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國與俄國化
<波羅的海國家的「去紅軍化」>中國時報 2007.05.11
愛沙尼亞拆除前蘇聯軍隊紀念碑一事,引發它與俄羅斯的關係緊張,而愛沙尼亞此舉可稱為「去紅軍化」,擴大一點說是「去俄國化」,這行動的後果究竟如何,目前還難逆料。而俄國總統普丁已說,這種行為是侮辱自己的人民,因為紀念碑是「獨聯體」(獨立國家國協)團結互助,戰勝法西斯主義的寶貴象徵,褻瀆它就是侮辱自己的人民。
愛沙尼亞與俄羅斯在歷史上有複雜的關係,曾被沙俄併吞,後來獨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德國佔領,後由蘇聯紅軍從納粹手中「解放」,它於一九四○年就加入蘇聯,一九八九年又宣布脫離蘇聯而於一九九一年獨立,曾為獨聯體一員。
這個紀念碑是為紀念一九四四年蘇聯紅軍「解放」愛沙尼亞而犧牲的十三名士兵,他們的遺體也葬於碑下,而這只是象徵而已,事實上在愛沙尼亞的紅軍墓地多達四百五十處,所埋葬的犧牲者有五萬人之多。
愛沙尼亞人口一百卅萬,其中俄羅斯族就有卅萬,愛沙尼亞人認為這紀念碑是俄國人曾統治愛沙尼亞的象徵,而俄國人則認為這是各民族為反法西斯主義作出犧牲以及法西斯主義最後崩潰的象徵。
這兩種意識截然不同,但愛裔人口佔多數,執政者也是愛裔,於是決定要拆除紀念碑。愛沙尼亞當局「去紅軍化」、「去俄國化」的動機當然是無可置疑的,這純粹是意識形態的決定,很難說對錯。
俄羅斯對這行為當然憤慨,外長拉夫羅夫直指這是向俄羅斯挑釁,將有嚴重後果。問題是紅軍公墓不僅在愛沙尼亞有,在波蘭、匈牙利及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中都有,大家都效法愛沙尼亞的話,糾紛豈不更多。
這種事件與美國有關嗎?二○○五年布希在愛沙尼亞鄰國拉脫維亞出席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活動時曾發言稱:「併吞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並導致蘇聯統治東歐,是最大的歷史錯誤之一。」這不是鼓勵東歐不但在現實上,也在意識上反俄嗎?「去紅軍化」與「去俄國化」對照台灣目前的「去蔣化」,有無類似之處?
去中國化 维基百科(另參本館:正名不合法? 再正名
背景
在臺灣,有些運動(主要是臺灣本土化運動、台獨運動、臺灣正名運動等)常被反對者稱為去中國化,而這些運動與「脫漢運動」幾乎無關。這些運動的大規模實施主要是在1990年代後期,尤其是2000年民主進步黨執政以後,開始有了大幅推展。
與越南及朝鮮不同的是,臺灣社會的主體具有漢族血統及其文化傳承,且長久以來通用語言也都是漢語系。臺灣在這運動之前的國族認同,大致為華人認同;而且泛綠的基本價值觀是尊重多元文化,因此許多臺獨支持者反對去除漢文化、臺灣也不可能減少使用國語(漢語,華語)、鶴佬語或客語。把這些運動全部都稱為「去中國化」運動有相當的問題存在;雖然說越南和韓國在去「去中國化」後還有許多傳統文化都還是可以見到中華文化的影子(假如去中國化是要完全去除中華文化,韓國與越南的文化會完全不一樣),但是臺灣所謂「去中國化」的重點在符號、神話及中國認同的去除,以及對抗中國霸權壓迫的反彈,而非文化語言及漢字的消滅。
就「脫漢」而言,台獨支持者認爲,當前的「中華文化」是被政治化了的漢文化[來源請求]鄭成功統治台灣以後,中華文化開始在台灣有官方系統的發展,並跟隨漢人的擴展而生根發展。中華文化在台為相對強勢的文化,加上臺灣原住民並未發展出自身文字(僅有羅馬化的拼音),使得其文化不易留傳保存。
現在,臺灣被政府定義的原住民(尚保有原民文化語言的原住民)佔總人口的約2%,其餘人口基本為漢人,並大致可以分為1949年前遷臺灣的「本省人」(約佔84%,又分為閩南人與客家人,有一定比例具有臺灣原住民(通常是平埔族)血統)及其後代,以及1949年前後隨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及軍隊遷移到臺灣省的「外省人」及其後代(約佔14%)。
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日本統治。日治時期完成了初步近代化,工業及社會有相當發展,臺灣社會在此期間深受殖民母國日本的文化影響。1945年後主權移交中華民國政府。1949年後,由於中國國民黨在與中國共產黨的內戰中失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建立,而中華民國政府則全面退守臺灣,致使大陸與台灣分治。目前,臺灣文化有異於中國大陸,並融入美國、日本、原住民文化的豐富色彩,是富有獨特特色的新型文化。台灣的去中國化運動由政府所推行與「去蔣化」、「去黨國化」、「台灣獨立運動」、「去除中國民族主義」、「臺灣正名運動」內容部份重疊。
文教的臺灣獨立運動
1.2004年起,政府官方所印製的地圖「中華民國全圖」不再加上政府並未實際統治的中國大陸。(有爭議:現行官方地圖是民國87年版)
2.歷史教科書內容要將中國史和台灣史分開;並將「大陸」改稱「中國」,不用我國稱中國、採用「兩國」取代「海峽兩岸」、「古人」改為「中國古人」等。(將逐步執行)
3.減少甚至停止使用中華民國紀元,改以西元紀年,或以兩者並列。
去除中國民族主義、中國中心主義、大漢沙文主義
1.不再稱孫中山為「國父」
2.「武昌起義」改稱「武昌起事」
3.漢朝「征伐」或「征討」匈奴,改為「攻擊」匈奴
4.「秦始皇併滅六國,統一天下」中的「統一天下」被刪除
去除國民黨黨國不分遺跡
1.台北南門黨徽事件(2009年)
2.中正紀念堂於黨外反對運動時期即被稱為「中正廟」
不同看法
這些運動有激進或溫和的區別,除了非常激進的措施外,其實都跟「去除中華文化」幾乎無關:
溫和措施:
1.承認國際認同的中國(China)是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簡稱,強調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的簡稱是臺灣(Taiwan)而非中國(China),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分;並最終建立獨立的臺灣共和國。
2.重新定義中國人為國籍從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公民,與種族、文化上的漢人、華人加以區分。並藉由中華民國(台灣)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的概念,以使台灣人不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僅是含有漢族血統的漢人與中華文化素養的華人。
3.以台灣地理做為主體詮釋歷史,而非國民黨乃至於清朝及之前之政權之延續為主體,中國與台灣的歷史連結並沒有中國人宣示的那麼強烈、必須還原之。
4.不再僅把中華文化當成台灣的唯一正統文化,而是發掘舊有或發展新創的本土文化,保留漢(中華)文化精髓,將之融合內化為本地文化的一部分。
5.在語言的使用上,不要把中國當成自己的國家,例如不要使用「古今中外」一詞、改稱中醫為漢醫、改稱中文為華語或漢文。
較為激進措施:
1.廢除在台一切宣揚「中國文化優越」的圖騰、論述。包括國民政府命名的道路、國營事業、紀念物等等。
2.重新詮釋中國文化在台灣的影響,並努力克服其中對台灣建國造成障礙的因素。例如合理處置國立故宮博物院、甚至歸還文物,最終處理金門、馬祖等未經馬關條約與日治時期現代化經驗,遺留濃厚中國福建省政治符號(如殘餘的福建省政府、福建高等法院廈門分院))(已更名為金門法院)和地方意識的地區。
3.減少中國古代文言文的教學時數,以近代、現代的台灣文學作為國文教育主流。
非常激進措施:
1.反對鶴佬語中的白話字使用漢字、羅馬字摻雜的臺語書寫法。
2.取消漢語(在中國大陸稱為普通話)的國語地位。
3.大規模的去除漢文化影響,不是只消除或改革其落後不民主的部分。
4.依照基因研究,強調臺灣人不是漢人也非華人;可以剋除「漢人」易與「華人」糾纏不清的缺點,堅定「去中國化」的正當性和決心。依照目前各機構(陽明大學、中央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等)對臺灣人(特別是原住民、平埔族、鶴佬人等)的血統基因研究,臺灣人群主幹的血統和人種與中國大陸的漢人頗有差異,而接近古越人和太平洋南島人群,其基因具有南島、漢人、荷人、東洋等多種成分。原住民族與鶴佬語也具備南島、荷蘭、日本等多種語系的要素。[1][2]
以下行為被部分人士認為是去中國化,但是否如此存在爭論:
1.研究臺灣人的基因組成。
支持者論點:研究基因組成只是想要知道祖先是誰;而且基於依照漢文化的傳統,臺灣人只知父系祖先,而不知母系祖先;在世界各地的漢民族也是混有許多非漢民族的血統。[來源請求]而事實上,由於人類的文明史始終處在父系時代,因此世界上的所謂「血緣認定」主流都是採用父系。比如,漢人進入江南之後,與當地原住民女子通婚,則產下的子女必定是「父系漢、母系百越」,而顯然,我們應當認為是「漢族殖民了百越」,而不可能是「百越殖民了漢族」。因此,以母系血統來證明台灣漢族異於其他漢族,當然在邏輯上不成立。事實上,由於漢族的四處擴張,漢民族的血統本來就是「父系一脈相承、母系因地而異」的。
2.解構國共兩黨的中國歷史神話與謊言,重新建立更為合乎史實及平民生活的中華歷史觀、並且去除其中種族主義及獨裁者崇拜的部分。
支持者觀點:不應該繼續維持錯誤的歷史觀點;而實際上國共兩黨及其支持者最怕的除了台灣獨立外、就是剝奪他們曲解中華歷史及中華文化的權力,去中國化一詞其實是針對此點而創造的名詞。
3.去除漢文化中,「非常落後」的一部份;去除中國政治文化。
支持者論點:中國過去推行的新生活運動也是相同的目標;在政治文化方面,難道要恢復帝制嗎?
4.降低國高中國文教材中文言文比例。
支持者論點:台灣的國高中國文教材的文言文比例還是比中國大陸高;而且不應該要求無興趣者花太多時間在文言文上,這種要求只是讓學生承受沒有幫助的痛苦、對實用的白話文能力卻有害無益。
5.拒絕使用漢語拼音及被認為是中共發明的簡體字(這不代表完全拒絕簡體字,如台(臺)、体(體)等均可被視為正字,且教育部也說過使用部分簡體字在相關考試時不扣分)。
6.推廣母語教育或將各族群語言(華語、鶴佬語、客家話及原住民語言)都視為國語。
支持者論點:臺灣的鶴佬語、客家話保存很多古漢語特色,推廣母語其實是另類復興中華文化。
7.去除中正路路名,拆除蔣中正銅像,將中正紀念堂改名。
支持者論點:這叫去蔣化、去黨國化、去獨裁化,不是去中國化。而如果把「以負面紀念獨裁者」稱為去中國化,則代表中華文化與民主不相容,那就是建立破壞中華文化的正當性。
中國大陸的去中國化
中國大陸官方提出台灣「去中國化」的觀點後,也有人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文化大革命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破壞也稱為「去中國化」。「去中國化」一詞的內涵得到延伸[3]。
但這一觀點被大陸許多人(特別是堅持毛澤東思想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學者)認為缺乏中立性。
中國共產黨打敗國民政府,1949年,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借「中華」之名,行去「中華」之實;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簡稱文化大革命或文革)是一場開始於196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治權范圍內的重大政治運動,現在被廣泛認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至今最動蕩不安的災難性階段,常常被稱為「十年動亂」或「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中,中國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遭到毀滅性打擊。祭孔、祭祀軒轅黃帝、祭祖大典等以所謂「封建活動」為名被強迫停止。中共於1976年停止文革,並在其後承認其發動的文革運動為重大政治錯誤,進行「撥亂反正」。
另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文化是變化的,破除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引進馬列共產主義文化,中國文化變新了,並沒有去中國化,而是舊中國變成了新中國。不過也有觀點認為,中國共產黨引進的馬列共產主義文化將傳統的中國文化異化,中國大陸的大學教育的必修課包括西方的馬列主義,而沒有中國傳統歷史文化,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中華民國台灣的大學必修課包括有歷史和國文。
毛澤東思想主張廢除的「舊思想」(「四舊」之一)是指剝削階級的「傳統文化」,而對於千千萬萬受苦的勞動人民的傳統文化,則是大力提倡的。這就好比說,18世紀的法國啟蒙作家用「普世價值」取代歐洲傳統的基督教價值觀,並非是「去歐洲化」,而是歐洲思想文化的更新,是讓歐洲擺脫中世紀的羈絆,邁向文明的新社會。
1980年代初以來,鄧小平集團在大陸開始推行改革開放,仁、義、忠、孝、禮、智、信、勇的傳統價值觀開始復甦。
越南的去中國化
越南原有當地豐富的文化及語言,只是當地的統治者及高級知識份子曾一度尊中原文化為正本。在政治與教育方面,正式公文與書籍一度僅以漢字甚至漢語寫成,但民間活動一直有其本來的口語及文化。越南的去中國化過程,是法國殖民時期開啟的,以羅馬拼音文字取代漢字的官方地位,而發明並推行本地語言的書面語,以及正式明確地脫離以中國為宗主的附屬國關係。隨著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後,殖民主義者便開始了針對越南的去中國文化運動。以馬列主義為教條的越南共產黨統治越南以後,和中國共產黨引發數次戰爭,越南更加速去中國化的運動。
朝鮮半島的去中國化
朝鮮半島本來就有跟中原文化相異的當地文化及語言,只是當地的統治者及高級知識份子曾一度尊中原文化為正宗。在政治與教育方面,正式公文與書籍一度僅以漢字甚至漢語寫成,但民間活動一直有其本來的口語及文化。1945年,朝鮮半島擺脫日本統治,在美國的強力干預下,朝鮮的中小學教科書中廢除了漢字,後來又制定了《韓文專用法》,在小學教育中完全廢除漢字教育, [4]朝鮮半島後來成立的韓國的去中國化過程,興起於1980年代的民主化運動以及民族運動,其內涵是全面改用韓國文字,取消使用漢字,大韓航空更改為諺文,首都的中文名稱更從原來的漢城改為首爾(韓文서울的音譯),企圖向世界宣告擺脫中華文化的束搏,並建立獨特的文化與民族。現在的韓國人通常只把漢字應用於專有名詞(國名、地名、人名等)。隨著近年來中國的快速發展以及韓國對傳統文化的推廣,開始有一部分人試圖恢復使用漢字的主張出現,惟成效不彰。
日本的去中國化
日本和朝鮮類似,原有跟中原文化相異的當地文化及語言,直到大化革新前後,日本吸收了不少中原文化以及漢字,但正式的書寫語也採用漢字仮名混用文。明治維新前後,脫亞入歐論與中國發展落後,社會開始辯論是否廢棄漢字,改用假名或羅馬字的爭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政府於1946年制定了當用漢字表,曾經以最終全面廢除漢字為目的[來源請求],對漢字的使用數量作出了嚴格的限制。但是在1980年代,當用漢字表被常用漢字表所取代,廢除漢字也不再被當成目標了。除了不用漢字會造成大量同音字詞的困擾外,也可能是因為漢字表已經通行數十年,語言學有了新發展,世界情勢也有所改變,全面廢除變得十分困難的緣故。
參見本土化
台灣本土化運動
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正名運動
親中國化
親中路線
漢字文化圈
漢字廢止
兩個中國
脫亞論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E%BB%E4%B8%AD%E5%9C%8B%E5%8C%96
在我看來,一個能夠廣泛地影響世界的大國,一定是一個思想家輩出,在參與世界知識體系建構的知識生産中,不斷推出新的整體性思想體系的國度。更直接地說,就是不再拼湊他國的思想文化的百衲衣,而是以中國經驗中國元素建構的社會生活理念和生命價值觀,成就自己文化形象的整體高度和闊度——必須在人類文化價值觀上,擁有影響和引導這個世界前進的文化力量。可以從三個方面透視。
一,要破除對西方的仰視心理,對西方目前存在的諸多“現代性弊端”加以質疑,對那類缺乏反思地不斷追隨西方現代性,將中國作爲論證西方理論和實現西方思想的工具的做法,加以真切地反省。進而看清美國在物質主義和視覺主義取勝的同時,其不斷衰落的人文教育和不斷滑坡的精神世界導致的人類未來走向的嚴重盲視。換言之,我們必須在西方世界理論熱被視覺化和世俗化消退之後,開始重新在反思層面上重新思考人類文化何處去的大問題。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地交給美國研究者去思考,而我們似乎只能不斷被動接受。這個時代已經結束了。
二,認清“去中國化”在半個世紀的種種嚴重危害,弄清其根本問題的深層症結之所在。在我看來,“去中國化”現狀隱含了一個嚴重的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橫加幹預的文化政治問題。二戰結束以後,美國的霸權主義開始急速升級,在其不斷幹預下,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開始了“去中國化”的惡性進程。曆史資料表明:1945年,朝鮮半島從日本統治中解放出來,在美國的強力幹預下,朝鮮教育審議會通過了在中小學教科書中廢除漢文全部使用韓文的決議。其後制定了《韓文專用法》,在小學教學中完全廢除漢字教育,僅僅在初高中教一些常用的生活漢字。在樸正熙時代,韓國進一步頒布了韓文專用企劃案,全面廢止了在小學和初中的漢字教育,同時韓國公共機關全面禁止使用漢字。前些年我去韓國,從仁川機場到漢城市裏,幾乎看不到一個漢字。僅僅在幾家中國書畫店鋪看到中國字。韓國的去中國化可謂非常徹底。
戰後日本投降後,轉身成爲美國的崇拜者。美國要求日本全面“去中國化”,這個千年年來受中國文化恩澤的影響深遠的國家,加速了廢除漢字的曆程——中學課本中很少有漢文詩文,輕視漢字的政策導致了青少年一代對漢字的隔膜,日本年輕學生對漢字和漢字書法日益疏遠。加之其崇拜美國大兵,全日本重視英語的後殖民傾向相當嚴重,昔日的漢字詞彙和日語詞彙正被英語音譯的假名所代替,日語中的英美外來語充斥,日本成功地進行了“去中國化”策略,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日益“脫亞入歐”。
1945年以後,進行了差不多二百年的越南語拉丁化運動開始加速,曾經“中國化”的越南知識階層開始推進拉丁化文字在越南的普及並成爲正式的越南文字。這種從廢除漢字到全盤拉丁拼音話文字的進程相當徹底,漢字在越南已經被徹底廢除,拉丁字母化的越南文字,成爲這個曾經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的小國的國家文字。
同樣,新加坡是華人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國家(百分之七十五),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在二戰前一直是大英帝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據點,後經萊佛士努力而逐漸發展成繁榮的轉口港。1942年後被日據三年半後歸英國管轄,1946年英國將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分離出去,充作英國的海外基地和在東南亞勢力的象征。最後,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宣布脫離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通用華語、英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四種官方語言,但政府機構等多通用英語,學校也以英語爲教學語言。可以說,這個華人爲主體的國家重視英語輕視漢語的後殖民景觀比比皆是。
可喜的是,隨著中國的經濟軍事的崛起,中國的大國地位獲得了西方乃至整個世界的認同。于是中國文化和語言重新獲得了周邊國家的重視。盡管“去中國化”的論調仍不時地冒出來,但整體上“再中國化”已然成爲中國周邊國家逐漸明晰的基本文化戰略。可以看到:韓國從2000年開始恢複使用漢字,並在中小學推行1800個漢字教育;日本也在“脫亞入歐”的喧囂後讓日本學生重新開始學習漢語,每年都有數萬日本學生人接受漢字水平考試;而越南與中國的邊貿十分火熱,漢語也成爲與英語同樣的熱門外語;新加坡政府近些年來主導民衆“講華語運動”,新一代華人使用普通話的現象日益普遍。可以說,新一輪的漢語熱,說明了中國周邊國家對中國未來的信心,中國的發展將帶動周邊東亞國家的發展,乃至世界的發展。
但是,臺灣地區所謂“教育部”仍在逆曆史潮流而動,肆無忌憚地興起“去中國化”浪潮,修訂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不僅將教材中的中國曆史文化大量削減,而且將“中國文字”改成“漢字”,“國語文”、“中文”改成“華語文”,“鄉土語言”改稱“本土語言”,凡是有“中國”、“中”或“國”的字樣,都強行拆除取締。這種文化分裂主義的做法同國家分裂主義一樣,是曆史的倒退,必定失敗無疑。
當今世界性文化重大轉折景觀是:國際間的經濟技術軍事競爭正顯現爲“文化競爭”,或者說那種可見的國力“硬實力”競爭,已逐漸被更隱蔽的文化“軟實力”競爭所遮掩,這無疑是國際文化未來的大格局。對此,我們不可不察!應該把國家戰略的建構和文化外交方略的制定聯系起來,在可持續的文化發展和精神生態平衡中,將東方文化的和諧精神不斷播撒向整個世界,在中國文化的世界化進程中,使中國文化整體創新成果世界化,成爲人類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
http://www.aisixiang.com/data/detail.php?id=26292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zshkx200810002.aspx
朝韓自古就受到中國文化的巨大影響,特別是其主流文化,無一沒有中華文明的烙印。他們用中文,讀孔孟的書,用中醫。他們照搬中國的官僚體系,建造書院,實行科舉選拔官員,有些甚至直接到中國來參加科舉做官。他們采用中國的風格來建造城池和宮殿,他們的王廷直接采用中國的宮廷樂器和音樂。他們從中國引進佛教和道教。他們采用中國的歷法,過中國的節日……。中國的一切,已經滲透到朝韓人生活的各個角落。
然而,上個世紀初,中國國勢衰落到谷底,中國對朝韓的向心力減弱,又加上朝韓二戰之後狹隘的族獨主義和民粹主義情緒高漲,朝韓於是開始去“中國化”。其中一項就是徹底拋棄中文,完全采用現在的諺文(韓文)。到上個世紀末,中文在韓國報紙上幾乎看不到了。
但漢字已經深深地刻入韓國的歷史和文化當中,總是揮之不去:他們書院和寺廟的對聯和匾額用的都是漢字;歷史記錄用的也是漢字;就是王廷院外大臣站班的腳下石板上都刻有“正一品”這樣的官階漢字;博物館裏凡超過100年的文物上的文字,也都是漢字。看來把報紙書籍上的漢字去掉容易,可把這些文物上的漢字去掉,就等於把韓國歷史也一筆抹殺了。
實際上,漢字在民間更難去掉。我訪問韓國的時候,就見一些公司的會議室和高級飯店,都掛有中文書法和中國風格的繪畫。一家著名公司的會議室裏就掛了一幅“盡人事,待天命”的書法。這可不能理解成象一些西方趕時髦的青年,在身上紋上幾個漢字那麽簡單。因為許多年齡大些的韓國人,還都認識漢字,他們崇尚的不僅僅是好看和獵奇,而是欣賞這幾個字裏所包涵的中國哲學。
我也偶然見到他們在春節期間,祭祖用的是打印出來的漢字祭文。我問那個年輕人懂不懂上面寫的是什麽意思,那個年輕人搖搖頭。我問既然不懂,為何用中文,他笑而不答。我想,這是一個孝順的晚輩,如果他們用諺文來祭祖,使用漢字的祖宗怎麽能認識?
這種看來,棄漢從諺,不僅在現實中弊端多多,還活生生地把現在的韓國和歷史一刀切斷。於是韓國不得不在2000年恢復使用漢字,並在中小學推行1800個漢字教育。現在許多城市的街道和地名都標了中文。外語學校也成了繼英文、日文之外的另一大語言。許多人跨海來中國學習中文和中華文化。
在其它方面,中華文化在韓國的影響到處可見。比如,他們吃飯用筷子,過春節吃年糕,吃包子面條,過端午節,喝中藥補酒。韓語中的一些詞匯則直接取自漢字,如溫度,發音基本相同。姓名和地名更是取自漢字,就連他們的國旗也取自中國的陰陽八卦(只用了四卦)。他們統一編號的國寶裏,以我這個外行人的眼睛,也可以清晰的看出中華文化的影子。中國的文化、哲學、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已經深入到韓國人的骨髓裏去了。去中國化是幾乎不可能了,如果要強行去掉,那麽韓國就將不國了。
在回歸漢字的同時,韓國人還在繼續去中國化,把沿用了數百年的漢名“漢城”硬改成“首爾”。在我同韓國人的交往中,他們總是試圖在一些小的東西上,找出一些韓國特色。比如,韓國的筷子不是方(截面)的,而是扁的,而且多用不銹鋼制造,同中國方竹筷子不同。不知道在不銹剛發明之前他們用什麽。還有,韓國說他們喝湯用勺子,而中國人則用碗直接喝。實際上,韓國人沒有意識到,我們用了數百甚至千年的瓷湯勺是用來幹什麽的。韓國的佛塔為石塔,與中國的磚塔或日本的木塔不同。但他們不知道中國之大,因地制宜,石塔、磚塔、木塔、土塔、琉璃塔甚至鐵銅等金屬塔都有。
我不否認韓國文化有其獨特性,但揀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來彰顯其文化的獨特性似乎很難讓人信服。而在大的方面,韓國的一切又總是同中國文化有藕斷絲連的聯系。韓國近幾十年的經濟成功,使韓國努力在東北亞乃至世界尋找自己的位置。隨著中國的日益強大,加上歷史上和地緣上的原因,使得韓國怎麽也擺脫不了中國和中華文化的影響。這是有極端民族主義思想的韓國人不能接受但又不得不接受的現實,這就是當今韓國人的尷尬。
從去中國化不成到不得不接受中華文化這個現實,對極端民族主義者是殘酷的。於是他們幹脆把事情推到極端,說中華文化是他們的。這就是為什麽把端午節、孔子、中藥和中國的發明都歸入韓國,乃至山東上海都劃進他們版圖的原因。
同中國人爭文化不可怕,說明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但是如果民族主義和島國心態繼續膨脹,試圖把書本上的版圖變成現實,那將是十分危險的。
http://hi.baidu.com/tonjiji/blog/item/47544fc6c6f3eb1e9d163db9.html
在關於台灣從殖民地解放後所必然經歷到的文化危機方面之探討,本書堪稱為台灣史研究上的第一本正式研究專著。此書透過豐富的史料探討,照片與版畫,以及其他尚未公開的書簡或電報等,綜合性地描繪出戰後初期國民政府進行「文化再構築」的種種實證性計畫,可堪稱意義非凡的研究成果。──北岡正子(日本關西大學名譽教授)
本書實為目前為止有關研究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戰後初期在台從事文化重建過程的一部力作。黃英哲使用前人未曾利用的資料,深刻地、且由不同的角度來分析戰後台灣文化的重建工作,有其見地,是開創之作。作者不只還原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重建過程,同時也敘述台灣本地知識分子在面對排山倒海式的「中國化」與「殖民地文化遺產」時,如何摸索戰後台灣文化的出路。
本書的最重要創見是發現1946至1948年台灣之魯迅傳播的第二次高潮期,以及此次魯迅傳播與當時的台灣文化重建之密不可分的關係。作者的歷史實證研究,清楚論述了魯迅思想對戰後初期台灣社會之強而有力的影響,開啟「魯學」研究新的一頁。──許雪姬(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去中國化」問題是近年來各界人士喋喋不休爭論的課題,但是在檢討此課題時,首先必須回到此課題的原點,即先釐清1945年8月日本敗戰退出台灣後,國府如何對已接受五十年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進行文化重建工作,即「去日本化」」「再中國化」的課題,否則再多的議論也只是空談。
本書不只還原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重建過程,同時也敘述台灣本地知識分子在面對排山倒海式的「中國化」與「殖民地文化遺產」時,如何摸索戰後台灣文化的出路。作者分別從「官」與「民」的不同立場,將戰後初期台灣文化重建之潛在複雜要素清楚的勾勒出來。
本書的最重要創見是發現1946至1948年台灣之魯迅傳播的第二次高潮期,以及此次魯迅傳播與當時的台灣文化重建之密不可分的關係。當時在陳儀政府中擔負台灣文化重建重責的許壽裳,計畫以魯迅思想為理念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作為戰後台灣文化重建的模範。作者的歷史實證研究,清楚論述了魯迅思想對戰後初期台灣社會之強而有力的影響,開啟「魯學」研究新的一頁。
認證"春節"是中國人的 列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 春節沒了 韓越哭了 2024-12-05
回應
本来是毫无疑问的东西,结果韩越非要什么正统性,那中国不得不出手申遗了。
台獨金孫台灣國也要哭了,千萬別過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
真諷刺,中國三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居然要去聯合國給外國人認證才能證明是自己,還讓一堆加起來歷史都不夠中國長的搶奪者來爭奪
我們中國是五千多年的文化吧?
外国人认证我们中国只有三千年文化,他们的古罗马,古埃及,想几千就几千年,他们掌握了话语权。
掠奪文化這種套路背後勢力推動的,只不過找泡菜割做馬前卒而已。
韩国泡菜/日本壽司…源自中國
中文也要伸遺,以防被韓越搶走。全世界都稱漢字爲Chinese Character 。
連太極周易也要申遺,韓國國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Yk0U1aVDU
一句「中國台北」恐被陸委會行政處分 宋思瑤落淚自責說錯話 2024-12-05
馬英九基金會邀請奧運金牌桌球選手馬龍領銜的陸生團來台交流,因復旦大學女學生宋思瑤一句「中國台北」引發爭議,陸委會甚至可能祭出行政處分。執行長蕭旭岑,坦言宋思瑤為此事壓力大且自責落淚,感謝多數台灣人給了宋思瑤溫暖,這些綠色玻璃心不能代表台灣人。台灣人是善良好客的,不是都是青鳥跟1450。蕭最後說,兩岸這麼緊張,政治上因為賴清德總統堅持新兩國論,連民間交流都要封殺,難道想要走上烏戰道路嗎?賴清德想要做的就是南韓總統尹錫悅那樣戒嚴,偶像就是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
相關新聞
賴政府下令軍校改課程,刪中國現代史,縮減國文學分 2024-12-02
回應
她哪來的說錯話...用詞都有某種習慣性,譬如:我們說總統他們會用領導人,我們說中華台北他們用中國台北或中國台灣.全世界就沒有一個國家叫台灣,我走遍世界各國,多數都寫Taiwan, a province of China(台灣,中國的一省),外國居留證也是一樣,國籍多數都寫China(Taiwan),括號台灣是為了跟中國大陸做區隔,都叫我們中國人(或來自台灣的中國人),因為中華民國就是中國
中華民國簡稱中國,有本事就去正名制憲,不要專搞小動作,民主仍選出了希特勒者流,沉默的台灣大眾應撻伐敏主獨裁,否則後悔莫及.
民進黨想動,卻動不了的《中華民國憲法》裡,台灣歸屬寫得清清楚楚!
傾行政體系之力,攻擊一個20多歲的女生,島國狹隘心態,台灣教育失敗,已被綠營滲透!
中時社論》閩南語改台語 台獨的文化霸凌 2024/07/26
教育部主管的「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將正名為「台灣台語」考試。文化部也已要求各機關,全面檢討修正對外使用國家語言名稱,優先使用台灣台語等。此事已引起學界的嘩然,特別是語言學界,深恐讓台灣變成一個學術上的孤島,鬧成國際笑話,讓人感到丟臉極了。正在此際,賴清德總統日前參加民進黨全代會時也全程使用閩南語致詞,並強調要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引發議論。
如果說,「台語」是一個社會上通俗使用的說法,大家都沒有話講。但是如果要做為「語言能力認證考試」的正式名稱,這將涉及到語言學的分類方法,就必須依照語言學的學術標準正確使用,才具有認證的意義。否則只有台灣自認的台語,在國際上無人知道你意何所指,那就毫無意義。
立委無知可以原諒,但教育部與文化部跟著起舞,這是何其可悲、自甘沉淪的文化教育!
事實上,就算改名叫「台灣台語」也改變不了什麼事。從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多少台灣知識分子為了對抗日本人的同化政策,刻意在民間用「台語」教授古文經典。
抗日的台灣知識分子要以此跟日本的皇民化政策對抗,與台獨所意欲標榜的政治意識,又恰是相反的,那麼,改為「台灣台語」又有什麼意義呢?
即使從歷史語言學的層面來看,也是說不過去的。台灣的語言構成是原住民族的南島語族、移民而來的閩南人、客家人、潮汕人等,再加上1949年遷徙而來的全中國百萬軍民文人所共同構成。而現在還要加上百萬餘人的新住民。他們為台灣帶來新的語言、生活與文化,那是多元包容的開放社會的根基。把閩南語獨尊為「台灣台語」那不僅是一種「河洛沙文主義」,更是對其他族群的歧視。
反智去中 走向愚民社會
民進黨為了遂行其台獨主張,一心一意去中國化,教育部、文化部全然不顧文化的淵源與史實,而賴清德以國家元首之尊不思扭轉這種錯誤的文化認知,反而以意識形態引領如此反智的去中化風潮,令人思之極恐。
李遠(1951年10月30日—),筆名小野,生於臺灣臺北市,作家、編劇。現任文化部部長,曾任中華電視公司總經理、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其在中央電影公司期間參與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
多位台籍藝人「被迫」表態挺中 民眾黨喊話賴清德正視 2024-05-25
賴清德總統520宣誓就職。大陸官媒央視22日在微博喊出「台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也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國家」口號,多位赴陸發展的台灣藝人都發表相關言論「附和」。民眾黨今天發表聲明,呼籲對岸尊重表演藝術者,「不該以政治表忠的方式,破壞兩岸間的關係。」
相關新聞
楊丞琳22名台明星喊「回歸祖國」!陸網瘋傳「未表態名單」轟:別賺人民幣. 蔡依林喊我們中國南昌 楊(回應:原本在民進黨極權暴政下噤若藝人,由一個曾支持民進黨,現在幡然改悟的五月天發起的「我是中國人」運動,在台灣如野火燎原般,一發不可收拾。挺紅色政權或綠色政權都是生財有道.賴雙標仔!)
政大台灣人中國人認同民調 郭正亮控錯誤扭曲:跟生活脫節 2024/04/22 中時
郭正亮18日在網路節目《亮劍台灣》認為,這項民調嚴重簡化、誤導台灣民眾的理解。
政治大學選研中心「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2023年的研究顯示,認為「我是台灣人」的佔61.7%;認為「我是中國人」的佔2.4%;認為「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佔32%。
郭正亮分析,「台灣人認同」未必等於「台灣國族認同」。譬如他是來台第4代,出生在台灣,所以是台灣人;有些人認同台灣的生活價值,希望保有現在的生活方式,所以認同是台灣人;第三就是認同台灣的政治制度,例如民主自由,所以認同是台灣人。但這和統獨沒有關係,也不等於要否定中華民族,也不等於是台灣國族認同。
郭正亮認為,政大選研中心調查「台灣人認同」與「中國人認同」,卻不細究內涵,這樣的做法有問題!尤其民進黨利用政大的民調,政治解讀為大部分台灣人都想要獨立,只是因為怕有戰爭,所以不敢主張。
而政大選研的民調「中國人認同」偏低,郭正亮指出,可能因為等同於「認同外來政權」、「認同兩岸統一」,並未細分原因,混淆太多層面,應該用更中性的概念,例如中華民族來測試看看。「我誠心建議政大選研中心重新做民調」, 不能只用台灣人跟中國人,一定還要加上其他概念。
根據《美麗島電子報》2023年4月國政民調,可以複選,「自我認同為台灣人」均占9成多,自認是「中華民國一分子」者為78.2%,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分子」的有57.7%,過半!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仍有28.9%。
根據「台獨聯盟」2023年11月的民調,認同自己只有台灣人身分,只有30.7%,是台灣人也是中華民國人有36.7%,只有中華民國人24.6%。
郭正亮披露,台獨聯盟為何會這樣問?因為他們反對中華民國,他們認為只要認同中華民國,就不是認同台灣建國。「我反而欣賞這種論述,邏輯清清楚楚,不會誤會」,郭認為,台獨聯盟很誠實,這才是真正台灣國族認同,獨盟問的才是對的。台獨聯盟做的台灣人認同是30.7%,政治大學做的台灣人認同是61.7%,相差31個百分點。
郭正亮稱,「台獨聯盟」民調,是台灣人也是中華民國人有36.7%,只有中華民國人24.6%,加起來61.3%,和《美麗島電子報》中華民族認同57.7%,比較接近。也就是認同中華民國的人,接近認同中華民族。
中時社論》1624 文化部謬誤的海洋史觀
文化部花費8千多萬製作一部大型歷史歌仔戲《1624》,找來歌仔戲偶像級明星群演員,也找來擅長現代歌劇的舞台劇導演,但所得到的評價卻超出預期的低。
台灣誕生 非始於荷蘭
台灣一直有一個迷思:1624年荷蘭人來了,台灣的歷史才開始。這種史觀始於陳水扁時期,杜正勝任故宮院長時舉辦一場名為「台灣的誕生」展覽,這一檔與荷蘭合作的展覽,有不少荷人所收藏的舊地圖與過去東印度公司文物,包括荷蘭人從台灣向明朝訂購的瓷器。
這些文物當然可以印證台灣在大航海時代即參與了第一波世界經濟體系的建立,但所有東亞國家,從麻六甲、馬尼拉、越南、巴達維亞,到日本的長崎、平戶等,哪一個不是呢?廣州、漳州、雙嶼等,早在16世紀就已是葡萄牙、西班牙的貿易往來港口。是以,這種「1624年荷蘭來台,所以台灣誕生了,我站上了世界舞台」的姿態,實在有一點自卑,也缺乏世界觀。從原住民立場看更是謬誤,那是一種哥倫布所聲稱的「我們來了,美洲的歷史才開始」一樣,是帝國主義的史觀。台灣史豈是荷蘭來了才開始,那原住民和漢人呢?
台獨執念 斬文化臍帶
台灣不是一個荒島,而是開始有了多樣商業活動的商港。顏思齊的來台,鄭芝龍的崛起,皆始於此。若無鄭芝龍也就無後來的鄭成功驅逐荷蘭,完成開台使命。難怪高金素梅要質疑文化部:「1624這齣戲要讓觀眾看到的,到底是誰的歷史?若要談台灣史,為何不從十三行文化、蔦松文化談起?還是這個海洋史觀只是為了一個400年的台獨政治執念?」她更一語道破,民進黨的海洋史觀不過是歐洲掠奪殖民的強盜史觀。
當前世界史的論述,逐漸擺脫歐美史家的話語霸權,回歸各民族、國家為主體的論述。只是民進黨的台獨史觀在抗中、反中意識下,罔顧歷史事實,不只是將一般熟知的日據時代歷史美化、國民政府遷台史醜化,更是從骨子裡刻意將國府扭曲為流亡政權,切割中國的歷史臍帶。如今文化部連更早的明鄭時期歷史也要竄改,自甘為帝國的犬馬,把台灣史碎片化。這樣如何對得起原住民族和唐山到台灣的開台祖先呢?民進黨的官一向是政治正確凌駕專業,下一任文化部長李遠敢導正錯誤的史觀嗎?
馬英九的口誤 2024/04/11
備受矚目的「馬習二會」圓滿落幕,其中有個頗為微妙的插曲,就是前總統馬英九當著中共中央總書記、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面前脫口說出「中華民國」4個字;而他隔天結束訪陸行程,在返台機場的談話又再度將「兩岸同屬中華民族」講成「同屬中華民國」,被問及是否「口誤」時則笑而不語。
馬英九在上次登陸時,即已在公開場合數次提及中華民國,當時即已被視為首創性的突破,這次更是在習近平面前直接說出中華民國,巧妙性與震撼力又成加倍效應。
馬英九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東大廳致詞時,一開始就脫口講出「中華民國」4字,但隨即改口為「中華民族」,從現場直播畫面來看,馬的表情、口吻並無尷尬或異狀;而且在這麼重要的場合,稿子已經事先準備好,馬又是盯著稿子唸,幾乎可確定不可能是講錯或口誤。
過去民進黨最愛拿國民黨人只敢在台灣講中華民國,不敢在大陸講中華民國來說嘴諷刺,如今馬英九以前總統、前國民黨主席的身分,不但在大陸講中華民國,這次在綠營拿放大鏡檢視下,更在大陸國家最高領導人面前講中華民國,以後民進黨還能怎麼說嘴呢?敢不敢也在大陸講中華民國呢?
馬英九在習近平面前詳細說了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乃是兩岸對「一個中國」的各自表述,北京也容許馬在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的前提下做此論述,展現出明顯的善意。不管馬英九的「口誤」是煞費苦心的設計,還是美麗的錯誤,之後就看即將就任的賴清德總統能否掌握春暖花開的契機,讓兩岸和平重現曙光。
相關新聞
馬英九返台又脫口「中華民國」 媒體人解讀:雙方有默契
“別再說櫻花是日本的了”
喜歡賞櫻的中國人似乎越來越多了。我家上海的社區裡,櫻花和玉蘭花並排種在一起。玉蘭開放的時候,幾乎沒見有人對著它們拍照。最近櫻花開了,晚上出門丟個垃圾,都能看到好些居民認真拍攝夜櫻。
只要一到週末,就能連著刷到好幾條櫻花九宮格。親朋好友不是在賞櫻,就是堵在去賞櫻的路上。還有一些可憐兒到了景區發現,根本連停車場都擠不進。
更慘的是那些請了年假去日本的朋友。由於氣候問題,今年日本櫻花開得比較晚。準備賞早櫻的他們撲了個空,只能到處找櫻花拍照。宛若一群逐櫻花而居的難民。
就在“櫻花難民”望櫻興歎的時候,國內的櫻花林悄悄開爆了。無錫黿頭渚、南京雞鳴寺、上海顧村公園、武漢東湖、昆明圓通山、北京玉淵潭這些國內知名的賞櫻聖地,每一處都有漫山遍野的櫻花。外加漫山遍野的遊客。網友戲稱,只要某個地方種了大片櫻花,就有一億人願意去那兒拉動GDP。
和這種全民賞櫻的盛況一起出現的,是這樣一個說法:“櫻花原產於中國。”2015年,日韓爭櫻花起源地的時候,我國的一位專家就表達:“據日本權威著作《櫻大鑒》的說法,櫻花原產於中國。在唐代的時候,櫻花從中國的喜馬拉雅山傳入日本。”後來,不少歷史愛好者都採信了這種說法。最近,還有一位老兄,呼籲遊客要樹立文化自信,“別再說櫻花是日本的了”。
事實上,這說法是以訛傳訛。《櫻大鑒》:“在喜馬拉雅山與現在的中國、朝鮮半島和日本構成一連串相鄰之地的時候,喜馬拉雅山的櫻花向東抵達日本,在那裡分化出豐富的種類。”
歷史學家也只會告訴你,我國有悠久的櫻花種植史。我一直覺得,我們根本不需要像某些韓國網友那樣,沒事就給自己搶個“原產國”、“發源地”的標籤。
說白了,是發源地,又能怎麼樣呢?我們古代的蹴鞠還是現代足球的老祖宗呢。
除了“櫻花原產於中國”的說法,還有博主說:“賞櫻是中國失落的傳統文化。”如今大家賞櫻,是在重拾漢唐風骨。
…….
回應
全世界約40種櫻花類植物野生種祖先中,原產於中國的有33種。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櫻花已在中國宮苑內栽培。唐朝時櫻花已普遍出現在私家庭院。中國自古花卉種類繁多,文人推崇梅花和蘭花,唐代以後皇家開始寵愛牡丹,櫻花一直都不出眾。只是近代日本戰勝大清國後,國人開始赴日學習現代科技和軍事,順便把日本人喜愛的櫻花地位抬高了。植物本身沒有政治含義,用平常心看待就好。
植物本身是沒有政治含義,但它與人聯繫後就有了。
龍不再翻譯為dragon?大陸擬正名「loong」 專家揭原因 2024/02/11 中時
甲辰龍年到,不少大陸網友曬出龍年活動照片,卻出現了一個有趣現象,很多「龍」的英文不再翻譯為dragon,而是「loong」。loong典出何處?dragon不能用了?「龍」究竟應該怎麽翻譯?帶著這些問題,陸媒採訪了海內外多位專家、學者,挖一挖dragon的歷史梗,看看loong的背後是怎樣的語言新「國潮」。
《澎湃新聞》報導,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副院長彭萍教授介紹,19世紀初,英國傳教士馬什曼在自己的著作裡提到了中國的龍,當時的注音用的就是「loong」,但他後面解釋的時候依然使用了「dragon」這個詞。
彭萍表示,在馬可波羅的東方遊記裡就有dragon這個詞,從外形上觀察,馬可波羅認為中國建築上的龍和西方的dragon這個詞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後來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出了史上第一部《華英字典》,裡面就將龍譯為了dragon。這部《華英字典》的影響非常深遠,dragon這個詞一直延續了下來。
事實上,中國龍的形象非常正面,是一種幫助人類的動物,在西方卻幾乎都是負面的。幾位對中國文化比較了解的西方學者這麽區分「dragon」和「龍」的內涵,總結來說西方龍是口吐烈焰、巨翅長鱗、烈性如火,形象負面;中國龍為馬頭、鷹爪、魚鱗、鹿角、蛇身、沒有翅膀,代表好運吉祥。
另外,還有版本取了公約數,出現了「ChineseDragon」。最新版的《牛津英語詞典》更新了「龍」的英文翻譯,收錄了詞條「Chinese Dragon」(中國龍)。2005年11月,北京奧運會吉祥物評選結果公開,原來呼聲最高的龍落選,「譯龍問題」進入公眾視野,這裡面就存在「龍」與「dragon」在國際傳播上的誤解。
北一女師轟108課綱「無恥」 沈富雄嘆:我比范仲淹更憂國憂民 2023/12/08 中時
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日前批判108課綱刪除顧炎武「廉恥」等經典古文,讓學生不再有機會思考「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痛斥新課綱是「無恥的課綱」。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回應表示,品格教育不是靠背文言文,最重要是孩子能在公民素養上有進步。前立委沈富雄表示,課綱去中國化的問題跟減少文言文的問題,不止這一篇文章,尤其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他甚至感慨說,他比范仲淹更憂國憂民。
相關新聞
108課綱爭議大 侯柯反對去中化
基層老師:不應為政治犧牲文學
無恥課綱的迴響 2023/12/09 中國時報
北一女國文老師區桂芝日前在「蔡英文政府教育政策總體檢記者會」,評論20多年來3波教改下的台灣教育問題,並不是專談國文課,更不是只談顧炎武〈廉恥〉一文的存廢問題。因此作家批評 〈廉恥〉毫無文學美感、民進黨立委林靜儀質疑「為什麼一定要認識顧炎武?」或是潘文忠強調教育部並未廢除禮義廉恥等都不是重點,因為108課綱的問題並不只是文言文選文減少,而是整個課綱明顯傳遞的是「去中」的價值觀。
例如,108課綱的歷史教育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為了儘可能減少中國史篇幅,以主題式取代時序教學,僅僅以「從古典到傳統時代」一個單元就把商周到隋唐宋元3000年間的大事帶過,再用「從傳統到現代」一個單元介紹明清時期東亞世界的變動,很明顯就是要將「中國史」虛無化。
正因為108課綱存在如此明顯的去中化,才會被視為是台獨課綱;也正因為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使得蘊涵在經典文學中的品德教育、朝代興衰的宏觀視野大量被消除,讓學生失去紮實的基礎教育及合宜的生活教育,這才是在第一線教育現場的工作者最憂心的事。
寒竹: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後世命運為何迥異?復旦大學研究員2023-10-27
關於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比較,歷來是中西方文明比較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中國,漢王朝之後,華夏民族常常自稱漢人,漢語則成了中文的別稱。漢亡只是政權的滅亡,而大一統的中國卻歷久彌新,到今仍是一超大規模的世界大國。羅馬帝國雖對西方文明影響巨大,但滅亡後再也沒有能夠復興。歐洲從此進入小國林立,雖有人想重建羅馬帝國,但只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夢想。
這個問題之所以難以講清楚,主因是用一些西方概念如帝國、民族國家、單一制、中央集權等,很難準確地詮釋中國歷史。另有一些概念是中國所獨有的,比如郡縣制、大一統,難在西方找到對應的概念。
漢羅確有相似之處,可從社會經濟發展、政治制度、軍事規模、文化等比較,但在本質上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政治共同體。漢朝是一個有著高度民族認同的國家,羅馬帝國則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而是一個由本土城邦和多個民族共同構成的征服體系。
羅馬是一個實行奴隸制的城邦國家,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和不斷的對外擴張和征服,最後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橫跨歐亞非的征服體系。並不是一個有著民族認同感、共同語言和文字、明確疆界的國家。使用拉丁文的493.7萬羅馬人不超過帝國境內總人口的10%。居民分四類:羅馬公民、拉丁公民、異邦自由人和奴隸。羅馬公民的地位最高,拉丁公民最初在亞平寧半島,後擴大到行省。這樣的征服體系很難整合為一個有著高度認同感的政治共同體。
從夏朝算起,到了漢朝,五千萬華夏民族已成為主體民族,很強的共同體認同感,共用著相同的歷史、信仰、語言與文化。華夏民族的血緣主義淡薄,雖也講“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主要還是文化認同,韓愈講“孔子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北狄、南蠻、西戎和東夷的大部分都通過接受先進的華夏文化而逐漸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仙俠進入亂紀元
2021年的《千古玦塵》豆瓣評分5.8,2022年的《沉香如屑》豆瓣評分5.9。仙俠失去了既定的類型號召力,進入了亂紀元。
中國劇出海東南亞:古裝劇贏了
他們覺得那時的中國文化是非常鼎盛且富有魅力的,另外是這些劇作國外是拍不了的。比如《陳情令》被翻譯成13種語言在多個國家播出,很多觀眾都沉迷在劇中的古典國風魅力之中,所以我覺得還是要對國產內容有信心。
對於近期詆毀滿江紅的事情,我有點個人的觀察
1.針對導演的,但凡張藝謀的作品,總有一群人會出來說三道四。 2.商業行為,有些商家就喜歡玩這種低級的商業行銷,一拉一踩之間,達成自己的目的。 3.不排除確實有從電影本身喜好的評論, 我兩部電影都看了,包括我的家裡人,一致認為喜歡滿江紅更多一些。
回應
2023年春節檔票房大戰:44.2億《滿江紅》向左,38.57億《流浪地球2》
相關新聞資料
範冰冰消失5年2023/02/23登柏林影展紅毯曝「超仙近照」!緊身旗袍全現形 網嗨翻:女王回歸
越南長襖奧黛-維基百科
中國明代的服裝風格影響了阮朝的越南人,他們開始穿明清時期漢族的長袍和褲子。20世紀20年代的越南長襖又在原有的中國款式上加入了貼身且緊湊的褶襉。
迪奧被指抄襲馬面裙?文化挪用如何界定? 2022-07-18
近日,奢侈品牌迪奧Dior旗下的一名韓國設計師設計的一款中長半身裙,由於採用的是前後交疊剪裁的設計理念,網友認為是抄襲了中國的“馬面裙”,設計師卻稱其為“Dior標誌性廓形 ”。
“馬面裙”的記載最早見於《明宮史》:“曳撒,其制後襟不斷,而兩傍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者,往兩旁起”。如今國內的一些漢服商家也在售賣。
回應
旗下的一名韓國設計師? 這就不奇怪了
人家抄襲我們的,是好事啊,怎麼有些人如喪考妣?
