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自生自育
不只<夜市自生自滅>,連生育也要自生自育,別<管人家要怎生>。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4787856/20070423094844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0206544/20071214063546
純屬男沙豬之謬論!男人又不會生。
旣然男女要明算帳,那就設個生育工廠吧,誰愛生就去搞幾個回家養。
真有夠黑色科幻!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4647510/20070909062054
育嬰假 擴及全體勞工【聯合報07.12.13記者李祖舜、程嘉文
立法院衛生環境委員會昨天初審通過「性別工作平等法」修正案部分內容,將「育嬰假」的適用範圍放寬為全體勞工。預計全國將有超過九十萬家小型企業、一百八十一萬員工符合資格。
另外,配偶分娩的男性勞工「陪產假」,將由現行兩天微幅增加為三天,預計每年約有七萬五千名男性勞工受惠。
行政院原主張,陪產假維持現行兩日,藍綠陣營的提案最高則是提高到七天;但勞委會副主委郭芳煜指出,增加一天陪產假,企業將增加兩億元成本,最後在立委鄭運鵬堅持下微幅調高為三日。
不過國民黨團傾向下周二再召集朝野進行協商,在下周五開始的最後一次院會中提修正動議方案,再次調高陪產假天數。
現行育嬰留職停薪制度(育嬰假)僅限受僱於卅人以上的企業、任職滿一年的勞工,初審通過的修正案則放寬為全體勞工均得適用。同時不必非要在產假後繼續申請留職停薪,在小孩三歲之前都可以申請,但總時間不得超過兩年。
修正案也增訂雇主拒絕受雇勞工申請育嬰留職停薪的罰則,將處以新台幣一萬到十萬元的罰鍰。
勞委會統計,從九十一年至今,申請育嬰留職停薪假的勞工僅七萬多人,未來若新制實施,到底有多少勞工願意申請,值得觀察。
修正草案也將放寬申請「家庭照顧假」的適用範圍,將現行規定卅人以上企業受僱者才得申請的條件,放寬為任職於五人以上企業的勞工就得申請家庭照顧假,一年仍以七天為限。
適婚婦女 找工作更難【聯合報╱記者丁萬鳴、陳曼儂
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林秉彬昨天表示,女性員工目前依法雖享有兩年育嬰假,但實際請育嬰假的比率不到百分之一;若修法擴大適用範圍,不但沒照顧到女性勞工,反而會影響女性找工作。
擁有廿多名員工的建築師事務所的黃姓老闆表示,政府這樣做只是在加速中小企業的滅亡。政府真的要性別平等,不能光放話就要中小企業主埋單,要看是否有配套措施貼補放假的損失,否則中小企業的老闆以後不會想請適婚年齡或是會生小孩的女性。
工總常務理事何語也表示,擴大申請育嬰假對象,完全沒有考量到企業實際狀況和員工需求,現在勞工最需要的是經濟改善、收入增加,不是育嬰假。
童書出版社的楊姓編輯認為,新法將對婦女求職造成障礙,雖然法律規定應徵員工不能設限,但是公司可在面試甚至投履歷時篩選。若要公司保留職位半年,工作都是由其他員工分擔,也不會新增人手,同事一定怨聲載道。
【記者李祖舜/台北報導】未來「同志」工作權,將可獲得更進一步的保障。立院昨天初審通過的「性別工作平等法」修正案,明定雇主不得因為「性傾向」而在招募、進用、薪資給付、考績、升遷及各項福利、教育訓練等予以歧視。
對於雇主因為勞工「性傾向」問題而採取的差別待遇將加重處罰,從現行處以一到十萬的罰鍰調高到十到五十萬元。
女性吐槽:誰敢請2年【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台北報導】
立院初審通過育嬰假全面實施,女性上班族聽了不可思議的說:「公司能不能經營二年都不知道,誰敢請二年育嬰假?立委是不是想選票想到頭殼壞掉了?」
「現在的官員和立委都變成不食人間煙火嗎?」在永和一家小廣告公司上班的林小姐說,官員和立委們應去算算台灣企業平均壽命有幾年?對小公司來說,員工請假一個月老闆都「凍未條」,請二年假?簡直是「天方夜譚」!
她擔心,育嬰假請回來,公司不知道還在不在;她更擔心,老闆看到女性員工懷孕,就想盡辦法先叫妳走路。
擔任大樓管理員的小陳也說,時機歹歹,老婆也要出來工作才能養活孩子,他說,「陪產假」是有錢人家的「奢侈品」,他一個月才賺兩萬塊錢,一天沒上班,就被扣一天薪水,就少了一兩罐奶粉錢。
張先生開一家五人小公司,聽說育嬰假可能全面實施,他倒是老神在在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聘請新人時一定先問清楚,快結婚的、想生孩子的人,就不要用她。
在一家小公司擔任會計的陳小姐也罵說立法的人「不知民間疾苦」。她說除了公務員敢請育嬰假,反正公務員的老闆不需要「自負盈虧」,民間小企業誰有能力讓員工請育嬰假,「老闆都倒光了,大家一起完蛋」。
員工享育嬰假 老闆支持才是關鍵【中央社╱台北十二日電】
立法院衛環及社福委員會今天初審通過「兩性工作平等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擴大育嬰留職停薪適用範圍到全國受僱勞工,並增訂罰則;這項鼓勵勞工生育的美意能否落實到現實工作場域,老闆的支持和觀念的改變恐怕才是關鍵。
立院衛環委員會初審通過的性平法草案,將「兩性工作平等法」改名為「性別工作平等法」,刪除申請育嬰假的受雇者公司員工規模的限制,即無論公司大小,受僱者任職滿一年以後,都可以申請育嬰留職停薪;同時放寬陪產假日數,由二日增加為三日。
此外,兩平法原本沒有訂定罰則,這次立院初審通過的草案則新增,若雇主拒絕給予員工育嬰假、陪產假等請求,可處新台幣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
根據勞委會統計,刪除申請育嬰假的受雇者公司員工規模的限制後,預估適用企業新增九十多萬家,適用勞工則新增一百八十萬七千餘人。
不過,這項修法不但企業主有疑慮,擔心對公司運作造成衝擊;部分女性員工也認為這項修法雖是勞工權益的利多,但「福利看得到,卻沒人敢吃」。
女性員工的質疑包括,現在工作機會越來越少,一旦向公司申請育嬰假,等於要冒著被取代、失業的風險,到時能不能回工作崗位將充滿變數;另外,雙薪家庭能否承受變為單薪家庭的經濟壓力,也是讓女性提出育嬰假的一大顧慮。
雖然這次兩平法新增育嬰假罰則,但最高僅罰十萬元,雇主若拒絕育嬰假請求,員工提出申訴,必須冒著丟掉飯碗的風險,仍很難讓勞工安心。
此外,在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方面,並未獲得立法院衛環委員會的共識通過,也讓女性員工請休育嬰假的誘因大打折扣。
勞委會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受僱勞工每年請領生育給付人數約七萬多人,但申請育嬰假者不到兩千人,比率很低,顯示即使在三十人以上企業的勞動條件較佳的員工,對請休育嬰假仍有所顧忌。
因應少子化的衝擊和兩性平權的提升,提供育嬰留職停薪是必然的趨勢,但落實這項福利的關鍵還是在於讓勞工能夠「安心」享用,若社會條件沒有完備,資方及整體社會觀念還不願歡喜供給福利時,這項法案美意要落實,恐怕還有一段路要走。
增僱主拒絕罰則 婦團:性平法更進步【中央社╱台北十二日電】
針對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今天初審通過的「性別工作平等法」修法版本,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曾昭媛表示,取消限制讓受僱者滿一年即可申請育嬰假、增列僱主拒絕員工申請育嬰假的罰則且性別就業歧視罰鍰金額提高,都是這次修法進步的地方,期待下週討論通過育嬰津貼,造福更多父母。
婦女新知基金會從1987年開始推動兩性工作平等法,立法草案於1989年送進立法院審議,2001年十二月通過立法,2002年三月八日開始實施,一路走來都參與的曾昭媛今天也在立法院審議修法法案時旁聽了一整天。
她說,2001年底通過實施的兩性工作平等法,是在各方顧慮企業主反彈而未定罰則的法案,沒有罰則也使五年多來的落實程度不高,這次修法增訂罰則,是值得肯定的進步;在性別就業歧視方面,修法把性傾向歧視納入定義,規定不得歧視同事與第三性,且罰鍰金額從原來一萬到十萬元予以提高到十萬到五十萬元額度,都是進步。
曾昭媛指出,原法要求員工規模二百五十人以上的企業應提供托兒服務,至今只有百分之四十一點七的企業落實員工托兒服務,也是因為欠缺罰則,這次修法仍無法把罰則納入。
曾昭媛說,社會上原來常見對孕婦有性別就業歧視,這項法案就是要打造性別平等的工作環境,原法規定育嬰假最多兩年,但許多婦女頂多請育嬰假六個月,但這樣還不夠,因此又有「育嬰津貼」的設計,希望使職場工作者申請育嬰假期間不必擔心基本生活費用,能夠安心在家帶孩子一段時間。
她表示,今天立法委員討論育嬰津貼,在行政院版與國民黨版的金額中間取得共識,發給全體勞工投保的平均薪資六成津貼,大約新台幣一萬八千元,比新制基本工資一萬七千二百八十元多出一些,而且男女適用,父母都可申請,但對於育嬰假期間可以領取育嬰津貼的時間長短,則還沒有共識,有待繼續討論。
曾昭媛指出,由於育嬰假津貼不是由僱主給付,而是由就業保險基金給付,因此,僱主不需要擔心,婦女團體也希望在下週立法院審查會能夠順利討論通過,不要等到立法院下一會期,而能照顧到更多的職場工作者,在出生率下降趨勢中,也希望藉以鼓勵國人多多生養下一代,創造多贏的局面。
拿著鐵飯碗卻愁嫁,為什麼縣城裡最容易“剩下”的是女老師 2024-04-03
一直以來被認為最“好嫁”的女教師和體制內職工,近日在媒體的報導中,卻成了小鎮女性中未婚比例最高的群體。比如,在《南方週末》今年2月的報導中,南京農業大學的講師尹秋玲在中部地區某縣城調研發現,全縣超過30歲後未婚的女老師有400-500人。
近幾年全國的平均初婚年齡在不斷延後,25-29歲城市女性的未婚比例有四成,鎮上也還有接近三成。到了30-34歲的年齡段,在全國的城市裡,還沒結婚的女性占比超過12%。而鎮和鄉村未婚的女性都不到7%。
反觀男性,由於男女人口比例的緣故,不論是城市還是鎮、鄉村,各個年齡段的男性的未婚率普遍要高於女性。
歐陽靜研究,主要都集中在體制內。2008年到2019年,某縣城體制內單位新招聘的總人數有2993人,其中30歲以上未婚的女性有248人。在這些30歲以上未婚女性中間,七成的職業都是教師,其次則是機關事業單位,排在第三位元的是衛生系統。女教師中,更是14.5%都在30歲之後仍然未婚。
小鎮體制內女性的新“門當戶對”:工作和學歷都要匹配。自己是公務員,如果找非公務員或是體制外的,感覺就是“下嫁”。這和傳統的“男高女低”的擇偶觀有關,縣城的教師八成都是女性。
根據2021年《探探社交報告:當代小鎮青年社交圖鑒》,有多達四成的小鎮年輕女性能接受一輩子單身,男性有兩成比例接受。小鎮女性要面臨身邊的催婚壓力。
回應
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梗的具體表現吧。看看這些年影視劇都在吹捧些啥吧,這種後遺症才剛剛開始,所謂正能量應該更多宣傳普通人的努力,勞模總是有環衛工人不是傳統解放後才有。
答:原因就一個,縣城裡條件好的男人看不上你,縣城裡條件一般或者差點事兒的,你又看不上人家。不光是縣城的女教師,其實放眼整個中國,都存在這種情況:高不成低不就的藉口而已。
70後母親的對話:為什麼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 社科院美國所魏南枝
回應
中國已經工業化了,正在步入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城市裡的人們就變成了宅男宅女,這必然導致婚戀的成本與難度都陡然上升,最後就是傳統婚姻生子的生活模式快速的瓦解和崩潰。發達國家已經在前面做出了種種示範,中國也不會例外
人類為什麼生孩子,1是有利可圖,2是生活樂趣,3是繁衍本能。當養育負擔極大,前途茫茫,無生活樂趣時,1,2兩大因素就消失了。最後一個繁衍本能被手機網路遊戲等也消解掉了。
《2023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顯示,49.3%的女性認為配偶基本沒有承擔家務、照顧小孩的責任,你認可這個資料嗎?
回應
不知道這個資料怎麼來的,是客觀評判的,還是主觀情緒。就我周邊的,基本都是男的做家務,尤其是做飯,基本都是男的在做。無論女人的衣櫃多滿,總是缺衣服穿!
那男人呢?男人活該受氣處處遷就女性?
不結婚不談戀愛,就不需要遷就女性了。
呼和浩特體育中心設女性專用泳道:徵求建議獲超80%支持
回應
我是男的,我也感覺游泳時候被女性碰到非常尷尬,所以你們為什麼不給我設置一個單的的男性泳道。
史丹佛研究發現 男性生殖器平均長度正在增加 學者擔憂
據英國《每日郵報》2023/02/16報導,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研究發現,從1992到2021年,男性勃起時的平均陰莖長度增加了25%——從4.8英寸(約12公分)增加到6英寸(約15公分)。儘管這可能是每個男人的願望,但這可能是由於攝取入化學物質、久坐的生活方式和垃圾食品所造成的影響。男性陰莖長度在過去30年有變長的趨勢,這與不斷增加的不孕症水準有關。
史丹佛大學研究團隊於情人節在《世界男性健康期刊》(The World Journal of Men's Health)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並僅關注陰莖長度。他們收集了1942年至2021年間進行的75項研究的數據,總計包括55761名男性陰莖的測量結果。每項研究收集了不同狀態下的陰莖長度數據,包括完全鬆弛、鬆弛拉伸以及勃起後的長度。
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自1970年代以來,男性平均精子數量已經減半。生育率下降,加上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出生的孩子數量大幅下降。這個問題已經嚴重到專家們擔心人口短缺可能會在未來導致經濟破產。
他還呼籲對女性生殖系統近年來的變化進行研究。其他專家指出,許多年輕女孩高脂肪飲食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導致她們比前幾代人更早進入青春期。
單身時代來臨 2023-02-04 華視新聞雜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vsSAlOOA6o
全台單人戶數已破300萬,占全台戶數34%。南韓,2016年就超500萬個1人戶,占40%。2015年也占34.6%,預估2040年單身率將達47%,成為超單身社會。單身社會帶來單身經濟和商機,讓單身的邊緣標籤漸轉成經濟獨立的象徵,不過單身社會藏哪些警訊,對又帶來什麼衝擊,台灣準備好了嗎?
超單身社會:「單身化」時代來臨! 日本.荒川和久 出版2018/07/30
內容簡介
未婚者是社會的亂源?
職業女性增加,造成社會走向不婚化?
九成的未婚者想結婚是漫天大謊?
男人失去談戀愛和做愛的能力了嗎?
女人因為金錢選擇結婚,男人因為金錢選擇不婚?
終生「無子率」比終生「未婚率」的問題更嚴重?
比起談真正的戀愛,男人寧願訂做「理想中的VR女友」?
單身經濟時代,將從「物質消費」變成「精神消費」?
單身時代逐漸來臨!從日本單身男女看出結婚的優缺點 2018-08-02
單身者眼中「結婚的優點」不外乎是可透過家人獲得精神上的避風港;反觀「單身的優點」則是生活輕鬆、經濟寬裕、有自己生活圈。結婚優點的男女差值男生是除了「社會信用」、「生活更方便」外,最重要的是「精神避風港」;而女性除了「可以回應父母和周圍人的期待」外,還認為「有經濟上的餘裕」。單身優點的女性高於男性,對女性單身的優點是「自由」,「維持和家人/朋友/社會的關係」;男性則認為是「經濟寬裕」,「不需要養家」。
單身- 維基百科
單身,是指已經到或超過國家或地區的法定結婚年齡後,未婚,或離婚、喪偶者。但更廣泛和流行的定義是未婚或未有伴侶的人,其中不論其是否已成年。有穩定戀愛關係的固定伴侶、但從未結婚的人,在法律上被認為是單身,其中主觀意願認定不想結婚的,俗稱獨身主義者或不婚族。
獨身主義- 維基百科
獨身主義(Celibacy)是自願未婚、性禁慾或兩者兼有的狀態。可能是為了追求理想,或為了保留個人自由,或因為宗教禁欲主義等等。
相關新聞
社會心理學家6項研究有力證實:結婚沒比較好,單身一點都不慘
10大獨身主義特質中: 1. 工作狂 • 2. 懶惰 • 3. 害羞、怕陌生 • 4. 喜歡自由 • 5. 眼角太高 • 6. 喜歡宅在家 • 7.自私• 8. 習慣獨處 9. 個性獨立不依賴• 10. 為情所傷。
白酒得不到年輕人青睞,00後會消滅酒桌文化嗎?2023/01/12
近期,茅臺董事長稱:“買不到茅臺還吃不起霜淇淋嗎”引發熱議,同時年輕人不喜白酒這一現象引發關注。此前艾瑞諮詢所《酒精飲料用戶洞察報告》,除去年輕人對酒桌文化的厭惡外,白酒口感難以接受、喝完會頭疼。洋酒、果酒、少女酒等產品憑藉口感好、微醺後可有效緩解情緒壓力、社交場景豐富等優點才成為了部分年輕人優選酒類產品。
回應
酒文化當然不會消亡,黃酒啤酒果酒都會回到一個各自配得上的位置,白酒也一樣。
現在的年輕人愛喝酒飲料不假,但年紀越大越偏愛茅五瀘。
白酒在中國歷史悠久,酒桌文化跟飲酒習慣沒關係,領導/客戶/長輩要你喝酒你不得不喝,年輕人不是不喜歡喝酒,是不喜歡酒桌文化,私底下哥們之間喝的可不少。
江西南昌市發佈《抵制天價彩禮,樹立文明新風》,彩禮不超過3萬,婚宴不超過15桌,有用嗎?
回應
彩禮實質就是男方對女方父母養女成人所付出的各種辛勞(成本)的一種補償。這實際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只是有的媒體刻意去炒作。
扯淡,你的立論就不對,完全是基於“男女不平等”“結婚是利益交換”這種歪理邪說。為什麼國外就沒這問題,彩禮完全是封建陋習,必須革除,否則還扯什麼“男女平等”“婦女能頂半邊天”。
有毛用,誰理你啊?
廣州一女子上班第一天因已婚被辭,對於女性遭遇的這類職場歧視,該如何破局?
王女士問人事面試時為什麼沒有告知她不要已婚人員,人事稱現在公司的通知和決定就是這樣,就希望招一個穩定的不會懷孕的。律師表示,因已婚、未婚、懷孕被公司辭退是違法的,可向人社局申請勞動仲裁。
回應
有一些女性進單位就懷孕,產假休完馬上二胎,生完就辭職,就是這樣破壞了女性的職場生態,就是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然後惡性循環
中南民大一男生被指在女生孕期出軌,在網上引起熱議,校方通報並嚴重警告 2022-12-13
網上大部分人則是對這件事情本身感到迷惑,不知道該如何評價。
也有認為,未婚男女雙方之間本就沒有法律和行政義務,也不存在出軌這種說法,這種處置方式其實不太合理。我國女性在生育權已經獲得了完全自主的權利,非婚男方對女方在法律上是沒有義務,男方有義務照顧的是女方生下來的孩子。
回應
上次那個已婚婦女用男生打工賺錢讀大學出軌多個情人,被男生千里走單騎上門質問,還糾結多名情人毆打苦主男生的故事,學校對女主有何種處罰了嗎?
所謂校規校紀只敢對男的下手,但對女的婚前性行為等於提供了支援。
厚顏無恥的已婚女人嗎?那倒不錯 2022-12-13 作家毛利
讀書會,我講起森茉莉《奢侈貧窮》,有一段說她去澡堂,“多數女人只要結了婚,過上五六年,大都變得厚顏無恥了。”立刻有人說,“這不就是寶玉那句,女子未出嫁是無價之寶,出嫁後是死珠,老了就變成魚眼珠子。”我想想,的確如此。
讀書會上三個女人,a未婚,b已婚有子。我問a,你能不能接受男的婦科大夫?她躊躇了。B很直接說:有什不能接受的?這就是已未婚,生沒生過小孩的區別。
回應
這就是為什大媽那麼難對付。
男人女人買車的區別都有哪些 2022-08-16
男女之間的差異,這和兩性之間的生物進化(演化)、環境塑造,是分不開的。有人說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男人是理性大於感性,女人是感性大於理性,那麼對待事物的處理方法自然千差萬別。
男買車要考慮的很多的;而女更在意心裡的感受,自己喜歡就好!
我70後,算不上事業女性,但也是挺好的大學畢業的,生娃這事其實就是無解的
即使國家鼓勵生一個發十萬,對於事業女性,遠遠抵不上她們的損失啊。所以,這不是錢的問題。
如果有辦法,發達國家不早解決了嗎?越是愛孩子的母親,越沒辦法生第二個,你得保證給孩子足夠的照料啊,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至於什麼延長假期,什麼現金鼓勵,都是沒用的。一個打算升職的女性是絕對不會跑去一個單位連生三個孩子蹭那個假期的,反過來,願意生三個孩子的也不是窮能攔得住的。哈哈。其實如果國家真的太需要人口了,鼓勵早戀吧。十八歲以前的女孩兒,有可能是戀愛腦,一激動就給愛人生寶寶去了。成年女性,尤其是考了個好學校,有個好工作的,大半會覺得孩子有一個就行了,這世上所有人都沒工作收入可靠。
回應
說得挺實在的,這就是現代女性的現狀
為什麼現在有些男生都不主動了?2022-10-12
回應
現在互聯網影響越來越深,慢慢的滿足了從生理因素激發的好奇心,男生也就理性的多了。而且現在女性的地位也在上升,要求這要求那得,什麼勞什子事都喜歡整整,男人開始平視女性,突然發現女人其實也就那回事,還不如兄弟好處。慢慢的這會變成常態,男女平等嘛。
其實就是成本問題,現在工作很累,買房很難,攢錢不易,在不主動之前,我的生活還是穩定的,攢錢,娛樂,工作都還可以。主動之後呢?一消費多了,送禮物,請吃飯,逛街乃至更多,花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就更大了,沒有盡頭,收益不定,而且上班還能累,玩的時間都沒有了。
現在是男女平等時代,權責是相等的,女權崛起已是事實,男人把權力交過去的時候,責任也卸一卸吧。
韓國街采| 為什麼不想生孩子?年輕人:這些話我們能在攝像頭面前說嗎
外媒Asian Boss繼上次在日本街頭採訪後,韓國2022年的生育率再創全球歷史新低。即便政府提供了1600美元的生育補貼,依然未能有效提升年輕人的生育意願。
“現在男女性別對立越來越嚴重,以至於出現仇恨的情緒,結果越來越多的人發誓不結婚。”
“我覺得包括我本人在內,很多女性,都不想成為家庭主婦。如果有孩子的話,會不利於我事業的發展。
回應
若是大好年華去懷孕生孩子,再回到工作中,可就沒精力時間培養出高能力了
我接觸到的人裡,半夜起來換尿布和餵奶都是男的來的
【本文來自《夫妻都上班但老婆回家還得照顧孩子,老公偶爾做個家務就覺得自己很好,這種我見太多》評論區】
回應
我嬰兒時晚上餵奶或哭泣,也是父親起來照顧
專家稱中國有超94%老人仍在養育孫輩,如何看待這一資料?
回應
老人帶娃這事,其實也是有積極的一面。幫子女分擔了養娃壓力,也讓他們的老年生活豐富多彩了起來,老人退休後如果閑著沒事做,是很容易抑鬱的。
這是中國人人倫傳統,礙著誰的事了?
礙著資本家的機構賺錢了唄
現在“為什麼生孩子”成了一個問題,房價、教育、托幼難…都是藉口罷了 2022-09-04
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沒人問這個問題,生孩子是跟著人的生物性和物種繁衍的本能。沒有計劃生育限制的話,生兩三個還是不需要想就“天經地義”的。
現在呢?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條件越好,生孩子越少,這是從來就有的事。
所以,不要拿什麼房價、孩子教育、托幼難什麼的作為不生育的理由,那些都是藉口。不想生孩子的時候,找個藉口不難。
回應
主要還是現在工業社會物質條件足夠豐富,不需要為了生存增加勞動力和抱團,每個人都是一個經濟獨立個體,現代消費主義、娛樂至上的需求和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在生產力和資本加持下催生了更多勝於家庭安定感滿足感的事物。
當前要提升生育率,其實不能指望提高結婚率和降低離婚率來達成,取而代之會更加鼓勵未婚生育或者先生育後結婚,當然隨著而來的問題和挑戰也是可以預見到的。但為了維持人口,有些事情和準備晚進行不如早考慮。
女人乳房不是國家的KPI:母嬰親善政策不該侷限於母乳哺餵 2022-04-14
2001年政府為了達到WHO提出「6個月前純母乳率50%」的指標,從中央衛生署(現為衛福部)到衛生所,教學醫院到產後護理中心,全體總動員發動母嬰親善政策。透過24小時母嬰同室、禁止網路販賣配方奶粉以及鋪天蓋地的文宣,傳達「母乳好處多」、「餵母乳好輕鬆」、「給寶寶最好的」,以致讓任何沒有知識背景、相關經驗的人都敢對媽媽指手畫腳,說上一句:「母乳不是對小孩比較好嗎?妳為何不餵母乳?」
也因此,原本是媽媽與寶寶之間親密的母嬰連結時光、依附關係構成的哺育,竟變成只講求「母乳哺餵比率」的數值,成為所有女性在產後最強大的壓力來源。而此時,產假比大多數國家少、沒有任何公費泌乳顧問資源的台灣,竟在20年來超英趕美,成為世界哺餵母乳的模範生。
事實上,每一個哺餵比率數成長的背後,都是無數媽媽的血淚。
其實,英國皇家助產學會早在2018年就宣布,要尊重女性不想或不能哺餵母乳,若媽媽在獲得充分資訊後,決定以配方奶餵養嬰兒,就不該被譴責。別讓女性在照護新生兒的第一階段,就對自己的任何決定感到內疚。
陳時中部長對此則回應:「沒聽說過母嬰哺育對小孩子是不好的,對推動的手段是否友善,是執行面的問題。」
2017年,Janet也曾提及哺餵的辛苦,她寫道:「妳的奶頭會去一趟地獄,然後期望它會回來。但是還沒有回來之前,它會在地獄」,母嬰親善政策應該也要看見母親的需求。
必須被強調的是,這些倡議絕對不是要反對母乳,我們反對的是只在意量化數字的哺餵率,而不在意媽媽感受的僵化政策。母嬰哺育不是只有「嬰」,還有一位活生生的母親。
執行面是否友善,首先要顧慮到媽媽與嬰兒的個體差異,女性的胸部不是水龍頭,打開就有乳汁。新生兒吸吮乳汁更不是大人在吸珍珠奶茶。
母乳來得比較慢、乳汁發太快會塞奶、剖腹後傷口痛找不到良好哺餵的姿勢、寶寶舌繫帶過短不願意吸、黃疸指數高、大便次數多,每對母嬰的問題不盡相同,院方是否能提供正確的資訊和足夠支持?國健署的衛教資源是否充足?還是媽媽只能各憑運氣,自力救濟。更不用說兩個月後,很多媽媽要面臨重返職場的各種問題。
產科一切的服務都是成本,受制於在健保體系的醫療院所根本很難照本宣科。而隨著生產數降低,也擔心產科在醫療體系將會越來越弱勢。
Z世代價值觀在帶來經營模式革命 2022/01/12 日經中文網
1997年以後出生的「Z世代」2022年已25歲了,將成為拉動社會發展和消費增長,與上代人的價值觀相反。比如,Z世代認為,明知很快就會失去價值,卻仍然購買,這缺乏合理性。還會讓人貶值→用完就扔→增加廢棄物的循環。
日本27歲社畜日常曝光,讓中國600w網友瑟瑟發抖不敢去日本生活 2020-09-07
雖然中國996上班族每天都會喊累,但大部分人也不會因爲工作產生厭世的感覺,大不了重新換一份工作。
可是在日本的上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畜」,有些人工作做到想自殺/過勞死的地步都不敢放棄,因爲在日本找工作不容易。讓600w網友瑟瑟發抖,原來看似美好的日本生活,竟然也有這麼不堪的一面,再也不說去日本生活了。
相關新聞
新冠疫情下日本少女找不到工作改從事「爸爸活」 月收入竟高達48萬元,結果卻太好賺回不了頭
小確幸啃老──蔓延日本、大馬、台灣、中國的青年「失志」潮 2017/01/03
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的社會》,描述日本年輕世代不婚、晚婚、不買車、不買房、不敢生、社會少子化等內容,事實上,這恐怕是當今亞洲、甚至全球年輕世代共同面臨的現象: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年輕世代普遍低薪,甚至失去了「奮鬥的目標」。
若人造子宮對孩子沒啥不良影響,也不是貴得負擔不起,98%女性願意選擇? 2022-01-20
【本文來自《生育率低?人造子宮技術成熟了,國家生國家養就是了》評論區】
關於人造子宮,有人認為,女人沒有親身揣娃十個月、最後經歷痛苦的分娩把娃生下來,就沒體會過那種血肉連接,就對孩子沒有愛,只是像愛個寵物那樣愛它罷了。血肉連結、激素影響,那確實是一方面,不否認。但當爹的也沒揣過包子、生過娃吧?難道“父愛”就是假的?
還有沉沒成本。你覺得,懷孕、生產帶來的痛苦和不便,是沉沒成本,母親變胖變醜、尿頻尿急、漲奶痛/分娩痛/側切痛/剖腹產傷口痛,付出了種種代價,因著這份辛苦不易,鐵定會更愛孩子,這還真是玄學。學過《鄭伯克段于鄢》吧?姜氏為啥討厭鄭伯、寵他弟?生他時難產啊。
回應
這話說的,沒有代價的話,98%的男性也願意選擇,大家一拍兩散不要結婚算了,成本還下去了呢。
那麼設想一下社會會如何發展,沒錢的,靠著人工子宮有了孩子,受盡剝削,連孩子不帶,從小送託管,反正孩子是給國家養的,以後有指望不上,從此家庭親情淡漠,有親情和家庭組成社會體系開始分崩。優秀的富人,選擇將自己的基因通關演算法選擇女性卵子結合,按照定制化的培養模式培養超級天才。此後社會進入父母不認識子女的社會,完全進入獨自走完人生的一生社會模式。
我個人非常贊同人造子宮技術的發展的,人口下降指望90後,00後生根本不現實,未來個人覺得有前途的解決方式就是人家子宮+人口數量調節+社會化撫養+11年義務教育,可以更專注於事業和自己生活,對大家都好。
女性受教育程度、收入和地位的整體提升必然伴隨著生育率下降,這是全人類共有問,女人可以靠其他途徑來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而不必承受痛苦與風險進行生育,這是根本因素。
《英國皇家學會》研究“模範夫妻” 信天翁離婚率陡增竟是全球變暖惹的禍
研究人員推測,原因有三。其一,在海溫偏高時,淺層溫水無法與深層冷水均勻混合,致使流入表面的營養物質減少。這讓小魚小蝦數量大減,雛鳥存活率降低,最終引發伴侶不滿。其二,溫度升高、食物不足,信天翁(尤其是雌性)皮質醇水準陡增,導致衝動分手。其三,信天翁不得不前往更遠的海域覓食,夫妻“兩地分居”的時間更長了。
回應
經濟狀況決定婚姻狀況
為何整個東亞的生育率如此之低?
某些雙標黨就很有意思。
一問中國、東亞生育率為什麼低,就是基尼係數大、貧富差距大、年輕人不敢生。
但再問為什麼基尼係數更低的發達國家的生育率也很低,就說“那是人家的自由”、“人家有移民呢,還是好好操心操心你自己吧”等等。
所以吧,給兩個選項:第一,經濟發展到德國水準,生育率與德國持平;第二,經濟退回到非洲某國水準,生育率漲1倍。
而中國人理想的移民國加拿大,盧森堡和瑞士,也都是低生育率的難兄難弟。北歐的福利保障的確不錯,但覺得那樣能刺激生育的,先查查北歐的資料不好麼?
最後給個聯合國的預測
總之,不管是窮國還是富國,在可見的未來,人口增長率下降都是一個難以逆轉的趨勢。
回應
女性受教育程度、收入和地位的整體提升必然伴隨著生育率下降,這是全人類共有問,女人可以靠其他途徑來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而不必承受痛苦與風險進行生育,這是根本因素。
俠客島:“暖農村大齡男被窩工程”提法很不妥,涉嫌物化女性 2021-10-09
回應
阿島,你知不知道人力資源這個說法也在是物化人啊
認為女性才能暖男性被窩~這個涉嫌歧視男性哈~
麗水調查“農村青年擇偶難”,女青年不婚主義者增多需重視 2021-10-10
“農村大齡青年擇偶難”話題並非只在湖南湘陰出現,不少地方的統計部門近期也做了類似的統計。
受訪者表示,講面子、攀比和當地風俗影響是促使農村結婚高消費現象的最主要因素。
經濟壓力和孩子教育是婚後家庭壓力(矛盾)的主要集中點。認為性格不合、對方出軌、沒有感情、聚少離多以及婆媳不和是易導致婚姻破裂的五大原因。
調查分析現在農村適齡青年未婚的主要原因:沒有穩定的收入是農村適齡男青年未婚的最主要原因,需加快發展經濟,吸納農村青年就業,增加收入水準;擇偶標準高和不想結婚是農村適齡女青年未婚最主要的兩個原因,女青年不婚主義者日益增多。
農村青年婚戀問題主要集中在四方面:一是農村結婚成本太高導致適齡青年未婚;二是出生人口性別比例問題導致適齡青年未婚;三是外出務工逐漸增加影響婚姻家庭穩定;四是留守男性明顯多於女性導致更多“剩男”。
回應
現代女性為什麼不婚主義多,因為付出太大了。還有出嫁女土地權利得不到保證。婦女一旦獲得了獨立的經濟地位,自然就不會再留下,婚姻對女人來說,負收益風險很大的。不願意嫁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女方意外懷孕想結婚,男方用女拳言論來回復 2021-09-18
我自己這段事時間就遇到過這樣的事情。我和他聊完才發現這個人講話就是巧。你想,他說想要,就要負責,人家催他結婚他沒辦法拒絕。他說不想要,人家去墮胎,他也要負責,而且勸女友墮胎這個事情很可能會變成他以後的污點。所以他就是死活不表態,就是只說自己“完全尊重女方的選擇”。
他和我聊天講自己為什麼不願意結婚也是講得很漂亮,就是說婚姻應該是兩個成熟的人一起的決定。他認為自己和他女友都不夠成熟,所以不適合走進婚姻。認為他女友想結婚就是被傳統錯誤的思維束縛,自己和婚姻不應該成為他女朋友的枷鎖。然後再講了一堆婚姻怎樣束縛女性的東西,這種套話我也很熟悉。
我和他談了談孩子出生後的撫養費問題。他講得姿態真的很漂亮。首先底一句話是說養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他作為孩子的父親孩子想上戶口他肯定配合做DNA。然後他也願意“拿出比別人更高的比例”去給孩子的母親養育孩子。他說願意拿出一半的遠高於法定的工資去給他女朋友養孩子。
我當時聽了其實挺生氣的。因為我知道這男的家庭條件非常好。他講這個話的意思就是他不願意出錢。他父母不出錢,他就拿自己那麼點工資簽合同。現在給的比例已經比法定高了,你打官司也討不到好。
遇到這樣的男的我反正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就是聽他給我上課,教育我怎麼把話說漂亮。而且我覺得類似這樣的男孩子會自上而下的變得越來越多,根本攔不住他們變多。而且越是這樣的男孩子初始階段對女性越有吸引力,他大學期間別人知道的女朋友就十五六個。傳統思維想要結婚生孩子組建穩定家庭的男性在這些男性面前競爭力很小的。
回應
女拳配渣男,天造地設的一對
影視劇是否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人們的擇偶觀?
回應
影響很大。以我身邊為例,當年古惑仔流行的時候,身邊的混混女人緣驚人。而且很多人就算不是混混也喜歡穿那種混混的衣服。然後是F4流行的那會兒,身邊長頭髮的男的,幾乎都女人緣大增,這裡面也包括一些強行留長髮的。
影視娛樂是比九年義務教育的思政課更加強力的思想改造!
為何不是全面放開?專家解讀 2021-05-31
導讀
周海旺告訴記者,在制定放寬生育政策中有兩派意見。有的建議全面放開,有的建議全面三孩。為何最終選擇後者,可以說是權衡了各種因素的決定。從實際生育情況來看,具有生三孩意向的育齡夫婦已經很少了,因此“全面三孩”基本能滿足絕大部分育齡夫婦生育願望。另一方面,如果選擇全面放開,也擔憂部分富裕或貧窮的家庭會生太多。
......
