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楨
“體系製勝出奇招,萬米高空有作為”,要反對貶低殲-8II的言行 2024-10-12
近日,央視公開的一張殲8II六機地面編隊的畫面,成為了網路爭論的熱點。在許多軍迷眼中,中國都大批量部署殲-20了,殲8II這樣一款2代機為什麼還不退役呢?還有一些人脫離歷史,故意貶低殲8II的地位和戰術性能,想因此彰顯自己的專業。
中國中部戰區、西部戰區、南部戰區、北部戰區可能都還裝備殲八2。雖然該機進入退役週期後,被逐年換裝成為必然。但是,中部戰區有飛行員還是喊出了「體系製勝出奇招,萬米高空有作為!」的口語,說再飛10年都不成問題。
客觀點說,後期殲-8的性能已經獲得了重大進步,例如殲-8IIDF採用兩側進氣,換裝了國產脈衝多普勒雷達,具備掛載超視距空空導彈進行快速攔射的能力。其超視距空戰能力基本上達到了早期F-16、蘇-27和殲-10A的水準。
再後來,我們能看到的殲-8II大多被改進成為偵察型,配備光學、合成孔徑雷達或吊艙以後,繼續發揮其高空高速飛行性能。
網路上有人總是吐槽殲8II的低空低速性能,這個其實是設計指標導致的必然結果。殲8定位是截擊機,當年我國面臨的主要威脅是U-2這樣的高空偵察機,所以要求高空高速性能優異。
單從性能指標來看,殲8II到現在仍有一項世界領先的技術,就是2.2萬公尺高空和音速2.2馬赫高空高速飛行性能。美國、俄羅斯的多數最先進殲擊機都望塵莫及。這裡有一個知識點:那就是渦流發動機在高空的性能比渦輪扇發動機,再加上殲-8的機身細長,其高空巡航能力是非常強悍的。
那麼,殲8II在中國空軍現有作戰體系下還能扮演什麼角色呢?我認為有這麼幾條:
一、國土防空,中國面臨的主要威脅是戰略轟炸機,高空高速截擊機的快速攔截能力還是有用武之地的。
二、高空高速拋投滑翔炸彈。後期生產的F型和H型,參考一下米格31的改良方式,改為發射巡航飛彈的載機,或是在高空拋投滑翔炸彈,都是非常好的選擇。
三、執行偵察任務,高空高速性能天然就是偵察機的特徵。
四、在空戰時負責在高空發射遠程空對空飛彈,戰鬥機飛行速度越快,飛得越高,空對空飛彈就射得越遠。透過改進數據鏈,透過體係作戰在2萬公尺高空發揮作用,成為遠程空對空飛彈發射平台,擴大我方飛彈打擊範圍,當然是合理的選擇。
五、殲8II的使用成本低。
阿楨
陸新一代戰略核武器浮現 疑似東風51洲際高超音速導彈 2024/08/09 中時
東風-17和多款高超音速武器後,許多專家推測這類武器平台會逐漸增加,實現空中、水面和水下作戰平台的發射。另一方面則是中程、中遠程、遠程乃至是洲際等不同射程的導彈也會融入高超音速技術。最近解放軍轟-6轟炸機和055型萬噸大驅已證實可發射高超音速武器後,在遠程與州際導彈融入高超音速技術也迎來新的突破。
據《騰訊網》引述《南華早報》指出,大陸最新研發射程達到洲際級別的新一代高超音速武器,採用了乘波體滑翔技術,最大飛行速度在15馬赫以上,可「反復潛入和躍出大氣層」,具有遠程、高機動性和飛行軌跡不可預測性等特點。之所以能實現相關性能,得益於一款新型「多次點火固體燃料助推器」的研製成功。亦即大霹靂-15遠程空對空導彈,它採用雙脈衝發動機技術,可在空中多次點火,射程得以延長,達200公里以上。
如果屬實,那中共火箭軍部隊將很快迎來全新的成員,在原有的東風-5系列、東風-31系列和東風-41之後,有望推出第4款陸基型洲際導彈,而且還是採用了乘波體滑翔技術的高超音速洲際導彈。
相關新聞
陸造新高超音速水漂滑翔體 速度超15馬赫可全球打透透
不夠先進可以展示?055大驅發射鷹擊-21再度公開,有更厲害的高超音速導彈了?
北韓官媒:成功試射中遠程固體燃料極音速飛彈2024/4/3
南韓軍方表示,這枚飛彈於昨天早上發射,飛行約600公里後落入南韓與日本之間海域。北韓中央通信社稱飛彈飛行約1000公里。
可同時發射千枚火星-11導彈! 250套系統移邊境 北韓誓言和美對抗到底 2024/08/08
北韓近期舉辦了一次特殊的武器移交儀式,250 輛新型導彈發射車被交到了北韓前線部隊手中,並將在之後佈置到北韓邊境地區。北韓聲稱,這些導彈發射器是最新的戰術攻擊武器,每個發射器可容納 4 枚導彈。這些導彈很可能是北韓軍火星-11 近程導彈的改進型,射程500 公里左右。
阿楨
陸殲16掛霹靂17導彈首次曝光 400公里超視距截擊預警機2023/12/08 中時
《中國軍網》2023/12/08照片,展示4架殲-16戰機編隊飛行,掛載了高達10枚不同型號的空對空導彈。其中2架殲-16在左側機翼下各自掛載了一枚巨大的空空導彈,按照霹靂-15近4米推算,霹靂-17至少超過5米。配備雙向數據鏈系統,能實現「A射B導」的功能,亦即由預警機探測到數百公里外的目標後將目標座標等資訊傳輸給殲-16,由殲-16戰機發射後,再由預警機和大型無人機等對導彈進行中繼制導。
霹靂-15射程已超200公里,霹靂-17會到400公里,已超了俄R-37M,也大超美國AIM-120D約200公里,在美新一代AIM-260尚未完成研發前,中共率先亮相霹靂-17,對美軍展示遠端打擊實力的用意非常明顯。中共目前已列裝數十架配備相控陣雷達的空警-500預警機,也擁有長航時的大型偵察/預警無人機,足夠對霹靂-17的作戰提供充足的支撐。
阿楨
F-22猛禽戰機為何是「短命的空中王者」? 2022/12/22 中時
1997年,首架F-22A試飛,被譽為「絕對的空優王者」,25年過去了,它的時代卻也即將結束,即使規畫了F-22中期升級,卻10年內退役,下一代制空權 (NGAD)計劃,正在推動當中。
蘇聯解體了,美國贏得了冷戰,到2009年,原本750架削至186架。又過幾年,F-35排擠到F-22大部分生產線。F-22的隱身性比F-35還要好;最大運動可達9G,而F-35只能到7G。但F-35有明顯的科技優勢,它的融合感測器和資料鏈管理能力,是F-22問世時所不具備,這使得F-22雖然「決鬥無敵」,但F-35可倚靠「團隊合作」。
F-22中期升級耗資110億美元,包括隱蔽型的外掛油箱,新的超視距空對空武器(如AIM-260),紅外搜索和跟踪 (IRST)筴艙,與新的電子作戰設備。F-22的雷達吸收塗層,屬於上一代的配方,主要的成份是白銀,極易受到高速飛行造成的損壞。維修起來也非常昂貴且耗時。
現役10種最受歡迎戰鬥機 2022/12/18 中時
戰機要考量速度和機動性,以及維護成本和多功能性。全球航空(FlightGlobal)使用大數據分析,列舉了10種現役最受歡迎的戰鬥機。第10名:F-5。第9:殲7。第8:Su-25。第7:歐洲颱風。第6:F-35。第5:MiG-29。第4:F/A-18。第3:F-15。第2: Su-27/30/34/35。第1: F-16。
阿楨
中國紅旗9BE一車搭載8彈,已全面超越S-400 2022-12-03 傅前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JepoTOx9jY
紅旗-9BE——趕超S-400的中國遠端防空導彈系統 2022-12-02
眾所周知,中國遠端防空導彈,一直曾依賴於俄羅斯,先後外購了S-300、S-400,而2022航展上紅旗-9B及BE,標誌已走出自己道路!展板介紹,紅旗-9BE具備攔截射程1000千米短程戰術彈道導彈的能力。抗干擾能力強;可指揮其他防空武器,構成一體化多層防空體系。射程5~260千米(紅旗-9為125) ,射高27千米,能同時制導16枚導彈攔截8個目標。
紅旗-9BE彈體長6.5米、直徑0.5米,彈重1.2噸,與紅旗-9相外形沒變,但主動雷達制導艙縮短了,而動力艙長度增加,此外,近年來,國產新型固體火箭發動機和高比沖固體燃料推進劑屢見報端,260千米已超S-300MPU2(200千米),也超S-400早(S-400服役的48N6為250千米,400千米的40N6E導彈2018年才通過測試,目前裝備情況並不明確)。
紅旗-9中遠程防空飛彈--維基百科
紅旗-9(HQ-9),海軍版「海紅旗-9」,外銷版「FD-2000」(FD防盾),反輻射飛彈版「FT-2000。
使用用戶:中國/阿爾及利亞/巴基斯坦/土庫曼/烏茲別克
2022珠海航展新型紅旗16FE 可攔截超音速巡航導彈 2022-11-10
紅旗-16 A/ B射程40/70公里,紅旗-16FE達160公里(射高15-27千米),由中程變為中遠程。最新型的紅旗-9B自用版還達350到400公里,不輸俄S-400。
相關新聞資料
紅旗16FE射程增4倍,為何如此兇殘? 傅前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SZVV9U3sZ4
紅旗-16 -維基百科
半主動雷達制導
艦載 054A型護衛艦/051B驅逐艦/現代級驅逐艦
出口型為獵鷹-80(LY-80)巴基斯坦
六架運-20紅旗-22遠銷塞爾維亞 俄專家:市場廣闊 2022-04-15 聯合報
紅旗-22出口型稱FK-3,是早期KS-1(紅旗-12)升級版,已出口緬甸、土庫曼、烏茲別克和泰國。
紅旗-22中遠程防空飛彈--維基百科
射程 5~100Km
射高 50~27000米
制導系統 無線電指令制導 + 半主動雷達
阿楨
梟龍致命大升級 印度光輝戰機危險了 2022/11/19 中時 楊幼蘭
隨著中方與巴基斯坦聯手打造的JF-17「雷電」戰機(Joint Fighter-17 Thunder),也就是解放軍所謂的「梟龍」戰機升級,開始令愈來愈多人印象深刻。如今除了138架在巴基斯坦服役外,伊拉克、緬甸和奈及利亞空軍也紛紛加以採用,甚至阿根廷空軍最後也可能以它為戰略主力戰機。
據《保加利亞軍事網》(BulgarianMilitary.com)和《歐亞時報》(The EurAsian Times)報導,新升級的第3批次「梟龍」可望大幅提升巴基斯坦空軍戰力。
第3批次「梟龍」JF-17C,正獲得「致命升級」(lethal upgrade)。飛行員頭盔徹底更新,擁有頭盔顯示器,從駕駛座艙顯示器傳來的資訊,會顯示在頭盔上,和中方殲-20隱形戰機飛行員所用的一樣,而這升級使第3批次「梟龍」更接近4++代戰機。由於頭盔上可以顯示電腦顯示器的資訊,新頭盔將讓飛行員在駕駛,或執行戰鬥任務時,得以減少壓力,並在執行戰鬥任務時,能更專注於駕駛。
由於第3批次「梟龍」採用了碳纖維複合材料,因此比前兩版輕,隨著第3批次「梟龍」擁有新航電設備、武器和主動電子掃描陣列(AESA)雷達,對印度「光輝」將擁有很大的優勢。
回應
一看,又是中國時報舔狗蘭的文章。
一堆“台灣塔綠”~~~~心酸、心碎+妒火中燒~~~
老美卡卡F16V!F-16延壽 土耳其自己來 2022/11/18 中時 楊幼蘭
土耳其最大國防公司阿塞爾桑(Aselsan)第一款AESA雷達專案將可把部分F-16的飛行時間延長一半,長達12,000小時。
回應
呵呵,舔狗蘭,為什麽土狗不去買共匪的奸16,奸10,梟龍?就是因為知道太爛了。
看起來土耳其得罪閣下不輕啊!還硬扯對岸?!
相關新聞
巴媒:北約國家土耳其要入局梟龍4研發!2022/11/18 (回應:土耳其經常毀約,我們要多長個心眼。土耳其目的是偷技術,中國火箭炮,防空導彈已直接被偷。)
梟龍或殲10C? 土耳其恐「別無選擇」改買大陸戰機 2022/02/20 (回應:笑死人,不要臉替中國報導破鐵爛銅的飛機。梟龍和殲十戰機的確性價比較高多了! 呆娃購F16V單價比F35還貴,被美爸當ATM,呆灣納稅人真可憐!
阿楨
印媒:中國光學系統能探測300公里外的隱身飛機 2022-09-22
印度《歐亞時報》報導,四川九洲公司工程師團隊近日在中國期刊《紅外與雷射工程》,開發一種新型單光子雷射/紅外共孔徑主被動成像探測光學系統可以對285公里外的飛機進行紅外跟蹤探測,紅外光譜特徵可以清晰的識別出飛機的輪廓、發動機數量、姿態、距離等信息,除了被動接受紅外信號外,該系統還可以主動向目標發射雷射束,可以收集包括飛機窗戶數量在內的更多高價值信息。由於體積小,該光學系統可廣泛應用於車載、機載、星載等平台的偵查、預警以及制導。已經在-40℃-60℃環境下進行了極限測試,除此之外,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也開發出了一種遠程紅外搜索雷達,可以探測225公里外的飛機紅外信號,可以識別和跟蹤1000公里外的國際空間站。
雖然美F-22及F-35隱身戰機採用了包括噴塗鏡面反射金屬塗層在內的多種減少戰機紅外信號的措施,但是依然不能完全遮蔽隱身戰機所產生的熱量。另外,紅外跟蹤與搜索系統(IRST)是被動接收紅外信號,而傳統的機載雷達在發現對手的同時也會暴露自身的大致位置。
美國《Flightglobal》網站顯示,中國殲-20的IRST能發現150公里外的B-2轟炸機的紅外信號,可在110公里外發現F-22,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先進的IRST。新型光學系統可以在近300公里外探測。
由於紅外波在光譜中的能量相對較低,很容易迅速被大氣層吸收,不過中國工程師開發了一種單光子探測技術,進行計數和相關處理。對於快速移動的戰機目標,紅外搜索雷達需要長時間掃描,以獲取遠距微弱紅外圖像,中國在系統內部安裝一套特質的光學鏡頭,通過精確自動調整光束的方向來消除目標的模糊狀態,可以在幾秒鐘內掃描速度比目前使用的大多數紅外雷達更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u8elIFIrzw
阿楨
俄戰機危險了!美向烏提供NASAMS中程防空導彈 2022.06.28 新頭殼newtalk
NASAMS為美國雷神和挪威康斯堡公司基於AIM-120空對空導彈聯合研製的,最大射程25公里。一個作戰單元包括4部雷達、 9部6聯裝導彈。
回應
沒有長程預警雷達,只靠野戰雷達是抓不到先進戰機的。而且野戰雷達一開機馬上就會引來反幅射飛彃。
每天都說烏克蘭快勝利了,快打到莫斯科去了喔!
相關新聞
烏東戰況失利「每天數百人傷亡」烏2022-06-03派民兵上前線
烏提出更嚴格的男子行動限制令,不可離開家鄉。
俄軍“奪城戰”攻勢加速
普京2022-07-05祝賀俄軍奪取盧甘斯克下一個目標頓涅茨克
阿楨
中國航發大爆發,新款直10ME換裝更強勁心臟,長弓霹靂火單挑台灣「長弓阿帕奇」 2022-03-30
近日,一張最新款直-10ME武裝直升機的照片,引起外界關注,桅杆頂部則安裝了一部雷達,看起來與美國AH-64長弓阿帕奇很像。
從外觀來看,長弓阿帕奇像的頂個盤,而俄羅斯米-28N則像頂個球。而照片中的直-10比阿帕奇厚一些,但又沒有米-28N那麼圓,可能對這兩種都有借鑒。
AH-64 長弓最大特點是“發射後不管”,射導彈後可以實現自主索敵與追蹤功能,可以不需要駕駛員確定目標,直接撤離戰場,提升直升機的生存率。另外,長弓每6秒鐘就掃描一次,可在8公里的範圍內同時鎖定與區分多達256個目標,並且篩選出16個首要目標。在伊拉克戰場中,將伊拉克龐大的裝甲坦克群以摧枯拉朽之勢擊垮。
而米-28N的 “夜空獵手”是毫米波與釐米波雙波段雷達,能在黑夜、大霧與惡劣的氣候條件下,照樣能準備識別與追蹤目標。並且配備鐳射測距儀等設備,能以10至15米低空貼地飛行時,及時避開障礙物,並且能在障礙物後方探測前方目標。
直-10ME機頂雷達可能兼具這兩種特性,使其能發揮更好的優勢。在2019年天津國際直升機博覽會上,中國的直-19直升機就出現過類似的裝置。
最初直-10,採用加拿大PT6C-76C發動機,但美國制裁,後續直-10採用國產渦軸-9A,造成直-10的航程、起飛重量等難以安裝機頂雷達。而如今已換裝渦軸-9C發動機,為直-10加裝機頂雷達創造了條件。
美國因S-400事件對土耳其進行制裁T-129發動機,巴基斯坦因而轉向中國訂購直-10ME。
阿楨
美媒:巴軍殲10C令印度面臨重大挑戰 全面超越蘇30 2022-01-05 軍迷圈
美媒《軍事觀察》報導,巴基斯坦已成為殲-10C“4++代”第一個海外客戶。
印度自20世紀90年代末部署重型戰鬥機蘇-30,並從2002年部署更先進的蘇-30MKI,目前有270多架正在服役。
蘇-30MKI續航能力比殲-10C高得多,可攜帶更多的彈藥,而印度最近從法國購買的“陣風”戰機,飛行速度和高度不但不如蘇-30,甚至也不如殲-10。殲-10是在蘇-30MKI問世16年後的2018年才服役,並受益於中國強大的技術基礎和研發規模,在航空電子設備,特別是感測器和電子擁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殲-10C的部有源相控陣雷達,雖然尺寸要比蘇-30MKI的無源相控陣雷達小,但更難被干擾,探測效率也更高,電子對抗能力也更強。殲-10C的PL-15性能遠遠優於俄羅斯R-77和法國“米卡”導彈。在射程上,PL-15可以達到印度導彈的兩倍以上(R-77為110公里,米卡為80公里)。PL-15使用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制導,不僅不易受到干擾,也更能鎖定隱形目標。在短程空對空作戰方面,殲-10C的PL-10短程空空導彈具有非常大的離軸發射角,要比印度優勢。殲-10C機身更廣泛使用複合材料,重量也更輕,推重比也更高。
殲-10C相對于蘇-30MKI的主要優勢在於,低得多的運營成本和維護需求,以及先進的電子系統和資料連結。這也被認為是使該機在2020年模擬空戰中擊敗俄制蘇-35的主要因素。
阿楨
俄羅斯遇經濟抵制 Su-35戰機被大量退單 2022/01/04
俄羅斯的蘇愷系列戰機過去幾十年一直很暢銷,不過最近遇到退單潮。知情人士透露,由於美國與西歐陣營對俄羅斯經濟制裁,間接導致一些Su-35戰機的原本訂戶決定退訂單,包括埃及、阿爾及利亞、印尼都取消了Su-35戰機的採購案。
防衛部落格(Defense Blog)報導,Su-35之所以被退單,與它的產能受限有很大的關係,雖然俄羅斯掌握了大多數Su-35的生產工作,但是精密的電子設備卻需要從美國、歐洲和以色列進口,在美國與北約對俄羅斯進行工業產品的禁運後,就造成產能的延遲。
消息人士表示,「由於俄羅羅未能及時更換供應商,先前從一些歐洲國家和以色列進口的主動掃描陣列雷達和關鍵航空電子設備被扣住,影響3個國家對Su-35的大訂單。」
埃及也停止了30架Su-35戰機的採購,轉單到其他款式的戰機。鄰國阿爾及利亞也決定不買Su-35,而是把資金集中到Su-30SM 戰鬥機的性能更新上,現代化上。這對俄羅斯來說,是相對的好消息,雖然新戰機訂單取消,但至少現有戰機的性能提升也是一筆不無小補的商機。
Su-35剩下的出口希望在伊朗,報導稱,德黑蘭將於下個月與俄羅斯簽署一項為期 20 年的軍事戰略合作協議,可望購買包括 S-400、軍用衛星和埃及退訂但已完成的Su-35戰鬥機。
相關新聞
俄宣稱S400比西方好,S-300/鎧甲-S1被摧毀,但在利比亞不敢打以色列軍機,在敘利亞被土耳其無人機摧毀 (回應:主因是俄在雷達電子和軍用電腦領域嚴重落後,防空導彈武器形同虛設。)
阿楨
陸殲10C確定出售巴鐵 關鍵在PL15導彈WS10發動機 2022/01/04 中時
日前巴基斯坦空軍2022官宣視頻透出端倪後,巴國隨即對外放出殲-10C機隊將在2022年3月23日國慶中展示的消息,之所以從殲-10A直到殲-10C才成交,除了與印度購入飆風戰機外,殲-10C成功換裝渦扇-10向量推力發動機與決定搭配PL-15遠程空對空導彈,是關鍵。
霹靂-15可供巴JF-17(梟龍)Block3使用,但在雷達與與機動性等遜於飆風,對戰勝算不大。進口殲-10C後,只要掌握機會並運用適當的戰術,有機會先發制敵擊敗飆風。
殲-10C在2019年珠海航展傳出的是每架7000萬美元,接近梟龍Block3的5000萬。殲-10C甚至稱這次交易是14億美元購入36架,真是半買半送,當然也有可能是與其他交易項目捆綁在一起才有的價格。中國願意以如此低廉價格出售給巴國,除了雙方長期的關係之外,可以讓殲-10C有實戰檢驗的戰場。因為對於所有高價值軍事資產來說,實戰戰績才是軍火外銷唯一的硬實力,只要有一次機會擊敗盛名在外的飆風戰機,那未來的財源才真是源源不絕而來。
梟龍報價5000萬美元,阿根廷嫌貴要求降價,還拿印度施壓? 2021-06-07
5000萬美元的梟龍是否太貴?印購法陣風單價超過2億美元,瑞典JAS 39鷹獅已超一億,印度LCA光輝成本也7800萬美元性能是絕對比不過梟龍,所以梟龍有很好的性價比。
梟龍Block1僅1500萬美元。但是多批次改進,Bolck3已5000萬美元:換用了探距170km的KLJ7主動電子掃描(AESA)雷達,PL-15/10空空飛彈。
相關新聞
台灣買F16V要價1億2100萬美元逼近F-35B 專家說通膨驚人價格翻倍
空軍說明:F16V單機價1.21億美金 F35要1.5億美金以上
阿楨
美媒:胡塞武裝占盡優勢 但沙特有錢能用導彈打無人機 2021-11-22 軍迷圈
據美國媒體《福布斯》網站報導,用空對空導彈打擊低技術無人機是一種昂貴的戰術,但沙特可能無法放棄使用上百萬美元的導彈對付幾千美元的無人機。
美已批准沙特採購價值6.5億美元的280枚AIM-120,因為沙特的導彈因打擊胡塞武裝在葉門發射的來襲無人機而耗盡。
不過使用這種先進的美制空對空導彈對付胡塞武裝製造的低技術飛機的主要問題在於,它的成本太高了。這是不對稱戰爭的一種形式,胡塞武裝的無人機讓沙特付出了巨大代價,而他們自己卻只付出了極少的代價。
這個問題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2017年,沙特領導的多國聯軍就用一枚價值300萬美元的“愛國者”導彈擊落了一架造價僅1000美元的小型四旋翼無人機。而AIM-120導彈也並不便宜。雖然此次沙特採購導彈的交易還會包括培訓、支持、維修備件和其他額外費用,但粗略地說,最新一批的AIM-120C7單價將超過230萬美元。
但沙特採購美制導彈也並不是一筆特別糟糕的交易。2018年,當時英國購買了200枚性能稍微先進些的AIM-120D,也是6.5億美元。日本2018年採購AIM-120的單價約200萬美元。加拿大2017年採購32枚導彈就花了1.4億美元,每枚超過400萬美元。
胡塞武裝Samad能夠飛行1500公里或更遠的距離,並對目標上投下GPS制導炸彈。這些無人機的翼展不到5米,並採用商業電子設備製造。其成本估計為數萬美元,胡塞武裝現在可以大規模生產這些無人機,儘管他們似乎依賴伊朗的援助。
胡塞武裝還使用各種更小的自殺式攻擊無人機,包括Qasef-2K等,這些無人機的設計是在空中爆炸,並大範圍內的拋射致命的彈片。胡塞武裝的另一款Rased無人機實際上是一款小型民用無人機,你可以輕易在購物網站上買到它們,價格僅為150美元。
在這場不對稱的戰爭中,所有的優勢似乎都在胡塞武裝這邊。到目前為止,沙特人仍有能力維持這場戰爭。而胡塞武裝可能也會熱衷於提高無人機攻擊的頻率,因為他們正在獲得回報。不過目前富裕的沙特王國可以用“黃金子彈”射擊“火雞”,除非來襲的無人機數量大幅增加。
阿楨
天龍50採用北方賓士6X6卡車底盤,安裝有4具圓筒形儲運發射筒,採用傾斜熱發射方式。一套包括1輛指揮車、1輛多功能雷達車、4-6輛導彈發射車、一套後勤保障系統,能夠與天龍30共同組網。系統撤收時間15分鐘,正常反應時間為20秒,緊急為16秒,發射車與指揮車的距離可以達到5公里。IBIS-200型S波段三座標雷達,探測距離250公里,能夠同時搜索144個目標並引導12枚導彈摧毀目標。
天龍50導彈性能先進、系統簡單、效費比高(比西方導彈便宜40%)適合第三世界國家的防空需求。所以很快就有買家找上了門。盧旺達於2014年購買了該系統, 2017年12月摩洛哥也進口了該系統,評價非常好。印尼和馬來西亞也有進口意向。
和國外同類防空導彈對比
美國和挪威聯合研製的NASAMS,並沒有對AIM-120導彈進行改進,所以射程只有20公里,不到天龍50的一半。
俄羅斯SA-17/BUK-M2,它採用的9M38M2導彈最大射程50公里,高度25公里-15米,機動超載30G,彈長5.5米,直徑0.4米,發射重量720公斤,天龍50的發射重量只有SA-17的一半,但是射程、射高、速度等指標與之相近,機動超載還要高一點,不過SA-17的戰鬥部重量要比天龍-50要大,因此威力要大一些,不過天龍-50採用了主動雷達制導系統,制導精度,可以部分彌補這些不足。
北方公司的4大防空導彈能夠組成防空體系,可以依照使用國的要求組成針對性不同的系統,特別是價格低廉性能高這點特別適合亞洲、非洲和南美洲不太富裕的中小國家。但是天龍系統還缺乏遠端防空導彈,客戶可選擇FD-2000B,組成更加強悍的防空體系!
https://posts.careerengine.us/p/5fa8b80e71ba671539120a06
阿楨
北方工業的外貿天龍防空導彈家族,空對空導彈改造 2020-11-09
1、天龍6倚天近程防空導彈
天龍6使用了天燕-90直升機用空對空導彈。天燕-90彈長1900毫米,彈重20公斤,採用銻化銦紅外導引頭,戰鬥部3.5公斤,殺傷半徑5米。在天燕90下地過程中,加強了火箭發動機,射程500-6000米,射高15-4000米,最大飛速2.2馬赫,單發殺傷概率80%,可同時對付4個空中目標,能夠打擊超低空戰機、直升機、無人機和巡航導彈等。
天龍6採用WZ551型6x6裝甲車/4X4底盤的輕裝版,集成8枚導彈和雷達、光電系統。雷達探測距離18千米,光電探測距離12千米,射程超過單兵防空導彈改裝的復仇者等系統。2010年天龍6成功出口老撾。
2、天龍12近程防空導彈
天龍12是俄羅斯鎧甲S1的中國版(楨:? )採用8x8輪式越野底盤,沒有安裝防空火炮,其實鎧甲S1安裝防空炮的行為本身就是對導彈精度的不自信,火炮需要額外的重量、機構、火控,在發射過程中還會嚴重破壞雷達和導彈的精度。
天龍12的導彈採用無線電指令制導,能同時攻擊12個目標,有效射程2-12公里,有效射高15-5000米。
3、天龍30中近程防空導彈
天龍30使用了國產第四代近距格鬥空空導彈PL-10E的地空改型,使用了6X6越野中型卡車底盤,安裝了傾斜發射的6連裝儲運發射箱,導彈射程30公里。其制導方式為捷聯慣導/GPS+資料鏈+紅外成像末制導,可選裝雷達導引頭,抗干擾能力強,最大超載60G。
天龍30跟天龍50能共組防空網,共用IBIS- 200新型雷達,截獲距離250公里,能同時跟蹤12個目標,物美價廉,甚至還發展出了傾斜式發射的艦載型。天龍30具有體制先進,抗干擾能力強,命中率高的特點,與歐美用空空導彈改裝的IRIS-T SL、米卡相比毫不遜色,在射程上還要高一些,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4、天龍50中近程防空導彈
天龍50使用的是國產中距空空導彈SD-10A的地空改型DK-10A,為了不減小射程,DK-10A採用了增大後彈體多裝燃料(也有說採用了雙脈衝火箭發動機)和邊條翼的設計,彈長5.054米,彈徑203\260毫米,射程50公里,射高30-19800m,最大超載38G,採用捷聯慣性制導+資料鏈連接+主動雷達末制導的複合制導方式,採用殺傷爆破戰鬥部,可以有效攔截固定翼飛機、直升機及無人飛行器等,執行區域防空任務。
阿楨
與陸霹靂15打對臺 美最新長程空對空飛彈曝光 2021/09/22 中時
波音在美國空軍協會研討會上,展示了新型長程空對空飛彈(LRAAM)的設計,採用2節式火箭助推器設計。F-35、F-22等匿蹤戰機,就算無法在內部彈艙攜帶完整的LRAAM,也可能使用單節式LRAAM。
PL15導彈200-300公里的射程是如何做到的?
其實上固體火箭助推器的推重比是相當驚人的。一般渦扇大推,推重比能做到10到12就是目前的極限,但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推重比基本都有50以上,有些甚至可達100以上!
固體火箭發動機和主彈體分離後,剩下的空殼部分只有不到100公斤,因此在超級巨大的推重比下,那個快燃燒完畢的固體助推器才會飛出一個非常驚人的瞬間弧線。實際上全球戰術導彈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特點都差不多。第一是點燃後瞬間推重比和推力很大;第二個特點是燃燒消耗速度極快。比如AIM9X格鬥彈燃燒2.2秒有效射程可達5公里以上。而AIM120C中距彈燃燒9秒射程高達75公里。PL15的雙脈衝導彈,第一次燃燒15秒彈道在2萬米以上可大大減少空氣阻力,全部燃燒在25秒,可以保持相當的存速能力。
阿楨
印媒:俄新型5代機比梟龍還便宜 印度可買來對抗中國 2021-07-28 軍迷圈
據《印度國防新聞》網站報導,俄羅斯輕型第五代戰機“將軍”很可能具備先進的隱身能力,但其售價將遠低於美國的 F-35。而印度空軍沒有戰機能與殲-20匹敵。因此印度將熱衷於購買,以幫助其在邊界上應對中國。
預計“將軍”戰機將在2023年進行首飛,並於2026年開始交付。該機採用單引擎設計,採用三角翼和傾斜雙垂直尾翼佈局並取消了水準尾翼。它裝備了推力向量發動機以及至少三個內部武器彈艙。最高速度為2馬赫,航程為3000公里,有效載荷為 7.4 噸。
與價格至少1億美元的F-35相比, “將軍”只有2500萬至3000萬美元。相比之下,蘇-35超過8000萬美元,而成飛公司殲-10C超過6000萬美元。中巴JF-17梟龍Block3, 5000萬美元。不過一款五代機想達到預定的價格總是非常困難的。例如F-35預估成本也僅為5000 萬美元。
預計中東、亞太和拉丁美洲國家都對“將軍”有興趣。
相關新聞
未收到外國採購申請 俄將自行撥款建造新型五代機
美軍方要求下一代發動機可以匹配F35戰機
F35B為何要登日本航母 美媒:就為對抗中國
日本想用F22+F35技術對抗殲20 但要等15年 2021-08-25
2021年7月,美批准出口日本105架230億美元F-35,數量到達147架,成為F-35的最大海外客戶。
F-35的局限性……
回應
看來阿三還沒被毛子坑爽
毛子航母都可以白送,將軍2500-3000萬美元有何不可。只是,想要相控陣版-加錢;想要帶光電塔-加錢;想要內置導彈-加錢……
所有軍火,在別人手裡都打不過布拉莫斯,到了阿三手裡,就賦予仙氣,是世界第一。
相關新聞
中俄印都有蘇30誰的性能最強 美媒排名
第一名:蘇-30SM2——俄羅斯
第二名:蘇-30SM——俄、哈薩克、白俄、緬甸
第三名:蘇-30MKI/MKA/MKM——印度、阿爾及利亞、馬來西亞
第四名:蘇-30M2——俄
第五名:蘇-30MK2——委內瑞拉、中國、越南、烏干達、印尼
第六名:蘇-30MKK——中
第七名:蘇-30K——安哥拉
回應
最強的應該是殲16.
相關新聞
蘇35罩門「雪豹-E」被動電掃雷達吃大虧 被殲16與殲10C的動電掃雷達壓著打
和印度軍演想摸清陸蘇-30底細 日本要以F-15迎戰
阿楨
中美歐的超視距空對空導彈各有什麼優劣 2021.02.22
霹靂-15採用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使用傳統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空空導彈在發射後僅有短短幾秒的加速時間,之後導彈開始無動力滑翔時,導彈機動性下降(無法使用推力向量控制)且速度也會急劇下降,導致追不上敵機。但雙脈衝發動機可以點火兩次,此外,因為導彈速度越快空氣阻力就越大,因此在發動機第二次點火之前速度並沒有達到理論上的最大值,擁有更遠的射程。
歐洲流星導彈發動機的主體仍舊是固體火箭發動機,但在前端安裝了進氣道,空氣被壓縮,並與火箭發動機燃燒產生的廢氣相混合,並被後者加熱(類似於渦扇發動機的內外涵道)。這種冷熱混合的排氣可以提升固體燃料的利用效率。固體火箭燃料的比沖大約為260秒上下,但衝壓火箭可達到500秒以上,實現比一般導彈更長的動力射程。MBDA估計流星導彈的不可逃逸區是一般空空導彈(AIM-120)的3倍,美國人估計其動力時間高達恐怖的60秒(AIM-120為7.75秒)。但劣勢在於導彈劇烈機動可能會導致進氣道失速,發動機的性能也會直線下降。此外,在攻擊超遠距離目標時,燃料燃盡後就與傳統導彈沒什麼差別,而雙脈衝則可保證接敵時有不錯的機動性。
AIM-120D與AIM-120C7的發動機一樣,僅使用了更好的飛行控制系統,希望通過航路規劃讓有限的燃料發揮出最大的效能,頗有三代半戰機對比四代機的意思。但好處是,以後如果設計動力更強勁的導彈,可以直接利用現在的軟體設計經驗,讓新導彈發揮出最佳效能。比如美國正在研製的AIM-260,就稱使用了與霹靂-15類似的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
回應
火箭衝壓發動機的垂直機動性不佳。高度突然變化帶來的氣壓劇烈變化,會超出進氣道的調整範圍。早年蘇聯的薩姆六就有這個毛病。
阿楨
外媒:殲10C掛4枚霹靂15亮相 載彈量終於趕上F16
外媒《戰鬥機世界》2021-02-10報導,一架殲- 10C上掛載了4枚霹靂-15導彈的畫面首次曝光。
與霹靂-12相比,霹靂-15採用改進的主動雷達導引頭和雙脈衝火箭發動機,導彈的射程大幅增加。較小的彈翼也非常適合在第五代殲-20內部彈艙中攜帶。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殲-10戰機執行空戰任務時只能搭載兩枚霹靂-8和兩枚霹靂-12導彈。但這個載彈量要少於美軍F-16戰機的四枚AIM-120和兩枚AIM-9,這影響到了殲-10戰機在空戰中的持續火力輸出。
殲-10由於受到鴨翼三角翼氣動佈局的限制,使該機只能在兩個機翼下各攜帶三個武器掛點,而不能像傳統佈局戰鬥機的梯形機翼那樣在翼尖安裝一對導彈發射滑軌。設計師為戰機設計了一個重量較小的雙聯裝複合掛架,就可以達到4枚中程導彈和2枚短程導彈,載彈量也追上了F-16。
陣風,颱風,鷹獅都是鴨式氣動佈局,不都有翼尖掛架嗎?殲十沒有翼尖掛架是追求超音速性能的設計取捨決定的。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1-02-10/doc-ikftpnny6201677.shtml
阿楨
殲20新照曝光已裝航炮? 2020-12-11 新浪軍事
四代機是否應該裝航炮?
正方人認為四代機不一定不會遭遇空中格鬥,反方則會舉出美軍JSF計畫(F-35B/C無內置航炮加了一個航炮吊艙)為例。
航炮的性能角度
首先,目前戰鬥機的航空機炮應用場景只有一個:空戰。
在四代機空戰雙方同時具備低可探測性能後,主要的攻擊手段效率未知的情況下,能保留一門航空機關炮作為兜底當然是好的。
F-22是一種單純的空戰機型,而F-35B/C定位是“聯合攻擊戰鬥機”,在它裝航炮與不裝航炮的取捨之間,多存在定位不清、職責不明的問題;
而俄羅斯的蘇-57的主要職責與F-22相當,故裝了GSh-30型航空機關炮。
從殲-20定位偏向於制空,裝備航空機關炮,應是自然而然的事。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12-11/doc-iiznctke5927718.shtml
阿楨
空軍在西北實兵對抗影像曝光 殲11D可能已重生 2020-12-04 新浪軍事
殲-11D具有與殲-16類似的先進機身結構,裝備有先進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PL-10和PL-15新一代空對空導彈、改進型電子戰系統、新型座艙、WS-10發動機。但殲-11D在設計上更偏向空戰,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傾斜安裝方式與殲-16完全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機鼻結構和根部斜切雷達罩。
最後很可能是雙座佈局先天具有的優秀多工能力和遠航作戰能力,最終中國空軍選擇投產殲-16並從俄進口一批24架蘇-35SK來滿足急迫需求,殲-11D於是止步於原型機階段。這個決定背後也反映出我國空軍向攻防兼備空中力量的轉型,對純空優戰機需求有所降低。
不過現在殲-11D很可能已經以另一種方式轉世,那就是具有淺灰色雷達罩的殲-11B單座機的最新改進型——殲-11BG。從該機翼尖老式掛架可以看出,殲-11BG在改進上並沒有殲-11D那麼激進,升級重點放在相控陣雷達和WS-10改進型發動機上,適度升級策略也使該機的製造成本大幅低於殲-11D。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12-04/doc-iiznezxs5148895.shtml
阿楨
美媒:巴基斯坦無需引進殲10 用梟龍3就能對抗印度
據美國《軍事觀察雜誌》網站2020-09-22報導,殲-10的最新改進型號,即“4++代”的殲-10C戰鬥機,於2018年服役,目前已裝備超過200架。該機使用了一系列先進的新技術,包括隱身塗層、更強大的發動機、有源相控陣雷達、新型座艙顯示器和電子戰系統,以及使用PL-15和PL-10空對空導彈。而JF-17“梟龍”的最新改進型號是JF-17 Block3,該機同樣擁有許多相同先進技術。
殲10和梟龍重量與美國F-16和瑞典“鷹獅”相當,都是在相似的設計理念下開發的。F-16是一款標準的輕型戰機,“鷹獅”則是“超輕型”使用的是雙引擎的中型F-18而不是重型F-15的一台發動機。JF-17則採用了一台米格-29的發動機,米格-29與F-18同屬中型雙發戰機。
JF-17製造成本低,價格也便宜,操作起來也更容易。JF-17 Block3雖然總體能力不如殲-10C,但由於裝備類似的航空電子設備和使用射程高達250-300公里的PL-15導彈,其在超視距作戰中仍能構成相當的威脅。
相關新聞
巴鐵大批中國VT-4坦克亮相:雖然VT-4與印度T-90S和T-90MS一樣被稱作“第三代主戰坦克”,但實際上無論發動機功率(1500馬力VS980/1150馬力),還是火控系統水準(雙獵殲火控系統VS獵殲式火控系統)、感測器能力(第三代紅外成像儀VS第二代紅外成像儀)、車輛數位電子化水準,T-90S/MS和VT-4都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阿楨
下一代空對空導彈為何這麼小 F22/35可以裝14/12枚 2020-08-04 兵工科技
美國洛馬公司正在研製一款被冠以下一代的新型空對空導彈,目前美空軍使用的是AIM-120空空導彈,最大射程70千米, F-22和F-35一次分別只能攜帶6枚和4枚,全長177釐米(AIM-120365釐米),重70千克(AIM-120約157千克),體積和重量僅分別為AIM-120中程空對空導彈的40%和45%,採用了主動雷達和紅外成像雙模導引頭,安裝近炸引信和觸發引信兩種類型引信,可以在充滿電子對抗的環境下,全天候、全時段使用。具備後向攻擊能力—採用保形雷達陣列技術、反作用控制技術與載機後向式雷達相結合,使該彈具備了在載機後方攻擊目標的能力,即從載機前方發射導彈,利用導彈的超機動性攻擊位於載機後方的目標。
第三,搜索範圍支持360度全覆蓋,能在複雜背景干擾下識別出真實目標。導彈採用多波段多模有源相控陣雷達導引頭,是目前世界上首個可工作在C波段和Ka波段的導引頭,其中C波段導引頭極大地改進了導彈的遠距離截獲和跟蹤能力,而Ka波段導引頭則為導彈飛行末段提供了高解析度圖像。在進行空空作戰過程中,導彈能夠識別40千米以外的雷達橫截面為0.1平方米目標。在打擊防空雷達時,導彈能夠在敵雷達關機狀態下對防空雷達進行成像識別末段導引。
洛馬已經完成初步技術研發工作,導彈模型已經完成並進行飛行實驗,演示了中距攔射彈的技術成熟穩定性。洛馬力爭2020年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回應
說了半天和沒說一樣,到底怎麼做到這麼小還能打那麼遠的?是推進劑技術飛躍了嗎?兵工科技也淪為標題黨?
200公里估計是從1萬米高空高初速拋射彈道得出的最大射程。
哪個國家不是把空對空導彈儘量往小了做?技術沒有大的突破,想縮小體積太難了
美國在燃料上有突破了吧。
開玩笑呢?任何技術發展也都是循序漸進、有跡可循的,長度、重量減了一半以上,射程反倒是原來的3倍左右,也沒這麼“跨越式發展”的吧?美帝又獲得外星科技了嗎?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08-04/doc-iivhvpwx9116830.shtml
阿楨
印度軍隊野戰防空實力如何:裝備十分落後戰力低下 2020/07/31 兵工科技
印度陸軍防空兵團擁有3個獨立防空旅,45個防空團,裝備有薩姆-6、薩姆-7、薩姆-8、薩姆-13、伊格拉及山貓等型防空導彈和L-70、ZU-23-2及ZU-23-4等型高炮。從規模數量來看,編制規模很大,但從裝備來說,還是上世紀70、80年代及以前的老式裝備唱主角,性能都比較落後,且欠缺類似“道爾”的中低空自行式防空導彈系統。
印度防空另一勁旅——印度空軍防空導彈部隊,共裝備有25個S-125防空導彈中隊、6個薩姆-8 9K33中隊、與以色列合作開發的巴拉克-8阿卡什中隊及1個SPYDER獨立分隊。
與遲遲難以大規模列裝的巴拉克-8一樣,SPYDER的問題也是裝備太少只1個中隊,技術能力再突出,也難以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07-31/doc-iivhuipn6070328.shtml
外媒:美軍顧忌中國反導系統 特別提到HQ-19 2020/07/31 新浪軍事
據《陸軍識別》網站報導,根據美國國防部在2020年7月28日發佈的報告,俄中正在發展能力越來越強、數量越來越多的導彈防禦系統,並在與美國競爭時將這些反導系統納入其防禦戰略。
HQ-19是HQ-9的升級版,HQ-9是一種中遠端、主動雷達制導地空導彈。HQ-19能夠在低地球軌道的低端對抗彈道導彈和衛星(ASAT),這相當於美國的“薩德”系統,可以攔截射程在約1000至3000公里之間的彈道導彈。在某些情況下,它可能有能力對抗射程在3000公里到5500公里之間的彈道導彈。
阿楨
改變現狀 印度和陸拚了 喜馬拉雅邊境增兵3.5萬 2020/07/31 中時
據印度《商業標準報》和《南華早報》2020/07/30,印度在喜馬拉雅邊境增兵3.5萬,這可能改變3,488公里「實際控制線」(LAC)的現狀,並使印度已吃緊的軍費更拮据。
雖然印度是全球第3大軍費支出國,但三軍裝備的卻大都是過時的武器,軍費中約有60%都用在支付130萬印軍的薪資,剩下來的則用來付以往的軍購費用。
回應
印度人一貫的做法,虛張聲勢,自吹自擂。中印邊界那鬼地方,印度擺了大量的兵力,純屬人海戰術。後勤補給困難,武器萬國牌,本來彈藥儲備就只有幾個星期的,到時候還得進口。臨時抱佛腳,緊急進口俄國法國武器,剛來了五架法國狂風,就號稱是Game Changer,說連大陸的殲20都遠遠不如。真打起來,這幾萬人都會被包餃子了。反觀中國大陸,基礎設施勝過印度,多層防禦支援體系。武器遠勝印度。解放軍靠的是機動性,後勤優良,武器的全面性遠超印度:火力的射程、精確度、多層次的情報支援。後面依託的是中國完整先進的國防工業和龐大的經濟力。
外媒:印度陣風對巴軍威脅極大 梟龍最容易受攻擊 2020/07/31 新浪軍事
據《歐洲時報》報導,最近抵達的法國“陣風”戰鬥機給印度空軍的實力帶來了巨大提升。該機裝有超視距的“流星”空對空導彈,號稱是亞洲最強大的戰機。流星射程為120公里,優於巴基斯坦的F-16戰機AIM-120C-5的100公里。
回應
梟龍3相控雷達加PL-15,陣風未必是它的對手!
陣風的全球銷量,客戶們是在用腳來投票的呀!別說什麼梟龍,殲十還沒人買之類的話,中國戰機外銷是牽扯到購買國與某些大國之間的政治關係的。
印度買的法國陣風為何出口情況不佳 美媒:質次價高 2020/07/31 新浪軍事
據美國防務媒體《軍事觀察》網站報導,由於陣風體積小,並且許多技術都受到限制,不僅在技術上落後F-35一代,而且價格還更高,每架售價2.4-2.6億美元,這導致了出口不佳。
阿楨
增推1噸的"梟龍之心" 還能是"窮人版隱身戰機"的選擇
據aviaport.ru網站2020-07-08報導,由克裡莫夫研發的RD-33渦扇發動機最新改進型RD-93MA,將在年底完成測試。
相比梟龍使用的RD-93,梟龍3的RD-93MA把最大加力推力從81.4千牛提升到了91.2千牛(約9.3噸)。當然,這並不是RD-33家族第一次達到這個指標,早在2001年的米格-29OVT上的RD-133最大加力推力就與之完全一致,難免要在壽命等方面有所犧牲。
RD-33並沒有像AL-31F系列那樣產生脫胎換骨的大改型,不過米格-29K/KUB的RD-33MK通過結構優化設計,採用先進複材冷卻葉片等技術後,在最大加力推力增加到86.3千牛的同時,總壽命從2000小時增加到4000小時。
相關新聞
外媒:俄已按中國要求升級RD93航發 將裝備梟龍3戰機
回應
又是發動機,發動機就快趕上國足了。
殲-31鶻鷹艦載機新心臟 渦扇WS -19黃山發動機曝光 2018/10/21 旺報
目前正參與瀋陽飛機工業第五代戰機研製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殲-15總設計師孫聰近日前往中國航發貴陽所調研,和相關人員討論新一代航空發動機的研發。
目前FC-31使用是RD-33MK,後來雖換裝從RD-33改良自製渦扇-13但推重比僅9推力僅10噸。而渦扇-19推重比達11,推力如能達12噸,相比美國F-35的F-135單發21噸推力33噸最大起飛重量,24噸推力至少35噸的起飛重量,可讓FC-31達到1500公里作戰半徑,就算攜帶4枚反艦飛彈和6枚空對空飛彈,仍有800公里作戰半徑,再配合射程達到400公里的反艦飛彈,FC-31的打擊範圍能達到1200公里左右,足以保證航母優勢。
2021年首飛!陸快馬加鞭研製新一代航母艦載機 2020/07/01 中時
據《大眾機械》網與《富比士》雜誌6月30日報導,愈來愈多跡象顯示,俗稱殲-31的升級版FC-31「鶻鷹」戰機2021年可望首飛。
中國航空研究院6月29日透露研製新戰機專案的團隊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情況下,已恢復工作,好確保新一代戰機在2021年如期首飛,這款新戰機很可能是由FC-31發展來的航母艦載機。
解放軍正在上海江南造船廠打造第三艘航母,可望在2020年代下水並服役,較先進的艦載機將大幅提升它的戰力。
阿楨
我軍超遠空對空導彈或採用固體衝壓發動機 射程超300km 2020-07-03新浪軍事
隨著中國空軍力量的快速進步,中國新型武器的發展動向也愈發受到外國媒體的關注,包括英國《每日郵報》在內多家外媒關注了中國新型超遠端空對空導彈的消息,稱其具有700千米的超遠射程。
現役的遠端空對空導彈,有的採用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比如美制AIM-120D,射程超過100千米;有的採用固體衝壓火箭發動機,比如歐洲“流星”,由於它採用吸氣式衝壓技術結合固體燃料,因此比沖比AIM-120D更高,射程超過150千米。
要想用現有的兩種推進方案打得更遠,就得把導彈做得更粗、更長,攜帶更多的燃料。俄制KS-172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導彈全長達到7.41米(助推器1.4米),比流星長一倍多,彈徑400毫米,粗一倍,重達748千克,是現役第三、四代中遠端空對空導彈的6~7倍。由此可見,要進一步把射程從300千米提高到700千米,採用現有動力方案的話,預計導彈長度超過10米,彈徑將近1米,彈重估計4~5噸左右,這顯然是不可接受的。
要想在可接受的導彈尺寸下達到700千米射程,只能使用比沖更高、油耗率更低的超燃衝壓發動機方案。美國在研製採用超燃衝壓發動機的X-51A超高聲速驗證機的時候,加助推器全長7.42米(其中彈長4.27米),全重1.8噸。因此我們可以估算,採用超燃衝壓發動機,射程要達到700千米的空對空導彈,彈長起碼7米,彈重1.5噸,比現役空空彈大得多。然而超燃衝壓發動機的技術方案目前並不成熟,穩定燃燒時間僅有100多秒。
然而從外媒公佈的殲-11B攜帶所謂PL-1X遠端空對空導彈的圖像來看,該導彈長度不超過6米,彈徑不超過300毫米,比KS-172還要小半圈。即便用超燃衝壓方案,射程也不會超過400~500千米。估計其很可能採用固體衝壓發動機,實際射程超過300千米,比KS-172稍遠。
制導方案:接力制導仍不成熟
現役的空對空導彈,發射階段和飛行中段採用本機機載雷達制導,飛行末段主動雷達導引頭開機制導。本機機載雷達導引距離不超過400千米,導引頭自身制導距離不超過100千米。加起來飛行中段起碼有200多千米處於制導空檔期,再加上700千米的射程大大超過了地球曲率限制。因此勢必要有其他中繼平臺提供中繼制導。目前無論是預警機還是中繼衛星,要提供這樣精確、目標更新速率這麼快的制導服務,在技術上難度很大,遠未成熟。
阿楨
發動機雷達全勝出:殲16空戰可完全壓制印度蘇30MKI 2020-06-29 新浪軍事
殲16主要武器是PL15和PL10空對空導彈
蘇30MKI仍然是落後的R77和R73
戰鬥機進行超視距空戰主要依靠機載火控雷達、中距空對空導彈。殲16配備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雷達孔徑可以達到1米,T/R模組超過2000個,雷達平均功率大約為2KW左右。而蘇30MKI配備BARS無源相控陣雷達,平均功率只有1KW,加上無源雜訊、損耗等指標明顯大於有源,殲16探測能力、抗干擾、多少目標攻擊等均比蘇30MKI要強的多。PL15中遠端空對空導彈,配備了固體雙脈衝火箭發動機,能多次點火,射程超過150公里。R77E中距空對空導彈採用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瞬間燃燒,工作時間短,限制了導彈有效射程, R77E有效射程不超過100公里。
實際上印度空軍也注意到了這一點,曾經計畫為蘇30MKI集成流星中遠端空對空導彈。流星採用固體衝壓發動機,工作時間長,歐洲導彈集團為了防止導彈資料外泄,已經明確拒絕為俄以雷達集成流星空對空導彈,因此蘇30MKI短時期內難以擁有能夠與PL15抗衡的武器。
PL10紅外成像制導空對空導彈,配合國產頭盔顯示/瞄準系統,具備強大的離軸攻擊能力。R73E,採用雙元紅外制導,探測能力、抗干擾能力遠低於PL10導彈。
殲16配備兩部太行改進型發動機,加力推力為13.2噸。蘇30MKI兩部AL31FP發動機,加力推力12.5噸。蘇30MKI重量卻高於殲16。
印度空軍制訂了蘇30MKI升級計畫,包括換裝AL41F-1S(117S)發動機,換裝IRBIS-E無源相控陣雷達,不過中距空對空導彈仍然沒有著落。近距空戰方面,歐洲導彈集團已經同意蘇30MKI可以集成ASRAAM紅外成像近距格鬥空對空導彈。
相關新聞
運20掛新航發直徑明顯變小 或為轟20測試發動機
成都瀋陽上周同時傳巨響 或是殲20殲16測試新航發
阿楨
不過其實電雷也不是一無是處,首先在東海,臺灣海峽這樣的淺水區,電動魚雷比較安靜,而且航速慢就帶來相對靈活的優勢而且SUT還是線導。潛艇被動聲呐,測距非常不准,而且一旦你用主動聲呐進行精確測距,百分之百會被對面馬上反制。
當時台軍旗魚級憑藉自己相對先進的水聲設備和SUT魚雷“虐”我們老舊的033型和035型,碰上少數039或者“基洛”的時候也不處下風。
現在,解放軍的主力潛艇都上了與MK.48相似的魚6,性能碾壓SUT,而旗魚級就顯得非常落後了。
他們曾經想要向荷蘭採購旗魚級的後續海象或海鱔,但因為中國外交壓力,未能成功,但看“潛艦國造”模型,活脫脫一個海象,尤其是那個X型舵,可以說一脈相承。
解放軍最新潛艇已裝備魚-10,採用了三元燃料技術,比MK.48更先進了,與英國“矛魚”屬於同類——打個比方的話,MK.48相當於AIM-120導彈的話,那麼魚-10就相當於“霹靂-15”了……射程更遠,速度更快,這個優勢在潛艇對抗中是非常直接的。
對於臺灣來說,“旗魚”級再怎麼改進,想要對抗解放軍層出不窮,數量龐大的潛艇,實在是力不從心。
我們知道柴電潛艇如果堅決“苟”的話,在現代環境下不太好殺。
歷史上有很多類似的案例,掌握了制海權的一方被對方一兩艘常規潛艇折騰的死去活來,尤其台海環境下淺海區反潛更是麻煩。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兩艘“旗魚”級只要設法“苟”到解放軍的登陸船團過來,然後齊射出自己的6發魚雷,那麼就一切都夠本了。
理論上說,這就可能了——這也可以解釋為啥臺灣就買了18枚魚雷,兩艘海龍能打出一輪半齊射呢,夠本了……至於打完一輪魚雷——反正母港肯定已經是被炸沒了,接下來是跑路去日本還是去哪裡,隨便選一個吧。
從這個角度看,臺灣的18枚MK.48還真是一個需要我們認真應對的東西。
當然應對的手段也並不複雜,就是和平時期隨時盯梢跟蹤這兩艘“旗魚”級,戰時確保把他們消滅掉就完了……對於潛艇數量、性能上都佔據絕對優勢的我們,這事兒不難辦。
當然反過來說,美國海軍的核潛艇數量和性能都比我們強,這方面,咱們還得多管齊下,一方面要繼續研製新一代高性能核潛艇及其配套武器,確保安全。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12988
阿楨
臺灣潛艇換魚雷 意義究竟大不大? 2020-05-22 席亞洲
近日,美國批准了臺灣採購Mk.48潛射重型魚雷的請求,採購數量小的令人吃驚,只有18枚,相當於兩艘“旗魚”級潛艇每艘9枚(該艇攜彈量20枚,魚雷管6具),每發魚雷1000萬美元。
這個價格就很搞笑了,美國2005年採購Mk.48 ADACP 380萬,後來洛馬又推出了新的Mk.48 CBASS,改裝費每發51萬。2005年的380萬美元換算成今天是500萬。兩廂結合,應是550萬,改裝的50萬沒算進去,甚至可算厚道呢!