用了我們後,卻說是自己原創的。你懂這個後果嗎?以後我們用這個設計就說我們是山寨的,或者他以後申請專利,不准我們用?
網紅曝韓服漢服差異!小粉紅狂嗆南韓超愛偷 2022-02-19 民視
中國北京冬奧,開幕式時一名代表「朝鮮族」女子穿上傳統服飾,引起南韓國內不滿情緒,爆發中韓「文化掠奪」論戰。中國知名百萬網紅「十音」穿著漢服擔任知名雜誌模特兒,再度引起南韓網友砲轟,為此她拍攝影片解釋韓服、漢服差異,讓小粉紅們歡欣鼓舞,大酸「韓國有夠愛偷」。
漢服韓服之爭,誰偷了誰的歷史? 2021-01-25
近年有關中韓傳統文化的爭議不斷出現,除了“泡菜之爭”,如由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引起的“中韓端午之爭”、韓國“中醫申遺”事件等。
滬上阿姨外包裝旗袍圖被質疑不雅,大家怎麼看?
回應
民國的旗袍衩開的更低,基本都是膝蓋以下的,越南的奧黛是會開叉開到髖以上,但奧黛本質是上裝
圖上的這個坐姿仿佛是專門把裙擺掀起坐在椅子上,這既不雅觀,也讓人懷疑設計者的初心。
仁者見仁,淫者見淫
旗袍是漢服嗎?- 知乎
回應
旗袍是民國時漢族婦女製作的西服,糅合的是滿元素,只能算是時裝,不是漢服。
自古漢族一直在與其他民族繼續融合,服飾也不斷創新,像唐的翻領袍,明的拽撒,都是經過漢族改良後的服飾,中華民國建立以後,滿族女性的服飾不也被漢族改良成旗袍了嗎?希望各位不要帶有過多的民族主義
旗袍-維基百科
旗袍於1921出現,1925年開始流行,因為旗袍讓女子能穿著原本只有男性才能穿的「袍子」,在清朝末期體現了男女平等,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成為女性國服。20世紀前葉,旗袍在上海的上流社會非常風行,是名媛聚會社交的標準配備服裝。這股風潮還傳到了香港,由於上海和香港外國人數量眾多,導致旗袍最終在外國人眼中成為「代表中國女性的服飾」。
漢服、旗袍、唐裝,哪一種更能體現中國女性美? 2022-06-26
客觀地說,僅就襯托女性身姿來說,最讓人感覺身姿曼妙、婉約妖嬈,排第一位的,除了旗袍,還有誰?正因為此,在很多大型的國際舞台上,旗袍絕對是一枝獨秀的存在。比如范冰冰在戛納電影節穿的這身黃龍改良旗袍,就絕對亮瞎了一眾歪果仁的狗眼。此外,劉濤、金星、迪麗熱巴、唐嫣、倪妮等人,也都是旗袍的粉。以至於在國際場合,很多人認為:旗袍=國服。但是,很快就有人說了:旗袍是滿服改良而來的,哪裡有資格當國服?
有著東方韻味,又兼具西方的性感,中國旗袍在世界的接受度上,算是最高的。就連很多歐美明星,都在公共場合身著旗袍,比如:伊麗莎白•泰勒、帕麗斯•希爾頓、凱莉•米洛、艾瑪•沃特森、珍妮弗•洛佩茲、比約克、濱崎步……
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瑞典女運動員出場服裝選用的就是中國旗袍,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現總理李顯龍父子的夫人,也都以旗袍做為禮服。
旗袍,堪稱服飾審美上較為成功的東西合璧產物。
近年來,伴隨民族復興,漢服復興的呼聲也是越來越高,隨著漢服運動的興起,自帶仙氣的漢服越來越貼近我們,其更加古老濃厚的東方韻味,也是「漸漸熏得遊人醉」。
與其去黑旗袍,說旗袍的緊身、露大腿等與傳統中國的審美不相符,不如多關注一下因為旗袍在國外給中國帶來的文化影響力。
為什麼西方考古研究都愛去希臘搞發掘?
所謂古典考古學,就是針對古希臘的考古研究。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8世紀,德法英都試圖通過對位於希臘和義大利的古典文明遺址的發掘研究,彰顯自己與西方文明之根的密切聯繫。
回應
就是一幫蠻族崛起後,強行把自己塑造成古希臘繼承者,用古希臘文物和歷史給自己貼金,這種行為甚至都不如日本棒子越南自稱所謂的中華正統,畢竟算是正經跟著中國學的。
大陸弔唁團今日在江蘇宜興大覺寺弔唁星雲法師
2023-02-12,大陸弔唁團在佛光山祖庭江蘇宜興大覺寺弔唁星雲法師。弔唁團團長、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副主任龍明彪,中央統戰部有關機構負責同志,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演覺及星雲故鄉江蘇省各界代表出席弔唁儀式。
弔唁儀式上,弔唁團與佛光山住持心保法師等視頻連線對話。龍明彪表示,弔唁團原本昨天一早去臺灣,能夠到佛光山與星雲法師做最後的告別,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無法成行。
心保法師表示,大陸弔唁團原本計畫不遠千里、克服種種困難親赴臺灣佛光山弔唁,幾經周折最後未能赴台,決定到佛光山祖庭大覺寺追思致意,這份情誼佛光山弟子無盡感謝。家師家國情懷深厚,堅守民族大義,珍視兩岸同文同種的同胞情誼,一生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人間佛教為使命,對自己的故鄉始終充滿感情。佛光山弟子將繼承家師的夙願,為推動兩岸佛教交流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回應
美國怕氣球,臺灣怕和尚
有博主挑戰在香港一天只說普通話,結果遭遇了這些歧視…2023/02/09
刷到一個視頻:因為有很多網友都說自己在香港講普通話遭遇歧視,於是這位博主想挑戰試試,看看自己在香港一天只說普通話,會遭遇怎樣的對待。
原本押金500的酒店,但是這位博主用普通話辦理入住,前臺收了1000的押金。
去買喝的,問有沒有人,明明聽到了卻沒搭理。
去逛香港最大的連鎖鞋店,博主的朋友試了幾雙鞋子,想讓店員幫忙把同一雙鞋子的兩個碼拿出來,結果店員說,“你先把地上你試的那些鞋擺回去,我再給你拿你要的碼”。博主的朋友買了其中一雙,付完款回來,那位店員卻還讓他把地上剩下的兩雙鞋裝回盒子裡,擺好再歸還。
對於這位博主的遭遇,許多內地網友表示憤怒,還有不少網友也講述了自己在香港的遭遇。
有沒有近期去過香港的朋友?在香港講普通話真的會被歧視嗎?
回應
說一個發生我自己身上的事,和物件一起到香港酒店辦理入住,我說普通話,工作人員頭也沒抬叫我排隊,可前臺也就幾個客人也沒人排隊呀。對象立馬換成英文說要辦理入住,工作人員立馬抬頭,微笑,辦理手續,還叫來人幫我們般行李,熱心問我們要不要他幫忙換港幣,我們辦完手續,物件用普通話說了一句,謝謝,工作人員臉瞬間由睛轉陰。
幾年前在香港待過一小段時間,和朋友有個調侃:在香港買東西,說英語,打5折;粵語,8折;普通話,加價。因此,很多內地友人在買東西時,不說“這怎麼賣?”都問“how much”。確實,很多港人對說普通話的極不友好,有的即使聽得懂,也當聽不懂或者聽不見。在一些中高端商場,這情況還不那麼明顯,有的櫃姐、櫃哥態度非常之好,比港匯恒隆、靜安嘉裡的都要好太多;而在一些低端消費領域,比如普通飲食門店,這情況就很是常見了。香港一些飲食門店服務業的態度本來就差,聽到顧客說普通話,經常沒什麼好臉色。
有博主挑戰在香港一天只說普通話,結果遭遇了這些歧視…2023/02/09
刷到一個視頻:因為有很多網友都說自己在香港講普通話遭遇歧視,於是這位博主想挑戰試試,看看自己在香港一天只說普通話,會遭遇怎樣的對待。
原本押金500的酒店,但是這位博主用普通話辦理入住,前臺收了1000的押金。
去買喝的,問有沒有人,明明聽到了卻沒搭理。
去逛香港最大的連鎖鞋店,博主的朋友試了幾雙鞋子,想讓店員幫忙把同一雙鞋子的兩個碼拿出來,結果店員說,“你先把地上你試的那些鞋擺回去,我再給你拿你要的碼”。博主的朋友買了其中一雙,付完款回來,那位店員卻還讓他把地上剩下的兩雙鞋裝回盒子裡,擺好再歸還。
對於這位博主的遭遇,許多內地網友表示憤怒,還有不少網友也講述了自己在香港的遭遇。
有沒有近期去過香港的朋友?在香港講普通話真的會被歧視嗎?
回應
說一個發生我自己身上的事,和物件一起到香港酒店辦理入住,我說普通話,工作人員頭也沒抬叫我排隊,可前臺也就幾個客人也沒人排隊呀。對象立馬換成英文說要辦理入住,工作人員立馬抬頭,微笑,辦理手續,還叫來人幫我們般行李,熱心問我們要不要他幫忙換港幣,我們辦完手續,物件用普通話說了一句,謝謝,工作人員臉瞬間由睛轉陰。
幾年前在香港待過一小段時間,和朋友有個調侃:在香港買東西,說英語,打5折;粵語,8折;普通話,加價。因此,很多內地友人在買東西時,不說“這怎麼賣?”都問“how much”。確實,很多港人對說普通話的極不友好,有的即使聽得懂,也當聽不懂或者聽不見。在一些中高端商場,這情況還不那麼明顯,有的櫃姐、櫃哥態度非常之好,比港匯恒隆、靜安嘉裡的都要好太多;而在一些低端消費領域,比如普通飲食門店,這情況就很是常見了。香港一些飲食門店服務業的態度本來就差,聽到顧客說普通話,經常沒什麼好臉色。
杜正勝沒有說出的貓膩 2023/02/06 胡文琦
號稱史學泰斗、中研院院士的杜正勝透過史學方法來分析爬梳「『中國』擴張模式的3步驟」,得出的結論分別是「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杜正勝表示,中國也正用這些步驟對待維吾爾族與藏人等,若台灣和中國大陸統一,「即使簽署和平協議,台灣也會面臨『同樣命運』」云云,並評估中國屆時會對台灣所施行的策略最重要的即是「思想改造」。
暫不論杜正勝有無既定刻板的意識形態與有色眼鏡,乃至是暫時拋開筆者與杜先生對「中國一詞」的定義與期許不同,甚至現在的民進黨中央政府亦就是在進行「同樣『去中化』的『思想改造工程』」不說,其一席「即使簽署和平協議,台灣也會面臨同樣命運」的中文邏輯則顯然大有貓膩,與刻意無病呻吟的強烈嫌疑之處。
一來,杜先生並沒有誠實的講述「就在出現同樣命運」之前,台灣因自身各種應對方式,所可能出現的不同程度、範圍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評估,二來,一個充滿弔詭又帶點無奈的文義即是,既然台灣無論如何努力,唯最終的命運「都肯定仍是『被征服』」的進入所謂「中國擴張模式3步驟」的話,那麼,執政黨乃至是領導人又究竟該如何盡最大可能,來爭取台灣最大的福祉利益與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呢?直言之,杜正勝就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
回應
杜說的擴張模式的3步驟-「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不就是冥盡黨在中華民國的台灣地區一直在幹的鳥事。
杜把冥盡黨在中華民國的台灣地區一直在幹的擴張模式3步驟-「征服」、「治理」與「文化改造」事實統統都洩露了說出來了...
三隻小豬都是成語的垃圾院士,其水準…,笑死。
令人懷疑所謂院士是否只是因為政治正確才上位,應該考慮取消杜的院士資格吧?
這不是西方的普世價值嗎?靶都已經畫好了,不就一直射箭就行
'23.01.20趙少康 關中談「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r6nKF6aaHM
相關新聞
高盛:2035年陸超美世界第一 2075年印度第二
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冷戰後美國外交政策的檢討 關中 時報出版
內容簡介
美國神話變成謊話,美國民主變成笑話。
美國的資本主義其實是戰爭的資本主義、
掠奪式資本主義和贏者通吃的資本主義。
美國一向自認自己的偉大,自認是「山頂之城」、「希望之地」和「天佑之國」,「美國第一」是永遠。冷戰之後,美成唯一霸權,不允許他國挑戰。
美是最霸道的國家,有著強烈的優越感和使命感,自認是「例外」:有使命去宣揚基督教和教化落後的國家和人民;只相信資本主義,排斥非資本主義國家;以「利他主義」來包裝美國的自私自利,以「自由、民主和人權」、「解救被壓迫的人民」為口號,在海外打仗,其實都為自己的利益。
本書分析美後冷戰外交政策的失敗,使美享有的「單極時刻」不到20年便被消耗殆盡,「大美和平」曇花一現。
●像是北約東擴、攻打伊拉克、阿富汗戰爭、推動以巴和解、北韓的核武問題、與中國的「化友為敵」等等,分析美國由勝而衰的原因。
●美外交精英集團──「美國戰狼」,評價美國的五位總統及外交政策上認知的錯誤。
本書詳解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並整理許多學者跟專家的論述!
肯楠(George Kennan)
敵人對美的危害,遠低於來自美國政治菁英們的幻想。
季辛吉(Henry Kissinger)
冷戰後,美國首要工作是妥善處理俄中問題。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美不可過度伸張武力,要爭取俄留在西方陣營,俄不能失去烏克蘭。爭取俄中合作,並以日印牽制中國。美最大夢魘是中俄和伊朗的合作。
漢廷頓(Samuel Huntington)
冷戰後,世界進入多極和多元文化並存時代,美應接受非西方文明,並尊重多元文明。西方文明的沒落,主要是道德敗壞、文化墮落和政治分歧。
佛格森(Niall Ferguson)
美未能記取歷史教訓,帝國不能只靠武力,還需正當性。美入侵伊拉克是公然說謊,在伊建立民主也是神話。中美,合則兩利,分則兩害。中國的文化是難以匹敵的力量。
卡布蘭(Robert Kaplan)
中國崛起沒有任何不合法和不合理之處,東亞現狀不能視為理所當然,分裂國家經常會以出乎意料之外的方式統一。
連春節都想搶!?春節英文Lunar new year的背後是去中國化、西媒配合韓國搶佔春節定義權!
回應
我們的外交部和教育部對於一些中國特色文化的外文翻譯應該制定統一標準,督促國內文藝和新聞出版機構遵守標準。
磊哥這集講的太及時了❤澳洲前幾年就改為Lunar New year,因為有韓國人和越難人寫信給州政府要求改名,說Chinese New Year 不是中國春節,Sydney 的華人社團也抗爭不過州政府的硬改,去年春節Sydney 的唐人街就掛滿了青白燈籠,好像清明祭奠的感覺透著一股陰森森的味道,太可惡了,簡直就是汙濁不堪的死垃圾只會偷我們中華文明
國家應該制定一套準則,引導外國人祝福中國節日時標準用詞,避免有人找藉口翻譯錯來推卸,
數百年來,Chinese New Year 在世界上一直被稱為Chinese New Year,直到十多年前,韓越開始推動將其改為Lunar New Year,這與中美關係的惡化和對文化挪用的疏忽態度不謀而合。 美國黑人特別警惕白人挪用他們的文化,文化享用(Cultural sharing) 和文化挪用 (Cultural appropriation)很大差異。前者是正常的人性,後者是故意的政治把戲。
台灣人「過的農曆年是Chinese New Year,與中國自古以來一致」,「農曆是陰陽合曆」,「伊斯蘭過的陰曆年才是 Lunar New Yea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QjikKzFspg
回應相關新聞
新年不再屬中國雪梨正式將「中國新年」更名為「農曆新年」2019-02-05
全球飲食報告揭露最危險的飲食習慣 2022-12-12 阿淇博士
反式脂肪、燒烤、紅肉、糖都不重要,最可怕的是華人重鹽重油飲食
回應
中國各地不太一樣,西北鹽油還好。西南及中南部重油重鹽。東南沿海飲食清淡,山東鹽略高。東北低油,多豆製品。我在江浙,甚至覺得臺灣水果過甜,日本拉麵過鹹。
不難理解,中餐很多高鈉的調味料和醃製和發酵食品。
日韓醃漬物多,胃腸道癌也多。
以前在日讀書,日人也重鹹重甜.拉麵.味增湯.醬菜..蛋糕甜點.
可是,日本人不喝拉麵湯
我去日本,他們都把湯喝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t2fvo1kTJc
韓媒稱“稻種是從朝鮮半島傳到日本”,日線民不樂意了 2022-12-13
近日,韓國《農民日報》介紹“高陽家瓦地稻種”讓韓國有了“5000年的農耕歷史”;讓“中國→朝鮮半島→日本”的稻種傳播路線有了根據,而日本主張 “中→日→朝”失去可信度。
回應
有什麼好爭的?反正源頭都是西亞。
小麥的起源地是中亞,分別向東、西傳播。但水稻是東亞起源,中國已發現1萬年。別被西方的所謂“歷史”洗腦了。
怎麼老有一堆人想給中國文化找個外國爹?這麼不自信的嗎?
幸虧中國出土早,否則水稻又成了外面傳入的了。
朋友請我去吃一家豬蹄店,到店發現服務員都是維吾爾族同胞 2022-12-13
這才是正常的情況,這種情況在新疆逐漸變多,可能因為信仰的問題,你不能吃,但並不妨礙你借此謀生,就像哈薩克很多穆斯林養豬出口換取外匯。更不能把這種全球絕大多數人都在吃的東西污蔑為髒東西,用它去劃分人群、製造隔閡。
回應
和一個回族朋友談過,他說好多都是誤解,《古蘭經》禁忌的食品:自死物、溢流的血、豬肉和“誦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動物”。比如豬肉,穆斯林不能吃和經營,但不干涉別人吃和經營。再比如,“誦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動物”,包括雞牛羊肉、魚類、海鮮等等,在現在的生活中真是不好辦。
新清史們想把清朝從中國分割出去,清朝重新界定了“中國” 2022-11-01
清朝國祚綿長之根本原因是:(1)將邊疆納入版圖,通過宗教和政治紐帶,而非訴諸暴力,消除了遊牧部落威脅;(2)繼承了前明正統,尊重士人特權、認同儒家理念,贏得地方精英忠誠。鮮卑族建立的北魏(386-534)、契丹人遼朝(907-1125)、女真人金朝(1115-1234)、蒙古人元朝(1271-1368),清朝最長(1644-1911)。
回應
以清為例,日本如果侵華戰爭最終獲勝,是否是中國正統?
乍一看像是,仔細想想,根本不可能發生。清在文化上相對中原王朝落後,入主中原會融入中原體系。而日本以亞洲第一自居,他們會拿清來表示法理性,而實際上是來搶劫,只是藉口而已。
中國古代的忠義是不分物件的,無論這個王朝是不是正統 2022-12-03
【本文來自《是否認同《出師表》的忠義,其實就代表了這個人是否認為季漢是正朔》評論區】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忠義”與物件無關。比如,伯夷、叔齊兩兄弟不食周粟的故事:殷商滅亡,二人不服從周朝統治,仍忠於殷朝,發誓不吃周朝的一口飯,活活餓死在首陽山。各自的臣民就應當忠於自己的政權,否則就是貳臣。清朝為維護自己統治而編寫的《貳臣傳》也是這一邏輯的體現。
相關資料
〈島中對〉諸葛亮在〈隆中對〉分析當時天下大勢,前段三分天下是歷史實然、後段以蜀國統一天下則是其應然願望,在此〈島中對〉以生物演化和中國歷史的實然來分析兩岸大勢。
〈中外文明實相〉中國文化的應然是民本(君輕民貴選賢與能,實然多昏君汙吏)革命(天命無常有徳者得之,實則改朝換代而已)天下統一(實則地方不斷分裂,尤其清末民主國族論之魔盒一開、獨素難收、至今藏疆港台毒癮不時發作)以文化判夷狄(故文統才是正統,實則以父系血統),故見商(東夷)周秦(西戎)楚漢(南蠻)五胡蒙元滿清(北狄)等先後入主中原,滿清比蒙元認同中華文化,故清國命長296年(1616努爾哈赤建立王朝稱汗-1912),而開創最大版圖的元朝只97年(元世祖1271定都元大都-1368元惠宗出亡),唐雖胡化但自認父系是漢族。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135413
台灣在動!蘭嶼、綠島每年西移逾七公分 2022-11-12 台視新聞
【發現科學】今天的發現科學專題:中央氣象局建置了超過160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測站,發現在地震前後,台灣地底下的斷層都會移動,像是蘭嶼、綠島,移動最明顯,每年往西移動約7到8公分,形狀會慢慢拉長,可能會從「蕃薯」逐漸變成「香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rJpM-o61jQ
回應
嗯,台島回歸祖國了
雖然地在西移 但我們心卻在東移...
相關新聞資料
臺灣會移動?! 氣象局長鄭明典證實...往「這國」方向移動... 202-21-14 TVBS (回應:蕃薯本體也響應南進政策? 還好不是向支那共匪區靠近,嚇死我了!)
台灣真的在移動!網友high:離中國越來越遠? 氣象局澄清,要失望了!
遭批丟台灣人臉 李立群:是去發揮台灣文化 2022-11-14 TVBS新聞
資深藝人李立群,今年7月從大陸回到台灣,過著半退休的生活,宣布不會再回大陸拍戲,而在台灣的生活仍時常拍抖音分享日常的他,被台灣網友罵是「牆頭草」丟台灣人的臉,對此李立群不忍反擊,表示憑什麼說他是牆頭草,他是去發揮台灣人的文化底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CAObM3wTdc
回應
李立群是非常專業有才能的藝人, 藝術不分國界 我支持所有到全世界發展的台灣藝人為國爭光!
我記得李立群說非常想演台灣劇本,奈何台劇根本沒有老戲骨發揮的空間。
丟台灣人的臉的是那些罵人的人最丟台灣人的臉
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李先生網路平台抒發自己的想法,本來就會有正反不同的意見。
不可人身攻擊是言論自由的前提,不可將極端獨臺的意識形態強灌在所有台灣居民!
不用政治評論藝人,政治只是短時間的,不需要太在意
一個優秀台灣資深演員~卻要被一群無腦側翼汙辱!!!
套一句民進黨現任參選桃園市長候選人鄭運鵬的經典名言,被掛上中國台灣,這只是我的人生閱歷之一。
這就是人性的弱點,自己可以,別人不可以
故宮改頭換面去中國化 民憂毀容 2022/11/06 中國時報 李怡芸
故宮的破損文物可待修復,而故宮的建築修復及再利用計畫,又會讓故宮「修復」出什麼樣的面貌?
臺北故宮正館自民國54年創建,幾經擴建仍維持原建築師黃寶瑜的設計,外觀呈中國宮殿式,並於109年10月26日登錄為歷史建築,近年故宮因正館展覽空間不足,先後提出「大故宮計畫」、「新故宮計畫」,然而今年9月23、24日舉辦的故宮建築修復及再利用計畫說明會上所公告的設計圖,卻令附近居民及關心故宮者大嘆:形同毀容。
據故宮簡報,修復後的故宮正館將在1樓前方廣場新建大片玻璃建築為入口亭,不僅現有〈懷素自敘帖〉玻璃帷幕被取代,且大片灰色屋頂與原有建築的米色宮牆不協調,也遮蔽2樓宮牆特色及空間高度的視野美感。館內則1樓到2樓的迎賓大樓梯拆除,4樓三希堂地板打洞,在內部形成一個挑高4樓的八角中庭。
對此案持反對意見者認為,故宮主體修復應是以漏水、管線修復、結構補強為要,然而故宮所提出的計畫卻破壞了原歷史建築群的完整;在57年的舊建築中做出挖地板等大規模拆除工程,是否會破壞結構也令人憂心,且修復後的主館展覽空間也未獲大幅增加,根本是以修復之名將建築外觀「去中國化」。
文資團體指故宮的修復再利用計畫已違反《文資法》第34條,且兩場說明會資料未事前公告,牽涉專業部分根本無法有效溝通,事後公告的簡報檔也未有詳細文字說明,批評故宮的說明會只是在走程式,無意尊重民意團體,對臺北文資審議初步通過憂心忡忡。
臺北市文化局則回應,該案規畫新建入口亭位置位於故宮歷史建築範圍內,不適用《文資法》第34條,而該案前經文資委員專案小組初步討論,並請故宮補充資料,後續仍須由文資委員討論進行表決後,始能確認通過與否及需修正內容。
誰說摺扇從朝鮮半島傳入中國? 2022-11-02 孟暉
折扇早在戰國時代就出現了。1976年,河北戰國時中山王墓出土一具青銅折疊儀仗扇架,高13釐米,寬20釐米,在青銅弧形框架上,通過活軸裝有五支青銅扇骨,利用活軸,可以開合。
這種儀仗扇到漢代稱為五明扇。據《鄴中記》記載,十六國時代,石虎讓巧匠用雲母片做五明扇的,把五明扇合攏起來,五層雲母扇面的彩繪花紋就疊映在一起,清晰可見。
摺扇是中國發明的還是日本人發明的? 2017-04-08
一、《漢書》記載:然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台街,自以便面駙馬。理由是駙馬是揚鞭抽打馬,所以才要合攏摺扇才能趕馬。不過,駙馬是輕撫,《三國志•魏書•武帝紀》:駙手歡笑。
二、《晉書》卷二十九《文苑•袁宏》:謝安取扇贈袁巨集,袁答曰:“輒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後來摺扇雅稱仁風。但是,魏晉時期,清淡之士盛行執麈(zhǔ)尾(扇子)談玄論道。
三、摺扇在北宋由日本發明傳入中國,具有豐富的史料證據證明。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說道:摺扇謂之倭扇,本出於倭國也。
摺扇_百度百科
南朝的《南齊書•劉祥傳》説:褚淵以腰扇障日,元初胡三省《通鑑注》解釋“腰扇即摺疊扇。” 晉朝吳聲歌曲《夏歌二十首》:疊扇放牀上,企想遠風來。
由於中日文化交流,日本逐漸掌握製作扇子的技術,《宋史•日本傳》記載,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八日,倭國僧侶嘉因在汴京(開封)覲見了宋太宗,獻上檜扇22把等珍貴的禮物
中國扇子的起源和歷史 2017-10-31 棟藏閣主 發表於收藏
扇子最早稱「翣」,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它起初不是用來納涼的,而是一種禮儀工具。慢慢
演變出團扇和摺扇,但摺疊他的起源卻是眾說紛紜
源於日本說
蘇轍《楊主簿日本扇》:「扇從日本來,風非日本風。」
北宋鄧椿在畫史提到,北方有一種高麗扇,用鴉青紙做成,可以摺疊,上面還繪有圖畫。這裡所說的高麗扇,實際上是從日本傳過去的日本扇。
只略古詳今,就器識短淺 2020/09/23 中時 林谷芳
國中歷史課綱「去中國化」是個不爭的事實,可教育當局卻可以大剌剌地說編輯落點在「略古詳今」,在培養「世界公民」,其言雖大,卻就是司馬昭之心的文飾之詞。即便「略古詳今」與「世界公民」,與「普世價值」、「進步價值」一樣,率爾認定,就會被它牽著鼻子走,還自以為是。
來自民間的「古典自救」 2021/05/06 中時 林谷芳
的確,這幾年的「去中國化」令人心驚,從商周到隋唐,歷史課本可以用4頁精簡帶過;雖美其名曰略古詳今,但中國文明定型就在周代,秦統一天下在政治史、文化史的意義尤大,漢朝是如今漢人所以稱為漢人的原因,而春秋百家爭鳴,正如希臘的諸哲競秀,後世從哲思到行為都奠基於此,很難想像西方的歷史課本會以4頁就「打發」掉希臘!
會如此,當然是有人想盡快徹底拔除台灣人身上的中國因子,然而,講的是中文,就算台語,也是漢語的一支,姓的是中國姓,拜的是中國神,親屬結構、社會組織、思維特徵,多是受中國文化影響,又如何能徹底拔除?
拔除不可能,換來的卻是抹掉古典之後的台灣。古典是歷史的縱深、文化的積澱,缺此,社會就短淺,國族認同也將經不起考驗,文化更不可能長遠發展。
好在,台灣的民間社會也不完全坐以待斃,最近一群有心人就以自己的力量做了民間的「古典自救」。它是由長年推動「漢字文化」的漢光文教基金會贊助,「一爐香文化事業」策畫製作,共同推出的《理想的讀本》。國文部分已編四冊,每冊選讀15篇選文,包括固定比例的文言文與古典詩詞,近現代創作或翻譯的白話文與現代詩歌,希望藉由這些作品,詮釋文字之用、文學之美、文化之豐,讓古典與當代成為不中斷的連續體。以第二冊為例,古典部分有莊子的哲思;孔孟的雋語;左傳、顧炎武、諸葛亮的策論;李白、李清照等的詩詞6首;柳宗元、唐代傳奇的古文。當代則選了紀弦、商禽等的新詩3首;西西、鍾芳玲、黃春明的散文與小說;世界文學有維吉尼亞.吳爾芙與海明威的作品。範圍及於古典與當代,具體反映了對學子國文涵養的整體想定。
黃涵榆:談《歷史不下課》對臺灣的啟示 2021.10.13 思想坦克
《歷史不下課》(The Lesson)是今年臺灣人權影展的參展影片之一,是德國導演霍恩(Elena Horn)2020年的作品。
導演發現,雖然德國官方的立場和官方的課程都承認納粹的罪行,但是德國社會和年輕族群的次文化,還是常看到極右派和排外主義勢力的興起。
年輕世代的德國人(包括導演自己)對於猶太裔家庭的歷史、生命經驗和他們承受的苦難的陌生和無知。導演甚至認為,德國民族罪惡和可恥的歷史並沒有真的結束,還持續在塑造年輕世代對現實的認知和感受。這當然是她拍片很重要的一個動機。
她原本打算以「罪惡感」作為影片的主軸。但是等到她回到家鄉弗倫登貝格(Fröndenberg)開始在她曾經就讀的高中拍攝影片之後,她的一些想法有了改變,連帶影響到電影的創作方向。
「過去就讓它過去」?
導演霍恩耗費五年之久,近身追蹤四個學生的學習歷程。學生們從最初在課堂上討論的氣氛頗令人不安,有許多小孩提到他們在家裡都避免談到納粹的話題,家人相信「過去就讓它過去」。
學校安排學生到附近的薩克森豪森(Sachsenhausen)集中營參訪,希望能讓他們了解過去就發生在他們居住的地區的殘酷罪行。有一個班級把集中營的設計看成是一種美學實作,也有一個班級把這樣的參訪當成沒意義的例行儀式,而不是什麼哀悼受害者和反思歷史的時刻。
「希特勒沒那麼壞」?
學生從一些人那裡聽到和學校歷史課程有所衝突的觀點,有學生就提及她的足球隊友和教練們認為「希特勒沒那麼壞」,或者歷史課本有關大屠殺的部分都是謊言。有的學生親眼目睹地方上的一些新興的極右派組織發展成新納粹的足球流氓,而以足球聞名的多特蒙德甚至吸引不少新納粹份子。還有學生甚至發現自己的家族和納粹有所牽連。
臺灣轉型正義教育的啟示
灣觀眾對於影片中「過去就讓它過去」、「希特勒沒那麼壞」的說法恐怕再熟悉不過了,如同柯文哲經常掛在嘴邊的「現在好好的,幹嘛一直講過去?」,如同國民黨一直強調「沒有蔣介石,臺灣今天早已被共產黨統治」、「蔣介石有過已也有功」之類的說辭。
這幾天吳淡如那一番「讀國中女兒不認識孫中山」的感慨與憤怒…扭曲的史觀令人嘆為觀止。
回應
228紀念館通常沒幾個人去參觀,學校畢業旅行幾乎也不會安排一個景點,校外教學就是露營而已
若不分清德國「納粹屠殺」和美台「白色恐怖」的差別,那正義就只是賣山寨貨的廣告詞。
台獨壟斷二二八/白色恐怖
“大陸”一鍵替換成“中國”,臺灣出版社鬧了大笑話 2022-02-19 觀察者網
中時19日報導,臺灣知名的麥田出版社近日把一本大陸書籍中的“大陸”二字全部一鍵替換成“中國”。但實際上書中許多“大陸”都指的是“大陸板塊”的意思,結果鬧出了“哥倫布發現新‘中國’”“南亞次‘中國’”等令人噴飯的笑話。
如此“飛來橫禍”,讓本書作者、大陸學者曹雨相當氣憤,痛批臺灣出版社沒有職業操守,在校對工作上失職。眾多臺灣線民也就此事大加嘲諷,出版社上午發出道歉聲明,承諾會將新書全面下架並回收重制。
回應
灣灣當局規定“外公”“外婆”不能用,理由是涉嫌性別歧視,而《外婆的澎湖灣》也只能叫《你他媽的澎湖灣》了。
不覺得可笑,只覺得可怕,台獨在洗腦
抹紅中性用詞 台灣五十步笑百步 2022/02/20 中時
「中共、中國、中國大陸、大陸、內地」,其實同中有異。「中共」強調的是黨的角色及政權;「中國」是在國際關係上慣用,如中美、中日、中歐關係;「中國大陸」或「大陸」,針對的是兩岸關係語境;「內地」則專指大陸與香港、澳門的關係,港澳人稱大陸為「內地」。
在民進黨抗中保台的政治正確下,原本中性的「大陸」一詞,這幾年突然被扣上紅帽子,但翻開《憲法增修條文》第11條:「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1條也指出:「規範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之往來」。
兩岸都有網友亂出征
去年夏天東京奧運時,歸化台灣的前烏克蘭體操選手瑞莎,寫上「中華隊加油」,卻遭台灣網友洗版批評「誰跟你中華」,讓她趕緊改口「台灣隊」。
藝人小S使用「國手」一詞,則被大陸網友指是台獨,不過官媒為其緩頰,呼籲網民要「多多了解紛繁複雜的台灣社會,要學會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理性對待,防止好心辦壞事。」
務實處理分歧創契機
前陣子馬來西亞歌手黃明志的「玻璃心」一曲爆紅,暗喻大陸官方到民間社會在遇到敏感議題時的脆弱易怒,但反觀台灣在面對大陸時,有時也不遑多讓。
回應
“大陸委員會”主席,如改成“中國委員會”主席,一定很多人血脈噴張?
朝鮮族穿韓服拿五星旗 南韓輿論炸鍋 2022/02/06 旺報
這屆北京冬奧,因為服裝引發的爭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前傳出臺灣運動員黃鬱婷多年前在美國受訓時穿著中國隊好友的運動制服拍照,遭網友爆料出征。4日晚間的開幕式,一名朝鮮族女性代表身穿韓服,擔任傳遞大陸五星旗的國旗手,此舉引發韓國網民跳腳,指責中國侵佔韓國文化,大陸網友則不甘示弱反嗆南韓「沒有歷史常識」。
韓聯社5日報導,在北京冬奧的開幕式上,中國56個民族的代表身穿傳統民族服飾,一起傳遞大陸五星國旗。有韓國網友留意到,其中一名少女身穿一襲白色搭配淺粉色的韓服,他們為此感到生氣,指責中國企圖將韓服推廣為中國文化的產物。南韓網友強調,韓服屬於韓國,甚至有人發起連署,要中國停止扭曲韓服。
不只南韓輿論炸鍋,政治人物也加入爭論戰局。南韓執政黨、共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李在明也在臉書發文抗議稱:「不要覬覦文化,反對文化工程」;國民之黨總統候選人安哲秀也發文捍衛韓國文化:「韓服是韓國文化,敬告中國當局,不是漢服而是韓服」。
大陸網友不甘示弱,反譏南韓「沒文化」,並質疑:「朝鮮族的服飾什麼時候變成『韓服』,歷史學差了吧?」、「朝鮮族有什麼奇怪嗎,還有哈薩克族、塔吉克族和俄羅斯族,為什麼這些國家不糾結這些?」
美國《VOGUE》雜誌一條漢服科普帖,韓國線民破防了… 2022-02-04 觀察者網
2月2日,美國知名時尚雜誌《VOGUE》更新社交媒體Instagram 動態,向粉絲介紹近年來在中國受到追捧的漢服。然而此事招來眾多韓國線民的不滿,他們湧到評論區大肆謾駡,妄稱這是韓服,“中國在山寨”。
此事引起中國網友注意後,大家紛紛跑到《VOGUE》Ins評論區回應韓國線民。甚至有日本線民也看不下去了,發帖聲援稱韓國人竊取中日文化,是為了“克服自卑感”。
《VOGUE》在帖文中介紹,漢服這種被定義為中國古代漢人統治時期的服飾在社交媒體上越來越受歡迎,在微博上“漢服”話題的流覽量已超過48.9 億次,而在抖音(中國版)上,漢服視頻的流覽量已超過477億次。
《VOGUE》稱,“漢服運動”由中國的時尚青年引領,漢服愛好者的人數從2019年的356萬增加到了2020年的600多萬,幾乎翻了一番。
韓國教授又來了:要在春節英文譯法中去掉“Chinese” 2022-01-29日
春節將至,那個曾“碰瓷”抗議過泡菜、參雞湯、中國朝鮮族服飾百度詞條的韓國教授徐坰德,又來了。他聲稱,韓國等國也過春節,“Chinese New Year”的譯法不對,改為“Lunar New Year”才正確。
中國官方外交部及官方媒體新華社的英文網站,對於“春節”、“農曆新年”,官方及權威媒體除了使用“Spring Festival”,還有“Chinese new year”、“Lunar new year”,以及“Chinese Lunar New Year”三種說法。
春節來源中國農曆,是中國人的新年節日,後傳播到亞洲其他地區,大部分亞洲其他地區基本都採用了中國農曆作為慶祝新年時間的基準。在英語國家,一直被稱作“Chinese new year”,有時簡稱CNY,或者Spring Festival。但從2004年開始,美國加州的韓僑社群和越南僑胞社群開始積極舉辦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新年活動,以該民族國家在相似的時間舉辦主題類似的慶祝活動,呼籲官方及商業機構使用表意更多元的“ Lunar New year(農曆新年)”替換具有特定指向的“Chinese new year(中國新年)”。
回應
農曆是哪個國家發明的?這麼淺顯的道理都不懂跟著湊什麼熱鬧!
【Lunar】代表月亮,【Lunar New Year】本質上是陰曆新年。問題是,農曆是【陰陽合曆】,其中節氣是陽曆,月份是陰曆,所以【Lunar New Year】是不僅是不準確的,更是荒謬的。
要不我們還是把“首爾”改回“漢城”吧,某個偷國真是得寸進尺,蹬鼻子上臉!
不能只改首爾為漢城,應該把韓國恢復為南朝鮮的稱呼
相關新聞
哈薩克斯坦總統:我們將繼續研究中國,學習中文
韓國抗議為戰時強征勞工礦山申遺 日本仍強行推動
據韓聯社首爾2022年1月28日報導,儘管首爾反對,但東京仍打算推薦一個曾與戰時強征勞工有關的佐渡島礦山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候選地。此舉使得本就令人擔憂的韓日關係再次遭遇挫折。
《自然》最新研究:日語、韓語等或發源于中國東北
2021-11-10,《自然》的研究指出,包括日語、韓語、突厥語、蒙古語在內等泛歐亞語系,全部起源自9000年前的中國東北遼河流域農業文化,幾千年來當地農民輾轉向東、向西遷徙,陸續抵達朝鮮半島及日本群島。
稱為阿勒泰語系(Altaic)的泛歐亞語系(Transeurasian)家族包含日語、韓語、蒙古語、突厥語等多種現代語言,這些語言的使用如今廣泛分佈在東亞朝鮮半島、日本群島,北至西伯利亞平原,西至西亞,長久以來這些語言來自哪裡、以及是否有關聯,一直是語言學家爭論的議題。
傳統上,學界認為這些語言開枝散葉,主要是經由遊牧民族從東部草原向西擴散而來,不過最新跨國研究認為,泛歐亞語系來自同一個祖先-9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遼河流域小米農民,而且是通過農業文化傳播。這個區域涵蓋現在的中國遼寧省、吉林省及部份內蒙古地區。
這份研究由英國、中國、捷克、法國、德國、日本、紐西蘭、南韓、俄羅斯、荷蘭、美國等11國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研究人員主要通過基因學、考古學及語言學等3個層面進行分析。
在語言學分析層面,研究人員在98個語言中建立超過250個和農業相關的辭彙概念,這些辭彙包括耕地、播種、種植、小米,從而確立源自農業文化的假說。
在基因學層面,研究人員分析23具古代遺骸,並且比對9000年前北亞、東亞住民的基因資料,研究證實“韓國與日本人有西遼河血統”。
在考古學層面,研究人員考察了中國大陸、日本、朝鮮半島、俄羅斯遠東地區255個考古遺址,評估當地陶器、石器、動植物遺骸等相似性,顯示青銅器時代的遼河西部地區和韓國的無紋陶器遺址、日本彌生遺址有關,顯示稻米及小麥種植文化早在進入朝鮮半島以前,就已經傳入遼東、山東地區,爾後再傳入日本。
研究第一作者、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比較語言學家羅貝茲(Martine Robbeets)表示,“接受某個人的語言、文化、民族起源自國界之外相當於放棄身份,這對人們來說並不容易。”
回應
呵呵,這讓韓國人怎麼搞。
完了,棒子們的玻璃心該碎成渣渣了
你小瞧韓國了:東北自古以來是韓國的
你還是小瞧了韓國,看他們的教科書古代高麗地圖涵蓋了現在中國地圖的三分之二
與大陸打對臺 韓式泡菜中文正名「辛奇」 2021/07/23 中時
「韓聯社」22日報導,南韓文化體育觀光部在與專家討論後,俗稱為韓式泡菜的「Kimchi」,官方中文名稱已被正名為「辛奇」,以與中國大陸泡菜做出區分。大陸泡菜去年11月獲得國際標凖化組織(ISO)的認證,聲稱已成為「國際泡菜市場的行業標竿」。
根據報導,南韓文化體育觀光部22日宣布,「公共術語外語譯名規範」修正案已經生效,該修正案將原本「Kimchi」的建議中文譯名,自「泡菜」改為「辛奇」,以明確區別這兩種起源自不同地區的醃漬蔬菜食品。
在此案生效後,南韓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正式場合,都會將「Kimchi」的中文名稱寫作「辛奇」;不過此規定不會強制要求私人企業執行,僅是作為參考;南韓文化體育觀光部也特別指出,「Kimchi」在中國大陸地區銷售時,不能單獨寫成「辛奇」,因為根據大陸食品安全法規,在當地銷售的食品必須註明消費者熟悉的名稱,以免民眾誤解。
報導指出,南韓農林畜產食品部2013年便曾分析約4000個中文詞彙的發音、比對8種大陸方言,並徵詢語言專家和南韓駐大陸大使館的意見,認為由於中文沒有直接對應「Kim」或「Ki」音節的字,因此提出以「shi」作為代替;而在今年初的進一步討論中,認為「辛」代表辣味,「辛奇」又與「新奇」同音,因此決定將官方譯名改為「辛奇」。
大陸泡菜去年11月獲得國際標凖化組織(ISO)的認證,聲稱已成為「國際泡菜市場的行業標竿」,引發南韓民眾嚴重不滿。當時韓國農林畜產食品部便強調,該標準並不適用於「Kimchi」。
回應
真好笑,南韓進口泡菜是出口的十倍,其中99%源於中國,改個78名字啊?
自卑感往往造成自大狂!
從技術層面上看,我美國做法是一種自我損害,冷戰時,來自臺灣的漢語教學師資,雖然沒有得到傳授深層中國文化的機會,尚能比較準確地把握語音、詞彙和語法的傳授。到後冷戰,超過30年的去中國化運動,臺灣的教學師資在很多層面喪失了對於中國文化的基本瞭解。僅有幾所專業機構的專業人士,能夠準確教授漢語語音和語法,派往世界的師資既不能使用中文拼音,也不能準確地教授漢語普通話。經過70年的分離,臺灣的漢語與大陸漢語詞彙出現了比較大的差異,如果美國學習者接受的語言竟然跟中國大陸現實出現鴻溝,那不僅是造成學習者的困境,更造成美國利益的損失了。(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啟訥)
孔子學院列表-維基百科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正式在韓國首都首爾成立。截至2020年7月31日,全球已有162國家(地區)設立了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
亞洲39國(地區),孔子學院135、孔子課堂115
非洲46國,孔子學院61、孔子課堂48
歐洲43國(地區),孔子學院187、孔子課堂346
美洲27國,孔子學院138、孔子課堂560
大洋洲7國,孔子學院20、孔子課堂101
肖鋒:請大家放過李子柒! 2019-12-11 新浪網
一個國家的硬實力,比如經濟和軍事,需要軟實力的配合才能走得久、走得遠。軟實力做得好的除了韓國,還有很多,比方說好萊塢電影和美國貨、美式生活方式,德國足球和德國製造。
中國製造靠什麼來行銷全球?孔子學院嗎?《新週刊》曾刊出過一個觀點“一萬個孔子抵不上姚明和章子怡”。(楨:?)
