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後現代》
相對於卡羅琳‧考斯梅爾的《味覺》拘謹地以「現代」哲學的方法、替「味覺」論辯,清大外文系教授廖炳惠的《吃的後現代》(廣西師大,2005。原繁體字,台北‧二魚文化,2004。)更能放手地以「後現代」技法,論述吃的「前現代」「現代」和「後現代」。
(由大量出版《氣味》《味覺》《吃的後現代》及前評各種冷門的文化史書,可知大陸的出版界不只在正統學術書上遠勝台灣,連非正統的學術書亦然)
「在前現代,飲食通常是政治、宗教秩序的隱喻:調和鼎鼐。於是飲食具有了儀式的特徵。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當政者是主廚,烹調國家的各種料理, 使之和諧。而宗教的力量也在影響日常飲食,食譜往往與天地、自然、鬼神相關,具有宗教與環境的意涵。一套價值體系在廚房裡烹煮成熟。」
「七到十七世紀,人類進入了現代早期。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風格逐漸形成,川、湘、揚、淮、京、滬菜系各具特色,表現著不同的文化性格,成為地方人文景觀。民族國家也正在逐漸生成,不同的文明逐漸發展出不同的民族菜系,中國菜、法國菜、義大利菜、希臘菜……」
「現代時期的飲食是機械複製。理性化的批量生產,效率很高,但本雅明不愛吃,說那些東西缺少“光輝”。中產階級又製造出了所謂的文明,要吃有吃相。比如怎麼使用刀叉?如何控制嘴巴運動?這套餐桌禮儀,埃利亞斯叫它“文明化”,福柯則稱它“規訓”!」
「而後現代有幾個方面與現代很不一樣,現代主義強調同質性,而後現代強調異質性。
後現代一方面強調全球(化)性的跨國融通,特不同地區的特殊風格加以涵納、滙通、變成混雜的狀態。另一方面則著重傳統與現代食譜的交流,讓傳統能夠獲得新的描述並利用新的科方式。」
廖炳惠就依上述理論基礎,以富有學養但輕鬆的筆調,引學術理論為經,深入淺出串連飲食與文化,構成一篇篇短文,從「前現代」開始談起,談異國美食的歷史,間雜電影、小說,談論目前「後現代」的台灣飲食現象。
讓飲食進步到工業化之前 【大師輕鬆讀 09/06/25摘自《食物無罪》(楨:高貴的前現代
現在的食物供給不虞匱乏,然而大部分的人所吃下肚的,卻都不是真正的食物。愈來愈多的人每餐食不知味,或者草草了事,這不能叫做「吃」食物,而只是在消費「看起來像食物的可食物質」。
那我們究竟應該吃什麼呢?其實我們根本不需要為了知道怎麼吃最好,而去支持或崇拜任何學派,畢竟這些都只是理論,是針對吃西方飲食者比傳統飲食者更易罹患慢性病的經驗現象,所提出的科學解釋。科學家當然有自由對這些現象背後的生物機制提出看法,但不管結論為何,解決問題的方向似乎很一致,那就是別再吃西式飲食了!
■曾祖母看不懂的東西不要吃
為什麼特別講到曾祖母?因為現在不管是母親或祖母,很有可能跟我們一樣已經搞不清楚了。為了安全起見,我們寧可把時間拉遠,拉到現代食品還沒出現的時期。有些營養學家甚至主張應該更往前找,包括早在1960、70年代對於精製碳水化合物提出預警,卻不受重視的英國營養學家約翰‧尤肯(John Yudkin)。他曾經建議大家「新石器時代的人認不出來的東西,那就別吃,這樣最安全。」那麼上超市買東西,要怎麼做才符合上述原則?想像一下你的曾祖母正陪著你推著購物車逛超市,她駐足在乳製品區,拿起一條裝在軟管中的Go-Gurt優格端詳了一陣子,不清楚這到底是食物還是牙膏?又要怎麼吃進嘴裡?
不吃內容複雜的食物商品,除了避免各種化學添加劑、玉米和大豆製品之外,其實還有很多理由。食品科學做出來的東西另外有一個問題,這些商品會欺騙你的身體。人對於以前沒有接觸過的食物,會先用感覺器官評估之後,再傳達訊息給身體其他部分來做適當的回應,可是人工色素、人工香料、合成甘味劑和新式油脂厲害之處,就是讓我們的感官辨認不出食物的真假。所以會騙人的東西,從標示上便看得出端倪,如果只依賴感官,很可能一時不察就吃下去了。
商品中含有(A)陌生(B)念不出來(C)5種以上(D)高果糖玉米糖漿的成分不要吃!
■做真正的雜食動物
不管你吃不吃肉,最好是多吃不同種類的食物,而不只是新出現的食品。超市的東西看起來好像很多樣化,不要上當,其實很多都是來自玉米、大豆和小麥等少數植物的種子類食品。飲食中包含的物種愈多,就愈能攝取到各項所需的營養。不過這是營養主義提出的論點,我要提出一個更宏觀的健康主張:飲食多樣性必須延伸到大地多樣性。縮小現今蔚為主流的單一栽種規模,農夫就不必施用大量農藥或化肥,土地也會較為健康,滋養出健康的動植物,最後受益的還是我們人類。人體健康不是以身體為界線,健康的土地對你的健康也有好處。
■食物買貴一點,吃少一點
法國飲食給我們的啟示,就是用數量換取品質。美國食品系統一百多年來講求數量和價格,並不重視品質。所以大量的平庸食品以超低的價格賣出,一直是市場上的主流。當然不見得百分之百都是如此,只不過從以前到現在一直是這樣,就好像某家連鎖超商喊出的口號,「產品堆高,價格壓低。」
我們不能否認,品質好(指口感或營養價值)的食物總是比較貴(這兩項特色通常有關連)。原因在於這類食物受到特別的照顧,栽種密度也不像一般作物那麼高。在美國不是所有的人都吃得起高品質的食物,這點很令人遺憾,但是負擔得起的人都應該支持高品質食物。這麼做不但消費者自己能得到健康(至少可以遠離殺蟲劑與其他化學品),農夫的健康,以及住在農場下游與下風處的居民健康,也都能免於威脅。
多付點錢吃到好食物還有另一項好處,就是會少吃。「少吃」是大家最不想聽的建議,但有力的科學證據卻告訴美國人,不管有沒有體重過重都應該大幅降低食量。許多做熱量控制的動物實驗,一再顯示少吃可減緩老化並延長壽命;有些研究人員甚至相信這是飲食改變和預防癌症之間最具說服力的關聯性。簡單來說,吃過多食物會促進細胞分裂,更會使癌細胞迅速擴散;少吃的話可以讓分裂的速度慢下來。少吃也能扼止自由基的產生、控制發炎,並降低罹患多數西方病的風險。
然而,「少吃」卻是知易行難,對習於大量廉價食品又缺乏節制傳統的社會來說,更是難上加難。但除了美國社會之外,的確有其他的民族崇尚節制,是值得仿效的。法國人吃東西時分量很克制,吃第2份更是禁忌。沖繩人謹遵吃飯八分飽的規矩,是世上最長壽、最健康的人口。
(法)圖珊-薩瑪 著 布爾喬亞飲食史(2007)
內容簡介
法國布爾喬亞飲食始于中世紀,同期誕生的還有廚具餐具、桌用布品和以新的烹調方法為基礎的布爾亞飲食習慣。16與18世紀,印刷術的發明,外國食品的引進,廚房和餐廳的開闢,促使一種新的生活藝術誕生。這種藝術在19世紀達到高峰,當布裏亞-薩瓦蘭和卡萊姆光大豪華菜肴的時候,人們卻像布爾喬亞一樣飲食。20世紀,女性雜志和菜譜卡片的努力,餐飲指南和家政藝術沙龍的誕生,新的餐具器皿的出現,匯成了波瀾壯闊的飲食現代化運動,使布爾喬亞烹調成為一門人人都可享用的藝術。
《布爾喬亞飲食史》重構了法國布爾喬亞飲食發展史,既概述各歷史時期布爾喬亞飲食與社會的密切關系,也梳理各歷史時期布爾喬亞飲食的每一細節。該書既可視為一部布爾喬亞的生活長卷,也可當作一部法國布爾喬亞史。書中附有各歷史時期的菜譜,錄有不少歷史傳聞,配有大量珍貴的圖片,既富知識性,又輕松好讀。
http://findbook.tw/book/9787536047495/basic
臺灣稻米史
稻,屬於禾本植物之一。臺灣開始種植時間相當早。當時因為地廣人稀,先住民種稻習慣用火耕方式,以火燒山林,闢土墾殖,等地力耗盡後就另外尋找新地墾作,並以種植陸稻為主。水稻則是明末由漢人及荷蘭人所輸入,荷人佔據臺灣期間,獎勵大陸農業移民來臺墾殖,教化土著,從事定居性的農耕,引進耕牛、農具及作物品種,興建埤、圳、池、塘等水利設施,因此奠定了臺灣漢人農業社會的基礎。臺灣稻米生產,經歷漢人、明、鄭、清朝等時期大陸的漢人來臺灣墾耕之演進,在稻田耕作制度上,已建立了一年一熟或兩熟之栽培制度。
「工業日本,農業臺灣」是日本人治理臺灣的主要殖民政策,為了補充日本本土糧食的不足,而對臺灣稻米生產非常重視。而在日本據臺之前,臺灣所栽培所謂的在來種稻米品種約有一百七十五種,大致可分為粳稻和糯稻,但因日據初期臺灣原有稻米混雜不堪,產量低,品質又不好,日本人於是實施品種的改良:第一步是剔除紅米,限定栽培品種數目,並於限定品種中剔除混雜,臺灣栽培之土種屬印度型,不合日本人口味,日本人為改良米質及適應其國內需要,於是自明治32年(1899)起,開始有計畫的引種及試驗,大正11年(1922)確立以幼苗插秧法等日本梗稻栽培要領並予推廣,於大正15年,由當時之臺灣總督伊澤多喜男,指定臺灣生產之粳稻稻米為「蓬萊米」,成為富有歷史之意義之臺灣稻米專用名稱。
日據臺五十一年來,一貫以殖民地經濟政策為手段,盡其剝削搾取之能事,稻米生產幾近半數供其本土消費。所以特別為日本人所喜愛的蓬萊稻致力推廣,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人曾竭力增產,力行產銷統制﹔最繁盛時期,稻米栽培面積達六十八萬一千五百四十八公頃,約佔耕地全面機百分之七十牆﹔生產量最高也可達一千七百七十萬零八千八百零二公石。但自二次大戰以來,農業資源消耗過度,肥料缺乏,勞力不足,再加上水利工程失修,雖積極獎勵推廣,產量還是一落千丈。臺灣光復初期,政府為了迅速恢復稻米生產,先後實施「三七五減租」及「公地放領」政策,並推行肥料換殼制度以增加化學肥供應,並修建農田水利設施,使得總產量高於日據時期的最高產量。但近些年來工商業轉型及國民消費形態改變,稻米生產過剩,政府行稻田轉作政策,所以栽培面積逐漸減少。
臺灣稻米生產在有限的水土資源下,能達成養民與扶植工商業發展的任務,除了相關政策的實施之外 更重要的是稻作品種改良與相關的技術不斷的創新與提昇,如各個農業試驗改良場及育苗中心不斷培育新品種, 農委會亦積極推廣良質米, 如臺灣西部的豐原(葫蘆墩米),西螺 ( 西螺米),東部的池上(池上米)、富裏(富裏米)、吉安(吉安米)等生產的稻米,在本省享有盛名。臺灣稻米生產已逐漸走向精緻化。
http://www.town-all.org.tw/92viewweb/view343/development.htm
古代常德稻米史考略 常德師範學院學報(2001 年) 作 者:陳致遠 謝健
9000年的稻米栽培和生産的曆史,是目前已知我國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地區之一.三代以後,常德的稻米生産經曆了三個重要的發展時期:一是春秋戰國鐵器傳入時期;二是西漢以後牛犁技術推廣時期;三是宋代以後圩田稻作農業興起時期.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nwlxyxb-shkx200104009.aspx
稻>維基百科
稻(學名:Oryza)是草本類稻屬植物的統稱。為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單子葉,性喜溫濕,成熟時約有1到1.8米高,葉子細長,約有50到100公分長,寬約2到2.5公分。稻米的花非常小,開花時,主要花枝會呈現拱形,在枝頭往下30到50公分間都會開小花,大部分自花授粉並結種子,稱為稻穗。一般稻穗的大小在5到12毫米長,2到3毫米厚度。
稻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耕種與食用的歷史都相當悠久。稻的栽培起源于中國,其曆史可追溯到約西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約14000年—18000年。水稻在中國廣爲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現時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主要在亞洲、歐洲南部和熱帶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區。稻的總産量占世界糧食作物産量第三位,低于玉米和小麥,但能維持較多人口的生活,所以聯合國將2004年定爲“國際稻米年”。
稻的分類與品種
由於稻是人類的主要糧食作物,據知目前世界上可能超過有14萬種的稻,而且科學家還在不停的研發新稻種,因此稻的品種究竟有多少,是很難估算的。有以非洲米和亞洲米作分類,不過較簡明的分類是依稻穀的澱粉成份來粗分。稻米的澱粉分為直鏈及枝鏈兩種。枝鏈澱粉越多,煮熟後會黏性越高。
秈稻(Indica rice):有20%左右為直鏈澱粉。屬中黏性。秈稻起源于亞熱帶,種植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生長期短,在無霜期長的地方一年可多次成熟。去殼成為秈米後,外觀細長、透明度低。有的品種表皮發紅,如中國江西出産的紅米,煮熟後米飯較乾、鬆。通常用於蘿蔔糕、米粉、炒飯。
粳稻(Japonica rice):粳稻的直鏈澱粉較少,低於15%。種植于溫帶和寒帶地區,生長期長,一般一年只能成熟一次。去殼成為粳米後,外觀圓短、透明(部分品種米粒有局部白粉質)。煮食特性介於糯米與秈米之間。用途為一般食用米。
糯稻:中枝鏈澱粉含量接近100%,黏性最高。又分粳糯及秈糯,粳糯外觀圓短,秈糯外觀細長,顏色均為白色不透明。煮熟後米飯較軟、黏。通常粳糯用於釀酒、米糕。秈糯用於八寶粥、粽子。
旱稻與水稻的不同
要了解稻,最基本的分法,往往先根據稻生長所需要的條件,也就是水份灌溉來區分,因此稻又可分爲水稻和旱稻。但多數研究稻作的機構,都針對於水稻,旱稻的比例較少。
旱稻又可稱陸稻,它與水稻的主要品種其實大同小異,一樣有秈、粳兩個亞種。有些水稻可在旱地直接栽種(但產量較少),也能在水田中栽種。旱稻則具有很強的抗旱性,就算缺少水份灌溉,也能在貧瘠的土地上結出穗來。旱稻多種在降雨稀少的山區,也因地域不同,演化出許多特別的山地稻種。目前旱稻已成為人工雜交稻米的重要研究方向,可幫助農民節省灌溉用水。
有一說最早的旱稻可能是占城稻。中國古籍宋史《食貨志》就曾經記載,“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為種,擇民田之高仰者蒔之,蓋旱稻也。……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但目前仍有爭議,原因就在於學者懷疑以地區氣候來論,占城稻有可能是水稻旱種,而非最早的旱稻。緬甸有一種旱稻,生長在山坡,被稱為山坡稻,是野生水稻的第二代
人工水稻品種
提到人工水稻,歷史也相當悠久,1973年,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成功用科學方法產出世界上首例的雜交水稻,因此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他經過四年的研究,帶領團隊從世界上幾百個稻種中探索,並在稻種的自花授粉上有了自己的心得。袁隆平認為野稻並不一定全為自花授粉,他在海南島找尋到一種野稻稱為「野粺」,並成功的與現有水稻配種出一些組合稻種。這些組合稻種無法自體授粉,而需仰賴旁株稻種的雄蕊授粉,但產量比原水稻多上一倍。不過最初的幾年,培育出的新稻雖然稻量增加,而且多數沒有花粉,符合新品種的需求,但其中有的卻有花粉,能產出下一代,而且稻量不豐;但袁隆平並沒有放棄,一直到了第九年,上萬株的新稻都沒有花粉,達成了新品種的要求,也就是袁隆平的三係法雜交水稻。
國際水稻基因定序工程
由於生物科技和基因工程技術近年來快速發展,科學家在1998年開始水稻基因組的分析與整理,稱為國際水稻基因組定序計畫(International Rice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簡稱是IRGSP)。主要希望能解讀水稻十二條染色體中的基因密碼,此計劃由日本主持,並有中國大陸、臺灣、南韓、英國、加拿大、美國、巴西、印度、法國等國家與地區加入。在2002年宣布整個水稻的基因圖譜,都已被解讀。並公開在基因圖譜資料庫中,供各國的水稻專家研究。
水稻的基因體是高等生物中基因定序最完整的,科學家辨識出的37500個基因中,包括了數個影響重要農產未來的基因;例如提高水稻產量的基因、改變水稻受光週期的基因等。
稻穀的構造
稻的植物剖面繪圖稻葉在幼年時,跟雜草非常相似,一樣具有長扁型的外觀,農人多依賴稻葉特殊的葉耳與葉舌來區分。葉耳就是稻葉葉環的兩端長出耳狀之物,葉舌則是稻葉葉環內長出的薄膜。稻葉的葉脈是平行的,中央有很明顯的中脈,呈綠色,在中肋,邊緣或尖端有時也會有紫色色素。
稻子的根呈鬍鬚狀,細短而多,隨著稻的成長數量會增多,稻株旁也會不斷長出小枝來。
稻成為稻穗後,一株稻穗約開200-300朵稻花,一朵稻花會形成一粒稻穀。稻花沒有花瓣,也很難看到雄蕊雌蕊,它們都由稻花的內外穎保護著。稻在自體授粉時,雄蕊上的花藥會破裂,花粉相當細小,會隨風力,稻的搖擺,落到隔壁雌粉上頭。與雌粉子房中的胚珠結合,發育而成胚芽,也就是人類食用和攝取營養的主要來源。在胚芽附近,還有漿狀的胚乳會不斷增加,使子房日漸肥大。外觀上則會看到綠色的稻穀上有細毛,稱為稻芒。
由外而內分別有稻殼(穎)、糠層(果皮、種皮、糊粉層的總稱)、胚及胚乳等部分。圖片
稻的生長非常快,最久一年,最快則三到四個月,就能從發芽、開花、完成結實的過成。稻的種子在伸出幼芽的時間僅需兩三天,幼芽抽出第一片葉子,又只需要三天,因此在氣候溫和的地區,一年可種三期稻。農人選稻種時,多會將其泡在水中,輕而浮起的稻種會被淘汰,剩下來的就會培育成稻苗。湄公河下遊,有一種水稻(浮稻)生活在水,葉隨水漲生長,最長有8米,越南人叫魔鬼稻(這種水稻最早由百越中的駱越人種植,在湄公河,紅河,薩爾溫江與伊洛瓦底江下遊)。
稻米生長範圍與產量
稻生長的最北限是中國的黑龍江省呼瑪。但主要的生長區域是中國南方、臺灣,最高可以在2500多米的瀾滄江高原上種植,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南亞、歐洲南部地中海沿岸、美國東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區,中國北方沿河地區也種植稻。也就是說,除了南極洲之外,幾乎大部份地方都有稻米生長。
在2003年統計,全世界的稻作產量高達5億8900萬噸。在亞洲就有5億3400萬噸的產量。而全世界稻田總面積可達150萬平方公裏。目前,最大的稻米出口國為泰國。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農業統計資料庫,2005年各大洲稻米產量如下:
地區 稻作面積(公頃) 生產量(稻穀,公噸)
全球 153,511,755 614,654,895
非洲 9,130,990 18,565,960
亞洲 135,657,614 556,018,828
歐洲 565,249 3,235,900
北美洲與中美洲 2,061,010 12,431,243
大洋洲 58,300 451,300
南美洲 6,038,592 23,951,664
資料來源:農業統計資料庫
而各主要產稻國家的產量如後:
國家 稻作面積(公頃) 生產量(稻穀,公噸)
孟加拉 11,000,000 40,054,000
中國 29,300,000 184,254,000
印度 43,000,000 129,000,000
印尼 11,800,901 53,984,592
日本 1,680,000 10,989,000
泰國 10,200,000 27,000,000
美國 1,352,880 10,012,190
資料來源:農業統計資料庫
耕種方式
稻米的種植技術,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國發明的。傳說中是神農氏教導人們如何種稻。
目前稻的耕種除傳統的人工耕種方式,亦有高度機械化的耕種方式。但仍不失下列步驟:
1.整地:種稻之前,必須先將稻田的土壤翻過,使其鬆軟,這個過程分為粗耕、細耕和蓋平三個期間。過去使用獸力和犁具,主要是水牛來整地犁田,但現在多用機器整地了。
2.育苗:農民先在某塊田中培育秧苗,此田往往會被稱為秧田,在撒下稻種後,農人多半會在土上灑一層稻殼灰;現代則多由專門的育苗中心使用育苗箱來使稻苗成長,好的稻苗是稻作成功的關鍵。在秧苗長高約八公分時,就可以進行插秧了。
3.插秧:將秧苗仔細的插進稻田中,間格有序。傳統的插秧法會使用秧繩、秧標或插秧輪,來在稻田中做記號。手工插秧時,會在左手的大姆指上戴分秧器,幫助農人將秧苗分出,並插進土裡。插秧的氣候相當重要,如大雨則會將秧苗打壞。現代多有插秧機插秧,但在土地起伏大,形狀不是方型的稻田中,還是需要人工插秧。秧苗一般會呈南北走向。還有更爲便利的抛秧。
4.除草除蟲:秧苗成長的時候,得時時照顧,並拔除雜草、有時也需用農藥來除掉害蟲(如福壽螺)。
5.施肥:秧苗在抽高,長出第一節稻莖的時候稱為分蘗期,這段期間往往需要施肥,讓稻苗成長的健壯,並促進日後結穗米質的飽滿和數量。
6.灌排水:水稻比較倚賴這個程序,旱稻的話是旱田,灌排水的過程較不一樣,但是一般都需在插秧後,幼穗形成時,還有抽穗開花期加強水份灌溉。
7.收成:當稻穗垂下,金黃飽滿時,就可以開始收成,過去是農民一束一束,用鐮刀割下,再紮起,利用打穀機使稻穗分離,現代則有收割機,將稻穗捲入後,直接將稻穗與稻莖分離出來,一粒一粒的稻穗就成為稻穀。
8.乾燥、刪選:收成的稻穀需要乾燥,過去多在三合院的前院曬穀,需時時翻動,讓稻穀乾燥。刪選則是將癟穀等雜質刪掉,用電動分穀機、風車或手工抖動分穀,利用風力將飽滿有重量的稻穀自動篩選出來。
9.免耕抛秧法現在人工種植水稻的一種新方法,可以省去整理土地的苦累。主要思路就是只對土地進行除草,而秧苗是用秧盤進行育苗。不過,只能適用於水田。由於免去了對土地的整理,而且抛秧也比插秧要快很多,因此可以大幅度減輕農民的勞動負擔。
稻米收成
在不同的地區,稻米一年中收成的次數也是不同的。在東南亞、中國華南地區及臺灣等緯度較低的地區,稻米一年能收成三次;中國長江流域一年能收成兩次;而在中國北方、朝鮮半島、日本等緯度較高的地區稻米一年只能收成一次。在湄公河下遊,兩年可收成七次。
此外,稻米收成有時會因為一些天災或動物而造成歉收。天災方面包括河水泛濫、洪水暴雨、乾旱和山火等。而造成禍害的動物則主要為福壽螺、老鼠和蝗蟲等。
稻米的營養
稻米的營養價值並不高,其主要營養成分是:蛋白質、糖類、鈣、磷、鐵、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
加工後米的種類
精製度不同的米稻成熟之後結穀,稻穀去皮之後就成為了米。也就是今日大家在商場、市場看到的商品。米的種類也相當多種,而且不限於地區販售,因此在中國可能也會吃到泰國米,在日本也會吃到臺灣出產的米。此處將米的種類以加工過程做簡單區分;稻的品種也會影響米的種類。
糙米:稻谷去除稻殼後之稻米,保留了八成的產物比例。營養價值較胚芽米和白米較高,但浸水和煮食時間也較長。
胚芽米:糙米加工後去除糠層保留胚及胚乳,保留了七成半的產物比例,是糙米和白米的中間產物。
白米:糙米加工後去除糠層,去除胚及胚乳,保留了七成的產物比例。市場上最主要的類別。
預熟米(改造米):將食米經浸潤、蒸煮、乾燥等處理。
營養強化米:食米添加一種或多種營養素。
速食米:食米經加工處理,可以開水浸泡或經短時間煮沸,即可食用。
有機米:水稻栽種過程中,不施用化學合成農藥及化學肥料,採有機式(以天然萃取物或浸泡汁液防治病蟲害、施用有機肥料等)管理,種植生產的稻米,經加工所得的食米。
免淘洗米:不用淘洗就可以直接煮成米飯。
稻的種類與米的種類的關係
在很多時候,稻的種類與米的種類是一致時,習慣稱「某某米」,而非「某某稻」。例如稱「印度香米」,而少稱「印度香稻」。但也有些時候,米和稻不能混為一談,原因是同一種稻,可能精製出不同的米。例如臺灣日治時期的在來米,原本是秈稻同為一談。蓬萊米,則是粳稻的代名詞。但時至今日,在來米與蓬來米又各自發展出相當多品種,有些學者遂建議不能再混為一談,應在最基本品種時,使用秈、粳的稱呼較為妥當。
參看:稻的分類與品種
稻米的烹調
米飯是歷史悠久的世界性主食之一
一碗白粥配些肉鬆酸菜,是許多亞洲人的早餐
叉肉瀨是香港當見的食品,常見於茶餐廳及燒味飯店[編輯] 飯與粥
稻變成米之後的烹調方式相當多種,但基本上可依煮出來後的含水量來分類,最簡單的有以下兩種:
飯:一杯米加一杯半到一杯的水,煮出來的米適當的膨脹,裡面全熟,且整鍋不留水份,就是飯。
粥:一杯米加三杯水,煮出來的米軟爛,邊緣模糊,膨脹的比原來大三四倍,且整鍋還有相當多的水份,就是粥。
五花八門的米食
條類米製品
一般由米磨成粉再加工製作而成麵條或麵線的形狀。部份於製作過程已煮熟,所以煮食時以滾水燙熟即可食用。
米粉:歷史悠久,可追索至魏晉南北朝的食品。當時中國南方盛產稻米,而米粉因攜帶、食用方便而流行,有湯米粉及炒米粉等吃法。
米線:與米粉相似,但作法不同。以中國雲南的過橋米線為源,亦最為著名。
餌絲:中國雲南食品,沒有米線的滑溜。一般滇西和滇西北人比較愛好吃餌絲,而滇東滇中一帶比較喜歡米線。著名的餌絲是騰衝餌絲。
金邊粉:金邊是柬埔寨首都的名稱,現時金邊粉也成為越南菜和泰國菜的一部份。
檬粉:檬粉形狀與中國的米線一樣,在越南語中是米粉的意思。以撈檬粉較為著名。
賓海:越南美食之一鮮銀絲米粉繞成薄片形狀,用生菜,香菜草,花生米,烤肉,甘蔗蝦等包起來蘸魚露吃,著名賓海拼盤有烤肉,烤海鮮,蔗蝦,春卷,一次可以品嘗多種越式美食‧
酹粉(俗寫作瀨粉):中國廣東地區的食品,經常伴叉燒和燒鴨等燒味,如:叉燒瀨,賓巾 Banh Canh 在越南語中是瀨粉的意思 。
河粉(或稱沙河粉):源自中國廣州沙河,最著名的為乾炒牛河及生牛肉沙河粉。河粉亦在東南亞相當普遍, Pho火 在越南語中是河粉的意思。
粿條(又稱粄條或粿仔條):泰國米製品,與河粉相似, Hu tieu 好雕 在越南語中是粿條的意思。
加工類米製品
此外,還有加工成各種糕點或小吃食用的,如:
鍋巴:煮飯時鍋底微焦,全乾的部份。炸鍋巴來做菜,也相當有名。四川菜中就有一道鍋巴肉片。
米香(華南地區稱米通,又稱爆米花):不加水,只用高溫使米膨脹。一般以混合糖的製法為主,近年亦有朱古力、花生味等口味。參看:爆米香的製作過程
米花糖:與米通相似。一般以棒狀或條狀售賣。
米糕:參看:南方澳廟口米糕
米餅:包括雪米餅、香米餅、仙貝及嬰兒吃的牙餅等。
米菓:日式米餅。把剩下的米,搓成塊狀拿去炸,之後加上海苔粉。
腸粉(又稱拉腸、布拉腸、豬腸粉):廣東小吃,傳統以碎肉、魚片、蝦仁為餡。也是港式酒樓常見的點心,一般常見的以鮮蝦腸粉、牛肉腸粉和叉燒腸粉為主。香港傳統粥店則會提供炸兩滑腸粉,是在腸粉內包上油條;粥店也有淨腸粉,也是一種街頭小吃,經常配以甜醬、辣醬、芝麻食用。
蘿蔔糕:中國南方的菜色。將蘿蔔切絲後混入米漿蒸製成的料理。
粿:甜粿、芋粿、紅龜粿、草仔粿、菜頭粿、碗粿、發粿,常為民俗祭祀食品。
壽司:(日語平假名:すし,sushi,也作“鮨”或“鮓”)傳統日本食品,主要材料是用醋調味過的冷飯(簡稱醋飯),再加上魚肉、海鮮、蔬菜或雞蛋等作配料。
其他:
米苔目、麻糬、竹筍包、豬血糕(又稱為米血或米血糕)
糯米食品
糯米(中國北方又稱江米):是一種黏性較高的米。
湯圓(中國南方稱湯圓或湯糰,北方多稱元宵):是一種中國節日的食物,一般在元宵節前後入湯或糖水裡拌吃。湯圓煮後湯比較清,元宵煮後湯比較濃,因此喝湯如同喝糯米面粥。
糍粑(朝鮮、韓國稱打糕,日本稱鏡餅):以煮熟的糯米飯入石臼以木棒捶打而成,廣泛分布于東亞各地。中國[如:湖北孝感]也有.制作完成後就在水裏保存,防止裂開.可存放半年或更久.烹制時可用油煎,火烤,爆炒等.變軟後浸入打散的雞蛋再烹制效果更佳.
