常大的爭議。部分學者認為,不能抹煞中國國民黨領袖抗日戰爭期間的領導地位,只有客觀全面地總結抗日戰爭歷史,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中國的歷史觀從根本上來說都是英雄史觀。人們回顧中國抗戰歷史的時候,自然而然地把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的政治領袖作為主角,試圖借助於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重新塑造政治領袖的光輝形象。
中國習於英雄史觀
中國在抗日戰爭中之所以付出巨大的代價,就是因為中國當時處於軍閥割據的狀態,中華民國的領袖雖然試圖通過各種方式結束地方自治,建立抗日戰爭愛國統一戰線,但是國民黨的領袖都沒有真正地把民主建國作為追求的目標,沒有為實現各民族的大團結、各個黨派的大聯合創造必要的政治條件。這就使得許多民主黨派轉而支持中國共產黨,使共產黨從邊緣化的政黨一躍成為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和號召力的政黨。
中國歷史是一個不斷迴圈播放的歷史。中國歷史上多次改朝換代,但始終走不出歷史的窠臼。究其原因就在於,執政者取得政權之後,沒有真正為人民服務,沒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執政原則。總結中國抗日戰爭歷史的經驗教訓,一方面是要銘記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豐功偉績,另一方面也是要牢記中國近代以來所有經驗和教訓。只有實行民主,充分依靠人民群眾,發動人民群眾並且團結人民群眾,才能不斷地從勝利走向勝利。
現在日本軍國主義蠢蠢欲動,中國人民不應忘記慘痛的歷史,各個政黨不應當相互攻訐,而應當捐棄前嫌,以民族大義為重,保護祖先留下的寶貴財產,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
國民黨必須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必須認真總結自己在中華民族抵禦外侮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如果無視國民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領導作用,那麼,就是歷史虛無主義者;如果完全抹殺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那麼,就是典型的歷史偏見主義。
但是抗戰期間,國民黨昏庸腐敗墮落,抗戰後被人民拋棄,被共產黨取代,這段歷史不容抹煞。如果不敢正視這一點,那麼,就不是真正的民主主義者。
如果不以九一八事變作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那麼就等於自己抹殺6年來東北民眾、部分愛國官兵、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第19路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武裝所從事的抵抗日軍侵略的英勇鬥爭。我們應該站在中華民族的高度來看待抗日戰爭的起點問題。
由上可見,如果以有的人所謂「中國政府」(即國民黨政府)是否參加抗戰為「標準」來界定抗日戰爭的起點,九一八事變就難以「達標」;但是,如果以東北三省的廣大民眾、愛國官兵和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作「標準」來界定抗日戰爭的起點,九一八事變無疑是界定抗日戰爭的起點和「路標」。
退而論之,假如按照以國民黨政府是否參加抗戰作標準來界定起點問題,七七事變也不能作為抗戰的起點。這是因為:蔣介石在1937年7月17日的談話中雖然表示「準備應戰」,但又堅持說:「在和平根本絕望之前一秒鐘,我們還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盧(溝橋)事(變)的解決。」此時的蔣介石國民政府仍處於游移、動搖、妥協、退讓的徘徊之中。直到八一三上海抗戰爆發後,8月14日,國民黨政府才真正轉向抗日。照此推理,豈不把「八一三」或「八一四」作為中國抗戰的起點更好嗎?
所謂抗日戰爭的起點,簡言之,就是抗日戰爭的重大事件的開始時間問題。無論從邏輯還是從歷史來看,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七七事變則是中國抗日戰爭由局部抗戰擴大為全國性抗戰的轉折點。簡言之,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戰的起點,七七事變是全國性抗戰的起點。這是實事求是地研究中國抗日戰爭史得出的科學結論。
如果不承認中國的抗戰是從九一八事變開始的,是14年,就會給人一種日本從七七事變才開始侵略中國的印象,有意無意地淡化日本侵華的罪行;就會給人一種中國是從七七事變才開始抗戰的印象,認為在七七事變以前的6年中國並沒有抗戰,這對於宣傳中國的抗戰是很不利的。
值得欣慰的是,關於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和時限,現在國家已經明確從九一八事變算起,中國的抗戰是14年,而不是8年。
這是非常正確的。
相關新聞
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14年--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中國教育部明令:8年抗戰改為14年| 蘋果日報
抗日「多6年」 連打國民黨痛處-自由時報電子報
什麼信號?中共下令抗戰八年改十四年網友熱議 - 新唐人
到193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正規抗日武裝由原來的8個小游擊隊發展到11個抗日聯軍,共計有4. 5萬餘人,從而成為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主體骨幹力量。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犯上海,蔣光鼎、蔡廷鍇和張治中等率國民黨第19路軍和第5軍奮起抵抗。1933年,日軍進攻熱河、察哈爾,馮玉祥、方振武、吉鴻昌、佟麟閣等率部組成抗日同盟軍,給日軍以嚴重打擊。前後3次違反蔣介石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的抗戰行動,都被蔣介石國民黨政府一手破壞和扼殺了,而《上海停戰協定》、《塘沽協定》、《秦土協定》、《何梅協定》等出賣國家主權的妥協投降條約則是在蔣介石國民黨政府一手支持下簽訂的。
盧溝橋事變,8年全面抗戰起點
《正視抗日戰爭》闡述——中國抗日戰爭史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鬥爭史。但是,有人偏偏提出因為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沒有參加抗戰,所以不能把九一八事變作為抗戰的起點,進而認為:「怎麼可以把屈辱的『九一八』當作神聖的中華民族抗戰的開端?」然而,我們認為:要說屈辱,真正屈辱的是蔣介石國民黨及其執行「絕對不抵抗」政策的潰逃官兵(從九一八事變前到西安事變,蔣介石國民黨政府一直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內戰國策),而不是部分愛國官兵、廣大人民群眾,更不是九一八事變後立即組織東北游擊戰爭直接給日本侵略者以打擊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抗日武裝。
1933年1月17日,中國共產黨向一切進攻革命根據地和紅軍的國民黨軍隊提議:在停止進攻、保證民主權利和武裝民眾創立義勇軍3個條件下停戰議和,一致抗日,但遭到國民黨政府的拒絕。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鄭重要求國民黨當局停止內戰,集中一切國力抗日救國。同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窯堡會議上通過了《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總方針,提出「黨的任務就是把紅軍的活動和全國的工人、農民、學生、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切活動匯合起來,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革命戰線」。1936年9月,中共調整自己的政策,改變了過去「抗日反蔣」的口號,確定了「逼蔣抗日」的政策。西安事變後,中共又確定了「聯蔣抗日」的方針。
總之,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不斷適應新的形勢要求,決定並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的完整的政治路線,以團結抗日和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為奮鬥目標。
為更好地詮釋正視「十四年抗戰」的重要性,本刊選載《正視抗日戰爭》一書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可以說,九一八事變後,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斯戰爭的序幕。雖然中國抗日戰爭的第一個時期(即從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近6年)還只在黑龍江、吉林、遼寧、熱河4省地區進行,但卻從未停止過,這不僅為動員全國人民參加抗日救亡鬥爭起了重要的準備作用,而且給日本侵略軍以嚴重打擊。僅就日本官方大為縮小的統計數字,14年里,日本關東軍被我東北抗日聯軍等部斃傷俘者近萬人。毫無疑問,九一八事變開始的東北人民及廣大愛國官兵反對日本侵略軍的各種形式的武裝鬥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爭取民族解放事業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
所以,毛澤東於1945年4月24日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在曲折的道路上發展起來的。這個戰爭,還是在一九三一年就開始了。」
以國民黨政府在九一八事變以後沒有實行抗日為由,把抗日戰爭的起點定為七七事變是值得商榷的。就抗日戰爭的性質而言,它是中國在20世紀30-40年代進行的由不同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及各族人民參加的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因此,我們在界定抗日戰爭的起點問題時,就不能以國民黨政府是否主張、參加抗戰作為標準來評判。
歷史的事實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戰爭是一個不斷擴大、不斷升級、由局部侵華演變成全面侵華的過程。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東北三省;1932年製造一•二八事變,進犯上海;1933年1月進攻熱河;1934-1935年製造張北、察東和河北事件,進而蠶食華北、分離內蒙,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和偽「蒙古軍政府」……最後制訂1937年度侵華作戰計劃,擴大增設在平津地區的駐屯軍,準備隨時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同時,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是一個從小到大、由局部地區抗戰逐漸發展到全國性抗戰的歷史過程。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部分愛國官兵違反蔣介石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奮起抗日。例如:馬占山部在黑龍江的江橋抗戰;黃顯聲等指揮軍警阻擊日軍侵略錦州;李杜、丁超等部在哈爾濱外圍地區襲擊日軍……他們的抗日行動促進了東北義勇軍的興起及抗日鬥爭,也為中國共產黨組建抗日武裝創造了有利的群眾基礎。