好了,現在終於出現了一個李子柒,可一個李子柒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一千一萬個李子柒來做“文化輸出”。
最後,我也希望輿論“放過”李子柒,不要給她強加過多標籤,李子柒取代不了孔子學院,更代表不了仁義禮智信和中庸之道。
至於孔子學院,則應該從李子柒的成功中獲得啟發,是時候改變傳播中國文化的姿勢了。
2007年我出訪德國時適逢央視熱播《大國崛起》,彼時正播德國的崛起,引發德國媒體熱議。“他們把俾斯麥時的德國當作榜樣”,德國報紙這個整版評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德國人要我們認識的是新德國,與時俱進的德國,正如其“歌德學院”(德國版孔子學院)的海報所展現的:老歌德一手持西門子手機,一手打開筆記型電腦,目眺遠方,若有所思。
臺灣能教好美國人漢語嗎 2021-04-16 環球時報作者:吳啟訥
美一些國會議員近日表示,為抗衡孔子學院對美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力,敦促拜登政府擴大美台教育倡議,以臺灣學院取代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學項目。
實際上美國的漢語教學一直與美國的政治需求密切連結。二戰之前,中在美政治無足輕重,對中國文化和語言也沒多大興趣。二戰期間,政治和戰爭需要推動了漢語教學特色:不同于學術層次的漢學研究對閱讀的極高要求,美國人重視口語,為此特別發明了最接近英語發音的漢字耶魯拼音系統。冷戰後,官方為大學漢語課程投注大量資源,到70年代中期,每年已有超過1萬名大學生學漢語,中學生學習漢語的人數也有顯著的增加。
提到華人移民的漢語教學。清政府在20世紀初到美國設立中文學校。民國時期,由華僑設立,用以教育華裔子弟的中文學校數量增加到數十所,學生人數遠遠高於在大學的非華裔學生。以1965年移民法案為界,前期多數教師只能教廣東話,後期教授普通話的師資人數倍增。1994年之前,普通話師資都來自臺灣,但教學內容集中在口語和相對簡單的閱讀上文化背景、歷史知識,集中在日常生活和常識層面,教學內容往往討好西人的東方主義想像,難以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層面。
21世紀初,美國大學漢語教學規模快速擴大,並向中小學擴散。大陸國家漢辦的加入,使美國漢語教學有較大的提升。不過,面對中國發展,美國焦慮感陡增,於是從經政一系列打壓措施,要用臺灣的漢語教學取代孔子學院。
網路小說是否能成為中國對外文化輸出的成功案例? - 知乎
對於近年“美國人看網文”事件,網文是否能像日漫一樣成為主流?
回應
有潛力,但是現在不是。東南亞那些國家我不知道,但就我學校的美國同學沒幾個人讀過中國小說,,不說好萊塢了,就說日本,當年有龍珠/pokemon/哆啦A夢這種世界級IP 然後才吸引了更多更多的受眾,中國網路小說顯然沒有.
文字和動漫一樣嗎?不說網文了,就拿最英日文暢銷書,中譯本讀過的一年能有幾本?
所謂網路小說只是長篇章回小說在進入互聯網時代後所獲得的新的平臺,有幾個特點。一、作家群體更廣泛,小說創作已經從傳統的“文人”擴大到更多的階層。其二、作家收入有保障,收入頂尖的作家階層出現。其三、體裁多樣化。幻想小說從單一的武俠體裁發展到玄幻、仙俠、官場、奇幻、D&D、穿越、遊戲等等,更多更新穎的體裁吸引越來越龐大的讀者群。
網絡文學或將成為中國文化輸出的重要方式 2017-03-28 威鋒網
說到中國文學,四大名著曾被翻譯成不同的語言輸出到國外。不過近年來,就像是國內美劇需要依靠字幕組一樣,東南亞也出現一些翻譯組。不少的網絡文學開始出現了實體書,甚至搬上了大熒幕,就像近年來大火的《步步驚心》、《甄嬛傳》、《琅琊榜》等等作品。
美國好萊塢電影、日本動漫作品都是文化輸出的經典,同時也將其思想與文化帶到了世界。也許有天中國網絡文學也能成為一種文化載體傳播到世界上。
與日本文化輸出相比,中國差在哪裡?
回應
真正能走向大眾的文化產品你得保證它好吃、好玩、好看,能和普通人的生活娛樂需求結合到一起,也就是所謂的通俗文化產品才行。日本文化輸出的主力是什麼?動畫、漫畫、遊戲、電影(早期)。我們熟悉的和服、藝伎、茶道、武士、忍者、壽司一類的日本傳統文化是隨著上述流行文化的載體傳播到外界的。
中國怎樣才能提高文化輸出?
中國對外的文化輸出一直是山水畫,京劇,孔子等我們中國人自己都不感興趣的事物,在國外也沒什麼影響,反倒是言情小說、抖音和中國化妝技巧在國外小火一把。文化輸出很難自上而下地規劃出來,它只能自下而上地生長出來。
中國經濟亮眼“成績單”背後彙聚中國力量
中國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4.9%
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率先控制住疫情蔓延,既最大限度保護了群眾生命安全,更為經濟穩定復蘇創造了前提條件。
與此同時,一系列靈活適度的宏觀政策“組合拳”出臺:
包括減稅降費強度增強,1-8月份新增減稅降費1.88萬億元,有效減輕了市場主體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負擔。
結構性貨幣政策實現精准滴灌,在沒有大幅降低利率的前提下,引導資金更多流向實體經濟,強化穩企業、保就業的金融支持。
這些都有力支撐了前三季度「六穩」(就業、金融、外貿、外資、投資、預期)和「六保」(居民就業、基本民生、市場主體、糧食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基層運轉)目標的實現。
還有中國經濟堅韌的底色和主動求變的創新精神。三季度,中國外貿同比增長7.5%,格外亮眼。 同時在國際疫情持續蔓延的情況下,不少中國企業針對海外“宅經濟”需求的增加,積極調整生產方向、擴大出口,特別是民營企業表現亮眼,例如前三季度廣西螺螄粉出口達到了去年全年的26.3倍,中國的速食、冷櫃等“宅經濟”商品,拉動了出口增長。
而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下,中國深化改革、持續擴大開放的腳步堅定不停。
作為中國對外貿易和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之一,今年兩屆廣交會“雲”上舉行,運用先進資訊技術,兩屆廣交會讓海內外2.6萬家中外客商足不出戶下訂單、做生意。
2020年版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7月下旬實施,全國清單條目從2019年的40條進一步縮減到了33條。我國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中的排名從2018年的第78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31位。
上個月,我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再擴容,新設北京、湖南、安徽三個自貿區,總數達到21個的自貿區,以更開放、更便利的制度體系,助力外貿進出口發展。
此外,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深圳開展綜合改革試點,這些舉措合力勾勒出一個更高品質發展、更高水準開放的中國。對於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釋放出更多的動力和信心。
澳智庫:中美差距正加速縮小 中國就要追上美國了
“在戰爭之外,實力的轉移是緩慢的,但疫情改變了這一切。”澳大利亞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2020-10-19發佈2020年“亞洲實力指數”報告,報告的最大發現是,雖然美國仍是亞太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大國,但它兩年前對中國的10分領先優勢如今已經減半。
報告涵蓋硬實力和軟實力8個領域,以總分100分評估亞太26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的實力。美中分別以81.6分和76.1分位居第一和第二位。
美中在8個領域平分秋色。美國在軍事實力、文化影響力、防禦網路和復原力四大領域領先,中國則在外交影響力、經濟關係、未來資源和經濟實力四個領域成為新“霸主”。
美國希望通過制裁打壓華為、抖音等佔據優勢地位的中國企業,而中國針鋒相對,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中國實力上升的一個例子。
不過,美國在很多方面依然有諸多優勢,其中美元地位無出其右者。
美國失去聲望的原因包括美國應對疫情不力、美國內部的高度分裂和混亂、數次挑起貿易爭端以及特朗普政府退出多邊協定和機構的做法。
復蘇力決定未來十年實力,
疫情下,多數國家的實力指數都比前一年下降。中國的快速復蘇將進一步鞏固該國在亞洲的經濟中心地位,而美國經濟在亞洲的相對重要性可能下降。
從奧巴馬到特朗普,美國將外交重心“轉向亞洲”,現在其在這一地區的實力卻大幅下降。這是美國遏制中國戰略的失敗。美國要保持在亞太的實力,關鍵還是要發展經濟,持續創新並解決國內問題,而不是遏制中國崛起。
與歐美價值觀不同,亞太國家更注重經濟合作。中國的經濟實力在亞洲領先美國,亞洲國家普遍不願意在中美之間選邊站。中美關係的穩定對亞洲國家更有利。
文揚:“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觀點錯在哪?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2020-09-23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有一種網路論調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您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文揚:對於中華文明在所有人類文明中是唯一延續至今沒有中斷過的文明這一點,在任何一個文明理論大師那裡都沒有爭議。而對於其他文明,無論從起源上、發展上,還是從是否單獨構成一個文明的問題上,都爭議多多。
………
回應
完全版是:
崖山之後無中國, 明亡之後無華夏,中華正統在倭奴!
明治之後無日本,廣島之後無大和,東瀛正統在呆灣!
林肯之後無美國,布希之後無白種,米國正統墨西哥!
希臘之後無哲學,羅馬之後無上帝,歐洲正統土耳其!
母系之後無能人,部落之後無智人,猿猴正統在非洲!
直立之後無靈長,用火之後無哺乳,人類正統在狗窩!
法媒:中醫在亞洲大受歡迎
法國國際廣播電臺2020-07-26:中醫在亞洲大受歡迎 在亞洲,我們正在見證當地傳統醫學的蓬勃發展。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前就是如此,人們特別注重通過傳統醫學來增強免疫力。如今,亞洲人對待中醫的熱情變得更加強烈。在中國的東南亞鄰國,中國政府正在培訓數千名傳統中醫醫師。目前老撾實施的大多數診治都採用了中醫療法。
老撾醫療高度依賴中醫,首都萬象一個銷售草藥的市場生意火爆。萬象郊區一個小房子的底樓安放著數張病床,杜安道醫生每天在這裡接待病人。患者前來諮詢的病症多種多樣:反復的支氣管炎、肌肉疼痛、失眠等。“這兒痛嗎?您服藥了嗎?”杜安道醫生問道。“是的,我去了醫院,他們給了我很多西藥……但是沒有用。”該患者描述的症狀明顯是坐骨神經痛,醫生讓她躺下後,用針灸療法從腰部直到腳踝紮了數針,針頭被連接到一台發送微電流的機器。不一會兒,患者的疼痛得到緩解。
杜安道醫生最初學的是西醫。她白天在西醫院上班,同時參加了中國提供的中醫培訓。她說:“每年我都會去老撾政府那裡,參加由中國資助的中醫培訓。”“我的許多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因為西藥的副作用健康狀況大大受損。在鄉下,許多人因為價格太貴、害怕患上抑鬱症或吃藥成癮而停止服用西藥。現在我可以用中醫幫助他們”。
中醫還依靠按摩技術、柔和的運動習慣或食療成功地治療了糖尿病和抑鬱症。在整個亞洲地區,中國都資助了中醫培訓。泰國曼谷華僑醫院根據中國治療方案對新冠患者進行診治。該院奧拉多醫師說,“我們可以使用針灸或傳統醫學來延緩甚至阻止病毒的發展”,“中醫主張強化免疫系統,讓身體免疫力自行發揮作用。如果一個人的免疫力良好,病毒就不會在體內擴散。”
世界衛生組織如今也建議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合作共克醫學難題,但這仍然受到很多阻力,原因是傳統醫學如中醫難以通過科學研究證明其效果(楨:?)。此外,還有一些人把中醫視作擴大中國文化和政治影響力的工具,不願承認和推廣。
研究確認 :福建及周邊古南方人群是南島語系人群祖先 2020-05-16 中新網記者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DNA實驗室團隊聯合多單位歷時8年的最新研究發現,中國、東亞主體人群連續演化是主旋律,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新石器時代古北方人群在遷徙和基因傳播方面對所有現代人群的影響都非常顯著,至少在8300年前南北人群融合與文化交流的進程即已開始,4800年前出現強化趨勢,至今仍在延續。
該研究首次通過古基因組資料確認,福建及毗鄰地區距今8400年的古南方相關人群,是南島語系人群(現今主要生活在中國臺灣島及太平洋島嶼等地)的祖先來源,首次明確將時間追溯到8400年前,並確認整個東亞沿海族群之間都存在遺傳聯繫。研究成果論文5月15發表《科學》(Science)。
團隊依託古DNA技術,成功捕獲測序中國北方山東、內蒙古及南方福建、毗鄰亮島和鎖港等地11個遺址25個9500-4200年前的個體和1個300年前個體的基因組。其中,涉及新石器時代早期人群樣本,包括來自北方山東、內蒙古地區5個遺址(扁扁洞、小荊山、小高遺址、博山遺址、裕民遺址)距今9500-7700年的7個個體,及南方福建、臺灣海峽2個遺址(奇和洞、亮島)距今8400-7600年的3個個體。
研究觀察到,中國人群與歐洲人群,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演化歷程差異較大。在約9000年前農業出現以來,歐洲人群不斷受到近東農業人群及歐亞草原人群等外來群體的“大換血”,即外來人群一直在重構歐洲人群遺傳信息,對現今歐洲人產生重要影響。在中國,南北方人群雖早在9500年前已分化,但南、北方同期人群的演化基本是連續的,沒有受到明顯的外來人群的影響,遷徙互動主要發生在東亞區域內各人群間。發現中國古南方人群成分在現今南島語系人群中占主導地位,確認南島語系人群起源於中國南方。
回應
完了,菜菜子南島尋親還是認回來了...
過去西方和日本很多學者的觀點是人類從非洲走出來,先到東南亞再到臺灣日本,然後到中國。現在反過來了,對逆向民族主義是個打擊。
余英時的深層矛盾 2019/11/28 宜蘭大學教授陳復
歷史學家余英時先生在政治大學成立「羅家倫國際漢學獎座」上預錄演講的內容,舉香港反送中事件作例證,來說明「民主的背後需要有文化支撐,而文化要靠人文修養來實踐」。他表示香港從中學生到大學生,都強烈反對共產主義,這就是民主自由教育的成果。
首先,筆者不理解余先生為何能輕易看出香港反送中事件裡,香港大學生與中學生參與各種激烈的示威活動,來自深刻的人文修養?
余先生可能不常回來台灣,已不太能深刻體會到台灣社會在去中國化的浪潮裡,一般人早已對余先生畢生從事的漢學研究棄若敝屣,並將「中華文化」與「中共政權」畫上等號。
其實,五四反傳統浪潮是台灣「去中國化」浪潮的思想源頭,台灣的確有很深的中華文化底蘊,但這些底蘊都是五四運動啟蒙人物包括胡適、羅家倫與傅斯年等人畢生要打倒的對象,余既推尊胡適的自由主義學說,認為「胡適一生不受共產黨影響靠的就是人文修養」,卻刻意漠視胡適畢生主張全盤西化;余又推尊自己老師錢穆的治學理念,稱讚他「一生為故國招魂」,卻簡化兩人思想的深層矛盾,只有請余徹底面對並解決自己這個矛盾,再來告訴台灣社會如何提高人文修養。(作者為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
回應
難道,余先生只要反共,怎麼暴力、怎麼臺獨港獨、怎麼向英美日諛媚舔附、怎麼背離輕蔑否定中國及其文化而扭曲歷史,都可以漠視、容忍而無所謂?
美英吹噓的民主,只存在西方強權國家,窮國弱國徒有文化人文修養,能發展出美英式的民主嗎?
所謂「反送中」,其實就是反中。而其根源,則來自於殖民症候群。
日本人祖先從何處來?首次基因解析有新發現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研究員神澤秀明等人2019-05-13發佈研究成果稱,通過對繩文人的全基因組進行解析,推斷出繩文人大約在3.8萬年~1.8萬年前從大陸的集團分離並來到日本。
從位於北海道的禮文島的船舶遺跡中發掘出生活在約3800年~3500年前繩文時代後期的女性遺骸,研究團隊從該女性牙齒中提取DNA進行了解析,將查明的排序與生活在東亞的現代人的排序進行對比,發現作為繩文人祖先的集團從東亞大陸集團分離出來的時期大約在3.8萬年前至1.8萬年前。
繩文人被認為是在大約1.6萬年前至3000年前生活在日本列島上的古人。3000年前之後又有彌生人從大陸來到日本,生活在日本列島上的人大部分都混合了繩文人與彌生人的基因。
此次的解析發現,繩文人以比較小的群體過著狩獵採集生活,日本國內不同地區的現代人從繩文人繼承到的基因比例存在巨大差異。在東京取樣的本州人從繩文人繼承了約10%的基因,而北海道阿伊努族人則繼承了7成,沖繩縣人繼承了3成。
此外,從基因組資訊還可以判定,在船舶遺跡中被發掘遺骸的女性,具有較強的酒精耐受性,能適應高脂肪的飲食生活。據稱可能根據繩文人的基因組資訊來說明現代人的各種疾病。
回應
啥意思
日本人的意思是他們的祖先來隻中國
意思是朝鮮海盜與蝦夷土著的後代
中國人不僅發明了韓國人,也發明了日本人
在“平成”年號決定前,世界上還有“日本第一”的討論,內閣大臣在國會演說的時候,還會用“日本領導世界的新理念”之類的說法。再依賴中國典籍,在他們看來已經不合時宜。
儘管日本泡沫經濟應聲破裂,但這個想法延續了下來。冷戰結束後,日本進一步開始強調自己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將自己的國家定位為,既不是個東洋國家,也不是個西洋國家,既不處在美國的指揮下,也不是處在中國的威懾下,而是個有自主決定權的全球性國家。
就安倍本人來說,他是成長於戰後一代日本人的首相,對這代人來說,戰爭的責任不想再背負,戰後體制是一種束縛,不管國民還剩多少心氣,安倍認為他的使命就是讓日本重回大國地位。“令和”這個新年號,也包含了讓日本也“走進新時代”的意思。
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個源頭。我們也都清楚,鴉片戰爭之後,日本目睹清政府的軟弱,轉向學習西歐,早已不把中國文化當做憧憬和依託的對象。
尤其是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國內掀起華夷之辨,核心觀點就是認為,東亞文明的正統已轉向了日本,日本已經是中華。
我們經常說,日本是個擅長學習的民族,卻忽視了它學習消化之後,反過來藐視老師的一面。
在吸收了國外文化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轉化成自己的東西,產生所謂國風文化,再強調這個轉化過了的國體、國學、國粹。
吸收一陣、沉澱一下、鄙視一段,時不時還要反過來搶個地主,這個過程在日本歷史上反復上演,幾乎成了日本文化心態中某種規律性的東西。
經過這麼多年,在社會層面,對日本文化的一個源頭是中國文化這一點上,日本民眾有時候處在無意識的無知當中。
很多人既不知道哪個年號是從中國古籍中來的,也不瞭解歷史上中日文化的淵源。對中國當下的發展,既不關心,也不瞭解,亦沒有親近感。中國文化已經變成了日本的文化,而中國是個與自己沒什麼關係的存在。
這給我們提出兩個問題:
第一,外部世界,尤其是發達國家精英和媒體層面的偏見,以及社會民眾層面的漠然無知,是中國走出去的一個障礙。
第二,對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的淵源關係,有些人以往會陷入兩種極端:
一種是認為日本文化都是從中國文化剽竊所得,日本文化就是盜版得不太好的中國文化。
另一種是認為,中國文化的根已經在日本,要到日本去尋根。
對我們來說,這兩個問題比日本年號重要。
回應
有能耐別用漢字啊
“明治”取自《易經⋅說卦傳》“聖人南面聽天下,向明而治”。
“大正”取自《易經》第十九卦中的“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昭和”取自《書經•堯典》“百姓昭明、萬邦協和”。
“平成”取自《古文尚書⋅大禹謨》“內平則外成也,地平則天成也”。
也就是說,這是1300多年來,日本年號首次成功“脫中”。
早在這次新年號的產生過程中,日本媒體就不斷放出消息,首相安倍指示周圍的人,年號出處最好來自於日本古典書籍。
根據日本1979年頒佈的《元號法》,如果天皇退位,年號也必須改變。按照日本政府規定的年號選定程式,日本首相需要欽點數名精通中國史、中國古典文學和日本古典文學等領域的學者,讓他們提出兩到五個新年號作為候選方案。
此次選出來的字要遵循6個條件:使用常用漢字,每個字最多12-15個筆劃,第一個字的拼音不能使“MTSH”,儘量避開民間預想的年號名稱,不要用經常作為人名的漢字,不要使用與大企業相同的名字
備選方案出來後,經過參眾兩院的商量,最後由內閣會議決定“勝出”方案。
正朔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年號有著特殊意義。它既是天子執政的時間單位,也是天子權威的標誌。每一次更換年號都是國家大事。年號的取捨、含義,毫無疑問包含著複雜的政治寓意和政治考量。
作為當今世界上唯一還保留著中國古代紀年法的國家,日本顯然全盤接受,深度領會了年號和年號背後的那些東西。
比如日本第一個年號“大化”,出自中國的《易經》:“大化流衍,生生不息,陰陽相動,萬物資生。”
取這個年號,顯然有從頭開始,萬象更新的意思。跟大中兄皇子發動政變搞改革、向唐朝學習的意願很切合。
再比如,後醍醐天皇在1334年改年號為“建武”,它原是東漢光武帝的年號。當時日本朝政由鐮倉幕府把持,天皇被壓制得很慘,他從儒家的“忠君愛國”思想出發,希望恢復天皇權威,推翻幕府這個“奸臣王莽”,像漢光武帝一樣,實現“中興”。
………
那麼,日本為什麼要選現在這個時候,再次表現出它的獨立性呢?
脫中
實際上,在年號上擺脫中國的影響的想法,早在討論“平成”的時候就已經萌生。
日本新年號“令和”仍無法抹去中國痕跡 2019-04-01 環球網
2019-04-01,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記者會上正式公佈日本新年號為“令和”,出自日本詩歌集《萬葉集》,成為日本歷史上首個源於日本古籍的年號。然而,《萬葉集》與中國古典文化之間卻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
《萬葉集》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和歌集,收錄詩歌4500餘首,其地位相當於中國的《詩經》。儘管被看作是日本古籍,《萬葉集》仍然無法抹去源于中國古典文化的影響。公開資料顯示,《萬葉集》借鑒了中國詩歌的題材、形式以及表現方法,收編了部分漢詩。值得一提的是,《萬葉集》成書時,日本尚未擁有自己的文字,全部詩歌採用漢字為注音符號記錄而成。
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日籍教授、原日本讀賣新聞編輯委員加藤隆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萬葉集》第五卷《梅花之歌》的原文部分,還是按照古代中文的寫法記錄下來。而且,《萬葉集》收錄了118首關於梅花的詩歌,看得出是受到了中國審美的影響。不過“和”代表“和風”,因此加藤隆則認為“令和”帶有中日融合的含義。
日本現任明仁天皇將在4月30日“生前退位”,皇太子德仁將於5月1日即位新天皇,當日零時開始正式啟用新年號“令和”。自此,始於1989年1月的“平成”時代,僅剩1個月便將退出歷史舞臺。
相關新聞
日本新年號未出自中國典籍 中方:我們對此不做評論
安倍回應“首次未用中國典籍”,日本網友卻在搜“令和”是啥
回應
寫了倆漢字,然後硬說是來自日本古籍。呵呵。萬葉集那句根本是抄襲中國人的。
萬葉集 于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
歸田賦 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作者,漢朝,張衡
諫蕃官仗內射生疏 時惟令月,景淑風和--作者,唐朝,薛元超
兩個人創作的時間都早于萬葉,而且當時日本仰慕唐朝文化非常嚴重,而且,以日本的緯度來講,初春是正月,驚蜇以前,日本還在下雪,哪來的氣淑風和,反倒是仲春,二月過了驚蜇,地氣動了,才會開始有氣淑風和的現象發生。
日本新年號“令和” 含著對中國老師怎樣的藐視2019-04-01 環球網
從西元645年,大中兄皇子仿照唐朝制度,設立日本歷史上的第一個年號“大化”以來,1374年時間,247個年號,出處全部來自於中國典籍。
即使是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最想跟中國劃清界限的那些年,這個傳統也沒有變。
巴基斯坦媒體:中國為什麼與眾不同?
巴基斯坦《每日時報》2019-02-24:中國為何不同、如何不同 中國(文明)曾經是、現在仍然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這個國家創造了眾多奇跡,例如使8億人脫離貧困(是巴基斯坦總人口的近4倍)。現在,中國要在人工智慧、機器人和航空航太領域實現諸多突破。
中國存在種種不足和內在問題,但將繼續令世界,特別是西方驚詫。中國發展的許多方面值得細細研究。中國對世界GDP的貢獻巨大(占16%),其經濟規模(13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以及與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和外交關係,更增添其重要性。瞭解中國也因此更有意義。
第一是,中國應該是一個文明而非民族國家。也就是說,中國的國家認同是在成為民族國家前形成的。在中國,如果有人問起,哪怕是一名計程車司機都能滔滔不絕地談論千年王朝和歷史。
第二是,他們作為單一民族自視與眾不同。這種單一民族的歸屬感被稱為“凝聚力”,中國對民族的態度有一種“意識形態成分”,後來英國和日本施加給中國的“百年屈辱”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三是數百年之久的“朝貢體系”。在古代,周邊的國、郡和地區承認中國的宗主權,向中國帝王朝貢,而帝王在經濟和外交上向它們提供幫助。隨著中國崛起成為一個經濟大國,我們看到上述體系的當代形式。
第四是“統一”。中國體量龐大,有世界最多的人口,他們由數個世紀的統一觀念凝聚在一起,當這樣的中國與其他超級大國如美國並駕齊驅時,其影響可能更大,也肯定不一樣。
總而言之,上述因素均指向中國的獨特性,無論是他們的政府體制、儒家家庭觀,還是催生經濟增長奇跡的那種現代意識。這些因素使中國成為美國在東半球的競爭對手。(作者奧薩馬•裡茲維,陳俊安譯)
回應
這個人觀察得挺用心。
中國為什麼與眾不同?第一,政治體制,中國是一個為人民服務的無產階級執政黨,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產黨,該党領導全國人民奔小康,開創幸福大道。第二,文化,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文化滋養著世代炎黃子孫。第三,經濟是14億中國人擼起袖子奮鬥出來的。第四,外交,中國人民選擇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外交方針政策,愛好和珍視和平。第五,軍事,中國的軍事發展程度以保障經濟建設健康穩定進行,以保障國家領土完整,保障人民財產安全!
法媒費加洛報:春節日期年年變動 恐影響全球貿易 2019-02-05 中央社
回應
法國人腦殘嗎?法國的復活節日期每年也不同,查一下手機就知道下個世紀每年的春節是哪一天!
年年變動不是問題,無論是工廠生產或船運問題均可在三個月、半年甚至一年前的營運計中規劃,法國人真是無事惹塵埃!
女力崛起與回娘家困境 2019-02-05 聯合報社論
初二回娘家,但某些女性被限制成「過年只准在初二回娘家」,感覺十分委屈。現在竟還有醫師和網路論壇爆出個案,有些已婚女性得了「過年憂鬱症」,因婆家為全家團圓聚餐,甚至為了歡迎自家女兒初二回娘家,因此要求媳婦留守做飯。家庭中的男女不平等由此可見,媳婦「隸屬」夫家的觀念仍根深柢固。
台灣的女力崛起,不能只以蔡英文總統為指標,不能只以立法委員、縣市首長的女性比例為指標。下放到每個家庭裡,從財產管理權到家事分擔比例,都可反映出男女平等的基本實踐。
回應
非常落後的思維,大陸並沒有這樣的習俗(楨:?)
癥結不在回娘家,而是在與中國古老農業社會有關的各項節日,若民進黨加以廢止,穩被冠上去中國化的罪名!(楨:?)
日本人不過中國人的年節,就是早就看穿這種吃人的禮教!
聯合報搞不清楚社會現象,現在回娘家最大的麻煩在於丈夫必須到娘家和岳父母應酬,要包紅包給二老!先生對於到娘家作客,就和媳婦不願和公婆圍爐,心理是一樣的。
民俗與傳統文化是經由社會經驗與學習,傳統封建糟粕確實壓抑女性成長,但過去流傳的中華文化與仁義道德,卻不該被執政者的意識形態抹煞,變成只會怨懟和功利主義、個人主義。
廢了春節的民國,到底意欲何為? 019-02-02 服飾研究者春梅狐狸
理由也很正當,要和以往的王朝徹底劃清界限,要和國際世界接軌。當然,這個理由今天聽來有幾分滑稽,但是對於當時落後挨打的中國來說就是一碗超香的雞湯了!
回應
中國為了富強真是做了各種各樣的嘗試,制度上君主立憲、共和行不通,文化上廢農曆、廢中醫甚至想過廢漢字,最後還是找到了馬主義,找到了毛澤東
這才是最徹底的西化啊!
文革時期也改革春節,那時候年三十各單位要組織吃一頓憶苦思甜飯。
臺灣春聯政治學:2019哪家強?“馬勝英敗”成自然 2019-02-01 新浪看點
春聯千千萬,有何大不同?在臺灣春聯不僅僅是農曆春節那一抹抹紅色祝福,更是島內政治人物“寄語種種”的載體。每逢春節前夕,島內政治人物紛紛執筆潑墨向民眾發春聯、賀新年,作為“春聯達人”的馬英九每年更是春聯發到手軟。
春聯能深入千家萬戶,起到拓展票源的效果,“春聯政治學”由此成為有趣學問。當選將發春聯,選民拿得多、貼得多,有助拉抬聲勢及政治行情,就算選舉輸了,也顯得“輸人不輸陣”。此外,春節前後臺灣政治人物還會發紅包,也是直接的人氣展現,紅包金額多少是其次,從選民是否搶著索取就能看出政治人物的人氣指數。
蔡英文前兩年春聯走文青路線,2017推出“自自冉冉、歡喜新春”引發爭議;2018以“萬物當春、幸福共好”為題還是有不少民眾索取;14日,蔡辦公佈2019年豬年春節福袋、紅包袋、春聯的設計樣式,其中春聯內容“恭賀新禧”,回到比較傳統保守的路線。
島內人氣最旺的政治人物非高雄市長韓國瑜莫屬。他的春聯被島內媒體稱為“臺灣最夯過年伴手禮”,不僅高雄市民排長隊領取,國民黨發言人洪孟楷將春聯帶到淡水贈送,場面火爆。
要說臺灣現在最火的春聯,得數寫得一手好字的馬英九和夫人周美青聯名發送的新版豬年春聯“四海承風送駿犬 八方輻輳迎天蓬”首批10萬份豬年春聯,發送首日即被索取一空,只好再趕緊加印10萬份,加上5萬份民意代表聯名版,總計今年已印25萬份春聯。
與此同時,各拍賣網站再度出現拍賣馬英九春聯的鋪子,其中島內知名拍賣網站叫價每副49元至300元新臺幣不等,大陸拍賣網站清一色每副叫價88元人民幣,不少商家還宣稱“保證臺灣正品”。令人驚訝的是,淘寶網港澳臺版上,還有賣家以每副215元至12299元人民幣拍賣馬英九豬年春聯,並強調“本產品是預售,臺灣朋友帶回,現在還沒帶回”,取信購買者。對此,馬英九27日開玩笑說,他沒有分到一毛錢,早知道他就發財了。
http://k.sina.com.cn/article_1595061843_5f12b65302000hgb4.html
“祠堂都變成少年宮了,小年夜還要搞祭祖儀式嘛?” 2019-02-04
放假中,水了一篇小文跟大家聊聊我們蘇州的家族文化和年俗~
說起“小年”,又是一個可以扯南北差異的話題。在蘇州,我們好像對過小年沒有什麼特別的執念,但對於除夕的前一夜,也就是俗稱的“小年夜”卻會格外重視。
雖說現在的講究不如從前多了,但要認真準備一場小年夜的聚餐依然是件費時費力的事兒。之前,家裡的小朋友就費解地問:“我們家的祠堂現在都已經變成少年宮了,還要累累地準備祭祖嘛?”
對此,長輩們笑而不語……
小朋友這句戲言,其實透露出了一種很有趣的歷史觀:
舊時王謝堂前燕都飛入尋常百姓家了,還學著那麼老套的行為規範,真的有必要嗎?!
再說遠一點兒,敦親睦族的理念已經融入中國人的文化血脈,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我們是否非要固守一些儀式,做一番“表面功夫”呢?
這個問題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我個人的體驗來說,一年之中難得來一波儀式感反正也人畜無害,而且還挺有年味兒的。奉承“恭喜發財”、“吉祥如意”之餘念叨一聲“勤勤懇懇”,強調勞動的價值,不失為是一種生活智慧。
回應
管的真寬啊,人家祭自己的祖先跟你有什麼關係,一個外人管得著嗎?可能你自己都不祭自己祖先吧,你還算什麼中國人,這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噁心的文章
沒有儀式,過年就沒有了氣氛,西方的耶誕節在中國也很熱鬧流行,就是因為有儀式
那不是因為商家要借機搞促銷嗎
在中國古代宗法社會裡,春節祭祖是一年一度的家族大事,具有團結約束族人、慎終追遠、報本思源、敦宗睦族、凝集血親、光前裕後、規範倫理的教化功能。
馮驥才:應保持我們春節的儀式感 2019-02-03 環球時報
年輕人現在愛講一個詞:儀式感。春節有沒有儀式感?這是我近來思考的問題。
有人認為我們的春節沒有儀式感,不如西方的耶誕節,西方人要擺聖誕樹、唱聖誕歌、過平安夜,而我們的春節已經被理解為一場皆大歡喜的玩玩樂樂,大年三十晚上擺上一桌團圓宴,吃一頓餃子,再放放鞭炮而已。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我們的春節原本是有很強儀式感的,但如今傳統的儀式感已經被我們遺忘了。這確是一個很大的文化失落問題。
中國人傳統過年的儀式感與西方人過耶誕節的儀式感有個很大不同:我們的年背後沒有宗教。耶誕節有宗教嚴格的規制的支撐,有些儀式實際是宗教儀式。而我們傳統的年是一種生活節日,支撐它的是傳統民俗。但我們傳統的年俗,並非可有可無,也有著很嚴格的程式。比如在年的籌備上就有一整套要求。再比如,吃年夜飯之前必須祭祖,祭拜“天地君親師”,以焚香磕頭的方式,向大自然、祖先、師長以及生命的傳延表達感恩與敬畏之情。
祭祖之後是闔家團圓,今天我們把它看做是一頓團圓飯,其實沒那麼簡單。一個家庭一年一度地把家庭的人氣凝聚起來,和諧相助,這也是我們中國人最看重的。而且這種以家族為單位的凝聚實際上是我們這個民族凝聚力的根本。
民俗是一種親和又美好的生活文化和生活情感。它是一種樸素的“儀式”,它不像宗教儀式那樣嚴格規範,卻由衷地發自內心。它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精神內涵和多情感內涵。
現在媒體上所謂傳統節日的現代化表達,無非是把傳統的吃喝玩樂變為現代的吃喝玩樂,以好不好玩的心態來看待傳統節日,而不是把它當做一年一度對生命的祭禮,這是不是太膚淺,把年看扁了呢?如果年正在失去自己特有的儀式感,我們的傳統將變得越來越浮光掠影,這樣我們失去的不僅是年的魅力,還有我們的節日深厚又美好的生命情感和精神傳統,這是我最為憂慮的問題。(作者是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
我們的年味都去哪了? 2019-01-31 聯合報 劉勳國/國小教師(台南市)
童年的回憶總是無比珍貴又令人難忘;種種珍藏中首推過年節慶,闔家團圓,最是溫馨與滿足。
曾幾何時,過年氣氛一年比一年淡,歡樂熱鬧變少了、市場年節音樂少了,過年專屬喜悅也罕見了;於是我開始帶著妻小到鄰近國家尋找並回味那難忘的年味。
上海除夕夜,黃浦江畔煙火燦爛整晚,難得冷場,鞭炮聲此起彼落,連地下道唱情歌討賞的人都扣人心弦;香港維多利亞港,高樓配合音樂節奏燈光四射,震撼場面吸引無數旅客目光;新加坡歌舞昇平,電視現場直播,街頭萬頭攢動,不分國籍與種族一同跨農曆年倒數;今年則是看到吉隆坡離過年還有十天,百貨公司、商場和華人街頭早已一片「紅海」喜氣洋洋,以年節音樂和應景年貨高調迎接新年。
台灣呢?過年最特別的是百貨商場和風景區人潮擁擠,卻感覺少了一味,少了歡欣鼓舞的關鍵因子;各級政府不遺餘力拚觀光、搞文創,同時因長期去中國化,甚至拋棄中國文化,應該也是過年少了年味的主因;珍貴資產就在身旁棄而不用,怕是捨本逐末吧。
相關新聞
北京五環內禁止賣煙花
煙花爆竹賀新歲燃放禁令知多少
台藝人登陸春晚 游梓翔:符合蔡英文的台灣價值嗎2018-02-15 聯合報
世新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游梓翔在臉書表示,蔡英文總統1月底接受電視節目專訪,搬出了「台灣價值」這個題目。然後蔡總統和她帶領的黨就採取一副「台灣價值檢察官」的模樣,檢查誰符合誰不符合「台灣價值」。一下要某人確認「台灣價值」,一下有人說「台灣價值」是不能補考的,那人還當過台灣的「新聞局長」。
這兩天大陸中央電視台公布了春節聯歡晚會節目單,游梓翔指出,當中台灣藝人的比重極高。台灣藝文界人士能夠登上春晚這樣藝術水平高、廣受矚目的舞台,本來是一件極好極有價值的事。包括周渝民的開場歌舞、胡凱倫的魔術、林志炫、周杰倫、蔡威澤、派偉俊、蕭敬騰、言承旭的歌曲表演,言承旭要唱的是《龍的傳人》、方芳和張晨光的小品,這些優秀藝人都是台灣的驕傲。
但是看到中央電視台的春晚節目單,還有台灣藝人後面括號中的「中國台灣」,以及節目呈現的「兩岸三地一家親」的氣氛,游梓翔說,他不禁在想,在蔡總統和她的黨員眼中,這些藝人符合「台灣價值」嗎?是不是也應該被當掉不能補考了呢?
游梓翔說,他還是相信,真正的「台灣價值」在體現中華文化,發揮兼容並蓄的軟實力,爭取更大更好的舞台,這和蔡總統和她的黨狹隘的「台灣價值」完全不同。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呢!
回應
向野蠻中國道歉,確實符合中國走狗價值
把台灣奉獻給美日是超級走狗價值
人往高處爬是普世價值
相關新聞
春晚節目單
http://ent.sina.com.cn/tv/zy/2018-02-14/doc-ifyrpeie6330538.shtml
電視台不求上進 除夕特別節目竟重播卡通2018-02-15 聯合報 鐘重發/教師
台灣傳統的「年味」漸漸消失,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或是去中國化的手法,不得而知。華視今年以重播日本卡通「多啦A夢」和剪輯歷年節目畫面集錦,來當除夕特別節目,相對大陸春晚節目一個比一個盛大奢華,不只大陸當紅影視眾星雲集,台、港、日、韓藝人更爭相現身,向大陸觀眾賀歲拜年。重播卡通的華視,簡直是在糊弄觀眾,對不起自己。
回應
這些披著民主鬥士、掛着烈士家屬、滿身穿戴著受難者、愛台灣符咒的綠色"狗母"當家, 能玩出甚麼把戲!
台北書展落幕 人氣、買氣雙跌2018-02-12 聯合報
二○一八台北國際書展昨閉幕,六天參觀人次五十三萬,比去年五十八萬滑落約一成;另台北自詡為「華文出版中心」,本屆台北國際書展本土作家熱情參與,但台灣以外的華文作家參加數量卻較歷屆大減,大陸作家幾乎絕跡,令外界擔心是否受兩岸政策影響。
台北書展要做華文出版中心 大陸作家卻不見了2018-02-12聯合報
雖然出版景氣依然不佳,但台北國際書展已找回出版社的熱情。今年國內出版社參展度大增,出版社也用心設計攤位,處處有驚喜,往年常見的「跳樓大拍賣」粗劣攤位已不復見。可以說,台北國際書展成功洗脫「賣場」惡名,蛻變為有設計感的「展場」。
然而,台北國際書展畢竟是「國際」書展。盡情揮灑本土能量還不夠,必須能吸引國際參與。今年國際出版社的參展數量雖未下滑,但國際作家明顯減少,尤其缺少重量級國際作家。此一現象不但讓書展缺少話題,也讓人擔憂,台灣是否被國際「邊緣化」?
書展缺國際大咖的窘況已持續好幾屆。今年另一個開始浮現的危機是,華文作家減少,大陸作家甚至掛零。不管是書展官方或出版社的邀請名單,都看不到大陸作家的身影。這也是近十年台北國際書展首次出現的詭異現象。
有出版社透露,原本邀請大陸作家來台,但在大陸審批(楨:?) 這一關就被打了回票。另一位不具名的出版人則說,大陸作家認為在台「不被尊重」,影響來台意願。
台灣出版向來以「自由多元」自許。今年台北書展出現「劉曉波紀念展位」與簡體館緊鄰的對比,正是這種精神的展現。台灣也因此被德國在台協會處長歐博哲稱許為華文世界「自由的燈塔」。
回應
要「去中國化」,還能做華文出版中心?
別練肖話什麼台灣自由多元,明明管制一大堆卻天天詐騙人民什麼狗屁台灣自由民主,可笑!
毛傳文:傳統文化的產業尷尬2018-02-12 環球時報
隨著春節臨近,北京諸多節慶期間民俗活動市民參與度高漲,活動景點數万張電子門票在幾秒鐘內在網上被搶購一空,老百姓對傳統民風民俗的追捧、火爆現象引發人們的思考。
在當今中國社會傳統文化熱、國家層面大力倡導弘揚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筆者認為:首先,老百姓對傳統文化的需求量,與傳統文化產業的供給能力嚴重不足之間,有著巨大的矛盾。
一是我們有文化產業,但是沒有傳統文化產業。僅有傳統文化內容、元素的存在就叫傳統文化產業了嗎?這有待大家思索。
二是老百姓需求什麼?是假期去名勝古蹟旅遊、參加人擠人的廟會、看看戲曲表演,還是聽聽專家的文化講座?都是、也都不是。供給與需求的嚴重不對等:需求量大,但供給方卻不知道給什麼。
其次,當前傳統文化產業供給內容質量,與老百姓對傳統文化產品的品質需求,存在巨大落差。
眼下有個講法叫新五俗:穿漢服、會茶道、掛字畫、搞收藏、追大家。聽起來大家哈哈一笑,但反映了很深的問題。傳統文化是僅於外在的物質產品的追求上嗎?這些表象的東西難以滿足老百姓對傳統文化產品真品質的需求,真正需求的源頭在哪裡?當然是精神的需求,而精神的滿足點在於精神層面的不斷提升。如果做不到這點,供需間的落差會始終存在。
筆者認為,當前這些矛盾和落差現象的產生,最主要原因是以西方的思維方式經營東方的古老智慧:凡事談目的、講效率、求速度、利益最大化,急功近利的心態已經表現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和行業。而華夏民族幾千年所傳承的智慧卻是:如何君子謙謙、如何涵養身心、如何返歸質樸、如何動靜相宜……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應該具有的品質,也是中國古代先賢留下來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我們需要明晰、完善中國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發揚的機制,讓其更富有操作性。商業性利益的推動可以有暫時的繁榮,但隨時會因為商人追求更大利潤轉移到新的領域而難以長久。筆者認為,真正的傳統文化產業,是建立在東方古老智慧的整體世界觀下。
當然,在目前這個眾人頭腦發熱又容易實現商業變現的階段,恐怕少有人會靜下心來去思考,並且達成一致意見去展開實踐。所以,我們還需要耐心地等上一段時間,當大家對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產業達成了共識,則一切就好辦了。(作者是文化教育工作者)
致說來就是,普通人在日趨加快的生活節奏的裹挾下,不再推崇繁複的創造與創新,不再追求超高的藝術標準和文化標準,而是對思想、教育、文化、藝術進行簡化處理,以期贏得受眾的廣泛讚譽。
為扭轉“弱智化”的不良傾向,持續推進文明對話是改變現狀的根本舉措。
對待中國文化,我們既不能自暴自棄,又不能自矜功伐,而應不偏不倚,培育元氣,直道而行。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中國文化勢必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與其寄希望於西方人的粗淺青睞,造成文化產品質量的降低,不如創新傳播機制,利用外國民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式,準確係統完整地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中國文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孟子曰:“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我們必須從文化自信的高度出發,堅守中華立場,因地制宜,與時俱進,通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真正讓中國文化走出去。(作者是民間傳統文化學者)
相關新聞
【加】貝淡寧:如何更好地推廣中國文化2
央視狗年春晚進行首次聯排,導演楊東昇:在新字上下足功夫
據導演組介紹,今年春晚整台節目將聚焦新風尚、振奮新精神,弘揚新夢想,著力打造歡樂、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晚會繼續以央視一號演播大廳為核心,攜手四個分會場,突出中國元素、民族符號、地域文化。
......
回應
春晚用三十多年打造一個大大的架子,這個架子已經成型,再怎麼改也不會動根本,也動不了根本。
看春晚守望的更多是傳統了,認真用心就好,沒必要一味求新。
不知道今年春晚會不會有驚喜
在大量的保留節目的要求下,春晚不會有多大的創新,馮小剛版春晚也只能創新20%
http://www.guancha.cn/art/2018_02_05_445932.shtml
劉百淞:從西方的“中國風”說起2018-02-06 環球時報 劉百淞
再過幾天,我們即將迎來農曆戊戌年。一些外國商家挖空心思,將“狗”植入自己的品牌文化,藉以贏得中國人的好感。
有人曬出圖片,據說是某大牌推出的狗年紅包——正面赫然印著金色大字“狗”。此圖一出,吐槽之聲洶洶而至。有人說這是一箭雙雕,既送了錢,又罵了人;還有人說這是對“單身狗”的嘲弄。無獨有偶,有幾家服裝品牌也把“狗”字印在了自己的商品上。真是“離本趣末,事以偽成”。
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西方人出於好奇心理,開始關注中國文化資源,甚至將漢字作為一種特殊符號添加到服飾、文身、器皿、建築之上,在局部地區掀起了一股強勁的“中國風”。不過,應該指出的是這股“中國風”鮮少觸及中國文化的深層涵義,只是停留在粗淺層面的消費、裁剪。
有些人不解個中緣由,一旦遇到國外品牌打上十二生肖、中國年、青花瓷等標記,就高興得不得了,誤認為西方社會開始推崇中國傳統文化,以愛者如寶的臆測態度對待產品設計的表面現象。殊不知,好奇不等於熟知,熟知不等於理解。我們不能奢望西方人都能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國文化。
同樣,不少中國人覺得店鋪名稱、服裝款式、企業標識、生活方式都要有點洋範兒,把各種“洋節”過成購物節,但對這些“洋玩意”背後的歷史真相知之甚少。
無論是西方人點綴中國文化元素,掀起強勁的“中國風”,還是一些中國人盲目熱衷消費舶來品,其實都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弱智化”的必然結果,或者說是快餐文化的縮影。“弱智化”不是某個國家或地區的特殊現象,而是國際化的普遍現象。它的運行機制可以用“簡化”二字加以概括。
台文系“退燒” 台教授:最終要回中國漢字系統2018-01-26 觀察者網
據港媒26日消息,針對台灣高校多所頂大及私校中文、台文系碩、博士班註冊率僅約二、三成,台灣地區新竹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蔡英俊表示,未必跟政府推動“去中國化”有直接必然關係,台文所退燒也無關“台獨”意識消漲(楨:?),多少受到大學“實用論”影響,害慘人文系所。
蔡英俊說,台文系所發展一段時間後會碰到台灣史料文獻有限,研究主題該挖掘早就挖掘,早就寫光了,除非台灣自創文字,不然最終還是回到中國漢字系統與對話。
“教育部”日前公佈台灣高教新生註冊率,其中,中文、台文系碩士班註冊率普遍偏低,多所頂大及私校中文、台文系碩、博士班註冊率僅約二、三成,甚至有公立大學中文碩士班註冊率不到一成。
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創立於2002年8月,大學部沒有台文系,台文所除了招收本地博、碩士生,也接受陸生、僑生、港澳生及海外生就讀,由於名額向來不多,不至於缺額,但是學校網頁也註明“出路”,包括:資訊業、數位產業中之文字專業及文獻分析。
被問到台灣高教的台文所為何退燒,不受青睞?蔡政府不是高舉“台灣意識”?
