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衰台灣經濟
統派媒體唄!
亞洲經濟奮起,台灣呢?【經濟日報2007.06.28社論】
1997年7月亞洲金融風暴爆發迄今屆滿十年。當初受創嚴重的東亞各國,近年來由於改革成功,出口增加,貿易轉為出超,外匯存底大增,股市繁榮,貨幣升值,經濟恢復高成長。如此亮麗的表現,世界銀行稱為亞洲經濟大復興,然而台灣呢?
…………
回過頭來看台灣,亞洲金融風暴對台灣雖未造成嚴重衝擊,但2000年政權輪替後,民進黨執政不到半年內,在無預警的情況下,將已興建三分之一的第四核能發 電廠停建,震驚海內外,顯示台灣政府政策缺乏一貫性,連與國外廠商所簽訂設備採購合約都可取消,毫無誠信可言,嚴重破壞多年辛苦建立的良好投資環境。不久核四雖恢復興建,但傷害已造成;加以執政當局以意識形態治國,施政目標在選票,因此經濟發展一蹶不振。
且就近年來台灣三項重要經濟指標與東亞各國比較,高低立見。過去台灣都是領先群倫,而今卻掉到末段班,怎不令人惆悵!
第一,最近台灣的股市在外資大力捧場下,股價指數已大幅回升,至本月26日上升至8,866點,但仍較亞洲金融風暴前1997年7月1日的9,030點, 下跌1.8%;而其他東亞國家股市,都大幅超越風暴前。其中韓國及印尼股價指數同期間上升一倍以上,新加坡、香港、泰國、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等亦上升30% 以上至82%。台灣敬陪末座。
其次,最近三年(2004-06)出口平均每年增加率,台灣增加14.1%,遠落在新加坡增加24%之後,亦較韓、泰、馬、印尼增加15.3%至18.9%低,僅高於香港及菲律賓,在東亞八國及地區中,排倒數第三。
第三,最近三年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台灣為4.96%,在東亞八國及地區中,僅較韓國的成長4.6%高,低於其他各國,居倒數第二。
以上三種指標所顯示的,是亞洲經濟興起,台灣獨憔悴;也凸顯台灣自政權輪替以來,除在位的大官們及財團外,絕大多數老百姓都陷於痛苦中。而今「馬蕭配」提 出「拚經濟」,將是自民進黨執政的「政治掛帥」、「選票第一」,恢復到早年的「經濟掛帥」,正合絕大多數老百姓的期望。除非謝陣營有更高明的拚經濟論述, 大選結果如何,幾可逆料。
股匯市雙漲 救不了經濟信心【經濟日報07.06.29林淑媛、何孟奎】
股匯市雙漲,卻無助於拉抬經濟信心,遠見雜誌與本報合作的6月「台灣民心指數」調查指出,6月台灣經濟信心指數只有33.1點,是過去三季以來的最低點,其中經濟現況指數出現大幅下滑的情況,只有25.8點,是去年8月以來的最低點,接近「大失民心」的狀態。
6月執政信任指數35.4,較上月降1.7點,已接近調查啟動一年多以來的最低點,對執政團隊而言是一項警訊。包含政治信心指數和經濟信心指數的台灣民心指數,6月下跌到35.7,是九個月以來的低點。
該調查也針對2008大選預測結果,國民黨馬英九預測得票率56.6%,民進黨謝長廷為43.4%,調查進行時,馬英九還沒有宣布副手人選。
台經院研究員陳淼認為,民眾對整體經濟環境的觀感,才是整體經濟信心提升與否的關鍵,尤其現階段股市散戶比重很低,股市漲跌與大多數民眾沒有直接相關,而除非民眾出國,否則亦不易感受到新台幣升值的威力,因此不太可能光靠股、匯市拉抬經濟信心指數。
6月經濟信心指數出現相當令人意外的結果,遠見指出,指數下滑至33.1點,偏向悲觀或負面的評價,顯示6月股市飆漲、匯率緩升的榮景,仍無法提振民眾的經濟信心。
其中,6月經濟現況指數只有25.8點,比上個月下滑2.5點,是去年8月以來的最低點,逼近「大失民心」的25點關卡,顯示民眾對當前經濟環境感受不佳,信心持續跌落谷底,沒有因為股市上漲而有所提振。
6月民眾對當前個人財務狀況指數下滑至33.3點,評價是去年7月有調查以來的最低,而國內經濟狀況指數為18.3點,可能是因為6月油價節節攀高,國內民生用品物價陸續上揚,使得民眾生活負擔加重,在感受強烈的經濟壓力下,使得國人對當前個人財務與國內經濟持續悲觀。
儘管對經濟現況信心低落,但經濟樂觀指數則出現些微升高的趨勢,6月經濟樂觀指數為40.4點,相較於5月的40.0點,微幅上升0.4點,近來新台幣升值幅度大,外資流入股是導致股市大漲,使得民眾對下個月國內整體經濟改善懷抱期望。
台灣今年經濟增長在四小龍中又墊底到底有多差?
IMF 2016.10.05發布最新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擴張3.1%、明年將成長3.4%;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則大降,由4月預估的1.5%調降至1% ,在亞洲4小龍中依然敬陪末座,2008年金融海嘯後8年,台灣經濟增長總是位居亞洲四小龍末段。至於明年的預測值,也降至1.7%,低於原估的2.2%。
此外,還有另一則有關台灣經濟的壞消息,說的是竹科、南科大裁員。因為景氣慘,上述兩大園區第三季裁員921人,分別為2年新高,及今年單季新高。還有其他工業區的裁員,數字都非常難看。
因為蔡當局堅拒“九二共識”,陸客遊台數量520之后腰斬,兩岸經貿往來逐漸收縮,連帶影響到台灣的消費、投資氣氛。有財金專家說,目前台灣股、房市交易急凍,消費、投資一片死寂,小老百姓加薪難,只能期待多幾天颱風假的“小確幸”。
令人無奈、十分諷刺的是,台灣經濟增長繼續在四小龍中墊底,當局還號召“力抗中國”,分明是先政治、後經濟,要和第一大貿易夥伴、全球最大市場作對。敵視大陸的政策堅持多久,台灣經濟受傷就有多大。這個冬天,又會是嚴酷的寒冬。
狼煙蔽天,政治崩壞的三個徵兆 2016-10-07 聯合報社論
最近天氣轉涼,國內政治氣氛卻突然轉熱。蔡總統決定親上火線處理各項棘手議題,於是,隨即有六財金首長因兆豐案被移送及鑒機案迅速押人的發展;立法院方面,則演出朝野激烈推擠卻無法討論議事的「一分瑩」事件,而各類社運團體上街抗爭的情況也明顯加劇。與此同時,兩岸的冷戰硝煙,則有轉向國際戰場延燒的趨勢。
這種狼煙蔽天的現象,來自三方面的壓力推擠。其一,是綠營內部對林全內閣表現的不滿,迫使蔡英文必須召開「執政決策協調會議」,以不惜矮化閣揆職權的方式,來解決執政不順的問題。其二,是來自社運團體的壓力,不斷要求蔡英文兌現選前的種種承諾,但行政部門顯然力有未逮,遂使得蔡總統在「治國」和「食言」之間進退失據。其三,是兩岸對九二共識的歧見,導致來台陸客團驟減,影響觀光業生計,進而使得我無法出席ICAO大會。如今,宋楚瑜代表出席APEC,兩岸歧見將趨近或趨遠,仍是一場神經戰。
杜紫軍:台灣去年成長四小龍之首 2015/6/1 中央社
立委質疑,馬政府執政期間經濟表現差,經濟成長較扁政府時期低,國發會主委杜紫軍今天表示,去年台灣經濟成長率3.74%,已是亞洲四小龍之首。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天邀請國發會、經濟部等單位就「如何拓展外銷提振我國(含機械、電子、工具機等)出口產值」專案報告。
4月景氣燈號亮起低迷藍燈,民主進步黨籍立委陳明文批評,中國大陸經濟正在衰退,政府卻未察覺,導致台灣景氣轉為低迷,他質疑台灣對大陸貿易依存度太高,政府需盡快拓展歐美市場。
杜紫軍解釋,台灣對大陸貿易依存度已經下降,近年來已降至40%以下。
針對陳明文質疑,馬政府執政期間經濟成長率不如扁政府時期,杜紫軍表示,儘管2000年2007年經濟成長率絕對數字高,但平均位居亞洲四小龍最後一名,去年台灣經濟成長率3.74%,反倒名列亞洲四小龍之首。
陳明文仍不滿杜紫軍解釋,直批他不要臉,杜紫軍強調,去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就是四小龍之首,「這是客觀數據不是要不要臉」。
相關新聞資料
台股走跌 財部:國際因素影響
日圓貶、日貨不降反漲鄧振中:不打算找進口商喝咖啡
台幣貶值救台灣經濟?鄧振中:不見得有利出口
(楨:誰還鳥之首之尾,一切庶民經濟!另詳參【圖博館】:庶民經濟 唱衰台灣經濟 台灣GDP(二) )
刘教授你好,我是闫志标。还在山东吗?
歡迎!歡迎!熱烈歡迎!來台
尤其在網軍嚴防藏獨之時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6969082/20071018064435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9292868/20070625065225 2008-03-19 06:40:05
小巫見大巫【經濟日報╱社論】08.01.25
美國的房市衰退與次貸風暴,禍延全球,造成各國股價跌跌不休;本月22日美國聯準會在萬方切盼之下,祭出24年來最激烈的降息手段,一次降息3碼,不但未能揚湯止沸,反如火上加油,40餘國股市出現比911還嚴重的潰跌。許多專家努力唱衰美國與全球景氣之餘,更危言聳聽地指出,目前的經濟大衰退,可與80年前的經濟大恐慌相提並論。
半世紀來,經濟學家愈來愈重視預期心理對經濟行為的影響。曾紅極一時「理性預期學派」主張,由於市場中的決策者對各項政策手段的可能後果預作反應,甚至可使一切經濟政策的效力都被此預期抵消,而完全無可作為。在這一次全球股災中,我們充分見識到「預期」的威力。
在美國房市經過幾年極度繁榮終於由盛轉衰時,全球經濟情勢其實十分健康。除了預期原油需求將會持續大幅成長的心態,配合低成本投機熱錢亂竄共同哄抬油價迭創新高,復透過炒作生質柴油帶動糧價急漲,一起造成通貨膨脹的陰影之外,各國的經濟均順利運轉,中國大陸與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更是活力旺盛。因此單是一個房市向下循環,即使是美國此一全球經濟首強,也不足以導致全球經濟恐慌。
何況1929年經濟大恐慌之突然爆發乃至持續將近四年,事後學者已有定論,乃是當時英、美等國貨幣當局誤以利率為貨幣政策的標的,在信用開始緊縮時,仍堅持收緊銀根維繫利率水準不致下跌,而人為地造成信用急遽乾涸,導致資本市場完全崩潰。如今全球信用狀況恰巧相反。自上世紀末通貨緊縮的魅影乍現之後,各國央行均如驚弓之鳥,紛紛大事擴張信用;日本為挽救其迄今仍未完全脫離的通貨緊縮夢魘,將利率水準直降至零,使信用成本化為烏有;美國聯準會也於彼時將利率水準一降再降,近來雖數次升息,仍遠不如過去之高。因此,一直到次貸風暴爆發之前,我們幾可說全球錢淹腳目,這豈是1929年經濟大恐慌發作的背景?
美國的次貸風暴的確讓這樣的信用橫流受到抑制,不過即以美國一個市場、數家不肖業者,幾年之內對風險偏高的購屋者提供次級房貸,其規模有可能大到吞噬全球的過剩資金?到如今為止,據估計,由美國為首的金融當局極力擴張信用,資金缺口已彌補了7,000億美元之譜,再加上此次聯準會大力降息,資金會更大幅度增長,難道還遠遠無法填補次貸捅出的大窟窿?
實際的數字誰也不知道;因為拜金融自由化之賜,劣質的次級房貸被高明的業者巧妙地用各種包裝隱藏起來,販售給各國深陷低利泥淖渴望高投資報酬資產的無辜投資人。也正因為完全隱藏於無形,每個國家、每個投資者都人人自危,這樣的高度不確定性高度擴大了次貸風暴的殺傷力。恐慌心態擴大了危機,加重了經濟惡化的預期,預期心理抑制金融機構的授信態度,更嚇壞了消費者消費的勇氣;甚至連聯準會降息3碼,也被認定代表美國經濟嚴重衰退,而更加消極退縮。因而從美國開始,支撐GDP高達七成的消費支出萎縮,比房市衰退更猛力地重擊美國經濟、禍延全球各國。
次貸風暴收縮信用的衝擊若是罪魁禍首,則一方面美、日等國已對症下藥,一方面全球信用寬鬆的形勢並未扭轉,只要不確定性以及專家唱衰所造成的恐慌心理與緊縮預期逐漸淡化,全球經濟將迅速恢復元氣;與經濟大恐慌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
但從此次股災中我們又一次印證,全球如暗夜,台灣則是獨明的孤星。從本月12日立委大選民進黨慘敗以來,我們就看到明顯的對比:當各國股市大跌時,台股不跌反升,或者各國滑落幅度極大,台股僅小幅下滑。唯一的例外是,23日美國聯準會降息3碼,各國股市大受鼓舞,止跌回升,台股則先漲百點於午後轉跌;不過這又是我們獨特的原因所造成:民進黨政權提前解散內閣,導致民心不安。
台灣何以能夠與全球經濟走勢脫鉤?其理甚明;十年來從李前總統到阿扁政權一以貫之的鎖國政策,早已讓台灣經濟畫地自限,脫離了全球經濟的正軌,因而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這個飽受公權力壓抑的經濟,正等待解脫之一日。立委大選鬆開了阿扁的鐵箍,馬、謝二人競以開放自許,台灣終於等到了揚眉吐氣的時刻;全球經濟陰霾,與威力無比的經濟解放相比,豈不是小巫見大巫!
