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2 06:12:19阿楨

去中國與俄國化

台獨這下有同志了,何不也趁機去援交一下,挖中國的邦交國。

<波羅的海國家的「去紅軍化」>中國時報 2007.05.11

愛沙尼亞拆除前蘇聯軍隊紀念碑一事,引發它與俄羅斯的關係緊張,而愛沙尼亞此舉可稱為「去紅軍化」,擴大一點說是「去俄國化」,這行動的後果究竟如何,目前還難逆料。而俄國總統普丁已說,這種行為是侮辱自己的人民,因為紀念碑是「獨聯體」(獨立國家國協)團結互助,戰勝法西斯主義的寶貴象徵,褻瀆它就是侮辱自己的人民。
愛沙尼亞與俄羅斯在歷史上有複雜的關係,曾被沙俄併吞,後來獨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德國佔領,後由蘇聯紅軍從納粹手中「解放」,它於一九四○年就加入蘇聯,一九八九年又宣布脫離蘇聯而於一九九一年獨立,曾為獨聯體一員。
這個紀念碑是為紀念一九四四年蘇聯紅軍「解放」愛沙尼亞而犧牲的十三名士兵,他們的遺體也葬於碑下,而這只是象徵而已,事實上在愛沙尼亞的紅軍墓地多達四百五十處,所埋葬的犧牲者有五萬人之多。
愛沙尼亞人口一百卅萬,其中俄羅斯族就有卅萬,愛沙尼亞人認為這紀念碑是俄國人曾統治愛沙尼亞的象徵,而俄國人則認為這是各民族為反法西斯主義作出犧牲以及法西斯主義最後崩潰的象徵。
這兩種意識截然不同,但愛裔人口佔多數,執政者也是愛裔,於是決定要拆除紀念碑。愛沙尼亞當局「去紅軍化」、「去俄國化」的動機當然是無可置疑的,這純粹是意識形態的決定,很難說對錯。
俄羅斯對這行為當然憤慨,外長拉夫羅夫直指這是向俄羅斯挑釁,將有嚴重後果。問題是紅軍公墓不僅在愛沙尼亞有,在波蘭、匈牙利及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中都有,大家都效法愛沙尼亞的話,糾紛豈不更多。
這種事件與美國有關嗎?二○○五年布希在愛沙尼亞鄰國拉脫維亞出席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活動時曾發言稱:「併吞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並導致蘇聯統治東歐,是最大的歷史錯誤之一。」這不是鼓勵東歐不但在現實上,也在意識上反俄嗎?「去紅軍化」與「去俄國化」對照台灣目前的「去蔣化」,有無類似之處?