啊……且慢
仔細看清單,原來買的不是Mk.48 MOD7 CBASS,而是Mk.48 MOD6,這也算是延續傳統,最新的技術不可能給臺灣,翻一倍價格賣,也算是老規矩了。
臺灣1987年向荷蘭採購兩艘“旗魚”級潛艇,1966年荷蘭引進美國“大青花魚”級潛艇——這也是美國最後一型常規潛艇的技術,以其為藍本,採用了水滴形艇體,三台高性能柴油機,大容量電池。不過當時荷蘭能買到的Mk.37魚雷是50年代設計的,航速17節時射程21公里, 26節時僅9.1公里。
美國自己1972年高的Mk.48採用熱動力——簡單說就是在魚雷的殼子裡有一個燃燒室,和氧化劑混合在一起的燃料在這個燃燒室裡燃燒,帶動渦輪輸出動力——這個原理可以說就是一個“水下火箭”,只不過最後不是靠往後面噴射氣體,而是用渦輪驅動螺旋槳而已,到現在也只有美俄羅英日中等少數國家掌握自行研製此類動力的技術。
通過這種全新的動力裝置,MK.48射程可達50公里,後期型號55節時射程也有38公里。荷蘭在2016年購買了最新改進型MK.48 MOD7,是該首個海外用戶。可以說MK.48和各種電動魚雷相比,那就相當於AIM-120空對空導彈和AIM-9比較,優勢太大了。
德國雖沒研製出熱動力魚雷,但卻研製了7種型號的電動魚雷,到80年代,他們的電動魚雷甚至達到了50節的航速,比同時代的MK.48還要快——沒錯,這就是臺購買“旗魚”級時,費盡周折偷偷從印尼買的印尼仿製版SUT魚雷。
不過SUT的50節其實是推銷時的宣傳,如以50節航速射程就個位數了。
據台軍說法,SUT的最大實用航速也就33節,而使用18節經濟航速達到的最大射程,是28公里。而外貿宣傳手冊則是35節時射程11公里,23節時26公里、18節時28公里。
阿楨
美國軍事雜誌分析 殲10C勝過F-16V 2020/05/11 中時
美國F-16V「蝰蛇」(Viper),和大陸的殲10C,分別於2017年和2018年完成,代表著當代最強大的兩種輕型戰鬥機,並且都是早期型的大幅度改進版本。這兩型戰機有頗多相似之處,包括空重都約13噸,機鼻電達空間大小相似,採用相似的單引擎配置,以及相似的武器掛載量,因此兩型戰機具有很高的可比性,美國「看軍事雜誌」(Military Watch)分析認為,殲10C的性能評分要比F-16V來的高。
首架F-16於1978年開始服役,而且F-16V沒有對原始設計進行太多更改,也就沒有減少雷達截面,而F110發動機的推力也沒有做更動。升級僅限於航空電子設備,包括新式座艙顯示器,電子戰系統和主動相陣雷達AESA。F-16V也仍採用AIM-120C中程飛彈,儘管一些報導稱,未來AIM-120D具有180公里的射程。
首批殲-10於2006年投入使用,可稱為殲10A。其設計得益於1970年代以來開發的新技術,空重比F-16輕一些,所使用的俄製AL-31發動機的功率,超過了美國F110的推力,具有更高的速度與作戰高度,而且大推力、輕機身的搭配,進一步增加了其機動性優勢,F-16則沒有哪個領域比殲10C擁有更高的能力。
殲10C,在機身設計上有明顯更的修正,改成DSI進氣,包括減少雷達的橫截面,使用隱形塗層,更多地使用複合材料,更強大的新型AESA雷達,以及PL-15(霹靂15)長程空對空飛彈,PL-15的估計射程達到驚人的250~300公里,遠勝過任何現有的美國空對空飛彈。
殲10C還將安裝新型的渦扇10B發動機,功率比AL-31還更大,也就會進一步擴大與F-16的推力差距。WS-10B還具有三維推力向量系統,它能帶來機動方面的具有巨大優勢,而F-16則沒有安裝過推力向量發動機。
另外,殲10C具有內建的集成紅外線搜索/追蹤系統(IRST),使其能夠更有效地鎖定近距離範圍的匿蹤戰鬥機,而不需開啟雷達。相對的,F-16沒有這樣的設計。
「看軍事」的結論是,殲10C的優勢是壓倒性的。
回應
台灣部長/名嘴說F16V可以完爆對岸的殲20,這下被美嗲雜誌打臉了,好痛!
10C當然勝過F-16V,台獨宣傳,自嗨自淫而已。
阿楨
同為鴨翼佈局的三代機,為何鷹獅在全球大賣,殲10卻無人問津? 2020-05-05 新浪網
JAS-39是國際軍火市場上的寵兒,捷克、南非、巴西等國都購買了這種飛機。外銷版本的殲-10C只4000萬美元,即使加上附屬設施和彈藥的費用,這個價格還是非常有誘惑力的。而巴西購買JAS-39時,用54億美元購買了36架,雖然包括了配套部件。
殲-10C的性能和JAS-39鷹獅比起來,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殲-10C還可以搭配中國的新型遠端空對空導彈霹靂-15射程在150公里以上。
其實,軍售從來不是單純的武器交易,這涉及交易國家之間的軍事合作。而美國主導的當今國際外交體系,必然容不得中國對外出口武器。而少數和中國有著軍售合作的國家,不是買不起就是不需要,令殲-10C處於非常尷尬的地位。裝備一種飛機,意味著維護保障體系要隨之改變,購買鷹獅,實際上就可以套用美制飛機的維護體系。
回應
武器銷售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地緣政治,武器性能反倒是次要的。
說明中國的勢力圈還沒覆蓋到那兒,買武器,是可解讀為另一種形勢的結盟。
慢慢地進行滲透,中國畢竟在這方面起步比較晚。
阿楨
殲-10戰機為何難現當年殲-7大賣的場景?
殲-7是中國在上個世紀60年代從蘇聯援助的米格-21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從1965年首飛到2006年關閉生產線,生產了4000餘架,向30多個國家出口了500多架
當年殲-7戰鬥機的熱賣是有幾個方面原因的。一方面是自身性價比高,上世紀80年代出口時200萬美元不到一架。考慮到蘇聯已停產了米格-21,而米格-23價格貴性能也沒有根本性的提升。更新一代的米格-29、蘇-27之類的,連蘇聯自己都還沒用上。因此,在殲-7大賣的上世紀80年代,正好處在了一個“空檔期”。
而殲-10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殲-10作為一種第三代或者說三代半輕型/中型戰鬥機,面臨的競爭對手是F-16、F-18、米格-29、陣風、JAS-39等諸多產品,再加上市面上的F-16很多是二手飛機,而米格-29的價格同樣也壓得比較低,這就讓殲-10的價格優勢無從體現。
另外,殲-7的原型參與過多次戰爭和地區衝突,實戰經驗豐富;而殲-10則還沒有實戰經歷,與競爭對手相比,也是一個很大的劣勢。
泰國擬為鷹獅換相控陣雷達後再戰殲10 但還是打不贏 2020-05-05 新浪軍事
4月29日,瑞典薩博宣佈已完成PS-05/A Mk4雷達測試,是專門為鷹獅C/D型設計的,可在不對機體、內部管線進行修改僅需3小時就能換裝,泰國已表示要換裝,尤其是在去年見識了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殲10C優越性能後。
鷹獅是中等推力發動機的輕型戰機,而殲10C則是大推力,在載彈量、航程方面有較大差距,並且殲10C能夠容納更多尺寸的雷達,並且殲10C還擁有IRST紅外光電搜索裝置、JHMCS頭盔顯示系統,探測、攻擊方式具備更高的靈活性。
阿楨
隨著隱身戰鬥機的出現,預警機會被淘汰嗎? 2020-04-01
傳統預警機在面對隱身飛機時也有探測距離大幅度縮短,沒有穩定跟蹤的能力,而隱身戰鬥機擁有三種探測預警機的方法:1.紅外探測器;2.電子戰系統;3.雷達系統。預警機也只有主動出擊了,將傳統的S波段雷達換成相控陣米波雷達,以提高對隱身戰機的探測能力,不會被淘汰的。
先來看看隱身飛機探測預警機的三種方式。
第一,紅外探測器。F35,殲20,蘇57,F22的升級版(計畫中)都裝有紅外探測器, F35的EODAS系統可以在90千米精確測量迎頭飛來的F16,也在2011年跟蹤到了1300千米處的運載火箭。所以說,隱身戰鬥機使用EODAS或者EOTS探測到大型預警機也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相比探測戰鬥機而言,探測距離會近點。
第二,電子戰系統。蘇57是否完成了射頻隱身還不好說,殲20,F35,F22是具備這種能力的。這種系統可以在本機雷達靜默的狀態下,發現遠達480千米處的輻射源,能夠在200千米處準確定位被測輻射源。也就是說,當預警機的的雷達開機掃描時,隱身戰鬥機就可以大概確定其位置,在200千米處既可以準確的定位。
第三,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在跟蹤目標時可以分出極窄的波束,而不會觸發被測目標的雷達告警系統。只不過現在的預警機不僅僅是起到預警的功能,還兼顧指揮,電子戰等能力,機載系統比較容易起反應。
由於預警機本身的RCS值較大,機動性較差,當被導彈鎖定時是難以逃出導彈的不可逃逸區的,所以被擊落的概率是極大的。為了避免被擊落,預警機完全可以加裝功率強大的電子干擾系統以及電子戰系統,提升對抗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的能力。事實上,主動雷達制導的空對空導彈的導引頭較小,抗干擾能力並不強,在受到干擾時很容易丟失目標。
另外,預警機還可以加裝反隱身雷達,但口徑普遍較大,如縮減探測距離,減小口徑,也可裝到預警機上的。畢竟A100就使用上了UHF波段的反隱身雷達。
https://k.sina.com.cn/article_6430533168_17f4a263000100r1qm.html
阿楨
成飛3次改進梟龍戰機價格漲1倍 巴鐵為何仍大量採購 2020-02-21 新浪軍事
梟龍是一款輕型單發的三代戰鬥機,空重只有6.4噸,各國的單發戰鬥機空重大多在7噸以上,甚至9噸,梟龍從2005年開始批量生產,單價從最早的1500萬美元,暴漲到2500-3000萬美元,漲幅接近100%,中巴雙方卻宣傳是全世界最具備性價比的三代機!
早在2006年巴軍方預計生產總數250架,其中外銷100架,但是最近些年,巴空軍卻決定2022年前購買63架,梟龍三批次還會繼續大幅度訂購。
梟龍3000萬美元不算便宜,印度從俄羅斯購買米格-29,單價在3500萬美元左右一架,但是米格-29戰鬥機空重幾乎比梟龍大一倍。
巴空軍能接受梟龍的定價,背後的原因也很簡單:一分錢一分貨,中國為了滿足巴空軍不斷提出的各種各樣要求,不斷將國內研發成功的先進航空電子設備,以及機載武器應用到梟龍上,從最初只具備簡單的發射近距格鬥導彈,無制導炸彈,發展為能發生多種多樣先進武器的戰鬥機,梟龍第二批次具備了發射中程空對空導彈和遠端空對地導彈和鐳射制導炸彈的能力,而第三批次AESA有源相控陣KLJ-7A雷達+PL15則具備了強悍的遠端攻擊能力。
最終成為一款作戰能力全面,機動性強悍的先進飛機,最早巴軍方僅僅將梟龍作為一款對地攻擊能力比較強,但是空戰能力弱的飛機看待,高端對空作戰由美制F-16負責,但是經過10多年的使用,巴空軍不斷發現,梟龍和F-16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隨著第三批次的升級,梟龍性能超過巴空軍F-16。
最終梟龍戰鬥機憑藉自己的實力,從巴空軍原定的低端戰鬥機不斷升級為中端甚至高端多面手,獲得巴空軍的高度信任,未來巴空軍的作戰力量將以梟龍戰鬥機為核心。
回應
放眼全球,還有哪架飛機的性價比有梟龍高?
嚴德發:F-16V戰機可以對應陸殲20戰機 2019/09/23 中時
國防部長嚴德發上午答詢民進黨立委王定宇質詢時表示,F-16V的AESA可以對應大陸殲20 (楨:?),F-16V不會買貴,台灣是第5個買的,裸機是1.2億美元,而第4個買的摩洛哥是1.5億美元。
阿楨
美軍打仗有多燒錢:年耗萬枚導彈 最貴1枚600萬美元
據美國“驅動”網站2020-02-19報導,美國軍事戰鬥機、無人駕駛飛機和直升機在海外執行任務,往往使用大量各種導彈和其他精確制導武器。美國在這一領域花了很多錢?
根據官方資料,僅在2019年,美國軍用飛機在阿富汗使用了7423枚不同類型的武器,在伊拉克和敘利亞使用了4729枚導彈,共計超過12000枚。2020年,美軍已經在上述地區分別使用了415和68件武器。
以下是美國軍方各部門預計在2021財年為各種空中發射武器支付的單位價格。
空對空導彈:
AIM-9X響尾蛇(空軍)- 472,000美元
AIM-9X(海軍)- 430,818美元
AIM-120D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AMRAAM)(空軍)- 109.5萬美元
AIM-120D(海軍)- 995,018美元
空對地導彈:
AGM-88G先進反輻射制導導彈擴展射程改進型(AARGM-ER)(海軍)- 614.9萬美元
AGM-114“地獄火”(空軍)- 7萬美元。
AGM-114(陸軍)- 213,143美元
AGM-114(海軍)- 45,409美元
AGM-158聯合空對地導彈(JASSM)(空軍)- 126.6萬美元。
AGM-158C遠端反艦導彈(LRASM)(空軍)- 396萬美元
AGM-158C遠端反艦導彈(LRASM)(海軍)- 351.8萬美元
AGM-179A聯合空對地導彈(JAGM)(陸軍)- 324,805美元
AGM-179A聯合空對地導彈(JAGM)(海軍)- 243,281美元
很多美軍現役空射武器,並沒有被美軍列入2021財年購買清單,這是因為這些武器的存量令美軍無需增購。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海軍預計將在2022財政年度開始購買AGM-154帶有動力的衍生型號。
阿楨
只生產50架就停產 性能先進的殲10B為何最終被放棄 2020-01-10 新浪軍事
殲-10家族衍生出了殲10A、殲-10S、殲-10B、殲-10C等型號。
殲-10B從脈衝多普勒火控雷達升級成國產無源相控陣雷達,可以同時跟蹤10多個目標,攻擊4個目標,不過無源最大缺點就是探測距離受到限制,電磁波傳遞環節較多,相應損耗較大。
殲-10B增加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與機載火控雷達相比,可實現無源探測,能通過成像來識別目標,以及可以在高強度電磁干擾下工作。雖然紅外搜索和跟蹤系統受探測距離限制,難以實現大範圍搜索,但可以根據雷達無源探測模式下得到的粗座標進行搜索,從而精確識別與追蹤敵方目標。此外,通過與頭盔瞄準/顯示系統進行資訊融合,再配合大離軸角紅外空對空導彈,可大大提高飛行員在近距離接戰時的反應速度。
殲-10B將殲-10A可調多波系矩形超音速進氣道改為了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DSI。它採用個固定的鼓包來模擬常規進氣道中的隔板,並能夠達到對氣流的壓縮,以及簡化結構、降低重量減小雷達反射面積的目的,而且對飛機的迎角和側滑角變化不敏感,穩定性好。為適應DSI進氣道,機頭也由原來的圓錐型變為了扁圓形,以起到對空氣進入進氣道前的預壓縮作用。其超音速性能可能會略微降低,卻換來了整個亞音速和跨音速段包線的性能提升。這顯示出殲-10戰鬥機的作戰定位發生了變化,從早先帶有截擊功能的制空型戰鬥機向多用途方面轉變。
10B-TVC驗證機換裝了國產太行發動機, 1034號機甚至還採用了向量噴口,但由於“太行”產量還無法同時滿足殲-15、殲16、殲-11BS等多型戰機需求,殲-10B的大部分仍然使用了俄制AL-31FN。
殲-10B戰鬥機上佈置有11個外掛點,其中機翼下一共有6個,機身中線1個,進氣道側面一共有4個。可掛載短距導彈、中距導彈和大量的對地攻擊武器,對空作戰和對地作戰的能力極強,而且該機還可以使用複合掛架進一步優化其掛載能力。
因為中國航空技術進步神速,殲-10B只生產了50架就宣告停產,完成了自己的過渡使命。從目前殲-10C源源不斷地生產裝備來看,中國空軍對其性能比較滿意,是一型“理想狀態”的三代半戰機。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1-10/doc-iihnzhha1537307.shtml
阿楨
中國空對空導彈性能優秀射程遠 但還存在這一明顯缺陷 2019-12-09 新浪軍事
中國霹靂-12導彈尾煙特別濃厚,非常醒目,這是一個極其明顯的信號,給敵機帶來了可乘之機,為啥會有這種現象的發生?
原因是,中國發動機技術落後,保證發動機能量,為此採用了鋁粉等添加劑,這種發動機尾煙信號太濃,而且發光太亮,隱蔽性不強,美國人經過多年實戰,最終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了5項要求,要求做到無紫外線、可見光和紅外線輻射,無可見煙霧,而且對導彈制導和通信信號無干擾,這立即成立世界標準,經過20多年的努力,美軍在AIM-120和AIM-9X上實現。
如何減小尾煙和火焰亮度,美國的經驗是消除煙霧,必須減少三氧化二鋁和氯化氫的含量,消除火焰必須抑制殘餘燃料的二次燃燒,使之噴出後就不再繼續燃燒,先進的推進劑技術已經使紅外、紫外和可見光等電磁輻射減少90%以上,鐳射透過率提高27%以上,微波衰減更是從原來的10分貝減少到了0分貝。
如何解決中國空對空導彈尾煙大,光焰亮的問題,從1978年開始,中國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開始研究無煙推進劑,遺憾的是中國科技工作者努力了幾十年,迄今為止還沒有取得足夠大的突破,還需要進一步努力,主要的原因是無煙發動機推進劑研製過很多款,但是能量不夠高,使用這種推進劑會造成導彈射程大幅減少,而在研發高能無煙推進劑方面,很多傳統添加劑不能繼續使用後,開發新型推進劑困難重重,隱蔽性和能量做不到足夠好的相容,而且容易導致燃燒不穩定!(作者署名:大水)
回應
小題大做,100多公里外發射,煙跡能看到啥?除了美國,其他幾個大國發射藥水平是差不多。再說了導彈攻擊主要靠的是速度和超載機動,像PL-10,PL-15這樣的高超音速導彈,等你看到它的尾跡想規避也來不及了。
空空導彈的火箭發動機就工作幾秒到十幾秒,中距彈的一般交戰距離30-40公里左右為不可逃逸區,大約導彈最大理論射程的一半...最好飛行員的目視距離就20多公里,看得見煙的時候,必將是不可逃逸區......看得見看不見有區別嗎?哎!
阿楨
我軍為何不要俄射程100公里導彈卻買國產70公里導彈 2019-11-29 新浪軍事
冷戰結束後,中國引進了大量俄制武器,陸海空軍都有,其中引進專案花費最多的就是1995年啟動的蘇-27SK項目,前後花費超過1000億人民幣,比過去中國航空工業總投資還多,蘇-27由於具備機動性好,航程大,掛載多,機體大,潛力足的特點,所以,某些國內廠家技術人員認為可以持續產生最少40年!
蘇-27SK項目不僅僅包含蘇-27SK型號的許可證製造,而且包括了後續蘇-30MKK,蘇-30MKK2戰轟機的引進,而且包含大量的武器彈藥發動機進口,而俄不理解的是,為啥不愛買我們的導彈!
俄R-73機動性比霹靂-8更好,而R-77射程和機動性都比霹靂-12更好,廠家宣稱射程高達100公里,最大超載40G,而霹靂-12才有70公里,38G。
實際情況如何?
我們先看看20公里高高R-77射擊包線的最大射程,現在飛機大多飛高10公里,迎頭射程只有50公里,5公里高度射程縮減到25公里,海平面發射15公里!
我們看左側的曲線,尾追最大射擊距離不到30公里,而海平面射程則縮減到4-5公里,幾乎和紅外格鬥導彈差不多!
霹靂-12測試高度比較低,高度低空氣密度大,阻力更大。另外,中俄測試標準不同,中採美標,多在11公里高空,R-77最大射程只有40多公里!
R-77導引頭技術長期無力升級,抗干擾能力低下,而霹靂-12,採用數位技術升級後,不斷採用軟體升級的辦法升級導彈資料庫,提升抗干擾能力,天長日久積累下來,作戰能力天差地遠!
https://k.sina.com.cn/article_7270477868_1b15ab02c00100kzsu.html
相關新聞
我國霹靂10/15戰鬥部能力驚人,世界一流
阿楨
大陸壓力 美軍急需遠程空對空飛彈 2019/10/30 中時電子報
美國空軍官員表示,現在急需新一代的中遠程空對空飛彈,關鍵原因就在中國的霹靂15(PL-15)飛彈可能列裝。洛馬的AIM-260聯合先進戰術飛彈(JATM),以及雷神的遊隼飛彈(Peregrine missile)都可能獲得採用。霹靂15長達4公尺,估計射程可達200公里。俄羅斯的R-37M以及R-77分別具有400公里和200公里射程。
美軍新型氮化鎵雷達登場 探測距離超紅旗9雷達數倍 2019-10-30 新浪軍事
近日,美國陸軍宣佈雷神公司贏得“低層防空反導感測器” (LTAMDS)計畫,該計畫原本是要淘汰 愛國者系統的MPQ-64雷達,但在“一體化火控網路成形後,新雷達不只能導引“愛國者,還成為“陸軍一體化防空與反導(AIAMD)架構最重要的遠端防空雷達。
在全球力量研討會會場展出的LTAMDS雷達模型,其巨大的冷卻模組非常突出。這是因為氮化鎵雷達大幅提高了單位功率,也就需要更強力的冷卻系統,LTAMDS採用了最新的氮化鎵半導體器件技術,探測距離可達到傳統無源相控陣雷達的數倍,這除了增加探測距離外,也將增強其探測隱身目標的能力。
回應
中美有二十年以上的代差是正常的。
氮化鎵不是新東東,氮化鎵國內都爛大街了,國內幾十家能生產八英寸以上的氮化鎵,民用5G射頻
阿楨
先進空對空導彈究竟有多貴?韓國剛買120枚,單價和超級跑車相當 2019-10-21 新浪軍事
美國10月17日向韓國出售2.53億美元120枚的AIM-120C-7/C-8,C-7採用了緊湊化的制導系統長度縮短了15釐米,得以換裝一台長度更長、推力更大的火箭發動機, C-8(AIM-120D)使用全新的雙脈衝火箭發動機和雙向資料鏈,比C-7的105公里增加50%,是AIM-260服役前,美軍最先進的視距外空戰武器。
雖然一枚210萬美元包含了武器支援、備件和維修零件以及其他系統,但我國一架梟龍1500萬,歐洲的“流星” 2019年的單價也是200萬以上。
現代高技術戰爭,要想遠距離殺敵,各種導彈的價格不斷水漲船高,韓國宙斯盾驅逐艦的標準SM-3艦載反導導彈1500萬美元單價。
英國造艦業已無可救藥:訂單全靠哭 誰最能哭誰中標 2019-10-21 新浪軍事
在長達兩年“拉鋸”之後,英國皇家海軍31E型護衛艦的選型風波:巴布科克海事的“箭頭-140”奪魁,而BAE的“里安德”、德國克虜伯的MEKO則落選。
英國並非根據船艦方案的好壞來衡量勝負,而是用“誰哭得響,誰有飯吃”的原則來決定花落誰家,原因很簡單,BAE掌握有26型護衛艦訂單,“讓一讓”競爭對手完全是分內之事,總不能坐視巴布科克海事旗下的船廠倒閉破產,工人失業吧?
為了替代16艘的23型護衛艦,十年前規劃了26型護衛艦,但議員認為太貴(1艘8億英鎊),最終決定其中5艘由“更廉價的”12.5億英鎊的31E替代。
但看似照顧到各方面的造艦策略,受害最深的依舊是英國皇家海軍,以及英國人自己。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10-21/doc-iicezzrr3647544.shtml
全球電視價格持續下跌 日媒:起因在中國 2019-10-21 觀察者網
據日經中文網2019-10-21報導,中美貿易摩擦正在加劇由於中國企業供應過剩而導致的電視機價格暴跌。平板電視1-3月的每英寸價格為10.9美元,同比下降17%。價格大幅下跌有利於消費者,另一方面,對企業構成打擊。
回應
當年日本電視賣1-2萬,這種暴利看的下去嗎?55寸前幾年賣5000的,良心不疼嗎?
中國技術一突破/生產線一起動就白菜价。
阿楨
巴鐵梟龍掛上巴西導彈性能卻不佳 將用中國導彈替換 2019-09-05 新浪軍事
巴基斯坦軍方2008年向巴西Mectron公司訂購的MAR-1反輻射導彈。雖然這款導彈最終交付的時間比較晚,但也已經在巴基斯坦空軍中服役5年了,而且巴軍也多次對外透露梟龍戰機已經整合了該型導彈,只是他們一直沒有公開過梟龍戰機實際掛載MAR-1導彈的圖像,所以此次網上出現的這張照片就顯得非常特殊了。
MAR-1是在1997年,由是巴西DCTA(航空航太技術和科學部)和Mectron公司合作進行,巴空軍2008年以1.26億美元向Mectron訂購了100枚。
MAR-1受限於巴西軍工的整體技術水準,比如被動雷達導引頭使用的螺旋天線,由於國內提供不了滿足要求的這種天線,所以不得不從美國拉斯維加斯的廠商那裡進口螺旋天線(美軍的AGM-88早期型使用的)。最終美國政府以“不符合美國利益”為由阻止了這場交易。另外,導彈慣性制導系統所需要的高精度陀螺儀,巴西當時也提供不了,而且高精度陀螺儀本身也是軍貿敏感設備,難以買到。因此這兩種關鍵設備,最終都只能是巴西人自己從頭搞,耗費了不少時間,導引頭由CTA飛行試驗部開發和測試,微型光纖陀螺儀則是由DCTA下的IEAv研究所和Mectron公司合作研製成功。
MAR-1工作波段覆蓋0.5到18G赫茲,不僅能對一些高功率的預警監視雷達和火控進行跟蹤,還能對一些低功率的火控雷達進行跟蹤測角,在測試中對瑞士天空衛士高炮系統的火控雷達的最大跟蹤測角距離超過50公里。該彈還引入了GPS衛星制導,具備預程式設計能力,能夠在對方雷達緊急關機的情況下繼續完成攻擊。在實戰中,MAR-1的導引頭既可以獨立完成對目標的測向跟蹤,也可以通過接收機載資料庫或者雷達告警接收機傳過來的目標資訊進行跟蹤。
不過該彈的實際性能是否達到了外宣說的那麼好,那可就難說了。因為從今年拉美航空航太防務展上傳出, MAR-1導彈專案已經暫停了。
不過MAR-1對於巴空軍來說,也不是全無價值。由於美國不賣AGM-88,所以10年前的MAR-1好歹也讓巴空軍獲得了一定的反輻射壓制能力,具備了與印度空軍KH-31P相抗衡的條件。而隨著我國在SD-10空對空導彈上開發的射程號稱80公里的LD-10反輻射導彈進入巴空軍,MAR-1好不好用也就無所謂了。(作者署名:電波震長空)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9-05/doc-iicezzrq3597729.shtml
阿楨
噸位和中國054A相當,飛彈射程才25公里,英國「海受體」形成戰力 2019-06-20
「海受體」防空飛彈系統主要是為英國皇家海軍的23型飛彈護衛艦而專門研製的,用來替代此前23型的「海狼」。
23型滿載排水量為4200噸,和中國的054A持平。但23型裝備了32枚射程僅有10公里的「海狼」近程垂直發射防空飛彈,054A則裝備了32枚射程40公里的HHQ-16中程防空飛彈。
23型首艦在1990年開始進入皇家海軍服役,到2002年一共所有16艘, 2004-2006年為降低運營成本賣掉3艘。
23型設計壽命只有18年,已經快要逼近退役年限了。26型要在2021年之後才能夠出現。所以對23型飛彈護衛艦進行延壽服役,就成為了必然的事情。
本來打算從美國購買50公里的ESSM「先進海麻雀」,但不僅費用很高,還要用美國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改動量太大。
英國腦袋一拍:「海麻雀」不就是拿空空飛彈改裝過來的嗎?我們自己不是也有阿斯拉姆(ASRAAM)空空飛彈嗎?自己改裝一下不就行了?於是「海受體」(Sea Ceptor)就出現了。
https://kknews.cc/zh-tw/military/jkn5ojp.html
英國海軍有多寒酸 2次監視中國軍艦竟要動用30%兵力 2019-08-08 新浪軍事
7月中旬,中國海軍052C型驅逐艦“西安艦”通過英吉利海峽前往俄羅斯聖彼德堡,參加在那裡舉辦的2019年俄海軍節閱兵。
“西安艦”本來是很“低調”的,可在英國皇家海軍的幫忙造勢下,“西安艦”北上的消息迅速引起外界的關注。“西安艦”由南向北穿越英吉利海峽期間,英國海軍派出23型護衛艦“聖奧爾本斯”號對其進行持續監視,並將現場畫面利用媒體傳播了出去。
8月初,“西安艦”在參加完俄海軍節活動後南下返回亞丁灣準備繼續執行亞丁灣護航任務,在經過英吉利海峽期間又一次遭到英國海軍的跟蹤監視。執行監視任務的依然是23型護衛艦,但船卻換成了“威斯敏斯特”號。(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阿楨
第3批次梟龍戰機進氣道擴大 疑將換裝渦扇19發動機 2019-06-30 新浪軍事
梟龍一、二批戰機為了控制成本和費用,材料工藝相對保守。主要為傳統鋁合金,僅在進氣道、艙蓋等位置上採用了複合材料,比例在10%以下,重量相對偏高,限制了載荷和航程。梟龍三批換裝了有源相控陣、綜合電子戰系統、分散式光學孔徑等等先進設備,甚增翼展,巴空軍要求增加複合材料使用比例。
梟龍3另外加大了進氣道,為換裝推力更大發動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梟龍現用俄羅斯RD-93的加力推力8.3噸,對一、二批是能說堪用,因此梟龍3將換裝國產WS-19,性能與美國F414相當,加力推力可達9.8噸,再加上結構材料進步。梟龍1/2最大起飛重量12.5噸,外掛3.5噸,換裝WS-19可提到16/5噸。作戰半徑、航程得到較大提高。空戰推重比上升,增強飛機飛行和機動性能,包括飛機爬升、起降、加速等方面性能可以得到有效增強。
為配合先進發動機,梟龍3在氣動佈局、飛控系統也將升級。翼展由9米增加到9.5米,展弦比增加,阻力降低,空戰包線得到優化。飛機航程、續航時間提高。可能還會採用梟龍雙座大後掠垂尾,提高飛機操縱效率,增強飛機敏捷性。飛控由現在的縱軸電傳達加橫向機械操縱系統升級為三軸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並且可能形成飛控/火控一體化系統,增強飛機作戰能力。
座艙可能會換裝一體化顯示器、衍射平顯,飛行員配備頭盔顯示/瞄準系統,機載電子干擾系統整合到機體之中。改裝國產PL-15中遠端空空導彈、PL-10紅外成像,這樣梟龍3就可以對抗印度陣風F3。空地可能採用CM-400AKG反艦/反輻導彈、C-802AKG反艦導彈、隱身防區外攻擊導彈、精確制導炸彈等等。
當然價格也上升,梟龍1/2約2500萬美元,梟龍3可能要4000萬。不過與國外同類型戰機相比,仍然要便宜許多,瑞典鷹獅-E單價超過8000萬,梟龍3良好的效費比應該會在國際市場上取得不錯成績。(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回應
軍火貿易從來就不是簡單的性價比,政治因素往往是主導
說明渦扇19已很成熟了,意味著殲31離服役的日子越來越近
至今為止還沒有中國製造航發出口。
以前沒有說明之後永遠沒有?超材料以前全世界都沒有,現在中國要上機了,你又該怎麼舔美國貨呢,譬如22/35那種過時的隱形工藝,我很期待你的舔法。
阿楨
美軍或受中國霹靂15刺激 將秘密研發AIM-260遠端空對空導彈 2019-06-22 新浪軍事
近日,美國《航空航太週刊》網站首次確認射程260公里的新一代遠端空對空導彈AIM-260,已在2年前由洛馬研製,預計2022年服役。
美軍眼中的霹靂-15,其實不是殲-20內置彈艙中攜帶的中距,而是殲-16曾攜帶的霹靂-21遠端/超遠端空對空導彈,霹靂-15和AIM-120D相當。
霹靂-21彈長度5米射程400公里,可由殲-16和殲-20外置掛載,採用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主動雷達和紅外成像雙模制導,利用雙向資料鏈修正彈道,對美軍預警機、電子戰飛機的巨大威脅。
AIM-120D雖比AIM-120C射程擴大了50%,達到了160公里左右,還採用了最新的雙向資料鏈技術,但在射程方面和新型遠端空對空導彈的差距十分明顯,因此,美國海空軍據此罕見推出了“快速採購計畫”,而且瞞天過海到現在。
AIM-260也叫JATM導彈,前身也叫“遠端交戰武器”(LREW)專案。
其外形迄今仍是高度保密的,此前公佈的概念圖顯示是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並沒有採用歐洲“流星”導彈的衝壓發動機,其彈體長度和AIM-120一致(楨:?),完全可以放進F-22和F-35的內部彈艙中。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6-22/doc-ihytcerk8577828.shtml
055大驅有112垂發單元 但還有三款急需導彈尚未露面 2019-06-22 新浪軍事
參考052D可確定055型會裝載紅旗-9B防空導彈和鷹擊-18反艦導彈,而另外3款新型導彈卻遲遲沒有曝光。
類似美國ESSM超級海麻雀的“雙5”中程防空導彈。“雙5”的意思就是射程為50公里,速度5馬赫,可以實現一坑四彈的裝填。
類似於標準-3的海基反導攔截彈。
鷹擊-18陸攻巡航導彈最大射程將超1500公里。
回應
都沒說道點子上。大垂發當然是打擊助推段戰略導彈和基反衛星。
阿楨
等到霹靂-12性能趨於完善時,中國蘇-30MKK全部能夠使用霹靂-12及其改進型導彈,有效射程達到80公里,明顯超過俄制R-77。
目前,殲-20、殲-16、殲-10C等已全面配裝霹靂-10、霹靂-15等新型導彈,其中霹靂-15中遠端空對空導彈有效射程遠遠超過100公里。另外一種尺寸比霹靂-15更大的超遠端空對空導彈,採用多種模式複合制導,外媒稱其有效射程可達200公里,足以對西太平洋上空的敵方大型特種飛機進行遠端“狙殺”。
殲11B掛霹靂15導彈亮相 或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 2019-05-06 新浪軍事
霹靂-15採用的是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即導彈發動機可以在飛行過程中熄火,臨近目標後再次點火,可以讓導彈與目標進行追逐時,能夠做出持續大超載高機動動作,不至於被對方輕易甩開。
流星使用的是衝壓發動機,在助推器體積過大,裝載燃料過少,且缺乏燃燒和推力控制技術的情況下,性能反而不如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
俄R27空對空導彈大改型號將交付 曾在中國惡評如潮 2019-06-02 新浪軍事
二戰後,俄羅斯除了R-73紅外制導導彈相對較好之外,大部分幾乎就是燒火棍,實戰中命中率低的得驚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R27導彈,俄稱為楊樹,中看做會飛的大型火箭彈。
中國伴隨蘇27戰機進口,也購買了一批R27,雖和美第三代麻雀F同時代,但只達第二代麻雀E的水準,中國空軍的建議是:由於命中率低下,最好用來打無機動的敵人大型飛機,美國的反潛飛機或者偵察機一類的低機動目標,對於敵人戰鬥機,幾乎不要做任何夢想。
對於R27導彈的問題,俄空軍也是心知肚明,最近俄稱,首批經過大改的R-27在今年年底交付,
換裝火箭發動機燃料可以提高導彈射程,換裝導引頭和引導系統可以提高導彈捕獲目標能力,更換主動雷達導引頭,導彈可以發射後不管,而且具備了過去完全不具備的下視下射能力,這可以算最大的好處。
從技術層面來說,改進R27不如改進R77,畢竟R27架構太老,直徑粗,彈翼大,阻力非常大,並不太適合遠端攻擊,但是為了省錢,俄還是通過全盤移植R77技術來提高性能。(作者署名:大水)
阿楨
印媒公佈印巴空戰細節:俄制空對空導彈射程縮水近半 2019-06-02 新浪軍事
印巴2•27空戰已經過去三個月了,印媒稱,印緊急起飛了8架戰機,其中有2架蘇-30MKI;但其實是巴圈套,早已有F-16(楨:?梟龍!)埋伏,蘇-30MKI憑藉機動性和電子干擾躲過了一劫;但米格-21最終因為缺乏態勢感知能力而被擊落。
巴沒戀戰,立刻撤退;蘇-30MKI隨即追擊,然而蘇-30MKI攜帶的R-77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對空導彈射程不夠,最終放棄追擊。
其實R-77與美制AIM-120C相當;其採用了格柵彈翼,雖然末端機動性更好,但是飛行阻力更大,因而理論80公里,實際50公里。即使改進了火箭發動機後的R-77-1仍只有60公里。而美制AIM-120C7換裝新的雙脈衝火箭發動機、改良彈道後,已超80公里。
坦率地講,印度空軍最需要的,其實是像歐洲“流星”有效射程超過100公里,印度將裝備36架法國 “陣風”戰機,配套引進“流星”也是有一定可能性的。(作者署名:烽火君)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6-02/doc-ihvhiews6334348.shtml
印巴空戰印度被俄制空對空導彈坑慘 中國卻早已棄用 2019-06-02 新浪軍事
中國先後引進了數量不少的R-77,還包括R-77-1改進型,中國很早就發現了格柵彈翼所帶來的先天射程缺陷,因此即使是在早期國產霹靂-12問題頻發、性能未完善時,哪怕長期使用半主動的R-27和霹靂-11過渡,都沒有貿然擴大R-77的採購。
阿楨
阿塞拜疆欲購梟龍戰機對抗鄰國蘇30 單價2千萬美元 2019-05-31 新浪軍事
自從印巴2月空戰以來梟龍聲名鵲起,阿塞拜疆正準備從巴基斯坦購買JF-17,原因有兩個。
JF-17在運營上很容易,維護成本也很低,這也讓戰鬥機很有吸引力。
目前JF-17的價格按不同配置從1500萬美元-2900萬美元,已有緬甸和尼日利亞獲得了。其他也想得到,特別是辛巴威、孟加拉、埃及、黎巴嫩、馬來西亞、摩洛哥、斯里蘭卡、阿爾及利亞和蘇丹已經討論了可能的交易。
由於與阿塞拜疆的激烈衝突,巴仍然不承認亞美尼亞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但如果你仔細想想,阿塞拜疆真的別無選擇。除了中巴製造的JF-17,其它只有土耳其和以色列積極同阿塞拜疆在軍事領域有合作。但是他們不生產戰鬥機。雖然美法的遊說團體相當強大,但價格也非常高。當年印度36架陣風花了78億歐元天價,是F-35的兩倍。
在亞美尼亞空軍得到四架蘇- 30後,阿塞拜疆在天空中唯一能與敵人對抗的就是一個米格-29中隊(而不是米格-21)。毫無疑問,他們會在第一次戰鬥中被R-77和R - 27導彈擊中。
中國的空對空導彈PL-12將讓JF-17比蘇-30更厲害。
為此,JF-17 Block II已將土耳其“防區外發射巡航導彈“SOM整合到飛機上(土耳其的F-35也要裝備它)。它的雷達截面很低,在山區的機動能力也很好。缺點是飛行距離很小,最多250公里。然而,亞美尼亞人肯定沒法攔截它。
不僅僅是亞,伊朗對阿塞拜疆構成了潛在的威脅,伊朗東部和西部的阿塞拜疆省有大量的阿塞拜疆民族,也被稱為阿塞拜疆土耳其人。(作者署名:蜀中行講武堂)
回應
得罪了俄國佬,發動機怎麼辦?
中國WS-13/19
阿楨
簡氏:照片顯示中國直20已交付部隊服役(圖)
英國《簡氏防務週刊》2019-05-16稱,中國軍事論壇近期流出了已標有解放軍陸航戰術編號的直20中型通用直升機,意味著該機可能已批量裝備部隊。
直20由哈飛設計,2013年12月首飛。採用單旋翼五槳葉結構,外型與美國“黑鷹”類似,但機體更大,且使用了我國自主研發的先進電傳飛控技術以及大量複合材料。
中國海軍054A護衛艦的遠中近三層反潛體系都有啥 2019-05-17 新浪軍事
054A護衛艦備有遠、中、近三層反潛體系。
遠層反潛主要是反潛直升機和聲呐。SJD-9型中頻艦殼聲呐,探測距離12千米;艦尾TSAS-1型低頻被動拖曳陣列聲呐,可達100千米,可同時跟蹤5個以上的目標。卡-28(直9/20?)反潛直升機可用於遠距離搜潛作業,機頭下方對海搜索雷達,除了能探測海面目標外,還可探測到處於通氣管狀態下的潛艇。
中層反潛使用艦體內隱藏的兩組3聯裝魚雷發射裝置,可發射魚-7型10千米內反潛魚雷。
近層反潛是艦艏主炮前方裝備有2座六聯裝反潛火箭發射裝置,每座備彈24枚,可攻擊4千米處300米深的潛艇。
回應
作者,把遠程反潛的主力魚八爺忘了?
中國將實現一坑四彈 水準與美相當 2019-05-16 新浪軍事
所謂的“一坑四彈”技術並沒有什麼太大難度,早在10多年前中國設計通用模組化垂直發射系統時就把這個概念考慮進去了,目前有兩款地空導彈天龍-50和FM3000比較適合,天龍-50是在SD-10A基礎上發展而來,彈徑24釐米,彈翼折疊後“一坑四彈”不成問題。(作者署名:柯洛廖夫)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5-16/doc-ihvhiqax9144384.shtml
阿楨
從兵器集團現場來看,天龍30地空飛彈的新型發射箱要遠比天龍50緊湊很多,可載6枚飛彈(天龍50是4枚),比起紅旗9/FD2000這樣的大型遠程中高空、中遠程地空飛彈,天龍30、天龍50這樣的地空飛彈系統組成很簡單,只需要一部搜索雷達、一台指揮車就能作戰了,這讓天龍地空飛彈家族的產品變得更具競爭力。
在國際上,這類脫胎於空空飛彈的地空飛彈還是比較受歡迎的。以色列拉法爾公司推出的SPYDER系列地空飛彈,也是典型的「空空轉地空」地空飛彈武器系統,其也整合有德比主動雷達末制導地空飛彈和怪蛇5紅外熱像制導空空飛彈,賣到了印度、越南、新加坡等國,但並沒有像天龍30、天龍50那樣針對性改進發動機,射程遠不如後兩者。
對於中國陸軍防空部隊來說,天龍系列暫時還不會裝備,原因在於陸軍已經大量裝備紅旗-16A/B,紅旗-16A/B採用了半主動雷達制導(採用相控陣火控雷達間歇照射技術,不同於海軍型紅旗-16採用連續波照射),飛彈本身肯定更便宜,適合中國這樣國土廣袤上,規模龐大的陸軍進行野戰防空作戰,但天龍系列地空飛彈,是比較適合一些中小國家的。
阿楨
地空飛彈版霹靂15現身珠海航展,一彈兩頭,比紅旗9使用還靈活 2018-11-12
剛剛落幕的珠海航展上,殲-20在最後一天的飛行表演中搞了一個大新聞:「露腹」了。
其內置主彈艙中,掛載的是國內最先進的主動雷達末制導空空飛彈——霹靂-15,作為殲-20、FC-31這樣的國產四代機以及殲-16、殲-10C這樣的三代半戰鬥機的標配超視距空空飛彈,霹靂-15其實已經有地空飛彈改進型,這一次珠海航展上也展示了。
由霹靂-15衍生出來的這種新型地空飛彈叫SD30,是由航空工業飛彈院研發的,不過它的系統集成是由中國兵器集團(北方工業)來完成,這一次航空工業集團展台上展出了SD30飛彈「真身」,與此同時兵器集團展台上也展出了使用SD30地空飛彈的天龍(Sky dragon)30地空飛彈武器系統。
航空工業集團展台上,SD30飛彈和由霹靂-12空空飛彈衍生而來的SD10A一起展出,可以看到這兩種飛彈「空空改地空」之後,都增大了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直徑,這是由於空空飛彈改成地空飛彈後,射程會急劇下降,射程70公里的美制AIM-120空空飛彈改成NASAMS地空飛彈後,作戰斜距僅為原來的1/3,但加大固體火箭發動機直徑後的SD10A(全系統叫天龍50),作戰斜距可達50公里。
脫胎於霹靂-15的SD30/天龍30地空飛彈武器系統,由於採用了霹靂-15上首次使用的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射程應該要大於SD10A/天龍30的50公里,而且從兵器工業集團展台上展出的天龍30模型來看,其既可以使用霹靂-15上的主動雷達導引頭,也可以使用霹靂-10E上的紅外熱像導引頭,增加了這套系統在複雜電子干擾情況下的防空作戰能力。
阿楨
殲11B掛霹靂15導彈亮相 或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 2019-05-06 新浪軍事
全球現役的中遠程空對空導彈中,除日本的AAM4和俄羅斯的R-77M,有過彈載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實際例子外。其餘的的如美國的AIM-120系列、俄R-77、歐洲的流星和中國霹靂-12使用的仍是傳統的平板縫隙雷達。
雖然日俄嘗試的彈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從技術上比平板縫隙雷達高出一代。不過他們將平板縫隙陣面簡單的替換為T/R元件陣面的做法,難以發揮有源相控陣的真正實力。因為受T/R單元體積的影響,在僅僅安裝個位數的T/R單元的情況下,性能反而比平板縫隙天線差了很多。
此外,霹靂-15採用的是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即導彈發動機可以在飛行過程中熄火,臨近目標後再次點火,可以讓導彈與目標進行追逐時,能夠做出持續大超載高機動動作,不至於被對方輕易甩開。
流星使用的是衝壓發動機,在助推器體積過大,裝載燃料過少,且缺乏燃燒和推力控制技術的情況下,性能反而不如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5-06/doc-ihvhiqax6967236.shtml
阿楨
055型驅逐艦如何實現抗飽和攻擊能力?
055艦抗飽和攻擊能力是通過強大的雷達和數量巨大的艦空導彈來實現的,各國艦載雷達目前主要選用L波段、S波段、C波段和X波段。L用於遠端警戒;S中遠距離搜索與跟蹤;X火控和照射;而介於S X之間的C則中和了S X優缺點,往往用於中小型艦艇上。
選擇S的神盾艦有我國052C/D,美日韓;選擇C有日本秋月級(承担搜索功能),法意地平線級,以及俄22350護衛艦;而選擇X有日本秋月級(承擔火控功能)和美國的朱姆沃爾特級等。
S由於對海雜波的抑制能力不強,低空掠海目標探測能力一般較弱,因此被用於承擔空中目標的中遠端跟蹤和概略火力引導任務。055艦的346B比346A,不但在散熱效率方面進一步提高,而且還相當省電,改用了新一代氮化鎵組件和接收/發射技術等,性能上達到或超過了美軍新一代SPY-6的指標。
由於大型相控陣雷達的耗電問題,一般驅逐艦還會用L執行遠端對空警戒等任務,052D是517B(052D加長版已經換裝更新型雷達)。L可能位於055一體化桅杆的最上方,而X則位於最下方(也有認為相反)。
055海紅旗-9B射程超過200公里,雖然由於採用先進的捷聯慣導-指令修正-末段主動雷達制導體制,但在20公里末段之前,仍需要由母艦的C波段雷達發送校正指令。052D位於346A下方的C波段信標應答天線,而055將其獨立了出來。
除了雷達之外,055還必須有“一坑四彈”。中國紅旗-16射程能達50公里,但是體積和重量卻幾乎是ESSM的兩倍,彈長近5米,直徑340毫米。雖然055採用了直徑達850毫米的新一代同心圓式冷熱相容通用垂發,很可能無法實現“一坑四彈”。
回應
為什麼美帝的導彈個頭都那麼小,技術差距還是很大,努力吧
美國也有個頭大的,不能用個頭來區分技術,這是不專業的。
我們的防空導彈個頭都比美軍大,主要是導彈的火箭發動機及雷達比較落後。
不矛盾,紅旗16地空導彈是配合中程發射車使用的;但在萬噸艦艇上,特別是055上面口徑大、箱體長的發射箱,主要是一坑四彈的適裝問題。
中國DK(地空)-10防空飛彈是SD-10的防空型號,於2012珠海航展展出,設計思路與ESSM (美國增强型海麻雀導彈)類似。DK-10長5.07米,直徑0.26米,重340公斤,最大射程50公里(SD-10超過100),射高30-20000米。
偽命題。飽和攻擊下就是航母艦隊抗不住呀。最好的防禦還是在敵人發射導彈前將其消滅。
圖博館
殲20專用空空導彈霹靂-15獲重大突破 研發團隊與殲20合影 2019-02-01 新浪軍事
目前,殲-20的主彈倉最多只能掛載4枚霹靂-15,而美國的F-22最多可掛載6枚AIM-120C,這是因為霹靂-15彈徑尺寸更大,其深層原因還是在空對空導彈固體火箭發動機技術上,中美存在差距。
其實,早期的F-22也是只能掛載四枚,但是,美國並沒有盲目加寬F22的主彈倉,而是單獨開發出為F-22專用的新型AIM120,並對導彈懸掛方式進行合理調整,這樣就能多掛載兩枚導彈。
美國的軍事的確是值得世界各國學習的,我國在對殲-20進行改進的同時也要考慮,是否可以通過改良殲-20的配套設備,如加快發展比霹靂-15更先進、體積更緊湊的新一代中距空對空導彈,來提高殲20的戰鬥力,這樣才能在與F-22這類同代機型對抗時立於不敗之地。(作者署名:迷彩派)
回應
不是中國空對空導彈固體發動機比美國弱,中國的推進劑效能比實際還比美國稍強些,主要是F22研製年代久遠,沒有想到那麼遠的超視距作戰,J20攜帶的中遠程霹靂-15比AIM120C強大的多。另外美國佬吹牛的水分向來遠大於中國!來看最初型號AIM-120A的射程資料量化:號稱最大理論射程74公里,作戰約50公里,但實戰紀錄30公里!對飆AIM120C僅需霹靂12,霹靂12略長那只是為了比美彈更遠的射程!但看殲20彈倉,略長顯然不是問題!另外也不建議多帶彈,四枚也足夠了!帶多了也是浪費!