蔡英俊對中評社分析,台文系所在台灣一度蓬勃發展,好比台灣公私立大學紛紛成立客家學院,這是政策導向。台文系所發展一段時間後會碰到台灣史料文獻有限,研究主題該挖掘早就挖掘,早就寫光了,除非台灣自創文字,不然最終還是回到中國漢字系統與對話。
.....
回應
一個方言罷了,哪有什麼台文?
大陸高中生推薦該背的古文 增至72篇2018-01-16 聯合報
台灣十二年國教高中國文課綱降低文言文比例,中國大陸反其道而行。大陸教育部昨天公布二○一七年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十四門課程標準,這次修訂重點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且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題,其中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從十四篇大幅增加至七十二篇,今年秋季正式上路。
澎湃新聞網報導,大陸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委會主委王湛昨在記者會中表示,這次高中課程修訂有兩個重點,一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二是加強革命傳統教育。與二○○三年實施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相比,新課程方案明確定位普通高中教育,「不只是為升大學做準備,還要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和職業發展做準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王湛表示,在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一是內容更全,在「課內外讀物建議」部分,除保留原有「論語」、「孟子」、「莊子」外,還增加「老子」、「史記」等文化經典著作,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古詩文,覆蓋先秦到清末各時期;二是分量更多,明確規定「課內閱讀篇目中,中國古代優秀作品應占二分之一」;三是要求更高,將原本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從十四篇大幅增加至七十二篇。
此外,美術、音樂、體育與健康、數學等課都增加有關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如美術課增設「中國書畫」,內容涉及中國傳統繪畫、書法、篆刻等經典作品欣賞及傳統畫論,促進學生堅守中國文化立場,增強文化自信。
在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方面,要求學生廣泛閱讀革命先輩的名篇詩作,闡發革命精神的優秀論文與雜文,以及關於革命傳統的新聞、通訊、演講、述評等,課內外讀物推薦篇目涉及毛澤東詩詞,以及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艾青、臧克家、賀敬之、郭小川、周立波等作家反映革命傳統的作品。
同時,歷史課明確要求學生系統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歷程,還增設「老兵的故事」主題活動,讓學生感悟在歷史大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所思所為,體會革命軍人崇高的精神境界。
不少大陸網友對於新增古詩詞比例表示認同,有人說:「雖說背古文很辛苦,但長大後每讀起這些古文,會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
俄羅斯總統普京此前曾多次表示,遠東對俄羅斯具有特殊意義,發展遠東地區是俄政府一貫的國家政策。把俄遠東地區變成俄社會經濟快速、超前發展的中心之一是俄羅斯的重要優先任務之一。
俄羅斯也確實出台了遠東和外貝加爾2025年前國家發展計劃,特別針對遠東地區進行投資。
2016年,普京表示“遠東地區工業生產增幅已超過5%,從整體來看,我國也實現了小幅增長,達到0.3%。去年一年遠東地區共吸引投資超過1萬億盧布。啟動了300多項投資項目。這意味著,提出的支持商業發展機制是有需求的。”
但事實上由於困難的財政收入,投資遠東的計劃有時會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比如為了吸引移民,俄羅斯在遠東地區推出了分地計劃,即俄羅斯每個公民可以在遠東地區得到一公頃的土地。但是執行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根本原因還是水電道路不通的基礎設施問題。
而隨著遠東計劃的推進,中國對遠東西伯利亞的投資正在逐漸增多。
據俄塔斯社報導稱,俄遠東發展部長加盧什卡在京與中國全國工商聯旅遊業商會會長王平會見期間稱,2017年1-8月,中國與俄遠東地區貿易額達48億美元,同比增長33%。
....
比起擔心中國,遠東西伯利亞更不信任俄羅斯中央政府2018.1.9
上個星期觀網分享了華東師範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主任馮紹雷在年度論壇上關於中俄關係的精彩回答。關於普通俄羅斯人對中國的態度,馮紹雷還提及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數據:比起反華,遠東西伯利亞人更反對中央政策。
馮紹雷:(中俄關係)不是沒有好的跡象,比如說遠東西伯利亞。西伯利亞那些主管的官員,甚至一些最權威的院士,在大會上有人問他,中國威脅論還存在嘛?他說,我告訴你一個統計數據,中國威脅論在遠東存在度在31%至32%,但是,遠東西伯利亞的人對中央政策說:“你們不是為了要讓我們過好日子。”像習近平, (他會)說,“我們要讓人民過好日子。”而他(指俄羅斯中央)不是要讓我過好日子,他是要把我們這塊地作為發展俄國實力的一個橋頭堡。(所以)反中央的心態是42%。反華的心態是31%到32%這樣狀態。
遠東地區是指俄羅斯的東部地區,包括俄羅斯的濱海邊疆區、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楚科奇自治專區等9個行政區,城市有海參崴、伯力、雅庫茨克等等。雖然擁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但這裡是俄羅斯人煙最稀少的地區。從1991年到2010年,當地的居民數量銳減了22%,流失近200萬人。雖說,遠東的面積佔俄羅斯將近36%的國土,超過了600萬平方公里,但僅有630萬人居住於此,就是說每平方公里才1個人,而俄羅斯的平均人口密度是8.5人。
遠東西伯利亞人與中央的關係一直都在糾葛之中。其經濟發展也一直是俄羅斯的大難題。
據俄羅斯遠東發展部數據,2013年,俄遠東聯邦區GDP為28692億盧布,同比增長0.9%,低於全俄1.3%的增幅。曾經對遠東經濟做出極大貢獻的投資開始大幅下降,2013年固定資本投資額僅8145億盧布(約248億美元),同比下降19.5%。內需對經濟的拉動依然有限,2013年零售商品總額9160億盧布(約279億美元),同比增長4.9%。
莫斯科為何沒有“唐人街”?俄媒:中俄民眾融合度高2017.9.3 觀察者網
俄媒稱,據專家估計,目前大約有5萬中國人居住在莫斯科,而且數量還在繼續增加。那麼,莫斯科靠什麼吸引了這些中國人來此生活?為何迄今還沒有“唐人街”?
據俄羅斯衛星網2017.9.1報導,中國人很久以前就來到了莫斯科生活和工作,20世紀20年代俄羅斯首都就有了中國俱樂部,下設酒店和賓館。那時的華人主要從事洗衣業和一些小生意,但伴隨前蘇聯新經濟政策的推出,所有這些都逐漸淡出了歷史舞台,30年代末大多數中國人離開蘇聯。直到50年代初,又有很多中國人來到了莫斯科,數以千計的中國大學生、研究生和專家在俄羅斯首都留學,實習和工作。80年代末,大批中國大學生和實習生赴俄,其中很多人一邊上學一邊經商,正是在這段時間,莫斯科開始有了現代版的華人社團。
莫斯科華僑華人聯合會主席黃靜認為,主要原因在於俄羅斯不是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美國那樣的“移民國家”。另一方面,伴隨著溝通方式的發展變化、相互間融合度的提高、教育全球化以及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對華僑聚集地的需求正逐漸消失,原有的“唐人街”也將變成歷史名勝了。
她表示,以前去歐美的那些華人,都是從福建、廣東那邊過去的,他們自己不懂當地的語言,經常受欺負,所以要團結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做生意,開工廠,從而生存下來。但隨著世界的發展變化,這種局面已大大改觀:第一,中國已經今非昔比,國力強盛,海外華人覺得腰桿直了;第二,隨著第一代移民到海外的華人落地生根,他們的下一代已經成長起來,並且已經融入當地社會,自己也覺得與當地人無異。現在前往海外的新一代華人在出發前也都有一定的規劃和準備,“單兵作戰”能力也很強。至於來俄羅斯的新移民,除了在露天市場打拼的那些幾乎完全不懂俄語的同胞外,大部分人都推崇、尊重俄羅斯的文化和俄羅斯人民,也了解這裡的風土人情。總之,大家都希望融入俄羅斯社會,彼此借助對方的優勢,共圖發展。
.......
回應
實際是俄羅斯害怕中國人在那聚集形成中國人的勢力,所以只要有中國人聚集區就會被俄警察關照,然後強令你們搬家。
毛子地盤上還真不宜聚在一起,那隻會方便被剪毛,毛子警察就是半個黑社會。
聲明提到,課綱輕率的改動,可能會讓菁英階層與非菁英階層的學生再一次分流:有能力的家長會為孩子尋求額外學習古典文學的機會,而弱勢學子則無所適從。“中研院士”、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王德威表示,若高中語文文言課數比率再下降,中產階級以上的父母,一定會把孩子送到補習班學習古典文學,“可能造成非菁英階層孩子學習機會的最大戕害。”
聲明指出,語文是台灣學子麵對世界的基礎。由專家組成的研修小組,兩年來耗盡心力建構課綱,展現思想源流、文類比例的考慮,不宜任意裂解限縮。
聲明提到,將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一刀兩斷,實則忽略彼此交織的事實;考試引導教學的狀況一時難以改變,推薦選文篇目的作法,實有保護學子學習之必要。爭論中的各版本推薦篇目,未顧及各文類的均衡,應交由熟悉文學的專家集思廣益。
聯署發起人包括:中研院院士王德威、曾永義、孫康宜、李惠儀、李歐梵、何大安,以及香港教育大學講座教授陳國球、“中研院”語文研究所長胡曉真等人。
至今,聯署人數破萬,包括知名作家白先勇、余光中、齊邦媛、渡也、簡媜、黃錦樹、蕭蕭、焦桐等都支持專業審定語文課綱。
相關新聞
台灣課改猛刪文言文龍應台怒批
台媒痛批課綱加日本人文章:蔡英文你是日本人嗎
回應
不好意思,原諒我無知,我一直以為余光中先生掛了。小學課本學的文章我都以為是逝去的人。
那首《鄉愁》我至今還記得呢,我們當年的鄉愁是初中課本
胡適本來就是沽名釣譽之徒,三十多個博士頭銜,卻沒有一部像樣的著作。
廢除漢字!使用台字!禁止使用漢字!不許開設漢語課程!最好都改學日文。
日文也特麼抄的古漢語
是誰說呆灣保存中華文化最完美的,出來走兩步
一幫文傻,至今都裝作不知道問題的根源在綠獨。
教育就是意識形態的戰場,不寄希望敵人主動放棄。只能主動出擊,牢牢掌握制高點把握主動權。
沒鳥用的台灣知識分子.中研院?算台灣的大腦、智庫了吧,說什麼教材不受政治干擾、不淪為意識形態的工具,這小白還是傻?經濟、文化,所有一切哪個不受政治統攝?哪兒有獨立與政治之外的國家教材。
還是那股子小清新的細聲細氣。教育是政治的延續,根本就不存在干涉不干涉
小白,白先勇,白崇禧的兒子。
余光中抗議蔡英文當局新課綱:文言文是我們民族的記憶!2017-08-30
台灣蔡英文當局“12年國教課程綱領”引發爭議,上週,王德威等台灣學者聯合發起“國語文是我們的屋宇”聯署聲明,呼籲課綱拋開文白(指文言文和白話文)之爭,捍衛課綱修正不淪為意識形態的工具,至今聯署人數破萬,包括余光中等。余光中30日受訪時表示,“如果把文言文拋掉不用,我們就會變成沒有記憶的民族!”
余光中認為,文言文非常重要,它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載體,延續了老祖先幾千年來的思想、看法和結晶。語文的價值是永久的,特別是文言文,帶給人們的印象更深刻。余光中強調,政治不該介入語文教育,“如果我沒有文言文的背景,也做不出好文章。”
據海外網早前報導,台灣教育部門日前召開“十二年國教課綱課審大會”,普通高中組提出將“國文科必讀古文”由20篇將為10或15篇幅,竟然還要將嫖妓、歧視台灣少數民族的文章增列在候選新增課文的候選名單中。還有消息傳出,課本將裁掉若干歷代名家的經典之作,卻將日本人寫的文言文變成必修。
蔡當局該課綱草案一出,引發台灣社會各界的批評。而民進黨為了“順理成章”地讓文言文在“國文”課本中縮水,把胡適都搬了出來,甚至打著“專業”的幌子稱,“胡適曾批評文言文是半死的文字”,因此,要將台灣學生從這種“半死”的文字中解放出來,有更多時間學習白話文。
不過,胡適對文言文的“批評”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台灣歷史老師曹若梅在台灣政論節目《夜問打權》中指出,胡適確實提倡白話文,但他從來沒有否定過古文的美。
曹若梅調侃地說道,“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句要胡適怎麼用白話文翻譯?難道要說“兩邊的猴子一直叫嗎?”此時,在場嘉賓再度陷入一片笑聲之中。
對於新版“國文課綱”,馬英九29日在臉書發文質疑,在世界各地都在重視中華文史的今天,我們反而要減少文言文的比例,難道要開時代的倒車嗎?
台灣高中語文課綱刪減文言文白先勇、余光中等呼籲政治勿干預語文課綱
據台媒2017-08-30報導,針對台灣高中語文課綱減少文言文比例的爭議,日前6名“中研院”院士發動聯署,近日來仍不斷有島內外知名文學研究者、教授以及作家加入,截至30日已有15113人加入聯署,而聞名華人世界的作家白先勇及詩人余光中等人,也加入聯署,共同謹慎審議課綱,共同捍衛課綱修正不淪為意識形態的工具。
洛杉基:文化台獨真的已經走火入魔了!2017.8.23中時電子報
作家洛杉基認為「文化台獨真的已經走火入魔了!」痛批為了反中、去中,獨派政府簡直無所不用其極,除了篡改歷史課本,連國文課本中的文言文教材都要去中? 除了抵制唐宋詩詞文言文,難道連媽祖、關公都要一起抵制?
教育部正在制訂12年國教課綱,花了2年時間,委託60餘位教授、並徵詢500多位高中國文老師的意見,最後訂出文言文占4成5到5成5、必讀古文20篇的草案。不過普通高中分組認為文言文比例及必讀古文篇數太多,提出文言文比例降到30%、必讀古文則減為10篇或15篇。
並將54篇古文放上網路進行票選,結果共571人投票,高中國文老師只占2成,大學生和高中生卻占3成8,其他是社會人士。得票最高的前10篇古文,只有4篇是之前國語文領綱小組的選文,其他6篇都是新增、與台灣相關的文言文。
這6篇台灣相關的古文中,蔣渭水的〈送王君入監獄序〉講到嫖妓,另〈大甲婦〉則有「土番蠢爾本無知」等歧視原住民話語,一些高中老師擔心,這種教材教育下一代,「國文浩劫時代來到」。
回應
相較於中國大陸、香港與馬來西亞高中國文教材,重視文言文與世界文學,台灣的變革缺乏方向,勢必導致高中國文學生語文能力、識讀經典文化的能力,將遠低於國際中文學習標準。
不到臺灣不曉得文革還在搞。
中國語文教材今秋第七次“大換血” 文言文比例飆升
2017年9月份,中國新一批入學的中小學生將迎來新版“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這是白話文興起後,中國語文教材的第七次“大換血”。
本次“部編本”教材最引人關注的變化之一是古詩文篇目的大幅增加。小學一年級課本首次加入了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有古詩文132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佔課文總數的30%左右。與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增幅達80%左右。初中6冊選用古詩文的分量也增加了。
高中國文課綱減文言文? 看香港經驗2017-08-23馮駿松/開南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教育部課綱審查會欲將高中國文課之文言文降為十篇,平均一學期只需念一至二篇,在此願將香港近年中文文言文課程之變化過程提出供參考。
自一九九三年開始,香港教育局就將中學會考的中國語文科挑選了廿六篇範文列入課程中,其中十三篇為文言文,十三篇為白話文。但二○○七年起,改將課綱下放交由各學校老師設計合適學生程度的課程,中文科評級方法會取消了這廿六篇範文,也就是高中沒有文言文課文。
然而,在經過二○一二年首屆中學文憑考試後,不少人都認為中文科成了文憑考試眾多科目之中的「殺手」,在四個核心科目(英文、中文、數學、通識教育)中的整體公開考試及格率為最低,而學界亦把學生的中文水平每況愈下歸咎於中學文憑考試的課程取向,並重提加多文言經典範文篇數。
香港教育局最後提出十二篇必讀古文:宋詞三首(蘇軾《念奴嬌》、辛棄疾《青玉案》、李清照《聲聲慢》),唐詩三首(李白《月下獨酌》、杜甫《登樓》、王維《山居秋暝》),諸葛亮《出師表》,論語《論仁》、《論孝》、《論君子》,蘇洵《六國論》,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孟子《魚我所欲也》,韓愈《師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范仲淹《岳陽樓記》,荀子《勸學》(節錄),莊子《逍遙遊》(節錄),列入中學中文課程並列入二○一八年文憑試考核中。而這十二篇文言文也只是中國千年文學精髓之一二而已。
反觀我們課綱文言文網路票選的結果,文言文僅有陶淵明《桃花源記》、蘇軾《赤壁賦》、司馬遷《鴻門宴》、范仲淹《岳陽樓記》四篇入選,其餘均為台灣古詩文,其中「七星墩山蹈雪記」是灣生(日據時代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寫的文言文。兩相比較,直可讓有識之士毛骨悚然,在此拜託教育部高官三思之。
回應
這不叫墮落,甚麼叫墮落?國語文教育竟然連香港都不如?難怪說台灣高教沒有了國際競爭力!唉!
兩岸之間,北京已然搶站歷史的高度,主張危機控管,不希望造成對台灣民眾的傷害,不願不教而殺。
回應
這算是打著紅旗反紅旗了。你讓他把不合適的崇洋、宗教性質內容刪除,他就給你整難澀的文言文。總之,貼近時代、健康活潑、正面社會主義的內容是不添加的。
難澀的文言文?有英語難澀麼?有數學難澀麼?你不懂的永遠是難澀的。最後還是你不懂,當一個國家對自己的文化都感到難澀的時候那才是悲哀。
強烈支持增加文言文部分,特別是古詩詞.說說我個人的經歷,我從中學就是典型的理科生,理綜模擬能上290,語文則90分及格線上下徘徊,而且對文言文特別不行,基本文言文選擇題都是蒙的.但大學後尤其現在,對文言文,古詩詞,以及古代歷史(中學歷史也沒好好學...)特別著迷.現在真心後悔高中沒好好學.
再補充的最近的例子....最近在看秦時麗人明月心(拍的不錯,滿用心的,演技到位),在油管上看見一些評論,說實話,蠻傷心的.一些海外的中文評論,普遍說“ 他們說的話我好難聽懂呀 ”“ 好亂,看不懂呀 ”(這個看不懂指的是戰國時期各國的背景跟人物背景他們完全不知的意思)“ 好多詞我怎麼聽不懂?” 這些海外評論,多數都是海外華人,他們的教育明顯只有“華文”鮮有“古文”,更何況是中國古代歷史.
中國語文教材今秋第七次“大換血” 文言文比例飆升
2017年9月份,中國新一批入學的中小學生將迎來新版“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這是白話文興起後,中國語文教材的第七次“大換血”。
本次“部編本”教材最引人關注的變化之一是古詩文篇目的大幅增加。小學一年級課本首次加入了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有古詩文132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佔課文總數的30%左右。與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增幅達80%左右。初中6冊選用古詩文的分量也增加了。
在此之前,文言文已經歷了在語文教材中的“變遷”。20世紀初,中國文化界發起白話文運動,文言文退出小學課堂,減少了在初中教材中的比例。新中國成立後,文言文比例又歷經起伏。上世紀70年代末,文言文又開始以較大規模進入小學教材,而中學語文教材中文言文比例曾上升至22%。
本次教材變更消息公佈後,“語文教材文言文比例飆升”成為中國網絡熱議的焦點,大多數網友對此表示了支持。
也有部分網友擔憂,文言文比例增長後又將增加小學生背誦課文的壓力。低齡年級學生難以理解古文的涵義,要求背誦為主的學習方式能否學習到古文的真正精華?
....
與語文教材“文言文比例飆升”相呼應的是近年來不斷掀起的“漢語熱”、“國學熱”。在中國,各類“國學館”、“儒學館”方興未艾,“儒學校園”成為許多中小學熱誠打造的“校園名片”。
2017年2月,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斬獲12.3%的高收視圓滿收官,節目累計收看觀眾超過11.63億人次,引發全民“自考”古詩詞。
李傑認為,社會令人矚目的“古文熱”現像是國學教育的成功,也是民族文化自信增強的表現。
.........
相關新聞
英國小學迎來“中國製造”教材,輕鬆變學霸不再是夢?
2017世界大學學術500強:中國57所上榜清華首入50強
內容連載
壹 「周邊」的重新界定:移動與變化的「中國」
要說明「周邊」,應當先說明「中國」。
原本「中國」並不是問題,「中國」之成為問題是在晚清民初,即張灝所說的「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1895–1925)。眾所周知,晚清民初是一個各種觀念激變與衝突的時代,也是一個由於進入現代「國際」需要重新定義「國家」的時代。在「中國」起源與界定這一問題上,當時大致有三個說法相當流行,即「中國文化西來」說、「苗先(原住民)漢後(外來者)」說、「中國本部說」,在當時這些說法對中國的自我認識衝擊非常之大。到了1920年代出現「古史辨」運動,它對傳統文獻與古代歷史的質疑,不僅帶來了對傳統古史的破壞,也逐漸摧毀了「出於一源」的歷史觀。在舊的中國歷史起源說摧毀之後,便逐漸出現各種新的歷史解釋。自從1927年徐中舒(1898–1991)發表〈從古書中推測之殷周民族〉,年蒙文通(1894–1968)出版《古史甄微》,1933年傅斯年(1896–1950)出版《夷夏東西說》,[8]1943年徐炳昶(1888–1976)出版《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以來,學界對於古代「中國」大多放棄「唯一起源」和「單線歷史」的說法。近年影響很大的蘇秉琦(1909–1997)《中國文明起源新探》,更把中國史前文明分為六大區域(燕山南北長城一帶;山東為主的東方;關中、晉南、豫西為主的中原;太湖為中心的東南;洞庭及四川;珠江三角洲的南方),提示了古代「中國」族群和文化的多源。
既然古代文化與族群都未必「出於一」,因此,所謂古代「中國」也無法簡單地「定於一」,古代中國之族群也無法簡單地說它們都是「炎黃子孫」。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無法簡單地認定現在這個「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文化、民族、語言的共同體。
東亞視域中的「中華」意識
作者: 張崑將/編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7/05/10
內容簡介
「中華」或是「中國」對周邊國家而言,從來都不是不證自明,甚至在中國本身,也是處於流轉變化當中。本書所收錄十篇文章共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藉由「拓跋國家」的構想,重新探討漢唐間中國概念的變化。【第二部】集中在清帝國時期所面臨的華夷新辨,由此窺探清帝國展現的「大中華」觀念與「大一統」的定型,回應並批判1990年代以來美國新清史學派所力倡的「滿洲中心論」。【第三部】擴及到近世朝鮮、德川、越南的中華意識,呈現中國周邊中華意識的多元性與歧異性。【第四部】則特別著墨在日本與韓國有關近代中華意識的脈絡性轉換之課題。本書既涵攝歷史學、思想史、語文學、儒學思想等領域,作者群亦包括東亞各國的文史哲領域的專家,各自呈現其研究多年的精到見解,故能呈現中華意識更豐富且多采多姿的面向。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澄清
作者: 葛兆光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
出版日期:2017/05/12
內容簡介
葛兆光教授十年前開始推動「從周邊看中國」研究計劃,把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保存的有關中國史資料作為「新材料」,試圖提供重新認識東亞和中國的多重視角與立場。為此,葛教授陸續出版了《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等著作,在國際學界受到廣泛關注。本書是葛兆光教授有關東亞與中國研究系列論著之一。為了對「周邊」及其相對應的「中國」概念做一個清晰的界定,作者在這本書中梳理歷史上中國疆域、族群和文化的移動與交錯,說明「內」與「外」之變化,並嘗試溝通原本分屬中外關係史、中國民族史(包括「邊疆民族」)、歷史地理學(包括「邊疆史地」)、全球史(和區域史)等各學術領域的資料和方法。
“我認為,若中國想成為領導性的文明,必須創造出能夠帶領新文明前進的新文本(text)。中國迫切需要用新語言和新理念著成的新中國夢文本。我真的很想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說,如果說您父親(前國務院副總理習仲勳)打造出了深圳特區,您應該創造出思想特區。即在所有思想自由得以保障的思想特區,討論中國的未來甚至人類的未來。中國的未來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目前全人類正在苦苦尋找帶領21世紀前進的全新規劃。人類迫切需要開拓者學院(Frontier Academy)。習近平主席尋訪全世界,高呼'一帶一路',那麼為什麼不能建設將全人類聯繫在一起的思想上的'一帶一路'呢?那是我想對習近平主席說的。”
似乎感覺您對中國的未來有種責任感(笑著)。
“雖然我一再強調,中國模式不僅僅是中國的試驗。這是世界各國人都應參與並做出貢獻的人類歷史的新模式。我作為思想家,具有那種問題意識,想參與中國的試驗。最近我和法國的出版社簽訂合同,想要出版直接向歐洲知識分子訴說這一問題的書。作為韓國思想家,我想以全世界的知識分子為對象,告訴他們人類的未來。”
回應
這老爺子想與孔子孟子馬克思並駕齊驅
不不不,思想家您搞錯了,中國不想成為帝國,也不會成為帝國。我們定位就是中華民族。
实力和野心成正比,实力强大到无人睥睨,那作为也会肆无忌惮。
又是日韓學者的中國研究論點,每幾年就來幾下樂此不疲,一會中國經濟奔潰啦,一會中國不會成為令人尊敬的大國啦,一會中國的體制比西方更好啦,一會中國用孫子兵法發展經濟啦,現在又來什麼善良帝國,整一堆地攤文,
但凡研究過中國歷史的世界人,心裡明白的很。中國人從來都是內部鬥爭最狠,對外只講防守幾乎沒有主動侵略過別的國家,周邊的國家只需要叫聲大哥,拿一斗米可以換回去一袋黃金。再看看歐美的大國,哪個不是侵略者?
別的國家是通過對外擴張來轉移國內內鬥,也只有偶們善良,即使內鬥也不侵略。你媽把你生下來真是浪費糧食
俺們就不侵略,你能怎麼滴?為什麼要搞侵略?人家則不容易啊汗
北宋就是榜樣
北宋再差也輝煌過。孫某人,蔣光頭可曾輝煌過?最炒蛋的一個朝代。千萬國土,四億人民,數百萬軍隊,被人像豬一樣宰殺,不平等條約無數,國土被肆意侵占,這在世界史都極為罕見。要不是西方制衡,中國真的有絕種的危險了
“看看世界最強者美國。20世紀初期,美國是自由主義的傳播者和堅守者。那麼好的美國,到了20世紀後期,淪落為巨大金融詐騙集團。在國際關係中,強者往往同時具有善惡兩張面孔。問題是21世紀的中國,可能扮演像20世紀初期善良美國一樣的角色,又或是中國想要扮演那一角色的疑問。雖然悲觀的見解會有很多,我卻不那麼認為。不是說到何種程度才是更加善良的帝國,比起美國,中國或許會成為更加寬厚的帝國。世界各國無需這麼早畏懼中國會成為何種帝國。就是當下,與那喪失道德的美國相比,中國應該也不會做到像美國那樣,不是嗎?我作為一名思想家,想要一起幫助未來的中國人實現新秩序,讓中國成為美國無法徹底實現的善良帝國。繼孟子以來,中國是數千年來承襲王道的偉大和霸道的威嚴的帝國。令人擔心的不是中國的天下主義 而是在中國的複興過程中表現出的過度的中華民族主義。中國人民正處在為了偉大復興而今後需更加努力學習、改善的時期。”
中國的社會主義原則能與民主主義達成和諧嗎?
“社會主義的大原則是人類平等。嚮往平等的人類長久以來的願望,這一願望的理念化就是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也是那種願望體制之一,那不是絕對不變的原則。我想說的是,中國不是要拋棄這一願望,即呼籲平等的社會主義原則,返回到孔孟(孔子和孟子)時期。中國借助偉大傳統先秦哲學的語言,必須重新創造出21世紀的中國式意識形態。”
您是說用古代的語言來樹立21世紀未來中國的意識形態嗎?
“我認為,若中國想成為領導性的文明,必須創造出能夠帶領新文明前進的新文本(text)。中國迫切需要用新語言和新理念著成的新中國夢文本。我真的很想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說,如果說您父親(前國務院副總理習仲勳)打造出了深圳特區,您應該創造出思想特區。即在所有思想自由得以保障的思想特區,討論中國的未來甚至人類的未來。中國的未來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目前全人類正在苦苦尋找帶領21世紀前進的全新規劃。人類迫切需要開拓者學院(Frontier Academy)。習近平主席尋訪全世界,高呼'一帶一路',那麼為什麼不能建設將全人類聯繫在一起的思想上的'一帶一路'呢?那是我想對習近平主席說的。”
韓學者:世界應明白中國會成為美無法實現的善良帝國2017.5.13環球時報
韓國著名思想家檮杌金容沃從數年前就對韓國社會理解中國的方式上提出了根本性的問題。最近,他在某綜合頻道中,以通過現代中國社會的巨變來回顧韓國社會現狀為宗旨,主持一檔名為《中國是檮杌》的節目。
4月18日,在位於首爾大學路的原木出版公司,《韓民族日報》記者見到了檮杌金容沃。
“中國不能成為美國民主主義的亞流。”
未來的中國會成為領導世界的國家嗎?
“我們在談及中國未來的時候,有些遺漏的東西。即民主主義不是只有美國模式這一事實。從民主主義理想來看,美國也只是試驗中的體制之一。況且美國民主的問題也非常多。看看那個叫特朗普的瘋子囂張的樣子吧,那不就原封不動地體現出美國民主主義的界限。我想說無論在何種情況下中國都不能成為美國民主主義的亞流。中國不能成為另一個美國,不能成為美國的21世紀繼承者。中國必須打造出'新秩序'、'新亞洲秩序'。我堅決反對'另一個美國'。”
當前中國領導班子從2012年上台就提出了在新中國成立100週年之後的2050年,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的巨大總體規劃。這表現出了中國的文明史雄心,即在西方誕生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無法在西方實現的情況下,在以中國價值為背景的環境下實現。您認為,究竟中國的這種歷史試驗能否成功呢?
“中國是古代文明的傳統至今還在延續的地球上唯一的古文明國家。數千年前實現的古文明,想要在21世紀再次發揮其巨大力量,那種潛力會來自哪裡呢?中國在歷史上具有開放的統合性的時期,最為強盛。唐朝就是典型代表。清朝康熙皇帝時期也是如此。滿族的清朝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那是因為他們不斷地吸收外部能量。雖然清朝的滅忙主要是因為落後於西方的科學文明,其內部原因是滿族和漢族的分裂與對立。之後,各種路線就中國近代化的主導權進行角逐,共產黨成為最後的勝者。然而,共產主義中國再次唱響改革開放。細緻分析中國這近200年的歷史,毫無疑問21世紀中國將再次發揮以前的潛力。”
中國是一個從傳統上將自己視為中心、具有天下觀的國家。因此,有人擔心,若中國獲得力量,中國一定會走上霸權主義道路。對此,您怎麼看?
天下秩序的主張者認為:「對世界負責任,而不是僅僅對自己的國家負責任,這在理論上是一個中國哲學視界,在實踐上則是全新的可能性,即以『天下』作為關於政治/經濟利益的優先分析單位,從天下去理解世界,也就是要以『世界』作為思考單位去分析問題,超越西方的民族/國家思維方式,就是要以世界責任為己任,創造世界新理念和世界制度」。
批評性意見認為:「以一種奇怪的方式來支撐他關於世界等級秩序的論點,並同樣通過輕率地使用其他中國古代典籍中的文本來支撐他的天下體系。」「他的天下體系是一個可用於實踐的烏托邦。」「但《天下體系》的成功表明,中國內部有一種以中國方式解決世界問題的熱望,一種以民族主義的方式解決全球問題的渴望,特別是當他們提倡一種愛國主義形式的普世主義(a patriotic form of cosmopolitanism)時尤為如此。這就是《天下體系》在中國外交決策中的主要意義」。此種辛辣的批評否定古籍文本的重要性,並急於用新鮮的概念給作者下結論,而不去直接面對歷史,其本身顯得輕率。天下秩序的研究就一定對應了某種外交戰略嗎?哲學性的研究不必然和民族主義關聯。
有學者認為:「這樣一種過於極端的『天下主義』思潮原本就不是歷史研究,至多也只是一種烏托邦的構想」。在某種意義上而言,哲學研究就是烏托邦研究,但不能等於烏托邦構想。每一個學科從自身的研究方式出發對同一個議題的研究都具有學術價值。對於天下觀念的當代價值的思考應該具有學術上的正當性和合理性。有學者因為恐懼歷史上業已崩潰的天下觀念可能變成「不堪入目的怪物」,而認為「個別學者鼓吹以中國天下觀和文化來整合未來國際秩序的可能性」是「值得我們反思」的,認為這是「帶有諷刺性」的事件。
辛辣的批評不能取代理性的思考。上述倡導與批評要麼描述了一個想像的天下,要麼鄙視一個被丟棄的天下。這對於中國重塑世界秩序觀念構成了相當的負面影響。在重新構建世界新秩序問題上,當前中國面臨類似辛亥革命之後的困境:既要承續傳統文化,又要建設現代國家。這個困境表現在身份認同和價值認同層面就是:如何避免將中國發展為一個令人生疑的帝國而又不失去天下秩序的關懷?放任傳統中國王朝被錯誤地稱為帝國,以及將天下秩序誤讀為中國霸權秩序,均是對歷史的誤讀。如果誤讀持續成為研究的底色,中國對世界秩序的想像只能是「曖昧的雄心」。文章來源@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
https://read01.com/oNg8G6.html
而梁啓超則「論著多恃才傲物,有自我炫耀的感覺……不過他在我國看到某些人的浮躁風習,也去模仿,而且他的自我辯白太過分,攻擊西太后的時候動輒談到下流的事情,正顯露出他為人之低」。孔廟守衛貪門票錢。「集天下英才的」貢院污穢骯髒,到處都是守衛的糞便,「臭氣沖鼻」。倘若與遣隋使、遣唐使相比,晚清時的日本人又怎麼能夠滋生出對基於中國文明的天下秩序的好感呢?
當康有為皓首窮經地在中國崩潰、列強紛爭的世界中醉心於研究他的大同極樂世界秩序的時候,梁啓超則缺乏預見性地忙著將中國降格為歐洲民族國家體系的一員。110多年後的今天,中國學人再次對中國認同與世界秩序構建的關係產生興趣乃至焦慮。敏感的學人糾結於康梁兩種模式:到底是梁啓超的民族國家認同模式更利於中國構建自己的世界秩序認知,還是如康有為一樣將大同理想作為中國構建世界秩序的出發點?前者大體屬於現實主義,但容易被攻擊為不合時宜的民族主義;後者屬於理想主義,但容易被攻擊為喪失了中國本體的基本立場。
中國與世界秩序的關係首要在確立文明的軟實力。康有為式的方式猶如將業已崩潰的天下秩序推向天堂,完全無視民族國家認同的問題;而梁啓超式的方式則過於注重民族主義的構建,忽視了民族主義可能會更加削弱中國文明價值的普世性。
(四) 重新倡導天下秩序的反思
天下秩序的合法性來源於中國「帝國戰德」的道義制高點,並且在國際公共產品提供上達成了與周邊政治行為體的共識。中國參與構建世界秩序的核心問題是中國國內治理價值觀與世界主流價值觀之間的關係。傳統世界秩序的成功依賴於此,未來中國能否成為世界秩序的成功構建者也依賴於此。中國世界秩序主張中必然暗含了合法性假設。世界秩序主張的合法性是中國參與構建或者塑造世界秩序的主要障礙。
時下再提天下秩序反映了中國重返世界性大國的衝動和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的迫切心情。 真正的問題出現在能否與周邊甚至世界達成共識。因為傳統秩序的有效性取決於長期博弈的認同。除力量崛起之外,世界更關注於中國在價值觀層面和制度層面能否接納公認的價值標準和提供合理有效的國際公共產品。 中國能否開發出傳統天下秩序當中的有利因素,從而形成國際公共產品「供給-需求」之間的利益交換關係呢?
世界秩序關乎三個基本問題:它的「基本單位是什麼?它們的互動方式是什麼?它們互動,以什麼為目標?」因此,世界秩序必基於一種國際體系(格局),具有某種共識或價值觀,形成核心制度或互動模式。
很難想像,中國古代的涉外官員們在兩千多年的對外交涉中完全是白眼朝天、背朝大海、故步自封。 曾任禮部主客司主事的龔自珍說:「我朝藩服分二類,其朝貢之事,有隸理藩院者,有隸主客司者。其隸理藩院者,蒙古五十一旗,喀爾喀八十二旗,以及西藏、青海、西藏所屬之廓爾喀是也。隸主客司者曰朝鮮、曰越南(即安南)、曰南掌、曰緬甸、曰蘇祿、曰暹羅、曰荷蘭、曰琉球、曰西洋諸國。西洋諸國,一曰博爾都嘉利亞,一曰意達利亞,一曰博爾都噶爾,一曰英吉利(此三字均加口字旁)。 自朝鮮以至琉球,貢有額有期,朝有期。 西洋諸國,貢無定額,無定期。朝鮮、越南、琉球,皆有冊封之禮。」對西洋的關係雖然有誇大不實之詞,但它說明理藩院管理內亞事務,禮部管理東亞至西洋朝貢事務,這種明確的職能劃分不僅說明清朝對外關係具有清晰的制度安排,而且說明「一帶一路」直至清朝大一統時期仍然是天下秩序的結構性特徵。
史官們持續兩千年記載的朝貢事實並非虛妄的自我想像。朝貢體制只是從主觀想像變成了各取所需的關係模式。這是一個互動博弈的公共產品形成的過程,一種主觀想法最終變成客觀互動形態的過程。不能因為主觀想像或者朝貢本身的變動性與流動性而否定它的存在。 中國構建世界秩序的重新啟動顯然必然遵循這樣一個過程:明確自身的價值體系,在互動關係中基於國際格局形成制度安排。
(三) 軟實力的失去與重建
以某種文明為核心建立的世界秩序,體現了該文明軟實力的普世性。中國的傳統世界秩序瓦解於晚清。晚清軟實力衰敗景象尤其表現在整個社會的撕裂,社會精英和平民的生活方式不再具有任何「文明」的吸引力。
甲午戰爭之後不久,內藤湖南遊歷中國,他認為張之洞的《勸學篇》「文字老成,但書的內容,在對西方的理解方面一知半解,要被有識之士笑話的」。認為康有為「他才力有餘,但見識和度量不足,人不夠沉穩。而且他雖然有救國濟世的大志,卻喜歡標榜學術觀點的異同,好與人爭論。這是他容易失敗的原因」。
三、中國構建世界秩序的歷史啟示
(一) 危險的內亞
古典「一帶一路」的結構自然使人聯想到當下推進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然而,以此架構作為推行中國構建世界秩序的起點,需要考慮如下問題。
其一,內亞直至西亞從未實現過持久的和平。除非通過武力征服(比如,元蒙與滿清部分地整合了該地區),要想從新疆直至敘利亞海邊確立穩定的和平秩序是完全不可能的。其複雜性早已使其成為歷史上的「道旁苦李」。這片跨越各種極端勢力老巢的危險地區,顯然不適合作為構建世界秩序的戰略支點,除非異想天開地企圖建立古典征服性帝國——而這完全不是中國的志趣所在。
其二,古典的「一帶一路」模式能夠存續,得益於中國能夠通過這種地緣結構實現王朝的、民族的認同,也即加強了中國文明優越感。而當代的中國文明在亞洲的地位與古典時期無法相提並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內亞之路暢通,則各種宗教的、民族的極端勢力可以輕而易舉地反向滲透,對中國認同會構成極大威脅,而不是共建。
其三,中國雄心勃勃的計劃需要考慮與古典時代和歐美擴張時代的國際戰略的不同特性。古典時代的亞洲秩序是中國與周邊的自發性共建的結果,中國不存在內部制度共識的壓力。歐美近代的擴張也並不擔心外在世界對其核心制度與價值觀的反向衝擊,而當代中國必然冒這樣的風險。
其四,內亞、西亞和南洋諸國內部政治的複雜性與多樣性超越了藉由經貿和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穩定的可能性。單純靠交易形成地區結構(進而世界結構)是戰略上的冒險。因為如此眾多的複雜的力量元素無法通過以中國為主體的交易模式實現均衡。可以收買部分勢力,但無法收買所有勢力。一旦這些地區發生內亂,中國的利益如何維護?