台灣振興方案(一)
整理近一年來馬劉財經內閣如何解決台灣經濟危機的一千五六百頁資料(分15篇貼),深感只要堅持專業行政,便能戰勝民粹和霉體冥手酩嘴,邪者專家叫獸的濫評,但面對<88水災>的台灣集體受創情緒,馬劉團隊的救災在專業和事實上即便無誤,也不得不鞠躬道歉改組,以扭轉突降的民意,真不知民主/冥主何別: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3663727/20090818102819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3663766/20090818103506
台灣振興方案 搶救失業 無薪假 兩岸車市 各國車市 面板 DRAM TMC 兩岸資訊業 各國資訊業 台灣GDP 台股 房市 消費券效果 兩岸經貿
另參本館:馬經濟政策 馬產業政策 擴大內需 愛台12建設
近一年來有關全球經濟危機的資料累積了一千五六百頁(台灣部分亦然),分成:
中國振興方案(再分:中國地方經濟,港澳粵經濟,中國就業,中國經濟成長之謎) 美國振興方案 歐盟振興方案 各國振興方案 俄羅斯經濟 中國家電下鄉 中國山寨經濟 中國股市 中國房地產 中國併購 貿易保護主義 G20 vs G2(再分:G2,金磚vs KIIC,波灣經濟) 中國崛起 東協加三 國際金融新體制 雙率大戰等共18篇來貼。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3792914 2011-05-13 12:57:54
台灣經濟成長墊底 通膨最低【聯合晚報08.01.10
聯合國亞太經濟社會委員會昨天公布「亞太地區2008年關鍵經濟發展與展望」報告,報告中指出,台灣去年的經濟成長率估計為4.4%,除了已開發國家外,在亞太地區墊底,不過通貨膨脹率也只有1.6%,表現在亞太地區最佳。
中國最佳 成長率將達11.5%
中央社報導,根據這份報告,亞太地區去年經濟成長率估計為8.2%,其中仍以中國最佳,成長率達11.5%,土庫曼居次,為10%;在通貨膨脹率方面,則以台灣的1.6%最低,香港與新加坡的1.8%居次。
不過在另一份聯合國的「2008年世界經濟情況與展望」報告中,台灣去年的經濟成長率估計為4.6%,比泰國的4.5%略佳,明年的成長率預估為4.4%;而在通貨膨脹率部分,台灣為1.4%,仍是亞太地區最低,今年預估將上揚到2%。
而在「2008年世界經濟情況與展望」報告中,台灣去年第三季的經濟成長率有回升跡象,達到6.9%,比南韓、菲律賓、馬來西亞、香港、印尼都還要突出。
亞太地區 仍是最強勁地區
聯合國亞太經社委員會貧窮與發展部主任拉納亞柯指出,去年亞太地區經濟成長率約為8.2%,今年可能略降至7.8%,不過亞太地區仍是全球經濟成長最強勁地區,包括中國、印度,甚至俄羅斯,都帶動亞太經濟成長。
拉納亞柯同時也提到一旦美國次級房貸影響擴大,在最嚴重情況下,對亞太地區的台灣、南韓與新加坡影響最大,因為這些國家的市場最開放,同時也可能使得中國的經濟成長率減少3%,全球的經濟成長率更將從預估的3.4%降為1.6%。
台股本益比 低於中國、印度
這份報告也列出亞太地區各股市的本益比,台股的本益比為18.7,在亞太地區低於中國的59.2與印度的20.8。
亂報告? 官方:至少贏南韓
聯合國亞太經濟社會委員會公布台灣去年經濟成長在亞太已發展國家當中表現墊底,對此經建會和主計處都表示,數據引用不正確,這樣的比較對台灣不公平,至少台灣去年經濟表現優於南韓。
經建會經研處長洪瑞彬表示,這份報告的數據引用錯誤,官方早已修正去年經濟成長率為5.4%,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為1.8%,都與聯合國這份報告當中的4.4%與1.6%不同。這份報告當中,引用中國的經濟成長率11.5%就是用最新修正的數字。
他認為「既然要報告就應該引用正確的數字,不然就不要亂報告」,或者是「等到正確數字出來再作評論」。是不是因為我國非聯合國會員國,才會被引用落後的數字,實在有必要寄一份最新的資料給聯合國的委員會。
洪瑞彬指出,每個國家發展程度不同,經濟成長表現也會互異,台灣從早期到現在,都是在經濟成長的方面維持穩定和成長並重的策略,和南韓高物價但是經濟成長波動較劇烈不同。此外,雖然韓國自2006年開始國民所得追過台灣,但是若以購買力平價去計算,每人GDP比台灣低6600美元,顯示韓國人民的購買力不如台灣,這也就是因為南韓的物價高,造成購買力下降。因此經濟發展要看長期發展,不能只看2007 年一年的表現。
主計處官員也指出,如果物價沒有到達超過3%以上的通貨膨脹狀況,消費者物價成長和經濟成長率就不會出現必然的反向關係,以台灣去年1.8%的狀況來看,經濟成長率超過5%,算是穩定發展。
不過由於去年底10月CPI超過5%,11月超過4%,12月也超過3%的狀況,在加上油價也飆破百元大關,主計處官員表示,今年的物價確實可能需要多注意,雖然CPI原本預估數字為1.8%,但是應該會向上修正,這點中央銀行應該會密切觀察,審慎把關,採取必要的措施。
至於台灣的經濟成長表現,不如新加坡和香港,這是因為這兩個國家或是地區,都是城市型經濟,本來就比台灣和南韓好,但是台灣在2007年經濟成長率5.4%,表現已經算是很不錯了。
由於今年美國仍有次級房貸造成的疑慮,經濟成長表現可能受到影響,主計處官員指出,如果美國表現衰退我們有會受到影響。洪瑞彬也表示,台灣2007年經濟成長率5.4%,表現不錯,在比較基期較高的情況下,2008年數字可能不會比2007年來得很看,但是經建目標4.8%,仍然有信心也有機會可以達成。
通膨1.6% 業界:和民眾感受差距太大
台灣區電機電子公會產業研究所執行長羅懷家指出,台灣政治高層過度重視選舉、政治議題,是造成台灣經濟成長落居亞太各國之後的重要關鍵。但對於台灣通膨率只有1.6%的數據,羅懷家質疑和一般民眾的感受差距太大,「有點假」。但對未來台灣經濟發展,目前各方只能期盼3月總統大選後,一切好轉。
羅懷家指出,去年一年台灣對大陸、香港等地創下了千億元以上貿易順差,主要原因是台灣關鍵零組件大舉銷往大陸,再由大陸轉銷至海外。其間最重要的是美元兌歐元等外幣相對弱勢,而台幣又較美元弱,使得台灣還能出現大量的貿易順差,是造成台灣去年經濟「外熱內冷」的最大因素,但這種由政府干預的弱勢貨幣,短期可維持貿易的繼續活絡,但相較於亞洲其他各國順其匯率合理反應,別人的經濟表現甚至還比台灣好,此一趨勢更值得注意。
至於台灣股市本益比只有18.7,為亞太地區偏低。某位企業主分析,主要原因是近年來台灣企業赴大陸投資,急欲發展大陸的內銷市場,但發展內銷市場需要大量資金資注,新加坡政府是以政府的力量,協助星國企業全力拓展大陸內銷市場,但台灣政府卻是百般刁難,逼得台商只好轉往香港、新加坡等地申請掛牌上市尋找資金,連帶地將原本吸引外資的肥肉轉往其他市場,也是造成近來外資逐漸淡出台灣市場,而台股股價始終無法快速上漲反應台股應有的價值。
學者:通膨表現好…其實是內需不振!
聯合國報告顯示台灣的經濟成長在亞太地區墊底,學者表示,其實台灣去年表現不差,但是通貨膨脹率表現最佳,則是內需不振所導致。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吳中書質疑聯合國亞太經濟社會委員會引用的數字不正確,才會做出台灣經濟表現在亞太地區吊車尾的報告。
他表示,我國的經濟表現數字都已經在去年11底修正,5.4%的經濟成長表現雖然不算太好,但是還算「差強人意」,表現和韓國差不多,但是與亞洲其他新興國家相較,當然不能比,這種情況就跟早期台灣經濟成長起飛期是類似的。
在亞洲四小龍當中,我們的經濟成長表現和南韓不相上下,但是台灣的物價比南韓低。吳中書認為,台灣物價低迷,是因為內需疲軟,不過國人可能也有點緊張過度,1.8%的通貨膨脹已經讓許多人感覺受不了,這是因為內需疲軟,感受不到經濟成長的力道。
吳中書表示,一般來說,經濟成長率越高,消費者物價指數也會較高,但是台灣的經濟成長力道來自對外出口擴張,因為內需疲軟,使得物價表現比較平穩。此外,製造業薪資上漲幅度有限,多數人又都是受薪階級,在感受不到薪資上漲的情況下,消費力也會減弱。雖然這份報告當顯示,台灣的通貨膨脹率1.6%,是表現最佳的,但他認為台灣的內需市場應該還有成長的空間。
台大經濟系教授吳忠吉認為,台灣的物價平穩,是因為銀行信用收縮有關,信用緊縮有穩定物價的效果。但是台灣目前比較嚴重的問題是經濟轉型沒有成熟,目前仍處於過度期,初級勞力過剩,造成失業率較高,失業率高經濟成長率自然會受到影響。
報告當中提到台灣的經濟成長墊底,吳忠吉表示,比較常拿來做比較的亞洲四小龍,台灣的經濟成長表現不如新加坡和香港,這是因為新加坡是開放的城市型經濟,轉口貿易為主,香港也是自由貿易的地區,表現都會比台灣好。
可能是大家太過專注於政治議題,在經濟長遠發展的議題上著墨太少,吳中書認為,如果能少花一些力氣在藍綠惡鬥等內耗上,多在經濟議題上下功夫,台灣應該表現可以更好。
南韓拚經濟 痛擊台灣弱點【經濟日報╱林淑媛07.12.20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主任杜紫宸昨(19)日表示,南韓新領導人李明博的「747」計畫只是口號,較令人擔心的是南韓「左拉美國、右拉大陸」,造成台灣很大的競爭弱點。
他說,南韓不僅與美國簽署完成自由貿易協定(FTA),而且在2015年提出的產業發展計畫中,用一整個章節的篇幅討論中國政策,言明靠大陸的資源與市場全力發展經濟。
杜紫宸說,在半導體、面板、鋼鐵、汽車電子以及太陽光電等主力產業,南韓都是我國最大的敵人,但南韓積極運用巨人中國大陸,不管是汽車工業、無線通訊以及面板廠,都與大陸企業積極進行合作,杜紫宸認為,一對一與南韓競爭,台灣產業會贏,但現在南韓有大陸的加持,形成我國產業很大的壓力。
杜紫宸認為,南韓提過很多2015、2020年口號式政策,李明博的「747」經濟政策與南韓智庫的經濟願景規劃完全脫鉤。
他分析,南韓現代汽車、起亞(KIA)汽車都已經與大陸企業進行合作,同時,各國積極發展的無線通訊產業,三星、LG也與大陸廠商合作,而大陸現階段開發中的TDSCDMA3.5代無線通訊規格,南韓會是全球第一個支持的國家。
由於南韓是不輕易與他國合資的國家,現在卻如此積極與大陸企業合作,顯示南韓對大陸市場的重視程度。
此外,南韓成功與美國簽署FTA,短期內不會衝擊我國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但美商會因為FTA而增加在南韓的投資,預估在三至五年內,南韓的競爭力將大為提升。
台灣消費信心 倒數第四【經濟日報╱黃啟菱07.12.14
市調公司尼爾森昨(13)日發布全球消費者信心指數大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消費信心指數僅69分、全球倒數第四名,47%的台灣受訪者認為明年經濟將衰退,四分之三的民眾擔憂自己未來半年的經濟狀況,焦慮程度高居全球第一。
至於中國大陸,有69%的民眾看好明年經濟,看好的比重居全球最高。
隨著油價持續攀升、美國次級房貸風暴蔓延全球,再加上美國經濟趨緩,使得全球消費者信心下滑。尼爾森調查發現,超過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明年全球經濟將衰退,其中台灣受訪者的「看衰」比率高達47%,僅次於泰國的51%;中國大陸有近七成的受訪者看好明年經濟,高居全球第一,第二是越南的66%。
在消費者信心指數部分,得分最低的是南韓,其消費者信心只有54分、其次則是葡萄牙的56分與日本59分,台灣以69分與匈牙利並列世界倒數第四。自2005年上半年有此項調查以來,台灣的消費者信心指數不斷下滑,已從83分滑落至69分。
至於印尼、澳洲、香港、越南、紐西蘭與新加坡等,消費者信心指數都很高,名列全球前十名,使得亞太區成為全球最樂觀的地區。中國大陸的分數則為98分,排名28名。
此外,有四分之三的台灣消費者,未來半年最擔憂經濟狀況,較上半年調查結果增加11%。另外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擔心未來半年工作是否受到保障,近三成的受訪者對健康與政治穩定度有所憂慮。
對於經濟狀況的焦慮,連帶反映在消費行為上。尼爾森調查指出,全球有13%的受訪者表示,在所有基本生活開銷後,完全沒有剩餘的錢可以運用;近三分之二的人認為,現在並非購買心中想要的商品的好時機。台灣則約有八成的受訪者認為,現在並非購買心中想要商品的好時機。
尼爾森全球消費者信心指數及消費報告,每半年進行一次,主要研究消費者的信心指數、消費意願及最擔憂的事物。本次調查在今年10月底至11月間所做,共訪問全球48個地區、2萬6,312位網路線上消費者。
經濟不好 誰該負責?【經濟日報╱社論】07.12.13
副總統呂秀蓮日前表示,台灣經濟不好,肇因於台商將產業外移,導致失業增加、消費不振;不能老是怪阿扁與民進黨。呂副總統怪罪於台商,未免言重了,難道國家領導人與執政黨,都沒有責任嗎?本報除於日昨社論就台商將產業外移的政策面提出評論外,今天將從實務面,就台商將產業移往大陸,對台灣經濟的得失,提出我們的看法。
台灣自2000年政權輪替至去年的七年間,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以及2006年的出口金額,雖已淪為亞洲四小龍之末,但每年經濟還有3.8%的成長,出口每年更有8.9%的增加,知道是誰的貢獻嗎?
