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蜂到紅箭導彈快艇
從黃蜂到紅箭導彈快艇
近現代的海軍艦艇,都是國家工業科技的結晶,一窮二白的舊中國因沒有機械製造業,建立海軍時只有向外國買艦。新中國剛成立時,受命擔任攻台總指揮的陸戰驍將粟裕到剛組建的華東海軍視察,馬上感歎說一艘軍艦好比一個小工廠。當時解放軍只接收了4萬噸起義、投誠的艦艇,有的還是前清遺物,根本不能同擁有幾百萬噸戰艦的強大美國海軍較量,就是對付有16萬噸艦艇的臺灣也遠遠不足。於是,中國領導人在建立船舶工業時,對海軍制訂了“輕(型)、潛(艇)、航(空兵)”的發展方針,水面戰的基點是採取“小艇打大艦”的不對稱作戰。
19世紀後期,魚雷的問世使海戰全靠火炮相搏的局面被打破,能發射魚雷的小艇也可擊沉大艦。不過魚雷快艇也存在防護力薄弱、遠航難和靠近敵船不易等天生弱點,因而在世界海戰史上戰績很小。50年代初解放軍確定以小艇打大艦時,曾有兩種設想:一是用魚雷艇利用夜暗或白天放煙幕高速接近大艦,二是以高速護衛艇打先鋒壓制敵艦的速射炮,掩護魚雷艇逼近攻擊。為此,中國引進了蘇聯P-6型魚雷艇(分別為15和30噸)並仿製了上百艘,此外還自製了53甲、55甲型巡邏護衛艇和“上海”級高速護衛艇(其排水量均在百噸以下)數百艘。在東南沿海的海戰中,解放軍小艇用“以小吃大,以多打少”戰術,共擊沉國民黨軍千噸級以上戰艦3艘,900噸級戰艦1艘,400噸級艦艇4艘。。不過這些小艇活動半徑只有幾十公里,風浪超過五六級又不能出海。後來現代海軍技術特別是雷達、夜視器材不斷發展,小艇想隱蔽快速接近大艦就變得更為困難:六七十年代以後世界上的絕大多數魚雷艇就都相繼退出了現役,護衛艇也多改用于近海巡邏。
50年代後飛航式導彈運用於艦艇,為海軍戰術出現一個新飛躍創造了物質條件,小艇就此能夠在視距之外用導彈打大艦。美國一向在遠洋作戰而不重視發展耐航性差的小艇,重視近海防禦的蘇聯最早研製出“黃蜂”系列導彈快艇,並于1959年向中國提供了技術資料和設備器材。翌年蘇聯撤退專家,中國通過自行研究和仿製,解決了低合金船體鋼材、大功率柴油機、上游一號反艦導彈和全自動30毫米艦炮等難題,於1963年下水了021型導彈快艇。其標準排水量170噸,所載導彈射程35公里,命中1枚便可摧毀3000噸級的軍艦。
進入70年代後,該型導彈快艇全部實現國產化並投入批量生產,同時還縮小尺寸製造了排水量79噸的024型(河谷)導彈艇(仿自前蘇聯蚊子)。這兩型艇總共建造幾百艘,除成為中國水面作戰主力,又出口到不少亞非國家。不過這些導彈艇的雷達電子設備落後,常出現捕捉目標困難,加上適航性差難以馳騁遠海。1974年在距海南島400多公里外的西沙發生海戰時,解放軍海軍的導彈快艇便無法前往,只能靠400噸級的獵潛艇以艦炮的老方式作戰。
鑒於保衛國家海洋權益的任務日益突出,80年代後中國海軍的戰略方針由近岸防禦發展到近海防禦,在繼續加強導彈快艇的建設時又有了新的思路,重點是改進其適航性和導彈攻擊能力。在此背景下,中國設計了0371G和037II導彈艇(紅星),“紅箭”級導彈艇作為後者的改進型於1987年12月簽訂了建造合同,1990年12月下水,1994年5月交付部隊,三年後便在進駐香港時向世界亮相。
“紅箭”有不斷升級潛力
近年來停靠在香港駐軍碼頭上的“紅箭”級導彈艇體態小巧,貌不驚人,其所載武器的攻擊威力卻不低於一艘中型護衛艦或輕型驅逐艦。它下水時的總體技術已達到國際上90年代初期的先進水準。這十多年間改進工作也一直在進行中。
同中國前兩代導彈快艇相比,“紅箭”級導彈艇的排水量有了很大提升,其艇員配備47人,艇長65.4米,寬8.4米,吃水4米,正常排水量465噸,滿載排水量為540噸,最大航速34節。按照世界海軍通行的以500噸位來劃分“艦”與“艇”的標準,它已處在小型導彈攻擊艦的門檻上。此艇排水量的增加大大增強了適航性,續航力也提升到了’800海裏/30節、2000海裏/18節,在一般氣候條件下可以遠航南沙海域。該艇船體的增大,又為日後進行現代化改進提供了必要的空間條件,艇員的生活工作環境也得到改善。此前中國的作戰艇只有風扇沒有空調,在有半年酷熱期的華南再遇陽光暴曬,艇內更是如同蒸籠,彈藥倉出現高溫後只有靠不斷潑水防止引爆。“紅箭”級內安裝了空調設備,這對維護艇員的身體狀況和保障安全都有重要作用。