去中國化 维基百科(另參本館:正名不合法? 再正名
 
去中國化,是指隨著近現代中國的衰落,一度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為蛻除中華文化的至上正統地位,建立本地獨特自主的國族認同、文化及語言的一種政治及社會運動。去中國化通常出自於各地住民自決的獨立運動,為政治領域擴及到文化領域的運動。19世紀以來,中國大陸、越南、日本、韓國、朝鮮、新加坡及台灣都發生過「去中國化」的活動。
  背景
在臺灣,有些運動(主要是臺灣本土化運動、台獨運動、臺灣正名運動等)常被反對者稱為去中國化,而這些運動與「脫漢運動」幾乎無關。這些運動的大規模實施主要是在1990年代後期,尤其是2000年民主進步黨執政以後,開始有了大幅推展。
與越南及朝鮮不同的是,臺灣社會的主體具有漢族血統及其文化傳承,且長久以來通用語言也都是漢語系。臺灣在這運動之前的國族認同,大致為華人認同;而且泛綠的基本價值觀是尊重多元文化,因此許多臺獨支持者反對去除漢文化、臺灣也不可能減少使用國語(漢語,華語)、鶴佬語或客語。把這些運動全部都稱為「去中國化」運動有相當的問題存在;雖然說越南和韓國在去「去中國化」後還有許多傳統文化都還是可以見到中華文化的影子(假如去中國化是要完全去除中華文化,韓國與越南的文化會完全不一樣),但是臺灣所謂「去中國化」的重點在符號、神話及中國認同的去除,以及對抗中國霸權壓迫的反彈,而非文化語言及漢字的消滅。
就「脫漢」而言,台獨支持者認爲,當前的「中華文化」是被政治化了的漢文化[來源請求]鄭成功統治台灣以後,中華文化開始在台灣有官方系統的發展,並跟隨漢人的擴展而生根發展。中華文化在台為相對強勢的文化,加上臺灣原住民並未發展出自身文字(僅有羅馬化的拼音),使得其文化不易留傳保存。
現在,臺灣被政府定義的原住民(尚保有原民文化語言的原住民)佔總人口的約2%,其餘人口基本為漢人,並大致可以分為1949年前遷臺灣的「本省人」(約佔84%,又分為閩南人與客家人,有一定比例具有臺灣原住民(通常是平埔族)血統)及其後代,以及1949年前後隨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及軍隊遷移到臺灣省的「外省人」及其後代(約佔14%)。
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日本統治。日治時期完成了初步近代化,工業及社會有相當發展,臺灣社會在此期間深受殖民母國日本的文化影響。1945年後主權移交中華民國政府。1949年後,由於中國國民黨在與中國共產黨的內戰中失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建立,而中華民國政府則全面退守臺灣,致使大陸與台灣分治。目前,臺灣文化有異於中國大陸,並融入美國、日本、原住民文化的豐富色彩,是富有獨特特色的新型文化。台灣的去中國化運動由政府所推行與「去蔣化」、「去黨國化」、「台灣獨立運動」、「去除中國民族主義」、「臺灣正名運動」內容部份重疊。
  文教的臺灣獨立運動
1.2004年起,政府官方所印製的地圖「中華民國全圖」不再加上政府並未實際統治的中國大陸。(有爭議:現行官方地圖是民國87年版)
2.歷史教科書內容要將中國史和台灣史分開;並將「大陸」改稱「中國」,不用我國稱中國、採用「兩國」取代「海峽兩岸」、「古人」改為「中國古人」等。(將逐步執行)
3.減少甚至停止使用中華民國紀元,改以西元紀年,或以兩者並列。
  去除中國民族主義、中國中心主義、大漢沙文主義
1.不再稱孫中山為「國父」
2.「武昌起義」改稱「武昌起事」
3.漢朝「征伐」或「征討」匈奴,改為「攻擊」匈奴
4.「秦始皇併滅六國,統一天下」中的「統一天下」被刪除
  去除國民黨黨國不分遺跡
1.台北南門黨徽事件(2009年)
2.中正紀念堂於黨外反對運動時期即被稱為「中正廟」
  不同看法
這些運動有激進或溫和的區別,除了非常激進的措施外,其實都跟「去除中華文化」幾乎無關:
  溫和措施:
1.承認國際認同的中國(China)是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簡稱,強調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的簡稱是臺灣(Taiwan)而非中國(China),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分;並最終建立獨立的臺灣共和國。
2.重新定義中國人為國籍從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公民,與種族、文化上的漢人、華人加以區分。並藉由中華民國(台灣)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的概念,以使台灣人不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僅是含有漢族血統的漢人與中華文化素養的華人。