糯米雞及珍珠雞:一種中國廣東點心,糯米雞由於份量較多較易飽滯。因此,近年數十年的廣東酒樓推出材料相同,體積卻只有幾分之一的珍珠雞。
糭子:中國端午節傳統的食品,相傳粽子的發明與古代中國詩人屈原投江有關。粽子使用箬竹葉或蘆葦葉包裹糯米或黃米和其他輔料如棗、豆沙、火腿等,隔水煮熟而成。
筒仔米糕:臺灣各地的糯米類小吃,與油飯類似,但卻是在竹筒或鐵罐中炊煮而成,口味濃郁。
年糕:中國各地均有不同口氣的鹹甜口味年糕,以糯米粉制成。(所謂日本年糕和朝鮮年糕,實際上是打糕)
糯米腸(又稱米腸):一種結合香腸和糯米的小吃,將調味後的糯米塞入洗淨後的豬大腸,成為攜帶方便的糯米腸。
黑糯米食品:黑糯米又稱紫米,常被用於冷熱甜品中,而其營養價值也較高。
酒釀(又稱醪糟):用糯米飯加入酒藥(由米和食用真菌製成)發酵而成。另一普遍吃法是加入湯圓成「酒釀湯圓」(又稱酒釀丸子)。
糯米糍:用糯米粉團,通常會包入豆沙或蓮蓉的餡料
糖不甩 :用糯米粉團,沾上糖漿、花生碎和芝麻
其他:
糯米糕、糯米卷
用米做成的飲料
用米做成的飲料有相當多種:將米炒製後做成的米茶和糙米茶相當有名,而當中米酒可能最為大眾所知,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出産的三花酒、浙江省出産的加飯酒、黃酒、女兒紅、四川甜米酒都是用稻米釀制的,部份酒類亦有以糯米釀成的。米酒也是臺灣家庭料理不可或缺的要角,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甚至還曾引起米酒搶購潮。此外,屬日本米酒類的清酒,其國際知名度也相當高。米漿則是一種冷熱皆可的飲料,製法與豆漿相似,一般是將米浸泡5、6個小時,將米炒過與芝麻等再加水及糖煮沸而成,米漿也是河粉、腸粉等的製作程序之一。此外,有些啤酒的副原料中也有米。
米的額外功用
稻米經加工後也可像麵包糠一樣作為油炸粉之用,而將一團飯粒放進冰箱後可拿來吸掉熱油中的油渣。除了食用方面的功能外,也對果物有催熟作用,將生果放在米缸中可以令其更快熟透。米對美容也有許多幫助,稻米糊就是一種保養品,而稻米磨成的粉末則可製成蜜粉,均對滋潤和護膚有美容功效。煮熟的米具有很大的黏性因此也曾被用作漿糊。
稻的副產品
稻糠盡管種稻是為了要吃米,但在歷史悠久的演化下,稻米還有很多對人類有貢獻的經濟作用,如米糠就是其一,米糠是米的皮層,可以榨油。在日本,米糠油被視做一種美白聖品。此外,米糠也能醃菜,甚至單獨成為一道菜,就叫做炒米糠。據科學家研究[來源請求],米糠的營養價值也相當高,除含有稻米中64%的營養,還含有90%以上人體需要的營養。除米糠油外,米糠蛋白和米糠營養素都是科學家研究的主要方向。因此目有許多保健食品,生活用品中都強調它們有新鮮米糠的成份。
與米糠類似的還有稻糠,也就是稻穀的殼,它是動物飼料的重要來源。也被運用做建築材料,許多亞洲鄉下的傳統泥屋,如中國客家村落中的圓型土樓,材料中就有稻糠。現代社會中,稻糠也被試用在水泥混合材上,或是用來生產植酸鈣、肌醇。
稻草也是另一個相當有特色的經濟副產品,用途相當多。除供牛羊等牲畜食用,以稻草編成的草繩、草鞋與簑衣,是許多農人的必備品。早期也有許多房子是以稻草做屋頂。利用稻草編織出的工藝產品,也相當常見,如草席,草帽等。在稻田中最常見的還有戴著帽子,用來嚇阻鳥群的稻草人,是早期農村相當常見的景觀。
然而今日由於機械化器具引進,牲畜減少,塑膠生活用品也處處皆是,因此稻草的用處急遽減少。許多農民收割之後,會在田中以焚燒的方式來處理大量稻草,但同時製造空氣污染。以目前的社會型態,最好的處理方式是就地掩埋稻草,除不會製造空氣汙染外,尚可加強土壤的養份。據臺灣農業改良會研究,在排水良好的稻田中,就地掩埋稻草,能對第一期作水稻增產 10%;排水不良的田中,每年都掩埋稻草的話,第四年以後,就可增產約 5~8%;研究資料也顯示,三年中每年都掩埋稻草,會讓稻田土壤有機質含量自 2.1%增加至 2.7%,同時田中的磷、鉀、鈣、鐵、矽含量也都會增加。
各國稻米的文化與歷史
世界上所有的種植稻都是亞洲栽培稻。而亞洲栽培稻又起源于野生稻。在過去,西方學者通常認爲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是起源于印度到中國雲南一帶。自從1970年代浙江河姆渡遺址的七千年前稻谷的出土,以及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湖南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距今約14000年—18000年的古栽培稻後,證明稻的起源就是中國。
稻與中國
相傳神農氏教會農民種稻的技術中國古代的時候,小米(粟)也很重要,但在3000多年前,稻是中國人的主要糧食,時代約在商朝,當時稻這個字,只有類似“臼”字的字形,後來周朝種稻較為普及了,就加上了如稻穗挺立般的“禾”字。在金文當中,臼的上面加上了“爪”,形如迎風打稻,用手舂米。圖片
至於「米」字在甲骨文中,原先只有六直點,上下三點,代表著米粒。後來將中間的點連起來,用以表示放米的架子隔板,就成了「米」字。而東漢許慎在其著作一本關於漢字的解說書《說文解字》中說到「米,穬粟實也。像禾實之形。」,後在漢字中也有將「粟米」稱為「小米」,「稻米」為「大米」。
透過文字可以看出中國種稻的歷史相當悠久是無容至疑的,但有不少學者依然希望找出最早的水稻或旱稻品種,中國有很多考古地點曾陸續發現了一些早期的稻穀。如1995年在中國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裡,發現了四粒黃色的稻穀,測定年代為公元前一萬年前,據知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穀。此外在長江下遊河姆渡也曾出土有約7000年前的稻種殘留物;廣東英德出土的約一萬年前的人工栽培的水稻矽質體。中國的古稻有些甚至被科學家拿來重新種植,並加入雜交稻的品種當中。[來源請求]
目前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產國家,佔全世界35%的產量。在中國的南方主要生產秈稻,北方生產粳稻。如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內容就包括環繞的麥穗(嘉禾)。
中國南方俗稱稻爲稻谷或谷子,脫殼爲大米(多爲白色,但亦有淡紅色(如胭脂米)、淡綠色(如碧粳米)和紫色(如雲南香米)甚至黑色的品種。),煮熟的大米中國北方稱其爲米飯,中國南方稱之爲白飯,香港亦有俗稱靚仔(源自潮州話)。
近年來中國積極對水稻和旱稻進行研究,還發展最快的雜交稻米研究中心以推動中國農業來解決和幫助經濟、糧食等問題。雲南的西雙版納還保留了數種野生水稻,這裏的水稻是全世界水稻的始祖。
稻米與中國的成語及諺語
如說稻米有稻米文明的話,中國人最常打招呼的是「你吃飯了嗎?」,可能就是稻米文明的最佳代表話。自古便有開門七件事之說:「柴、米、油、鹽、醬、醋、茶」,足見中國人視米為主食之重視程度。而唐朝詩人李紳所寫的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今日也成為朗朗上口的唐詩之一。
其他諺語: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是靈巧能幹的婦女,沒米也是做不出飯來的。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條件,很難做成。
「一樣米養百樣人」:意思為吃同樣的米,卻養活了不同性格、不同際遇、不同身份的人來。比喻社會上各形各色的人都有或指家庭裡各人的吃的都一樣,卻性格各異。
「一物治一物,糯米治木蝨」:以糯米能沾著木蝨來喻意萬物相生相剋。
「食鹽多過你食米」:意喻經驗比他人豐富。
「吃米不知米貴(價)」:可比喻一個人對周遭事物的不了解。
「偷雞不著蝕把米」:意喻貪心得不到好處還要受害其中。
[
稻米與中國的風俗
中國風俗中,夫妻如生下男孩,滿月時要贈送油飯給親友,以茲慶祝。中國自古便是農耕國家,當中不少民族以稻米為日常主食,因而有舉行慶祝稻米收成的慶典。如高山族便喜將稻米煮成飯,或把糯米蒸成糕與米粑慶祝各種節日或來賓。漢族在農歷新年時吃元宵(湯圓)、年糕及蘿蔔糕;在端午節吃糭等習俗。
稻與日本
日本米大部份以粳稻為主,而黏性較大和外型圓短則較像糯稻,卻非常適合需要黏度的日本傳統食品「壽司」的製作。水稻的種植方法是在西元前3世紀傳入日本的,當時是日本的繩文時代(亦有是彌生時代中期之說),科學家化驗炭化了的稻穀和米,從殘留在土器上的痕跡等得到了這方面的數據。但今日學者對於日本的水稻從何地傳入的起源仍有所爭議,有資料指向是先由中國大陸傳入朝鮮半島,之後再將水稻及相關農耕技術傳入九州北部,最後再流傳到全國各地;亦有另一說法支持是從中國大陸的江南經臺灣、琉球再傳到九州南部,此後再廣而流行全國。不過,這二個見解都被認為是從中國大陸慢慢傳到九州再傳到中國地方、四國地方、近畿、中部、關東、東北按順序再擴大到周邊的日本地區直至全國。日本的稻米是江南類型,與朝鮮的不同。
在日本歷史中,彌生文化當中的水稻經濟,導致日本的貧富分級開始,也使農村成為政治集團的種子,隨之衍生出日本的信仰、禮俗。因此水稻在日本歷史中,是經常被提起的。而日本更是東亞文化圈中,最喜歡吃年糕的民族,去到一種信仰的階段。年糕是由糯米製造,大和族也像糯米一樣抱團,日本人的民族性與精神結構也是農民式的,不關心水稻種植與水田種植以外的事情,他們也不斷同化其他登陸日本的人,成為說日語的水稻種植民族。
日本可能是少數有發行以稻米為圖案的錢幣的國家(舊式的五元日幣),目前日本是世界第九大稻米生產國,國內約有230萬稻農,由於地小人稠,每稻農分到的稻田面積僅有0.8公頃。在日本,90%以上的米都內銷,售價也不斐,而且日本米一般一年只有一次收成,但日本人喜歡吃本國產的日本米。也由於稻農幾乎都高度機械化,減少了人力流失的問題,使得日本的稻米一直都能自給自足。
在日本除了食用的米外,酒、年糕、糖、點心、醬汁、醬油、醋等食物也以稻米為製作原料之一。而傳統的日本人喜歡以米飯作早餐,近來年輕一代才漸漸被麵包等食品取代。日本也有很多大街小巷以米命名。
日本也有新年時吃日式年糕的風俗。此外,在日本傳統上,少女第一次月經後,家人會煮紅豆飯以慶祝少女已經成長而擁有女性的特徵。
稻與印度
印度產稻的歷史也相當悠久,在總人口中約有65%是以稻米為主食,由於印度的溫和氣候相當適合水稻生產,也使該國成為了最大的水稻栽培區,稻米生產量近年超過越南而僅次於中國,以在西孟加拉邦、北方邦、中央邦、奧裏薩邦和比哈爾邦都以產稻為主要經濟。印度的稻米之王稱為「印度香米」(Basmati),出產於印巴交界地區,特色是形狀細長,具有濃郁的米香。在1997年,美國稻米科技公司(Rice Tec Inc.)曾將此米的基因與美國長秈米品種雜交,改良出新米,並以「印度香米」之名,加以專利權保護,導致原種植印度香米的農民,都必須向此公司付出高額的專利費。此案曾引起國際討論,最後判定美國稻米科技公司不能以「印度香米」名義出售他們的新米,而改以「超級印度香米」來銷售。
稻與泰國
稻米是泰國主要的出口品,是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國,亦是當地人的主食之一。農耕節亦是當地主要節日,當中的耕田播種儀式最為重要,以期盼五穀豐收。最早的稻米遺骸在泰北與雲南發現,大約是在公元前3500年時所種植。
稻與法國
阿爾稻米節(la Feria du riz)是法國阿爾勒當地慶祝稻米收成的節慶,在每年九月中旬一連三天舉行。慶祝活動包括選出「稻米皇後」、花車巡遊、鬥牛、喝水果酒、吃西班牙式海鮮飯等。「稻米皇後」被選出後,會於隆河順流而下搭乘著大型的平底船,然後接受河畔兩岸大家灑下的稻米。
稻與美國
國際稻米節(International Rice Festival)是位于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克勞利市一年一度慶祝稻米的節日,在每年十月的第三個周末舉行。它是路易斯安那州曆史最爲悠久的農業節日,也是美國最大的農業節日之一。第一屆稻米節舉辦于1937年10月5日,從那時開始,超過七百萬人參與了這個年度盛會。節日期間共有兩場遊行:第一場是兒童們的遊行,在星期五;第二場是總遊行,在星期六。同時舉辦的有米飯烹飪大賽、吃飯比賽、farmers' banquet和the Queens' Ball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會場附近和主幹道上還會有從早到晚的娛樂表演和工藝品展覽。
稻與馬來西亞
豐收節是馬來西亞卡達山杜順族的傳統文化,為稻米豐收而設的感恩慶典,當中有選美活動及文化舞蹈等風俗。
參見
國際稻米年
各國的米料理列表
知名稻米品種列表
水稻種植業
穀牛
米粉
參考資料
《2004:國際稻米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act Sheets on How to Grow Rice,國際稻米研究知識庫
《中國稻米耕種》,AN Zhimin
《米飯的歷史》,禦米飯網站
《稻屬分類的現狀及存在問題》,植物分類學報
Jahn, GC, LP Almazan, and J Pacia. 2005. Effect of nitrogen fertilizer on the intrinsic rate of increase of the rusty plum aphid, Hysteroneura setariae (Thomas) (Homoptera: Aphididae) on rice (Oryza sativa L.).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34 (4): 938-943.
Rice Research in South Asia through Ages by Y L Nene, Asian Agri-History Vol. 9, No. 2, 2005 (85–106)
外部鏈接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稻米國際稻米研究知識庫
玉蟾岩與古稻作文化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全球暖化對稻米的影響
大米營養價值剖析
大米的營養食用藥用及保管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8%BB
麵食文化發源地
天下面食,盡在三晉。傳說上古時期就有炎鞭百草,稷教稼穡,出現了華夏第一餅——堯王餅,後來有“煮餅”、“湯餅”、“冷淘”,由此而傳,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面食文化。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兩次來到山西,將山西面食帶回意大利,此後山西面食開始遠播世界各國。山西面食的發展和傳播,不僅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發展的重要標志,而且在世界飲食文化史上也獨領風騷。
面道,即山西是中國面食的發源地和傳播中心。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面食在山西,爲世界所共認。山西作爲世界的小雜粗王國與面食王國,爲業內所稱道。江南餐飲集團創造性地策劃並成功承辦了兩次中國太原國際面食節,揭開山西面食文化發展的新篇章。
位于全晉會館一樓的全晉面道館,薈萃著中外面食與文化的精粹。以精美工藝品展示的面道十九品,反映了面道的曆史淵源、傳播與沈澱,凝聚著面道的精神與氣韻。還有蕎麥坊,是以蕎麥爲主的山西雜糧現場制作工藝與面食展示區,是山西特色與日、韓工藝的結晶,構成了動靜相宜的中餐面食精品博覽圖景。在夾層的“面蛋”(面道閣樓)內,有青少年聚餐的少坊,現場的面塑制作表演與互動相交融,在輕松歡快中傳承著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澱。
面道館內有許多不同的藝術雕塑:炎鞭百草、後稷耕耘、景象萬千、堯王石餅、龍銜嘉禾、黍定黃鍾、中條周粟、羲餅傳情、孔明饅頭、玄宗寶線、慈禧禦點、都一處龍、元湯削面、蘇味道餅、汩羅鮮粽、撥魚貓耳、洪福齊天、面道十九品,反映了中華面食的起源、傳播、沈澱和在人類文明發展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反映了源遠流長的面食文化,不斷從曆史走向未來,從山西走向世界!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7032483.html
麵點發展概況 工業技術研究所傳統食品組 組長周清源
中國的麵食文化和菜肴的文化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高超的技藝,是中國飲食技術的重要組成,也是老祖宗留下來最珍貴的文化資產,因此我們要去珍惜它保存它、更要去發揚它。
中國麵食的演進與發展史的原由,必需先從麵食的原料”小麥”開始,沒有小麥就沒有麵食,所以我們就從”小麥”進入中國麵食的歷史文化。
一、小麥的演進
遠古時代,我們的先民不懂得漁、牧、農業,過的是生吞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自從發明用火之後,才將生食變成熟食,因而擴大了食物的來源,到了神農氏時代,教民食五榖,因而學會了種植榖、麥之技巧,也因此更加重了榖、麥等五榖的重要性。
〞麥〞是我國古老的栽培榖物之一。根據考古資料得知,遠在距今七千年前左右,於仰韶文化時期,於現今河南省陜縣東關廟底溝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麥類的遺蹟,可見在史前我們的祖先已開始食用”麥”了。
甲骨文開始至金文中,〞麥〞、〞來〞等字陸續出現了數十種寫法,由此可知於殷周時期,〞麥〞已是一種栽培的食用榖物了。爾後在《詩經》、《說文》 、《孟子》等均陸續出現。
二、小麥的起源
近年來,有些日本研究者認為,中國西漢以前,古書所說的全是大麥。其理由是以前的文獻,沒有大麥和小麥的明確資料。此外,他們還推斷中國的小麥製粉與麵食製作的技術是從西漢以後才傳入的。但由我國小麥栽培與地域來看,小麥應是由野生種經人工培育而成的,因為有野生小麥分布的地方,就有可能是小麥的源產地,同時我國的小麥種植較集中於黃河流域,況且栽培小麥的歷史又最久,在人工培育與擇種之下,小麥的變種甚多,因此,可以說我國不僅是栽培小麥的起源地之一,也是小麥最大變種中心。由安徽省博物館在毫縣釣魚臺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炭化的小麥籽粒,由湖南長沙發掘的西漢馬王堆墓葬中出現的小麥,再再的實物證明,中國的小麥源出於中國本土。
至於外地傳入的說法,則列舉張鶱出史西域時期傳入中國,但證據相當薄弱,這種說法還有值得商討的,因為我國人民是最早進入農耕時代的民族,而飲食又得仰賴榖物的種植,因此將榖物磨成粉,早在遠古的文化遺存中,已不止一處發現了石磨盤、石碾捧和石、木的杵臼工具,有了石磨,就會有粉,因此將小麥磨成粉的成熟期,應是由此開始。由河南洛陽發現的戰國時代石磨,在秦國都城 棟陽遺出土的石磨,安徽阜陽雙古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石磨等等,可證明當時已有相當完整榖物磨粉工具,這些都是張鶱以前的時代已有的實物證據。
三、小麥與麵食
小麥皮硬而粉有粘性,不適於粒食。而大麥則皮較軟可直接粒食,製成粉後粘性小,不易加工。因此麵食製品的發展重心應是從小麥開始。我國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因此將顆粒狀的榖物磨成粉,是從麥子開始的,將麥子磨成麵粉,約在秦漢時期開始,至春秋戰國時已很普遍。有了麵粉之後,當然麵食製品也有了,當時將所有麵食統稱為“餅”,《釋名》稱:“餅,並也,溲麵使合並也。”同時也出現了如下的記載:用籠蒸的稱“蒸餅”,用水煮的稱“湯餅”;表撒胡麻(芝麻)叫“胡餅”。直至明清還是使用這些名字。
四、麵點發展概況
漫長的麵點發展歷史中,雖沒留下麵點的長篇專著,但確有它發展的歷史軌蹟,同時也反映了各個時期的社會經濟、飲食文化、生活習俗的歷史遺蹟。但因發展的時期漫長,加上各個不同朝代,而呈現出不同的飲食文化與發展狀況,因而形成了以下各階段。
(一)、麵點形成期
1.春秋戰國前:
此段時期屬於遠古時期,是我國的古代,直至人們學會種植榖、麥等莊稼之後,才逐步的開始發展了麵食的製作技術。遠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時代已能製作一些簡單的麵食。到了西周,發展較快,有專業製作“糗餌粉食”的粉食和發酵的“酡食”的廚師,可見當時已有發酵製餅技術了。
2.春秋戰國時期: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有了新的發展,小麥種植面積較大,人們要求也高,尤其貴族階級更講究。如孔子提出了“食不厭精,臉不厭細”;<內經>也記載了飲食要“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使以榖類為主原料的麵食之發展,有了很大的推動力。
3.秦漢時期:
秦漢統一政權的建立,使各地飲食相互融合,加上產製技術的提高,張鶱出使之交流,為麵食製作提供了更多的原料。在西漢<急就篇>中所載的《餅、餌、麥、飯、甘、豆、羹》來看,可知當時食品種類的多樣化,其中的“餅、餌”,是指扁圓形的麵點食品,包括蒸餅、胡餅;另漢的<釋名>亦載有:“蒸餅、餅並也,餿面使合並也”。餿面,就是發酵麵,說明當時已有發酵麵食的製作技術;<釋名>中還記有“蒸餅、湯餅、餡餅、髓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其中蒸餅類似饅頭、湯餅是水煮的麵片、餡餅是牛羊脂製的油炸食品、索餅類似麵條、而髓餅則是加入動物骨髓、油脂和麵製作的爐餅。這個時期“平底釜(鍋)”出現了,因而增加了煎、 炸、烙等新的麵點種類。特別是出現了“蒸籠”,蒸出了柔軟的麵點,更為麵點開辟了新的途徑。
(二)、麵點發展期
唐宋是我國麵點的發展期,此時期,國富民安,又與外國經濟交流,因此麵食品種豐富而多彩,不僅有水調麵、發酵麵和其它麵糰的製品,麵食的原料有榖物、油脂、糖、鹽、乳和蛋;調製上則有蒸、煮、烤、炸、煎烙等的熟製方法;餡心方面,因動植物原料均可使用於調餡,其口味有甜、鹹、酸。在<夢梁錄>記有,包子是根據餡心來命名的,有細餡大包子、水晶包兒、筍肉包兒、蝦魚包兒等等;<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記餡心有:打拌餡、豬肉餡、魚肉餡、蟹黃餡、菜餡、澄沙糖餡、綠豆餡等等,有生餡有熟餡,其風味各具特色。這一時期麵食成形富於變化;如麵條可以切成條,也可拉拽成寬長條;撥魚則用湯匙撥入沸水鍋中以成“魚”形;油酥麵點則用模子壓成形後油炸;饅頭可以捏成形或用剪刀剪出花樣,稱為剪花饅頭。
宋元時期,從早點到夜宵,麵糰種類齊全,但以水調麵較廣泛,如用冷水麵 製作煎的卷餅,用開水燙麵做餃皮,同時期的發酵麵出現了加鹼的老麵發酵法,油酥麵糰也趨於成熟,印證於在蘇東坡的“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詩句中。
北宋以後,有了進一步發展,有油餅店,胡餅店、有燙皮春璽、生餡饅頭、千層糕、月餅、油酥餅等等的記載,至此麵食有較完整製作技術和規模,有專業性糕點作坊,形成工場式、店堂式和小販的生產經營方式,加上各種食俗、風格、風味的形成,為我國麵食製作技術奠定了基礎。
(三)、麵點興盛期
元代以後,回教清真麵食,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在<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收載了許多回教食品,如濕麵、乾麵等定麵食。明清時期,我國的麵食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這個時期,中式麵食大都已定形,各麵食的風味、流派也已形成,加上中外文化交流與發展,西式麵點開始傳入中國,而中式麵食也大量傳至國外 。此時期,不僅有酒樓、茶肆點心,及有相當規模的作坊,生產精美麵食,如北京的肉丁饅頭、四川九圓包子、山西的刀削麵、山東的抻麵(拉麵)、兩廣的茶市點心及北京的宮廷點心等等,同時還出現麵點為主的”喜慶筵席”,可見當時麵食產品之多,規模之大。
五、麵食典故
(一)、麵條的歷史
麵條是我國最常見的傳統麵食之一種,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馳名世界各地。據史料記載,最早的麵條可追溯到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的東漢。在東漢《四民月令》一書中載有”----立秋勿食煮餅及水溲餅”之語,據考証“水溲餅、煮餅”,是中國麵條的先河。魏晉時稱“湯餅”、南北朝時稱“水引餅或水引麵(用手搓成筷子粗細,用水浸,做時用手撚成如韭菜葉樣子,用沸水煮熟,類似寬麵條)”或”餺飥(<齊民要術中寫道:用手搓成手指長,用水浸,下鍋時用手撚薄,用沸水熟煮),這種方式很像山西的“搓麵”與“揪片”。有關麵條的記載,在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明清時代均有,名稱甚多,如水溲麵、煮餅、湯餅、水引、餺飥、冷淘、溫淘等,這些稱謂就是現代的涼麵或水煮麵條。這些不同記載的朝代,如唐的”冷、熱陶”在<唐會要.光錄寺中載有“宮廷中每到冬天要造“湯餅”,夏天要做“冷陶””,就是將麵條煮熟後過冷水再吃的一種麵,與北方人的“過水麵”相同;宋朝時,麵條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已有”麵條”的名詞,形狀為長條,花樣多,如素麵、煎麵、雞絲麵、三鮮麵、銀絲冷陶、菜麵等;元代時“乾(掛)麵條”問世了,在<飲膳正要>中載有“春盤麵”、“ 山藥麵”、“羊皮麵”等20多種。明清時又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如北京的“炸醬 麵”、揚州的“裙帶麵”、“福建的“八珍麵”等等。
(二)、餃子
餃子因地區稱謂之不同,名稱很多,有水餃、角子、餃兒、煮餑餑、扁食、水點心、元寶等,已有悠久的歷史,究竟源於何時,已無確切資料,但在南北朝時期 (1500多年前),北齊"顏之推"說:"今之餛飩,形如堰月,天下通食也" 。
這堰月形的餛飩,與水餃外形相同,故推論應實屬水餃;新疆吐魯番唐代墓葬出土的木碗中,保存有約 5 公分長的小麥製的月牙形餃子,說明了唐代吃餃子的習俗已傳到中國西部;宋、元時出現了"角子"的稱呼,在《東京夢華錄》中載有汴京的市食有水晶角兒、煎角子等,《武林舊事》中亦載有臨安市食諸色角兒,《 飲膳正要》中則記有撇列角兒、蒔蘿角兒等,反映了當時餃子的種類;明代時,
餃子種類日益增多,同時出現了"餃子"的名稱,並將它列為春節的節令食品,此時期的《宋氏養生部》中亦載有湯角、酥皮角兒、蜜透角兒等;到了清代,有稱餃子為"餑餑",在《鄉言解頤》中有"除夕包水餃,謂之煮餑餑",此時期的《湖雅》載有粉餃、面餃、燙面餃、酥餃等。
(三)、燒賣
燒賣因地區稱謂之不同,名稱很多,有燒麥、稍麥、稍梅、紗帽、壽邁等,已有悠久的歷史。究竟源於何時,據目前所知,最早見於宋元時期的《快嘴李翠蓮記》中,李翠蓮在誇耀自己的烹飪手藝時曾說過: "燒賣匾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也會";但註記最完整的是元代的《樸事通》,載有元代的大都 (北京)午門外的飯店有出售"素酸餡稍麥"的記載,文中有二段註文如下:註文一: "以麥麵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作賣。";註文二:"以麵作皮,以肉為餡,當頂作為花蕊,方言謂之稍麥。" ,從這兩段註解,可知當時的“稍麥”與今日的"燒賣(稍麥)" 基本是相同,而且“燒賣"也可叫“稍麥”。由此可知,中國的燒賣迄今最少也有700年左右的歷史。
(四)、餛飩
餛飩一詞,最早見於漢的《方言》,時稱"餅"、"飩"、"餛";魏晉時始稱 "餛飩" ;到了南北朝則稱作"渾飩",已相當普及,成為天下通食;唐宋時餛飩的製作技藝發展較快,唐《燒尾宴食單》有"生進二十四氣餛飩",據陶榖解釋說 " 花形餡料各異,凡二十四種。 "即是說當時可以製作二十四種不同花樣和餡料的餛飩,其技藝是相當高超的;另唐《資暇錄》中亦有:"餛飩,以其象渾沌之形" ;宋代《歲時廣記》亦有"混飩",時京師冬至,多食餛飩。到了元代還出現過特大的餛飩;清《燕京歲時記-冬至》:"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
(五)、春捲
春捲是古代的麵點,多在春季製作,初名麵繭。起源於唐代,至今已有1200 多年歷史。據五代《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都中(長安)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麵繭;到了宋代,春日造繭的習慣依然盛行,《歲時雜記》說,麵繭有兩種:一種叫中"探官繭",系京城貴家於人日製作,用麵皮包裹肉或素餡而成,類似厚皮饅頭。另一種叫 "探春繭" ,于立春日製作,將寫有官位的紙簽或木片放在麵繭中,讓人自取,以蔔異時官品高下。元、明時期,仍有春繭,明《宋氏養生部》說,發酵麵糰製成圓而高起者曰饅頭……長曰繭。可見,直至明代春繭仍是一種形狀較長類似饅頭的食品。關於春繭有人認為春繭類似後代的春捲,仍於轉音之後改稱春捲,因為繭與捲二字仍一音之轉,因此春繭便被稱為春捲了。至此初創時的探春之繭的本意,被湮沒於了。
(六)、最早的發酵麵食(老麵)
蒸餅應是我國早的發酵麵食,是早期祖先掌握了酵母菌特性的一項偉大發明。關於蒸餅問世時,是否有發酵麵食,其實,中國遠在東漢,就有發酵餅,在《 四民月令》中載有“距立秋,毋食煮餅及水溲餅 (夏日飲水時,此二餅得水,即堅強難消,不幸便為宿食,作傷寒矣。試以此二餅置水中即見驗。唯酒溲餅入水即、爛也 )。”這裏的“酒溲餅”,應是用用酒發麵的餅,從這種“入水即爛”的餅,應是用蒸的發麵餅,也就是蒸餅。
(七)、饅頭、包子、花捲
饅頭的稱謂很多,曼首、蠻首、有曼頭、饅頭、饅首、蠻頭、饅頭餅、蒸餅、蒸饃、饃饃、高莊饅頭、嗆麵饃饃等等。饅頭古稱“蒸餅”並不很可靠,因為“蒸餅”就是炊餅,因為古籍中載有“春秋炊餅,夏冷淘,冬饅頭”,說明了炊餅與饅頭是不相同的。亦有說:饅頭多用籠篦蒸成,又稱“蒸餅”,宋時,因蒸與 " 禎 " 音近,為避仁宗諱,遂改蒸餅為“炊餅”。但根據唐《正字通》記載,認為“起膠(酵)餅 " ,才是後世的發麵饅頭。
饅頭的發源與我國古代宗教崇拜有關,因為以前的部落以人頭祭拜,之後發展為“和麵為劑,塑成人頭,內以牛羊等肉代之”,最後演變為大三牲(牛、羊、豬)或小三牲(雞、鴨、魚)完全取代,由於祭祖不可食模擬人首,慢慢演化為可食的包餡的“饅首”。這點可由下列的傳說印證,起因於諸葛孔明伏蠻方,班師回國時,軍渡瀘水時,宰牛馬,和面為劑,塑成人頭樣,內以牛馬等肉代之,名曰‘饅頭’或說“蠻頭”,因音轉作 " 饅頭 " ,”這就是說“饅頭 (饅首)”傳為漢相諸葛亮所創制的由來,但這種饅頭是帶肉餡的。
實心饅頭的另一分支是" 卷子 ",始見於元代的《降桑椹》,它夾用油脂、蜜糖或其它餡料,不必如饅頭成糰,如包子包裹,只要將麵皮卷起,切段、擰花或帶花褶者,這就是今日的 " 花卷 "。
帶餡饅頭則衍生出包子、稍麥等,如宋代的羊肉小饅頭、生餡饅頭、糖肉饅頭、筍肉饅頭、蟹肉饅頭、筍絲饅頭,元代的茄子饅頭,清代的豬肉饅頭及現今上海的油汆饅頭、生煎饅頭等等皆有餡。
(八)、油條