從外表看,“紅箭”導彈艇採用的是常規排水艇型,艦首外飄,方尾結構,水線下裝有減搖鰭,這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其航行的穩定性,可在風浪較大的條件下為艇載武器及人員提供穩定的發射及活動平臺。該艇採用了全封閉設計,可在核、生、化條件下作戰,也可使空調更好發揮效果。該艇機艙實現了遠端遙控監測,提高了自動化程度,其柴油機的煙囪並沒有設置在艇體表面,而是巧妙地設計在艇體水線以上的兩側。這樣不僅使排出的高溫廢氣可利用艇高速航行時所產生的水霧來降溫,也能使艇體上層建築設計比較新穎, “紅箭”級導彈艇雖不是一型真正的隱身戰艇,在雷達探測下卻還具有一定的隱身性能,至少能大大縮短被發現的距離。
導彈艇的威力,主要在於其所載導彈系統。“紅箭”級導彈艇在艇體中後部兩側各佈置了1座呈品字形的三聯裝艦對艦導彈發射架,入港時配備的導彈為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二代亞音速艦艦導彈“鷹擊”一8的改進型“鷹擊”-8A,其彈長6.25米,彈徑0.36米,翼展1.88米,最大發射重量857公斤。飛行速度為0.9馬赫,射程可達85公里。這種導彈已經外銷到泰國、巴基斯坦等多個國家,據反映其性能超過英阿馬島(英稱福克蘭群島)中最出風頭的法國“飛魚”反艦導彈。當然,想打中視距外的遠端目標,雷達探測引導又是關鍵。
從“紅箭”級導彈艇的外表看,裝備的雷達及電子設備並不很多,但大多是90年代以後研製的新型裝備,不僅體積小、性能先進,而且可靠性、探測性能及抗干擾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這使“紅箭”級除具備較強的對海探測能力外,還有很強的對空探測及電子戰能力。其艦橋上方所裝的343型火控雷達對海最大作用距離為80公里,正常跟蹤距離為65公里,艇載導彈可在這個距離內自主攻擊敵水面艦艇,發射的全程可由雷達進行引導。如果超過這個距離,就需要由其他平臺(如艦載直升機、偵察機等)指示目標。由於有這種搜索和引導能力,該艇同數千噸或上萬噸的大艦對戰時只要能有效發現和鎖定目標,便可一舉發射6枚反艦導彈,命中一兩枚便可讓對手失去戰鬥力甚至沉沒。
由於“紅箭”級畢竟算是“艇”而非艦,自身結構和防護能力並不強,自衛武器主要有兩種火炮:一種是裝在艇首的1座76A型雙37毫米自動艦炮;另一種是位於艇尾呈縱列佈置的2座69A式雙30毫米自動艦炮。這兩型炮均可高速密集發射,以攔截低空的飛機或巡航導彈,也可打擊來襲小艇。該艇還可裝配輕型的防空導彈,以加強抗突襲能力。不過從總體上看,導彈艇體積小、抗打擊力弱,主要防護方式還是靠隱蔽和機動。
同過去的中國艦艇相比,“紅箭”級導彈艇問世反映軍工部門在改革開放後的巨大進步,特別是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自主科研相結合,大大縮小了同世界先進水準的差距。該型艇生產時又採取了向船舶部門招標的方式,改變了國家指令性模式,使採購成本相對較低,並在競爭機制下增強了生產積極性,為中國海軍的艦艇研製開闢了一條新路。
未來海戰導彈快艇是主力
解放軍在革命戰爭年代,採取的是“有什麼武器打什麼仗”,根據繳獲的裝備決定戰術。掌握全國政權後並逐步有了配套的軍工生產能力後,中國軍隊的方針變成了“想打什麼仗造什麼武器”,發展裝備服從於對假設敵的鬥爭需求。今後台海鬥爭是中國軍隊的頭號任務,這決定了仍要大力發展導彈艇。
當年中國海軍以發展導彈艇作為水面戰主力,主要設想便是以相對弱勢的力量對抗美國這種有絕對海空優勢的強敵,想發展大艦進行平衡對抗根本不可能。以小艇在近海作戰,既有可能摧毀大型艦隻,其造價低廉也可大量製造,戰時有損失也不太痛心。目前中國海軍雖然建造一些數千噸的驅逐艦、護衛艦,大大提高了遠海作戰能力,不過仍遠比不上美國這樣的強手。美國(還可能聯合日本)一旦介入台海衝突,中方的大艦仍難以相敵。以導彈艇以小搏大的不對稱作戰方式仍是中國海軍的重要戰法。臺灣距大陸只有140-200公里,以“紅箭”級導彈艇的近千公里活動半徑可覆蓋全島周邊海域,能有效擔負封鎖和打援任務。