然而,對於這一說法,不少學者卻提出了異議,近年來較為統一的意見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止日期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9月2日日本簽字投降,歷時近14年,也就是「十四年抗戰」。
對於抗戰歷史,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指出,我們不僅要研究七七事變後全面抗戰8年的歷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變後14年抗戰的歷史,14年要貫通下來統一研究。習近平的這番講話,準確定位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時限與歷史階段的劃分,給抗戰歷史的研究指明了正確的方向,有利於我們走出認識的誤區,統一共識。
不僅僅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應該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而且,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局來看,「九一八事變」也是日本法西斯對中國大規模武裝侵略的開端、是日本爭奪亞洲霸權與發動世界戰爭的起點,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兩個戰爭策源地之一的遠東戰爭策源地的最早形成。
蘇聯檢察官克倫斯基在遠東軍事法庭曾說:「如果我們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這段血腥時期的開端的話,1931年 9月 18日恐怕是最有根據的。」
對戰爭起點為「九一八事變」,日本國內也有一定的認識,比如,日本著名歷史學家藤原彰在其編著的《日本近代史》第3卷序章中指出「本書是以日本開始發動了歷時14年侵略戰爭的1931年為起點,概括地敘述從那以後的日本近代史」。
2015年1月1日,日本天皇在迎來新年之際通過宮內廳發表感言稱,日本應該借二戰結束70周年之際,藉此機會好好學習以滿洲事變(即中國稱的「九一八事變」)為發端的那場戰爭的歷史,思考日本今後應有的樣子。
全國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70周年重點圖書——《正視抗日戰爭》一書指出:「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端。」該書作者認為不應把九一八事變看作是只有局部意義的中日兩國的地區性的一般軍事衝突,而應把它看作日本企圖建立軍事獨裁法西斯專政、實現其獨占中國的「大陸政策」的第一步。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中國人民首先以武裝鬥爭反對日本法西斯的武裝侵略,從而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
從九一八到日本投降,日本侵華和中國抗日就沒有停止過。
1931年後,抗戰從沒停息
「八年抗戰」還是「十四年抗戰」? 2015-08-14 白翔
對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傳統上一直習慣於稱之為「八年抗戰」,這種提法充斥於文藝作品甚至一些歷史文獻中,但「八年抗戰」這個說法卻越來越被認為會給人以誤解,割裂了中國始自1931年的14年抗日戰爭歷史,甚至有擔心認為,這種提法會給人以日本是從1937年七七事變才開始侵略中國,而中國自七七事變才開始抗戰的印象,現在較成共識的提法是,「十四年抗戰」。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九一八事變,14年抗戰的起點
「八年抗戰」的提法,其實是以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作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
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1931年9月18日,日軍挑起「九一八事變」占領了中國東北,並一手炮製了偽「滿洲國」。此後日軍又將魔爪伸向華北,陰謀策動所謂的「華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國國防方針》及《用兵綱領》,公然宣稱要實現控制東亞大陸和西太平洋,最後稱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會議通過了《國策基準》,具體地規定了侵略中國,進犯蘇聯,待機南進的戰略方案。同時,還根據1936年度侵華計劃,制定了1937年侵華計劃。從1936年5月起,日本陸續增兵華北,不斷製造事端,頻繁進行軍事演習,華北局勢日益嚴峻。
七七事變爆發前夕,北平的北、東、南三面已經被日軍控制:北面,是部署於熱河和察東的關東軍一部;西北面,有關東軍控制的偽蒙軍8個師約4萬人;東面,是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統轄的約17000人的偽保安隊;南面,日軍已強占豐臺,逼迫中國軍隊撤走。這樣,位於北平西南的盧溝橋就成為北平對外的唯一通道,其戰略地位更加重要。為了占領這一戰略要地,截斷北平與南方各地的來往,進而控制冀察,使華北完全脫離中國中央政府,日軍不斷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性軍事演習,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
盧溝橋事變被視為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起點,從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國人民的這段抗戰一共經歷了8年,這也就是「八年抗戰」說法的由來。
畢業論文延宕 陸生轟政治干預2016年12月08日
國史館拒絕大陸學者調閱館藏,並將調閱檔案的審核時間拉長,學生先受害。圖為國史館閱覽室。(本報系資料照片)
國史館調閱門檻提高,兩岸學生紛紛痛批「干涉學術自由」!8月1日國史館頒布史料開放新規後,取消陸、港、澳學者調閱資格,結果學生反成首當其衝的「受害者」。除有陸生直言,台灣過去引以為傲的自由學風逐漸喪失;7日也有台生透露,連台灣人調閱史料也受阻,甚至導致畢業論文時程遭延宕。
「我們同學提出105件調閱申請,最後只批准1件!」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黃姓博士生表示,「國史館改規後有准駁權,檔案是否涉及機密他們說了算,不服提訴願,一來一往就好幾個月;相較之下,以前只要拿身分證去國史館,押證件就可進去閱覽,落差實在太大了。」
黃姓博士生認為,國史館新規是「百分之百戕害學術公開與自由」,同時並針對無須設限的台灣人予以規範。他說,甚至有醜化學生是為了方便畢業,才呼籲國史館取消設立門檻的聲音傳出,「但以前是所有中華民國人民,乃至外籍人士到國史館調閱史料都很容易,現在學生只是受害第一線。」
此外,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大陸交換生王涵表示,「過去曾聽多位來台交換的陸生說,一定要去台灣國史館看看,館裡的服務很到位」,且對台灣的學術包容風氣素有耳聞,但來台後卻發現台灣正在喪失自己的優勢。
王涵指出,正因台灣國史館有豐富中國近代史史料,成為當時促使他來台交換的動機,未料抵台前國史館發布新規阻止,「這不僅對我們年輕學生與學者衝擊尤其大,且政治無端的干涉,對學術本身是有害無利的。」
王涵呼籲,「若蔡政府所謂的善意不變、維持現狀,那首先就應該把國史館的開放恢復到520之前。」
回應
號稱民主價值的執政黨!!!
“台獨”組織為謝雪紅立紀念碑試圖將其包裝為“台獨先鋒” 2016-09-25
她是中國共產黨黨員,她是台灣共產黨(日本共產黨台灣支部)創始人之一,她是台灣“二二八起義”的領導人之一,她是中國民主黨派之一的“台灣民主自治同盟”創始人……她是謝雪紅,然而,在台灣,她被一些“台獨”分子包裝成有“台獨”色彩的所謂“護台革命英雄”。
推動“台灣神信仰”的獨派組織“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在9月24日在南投縣草屯鎮台灣聖山舉辦“護台革命英雄謝雪紅紀念碑揭碑典禮暨追思活動”,紀念她“堅毅不屈為台灣前途奮戰”的精神,紀念碑呈三角造型,象徵女性撐起一片天。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稱,“若問謝雪紅對後世的台灣有什麼啟發?就必須回到1928年台灣共產黨創立時的初衷:台灣民族、台灣獨立與建立台灣共和國。如同她的遺言:你們必須堅持戰鬥下去,最後勝利是屬於台灣人的!”然而,這個鼓吹“台獨”的組織顯然將謝雪紅主張的台灣從日本統治下獨立歪曲成了從中國獨立出去,還試圖把她包裝成“台獨先鋒”。
在中共中央統戰部網站上,對於謝雪紅有如下介紹: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主席。女,台灣彰化人。曾當奴婢、工人。1925年到上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就學於上海大學,同年赴蘇聯東方大學學習。1928年在上海參加建立日本共產黨台灣民族支部,任候補中央委員。同年到台灣從事革命活動。1931年被捕。抗日戰爭勝利後,在台灣組織“人民協會”,任中央委員。1947年參加台灣“二·二八”起義,領導中部地區人民武裝鬥爭。同年赴香港,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織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任第一屆理事會主席。1949年後,任全國婦聯執委,全國青聯副主席,政務院政法委員會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是中國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委員,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回應
這很正常啊。那時候的中共,通電全國各省都獨立的。
任何故事只講一半是不道德的:當年中共台灣黨員的確是支持,甚至領導了台灣獨立,但是當時所講的台灣獨立是從日本人的殖民統治之下獨立,而獨立後的目的是為回歸大陸,正因如此,中共台灣黨組織才接受中共的領導,認為自己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獨把這種事情拿出來講,不怕別人把故事講完了啪啪打臉。
台獨沒招了,現在越來越像一個罵街耍賴的潑婦了。
http://www.guancha.cn/local/2016_09_25_375407.shtml
鄭成功精神錯亂?柯P天馬行空 2016-09-12 聯合報 徐宏吉/國中歷史教師
想不到醫師市長對歷史也如此有研究及興趣,開心啊。研究不少真不賴,若看法更全面正面些會更好。
首先,筆者認為鄭成功或許出身環境背景較複雜些,但他並沒有精神錯亂,他理念目標始終一致就是要反清復明,即使與自己父親決裂也在所不惜!
再者他在台時間不過半年即撒手人寰,其實對台影響不大,反而是他兒子鄭經及陳永華十多年治理影響才大。
再來柯P說鄭成功多活十年歷史改寫?會海洋中國?依據何在?筆者認為這未免過於天馬行空。鄭氏會來台最重要原因,除在大陸反清局勢不利外,剛好荷蘭叛逃來的何斌不斷鼓吹鄭氏攻台才促成此決定。
回應
瘋子都以為別人是瘋子啦!
皇民還是專心在日本史就好
反正開會開到一半柯P的亞斯伯格症突然發作 就是這麼一回事 何必大驚小怪!