不想生、不敢生?配套措施意義更重大
相比“放開三孩”前半句,“促進生育政策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健全重大經濟社會政策人口影響評估機制”後半句意義更重大。他直言:社會生育、養育、教育三方面的成本很高,很多年輕人不敢結婚、不敢生育。
女性權益如何保障?配套應跟進消除歧視
無論是婚假、產假,還是0-3歲托育服務,放寬生育政策必然會對婦女就業等帶來影響,鼓勵生育、以家庭為單位的配套支援措施, 應充分體現男女平等的國策。
毋庸置疑,招收聘用女性企事業單位等,會帶來成本支出,這其中包括懷孕、生育、養育期間的一系列成本。這兩年也有專家建議:用人單位可參考殘疾人就業政策,即“免交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以此鼓勵用人單位招聘女性,消除女性就業歧視。此外,女性孕檢、養育孩子過程中,用人單位也應提供適合女性的彈性工作上班制度,全社會共同創造鼓勵生育的支持環境。
相關新聞
應對人口老化 陸將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全面二孩”沒解決的問題,“放開三孩”能解決嗎?
回應
不能解決,不想生的還是一個都不會生。這是一個世界難題,這也是歐洲福利那麼好生育率卻還是很低的原因。
優生優育,最終結果是不生不育 2021-03-30 風聞
有人認為是育兒負擔重,收入低,過度競爭,才導致生育率降低。這種說法只出現在中日韓,倒還是能理解,但全球華人的教育水準和收入均高於當地人,生育率無一例外的墊底。實際上,生育率高的國家,幾乎無一例外的是貧窮國家。
回應
生育降低的主要原因:
(一)社會要求更高,延長了受到教育年限,推遲了婚育年齡,造成生育能耐困難。
(二)社會福利保險制度建立,養兒防老的傳統需求消失。
(三)思想解放,個人的發展擺在第一位,主觀生育意願大幅下降。
(四)高度的專業化、分工、客觀減少了婚育年齡男女一起的時間。(長期加班、出差,兩地分居。)
結論:除非劇變,人口就這樣,慢慢的下滑。
優生優育,最終結果是不生不育 2021-03-30 風聞
有人認為是育兒負擔重,收入低,過度競爭,才導致生育率降低。這種說法只出現在中日韓,倒還是能理解,但全球華人的教育水準和收入均高於當地人,生育率無一例外的墊底。實際上,生育率高的國家,幾乎無一例外的是貧窮國家。
回應
生育降低的主要原因:
(一)社會要求更高,延長了受到教育年限,推遲了婚育年齡,造成生育能耐困難。
(二)社會福利保險制度建立,養兒防老的傳統需求消失。
(三)思想解放,個人的發展擺在第一位,主觀生育意願大幅下降。
(四)高度的專業化、分工、客觀減少了婚育年齡男女一起的時間。(長期加班、出差,兩地分居。)
結論:除非劇變,人口就這樣,慢慢的下滑。
台灣人也愛去!烏克蘭慘淪為歐洲妓院與代孕之國 2021/05/12 中時
近日出現有台灣男子花數百萬在烏克蘭尋求代孕後遭丟包尋求協助,引起政府呼籲國人赴國外尋找代孕要有風險意識。烏是前蘇聯成員國,也是軍事工業重鎮,但在蘇聯解體後,因族群與政治紛爭無法協調,被歐美俄強權操弄,政治動亂頻生,民生凋敝、經濟困頓,為尋求溫飽的年輕女性被迫出賣靈肉,或是出租子宮從事代孕。
西以烏克蘭語為主,信仰天主教,反俄情緒強烈,政治上比較傾向歐洲;另一半東烏則以俄羅斯裔為主,使用俄語,信仰東正教,政治上親俄。北約組織在前蘇聯解體後持續向東擴展,在捷克、波蘭與波羅的海3小國加入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烏克蘭,這已經貼近俄國土,讓這隻北極熊倍感威脅。也因為這樣的地緣政治結構,烏克蘭的國內政治與國際關係註定要在美俄兩大強權間遭到劇烈拉扯而變形。
回應
烏克蘭淪為歐洲妓院與代孕之國,走上悲慘的命運,美國的功勞最大。
曾經接受過美國的顏色革命指導的國家沒有一個現在是完整的。
相關新聞
危機解除?俄國撤回集結烏克蘭邊境軍力| 國際焦點| 聯合 2021年4月22日
國家統計局:中國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口紅利繼續存在 2021-05-11 觀察者網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表示,2020年,14.1億人,占全球18%,勞動力資源依然豐富,人口紅利繼續存在,同時勞動年齡人口逐年緩慢減少,經濟結構和科技發展需要調整適應。具體有以下六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人口總量增速放緩,但仍然保持了平穩增長。
第二,受教育水準明顯提高,人口的素質不斷提升。15歲受教從2010年的9.08年至9.91年。16-59歲從9.67年至10.75年,文盲率從2010年4.08%降為2.67%。
第三,性別比為105.1,出生性別比為111.3,較2010年降低了6.8,逐漸趨向正常水準。
第四, 0-14歲比2010年增加3092萬人,“二孩”生育率由2013年30%升到2017年50%。
第五,人戶分離人口達到4.93億人,占總人口35%。其中,流動人口3.76億人,十年間增長近70%。人口持續向沿江、沿海地區和內地城區集聚。
第六,十年間城鎮常住人口增加了2.36億人,城鎮化率提高了14.21%。
相關新聞
國家統計局:生育率1.3,意願子女數為1.8,只要做好相應的支持措施,實際存在的生育潛力就能發揮出來。
回應
報喜不報憂,生育意願才1.8,低於2.1世代更替生育率。
人口紅利並不只是“年輕勞動力”供給豐盛,而是有多個維度:有消費需求與能力的人口紅利,有豐富的簡單勞動力供給的紅利,有各方面大量供給高端人才的紅利,有工程師紅利,有研發人才紅利,有科學家紅利......但是都和教育,與國民健康水準和社會保障能力相關。人口數量並不一定會轉化為以上所有紅利。過量的低素質失業人口和糟糕的政府治理相結合就可能是一場災難。
中美科學家造出“人-猴胚胎”,這是什麼邪惡實驗產物? 2021-04-21 新浪科技
幾天前,國際頂級期刊《細胞》上發表了一項重磅研究:來自中國昆明理工大學和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第一次製造出了存活率較高的“人-猴胚胎”。
不得不說,這有一種邪惡實驗產物的感覺。好在實驗僅持續了20天,避免了潛在的倫理問題。在科學上,這種含有不同物種來源的胚胎有它的正式名稱,叫做嵌合體胚胎(Chimeric embryos)。
嵌合體並不只是實驗室中的產物,在自然界中例子有很多,例如去年的一篇新聞:一對夫妻通過試管嬰兒得到了一個寶寶,但DNA檢測結果都是:小孩應該是叔叔的。但奇怪的是,爸爸是家中的獨生子!原來,這個爸爸是嵌合體。30年前,在受精卵發育的過程中,爸爸的胚胎竟然把原本要發育成他兄弟的另一個胚胎給吞噬掉了,兩個胚胎合成了一個。
除了人類,很多生物中都有嵌合體的存在。
…..
從DNA雙螺旋結構被發現至今也不過六十多年,生命科學發生了徹底的革新。
目前,基因測序在醫療健康的應用頗為廣泛,其中包括產前對新生兒的基因篩查。
在疾病治療領域,基因檢測也正在被推廣。
2013年,好萊塢影星安吉麗娜•朱莉預防性切除乳腺,也讓通過DNA檢測疾病相關基因的技術廣為人知。
發現嵌合現象之後,科學家們想到可以通過構建嵌合體模型(用人類基因修飾的動物組織)來研究疾病,這種模型毫無疑問會比現有的動物模型更接近人類,能為研究提供與臨床更相似的環境。
這種技術能夠預見的應用還包括構建人-動物嵌合體進行發育過程的研究、藥物測試以及生產人類移植器官等。
嵌合體一直被認為是解決器官供給短缺以及移植排斥問題的潛在方法。雖然嵌合體會給個人DNA識別和親子鑒定方面帶來挑戰,但背後所蘊藏的科學價值也同樣令人期待。
回應
難過的是醫學倫理那一關
相關新聞
美國解除特朗普時對胎兒組織的研究限制,解散了一個備受爭議的經費評審倫理委員會。
文科生太多會掉進中等收入陷阱?歷史的無知! 2021-04-16 任大剛
最近,四名文科博士發表《關於我國人口轉型的認識和應對之策》論文,得出:應全面放開和鼓勵生育,切實解決婦女在懷孕、生產、入託、入學中的困難。
論文中提到,文科生收入低,甚至找不到工作,。東南亞國家之所以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中國不重視理工科教育。
四位不知,中國高等教育脫胎于蘇聯模式。上世紀50年代,中國成了全世界文科生比重最小的國家:1949年33.1%,1953年14.9%,1957年剩8%。
其實,粗通地理的都知道,東南亞地處熱帶,穿衣吃飯和居住也要比溫帶和寒帶易解,熱帶基本都不是工業發達的地帶,更應發展旅遊度假等第三產業,需要更多的文科生,而不是理工科生。
回應
要辯駁四博士說法,需要看採用的資料和推論的邏輯是否合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中國是否適用。
四博士說的是文、理科比例不太合適,文科比例偏大莫非文科能直接種出糧食、造出機器、建設成世界工廠?
中國古代科舉,100%文科生,還不是搞舊中國搞得GDP全球第一。
中國教育改革必須建立跨學科,才能克服文理分科的工匠體制 2021-04-17 陳平
回應
沒有一個擅長的學科,跨十個都沒用。
優生優育,最終結果是不生不育 2021-03-30 風聞
無論任何政策,都無力扭轉中國生育率日益下滑的現實,很多東西不是單純靠政策激勵所能實現的,太多的人把生育率低歸結於種種物質性因素,比如說:房價高,育兒負擔重,收入低,過度競爭等問題,實際上這些東西很難成為生育率中決定性的因素。以房價高為例,即便是全世界房價最為低廉的新加坡,生育率全世界倒數第一。
回應
生育降低的主要原因:
(一)社會要求更高,延長了受到教育年限,推遲了婚育年齡,造成生育能耐困難。
(二)社會福利保險制度建立,養兒防老的傳統需求消失。
(三)思想解放,個人的發展擺在第一位,主觀生育意願大幅下降。
(四)高度的專業化、分工、客觀減少了婚育年齡男女一起的時間。(長期加班、出差,兩地分居。)
結論:除非劇變,人口就這樣,慢慢的下滑。
“人造子宮”養出了小鼠,離育人還有多遠? 2021-04-08 新浪科技
近日,《自然》雜誌發佈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最新研究,稱其利用“人造子宮”,已成功培育出數百隻小老鼠,且小鼠所有器官發育指標都正常。
過去數十年,醫學科學界一直在嘗試體外培育哺乳動物。但成功案例僅限於實驗室環境下的早期胚胎分裂、短期發育,或待器官形成後,從子宮中取出胎兒並在實驗室中繼續生長。
比如,2017年,美國費城兒童醫院改進早產兒孵化器,製成塑膠袋式“人造子宮”。共有8只羊羔胎兒在“人造子宮”中活了4周,並成功出生。但移入“人造子宮”時,這些羔羊胎兒的胎齡相當於22-23周的人類胎兒,器官已形成。22-23周是人類最早可以出生並在子宮外存活的胎齡。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援引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工程教授馬格達萊納•澤尼克•戈茨(Magdalena Zernicka-Goetz)發言稱:“這一技術為研究胚胎發育打開新時代的大門。它能避免子宮內部成像限制,使研究者直接觀察胚胎發育過程,可應用於受精卵移植、流產等研究。”
公佈研究成果後,《自然》官網收到諸多留言。其中,大眾最關心的問題是:這是否意味著即將實現人造生命?
對此,科學界普遍認知是,人造人囊胚只是經歷過胚胎發育早期階段的細胞集合,並不能發育成胎兒。同時,針對人類胚胎的研究,國際上有一個公認的“14天規則”,即只能在不滿14天的胚胎上進行實驗。由人體細胞轉化而來的人造人囊胚是否受這一規則限制,目前仍在討論中。
美國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法、倫理與人權中心主任喬治•安納斯(George J。 Annas)表示,過去,“14天規則”被嚴格遵守,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技術缺陷,難以突破14天限制。如今,幹細胞科學、遺傳學和合成生物學都有了巨大進步,是時候對“14天規則”提出質疑並予以更新,重新劃定合成生物學研究的界限。
回應
希望能成為解放女性的研究
研究成功就不需要女人了。
技術難題能克服,推廣的話難過的是醫學倫理那一關
2045年,人類可能無法自然生育了
根據美國西奈山醫學院(Mount Sinai School of Medicine)環境醫學和公共衛生學教授 Shanna Swan 2017 年發表於《人類生殖醫學前沿》(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的薈萃分析,男性精子數量在僅僅40年間就降低了50%。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扭轉,那麼25年後人類男性精子數量的中位數將跌至零。儘管這是一種簡單粗暴的推測,但Swan 認為目前也沒有證據能夠說明這種下跌的局面正在被改變——2045 年,人類可能要面對一個無法自然生育,只能依靠輔助生殖手段繁衍後代的世界了。
Swan 指出,這些生殖健康方面的問題是相互聯繫的,並且它們很大程度上都由相同的原因推動——影響激素的化學物質(內分泌干擾物)的出現。這些包括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雙酚 A(Bisphenol A)、阻燃劑在內的“荷爾蒙劫持者”,已經在現代生活中變得無處不在。內分泌干擾物存在于我們的水瓶、食品包裝、電子設備、個人護理用品、清潔劑,以及其他許多日常用品之中。並且從 1950 年開始,這類物質的生產規模就一直在擴大,這一年正是精子數量和生育率開始衰減的時候。
或許有人會認為生育率的下降的原因是育齡推遲、生活方式變化等社會因素。對此,Swan 在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表示:“這些當然會對自然生育產生影響,但我希望人們認識到化學物質確實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優生優育,最終結果是不生不育 2021-03-30 風聞
我國的“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推動生育政策與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釋放生育政策潛力。
但是我懷疑,無論任何政策,都無力扭轉中國生育率日益下滑的現實,很多東西不是單純靠政策激勵所能實現的,太多的人把生育率低歸結於種種物質性因素,比如說:房價高,育兒負擔重,收入低,過度競爭等問題,實際上這些東西很難成為生育率中決定性的因素。
以房價高為例,即便是全世界房價最為低廉的新加坡,生育率全世界倒數第一。新加坡採取的是組屋制度,等於國家保障房屋購買,幾乎每一個新加坡年輕人都是在買了房以後才結婚的,新加坡人買房完全不是負擔,但是新加坡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
有人認為是育兒負擔重,收入低,過度競爭,才導致生育率降低。如果這種說法只出現在中日韓,倒還是能理解,但是華人在全球全部有分佈,無論是美國華人,英國華人,馬來西亞華人,他們的教育水準和收入均高於當地人,但是他們的生育率無一例外的墊底。另外的是西班牙裔和黑人,西班牙裔收入比黑人高,生育率同樣比黑人高,黑人生育率也就1.792,而西班牙裔的生育率為1.959。
實際上收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和生育率負相關,生育率高的國家,幾乎無一例外的是貧窮國家:越窮越生,這個原理是存在的。
回應
生育降低的主要原因:
(一)社會要求更高,延長了受到教育年限,推遲了婚育年齡,造成生育能耐困難。
(二)社會福利保險制度建立,養兒防老的傳統需求消失。
(三)思想解放,個人的發展擺在第一位,主觀生育意願大幅下降。
(四)高度的專業化、分工、客觀減少了婚育年齡男女一起的時間。(長期加班、出差,兩地分居。)
結論:除非劇變,人口就這樣,慢慢的下滑。
相關新聞
延遲退休與中國的人口問題
https://www.cyzone.cn/article/624220.html
華爾街日報援引Capital Economiics的研究,聲稱:生產力增長放緩和勞動力萎縮有可能使中國永遠無法超越美國,或者說,如果中國真的超越了美國,美國也會在移民的幫助下再次奪回榜首位置,不斷補充其工人供應。人口出生率問題真的會成為中國民族復興道路上的陰影嗎?我不這麼認為。…..
求職時被問結婚規劃或是生育計畫,到底該怎麼答? 2021-03-06
【本文來自《就我個人體會,企業對已婚未育女性還是挺歧視的》評論區】
回應
我有女兒。我能理解企業問這個問題。女人懷孕後產檢,前八個月是一月一次,後兩個月是每週一次,這是病假,要給工資。孕婦不能有壓力,工作量會被安排為平時的50%-70%,八個月後,基本不安排工作了,曾有孕婦流產,公司賠了十幾萬。生育假全額工資98天,難產增加15天;多胞胎每多1個增加15天。哺乳未滿1周歲,不得延長勞動時間或者安排夜班勞動。每天1嬰1小時哺乳。小孩越小越容易生病,讓媽媽請假帶小孩去醫院。所以,女生生孩子,至少需要2~3年的折騰。對於企業來講,最好的策略就是:不招女生,不就沒這個問題了嗎?在這裡,再次呼籲大家支持 “社會化撫養”。
“社會化撫養”會變婦女回歸家庭,相夫教子、贍養老人也是一條路,歐美國家就是這麼做滴。
離婚冷靜期30天 意外引爆休夫休妻潮 2021/03/08 旺報
大陸取代台灣,已蟬連多年亞洲離婚率最高地區,大陸今年起施行離婚新制,離婚登記必須經過30天「離婚冷靜期」才能生效。登記前限時限量預約,更讓離婚「一號難求」,黃牛賣名額一單600元。
以前雙方達成了離婚協議,可以馬上到民政局離婚,離婚協議就生效了;現在加入了30天離婚冷靜期的變數,協議的強勢方反悔更容易了,弱勢群體想要離婚成功,要麼接受遠差於原來的離婚協議方案,要麼只能通過漫長的訴訟離婚程序離婚。
農村剩男配城市剩女——中國式生硬催婚 2021-02-17
官媒一篇有關農村“剩男”的報導日前登上熱搜,原因是受訪專家提出,城市剩女多,農村剩男多,建議將剩男進行技能培訓,輸出到女性集中的行業和地區。
此番言論自然在中國線民間引起強烈反彈,農村剩男是因為沒有錢、沒有本事而“剩”,城市剩女則大多因為財富自由、不願意承擔家庭壓力而“剩”;這樣一來,農村剩男的素質也根本無法和城市剩女生活在一起。
回應
流水線上的40歲剩男,配副處級高級知識份子剩女,煤渣配鑽石,想想吧
沒臉回家、失業、民族主義…農村青年的標籤從哪來? 2021-02-17 武漢大學研究員呂德文
“小鎮青年”和“豆瓣青年”的思想分化往往因議題不同而呈現出不一樣的狀態。[全文]
回應
房價和就業是表面原因,城鄉差距本質上是一個地區的產業鏈產業集群經濟成熟度。蘇南農村年青人很少為這樣問題發愁,因為蘇南農村那時候已經基本上產業化,城鎮化,甚至生活條件超過城裡一截。我高中同學讀大學時候娶了碩班女孩堅決回去,不留城裡找工作。女孩那邊條件比城裡都強,他只好過去,變成那裡農村戶口。前兩年微信裡私聊,有2輛好車有別墅兒女三個,什麼不缺,就愁惕年輕很多報負都萎了。
假如國家告訴年輕人,只要你達到法定年齡了都會給你房子,局面是不是會好點?
【本文來自《房子離今天的年輕人有多遠》評論區】
回應
計劃經濟時就是這樣啊,特別是在城市。事實已經證明了,會供給不足,得排隊……
坐等市場無序,讓房一錢不值。
早點睡,夢裡啥都有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 2021-01-28 新浪科技
2020年《柳葉刀》的一篇報告,截至2020年7月,全球大約有78億人。
聯合國說,由於我們無法即時跟蹤全球的出生和死亡人數,統計學家根據一系列因素來得出這些地區人口的估計值,包括生育率(女性一生中平均生育多少個孩子)和死亡率(一個人的預期壽命)。
隨著世界各國的生活品質與醫療健康水準的提高,全球人口在過去兩個世紀中增長迅猛。但是,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達到最高點之後,一直在放緩。1800年突破10億;1927年20億;1959年30億;1975年40億;1987年50億;1999年60億。由於全球新生嬰兒數量的減少,長率到2100年的時候,將低於0.1%。
據聯合國2015年資料,全球平均生育率為2.5,低於1990年3.2。但不同地區的生育率差異顯著。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為4.6,而北美和歐洲為1.7。
影響生育率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女性決定生育的時機和生育子女的數量。
多項研究表明,當女性和女孩擁有與同齡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機會時,女性在日後生活中將擁有更多機會,並且傾向於生育較少的子女。因為,女性在追求教育和就業機會時,會推遲生兒育女的計畫。
此外,城市化水準越高,生育率往往越低。城市地區通常會經歷“人口轉型”——從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過渡。
工業化之前,全球預期壽命30歲左右。工業化在1800年左右始於歐洲。當時,嬰幼兒和青少年的死亡率極高,大約有27%的兒童在1歲前夭折,47%的兒童活不過15歲。當時全球生育率為5.77,不過因國家而異。美國為7,挪威則為4.3。
得益於糧食生產的提高,藥物和衛生設施的發展,全球嬰兒、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死亡率均在下降,這延長了預期壽命。1950-1955年為46.5歲。到1995-2000年已65歲。2019年為72.6歲,但地區差別顯著,最低的非洲只有61.2歲,最高的歐洲為77.5歲。
研究表明,低生活水準與低預期壽命之間存在相關性。另外,戰爭、自然災害、饑荒和流行病等也會影響人口的總體死亡率。
未來全球人口的預測
聯合國2019年報告,到2050年,有一半以上的新增人口來自以下九個國家:印度、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印尼、埃及和美國。
預測未來有多少新生嬰兒以及在哪裡出生,可以幫助我們確定將醫療健康和教育資源用於何處,可以幫助各國建立最有效的勞動力市場。
身邊有個挺好的姑娘,別人都覺得我們是情侶,但可能她把我當做男閨蜜?2020-12-17
【本文來自《相親想配合男方聊軍事政治,結果對方hold不住,各位以為女性憑啥進的985?》評論區】
男性聚在一起聊政治經濟,不和女性聊衣服髮型一樣嗎?這個話題不易冷場嘛 2020-12-17
【本文來自《男人並非都喜歡軍事和時事,只是喜歡被崇拜,在他擅長的領域哄哄也不難?》評論區】
過於絕對了,直男永遠搞不清口紅色號,但並不討厭女孩子喜歡這個,相反他們會很笨拙的打聽什麼口紅流行可以送人。
第二點多屬於邏輯青年與文藝青年的天生不對付,與男女無關。
第三就是女性的偏見了,公共場合男性聚在一起聊這個是因為這話題誰都可以說上兩嘴,不容易冷場,大概和女性公共場合談衣服髮型一個概念。
學校有免費託管服務,為何我還必須讓孩子上社會託管班? 2020-12-17
大城市,雙職工家庭,孩子上小學,老人無法幫忙。父母在不請假情況下,無法長期確保在15:00(孩子放學)或 17:30(學習免費託管服務要求)前接走孩子。
回應
是這樣的,但是你說要老師等到家長都能正常下班來接,那老師要什麼時候下班啊?
女性生育期不能工作,導致社會上性別歧視,男性休同樣假期能不能改變這種情況? 2020-12-16
回應
薪酬是同工同酬就行了。同樣的體力工作指標,同時同搬一噸磚,不管你是男是女是無性別還是雙性人,都是計件搬的少就少得,搬的一樣多就工資一樣,跟性別無關。同樣的腦力工作,績效好的就加薪升遷,績效一樣就一樣的工資,也跟性別沒關係。至於產假,確實應該男女同放,因為生孩子養孩子是男女雙方的相同社會責任,而不是女方單方面的責任。
那肯定會有大量男性“自願”放棄休產假:真正影響女性就業的,是女性因為生育導致較長時間無法將精力放在工作上,所以,現在提出男性也同等休假,其實就是希望造成男性的業務能力也同等下降,這樣就能緩解女性劣勢。這對整個社會來說,就是一種人為的降低效率的政策。因為你生個小孩,現在連父親的工作,這到底對一個家庭來說,有什麼好處呢?歸根到底這還是你個人的選擇,所謂“事業還是家庭”,自己選。
女性因為生孩子+帶孩子,所以精力不夠,是女性自己活該?說到底,你不想為自己的生育責任負擔你自己應該的一份。但很可惜,生孩子是雙方利益的權衡,從國家的角度,如果女性普遍不想生,害怕失業,那確實要想辦法保障女性的權益,降低女性的生育危機。
女人為什麼不想生孩子? 2020-12-18
回應
婚姻是經濟行為,愛情是情感需要,性生活是生理需要,這三者是可以獨立存在的
跟一個人結婚,跟一個人談戀愛,跟一個人做運動,你這樣子鬼才會跟你結婚
生育養育都很累,但這都抵不過獲得一個孩子的幸福,不然為啥大多父母都那麼愛孩子?
有些男生覺得自己做頓飯拖次地,就算幹家務了,那不只是九牛一毛? 2020-12-16
【本文來自《有老哥覺得自己“照顧得無微不至”,但約會物件真的會這麼認為嗎?》評論區】
中國現實,尤其是一些鄉鎮,彩禮是對婦女的婚姻風險和一些潛在付出的變相補償。彩禮就是養老買斷金,是給岳父母的,出嫁女跟娘家沒有法律上的關係了。現代法律出嫁女跟兄弟姐妹平權,父母病了出嫁女有義務贍養,同時也有繼承遺產的權利。那請問:這時的彩禮是什麼性質?自古以來妻是聘娶,妾通買賣。既然是買來的,就別想著讓人尊重。冒著喪失一半財產的風險買來的,幹點家務生倆孩子怎麼了?現在直接就只說錢的公平,其他不論了。比如,很多男的說,我也幹家務。但恕我直言哈,很多男生自己覺得自己幹的家務,其實只是九牛之一毛。
沒有不想嫁人的女生,只有不想嫁給你的 2020-12-15
【本文來自《今年相親超20個妹子,每次都體貼入微但對方都不想嫁,有沒有妹子能給給建議?》評論區】
任何一個女生或者說女人沒有不想嫁人、成家和要孩子的,這是女人的天性,即便有些人說職業女性或女強人,內心裡依然也有嫁人、成家、生孩子的想法,這是女人天性使然,有的人可能把這個天性埋藏很深,深深埋藏在刻意的理性或非天性裡面,但只要有人能挖掘出來,她的天性必然有爆發的那一天,客觀規律不可阻擋。
女人常說,她們要的只是一個安全感,很多男生可能真的沒在意這句話,人們需要的安全感實際上是一個獨立溫暖、平平安安、簡單和美的家。
婚介成了收割女性的重災區 2020-12-16
為了解決女性會員的需求,緩解女多男少的困境,平臺專門養了一堆男性婚托,給他們認證別墅、跑車,讓他們以高富帥的身份去服務會員,以及騙續費。
回應
婚介收割的可不止女性,男性冤大頭一樣不少!
網上輿論總妖魔化生孩子這事,男女不該是對立的,分工合作不好麼? 2020-12-15
【本文來自《大多數人真的瞭解女性生孩子的痛嗎?》評論區】
你這是網上咋呼言論看多了?有這麼誇張麼?我生過兩個,個人感覺沒這麼痛苦。你說的那些生產極端情況,都是概率,分娩和哺乳是女性天然的能力,大多數人都可以自然而然地完成的。
網上很多輿論總是妖魔化生孩子,生孩子為啥是受苦,這是女性的本能啊,也是女性的權利,生不生是個人的自由,但完全沒必要把生育講得這麼受罪來抬高女性的付出,搶佔道德高地。男女不該是對立的,男人在社會上也有男人的不容易,分工合作不好麼?
回應
沒有對立,哪來流量,滿嘴主義,實則生意。
部分女性不是真的關心生孩子有多難多累多痛苦,她們只是用生孩子作為籌碼去索要更多的利益。就像微博女拳開口閉口必提女嬰墮胎、拐賣婦女、偏遠地區重男輕女,但絕不會為自己的女性同胞做一點改善境況的實事一樣。嘴上都是主義,心裡都是生意。
我勸各位年輕女性,你不想結婚,就狠下心來徹底不結,不生,你父母逼你你就直接撕破臉就完事了。
大家都是一個階級的受苦群眾,偏要分成男女兩派,還要以各種名目細分小派互相撕,哎。
最近觀網有一些偏激的人借身份/性別/民族/中西醫的問題來攪動對立,勸一些人還是就事論事
關注觀視頻挺久了,我發現觀眾在對國家前途無限樂觀的同時,對自己的前途極其悲觀
回應
現在的年輕人對國家前途總體上樂觀,但對個人生活中碰到的很多問題,有很多抱怨、不滿,要宣洩,並不等於對個人前途悲觀。
相關新聞
作為一個職業女性以前我對養育後代理解太狹隘,有女兒後像打開新世界: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完全打開一個新世界,她每天的成長都讓我充滿激情。現在覺得事業也就那樣,幹了十幾年該體驗的都體驗過了,錢反正掙不完的。以前也憂慮養老經濟自由之類的東西,現在覺得其實都無所謂的,老一輩物質條件這麼差不也把我們拉扯大了嗎,生活本來就是豐儉由人。主要還是覺得心靈充盈了,人生有種圓滿的感覺,沒什麼遺憾了
回應
這個,一直是雞同鴨講。一邊不想生的都是未生育的,擔憂未來的現實問題,經濟負擔。一邊想勸人生的都是已生育的,談的是精神滿足,家國情懷。
沒生的人擔心這個那個,其實潛臺詞就是:生孩子是拖累,會影響自己精緻生活。以後也靠不上啥都是藉口,孩子好好養、好好教育不可能長歪的,只是不想付出而已。
單親媽勒斃子女遭判死 辯護律師批法官民粹 二審見
吳姓單親媽媽勒斃子女案,法院一審認為吳女無悔意判死。辯護律師廖蕙芳2020-11-26發出6點聲明,強調吳女獨扛養育和生活壓力,但法官忽略其遭遇境況,判決偏頗、民粹,令人慨嘆。
30歲吳姓單親女子離婚後獨自扶養6歲兒子、8歲女兒,今年2月疑因生活壓力,又和家人扞格,勒斃子女後輕生獲救,法院一審認為吳女事後毫無悔意,依成年人故意對兒童犯殺人罪判處死刑;全案仍可上訴。
廖指出,吳姓女子是單親媽媽,2名子女出生後就由她一人獨自照顧至今,但離婚後工作不順遂,案發前已失業2個月,導致憂鬱症復發,除用藥證明,也有精神科醫師鑑定報告。
廖認為,吳女勒斃子女後輕生,就是要和子女同死之意,沒想到判決書對此完全不論,而直接認定被告「行徑冷血,泯滅人性,且被告所為僅在宣洩其心中對生活狀況之不滿情緒,在在均顯示被告行為極惡劣,泯滅人性……」完全偏頗。
廖說,本案與坊間發生的兒虐致死情形完全不同,民粹對於兒虐致死情節,有稱現行刑法規定不足,應修法加重其刑等意見,不但與本案情形不同,更是現行刑法沒有規定的條文,但判決書竟予以援引,顯然是錯誤的民粹判決。
吳女案發後坦白犯案過程,也一再向檢察官表明希望盼她死刑,讓她可以去陪小孩等語,判決書中一再認定被告沒有悔意,泯滅人性等,「那請問,被告要怎麼樣表示,才是具有悔意?」
吳女從未打小孩,若非被逼到絕境,也不會想帶著小孩共赴黃泉,結果判決書竟臆測:「倘被告不與社會永久隔離,則日後重返社會,恐再度僅因細故或自身情緒管理不佳而產生壓力,即以相同手段侵害他人(特別是弱小的幼童)生命權或其他侵害之可能性極高」,所以,求其生而不可得等。
犀利檢座則發文表示,之前說「殺人償命,天經地義」、「殺害幼童,唯一死刑」、「有病不能判死刑莫名其妙」、「殺無辜的人不用死刑嗎」,現在法官對殺了2個無辜幼童的人判死刑,結果還要被罵沒邏輯、沒經驗,到底誰的標準比較混亂?法盲與媒體真的是社會亂源。
回應
殺人償命天經地義? 隨機殺人、砍自己母親頭顱、火車上殺警、竹東虐殺少女,都沒看到你們法官這麼豪邁的判死,什麼時候突然變這麼正氣凜然了?
那些殺人犯,縱火犯,強盜殺人犯及性侵殺人犯也應全部判死刑,不能用可教化的理由縱容不判死刑.
媽媽會走上這條路,是政府殺人,該判刑的是政府
男女都覺得結婚是自己吃虧了 2020.11.23 雷斯林
前兩天的文章牽扯到性別話題,於是去各平臺,觀察了一下各平臺對於性別話題的言論,發現分裂還是很嚴重的。
就拿結婚這件事為例。
在知乎、貼吧和虎撲上的一些男人,說結婚以後自己變成了供養者,要買房、買車、給彩禮,從此給家庭做牛做馬。他們得出結論。男人千萬不要想不開結婚,誰結婚誰傻逼。
但在豆瓣、微博等女性占多數的論壇上,更是對婚姻制度深惡痛絕。
她們覺得結婚了以後女人完全就是被剝削的工具。生孩子前就像照顧一個兒子每天要做家務打掃衛生,生孩子後更是喪偶式育兒,每天只有她們忙前忙後。“女人結婚,就是給男人當保姆,當免費的育兒工具”
總之,在不同的平臺上,受過不同教育,不同性別的兩撥人,都覺得結婚絕對是自己吃虧了,絕對不能結婚讓對方占了便宜。這兩撥人在不同的平臺上,一般也遇不到, 如果遇到了,往往就是以激烈的對罵收場。
更奇觀的是,如果你打開中國DAU最高,最大眾的軟體“微信”,看看朋友圈,又會發現另一番景象:又有一對情侶訂婚,一對情侶領證,還有一對正籌備婚禮。
為啥?
可能虎撲、微博、豆瓣、知乎都只是飆網,而微信是現實。
也可能真的相處幸福的人,本來也不會到網上發帖抱怨吧。
回應
這就是資訊沙箱,或者叫回音壁效應.只搜索自己感興趣資訊,隔絕其它資訊,然後在裡面大喊,xx是大傻B,你會發現,裡面都是你這樣的人.
不不不,這是各種公知自媒體轉移戰場了,今年國外這情況,實在是洗不動了!就開始用“兩性”話題來炒了!