油條本來不叫油條,而是叫「油炸檜」,與臺語發音的 "油車粿" 可說是同音。油條起源於南宋,因為秦檜害死嶽飛的消息傳出之後,老百姓們都氣憤不平。那時候,在京城眾安橋有兩個小吃攤,一家賣芝麻蔥燒餅,一家賣油炸糯米糰,那天,早市剛散,做燒餅的王二剛好剩下一個燒餅,就坐在條凳上歇息。這時,做糯米糰的李四,已收拾好油鍋,蹲在那裏吸煙,彼此招呼,李四便走過來,兩個人談到秦檜,愈談愈氣。於是從條板上掐了兩個麵疙瘩,捏捏團團,團團捏捏,捏成兩個麵人,他抓起了切麵刀,往那大漢橫打一刀,又往女人的肚皮豎著一刀,對李四說:你看怎樣,李四點點頭,說:這還便宜了他們,說完,跑回自己攤子把油鍋端到王二烤燒餅的爐子上來,又將那兩個斬斷切開了的麵人重新捏好,背對背地粘在一起,丟進滾油鍋裏去炸,一面炸麵人,一面叫著:大家來看‘油炸檜’過往行人聽見“油炸檜”,覺得新鮮,都圍攏來。大家看著油鍋裏的有兩個人樣麵糰,被滾油炸得吱吱響,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了。大家痛快的叫著:看呀看呀,油炸檜。
剛巧秦檜退朝回府,經過眾安橋,秦檜在轎子裏聽見吵雜的油炸檜叫喊聲,停下轎子,派兵把王二和李四抓來,連那油鍋也端到轎前。秦檜看見油鍋裏那炸得焦黑了的麵人,明白了大家在罵他,氣得大吼:好大的膽子,你們想要造反呀,王二笑嘻嘻地說:哪裏造得了反呢?我們說的是火旁的"燴",秦檜無話可說,看看油鍋浮起的那兩個麵人,喝道:不要炸羅,炸黑如何吃得,這時人群中站出兩個人來,把油鍋裏的麵人撈起來,一人一半分開,往嘴巴一塞 "格吱格吱" 地吃起來,弄得秦檜哭笑不得,只好瞪瞪眼睛溜地走了。
這件事哄動了整個臨安城,人們都想吃一吃“油炸檜”。李四索性不做油炸糯米糰了,把油鍋搬了過來,和王二併做一攤,合夥做“油炸檜”賣。因背對背的兩個麵人,得花不少工夫,太費事,於是他們把一個大麵糰揉勻攤開,用切麵刀切成許多小條,拿兩根來,用捧兒一壓,扭在一起,放到油鍋裏去炸,仍舊叫“油炸檜”。
(九)、芝麻燒餅
芝麻燒餅,古稱胡麻餅、胡餅、麻餅,是以麵糰著上芝麻,烤製而成。又因此餅出自胡地,於漢代由西域傳入長安和中原,故稱胡餅,因胡餅、麻餅要用火烤,故也叫燒餅。燒餅,色金黃、一面有芝麻、外焦內柔軟、香味濃,切開後,橫斷面層次清晰,一般有15~16層,且薄厚均勻,可夾著焦圈、油條或肉食一齊吃,鹹香適口。至於胡餅何時改稱芝麻餅,宋<事物紀原中說:後趙石勒胡改為(芝)麻餅,因芝麻餅要用火烤,所以稱為燒餅,這便是芝麻燒餅的來歷。
菜系>百度百科
菜系,有時也稱“幫菜”,是指在取材、刀工、調制等方面,經長期演變而形成具有鮮明的地方風味特色,並具備一定規模體系的菜肴流派。
四大菜系
指魯菜、川菜、粵菜和淮揚菜。
魯菜
取材:
畜禽、海産、蔬菜
烹飪方法:
擅長爆、炒、烤、溜、燒、扒、拔絲、密汁等烹調法。
風味:
偏于用醬、蔥、蒜調味,如蔥燒、蔥爆、蒜爆、蒜泥拌等。善用清湯、奶增鮮,風格大方高雅,適應性強 。
川菜
取材:
四川離海較遠,因此以山珍、江鮮、畜禽、菌類、幹貨等爲特色。
烹飪方式:
擅長小炒、烤、煸炒泡、燴等烹調法。
風味:
富于變化,以“辣”爲主味,又以魚香、紅油、怪味、麻辣較爲突出。風格樸實而清新。
粵菜
取材:
南方,溫暖。除海鮮外,以一些野生動物如蛇等爲特色。天氣炎熱,食材不宜久存,以“生猛、鮮”爲主,對原料的新鮮程度要求很嚴。
烹飪方式:
擅長烤、焗、炒、炸
淮揚菜
取材:
以河鮮、水産爲主,注重鮮活。
烹飪方式:
擅長蒸、燉、燜、煨、烤等;刀工精細,尤以瓜雕享譽四方。
風味:
菜肴制作精細,口味平和、清鮮而略甜。其菜品細致精美,格調高雅。
八大菜系
指:四大菜系加上閩菜、浙菜、湘菜、徽菜。
浙 菜
浙菜以杭州、寧波、紹興、溫州等地的菜肴爲代表發展而成。其特點是清、香、脆、嫩、爽、鮮。烹調技法擅長于炒、炸、燴、溜、蒸、燒。
粵 菜
粵菜(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海南、TW和海 南等地在內)又稱廣東菜。原料廣采博收,追求生猛。善用燒、煲、軟炸、軟炒等烹調法,口味 清淡鮮和。其菜品風格清麗灑
脫,刻意求新。
湘 菜
湘菜是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地方菜發展而成。其口味偏重于鹹、辣、酸;料多是豬、牛、羊、雞、鴨河鮮和湖産品;烹法以煨、燉、臘、蒸、炒、熏、燜爲主。
閩 菜
起源于福建省閩候縣。它以福州、泉州、廈門等地的菜肴爲代表發展起來。其特點是色調美觀,滋味清鮮而著稱。烹調方法擅長于炒、溜、煎、煨,尤以“糟”最具特色。由
于福建地處東南沿海,盛産多種海鮮,如海鰻、蟶子、魷魚、黃魚、海參等,因此,多以海鮮爲原料烹制各式菜肴,別具風味。
徽菜
以沿江、沿淮、徽洲三地區的地方菜爲代表構成的。其特點是選料樸實, 講究火功,重油重色 ,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徽菜以烹制山野海味而聞名,早在南宋時,“沙地馬蹄鼈,雪中牛尾狐”,就是那時的著名菜肴了。其烹調方法擅長于燒、燜、燉。
其他菜品
豫 菜
豫菜(河南菜)的風味是既具有濃厚的地方風味和傳統烹調技藝,而又兼收各菜之長。概括起來說,河南菜的風味特點是:取材廣泛,選材嚴謹;配菜恰當,刀功精細;講究
制湯,火候得當;五味調和,一鹹爲主;甜鹹適度,酸而不酷;鮮嫩適口,酥爛不濃;色形典雅,純樸大方。
京 菜
北京自春秋戰國以來一直是我國北方重鎮,先後有遼、金、元、明、清五朝建都于此,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中心,漢、滿、蒙、回等各族人民大量在此定居。世界
和全國各地文化在此融會交流,在飲食文化方面,形成了蔡萃百家、兼收並蓄、格調高雅、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北京菜"。
"北京菜"是由北京地方風味菜, 以牛羊肉爲主的清真菜,以明清皇家傳出的宮廷菜,及做工精細、善烹海味的譚家菜,還有其它省市的菜肴組成。
滬 菜
即上海菜,口味濃厚。在烹調技藝上主要吸收江浙菜的特長,又略與廣州菜相似,但其味稍甜。有些菜是從“西菜”演變而來的。用料多是豬、牛、水産品和海味幹貨。
陝 菜
從曆史淵源看,從西周至隋唐,先後有13個封建王朝在陝西建都,曆時1000余年。陝西菜由民間菜、市肆菜、宮廷官府菜、民族菜、寺院菜構成,分爲關中、陝北、陝南三個地方風味。三個地方風味各有特色。從菜品本身看,陝菜用料廣泛,選料嚴格,刀功細膩,瓢功精妙。陝菜在調味上注重酸辣鮮香,對蒸、燉、煨、汆、熗、炒等烹飪方法較爲擅長,風味上有濃郁醇厚與清淡爽口兼備的特點,風格華麗典雅。
其他觀點
四大菜系,另有認爲淮揚菜系應該改爲蘇菜的,不過也有觀點認爲,江蘇省本身的文化習俗就是多元的,並不存在嚴整的統一菜系。
十大菜系,即加上京菜和上海菜,也有觀點認爲,京菜是魯菜和北方遊牧民族風味的融合,只能認爲是魯菜的分支,東北菜也有相似特點。而上海菜,也有人認爲其並不具備獨立的菜系資格,而只是淮揚菜結合江南風格加上西洋元素的融合。
八大菜系,就八大菜系,亦有個別不同觀點,認爲湘菜、徽菜屬于淮揚菜和川菜的過渡;浙菜中杭幫菜亦深受淮揚菜系的影響,寧波菜只是地方風味,並沒有形成菜系的規模;閩菜也沒有菜系的規模,所以堅持四大菜系之說。
http://baike.baidu.com/view/809429.html?tp=0_11飲食史
主要烹調方法:
①炮,即鑽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後燒;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燒紅的石子燙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
伏羲氏:在飲食上,結網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有很大的進步。
神農氏:"耕而陶",是中國農業的開創者,嘗白草,開創古醫藥學,發明耒耜,教民稼穡,是最早的農具,陶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容器,爲制作發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黃帝:中華民族的飲食狀況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竈,始爲竈神,集中火力節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廣泛使用在秦漢時期,當時是釜,高腳竈具逐步退出曆史舞臺,"蒸谷爲飲,烹谷爲粥\"首次因烹調方法區別食品,蒸鍋發明了,叫甑,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有益人的健康。
周秦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谷物蔬菜爲主食,春秋戰國時期,自産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結構與現在不同,當時早田作業主要是:
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稱谷子,長時期占主導地位,爲五谷之長,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黃梁。
黍是大黃粘米僅次于稷,又稱粟,是脫粒的黍。
麥,大麥多。菽,是豆類,當時主要是黃豆,黑豆。
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窮人吃的,麻又叫苴。
南方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後中原才開始引種稻子,屬細糧,較珍貴。
菰米,是一種水生植物茭白的種子,黑色,叫雕胡飯,特別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裏揉來脫粒。
漢: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歸功于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引進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黃瓜、菠菜、胡蘿蔔、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馬糧,萵蓮即萵筍、大蔥、大蒜,還傳入一些烹調方法,如炸油餅,胡餅即芝麻燒餅也叫爐橈。東漢時期,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得到消化,物美價廉,可做出許多種菜肴,1960年河南密其發現漢墓有大畫像石,其中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東漢還發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叫脂膏,帶角的動物油叫脂,無角的如犬,叫膏。脂較硬,膏較稀軟,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實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後植物油的品種增加價格也便宜。
唐宋:飲食文化的高峰,過分講究。如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最代表唐代的是燒尾宴。
明清:飲食文化的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繼續,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飲食結構有了很大變化,主食:菰米已被徹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爲菜肴,北方黃河流域小麥的比例大輻度增加,面成爲宋以後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規模引進,馬鈴薯,甘薯,蔬菜的種植達到較高水准,成爲主要菜肴。肉類:人工畜養的畜禽成爲肉食主要來源。滿漢全席最能代表清代飲食高峰。
飲食史-海外的中國史研究狀況
海外的中國飲食史研究,當首推日本。日本在世界各國中對中國飲食史的研究時間較早,也最爲重視,成就最爲突出。
早在上世紀40~50年代,日本學者就掀起了中國飲食史研究的熱潮。其時,相繼發表有:青木正兒《用匙吃飯考》(《學海》,1994年)、《中國的面食曆史》(《東亞的衣和食》,京都,1946年)、《用匙吃飯的中國古風俗》(《學海》第1集,1949年)、篠田統《白幹酒——關于高梁的傳入》(《學芸》第39集,1948年)、《向中國傳入的小麥》(《東光》第9集,1950年)、《明代的飲食生活》(收于藪內清編《天工開物之研究》,1955年)、《鮜年表(中國部)》(《生活文化研究》第6集,1957年)、《古代中國的烹飪》(《東方學報》第30集,1995年)、同人《華國風味》(東京,1949年)、《五谷的起源》(《自然與文化》第2集,1951年)、《歐亞大陸東西栽植物之交流》(《東方學報》第29卷,1959年),天野元之助《中國臼的曆史》(《自然與文化》第3集,1953年)、岡崎敬《關于中國古代的爐竈》(《東洋史研究》第14卷,1955年)、北村四郎《中國栽培植物的起源》(《東方學報》第19卷,1950年)、由崎百治《東亞發酵化學論考》(1945年);等等。
60年代,日本中國飲食史研究的文章有:篠田統《中世食經考》(收于藪內清《中國中世科學技術史研究》,1963年)、《宋元造酒史》(收于藪內清編《宋元時代的科學技術史》,1967年)、《豆腐考》(《風俗》第8卷,1968年),同人《關于〈飲膳正要〉》(收于藪內清編《宋元時代的科學技術史》,1967年),天野元之助《明代救荒作物著述考》(《東洋學報》第47卷,1964年)、桑山龍平《金瓶梅飲食考》(《中文研究》,1961年)。
到70年代,日本的中國飲食史研究更掀起了新的高潮。1972年,日本書籍文物流通會就出版了篠田統、田中靜一編纂的《中國食經叢書》。此叢書是從中國自古迄清約150余部與飲食史有關書籍中精心挑選出來的,分成上下兩卷,共40種。它是研究中國飲食史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料。其他著作還有:1973年,天理大學鳥居久靖教授的系列專論《〈金瓶梅〉飲食考》公開出版;1974年,柴田書店推出了篠田統所著的《中國食物史》和大谷彰所著的《中國的酒》兩書;1976年,平凡社出版了布目潮、中村喬編譯的《中國的茶書》;1978年,八阪書房出版了篠田統《中國食物史之研究》;1983年,角川書店出版中山時子主編的《中國食文化事典》;1985年,平凡社出版石毛直道編的《東亞飲食文化論集》。1986年,河原書店出版松下智著的《中國的茶》;1987年,柴田書店出版田中靜一著的《一衣帶水——中國食物傳入日本》;1988年,同朋舍出版田中靜一主編的《中國料理百科事典》;1991年,柴田書店出版田靜一主編的《中國食物事典》。
近年來,日本已相繼出版了林已奈夫教授的《漢代飲食》等書。在日本研究中國飲食史的學者中,最著名的當推田中靜一、篠田統、石毛直道、中山時子等先生。
田中靜一先生是最早開展中日食物學史專項研究的著名學者。1970年,田中靜一在書籍文物流通會正式出版了《中國食品事典》。這是中國食物史上一部很有影響的大書。1972年,田中靜一又與篠田統合作出版了《中國食經叢書》上下冊。1976年至1977年期間,田中先生監修了《世界的食物》鮮篇)一集15卷,由日本著名的朝日新聞社出版,向全世界發行。該書內容廣泛,圖文並茂,印刷極其精美,對讀者很具吸引力。1987年,田中先生的大作《一衣帶水——中國食物傳入日本史》由柴田書店出版。該書史料翔實可靠,論述極其嚴謹,是一部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著作。此後,田中先生又于1991年編著出版了《中國食物事典》一書。該書內容極其豐富,對食品的名稱、産地、發展過程等作了比較詳細、認真的考證與敘述,在海內外影響頗大,現已譯成中文,由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在大陸發行。
篠田統教授是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史研究班的成員。他對中國飲食史的研究,始于20世紀40~50年代。1948年,他在《學芸》雜志第39期上發表了《白幹酒——關于高梁的傳入》一文,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次年,他又在《東光》雜志第9期上發表《小麥傳入中國》一文。此後,他相繼發表了《明代的飲食生活》(1955年)、《鮜年表(中國部)》(《生活文化研究》第6集,1957年版)、《中國古代的烹飪》(《東方學報》第30集,1959年)、《中世食經考》(收于藪內清編《中國中世科學技術史研究》,1963年)、《宋元造酒史》(收于藪內清編《宋元時代的科學技術史》,1967年)、《豆腐考》(《風俗》第8集,1968年版)等,這些文章後來結集成《中國食物史研究》一書(八阪書房1978年版)。此外,篠田統教授還著有《中國食物》
飲食史-繁榮階段(1980年至今)
1.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飲食史研究
進入20世紀80年代,大陸的中國飲食史研究開始進入繁榮階段。據統計,《中國烹飪》雜志創刊後,至今已相繼發表了數百篇中國飲食史方面的論著。20世紀80年代大陸的中國飲食史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對有關中國飲食史的文獻典籍進行注釋、重印。如中國商業出版社自1984年以來推出了《中國烹飪古籍叢刊》,相繼重印出版了《先秦烹飪史料選注》、《呂氏春秋?本味篇》、《齊民要術》(飲食部分)、《千金食治》、《能改齋漫錄》、《山家清供》、《中饋錄》、《雲林堂飲食制度集》、《易牙遺意》、《醒園錄》、《隨園食單》、《素食說略》、《養小錄》、《清異錄》(飲食部分)、《閑情偶寄》(飲食部分)、《食憲鴻秘》、《隨息居飲食譜》、《飲饌陰食箋》、《飲食須知》、《吳氏中饋錄》、《本心齋疏食譜》、《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調鼎集》、《菽園雜記》、《升庵外集》、《飲食紳言》、《粥譜》、《造洋飯書》等書籍。
二是編輯出版了一些具有一定學術價值的中國飲食史著作。如:林乃燊《中國飲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林永匡、王熹《食道?官道?醫道——中國古代飲食文化透視》(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姚偉鈞《中國飲食文化探源》(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陶文治《中國烹飪史略》(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年版)、《中國烹飪概論》(中國商業出版社1988年版),王仁興《中國飲食談古》(輕工業出版社1985年版)、《中國年節食俗》(中國旅遊出版社1987年版),洪光住《中國食品科技史稿(上)》(中國商業出版社1984年版),王明德、王子輝《中國古代飲食》(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楊文騏《中國飲食文化和食品工業發展簡史》(中國展望出版社1983年版),《中國飲食民俗學》(中國展望出版社1983年版),熊四智《中國烹飪學概論》(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版),施繼章、邵萬寬《中國烹飪縱橫》(中國食品出版社1989年版),陶振綱、張廉明《中國烹飪文獻提要》(中國商業出版社1986年版),張廉明《中國烹飪文化》(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曾縱野《中國飲饌史》第一冊(中國商業出版社1988年版),林正秋、徐海榮、隋海清《中國宋代果點概述》(中國食品出版社1989年版),莊晚芳《中國茶史散論》(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陳椽《茶業通史》(農業出版社1984年版),賈大泉、陳一石《四川茶業史》(巴蜀書社1989年版),吳覺農《茶經述評》(農業出版社1987年版),王尚殿《中國食品工業發展簡史》(山西科學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在論文方面,主要有:彭衛《談秦人飲食》(《西北大學學報》1980年第4期),馬忠民《唐代飲茶風習》(《廈門大學學報》1980年第6期),韓儒林《元代詐馬宴新探》(《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第4期,1980年版),劉桂林《千叟宴》(《故宮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2期),張澤鹹《漢唐時代的茶葉》(《文史》第11輯,1981年版),黃展嶽《漢代人的飲食生活》(《農業考古》1982年第1期),孫機《唐宋時代的茶具與酒具》(《中國曆史博物館館刊》總4期,1982年),賈大泉《宋代四川的酒政》(《社會科學研究》1983年第4期),王樹卿《清代宮中膳食》(《故宮博物院院刊》1983年第3期),李春棠《從宋代酒店茶坊看商品經濟的發展》(《湖南師範大學學報》1984年第3期),蔡蓮珍、仇士華《碳十四測定和古代食譜研究》(《考古》1984年第10期),趙峰元《從〈浮生六記〉看清中葉的飲食生活》(《商業研究》1985年第12期),余扶危、葉萬松《我國古代地下儲糧之研究》(《農業考古》1983年第1期),曹隆恭《關于中國小麥的起源問題》(《農業考古》1983年第1期),葉靜淵《我國茄果類蔬菜引種栽培史略》(《中國農業》1983年第2期),樊維綱《沙糖、甜鹽、吳鹽》(《社會科學輯刊》1984年第3期),史樹青《談飲食考古》(《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6期),彭世獎《關于中國甘蔗栽培和制糖史》(《自然科學史研究》第4卷第3期),趙匡華《我國古代蔗糖技術的發展》(《中國科技史科》第6卷第5期),劉文傑《漢代的種芋畫像實物與古代種芋略考》(《四川文物》1985年第4期),孟乃昌《中國蒸餾酒年代考》,童恩正《酗酒與亡國》(《曆史知識》1986年第5期),王慎行《試論周代的飲食觀》(《人文雜志》1986年第5期),賈文瑞《我國飲食市場的形成與變遷》(《商業流通論壇》1987年第2期)。趙榮光《試論中國飲食史上的層次結構》(《商業研究》1987年第5期),史譚《中國飲食史階段性問題芻議》(《商業研究》1987年第2期),郭松義《蕃薯在浙江的引種和推廣》(《浙江學刊》1986年第3期)、《玉米、番薯在中國傳播中的一些問題》(《清史論叢》1986年第7期),胡澍《葡萄引種內地時間考》(《新疆社會科學》1986年第5期),莊虛之《我國古代新鮮果蔬貯藏方法的分析研究》(《中國農史》1987年第1期),方心芳《關于中國蒸酒器起源》(《自然科學史研究》1987年第2期),趙樺、陳永祥《試述春秋戰國時期楚人的飲食》(《湘潭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李存山《飲食——血氣——道德(春秋時期關于道德起源討論)》(《文中哲》1987年第2期),林正秋《宋代菜肴特點探討》(《商業經濟與管理》1987年第1期),林永匡、王熹《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初探》(《中州學刊》1989年第2期),趙錫元、楊建華《論先秦的飲食與傳統文化》(《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第4期),李霖、葉依能《我國古代釀酒技術的發展》(《中國農史》1989年第4期),王岩《中國食文化的發生機制》(《中國農史》1989年第4期),王守國《中國的酒文化》(《學術百家》1989年第5期),納古單夫《蒙古詐馬宴之新釋》(《內蒙古社會科學》1989年第4期),劉興林《我國史前先民的食物來源與加工》(《中國農史》1989年第4期),姚偉鈞《先秦谷物品種考辨》(《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第6期),王洪軍《唐代的飲茶風習》(《中國農史》1989年第4期),龔友德《雲南古代民族的飲食文化》(《雲南社會科學》1989年第2期)。
2.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飲食史研究
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飲食史研究,無論是研究的角度還是研究的深度,都遠遠超過80年代,這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有關中國飲食史研究的著作紛紛湧現。其中,代表性的有:李士靖主編《中華食苑》(第1-10集),林永匡、王熹《清代飲食文化研究》(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林永匡《飲德?食藝?宴道——中國古代飲食智道透析》(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王子輝《隋唐五代烹飪史綱》(陝西科技出版社1991年版),陳偉明《唐宋飲食文化初探》(中國商業出版社1993年版),王學泰《華夏飲食文華》(中華書局1993年版),萬建中《飲食與中國文化》(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版),王仁湘:《飲食考古初集》(中國商業出版社1994年版),姚偉鈞《宮廷飲食》(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譚天星《禦廚天香——宮廷飲食》(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趙榮光《中國飲食史論》(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版),趙榮光《滿族食文化變遷與滿漢全席問題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趙榮光《中國古代庶民飲食生活》(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7年版),苑洪琪《中國的宮廷飲食》(同上),王仁興《中國飲食結構史概論》(北京市食品研究所1990年印行),魯克才《中華民族飲食風俗大觀》(世界知識出版社1992年版),李東印《民族食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傅允生、徐吉軍、盧敦基《中國酒文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版),季羨林《文化交流的軌迹——中華蔗糖史》(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版),胡德榮、張仁慶等《金瓶梅飯食譜》(經濟時報出版社1995年版),黎虎主編《漢唐飲食文化》(北京師大出版社1998年版)等等。
二是在研究力度和研究深度上都有了進一步的拓展。在宏觀研究方面,有姚偉鈞《論中國飲食文化植根的經濟基礎》(《爭鳴》1992年第1期)、《飲食生活的演變與社會轉型》(《探索與爭鳴》1996年第4期)等文。
在食物種類的栽培和加工制作方面,有嚴文明《中國稻作的起源和傳播》(《文物天地》1991年第5、6期),楊希義《大麻、芝麻和亞麻栽培曆史》(《農業考古》1991年第3期),徐曉望《福建古代的制糖術與制糖業》(《海交史研究》1992年第1期),劉士鑒《蔗糖在中國起始年代的辨析》(《農業考古》1991年第3期),謝志誠《甘薯在河北的傳種》(《中國農業》1992年第1期),謝成俠《中國豬種的起源和進化史》(《中國農史》1992年第2期),梁中效《試論中國古代糧食加工業的形成》(《中國農史》1992年第1期),顧和平《中國古代大豆加工和食用》(《中國農史》1992年第1期)。賈俊俠《古代關中主要糧食作物的變遷》(《唐都學刊》1990年第3期),張濤《試論石磨的曆史發展及意義》(《中國農史》1990年第2期),陳偉明《唐宋食品貯存加工的技術類型與特色》(《中州學刊》1990年第5期),胡志祥《先秦主食加工方法探折》(《中原文物》1990年第2期),袁華忠《“枸醬”是一種果汁飲料》(《貴州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冼劍民、譚棣華《明清廣東的制糖業》(《廣東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姚偉鈞《中國古代農圊業起源新探》(《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4期)。
在酒史方面,有蕭家成《論中華酒文化及其民族性》(《民族研究》1992年第5期)、張國慶《遼代契丹人的飲酒習俗》(《黑龍江民族叢刊》1990年第1期)、張德水《殷商酒文化初論》(《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李元《酒與殷商文化》(《學術月刊》1994年第5期)、張平《唐代的露酒》(《唐都學刊》1994年第3期)、拜根興《飲食與唐代官場》(《人文雜志》1994年第1期)、吳濤《北宋東京的飲食生活》(《史學月刊》1994年第2期)、陳偉明《元代飲料的消費與生産》(《史學集刊》1994年第2期)等文。
在茶史方面有:陳琿《飲茶文化始創于中國古越人》(《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姚偉鈞《茶與中國文化》(《華中師大學報》1995年第1期)、曾慶鈞《中國茶道簡論》(《東南文化》1992年第2期)、王懿之《雲南普洱茶及其在世界茶史上的地位》(《思想戰線》1992年第2期);程喜霖《唐陸羽〈茶經〉與茶道(兼論其對日本茶文化的影響)》(《湖北大學學報》1990年第2期)、陳香白《潮州工夫茶與儒家思想》(《孔子研究》1990年第3期)、劉學忠《中國古代茶館考論》(《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第5期)等文。
在少數民族飲食史研究方面有:陳偉明《唐宋華南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初探》(《東南文化》1992年第2期)、辛智《從民俗學看回回民族的飲食習俗》(《民族團結》1992年第7期),黃任遠《赫哲族食魚習俗及其烹調工藝》(《黑龍江民族叢刊》1992年第1期)、賈忠文《水族“忌肉食魚”風俗淺析》(《民俗研究》1991年第3期)、蔡志純《漫談蒙古族的飲食文化》(《北方文物》1994年第1期)、姚偉鈞《滿漢融合的清代宮廷飲食》(《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
在食療方面,有任飛《醫食同源與我國飲食文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等文。