以上所論的和平、民族認同、民主和利益維護問題,均是中國提供製度化的國際公共產品的成本所在。在古典秩序中,因為財政成本太高,中國王朝自己對朝貢制度經常採取消極的、機會主義策略,而「搭便車」的朝貢者卻絡繹不絕。如果中國在上述問題上無力承擔解決問題的成本,那麼中國設想的世界秩序的起點恐難推進。
(二) 關注天下秩序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如果認為天下秩序只是一種中國人的想像,則會輕易地懷疑它的真實性。但事實上,天下秩序具有主觀性和客觀性雙重特徵,這與世界秩序的一般定義一致。學者們認為,世界秩序是「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為維持社會生活的基本或首要目標而採取的人類行為模式或傾向」。
邊疆地區研究者也將遊牧民族劃分為匈奴、突厥和東胡三個系統,與上述三大周期吻合。這種對應關係形成了大陸天下秩序的兩極結構。雙方既是相互依賴,也不停地發生相互征戰甚至征服。比如,漢朝曾同匈奴達成協定,將長城以北作為「引弓之國」,屬於單于統治的地域,而將長城以南作為「冠帶之室」,屬於漢帝統治的地域,並以匈奴為「敵國」,亦即承認其為對等的國家。每個強大統一的王朝均耗費巨額財力、物力、人力和漫長的時間應付北方威脅。兩宋時期的中原王朝更是退化為東亞大陸(泛中國概念)上若干政治行為體的一個。俄羅斯至今仍然稱中國為Китай(契丹),這是源於遼國(契丹)的強大影響。漢代對匈奴和親、唐初對突厥進貢、唐對吐蕃和親、唐都長安一度被吐蕃占領、北宋對遼進貢、南宋被蒙元所滅、明英宗被俘、清朝使臣也曾向沙俄跪拜,等等,這些事件均說明中原王朝並非在任何時候都具有至高無上的中心地位。
明朝的對外關係已經在顛覆朝貢制度,「明初國際秩序的建立,具有與前此蒙元帝國、後此西方海外擴張殖民帝國迥然不同的特徵,不應簡單以傳統朝貢制度或體系籠統歸納和理解。」
日本對漢朝和明朝有過短暫的朝貢,而對明朝的朝貢以「勘合」特許貿易的形式進行,不具備政治歸屬含義。至萬曆年間最終發生日本侵朝戰爭。德川幕府時期,日本認為清朝取代明朝是「華夷變態」,從心理上鄙視蠻夷之清王朝,鎖國後與清朝基本沒有國家間關係,但是卻獨立自主地從事海外貿易,所以,在中國的天下秩序中,日本始終是個例外。
19世紀70年代影響整個東亞格局的清朝的塞防與海防之爭,恰恰印證了陸上邊緣地帶與海外兩條戰略防線共同與中國構成了東亞秩序的主體框架。綜合上述特徵,可以用「一帶一路」複合結構(見下圖)描述天下秩序:沿著內亞絲綢之路形成的是亞洲內陸與中原王朝同興同衰的兩極互動關係,武力侵擾和征服討伐特徵明顯,對東亞區域性的「世界秩序」或曰天下秩序形成對抗性共建。沿著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形成的是中原王朝與朝貢國家對朝貢體制的經濟和文化合法性的共同維護,武力侵擾和征服討伐次數有限,對天下秩序形成認同性共建。所謂共建,就是諸行為體從秩序中均可以得到好處,從而認同朝貢、禮制體系和天下觀念。其中的角色可以轉換,而秩序卻一直存續。
20世紀30 年代,美國中國問題研究的著名學者拉鐵摩爾提出的「邊疆中心論」視角突出了中國邊疆的重要性。他認為,在漢末的時候,「中國及其長城邊疆歷史的特徵已經形成了一種相互影響的確定模式」,中國不需要「帝國殖民地」,他們真正的目的是使綠洲小國王們依附中國。中國農業和社會的進化,促成了邊境草原社會的形成,「所以遊牧循環至少有一部分是中國循環的結果,……一經形成之後,遊牧循環所造成的力量使它能夠以獨立的形式,影響中國的歷史循環」。
另一位美國學者巴菲爾德(Thomas J. Barfield)則在上述理論的基礎上提出「遊牧帝國中心論」,認為中原王朝與遊牧帝國存在相互依從的「兩極模式」結構。遊牧帝國與中原王朝的關係實質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他認為:最早出現的各種「世界體系」直接影響到那些看似偏遠的民眾。當將陸亞洲政治的興衰放到區域背景下在一個長時段中加以檢視時,它們就揭示出與中原政權的集權化周期相關的規律性。「遊牧民族的統一與中原的統一幾乎同時完成,這並不是一種巧合。……一位遊牧首領或許會憑藉軍事才能統一草原,但要保持草原帝國的完整,所需要的資源只有中原能夠提供」。因而確保統一的中原王朝是遊牧帝國成功的關鍵因素,一旦帝國瓦解,邊疆的「寄生者」就「失去援奧,財富之路頓然枯竭,數不清的威脅與劫掠使形勢發生巨變」。
另外,中原王朝也需要遊牧帝國的軍事援助以鎮壓內亂維持其穩定局面。巴菲爾德站在遊牧帝國的角度來觀察中國所謂的「朝貢體系」,認為「邊疆關係的真實本質經常被將部落民眾視作中原的長期附庸的意圖所遮掩」。因此,漢文描述遊牧民族「納貢」「歸附」「入質」,他將之視為「外交煙幕」。「定居文明通過給邊疆部落民族錢物以安撫他們」。巴氏將朝貢的實質定位為中原王朝給遊牧帝國進貢物資,從而滿足遊牧帝國的物資需求。 遊牧帝國始終居於主動,掌控著與中原王朝的關係:「來自中央草原的遊牧民族會避免徵服中原領土。從中原的貿易與奉金中得到的財富穩定了草原上的帝國政府,而他們並不期望去破壞這種資源。……除了蒙古之外,『遊牧征服』只發生在中原的中央政權崩潰之後沒有政府可以加以敲詐之時。強大的遊牧帝國與中國的本土王朝同時興亡」。
巴菲爾德將中原主要王朝與遊牧帝國的歷史分為三個大循環周期,每個中原主要王朝都在同時期對應著內亞的遊牧帝國,這是一種「國際關係的最古老的循環」。
中國本身就是一個文化實體,作為文化實體,其歷史性意義在於:其一,中國人更容易從天下的角度觀察世界,天然地具有世界性視野;其二,王朝可以興替,而天下秩序可以抽象地存續。中國的天下秩序與朝貢制度的關係是一種文化與制度的關係,朝貢可以變化,有強有弱,甚至可以主從顛倒,也可以從政治關係退化為經貿關係,而作為共識的文化層面的天下秩序難以取代。
傳統東亞的秩序得以維持的雙重要素——權力(治統)和價值觀的大體一致(道統)——與基辛格對歐洲維也納均勢體系的分析具有相似性。基辛格認為,維也納體系中「各國不僅在有形勢力上,在道德上亦處於均衡狀態。權力與正義取得相當的協調。 權力均衡降低訴諸武力的機會,共同的價值觀減低訴諸武力的慾望」。
(四) 天下秩序的複合結構:亞洲內陸邊緣與海上朝貢國
中國史學不注重研究周邊與中原的關係。 傅斯年認為:「我們中國人多是不會解決史籍上的四裔問題的。……凡中國人所忽略,如匈奴、鮮卑、突厥、回紇、契丹、女真、蒙古、滿洲等問題,在歐洲人卻施格外的注意」,他開玩笑說如果治中國學的叫漢學家,是否治匈奴以來的西洋人就該叫「虜學家」?而漢學有些發達的地方正是藉助了「虜學」。不注重研究並不意味事實本身不重要,周邊與中原的關係具有歷史長時段的結構性影響力。
邊緣地區對中國身份認同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來自這些地區的知識,「有凝聚中國人(華夏)的功能」。「中國人用它們來強化華夏邊緣,以突顯邊緣之內人群間的同質性與一體性。」「漢代中國人調整、確立其邊緣,也就是不斷調整、強化並確定『中國人』的範圍。」「事實上,『中國人』並不完全依賴內部的文化一致性來凝聚,凝聚他們最主要的力量來自於華夏邊緣的維持」。清朝中國的形成即是內陸邊疆整合的結果。
陳寅恪論述唐太宗和唐高宗征討高麗說:「始克高麗,既剋之後,復不能守,……而吐蕃之盛強使唐無餘力顧及東北,要為最大原因,此東北消極政策不獨有關李唐一代之大局,即五代趙宋數朝之國勢亦因以構成」。這說明陸上的華夏邊緣地帶對中原王朝具有共建東亞結構的意義。 內藤湖南認為:「中國的論者,尤其是最近的論者,總是將外族的侵略看成是中國的不幸,其實中國悠久的民族生活之所以經久不衰,正是因為有這樣多次的外族侵入」。認識到中國文化與周邊之間的互動關係,反映了內藤湖南「超越一國歷史的寬闊的歷史意識」。
中國是東亞秩序的最主要的原創者和維護者,但不能忽略的是一旦這個秩序形成,所有成員都具有參與和維護的天職,它們均構成了天下秩序的「搭便車」者。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它在本質上符合了東亞社會發展的需要,其中最重要的是維護了各王朝內部統治的需要,因此,天下秩序成了國際公共產品,而不會因為中國本土的分裂和弱小同步地被拋棄。以中國為中心想像的傳統世界秩序經常隨著大陸的朝代更替和文化衰敗而出現空心化,傳統文化更好地在邊緣地區被繼承下來。比如,延續了傳統中原文化的南方客家文化,明末遺民朱舜水、隱元和尚對江戶時代的日本文化產生的深刻而長久的影響,以及當代所謂的「儒家資本主義」。
天下秩序高於基於民族的國家主義,是一種東亞共同維護的文化秩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式誓言即是其最好的詮釋。顧炎武並不將國家(朝廷)的興替當成最重要的事情,只是到了近代,中國人才出於構建民族國家的統一性的需要篡改了顧炎武的意思。顧炎武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梁漱溟敏銳地觀察到近代以來用國家主義替代天下主義的現象:「今天我們常說的『國家』,『社會』等等,原非傳統觀念中所有,而是海通以後新輸入的觀念。舊有『國家』兩字,並不代表今天這涵義,大致是指朝廷或皇室而說。自從感受國際侵略,又得新概念之輸入,中國人頗覺悟國民與國家之關係及其責任。常有人引用顧亭林先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話,以證成其義(甚且有人徑直寫成『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完全是不看原文」。
天下秩序合法性的獲得需要有治統和道統雙重認同。 王夫之將治統與道統一分為二。 他說:「天下所極重而不可竊者二:天子之位也,是謂治統,聖人之教也,是謂道統」。並且提出治統可以興替而道統不可亡。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東亞傳統的世界秩序一旦形成,就不一定以中原王朝這個政治實體為永恆的中心。「朝貢關係的形成不是源於以漢民族為中心的國家形成,而是來源於這一國家與其他民族和其他地域的交往及共存的方式,中華觀念則是能吸收交往中的各種異質要素且與之並存形成的一種具有包容性觀念」。
但是,一個想像的天下和實際的天下在具體的秩序層面並不吻合。認為中國在數千年的傳統世界秩序中主控一切是不符實情的想像。
佛教對於中國自認為世界的中心就曾產成一定的衝擊。玄奘西行時,佛教已經使唐朝接受了自己身在「東土」的概念。作為佛法的發源地印度-尼泊爾一帶則處於「中土」的地位。根據佛教的南瞻部洲圖,中國並不位於世界的中央而在東北位置。「在中國佛教世代相傳的過程中,這個南瞻部洲說是有意地被淡化了」。佛教對東亞世界觀長久而深刻的影響不可忽視。「魏晉南北朝以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已不再是純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匯合而成的文化形態了」。至於宋明理學更是儒釋道的混合體系。日本佛教、藏傳佛教和東南亞小乘佛教的存續說明儒家思想並非東亞世界觀的全部內容。
(三) 天下秩序的客觀性
從演化的角度而言,天下秩序是一種複合型相互依存模式,是中國與周邊互動中形成的博弈結果。在東亞長達兩千年的傳統國際交往中,的確存在著一種共同的認知,並在相當長時期內遵守一種規範,它在本質上是中國原創(但不限於中國單方面維持)的一種國際公共產品。
中國的王朝在相當長時期為提出和實踐天下秩序做出了顯著的努力,但它的有效性和持續性在於一種供需關係:中國在強大的時期為周邊提供物資交換和制度合法性的保障,周邊為中國提供文化心理上的滿足,這是東亞自然形成的傳統國際關係。
只是中國力圖在價值觀和禮儀層面賦予其中國化的特徵(這個特徵也說明中國是天下秩序這一公共產品的主要提供者)使得這種關係看起來總是中國占有優勢,但占優並不意味著事實上中國具有完全的控制地位。王朝分裂時期和弱勢統一時期中原王朝的機會主義策略證明中國沒有長期穩定地據有中心地位。
儘管中國在政治上分分合合或者甚至被異族滅亡,但是,東亞的世界秩序的文化道統卻並未泯滅。比如,宋朝與大陸其他王朝共存時期國力很弱,持續時間長達三個世紀(960-1279年),卻沒有被一個高於朝貢體制的新的國際關係模式所取代。宋朝向北方的反向朝貢恰恰說明朝貢體制並非必然以中國為中心,而是一種東亞共同遵守的國際規範。另一個典型表現就是明朝滅亡後,東亞各政治行為體對天下興亡產生的焦慮,使其更加注重東亞秩序中的文化道統。比如,日本和朝鮮均將自己視為中華文化的繼承者而蔑視滿清。
《尚書禹貢》《周禮夏官職方氏》和《周禮•夏官•大司馬》將中原王朝視為世界的中心,提出了「五服」「九服」和「九畿」的天下地理觀。學界常引用宋代石介專論「中國」的觀點,認為其完整地表達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同心圓結構:「夫天處乎上,地處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國內也」。
費正清以朝貢制度為中心研究中國傳統的世界秩序,他認為:「中國人往往認為,外交關係就是將中國國內體現於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的同一原則向外示範。我們寧可稱它為中國的世界秩序。」 「朝貢體制是中國文化自我中心主義的自然流露」。費正清將「以中國為中心的、等級制的」中華世界秩序總結為三圈同心圓結構(the Sinic Zone, the Inner Asian Zone and the Outer Zone)。然而,事實與這種完美的、理想的同心圓結構有巨大差異。
(二) 天下秩序的主觀性
從生成角度而言,這樣一種天下一統的同心圓模式更多的是源自士大夫們的想像。日本京都學派大師內藤湖南認為:「沒有哪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有著非常強烈的一統思想。」
「真正統一的帝國雖然要遲到秦漢時代才出現,但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政權以『天下共主』自居,卻在商、周時代已經開始了。商人覺得自己是『天邑』或『大邦』,周人在滅商以前似乎也承認商是天下的共主。後來周取商而代之,更自認是受命於天。所以中國在中原的政權自視為『天朝』,至少在觀念上是很古老的」。余英時在這段論述中用了「自居」「覺得自己」「似乎也承認」「自認」「自視」等表達主觀意願的詞語來描述中國中心觀的起源。馮友蘭也認為:「人們或許說中國人缺乏民族主義,但是我認為這正是要害。中國人缺乏民族主義是因為他們慣於從天下即世界的範圍看問題」。仍然是主觀想像的問題。
中國自視為天下中心也源自官史記載的志趣。「中國之史,自為中國作,非泛為大地作。域外諸國與吾有和戰之事,則詳記之,偶通朝貢則略記之,其他固不記也」。
中國將自己作為世界的中心是士大夫們出於政治需要的一種主觀想像。這種以中國為中心的大一統理想是一個從誠意正心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統一邏輯。「天」未與王朝剝離,形成類似歐洲歷史上的獨立於帝王的神的概念。而神在精神系統上的獨立有助於歐洲形成民族國家與神之間的二元對立。這也是中國未能出現民族國家分立卻形成大一統意識的政治思想層面的結構性原因。
古文中的「帝國」代表了中華思想追求的德化天下的高級階段即「帝國戰德」。隋代王通論曰:「強國戰兵,霸國戰智,王國戰義,帝國戰德,皇國戰無為。天子而戰兵,則王霸之道不抗矣,又焉取帝名乎!故帝制沒而名實散矣」。「帝國」在這裡的確切含義是指中國上古時期以道德仁義立國的理想國家。西方的帝國類似王通所論的強國與霸國,在道義上遠低於中國語境中的帝國。「帝國戰德」即「上古三皇五帝之國以道德取勝」,這是一種非常古樸的道德理想主義追求。「帝國」之意可以從如下典籍中找到脈絡:《淮南子人間訓》中的「五帝貴德,三王用義,五霸任力」,阮籍《通老論》中的「三皇依道,五帝仗德,三王施仁,五霸行義,強國任智」。
近代以來,中文的帝國概念來自中國對歐洲歷史的解讀。比較早的將「Empire」翻譯成「帝國」的是嚴復。在翻譯亞當斯密的《原富》時,嚴復將「Empire」音譯為「英拜爾」:「夫希臘若波斯此為歐洲兵制置用額兵之始,亦即為一國併兼數部號英拜爾之始,載諸史傳,亦世運之一變局也。」嚴復在注釋中解釋:「又英拜爾近人譯帝國,亦譯一統,或譯天下。亞洲之英拜爾若古印度、波斯,今日本皆是。其歐洲則古希臘、羅馬、西班牙、法蘭西,今俄、英、德、奧,其王皆稱帝者也」。
嚴復沒有將中國列為帝國行列,這也反映了近代中國學人認識到中國王朝與歐洲帝國概念的差異。曾經有近代中國機構的英文名稱使用「imperial」,比如中國通商銀行(1897-1951年)。1897年創立的時候,其英文名稱是「The Imperial Bank of China」(即中華帝國銀行),1912年其英文名稱改為「The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由此也看出,近代人對使用西方語言中的「帝國」一詞比較敏感,辛亥革命之後改名應該是避免「imperial」一詞的「帝制」含義,以示新政權與前清的區別。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傳統中國從來自視為以王道化天下,而當代的研究者卻多半認為以中國為中心的這種天下秩序代表了中國的霸權。
問題的根本其實是:天下秩序是不是一種基於中國人的主觀想像的秩序?中國在事實上有多大可能行使霸權?
二、天下秩序的非同心圓結構
(一) 同心圓結構:傳統的解釋
天下秩序的制度化結構是朝貢制度,無論在傳統典籍的敘述中還是在後來的研究中(如費正清等)都將這種秩序想像為以中國為中心的同心圓結構。
中國也曾有過「中華帝國」的夢想。1915年12月,各省「恭戴我大總統為中華帝國皇帝」,雖然建「中華帝國」最終成為鬧劇,然而有帝國夢想者並非袁世凱及籌安會數人。成為帝國的夢想恰恰說明近代中國一些人希望向歐洲的帝國形態靠攏,也說明了傳統王朝的天下秩序並不等同於帝國秩序。
(二) 西方語境中的帝國
西方語境中的帝國幾乎等同於一種國際體系:「在人類絕大部分的發展過程與歷史演進當中,帝國一直是典型的政治形態。帝國無意在某個國際體系中運作,它期望把本身建立為一個國際體系」。但是,帝國並沒有統一的定義。一般而言,歐洲的帝國具有兩大顯著特徵:一是具有強大的、超越一般國家的力量去兼并他國或占有殖民地,二是元首稱帝。在廣義上,一切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國家都可以被形容為帝國,因為帝國概念具有文學性描寫特徵,也具有表達某種雄心壯志的用途,有時沒有強大影響力的國家也自稱帝國。從意識形態上而言,帝國一詞早已失去其古樸的含義,暗含了臭名昭著的「帝國主義」意義。 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說:「皇帝和帝國當然是古老的,但帝國主義卻是相當新穎的。」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帝國主義」一詞「突然變成一般用語」,他借用一位英國自由黨員的話說:「(它已)掛在每個人嘴上,用以表示當代西方政治最有力的運動」。古老帝國的輝煌與榮耀被19世紀末人們對帝國擴張的恐懼取代。
傳統帝國秩序依託於一國的獨大,以一國的政治訴求為世界秩序的全部原則,但中國統一王朝時期的天下秩序與羅馬帝國或不列顛帝國的世界秩序存在諸多差異:一方面,中國王朝在性質上並非等同於歐洲帝國;另一方面,天下秩序是行為體互動博弈達成的共識,並非殖民主義政策的結果。那種借用歐洲「羅馬治下的和平」(Pax Romana)、「不列顛治下的和平」(Pax Britannica)的概念創造「中華帝國治下的和平」(Pax Sinica)概念的做法,是言過其實的。
(三) 帝國戰德:想像中的天下一統
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更多的是文化一統,政治統一的時間事實上短於分裂時間,這恰恰說明,中國的大一統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現象和文化心理訴求。
由於清朝的確成功整合了曾經對中原王朝構成2000年威脅的內陸邊緣地帶,大一統夢想在清朝實現,由此,中國的多民族共治的認同已經使王朝的統治者自認為實現了傳統中國統治者追求的最高目標即「德化天下」。
問題的複雜性在於,西方很早就開始稱中國王朝為帝國。近代以來相當多的外文著作稱中國為帝國(Imperial China 或 the Chinese Empire)。儘管歐洲的帝國概念不同於中國的帝國概念,但英文著作者更願意用人們熟知的「帝國」概念來描述中國的統一王朝。
錢穆認為,派駐總督才可以被稱為帝國,清代像西方的帝國,因為有藩屬,但「細辨又不同」:「因清人待蒙古,比待中國本部的人還要好,蒙古人得封親王,中國人是沒有的。」因此,不要隨便使用帝國概念描述中國:「我們現在的毛病,就在喜歡隨便使用別人家的現成名詞,而這些名詞的確實解釋,我們又多不了解。西方人稱中國為大清帝國,又稱康熙為大帝,西方有帝國,有所謂大帝,中國則從來就沒有這樣的制度,和這樣的思想。而我們卻喜歡稱大漢帝國乃及秦始皇大帝了。在正名觀念下,這些都該謹慎辨別的」。
王爾敏指出:中國同化四夷「不是設重兵置總督。雖然沒有發展出外交部,卻也沒有轉變為殖民部」,中國只把天下的人分成「教化與無教化二種」。日本的中國歷史研究權威堀敏一認為:古代中國(比如隋唐)的世界秩序「並不是由於中國的征服和強制而片面強加於人的。不同於主要依靠征服而建立的羅馬世界帝國」。
中國王朝無須推行殖民,周邊國家和民族從中國王朝的特殊的世界秩序中得到了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各種好處。他們需要強大的中國在政治上支持其國內的統治地位,而朝貢者得到的實際利益通常大於其所付出的貢禮,並且還能得到邊境互市的恩賜。「天子守在四夷」的理念從不驅策中國皇帝在這些朝貢地區徵稅或派總督——而這正是歐洲帝國經典的治理方式。請求進一步歸化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卻被中國拒絕的情況也有發生。如乾隆十九年(1754年),蘇祿國王遣使貢方物,並貢國土一包,請以戶口人丁編入中國圖籍。帝諭:「蘇祿國傾心向化,其國之土地人民即在統御照臨之內,毋庸復行齎送圖冊。」
因此,天下秩序構成了一種互取所需的公共秩序,也是中國提供的、最終形成了共同需要的國際公共產品。具有非排他性卻有競爭性的產品成為「共用資源」(common pool of resources)。天下秩序不具有排他性,並且在古代的國際關係中具有相當的競爭性,這種公共產品更多的是一種共用資源。
李揚帆:被誤讀的天下秩序
毋庸諱言,中國歷史學、哲學和國際政治學近幾年興起的關於「天下秩序」和「天下觀」的討論源自「中國崛起」的現實及其政策需要。在一些關於「天下秩序」「天下觀」文章的討論中,可以發現兩種明顯的傾向:一是認為中國古代的天下秩序是一個建立在禮儀秩序之上、崇尚仁愛與和平的、完美的思想體系,對當代中國構建世界秩序的雄心壯志具有無可置疑的借鑑意義甚至指導意義;二是認為天下秩序以中國王朝為中心,完美地在歷史上行之有效、一以貫之。 這些傾向可以說是一種基於需要而對歷史進行的誤讀。
如果非得用一個概念表達傳統中國歷史上存在過的一種「世界秩序」(事實上是東亞秩序,但存在一種超越東亞的世界性的想像),傳統中國的世界秩序確實可以被稱為「天下秩序」。然而,由於天下秩序力量結構層面的流動性(非同心圓結構)、朝貢制度存在複雜的變化、以夷變夏的合法性等原因,它更多地是一種與周邊政治行為體達成共識的國際公共產品。許多天下秩序的倡導者與批評者在分析天下秩序的時候存在主觀臆想,其中交織著對過去的誤讀和對未來的焦慮。
當代中國力圖運用歷史經驗重建世界秩序之所以面臨重重困難,除現實政治的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天下秩序在歷史上並非如想像的那樣完美地行之有效、一以貫之。本文基於歷史分析,從中國王朝身份的一般討論和天下秩序的結構層面,對中國是否在傳統上是一個帝國、中國的世界秩序在實踐上是否是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同心圓結構進行了反思。
一、帝國迷思
(一) 對中國王朝的誤讀
稱傳統中國為「中華帝國」是對中國王朝的誤讀,無論是英文的「empire」還是古漢語的「帝國」,用來稱呼中國王朝都是誤稱(misnomer)。比如,由於清朝多民族共建的特殊性和龐大的地域特徵,新清史學者將清朝與英帝國進行對比研究,把歐洲帝國的歷史理論用於解讀清朝的性質,認為清朝的帝國構建具有亞洲內陸帝國特色,清帝國和英帝國「各懷有天下情結」,都在各自建立其「主權想像」。或者認為清王朝具有「殖民主義」 特徵而認為清朝中國是帝國。
中國的研究者也常將天下秩序稱為帝國秩序。比較典型的一種觀點將「中華帝國秩序」與「羅馬帝國秩序」和「阿拉伯帝國秩序」並列,認為它們存在共同特徵:在一定地域範圍內以帝國中心為統治的圓心;等級制的權力支配體系,強制性的強權統治。
本篇是為中華歷史上的大秦帝國辯護、回應針對《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批評聲音的第三篇文章。沒有正面討論大秦帝國,而是反思了我們自己心目中那個“西方中心論”的來源。探求到這一步之後,很多事情自然而然就柳暗花明了,也就不必多說了,這一組系列文章也就此宣告結束。
當然,無論怎樣,很多人還會一如既往地言必稱西方,一如既往地嚴厲批判大秦帝國,批判中華歷史、中華文化以及中國的一切。這顯然超出了正常討論的範圍,恕不再作答。
最後,要對近三週來參與本輪討論的所有觀網網友表示感激,正是你們的精彩評論和誠懇批評,提供了推進討論的主要動力。在此深表謝意!
回應
世界文明不是永遠不變的,不要總是活在大唐夢境中。
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的,不過我一直都相信,歐洲雖然強但潛力遠不如中國。
http://www.guancha.cn/WenYang/2017_03_21_399718_3.shtml
與流行的關於希臘光明、先進而波斯黑暗、落後的刻板印象恰恰相反,其時的波斯才是真正的文明之光,受到包括希臘人在內的周邊各民族的崇拜。波斯四通八達的道路交通網,使人們在一周之內即可到達1600英里以外的地方,連希羅多德也將之視為奇蹟:雨雪、高溫和黑暗都不能減緩消息傳播的速度。(希羅多德《歷史》)
在政治文明方面,在歷史上稱為“大流士改革”的時期,大流士劃分了行省、軍區,統一了鑄幣,開通了運河……。在貝希斯敦山上的石碑,用波斯語、埃蘭語和阿卡德語三種文字記錄了這一時期帝國治理的事蹟和原則,碑銘要求確保帝國安全,公正地善待子民,因為正義是帝國的基石。
而在文化多元和寬容方面,正是波斯國王居魯士二世讓陷入“巴比倫之囚”的猶太人獲得了自由,被各族人民稱為“彌賽亞”。
希臘達不到這種文明成就,因為在一個城邦林立、各自為政、相互征戰、連最起碼的統一都沒有實現的地區,談不上高度文明的發展。波斯帝國從大流士一世時起,就有四個首都:蘇撒、愛克巴坦那、巴比倫和帕賽玻里斯,蘇撒的宮殿用埃及的烏木和白銀、黎巴嫩的雪松、巴克特利亞的黃金、粟特的青金石和硃砂、花剌子模的綠寶石以及印度的象牙修建裝飾而成,國王及其宮廷一年四季輪流駐於每個都城。對於小小的希臘來說,這根本無法想像。
劇作家歐里庇得斯在《酒神的伴侶》一篇中寫道:“我從神奇富饒的東方來到希臘……那裡有著沐浴在陽光之下的波斯平原,有著由城牆保護的巴克特里亞城鎮,有著設計精美、可以俯瞰海岸的塔樓。”
除了波斯,在亞洲這個“帝國的搖籃”中還有很多遠比羅馬帝國更偉大的帝國。突厥帝國的早期歷史到底是怎樣的?阿拉伯帝國的崛起過程是怎樣的?第一個實現了全球化的蒙古帝國是如何實行統治的?最後一個橫跨亞歐非三個大陸的奧斯曼帝國是如何崛起和衰落的?還有,自秦漢以來兩千年不斷崛起和再生的中華帝國,又是一個怎樣的奇蹟?
西方只是在近代才建立起“全球化”的帝國,而兩千多年來最主要的“全球化帝國”實際上都是亞洲的帝國。一旦我們去除掉自己心目中那個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論”史觀,就很容易接受這樣一個歷史事實:正是這些亞洲帝國,包括東亞的中華帝國,才構成了世界歷史的中心和主要的發展路徑。
換位到這樣一個世界史觀的立場上,我們還會藉西方的理論來批判中國的大秦帝國嗎?
實際上,除了《舊約》中這些虛構故事,沒有任何真實的理由,證明埃及、迦南、巴比倫和亞述等王國和城市都是“邪惡”和“不義”的,都應該遭到毀滅。這些當時已經十分發達的古代文明,無端遭到污名化、妖魔化,唯一的原因,只是因為它們大大優越於猶太文明——城市比耶路撒冷大得多,財富比以色列多得多,工藝美術比猶太人強得多。猶太人在這些城市之間的荒野中游盪,居無定所,不知所終,就只有靠編寫“聖書”、偽造歷史來發洩憤恨,換取精神勝利。
是時候重新審視我們自己心中那個“西方中心論”了
彼得•弗蘭科潘Peter Frankopan是牛津大學伍斯特學院高級研究員,牛津大學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他在最近的新著《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完成了一件大事:將“兩千年來始終主宰人類文明的世界十字路口”,從地中海還原到了亞洲心臟地區。
作者在前言中寫道:“課堂上,那些沒有學到的地區似乎都消失了,或被耀眼的歐洲崛起的故事淹沒了。……事實上,東西方之間的橋樑正是文明的交叉點。這些國家絕非處在全球事務的邊緣,而是國際交往的正中心,並且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在並不遙遠的過去,歐洲人把亞洲分成三大區域——近東、中東和遠東。然而在我成長過程中聽到或讀到的有關當今時代的問題,好像都發生在第二個區域:中東。……我不明白為什麼大人們一直告訴我地中海如何如何重要,稱地中海是人類文明的搖籃,而事實上地中海很明顯就不是人類文明的誕生地。”
作者提供了一個非西方的全新視角,從這個視角看世界、看歷史,一切都與“西方中心論”版的歷史不一樣。
舉例來說。由於波斯帝國是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數百年宿敵,所以,這個東方帝國在“西方中心論”史書中一直都被嚴重地污名化和妖魔化。但事實上,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在滅掉米底王國之後開創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也稱第一波斯帝國,曾是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歷經220年。極盛時期的領土疆域東起印度河平原,西至小亞細亞、歐洲的巴爾幹半島的色雷斯,西南至埃及、利比亞、努比亞和阿比西尼亞,總面積約為600萬平方公里,人口峰值約為1800萬。
《舊約》故事中承認,古代東地中海世界中最早的大都會,如古巴比倫的吾珥、烏魯克、尼尼微等,早已繁榮昌盛,人文薈萃。據記載,“尼尼微是極大的城”,需要行走三日才能繞城一周,其時的耶路撒冷不過是個小村鎮。
但是,自從亞伯拉罕(其時名為亞伯蘭)離開吾珥城之後,一個顛倒的歷史也隨之開始。
亞伯拉罕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共同的“吾父”、“大族長”、“第一先知”,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自認為是“亞伯拉罕教”的教徒。 但是,幾千年來經書無數、信眾無數、神學大師無數,卻沒人能解釋亞伯蘭為什麼要離開吾珥——古代世界的紐約,前往迦南——古代世界的撒哈拉。
創世紀15:7中寫道:耶和華又對他說:“我是耶和華,曾領你出了迦勒底的吾珥,為要將這地賜你為業。”
因為神將亞伯蘭領出了吾珥,賜地迦南,那麼吾珥城和巴比倫也就瞬間成了被神所遺棄的地方,無論曾經多麼輝煌。
由於亞伯蘭一家人離開吾珥城之後的遷徙,走的是一條遠離文明中心、前往不毛之地的路線,這就意味著一段反文明歷史的開啟。在《舊約》故事中,伴隨這條背離文明的遷徙路線,沿途的那些偉大王國和美麗城市,統統受到了神的詛咒,甚至遭到滅頂之災。
在埃及,因為法老欣賞亞伯蘭妻子撒萊的美貌,耶和華就“降大災與法老和他的全家。”(創世紀12:17)
在迦南,因為所多瑪、蛾摩拉兩座城市擋住了亞伯蘭的營地帳棚,耶和華就“將硫磺與火,從天上耶和華那裡,降與所多瑪和蛾摩拉。”(創世紀19:24)
在巴比倫,因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拆毀了耶路撒冷的神殿,擄走了城中百姓,耶和華就說:“我必興起攻擊他們,將巴比倫的名號和所餘剩的人,連子帶孫一並剪除。”“我必使巴比倫為箭豬所得,又變為水池。我要用滅亡的掃帚掃淨他。”(以賽亞書14:23)
在亞述,因為“設謀攻擊耶和華”,耶和華就指著尼尼微說:“你名下的人必不留後。我必從你神的廟中,除滅雕刻的偶像和鑄造的偶像,我必因你鄙陋,使你歸於墳墓。”最終,“尼尼微現在空虛荒涼,人心消化,雙膝相碰,腰都疼痛,臉都變色。”(那鴻書1:14,2: 10)
順便說一句,尼尼微近年來有個如雷貫耳的名字:摩蘇爾。
要不要質疑:赫梯、亞述、米地亞、巴比倫、迦太基、阿契美尼德、波斯、安息、大夏、孔雀王朝……所有這些“非西方”的東方帝國,真的不如西方的“古典時期”燦爛輝煌嗎?有沒有可能這些文明無論是在政治秩序上、經濟發展上、科技成就上、文化和藝術的繁榮上,不僅絲毫不遜色於甚至還大大超過希臘、羅馬和耶路撒冷,只是在近代被西方帝國主義史學家根據政治的需要、按照政治正確原則,處理成了“世界史”的背景和邊緣,一種次生的、被影響的文明,甚至是野蠻的象徵、邪惡的代表?
君不見,美國康奈爾大學政治學教授、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研究員馬丁•貝爾納(Martin Bernal),在他的Black Athena: The Afroasiatic Roots of Classical Civilization一書中已經揭露了部分真相。他通過大量考證發現,希臘與其說是歐洲的希臘,不如說是黎凡特的希臘,是埃及和西閃米特文明影響的結果。而今天人們所讀到的古希臘歷史,不過是在1785至1985這兩百年時間裡一個可以被稱為“編造古希臘”Fabrication of Ancient Greece的集體創作的結晶。他在書中寫道:“大多數人都會吃驚地發現,人們從小到大深信不疑的'雅利安模型'(即古希臘文明源自於其北部的雅利安文化),只是在19世紀上半葉才剛剛構建出來的。這個新的模型否認了埃及人向希臘殖民這個事實,也質疑腓尼基殖民者的存在。我將這個模型稱之為'純粹化的雅利安模型',它在1890年代和1920-1930年代兩次反猶主義高潮之間大行其道……”。
出於反猶的需要,西方帝國主義學者可以將“古典時代”編造成一個“純粹化的雅利安模型”,不僅排除掉了埃及,排除掉了小亞細亞,也排除掉了腓尼基以及後來的以色列。一口咬定希臘文明就只有一個方向上的來源,就是北方的雅利安。
但西方是基督教世界,堅信“上帝在我們一邊”,所以耶路撒冷又不能丟給“非西方”,必須是西方歷史起源的一部分。西方可以反對猶太人,說他們不是上帝的選民,甚至相信《新約》中關於第二神殿的毀滅是上帝對猶太人的死亡審判、耶穌不是被羅馬皇帝彼拉多殺死而是被猶太人殺死的各種說法,但是決不能沒有耶路撒冷,也不能沒有亞伯拉罕和摩西等大先知們,因為在《舊約》記載中這些人都與耶和華訂了契約。
做到這一點也不難。耶路撒冷作為基督教聖城的光輝,以及周圍所有古代王國和城市的黑暗,這個黑白分明的圖景,在《舊約》故事中早已描繪好了。
公元前12世紀至前2世紀發展為燦爛的“箕子朝鮮文明”;經過短暫的“衛滿朝鮮”之後在公元前109年被來自西方的“蠻族”漢人所滅,進入了黑暗的“漢四郡”時代;而後發生了“偉大的高句麗復興”,疆域遍及整個東北亞,歷時350餘年,但在公元668年再次被來自西方的“蠻族”唐人所滅;經過200多年的“後三國”之後,又迎來了“第二次偉大的高句麗復興”,“東方凱撒”王建統一“後三國”建立了輝煌的高麗王朝;1388年“東方拿破崙”李成桂政變,結束了500多年的高麗王朝,建立了“偉大的李氏朝鮮”……
其中不見了夏商周,不見了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不見了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所有發生在中原九州的王朝興衰和文明發展都被淡化成了可有可無的背景,既沒有貫穿的主線,也沒有光輝的事蹟,只有時興時衰的“西方蠻族”活動……
不妨再聯想一下:當今世界流行的“西方中心論”的“官修版”世界史,就一定比這一版“朝鮮中心論”歷史更真實嗎?
要不要質疑:“古典時代”的希臘、耶路撒冷和羅馬,真的如“官修版”世界史中描述的那麼光輝燦爛嗎?有沒有可能這幾處文明相對於古代世界真正的文明中心,實際上是處於很邊緣的地位,差不多就是東胡和箕子朝鮮相對於中原文明夏商周秦漢的地位呢?君不見,近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歷史著作揭示出:1. 古代世界的文明中心並不在地中海,而在亞洲的心臟地區——小亞細亞和伊朗高原;2. 文明的傳播方向並不是從西向東、向南,而是從東向西、從南向北;3. 所謂的“古希臘文明”並不是來自北方的歐洲大陸,而是古代亞洲文明向西、非洲文明向北傳播的結果。
要不要質疑:“西方”作為一個共同體,真的有古代世界的起源和“中世紀”的共同經歷嗎?有沒有可能它的形成完全是近代之後的事,只是在大航海和發現新大陸之後,才產生了一種命運與共、惺惺相惜,也才產生了編造共同歷史的需要?君不見,關於西方之身世最為自誇的說法——“那個無可比擬的共同體的三次深呼吸”(蘭克Leopold Von Ranke),其實反而暴露了編造的馬腳,因為所謂第一次“深呼吸”蠻族入侵和第二次“深呼吸”十字軍東征,作為歷史材料都太過牽強,捉襟見肘,這些零星曆史事件與同時期在亞洲大陸發生的那些壯麗史詩相比,小得不成比例,根本不可能產生長達千年以上的歷史影響。
被植入此種思維定式的中國人大有人在。一條從古希臘羅馬直到今日美利堅綿延兩千多年的“西方文明”歷史長河在他們心目中熠熠生輝,除此之外的其他部分都是黑暗和停滯,尤其是中國的部分,兩千多年都“處在世界歷史的局外”,與西方文明的光明之河相比,猶如一潭死水,不值一提。
可嘆的是,他們從來未曾想過這個黑白分明的歷史圖景有可能是個贗品,至少是出於某種政治目的而被動了手腳。他們堅定地認為自己心中那個光輝的西方是通過自己努力學習和“獨立思考”樹立起來的,於是對於所有挑戰和詰問都嗤之以鼻。
然而,無論他們願意不願意,事實終將揭示出:他們心目中的黑和白正好搞反了,那條光明之河根本不存在,反倒是長期被貶低為黑暗野蠻、永遠停滯的東方文明,有更長的輝煌歷史和更多的燦爛文化。
“古典時代”的真相
一位19世紀的學者說過一句話:“把歷史弄錯,是成為一個民族的必要條件”。此話道出很多人不願意承認的一個真理。中世紀末的歐洲還有400多個自主政體,到了19世紀末,變成了25個民族國家,這就意味著,每一個赫赫有名的民族——法蘭西、西班牙、德意志、意大利、奧地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丹麥……,其實原本並不存在,無不是其統治階級為了創造“民族國家”人為捏造而成的。
而“西方”這個大概念,當然也是無中生有。隨著幾個歐美國家崛起為世界霸權,上升為世界各民族的主宰者,一項“把歷史弄錯”的系統工程也悄然展開。於是,一條閃閃發光的“世界歷史主線”被精心編造出來,被寫成教科書流向全世界的學生課堂。這是一個關於“西方”的前世今生的“官修版”世界史,人們對其耳熟能詳——古希臘-古羅馬(“古典時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大航海-新教革命-工業革命-自由民主-西方。
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說過,“自我中心”和“線性歷史”是歷史學家最容易發生的兩大“錯覺”。但反過來說,如果就是故意要把歷史弄錯,那麼這兩大“錯覺”,也恰恰就是最容易使用的兩大工具。
不妨想像一下,假如有這樣一部另類的“東方歷史”:“文明之光”出現在大約公元前14世紀遼東和朝鮮半島的“東胡”部落,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並列為古代世界“四大文明”之一;
文揚:僅僅從“西方中心論”出發,我們可能讀的是假歷史 2017-03-21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在大國崛起之時,電視劇《大秦帝國•崛起》在許多人眼中有了別樣的意義。上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觀察者網專欄作者文揚連續發表兩篇文章,重新審視大秦帝國與當今的輿論場。因讀者討論熱烈,作者寫就第三篇,作為回應。如何看待大秦帝國與中西文明、中西史觀,這是個重大課題,作者擊了第一波鼓,望讀者們繼續討論。本月25日,觀察者網、上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將共同主辦首期“觀天下講壇”,本文作者文揚將對話《大秦帝國》小說作者孫皓暉,敬請期待。】
前兩篇文章,《他們不罵<大秦帝國>,卻大罵大秦帝國》和《2000年後繼續罵大秦是一種什麼樣的“政治正確”》,都提到西方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對中國學人歷史觀的影響。
影響之深令人吃驚。“君主專制”這個詞,很多中國人順手從孟德斯鳩和黑格爾等人那裡拿過來,直接扣到了中華歷史各個大一統朝代的頭上,當作頭號罪名,亂批一氣。其實大都沒搞明白這個詞所指何為,也不知其來龍去脈。
有個基本的事實:思想也是一個市場,也有產品暢銷度和市場佔有率的考慮,當一種觀點像一個產品一樣被普遍接受,並且這種普遍接受一定有利於某些人時,那麼,這背後就一定存在著一個系統性的廣告操作和營銷。
“西方中心論”當然是大大有利於西方的,維護西方利益的學者不可能不致力於推動這一觀念的普及。所以,心中秉持“西方中心論”每一個人,都不應該排除這個可能性:自己實際上是受到了一個長期的、深入的、系統性的廣告操作和營銷的影響,是被某些人當成了思想觀念“市場佔有率”指標的對象。
有充分的事實證明:近幾百年來,西方的帝國主義學者們通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經由各種形式的文學、藝術和學術,努力在全世界人民心目中深深植入這樣的思維定式:除了西方,所有東方的和南方的國家,無論是大一統帝國時代,還是分立割據四分五裂時期,都是落後、野蠻、黑暗、邪惡的;只有西方的政體,無論是古希臘民主、古羅馬共和,還是近現代自由民主,才代表著先進、文明、光輝、正義,才是唯一可以正面評價的,才是值得美化和歌頌的。
第十二章知識生產與文化政治:新文化運動敘述一民國教科書中的新文化運動敘述二整理國故與新文化運動三整理國故與“反傳統”:國民黨對新文化運動的批判四教科書中對五四運動及其與新文化運動關係的敘述五國共兩黨對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的闡釋
第十三章帝國主義話語與中國近代史書寫一帝國主義話語與歷史教科書編寫二帝國主義話語與歷史書寫:以鴉片戰爭為例三帝國主義侵略及其影響四軍閥:帝國主義侵略的工具五國民革命與廢除不平等條約:反帝反封建與合法性建構六光榮與苦難:民族史敘述與民族國家認同
第十四章教科書案(上):《現代初中本國史》案一《現代初中本國史》之編寫二《現代初中本國史》中的“三皇五帝”敘述三黃帝始祖地位與“共信”之國本四傳疑與象徵:其他教科書黃帝敘述之參照五國民黨的思想控制
第十五章教科書案(下):《白話本國史》案一《白話本國史》之編寫二《白話本國史》中關於岳飛的敘述三《白話本國史》案四 民族英雄敘述的尺度:南京國民政府對歷史人物的揚抑
結語一教科書知識的性質:國家意志與個人觀點二歷史教科書的功能:民族認同與政治認同三歷史教育的本義:個人與國家四歷史知識:建構與反建構附錄清末民國時期中小學的歷史課程設置
第四章 中國歷史教科書編者一清末民國時期中國歷史教科書編者概況二編者之構成:地緣與學緣三編者的職業與專業:編輯與史家四編者與政府之分合
第五章 書局的權勢網絡與知識生產一高集中度與高關聯性:以商務印書館為中心的出版業二書局與課程標準的製訂三上層路線:書局與教育部之關係四佔領市場之一:民初中國歷史教科書廣告戰五佔領市場之二:書局間的競爭與合作
第六章 歷史知識與社會意識:以孔子敘述為中心一清末教科書中的孔子敘述二民初教科書中的孔子敘述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教科書中的孔子敘述四教科書敘述與國家、思想界之關聯五教科書敘述:孔子儒學在近代中國的難局
下編
第七章 古代與近代的表述:中國歷史分期問題一歷史分期與中國歷史書寫二“近古”與中國古代史:發展或停滯三中國近代史:“舊史結穴時代”或“西力東漸時代”四中國現代史:史家與時代五“共和”、“中華民族”與“世界化”:中國近代之展開六中國歷史公式:普遍歷史中的中國史
第八章 考古發現與民族認同一考古學與中國歷史教科書編寫二史前史的出現與中國歷史的拉長三商代的信史開端與中國歷史期的縮短四考古發現與古史傳說:社會進化階段的象徵五考古學與民族認同:古史辨運動之參照
第九章 危機與認同:中國民族起源說一 中國人種起源作為問題的出現與“西來說”二1930年代前教科書中的“中國人種西來說”三1930年代後教科書中的“中國人種土著說”四 考古發現與“中國人種土著說”的興起五“暫行斷定”“土著說”:考古發現與民族情感
第十章 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中國民族敘述一清末引譯教科書中的民族敘述二清末自編教科書中的民族敘述三民初的中華民族“一源說”四民族同化:部分民族之漢化五民族融合: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
第十一章民族認同與政治認同:民國教科書中的清史敘述一教科書中的清初內政措施敘述與清史二民初教科書中的清初內政敘述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教科書中的清初內政敘述四共和政體與民初教科書中的共和立場五黨國體制:政治認同與漢族立場六民國社會中漢族意識的參照七政治認同下的雙重民族敘述
這在關於中國民族的敘述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中國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民族主義者面臨著雙重任務:一是要在多民族的現實中形成一個整體的中華民族認同,以建立現代民族國家;二是在形成中華民族認同的同時,確立政治認同。晚清時民族主義者在建立什麼樣的國家上有很大的分歧,在該採取何種方式上也有不同的看法。在民國時期,為應對國內民族分裂的危險以及1930年代後日本侵略所引起的民族危機,民國政府不斷調整民族政策;而北京政府與南京政府的政權更迭使這一問題更加複雜。清朝和民國政府採取何種方式來維護國家統一、民族獨立和自身統治,直接影響到民族主義的演變。
這裡需要關注的是:第一,把確立統治合法性作為認同中心會對民族主義產生何種影響;第二,從歷史來建構民族認同和政治認同,其效果如何。研究中國民族主義,要關注其內部因素,同時,也要關注歷史的反建構特徵。
基於對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研究情況和歷史教科書基本功能的思考,本書擬對清末民國時期的中國歷史教科書進行研究,以這一時期中小學中國歷史教科書為中心,探討20世紀上半期的歷史書寫與認同建構。本研究將嘗試說明:政府與編者(知識界)共同促成了教科書知識生產,二者有所分合,從而構成社會意識演變的多種可能性;政治認同優先於甚至替代民族國家認同,真正的民族國家認同很難建構起來,研究民族主義,要關注其內部因素;利用歷史來建構認同,要注意到歷史的反建構特徵:歷史會給通過歷史建構的認同帶來衝擊,甚至動搖認同。
目錄
上編
第一章 清末中國歷史教科書之編寫一清政府教育宗旨與教科書編寫二救急之選:引譯日本編寫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三愛國教育:中國自編教科書之興起四教科書與清政府教育目標之分合
第二章 民初中國歷史教科書之編寫一養成共和國民:民初中國歷史教科書之編寫二1922年新學制與教科書編寫三新學制時期中國歷史教科書的編寫特點
第三章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國歷史教科書之編寫一三民主義教育方針的確立二教科書編寫的模式化與“國定本”的頒行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教科書改編本四高揚民族主義: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國歷史教科書的編寫特點 五教科書與課程標準之分合
關於中國民族主義演變的研究,一般都注意到外國侵略的影響。外國侵略是激發中國民族意識、形成民族主義運動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產生的一個誘因。但探討中國民族主義的演變,僅僅著眼於外國侵略的一面,恐怕不足以理解其中的一些問題。比如,近代中國對外國侵略的認識有一個變化的過程,不了解當時的情況,就可能犯“時代誤置”的錯誤。再如,1930年代日本侵略所引起的民族危機,激發了民眾的中華民族意識,要求聯合中國各民族抵抗日本的侵略;但是,漢族意識也在此時興起。僅從日本侵略方面很難對此加以解釋。因此,研究民族主義,不僅要注意到外部因素,也要關注內部因素。
關於統治合法性對民族主義的影響,首先,政權更迭可能會改變民族主義的內容與形式。近代中國經歷了清朝和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北京政府、南京國民政府,政權變更較為頻繁。如何證明自己的正統性與合法性,是各個政權需要面對的問題,教育往往成為維護統治的工具。清政府、民初袁世凱政府以及南京政府都是如此,尤其是國民黨南京政府建立,政治制度和統治方式都發生了改變,使民族主義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而與此不同的是,1922年新學製表現出對教育的全新理解。其次,民族主義內部不同權力結構之間政治訴求的差異也對民族主義產生影響。建立民族國家是民族主義的基本訴求,但這種訴求對精英知識分子的意味是不同的。討論民族國家認同,需要注意的是:誰之認同?認同什麼?就前一個問題而言,民族主義精英知識分子有不同派別;就後一個問題而言,所謂民族、國家認同或許有不同意指。政府、精英知識分子、民眾之間的關係是影響民族主義演變的一個因素。
確立統治合法性的途徑是什麼?合法性的確立高度依賴於共同體和民眾的社會記憶,歷史教育是確立政治認同的有效途徑。民族主義者會採取多種敘述策略,把民眾的民族認同轉化為政治認同。杜贊奇指出,民族主義者為了動員民眾,不僅僅依靠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也依靠大量權威性的歷史詞彙來作為新思想的聯結點,使之作為對傳承的優先敘述。在歷史教科書編寫時,政府會要求運用一些諸如“民族”與“國家”等“歷史詞彙”以達到確立政治認同的目的。編者安排敘述要素如選題和選材、敘述的類型、敘述的結構模式、敘述的語言等的過程,帶有一定的傾向性,以實現其政治訴求。
二是編者的素養。編者的專業和政治素養,與單種教科書的質量關係最大,是影響教科書編寫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一般來說,學制與課程設置對教科書編寫的影響,主要在外在形式方面;教育宗旨與編者素養則影響到教科書的內在質量,對教科書的編寫起著關鍵性作用。作為一個知識群體,編者是構成思想界的重要力量,又是聯結國家與民眾的重要媒介,許多政治與社會觀念,實際上是經過他們的過濾與詮釋,才傳遞給廣大學生與民眾。由於編者對國家教育目的的理解以及知識水平不同,不同的教科書對歷史的闡釋有所不同,所表達的知識觀念有一定的差異,其結果與影響也會有所不同,教科書往往成為政治與文化衝突的一個核心。教科書編寫的實踐說明,政府審定或認可頒行的教科書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體現政府教育要求還需要具體分析,即便是在同一課程標準指導下編寫的教科書,對歷史問題的認識也可能有所不同。教科書對歷史知識的釋讀是多樣的,編者的個人意誌或隱或現,這使得它與一般歷史著作又有很大的相似性。
教科書編寫過程即政府和編者聯合生產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特定群體的知識被官方裁定為面向所有人的知識,社會秩序因而獲得歷史與文化上的合法性。政府作為特殊的政治組織,會利用自己掌控的教育資源將其統治合法化;編者作為教科書編寫的實際完成人,往往將歷史知識選擇與過濾後寫入教科書。在這個過程中,編者與政府有所分合:當編者認同政府的教育目標時,會遵循政府的要求;反之,編者就會與政府的要求有所疏離,影響教育目標的實現。編者與政府的分合,使不同教科書之間存在差異,學生接收到的知識可能不同,蘊含著社會意識演變的不確定性。
這裡需要關注的是:教科書知識是如何產生的,對民族主義的形成會產生何種影響。實際上,相對於政府和編者的要求來說,教科書的意味已經發生了改變,它以自己的方式來影響學生和民眾。
(三)民族認同與政治認同:關注民族主義內部因素
近代中國歷史教科書的基本功能除了傳授歷史知識,還有建構民族國家的認同和確立當前政權的合法性,而後者往往居於主要地位。民族主義運動的根本訴求是國家政權問題。所謂建構民族國家認同,主要是圍繞政權展開的,其中統治合法性是重要因素。確立合法性是民族主義的一個訴求,也會對民族主義產生重要影響。
教科書的橋樑作用,並不意味著對政府或編者的意圖全盤照搬,它會有一定的選擇。“知識是由認知主體積極建構的,建構是通過新舊經驗的互動實現的;認知的功能是適應,它應有助於主體對經驗世界的組織。”這裡尤需注意民族主義通過教科書傳播的具體情況。一方面,政府與編者的意圖經由教科書傳達給學生(民眾),使得學生對國家政策與編者(精英)思想有所了解,可能會認同政府與精英,因而能夠配合他們的要求,形成民族主義運動,以實現其政治訴求;另一方面,在經由教科書傳達的過程中,政府與編者試圖表達的意思可能已經發生了變化,學生(民眾)在接受過程中會有自己的取捨,因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偏離政府與編者的期許。這使得民族主義的傳布情況變得複雜,結果也難以確定。因此,對教科書橋樑作用及其在民族主義傳布中的效果要具體分析。
這裡需要關注的是,民族主義思想在通過教科書的傳播過程中會發生何種變化,產生何種影響,這實與教科書的編寫密切相連。
(二)歷史教科書編寫:政學分合與知識生產
教科書編寫涉及多個方面,受到多種因素影響,這些因素決定了教科書知識生產的狀況,反映了教科書功能,關係到對教育本義的認識,是教科書研究的重要環節。
教科書編寫主要受兩方面的影響。一是政府的教育政策。教科書是國家教育制度與教育目的的承載物。政府通過頒行教育宗旨,制定教育政策與課程標準,加強教科書審定,來指導和規範教科書,這直接影響到教科書編寫。從清末到民國,先後有清政府、南京臨時政府、北京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除南京臨時政府外,各政府都頒布教育宗旨,學制也不斷發生變動,教育宗旨與學制的變化,相應地會引起課程標準(教學大綱)與課程設置的調整,從而影響到教科書編寫。這是影響教科書編寫的主要因素。教科書體現了國家意志,這是歷史教科書與一般歷史著作的重要區別。
要通過一定的途徑將知識精英的思想傳達給民眾,進行社會動員,形成一般的社會意識與民族主義運動,這樣才可以實現精英的政治訴求。如何在精英與民眾之間形成一個有效的聯結,換言之,精英的思想如何才能成為一般的社會意識,形成普遍的民族主義運動,是民族主義研究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目前的民族主義研究中,精英與知識分子的思想受到較多的關注。一些研究從思想人物與“關鍵詞”入手,考察精英與知識分子思想的變化及“關鍵詞”意義的變遷,這對認識中國民族主義有重要意義。但需注意的是,有些知識精英的思想在某一時期內只具有思想史的意義,對普遍民眾的影響程度不高。目前的研究沒有充分關注到精英思想的社會影響,以致將精英民族思想簡單地等同於現實中的民族主義運動或民眾的民族情緒,忽略了從精英思想到民眾觀念和社會意識的轉化。如清末加強傳統倫理道德教育,清政府倡揚的道德標准在教科書中出現,但其在新式教科書中已經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內涵發生了改變。清政府的教育目標通過教科書而實現的程度尚可討論。如“中華民族”一詞在清末出現時有不同的含義,也主要限於部分知識分子言論中;民國成立後精英的一系列努力,對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形成無疑起著關鍵性作用。作為各民族共同體的“中華民族”認同從一開始出現到普遍形成有一個過程,其間也充滿了變化。這提醒我們,在民族主義研究中,要區分精英思想與一般的社會意識,關注民族主義思想傳播路徑及其轉化。
教科書是聯結政府(國家)、編者(學界)與學生(民眾)的紐帶,對民族主義思想傳播起到重要作用。民族主義思想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傳達給普遍民眾,就實際影響而言,利用國民教育對民眾進行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灌輸,是社會動員最有效的途徑。統治集團主要採取說服、教育等意識形態一致化的方法實現其精神和道德領導。一個現代化的教育體系在推行官方民族主義方面起著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資訊與傳媒尚不發達的近代中國,學校教育是民眾獲取知識與形成民族意識的重要渠道,學校是培養民眾民族國家認同的基本場所。在近代中國,在塑造社會輿論方面,教科書的作用比報刊更為重要。因此,教科書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工具,在民族主義運動形成中的作用值得關注。
劉超|歷史書寫與認同建構2016-06-21 15
本文為新書《歷史書寫與認同建構——清末民國時期中國歷史教科書研究》導論。近代中國歷史教科書的編寫較多涉及民族國家問題,作者由此切入討論歷史教科書與民族主義研究諸議題之間的關係。劉超,安徽財經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立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實在教科書。”教科書在民眾知識觀念與社會意識的形成上具有重要地位,關乎民族國家的命運。教科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知識載體,傳授的是經過選擇的特定知識,是關於意義與價值觀的系統,滲透在日常生活與社會制度中,對大多數人產生影響與控制。而歷史教科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一般國民普遍歷史觀的重要來源,通過政府審定或認可而頒行的教科書,是政府向其人民宣示其統治正當性及主權正統性的重要工具。歷史教科書“把既存的歷史知識規訓為既符合統治要求,又不違背競爭時代潮流的'近代化的歷史'”,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思想文化狀況。 歷史教科書與民族主義研究:問題與方法近代中國教科書的產生,正是中國民族主義與新史學興起之時。新史學與近代國家建設基本上是在“共時態”的空間裡發生的,新史學發展史就是民族國家的敘事主導新史學的“現代史”。塑造新式國民而建立富強國家,成為新史學的主要目的,也滲透到中國歷史教學和教科書編寫中。中國歷史教科書作為新史學一部分,憑藉其特殊的歷史教育功用,擔負了拯救民族國家的任務。近代中國歷史教科書對民族國家問題尤為關切,這決定了其在民族主義研究中的地位。
(一)歷史教科書:聯結國家、學界與民眾的紐帶
民族主義作為歷史現像是近代才出現的。民族主義現像是指以民族為符號、動力和目標的社會、政治、文化運動,或以民族國家為訴求的意識形態,以文化傳統為依託的情結和情緒。民族主義產生於特定的權力結構中,“在民族主義運動的實際過程中,所謂的民族共同體一定會按角色分解為兩種人:一種是精英,另一種是大眾”。普遍民眾提供激發民族主義情緒的氛圍與土壤;民族文化的製造者——通常是知識分子,從歷史文本的記錄中發掘出往往是烏托邦式的文化夢想;政治家把民族情緒與意識形態結合為政治運動。
而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和建州女真和金國女真並沒有什麼血緣關係。即完顏打骨打所操女真語與努爾哈赤所操滿語其實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語系,努爾哈赤的滿語沒法沿用完顏打骨打女真文字,那是理所當然了。有語言學家認為,滿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當然,也有人認為滿語是從滿-通古斯語族分離出來而成為阿爾泰語系中獨立的分支。
隨著後金事業的壯大,1635年皇太極下令廢除女真舊稱,改族名為“滿洲”,下詔說:“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輝發等名。向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夫諸申之號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之後,一切人等,止稱我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
1636年,皇太極更是摘掉了“金”字招牌,改國號為大清。這麼做,一方面是自信可以超越偽祖宗女真人,一方面是淡化漢人對自己的仇恨。
《滿文老檔》裡載有皇太極寫給大凌河守將祖大壽的一封信,信中說:“金國汗致書與大將軍。前李喇嘛、方吉納等往來時,我誠心慾和,……而明君臣,惟以前宋帝為鑑,竟無一言回報。然大明非宋帝之裔,我又非先金汗之後……”這一句“然大明非宋帝之裔,我又非先金汗之後”,已經揭曉了事情的真相:此女真非彼女真,後金非先金之後!