多掛2枚並非難事,以後大家會看見的。圖中殲20完全是掛在一個平面上的,稍稍改變,比如導彈掛兩層,對比嵌入深度為導彈半徑,錯開前後距離使得彈翼不接觸等等,隨意都可以多掛兩枚.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2-01/doc-ihrfqzka2885246.shtml
圖博館
以軍F16擊殺鎧甲S1防空系統 俄訂單失血臉上無光 2019-01-23 中時電子報
在以色列F-16戰機空襲敘利亞,敘啟動俄製防空導彈未能攔截以國戰機,反遭摧毀防空系統,導致許多已購買俄羅斯鎧甲-S1防空導彈的國家立即變卦取消訂單,原打算採購尚未下單的國家則快速轉向。足證實戰表現雖是軍火製造大國最好的表現機會,只是一旦失手,難免損失慘重。
《新浪軍》引述以色列媒體報導指出,日前以國F-16戰機空襲敘利亞,敘國已購4個月並聲稱超級威猛的S-300遠端防空導彈並未開火,卻使用另外兩款新購俄制防空導彈。雖然敘軍與俄媒都表示,新購的俄製「山毛櫸M2」與「鎧甲-S1」防空導彈表現出色,擊落了大部分來襲的導彈,但以軍卻有完全不同的說法。
以軍指稱,敘利亞防空系統沒有攔截到任何導彈,而且由於敘軍無視以軍警告,啟動防空導彈,以軍戰機被迫還擊,炸毀了多部俄製防空導彈,以軍還對媒體主動公開摧毀防空系統的影片。影片中可以看到鎧甲-S1防空系統連續發射多枚導彈試圖攔截以軍戰機,但似乎是導彈受電子幹擾而失效,隨後就出現防空系統被瞄準與炸毀的畫面。以軍此次並未搬出最先進的F-35隱形戰機,只出動了F-16戰鬥機,然而卻能輕鬆反殺俄軍寄予厚望的新型防空導彈,這無疑讓外界對該導彈的性能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這次並不是以軍首次摧毀鎧甲-S1彈炮合一防空系統,早在2018年5月以軍戰機在空襲敘國時就曾成功炸毀過鎧甲-S1。根據當時的襲擊影片,多名敘國士兵正在防空系統車外面抽煙聊天,發現導彈來襲時試圖跑回車上開火攔截,但是還是晚了一步。當時俄軍事專家聲稱,攔截失敗主要是因為敘軍士兵的輕敵造成的,和防空導彈本身的能力無關,而這次以色列戰機在鎧甲-S1火力全開的情況下成功反殺,這讓之前俄方的解釋蒼白無力。
回應
防空系統向來是俄國強項,應是敍軍素質差,操作能力打折扣。
俄國很會吹牛!
圖博館
俄新型防空導彈堪稱多面手:既能打軍機還能反坦克 2019-01-23 環球時報
1月21日,以色列發動空襲攻擊敘利亞境內的目標,敘利亞防空部隊“鎧甲S1”進行了反擊,成功擊落數枚以色列戰機發射的導彈(楨:?),作為一種先進的防空導彈系統,其實還有反坦克能力。
俄美都曾經研製出半主動鐳射制導炮彈。“紅土地”在性能上甚至比美國的“銅斑蛇”要好。在半主動鐳射制導技術上,俄並不落後。
不過在反坦克導彈應用半主動鐳射制導上,美國研製裝備了AGM114“海爾法”,俄卻沒。以致俄武直米28和卡50/52一直使用較為落後的指令制導反坦克導彈。
在2010年,研製防空導彈的圖拉儀器製造設計局,展出了一種名為“赫爾墨斯”(Hermes)的半主動鐳射制導的多用途導彈,用以對付地面和艦艇等目標。這款導彈是在9M311防空導彈的基礎上研製的,採用一級170mm的助推,90mm二級無動力的彈體。通過短時間高加速的方式,與助推分離後依靠慣性飛行打擊目標。多用途彈改用了更粗的二級彈體,直徑增加到130mm,口徑增大,使戰鬥部的重量達到28kg,裝藥量達到了18kg。這個威力對付坦克和小型艦艇也足夠了。射程上達到20km,比美國的“海爾法”大一倍有多,在武裝直升機掛載顯得太長太重。而且由於半主動的制導,需要鐳射照射器照射,機載照射器的有效照射距離受功率限制基本都在5~8km這個區間。Hermes20km的射程是遠超機載照射器的能力。即使使用前方照射組的方式,也限制了靈活使用,跟火炮發射的半主動鐳射制導炮彈沒區別。而且導彈助推工作時間短,主要都是無動力狀態,大射程依賴高飛行彈道滑翔,難以採用“海爾法”這種發動機全程工作的低空飛行彈道。“海爾法”機載適應性更強,成為非常成功的空地近程導彈。中國也研製出類似的“藍箭7”型導彈,並在市場上取得成功。即使是地面發射的型號,“鎧甲S1”作為防空導彈,發射車體積龐大,價格昂貴,靈活性不足,並不適合對付地面目標作戰,而且市場上中遠端的反坦克導彈系統有以色列“長釘”系統這種競爭力更強的產品。Hermes多用途導彈前景似乎並不樂觀。
相關新聞
我空軍武直10疑配新型空對空導彈 使用頭盔瞄準具
https://mil.news.sina.com.cn/world/2019-01-23/doc-ihqfskcn9727378.shtml
圖博館
俄羅斯向中國推銷導彈有多難?非絕品不要非菜心不要 2019-01-20 新浪軍事
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一個導彈大國,陸海空三軍導彈種類和數量在全世界可以排前三,但是也是一個導彈進口大國,比如S300和S400遠端防空導彈系統,中國就買了幾百套,幾千發導彈(楨:幾百套?中國買了10個營S300和1個營S-400,每營有8套/部四聯裝發射車),這使得防空導彈供應商:俄羅斯金剛石設計局和蘇霍伊設計局一樣,在蘇聯解體的經濟大崩潰中,憑藉中國的大單很幸運的活了下來,並且進一步發展壯大。
蘇霍伊的幸運在於,飛機完全滿足了中國空軍對於三代機的所有要求,而且價格還不算特別高,90年代早中期的單價3000萬美元,那時候F-14出廠價都超一億美元了,雖然蘇霍伊賺的盆滿缽滿,但卻不少怨言:熱情好客的中國朋友太摳門,買的太少,甚至不買,偶爾買一點,簡直像菜市場的大媽,掐了所有菜葉子只買菜心!
中國取消了配套的機載空對空導彈R73和R27的引進技術生產計畫,最終由國產霹靂8B和11取代,而對於蘇30MKK戰轟機來說,配套的眾多機載武器,則不小心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通過KH-31引進項目,中國人得到了整整一套超音速超壓發動機技術,但是俄制導彈的通病依舊:導引頭水準比較差,需要3個導引頭才能覆蓋常用的目標雷達波段,而中國新型雷達導引頭一個就可以搞定。
另外一款導彈R-77,中國飛行員駕駛蘇27打過靶,射程不如人意,格柵翼設計要負責任,而且俄破天荒的願意出售R77的核心技術:主動雷達導引頭技術,最終創意開發了霹靂12。
R77採用小型主動雷達導引頭,可以發現20公里之外的戰鬥機,但是劣勢在於,俄電子工業局限,很多部件都是模擬式的,中國到手後,進行數位化,可以升級軟體,不斷提高導彈的抗干擾能力,和對特殊目標的鑒別能力,這也是美國AIM-120家族不斷升級的一個核心技術。
這也是最近外國軍火商總結出來的菜心戰術:中國人購買軍火不愛整套成批大量購買,而是偶爾買2,3個回家拆開仿製,或者甚至指定就要某一個核心部件,或者部件技術,由於買的如此之精,所以,外國人越來越不愛賣了。(作者署名:大水)
回應
俄能賣給中國的武器已經不多了,核潛艇,160轟炸機,白楊導彈可以改變全球戰略平衡,是不能賣的。一部分飛機發動機可能還有五年。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1-20/doc-ihrfqziz9293734.shtml
圖博館
殲10B航展上秀超機動令的巴鐵心動 猛龍C被批准出口 2018-11-14 新浪軍事
在第12屆珠海航展開幕式上,殲10B向量推力驗證機以一套驚險刺激的特技動作,力壓殲20,成為全場最大的明星。眼鏡蛇、落葉飄、J型轉彎等讓觀眾眼花繚亂的同時,也贏得了買家的芳心,巴基斯坦飛行員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就對這種中國戰機心心念念。
早在幾年前,殲10A就曾以FC-20的名稱出現在諸多航展上,一度引起了巴基斯坦、伊朗等國家的高度興趣。然而,由於殲10A的性能還不夠強大,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響,FC-20並未實現出口成績零的突破。
如果我們以用戶的角度來看,殲10A性能相比F16並沒有太多的提升,而價格也沒有太大的優勢,相比之下,國際上市場上大量的二手F16可供選擇,如果實在囊中羞澀,還可以選擇更低端的梟龍戰機和米格29,甚至殲7改,總之,FC-20的定位有些尷尬,這是它沒有成功出口的重要原因。
而如今換成殲10CE之後,情況大為不同。相比F16這種經典的三代機,殲10CE的性能水準已經達到3.5代,甚至是3.75代,對其形成絕對碾壓。殲10CE的戰鬥力與歐洲颱風和法國陣風持平,部分性能甚至還有所領先,而殲10C的單價,肯定不會比以昂貴而著稱的颱風、陣風更高,這兩方面的優勢可助其在高端戰鬥機市場上拿下一席之地。
不要小看殲10C的實力不要小看殲10C的實力
面對2020年之後國際戰鬥機市場,中國已經有了全套的應對方案,FC31、輕四和F35競爭最高端的四代機用戶,殲10C對標歐洲雙風和F15、F16各種大改,梟龍面對中低端客戶,而FTC2000G神鷹則專供亞非拉入門級市場,不管怎樣,祝願我們的戰鬥機在國際上能夠大賣。(作者署名:鐵翼蒼穹)
回應
使用一代,預研一代,甩賣一代…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14/doc-ihnvukfe9886294.shtml
圖博館
①雖然各國的更新換代時間、面臨的壓力、作戰優先事項、戰略前景均不同,但考慮到成本以及出口競爭問題,合作研發仍然至關重要。
②對於空戰系統而言,難以跟蹤和瞄準仍將是一個巨大優勢,因此隱身能力仍然重要,但是生存能力的其他要素(如速度、敏捷性、電子戰能力以及可供消耗的足夠戰鬥量),很可能會再度受到重視。
③在可預見的未來,僅依靠有人戰機對抗所有潛在威脅,存在成本過高等問題。
潛在解決方案
報告指出,在發展下一代有人戰機的同時,應融入一系列技術演示驗證,確保無人作戰飛機的穩定低速率生產。這種有人戰機與無人作戰飛機相結合的方案,將提供一系列優勢:
①無人機可提供有人機所不具備的多種關鍵優勢,包括可擴展性、製造相對簡單、作戰耐力強、可大量部署、可消耗、可快速升級等。例如,無人機設計靈活,可根據威脅態勢變化進行定期升級和反復改進,並配以適當感測器和武器,進而保持強大的作戰能力;且無人機無需定期大量飛行以維持機組人員需要。
②如遇突發情況,無人機可迅速擴充空中力量,並可在高強度衝突中替代稀缺的有人戰機來承擔嚴重損耗。
③與大型有人戰機的替換計畫相比,各國研發無人戰機的採購週期、預算、作戰要求等更容易調整,更易於形成一個靈活、不斷發展、小批量生產的無人作戰飛機聯合研發團隊。
④在戰略層面,擁有強大潛能的無人戰機與有人戰機相結合,可能會給對手國家帶來更大、更持久的威懾效果。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11-14/doc-ihnvukfe9469705.shtml
圖博館
英媒:中國防空導彈威脅太大 美研發下一代戰機對抗
2018-11-02,英國智庫皇家聯合軍種國防研究所(RUSI)發佈一份報告,題為《下一代戰機:威脅展望與潛在解決方案》。報告評估了英、法、德、美等國未來新型戰機的研發情況,闡明了所面臨的挑戰和驅動因素,並提出未來空中力量優化的潛在解決方案。
①英國。在2018年7月英國范堡羅航展首日,英國公佈其新版空戰戰略,並公開其新一代戰機“暴風”的概念模型。英國計畫採購138架F-35,英國空戰系統將由“颱風”和F-35組成,“颱風”進行快速反應預警和空中優勢作戰,F-35進行對地打擊和突防作戰,共同對抗俄羅斯等威脅。“暴風”預計將在本世紀30年代中期開始逐步替代退役的“颱風”。
②法國與德國。法德兩國計畫聯合開展第六代戰機“未來空戰系統”專案,分別取代兩國空軍現役的“陣風”、“颱風”,預計2040年首飛。為更好地滿足下一代空戰系統的作戰需求,該項目可能還將邀請其他國家參與。
③美國。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最先進的空中力量,但也面臨著更新換代這一重大問題,大量老舊的第四代戰機急需全面升級或替換。目前,美軍正大力投資第五代戰機,在努力維持和升級第四代戰機的同時,加大採購F-35以最終取代老舊機群,另外還在持續推進第六代戰機(美空軍F-X和美海軍F/A-XX)概念研發,預計不會早於本世紀30年代。
三大關鍵驅動因素
報告指出,在未來高強度衝突中,三個關鍵特徵可能對下一代空戰系統的能力需求產生重大影響:
①感測器的密度、種類不斷增加,解析度也不斷提高,加上強大的資料後處理分析技術,使得未來幾十年裡,若想在完全不被察覺的情況下接近並進入競爭空域極其困難,甚至不可能。
②中俄等同等對手先進的地對空導彈系統及其相關感測器技術的擴散,將大大增加空中作戰的風險和潛在成本。並且同等對手的導彈及多光譜感測器技術仍將持續發展,將更加靈活、射程或探測距離更遠,且更難以被傳統防禦系統干擾和欺騙。
③作戰飛機的關鍵驅動因素(如大型戰備機場、空中加油機,以及持續作戰所依賴的航空燃料、備件、彈藥等的補給),都將面臨比以往傳統戰場更大範圍的動能或非對稱打擊(包括高超聲速導彈打擊)風險。航母所受影響可能略小,但仍將被迫在遠離敵對海岸更遠的地方開展行動。
相關結論
圖博館
殲20彈艙掛的究竟是何利器 堪稱世界最強空空彈組合 2018-11-11 新浪軍事
PL-10是第四代近距格鬥空對空導彈,採用目前主流的紅外成像制導模式,可以有效區分敵機和熱焰干擾彈。PL-10具備大離軸發射能力,可由飛行員佩戴的頭盔瞄準具控制發射,實現“看哪打哪”的戰術。PL-10採用了推力向量技術,彈體可承受60G以上的機動超載,從而打擊機動性更強的五代機。複雜的氣動面設計,和更大的彈體,使得PL-10相比美軍最強的AIM-9X有著更好的機動能力和更大的射程。
與目前的主力導彈PL-12相比,PL-15換用了新型火箭發動機和更先進的雷達導引頭,還為了內掛彈艙修改了彈翼設計,最大射程超過120公里,整體技術水準與美國最新的AIM-120D相當。
PL-15採用的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是保證射程以及末端機動性的關鍵所在,現有空對空導彈的固體火箭發動機都屬於暫態燃燒,可以在短時間內將導彈推到最大速度,但是導彈的彈道後半程卻只能依靠慣性飛行,末端速度和機動性下降非常明顯,如果打擊遠距離目標就很容易脫鎖。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顧名思義,就是把固體火箭燃料分為兩段,中間設有脈衝隔離,如此一來發動機就分為兩個燃燒室。第一個燃燒室用於導彈初段的發射和加速,在達到最大速度後導彈進入慣性飛行階段,鎖定目標後,第二段燃料點火,導彈重新加速撲向目標。
PL-15的射程對比PL-12有了很大的提升,採用了主動雷達+被動雷達的工作模式。被動雷達的作用距離往往高於主動雷達,這意味著PL-15在距離目標更遠的距離上就可以進行探測,進入末制導後命中率得到極大提升。兩種工作模式也使得PL-15的抗干擾能力更強,傳統的箔條干擾彈效能大大降低。
殲-20有了PL-10和PL-15兩款世界頂尖空對空導彈的配合,其空戰性能已經可以傲視群雄,要知道許多F-22依然不具備發射AIM-9X的能力,其側彈艙發射效率也遠低於殲-20,唯一的優勢是可以在主彈艙多帶兩枚AIM-120D空對空導彈。殲-20此次主動打開彈艙展示空戰內掛掛載,充分說明了其空戰性能已經完全達到設計指標,兩款空對空導彈也已經投入到日常使用和訓練中,中國的天空有了這對最強組合的捍衛,我們才能安心的在雙11買買買。(作者署名:齧花熊)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11/doc-ihnstwwq5642583.shtml
圖博館
中國殲20雖未做眼鏡蛇機動 但亮出這一利器無可取代
2018-11-11珠海航展壓軸戲,四架殲-20飛臨會場上空。隨後散開兩個雙機編隊,一個雙機編隊急速爬升後脫離,另一個雙機編隊繞場盤旋並打開彈艙,展示滿載狀態的四枚PL-15中距訓練彈和兩枚PL-10近距訓練彈。殲20的壓軸大戲似乎重新搏得了觀眾的喜愛,畢竟眼鏡蛇機動雖然漂亮,內置彈艙的作戰性能卻是無可取代的。
回應
主彈倉每個隔倉中間明顯還有掛點,而且彈倉深度很深呀,空空彈應該能夠錯層掛,妥妥的掛6枚中距彈沒問題呀
沒事!隨著現在技術的進步,彈翼可以研製折疊的,對地導彈修形小型化。
其實殲二零機腹是可以掛載6枚,以前拍到過機腹裝載6枚中距彈的照,故意不掛載這麼多 一是沒有必要 二是保證機動性 三是主要也只要展示新的中距彈‧
J20與F22 腹部彈倉大小差不多,但是AIM-120長:3.65米,翼展:52.58釐米,而霹靂-12長:3.85米,翼展:67.4釐米,比前者大,故F22腹部彈倉掛架成兩個品字形,可攜帶6枚,而J20是正常佈局,如果我們優化霹靂12的火箭發動機減小PL12的尺寸,那麼J20就可攜帶6枚,更重要的是J20彈倉彈倉深度很深升級潛力比F22大。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11/doc-ihmutuea9134341.shtml
相關新聞
中國航發壽命或將趕上美軍F22 一項關鍵技術(第三代單晶高溫錸合金)獲突破
英媒:中國或量產400架殲20 採用推力向量技術
殲10B向量噴口結構精巧 能以較少推力損失提高機動性
俄媒:中國向量版殲10B機機動性超蘇35 因其用俄航發(回應:這次10B用的是國產渦扇10B推力向量發動機和你毛子沒有半毛錢關係!)
殲10CE外貿戰機曝光(E出口型編號)作戰半徑1200公里打破腿短謠言
jsoujsou
殲-20可以在不暴露自身的前提下(殲-20的隱身性能和F-22基本相當),來搜索敵機,發現敵機也不必暴露自身來實施攻擊,而是可以直接命令配合作戰的,在遠離戰場上空盤旋的殲-16發射霹靂-XX,導彈發射後就通過衛星資料鏈,由殲-20提供引導——就像潛艇利用被動聲呐將線導魚雷導向敵方潛艇那樣——在不驚動敵機的情況下,從天而降,一旦進入紅外\雷達複合引導頭的有效工作距離,敵方戰鬥機的隱身就被燒穿,導彈將自行跟蹤目標,並將其擊落。
這可能是最接近美國當年B-1R設想的武器系統,區別只是,我們的飛機性能沒有B-1R那麼極端,但導彈性能比AIM-120D那是強得多了。
當然,未來安裝衝壓發動機的“霹靂神劍”裝備殲-20以後,殲-20之間也可以互相進行同樣的配合。
此前楊偉院士曾在講座上提到,他認為,未來最有希望的“第五代”戰鬥機方案,可能就是殲-20控制同型無人機的機群。這顯然比美國目前正搞的“自航導彈掛架”強多了,與美國的未來有\無人機機群方案基本相似。
所以說啊,美國人現在說PL-XX的影響,顯然是低估了中國的技術能力和創新精神——不過這也不奇怪,尤其是這作者還是個日本人,日本自衛隊不是到2006年以前還認為殲-10是仿製米格-23麼?(直到在東海上空實際遭遇殲-10為止)
回應
要這麼簡單,大家還用標著膀子搞隱身戰機?按你說的體系作戰,只要存在資料鏈通訊,就存在干擾,且不說地面大功率雷達都不好發現,別說什麼預警機和衛星了,要不我們折騰什麼j20.
你有預警機和衛星,人家也有預警機和衛星,那麼接下來就是比誰能最早發現對方,而不先被對方發現,所以發展隱身戰機也不是沒有意義的事。至於干擾,那是不可避免的,關鍵看抗干擾技術。如果覺得有干擾就會像你說的那樣,那麼反艦導彈、巡航導彈這些上百、上千公里的導彈就不能玩了。
打300~400我信了,畢竟有足夠燃料就OK,問題你哪個雷達能發現並精確制導擊中300~400公里外的隱形戰鬥機
只要導彈打的遠,至於制導因該不是問題:由全球衛星或預警飛機發現敵機,將敵機時時的位置資料連續發送給選定的導彈,讓導彈飛向敵機,當導彈快接近敵機時打開導彈上的主動雷達和熱尋的制導頭,精確導向敵機。至於導彈載機發射完導彈後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了。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11-04/doc-ihmutuea6797715.shtml
jsoujsou
蘇聯R-33,這些較早期的遠端空對空導彈難以在遠距離上擊落戰鬥機的原因一個是導彈在遠距離上燃料耗盡,機動性不行,還有就是當時的電子技術不行,容易被欺騙
其實美國也有過類似霹靂-XX方案,就是當初準備替換不死鳥的AIM-152,採用雙脈衝發動機,射程180公里以上
不過美軍並未完全放棄實施遠端攔截的考慮,最新改進型AIM-120D理論射程達到了180公里,實現了部分AIM-152雙脈衝火箭型設計方案的設計目標(AIM-120D重152公斤)。當然,實際上AIM-120D在攻擊戰鬥機目標的時候射程也是在100公里以下,比霹靂-15還是短了一些。(畢竟霹靂-15的重量和尺寸都要更大一些)
霹靂-XX導彈的設計,很有革命性——當然,其實美國那邊也有過類似它的想法。
美國空軍在2010年前後曾提出過一個B-1R設計方案,即給B-1戰略轟炸機換上F119發動機,最高速度達到馬赫數2.2,能夠超音速巡航,同時安裝AESA火控雷達,裝備AIM-120D。
其任務一方面是憑藉本身的大口徑雷達進行超遠端截擊,另一個則是為F-22提供“飛行火力支援”,憑藉高速飛行能力,發射AIM-120D,以取得最大射程,來攻擊敵方空中目標,包括戰鬥機。而如果敵方戰鬥機靠近,B-1R可以憑藉長時間持續在2馬赫以上飛行的能力,脫離戰鬥。
雖然B-1R方案後來被否決——主要是因為AIM-120D的射程最遠端的性能仍不足以攻擊高機動的戰鬥機目標——但這種“網路化作戰”的思想卻繼續保留。
美國之後提出“無人僚機”計畫,後來發展成“自航式導彈發射架”計畫,就是讓一種隱身的無人機攜帶遠端空對空導彈,在戰鬥機引導下實施攻擊。
無人僚機可能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更進一步,美國關於第六代戰鬥機的設想中,甚至提出有人駕駛戰鬥機不帶導彈,憑藉高度隱身性能,搜索和引導無人機攻擊敵方戰鬥機的設想。
而霹靂-XX,一方面,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具備在300-400公里上攻擊戰鬥機所需的機動能力;另一方面,導彈同時具備高性能的紅外、雷達(有源相控陣雷達)制導能力,甚至還有衛星資料鏈通信能力,可由殲-20在導彈飛行中繼續更新目標資訊。
相信看的明白的朋友應該看得出來,這是一種獵殺先進隱身戰鬥機的武器。
jsoujsou
第三種,是航太科工集團開發的“霹靂神劍”導彈,該導彈採用衝壓發動機動力,射程300-400公里,可以裝入殲-20的彈艙。
第四種,是航太科技集團四院開發了一款新型的全程可調推力衝壓發動機,該導彈據稱是為國家某重點項目研製,而這一項目據稱是航空工業空對空導彈院的。據稱,這種導彈的尺寸可能較大,不能在殲-20彈艙內攜帶。
這其中的第三、第四種導彈,似乎可以視為霹靂-15和霹靂-xx的衝壓動力升級型,其要麼尺寸比霹靂15和霹靂XX更小,要麼是射程比後兩者更遠。不其中“霹靂神劍”的可能已經較接近於裝備部隊,旨在替代霹靂-XX的大型衝壓彈,目前還在進行動力試驗,距離能夠真正實彈打靶也還有相當的距離。暫時我們可以不去討論這兩種衝壓導彈,主要說霹靂-XX。
霹靂-XX作為一種超遠端空對空導彈,卻並不是冷戰時代就開始出現的超遠端空對空導彈的設計思路。
第一代實用化的空對空導彈應該是蘇聯圖-28所配用的R-4和蘇-15的R-8,這兩種導彈都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服役,射程23-25公里,主要任務是攻擊美國的戰略轟炸機,這些導彈都採用了半主動制導原理,其配置很大程度上就相當於是空中發射的地空導彈。相比之下,美國的“麻雀”從10公里提高到30公里,是在越南戰爭時期,也就是1965年以後了。
在當時,20-30公里射程對於空對空導彈來說已經算得上是“遠端”,當然後來隨著技術發展,這個概念也迅速發生變化。1974年,劃時代的AIM-54“不死鳥”導彈出現,理論最大射程可達200公里(在試驗中擊落過203公里外的目標),如果用來對付戰鬥機目標,它的射程就只能是在100公里以下了,此時導彈尚有較強剩餘動能,戰鬥機靠機動也躲不利索。在兩伊戰爭期間,伊朗發射285枚“不死鳥”導彈,擊落至少78架米格-21、米格-23、米格-25和幻影F-1、超軍旗飛機,伊朗甚至還用它攔截了“飛魚”和C-601反艦導彈。
80年代後半期,美國海軍開始研製AIM-152,使用雙脈衝火箭發動機和衝壓發動機兩個方案,要求射程達到185公里以上,全程平均飛行速度在3馬赫以上。衝壓型重量300公斤以下,火箭型重量172公斤,戰鬥部14-23公斤,主要任務是在AIM-54基礎上,進一步外推航母攔截圖-22M和圖-160等超音速轟炸機的範圍。不過這個計畫隨著蘇聯解體,於1992年被取消。
jsoujsou
中國殲20靠超遠端導彈獵殺F22?總師:還有更好方案 2018-11-04 觀察者網
由於到目前為止對中文的機翻工具仍然不太好用,因此“語言壁壘”仍然存在,這導致了即使是國內網路上已經出現過清楚介紹的一些東西,在他們眼裡看來仍然是十分神秘。比如PL-XX空對空導彈,本周美國《大眾機械師》雜誌的日裔作者凱爾•溝上再次炒作PL-XX超遠端空對空導彈——然而,正如我們說的,可能他們的翻譯工具不太好使,這位老兄對於這種“革命性”的導彈,顯然有什麼誤解。
溝上稱中國空軍殲-16攜帶的PL-XX是和俄羅斯的K-100(KS-172,現在解放軍隨蘇-35引進了這種導彈)空對空導彈類似的“地空導彈上機”的產物,射程可能在300公里,主要用來打擊預警機、加油機這類的目標。然後基於這個臆想的前提,他談論了一番預警機加油機對於美國在亞太地區作戰的重要意義,以及一旦中國用這種導彈將這些目標摧毀,會給美軍帶來什麼影響。
然而……這種說法啊,就很好笑。
PL-XX導彈,還真不止這點能耐。
此前殲-16曾掛載參加紅劍17演習的那種火箭發動機動力的空對空導彈。動力系統採用的是可調推力的固體火箭發動機,這比霹靂-15、R-77-1和AIM-120D所採用的雙脈衝發動機更進一步,全程可以調節燃料消耗速度,而不是留一截藥柱在必要的時候開機。這就意味著,它的動力曲線可以更優化——在攻擊300-400公里目標的時候,它在彈道末端仍將有相當多的燃料,因此可以跟上目標的高超載機動動作——在這個距離上,它甚至可以攻擊包括F-22在內的現代化空優戰鬥機,而且目標單憑機動是無法甩掉PL-XX的。
而如果把全部燃料用於提高射程,在彈道末端靠慣性飛行,那麼這種導彈的最大射程可以延長到700公里——此時由於導彈燃料用盡,主要用於攻擊機動性不佳的預警機、加油機這類目標。
其實中國的超遠端空對空導彈已有4種。
其中目前已經接近服役狀態的是航空工業空對空導彈研究所的霹靂-15,該導彈採用雙脈衝發動機,射程可以達到150公里,是殲-20、殲-16、殲-10C的主要空戰武器,而且該導彈也在殲-11B等較老的飛機上進行過掛載,可以推斷,它和美國AIM-120D一樣,將會全面替換現役中程空對空導彈,把未來的空戰交戰距離延長一大截。
而霹靂-XX,由於尺寸較大,已經無法裝入殲-20的彈艙,主要是由配合殲-20作戰的三代半非隱身戰鬥機攜帶,如殲-16。這是一種開啟空戰新模式的導彈,具體咱們後面會分析。
圖博館
我殲10A換PL10導彈狗鬥能力看齊殲10B 與PL15同步普及 2018.10.01 新浪軍事
網友發佈了兩張罕見的殲-10A攜帶霹靂-10的飛行訓練照片。
這也意味著,中國空軍、海軍航空兵使用了近30年的第三代格鬥空對空導彈——霹靂-8,即將被霹靂-10全面替代。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從以色列引進了當時在1982年第五次中東戰爭中表現極其出色的怪蛇3型空對空導彈,比同時期的美制AIM-9L“響尾蛇”射程遠、威力大,更比當時中國現有最新的霹靂-5早期型和霹靂-2這些只具備尾追攻擊能力的格鬥空對空導彈強不少,在株洲331廠國產化之後,這種中國版的怪蛇3定名為霹靂-8,成為90年代以來中國國產新型戰鬥機的標配。
不過,比起霹靂-8,為殲-20等第四代、三代半國產戰機研製的霹靂-10的進步是全面的,它具有60G以上的高機動,大離軸角度,反隱身,抗干擾等能力,外界認為其不僅採用紅外成像導引頭抗干擾能力大增,還具備“越肩”攻擊身後敵機的能力,其直徑和霹靂-8類似,也屬於第四代近距格鬥導彈中的大塊頭。
霹靂-10目前已經和霹靂-15一起,裝備了殲-10B、殲-10C和殲-16、殲-20這四種機型,最早交付部隊的殲-10A,目前服役也有10年以上時間,這次換裝霹靂-10,恐怕是其中期改進升級套件的一部分,從網友披露圖片來看,其機載雷達雷達罩沒有變化,依然是原先的脈衝多普勒機械掃描雷達,但其他內在變化,依然值得觀察和期待。
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殲10A能夠攜帶PL15的直接證據,主因應該是PL15的射程比較遠(150-200公里),殲10A裝備的機掃天線雷達,無論是探測距離還是跟蹤距離都難以充分發揮PL15的打擊威力。事實上就連裝備無源相控陣雷達的殲10B暫時也未公開使用過PL15(可能是進度問題),而在殲10C上,PL15則成為了標配。不過殲11系列卻並不存在類似的問題,同樣是機掃天線雷達的殲11B憑藉自身雷達口徑的顯著優勢,就可以較為輕鬆地整合PL15。
不僅如此,殲11B還給中國軍迷們帶來了更大的驚喜。我軍最新式的空對空導彈除了PL10、PL15這對黃金組合以外,還有一款更加神秘的PLXX超遠端空對空導彈。該型導彈的射程極遠、體積龐大,一度被外界認為是殲16的專用武器。然而在紅劍系列軍演當中,人們發現殲11B竟然同樣也能夠攜帶這種超級大殺器,這充分證明了殲11系列在超視距空戰領域巨大的升級潛力。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0-01/doc-ihkvrhpr8490015.shtml
jsoujsou
雖然這種掛彈車也投產一段時間了,使得理論上我軍“側衛”的彈藥保障能力明顯優於仍然使用手搖泵升降車的俄軍,但它們真正推廣到新機部隊試用,也就是這兩年的事兒。此前我軍其他“側衛”部隊較廣泛使用掛彈車的,只有海軍艦載航空兵的殲-15部隊。
近幾年隨著艦載戰鬥機部隊與航母聯合訓練程度的加深,國產彈藥轉運/提升車在甲板上的出鏡率也越來越高,使得航母甲板作業的自動化程度明顯提升。
相比還要這樣外掛RVV-AE的蘇-30部隊,實現了准自動化掛彈的艦載機部隊要幸福不少。注意這圖正好說明了手搖是怎麼個搖法
這些掛彈車之前鮮少見於我軍各部隊,還有一個重要的非技術原因。由於這類掛彈車技術相對複雜,需要培訓專門的駕駛員,並建立相關的維護保障制度,因而這些車輛的管理往往交給場站(團級)下屬的彈藥大隊,而非屬於航空兵團下屬的機務大隊負責。而往飛機上裝掛彈藥,這又是機務大隊的事兒,這就使得很多時候飛行部隊寧肯用著老舊的蘇式掛彈車,也不想“麻煩”外人。
可能在外人看來,這個問題很簡單嘛,把車交給機務大隊不就行了?實際可不是這樣,車輛配發了,相關的維護管理費用落實、專職司機培訓、相關編制體制調整等等一大堆問題又出現了。即使如今改旅之後隸屬關係有所變化,即使新大綱可能會在這方面有相關規定,但如果不通過打仗的方式,新規定在平時仍然很難繞過土規定。
儘管如此,終於在“霧都雄鷹”麾下亮相的新型掛彈車,對縮短我軍新機部隊再出動時間仍然有著很大的好處。而隨著殲-20的公開,滿足四代機要求的我軍新一代保障體系初露崢嶸,其中彈藥保障設備技術上的跨越式進步,也將是保障體系先進性重要的體現。
拭目以待吧。(揚基幀察站)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8-27/doc-ihifuvph4017143.shtml
jsoujsou
中國戰機裝彈神器亮相 可混搭導彈吊艙副油箱 2018-08-27 新浪軍事
雖然我已經不止一次嫌棄過蘇-27/30的超視距空戰能力了,但還是那句話,假如明天戰爭爆發,你也不能放著手裡的這些老側衛不用。所以,新型掛彈車同樣需要具備對俄制彈藥的保障對接能力。這就有了為“霧都雄鷹”的殲-11/蘇-27UBK準備的俄制RVV-AE中距空對空導彈,以及為殲-16準備的國產霹靂-10近距格鬥導彈共處一車的景象。
RVV-AE作為R-77的出口型,它是中國空軍在霹靂-12成熟之前,超視距空戰中最為倚重的拳頭力量;在我軍蘇-27於2006年前後基本完成可發射RVV-AE的升級後,它是對台軍事鬥爭準備中奪取制空權的重要保障。即使是現在,它也是老側衛們仍能堅守空防一線的主要價值所在。
包括RVV-AE在內,蘇-27/30使用的彈藥,多配套使用蘇制手搖泵升降式掛彈車掛載,以滿足蘇-27不同掛載位置和不同型號彈藥的需要。
儘管一種車也能保障兩三個型號的武器,但對於長期輪訓輪戰、需要做好應對各種任務的部隊來說,還是意味著要在轉場時靠伊爾-76攜帶大量的掛彈車
而隨著蘇-27/30的裝備保障國產化進度全面展開,掛點數量多,且高低不一的“側衛”們,也成為了國產掛彈車研製時需要去匹配的重要平臺。畢竟之前國產飛機由於掛點數量和掛載能力均有限,所以研製新型掛彈車的動力還真不算很足。
上圖那類升降臂型掛彈車尺寸稍小,只能通過調節輪距來改善環境適應性,但也具備了360度連續回轉能力(之前的掛彈車托架只能在105度左右範圍內旋轉)。之後推出的具備前後雙向駕駛室的大型掛彈車樣車,則成為了新一代掛彈車研製的藍本。
從下面幾張圖可見,新型掛彈車除了具備軸距可調功能,便於安全托舉大型彈藥之外,在此時還強調前後雙向駕駛功能,具有兩個駕駛室。
2015年左右,由這型樣車發展而來的新一代掛彈車開始在部隊試用,經過幾輪改進後,這次曝光的車輛應該是已經定型使用的版本。根據試用階段的報導,該車單車可以馱運掛載我軍現役所有型號的機載武器、副油箱和吊艙等,包括國產和引俄裝備。
jsoujsou
另外,在中國空軍網的報導中也提到: “工業部門研製了一款大機動、人在環控制、可攜帶多種任務載荷的新型配試無人機。它能夠更好地模擬對手、構建空中態勢、對全武器系統進行考核。屆時,當這款無人機上天候,實彈靶試的難度將大大增加。”
攻擊接近實機性能的靶機是驗證對空武器效能的最好方法,美國在四代機退役後,直接改裝F-16作為無人靶機就成為最 “模擬”的途徑。改裝後的QF-16除了機動性滿足四代機標準,也有載荷空間可以裝入反制系統來模擬對雷達或紅外制導導彈的干擾措施。
按照報導所指,我國的對應手段似乎是專門設計一款具有高機動性的無人機。近日網路流傳的“利劍”無人機誕生前後,或許就與之有著密切的聯繫。
總而言之,隱身戰機的武器試驗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8發8中證明了殲-20的飛快研發進度。但也正是因為複雜,如果武器測試計畫仍在進行也不難理解。我們也期待,殲-20發射武器的壯觀畫面能夠儘早發佈。(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6-18/doc-iheauxvz0004123.shtml
jsoujsou
而對於隱身飛機而言,彈藥的問題更為複雜。因為隱身飛機要求武器必須內載於彈艙中,而當艙門打開時,高速氣流灌入艙內就會產生亂流,超音速時還會產生震波,導致彈藥向下拋擲時可能會被氣流改變姿態,就可能無法順利分離。
F-22是最早研究彈艙發射問題的超音速隱身戰機,其另一個特色是具有向量噴嘴,在機動中利用推力配平俯仰而讓水準尾翼全力滾轉,可以達到2倍於F-16的滾轉率。因此在測試對空武器時,特別要求要能在高速滾轉中順利發射,讓飛行員可以掌握空戰的致勝瞬間。
然而,在實彈測試開始後,發覺滾轉中發射的AIM-120導彈會有預料外的側移與滾轉。經過工程人員反復研究,才發現到AIM-120導彈為了同時相容於AIM-7導彈的發射槽與AIM-9的發射軌,前方掛點是在類似AIM-9的T型結構中間突出一個AIM-7的按鈕狀結構。但F-22使用的LAU-142掛架只用到AIM-9的T型結構,於是在掛點中間挖了一個圓孔讓AIM-7用的按鈕伸入。
AIM-120的前掛點突出一個類似AIM-7的按鈕結構(下圖藍圈處),F-22的掛架設計了一個圓孔(上圖藍圈處)讓它能夠伸入
LAU-142是為F-22彈艙環境發展的新一代彈射掛架,衍生型也用在F-35上。其特色是不採用小型炸藥作為動力,減輕了後勤維修的負擔。它是利用氣壓推動伸縮機構將掛架與導彈往下推出,在伸展行程的中間點會突然減速,同時釋放導彈掛點使彈體脫離。
伸縮機構略微伸展一段距離後開始回收,掛架前後的折疊臂則協助在整個過程維持與中線平行。而AIM-120的問題就在於導彈與掛架分離的一瞬間,那個AIM-7的按鈕還有一小段在圓孔內!滾轉中的發射機自然會帶著掛架從側方撞擊到按鈕,也就會有劇烈的滾轉與側移現象。在地面的電腦模擬中從沒有人想到一小顆按鈕結構會干擾到導彈的彈射過程,這也就是實彈測試的必要性與危險性。
美國用F-16改裝的無人機(上)維持了大於1的推重比與9G機動能力,可以完全模擬現代戰機的閃躲能力。“暗劍”無人機(下)也強調高機動特性,說不定有可能擔任中國新一代戰機/導彈的靶標任務
jsoujsou
此前報導也顯示,殲-20戰機座艙還實現了語音控制,可以用聲音控制導彈發射,也能隨時收到飛機異常情況的語音警告。由於在座艙控制方面應用了很多智慧化技術,飛行員操縱殲-20時的負擔大為減輕,可以將更多注意力用於發現敵情和作戰。(作者署名:百戰刀防務觀察室)
回應
看了這個座艙不禁心頭一沉,到底行不行?可靠不可靠?
好像你很懂似的,還頭一沉!跪久了累的吧?
這個傢伙的話音,明擺著對國家對社會不滿,話音就是想讓國家讓社會難受難受!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6-18/doc-iheauxvy8698525.shtml
殲20疑似進行試射8發8中 背後竟有這麼多麻煩操作2018-06-18新浪軍事
近日,中國空軍網刊登題為 《殲-20展翅,飛出空天新航跡》的報導,當中指出首支列裝殲-20的部隊在試飛基地中,由飛行員、地勤與科研技術人員組成扁平化的新編制,打破軍方與廠商的框框,使飛行訓練與任務規劃能得到原廠的即時回饋,並對後續戰法、訓練提升與裝備改進提供意見,實現作戰、試驗與訓練的齊頭並進。
報導中也首度證實,殲-20在去年6月已進行實彈打靶,並得到8發8中的佳績,這解釋了為何殲-20在此之前沒有公佈過實彈射擊的畫面。實彈射擊通常是戰機測試的倒數第二階段,完成後才能進行接近實戰的作戰測試。那麼殲-20的實彈射擊可能會遇上哪些問題呢?真實情況我們無從得知,但可以借美國人的經驗來看看。
彈藥發射與打靶是整合測試相當重要的環節,除了彈藥必須正確命中目標才能達成武器平臺的設計目的外,彈藥發射也有相當的危險性。倘若為了安全因素,彈藥發射條件過於嚴苛,就會影響到武器平臺的作戰效率。例如F-18E/F在1993年的風洞測試時,就發現從F-18C/D修改而來的機身,由於體型放大與外型變化影響了流場,翼下投擲的彈藥可能會撞回機身或是其他掛載。廠商研究了多種修正措施,建議將武器掛架外傾3.5度,搭配彈藥投擲順序的改變來修正這個問題,並在 “工程製造發展”(EMD)階段由整合測試團隊驗證其安全性。
F-18E/F超級大黃蜂的掛架有明顯的外傾,雖然增加了阻力,卻是讓彈藥安全投擲的必要措施
jsoujsou
我殲20座艙疑完整展出:主屏右側神秘功能區首次曝光2018-06-18新浪軍事
近日在南京舉行的世界雷達博覽會可謂驚喜不斷,有資深軍迷在知名軍事論壇發佈了一組國產先進軍機模擬座艙照片。從艙內一體式超大顯示幕、側操縱杆、顯示幕全觸摸式等特徵來看,與此前陸續曝光的殲-20隱身戰機座艙細節非常相似。座艙內主顯示幕不像三代機、3.5代機那樣有好幾塊,但是將飛參資料顯示、武器操作、導航等幾乎全部功能顯示在一塊主屏上,並進行了分界清晰的屏內分區。這款先進軍機座艙也並非全觸摸式操作,在主顯示幕右側,一塊神秘的按鍵區罕見曝光。
箭頭所指為殲-20戰機廣角衍射平視顯示器。
首先看展出的模擬座艙的全景式主顯示幕,可以看出顯示區被平分成了兩大部分,左邊為飛行參數、武器控制等功能區,右邊為定位導航等功能區。這些不同功能區應該可以在需要時,在儀錶資料和光學圖像之間進行任意切換。在右邊導航區上方,可以看到有“三維衛星圖”等字樣。這說明包括殲-20在內的國產先進戰機應該都具備了使用北斗衛星導航的能力。
北斗衛星已實現即時釐米級高精度定位,並完成了對我國全境及周邊相關地區的覆蓋。有了國產高精度衛星導航系統,殲-20等先進戰機的體系作戰能力將變得更加可靠。
左邊為飛參數據和武器控制區,右邊為導航區。
雖然這個全景式主顯示幕功能很豐富,但座艙內還是保留了小型多功能觸摸式顯示幕作為資料備份顯示幕,而且主屏右側有一個按鍵眾多的控制屏,可能是用來做飛機操縱時的備份之用。這些按鍵具備對起落架、航電、左右兩
從這個首次曝光的按鍵式控制區與飛行員雙腿間的備份顯示幕來看,空軍對殲-20戰機座艙控制的可靠性要求相當高。這兩處備份設備應該是在全景式顯示幕一旦失靈時,可以完全替代完成對全機控制的,相當於給殲-20的操控加了雙保險。
飛行員兩腿間的多功能下視顯示幕。
這次世界雷達博覽會展出的疑似殲-20戰機座艙,可以說是先進技術與穩妥原則的結合體。一體式全景主顯示幕已經具備了融合顯示、調用戰機所有資料、資訊的功能。兩處備份設備則對主屏萬一失靈,或是出現戰損等意外情況作出應對。畢竟對空軍來說,首要追求的不會是絕對的先進,而是戰時最大的可靠性。
殲-20座艙與雷達博覽會展出的模擬座艙極為相似。
jsoujsou
陸飛彈技術大躍進 美擔心辦不到空優攔截...2018-05-09 聯合報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去年透過作戰模型發現,大陸在鄰近本土的任何衝突中(包括台海衝突),首次掌握與美國同等程度的空優。
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軍用航空航太高級研究員貝里說:「以前美國在空中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如今中國等於昭告天下,美國再也無法隨心所欲。」他說,美國的指揮官現在都得考慮可能折損的飛行員和軍機,而以前根本不必為此操心。
空對空飛彈 大陸投資相當划算
彭博社說,大陸技術進展最大的武器之一是空對空飛彈,一枚100萬到200萬美元的飛彈(楨:?) ,能摧毀一架1.5億美元的軍機,對想要趕超美國的大陸而言相當划算。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資料,大陸去年的國防預算為2280億美元,是俄國、印度的三倍以上,但仍遠低於美國的6100億美元。
霹靂-15射程 美俄都緊張
今年3月,美國空軍批出一項5億美元的合約,要向親近的盟邦提供雷神公司最新的長程空對空飛彈,能從160公里外擊中敵機,歐洲新研發的流星飛彈射程也很遠,但大陸最新的霹靂-15(PL-15)射程又比前兩者遠得多。
此外,霹靂-15還支援「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連最敏捷的敵機被鎖定後都很難逃開。俄國的飛彈都還不具備這種技術。在霹靂-15首次公開試射後,時任美國空戰司令部司令的卡萊爾表示擔憂,籲請國會撥款研發同等級的飛彈。
大陸還有一種研發中的空對空武器,暫名為霹靂-XX,能從480公里外擊中慢速飛行的「機載警報與控制系統」,這種系統相當於美國空戰的神經中樞。
霹靂-10 具強大嚇阻力
另外,大陸新型的霹靂-10飛彈本身有導引系統,在發射後能自行取得最新資料並運算,在同樣具有「射後不理」(fire-and-forget)能力的武器中屬於頂級,也就是說,配備霹靂-10的軍機,在與其他軍機近距離纏鬥時,很可能相互毀滅,所以霹靂-10具有強大的嚇阻力。
美國國防部主管研究與工程的副部長格里芬,上月13日在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說,「過去25年,美國在科技上沉睡了」,在國防的部分領域美國已經不再領先,他特別擔心,大陸和俄國正在研發針對航母艦隊的高超音速飛彈,而美國目前還無法運用太空科技及時偵測並攔截。
回應
軍火商養的智庫公司。 哪種武器要賣要推銷,就說那方面老共完全不是對手。要讓軍方花錢研發武器、買武器,就說失去優勢,老共太強。
圖博館
為了提高導彈射程,可能採用了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它通過發動機多次點火來改善能量分佈,增加射程,結合無彈翼佈局,從而有效降低導彈尺寸,更加適合裝進殲-20機腹彈艙之中。
有消息說中國遠程空空導彈就採用了主動雷達製導加紅外成像複合制導系統,但是從這個導彈圖片來看,似乎沒有看到外露的紅外成像導引頭,因此可以推測它的製導系統和AARGM-ER相同,都是被動雷達加毫米波主動雷達複合制導系統,在2016年珠海航展之中,有關單位就明確指出AARGM-ER這樣的複合製導系統是發展方向。
中國遠程空空導彈已經採用了主動雷達加紅外成像複合制導系統,注意彈頭上面紅外成像導引頭(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0-03/doc-ifymkwwk8070285.shtml
圖博館
殲20又增一款新利器採用無彈翼佈局專剋美軍宙斯盾
2017.10.3新浪軍事
近日網上出現了殲-10C掛載新型導彈的圖片,從圖片上來年這種新型導彈採用了無彈翼設計,與此前殲-10C載導彈有所區別,可能是一種新型導彈。
從導彈外形來看,筆者推測它應該是中國空軍新一代遠程反輻射導彈,類似於美國剛剛公開的AARGM-ER反輻射導彈,用於對抗或者壓制國外標準-6這樣新一代中遠程防空導彈。
中國空軍目前主力反輻射導彈是YJ-91,它是中國引進俄羅斯KH-31P技術發展而來,YJ-91/KH-31P最大特點是採用了沖壓發動機,由於不需要配備氧化劑,因此在同樣重量、尺寸條件下,射程比固體火箭發動機導彈更遠,但是沖壓發動機需要進氣道,相應就增加了導彈體積和尺寸,三代機機載導彈主要採用掛載在機翼下面,這個缺點可以接受,但是對於四代隱身戰機來說,導彈安裝在機腹彈艙裡面,對於導彈尺寸就有較高要求,這樣沖壓發動機導彈缺點就暴露無遺,美國新一代AARGM-ER放棄了沖壓發動機方案,仍舊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就是這個原因。
中國殲-20機已經列裝部隊,而YJ-91尺寸相對較大,安裝在殲-20彈艙之中比較困難,另外YJ-91採用了被動雷達製導系統,隨著現代電子技術發展,已經有多種手段來對抗單一被動雷達製導系統,包括輻射誘餌、電子乾擾系統等等,這樣就要求有更加先進制導系統,例如AARGM-ER就採用了被動雷達+毫米波雷達製導系統。
現代防空導彈射程越來越遠,S-400、標準-6射程已經接近400公里,這樣就要求反輻射導彈射程也要增加,不過無彈翼佈局設計難度較大,對於飛控系統要求較高,導彈升力依賴速度,所以在飛行包線兩端性能欠AARGM-ER就採用了一個邊條翼來改善這兩個區域性能,不過對於反輻射導彈來說,它攻擊目標是地面和海面雷達,機動性能不高,所以這個缺點也是可以接受的。
圖博館
其實,增加機動性和敏捷性是戰鬥機不懈的追求,旨在大幅度提高機動性的改進也有例可循。比如,目前歐洲正在改進“颱風”,其機動性、敏捷性和控制精度都得到提高。據分析,標準型“颱風”可以達到不超過70度的攻角,新構型的最大迎角為100度。但是其結構上的改進非常小。
對三代機氣動外形進行大改並獲得成功的例子也不少,F/A-18E/F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甚至可以認為這是一種新戰機了。改進之後其雷達反射截面積降低一個數量級,而且燃油量大增,飛行員再也不用為燃油提心吊膽了。增推後的發動機,讓F/A-18E/F在著艦時再也不需要像之前的艦載機那樣,把油門猛推到加力位置了,甚至在起飛時都可以不開加力。但是,很多美國海軍飛行員表示,“經典大黃蜂”的機動性更勝一籌,特別是其滾轉能力。
總體來看,三代機的改進多以改進航電系統為主。機體的改進則主要是進一步放大、增加載油量和武器載荷,並儘可能降低RCS。這實際上涉及一個對空戰理念的認識問題:近距離空戰已經不再是空戰的主要形式,戰機的改進也不會為其付出太大的代價。
伴隨著視距外空戰成為空戰的主要形式,現在也已不再是速度與機敏性為王的時代。三代機的速度和能量等於生命與生存能力,而對四代機來說,信息就是生命。在當代戰爭中,信息作戰域的機動性比有形作戰域的機動性更重要。空戰格鬥已經被超視距瞄準和執行所取代。(作者署名:看空天)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9-30/doc-ifymmiwm1868041.shtml
圖博館
IDF是亞洲較早研製成功的三代機,不過它與LCA和中巴合作的FC-1(梟龍)大致屬於一個量級,是典型的蠅量級三代機,在載彈量、航程等“硬”指標上很難和重型戰機比拼,航電系統也屬於經濟型的。F-2則繼承了F-16優良的氣動外形,進行了放大處理,其最大起飛重量甚至高於殲-10,達到了22噸。不過,該機主要用於對地攻擊,加之推重比較低,平台的機動性方面要遜色於採用鴨翼的殲-10B。但是F-2的火控系統不可小視。其基本型裝備的J/APG-1是世界上第一部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領先殲-10B的無源一代。當然,有消息稱J/APG-1裝備自衛隊後問題多多,性能並未達到所鼓吹的水平。這其實對於新研製的裝備來說並不是很罕見的事,新型裝備通常是要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斷完善。進行升級了的J/APG-2,使用了第二代氮化鎵收發組件,與美國海軍所使用的AN/APG-79相當,其寬帶頻率捷變能力使其很難被三代機的電子戰系統所干擾,升級後F-2的總體能力大致相當於殲-10C。
殲-16的機動性超過殲-10系列以及F-2的。殲-10的瞬時盤旋能力大致與蘇-27系列相當或者略有超出,但是穩定穩盤能力肯定遜色於雙發的殲-16。如果殲-10在格鬥中無法在“第一桿機動”(也就是在兩機交叉後快速壓桿盤旋)後快速鎖定蘇-27系列,恐怕在僵持中會慢慢變得被動。而F-2的瞬盤和穩盤能力都是低於蘇-27。
殲-16的燃油更多、滯空時間更長、攜帶的導彈數量也更多。數量本身就是一種質量。隨著電子戰、隱身等技術的不斷進步,在空中擊落一架先進戰機將會越來越難。更多的導彈則提供了這種可能。對於空戰而言,武器載彈量對空戰效能影響極大。美國空軍空戰司令就公開表述,空空導彈載彈量比射程重要。美國在對F-15的改進中,就有一種讓其攜帶16枚導彈的方案,其中中距與近距空空導彈各佔一半。
大平台還賦予了殲-16強大的對地打擊能力。它理論上將能夠攜帶中國研製的幾乎所有戰術對地打擊武器,而且雙座、雙髮帶空中加油,也會使其在海上為轟炸機護航得心應手。此外,遠程防空導彈也可由殲-16攜帶,未來它還將成為敵方預警機殺手。這樣一個以製空為主的多功能戰機,未來在中國空軍中的地位將僅次於殲-20。
殲-16的發展也體現出各國對三代機的改進趨勢:幾乎很少有以提高機動性為主要目標的、對氣動外形大改。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三代機改進不去提高機動性,也並不意味著不會對氣動外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進。而是說不會單獨為大幅增加機動性而付出過於高昂的代價。
圖博館
殲10C搭載神秘新導彈曝光此前從未公開亮相2017.9.30新浪軍事
近日,一張甘肅省某空軍基地的照片出現在互聯網上,張照片中的殲-10C,掛載著一枚此前從未在公開場合露面的新型導彈。
從細節上看,這枚導彈採用了無翼式氣動佈局,只有尾部的一組控制舵面。無翼式佈局具有結構質量小、結構簡單、工藝性好的特點,為導彈的製造和使用維護帶來極大便利。同時,無翼式佈局具有較好的過載特性,改善了非對稱氣動力特性,具有較高的舵面效率。這枚導彈的造型,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此前出現在殲-16上的超遠程空空導彈。不過,殲-16掛載的這枚導彈太大了,不會是殲-10C照片中的那個樣子。
這款導彈很可能採用了“高拋式”的彈道
從這枚導彈採用的無翼式氣動佈局可以看出,這枚導彈對最高速度與射程的要求相對較高,很有可能採用高拋彈道,用來打擊遠距離的目標。在這枚導彈的主要飛行過程之中,由於導彈在30km以上的臨近空間飛行,這個高度超出了預警機的探測高度。而當導彈在俯衝攻擊階段時,已經位於敵機的頭頂上方,此時不但進入了敵方雷達設備的探測盲區,而且目標恰恰在導彈導引頭的探測範圍之內,導彈非常容易探測和跟踪目標,憑藉5馬赫左右的俯衝速度,整個攻擊時間會非常的短,所以敵方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預警和實施應對措施。如果說殲-16配備的超遠程空空導彈類似俄軍KS-172,是用來打擊敵軍預警機等重要戰場信息節點的武器,那麼這款體積相對較小,射程相對較近的遠程導彈很有可能就像美軍AIM-54“不死鳥”一樣,是一款用於國土防空的截擊利器。(作者署名:浩漢防務)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9-30/doc-ifymmiwm1892147.shtml
超視距空戰時代殲16性能僅次於殲20堪稱亞洲第二2017.9.30新浪軍事
目前,除了殲-16,亞洲服役的三代機包括中國台灣的IDF,印度的LCA,日本的F-2,韓國F/A-50也具備了一些三代機的特點,也算入這個行列。國內的三代機則包括FC-1、殲-10特別是進行了大改的殲-10B和殲-10C以及殲-11系列和殲-15艦載機等。這其中,殲-16是有資格傲視群雄的。在已服役的戰機中,他的性能僅次於國產的殲-20,堪稱亞洲第二強自研戰機。
圖博館
殲-10C掛載兩種新一代的空空導彈
由於資金的匱乏,俄羅斯這些年無論是在戰機領域,還是在空空導彈領域,發展的速度都不快;目前其最新展出的空空導彈都只是R-77、R-73的改進型,最多算3.5代,至於印度所購買的,只有3代型。而我軍現役的殲-10C,掛載的卻是第4代的中遠程空空導彈PL-15和第4代的紅外格鬥導彈PL-10,如上圖所示。以前我軍在“航電制勝論”的年代,有一個理論,就是“武器先進1倍,空戰能力先進8倍”,雖然不是很準確,但卻充分說明了“武器先進”對空戰性能的影響。先進半代、性能更好的雷達,先進一個數量級的隱身,先進一代的武器,在空戰中,殲-10C將起到對蘇-30MKI“先敵發現、先敵開火”,甚至完全壓制的效果。
以前人們擔心蘇-30MKI的矢量發動機會顯著提升其格鬥能力,但在實際對抗中,人們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在具有實戰對抗意義的美國“紅旗軍演”中,蘇-30MKI很難發揮由矢量發動機所帶來的過失速機動能力的優勢,往往被F-15佔據上風。人們分析稱,可能是因為蘇-30MKI的矢量推力控制比較原始(手動),飛機整體的推比也不高的原因。而在這次研討會中,我國殲-20總設計師楊偉更是指出,過失速機動所帶來的優勢並沒有人們想像的作用那麼大,更重要的是武器的性能和全向發射能力。蘇-27/殲-11B以比殲-10高一個檔次的空戰推比,在格鬥中才和殲-10A具有基本相當的能力。殲-10C的空戰推比比殲-10A提升了一個檔次,而蘇-30MKI卻比蘇-27降低了一個檔次,武器還比殲-10C相差了一代;這一升一降,蘇-30MKI即使有矢量推力怕也跟紅旗演習中的那樣,無力回天。而更關鍵的是,印度的蘇-30MKI,在空中探測、指揮體係被殲-20破壞的情況下,在中距作戰中被殲-10C壓制的情況下,怕是很難有多少進入格鬥的機會了。
以前我們武器不如人,強調要發揮“人”的因素,強調我軍堅強的意志和“敢打、敢勝”的戰鬥精神;如今我們武器勝於人,“敢打、敢勝”的精神不可丟,“戰場上拿不到的,談判桌上就更別想拿到”,只有給對方以強大的威力威懾,才能讓對方變得“識趣”,不戰而屈人之兵。(作者署名:龍之驕子)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7-21/doc-ifyihrmf3130188.shtml
圖博館
殲10C利用最新空戰理論攜一武器完全壓製印度蘇30
2017.7.21新浪軍事
所謂“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 特別是在面對“自信心過渡膨脹、得寸進尺”的國家時。現代戰爭最重要的就是製空權,作為“首戰用我、用我必勝”的空軍,面對印度幾百架的蘇-30MKI,會是什麼樣的情形呢?