在飲食禮俗方面有:姚偉鈞《中國古代飲食禮俗與習俗論略》(《江漢論壇》1990年第8期)、《鄉飲酒禮探微》(《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1期),林沄《周代用鼎制度商榷》(《史學集刊》1990年第3期),裘錫圭《寒食與改火》(《中國文化》1990年第2期),萬建中《中國節日食俗的形成、內涵的流變》(《東南文化》1993年第4期),楊學軍《先秦兩漢食俗四題》(《首都師大學報》1994年第3期),張宇恕《從宴會賦詩看春秋齊魯文化不同質》(《管子學刊》1994年第2期)。
在飲食思想觀念方面有:姚偉鈞《中國古代飲食觀念探微》(《爭鳴》1990年第5期)、王曉毅《遊宴與魏晉清談》(《文史哲》1993年第6期)。
在文獻研究和飲食器具以及飲食文化交流方面,也有不少論文。
在斷代史研究方面有:胡志祥《先秦主食文化要論》(《複旦學報》1990年第3期)、姚偉鈞《先秦飲饌技藝考論》(《文獻》1996年第1期)、萬建中《先秦飲食禮儀文化初探》(《江西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楊釗《中國先秦時期的生活飲食》(《史學月刊》1992年第1期)、宋鎮豪《夏商食政與食禮試探》(《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3期)、楊愛國《漢畫像石中的庖廚圖》(《考古》1991年第11期)、余世明《魏晉時期糧食生産結構之變化》(《貴州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關劍平《“蘭肴異蟹肴”(南北朝食蟹風俗)》(《北朝研究》1991年總第5期)、黃正建《敦煌文書與唐五代北方地區飲食生活(主食)》
http://www.hudong.com/wiki/%E9%A5%AE%E9%A3%9F%E5%8F%B2
二十世紀中國飲食史研究概述 作者: 徐吉軍 姚偉鈞
新世紀的鍾聲已經敲響,回顧一個世紀來中國飲食生活史研究的軌迹,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曲折曆程。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中國飲食生活史研究的勃興,使史學研究更加充分和完善。因此,對20世紀中國飲食生活史研究進行科學總結,對于更好地把握新世紀中國文化史、社會史的研究方向,由此建立起完善的中國史學體系,讓曆史學永葆青春,這無疑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工作。
一、國內的中國飲食史研究狀況
中國飲食史作爲一門邊緣性的學科,它的興衰演變隨著社會政治、軍事、經濟的狀況及政府的政策而變化,時興時衰。但總的來說,可以分爲以下幾個階段:
(一)興起階段(1911年至1949年)
中國飲食史研究始于1911年出版的張亮采《中國風俗史》一書。在該書中,作者將飲食作爲重要的內容加以敘述,並對飲食的作用與地位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此後,相繼發表有:董文田《中國食物進化史》(《燕大月刊》第5卷第1-2期,1929年11月版)、《漢唐宋三代酒價》(《東省經濟月刊》第2卷第9期,1926年9月),郎擎霄《中國民食史》(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全漢昇《南宋杭州的外來食料與食法》(《食貨》第2卷第2期,1935年6月),楊文松《唐代的茶》(《大公報?史地周刊》第82期,1936年4月24日),胡山源《古今酒事》(世界書局1939年版)、《古今茶事》(世界書局1941年版),黃現璠《食器與食禮之研究》(《國立中山師範季刊》第1卷第2期,1943年4月),韓儒林《元秘史之酒局》(《東方雜志》第39卷第9期,1943年7月),許同華《節食古義》(《東方雜志》第42卷第3期),李海雲《用骷髏來制飲器的習俗》(《文物周刊》第11期,1946年12月版),劉銘恕《遼代之頭鵝宴與頭魚宴》(《中國文化研究彙刊》第7卷,1947年9月版),友梅《餅的起源》(《文物周刊》第71期,1948年1月28日版),李劼人《漫遊中國人之衣食住行》(《風土雜志》第2卷第3-6期,1948年9月—1949年7月),等等。
(二)緩慢發展階段(1949年至197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1979年的30年時間裏,大陸由于各種政治運動的不斷開展,中國飲食史的研究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發表的論著屈指可數。
在20世紀50年代,有關的中國飲食史論著有:王拾遺《酒樓——從水滸看宋之風俗》(《光明日報》1954年8月8日)、楊樺《楚文物(三)兩千多年前的食器》(《新湖南報》1956年10月24日)、冉昭德《從磨的演變來看中國人民生活的改善與科學技術的發達》(《西北大學學報》1957年第1期)、林乃燊《中國古代的烹調和飲食——從烹調和飲食看中國古代的生産、文化水平和階級生活》(《北京大學學報》1957年第2期),等等。
此外,呂思勉著《隋唐五代史》(上海中華書局1959年版)專辟有一節內容論述這一時期的飲食。
20世紀60年代的論著主要有:馮先銘《從文獻看唐宋以來飲茶風尚及陶瓷茶具的演變》(《文物》1963年第1期)、楊寬《“鄉飲酒禮”與“饗禮”新探》(《中華文史論叢》1963年第4期)、曹元宇《關于唐代有沒有蒸餾酒的問題》(《科學史集刊》第6期,1963年版)、方楊(《我國釀酒當始于龍山文化》)(《考古》1964年第2期)。
20世紀70年代,大陸在“文革”結束後,又有學者對中國飲食史進行研究,其中見諸報刊有:白化文《漫談鼎》(《文物》1976年第5期)、唐耕耦等《唐代的茶業》(《社會科學戰線》1979年第4期)。
這個時期臺灣、香港地區的中國飲食史研究也處于緩慢發展階段,主要成果有:楊家駱主編《飲饌譜錄》(世界書局1962年版)、袁國藩《13世紀蒙人飲酒之習俗儀禮及其有關問題》(《大陸雜志》第34卷5期,1967年3月)、陳祚龍《北宋京畿之吃喝文明》(《中原文獻》第4卷第8期,1972年8月)、許倬雲《周代的衣、食、住、行》(《史語所集刊》第47本第3分冊,1976年9月)、張起鈞《烹調原理》等。在這些成果中,張起鈞先生的《烹調原理》一書,從哲學理論的角度對我國的烹調藝術作融會貫通的闡釋,使傳統的烹調理論變得更有系統性。另外,劉伯驥《宋代政教史》(臺北中華書局1971年版)、龐德新《宋代兩京市民生活》(香港龍門書局1974年版)等書都辟有一定的篇幅,對宋代的飲食作了比較系統、簡略的闡述。
(三)繁榮階段(1980年至今)
1.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飲食史研究
進入20世紀80年代,大陸的中國飲食史研究開始進入繁榮階段。據統計,《中國烹飪》雜志創刊後,至今已相繼發表了數百篇中國飲食史方面的論著。20世紀80年代大陸的中國飲食史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對有關中國飲食史的文獻典籍進行注釋、重印。如中國商業出版社自1984年以來推出了《中國烹飪古籍叢刊》,相繼重印出版了《先秦烹飪史料選注》、《呂氏春秋?本味篇》、《齊民要術》(飲食部分)、《千金食治》、《能改齋漫錄》、《山家清供》、《中饋錄》、《雲林堂飲食制度集》、《易牙遺意》、《醒園錄》、《隨園食單》、《素食說略》、《養小錄》、《清異錄》(飲食部分)、《閑情偶寄》(飲食部分)、《食憲鴻秘》、《隨息居飲食譜》、《飲饌陰食箋》、《飲食須知》、《吳氏中饋錄》、《本心齋疏食譜》、《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調鼎集》、《菽園雜記》、《升庵外集》、《飲食紳言》、《粥譜》、《造洋飯書》等書籍。
二是編輯出版了一些具有一定學術價值的中國飲食史著作。如:林乃燊《中國飲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林永匡、王熹《食道?官道?醫道——中國古代飲食文化透視》(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姚偉鈞《中國飲食文化探源》(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陶文治《中國烹飪史略》(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年版)、《中國烹飪概論》(中國商業出版社1988年版),王仁興《中國飲食談古》(輕工業出版社1985年版)、《中國年節食俗》(中國旅遊出版社1987年版),洪光住《中國食品科技史稿(上)》(中國商業出版社1984年版),王明德、王子輝《中國古代飲食》(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楊文騏《中國飲食文化和食品工業發展簡史》(中國展望出版社1983年版),《中國飲食民俗學》(中國展望出版社1983年版),熊四智《中國烹飪學概論》(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版),施繼章、邵萬寬《中國烹飪縱橫》(中國食品出版社1989年版),陶振綱、張廉明《中國烹飪文獻提要》(中國商業出版社1986年版),張廉明《中國烹飪文化》(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曾縱野《中國飲饌史》第一冊(中國商業出版社1988年版),林正秋、徐海榮、隋海清《中國宋代果點概述》(中國食品出版社1989年版),莊晚芳《中國茶史散論》(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陳椽《茶業通史》(農業出版社1984年版),賈大泉、陳一石《四川茶業史》(巴蜀書社1989年版),吳覺農《茶經述評》(農業出版社1987年版),王尚殿《中國食品工業發展簡史》(山西科學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在論文方面,主要有:彭衛《談秦人飲食》(《西北大學學報》1980年第4期),馬忠民《唐代飲茶風習》(《廈門大學學報》1980年第6期),韓儒林《元代詐馬宴新探》(《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第4期,1980年版),劉桂林《千叟宴》(《故宮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2期),張澤鹹《漢唐時代的茶葉》(《文史》第11輯,1981年版),黃展嶽《漢代人的飲食生活》(《農業考古》1982年第1期),孫機《唐宋時代的茶具與酒具》(《中國曆史博物館館刊》總4期,1982年),賈大泉《宋代四川的酒政》(《社會科學研究》1983年第4期),王樹卿《清代宮中膳食》(《故宮博物院院刊》1983年第3期),李春棠《從宋代酒店茶坊看商品經濟的發展》(《湖南師範大學學報》1984年第3期),蔡蓮珍、仇士華《碳十四測定和古代食譜研究》(《考古》1984年第10期),趙峰元《從〈浮生六記〉看清中葉的飲食生活》(《商業研究》1985年第12期),余扶危、葉萬松《我國古代地下儲糧之研究》(《農業考古》1983年第1期),曹隆恭《關于中國小麥的起源問題》(《農業考古》1983年第1期),葉靜淵《我國茄果類蔬菜引種栽培史略》(《中國農業》1983年第2期),樊維綱《沙糖、甜鹽、吳鹽》(《社會科學輯刊》1984年第3期),史樹青《談飲食考古》(《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6期),彭世獎《關于中國甘蔗栽培和制糖史》(《自然科學史研究》第4卷第3期),趙匡華《我國古代蔗糖技術的發展》(《中國科技史科》第6卷第5期),劉文傑《漢代的種芋畫像實物與古代種芋略考》(《四川文物》1985年第4期),孟乃昌《中國蒸餾酒年代考》(《中國科技史料》1985年第6期),童恩正《酗酒與亡國》(《曆史知識》1986年第5期),王慎行《試論周代的飲食觀》(《人文雜志》1986年第5期),賈文瑞《我國飲食市場的形成與變遷》(《商業流通論壇》1987年第2期)。趙榮光《試論中國飲食史上的層次結構》(《商業研究》1987年第5期),史譚《中國飲食史階段性問題芻議》(《商業研究》1987年第2期),郭松義《蕃薯在浙江的引種和推廣》(《浙江學刊》1986年第3期)、《玉米、番薯在中國傳播中的一些問題》(《清史論叢》1986年第7期),胡澍《葡萄引種內地時間考》(《新疆社會科學》1986年第5期),莊虛之《我國古代新鮮果蔬貯藏方法的分析研究》(《中國農史》1987年第1期),方心芳《關于中國蒸酒器起源》(《自然科學史研究》1987年第2期),趙樺、陳永祥《試述春秋戰國時期楚人的飲食》(《湘潭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李存山《飲食——血氣——道德(春秋時期關于道德起源討論)》(《文中哲》1987年第2期),林正秋《宋代菜肴特點探討》(《商業經濟與管理》1987年第1期),林永匡、王熹《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初探》(《中州學刊》1989年第2期),趙錫元、楊建華《論先秦的飲食與傳統文化》(《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第4期),李霖、葉依能《我國古代釀酒技術的發展》(《中國農史》1989年第4期),王岩《中國食文化的發生機制》(《中國農史》1989年第4期),王守國《中國的酒文化》(《學術百家》1989年第5期),納古單夫《蒙古詐馬宴之新釋》(《內蒙古社會科學》1989年第4期),劉興林《我國史前先民的食物來源與加工》(《中國農史》1989年第4期),姚偉鈞《先秦谷物品種考辨》(《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第6期),王洪軍《唐代的飲茶風習》(《中國農史》1989年第4期),龔友德《雲南古代民族的飲食文化》(《雲南社會科學》1989年第2期)。
2.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飲食史研究
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飲食史研究,無論是研究的角度還是研究的深度,都遠遠超過80年代,這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有關中國飲食史研究的著作紛紛湧現。其中,代表性的有:李士靖主編《中華食苑》(第1-10集),林永匡、王熹《清代飲食文化研究》(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林永匡《飲德?食藝?宴道——中國古代飲食智道透析》(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王子輝《隋唐五代烹飪史綱》(陝西科技出版社1991年版),陳偉明《唐宋飲食文化初探》(中國商業出版社1993年版),王學泰《華夏飲食文華》(中華書局1993年版),萬建中《飲食與中國文化》(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年版),王仁湘:《飲食考古初集》(中國商業出版社1994年版),姚偉鈞《宮廷飲食》(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譚天星《禦廚天香——宮廷飲食》(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趙榮光《中國飲食史論》(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版),趙榮光《滿族食文化變遷與滿漢全席問題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趙榮光《中國古代庶民飲食生活》(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7年版),苑洪琪《中國的宮廷飲食》(同上),王仁興《中國飲食結構史概論》(北京市食品研究所1990年印行),魯克才《中華民族飲食風俗大觀》(世界知識出版社1992年版),李東印《民族食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傅允生、徐吉軍、盧敦基《中國酒文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版),季羨林《文化交流的軌迹——中華蔗糖史》(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版),胡德榮、張仁慶等《金瓶梅飯食譜》(經濟時報出版社1995年版),黎虎主編《漢唐飲食文化》(北京師大出版社1998年版)等等。
二是在研究力度和研究深度上都有了進一步的拓展。在宏觀研究方面,有姚偉鈞《論中國飲食文化植根的經濟基礎》(《爭鳴》1992年第1期)、《飲食生活的演變與社會轉型》(《探索與爭鳴》1996年第4期)等文。
在食物種類的栽培和加工制作方面,有嚴文明《中國稻作的起源和傳播》(《文物天地》1991年第5、6期),楊希義《大麻、芝麻和亞麻栽培曆史》(《農業考古》1991年第3期),徐曉望《福建古代的制糖術與制糖業》(《海交史研究》1992年第1期),劉士鑒《蔗糖在中國起始年代的辨析》(《農業考古》1991年第3期),謝志誠《甘薯在河北的傳種》(《中國農業》1992年第1期),謝成俠《中國豬種的起源和進化史》(《中國農史》1992年第2期),梁中效《試論中國古代糧食加工業的形成》(《中國農史》1992年第1期),顧和平《中國古代大豆加工和食用》(《中國農史》1992年第1期)。賈俊俠《古代關中主要糧食作物的變遷》(《唐都學刊》1990年第3期),張濤《試論石磨的曆史發展及意義》(《中國農史》1990年第2期),陳偉明《唐宋食品貯存加工的技術類型與特色》(《中州學刊》1990年第5期),胡志祥《先秦主食加工方法探折》(《中原文物》1990年第2期),袁華忠《“枸醬”是一種果汁飲料》(《貴州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冼劍民、譚棣華《明清廣東的制糖業》(《廣東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姚偉鈞《中國古代農圊業起源新探》(《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4期)。
在酒史方面,有蕭家成《論中華酒文化及其民族性》(《民族研究》1992年第5期)、張國慶《遼代契丹人的飲酒習俗》(《黑龍江民族叢刊》1990年第1期)、張德水《殷商酒文化初論》(《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李元《酒與殷商文化》(《學術月刊》1994年第5期)、張平《唐代的露酒》(《唐都學刊》1994年第3期)、拜根興《飲食與唐代官場》(《人文雜志》1994年第1期)、吳濤《北宋東京的飲食生活》(《史學月刊》1994年第2期)、陳偉明《元代飲料的消費與生産》(《史學集刊》1994年第2期)等文。
在茶史方面有:陳琿《飲茶文化始創于中國古越人》(《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姚偉鈞《茶與中國文化》(《華中師大學報》1995年第1期)、曾慶鈞《中國茶道簡論》(《東南文化》1992年第2期)、王懿之《雲南普洱茶及其在世界茶史上的地位》(《思想戰線》1992年第2期);程喜霖《唐陸羽〈茶經〉與茶道(兼論其對日本茶文化的影響)》(《湖北大學學報》1990年第2期)、陳香白《潮州工夫茶與儒家思想》(《孔子研究》1990年第3期)、劉學忠《中國古代茶館考論》(《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第5期)等文。
在少數民族飲食史研究方面有:陳偉明《唐宋華南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初探》(《東南文化》1992年第2期)、辛智《從民俗學看回回民族的飲食習俗》(《民族團結》1992年第7期),黃任遠《赫哲族食魚習俗及其烹調工藝》(《黑龍江民族叢刊》1992年第1期)、賈忠文《水族“忌肉食魚”風俗淺析》(《民俗研究》1991年第3期)、蔡志純《漫談蒙古族的飲食文化》(《北方文物》1994年第1期)、姚偉鈞《滿漢融合的清代宮廷飲食》(《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
在食療方面,有任飛《醫食同源與我國飲食文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等文。
在飲食禮俗方面有:姚偉鈞《中國古代飲食禮俗與習俗論略》(《江漢論壇》1990年第8期)、《鄉飲酒禮探微》(《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1期),林沄《周代用鼎制度商榷》(《史學集刊》1990年第3期),裘錫圭《寒食與改火》(《中國文化》1990年第2期),萬建中《中國節日食俗的形成、內涵的流變》(《東南文化》1993年第4期),楊學軍《先秦兩漢食俗四題》(《首都師大學報》1994年第3期),張宇恕《從宴會賦詩看春秋齊魯文化不同質》(《管子學刊》1994年第2期)。
在飲食思想觀念方面有:姚偉鈞《中國古代飲食觀念探微》(《爭鳴》1990年第5期)、王曉毅《遊宴與魏晉清談》(《文史哲》1993年第6期)。
在文獻研究和飲食器具以及飲食文化交流方面,也有不少論文。
在斷代史研究方面有:胡志祥《先秦主食文化要論》(《複旦學報》1990年第3期)、姚偉鈞《先秦飲饌技藝考論》(《文獻》1996年第1期)、萬建中《先秦飲食禮儀文化初探》(《江西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楊釗《中國先秦時期的生活飲食》(《史學月刊》1992年第1期)、宋鎮豪《夏商食政與食禮試探》(《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3期)、楊愛國《漢畫像石中的庖廚圖》(《考古》1991年第11期)、余世明《魏晉時期糧食生産結構之變化》(《貴州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關劍平《“蘭肴異蟹肴”(南北朝食蟹風俗)》(《北朝研究》1991年總第5期)、黃正建《敦煌文書與唐五代北方地區飲食生活(主食)》(載《唐長孺先生八十壽辰紀念論文集》,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唐代官員宴會的類型及其社會職能》(《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2期)、陳偉明《唐宋時期飲食業發展初探》(《暨南學報》1990年第3期)、何泉達《五代以來揚州值蔗獻疑》(《史林》1992年第2期)、徐吉軍《南宋臨安飲食業概述》(《浙江學刊》1992年第6期)和《論南宋臨安市民的飲食生活》(《中國古都研究》第10輯)、程民生《宋代果品簡論》(《中州學刊》1992年第2期)、陳高華《元代大都的飲食生活》(《中國史研究》1991年第4期),姚偉鈞《漢唐飲食制度考論》(《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第1期),《唐代的飲食文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和《三國魏晉南北朝的飲食文化》(《中國民族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張國慶《遼代契丹人飲食考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0年第1期),聞惠芬《太湖地區先秦飲食文化初探》(《東南文化》1993年第4期),楊亞長《半坡文化先民主飲食考古》(《考古與文物》1994年第3期),張萍《唐代長安的飲食生活》(《唐史論叢》第6輯,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黃正建《敦煌文書與唐五代北方地區的飲食生活》(載《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1冊,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
二、海外的中國史研究狀況
海外的中國飲食史研究,當首推日本。日本在世界各國中對中國飲食史的研究時間較早,也最爲重視,成就最爲突出。
早在上世紀40~50年代,日本學者就掀起了中國飲食史研究的熱潮。其時,相繼發表有:青木正兒《用匙吃飯考》(《學海》,1994年)、《中國的面食曆史》(《東亞的衣和食》,京都,1946年)、《用匙吃飯的中國古風俗》(《學海》第1集,1949年)、篠田統《白幹酒——關于高梁的傳入》(《學芸》第39集,1948年)、《向中國傳入的小麥》(《東光》第9集,1950年)、《明代的飲食生活》(收于藪內清編《天工開物之研究》,1955年)、《鮜年表(中國部)》(《生活文化研究》第6集,1957年)、《古代中國的烹飪》(《東方學報》第30集,1995年)、同人《華國風味》(東京,1949年)、《五谷的起源》(《自然與文化》第2集,1951年)、《歐亞大陸東西栽植物之交流》(《東方學報》第29卷,1959年),天野元之助《中國臼的曆史》(《自然與文化》第3集,1953年)、岡崎敬《關于中國古代的爐竈》(《東洋史研究》第14卷,1955年)、北村四郎《中國栽培植物的起源》(《東方學報》第19卷,1950年)、由崎百治《東亞發酵化學論考》(1945年);等等。
60年代,日本中國飲食史研究的文章有:篠田統《中世食經考》(收于藪內清《中國中世科學技術史研究》,1963年)、《宋元造酒史》(收于藪內清編《宋元時代的科學技術史》,1967年)、《豆腐考》(《風俗》第8卷,1968年),同人《關于〈飲膳正要〉》(收于藪內清編《宋元時代的科學技術史》,1967年),天野元之助《明代救荒作物著述考》(《東洋學報》第47卷,1964年)、桑山龍平《金瓶梅飲食考》(《中文研究》,1961年)。
到70年代,日本的中國飲食史研究更掀起了新的高潮。1972年,日本書籍文物流通會就出版了篠田統、田中靜一編纂的《中國食經叢書》。此叢書是從中國自古迄清約150余部與飲食史有關書籍中精心挑選出來的,分成上下兩卷,共40種。它是研究中國飲食史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料。其他著作還有:1973年,天理大學鳥居久靖教授的系列專論《〈金瓶梅〉飲食考》公開出版;1974年,柴田書店推出了篠田統所著的《中國食物史》和大谷彰所著的《中國的酒》兩書;1976年,平凡社出版了布目潮fēng@⑧、中村喬編譯的《中國的茶書》;1978年,八阪書房出版了篠田統《中國食物史之研究》;1983年,角川書店出版中山時子主編的《中國食文化事典》;1985年,平凡社出版石毛直道編的《東亞飲食文化論集》。1986年,河原書店出版松下智著的《中國的茶》;1987年,柴田書店出版田中靜一著的《一衣帶水——中國食物傳入日本》;1988年,同朋舍出版田中靜一主編的《中國料理百科事典》;1991年,柴田書店出版田靜一主編的《中國食物事典》。
近年來,日本已相繼出版了林已奈夫教授的《漢代飲食》等書。在日本研究中國飲食史的學者中,最著名的當推田中靜一、篠田統、石毛直道、中山時子等先生。
田中靜一先生是最早開展中日食物學史專項研究的著名學者。1970年,田中靜一在書籍文物流通會正式出版了《中國食品事典》。這是中國食物史上一部很有影響的大書。1972年,田中靜一又與篠田統合作出版了《中國食經叢書》上下冊。1976年至1977年期間,田中先生監修了《世界的食物》(中國篇?朝鮮篇)一集15卷,由日本著名的朝日新聞社出版,向全世界發行。該書內容廣泛,圖文並茂,印刷極其精美,對讀者很具吸引力。1987年,田中先生的大作《一衣帶水——中國食物傳入日本史》由柴田書店出版。該書史料翔實可靠,論述極其嚴謹,是一部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著作。此後,田中先生又于1991年編著出版了《中國食物事典》一書。該書內容極其豐富,對食品的名稱、産地、發展過程等作了比較詳細、認真的考證與敘述,在海內外影響頗大,現已譯成中文,由中國商業出版社出版,在大陸發行。
篠田統教授是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史研究班的成員。他對中國飲食史的研究,始于20世紀40~50年代。1948年,他在《學芸》雜志第39期上發表了《白幹酒——關于高梁的傳入》一文,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次年,他又在《東光》雜志第9期上發表《小麥傳入中國》一文。此後,他相繼發表了《明代的飲食生活》(1955年)、《鮜年表(中國部)》(《生活文化研究》第6集,1957年版)、《中國古代的烹飪》(《東方學報》第30集,1959年)、《中世食經考》(收于藪內清編《中國中世科學技術史研究》,1963年)、《宋元造酒史》(收于藪內清編《宋元時代的科學技術史》,1967年)、《豆腐考》(《風俗》第8集,1968年版)等,這些文章後來結集成《中國食物史研究》一書(八阪書房1978年版)。此外,篠田統教授還著有《中國食物》。
http://www.lunwentianxia.com/
另參本館:
《味覺樂園》 墨刻版飲食叢書 《筷子刀叉匙》 《筷子三千年》 飲食政治學 禁賽大胃王 白食族 台灣有白吃的午餐 《吃的後現代》 《速食的黑暗面》 《砂糖的世界史》 《巧克力》 《濃情巧克力》《香料共和國》《味覺》 《走進中國茶的世界》 《日本茶道文化概論》 《中國古代茶具》 《中國茶文化史》 《威士忌之旅》 《金色酷客》 《葡萄酒的世界史》 《中國名酒》 《中國古代酒具》 《痴酒》 《中國酒文化史》
阿楨
《柳葉刀》證明了中餐是非常健康的 2024-11-22
《刺胳針》是一份醫學期刊,不是美食雜誌。所以《刺胳針》企圖用理化分析來證明中餐是最要命的,就難免會得出錯誤結論。我覺得應該用醫學統計來證明哪國飲食比較健康,這樣才是客觀公正。
2022年的8.28億糖尿病患者中,2.12億印度,1.48億中國,美國4200萬、巴基斯坦3600萬、印尼2,500 萬和巴西2,200萬。人口佔比:巴基斯坦15.25%,印度14.96%,美國12.61%,中國10.42%,巴西10.23%,印尼9.06%。
糖尿病的致病原因除了遺傳因素外,與飲食的關係也很大。相較於糖尿病,肥胖更是與飲食息息相關。2024-02-29《柳葉刀》分析了近32年肥胖率的變化。2022年肥胖率最高的是東加和美屬薩摩亞的女性,以及美屬薩摩亞和諾魯的男性,超過60%。英國女性28.3%全球第87;男性26.9%第55。美國女性43.8%第36;男性41.6%第10。印度女性9.8%第182(倒數第19)男性5.4%,第180(倒數第21)中國女性7.8%第190名;男性8.9%第149位。
回應
不錯,至少還能找數據,支撐論點。但是,難道不是該找最新的數據麼?根據2019年發布的《中國肥胖盛行率及相關併發症:1580萬成年人的橫斷面真實世界研究》報告,中國成年人超重率為34.8%,肥胖率為14.1%。另外,我國糖尿病盛行率仍在上升,根據WHO 2011年標準診斷,糖尿病盛行率自2013年的10.9%,增加到2018~2019年的12.4%。我國雖然不是糖尿病發生率最高的國家,但也是排在前列的。你要說我們的肥胖率不高,那我想問,肥胖率排名靠後,為何糖尿病盛行率排名靠前?