還有,儘管愛新覺羅們都口口聲聲說“愛新覺羅”就是“金子”的意思,但《金史》記載的女真姓氏裡,有姓完顏的、有姓烏古論的、有姓紇石烈的、有姓徒單的、有姓女奚的、有姓兀顏的……就是沒有姓愛新覺羅的。
說起來,女真是生活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3000多年前稱“肅慎”,公元2至4世紀時期稱“挹婁”,公元5世紀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 ),公元6至7世紀稱“黑水靺鞨”,公元9世紀起始更名“女真”(遼代為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稱“女直”)。“女真”一詞來自古代女真語(jusen或julcen ),在音譯漢字時也寫作:“朱里真”、“珠申”、“諸申”等。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顏部首領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攻打下了遼國的北方首都上京,建立金國,定都會寧城。隨後,平遼滅宋,入主中原。
於是乎,生活在白山黑水的女真人傾巢南下,搶占了中原錦繡河山。
1234年,在蒙古人的持續打擊下,金國全盤崩潰,金國上上下下倉皇南逃。由於鐵木真有先祖死於金國木驢之上,宋有靖康之恥,蒙古人和漢人都對女真有切骨之恨,蒙宋對女真人殺戮極重。就這樣,在蒙宋的輪番輾壓下,女真或被蒙古各部吞併,或融入漢族,作為一個民族已經不復存在。
這裡面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金國在亡國之際,只顧一路向南跑路,始終沒有作出過向北返回故鄉的打算。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自從女真全族南下,黑龍江、松花江、圖們江、長白山北部一帶便出現了真空。填補這個真空的,是來自更北的通古斯原始社會部落群。這些原始部落群不斷向東南遷移,融合當地未被女真吞併的靺鞨部落,成為了後來的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和建州女真。
努爾哈赤以金朝後裔自居,為何不使用女真文字,卻自創滿文?2017-02-08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一代豪雄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大金”,史稱後金。顯然,努爾哈赤這是在向世人宣告,自己這個政權和歷史上曾經平遼滅宋的赫赫大金國是一脈相承的。
在記述滿族歷史的權威史料《滿文老檔》裡,收錄有努爾哈赤寫給朝鮮國王的一封信,信中也說:“我大定汗曰:'我金國征趙徽宗、趙欽宗帝時,朝鮮王不助宋亦不助金,乃是公正大國也。'”
毫無疑問,努爾哈赤是在以史上金朝直系後裔自居。
然而,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大金帝國建立時,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已經命令完顏希尹和葉魯創造了女真文字,完顏希尹和葉魯也奉命“依仿漢人楷書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族語,製女真字”而獲得了“女真倉頡”稱號,女真族也從此有了屬於本民族的文字。
▲女真文字
可是,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在遼東半島上興起時,卻面臨著沒有本國文字的尷尬,以至於其在與明朝、蒙古各部的交流和聯繫,不得不借助於蒙古文字。為此,努爾哈赤專門責令精通蒙古語言文字的官員額爾德尼和噶蓋仿照蒙古字創製本民族文字。
額爾德尼和噶蓋勉為其難,參照蒙古字母,協合滿族語音,創制了滿文。
補充一下,額爾德尼和噶蓋所創制滿文字母數目及形體與蒙古文字母大致相同,很粗鄙。三十餘年後,即皇太極時代,皇太極讓文臣達海對這種粗鄙文字進行加工改進。達海利用在字母旁加圈加點、改變某些字母的形體、增加新字母等方法,規範了詞形,改進了拼寫方法,並表達了原來不能區分的語音。
作為區分,後世把額爾德尼和噶蓋所創滿文稱為無圈點滿文,達海所改滿文稱有圈點滿文。
▲無圈點滿文
▲有圈點滿文
不難看出,完顏阿骨打大金帝國所創制的女真文字主要來源於漢字和契丹字;而努爾哈赤後金所創制的滿文來源於傳統蒙古文。
▲左側滿文,右側蒙文
漢字和契丹字屬於表意文字(其實,契丹字也來源於漢字),由此,女真文字的筆劃有橫、直、點、撇、捺,很像漢字。
傳統蒙古文可追溯至古代回鶻文,用字母表音,所以,在蒙古文基礎上創制出來的滿文形如蝌蚪。
努爾哈赤雖然自稱是金朝直系後裔,卻沒能秉承金朝國語女真文,這讓人對他的女真人身份很是生疑。
外媒:2020年俄羅斯將把漢語納入國家統一考試體系
據俄羅斯衛星網2017.1.31報導,俄聯邦教育評估所所長奧克薩娜∙列舍特尼科娃向衛星通訊社表示,2020年漢語將作為外語科目被納入俄羅斯國家統一考試體系。
列舍特尼科娃說:“計劃在2018年把漢語納入9年級國家期末考試體系。兩年後的2020年前漢語將納入11年級畢業生需要通過的國家統一考試體系。”
她指出,俄聯邦教育科學監督局建立這個科目各種考試模式的工作進行了兩年。目前製定了9年級和11年級漢語國家期末考試模式,在各地區和中學對這些模式進行了測試。不過還需要時間進一步完善和推廣這些模式。
俄羅斯國家統一考試是在俄聯邦中等教育機構進行的統一考試,目前外語是俄中學畢業生的選考科目,目前可選擇的有英語、法語、德語和西班牙語。
俄聯邦教育科學監督局資料顯示,截至目前,俄羅斯34個主體的123所國立中小學教授漢語。學習漢語的學生總數為1.7萬多人。
劉兆玄另立山頭 和文化總會別苗頭?2016-12-15曾嬿卿
宣稱離任文化總會會長的劉兆玄,早有另起爐灶準備,在去年底即取得設立許可的「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由劉兆玄擔任董事長,顯然劉對於文化總會的人事更迭,早有備案。
11月10日文化總會執委會流會、藍綠爭奪文化總會大戰台面化,雙方交戰不斷,繼11月21日、12月6日兩次執委會又流會後,會長劉兆玄先在第2次流會後宣告離任,在副會長劉吉人不願代理會長職務,第3次會議也因為劉吉人在國外而流會,讓文化總會人事迄今仍懸而未決。
成立基金會 商界麻吉劉吉人出錢出力最賣力
這個由劉兆玄擔任董事長,財產總額3千萬元的基金會,成立地址竟然與文化總會一樣!完全把文化總會當成根據地。特別的是,該基金會在去年12月即獲文化部設立許可,今年1月19日、即總統大選後3天,正式獲准成立,顯然劉兆玄早就對政黨輪替後的情勢有所準備。 成立新基金會 董事人選皆為劉派人馬 攤開基金會董事名單,可以發現主要有兩股人馬,一是劉兆玄在政界左右手如邱正雄、薛香川、蔡清彥等人,以及學界好友朱雲漢(台大政治系教授、蔣經國基金會執行長)、黃俊傑(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等人。
另一個則是劉兆玄長期夥伴劉吉人的系統。劉吉人是台灣最大基金集團富蘭克林坦伯頓基金集團(台灣)的實際負責人,除了他之外,董事鄺蕙玲、屈亞欣、監察人羅尤美等人,都是集團旗下富蘭克林投顧的副總經理。
劉吉人與劉兆玄結緣甚早,他是東吳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多次捐贈東吳大學,尤其在劉兆玄2004到2008年擔任東吳大學校長期間,不但成立個人獎助學金,嘉惠他的政治系學弟妹,還出資1億元,獎勵修習雙學位的校友,這也是東吳最大筆捐款。
劉吉人是財政部前部長、央行副總裁錢純的女婿,這20多年來,在代理美國富蘭克林相關基金後,身價一飛沖天,後來又將業務拓展到中國,一樣在中國投資市場呼風喚雨,相當活躍。劉吉人的投資領域從金融橫跨地產、能源、工業、甚至文創,兩岸人脈、錢脈、投資都相當驚人。
劉吉人為了劉兆玄可謂兩肋插刀,劉兆玄兩年前出版的88萬字武俠小說《王道劍》,與中國的九洲文化傳播中心合作,改編為電視劇,台灣的合作單位,就是劉吉人投資的吉富文創,而且他還負責募資五億元籌拍《王道劍》,以每集1千萬元的大手筆預算開拍,據說短短2天就募資完成。
別為去中國化 犧牲文化2016-11-23聯合報 黃瑞麟/媒體工作者(新北市)
民進黨立委劉世芳為去中國化,認為書法與扯鈴不該推廣,令人髮指!
我們的祖先,大多來自對岸。祖先的籍貫不能忘,更不該忘本,放棄祖先的文化。就算台灣哪天真的獨立,也不該拋棄祖先傳承下來的文化與文物;倘若為了政治而犧牲掉文化,才是滑天下大稽!
為了去中國化而喪心病狂,見到相關事物就想毀壞,那麼就請台獨人士先建立自己的國家,把來自中國祖先給的姓氏與名字都拋棄,自己創造文字與文化,否則,沒本事就請接受祖先的文化,不需要搞成中共文革時代那般惡劣行為,讓更多人唾棄!
放棄古老的文化,對子孫是最大的損失,也是侮辱祖先的行為;劉世芳,好好在自己祖先牌位前反省,自己做對了嗎?
相關新聞
聯合/高雄小孩不玩扯鈴?
文化「扯」上政治 還會美麗嗎
書法教育 也成為統戰?2016-11-23聯合報 伍芃/社團講師(高雄市)
民進黨立委劉世芳指「扯鈴是中國文化的一支」,又質疑「是什麼樣的書法?能代表台灣嗎?」讓人感覺是意識形態說法。
從九十學年度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書法習字課被犧牲。但各項學藝競賽又有書法類別,學校為爭取成績多選派優秀學生比賽方式處理,衍生書法教育推動不積極的矛盾。
七、八○年代,學生用毛筆寫書法字、作文、生活周記,很自然融入學習課程的一部分。筆者當時在老師教學風範的指導下,培養出對書法的興趣。當時公務員也必須練一手好字,才能做好謄寫申請文件工作。隨科技發達,電腦文字傳輸代替書寫文字溝通。而社會上對學書法也被誤導成八股的觀念。
呼籲各級學校應重視書法教育「弘揚文化」的功能,在文字藝術薰陶中,啟發學生培養定靜求真善美的學習內涵。當日韓極力推動承襲漢學文化六藝中的「書藝」教育發展,台灣更應將毛筆書法規範為正軌教育,冀望未來書法教育更弘揚更受重用。
2、民辦學校招收各類學生,均應按照本市義務教育階段招生管理程序進行,學校要做好招生諮詢服務工作,但不得以任何形式提前招生。
3、按照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有關規定,外資可依法申請與本地教育機構合作舉辦幼兒園、高中, 但不得舉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
4、根據《義務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程設置由國務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確定,國家實行教科書審定制度。
“這不是新政,是老政,”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則向記者澄清。
所以,那些說“去國際化”、“叫停國際課程是怕外國勢力對中國人的思想滲透”的可以歇歇了,一切本來就該按照“基本法”辦。這次,IB、A-level、AP等高中階段的國際課程根本沒有受到影響。
當然,近年來國際課程學校的發展失控,甚至打著“落實並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旗號。比如西方國家比較推崇的PYP、MYP課程悄悄進入義務教育階段,一些學校則在小學、初中階段採用借鑒其課程主要內容的“全課程”。
以北京十一學校亦莊實驗小學的“全課程”為例:
…….
回應
去不去國際化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我讀過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之後,我不缺鈣了,我能站起來了。
公知大V噴子不是擔心中國教育去國際化,而是擔心中國教育去中國化不夠!
我在國外讀大學有個同學,土生土長上海人,從小讀美國學校的,死都不說一句中文:) 堅決不跟中國人玩:)
好事啊,以後我們的子孫又少了一個分桃子的。
國際化不是英語化,不是歐美化,你要能逼著世界學漢語,那我們的孩子一出生就是國際化的。事實上我們龐大的市場加上即將到來的龐大富裕群體,足以逼迫世界其他國家融入學習漢語的大潮,還記得特朗普外孫女唱“小白兔白又白”嗎?
同意,國際化不是歐美化,不是全盤西化!國際化最重要的是要有國際化的知識面和視角,但立足點是對中國自己文化的深刻認識和了解,不然不是虛無主義就是蜻蜓點水的跟風。
中國某些方面是過分了,比如聖誕節、情人節、鬼怪節。中國講究的是逝者安息,而不是與鬼狂歡。
外媒開始焦慮中國孩子“去國際化”了?
2016.10.19,上海市教委基教處召開了“上海市涉外民辦學校政策解讀會議”,指出目前上海部分民辦中小學校存在一些問題,並對此制定了相應措施,涉及暫停涉外民辦學校的審批、外資或中外合資背景的民辦中小學校必須制定外資退出方案、融合了境外課程的中小學校要嚴格審核等內容。
隨後,在焦慮的家長轉發之下,“上海將收緊國際學校”“2017義務教育又要變天、雙語學校或將受重大衝擊”等解讀在朋友圈和各個升學群流傳。有媒體稱這是“上海民營學校的第一場雪”。
英國《金融時報》則發表中美教育研究者Jeffrey Sprafkin的文章《中國孩子會“去國際化”嗎?》,稱“真正的輸家可能是中國家庭以及工作在中國教育一線的教育者本身。”
作者認為,上海“新政”的目的是重申:決定孩子在他們成長關鍵階段學習的所有或者大部分內容,不是由“市場”決定的,而是由國家決定的。但輸掉的是中國孩子,因為技能和知識的“市場”已經遠遠超出了上海本身,甚至已超出了中國,孩子技能和知識的“買家”可能包括孩子想在國外就讀的大學,畢業後想要工作的國際公司。
不過作者也讚賞上海推行教育政策的必要性,承認“遵守規則”是重要的,“中國政府想要把大量的政治和歷史知識嵌入到教育課程中,許多國家的政府都是如此。在美國,即使小孩子的課本中也會嵌入某些特定的歷史和政治觀點的解讀。每天早上,我們向國旗敬禮並宣誓效忠祖國,在有些社區還會有祈禱的流程。”
雖然這位作者試圖盡量顯得客觀,但他還是認為“新政”會導致“教育者將避開教室裡的創新和實驗”,“填鴨式教育使孩子發展技能的時間變少”,馬上又回到了西方的中國教育觀察家的老套路里。
可惜,除了作者讚賞的“遵守規則”,別的分析幾乎都是過度擔憂,庸人自擾,因為所謂“新政”本不過是既定法規政策的重申和強調而已。
對於朋友圈的曲解甚至謠言,上海市教委新聞辦及時做出回應說明:
1、本市中小學有四種辦學形態,分別為公辦、民辦、中外合作(僅限高中)和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僅可招收境外學生)。本市外籍人員子女招收政策保持穩定,沒有發生變化,境外學生可申請入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及公、民辦學校。
當然,要讓這些傳統節日真正成為人們約定俗成、廣泛參與、投注情感的國家性節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了增進全民對傳統節日的了解,烏丙安建議,以政府為主導,在全國建立一定數量的“傳統民間節日文化遺產保護基地”,對於具有當地濃郁節日特色的文化遺產作整體保護。此外,所有關於民俗節日的口頭或非物質遺產的文化多樣性資訊,不僅應當進入媒體的傳播系統,而且還應當納入大中小學和學前教育的知識體系,進行生動活潑而有效的傳習。“繼承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內涵比形式更為重要。”烏丙安認為。
北京師範大學蕭放教授則提供了一個頗為新穎的意見。蕭放認為,要讓中國的民俗節日深入人心,應該適當增強它的娛樂性。畢竟,節日是為了讓人們歡樂、愉悅而存在的,中國的諸多傳統節日,在古代都是人們歡歌笑語、走親訪友的好日子。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一些傳統節日被抹上了嚴肅而凝重的色彩。以清明為例,“掃墓”幾乎成了它唯一的主題,但事實上,古人有一種“生死相依”的思想,在這個日子總是要出門踏青,在追悼祖先的時候慶祝新生的美好。如果我們能適當恢復傳統節日中原有的那些娛樂內容,或者創造一些新的娛樂活動,人們過起節來也許就有了更多的意趣。
上海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則認為,對於傳統節日的恢復可以採取“兩條腿走路”的辦法:一方面,將它們一些具有文化歷史價值的東西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在博物館陳列展覽,在節日或平時向公眾表演;而另一方面,要對傳統節日進行“創造性轉化”。就後一點而言,韓國人做得就非常好。他們的江陵祭,雖然日子是在端午,但早已被注入新的內容,不但有以舞蹈為主的戴假面具跳舞和各種歌唱比賽,還有各種各樣的遊戲和體育活動。我們應該學習這種思路,為我們的傳統節日想出一些全社會大多數人都可以參與的慶祝活動。比如,如果中秋之夜天色晴朗,不妨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將城市的多數電燈關掉,讓大家感受一下真正的月色。這樣,一方面繼承了古人的望月傳統,另一方面又迎合了環保、節能的現代理念。
至於具體怎麼創新,葛劍雄認為,大家不妨群策群力:政府給予行政支持,民間進行各種實踐,學者專家提出各自意見。不要指望那些新點子會一下子形成全國統一;假以時日,大浪淘沙,自會有全民認同的方式、活動與習俗。
中國民俗學會會長劉魁立相信,中國傳統節日一定能在全民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發揮巨大威力。無論是清明、端午還是中秋,都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和道德教育功能。在這些節日里,人們的情感會趨向平和,幸福感程度上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更加協調。而事實上,節慶活動從來就是民眾暫時進入全民共享、自由、平等和富足的烏托邦的第二種形式。
重新認識人與自然
在過去的百年間,中國社會劇烈動盪,多次的政治運動對傳統文化造成了較大毀壞,而近年來深刻的社會轉型與飛速的經濟發展,又對人們固有的價值觀念造成巨大衝擊。進入新千年的中國,其社會文化體系遭遇到基礎不牢、重心不穩、結構失衡的多重危機。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亟需振興,而傳統節日文化的複興與創新,無疑是弘揚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契機和有效方式。
不過,除卻“傳承文化記憶”、“增強民族凝聚力”這些宏大意義之外,這些傳統節日的恢復對於普通的中國老百姓,究竟有沒有切身的關係?有觀點指出,中國的傳統節日植根於農業社會,其節俗的形成與人們對農業的認知息息相關。而隨著中國從事農業人口的減少、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那些習俗在現代化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消失。從這個角度來說,傳統節日被人們淡忘是很正常的事,硬是要“復甦”它,似乎有形式主義之嫌。
對此,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陳勤建教授認為,此話聽起來有理,但實際並不嚴密。只需舉一個例子:日本、韓國這兩個與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國,它們的現代化程度高於我國,但它們的傳統節日不見凋零,反見昌盛。由此可見,傳統節日與現代化生活並非一定矛盾。然而這類觀點也反過來給了我們一個提醒,那就是要認清我們的傳統節日在今天的生存意義。如果只是空談“恢復”,而缺少對其存在意義的發掘和整理,那麼這股熱勁早晚都會過去。
陳勤建指出,中國的傳統節日和西方國家的節日很不一樣。西方許多重大的節日都以宗教為核心,而中國傳統節日大多是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和西方人動輒就想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心態不同,中國的古人往往傾向於利用自然來解決問題,思索如何與自然相處,與之合為一體。我們的節日往往與地球的運行、農業的規律息息相關,可以說是宇宙的運行、植物的生長、人類生命的節律這三者的交界點。比如,清明前後有了季風,於是清明會有放風箏的習俗;端午時節氣候異常,民間便積累下許多有助於人們清熱解毒的節日儀式。
傳統節日何以復蘇? 2016-09-05 《鳳凰周刊》
2008年,清明、端午、中秋成為了國家法定假日。在保護傳統文化名義下推行的新增假日,觸及了13億中國人的平凡生活,亦引發了學者們關於傳統文化復興的諸多思索。
傳統節日幾度沉浮
在傳統節日成為國家法定假日之前,傳統節日淡出國人的生活,已經將近百年。
不少人將這一現象歸咎於新中國成立後的各項政策,這並不公平。從中華民國1912年成立、國民政府引進西方紀元的時候起,傳統節日已被逐漸逼入歷史的死角。1928年,國民黨政府下令,所有的公務員都不能過春節。第二年春節來臨的時候,許多賣年貨的攤位被抄。上世紀30年代的“新生活運動”中,政府關於壓制傳統節日的法令嚴酷而徹底,弄得全國上下民怨沸騰。倒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共產黨恢復了老百姓過春節的習慣。
然而好景不長。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傳統節日又在“極左”思潮中遭受到毀滅性的重創,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重現東山再起之勢。然而即使有復甦的跡象,傳統節日中也只有春節被列為國定假日,其他節日普遍帶有一種“妾身未明”的尷尬。
大約是在進入新千年以後,中國民間關於重視傳統節日的呼聲越來越高。這一呼聲的重要代言人、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告訴記者,2004年的時候,他在中國社會發展政策高層論壇上提出建議,希望將部分傳統節日確定為國定節假日,隨後又把這一建議作為提案提交給“兩會”。此後連續3年,他都在“兩會”議案中提出類似的內容。到2007年的時候,相關部門開始就國家法定節假日的調整方案開展問卷調查。就在那一年的12月16日,國務院正式頒布了修訂後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他的心願、眾多民俗學家的心願、萬千華夏百姓的心願,終於得以實現。
紀寶成指出,中國假日制度在上一個世紀的演變和改革,體現出的是它背後的政治背景和時代特徵。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時任政府一心只想與世界接軌,標榜自己與傳統決裂的姿態,傳統節日因此被硬性取消;建國之後春節的恢復,對於肯定新生的國家政體,將這個現存政體神聖化、合法化和固定化起到很大作用;“文革”時期,傳統節日作為傳承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首當其沖地淪為“破四舊”的受害者;而改革開放以後,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成為第一要務,黃金周長假制度為了刺激消費應運而生。而清明、端午、中秋被確定為法定假日,則是在政府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實現的。
1959年蔣在台北訂正《科學的學庸》,對《大學》、《中庸》進行解讀,認為“《大學》這部書,將一切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包羅無遺,發揮盡致”。這頗能代表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把一些典籍功用誇大到無所不能。
薪火相傳的傳統文化
1975年4月5日蔣逝世,其遺囑聲稱:“實踐三民主義,光復大陸國土,復興民族文化,堅守民主陣容,為餘畢生之志事”蔣帶著他光復大陸的迷夢走了,復興民族文化大業的接力棒交到了蔣經國之手。
蔣經國成長過程中受蔣介石影響極大,蔣一再指導蔣經國要讀好四書,尤其要讀好《孟子》、《曾文正公家書》、王陽明全集等。蔣經國因此著重傳統文化的研習,對自己過去在蘇聯所受的思想影響作清算。
在蔣經國的推動下,文復會於1986年提出《現代國民生活綱要》,發動現代國民生活運動,針對物質主義對人精神生活的侵蝕,重點推行孝悌、勤儉、禮節與秩序等諸傳統美德,希望藉此使人們確立生活準則,注意身心修持,重視家庭倫理,增進社會和諧。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隨著蔣經國去世,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終於告一段落。這場歷時20餘年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雖然常被人認為是“食古不化”,箝制了學術自由和禁錮了人們思想,但是它清除了日本殖民文化的影響,全面恢復了中華傳統文化。有了發達的傳統文化為精神資源,使得台灣後來以極小的代價完成了民主轉型。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為台灣幾代人打下了良好的國學基礎,在島上培植出豐富的文化土壤。在台灣不但每逢孔子誕辰島內孔廟要舉行慶典,其他一些節日社會名流均要舉辦詩歌雅集,普通百姓酒酣耳熱時還常常吟詩唱和。
也因為有這樣的氛圍,才有錢穆、徐復觀、牟宗三等這些國學大家在台灣開館收徒,帶出一批批國學傳人;才培養出林懷民和“雲門舞集”,演繹出《薪傳》、《九歌》、《水月》這樣現代和古典完美結合的作品;才孕育出李安這樣的藝術大師,拍攝出《臥虎藏龍》這樣意蘊悠長的電影;才滋養出方文山等著名詞曲作者,創作出《東風破》、《菊花台》、《青花瓷》這樣宋詞小令般典雅淒豔的歌曲,引領華語樂壇的中國風。
然而,近年來台灣社會同樣遭遇了現代化和全球化衝擊,傳統文化很大程度上被橫行而來的西方文化頂替掉,其殘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浪潮進一步侵蝕。李登輝、陳水扁上台後,大力推行“去中國化”與“去蔣化”,主張“非斷奶不可”。歷經浮沉後,傳統文化在台灣的影響日漸式微。
蔣還炮製了一個中華道統的理論,三皇五帝至孫中山是一脈相傳的譜系,而他自己是當代道統的繼承人。一些清醒者逐漸敏銳地發覺,傳統文化成為蔣強化權威實行獨裁統治的手段。
蔣這些做法雖是打政治牌作文化秀,借文化復興運動來禁錮島內異端思想,達到其“反共”和維護統治的目的,但無論如何,在復興文化上確實做了不少事。
新生活運動
蔣既是傳統道德的倡導者,亦是文化上的複古者。他在台灣推行的文化復興運動不是第一次,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即推行以“禮義廉恥”為內容的新生活運動。運動雖然標榜“新”生活,內容卻是“舊”道德。
1934年2月,蔣介石在《新生活運動之要義》中說:“我們現在在江西一方面要剿匪,一方面更要使江西成為一個複興民族的基礎;要達此目的,必須自江西,尤其是從江西省會所在的南昌這個地方開始,使一般人民都能除舊佈新,過一種合乎禮、義、廉、恥的新生活。”在蔣的眼中,當時的中國人實在是沒有禮義、不知廉恥、自私自利,所以才會有亡國亡種的危機。
蔣從古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之言中,引申出“四維既張,國乃復興”的結論,確定“禮義廉恥”作為新生活運動的指導思想,用以“挽救墮落的民德和人心”,“改造革命的環境”,“確定我們革命的基礎”。他提出新生活運動是“先求全國國民於食衣住行四項實際的基本生活能徹底改進之一種社會教育的運動”,從而使國民革命能夠成功,中華民族得以復興。
由於蔣在大陸的統治,完全置廣大國民生活溫飽問題於不顧,他所倡導的這場新生活運動不可避免地成了一出荒唐的鬧劇。抗戰勝利後國內旋即陷入內戰,蔣對新生活運動無力兼顧,這場歷時15年的運動於1949年悄悄“暫停辦理”。然而蔣沒有忘記這場新生活運動,他晚年在台灣發動的中國文化復興運動,被大多數學者認為是新生活運動的延續。
蔣之所以一再把挽救中國危亡求助於傳統文化,是由於其一貫的主張和信仰。蔣氏曾說對其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的有三本書:第一本書是鄒容的《革命軍》;第二本書是王陽明的《傳習錄》;第三本書是黃梨洲的《明夷待訪錄》。
蔣很早就接觸宋明儒學,不僅篤信不疑還身體力行,常以“存天理,滅人欲”自律。蔣氏年輕時私生活荒唐不堪,但在其日記中卻“一日三省吾身”。傳統文化對蔣影響極大,他認為“中國的經書實為民族精神、民族德藝和民族哲理所寄託”。
一些“台獨分子”將政治矛盾放大為文化乃至種族衝突,鼓吹“台灣與大陸分離太久,文化習俗不同,已不同於中國人”,“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決定”等。就在“台獨”勢力叫囂不停時,島內出現了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西化派,一場“中西文化論戰”鬧得不可開交。而此時大陸長達10年的浩劫“文化大革命”拉開了序幕。中華傳統文化被從歷史的記憶中拉出來“鞭屍”,“破四舊”和批孔鬥爭如火如荼。
為了保護傳統文化,1966年11月,孫科、王雲五、陳立夫、孔德成等1500人聯名發起要求以每年11月12日即國父孫中山誕辰日為“中華文化復興節”的倡議,這得到了蔣介石的讚許。
1967年7月,蔣倡導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簡稱“文復會”),並親自擔任總會長坐鎮指揮,全力推動傳統文化復興。
“文復會”草創之初,蔣介石事必躬親,在他的督導下“文復會”創建了眾多專門機構和委員會,比如國民生活輔導委員會、文藝研究促進委員會、中國科學與文明編譯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與發明獎助委員會、國劇推行委員會等,這些委員會各司其職,執行文化復興的具體工作。
如學術出版促進委員會負責整理出版古代思想典籍,向年輕一代普及學術精華,前後出版了大量中國古籍書目,像《周易今註今譯》、《老子今註今譯》、《詩經今註今譯》、《孟子今註今譯》等,還有《白話史記》、《白話資治通鑑》等。
負責倫理道德發揚工作的國民生活輔導委員會,則發起了“復興中華文化青年實踐運動”,制訂出《國民生活須知》,對人們的衣食住行諸多生活方面提出基本要求,以期弘揚禮儀之邦的文明。經過修訂的《國民禮儀範例》1970年正式頒行,把對青年的培養目標擴展為全社會的生活理想。
亡國必先亡其史,蔣非常重視國文和歷史教育。日據時期台灣的學校禁讀中國史,光復以後為了增強民族認同和民族自信,學校堅持“民族教育”和“道德教育”並重政策。蔣指示:“國文是一國文化的根基,無論學習文科和理科的學生,都要特別注意”,中小學校國文、歷史及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課程至少佔了一半。各級學校都必須開設《生活與倫理》、《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等課程,重視學生的古文訓練和傳統文化的熏陶。蔣給各個學校的共同校訓幾乎都是“禮義廉恥”,冀使傳統文化生根發芽。
蔣介石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2016-09-13 《鳳凰周刊》
台北北面有座陽明山,這座山原本叫草山,因多生茅草而得名,與明儒王陽明毫無關係,但蔣退守台灣後選擇這裡做官邸,卻忌諱草山有落草為寇之嫌,遂以其偶像之字改曰“陽明山”,這裡的公園也改稱“陽明山公園”。
蔣還將傳統文化平鋪在了城市的路面上。台北市區幾條東西向的主幹道被他重新命名,從北往南依次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此外還有四維、八德之類典自四書五經的路名。
由此可知,蔣與中國傳統文化可謂有著不解之緣。蔣氏雖中年後皈依基督教,但其思想主要以中國道統為根源。終其一生,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倡導甚力,自詡以服膺和承繼儒家道統為己任。在退居台灣的最後歲月裡,仍舊發動了影響深遠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打政治牌作文化秀
國民黨政權敗退台灣後,因為有海洋天塹的屏障,得以有喘息的機會。1950年3月1日,蔣介石正式複任總統,待到6月朝鮮戰爭爆發後,國共隔海而治的局面塵埃落定。
進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台灣的經濟社會已趨穩定。在1952年國民黨第七次全體代表大會上,蔣把“保衛中國文化”、“實行民主憲政”、“平均社會財富”作為“光復大陸”基地建設的工作重點。但國共內戰失敗的陰影長期困擾著蔣介石,他反思丟掉大陸的原因,認為不僅是政治、軍事、經濟上的失敗,思想、文化、教育方面也是慘重地失敗了,喪失了民族自信和精神,所以他力圖修復反共思想體系。
此時島上特殊的社會文化狀況,也頗讓蔣寢食難安。因為台灣在1895年甲午戰敗後,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日本人從此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日本殖民文化對台灣民眾影響巨大,使得台灣民眾文化心理上猶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在長期孤懸海外的時代,很多台灣民眾連對國家認同都發生了疑惑。
抗戰勝利後,備受異族蹂躪的台灣終於光復,可惜沒多久就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二二八”事件,這深深刺傷了台灣民眾的情感。後來國民黨政權敗退後大遷徙,使台灣的人口自然地劃分為台灣人和外省人兩大塊。台灣人對外省人有著一定的敵意,極端的“台獨分子”挑戰著蔣介石的政權。
韓國人其實並不富裕的,我2000年去的時候就不覺得他們怎麼樣,那時候的中國還沒現在這麼好。韓國人自大,愛自以為是。其實什麼都不是。我不是歧視,但從骨子裡不喜歡韓國人,愛吹牛,沒信譽是他們的通病
很好,寫得很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從另一面反應了真實的韓國。美國、日本、韓國、新加波等都有值得我們了解和學習的地方,目的是為我所用,不是為了媚外,是為了我中華民族的自強自立自信。大家行動起來,做好本職工作,為民族的複興和下一代的福祉打好基礎。
無知、無恥,凡是被日本人殖民過的地方一概如是!棒子、灣灣是“傑出代表”。日本人反而是非常聰明,它了解中國,熟悉中國,感到中國是個威脅,因而非常“無恥”,但不是“無知”。
坐井觀天夜郎自大的棒子,總是把中國的說成是他們的,比如:東三省、本草綱目、李白、中醫、中藥、端午節……
韓國,其實就是漢國。是漢的屬國。後來他們趕緊去漢化。把漢城改成了獸耳。。真可憐!整個都是學的中國文化,最後都變成自己的了!的確厚顏無恥!
夜郎自大,井底之蛙而已,大國就是大國,小國就是小國,韓國日本都是先給國民洗腦,宣揚棒子天下第一的歪理。
你看著些自稱;大韓民族、大日本帝國、大英帝國,彈丸之地,為什麼帶大字呢?你懂 。
日本電影,電視在中國絕跡了,看什麼時候輪韓國。
相關新聞
社評:首爾應為韓劇韓星在中國受阻負責2016-08-04 環球時報
韓國因部署薩德心虛 憂慮中國軍機飛越獨島蘇岩礁2016.8.24中國新聞網
朝鮮擁核不可避免中國會是最大輸家嗎 仍能從中受益2016.8.5 觀察者網
深度:中俄對韓部署薩德出手僅一步之遙將用這5招 2016.8.1 占豪
社評:反制薩德,建議國家採取五項行動 2016-07-08 環球時報
中日鬥爭局勢已發生翻轉:中國東海主動出擊拖垮日本2016.8.24
深度:中美在南海休兵後中國連出6拳對美轉守為攻2016.8.11占豪
棋盤下的較量:中美較量這幾年到底誰贏得多?2016.8.8占豪
(九)、我去做家教,教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小姑娘,有一次故意問了她們所學到的中國歷史,她說:「老師說成吉思汗是罪人,因為他搶占了本來屬於韓國的大片疆土,其實中國的東北三省都應該屬於韓國,可是你們中國人不但不承認,還說韓國曾經是你們的隸屬國,所以老師教育我們,一定要強大祖國,不能讓中國得逞… 」
(十)、韓國的街頭有很多“漢醫院”, 其實在韓國叫做“韓醫院”, 因為“漢”和“韓” 在韓國是同一個字,所以我一直以為那是“漢醫院”, 因為不管從用藥,還是到療法,都跟中醫一樣。大二那年,我選修了跟這個有關的課,是想了解韓國人怎麼看待中醫的,因為在韓國真的很火,韓國人很信這個。可是第一節課,老師就在黑板上寫“韓國的醫學”,簡稱“韓醫”,後來的幾堂課,老師講了“本草綱目”,一句一個“我們大韓民國醫學的結晶,我們大韓民族的驕傲”, 說到針灸的時候,也連說了好幾次:同學們應該為我們的民族而驕傲,我們有這麼偉大的發明!」 我跟幾個中國同學當時就爆了!跟老師一頓大吵!真的真的真的是氣憤到極點了!「平時你們瞧不起中國人,對中國無知也就算了,我們都能忍!但不要臉到連別人的東西也說是自己的, 那就太不是人了!」最後我們全都摔門而出了,不上就不上!
(十一)、出去逛街,吃飯,總能遇到很多中國遊客或日本遊客,要是遇到的是日本遊客,店主一般都會先招待日本人,那叫一個陪笑啊。等日本人走後,再“變臉”來搭理我們。日本人也砍價,但店主就不生氣,等我們砍價,十個店主有八個會馬上不耐煩,一副“買不起就別買!”的樣子。有幾次我們買了很貴的東西,店主馬上問:「你們是日本人吧?」 我說:「中國人。」店主問:「華僑吧?」懶得理論,走人…四年了,我從按耐不住跟韓國人大吵,到如今的嗤之以鼻懶得搭理,這樣的心理變化過程是必然的,因為不是吵架能解決得了的問題,因為韓國人對中國的“偏見和無知”的思想已經太根深蒂固了,就算你表面上吵贏了,並不代表你就真的改變了他們的看法。
回應
好久之前文章了,記得好幾年前看過,不過看評論,真的很多人沒看過
寫得好,建議把你這篇文章發給你的韓國朋友圈,讓他們看看什麼叫夜郎自大。
我剛從韓國回來,感覺韓國人挺自以為是的,就差說老子東亞第一。
本人去過南棒子旅遊多次,發現大部分南棒子的確很無知、無恥。
(三)、也是男朋友的一個朋友,有一次在我家看電視,正好演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來韓國這幾年,電視上看到的中國電視劇或電影, 不是七八十年代的古裝片,就是農村片,跟國內成天放那些誇張韓國好形象的韓劇,真是鮮明的對比)。看著看著,那個人問我:「 你在中國的時候,上學也要爬山嗎?爬幾座啊?」
(四)、大學的一個同學問我:「昨晚看電視,說你們中國代步工具都是自行車,這幾年因為受韓流的影響,才開始知道我們韓國的汽車有多棒,韓國的手機有多高級,說你們那兒能買得起韓國貨的都是有錢人,你會騎自行車嗎?」
(五)、經常遇到一些韓國人,得知我從中國來之後,問我:「 哇!那你們家一定是相當的有錢了,能來得起我們韓國。我們韓國人都去美國去英國,最差也是去日本呢!」
(六)、去年暑假回國,帶了好多漂亮的衣服回韓國。因為我覺得國內又便宜又好看的衣服一點都不比韓國的差。果然開學後,就總有韓國女生拽著我問: 「哇,你這衣服在哪兒買的?我喜歡你的鞋,好可愛哦!」 我說:「都是我從中國帶來的。」她們說為什麼不在韓國買?我說:「現在東大門很多很多很多衣服都是在中國進的,或者在中國製作的。 」結果她們說:「沒想到,中國人窮也有窮的志氣啊,嘴真硬!」(言外之意:我那些漂亮衣服都是在韓國買的,嘴硬才說是從中國買的。)
(七)、打工的時候,老闆不知從哪兒弄來了幾個芒果,忙好心地招呼我去吃。韓國的芒果很稀少,本來平時就很虧嘴的我,急忙去吃,但是老闆的幾句話, 徹底讓我沒胃口了:「這是芒果,沒吃過吧?真難為你出生在中國了,多好的女孩兒啊,唉,真可惜…」
(八)、我有個當兵剛退伍的朋友,想趁假期跟我去中國玩玩兒,因為他的出身挺高級的,家有錢到他連冷面,年糕條那些“普通市民”的食物都沒吃過,天天西餐、日餐。突然他說想去中國玩兒,我心還暗爽:「這次一定要讓他知道知道中國有多好!」結果他跟他媽媽商量的時候,他媽媽死都不讓他去,原因是:「中國又髒又亂,根本就沒有他能吃的高級西餐,而且中國人很野蠻,萬一被人知道他在韓國是相當有錢的,被搶劫綁架甚至撕票了怎麼辦? 」我到現在都挺佩服他媽媽的想像力的,還撕票?以為拍電影呢?
中國留韓女學生對韓國的評價:無知且無恥 2016-08-22
四年前,我隻身來到韓國。說實話, 來之前,我受到“韓流”的影響挺深的,打心眼裡認為韓國是個很好的國家,有多麼先進,韓國人有多麼和藹親切…
但是,這一切喜愛之情,在我抵達首爾時,化作了失望和恐懼。坐在車裡的我,吃驚地望著車外的街道,滿腦子就是一個想法:「不是吧,怎麼這麼破啊!這真是首爾嗎?韓劇裡看到的高樓大廈,豪華別墅都哪去了?為什麼這麼多破破的小房子,而且還蓋的亂七八糟的,韓國是不是沒有城市規劃局啊?為什麼街上的好多景像都跟電視劇差得太遠?這簡直就是兩個國家嘛!」
隨後的日子,我因為語言不通,也沒怎麼敢上街,心想著等開了學,就能交上韓國朋友了。因為在國內的時候,看到的都是國人對外國人很友好, 所以我想韓國人應該也這樣吧!所以開學後,我“傻呵呵” 地到處跟人說“我是從中國來的”,本以為他們會表示歡迎,哪怕是最起碼的禮貌也好。可沒想到他們一個個都只是“噢” 一聲就走了, 好冷漠,冷漠的我後背直冒冷汗。慢慢的,我的語言好起來了,也終於明白了為什麼那些韓國同學說我是中國人後,反映如此冷淡。下面舉幾個例子,都是我的親身經歷:
(一)、搬家那天,房東來敲門,送了我們一對牙刷和牙膏。我和朋友挺納悶的,為什麼要送這個,當時還以為韓國有這個習俗呢。結果房東說:「這個叫做牙刷,那個叫做牙膏,我們韓國人都刷牙的,你們來到韓國以後,也要學習刷牙,既然家里送你們到先進國家來學習,那就要學的徹底些… 」天哪!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韓國人對中國有多麼不了解,太不可思議了,離得這麼近的國家,不知道也就算了,居然還歪曲。從那時起,我就決定:關注韓國的政府和媒體都是怎麼向國民宣傳中國的。
(二)、半年後我交了個韓國男朋友,當時也是為了盡快把語言學好。跟他的朋友們一起喝酒的時候,其中一個人問我:「 怎麼樣?韓國好吧?在中國的時候也坐過沙發嗎? 」 我男朋友:「不要這麼無知,我去過中國,去過北京、大連、南京,都很發達,你們應該多走走!」結果那天晚上,男友被打了。理由就是他不配做“大韓民國”的人。
韓國《東亞日報》稱,韓國語言文化正常化促進委員會此前召開記者會,敦促韓國中小學教科書應該“韓漢混用”。與會的教育專家表示,只教授韓文正在導致韓國國民語言能力下降,讓韓國的語言文化衰退,韓國政府應該制定“小學教科書中重複標識漢字”的方案。由於國內呼籲恢復漢字教育的呼聲日趨強烈,韓國教育部此前製定在小學教科書中使用四五百個漢字的“韓漢混用”政策,但此舉遭到不少主張“韓文專用”的人的抵制,政府今年年底將做出最終決定。
回應
媒體敢不敢有點歷史文化和立場。朝鮮李朝是明帝國冊封的臣屬,朝鮮的君主是國王,明帝國是朝鮮李朝的宗主國,朝鮮李朝也一直自認是藩屬,所使用的年號也是明帝國的年號。現在,棒子再怎麼粉飾自己的歷史,也就是說世宗大王,何來皇帝之說?中國媒體把世宗叫皇帝,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世宗是朝鮮國王,不是韓國皇帝。清末朝鮮末代國王憤恨清朝不能保護朝鮮免受日本的侵略,才僭改國號為大韓帝國,改王號為皇帝,然後沒幾天就被日本滅國了。
韓國和越南一樣,近代都在推行去中文化,但是尷尬的是,自己的歷史古蹟、古代典籍大多是中文書寫的,如果國民看不懂中文,連自己的歷史都沒辦法搞懂。
你們的純韓文挺好的,求棒子千萬別用漢字謝謝你們了
傻棒子,人家西方用拼音文字人家語言文字是以表音為主,一個單詞一個發音一個意思,沒有重音,你語言還是中文方言文字整個就是中文,以表形為主,每個字寫出來不一樣代表不同意思但是讀音可以一樣,你也學西方讀寫都用拼音完全廢除漢字,想想都累.