作為我空軍的當家花旦,殲-20來的正是時候;目前殲-20基本已初步形成戰鬥力,正是可以一展鋒芒的時候。儘管目前其服役數量並不多,只有10來架,但卻完全可以充當“踹門”的角色——利用自己的隱身能力,擊落對方的關鍵體系節點,比如預警機、空中指揮機、電子戰飛機、加油機等等。預警機是空戰的“倍增器”,制電磁權是現代戰爭的關鍵,一旦這些飛機杯擊落,印度空軍戰力將直線下降。
作為我國一款已經大批量裝備的3.5代空優戰機,殲-10C所具有的威力比一般人了解的更加強大,因為它非常符合最新的空戰理念——OODA空戰循環(觀察、調整、決策、行動)。OODA由創造了經典的“能量機動”理論的美國空軍少校博依德發明,該理論對美國新一代隱身戰機F-22/35的研製具有重要的影響意義。目前該理論在月初召開的“未來空戰作戰研討會”上,被我空軍戰機相關各領域權威人士(包括殲-20總設計師)大力推崇,代表著最新的發展潮流。
OODA強調隱身設計,通過隱身能力破壞掉對方的觀察能力,從而使對方難以進入空戰的下一個環節,而我方卻可以佔據主動地位,快速完成自己的OODA循環。印度的蘇-30MKI並無隱身設計,其龐大的機體雷達反射面積(RCS)高達15㎡,而充分進行了隱身修型的殲-10C,其RCS只有1㎡左右,足足比蘇-30MKI小了一個數量級。在雷達探測能力上,蘇-30MKI使用的是N011M“BARS”無源相控陣雷達(PESA),其功率只有蘇-35所使用的“雪豹-E”雷達的1/4,技術水平也不如,最大探測距離只有160公里;反觀中國在航展中推出的FC-1所使用的KLJ-7A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其最大探測距離已經達到了170公里,殲-10C所使用的AESA雷達,直徑、功率更大,探測能力也更強。顯然,在空戰中,殲-10C由於巨大的探測優勢、隱身優勢,將完全佔據主動地位。然而殲-10C強大的不止是這些,還在於其所配備的整套的新一代的空戰武器。
圖博館
固體火箭沖壓發動機是沖壓發動機中的一種,燃燒室中的貧氧燃氣由固體燃料的燃燒提供。其具有成本低、能量高、可控性強、結構緊湊簡單等優點,受到各國重視。但由於其研製技術難度大且複雜,國際上鮮有問津。
為滿足國家未來發展需求,四院早在2000年就開始航天固體動力新興領域的探索,專門成立了研發隊伍、配備了大量資源,高效推進關鍵技術攻關並獲得立項。近年來,四院已開展三個狀態八發次固衝發動機飛行試驗。本階段飛行試驗在嚴酷飛行條件下,充分考核了固衝發動機總體方案及性能,多項核心技術獲得綜合驗證,發動機表現出良好的推力調節和比衝性能。
從沖壓發動機的工作原理考慮,僅僅進行燃氣流量調節並不能將發動機整體的熱力循環調節到最佳狀態,因為在降低燃氣流量的同時,進氣道和噴管的是固定的,總有一個部件存在較大的能量損失,從而導致影響發動機綜合性能。
因此四院在該型發動機上同時應用了可調噴管技術和可調進氣道技術,從而來滿足使用該發動機空空導彈在較寬的工作包線內都具有優秀的飛行性能。此外,航天科技四院還利用遺傳算法進行了發動機設計參數優化,從而進一步優化飛行性能,在模擬計算中,空空導彈的平均飛行速度得以提高。
從實際應用角度考慮,固體沖壓發動機配合可變流量可以為需要進行高速飛行的導彈在不增加燃料質量的情況下提供更遠的射程。
固體沖壓發動機由於使用了貧氧推進劑以及從空氣中汲取氧氣助燃,因此比普通固體發動機天生具有高比衝優勢,據悉,國內含硼固衝發動機的比衝性能為8000N·s/kg以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流星”空空導彈發動機不同狀態下的燃料示意圖
航天四院的這款可變流量固體沖壓發動機,是為新一代型號項目研製奠定技術支撐,那麼由此看來,我國新一代中遠程空空導彈將至少有4個型號,即中航集團的霹靂- 15,上海航天某院的遠程空空導彈,航天科工二院的“霹靂神箭”和航天科技四院這款發動機所支持的新一代型號。當然可變流量固體沖壓發動機的應用前景並不止於空空導彈,包括超音速反艦導彈在內的各種遠程高速導彈都可以應用這一科研成果。(觀察者網)
此前網絡上出現的J-16所攜帶的遠程空空導彈採用的是可變推力固體發動機,而不是固沖一體式發動機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6-04/doc-ifyfuzmy1709494.shtml
圖博館
因此在此次“官方八股”的報導中,“其具有成本低、能量高、可控性強、結構緊湊簡單等優點,受到各國重視”的論述中;“能量高、可控性強”兩點是真的,所謂“成本低和結構緊湊簡單”,則完全是顛倒黑白胡說八道。
而且在動力系統工作的可靠性上,這類發動機是不可能比得上固體火箭發動機的——因為其進氣調節的難度非常大,保持穩定燃燒的條件相當苛刻。事實上這是高速沖壓導彈研製難度非常高、價格最昂貴的核心原因,因為以前的工程經驗和結論在這類導彈上很難起作用,每一個數據和細節,都需要專門、大量的昂貴試驗來獲得。
而這類導彈所需要的高強度、高耐熱的材料,高難度的工藝,加工過程中居高不下的廢品率,反倒是整個昂貴價格中比較次要的因素。
目前變流量固體沖壓發動機的最大競爭對手,來自於能夠2次甚至多次點火的改進型固體火箭發動機。這類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也能夠實現較為高效率的能量管理表現,雖然在同等推進劑重量下的能量、可控程度都不及變流量固體沖壓發動機;但是它結構緊湊、彈體阻力小、可靠性高、綜合成本低的特性,使得它在總體性能上並不落下風。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國內在脈衝火箭發動機上的進度研製的更快、成熟的更早;目前在國內新型空空導彈的競爭中,變流量固體沖壓發動機由於進度已經落後了幾年的關係,已經處於幾乎先機盡喪的境地。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四院的這個發動機,並不一定能在國內新一代空空導彈的方案競爭中獲勝;倒是在遠期的將來,更有可能用於對地和對海導彈的方案設計。(作者署名:候知健)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6-04/doc-ifyfuzny3020787.shtml
中國第四種新型遠程空空導彈發動機試驗成功
科技日報記者2017.5.31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獲悉,由該集團公司四院抓總的國家重點預研項目——可變流量固體沖壓發動機試飛器,近日連續實施兩發飛行演示試驗,均獲圓滿成功。
至此,該項目各項研製、地面試車和飛行試驗任務全部完成,標誌著四院在國內率先完成了寬空域飛行條件下的可變流量固衝發動機性能考核,也表明該型發動機已經具備型號工程應用條件,為新一代型號項目的研製奠定了技術支撐,使我國在該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圖博館
中國研製成功固體沖壓發動機:或將用於對地對海導彈
2017.6.4新浪軍事
根據科技日報的報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四院研製的可變流量固體沖壓發動機在近日連續兩次試飛獲得圓滿成功,具備型號工程應用條件。
簡單的說,中國現在已經具備研製類似於歐洲流星導彈的工程條件,其關鍵的發動機設計技術已經基本成熟。
空空導彈又要飛得遠,又要飛得快,性能設計就會相互矛盾。因為飛行器在空氣中高速飛行的時候,阻力是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關係的;也就是速度提升到原來2倍,阻力至少是原來4倍以上。
特別是傳統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導彈,如果要追求飛得快,那麼它會在很短時間內就把燃料全部燒光,推動導彈獲得很高的飛行速度。充足的能量,能使得導彈在較近的射程內具備特別大的不可逃逸區——也就是必殺能力。
但是這個時候導彈的阻力也會特別高,很快就會把動能耗盡,速度衰減特別快,在遠距離能量很低,反而不能維持較遠的射程。
實際上這種情況非常類似於跑步運動員,沒有人能同時在短跑和長跑上獲得最強的表現水平——短跑運動員肌肉粗壯,輸出功率大,短距離加速快;長跑運動員肌肉瘦削,自身重量小、消耗能量少,更有利於長時間遠距離運動。
而可變流量的固體沖壓發動機,它的性能優勢點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它的大部分氧化劑都是來自空氣中的氧氣,相當於額外攜帶了更多的燃料;第二是它的流量可以變化,也就是能根據目標的遠近等信息,規劃出最合理的燃燒過程,將整個飛行過程中不必要的阻力減小到最低。
但是這種設計也有不少無法避免的問題,使得它理論上的優勢被大幅度縮水。其中最主要的問題來自三個方面:
首先是它需要進氣道和調節機構,這佔據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導彈的內部空間和重量。其次是進氣道本身會帶來很大的阻力,導彈截面積的增加還在其次,最主要的問題是它與彈體和彈翼之間形成的高速乾擾阻力。最後則是進氣道結構本身在高速下的熱、力學變形,使得它對於試驗、設計、製造的要求特別高,綜合研製成本和技術難度,遠遠高於傳統的圓筒狀彈體加彈翼結構佈局的導彈。
圖博館
眾所周知,空戰中導彈射程越遠、速度越快,那麼敵機就更加來不及反應和躲避,己方就越佔優勢。當前主流的空空導彈基本都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比如美國AIM-120、中國“霹靂-12”等型號,通過改進固體燃料性能、改善推力曲線,迎頭最大射程一般都可以達到70多千米。
如果下一代空空導彈採用這種可變流量固體沖壓發動機,設計重量和尺寸與現役導彈相當的情況下,迎頭最大射程可以大幅提高到150千米以上,最大飛行速度可以提高到5倍音速。如果稍微擴大一些尺寸和重量指標,導彈射程更是能突破300千米。換句話說,這種導彈發動機技術能夠成倍提高戰鬥機的空戰效能,取得巨大的戰術優勢。
美歐和日本等國都花費大力氣在固體沖壓發動機領域進行研究,試圖在空空導彈上實用。1986年美國率先研製裝備了使用固體沖壓發動機的超音速掠海飛行靶彈,2006年開始研製空射多用途導彈,但由於“成本無法承受”,最終於2012年取消。
大名鼎鼎的歐洲“流星”空空導彈是世界上第一種、也是目前唯一一種服役的固體沖壓發動機空空導彈,其發展歷程十分坎坷,德國在2000年就開始了其發動機相關技術的攻關,2006年進行首次飛行試驗,一直到2016年4月才進行第一次製導發射,鎖定並攻擊了一個空中目標。
固體沖壓發動機技術領域,我國雖然起步較晚,但是起點非常高。2000年,殲-20戰鬥機、渦扇-15航空發動機等數十個國家重點專項得到批准,高效推進關鍵技術也在其中,其中就包含了用於新一代空空導彈的可變流量固體沖壓發動機技術。航天科技四院專門成立了研製隊伍,不斷投入大量資源予以攻關。
十多年磨一劍,如今航天科技四院已經進行了三個狀態、八次飛行試驗,在各種嚴酷的飛行條件下,充分考核了可變流量固體發動機的總體方案和性能指標,發動機表現出良好的推力調節和比衝性能,完全可以在下一代遠程空空導彈型號上實用。我們可以期待,在不遠的將來,殲-20等中國先進戰鬥機將裝備上這支“長矛”,更好地捍衛祖國領空,讓任何空中來犯之敵有來無回。(作者署名:超視距)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6-03/doc-ifyfuzny2813773.shtml
圖博館
中國又一款神器完成性能考核可成倍提高殲20戰鬥力2017.6.3新浪軍事
近日,馬偉明院士團隊的新一代艦船綜合電力系統揭開了神秘面紗,直言不諱中國已經在這一領域超越了美國,讓國人為之振奮。如今,又有一個重大好消息公開:中國新一代可變流量固體沖壓發動機試飛器,連續實施兩發飛行試驗,均獲得圓滿成功!
可變流量固體沖壓發動機技術,是國家重點預研項目之一,由航天科技集團四院牽頭研製。如今這個技術項目地面試車和飛行試驗任務全部完成,標誌我國已經完全掌握該型發動機技術,為下一代高超音速導彈型號打下了堅實基礎。
固體沖壓發動機以高熱值、高密度的固體貧氧推進劑為燃料,比衝是傳統固體火箭發動機的4倍以上,燃料密度高。與傳統的液體沖壓發動機相比,固體沖壓發動機可大幅減小導彈發動機體積和重量,結構簡單、維護方便,工作可靠性很高。然而,其關鍵技術較多,難度也非常大。
尤其是空空導彈機動性高、氣流環境複雜多變,其必須採用緊湊型可變流量固體沖壓發動機,這比一般反艦導彈上的常規固體沖壓發動機更加複雜、緊湊,研製投入成本非常高昂。這也是為什麼固體沖壓發動機技術目前已經在尺寸和重量較大的大型反艦導彈上採用,而很少在空空導彈上實用的原因。
圖博館
中國新一代導彈將配有源相控陣雷達功率增大5倍以上2017.5.12新浪軍事
隱身戰機出以後,各軍事強國都把如何發現和打擊隱身戰機作為重要的研究方向。
隱身不只是對戰鬥機雷達隱身,對其他的雷達也都同樣隱身,比如空空導彈。目前世界主流的中距空空導彈多采用“平板縫隙陣天線”,對非隱身戰機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在20-25公里範圍。
但如果是隱身戰機,比如F-22,它的雷達反射面積只有0.05平方米,這時平板縫隙天線的最大探測距離就會縮短為10公里甚至更少。如果再加上電子乾擾,空空導彈的打擊效果將會更差。
為了克服這個困難,中國科學家研製出了空空導彈專用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它採用了GaN(氮化鎵)材料。
雖然導彈用有源相控陣雷達並不是中國第一個研製出來,但目前中國的水平是最高的。在2008年的時間,美國和日本就分別裝備了各自的有源相控陣空空導彈:APG-1和AAM-4B中距空空導彈。它的最大探測距離增了40%,抗干擾能力也更強。
不過這兩款導彈都存在技術缺陷,可靠性也不行。同時還存在體積過大、自重過大的問題。綜合性能只能稱得上一般。
中國這次研製出來的技術,明顯領先於美國和日本。美日兩國的有源相控陣雷達TR組件都採用砷化鎵(GaAs)材料,而我國新一代的導彈用有源相控陣雷達,採用了新一代的氮化鎵(GaN)材料。相對於砷化鎵,氮化鎵可使用功率將增大5倍以上,同樣功率下體積更小,重量更輕;同時具有漏壓高、結溫高、效率高的特點。
近年來,中國在艦載、機載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研製上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這和我們科研隊伍的發展壯大是分不開的。據了解,中國的科研人員數量占到世界科研人員總數的25.3%,美國占到16.9%,量變引起質變,這使得中國軍工科技在許多領域都超了美國,譬如信息技術,雷達,聲納,魚雷,導彈,預警機等等,都把美國拋在了後面;尤其是反導技術,高超音速飛行器技術,量子通信技術等等,中國已經至少領先美國10年以上。(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12/doc-ifyfeivp5626010.shtml
圖博館
首先是殲10並不屬於輕型戰鬥機,而是中型戰鬥機,自重和尺寸都較大,AL-31FN提供的推力本就是勉強夠用。其次殲10在不少地方的阻力優化上受到很大限制,比如它設計時,我國雷達研製能力還不夠強,需要更大的體積才能滿足探測性能需求,這就使前機身比理想的設計要粗、重不少。而且殲10為了照顧未來更換太行發動機的需求,只得選用更重的可調進氣道,而且進氣道截面積要按進氣流量更大的太行來設計。這又帶來了很大的重量和阻力增加幅度。
三:80年代國內沒有錢,且作戰需求有限
選擇單發佈局最根本、也是最讓人無奈的原因,就是窮,就是沒有錢;單發三代機的結構製造費用,比雙發二代機的結構都要貴不少。何況雙發佈局的飛機成本和單發相比,除了機身結構製造要花費更多的材料和加工成本以外,每架飛機多一台發動機,日常使用時,雙發佈局由於自身阻力更高、重量更大,消耗的燃油也多很多。
此外國內80年代對於作戰性能的需求也比較有限。一方面是空軍立足於國土防禦,因此對大量掛載武器彈藥、以及這種狀態下的航程沒有明確的需求。另一方面,國內空中力量的現代化通信指揮系統建立完備,已經到了21世紀之後了;在80-90年代,國內空軍對飛機的組織作戰能力非常有限,飛機飛的遠一些,就脫離指揮範圍了。
當然,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誰也想不到後來中國包括經濟等各個領域,能以如此驚人的速度發展;殲10在當時的選擇,仍然有很大的合理性。而當時的總體規劃,在今天所表現出來的局限性,也只能算是歷史的遺憾了。(作者署名:候知健)
回應
中國的雙發戰機早就有了,就是殲11。
Q10已沒有多少提升空間了,應加速退出替代Q10的雙發中型機,或者以Q31為基礎的準隱形中型戰機。
美國缺錢嗎?為什麼要造單發的F16?
還真是缺錢,因為沒有哪個國家能有那錢全上重戰。美國空軍當年倒想用全用F22,然而國會老爺死活不批,結果就是F15(約500)和f16(約1000)機隊老化,F22機隊也是這麼個情況。
俄就沒有單發戰鬥機。
雙發機不一定就是重戰啊(mig29就是雙發輕型戰鬥機,雅克38系列就是三發垂直短距輕型戰轟)。而且毛子也是有單發戰鬥機的,米21 23(米23還是毛子第一代單發重型戰鬥機,也就是後來的8爺原型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3-02/doc-ifycaafp1572485.shtml
圖博館
殲10裝俄製航發性能不令人滿意換雙發可解決大問題2017.03.02新浪軍事
雙發相對於單發在安全性上的優勢,並不只是顯而易見的一台發動機失效,還有一台發動機能頂著。從更深的角度來說,雙發飛機本身推力/飛機重量的比值就要大,發動機承受的工作負擔小得多——尤其是急加速和急減速時。而且有另一台發動機幫忙的時候,很多發動機從故障發生到徹底喪失動力的時間也要長得多。
尤其是殲10這樣的高敏捷飛機,本身在設計意圖上就允許、鼓勵飛行員進行更粗暴、更狂野、更猛烈的極端性操縱,把飛機的高機動性發揮到極限。這個過程中,飛行員不可避免要大量的頻繁推拉油門桿,使發動機在各種過載變化、惡劣進氣條件下的轉速和溫度都處於反复的劇烈變化中。
飛機設計本身就特別吃發動機的壽命,對發動機可靠性特別苛刻;而我國不要說在80年代,即使在今天也不能說是航空發動機研製很成熟的國家。而且就當年來說,中國引進蘇27和AL31F系列發動機是誰都沒有想到的事情。殲10最早的備選發動機裡,除了測繪仿製米格23發動機的渦噴15以外,太行並不是一個很可靠的選擇,更不用提渦扇6改;從技術角度來看,單發設計的安全風險實在是太高了。
毫無疑問,殲10即使在三代機裡也是飛行性能出眾的型號。但這種出眾,更多的是體現在和動力關聯比較弱的環節上。比如它不僅允許以非常高的速度(270~300度/秒,達到飛行員耐受的生理極限)左右翻滾,而且這個滾轉極限速度在極大的速度範圍內都適用——比如蘇27這樣機翼機身容易變形的飛機,到了高速區域,尤其是低空高速區域根本不能放開了滾,否則就是結構損壞甚至是直接解體的下場。
其次在不要求保持高度和速度不損失,而是飛機把自身的能量(包括高度帶來的重力勢能、速度帶來的動能)一口氣用出來,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小半徑完成一圈盤旋的情況下,殲10的盤旋性能就和滾轉能力一樣,在三代機中都是頂尖的第一梯隊成員。而且這個能力在跨音速區域仍然有效——蘇27和米格29,在超過0.8倍音速以後,盤旋性能要下降30%,以避免失控。
YF-16 與F-4 比盤旋能力,其中內圈是YF-16
然而以上兩種機動在盡情發揮時,基礎都是靠著此前蓄積起來的能量。一旦面臨直接考驗動力水平的性能,比如從低速到高速的衝刺時間長短、從低空到高空的爬升時間長短;尤其是懸掛多枚導彈,使阻力——特別是跨超音速下的阻力大幅增強以後,殲10這方面的機動性就只能說是非常平庸了。這種問題的根源在兩個方面。
圖博館
但這些都不代表佔位或指向會失去效用,舉個例子,用同一種導彈,要打位在旁邊90度的目標,如果我指向它再發射,導彈直奔目標而去。如果我用離軸發射,導彈要消耗能量大轉90度,射程會減損。如果對方配備跟我一樣的導彈而且指向我,那在第二種情況下就可能出現我打不到它但是它打得到我的情況。
△R-73是世界上最早具備大離軸角發射能力的導彈之一,但導引頭研製的滯後,導致俄羅斯研製全新一代空空導彈面臨困難
因此即使在現代的離軸空戰,導彈射程長一點、飛機指向好一點仍有優勢,這也是蘇-35這類戰機超機動性能的意義所在。這裡還要注意到,超機動時的劇烈指向對飛行員來說或許會構成負擔,這時飛控系統的輔助就很重要,或是要發展合適的動作。蘇-30MKI、蘇-35的“落葉飄”就是可控的平螺旋,用矢量推力自由的在水平方向左偏右偏,這對飛行員來說很簡單,不會有搞不清方向的問題。
說越肩導彈出現後超機動無用有失偏頗,但另一種浮誇超機動優勢的觀點當然也不可取,例如“超機動躲導彈”。
用高機動“規避”導彈純粹是想像中的東西,即使飛機散架了也機動不過導彈。與其說是“規避”導彈,不如說是“協助反制”導彈。導引頭或火控系統的鎖定能力其實是有局限的,一般來說單純情況效果都不錯,但只要有復雜機動、電子反制、團體飛行等條件之一,就有機會減少鎖定能力。
△現代空戰中,要躲避導彈,超機動、隱身、電子對抗等都是必要要素
因此在適當時機以高機動搭配干擾措施,一方面有機會讓導引頭失效,另一方面就算沒失效,導彈跟著做大機動時也會損失能量而折損射程。超機動在這裡的價值在於比一般飛機能更劇烈的改變速度與方向,例如在極短的時間內突然減少相對於雷達的速度,這時再搭配電子反制措施效果就會比較好。
當然,這只是理論上如此,實際操作如何還有待觀察,但總之不是想像中的“躲”導彈就是了。
回應
小便不只是聰明過頭,還是邏輯有問題。所謂超機動都基本是過失速機動,也就是損失飛機的速度,來實現大離軸的機動。如今的空空彈的不可逃逸區都相當大,當飛機被鎖時,只有快速或加速的逃離,破壞鎖定,此時飛機保持速度最重要,而且要做大機動。若像小便搞個什麼落葉飄過失速,就像立了個固定靶必死無疑。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3-02/doc-ifycaafm4706584.shtml
圖博館
殲10殲11掛霹靂10導彈戰力倍增卻不能因此否定蘇35 2017.03.02新浪軍事
隨著具備越肩發射能力的新一代大離軸角空空導彈的服役,現代空戰中的格鬥樣式發生巨大變化。在去年的珠海航展上,已經在殲-10/11系列現役戰機上使用的國產新一代格鬥空空導彈霹靂-10首度公開亮相,這標誌著我國在這一領域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並憑藉後發優勢後來居上。
越肩發射無疑是個好東西,但在中國引進具備超機動性能的蘇-35後,越肩發射能力卻成為一些否定超機動性能的論據,這或許就值得商榷了。今天,北國防務特約撰稿人楊政衛就來說說越肩發射與超機動性能的關係,以及超機動被神話的一點。
一種觀點是,現代格鬥導彈都是全方位打擊的,直接離軸發射就好,根本就不需要飛機自己指向。
這種觀點認為,以前的格鬥導彈只有在狹小的區間可以發射,所以需要搶位、指向,這時候超機動就很重要,但是現代的格鬥導彈可以離軸發射,飛機不需要指向也可以打到旁邊甚至後面,所以靠導彈就好了。而且飛機再怎麼超機動也超不過導彈,所以超機動無用。
如果這麼想的話未免把導彈看的太神奇,其實導彈的性能必須在特定條件才能充分發揮。以一個導彈的最大射程是100千米為例,並不是它任何時候都可以打到100千米外的目標,畢竟我機在飛,目標也在飛,彼此的速度、航向、高度都是變量,這些都會影響導彈射程。例如,大家都頭對頭飛行而且都不做高機動,導彈就可以發揮射程,如果目標在逃逸,射程馬上掉到20千米以內,如果目標做高機動,導彈或者鎖不上、或者鎖住了,接著做高機動而損失能量進而損失射程。
△珠海首次亮相的霹靂-10,其機動性能出色
正因如此,導彈在實際使用上,都會有“佔位”的需求,也就是載機必須盡可能達到能讓導彈發揮鎖定能力與射程的狀態,例如速度、彼此高度差等,只有在極端情況下還是允許發射,但效果已經不能保證。因此並不是說有了全嚮導彈就不需要佔位。
全嚮導彈的優勢在於,最早為了發射格鬥導彈,載機除了要盡量佔位外,還要用自己的正前方對著目標的後方,難度很高。後來出現全嚮導彈,只要把自己的正面指向目標的任何方位就可以,而最新的越肩/大離軸角導彈甚至是目標只要在離軸角內我就可以發射導彈。
圖博館
中國空軍早期殲-10還配備PL-11半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
後期才升級為PL-12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
巴基斯坦空軍目前裝備的JF-17分為兩個批次,第一批次JF-17BLCOK1從2005年開始交付,它配備有中國KLJ-7機械掃描雷達、SD-10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PL- 5E-Ⅱ近距格鬥空空導彈、電子戰吊艙,能夠在超視距空戰之中對抗印度空軍現役作戰飛機,解決了巴基斯坦空軍的燃眉之急,另外它還集成了C-802AK機載反艦導彈, C-802AK可以在印度海軍新一代艦空導彈射程範圍之外對其進行攻擊,所以說巴基斯坦空軍認為JF-17BLCOK1表現“超出了預期”。
目前生產的JF-17是JF-17BLOCK2,它主要擴展了飛機的用途,巴方明確要求該機能夠掛載1000公斤級左右的空地武器,同時具備空中加油能力,這也是JF-17BLOCK2與BLOCK1外觀主要區別,JF-17BLOCK2可以掛載中巴一系列空地武器,包括LD-10反輻射導彈、飛騰衛星制導炸彈、激光制導炸彈、光電吊艙、防區外隱身彈藥布撒器、遠程空地導彈等武器,它可以在印度防空系統範圍外對其重要目標進行攻擊,提高了巴空軍的晝夜全天侯對地精確打擊能力。
空中加油系統是JF-17BLOCK2最主要的外部特點
根據印度和法國簽署的協議,印度空軍會在2020年之後裝備陣風F3,它將配備有源相控雷達和流星空空導彈,流星空空導彈配備有沖壓發動機,發射包線要高於使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SD-10,中國針對2020年之後的空戰環境,已經研製了PL-15中遠程空空導彈,它採用固體雙脈衝火箭發動機,增加導彈有效射程,因此它完全可以在空戰之中對抗流星空空導彈,考慮到中巴全天候友誼關係,所以中國很可能會根據SD-10模式批准PL-15出口到巴基斯坦,配備在JF-17BLCOK3戰鬥機上面,以對抗印度空軍的陣風戰鬥機。
JF-17BLOCK3核心是中國KLJ-7A有源相控陣雷達
中國應該會同意出售PL-15給巴基斯坦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一直是巴基斯坦最為可靠的武器來源,這一點毋庸置疑,儘管美國已經同意向其他國家出售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至今還沒有向巴基斯坦提供的跡象,新一代AIM-120D、AIM-9X也沒有批准向巴基斯坦出口,相反美國向印度推薦的F-16IN卻配備有這些設備和武器,顯然巴基斯坦空軍不會依賴F-16和美國作戰飛機,所以JF- 17在巴基斯坦空軍的地位將會越來越重要。(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2-13/doc-ifyameqr7466987.shtml
圖博館
中巴關係有多鐵:霹靂15剛亮相就出口巴鐵對抗印度2017.2.13新浪軍事
根據美國媒體2月8日報導,巴基斯坦空軍可能將從今年上半年開始訂購JF-17BLOCK3戰鬥機,這種戰鬥機將配備有源相控雷達和準四代航空電子系統,列裝之後將會大大提高巴基斯坦空軍作戰能力。
根據此前海外媒體的報導,JF-17BLOCK3將會配備新一代機載武器,巴空軍官員稱之為SD-10B,它很可能是中國新一代PL-15中遠程空空導彈的出口型,在更新機載武器之後,JF-17BLOCK3憑藉有源相控陣加新型中遠程空空導彈,完全可以對抗印度空軍的陣風F3戰鬥機。
巴基斯坦空軍的F-16是南亞第一種三代機,但是不具備超視距空戰能力
印度空軍的幻影2000,左前方是它的瑪特拉超530D半主動雷達製導中距空空導彈
掛載R-27的印度空軍米格-29戰鬥機
JF-17被稱為“巴基斯坦的驕傲”,對於巴基斯坦來說,JF-17是一種拯救自己於水火之中的戰鬥機,上世紀80年代,印度空軍陸續從前蘇聯、法國引進了米格-29 、幻影-2000戰鬥機,這些戰鬥機配備有半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是南亞大陸第一批具備超視距空戰的作戰飛機,而當時巴基斯坦空軍主力戰鬥機F-16不具備超視距空戰能力,這樣印度空軍在空戰之中就佔據優勢,進入90年代之後,印度空軍又引進了R-77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而巴基斯坦連續受到美國及歐盟武器禁運,無法獲得超視距空戰系統,所以印度空軍進一步擴大了對巴空軍的優勢。
R-77擴大了印度空軍的優勢,圖為掛載R-77的印度空軍蘇-30MKI戰鬥機
這個時候,巴基斯坦向中國請求援助,這就是JF-17戰鬥機,巴方明確要求這種戰鬥機具備超視距空戰能力,以便縮小與印度空軍在超視距空戰方面的差距,實際上當時中國自己的超視距空戰武器也在發展之中,首架JF-17於2002年首飛,同年中國第一種國產超視距空戰武器-PL-11半主動雷達製導中距空空導彈設計定型,它明顯不能對抗印度空軍的R-77空空導彈,巴基斯坦空軍希望中國能夠提供更加先進的空戰武器,當時中國研製正在PL-12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到2004年PL-12才完成設計定型,2005年完成雙目標攻擊試驗,儘管剛剛研製成功,但是中國仍然同意向巴基斯坦提供PL-12的出口型SD-10空空導彈,配備在JF-17上面,所以巴方認為正是中國同意向巴基斯坦出口SD-10 ,美國才同意向巴基斯坦出售F-16C/D和AIM-120空空導彈。
圖博館
如果AAM-4B不經過改進就無法安裝在F-35上面,只能繼續引進AIM-120C-7,但是日本並不願意在空戰武器方面重新依賴美國,需要自己對AAM-4進行改進,還有一點讓日本坐立不安,那就是中國已經研製成功新一代PL-15中遠程空空導彈,它相當於美國AIM-120D,採用了固體雙脈衝火箭發動機,射程更遠,攻擊能力更強,對AAM-4佔據了較大的優勢。
令人意味深長的是,日本此次並沒有引進與PL-15相近的AIM-120D,而是選擇與英國聯合改進流星空空導彈,後者的長度為3.6米,直徑0.18米,發射重量185公斤,流星導彈最大的優點就是採用了固體沖壓發動機,沖壓發動機是吸氣式發動機,燃料所需要的氧氣可以直接從空氣之中獲得,不需要配備氧化劑,因此可以在降低重量的情況下提高導彈的射程,由於發動機工作時間長,平均速度較高,導彈的機動性能也比較好,不過它配備的仍舊是傳統機械掃描雷達製導系統,所以對付新一代隱身戰鬥機有一定的局限性,隨著俄近期列裝T-50,所以歐洲國家感覺需要對流星導彈進行升級,以便提高流星導彈攻擊T-50的能力,這樣日本需要新型導彈來配備F-35,英國等國需要新的製導系統,由此產生了JNAAM計劃。
無可諱言,JNAMM的性能比現有的空空導彈有較大的提高,但是說它是當今最高顯然言過其實,美國就有一個與流星空空導彈競爭的FMRAAM方案,不過美國最終還是選擇了AIM-120D ,中國相關單位也曾經設想過用沖壓發動機來改進現有空空導彈,最後同樣採用了固體雙脈衝火箭發動機方案,究其原因主要是流星/JNAAM這樣的沖壓發動機導彈涉及到復雜的進氣問題,特別是導彈在大機動條件下的進氣問題,超音速進氣道及彈身一體化設計一直是空氣動力的難點,採用這個方案會增加全彈研製的難度,飛控也更加複雜,另外外露的進氣道也不利於緊湊型設計,安裝在第四代隱身戰鬥機的彈艙裡面,因此中美最終都採用固體雙脈衝火箭發動機方案並不是偶然。
因此日英聯製的JNAAM只是彌補了AAM-4射程小於中國PL-15的問題,另外中國已經研製成功更加先進的相控陣主/被動末制導雷達系統, 所以JNAAM對於中國PL- 15並沒有多大的優勢,甚至在電子對抗方面還處於遜色幾分 。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1-19/doc-ifxzuswr9483648.shtml
圖博館
日英合研導彈號稱世界第一其實只為彌補與中國差距2017.1.19新浪軍事
JNAAM的技術基礎是流星空空導彈,圖為一枚在F-35旁邊展示的流星導彈,表明F-35可以兼容這種導彈
JNAAM的飛行測試彈體,可以看到它採用了沖壓發動機
流星導彈的缺點就是導引頭比較落後
AAM-4的體積偏大,整合到F-35之中比較困難
AAM-4實際上相當於AIM-7麻雀導彈的主動雷達製導型
日本只少量引進了AIM-120用於訓練
下決心自行研製AAM-4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
2017.1.16,日本媒體報導,日本政府計劃在2017年完成日英聯合研製新型空空導彈的技術研究,這種導彈將會配備在F-35戰鬥機上面,具備“當今最高水平”。
日英聯合研製的導彈編號為JNAAM(Joint New Air-to-Air missle),JNAAM以歐洲流星導彈為基礎,結合了日本AAM-4導彈的技術,從這些報導來看, JNAAM應該是換裝了AAM-4導彈相控陣導引頭的流星導彈。
AAM-4是日本航空自衛隊目前主力空空導彈,它研製於上世紀90年代,導彈長度3.67米,直徑0.203米,發射重量220公斤,就這些指標而言它的性能遠低於美國的AIM- 120,AIM-120的長度3.7米,直徑0.18米,發射重量156公斤左右,也要低於中國的PL-12,後者的長度為3.9米,直徑0.203米,發射重量190公斤,從直徑來看,AAM-4應該與AIM-7M相近,可以看作後者的主動雷達製導版,日本航空自衛隊只引進了少量的AIM-120B,決定研製性能稍遜的AAM-4顯然是想擺脫在空戰武器方面對美國的依賴,進入新世紀日本對AAM-4進行了改進,這就是AAM-4B,它採用有源相控陣末制導雷達導引頭替代原來的機械掃描雷達導引頭,與後者相比,相控陣導引頭提高了發射功率,探測能力更強,更加適合對付隱身目標,其性能據說達到了AIM-120C-7的水平。
不過在使用之中,日本航空自衛隊發現AAM-4B由於技術來源於AIM-7,因此體積和重量較大,難以安裝在F-35的機腹彈艙之中,AIM-120的尺寸和重量比AAM-4要小的多,仍舊需要進行緊湊型設計,以便能夠安裝在F-22、F-35的彈艙之中,由於AAM-4B的尺寸要比AIM-120要大的多,日本引進F-35之後,發現把AAM-4B集成到F-35裡面存在較大的困難,所以日本航空自衛隊為引進的F-35J配套採購了AIM-120C-7
圖博館
“流星”沖壓式空空導彈已經成為歐洲新一代戰機的製式中遠程空空導彈 “流星”沖壓式空空導彈已經成為歐洲新一代戰機的製式中遠程空空導彈
看到這,很多人想必會推導出“俄羅斯法最新導彈也比照美國了,所以之前的R-77跟MICA是過時的”的結論。 實際上,這些俄羅斯、法國最新導彈的射程都在100千米以上,而在AIM-120、R-77、MICA問世的年代,戰機最遠也不過看到100-150千米,跟踪鎖定距離又只有最大探測距離的約60%,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基本上不可能在100千米發生空戰,相對比較可能的是60千米以內。
特別是法國地處歐洲大陸,鄰國多距離相對小,地理條件基本上也不允許太遠就發動攻擊。 這些情況下並不能說R-77、MICA的設計是錯的,反倒是AIM-120在當時是否是過於理想的設計? (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http://mil.news.sina.com.cn/2017-01-17/doc-ifxzqnim4736307.shtml
圖博館
但是大家都“可以”打格鬥,不代表大家的格鬥能力都“一樣好”,反過來說,大家都“可以”打超視距,不代表大家的射程都“一樣遠”,這涉及到每個國家的設計思想。
假設動力一樣,那麼純就外型論,導彈的外型越“乾淨”,也就是翼面越小,阻力就越小,這樣速度與射程表現就越好。 反之翼面越大,機動性可以更好,但阻力大,速度與射程就比較小。
如果以AIM-120的設計為基準,那麼R-77的主翼大很多,反而很像現代短程導彈的主翼佈局。 而格柵控制尾翼有極大的等效面積,而且失速攻角又很大,控制力遠優於AIM-120甚至優於許多短程導彈,這樣的先天設計等於就是射程延長的格鬥導彈,格鬥能力應當優於AIM-120,但另一方面速度與射程就較不利(一樣的火箭發動機情況下)。 因此AIM-120與R-77其實只是射程等級接近,也一樣是主動雷達導引,除此之外兩者算是不同思想下的產物。
用AIM-120的觀點看,R-77明明是超視距導彈卻去加強格鬥實在很“蠢”,反過來用R-77的觀點看,AIM-120格鬥能力較差,無法應急,也很“蠢”。 其實兩者都不“蠢”, “蠢”的是不明白設計思想的差異硬要在裡者之間找一個標準答案的“評論家”。
MICA更極端,它的發射重量只有約110千克,跟現在的短程導彈差不多,而且AIM-120跟R-77的最大射程都可以到80-100千米的情況下,MICA是50-60千米。 所以用AIM-120的眼光來看,MICA根本就是短程導彈,那是不是也“蠢爆”了呢?
邁入21世紀,在法國“陣風”戰機上的MICA反而變成短程導彈,中遠程用“流星”,而俄羅斯最新的“產品180”導彈雖是基於R-77修改而來,但也捨棄了格柵尾翼,改用傳統翼面,以追求更大的射程,但網格翼仍用於RVV-SD。 因此無可否認的,要追求高速遠程,AIM-120的方向是正解,但R-77跟MICA的設計在中近程仍是很好用的。
圖博館
深度:霹靂12讓俄導彈顯愚蠢? 這得看依據哪國標準2017.01.17 新浪軍事
長期以來,國際上每種武器的研發都存在不同的“流派”,其中又以美國和蘇/俄為主。 此外,法國以及現在逐漸自立門戶的中國也常有一些獨特設計。
那麼這就產生一個問題,同類武器中最先出現的,尤其是美製武器往往就會被視為“標杆”、視為“國際法”,比如殲-20、T-50,外界一方面認為它們“模仿”美國F-22的一些設計,另一方面又認為它們不像“完美”(當然,確實也完美)的F-22,顯得“不倫不類”。
其實武器設計通常是各個國家在自己作戰環境、技術條件所作出的選擇,不該一概而論。
AIM-120無疑是中程空空導彈的標杆,但以它否定其餘則有失偏頗 AIM-120無疑是中程空空導彈的標杆,但以它否定其餘則有失偏頗
談到空對空導彈,用八股文的方法,就是先介紹一下美軍的空對空導彈,然後視之為“正統”,再去檢視其它的空對空導彈,如果符合美軍路線的,就是“先進”,反之就是“不符合時代潮流”。 近年比較有名的例子,是中國出了霹靂-12後,由於其設計路線比照AIM-120,俄R-77常常被貶成不入流。
但是,是哪一條“國際法”? 還是哪一條物理定律規定美國的方向就是唯一的方向? 美國的設計就是最先進的呢?
如果用AIM-120的方向去“證明”R-77設計很蠢,那麼依據同樣的邏輯,法國的MICA也是蠢上加蠢。 所以曾經有一段時間世界3款可以打中程又可以打格鬥的主動雷達製導導彈裡面,有2款是“愚蠢”設計?
來看看現代中程導彈的來龍去脈。 在不短的時間裡,AIM-120、R-77、MICA是僅有的3款能超視距又能格鬥的主動雷達製導空對空導彈,它們問世時間接近,所以一直被視為同級產品。
這個時代的中程空空導彈發展思路有兩個主軸,一個是要用主動雷達製導,這樣可以“發射後不管”;一個是要能兼顧格鬥。 以往的半主動雷達製導導彈的機動性不好,雖然像R-27紙面上說可以打8G目標,實際上卻大有問題。
一個主要原因是,半主動雷達導引頭的追踪視野很有限,與目標角速度稍微提高就會失去目標,也因此不管是R-27還是AIM-7,控制面都靠近重心,就是為了在機動時能降低角度變化,因此這樣的導彈要打高機動目標就很困難。 而AIM-120、MICA、R-77的控制面都在尾端,控制力矩大,所以機動能力遠優於AIM-7、R-27,也因此更適合打格鬥。
圖博館
解放軍一超級空空導彈實戰射程超現役霹靂12四倍
參加“紅劍-2016”的空警-2000預警機。
參加演習的殲-8F戰鬥機腹部攜帶了電子對抗吊艙。
演習中殲轟-7A戰鬥轟炸機攜帶了電子對抗吊艙。
此前網絡流傳的殲-16攜帶超遠程空空導彈/殲-11B攜帶霹靂-15導彈照片,可見霹靂-15導彈尺寸明顯比超遠程空空導彈小。
2017.01.16,中國軍網英文版貼出一系列“紅劍2016”軍事演習照片。 據報導,這是在中國西部鼎新基地進行的大規模實戰化對抗演習,被認為和美國“紅旗”系列空軍實戰化演習齊名。 在這組照片中,出現一張殲-11B戰鬥機攜掛不久前曾在網絡曝光的超大型遠程空空導彈的畫面,這可能表明該導彈已經參加了實戰演習。
據相關資料,這種導彈不僅能攻擊最遠達700公里的預警機、加油機、轟炸機之類的大型目標,也可以打擊400公里外進行超音速巡航並大幅度機動的目標。 換言之,這種新型超遠程導彈的射程超過此前已經亮相的霹靂-15兩倍有餘,比現役霹靂-12或美軍AIM-120C8射程更是提高4倍以上,並且理論上可有效打擊類似F-22這樣具備超音速機動能力的目標。
英國宇航展示的AIM-120B,AIM-120D(定型後改名為AIM-120C8)和“流星”空空導彈,射程分別為70、100和200公里。 由於沖壓發動機技術不適合打擊高機動空中目標,目前中、美、俄都放棄了類似“流星”的設計思路,在新一代空空遠程導彈上不約而同採用了雙脈衝火箭技術(AIM-120C8,RVV- AE和霹靂-15)。
有消息稱,新型空空導彈代號為霹靂-1X,該導彈的研製單位並非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採用變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設計指標要求攻擊400公里距離外,以6個G過載機動的速度1.2馬赫的小型空中目標;而打擊機動性較差的大型目標時,採用衛星中繼制導,射程可達700公里,該導彈最大飛行速度可達5馬赫。
http://mil.news.sina.com.cn/2017-01-17/doc-ifxzqnim4745683.shtml
圖博館
而另一款新型遠程空空導彈由於彈徑較大(超過300毫米),導引頭尺寸空間較大,因此很有可能採用相控陣雷達天線,這種雷達天線,實際上就是第五代戰鬥機有源相控陣機載雷達的小型化版本。有源相控陣雷達導引頭可以採用定向增益增程技術,大幅提高對目標的探測和鎖定距離,即便是對遠距離中小型RCS特徵目標(比如戰鬥機大校目標)也有較高的鎖定和命中精度。這使得遠程空空導彈的職能從最早打預警機擴大到打戰鬥機,使得對戰鬥機200千米外的超遠程攔射成為可能,將徹底改變現在戰鬥機從50~100千米距離範圍發起超視距空戰的現有規則。
一體網絡化作戰
據外媒猜測,認為中國新型遠程空空導彈在試射中,採用遠程雷達、衛星導航等綜合手段予以製導支持。這就涉及到一個新的技術,即一體化網絡作戰技術。該技術可以使得導彈在機載主動雷達的作用距離外獲取目標信息,同時還有可能具備A射B導等更新的戰法和能力。
結語
雖然外媒對中國新型遠程空空導彈的炒作和報導可能是出於炒作“中國威脅論”的目的,但從側面表明中國空空導彈技術水平有了新的飛躍,開始從近、中遠程導彈向遠程、超遠程導彈發展,打得更遠、更準,這將使得我軍新一代作戰飛機如虎添翼,提升保家衛國的能力。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1-13/doc-ifxzqnim4237328.shtml
圖博館
揭秘中國遠程導彈關鍵技術如何200公里外擊落戰機2017.1.13新浪軍事
圖注:外媒刊載的所謂殲-16攜帶中國遠程空空導彈的圖片,從中可以看出,這種導彈彈長可能比PL-15更長,也許不能放進殲-20的彈倉內
據外國媒體近日報導,中國正在研發PL-15,並成功擊落了30千米外的靶機。本文從技術角度,揭秘新一代的遠程空空導彈都有哪些關鍵的技術和特徵。
中國在研的遠程空空導彈有兩種
中國洛陽空空導彈研究院研製的PL-15,在殲-20上曾經進行過裝機適配,包括內置彈倉適配試驗。PL-15,尺寸約在4~4.5米左右,比PL-12中距空空導彈更長,彈徑203毫米,採用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
而殲-16掛載的未經命名的遠程空空導彈,從尺寸來看比PL-15更長,彈徑也更粗,預計其射程超過200千米。
動力裝置:整體式固體火箭沖壓發動機
使用整體式火箭沖壓發動機作為推進裝置是新一代中遠程空空導彈的一個顯著特徵。與液衝發動機相比,固衝發動機體積較小、重量較輕,安全性好,有利於在保證尺寸不明顯增加的前提下大幅提高導彈的射程。PL-15最大飛行速度超過6馬赫,新型遠程空空導彈的最大飛行速度估計比PL-15還要更大一些。
總體佈局:腹下進氣
由於採用整體式火箭沖壓發動機,因此就要為其設計專門的進氣道,這就使得導彈整體的氣動外形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不同於彈體表面光滑、採用火箭發動機(無進氣道)的PL-15,中國新型遠程空空導彈從外形上看,很明顯沒有採用更常見的軸對稱四進氣道佈局和雙下側進氣道佈局,而是極有可能採用了內埋的腹下單進氣道佈局。這種佈局屬於非軸對稱佈局,它的優點是具有較小的質量和較高的發動機總體性能,並且,在一定範圍內,發動機的性能隨攻角的增加而增加,攻角越高,進氣效率越好,總壓恢復係數越高,因此導彈機動性非常好。
圖注:日本自研的AAM-4B空空導彈,就使用了日本自行開發的相控陣雷達導引頭
主/被動雷達雙模和相控陣導引頭
從PL-15來看,其可能採用主/被動雷達雙模導引頭技術,限於導引頭頭部尺寸受203毫米的彈徑限制,無法設置共形天線,因此共形天線可以設置在彈翼上。
圖博館
新浪軍情室第385期中國遠程空空導彈可打預警機? 要命中需解決兩問題
據美國媒體報導,前不久中國正在測試中的殲16戰機試射了一種新型超遠程空空導彈,據估算,該導彈射程可達500公里。許多國內媒體據此推測,該型超遠程空空導彈將主要用於打擊敵方預警機、通信中繼機、空中指揮機等特種飛機,對此本期新浪軍情室將進行詳細解讀。[詳細]
回應
小編相當不喜歡沈飛啊,凡空中類節目,必吐槽沈飛,已經變成慣例了
每次聽到這個娘娘腔播音就看不下去了。
港媒《南華早報》2016.12.12稱中航已中航交付400台WS-10發動機
殲-11D首飛使用了WS-10發動機,行業觀察人士稱,北京在2010年至2015年間投入了約1500億元人民幣,用於研發自己的戰鬥機發動機。
澳門軍事觀察員黃東說,殲-11D將幫助沈飛與對手成飛展開“良性競爭”,後者研發了殲-10、殲-20等。除殲-11系列外,沈飛還研發了艦載殲-15以及殲-16和殲-31。
俄羅斯航空發動機一貫壽命低下在中國使用時間達不到2016.12.10新浪軍事
回應
那請問為何還進口俄發動機呢!?