3.以台灣地理做為主體詮釋歷史,而非國民黨乃至於清朝及之前之政權之延續為主體,中國與台灣的歷史連結並沒有中國人宣示的那麼強烈、必須還原之。
4.不再僅把中華文化當成台灣的唯一正統文化,而是發掘舊有或發展新創的本土文化,保留漢(中華)文化精髓,將之融合內化為本地文化的一部分。
5.在語言的使用上,不要把中國當成自己的國家,例如不要使用「古今中外」一詞、改稱中醫為漢醫、改稱中文為華語或漢文。
  較為激進措施:
1.廢除在台一切宣揚「中國文化優越」的圖騰、論述。包括國民政府命名的道路、國營事業、紀念物等等。
2.重新詮釋中國文化在台灣的影響,並努力克服其中對台灣建國造成障礙的因素。例如合理處置國立故宮博物院、甚至歸還文物,最終處理金門、馬祖等未經馬關條約與日治時期現代化經驗,遺留濃厚中國福建省政治符號(如殘餘的福建省政府、福建高等法院廈門分院))(已更名為金門法院)和地方意識的地區。
3.減少中國古代文言文的教學時數,以近代、現代的台灣文學作為國文教育主流。
  非常激進措施:
1.反對鶴佬語中的白話字使用漢字、羅馬字摻雜的臺語書寫法。
2.取消漢語(在中國大陸稱為普通話)的國語地位。
3.大規模的去除漢文化影響,不是只消除或改革其落後不民主的部分。
4.依照基因研究,強調臺灣人不是漢人也非華人;可以剋除「漢人」易與「華人」糾纏不清的缺點,堅定「去中國化」的正當性和決心。依照目前各機構(陽明大學、中央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等)對臺灣人(特別是原住民、平埔族、鶴佬人等)的血統基因研究,臺灣人群主幹的血統和人種與中國大陸的漢人頗有差異,而接近古越人和太平洋南島人群,其基因具有南島、漢人、荷人、東洋等多種成分。原住民族與鶴佬語也具備南島、荷蘭、日本等多種語系的要素。[1][2]
  以下行為被部分人士認為是去中國化,但是否如此存在爭論:
1.研究臺灣人的基因組成。
支持者論點:研究基因組成只是想要知道祖先是誰;而且基於依照漢文化的傳統,臺灣人只知父系祖先,而不知母系祖先;在世界各地的漢民族也是混有許多非漢民族的血統。[來源請求]而事實上,由於人類的文明史始終處在父系時代,因此世界上的所謂「血緣認定」主流都是採用父系。比如,漢人進入江南之後,與當地原住民女子通婚,則產下的子女必定是「父系漢、母系百越」,而顯然,我們應當認為是「漢族殖民了百越」,而不可能是「百越殖民了漢族」。因此,以母系血統來證明台灣漢族異於其他漢族,當然在邏輯上不成立。事實上,由於漢族的四處擴張,漢民族的血統本來就是「父系一脈相承、母系因地而異」的。
2.解構國共兩黨的中國歷史神話與謊言,重新建立更為合乎史實及平民生活的中華歷史觀、並且去除其中種族主義及獨裁者崇拜的部分。
支持者觀點:不應該繼續維持錯誤的歷史觀點;而實際上國共兩黨及其支持者最怕的除了台灣獨立外、就是剝奪他們曲解中華歷史及中華文化的權力,去中國化一詞其實是針對此點而創造的名詞。
3.去除漢文化中,「非常落後」的一部份;去除中國政治文化。
支持者論點:中國過去推行的新生活運動也是相同的目標;在政治文化方面,難道要恢復帝制嗎?
4.降低國高中國文教材中文言文比例。
支持者論點:台灣的國高中國文教材的文言文比例還是比中國大陸高;而且不應該要求無興趣者花太多時間在文言文上,這種要求只是讓學生承受沒有幫助的痛苦、對實用的白話文能力卻有害無益。
5.拒絕使用漢語拼音及被認為是中共發明的簡體字(這不代表完全拒絕簡體字,如台(臺)、体(體)等均可被視為正字,且教育部也說過使用部分簡體字在相關考試時不扣分)。
6.推廣母語教育或將各族群語言(華語、鶴佬語、客家話及原住民語言)都視為國語。
支持者論點:臺灣的鶴佬語、客家話保存很多古漢語特色,推廣母語其實是另類復興中華文化。
7.去除中正路路名,拆除蔣中正銅像,將中正紀念堂改名。
支持者論點:這叫去蔣化、去黨國化、去獨裁化,不是去中國化。而如果把「以負面紀念獨裁者」稱為去中國化,則代表中華文化與民主不相容,那就是建立破壞中華文化的正當性。
  中國大陸的去中國化
中國大陸官方提出台灣「去中國化」的觀點後,也有人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文化大革命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破壞也稱為「去中國化」。「去中國化」一詞的內涵得到延伸[3]。
但這一觀點被大陸許多人(特別是堅持毛澤東思想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學者)認為缺乏中立性。
