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3 06:41:26阿楨

書同文說同音

哇噻!台灣總統比秦始皇還中央集權獨裁,秦始皇只是「書同文」,台獨杜教長還要「說同音」。

會嗎?李遠哲當年的教改,首要之務不是要解放教育的中央集權嘛!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2007.05.18台北報導】

閩南語不只是說的語言,也可行諸文字,甚至見諸公文。教育部本月底將公布「閩南語漢字三百字詞」,昨天先公布數則範例,未來即使是公文書的寫作,可以用「後日」代表後天;用「家己」替代自己。

「閩南語漢字三百字詞」是閩南語邁向文字化很重要的一步,參與編訂工作的師大台語文所教授李勤岸表示,繼三百字之後,還將繼續編寫一千五百常用字詞,並編輯約收錄兩、三萬字的閩南語漢字辭典,「一般人只要學三千字,簡單說、寫就夠用了。」

教育部國語會執行秘書陳雪玉表示,過去雖也有很多鄉土文學作家用漢字書寫閩南語,但多半各自猜想考證,並未標準化、統一化,以媒體為例,也是愛怎麼用,就怎麼用。即以「我喜歡你」為例,很多人寫「我甲意你」,但也有學者考據後認為應寫作「我佮意你」。

但在教育部公布標準用字後,陳雪玉表示,代表大家對某一字詞該怎麼寫都有共識,不會誤用、錯用,不只可用在文學創作、鄉土教學,甚至寫在公文書上都沒有問題。

(中央社記者劉嘉韻台北十七日電)教育部去年宣布閩南語教材採「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簡稱台羅拼音)後,今天進一步宣布,台羅拼音方案手冊已製作完成,並放上網路供各界下載參考。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執行秘書陳雪玉說,台羅拼音方案手冊對台羅拼音方案有詳細說明及規範,包括音節結構、聲母、韻母、聲調標示使用方法等,都有詳細介紹。

陳雪玉表示,台羅拼音手冊已在網路公布,歡迎各界下載參考,尤其是閩南語教師、大專校院台灣文學系所教師及學生,以及出版業者,都可依照這套拼音方案教學、寫作或編纂教材內容

上一篇:去中國與俄國化

下一篇:假獨與假統

阿楨 2021-12-23 07:26:31

“東南方言古漢語論”者那麼理直氣壯了麼? 2021-12-04

【本文來自《可以用粵語的發音念“下車”,為何非要用“落車”?》】
先秦兩漢語料裡面符合“上車”含義的詞有多種,如“登車”、“升車”、“上車”皆可。如: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登,上車也。”
《莊子》:“王子搜援綏登車,仰天而呼曰:‘君乎君乎,獨不可以舍我乎!’”
《論語》:“升車,必正立執綏。”
《莊子》:“孔子再拜趨走,出門上車,執轡三失。”
然而先秦兩漢語料中符合“下車”含義的詞只有一種,即“下車”。如:
《莊子》:“孔子下車而前,見謁者曰:‘魯人孔丘,聞將軍高義,敬再拜謁者。”
《韓非子》:“造父方耨,得有子父乘車過者,馬驚而不行,其子下車牽馬。”
顯然,“落車”從來都是俗語,“正確”的用詞一直都是“下車”。
  回應
古時候也是各地有各地的方言的,古時候關中和中原地區和嶺南地區方言也不一樣。閩粵客地區動不動喜歡拿移民來說事,但是重點是移民語言對當地土著語言的影響大還是土著語言對移民語言的影響大,至少也是會相互影響的。
本人是福建人,從來沒有聽說文中所說東南方言是正統的話語。
我是一個福建人,在北方上的大學,大一的時候經常被人叫南蠻子,到了大二我就學會了他們的發言,這才沒人當我的面叫我南蠻子。
我在福建呆了8年,聽到這邊差不多40多50多歲的人很喜歡說閩南語是最接近古中國語的方言,喜歡拿閩南語與東南亞地區語音,日語來自閩南語,試圖證明他們的語言是起源于閩南語。福建人說閩南語最接近古中國語,我去廣東,廣東人又說粵語是最接近古中國語,兩者說話的發音天差地別(客家地區還沒去過),能不能先鬥出個一二三,咱們再討論方言和普通話。