港媒:中國單身激增,不必杞憂 2020-11-21 環球時報
香港《南華早報》11月19日文章,原題:中國的單身人口為何不應引發擔憂 民政部發佈,中國單身成年人口已達2.4億。其中7700萬人處於獨居狀態,且明年將增至9200萬。這些資料公佈後,能看到一些帶有聳動標題的文章,“單身是私事還是社會問題?”“刻不容緩,太多單身的問題必須得到解決”……此類文章擔憂單身人群和整個社會,擔心如此龐大的群體或將導致心理健康問題、色情現象激增並影響社會穩定。甚至稱“那些不擺脫單身狀態的人是對自身、家庭、社會和國家不負責任”。
調查顯示,中國的國際化大都市單身人口最多。缺乏財力、(擇偶)標準高、有限的社交圈等因素導致中國單身人口增多。但至關重要的是人們正在變化的婚姻家庭觀念。其中,女性再次成為潮流的引領者,中國女性對找伴侶的焦慮感要低於男性——37%∶55%。
越來越多中國女性不再把為人妻為人母視為通往幸福生活的必要元素。更好的教育、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職業選項,賦予她們自由選擇自己渴望的生活方式。
單身人士正在傷害自己和社會嗎?並非如此。誠然,家庭支持和情感聯繫對人的身心健康很重要。但獨居並不意味著孤獨、完全缺乏情感生活。單身潮不會侵蝕社會穩定或引發道德淪喪。相反,這是一種伴隨發展而至的全球趨勢——國家越發達,單身人口往往越多。上世紀50年代,獨居現象首先在早期工業化國家增多並加速。目前僅有17%的中國成年人獨居,相比之下,美國的比例高達42%。瑞典和挪威的比例更高(超過50%),但當地並不存在相關的不穩定或犯罪等問題。而且,單身趨勢已對醫療、住房、人口增長和消費產生深刻影響。“單身經濟”正在增長,並催生出“一人用電飯煲”等諸多產品。
不必因單身人口增多而夜不能寐。社會應該承認,婚姻是一種選擇而非一種義務。
“全職太太”之爭,為什麼女權主義總在“窩裡鬥”? 2020-10-30 觀察者網
最近,網上鋪天蓋地都在討論一個詞“全職太太”,起因是前段時間火遍網路的華坪女高校長張桂梅在一檔節目中提到,她反對自己的學生做“全職太太”,“女人要靠自己,不能就靠男人”,並且曾經拒絕了一位自己做了全職太太的學生的捐款,讓她“滾出去”。
一時間,網路上兩種對立的聲音開始了battle:
一方支持張校長的,認為女性就是應該走出家庭,在社會上工作才能自立自強,做全職太太是對自己不負責,對女性群體不負責,對社會不負責。
另一方反對張校長,他們認為女性在家庭中的勞動應該受到尊重,全職太太也是工作,在家工作的價值應該受到肯定,貶低全職太太就是在壓迫和剝削女性。
有趣的是,這兩派持截然相反觀點的人都被冠以一個共同的名稱——“女權主義者”。
回應
假女權讓男人不服的關鍵一點就是 , 她們總是試圖切割分享利益,並不積極創造利益。。換句話說她們的心思就是在分蛋糕的事情上斤斤計較,從來沒想法去做大蛋糕。 還對試圖做大蛋糕的女性冷嘲熱諷。
說兩點。1 談論男女工作問題的時候,不能逃避孕育後代這件事對工作的巨大影響,我們必須承認,在孕育後代這件事上,女性受到的影響遠大於男性,這必定會回饋到工作上,是的,這是一種偉大的犧牲,而且我也贊同應該給予補償,但是就如同評論裡有朋友說的那樣,資本是不講道德的,他們只講利益。2 無論你承認不承認,社會對男性和女性的期許是不同的,用一個簡單比喻,當一個全職媽媽帶著孩子在社區的時候,大家可能討論的是你家娃多可愛,但是當一個全職爸爸帶著娃在社區的時候,別人討論的可能就是你吃軟飯。這種社會期許的不同,會反向影響男女對未來的選擇,尤其是當一個家庭可能必須有一個人‘全職’的時候。當然,社會期許不同,可能並不僅僅是分工不同,更本身就是性別不平等的一種表現。
人口負成長 衝擊政府稅收 2020-08-19 聯合報
國發會發布人口負成長比預期提早兩年出現,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昨天表示,人口負成長第一個會讓人想到勞動力不足,但要看自動化速度與勞動力減少速度,何者比較快?可以確定的是人口負成長,代表未來繳交勞健保、繳稅的人都減少,影響政府財政,比較令人憂慮。
辛炳隆說,勞動力是否必然不足,要考慮產業結構改變的可能性,例如這幾年AI出現,產業加速自動化結果,很多工作被機械取代,勞動力不足未必是壞事。未來是否會發生勞動力不足,要看勞動力減少或自動化速度,如果前者快,就會有找不到勞動力問題;若是後者快,反而會出現失業問題。
辛炳隆表示,幾年前,他就建議國發會應同步呈現勞動力供給與需求曲線,才能預測何時會出現供給不足的死亡交叉;人口負成長是對大環境的掃描,就看政府及產業如何因應。
他也說,比較嚴重的是,年輕人口不如老年人,未來繳稅及各種社會保險的人口也會減少,政府財稅短缺,甚至會影響預算支出結構,例如對幼兒支出減少,但高齡長照支出增加,就像現在的日本、南韓,已經可以看到台灣的未來。
對於政府要搶救生育率,辛炳隆說,要改變生育行為不容易,有人不想生,價值觀不容易改變,政府要做的是讓想生卻沒能力養的人解決生養問題,也就是養不起的問題,例如住宅、教育及學費等負擔,目前方案的力道都不太夠,大家還是不敢生。
「不會有人為了一個月三千元或五千元津貼,就去生小孩」。他表示,政府一定要有全方位配套,甚至直接喊出「小孩國家養」。引進優秀外籍人士也是改善人口結構方法,以前的新經濟移民法原本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但後來也沒進度,可見大家都知道問題所在,但政府做法都不到位。
在學小媽媽破千人 休學率新高2020-05-05 聯合報
母親節將至,教育部日前公告最新學生懷孕事件彙報,一○六學年在學懷孕學生首破千人,孕後休學率達四成五也創新高。勵馨基金會說,校園小媽媽除學業受阻,多半身陷原生家庭關係疏遠、另一半不願負養育責任等風險,身心壓力大。多個社福團體籲政府增加托育資源,保障小媽媽受教權;另要加強兩性教育,才能有效降低非預期懷孕率。(楨:?)
兩性關係漸趨開放,青少年透過網路交友比率增加,交友後發生非預期懷孕,應是學生通報懷孕數提升原因。家長觀念仍保守,例如高中生可請產假,但多數家長寧要懷孕孩子休學。
未成年懷孕 每年逾兩千人熱線追蹤 2019/7/20
隨著社會風氣越來越開放,性行為發生年齡也日漸下降,懵懵懂懂的兩小無猜,很有可能因為性知識的不足,意外懷孕。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有關新生兒及母親的統計數字,年紀最少的,甚至只有十二歲就當了媽媽在107年全台灣20歲以下的小媽媽共有2422名,如果加上人工流產或小產等無法計算的潛在黑數,如果這些小媽媽們沒有辦法在第一時間求助並取得資源,很有可能會埋下悲劇的導火線。
風數據》小媽媽這麼多!全台每年3000人 2017-01-16
https://www.storm.mg/article/213261
生育率明明在降, 為何農村卻開始流行“先育後婚”? 2019-11-22 文化縱橫
【導讀】生育行為背後蘊藏了深刻而複雜的社會機理,其受到傳統文化中最深沉的積澱與現實生活中最迫切的需求的疊加影響。這種複雜性體現在,生育行為往往是在倫理道德、利益考量、價值觀念、社會認同等多重因素左右下進行的。在國家主導型社會體系中,生育行為作為最能凸顯人性欲求的本能行為,與國家治理手段之間存在激烈且長期的博弈。這種博弈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治理手段的有效性,也挑戰了社會內在的公平性。本文基於實際調查,對中國農村日益興起的“先育後婚”現象作了深入探究,分析了性別偏好、面子競爭與生育邏輯的內在關聯,認為“先育後婚”的增多,並不利於實現當前人口政策所追求的性別平等和優生優育等目標,值得反思。文章轉自“浙江省青少年研究中心”,僅代表作者觀點,特此編發,供諸君思考。
…..
回應
城市生育率低,農村生育率高,正好調和。不能學西方,白人生育率急劇下降,移民大量湧入,亡國滅種。
我接觸的相關案例,座標廣州。家裡請了一個臨時保姆,50多歲的阿姨,是廣州郊區一個村子的。她說他們村裡現在都是懷孕了才結婚,有的要等查出來懷了男孩才結婚。一是現在不生育的比例在增大,二是重男輕女思想依然嚴重。
韓國涉外婚姻調查:中國籍新郎最吃香 2019-11-06 觀察者網
據韓國廣播公司(KBS)6日報導,2018年韓國的涉外婚姻當中,中國籍新郎的數量位居外國新郎第一 ,占9.4%。
韓國統計廳日前發表的“2018年多元文化人口動態統計”資料顯示,去年在韓國進行婚姻登記的跨國婚姻新人為23773對,比1年前增長了1856對,增幅達8.5%。
統計顯示,韓國2018年的外國新娘以越南國籍居多,達到30%,中國國籍的為21.6%,泰國國籍的為6.6%。而外國國籍的新郎則以中國國籍最多,占9.4%;其次為美國國籍,占6.2%;越南國籍的新郎占2.5%。
從2010年開始,韓國的跨國婚姻人數持續減少,2017年開始呈現增加勢頭。2018年在韓國共有25.8萬對新人結婚,比前年減少2.6%。其中,韓國跨國婚姻比率為9.2%,比前年減少0.9個百分點。
在去年的跨國婚姻人數中,新娘為外國國籍的占比最多,為67%,新郎為外國國籍的為19.6%,一方外籍新人加入韓國國籍的跨國婚姻比率為14.6%。
縱觀韓國全國各地的跨國婚姻分佈比例情況,濟州島的比例為最高,達12%,忠清南道為10.7%,世宗市為4.5%,大田市為7.3%。
相關新聞
郎朗與同為鋼琴家的24歲德韓混血吉娜愛麗絲超正辣妻合體現身!婚後首度接受專訪
老婆扛行李他「兩手插口袋」挨轟!郎朗急發文道歉「我以後得多幫我老婆提些行李」,還附上3朵玫瑰花。(回應:郎朗與同為鋼琴家注意保養有問題嗎?但有網友認為老婆也是彈琴的手不重要? 但郎朗雙手值幾億!)
嫩妻受訪護航「他的手太重要」,郎朗承認雙手買了巨額保險:每5小時檢查一次
郎朗怕被「溺愛」,現在見老婆提包就主動粘上
新婚4個月「婆婆催媳婦快生」「婆媳矛盾」讓男人頭疼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19_11_06_524201.shtml
回應
阿裡開始響應國家號召生孩子了
杠精最會咬文嚼字無事生非了,不杠沒有存在感。你也不是阿裡員工,人家也沒強迫你生,三觀不同而已有什麼好杠的?
享受生活,至少得讓員工少加點班啊。
我同學應屆進阿裡工作不到一年月入3萬,加班歸加班但也雙休,生活品質比95%的同學好多了
又一堆聖母在那裡嘰歪女人不該成為什麼工具的。我真踏的服了,你知道大自然賦予母性的責任麼?不生孩子結什麼婚啊,只談戀愛好了!現在的教育看來真的是出現很多偏差了,馬雲說的哪裡不對了?只有真正理解了婚姻價值的人才會有那樣的說法。
彩禮葬禮動輒數十萬,如何掐住陋俗“七寸”? 2019-05-11 瞭望
“搶銀行,不如娶晉江新娘”“長汀女孩太貴,彩禮讓你崩潰”“父母扛上山,家產任人搬”……曾幾何時,福建一些地方結婚彩禮動輒數十萬、辦一場葬禮花掉二三十萬。有些變味的傳統習俗帶壞了社會風氣,讓不少家庭陷入“娶不起”“葬不起”的窘境。
黨員幹部帶頭德法兼治
近兩年,在推進移風易俗工作中,福建多地緊抓黨員幹部這一“關鍵少數”,織密監督網路,以優良黨風政風引領民風社風好轉,形成“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神事省辦”風氣,聘金和彩禮不超過5萬元,隨禮不超過300元。以晉江市為例,當地紀委2018年共查處上報大操大辦婚喪喜慶問題10起,給予警告處分6人,通報批評4人,有效發揮了震懾作用。
移風易俗需納入法治軌道
回應
看封建份子撤了一大堆的理由,你怎麼不按印度人的邏輯呢?賣女兒就說賣女兒,何必如此冠冕堂皇?
在現代的中國,彩禮已是西方田園女權與中國傳統陳規陋習的結合體。
聽說過回娘家,有聽說過回爸媽家嗎?中國人敬天法祖,兒子女兒絕大部份也是跟父姓,族譜上不會錄女性後人的名字。彩禮只是一種補償,體現自已對女方父母的感激,如果覺得什麼的,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願打願挨而已。
結婚必須買房?足球名將范志毅擇婿標準引熱議 2019-05-10 觀察者網
對於很多家長來講,孩子結婚買房是必須考慮而又讓人頭疼的一個現實問題。
近日,足球名將范志毅在參加一檔綜藝節目談及女兒范斯晶與男朋友林宇航的房產問題時強烈反對租房結婚,他表示在買房結婚這種原則性問題上他是不會讓步的,男人應該盡這份責任。
此言一出,引發網友熱烈討論,有網友認為范志毅的說法完全可以理解,也有網友認為…。
面對爭議,林宇航在微博回應稱:其實自己的意思是想要靠自己的努力給女朋友一個溫暖的家,只是現在實力不允許,租房也只是一個過程而已。
據上觀新聞報導,在節目中所說的話很可能是范大將軍為了節目效果而開的玩笑。因為,當認真談到擇婿標準,范表示很開明:“對這個小孩我沒有什麼偏見,關鍵還是女兒妞妞,能不能接受。”有責任心是最重要的事。“男孩子只要能夠肩負起作為一個男人應有的責任心,關心呵護,照顧好妞妞,我並不在乎他是否有錢有房。兩個人如何相處,如何一起解決問題,一起成長,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回應
這時候女權就不會出來吭聲了,怎麼沒女權來說這個父親物化女性歧視女性了,買房子怎麼就天生是男人的責任了
女權警告生孩子…
生育機器是女權婊的專用名詞
馬雲稱結婚是為了生孩子 網友為此吵翻了 2019-05-11 環球網
5月10日,馬雲在杭州西溪園區總部舉行的公司員工集體婚禮上說:婚姻不是為了進一步積累財富,不是為了買房子,不是為了買車子,而是一起生孩子。要一起享受幸福美滿的生活,孩子是無價之寶,永遠記住,所有的東西都可能是別人的,都可能是假的,只有孩子才是真正自己的東西,多生孩子吧!
第二個KPI是學會生活。
“除了有好的產品以外,我們一定要重視過程,婚姻是要運營的,沒有婚姻一開始就會幸福,它永遠在運營和經營之中,我們不僅要考核結果,更要考核過程的快樂。”
不少網友認為,生孩子並不是婚姻的目的:
也有網友對馬雲的這番言論表示支持:
也有網友對“孩子是父母的東西”有反對意見:
對於馬雲的此番言論,你怎麼看呢?
結婚率降離婚率升 是獨立意識崛起還是房價太貴? 2019-04-07 第一財經
2018年全國結婚率從2013年的9.9‰到2018年的7.2‰,5年連續下降。
2018年全國結婚登記人數為1010.8萬對,離婚登記人數為380.1萬對。離婚率則連續15年上升。離結比高達38%:100對就有38離婚。
晚婚不婚成流行,現在的年輕人都是怎麼想的?
全國離婚糾紛案件中,73.40%由女方主動提起。婚後2年至7年為婚姻破裂的高發期。77.51%因感情不和;14.86%因家庭暴力。
除了試圖減少房價高企帶來的壓力或規避限購政策,結婚率下降、離婚率上升還有政策、經濟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現代女性的擇偶標準越來越高,從外表到性格,再到能力素養和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三觀。
其次,原先盲目催婚的父母群體逐漸回歸理性。父母看多了不幸福婚姻的種種,越來越瞭解不合適的婚姻帶給人的摧殘遠大於不結婚,所以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理解並支持孩子的不湊合、不將就。
另外,女性在經濟上越來越獨立。如果說以往結婚的一大目的還是為了生育下一代,如今的政策趨勢也逐漸支持不結婚也可以合法養育孩子。同時,養兒防老的觀念也在改變,生兒育女和結婚一樣亦不再是必然,而是主動的選擇。
經濟越發展結婚率越低
2018年,上海和浙江的結婚率在全國各省份名列倒數兩名,上海以4.4‰的結婚率敬陪末座。
與此同時,天津、廣東、北京等發達地區的結婚率也較低。結婚率最高的則是西藏、青海、安徽、貴州等發達程度較低的地區。其中,貴州2018年結婚率更是高達11.1‰,是上海的2.5倍。
在大城市房價高企,讓結婚既成了社會問題,也成了經濟問題。買房育兒等生活成本的上升更是讓年輕人不敢輕易結婚。
除了生活成本,因接受正規教育的時間延長而導致的婚齡推遲,也是當前結婚率下降的因素之一。
不過,結婚和離婚率的地域差異並非源自經濟這一單一變數,而是綜合了社會、家庭結構、民族文化、司法控制和人口結構等多元因素。
國際經驗顯示,社會經濟的發展會導致結婚率和生育率降低。
回應
女人要求過高,而男人的條件又達不到女方的要求,現實社會又不是感情第一的社會了。
房價不貴,是年輕人都不願意結婚。尤其是女孩子,如果自己有穩定工作,薪水又高,有自己的住房和生活空間。對婚姻更加看淡。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台灣人真命苦 壓力指數全球第二高,僅次南韓 2019-03-27 聯合報
康健人壽母公司美國信諾保險集團公佈「2019年360°康健指數調查」,結果發現,台灣受訪者壓力指數持續升高,高達9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處於壓力之下,較去年上升2%,壓力指數全球排名第二位,僅次於南韓,「財務」是導致壓力的最大因素。五大健康面向中,主要是因「睡眠不足」,造成身體健康狀態顯著下降。
「360°康健指數」調查已進入第五個年頭,旨在研究人們對身體、家庭、社交、財務和工作五大面向健康和幸福狀態的自我感受。今年調查範圍涵蓋全球23個國家地區,同時新增許多與健康相關的主題,也是信諾保險集團最全面性的健康調查。
相較於全球整體康健指數從61.2分略微上升至62分(滿分為100分),今年台灣整體康健指數從去年的57.2分下滑至55.3分,落後多數鄰近亞太地區市場。
全球倒數的五個國家和地區分別為韓國(53.2分)、台灣(55.3分)、土耳其(56.8分)、香港(57.7分)、新加坡(57.8分)。
五大健康面向中,台灣在身體健康狀態顯著下降,睡眠不足是最主要的因素,同時也和生活壓力增加、家庭時間減少、無法照顧父母和孩子的需求以及財務問題有關。
社交健康狀態是唯一較前一年有改善的面向,從55.1分略為上升至56.3分,主要原因是受訪者認為自己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上花費了較為合理的時間,而且擁有許多朋友可以談心。
康健人壽總經理暨執行長邵駿崴(Tim Shields)指出,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整體的健康和幸福狀態落後於多數受訪國家,凸顯台灣受訪者需要更多的支援來協助他們改善整體健康幸福。
台灣受訪者壓力指數全球排名第二,96%的台灣受訪者感到有壓力,落後韓國僅1個百分點,遠高於全球平均84%,在23個受訪國家地區中,台灣取代了去年的香港,成為全球第二大壓力市場。
台灣受訪者中,有工作的人壓力指數平均達97%,比沒有工作的受訪者(90%)高出許多。三明治族是壓力最大的族群,以性別來說女性壓力更大。造成壓力的五大原因分別是個人財務問題(18%)、健康問題(17%)、工作太多(13%)、家庭財務問題(13%)、缺乏就業保障(13%)。
台灣出生率 全球最後一名 2019-03-24 聯合報 記
「世界人口綜述」網站列出2019年版的各國出生率排名,在全球200個國家中,台灣敬陪末座,平均每個婦女僅生下1.218個孩子。
生育率最高的國家絕大多數都在非洲,一口氣包辦前9名,如全球生育率第1名的尼日,每名婦女平均生下7.153個孩子,第2名的索馬利亞為6.123,第3名剛果民主共和國為5.963。而東南亞島國東帝汶則擠進第10名,每名婦女的生育率為5.337。
至於歐美國家,法國生育率為1.973排名126;美國1.886排名135,英國1.871排名138;德國1.47第181名。
亞洲國家,南韓1.323排名194;日本1.478排名179;新加坡1.26排名197。
中印,雖然兩個都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但出生率也不如預期,原因可能是該國政策或文化影響。印度2.303排名94;大陸1.635排名164。
最後,全球出生率倒數第3名為葡萄牙1.241,倒數第2名為東歐國家摩爾多瓦1.23。而台灣吊車尾1.218。
相關新聞
學者:數據是舊的、最資料,2017/18年已掉至1.13/1.06人。
台灣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 國發會:推估數據,南韓2018年為0.98人,更低於我國。
回應
井蛙之前好多年不是一直嘲笑大陸一胎化不民主云云,結果鬼島自己才是一胎化最成功的地區,丟臉丟到全世界
有些比較幸運的人在家庭的支持下買了房子,但是一旦有了孩子,壓力馬上會成倍增加,且會延續很長時間。
對一些中等收入者來說,養育孩子不僅僅是經濟壓力,而且也是時間的壓力。最近流傳的許多段子,都反映了中等收入人群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壓力。讓孩子上補習班,不僅要有支付學費的能力,還要有足夠的時間去陪同。即便子女教育很順利,一些中等收入的年輕人也會面對年老父母的贍養問題。現在進入中等收入人群的中青年,父母大多是從中國經濟起飛的年代過來的,無論是資產或退休收入,大多是比較低的,需要子女的贍養。
所有這些主觀和客觀的原因,造成一些中等收入者主觀評價較低——他們若論收入,也許已經屬於中等收入人群,然而在享受有品質的生活,獲得成就感、滿足感等方面感覺很不夠。中等收入人群無疑是中國改革的直接受益者,然而他們中不少人獲得感並不強,不能不說是一個不小的尷尬。
最近中央和各地陸續推出的一些政策措施,如減少個人所得稅、保障租房人的利益、防止房價暴漲等,都有利於保障中等收入人群的合法權益,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充分發揮這些政策的保障與提升效用,讓中等收入者有更多的獲得感,善莫大焉。
回應
首先是房子讓收入顯得微不足道,其次醫療教育的潛在開支讓年輕人感到焦慮。獲得感幸福感從何而來,生育兒女的意願也不高
醫療教育有壓力?小城市的我表示,義務教育不是免費了嗎?醫保不是每年都辦嗎?
什麼免費義務教育、醫保啊,這些都只是滿足一些基本生存需求。
高收入群體基本都在一線城市,但一線城市的房價能讓人們產生幸福感嗎?
我說下我為什麼獲得感低。1.不知道如何實現人生價值。找不到被廣泛認可的,可以追求的東西。2.工作累,自由支配時間少。工作沒有激情。3.婚姻焦慮,自己很快將不再年輕,內心渴望組建家庭,但仍舊孤單。4.買不起房,自己掙得還可以,但家裡窮的底朝天。房價太高。越焦慮越想買買買,越買買買就越難攢夠錢。5.社會潮流的不滿,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女權主義,娘化,資本化。
媒體:中國一些年輕人是中等收入人群 但不肯承認
據《北京青年報》2019-01-20報導,許多研究表明,中國的中等收入人群,特別是一些年輕人,儘管已經是中等收入人群,但是他們卻不肯承認這一事實,他們的自我評價往往低於自己的實際情況。這種現象的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們的獲得感要低於實際所得。
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收入不低的人,經常感受到的是生活壓力,而不是享受高品質帶來的滿足感。如果說扶貧讓低收入人群有了獲得感,那麼提高中等收入人群的獲得感,也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
一些中等收入者的主觀認同感偏低,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觀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觀方面的原因。
主觀原因源於一些中等收入者對中等收入人群應有生活品質的主觀想像。中等收入人群對生活的想像主要有兩個參照系,一個是歐美發達國家中等收入人群的生活,一個是國內富人的生活。在一些歐美國家,房子和汽車似乎是中等收入人群的標準配置,但是在中國,由於中等收入人群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房價普遍較高,有些大城市實行汽車限購政策,即便是中等收入人群,要買到自己滿意的房子和車子,並不容易。
中國大城市的中等收入人群與歐美國家的中等收入人群可能收入差距不大,但是在生活品質上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同時,國內媒體對中等收入人群的生活反映較少,媒體或者渲染富人的富有,或者實錄窮人的窘迫,關於富人和窮人生活的報導,往往會更讓人感興趣。儘管中等收入人群的生活遠遠高於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但是他們覺得自己和富人生活的差距太大,巨大的差距讓他們產生了心理落差。
另一個因素是中等收入人群所面對的客觀現實。中等收入人群大多是工薪階層,大多集中在大城市,不少人遠離父母或家庭,長時間面臨巨大的壓力。壓力之一可能是職場上的壓力,相對收入較高的職位也是競爭最為激烈的職位,中等收入人群在職場上需要高度緊張。在許多公司,超負荷工作成為常態,員工不僅要加班加點,還要隨時防備被解雇,在如此緊張的工作狀態下,他們感到更多的是壓力,而不是中等收入人群應該有的自信和從容。
除了來自職場的壓力,一些中等收入者還會感受到生活的壓力,特別是購房、孩子教育和贍養父母的壓力。對於年輕一代的中等收入人群來說,房子無疑是巨大壓力,許多年輕人在貸款買房以後感到生活品質下降,除了償還房貸,其他的支出都會壓縮,而且還要時刻警惕被裁員。
為什麼日本人不愛結婚? 2019-01-07
在2018年的最後一個月,日本官方發佈的資料顯示,在過去的一年裡日本經歷了歷史上自然人口最嚴重的衰減,人口總數2018年比前一年相比減少44.8萬。
出生率也創下自1899年有歷史記錄以來的新低,全年出生的新生兒只有92.1萬人,而當年有126.9萬人死亡。
可以說日本的少子老齡化導致的人口減少問題已經非常明顯了,但有人發現,問題已經不限於此,“貌似少子老齡化在未來會呈現出另外一種樣子:單身社會”。在目前日本5300萬住房當中,有三分之一住戶都是一個人生活,據推測,到2035年,這一比例將上升到40%,而到時候,日本的人口中將會有一半人是單身,其中包括老後喪偶人士。
因為沒有配偶,也沒有家庭需要撫養,金錢也可以自由支配,單身人士成了日本商家極力吸引的消費物件。由此,“單身經濟”誕生。
一個人的卡拉OK
單身人士的旅行
單身也可以體驗一個人的婚禮
單身人士觀影獨立空間
一個人吃飯
一個人的公園長椅
單身人群向雜誌
想結婚但現實情況不允許
隨著上世界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企業再也不能維持此前的“終身雇傭制”和“年功序列制”,再加上勞動法的改變,導致年輕人當中擁有穩定,有保障的工作人數越來越少。非正式員工、派遣員工的雇用形式越來越多,收入不穩定,生活變動大成為了日本80、90後的常態,結婚生子成為負擔。
但是,這種“超單身社會”並不意味著單身人士都得過一種不食人間煙火般的生活。
2014年,日本女星中川翔子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了自己和戀人分手後的生活狀態。當時她說:“分手後的日子讓她覺得自己一定要堅強,那段日子一個人每天都在‘單充’。”
自此,“單充”(ソロ充)成為網路流行語,它的意思是做一些自己一個人的事情,以充實自己的生活,它也慢慢替代了“單身”“一個人”“孤單”這些有負面情緒的詞語。
單充絕對不是孤單孤立的代名詞,它代表著在“單身社會”中人們的自立和自信。
“就如同很久沒有談過戀愛的人,在突然戀愛後,有人會對對方極度依賴,‘可能這輩子就靠他了’。剛開始可能會很幸福,‘但萬一像他這樣理解我的人不在了怎麼辦?’這樣想來想去,心中累積的不安全感會讓自己被戀愛束縛住手腳。”
無痛分娩推廣14年使用率僅為10%:缺乏專項收費,麻醉醫師人數少 2018-12-16 觀察者網
據工人日報報導,在中國,面臨是否選擇無痛分娩的產婦去年有1758萬。據瞭解,無痛分娩在歐美國家的使用率達85%,而一項麻醉課題研究組在全國46個醫療機構的調查顯示,中國目前無痛分娩的使用率僅為10%。即使是在醫療資源豐富的北上廣等地,也並非所有的三甲醫院都開展了無痛分娩,這也直接導致了中國的剖宮產率遠高於世界衛生組織設置的15%的“警戒線”。
生孩子究竟有多疼
推行無痛分娩“不划算”?
目前,我國共有麻醉醫師7.6萬人,按每萬人需要2.5個麻醉醫生的國際標準,中國至少還應配備30萬人。此外,目前無痛分娩的麻醉工作尚未列入經物價部門審核的單獨收費專案。遠不如一台外科手術帶來的經濟效益,因此無痛分娩在大醫院推廣也就缺乏了動力,被看成是一項‘出力不討好’的服務。”業內人士說。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會主動提出無痛分娩,但大部分長輩還是有疑慮。11月17日,32歲的產婦田媛媛劇烈疼痛,詢問麻醉醫生無痛分娩如何操作。“產婦聽到麻藥要從脊椎進入就有些害怕,第一次放棄。”兩小時後,疼痛加劇,再次請麻醉醫生想要嘗試。在醫生告知基本不會對孩子和媽媽有多大影響後,陪產的老人還是反對,“麻藥打多了,娃兒要變傻的”,產婦再一次放棄。3小時後,丈夫心疼產婦再次來請麻醉醫生,而這樣“三請四請”的場景並不少見。….
回應
實際上,無痛分娩使用的麻醉藥物劑量僅僅是剖宮產手術的1/5—1/10,主要還是觀念太落後,太愚昧
聽熟人說無痛不好推廣問題大概三方面:
1,無痛需要麻到既不痛又要保持對肌肉的控制,需要麻醉師陪著,而麻醉師一般醫院不需要太多
2,無痛並不能保證一定能生出來,比如宮頸被胎兒摩擦腫了...很多人最後還得去刨腹產,不但挨了無痛的脊椎開洞,肚子還挨刨腹的刀多遭一次罪..
3,無痛的麻醉是靠鎮痛泵,需要脊椎骨上打洞,且不說會不會有閃失,術後這個洞將長期存在,導致一部分脊髓沒有遮蔽,會很敏感,經常表現為長期腰疼,對日後生活有影響。
無痛的缺點也很明顯,不能單純認為是好的東西,推廣不暢也是醫院和病人有合理且人性化的考慮...
經濟學人:屢屢打專家們臉的非洲人口出生率,未來還有救嗎?
(本文譯自2018-09-22的《經濟學人》原題:“孩子們確實很可愛,但是……”)
坦桑尼亞總統JOHN Magufuli對控制本國的出生率問題一直很上心,但他沒看到真正問題之所在。2016年他曾宣佈國辦學校應該教育免費,這樣的話,該國的女性就可以扔掉避孕工具放開了生了。
9月9日,他在開會的時候還聲稱,控制人口出生是父母懶散的表現,坦桑尼亞不能步歐洲的後塵,如果大規模使用避孕工具,會導致該國未來的勞動力人口短缺。
不過,坦桑尼亞並沒有什麼勞動力人口短缺的問題,目前該國的出生率大約是4.9,也就是每一對夫婦擁有4.9個孩子。而歐洲則是1.6。
坦桑尼亞目前在大力鼓勵增高人口出生率。1950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總人口才1.9億,是歐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到205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總人口會達到驚人的22億,是歐洲人口的三倍。如果聯合國的預判正確的話,到2100年,非洲總人口會達到40億。
GDP和出生率的關係,非洲是個特例
撒哈拉以南國家的青壯年人和老年人口比率(20歲以下的,和64歲以上的人口和20-64之間的人口比)是129:100,而歐洲則是65:100,那麼到2050年,坦桑尼亞的這方面的情況要比歐洲糟糕的多。博茨瓦納的出生率是從1960年的6.6下降到了今天的2.6,南非則是2.4.儘管聯合國在預判世界出生率方面上聲譽頗佳,但對某個別國家卻經常出現偏差頗大的預測,比如巴西、伊朗和泰國,這些國家都突然出現過人口暴增的階段。
那麼,非洲會不會給聯合國一個“驚喜”呢?按照聯合國人口專家們的預測模型,未來幾十年每一個非洲國家的出生率都會下降,如果拿亞洲和拉丁美洲和非洲之同等規模的家庭的年代作為基準,非洲的人口出生率的曲線較之亞洲和拉美的跟隨步伐要慢一些。
回應
若沒有獨生子女政策,中國多2億年輕人,那麼中國的復興不可阻擋,真的會主導全球
屁,印度勢不可擋了嗎?尼日利亞勢不可擋了嗎?光人多有個鳥用,資源夠嗎?勞動參與率恢復了嗎?如果中國沒有計劃生育,問題比非洲更嚴重。
給他們定戶口,弄學區房,從小學幼稚園教育入手讓他們轉變理念貸款買房,看誰還敢生,既拉動GDP還能減少人口生育率
女性的教育與就業是降低生育率的關鍵因素。上過學並出門就業的女性絕不想呆在家裡生孩子。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1801
環球時報:今天的育齡夫婦決非中華民族最痛苦一代 2018-08-21
生育問題成為輿論場上的持續熱點,兩名南京大學教授不合時宜地發表奇葩觀點,提出通過從老百姓當中籌錢建立鼓勵生育的基金,遭到輿論猛轟。生育問題涉及千家萬戶,與各種民生問題息息相通,學者就這個問題說話,也需客觀理性,切忌信口開河。
需要指出,互聯網上圍繞生育問題的各種情緒非常複雜,它們有些是對過去的計劃生育有意見,有些是對當前養育孩子艱難的抱怨,還有一些是從別的問題蔓延過來的其他不滿。
客觀說,計劃生育政策在上世紀80年代全面推開時,對抑制中國總人口的急劇膨脹,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正面作用,是當時歷史階段的必然選擇。後來人口形勢發生變化,國家於2013年開始調整,到2016年全面放開二孩,如果這個效果還不足以帶來形勢的扭轉,那麼完全放開生育的政策就勢在必行,鼓勵生育的政策也將跟進。
輿論真正抱怨最多的是養二孩難,在中國大城市裡,這是實情。
我們想說的是,車到山前必有路。而這個路,既有社會整個體系根據多子家庭的需求進行再組織,國家增加相關投入,完善福利體系,平衡工作與家庭的關係,也包括普通人對養育孩子的觀念進行調整。
養育孩子的壯年人,在哪個社會、哪個時代都是社會承重最大的中堅力量,他們在不同時期有著各自的不容易。社會要多支持、鼓勵處在這個階段的人群。同時,處在這個階段的人群自己也要堅強,應更多展現給社會樂觀,而非牢騷滿腹。
回應
這篇社論輕佻地把年輕人不願生育歸因於當代年輕人吃不了苦,是對全體八零後九零後的極大不尊重,同時也是在轉移人們的視線,掩蓋真正的問題。年輕人們為了攢錢買房結婚,可以長期996,可以啃青菜饅頭,然而,當他們發現再怎麼拼命,工資漲幅也跟不上房價漲幅時,悲觀和絕望情緒就會摧毀他們所有的鬥志。
聽父母講解放以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可能有二三十年)沒漲過工資,可那時候卻是孩子最多(一般家庭都有三四個孩子)、花錢最大的時候。那時候的艱難,保證持久溫飽是全家人最大的追求,這在溫飽問題不是主要問題的現在社會年輕一代無法想像的。
哪個年代都有自認為痛苦不堪的時候,而且非同齡人就感覺無法理解,這就是代溝。根本原因是因為我們幾代人生活的條件和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對社會變遷和個人發展等帶來的挫折和對壓力的承受能力有了顯著區別。
面對嚴峻的形勢,周天勇在上述文章中呼籲“應當儘快研究制定促進人口發展的戰略和政策”:“應當緊急徹底全面放開生育,取消一胎生育准生制。計生人員由財政安置,廢止社會撫養費徵收,對過去的也不再追繳。此舉無需支付成本,但卻是改善國民經濟、順民心的一項改革措施。對生育了二胎的家庭,應適當給予個人所得稅退稅,從而達到鼓勵生育的目的。同時,過往的生育管制是當前人口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國家應當對此進行矯正,由國家興辦義務托兒所和幼稚園,以降低和消除生育要放棄工作的機會成本。”
“養老保險應儘快集中統一到中央徵收管理,劃轉國有資產和收益補充養老金,並且越來越多的財政收入可能要拿出來劃轉為養老金。對於農村青出老回的老人,完善農村醫療體制;儘快推進農村土地使用財產權制度改革,國家成立專門的與農村土地資產有關的銀行,一些農村老人可以將土地反向抵押養老。”
“總之,必須未雨綢繆,儘快研究設計國家、家庭、個人、資產等組合的養老金來源模式,防止出現因養老金巨額缺口,影響財政和金融體系的穩定。”文章最後總結說。
回應
無非就是“養兒防老”,這是過去的老辦法了,人口膨脹在新時代只能給環境和資源帶來更大的壓力和破壞。在工業智慧化時代,完全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人口老年化問題。
只講數量不講品質就是在耍流氓。
確實很奇怪!中國輿論出現了一種聲音:只有人多,國家才有繁榮的未來。
小孩去婦產科買應該能買到,30萬獎勵流產少女停止流產生下小孩。不願養的抱走,進社會保育院撫養。各種無業媽媽也可以在保育院工作掙工資。
新三座大山是最好的避孕藥,不推倒新三座大山,放開了也沒人想生
哪怕國家決心很大,投入大量資源配套免費高品質的教育和醫療,效果也不會太好。發達國家的經驗,哪怕福利再好以及出各種鼓勵生育的政策,一旦生育意願下降,再想變高幾乎不可能。
你是真無知還是裝無知?鼓勵和限制是相同概念嗎?鼓勵你不要做的事,與限制你做事的權利是相同概念嗎?加拿大、日本等國規定只准生幾胎了嗎?