中國共產黨打敗國民政府,1949年,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借「中華」之名,行去「中華」之實;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簡稱文化大革命或文革)是一場開始於196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治權范圍內的重大政治運動,現在被廣泛認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至今最動蕩不安的災難性階段,常常被稱為「十年動亂」或「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中,中國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遭到毀滅性打擊。祭孔、祭祀軒轅黃帝、祭祖大典等以所謂「封建活動」為名被強迫停止。中共於1976年停止文革,並在其後承認其發動的文革運動為重大政治錯誤,進行「撥亂反正」。
另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文化是變化的,破除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引進馬列共產主義文化,中國文化變新了,並沒有去中國化,而是舊中國變成了新中國。不過也有觀點認為,中國共產黨引進的馬列共產主義文化將傳統的中國文化異化,中國大陸的大學教育的必修課包括西方的馬列主義,而沒有中國傳統歷史文化,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中華民國台灣的大學必修課包括有歷史和國文。
毛澤東思想主張廢除的「舊思想」(「四舊」之一)是指剝削階級的「傳統文化」,而對於千千萬萬受苦的勞動人民的傳統文化,則是大力提倡的。這就好比說,18世紀的法國啟蒙作家用「普世價值」取代歐洲傳統的基督教價值觀,並非是「去歐洲化」,而是歐洲思想文化的更新,是讓歐洲擺脫中世紀的羈絆,邁向文明的新社會。
1980年代初以來,鄧小平集團在大陸開始推行改革開放,仁、義、忠、孝、禮、智、信、勇的傳統價值觀開始復甦。
   越南的去中國化
越南原有當地豐富的文化及語言,只是當地的統治者及高級知識份子曾一度尊中原文化為正本。在政治與教育方面,正式公文與書籍一度僅以漢字甚至漢語寫成,但民間活動一直有其本來的口語及文化。越南的去中國化過程,是法國殖民時期開啟的,以羅馬拼音文字取代漢字的官方地位,而發明並推行本地語言的書面語,以及正式明確地脫離以中國為宗主的附屬國關係。隨著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後,殖民主義者便開始了針對越南的去中國文化運動。以馬列主義為教條的越南共產黨統治越南以後,和中國共產黨引發數次戰爭,越南更加速去中國化的運動。
  朝鮮半島的去中國化
朝鮮半島本來就有跟中原文化相異的當地文化及語言,只是當地的統治者及高級知識份子曾一度尊中原文化為正宗。在政治與教育方面,正式公文與書籍一度僅以漢字甚至漢語寫成,但民間活動一直有其本來的口語及文化。1945年,朝鮮半島擺脫日本統治,在美國的強力干預下,朝鮮的中小學教科書中廢除了漢字,後來又制定了《韓文專用法》,在小學教育中完全廢除漢字教育, [4]朝鮮半島後來成立的韓國的去中國化過程,興起於1980年代的民主化運動以及民族運動,其內涵是全面改用韓國文字,取消使用漢字,大韓航空更改為諺文,首都的中文名稱更從原來的漢城改為首爾(韓文서울的音譯),企圖向世界宣告擺脫中華文化的束搏,並建立獨特的文化與民族。現在的韓國人通常只把漢字應用於專有名詞(國名、地名、人名等)。隨著近年來中國的快速發展以及韓國對傳統文化的推廣,開始有一部分人試圖恢復使用漢字的主張出現,惟成效不彰。
  日本的去中國化
日本和朝鮮類似,原有跟中原文化相異的當地文化及語言,直到大化革新前後,日本吸收了不少中原文化以及漢字,但正式的書寫語也採用漢字仮名混用文。明治維新前後,脫亞入歐論與中國發展落後,社會開始辯論是否廢棄漢字,改用假名或羅馬字的爭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政府於1946年制定了當用漢字表,曾經以最終全面廢除漢字為目的[來源請求]‎‎‎,對漢字的使用數量作出了嚴格的限制。但是在1980年代,當用漢字表被常用漢字表所取代,廢除漢字也不再被當成目標了。除了不用漢字會造成大量同音字詞的困擾外,也可能是因為漢字表已經通行數十年,語言學有了新發展,世界情勢也有所改變,全面廢除變得十分困難的緣故。
  參見本土化
台灣本土化運動
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正名運動
親中國化
親中路線
漢字文化圈
漢字廢止
兩個中國
脫亞論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E%BB%E4%B8%AD%E5%9C%8B%E5%8C%96
 