我的文章是要用《柳葉刀》自己刊的數據來反駁《柳葉刀》的錯誤觀點,這叫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你好像沒看懂。另外,你置疑我沒有找最新數據,結果你用2019年的數據來反駁我引用的2022年的數據,說明你時間觀念是混亂的。其三,《柳葉刀》刊文說中餐是最要命的,所以我只要證明還有一些國家的飲食比中餐差就行了。第四,糖尿病的致病原因除了遺傳因素外,與飲食的關係也很大。你又沒正確理解,非要把肥胖率和糖尿病比率混為一談。
做為一個命不久矣的長期糖尿病患者,明確的告訴大家,其起因和飲食其實關係不大,真正的起因是因為愛喝甜飲料。
阿楨
中國人吃的食品添加物,真比歐美日本更多、更狠?2024-11-08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全中國所有添加劑加起來只有幾十種。而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已有2400多。2019-2023年,從1269萬噸增長到1611萬噸,年均成長率6.15%。市場規模,在2021年就已1,399億元。
但實際上,無論是美國、歐洲或日本,使用的添加劑都比中國多。食品安全問題也一點都不少。例如近20年來,日本食品安全事件最少的2021年,全國仍有717起食物中毒,學校和養老院也不例外。
而中國已經禁止使用的瘦肉精,至今仍在美國養殖業中合法添加。所以我們沒必要向別國討教。反倒是更該從自己的產業源頭想辦法。例如,鼓勵更多企業,生產天然、健康的食品添加物。另一個辦法,就是在業界捲出有引領作用的頭大哥。
回應
日本是各種添加物的始祖,美國是濫用添加物的國家。但即使是這樣,在食品安全問題上也不應該比爛。
日媒曝「亞洲十大美味泡麵」!台灣上榜3款 它勇奪亞軍2024/11/09 中時
《日本經濟新聞》發起亞洲泡麵評選,評審包括文化推廣大使、泡麵專家、烹飪研究員,記者、飲食文化研究員、泡麵愛好者等7人。他們選出的第一名是新加坡叻沙泡麵Prima Taste,湯頭呈橘紅色,由椰子粉熬成的,再搭配蝦肉。第二名是台灣熱「滿漢大餐:蔥燒牛肉麵」。第四名是泰國的Yum Yum奶油冬蔭功麵。6到10名分別為韓國八道的炸醬麵、農心的浣熊麵、台灣的曾拌麵「香蔥椒麻口味」、泰國iMee綠咖哩雞肉麵以及台灣KiKi推出的蔥油拌麵。
回應
要以銷售量排名
不能以銷售量排名,不然中國多第一
阿楨
讓十四億人水果蔬菜自由,需要付出什麼? 2024-05-26
2022年,中國鮮蔬消費量高達6.16億噸人均440公斤,美國祇有0.27億噸人均77公斤,中國人均消費水果221.68公斤,美國110.67公斤。中國水果蔬菜的消費量,碾壓全世界第二名到第十名之和,絕大部分所謂“發達國家”,連我們的零頭都不如。
中國人均每天蛋白質124.92克,超過美國122.88克,世界第九,遠超德日、南朝鮮、某島等發達國家和地區。
中國花錢還比美國少,美國人每年約5,000美元,中國只1,622美元。
中國,從物質匱乏的90年代到現在,也才30多年而已,這一切是因工業化,世界第一的化肥產量,不斷發展的農業科技,全世界無敵的水利電力、基礎建設、交通運輸……是因為高瞻遠矚的「菜籃子工程」。和「積極性」沒關係?因為中國數千年農地都是私有的,但並沒有讓農民吃飽飯,能讓農民吃飽飯,靠的是社會主義工業化。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大型水利工程,化肥工廠。
回應
搞公社搞了不到一年,農民吃不飽飯,而搞承包才十年,農民就吃飽了,緊接著就是農民進城,中國工業化起飛。把承包和農業科技水利建設對立起來,也是奇怪的邏輯。全世界在農村搞「一大二公」的,就沒有成功過的,蘇聯,朝鮮,東歐都如此。
中國飲食至少有以下要改進:1,吃飯太多,結果就是碳水太多蛋白不足。2,蛋白質過於依賴豬肉,雞魚太少,奶製品不足,身高肌肉量和西方有差距。3,油和鹽太多,因為蔬菜多炒制下飯,所以很多人不胖也高血壓。4,海產品不足。5,水果不足,我們的水果消費跟發達國家比依然有不小差距。6,白米飯和麵條也太健康,缺乏全穀物的攝入。7,醃制不健康的食品攝入過多。對比公認最健康的日本/地中海飲食,中餐很不健康的。
公認個鬼,也就那些所謂的實驗和論文,大多是廠商贊助的,這你也迷信? 現代中國人,受西方所謂的「營養學」洗腦,大量吃牛奶、水果、肉食、蛋類,不重視主食,喝汽水、各種飲料、冷飲,重油、重鹽,大量的調味料。中國傳統的七分飽,“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才是最適合國人的飲食習慣。幾十年觀察,用中醫傳統飲食的中年以上人群,普遍健康。
中國的蘋果/西瓜世界第一,中國人均消費水果221.68公斤,美國110.67公斤。和東南亞自貿區之後,一開始以為會大量進口導致逆差,結果溫帶水果蘋果梨桃子之類大規模返銷東南亞,好吃是不分氣候的。
阿楨
世界級食材中國造 2024-03-19 消費主張
源自歐洲的“黑色黄金”魚子醬爲何成爲了中國特産?不同年份、不同價格的魚子醬味道口感有何區别?魚子醬與鵝肝、黑松露並稱世界三大奢華美食。魚子醬因其色澤烏亮、口感豐富,被譽爲飲食界的“黑色黄金”。在過去魚子醬高昂的價格,勸退了很多消費者,而如今國際市場上魚子醬價格已經大大降低。
被譽爲“世界三大珍饈”之一的鵝肝是公認的頂級美味,以其獨特的絲滑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價值,成爲了餐桌上最閃耀的明星,其中最出名的當數法式鵝肝了。而讓人意外的是,享譽世界的鵝肝竟然大部分來自兩個中國的小縣城。
相關新聞
在欧洲无比高级的松露,在中国云南不过是种普通的野味!
一袋日本松茸凭什么能值一套房?
雲南松茸濫摘頻傳 官農合作維護生態
阿楨
中國已經是肥胖人口最多的國家,為何不主動調整飲食結構呢?
中國人的糧食,蔬菜,水果,肉類,副食,都遠遠超過其他地區,中國是地球上胖人數量最多的國家,超過8千萬人,美國是肥胖人比例最多的國家,美國有錢人在吃螺旋藻,素食,蔬菜,當食物,中國為何不調整飲食結構呢,中國就包含有豐富的低熱量食物,比如,豆腐植物蛋白,水果蔬菜種類冠絕全球,大魚大肉,大油大酒,大吃大喝的爆病低健康的飲食時代,早該結束了
回應
1.中國肥胖的比例不高,只有20%左右,超重的才是30左右。我國就算胖,也不像對岸的世界第一大國一樣,胖子都是胖成球的。2.中國人只要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就沒問題。
肥胖的原因是不是因為吃肉,而是吃油和各類糖太多了,現在的植物肉背後,就跟以前操作吃調和油健康一樣,信了才是傻子。美國人的胖是什麼黃油和糖太多,而中國的胖,是碳水太多了,是饑荒時代的遺存。中國蛋白太少,碳水和糖太多
阿楨
西班牙將成最長壽國家,他們做對了什麼,擠下長年霸主日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9b6FsEoOaA
回應
我覺得地中海飲食有影響,生活步調的影響也很大,東亞這,生活步調都很緊湊,工作壓力也大,拉丁民族生性較樂天浪漫,生活步調相對緩慢許多
地中海飲食? 歐豬5國!
地中海飲食,除了大量不飽和脂肪酸更重要的是減少精緻穀物可以減少胰島素壓力,午睡也是身心放鬆
可能是橄欖/紅酒油商的廣告。西班牙食物也不見得多健康,醃制食品很多火腿香腸很鹹很鹹的。西班牙的火腿那麼有名,黑豬肉也是最高級的豬肉,這些算紅肉/加工肉
甚麼地中海飲食?根本有錢人飲食
地中海飲食 在台灣吃一天要花個6百 真的是窮到只能吃垃圾了
這些西班牙的健康習慣從來就存在,為什麼以前他們的平均壽命沒有超過日本?
日本人長壽並非生活習慣而是醫療技術及制度, 其它是飲食, 食量適中清淡, 愛喝茶文化及魚類大國。
日本人蔬菜吃太少,水果又貴,近年人們更愛吃紅肉,拉麵湯底死鹹⋯ 男女熱愛煙酒,沒有一天不喝酒,加上壓力大😫還那麼長壽已經很厲害了
其實日本的長壽還存在一個問題:無限長照。歐洲是以保障老人健康為前提,有限度提供醫療資源。日本是老人還剩一口氣,就無限續命,生活品質則難以保證,本質上是以青壯年過勞為代價,養肥了醫療產業。
一直感覺日本人長壽根本就不科學,他們睡眠時間極短,日本人工作到死為止,並且日本的環境也很一般,房子很小。日本男人整天抽煙喝酒的。
一個探討西班牙為何長壽的影片竟然一堆人留言長壽要幹嘛
其實不是所有人在乎長壽 活太久很累很累的 老了一身毛病 又孤獨
有錢長壽是幸福,沒錢長命是折磨
長命百歲要幹什麼,花大錢住加護病房嗎?看到那些加護病房的老人,還不如安樂死
老了之後行動不便,沒法自理還要依賴別人,這樣長壽有什麼意思?
午睡是很痛苦的,從學生到成年都是
美國生理學家Ancel Keys 的研究項目極巨爭議性
2040年取代日本 西班牙平均壽命將稱冠全球
新研究指出,西班牙在2040年的平均壽命將增至85.8歲,微超日本(85.7歲),新加坡(85.4歲)和瑞士(85.2歲)。美國將自2016年的43名掉至64名,平均壽命79.8歲,中國將大幅爬升29名至第39名。
阿楨
賣紅酒的都是說,對皮膚好助睡眠,都是按中藥保健品的套路推銷 2023-09-09
【本文來自《澳大利亞滯銷葡萄酒達28億瓶,即便中國終止反傾銷稅也要緩好幾年》評論區】
紅酒是佐餐酒,因為正式的西餐比較清淡,並不好吃,需要味道重的果酒來下嚥,順便給肚子溜縫兒,這就和中國人吃鹹菜,泡菜,醬菜,涼拌菜,來下飯,是一個道理。
現在,賣紅酒的都是說,對皮膚好,助睡眠,都是按中藥保健品的套路,推銷給中年婦女,利用中國家庭財政不平等的格局,套路很深的
回應
不說對心臟有好處這功能啦嗎?退步了啊
法國人上床前都喜歡喝葡萄酒。
酒文化,到我這一代為止吧!
【本文來自《白酒銷量連續6年下跌,是消費者口味變化,還是有其他原因?》評論區】
年輕人應該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符合現代性的良性文化習慣,應該是那種基於充分尊重獨立人格的優秀自愛的社交禮儀。
酒被發明出來幾千年了,以前是黃酒,後來的白酒,啤酒,紅酒。他就是一個載體。歷史上,都有過不同程度的禁酒令。他如今還是在超市,商店,顯眼的位置。永遠不會消失。
你確定是先黃酒後白酒?
白酒是蒸溜酒,元時才入。
酒吧在全球的發展勢頭雖然不如咖啡館猛,但也沒有衰敗的跡象。
相關新聞資料
瑞幸奇招「醬香拿鐵」(拿鐵+茅臺酒)逆襲星巴克。
高度白酒這種工業社會才發展起來的垃圾文化就不要假裝傳統了
回應
蒸餾酒的白酒出現在元朝。
中國應該注意保持自己的酒文化,在酒席喝酒,而不在酒吧喝酒
中國喝酒一般都要酒席上,白酒絕大多都是在酒席上喝。紅酒等大多在酒吧,醉酒街頭的絕大多數都是酒吧出來的,。酗酒在中國從來沒成為大事,就是因為中國良好的飲酒習慣。
阿楨
日本人越來越不怎麼吃魚了,日媒稱原因是烹調麻煩,海鮮價格上漲14%大
《日本經濟新聞》2023-08-01報導,作為日本料理主角的魚類如今似乎正在遠離日本人的飲食生活。日本人均海鮮消費量2001年最高為40.2千克,到2021年減至23.2千克。
回應
日本的魚烹調確實很麻煩啊,還要想辦法消除輻射
相關新聞
福島核污染水排海隧道開始注入海水:周邊魚體放射性物質超標180倍
中國海關宣佈:禁止進口日本福島等地食品,中國消費者呼籲抵制日本產品
為什麼法國人覺得中國松露不是松露 2023-08-10
事實上,直到上世紀80年代,松露在中國的名字依然充滿了下里巴人的氣息,“土茯苓”“無娘果”“豬拱菌”“臭雞樅”……松露兩字,最早出現在改革開放後的歐美文學譯作裡美麗的名詞,Truffle準譯是塊菌,是一種典型的世界性生物。但東西方對它的態度,卻有著天壤之別。
但事實上,松露的味道是不可能類似蘑菇的。李時珍說的“味殊美,絕類蘑菰”,多半是他試錯了物件,或是自己主觀上的想當然。我們不能苛求一個落第秀才,對近2000種藥材描述得百分之百精准。相反,這恰恰能夠作為中國古人不吃,至少是不常以松露為食的文獻依據。
回應
這種人,真是可憐,吃個松露,都能讓他把西方美化成這樣,把李時珍說成個落地秀才。
說人話,關鍵是法國佬賺不到暴利,所以不肯認證;這跟當年戴比斯等法國比利時珠寶巨頭不肯承認蘇修出產的鑽石是鑽石一樣。
一個道理,本子自產的珍珠聯盟搞了一個珍珠認定的小圈子,連南洋澳白珍珠都要在本子的“真珠協會”裡才能在幾個理事的暗箱操作下拿到“特選”的等級。還極力貶低中國諸暨的淡水珍珠,說淡水皮層薄個頭小和日本的阿古屋比毫無價值。直到近兩年養殖技術進步中國淡水珠也有了“愛迪生”(滿圓紫光)這種頂級珍珠才被歐美先接受,日本真珠協會是最後一個承認的。
裝B好賣個高價而已,從魚子醬、三文魚再到河豚魚,在吃貨大國這裡一個個現出原形,實在裝不下去了。
歐美日打壓中國的原因,無非就是不讓你獲得定價權,話語權和高附加值,我們一定要打碎這些舊的條框,建立自己的話語體系。
阿楨
南方菜偏甜北方菜偏鹹,但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基本上“北高南低、東高西低” 2023-03-05
我國糖尿病患病率基本上呈“北高南低、東高西低”的分佈特徵。東北地區患病率較高,吉林省達到了4.5%,遠高於全國3.21%。東部沿海高於內地,特別是江浙滬達4%。 而兩湖江西2.2%,體現了糖尿病患病率與居民生活水準高低緊密相關;奇怪了,為什麼會北高南低?而且高發地區沒有廣東?可能,北方廚師在做菜時也放糖,只不過鹽巴放得更多,遮蓋了甜味?至於浙江菜和上海菜對北方人來說也是偏甜,但實際杭幫菜和本幫菜 “濃油赤醬”,糖和鹽都不少放啊。 3、最後糖尿病患者往往合併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如果攝入過多的氯化鈉,可以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加重,使血壓難以控制。最後南方人喜歡吃新鮮海鮮法要不白灼要不清蒸,全程不加鹽也不加糖,吃的就是食品本身的鮮甜味,吃這些食物為主的人群,想得糖尿病都難啊。
阿楨
驚人!陸巨大蚌殼入侵美遭滅族 2019/12/04 中時
一般人對貝類、蚌殼的印象應該多停留在10元硬幣大小的蛤蠣或是體型更大一點的扇貝,牠們肉質鮮甜肥美,是餐桌上的佳餚。不過有見過餐盤大小、甚至是足球般大的巨型蚌殼嗎?美國紐澤西州一個池塘最近遭巨大中國蚌入侵,嚴重影響池塘生態,當地官員已經祭出整治措施,誅殺全族。
科學新聞網站Phys.org報導,美國紐澤西州亨特敦郡(Hunterdon County)一處池塘近年遭巨型中國蚌類(Chinese pond mussels)入侵。紐澤西保育基金會(New Jersey Conservation Foundation)主席狄維托(Emile DeVito)表示,基金會2007年買下這座魚塭,將它改造成開放式池塘,不料3年後開始出現中國蚌,讓他們警訊大作。
狄維托說,這些巨型蚌殼變成了「巨大的生態夢魘」。他們的體型和食量很快就壓過當地原生物種,搶奪食物、佔據棲地,不像大家熟悉的餐盤上的蚌殼大小,這些貽貝最大可以長到足球般大,間接導致當地原生貝類被消滅,改變河床物種組成。
報導指出,這些中國貽貝最初是透過附著在亞洲鯉魚身上的幼苗,一同運抵當地養殖場,隨後幼苗迅速繁衍,如今長到足球般大。美國魚類暨野生動物管理局(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表示,這是北美第一起遭中國蚌侵略的案例,先前包括捷克、義大利、法國、德國等多個歐洲國家都已經發生中國蚌侵略慘案。
為避免池塘慘遭破壞、進而影響到河川生態,美國魚類暨野生動物管理局已聯手當地保育團體祭出整治措施。他們首先降低池塘水位,藉此殺死池中所有魚類,避免牠們夾帶中國貽貝幼苗遊到其他水域;其次,官員將可殺死蚌類在內等軟體動物的銅基除藻類藥劑施打在池底泥土,整治工作便大致完成。聯邦官員Beth Freiday高興宣佈,官員非常有信心所有中國貽貝都被誅殺完畢,不過他們明年春夏還得進行DNA鑑定,以做最後確認。
回應
台灣澄清湖(大貝湖)有很多這種蚌.也沒影響台灣生態.主要白猿不吃帶刺的魚肉-所以肥美的鯉魚成為白種人的夢饜.
美洲的生物就沒有入侵其他地區的?
我就想起當年五月花船
阿楨
全球擁有最多門市,SUBWAY如何自平地蓋起高樓,現在又遭遇了什麼嚴重危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913G6-7GIs
相關新聞資料
沃爾瑪2023年利潤六年首降(營收6113億美元,同比增長6.7%;淨利潤為117億,同比下滑14.6%)
,未來盈利增長難解。
回應
subway的經營理念就是賺加盟商的錢,然後通過快速擴張的店鋪資料再去賺投資者的錢。
主要還是賣太貴,而且點餐方式要選擇麵包、配料,對於不熟悉的顧客來說太為難,不如麥當勞預設菜單
最大的問題是CP值吧!尤其當萬物齊漲後,貴又吃不飽的吃草餐印象揮之不去,其他速食漢堡店至少可以大口吃炸雞薯條慛眠自己肚子
subawy 雖然可以客製化搭配菜單;但很貴。對於學生小資族很不友好, 200元價格吃完好空虛,還不如點便當
Subway 在一周前(2023-02-14)宣佈求售,目前已聘請摩根大通(J.P. Morgan)提供諮詢探討出售的過程,不過不會給出售時間表,也不會確認過程中是否會保證出售。(法新社)
Subway 完美切合我的需求,口味清淡 乾淨衛生 有菜有肉,稍高的定價也阻隔了不少人潮,永遠都有位子坐著慢慢吃,總之希望這次換手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比較值啊 比起其他速食還是健康點啊,但真的要比其他健康飲食當然不會是首選
美媒:中式素食簡單、美味、優雅
美國VICE新聞網2023-02-22漢娜•車的《中國素食廚房》是一本超越豆腐的必備食譜,在美國,許多受歡迎的中式菜肴是已被美國化的陳皮雞和炸蟹角等,而當提到更傳統的中式菜品時,人們往往會想到葷菜,如北京烤鴨和叉燒等。然而,漢娜•車在此書中強調,中餐其實是一種很大程度上基於素菜的烹飪體系。來到中國並學習素食烹飪後,她發現蔬菜不僅不可或缺,而且一切都讓人感覺如此簡單和優雅。(作者亞當•羅斯巴特,丁雨晴譯)
阿楨
從26層養豬大樓、深海網箱談現代化,普通人的好日子就要來了!2023-02-12
1.最近湖北鄂州26層養豬大樓火了,還有深海巨型網箱養魚,都是超乎想像的生產方式。
2.這些顛覆性的生產方式,投資很大。養豬大樓26層投資40億,年產豬120萬頭。深藍1號深海網箱周長180米,造價1.15億,專養三文魚。
3.這種生產方式,是以前中國絕對做不到的,思路就沒有,有想法也差技術。但是,如果所有要素都不缺了,那就會突然發現,這才是真正效率高的生產方式!
4.以前總覺得落後、原始,農民人數眾多辛苦勞動,羡慕發達國家。但是忽然一下就發現生產革命來了,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經濟和效率、科技的自然組合。歐美日的黃金發展時期就是這樣,現在,這種事情主要發生在中國,因為相關科技和生產力、資金元素,都是中國最強了。
5.一些高精尖的領域,IT互聯網晶片人工智慧、新能源、電動車、生物醫藥。這些中國不弱,但把普通人的日子過好,這沒有任何生產力問題。
6.生產出足夠的肉/魚/…..,好日子就要來了!
回應
一枚導彈過來,生豬產率下降好大,生產集約化是好,成本低,效率高,但是,不要忘了,抗風險能力差,分散式生產,抗風險能力強也是有好處的。
老兄啊,導彈都打到湖北鄂州了,你覺得還要考慮養豬🐷的事兒嗎?
生產資料都被資本家霸佔了,我有勞動意願,但沒有勞動崗位,所以只能在這裡說屁話啊。窮只是因為本屬於窮人的東西被某些人霸佔了,只是因為窮人的勞動果實被人偷走了,僅此而已!
如果肉價不下降你就吃不起,你應該做的是努力工作去掙錢,而不是在這裡罵東罵西的說這些沒營養的P話。
阿楨
2012年我國每人每天平均食鹽的攝入量為 10.5 g。 按世衛建議每日 5 g。
回應
現在最反感這種科普,今天中國人這不能吃,每天那不能吃。 反正就是中國人的飲食全是毛病。 不能吃豬油,被忽悠了多少年。特麼後來才發現,都是油商的套路。 味精不能吃,是雞精商家的套路。 背後全是利益暗藏! 你不就是想推銷低鈉鹽嘛。 省省吧!