棒子的語言是全宇宙最好的語言,千萬不要用漢字。
用白紙寫春聯,韓國人還是沒學到家。
白紙寫春聯算啥,棒子們結婚的時候賓客還送花圈呢,放中國能被人笑死
你們的純韓文挺好的,求棒子千萬別用漢字謝謝你們了
是啊,懇求棒子們,還是不要糟蹋我們漢字了,同時,也要有點骨氣,不要用漢字,因為韓文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據說什麼聲音都可以模仿,拜託了
棒子屢屢盜取中華文明歷史申遺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為,他們認為明朝覆滅後的中華文明旁落,他們才是正統。
唐代沒落後,日本也說自己是中華正統,一遍貶低中華文化,一邊佔為己有,真是呵呵。
為防止國民語言能力下降韓國或推“韓漢混用”
韓聯社2016.8.21報導稱,韓國國民之黨國會議員鄭仁華當天表示,已發起提議,要求國會通過《家族關係登記相關法律》修正案,核心內容是新生兒姓名登記時,將漢字姓名與韓文姓名一起登記。根據韓國現行法律,父母給孩子起名時可以使用韓文或常用漢字,但韓國大法院此前裁決,禁止名字中漢字和韓文混用。因此,韓國各地方的登記機關目前不接受“韓漢混用”的名字申請。
“韓漢混用”和“韓文專用”
韓國國內關於漢字的爭論,分為“韓文專用”以及“韓漢混用”兩派,持“韓文專用”觀點的人主張獨尊韓國皇帝世宗在十五世紀發明的“諺文”,認為可以增強韓國文化主體性。上世紀70年代(朴正熙時期),韓國政府強行推動“韓文專用”。
儘管韓國國內兩派之間的爭論仍在繼續,但漢字教育的必要性還是越來越顯著。韓國國內一位初中歷史老師曾說過,有些學生把獨立運動家安重根義士當做醫師(韓文中“義士”與“醫師”的讀法與寫法均相同)。類似的誤會在去掉漢字標註時,便會經常發生。韓國國立國語院出版的《標準國語辭典》中,有六成的韓語詞彙是漢字詞,而固有詞(在民族語言中本身就存在的詞彙)佔四分之一;在教科書用語中,漢字詞則達到九成。
所謂漢字詞就是指來自漢語的表音字,是用韓國音念出的漢語,同音異字的情況十分常見。因此,若不懂漢語,其含義將十分費解,也會經常混淆詞意,造成諸多不便。直到一百年前,韓國官方文字也只限於漢字,直到一八八六年創刊的《漢城周報》首次正式採用韓漢混用文和韓字專用文的形式。
此前,韓國蓋洛普在“韓文節”前發表民調結果,根據韓國1004名成年人的問卷調查,在“不懂漢字是否會感到生活不便”的選項中,有54%的韓國人選擇“生活不便”。調查問題還包括“漢字是否是外國文字”,47%的韓國人在這個問題上回答“是”,48%的受訪者認為“漢字也是韓國文字”(即漢字是國際化文字)。針對漢字如何使用,有57%的韓國人認為應該“韓漢混用”,41%的韓國人則認為應該只用韓語。
人教社:小學語文教材“嚴重西化”不符合事實
2016.4.20,察網發表了署名為寶貝安靜的文章《和平演變要從你的孩子搞起?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已嚴重西化》,隨後包括《旗幟》雜誌等多家媒體進行了轉載。該文作者“從網上查找了一下人教版所有六個年級的語文課本。結果發現確實存在極大的問題”。該文羅列了小學語文教材中諸多課文,認為其中內容充斥大量“謳歌外國人、讚美外國人的文章”,並指認其為崇洋媚外心態下的西方價值觀。文章認為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對課文人物的塑造具有傾向性:歐美和日本人物具有“誠實”、“關心同學”、“聰明善良”等優良品質,而中國人物則有“懶惰”、“不守時”、“蠢笨”、“自私”等缺點。
觀察者網也曾刊發署名林書友的評論文章《小學課本里真的藏著“和平演變”?》。4月27日,人民教育出版社通過其官方微博對“教材西化”指責進行了反駁,指 其“不符合事實”。全文如下:........
回應
我的小孫女出了幼兒園,上了小學一年級。關於節假日,她嘴裡不是聖誕節,就是萬聖節,中國的傳統節日幾乎不說。這說明,從幼兒園到小學,孩子接受的知識有問題。
重點是老師都是崇洋媚外
主要是家長崇洋媚外,老師不表現的洋氣就不受歡迎需求決定供給
相關新聞
史上首次!國民黨立委2016.4.29“課綱微調案”佔領立法院主席台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史盲與史屍 中華民國很敏感 福佬沙文主義 去中國與俄國化 論語與中國風 《漢字的故事》 ABC在中國失寵了? )
回應
台灣人這智商真是越來越讓人放心了
這再次證明,不必去揭開灣灣那張遮羞布,讓他們繼續活在他們自己撒佈的謊言世界裡快樂吧!
我一直覺得自己對不住國家給我的九年義務教育,現在我終於有顏面去見我的恩師了。見到他還要鞠躬然後說:老師,雖然我沒怎麼好好聽課,但我知道的還真不少!這些人的存在喚醒了我的優越感。請你們繼續保持!
據說今年雙十一天貓屯了很多台灣大米,七八十塊錢一斤,本來估計要大賣的,結果最後無人問津。
什麼叫無人問津啊,明明是大陸人還在吃草,吃不起茶葉蛋,只有權貴才能喝可樂,吃個方便麵都很稀罕,黃金腐竹都沒見過,根本就消費不起呆灣大米
我在澳洲也吃過台灣大米,而且這邊的台灣大米一般價格要貴一些。感覺還不錯,不過也沒什麼特別的地方。它不像泰國的香米,也沒有東北大米的自然米香和那種彈勁。關鍵我看還是價格,在價格上這個台灣大米恐怕很難形成競爭力。
覺得挺可悲的。其實,漢文化圈的人都有這個特點,唯我獨尊,自尊心極強。以韓國,日本,越南,台灣為代表,他們表現出的就是所謂的“去中國化”,比如“崖山之後無中國”,韓國千方百計地想把我們的文化遺產認作他們自家的,越南自稱傳承了完整中華文明,最近的“正統中華文明在台灣”。這種自大和無知,清楚地反映在一些細節上,“大”日本帝國,“大”韓民國,台灣抱著繁體字嘲笑大陸的簡體字。而以中華民族為主體人口,以中華大地為載體而形成的中華文明在落後挨打之後,吸納了西方的工業文明和某些思維方式,結合自身特點發展出新的理論,即“中國特色”,包容進取,再次向前時,其他國家並沒有認識到,他們的所謂正統文明只是某個時段的碎片化的中華文明,而真正的中華文明是包容而不斷變化的。所以,他們不能接受自己邊緣化,千方百計地欺騙自己,即使是諮詢發達的今天也自動過濾中國的變化。而他們眼中的我們,早已經再次騰飛。可嘆,可悲。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壹淫媒 中國市場 對中貿易戰 貿易保護主義 《中國入世》 匪貨入侵 金酒登陸 陸酒不能 兩岸水果大戰 台灣茶VS大陸茶 賣台農業專家 漁工也不想來台 真有哈台族? 論語與中國風 去中國與俄國化 雙面君王與朝貢體系 )
教授節目現場遭嘉賓圍攻 因稱台灣農業不如大陸、水果不如大陸好吃
2015-12-26早上才說一家台媒醒了,立馬就被另一家台媒狠狠打了臉。這個節目叫《正晶限時批》,很耳熟吧,就是創造了“ 古今台外 ”的那個節目。11月初,他們還報導說,大陸封鎖了習馬會消息 ……
這一次,他們“指控”大陸偷了台灣的農業技術!節目現場,4、5個人合夥譴責一位農業方面的專家,其中一人悲憤表示,“你居然說台灣的農業不如中國、台灣水果比大陸不好吃,我實在是聽不下去了!”其他人附和,“太悲哀了!
先來一張嘉賓表情圖鎮樓,感受下節目的激烈程度
這個成為眾矢之的的“倒霉”專家,是屏東科技大學教授、海峽兩岸農業協會交流顧問孫明賢。12月24日晚,他被請去參加《正晶限時批》,探討兩岸的農業發展。近來,台灣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岳父被指向大陸“偷賣種子”,農業話題在台灣比較熱。
這位教授大概沒想到,好好的政經節目會變成“鴻門宴+奇葩說”。畢竟上次我們就說過,台灣政經節目一直是台灣綜藝的精髓嘛……
節目一開始基調就定好了——台灣農業技術比大陸進步,水果比大陸好吃。
主持人彭文正的表態:
嘉賓孫明賢教授的表態:
接下來的事情,正如你的預料……孫教授的觀點被現場所有嘉賓反對,其中一位嘉賓激憤難當的表示:
其他嘉賓也都類似態度,於是,孫明賢說話不斷被打斷,不斷……後來更演變成全場嘉賓+主持人一致對他開砲,根本沒機會說話……心疼老人家……
視頻在這裡,你們看。
微博網友已經忍不住各種吐槽了:
@KinRMB:“台灣在赤道周邊,水稻基本上可以一年三熟甚至四熟!大陸這邊緯度高,能達到水稻三熟,甚至四熟的地區寥寥可數,拋去緯度之說,如果按畝產一熟來講大陸都比台灣高!何況要比三四熟的台灣水稻產量更高!不承認大陸農業技術高?”
網友@海洋星球要“慣”著他們:“太可惡了,台灣就連在農業技術上也要對大陸進行封鎖,還要繼續保持20年以上的技術領先優勢,我們大陸的農業什麼時候才能發展起來!什麼時候才能像台灣一樣種出那麼好吃的水果,我祈求對岸幫助我們……”
@styrenes 講了一段他在台灣的經歷:“台灣水果很貴,我在台灣就發現水果攤很少,吃水果的人也很少,買水果的人也很少。不像大陸一堆人圍著買水果吃。吃的少當然覺得好吃,吃的多了,就會很挑剔。”
@光暗戒律者:“台灣朋友們,你們聽說過袁隆平嗎?”
@火槍手煎蛋:“台灣錯了,你們的水果是全宇宙最好吃的!”
在不少地方,孔子學院走出大學服務社會,與商界合作促進貿易、文藝界的中外合作與交流,並且提高公眾對語言學習和文化交流的關注。蘿珊·倫特表示,卡爾頓大學就建立了“國際孵化”項目,鼓勵孔子學院的學生們和其他學生一起成立國際型公司,大學向所有創業公司提供輔導,並向最有前途的公司提供創業一攬子方案。
“孔子學院也為推動全世界科學家們的合作起到了不小作用。”蘿珊·倫特說,現在全世界都面臨著相同的難題,包括環境、能源和安全問題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不同語言的人共同合作,而孔子學院顯然“是一個讓世界更親近,讓科學家、工程師團隊更密切合作的一個重要支持平台”。
各國的孔子學院根據總部提出的今後5年孔子學院發展行動計劃草案,都在醞釀各自的行動計劃,其中,逐步實現本土化成為“題中要義”。有關負責人也表示,未來孔子學院將著眼培養各國本土師資,支持各國大學設立漢語師範專業,實行教師上崗制度,聘用優秀來華留學生擔任本土教師。
“目前,我們共有1450名漢語教師,其中本土教師僅佔10%。”韓國彩虹孔子課堂中方院長金振武介紹,本土教師更貼近當地生活方式、語言習慣和思維表達,且穩定性更高,因此他們將與韓國設有中文教學的大學進行定向培養,計劃在三年和五年內,分別讓75%和90%以上的老師獲得國際漢語教師證。為了鼓勵教師考證,學校還將在工資待遇、升職方面有所傾斜,對於培訓本土師資做出貢獻的老師,學校也將加大獎勵力度。
中國已建立500所孔子學院遍及134個國家和地區
2015-12-06,第十屆孔子學院大會在上海世博中心舉行。國務院副總理、孔子學院總部理事會主席劉延東出席並致辭,為全球孔子學院先進個人和先進單位頒獎。未來孔子學院將著眼培養各國本土師資,支持各國大學設立漢語師範專業,實行教師上崗制度,聘用優秀來華留學生擔任本土教師。
今年,孔子學院發展進入第二個十年,中國已在13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00所孔子學院和1000個孔子課堂,學員總數達190萬人。為推動漢語加快走向世界,提升中國語言文化影響力,從2004年開始,中國在藉鑑英、法、德、西等國推廣本民族語言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在海外設立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孔子學院”。
過去兩年,雖然孔子學院在西方多個國家遭遇挫折,但孔子學院以語言傳遞之力,架設起中國與各國人民之間的“理解之橋”,同時自身辦學水平也不斷提升,運行模式日益健全。如今,孔子學院已處於由規模擴張邁向質量提升的階段;未來,孔子學院將在本土化和質量提升上有更多的新舉措--提升孔子學院學術研究水平,實施好“孔子新漢學計劃”,為中外聯合培養博士生授予“雙學位”,著力培養新一代漢學家,探索建立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不僅幫助人們學習漢語和了解中國文化,還搭起傳播知識和促進相互理解的橋樑,讓學生們共同開發創新科學,解決全球重大問題。
“孔子學院在人們傳統的認知中,是傳播中國文化、教授中文的教學機構。但是現在,遍布世界的孔子學院在推動全球科學家交流以及全球企業家交流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也至關重要。”加拿大卡爾頓大學校長蘿珊·倫特在會議論壇上說。在他們學校,孔子學院並不是一個單獨的教學機構,而是已經納入到學校的教學評估體系和學術評價體系中。
“古今台外”折射“去中國化”心態2015-11-27 海外網
海外網 11月27日電据華廣網報導,近日,網上爆料台灣主持人彭文正在台灣談話性節目《正晶限時批》中發明了“古今台外”一詞,對此網友們開啟了群嘲模式,把“台”和“中”都玩壞了。有網友調侃他為“台流砥柱”,甚至有網友說“蔣台正非爬出來找他聊聊不可”。這已不是彭文正第一次讓人大開腦洞。此前他在同檔電視節目中厲聲質疑台灣的軍艦怎麼能叫中國的名字,有網友質問他,何謂中國的名字?“台灣”二字是不是中國的名字?是不是要先給台灣改名?台灣有多少街道以大陸的地名命名?是不是都要一一改名?
其實,造詞也好改名也罷,仔細分析,目的就是“去中國化”。然而,這種目的能達到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尤其民進黨執政以後,台灣開始出現大規模的“去中國化”運動,其中包括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獨”運動、“台灣正名”運動等。這些運動部分由民間團體主導,而部分由台灣當局推動,欲把中華文化從台灣拔根。直到如今,仍有一些人在暗中從事這些運動,只不過他們不像以前那樣赤裸裸,而是進行了偽裝,以各種理由來推行他們的“去中國化”。前不久發生的“反課綱微調”運動就是一個例子。課綱微調本是對荒唐史觀的一次撥亂反正,讓史實重見天日,但是一些人害怕微調後的課綱增強台灣與大陸的聯繫,於是以“黑箱操作”的藉口發動學生反對課綱微調。
雖然“去中國化”運動已進行了二十餘年,但在筆者看來,台灣與大陸的聯繫是無論如何切不斷的。筆者曾經採訪過一名來大陸交換學習的台生,他在大陸期間遊遍了大陸的山山水水,有一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感慨。他從小就嚮往大陸,希望親眼目睹書中的大好河山,而他身邊的同學無一不是如此。他的一番話令筆者領悟,只要兩岸同胞還流著一樣的血、說著一樣的話、寫著一樣的字,就算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千方百計“去中國化”,兩岸的聯繫也不可能被割斷。(華一)
道統不能斷 柯市長祭孔吧 2015-9-26 聯合報 史為鏡
時序進入秋天,九月的重要慶典是祭孔大典。為紀念孔子這位兩千多年來的杏壇典範,台北市長柯文哲應參加九月廿八日於大龍峒孔廟所舉行的祭孔大典,以為市民之表率。
「道統」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基礎。道統的內容多含仁義道德的闡述,其功效小則修己齊家,大則治理諸事得宜。孔子是道統脈絡中承先啟後的關鍵人物,歷朝各代重要的政治領袖,莫不以祭孔來表示對道統的尊崇。
台北市的祭孔大典,往例是由台北市長擔任「正獻官」。柯市長應循往例祭孔,除了有緬懷至聖先師、傳承中華文化道統的意義之外,近年來祭孔大典受到海外觀光客的矚目,相信有柯市長的出席,更能帶動觀光人氣與參觀人潮。
相關新聞
祭孔去不去?柯P恐成18年來首位缺席市長 聯合新聞網
台北孔廟祭孔大典柯文哲確定不出席 自由時報
回應
叫綠白營祭拜外國鬼,尤其是中國鬼,没搞錯?
這群人滿腦子想去中國化,怎麼可能在乎道統斷了?
柯對拜靖國神社可能比較有興趣
柯P去祭拜波多結野衣的前輩飯島愛
如果是祭日本天皇, 柯皇民阿斗一定出席! 一定跑得比狗都快! 甚至巴不得越快斷越好
越南擬投資8000萬元修文廟供奉孔子遭民眾抗議2015-6-11觀察者網
據美媒10日報導,越南永富省計劃投資2710億越南盾(約合8130萬元人民幣)興建供奉孔子的大型文廟,建成後該建築將佔地42000平方米,用以推動當地的學習風氣、尊師重教。
永富省文化體育旅遊局和計劃與投資局在2011年10月呈送給該省人民委員會的函件中說,“文廟是供奉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場所。從前推崇儒教的國家,如中國、朝鮮、日本和越南都興建孔廟”。但越南學界和民間顯然有不同意見。
在網上,不少越南民眾留言。“投資數千億越南盾為中國推廣文化,應該嗎?”“我們國家有很多著名教育學家,為什麼一定要供奉一個外國人?”更多人則對在經濟困難時期,很多學校、醫院、道路破舊不堪的情況下,投資如此巨大興建文廟表示不滿。一名網民說,“2710億越南盾可以興建很多學校,可以向很多優秀但家庭困難的學生提供獎學金。老百姓納的稅,希望國家正確使用”。
中國越南文化研究的學者阮椿面(Dr. Nguyen Xuan Dien)則認為,在越南經濟正在下滑的同時,大價錢建造如此大型的建築以敬拜孔子是不可理喻的。此外他也反對敬拜一位與越南不再有關係的中國人物。
他說:“就21世紀來說,科舉制度和儒家學說已經結束了。建一座廟來崇拜孔子引起了公憤。就連永福省的文化官員、政治領袖也感到困惑。不是靠研習古書,而是新建一座神廟來崇拜孔子,我們不能這麼做。”
《青年報》稱,過去在當地政府付出努力徹底清除遺留的舊制度和迷信時,神廟制度曾被移出。但是近幾年,越南一些地方又有這類廟宇興起。據悉,越南河內也有文廟存在,其中不只是供奉孔子,還供奉著越南著名的儒學教育家朱文安。那里香火極旺,每到過年時和大學畢業季都水洩不通。在越南人眼中,河內文廟代表的並非狹義的中國文化,而是傳統文化。
回應
說的跟真的似得,製作國內輿論,反對中國
文化傳承是連著血脈的,不建廟可以,但是反對你們國家的文化根基,片面到反對孔子,是不是很可憐啊!還不如越南的學生有見識。中國人還供奉釋迦牟尼了,這個就是大國的胸懷和小國的區別。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啊,小朋友!
另詳參【圖博館】:院論語與中國風 《漢字的故事》 ABC在中國失寵了? 去中國與俄國化 雙面君王與朝貢體系 中艦南海逼退美艦
中艦南海逼退美艦
中國軍艦敢在南海逼退美艦?
有何不敢?來而不往非禮也,那天中艦中機也該到美岸逛逛!
快了,2013年中國新艦數量世界第一
相關新聞
南海對峙內幕:美國導彈巡洋艦「考朋斯號」(Cowpens)2013年12月初強闖航母內防區美媒稱考本斯號巡洋艦若碰撞中國坦克登陸艦吃虧大中國軍艦 南海逼退美艦 陸網民:顯示習李時代的強硬
南海對峙事件後 陸前進環太軍演
美國防官員:中國軍艦極具侵略性(楨:的相反!) 陸官媒:竟先告狀
美高官評中美軍艦對峙:中方經驗不足英語不好(回應: 哈哈,笑死了,美國佬,出了問題,怪別人不會講你們的話,丟人!)
美國《海軍新聞》網站2014-6-10美軍考彭斯號艦長Gregory Gombert被解職
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
2009年3月的無瑕號事件
2009年6月麥凱恩號驅逐艦撞船事件
2013年12月中艦南海逼退美艦事件
中與越菲日島礁之爭
相關新聞
菲律賓抓扣11名中國漁民
菲軍強登仁愛礁
中國擴建南沙赤瓜礁
中國南海981深海鑽油平台
越南暴動2014-5-13砸搶 500台商 盛傳默許暴民發洩3天
中越南海紛爭影響越南經濟2014-5-8股市暴跌超過6%
東協峰會緬甸登場 聚焦區域穩定2014.5.11閉幕絕口不提陸
東盟首腦峰會成果未提及南海 菲南海企圖再落空
日本放棄武器出口三原則 引起中韓密切警惕
安倍2014-7-1強行解禁集體自衛權 孤注一擲為參戰鬆綁
安倍拉攏菲越聯手對付華或激怒中國 但美歡迎(楨:集體自慰權?玩3P?)
習近平 普丁揭幕 中俄5.20-25東海軍演
習近平會見普京:決不允許軍國主義侵略悲劇重演
日戰機曾監視中方軍機近半小時 最近距離僅10米
美環太平洋軍演 中2014.6.9首度參加
美日vs.中俄 雙方「鬥而不破」
亞信峰會 中俄通氣制衡美 中俄要將美踢出亞太
中女將軍香格里拉會議(2014第13屆亞洲安全會議)連發四問 美防長避重就輕
梅克爾訪陸 適逢七七事變77週年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8774885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兩岸文教界最近多在搞啥呀!彼岸在搞文教改革、此岸在搞文教革命,不信看下聞摘:
中國社科院 蟬聯亞洲第一智庫
中國將誕生一所巨無霸大學
英向中國學習 60上海教師赴英教數學
英國人數學差 經濟年損200億英鎊
虎媽新作再掀爭議 民族優越論
師生對槓 成大新廣場「不命名」了
高中歷史新課綱 教部:呈現事實 「去日本化」
課綱微調 全國教育會議吵一團
教長蔣偉寧定調:課綱微調 合憲、合法、合程序
綠6縣市抵制 續用舊課綱 教部:違法
高中歷史教科書 蔣偉寧嗆綠委:洗腦的是妳
統獨的內爭錯位的歷史
民進黨從「本土化」躍向「擁殖民」?
高中新課綱之爭 民進黨當年修改幅度更大
學者:看不出新課綱「去台灣化」
高中生組同盟 支持去日本化
歷史意識形態之爭 亞洲皆然
南韓教科書 也「去日本化」
本土、新住民語 擬列國中必修
校長:國中列必修課 將是災難
家長:別為意識型態 強迫學習
台南國父銅像遭拉倒 藍綠再碰頭爆發衝突
坐視國父銅像被拉倒 台南警官遭控瀆職
拉扯銅像 可以抹滅歷史嗎
孫中山:南京能容 台南不容
原民代表2014.2.28燒狼煙 要求拆鄭成功銅像
沒有論述 只有選舉 (回應:沒辦法,台灣連沒思考能力的智障都有投票權.,垃圾政客當然會好好利用了...民進黨的立場論點本來就是前後矛盾,搖搖擺擺,顛三倒四,那根本不足為奇.)
瘋補作文、私中爆滿…12年國教怪現象
新北營養午餐弊案 32校長有罪
7成校長支持能力分組
繁星可議 創造新的不公平
學生數早掛零 私校仍打死不退
明星私中校長:賣地賺不多 誰要退?
科大可改專科 私立高中職恐先熄燈
私校退場 變培訓技術人力 淪商品招標
旣然要搞文革,就革地徹底些、革掉教育部文化部的命吧!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840578
雙面君王與朝貢體系
台評哈《雙面君王》哈到韓流1成為亞洲的好萊塢2了。其實《雙》片喜劇部分尚可!扳起臉當王就失史實失法理了!
談起「影視史學」3,別說韓國歷史劇4失實,就連【圖博館‧影視史學】上百部的影視也多失實!
問題是《雙》片完全顛覆了當時朝鮮史觀!
韓國要獨立於儒家中華文化圈,當然要否定當時的韓中朝貢體系5。不只如此,還要對對東亞輸出此種去中國化6觀點,雖然儒家中華文化曾是東亞的「普世價值」。
不就是「軟實力」7,重造「中國模式」8就是了!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829182
尋覓雪域西藏的「儒學印記」 2013/12/22新華社
「孔夫子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他精於工巧、占卜,有智慧,講德行……」藏族老人益西丹增久居西藏拉薩,但他對這位馳名中原漢地的大聖人並不陌生。
益西丹增對孔子脫口而出的評價並非巧合。風塵並未吹淡千年前漢藏交融的記憶,在雪域高原,「儒學」的印記不難拾擷。
儒學為春秋時期孔子所創,其思想以「仁」為核心,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筆財富,在中國文明發展史中影響深遠。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經典卷帙浩繁。歷史上,儒家思想的輻射面不僅局限於中原漢地,邊遠少數民族地區也曾或多或少打下了儒家文化的烙印。
有專家指出,歷史上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往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傳播,大多是通過和親以及各政權間互派使者來實現的。
「文成公主入藏是儒家文化的一次大規模傳入,她帶去了大唐的政治、禮儀制度、文化典籍,還有儒家思想。」歷史學者韓鋒向記者介紹,吐蕃貴族統治者為了提倡儒學,曾向中原派遣留學生,學習《詩經》《尚書》等儒家經典。
「藏民族在漢藏文化交流過程中對孔子形象進行了本土化改造。」西藏藏醫學院副教授魏冬說,在藏漢交界地帶,孔子被看作道德聖賢,在西藏腹地則被改造成名為「貢則楚吉傑布」,精於占卜、歷算的「聖、神、王」三位一體的神秘人物,而藏傳佛教中則認為孔子是文殊菩薩的弟子或化身。
藏民族對孔子形象的認知大多在直觀層面,而孔子所創立的儒學則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藏族人的世俗生活。
西藏日喀則地區定日縣退休教師次旦卓嘎說,藏曆節日時,許多人都會到當地的關帝廟遺址挂經幡,「這不僅是紀念清朝時漢藏人民共同抗擊廓爾喀(位於今尼泊爾境內)進犯西藏的歷史,也是儒家『大一統』思想深植於藏族民眾心中的表現」。
還有學者認為,今天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奔子欄村藏族的「二次葬」習俗也留有儒家文化的印記。「在進行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土葬之後,又進行水葬,這是藏傳佛教與儒家文化兩種不同生死觀的調和與共容」。
西南民族大學教授餘仕麟認為,儒學在藏區流傳是漢藏民族長期民間交往的結果。
「儒家文化是一種注重尊尊親親的血親文化,藏民族的崇祖意識、尊親習俗,在客觀上也為儒家文化及其倫理思想的傳播提供了極其深厚的文化土壤。」餘仕麟說。
詳參【圖博館】:論語與中國風 去中國與俄國化 藏獨的虛與實 2013-12-23 11:28:30
(楨:朝貢體系 詳參【圖博館】:《亞洲歷史》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09291992
軟實力 詳參【圖博館】:《柔性權力》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4360514
《中國模式》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4402218
【雙面君王】 詳參【圖博館】: 《燕山日記》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1425907
漢文化的剔除和否定 詳參【圖博館】:去中國與俄國化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6809186)
朝鮮仁祖- 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9D%E9%AE%AE%E4%BB%81%E7%A5%96
光海君- 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89%E6%B5%B7%E5%90%9B
小談電影【光海/雙面君王】——窺探當代韓國新歷史觀認知引導
影響力:
我知道電影不能太較真。但【光海】作為一部突破1200萬觀影人次的電影。要知道韓國人口是4000萬。1200萬人次是平均每4名韓國人既有1人觀影。這樣一部影響力不可小視的電影。以歷史正劇的拍攝手段呈現。
影片大意:
而若用當代文學來分類這部電影的話。亦是“歷史架空小說”類。完全編造的劇情綁架價值觀引導成為本片重點。
簡言之。影片所借用的是光海君李琿在明萬曆四十四年消失15天的史料(明萬曆四十四年是影片中奏摺上的紀年、有待考證)。編造出光海君大病。找到與其長相一樣的假王取而代之執政。爾後做了一系列利民事件。真光海君病痊癒後。假光海君逃跑。
這本身並無不可。但重點是影片後期高潮部份所展現的歷史觀引導。如下。
歷史觀引導:
在處理朝政一幕。光海君李琿以對明朝(因滿清南下)的軍事捐助大加不滿並斥責。且給滿清寫信稱:因畏懼明朝派兩萬士兵。望金國使士兵平安。並對臣下稱:比起讓百姓生死不如死卻與明朝世代交好,百姓的生命更重要。
二是在結尾處歌頌光海君李琿為“為維護百姓不惜對抗明朝的唯一一位朝鮮君王”。
要解釋這些問題就不得不提到光海君李琿及其所處的歷史背景。
光海君李琿及歷史背景:
光海君是李氏朝鮮歷史上的暴君。光海君名李琿。因萬曆朝鮮戰爭中與明軍聯合對抗日本侵略而得以積攢民心。後宣祖在壓迫下立李琿為世子。上奏明朝請求冊封。但自被立為世子到登基14年間。因光海君有其兄長臨海君。而被明廷五次以“繼統大義,長有定分,不宜僭差”拒絕。直到萬曆三十六年因明朝對抗滿清入侵而勉強冊封。因此也埋下李琿對明朝的憎恨。[1]
之後李琿殺害兄長、廢大妃等一系列行為後。[2] 在明朝對滿清的戰爭中。朝鮮朝野均主張出兵以援助有“再造之恩”(因明神宗剛幫助朝鮮打敗日本侵略)的明朝。主張大明與朝鮮之間的君臣之義。但李琿背信棄義。私通滿清。並久不出兵。[3]
最終光海君李琿被仁祖反正。以“戕兄殺敵”“幽廢嫡母”“忘恩背德”“輸款奴夷”罪名罷黜。
1 【光海】在情節虛構上徹底歪曲李琿對明朝忘恩背德態度的緣由。
李琿因明朝五次拒絕冊封而埋下憎恨之心。從而後來在明對抗滿清時不予出兵。
而影片中是以虛構人物——一個長相像像李琿的市井民眾代替病重的真李琿暫時執政。因見到百姓慘狀而生愛民之心。從而對向明朝派援軍做出“比起讓百姓生不如死與明朝世代交好,百姓的生命更重要”的定論而持反對態度。這完全是囫圇吞棗式的轉變了李琿憎恨明朝的性質。
2 歌頌對抗明朝、顛覆歷史上對李琿忘恩背德的定論
【光海】中所述的中心價值觀是歌頌光海君李琿“為維護百姓不惜對抗明朝”。
而當時的情況是在朝鮮收到3封來自明朝要求出兵支援的信函後。朝野上下提議立即出兵。只有李琿及7人反對(後來7人因壓力也轉向親明陣營)。爾後李琿屢屢拒絕出兵。甚至將傳達大明皇帝聖旨的朝鮮使臣關在漢陽城外公然拒絕接旨。此舉觸怒了朝野上下。群臣均不齒李琿背棄有“再造之恩”的大明。甚至表示寧得罪光海君也不願背棄大明。從而李琿被孤立。[4] 對李琿“不義、邪倫”的定義直到朝鮮王朝滅亡也無人提出異議。影片中對這種忘恩背德的歌頌在歷史面前完全是逆歷史之流。[5]
窺探當代韓國民族歷史認知:
如前所述。電影終歸為電影。不可較真。但由這部電影可一窺當代整個韓國民族歷史觀和價值觀的一些轉變。
在漢文化儒教思想影響下的朝鮮王朝。士大夫奉五倫為正倫。視大明天子為君為父。崇尚“業”、“義”、“正”、“道”。這種儒家價值觀成為漢文化圈中(日、韓、越)的普世價值。特別是受到明朝幫助攻打日本的李氏朝鮮。更是對綱常倫理敬重且遵守。這裡引述一點史實說明。光海君之後的仁祖也並未得到明朝承認。特別是山東登萊巡撫袁可立甚至上書要求出兵罷黜。仁宗只好派使團出海赴山東登州府求情。[6] 直到五十年後。滿清入關後康熙十五年。編寫明史時。李氏朝鮮依然害怕在中國正史中留下朝鮮王統違背綱常倫理的不良記載。特意派專使求情。訴說袁可立罪狀。請求編寫明史時改寫政變記載。[7]
從此可見朝鮮對儒家價值觀的尊崇和重視。朝鮮稱滿清為“蠻夷”。這一稱呼即代表自身並非蠻夷之列。而為大明藩邦。而在明朝滅亡後自稱奉明朝衣缽的“小中華”。並背著滿清偷偷祭祀明神宋三百餘年。[8] 從【光海】裡可看出(服飾禮儀上相對還算考究)滿朝文武自王至臣子皆著大明衣冠(在上世紀初日本殖民朝鮮扶植皇帝之前朝鮮沒有皇帝只有王)。
就是在這樣一種漢文化作為根基下的韓國。上世紀中期開始卻在進行去漢化運動。之前的一些文章裡已多次提及不再展開說。就這部電影而論。一對比即可看出當代韓國民族意識的某些端倪。開始為歷史上聲名狼藉的光海君進行平反甚至歌頌。這樣對一個在儒家道德倫理裡被定性的君王的歌頌。不僅僅是刨除中國在其歷史上的影響。而是當代衡量標準的變化。而是對儒家道德標準作為根基的漢文化的剔除和否定。以中華綱常倫理為普世價值的衡量體系被動搖。
【光海】中所作的對“比起讓百姓生不如死的世代交好”這樣的價值觀引導成為當代經濟發達的韓國社會主流思想。想盡最大力度擺脫中國在其歷史中的政經文化等各方面強大的影響。中韓之間的關係是超越日本的更根深蒂固的漢文化圈的關係。簡單的說就是共同的儒家價值觀體系。為擺脫這一束縛而將其淺化為國與國之間、利益與利益之間的關係。虛化文化上最根本的影響。以此建立在與中國國與國、利益與利益之上的新史觀。構成一個獨立於中國之外、獨立於漢文化之外的獨立國家的歷史認知。為當代飛速發展的經濟創造輔助的歷史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
這樣的刻意引導愈演愈強烈。甚至伴隨韓國電影工業的發展開始向整個亞洲輸出。
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ff8d10101c22h.html
光海君_百度百科
我們簡單翻一下舊案,倒是對如今的中朝關係、朝貢體系有一點有益的認識。對於當今時代大國如何行使自己的權力和影響力有一個比較之後的認識。 無論是古代中華的朝貢格局,核心力量,首先是經濟軍事力量。過去中國與朝鮮通過朝貢貿易使得朝鮮受到恩惠,中國以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幫助朝鮮消除日本的威脅,從而對朝鮮具有一種強制的號召力。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通過自己的文化力量,通過綱常倫理這種中華文化圈內具有“普世價值”的核心價值觀,從而具有對屬國的文化號召力。無論明朝、清朝,只要他們具有這種基於儒家文化的價值觀,並通過經濟和軍事力量確立了當時“普世價值”下的國際秩序,那麼就會使其畏懼,使其感化,使其被牢籠其中,不得不尊奉這種價值觀下所統御的一切,這就是“軟實力” (楨:如今之美式民主!)。
http://baike.baidu.com/view/347656.htm 2013-11-17 11:28:03
「甄嬛」太強了 談話節目收視全趴【聯合報 2012.11.15
清朝嬪妃展功力,揮衣袖竟打掛一票比名牌包、比潮、比家務事的綜藝節目。正在台灣第3次重播的「後宮甄嬛傳」,放深夜22、23點談話性節目主戰場時段,2個多月吸走大批觀眾,現收視率高達1.8,各談話節目收視率應聲下挫,「康熙來了」製作人陳彥銘說:「影響很大,所以我們不斷改版,在浪潮中求得站穩腳步。」
大陸宮廷劇發燒,因吳奇隆回台又重炒「步步驚心」風,去年11月先在大陸播出的「後宮甄嬛傳」,當時掀起後宮熱,今年3月在台灣華視首播,平均收視僅1.67,沒想到這股風潮愈吹愈盛,目前緯來戲劇台重播,從剛開始的0.1,宮廷內鬥戲碼愈陳愈香,數字倍增,目前竟集集破1,甚至高達1.7、1.8,「甄」的高收視率讓談話節目受影響。
無論主角、台詞或內容,「甄嬛傳」都成話題,藝人也有推波助瀾的效應,如王菲日前在微博放與姊妹們扮清朝妃嬪照、S.H.E在瘋要封誰是什麼妃、天后蔡依林、阿妹都把「本宮」掛嘴邊,口碑持續發燒。
「康熙來了」、「麻辣天后宮」、「國光幫幫忙」、「一袋女王」、「大學生了沒」全受影響,「康熙」原集集破1,近來維持在0.8。部分節目收視率慘掉3、4成,利菁八大的「11克拉女王」甚至應聲喊停,陳彥銘說:「深夜觀眾被分眾成看戲、不看戲兩群,看戲被『甄』劇吸走了,不看的再給談話節目,所以這兩個月來,我們不斷換單元,維持新鮮度。」
「甄嬛傳」76集將播畢,談話性節目等著硬撐度過這段尷尬期,再重新找回觀眾群。
回應
12F中國文化又滲透台灣了,不是好事!
中國文化又滲透台灣了?那台灣文化呢?12F那種咖只能看看番薯台
還中國文化咧你還不是在寫中國字
還中國文化咧,媽祖、關聖帝君、玉皇大帝也不知從哪來的...悖祖的傢伙...滾
不過五年前, 台灣電視劇還能在大陸占了一片天.現在, 大陸人沒在看台灣電視劇了, 反而是台灣各台無限重播大陸電視劇
談話節目爛死了、一堆D咖、甚至沒聽過、沒看過的人都能上節目、很多甚至只是C、D咖的親人、小孩就可以上節目胡亂說一通
詳參【圖博館】:真有哈台族? 來去都快的韓流 《脫口亂秀》
只要裝個免費小耳朵,就可以收看十多個大陸電視頻道,這個現象正在台灣蔓延。而陸委會和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似乎忘了對嘴,前者說,業者的行為違反了現行法令;後者則雙手一攤,承認無法可管。
陸委會指稱違法,是因為目前我並未開放任何大陸電視在台落地,若要落地,必須雙向互惠,絕不片面開放。而NCC說「無法可管」,或是找不到執法依據,或是無計可施,顯然打算袖手以待。亦即,在兩岸雙向開放既暫無可能,而我主管機關對於「偷渡」又束手無策的情況下,大陸電視將持續「登台」搶灘。如此一來,陸委會奉為聖旨的「雙向原則」,意義何在?
談到電視,就說到了台灣的痛。儘管台灣人頗以自己的文化軟實力自豪,但我們的電視卻無法反映台灣的文化內涵,有些節目是政治口味嗆辣難耐,有些是內容淺薄難以消受,許多是連娛樂功能都談不上。正因淺薄、庸俗、偏激的節目充斥,使大陸電視在台灣市場有機可乘,它至少提供了差異化的內容和視野。在一般閱聽大眾的立場,恐怕也不贊成政府施鐵腕強力驅逐陸視。
大陸電視登堂入室,暴露台灣電視品質低落的真相,也折射了政策與現實脫軌的事實。如果要說大話,一個國家絕不容許外來電波任意放送,這是文化主權;但我們的電視業不思振作,難道不更是踐踏文化主權和民眾收視權的元凶?今天,主管機關已公開棄械稱降,代理陸視的業者又步步進逼,政府最後不會只靠祭出「愛台」來號召民眾捍衛文化主權吧?
建築之美醜 2012-11-04 旺報短評
大陸城市經常出現一些造型奇特的建築,引起爭議。最近完工的東方之門有「低腰衛生褲」之稱,五糧液和稻花香集團興建的「酒瓶」造型辦公大樓、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狀似5顆大鐵釘的瞭望塔,都被大陸媒體稱作「雷人」風景。
「雷人」並不是正面的詞彙,但看在建築物貧乏無趣的台灣人眼裡,卻覺得頗具巧思。台灣一些老牌公司的產品還滿有特色,辦公樓卻多老舊,反而成為都市景觀之瘤。大陸這些建築若放在台灣,多半能成為觀光景點,創造附加價值。
相較大陸建築景觀的繽紛奪目、爭奇鬥艷,台灣在興建101大樓後,多年不再出現現代化建築。最近台北雙子星大樓標出,地標性建築可望再多一幢,希望能稍微改善台北市門面,改變觀光客對台灣城市破舊的印象。
台灣城市老舊有其歷史淵源,足以形成都市特色,更代表了文化的深度。老房子保留的成長記憶值得珍惜,文化傳承也是我們寶貴的資產。但我們也必須嚴肅面對,為何新的公共建設仍然在設計上不思進取,常因醜陋而備受詬病。
台灣仍有一些建築物極具巧思,並贏得好評,譬如北投圖書館、台南新化分局等,但畢竟仍然屈指可數。大陸建築設計的大膽與創新,值得台灣學習。打造吸引人的城市風貌不一定要靠豪華的建築物堆砌,台灣不需與大陸比豪奢,但至少可以運用更多的美學與巧思,讓城市美麗。
(楨:自大又自卑的台灣呆歹彎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詳參【圖博館】:真有哈台族? 高捷變高劫 兩岸高鐵 高鐵完了 中國地鐵 兩岸高速公路 中國建築的虛實 )
交通部:陸客說台灣交通好【中央社 2012.11.10
大陸商務部長今天在中共十八大記者會,指台灣有些許交通建設落後。交通部發稿反駁,並指台灣的捷運、高鐵獲來台陸客稱讚。
交通部晚間發布新聞稿指出,台灣的捷運、高鐵都獲極高國際評價,來台陸客也很稱讚,甚至許多國家都來取經,台灣願意與大陸分享經驗。
交通部表示,總統馬英九上任至今,政府在交通建設已投入新台幣1兆1974億元,包括北中南都會區捷運網、都市鐵路立體化及捷運化、高快速公路整合。
交通部列舉松山機場改建、桃園機場一航廈整建、五楊國道高架拓寬、花東鐵路電氣化、高雄港第6貨櫃中心等,都是已經或即將完工的重大通建設。
另政府已核定102年到104年將投入的交通經費,高達4912億元;港市再造、桃園航空城等重大交通建設經費,到104年底也有3848億元,實在不清楚大陸商務部長陳德銘的批評依據。
有關大陸希望投入台灣公共建設,交通部認為,台灣民間資金充裕,但不易投入公共建設,主要是無足夠財務效益,外資或陸資想參與台灣公共建設,會面臨同樣問題。
交通部說,現階段最希望大陸開放陸客來台正常中轉,而非資金投入公共建設。
中國商務部長促中資來台 立委︰與馬唱雙簧2012-11-10 自由時報 2012-11-15 11:52:14
2012/06/28 武之璋
「海角七號」跟「賽德克巴萊」在大陸票房慘綠,並被大多數網友評為大爛片。最根本的原因,是大陸觀眾對故事的背景不瞭解,無法產生感動;同時大陸觀眾仇日情結很重、只喜歡看到醜化日本人的情節,而這兩部片子談到日本的部分是比較理性的。
以上問題當然不在台灣。但是從商業的角度來看,為什麼我們的電影工作者,那麼多年來,只想到二千多萬人的市場,而不重視一個十幾億人的市場?兩岸之間同文同種,我們之間,除了政治上旳意識型態之外,我們有太多共同的記憶、共同的習俗,許許多多人情事故、喜怒哀樂都有共同的標準,我們絕對有條件拍出適合大陸觀眾胃口的電影。多年來我們一直高唱文化產業,為什麼大家都忽略近在咫尺的一個大市場呢?
原因是什麼?大家心裡都有數:在「本土化」、「去中國化」的魔咒之下,台灣文化界、藝術界,甚至學術界,都只會或只敢關門自慰。
世界上從來就沒有產生過「台灣文化」。一直到今天,民進黨搞了那麼多年的去中國化,我們今天活在台灣的人,無論你叫他中國人、華人或台灣人,我們說的是中國話、用的是中國象形文字,年節、婚喪習俗跟大陸的中國人只有小異而無大不同。雖然台灣跟大陸隔絕了幾十年,但是台灣幾十年來的獨立發展,一路走來,還是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之上。台灣在文化上從來沒有脫離中國。
台灣加中國,可以無限大;台灣減中國,台灣沒啦!
本土化就是低俗化,去中國化就是空洞化。每一個在台灣的人都有兩種身份:一種叫中國,一種叫台灣。中國大,台灣小;中國深厚,台灣幼稚;台灣人捨大就小,棄深厚而裝幼稚,何其愚也!
有一位名教授在韓國參加一個學術會議,他問韓國教授有沒有人研究台灣史;問了半天,答案是沒有;他問為什麼沒人研究台灣史,有位韓國教授反問他:「在台灣有人研究非洲塞內加爾史嗎?」
本土化是有嚴重排它性、自閉性、欺騙性的政冶語言,目的是在騙選票;再「本土」下去,台灣早晚有一天變成亞洲的塞內加爾。
俄語法案過關 烏克蘭從國會打到街頭【聯合報2012.07.05
反對烏克蘭國會通過俄語政策法案的民眾4日在首都基輔示威,一名抗議女子甚至爬到鎮暴警察的頭上。
烏克蘭國會3日閃電通過提高俄語地位的法案,引發議員拳腳相向。議長4日請辭,民眾也在街頭與警方爆發流血衝突,警方施放催淚瓦斯才控制住局面。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緊急召集國會朝野派系研商後,表示不排除提前舉行國會大選。
烏克蘭國會共有450席,儘管部分議員叫罵、鬥毆,248位議員3日火速同意通過這項語言法案,超過226席的半數門檻。法案維持烏克蘭語是唯一官方語言,但允許政府機關在特定區域用俄語公告決策,電視台也能用俄語播新聞。
國會議長利特溫4日請辭,他不滿地說未被告知當天要表決這項法案。投票時,他根本不在場。「烏克蘭國際傳真」新聞社引述利特溫的說法表示,「我被騙了,烏克蘭被騙了,人們被騙了。」反對黨宣稱這項法案投票無效,因為該法案根本沒有被排在當天的議程中。
數名烏克蘭國會議員3日在國會表決投票俄語政策法案時,互相推擠。 (路透)
此法案須先後由國會議長和總統簽署,才能成為法律。反對派擔心,這項法案會減低烏克蘭語的實用性。民主改革聯盟黨魁、2003年「世界拳擊組織」重量級拳王克利斯切科說:「這不僅是語言問題,是在分裂國家。」
包括克利斯切科在內的近千名烏克蘭人4日走上首都基輔市中心抗議,他們與鎮暴警察發生衝突。許多人流血掛彩,街上則散落許多玻璃碎片。克利斯切科說,他在混亂中被瓶子砸傷手。警方最後施放催淚瓦斯,才控制住場面。
中國模式 _百度百科
中國模式的實質,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把科學社會主義原則與當代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相結合,走出的一條後發國家的現代化之路。這是一條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爲實踐基礎的、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奮鬥旗幟的、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爲指導思想的完全新型的現代化道路。
目錄
簡介
淵源與發展
産生的背景和條件
基本特征從經濟體制上看
從經濟結構上看
從經濟增長方式上看
從經濟發展戰略上看
內在規定性獨立自主
改革創新
實踐本位
以人爲本
和而不同
成功經驗
不足和完善
政治智慧
經濟模式
社會變革
文化模式
發展方向
影響
http://baike.baidu.com/view/2583982.htm#8
中國模式 维基百科
中國模式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地區自改革開放開始,尤其是在六四事件後,其經濟和政治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以權力與市場的結盟為特徵,在權力手段方便的時候使用權力手段,在市場手段方便的時候使用市場手段,既得利益集團幾乎壟斷了中國所有重要行業。
正面評價
有評論家認為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西方國家狀況不佳,應對措施緩慢低效。相比之下,中國雖然人權狀況較差,但經濟穩定發展,前途更為光明。西方注重人權,但自由的模式已失去活力,一個新的北京共識正在成形。
負面評價
經濟問題掩蓋了的政治問題,如中國的經濟性質以及所有權的體制問題等。中國模式」的另外一個弊端是中國的經濟增長以國有企業的投資項目帶動為主。
(另參本館:中共十七大 《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 《中共研究方法論》 中國大戰略 中國崛起)
中國模式: 贊成與反對 (丁學良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1)
本書將作者一系列的演講和回應整理成文,不是純學術的討論,而是公共政策層次的探討和相關思路之理順。作者以中立的態度剖析「中國模式」現象,通過公共辯論啟動思路,以求達到共識。
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 (陳志武 八旗文化 2010)
同屬儒教文化圈,為何只准「日本第一」「四小龍」不許「中國模式」呢?