請自行百度計劃生育制度,70年代的計劃生育本來是鼓勵少生而不是強行限制,如果不是後面已經無法控制才被迫踩刹車。你可以去問一問天主教徒鼓勵算不算干預。
人社部雜誌刊文:全面放開生育刻不容緩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主管、中國勞動保障報社主辦《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雜誌(月刊)2018年第6期刊發了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一篇題為《全面放開生育刻不容緩》的署名文章。
“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看,我國人口形勢越來越嚴峻,呈現三個下降、一個上升、一個收縮的趨勢。”文章指出,“其中三個下降趨勢,第一是出生率下降,2017年全國人口出生率為12.43‰,2016年這一資料為12.95‰;第二是出生規模下降,2017年新生嬰兒數比2016年少了63萬,相當於新生嬰兒少了4%;第三是生育率下降,2016年我國的生育率只有1.24,2017年生育率可能在1.2左右。”
文章稱,“一個上升指的是人口老齡化程度上升。2017年,全國人口中60周歲及以上人口為24090萬人,占人口總數的17.3%,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5831萬人,占總人口的11.4%。60周歲以上人口和65周歲以上人口都比上年增加了0.6個百分點。
“一個收縮指的是,經濟主力人口繼續萎縮。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持續降低,去年16-59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為90199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4.9%。2016年,全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為90747萬人,占總人口數的比重為65.6%。”
形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周天勇認為,“主要是二胎和多胎育齡婦女資源急劇萎縮。那些願意生育二胎的育齡婦女在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集中生育,而2017年下半年,二胎生育率就開始下降了。究其原因,就業難,教育、醫療、住房等費用貴,以及托兒所和幼稚園供給少,都是育齡夫婦不願意生育二胎的重要原因。”
在周天勇看來,“未來5年,我國青年人口將減少3000萬左右,經濟主力人口收縮較大。我國有可能呈現出更快的老齡化速度,甚至要比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更快,比例更高。老齡化加快,將使經濟增長放緩壓力進一步加大,養老金負擔會越來越嚴重,財政和金融體系的壓力和風險也不斷加大。”
君不見,現在農村有大量娶不上老婆的光棍漢,因為男多女少的無奈現實,更因為他們不是窮就是有這樣那樣的缺陷。而各地動輒10萬、20萬的天價彩禮,也早就讓許多“有為青年”望媳婦興歎了。如果這些事情離你太遙遠。那些收視長紅的“大型生活服務類節目”、那些花錢才能看照片的相親網站,你不會也沒看過吧?在那些窈窕淑女和帥哥俊男相互比價時,你難道還假裝不知道擇偶市場有多“自由競爭”?在這個市場裡,沒有情投意合,也沒有男歡女愛,房子才是浪漫,戶口才是春藥,門當戶對才是真愛無敵。
但是,我們能把鍋全都甩給大爺大媽們嗎?要知道,這種畸形的計算方式,可不是他們首創的。2013年,中國成年國民人均閱讀圖書4.77本,而以色列人均閱讀圖書64本。52.8%的成年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少或比較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簡單,閱讀書籍雖然能提高人的素養,但不能創造物質財富啊。說白了,這是社會功利化惹的禍。
如此看來,所謂中國式相親不過是彌漫在整個社會的“成功學”的縮影。當我們把評判個人價值的標準簡化為是否有一官半職,有沒有房子票子車子時,那些沒有“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的人自會感受到無法抵擋的自卑和悲涼。歸根到底,相親還是一場盛大的個人行銷和階層買賣,房子、戶口這些硬性條件都是擺在桌面上的交易籌碼。
一般來說,社會越發達、個人越解放,就越能遵從自己的感情來選擇婚姻;社會越落後,個人的束縛越多,婚姻也就受到越多的限制。所以,婚姻雖然不可能不受到金錢、社會地位等的影響,但畢竟現在已經不再是赤貧年代了,何必拿自己的一生幸福做代價,去換一個所謂的階層?更何況在婚姻關係中,要求門當戶對不是原罪,沒有愛情基礎的門當戶對才是問題。步步精心計算,患得患失,往往誤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回應
觀點不新穎,基本算中國特色式的陳詞濫調。
現在女青年選擇物件首選男青年必須有自己的獨立住房,不要與父母住在一起,自稱要求不高,不要求別墅了,只要有市區的二房一廳房屋,房產證上要寫上女方的姓名即可。
愛情只有在童話裡才有,在現實面前不堪一擊。
說一千,道一萬,現在的社會就是這樣,人類的基因就是趨利避害的,你難道試圖改變人類基因?這類文章毫無價值!
“中國式相親鄙視鏈”折射出什麼樣的婚戀觀? 2018-07-04 風青楊
有人這樣說過:“在相親中,大家都失去了做人的尊嚴”,這句話只有相親的人懂,不久前,一份從北京各個公園相親角新鮮出爐的中國式相親價目表刷爆了朋友圈。它告訴了我們一些相親市場上殘酷的現實:門當戶對是鐵律。京籍、未婚、有房、經濟條件好早已是相親市場的標配。在條件匹配中不乏走火入魔的例子:只要相親對象有北京戶口,就算輕度殘疾也有人能接受。
實際上,“寧願坐在寶馬上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上笑”的婚姻價值觀,早就不算稀奇了。所以,看到這些父母,你就知道, 為什麼現在那麼多人,年紀輕輕,卻不會談戀愛。他們哪懂什麼叫愛?只有父母以“為你好”為名義的洗腦:愛情有什麼用,能當飯吃嗎?婚姻就是過日子,當然得找個條件好的;男人又老又醜也沒關係,只要有錢就行,省得自己去奮鬥;女強人絕不能要,不聽話不賢慧不服從長輩,活該被剩下。...一對男女就乖乖鑽進一個被窩過起日子,而父母在一旁密切監視,指揮他們造出下一代。
如今相親節目的火爆,也折射出了世俗矚目的方向,相親者既然將自己“五花大綁”上了秤,也就顧及不了混亂情況下的“任人宰割”。而相親則把所有外在指標打分排名,好像帶著大家回到中學時代的年級排行榜前,第一名和第一百名似乎相距甚遠,直到多年以後在同學會上握手言歡。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縱然“門當戶對”,八字和生肖也很完美,雙方走入婚姻殿堂,如果沒有愛情基礎,也難保未來的生活不起波折。
去年,印小天被“騙”婚,不就是父母欽點嗎?從身高、學歷、職業到家境(雖然是編的),都符合了他父母給的標準,乖兒子就這樣娶了一個完美兒媳,最終跌進坑裡。只顧條件,往往就忽略了個人,條件可以弄虛作假,人品如何還用等到結婚生子玩消失,才恍然大悟嗎?那些用條件交易婚姻的人,進入圍城前,就已經面目猙獰,婚後一有個風吹草動,就會呲起獠牙——心裡沒有愛,就不會有尊重,就不會手下留情。
相親也許可以得到愛情,但擁有愛情的人絕不會去相親。幸好,活躍在相親角裡的絕大多數人是步入暮年的家長,他們飽經世事,不懼怕外界的評說。這些父母,自以為吃的鹽多,總是以過來人的口吻,滿臉操心地說,“你將來就懂了。”然後,理直氣壯地站在子女身前,吆五喝六,指手劃腳,子女就像牽在手裡的狗,一舉一動都得聽主人口令。從大學專業到工作種類、結婚物件、買哪套房、生幾個娃、娃怎麼養,全都緊緊抓牢。
遼寧率先探索獎勵二孩家庭政策 專家看重個稅優惠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2018-7-9報導,遼寧省政府近日印發了《遼寧省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規劃透露,遼寧將完善生育家庭稅收、教育、社會保障、住房等政策,探索對生育二孩的家庭給予更多獎勵政策;完善計劃生育獎勵假制度和配偶陪產假制度等。
對此,有媒體評價說,“鼓勵二孩生育這只螃蟹,現在終於有人打算吃了”。那麼,這些獎勵政策該如何落實,又是否可以在全國推廣,惠及更多家庭呢?
“遼寧省分娩呈下降趨勢”
遼寧省出臺的《2016-2030人口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實現遼寧人口生育水準穩步提高,人口總量保持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合理規模的目標。其中,特別明確了將對生育二孩的家庭給予更多的獎勵政策。“去年全省的分娩量是32.7萬,二胎占35%左右。從去年和今年的資料比較來看,遼寧省分娩上漲是沒有體現,還是在一個下降的趨勢,省政府的這一政策應該說是非常及時的。”
有市民稱“就算獎勵暫時也不考慮”,專家看重個稅優惠
除此之外,遼寧省還將從稅收、教育、社會保障、住房等多項方面入手,如:降低個人所得稅,推進生育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合併實施,完善計劃生育獎勵假制度和配偶陪產假制度;建議對孕期和哺乳期婦女實行靈活工作時間制,支援婦女生育後重返工作崗位等,切實為生育二孩家庭提供更多的獎勵政策。然而,面對獎勵,生育二孩所帶來的除經濟以外的生活壓力,還是讓一部分人選擇了放棄。
瀋陽市民陳菲坦言:“其實心裡上也是一直想要二胎的,但是後來還是打退堂鼓了。養一個孩子不光是要金錢上面的投入,還要花費很多的精力、時間,就算是給我獎勵我也暫時不會考慮。”
另附參【新圖博館】《實然觀》:
現代政府提供各種誘因(如育嬰托兒假/補貼,那麼多假期和補貼、女生產力不如男、憑啥同工同酬)、但為何沒「食色性也」快感之效呢?主因在現代社會「人擇」出的「三高女」(高教育/就業/生活品值)不願生了(如新加坡專為三高女的誘因無效),誘因只對中下層婦女有效(故英美窮婦胎數之多如古早靠母豬多生養家,問題是這種方式新生人口、不但無助於老年化少子化造成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反而加劇),故剩女的「生育成本太高故不願生」純屬違心之論、其實曠男的「婚戀成本太高故不願談」才是真心話。
普發育兒津貼?衛福部:不可能只靠發錢解決少子化2018-01-20聯合報
行政院研擬普發育兒津貼,且有意打破排富條款,全面發放,舉凡家中育有2歲以下的幼兒,每個月都可以拿到2500元,2年可以拿到6萬補助,若以20萬名新生兒計算,政府每年得花費120億的經費,衛福部社家署長簡慧娟表示,該方案僅是討論的方案之中的一個,她直言「挽救少子化不可能只靠發錢,就能提高生育意願」。
回應
「發錢不能解決少子化」,但說是一回事,政府做又是一回事,蔡政府就是喜歡花錢!
年花65億補助育兒 生育率仍拉不起來2017-12-25 中央社
為減輕育兒負擔,衛福部近年平均每年約花新台幣65億補助育兒津貼跟托育補助,受惠人次超過30萬。不過,總生育率仍低迷,僅約1.1人,距離理想值2.1相距甚遠。
不具名的衛福部官員受訪表示,台灣的總出生率已落入極低出生率國家之列,「一旦掉下來,要回去難度就很高」,必須長遠努力。以鄰家國家來說,日本總生育率為1.3、韓國1.2,新加坡也約1.2。想解決少子化,唯有靠提振出生率或發展移民政策,如新加坡就從移民端努力。
相關新聞
新加坡政府雖祭出不少獎勵生育措施,但難收效2017.4.2工商時報
不想生二胎?看英國媽媽為了"賺"政府的育兒補助如何狂生17個小孩 2017.2.9 壹讀
誰說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種樹?在英國生孩子一樣賺錢! 2015.5.30 阿波羅新聞網
不上班更爽 英9口之家年領4萬2000英鎊津貼2010-04-13 中央社(楨:發生育財/假生育之名)
英國的育兒福利實在太好了,看了好想在英國生小孩啊!2010-07-16 台灣 Elisa寶貝
生育獎勵 愛之適足害之2010-05-11 中時 黃樹仁(台北大學社會學系主任)
為何台灣生育率偏低?原因之一是,忙碌而焦慮的生活方式,導致普遍晚婚與不婚,減少生育的婦女並延緩生育。二是生活忙碌與經濟壓力,導致可生育婦女不敢生或不敢多生。
.....
總之,獎助政策只是給本來就要生小孩的人一筆計畫外的獎金罷了。但發這獎金卻有兩個不幸後果。
首先,極少數人確實可能被獎勵所刺激而多生小孩,後果是增添的育兒成本遠高於生育獎金與育兒津貼,入不敷出,使家庭陷於更加貧窮。更有甚者,這也增加生在貧窮家庭的兒童。而我們的社會救助極端不足,前述刺激政策無異於政府誤導窮人多生小孩,致於擴大貧窮人數,製造人道災難。
其次,發獎金給不貧窮而本來就要生小孩的人,無異於劫貧濟富,豈非荒謬。
“全面二孩”第二年出生人口比上年有所減少但仍保持較高規模
據央廣網2018.1.20消息,近日,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出生人口為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6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43‰,與2016年相比均有下降,但仍保持較高規模,高於“十二五”時期的年均水平。
在政策限制已經放開了的情況下,是什麼因素制約出生人口數量上升?在人口老齡化的壓力之下,整個社會又該如何對待出生人口數量減少的現象?
對此,衛計委稱,受育齡婦女規模下降、婚育年齡推遲等綜合因素影響,去年出生人口比上年有所減少,但仍保持較高規模,高於“十二五”時期年均出生1644萬人的水平。
南開大學人口學教授原新認為,“二孩”生育高峰已經過去,未來幾年我國的出生人口還會持續減少,“第一,生孩子的成本、養孩子的成本在提高,婦女工作與家庭的關係沒法協調了。另外,現在的年輕人是中國獨生子女的第一代,已經形成了少生的文化氛圍,以少生為價值取向的計劃生育政策已經在年輕人腦子中紮根了。育齡人群在減少,生育衝動又在下降,導致的結果只能是將來生的比現在還要少。”
從去年人口年齡構成看,16至59周歲的勞動年齡佔比為64.9%;60周歲及以上人口突破2.4億人,社會老齡化問題愈發嚴重。人口壽命的老齡化導致社會養老壓力逐漸增大,繳納養老金的人數少了,但是需要養老金的人數卻在增加。這樣的悖論正在社會中發生,對企業生產、國家經濟轉型都將產生影響。在家庭越來越小、家庭對老年人撫養能力越來越弱化的情況下,解決老齡化問題只能走政府、市場、社會、家庭、個人多方力量結合的一條養老道路。”
回應
加油吧,既然國民生育意願不高,那國家就應該大力建設公立幼教、小學,為年輕夫婦減負!國家養育孩子節省父母費用。按我現在的條件,從出生養到結婚,四五百萬+的硬支出,三四百+的房子,一百+的教育費用,真的很猶豫啊。
好有錢噢!窮有窮的養法,富有富的養法,掙100萬想200萬的養法,那不能怪國家,只能怪自己!,
在美國養兒育女也不輕鬆 2015-01-04
有人可能會以為,美國吃的、穿的很便宜,公立中小學上學又是免費的,養兒育女一定很輕鬆。其實不然,美國農業部最新發布的報告發現,在美國,年收入6.15萬美元到10.65萬美元的中等收入家庭,有一個2013年出生的孩子,養到18歲,需要花費24.53萬美元,比2012年上漲1.8%,與1960年這個報告第一次發佈時相比,養兒育女折合美元現價,上漲了24%。
美國各個州也有各自不同的要求,我們拿華人最多的加州舉例,加州將幼兒園教師分為三個等級:教師能力測試、兒童培養助理教師以及兒童培養教師,等級也逐級遞增,而學歷以及選修課程的要求也逐級遞增。
另一個重視早教的國家英國,要求應聘者完成幼兒教育初級教師培訓課程,而對工作年曆不同的候選人,英國政府的要求也會相應不同。
在日本,幼兒園教師是一個社會地位很高且待遇優厚的職業。日本幼兒園教師屬於教育公務員,不僅要具備一般的教育教學技能,還需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與廣博的理論基礎,錄用比率非常小,只有小部分人畢業之後有機會從事幼兒園教師職業。
為規範幼兒園教師隊伍管理,確保幼教師資質量,日本相關法律規定只有持有幼兒園教師資格證書者才有資格成為幼兒園教師,而要獲得教師資格證,必須擁有短期大學(日本女子職業大學的一種)或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之後的在職進修中也有“素質晉級”要求,在職期間如果表現不好,很可能被炒魷魚。
這麼看來,相比較於國外,我們的幼教行業的確還存在很多不足。
有人說,中國的幼教行業的欠賬十年都還不清。我們倒覺得通過這些年暴露出來的問題,能吃一塹長一智,對中國的幼教行業發展未必是壞事。只是希望這種給政府、社會的教訓能盡快換來行業的規范運營和質量提升,父母們等不起,孩子們等不起,中國的未來更等不起。
相關新聞
紅黃藍幼兒園股東涉領導人親屬系謠言 造謠者被查
回應
很多家長只是寵溺自己家孩子,所以一個刁蠻任性沒覺得是什麼事。但是如果常年面對十幾二十個刁蠻孩子,很多人心態都會崩潰。這也是不少朋友反映幼教女友普遍心理不太對頭的原因。而且面對不聽話孩子,礙於家長面子和工作面子不能發作,也不能明顯發火,這其實更可怕,明面上的懲罰反而會扭曲成陰險報復手段。個人認為這已經不是提高工資待遇就能解決的事。而是父母幼教應該有協商,允許引入對孩子的懲戒規則,和不聽話孩子的退學規則。
而在美國,幼師的年薪中位數達到56387美元;英國則通過從業年限來定,最低的入門者工資也有1.8萬-2.2萬英鎊,而資深從業者能達到3萬以上;日本則是300萬〜350萬日元。
困境
壓力大,工資低,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幼師工作上本應有職業水準。而這個問題其實由來已久。
有調查數據顯示,1987年,國家教委“適應我國實情,提高幼兒素質”課題組,對十省市1000多名幼師及兩萬多名幼童做了調查。有34.3%的城市幼兒園教師,明確回答“對兒童的喜愛程度一般”,有3.26%的幼師直接說“不喜歡兒童”。
1993年,“當前我國幼兒道德啟蒙教育研究”課題組,對六省市964名幼師做了不記名調查。有31%的幼師表示,“對於有些孩子我就是愛不起來,有些討厭”。
2016年,有學者對Y市78名學前教育專業的準幼師進行調查,結果有34%的準幼師表示無法完全接受兒童調皮的樣子,甚至會因此而生氣發火,“做出不合教育的事”。此外,還有4%的準幼師認為兒童“無知、惡魔”。
工作熱情消逝,“厭童”心理滋長,大量的專業人才流失,幼師的供需矛盾迫在眉睫。這時候,大量沒有教師資質的“幼師”,走進了幼兒園的大門。
儘管國家規定從事教育行業,首先必須擁有教師資格證,但從目前的統計來看,幼兒園教師“無證上崗”的情況十分普遍。
2015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全國擁有幼教資格證的在職教師佔比為61%,持非幼教教師資格證的佔比為17%,無證教師佔比則達到22%,這個比例,在農村地區更嚴重,高達44%。
眾所周知,幼師這個職業要求從業者有著異於常人的對噪音、啼哭、非理性行為、無序場景的容忍及處理能力。這個門檻有多高,每個在網上罵過“熊孩子”的人心裡都知道。
但是面對大量的入園兒童,這些要求似乎降得很低。
借鑒
我們不妨看看其他國家對於幼兒教育的情況。
國外在幼兒教師資格准入方面,是非常嚴格的。
在美國,幼兒園教師的學歷水平需達到本科以上,如果專科畢業想要從事幼兒教育,則需要把學前教育的課程都修學一遍,把證考齊了才能上崗。需要修學什麼課程呢?大腦研究與語言學理論、兒童心理、電子教學……
而且在技能要求上,有一個詞被也反復強調:“Love”,愛幼兒,也愛你的這份工作。
2016年全國新出生嬰兒數1846萬人,未來5-10年,我國每年新生兒將增加1700-2000萬。按每年新增1850萬,每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8‰的比例計算,至2022年,我國0-6歲幼兒人數將達1.28億,按照毛入園率90%計算,在園人數將達4955萬人。
如果現有狀況不改變,我國幼兒與幼師的比例失衡,將越來越嚴重。
門檻
相比於其他國家,在我國,幼師這一職業的准入門檻較低。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以及《教師資格條例》,幼兒園園長及教師的學歷水平只需要在大專以上,而保育員擁有高中以上的學歷程度即可。
截至2009年,全國各層次學前教育專業的在校生數量為209626人,本科生僅佔3.1%,專科生8.8%,中專生最多,達到了184662人,占到了88.1%。
從上圖中能看出,2016年上海的本科學歷的幼師佔比最高,達到將近70%,而且已經完全不含高中階段以下畢業生。可是,還有數個省份有20%以上幼師學歷是高中畢業。
而同時,現在一些市場化的幼兒園入園費高昂,但幼師壓力大,薪資卻又很低。
據調查顯示,中國幼師普遍感到從事這一行業壓力大且收入低。壓力的主要來源是檢查、考核繁多,以及工作時間長,每天需要工作8至10小時,還有22.14%的幼師表示,工作時間超過了10小時。
而薪資方面卻與壓力不成正比。
舉個例子。這次出事的黃紫藍幼兒園,普通班孩子的每月學費大概在3500左右,國際班學費4800,不包括幼兒園興趣班學費、伙食費、一次性用品費等。但是這裡的教師月薪卻只在2000-3000之間。
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中國2016屆“幼兒與學前教育”職業類的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後的月收入為3504元,比全國本科平均水平低872元;2016屆高職高專畢業生中從事“幼兒與學前教育”職業類群體,畢業半年後的月收入為2706元,比全國高職高專平均水平低了893元。
這種薪資水平與城市的低端勞動力相比,沒有任何的優勢,更加不能讓幼師對自己的工作有強烈的認同感。
這也是為什麼在中國,高學歷人才對幼教總是敬而遠之。
俠客島:為什麼幼教行業老出事?這組數據你要知道2017.11.26新浪綜合
最近紅黃藍幼兒園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
今日,北京警方發布通告表示,對涉事教師劉某某已依法刑事拘留。而涉事園長也已經被開除。國務院緊急部署的全國范圍的幼兒園專項督導檢查也已經開始。
相信事實將不斷被公佈,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不過,如果從深層次來說,這些年頻出的幼兒園體罰、虐待兒童事件卻給我們的幼教行業敲了警鐘。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深層次的體制原因和歷史欠賬,是我們通過這些事件更應該汲取的教訓和下手改革的切口。
對此,公眾號“虎嗅網”和“智谷趨勢”分別發表過文章,分析當前幼教行業的現實,俠客島做了綜合編輯,讓我們一同來思考和關心中國孩子的未來。
缺口
這些年,幼兒園出了不少事。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12月至今,媒體報導過的幼兒園虐童事件,北京與廣東6起;浙江、河南5起、河北、福建4起……其中,常見的虐待方式就是體罰毆打和扎針。
2016年中國幼兒園在園兒童(包括附設班)達4413.86萬人,僅從2011到2016這五年間,全國幼兒園裡就多出了990萬的孩子。
而與此對應的是,全國幼兒園所有教職工人數總和只有381.8萬人,教職工幼兒比約為1:12。這就是說,一個幼教職工要面對12個孩子。而如果只計算專任教師(教育部最新公佈數據為223.2萬人)與幼兒的比例的話,則更低,為19.8:1。這也就是說,中國一個經過嚴格培訓的幼教老師,他要面對的將是20個孩子。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
按照2013年教育部印發的《幼兒園教職工配備標準(暫行)》規定,全日制幼兒園的教職工與幼兒的比例需達1:5至1:7。
就拿1:7的目標來說,中國需新增幼教職工248.8萬人,而這幾乎是中國學前教育專業學生11年的總和。
11年培養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總和,連目前的基本需求都難以滿足。
而且,伴隨著全國二孩政策的放開,中國會迎來新一輪的幼兒出生潮。
我們的同與不同
除了上述幾項較大的不同點外,大陸的幼兒園與台灣的幼托機構基本上共同
存在著許多類似的問題: 例如:男教師缺乏;新生代幼兒不會講本土語言(如:台語,上海話);學前教育經費不足(大陸幼教經費約佔全國 1.38%, 台灣約為
3.03%);才藝教學盛行;以及獨生子女教養問題等等。而與台灣較不同的是,大陸幼兒園還是存在著較重的政治色彩,例如每個幼兒園在園長之上還有黨方面的領導在園所,做一些監督管理。而幼兒園中也規定
幼兒必需上思想教育課程,灌輸幼兒一些愛國主義的思想(愛週圍的人、愛家鄉、愛祖國、愛山河)。因此,幼兒園都有固定的升國旗及唱國歌儀式,利用機會教
育愛國主義。此外,由於是較為威權式的社會,因此推行幼教政策也比台灣快得多,像是幼托整合這個部份,台灣從提出、公聽、通過法案、到正式實施起碼也
要 5-10 年的時間,但大陸卻可以在短時間完成。目前他們的幼兒園即是幼托整合的方式,每個幼兒園均有設幼托班。此外,品質較優的園所加收「贊助費」(約
台幣10-20萬)左右才能取得入園「門票」也是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這次到大陸的交流訪談中發現,大陸幼教課程的發展雖不似台灣來得成熟,但卻進步得非常快。在硬體設備、師生比、幼兒保健衞生等項目上,甚至比台灣還要進步,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幼兒園民營化
這次的參訪發現,大陸就算是公立幼兒園,也開始要自籌一些經費。根據北京一所公立幼兒園的園長表示,目前國家資助2/3的經費,而1/3必需自籌。這與台灣幼稚園公辦民營的趨勢很像,政府漸漸把幼兒園的經營放給民間,成為市場的一種機制。
興趣班盛行
大陸興趣班的情形與台灣才藝班盛行的情形是相同的。
社區服務的推行
健康及衞生保健的重視
這次到大陸參訪最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幼兒園的幼兒都長得好「健壯」,有的幼兒看起來真像是小一、小二的學生。在詢問之下,發覺大陸非常重視幼兒的身體健康及衛生保健。依照規定,幼兒園每日必需安排幼兒2-3 小時的互外活動時間,且必需作活動記錄以備查詢,這些互外活動似乎對這些幼兒的體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幼兒都長得頭好壯壯。此外,大陸較優質的幼兒園都設有保健醫生,負責幼兒的醫護工作。
英語教學風潮
在參觀的四所幼兒園當中,有三所明顯地看到有英語教學課程,因此教授幼兒英語的比例非常高。就算幼稚園不教,父母亦將幼兒送往補習班學習。台灣幼教單位也許可以審慎思考培育正規幼兒英語教學的師資,不但解決了目前幼稚園英語教學師資品質不良的問題,亦對百禁不止的幼稚園英語教學亂象作一種較為有效性的解決。
幼師的薪資福利
師生比低
在北京參觀的三所示範園所中,基本上每班有二個老師 3 個小朋友,外加一個保育員。二位教師採輪流上課的方式,一位早上上課,一位下午上課,保育員則整天都在教室負責保育工作。當一位教師上課時,另一位教師則負責備課或是幼兒行為觀察。論起師生比,其實與台灣差不多,台灣公立幼稚園師生比約為1:15。唯一較為不同的是,大陸公立幼兒園中多了一位保育員,如此,負責上課的老師便可以利用半天的時間備課。
空間廣大
在北京參觀的三所公立幼兒園都是獨設的幼兒園,幼兒的使用空間非常大。每間教室都擁有一專門的廁所及臥室,臥室中每個幼兒都有一張小床,空間很寬廣,採光很好,互外也都有適合幼兒遊戲的互外遊戲器材及相關安全設施。相較之下,台灣的公立幼稚園多為國小附幼,通常是利用國小原有之空教室做為教室,許多設備(如:浴廁及洗手台)都不符合幼兒的尺寸,更不可能有專門的廁所以及臥室,空間相對來說狹小許多。再者,許多國小附幼的遊戲場是與小學共用,有些互外遊戲設施不適用學齡前幼兒,安全堪慮。
雖然二所示範園所已呈現出二期課改中「幼兒為中心」的理念,但在北京參觀的另一所公立幼兒園中,就較沒有二期課改的影子。雖然是公立幼兒園,但他們採用統一編製好的教材,且教材內容困難,有點類似小學的課本及練習本,大部份的教室中連角落的設置都沒,似乎還是屬於較傳統的教學方式。在上海師範大學附設幼稚園中,上課方式也非常傳統,教室的教具都放得高高的,沒有角落的設置,教學過程中也大多以老師為主導。
在上海師範附的座談中,幼兒園老師表示:雖然了解二期課改的精義,但是基於現實中教室空間的不足以及家長要求等種種因素,在實際運作上,仍採較傳統的課程模式。此外,幼兒園老師表示:老師都知道課改要以兒童為主體,還給兒童自由、尊重,但實際上要如何落實這些概念並不是很清楚。因此老師還是習慣用成套教材做為教學內容。幼兒為中心到底包括哪些現象?哪些教育行為?要如何協助現場幼兒園教師落實這些課改的教學理念?這些問題似乎是大陸幼教課程改革的一大挑戰。
其實大陸與台灣許多現行的課程模式,都深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響。例如:維高斯基理論、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以及人本主義觀都在不同時期對大陸及台灣的學前教育發揮某種程度的影響。現階段來說,美國的主題課程 (projectmethod) 、意大利瑞吉歐課程(方案教學)除了在台灣火紅外,也引起大陸學前教育界極大的興趣。但不論是大陸或台灣,在引進這些西方教育思想及課程時,並沒有經過本土化的思惟過程。有許多西方的課程模式其實與中國文化的教養觀及社會文化差異甚大,若未經過本土化的思考及轉化,有許多課程在進行上是有許多實際的困難。例如:大陸二期課改中所強調的「兒童為本位」、「尊重兒童的個別興趣及差異」其實與大陸集體主義的政治氛圍有矛盾。幼兒園雖然強調尊重兒童個別差異,以幼兒為主體,但大陸目前仍是一個集體主義的集權國家,強調的是團體控制與服從。若幼兒所處的家庭文化及社會文化仍是以集體主義為主,那麼以開放人本方式教育出來的幼兒要如何適應家庭的教養方式以及社會國家的政治氛圍?這是大陸幼教在實施課程改革時,必需深入思考的問題。
在華爾街日報的讀者留言中,有網友十分不認同大陸公幼的作法,且說「強迫孩子吃某些食物、不准孩子使用必要的藥物」等行為,讓人「不只擔心那些孩子現在的福祉,也擔心他們長大後的福祉」。還有網友指出,就算是美國特種部隊海豹部隊成員,也獲准攜帶治療氣喘的救命噴劑。並不令人意外的是,有網友稱萊諾拉為「虎媽」。
但也有網友說,此書摘讓人學到許多,例如在親師關係上,美國有許多家長自認是消費者,但在中國,教師是專業人員,美國應該提升教育機構的地位,讓家長了解到,關於如何教育孩子,家長並不是專家。
回應
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園開始,訓練他們的人民服從權力.
別聽這個女人扯淡,雖然中國教育蠻垃圾的,但我敢保證她在扯淡!她之前還出書說什麼幼稚園要學歌頌毛澤東的歌曲,簡直放屁。我1996年出生,在上海讀幼兒園讀小學,從來沒有遇到以上的情況。
上海、北京幼兒園參訪之感想
屏東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陳雅鈴
本校幼教系在今年(2006年)四月赴北京及上海幼兒園進行參訪及學術交流。這次總計參訪了三所北京公立幼兒園,及一所上海師範大學的附設幼兒園。除了參觀幼園兒外,會後並與幼兒園園長、老師、及學術單位進行口頭上的交流。
課程改革
在 1997年,大陸學前教育課程進行第二期改革,目標是以「兒童為中心」為主要的教育理念。在北京參觀的幼兒園中有二所為示範園所,在這二所示範園所中所看到課程主題,大都與幼兒生活有密切相關:例如:「沙塵暴」、「值日生」「我想像中的小學」等主題。而從幼兒的作品中,也可隱約看到老師引導幼兒獨立思考的過程,如:幼兒透過繪圖的方式將「當值日生會遇到什麼問題?你的解決方式為何?」「我對小學的感覺?」「我要如何面對這種感覺?」及「沙塵暴來了要怎麼辦?」的思考過程及看法呈現出來。此外,這二所示範園中都可以看到角落的規劃設置,課程及整個硬體設備似乎已某種程度反映出二期課改的中心理念。
又一個虎媽? 美籍華裔作家盛讚大陸公幼教育嚴格2017-09-10 聯合報
住在上海的美籍華裔女作家萊諾拉.朱(Lenora Chu)近日出版《小戰士:中國學校裡的美國男孩》一書,描述她將3歲大兒子雷尼送入中國大陸公立幼稚園的「學習」經驗,紐約時報及華爾街日報近日皆刊出書摘,華爾街日報在8日刊出後,那篇文章迅速躍登該報網站最受歡迎文章,且有300多則留言熱烈討論。
萊諾拉曾從事新聞工作,因夫婿接任國家廣播電台中國特派員的工作,一家四口搬到上海,她在書中描述兒子雷尼上大陸公幼前,本來不吃炒蛋,但老師強迫送入他嘴裡;雖然小男孩哭著把炒蛋吐掉,但老師第四度這樣做時,小男孩屈服了。
萊諾拉去找老師溝通,說美國人不這樣做,老師問:「那你們怎麼做?」萊諾拉說,美國人講道理,以便「激勵小孩做選擇,並信任他的決定」。老師再問:「有用嗎?」萊諾拉坦承沒成功。老師告訴萊諾拉:「在孩子面前,你該說老師是對的,媽媽也會做同樣的事。」
萊諾拉的小孩冬天常發氣喘病,但老師以可能讓班上同學分心為由,不准學生攜帶和使用氣喘噴劑。萊諾拉抗議時,老師說她可以選擇為孩子轉學。萊諾拉深刻體會到「沒人能得到特殊待遇」;她後來找到一種預防性的類固醇吸劑,讓孩子在家用過藥再上學。
藉由這些事例,萊諾拉思考中國和美國教育體系不同之處:前者放手讓老師做他們的工作,因此老師在中國備受尊重,半數中國人會鼓勵兒女從事教職;西方教師卻連維持教室秩序都忙不過來,須同時面對學生和家長的挑戰,不到三分之一英國和美國人鼓勵小孩長大後做老師。
雷尼進入中國學校體系已經5年,萊諾拉驚見他自立能力、紀律性、數學和中文水平都迅速提升;根據美國友人觀察,雷尼並未變得唯命是從,作畫也沒喪失想像力,依舊保有幽默感,網球也打得不錯,而且他慢慢明瞭,面對嚴苛規定,總有「變通」之法。
萊諾拉說,中國制度設計的目的是淘汰和過濾學生,而美國的目標則是「不落下任何孩子」,抗拒培養服從性高的愛國者。美國人會為小孩要求和教育無關的特權,在他們分數達不到標準時要求成績單保密,對老師的要求較高,但家庭願意承擔的責任較少。
女員工入職3天就宣布懷孕產假結束後提出辭職
“員工入職三天就宣布懷孕,孕期幾乎沒正常工作,產假結束後就遞了辭職信。”2017.9.6,浙江一家公司的負責人張先生吐槽起一件令人鬱悶的事。
記者在和寧波眾多人事經理聊天中,發現他們對“隱孕”入職的女員工也相當頭疼。
孫小姐面試時,在說到婚育情況時,孫小姐強調自己剛從廣東來寧波,並沒有結婚,短期也不打算結婚。孫小姐隨後就跟公司簽訂了勞動合同。
可是,才入職三天,孫小姐就告訴主管自己懷孕了,要保胎休息。懷孕期間,因為種種原因,經常請假。而公司照樣給其發工資,繳納社保,並派人在其產後去探望。沒想到,產假一結束,孫小姐就打電話來說辭職不干了。
張先生說:“我們公司女員工多,各方面製度規範,對孕期女職工也是照顧有加。可是,像這樣'隱孕'的員工真的挺讓我們受傷的。一年多時間裡,她幾乎沒有為公司創造勞動價值,單位卻要照發工資、照交社保。”
“如果她事先不知道自己已經懷孕,我們還好接受些。後來才知道,她是在知道自己懷孕的前提下才入職的,希望能在孕產期拿到工資並使社保不斷檔。”張先生鬱悶地說,隱孕入職的人多了,會影響其他女性在就業時得到公平待遇。
職工“隱孕”,公司能解除勞動合同嗎?
記者從寧波北崙區法局了解到,該區勞動仲裁委前陣子受理了一起“隱孕”案件。李女士入職某公司任行政專員,試用期兩個月。入職後,李女士告知主管自己懷孕了。試用期滿前幾天,公司書面通知其解除勞動合同。
北崙區勞動仲裁委解釋,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情況,勞動者應如實說明。但哪怕李女士隱瞞了懷孕事實,該行為不構成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勞動合同,不導致合同無效。
企業和員工雙方應多換位思考
.....
回應
有意思,好像很聰明
這樣賺錢,不怕給你孩子折壽?
其他姑娘找不到工作,就是這樣的人害的。
害人害己
我之前公司招聘過一個設計,來了就是帶肚裝未婚,入職一個月就休假,生完孩子來一周就走了。我覺得入職之前就要有拉練活動,參加合格的再讓入職,讓她跑步爬山,不行的滾蛋。
本來就沒啥平等。考學已經是最平等的事了。至於有人家砸錢入重點,人家還覺得你直接在片區不用錢上重點不平等呢。有人天生適合學習,有人天生有其它專長,哪來的平等。
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教育(文化)再生產》。因為你窮,所以你提供不了後代文化知識資本,於是後代窮。法國不就是個階級固化的社會.