為了提升導彈艇的遠海攻擊力,中國軍工部門已經研製出一種有隱形外形的雙船體22級新艇,對“紅箭”級的改進也在繼續進行中。由於該艇是一種不錯的搭載平臺,只要電子資訊設備和導彈、火炮予以更新後,很長時間仍不會落後於國際潮流。據報導,90年代末期問世的該級第五艘艇(舷號為774)便去掉了艇首原有的雙37毫米自動炮,改裝了1門俄制AK-176M型76毫米口徑的單管自動艦炮。其最大射速為120發/分,對海最大射程為15.5公里,對空最大射程為9000米該炮火力密集、射程遠、殺傷力大,既可對海又可對空,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原有艦炮對海火力不足的弱點。
在導彈艇上加強火炮,按一般思路會認為意義不大,不過考慮到今後在南中國海保護所屬島嶼及海洋資源時要經常面對外國中小型巡邏艇及導彈艇,而在非大戰的狀態下不能輕易發射導彈,近距離與小艇對峙和交火仍主要靠艦炮。“紅箭”級上原來的37毫米口徑炮的彈頭重不足1公斤,殺傷威力對付百噸級艇都嫌不足。換上彈頭重6公斤的76毫米炮,該艇到南海巡邏並遇到低烈度摩擦和衝突時便可遊刃有餘。對“紅箭”導彈艇的火炮改進,也說明中國海軍未來的作戰考慮日益多樣性。
面對資訊化戰爭的新形勢,對“紅箭”級導彈艇最重要的改進,還是改進搜索追蹤目標和精確引導打擊的能力,為此要換裝新型雷達、資料接收系統和更新導彈。未來強手之間的海戰如同捉迷藏,及時發現目標並進行不間斷的追蹤定位和引導打擊,是克敵制勝的關鍵。目前美國稱霸世界,恰恰在於有全球精確定位系統和對任何一點的攻擊能力。“紅箭”級導彈艇要在今後發揮威力,僅靠自身雷達追蹤顯然已不夠,必須同衛星、無人機等監視裝備相結合。例如中國研製射程100多公里的新型攻艦導彈裝備該艇後,它只要在大陸海岸邊遊弋,衛星或偵察機發現臺灣港口出現目標後及時以資料鏈傳輸,然後就可發射導彈攻擊。
近些年來,臺灣軍方也看到導彈艇在臺灣海峽作戰的威力,也在發展“光華”級導彈艇,不過其它多數性能尚不及“紅箭”。今後台海若發生大戰,大陸和臺灣都可能出現小艇打大艦的比拼,介入的強敵又會著眼於大艦防小艇。中國周邊其他海域或發生衝突,也會有導彈艇亮相。從“紅箭”級導彈艇身上,也可看出中國海軍今後發展方向的一個略影。△
現有5艘。770 陽江號、771 順德號、772 南海號、773 番寓號,改進型774艇於2001年初露面,裝備了1門76毫米主炮。使用情況:1997年7月1日隨駐港部隊進駐香港昂船洲基地。
排水量:542噸
主尺度:長65.4米,寬8.4米,吃水2.4米
動力: 3台柴油機,15000馬力
航速: 33.6節
續航力:1800海裏/18節
編制: 47人
武器: 三聯裝YJ-1(C801)艦艦導彈2座,37毫米/63兩聯全自動艦炮一座,30毫米/65全自動艦炮2座。
雷達: 352E方結對海搜索/火控雷達,用於C801艦艦導彈。340火控雷達,用於37炮。88C光電火控系統,用於30毫米炮。
由廣東黃埔造船廠製造
http://www.zgjunshi.com/power/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831
上一篇:中華俄式神盾艦051C
下一篇:2208隱身導彈艇
直-9D最可掛4枚反艦導彈 專打台軍沱江艦 2020-10-01 兵工科技
近年來臺灣當局推行所謂的“國艦國造”計畫中,一個重點項目就是批量建造“沱江”級隱身導彈艇,妄圖用“群狼戰術”遏制解放軍海軍登陸作戰。要對付這種戰術,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用艦載直升機從空中進行打擊,因為導彈艇雖然可以通過地形隱藏,但那只是針對水面艦艇,從空中看過去是一覽無餘的,而且導彈艇再快也快不過直升機,再靈活也沒有導彈靈活。