台灣資源貧乏、市場狹小,出口的消長,常是台灣經濟榮枯的關鍵。在政權輪替前的1999年出口1,237億美元,2006年增至2,240億美元,增加1,000億美元;主要因台商到大陸投資,其所需設備、原材料、零組件、半成品等,多向台灣購買,誘發了台灣對大陸出口。七年來台灣對大陸(包括香港)出口增加近600億美元,占總出口增加的60%;這六成就是台商的貢獻。若不是對大陸出口的大幅增加,台灣對大陸以外地區的出口每年只增加5.2%,較總出口增加8.9%,下降40%,其情況將更慘了!
由於台灣對大陸進口還有很多限制,以致台灣對大陸貿易,是出口多進口少,每年都有巨額出超;七年來累計對大陸出超高達3,000億美元,是台灣總出超1,259億美元的2.36倍,若不是對大陸的巨額出超,台灣早已成入超國家了。對大陸的巨額出超,不僅讓我們的外匯存底持續增加到2,700億美元;更因出超的不斷擴大,創造大量國外需求,在近七年來內需不振的情況下,外需的擴大成為支撐經濟成長的主導力量。
呂副總統指出,因廠商移往大陸,如紡織業及製鞋業等,產生了數十萬人失業,的確如此。不過由於台商出走大陸,帶動對大陸出口的快速增加,去年已高達892億美元,較1999年增加近600億美元,估計可為台灣創造110萬人以上就業機會,遠超過台商出走所裁減的失業人數,而使近七年來台灣就業還能增加72萬人,失業率自2002年5.17%的高峰,去年回降至4%以下。
顯然台商不僅不是台灣經濟不好的罪人,還是出口、出超、外匯存底增加、經濟持續成長以及失業率回降的最大功臣。
但在最近七年韓、港、星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能超過5%,而台灣只有3.8%,主要關鍵是政權輪替當年10月27日,在無預警情況下,政府突然宣布已興建三分之一的核四發電廠停建,震驚海內外,使第二年(2001)台灣淪為50年來經濟首度負成長;爾後各年除2004年經濟成長率超過6%外,其餘各年均低於5%,致使平均每年落到3.8%的低成長,也是台灣60年來成長率最低的年代。
雖執政當局一再將台灣2001年經濟負成長的責任推給國際經濟不景氣,但韓、港、星同樣都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它們七年來平均都有5%以上的經濟成長,而我們卻落到3.8%,顯然除國際經濟不景氣外,台灣本身也出了問題。政權輪替當年的前三季,台灣投資還呈兩位數成長,唯在核四停建後,顯現新政府政策反覆無常,缺乏一貫性,政策搖擺不定,不可預測,嚴重破壞多年來好不容易建立的良好投資環境,讓業者與國人對新政府失去信心,外商亦為之卻步,當年第四季投資即轉變為負成長。至2001年第二季國際經濟開始進入不景氣,全年民間投資重挫27%,使2001年經濟淪為2.17%的負成長,顯然停建核四是造成2001年經濟嚴重衰退的罪魁禍首,國際經濟不景氣只是雪上加霜而已。
不久後核四雖然復工,但傷害已造成,而政府政策的反覆無常依然如故;更嚴重的是政府施政將過去經濟建設列為首位,改為「勝選」與爭取「選票」為施政的主軸,拚經濟只是口號,爭取「選票」的工具。近年更為轉移貪腐與執政無能的目標,不斷拋出新議題,分裂族群,挑起政黨惡鬥,整個政府陷入空轉內耗,投資環境遭受嚴重衝擊,國內投資率,直到目前仍未恢復到政權輪替前的水準,經濟成長率焉能提升?
由於投資不足、經濟不振,失業率雖回降,但仍較政權輪替前高出1個百分點,失業人口七年來增加45%,無業貧困繳不起孩童營養午餐費者不斷增加,甚至全家燒炭自殺的也時有所聞;七年來低收入戶人數增加60%、自殺人數增加93%、刑事案件在蘇貞昌前院長大力拚治安後,政府發表的刑事案件果真大幅下滑,但仍較七年前增加33%,治安敗壞未見改善等等,這些誰該負責?日昨本報系聯合報所作的民意調查,歷屆總統誰對台灣貢獻最大,陳水扁祇有5%,僅及蔣經國的十分之一;在功過比例方面,認為陳水扁過大於功的高達54%,功大於過的只有5%,已給了明確答案!
只會粉飾太平的扁政府>中時社論 2007.12.09
過去一個星期,包括行政院主計處、經建會,以及行政院長張俊雄,相繼針對當前台灣經濟情勢,發表重要數據與看法。這些數據與看法,呈現一面倒的樂觀:主計處說,今年第三季國內經濟成長率高達六.九二%,據此,主計處上修全年經濟成長率,將之拉高到五.四六%。然後,經建會接著發布十月份景氣對策信號,跑出「黃紅燈」,表示台灣經濟景氣活絡,甚至,已經活絡到發熱程度。接著,行政院公布去年台灣高低所得家庭倍數下降為六.○一倍,也是六年來的新低。行政院長張俊雄在立法院表示,台灣不論貧富差距或人民的痛苦指數,都比鄰近的日、韓要低,政府的統計數據不會造假。
照主計處、經建會、張俊雄的說法,台灣經濟表現良好,充滿希望,人人安居樂業,貧富差距不大,人民沒什麼痛苦,大家既幸福又快樂,日子好過得很。然而,這景象彷彿是抽象畫裡的烏托邦,而非二十一世紀的中華民國在台灣。現實生活裡的台灣,物價飛漲,薪水停滯,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產業出走,資金拚命買海外基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政府衙門裡高高在上的達官貴人,對於台灣經濟的數據與說法,顯然和市井小民的切身經驗南轅北轍,怎麼用力拉,都沒法子兜攏。
就說主計處好了,今年春天以來,包括原油在內,各種農工原料持續暴漲,升斗小民明顯感受到物價上漲。然而,根據主計處資料,五月份消費者物價比去年下跌,六月份物價和去年一樣。到了七月份,民生市場已經漲風狂颳,主計處還說,七月份物價比去年下跌。
之後,八月物價小漲一.五九%,要到九月以後,數據才逐漸拉高。至於全年消費者物價年增率,主計處還是堅持預估,只有一.七%。整個民國九十六年,基層民眾飽受漲價之苦,主計處卻說,全年消費者物價,只比去年一整年漲一.七%,這種天方夜譚神話,有誰相信?
主計處、經建會、行政院所公布的上述數據,令人質疑之處有兩點﹕一、這些數據,究竟是怎麼計算出來的?二、這些數據,到底能有多少說服力?
先說估測技術,主計處上下都是統計專家,專家的神話還須專家戳破;終於,有專家說話了。前幾天,學者葉萬安就說,主計處高估了第三季經濟成長率,多了一個百分點。葉萬安認為,主計處估經濟成長率,最起碼三角貿易部分,數據很有問題。葉萬安還認為,主計處對於民間消費及投資的預估可能也過於樂觀。
葉萬安是老牌退役財經大員,過去當過經建會經濟研究處長、副主任委員,葉炮打主計處數據,清楚點出主計處以專業唬弄社會大眾之處。
在一般民眾心目中,主計處所公布的經濟成長率數字,說服力也不高。對一般民眾而言,什麼是經濟成長率?經濟成長,就應該是所得增加,就應該是生活變好。然而,主計處公布亮麗成長數據時,民眾所得卻並未增加。主計處自己都說,有接近八成的企業,在過去連續五年,沒有給員工調整薪水;約三分之二的服務業與一半的製造業,薪資不增反減。換句話說,大多數人的生活,根本沒有變好,甚至愈來愈差。那麼,今年五.四六%的經濟成長率,長到誰身上去了?
答案很簡單,都便宜了出口業者,尤其是高科技電子業者。央行壓低台幣匯率,為他們創出口業績,代價是墊高進口物價,讓全民承受;財經兩部給他們各種租稅優惠,他們還要更多減稅;天文價格高檔房地產愈炒愈熱,也是這批「新貴」當買家。
就這樣,報紙與電視新聞往往「五口之家燒炭自殺」與「億元毫宅買氣爆發」並陳,社會貧富差距之大,又豈是「M型社會」所能涵蓋?偏偏,行政院長還說,貧富差距小得很,痛苦指數比日韓低。
照這個趨勢走下去,以後包括主計處、經建會在內,部門所公布的各種統計數字,恐怕沒幾個老百姓相信。對民眾而言,你公布你的數據,我過我的日子,那些數字只供政府粧點門面、粉飾太平之用,與我有何相干?悲哀的是,這樣長久以往,將來就算主計處公布確實數據,也不會有人相信。
別再拿韓國經濟來唬爛了!
‧新新聞 2007/11/29世界上真的很少見到一個國家像韓國一樣,充滿如此兩極化的爭議性,連自己的國民都想棄而出逃。極端的民族性、作假成風的價值觀、以債養債的玩錢術、「非信用」社會等等,在在都和台灣人不同。【文/朱立熙】
「揚韓抑台」?其實有八八%的年輕人想移民離開韓國
世界上真的很少見到一個國家像韓國一樣,充滿如此兩極化的爭議性,連自己的國民都想棄而出逃。極端的民族性、作假成風的價值觀、以債養債的玩錢術、「非信用」社會等等,在在都和台灣人不同。
去年我曾接到一位電視台記者的電話,請我評論「韓國將引進台灣勞工」的新聞。我因懷疑新聞確實性而加以拒絕之後,一年來也經常收到別人轉來這則新聞的電子 郵件。最近,又有人在媒體上討論韓國經濟的優勢。媒體上連續的「揚韓抑台」聲浪不斷,引用的數據卻錯誤百出,或是只見表象以偏蓋全。
韓國經濟處於六種赤字
這本書光是看它的目錄頁就很嚇人。第一部:陷於惡性循環的韓國經濟,第二部:崩潰中的韓國社會。各章的標題則是──第一章:六項赤字,第二 章:泥沼中的國際收支,第三章:日圓「套利交易」的逆襲,第四章:通貨危機再來的惡夢,第五章:韓國出口企業的實態,第六章:可怕的全教組與教育平準化, 第七章:殖民地經濟大國,第八章:留守父親的悲慘現況,第九章:嚴重的國內空洞化,第十章:「綜合股價指數」最高值的疑惑,第十一章:崩潰中的韓國社會, 第十二章:激增的出走(脫南)潮,第十三章:GDP成長五.○%之謎,第十四章:新聞報導的可信度。
距第二次金融危機不遠
在本書之前,二○○七年二月二十二日網路新聞「亞洲時報」(Asia Times)在一篇評論(Economic crisis closing in on South Korea)中就已指出,到去年底,南韓的「短期外債」(即一年內必須償還的借款)累計已達到一千兩百億美元,占整體外債的四六%。值得注意的是,一九九 七年爆發東南亞經濟危機時,泰國的短期外債占外債總額的比例,也不過是四三%。
南韓地下經濟活動猖獗
還有一個外界鮮少注意的事實是,南韓地下經濟活動猖獗,主要的金融投機又以房地產炒作、短期資金(地下錢莊)借貸等為大宗。地下金融活動之 興盛,從一九八○年代以來,就占了國民總生產的一半。這是金融制度健全的國家所無法想像的情況,一般投資銀行家或市場風險分析師根本都沒有注意到這個南韓 獨特的經濟現象。
家庭負債創下史上新高
為了支付房屋貸款與信用卡開支,韓國的家庭負債也創下史上新高,到去年底為止的家庭借款總額為五百八十二兆韓元,比前年增長了一一.六%。 以信用卡來支付房貸和消費支出,使得信用卡借款也達到高峰。而五百八十二兆韓元的家庭債務,也超過了一九九七年金融危機當時的三倍多。許多韓國人是靠借貸 次級房貸來購屋,而且採多重交互擔保,當不動產價格暴跌時,所導致的連鎖波及效應將不容小覷。
拜託大家,別再拿韓國經濟來唬爛了!