法國大學錄取不公平 馬克龍誓言改變抽籤方式
在法國,即便高中畢業成績很好,也不一定能讀上自己嚮往的專業和大學,因為當申請這些學科的人數超過招生數時,被稱為APB的高校報名錄取程序就要隨機抽選學生。醫學、法律、心理學和體育科技與運動學(STAPS)這些熱門專業都是這樣。
法國總統馬克龍2017.8.31在接受法國《觀點》雜誌專訪時對大學錄取問題的評論,再次引發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激烈討論。
馬克龍重申了高等教育部長7月17日展開的關於這個問題的廣泛協商,「我們必須讓大學錄取更加透明、清晰和實用,我們不會再抽籤選擇學生了」。今年夏天,在APB網站上填報志願而未被錄取的高中畢業生數量已經打破了紀錄,引起了社會普遍的憤慨和批評。
目前法國綜合大學只有不到30%的大學生在三年的學習後獲得學士文憑,在四年後獲得的只有40%,而職業類的高中畢業生只有2%獲得普通學士文憑。
以醫學著名的巴黎第五大學的校長達爾德爾向《費加羅報》表示,醫學院有12%的註冊學生沒有科學類的高中畢業證,他感嘆到:「六年來他們當中沒有人通過考試,我們把他們送進了死胡同。以平均主義的名義,我們用失敗的方式進行了甄選!」
其實,法國已經有55%的高等教育培訓是需要甄選的學科,匯聚了約65%的法國學生註冊預科班、大學校、大學技術學院(IUT)、高級技師(STS)和健康學科等。這些學科的平均畢業率和就業程度都比非甄選學科好很多。
劉煜:從“拼爹”到幼兒園教育的公共性危機
陝西學前師範學院博士2017-09-08
2001年國家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在家園共育方面,不僅更加突出了家庭作為幼兒園合作夥伴的重要地位,同時使用“環境”“教育資源”等關鍵詞,首次提出家庭同樣是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不可忽略的教育資源。將家長的職業、經歷和愛好等作為教育資源吸收進幼兒園教育的論調(以下簡稱“家長資源論”),為近年的家園共育實踐開闢了新的路徑。
家長資源論的支持者通常認為,這一舉措的創新之處在於它突破了過去將家長置於幼兒園教育旁觀者的地位,使其參與其中發揮家長作為教育資源的重要價值。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將家長資源吸收進幼兒園教育的舉措,忽略了家庭因素對教育過程的影響以及由此加劇的不平等問題。
回應
為什麼有錢人都呼籲“素質教育,學校減負”?
因為只有用錢,才能在補課中學到知識的時代,才是金錢做主!
少見多怪!拼爹的鬥爭從他爹找對象的時候就開始了!
家長資源論其實也是中國攀比文化的一種助力和表現形式。
強調絕對的公平是沒有意義的。很多家長在這個問題上嘰嘰歪歪,無非是掩飾自己學不好,孩子又不學好的窘境。教育市場的火爆,並非什麼國家政策使然,而是這些家長自己搞出來的。有錢的就各種補習,沒錢的就使勁嚷嚷要公平。
剛生下來的小孩是沒有分別的,上一樣的公立幼兒園,上一樣的公立中學,一樣的公立高中,用一樣的教學大綱,盡量摒棄家庭因素干擾,加上統一考試,就是在盡量劃定盡量相同的起跑線。我覺得很現實呀。
人本來就是不平等的,追求絕對平等本身就是不平等啊.大家家境不同,條件不同,家長的經歷學識不同如何劃定所謂的絕對平等的起跑線?這根本是不現實的。這麼說吧非要達到這個目標,我看只有生下來就由國家託管,完全摒除家庭等外界因素的影響,從出生起統一接受培養,這樣現實麼?
在西方社會教育機會初始就不平等用來固化階層,目的就是讓那些上層家庭永遠上層;而在中國教育也是用來分層的,不過主要是要在全民裡面篩出來大概10%的確實優秀的人,所以競爭激烈,學校負責考試。
大學擴招才是階級固化的根本,當高考之後的大學畢業本科生氾濫,寒門子弟如何通過高考鯉魚躍龍門。真是可笑。教育公平最終導致了教育的不公平。
日本將收“單身稅”?或將導致反复結婚和離婚現象發生2017-09-05環球時報
日本《北國新聞》日前報導稱,該國石川縣河北市預算主管在與當地媽媽們交流時,針對“結婚後生活水平下降,能否讓單身人士來負擔稅務”的提問稱,“正在進行有關單身稅的討論,但還沒有推進”。報導被放上網絡後引發日本民眾對是否應該向單身人士徵稅的大規模爭論。
據了解, 日本社會單身人士正逐年增加。一些40歲以上還單身或者因離異或喪偶而單身的人,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單身沒錢”人士,相反他們“年長多金”;還有一些同居生子的男女也都有收入,只是因為未做婚姻登記就都算單身。據稱日本對此類人群一直沒有額外徵稅,這讓有養育孩子負擔、供房負擔的家庭深感不公,認為這些人實際上屬於“偽單身”,因而要求設立新稅種向單身人士徵稅。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看到,為表示對徵收“單身稅”的讚同,東京一名39歲男白領在網上曬出自己的工資單和家用單,稱自己和同事收入一模一樣,但由於同事沒有結婚生子,生活質量遠高於自己。這位“爸爸”白領還“吶喊”稱,在眼下少子化嚴重的日本,和自己一樣結婚生子的人實際是在“為國分憂”,但是為何國家讓他們過得如此拮据?他的言論也將“向單身徵稅”的討論推向白熱化。
據《環球時報》特約記者了解,早在2004年日本自民黨就曾提出過向單身人士徵稅的議案,以促進單身男女盡快結婚,此舉在當時引起巨大反響,不過最後不了了之。據稱,針對本次討論,日本“單身人士”團體發出宣言稱,如果徵收“單身稅”成真,那麼他們為避稅和保全財產只能反复結婚和離婚。
相關新聞
日本高齡單身男性逐漸增多精神貧困現象加劇
日本過半女議員是單身因世俗觀念難奢望談婚論嫁
日本推出單身婚禮項目:孤單也可獨自狂歡
陸各省延長產假 西藏女性可休一年領全薪2017.8.2
據大陸人民網報導,隨著大陸官方全面開放「二胎」政策,國內各省紛紛祭出新政策,其中讓外界感到驚訝的,無疑是西藏自治區。西藏衛生計劃委員會和人社廳發布《關於調整西藏自治區幹部職工兩孩生育待遇的通知》,規定女方每胎享受一年產假,其配偶亦享有30天護理假,同時在休假期間,夫妻雙方工資待遇不變,因工作原因未能休滿產假的,所屬單位應給予適當補貼。不僅是西藏,不少省份亦訂出138至158天的產假,廣東給178天、吉林給158天等,休假期間領全薪、且不影響考勤和相關福利規定。
去年元旦通過《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修訂案,並批准《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後,大陸婦女的產假從98天的基礎起跳,放權由各省自行決定額外的「獎勵」方案。廣東加碼80天,產假最長能放178天;北京則是除了98天外,若女職工需要並提出申請,可再增加1至3個月的假期;東北的吉林省更大方,除了158天的產假,如經申請批准,最長亦可延長產假至一年。重慶則是休滿128天產假後,亦可申請延長假期至子女滿一周歲為止。
除了產假外,為了平衡男女在家庭中責任分擔,男性亦有陪產假15至30天之間,也同樣享半薪或全薪的保障。但事實上,與台灣的情況類似,眾多民營企業的員工向媒體表示,這些假期和福利,對於黨政軍機構和國省營企業員工而言,確實是一大利多,但對他們來說,往往是「看得到吃不到」。更有一名人事專員爆料,她所知道不少企業在二胎開放後,逐步規避招聘孕齡女職工,或是嚴格控管總量,恐怕讓原先立意良善的政策,反成為女性員工的龐大負擔。(中時電子報)
平時公立學校上學是不要錢,但華人孩子的課餘活動和課外補習班一定是少不了的,而這些都是靠錢堆出來的。比如參加學校樂隊,對樂器要求高,一把好小提琴兩三千美元不在話下,每週請私人老師來輔導一小時,50、60美元就沒了。體育項目也一樣,除了訓練費,還有外出比賽也要自掏腰包。上科技夏令營、SAT輔導班,動不動學費就是上千美元。
美國托兒所和幼兒園費用很貴,每月基本沒有少於1千美元的,華人雙職工家庭又多,因此送孩子上托兒所和幼兒園的費用也不低。可以說,在孩子照顧和教育方面的投入,是很大的一筆開支。交通費用,除了平時接送孩子上學和課外活動開支,每年暑期回國探親旅遊也是不小的一筆,每年每個孩子至少要一兩千美元。在醫保方面,華人中小業主多,在小公司工作的多,孩子的醫保經常需要自己購買,每月保費三、四百美元是必需的,看牙醫、戴牙箍等,上萬美元開銷也是家常便飯。
最重要一點,如果孩子爭氣,考上名牌私立大學,每年5萬美元的學費等著呢,而這是不算在孩子18歲之前養兒育女開銷內的,但從孩子小時候起,做家長的就得開始做準備了。
在美國養兒育女也不輕鬆 2015-01-04
有人可能會以為,美國吃的、穿的很便宜,公立中小學上學又是免費的,養兒育女一定很輕鬆。其實不然,美國農業部最新發布的報告發現,在美國,年收入6.15萬美元到10.65萬美元的中等收入家庭,有一個2013年出生的孩子,養到18歲,需要花費24.53萬美元,比2012年上漲1.8%,與1960年這個報告第一次發佈時相比,養兒育女折合美元現價,上漲了24%。
養兒育女的開支中,佔最大比例的是住房,約佔30%,其次是孩子的照顧和教育,佔18%,接下去是食品,佔16%,交通15%,醫保8%,衣服6%。當然,養兒育女開支,窮有窮的方式,富有富的辦法。年收入低於6.15萬美元的,養兒育女到18歲要花17.66萬;年收入高於10.65萬美元的,花在孩子身上的錢將高達40.78萬美元。
調查發現,美國低收入家庭的稅前收入有四分之一用於養兒育女,中等收入家庭這個比例降到16%,高收入家庭更降到12%。居住於美國東北地區的人,養兒育女成本最高,南部的成本最低。孩子多的,養兒育女成本反倒下降,有三個以上孩子的家庭,每個孩子的平均成本比只有一個孩子減少2成2。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說的養兒育女成本並沒有包括孩子上大學的費用,這其實是很大的一塊兒。好消息在於,近年來因為美國通貨膨脹率較低,養兒育女成本漲幅並不大,但鑑於美國人中位收入仍比金融危機前少8%,對於許多家庭來說,養兒育女是不輕鬆的負擔。
華人家庭比較擅長精打細算,又重視孩子的教育,因此養兒育女的成本有其自己的特點。比如華人孩子上私立學校的比例並不比白人中產階級家庭高,華人通常喜歡在好的公立學校學區買房,孩子上學不要錢,但房子本身貴很多,因此養兒育女成本中,住房這塊的比重不會低。
月嫂的培訓內容也越來越豐富。“產婦碰到的問題可能會更多,比如產後抑鬱症、沒有奶水等。”東莞第一所家政學校的創始人唐澤武說,月嫂的培訓已經從單項技能擴展到了小兒推拿、催乳、產後營養餐等,甚至還會涉足心理谘詢,以幫助梳理產婦產後情緒。
智通家政的黃勇表示,僅月子餐一項,該中心就結合了台灣以及廣東等地月子餐優勢特點,來培訓月嫂學員。
江門市婦女服務就業中心相關負責人也說,近年來該中心的培訓班裏,除了有道德課,要求月嫂必須具備愛心、耐心、責任心三心外,還有實操和理論課程。實操課程包括給孩子換衣服、洗澡、哄睡覺、喂奶粉、做輔食以及按摩等。理論課程則是對相關科學育兒知識的介紹和講解。“當今的月嫂不僅要會做,也要會說。”培訓甚至還增加了部分才藝培訓課程,例如唱歌、跳舞、講故事,幫助月嫂更好地與嬰兒互動。
豐厚的收入也在吸引年輕人加入月嫂行業,1985年出生的陳桂娣就是其中一個。陳桂娣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做月嫂之前從事美容美體行業,2014年考取月嫂證,正式加入月嫂行列。年輕的月嫂更受90後年輕媽媽青睞,90後媽媽育兒觀念新潮,一般不單獨讓父母輩帶孩子,注重科學育兒,對月嫂專業度要求高。
問題 月嫂素質參差不齊 行業仍需規範
記者從深圳市家庭服務業發展協會獲悉,目前深圳家政服務從業人員30萬餘人,其中一線月嫂約萬人。
記者了解到,國家標準委批準發布的《家政服務母嬰生活護理服務質量規範》和《家政服務機構等級劃分及評定》已自今年2月起實施,兩項“國標”對母嬰生活護理服務質量、月嫂服務的分級標準等進行了規範與界定。
但實際操作中,存在的問題也頗多。目前深圳家政公司共有1500家左右,而有培訓老師的不超過20家,月嫂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各家政公司之間沒有統一的強製性標準,也缺乏監管機製。在深圳月嫂市場,行業標準不夠明晰、培訓製度不夠完善、證書不夠規範也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對此,深圳市家庭服務業發展協會副會長馬曉楠表示,未來月嫂行業要向標準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建議市民到正規的機構請月嫂。因為這些機構比較重視對月嫂的專業技能培訓,月嫂準入門檻也較高,市民消費時比較有保障。
http://tw.112seo.com/article-2290313.html
據了解,周女士曾在沈陽醫大二院做助產士,2004年轉行做月嫂,以專業和勤奮得到不少客戶好評。今年5月,一位待產媽媽麵試時對她十分滿意,要求她服務一年半,工資共計50萬元。
賣方
培訓 月嫂培訓成倍增加 內地城市輸送月嫂人力
為了應對月嫂需求高峰,不少家政公司也早已未雨綢繆。擁有逾千名月嫂的廣州愛媽媽家政,去年就在為二孩家庭儲備充足的月嫂。深圳娘子軍家政自二孩政策開放以來,培訓量成倍增長,目前一個月有近300個學員。
東莞的廣東智通到家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勇說,今年,智通家政已明顯加大了招生培訓力度,現已增加了200人左右。
不僅如此,東莞家政市場還紛紛開始借助“外援”,擴充月嫂輸送渠道。“我們在湖北、湖南的一些內地城市都設立了培訓學校,加大了招聘力度,希望能夠從這些地方多向東莞輸送月嫂人才。”
唐澤武也是東莞第一所家政學校的創始人,他表示,今年已培訓月嫂300多人,培訓量增加了30%,“一方麵,學校會下到鎮街去培訓月嫂,同時,我們還到粵西粵北去挖掘月嫂人才,這些地方的月嫂其實更搶手,畢竟語言、生活習慣更相通。”
素質 素質要求“漲”想拿高薪先過多層麵試
月嫂收入漲,其素質要求也在“漲”。
41歲的月嫂羅桂蓮從事家政工作十幾年,剛隨家人從國外回來,看中二孩月嫂熱,計劃重新加入月嫂行列的她發現,一個月嫂證早已經不能適應市場了。
在羅桂蓮印象中,2010年前請保姆隻要看著順眼,能照顧好孩子,做好保潔就可以。現在的月嫂不僅要帶好寶寶,還要護理好產婦,注意營養搭配,懂催乳,幫助產後修複等,她立即加入培訓,補充育嬰證等其他證書。
愛媽媽家政業務部長禹曉瑩介紹,如今的產婦及家人對月嫂要求嚴格,首先看證書,起碼3個證書以上才受青睞,除了學曆、專業知識以外,會細化到母嬰營養的搭配、溝通能力、禮儀等要求。
月嫂麵試堪比公司企業麵試,有家長會拿著四五頁紙逐條問,如帶過多大的寶寶,每次喂食是多少毫升。公司高層甚至有四層麵試,由員工走訪到副手考察,層層篩選最後一關才到雇主本人,而這一類的高端客戶能支付更高薪水,不少月嫂會願意花長時間等答複,接高端客戶單。
“以前月嫂通常是提前兩三個月預定,現在很多人提前大半年就開始了。”東莞的廣東智通到家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勇說,二孩政策放開後月嫂市場需求量已經開始明顯釋放出來,“優質月嫂的檔期都預約到明年1、2月份了,金牌月嫂工作已經基本排滿。”
東莞家政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家政O 2O平台“淘家政”負責人唐澤武表示,月嫂市場需求已逐漸火爆起來,該平台40%的月嫂已經預定到明年年初。
南都記者也從深圳幾家家政公司了解到,優質月嫂供不應求,一般需要提前半年預約。
收入 有客戶出50萬元雇月嫂一年半
近年來月嫂收入可謂水漲船高,今年廣州行情均價在每月9000元。廣州祥樂家庭服務副總經理彭曉芬介紹,口碑好的月嫂月收入達10000至13000元,一些需要特別護理,如雙胞胎,或針對公司高層高端人士的月嫂,月收入高達兩萬元。
相比之下,2010年請個月嫂隻需要4000多元,前兩年8000多元已經可以請到相對高級的月嫂,而今年這個價錢隻能請到初級月嫂。
東莞智通家政的黃勇介紹,其月嫂分為7個級別,除了1~5星級外,還有金牌月嫂、鑽石月嫂,以及團隊式服務的高端定製月嫂,價格從5800~15800元不等。據市場需求統計,4、5星級需求量最多,占了35%;金牌月嫂次之,占了20%;初級月嫂則占了18%。
記者了解到,佛山目前市麵上的月嫂月收入集中在5000到6000元,而金牌月嫂收入更是達到了白領階層,最高9000元,而明年還有可能上漲。
在深圳,目前月嫂的月平均工資在7000到8000元左右,最高的甚至可達到2萬-3萬元,而其中又以8800元到12800元的價位最受歡迎。記者了解到,月嫂價格高低主要由其從業時間長短、經驗、客戶滿意度等決定。
深圳娘子軍家政CEO周飛鶴表示,二胎開放以來,好一點的月嫂基本上在培訓後跟公司直接簽約,不需要再出去接單,就能拿到較高的薪水了。據他透露,優質月嫂一般一年可以接10單,按一單萬元左右的價格計算,優質月嫂年收入超10萬元。
有的月嫂薪酬在這個基礎上繼續翻番。記者從深圳市家庭服務業發展協會了解到,今年5月,來自沈陽的月嫂周女士就因為服務專業細致,和客戶簽訂了一年半50萬元的合約,算下來平均每月薪水近2.8萬元。
市場雖熱,但廣州愛媽媽家政業務部長禹曉瑩說,目前並沒有如她所預期火爆的月嫂潮,起碼還沒有到月嫂來挑客戶的現象。東莞的廣東智通到家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勇預計,月嫂市場需求會越來越旺盛,真正的需求高峰可能會在11月左右到來。
買方
需求 月嫂需求翻番 二孩媽媽占比高
深圳的二孩媽媽何女士的預產期是今年11月,而最近她卻為找月嫂犯了難。“沒想到現在好月嫂這麼緊俏,看中的幾位月嫂都已經被預定了。”
因為家中老人年紀大,身體不好,兩年前何女士生大寶時就曾請月嫂照顧,那時她提前一兩個月就訂到了。而這次,何女士又想到了那位熟悉的月嫂。可是一問,她的檔期已經排到明年了。何女士的朋友也為她推薦了幾位月嫂,但都沒有檔期。
深圳的娘子軍家政C E O周飛鶴告訴記者,今年以來,該公司月嫂的訂單量翻了一番,其中80%都是來自於二孩家庭。“深圳月嫂行業起步早,請月嫂在深圳媽媽中已經非常普遍了,很多二孩媽媽都是高齡產婦,照顧寶寶需要熬夜,因此二孩家庭請月嫂特別多。”
而在一百多公裏外的廣州,月嫂行情也在走俏。祥樂家庭服務有1300名月嫂,今年二孩政策放開,不少父母搶生猴娃。據統計,月嫂相較去年需求增長了50%,而在今年簽成的月嫂單中,二孩媽媽的比例占到四成。擁有逾千名月嫂的愛媽媽家政,月嫂需求相較去年也增長了30%。
因為一些二孩家庭長輩比較傳統,不太喜歡住家月嫂,不住家的保姆、育嬰師也很受歡迎。愛媽媽家政的保姆有八九千人,育嬰師6000名左右,育嬰師相較去年增長了50%,主要協助老人照顧小孩的保姆需求量最大,相較去年增長超過五成。
在惠州的方姨家政中心,保姆需求量也相應增大,“從業人員也看好這個行業,增加了相當一部分高素質高學曆的下崗工人和應屆大學生。”主任楊東方說,惠城區總公司家政人員中大中專學曆的有20多名、本科學曆的接近10人。
2016年上半年,惠州方姨家政接月嫂單800多個,是以前兩倍以上,下半年呈繼續增長狀態。來自佛山市婦幼保健院月嫂中心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月嫂培訓和市場需求均增加了1/3。
預約 金牌月嫂檔期排到明年初
“這兩天簽的都是二孩準媽媽,一胎孩子已經10到12歲了,都是70後高齡產婦,”祥樂家庭服務副總經理彭曉芬介紹,很多高齡產婦剛懷孕就未雨綢繆預定月嫂。
港媒:醫療教育設施短缺中國小城市疲於應付二孩潮
香港《南華早報》2017.3.16文章,原題:中國小城市疲於應付嬰兒潮 自從北京在2015年結束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以來,中國的較小城市就在竭力應對新出現的嬰兒潮,這也表明目前進一步放寬“二孩”政策尚為時過早。
中華女子學院教授、全國人大代表孫曉梅表示,她到小城市走訪後發現,原本就已疲於應付的醫院、兒科醫生和幼兒園正面臨更多新生兒。她說,四川某疫苗接種中心人滿為患,以至於她無法進去;內蒙古烏蘭浩特某醫院已經沒有將產婦從產房推出的移動產床,只能用木質擔架將她們抬出。對於一些人口學家及其他人士就解決中國人口老化和勞動力減少的問題,呼籲進一步放寬計劃生育政策,孫在上週參加人大會議時表示,(他們)需要到較小的城市去看看當地醫院的狀況。她說:“他們或許只是根據大城市的情況得出結論。事情並不像他們想像的那樣。”
由於人們近幾十年來形成了少生孩子的傾向以及大城市高昂的生育成本,並沒使中國各地都出現嬰兒潮現象。但小城市的居民更樂於生二孩,因為當地的生活成本和壓力都相對較低。而在這些地方,醫療和教育設施的利用率均已達到極限。缺少兒科醫生的問題無法一蹴而就,因為需要7年時間才能培養出一名此類醫生。曾在婦聯工作30多年的孫表示,她期待計劃生育政策終將被完全取消。但在此之前,提升出生率的最有效途徑是建造更多醫院、補貼托兒機構並為有多個孩子的家庭提供稅收減免待遇等。(王會聰譯)
相關新聞
美媒:中國正考慮通過經濟獎勵措施鼓勵民眾生二孩
美媒:開放二孩政策幼兒園高學費問題中國需解決2016-11-18
法媒:研究顯示中國的“二孩政策”不會迅速奏效2016-10-15
英媒:新“二孩政策”催生保姆熱農村婦女盯上商機2016-11-02
二孩政策催生月嫂熱?金牌月嫂最高月入數萬元
月嫂需求量翻番、金牌月嫂預約排到了明年初、最高月收入兩三萬元……全麵二孩政策的出台也催生了月嫂熱,大批生二孩的家庭是月嫂市場增長的核心。近日南都記者走訪珠三角多家大型月嫂公司發現,月嫂市場在今年呈現供需兩旺的態勢,雇主未雨綢繆約月嫂,公司增加人手請外援。此外,雇主對月嫂素質要求也在上漲,想拿高薪要先過多層麵試,做月子餐、催乳等技能要精通,溝通能力、禮儀技巧也不在話下。
政協一號提案:建議將學前3年教育納入義務教育
2017-03-03,《每日經濟新聞》獨家獲悉,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提案0001號題目是《關於將學前三年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的提案》(以下簡稱《提案》),第一提案人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財經大學校長王廣謙。該提案指出,與九年義務教育相比,學前教育仍是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學前教育的投資少、資源總量不足、師資短缺、辦園水平參差不起、“入園難、入園貴”問題突出。
回應
太支持了!這絕對是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教育基礎就是要從小抓起!而且邀請最好的師資力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啊!
這個要支持。現在九年義務教育開始於小學階段。幼兒園還是收費而且費用不低,如果幼兒園也納入義務教育,解決很多家庭的負擔,年輕人也願意養二胎了。
事兒是好事兒,但現在大量存在的私人幼兒園該怎麼處理會很麻煩
收購,轉為國有。
現在我們一個小縣城的幼兒園學費每學期都要4000,加上供樓的壓力,想生二胎真心怕負擔不起。
以為財政的錢是從天上掉下來麼?福利越來越好,生活越來越差,這就是結局。
好事!新疆已經開始推進15年義務教育了!新疆縣級市,一個月1100了,普通幼兒園,好點的不說了,三千起一個月
提的好!這樣才能正真鼓勵二胎
義務教育根本不該搞,居然還要擴大義務教育範圍。再擴展到高中幼兒園試試看,一定死得很難看。義務教育那麼好,大學也來義務教育呀,培養高級人才,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呀。
實話說,學前教育並非必須,教育學上有生理優先原則存在,從六歲開始正規學校學習是完全足夠的,人的幼年時光對一個人的性格發展起著決定作用,我們主張學前時間盡量和父母在一起,和自然在一起,盡情玩耍,而不是學習什麼文化知識。
日前,兵庫縣蘆屋市、東京都武藏野市和千葉縣市川市等多地先後發生民眾抵制建造保育園的大規模群體事件。這種現像在日本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其連續性、多發性和普遍性還是讓人驚訝。縱觀各地風波,都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一是事件均以堅決抵制的當地民眾勝利而收場,建園計劃無奈擱淺;二是民眾所持理由一致,既產生噪音、增加交通隱患,又會導致房價下跌。類似事件不僅凸顯出日本各地政府在解決保育園不足方面存在的缺陷,還讓外界透過表象逐漸看到了背後更多的文化性、社會性成因。
第一,內斂的民族性格導致了扭曲的“安靜觀”。日本社會整體有序,得益於國民注重保持較為良好的公共人文環境,“靜”是其中關鍵詞之一。然而過猶不及,過度安靜和內斂不但讓日本社會缺乏必要的活力和人氣,也形成了日本人特有的“安靜控”。為此,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將孩子十分正常且充滿童真的喧鬧聲,視為一種傷害他人身心的“垃圾”,缺乏足夠的包容和體諒。類似此類,高舉“交通隱患”反對旗幟的日本人也層出不窮。以至有學者指出:這些安靜癖、安全癖是病,得治!
第二,少子化和“小家庭”模式讓日本成人漸失了與孩童的交流能力。日本母嬰產業和育兒文化近年頗受外界肯定,但這並不代表成人與孩子保持著良好溝通。關西學院大學的學者橋本就表示,隨著老人和以獨子為背景的“核家族”增多,更多日本成人開始對家族以外的孩子產生抗拒感,並缺乏與兒童情感互動和言語交流的熱情及技巧。在越來越多民眾眼中,保育園落戶本地成了一次“外來侵襲”。試想,心裡已經立起一堵牆,嘴裡怎會說出“同意”二字?
第三,日本的社區和地域交流匱乏,民眾間冷漠感徒增。無論是經濟發展速度還是民眾意識心理,日本都進入某種“後現代”階段。在人口銳減、生存壓力增大、時代閉塞感增強等各種社會問題交織下,社區看似一團和氣,實則往來減少、人人自顧,難以實現相互理解,這也是日本民眾面對建園卻出現“地價下滑”等奇異聲音的主要原因。
無疑,日本要改善“少子化”,解決“待機兒童”問題是繞不過去的坎。而在這個基本問題上,日本社會就已經陷入了舉步維艱的困局,可見解決人口危機之難。“後現代”社會裡,很多問題僅靠以前那種硬決心與硬政策恐怕難以湊效,只有先從達成社會共識入手,才能有所成效。
很多人都認為,這種手術到哪都能做。事實並不是這樣,技術不成熟的醫生,低精密度的儀器都會讓成功率大大降低,治療過程體驗糟糕。況且,日本治療不孕不育的專科醫院數量達到588家,是全球首位。即使是總人口是日本2倍以上的美國,也只有422家。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日本產科婦人學會的統計結果,2009年,日本全國有2萬6680名新生兒是人工授精或體外受精的結果,佔新生兒的四十分之一。也就是說,現在日本一年級的班級裡,平均每個班都有一個“試管嬰兒”,可見“人工授精”和“體外受精”等治療不孕不育的方法在日本是非常普遍和受到信任的。
不孕不育問題上,顯然日本是“難兄”,而中國是“難弟”。在利用人工授精和體外受精治療不孕不育的路上,日本遠遠走在我們前面。
日本解決“少子化”遭遇後現代危機2016-10-31
嚴重的人口危機,已經將日本推到了懸崖的邊緣。最近,日本總務省發布的2015年人口普查終值顯示,日本總人口為1.27億人,比2010年調查結果少了0.8%。這是1920年日本開始人口普查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的結果。日本學者稱,如果按照這個速度減少下去,日本別說什麼重新崛起,恐怕不久的將來就會淪為不見人影的“鬼國”。
一直以來,“高齡少子化”作為日本人口問題的表現,是導致日本經濟衰弱、社會不穩的主要原因。歷屆日本政府提到“重振日本”,都會把解決“高齡少子化”擺在優先位置。“高齡化”基本是難以改變的趨勢,可是“少子化”解決得怎麼樣,卻是考驗政府能力的標尺。不得不說,日本政府在這方面的表現只能用“手足無措”來形容。
本來兒童就越來越少,而現有兒童還因保育園設施嚴重不足而無法入園,不得不騰出父母一方來專門照顧(日本沒有祖父母照顧孫子孫女的傳統),叫日本人如何敢生。這些長期入不了園的兒童,在日本被稱為“待機兒童”,已經引發廣泛擔憂。很多日本政客競選時喊出“將待機兒童歸零”的口號,在政治上賺得盆滿缽滿。可是最後一看結果,“待機兒童”的隊伍卻是越來越長。
有人或許會問,解決這麼個問題真的就這麼難嗎,多建保育園不就完了!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有些事情僅靠政府的堅定決心與強力推動是不夠的,還需要廣泛的社會共識。而日本社會缺乏的就是這種解決人口危機的共識。各地正在掀起一浪高過一浪的抵制修建保育園運動。
中國和日本在“不孕”問題上是“難兄難弟” 2016-12-13
近日,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去年,3萬名湖南省男性志願者接受了精子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3萬名志願者中,精子健康的人不足20%。如果您也來自湖南省……祝您是那幸運的極少數。同樣的調查曾經在2001年也進行過,當時可是有超過50%的人精子處於健康狀況。這樣的結果,實在讓人有些尷尬。
當然,湖南省並不是唯一一個陷入尷尬狀況的省份。最近,河南省精子庫由於捐贈者健康精子數量不足,已經將精子提供者的身高、學歷等最低要求降低,並為精子提供者提出30年無償保管的優惠,以補足精子庫的缺口。
近年來成為中國熱門社會討論之一的,是中國出生率急劇下降的問題。男性精子健康狀況不佳,換言之即男性生殖力底下,不孕不育問題更加常見。這種狀況如果沒有改善,可能會讓中國人口出生率底下陷入另外一個困境:不是不想生,而是想生也“無能為力”。
日本在這方面也有同樣的困擾,由於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方式,年輕人婚育年齡普遍偏晚,不孕不育的案例越來越多。只是,國家醫療條件優越,“借助醫療手段完全可以解決不孕不育”的意識,早就已經深入每位日本人心裡。
在日本,治療男性方面造成的不孕首先考慮的方法是“人工授精”。健康的精子都能夠憑藉自己的力量游到目的地,但是對於“體力”較弱的精子,就很可能做不到,因此而導致不孕症。而人工授精,相當於幫“體力弱”的精子一個忙,直接用極細的導管把它們送到目的地——子宮,增加受孕成功率。不過,如果精子的活動率非常弱,數量非常少,或者是女性輸卵管堵塞,這種方法就可能會失敗。
那麼,是不是人工受精失敗後,就再不可能享“子孫福”了呢?當然不是了。通過在日華人創建的,專門幫助中國人在日本體檢、看病、就醫的跨國醫療機構——“霓虹醫療直通車”的醫學專家了解到,日本先進的“體外受精”和“顯微授精”技術就是專門解決這種棘手問題的。
“體外受精”是指,先從女性身體中取出卵子,將精子和卵子放在同一器皿內,創造最適宜的受精環境,讓精子自己游進卵子,完成“受精”的過程。受精成功後,再用極細針管將受精卵送回子宮,著床妊娠。
“顯微授精”則是完全由醫生和儀器來幫助精子和卵子完成受精的過程。取出精子和卵子之後,憑藉醫生精準的操作技術和精密的儀器,將精子直接注入卵子中,完成受精。最後,再用導管將受精卵送回子宮。顯微授精是成功率最高的治療不孕不育的方法。
即使符合納妾條件的,也不是什麼時候想納就什麼時候納的。如在明朝,朱元璋規定親王一級的“許奏選一次,多者止於十人”;世子及郡王則少多了,減了一多半,“額妾四人”,一生中一般就是納妾一次,除非無後才可再納。
周代辦“仲春會”鼓勵交友
“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
造成適婚男子不能及時成家立業的原因很多,除了製度設計和男女性別比例失調等諸原因外,很多情況下,是男女缺少談戀愛的機會,從倫理上設置了“男女授受不親”這類人為障礙。古人也看到了這一點,覺得不合情理,於是變著法子突破之。
實際上,在古代中國早期,男女交往是相當自由的。先秦時期做得最好,政府每年為單身男女提供一次交往機會。春秋時期的“仲春會”就是一個典型男女交友的大聚會,其主題是“奔”,意思是與所愛的人一起出走。《周禮》中的《地官•媒民》是這樣說的,“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從周代這一規定來看,這項活動是由官方推動的,強制執行,如果到時有人不“奔”,不參加聚會,還會受到處罰。
仲春會為適婚男女、有生育能力男女的相處提供了一個特殊的交往平台,大大提高男女婚配成功率。仲春會一般設在每年陰曆的“三月三”,後來的清明節男女“踏春”風俗,便受到了仲春會的影響。
除了這一天,古代正月十五、七月七,也都是單身男女覓偶的良機。七月七又叫“七夕節”,被現代男女戲稱為“中國古代的情人節”。可以說,古代為單身男女的婚配也想盡了法子,這對解決“剩男剩女”問題是有效的。
我國古代民間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扁擔抱著走”的說法,且“好女不嫁二夫”,講究從一而終。在這種迷信陋俗的影響下,讓寡婦再嫁在古代還是有難度的。為了使適婚男女比例平衡,在男多女少的地方,不論是民間,還是官府,對寡婦再嫁都持積極的支持態度,而不是強調三綱五常,從一而終。
與鼓勵寡婦再嫁相對應的,是鼓勵男人娶寡婦。在古代,一個未婚男人娶寡婦與寡婦再嫁一樣,往往被人看不起。所以,過去不只寡婦再嫁難,男子娶二婚女亦不容易。
為此,古代不少朝代在婚姻上提倡移風易俗。在提倡寡婦再嫁的同時,也設置了再嫁的程序,強行讓寡婦嫁人,如《唐律•戶婚》之“夫喪守志”規定,丈夫去世後,如果妻子志願守志不嫁人,別人是不能強行的,但祖父母、父母例外,可以讓她強行嫁出去,即所謂“奪而嫁之”。
當某種非正常婚姻行為被更多人接受後,就會慢慢演變成一種社會婚俗。在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中,便不以娶寡為恥,特別是在家族內部,弟娶嫂,嫂嫁叔等並不被認為有悖於常規倫理。
漢代嚴格限制富人娶妾
“庶人一夫一婦”
不論是現代還是古代,人類男女性別比例是保持一定的,在自然狀態下基本上不會有“剩男”或“剩女”。但了解中國古代婚姻史的人都知道,過去不像現代這樣實行一夫一妻制,在漫長時間內,實行的是多妻製或一妻多妾制,男人擁有三妻四妾屢見不鮮。
這樣便人為地造成了男多女少,好多適婚男人找不到適齡的女人。由於男人過度納妾給社會帶來的多方面嚴重問題,不少朝代對男子娶小老婆都加以嚴格限制,即便是一定級別的官員,能娶多少個小老婆都是有規定的,並不是說有錢就能多娶。
蔡邕所著的《獨斷》中,記述過漢代的納妾規定:“卿大夫一妻二妾”,有特殊貢獻,才可以最多娶八個妾“功成受封,得備八妾”。有點文化和身份的人,可以娶一個妾,即“士一妻一妾”。普通老百姓是不准娶小老婆的,“庶人一夫一婦”,和現代一樣,是一夫一妻制。到了元代,更是以法律的形式規定老百姓(庶人)不得娶小老婆。
先秦時期已有“官媒”晉代女性十七歲不嫁“使長吏配之”
在中國古代,男女結婚大多是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就是給男女牽紅線的介紹人,《說文》稱,“媒,謀也,謀合二姓者也。”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崔鶯鶯和張生在普救寺裡的偶然相遇,一見鍾情,私定終身,中間有一個紅娘,這紅娘就是媒人。
過去男女結婚,沒有媒人是不成的,即便真是私下定情,也得請個形式上的媒人來說親,叫“採媒”。早在先秦時期就是這樣,如《詩經•南山》的《氓》中有一句:“匪我愆期,子無良媒”,說明了當時非媒人不可嫁的現實。
後來不少朝代從法律上規定,結婚必有媒人,如果沒有則違反當時的“婚姻法”。如《唐律•名例》疏:“嫁娶有媒”;《戶婚》疏:“為婚之法,必有行媒”。到元代,這方面規定更詳細了,《元典章•戶部•禮婚》:“媒妁由地方長老,保送信實婦人,充官為籍。”意思是,媒人不是什麼人都能幹的,得由地方威信高的老人推薦,選誠實守信的已婚婦女報給官方,登記註冊,統一管理。
這種媒人是民間性質的,屬私媒。而在古代還有一種官媒,就是官府負責解決“剩男”婚姻配偶的專職人員,與今天民政部門發結婚證書的公務員在某些職能上有相同的地方,但權力更大。官媒通過強製手段給“剩男”找老婆,給“剩女”找老公,指定某女嫁某男、某男娶某女,實是一種分配婚姻,純是“拉女配”。《晉書•武帝紀》載,司馬炎在泰始九年冬十月詔令,“製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意思是說,女孩子到17歲,如果父母不將閨女嫁出去,地方官府就要找個“剩男”逼其出嫁。
官媒在先秦時代就存在,一直到清代都設有“官媒”。當時有大量“剩男”被發配到新疆,為了邊疆的穩定,後繼有人,曾設了不少官媒,方便給大量的光棍男找老婆。一些農民起義軍的妻女、災區逃荒女子,往往被官媒指定給某一“剩男”,讓他們一起生活,繁衍後代。
因為男多女少,官媒油水很足,“剩男”們爭著送“聘金”。如果不主動送,官媒甚至直接向“剩男”索紅包。有意思的是,為了防止男女繞過官媒私下來往,玩私奔,官媒常在晚上“查牆子”。所謂“牆子”,就是小巷子、旮旯等方便男女私會的地方。如果發現崔鶯鶯和張生那樣的翻牆私會現象,往往會被官媒趕走。
唐代不反對女性“夫喪守志”亦提倡“奪而嫁之”
提倡寡婦再婚,也是古代解決單身男子配偶的一個手段。
春節擔心逼婚看古代整治剩男剩女用狠招 2017-01-26
又是一年春節之際,剩男剩女最擔心的問題來了:回家被父母長輩逼婚。其實,對於解決單身婚齡男女的婚姻問題,在古代也是相當重視的。如果適齡男女都不急著結婚生子,整個社會人丁缺乏,生產和戍邊就得不到保障。而且,古代人認為“男有室女有家”後,社會才能更加穩定和諧。因此,為了盡量減少“剩男剩女”這種社會現象的出現,有的朝代提前女性的婚配年齡,強制出嫁;有的設立“官媒”“拉女配”,強制結婚;有的甚至頒布“處罰條例”,對“剩男剩女”進行懲處……
南北朝時期“剩男剩女”要受嚴懲“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
在中國古代,女子婚齡標準,各朝多有變動。其中,上古周代的“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屢被提起。此說出自《周禮•地官•媒氏》篇中,如果照這麼說,中國早期是實行晚婚晚育的國家。從史料來看,實際不然。這個婚齡槓槓,不是現代婚姻中的最低結婚年齡,而是成年男女必須結婚的年齡上限。
中國古代其實是“早婚國家”,特別是女性的結婚年齡普通較低。早的11歲就結婚了。據《梁書•張緬傳》和《周書•城冀傳》,梁高祖第4個女兒富陽公主和北周高祖女兒平原公主都是11歲出嫁的。更早的還有在6歲就結婚的,漢昭帝八歲繼承皇位,娶“年甫六歲”的上官安女為皇后。
按照《禮記》所規定的男女成年標準來理解,古代嫁娶年齡一般標準是男20歲、女15歲。但各朝代有異,如唐代,“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得嫁娶”;明代,“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並聽嫁娶。”
為解決人口出生和男子婚配問題,有不少朝代採取強製女性出嫁的手段。如在晉代,女子到了一定年齡必須嫁人,否則官府要強行給她找對象。《晉書•武帝紀》記載,司馬炎就曾要求,女孩子到17歲了,如果父母不將閨女嫁出去,那麼地方官府就要給她找老公,逼其強行嫁人。
到了南北朝時,還出現瞭如果女孩適齡不出嫁犯法的規定,不及時出嫁家里人都要跟著坐牢,這就是《宋書•周朗傳》中說的,“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現代有不少女孩子,選擇男友挑三揀四的,最後把自己弄成了“剩女”,在當時這樣做肯定不行,會給家人帶來麻煩的。這種強迫女子出嫁的初衷,雖然可能首先是出於增加社會人口的考慮,但在客觀上卻解決了不少光棍娶不起老婆的問題。
他們結婚多年不生子 背後另有隱情!2016年12月25 黃詩淳
近日藝人Janet透露一直不敢懷孩子的原因,是老公有2個自閉症的弟弟,夫妻倆擔心基因會遺傳下一代,所以才沒急著生小孩,其實,演藝圈中也有不少明星夫妻,結婚多年膝下卻無子,背後真相百百種。
周潤發(發哥)在朋友牽線下認識發嫂陳薈蓮,交往兩年多便結婚,夫妻倆結婚29年鶼鰈情深,卻始終沒有一男半女,讓外界相當好奇,據悉,陳薈蓮曾懷過孕,但女嬰最後因臍帶繞頸逝世,讓夫妻倆悲痛萬分,為了不讓妻子遭受生產的痛苦和意外,疼妻的發哥也決定不生孩子。
梁朝偉和劉嘉玲愛情長跑20年,終於在2008年成婚,大家都很關心兩人生子話題,不過梁朝偉一直堅持不要孩子,他曾說:「我已經要照顧這麼多人了,媽媽、妹妹、嘉玲,我不能再照顧更多人了。嘉玲有一點點事我已經那麼擔心,小狗死了我也很傷心,子女有事我怎麼辦?」
港星溫碧霞2000年和富商何祖光結婚,多年來未生下一子,之前曾表示自己身體狀態不太適合生子,直到日前才坦言,因為愛漂亮,怕生完小孩後身材會走樣,加上自己怕血,曾親眼看過姐姐的生子過程,覺得很恐怖,所以年輕的時候就決定不生小孩。
鍾楚紅和朱家鼎1991年結婚,1994年宣布息影,婚後她專心做幸福少奶奶,不過多年來卻未生育,主要是兩人認為孩子的出生就是受苦,她認為現在的小孩子生存和發展空間太小,競爭很大,她寧可不生,也不想孩子承受這些,所以和老公協議不生育,不過朱家鼎2007年因大腸癌病逝,令外界難免覺得有些遺憾。
性別邏輯:邏輯邪59/66
性別間:和?戰?且戰且和?