直-9D最大起飛重4100千克,最大載重1900千克,最大外掛1600千克,最大時速305千米,巡航時速250~260千米,實用升限6000米,續航4小時。直-9D可掛載4枚鷹擊-9輕型反艦導彈,鷹擊-9採用慣導+主動雷達制導和固體火箭發動機,重約105千克,搭載一個30千克半穿甲戰鬥部,速度0.8馬赫,射程18千米,可在導彈艇近程防空導彈射程外發動攻擊。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10-01/doc-iivhvpwy9864488.shtml
要死:台軍要造60艘“微型導彈突擊艇”武力拒統還要採用漁船造型
台媒《上報》報導,台軍“參謀總長”李喜明在近日在“國防部”舉行的“戰術戰法研討會”上提出,要研發45噸級“隱身微型導彈突擊艇”。若此方案確定,4年內可以建造60艘。
目前該構想已經委託“中科院”研發,在5日上午舉辦說明會。與島內廠家就建造成本等交換意見。“中科院”人員也強調,本計劃尚在評估中,能否執行還有待進一步評估。
李 喜明當天在研討會上表示,突擊艇不用搭載戰鬥系統和雷達,只搭載兩發反艦導彈。外形和塗裝都可以仿照漁船或遊艇,以混淆視聽。戰時從各漁港出擊,在陸上觀瞄設備或其他大型艦艇的引導下,專門打擊大型登陸艦,“讓敵軍猝不及防”。必要時艇上人員還可以用便攜式防空導彈,應對空中威脅。
對於這種“不對稱作戰方式”,台海軍內部也有不同聲音,有人說這不就跟幾十年前的魚雷艇一樣,打了就跑。
在5日舉行的“中科院”說明會上,參考資料顯示突擊艇“滿載排水量45噸左右、全長約21.4米、全寬約5.4米、吃水2.4米、滿載時最大航速約35節、續航力100海裡/35節。”
此外,“五級風下可正常執行任務,七級風下無航行安全問題”。船體結構可以採用玻璃鋼或鋁合金,要求雷達隱身設計,採用遊艇漁船外形。載員4人,具備基本導航和通訊設備即可。
在場人員並未說明要用哪種反艦導彈。此前台軍裝備的海鷗級導彈快艇排水量47噸,裝的是兩發“雄風一型”,但現在艇彈均已退役。有知情人士表示,雄一長3.4米重537千克,雄二長4.8米重685千克。如果導彈發射筒還設置在後部,那可能會有中心問題。至於更大更重的雄三就更不用考慮了。
而且,台海常年在五級風浪以上,能否正常發揮戰力令人生疑。更重要的是,艇上無法引導導彈攻擊,全靠陸上和海上大型艦艇。一旦爆發戰事,這兩者肯定是重點干擾打擊對象。突擊艇到時候只能自行作戰,實際作戰效果並不樂觀。
回應
後果就是我們會攻擊所有可疑目標,這是要拉台灣的漁船當墊背替死鬼的節奏。
海軍「群蜂專案」微型飛彈突擊艇遭撤案 花去2億餘元預算成空 2021-08-09 聯合報
由於海軍現役仍有光六飛彈快艇,且沱江級後續艦塔江軍艦等也將陸續成軍,戰時還可徵召海巡署安平級艦作為反艦飛彈載台,海軍因此做出微型飛彈突擊艇不符作戰需求的結論。
海軍月前已將結案報告書交送立法院,現正經國防部審查。據了解,此案建案之初就已耗資2億餘元由財團法人船舶及海洋產業研發中心完成設計,如今喊停,研發經費與成果將付諸水流,如何結報,國防部傷腦筋。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任內力主建造「微型飛彈突擊艇」,108年建案計畫興建60艘約50噸、具機動、匿蹤性能、搭載兩枚雄二反艦飛彈的突擊艇,總預算316.3億元。但隨李喜明退伍,加上美造魚叉飛彈「擠」入建軍採購行列,海軍去年下旬在立法院突「坦承」此案不符作戰需求,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因此將此案110年度編列的1112.2萬元預算案全數減列,海軍撤案。
李喜明日前接受美國之音(VOA)訪問,再度認為,台灣真正需要的是「一大堆致命、機動、精準的小東西」,譬如為數甚多的微型飛彈突擊快艇,可在全台200多個漁港裡面快速移動,中共遠距離的飛彈也打不到。
回應
2億元付諸東流!如此的建軍!監委何在?如此的菜政府!無法無天!唉!
波音去年賠了90億,就賣給台灣老魚叉。不但擠壓雄三生產預算,連飛彈突擊快艇的預算都被魚叉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