王岳川:從去中國化到再中國化 (另參本館:中國崛起 《強國之鑑》 論語與中國風
 
    英國撒切爾夫人最近說,中國不會成爲世界超級大國,“因爲中國沒有那種可以用來推進自己的權力、從而削弱我們西方國家的具有國際播撒性的學說。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她從西方中心主義立場看中國,認爲中國的知識體系不能參與世界知識體系的建構,不能成爲知識生産的大國。換言之,即使中國在巨大的經濟崛起中充其量也只能成爲一個物質生産大國,在精神文化生産和創新乃至輸出上仍然是個無需重視的小國。這就告訴我們,西方人不太看重一味地提升物質財富和金錢暴發,而更看重一個大國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和文化輸出的力度。
    在我看來,一個能夠廣泛地影響世界的大國,一定是一個思想家輩出,在參與世界知識體系建構的知識生産中,不斷推出新的整體性思想體系的國度。更直接地說,就是不再拼湊他國的思想文化的百衲衣,而是以中國經驗中國元素建構的社會生活理念和生命價值觀,成就自己文化形象的整體高度和闊度——必須在人類文化價值觀上,擁有影響和引導這個世界前進的文化力量。可以從三個方面透視。
    一,要破除對西方的仰視心理,對西方目前存在的諸多“現代性弊端”加以質疑,對那類缺乏反思地不斷追隨西方現代性,將中國作爲論證西方理論和實現西方思想的工具的做法,加以真切地反省。進而看清美國在物質主義和視覺主義取勝的同時,其不斷衰落的人文教育和不斷滑坡的精神世界導致的人類未來走向的嚴重盲視。換言之,我們必須在西方世界理論熱被視覺化和世俗化消退之後,開始重新在反思層面上重新思考人類文化何處去的大問題。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地交給美國研究者去思考,而我們似乎只能不斷被動接受。這個時代已經結束了。
    二,認清“去中國化”在半個世紀的種種嚴重危害,弄清其根本問題的深層症結之所在。在我看來,“去中國化”現狀隱含了一個嚴重的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橫加幹預的文化政治問題。二戰結束以後,美國的霸權主義開始急速升級,在其不斷幹預下,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開始了“去中國化”的惡性進程。曆史資料表明:1945年,朝鮮半島從日本統治中解放出來,在美國的強力幹預下,朝鮮教育審議會通過了在中小學教科書中廢除漢文全部使用韓文的決議。其後制定了《韓文專用法》,在小學教學中完全廢除漢字教育,僅僅在初高中教一些常用的生活漢字。在樸正熙時代,韓國進一步頒布了韓文專用企劃案,全面廢止了在小學和初中的漢字教育,同時韓國公共機關全面禁止使用漢字。前些年我去韓國,從仁川機場到漢城市裏,幾乎看不到一個漢字。僅僅在幾家中國書畫店鋪看到中國字。韓國的去中國化可謂非常徹底。
    戰後日本投降後,轉身成爲美國的崇拜者。美國要求日本全面“去中國化”,這個千年年來受中國文化恩澤的影響深遠的國家,加速了廢除漢字的曆程——中學課本中很少有漢文詩文,輕視漢字的政策導致了青少年一代對漢字的隔膜,日本年輕學生對漢字和漢字書法日益疏遠。加之其崇拜美國大兵,全日本重視英語的後殖民傾向相當嚴重,昔日的漢字詞彙和日語詞彙正被英語音譯的假名所代替,日語中的英美外來語充斥,日本成功地進行了“去中國化”策略,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日益“脫亞入歐”。
    1945年以後,進行了差不多二百年的越南語拉丁化運動開始加速,曾經“中國化”的越南知識階層開始推進拉丁化文字在越南的普及並成爲正式的越南文字。這種從廢除漢字到全盤拉丁拼音話文字的進程相當徹底,漢字在越南已經被徹底廢除,拉丁字母化的越南文字,成爲這個曾經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的小國的國家文字。
    同樣,新加坡是華人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國家(百分之七十五),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在二戰前一直是大英帝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據點,後經萊佛士努力而逐漸發展成繁榮的轉口港。1942年後被日據三年半後歸英國管轄,1946年英國將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分離出去,充作英國的海外基地和在東南亞勢力的象征。最後,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宣布脫離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通用華語、英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四種官方語言,但政府機構等多通用英語,學校也以英語爲教學語言。可以說,這個華人爲主體的國家重視英語輕視漢語的後殖民景觀比比皆是。
    可喜的是,隨著中國的經濟軍事的崛起,中國的大國地位獲得了西方乃至整個世界的認同。于是中國文化和語言重新獲得了周邊國家的重視。盡管“去中國化”的論調仍不時地冒出來,但整體上“再中國化”已然成爲中國周邊國家逐漸明晰的基本文化戰略。可以看到:韓國從2000年開始恢複使用漢字,並在中小學推行1800個漢字教育;日本也在“脫亞入歐”的喧囂後讓日本學生重新開始學習漢語,每年都有數萬日本學生人接受漢字水平考試;而越南與中國的邊貿十分火熱,漢語也成爲與英語同樣的熱門外語;新加坡政府近些年來主導民衆“講華語運動”,新一代華人使用普通話的現象日益普遍。可以說,新一輪的漢語熱,說明了中國周邊國家對中國未來的信心,中國的發展將帶動周邊東亞國家的發展,乃至世界的發展。   
    但是,臺灣地區所謂“教育部”仍在逆曆史潮流而動,肆無忌憚地興起“去中國化”浪潮,修訂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不僅將教材中的中國曆史文化大量削減,而且將“中國文字”改成“漢字”,“國語文”、“中文”改成“華語文”,“鄉土語言”改稱“本土語言”,凡是有“中國”、“中”或“國”的字樣,都強行拆除取締。這種文化分裂主義的做法同國家分裂主義一樣,是曆史的倒退,必定失敗無疑。
    當今世界性文化重大轉折景觀是:國際間的經濟技術軍事競爭正顯現爲“文化競爭”,或者說那種可見的國力“硬實力”競爭,已逐漸被更隱蔽的文化“軟實力”競爭所遮掩,這無疑是國際文化未來的大格局。對此,我們不可不察!應該把國家戰略的建構和文化外交方略的制定聯系起來,在可持續的文化發展和精神生態平衡中,將東方文化的和諧精神不斷播撒向整個世界,在中國文化的世界化進程中,使中國文化整體創新成果世界化,成爲人類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 
http://www.aisixiang.com/data/detail.php?id=26292
 
從"西方化"到"再中國化"中國當代藝術的文化身份 
 
摘要:中國當代藝術的火熱無法掩蓋當代國際藝術體系的西方化實質,西方化國際藝術體系使得中國當代藝術遭遇合法性危機和發展性危機.在國際文化歷史背景中出現的去中國化,以三大模式改寫了中國當代藝術,使得中國當代藝術體現出了去中國化癥候.以去中國化為代價的西方化消解了中國當代藝術與文化精神的生命聯系.在中國崛起的歷史節點上,中國當代藝術將從去中國化的迷途走向關注中國現實和體現藝術精神的再中國化的精神歷程.置身世界化時代,中國當代藝術再中國化的深拓將引向再世界化的文化實踐,構建中國當代藝術的新的人類精神境界.作者:時勝勛  貴州社會科學期刊 2008, (10)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zshkx200810002.aspx
 