和者,互相了解、尊重、合作
戰者,親兄妹、明算帳,比如:
自生自育,不能特別補助女人的月經、安胎、生產、育嬰等假;自病自治,不能特別補助女人的子宮頸及乳癌等病;自生自滅,不能特別要求女人看護老病;自拉自理,不能特別補助女人的廁所多於男人。一切性別的一切都要平等。
同工同酬,女人因體力、月經、懷孕、生產、育嬰……等因素而降低生產(戰)力,薪水和升遷當然要低於男人。
拒絕父權,男人不要再負担體貼、顧家、當兵……等之義務。
同性婚姻,旣然違背生物繁衍後代天性的同性都有婚姻權了,那麼人與獸(比如寵物)、人與物(比如充氣娃娃)也應有戀愛、性交、婚姻等權,更遑論性交易工作權了!
當然,現實的性別關係是且戰且和,而且是依弱勢正義!
啥弱勢正義
恃弱為強啦
性別主義下的性別平權
如同各式弱勢者之平反
矯枉必過正
受害變加害
且會以各式歪理合理化
故會爭取特權式的女權
如上述同酬不同工等權
父權下的各式女性優待
如聘金嫁妝等都想保有
夫家娘家的遺產都想分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9290625
『精蟲危機』
2013.7.5公視 【主題之夜】播出『蟲蟲危機』不是在介紹昆蟲,而是在個訴大家"全世界男人的生殖系統正遭受「環境荷爾蒙」猛烈攻擊...
「人類有一天會絕種!」
「怎麼可能,絕對是危言聳聽!」
但是,一群丹麥、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們可不這麼認為。經過長期追蹤研究,這群來自動物學、生物學、毒物學和癌症的頂尖科學家們發現,全世界男人的精子數目過去五十年減少了一半!法國一項研究也指出,巴黎男性的精子數量,二十年間減少了四成!
佛羅里達大學動物學家盧吉烈不敢相信這個結果,「一定是哪裡出錯了,我簡直無法相信。但隔年重做一次實驗,結果還是一樣。」哥本哈根大學醫院研究部主任尼爾斯卡貝克則認為,男性不孕問題的嚴重性不亞於全球暖化議題。
事實已經證明,全世界男人的生殖系統正遭受「環境荷爾蒙」猛烈攻擊,並且節節敗退。「環境荷爾蒙」存在於我們生活的環境之中,會經由空氣、水、土壤及食物進入人體,產生類似荷爾蒙的作用,干擾負責維持生物體內生殖、發育或行為的內生荷爾蒙。因此也叫做「內分泌干擾素」。
2011年台灣爆發「塑化劑事件」,暴露食品安全檢驗漏洞百出,導致社會人心惶惶,其中元凶是「鄰苯二甲酸酯」。紀錄片指出,「鄰苯二甲酸酯」是影響人類生殖系統的外來化學物質中嫌疑最大的一種。羅徹斯特大學流行病學家尚娜史旺也發現,如果母親接觸較高濃度的鄰苯二甲酸酯,生下的男孩肛門與生殖器距離會變短,陰莖也比較小。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男人呈現出無精子狀態,甚至喪失生殖能力?為什麼與生殖器官有關的癌症越來越多?又為什麼青蛙、短吻鱷、烏龜及其他許多魚鳥的性功能不全、生育率下降、行為失常?《蟲蟲危機》將揭發人類繁衍的潛藏危機。
相關新聞
順丁烯二酸和洗腎 別亂連
孟山都危害更甚毒澱粉
媚登峰 涉塗改、販賣過期品
日本佳麗寶召回美白產品 社長謝罪道歉
「造福人群變毒澱粉」王老師:我像替死鬼
順丁烯二酸 氧化可去毒? 學者:唬誰
添加毒澱粉 擬罰千萬納入刑責
王老師配方 無法可罰
訪王東清 檢疑嫡傳協奇散毒
毒澱粉 是洗腎元凶?
協奇老闆:按王東清步驟製澱粉 沒改配方
從毒澱粉事件看「零風險」標準
食品安全黑洞 塑化劑翻版
違法添加物致死 可處無期刑
化學品源頭分級管理機制 卡在立院
衛署掛保證 關廟麵合格 將向星釐清
順丁烯二酸 新加坡標準1ppm偏嚴
食品驗出順丁烯二酸 就是不法?
黑心原料竄15縣市 91廠商中鏢
重創美食觀光 星港等來台旅客 恐減卅萬人次
斬斷毒澱粉「輸出路」 啟動境管
毒澱粉傷台形象 15項台灣食品 禁入大馬
毒澱粉滿天飛 衛署有粉的都要查
統一、愛之味、依蕾特中招EDTA-Na2
大廠喊冤 沒看到自省
進料兩年 德記洋行:不信政府了(回應:此言差矣!風險控管要有多層.不要事事靠政府.)
工業用EDTA-Na2 專家:吃了恐增腎病變機率
「幾十年都吃這家」 食安風險最高
稽查8488家 9%不合格 食品安全大執法 768家沒證明
檢驗報告難挽信心 小吃業叫苦
毒澱粉波及 美濃粄條街冷清清
化學品源頭分級管理機制 卡在立院
賴清德批擾民 南市拒查小吃
管源頭只說不做 南市早成毒窟
富麗有機糙米 驗出農藥殘留
斃死豬 流入便當店、市場、學校
過期粽、油漆豆干 流竄
嘉義8萬公斤菜脯 防腐劑超標
衛署抽驗 高屏GMP羊乳含抗生素
隱匿毒澱粉? 衛署:如果吃案 怎爆這麼大
便宜色香味 買家要付出代價
南方朔觀點-台灣飲食王國形象的破滅!(回應:任何人去日本,根本上不必害怕會吃到有毒的東西? 媚日到這種程度,但南方朔你總會GOOGLE吧 要不要GOOGLE一下日本的黑心食品事件 沒那個知識,就不要冒充專家.呦!難得耶!南方朔沒叫馬英九負責耶?看看他最後一段欲言又止的寫法吧!這老鬼有失心瘋..)
聯合晚報社論2013.06.01愛心台灣,黑心台灣?
(楨:聯經又在內戰!詳參【圖博館】:聯經的農改內戰)
聯合報社論2013.06.02有這樣的政府,所以有這樣的黑心商
(回應:聯合報你嘛幫幫忙,你知道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法草案在立法院從塑化劑風暴開始到現在躺了幾年嗎?鼓吹選不賢與無能,不就是這個媒體 ? 有這樣的媒體,才會有這樣的政府.有這樣的政府,所以有這樣的黑心商.換另外一個說法就是有這樣的立委民代, 才會有這樣的黑心商人.殺頭的生意有人做, 難道不肖業者是看哪個政府執政才決定製造黑心毒食品的嗎? 這些業者恐怕已經製造毒食品材料已經十幾年了, 你說應歸咎于哪個政府? 我不同意這篇社論的看法,不去指責黑心的商人,投機的大廠,反而將炮口對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沒問題? 前年台獨人餵臺灣人吃塑毒,今日少數不肖南部人黑心傷臺灣,記者啊,請別怕熱,出去跑一跑,分析一下這些該死無良的什麼政治傾向,有無政黨掛鉤給誰在背後撐腰。 歸納起來,聯合報所有的評論只有一個主題:都是馬英九的錯,這些寫手還真好交差。反正有什麼不爽的,都掛給政府,準沒錯,大致上也無可反對。 台灣人希望政府能夠徹頭徹尾的管住別人,注意喔,是管住別人而非自己,台灣人的自私短視已經超過世界標準了,自己小便不順利 也能牽扯政治,台灣人沒有政治好像就活不下去,無法靠自己生活 得靠政客來替自己蓋棉被 抓屎擠尿的. 兩蔣時期雖然獨裁,人民對法律是敬畏的。民進黨興起後,長期挑戰法律權威,也大幅降低了社會的守法觀念,現在後遺症一一冒出。除非再來個獨裁政府,像這種空談的社論,也是耍嘴皮而已。 黑心政府是黑心人民組成的,可見台灣人天生黑心已經可以申請金 氏世界紀錄了。 台灣的民眾自己也該想想,一天到晚軟嫩彈牙,Q,色香味俱全....等等對所謂美味食物與食品的「要求」是否也是促使商人添加這些不該加入的添加劑的根源之一? 寫這篇的人根本沒有化學知識. 化學檢驗是一項化學檢驗只能檢驗一個名稱化學原料,千千萬萬種化工原料,請問如何檢驗 ?端視原料供應商有沒有良心?不然工業原料掺入食品的事還會發生! 黑心商人不是只有台灣有,前陣子歐洲肉商把馬肉當牛肉也用了多年,也沒有查出來,國外的食品管理不嚴嗎,防也不勝防,人要無良心,如何規範都沒有用.....)
《華爾街日報》「中國製造的新標誌」介紹了一系列逐漸為西方人欣賞的中國品牌
(回應:品質好不好是管理問題。在台灣卻參雜了統獨和藍綠問題,就如親綠的義美製造黑心食品,綠人馬上就拿統一企業出來說嘴,任何問題只要參入統獨和藍綠,就會失焦,問題就無法改正,這就是台灣難以改善的;大陸沒有這種問題,品質管制會進步,品質會越來越好。)
詳參【圖博館】:《精子戰爭》 管人家要怎生 生殖崇拜與性崇拜 女人不生女孩生 生育自生自育 健身迷思 《美之偽科學》真有哈台族?《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 大陸造假與打假 《低價中國》 《龍行天下》《龍的經濟》 狂牛病政府 《毒物魅影》《塑膠》 中日毒餃大戰 中韓泡菜大戰 全球黑心產品 美國黑心食品 台灣黑心食品 日本黑心食品 中國黑心奶粉 台灣毒奶症瘊群 「蒙牛」VS「蠻牛」 2013-07-06 11:01:16
當媽才是王道 美學者有異議 2012-09-02 中央社
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的妻子安.羅姆尼強調,美國是「母親的國度,母親凝聚國家」,但學者認為女性和母親未必畫上等號,女性需要的是選擇權和完整育兒制度。
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中,安.羅姆尼(Ann Romney)喜悅地說,她是5個兒子的媽,還有18個孫子孫女。研究女性主義的學者瓦倫提(Jessica Valenti)指出,美國是「母親的國度,母親凝聚國家」和當前女性生活圖像脫節。
瓦倫提即將出版新書「為何要有孩子」(Why havekids),書中指出,沒有子女的美國女性比1976年增加近1倍,當今每5名美國女性有1名沒有下一代。
共和黨大會中,羅姆尼和副總統候選人萊恩(PaulRyan)把妻子和母親在家生兒育女捧上了天,大會充滿女性「當媽才是王道」的論調。
瓦倫提在「華盛頓郵報」撰文指出,共和黨的言論把生兒育女當做女性人生最重要目標。
共和黨大會著迷於母親議題,瓦倫提認為,是為了幫同黨籍聯邦眾議員艾金(Todd Akin)一席女性遭強暴不會懷孕的謬論解套。
她認為,幾乎所有性生活活躍的美國女性,一生都在避孕,當前使用子宮內避孕器的人數比2005年增加161%。
相對於羅姆尼有5個兒子,萊恩有3個子女,民主黨歐巴馬總統有2個女兒,前總統柯林頓夫婦(Bill Clinton)只有1個女兒。
瓦倫提強調,如果美國社會尊重女性和母親,「當媽」不該是必然,應該是選項,共和黨如果真心愛護女性,愛是根基於尊重,不該是強制和壓迫。
另參本館:什麼《母性》特質 女人不生 女孩生 生育自生自育
無性夫妻 2012-04-08 中時短評
有婦產科醫生表示,台灣人有五成是無性婚姻,這個比率高到嚇人,如果是真的,那也難怪台灣的生育率一直往下降。
也許向醫生求診的患者比較有這方面的問題,不過,在蜜月過後,婚姻生活的確會逐漸趨於平淡家常,床上功課也愈來愈失去激情。加上工作、家事、育兒種種生活壓力,許多夫妻之間的確難以再激起火花,漸漸從戀人變成了家人,甚至有些最後還變成了「移動家具」。
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已經夠讓人感傷了,如果婚姻還成了性愛的荒園,夫妻相處大部分只剩下對孩子與家族的義務,失去性的吸引與親密感,實在很容易讓人感到乏味疲憊。
在每個狀似和樂幸福的家庭臥房裡,「相敬如賓」、「相敬如冰」乃至「相敬如兵」的夫妻總計起來,可能數量還不算少,這多少反映了社會整體的性福度與幸福度。當然,也有些人在家裡不幹活,到外頭倒沒閒著,這恐怕也是無性夫妻的原因之一。
日本從九○年代開始出現無性夫妻現象,據厚生勞動省調查,對性事沒興趣的人口迅速增加,超過四成的日本夫妻一個月「嘿咻」不到一次。近年來對戀愛與性愛都採取被動消極態度的「草食男」愈來愈多,社會也愈來愈老化而失去活力。
台灣社會狀況可能還沒那麼嚴重,不過同樣值得重視。要幸福,性福可不能少。
回應
科技進步不代表幸福增長. 從前生活辛苦但是兒女可以生一堆, 男人像男人, 女人像女人.現在社會上一堆不男不女的傢伙, 如何能提起性趣?
咱們人類是靈長類動物演化~靈性又進化一步!就是愛「柏拉圖式精神戀愛」不愛「動物都有的生理性愛」~「適可而止」到不婚不生囉!嘿嘿嘿!
龍年湧現生「子」潮?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最新統計發現,今年一、二月出生人數,已比去年同期成長一點二倍;但出生性別比異常也微升,與正常性別比相較,恐怕少了四百五十五名「小龍女」。
正常出生性別比為一點○六,即出生女嬰一百人,男嬰應有一百零六人。台灣性別失衡已久,好不容易去年出生性別比,下降為一點○七九,創十六年來最低值。不過,國健局長邱淑媞認為,去年與正常性別比相較,恐怕還是有兩千多名女嬰消失在人間。
國健局簡任技正陳麗娟說,今年光是一、二月出生通報人數,已超過三萬五千人,比去年同期兩萬九千人高出許多;但出生性別比,卻悄悄攀升為一點○八八,高於去年全年的一點○七九,亦即,今年一、二月,可能有四百五十五名女嬰被「犧牲」了。
國健局副局長孔憲蘭說,每個月的出生性別比會變動,年初男女嬰出生比失衡情況略高,雖不代表今年表現,但值得注意。
衛生署已嚴格禁止非醫療必要的胎兒性別篩選,或性別選擇性墮胎。邱淑媞說,性別比達一點○八八時,推估可能有百分之三的父母,進行胎兒性別篩檢,若選擇墮胎,分散在不同醫療院所,「要抓不容易」。
國健局正展開「搶救女嬰大作戰」!邱淑媞說,將繼續加強監測、輔導醫療院所,並掃蕩性別篩檢違規廣告,今年不僅稽查曾有出生性別異常的醫療院所,也一季「掃」所有接生的醫療院所。
今年三月新版的孕婦手冊中,已列出疑似性別篩檢的全國、地方通報專線,希望透過社會氣氛,扭轉可能被迫消失女嬰的命運。
邱淑媞表示,當政策宣示,或媒體加強報導性別失衡議題,通常過幾個月後,男女嬰比就明顯下降,更接近正常值,社會關注一定有影響。
邱淑媞強調,「生男生女一樣好」,國健局也在龍年及俗稱「小龍」的蛇年,推出「守護『小龍』女」活動,期望台灣性別比,能在近兩年趨於正常。
想要一個龍寶寶 不孕症治療多了【聯合報2012.04.08
拚龍子,連年輕人也做不孕症治療。五月底前是懷龍子最後機會,婦產科門診有廿四歲女子要求做試管嬰兒;還有結婚才兩個月的新婚夫妻,被公婆強押就診,希望一舉得「龍孫」。
中山醫學大學教授、婦產科醫學會前理事長李茂盛說,以往不孕症治療,以卅、四十歲女子為主,今年卻老、中、青都來了。
他的門診有一名五十五歲婦人,育有一子,停經超過四年,但夫妻為了生龍子,要求醫師幫忙做試管嬰兒,後來被勸退。還有一名卅一歲女子,結婚才兩個多月,但六十多歲公婆想抱龍孫,擔心媳婦五月底前無法自然受孕,陪著媳婦到醫院直接做龍子,不想錯失抱龍孫時機。
「想生龍子的人多三成。」台北榮民總醫院生殖內分泌科主任李新揚說,日前曾收治一名廿四歲女子,結婚才一年多,原本不急著懷孕,但她與公婆都想要有龍寶寶,雖還年輕,仍積極預約做試管嬰兒。
不只國人瘋龍寶寶,連旅居海外的華僑也返台拚龍子。
李茂盛表示,許多菲律賓華人下飛機後,醫院接送至合作飯店,在台停留一至二個月,專心做不孕症治療,往年每月約一百對華僑返台,但今年情況特殊,每月暴增至三百對,合作飯店全客滿,醫護人員應接不暇。
李新揚也有一名女病人,卅六歲結婚五年,一直無法受孕,日前從法國返台,要求做試管嬰兒。
「忙得不得了。」李新揚說,以北榮為例,以前每月生產數一百廿人,但今年一個月就有一百五十人,產科醫師忙到翻,他常看診到三更半夜,醫院電腦強制關機,民眾無法批價,只好跟對方說:「你今天看診免費。」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去年新生兒逾十九萬人,預估今年至少增加兩萬名龍寶寶;不過,每次龍年過後,新生兒數會大幅下滑,「龍年磁吸效應」,恐導致後年新生兒數掉得更低,粗估會少三萬多名寶寶。
另參本館:小女孩背叛女性 錯亂的情慾 外遇VS娼妓社會學 性交易公民會議 管人家要怎生 生殖崇拜與性崇拜 女人不生 女孩生 生育自生自育 《中國人口增長的多重危機》 2012-04-08 11:39:46
全球人口 今衝破70億 2011-10-31 中國時報
人類歷史將樹立新的里程碑,地球上第七十億人口,可望在十月卅一日呱呱降生。全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的專家預期,這孩子將在北方省的勒克瑙附近村莊降生,當地機構已守在多名即將臨盆的孕婦身邊,在第一時間選出這個幸運寶寶。
隨著世界人口以每秒誕生兩名新生兒的速度直線上升,地球人口預期在未來九十年內突破百億。但糧食與資源增加追不上人口成長,教育和就業機會的不對等,皆使此一里程碑成為挑戰而非喜事。
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日前表示,人口跨過七十億的重點非關數字,而是與人類生存狀況休戚相關:「七十億人口需要足夠的糧食和能源,良好的教育和就業機會,以及平安順利把子女撫養長大的自由。一個人想擁有的東西,都得乘上七十億倍。」
不過為了迎接第七十億嬌客,許多國家仍舉辦相關活動,在辛巴威有應景歌曲競賽,越南有「七十億人口:心手相連」演唱會,俄羅斯當局贈禮給獲選的新生兒,象牙海岸的喜劇演員則登台表演慶祝。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UNFPA)表示,十月卅一日是一個象徵性的日子。其他機構則有不同估算。美國人口調查與統計局的「世界人口時鐘」,要到明年四月才會走到七十億;非營利機構「人口資料局」表示,全球人口幾星期前就已破七十億。
一九九九年十月十二日,聯合國指定波士尼亞男嬰亞南.米維奇為第六十億人口。當時聯合國祕書長安南還前往塞拉耶佛的醫院,抱著剛出世的亞南合影。十二年來,全球新增十億人口,但亞南的家窮困度日,也許這是聯合國不標示第七十億人口落腳何處的原因。
UNFPA估計,到二一○○年,地球人口將突破一百億大關。人口十二億一千萬的印度,在二○二五年可望增至十五億,取代中國成為人口最多的國家。廿年來,印度人口暴增三億八千萬。該國衛生與家庭福利部長阿札德認為,面積占世界二.四%的印度,卻擁有一八%人口,令人憂心。
目前全球人口超過一億人的十一個國家分別是中國、印度、美國、印尼、巴西、巴基斯坦、奈及利亞、孟加拉、俄羅斯、日本、墨西哥。如果想和全球七十億人說一聲「哈囉」,需要二二二年時間。如果和這七十億人手牽手,將形成七百萬公里長的人龍,可以繞赤道一七五圈,來回地球與月球之間九趟。
全球人口 今衝破70億
70億 聯合國:人類的極大挑戰
世界人口今破70億
第70億人口 菲律賓誕生
世界第70億 人口在亞洲
2025年 印度人口超陸冠全球
時代:全球人口最多10大城市
毛澤東鬥贏了 留下人口失控爛攤
計畫生育 讓大陸少生4億人
一胎化 竟成政治、人權事件
人口龐大 陸政治穩定仍可期
舊版計生標語太雷人 掃進垃圾桶
陸未富先老 2035年2勞動力供養1老人
夕陽變朝陽 銀髮商機上兆RMB
養老如度假 五星級養生村正夯
陸少子化危機 比老齡化嚴重
人口紅利將耗盡 面臨中等收入陷阱
男女性別失衡 拉高民間儲蓄率
22年後 台灣將成全球最老地區
台灣老化速度 比歐美國家快
全球用水量狂增 比人口成長快
2025年 印度人口超陸冠全球 2011-10-31 旺報
過去12年間,全球增加了10億人口。在過去10年間,印度的總人口增長了17.6%,達到12.1億。據聯合國的報告,印度將在2025年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大陸因持續一胎化政策,人口將減緩成長,被印度超越。
計畫生育 讓大陸少生4億人 2011-10-31 旺報
設想一下,若中共不在1982年把計畫生育寫入憲法,訂為大陸基本國策,中國當今人口會比現在的13.39億人多出多少?答案是4億多,總人口數逼近18億人。
夕陽變朝陽 銀髮商機上兆RMB 2011-10-31 旺報
大陸60歲以上人口已超過1億人,未來還將以3%速度增長,眾多學者擔心「活得長、生得少、養得難」成為大陸老齡社會特點,在社會福利趕不上下,民間業者已經啟動,如何將「夕陽」成為「朝陽」產業,事關上兆元的商機。
陸少子化危機 比老齡化嚴重 2011-10-31 旺報
1850年,馬克思在《國際述評》中曾如此評論中國:「在這個國家,緩慢但不斷成長的過剩人口,早已使中國的社會條件成為中國大多數人的沉重枷鎖」。然而,1980年嚴格執行計畫生育後30年,中國卻悄然面臨「少子化」挑戰。「開放二胎」的呼聲在大陸內部開始點起燎原星火。
人口紅利將耗盡 面臨中等收入陷阱 2011-10-31 旺報
儘管中國人口位居世界第一,但人口紅利卻可能在幾年後告罄。針對人口紅利即將終結,及收入突破4000美元後所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大陸上自政府高層、下至學界,無不繃緊神經,嚴防「中等收入陷阱」降臨在中國頭上。
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新興市場國家突破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後,社會矛盾集中爆發,體制的變革進入臨界點。不少發展中國家因經濟發展自身矛盾難以克服,發展戰略失誤或受外部衝擊,導致成長回落或長期停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無法自拔。
對此,《經濟參考報》近期刊文指出,改革開放後,中國主要靠豐富的廉價勞動力。由於獨生子女政策,中國人口迅速老化。今後10年,年輕人口將迅速下降,老年人口迅速增加。
第一代農民工能接受低工資、高強度、長時間的勞動。但第二代農民工不再會像父執輩一樣,接受勞動的殘酷現實。再過10年,一旦中國人口紅利耗盡,靠低價勞動力的競爭優勢將徹底消失。目前國企壟斷,已提前斬斷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刊文擔憂,中國正面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
22年後 台灣將成全球最老地區 2011-10-31 旺報
經建會日前發表統計數據指出,2011年台灣地區人口老化程度排名世界第48,但最快在22年後,台灣將會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老」的地區,較原先預測提前7年。加上台灣世界最低的生育率,人口老化的程度恐將侵蝕國本,這恐怕是未來執政當局必須要面臨的首要問題。
事實上,政府近年來頻頻頒布政策鼓勵生育,然而卻成效有限。雖然從今年開始,「龍年懷孕潮」已經開始在發酵,但這畢竟只有短期的效應。對此,經建會更預估,1990年以後出生的,將有3成沒孩子、4成沒孫子,50年後老年人口將成長3倍(簡稱「9034現象」)。 2011-10-31 12:10:29
女人不玩了2011-08-21 中時短評(楨:男人也不想玩了,大家都別玩了!)
有個笑話是,有一個小孩跟朋友說:「我媽媽每天早上那麼早起床,天天都有一大堆事情要忙,下班回家要做好多家事,假日也是一樣忙,又沒有薪水拿。我有點擔心…她會不會離家出走啊?」
其實這絕對是事實。近年來,台灣女性不婚不育的趨勢日益明顯,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報導,其實整個亞洲都出現同樣的狀況。傳統上重視家庭觀念、認為女性應扮演賢妻良母的亞洲國家,女性卻紛紛對婚姻打了退堂鼓,以至於結婚與生育率節節下降,人口結構迅速老化。
為什麼女人不玩了?因為婚姻課之於女性的擔子相當重,往往和丈夫一樣要上班的已婚職業婦女,在工作得精疲力竭之餘,還要承擔大部分做家事、照顧孩子、孝順公婆的責任,而這還不保證老公不會另有小三。
女人一結婚生子,幾乎就失去了原本的家庭和朋友圈。也因為家庭的牽絆而不敢積極尋求職場上的成長。這樣的女人,很大部分是為別人而活,但別人卻常對其中的付出與犧牲視為當然。
過去的女性缺乏經濟能力,婚姻可以交換衣食與家庭的保護。但現在一個能養活自己的女性,恐怕會覺得單身的日子遠比扛著婚姻枷鎖好過。
如果我們對家庭與男女角色的觀念仍然不改,女性會寧可要一個單身但屬於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在婚姻裡看著自己的人生凋萎消逝。
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以〈友善家庭,打造大願景〉,投書貴報討論稅賦以及人口議題,認為台灣已成為「不願承諾」、「沒有前景」的社會,而背後的主因乃是國家對「家庭不友善」。我對賦稅改革的部分很支持,但對人口與家庭議題有些不同看法。
爭議點在於楊教授要提倡的「對家庭友善」似乎有特定的家庭形式,亦即「正式登記結婚的(異性戀)一夫一妻」制度,而非要提倡多元的家庭價值。假設此一解讀無誤,我必須指出楊教授的立論恐怕失之想當然耳。
台灣的低生育率確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低生育率的現象並非我國獨有,不少東歐、南歐和東亞國家的時期別總生育率(甚至比我國更為長期地)也低於一.三的所謂「超低生育水準」。楊教授所提的西歐、北歐國家與美國的總生育率的確比較高,但這些國家的法律與社會乃是對多元家庭更加「寬容」,而未必是「友善」地要大家簽一紙國家認證的婚姻合同。
譬如北歐國家的同居率很高,瑞典的青年男女幾乎沒有不同居就直接進入法定的婚姻關係的;美國大約四○%的新生兒係非婚生育。這些國家的法院,除在財產分配與孩子監護權上有爭議時必須介入之外,無權裁決配偶是否得以離婚,也就是所謂「無過失離婚」。而低生育率國家,往往更重視「傳統」的家庭價值,對「多元家庭」更不寬容。
台灣的有偶率確實在下降,但這指的是法定配偶,而非實質伴侶。如上個月「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公布的問卷調查結果指出,國人也許不登記結婚,但卻未必沒有同居伴侶。只是這種有偶的方式,不被國家法律認可,不被保守的社會價值接受,更不要說被祝福,鼓勵(異性戀和同性戀的)同居伴侶生育。而更讓人憂心的是這個有偶率還算進去法定配偶中分居的,感情不睦的,或者因為其他理由而各自為政的夫妻,這些法定配偶或可在政府統計拿出來充場面,卻不能仰賴他們提高生育率。
不願意結婚,有可能是對婚姻更謹慎,而不輕然諾;也可能是對於國家法律所規範的婚姻制度的反動而消極地不參與;還有可能是被國家法律下的婚姻制度所排除在外,如同性戀人。楊教授將「不婚不育不養不活」歸咎於「經濟因素」造成的「年輕人前景茫然」,也許沒有考慮到以上這些年輕人並不茫然卻不認同的,婚姻與家庭相關的法律和政策等「非經濟因素」。
楊教授引用的自殺數據,深究下去,也未必支持年輕人前景茫然的解釋。衛生署資料指出自殺死亡率隨年齡提高,老人自殺死亡率遠比年輕人高;而較年輕的世代,其自殺死亡率的升高趨勢並未比較年長的世代來得劇烈。換言之,「不婚不育」和「不養不活」的也許不是同一群人。(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專任、社會所合聘助研究員) 2011-10-12 09:47:00
生得少拿掉多 每年至少墮掉24萬寶寶【聯合報2011.07.17
少子化已成國安問題。國內去年新生兒僅十六萬多人,台大名譽教授呂鴻基根據婦產科醫師私下推估,每年墮胎數可能高達卅至五十萬人。衛生署國健局則統計健保人工流產手術及墮胎藥「RU486」的用量推估,每年墮胎至少有廿四萬人次。
呂鴻基昨在「我國兒童及青少年健康的現況與展望」研討會中指出,卅至五十萬墮胎數是推估結果,雖然數字不是很確定,但若加上「墮胎黑數」,他認為實際情況可能如此。等於每年墮掉的胎兒數是生下來的二至三倍。
國健局副局長趙坤郁說,九十四年至九十八年的健保人工流產申報資料顯示,每年平均十八、十九萬人次。此外,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計算每年使用RU486墮胎約四至五萬人次,光是官方數據,每年至少有廿四萬個小生命消失(楨:但醫界保守估計,遭墮胎處理的寶寶可能逼近50萬!另參本館:管人家要怎生 女人不生女孩生 生育自生自育 《生命的自主權》)。
中山醫學大學教授李茂盛表示,經濟不景氣、失業率增加、房價飆漲、晚婚延後生育、有效避孕措施等因素,讓墮胎人數不斷增加,門診墮胎率已增加百分之廿,不少年輕夫妻或即將邁入結婚禮堂的男女不敢生子,他觀察到近二、三年來,已婚與快結婚的墮胎者也增加二至三成。不過明年為龍年,李茂盛預估六、七月後墮胎人數會減少,明年龍子及龍女出生數至少有十八至廿萬人。
優生保健法第九條第六款規定,若女性經診斷或證明懷孕或分娩有生命危險或身體、精神健康危害者,可做人工流產。呂鴻基認為法律太寬鬆,女性自主權太高漲讓人工流產淪為「隨便」。他建議除了修法限制,國家還需提供懷孕女性相關諮詢、申報、輔導及領養撫卹管道,避免出現自由心證。
(楨:理盲又濫情的呆歹彎之霉體酩嘴血手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對毒奶/毒飲之評又重蹈:川震時重批中共/ 88水災時又褒中貶台!另參本館:中國黑心奶粉 臺灣毒奶症瘊群)
社論-如此罰則 黑心食品業者當然不怕2011-05-27 中國時報
含塑化劑的食品添加物起雲劑也銷往國外,風暴之大,已經與三年前的「三聚氰胺毒奶事件」不相上下。(楨:台灣也成為黑心食品的輸出國)
相對於大陸對三聚氰胺的處理,最後黑心業者是被槍斃,我們卻是直到媒體批露罰則太輕後(楨:食管局局長康照洲早在TVBS李濤節目說可一案一罰卅萬累加無限了!),政府才想到可以採一案一罰方式,加重業者責任。
另參本館:天災?人禍?