景氣黃紅燈 標準降了啦【經濟日報07.11.29何孟奎
經建會公布10月景氣為代表「活絡」的黃紅燈,國民黨立委李紀珠昨(28)日說,這跟人民感覺落差很大。
經建會7月重新修改景氣對策信號的分數標準,降低門檻,所以才出現黃紅燈。
李紀珠指出,經建會的景氣燈號結果甚至跟許多民間調查結果落差也很大,不論是中央大學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經建會房市信心指數,或是與執政黨友好的台經院所做的製造業對景氣看好指數,都明顯下降。
李紀珠舉例說,以前直接間接金融變動率13.5%才是黃紅燈,現在只要8%就落在黃紅燈;股價指數變動率以前要20%才是黃紅燈,現在只要11%就好了,工業升產指數黃紅燈標準也從7.5%降到7%,「門檻往下拉,當然容易跳到好的標準」。
她指出,經濟成長每次拉動最大的是出口,但壓低匯率拉高出口,結果是中下階層必須忍受高物價,進口麵粉、油都漲價;她指出,這只是造福一小部分人,出口成長反映到人民福祉上其實是有落差的。
李紀珠說,進口機器設備已連續兩個月負成長,這代表景氣出現黃紅燈的背後靠出口拉動,但進一步帶動投資增加、就業增加、消費增加的力道卻減弱很多。
低雙率政策 肥了出口 瘦了內需> 中時07.11.27彭漣漪
政府壓低匯率、利率雙率,造就了出口榮景,衝高經濟成長率,但真正獲利的只有出口業,從此次主計處統計可發現,只有少數與出口有關的行業,才有調薪的可能,而且,台灣經濟由農業往工業再往服務業發展的步調,現在竟出現服務業萎縮情況,和先進國家逐漸轉向服務業的趨勢背道而馳。
根據主計處資料,九五年全年就業者的流向,進入工業部門者占卅八%,較上年卅三%明顯增加五個百分點;進入服務業部門者占六二%,較上年六七%減少近五個百分點。這表示,台灣走回製造老本行的趨勢,這五個百分點的就業人口,追逐著高就業機會、高薪資表現流動。
對全台六○四萬受雇於工業及服務業的薪水族來說,要擠進「有加薪一族」,變得非常困難,只有二一%廠商有調薪,而且有十五%企業是只針對部分人員(通常是績效好、或屬於核心人員)調薪;全面調薪的企業只有六%。至於薪資調很多的就更鳳毛麟角,只有○.二%的廠商調薪幅度超過十二%。
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各行業的薪資差距越拉愈大。服務業有近三分之二沒加薪,這群人薪資往往只有兩萬、三萬。說得殘酷一點,有加薪跟沒加薪其實差別也不大,只能自己勒緊褲帶。
加薪一族多半是屬於科技新貴,如電腦、通訊及視聽電子產品製造業,就業人數只有廿三萬;電子零組件製造業,也只有卅八萬人,即使他們對消費有助益,可以買豪宅名車,吃鮑魚熊掌,但畢竟人數過少,帶動效果有限。
批發和零售業 的就業人數高達一百三十五萬人,卻屬低薪資、沒加薪的那群人。 台灣經濟,早已是出口喜、內需憂的「跛腳型經濟」。而根據主計處最新的經濟預測,出口比預 期中更好,但內需依然在低檔徘徊,這表示,出口繼續暢旺,這個領域的廠商可能有能力繼續加薪,而內需行業則繼續低迷,離加薪又更遠了一些,未來薪資可望繼續「M型化」。
政府的低雙率政策,加上對特定行業的租稅優惠,維持了一個相對漂亮的經濟成長率,但結果肥了出口,瘦了內需,大多數的人要承受低薪、凍薪的苦果。
奇蹟啊!>中時小社論2007.11.24
大家把下巴闔上去,眼鏡碎片掃一掃,先別忙著冷嘲熱諷,沒有確定有罪以前都是無辜的,沒有確定政府數據有問題以前,先假定是對的好了。
行政院主計處把第三季經濟成長率調高到六.九二%,全年經濟成長率上修到五.四六%,至少比其他國內外財經機構的預估多了一個百分點。許多人馬上質疑這是「選舉數字」,財經專家也說太誇張了,但到底哪一邊才是正確的呢?
經濟成長率這麼亮麗,老百姓應該覺得日子比以前好過才對,可是為什麼,台灣唉聲嘆氣的人那麼多,燒炭自殺的好像也沒有少?如果台灣這麼繁榮,為什麼查理要嗆聲、阿珠說生意差?為什麼那麼多小孩被遺棄、老人丟著等死?
台灣經濟跑得這麼快,大部分民眾的薪水卻待在原地動也不動,那到底是誰在賺錢呢?油價、麵包、醬油等民生物資漲了又漲,消費者肚皮愈勒愈緊,商家的利潤一樣愈削愈薄。如果我們的經濟成長率真有那麼高,到底長到哪裡去了?
據說原因主要是電子產品熱銷,台灣連帶沾了不少光。可是現在很多廠商是台灣接單、中國出口,而台灣內部的廠商卻一家家關。就算大公司大老闆有賺錢,絕大部分民眾也沒有得到嘉惠。
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率,可以突然跳高一個百分點,不可謂不是又一次經濟奇蹟。而大家到現在還遍尋不著到底成長在什麼地方,則是另一個奇蹟。相信的人,可以頒「愛台灣」證書了。
扁謝不同調》扁:經濟搞好 未必選得上【聯合報07.11.08何明國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抑制油價及開放投資大陸百分之四十上限的主張,都遭到黨內否決,昨天民進黨中常會又引發爭論,黨主席陳水扁最後裁示,「經濟搞好不一定選得上」。
謝長廷昨天才開始強化「幸福經濟」選舉主軸,打經濟牌拜訪行程,扁昨天常會談話,再度否定謝選戰策略,扁謝在選戰中明顯不同調。
民進黨中常會昨天安排新聞局長謝志偉與財政部次長李瑞倉報告黨產問題,不過討論焦點還是集中在物價飆漲、經濟低迷對選情的影響。
昨天常會上,又有人擔心,如果經濟弄不好,會被泛藍拿來炒作、攻擊,不過立委蔡同榮反嗆說,「民進黨應以台灣主體意識為優先」,如果不能讓人民感動,即使拚經濟,也可能像韓國的執政黨輸掉政權。
也有中常委認為,物價波動只是一時,也有季節性,過一段時間很快就會平息,不必隨藍軍起舞,以免被導向經濟議題,和國民黨陷入纏鬥。
中常委黃慶林也在常會上批謝企業登陸鬆綁主張,他說,基層反映不希望開放企業赴中國投資上限,即使採個案審查,也應該維持百分之四十的上限。偷跑到中國的 資金已經不知多少了,企業沒有根留台灣,失業愈來愈嚴重,他反對給台商就地合法,除非他們把資金回流台灣。也有中常委說,如果要讓中資來台,應該要有配套 措施,不能為了拚經濟而亂開放。
謝長廷解釋,不是要開放或鬆綁,而是依個案、行業別來管理,不應一致性適用百分之四十上限。例如有些企業資金來自銀行借貸,資本結構不正常,不適用百分之四十規定,要更嚴謹,才能避免掏空、債留台灣,力霸集團創辦人王又曾就是最好的例子。
此外,對於謝長廷主張遺產稅及贈與稅降至百分之十以下,也遭到黨內反對。中常委楊秋興認為,百分之十降太低,違反社會公平,應降到百分之廿。陳水扁也說,「財政部曾向他報告,降到百分之十以下或免徵遺贈稅有困難。」
黨主席陳水扁在最後裁示時說,經濟固然重要,「但經濟搞好不一定選得上」,他也強調全黨要團結,不要對外放話。
物價飆漲,到底誰唱衰台灣?【聯合晚報社論007.11.06
民進黨政府拚選舉,絕對有一套。但「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的古訓,顯然民進黨瞭解太少。國內物價飆,民怨沸,民進黨政府卻把整個資源投進「公投綁大選」,完全無視民生疾苦。
政府高層自己無能也便罷了,還動輒抱怨媒體報導,誤導民眾認知!這樣一個顢頇、無效能的政府,胡亂指控,本該激起媒體一致公憤,不料,卻有「綠色喉舌」跟 著起舞,也來批評是「媒體炒作」哄抬了物價高漲的現象。豈不怪哉,媒體不為民瘼請願,反倒轉頭為執政者脫罪、甩責任!這種不當「民主烏鴉」,只當「政權喜 鵲」的勇氣,我們只能佩服。
媒體「亂報」了嗎?隨便舉兩個例子,就能戳破謊言。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十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創下新高達一百零九點七,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五點三四,是近十三年來新高。好,就算替政府說話,說十月份有連續 颱風,蔬果價格飆漲,國際原油亦屢創高價等,通通算上吧,但是,稍稍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計算物價還需加一個公式:核心物價總指數,亦即,把蔬菜水果、能 源等易受季節影響導致價格波動的項目給扣除掉,知道嗎?即使這樣,比起去年同期物價仍上漲了百分之二點二七,是2001年以來最高!
懂了嗎?不是媒體亂報,是政府無能,再加上「御用媒體」在一旁「不問蒼生『問立場』」,誤導政府不務正業,才搞到民眾苦日子過不完哪!
再舉個例子吧。民進黨政府常批評媒體唱衰台灣,幫腔的「政府喜鵲」也動輒把媒體抹成統派,但仔細看看,那些把台灣當朋友,把台灣市場當利基所在的美商、歐 商們,這幾年由於「忠言逆耳」,由於台灣市場優勢不再,而逐漸「以腳投票」遠離台灣,這難道是媒體唱衰的結果嗎?為什麼不說,是民進黨政府除了搞意識型 態,偏偏就是不能搞出點「務實的政績」呢?幫腔的綠營喉舌,敢對那些一直力主兩岸三通直航的美商歐商們,說他們「統派外商」不愛台灣嗎?
唱衰台灣的,絕非說真話、挖掘陰暗面的媒體,很弔詭,常常倒是跟著無能政府「大唱闔家歡」的學舌鸚鵡,這點已經很清楚。
南韓早就不把台灣當對手【聯合報社論07.11.05
世界經濟論壇的競爭力報告,南韓一舉躍升十三名,超越了港台。值得玩味的是,當扁政府還在抱怨國內媒體「唱衰」,親綠媒體則選擇誇稱我仍「大幅領先中國」;同一天,南韓媒體對其進步表現卻輕描淡寫,毫無得意之色,他們更關注的是新一波南韓中小企業從中國退出的問題。
國家競爭力的消長,不難從這些小地方看出來。進步的一方,眼睛盯著前方更強大的對手,也隨時檢視自己的問題;而退步的一方,只是極盡口才狡辯,千方百計把 責任推給別人。八年來,台灣經濟發展不動如山,政府的藉口也依然是那套一成不變的說詞:中國威脅、在野搗亂、台商不忠、媒體唱衰、對外宣傳不夠。當世界的 經濟浪潮翻了又翻,台灣卻只能站在同一塊岩石上向自己喊話;不敢面對敵手、畏怯交手,我們的競爭力要從何提升?
南韓平均國民所得超越台灣兩千多美元,已是無可爭辯的事實。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最近的報告,南韓國內生產毛額達七千九百億美元,成為全球第十大經濟體,較 其官方原估計的二○二○年提前十幾年達到目標。反觀台灣,則以三千六百億美元退居全球廿二名,接連兩年被我們不看在眼裡的土耳其和印尼追過,明年甚至要被 波蘭超越。對此,扁政府的因應之道,只是停止再發布相關訊息;彷彿老百姓看不到、聽不見,問題就不存在。
但競爭力絕不止是抽象的統計,南韓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達新台幣四、五萬元,為台灣同儕的兩倍,學界、業界亦如此。許多台灣年輕人不相信這是事實,不幸,這 就是人進我退的真相。雖說南韓國民所得攀升大半要歸因韓元升值,但反過來問:新台幣的弱勢反映了經濟的委靡,那又是誰的責任?