韓國去中國化的尷尬 (另參本館:別再韓國行臺灣不行了
 
最近幾年,中韓兩國之間發生了許多不和諧的事件,韓國人一邊同中國爭領土,一邊爭文化遺產。究其原因,是因為上個世紀開始的狹隘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去中國化走到死胡同後的尷尬所致。
朝韓自古就受到中國文化的巨大影響,特別是其主流文化,無一沒有中華文明的烙印。他們用中文,讀孔孟的書,用中醫。他們照搬中國的官僚體系,建造書院,實行科舉選拔官員,有些甚至直接到中國來參加科舉做官。他們采用中國的風格來建造城池和宮殿,他們的王廷直接采用中國的宮廷樂器和音樂。他們從中國引進佛教和道教。他們采用中國的歷法,過中國的節日……。中國的一切,已經滲透到朝韓人生活的各個角落。
然而,上個世紀初,中國國勢衰落到谷底,中國對朝韓的向心力減弱,又加上朝韓二戰之後狹隘的族獨主義和民粹主義情緒高漲,朝韓於是開始去“中國化”。其中一項就是徹底拋棄中文,完全采用現在的諺文(韓文)。到上個世紀末,中文在韓國報紙上幾乎看不到了。
但漢字已經深深地刻入韓國的歷史和文化當中,總是揮之不去:他們書院和寺廟的對聯和匾額用的都是漢字;歷史記錄用的也是漢字;就是王廷院外大臣站班的腳下石板上都刻有“正一品”這樣的官階漢字;博物館裏凡超過100年的文物上的文字,也都是漢字。看來把報紙書籍上的漢字去掉容易,可把這些文物上的漢字去掉,就等於把韓國歷史也一筆抹殺了。
實際上,漢字在民間更難去掉。我訪問韓國的時候,就見一些公司的會議室和高級飯店,都掛有中文書法和中國風格的繪畫。一家著名公司的會議室裏就掛了一幅“盡人事,待天命”的書法。這可不能理解成象一些西方趕時髦的青年,在身上紋上幾個漢字那麽簡單。因為許多年齡大些的韓國人,還都認識漢字,他們崇尚的不僅僅是好看和獵奇,而是欣賞這幾個字裏所包涵的中國哲學。
我也偶然見到他們在春節期間,祭祖用的是打印出來的漢字祭文。我問那個年輕人懂不懂上面寫的是什麽意思,那個年輕人搖搖頭。我問既然不懂,為何用中文,他笑而不答。我想,這是一個孝順的晚輩,如果他們用諺文來祭祖,使用漢字的祖宗怎麽能認識?
這種看來,棄漢從諺,不僅在現實中弊端多多,還活生生地把現在的韓國和歷史一刀切斷。於是韓國不得不在2000年恢復使用漢字,並在中小學推行1800個漢字教育。現在許多城市的街道和地名都標了中文。外語學校也成了繼英文、日文之外的另一大語言。許多人跨海來中國學習中文和中華文化。
在其它方面,中華文化在韓國的影響到處可見。比如,他們吃飯用筷子,過春節吃年糕,吃包子面條,過端午節,喝中藥補酒。韓語中的一些詞匯則直接取自漢字,如溫度,發音基本相同。姓名和地名更是取自漢字,就連他們的國旗也取自中國的陰陽八卦(只用了四卦)。他們統一編號的國寶裏,以我這個外行人的眼睛,也可以清晰的看出中華文化的影子。中國的文化、哲學、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已經深入到韓國人的骨髓裏去了。去中國化是幾乎不可能了,如果要強行去掉,那麽韓國就將不國了。
在回歸漢字的同時,韓國人還在繼續去中國化,把沿用了數百年的漢名“漢城”硬改成“首爾”。在我同韓國人的交往中,他們總是試圖在一些小的東西上,找出一些韓國特色。比如,韓國的筷子不是方(截面)的,而是扁的,而且多用不銹鋼制造,同中國方竹筷子不同。不知道在不銹剛發明之前他們用什麽。還有,韓國說他們喝湯用勺子,而中國人則用碗直接喝。實際上,韓國人沒有意識到,我們用了數百甚至千年的瓷湯勺是用來幹什麽的。韓國的佛塔為石塔,與中國的磚塔或日本的木塔不同。但他們不知道中國之大,因地制宜,石塔、磚塔、木塔、土塔、琉璃塔甚至鐵銅等金屬塔都有。
我不否認韓國文化有其獨特性,但揀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來彰顯其文化的獨特性似乎很難讓人信服。而在大的方面,韓國的一切又總是同中國文化有藕斷絲連的聯系。韓國近幾十年的經濟成功,使韓國努力在東北亞乃至世界尋找自己的位置。隨著中國的日益強大,加上歷史上和地緣上的原因,使得韓國怎麽也擺脫不了中國和中華文化的影響。這是有極端民族主義思想的韓國人不能接受但又不得不接受的現實,這就是當今韓國人的尷尬。
從去中國化不成到不得不接受中華文化這個現實,對極端民族主義者是殘酷的。於是他們幹脆把事情推到極端,說中華文化是他們的。這就是為什麽把端午節、孔子、中藥和中國的發明都歸入韓國,乃至山東上海都劃進他們版圖的原因。
同中國人爭文化不可怕,說明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但是如果民族主義和島國心態繼續膨脹,試圖把書本上的版圖變成現實,那將是十分危險的。
http://hi.baidu.com/tonjiji/blog/item/47544fc6c6f3eb1e9d163db9.html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麥田出版  2007)
 