因為發動機是消耗品,而以前買過毛子飛機,所以要靠AL-31,2012年技術突破後的太行是一個可靠的發動機,首次翻新時間是6-700小時,全壽命是2-3000小時。美國民用發動機大修時間4000小時,軍用發動機大修時間1000~1200小時. 任何新發動機大修時間都是從短到長。AF-31開始的時候也是30小時。對知道航空史常識的人來說不值得大驚小怪。美國的F100也讓F15美軍飛機全部停飛好長時間。
相關新聞
美媒戰略之頁2011.7.20稱WS-10A壽命1500小時超AL-31的900 但可靠性/産量不足
中國航發突破不再看俄臉色同時推進12個發動機項目2016.11.24新浪軍事
十年後俄航空發動機行業恐要崩盤中國應該怎麼辦2016.11.23 新浪軍事
俄最高水平航空發動機落後美國20年中國落後多少年2016.12.09 新浪軍事
圖博館
殲20御用導彈具備5大過人之處 可向後發射攻擊目標2016.12.06新浪軍事
1、採用新一代近距格鬥空空導彈常用的常規佈局,特點是升阻比較高,可用攻角大,彈體對於全彈升力貢獻增加,有利於提高該彈的機動性能。
2、射程接近中距彈。霹靂-10E的尺寸僅比SD-10A稍細稍短,彈長在3.5~3.6米左右,這是根據殲-20側彈艙的長度設計的,普通格鬥彈只有3米左右。因而,霹靂-10E的20千米射程應該比普通格鬥彈更遠,已經不遜於某些中距空空導彈。
3、導引頭採用紅外焦平面陣列成像技術,可以對目標進行紅外成像,具備很高的靈敏度和空間分辨率,可在夜間或煙霧條件下以被動方式全方位對冷目標進行探測,對紅外誘餌、假目標也具有較高的鑑別能力,並且可以抑制背景干擾。
4、矢量機動和高過載。從霹靂-10E的尾部結構來看,它採用了推力矢量技術,尾噴管處有燃氣舵控制機構。推力矢量控制使導彈在低速、高空飛行狀態下仍然可以產生較大的橫向過載,對導彈初始飛行段(速度較低)和高空飛行段(空氣稀薄)的控制特別有好處,霹靂-10E的最大過載可能達到50~55g,遠超霹靂-8的35g。
5、可視即可射。超強的矢量機動性、過載能力和先進的導引頭,使霹靂-10E的發射離軸角可以達到±90度,具備越肩發射(即後向發射)能力,不但在飛機的整個後半球都能發射、跟踪並命中,而且首次對於迎頭高速飛來的敵機目標有了真正有把握的攻擊能力,再加上可以與頭盔瞄準具聯動,讓飛行員實現可視即可射。
霹靂-10E的亮相,可以讓殲-20的矛頭更加銳利, 在空戰時的攻擊性更強、打擊距離也更遠,再配合殲-20的隱身性能和高機動能力,霹靂-10E會像高手過招時突然甩出的袖箭,隱蔽而致命。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2-06/doc-ifxyiayr9262066.shtml
圖博館
用下腦袋好嗎?發射射程500公里的空空導彈,靠載機雷達功率夠不夠啊。
中美俄這樣的空軍,根本不靠載機雷達搜索鎖定目標,載機雷達不僅功率小,而且波束窄,用載機雷達搜索目標等於在黑夜的田野裡用一隻手電筒找兔子,比大海撈針容易不到哪裡去,更重要的,載機雷達一旦開機搜索,等於告訴敵方自己的位置高度等信息,在高技術的對手面前等於是找死。大國空軍都是戰機與預警機、電子偵察機、電子乾擾機協同作戰,由預警機把敵機的各種參數通過數據鏈傳給戰機,戰機再向敵機發起攻擊。目前最先進的辦法是預警機雷達搜索到的敵機參數能在預警機和戰機的雷達顯示屏上同步顯示,等於戰機與預警機共用預警機的雷達,這樣敵方根本不知道我方戰機現在處於什麼位置,而我方戰機卻對敵方的情況瞭如指掌,只要在最合適的時機載機雷達開機鎖定敵機並發射導彈即可。在大國空軍的作戰體系下,小國空軍是毫無勝算的。
http://www.guancha.cn/XiYaZhou/2016_11_27_381976.shtml
圖博館
我們的第五代隱身戰鬥機雷達反射率可以接近-40db,和美國F-22相似,也就是將敵方雷達的探測距離直接縮短到1/4。也就是說,預警機也只能在100公里左右距離上才能探測到它。
當然,在這個距離上,直接發射霹靂-15也可以攻擊預警機了,但是事情並不那麼簡單,畢竟預警機還有一票“貼身護衛”,保不齊裡面就有F-22,直接“行刺”未必奏效不說(E-3預警機本身也有電子對抗能力,能有效降低來襲導彈的命中率),還大大增加暴露風險,容易被敵人以逸待勞的F-22擊落。
但憑藉第五代隱身戰鬥機的先進探測手段,在100多公里外,神不知鬼不覺的精確跟踪敵預警機,卻沒有那麼難。
未來空戰,像這般互相“狗鬥”的機會將越來越少,信息戰才是核心要素
此時,由不考慮隱身的“射手”,從幾百公里之外發射導彈打過來,由殲-20使用數據鏈進行中繼制導,直到接近目標頭頂才打開雷達/紅外複合引導頭,一開機就盯上預警機。而從高空高速落下本身也可以獲得比其他飛行方式更多的剩餘動能,至少以預警機的機動性,是不可能躲開的。
整個作戰過程其實和彈道導彈打航母有異曲同工之妙。
只需3、4架飛機,不需要壓制敵人防空系統,不需要干擾敵人預警機,不需要擾亂敵人通信,不需要與敵人掩護飛機進行你死我活的空戰,只需要讓“黑絲帶”悄悄飄過去……以往一說信息戰,大家總以為在昏暗的房間裡幾個黑客在敲電腦,那就叫信息戰。其實,上面描述的,這才是真正的信息戰。讓戰場“單方面透明”的第五代戰鬥機,就是這個戰場上毫無疑問的王者。
而另一方面,讓王者能夠安心發揮自己的信息戰價值的精確“長劍”,也必須隨著它一起發展。或許,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超遠程空空導彈的真面目。
回應
技術層面上講,500km空空蛋的出現證明了兩點:1,a射b導以及相關的數據鏈能力在中國已經成熟,先進戰機的信息化程度已經不輸於F35。2,殲11,殲16為主的重型三代半依然會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內承擔一部分制空作用,尤其是在東海方向
圖博館
而去年底美國海空技術展上,美國主要軍工廠商更是提出新的六代機設想,用隱身的無人機來扮演B-1R的角色,攜帶遠程導彈在後面“放冷箭”,而高度隱身的第六代戰鬥機大部分時候都不需要發射武器。
不過美國的這兩個空空導彈“A射B導”方案,迄今還沒有投入實用。原因恐怕就是這些想法大有“脫褲子放屁”的味道。有這個錢,還不如多造幾架F-35,或者把F-22復產了吧。
但對於美國的對手來說,這倒是個好主意。我們來假想一下,如果是在這個超遠程空空導彈上實現高精度的“A射B導”,由殲-16擔任“射手”,殲-20擔任“觀察員”……對於高度依賴加油機、預警機、通信中繼機、空中指揮機等特種飛機的對手來說,這就很危險了。
根據筆者手頭的資料,俄在21世紀初制定的對付美軍E-3預警機的戰術想定中,光是飛機就要動用幾個團。出動的兵種包括殲擊航空兵、強擊或轟炸航空兵、電子對抗兵、地空導彈兵以及其他專業兵種。需要由防空軍師(軍)甚至空防集團軍(當然,俄軍現在經過改革後,就是由戰區級空天軍指揮部來指揮)來協調指揮。可以說,打一架預警機就是一次精心策劃的空中戰役。
要想擊落E-3,光是在殲擊航空兵方面,就需要組成多個戰鬥小組。包括:清道組、掩護組、佯動組、攻擊組、伴隨保障組等。這其中,攻擊組是直接負責打擊預警機的核心力量,一般要編組多個攻擊組,利用保障兵力兵器創造的條件,隱蔽、迅速、突然地接近敵預警機,採用超低空躍升攻擊、最大高度高速俯衝攻擊、大高度差攻擊、從不同方向同時攻擊等戰術動作實施攻擊。攻擊組可以使用不同型號的殲擊機,但主力是裝備有遠程攔射空空導彈的殲擊機,主要使用遠距攔射導彈和空空反輻射導彈在最遠距離上實施攻擊。
作為“戰鬥力倍增器”的預警機,想要將其擊落談何容易,用傳統方法每次攻擊預警機都相當於組織一次空中進攻戰役,我們可以發現,這類作戰,困難極大,風險極大。可以說,每擊落一架敵人的預警機,都必然需要攻擊方付出相當大的代價。而考慮到俄國主要假想敵預警機的數量,費了這麼大的勁,付出那麼大代價,去擊落一架預警機,值得嗎?雖然從戰術角度講會有很大意義,但從全局角度來看,恐怕得不償失。
但如果我們上面設想的隱身觀察手+超遠程導彈射手的戰術組合能夠奏效,事情就會變得簡單很多。攻擊預警機的整個行動組織都可以變得簡單起來。極端條件下,一兩個中隊就可以完成任務。
圖博館
不過筆者認為,論文裡提到的可能是一種更大的導彈。因為它是帶有彈翼的,和這次照片中出現的導彈並不一樣。尺寸小了,沒有彈翼,但射程反而稍遠,達到500公里,這說明中國的固體火箭燃料技術,至少是應用水平,已經超過了俄國同行。
KS-172-S1外貿型超遠程空空導彈,射程300公里
RVV-BD超遠程空空導彈,射程最大400公里
KS-172彈和計劃中的Kh-31空空反輻射導彈攻擊預警機示意圖,然而由於要在如此遠的距離對敵預警機進行精確定位很難,實際上需要大量飛機同時發射大量導彈來確保攻擊效果
不過,超遠程空空導彈提高射程的最大難題,並不在動力方面,而是在製導方面。俄蘇-35S的“雪豹”E雷達號稱能達到400公里的最大探測距離,就是為了支持RVV-BD的超遠射程而設計的。它利用相控陣天線的特徵,將掃描能量高度集中在極為狹窄的一個方向上,在己方預警機提供敵方目標大概位置的前提下,可以在400公里距離上探測到大型空中目標。
理論上,使用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殲-16自然也應該可以運用類似的工作模式來實現對更遠目標的鎖定。不過這種設想顯然要受到很大的限制,別的不說,由於地球曲率的影響,要達到500公里的視距,大概只能飛到高空,來探測遠方同樣高空飛行的敵機了。
俄方宣稱“雪豹E”能夠有效探測敵超遠距離的預警機,以保障發射RVV-BD導彈。據悉,我軍對這個功能頗感興趣,蘇-35SK到貨後估計會拿來試一試
如果要用這種新型導彈攻擊超遠距離目標,並要提高命中率,最可行的方案可能還是“A射B導”了。
其實,雖然美國今年才為“標準6”防空導彈的“A射B導”打靶成功而歡欣鼓舞,但其實遠程導彈的中繼制導並不是一項很前衛的技術。最簡單的,就是全世界的反艦導彈都可以用直升機來提供中繼制導。將這一項技術運用到打擊高速移動飛機的導彈上,主要的問題其實是中段製導精度,避免在進入末段導彈上的雷達或紅外搜索裝置啟動的時候已經錯失目標。
在現代大容量高速抗干擾雙向數據鍊等新技術的支持下,實現這一目標的“技術門檻”已經不高,不再是需要在基礎技術上取得突破的“黑科技”,主要難度是在工程層面。換言之,只要有足夠的投入,就有可能做出來。
美國空軍前幾年也提出過把B-1B戰略轟炸機改為B-1R“武庫機”,讓F-22等隱身戰鬥機來提供目標指示,B-1B掛載大量射程達到150公里之遙的AIM -120D進行遠距離攻擊。
圖博館
我們為何開發超遠程空空導彈 by席亞洲 2016-11-27
本週,美國《大眾科學》雜誌稱得到消息,中國試射了一種新型的超遠程空空導彈,並擊落了超遠距離上的無人靶機。殲-16戰鬥機掛載一種似乎是超遠程空空導彈的照片也在網絡上出現,應該說這個消息也不算無中生有。那麼,射程超過500公里的新型遠程空空導彈價值何在,與俄羅斯類似導彈相比,又有何特色。
說實話本周剛剛看到殲-16掛載超長空空導彈畫面的時候,我和朋友們討論的第一感覺是,這是霹靂-15的掛配彈吧?但稍後就發現這尺寸比霹靂-15可大的太多了。
稍後,美國《大眾科學家》網站稱,他們得到消息稱,殲-16掛載這種導彈進行了實彈打靶,擊落了300英里外的一架無人靶機。如果這個說法沒有錯,那意味著該導彈的射程達到了近500公里。
從這枚導彈的尺寸來看,它的長度可能足有5米,直徑可能不小於300毫米。這個尺寸遠超過了霹靂-12導彈長3850毫米,直徑203毫米的水平,也比霹靂-15導彈尺寸要大(長約4.4米,直徑約230毫米)。這也意味著,新型超遠程空空導彈已經不可能裝入殲-20的彈艙(約4.5米長)。
我們再對比一下其他國家類似的導彈,俄KS-172長度約為6米、直徑400毫米,射程400公里。這種導彈體型龐大,幾乎就是把一枚“山毛櫸”地空導彈給掛在飛機上(9M38型導彈長5.55米,直徑0.4米)。比它更新一些的R-37(RVV-BD)導彈,長4.2米,直徑380毫米,射程300-400公里。
光從尺寸上來說,中國的新型導彈比KS-172明顯小一號,和RVV-BD相比則是“細長”對“短粗”,重量上可能比它輕一些。
此前所知中國空軍裝備的射程最遠的空空導彈,是採用雙脈衝火箭發動機的霹靂-15導彈,該彈是為殲-20彈艙“量身定做”的,最大限度佔滿殲-20的彈艙,由於採用了雙脈衝技術,該導彈具備在彈道末端攻擊高機動目標的能力
目前已經有不少評論根據網上的論文分析認為,新型空空導彈是採用理論最佳彈道增程,射程非常大,甚至有達到600-700公里的說法。俄這兩種導彈也採用了高拋彈道,可以說是異曲同工。
圖博館
從進攻到防守,不變顏色的防空壓制
隨著蘇聯的解體,氣勢磅礴的進攻戰略已經被更加謹慎的防守戰略所代替,核戰爭已經不再是空軍的主要選擇了,歷經半世紀的防空壓制戰術,隨著它所處的大背景的變化而變了顏色,紅星耀眼的年代一去不復返!軍隊分配來的防空壓制任務越來越少,新式武器的研製被無限期拖延下去。雅克-28PP一直使用到90年代中期全部退出現役;蘇-17則參與了1993~1995年第一次車臣戰爭,那裡沒有西歐平原的密集防空網,也因此沒有更多防空壓制任務,到1997年只剩下2個蘇-17M3R/M4R的航空偵察團。
但防空壓制的傳統並沒有隨著不景氣的經濟而被拋棄。俄空軍越來越意識到如今的電子戰已經超越了僅僅在空戰中實施作戰支援的領域,日益成為在現代戰爭空中戰役最主要的作戰手段,建設新一代的空中電子對抗部隊成為複蘇防空壓制戰術的第一步。更多的使用無人干擾機和投擲式一次性有源干擾機成為新時代防空壓制的特點。根據俄軍的經驗,投擲式有源干擾機可以在所有的頻段或部分頻段對被壓制的通信信道實施阻塞式乾擾,其效果比專用電子戰飛機在遠距離支援干擾效果好。
紅色空軍那種在核條件下粗曠型的防空壓制戰術在可見的未來是不會再出現了,新軍事革命衝擊著俄羅斯這一代的軍人,適應新時代的防空壓制戰術將在他們的腦海中形成。回味蘇聯防空壓制戰術的發展,對發展我軍的防空壓制戰術有著積極的作用。也許在不遠的將來,在某次局部戰爭中,俄製反輻射導彈將會撕裂敵人的防空網,掀起另一次紅色突防!(作者署名:虹攝庫爾斯克)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25/doc-ifxyawmm3336182.shtml
圖博館
特別是米格-25BM(“狐蝠F”),這種由米格-25戰鬥機發展而來的快速核攻擊轟炸機並不是專用防空壓制飛機,卻被空軍廣泛應用到這一領域。該機可以爬升到“霍克”防空導彈射高以上的21000米安全區飛行,由多架米格-25BM組成獵殲小組,吸引對方雷達開機,再用速度高達3,6馬赫的Kh-58進行攻擊。另一種核攻擊方式也在80年代裰提出,即使用米格-25BM攜帶核彈以最大飛行高度和最大飛行速度通過北約防空導彈密集區,通過戰術核打擊破壞敵防空體系。其中一部分米格-25BM在1983年開始就被部署到了波蘭,配合第164偵察聯隊作戰,處於了鐵幕的最前線。
更多Kh-58配合“雪暴”指示吊艙,在蘇-17M3/4上使用。面對越來越先進的北約防空網,所有的戰術飛機上都配備了自衛用電子戰系統,如蘇-17M3/4上使用的“海妖”SPS-141/142/143吊艙、蘇- 24M上的“天竺葵”SPS-161/162吊艙、米格-25RB上的SPS-151/152吊艙、蘇-27的SPS-171和米格-29的SPS-201吊艙等。使用電子戰設備成為蘇聯飛行員作戰飛行的原則。
在Kh-58之後,防空壓制理論進一步得到發展,這就是意識到“速度是關鍵”!高速導彈對於新一代防空系統來說是最好的殺手,留給防空系統反應時間越少,打擊的有效性就越高。Kh-31P作為紅色蘇聯最後的反輻射導彈,在蘇維埃大廈倒塌前夜進入了空軍服役。導彈採用整體沖壓噴氣發動機推進,速度超過3,6馬赫,質量600千克,比Kh-58更輕便靈活,具有與Kh-58相同的導引頭波段和更優秀的目標定位能力,命中精度達到5 ~7米,即使目標雷達突然關機,圓概率誤差也僅有20~30米,最大射程110千米,大於美國的“哈姆”高速反輻射導彈。1991年Kh-31P掛載於蘇-24M上,並正式加入紅軍武器序列。
圖博館
1977年底,位於莫斯科軍區加里寧地區的第274殲擊轟炸機團裝備了最新型的蘇-17M3殲擊轟炸機,這種在蘇-17家族中服役數量最大的改型從此出現在蘇軍編制中。
該機掛載了新型的“雪暴”目標搜索吊艙和SPS-141MVG Gvozdika主動雷達干擾吊艙,而新一代反輻射武器——Kh-25MP(西方稱AS-12 Kegler)也作為蘇-17M3的標準配備出現。小巧的體積使Kh-25MP使用相當靈活,這是蘇軍第一種專門設計的由單座戰術飛機攜帶的小型反輻射導彈,由Kh-25(西方稱AS-10 Karen)戰術空地導彈發展而來,彈長3.57米,彈徑0.275米,發射重量320千克,發射高度1000~12000米,戰鬥部裝89.6千克烈性炸藥。
Kh-25MP使用一台整體式沖壓發動機,採用慣性和被動雷達尋的複合製導,具有高空和低空兩種彈道。高空彈道時飛行速度2.5~3馬赫,射程40千米;海平面低空彈道時,飛行速度1.2馬赫,射程25千米。Kh-25MP既可以作為專用反輻射武器執行防空壓制任務,也可以作為自衛武器掛載在米格-23等多種戰機上。該彈能有效對付“羅蘭”和“響尾蛇”等機動近程防空導彈系統。配備小型反輻射導彈的蘇-17M3裝備部隊,提高了殲擊轟炸機群的生存能力,也使執行防空壓制的戰機具有對付遭遇目標的能力,飛行員對其更是稱讚有加。
20世紀80年代初,由於北約新一代防空雷達採用了諸多電子對抗措施,極大提高了雷達抗反輻射導彈的能力,加上相控陣雷達技術的應用,這使蘇軍原有的反輻射導彈作戰環境進一步惡化。傳統的機械掃描雷達對空搜索時,採用寬波束掃描,雷達波束極易被截獲,為反輻射導彈上的被動導引頭提供指引。而新型電掃描相控陣雷達一般採用針狀波束快速掃描(即窄波束加短時間閉鎖),使反輻射導彈的被動雷達導引頭難以持續捕獲到目標雷達信號。為此,專門對付相控陣雷達的第三代反輻射導彈Kh-58(西方稱AS-11Kilter)被開發出來。這是一種大型固體燃料反輻射導彈,類似美製AGM-78“標準”反輻射導彈,導引頭具有多目標記憶和鎖定功能,可以對付“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的AN/MPQ-53雷達。
Kh-58最大射程160千米,可以安裝集束炸彈戰鬥部和核彈頭。Kh-58被用於蘇-24M、蘇-17M3、米格-25BM等戰機。
圖博館
新服役的蘇-24(“擊劍者”)戰術轟炸機此時被用於防空壓製作戰,2枚Kh-28導彈被安裝在蘇-24的翼根掛架,在裝有PNS-24綜合導航觀瞄系統後,蘇-24能在夜間及惡劣氣候下以良好的導航精度通過敵防區,該系統可實現地形跟踪、武器製導、目標搜索鎖定和指示、雷達告警和反輻射導彈發射等,整合了Kh-28反輻射導彈的蘇-24成為當時蘇軍防空壓制的重要力量。
除此之外Kh-28還被裝備在蘇-17M(“裝配匠C”)殲擊轟炸機上,蘇-17M在機身下攜帶1枚Kh-28,由於機體內部空間不足,只能在戰機的右翼下掛載配套的“米泰爾-A/AV”吊艙,作為Kh-28的發射定位/跟踪系統。該系統是一個通用吊艙,最初只適合對付“奈基Ⅱ”系統,而蘇-24的PNS-24系統則可以覆蓋更大的頻率範圍,並能發現導彈導引頭探測性能之外的“霍克”防空導彈系統。最終通過給Kh-28M安裝全新導引頭,使蘇-17M也具有了對付“霍克”AN/MPQ-33/39目標照射雷達和AN/MPQ-34低空目標搜索雷達的能力。
蘇聯相信絕大部分北約防空目標的位置在戰前就能探知,大規模空襲計劃能夠以此為依據進行製定。前線航空兵殲擊轟炸機將會深入敵方300~400千米,而裝備蘇-24和圖-22M轟炸機的轟炸航空兵部隊將負責400~800千米之間的戰區。早在衛國戰爭結束時,蘇聯紅軍就具備了在300~500千米的寬大正面上同時指揮多個轟炸、強擊航空兵的進攻作戰能力。
此時各機種將使用多條空中走廊,並由地面導航至預定的定位點,隨後由各機群領隊將航線指向各自的目標。空中走廊寬約40~50千米,可以便2~3個攻擊群串列從低空穿過,機群間相隔約10千米,時間間隔2~5分鐘。一個攻擊正面達到100~150千米的集團軍群會為空中攻擊機群選擇兩個這樣的空中走廊。第一批突防的機群將是負責防空壓制的機種,他們攻擊和壓制那些由己方情報探明的防空導彈陣地,臨時出現的防空單位雷達信號由隨隊進攻的電子偵察,對抗飛機蒐集,即由米-8SMV(“河馬J”)電子對抗直升機負責,並配合米格-25R(“狐蝠B”)和蘇-24MR(“擊劍手E”)完成攻擊性偵察任務。
突防的原則是摧毀所有空中走廊內的中遠程防空導彈陣地。在整條航線內,“奈基Ⅱ”防空導彈系統並不是具有威脅性的單位,因為最小攻擊高度1000~1500米列於低空突防的防空壓制機群來說等於是擺設,但對於跟進的其他高空作戰機群和需要爬升投彈的機種來說,“奈基Ⅱ”仍然是必須重視的敵方單位,所以必須在第一波突防時將其摧毀。
圖博館
為進一步保護在空中走廊中作戰的空軍戰機,以及確保走廊的穩定性,蘇聯在60年代初開始積極發展反輻射導彈和電子乾擾戰機。1963年1月,彩虹設計局開始研製Kh-28反輻射導彈,這種被西方稱為AS-9 Kyle的導彈是蘇聯第一代戰術反輻射導彈。在研究計劃順利進行的同時,1964年1架雅克-28L(“陰謀家B”)轟炸機被改進為可以攜帶2枚Kh-28導彈的防空壓制戰機,改進後的戰機被賦予雅克-28N的新編號,“N”是攜帶導彈的意思。機上原有的DBS-2S“蓮花”數據鏈轟炸系統被取消,裝上了帶有雷達尋的和警戒系統的跟踪雷達。雅克-28N、Kh-28和機上的跟踪雷達系統共同組成了K-28P武器系統。這是專用防空壓制戰機系統的唯一一次嘗試。K-28P系統在1971~1972年的空軍演習中使用過,蘇聯空軍發覺它的性能不能讓人滿意,因為作為需要70年代服役的裝備,雅克-28這個平台太老了,已經失去它往日的光輝,蘇聯空軍需要一種更完善的防空壓制飛機平台。
當雅克-28N作為防空壓制戰機退出戰爭舞台時,同樣在一個平台上發展起來的電子乾擾戰機雅克-28PP卻在核戰爭體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20世紀60年代雅克福列夫設計局在雅克-28基礎上研製出電子對抗型的雅克-28PP,“PP”代表對抗飛機。雅克-28PP機身內部安裝了很多電子對抗設備,這些來自於圖-16PP(“獾H”)大型電子戰飛機的設備,被分成3部分,分別由3架雅克-28PP攜帶。另外飛機每側翼下攜帶有57毫米的火箭發射巢,火箭彈的戰鬥部為金屬箔條,可以乾擾敵方雷達。雅克-28PP設計跟隨空中打擊編隊一起突防,在穿過由電磁脈衝打開的空中走廊時,雅克-28PP使用乾擾器和乾擾火箭在編隊的前方和兩側形成電子乾擾屏障,來壓制敵方防空系統,以此保護攻擊編隊。
大規模常規戰爭時代的防空壓製作戰
1967年12月,北約正式通過一項靈活反應防禦原則,強調常規作戰以及防止使用核武器。蘇軍陸軍將領對這一概念表示歡迎,對其在歐洲戰場上的常規武器優勢地位深信不移。而對空軍則意味著沒有了核爆炸後電磁脈衝的掩護,必須依靠常規武器對北約防空系統進行壓制,掩護攻擊機群通過對空火力網。
此時,作為K-28P系統的遺產,Kh-28並沒有和雅克-28N一起被否決,而是作為標準戰術機載武器被繼續發展。Kh-28於1975年裝備部隊,用於攻擊敵方地面和艦載雷達,彈體長6.03米,彈徑0.49米,飛行速度3馬赫,彈重700千克,動力裝置為一台液體火箭發動機,提供3種被動雷達導引頭,以適應打擊北約防空體系。
圖博館
冷戰中,蘇聯和華約最重要的戰區是在西歐,而其戰略思想中的關鍵詞是“進攻”!在以華約為進攻主體的戰爭中,給敵人以不間斷的空中壓力,保障坦克集群的快速推進,在美英還未完全反應過來前,佔領歐陸!那時一般認為歐洲戰爭的空戰階段在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下只會持續3天左右,如果不使用核武器則不會超過一個星期。在空中戰役中,20%的空中力量將運用到目標偵察,其餘將攻擊重要的戰術目標。大規模戰爭中空軍的主要任務是消滅對方的核武器投放單位,也就是說無論開局是常規戰爭還是核戰爭,其結果始終是雙方爭奪核優勢,核武器投入使用在當時的戰爭設想中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上世紀60年代,西方主要防空導彈系統以美國的“奈基”Ⅰ/Ⅱ型和英國的“警犬”系統為代表,這些遠程防空導彈系統給蘇聯戰術轟炸機的突防帶來了極大的麻煩,蘇聯航空兵以伊爾-28(“小獵犬”)戰術轟炸機組成的核武器突擊群只是二戰戰術轟炸的延續,幾乎沒有低空突防的能力,在高強度的作戰中自身的生存都很難保障。
在裝備了超音速的雅克-28(“陰謀家”)戰術轟炸機後情況有所改觀,雅克-28核突擊時典型武器為1枚1.2噸的戰術核彈,當量10萬噸。作為戰術轟炸機,雅克-28的性能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1850千米/時的飛行速度遠比只有805千米/時的伊爾-28更具突防性。後期型雅克-28(“陰謀家C”)的“首創-2”轟炸雷達也比伊爾-28所裝備的RPB-3雷達工作距離更遠,分辨率更高。雅克-28憑藉自己的高速可以躲避西方當時一部分戰鬥機的攔截,擁有更好的生存性,但是在西方大規模部署遠程防空導彈後,雅克-28也成為比較容易擊落的空中目標了。
在蘇聯核戰爭軍事理論中,與其找出精確打擊敵人防空設施的辦法,還不如在戰場上大規模使用核武器。在大戰初期,蘇軍將使用戰略火箭軍的戰略導彈和陸軍戰術地地導彈進行核突擊,空軍則負責打擊大規模攻擊後倖存下來的地面目標。由於核爆炸產生的大範圍電磁脈衝,將使絕大多數防空雷達和製導雷達失去效用,電磁風暴將為後續跟進的轟炸機群掃開一條安全的空中走廊,數以千計標有耀眼紅星的各型戰機,將在多條這樣的空中走廊中突防西方,掩護作為主要攻擊力量的坦克集團軍的前進。
圖博館
7月24日夜,英國轟炸機群飛向漢堡。出乎德軍意料的是雷達熒光屏上出現了成千上萬架英軍轟炸機。高炮靠雷達提供數據,雷達受到干擾後,高炮只能胡亂射擊。英國的791架飛機中有728架飛抵漢堡上空,高爆彈、燃燒彈似雨點一般落在漢堡市內,許多高炮陣地被炸毀,大批建築物淹沒在火海中。
其實,德軍雷達上出現的成千上萬架轟炸機,只不過是英國人為壓制德國雷達發明的一種鋁箔條干擾方法。這是二戰中電子對抗的精彩一幕。
而在以坦克和裝甲集群突擊、大兵團快速機動為特點的蘇德戰場,空軍是作為近距離支援的重要力量被配屬到集團軍中,與坦克集群一同向前推進。而很少作為戰略力量對敵人的縱深戰略節點進行打擊,面對的電子作戰環境遠低於西方戰場。蘇德雙方並沒有比較突出的電子突防作戰戰例。盟軍在1944年6月6日~7月18日進行了舉世矚目的諾曼底登陸戰役。在這次戰役中,英、美聯軍成功地運用了通信欺騙、反雷達偽裝、干擾佯動、火力摧毀等多種電子對抗手段,保障了登陸戰役的勝利。戰役使遠在莫斯科的蘇聯軍政首腦們很快意識到未來戰爭的模式將隨著小小的電子而改變。
蘇軍在戰後的空軍建設中,突出了電子對抗和防空壓製作戰的作用,摸索中不斷前進,形成了有蘇聯特色的防空壓製作戰,紅色突防成為始終懸在北約防空部隊頭上的一把利劍。
核戰爭時代的防空壓制
如果說電子對抗推進了空襲樣式的進一步發展,那核武器則是從根本上改變了戰爭的面貌。戰後一切作戰都圍繞著核武器這個巨大的指揮棒運轉。蘇聯的防空壓制理論也不能脫離這個指揮棒。蘇聯空軍在實施防空壓製作戰上與其西方的對手有著很大的不同。蘇聯的戰略戰術一切都是以核條件下聯合作戰為基礎,各軍兵種只有放在這個大背景下運用才能發揮最大作用。防空壓制並不是專門的空中作戰樣式,而是戰術層次上對空中突防作戰的一種支持。蘇聯空軍並沒有建立一支像美國那樣的“野鼬鼠”電子打擊群,而是要求在盡可能多的載機上安裝反輻射武器。與美國空軍在越南戰爭和後來伊拉克戰爭中表現出的對臨時出現的目標進行攻擊能力不同,蘇聯空軍的宗旨始終是在大規模空中戰役中對已知的敵人防空設備進行預先規劃式的打擊,以保障更大規模的空中突擊集群的順利作戰。
圖博館
俄空軍如何進行防空壓製作戰為何無專職電子打擊群2016.11.25 新浪軍事
蘇聯在二戰後的空軍建設中,突出了電子對抗和防空壓製作戰的作用,並在摸索中不斷前進,形成了有蘇聯空軍特色的防空壓製作戰。
雷達是英文“Radar”的譯音,而英文Radar一詞又是英文無線電探測與測距字頭縮寫詞。雷達作為一種電子裝備,服務於人類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1935年英國人研製出比較完整的雷達整機,它能探測到60千米外的轟炸機。1938年美國人製造了第一部防空火控雷達。同年,美國無線電公司生產的第一部KhAF艦載雷達裝於美國“紐約”號戰艦上。1939年英國人在飛機上安裝了第一部機載預警雷達,從此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無線電應用創新——雷達開始走上軍用舞台,猶如在蒼茫大海上找到了一種遠距離、不受氣候影響的探照燈,可以隨時隨地地搜索、跟踪各種來襲空中、海上、陸上目標。雷達的問世,開闢了近代戰爭的新紀元,標誌著初步信息化戰爭的開始。
1940年8月13日展開的“不列顛之戰”中,雷達首次被大規模應用到了國土防空作戰上,完善的雷達警戒網使戰爭呈現出單向透明的局面,早期預警使英國空軍用時間換空間,能夠將最大的兵力集中在德軍重點突防的空域,盡可能地打擊敵人威脅最大的轟炸機。雷達的使用幫助英國空軍粉碎了納粹的“海獅計劃”,也給戈林的德國空軍帶來了極大的威脅。雷達與反雷達作戰在那時就已經展開了。由於當時德軍並沒有有效的電子對抗設備,只能使用硬突擊的戰術,即使用俯衝轟炸機等機群突擊已經探明了的防空雷達站,但在英國空軍佔優勢的國土防空作戰中,這樣的突防戰術常常伴隨著大量的人機損失,效果並不明顯,也不能完全破壞英國的雷達警戒網。在空中突擊的同時,德國還使用滲透的間諜特工等對英國雷達警戒網甚至是防空指揮中心等重要節點進行破壞和突擊,但由於英國諜報和保衛人員的努力,這樣的攻擊也沒有給德軍帶來多少好處,伴隨著的反而是大量諜報人員的暴露和犧牲,得不償失。
在德軍還沒有領會防空壓製作戰的精髓時,英國卻因為自身使用雷達的經驗,找到了對付防空雷達的重要突破點。1943年7月,英國空軍制訂了轟炸德國漢堡的“罪惡城作戰”計劃。然而,漢堡有80個高炮中隊、22個探照燈中隊和3個煙幕施放中隊進行對空防衛。其雷達警戒系統也有較高的工作效率。
圖博館
購買SAM系統永遠比維持戰鬥機機隊要便宜得多,所以從經濟角度來看,購買並部署6套SAM系統來保衛自己的國家要比維持50架戰鬥機容易得多。在必要情況下,“野鼬鼠”要敲掉的就是這種防空網絡。
隨著F-4G在1996年的退役,一種新的“野鼬鼠” F-16C的Block 50/52開始服役, Block 50安裝通用電氣的發動機,Block 52安裝普惠發動機。這兩種發動機的推力級別相同,所以Block 50/52批次的性能基本一致。
F-16在“沙漠風暴”行動中也發射過HARM,但要依賴F-4G的引導。一開始,F-4G老飛行員們對這種小尺寸輕型戰鬥機的生存能力表示嚴重關切。在分秒必爭的戰爭中,這也是新“野鼬鼠”平台獲得任務勝利的關鍵。
F-16“野鼬鼠”的解決方案是先進航電,Block 50/52增加了一台HARM航電/發射界面計算機(ALIC),負責在發射前對AGM-88 HARM導彈進行目標方位和距離數據的預編程,使HARM可順利飛到目標附近。
該機的主要作戰武器是AGM-88 HARM II和“百舌鳥”,還可掛載TI公司的AN/ASQ-213 HARM瞄準系統吊艙(HTS)。吊艙掛載在進氣口右側,內部安裝有超級靈敏的接收機,可對威脅信號進行探測、分類、測距,並將數據傳送給HARM導彈和座艙顯示器。該吊艙使Block 50/52具有HARM導彈的自主發射能力,這種SEAD能力擴展了“戰隼”的任務清單,填補了F-4G退役後的空缺。在密集威脅環境下,Block 50/52也可以不依靠吊艙而是從RC-135“鉚釘接頭”飛機獲得經過優先級排序的目標信息。
Block 50/52現裝備8個美國空軍中隊,其中一些部署在歐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前沿基地。儘管這種飛機缺少了一名專職電子戰軍官,但通過其升級雷達和航電設備、JHMCS、先進瞄準吊艙和HARM瞄準系統(HTS),成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致命平台。與美國空軍的其他F-16一樣,“蝰蛇”是一種體型小、推力強大、超級靈活的戰鬥機,成為美國空軍SEAD/DEAD任務的骨幹力量。
超級“野鼬鼠”已經誕生。
對製空權最大的挑戰仍來自防空系統,美國空軍仍需要能深入敵境並解決特定威脅理的先進飛機。SEAD/DEAD任務永遠不會消失,而且已經被規劃為F-35的主要任務之一。(作者署名:空軍之翼)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25/doc-ifxyawmp0109496.shtml
圖博館
把F-4E改裝成F-4G涉及幾處機身和眾多的系統更改,其中安裝APR-38 RHAW佔了大頭。該系統佔據了F-4E的M-61A1 20毫米加特林機砲的空間,麥道公司的工程師們不得不重新設計顎部吊艙和機鼻內部結構的各個組件,以安裝與RHAW相關的25個外場可更換單元以及顎部天線罩。RHAW共有52個天線,分佈在顎部吊艙、座艙前方、機背、垂尾頂部。天線的放置位置經過了精心安排以提供近似球形的信號覆蓋,能探測來自所有方向的威脅。F-4G的電子戰軍官後座艙增加了一組任務專用顯示器,前座艙只有細微變化。
與RHAW無關的改裝就比較少了,F-4G的中線硬點經過修改可掛F-15的2270升副油箱,油箱滿載時,F-4G的過載限制為6g,油箱用光後,就可以用機身最大過載限制了。中線油箱還解放了機翼內側和外側的兩個武器掛點。F-4G還重新布了線以掛載AIM-7F和新型AIM-9,前機身右側的“麻雀”半埋掛架經常會掛一個自衛干擾吊艙。
F-4G可掛載AGM-65A/B/D“小牛”導彈和Mk82 227千克通用炸彈,以及CBU-52集束炸彈。反輻射導彈除支持“百舌鳥”和“標準”外,還通過一個軟件補丁和新掛架支持新的NWC/德州儀器AGM-88A高速反輻射導彈(HARM)。機身的另一個堪稱重大但相對來說價格便宜的改進是換裝J79-GE-17E無菸發動機,額定推力5384千克,加力推力8119千克,消除了其他型號F-4的著名尾煙。
F-4G在作戰中會在接近目標區域時下降到一個非常低的高度,用丘陵甚至樹林掩藏身形,避免被目視或雷達探測到。在一次典型的“百舌鳥”攻擊中,F-4G會悄悄接近目標,然後4.5g拉起,滾轉倒飛,然後拉桿到5g並發射導彈,隨後再次滾轉到正飛姿態進入俯衝,逃離或進入轟炸航線。
在1991年的“沙漠風暴”行動中,F-4G證明了自己的價值,遵循“野鼬鼠”“第一個進入,最後一個撤出”的座右銘,與其他飛機一起實現了現代戰爭史的最一邊倒的空中行動之一。“野鼬鼠”任務已經成為空中作戰獲勝的關鍵。
F-16“野鼬鼠”
儘管從越戰起,美國空軍就已建立並保持著名副其實的空中優勢地位,但小國裝備的綜合防空系統(IADS)卻帶了確實存在的威脅。美國最近唯一的空戰損失僅是“沙漠風暴”中的一架F/A-18“,不過同時有更多的飛機被SAM和高砲擊落。在現代空中作戰中,考慮到技術進步和部署IADS的成本效益,來自地面的威脅正變得越來越嚴重。
圖博館
但贖罪日戰爭徹底改變改項目。在1973年以前,以色列人並不認為地空導彈和雷達指揮高炮是嚴重威脅,但在戰爭中以色列空軍在埃及和敘利亞大規模部署的蘇制防空網絡的打擊下損失慘重,其中最突出的武器是具有低空防禦能力的SA-6無線電指令制導與末段半主動雷達製導地空導彈和ZSU-23-4P四管23毫米自行高炮。雖然以色列空軍最終發展出對付這些系統的有效戰術,但已經損失了100架,佔以色列空軍A-4和F-4E機隊一大部分。事實上在戰爭首日下午,以色列空軍在戈蘭高地上空的行動就幾乎止步不前了,直到採取了對抗高炮和地空導彈的緊急補救措施後局面才有所改觀。以色列空軍宣稱的大約1%的總損失率的水分很大,他們在戰爭初期的損失率驚人,尤其是近距支援任務。
能自行機動的SA-6是最先問世的蘇聯新一代防空導彈系統,其設計目的是清除戰場上的執行近距空中支援和遮斷任務的敵機。這類系統都能機動並且能跟上行軍中的裝甲車輛和機械化步兵,其中許多系統的雷達採用了更加難以乾擾的連續波體制。在越戰中,美國空軍戰術空軍司令部擊毀了大量北越坦克(超過700輛,許多是T-54)和重砲(超過250門130毫米火砲),這給蘇聯人敲響了警鐘,發展出以地制空理論。顯然,蘇聯雷達製導武器的密度正在增加,而且向著能承受重度干擾的複雜而帶光學備份的頻率捷變系統方向發展。
這些情況表明,新的先進“野鼬鼠”必須能在低空靈活飛行,以躲避戰鬥機和地面防空系統的獵殺並提高對地攻擊的精確性。該機的RHAW必須覆蓋範圍更廣的雷達頻率和脈衝參數,同時還能提供使用常規彈藥執行“盲目”攻擊時的準確性。該機的火控系統必須與RHAW高度集成,以便兼容研發中的新型彈藥。
美國空軍在贖罪日戰爭後實施的第一步是嘗試把F-4D改裝成新“野鼬鼠”,一架F-4D被用作武器系統發展的測試平台。但用F-4E來改裝顯然更合適,不僅內油更大,J79-GE-17發動機的推力也更大,此外還具有新的APQ-120火控雷達和能大大提高轉彎性能的前緣縫翼。於是美國空軍決定把116架69財年的F-4E作為基準機身改裝成新“野鼬鼠”,編號為EF-4E,但鑑於改裝的幅度之大,編號在後來改為F-4G。第一架F-4G於1975年首飛,第一架作戰飛機交付於1978年。
圖博館
其中,利頓/達爾莫維克托ALR-46可以處理16個輻射源(如雷達),在排列出優先級後把數據傳輸給包括干擾機在內的其他子系統。F-105G的機身表面增加了眾多的電介質面板,機腹兩側也多了兩條長條形的整流罩。
儘管A型“標準”導彈的局限性很大,但能發射“百舌鳥”和“標準”的F-105G還是相當成功。1968年,安裝了馬克森電子公司引導頭的AGM-78B問世。戰術空軍司令部仍需要新的“野鼬鼠”飛機來補充數量有限且持續減員的F-105G,他們選擇了保留了諸多艦載機特點的麥道F-4C“鬼怪II”。F-4C的改裝內容包括安裝利頓ALR-53遠程尋的接收器以及ALR-46,ALR-46用於威脅分類,ALR-53用於精確定位輻射源。改裝後的飛機通常被稱為EF-4C。
在越南戰爭的下一階段,隨著北越擴大部署地空導彈和不斷更新裝備,“野鼬鼠”飛機的任務也更加繁重。SA-2後期型和SA-3地空導彈的雷達工作在高於導彈接收機的頻率上,降低了“野鼬鼠”們的作戰效率。儘管如此,美國空軍在1972-1973年發動的“後衛II”戰役還是打斷了北越防空系統脊梁,“野鼬鼠”飛機掩護了大多數攻擊機群飛向目標,並在他們撤出時提供保護。
越戰結束時,美國空軍已經損失了幾十架“野鼬鼠”飛機,42名機組乘員戰死、失踪,或被俘。出現這麼大的傷亡並不奇怪,因為“野鼬鼠”在每次任務中都要面對令人難以置信的危險。用美國空軍退役中校艾倫•拉姆的話來說,他們就是“捉SAM的捕蠅紙”。據估算,“野鼬鼠”摧毀(或協助摧毀)了超過40座SAM陣地,但該數字並不足以說明“野鼬鼠”的真實戰績。當“野鼬鼠”在空中盤旋時,北越SAM雷達操作員往往會關閉雷達以求自保,這樣就使美國攻擊機群能在相對低威脅的環境中作戰了。由此挽救的飛行員生命雖然無法統計,但對於攻擊機群來說,“野鼬鼠”的確是上帝派來的天使。
第一代“野鼬鼠”們證明了SEAD任務的效果,揭示出該任務在美國空軍整體戰略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由於SEAD任務是如此重要,所以美國空軍戰後在內華達州內利斯空軍基地的美國空軍武器學校專門設置了SEAD課程。
贖罪日戰爭與F-4G“先進野鼬鼠”
越戰結束後,戰術空軍司令部顯然需要新的“野鼬鼠”飛機來取代F-105G和EF-4C。新系統必須能夠應付歐洲戰場的高威脅環境,F-4D的機體被認為是一個很好的設計起點,於是他們啟動了先進“野鼬鼠”發展項目。
圖博館
“百舌鳥”與“標準”
由於F-100F存在的缺點,1965年末美國空軍決定用F-105F雙座型來執行“野鼬鼠”任務。F-105F拉長了機身、加高了垂尾,保留了F-105D令人印象深刻低空高速飛行能力。F-105F“野鼬鼠”安裝了利頓/Antekna AN/AYH-1雷達尋的與告警系統(RHAW),併升級了利頓記錄儀。1966年5月,首批F-105F“野鼬鼠”抵達呵叻。當年7月,F-100F“野鼬鼠”執行了最後一次SEAD任務。
F-105F和其機組要面對嚴峻的挑戰,到1966年8月,北越已經部署了超過100座SAM陣地。F-105F掛載AGM-45,在較遠距離發射導彈攻擊SAM陣地的雷達天線,“野鼬鼠”們很快發展了新戰術來提高“百舌鳥”的殺傷力。
稚嫩的“百舌鳥”在戰場上的表現並不好,雖然“百舌鳥”與之前的非制導武器相比給SAM陣地造成了更大的威脅,但其射程仍顯不足——只相當於SA-2的約一半。而且斯佩里製造的早期批次導彈的引導頭接收機靈敏度較低,導致EF-105F不得不先以無制導方式發射導彈,引導頭抵近到一定範圍之內才能鎖定目標。由於引導頭在導彈機動包線外鎖定目標,導致許多導彈因此錯失目標。為此中國湖調整了接收器的增益,之後出廠的“百舌鳥”導彈的引導頭都被預調到針對特定類型的雷達。
到1967年,遊戲規則被再次改變。北越很快學會了看見“百舌鳥”發射就關閉雷達,來讓導彈失去目標。美國海軍的短期應對措施是發射5英寸火箭模擬發射“百舌鳥”,這樣不管雷達開不開機都會遭受壓制。
1966年美國海軍在反輻射導彈的發展上邁出了一大步,海軍武器中心和通用動力公司合作以RIM-66A艦載防空導彈為基礎研製出了AGM-78“標準”反輻射導彈。這種導彈具有改進型火箭發動機和“百舌鳥”的引導頭,射程和威力都比“百舌鳥”大得多,但它最棒的特點是可預編程製導,在這種模式下,載機的目標識別與獲取系統會在發射前嚮導彈裝訂目標坐標,引導頭的接收機只起到更新目標位置和提高精度的作用,即使引導頭失去目標或雷達關機,“標準”仍會飛向目標,只是精度差點而已。
美國海軍很快就給EA-6A電子戰平台裝上了“標準”,而戰術空軍司令部也把自己的F-105F升級成了F-105G。F-105G的後座是專業電子戰軍官(被稱為EWO或“熊”),機身內安裝了數字化的ALR-46 RHAW和利頓APR-35接收系統。
圖博館
經過改裝的F-100F對雷達的攻擊武器包括20毫米機砲以及兩具LAU-3火箭巢,每具內裝24枚火箭。伴隨行動的普通F-100F戰鬥轟炸機則使用常規炸彈攻擊目標。這項計劃被稱為“野鼬鼠”(Wild Weasel),因為這種兇猛的小型哺乳動物會進入獵物的洞穴中進行捕殺。
“野鼬鼠”們在加里•威拉德少校的領導下開始了匆忙的新任務訓練,這種任務就是現在所謂的“防空壓制”(SEAD,發音為seed)。一個月後,該小隊就秘密前往戰場,在1965年的感恩節抵達了呵叻泰國皇家空軍基地。
於是,“野鼬鼠”和北越防空系統之間的貓捉老鼠遊戲拉開了序幕。他們的第一個任務是在越南和老撾的邊境地區飛行收集電子情報,旨在建立起對北越防空系統的態勢感知(SA)。
1965年12月22日,“野鼬鼠”飛行員拉姆上尉和電子戰軍官(EWO)多諾萬上尉在一次任務中完成了史上首次SAM雷達獵殺。
“野鼬鼠”們執行的SEAD任務很危險,他們需要飛行在攻擊機群前方以吸引北越SAM陣地的注意力。這大大增加了“野鼬鼠”們暴露在敵方火力前的時間,他們需要把炸彈和火箭精確投射在SAM陣地上然後拼命逃跑。在SAM陣地被壓制時,攻擊機群就能從容轟炸然後安全返航了,“野鼬鼠”們會全程保持壓制,因而贏得了“第一個進入,最後一個撤出”的座右銘。
SEAD任務初見成效後,“野鼬鼠”們就把努力方向從“壓制”轉向了“摧毀”,也就是“防空摧毀”(DEAD,發音為deed)任務。DEAD任務也被稱為“鐵手”任務,通常4架F-105D/F伴隨一架F-100F“野鼬鼠”出擊,組成“獵人-殺手”編隊。F-100F負責對目標進行識別和並使用機砲和火箭進行標記,F-105D負責轟炸。執行“鐵手”任務的F-105F與F-105D不僅裝備了火箭彈、炸彈與集束炸彈,而且有新型AGM-45“百舌鳥”反雷達導彈。
F-100的主要問題是航程有限,其作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加油機部署的製約,而且只能依靠2.75英寸火箭彈、20mm機砲和炸彈在低空抵近“扇歌”雷達和SA -2陣地進行攻擊。“雷公”是美國空軍的新型主力對地攻擊機,這種身軀龐大的戰鬥機速度和載彈量都比F-100提高不少。
稍後,F-100F可以掛載AGM-45A“百舌鳥”,具備了更強大的打擊能力。百舌鳥為被動制導,可以沿著敵方雷達波束一直追踪到發射機。1966年4月18日,F-100F在攻擊北越雷達站時第一次使用了百舌鳥。
圖博館
1965年7月24日,北越SAM擊落了一架美國空軍的F-4C“鬼怪II”戰鬥機,第二天,一枚SA-2又擊落了一架飛行在18000米高空的美國無人駕駛偵察機,空中作戰的態勢已經被不可逆轉地改變了。
美軍向討厭的SAM陣地發起報復性打擊,但遭到了失敗,因為北越佈置了假導彈和假陣地來迷惑敵人,打擊行動收效甚微。
美軍飛機在SA-2的直接或間接打擊下,損失還在繼續。為了逃避雷達製導SAM的威脅,攻擊機群被迫低飛以避開導彈的性能包線,卻又落入防空火砲(AAA)的射擊範圍內。北越導彈陣地在空域拒止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對於任何轟炸行動來說,飛機損失率必須保持在較低水平,3%是不可接受的,5%則是災難性的。如果SAM同時發射足夠多的數量就能產生恐怖後果。
美軍的機載干擾機只能解決部分問題,而且會損害飛機的有效載荷/航程能力,他們需要更有效的措施來應對SAM帶來的致命威脅。
因此,使用飛機直接攻擊SAM陣地的雷達就成為了一種極具成本效益的戰術,並在“滾雷行動”期間投入使用。美國空軍戰術空軍司令部和美國海軍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摧毀北越SAM陣地的監視雷達和SAM瞄準雷達上,這兩個軍種都建立起沿用到今天的防空壓制理念。海軍在A-4和A-6艦載攻擊機上掛了“百舌鳥”,空軍則尋求專業化的防空壓制飛機,一開始改裝了屈指可數的幾架F-100F雙座機,並把它們稱為“野鼬鼠I”。
“野鼬鼠”的誕生
1965年10月,十名經過甄選的美國空軍飛行員聚集在佛羅里達州埃格林空軍基地參加一個高度機密的項目,該項目名叫“野鼬鼠”,旨在研究應對北越SAM威脅的新裝備和新戰術。
他們的座駕是幾架經過改裝的北美F-100F,用於識別、標定、攻擊北越的SAM發射場,尤其針對薩姆的引導雷達裝置。應用技術公司(Applied Technology Inc。)做許多先期工作,這家公司以為U-2發展的電子對抗設備為基礎研製出一套反SAM設備,在最後定型的系統中,F-100F裝備了AN/ APR-25雷達導航和告警接收機,可以探測出北越SA-2火控雷達的S波段信號以及改進型SA-2系統的C波段信號,並且還可以探測到北越戰鬥機機載截擊雷達的X波段信號。座艙內安裝了“威脅儀表板”,其中包括一個用於顯示威脅信息的陰極射線管。AN/APR-26接收機專用於探測敵制導雷達在發射導彈時產生的功率變化,並在座艙儀表板以紅色閃爍信號燈告警敵方已發射薩姆導彈。IR-133接收機具有比AN/APR-25導航和告警接收機更高的靈敏度並可以通過分析信號源指出威脅性質。
圖博館
在2014年和今年的珠海航展上,我國軍工企業展出了一款代號為CM-102的超音速反輻射導彈。根據介紹,該導彈可掛載殲擊機、強擊機甚至無人機,最大射程100公里,戰鬥部重80kg。該導彈導引頭工作頻率為2-18GHz,對典型雷達命中精度cep不大於7米。可見,這是一款使用靈活、發射包絡寬、精度和威力都不錯的新型反輻射導彈。鑑於該導彈為外貿型號,根據經驗可判斷,同等水平甚至更高水平的供中國空軍使用的新型反輻射導彈,離出現也為時不遠了。
此次紅劍演習裡“野鼬鼠”分隊的出現,表明中國空軍的防空壓製作戰戰法已趨成熟,體系化特點亦日漸明顯。隨著機載武器性能的提升,中國空軍的SEAD作戰能力必將得到跨越式發展,號稱編織了“世界上最嚴密防空網”的呆灣可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了,千萬不要行差踏錯。(作者署名:百戰刀)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25/doc-ifxyawmp0104782.shtml
深度解析美空軍防空壓製作戰:隱形戰機將深入敵境2016.11.25新浪軍事
美國空軍使用戰鬥轟炸機對敵防空火力進行壓制與摧毀的戰術可以追溯到二戰末期階段,當時美國陸航的P-38、P-51和英國皇家空軍的“颱風”使用槍砲和火箭進行德國空軍的高射砲陣地進行了攻擊。在接下來的朝鮮戰爭中,雖然防空壓制領域中的電磁壓制並沒有什麼進步,但卻導致了專用雷達殺傷反輻射導彈(ARM)概念的誕生。
1963年,中國湖的美國海軍武器中心把一套實驗性的導引頭、戰鬥部和引信安裝在一枚AIM-7“麻雀”導彈上,創造出了史上第一枚反輻射導彈。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利用這個測試項目的研究成果,德州儀器公司研製出了AGM-45A“百舌鳥”反輻射導彈,並由斯佩里公司分包生產,悄然拉開了反輻射導彈家族發展的序幕。
SAM的威脅
隨著蘇聯雷達製導地空導彈(SAM)的完善,在越南戰爭中,北越開始將其作為主要的防空武器並大規模部署,嚴重影響了美軍的空中突防戰術。
1965年3月,一場針對北越地面目標的空中遮斷戰役——“滾雷行動”開始了。對此,北越開始加強他們的防空力量,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65年5月,北越上空的美軍偵察機發現了第一座地空導彈(SAM)發射陣地,部署有蘇制S-75“德維納”導彈系統,也就是大名鼎鼎的SA-2“導線”導彈和配套的“扇歌”探測和定位雷達。
圖博館
運-8電子情報偵察機外觀上突出的特點,就是機身前部兩側裝有大型天線整流罩,看起來像得了腮腺炎。該機安裝的這型機載電子偵察系統,主要用於搜索、截獲地面和水面雷達發射的無線電信號,並可以對發射信號的雷達進行定位,其輻射源被動定位精度也很高。所以說,空警-500忙不多來不要緊,咱們有專業人士來幹雷達定位的活兒。
轟油-6的作用不需贅述,它可以為殲-10、殲-8加油。在編隊中,轟油-6既是護航戰機的奶媽,也是電子攻擊機的奶媽。當然它的載油量有限,還是期待更大、更專業的加油機出現。不過,也正是此次演習的一張運-8電子偵察機和轟油-6同框的照片,讓筆者有了空軍演練多機型編隊開展SEAD作戰的概念。
攻擊機、主角:殲-10B
據稱,殲-10B配備了相控陣雷達,雷達的換裝,最直接的結果之一就是賦予了殲-10B對面精確打擊的能力。就本次演習而言,就是殲-10B掛上了鷹擊-91,成為SEAD作戰的主角——電子攻擊機。根據上圖判斷,殲-10B在演習中的掛載應該是3個副油箱+兩枚鷹擊-91+兩枚格鬥彈(圖中僅1枚,另一側為演習數據吊艙)。可以看出,由於殲-10本身掛載能力限制,以及鷹擊-91較重的重量,掛載量偏少。但還是那句話,有什麼樣的裝備就打什麼仗。96年台海危機時,就算用陸軍牽引火砲上民船,就算那時空軍戰機還是以殲-7為主,也沒能動搖我們維護國家主權和統一的決心。
殲-10B演習中是實彈真打,那枚反輻射導彈直撲實物雷達標靶,雷達頃刻灰飛煙滅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根據此前的分析,這個標靶模擬的正是台軍的現役主力空情雷達。
現在看來,中國空軍SEAD作戰的短板已不是載機,殲-10B(C)、殲轟-7系列、蘇-30MKK、殲-16等戰機均可以執行電子攻擊任務。那麼研發新型、更輕的反輻射導彈就顯得更為急迫。輕型意味著掛載量的增加,也就意味著單次出動打擊目標數量的增加。而新型意味著智能化程度更高,針對的雷達波段更多。畢竟,Kh-31P的性能很可能美軍已摸清,台軍也可能由此獲得了相關情報。而Kh-31P的國產版鷹擊-91,自然也不可能再保住多大的秘密。
圖博館
但需要注意的有兩點:一是實戰中,為了保證攻擊的突然性、隱蔽性,戰機很可能選擇從遠離台海前線的二線機場分別起飛,經過空中編組後,才飛往目標區域。這樣,航程自然拉長了;二是在行動中,從護衛攻擊機抵達發起攻擊空域、攻擊機展開攻擊,到攻擊完成後撤退,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在此期間,殲-10A除了執行掩護、驅離任務,還需要進行警戒巡邏,這樣算下來,需要的留空時間就大大增加了。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此次演習中,殲-10A會“滿掛”副油箱出擊。這還只是延長戰機作戰半徑和滯空時間的手段之一,在後面我們會看到,東部戰區空軍還出動了轟油-6。此前筆者曾寫了篇小文,為殲-10A的掛載和航程遺憾,其中就說到了出動空中加油機會增加整個編隊導調的複雜性和難度。沒想到隨後公佈的圖片立刻“打臉”。不過這臉打得高興,這說明中國空軍貼近實戰、強調體系,是作戰能力大幅提升的表現。
空中加油機加入SEAD作戰分隊,說明空軍在嘗試從更遠距離、以更隱蔽的方式突然發起對敵防空系統的打擊。打仗就是要出其不意,越不按常規套路來,越可能取得更大成果。當然,轟油-6與殲-10A的搭配,並不一定就是實戰中的第一選擇。既然是演習,就要對各種戰法進行演練,對各種情況進行模擬。在實戰中,條件允許的話,出動航程更遠。載荷更大的殲-11(B)為攻擊機護航,顯然會令任務完成更游刃有餘。因為,出動的機型越多,對導調、通信、情報支援和傳輸的要求必然越高。
支援保障軍機:空警-500、運-8“腮腺炎”高新機、轟油-6
在這支“野鼬鼠”分隊中,支援保障飛機雖然既不能與敵機作戰(用機載硬武器作戰),也不能對地攻擊(同前理),但發揮的作用卻是巨大的。
空警-500航程超過5000公里,雖然不及空警-2000,但用於距離較近的台海作戰顯然是很適合的。相比較幾型“前輩”預警機,空警-500機身後部兩側有凸起的平面天線整流罩,有分析認為這是電子偵察天線,以此為前端的電子偵測系統可準確獲取雷達輻射源、電子對抗干擾源等的定位信息。顯然,此功能正是SEAD作戰所急需的。當然,空警-500最主要的任務還是提供戰區空情情報,指揮引導護航戰機清除對編隊的空中威脅。那麼不要緊,空警-500如果分身乏術的話,另一張“紅劍”演習的圖片裡出現的飛機,可是專門乾電子偵察的活兒的,那就是赫赫有名的運-8高新四號機,也被稱為“腮腺炎”機機。
圖博館
一知半解不懂裝懂的就不要出來瞎BB了,遠程空空導彈有很多種,可以是多級發動機依次點火的,到達一定射程之後拋掉一級發動機,二級發動機和剩下的彈體繼續朝目標衝刺,其實就相當於是普通中距彈加了一個助推器,當然具體的技術細節要復雜得多,要解決多級發動機依次點火,雙向數據鏈的遠距離傳輸控制,就不是一般國家能做的了的。
別理它,這是個釣魚貼,想領gou糧用的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11-25/doc-ifxyawxa2691982.shtml
詳解中國空軍電子攻擊部隊:5大軍機保障殲10B攻擊2016.11.25新浪軍事
一支體系完整,由多種機型組成的SEAD作戰“野鼬鼠”編隊已然成型
11月中旬以來,東部戰區空軍數十支部隊在鼎新基地參加2016年“紅劍”體係對抗演習。據分析,其對手是擁有赫赫有名的航空兵某師“南天霸”的南部戰區空軍。關於這場演習,至今軍報、央媒還未有落幕的報導。期間,各種精彩、火爆的圖片和視頻均已公開,其中筆者最感興趣的是壓制地面防空系統(SEAD)演練。眾所周知,由於美軍越戰期間對越防空雷達的攻擊行動和專用戰機的歷史,執行SEAD作戰被“野鼬鼠行動”,參與行動的空中打擊編隊也被稱為“野鼬鼠”分隊。
基於作戰需要,中國空軍的SEAD任務需求是比較現實的,比如呆灣,比如朝鮮半島,甚至中南半島。雖然空軍的機載反輻射武器、掛載這些武器的戰機已曝光多年,但今年“紅劍”演習中的SEAD作戰演練仍看點滿滿:殲-10B掛載鷹擊-91反輻射導彈攻擊實物雷達標靶。然而,最值得關注的,卻是將不同圖片、畫面拼接起來,你會發現,一支體系完整,由多種機型組成的SEAD作戰“野鼬鼠”編隊已然成型。可以說,這樣一支空中電子攻擊分隊,也許它所攜帶的反輻射武器還比較老舊,但參與的機種卻均為世界一流(準一流),而中國軍工新近開發的先進反輻射武器裝備空軍,也只是早晚的事兒。
下面,我們就根據公開報導畫面,一一了解一下中國空軍“野鼬鼠”分隊的構成。
護航戰機:殲-10A、殲11(B)
此次演習中,東部戰區空軍殲-10A多以3個副油箱,一定數量中距彈、格鬥彈掛載露面。這表明演練中開展的是遠程打擊任務。對中國空軍而言,最有可能實施SEAD作戰的對像是呆灣。呆灣海峽最寬處剛過400公里,對殲-10A 1000餘公里的作戰半徑來說,顯然比較寬鬆。
圖博館
英媒感嘆中國新型空空導彈太了不起:輕鬆超越美國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2016.11.23報導,專家們通過分析試射照片,得出結論認為,該導彈長19英尺(約合5.7米)、直徑約13英寸(0.33米),意味著可以打擊遠達300英里(482千米)處的目標。
分析師杰弗裡•林和P•W•辛格說:“這太了不起了。這種導彈可以在射程上輕易超越美國(以及其他北約國家)的所有空空導彈。”
報導稱,這兩名分析師對一架攜帶了兩枚超遠程空空導彈的殲-16起飛時的照片進行了分析。
這種新型導彈的雷達系統得到了大幅改進,並且擁有紅外/光電導引頭和衛星導航系統。
一份中國科學雜誌2015年的一篇報導透露了該導彈的可能飛行軌跡。
該報導顯示,一枚超遠程空空導彈在被一架戰鬥機發射後向空中攀升了15千米,抵達30千米的高空。
接下來,導彈在遠程雷達和衛星導航的綜合製導下,以超音速向包括隱形戰鬥機、隱形轟炸機在內的敵機俯衝。
俄羅斯導彈專家說,中國這次掛彈測試是在俄羅斯發射了一枚能夠在13分鐘內抵達英國的超音速導彈後幾個星期進行的。
回應
第一,這個導彈的長度和直徑以超音速飛行飛不了500公里,500公里射程的空空導彈打巡航彈可以,能打中快速移動的飛機那叫扯淡,以1.5超音速飛完500公里要20分鐘,那時候敵機呢?誰會開發射程500公里的空空導彈
好像就你聰明似的。哪個目標不是移動的,有雷達和衛星制導,管你目標往哪飛呢。按你的說法,120公里的也是扯蛋,1.5倍飛120公里需要近5分鐘,那時候目標在哪裡?