可笑的是,國慶日才誇稱「台灣經濟不輸南韓」的陳水扁,日昨又改口將台灣競爭力衰退的禍因推給紅衫軍、金融改革和內線交易。陳水扁難道忘記,兩次弊端百出 的金融改革都是他擅權主導,賤賣公股,結果只造就金融的「財團化」;至於內線交易猖獗,其女婿趙建銘還是醜聞第一男主角。台灣銀行健全度排名全球一百一十 四名,比落後國家還糟,陳水扁一家對此可謂「貢獻良多」,不是嗎?
翻閱南韓報刊,有關中國經濟訊息的報導多到讓人吃驚,其中許多是台灣看不到的觀察。原因無他,只要不戴著台灣看大陸那樣的有色政治眼鏡,就不會把自己的機 會和威脅混為一談。最近南韓中小企業大量從山東撤退,南韓媒體評析,這主要是「賺取廉價勞力」的低技術加工業,因勞動法規、稅制和工資等條件變動,失去了 競爭力,業界已在重新思考調整進入中國的總戰略。若在台灣,此事勢必會被定調為中共打壓、用畢即棄、出走台商的「報應」等政治指控,也就失去就事論事的可 能了。
歷經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的重創,南韓十年來的大躍進,讓人刮目相看。主要原因,在其產業界勇敢挑戰美日歐跨國企業,成功締造自己的國際品牌。三年前,僅三 星電子的利潤即超過日本電子業的利潤總和,讓日本感到羞愧交加。反觀台灣,扁政府成天向北京叫囂,卻又不敢與對方展開實力競賽,只是利用權力限制國內企業 的發展腳步;企業綁手綁腳,又失去戰場和戰鬥機會,這才是台灣競爭力削弱的主因。
十年前,相對於南韓大財團當道的產業特質,台灣則以擁有眾多中小企業的靈活彈性取勝;十年後,南韓活躍國際舞台,而扁政府除了利多放送,已經談不出任何經 濟戰略思考。為什麼南韓企業早不把台灣放在眼裡?因為他們的目光放在更大的全球挑戰,而台灣還停留在兩岸的敵對格局,走不出自我孤立的時光隧道。
當陳總統誇言台灣不輸南韓【聯合報社論07.10.15
在很多人視為「生日不快樂」的今年國慶日,陳水扁總統致詞時大談「台灣不輸南韓」。國家元首在重要慶典中「單挑」某特定鄰國,強調「台灣並沒有輸」,本來就 是件既滅不了他人威風、也長不了自己志氣的怪事。果然,南韓媒體立即反應,譏誚陳水扁此舉不但是外交上的「失禮」,也顯現台灣在與南韓的競爭中是多麼焦慮 不安。
台灣失禮嗎?失禮的是陳水扁。台灣焦慮嗎?至少看得出,陳水扁是焦慮的。他在國慶致詞當天所舉出的各種數據,很勉強地想傳遞出「台灣並沒有輸」的形象;這 種「勉強」本身就足為焦慮的象徵。陳水扁所鋪陳「台灣政府的財政情況比南韓良好得多」的畫面,僅僅兩天後就被國內「地方縣市即將破產,主計官員明言中央政 府的債務問題更嚴重」的新聞所沖銷。陳水扁初任總統職位的兩千年,韓國經濟正因亞洲金融風暴之痛而跌倒在地,國際貨幣基金強行介入扶助整頓之恥籠罩舉國上 下;但也就是在陳水扁的任期之中,南韓的平均國民所得一路追趕上、並且超越了台灣!
所以,總統怎有資格公然向老百姓宣稱,台灣不輸南韓呢?
南韓媒體指出台韓競爭中的「焦慮不安」,確是一針見血。陳水扁外強中乾的反駁,是因早已了然民間對於執政黨「失政」以致經濟落後的各種焦慮不安吧?自從南 韓國民平均所得首度超越台灣的前年開始,輿論即不斷進行「台灣怎麼輸給南韓了?」的比較檢討。去年,一份周刊媒體以「八十對八百的戰爭」作為封面故事,針 對政府的義務教育經費扣除人事費用後花在每個小學生身上的錢,台灣小學生平均每年每人只有八十二美元,相對於南韓小學生八百五十多美元的現象。當時的報導 引發各界潮水一般的討論;一些個案故事裡小學生營養午餐菜色不足、學校水電費都要向家長募捐的事實,讓很多人讀得眼淚都要掉下來。當然,時任閣揆的蘇貞昌 之豪語:「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也成了最大的諷刺;何況,「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還是傳誦源自中國大陸的順口溜。
台灣在國際競爭中漸漸落後所引發的國民焦慮感,不只是因為若干數據評比失色而已;而是,政府欲帶領國家「向上提升」的企圖心和戰略全盤棄守。南韓之所以成 為台灣最常比較的目標,除了因並列亞洲四小龍的「兄弟」關係,也因兩者同樣承擔著國家分裂的政治現實,並因此一政治現實而影響著國家整體發展策略。台灣在 過去政治上受到國際孤立、但經濟上採取出口導向發展策略以作為「聯外橋梁」的二十世紀後半葉期間,南韓經濟以集團發展為中心,卻也種下了財閥政治、官商勾 結、市場運作機制失靈等後果;所以「台灣經驗」過去一直成為南韓取經的對象。
但之後的發展,台韓卻各自走上不同的軌道。南韓受亞洲金融風暴之累,反而有了「撥亂反正」的機會,一路衝刺至今。台灣受惠於過去財經體質尚佳而躲過一劫, 但兩千年之後的政經發展一路走下坡,用「自作孽」形容亦不為過。今年初,南韓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十月間,南韓總統盧武鉉步行跨過三十八度 線,與北韓金正日達成了「南北韓關係發展與和平繁榮宣言」;其意義不只在於南北韓之間是否終將和解的可能,而是共同向國際間作出「兩韓互利」的宣示。這倒 也提醒了台灣民眾,兩千年陳水扁就職前夕,夸夸而談「不排除前往大陸進行和平之旅」所給予老百姓的和平安定願景。
台灣的希望快樂願景哪裡去了呢?國慶日,陳水扁以總統之尊強力宣傳「台灣並不輸給南韓」,只是外交上的失禮嗎?更是他自己執政成績上失了面子吧。台灣輸給南韓倒也罷了,台灣是輸給了自己!
扁執政8年 經濟負貢獻【聯合晚報07.09.29蔡佩芳
扁政府執政八年,雖然先後喊出「8100台灣啟動」、「五年五千億擴大公共建設」、「大投資大溫暖」、等口號,但對台灣經濟幾乎毫無貢獻…
大投資 大溫暖 撒大錢
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新出爐的97年度預算總體評估報告顯示,政府投資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已經連續七年「負貢獻」,連96年度、97年度的預測值也是負貢獻。 換言之,扁政府執政八年,雖然先後喊出「8100台灣啟動」、「五年五千億擴大公共建設」、「大投資大溫暖」、「一週一利多」等響亮口號,但數字卻顯示, 扁政府撒大錢的投資對台灣經濟幾乎毫無貢獻。
擴大支出 至少編6334億
扁政府執政七年多,動輒提出追加預算和特別預算,其中主要包括「8100台灣啟動」追加預算、五年五千億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治水特別預算等,為了提振經濟而擴大公共支出,估計至少已編列新台幣6334億元。
但預算中心分析,主計處八月剛公佈的國民所得統計與國內經濟情勢展望資料顯示,過去七年政府投資對經濟成長都呈現負貢獻,即使加上政府消費、公營事業投 資,也僅在94年產生0.36個百分點的貢獻度,與當年度經濟成長率4.07%來看,仍舊偏低。就連主計處預估96年度、97年度政府貢獻度應能達到+ 0.16個百分點及+0.24個百分點,預算中心也不樂觀,認為有待觀察。
執行效率差 難提振景氣
評估報告認為公共建設執行效率太差,以五年五千億擴大公共建設計畫為例,94年度編列的預算直到95年底還有15%未執行,95年度編列的預算,當年度決算更是僅實支36%,執行緩慢,看不到提振景氣的效果。
預算編列紊亂 破壞制度
除了執行成效不佳,評估報告更直指政院預算編列紊亂,破壞國家預算制度。報告中嚴詞抨擊,政院將公共建設投資計畫預算於年度預算及特別預算中交錯編列,規避法令限制,「嚴重破壞預算制度」。
像是高屏大湖工程計畫預算屢次被刪,行政院還持續編列;台灣南北客家文化園區建置計畫的特別預算被刪,政院就逕轉以客委會的單位預算編列。甚至連行政院本身尚未完成核定的擴大公共建設計畫,也先行編列特別預算,都違反法令,有破壞預算體制之虞。
再怎麼野蠻,也不能這樣亂花!【聯合晚報╱蔡佩芳
執政黨的拚經濟一向被在野黨譏為拚口號,現在立法院預算中心明白的數字顯示,政府砸大錢拚經濟,真的毫無成績。
扁政府每個閣揆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先推出個花大錢的新口號、新計畫,近幾年各種追加預算、特別預算滿天飛,有如最方便的提款機,結果只見政府財政負擔越來 越重。立法院預算中心每年提出的整體評估報告一年比一年更厚,建議愈來愈多,對政府不斷擴大財政赤字、不依法編列預算破壞預算制度的憂慮,也愈來愈深。
有立委比喻,這感覺如同家長開學前把錢給了孩子,錢卻被拿去亂花,等到開學日才說沒錢繳學費,伸手要錢。更令人不解的是,政府投資、擴大公共支出,目的就是希望帶動景氣、刺激經濟,現在卻出現負貢獻,納稅人的血汗錢豈不都白花了,成了冤大頭
民進黨執政,把特別預算、追加預算當成路邊提款機不說,「弊案」更幾乎成了公共工程的代名詞,光是近來高官涉案,從經濟部常次侯和雄、水公司董事長徐享 崑、內政部次長顏萬進……隨手點來例子數不完。「收賄」、「圖利特定廠商」、「中飽私囊」的爭議更是層出不窮,到底有多少納稅人的血汗錢,進了貪官的私人 口袋,總該查個水落石出。
多年前民進黨曾有波選戰文宣「『在』怎麼野蠻,也不能亂砍預算」,把在野黨監督預算的職責,扭曲為惡形惡狀的野蠻人,也把在野黨選情打得暈頭轉向。諷刺的是,現在民眾恐怕是更感慨「再怎麼野蠻,也不能亂花預算」。
誰低估了台股、台幣?【經濟日報社論07.09.21
為 了應付次貸風暴,美國聯準會終於停止了不斷升息的腳步,將聯邦資金利率目標大降2碼;一時間各國股市歡欣雀躍,好似一場全球經濟大頓挫的危機,就這樣輕鬆 化解。唯獨台灣股市仍是「斯人獨憔悴」,只象徵性地上漲不到0.29%;於是即有股市名嘴高聲為台股喊冤,而且由於一個月來台股漲幅落後亞股超過6%,許 多人更直指台股被嚴重低估了。
但聯準會此舉,除了在挽救房市與對抗通膨之間進退兩難之外,更直接讓已經飽經風霜的美元幣值招來當頭棒喝。美元不僅對歐元的匯價趨近歷史最低水準,其對主 要貿易夥伴的貨幣之貿易加權指數,更跌到15年來的最低點,因此一時油價、金價等都大幅上揚。除了美國降息使其對資金的吸引力相形見絀之外,今年美國經濟 受到繁榮過頭的房市終於泡沫化的拖累,出現明顯頹勢,當然會讓美元的聲勢受挫。但在美元的一片貶聲之中,我們又赫然發現,在全球各主要貨幣裡,唯獨台幣對 美元的幣值原地不動;換言之,就是台幣緊緊伴隨著美元一同走貶。
其實,拋開如此戲劇性的一幕,回頭看看過去八個月的全球匯市,我們更會發現,今年以來不僅歐元、澳幣、紐幣、加幣等對美元大幅升值,連韓元、泰銖、菲律賓 披索乃至疲弱不振的日圓都對美元升值,唯獨台幣不升反貶。觀察政權輪替以來的七年,消長之勢更要令人咋舌,台幣不僅對弱勢的美元貶值8%,更對從泰銖、韓 元乃至澳幣、紐幣、加幣、歐元等貶值20%到驚人的60%之譜。於是更要有人認為,台幣的幣值是嚴重低估了。
低估,就表示遲早要翻身,補足差價,討回公道。台股既嚴重低估,就要拋掉他國股票,趕緊搶購台股。台幣更嚴重低估,當然聰明的投資者一刻都不應遲疑,要趕緊將一切貨幣兌成新台幣。事實上恐怕不然。
台幣的幣值的確不應該如此低下,因為我們近幾年來經濟表現雖大不如前,到底還維持4%上下的成長率;而且其中絕大部分是出超的貢獻。過去六年之間,每年經 常帳的順差都在200億美元上下,這樣龐大的出超,在其他國家,不僅貨幣會面對強大的升值壓力,而且回顧20多年前的台灣,正是因為連年龐大的出超,大量 流入的外匯變成強力貨幣使信用急遽膨脹,台灣錢淹腳目,才導致股價與房價狂飆。則何以台幣如此疲弱不振,股價也瞠乎人後?