(共)匪類不配同一標準唄!只配與同類蘇俄比啦!
另參本館:《中國模式》)
中國模式:經驗與困局 (鄭永年 揚智 2011)
內容簡介
中國模式是媒體與社會傳播中耳熟能詳的詞彙,然而中國的高速發展能否持續、中國共產黨如何成功轉型、政治體制的改革又該何去何從?以及中國如何走自己的民主化道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如何發展,而各國又該如何看待中國的民族主義等等,這些都是相當值得探討的議題。本書為讀者解析何謂中國模式,並為讀者詳述中國模式如何發展而來、未來會如何發展,進行深入而透徹的系統研究。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背景、獨到的眼光、精闢的批判手法,自紛繁的表象裡超越各種主義的紛爭,對於諸多重要的政治社會問題給予了冷靜、公平與有力的解釋。
作者簡介
鄭永年 國際著名中國問題專家。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主要從事中國內部轉型及其外部關係研究。先後出版專書達十四本,由其主編的學術著作也有十二本。此外,更經常在報刊及其它媒體發表評論,為香港《信報》1997至2006年的專欄作家;2004年開始在新加坡的《聯合早報》撰寫專欄。多年來其深入而精闢的中國研究以及視野獨到的專欄文章,在海內外產生了重大且廣泛的影響。
目錄
前言:中國的崛起和中國模式 5
第一講 國際發展視野中的中國經驗 13
引言 14
不能說中國沒有政治改革 15
社會政治秩序不可缺失 17
透過政治與行政手段保護產權 17
社會正義是持續發展的前提 19
社會多元促進政制改革 21
第二講 中國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 25
引言:余英時vs.姜義華 26
西方民族主義和民主政治 28
民族主義在中國的演變及其與自由主義的關係 34
經濟發展和民族國家建設 43
中國民族主義的未來 47
第三講 政治改革與中國國家建設 53
引言 54
國家與民主 55
國家、民主和開發中國家 63
國家建設和中國的民主化 66
第四講 人本社會主義、政黨的轉型和中國模式 81
引言 82
政黨、國家建設和民主 83
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轉型 91
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與黨的第二次轉型 107
第五講 民主化的中國模式 117
民主的普世性和特殊性 118
國家制度建設在先,民主化在後 122
中國的漸進民主化 128
第六講 金融危機與中國經濟模式 133
金融危機和中國模式 134
中國的複合經濟模式 137
社會改革和中國模式的改進 146
第七講 國家權力的「中央性」和「人民性」:
中央地方關係問題 154
現象的根源 158
現代國家權力的集中性和人民性 161
國家權力的中央性的流失 166
選擇性集權、國家權力的人民性和中央性 173
第八講 放權改革:中國的中央、地方與公民社會 181
引言 182
兩種分權概念 183
政府間放權如何造就經濟的高速成長 186
政府間放權的負面後果與重新收權 190
國家—社會放權的舉步維艱 194
結論:進一步實行國家—社會分權 206
第九講 必須保衛社會:中國的改革開放與社會政策
發展動力與社會後果 216
曼庫爾.奧爾森和卡爾.波蘭尼 218
開放與市場發展 223
開放政策不均衡的影響 225
政治改革和利益代表 230
社會開放和不均等的政策參與 233
為什麼必須保衛社會? 237
第十講 鄉村民主和中國政治歷程 245
引言 246
農民與民主 246
中國農民的新特質 248
中國農村基層組織形式 251
鄉村民主與民族國家的建設 254
結論 260
第十一講 農民與民主:村民自治研究中被忽視的關鍵點 265
引言 266
作為一門顯學的農民民主 266
理論認識的進步和現狀 268
現存理論的批判 275
農民與民主關係的再思考 279
結論 284
第十二講 中國要從新加坡模式學習些什麼 287
新加坡能不能學 288
權力的有效集中 290
融政黨於社會 291
政府和社會的關係 295
反對黨並不是民主政治的唯一標誌 298
領袖的作用 301
新加坡模式與中國政改前景 303
結語:中國模式與思想解放 309 2012-05-19 11:10:21
20年後,獨聯體正在重新崛起 2011-12-08 環球時報
1991年的今天,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領導人在別洛韋日密林深處簽署《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協議》:12月21日,中亞5國和外高加索國家也加入獨聯體。蘇聯徹底瓦解。
如今,20歲的獨聯體經歷了獨立國家形成、“顏色革命”甚囂塵上和重新趨于地區經濟一體化三個階段,正在努力確定自己新的定位。1991年12月至2002年是獨聯體第一階段。這個階段獨聯體被喻為蘇聯各加盟共和國“文明離婚”的工具,各國為維護自己的利益爭來鬥去,效率很低,有人稱之為“總統清談俱樂部”,還有人說它“像一只舊皮箱,拎之沉重,棄之可惜”。
2003年至2006年可謂獨聯體第二階段。美國和西方“遏俄弱俄”戰略戰術頻頻奏效,“古阿姆”集團與俄羅斯分庭抗禮,格魯吉亞“玫瑰革命”、烏克蘭“橙色革命”、吉爾吉斯斯坦暴力奪權、烏茲別克斯坦“安集延暴亂”等事件接連發生。“山雨欲來風滿樓”,俄羅斯處于非常困難的境地,獨聯體也搖搖欲墜。
以2007年10月塔什幹峰會通過《獨聯體進一步發展構想》為標志,獨聯體進入第三階段。普京引領俄羅斯及其盟國頂住美國和西方的咄咄攻勢,獨聯體不僅沒有因2008年8月格魯吉亞同俄武裝衝突後退出獨聯體而受到損害,反而以新的活力得到鞏固和發展。2010 年7月俄白哈關稅同盟啟動,20年來獨聯體第一個超國家機構“關稅同盟委員會”成立。獨聯體集體安全組織也組建了快速反應部隊,成為世界上僅次于北約的軍事集團。
從投奔西方的盲目中覺醒過來、重新塑造民族復興之路的俄羅斯,也很快認識到,獨聯體是俄重新崛起、同其他大國或集團博弈的戰略依托。今年10 月4日普京撰文重提建立“歐亞聯盟”。規定2012年起正式啟動俄白哈統一經濟區,2015年前統一經濟區將升級為歐亞經濟聯盟,其成員增至5個以上。接著將建立類似歐盟的“歐亞聯盟”,與美國、歐盟、中國一樣,成為“當代世界的其中一極”。
俄羅斯總理、未來的總統普丁提出了建立歐亞聯盟的建議,這個雄心勃勃的建議能成功嗎?雖然不容易,但看目前的趨勢似乎也有放手一搏的機會。
俄羅斯總理、未來的總統普丁提出了建立歐亞聯盟的建議,這個雄心勃勃的建議能成功嗎?雖然不容易,但看目前的趨勢似乎也有放手一搏的機會。
這條線應該是從「獨聯體經濟一體化」開始,雖然這並非普丁所創,但二○○○年普丁擔任總統後努力推動這個構想,一直沒有成就,這原因很複雜,一則獨聯體國家對俄國的動機既存疑又有忌憚,他們掙脫離俄羅斯的控制不久,這些國家的菁英始終懷著政治恐懼,惟恐俄國又要恢復蘇聯,再度控制他們的主權,雖然這是強調經濟一體化,但是否會變成政治一體化呢?其次,以俄國當時的經濟力量,缺乏合作的基本條件,無論在政治或社會方面都沒有強力的誘導力,一個看不到前景的倡意,很難得到其他國家的支持,第三是歐盟的誘惑力非常大,從經濟合作來看,為什麼不朝歐洲看,而要回頭看俄羅斯?第四是美國與歐洲從未放棄拆散獨聯體的念頭,不管經濟合作還是政治合作都在應破壞之列。
所謂一條化大致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自由貿易協定,然後是關稅聯盟,最後到統一經濟空間,一九九四年俄羅斯還在葉爾辛統治時便曾與獨聯體國家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但是簽管簽,最後都得不到各國的批准,連俄羅斯自己的國會也沒有批准,可以說是無疾而終了。
由於集體自貿區計畫的失敗,普丁改變方針,與其他個別國家簽訂關稅聯盟,目前簽署關稅聯盟的共有三國: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即將接納的還有吉爾吉斯與塔吉克。這聯盟於去年就開始運轉,明年元月一日將取消彼此之間所有貿易、資本和勞動力流動壁壘,這聯盟將高於國家的體系,能夠協調各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和貨幣政策。
普丁宣佈將於明年競選下屆總統後,於十月四日在俄國消息報發表文章,揭櫫了他的「歐亞聯盟」的新建議,他在文中說:「恢復或復製過去的東西是幼稚的,但是在新的價值觀、政治和經濟基礎上實現緊密的一體化是時代的要求」,他說這不是要以某種形式重建蘇聯,它將建立在自由、民主和市場經濟的價值觀基礎上。是強大的超國家聯盟模式,它能夠成為當今世界的一極,並在歐洲和亞太地區之間發揮有效的紐帶作用。
十月十一日十二日普丁率領龐大的代表團訪問了中國,簽署的商業合同達七十億美元。
十月十八日,獨聯體國家重拾舊業,簽署了新的自由貿易區協議,這次簽署的國家除俄羅斯外,尚有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亞美尼亞、吉爾吉斯坦、摩爾多瓦、塔吉克斯坦共八國,亞塞拜然、烏茲別克、土庫曼斯坦則可能在年底前加入。
這就等於普丁的歐亞聯盟已得到相關國家初步的支持。
這些歐亞國家為何突然開始支持普丁的計畫?這是由於情勢的變化,這些國家已深刻體會到必須要有個集團作背景,否則難以突破經濟困局,這些國家都已面臨經濟發展的困局。近年來他們都已深刻了解到一事實,那就是靠資源及廉價勞力為生必無出路,中亞許多國家目前是靠出售自然資源收入外匯,靠廉價勞力為外企提供維持就業率,其結果將是永遠處於生產鏈的最低端,當世界新技術日新月異時,他們的資源用盡時,就會完全被淘汰。那末靠西方幫助呢,完全靠不住,一是西方根本沒有誠意,二是西方的經濟已陷入窮境,不但歐洲債務問題難以收拾,美國也有再陷衰退的危機,他們自顧不暇,即使有心也無力。加入歐洲聯盟曾被認為是好出路,但烏克蘭那樣低三下四地要求也未被接納。使其他國家都灰心了,那末,所剩之路只有自力,自力不濟,便只有求於自成體系互助合作了。
對俄羅斯來說,與歐洲合作共榮仍是個夢想,只有向東發展方能有較闊的天地,這一點,普丁看的很清楚,但是困難卻也不少,因為要網羅這些國家,俄國必須付出代價,犧牲一些政治上經濟上的利益,如何能協助這些國家在政治上的動盪不安,如何能以自己低廉價格供應短缺能源國家油氣,如何尊重別國的外交方向,只有能做到這些,俄國方能有被認成領袖國的資格。否則所謂聯盟就會淪為口號。好在俄國人民會支持他的,俄國人不在乎蘇共之亡,但卻在乎俄羅斯超級大國地位之衰落,普丁以振興俄國地位之姿態行事,如歐亞聯盟之提倡,會得到俄國人民的支持,也許能盡其所能吧。 2011-12-17 09:20:25
美難以顏色革命推倒俄國 2011-12-09 中國時報
幾年前東歐的「顏色革命」都是由選舉觸發的,以選舉不當為主題,發動人民推翻政府,從美國觀點來看,這是最廉價的戰爭,只要花點錢策助其他國家的不滿群眾,就可以剷除其政權。
對俄羅斯這個龐然大物,打它是打不垮的,如果能像以前顏色革命一般讓它窩裡反,豈不是好事?因此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公開指稱俄羅斯這次國會選舉不公不義,西方媒體似乎想再渲染一個俄式顏色革命。這當然非常困難,但不試試看怎知辦不到?
這種想法可能是不太了解俄國人目前的心境,俄國人有其大國沙文主義的情結,他們懷念蘇聯時代的榮耀,直到現在還為蘇聯解體痛心,戈巴契夫在俄人心目中的不屑就是明證,他們認為戈巴契夫向西方靠攏,引導北約東擴到俄國家門,俄羅斯現在還能維持一個聯邦,如果像蘇聯一般解體,那就萬劫不復。
普丁為什麼能得俄國人大力支持?原因就在於他堅持俄國團結,即使不夠民主也無所謂,絕對要維持大國的地位,東歐國家與俄國不同在於,前者長時間是被統治者,後者則是統治者。東歐一些國家經過顏色革命向西方靠攏,結果一無所獲,民意又往回轉,獨聯體最近活耀起來,就是明證。
中俄關係之能維持良好,主要原因是彼此都希望團結安定,中國希望有個團結安定的俄羅斯,俄國也希望有個團結安定的中國,這對彼此都有利,但與美國關係就不同了,美國希望俄國分崩離析,希望中國瓦解倒退,這當然難以維持良好關係。後冷戰時期的東西衝突就是這樣。
俄羅斯今天駁斥美國對其國會選舉的批評,聲稱這些批評「令人無法接受」,並敦促其前冷戰時代主要對手日後避免此類「敵意攻擊」。
數千人昨天在莫斯科示威,抗議國會選舉舞弊,並要求終結總理蒲亭的統治。今天也有數百人參與類似示威。
在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OSCE)觀察員今天表示,俄羅斯執政黨雖贏得國會大選,但選舉中屢屢發現灌票等弊端,使得選舉蒙塵。
尼國大選舞弊 群眾示威國際撻伐 2011-12-05 中國時報
中美洲台灣友邦尼加拉瓜十一月總統選舉舞弊爭議不斷,在「獨立自由黨」(PLI)總統候選人嘉德雅領導下,五千餘民眾代表三日走上街頭,為即將啟動的大示威熱身。美國國會議員呼籲歐巴馬採取措施協助尼加拉瓜恢復民主憲政,德國則不再延長對奧蒂嘉政府的部分援助。
(楨:以下西友則反之!另參本館:民主偽形(二) 民主形式萬歲 伊斯蘭革命)
突尼斯舉行首次獨立監督議會選舉 民衆抗議不公 京華時報 2011-10-27
10月25日,在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市的議會選舉新聞中心,民衆參加抗議示威活動。當日,數百名突尼斯民衆聚集在議會選舉新聞中心外,抗議議會選舉不公。突尼斯于10月23日舉行獨立以來首次由獨立機構監督舉行的議會選舉。
埃及國會選舉繼續投票 美國指沒舞弊投訴 中廣 2011-11-29
埃及國會選舉第一階段進行第二日投票。
在昨天的第一天投票,票站開放時間延長了2小時,當局表示,投票率相當高。
美國表示,並沒有收到選舉舞弊的投訴;埃及傳媒就說,有人開槍襲擊票站工作人員。
埃及選舉宗教政黨成首輪贏家 2011-12-05新華社
根據埃及最高選舉委員會公佈人民議會(議會下院)選舉的結果,自由和正義黨在第一階段選舉中贏得356萬張選票,光明黨贏得237萬張。兩個政黨所得選票約占總票數的60%。
以世俗政黨為主的埃及聯盟獲得約130萬張,居於第三;老牌自由黨華夫脫黨獲得69萬張,位居第四。另一伊斯蘭政黨中心黨獲得41.5萬張選票,革命繼續聯盟獲得33.6萬張選票,分別位於第五、第六位。改革和發展黨贏得18.5萬張。
前總統安瓦爾·薩達特的侄子塔拉特·薩達特創建的埃及國民黨贏得15.3萬張選票,居於第八。埃及國民黨擁有衆多前執政黨民族民主黨成員。
西方媒體稱俄組織欠佳的反對派活動未必將持續下去
俄新網RUSNEWS.CN莫斯科12月7日電 一些西方媒體寫到,國家杜馬選舉舞弊導致俄羅斯反動派5日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舉行活動,這警告當局社會中存在不滿,並應對此作出反應。但是,因俄羅斯總理弗拉基米爾???普京仍像過去一樣受歡迎,且反對派組織欠佳,這些活動未必能夠規模壯大且持續下去。
12月4日,俄羅斯舉行第六界國家杜馬選舉,“統一俄羅斯”黨勝出。次日,反對派舉行了近期聲勢最為浩大的群眾集會。在莫斯科,集會參加者們在參加完當局許可的活動後又開展了未經批准的游行,結果造成300人被捕。在聖彼得堡,有120位參加未經批准活動的人被送往警察局。
英國廣播公司(BBC)在介紹莫斯科反對派活動時指出,俄羅斯反對派組織欠佳,不能在長時間內舉行大規模抗議活動。寫到,反對派領導人呼籲參加抗議活動的人"在3月總統大選前保持對當局的壓力"。但普京在選舉中的勝利是許多人意料之中的事,現在還沒有出現一個有力的反對派候選人。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撰文報道,“民調表明,與最高峰時相比,雖然普京的受歡迎程度近來有所下降,但他的支持率仍在50%左右。”
英國《每日電訊報》(Telegraph)還指出,盡管俄羅斯社會存在一系列沒有解決的問題,但普京在俄羅斯的受歡迎程度仍然相當高。該報指出,“甚至他的批評者們都承認,俄羅斯普通民眾仍將贊揚普京。因為在經歷上世紀90年代的無政府主義後,是普京讓他們重拾了祖國自豪感,且提高了生活水平,至少是提高了一些俄羅斯人的生活水平”。
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試著分析莫斯科群眾活動的原因,該報寫到,反對派活動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國家杜馬選舉過程中出現了眾多違規現象。這些違規現象被電話、相機和攝像頭記錄下來,然後傳到互聯網上。該報舉出33歲的觀察員葉戈爾???杜德所拍攝的視頻短片為例來說明問題,短片中顯示一個投票站的主席是如何填寫多張選票的。
熱點新聞
23:02 俄外交部:一些國際觀察員不客觀評價選舉將其政治化
22:14 普京烏拉爾接待室主任:俄集會者試圖破壞局勢穩定
20:46 普京親自遞交文件進行總統候選人登記
http://big5.rusnews.cn/guojiyaowen/guoji_shehui/20111207/43243347.html 2011-12-09 09:19:22
馬凱:第「企」倫【聯合報2011.12.06
工業革命以來,企業是人類世界最大的福音,也是劊子手。物質文明一飛沖天,達到自有人類以來未敢奢想的境地,最大的功臣,非企業莫屬。這個在農業社會備受輕視、恆處於邊緣的角色,今天世界每個角落無所不在,儼然是支撐經濟的棟梁及基石;少了企業,全球經濟立將土崩瓦解。
然而,人類所受到的一切荼毒、戕害,幾乎也全拜企業之賜。若非企業營營逐利,不擇手段追求最大的利潤,怎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公害、汙染、氣候暖化、資源耗竭、貧富不均?工業革命縱放出的這一頭怪獸,正在吞噬地球、汙染人性、恃強凌弱、率獸食人!
中華文化立人倫為社會的大綱,用五倫做線索,分從國家與人民、父與子、夫與妻、兄與弟,乃至朋友之間,設立種種準繩、規範,建立一個充塞全社會的和諧秩序,數千年一脈相承。但在工業發達、企業成為棟梁之後,和諧秩序出現了缺口,因為往聖先賢從未思慮企業中人的相對關係。於是有人力倡「第六倫」,要導正職場中受僱者與僱主以及上司與下屬之間的關係,受到廣泛的重視。
但這仍大為不足。既然企業已取代人,成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角色,僅「以人為本」的五倫乃至六倫,豈足以規範和諧秩序?我們還迫切需要「以企業為本」的新倫理秩序,從根本導正企業與社會、企業與人、企業與地球的相互關係以及企業本身的自處之道;不妨名之為「第七倫」。
既是現代社會的棟梁與基石,企業與社會的關係至為重要;就此而言,企業至少要做到兩件事:第一,立身以誠,第二,關懷與分享。企業由人所組成,也以服務人群為職志;但企業若對員工欠缺人性、對顧客不仁不義,就會對人造成最大的禍害。企業唯利是圖,不擇手段、不惜資源、不恤生態環保,已成為毀滅地球的元凶;因而與地球建立和諧、共利、永久的關係,更是迫切的使命。除此之外,力求體質健康、經營有效、與時俱進,本當是每個企業的天職,也間接促使整個經濟蓬勃成長。
三百年來,唯利是圖的企業貽害無窮,該是擺脫自私任性的幼稚階段,知書達禮、奮發上進的時刻。台灣是一個幸福的寶地,我們親歷現代物質文明逾半世紀的洗禮,融和東西方精華,已卓然有成;而數千年高居文明巔峰的中華文化,在此代代相承,成為舉世最精粹的基地;更要緊的是,秉持儒家倫理的社會,也深慕佛家慈悲為懷的胸襟,好施樂善的風氣自個人以至企業,足為當世標竿。
有感於世界各地對貪婪企業日增的厭惡、矛頭指向唯利是圖的資本主義的「占領華爾街」怒火四處竄燒,一群有心人正鼓吹企業從唯利是圖,向「慈悲」、「綠色」、「健康」、「幸福」、「成長」五個面向提升,成為完整而健全的新企業,而名之曰:「社會企業」。一旦從台灣生根、發芽、向全人類擴散,我們會見到一個從來不敢夢想的美麗新世界!
(楨:馬凱怎變善馬了?另參本館:臺灣人要騎那種馬? 論語與中國風 去中國與俄國化 美國價值2 姓資姓社 中國崛起(二) 《強國之鑑》 歐豬四國)
西方的沒落 2011-12-07 工商時報 王克敬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哲學家史賓格勒(Oswald Spengler)在他的巨著《西方的沒落》一書中,預知了西方的沒落。他認為,每一種文化都會由興盛轉為衰弱,猶如歷經春、夏、秋、冬的轉變。一旦文化進入到文明時期,在擴展的同時也正轉向衰亡的命運,而西方文化已經接近文明的末期,將在未來幾百年內沒落。
依照史賓格勒的理論,西方已經度過文化的創造階段,正處於享受物質的過程,接下來這個文化會慢慢走向無法挽回的沒落。而每一個文明的最終階段,都是軍國主義的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揭開了「西方沒落」的序幕。
史賓格勒的論點雖然也引起不同看法,特別是史賓格勒所說的西方是以歐洲為主體,當時美國還沒有成為強權國。但從歷史的長河來看,歐洲國家因為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享受數個世紀的輝煌年代之後,上個世紀中期開始,政經實力確實大不如前。
近來衝擊世界的歐債危機,更暴露出曾經領先全球學術研究、金融體系、民主制度的歐洲,風華不再。就以希臘這個歐洲文明的發源地來說,為了加入歐元區,政府帶頭規避馬斯垂克條約對舉債的規定,在危機爆發之後,人民資金大舉向國外竄逃,也不願多繳稅來拯救國家財政困頓。
對照韓國和東南亞國家金融風暴時徹底改革走出陰霾,明顯看出東西方國家的差異。
不僅希臘如此,其它的歐豬四國,甚至英國、法國也各自潛藏著問題,再再顯示出多數歐洲國家入不敷出的財政,並無法支撐現有的完整社會福利、和僵化的勞工法令及社會制度。但各國在選舉的壓力下,又無法作徹底的改革,歐洲國家將如何、何時走出金融劫難,不僅是西方領袖的重大難題,也牽動著全世界。
在歐洲國家金融蒙難的同時,東方國家開始在世界舞台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歐元國家期待中國買更多歐債解難,中國經濟景氣,已成為支撐全球景氣的力量;此外,印度、東協國家也可望走出自己的路。
歐洲國家經過歐債危機的洗禮,無論走向沒落,或是復興,都不能再忽視東方文明的重要。在可預見的未來,全球政經板塊將產生變化,東方國家地位愈來愈重要,西方國家則不再霸道。
英國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曾說:「人類要想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必須要到中國的孔子思想和大乘佛法中汲取智慧。」歐債危機如果能讓東方和西方從此平起平坐,相互師法對方的長處,那才是人類之福。 2011-12-07 10:38:40
俄國會大選 普亭曖昧廣告催票【聯合報2011.12.05
跨越9個時區的俄羅斯,1億1000萬選民4日陸續前往投票所選出新國會。儘管執政的「俄羅斯團結黨」選前已竭盡所能將反對陣營邊緣化,預期執政黨的勢力仍將遭到削弱。
此次國會選舉共有7個政黨角逐,預料執政黨將在450個議席中,取得53%的席次,不再保有該黨於現今國會三分之二席次的絕對多數優勢。另有3黨可望進入國會,預期共黨將獲20%席次,自由民主黨12%,公平俄羅斯黨9%。
分析家指出,即使執政黨喪失絕對多數地位,但其他3黨不是與執政黨友好就是理念相去無多。現任國會於過去五年任期,通過的全是政府推動的法案。
雖然穩居領先,但選戰期間總理普亭的執政黨仍招數盡出,不僅打加薪牌固守公務員選票,國防部也對軍人緊迫盯票,總統麥維德夫與普亭還推出清涼穿著美女助選,拍攝充滿性幻想的選舉影片,例如短裙美女進入投票亭後,招手要另一俊男也進入,兩人再一起離開。
這次國會選舉同時是普亭明年3月參加總統大選的風向球,政治觀察家將密切觀察普亭的政治基礎是否受到動搖,進而撼動國家穩定。普亭是維繫俄國政局安定的力量,雖然他的強人形象令民眾漸生反感,但民調顯示普亭明年篤定當選總統。
俄國會選舉 普丁政黨勝券在握2011-12-05中國時報
下院四百五十席全採政黨比例代表制,席次分配門檻為得票率七%。不同於往屆的是,得票率逾五%的政黨可獲一席,得票率在六%至七%之間的政黨可獲二席;議員任期也由四年延長至五年。
選前,普丁曾屢屢指責外國勢力干預選舉籌備作業。投票當天,則有近七百名國際觀察員和各參選政黨派出的逾五十萬名觀察員監督選舉進程。
但美國及歐洲聯盟在幕後資助的俄羅斯唯一獨立監選團體「Golos」四日上午曾接獲五千三百起有關選舉舞弊的申訴,該組織揭弊網站也因駭客發動大規模「分散式阻絕服務攻擊」而停擺。「莫斯科回聲電台」等批評克里姆林宮不遺餘力的自由派傳媒也遭遇相同情事。
歐盟對外行動署官員米羅斯拉夫·萊恰克周三(12月14日)表示,俄羅斯或動用其外匯儲備參與歐債危機救助。他說,俄羅斯或許愿意向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注資100億歐元。但俄羅斯總統助理謝爾蓋•普里霍季科卻表示,不會為地區性反危機措施直接提供資金援助。
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當晚抵達布魯塞爾,并將於15日與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舉行正式會談。萊恰克在會談前夕說,向歐元區提供救助的事宜是本次領導人會晤的議題之一,雙方領導人將就此深入而具體地進行討論。萊恰克還指出,歐元在俄羅斯外匯儲備中約占40%,因此俄羅斯將樂見歐元區的發展。
不過,俄羅斯總統助理謝爾蓋•普里霍季科卻表示,俄羅斯將考慮接受歐盟在抵御經濟危機方面提出的任何請求和建議,但不會為地區性反危機措施直接提供資金援助,俄方只可能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予以援助。
早在上月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在俄羅斯訪問期間就呼吁俄羅斯警惕歐債危機多帶來的全球經濟風險。他表示,世界經濟目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俄羅斯等歐洲新興經濟體應加固財政政策,以防由於歐債危機等外部環境惡化影響經濟發展。
她說,世界經濟目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風險日益增多,經濟增幅放緩。如果歐洲債務危機進一步加劇,俄羅斯等歐洲新興經濟體也將因出口減少和金融市場動盪遭受損失。歐洲銀行可能壓縮在俄羅斯市場的業務,這將導致俄金融市場流動性短缺。
拉加德認為,俄羅斯經濟的脆弱性在於其經濟結構過度依賴資源出口。俄羅斯與其他新興國家一起在世界經濟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俄羅斯應盡快改變對油氣資源和原材料出口過度依賴的經濟結構,加強經濟多元化發展。
俄羅斯不會發生「天安門事件」2011/12/15 泰國世界日報社論(另參本館:中國熊報? 俄羅斯聯邦選舉制度與總統職權)
歐盟峰會剛剛結束,俄羅斯便掀起了巨大的政治風暴,在全國60個城市出現了抗議普亭的群眾示威遊行,莫斯科的遊行更多達3萬人。抗議的內容有兩個,一個是總理普亭將參加幾個月後的總統大選,取代麥維德夫,再度回到國家領導的最高位;一個是抗議統一俄羅斯黨在國會杜馬選舉中舞弊。
事實上,普亭和執政黨對示威群眾的反應,還是相當理性的。總統麥維德夫承諾,對國會舞弊案的指控進行獨立調查;俄羅斯政府控制的電視台也全面報導示威活動,刻意讓民眾的不滿得到宣洩;普亭的發言人也謙卑地表示,將會繼續聆聽民眾的聲音。其實,在目前的俄羅斯民主機制之下,普亭對示威的處理,最多也會像美國當局處理「占領華爾街」運動一樣,而不會像北京鎮壓89天安門運動一般。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360721
俄羅斯9萬個投票站擬安裝攝像頭 新浪網 2011-12-16
普京15日在電視、廣播、網絡直播節目中與普通民眾直接交流,回答提問。
普京說:“反對派總想當權,他們竭儘可能地指責、批評,(但是)選舉結果無疑真實反映了國家的政治狀況。”他說,反對派應把對選舉結果的質疑帶上法庭。
“我要求選舉委員會在全國9萬個投票站安裝網絡攝像頭並將畫面上傳互聯網,那樣整個國家都能看到。”普京說,借助攝像頭,那些圖謀不軌者將無處遁形。“讓他們日夜忙個不停。(畫面)應當上傳互聯網,讓整個國家看到每個投票箱附近都發生了什么。”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11216/5260282.html
俄羅斯是如何“被革命”的? 新浪網 2011-12-14
新快報訊10日,莫斯科市中心爆發了俄羅斯十多年來規模最大的示威活動,與此同時,俄全境內多個城市也舉行了類似示威活動。這場波及俄羅斯多地的示威活動被歐美國家渲染成為“俄羅斯之冬”革命。儘管俄官方和反對派組織者對10日參加示威活動的人數統計數據分歧很大,但雙方都認為示威活動是在平靜的氣氛中進行的。顯然,杜馬選舉結果不可能在俄羅斯引發歐美希望看到的那種“革命”,也不會阻擋普京重回總統寶座的道路,但這個結果無疑正在給俄羅斯的政治生態帶來新變化。
歐美:“復制革命”
希拉里“搶閘”批判選舉
“添油加醋”與“移花接木”
俄民眾:“我的民主我作主”
歐美“熱臉貼上冷屁股”
“示威如同過節”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11214/5239698.html
相關新聞
俄羅斯抗議活動在平靜中結束 新華網
俄羅斯人不願"被革命" 中國經濟網
專家:西方不歡迎普京 渲染 俄羅斯之春 鉅亨網
中評社社評----“俄羅斯之冬”難現莫斯科街頭 2011-12-17 09:21:21
2004-12-11 台灣立報
熟悉儒學東傳歷史的人們經常納悶:明朝覆亡後,朱舜水東渡扶桑,傳儒家之學。數百年後,明治維新表面雖是「脫亞入歐」的科學文明、船堅砲利,核心思想實卻是即知即行的陽明學;奈何卻崇其學,而醜詆其人為「支那賤種」,以此伐父母之國,直如封神演義中哪吒的剜腸剔骨?日本學者茂木敏夫稱此過程為「脫離中國的中國化」;德川幕府中的儒家學者林春齋藉著滿清入關以夷狄統治中國的這個歷史關鍵,提出「華夷變態」的說法,認為:中國已轉為夷狄,而日本爭取作為「中華」的契機已然來到。在越南、韓國,即是以朝貢、奉正朔的邊陲國,斷絕文化臍帶,廢漢字,割捨傳承自中國的漢文化,蔑視自己的過去;另方面卻要自立小朝廷,自頒正朔、自創文字,一樣地呼籲「尊王攘夷」,要成為中心。在18世紀初,日本學者西川如見明白主張:東亞應由中國為核心的同心圓態勢,改為中國、日本雙焦點的橢圓。
日本對中國的畏懼,乃至提出「中國威脅論」,其實就是因為面對中國時必然要照見自己的歷史根源,且必須依恃西洋力量才能更進一步將雙焦點的橢圓重新改為同心圓,只不過圓心要挪到日本。日本這種「自為中華」的努力在二戰中遭到了頓挫,日本右翼勢力忽忽欲狂;其中的代表人物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三島由紀夫,首先在小說中藉書中人物焚毀了金閣寺作為宣告,繼而發動種種聚眾活動,終而切腹自殺,意欲喚醒本國人再度奮起、尊崇所謂「日本主義」、以「愛日本」為最純粹的精神價值;他認為純粹的日本主義,就是一種死亡哲學。
數百年來日本所經歷的這種輕躁不安,在近日台灣都看得到。「愛台灣」的口號之所以繚繞不去、處處喊得震天價響,無非是要斬絕與母親的臍帶,自為中心,必須要極力倡導「台灣主義」。創立台文字、採用通用拼音,是另一種的「自頒正朔」。只是時移勢易,台灣與大陸血緣關係既密,又且不能藉外國勢力再造明治維新之盛,更沒有國際現勢可造成「滿清入關,以夷制夏」的事實,「夷夏變態」的囈語終要成為泡影。
法國大哲孟德斯鳩曾說:「我作為人是必然的,只不過偶然成了法國人。」日人松本史朗也認為:基於身為一個佛教徒,有更高的理想在,無法同意「日本主義」,因而主張「佛教徒不能愛日本」。「愛台灣」代表的是另一種死亡哲學。身在台灣的自由主義者、人道主義者,必然也要了解到:基於更高的理想,「不能愛台灣」!
去中 幹嘛還用王羲之?【聯合報╱王丰/傳記作家(台北市)07.12.10
個人忝為王羲之的後代嫡系子孫,我對執政當局逕行採集王羲之墨寶,製作「自由廣場」牌匾,取代原本中正紀念堂正門之「大中至正」牌匾,內心無比慍怒,在此代表先人向台灣當局表達嚴正抗議!
於私,我怒的是,執政當局直接採集我先人的墨寶,有沒有經過王羲之在海峽兩岸任何一位後人的同意?於公,令台灣民眾思維錯亂的是,民進黨當局不是口口聲聲要「去中國化」嗎?為什麼還要用中國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墨寶集字,作「自由廣場」牌匾?既然要搞「去中國化」,何不搞徹底一點?何必還要用中國古代書法家的墨寶!不是祟拜日本嗎?「自由廣場」何不採集日本大將三本五十六的墨寶,乾脆一次讓心心念念「去中國化」的人爽到底呢?
二○○八年大選前,扁政府大搞「去中國化」、「去蔣化」,當年的教育部主任秘書莊國榮大出鋒頭,甚至公開罵蔣經國「他媽的」;現在,到了二○一二大選前,成功大學冒出了台文系副教授蔣為文,公開舉海報抗議作家黃春明「台灣作家不用台語,卻用中國語創作,可恥!」
莊蔣二人的共同處,皆在操作「去中國化」及「去中華民國化」,且兩人皆是出身國立大學的青壯教師;不同處,則在莊國榮當時是代表扁政府執政團隊操作「去中國化」及「去中華民國化」,而蔣為文則是以在野學者身分推動,他與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同樣主張「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
這正是綠營政治生態的鮮活寫照。由於綠營在社會中的支持者是以「蔣為文們」為主力;因此,當綠營執政時,朝中自以「莊國榮們」為班底。執政不走「莊國榮們」的風格,如何向「蔣為文們」交代?若失去「蔣為文們」的支持,「莊國榮們」即失去社會憑藉。因此,今日在蔡英文與蔣為文之間,存有「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這個交集,亦是理所當然。蔡英文以此取得「蔣為文們」的支持,而「蔣為文們」則將「去中國化」與「去中華民國化」寄託於蔡英文,蔡英文就是「蔣為文們」心中的下一個「莊國榮」或「陳水扁」。
蔣為文事件不是一個學術事件,而是一個政治事件。其理論體系的核心概念即是:「中華民國是外來殖民流亡政府」。因此,蔣為文主張,「台灣語言」包括了客家語、原住民語及台語(由閩南語易稱),卻不可包括「中國語」;因為,「中國語」是「殖民者的語言」,應與日語、英語等外國語歸為一類,不可列為「台灣語言」。
在此一邏輯下,如今的全體台灣人民非但皆在「中華民國外來殖民流亡政府」的統治之下,而且是以「外國語」(中國語)為「國語」。蔣為文的主張是:必須廢除「中華民國」的國號(他說,留住這個國號,就是外來殖民流亡政府),然後再廢止「中國語」,用「教育」改行「台語文」。
蔣為文的語文主張,只是他政治主張的工具。其實,「台語」本有一個「漢文」的基底,如今蔣為文等將「你和我」,改寫成「你kap我」,只能說是方言「文字化」的試驗,並未脫離「中國語文」的本體。何況,連「台獨黨綱」都是用「中國文字」寫的,難道亦是「可恥」?至於其政治主張,若將「台語」的漢字基底完全拋棄,全部羅馬拼音化,正如陳水扁主張將台灣交給美國軍政府一樣,那只是台灣主體性的更徹底淪喪。
二○○八年莊國榮發飆的時代,綠營將紅衫軍總指揮施明德指為「賣台集團」、「台奸」;如今蔣為文發飆,居然又指黃春明「台灣作家不用台語文創作」,斥為「可恥」。施明德反貪反腐的主張,在綠營看來,那是對「台灣價值」的背叛;黃春明著作等身所滿溢的對鄉土的濃重關懷,在「蔣為文們」看來,其實不如「你kap我」中間的那一個拼音字。這一切的一切,皆緣於綠營核心地帶的中心信仰:中華民國是外來殖民流亡政府!
蔣為文是深綠極獨的標竿與典型,但一般綠營人物的表現未必如此滑稽;然而,在他們之間,「中華民國是外來殖民流亡政府」的中心思想卻無二致,李登輝如此,陳水扁如此,辜寬敏如此,蔡英文亦如此。
因而,蔡英文如果當選總統,一如陳水扁,將如何以「中華民國總統」的身分,去接掌這個「莊國榮們/蔣為文們」所認定的「中華民國外來殖民流亡政府」?例如,「莊國榮們/蔣為文們」既反對「九二共識」,蔡英文又豈有可能跳出這個綠營及獨派的政治共軛?
另參本館:福佬沙文主義 去中國與俄國化 正名不合法?小龍女神話 2011-05-31 08:59:15
又吹熄燈號 文化總會委員會將解散【聯合報07.11.28 周美惠
成立四十年的文化總會,年底將解散旗下十多個委員會,以及海內外數十個組織,只保留總會。部分委員會,正試圖另立協會以持續命脈。
文化總會秘書長陳郁秀昨天說,該會旗下有十多個委員會,海外也有數十個分支機構,其中只有五個委員會正常運作,其他多有名無實、無運作也無經費,甚至主委都已失聯。
她說,文總成立時,具備階段性功能,在文建會尚未成立前,各部會的經費都會匯整到文總供使用,等到文建會設立後,文總的功能已被取代,近年來已轉型為NGO(非政府組織)。她衡量各種情況,決定要在年底提案解散委員會。
由陳水扁總統設立的宗教委員會、前衛文件展委員會、生命教育推行委員會、廣播文化委員會,則將在總統卸任前後解散。
陳郁秀說,因為歷任總統都曾增加一些委員會,以致組織愈來愈龐雜。經過年底的重組後,未來希望建立委員會隨總統任期浮動的機制。
仍維持正常運作的五個委員會中,中華戲劇研究推行委員會已開會研商組織存廢及變更問題。棘手的是,依法經費有結餘的委員會需將經費繳回總會,待各委員會另 設協會等新組織後,文總再將經費撥還。但戲劇委員會成員認為,總會是否撥還該會現有的一、兩百萬元經費「於法無據」,而感到困擾。
陳郁秀保證,只要該會另成立協會,文總必定早日撥還經費。據了解,戲劇委員會正與台北市社會局協商,將改設戲劇協會。
內容簡介
現在全球正掀起一股「嫌中流」!
作者簡介
黃文雄
思想家、文化史家、評論家。
1938生於高雄岡山,1964赴日留學,早稻田大學商學部學士,明治大學西洋經濟史學碩士,曾任拓殖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以《中國的沒落》一書聲名大噪,從此展開長期旺盛的寫作生涯,獲得巫永福評論獎、台灣筆會獎,作品涵蓋文化、政治、經濟、歷史、社會等。曾任世界台灣同鄉會副會長、日本台灣同鄉會長、台獨聯盟日本本部委員長等。日文著作逾100種,漢文著作逾60種,為活躍於日本、深具影響力的台籍暢銷作家,曾選入日本言論界500名人錄。
主要著述有:
《讀心術與辯說學入門》(2008)
《2008台灣國難?》(2008)
《中國亡黨滅國的宿命》(2007)
《中國應向日本謝罪的九個理由》(2007)
《中國大誤算》(2007)
《中國噩夢履歷書》(2007)
《台灣近未來》(2007)
《陰謀學入門》(2007)
《中國人的本性》 (2007)
《中國入門》 (2006)
《Ka-Ka:華禍》 (2006新版)
《中國食人史》 (2005新版)
《中國瘟疫史》 (2005)
《日本如何締造中華民國?》 (2003)
《台灣人的價值觀》 (2002新版)
《日中戰爭》 (2002)
《國父與阿Q》 (2001)
《中國的沒落》 (1991)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全世界都討厭中國
日益高漲的日本嫌中論
小中華的韓國也嫌中
越南人根深的反中意識
華僑在東南亞也是討人厭
印度忘不了中國的趁人之危
俄國人打從心底不相信中國人
在非洲被視為不速之客
南美洲謹防中國人犯罪
歐洲也怕中國偷渡客
台灣人也討厭中國人
西藏、維吾爾、蒙古等「夷狄」恨中國入骨
第二章 自我本位的中國人
傲慢的中國人
荒誕無稽的中原思想
「中」是中國人僅有的方向感
幻想統一世界的中國人
自我本位的中國人
日本人的世界觀
是「人人為我」不是「我為人人」
跌入萬丈深淵的香港狄斯耐樂園
第三章 中國人唯我獨尊的優越感
非中國人即禽獸的優越感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雜種文化集團
中華思想是安慰中國人精神的猛藥
夷狄者,殲之不為不仁
中國人幻想世界諸文明皆起源於中國
中國人的「托中國之福論」
世界上最聰明民族的自信
95%人類史是中國史
連夷狄也編入中華民族
民族主義的回頭路
民族文化被抹消的西藏
第四章 影響世界的中國毒
散佈疫病的中國
Made in China的仿冒品
吃死人的毒藥及毒菜
中國在世界各地搶奪資源
打擊鄰國的公害污染
大中華犯罪共榮圈
活躍在世界各地的中國間諜
強調「和平」的中國軍擴
華禍是21世紀人類最大的威脅
第五章 死不認錯的中國人
都是別人不對
投機主義的中國人
政治決定如何解釋歷史
中國文人相輕的理由
貽笑大方的中國領土主張
中國人什麼都要和政治牽扯不清
絕對的不寬容
中國利用反省、謝罪
第六章 不相信別人的中國人
中國人的家庭教育從「不要被騙」開始
謊話連篇的教科書
中國人的家族主義
兄弟相殘的中國史
「中國人最講義氣」的神話
50%的貿易契約履行率
在懷疑、狡滑中生存的中國人
倫理道德是畫在書中的大餅
中國人不相信日本人的誠信
中國朋友最危險
孤獨的中國人
欺騙民眾的中國媒體
中國人的原則就是沒有原則
看時間、看地方、看對手
正反兩極的中國人與日本人
第七章 想要就用搶的中國人心理
搶到的就算自己的
一獲千金的盜墓熱
自古以來的匪賊社會
在中國,誰都有可能成為匪賊
易姓革命是國盜歷史的象徵
順手牽羊是之所以為中國人的條件
連日本警察都怕的中國人犯罪
第八章 信仰金錢的中國人
有文化沒精神的中國人
世俗化民族的慰藉
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沒有「神」
中國人無法了解「靖國神社」
威脅利誘才能讓中國人推磨
中國人的「義」要讀作「利」
講到錢就變臉
全民「向錢看」
錢可以買到權的悠久歷史
無法禁絕的貪污
無神就什麼也不怕 2012-05-19 11:07:42
我都忘了
我以前有這麼一篇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kuo7094/3/1279286455/20070209152850
尤其那架台正號飛機 2007-07-08 07:36:53
您想更多了解愛沙尼亞這個新興歐洲聯盟國家嗎?請上我的部落格嘍!我在我的部落格有我自己寫的相關文章喔!也有無拍的愛沙尼亞舊城美美的照片喔!
哈哈 時正時歪的怎麼辦
呵呵 應該是挺嚴肅的議題
怎麼讀起來 這麼好笑
令我想起 時尚流行的<解毒餐>< detox meal >
歪者正之
如此就能
歪歪得正
正正得歪了 2007-05-23 08:17:33
考古大發現:30萬年前華龍洞人是東亞最早向智人演化古人類 2024/12/08 中時新聞網
2024華龍洞遺址學術研討會於12月6日至8日在遺址所在地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舉行,來自中外古人類學研究及相關領域的近百名專家學者齊聚,他們對華龍洞遺址實地考察和深入研討後認為,約30萬年前的華龍洞人是東亞地區向智人(現代人)演化的最早古人類。
據《中新網》報導,華龍洞遺址發掘研究專案領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傑8日在研討會上發佈研究成果,以及2024年華龍洞遺址發掘進展。她說,華龍洞遺址2024年發掘出土11件古人類化石,其中包括1件保存完整的足部蹠骨,以及40餘件石製品、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和3種爬行類化石等。
他說,華龍洞人屬於一種從古老型人類向現代人過渡的古人類,其面部和下頜部已經開始向智人演化,面部扁平、眼眶較高、頭骨纖細化、出現了智人標誌性特徵——下巴的雛形。最新研究表明,華龍洞人是迄今東亞地區呈現出智人特徵最多、年代最早的從古老型人類向智人過渡的古人類。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武指出,華龍洞遺址發現於1988年底。2013年以來,該所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人員進行多次系統發掘,累計發現約20個個體的古人類群體(包括1例較為完整的古人類頭骨)、400餘件古人類製作使用的石製品和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跡的骨片,以及超過80餘種脊椎動物化石。通過同位素測年、動物群組成分析及地層對比等多種方法,確定華龍洞古人類生存時間為距今約30萬年。
目前,華龍洞遺址是繼北京周口店遺址之後,在中國發現的重要古人類遺址,同時包含有豐富人類化石和石製品等人類活動證據,為探討東亞地區現代人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研究材料。
報導說,這次2024華龍洞遺址學術研討會上,包括中國、美國、法國、英國、西班牙、丹麥、日本等19位專家學者應邀作學術報告,並通過華龍洞遺址發展圓桌會議,分享東亞古人類學研究最新科研成果。會議期間,與會代表實地考察了華龍洞遺址及出土化石陳列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