鄭成功 比起當今牆頭草… 2016-09-12聯合報 溫俊維/補教業者(竹縣竹北)
柯市長語出驚人,稱鄭成功乃台灣精神錯亂的代表。此等言論令許多歷史學者、老師及議員側目,恐也傷害鄭氏後人和許多信奉國姓爺的人感情。
鄭成功終身對抗清廷、遙奉桂王年號、企圖恢復明朝,其政治立場明確堅定,甚至清廷用其父鄭芝龍威脅利誘,鄭成功也鄭重回絕,以「從制命不從亂命」答之,可稱擇善固執,比起當今許多政治立場搖擺的牆頭草,可謂判若雲泥。
何況鄭成功對台開發貢獻極大,除了驅逐荷蘭人擺脫殖民,更清查當時土地利用情形,承認漢人與已開化的土人的既得土地利益,穩定了社會;採取寓兵於農的政策,提升糧食產量;推廣文教,使孔孟之學深入台灣民間。他的種種功績甚至還贏得清朝巡撫沈葆楨作楹聯美譽,足見鄭成功的忠義和台灣貢獻獲敵人肯定,又豈是現今五大弊案未果、大巨蛋遷延未決的柯市長可比。
若不看小學,只看初中階段,是否又重視“國學教育”呢?答案依舊是否定的。筆者在訪問師大附中國中部(即大陸稱的初中)教師後得知,目前該校使用翰林版的國文教科書,其中與儒家經典相關的就只有收入《論語》四則(“學而時習之”、“見賢思齊焉”、“日知其所無”、“譬如為山”),而且是在初中一年級上學期的第六課,只佔該學期教授十二課中的一課而已,佔比極低。
若不將國學範圍定義為只限儒家經典,再加上古詩、古文、絕句、律詩、宋詞、元曲以及語文常識對聯等,初中一年級有7課、初二10課、初三8課,總計在初中三年學習的70個課目中只有25課,僅佔比35%。
大陸目前的中學“國學教育”則與台灣不盡相同。以貴州省貴陽一中使用的語文教科書為例,不僅選入《論語》、《孟子》的部分篇目並要求背誦,還加上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版)的《先秦諸子散文》作為獨立選修教材,其中收錄《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共計26篇選讀文章,範圍比只取材於儒家《四書》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還要更廣;重慶市二十九中使用的是人教版語文教科書,內容選取《孟子》(“寡人之於國也”)、《荀子》( “勸學”)、《大學》,還有賈誼“過秦論”與韓愈“師說”的古文選,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等人的詩選,加上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節選,內容非常豐富。
在獨立教材方面,有選修的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單獨成冊給授課教師自由使用,除了收錄《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尚搜羅了戰國的屈原(“湘夫人”)、《莊子》,漢代司馬遷,魏晉阮籍、陶淵明,唐代高適、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白居易、杜牧、韓愈、柳宗元,南唐李煜,宋代周邦彥、歐陽修、蘇洵、蘇軾、李清照、陸游,明代歸有光、張岱,清代那蘭性德、方苞等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作品,時間跨度從先秦到清朝之長,比《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有過之而無不及。
.............
http://www.guancha.cn/xuchenpin/2016_08_30_372842.shtml
許陳品:原來台灣國學正統只是條產業鏈? 台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
2016-08-29,有媒體深挖大陸“讀經熱”背後的商業鏈條,指其為“殘酷試驗” 。文中提到了台中教育大學副教授王財貴,他於1994年在台灣發起“兒童誦讀經典”的教育運動,隨後來到大陸宣講。
大陸的“國學熱”確實多多少少受到台灣的影響,比如此前被捅破傳播騙局的《弟子規》,就是從台灣流行起來的,因為台灣一向被追捧為保有“國學正統”,自然讓某些大陸民眾趨之若鶩。
坊間說法普遍認為“中華傳統文化保存在台灣”,但台灣至今真的保存了很好的“國學教育”傳統嗎?
台灣的“國學教育”現況還不如大陸
自1956年起,台灣地區高中課程中安排了“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科目,屬於高中國文科教科書之外,列為必選的內容之一,因此在教學現場的使用相當普遍。該教材選取儒家經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四書中的經典章節,涉及做人、處世、內政、世界觀、群體觀等各方面內容。
到了1966年,大陸因“文革”,中國某些傳統文化元素遭到破壞,教育體係也受到影響;為有別於“文革”對文化造成的衝擊,當時台灣領導人蔣介石發起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以復興儒家為主,整理傳統文化、去糟粕留菁華,並吸取西方文化的精粹,揉合中西文化,與大陸“文革”分庭抗禮。
政治性因素意外促成台灣重視“國學”的文化運動,《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自然也成為極為重要的載體之一。
但2006年民進黨執政時,重本土化而欲“去中國化”,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大幅縮減並改稱《論孟選讀》,並取消必修改成為選修。
經筆者採訪台北市立國語實小的高年級教師後發現,目前小學國語課(即大陸稱的語文課)每週僅有5節的授課時數,與過去9節時數相比減少近大半。
以目前該校使用的翰林版教科書來說,不僅沒有教授任何如《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與古典文學相關的正式課程僅有四年級下學期第七課“不識廬山真面目” (蘇軾《題西林壁》),五年級上學期第八課“古今西湖詩選”,以及六年級上學期第八課“古詩文選讀”。在小學六年的學習歷程中,只有三課的語文課程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真可謂鳳毛麟角。
中研院研究員:國史館搞政治 下一步就是修國史 2016-08-01 聯合晚報
國史館依《檔案法》、《政府資訊公開法》規定,今天起限制陸港澳三地學者調閱館藏資料,引發爭議。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朱浤源認為,這是以行政理由作政治對抗,背後理由應與總統蔡英文有關,質疑國史館在搞政治,「下一步就是修國史」。
大陸圖書館並未限制台灣學者調閱資料,一般省級圖書館都可看資料,中央級圖書館如位於南京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最近雖因進行數位化作業對全球封閉,但非僅對台灣,數位化完成後也會開放,「這是行政理由而非政治理由」。相比之下,國史館出招限制陸港澳學者,就是政治理由而非行政理由。
蔡上台後,各部會機關獨的意識越來越濃烈,彼此步驟越來越整齊,將意識形態一統化,國史館新招與蔡必然有關。他指出,國史館成立有三個任務,包括為中華民國收集資料、研究中華民國歷史、寫國史,他依現況推斷,接下來就會改寫國史。
「蔡英文在開時代倒車!」,如此國史館,用意識形態凌駕學術研究,且連國內學者要看資料都得提前15天申請;以前國史館會邀大陸學者演講,未來也一定不可能,兩岸學術交流更減。他憂心,台灣這樣先限制陸港澳學者,將來大陸也會限制台灣學者,對台灣學術研究「很傷」,長期將使台灣學術能力受到莫大限制和傷害。
相關新聞
國史館史料 暫禁陸港澳閱覽惹議
國史館館長吳密察:公家機關一定要先守法再改善
學者汪浩籲懸崖勒馬 盼國史館藏全面開放
誰把歷史的話語權交給對岸?
回應相關新聞
清朝學者龔自珍曾說:「欲要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
不管是
忽然跳出來 跟原住民道歉 講一堆 有的沒的
還是
修改 國高中學的歷史課綱
或是
不讓 國史館 對外開放史料
其實 背後的目的 都只有"一個"
切斷 台灣文化 民族 血緣很大一部份 來自中國大陸 的這段「歷史淵源」
切斷 下一代年輕人 思想上的認知 與對祖先的認知
但
他們這一切表面功夫 最終都會是"徒勞無功"的
要知道「文化的根」是切不斷的
這不是 光靠一小撮人去對孔子銅像噴漆 或是 去故宮破壞文物
就能 達到的效果
不要說日本只統治過台灣50年
就算過去日本 統治了台灣100年
這條根也是切不斷的
因為 就算是日本文化 也是從中國大陸移植過去的
5000年的根基 就算朝代更替 異族入主
也無法 改變過去的歷史
小小台灣 想靠幾個爛招 就想切斷中華文化的根源
真的是痴人說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作為反法西斯的主力軍之一,與美、英、蘇並列為“四大國”。趁著這一有利形勢,國民政府將收回台灣提上了議事日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宣戰佈告》中向世界宣布:茲特對日宣戰,所有一切條約,有涉及中日關係者,一律廢止。
根據這一佈告,《馬關條約》也在廢除之列,台灣應該歸還中國。中國政府的這一原則立場,得到了各盟國的認同及支持。《波茨坦公告》、《開羅宣言》都曾載明:戰後,應由中國恢復對台灣與澎湖列島的主權。
抗日戰爭勝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昭告中外:本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已答復中美英蘇四國無條件投降,依照規定,台灣全境及澎湖列島應歸還中國,本府即派行政及軍事各官吏前往治理。蔣介石隨之委派陸軍上將陳儀,為接受侵台日軍投降主官,並任命其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
1945年10月上旬,中國的三個師、兩個飛行大隊、二十艘軍艦,陸續開赴台灣參加接收。
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接受侵台日軍投降儀式,於25日上午,在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隆重舉行。
整個受降儀式只5分鐘許。短短5分鐘,結束了日本對台灣長達半個世紀的霸占。陳儀通過電台宣布:“從今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皆於中國政府主權之下。本人特向我國同胞及全世界報告周知,台灣現已光復!”