關鍵其實一目瞭然。在我們每年創造出如此巨額貿易順差的同時,有更大量的資金流出台灣,使得國際收支帳出現赤字,我們原來引以自傲的外匯存底,從去年到今 年,不增反減。流進來快,流出去更快,這才是台幣相對於強勢貨幣乃至亞洲每一個國家的貨幣不斷貶值的關鍵。這也正是台灣股市交易量無法擴大,股價欲振乏 力,漲幅在各國之中墊底的原因。
當然,除了資金流量無法擴張,反而不斷流失之外,決定幣值與股價,還有更根本的因素:那就是這個經濟目前的動能,與未來發展的潛力。
台灣經濟失去動能已久。看看政權輪替以來經濟成長的成績;甭管陳總統選擇有利的數據自吹自擂,從政權輪替之後的2001年到去年為止,平均經濟成長率不過 3.48%而已,但最近兩年單單出超這一項的貢獻就占了七至八成,而且還是高度依賴對大陸的出超。這清楚顯示國內投資、國內消費都虛脫無力,除了少數跨海 經營的大企業之外,大多數國內企業都乏善可陳。這樣的經濟,怎撐得起股價與幣值?
然則又何以有許多名嘴專家如此看好台灣,直稱股價、匯價嚴重低估?其實他們也沒有看錯;台灣經濟的潛力遠遠超出眼前的表現不知多少。別的不說,就看從去年 醞釀到今年卻始終無由實現的大陸觀光客來台與周末包機及貨運包機。只要這三合一的局部開放措施成真,台灣的國內市場以及依靠兩岸分工向全球進軍的企業,都 會像吃了仙丹妙藥,立時一飛沖天;則過去十年來種種疲態俱一掃而光,蕭條的百業也會活力大振,民間消費與投資,加上聞風而來的外人投資,可以大大取代出超 而成為經濟成長最大的貢獻力量。屆時股價立可回漲、台幣匯價也要面對更大的補漲壓力。
台灣經濟、台灣股價、台幣匯值,本有如此實力,只是十年來先後被兩個強勢領導者閹割、拘禁、抑壓而無由施展。則所謂低估,不過是壓抑的假名而已;只不知真相何日可出頭天?
台灣經濟真比韓國好?【經濟日報社論07.09.20
陳水扁總統於本周二不辭風雨,出席世界台灣商會聯合會年會,並發表「台灣經濟比韓國好」的談話,以相關數據證實台灣經濟完全不輸韓國。事實真是如此嗎?
陳總統指出,在2003-06年間,台灣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是5.05%,高於韓國的4.25%。關於此點,可從兩方面來看:其一是2003-06年台灣 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不是5.05%;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正式發布的國民所得統計,應是4.6%,雖仍高於韓國,但是總統故意或無意誤用,則不得而知。其二 是,陳總統自2000年5月執政,已超過七年,而僅引用其中四年,顯然是選擇對其有利的數據,欠缺客觀公正;如以其執政的2000-06年七年平均,台灣 每年經濟成長率只有3.8%,較韓國的5.2%,落後四分之一以上。
陳總統說,如以「失業率」與「消費者物價指數」相加,也就是「經濟痛苦指數」,自2000年以來,除2005年比韓國高一些外,七年中有六年比韓國低。要 注意陳總統此處用2000年以來的七年,不是前述的四年,可見其引用數據選擇性極為濃厚。而且「失業率」加「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率」代表「經濟痛苦指 數」,本報早已指出其不當。如分開來看,最近七年台灣失業率平均每年是4.3%,高於韓國的3.7%,顯然台灣職工失業痛苦的比率高於韓國。消費者物價指 數平均每年上漲率,台灣僅上漲0.8%,低於韓國的3.0%,顯示台灣內需不足,乃是經濟成長率低於韓國主要原因之一。
陳總統強調,在貧富差距方面,台灣家戶所得最高的20%是最低20%的六倍,低於韓國的八倍。貧富差距跨國的比較,因各國舉辦的家庭收支調查涵蓋的範圍不 同,在比較時,必須要謹慎小心,更何況出自總統之口。我們遍查韓國相關資料,其高低所得差距,沒有高到八倍的,最高是2000年的6.84倍,而且其調查 不含單人戶及農漁戶,其最近2006年的差距則是5.38倍,但僅涵蓋都市薪資家庭,不能與台灣所有家庭調查相比較。
同時,陳總統也指出,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所公布的「2006年成長競爭力指標」,台灣在全世界125個主要國家排名第六,亞洲第一,韓國在世界排 21,亞洲第四,均落後台灣。可是WEF的「成長競爭力指標」是衡量一國未來中長期經濟持續成長的潛力,而評斷過去及當前競爭力,則應考量整體經濟的表 現。
台韓一向都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出口的消長最能代表對外競爭力,陳總統整篇談話中,卻隻字不提。最近七年台灣出口平均每年增加8.9%,不僅低於韓國成 長12.4%,也較全球出口平均每年增加11.4%低;因此,台灣出口在全球出口市場占有率萎縮,而韓國出口市場占有率則持續擴張;致使台灣出口在世界排 名,自1999年的第14名,2006年退到16名,韓國則自12名提升到11名,彼長我消的情況,相當明顯。再就出口金額而言,過去長時期台灣出口高於 韓國,至1994年被韓超過,即使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韓國受創甚重亦未改變。及至政權輪替前的1999年,韓國出口僅超過台灣16%而已,但 去年已超過45%,今年前七個月更超過55%,一年間差距擴大10個百分點,能說台灣不輸韓國嗎?
再有兩國經濟評比,代表人民消費能力的每人GDP,在過去台灣一向超過韓國,差距最大的1998年韓國受亞洲金融危機衝擊,每人GDP降至7,477美 元,當年台灣雖亦受金融危機影響,但受創輕微,每人GDP僅降至12,679美元,超過韓國5,202美元。韓國在受創後勵精圖治,至2005年每人 GDP躍升至16,438美元,而台灣在執政無能的情況下成長緩慢,每人GDP被韓國超過,去年更落後韓國2,343美元。陳總統斷言台灣經濟表現不敢說 很好,但一定比韓國好。是真的嗎?
在拜讀陳總統談話稿後,發現其於列舉指標項目及年代時,都經過精心挑選,而比較兩國經濟消長必用的出口及每人GDP等,則隻字不提,可見其用心。經我們糾 正其若干數據不實,並作以上的補充,而且將時間擴及陳總統執政的整個七年比較後,還有人相信陳總統所斷言,台灣經濟一定比韓國好?
還在比一比? 南韓不和你玩了【聯合報╱劉順達/教(台北市)
日前,阿扁向回國台商信口開河地說:「台灣經濟完全不輸南韓」,只是七年來,有人老是「唱衰台灣」。
阿扁似乎不太了解南韓,雖然南韓現任總統盧武鉉的處境和阿扁很像。南韓將於十二月十九日舉行總統選舉,距盧氏卸任只剩兩個多月時間。回顧盧武鉉執政五年, 如同阿扁引用各種數據證明「台灣經濟優於南韓」般,盧氏多次引用錯誤的經濟、教育數據,強調政績,結果反遭輿論撻伐。一般韓人認為,這是盧個性所造成。
當韓人向盧氏苦訴經濟低迷,民生困難時,盧武鉉總是不服輸:目前所有經濟指標數字顯示,經濟情況沒有比以前惡化。問題是,大部分韓人不相信盧武鉉的話。
尤其,令韓人完全不能接受的是,盧武鉉將失政原因推給幾家大報紙。盧武鉉認為,自己所推動的施政政策都屬於「改革」範疇,凡對「改革」採取批評的人都是「反改革」。這正如支持阿扁的人均屬於「愛台灣」;反之,就是「唱衰台灣」。
多數韓人對盧武鉉的共同認知是,「不成熟的激情」帶來的傲慢與偏見,及將政治操作成「贏輸遊戲」,不斷製造糾葛和分裂,係來自低級的領導手段。
雖然韓人不滿盧武鉉的領導導致經濟低迷,但相對的,民進黨政府帶給台灣的恐怕更是經濟災難。記得國民黨執政期間,南韓政府或企業紛紛派人來台學習台灣的中 小企業政策,韓人認為,國民黨政府輔導中小企業,讓台灣人民都有錢。反而南韓的財閥政策,造成貧富差距拉大,讓有錢人更有錢。但如今,台灣經濟越來越不如 南韓誠為事實。
目前在南韓,很多年輕人不知「台灣」是什麼;更可憐的是,無論南韓政府或媒體,過去喜歡和台灣「比一比」,但現在,台灣在「比一比」名單中已消失多年。
扁只說對一半【聯合報╱記者許玉君】07.09.19
陳水扁總統昨天一席「台灣比南韓好」的談話,充滿「誰人甲我比」的驕傲口吻。但事實上,阿扁總統只說對了一半。
台灣經濟表現優劣與否,取決於外貿成長速度。八○年代,台灣對外貿易總額高居亞洲四小龍第一,南韓經濟當時遠遠地拋在腦後。近卅年來,台灣的出口總額由意氣風發的四小龍之首,一路滑落至四小龍之末,發展令人不勝唏噓。
從整體經濟發展而言,陳總統昨天只比較兩國過去四年的平均經濟成長率,技巧性地避開台灣二○○一年的經濟衰退。如果將時間拉長,比較亞洲金融風暴十年以來,台、韓經濟表現,南韓十年來經濟成長率平均百分之四點四,依舊略優於台灣平均的百分之四點二。
台灣平均每人所得領先南韓超過半個世紀,但自二○○五年起,已經比南韓少七百七十美元,去年差距進一步擴大,台灣的人均所得在四小龍中敬陪末座。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的競爭力評比,屬於未來發展潛力的一環,但如何將經濟潛力具體落實為亮眼的表現實績,才是執政黨應該念茲在茲的關鍵。
短期痛苦但長期有益:需要勇氣的時刻【經濟日報社論】07.09.17
這 一周,終於要掀牌了。全球金融市場數周來的最大懸念: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柏南克會否降息,以防範經濟衰退的風險,將在美東時間18日揭曉; 台北時間20日,中央銀行將召開理監事會議,決定是否中止緩升的利率政策。處此詭譎混沌的多事之秋,這真的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考量因素之多超乎市場想 像。但借用國際貨幣基金(IMF)總經理狄拉多(Rodrigo de Rato)對這波資產重新定價賦予的意義:短期痛苦,但對中長期穩定有益,或正是此時的貨幣政策所需要的。
自7月27日美國次級房貸風暴重擊全球金融市場,引發流動性緊縮,並促使美國、歐洲、日本等各大央行聯手注資救市以來,市場一直期待Fed終將採行直接調 降聯邦資金利率的手段,以降低貸款人負擔、維持消費信心,避免美國經濟走向衰退。不過,正遭逢上任以來第一個危機考驗的柏南克,始終表現得雲淡風輕,對利 率動向訊息更是滴水不漏,吊足了市場胃口,也讓Fed得以保有決策彈性。因此,儘管市場預期降息者眾,卻沒人敢保證,專攻經濟大恐慌及央行反應,並認為危 機對策須允執厥中的柏南克,不會給大家一個大意外。
這樣的懸念,也正反映了全球中央銀行的難處。在次貸風暴引發金融市場大動盪之前,各大央行的共同目標都是打擊通貨膨脹;因而原訂年初啟動降息的Fed暫時 打住,歐洲的英國、歐元區等則加大升息步伐,日本也展開推升利率的準備,中國大陸的宏觀調控更是動作頻頻。但次貸風暴帶來的信貸緊縮,並可能衝擊消費等實 體經濟的憂慮,讓貨幣政策陷入兩難:升息,可能升高經濟衰退風險;降息,不只讓通貨膨脹火上加油,還給了次貸風暴的肇事者解套的機會。於是,停步觀望成了 許多央行的選擇,英國、日本及歐洲央行等最近都決定按兵不動;但日本除外的亞洲國家仍然走自己的路,如南韓在8月初上調利率,中國大陸更在上周末執行了今 年第五度升息。
那麼,選在Fed之後召開理監事會議的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將何趨何從?是持續走美國路線?還是另拓新徑?在討論這個問題前,先說件陳年往事,或能凸顯不當 政策危害之深,讓政策當局有所警惕。市場應該還記得,民國70年後期的總體經濟失衡及其後的景氣大蕭條,當時台股曾從12,000多點遽跌到2,000多 點,房市也從高峰落至谷底;在那之前,貨幣供給額曾連續三年以超過20%的速度擴增,但央行動作姍姍來遲,終致泡沬遽破後的痛苦調整。形成資產泡沬的原因 眾多,一般將新台幣緩升及信用過度擴張視為禍首,原為保護出口及企業的雙率政策成了延後痛苦的嗎啡,不只無效還留下嚴重的後遺症。