本書在關於台灣從殖民地解放後所必然經歷到的文化危機方面之探討,堪稱為台灣史研究上的第一本正式研究專著,也是開拓戰後台灣文化政策研究的先驅之作!
在關於台灣從殖民地解放後所必然經歷到的文化危機方面之探討,本書堪稱為台灣史研究上的第一本正式研究專著。此書透過豐富的史料探討,照片與版畫,以及其他尚未公開的書簡或電報等,綜合性地描繪出戰後初期國民政府進行「文化再構築」的種種實證性計畫,可堪稱意義非凡的研究成果。──北岡正子(日本關西大學名譽教授)
本書實為目前為止有關研究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戰後初期在台從事文化重建過程的一部力作。黃英哲使用前人未曾利用的資料,深刻地、且由不同的角度來分析戰後台灣文化的重建工作,有其見地,是開創之作。作者不只還原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重建過程,同時也敘述台灣本地知識分子在面對排山倒海式的「中國化」與「殖民地文化遺產」時,如何摸索戰後台灣文化的出路。
本書的最重要創見是發現1946至1948年台灣之魯迅傳播的第二次高潮期,以及此次魯迅傳播與當時的台灣文化重建之密不可分的關係。作者的歷史實證研究,清楚論述了魯迅思想對戰後初期台灣社會之強而有力的影響,開啟「魯學」研究新的一頁。──許雪姬(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去中國化」問題是近年來各界人士喋喋不休爭論的課題,但是在檢討此課題時,首先必須回到此課題的原點,即先釐清1945年8月日本敗戰退出台灣後,國府如何對已接受五十年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進行文化重建工作,即「去日本化」」「再中國化」的課題,否則再多的議論也只是空談。
本書不只還原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重建過程,同時也敘述台灣本地知識分子在面對排山倒海式的「中國化」與「殖民地文化遺產」時,如何摸索戰後台灣文化的出路。作者分別從「官」與「民」的不同立場,將戰後初期台灣文化重建之潛在複雜要素清楚的勾勒出來。
本書的最重要創見是發現1946至1948年台灣之魯迅傳播的第二次高潮期,以及此次魯迅傳播與當時的台灣文化重建之密不可分的關係。當時在陳儀政府中擔負台灣文化重建重責的許壽裳,計畫以魯迅思想為理念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作為戰後台灣文化重建的模範。作者的歷史實證研究,清楚論述了魯迅思想對戰後初期台灣社會之強而有力的影響,開啟「魯學」研究新的一頁。
 

上一篇:正名不合法?

下一篇:書同文說同音

阿楨 2024-12-09 02:46:43

考古大發現:30萬年前華龍洞人是東亞最早向智人演化古人類 2024/12/08 中時新聞網

2024華龍洞遺址學術研討會於12月6日至8日在遺址所在地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舉行,來自中外古人類學研究及相關領域的近百名專家學者齊聚,他們對華龍洞遺址實地考察和深入研討後認為,約30萬年前的華龍洞人是東亞地區向智人(現代人)演化的最早古人類。
據《中新網》報導,華龍洞遺址發掘研究專案領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傑8日在研討會上發佈研究成果,以及2024年華龍洞遺址發掘進展。她說,華龍洞遺址2024年發掘出土11件古人類化石,其中包括1件保存完整的足部蹠骨,以及40餘件石製品、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和3種爬行類化石等。
他說,華龍洞人屬於一種從古老型人類向現代人過渡的古人類,其面部和下頜部已經開始向智人演化,面部扁平、眼眶較高、頭骨纖細化、出現了智人標誌性特徵——下巴的雛形。最新研究表明,華龍洞人是迄今東亞地區呈現出智人特徵最多、年代最早的從古老型人類向智人過渡的古人類。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武指出,華龍洞遺址發現於1988年底。2013年以來,該所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人員進行多次系統發掘,累計發現約20個個體的古人類群體(包括1例較為完整的古人類頭骨)、400餘件古人類製作使用的石製品和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跡的骨片,以及超過80餘種脊椎動物化石。通過同位素測年、動物群組成分析及地層對比等多種方法,確定華龍洞古人類生存時間為距今約30萬年。
目前,華龍洞遺址是繼北京周口店遺址之後,在中國發現的重要古人類遺址,同時包含有豐富人類化石和石製品等人類活動證據,為探討東亞地區現代人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研究材料。
報導說,這次2024華龍洞遺址學術研討會上,包括中國、美國、法國、英國、西班牙、丹麥、日本等19位專家學者應邀作學術報告,並通過華龍洞遺址發展圓桌會議,分享東亞古人類學研究最新科研成果。會議期間,與會代表實地考察了華龍洞遺址及出土化石陳列館等。