阿楨 2019-12-15 07:40:13

簡體字挽救了漢字
當筆者前往北京負笈念書後,由於大陸地區琳瑯滿目的簡體字,基於課業的需要也得正確認知簡體字,發現下列心得:首先,簡體字並不是憑空捏造,它的創造、改進和使用,都是來自於由下而上的普通民眾,重點得讓一般老百姓能識字溝通;其次,繁體字雖說書寫美感,始終不如簡體字易於學習的方便,簡體字的推行掃清數億文盲;第三,容易推廣至國際化,外國人遠渡重洋來華人圈學習中文,簡易的簡體字較受到外國人士的青睞;第四,簡體字的成功推廣,徹底挽救了中國文字。清朝和民國以來,知識分子一度認為中國文字過於迂腐,廢除中國文字,才是唯一出路,而這個時候推廣簡體字,無疑挽救了漢字。
  珍惜漢字在儒家圈的無遠弗界。
每當聽聞有人辯論繁體字與簡體字的優劣評比,筆者認為繁體字並不能單純地被認為是中國文字的正統,要論正統,應該結合繁體和簡體,以及每個時代使用的文字,並深入到每個文字的本身,結合歷史發展的進程。再者,從近代漢字來說,沒有簡體字,就沒有漢字,簡體字代表了一種時代的精神與創新,它掃清了文盲,挽救了漢字,也使漢字越來越全球化。
  繁體字的文化象徵
簡體字擁護者最受不了說繁體字代表中華精神,認為繁體字不過就是一些遲早被淘汰「老字」。漢字簡化自始就有一個誤解,即是將中國文盲率居高不下歸罪於傳統漢字「難認、難讀、難寫」,但事實上影響識字率的更多是社會經濟以及教育因素,而非字體難易程度。
除了繁體字與簡體字之爭外,漢字文化圈中尚有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有類似正體字的傳統漢字,我們應該要有更包容的心態來看待文字留給後世的文化遺產。

阿楨 2019-12-15 07:39:34

平心靜氣看繁簡之爭 2019/12/14 清大博士生林士清

不久前在北大、清華校園掀起一波簡體字與繁體字的較量,主因乃因敢言而知名青年律師陳秋實,在公開的網路場合發表:我不是文盲,所以我學正體字。
是以,筆者花了一點時間來比較繁體字和簡體字的來龍去脈,回頭想想馬英九所謂「識正書簡」當時引發衛道文化界的強烈批判,但在實用性上,筆者認為馬英九的說法固然也有些許道理,起碼筆者在北京讀博這段時間,識正書簡的閱讀及撰寫的習慣逐漸養成。
  簡體字非共黨創造
華夏歷史長河下:繁體字與簡體字向來並存。
  繁簡之爭起源政治
此種文化驕傲卻引來一種偏見:台灣人在網路社群媒體上屢屢見到以「正體字」稱呼繁體中文,甚至以帶著貶意的「殘體字」來稱呼簡體中文,此種霸權式的驕傲作祟,添加了使用者對於語言的特定觀感,也就是語言學中所謂的語言態度。
首先,漢字一共有九萬多個,而被簡化的漢字只有2235個。其次,並不是先有繁體字才有簡體字,在文字演變中,繁體簡體一直同時存在,大部分的簡體字都有上千年的歷史,甚至許多簡體字比繁體字的歷史更長。第三,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筆畫最簡單;金文,延伸出更多的漢字;篆書,再次增加文字量;隸書,比今天的簡體字簡化更徹底;最後,使漢字穩定下來者,楷書可謂居功厥偉,楷書的撰寫方式是奠下繁體中文的基礎。
  近代簡體字運動的鼻祖──太平天國,總共使用一百多個簡體字,大部分被現代使用,目的也是為了提升識字率。
  至於1909年清宣統元年至1934年中華民國時期,先後有數百名學者提出漢字簡化,後遭到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強烈反對而中止。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的《簡體字表》第一表,已收錄1700個簡體漢字,但是抗日戰爭爆發,此工作被迫停止。
  1949年兩岸分治後,台灣蔣介石提倡漢字簡化,後因大陸率先推廣簡化漢字,使這一問題政治化,蔣介石不再倡言漢字簡化,知識界人士誰再談論這個問題,就很可能會被扣上溝通匪幫或隔海唱和的「紅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