這幾年的貨幣政策再次讓人感受到央行的保母心態。自民國93年7月與Fed同步展開升息的央行,三年來已12次升息,將指標利率重貼現率上調到 3.125%;但與美國的利差,則從高於1.5碼變成低於8.5碼,以低利率支持低匯率、出口競爭力的政策傾向至明。過度傾斜的雙率政策對經濟帶來的傷 害,各方討論已多,不再多述。現今貨幣政策的新狀況是,美國降息壓力日增,果若Fed啟動降息,台灣有降息的空間嗎?從現在的角度看,龜步的升息或可減輕 經濟調整的壓力,卻也限縮未來以降息刺激景氣的籌碼,央行顯有失策。
再者,貨幣政策的本質是引導中長期的資金運用與分配,在短期面多只有政策決策的宣示意義;這既是台灣經濟曾付出慘痛代價的心得,近來對Fed前主席葛林斯 班過度降息的批評也是出自於此。因此,在沒有立即性危機下,央行主導的貨幣政策應去掉短視的振興市場想法,並完全回歸確保台灣經濟健康成長的長效觀點;準 此,考量國際利差導引資金流向、物價上漲壓力、負利率陰影未除、流動性過剩等因素,台灣目前並無駛離升息軌道的必要。可以預見的是,這樣的決策恐得承受市 場波動的壓力,但最終還是回歸經濟基本面。短期痛苦但長期有益,貨幣政策執行者要有做出正確決策的勇氣。
望央行確以「全民利益」為念【聯合報07.08.26社論】
八 月全面引爆的美國次級房貸風暴,讓全球的中央銀行異常忙碌:美國、歐洲、日本等各大央行全力緩解流動性枯竭的危機,以頻繁的公開操作為市場注入大量資金; 紐西蘭、澳洲及亞洲央行則是頻頻現身匯市,嚴防本國貨幣的下跌;受這波國際金融動盪影響尚小的中國人民銀行也沒閒著,在上海股指搶攻五千點大關之際,執行 了今年第四度的升息;同一天,我國房產業者拜會了彭淮南,要求央行不要升息過速。一時之間,世界經濟的目光都在看著央行。
這樣的聚焦,凸顯了近期全球金融市場的大波巨浪,已對當前處於二次戰後黃金時期的世界經濟帶來不容忽視的影響;現在正是這個成長勢頭能否持續的轉折時刻, 而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動向最是關鍵。在八月風暴驟起之前,全球央行的頭號敵人是明顯升高的通貨膨脹壓力,升息或暫緩降息原是一致的共識;如今,迎面逼來的 金融泡沫修正打亂了這個共識,讓貨幣政策的考量與執行都趨於複雜;對台灣而言,長期累積的政策偏差及接踵而至的政治壓力,則讓決策的難度更高。
儘管在中央銀行的經營目標裡,物價穩定、金融穩定優先,經濟成長居後,但在實務上,貨幣政策的重商傾向明顯。在工業發展初期,創造所得階段原屬必要之惡; 但近年經濟結構轉型,進出口平衡、服務業崛起、人口高齡化等,重商的代價愈來愈大,貨幣政策已須趨向中性,以避免不同部門間的失衡、摩擦、對抗,甚至套 利。可是,從近年貨幣政策走向看,央行不僅沒有展開微調行動,甚至還有些變本加厲的重商傾向,結果卻是讓自己深陷打擊通貨膨脹無力、刺激經濟成長無籌碼的 尷尬局面。
舉個最明顯的例子,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自二○○四年七月起,在二年間升息十七次,將聯邦基金利率從百分之一升到百分之五點二五,並從去年六月起 維持至今。同期間,台灣指標利率重貼現率從百分之一點三七五,歷經三年、十二次的升息,才升到目前的百分之三點一二五,與美國的利差由正轉負,一來一回差 了百分之二點五,就可看出央行刻意維持低利率的政策傾向;而其主要目的,自是維持新台幣的低價,以提升出口競爭力。
然而,濫用低利率、低匯率的結果,卻導致經濟成長結構的失衡,近年台灣經濟外熱內冷,貨幣政策要負部分責任;雙率雙低也造成民間資金的大量外流,當央行口 口聲聲提醒民眾海外投資風險時,似乎忘了自己才是逼著民間資金遠離家園的始作俑者。此外,雙率政策對存款人、進口者的虧待,也間接帶來所得、財富重分配的 效果。更重要的是,長期的低利率提供資產泡沫孳生的溫床,不僅是通貨膨脹的根源之一,也埋下金融不安的種子;因為資產泡沫總有難以為繼的時刻,金融體系終 須承受價格崩落的損失,美國次級房貸危機正提供了鮮明的教訓。
對央行來說,現下的掙扎可以想見。畢竟,這波全球金融動盪震波不小,世界經濟的下檔風險升高,央行繼續升息的考量中,不得不納入經濟代價的因素;可是,世 界經濟連續四年以百分之五的速度成長,景氣過熱、資產價格泡沫、通貨膨脹的疑慮始終如影隨形;尤其這次全球央行大量注資救市,回神後的市場勢將面對流動性 氾濫的壓力,實亦無降息條件。
除了經濟面因素,政治形勢是另一個觀察指標,在當前這個時點上尤其敏感。因為明年三月總統大選投票前的二月,是央行總裁任期屆滿的換屆時刻,在新任央行總 裁由執政黨提名、並享有任期保障下,政治形勢對央行貨幣政策會否產生影響,受到高度關注;前一波央行雙率政策逆轉、導致股市急漲,被市場視為助執政黨作 多,即是源自這樣的聯想。所以,面對房產業者勿升息過速的建言,央行答得簡單:「以全民利益為考量」;現在,就要期待央行真正做到表裡如一的以「全民利 益」為念。
會衰不是用唱的...做的好怎麼樣都不會衰..做不好自然就很衰...
挺蕭萬長 馬英九:股市榮景是假象
【聯合報07.07.22林新輝、楊昌林/台北—台中連線報導】
距離總統大選還有七個月,陳水扁總統及馬蕭陣營為「股市上萬點」隔空交火。馬英九昨天力挺副手蕭萬長,指目前的股市、房市榮景只是假象,民眾希望國民黨站出來「弔民伐罪」,找回台灣人的核心價值。
陳水扁重砲轟擊蕭萬長是「請鬼拿藥單」,馬英九上午參加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議,大力推崇蕭萬長。他說,蕭萬長願意站出來跟他共同打拚,最主要原因就是他 們都認為,找回台灣核心價值的時候到了。蕭萬長昨天在台中市也強力回擊陳水扁。他說:「不管誰講我什麼,是人也好、鬼也好,只要為台灣人民做事,叫我做牛做馬,我都願意!」
馬英九指出,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在亞洲吊車尾,股市、房市上漲只是假象,人民生活仍受物價上漲之苦。國民黨若能勝選執政,將會放寬對企業限制,促進資金 在兩岸流通,並在一年內完成兩岸航權談判促成直航,因為直航縮短台商兩岸往返時效,企業反而更願意「根留台灣」將總部、研發、育成中心設在本地。
【記者凌珮君/高雄市報導】行政院長張俊雄和國民黨副總統參選人蕭萬長昨晚在高雄市青商會五十周年慶上鬥機鋒,張俊雄強調台灣股市已突破九千點,未來經濟發展看好;蕭萬長則批評台灣近幾年經濟成長停滯,被原本落後的韓國追過,經濟一定要重振。
張俊雄先致詞說,他在關鍵時刻接任閣揆,八月分起政府將對中小企業投入資金扶植。
蕭萬長說,台灣經濟停滯不前,韓國國民所得超過台灣;高雄港貨運量更從世界第一降到第六,「台灣經濟需要救,所以我又出馬。」
房市榮景何時了?【經濟日報07.07.17 社論】
台灣的房市與股市向來與大選有明顯的相互關聯;因為不分那個政黨,為了爭取政權穩固,選前總會不遺餘力地營造繁榮的表象,而股市與房市正是最容易操弄的櫥窗。證諸目前台灣股市與房市的高度繁榮,這樣的推論絲毫不謬。但平心而論,單憑一個多月來的所謂「一周一利多」,或再加上中央銀行努力拉抬台幣對美元的匯 率、阻止資金大量外流等舉動,並不足以營造出目前的榮景;還有更多必須仔細推敲的因素,對美麗的櫥窗良有助益。但正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旦這些因素消 失乃至反轉,則不論房市抑或股市,都將面臨猝不及防的危機。
我們先看房市。房價的起落當然決定於供給與需求兩面的變化,但在大部份時間,供給的起伏都較為溫和,甚至常是追隨價格變動之後的被動調整。因而倘能掌握需求面的變化趨勢,則房價的走向即知過半矣。
這一波房市的繁榮,有幾項不容忽視的因素。首先,近年來利率的超低水準,對許多自住型與投資型買主形成極大的誘惑。主要的原因自是由於對每個月分期付款購 屋者,利息乃是最大的負擔。當今日貸款利率降到2、3%的超低水準,與10年前兩位數的利率相較,簡直低得離譜,因而購屋者的利息負擔也大為減輕。只要這 樣的低利率依一般判斷還能持續,大膽靠借貸購屋,就會十分熱絡。
其次,低利率通常伴隨著寬鬆的資金同步而來,近幾年國內投資意願低迷,每年國內儲蓄總額都遠高於投資需求,而出現巨額超額儲蓄,顯示不論一般企業、家庭還 是金融機構,手頭上都抱著大筆資金不知如何獲利。雙卡風暴爆發之後,多年來仰仗雙卡為其獲利金雞母的銀行有若驚弓之鳥,對消費金融避之唯恐不及,乃大肆擴 充房屋貸款為保命手段。這許多資金擁入房市推高房價,造成房價將持續上升的預期,從而產生十分誘人的資本利得,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引誘無處可用的資金愈來 愈熱切地投入房市。近來大陸股市直上高峰,遠超出合理的水準,許多獲利回吐的投資客紛紛找尋一個像台灣這樣房價與股價都相對低廉的避風港佇足觀望,靜待大 陸股市回跌回補的時機。這些資金估計每月均以數百億計,對台灣的房市、股市都會有極大的煽風點火作用。
第三,近20年全球廉價勞工擁出,使勞動報酬與所得分配均出現兩極化發展。居於金字塔頂端的幸運兒為數更多也更富有,因而造成頂級住宅巨豪行情的直線上升。這些被一再渲染的個案,在某種程度上被當做房地產市場的可見觀測指標,而帶動整體房價上揚。
第四,多年來若干重要公共建設如高鐵、捷運、東西向快速道路等紛紛落成或即將完成,與其相關的房地產均成為炒作的對象,使價格不斷攀升。近來政府一周一利多也多喜利用公地或國有事業工地進行開發或都市更新,同樣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然而這些因素都不是恆常不變的,甚至隨時可能反轉。就從大陸股市撤回的資金而言,人人都知道它們是見風轉舵的,只要大陸股市一回檔,就會有大筆觀望的資金重新去卡位。當這樣的大震盪出現,已經居高思危的房市很可能禁不起震撼而讓預期一夕倒轉,立刻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高鐵已完成通車,大部分捷運也建設完成,政府近年來並沒有大規模進行其他公共建設,因此炒作的題材已消耗殆盡,支持房價上升的力量自然後繼無力。
低利率政策當初在許多國家都是為對抗通貨緊縮而採取;同時,全球物價上升率近10年來普遍保持在2、3%的低水準,讓名目利率隨之降低。但前幾年通貨緊縮陰影早已被拋在九霄雲外,隨著油價、天然物資與農牧產品價格節節上升,通貨膨脹才是當今的新流行;因而歐、美各國利率早已大幅調升,國內利率看來也會同步 上揚,則未來的貨幣政策走向緊縮恐不可免。事實上過度仰賴房屋貸款的許多金融機構已開始針對部份投資型個案抽緊銀根,則支撐房價上升的最根本因素也開始惡 化,甚至成為負面力量。
整合上述各項因素,房屋需求的支撐力量已經越過巔峰,有反轉而下之勢,受到房價上漲的資本利得吸引而躍躍欲試的投資者,恐怕要三思而行了。
炒股真能生信心?【經濟日報07.07.12社論】
近月來行政院大力炒作,周周釋放利多;央行卯力拉抬匯市,並祭出一連串措施,力阻資金外流;再加上外資的配合,導致近日台股量價創波段新高,重上陳水扁總統就職前股價高點,一舉攻破阿扁魔咒,故市場盛傳景氣上升、投資信心恢復。炒股,真能生信心嗎?