我們花了幾千塊裝了個洗碗機,結果現在就是個擺設了
【本文來自《在韓國洗碗機等小眾家電的普及率遠高於我們,更不用說地暖了,人家早就普及了》評論區】
要用洗碗機的話,先把殘渣請理一下,一個一個擺洗碗機裡,然後放洗碗劑,然後去幹別的,等機器洗完了的收進消毒櫃,整個洗完時間跨度大約半小時。
我覺得洗碗機適合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極度不願洗碗,不管碗多碗少的,由洗碗機代勞很合適;二是家庭人口多碗碟量大的,可以大大減輕人的勞動量;三是碗量雖不太大但容易為洗碗發生矛盾的,為碗置氣不值得,用機器來調和矛盾。 如果不是上面的情況,你需要瞭解以下幾點: 1.用洗碗機不是不需要勞動。人需要做的是倒菜、擺放(擺不好容易洗不乾淨)、操作機器、洗完取出,不能把機器當碗櫃。2.洗碗機超快洗需要30分鐘。 3.洗碗機價格高,占地大。4.洗碗機需要耗材。如果每餐產生的碗少,10分鐘就收拾完了,這種情況下洗碗機不如人。
阿楨
過年要少吃肉?華人飲食習慣能長壽最新研究成果曝光 2023/01/20 中時
《自然-衰老》(Nature Aging)科學期刊最近發表一項由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團隊進行的大型研究論文,這項名為中國老年健康影響因素跟蹤調查(CLHLS)納入中國大陸23個省市自治區共13154名、平均年齡為86.9歲的老年人做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現,健康的植物性飲食模式對老年人群長壽具有潛在積極作用,而不健康的植物性飲食模式則可能增加老年人群的死亡風險。其中,新鮮水果、新鮮蔬菜、豆類、大蒜、堅果和茶是主要的保護因素,而醃製蔬菜和糖及製品則與死亡風險較高相關。
在進行跟隨查訪平均5.7年的期間內,共有8937名老年人(67.94%)去世,其中整體植物性飲食指數較高者多數為男性、受教育程度較高者與經常運動的人。若是整體植物性飲食指數較高者,死亡風險減少8%;如果健康植物性(全穀物、水果、新鮮蔬菜、豆類、大蒜、植物油、堅果和茶)飲食指數較高者,死亡風險減少19%;不健康植物性(精製穀物、醃製蔬果和糖)飲食較高者,死亡風險則上升17%。
中國人以植物性食物為基礎的飲食模式對長壽有積極作用,但是這不代表不代表不攝入動物性食物,因為動物性食物也有好壞之分,例如,魚類和水產品適當攝入對健康也很有益處。
此外,在不同性別、年齡、居住環境、吸煙史、體重狀態和慢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中風或腦血管疾病、癌症和失智症)病史的人群中,與不健康飲食也有非常相似的關聯性。應該特別注意的是,在80歲以下、超重或有高血壓病史的人群中,不健康植物性飲食模式與死亡關聯較強。
相關新聞
全球最長壽老人法國安德列修女2023-01/17去世 享年118歲
阿楨
美媒:12種中國麵條簡介
美國thekitchn網站2023年1月14日文章,原題:12種中國麵條簡介 麵條被認為是中國人發明的,歷史可追溯到東漢時期。以下是12種的簡介。
一、米線。多為圓條形,比如起源於中國雲南的雲南米線,吃法很多。
二、米粉。起源於中國南方,很細,通常以乾貨和塊狀形式出售,在亞洲其他地區也有多種食用方式。
三、河粉。起源於廣東,也稱為沙河粉,通常與肉或蔬菜一起幹炒。
四、銀針粉。白色半透明,約5釐米長,末端尖,在客家人中很受歡迎。
五、拉麵。用手將麵團拉成有彈性的長條,煮熟後面會變得滑潤、更耐嚼。典型代表是蘭州牛肉麵。
六、粉絲。又細又長,具有玻璃般透明度。在寒冷的季節,與蔬菜一起放入炒鍋或湯鍋中,也用來製作春捲等。
七、麵線。若受邀參加生日聚會,主人是福建人,很可能遇到這種細膩的小麥粉絲。它可以由麵團拉到30多米長,被稱為中國最長的麵條。
八、雲吞面。起源於中國南部包括香港地區,煮熟後有嚼勁,是粵菜中的熱門食材。
九、刀削麵。山西傳統麵食,每根大小和長度都不相同。廚師將一塊麵團以特定角度向下削成條狀放入沸水中。
十、炒麵。中國外賣餐廳的主食,起源於廣東。無論現做的還是曬乾的,都須先用沸水煮熟,瀝幹水分再炒。
十一、撈面。比炒麵更柔軟、絲滑、厚實,是另一種以不同方式烹製的雞蛋面,也是廣東人對拌面的方言稱呼。
十二、油面。其實並不油,盛產於湖北等地。在香港叫車仔面,即街頭手推車上供應的黃色米線。通常在亞洲特產市場上新鮮出售,可熱食也可冷食。(作者阿普爾•曼迪,劉長煌譯)
相關新聞
歐洲最新研究發現:可安全使用人類排泄物種植食用蔬菜,網友祝賀:你們可算發現了
回應
中世紀的歐洲,大街上屎尿橫流,臭氣熏天,路易十四命工匠發明瞭高跟鞋。貴婦們提起長裙就可以解手,僕人們會及時用木盆承接,糞便通常直接從窗戶傾倒到大街上。歐洲史家總是把他們的過去描寫得無比輝煌,絕口不提野蠻的統治、驚人的貧困、惡劣的城市衛生和頻發的瘟疫。
這個題目顯示了出一種知識的缺失,直接使用人糞尿作為肥料甚至是通過堆肥後使用都無法很好地避免排泄物對蔬菜的污染,從而導致人的大便可以傳播多種疾病。
該視頻中引用的彭博社報導裡明確說了,是使用人類排泄物製成的肥料(中國傳統糞坑發酵),而不是直接使用。工業生產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例如用高溫烘乾,然後碾碎得到粉末。
歐洲人這才弄明白那繁體漢字為啥要寫成米田共,被簡化字誤導了。
阿楨
3片肥牛的日式蓋飯,割不動中國人了 - IC實驗室出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5eRLvQaz6Q
回應
文化陌生感絕對不是主因..薩家厲害的是,可以在同一家店點多種披薩、義大利麵、燉飯、甜食甚至酒...,份量沒那麼多,價格控制的剛好,人多一點,每個人點不一樣的,就可以吃到很多口味、類型不同的食物,食物也保持一定水準。每次結帳都會很驚訝自己用300台幣以內的價格吃這麼多種類的東西。說白了日式速食店一頓飯包的東西太多價格又貴,可取代的食物多。消費者又不是傻子,給那些東西就想割韭菜?
在台灣薩利亞不賣套餐,只需要點自己想吃的即可,加點錢飲料無限暢飲,省一點的話只喝冰水免費,我認為是很大的優點,也可以省錢,文化陌生感對我倒不是主要原因~~
大學歲月薩莉亞我們去了N次, 主要是學校旁邊就有家, 也吃過2000/桌的 粵菜。 80/人的必勝客。 薩莉亞人均30-50 便宜好吃。不過最好吃肯定是粵菜大牌檔。
其實拉麵在日本也不算太便宜,但也不算貴。現代很多新式拉麵人均都在1000日元,想吃便宜的得去那種傳統老式拉麵店(不過就算是老店在東京及附近也難找到一碗800元以下的了)那種店鋪裝修現代,擺盤比較清新的新式拉麵一碗普通什麼都沒有的1000日元左右,多個雞蛋,多幾片就要1200,1300,1400,1500了。東京都最新每小時工資下限是1072日元,去吃一碗料比較豐富的拉麵就是你打工一個小時的工資。這個價格對日本人來說還好,但是對於打工的留學生來說會有些小貴。
吉野家在台灣也收掉不少分店 在日本主打快速 便宜 但是那價格在台灣太貴了 同樣的錢能選擇更能吃飽的餐點
是的,台灣太貴。以官網最新價參考,台灣號稱超特盛的份量比日本的特盛份量還少,按匯率換算還貴了70多元台幣,而且台灣所得還比較低。
所以我都去sukiya 在日本留學過實在沒辦法接受吉野家在台灣的售價 完全把台灣人當盤子
阿楨
全球飲食報告揭露最危險的飲食習慣 2022-12-12 阿淇博士
反式脂肪、燒烤、紅肉、糖都不重要,最可怕的是華人重鹽重油飲食
回應
中國各地不太一樣,西北鹽油還好。西南及中南部重油重鹽。東南沿海飲食清淡,山東鹽略高。東北低油,多豆製品。我在江浙,甚至覺得臺灣水果過甜,日本拉麵過鹹。
不難理解,中餐很多高鈉的調味料和醃製和發酵食品。
日韓醃漬物多,胃腸道癌也多。
以前在日讀書,日人也重鹹重甜.拉麵.味增湯.醬菜..蛋糕甜點.
可是,日本人不喝拉麵湯
我去日本,他們都把湯喝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t2fvo1kTJc
韓媒稱“稻種是從朝鮮半島傳到日本”,日線民不樂意了 2022-12-13
近日,韓國《農民日報》介紹“高陽家瓦地稻種”讓韓國有了“5000年的農耕歷史”;讓“中國→朝鮮半島→日本”的稻種傳播路線有了根據,而日本主張 “中→日→朝”失去可信度。
回應
有什麼好爭的?反正源頭都是西亞。
小麥的起源地是中亞,分別向東、西傳播。但水稻是東亞起源,中國已發現1萬年。別被西方的所謂“歷史”洗腦了。
怎麼老有一堆人想給中國文化找個外國爹?這麼不自信的嗎?
幸虧中國出土早,否則水稻又成了外面傳入的了。
朋友請我去吃一家豬蹄店,到店發現服務員都是維吾爾族同胞 2022-12-13
這才是正常的情況,這種情況在新疆逐漸變多,可能因為信仰的問題,你不能吃,但並不妨礙你借此謀生,就像哈薩克很多穆斯林養豬出口換取外匯。更不能把這種全球絕大多數人都在吃的東西污蔑為髒東西,用它去劃分人群、製造隔閡。
回應
和一個回族朋友談過,他說好多都是誤解,《古蘭經》禁忌的食品:自死物、溢流的血、豬肉和“誦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動物”。比如豬肉,穆斯林不能吃和經營,但不干涉別人吃和經營。再比如,“誦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動物”,包括雞牛羊肉、魚類、海鮮等等,在現在的生活中真是不好辦。
阿楨
川菜用料太重,油可以論斤,花椒辣椒可以論兩,食材的原味都消失了 2022-12-03
回應
要吃原味,去吃清燉白煮呀。本來吃的就是麻辣的口味。莫明其妙。
原 味黨咋就愛惹是生非呢。沒人禁止你們熱愛原味。但也請你們不要對其他口味說三道四!糖醋排骨也不是原味。松鼠桂魚也不是原味。剁椒魚頭也不是原味。愛吃不吃。這和跑肯德基店裡要吃麥當勞,有啥區別?
過去出版的川菜菜譜裡真的沒那麼多辣椒菜。現在人們印象中的這些辣椒菜,其實都是最近20年流行起來的川渝等地的路邊小吃,街頭菜,江湖菜。之所以是爆炸式流傳。原因非常簡單。因為辣椒麻椒有一定的口感成癮性。另外,對傳統菜系衝擊最大的,其實不是其他的菜系對手,而是燒烤。燒烤這種料理業態,現在不僅是中國大江南北各地青年人的最愛,也是全球衝擊傳統餐飲。日本那種烤串賣酒的店也越來越多。操作簡單,利潤大。不管什麼牛羊豬雞魚蝦,還是各種蔬菜水果,串起來一烤,撒上佐料,刷上燒烤醬,配著冰鎮啤酒,大家在戶外一坐就開吃。輕鬆,愜意,舒服,沒那麼多講究。以後的青年人,無論哪裡的,都只會越來越適應這種業態。什麼川菜,魯菜,淮揚菜,粵菜,什麼老字型大小,大酒樓,最後都會成為一種高雅消費。
原味這詞,早先源於烹飪技藝落後,大多受環境或生產水準的影響而產生的飲食習慣。實質就是不會烹飪多樣化,只會用最簡單的手法。後來,經濟實力加持下的自信,通過一些文化包裝而向外輸出,將其詮釋為”健康美味、品質生活“的唯一標準。試圖讓所有人都接受。而現代,工業化食品加工的蓬勃發展,飲食過於富足,也使得一些人的思維產生了變化,抗拒食物的多樣化,並將其定性為不健康,也試圖讓所有人都接受自己的理念。區域文化多樣性、飲食多樣性,才是正常社會。畢竟美食從來都是多元化的定義,從來沒有”唯一“的標準。消除多元化而趨唯一,是種典型的西方殖民思維。
阿楨
外國人是怎麼看中國菜的? 中餐走向世界要注意什麼? 2022-10-04
中餐完全有走向全世界、被每個老外接受的實力,走出去的第一步就是尊重當地人的飲食習慣,有的放矢,這是最基本的禮貌,中國人的“禮”和“食”一樣重要。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幹嘛要老外喜歡中餐?咱國內就夠卷的了,例如白切雞,兩廣人的真愛,出了兩廣,沒多少人喜歡吃,還嫌沒熟透。鐵鍋亂燉,東北人最愛,兩廣人一般是不失禮貌的吃兩口。折耳根,在雲貴川渝內部消化,反正我是敬而遠之。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中餐如何爭取老外喜歡,本來就是個偽命題。
回應
我的觀點是,西方人常年吃的就是寡淡的食物,幾千年下來,味覺已經退化了,而中國食品之豐富,是全世界唯一的,是中國幾千年,幾百億中國人總結出來的,他一定是可以適應全人類所有人的口味的,南甜北鹹,東辣西酸,什麼口味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美食!中餐根本沒必要為了迎合外國的口味做改變,他們接受不了好東西,就要把好東西變差給他們嗎?他們吃不慣,那就讓他們自己好好提高自己的味覺靈敏度,好好研究下美食文化,好好瞭解下養生知識,然後再來品嘗中餐。
我覺得我們中國人有一個誤區,認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總是欠缺我們正確的推廣助力,實際上像文化這種軟實力必須要由國力、經濟、軍事、科技這種硬實力為依託。很難想像如果沒有美國的強大國力,麥當勞會在中國流行,麵包牛奶會成為生活品質的象徵。如果阿拉伯世界崛起,女的肯定流行帶面紗,男的肯定流行養狗騎駱駝。要想中國文化流行,中國人喜歡的是薯條漢堡嗎?
阿楨
我見過最健康的吃法是荷蘭人的飲食,荷蘭人幾乎個個精瘦 2022-11-13
【本文來自《中國高血壓診斷標準下調,患者數量翻倍或近5億》評論區】
中國人過去饑荒吃不飽的時候很多菜系潛在的都是用少量食品的量來快速填肚子,那麼必然就是高熱量高脂肪的東西,中餐飲食結構必然導致高血壓。重鹽重油的餐飲口味必然加重高血壓。
我見過最健康的吃法是荷蘭人的飲食,主食土豆泥,裡面夾著胡蘿蔔蔬菜和培根牛肉粒,旁邊加一點牛肉或者火腿,或者是鱈魚,加優酪乳乳酪一杯,荷蘭人在西方國家是個異數,西方國家人老了發體,荷蘭人幾乎個個精廋。
回應
特意搜了荷蘭肥胖率:47%。
打人不打臉,批人不揭短。
奴才眼裡,主子什麼都好,都高級。
我見過最精瘦的是阿富汗、海地、索馬里、葉門、敘利亞、利比亞等國家的人民,他們才先進,人家農業不但不用農藥、化肥、大棚這些,甚至有的都不要種子,長什麼吃什麼。
人在美國,我兒子說,他們在課程social studies裡瞭解到的,美國原住民牙病高發率,跟喝可樂密切相關,墨西哥人特別喜愛可樂,本來墨西哥人很接近中國人的體質,如今墨西哥人超胖很多,可樂基本上算毒藥。
阿楨
為什麼中餐演變出了猛火灶的特點? 2022-10-19
中國從宋代炒菜開始逐漸普及以來,風箱的作用就變得越來越大。而風箱的起源,又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的金屬冶煉。為什麼中國能演化出猛火灶炒菜,個人認為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
一是中國的核心文明區所處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中國人實用的蔬菜量很大,且很多都是莖葉類蔬菜,這類蔬菜炒一下會比燉煮更好吃一些。相比之下,歐洲地區整體維度偏高,哪怕是到了近代,所食用的蔬菜也還是大量的以根莖類的為主(比如土豆),那些食材更適合燉煮、油炸等等。
另一方面,“炒”本身也是一種應用廣泛的技法,比如煉鋼中有“炒鋼法”,那算是中國在煉鋼上比較領先的獨創工藝,它就是通過不斷翻動鐵砂使其更好的接觸空氣、更容易融化,在茶葉的加工中,“炒茶”也能夠使茶葉失水並出現不同的風味。也就是說,中國人在長期的實踐中已經發現了通過快速翻炒可以加速熱量傳遞、讓食物受熱均勻、可以用更高的溫度烹飪食物且不粘鍋……當這些經驗用於炒菜,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當然,從更大一點的範圍上講,“炒”的工藝對於炊具也有要求——也就是說,只有金屬的炊具薄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用“炒”這個工藝。這其實也是對一個國家金屬加工能力的考驗。而從歷史上看,在宋明時期,歐洲的民間薄鐵鍋並不普及,到了工業革命之後,歐美的民間才有了品質更好的薄鍋。但在這一時期,由於快速地工業化導致的生活節奏加快,歐美又迅速過渡到了預製食品和速食食品階段。這樣一來,猛火炒菜能在中國一直保留下來,也就很正常了。
回應
中國古代文明中心區域多為平原地區,家庭加工食物缺乏煤、油、材等燃料,主要依靠農作物秸杆、樹葉等做為燃料,其量大、燃快、火旺、不持續的特點,使炒菜成為家庭加工食物的主要手段。
阿楨
稍微有些文化和歷史底蘊的,對於生食,都不算多待見 2022-10-10
【本文來自《為什麼日本海魚可以做頂級刺身,而中國的海魚卻大多做熟?》評論區】
明明是過去窮、落後到起不了灶台用不起鍋(哪像咱們幾千年前就一路從青銅鼎到鐵鍋),只能吃生冷食物,硬生生洗成高級食物……英國人喜歡吃一些帶血的牛排,但法國、義大利、德國,還是以熟食為主,尤其是義大利。
實際上,人的進化,和用火加工食物,密不可分,火使得食物更容易分解、消化,減輕了胃的負擔,人的腹腔可以縮小,奔跑速度變快,更利於追捕獵物或者逃命救生。可有些人,尤其是國內一些做美食的博主,特別喜歡吹生醃、生雞蛋、生魚片和生牛排,恨不得大腸都做成刺身。
回應
中國可以做刺身的魚很多啊,而且也有源遠流長的生食歷史,至少到唐朝生魚片都還很流行,問題是古人不懂寄生蟲風險,現代人你也不懂嗎?還有,生醃、糟醉、蘸薑醋芥末等等都不能殺滅寄生蟲。另外吃生肉也有可能感染包蟲病什麼的,飲用未經處理的現擠羊奶可能感染布氏桿菌病,生食雞蛋則可能感染沙門氏菌,咱老老實實做熟了吃不好嗎,為了一口鮮冒這麼大風險值得麼……
中國很多醫書記載了愛吃“膾”的人易生寄生蟲病,還是病的很嚴重的那種,廣泛的生魚片飲食就越來越少了。
吃生的東西有危險,從古代我們就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大部分生東西被淘汰,而且講究趁熱吃。到了現代,日本的宣傳能力太強大了,以至於大家都追捧。再比如園林,竟然有人建日本的枯山水,還說起源於我們,真自卑。 此外,日本的啥破東西,做不好,就用各種繁複的形式搞得特別‘儀式感’,p大個東西都敢稱自己是“道”,在中國,誰敢叫自己的東西是“道”,你得是聖人級別的東西才敢叫自己道,所謂“得道升天”。這傢伙,日本啥比玩陰都敢稱“道”,事實是,你連“術”都算不上。
阿楨
董佳寧:自助餐廳為什麼慢慢消失了?2022-10-06
自助餐這種形式,消費者的心態會發生非常明顯的異化。不是沖著吃飯去的,也不是沖著享受服務去的,而是去比賽的。
回應
自助餐並未減少,減少的是高端自助餐。而盒飯、司機速食類型的自助餐依然紅火。十多塊錢的價格,少則七八個菜多則十幾個菜,就是日常飲食,實惠好吃,也不會有什麼想要吃回本的想法。
自助餐最大的優點,不是量大管飽,而是能做到食物多樣性。還省得點菜等菜了,多人口味又有可能不同,互相遷就也挺累的。比較輕鬆自在
河南一景區回應“無人值守1元午餐”是炒作:堅持6年,收入比賣的多 2022-10-04
周先生說:“最初的想法純粹是想讓遊客吃上一口熱飯,2017年10月第一次搞這個活動的時候,是免費贈送的,結果發現很多遊客浪費食物。所以從2018年開始,我們象徵性收費1元,讓遊客珍惜食物,拒絕浪費。”“1元午餐包括一個雞蛋、玉米段、黃瓜段、土豆段、紅薯段、小番茄以及一個饅頭,這些東西只付1元肯定是超值的。至於運營成本其實增加不了多少,因為這些食材都是從山下的村民採購的。”
回應
相比老君山景區的1元國慶餐,河南洛陽偃師馬蹄泉景區的“10元管飽店” 全年如一日, 從一家店變一條街。
男子吃飯消費930.9元被收931元:收銀員覺得很正常,溝通後店家已道歉 2022-10-04
回應
這小便宜貪的莫名其妙
只能說這商家不懂人性。
阿楨
這10種被吹上天的“偽健康”食品,坑你的錢還讓你胖! 2022-10-06
01 蔬果乾
油炸蔬果乾不僅營養成分流失較多,還存在高油高鹽等問題。真空冷凍乾燥後蘆筍的維生素C、蛋白質、糖含量相對於新鮮蘆筍的保存率分別為63.86%、80.49%和81.68%,但都不如直接吃新鮮蔬果。
02果汁
水果榨汁後營養也會流失,獼猴桃汁維生素C保留率為88%;草莓汁71.11%;柳丁汁67.24%。另外很多都不是100%純果汁,很可能含有添加糖。
03 果脯蜜餞
果脯蜜餞大多高糖、高鹽、高熱量。
04粗糧餅乾
粗糧餅乾中的粗糧並不多,最多的是小麥粉,其次是植物油和白砂糖。
05 花式麥片
最多的是白砂糖和植脂末,小麥粉的添加量比燕麥片還多、另外還添加了玉米粉、糯米等原料。
06 素雞素鴨
一般都是用豆製品或小麥麵筋為原料製作而成,為了讓它們的口感更好吃,還會加入植物油、白砂糖、鹽以及調味料等成分,反而可能含有更高的脂肪。
07 果粒優酪乳
這種優酪乳普遍糖含量較高、熱量不低,裡面的果粒也沒多少,不僅不利於控制體重,還容易誘發齲齒。
08 乳飲料
牛奶含量很少、更多的成分是水,蛋白質含量低、糖含量較高。
09 功能飲料
功能飲料中並不只是水和營養成分,大多都含有糖和咖啡因,容易讓人出現失眠、心慌、焦慮等症狀,還具有成癮性。
10 核桃牛奶
核桃牛奶屬於調製乳≠純牛奶,不是補鈣和蛋白質的好選擇。比如下圖這款核桃奶,蛋白質僅為2.4克/100克,鈣僅為80毫克/100克,而牛奶的鈣為107毫克/100克。
為什麼現在不允許用泔水喂豬了,不衛生嗎?可幾千年不都這樣過來了嗎 2022-10-04
回應
小時候吃過一次父親單位食堂拿殘羹剩菜喂出來的豬,味道好吃過之後至今難忘。我這小縣城以前還經常有養殖戶專門收購街上飯店裡的剩菜剩飯潲水拿去喂豬,肥肉油光水滑,味道很好。
以前農村用剩菜剩飯養幾隻雞鴨都勉為其難,豬是很能吃的,是以豬草番薯、飼料(麥麩,米糠)甚至糧食為主,潲水只是稍帶,廢物利用而已。同時,以前的家庭潲水,不宜喂豬的東西不會進入。現代餐廳生什麼都有,不說紙巾筷子和塑膠等,單是魚刺和骨頭就能要了豬命。
我小時候也喂過豬,潲水放幾天,又餿又酸,也照喂不誤,城裡潲水也差不多,我見過天天有人來收,推個板車,一路推過去,車上有幾大桶。
泔水喂豬是各種傳染病的重要傳播途徑,尤其是非洲豬瘟,專業化的養豬場對消殺、防疫的要求非常高,即便個體戶,都不用潲水,因為出欄時質檢很麻煩。
阿楨
豬油為什麼從民眾的生活中消失了?和資本有關係? 2022-07-01
說起豬油,以前的家庭根本就不需要在外面買,趕集的時候,隨手讓賣豬肉的給切上一塊豬板油,拿到家裡自己簡單一煉製,用不了幾分鐘,一瓦罐香氣撲鼻的豬油就煉好了,隨吃隨用,關鍵是真便宜啊。
都吃豬油,資本掙誰的錢去?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事情,於是各種關於“吃豬油不健康”的說法就出來了,並且從各個角度去論證,最後這些說法愈演愈烈,有時候,“謊言說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理”,於是乎,很多人就不再敢吃豬油了,於是,豬油就近乎消失了,於是各種叫法的植物油,就“大賣特賣”了。
關於“吃豬油不健康”的說法,會經常拿那些所謂的“飽和、不飽和脂肪酸”、“影響心腦血管”之類的科學術語說事兒,這也是西方所謂“營養學”的說法,明白人對此是嗤之以鼻的。我們先來看看,《本草綱目》中關於豬油的記載吧。
豬油:甘,微寒,無毒,利腸胃,通小便,除五疸水腫,生毛髮;破冷結,散宿血;利血脈,散風熱,潤肺。有補虛、潤燥、解毒的作用,可治臟腑枯澀、大便不利、燥咳、皮膚皸裂等症。知道什麼叫“破冷結,散宿血”嗎?就是預防結節腫瘤,預防血栓。
很多老人,包括一些百歲老人,都是吃了一輩子的豬油,身體還是硬朗得很,特別是在農村,現在還有很多老人在吃豬油,身體還好得很,這就是最好的例證。
回應
又一個瞎扯的,首先豬油從未消失,我家現在都還經常熬豬油,以前買豬板油熬,現在更多是買肥肉熬,因為這個更香,油渣更好吃。啥時候和資本扯上關係了?他不賣你不能自己熬?況且現在也有商品豬油買。
《本草綱目》是否比現代營養學更科學咱暫且不論,就說《本草綱目》說豬油好,有各種功效,就能證明天天吃頓頓吃豬油好嗎?《本草綱目》講的是中藥不是食材啊,作者說以前的百歲老人都是吃豬油長壽的,那現在的人均壽命遠高於以前,我能不能說是現在植物油的功勞呢?
阿楨
植物奶油做錯了什麼,為啥大家都針對它?2022-06-17
過去,蛋糕用的很多都是植物奶油——它是將植物油氫化後,加入水、糖、食用香精及其它添加劑製成。而現在,動物奶油成了主流,它也叫淡奶油或稀奶油,是從全脂奶中分離得到的,打發後容易化。
牛奶中天然含有3%-4%的脂肪。四五千年前,人們就已經會將生牛乳靜置,等密度較低的脂肪上升到表層後收集起來,那就是奶油。
歷史上,動物奶油又少又貴,人類一直在想方設法找它的平替。
1902年,德國化學家諾曼根據氫化反應理論,用催化劑使液態植物油變成了固體。隨後幾十年,價格便宜、耐儲存的人造黃油,風靡整個歐洲。
上世紀90年代初,植脂奶油進入中國,慢慢地,中國人逐漸富裕起來,並且關注到了植物奶油的健康問題,使用動物奶油做蛋糕的店也跟著多了起來。
其實,在植物奶油出現後的幾十年裡,它和它代表的植物油氫化工藝,一直被視為食品工業的奇跡。原因很簡單,它實在是太好使了:首先它穩定;其次打發率相當高1:3-1:4,動物奶油膨脹率一般1:1.5。動物奶油還比植物奶油嬌氣很多。動物奶油不能冷凍,打發時又要開空調外又要墊冰水的;植物奶油可以冷凍保存,奶油在-2℃-8℃、室溫在6℃-28℃就能打發。植物奶油便宜,1L裝20塊,動物奶油要40-50塊。
食品工業奇跡到全民公敵
食物中的反式脂肪酸有兩種。一種是天然來源,主要是反芻動物(如牛、羊)的肉、脂肪、乳和乳製品;另一種是在食品加工中產生,比如食用油氫化、精煉,以及油溫過高的烹飪。
最近二三十年,研究發現,當反式脂肪酸攝入量達到總熱量的2%,就會大大提升冠心病發生率。 於是,反式脂肪酸成為了全民公敵,很多國家制定法律禁止使用氫化植物油,或者強制標示出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必須要說明,不是所有植物奶油都是氫化植物油,棕櫚油等未經氫化的植物油來生產植物奶油。
隨著工藝及催化劑的改進,氫化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大大降低,甚至能做到不含反式脂肪酸。當然,這個零也不是一點都沒有,當每100g或100ml中含量≤0.3g時,即可標注為0。
除了氫化植物油,天然食物和高溫烹飪都可能產生少量反式脂肪酸,世衛建議反式脂肪的攝入量不要超過總能量攝入的1%,一人一天2克左右。
所以,總之,不論是植物奶油還是動物奶油,都得適量吃,過量吃的話都不怎麼健康。
阿楨
全球最佳菜肴排行榜:義大利榜首希臘第二,中餐排名11 2022-06-17
世界美食圖集網站Taste Atlas的最新排名,希臘的野菜餡餅(hortopita)、克裡特式烤羊肉(antikristo)以及烤羊排(païdakia)被評為最佳希臘餐菜品。另外,聖托裡尼豆泥(fava)、克裡特哈尼亞柳丁(Portokalia Maleme Chanion Kritis)和克裡特松樹和百里香蜂蜜(Pefkothymaromelo Kritis)這三種美食則被選為希臘最佳飲食產品。
中國菜在這份榜單中名列第11名,最佳中餐菜品的前三名為:川味火鍋、鍋貼和廣式燒肉。醬油、米粉和大白菜則被選為最佳飲食產品。
Taste Atlas由克羅地亞記者和企業家馬提亞•巴比奇(Matija Babić) 于2015年創立,被譽為“世界美食維琪百科全書”。其中收集了正宗食譜,美食家評論以及有關各種菜肴的研究文章。它自稱是世界美食圖冊,是地道與傳統文化的堅定維護者。
其理念是告知並驅動旅行者品嘗所到之處的地道食物及飲品。其特色是具有互動式全球美食地圖,並在各自區域顯示菜肴圖示。
回應
這個所謂榜單的前50名,除了中國以外全部49個國家的菜譜菜品全加在一起,也沒有中國一家多吧。
沒有中國一個菜系多!甚至沒有一個順德菜的餐廳功能表多!