中遠程空空彈最多能做幾個G的機動,你以為是格鬥彈翻跟頭都行,在距目標二十五公里最多三十公里處,彈上雷達打開紅外匹配後才能鎖定戰機,彈上雷達功率很小,一般鎖定距離是二十公里,然後才能攻擊,除非導彈離戰機十公里,戰機內沒有導彈逼進告警,才有可能擊中,否則,戰機一旦發現中遠距彈逼進,做幾個大的規避動作,就可甩開中遠距彈。這就是被空空導彈擊落的戰機大多是格鬥彈幹的原因,美機用中距射程80公里的彈擊落過幾架飛機,可那是在距敵機20公里處發射,發射後彈雷達直接鎖定後的戰果,500公里飛20分鐘,你別說預警機地面雷達和敵機雷達紅外發現不了它
圖博館
沒有當年急買的蘇27、蘇30等,美國鬼子還不知怎麼在你頭上撒尿呢。當年你怎買飛機幹啥?直接建一個重型飛機生產線多好。
你能二到這種程度也算是不容易,我就給你上上課,提高一下你的知識儲備,當年中國會造飛機嗎?當年買是為了學習造,現在蘇系飛機基本都吃透了,現在買既可以從中學習一點知識,更可以彌補一下產能的不足,兩全其美,何樂不為。
從俄購買戰機,除了軍事價值,只怕更重要的是政治價值,在他困難時能幫就幫他一下吧,如今世界的三足鼎立,少了俄羅斯可不行!決不能讓他在經濟上垮了,某大國在軍事上打壓中國,在經濟上打壓俄已是公開的秘密!
花錢買東西,也是一種外交手段
作者多慮了。中國既引進了蘇35,又擴大了生產線。兩者都做了。很多國家機密,不會讓媒體隨便知道的。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25/doc-ifxyawmp0101740.shtml
俄官員稱俄方將會如期向中國交付蘇35戰鬥機
據俄衛星新聞網2016.11.23消息,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行政長官維亞切斯拉夫•什波爾特表示,向中國提供蘇-35的工作將嚴格按進度進行並將按合同如期供貨。
什波爾特在9月表示,境內的阿穆爾河畔共青城飛機製造廠(蘇霍伊公司分部)將在年底前向中國提供4架蘇-35。
此前有報導稱,中俄於2015年簽訂了提供24架蘇-35的合同。目前俄空軍裝備了48架蘇-35,不過未來5年它們的數量將增加一倍多。國外也感興趣。衛星網稱,阿爾及利亞、埃及、委內瑞拉和越南也是潛在客戶。
回應
俄官員說“如期交付”,就一定不可能如期交付。這個謊言國家官方的任何話,都必須反著聽。
很多軍迷不長腦子,買蘇35是政府之間的行為,沒有政治問題的分歧是不會毀約的。
請不要買蘇35這種飛機了,幫助俄經濟可以用買其他更好地產品來幫助,不要落後的東西。
中國造不了的,材料加工不行,發動機葉片材料加工和材料是核心機密
圖博館
24架恰好是中國空軍一個標準戰鬥機團的裝備數量,同時又接近目前沈飛半年的戰機生產量,對於中國空軍來說這是個非常可觀的數字。考慮到目前中國空軍面臨的換裝壓力仍然不小,最後一個全二代戰機師剛剛完成第一個團的換裝工作,這批蘇-35S如果確實能夠交付仍然具有很強的實際意義。
然而,即便蘇-35S性能再優異,也必須注意到該機仍然屬於一種四代戰機,較之殲-20存在顯著的技術劣勢。而比起目前中國空軍的主力機型殲-11B,蘇-35S雖然技術上有優勢,但並不能形成代差,在體系化作戰下兩者差別更加微弱。事實上,相對於中國新一代的“四代半”戰機,蘇-35S只能說互有長短而不能說全面佔優,同時俄羅斯航空工業過於拖沓的生產進度使得蘇-35S即便落實對華出口訂單具體交付日期也遙遙無期——對於亟需更新現有裝備的中國空軍來說,這種以犧牲整體換裝速度為代價換來的有限質量提升根本難以容忍。
而與其將希望寄託於不切實際的蘇-35S,事實上還不如擴充國內目前的戰鬥機產能——如果沈飛的生產能力擴展到目前的1.5倍左右、實現殲-11D、殲-15和殲-16同時生產,在不影響目前生產進度的前提下半年新增生產的戰機數量就已經相當於所謂的蘇-35S訂單數量。或許短期看來新建立生產線投資過高,但由於中國空軍以及外貿客戶對於新戰機的需求是長期存在的,這意味著新建一條重型戰機生產線實際上仍然是十分划算的買賣。考慮到美國空軍也計劃將目前的F-15系列戰機繼續升級延壽使其能服役到2040年左右,新建立生產線生產的戰機“出廠即落伍”的潛在風險實際上也非常低。總之,相對於引進蘇-35S,新建戰機生產線無論如何也不會更加“虧本”,從長遠打算哪個選擇更加合理其實是個顯而易見的問題。(作者署名:軍機圖)
回應
35再多也在27上升級了下,沒必要去特地搞生產線,家裡在27基礎上改的飛機還不夠嗎?買了也是扶貧
就怕被扶貧的還是一頭白眼狼,重演東郭先生的笑話。
在上10條重型戰鬥機生產線也不如老老實實的自己擁有1條性能穩定的戰鬥機發動機生產線,不行,你就是不買s-35 自己造多少飛機還是要買更多的芯....
那有那麼簡單,熟練工人上哪找?你以為建條生產線貼個招工廣告招到人就能生產呀?
圖博館
中國買24架蘇35是否划算不如再建一條戰機生產線2016.11.25 新浪軍事
關於俄羅斯向中國出口蘇-35S戰鬥機的問題已經成為媒體、學界和網絡上的熱點話題,近期這個問題由於俄國內一些消息渠道聲稱蘇-35S對華出口並未具體落實而再起波瀾。目前國內外對於中國引進蘇-35S的問題存在很多誤解,而由於一些根深蒂固的刻板偏見,這種誤解的程度甚至還在進一步加深。
蘇-35S是一種由蘇-27S深度改進而來的戰鬥機。按照國際上較為流行的劃代標準,技術水準高於蘇-27S、F-15C等第四代,因此被稱為“四代半”。蘇-35S在設計上突出機動性和火力,為改善蘇-27系列傳統上高亞音速到超音速過渡段飛行性能下降(即通常所說的“跨音速陷阱”),蘇-35S對機身結構進行了改進設計和加強,同時採用推力更大、具備矢量噴口的117S型渦扇發動機作為對結構增重的彌補,實現了在推重比基本維持蘇-27系列一貫水準的條件下機動性能的大幅提升。
此外,由於機翼結構加強、新增了重載武器掛點,同時又改進了雷達和火控系統,蘇-35S目前在俄羅斯空天軍服役的戰機中具有最好的多用途能力。而數字化電傳飛控系統和飛火推一體設計,則使得蘇-35S在操縱性、敏捷性和智能性上位居世界前列。總體來看,蘇-35S設計水平高、技術標準優異,在目前已經服役和準備服役的重型戰鬥機中僅次於F-22、殲-20和T-50,與F-15C後期改進型和殲-11D性能相當。
中國空軍各型現役戰機中,沒有任何一個型號在總體性能上達到蘇-35S的水平,這引發了外界對於中國引進蘇-35S目的性的猜測。目前蘇-35S上確實存在一些領先於中國現有戰機的技術,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並非是引進蘇-35S的理由——從24架這個傳聞中的訂購數量來看,中國空軍若引進蘇-35S,主要目的必然不是研究其技術,而是確確實實需要將其作為一種填補目前先進戰機數量不足的應急措施。
目前,殲-11系列的唯一生產方瀋陽飛機公司正在集中全力生產殲-15艦載戰鬥機和殲-16多用途戰鬥機(有消息稱殲-11B已經停產,但未見公開報導予以證實),而殲-11D的批量生產尚需時日,這使得中國空軍目前面臨著先進戰機裝備上的極大缺口——殲-15為海軍使用的戰機型號,而殲-16雖然也具備較強的空戰能力但側重於對地對海攻擊任務,因此用於遠程巡邏和防空的戰機目前事實上處於更新的空白期。
圖博館
有人能認為它是巡航導彈,也有人認為它是反潛彈道。但是小編認為比較傾向於,它是一種基於巡航導彈思想而構建的遠程反潛武器。這種武器這種獨特的打擊,針對的就是高速移動核潛艇目標,這就說明中國現在正在考慮如何能夠打贏一場有可能有核潛艇介入的局部高技術戰爭。
而實質上,美軍現在發動每一場戰爭,其作戰先導力量中必然有核潛艇。通過核潛艇發射遠程“戰斧”巡航導彈,作為第一波打擊目標的有效補充。因為核潛艇具有盡可能靠近敵方區域而不被敵方發現的能力,在發射巡航導彈後,可以快速消消匿踪跡,從而更有效地打擊敵方目標。而中國現在在構建的是一片龐大的遠程反潛網絡,基於遠程聲吶陣列,和長期在海洋中“翱翔”水下無人機器人系統以及還有我們現在看到的“高新”系列的反潛巡邏機,再加上現在此次公佈的這款遠程反潛導彈系統,這整套系統組成之後,從發現、追踪、到摧毀一條龍打擊模式,完全可以針對可能存在的核潛艇發動致命打擊。這一打擊半徑是從地面到海中,至少300公里以上!我們有充分理由懷疑,這款導彈吸收了部分“東風-10”巡航導彈的相關技術。
而中國近期公佈的另一款導彈,也是同樣道理。有消息稱,中國和俄羅斯正在聯合研製KS-172超遠程空空導彈,而且中國自己也有類似的超遠空空導彈正在研製。這些導彈的設計目標都是射程在300公里以上,用一打擊敵方大型戰略空中目標,比如預警機和空中加油機,這些本來是屬於游弋在戰場邊緣安全區域的目標,現在卻成了中國戰鬥機的獵殺目標。
相對於大家比較熟悉的東風-21D和東風-26反艦彈道導彈,這兩款武器可以說是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打擊系統的第一檔,最遠程打擊手段,而上面所說的兩款則是中近程打擊手段。這一套體系完全不同於美國的傳統海空作戰體系,而是基於中國比較熟悉的遠程導彈作戰體系,這屬於典型的揚長避短,也是中國在經過多次戰爭總結後,針對美國提出的有效反製手段。而顯然中國這套作戰思想,也獲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起碼讓美國開始束手束腳,在部署的航母的時候,率先考慮的就是遠離中國的“東風反艦導彈”的射程。未來,核潛艇、預警機部署時都要考慮同樣的內容,這就是我們的目標和目的!(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23/doc-ifxxwrwh5015682.shtml
圖博館
由於採用了YJ-83的彈體,所以可能和米拉斯反潛導彈一樣,具備較大發射扇面和根據目標變化來修正彈道的能力,國產反艦導彈已經採用了激光慣導系統,可以支持導彈在發射之後以較大角度轉彎,這樣就提高了導彈的打擊範圍,不需要艦艇機動來賦予導彈攻擊方向,米拉斯可以在200度以內讓導彈轉向,另外慣性制導系統還可以提高導彈抵達預定陣位的精度,一般認為這個精度越高,反潛魚雷入水之後探測和攻擊水下目標成功概率就越高。由於水下目標是在不斷變動之中,所以在導彈飛行過程之中,水下目標可以會脫離預定陣位,所以需要數據鏈對其航向進行修正,以進一步提高反潛魚雷的攻擊成功概率,根據相關資料,米拉斯反潛導彈在引入數據鏈航向修正技術之後,其魚雷入水後對潛艇目標捕捉的成功概率提高了15%。
考慮到056A本身就配備有YJ-83,如果採用YJ-83的彈體及動力系統,有利於減少型號研製的難度、費用,簡化部隊的後勤保障,可以讓武器迅速形成戰鬥力。
中國海軍056A配備了主/被動低頻拖曳線列聲吶,它對於蒼龍級這樣先進常規潛艇的探測能力大為增強,原來056A反潛由直-9反潛直升機與輕型反潛魚雷構成,兩者之間存在一個比較明顯的空白,在東海這樣相對狹窄的區域,反潛艦艇往往需要面對突然出現的目標,而反潛直升機的快速出動、快速抵達攻擊陣位能力比較有限,所以需要反潛導彈來填補這個空白,這也是為什麼上世紀90年代之後,反潛導彈重新獲得各國海軍重視的主要原因。對於056A來說,新型反潛導彈可以更好發揮056A先進聲吶的效能。可以在新型聲吶探測到目標之際迅速發射導彈進行攻擊,這樣即便不能命中目標,也可以讓目標進行水下機動規避,為反潛直升機出擊爭取時間。(作者署名:鼎盛軍事文/小飛豬)
回應
1300噸的小船056級,小編瞎吹
俄羅斯的相近噸位的輕型護衛艦就可以發射巡航導彈,你知道嗎?
鼎盛小飛豬的文章還是靠譜的,別理那些職業噴子。
056的攜彈量太少了,必須增加攜彈量。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23/doc-ifxxwrwh5023998.shtml
深度:中國曝光兩款新型導彈可打擊美軍體系節點2016.11.23 新浪軍事
美國以為靠龐大海空軍就能徹底遏制中國? 如今卻被中國導彈束縛手腳
最近公佈的多款新裝備這個非常明顯的說明這一確實。第一款就是在新聞軍事報導中所出現的,被人解讀為“鷹擊-18”或者“魚-11”的遠程反潛導彈。
圖博館
中國新型導彈亮相顯著增強056艦打擊日本潛艇能力2016.11.23新浪軍事
CCTV公開的國產新型反潛導彈試射畫面,注意其彈腹突出的進氣道
國產YJ-83反艦導彈,注意其彈用進氣道
法意聯製的阿斯洛克火箭助飛魚,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不需要進氣道
054A護衛艦訪問香港的展板,注意其火箭助飛魚雷的字眼
從CCTV相關試驗畫面來看,這種導彈採用了傾斜發射箱,這似乎表明它配備在056A型反潛護衛艦,這樣056A將會形成反潛直升機、反潛導彈、反潛魚雷在內的綜合反潛體系,可以更好的打擊日本蒼龍級這樣先進常規潛艇。
中國海軍已經配備有反潛導彈,例如訪問香港的054A在展板上就曾經介紹艦載通用垂直發射系統“可以發射HQ-16艦空導彈和火箭助飛反潛魚雷”,這表明中國海軍已經裝備了與美國垂直發射ASROC相當的反潛導彈,不過從CCTV公開的畫面來看,可以清晰的看到新一代反潛導彈彈腹下面有伸出式進氣道,表明這種導彈採用了渦噴發動機,而054A配備的反潛導彈採用了固體火箭發動機,存在明顯不同。
從這個動力系統來看,筆者推測中國海軍新一代反潛導彈應該和俄羅斯俱樂部91RE1/E2和法意聯合研製的米拉斯反潛導彈一樣,利用國產YJ-83的彈體、動力系統改裝而成,主要改裝包括原來的主動雷達製導系統、戰鬥部,換裝國產新一代輕型反潛魚雷,保底中繼慣導系統、數據鏈、動力系統和固體助推火箭。
中國海軍沒有給056A配備火箭助飛魚雷系統而是研製了新一代反潛導彈,一個主要原因可能就是新一代反潛導彈採用了渦噴發動機,可以得到更大的射程,美國海軍垂直發射ASROC的射程大約在20公里左右,它主要作用填補反潛直升機與輕型反潛魚雷之間的火力空白,不過這個射程明顯偏低,所以冷戰後期美國海軍研製了海長矛反潛導彈,在載運MK50反潛魚雷的情況下,它的射程可以達到60公里左右,由於採用了固體火箭發動機,它的重量接近1500公斤,而米拉斯反潛導彈通過採用渦噴發動機,在載運MU90反潛魚雷的情況下,射程可以達到55公里,發射重量只有海長矛的一半,可謂效果明顯,因此可以推測中國海軍新一代反潛導彈的射程應該能夠達到或者接近米拉斯反潛導彈的水平。
圖博館
從總體上來講,FM3000是一種新型防空飛彈系統,它主要以各種精確制導武器如巡航飛彈、空地飛彈、精確制導炸彈為主要攔截對象,具備體積小、重量輕、制導精度、威力大、機動性能好等優點,增強了抗擊精確制導武器打擊的能力,現役水面艦艇雖然配備了垂直發射系統,但是裝備的艦空飛彈HQ-9和HQ-16的體積較大,只能一個發射單元配備一枚飛彈,如果配備FM-3000這樣的小體積飛彈,那麼就可以用更少的發射單元來配備艦空飛彈,騰出發射單元給其他飛彈。
https://read01.com/MOLEgR.html
紅旗-10近程防空飛彈 維基百科
紅旗-10是近程防空飛彈,是天燕-90型空對空飛彈的艦射改進型(FN-3000,外貿型FL-3000N)。目前裝備於001型航空母艦(24聯裝)、052D型驅逐艦(24聯裝)、056型護衛艦(8聯裝)。最遠射程可達10-12公里。紅旗-10的雷達紅外復合制導模式對亞音速和超音速反艦飛彈均有很高的攔截能力導引模式,跟德國和美國聯合研製的「公羊」近程防衛導彈(RAM)的紅外導引有所不同,紅旗-10的攻擊精準度高於95%。紅旗-10作為艦隻的短程防空圈(730型近程防禦系統,CIWS,半徑3-3.5公里)與中程防空圈(海紅旗-16,半徑10-45公里; 或者未來的霹靂-12艦載型,半徑8-75公里)的過渡防空系統。
天劍2上艦?
(楨:中科院1997年首次對外公開、由天劍1空空飛彈改成的地空捷羚防空系統、就不時傳出將有像美中的天劍2型,搞到美國已放棄射程只有20公里的AIM-120地對空飛彈 (SLAMRAAM)、改推50公里的增强型SLAMRAAM-ER,中國也從20公里的SD-10 (PL-12的外貿型)獵手2、發展50公里的增强型地空-10。2013.11.4才在立院外交國防委員會上,聽到要在康定級改裝射程預估30公里的斜射版天劍2、並說考慮垂射。以美中的經驗,斜射版天劍2的30公里要打對折、就要花百億,垂射更短、即使能也不值!
中國DK(地空)-10防空飛彈是SD-10飛彈的防空型號,於2012珠海航展展出,設計思路與ESSM (美國北约增强型海麻雀導彈)類似。該彈制導與戰鬥部部分與SD-10類似,因從地面發射需要消耗更多燃料,故而發動機改用直徑與長度都有增加的增強型發動機。DK-10長度為5.07米,前半部直徑0.203米與SD-10相同,後半部直徑增加到0.26米,舵展0.75米(展開),折疊後0.66米,重約340公斤,最大射程50公里(SD-10超過100),射高30-20000米。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704620
圖博館
中國新導彈亮相可對抗隱形戰機同時攔8個目標(圖)2016.10.25 新浪軍事
近日,央視在關於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的一檔節目中,公開展示了中國的空空導彈,防空導彈,巡航導彈等多種導彈產品。而其中一款僅展示了前半部份的防空導彈,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
《迷彩派》查證相關資料後確認,節目中這款神秘的導彈,是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研發的FM3000中近程防空導彈,曾在2014年的珠海航展上低調展出。在作戰性能上,FM3000採用主動尋的與末端制導的複合製導體制,配合旋轉相控陣雷達以及全項指令控制技術,能全方位作戰。其次,FM3000能夠同時攔截8個目標,能夠有效攔截包括隱身飛機在內的各類固定翼飛機、武裝直升機、無人機、巡航導彈、戰術空地導彈等導彈,同時,FM3000還採用了先進的制導技術,採用了大量小型化集成技術,攔截彈體型非常小,在攔截飛機類目標時,最大距離30公里,對導彈為20公里。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0-25/doc-ifxwztru7090745.shtml
中國FM-3000中近程防空飛彈系統2016-09-19
前不久,CCTV公開了FM-3000試射的畫面
現代精確制導武器本來體積和尺寸就小,加上采有了隱身技術,所以降低了RCS,相應的就需要升級探測系統進行抗衡。
FM-3000採用中繼慣導加指令加末段主動雷達制導系統,優點是地面制導雷達只需要在飛彈飛行的初、中段提供目標的數據即可,末段飛彈可以自己探測目標,大大降低了地面制導雷達的壓力,相應的也就提高了系統抗多個目標的能力,憑藉先進的相控陣雷達加上飛彈複合制導系統,FM3000可以同時對付多個方向的8個目標,具備較強的抗飽和攻擊能力。
末段主動雷達制導方式還提高了飛彈的制導精度,飛彈越接近目標,目標回波越強,制導精度越高,這樣飛彈的命中精度就越高,相應的對目標的摧毀能力就更強,甚至可以實現直接撞擊目標,達到以「打爆」目標的效果,尤其是在攔截反艦飛彈的時候,否則較大的碎片根據慣性繼續前進,一樣會對載艦造成損傷。
飛彈的體積越小、重量越輕,單位作戰單元配備的武器越多,這樣對方飽和攻擊需要的飛彈就越多,相應的也就需要更大規模的兵力,增加了指揮控制、後勤保障等方面的難度,一個FD-2000的發射箱,可以容納4枚,這樣一輛FD-2000發射車可以配備16枚飛彈,大大提高了單位作戰單元的火力密度,相應的也就增加了系統的抗飽和攻擊能力。
圖博館
深度:巴鐵讓中國參觀一款美製導彈美戰機威力大減2016.10.19新浪軍事
AIM-120作為主動雷達製導超視距空對空導彈,從誕生之初就成為全球空軍的追逐亮點,到現在為止AIM-120已發展到D型,不僅僅具備“發射後不管”能力,同時具備近200公里和“A射B導”的打擊能力。美國國防部長甚至在2月初的一次關於2017年美國國防預算的演講中提到了一個非常大膽的計劃:改裝原有的老式運輸機,在彈倉內裝滿AIM-120D,變成”飛行的彈夾”。因為AIM-120D具備很強的網絡化作戰能力,依靠數據鏈系統甚至可以直接打擊類似於殲-20和俄T-50。這個打擊模式有點類似於“砲兵觀察員和砲兵”的關係,只要能發現在射程內就可以發射。我們誇張點說,美國人這是利用彈幕打擊殲-20,那麼中國以後什麼好的克制辦法呢?
想要干擾AIM-120這樣的主動雷達導彈,傳統的箔條干擾彈其實已經不再奏效,上面安裝的強化干擾反欺模組甚至可以規避干擾。所以最有效的辦法還是獲得一枚實彈或者相關的技術參數,飛行包線,確認使用什麼樣的雷達模式和引導技術,再反過來研發相應的技術。
根據英國媒體《空軍月刊》在6月報導中泰空軍聯合訓練時,提到了另一個細節可以印證中國一直在尋找克敵制勝的手段,中國希望通過泰國了解到AIM-120C的飛行包線。不過根據全程陪同中泰聯合演習的瑞典薩博公司官員事後對記者表示稱,由於這類參數可能要涉及美軍部分,泰國並沒有告訴中方。
從AIM-120C裝備的國家來看,最有可能幫助中國獲得相關參數的國家就是巴基斯坦了。
不過美國在對外軍售武器的控制管理是非常嚴格,並且成體系化。採用措施有,對倉庫實施遠程視頻監控,並且不定期派遣人員對倉庫內導彈數量和存放狀態進行檢查,而且美國有專門的顧問駐紮巴,隨時進行抽查,美出口巴的F-16上面全部有航跡記錄軟件,美軍顧問是不定時抽查。所以從這些細節來看,中國應該沒可能獲得相關參數。不過這顯然難不住中巴友誼。
根據中國試飛員到巴試飛戰機後的回憶,巴方飛行員會很細緻的講解戰鬥機在各個狀態和姿態下火控系統的反饋。而且巴方也會提供一些說明影印件,再憑藉著中方技術人員和分析,能夠掌握F-16和AIM-120參數是非常正常的。而且私下里,巴飛行員曾帶一位中國著名試飛員參觀過F-16機庫和相應的武器裝備,整體來說至少可以摸透7成以上性能參數。(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0-19/doc-ifxwvpaq1752964.shtml
圖博館
深度:殲20空戰具備一能力可彌補與F22發動機差距2016.10.04 新浪軍事
殲20的交付打破美軍對隱身戰機的獨占地位,以前總說F22如何先進,憑藉隱身技術,如何創造幾十:0的戰績,既便它從沒有投入實戰,僅是演習。無論從那個方向說,F22與殲20都屬於五代機,重型,空優型戰機:同代同級別,性能上差距不大。除了戰機本身,更重要的作戰體系方面。雙方也沒有大的差別,美軍擁有的,中國也一樣有。雙方屬於勢均力敵的對手,誰也別想憑藉自身的性能佔據多大的便宜。
隱身戰機之間的戰鬥,雷達製導導彈顯然不適用,雙方將主要使用紅外制導導彈來決定勝負,F22使用AIM-9X,為美軍最新最好的紅外制導導彈。
殲20則為霹靂10,長約3.7米,直徑200毫米以上,彈重120公斤左右,據說最大射程達到60公里,最大速度為4馬赫。比AIM-9X的射程更遠速度更快,這主要得益於採用了全新的高能固體火箭推進劑。制導系統為先進的紅外成像技術,干擾能力強,截獲目標的距離也大大增強,可以發射後不管,其導引頭具有90°的發射離軸角,如果與頭盔瞄準器或光學紅外搜索與跟踪系統與協同,則擁有“越肩發射”能力,導彈可以進行180度甚至更大角度轉向追擊目標。
如今霹靂10已廣泛裝備我軍各型戰機,配合我軍已廣泛配裝的飛行員頭盔瞄準器,以及光學紅外搜索與跟踪系統等,其戰鬥力是相當可觀的。
F-22尚沒有裝備頭盔瞄準具,美軍自已在模擬空戰中,即發現與裝備了不具備高離軸發射能力導彈的戰鬥機交手時,與頭盔瞄準具交聯的AIM-9X擁有50:1的勝率。沒有裝備頭盔瞄準具,AIM-9X的大離軸角發射能力就發揮不出來了,也就是說,目前F-22竟然不具備“越肩發射”能力。
目前美軍尚無法解決這一問題,F22的原始設計中,並沒有考慮加裝頭盔瞄準具的問題,不僅軟件上的兼容成問題,更沒有預留硬件接口,雖有解決方案,但是具體的時間表卻沒有。由於不具備大離軸角發射能力,F22的高機動性將打折,不僅抹平了殲20因發動機上的缺點,相反可能還會讓殲20更讓優勢。
如此一來,F22與殲20之間,在裝備技術上的差距非常有限,殲20的出現已經打破了美軍憑劃裝備佔據絕對優勢地位的夢想,決定勝負的關鍵將是雙方的飛行員,純正的飛行員技術與運氣的比拼了!(作者署名:軍事天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0-04/doc-ifxwkzyh4204049.shtml
圖博館
簡氏稱中國在非洲展示新型天燕90地空導彈系統
據《簡氏防務周刊》2016.9.22報導,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中航技CATIC)在2016非洲航空航天與防務展展出了一個安裝在東風4×4輕型車輛上的“天燕90”地空導彈系統模型。
“天燕90”原本是一種空對空導彈,改進為地對空導彈後稱為神弓-2系統。
裝備被動紅外導引頭的“天燕90”直徑90毫米,發射重量24.5公斤。3公斤的激光近炸引信激活的高爆破片彈頭。最大殺傷半徑4米。該導彈特點為前部四個控制舵面和尾部四個彈翼。
“天燕90”最高速度為2馬赫,援引中航技技術資料稱其最小射程800米,最大射程6000米,射高15-3500米之間。
(觀察者網注:此處簡氏報導與事實有偏差,據中航技公開資料,“天燕90”導彈最小射程300米,最大射程6000米,射高15-4000米,允許目標最大速度大於400米每秒,雷達搜索距離20公里,雷達跟踪距離10-12公里,系統反應時間6-8秒。)
報導中還描述了以前的“天燕90”的地對空導彈改型版,原本的天燕90地對空改裝方案的牽引版本是安裝在雙聯23mm防空砲的拖車平台上。武器和轉盤更換安裝為電動地空導彈操控站。操作員艙全封閉。光電一體化自動目標捕獲和跟踪傳感器安裝在左邊,4發天燕90發射器安裝在右。
此前中航技曾經展出的“天燕90”地對空導彈系統機動版本原本是安裝在中國版本的悍馬車上,特徵性的頂部安裝遙控支架配備“天燕90”導彈4發彈夾安裝兩邊各一部光電一體化自動目標捕獲和跟踪傳感器。
中航技最新展出的“天燕90”地空導彈系統安裝在東風4×4輕型卡車上,卡車具備全封閉的可伸縮車身和前向控制駕駛室。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9-23/doc-ifxwevmf2071717.shtml
圖博館
可惜這一說法只是猜想,無直接證據,從外表看上去,兩者確實採用了同樣的設計方案,但是尺寸與細節上相差很大。KH-31P重約600公斤,配有90公斤戰鬥部,最大射程110公里。俄式的受俄式電子技術的限制,其配備了3種不同頻率覆蓋範圍寬度的導引頭。相比之下,鷹擊91更大更重,制導系統也要比俄式的先進,只採用了一個頻率覆蓋範圍更寬的導引頭,兩者之間的親源關係難以成立,只能說它們屬於同類:超音速反輻射導彈!
鷹擊91已經服役,主要加掛於海軍的飛豹戰機上,畢竟它太重了,其它戰機難以加掛它,從任務上說,它主要針對敵方艦艇的雷達系統 實施攻擊,可以說是專門為宙斯盾打造。它的列裝提高了我軍壓制敵方防空雷達的能力,不僅是艦載雷達,陸基雷達也一樣可以打擊,更主要的是,經過它的研製,讓中國掌握了反輻射導彈技術,其它空對地或空對艦導彈,也可以很容易地改為反輻射型。(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想法很不錯。但不要忘記了,宙斯盾驅逐艦主要是伴隨航母行動的;200公里的射程,早就在美國航母的防空圈內了,飛豹如何安全的飛到距宙斯盾驅逐艦200公里的發射陣位上?!
無線電靜默就萬事大吉了?那要真是那麼簡單看樣子美國的反輻射導彈也該淘汰了吧!
呵呵,黴菌艦艇現在的防空導彈必須使用制導雷達。
美軍曾經引進過Kh-31作為靶彈,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GQM-163。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9-14/doc-ifxvukhv8397284.shtml
相關新聞資料
台雄3是美國GQM-163超音速靶彈
反制中國防空雷達 美同意售台高速反輻射飛彈
美称中国拥有撒手锏武器可摧毁高速反辐射导弹
中国新反隐身雷达让反辐射导弹“无可奈何”
中国雷電-10(LD-10)反輻射飛彈
中国最新PL-16反辐射导弹可穿透美军宙斯盾
圖博館
深度:中國鷹擊91令美艦不敢囂張200公里外打其天線2016.9.14新浪軍事
如今美軍已裝備了大量宙斯盾戰艦,目前更建造最新型的伯克Flight Ⅲ型,並將其部置到中國周邊,那麼我們用什麼“迎接”那?其實方法很簡單:使用反輻射導彈。該類導彈通過跟踪雷達信號源,對雷達天線實施摧毀,為現代雷達的剋星。
如果提及反輻射導彈,大家往往會想到美國的“哈姆”反輻射導彈,卻很少有人注意中國的反輻射導彈情況,中國早在數年前,即列裝反輻射導彈,其中之一的國產型號為:鷹擊91,以“鷹擊”為編號讓人們多認為它是反艦導彈,其實是我軍沒有給反輻射導彈編制獨立編號,也沒必要,反輻射導彈屬於多用途,也具備反艦功能。
鷹擊91全長約5米,彈徑360毫米,彈重800公斤以上,戰鬥部重量達到150公斤,射程超過200公里,也就是說它可以在200公里外發射,專打宙斯盾戰艦的雷達天線。而且,非常難以攔截,它的速度太高,達到3.5馬赫,屬於非常難攔截的類型。
上世紀90年代時,美國借俄羅斯經濟困難時,採購了不少KH-31超音速反艦導彈,交由波音公司改裝為靶彈使用,其試驗結果令美國人大吃一驚,其3馬赫的速度讓美艦難以招架,更不要說,速度更快的鷹擊91。也許雷達突然關機會讓它失去目標,可是一樣沒用,鷹擊91本身採用了模塊化設計,只要換一個引導頭即可變身為反艦導彈,反輻射型與反艦型混合使用,屬於一個不錯的組合。往往還要與其它型號的反艦導彈聯合使用,僅僅摧毀其雷達系統,只是開始,真正目的,讓整個戰艦報廢!
有人以照片為證,說鷹擊91為俄製KH-31P導彈的仿製型號,理由似乎很充分。上世紀90年代,中國在購入蘇30戰機時,也一併引入了多款俄式機載空對地武器,其中就包括了KH-31超音速反艦導彈,包括改進型為KH-31P ,即反輻射型,上世紀90年代才服役俄製第四代反輻射導彈,按西方規分為第三代。
圖博館
俄測試爆震火箭發動機燃料效率提高一倍
爆震循環發動機原理圖
脈衝爆震式噴氣發動機原理,這種發動機的爆震室內會不停進行爆炸,產生推力,原理上來說,爆震式火箭發動機只是把圖中前方的空氣進氣換成液氧泵來泵入氧氣.