http://opinion.haiwainet.cn/n/2016/0606/c456317-29982711.html
第三回
台灣初歸,百廢待興,鄭成功晝夜籌謀復興大計,積勞成疾,於收復台灣的當年病逝。他的兒子鄭經繼任延平郡王位,繼續治理台灣,與大陸上的清王朝分庭抗禮。
康熙帝一心想統一台灣,為避免同室操戈,提出條件:只要鄭經接受招撫,台灣歸屬朝廷管轄,可給予相當權位,對所屬文武各官,也都量材錄用。鄭經不允,要求台灣按朝鮮例,作為清朝的屬國來朝進貢。這實際上是使台灣獨立為國,使中國一分為二,被康熙斷然拒絕。
談判破裂,戰事重開,雙方就這樣談談打打,一直處於敵對狀態。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鄭經去世,他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王位自相殘殺,最後由大將劉國軒、馮錫範操縱,擁立鄭克爽繼任王位。
此時的大陸,康熙帝已徹底平定“三藩之亂”,國力大增。收復台灣、全國統一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據此,康熙決定以武力統一台灣,遴選精於海戰的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打造戰船,操練水師,做戰前準備。
一應準備就緒,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6月14日,清軍跨海東征。經7天激烈戰鬥,先將澎湖攻克,全殲鄭軍精銳。澎湖失守,主力喪盡,鄭克爽六神無主。最終採納劉國軒的建議,順應時勢,歸順清廷。於是派人向施琅請降。施琅立即奏請康熙帝定奪。
消息傳到北京,一些滿族大臣主張拒絕鄭氏請降,直搗台灣,徹底殲滅之,以報往日之仇。康熙帝不以為然,告誡臣下云:“君子以德報怨,不可耿耿於舊仇。台灣兵民同是炎黃子孫,既願臣服,何忍再以刀刃相加?”他降旨施琅,接受鄭氏請降,又重申了先前的承諾:如能誠心來歸,可將前罪盡行赦免,加恩安插,務令所得。
8月11日,清軍東進至台灣鹿耳門。鄭克爽率文武百官,在岸邊迎接王師,向施琅繳上印璽、台灣疆域圖、土地戶籍冊。
與大陸為敵22年的台灣,終於統一,成為福建省的一個府。光緒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正式設立台灣省,使台灣成為直屬中央政府管轄的最高地方行政區。
第四回
甲午之戰,清政府以敗績告終,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其中一款,是割讓台灣給日本。此後,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在廈門堅持反清復明的鄭成功,眼看滿清統一大陸已成定局,便將收復台灣的大計付諸實施,以建立抗清根據地,並解救紅毛(時人對荷蘭人的稱呼)統治下的高山族等各族同胞。
清世祖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3月23日,鄭成功率大小戰船200餘艘,軍士2萬5千人橫渡台灣海峽。船隊抵達台灣西部海港鹿耳門,適逢漲潮,鄭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登陸,經激烈戰鬥,佔領了海邊陣地。
鄭成功採取先殲小股之敵、後殲大股之敵的戰略戰術,先將赤嵌等小城市拿下,又分派精兵勇將駐紮海岸,巡邏海上,嚴陣以待,以攔截從海上來的荷蘭援兵。繼而揮師熱蘭遮城。
熱蘭遮城(台灣城)是當時島上的第一大城市,又是荷軍總督揆一的大本營,城垣高大堅固,配備有西洋大砲。鄭成功為避免過多傷亡,下令斬伐竹木,在台灣城四周編樹柵欄,並挖掘深壕,將城中與外界隔絕,使敵不戰自亂,束手就擒。時間一天天過去,城裡缺糧少水,從南洋開來的紅毛援兵,也一次又一次被擊退。揆一狗急跳牆,曾幾度突圍,但每每損兵折將,不能越雷池一步。
揆一無奈,於是派人攜書,求見鄭成功進行和平談判。許以出10萬兩銀子犒勞鄭軍,要求解圍,並讓荷蘭人留在島上;以後各不相犯,並每年向鄭成功納銀1萬兩。
鄭成功嗤之以鼻,回絕道:“惟有還我台灣,可放爾一條生路,不然,大軍攻城之日,便是爾等葬身之時。”延至康熙元年(公元l662年)1月,台灣城中糧盡彈絕,紅毛軍或戰死,或餓死、病死,只剩十之二三的兵力。鄭成功審時度勢,發起總攻。
揆一為求活命,扯起白旗投降,並於2月1日在投降書上簽字。隨後,帶領殘兵敗將狼狽逃離台灣。被荷蘭殖民者霸占了38年的台灣,復歸中國所有。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的不朽功績,永垂青史。
除此以外,在世界史上,鄭成功獲得的熱蘭遮城堡之戰的勝利,也標誌著在東西半球的第一次正式海上對決中,東方取得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勝利,同樣具有非凡的意義。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明末清初的兩岸雖然分屬兩個政權,但從來沒有放棄過對“中國”的認同。清廷從不認為台灣是“外國”,而鄭成功也沒有“獨立為國”的打算,這為之後台灣重歸中央管轄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後來當鄭氏政權開始有裂土為王的打算時,兩岸關係就必然發生根本性變化,清廷不得不加快統一的步伐。
想獨立?也不看看我們四次收復台灣的歷史2016-06-06 海外網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然在歷史上它也有與大陸分離的時期,但就跟中國的歷史主流是統一一樣,台灣每次在分離後,都會再次回歸祖國。歷史證明:不論有什麼樣的阻力,不論有什麼樣的勢力,中國統一的歷史潮流竟如此浩蕩,不可阻擋。關乎中國國運與中華民族命運的台灣問題,終會有解決之時。今天,島叔帶你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四次收復台灣的故事,殷鑑不遠,願統一可期。
第一回
早在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時任泉州知州汪大猷就在澎湖派駐舟船水師,警戒台灣、澎湖地區,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澎駐軍。
元朝建立後,元世祖於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降旨,設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同安府,台、澎地區至此開始有地方行政機構,行使統治權。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為防備日本海寇侵襲東南諸省,下令實行海禁,但在軍事部署上只防海岸,不守海島,撤除了設在澎湖的巡檢司。由此導致倭寇乘虛而入,以台灣、澎湖為中轉站,頻頻襲擾大明的沿海地區。
明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底,大批倭寇在福建海面流動,燒殺搶劫,遭明軍水師圍殲,漏網的殘部逃回台灣。鎮守浯嶼(今金門)的福建都司沈有容,決計趁此胜勢追窮寇,一舉將倭寇逐出台灣。遂挑選敢死之士、高大樓船,渡海追擊。時恰值西北季風,大軍揚帆東海,經澎湖直達台灣西南海岸。
在與倭寇的海戰中,明軍戰船先發製人,施放火箭,多艘敵船中箭起火,使倭寇立時亂了陣腳。沈有容揮動令旗,樓船趁勢順風順水橫衝直撞,勢不可擋。倭寇力不能支,急中生智,竟下令把搶掠來的財貨拋入水中,意在引明軍撈取,緩解追擊。但是倭寇畢竟太天真,由於沈有容治軍嚴整,其部下無一“見錢眼開”,繼續窮追猛打,全殲了海上之敵。
明軍隨後成功登陸,沈有容張榜安民的同時,繼續追剿陸上的殘敵。在深山堅持鬥爭的台灣義軍與明軍此時緊密配合,合力殲滅倭寇的遊兵散勇。倭寇頭目見大勢已去,倉皇下海逃遁。
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從國外侵略者手中收復台灣,時為明朝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春節前夕。
第二回
17世紀初,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殖民者,開始打起台灣的主意。先是以經商互市為誘餌,於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得到福建地方官允許,在台灣築城作為貿易場所。繼而通過利誘、威脅、武力恫嚇等手段,不斷蠶食擴張,最終將整個台灣置於其殖民統治下。
聯合/不要風車版課綱2016-05-22聯合報黑白集
新政府一上任,新教育部長潘文忠立刻宣布「廢止一○三高中國文和社會微調綱領」。十二年國教課綱要一○七學年才上路,社會科則因為爭議太大,還要再晚兩年。
有人擔心,在這段青黃不接期間,孩子們到底何去何從,要根據什麼版本的課綱學習才好?其實,這似乎無需太過擔憂,在大人爭辯不休的混沌時期,孩子們或許反而能學習用第三隻眼來看事情,不必一味相信藍綠政府「欽定」的版本。如此,視野反而更廣闊。
立法院日前通過《高級中等教育法》修正案,為了顯示民主並討好下一代,將把高中生代表列為課綱審查委員。教育本是百年樹人大事,現在被操弄到如此政治化,應接受教育的人反而被抬上轎來領導教育,這豈非本末倒置?
只消看五二○總統就職典禮上的大戲,由紙風車劇團編排的「台灣之光」,利用各種選擇性的場景來演繹民進黨的台灣史觀,舉凡國民黨所為皆屬邪惡,凡本土之可愛皆為民進黨之功勞;其餘,台灣如何從貧瘠創造經濟奇蹟,如何從海隅孤島締造民主憲政,一概跳接而過,彷彿不曾發生。這樣的「紙風車史觀」,既然能在總統就職大典上演出,難道不會堂皇寫入課綱?
潘文忠會不會是另一個杜勝正,我們尚難判斷。必須提醒的是:作為教育部長,再怎麼政治正確,也不能悖離「教育」的初衷;課綱再怎麼挖空心思,也不能像「風車版」那麼瞎。
相關新聞
立院三讀《高級中等教育法》 課綱審議開放學生參與
學生審課綱是在為難孩子 中時
黑箱課綱走入歷史課審會納高中生 自由時報
王曉波:太政治化
政院張揆問:真的合適嗎? 看林全的決定
前教育部長質疑:高中生專業性足夠
別再弱化學生的想像,高中生為何不能審課綱? 自由
也適別再弱化國中小也適用… 中小學生審課綱?