這排名,和諾貝爾文學獎、和平獎一個味道。
14億中國人的喜好不如歐洲小國寡民的喜好,有點意思。
迷信老外標準的可以休矣,弄個世界排名只是引流的商業噱頭,各地的飲食文化本來就不屬於全世界人的普世口味,真正能對飲食文化起到推手的是文娛的軟實力文化輸出,和強勢的文化輿論控制操縱能力,為啥吃狗就是錯的,中國八大菜系百味美食,還比上日本那種單調的豐富?人家吹的牛逼響,吃個白米飯團都能吃出無上高端感
老師大學教授,都崇洋媚外,教出來的學生怎麼會不崇洋媚外呢。
阿楨
“植物肉”,像真實肉類一樣烹飪可不行 2022-04-27 新浪科技
近日,麻塞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一個科研團隊對肉類和基於植物(PB)的類似肉物的烹飪進行了研究,並定量比較了兩者在外觀、質地和鎖水性等方面的變化,發現普通肉類的烹飪方法並不適用於“植物肉” ,真實牛肉在烹飪後,其外觀、烹飪損失、鎖水能力和質地特徵,都要優於“植物牛肉”。相關成果4月25日線上發表於ACS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上。
未來肉正夯,跟傳統素肉有什麼不同? 2019/11/01 康健雜誌 第252期
「未來肉品」風潮吹進台灣,現在不僅在餐廳、速食店可以吃到,甚至可以直接買植物肉漢堡排回家自己料理。「Beyond Meat未來漢堡排」正式進軍便利商店,雖然新奇時尚,但價格不斐,鈉含量也高,挑戰國人的味覺和荷包。未來肉究竟有什麼祕密,可以風靡全球,跟台灣傳統素肉又有什麼不同呢?
由比爾.蓋茲、李奧納多投資、以及許多好萊塢明星加持的Beyond Meat最為吸睛。主打著幾可亂真的色香味,還刻意加了甜菜汁,連煎煮時都會流出「血水」,幾乎和一般漢堡排沒兩樣。同時加上環保、對動物友善等訴求,吃未來肉還變成了一種時尚。
未來肉成分,有水、豌豆分離蛋白、芥花籽油、椰子油、增稠原料、馬鈴薯澱粉、香料、麥芽糊精、酵母萃取物、鹽……等20多種。更簡單地說,就是素肉排。
台灣傳統素肉的原料是豆粕,也就是黃豆提油脫脂後的副產品,經過萃取、乾燥、分離濃縮,再加以調味重組,添加各種香料、色素和其他食品添加物,就成了不同風味、口感、色澤的素肉產品。(推薦閱讀:不健康的素食 壞處比葷食還多)
相關新聞
大陸人浪費?不環保大陸人浪費?不環保?氣候變遷都是中國的錯?來聽聽在陸生活歐洲女孩怎麼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sMBdrPBo5c
阿楨
非油炸速食麵,未必有你想的那麼健康 2022-04-14 新浪科技
01
油炸非油炸,區別在哪?
● 非油炸速食麵的麵條表面不黏,是滑溜溜的;
● 彈性差但韌性好;
● 最主要的一點,吃起來總感覺不太香。
這是為啥呢?
因為熱風乾燥的乾燥效率還是低,所以這非油炸麵條的一些性狀,還是達不到油炸的那樣。
● 熱風乾燥出來的非油炸速食麵,明顯比油炸出來的要細和扁一些,這樣肯定更利於乾燥;
● 掰一下試試,非油炸速食麵明顯韌性更大,因為它的組織更緊密;
而油炸的呢,經過高溫讓水分溢出後,麵條上佈滿細密的孔,有點被炸酥了的感覺。
但也正因如此,它在泡的時候才更容易入味,吃著感覺更香。而且,我們對油炸泡面的消化率其實也更高。
● 經過油炸的速食麵遇到熱水,澱粉糊化效果會更好一些,所以麵條表面會相對滑而黏一些,更像真麵條,而熱風乾燥出來的非油炸面餅就差了點意思。
油炸速食麵,軟、彈、黏、滑
非油炸速食麵的含油量確實低。油炸速食麵的含油量在20%左右,而非油炸的只有5%,差距很大。
但從含水量來說,油炸的不到10%,而非油炸的起碼15%,所以保質期相對短一些。
有些非油炸速食麵的脂肪含量,其實跟油炸的差不多。
非油炸面餅是要使其乾燥,也就是減少水分,面裡的麵筋品質就會差,所以要添加“改性澱粉”來解決。
但是改性澱粉有點貴,那就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添加“增筋劑”。通常是複合型的磷酸鹽,但它有個缺點,就是有可能含有重金屬。
熱風烘乾的速食麵吸水效率不如油炸的,所以,那就再添加個吸水劑——瓜爾豆膠,面餅裡還要再添加一個柔軟劑:單甘脂。不過你放心,它也沒毒。
阿楨
人類在接下來1萬年間會發生哪些變化? 2022-03-31 新浪科技
一些科學家認為,文明的崛起意味著自然選擇的終結。
但進化(楨:演化!)並沒有停下腳步,只不過驅動力不再是“適者生存”,而是“適者生育”,因此“性選擇”比“自然選擇”更重要。城市為疾病提供了易於傳播的環境,我們的大腦體積也變小了。
人類的壽命會越來越長,進化出抗衰老或抗癌基因就毫無意義了。
過去200萬年來,隨著我們對蠻力的依賴減少、對工具和武器的依賴增加,骨骼的質地變得越來越輕。現代工作則更多是腦力勞動、而非體力勞動。
早期以植物為食長有巨大的臼齒和下頜骨,用於磨碎富含纖維的植物。但食肉烹飪之後,下顎和牙齒都開始縮小,智齒未來也可能會消失。
過去600萬年來,在工具使用、複雜社會體系和語言的驅動下,大腦體積三倍自然選擇的大腦。1萬至2萬年前達到了最大值,之後,大腦就一直在縮小。也許是因為,農耕文明,身體攝取的脂肪和蛋白質大大減少,大腦的耗能相當驚人,可占全身的20%。也許狩獵採集比農耕更費腦力一些。也可能是因為,大型社會中有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所以耗費的腦力更少。
大腦體積其實並不能決定一切。大象和逆戟鯨的大腦都比人類大,愛因斯坦的大腦則小於人均,尼安德特人倒是與我們差不多,但主要用在了視覺和身體控制上,語言和工具並不多。被人類馴化之後,羊的大腦品質減少了24%,牛減少了26%,狗減少了30%。
以狩獵採集社會,人類需要富有攻擊性,如今,我們要買肉就去菜市場,有糾紛就去警察局或法院。但越來越多的人正飽受孤獨、焦慮和抑鬱等心理問題的困擾。在這些精神問題從人類基因庫中剔除的同時,我們或許也會失去這些極富才華和創造力的領導者、作家、藝術家和音樂家。
回應
在病毒面前越來越脆弱
為什麼我們會有不同的血型? 2022-03-30 新浪科技
所以有不同血型,原因在於瘧疾,O型比其他血型低66%。不同血型可能存在著疾病聯繫,例如,O型更容易患霍亂、鼠疫、結核病和腮腺炎,AB型更容易感染天花、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儘管Rh陰性會導致新生兒溶血症,在過去的進化中存在過某種優勢,使這種基因突變能夠保存下來,但現在優勢消失了。
阿楨
「暴雪中搶購的美國人,餓死也不吃植物肉」,為何向中國人推銷?
2022年1月9日,《觀察者》轉載外國知名論壇Reddit上一個帖子「你們寧願挨餓也不願吃植物肉,2022年冬季暴風雪」。
在國內市場上早就有「人造肉」出售,無論是外觀還是口感都與肉相去甚遠,如像吃素人吃的素肉也僅僅是長相比較相似。
植物肉一般使用的都是豆類中提取的蛋白質,比如大都或者豌豆以及小麥等,在加上增稠劑,澱粉以及糊精,還有酵母萃取物等,總共大約有20多種添加劑,經過加熱、擠壓以及冷卻成型。
植物肉儘管出現很早,比如營養師Sarah Tyson Rorer就曾於1909編寫過食譜,用扁豆、麵包屑和花生製成的模擬小牛肉烤食譜,而到了1943年時,Kellogg製造出了他的第一個基於大豆的「植物肉」,不過真正的植物肉巨頭,還是要到二十一世紀才出現! Beyond Meat公司在2009年才成立。從2017~2018年,北美增長了37%,到2018-19年,美國達8.95億美元,到2025年將突破250億歐元。
宗教界歡迎,環保界歡迎,甚至全球變暖控制也非常歡迎的植物肉,卻在美國超市中無人問津,這到底是什麼問題?在這帖子的8400個回帖中,這位老兄說,價格太貴了,不如直接吃肉類!
這位友說這「植物肉」嘗起來跟炸豆泥差不多,他不太喜歡吃。
這位說植物肉經過過度加工的植物材料,浸泡在人造香料和人造色素中,由人造粘合劑粘合在一起,並在裝配線上生產。這不是肉,任何稱其為肉的人要麼是愚蠢,要麼就是騙子。
基本上展現了美國人對待植物肉的態度,貴、味道不好、添加劑太多。
植物肉的營養並不全面,缺乏維生素B12、n-3多不飽和脂肪酸、鐵、鋅等營養素。
2020年1月8日,Impossible Foods執行長帕特•布朗在上海進口博覽會上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
「中國人每吃一塊肉,亞馬孫雨林里就冒出了一股煙,」布朗說。「中國對我們來說,絕對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市場。」
全球國家中美國人浪費比例是數一數二的,以中國人吃肉、亞馬遜冒煙這種不恰當的比喻。
相關新聞資料
美媒:美知名企業明年將率先開賣「人造肉」
引比爾蓋茨、李嘉誠跟投,「人造肉」真這麼好吃嗎?可能是今年最大一筆智商稅
阿楨
速食麵,為啥是彎的,不是直的?
速食麵做成彎的,面餅中間就有很多的空隙,這樣在泡或煮的時候,讓面餅與水充分接觸,三五分鐘就好了,就是這麼快。 ... 為了速食麵的口感和保存方便,在加工的時候都要進行油炸,彎彎的麵條能夠在運輸的過程中分散壓力,一些小的碰撞根本不會弄碎它,保證了它的完整性。
泡麵--維基百科
泡麵(又稱速食麵、生力麵,新加坡稱為快熟面,中國大陸稱為方便麵,香港稱為即食麵),是一種可在短時間之內煮熟食用的麵條製食品。速食麵的原理是利用棕櫚油將已煮熟與調味的麵條硬化,並壓製成塊狀,食用前以熱水沖泡或簡單煮製,用熱水溶解棕櫚油,並將麵條加熱泡軟,數分鐘內便可食用。
目次
1 歷史
2 方便麵在中國大陸的歷史
3 生產
3.1 麵體處理
3.1.1 味道來源
3.2 配料
3.3 營養
3.4 環保問題
4 分類
4.1 包裝及烹調方式分類
4.1.1 袋麵
4.1.2 杯麵
4.1.3 泡麵
4.1.4 湯麵與拌麵
4.2 麵體材質分類
4.3 麵體造型分類
5 烹調方式
6 價格與流行
7 著名的即食麵品牌
歷史
日清食品「合味道杯麵」(Nissin Cup Noodles)早在1971年9月18日開始發售
成為速食產品的近代泡麵,發明者除了日清創辦人安藤百福(吳百福)以外,還有多個說法,其一為「東明 長壽麵」的屏東人張國文,以及東京的「大和通商」的陳榮泰,陳榮泰提出的是「大和雞絲麵」,幾乎就是台灣雞絲麵的原型,跟張國文比較接近現在的泡麵不同。
阿楨
韓國教授又來了:要在春節英文譯法中去掉“Chinese” 2022-01-29日
春節將至,那個曾“碰瓷”抗議過泡菜、參雞湯、中國朝鮮族服飾百度詞條的韓國教授徐坰德,又來了。他聲稱,韓國等國也過春節,“Chinese New Year”的譯法不對,改為“Lunar New Year”才正確。
中國官方外交部及官方媒體新華社的英文網站,對於“春節”、“農曆新年”,官方及權威媒體除了使用“Spring Festival”,還有“Chinese new year”、“Lunar new year”,以及“Chinese Lunar New Year”三種說法。
春節來源中國農曆,是中國人的新年節日,後傳播到亞洲其他地區,大部分亞洲其他地區基本都採用了中國農曆作為慶祝新年時間的基準。在英語國家,一直被稱作“Chinese new year”,有時簡稱CNY,或者Spring Festival。但從2004年開始,美國加州的韓僑社群和越南僑胞社群開始積極舉辦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新年活動,以該民族國家在相似的時間舉辦主題類似的慶祝活動,呼籲官方及商業機構使用表意更多元的“ Lunar New year(農曆新年)”替換具有特定指向的“Chinese new year(中國新年)”。
回應
農曆是哪個國家發明的?這麼淺顯的道理都不懂跟著湊什麼熱鬧!
【Lunar】代表月亮,【Lunar New Year】本質上是陰曆新年。問題是,農曆是【陰陽合曆】,其中節氣是陽曆,月份是陰曆,所以【Lunar New Year】是不僅是不準確的,更是荒謬的。
要不我們還是把“首爾”改回“漢城”吧,某個偷國真是得寸進尺,蹬鼻子上臉!
不能只改首爾為漢城,應該把韓國恢復為南朝鮮的稱呼
相關新聞
哈薩克斯坦總統:我們將繼續研究中國,學習中文
韓國抗議為戰時強征勞工礦山申遺 日本仍強行推動
據韓聯社首爾2022年1月28日報導,儘管首爾反對,但東京仍打算推薦一個曾與戰時強征勞工有關的佐渡島礦山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候選地。此舉使得本就令人擔憂的韓日關係再次遭遇挫折。
阿楨
世界上許多地方的鯊魚種群數量大幅下降,墨西哥灣最常見的鯊魚種類——白鰭鯊的數量相比於上個世紀下降了99%,銀鯊和灰鯖鯊的數量分別下降了90%和79%。
印尼是世界捕撈最多,2007-2017年均捕撈11.07萬噸,西班牙的7.8443萬噸,第三印度6.7391萬噸。美日臺年捕撈都有6-7萬噸,而中國大陸僅為兩千噸,連前15名都排不上。2019年中國魚翅的進口量為407.6噸(由於本土魚翅消費萎縮,所以多用於加工出口)。可見,我們並不是鯊魚瀕危的主要責任國。
在歐美,鯊魚從頭到尾,有一條完整的鯊魚產業鏈。英國不允許鯊魚肉和魚鰭的買賣,但是鯊魚可以作為“副漁獲物”出售,,這就給了人們很大的鑽漏洞空間。像英國的國菜——炸魚薯條,除了使用鱈魚,還大量使用鯊魚肉,而英國人每年消耗的炸魚薯條達兩億五千萬份之多。
鯊魚還被西方廣泛用作保健品,鯊魚很少患癌症,鯊魚軟骨裡面含有特殊的物質,可以起到阻止癌症發生的作用,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鯊魚軟骨素消費國。
鯊魚肝臟中的角鯊烯氫化後,有保濕鎖水的功效,近年來大量應用于高端化妝品中。一噸角鯊烯,至少要3000條鯊魚,2019年世界角鯊烯銷量6547.2噸,而2014還只有4156.9噸,年均增速超過7%。
捕鯊在西方還被看作一項很酷的運動。釣鯊魚是合法的,富豪階層對此頗為熱衷,因為西方人認為這樣可以體驗一把征服自然的快感。
但是,中國減少了魚翅的消費,西方卻依然我行我素,至今不見有任何行動。
從這個角度看,姚明當年是被西方忽悠了。
鯊魚瀕危這個黑鍋,我們不背。
現在回看,“中國人不吃魚翅”,與“中國人吃肉導致全球變暖”的論調是一樣的。
這兩場抹黑行動的始作俑者,都是美國的NGO“野生救援組織”。
為了讓中國人不再吃肉,“野生救援組織”不僅大量投放素食廣告,還聘請了諸多明星為其月臺。
西方讓中國少吃,是不是為了自己多吃?
險惡用心,昭然若揭。
回應
吃魚翅怎麼就是陋習了?
白人的邏輯是,白種人能吃鯊魚,中國人不能吃魚翅。
為了抹黑中國,無所不用極。
中國人只是把他們不要的魚鰭拿來食用而已。而且中國從來不是捕鯊的主要國家,所以中國人吃魚翅和捕鯊之間沒有相關性,不存在因為中國人吃魚翅就會出現“捕殺之風”。
阿楨
為了讓雞多下蛋,這些國家強制母雞變禿,是模擬自然還是極不人道? 2022-01-21 新浪科技
首先要指出的是,現在全世界的商業蛋雞來源非常單一,產蛋能力實現了飛躍:1925年時一年能下170個,到了2006年能下325個。商業蛋雞一般在16-20周大的時候開始下蛋,但是在25周左右產蛋量開始下降。而到母雞72周的時候,就沒有什麼商業(產蛋)價值了。
所以養雞場就面臨一個難題:是讓老母雞繼續下蛋,還是換一批嫩雞?嫩雞雖然產蛋能力強,但是需要養雞場花錢更新。
在一番權衡下,人類想出了一種中庸之道:通過讓老母雞變禿來讓它們的生殖力煥發第二春。這就是蛋雞產業廣泛使用的策略:人工強制換羽(induced molting)。
你可能想說,換毛和下蛋有毛關係啊?
所有的鳥每年至少會換一次羽毛,母雞在換羽時,生殖系統會“關機重啟”。
不過,強制換羽的具體措施卻遭到詬病,因為這種方法看起來非常殘忍。
為了創造人造的秋天,養雞場會讓母雞餓上1-2周,強迫它們掉毛。之後,養雞場重新給母雞餵食,母雞也可以進入新一輪的產蛋週期。除了蛋雞,肉雞、火雞和鴨子養殖業也會使用這種策略。但每掉毛一次,產蛋量也會打7-8折。因此超過2年算沒有經濟價值的老母雞了(雞自然壽命5-10年)。淘汰蛋雞(spent hens),它們一般會被拉去屠宰,製成低檔雞肉產品。
金拱門、漢堡王和溫蒂漢堡等大型連鎖宣稱不使用人工強制換羽的雞蛋。英國1987年禁止強制換羽,歐盟也在1988年禁止。當然了,這些國家的蛋雞在產蛋高峰期結束後就直接被“人道”毀滅或“回收”了。
回應
那些貓狗人士哪去了
貓狗人士天天在吃雞呢!
姚明曾呼籲中國人不吃魚翅,鯊魚為何更瀕危了? 2022-01-21
在姚明的呼喚下,越來越多人加入了拒吃魚翅的行列,中國的魚翅消費量今天已經降到了近乎於零。然而,殘酷的是,多年過去了,全世界鯊魚的狀況不僅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糟糕了。
世界鯊魚捕撈量至今穩定在每年70-80萬噸之間,與前些年相比幾乎沒有變化。世界鯊魚數量半個世紀內下降了71%,近年來,下降還呈現加速度趨勢。
阿楨
“渣渣”的逆襲:咖啡渣究竟有多萬能? 2022-01-21 新浪科技綜合
“咖啡渣千萬不要扔”,在網上隨處可見的利用攻略裡,咖啡渣的妙用似乎遍佈了生活的各個環節:從滋養護髮、清潔護膚,到堆肥種花、防潮除臭,再到做燃料和染料,甚至出現了逐漸離譜的走向:“用咖啡渣洗澡,咖啡因能滲透到血管中,讓脂肪興奮起來。”
迫在眉睫的轉型:2020年,全球消費咖啡約996萬噸,啡渣約647.4萬噸。
護膚護髮?
經沖泡,咖啡渣中的咖啡因含量並不高,幾乎起不到穿透皮膚屏障,並且起到抗氧化、減少面部紅腫、夠促進毛髮生長的功效。更多的功效是作為磨砂膏,起到去角質、軟化肌膚的效果,在手肘、膝蓋、足部等部位尤為有效。
堆肥種花?
事實上,直接往土壤裡鋪上咖啡渣,並不利於所有植物生長。咖啡渣中含有大量氮化物,因此比較適合喜歡酸性土壤的植物,如蘑菇、蔥類植物、杜鵑、山茶、米蘭、薔薇科植物等。此外,咖啡渣中含有的咖啡因、單寧酸以及多酚等成分將轉化為有毒物質,過量使用反而可能會給土壤帶來傷害。不過,將咖啡渣與牛糞、麥秸等傳統有機質混合,進行堆肥處理,不但能夠提升堆肥品質,還能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除濕除臭?
咖啡渣具有多孔結構,這使得它可以像活性炭一樣擁有吸附能力,但潮濕環境下的咖啡渣容易腐爛、發黴,處理不當反而會帶來反面效果,因此需要晾乾,並且及時更換。
咖啡渣有什麼用?
制取活性炭
生成綠色複合材料
燃料
咖啡渣用處雖多,但也要根據情況使用,不要盲目跟風哦~
回應
讓我想起了以前被誇大的“酵素”,盲目跟風得不償失。
廚餘垃圾
阿楨
美國一父親炮轟學校午餐差勁,監獄人士吐槽:囚犯都吃得比這個好
《紐約郵報》2022-01-19報導,美國紐約州一名四個孩子的父親克裡斯•萬格洛(Chris Vangellow)因在臉書上曬出兒子學校的午飯而受到關注。
報導稱,他的孩子們在帕裡什維爾-霍普金頓中央學區上學,學校下發的免費午飯只有幾根胡蘿蔔、四小塊顏色焦黑的炸雞塊、一坨米飯、一盒奶和幾塊零食。
一位元監獄的消息人士打趣稱,監獄裡一天三頓,午飯包括米飯、果汁、蔬菜和全麥麵包,晚飯還有烤雞和牛肉餅,“囚犯都吃得比這個好”。
回應
用美國的話說: 這樣好啊 可以少吃掉幾個地球的資源
公知:看看美國人都麼講究環保!又可以拯救一平米亞馬遜森林!
很不錯了,在被你們國家傳播過民主和自由的地方,這已經是一頓大餐了。阿富汗人在挨餓,米國人非常民主地把阿富汗的近100億美元扣下了!
印度菜是如何傳播到全球的? 2022-01-20
咖喱不是某一種香料,而是各種香料混合調製的,包括薑黃、孜然、小茴香等等。但是,印度是沒有咖喱(curry)這個說法的,他們叫瑪莎拉(Masala)。那咖喱這個名字是誰起的?又是怎麼傳遍世界的呢?
回應
印度線民對印度餐走向世界一樣自我感覺良好的。但以我在歐美觀察,在歐美中餐數遠遠超過印度餐館,而且是壓倒性的。雖然有不少中餐,是適應本地食材和口味而變種的中餐。但炒鍋,打芡,調料,烹飪等等還是保留中餐傳統的。
印度菜和中國菜倒是有一個共同點的-碳水多。碳水吃多了,就是肚子大,脂肪增多。
美國廣大肥胖症患者表示不同意!
不是說好的吃素牛逼,這怎麼又,碳水吃多了,脂肪增多。
阿楨
港中大已經將素食/食物教育列入大學通識課程 2021-12-29
2021年9月開學,香港中文大學與素食組織Green Monday合作,把素食/食物教育正式列入大學通識課程名字叫Future of Food: Plant-based Living(食物的未來),主講老師是香港有“純素媽媽”之稱的Grace Wong(黃佩詩),兼課老師有號稱“動保組織”香港獸醫服務協會主席麥志豪、號稱“綠色先鋒”的周兆祥等人。
Green Monday是2012年由 David Yeung(楊大偉)在領投方TPG旗下睿思基金(The Rise Fund)和太古股份有限公司(Swire Pacific Limited)融資7000萬美元後成立的。其主要任務就是將素肉漢堡 Beyond Burger 帶入香港(2017年全面達成)與內地。
回應
這些傢伙不敢讓西方人都吃素食,卻要忽悠中國人不吃肉,要知道日本就是推廣肉蛋奶使日本國民平均身高增加十釐米,這些殖民餘孽想讓中國人重新成為東亞病夫,可勁忽悠中國人民,這是讓中國不戰而敗,重新淪為西方殖民地,重新受西方國家奴役。
沒看到那些人造肉嗎?暴利啊,說一千道一萬都是利益。
說真的,就算是想吃點清淡的,有那錢我吃點豆皮、素雞、素肉啥的不好麼?又便宜又好吃,幹嘛要吃完全是因為噱頭才貴的“素肉漢堡”呢?
更別提,中國人葷素搭配的飲食遠比歐美消耗的肉類要少多了
阿楨
海底撈回應關停門店4個原因
海底撈公告稱,將於2021年12月31日前逐步關停300家左右經營未達預期門店,此次關停門店不裁員。這些門店經營未達預期主要是由公司在2019年指定的快速擴張策略所導致的,表現為 ①部分門店選址出現失誤;②讓各級管理人員無法理解且疲於奔命的組織結構變革;③優秀店經理數量不足;④過度相信連住利益的KPI指標,以及企業文化建設的不足。
回應
這個決定和公佈很好啊,對企業來說及時止損,不回避問題
“過火撈海底”造成的局面 急於擴張+疫情防控的後果
服務很好但選址確實太重要了,如果不賺💰關停確實是最好的選擇
關店求生存,要不得拖垮
阿楨
為什麼中國人越來越重口味了? 2021-08-10
很多人都在說,中國人的口味越來越重了。麻辣火鍋、香鍋、烤肉、炸雞等等美食店越開越多,每到飯點都大排長龍。也經常聽到很多老一輩批評小輩吃得太油膩太葷腥,味精太多。
一個說法是,經濟水準發展了,人們的生活品質提高了。白粥鹹菜,吃肉奢侈的時代過去了,沒有油水的記憶已經遠去。
第二個解釋是地域流動變快變多,人口流動更加便捷。口味、菜系不再有地域制約。在任何一個城市,都能輕鬆找到重慶火鍋、港式點心,甚至是韓日、東南亞料理。當人們有了更鮮明更刺激的體驗過後,會提高對口味重度的閾值。
很多人都說四川、雲貴、湖南等地愛吃辣是因為地理和氣候因素,濕氣重,吃辣除濕。
還有,現代人壓力更大,通過飲食排解焦慮。一天的社畜生活結束後,狠狠來上一份辛辣刺激的食物,配上一點小酒,可以消散一天的疲憊
回應
不對吧,大家經濟富裕了,就會追求更加健康的清淡飲食,日料符合發展潮流才會受歡迎。
兩廣粵語區還是清淡為主
阿楨
救命啊日本人又在迫害小籠包!上海人:我理解義大利人了...2002-07-07
最近,看見這張圖的一瞬間,我立刻理解了,看見鳳梨披薩時的義大利人,那種悲憤和絕望的心情。日本人把灌湯小籠包……
不得不說,日本人典中典的傑作太多了。
日本人真的很喜歡搞中華料理的黑暗搭配
▼池袋有一家店,直接把倆小籠包塞進了鯛魚燒裡,名為小籠包鯛魚燒。
▼新宿這家PAOPAO還要猛,乾脆把小籠包整個當成餡,包進了饅頭裡。
看出來了,日本人真的很喜歡主食配主食。
▼好傢伙,這邊又把小籠包放到了芒果珍珠奶茶豆乳麻辣綠茶烏龍茶裡。
▼草莓麻婆豆腐
▼還有白粥蓋澆飯。
……
回應
日本人對主食的愛簡直迷之難以理解,我一直記得某個日劇裡男主吃中華擔擔麵吃到一半,覺得這樣好的面不配飯太不對味,於是叫了一份白飯的場景……另外還有麵包夾炒麵,鍋貼下白飯。
阿楨
最新調查:6億中國人超重或肥胖,成人中首次過半 2021-05-27
根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最新資料,目前中國的成人中已經有超過1/2的人超重或肥胖,成年居民(≥18歲)超重率為34.3%、肥胖率為16.4%。這是全國性調查報告中首次出現超過1/2這樣一個數字。
同時,1/5(19%)的6-17歲兒童和青少年、1/10(10.4%)的6歲以下兒童存在超重或肥胖。按照絕對的人口數來計算,全國已經有6億人超重和肥胖,這個數字在全球是第一位。
回應
現在人的胖的因素是什麼 ?一個健康合理又耐久的飲食,花費不是一般的高 。米飯油各種甜食飲料是發胖的第一因素,但是廉價啊.第二才是勞累熬夜加班以後,第二天直接就想吃高熱量的食物--火鍋/麻辣燙/奶茶/可樂,怎麼熱量高怎麼來.