年前貼篇大陸的雪災資訊,待年後來檢驗中共能否再演上世紀末抗洪,化危機為轉機的成功經驗。
不用待年後吧!現已見中共中央專制獨裁政權抗雪救災的效率,這才是正港的危機處理能力,不像前評<啥是危處能力>所言的「比誰奸巧、會耍嘴皮」危處能力。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03029209
另參本館:《政府危機管理的傳播學研究》
在2008年中國大陸接連發生華中雪災、314拉薩事件、512川震、華南水災等之際,讀高世屹的博士論文(社科院新聞所)《政府危機管理的傳播學研究》(山東人民,2005),別有一番心得。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0258168
另參本館:88水災
看到媒體名手名嘴近日來有關88水災的批評,實感民粹幽靈仍盤据台島上空(李陳時是由上而下,馬時則由下而上:人民本有權宣洩感受,但媒體名手名嘴也請多少依專業依事實而評吧!)
若從救災專業來論,民主台灣的官員應會羨慕專制中共官員可專心於救災,而不必浪費寶貴時間精力應付不依專業事實卻好亂批的霉體冥手酩嘴吧!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3663727/
另參本館:中共的救災能力
(88水災之)搶險救災 看看美軍解放軍【聯合報╱周守訓/國民黨籍立委09.08.13
緊急撤離140多萬人 大陸救災有章法>中時09-08-11亓樂義
臺灣各方批評臺軍救災不力 要求向解放軍學習 2009-08-14臺海網
(88水災之)災難外交學【聯合報黑白集09.08.15
(楨:錯在沒讓他人(含小額捐款/物,物更劣且不合災需)炫耀小惠之虛榮愛心)
專家:國外搜救隊 幫助有限>中時09-08-13楊宗灝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0325134
陳冲領軍查辦 控制風暴損害!【聯合報2011.05.28
行政院副院長陳冲表示,五月十九日第一時間召開危機處理小組會議,立刻決定進行損害控管,向民眾公布相關資訊,衛生署也立刻成立緊急應變小組,由署長擔任指揮官,統合部會力量,逐日採取相關必要作為。
塑化劑風暴五天後,衛生署長邱文達昨日首度現身並宣布,凡使用昱伸起雲劑產品,都須下架回收;對於外界質疑「人間蒸發」,他強調,他非常重視這起食品安全事件,若社會要署長出面安定民心,「我會全力以赴」。
食品藥物管理局局長康照洲表示,下周二凌晨起,相關產品業者若提不出不含塑化劑安全證明,不能上架,違者將依食品衛生管理法,罰新台幣六至卅萬元。 (可告過失致死,最高30年刑)
環署:列食品施檢 才有用【聯合報2011.05.28
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伍焜玉昨天抨擊塑化劑應列為第二級毒性化學物質,若製造販售都需登記,就能減少憾事發生。
環保署毒管處處長林建輝則認為依過去經驗來看,即便列為第二級毒化物,與塑化劑違法使用仍是兩碼事。林建輝指出,塑化劑每年申報量兩百二十萬噸,假如業者有意違法添加在不得添加的食品中,就乾脆不申報或夾雜在工業用申報量中「虛報」,抓不到根本罰不了。重點是應將DEHP列為食品應施檢項目(楨:列的完嗎?),才能防範吃下肚。
相關新聞
31日黑心起雲劑終止日 安全才能賣
廠商自驗 衛署核可才算
六種塑化劑 列食品常規抽驗
食品添加物 強制GMP認證
毒噩夢 何時醒?【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特稿 2011.05.27
食品被「加料」塑化劑,已有一百多項市售產品遭殃,民眾恐慌愈來愈深高,國衛院今天推估的風險可能更令家長心驚,小朋友、青少年每天一瓶遭污染的運動飲料,生殖器及功能異常的比率將提高至六至八倍( 台人體內塑化劑濃度美國的5倍 )。
另外,除了起雲劑,其他各式各樣的食品添加物,會不會也有為了壓低成本,黑心添加工業用原料?主管機關也有必要全面清查。
(楨:查禁的完嗎?有下面這些歹商/呆人,別說民主歹彎無法强制所有食品/業者必須有照才能上市,也做不到專制中共集訓幾百萬食品業者每人每年不少於40小時的課程/違法者可判死刑!)
新 聞 提 要
賓漢和昱伸 「毒」出同門師兄弟
塑化劑風暴 掀開食品界共犯結構
食品業者 不能出賣靈魂
未被檢驗的歷史餘毒
食品業者提國賠 做賊喊捉賊!
超商反彈 指衛署決策粗糙
政策反覆沒公文 業者:無所適從
泡沫紅茶也列管 小販:亂搞
廠商受拖累 回收產品喊不公
還有什麼沒塑化? 民眾草木皆兵
成大專家:台灣乳癌率飆升 與塑化飲料有關(楨:不孕/少子化呢)
陸:近3年未進口昱伸起雲劑
陸最高院:毒食品奪命判死刑
(回應:老共處理此事件反應 快 ! 準 ! 很 ! 令人佩服 !!
支那人沒有人權觀念,草菅人命骯髒不文明不衛生,我們台灣人不要學支那人
出事時 兩岸司法制度政策 誰優誰劣 效率高下已明分曉 !)
(楨:在歹彎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之理盲濫情下,偶有媒體名手名嘴政客民眾/學者專家教授之評,何用?另參本館:沒直接證據又如何 司法巫師 )
在「國人皆曰可殺」的氣氛中【聯合晚報社論 2011.05.27
最近引爆社會轟動的兩個大案子,江國慶冤死案和塑化劑黑心食品案,確實可說人神共憤。
民氣可用,現在各方激憤建言;修法提高罰則,延長追訴年限,乃至以殺人罪議處等等,希望還以社會正義。當然除惡務盡,但法治社會,制度變革不能恣意乘著社會情緒飛揚,還是要回到理性之路對症下藥。 2011-05-29 12:16:00
勞團批:工會法大鬆綁 口惠!【聯合報2011.05.02(楨:如同育嬰假,呆歹彎人,不給罵給也罵!另參本館:生育自生自育 馬勞動政策)
昨天五一勞動節同時宣告勞動三法正式上路。去年六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工會法修正案,完成「勞動三法」最後一塊拼圖,其中最重要的是,新法增設同類型企業可聯合組成「產業工會」;教師也可組織產業工會,但不得罷課;且外勞未來也可擔任工會幹部。
勞委會發言人潘世偉表示,工會法大幅鬆綁勞工組工會,包括竹科電機電子從業人員、電信業等都傳出組工會。
勞委會指出,新上路的工會法,不僅增加工會組織類型,將原廠場範圍的「產業工會」修正為「企業工會」,並擴大企業工會組織範圍,由廠場擴大至事業單位甚至集團工會,產業工會則可跨區域組織。
工會法同時放寬組織工會的程序與限制,並放寬非我國籍員工才能被選為工會幹部,也就是說,外勞也能擔任工會幹部,但工會名稱不得有族群或種族歧視字眼。
對於工會法鬆綁,從事工運超過廿年的新海瓦斯工會顧問林子文認為,勞委會修正工會法是「口惠實不至」,台灣中小企業、派遣工這麼多,表面上看似鬆綁工會,從過去的「核准制」變成「報備制」,但仍無太大實質意義,工運人士私下都笑稱這是工會「管理」法。
他舉例,勞工組工會應由勞工自行發起,勞工想穿的是「便服」,而不是勞委會設定好的「制服」,硬把這套制服得再好,還是不合身,仍不是勞工期望的。
相 關 新 聞
總統誇:勞動三法上路 奇蹟!
勞團批:工會法大鬆綁 口惠!
行政院回應:聽到勞工訴
底薪1.8萬 體雕師:有興趣就不覺得苦
終於!教師組工會了
工會法解禁 南投教師工會誕生
大吉!百年好合 元旦爆結婚潮【聯合報 2011.01.02
元旦全台湧現「結婚潮」!台中市與高雄市更創下單日最高紀錄,台中昨天有五四六對新人登記結婚,高雄七一七對,讓戶政事務所人員忙翻天。
「當然是創紀錄了!」台中市民政處長王秋冬說,去年元旦台中市只有三對結婚登記,台中縣五對,今年逢建國百年,「百年好合、幸福百分百」,讓戶政事務所、飯店禮堂都擠爆。
基督教會在台中舉辦的聯合婚禮,也吸引了一百對新人參加。「真的很熱烈,集團結婚消息才曝光,不到幾天報名就額滿。」基督教台中教會策盟理事長蕭祥修說,場面空前。
排灣族的林義豪和林秀霞交往七年,特別向長輩借了傳統結婚服飾,十分慎重,「都等了七年,當然要挑個不一樣的日子!」
高雄市登記結婚的七一七對新人中,李長輔與林瑞萍帶著兩歲女兒辦登記,太太腹中還有第二胎。林瑞萍說,「兩人早就是夫妻了,原本沒想要多這一項手續的,但家人一直催」。
另有新娘打趣:「元旦結婚誰還敢忘記結婚紀念日,就死定了!」
嘉義市在嘉義公園小西湖畔舉辦集團結婚,七十對新人完成終身大事。各地登記結婚新人,彰化縣二五七對、苗栗一七○對、花蓮卅對、台南市十二對、台東十五對、雲林四十對。
升旗上演求婚記! 祈求「百年」好合 2011-01-01 TVBS
建國100年元旦,各地出現結婚潮,單日總數6827對,破了歷年紀錄!其中有100對頂著超強寒風,在總統府升旗典禮上,由馬總統主持公證結婚,漏網鏡頭不少,總統夫人周美青幫忙新娘整理婚紗,馬總統致詞時,還彎腰撿國旗,TVBS也獨家拍到,有人就在升旗台下求婚。
愛情長跑10年,百年元旦成了求婚的完美舞台,民國破百搶好彩頭結婚的,還有這100對新人。總統馬英九:「新人一定要忠實完成任務,不可以偷工減料。」「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努力做人。」
另參本館:誰的國慶? 誰的跨年
台不婚主義者 為大陸五倍 【聯合報2010.08.18
104人力銀行昨天發布「2010兩岸婚姻觀大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台灣單身上班族只有24%認為一定要結婚,比率不到大陸49%的一半,抱持不婚主義的比率11%,卻是大陸的5倍。
在挑選理想伴侶的條件上,兩岸都重視「價值觀」和「人格成熟」,有別於大陸上班族重視「脾氣」,台灣上班族則更現實,在意「經濟能力」和「正當工作」;另外,大陸上班族對於跨海婚姻的接受程度要明顯高於台灣青年。
此次104人力銀行針對3,328位兩岸上班族進行愛情及婚姻觀調查,發現兩岸上班族對於婚姻的態度大不同,在談到結婚意願時,有49%大陸單身上班族認為「當然會,人總是要結婚的」,而同樣認為非結婚不可的台灣單身上班族只有24%;相反地,抱持不婚主義,覺得「一個人的生活也很好」的台灣單身上班族有11%,大陸單身上班族卻只有2%主張不婚。此外,在兩岸的未婚上班族中,大陸人有69%願意相親,台灣人為52%,有超過三成的台灣上班族認為相親很彆扭,大陸上班族卻只有14%。
104人力銀行(中國)的公關經理杜悅芸表示,「剩男剩女」現象是當今大陸非常普遍的社會問題,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上班族對未來另一半要求甚高,但同時大部分人都保持著傳統的婚姻觀,因此希望能夠通過包括相親在內的不同方式結識異性;然而台灣上班族,對婚姻的態度比較隨性。
隨著兩岸交流的日趨頻繁,兩岸上班族對「跨海戀」是否抱持期待?調查顯示有91%的大陸上班族對兩岸戀情抱持著「當然會考慮」或「有機會不排斥」的態度,卻有35%的台灣上班族「完全不考慮」跟海峽另一邊的對象談戀愛。
其中台灣上班族不考慮跨海戀的主要原因為「文化差異太大,很難溝通(37%)」和「對於對方的成長背景、環境、性格不瞭解(35%)」,大陸上班族則是因為「距離太遠,感情難維繫(40%)」。
他山之石/日本失落20年 台灣會嗎【聯合報記者陳世昌 2010.08.17
「失落的廿年」現在成了日本的代名詞,連美國總統歐巴馬都把日本當作反面教材,指美國再不努力振作,日本就是最好的榜樣;一向被認為富裕的日本,為什麼會出現如此狀況?
追究原因,主要是少子、高齡化帶給日本巨大包袱。十多年前,日本就因為高齡化社會,政府支付年金給退休國民及醫療費增加,讓九○年代以後的政府歲出不斷膨脹;年輕人則因為失業多,很多不敢結婚,結了婚也不敢生小孩,就怕家庭帶來負擔。
統計指出,日本的國家借款總額,相當去年度名目上的國內生產毛額四百七十六兆日圓的一點九倍,若由所有的國民平均分攤,每名日本人一出生,就必須為這個國家負擔七百一十萬日圓(約兩百六十三萬新台幣)的債務。
日本人口約一億二千萬人,但因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人口學家警告說,到了二○五○年,日本人口可能要減到八千萬人。這樣少數的下一代,要擔負起上一代所遺留的龐大債務,更讓日本人不敢生小孩了。
日本執政民主黨的人口政策,就只是去年眾議院選舉時開的選舉支票,「國中以下的小孩,每人每個月可以從國家領到兩萬六千日圓的補助金」,這個政策,被在野黨譏為是「花錢買票」,還反問民主黨「財源從哪裡來?」
果然,奪取政權後的民主黨發不出這筆錢,只好折中減半,每個小孩每月發放一萬三千日圓。這個政策是否會刺激人口增加?答案不得而知。
許多孩子家長說,現在日本社會最缺乏育兒環境,托兒所就很缺乏,許多夫妻在外工作,因為找不到好的公立托兒所而不敢生孩子。這些問題不解決,誰還敢生小孩?
相 關 新 聞
‧ 少子化、高齡化 我人口提早負成長
‧ 亞洲總生育率 我吊車尾
‧ 銀髮商機多 「放大版」商品熱賣
‧ 政府催生 10年之內,婦女生1人→1.2人
‧ 少子化 學校裁、勞動力衰、經濟熱不起來
‧ 工作人口 五年後負成長
‧ 少子化、人口老化 婦產科乾脆開安養院
‧ 高齡化 量販店搶攻保健食品
‧ 月花4萬元 退休要存720萬
‧ 他山之石/日本失落20年 台灣會嗎
少子化會造成經濟蕭條可有事實根據?
http://blog.udn.com/ubhuang/4327881
另參本館:管人家要怎生 生殖崇拜與性崇拜 女人不生 女孩生 生育自生自育育 移民vs生育 越女不想嫁台 共生家庭 異國婚姻 上網結婚 《中國人口:太多還是太老》 《中國人口增長的多重危機》
■日本浮現「育兒男」風潮,少子化與雙薪家庭更趨普遍,使男性在家茶來張口飯來伸手的觀念,正逐漸被打破。
■Ikumen, a combination of Japanese words, explains the phenomenon translated as "men who raise kids" or "house husbands."
現年45歲的日本廣島縣知事(縣長)湯崎英彥(Hidehiko Yuzaki)在10月表示,因應第3個孩子出生特請育嬰假,在日本知事級首長來說,可說是創先例。
「男主外、女主內」自古以來在日本社會中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傳統日本男人眼中,養育孩子本就是女人家的事,但隨著日本家庭結構正在改變,雙薪家庭愈趨普遍,日本男女地位面臨變遷,尤其是少子化情況依舊嚴重,為獎勵生育,日政府推出男性職場育兒假,而顛覆日本傳統的「育兒男」也應運而生,並成為日本最新時尚。
儘管日本政府設有提供給新生兒爸爸享有育嬰假的褔利,但往往是形式重於實質,真正請假的比例仍相當低,湯崎英彥之舉引發日本社會關注,成為「育兒男(ikumen)」的最佳代表,亦可望帶動日本年輕族群的新風氣。
育兒男 顛覆男性權威
「育兒男」為日本最新社會現象,意指在日本年輕一代中「養育孩子的男人」或「家庭主夫」。
儘管湯崎英彥的案例在日本仍屬少見,但隨著在日本家庭與社會持續變遷,男女性別角色不再侷限於舊日傳統,「育兒男」趨勢可望持續成長。以往日本女性在婚後大多會辭去工作,但現今日本經濟低迷,為了因應生計,取而代之的是愈來愈多女性投入職場,經濟更加獨立,在家中的分工不再是妻子奉茶倒水、燒飯洗衣的情況,新一代日本丈夫也必須分攤家務,包括照顧小孩。
儘管日本中高年齡層仍固守於舊日大男人、小女人的傳統,但新一代日本年輕男性中已漸式微,「育兒男」的比例已逐漸增高。
為了因應時代潮流,育兒用品業者早已推出適合於爸爸使用的商品,例如嬰幼兒商品廠商Combi就曾專為爸爸量身打造,販售扶手提高的手推車,以便於爸爸使用,不需再屈就於媽媽的身高。據聞在東京的百貨公司男廁中,亦有出現供爸爸為嬰兒換尿布的小床。
育嬰假 不再是女性專利
過去日本男性工作至上的觀念已經落伍,隨著育兒男成為風尚,崇尚補習的日本社會中亦出現「育兒男學校」,為要造就更多「新好男人」。課程中教導如何說故事、基本照護、疾病預防等知識,顯示新一代日本男性學習回歸家庭。
同時,部分日本企業也開始實施給薪休假的育兒假,設法讓爸爸們能夠帶薪休假或在家工作。
儘管日本新一代思想已漸改變,日本女性要走出育兒的形象,翻轉日本社會中女性「相夫教子」的看法,完全坦然接受「育兒男」,恐怕仍有一段長路要走。研究機構帝國徵信(Teikoku Databank)指出,日本企業中,女性主管僅佔5.7%,與2000年時該項比例5.56%相比,差距不大。另在2010年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全球性別調查中,日本雖然躍升了7個名次,但在全球134個調查國中僅排名94,遠落後於其他先進國家。
湯崎英彥的案例在日本實屬罕見特例,但至少為日本社會帶來極大突破,意味著事業成功的日本男性亦可負擔家庭育兒工作,在家照顧孩子不再是有失男性尊嚴,或許不出多少年,日本「新好男人」不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 2010-11-14 09:52:24
5個洋娃3個爸 同志借腹生子?【聯合報2010.05.21 (另詳參本館:《馴服與抵抗》 《紅太陽下的黑靈魂》
檢警偵辦「洋娃娃案」監控近一年,發現連姓藥師、郭姓醫師、邵姓股東都各自和其他男性友人在電話中有很多親密對話,並互傳曖昧簡訊,又發現五個孩子都是以人工生殖方式生下,懷疑他們是同性戀者。
警方還在郭姓醫師、邵姓股東的相機發現,兩人和其他男子的裸身猥褻動作照,三人也同住北市松山某社區,但不同戶,經常一起到大陸、泰國出遊,因而特別詢問他們是不是同性戀?三人都說「我們只是酒後愛玩,不代表是同性戀」
檢警也一度曾懷疑本案是否涉及販嬰或仲介集團介入等情事,進一步調查後已排除。檢方昨天複訊後,准郭姓醫師交保廿萬元,診所邵姓股東及連姓藥師各交保十萬元,替他們進行人工受孕的台北縣蔡姓醫師三萬元交保。
不過,承辦檢察官張安箴發現,蔡姓醫師進行人工生殖時並沒有「現場採精」,為確認孩子的生父,已採集大人、小孩唾液進行DNA比對。
對於同志「借腹生子」的揣測,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秘書長鄭智偉表示,台灣同志無法結婚、收養小孩,單身者也無法找代理孕母,若三名父親是同志,此事更彰顯台灣政策長期漠視同志需求。「台灣土地上,不是每個人都有相同權利生養小孩。」
他也認為,台灣社會普遍對東南亞國籍存有偏見,以不同眼光評價東南亞與白人女性;即使是醫師或藥師,也希望能生下「被社會看得起的孩子」,「想生混血兒的思維,背後其實存在台灣社會對種族的偏見。」
【記者王慧瑛/新竹縣報導】「基於優生學,為了下一代臉蛋更漂亮,有竹科男指定要找洋妞,」禧艷生活資訊廣場活動企劃部經理廖美惠說,有竹科工程師外表不是很優,希望下一代更漂亮,指定要他們幫忙找洋妞,沒有特別指定國籍,唯一要求是「洋妞要漂亮」。
廖美惠說,想找洋妞當另一半的竹科男,一年大概只有幾件,不會占太大比例;大部分仍以文化背景相近、工作穩定、能顧家庭為優先條件。
※延伸閱讀》
‧歷史新聞/人工生殖法三讀 無年齡限制
‧歷史新聞/跨國仲介代理孕母 國內首度查獲
‧社論/以務實原則看代理孕母
‧ 愛滋陽性變陰性… 揭穿洋娃娃計畫
‧ 取精室內「獨自完成」 掉包不難
‧ 兒盟:孩子是不該被訂做的
‧ 婚姻仲介:娶洋妞 條件好的要上百萬
‧ 3烏茲別克女子報華語班 來台就退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5614139.shtml
試管神仙就像活脫脫的在演繹著自己的求子故事及心路歷程..回想一路走來的酸甜苦辣不也著像劇中男女主角般一樣嗎??從一開始自己和老公去廟裡祈求註生娘娘賜子..到被婆婆.二姑拉去""叉叉宮""聽師父(乩童)指示要種植植物(換花)等一堆可笑的做法儀式..劇中人物被""師父"'指示必須種"芭焦花"..而我們則是種殖芋頭跟芙蓉..芋頭代表男生芙蓉代表女生..哈..至今二年..芋頭跟芙蓉都長的好好的..但我的肚子仍舊是平平的..後來又出現男主角過世的""阿嬤""附身在乩童身上說已修道成仙排列仙般..所以從今之後子子孫孫都要稱她為""李乃夫人""..哈~劇中是""李乃夫人""..而我們被婆婆.三姑拉去的叉叉宮則是""三乃夫人""
後來男女主角接受人工生殖科技""試管嬰兒""..從女主角開始看診..到自行打針..男主角看著女主角拿著針筒..害怕的說:對不起..我腿軟下不了手..女主角淡淡的說:沒關係我自己來..這段對話是如此的熟悉..因為我老公也曾說過同樣的話..從試管這條路我發現女人往往比男人來的更加堅強.更加勇敢..
試管療程中併發的副作用讓女主角難受到生不如死好不容易終於熬到取卵那一刻..女主角在手術房因為害怕而止不住的顫抖..不停的深吸呼告訴自己不要怕..這一幕熟悉的像是昨天才發生的事..望著電視我臉上斗大的淚珠就像要把所有的委屈所有的辛酸痛痛快快的一次全哭出來..
接下來的殖入..失敗..崩潰..等等歷程..活生生的像是自已一幕幕走過的路...劇中女主角因為服用黃體素產生嚴重嘔吐及暈眩..而我則是因為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 (ohss) 導到呼吸困難胃痛送急診緊急抽出腹腔內的積水..在回醫院開獎當天男女主角從醫生口中正式宣告失敗..而我則是從醫生口中宣告hcg太低要有流產的心理準備..回到家..女主角崩潰..而男主角在外買醉..而我回到家望著天花板一句話都不說,..一種異常的冷靜..恐怖的讓老公幾乎是退避三舍不敢靠近..三天之後再也無法壓抑自己的傷心..在淋浴時蹲在地上像瘋子似的大哭大叫..這一哭..不得了..就這樣痛快的連哭了二天..也讓自己墮落了一個禮拜..一個禮拜後重新收拾悲傷的情緒要求自己振做起來..一切重新開始..
我跟各位姐妹一樣..也跟劇中男女主角一樣..曾期待..曾失望..曾痛哭..曾崩潰..但不管如何總是在接受失敗後整理自己的情緒..重新打起精神再出發..
回覆
寶貝...別怕..試管心理上的辛苦遠遠大於身體的辛苦..其實IVF療程中打的針..真的不太會痛.. 打下去的針頭到底是希望還是折磨..端看個人心態!!試管其實沒有那麼可怕.. 真的!! 請寶貝要勇敢的去面對自己的療程..千萬別害別!!另外..讓女主角吐的要死的黃體素..其實可以用塞的..所以也不用擔心自己會不會像女主角一樣吐到天昏地暗.. 用塞的不會吐了!!加油!!
http://tw.myblog.yahoo.com/beautifulmy-house/article?mid=1670&sc=1 2010-12-19 11:00:18
月嫂代母,不利兒童發育 2010年03月04日 信息時報
月嫂的出現傳播了科學育兒的新理念,給小兩口在孩子剛出生時最手忙腳亂的一個月以幫助。但是我在臨床上發現越來越多的產婦對月嫂過分依賴,月嫂對產婦過分強勢,帶來許多負面影響,這樣適得其反。我舉幾個例子:
例一:一個年輕的媽媽生完孩子4天了,眼裏含著眼淚跟我說:我都嫉妒月嫂了,她說我不能抱孩子,要好好休息。月嫂在一旁抱著孩子笑著說:她不懂,也不會抱孩子奶也不夠,都是我照料孩子,要指望他媽我們的小寶貝都餓死了。
例二:我在查房時看見月嫂抱著孩子,逗著孩子,做媽媽的在床邊眼巴巴的看著,我說怎麼不讓媽媽抱抱呢?奶奶在一旁說:這月嫂可貴了,花那麼多錢就得讓她多幹點。
例三:一位得抑鬱症的產婦在一間房中孤獨的躺著,隔壁月嫂和產婦的父母逗著孩子,產婦靜靜地聽著,一臉的無助。正是這種待遇使產婦的產後抑鬱症越加嚴重。
這些就是我們請月嫂的誤區。月嫂應該定位于:協助產婦做些粗活,幫助產婦做她不方便做的活。一個孩子的好與壞(這裏包括身體是否健康、心理是否健康、智商、情商是否高),長大是否成才,都與母親的胎教和出生後每一天的教育、影響分不開。從孩子出生,母愛就一直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因素,孩子減少了母愛的享受,對日後的發育成長會造成許多障礙。
作為產婦生完孩子後只是萬裏長徵走完了第一步,接下來就要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孩子。月子期間媽媽們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好好恢復體力,認真哺育嬰兒。當孩子需要吃時,按需哺乳;當孩子睡覺時媽媽也跟著孩子一起睡覺休息。做每件事都要對著孩子講述道理,給孩子唱歌,目光與孩子對視,進行感情的交流。這樣長大的孩子懂道理、有人情味、有愛心。
月嫂協助產婦做好自身康復和嬰兒護理,絕不是代替產婦。平時做居室衛生日常清潔,幫助做乳房護理、煲湯、營養配餐、沐浴擦身。對嬰兒,換尿布,洗澡,洗涮嬰兒用品。在整個工作中只是配角,千萬不要喧賓奪主,好的月嫂只能主動幫助產婦進入母親的角色,用自己的經驗幫助產婦更快地熟悉侍弄孩子的方法,希望我們每個使用月嫂的家庭不要進入這個誤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lady/2010-03/04/content_13022001.htm
都會男女搶著「扮女僕、扮執事」,農村大嬸則是流行當「月嫂」,月嫂就是幫人做月子的阿姨,中國經濟起飛後,愈來愈多的新手媽媽願意花大錢伺候小寶寶,於是月嫂行情看俏,薪水直逼白領上班族。雖然這些農村大娘肚子裡都有一本育兒經,但要他們用現代化方式照顧寶寶,反倒手忙腳亂。
「像不像帶個小帽子?拉一拉就整平了,像個小圍巾似的很漂亮。」在場的,哪個不是媽媽?哪個沒拉拔過小孩長大?但這堂育嬰課對大娘們來說,依舊是人生的初體驗。
「他是個小男生,包的方法有沒有不同?小男生包了以後,小GG往下摁,它有空氣,有餘量,他就會自己動,不用你摁,它(小GG)自己就下去了,哈哈!」
「我該吃飯了,請餵我一口奶吧!」
「你餵他牛奶就好了。」
「欸!你這當媽的缺心眼咋的,你自己有奶,幹嘛餵牛奶呀!」
她們多半是下崗的農婦,聽人說城裡的月嫂缺得荒,於是街坊鄰居「相招」當月嫂,只是時代變了,原來那套媽媽經最好也跟著改一改,農村大娘就說,「以前沒這個,都是用尿墊,以前條件沒有那麼好,只是把孩子吃飽不餓就行了,現在孩子都實行『科學』餵養。」
所謂的月嫂,就是幫人坐月子的大娘大嬸,大陸推行一胎化,家裡的寶寶個個金枝玉葉,以前粗手粗腳一點還沒關係,現在可講究得很,即便是模擬練習,一律假戲真做越入戲越好。
光是去年中國有1620萬新生兒,各地搶月嫂搶得凶,於是她們的薪水直逼白領,一般幫傭月薪頂多2000(人民幣),月嫂待遇3000元起跳(人民幣),要是碰上生產旺季,拿個4、5000元也不成問題。
連大陸中央電視台也趕上這波月嫂熱,新開拍的八點檔連續劇就以「月嫂」為名,底層草根人物搬上電視螢幕,也成為外界觀察這種新社會現象的指標,甚至許多三線城市乾脆把月嫂商品化,作為城市賣點。
涿州市月嫂聆聽進京前囑咐,紅衣黑褲整齊劃一,這是涿州市的月嫂娘子軍,因為手腳勤快、服務好逐漸闖出了名氣,地方政府腦筋動得飛快,用涿州的古稱取名為「范陽嫂」還註冊商標,一邊輸出人力,一邊大搞城市行銷。
農村月嫂也跟著講究品牌了起來,像是遼寧撫順因為滿人多,叫「滿鄉嫂」,陜西西安是大秦古都取名「三秦妹子」,甘肅蘭州屬於隴中地區,所以叫做「隴原妹」,只是不管名字叫得多響亮,終究得回歸服務本質。
宋阿姨在這戶人家待了3年,原本就是炙手可熱的金牌月嫂,如今又考上了育嬰師執照,成為「證」妹之後身價水漲船高,不僅有房有車,存了錢還想來台灣環島,她說「車我都買了,買了跑車(跑車?)就變速的那種,變速的那種車,(嚇死了)普通自行車,不不不,騎自行車嘛!時機好的話,也可能我還要去台灣也去看一看,因為我喜歡。」
育嬰師得兼顧幼教以及智能開發,執照比月嫂更加難考,不過,宋阿姨也察覺到競爭激烈的月嫂,未來恐怕行情走跌,於是洞察先機,多個備份證照,讓自己跟著孩子一起成長。月嫂進城促成了財富與知識的流動,也緩緩的拉近了城鄉差距,大陸廣大卻閉塞的鄉下地方,當然也跟著「月」來「月」有活力了。
http://news.pchome.com.tw/living/nownews/20100507/index-12732218933973062009.html 2010-05-11 10:27:17
不上班更爽 英9口之家年領4萬2000英鎊津貼2010-04-13 中央社(楨:發生育財/假生育之名)
「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育有7名子女的戴維先生(Peter Davey)辭掉工作,因為他靠津貼日子過的更好。但他和太太克萊兒對自己的運氣還不滿意。
隨著第8個寶寶即將誕生,他們正申請更大的房子,帳記在納稅人頭上。
29歲、懷有7個月身孕的戴維太太(Claire Davey)說:「我們沒錢度假,而我不希望孩子住在國宅裡,像我以前那樣辛苦。物價上漲但津貼卻減少,今年我的照護津貼只增加80便士,現在汽油又那麼貴,我擔心日子要怎麼過。」
她表示:「我們還在等大一點的房子。」
戴維太太不曾從事全職工作,後來他們發現靠國家生活更容易,35歲的先生就放棄公家飯碗。
戴維家的半獨立式住宅位於安格爾西島(Isle ofAnglesey),客廳有台42吋平面電視、裝有每月50英鎊的天空電視第四台(Sky TV)、1台Wii遊戲機、3台任天堂DS電玩及1台電腦,外加4支手機。
靠著一年4萬2000英鎊的收入,他們開的是11人座小巴和7人座的朋馳自排車。
但根據戴維夫婦的說法,他們不用感謝任何人。
戴維太太說:「納稅人出錢讓我養個大家庭不會讓我感到不安。沒有津貼,我們養不起這些孩子,但只要他們得到所需的一切,我不覺得自己很自私。」
她說:「我們花費太高,難以繼續工作,事實上失業還好一點。」
除了每週低收入補貼(439英鎊)、住宅津貼(87英鎊)、兒童福利金(99英鎊)、地方稅津貼(18英鎊)外,他們也因為獨子患有嚴重皮膚疾病而獲得每週照護者津貼(53英鎊)與殘障生活津貼(119英鎊)。
他們一年半前雖然因2萬英鎊的郵購債務聲請破產後,仍堅持在孩子生日與節慶時砸錢給每個孩子各買4件禮物,去年耶誕節光是血拼禮物就燒掉2000英鎊。
戴維太太聲稱,「只要我們能負擔現在的生活方式」,丈夫願意做任何工作。
每週花160英鎊在特易購(Tesco)超市購物的她表示,她無意只生8個小孩,目標是14個。
另詳參本館:
發環保財 管人家要怎生 生殖崇拜與性崇拜 女人不生 女孩生 生育自生自育 移民vs生育 越女不想嫁台 收養棄養 共生家庭 異國婚姻 上網結婚 假名媛之名 啥是「剩女」?
台灣生育率下降情況嚴重,婦產科醫學會也呼籲政府比照日本內閣設立「少子化對策大臣」,儘速成立因應少子化專責機構,統合各部會資源,從租稅優惠、產假與陪產假、兒童與家庭津貼、幼兒照顧與教育等4個政策著手,才能鼓勵生育。
內政部統計顯示,台灣每位育齡婦女的生育子女人數從1970年代的一名婦女約生四名孩子,下滑至2009年只剩一名婦女生一名孩子,已是全球最低。
內政部官員也認為,台灣婦女結婚率下降,間接導致生育率下滑,在15至40歲婦女中,1991年有61%有配偶,去年的有配偶者比率僅剩51.9%。立委黃淑英與部分醫師認為,個人主義盛行,也造成生育率下滑,但政府應該發動宣傳,鼓勵民眾重視家庭價值,才可能提高生育率。
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蔡鴻德說,世界各國對少子化都有對策,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生育率已經回升,政府提高生育率不應該只是零星政策或口號,從鄰近國家經驗來看,應設置跨部會專責單位整合資源,增加產假、育嬰假,減輕女性負擔,提供生產給付、育兒津貼、減稅優惠,提供托育服務,才能鼓勵生育。
生育獎勵 愛之適足害之2010-05-11 中國時報 【黃樹仁】
台灣生育率幾近世界最低。為了刺激生育,台北市推動「助妳好孕」專案,從明年一月開始,只要婦女生育,每胎發放二萬元生育獎勵。同時,所得稅率較低、有五歲以下孩童的家庭,每月再發二千五百元育兒津貼。
以台灣的生活水準,相對於生產與育兒成本,上述獎勵金額之低,可說杯水車薪。至多只有政策宣傳作用,實在很難相信它能發生真正的刺激效果。而如果居然真的發生刺激效果,最可能後果是增加貧窮家庭與兒童,增加悲劇。這是愛之適足以害之的刺激政策。
為何台灣生育率偏低?原因之一是,忙碌而焦慮的生活方式,導致普遍晚婚與不婚,減少生育的婦女並延緩生育。二是生活忙碌與經濟壓力,導致可生育婦女不敢生或不敢多生。前者是婚姻問題,非生育獎勵政策的目標,在此暫且不論。生育獎勵要刺激的,是不敢生或不敢多生的可生育婦女。
食色性也。直到百年前,無計畫與無限制的生育一直是人類常態。晚近幾十年,醫學發展使人可以控制生育,社會經濟變遷使人接受計畫生育的觀念,兩者共同造成節育的普遍。節育反映了人對自己生活的規劃能力。台灣人不分階層,絕大多數都生育數遠少於父母世代,反映的是普及的生活規劃能力。
上述台北市的刺激政策,基本上是以金錢誘因來鼓勵生育。易言之,台北市政府預設,基於理性的經濟計算,市民會願意比自己原訂計畫多生小孩,來換取前述金錢獎助。問題是,兩萬元的生育獎勵,連支付產婦營養費都不足,對於有經濟計算能力的人而言,有誰會願意為這微薄獎金而多生小孩?每月兩千五百元育兒津貼,連托兒費用都不夠,那個有經濟計算能力的人,會願意為這微薄的育兒津貼而多生小孩?