行政院長張俊雄就任後,隨即宣布是選舉內閣,努力每周釋放一利多;一個多月已推出土地增值稅10%優惠稅率,擴大適用,遺贈稅大幅調降,國家發展基金編列 百億元,預計在三至五年內投資中小企業五、六百家,信用保證基金四年內對中小企業保證融資提高到1.6兆元,勞退基金目前6,000億元,以40%上限 2,400億元可投資股市;最近又推出四處大面積都市更新案,號稱可帶動3,500億元商機,創造10萬就業機會;四大基金也伺機出動,進場加碼,將台股 推上萬點等等五花八門不一而足。行政院只要能抬升台灣股市,不管什麼花招都可使出,甚至不惜犧牲稅收、賤賣祖產拉抬股市,創造有利民進黨選舉的環境。
中央銀行不顧超然獨立的立場,配合演出,全力拉抬匯市;為阻擋國人資金大量外流、改存外幣存款或投資國外證券,除道德勸說外,更會同金管會採取各種拖延戰 術,兩個月來幾乎全面凍結審核境外基金,到目前已有240檔境外基金躺在主管機關,等待審核通過放行。央行並公開喊話將資金投入台灣股市。
行政院、央行、金管會共同操控作多拉抬股市,外資認為有機可乘,大舉進攻台股,自6月初以來,買超台股超過2,500億元,國內投信與自營商隨即跟進,創 造資金利多行情;本月10日證券集中及店頭市場成交總值突破3,000億元天量,集中市場加權指數達到9,384.73點,創民進黨2000年執政以來新 高,短短40天內上升1,240點。行政院及主管單位都認為炒作有效,預期台股突破萬點不是問題。
然而此波台灣股市榮景,在政府極力作多下,真正最大收益者是外資,其次是國內投信業者與自營商,散戶投資人因對執政團隊缺乏信任感,多持觀望態度,而收益 有限。但政府主管部門認為股市繁榮會帶動買氣,零售業及百貨公司上半年營業額都有4%以上的成長,顯示景氣已上升,下半年更可望有6%的成長。好似景氣靠 政府作多及用喊的就會升起,可是真實情況並非如此樂觀。
經建會上月底公布的5月景氣對策信號,仍然深陷轉趨不景氣的黃藍燈;而產業對未來三個月景氣之預期,轉好的只有10%,轉壞的卻高達22%,情況比半年前 還差。其次,上半年實際稅收情況,證券交易稅增加13.1%,反映證券市場的榮景;但代表市場交易的營業稅及貨物稅,卻分別減收1.9%及9.3%,毫無 股市帶動買氣的跡象。再者上半年進口消費品減少0.7%,1-5月民生工業生產也減產0.8%,上半年消費者物價僅上漲0.6%,也完全看不出內需有上升 的跡象。
最近公布兩項國際消費者信心調查,一是尼爾森全球消費者信心指數,在調查的47個市場中,台灣自去年下半年的第41名,今年上半年下滑為43名,倒數第 五;另一是萬事達國際組織調查亞洲13個國家與地區今年第二季消費者信心指數,台灣竟然落在菲律賓、印尼及泰國之後,敬陪末座。顯然,台灣消費者信心即使 有回升,但升幅不如人,還是吊車尾。此外,日昨本報引述倫敦金融時報報導,新加坡、香港、東京、上海、孟買及首爾等各大金融中心,無不積極採取有效措施, 期望在金融全球化潮流中,爭霸亞洲區域金融中心,而獨漏台灣。十年前中央銀行信心滿滿的宣布,要將台北建成「亞太金融中心」,沒想到十年後的今天,在各國 爭取亞洲區域金融中心競賽中,台灣竟被排出局。正在不務正業拉抬股市的中央銀行,此時不知作何感想?
股市是可以靠資金堆積,創造資金行情,短暫上升,但無經濟基本面改善支撐無法持久,反會出亂子。目前外資大量買超,一旦散戶投資人大量進入,可能就是外資獲利了結,散戶投資人再被套牢的時候。作多的政府將如何處理此一殘局,不致聰明反被聰明誤?
中國時報 2007.07.05劉宗志/台北報導
「政府牌」萬點靈?當心多殺多
台股現在什麼「牌」最靈?答案是「政府牌」,市場人士笑稱,只要追隨英明的政府,就可以穩賺不賠;但,也有老手警告,太慢下車可能會被套得死死。
台股正式突破九千點關卡,創下七年來新高,不少號子的投資人現在只看「政府牌」,往人堆裡鑽。見識過萬點行情的股市老手卻認為,明牌漲時可能買不到、跌時又賣不掉,小心「追高殺低」變成萬點行情下的賠錢投資人。
往年暑假外資會放假,在台股交易量就會變小,台股第三季常常會陷入整理,而到了第四季、隔年第一季,由於是產業旺季,一般也是股市相對高點。不過投信業主管說,這種狀況在大選前一年就不一定了,因為「政府作多」的威力可怕,不少外資看好台股上萬點行情,進入七月還繼續買台股,讓市場氣氛「熱到不行」。
投資人張先生就感慨地說,一堆政策全是作多房地產,有地的資產股「當然要買」,什麼基本面、公司財務、產業景況根本不用研究了,多頭市場亂漲一通,賠錢的公司有時漲的還比績優股兇。
投信主管表示,交投熱的另一面,就是投機氣氛也開始興起,這從電視台「投顧老師」也可見一二。過去這些老師各擁市場,力推的股票各有千秋,但近來有一大票投顧老師有志一同推薦「資產股」,配合近期政府拚命放房地產相關利多,擺明要搭「選前作多」的轎。
一位股市經驗十多年、見過萬點行情的老手就說,台股在這麼高的位置,股票都是噴出,而且是亂漲一通,今天追這檔,明天偏偏不漲這檔,「追高殺低」是這個時期常見的現象,所以不少投資人看著指數漲卻反倒沒賺錢、甚至賠錢。
投信主管認為,投資人追高、要當心許多股票一日行情的表現,尤其是「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因為目前大盤位置來到七年新高,第三季又有增資股、外資暑休等情形,回檔整理的機會不小,現階段要開始提防多殺多的急跌可能性。
謹慎看待九千點榮景【聯合晚報07.07.05社論】
上 一回台股指數站在九千點上時,陳水扁才剛剛就任一個月,從九千點跌下來之後,漫長的七年,台股再也沒有動能衝回九千點。這七年當中,發生了很多很多事,其 中跟經濟產業最有關係的,無疑包括了電子高科技產業進一步成為台灣經濟的核心支撐,幾次經濟低迷蕭條時,都是靠電子代工產業賺進來的錢,讓總體經濟的數字 不至於太難看。
然而,這回台股衝上九千點,一個特別的現象竟然就是電子股沒有什麼了不起的貢獻。看看這兩天帶頭漲的公司,士電、南港、台肥、裕隆……都和高科技扯不上什 麼關係。台肥的本業跟農業有關,裕隆、南港賣的是這兩年衰退得一塌糊塗的汽車及相關用品,奇怪了,他們怎麼會有股票漲價的理由?
因為這幾家公司都擁有龐大的房地產,理由就是這個。另外一起貢獻漲勢的還有許多營建公司股票,全都表現亮麗。換句話說,這波台股榮景,基本上是靠房地產利多。
比較過去幾年世界趨勢,台灣房地產相對沒怎麼漲,或許這時候有補漲的空間。不過投資人可能也要回頭想想:讓別人房地產漲價時,台灣落後沒漲的原因何在?最 關鍵的,當然是台海兩岸的情勢不明。過去幾年,台灣與大陸關係緊張,台商被迫「二選一」,很多人去了大陸就回不了台灣,人走了錢又沒回來,當然影響房地產 市場需求。再者,民進黨政府慣常遇到選舉就以挑釁中共為主要手段,國際間都將台海視為戰爭高危險區,可能打仗的地方,房地產怎麼會有前途?
這個節骨眼上真要投資的話,不能不思考:過去影響房地產市場的負面因素,已經消失了嗎?政府拋了許多開發案來刺激、維持房產榮景,可是本質上,對於兩岸貿易封閉緊縮的態度,卻沒有改變。陳水扁總統還當著王永慶痛斥「一中市場」,這種態度難道會有助於台商回流嗎?
更令人擔憂的,是選舉馬上又到了,民進黨可能放過族群議題、兩岸敵對,不進行選舉操作嗎?民進黨拿來搶選票的手法,是破壞內外政情穩定最大的力量,內外動盪下,房地產真的還能樂觀繁榮下去嗎?
投資人請三思!
中國時報2007.07.06【王宗彤/台北報導】
台股衝上9100 大半散戶沒賺到
台股昨日再創新高,指數登上9148.78點,在市場全面看好的選前萬點行情將來,在這次資產重分配中,散戶多半看得到,卻吃不到。
根據證交所最新數據統計,到今年六月底止,市場開戶人數約有798萬人,而統計六月實際交易的人數也只有約151萬人,也就是說台股六月以來由外資拱起的大行情,漲了約793點,漲幅約9.7%,市值增加約1.9兆元,也只有約18.92%的人賺到,換言之,這1.9兆,是由151萬人去分配,平均每人六月等於月薪進帳約126萬元,實際來看,幾乎有八成以上的投資人,在六月這波行情裡,是根本沒有賺錢的。
再把時間拉長,這波選舉大行情可以說是一年前開始啟動,從去年七月指數在6232低點時,當時外資持股只有約1.23億張,融資餘額卻有2418億元,後來指數緩步攀升到6681點時,當時散戶融資反而是減少的,減少近250億元,許多散戶看到指數有漲一點點就出手,殊不知,外資早已從6232低點開始增加持股布局,為了就是要賺後面這一大波。
而後,股市漲到昨天的9148新高點,一年內大盤漲了有46.8%,但融資餘額增加約31.18%,指數已經漲了2916點,分析師說,散戶還「後知後覺」,這樣是要怎麼賺贏人家。也難怪,現在指數漲過9100點,很多散戶都說賺不到,政策的大利多,只肥了外資、老手、中實戶。
這與散戶的心態有關。上班族劉先生,是領固定薪水的銀行行員,多年前剛開始投資時,「堅持股票沒有賺錢不賣」,有的股票4、50元買進,曾經還跌到10元以下,最近雖然股市有漲,但還是漲不到自己的股票,例如,旺宏買在40元相對高檔,結果近年來連年虧損,分不到股利就算了,就連最近股價漲起來,也才漲一點點,根本不能看。更別說買到的雞蛋水餃股,早就錢沉大海。
幾次傷害後,現在他根本不相信所謂長期投資,後來每次賺10%左右就獲利了結,但如果虧錢的話還是不會認賠停損,「因為虧錢的感覺真的很不好,」他說,反正沒賣掉就是還沒正式損失,就是這樣凹的天荒地老,凹到雞蛋水餃股也變壁紙。
更別說早期的散戶,只愛聽明牌,不管基本面與趨勢,殺進殺出幾次後,根本就等於沒賺。散戶最基本的心態就好像電視劇名言:「我無甲意輸的感覺!」就是不甘心虧錢,甚至輸了還想翻本,所以就越輸越多,總要有個多年的慘痛經驗後,才會有所領悟。
面對每況愈下的國內經濟...
國營事業員工說-獎金照領 業務照辦
公務員說-上有政策 下有對策
商人們說-哪兒有奶 便往哪鑽
勞工們說-苦幹實幹 但顧三餐
老師們說-有錢亂灑 學童
鑰匙兒說-媽媽夜班 爸爸加班
大學生說-畢業失業 情何以堪
青少年說-大人亂搞 前途茫然
老百姓說-給我麵包 其餘免談
選民們說-端出牛肉 別再空談
候選人說-選舉救國 選上過關
執政者說-有夢最美 肚子扁扁也甘願
我說-勒緊褲帶,省吃儉用 2007-07-05 18:48:27
然而,或許是由於焦慮之故,蔡政府最近連續採取升高緊張的手段來因應情勢,連帶使得社會氣氛丕變。短期而言,這或許有若干轉移焦點和紓解壓力的作用;但長期來看,卻可能破壞民主體制的正常運作,更可能傷害行政部門的士氣和專業,甚至危及蔡政府日後要進行的司法、年金、國會等各項改革,並不明智。更進一步說,今天的台灣隱隱然已可預見三個政治崩壞的徵兆,令人憂心。
第一,政治完全凌駕行政,導致專業遭到架空。表面上看,總統召開「執政決策協調會議」是出於好意,希望拉顛躓的林全內閣一把,加速整合黨內異議。實質上,這種政治掛帥的干預手法,卻反而削弱了行政部門的專業意見及客觀原則,使事務官變得更隱形,政務官變得卑微。近年台灣內閣閣員的身價一路看貶,專業不再受到重視;而從協調會議中林全的意見被稀釋,更是一次重貶。
第二,蔡英文不斷插手大小事務,除有擴權之虞,更對政府體制造成不當的暗示和影響。最明顯的例子是,蔡總統最近指示要對兆豐案嚴加究責,行政院「督導小組」立刻將前後任六名財金首長移送監院,檢調也隨即將箭頭轉向鑒機而收押蔡友才;這種操作,難免讓外界有「迎合上意」之揣測?此外,蔡英文為郭瑤琪案表示「不捨」與「不平」,就一個早已定讞的案件而言,當然是不尊重司法的表現,更為她即將推動的司法改革增添障礙,但蔡英文似毫無所覺。
第三,台灣的天空每天都是戰鬥狼煙遮天蔽日,民眾卻看不到政府拚經濟的努力。人民選擇政黨輪替,是希望新的主政者能為大家帶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喜歡膜拜政治人物,更不是因為憧憬新國家。而如今,政府不斷高喊改革口號,卻無法善用決策做出振興經濟、造福民眾的事;林全內閣標榜的是財經專業,卻日復一日陷在政治泥淖之中難以動彈。八月台灣失業率已經升破四趴,陸客團人數則驟減三成,政治操作上卻仍以務虛為樂。
嚴格說來,台灣的政治不是今天才開始崩壞,政治凌駕專業的亂象也為時已久。遺憾的是,原被人民寄予厚望的蔡政府,上任才四個月即已走到要靠揮舞政治大鞭的地步,這絕非好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