海協會長陳德銘問台灣人“原住民哪裡來” 對方答不出
陳德銘自2015-11-30起訪台7天,12月4日先後參訪新北市坪林茶葉博物館、鶯歌陶博館、新竹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在參訪陶博館時,好奇的問了現場員工“我很好奇原住民從哪裡來?”,旁邊員工一時間還回答不出來,陳還補了一句,“因為這個島(台灣)是從海底隆起的”,似乎很想知道答案。
後來那位博物館員工接受“ETtoday東森新聞雲”記者訪問時表示,他其實也知道文獻記載上是寫台灣原住民來自於“南島語系”,但這只能證明2者有密切關係,並不能完全確定,他自己其實也很好奇。
觀察者網查詢資料發現,關於台灣原住民起源的問題,學術界確實還存在爭議。台灣人認為台灣原住民是南島語族人的最北端,祖先是馬來人,從菲律賓等地遷移至台灣。有些“台獨”分子藉此宣揚自己的理念。不過學術界對南島語族人的起源仍有爭議。由於西方學者當年提出南島語系這一概念時,僅研究了太平洋和印度洋諸民族,但對於已經被漢族同化的中國嶺南地區並無研究。有中國學者研究指出,起源於百越的壯族、侗族等民族語言,與南島語係有很多相通之處,或屬於同一人種。甚至有研究稱,日本、朝鮮的語言同南島語係也有部分共同點。數據顯示,如今台灣的台灣原住民族人口約50萬,佔台灣人口總數的2%,漢族人則佔台灣人口的98%(大陸漢族人比例約92%)。從隋朝開始,漢族人民開始移居澎湖地區,明朝開始大規模移居台灣島。
回應
姜是老的辣
老陳這是想點點那些總是叫嚷“外省人”咋咋地的島人吧?
日本、我國台灣,甚至韓國,說起自己祖宗,都有這種“捨近求遠”心理,認為祖宗是從遙遠的東南亞(恨不得是從歐洲)而來,就是不是從近在咫尺的中國大陸而去。想想也可笑,遠古東南亞人似乎交通工具很發達,相隔數千公里能移民到台灣、日本、朝鮮半島,華夏古人卻不能到達台灣、日本甚至陸路相連的朝鮮搬到。
台灣人是從草履蟲自我獨立進化成人類的 [哈哈]
http://www.guancha.cn/local/2015_12_07_343773.shtml
另詳參【圖博館】: 《風中緋櫻》 《唐山過台灣》 馬原民政策 美國民族大熔爐 史盲與史屍 擺脫族群幽靈了? 9成自認是中國人? 71%希望台灣獨立? 《國民主權》 《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 《台灣論》 獨派的道德觀 如此的台灣人 台灣係啥米碗糕 如此的台獨 福佬沙文主義 去中國與俄國化 雙面君王與朝貢體系 地球沒人較自然
台灣反課綱運動錯字連篇作家張大春:慚愧無以復加 2015-7-25
台灣新版歷史教科書將“日本統治”改成“日本殖民統治”,將“台灣接收”改為“光復台灣”,引發台獨不滿。一些生進而發起反課綱運動,效仿太陽花,佔領教育部。不會寫“撤”字,在地上用粉筆寫下“撒回黑箱(課綱)”,連作家張大春都看不下去了:我真慚愧得無以復加。
張大春之子張容也在父親的個人網頁留言,不過,兒子站在反課綱一邊
張大春今天發布長文《黑箱‧異端‧互相洗腦?輪流洗腦?》,點評道:那就是不信任異己、不寬容異端的氣味,從屢試不爽的黑箱操作到精神違法……發明這樣的新概念,其實質是掩蓋背後的台獨分子焦慮。
回應
看台灣下一代如此無能低智,我更欣慰
民進黨拿學生當肉盾,技術越來越熟練了。
父子為一個反課綱的事鬧得反目,我嗅到了一股濃濃的文革味道
不到台灣,不知道文革還在搞。
台灣是人類內鬥的典型表演場。
原來民主也只是“混世魔王”在搞事!這時代變得讓美國的特工教“獸”,也該愧疚學習了!
憲法可以恣意踐踏,果然自由
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5_07_25_328147.shtml
相關新聞
藍批唆使學生 綠回諷老招(回應:民進黨為什麼不敢叫自家的黨工或支持者出來抗議,而偏要煽動學生「太陽花學運2.0版」! 民进党已经引起公愤,还没有自觉。)
反課綱 民進黨資助收據現形
整理包/課綱微調爭議 到底在吵什麼?(回應:歷史課本中「日據」VS「日治」;「中華文化」VS「台灣文化」;「台灣光復」VS「台灣接收」....吵的不可開交,其實主題就是想與大陸+中華文化做切割)
教長告學生 柯文哲:他是打手啊(回應:做贼的喊抓贼。柯P不是民進黨打手?)
洪秀柱:放過孩子 讓社會回歸平靜(回應:洪是說,請民進黨放過年輕的孩子他們, 不是要法律放過他們).
另詳參【圖博館】:民粹:邏輯邪42/66《大說謊家》史盲與史屍
反課綱學生闖教育部 警方逮捕33人 中央社 2015-7-24
反課綱學生及民眾昨天深夜闖入教育部。台北市中正一警分局今天指出,共逮捕33名學生及民眾,其中包括3名記者。
「反黑箱課綱」學生及民眾因不滿教育部舉辦的課綱微調校園座談會結果,昨天深夜23時35分許,架長梯自教育部北側合作社屋頂闖入教育部中庭。
中正一分局表示,民眾及學生隨後強行闖入教育部主體建築物,並破壞部長室大門,堆疊桌椅、長櫃阻止警方進入。
警方指出,這些人的行為疑涉違反刑法第306條無故侵入他人建築物、354條毀損等罪,警方獲報後立即趕赴現場,並於今天0時10分依法逮捕,並以警備車送至保安警察大隊偵詢。
據初步清查,抗議群眾有學生24人、記者3人、民眾6人。台北地檢署上午將指派檢察官到保大偵訊。
相關新聞
聲援反課綱民眾籲臉書打卡 號召朋友
反課綱微調學生 企圖再闖入教育部
回應
民進黨冒充的政治學生,一伙職業屁學生
看這些個小紅衛兵的行徑,還可以拿發票向民進黨請款。
這種種說明了,2016如果讓民進黨空心菜上桌,那台灣不就成了納粹第二。
這真的好恐怖!
逮捕法辦啦!民主法治是民主法治國家的普世價值,絕對不能容許極少數人挑戰與踐踏!
沒有法制,民主就成了無法無天的理由!
去年嘗到甜頭...老戲又再重演...
還在鬧哇!現在是只要不爽不合己意就可以衝進自己想要衝進去的地方啊。
繼續鬧~直到變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兩岸文教界最近多在搞啥呀!彼岸在搞文教改革、此岸在搞文教革命,不信看下聞摘:
中國社科院 蟬聯亞洲第一智庫
中國將誕生一所巨無霸大學
英向中國學習 60上海教師赴英教數學
英國人數學差 經濟年損200億英鎊
虎媽新作再掀爭議 民族優越論
師生對槓 成大新廣場「不命名」了
高中歷史新課綱 教部:呈現事實 「去日本化」
課綱微調 全國教育會議吵一團
教長蔣偉寧定調:課綱微調 合憲、合法、合程序
綠6縣市抵制 續用舊課綱 教部:違法
高中歷史教科書 蔣偉寧嗆綠委:洗腦的是妳
統獨的內爭錯位的歷史
民進黨從「本土化」躍向「擁殖民」?
高中新課綱之爭 民進黨當年修改幅度更大
學者:看不出新課綱「去台灣化」
高中生組同盟 支持去日本化
歷史意識形態之爭 亞洲皆然
南韓教科書 也「去日本化」
本土、新住民語 擬列國中必修
校長:國中列必修課 將是災難
家長:別為意識型態 強迫學習
台南國父銅像遭拉倒 藍綠再碰頭爆發衝突
坐視國父銅像被拉倒 台南警官遭控瀆職
拉扯銅像 可以抹滅歷史嗎
孫中山:南京能容 台南不容
原民代表2014.2.28燒狼煙 要求拆鄭成功銅像
沒有論述 只有選舉 (回應:沒辦法,台灣連沒思考能力的智障都有投票權.,垃圾政客當然會好好利用了...民進黨的立場論點本來就是前後矛盾,搖搖擺擺,顛三倒四,那根本不足為奇.)
瘋補作文、私中爆滿…12年國教怪現象
新北營養午餐弊案 32校長有罪
7成校長支持能力分組
繁星可議 創造新的不公平
學生數早掛零 私校仍打死不退
明星私中校長:賣地賺不多 誰要退?