俄《衛星網》2016.8.26報導,俄最先成功完成了新一代採用生態環保液體燃料的脈衝爆震發動機測試。消息指出:“2014年俄前景研究基金會在俄羅斯航空領域領先企業——'動力機械科研生產聯合體'基礎所建立的'液體脈衝爆震發動機'專業實驗室成功進行了世界首批液體燃料脈衝爆震發動機測試,燃料由氧氣-煤油組成。”
基金會消息稱,俄毫無疑問是世界上火箭發動機研製和生產的領導者,但現在傳統液體火箭發動機在比率參數方面已經幾乎走到了理論的極限。採用爆震點火模式的想法從熱力學角度而言是最划算的燃料消耗方式,該想法在上世紀中葉就已由蘇聯學者提出,而現在才成功地在實踐中實現這一模式。
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表示,脈衝爆震發動機是一種設想非常巧妙的發動機,它提高燃料利用率的基本原理是定容燃燒的效率高於定壓燃燒,類似將內燃機氣缸裡的爆震變成在火箭或者噴氣發動機的燃燒室內完成。納粹德國可能是脈衝爆震發動機的最早實踐者,其研製的世界最早的巡航導彈V-1就採用了一種脈衝式發動機。但這種發動機的性能很不理想,尤其是這種發動機原理決定了它會產生強烈的高頻震動,這帶來了一系列難題。二戰後,脈衝式噴氣發動機和爆震原理火箭發動機長期沒有得到大的發展。但爆震發動機效率高,對泵係要求低的特點依然有很大的吸引力。
自美蘇70年代開始研製補燃循環發動機,到80年代研製成功以後,世界範圍內火箭發動機一直沒有原理性的重大突破,曾被認為很有希望的膨脹式循環原理因為技術難度高,也始終未投入實用。
我國從90年代後,在補燃循環火箭發動機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而今長征5、長征7等新一代火箭都已經使用了類似蘇聯RD-180的補燃循環原理。新一代500噸推力新型發動機也取得技術突破,該型發動機的技術性能將超過俄RD-180發動機。
俄在脈衝爆震發動機技術方面的探索雖然現在尚不清楚具體情況,但表明俄正試圖保持其在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如果他們的爆震循環發動機研製取得重大成功,可能成為航天史上劃時代的一個事件。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8_28_372673.shtml
圖博館
深度:中國鷹擊91導彈專打預警機速度可達3.5馬赫2016.8.25新浪軍事
曾讓中國軍迷羨慕又熟悉的美國百舌鳥,哈姆反輻射導彈如今依然在美軍中服役,海灣戰爭中的現代武器大放異彩讓解放軍深受震撼,也倍感壓力,同時也找到了前進的方向,自此之後各種武器裝備或自研,或採購,或引進後吸收其技術後進行國產化生產都按部就班的實施起來,鷹擊-91高速反輻射導彈就是九十年代後中國空軍重點引進和國產化項目之一,其原型彈是俄羅斯的Kh-31p。
鷹擊-91長4.7米,彈徑360毫米,彈重0.6噸,戰鬥部重90公斤,最大射程150公里,最小射程5公里。為對付範圍廣泛的不同頻段的雷達目標,可採用能互換使用的、對應不同頻段的被動雷達導引頭,可攻擊地面雷達目標,也可攻擊空中預警機,採用最高速度3.5馬赫向目標突擊,在目標反應之前將其摧毀,而且150公里的射程比俄羅斯原版的110公里還要遠,這對預警機來說可謂一大威脅,是空軍戰術突擊集群撕開敵防空網的一柄利器。
國內軍事油畫描繪的飛豹電子戰機攜帶鷹擊-91打擊敵方預警機,雖然美軍預警機在良好條件下可於數百公里外就發現解放軍機群,但是我們可以使用多種干擾措施和海面雜波和殲-11B機群拖住對方艦載機和製空戰鬥機,掩護飛豹或殲-15和殲16掛載鷹擊-91對預警機實施突擊。只要美軍預警機受到威脅後撤,對其艦載機的指揮和調度必然會失效。
在鷹擊-91的基礎上,借鑒Kh-31一彈兩用的思路,也發展了鷹擊-91的反艦型號:鷹擊-12,採用主動雷達導引頭和半穿甲爆破戰鬥部以滿足攻擊水面艦艇的需要。雖然其戰鬥部小於同級別的反艦導彈,但其飛行速度快,毀傷威力與鷹擊83K空艦導彈相當。近日一張遼寧號航母甲板運作圖片就充分說明一個問題,因為在遼寧號甲板的彈藥區內,同時出現上述三種導彈,殲-15將同時裝備鷹擊-91,鷹擊-12和鷹擊-83K導彈,反艦,反預警機能力將是中國艦載機著重發展的方向。(作者署名:軍事天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8-25/doc-ifxvixer7233128.shtml
圖博館
軟肋等於易於打擊的目標
不談,我軍的防空導彈對美空中預警機的威脅問題,僅就我們三代戰機來說,打空中預警機也不算難事。以前的空對空導彈射程至多100公里,這對於預警機難以構成威脅,如今即出現了超遠程空對空導彈,俄羅斯搶先研製出KS-172導彈,最大射程300-400公里,專門對對付空中預警機等大型空中目標。中國已同樣開發了超遠程導彈,現有的霹靂12導彈已達100公里的射程,其改進型的霹靂12D,採用了沖壓發動機,另有一個霹靂21,一種更大型化的導彈。近來又傳出中國成功試射霹靂15的消息,並稱其採用沖壓式發動機,其射程可高達150-200公里。
以目前的技術及戰術,三代機接近到敵預警機200公里左右的距離屬於很正常的事情,現在又了超遠程的空對空導彈,這將對對預警機的安全構成巨大的威脅。即便無法擊沉它,也將迫其脫離戰場,直接影響到對F22有支援,如果預警機不能提供及時與準確的信息,那時F22將不得不主動啟動機載雷達,自己搜索目標,這等於在漆黑的夜裡打著手電,這等於告知對方:“我來了”。戰鬥機的雷達性能再好,也無法與預警機相比,不可能準確的掌握整個戰場的情況的情況,漏洞自然也會不少。
現代戰爭的要點:體係作戰,所有的作戰力量組合到一起構成完整的體系,各單位之間進行信息互通,相互彌補不足,單一一件先進部件在其中所能發揮的作戰上非常有限的。每個部分都是一個節點,其中某一個節點被破壞了,那麼它的影響就是全局性的。(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7-28/doc-ifxunyxy5803963.shtml
圖博館
深度:中國三代機能否打敗美F22 一新戰術專打美軟肋2016.7.28 新浪軍事
我軍現役戰鬥機主力三代機,比如:殲11、殲10,蘇30等,那麼它們能否打敗美軍的五代機那?也許有人認為,這不可能,F22屬於最先進的五代機,對付它只要使用與其一樣高性能的戰機,比如:殲20,其實這一想法過分強調了單機性能,沒有考慮到現代戰爭的特戰為體系化作戰,雙方僅憑單機性能進行交戰,只是存在於理論上的交戰。
也許有人依然接受不了,那麼再簡單一點,加上一個前提:周邊,把問題變成:中國三代戰機能否在周邊打敗美軍五代機?那麼就容易多了,周邊作戰,等於主場作戰,這將為我們發揮優勢創造了條件。我軍三代機將擁有強大的體系支援,其中地面的雷達網等可以提供信息支援,地空導彈則提供區域掩護。比如:我軍的地面雷達系統 已經成功的跟踪到了F22,讓F22的隱身優勢成了過去式,更讓我們的戰術可以變得多種多種,其中有一新戰術可以專打美軍軟肋:空中預警機。
F22為經典五代機,擁有所謂S4標準:1,超音速巡航,2,隱身,3,高機動性,4,高信息性。其中,1與2條有利於超視距空戰,3有利於近距格鬥,4則為這一切的保證。這個高信息性即它可以容入作戰體系之內,共享各類信息,而不是依靠自身力量去收集信息,其典型作戰模式之中,有關敵情信息,通過數據鏈獲取,選中目標之後,可以先發射雷達製導導彈,然後再讓雷達短促開機,以提供中繼制導,直到導彈進入自導段。
美軍軟肋
空中預警機不僅是一個預警平台,更是信息處理與傳送中心,兼備指揮協調的功能,這自然也就成了美軍的軟肋。如果它被打掉,或活動,特別在中國周邊地區,F22的優勢也就發揮不出來。
對付空中預警機確實不容易,但是機會也不小,特別是技術進步的現在。空中預警機的預警區域遠沒有想像的大,對戰鬥機一類的小型目標預警距離,即便最理想狀態下,也不會超過400公里。如果採用低空,電子乾擾等方式,這個距離還可以大大壓縮。由於它需要對戰場形勢進行監視,那麼它也不可能遠離戰場,也沒法隱身,僅自身的雷達系統即太顯眼了。
圖博館
PL-15和PL-10將是殲-11B新武器
因此殲-11B的升級可能是將現有的機械掃描雷達更換為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從目前來看周邊國家和地區作戰飛機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已經是一個趨勢,所以殲-11B作為中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也有必要配備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與目前配備的機械掃描雷達相比,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平均功率更高,探測能力更強,尤其是多目標攻擊能力,殲-11B作來一種重型戰鬥機,可以掛載多枚空空導彈,配備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之後,可以充分的發揮掛載能力強的優勢。
為了發揮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優勢,機載武器將由現在的PL-12升級到PL-15,與前者相比,PL-15採用了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具備更大的發射包線,戰術技術指標達到或者接近AIM-120D的水平,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時代,提高機載電子戰系統水平同樣重要,目前國外先進戰鬥機已經配備了拖曳式誘餌,所以殲-11B的升級也應該在機載電子戰系統之中配備拖曳式誘餌,以提高飛機在現代空戰之中的生存能力。
總體而言殲-11B經過這樣的升級之後這樣在空警-500這樣先進預警機的支持下,殲-11B利用有源相控陣雷達和PL-15這個組合完全可以壓制周邊國家和地區現有的作戰飛機,並且具備對抗三代半作戰飛機的能力,殲-11B聯手預警機可解決一切敵人;可以作為空軍第四代作戰飛機大規模裝備之前的過渡,由於飛機結構、操縱系統方面的不同,將其升級到殲-11D狀態可能比較困難,也沒有必要。(作者署名: 鼎盛軍事)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7-10/doc-ifxtwihp9932379.shtml
圖博館
深度:中國空軍正魔改一戰機聯手預警機可禦敵千里2016.7.10 新浪軍事
一直有消息說殲-11B正在返廠接受改進,將戰術技術標準提高到殲-11D的水平。實際上殲-11D和殲-11B相比在機體結構、飛控操縱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區別,所以殲-11B此次升級應試集中在航空電子、機載武器等方面。
從飛機的結構上來講,殲-11B實際上國產化的蘇-27SK(T-10S),而殲-11D則參考了蘇-30MKK,後者又大量採用了蘇-35(T-10M)部件,兩者主要區別是T-10M在機翼根部增加了一個負載大約2000公斤的重載掛架,由此對機翼、機身進行了加強,這樣T-10M的重載武器掛架達到8個,而T-10S只有6個,由於蘇-27採用了機腹進氣道佈局,受到掛載空間的限制,機身掛架掛載大型空地武器受到限制,而機翼增加了這兩個重載武器掛架可謂彌足珍貴。海外媒體認為殲-11D可能參考當年俄羅斯向中國推出的蘇-27SMK方案,這要當於單座版的蘇-30MKK,不過中國空軍拒絕了這個方案,選擇更加穩妥的蘇-27SK。
殲-11D的結構、飛控與殲-11B有較大的區別
殲-11B另外一個穩妥的地方就是飛控操縱系統,根據相關資料,在研製殲-11B的時候,沈飛完成了殲-8ⅡACT項目,掌握了三軸四餘度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技術,因此想在殲-11B上在應用這個技術,但是空軍同樣出於穩妥的角度出發,也沒有同意,最終殲-11BS第一個配備國產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不過從後面的反復來看,空軍當時的決定應試還是正確的。而殲-11D作為最新推出的型號,肯定也採用了國產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
即使在航空電子方面,殲-11D與殲-11B可能也存在較大的區別,殲-11B研製的時候,配備的是第三代聯合式航空電子系統,數據總線以電纜傳遞介質,當時國內基於光纖的數據總線正在研製之中,上世紀90年代末國內首條光纖總線安裝在殲-8Ⅲ上進行了試飛,目前國內基於光纖總線、採用核心處理系統的綜合航空電子系統成熟,殲-11D可能安裝的是第四代航空電子系統或者採用了某些技術,類似於陣風和EF-2000。
圖博館
深度:中國秘密研發3款先進導彈專打美軍預警機2016.6.2 新浪軍事
空中預警機的工作就是提供預警支援的,它的預警區域僅限於自已雷達的作用範圍。這個區域並不大,所謂可以發現600公里甚至1000公里以上的目標,這是大型空中預警機對高空大型目標,比如大型客機。如果對戰鬥機一類的小型目標預警距離,即便最理想狀態下,也不會超過400公里,如果是小型預警機,如E-2,那麼距離就更近了。如果採用低空,電子乾擾等方式,這個距離還可以大大壓縮。
如果想對空中預警機發動攻擊,那麼所使用的空對空導彈射程應達到200公里以上才行,以前受技術的限制,根本無法製造出這樣的超遠程空對空導彈。目前的空對空導彈最大射程只有100公里,實戰應用距離不到一半。不過新技術的出現,已令相關的難題不存在了。數據鏈技術的應用,解決了中段製導問題;主動雷達製導則解決攻擊末端的麻煩,沖壓發動機等技術的應用讓導彈擁有了足夠的射程。
俄羅斯為最早從事超遠程空對空導彈研發的,其研製的KS-172導彈,彈長6.01米,助推器長1.4米,全長達7.41米。彈徑400毫米,彈翼翼展900毫米,發射重量748公斤,最高速度超過3馬赫,最大射程300~400公里。這完全就是一個對付空中預警機等大型空中目標的專用殺手鐧。
中國已同樣開發了超遠程導彈,只是一直處於秘密研發中,不公開任何信息,不過也多少流傳出一些相關的信息。現投霹靂12導彈已達100公里的射程,其改進型的射程更遠,霹靂12D,據說採用了沖壓發動機,另有一個霹靂21,一種更大型的導彈,射程也不會低了。
去年9月時,又傳出中國成功試射霹靂15(3?)的消息,並稱其採用沖壓式發動機,其射程可高達150-200公里。
我們的計劃完全是針鋒相對,謀求經過技術的進步,製造出一款或幾款殺手鐧,對空中預警機及空中加油機等大型機構成巨大威脅,從而克服其優勢,讓美軍所追求的空中優勢徹底破產。(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作者OUT啦!霹靂21射程400公里,採用雙脈衝固體沖壓發動機,軍迷們早就知道了!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6-02/doc-ifxsvenx3131711.shtml
圖博館
什麼,解放軍要入住預警機到高海拔機場?這等於架了把望遠鏡到印度家門口,這個望遠鏡還是會飛的!這事讓印度如坐針氈,畢竟自己的A-50I預警機還做不到24小時全天候巡邏值守,更不要說在高海拔機場上起降作業了。而且中國還出口了ZDK-03預警機給巴基斯坦,這種多普勒和相控陣結合的雷達使得巴基斯坦也具備了全天候空中指揮作戰的能力。新仇舊恨加在一起讓印度對中國的預警機恨之入骨。
但是到最終印度只是心機白費,花了大價錢未必能得到真殺手鐧, 更別說拿來應急了。印度自行開發的“阿斯特拉”中距空空導彈現在還不堪大用,購入俄羅斯KS-127S-1或許能適配蘇-30MKI戰鬥機,但印度的機載雷達都看不到300公里遠,拿什麼鎖定目標呢?數據鏈?俄羅斯會賣印度嗎?冒險前出,難道印度會不知道中國預警機周邊都有重兵把守?除了空中的巡邏機隊以外,地面可還有紅旗-9和紅旗-16地空導彈部隊呢!(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回應
預警機預警到,先乾掉你
導彈打預警機哪有這麼容易,導彈的導引雷達還不如機載雷達強大,機載雷達都被預警機干擾致盲,別說導彈!當然,用反輻射導彈行不行,但它還沒發射,飛機已經被干擾致盲或被幹掉了!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5-09/doc-ifxryhhh1804859.shtml
圖博館
深度:印度求購超級導彈裝備蘇30 要擊落中國預警機2016.5.9 新浪軍事
這枚外形長相怪異的導彈是俄羅斯的壓箱底寶貝,在以前屬於“超級武器”項目。超級在什麼地方呢?一枚空空導彈竟然可以打300公里遠!這就是俄羅斯現在對外展示的KS-172S-1的前身KS-172超級空空導彈的實力,這種導彈長3.7米,彈體直徑有200毫米粗,在空空導彈中算中等身材,發射重量在175到225公斤之間,具備全方位、全天候、發射後不管的作戰能力。整個彈體被設計出來就是為了能夠打的更遠,整體設計和西方主流中遠程導彈有異曲同工之妙,採用彈體尾部4個小型控制面,明顯追求的不是近距離格鬥彈的高抗過載能力,專門用來對敵方預警機、轟炸機、加油機,發動超遠距離的精確打擊。由於使用了兩級固體沖壓火箭發動機,最高末端速度3馬赫!並且彈頭採用22公斤的高爆預製破片彈頭,採用主動激光近炸引信,別說大型預警機、空中加油機,甚至巡航導彈挨上一發也能被摧毀。
在以前,俄系的空空導彈大約射程都在70千米左右,這個射程應對戰鬥機還算馬馬虎虎,但是要去打預警機或者加油機就是鞭長莫及了。不過這種超級空空導彈給了人們另一種選擇,畢竟能夠在超遠距離打摧毀敵方的空中中樞神經這實在是相當愜意的事情。不過KS-172在上個世紀90年代完成空中試射後,被迫封存。原因很簡單,沒錢!但是在2013年的莫斯科航展上,蘇-35戰鬥機上竟然意外掛著一枚KS-172導彈,不過是經過瘦身優化後的KS-172S-1。根據俄羅斯設計師透露,這枚導彈是在國外客戶的資金支持下基於原版改進而來的。而這位神秘的用戶其實就是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畢竟能夠拿出真金白銀資助俄羅斯重啟舊項目的,除了中國就剩下印度了。中國目前正在研發PL-15遠程空空導彈,自然用不上這個,只能剩下印度了。
至於印度為什麼對這個感興趣,還要從如下一則消息說起:根據中國軍事媒體的報導,中國空軍正在海拔3000米的高海拔機場上進行緊張的練兵,除了使用戰機進行各種武器的試射工作以外,還在加緊測試自己最新的C4I指揮系統,這其中就包括讓空警-200預警機進駐高海拔機場執行長時間的警戒工作。以前這個工作都是交付給高山上的遠程雷達站上的值班人員進行的,為了保證效率就必須要駐守在海拔近4000米的高山上,條件艱苦不說,經常還要面臨風雪的封堵,無論是從作戰需要上還是實際駐守來說,高海拔入住預警機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圖博館
儘管相控陣末制導系統技術難度較大,但是由於優點仍舊佔據主流,所以各國仍舊致力於發展相控陣末制導雷達系統,如美國、俄羅斯、英國及日本都研製了相控陣末制導雷達系統,根據相關資料,日本最新的AAM-4B空空導彈就採用了相控陣末制導雷達,提高導彈的作戰能力。
眾所周知,隱身武器在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擴散已經非常明顯,隱身飛機方面F-22已經在沖繩佈署,周邊國家和地區空軍即將大量採購F-35,隱身艦艇如DDG-1000可能佈署亞太地區,這樣就對國產戰術導彈的探測系統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國內相關單位根據國外系統的發展和新的挑戰,也開展了相控陣末制導雷達的發展,其中就包括了38所,相關單位先後突破了小型化T/R模塊製造、窄波導技術、小型微波饋電網絡、熱管溫控等技術難關,研製成功相控陣末制導雷達系統,從而提高國產戰術導彈的探測能力。
因此國產相控陣主/被動複合制導雷達系統配備在國產空空導彈,將會有力的提高國產作戰飛機對抗國外隱身飛機的能力,殲-20利用分佈式光學孔徑系統加新型相控陣主/被複合制導空空導彈、增程PL-10紅外成像製導空空導彈,將會形成多層對對方隱身飛機的打擊能力,從而有力的增強殲-20的空呀能力。裝備在國產反艦導彈上面,將會提高國產反艦導彈對於隱身水面目標的探測能力,增強抗干擾和目目標識別能力,尤其是針對DDG-1000這樣的隱身能力較強的水面艦艇,提高中國海軍對於對方水面目標的打擊能力。(作者署名:鼎盛軍事小飛豬)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4-30/doc-ifxrtztc3086758.shtml
圖博館
深度:中國國產相控陣末制導超越日本可用於對抗F22 新浪軍事 2016.4.30
38所研製成功國內第一部主/被動複合相控陣導引頭
前不久國家主席考察了國內雷達研究重鎮-合肥38所,在38所成果的展板上清晰的可以看到“主/被動複合制導相控陣導引頭”,這表明中國已經突破了相控陣導引頭技術。
相控陣導引頭是末制導雷達發展方向,各國一直在發展相控陣導引頭,從這個成果可以看到,國內相關單位不僅研製成功相控陣導引頭,並且實現了複合制導,進一步提高了國產導彈的探測、識別和抗干擾能力。
眾所周知,目前戰術導彈的末制導雷達採用機械掃描體制,也就是說天線依靠機械轉動機構實現全向探測,機械掃描雷達的缺點就是掃描速度低,慣性大,精度差,數據更新速率低,並且波束、掃描方式、駐留時間等參數固定,探測識別、抗電子能力受到限制,隨著隱身目標、高機動目標在現代戰場日益增多,傳統機械掃描雷達對付這些目標已經力不從心,在這種情況下相控陣末制導雷達就出現了。
R-77的9B-1103M末制導雷達,根據海外媒體報導,中國曾經引進過它的技術
相控陣雷達最大特點就是實現了電子掃描,波束指向迅速、靈活,掃描無慣性,精度好,掃描速率快,尤其適合對付多目標和高機動性能目標,另外波束、駐留時間更加靈活,可以在空間實現陣元功率疊加和合成,增強雷達的探測距離,因此相控陣末制導雷達與機械掃描末制導雷達相比,具備更好的探測能力、更高的攻擊精度,更強的抗干擾能力,可以有效的提高戰術導彈的攻擊能力。
相控陣末制導雷達仍然優點多多,但是實現起來也有不小的技術困難,首先就是散熱問題,這是目前製約相控陣雷達在導彈上面運用的首要問題,相控陣雷達一個缺點就是發熱量大,尤其是有源相控陣雷達,目前T/R模塊的效率只有30%左右,也就是說輸入的大部分電能沒有轉換成電磁波,而是轉換成了熱能,在導彈狹窄的空間裡面難以佈置傳統的風冷或者液冷系統,所以如何散發這些熱熱量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另外相控陣末制導雷達與導彈剛性相聯,而戰術導彈姿態變化一般比較激烈,在飛行之中可能進行轉彎等機動動作,這樣就會對相控陣末制導的探測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需要採取措施消除這些影響。
圖博館
機載雷達和導航系統的升級,也有助於提高殲-10A配備衛星制導炸彈,從而提高殲-10A的對地攻擊能力,從相關圖片來看,殲-10A機腹進氣道地面較近,難以採用擁有較大翼面的製導炸彈,如激光制導炸彈,相比較之下衛星制導炸彈由原來的普通炸彈改裝而來,可以方便的掛載在殲-10A的機腹之下,從而增強飛機的對地攻擊能力。
國產激光慣導系統
產SE-2導彈逼近告警系統
對於超視距空戰而言,除了要有先進、完善的探測系統、機載武器之外,電子戰系統也必不可少,根據相關資料,殲-10A配備的電子戰系統包括雷達告警系統、主動干擾系統、箔條/照明彈投放架,這一套設備在當時已經屬於比較完善的系統,但是在新世紀新型導彈不斷出現,威脅增大的情況下,仍舊需要進行升級才能適應新世紀戰場的環境,首先要增加導彈逼近告警系統,隨著機載光電探測系統、紅外成像製導空空導彈投入實用,對方可能會逼近發動所謂靜默攻擊,因此單純依靠雷達告警系統已經無法提供全方位的警戒,需要導彈逼近告警系統來預警這樣的靜默威脅,在威脅對抗方向,現代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通過一系列技術的採用,具備較強的抗干擾能力,尤其是具備攻擊干擾源的能力,這樣憑藉主動干擾系統也無法對抗它的威脅,所以需要安裝拖曳式誘餌來誘離對方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因此殲-10A的機載電子戰系統需要增加導彈逼近告警系統、拖曳式誘餌。
SE-2可以對靜默攻擊進行預警
國產寬帶數據鏈終端
數據鏈也是殲-10A需要升級的項目,從海外的資料來看殲-10A配備的數據鏈比較“簡單”,這種數據鏈雖然具備雙向通信能力,但是通信速率較低,網絡容納的成員數量也比較有限,後期殲-10A換裝了全軍綜合數據鏈,它相當於美國的LINK-16,具備較高的通信能力,不過LINK-16也是明日黃花,目前中國空軍已經發展更加先進的數據,如相當於TTNT數據鏈的寬帶數據鏈,因此殲-10A可能也需要升級寬帶數據鏈,以便融入中國空軍新一代作戰體系之中。
經過升級之後的殲-10A,整體作戰能力可以接近殲-10B/C,具備了與國外三代作戰飛機改進型和三代半作戰飛機的對抗能力,可以作為新機有役前的過渡。(作者署名:鼎盛小飛豬)
圖博館
中國殲10一性能赶超美軍F16 可掛衛星制導炸彈2016.3.15新浪軍事
隨著裝備WS-10B發動機的殲-10C批量服役,早期殲-10A型戰鬥機也需要按照相應的標準升級,以便對抗新的威脅,並且實現後勤保障的通用,降低成本和費用。
殲-10A服役的時候,配備的是KLJ-3機械掃描脈衝多普勒雷達,機載導彈為PL-11半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和PL-8B紅外格鬥空空導彈,後來進行了初步升級,具備發射PL-12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的能力,不過一般機械掃描雷達不能全部發射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的效能,美國空軍和海軍就認為只有升級到AESA,三代戰鬥機才能發揮出AIM-120的全部發射包線,因此殲-10A升級一個主要項目就是用有源相控陣雷達替代現有的機械掃描雷達。
早期殲-10A配備PL-11半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
升級後的殲-10A配備PL-12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
對於現役戰鬥機來說,升級有源相控陣雷達一個問題就是能源供應和冷卻系統問題,所以現役F-16升級配備的SABR這樣AESA,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對現有的能源供應和冷卻系統妥協,相應的探測距離、多目標能力等指標有所影響,因此現役殲-10A升級考慮到這些因素,加上成本費用、進度等,可能也會在AESA的T/R模塊數量上進行控制,以降低對於能源供應和冷卻系統的壓力,代價就是它的探測距離可能不如殲-10C這樣重新設計的飛機,有源相控陣升級之後,殲-10A的機載武器也需要更新,用PL-15中遠程空空導彈替代PL-12中程空空導彈,用PL-10替代PL-8導彈,以便更加有效的發揮AESA的效能。
導航系統是殲-10A需要升級另外一個項目,殲-10A配備的是國產573型慣導,它屬於平台慣導,採用機械陀螺,它優點是成本低,技術成熟,但是它的工作需要高速旋轉的機械轉子,由於高速轉子容易產生質量不平衡、容易受到加速度的影響,而且需要一段預熱時間轉速才能達到穩定等問題,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另外可靠性也比較低,影響飛機的再次出動能力,所以殲-10B/C用新型激光慣導替代了573慣導系統,激光慣導的優點就是精度高,初始對準快捷,可靠性高,因此殲-10A也需要配備新型激光慣導系統。
未來可能需要換裝PL-15中遠程空空導彈
圖博館
因此西方國家格鬥空空導彈大多采用配備有邊條翼的正常式氣動佈局,PL-10也採用了這樣的氣動佈局,它的一個特點就是升阻比較高,鴨式氣動佈局舵面升力雖然大於正常式氣動佈局,但是舵面誘導阻力也大於後者,所以就全彈升阻比來講,仍然要低於正常式氣動佈局,另外正常式氣動佈局可用攻角較大,彈體對於全彈升力貢獻增加,不僅在低空可以獲得較好的機動性能,在高空攻擊性能也得到有效的提高,配合推矢量技術,四代格鬥空空導彈的低空過載可以超過50G,在高度超過1.5萬米,速度超過M1 .5的情況下,仍舊可以獲得15G左右的過載,完全可以勝任攻擊四代作戰飛機的任務。
俄羅斯新一代格鬥空空導彈K-30/K-MD
實際上前蘇聯當年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其-30/K-MD近距格鬥空空導彈也採用了與西方新一代格鬥空空導彈相當的邊條翼佈局,以提高導彈的性能,但是這項工作一直進展緩慢,所以俄羅斯空軍只得繼續改進R-73。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國產空空導彈師從前蘇聯/俄羅斯,經過不懈的努力,已經實現對老師的超越,可以說是“青出藍而勝於藍”。)(作者署名:小飛豬鼎盛軍事)
回應
流浪恆星A:不要扯淡了孩紙,空空導彈水平俄絕對在中國之上,而且差距還不是一點半點,那些個傳說是不足信的。
你的根據是什麼?別人是人云亦云,你是逢中必反。對已經存在的事實還在瞎bb。
流浪恆星A:俄作為老牌軍 事大國,你說超越就超越?輕易相信那才是真正的人云亦云右哼哼
你的依據就是這個?
中國有超過俄的領域一點不奇怪
流浪恆星A:哪個領域(別忘了拿出靠譜的證據)?
你沒有看到俄從中國進口綜合補給艦了嗎,俄的無人機技術能比得上中國嗎, 你知道俄這些年來一直吃前蘇聯老本嗎,現實擺在那裡,俄長期經濟困難能有多少經費搞科研,被中國超越有什麼奇怪的,你不知道是你孤陋寡聞還是狗眼看人低
流浪恆星A:狗眼看人低的是你才對,人家還啃老本?“彭博社發布的最具創新性經濟體排名顯示,俄進入全球創新經濟體15強,排名第12位,超過澳大利亞、挪威、比利時、英國、荷蘭、加拿大、中國等國家。”
臥槽 你竟然說毛子的經濟
信口胡言!本來不願回應狗吠,但這狗也太自吠得意了。能把這篇文章看懂的人必須接受過總體設計的系統教育,也是人與狗的標誌性區別。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3-04/doc-ifxqafha0375267.shtml
圖博館
從俄羅斯自己公開的資料來看,R-77-1只相當於AIM-120C5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而美軍已經裝備更加先進的AIM-120C7,更加先進的AIM-120D也已經進入現役,根據海外的資料,中國空軍最新PL-15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採用了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性能相當於AIM-120D,而俄羅斯與之相近的R-77M(產品180)還在發展之中。
近距格鬥空空導彈方面,俄羅斯空軍蘇-35S目前配備的RVV-MD只是R-73的小幅度改進型,仍舊保留了後者的鴨式氣動佈局,甚至連紅外成像製導系統都沒有,只是將原來的多元紅外制導系統替代成了雙波段紅外制導系統,相比較之下,紅外成像製導系統已經成為第四代空空導彈的普遍配備,西方各國新一代格鬥導彈、國產PL-10格鬥空空導彈都採用了紅外成像製導系統,這樣RVV-MD在靈敏度、抗干擾能力等方面就要低於西方新一代導彈和國產PL-10格鬥空空導彈。
RVV-MD與R-73幾乎沒有區別
沒有採用紅外成像製導系統
另外RVV-MD仍舊保留了R-73導彈鴨式氣動佈局,種佈局的優點是陀偏角與導彈攻角相同,舵面偏轉讓全彈升力增加,有利於提高導彈的響應特性,由舵面偏轉到形成所需要過載的時間常數小,導彈操縱性好,另外由於位置靠前,避開了彈後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因此總體設計和結構佈署也比較方便。
不過鴨式佈局存在較大的局限性,首先是小展弦比舵面可用迎角偏低,否則就會出現氣流分離,等成導彈的失速,這樣由於可用迎角較小,尤其是高空高速情況下,根據相關資料鴨式氣動佈局的導彈在低空的可用過載可以接近30G,但是在高空就會直線下降到10G以下,在三代作戰飛機以及早期作戰飛機,空戰多在中低空進行,但是在四代作戰飛機,考慮到超音巡航,所以它的飛行高度較高,在這種情況下,鴨式氣動佈局的缺點就被放大,所以我們看到新一代紅外空空導彈多放棄了這個佈局。
採用邊條翼的紅外米卡空空導彈
同樣佈局的IRIS-T空空導彈
圖博館
俄蘇35戰機將配中國國產導彈中國已超越俄老師2016.3.4新浪軍事
根據海外媒體的報導,中國空軍將會在今年接收首批蘇-35S戰鬥機,令人矚目的是這批蘇-35S將會具備掛載國產機載武器的能力,可能包括國產PL-15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和PL-10紅外成像製導格鬥空空導彈。
從相關資料來看,俄羅斯空軍現役蘇-35S配備的是R-73/RVV-MD近距空空導彈和R-77-1/RVV-SD中距空空導彈,這兩種導彈在性能上要低於國產空空導彈。
國產PL-15中遠程空空導彈
國產PL-10格鬥空空導彈
實際上國產空空導彈的發展就源於前蘇聯/俄羅斯的空空導彈,以國產PL-12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為例,它的末段主動雷達製導系統就來源於R-77的9B-1103M末段主動雷達製導系統,它是R-77的第二代末段主動雷達製導系統,與第一代9B-1348E相比,採用了數字化信號/數據處理系統、光纖陀螺等先進技術,體積和重量降低,探測距離得到提高,不過至到前蘇聯解體也沒有完成研製,由於俄羅斯經濟不振,缺乏經費,所以研製處於停滯狀態,最後由中方投入經費,才完成這個系統的研製,9B-1103M引進到國內之後,有關單位又對其針對它的缺點如存儲容量小等進行了改進,目前國產末段主動雷達製導系統又經過了升級提高,採用了主/被動複合探測、有源相控陣等新技術,戰術技術指標又有了較大的提高。
R-77採用的第一代9B-1348E導引頭
第二代9B-1103M導引頭
俄羅斯方面一直致力於完成R-77的全國產化,眾所周知,前蘇聯的軍工系統是在全加盟共和國范圍內進行配套,隨著前蘇聯的解體,許多元器件的生產廠商成了外國廠商,因此俄羅斯不得不重新在境內建立這些廠商,由於俄羅斯經濟情況一直不佳,所以這項工作困難重重,R-77國產化型號R-77-1(產品170-1)計劃在本世紀初完成,但是進度一推再推,至到近期才裝備部隊,此前俄羅斯空軍不得不仍舊採用R-27半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相比較之下,西方國家乃至中國空軍都完成了從半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向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的過渡。
駐敘利亞的蘇-35S同時掛載R-27和R-77-1
R-77-1/RVV-SDR-77-1/RVV-SD
俄羅斯認為R-77-1/RVV-SD相當於美國的AIM-120C5
圖博館
在中國高超聲速試驗的刺激下,美國可能在近期內擴大相關投資,重新開展X-51A的試飛並加快AHW高超聲速導彈的試驗和部署進度,試圖保持領先地位。
超燃沖壓發動機技術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已經完全掌握了(非超燃)沖壓發動機的相關技術,比起此前的亞音速反艦導彈,採用(非超燃)沖壓發動機的鷹擊-91和鷹擊-12系列反艦導彈已經將對手的預警和反應時間縮短了2/3。如果超燃沖壓發動機實用化問題得以解決,即使不考慮在這基礎上開發的各種偵察甚至載人飛行器,單純將其用於反艦導彈,將導彈速度提升到6馬赫左右,便能將敵艦反應時間再壓縮一半,僅此一條,就具備重大的軍事意義。
2014年以來,有關中國航空航天工業的新聞中能夠發現不少與“高超聲速”有關的產品和項目:首先是美國人最關心的從山西省五寨導彈試驗基地發射的“WU-14”系列高超聲速飛行器,從目前的情況看,這是一種使用長征-2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在接近太空的高度進行滑翔的飛行器;第二種是近日已經交付閻良試飛試驗基地並進行過飛行試驗的某新型高超聲速驗證機,根據衛星照片和相關報導,應是由載機投放,使用火箭\沖壓串聯組合發動機加速的高超聲速飛行器;第三種是中航工業慶安公司發動機組剛剛完成方案設計工作的某“串聯式渦輪沖壓組合發動機”及其配套的高空高速飛機,儘管該機的性能參數尚不清楚,但根據相關消息,該機飛行速度可能達到高超聲速的下限(4 -5馬赫);第四種是這次“馮如航空科技精英獎”的××高超聲速飛行器,以超燃沖壓發動機為動力,已經完成了飛行試驗。(目前尚無法確證王振國教授團隊的獲獎項目與在閻良基地試飛的飛行器是否就是同一項目)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為什麼要有這麼多款不同的高超聲速飛行器?
細心分辨不難發現,中國的幾個高超聲速飛行器不僅隸屬單位不同,其研究的目的也完全不一樣。中國的高超聲速飛行器研究領域廣泛,幾種不同的飛行器具備不同的軍事用途,可以構成一套完整的偵察監視-打擊鏈條。這其中,“助推滑翔”技術可用於未來的戰略戰役彈道導彈,以及航天飛機。而超燃沖壓發動機,與渦輪噴氣發動機串聯,可以得到大型化的戰略偵察/攻擊機;與火箭發動機串聯,就得到小型化的高超聲速巡航導彈和無人機,由於火箭超燃沖壓串聯組合方案研製難度較小,它也可能是早期測試驗證機的主要方案。
http://www.guancha.cn/ShiYang/2015_10_11_337099_2.shtml
圖博館
美國X-51A飛行器採用火箭助推器助推達到高速,然後使用超燃沖壓發動機推進,然而事實上由於它的超燃沖壓發動機推力很小,基本上只能驗證超燃沖壓發動機是否能夠正常啟動,並非真正依靠超燃沖壓發動機飛行
為了取得較好的試驗效果、降低研製難度並增大推力,美蘇最早研製的超燃沖壓發動機都使用比衝大、燃燒性能好的液氫燃料,理論上可達到的最大飛行速度為25馬赫。但一旦涉及實用,尤其是將超燃沖壓發動機用於各類軍用飛行器時,需要低溫貯存、補充困難且成本較高的液氫就顯得不太使用,因此美國後來又開始研製使用碳氫燃料的超燃沖壓發動機——所謂碳氫燃料,就是添加了各種添加劑的航空煤油。這種發動機的推力性能較差,理論上最大速度只能達到8馬赫,但勝在實用。
這一領域最早的突破者是蘇聯/俄羅斯,其在90年代和21世紀初研製過多款使用液氫的超燃沖壓發動機試驗飛行器並進行過次數有限的飛行試驗,並且有一款實用碳氫燃料的GLL-AP-02高超聲速飛行器——後者在2013年莫斯科航展上出現過,但沒有消息指出其進行過飛行試驗。美國則是目前在這一領域的領先者。X-51A先後進行過四次試驗,2010年5月26日,X-51A首次飛行試驗取得成功,速度達到4.88馬赫,超燃沖壓發動機工作時間140秒。但接下來2011年6月和2012年8月的兩次飛行測試都失敗了。2013年5月1日,X-51A第四次飛行試驗取得成功,最大速度達到5.1馬赫,飛行高度18.3 km,超燃沖壓發動機工作時間達到210秒,飛行距離426 km,創造了高超聲速飛行器的飛行距離紀錄。由於其最大飛行速度剛剛突破了高超音速5馬赫的門檻,因此有理由相信,同樣具備高超音速飛行能力的國產超燃沖壓發動機飛行器的速度至少和X-51A相當,並且很有可能超過前者。
我國最早的超聲速燃燒研究可以追溯到1987-1992年863計劃“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論證中對空天飛機的研究,上世紀90年代,在921工程和863計劃的推動下,國內多家單位開始了超燃沖壓發動機預研,在超聲速燃料點火、穩定燃燒、高超聲速進氣道設計、高超飛行器氣動、材料、發動機/飛行器一體化總體設計等方面都取得了進展。還建成了一批相關地面設備。根據公開報導,2011年6月,至少有一種超燃沖壓發動機演示驗證飛行器實現了首飛。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公開的超燃沖壓發動機中,有好幾款都是以碳氫燃料即航空煤油作為動力來源,這表明我國研製這一系列先進技術的目的直接指向實用化高超聲速飛行器。
圖博館
馮如獎透露了中國高超聲速飛行器的什麼大秘密? 施洋 2015-10-11
隨著中國近幾年來多次試驗高超聲速飛行器,“高超聲速”這個詞也從美國獨家的黑科技走向大眾化:美國國會議員們動不動就用高超聲速飛行器試驗來渲染“中國威脅論”;俄羅斯的幾家設計局則刨出了自己設計後沒錢試驗的概念來宣布本國科技同樣先進;印度軍方也開始在自己的“將”新聞裡提出自己的高超聲速飛行器計劃;各路軍事媒體更是開始暢想著用WU-14這樣的高超聲速飛行器“打航母、打海外基地、突破反導防禦”等等,而這其中,有關中國高超聲速飛行器的進展最為引人關注。
網友彩虹熊根據美國公開的中國DF-ZF無人機衛星照片繪製的想像圖
本次馮如航空科技精英獎上曝光的是中國防科技大學王振國教授帶領團隊研製的國家重大專項的××高超聲速飛行器,在介紹這種已經完成飛行試驗的飛行器時,報導使用了“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實現以超燃沖壓發動機為動力的高超聲速飛行器自主飛行的國家”。
超燃沖壓發動機是沖壓發動機的一種,即利用進氣道對來流空氣減速加壓,在燃燒室內與燃料混合燃燒後從噴管噴出,對飛行器產生推力。不過普通沖壓發動機或者一般的噴氣式發動機都需要將空氣減速到亞音速以下才能順利燃燒,而超燃沖壓發動機的燃燒室內氣流速度則可以超過音速。這一性能特性對於高速飛行器十分重要,為了保持氣流在進入燃燒室時速度降到音速以下,進氣道必須經過各種複雜設計,當飛行器速度越來越大,達到數倍音速之時,發動機吸入的氣流速度也迅速增加,給氣流減速的難度也就驟然上升。很多沖壓發動機推動的飛行器飛行速度之所以無法進一步提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更高速度下對於氣流的減速難度就會急劇增大,這時候,能接納超音速氣流進入燃燒室並且穩定燃燒的超燃沖壓發動機就顯出其重要意義。
超燃沖壓發動機原理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提出了,但至今尚未實用化,原因很簡單,超燃沖壓發動機的氣流在燃燒室停留時間僅為毫秒級,要讓如此高速的氣流和燃料混合並且點燃,形同“在龍捲風中點燃一根火柴”,作為發動機,同時還要實現穩定的燃燒並產生可觀的推力,技術難度可想而知。
圖博館
即使在航空電子方面,殲-11D與殲-11B可能也存在較大的區別,殲-11B研製的時候,配備的是第三代聯合式航空電子系統,數據總線以電纜傳遞介質,當時國內基於光纖的數據總線正在研製之中,上世紀90年代末國內首條光纖總線安裝在殲-8Ⅲ上進行了試飛,目前國內基於光纖總線、採用核心處理系統的綜合航空電子系統成熟,殲-11D可能安裝的是第四代航空電子系統或者採用了某些技術,類似於陣風和EF-2000.
因此殲-11B的升級可能是將現有的機械掃描雷達更換為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從目前來看周邊國家和地區作戰飛機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已經是一個趨勢,所以殲-11B作為中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也有必要配備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與目前配備的機械掃描雷達相比,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平均功率更高,探測能力更強,尤其是多目標攻擊能力,殲-11B作來一種重型戰鬥機,可以掛載多枚空空導彈,配備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之後,可以充分的發揮掛載能力強的優勢。
為了發揮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優勢,機載武器將由現在的PL-12升級到PL-15,與前者相比,PL-15採用了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具備更大的發射包線,戰術技術指標達到或者接近AIM-120C的水平,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時代,提高機載電子戰系統水平同樣重要,目前國外先進戰鬥機已經配備了拖曳式誘餌,所以殲-11B的升級也應該在機載電子戰系統之中配備拖曳式誘餌,以提高飛機在現代空戰之中的生存能力。
前不久日本航空自衛隊派出F-15J攔截東海上空的中國空軍圖-154MD,從相關圖片可以看到F-15J已經配備了AAM-5近距格鬥空空導彈,這標誌著第四代紅外成像空空導彈已經在中國周邊擴散,它的性能要優於殲-11B目前配備的PL-8B,所以殲-11B另外一個升級就是配備國產PL-10紅外成像格鬥空空導彈以進行抗衡。
總體而言殲-11B經過這樣的升級之後這樣在空警-500這樣先進預警機的支持下,殲-11B利用有源相控陣雷達和PL-15這個組合完全可以壓制周邊國家和地區現有的作戰飛機,並且具備對抗三代半作戰飛機的能力,可以作為空軍第四代作戰飛機大規模裝備之前的過渡,由於飛機結構、操縱系統方面的不同,將其升級到殲-11D戰機狀態可能比較困難,也沒有必要。
圖博館
中國殲11B戰機沒必要升級D型與一導彈抗衡日本2015-9-24 新浪軍事
我國軍工在蘇式戰機的基礎上已經發展了多型戰機。 根據網友整理,已知的型號包括殲11A、殲11B、殲11C(殲15)、殲11D、殲16戰機;家族發展的還真不小呢! 圖為剛剛露面的疑似殲11D戰機照。 來源:超大軍事 我國軍工在蘇式戰機的基礎上已經發展了多型戰機。根據網友整理,已知的型號包括殲11A、殲11B、殲11C(殲15)、殲11D、殲16戰機;家族發展的還真不小呢!圖為剛剛露面的疑似殲11D戰機照。
近日有消息說殲-11B正在返回沈飛接受改進,將戰術技術標準提高到殲-11D的水平。實際上殲-11D和殲-11B相比在機體結構、飛控操縱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區別,所以殲-11B此次升級應試集中在航空電子、機載武器等方面。
從飛機的結構上來講,殲-11B實際上國產化的蘇-27SK(T-10S),而殲-11D則參考了蘇-30MKK,後者又大量採用了蘇-35(T-10M)部件,兩者主要區別是T-10M在機翼根部增加了一個負載大約2000公斤的重載掛架,由此對機翼、機身進行了加 強,這樣T-10M的重載武器掛架達到8個,而T-10S只有6個,由於蘇-27採用了機腹進氣道佈局,受到掛載空間的限制,機身掛架掛載大型空地武器受到限制,而機翼增加了這兩個重載武器掛架可謂彌足珍貴。現在海外媒體認為殲-11D可能參考當年俄羅斯向中國推出的蘇-27SMK方案,這要當於單座版的蘇-30MKK,不過中國空軍拒絕了這個方案,選擇更加穩妥的蘇-27SK。
殲-11B另外一個穩妥的地方就是飛控操縱系統,根據相關資料,在研製殲-11B的時候,沈飛完成了殲-8ⅡACT項目,掌握了三軸四餘度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技術,因此想在殲-11B上在應用這個技術,但是空軍同樣出於穩妥的角度出發,也沒有同意,最終殲-11BS第一個配備國產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不過從後面的反復來看,空軍當時的決定應試還是正確的。而殲-11D作為最新推出的型號,肯定也採用了國產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
圖博館
固體脈衝與姿軌控發動機 2015-4-4
在遠程、超遠程防空導彈上採用能多次點火的固體脈衝火箭發動機是未來導彈動力裝置發展趨勢,本文介紹了固體脈衝發動機和固體姿軌控發動機的工作原理、優缺點和國外典型應用,並對其關健技術進行探討。
引言
1 固體脈衝工作發動機概念
2 固體姿軌控發動機概念
3 固體脈衝發動機應用情況
3.1 美國近程攻擊導彈SRAM
7圖4 端燃隔膜式雙脈衝發動機
3.2 美國標準3導彈(SM-3)
圖5 SM-3導彈及雙脈衝固體發動機
3.3 德國LFK-NG導彈
圖6 採用鋁膜隔板雙脈衝發動機的LFK-NG導彈結構圖
4 固體姿軌控發動機應用情況
4.1 橫向噴氣的單脈衝陣列式姿控發動機組
4.2 美國MMA微型發動機組
4.3 俄羅斯凱旋(S-400)軌控發動機
4.4 標準-3的姿軌控發動機(DASC)
圖7 SM-3動能攔截器的DASC發動機
4.5 紫苑(ASTER)姿軌控系統
圖8 Aster30的固體燃氣發生器多噴管姿軌控發動機
5 關鍵技術
6 結束語
http://www.srmcad.com/?p=21
圖博館
深度:淺談我國最新中遠程空空導彈 2015-5-7 新浪軍事
近日,在網絡上出現了可能是我國PL-12最新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中遠程空空導彈的圖片(注意它沒有進氣口),20世紀90年代研製成功PL-12後就開始它的改進型,最初設想也是沖壓發動機後即PL-12D。
固體火箭發動機具有結構簡單和操縱方便可靠等優點,但缺點就是燃料難以控制,在彈道末段基本上依靠慣性飛行,機動力較差。來出現了雙推力火箭發動機,先用一個較大的推力讓導彈加速,再用一個較小的推力來維持導彈的速度,不過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射程號稱可以達到100公里如AIM-120,但是實戰距離一般很少超過50公里。
針對固體火箭火箭發動機這個缺點,90年代掀起一般沖壓發動機的熱潮如歐洲流星,發動機氧氣直接從空氣中提取,不需要攜帶氧化劑,體積和重量比固體發動機要低。
不過沖壓發動機的缺點也非常明顯,一個是它需要進氣道,加上導彈的飛行速較高,這樣進氣道及彈身一體化設計就成為研製工作的一個難點,尤其是如何保證導彈在大攻角的條件下仍舊保持順暢的進氣,以讓發動機能夠穩定的工作,所以導彈的氣動、飛控等方面的設計難度都要大於固體火箭發動機導彈,另外進氣道增加導彈的橫向尺寸,影響導彈在機身彈艙之中的配置,而第四代戰鬥機普遍採用了機身彈艙以降低RCS,如採用沖壓發動機導彈,導彈數量可能會減少。
這樣美國就採用了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它與傳統固體火箭發動機相比,將固體火箭燃料分為兩段,中間有脈衝隔離位置隔離,這樣發動機就分為兩個燃燒室,第一段用於將導彈發射、加速,燃料消耗完畢之後,導彈進行慣性滑行階段,之後,第二段燃料開始工作,導彈重新加速,攻擊目標。它的優點體現在,發動機多次點火,多次工作,能量的分配更加合理,而不像後者只在彈道初期工作,將導彈的速度迅速加速到最高,但是速度越快阻力越大,能量消耗也更快。說雙脈衝發動機通過降低最低速度的方式,獲得了更加合理的平均速度和末段速度,因此擴大了導彈的發射包線。另外導彈的末段速度增加,彈體對於升力的貢獻加大,彈翼的尺寸和翼展就可以減少,從而讓導彈更加緊湊,更有利於在狹窄的空間之中配置,因此特別適合第四代隱身戰鬥機。
對於我國空軍來說,機載有源相控雷達+雙脈衝空空導彈,足夠未來一段時期內可能出現的威脅。
http://mil.news.sina.com.cn/2015-05-07/1216829976.html
圖博館
殲-16戰機與我國空軍的轉型 2015-5-29
摘要 :近日,網上出現了可能是我國殲-16殲擊轟炸機服役的圖片,它表明我國空軍多用途作戰能力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進入90年代隨著技術的發展,同時冷戰之後各國普遍削減國防經費,現代戰機發展趨勢就是增加多用途作戰能力,因此國際市場上F-15K/SG、蘇-30MKI/MK2大型雙座多用途戰機大行其道。
蘇-30MKK是我國空軍目前主力多用途作戰飛機,不過它的航空電子系統、機載武器的戰術技術指標還需要完善,如它使用的NO01VE雷達只是NO01的改進型,不如F-15SG的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它的精確制導武器也比較落後,多為電視、激光制導武器等。
還有就是這樣的遠程攻擊機也是比較敏感的作戰飛機,我國也不想依賴進口,所以決定自行研製殲-16殲擊轟炸機.
殲-16和蘇-30MKK一樣,在機翼下面增加了一個掛架,從而負責重型對地攻擊武器,(蘇-27系列機腹掛架位於兩個進氣道之間,限制空地武器的體積和尺寸,不利於掛載JASSM這樣外形不規則的武器),這個機翼也出現在殲-15和殲-11D,這樣就可以配備國產隱身防區外攻擊系統、重磅鑽地激光制導炸彈等,另外殲-16也在座艙左側增加了空中加油系統,為此IRST光電系統右移。
殲-16和殲-10C、殲-11D一樣,加裝了AESA,會採用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的PL-12改進型超視距空空導彈,完全可以對抗法售印AESA+流星空空導彈的陣風F3戰鬥機.
殲-16/11D配備的是FWS-10發動機,它的性能優於AL-31F,例如採用了FADEC系統,不過可能還需要將12多噸FWS-10的加力推力提高到14噸才更能發揮殲-16的戰術技術指標。
http://bbs.huanqiu.com/thread-3258086-1-1.html
阿楨
天劍2上艦?
中科院1997年首次對外公開、由天劍1空-空飛彈改成的地-空捷羚防空系統、就不時傳出將有像美中的天劍2型,搞到美國已放棄射程只有20公里的AIM-120地對空飛彈 (SLAMRAAM)、改推50公里的增强型SLAMRAAM-ER,中國也從SD-1020公里的SD-10 SD-10獵手2、發展50公里的增强型地空-10。
2013.11.4才在立院外交國防委員會上,聽到要在康定級改裝射程預估30公里的斜射版天劍2、並說考慮垂射。
以美中的經驗,斜射版天劍2的30公里要打對折、就要花百億,垂射更短、即使能也不值!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704620
阿楨
中國地空型SD10A導彈首次試射 領先紅旗16一代 2013-9-15
最新出版的《兵器知識》雜誌首次公開了我國“地空型SD-10A”導彈試射圖片。該彈在去年珠海航展上首次展出模型,不到一年間便已經進行相關試射,說明型號發展速度相當迅速。
霹靂-12導彈是我國第一種主動雷達制導先進中距空對空導彈,目前已經批量裝備我空軍殲擊機部隊。以先進空對空導彈為基礎研製新型地空導彈是目前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一種做法,美國開發的“先進霍克”導彈系統就採用了AIM-120先進空對空導彈作為其可選導彈之一,以色列也用“德比”空對空導彈為基礎開發了“斯派德”地空導彈。俄羅斯“山毛櫸”系統配備的9M317導彈也是從R-37遠端空對空導彈基礎上發展來的,該導彈也是中國紅旗-16和紅旗-16A導彈的原型。不過,與美國和以色列直接將空對空導彈裝上地面發射平臺相比,俄羅斯9M317導彈的尺寸重量都大大超過R-37導彈,這是因為地空導彈在攻擊空中目標時需要消耗大量燃料爬升高度,因此如果要讓導彈的射程、射高達到原型空對空導彈的水準,必須使用更大的火箭推進器和攜帶更多的燃料。
基於同樣的原因,地空型SD-10A導彈的尺寸重量也遠大於原型空對空導彈,根據《兵器知識》的介紹,SD-10A可用於區域、要地和野戰防空,作戰高度30米-20千米,發射方式為傾斜垂直。彈長5.054米,彈徑203260毫米(導彈前部直徑與空空型SD-10A相同,後部推進器直徑較大),舵展752毫米(展開)/660毫米(折疊)。
從導彈的尺寸來看,它可以裝入目前已經裝備部隊的紅旗-16A地空導彈的儲運/發射筒中。由於紅旗-16A採用“冷發射”(以燃氣發生器將導彈推出發射筒,在空中啟動發動機)方式,而根據此次公開的圖片,SD-10A為“熱發射”方式(導彈在發射筒中啟動發動機)。因此無法簡單地在現役紅旗-16A導彈發射車上相容SD-10A地空導彈。珠海航展上展示了新型SD-10A發射車,其外形與現役紅旗-16導彈由較大區別。此外,現役紅旗-16A導彈採用半主動雷達制導方式,而SD-10A採用慣性、資料鏈、主動雷達複合制導,因此導彈部隊的雷達系統佈置也比紅旗-16A導彈更加簡單。推測其全系統的作戰能力應該比俄新型的S-350“勇士”防空導彈更強,接近於法國“紫苑”30防空導彈。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9-15/0856740584.html
相關新聞
中國最新PL10導彈已具備越肩攻擊能力
LD-10 PL-16反輻射飛彈 可刺穿美神盾圍牆
簡氏稱052D中國鷹擊-18反艦導彈可空中急拐彎刺穿美神盾圍牆
阿楨
歐洲流星中程空對空飛彈啟動量產
據英國《飛行國際(Flight International)》2012年6月26日報導,歐洲飛彈公司(MBDA)的總工程師兼流星(Meteor)中程空對空飛彈專案主管安迪•布拉德福(Andy Bradford)表示:「流星飛彈完成實彈發射測試,結果令人滿意;MBDA將在2012年底之前交付首批生產型流星飛彈。」
布拉德福透露,2012年初,該公司在位於英國威爾斯西部海岸的阿伯珀斯(Aberporth)測試場,在採取電子防護措施的情況下,使用龍捲風(Tornado)F2戰機完成3次流星飛彈的實彈打靶,飛彈直接命中義大利賽萊克斯-伽利略公司(Selex Galileo)製造的米拉奇(Mirach)靶機——儘管這些靶機使用鋁箔條和主動干擾設備。
迄今為止,MBDA已在為流星飛彈的主要客戶——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和瑞典所進行的研製與測試活動中,發射21枚裝有遙測設備的流星飛彈。布拉德福表示:「這些發射測試給我們很好的結果,具有很好的表現。流星飛彈做到它應該做到的。」
布拉德福還透露,MBDA將在7月向流星整體化聯合計畫辦公室提交最後一份性能報告——他說該飛彈的設計主要考慮殺傷能力和氣動力性能要求。預計該飛彈將在2012年底前接受最後驗收,隨後MBDA將在2012年第4季向英國交付首批生產型飛彈(在此之前,MBDA已累計交付6枚地面訓練彈),首批生產型飛彈的前段正在位於英國蘭開夏郡羅斯托克(Lostock)的工廠製造,飛彈裝配將在位於英國赫特福德郡史蒂文納吉(Stevenage)的工廠完成,後者每月可裝配20枚流星。除德國之外,其他參與流星飛彈研製的全部夥伴國都已簽訂生產合約,且布拉德福表示:「(與德國的)討論取得很大進展,我們預計將在2012年底前簽訂合約」。他還說,流星飛彈已引起其他一些國家的極大興趣。
流星飛彈可能在2014至2015年裝備瑞典空軍的獅鷲(Gripen)戰機,在2015至2016年裝備英國皇家空軍的颱風(Typhoon)戰機,在2018年裝備法國空軍和海軍的飆風(Rafale)戰機。
阿楨
美國陸軍將保留數套SLAMRAAM用於應對緊急事態
英國《詹氏防衛週刊(JDW, Jane's Defence Weekly)》2011年5月31日報導,儘管美國陸軍已決定放棄分批採購陸射型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SL-AMRAAM)防空系統,但仍計畫在今後保留數套該系統用於應對各種緊急事態。
中國緊隨導彈“空改陸”潮流 提升陸軍防空火力 2010-09-15 華夏經緯網
據美國合眾國際社披露,雷神公司研發的“陸射先進空對空導彈”(簡稱“SLAMRAAM”)于上月底進行了一次成功試射,這是美軍首次從新式的“中型戰術運輸卡車”上發射這種原本挂載在戰鬥機上的AIM-120 型空對空導彈。
彌補防空火力空白
另據美國《陸軍時報》報道,SLAMRAAM導彈此前曾以悍馬輕型裝甲車作為載具,但陸軍于去年夏天做出決定,為其配備更大、防護性更強的發射平臺。在美國陸軍看來,“中型戰術運輸卡車”在越野和生存能力方面遠超悍馬,而且這種裝甲卡車已經在阿富汗少量部署,經受住了實戰考驗。《陸軍時報》的文章還透露,此次進行多聯裝發射試驗後,雷神公司將收集試驗數據,進一步用於AIM-9X導彈的“空改陸”項目。
可見,AIM-120和AIM-9X完全具備攔截巡航導彈和戰鬥機等當前“新興空中威脅”的能力。《飛行國際》就曾評價,美國陸軍的這種做法有效彌補了“毒刺”導彈和“愛國者”導彈之間的防空火力空白。
中國緊跟流行趨勢
在美國挑起的歷次局部戰爭中,美空軍都能牢牢掌握制空權,陸軍基本不用擔心空中威脅。美國陸軍的“復仇者”防空系統和搭載“毒刺”導彈的“佈雷德利”步兵戰車很少有用武之地。近幾年,隨著巡航導彈及無人機技術的發展,美國陸軍逐漸認識到擁有更加先進的戰術防空武器的重要性。但發展全新的導彈週期太長,美國陸軍乾脆將空軍的兩款主力空對空導彈改成“地對空型號”。
可見,導彈“空改陸”已經成為一種快速提升陸軍防空火力的有效手段。令人欣喜的是,在這一領域,中國同樣有著先見之明。澳大利亞《空中力量》近日就曾猜測,中國製造的多數空空導彈同樣被改裝成地對空導彈使用。
俄羅斯《陸軍指南》網站也曾披露,中國“倚天”防空系統就是採用WZ551型6輪裝甲車搭配“天燕”-90導彈的模式,而“天燕”-90原本是用來裝備直升機的空對空導彈。可見,將先進的空對空導彈改成陸軍防空武器已經成為一種流行趨勢。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top01/11053250/20100915/16145281.html
阿楨
中國公布新飛彈 時機點惹人議 2011-05-24 【中央社】
美國「國防新聞」(Defense News)今天指出,中國官方媒體19日公開新型飛彈,經專家研判後,應屬於霹靂空對空飛彈系列,代號為PL-12D,但公布時機令人玩味。
霹靂系列(PL)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洛陽光電技術發展中心所研發,外銷型號改稱閃電(SD)。中國空軍現役型號為PL-12A,性能接近美國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AMRAAM),外銷時改稱SD-10A。
中國媒體曾報導,霹靂系列即將出現3種新的空對空飛彈,分別為PL-12C與PL-12D,以及2012年完成、射程300公里的空對空飛彈PL-21。
國防新聞指出,PL-12D據稱性能超越美國尚未量產的AIM-120D,並已在戈壁沙漠完成7次測試。
美國專家向國防新聞表示,中國研發新型飛彈並不令人意外,令人意外的是公布的時機,為什麼選在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正在美國訪問之際?這不是很像在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訪中期間,試飛殲-20匿蹤戰機嗎?