總之,獎助金額太少,對絕大多數市民而言,不可能產生誘因。如果他們生小孩,通常是因他們本來就會生,而不是刺激政策之效。這刺激政策只是給本來就要生小孩的人一筆計畫外的獎金罷了。發獎金當然也不是壞事。但發這獎金卻有兩個不幸後果。
首先,極少數人確實可能被獎勵所刺激而多生小孩。問題在於,極微薄的獎金只能對極貧窮的人產生刺激作用。也就是只有極端貧窮的人,才可能被這極微薄的生育獎金或育兒津貼所刺激,而多生小孩。後果是增添的育兒成本遠高於生育獎金與育兒津貼,入不敷出,使家庭陷於更加貧窮。更有甚者,這也增加生在貧窮家庭的兒童。而我們的社會救助極端不足,前述刺激政策無異於政府誤導窮人多生小孩,然後補助不足,以致於擴大貧窮人數,製造人道災難。
其次,發獎金給不貧窮而本來就要生小孩的人,是不必要的花費。而這花費必然排擠政府預算。最可能被排擠的預算,正是社會福利部門的預算。也就是挪用原本已經嚴重不足的濟貧預算,來發給未必需要的人。這無異於劫貧濟富,豈非荒謬。
有限的政府預算,應該用來幫助確實需要的人,而不是胡亂灑錢來推動無效的政策。政府應該增加社會福利預算,用來幫助貧窮家庭,幫助貧窮家庭小孩享受健康照護與托兒服務,提供他們更多的教育資助,以彌補社經劣勢帶來的健康與教育不平等。發錢給本來就要生育而不急需兩萬元的家庭,請免了吧。
至於刺激生育,這不是微薄的獎助所能帶動。最有效途徑,是改善全民的生活環境與經濟安全。這不是兩萬元所能打發的問題。(作者為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2010-05-11 10:24:10
台灣生育率 去年全球最低【聯合報╱記者徐碧華2010.01.14
台灣生育率逐年降低,去年更掉到全球最低!內政部最新統計,去年台灣出生率已降到千分之八點二九;每位婦女一生生育的子女數只有一人,全世界最低;比香港的一點三人、日本的一點四人還低。
去年出生的新生兒只有十九萬一千人,比上一年減少七千多人。出生人數和出生率雙創台灣歷史新低,連兩年跌破廿萬人。
經建會官員坦言,因為出生率跌幅高於預期,人口負成長的時間比原先預估提早十年;最快可能在民國一百零六年就將發生人口負成長。
經建會原先推估,民國一百十六年將開始人口負成長;但現在出生率下跌幅度令官員怵目驚心,經建會已召集學者專家,準備重新修訂人口推估,預計今年中發布。
不景氣重挫台灣人生小孩的意願?之前也有人預期「宅」的時間增加,有可能製造更多小孩?內政部官員笑說,「從統計數字上看,顯然不景氣沒有讓大家『宅』在家裏製造小孩。」
根據經建會最新委託學者研究報告指出,未來十年內,台灣仍處於勞動力相對充沛的階段,享受豐富的「人口紅利」;但近年來國內出生人數以一年平均減少一萬人的速度下降,人口負成長提早十年發生,未來銀髮族比率快速上升,台灣的人口、經濟結構都有激烈改變。
所謂「人口紅利」,是指勞動人口(十五到六十四歲)撫養幼兒與老年人的負擔較輕。
官員說,台灣目前的總撫養比率約為百分之四十三,仍處於「人口紅利」期;但因連年來經濟低迷及婦女生育意願降低,十餘年後將進入「人口負債」期。
中研院院士于宗先指出,國內少子化速度極快,不論從社會或經濟面來看,都是非常大的危機。生育率全球最低,意味著這一代過去,下一代就沒有了,政府應加強鼓勵生育。
台灣婦女的生育率非常低,依內政部的統計,二○○七年的總生育率僅一.一人,低到幾乎是世界第一名。所謂總生育率,是指一位婦女平均一生的總生育人數。如果夫婦成雙才能生育,則淨生育率一.一人,表示除非有淨流入的移民,否則社會總人口數「將來」會減少。
台灣生率低 世界第一
台灣到處都是人擠人,而人又是製造二氧化碳的元兇,所以人口數量減少未必有什麼不好。但是,當總生育率快速下降時,人口數量卻未必會立刻減少,原因是:如果當時適值生育年齡的媽媽人數眾多,即使每位媽媽生的不多,累積眾多適齡婦女的總出生數,卻也不少,其結果就是總人口數量的增加。
人口學家指出,生育率偏低的後果其實是年齡結構的改變。當生育率下降時,現在工作的青壯年族群逐漸老化,但後面遞補上來的年輕工作者卻後繼無力,數十年後,就會有大量的待養老年人,以及人數相對不足的青壯工作者,產生「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的困境。這種困境,人口學者稱為「支撐人口」不足。
青壯老年比 何謂合理?
但是,究竟老年人與年輕人該是什麼樣的比例才叫合理、才不算是生寡食眾,恐怕是有討論空間的。舉個例子,讀者就能明白我的困惑:二○○八年,仁寶電腦的總營業額是四千七百八十七億台幣,總員工人數是四萬三千人。同年,宏碁電腦的總營業額是五千四百六十三億台幣,總員工人數僅六千七百人。這兩家公司都是電腦行業,但前者是中游代工製造,後者卻是下游品牌行銷。依微笑曲線的說法,著重上游知識研發與下游品牌行銷的經濟行為,都是較接近知識經濟的型態。
一般而言,代工業的利潤薄、聘用員工多,而知識經濟則利潤高、聘用人數少。如果台灣繼續維持在代工製造業,那麼它需要大量的青壯工作者,才能養活一定數量的老年人。但若台灣轉向知識經濟,則只要少量的青壯工作者,就能創造同樣的產值,其所徵收的稅金與年金保費也能養活相當的老年人。
經濟新型態 影響政策
目前,許多人認為台灣生育率偏低、未來年輕工作者不足,故需要現在鼓勵生育,以增加未來的支撐人口。但是,這樣的邏輯顯然需要補充說明,其背後所做假想的台灣經濟,究竟是傳統的代工製造業、抑或經建會自二○○○年即開始鼓吹的知識經濟?如果是後者,它在追求「人少產值大」的目標,其對應的所謂支撐人口本來就在精不在多,此時所謂增加生育的論述,恐怕就得重新檢視了。
坊間有不少討論,都著重在「如何」提高生育率,諸如生育補貼、育嬰放假等等。如果要鼓勵生育,這些討論都是絕對必要的。但是究竟要鼓勵生育到什麼程度,恐怕要先釐清未來的經濟型態才行。(作者為中研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2010-03-12 08:00:27
育嬰假?遜!帶嬰上班正時興>中時09.01.05黃文正
對許多即將分娩的職業婦女而言,要選擇請產假與育嬰假,暫時離開職場?抑或找專業褓母照料小貝比,繼續工作打拚,好保住飯碗?不免有些兩難。為此,若干美國公司提供了另類選擇:把嬰幼兒帶去公司一起上班。
幾年前,身懷六甲的德露卡在紐約曼哈頓創辦Kingsland資產管理公司,她的員工都納悶,在公司草創這重要時期,老闆是否會請育嬰假,回家看顧剛出生的小嬰兒?
出乎眾人意料,德露卡決定帶小女兒蕾拉一同上班。她在辦公室旁設置了一間獨立的嬰兒遊戲房,如今,小蕾拉已三歲半。德露卡說,因一旁有褓母照顧,她可安心工作,而在工作空檔,也可就近陪她玩耍。現在,蕾拉七個月大的妹妹亞莉安娜也加入「上班」行列。
愈來愈多美國公司允許女性員工(甚或男性員工)帶嬰兒一同去上班。好處是:女性員工不需請三個月的無薪育嬰假,可方便哺乳,並且不用擔心小寶貝反而與褓母比較親暱;缺點則是,小嬰兒可能干擾工作,並引起其它同事的反感。
反對者認為,想要兼顧工作和孩子,最後可能適得其反,兩者都落空。職場顧問公司「WFC」董事長賽泰爾指出:「工作就是工作,有幼兒在辦公室,多少會令人分心。」曾帶初生兒子上班的廣告公司「S3」董事長麥克薇也說:「妳不可能同時兼顧好工作和媽咪的角色。」
「職場育嬰機構」(The Parenting in the Workplace Institute)篩選了全美一一七家對嬰兒友善的企業名單,這家非營利組織的創辦人莫昆女士說,鼓勵員工帶嬰兒上班雖已有十五年之久,但直至最近兩年才蔚為風潮。
她說,部分原因是經濟考量,此外,美國聯邦政府雖通過《家庭和醫療假法》(The Family and Medical Leave Act),女性員工可請三個月無薪育嬰假,但這對企業主或員工皆造成不小困擾。為此,越來越多人認為,帶出生嬰兒一同上班,不失為兩全其美的好方法。
明尼蘇達州「Borshoff通信公司」有四十名員工,公司老闆馬修鼓勵員工帶六周至六月大的嬰幼兒一起上班,但必須減薪兩成。
馬修說,這種減薪方式很公平,父母在上班中抽空關心照料孩子,也比較不會有罪惡感。
生育率再創新低,育齡婦女一生只生育1.05個小孩。為了搶救低生育率,內政部決定修改「人口政策白皮書」,希望五年內讓育齡婦女生育子女數回升到1.2個小孩,十年內回升到目前歐盟的水準,每個育齡婦女的子女數是1.6個小孩。
內政部26日將邀集中央、地方和相關部會研商修改「人口政策白皮書」,將從研議發放兒童津貼、改善育兒環境、加強宣導「養兒育女是延續自己的生命」等方面著手,搶救跌到谷底的生育率。
有關發放兒童津貼,據了解,在政府財政困窘下,初步傾向將各縣市已發放的生育津貼、托育津貼加以整合,也就是說,現階段只發放生育津貼,當婦女生育兒女時才發放津貼,但不會普遍發放兒童津貼。
至於住宅方面,將持續推動「青年安心成家方案」,提供優惠房貸、租金補貼,協助年輕人成家。
今年將立法通過「兒童教育及照顧法」草案,明年研議完成相關子法,加強幼托整合後學前教育與照顧,同時持續推動「扶持五歲幼兒教育計畫」,今(99)年至101年扶持的對象每年成長3%。另開辦「保母托育管理與托育費用補助實施計畫」,將保母托育納入管理,減輕家庭托育負擔。
內政部次長簡太郎表示,國內育齡婦女的生育率節節下滑,97年底育齡婦女一生只生育1.05個小孩,去年又更低,此一趨勢至今並未改變,「問題相當嚴重」。
簡太郎指出,政府有必要採取具體措施,以紓緩國內面臨的少子女化現象與趨勢,並減少少子女化可能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不利的效應。
育嬰假怕怕遑論安胎假 婦團憂美意打折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2010-03-6日電)勞委會擬放寬孕婦安胎請假規定,婦團樂觀其成,卻也擔心法令和實務有落差,真正敢請安胎假者有限,因為已實施的育嬰假,一般企業員工大多不敢請假,怕休假後職務被取代。
勞委會擬將有安胎需求的懷孕勞工、回診頻繁和需在家休養的罹癌勞工請假視同住院,排除現行「勞工請假規則」規定的「非住院病假每年30天」限制,最快5月就可公告實施。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今天受訪指出,雖然法令走在時代潮流前,但落實有障礙和門檻,例如「育嬰假」上路至今有9萬多件申請案,但多限於公營機構或NGO(非政府)組織,一般營利企業的員工大多不敢請假,怕休假回工作崗位後,職務已被取代。
紀惠容表示,即便相關法令訂定雇主罰則,勞工可以申訴,但勞工常是連申訴都不敢,一方面在於經濟大環境不佳,另一方面是對企業的信任不夠。
她認為,在婦女節前夕,台灣婦女勞參率、男女工作平權議題、職場友善度等,都有改善空間。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曾昭媛表示,勞委會鬆綁勞工請假規定,讓婦女安心安胎,有助提高出生率。
曾昭媛說,肯定政府立意,給予婦女在職場更彈性、更寬鬆的福利;從先前育嬰假、育嬰津貼到安胎假,或許會有雇主反彈,但希望政府做好相關配套措施,研擬替代人力方案等,以降低雇主的疑慮。 2010-03-12 08:03:13
女性經濟力、職場力、消費力日漸強大
在傳統的母系社會,由女人一手挑起農耕工作、主持家務,提供了全家的經濟生活,因此成為一家之主。而以女性為主體「新母系家庭」之所以能慢慢成形,則是因為女人在職場上豐富的歷練,使得她們擁有獨力教育小孩的能力與自信,也帶給他們能養活全家的經濟實力。
從1994年到2007年,台灣女性平均每人所得成長了40%,根據主計處的調查,女性在2007年達到了平均所得50萬元的史上新高,雖然還是比男性低,但是相較於同期間男性所得只成長18%,女性的所得不斷在急起直追。甚至,也有愈來愈多家庭是由女人扛起家計,在2001年,有19.6%的家庭,女性是主要收入的提供者,到了2007年,已有23.3%的家庭是如此,也就是說,每4個台灣家庭中,就有1個家庭是由女人「經濟當家」。
當女性逐漸在各方面成為真正的「一家之主」,消費世界更是被女性所主導。美國《新聞周刊》報導指出,婦女掌握了超過83%的消費決定權。所以,我們的生活與商業世界,也因此在不知不覺中受女性深深影響:因為打破過去遊戲機以男人為思考的傳統、所設計出讓女人也喜歡的wii,不但讓任天堂打敗了Sony和微軟,後起成為遊戲界新的霸主,改寫了許多人的家庭生活;為了增加女性票房,超級英雄電影如蜘蛛人、蝙蝠俠的新續集裡,更增加了充滿內心糾葛的愛情劇;以隨時群聚與樂意分享的原則所發展出來的網路世界,更是深受女性特質影響。
不婚時代 生子浪潮>ELLE 08/09/12
當婚姻不再是唯一的選擇,愈來愈多M形社會頂端的女人選擇不婚生子,這也預告了一個以女性為主體的「新母系社會」正悄悄成為趨勢。
當台灣有1/3的30-34歲的適婚年齡者,選擇未婚,當我們的社會才慢慢開始視不婚為一種不一定是負面意涵的「趨勢」,台灣的女人們,其實已經悄悄地開始在這個不婚的時代,思考甚至實際行動的推起下一波的「不婚生子」浪潮。
觀看這10年來的紀錄,台灣未婚生子的比例每年都在創新高。根據內政部兒童局統計,10年前,有2.9%的新生兒是非婚生子女,5年前,比例成長為3.5%,去年甚至達到了4.4%,也就是說,每22個出生的嬰兒中,就有一個是非婚生子女,而去年一年則有將近9千名非婚生子女出生。
新母系家庭成形
整個社會對於婚前性行為觀念的開放,當然連帶影響未婚懷孕的現象。但是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女人選擇在孩子誕生時,仍然保持未婚的狀態,可能是一種對婚姻的遲疑,也可能是一種對不婚的明確選擇。「如果結婚,我的人生沒有更好,那麼為什麼要結婚?」這是許多現代女人心裡的詰問。
但拒絕婚姻的念頭,並不足以阻擋想當媽媽的渴望。無論是源自於渴望經歷人生的不同角色,或者是源自對小孩的愛,讓許多位於M型社會前端的女人開始選擇不婚生子。她們在職場上多所歷練,不需要靠婚姻獲得社會角色認可;她們經濟能力足夠,可以一人撐起家庭;她們自主性強,希望可以決定自己的感情、婚姻、家庭與人生。
榮總是國內第一個成立的精子銀行,榮總婦產部科主任張昇平多年來接受到不少未婚女性的求助,希望可以以人工受孕方式的懷孕。「這兩年,希望自己生小孩的女人愈來愈多,她們都是自主性比較強的、在社會上有一些地位的女人,但一直沒有找到適合的對象,」張昇平說,礙於國內法令規定未婚者不可進行人工受孕,因此他通常會建議來求診的未婚女性,嘗試與男性交往或發生性行為來受孕,「但她們會考量,如果男方知道,自己的生涯規畫可能就會受到影響。」
鼓勵白領移民 新方向【聯合晚報╱記者仝澤蓉08.08.18
根據經建會中長期人口推估,台灣社會要提前進入人口負成長的老年社會了。如果政府什麼都不做,有可能在10年內,台灣的出生人口就少於老去死亡的人口了。
經建會有一套統計推算人口結構的制度,這套「中長期人口推計」有高低中推計三種預測,所謂「高推計」指的是有較多鼓勵生育誘因的政策推出,會讓生育率提升較高;如果什麼政策都不做,生育率預估就會落在「低推計」;至於「中推計」指的就是目前的政策持續推動下去,所產生的人口結構預估。
因為政策推動力道不同,會產生不同結果,但是高中低推計都會落在合理區間當中。以上一次的中長期人口推估為例,高中低推計人口零成長年分,分別出現在民國116年、107年和103年。
113年 粗出生率與死亡率交叉
根據經建會內部資料,長期來看,民國113年國內粗出生率與粗死亡率將出現交叉,也就是次年度114年開始,國內死亡人數會大於出生人數。
粗出生率是指每年每1000人中有多少是新生兒,粗死亡率則是每年每1000人中有多少人死亡。經建會官員指出,根據推估民國113年我國粗出生率與粗死亡將會首次出現交叉。這個交叉可不是黃金交叉,而是象徵台灣人口出多進少,就像是水庫裡面的水,漏掉的流進來的水多,將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恐怖交叉。
鼓勵生育 政府新挑戰
經建會曾經提出生第三個小孩補助3萬元的構想,但被質疑誘因太低。也提出利用租稅獎勵來鼓勵生育,但未獲得社會廣泛同意,因此無法排進賦改會議程。
經建會官員表示,今天下午委員會議,會把中長期人口推計的報告與委員討論,廣納各方意見。至於是否會採取鼓勵移民政策,官員表示目前還不確定。
民國116年 3.2人養1老人【聯合報╱記者許玉君08.08.19
經建會昨天公布中長期人口推估,民國一百一十六年發生人口負成長,屆時台灣平均每三點二個工作人口要養一個老人。另外,二十年後大學新生將比現在減少四成,只剩下二十點五萬人。
經建會表示,政府現在就應該從稅制、教育等,擬定未來人口減少及結構轉變的因應方案,包括新生兒可享有綜合所得稅免稅額增額,最長可以免稅到十八歲成年為止,及高等教育徹底落實退場機制等。
經建會每兩年公布最新中長期人口推估結果,昨天公布「台灣九十七年至一百四十五年人口推計」。過去十年間,因晚婚與未婚盛行,使得嬰兒人數不斷下降,二○○六年起國內的總生育率都只有一點一人,僅略高於香港的零點九八人,是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經建會認為,未來台灣生育率應不至於繼續向下探底,人口負成長的現象將到民國一百一十六年才會發生。
推估屆時新生兒將從今年的廿萬四千人,降至十三萬兩千人,「嬰兒荒」將逐漸發生,台灣不會出現第兩千四百萬人,人口高峰將止於兩千三百八十萬人。
影響所及,未來廿年內的國小、國中及大專的入學人數,也將快速減少。經建會也預估,未來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數,將從今年的兩百四十萬不到,在廿年內增加到五百三十六萬多人,目前每七個工作人口扶養一個老人的情況,將惡化到每三點二個人扶養一個老人。
托育補助不實惠? 九成六未請領>中時08.05.08林倖妃
在台灣當媽真辛苦!雖然托育費用補助今年四月上路,但兒童福利聯盟調查發現,五成六的媽媽不知道「社區保母系統」,九成六未申請托育補助;有的媽媽辭職帶孩子卻得不到任何補助,認為根本是政府「變相懲罰」。
為提升生育率,內政部今年一月釋出大利多,四月開始,年收入不到一五○萬元的雙薪家庭,只要家中有二歲以下幼兒,並將孩子托給「社區保母系統」的保母或托嬰中心照顧,每月可獲三千元托育費補助。但實施一個多月來,兒盟調查發現,受惠的媽媽相當有限。
該次調查對象為育有三歲以下幼兒的媽媽一○九一人,有效問卷一○八一份,樣本遍及全國廿五縣市。兒盟執行長王育敏表示,五成七的媽媽連「社區保母系統」是甚麼都不知道;三成七知道但沒使用過,僅六.一%有使用經驗。
詢問曾使用過「社區保母系統」的媽媽,六成六表示滿意,三成三因找不到符合需求的保母等原因而不滿意。托育費用補助每月三千元雖然很誘人,但調查中高達九成六沒有申請,主因是八成一都不是請保母托育,而由公婆或娘家母親照顧幼兒。二成一的媽媽因沒有工作而資格不符,一成八的媽媽坦承「從來沒聽過這項補助」。
王育敏說,調查也發現媽媽選擇保母時,注重的是保母經歷背景、個人特質〈有無愛心、耐心〉等,以「有政府核發的保母證照」為必備條件者不到三成,政府的要求猶如只是強化「社區保母系統」,對鼓勵生育毫無幫助。
此外,因保母費平均每月一萬四千餘元,多數媽媽請不起,只好托給親屬;有的媽媽認為「自己帶孩子,照顧比較好」,寧願忍痛辭職。同樣都身負育兒壓力,卻得不到任何補助,她們說,太不公平。
內政部兒童局主秘陳坤皇坦承,今年一月公佈政策後,雖已向全國有照保母發出信函,委託各縣市加強宣導也發出單張,但效果恐怕仍相當有限。
另外,因政府財政困窘,僅先以年收入一五○萬元以下的雙薪家庭為補助對象,育嬰津貼則卡在立法院未過,才會令外界誤以為「不公平」。
社區保母媒合 困難重重>中時08.05.08林倖妃
「政府若要鼓勵生育,就不應該設門檻。」黃小姐生下女兒後,曾透過社區保母系統找保母,連續找三個,不是對方空間不夠、就是已經在照顧兩名以上幼兒。因她堅持托育環境,只好轉往其他非系統內保母。黃小姐說,社區保母系統建置速度不一,媒合阻礙重重,媽媽要拿三千元補助,很困難。
上班族黃小姐的女兒小E才五個半月,她說,坐月子時就思考,到底是找保母或託公婆帶。剛開始時交給公婆,但發現長輩年紀大,帶小孩很辛苦,只好轉往托育系統找保母。
黃小姐說,她對保母的要求是「愛孩子、不要同時托育兩個以上」。經媒合陸續到三個保母家中勘查,發現有些保母家中空間動線不良,不適合幼兒活動;有的同時帶好幾個孩子,電視開整天,讓她打退堂鼓。最後才找到她能放心的保母,卻不屬於社區保母系統。
黃小姐說,依她的情況,無法獲得每月三千元托育津貼,但她不能孩子成長的托育環境妥協。她認為,以目前社區保母系統的建置速度,根本趕不上需求,且政府補助有各項門檻,令人質疑這樣的政策到底是在鼓勵生育或補助弱勢族群?
黃小姐直言,絲毫感受不到政府要建構安全托育環境,讓婦女安心生小孩的誠意。「保母支持系統尚未普及前,政府應支持多管道方式,幫助媽媽們一起好好照顧孩子」。
怕痛求吉利 新加坡三成產婦剖腹產>中廣08-03-31郭希誠
由於害怕生產的疼痛或是想找好時辰等理由,新加坡有三成產婦選擇剖腹產,剖腹產的比率在全世界排名第四。
剖腹產比率最高的是智利的四成,排第二的是南韓的三成六,台灣約三成三、排第三。
新加坡KK婦幼醫院的陳姓醫生說,多數剖腹產的產婦都不是因為醫療的理由選擇剖腹。
一個算命先生說,現在一個月約有二十五名孕婦請他幫忙算良辰吉時生孩子。
三年前,請他算好時辰生孩子的產婦只有五人左右。
一個婦產科醫生私下說,醫生也喜歡剖腹產,因為剖腹產對醫生來說比較省時間。
剖腹產接生一個孩子只要一小時,自然產從陣痛到生產常常要拖二十個小時。
但是,剖腹產引發併發症的機會,是自然產的三到五倍。
育嬰有假沒津貼 修法口惠實不至>中時07.12.20 朱武智
立法院三讀通過《性別工作平等法》修正案,乍看嘉惠了職場女性,事實上只是「蠅頭」小惠。因為配套措施「育嬰津貼」的《就業保險法》修正案並未通過,政府鼓勵民眾生育、增進家庭親子關係的政策美意,仍成泡影。
依照勞委會規畫,家中育有三歲以下寶寶的受僱勞工,可向雇主申請留職停薪的育嬰假,時間最長達二年。但這也意謂請假勞工的另一半必須有工作或有收入,否則勞工請假二年待在家裡帶小孩,卻無經濟來源,那要靠什麼過日子?
勞委會才會在《就業保險法》修正案中,增列「育嬰留職停薪津貼」;有了這筆錢,勞工申請育嬰假的意願才增加。少了這項津貼補助,勞工只好留在職場繼續工作,再用賺取的工資聘請保母照顧小孩。
勞委會最初提出依就業保險的平均投保薪資(約三萬元)之五成,也就是一萬五千元,給付期間為半年。但基本工資的月薪都達一七二八○元,勞委會也就把前述五成加碼為「六成」約一萬八千元。
但受到大選的影響,朝野立委陷入「喊價」狀態。民進黨提出「六加一」的七個月給付期,國民黨則主張「六加六」的一年給付期;因朝野各自堅持、互不退讓,涉及育嬰津貼的給付金額與期間的《就業保險法》修正案,也就未能列入審議。
在此情況下,勞工依新修正《性別工作平等法》,僅享有「小惠」,「陪產假」由先前的二天增為三天,並訂定罰則對違反該法的雇主處以十萬到五十萬罰款。至於欠缺誘因的「留職停薪育嬰假」何時實施,朝野立委則口惠不實的「由行政院另以法律定之」。
勞委會說,經過細算,在不調漲就業保險之保費費率條件下,育嬰津貼給付期間可由最初研訂的六個月,加碼到「六加二」的八個月。但朝野立委未及時審議通過此案,最終反而徒留遺憾。
育嬰者誰?【經濟日報╱社論】2007.12.14
大選在即,行政與立法兩部門又爭相扮起聖誕老人,慷慨地向全國勞工送大禮!這次的禮物是,將女性員工育嬰假從原先僅適用於30人以上企業的規定,大幅放寬,全國所有受雇勞工一體適用;勞委會喜孜孜地指出,擴大範圍後,90多萬家小型企業中,會有181萬員工符合申請資格。
傳宗接代,是每個家庭共同的期待,瓜瓞綿綿,更是這個社會可以永續發展的基本條件,對每一個願結連理者而言,迎接新生命,組成完整的家庭,也是人類最基本的要求。但唯獨女性具有生育後代的神聖任務,從懷胎、分娩到隨後的襁褓哺育,對這個小家庭乃至對整個族群,都無比重要;不僅人類如此,其他飛禽走獸亦莫不然。
然而如此神聖的育嬰使命,究竟該由誰來承擔?許多動物皆由整個群體共同承擔保護、照顧、養育幼獸的重責大任。反而是自稱萬物之靈的我輩,將如此艱難沉重的負擔,完全置於初為人母者的肩頭,不但要經歷懷胎生育的種種艱辛,還要於生產後,繼續勉力投入工作行列,賺取自己與幼兒的一份口糧。
正是由於如此的苛求太過沉重,同時競爭日趨激烈的職場中工作分量不斷加重,須臾難以分身,一肩挑起兩個重擔,難免力不從心。同時,養兒育女的成本急遽升高,走火入魔的升學主義要求為人父母者盡心竭力之外,還要付出無比高昂的金錢代價。再加上景氣不佳、時局混亂、前景迷茫,許多已婚婦女選擇不生育或少生育,適婚婦女視婚姻為畏途,就毫不足怪了。但她們的選擇,卻使得台灣的生育率暴降,少子化的惡化速度,遠勝其他工業化國家;而少子化所衍生的各種問題,目前已經一一浮現,再不及時挽救,其後果或不如亡國滅種之重,經濟亦將元氣大傷,養老問題將成大患。
因此,勞委會在此時擴大育嬰假的適用範圍,允許女性員工在兩個月產假之後,於幼兒三歲之前皆可申請最長兩年的育嬰假,停薪留職,方便其返家安心育兒,不能不謂用心良苦。
但我們的勞委會官員,數十年來始終沒有弄懂一件事情:除非從國庫裡拿錢出來,或特准減免租稅,政府根本沒有任何能力為勞工加薪、縮減工時或給予任何恩惠;政府所能做的,就是用公權力逼迫雇主掏出錢來,或吞下損失。但這只在公營事業之內可以產生實惠,因為最後政府會從國庫掏出錢來。一般民營企業則不然;每個經營者都必須服膺市場規範,因而每一項生產投入都依其邊際貢獻計酬。當政府逼迫雇主提撥額外的退休金、縮減工時,市場會逼迫勞工涓滴不少的從其薪資中扣除。結果勞工一點也沒受惠,近年來的實例斑斑可證。
因此,如果慷慨的勞委會與立委們一文錢都沒拿出來,那麼育嬰假又是一次慷他人之慨;而且這一次全社會的淨損失將會遠高於女性員工名目上得到的恩惠。稱之為名目上的恩惠,其理甚明:自91年開始要求30人以上的企業給予育嬰假之後,迄今申請者僅逾萬人,與申請生育給付的逾30萬人完全不成比例;而且我們相信,其中甚多應為公營事業員工。如今將此恩惠擴及平均員工數只有6.2人的私營小企業,則敢申請、能申請育嬰假者恐怕僅有千分之一、萬分之一,可有一點實惠?
然而就是這一點名目上的恩惠,行將使所有適婚女性勞工未來求職蒙上極大的陰影。許許多多無力承擔幾分之一的員工請兩年乃至只有半年育嬰假,使其成本大增、經營大受擾亂的小企業,將會千方百計對女性員工緊閉大門,或者想方設法驅迫即將生育者離開工作崗位。即使不爾,也會儘可能阻遏女性員工晉升或擔當重要工作的機會。則為了那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的可能,損失豈不慘重?
我們絕不反對加惠辛苦生育子女又要兼顧工作的女性員工,但堅決反對以虛假的慷慨反而給予莫大的傷害。因此,我們寧可與中小企業協會站在一起,要求不擴大育嬰假的適用,而選擇以納稅人所繳納的公帑,給予育嬰的婦女勞工更慷慨的育嬰津貼,共同來分擔為群體綿延生命的責任。然此猶不足,這些媽媽們仍要面臨育兒與工作同時兼顧的挑戰。如果掌握公權力者真有心臂助,有兩個選擇:其一,在工作場所或居家附近廣設質優價廉的托嬰中心,大幅降低工作婦女照顧幼兒的負擔;其二是大幅開放育嬰外勞,減輕在家照顧幼兒的成本。連這也做不到,就不要再慷他人之慨了!
要給就給完整的育嬰權!【聯合晚報╱社論07.12.13
立法院初審通過「性別工作平等法」修正案內容,將「育嬰假」適用範圍,從現行的三十人以上企業中任職滿一年以上員工,擴大到全體勞工都適用,並將陪產假時間從兩天增至三天。
這樣的社會立法,基本上立意良善,且具有實踐公平的進步意義。母親生產、育嬰的需要是一體的,沒有說中小企業員工,就比較不需要陪小孩度過出生階段的。這樣的立法,還有一項好處,就是進一步減少工作所帶來的妊娠壓力,鼓勵年輕婦女生育。台灣的生育率年年下降,新生嬰兒年年遞減,社會整體快速老化,已是極度嚴重的問題。
儘管立法方向是對的,不過別忘了「徒法不足以自行」,光是訂定法律,如果沒有配套的執行方案,不見得就會有預期的效果。只要看一個數字便知道了,在修法之前就享有兩年育嬰假權利的員工,實際上運用這項權利請假的,不到百分之一。百分之九十九的媽媽,生了小孩,休完產假都還是回工作崗位上繼續奮鬥。
為什麼?因為她們不喜歡陪小孩嗎?因為她們熱愛工作,不能須臾離之嗎?當然都不是!因為她們不能承擔減少的薪資收入,也因為她們的雇主絕對不會鼓勵他們請育嬰假,且會用各種方式暗示明示她們放棄請假的權利。將育嬰假適用範圍擴大後,這狀況只會更嚴重。中小企業能承擔的人事成本變動更小,也就必然會更積極防範育嬰假產生的變數。並非中小企業主缺乏社會意識,而是本來就不能期待他們自願承受這部分的成本損失。
立法諸公及政府單位,若真願意替婦女同胞著想,若真想積極鼓勵生育,那至少有兩件事必須同時進行,第一,是了解當前經濟景氣狀況對台灣中小企業帶來的巨大破壞性衝擊,先努力振興經濟,這樣中小企業才有資源能協助實踐社會福利理想;第二,還要設計明白的獎勵制度,給予願意配合實現育嬰假的公司企業。不管是用租稅手段或補助措施,總要讓中小企業有動機來執行育嬰假。
光立法卻不顧執法困難,是為德不卒。女性同胞們,要站起來要求立法院和政府,別老是做半套,口惠而實不至,要給就給完整的育嬰權!
感謝美國人收養中國棄嬰,今後不需要了2024/09/06
中國已停止國際收養計劃,今後除了外國人來華收養三代以內旁系同輩血親的子女和繼子女外,不再向國外送養兒童。這基本上消除了除華裔以外,在中國收養兒童的可能性。
有些朋友對這件事可能有點驚訝,外國人收養中國兒童已經是有些年頭的記憶了,以為早就沒有了,現在才知道原來政策是最近才基本停止的。
這種印象基本上沒錯,收養中國孤兒的主要是美國人,所以我們主要看下美國政府統計的數據。收養人數快速上升的時間集中在1995年到2004年。 2004年達到近8,000人的高峰後快速下降,到了2023年僅有16人。可以說,即便政策不停,從數據上看也沒有多少國際送養兒童了。
總的來講,跨國收養相關政策的停止,並非源自於地緣政治因素。很大程度跟著經濟發展,以及相關法律、流程的完善,所導致的遭棄養孤兒數量大幅下降有關。美國家庭跨國收養中國兒童,很大程度上要成為歷史了。
回應
外國人給了棄嬰更好的生活,為什麼不感謝?羞恥?有啥羞恥的?自己不養也不給外國人養才羞恥。
強烈建議國家成立“送養外國(美國)兒童跟踪調查小組”,對已經送養的兒童的現狀進行跟踪排查,看看是否有被虐待現象,給全中國人民一個交待!
更好的生活?明明是火坑。
更好的生活,你確定?麥克尼爾、赫爾德這樣的東方棄嬰在大洋彼岸逆襲人生的「著名樣本」其實才是鳳毛麟角,她們甚至被一些別有用心的西方媒體所綁架用來攻擊中國社會。西方尤其是美加兩國熱衷於收養東亞嬰兒,特別是女嬰,不能簡單一概歸為善心。要知道西方社會有種非主流性癖“黃熱病(yellow fever)”,指對亞裔女性的莫名狂熱,這才是大部分白人家庭、單身漢熱衷收養東亞女嬰的真實動機。在過去的幾十年,夾雜在正常長大的幸運兒間的,不乏有淪為白人養父的幼妻與凌虐玩具的人間悲劇
自古以來歐美戰爭有一種叫做血伐的形式,就是部落之間劫掠,把劫掠的孩童洗腦培養起來,長大後讓他們去屠殺自己的親屬部落,由於長相和這些人相像很容易就接納和混入,於是戰爭往往都是從內部開始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