科大可改專科 私立高中職恐先熄燈
私校退場 變培訓技術人力 淪商品招標
旣然要搞文革,就革地徹底些、革掉教育部文化部的命吧!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840578
島中捉馬:馬反諷詩20/34
又非甕中捉鱉
島中如何捉馬
xxxxxxxxxxxxxx
馬(英九)落台島唄
這匹馬太與人為善了
才會回台憂國憂民
要是其女都不願留台
隨馬步留學不回台
海龜(歸)回台將變土鱉
xxxxxxxxxxxxxx
馬回台為228贖罪
此乃外省人之原罪
228時全台鎮壓
白色恐怖全台捉諜
如今只捉一匹馬
台灣人已善待馬了
xxxxxxxxxxxxxx
是嗎
那日據時日本全台殺人
綠獨小人怎懷念日治呢
xxxxxxxxxxxxxx
斯德哥爾摩症唄
被殖民虐待狂啦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994581
高中歷史新課綱 綠6縣市抵制2014/02/06聯合報
中國→中國大陸
日本統治→日本殖民統治
慰安婦增「被迫」兩字
教育部日前公布微調後的高中歷史新課綱,引發「去台灣化」爭議。民進黨中常會昨決議,綠營執政的高雄市、台南市、宜蘭縣、嘉義縣、雲林縣、屏東縣等六縣市拒絕採用新版課綱,將續用一○○年通過的舊課綱與教科書。
教育部上個月宣布微調整高中歷史課綱,把「中國」改為「中國大陸」,「日本統治時期」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對慰安婦的描述增加「被迫」兩字,一○四學年、即明年九月入學的高一新生即將採用依據新課綱編的歷史課本。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昨在中常會指出,此波歷史課綱調整有「三大違背」:違背程序、違背規定、違背事實。民進黨將結合民間團體及學者專家反對此事,並動員協助所有民間抗議活動;民進黨立院黨團也將在新會期開議後,要求教育部撤回課綱調整案。
民進黨將開啟執政縣市、立法院、街頭「三大戰場」。蘇貞昌表示,台灣好不容易走出「教育為政治服務」的威權道路,絕不容主政者再次強加意識形態在下一代身上,民進黨將防止台灣走回頭路,「不會讓我們的孩子去讀錯誤史觀下的歷史課本。」
民進黨立委吳秉叡表示,立法院開議後,此案將列為優先處理議題,民進黨團將要求教育部撤回課綱調整,並報告課綱審查狀況。台南市長賴清德年前即宣布,台南市四所完全中學將拒用微調後的高中歷史新課綱。
台灣教授協會要求應以「中國」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不是含糊不清的「大陸」,並停止使用充滿意識形態用詞如「光復」。
【記者沈育如/台北報導】高中公民老師組成的「公民教師行動聯盟」,昨天到教育部前抗議高中歷史課綱微調,要求教育部「暫緩微調課綱、重啟公聽程序」。
回應
反對的內容都是事實,民進黨掩起眼睛就不存在嗎?中國香港'中國大陸有何不對?只要不是中國台灣就可以了. 慰安婦是自願的嗎? 台灣不是殖民地,難道是日本的領地嗎? 無知又無恥,亂反對一通
有些人亡國奴當久了,已經不習慣回復原來的身分,居然還敢公開走上街頭,不怕羞辱祖先嗎?
我也是公民,我就反對這些"公民教師行動聯盟",意識形態又凌駕專業,可憐的又是無辜得學生。
詳參【圖博館】: 史盲與史屍 中華民國很敏感 《國民主權》 《台灣論》 獨派的道德觀 各表一中 去中國與俄國化 福佬沙文主義 民進黨路線
挨轟「矮化台灣」王曉波:願公開辯論 好膽嘜走2014-1-27中國時報
教育部調整高中國文科及社會科課綱,真的會「去台灣化」?微調課綱小組召集人、世新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王曉波說,「我比那些台獨人士還台灣,怎可能讓課綱去台灣化。」另有學者認為,課綱本就應依憲法來訂,全世界皆然。
王曉波表示,這次課綱微調不但未「去台灣化」,還增加了許多台灣的內容。譬如現行歷史教科書中,中國一些革命事件都忽視台灣,但微調後的課綱,將台灣人參與興中會、同盟會、329黃花崗之役、北伐、抗戰等都納入,更彰顯台灣人在歷史的重要性。
「我願意接受公開辯論,台獨人士好膽嘜走。」王曉波說,微調後的課綱,不但不會「矮化台灣」,反而是「高化台灣」,大家可以放心。如果台獨人士不相信,那他願意公開辯論,看看到底誰在矮化台灣。
另一位微調課綱的委員、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教授謝大寧說,他們依憲法來調整課綱,卻被一些人說成「去台灣化」,實在不知道這是什麼邏輯。美國教科書全部都依美國憲法來制訂,台灣當然也應該依中華國憲法來編教科書。
「那些人還不是在中華民國憲法保障下,才得以這麼自由的任意批評。」謝大寧表示,進黨執政時不照憲法編教科書,造成憲法威信蕩然無存。他告訴台獨人士,等到哪一天台灣共和國成立了,他們就可以依台獨憲法訂課綱,但在這之前,就照中華民憲法來辦事吧。
「不是獨派人士說課綱微調後去台灣化,就真的有去台灣化。」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王仲孚指出,他檢視這波高中歷史課綱微調,主要是「去日本殖民化」,完全沒有「去台灣化」,還更強調台灣人主體性。
王仲孚舉例,當年台灣人抗日,日本人視為「土匪」、「盜匪」,但微調後的課綱,站在台灣人的立場來看此問題,認為他們是義士。
開羅宣言70年了
開羅宣言「日本所竊據的中國領土,如滿洲、台灣、澎湖群島等應該歸還中華民國。」都已七十年了,台澎金馬的歸屬,怎還爭論不休?
事關國民主權1之爭,靠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的嘴炮,再爭個七百、七千年也不會答案。
別史盲2了,中國歷史的分分合合3分久了自然會合。
如今不同了,兩岸中央的一中各表4就已表不清5,島內的台獨6和島外的美日7分裂勢力更是不承認開羅「宣言」的「條約」效力!
可是開羅宣言的條約效力是客觀的史實呀!
哎啊!人這種理性動物真是不如禽獸誠實,不遵守約定時、人會掰出各種邏輯來說約定無效。
所以台澎金馬的歸屬,最終還得回歸動物本質:實力、不管軟硬兼施8!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793851
日據…既符史實 又符感情【聯合報╱李勝峰/新黨顧問2013.07.18
「日據時代」、「日本時代」,這是生長於台南鄉下的我,一直聽到鄉親父老對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稱呼。
李登輝主政時,出現了「日治時代」,取代前兩種說法,現在連馬政府也媚俗用「日治」。
講中性,「日本時代」最中性。講史實,家鄉父老兄弟姐妹,自然慣用的「日據時代」最符合史實。講政治操作,企圖扭轉台灣人情感認知下約定俗成的「日據時代」,則是「日治」。
「日治」,係特定史觀者要迴避「日本人藉由侵華甲午戰爭占據台灣的史實」,企圖以「清朝甲午戰敗,割讓台灣,日本取得合法統治」,美化「日本二次失敗,投降為終戰」,扭曲「台灣光復」為「另一個外來政權,利用終戰奪取日本人的合法統治台灣」。這是某些少數特定意識形態的史觀,但絕不是中華民族史觀,更不是台灣人主體的史觀。
日據:日本以戰爭為手段,是強奪、占據台灣的殖民統治者,稱之為「日據」,既符史實,又符感情。
日治:強調日本「合法」統治台灣的地位。中華民國八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是另一個「外來政權」取代日本的合法統治的潛意義。
從台灣人主體性言,從近百分之九十台灣人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一份子言,從台灣被日本以戰爭迫清廷割讓而占據的史實言,只有「日據」,沒有「日治」。
「皇民化」角度,只有「日治」,沒有「日據」。庶民口中的「日本時代」,比以史觀扭曲史實的「日治」中性、忠實多了!
最近教育部不准中學歷史教科書使用「日據」,只准使用「日治」引發風波。教育部早已如此,只一直說不出個道理。
有人說:「日治」「比較符合事實」,但是我們也可以說「日據」更符合事實。事實上,歷史事件的陳述,使用怎樣的「詞彙」表達,涉及到「主體性」或「立場」問題,這在由政府控管的中學歷史教科書裡表現最為明顯。而非「事實」不「事實」問題。
舉例來說,一九三七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這是站在中國人立場說的,如就日本的立場來說,當時稱「膺懲暴支」(懲罰殘暴的支那人),「大東亞聖戰」,請問哪一種說法,「比較符合史實」?中華民國的歷史教科書可以稱「膺懲暴支」、「大東亞聖戰」?再如一八九五年以後,日本的台灣總督府公文,稱反抗日本的台灣人為「匪徒」,請問「匪徒」與台灣抗日志士,何者「比較符合史實」?我們的歷史教科書可以稱抗日的台灣人為「匪徒」」?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壓倒性勝利,不到一年全國解放,台灣的歷史教科書則寫「大陸淪陷、政府遷台」,這兩種陳述方式,是一種立場,難說何者「比較符合史實」?但台灣的歷史教科書似乎不會用「全國解放」一類的字眼,這就是立場問題。
「日治」或「日據」不是什麼「史實」問題,勉強算是一種「史觀」,有人認為「日治」是「台獨史觀」,並不正確。因為即使作為「台灣獨立國」,也應該採用「日據」,否則就失去了台獨的「立場」。「日治」比較接近「皇民史觀」或「日本軍國史觀」,日本教科書採用,就符合其立場。
有人說使用「日據」一詞有情緒性。這正是自己對「日據」一詞具有成見來抹殺這一用詞的正當性。試問:這次課綱的召集人吳文星教授,是台灣史專家,著作甚豐,他在一九八三年出版的碩士論文《日據時期台灣師範教育之研究》,一九八七年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完成的博士論文《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以及一九九七年以前發表的許多學術論文,都採用「日據」,如果說使用「日據」一詞有情緒性,那麼吳文星教授的學術著作,都是一些情緒性的出版品?教育部為何要找一位充滿了情緒性的教授作課綱召集人?