專家認為,PL-12D應該不致威脅美國的空中優勢,但對週邊的印度、日本、台灣,可就不是什麼好消息了。不過,解放軍選在此時公開PL-12D,只會引發反作用,好像在幫台灣背書,迫使美國升級F-16 A/B與出售F-16 C/D。
版主回應
俄推出最新改型R-33空空導彈 射程遠達200公裏
俄制R-33型遠程“空對空”導彈
據俄羅斯軍事工業綜合體網站2011年9月6日報道,俄軍工企業于本月初展出了R-33(北約稱AA-9“阿摩斯”)遠程“空對空”導彈的最新改進型號。在過去的30年中,R-33僅用于裝備米格-31型截擊機。不過,經過改進的R-33已可用于各型戰鬥機,其射程也由早期型號的120千米大幅提升至200千米,同時還配備了新型的制導雷達。
R-33由“三角旗”導彈設計局研制,是前蘇聯專門爲米格-31研制的遠程“空對空導彈”,1982年開始服役,是目前世界上已服役的質量最大、射程最遠的“空對空”導彈之一。 該導彈采用常規氣動布局,翼長較小,彈體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容納了半主動雷達末段制導頭、碰撞式戰鬥部和無線電近炸引信;第二部分由自動導航系統和裝有保險裝置的碎片擊殺戰鬥部;第三部分是固體火箭發動機及延長的噴氣管道和噴嘴;第四部分環繞在發動機四周,包含翼面控制舵機。
R-33的制導方式爲:前幾秒鍾由程序控制,然後用無線電指令修正彈道,靠近目標後改用接收目標的雷達回波進行跟蹤,在離目標20米之內可將任何作戰飛機擊落。
R-33導彈可在複雜氣象條件下使用,能夠在強幹擾情況下全方位攻擊各種機動目標和非機動目標,如飛機、直升機以及巡航導彈等。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9-08/0930664744.html
印度機構稱俄R-77中距空空導彈存在嚴重缺陷
資料圖:俄R-77中距空空導彈
據俄羅斯《紐帶》網2011年9月14日報道,印度國家審計機構在其新近公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印軍方購自俄羅斯的R-77型“空對空”導彈存在著嚴重的缺陷。
R-77中距導彈是印度空軍現役蘇-30MKI、米格-29和米格-21戰鬥機配備的主要武器之一。印度空軍從1996年開始向俄購買R-77,總共訂購了2000多枚,耗資約8.2億美元。目前已交貨的R-77有大約1000枚。
根據印度總審計署的報告,這些R-77導彈在試驗和檢測過程中暴露出了一系列缺陷。在測試過程中,有些導彈要麽無法對准目標,要麽就是在地面檢測階段便被認定爲不適宜使用--盡管其距離儲存期滿還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目前這一情況已獲得印空軍方面的證實。
事實上,從1999年接收首批R-77開始,印空軍便發現該型導彈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從2005年起,印空軍決定尋找一種R-77的替代品。印海軍也曾在2006年與俄方簽署了購買40枚R-77的合同,用于裝備新采購的米格-29K艦載戰鬥機。不過,在得知空軍方面通報的信息後,印海軍最終放棄了這一采購計劃。
印度空軍前總司令S。克裏希納斯瓦米曾指出,對于軍方來說,有關R-77導彈質量不佳的情況早已不是什麽新聞了。他同時透露,印空軍的測試還表明,采購的R-77導彈備件同樣存在大量問題。他表示:“當我們購買這些導彈時,它們還是世界上同級別武器中最優秀的,還不曾被任何一個其他國家所裝備。”不過,由于印度自己無力對這些導彈進行測試,因此相關的工作當時都是在俄羅斯進行的。
R-77是由俄“三角旗”設計局研制的一種主動雷達制導全向全天候中距空空導彈,綜合性能與美國AIM-120相當。根據作戰方式的不同,R-77的射程在50千米到80千米之間。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9-15/1414665574.html
AIM-104導彈
美國將在F-15C戰機裝備空射型愛國者飛彈
美國《國防工業日報(Defense Industry Daily)》2009年4月13日報導,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準備實施一項耗資1.37億美元的計畫,將愛國者3型(PAC-3)飛彈裝備到F-15C戰機上。該型飛彈的空射型編號為AIM-104,可有助於戰機攻擊處於助推段和中段的彈道飛彈,而無需在彈道飛彈的彈道末段用PAC-3進行攔截。
AIM-104的最大攻擊距離遠大於AIM-120,除了彈道飛彈外,還具有攻擊巡弋飛彈和其他空中目標的潛力。為追蹤大氣層外的目標,F-15C還需要裝備紅外搜索與追蹤系統(IRST)。改進現有飛彈以攔截彈道飛彈的實例還有伊朗,據悉其準備將愛國者的前身MIM-32鷹式(Hawk)飛彈裝備到F-14戰機上,此外還有美國雷神公司的網路中心防禦單元(NCADE)。
NCADE是一種發射後不管的武器,採用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AMRAAM)的彈體以及加大的AIM-9X短程空對空飛彈的紅外線尋標器,可攻擊包括彈道飛彈、巡弋飛彈等多種空中目標。
http://www.dtmonline.com/epaperdetail.asp?eno=60503917421
另參本館:
台灣飛彈防禦解決方案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5852725/20070508062742
F-15E已具有發現識別和攔截戰機巡航導彈的能力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4979705/20070426103135
中國空空導彈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0109551/20071212061731
兩岸空空導彈 F-15“鷹”戰機 中國巡弋飛彈研發史 預警機 VS 匿蹤巡弋飛彈 巡弋飛彈之防禦 中國導彈防禦
版主回應
俄稱烏克蘭擬向中國轉讓R-27空空導彈技術(圖)
東方網2010年9月14日消息:據俄羅斯軍工新聞網9月13日報道,烏克蘭國防工業系統一位匿名消息人士近日透露,基輔市“武庫”國家特種儀表制造企業研制出的R-27ET空空導彈用AZ-10新型紅外導引頭已經順利完成試驗,並于8月31日在基輔舉行的全烏首屆國防工業論壇上公開展示。烏方准備向中國轉讓相關技術文獻用于批量生産,幫助中國空軍改進現役R-27空空導彈。
據悉,R-27ET空空導彈(北約代號AA-10“楊樹”)原裝導引頭由俄羅斯“地球物理學”公司研制和生産,于1991年正式裝備使用。烏克蘭基輔市“武庫”國家特種儀表制造企業代表指出,企業設計局此前沒有研制中短程導彈用導引頭,包括R-27空空導彈在內,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短程導彈用紅外導引頭的研制上,如R-73導彈(北約代號AA-11“射手”)。此次研制R-27ET導彈用AZ-10紅外導引頭,主要是爲了滿足國際市場對遠程導彈被動制導導引頭的現實需求。目前俄羅斯和烏克蘭設計人員都還在繼續研制這種西方國家所沒有的被動紅外導引頭。AZ-10首次露面是在2009年的莫斯科航展上,當時僅以概念形式出現,代號MR-2000。“武庫”企業已改稱裝配新型紅外導引頭的基礎型R-27導彈爲R-47T。新型AZ-10紅外導引頭可與俄羅斯“地球物理學”公司研制的原裝導引頭互相替換,便于潛在采購者對此前裝備的導彈進行現代化升級,不必再買新導彈。
“武庫”企業代表拒絕透露新型AZ-10紅外導引頭的采購者,一位與企業關系密切的匿名消息人士私下透露,AZ-10主要是爲中國空軍現役R-27ET導彈研制的改進版導引頭,此前中國曾自主安排生産烏克蘭銷售的R-27導彈。這位匿名消息人士透露,目前這種新型導引頭還沒有投入批量生産,烏克蘭設計師准備轉讓技術文獻,協助這種導引頭在中國的生産。
應當指出的是,R-27ET導彈使用更爲強勁的動力裝置,功率重量比大幅增加,從而使該型導彈可以殺傷100公裏以內的目標。此前R-27E導彈的設計師曾經表示,這種導彈的射程比新型R-77/RVV-AE導彈的射程還要高出許多,能確保准確鎖定30公裏以內的目標,AZ-10紅外導引頭的使用能進一步大幅提高該型導彈的戰鬥力。
在研制AZ-10/R-47T導引頭時,“武庫”企業可能沒有和烏克蘭最大的R-27導彈生産商、阿爾喬姆國家控投公司進行合作,裝配新型紅外導引頭的R-27改稱R-47T的事實就是間接證明,因爲“武庫”企業無權使用“R-27”這個代號。“武庫”企業代表證實,兩家公司在此方面進行合作沒有意義,因爲阿爾喬姆公司准備獨立自主地實現相關項目,不願與其他企業合作。
通用移動挂彈裝置
我空軍研制出通用移動挂彈裝置 適用多型導彈
解放軍報2009年01月13日訊函授學員劉偉、李雪峰報道:新年前夕,南航某場站導彈隊官兵自行研制開發的“通用移動挂彈裝置”通過專家鑒定並榮獲全軍科技進步三等獎。該裝置適用多種不同型號的導彈裝挂,挂彈時間比原來縮短三分之二,並且突破了制約訓練的“瓶頸”,使場站綜合保障能力大幅度提高。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1-13/0711538514.html
版主回應
簡氏稱中國SD-10空空導彈性能強大得到俄幫助
東方網2010年12月6日消息: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12月1日報道,在11月底召開的珠海航展上,洛陽光電技術發展中心向《簡氏防務》周刊描述了SD-10制導模式的相關細節。SD-10從一開始就被設計爲采用主/被動雙模式制導系統;如果是這樣,SD-10將成爲迄今爲止首個投入現役、並具備如此強大能力的空對空導彈。目前並不清楚,SD-10空對空導彈的導引頭被設計爲能夠連續不斷的在主動與被動兩種模式之中切換;還是采取“一次性切換”的模式。
據悉,在SD-10導彈的開發與研究方面,俄羅斯的設計公司向中國提供了相關幫助;《簡氏防務》周刊還曾經從俄羅斯方面獲得一份關于SD-10導彈的明細表。洛陽光電技術發展中心官員暗示,類似的合作仍在進行,他表示:“我們有能力自主制造導引頭,但衆所周知,我們希望盡可能的讓它完美。”他確認,導彈的某一些部件仍然來自國外。
在俄羅斯,AGAT設計局已經設計出幾種雙模制導導引頭(其中包括主/被動模式、主動/半主動模式),並且在2009年時開始公開討論其設計。AGAT設計局主/被動導引頭的設計是通過預先設定好的周期來回在兩種模式之中進行切換。AGAT設計局稱,在被動模式下,導引頭可以在200公裏範圍內探測到活動戰機的火控雷達。值得注意的是,導引頭在主動模式下的雷達追蹤範圍最遠可達20公裏。早在上世紀90年代時,中國曾經接觸到阿布托馬季卡設計局9B-1032被動反輻射導引頭,該導引頭的最大探測距離可達240公裏;這種導引頭是專門爲“三角旗”R-27P導彈所設計的,R-27P是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空對空導彈之一。而將這兩種導引頭進行結合,也許可以解釋爲中國SD-10導彈雙模導引頭的設計初衷。
據悉,SD-10的抗幹擾能力很強,能有效對抗數種電子幹擾形式,基本上涵蓋了目前常見的電子幹擾方式。有專家認爲,國産SD-10的性能已超越美國AIM-120A/B、俄羅斯P-77和法國“米卡”等。同時,洛陽光電技術發展中心還確定:迄今爲止,已經研制出兩種版本的SD-10空對空導彈,一種是SD-10,另一種是目前的SD-10A。SD-10A在結構設計方面進行了一些小的改變,而最重要的改進則是對其穩定性與負載能力的提升。當談及增程空對空導彈的未來發展時,洛陽光電技術發展中心官員稱:目前,SD-10導彈大部分的工作理論上已經完成了;但關于沖壓火箭發動機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分歧。
報道稱,SD-10的通用性很強,可以挂載于各種先進戰鬥機上;中巴合作的“梟龍”戰鬥機就有發射SD-10空對空導彈的能力。爲了提高SD-10的作戰效能和用途,中國還在積極對其進行改進,首先是增大射程,預計將超過100千米;其次是使用更好的電子元器件,提高制導精度。今後,還有可能將SD-10發展成地空及艦空型,裝備在高機動越野車和軍艦上變成近程防空利器。(編譯:斯年)
中國空空導彈新聞
俄稱烏克蘭擬向中國轉讓R-27空空導彈技術(圖) 2010-09-14
中國開始研制新一代空空導彈 殲11可攜8枚彈 2010-03-05
中國空空導彈與美國同代 命中率等性能世界領先 2010-03-04
美國媒體稱中國PL-12空空導彈以俄制R-77基礎 2009-08-18
PL-12 /SD-10比AIM-1
美國稱中國新型中程空空導彈優于美制
人民網軍事在線北京2008年11月25日電 美國軍事新聞戰略網(strategypage.com)消息,解放軍近年大幅提高飛行員的戰技,並裝備XX空對空飛彈,使戰力大幅提升。如果臺海發生軍事沖突,美軍將爲武力幹涉臺海付出沈重代價。
報道稱,根據美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得的教訓,決定空戰成敗的關鍵因素有兩項:一是飛行員戰時的素質表現和戰術運用,二是作戰雙方在技術層面的反制手段,比如能及時監測來襲飛彈的傳感器,以及欺騙來襲飛彈的電子設施等。
報道還稱,近年來,解放軍大幅訓練飛行員,提高戰場反制能力,已取得一定成果。解放軍xx空對空飛彈服役後,大幅加強解放軍的空中打擊能力。據美國空軍官員表示,xx飛彈幾乎比美軍的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AMRAAM)更爲先進,蘇-30戰機在裝備上xx飛彈後,戰力將超過美軍現役裝備F-15C戰機,只有美軍F-22戰機裝備上AMRAAM後才能予以克制。即使如此,最終誰能勝出也還要看2種飛彈的性能發揮,以及雙方的反制手段。
美軍的AMRAAM在1992年服役,替換掉此前已效力美軍30年的首批雷達導引空對空飛彈AIM-7。AIM-7曾用于越戰(Vietnam War),但實戰經驗證明,該型飛彈在實戰極易出現失誤,鎖定敵方目標能力差。之後改進版AIM-9的表現同樣遜色,在97枚AIM-9飛彈測試中,只有12.6%擊中目標。美國吸取以上教訓後研制了現役的AMRAAM,提高了飛彈的打擊精確度和操作便利性,大幅提高美軍的空中打擊能力。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11-25/1518531812.html
版主回應
中國PL-12空空導彈被指以俄羅斯R-77導彈爲基礎
美國環球戰略網2009年8月16日刊發題爲“俄羅斯仍在競賽中奮力爭取”的文章,文章提到,中國的PL-12中距空空導彈是在俄羅斯AA-12空空導彈的基礎上研制的。文章內容如下:
文章首先說,在落後很多之後,俄羅斯展示了其熱尋的空空導彈的升級版本(RVV-MD, 即AA-11“射手”/R-73的升級版)和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的升級版本(RVV-SD,即AA-12“蝰蛇”/R-77的升級版)。
文章還說,俄制AA-12空空導彈尚未參與實戰,從曆史上來說,與西方國家相比,俄制導彈在可靠性和有效性方面稍遜,但俄制空空也不是物所不值,只是擊落所瞄准目標的幾率低一些。中國看到了AA-12空空導彈的瑕疵,希望它改進設計以便更能與阿姆拉姆空空導彈相競爭。中國曾渴望研制一種可以用于出口的阿姆拉姆空空導彈的得力競爭者(中國已經有SD-10空空導彈用于出口)。目前爲止,PL-12還沒有展現出任何超凡的能力。
http://mil.news.sohu.com/20090818/n266047654.shtml
俄羅斯R-77和R-73空空導彈完成升級改造
俄羅斯最重要的制導武器供應商通過長期的對外宣傳,其出口形勢將得到改變。兩個關鍵的空空導彈産品的升級使導彈在出口舞臺上的地位得到鞏固。 俄羅斯戰術導彈公司(TRV)最近宣布被稱爲RVV-SD和RVV-MD的導彈將在下個月的莫斯科航展上首次展出。RVV-SD導彈是R-77(蝰蛇)導彈的改進型,RVV-MD導彈是R-73(AA-11射手)的派生型。R-77導彈的基本型是1980年開始設計直到1994年完成研制。RVV-AE導彈作爲R-77的派生型導彈,俄羅斯首先把該導彈出口給印度,到2002年完成了該導彈的最後批次的交付。俄羅斯在投標印度的中程多任務戰鬥機的競爭中,RVV-SD和RVV-MD導彈已經公開露面。裝備MiG系列的飛機包涵MiG-35,它們在2月份的印度航展期間已經亮相。
根據公司發布的信息,該導彈比重190公斤的R-77/RVV-AE基本型重了15公斤(33英鎊)。但是全彈重量超過175公斤。最大射程從80公裏增加到110(從50海裏增加到68)。該導彈長度大于3.71米(12英尺),而不是基本型的3.6米。該雷達導引頭也可能被升級。
Vympel最初設計R-77,作爲TRV的一部分,也正從事170-1導彈的升級工作。該項目被指定爲180産品(Article),並在武器中期升級發揮作用。其目的是進一步改善作用距離,其設計包括一個雙脈沖發動機。從R-77的導彈上移植網格翼面來替換傳統翼面也是這項計劃的一部分。最初RVV-MD提供的動力學設計,是試圖保持RVV-MD地位,所采取的權宜之計,爲了提供一個可靠的雷達制導武器采取和一部分戰鬥機打包出口和升級程序。
同樣升級的R-73,RVV-SD派生型名稱都與“射手”導彈派生型有關,采用改進的導引頭並且改善了離軸發射限制。據公布的數據顯示,戰術導彈公司的RVV-SD導彈的重量,比重106公斤的R-73導彈重1公斤。導彈長度大于2.92米,而不是2.9米。最大射程增加了10公裏。
就像RVV-SD一樣,“射手”的派生型升級版本將再次使導彈出口市場得到補充——並可能爲國內的訂貨商提供一個更強能力的短程空對空導彈。Vympel的K-30格鬥導彈計劃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該計劃的目的是最終提供一個“射手”導彈的後繼型。由于缺乏足夠的資源,再次阻礙了這種導彈研發。
俄羅斯工業部門指出RVV-SD和RVV-MD兩種導彈將翼面折疊以便挂載在內置發射裝置上。這至少表明,俄羅斯空軍可能會維持其選擇,以獲得國內派生型的這些升級,包括他們的武器清單中的第五代戰鬥機,稱爲PAK-FA。印度也“參與”了PAK-FA,對于PAK-FA飛機的內置發射裝置的修改也可能采用這種觀點。
另外,TRV公司將展示Kh-35/3M-24(AS-20 Kayak-獨木舟/SS-N-25 Switchblade-彈簧刀)反艦導彈的增程型。Kh-35UE導彈具有260km的最大作用距離,這超過作用距離爲130km的Kh-35導彈的基本型。Zvezda-箭公司是Kh-35/3M-24導彈的最初設計單位,它現在是TRV公司的一部分。1997年,公司爲面對艦討論3M-24E1的派生型導彈作爲核反艦導彈系統的部分。這種武器要求其作用距離滿足250-300 km的需求。
http://csuav.com/missile/newly/mnewly090901-4.htm
美關注中PL-13
美國關注中國神秘攜沖壓發動機PL-13空空導彈
據美國國際戰略和評估中心網站報道,從2007年底開始,網絡上出現了數張關于中國空空導彈的最新圖片。一張圖片可能是中國正在研制的第5代空空導彈,這是該型導彈首次公開出現在世人眼前,被稱爲PL-ASR或PL-10。根據圖片來看,該型導彈與南非國有國防工業集團丹尼爾公司的A-Darter空空導彈相似。第二張圖片于2007年12月中旬出現在中國西北大學的網站上,這張圖片所顯示的導彈與南非以色列聯合研制的R-Darter雷達制導空空導彈非常相似。這兩種導彈應該都是爲頭盔顯示器配合使用而設計的,使飛行員能夠對目標做到“發現即摧毀”。
2008年1月4日,互聯網上還出現了一張更令人吃驚的電腦合成圖片。圖片中首次出現了一種被稱爲PL-13的新型導彈。從圖片來看,PL-13采用了雙進氣道的沖壓式發動機,結構與俄羅斯R-77M-PD幾乎相同。頭部的十字形彈翼與R-27在同一部位的彈翼也十分類似。另外,南非可能是沖壓式發動機技術的一個重要來源。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8-10/0959515716.html
呼之欲出?
中國第五代空空導彈領先世界,呼之欲出!
·近期發布在中國互聯網上的幾張圖片讓外界第一次得以窺見中國的第五代空空導彈。一旦這些新型導彈裝備部隊,將使大陸老式、新式戰鬥機在對抗裝備AIM-9“響尾蛇”和AIM-120“阿姆拉姆”導彈的臺軍戰鬥機時具有決定性優勢。
中國空空導彈技術來源
· 1958年9月,臺軍1架F-86戰機向大陸米格-17發射了1枚AIM-9B“響尾蛇”短程空空導彈,結果該導彈未爆炸而被中國得到。蘇聯和中國很快仿制了該型導彈,蘇聯將其稱爲K-13,中國稱爲霹靂-2。越南戰爭時,中國同樣獲得了更先進且未爆炸的AIM-9導彈,這些導彈影響了霹靂-5導彈的研制,而AIM-7早期型導彈影響了雷達制導的霹靂-11的研制。上世紀80年代,中國獲得了法國R-550“馬特拉”型導彈,並依照該型導彈仿制出霹靂-7。中國還根據以色列的“怪蛇”-3仿制了霹靂-8導彈。
·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從俄羅斯采購了數千枚先進的空空導彈,包括R-73短程空空導彈,各種型號的半主動雷達和紅外制導的R-27中程空空導彈,約1000枚更先進的R-77主動雷達中程空空導彈。這些導彈幾乎全部裝備了蘇-27SK、蘇-30MKK/MKK2、或殲-11戰機。據報道,中國對部分蘇-27SK和初期制造的殲-11進行了升級,使其能夠發射R-77導彈。
·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決定購買武器系統技術或部件,提升武器系統的國産化水平。90年代末,中國已研制出霹靂-9導彈,該型導彈的彈體與以色列“怪蛇”-3相似,只是制導穩定翼不同。霹靂-9導彈由仿制的烏克蘭頭盔瞄准具引導,該瞄准具的國産型稱爲TK-14。最新型霹靂-9C的射程達22公裏,霹靂-9、霹靂-8和“怪蛇”導彈僅爲15公裏。霹靂-9導彈未在中國空軍中大量使用至今仍是一個謎團。從1996年珠海航展到隨後的航展上,生産該型導彈的洛陽導彈制造公司員工稱,盡管霹靂-9在殲-7G等戰機上偶爾出現過,但是軍隊對采購霹靂-9不感興趣。
· 未采購霹靂-9的重要原因也許是中國將制造更先進的空空導彈。在2002年珠海航展上,有消息稱中國正在研制先進的空空導彈。它將采用先進的制導系統,使用推力矢量技術和頭盔瞄准顯示器。外界還猜測中國對英國的ASRAAM空空導彈感興趣。盡管中國非常依賴R-73短程空空導彈,但是中國研制第5代空空導彈的靈感可能來自其它國家。
·
· 霹靂-ASR/霹靂-10空空導彈
· 南非的幾家公司曾在2002年珠海航展上設立了一個小型展位,表示願意與中國開展合作。在隨後的幾次航展上,南非公司的展示規模越來越大,他們與中國開展了幾項合作,包括無人機、防空系統和空空導彈。雖然南非公司未透露空空導彈合作的消息,但是2004年的一篇報道稱,中國對采購“A-突擊者”型第5代空空導彈(自稱是第五代)表示了興趣。從霹靂-ASR/霹靂-10的圖片可以看出,它與“A-突擊者”型空空導彈很相似,最大的不同只是尾翼形狀及布局,但這也只是很小的不同。因此,可以推測霹靂-10的作戰性能與“A-突擊者”型導彈相當,甚至更強。它有可能采用先進的圖像紅外制導系統,最大射程20公裏以上,其導引頭可有效鎖定載機前方±90度範圍內的大機動目標。它同樣具有發射後鎖定目標的能力,這些通常在頭盔瞄准具的引導下完成。霹靂-ASR/霹靂-10導彈可能裝備在大多數配備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的戰機上,包括殲-10、殲-11B或殲-11A和新型殲-8Ⅱ和殲-7戰機。
· 新型空空導彈
· 公開霹靂-10空空導彈圖片,同樣也有助于洞察另一種空空導彈的一些信息。這種導彈還未被官方或非官方渠道所確認,但是圖片顯示它與南非的雷達制導“R-突擊者”型導彈有些相似。“R-突擊者”型導彈是以色列和南非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聯合研制的,以色列將其稱爲“德比”空空導彈。該導彈重120公斤,射程63公裏。南非生産的這種高機動輕型雷達制導導彈可裝備在第3代和第4代戰機上,目前“R-突擊者”型已經在南非空軍中服役。至于“德比”導彈則未在以色列空軍中服役,另有報道稱新加坡空軍裝備了該導彈。
· 中國的新型空空導彈與“R-突擊者”型導彈的重大相似之處在于他們的形狀,以及後翼後面的滾轉穩定翼。但是,從外觀來看,這種新型導彈可能比“R-突擊者”型導彈小,重量可能只有100公斤~110公斤,這意味著其射程可能更短一些,爲20公裏~30公裏。目前仍不清楚這種導彈的導引頭采用的是何種導引方式,中國有可能爲該型導彈安裝俄羅斯AGAT公司的新型150毫米導引頭。很明顯,中國希望充分利用導彈重量輕的優點,使梟龍、殲-10、殲-11B和殲轟-7A戰機提升搭載超視距空空導彈的數量。這種輕型雷達制導導彈也可能配備于第3代殲-8ⅡF/H和殲-7E/G戰機上,與霹靂-10紅外/圖像空空導彈配合使用。
· 如果霹靂-10和新型空空導彈得到南非的大力協助,那麽有理由推測南非也可能提供了頭盔瞄准顯示器系統和數據鏈。南非Denel Archer公司的頭盔瞄准顯示器能支持“A-突擊者”型和“R-突擊者”型導彈。南非有可能將其與空空導彈制造技術一同出售給了中國。中國也一直在自行秘密研究頭盔瞄准顯示器技術,其實驗型頭盔瞄准顯示器的圖片經常出現在各種媒體上。2004年珠海航展展示的中國頭盔瞄准顯示器采用了優良的發光二極管,使得座艙計算機能跟蹤飛行員頭部位置。
· 霹靂-12空空導彈
· 霹靂-12標志著中國空空導彈技術發展取得了重大進步。2001年中國首次公開了霹靂-12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的數據。當時中國正與俄羅斯協商采購R-77導彈,公開這些數據也迫使俄羅斯導彈公司提供技術支持中國導彈國産化計劃。據稱,俄羅斯導彈制造商AGAT公司向中國出售了R-27主動制導型空空導彈上的9B-1103M雷達圖紙,但中國還可能從AGAT公司獲得了R-77導彈上的9B-1348雷達技術。
據稱,霹靂-12安裝了被動式導引頭,能將導彈引向幹擾飛機或預警機等發射信號的目標。但是霹靂-12采用了中國自行制造的發動機,再結合高弧線飛行剖面,能達到70公裏的最大射程,但這比R-77導彈少10公裏。但是中國擁有了霹靂-12,就意味著擁有了與美國AIM-120和俄羅斯R-77同一級別的導彈。2002年,中國珠海航展上展示了該導彈的模型。2005年至2006年,霹靂-12開始裝備于殲-10和殲-8Ⅱ戰機上。
· 必須強調的是,該型導彈的存在及其作戰性能有待于進一步核實。本文作者認爲霹靂-13研制計劃是存在的。另外,也有報道稱,中國一直對研究沖壓式噴氣發動機推動的霹靂-12導彈感興趣。
· 在真實的計劃中,霹靂-13將爲中國帶來一種具有強大作戰能力的遠程空空導彈。據稱,R-77M-PD射程爲160公裏,那麽霹靂-13的射程會更遠。此外,由于采用沖壓式噴氣發動機,導彈預計能維持較高的飛行速度,約在4馬赫以上,這表明該導彈的“不可逃逸區”的範圍與MBDA公司的“流星”導彈相當。如果霹靂-13能在近期內裝備,則有可能與中國的預警機配合使用,由預警機發現遠方目標,然後將瞄准數據發至殲-11B和殲-10等作戰飛機。但是霹靂-13潛在的射程表明,中國也可能在爲第4代、第5代戰機研制一種遠程雷達,或是使用新型遠程雷達升級現有戰機。有理由推測霹靂-13導彈可能采用被動制導系統,從而更好地對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和加油機等重要作戰保障飛機實施遠距離攻擊。
· 中國也有可能采購俄羅斯新型遠程空空導彈,或是自行研制類似的空空導彈,由于中國對采購一定數量的蘇-35戰機感興趣,它也可能采購該型戰機所裝備的獨特武器,如射程爲300公裏~400公裏的K-100/172導彈。
· 日益壯大的空中作戰力量
· 經過近15年的努力,到2005年時,中國對現代空中作戰能力的投資開始得到回報。殲-10戰機和殲轟-7A都進入量産。每一種機型已生産了約100架,各裝備3個至4個作戰團。到2005年時,中國空軍和海航部隊已接收了180多架蘇-27和蘇-30戰機。沈飛公司已制造了約100架殲-11,中國還努力吸收俄羅斯的技術,使殲-11的制造國産化,這種國産化戰機稱爲殲-11B。此外,到2005年時,中國已擁有兩型預警機,另外一種雷達地面測繪飛機也已進入高級發展階段。中國空軍開始對轟-6升級,使其成爲作戰力更強大的對地攻擊巡航導彈和精確制導彈藥的載機。有消息稱,成飛和沈飛都開展了第5代戰機的研制,有可能在下一個十年中期進行首飛。這兩家公司也研制大量無人作戰飛機。中國海航的艦載機聯隊可能包含殲-11B或殲-10戰機。
· 此外,硬件的提升也是與新型進攻作戰條令和聯合部隊空中作戰條令的發展、訓練時間的增加以及訓練難度加大齊頭並進的。
· 中國日益增強的空中力量與其願意使用新型戰力有著一定的關系,美國決策者應密切關注亞太地區空中力量平衡的變化。例如,臺灣沒有能夠對抗霹靂-10導彈的第5代頭盔瞄准具引導的空空導彈。如果大陸軍隊決定在殲-7E/G和殲-8F/H、殲-10戰機上裝備霹靂-10和新型雷達制導的空空導彈,那麽,在近距離空中格鬥中,大陸500多架戰機與臺灣的126架F-16、57架幻影-2000、約90架F-5和126架IDF戰機交鋒時,會迅速占得上風。蘇式戰機裝備頭盔瞄准具引導的R-27空空導彈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相對臺灣戰機就占據了優勢。除F-5戰機外,臺灣其它戰機都能發射中程AIM-120、“米卡”EM或“天劍”空空導彈,但是在未來,霹靂-13沖壓式噴氣發動機導彈會超過這些導彈的射程,從而給臺灣6架E-2預警機帶來威脅。
· 美國的應對之道
· 中國日益提升的空中力量給美國帶來更大的壓力。美軍在上世紀90年代時就遭遇到這一境況。在冷戰後,前東德的米格-29由于裝備了R-73空空導彈,在近距離空戰中相對美國戰機處于決定性的先敵攻擊優勢地位。中國軍隊上世紀90年代采購蘇-27和蘇-30戰時就采購了R-73導彈,因此針對美國戰機一直占據優勢,直至美軍在2003年裝備了AIM-9X導彈。
但是霹靂-ASR/霹靂-10的射程爲AIM-9X的兩倍,這令美國防決策人士沒有選擇的余地,只得尋求射程更遠的AIM-9導彈。
· 此外,除了將在2012年裝備部隊的F-35戰機外,美軍其它戰機都沒有綜合紅外搜索和跟蹤系統。而中國軍隊的蘇-27、蘇-30和殲-11戰機、歐洲戰機和陣風戰機都安裝了這種系統。紅外搜索和跟蹤系統能使中國戰機利用新型霹靂-10空空導彈實施先敵攻擊。美國海軍正計劃在F/A-18E/F上加裝紅外搜索和跟蹤系統,但是這種系統是安裝在中心線油箱上,造成視界不寬。
· 同時,美國還可能面臨著遠程空空導彈的競爭,雖然AIM-120的最大射程仍屬于機密,但是其體積決定了其射程不及沖壓噴氣式導彈。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由于擁有AIM-120導彈,在發展第5代短程空空導彈方面落在一些國家後面。在E-3和E-2預警機的幫助下,AIM-120導彈能使美空軍的F-15戰機在戰鬥中處于優勢地位。另外F-22戰機擁有隱身、遠距離電子掃描陣列雷達、被動傳感器和超音速巡航等優勢,能確保美空軍首先發現並攻擊敵手,確保制空權。但是面臨中國的第5代空空導彈,若美國不采取行動,這種局面將會很快改觀。中國研制霹靂-13等遠程空空導彈,以及可能采購射程更遠的K-100導彈,將給美軍的預警機帶來前所未有的威脅。若沒有預警機所提供的強大的環境感知能力,美空軍的F-15、F-16將不得不依賴自身的雷達、電子設備和武器系統,從而削弱美軍的優勢。美軍正在裝備射程超過100公裏的AIM-120D導彈,該導彈還安裝了雙邊數據鏈,導彈的雷達能提升作戰網絡中的環境感知能力。美國也在研制一種名爲聯合雙用途空優導彈的下一代空空導彈,這種導彈在近距和中距空中格鬥中將具有優勢,並且具有對地攻擊能力。但是,盡管在上世紀80、90年代美國開展了試驗性的研究,但是美國對超遠程空空導彈並不感興趣。如今美國有必要再次啓動該計劃,尋求研制兩級和沖壓式噴氣發動機超遠程空空導彈,或是考慮采購MBDA公司的“流星”導彈。
· 美國F-22戰機相比第4代戰機具有很大的戰術優勢,但是美國決定只采購183架,這意味著只有58架能夠部署在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在下一個十年中,一旦中國自行研制成功第5代戰機或是采購俄羅斯的第5代戰機,將使F-22所帶來的優勢不複存在。同時美軍在F-15上發現結構性的缺陷,也會導致440架F-15戰機中的三分之一退役。雖然美空軍一直關注F-15的老化問題,但是美空軍也計劃爲177架F-15安裝新型電子掃描陣列雷達,但根據目前的局勢,美空軍可能需要重新考慮這個計劃。美空軍需要制造381架F-22戰機,或使其攜帶更多作戰力更強的遠、中、近程空空導彈。
· 此外,美國有必要考慮確保美國的盟友保持空中優勢的其它措C攔荭衷誆換嵯虯拇罄郸嗆腿氈境鍪跢-22A戰機,盡管這兩個國家表示了極大的興趣。考慮到中國在空中力量建設方面所取得的全方位進步,美國有必要重新評估F-22的出口限制,日本迫切需要更換上世紀60年代服役的F-4EJ戰鬥機,但它也在悄悄投資研究第5代戰機,如果美國不出售F-22A,這種新型戰機有可能在下一個十年末出現。另外,美國必須對臺灣的需求做更加積極的反應,包括迅速批准臺灣采購66架F-16Block50戰機的要求等。
· 所有主動制導空空導彈制造國都尋求爲導彈裝備更好的導引頭,有些國家還采用了衛星導航制導,提升電子對抗能力;加裝數據鏈以提供最新的目標位置數據;安裝更佳的發動機,以實現更遠的射程。美國、俄羅斯、歐洲國家、南非和中國已經研究沖壓式噴氣發動機空空導彈,以在不增加導彈體積的情況下實現更遠的射程。這種發動機也使導彈在大多數射程中保持高速飛行,從而極大地擴大了“不可逃逸區”的範圍。即將裝備部隊的第一種沖壓式噴氣發動機空空導彈是MBDA的“流星”導彈,其射程號稱達100公裏以上,能持續保持4馬赫以上的速度,並且其“不可逃逸區”的範圍是AIM-120早期型導彈的3倍。
http://bbs.news.sina.com.cn/tableforum/App/view.php?bbsid=4&subid=0&fid=75125&tbid=6354
版主回應
陸部署太空部隊 美日緊盯應戰 2012-11-16 旺報
《產經新聞》指出,中國即將建成的「空天一體戰」部隊,獨立於陸海空三軍外,單獨建立自己的管理機構,中國空軍和二砲都將參與其中。
報導揣測,二砲可能已經進行了一些太空防禦作戰演習,這種祕密演習十分強調遵守時間程序及嚴格按照戰役準備、戰役實施、戰役結束3個階段進行。太空防禦作戰計畫,包括陣地數據庫、導彈數據庫和武器基本參數等,都屬最高機密,處於封存狀態,在準備實施作戰時將上報總參作戰部。
《漢和防務評論》則揣測,美日所擔憂的解放軍「空天一體戰」,規畫由二砲牽頭實施。二砲的自動化指揮系統早已實現網絡化,是實施「空天一體戰」的基礎。報導指出,二砲的網絡化部隊擁有情報獲取、傳遞、處理和顯示系統,還具有輔助決策和監控功能,其中的信息獲取系統可調用偵察衛星及海空軍的偵察機等裝備;信息傳遞和處理系統配備了先進的計算機;輔助決策分析系統由計算機中心、數據庫和作戰模擬系統構成,這些尖端設備可幫助二砲隨時獲取海空軍的信息支持,嚴密關注別國太空及地面相關裝備的動向。
《漢和》揣測,二砲組建電子戰部隊,也是強化「空天一體戰」能力的體現。電子戰部隊通過獨立實施電子偵察,或與空軍和海軍電子戰部隊實施一體化偵查,可大幅強化中遠程導彈部隊的偵察能力,有助於摸清美國等國空天作戰系統的動向,一旦發現中國太空資產有遭受攻擊的危險,二砲就可對敵方空天攻擊系統的雷達和無線電指揮設施實施導彈攻擊任務。
美日強化太空監視網
美日都認為,穩定利用太空資源至關重要,兩國已決定深化在太空領域的相關合作,並建立強大的太空監視網,監視中國的太空活動。因為「中國的太空軍事能力已超出反衛星的範疇,並開始形成作戰體系。」
面對中國的太空發展,美軍戰略司令部綜合太空運用中心將利用光學望遠鏡及陸基雷達系統,對中國衛星進行監視;日方將利用防範彈道導彈的FPS-5陸基雷達對中國衛星及太空軌道上其他飛行器進行識別和探測,分擔美軍部分監視任務。
回應
美國八零年代就再做的事,中國慢了三十年。最厲害的是美國和台灣記者把這新聞稿的好像中國是全世界獨加一樣。
10年內 陸太空能力與美抗衡【中央社 2012.07.11
美國智庫2049計畫研究所最近發表的報告指出,中國大陸太空計畫取得重大進步,代表大陸軍事實力的提升,預料未來10到15年內,大陸太空對抗能力足以抗衡美國精確打擊能力。
報告並指出,中共發展太空計畫,意在鞏固中國共產黨的權威和統治,並捍衛「主權與領土完整」;因為台灣的民主政體可以代替大陸的獨裁統治模式,對中共統治形成挑戰,必須透過軍事脅迫台灣在主權問題上讓步。
這份報告強調,台灣問題是美國的核心利益,因此美國應該維持能力,抵抗任何訴諸武力或其他形式的威脅,避免危害台灣人民安全或台灣社會、經濟制度。
報告一開始說,大陸最近在太空計畫取得重大進步,正在成為太空強國。中共推動太空計畫,是為了利用太空成就來鞏固它統治中國的合法性。
報告說,解放軍總參謀部可能正在研究太空系統和太空對抗系統以符合聯合作戰要求,空軍、海軍和第二砲兵部隊(戰略導彈部隊)也正研究對上述作戰要求提供貢獻。
報告預估,由於「國家太空安全系統」新興概念的出現和對抗美國遠程打擊能力的需要,在大陸積極發展下,預估未來10到15年內,大陸的太空對抗能力足以抗衡美國的精確打擊能力;而大陸日益增強的太空偵察能力,也將為地面站提供接近即時的偵察數據,讓大陸解放軍更快、更致命地進行遠端精確打擊。
報告指出,大陸太空計畫的研發重點,是在高解析度衛星、軍民兩用光電衛星、合成孔徑雷達影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和電子情報衛星;利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射的微衛星,也受到解放軍關注。
此外,報告說,大陸除了發展傳統以太空為基礎的平台外,也正優先發展運行在海拔20到100公里的「近太空」(near space)飛船。
軍事專家分析,解放軍可利用低軌道衛星進行電子偵察,以即時且準確地跟蹤和瞄準美國海軍航空母艦艦隊,進而使用反艦彈道飛彈(ASBM)等武器進行遠程攻擊。
報告舉例,大陸風雲3號氣象衛星就安裝近12個全天候感測器,除為解放軍和民間機構提供準確氣象預報外,也能為ASBM提供準確的彈道距離測量和訊號數據。大陸的工程師正在致力研發彈道飛彈早期預警系統,這將為大陸的飛彈防禦系統提供飛彈發射助推段的數據。儘管沒有證據證明大陸已在太空部署彈道飛彈早期預警衛星,但大陸已有基礎技術存在;如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攜帶的紅外線感測器,而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又稱上海航天局)509所研製的實踐7號衛星,就是紅外線感測器陣列的測試平台。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已經研製出紅外線感測器。
PL-13?
美國智庫猜測中國新型PL-13遠程空空導彈(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6日 環球網
環球時報•環球網消息:美國華盛頓國際戰略評估中心網站2008年2月2日刊發該中心主任理查德•費舍爾的文章,文章重點分析了中國可能存在的PL-13空空導彈。
2008年1月4日,中國互聯網上出現了一張令人稱奇的電腦生成的照片,照片顯示的是PL-13空空導彈。
必須強調的是,這是關于PL-13導彈的首張照片,對該型導彈存在的真實性還有待以後進一步證實。
盡管如此,這張照片同時還顯示出PL-12和新型PL-10導彈的清晰圖像,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PL-13這種新型導彈。
另據報道,中國洛陽空空導彈研究院有興趣采用沖壓式噴氣發動機,進一步改進PL-12導彈。
PL-13空空導彈圖片的出現指向了一種可能性,那就是俄羅斯“三角旗”(Vympel)導彈設計局向中國出售了制造這種導彈的技術。
PL-13空空導彈圖片顯示,該型導彈采用了一臺帶兩個進氣口的吸氣式沖壓噴氣發動機。俄羅斯“三角旗”導彈設計局在上世紀90年代早期與法國前馬特拉(MATRA)公司合作後,研發出R-77M-PD空空導彈,此後,該設計局就傾向于采用這種布局研發新型導彈,中國PL-13空空導彈的布局與此恰好相符。
文章還說,鑒于俄羅斯軍方似乎沒有決定采購R-77M-PD導彈,“三角旗”導彈設計局很可能向中國出售這種導彈的技術。
另外,圖像顯示,中國PL-13空空導彈的前部和尾部的十字形彈翼與“三角旗”導彈設計局研發的R-27導彈頗爲相像。
同時,中國PL-13導彈采用的沖壓式噴氣發動機技術還可能來自南非,南非有一個名爲“遠程空空導彈”(LRAAM)的項目。
如果中國PL-13空空導彈裝備解放軍,其空軍戰力勢必大爲增強。據報道,R-77M-PD導彈的射程可達160公裏,PL-13導彈的射程應該與此類似,甚至更遠。鑒于PL-13空空導彈采用噴氣沖壓發動機,應當可以高速飛行,估計能達到4倍音速,將在實質上形成一個“不能避開區域”,這一點上,類似于世界著名導彈制造商MBDA公司的“流星”超視距空空導彈。
中國PL-13空空導彈一旦裝備到解放軍空軍,戰時,與戰機協同的預警機將視距外的目標信息傳遞給殲-11B或殲-10戰機,從而對敵發起致命攻擊。
從PL-13導彈的遠射程推斷,解放軍或許正在爲其四代和五代機研發遠程探測雷達,他們或許還有興趣引進俄制新型遠程雷達,以升級現役戰機。
鑒于“三角旗”設計已經將采用被動制導模式的R-27和R-77導彈推向市場,有理由推測PL-13導彈也采用被動制導模式。
另外,PL-13還可以成爲未來輕型反輻射導彈或者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基礎型號。
文章說,據相關報道稱,解放軍有興趣購買一定數量的蘇-35戰機,如果真是如此,中國將同時引進與此戰機配套的獨特的武器系統,比如俄諾瓦特(Novator)導彈設計局研發的射程達300至400公裏的K-100/172導彈(軍內部代號爲R-172)。
有亞洲軍事專家指出,中國正在發展400公裏的地空導彈。如果中國的新型地空導彈基于俄制S-400的部件(據稱,中國是S-400導彈的投資者之一),那麽中國新型地空導彈就可以發展成遠程空空導彈,甚至發展成爲未來的反導攔截彈。(環球網 張加軍)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2-26/1102487263.html
烏克蘭
烏克蘭已經取代俄羅斯成爲中國空軍空對空導彈的主要供應商。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烏克蘭本來就是前蘇聯航空彈藥,包括R27系列空對空導彈,H59TE,H29T電視制導炸彈尋的器的主要生産商。而且今年來俄羅斯國家通貨膨脹問題嚴重,彈藥的價格也隨之上漲。
根據俄羅斯2007年8月遞交聯合國的武器出口薄薄顯示,2006年基輔向中國出口了590枚R27系列空對空導彈。而在2005年,烏克蘭ARTEM SJC的權威消息來源表示在2005年也向中國完成移交新一批R27空對空導彈給中國。當時一共向中國交運了363枚紅外誘導的R27T1和R27ET1型空對空導彈。協議在2004年簽署。這樣,兩年來中國一共得到了953枚R27系列空對空導彈。以每架SU27/J11攜帶標准的4枚R27計算機,可以武裝238SU27/J11系列戰鬥機。目前中國空軍擁有281架左右的SU27SK,J11,J11A,J11B,SU27UBK。結論是中國空軍僅僅在過去兩年來,幾乎進口了2:1的彈藥儲備量。實際數字還會更多,因爲中國從烏克蘭進口R27的事情從2000年就已經開始。
由此數字還可以判斷出上述系列戰鬥機空中實彈訓練的強度明顯提高,2006年進口R27的數量幾乎接近2005年的一倍。此外,繼續進口的R27德又一原因是因爲J11B的生産計量開始,盡管中國已經爲70架SU27SK,J11基本型進行了技術改良,使其擁有能力使用RW-AE主動雷達誘導空對孔導彈,但是中國空軍還是希望在這些飛機上攜帶紅外誘導型R27以便提高同時打擊多目標的能力。自然遠程作戰能力也因此得到提高。但是尚不清楚2006年進口的R27是何種型號。
H59TE空對地電視制導的尋的器也是在烏克蘭生産的。除此之外,空對地武器部件的進口也可能強化中國自身的精確制導彈藥生産能裏。近年來中國的電視制導武器研制都得到烏克蘭ELEKTRON的幫助。
http://bbs.news.sina.com.cn/tableforum/App/view.php?bbsid=3&subid=0&fid=41182&tbid=5564&p=1#reply_41182_5564_19705
“體系製勝出奇招,萬米高空有作為”,要反對貶低殲-8II的言行 2024-10-12
近日,央視公開的一張殲8II六機地面編隊的畫面,成為了網路爭論的熱點。在許多軍迷眼中,中國都大批量部署殲-20了,殲8II這樣一款2代機為什麼還不退役呢?還有一些人脫離歷史,故意貶低殲8II的地位和戰術性能,想因此彰顯自己的專業。
中國中部戰區、西部戰區、南部戰區、北部戰區可能都還裝備殲八2。雖然該機進入退役週期後,被逐年換裝成為必然。但是,中部戰區有飛行員還是喊出了「體系製勝出奇招,萬米高空有作為!」的口語,說再飛10年都不成問題。
客觀點說,後期殲-8的性能已經獲得了重大進步,例如殲-8IIDF採用兩側進氣,換裝了國產脈衝多普勒雷達,具備掛載超視距空空導彈進行快速攔射的能力。其超視距空戰能力基本上達到了早期F-16、蘇-27和殲-10A的水準。
再後來,我們能看到的殲-8II大多被改進成為偵察型,配備光學、合成孔徑雷達或吊艙以後,繼續發揮其高空高速飛行性能。
網路上有人總是吐槽殲8II的低空低速性能,這個其實是設計指標導致的必然結果。殲8定位是截擊機,當年我國面臨的主要威脅是U-2這樣的高空偵察機,所以要求高空高速性能優異。
單從性能指標來看,殲8II到現在仍有一項世界領先的技術,就是2.2萬公尺高空和音速2.2馬赫高空高速飛行性能。美國、俄羅斯的多數最先進殲擊機都望塵莫及。這裡有一個知識點:那就是渦流發動機在高空的性能比渦輪扇發動機,再加上殲-8的機身細長,其高空巡航能力是非常強悍的。
那麼,殲8II在中國空軍現有作戰體系下還能扮演什麼角色呢?我認為有這麼幾條:
一、國土防空,中國面臨的主要威脅是戰略轟炸機,高空高速截擊機的快速攔截能力還是有用武之地的。
二、高空高速拋投滑翔炸彈。後期生產的F型和H型,參考一下米格31的改良方式,改為發射巡航飛彈的載機,或是在高空拋投滑翔炸彈,都是非常好的選擇。
三、執行偵察任務,高空高速性能天然就是偵察機的特徵。
四、在空戰時負責在高空發射遠程空對空飛彈,戰鬥機飛行速度越快,飛得越高,空對空飛彈就射得越遠。透過改進數據鏈,透過體係作戰在2萬公尺高空發揮作用,成為遠程空對空飛彈發射平台,擴大我方飛彈打擊範圍,當然是合理的選擇。
五、殲8II的使用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