阿楨 2024-12-07 03:58:07

認證"春節"是中國人的 列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 春節沒了 韓越哭了 2024-12-05
  回應
本来是毫无疑问的东西,结果韩越非要什么正统性,那中国不得不出手申遗了。
台獨金孫台灣國也要哭了,千萬別過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
真諷刺,中國三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居然要去聯合國給外國人認證才能證明是自己,還讓一堆加起來歷史都不夠中國長的搶奪者來爭奪
我們中國是五千多年的文化吧?
外国人认证我们中国只有三千年文化,他们的古罗马,古埃及,想几千就几千年,他们掌握了话语权。
掠奪文化這種套路背後勢力推動的,只不過找泡菜割做馬前卒而已。
韩国泡菜/日本壽司…源自中國
中文也要伸遺,以防被韓越搶走。全世界都稱漢字爲Chinese Character 。
連太極周易也要申遺,韓國國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Yk0U1aVDU

一句「中國台北」恐被陸委會行政處分 宋思瑤落淚自責說錯話 2024-12-05

馬英九基金會邀請奧運金牌桌球選手馬龍領銜的陸生團來台交流,因復旦大學女學生宋思瑤一句「中國台北」引發爭議,陸委會甚至可能祭出行政處分。執行長蕭旭岑,坦言宋思瑤為此事壓力大且自責落淚,感謝多數台灣人給了宋思瑤溫暖,這些綠色玻璃心不能代表台灣人。台灣人是善良好客的,不是都是青鳥跟1450。蕭最後說,兩岸這麼緊張,政治上因為賴清德總統堅持新兩國論,連民間交流都要封殺,難道想要走上烏戰道路嗎?賴清德想要做的就是南韓總統尹錫悅那樣戒嚴,偶像就是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
  相關新聞
賴政府下令軍校改課程,刪中國現代史,縮減國文學分 2024-12-02
  回應
她哪來的說錯話...用詞都有某種習慣性,譬如:我們說總統他們會用領導人,我們說中華台北他們用中國台北或中國台灣.全世界就沒有一個國家叫台灣,我走遍世界各國,多數都寫Taiwan, a province of China(台灣,中國的一省),外國居留證也是一樣,國籍多數都寫China(Taiwan),括號台灣是為了跟中國大陸做區隔,都叫我們中國人(或來自台灣的中國人),因為中華民國就是中國
中華民國簡稱中國,有本事就去正名制憲,不要專搞小動作,民主仍選出了希特勒者流,沉默的台灣大眾應撻伐敏主獨裁,否則後悔莫及.
民進黨想動,卻動不了的《中華民國憲法》裡,台灣歸屬寫得清清楚楚!
傾行政體系之力,攻擊一個20多歲的女生,島國狹隘心態,台灣教育失敗,已被綠營滲透!

阿楨 2024-07-27 07:40:40

中時社論》閩南語改台語 台獨的文化霸凌 2024/07/26

教育部主管的「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將正名為「台灣台語」考試。文化部也已要求各機關,全面檢討修正對外使用國家語言名稱,優先使用台灣台語等。此事已引起學界的嘩然,特別是語言學界,深恐讓台灣變成一個學術上的孤島,鬧成國際笑話,讓人感到丟臉極了。正在此際,賴清德總統日前參加民進黨全代會時也全程使用閩南語致詞,並強調要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引發議論。
如果說,「台語」是一個社會上通俗使用的說法,大家都沒有話講。但是如果要做為「語言能力認證考試」的正式名稱,這將涉及到語言學的分類方法,就必須依照語言學的學術標準正確使用,才具有認證的意義。否則只有台灣自認的台語,在國際上無人知道你意何所指,那就毫無意義。
立委無知可以原諒,但教育部與文化部跟著起舞,這是何其可悲、自甘沉淪的文化教育!
事實上,就算改名叫「台灣台語」也改變不了什麼事。從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多少台灣知識分子為了對抗日本人的同化政策,刻意在民間用「台語」教授古文經典。
抗日的台灣知識分子要以此跟日本的皇民化政策對抗,與台獨所意欲標榜的政治意識,又恰是相反的,那麼,改為「台灣台語」又有什麼意義呢?
即使從歷史語言學的層面來看,也是說不過去的。台灣的語言構成是原住民族的南島語族、移民而來的閩南人、客家人、潮汕人等,再加上1949年遷徙而來的全中國百萬軍民文人所共同構成。而現在還要加上百萬餘人的新住民。他們為台灣帶來新的語言、生活與文化,那是多元包容的開放社會的根基。把閩南語獨尊為「台灣台語」那不僅是一種「河洛沙文主義」,更是對其他族群的歧視。
反智去中 走向愚民社會
民進黨為了遂行其台獨主張,一心一意去中國化,教育部、文化部全然不顧文化的淵源與史實,而賴清德以國家元首之尊不思扭轉這種錯誤的文化認知,反而以意識形態引領如此反智的去中化風潮,令人思之極恐。

李遠(1951年10月30日—),筆名小野,生於臺灣臺北市,作家、編劇。現任文化部部長,曾任中華電視公司總經理、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其在中央電影公司期間參與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