由政府管制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在性質上與私人著作大不相同。作為一個自由學者的個人著作,在自由多元的社會裡,未嘗不可表達其個人意志,但是,中學歷史教科書內容,由政府管制,必須依據教育部規定的「課綱」編輯,還需要由教育部「教科書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才能發行。可見教育部是有其立場的。否則就廢除「課綱的約束」及「審查制度」,完全開放歷史教科書自由編輯,自由發行好了。
教育部以「課綱」與「審查」兩項強制手段控管中學歷史教科書,用意本應該監督中學歷史教科書,不要背離憲法精神與國家立場,不要違背中華民國的「主體性」,但是現在由中國國民黨執政的教育部,卻反其道而行,只准使用否定中華民國立場的用詞,不准使用站在中華民國立場的用詞,而應該監督政府的執政黨立法委員,則希望「兩派」學者能取得「共識」,完全是一副事不干己模樣,真是咄咄怪事,令人匪夷所思! 2013-07-18 12:39:01
日據…既符史實 又符感情【聯合報╱李勝峰/新黨顧問2013.07.18
「日據時代」、「日本時代」,這是生長於台南鄉下的我,一直聽到鄉親父老對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稱呼。
李登輝主政時,出現了「日治時代」,取代前兩種說法,現在連馬政府也媚俗用「日治」。
講中性,「日本時代」最中性。講史實,家鄉父老兄弟姐妹,自然慣用的「日據時代」最符合史實。講政治操作,企圖扭轉台灣人情感認知下約定俗成的「日據時代」,則是「日治」。
「日治」,係特定史觀者要迴避「日本人藉由侵華甲午戰爭占據台灣的史實」,企圖以「清朝甲午戰敗,割讓台灣,日本取得合法統治」,美化「日本二次失敗,投降為終戰」,扭曲「台灣光復」為「另一個外來政權,利用終戰奪取日本人的合法統治台灣」。這是某些少數特定意識形態的史觀,但絕不是中華民族史觀,更不是台灣人主體的史觀。
日據:日本以戰爭為手段,是強奪、占據台灣的殖民統治者,稱之為「日據」,既符史實,又符感情。
日治:強調日本「合法」統治台灣的地位。中華民國八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是另一個「外來政權」取代日本的合法統治的潛意義。
從台灣人主體性言,從近百分之九十台灣人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一份子言,從台灣被日本以戰爭迫清廷割讓而占據的史實言,只有「日據」,沒有「日治」。
「皇民化」角度,只有「日治」,沒有「日據」。庶民口中的「日本時代」,比以史觀扭曲史實的「日治」中性、忠實多了!
去殖民化、去皇民化 何錯之有 2013-07-18 中時 李功勤(世新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忝為一位歷史工作者,對於近日以來沸沸揚揚的高中歷史教科書爭議,必須嚴肅的提出幾點淺見,以便就教各界先進:
首先,不容否認,四百年來的台灣,融合了許多的文化,例如原住民文化、西方文化,乃至日本文化等。但不容置疑的是台灣文化當中,最重要的乃是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有形的包括食衣住行的生活習慣,媽祖、關公等宗教信仰、漢字的使用等;無形的包括家庭倫常與道德、生命價值等,無一不是受到中華文化深深的影響。即便是西方學者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在其大作《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依舊將台灣視為是中華文化圈。可如今有人為了去中國化,遂行虛幻的政治企圖,竟然胡扯台灣是多元文化為主體,否定了中華文化才是這塊島嶼的主體,真是其心可議。簡言之,多元文化就是無文化,就是無根的文化。試問,當今的美國雖也號稱多元,但其實骨子裡仍然是盎格魯撒克遜為主體,這難道有錯?再試問日本人是大和文化,抑或多元文化的社會?
其次,從鄭成功收復台灣後,以迄清朝,再至中央政府遷台,幾個世紀以來的漢移民,如今雖有原住民以及近年來的新住民等,但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無論先來後到,也無論您是開台幾世祖,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從大陸來台的唐山祖先,這是不容抹殺的事實。我可以自豪的說,即便你把我燒成灰,我還是擁有中國的血源,但也不妨礙我也是台灣人。
第三,就現實的國家觀念而言,中華民國是依照二次大戰的相關條約收復台灣,成為合法領土。雖有不同意見的史觀認為台灣不屬於中華民國,但是中華民國是依照憲法治理這塊土地,所有人都必須依照憲法撰寫歷史。為史者縱使再有偌大的讜言偉論,也不能遂行在教科書上。
簡言之,上述三點可歸納為文化認同、國族認同與國家認同。這是一種連貫性的思維,亦即以中華民國為主軸的思想,形成中華文化、中華民族與中華民國,但並不排斥其他文化,而是兼容並蓄。
環顧全球歷史教育,根本尚未存在一本中立、客觀的教科書。可是目前在台灣有一部分骨子裡希望「去中國化」,但卻以「價值中立」作為訴求,這實在是一種「理想上存有,但卻實際不存在」的偽議題。試問美國教科書會否定基督信仰、資本主義?
三家出版社編寫了三個版本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教育部的教科書審定委員會以書中稱「日據」而不稱「日治」等理由,命其「重編」,不准出版。
這已是一個爭吵多年的題目,前已有版本迫於審定委員會的權威,為了賣書而屈從;但此次編寫者及出版者認為不能在歷史教科書中扭曲憲法及篡改歷史,一狀告到監察院,拒絕在政治壓迫下用教科書傳授偽史。
「日據」與「日治」之爭,涉及「一字喪邦」的微言大義。我們的看法是:站在中華民國的「本國史」立場上,也站在中華民國憲法的立場上,毫無疑問應當用「日據」。若用「日治」,則應言明是「日本殖民統治」的簡稱,唯不宜在教科書中逕用「日治」。尤其不可強制規定只准用「日治」,而不可用「日據」。
「日治派」認為,一八九五年清帝國戰敗,而割讓台灣給日本,所以日本並非莫名強據,因此不可稱「日據」。但用侵略戰爭以不平等的勒索條款佔據他國領土,尚不准謂其為「日據」,請問:人類自有歷史以來,有幾個如此諂媚侵略者的「歷史學家」?
尤其莫名其妙的是,這些「日治派」自己在過去的宏文巨著中,皆稱「日據」,如今卻無端炮製出「日治」一詞,且竟不再准他人使用「日據」。斯文掃地,莫甚於此。
「日據觀」與「日治觀」的爭論,其實根本是「中華民國史觀」與「台獨史觀」的分辨。中華民國史觀,將甲午戰爭至八年抗日戰爭,皆視作日本為侵略國而中國為被侵略國的關係,因此稱「日據」與「光復」。台獨史觀則欲美化日本的殖民統治,且將之與「中華民國」同等視為「外來政權」,因此美稱為「日治」與「終戰」。但這根本是日本皇民的日本史觀,而不是中國史觀,也不是中華民國史觀。
在這一套台獨史觀之下,「中國」(中國史)與「台灣」(台灣史)被分割為兩個體系,因此教科書又有可否稱作「明鄭」的爭論。明代為中國正統,台獨史觀欲切斷台灣與中國的歷史臍帶,於是欲將鄭成功與明代的關係切斷,因此不准稱「明鄭」,而強定只准稱「鄭氏統治時期」。但是,連日人四方赤良給鄭成功的悼詞亦曰「忠義空傳國姓爺,終看韃靼奪中華」;可見,以「反清復明」自期的鄭成功,非但代表「中國」(明),且是「中國」的正統。台獨史觀如此清洗鄭成功,豈不是數典忘祖?
從中華民國的「本國史」史觀言,一八九四年的甲午戰爭是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而在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則「光復」了台灣;因此,這個五十年為「日據時期」。再就中華民國憲法的「憲法一中」言,中國史或中華民國史與台灣史,本是「同源共文」(謝長廷語)的「本國史」,而不能分割成「中國史」與「台灣史」兩個體系;因此,鄭成功為「明鄭」,甲午是「侵略戰爭」,於是有了「日據」,又有了「光復」,又有了「兩岸分治」。自始至終,「中國史」與「台灣史」仍在同一體系中,皆是「本國史」;於是,就不會出現「日治」(謂日本並非強據台灣)的史識、史觀與史德。
台獨史觀欲在歷史淵源及國憲論述上,將中國與台灣切開。但姑且莫說,誰也不可能倒撥時鐘或命時鐘停止;即使以台灣在現實上的生存戰略言,台獨已經顯然絕無可能,台灣唯有在「中國/中華民國」及「中國史/中華民國史」上,始可能尋求生路。如今,難道僅憑「日『治』」一個字,就欲使「台獨」從灰燼中重燃?
春秋之筆,不可荒唐。美國與韓國已將「慰安婦」改稱「性奴」,這或許是將侵略者的用詞,改為被侵略者的語彙;台灣卻吵著欲將「日據」改稱「日治」,竟不准「日據」入史,這卻是將被侵略者的正史,篡改成了為侵略者粉飾的偽史。難道教科書審定委員會中也有石原慎太郎與橋下徹?
審定委員會又說,扁家貪汙尚未定案,因此不可在歷史課本寫紅衫軍運動。但即使教育部教科書審定委員會是判決陳水扁無罪的第四審,也不能在歷史上抹去紅衫軍。由此可見,暫且不說到「中國史」或「中華民國史」的那種高度,審定委員會主張的根本是綠色的台獨史觀,而絕非真實無欺的台灣史。 2013-07-18 12:36:46
228的真相 2012-02-27中國時報短評
二二八紀念日已成國定假日,年年都放假,但是這一頁慘痛歷史,卻仍有迷霧,揮之不去。
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日前投書媒體,質疑國、高中歷史課本稱二二八台灣民眾死亡人數逾萬,與事實不符;郝柏村的立論在於,政府設基金會補償二二八受難者,但是這幾年下來,只有一千人來申請,死傷逾萬的說法,顯然不是歷史真相。
二二八受難者家屬批評郝柏村的說法,是在傷口上撒鹽,因為,死亡人數不明正是歷史悲劇的一部分,要不是政府當時高壓處理,後人豈會連歷史的基本事實都難有定論。也許,對歷史比較公允的態度應該是,在政府未盡全力重建真相前,申請補償人數頂多只能作為旁證,不宜成為這一場歷史慘劇的人數定論。
更重要的,也許正如馬英九總統所說,政府面對二二八,焦點不應在受難人數,而是要記取教訓,避免重演並且撫平傷痛;不論死亡人數是一千人還是一萬人,整個台灣社會都已付出代價,受難者家屬的傷痛更是難以彌補。
即使已經過了六十五年,許多受難者仍有不明之慟,二二八紀念館王克紹是檢察官後人,其父當年偵辦陸軍少將貪汙案,也成了二二八受難者,被逮捕後從此音訊全無;對這樣的個案,馬總統也承諾,政府將持續發掘受難者的死亡時間及死因,得以讓生者真正放下、也讓亡靈安息。
二二八是一段不幸的歷史,幸運的是,現在的台灣已是一個健康的民主社會,能承受真相的挑戰,愈多的歷史真相出現,愈能讓我們記住這一場歷史的教訓。
留言:
公佈二二八補償之後,提出補償申請的,包括羈押、傷殘 、健康或名譽受損害等,總共才2403件,成立的補償中,有679人死亡,174人失蹤。
中時十三日報導另類的「台灣之光」,雲林某布袋戲團製作史詩般的《嘉南大圳八田與一傳》(右圖,本報資料照片),不但引來NHK專訪,還將應邀赴日演出。
中時十三日報導另類的「台灣之光」,雲林某布袋戲團製作史詩般的《嘉南大圳八田與一傳》(右圖,本報資料照片),不但引來NHK專訪,還將應邀赴日演出。
「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逝世七十餘年,但他一點都不寂寞。每年五月八日,都有許多台日人士(含馬英九、吳敦義)齊聚烏山頭水庫追思他。中時九日報導:嘉南農田水利會長楊明風說,八田銅像今年首度披上紅布條,因為不久前一有靈異體質的員工,夢見八田以神明之姿入夢,對台灣百姓至今仍緬懷他,頗感欣慰。
相較而言,一八四四年來自河南、愛民如子、興建清代南台灣最大水利設施曹公圳的曹謹,至今記得他、感念他的人屈指可數。論者或謂,清代故事離今久遠,難怪沒人記得曹謹。但是一九六四年竣工的石門水庫又如何?它對台灣的貢獻、它的建造者,也沒人提及。
論者又可說,八田的貢獻代表日本帶給台灣現代化,意義深遠。準此,請問在台北點亮全中國第一盞街頭電燈、首創全中國電報局、郵政系統的劉銘傳,是不是比八田更早為台灣現代化而努力?但是今天仍有許多銘傳大學的學生,不識劉銘傳。
劉銘傳與八田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守護台灣,後者侵略台灣。
清廷遭遇列強夾擊,慈禧召開御前會議,討論海防(抗日)、塞防(抗俄)的優先順序。海防派李鴻章占上風,比塞防派左宗棠獲取更多資源。建省、護台、推動現代化的劉銘傳,就是李的嫡系。獨派常把「台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棄之並不可惜」的捏造之語,塞進李氏嘴裡。只要略知海防塞防之議歷史者,就知這是誣李之言。
八田建造嘉南大圳,並非為了造福台灣農民,而是配合殖民政府掠奪台灣資源。水利工程增加稻米產量是事實,但是高級稻米外銷日本,台人以番薯果腹也是事實。學者戚嘉林指出,嘉南大圳工程費雖達五四一二萬日圓,但單單一九二○年一年,全台排名前五大的日人製糖公司,當年總利潤就高達七六○○萬圓。
八田和殖民政府是為了日本利益,才經營台灣。台人受益,並非出自殖民者的善意。何況其利益絕非日人所獲利益可比,其利益更參有多少心酸血淚!
一九四二年五月八日,八田在赴菲律賓途中遇難。他赴菲之行的目的,並不光彩。他乃是執行日本帝國侵略南洋的助手,準備再去建設另一個嘉南大圳,掠奪菲律賓的農業資源。八田夫人在烏山頭自縊,台人頌揚她有情有義,卻忘記日本侵台的無情無義。
四月一日《中國時報》又報導一群女學生,穿著和服,慶祝新竹車站百年紀念。硬體建設雖值紀念,但是台灣的集體記憶,難道只重冰冷車站,完全忽視靈魂和尊嚴嗎?這群女學生讓人聯想起下列兩個畫面。
一九三七年日本啟動侵華戰爭,台灣女學生手持捐款箱,募款支援日帝前往中國肆虐台灣人在祖國的同胞。一九三八年日本徵召駐紮宜蘭的田北正記赴華作戰,田北安全上路,為他搬運行李的原住民少女莎韻,卻在颱風天失足墜落山谷。日本政府藉機把此不幸事件,渲染成「愛國」、感人故事,用以凝聚台灣人的戰鬥意志。更不幸的是,光復數十年後,台人仍以日人角度緬懷、紀念莎韻。二○一一年,前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山難意外,又被連結上莎韻的「浪漫、淒美」故事。
二戰之後,所有被日侵略的國家(含東南亞小國與韓國),都獲得日本的賠償與重建贊助。受害最深、最慘的中國,由於兩岸鬩牆,外加美國干預,竟然得不到分文。《中日和約》在台簽署時,我政府還備受日使屈辱。據說這是以德報怨。
講求民族意識與尊嚴,並不排斥台日民間情誼,而是要能公私分明。留日、娶日女為妻的陳儀,接見日賓都經翻譯,絕口不講日語。同樣娶日人為妻的許介鱗教授,知日而不親日。他有許多著作,都在表明日本搜刮自台灣的,遠大於給與台灣的。
百餘年來,在大多數時間裡,日本比中國強大。許多台人奉承強者,亟欲與日連結,遂忘記它是不義的外敵;反之,對於台灣以及整個中國的文化、尊嚴都缺乏應有的自信與捍衛決心。這難道也是「台灣價值」?
台灣如果繼續如此恩怨不分、是非不明,不但八田與一「在天之靈」 頗感欣慰,連百餘年來所有侵台、侵華的無數戰犯,也會同感欣慰。(作者為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詳參【圖博館】:史盲與史屍 《台灣論》 壟斷二二八 「水深火熱」新解 2013-05-20 11:04:12
認證"春節"是中國人的 列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 春節沒了 韓越哭了 2024-12-05
回應
本来是毫无疑问的东西,结果韩越非要什么正统性,那中国不得不出手申遗了。
台獨金孫台灣國也要哭了,千萬別過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
真諷刺,中國三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居然要去聯合國給外國人認證才能證明是自己,還讓一堆加起來歷史都不夠中國長的搶奪者來爭奪
我們中國是五千多年的文化吧?
外国人认证我们中国只有三千年文化,他们的古罗马,古埃及,想几千就几千年,他们掌握了话语权。
掠奪文化這種套路背後勢力推動的,只不過找泡菜割做馬前卒而已。
韩国泡菜/日本壽司…源自中國
中文也要伸遺,以防被韓越搶走。全世界都稱漢字爲Chinese Character 。
連太極周易也要申遺,韓國國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Yk0U1aVDU
一句「中國台北」恐被陸委會行政處分 宋思瑤落淚自責說錯話 2024-12-05
馬英九基金會邀請奧運金牌桌球選手馬龍領銜的陸生團來台交流,因復旦大學女學生宋思瑤一句「中國台北」引發爭議,陸委會甚至可能祭出行政處分。執行長蕭旭岑,坦言宋思瑤為此事壓力大且自責落淚,感謝多數台灣人給了宋思瑤溫暖,這些綠色玻璃心不能代表台灣人。台灣人是善良好客的,不是都是青鳥跟1450。蕭最後說,兩岸這麼緊張,政治上因為賴清德總統堅持新兩國論,連民間交流都要封殺,難道想要走上烏戰道路嗎?賴清德想要做的就是南韓總統尹錫悅那樣戒嚴,偶像就是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
相關新聞
賴政府下令軍校改課程,刪中國現代史,縮減國文學分 2024-12-02
回應
她哪來的說錯話...用詞都有某種習慣性,譬如:我們說總統他們會用領導人,我們說中華台北他們用中國台北或中國台灣.全世界就沒有一個國家叫台灣,我走遍世界各國,多數都寫Taiwan, a province of China(台灣,中國的一省),外國居留證也是一樣,國籍多數都寫China(Taiwan),括號台灣是為了跟中國大陸做區隔,都叫我們中國人(或來自台灣的中國人),因為中華民國就是中國
中華民國簡稱中國,有本事就去正名制憲,不要專搞小動作,民主仍選出了希特勒者流,沉默的台灣大眾應撻伐敏主獨裁,否則後悔莫及.
民進黨想動,卻動不了的《中華民國憲法》裡,台灣歸屬寫得清清楚楚!
傾行政體系之力,攻擊一個20多歲的女生,島國狹隘心態,台灣教育失敗,已被綠營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