運動減肥效率不算太高,基礎代謝才是高效率。運動減肥的時間成本很高的,正常上班族能做到的人很少。
關鍵是要長期堅持!每天堅持運動30分鐘到60分鐘,在時間上應該都是能做到的。關鍵是要能堅持!我連續做了將近3個月,人明顯地瘦下來了,但是,堅持不下去了,又反彈了。還是沒有堅持下去 。
阿楨
馬雲現身阿里巴巴活動 陸網民:變老了 2021/05/10 中時
今年是第17個阿里日,歡迎37000名員工家人和親友來,久未公開露面的馬雲當天也現身杭州阿里總部。有網民表示,馬雲感覺老了很多。
回應
是變黑不是變老,是有戶外活動曬太陽吧
相關新聞
網友發文要求公開從范冰冰到鄭爽「補稅117億名單」范點讚!嘆: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公平.范重出江湖!主演好萊塢電影《The 355》2022-01-07在美上映。
美團遭調查 創始人王興貼詩文被疑借古諷今或步馬雲後塵 2021/05/10 中時
自大陸主管當局以《反壟斷法》對阿里巴巴處以史上最高額罰款後,外界對馬雲未來處境有諸多揣測。隨後大陸多家大企業也連續被監管機構點名,將進行反壟斷調查,美團創始人王興在其本人創立的社交平台「飯否」貼出唐代章碣的《焚書坑》詩文:「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隨即引起網上熱議。5月10日,美團股價暴跌8.6%,股價創年內新低,自今年高點的市值蒸發掉1.2兆港元(合台幣4.35兆元)
王興身邊人勸他重視此事,以免被借題發揮、刻意炒作,一旦被貼上標籤,歷史上文字獄與莫須有罪名都是這麼來的。「誰是大秦?誰是劉項?太容易授人以柄」。王興因此刪除詩作,但又感嘆「壞人真多」,還解釋貼出詩句的用意作為澄清說,「秦國警惕書生,但後來滅秦的劉項卻不讀書。這給我提了個醒,最危險的對手往往不是預料中的那些。」
網上一些知名的博主認為, 在反壟斷的關鍵時刻,發這種令人浮想聯翩的詩,確實欠妥,
阿楨
在中國吃到的咖喱,都不是真正的咖喱,印度以外的咖喱都被重新發明過 2021-04-20
我跟我太太住在上海的時候,我父母總擔心我們吃不好(有一種餓叫做你媽覺得你餓),經常會帶做好的飯菜給我們。有一次,他們拿了一碗咖喱雞來,因為我爸覺得這個兒媳婦既然是印度人嘛,在上海肯定會想念咖喱,所以就特地做了咖喱雞給她。
我一看那咖喱雞的色澤就知道多半是用中國這邊超市買的咖喱粉做的。我太太嘴巴很刁,一看那外觀覺得不對,一嘗那味道更是皺眉頭:“這是什麼咖喱啊?這根本不是咖喱嘛!”印度以外的咖喱其實都是被重新發明過的。
咖喱Curry在印度以外的地方,便有如中國以外的中餐,一來被重新發明,二來被概念化。我太太在中國的時候,我帶她吃生煎、小籠、餛飩、餃子、鮮肉燒麥、鮮肉湯圓……她覺得這些東西就是面皮加肉餡兒,吃起來都一樣,一言以蔽之就是Dumpling。而印度之外的世界人民眼中的咖喱大抵也是如此——黃黃的糊狀菜肴,吃起來也都沒什麼太大區別,一言以蔽之就是咖喱。
中日養老機構飲食有何差異?日媒: 中國養老機構食譜每天不重樣,營養搭配均衡
日本時事通訊社2021-04-25:中日養老機構的飲食差異 中國有句俗話叫“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對飲食尤為講究。中國的養老機構大多會確保食譜每天不重樣,營養搭配均衡,大多沒有特別限制老年人的食量,也不設定每日卡路里和鹽分的攝取量。中國人認為“上了年紀,唯一的樂趣就是吃點好的”。
日本的養老機構對每日攝入卡路里、鹽分和水分的限制較為嚴格。實際上,不少日本老人抱怨醫院和護理機構的飯菜“不好吃”。但受到醫院和護理機構的嚴格看護也是日本老年人普遍長壽的原因之一。如果你活到70歲,你會選哪種飲食方式呢?
阿楨
進口豬肉有怪味兒,真是因為國外殺豬不放血嗎?2021-05-06
01.全世界正經殺豬的都放血
不放血,肉會更容易腐爛,而且表面會形成瘀血,影響肉的美觀。尤其是排酸肉,要在0℃~4℃放置12-24個小時。一面排幹了血液和體液,另一面低溫也抑制了細菌的生長,肉中的蛋白質也發生了一些變化,肉質更加鮮嫩。
02.豬肉異味的真正來源是公豬異味(boar taint)
因為公豬體內含有高濃度的雄烯酮和糞臭素。
中國去除公豬異味最傳統的方法就是——閹割去勢。
其實,國外閹不閹豬也不太一樣。
智慧餐廳,讓吃飯更有趣 2021-05-07 人民日報
在餐廳後廚,機械手臂從成排的架子上端出一盤盤菜品;在就餐大堂,送菜機器人把美味佳餚送到顧客面前……近年來,自動化、智慧化、無人化的智慧餐廳日益興盛,成為餐飲業升級轉型的新趨勢之一。海底撈研發的智慧廚房管理系統,會收集智慧廚房各個環節的資料並進行分析,即時監控廚房的運行狀態、生產狀況、庫存情況等。比如有菜品快到保質期了,它就能自動識別並提前拿掉,更好地保證菜品質量。來到就餐區,顧客能體驗到更多智慧化服務:四周背景牆上360度環繞投影著藍天、白雲、粉色櫻花的畫面,科技感十足;桌面下佈置了智慧地排風系統,煮火鍋的蒸汽直接從下方被吸走;餐廳智慧配鍋機提供千人千味服務,顧客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定制個性化鍋底。海底撈智慧餐廳並非個例。如今,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走向智慧化,如四川香天下、廣州酒家、新白鹿等。
阿楨
直播帶貨有了新玩兒法 2021-05-07 北京青年報
在疫情背景下,直播帶貨的模式突飛猛進,不過,也帶來了:主播選品難把品質關,產品出問題消費者背鍋;直播間收取高價坑位費,帶貨量卻不如預期,催生了刷流量、高退貨率等一系列幕後操作,損失卻由商家承擔。為了解決這痛點,淘寶直播、抖音、快手等平臺都在建立並完善新的規則。誕生於2015年的淘寶直播,2020年誕生了近1000個破億的直播間。店鋪直播間化,直播間店鋪化,電商平臺負責選品,賣不動貨就退錢等新玩法進入人們的視線。
粉絲倒牛奶背後的奶蓋倒賣產業鏈 2021-05-06
在一段長達10餘秒的視頻裡,幾位元中年人圍坐在溝渠邊,身邊擺放著一箱箱牛奶,他們一邊說笑,一邊撕開手裡的牛奶包裝,奶蓋留下,瓶身扔在旁邊,牛奶倒進了溝裡。只因帶有投票二維碼的奶蓋,才是粉絲們所需要的。一時間,“喝不了為什麼不送人?”的評論佔據了評論區。
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新聞三大央媒均評論“倒牛奶”,恰逢4月29日《反食品浪費法》生效之際,倒牛奶、留瓶蓋,大張旗鼓浪費的行為,更是被輿論廣泛批評。
5月4日,北京市廣播電視局,責令愛奇藝暫停《青春有你》第三季後續節目錄製。愛奇藝對此誠懇接受,堅決服從。
相關新聞資料
央視批商家平臺在倒奶事件中難辭其咎
誰在倒牛奶?經銷商、中間商和粉絲都沒跑
反食品浪費法實施,南京一麵包店報廢不好看的麵包被約談
回應
倒奶是以全人類為敵
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農場主為了保證利潤,寧可將牛奶倒掉,也不願分給窮人。
不說具體的如何管理經營,在現在反食品浪費的環境下,至少要送人,不能當垃圾埋了。
處理過分了,麵包店本來就存在成品率的問題,送人反而是最麻煩甚至對於店來說是有害的。找麵包店麻煩的決策者壓根就是坐著辦公室不吃人間煙火。
管管麥當勞和肯德基唄
當年肯德基規定打烊後賣不完的雞必須丟棄,本土速食榮華雞覺得太浪費了,結果就是店員故意多炸很多雞,等打烊了撿便宜,最後倒閉了
倒牛奶事件,乳企是怎麼瘋狂行銷的?
以蒙牛、伊利為首的乳企行銷上不單是手段多,涵蓋時下最流行的綜藝/電視劇行銷、明星代言、跨界行銷等等;蒙牛2020年廣告費68.031億,伊利或許也不相上下。
阿楨
“大胃王”消失的8個月 2021-04-16
大胃王與吃播最早起源于日韓。早在1989年,日本綜藝節目《火力全開大胃王》逐漸將大胃王演變成一種競技文化,勝出者會得到豐厚的獎勵。 在韓國吃播Mukbang是將韓語的吃飯和直播兩個詞進行組合,主播從中獲得粉絲的打賞與平臺的獎勵。2020年6月,韓國吃播博主榜首月收入1659萬人民幣,前五月均超100萬。
中國模仿日韓吃播並創新。2015年前後,吃播在B站、微博以及各大短視頻平臺佔據一席之地。
去年8月,央視報導,部分大胃王依靠視訊短片假吃、吃下海量食物後催吐。在這批評下,抖音、快手、微博、鬥魚等平臺立刻遮罩關鍵字、下架相關視頻。
在平臺的封禁下,大胃王們開始改名,嘗試轉型,如大胃mini改名為梨渦少女mini,大胃阿倫改名阿倫吃吃吃,視頻風格也由海量吃喝轉型為探店分享。
失去大王標籤以後,不少吃播博主的視頻資料明顯下滑,處境有些尷尬。
但吃播和美食仍然是無法輕易捨棄的賽道,畢竟這意味著充足的廣告行銷市場和極高的關注度。克勞銳發佈的《2020年美食KOL行銷價值分析報告》顯示,美食類KOL增速迅猛。2019年10月-2020年4月間,抖音美食KOL增長了114%、快手增長133%。2019年食品飲料是KOL投放金額第二多的行業。2020年B站百大up主中,美食類UP主有11位,僅次於遊戲(20)、知識(13)和生活類(12)。
在內容型吃播達人中,密子君的轉型比較成功。在吃播禁令前,密子君就做了多期美食探店、Vlog視頻。除了內容創新,美食帳號做直播帶貨成為越來越常見的變現嘗試。
平臺經濟幫了滯銷農民,卻也讓他們的差距被越拉越大 2021-04-12 觀察者網
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室主任樊鵬
2021年4月10日,市場監管總局對阿里處以182.28億元壟斷罰款,重罰之下會打擊平臺經濟發展。特別我國數位經濟增加值規模由2005年的2.6萬億增加至2019年的35.8萬億。GDP的占比由2005年的14.2%提升至2019年的36.2%。
回應
農業是不可能有競爭力,什麼農場還是合作社都是扯淡,一是學美國巨額補貼給農民,另外就學日本給予農協補貼,讓農協控制價格,這樣市民就慘了!
國家若想提高欠發達地區的生產力,就要引導合理的資源,但這本身就是一種反資源聚集性的調動。但人向錢多的地方流去能夠逆轉嗎?事實證明,人口向錢多的地方流動是必然。其實發展的不平衡,體現在各領域。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555972
阿楨
“髒亂假”痼疾未除,外賣“只賺不賠”淪為噱頭 2021-03-15
靠近一條被稱作“外賣街”的商業街,在這裡,懷揣著小小夢想的年輕人,投入辛苦攢來的十幾萬後血本無歸地悻悻離場;和朋友合力開店的中年人,因為實在難有盈利而分道揚鑣,最終一人苦苦撐著一間被視作“理想”的店……既不同又相似的煩惱整日在“外賣街”上交替上演,無論外界如何評價,他們都只覺得做外賣是個只能用“搖搖頭”來概括其中心酸的行當。
另一群人口中,外賣卻又是個“穩賺不賠”的生意。三五萬元加盟開店,又或者繳納1萬元“保證金”,就能拎包“入駐”的外賣基地,都在伸手招攬著所有看不清這個行業虛實真假的門外漢。
實地暗訪:
豆漿粉當現磨豆漿賣,炒飯店在修腳店旁,製作環境“髒亂假”
商家:不在用料上動手腳,就難賺錢
“外賣街”整體環境堪憂
刷單團隊:可套證、可刪差評、可刷量,有錢解決一切問題
新套路:“加盟”、“共用”包裝下,割韭菜本質不變
“新物種”外賣商鋪、外賣超市
回應
外賣的口味其實太差,只能填飽肚子而已,想吃到最美味的食物還是要親自去飯店當場吃。延遲一刻都會讓美食味道降低。
一個事物的本質不能只看壞的一面。小本的外賣店,有失敗必然也有成功的。比如:甜啦啦,黃燜雞,沙縣小吃一類。成功的道路上總是遍佈著失敗者的殘骸。小店的成本自然也小。街頭巷尾的胡同小店與那高樓大廈裡的高檔的門面,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在網路平臺上,他們卻是相對平等的。全國的各種小微店鋪,外賣銷售平臺,卻造就了無法計數的工作崗位。因為不需要太多的個人條件,無數的小店主,外賣騎手們就能靠著這微薄的收入養家糊口,補貼家用。這裡不需要太高的文化條件,突破了年齡的限制,個人時間空間的限制,男女的社會平等。只要政府層面上能及時跟進,對各外賣銷售平臺能有效地管理,對資本方能夠強力監督管控,及時制定改進規章制度,積極引導社會公德良序。這終究是有利於國與民的,有益於大多數貧苦的人民群眾的。存在即是合理。
阿楨
台灣美食王國根本過譽?老外痛批一亂象:居然吃得下去 2021/03/06
台灣被稱作「美食王國」,大街小巷都遍布著各式各樣的道地小吃,這也是吸引不少外國觀光客前來的原因之一。只不過日前有一名網友和台灣人的外國配偶聊天,才得知原來對方認為台灣的用餐環境不衛生,讓他感到相當驚訝。
那名外國配偶透露,台灣人相當好客,很喜歡帶他到各地知名的美食店用餐,但卻有很多店家的衛生環境堪憂,外觀看起來十分破舊,招牌都斑駁髒亂。除了桌面油膩,椅子拉動時也感覺黏黏的,甚至連放筷子的桶子以及醬料罐都非常黏膩。
不少人都很贊同這名外國配偶的看法,「是很好吃沒錯拉,但感覺桌子都擦不乾淨,一股油味,再好吃評價也會打折扣」、「事實啊,環境不舒服,沒吃就沒啥胃口了」、「真的,碰過連筷子都是黏的,噴酒精擦都去不掉黏膩感…」、「桌面湯水菜渣,地板黏膩堆用過的衛生紙,廁所煉獄」。
但也有網友點出這種現象背後的關鍵,「台灣人大部分吃粗飽的,很少吃氣氛」、「把衛生當標準算錢的話,台灣並沒比日韓便宜多少」、「人工去清潔要花錢,台灣人太貪CP值」。
回應
喜歡搞大內宣,人民也相信,現在老外揭穿了真相
一定是中共同路人啦,入鄉隨俗,不敢吃是不會去花大錢吃敢吃的啊
阿楨
豆製品與中國男性少毛化 2021-02-23
在中國缺肉食年代,豆製品作為蛋白替代品,但是豆製品富含黃體酮,長期食用,日積月累,男性的雄性激素就會受到壓制,上千年的影響,中國男人就變得少毛和肌肉衰減,雄性態比較弱。中國應變革,不吃豆製品而改為吃紅肉和喝牛奶,不能再讓貧困年代的食譜毀了中國男人!
回應
毛髮多少跟人種有關係。蒙古利亞人種相比高加索/印歐人種少毛髮。蒙古人並不吃豆腐,吃肉喝奶,毛髮一樣不發達。這並不妨礙蒙古人西征成功。
中國男性普遍娘炮化,豆製品容易導致男性體貌心態女性化,沒有血性鬥志!
大豆是中國古代主食之一,中國農耕社會打遊牧民族的戰鬥力可是NO1的,而白人可只有被遊牧民族打,除開近代被白人打外(工業國對農業國),抗美援朝還是有代差都能打白人,你覺得中國人雄性態弱?
樓主首個錯誤,黃體酮是孕激素,卵泡排出後形成的新內分泌腺——黃體分泌大量的孕激素和少量的雌激素(男性也含有的雌激素與孕激素)。大豆的“植物雌激素”是異黃酮。
第二,異黃酮有苦味,諸位所吃的豆腐豆漿豆腦,是苦的嗎?國內曾有團隊測用有機溶劑提取大豆異黃酮,提取率為1.91%。食品上以水加工烹調必然會大量流失,得吃多少豆才能影響正常激素水準啊?另外,當異黃酮與體內雌激素競爭受體時, 雌激素的促細胞增殖作用就會減弱, 從而降低與雌激素相關的腫瘤發生率。
第三,對鼠應用雌激素表明:17β-雌二醇能促使毛髮快速的再生。男性斑禿往往是由於雄激素過高,按樓主邏輯,歐美人反而應該是全身光禿禿的。
最後,大豆異黃酮還防癌抗腫瘤、防骨質疏鬆症、保護神經系統、降血糖、防治Ⅱ型糖尿病、保護心肌,改善老年人認知、保護腎功能等等。歐美向中國大量傾銷便宜又多油的轉基因大豆,卻高價收購中國的貴又少油的非轉基因大豆,用來製藥。
相關新聞
環境荷爾蒙無所不在干擾精子功能!聯合國環境署 (UNEP) 和世衛 (WHO) 報告指出,家用產品、工業產品所釋出的環境荷爾蒙「內分泌幹擾素 ( EDS)」,與全球乳癌、卵巢癌、睪丸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的高罹患率有關。
阿楨
喜歡吃內臟?抱歉,這是人類本能 2021-02-08 魏水華
形容內臟的“下水”,最早見於清中後期滿族人文康所撰寫的《兒女英雄傳》。在此之前,“下水”一直是個與食物無關的動詞。相反,滿語裡有一個形容腸子、筆直條狀物的詞sijirhūn,與漢語“下水”的發音極其類似。而“雜碎”的流行則更晚,梁啟超1903年《新大陸遊記》裡,在美華僑開設的大量“Chopsuey”飯店,Chop suey(雜碎),和“dimsum(點心)“tea(茶)一樣,來自閩粵方言。
作為優質蛋白、純淨脂肪、維生素AD等營養物質的混合物,進食內臟,也許是肉食動物與生俱來的本能。靈長類在捕食鳥類、老鼠、兔子等小型動物時,往往開膛破肚,先吃內臟。
早在古希臘時就認為內臟才是最好吃的東西。
到了古羅馬時就更精細了:把各種牛羊和豬肉、肝臟、腸切碎後,填入睡鼠被掏空的肚子裡,再縫合。最後經過燒烤,就成了貴族階層專享的美饌。…也變著花樣吃魚雜和禽雜,尤其是秋季遷徙之前的野鵝,此時的鵝肝,豐腴異常,燜烤後黃油外溢,入口酥化,大大超過其他禽雜。
鵝肝作為西餐最高級食材的歷史,由此開啟。在文藝復興,鵝肝走上歐洲人餐桌的同時,另一道堪稱奇葩的雜碎“小牛胸腺”,也成為歐洲人的頂級美食。
對於腸,古羅馬、古中國農耕文明,常常斥之為粗鄙的窮人食物。但遊牧的北歐、中北亞民族,卻認為腸是上天恩賜的寶物。日爾曼文化的德國香腸文化在整個西方世界最為突出,法意等“美食大國”視為下腳料的血、腸等材料,灌進腸衣後,搖身變成德國最高級的香腸。
即便世界各國都有燦若星辰的內臟文化史,但依然有很多人覺得,西方人不吃內臟,這種觀念,來自於人們對那些一步跨入工業社會的國家的認識,比如美國。事實上,二戰前美國的老菜譜,依然保存了大量諸如牛肝、牛腰子、牛腸的烹飪方式。但到了今天食品工業,肉類幾乎都來自大型化的養殖場,以很高的集中運作節省成本,讓肉類的價格跌到很低的同時,也導致了分揀內臟出售變成了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還不如直接變成富含營養的有機物,進入食物鏈的再迴圈。
回應
懂點生物學的哪怕看過自然動物紀錄片的,都會知道,連食肉動物都喜歡吃內臟。無論獅子、老虎還是獵狗,捕獲後都先吃內臟。所以,這不只是人類本能,更是食肉生物的本能!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60795
阿楨
韓國政府:中國四川泡菜國際標準不適用韓國泡菜,大家怎麼看?
由中國主導制定的泡菜行業國際標準於日前公佈,此事在韓國國內引發關注。2020-11-29,包括韓聯社在內的多家韓國媒體又報導了韓國農林畜產食品部當天對此事做出的回應,中國泡菜的國際標準不適用於韓國泡菜。韓國泡菜的英文Kimchi,而中國泡菜則是Paocai。他們在國際標準組織(ISO)網站上查詢發現,中國方面制定的國際標準關乎四川鹽漬發酵蔬菜,有主動聲明“不適用於”韓國的Kimchi。
該官員還透露,早在2001年,韓國政府就已經向國際糧農組織下的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申請制定了韓國Kimchi的國際標準並獲得通過。韓媒SBS記者還提到了早前在境外社交媒體上引發中韓兩國網友熱烈討論的“韓服漢服”事件。
11月24日,一項由中國主導制定、四川省眉山市市場監管局牽頭負責的泡菜行業國際標準正式誕生,這是中國泡菜產業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工作的直接體現,也是我國在國際標準組織框架下制定的第6個食品標準。
韓國泡菜過去幾年的發展並不太好,韓國泡菜的貿易逆差明顯,2014年的泡菜進口量17.4萬噸,2016年21.5萬噸,2018年23.9萬噸,去年更是漲至24.8萬噸,而進口泡菜中有99%來自中國。
受到颱風和超長雨季的影響,韓國蔬菜在今年還出現了大幅減產的局面,價格暴漲,為此不少韓國家庭主婦都放棄了自製泡菜,改為購買加工泡菜,中國泡菜的出口價格也隨之上漲。
市面上的泡菜依賴進口,家庭主婦放棄自製泡菜,有韓媒形容如此狀況是“泡菜國之恥”。
回應
他們那個本來就不是泡菜,是醃菜
問題是——中國的各種醃菜更多。
四川泡菜壓根兒就跟醃漬沒關係,它的靈魂是乳酸菌。以現代眼光來看,四川泡菜更健康。
人家英文名確實不一樣啊,你管他什麼標準,我們訂好自己的泡菜標準就行,全世界泡菜種類多了.
kimchi來自韓國式古漢語。kim來自古漢語菹,進入古朝鮮後念jeo或ju音,chi即菜念ji音。該食物在三國時期傳入韓鮮半島,拼寫後來被修正為jimchi,最終被修正為kimchi.
這麼做最大的好處是把棒子把發明泡菜的原創者說成他們的可能性給杜絕了。不然又要跟明服一樣,成他們發明的了。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相關新聞
不只泡菜柿餅 李子柒做泡菜視頻也遭韓國網友圍攻
李子柒YouTube訂閱達1420萬列金氏紀錄
韓國進口泡菜99%來自中國 韓媒:我們還是"宗主國"嗎
阿楨
台灣菜 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作者: 陳玉箴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2020/06/03
目錄
第一章 序論:「台灣菜」的文化史
第二章 殖民地的高級料理:日治時期「台灣料理」的誕生
第三節 台菜的文化展演:從「支那料理」到「台灣料理」
第三章 古早台灣味:庶民的餐桌
第四章 移植與混雜:戰後飲食版圖的重劃
前言:國家、移民與食物
第一節 戰後的巨變:經濟困頓與節約運動
第二節 反共復國思維下的消費管理:酒家與公共食堂
第三節 移植的中國味:餐廳、市場與眷村飲食
第四節 新地圖與新階層:「中國菜」的混雜與在地化
小結:戰後成為中華菜系之邊緣分支的「台菜」
第五章 族群、階級與飲食「傳統」的創造
前言:當代「台灣菜」內涵的改變
第一節 「四大族群」論述與「客家菜」、「原住民菜」的興起
第二節 國宴中的族群象徵
小結:本土化路線孕生的「台灣小吃」
第六章 台灣菜與「家鄉味」:家與文化記憶的變遷
前言:飲食書寫中的個體記憶與集體記憶
第一節 從「家鄉味」的溝通記憶到文化記憶
第二節 唐魯孫與逯耀東:對家鄉味的追尋
第三節 家的身體實踐:林海音飲食書寫中的烹與食
小結:「家鄉味」的重新界定:文化記憶的定著之處
餐桌上的語言學家:從菜單看全球飲食文化史
The Language of Food : A Linguist Reads the Menu
作者: 任韶堂 Dan Jurafsky
出版社:麥田 2020/08/01
阿楨
從日本人學淘米方法:把米表層膜破壞了,煮出來的飯更好吃 2020-12-26
【本文來自《我媳婦去日本郵寄電鍋回來,加運費2000大洋,說實話煮飯還真挺好吃》評論區】
淘米時,用點心搓米,把表層那層膜破壞了,就是普通幾十塊錢的國層低端貨都一樣好吃。
這個靈感是我以前看日本那個專注煮飯60年的煮飯仙人的記錄片裡學到的。
另外,用百十來塊錢的電壓力鍋煮飯會更軟更香更糯更好吃。
回應
過度的洗米,淘米,也許口感會好,但營養成分流失也很嚴重,得不償失。
日本清酒的「大吟釀、吟釀、純米跟本釀造」是什麼? 2018-09-02
以不同的製造方式分為大吟釀跟吟釀
以不同的釀造原料分為純米跟本釀造
米的外層含有很多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等會破壞香氣與口感的雜質
所以在釀酒前必須把這些都磨掉,只使用米心的部分,這樣造出來的日本酒才會香氣獨特、口感滑潤
中外電飯煲大比拼,測試結果讓人意外 2016-07-09
近年很多國人推崇國外進口電飯煲,認為日本電飯煲做出來的飯更香。
今天看到來自@央視財經微博一份關於近十款來自日本和中國品牌的電飯煲大比拼,中高端國產電飯煲價格實惠,而在中低端的較量中,國產品牌不敵鄰國品牌。
在一系列測試結果後顯示:①國產電飯煲煮出來的米飯,整粒米均勻通透;日本品牌的煮飯效果,完全黏成一團;②日本IH電飯煲煮出來的米飯,有的米粒是夾生的,中間有明顯白芯。而兩台中國IH電飯煲煮出的米飯看不到白芯,不存在夾生現象;③中日電飯煲在煮日本米時差別不大,而在煮中國南方秈米時,日本電飯煲的口感遠遠落後於中國電飯煲。
阿楨
但或許是囿於傳統,又或許是覺得浪費才能體現精貴,守舊的歐洲人,至今依然認為損耗率最高的幹式熟成才是正宗的熟成牛肉。歐美美食家們評價濕式熟成牛肉“有血水的酸味”,而面對幹式熟成,則不吝讚美地給予了“堅果味”“金屬味”“蘑菇味”“燒烤味”等充滿主觀色彩的形容詞。
有沒有覺得很眼熟?沒錯,他們描述紅酒和生蠔,用的也是這些詞。
歸根到底,熟成只是牛肉嫩化方法的一種,一種來自蛋白酶和微生物的生物嫩化法。
比熟成早很多年前,中國烹飪中就出現了捶打、拍擊為代表的物理嫩化法;以食用堿或醋酸醃制的化學嫩化法;以澱粉包裹、控制火候達到目的的烹飪嫩化法。
為什麼中式餐廳不喜歡做熟成牛肉?因為要獲取一份入口即化的牛肉,方法太多了。為了熟成費時費工費力,真沒那個必要。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68718&v=1607726617951
為什麼法國人覺得中國松露不是松露 食味藝文志
松樹與松露,從沒有必然聯繫。橡樹、榛樹、椴樹、櫸樹、樺樹、松樹、白楊都可以成為松露的生存環境。
事實上,直到上世紀80年代,松露在中國的名字依然充滿了下里巴人的氣息,“豬拱菌”“臭雞樅”……松露兩字,最早出現在改革開放後的歐美文學譯作裡。
也許在中國的翻譯家眼中,最珍貴最美味的食用真菌,天然就應該與松樹搭上關係,比如松茸、松樹蕈、松蘑、松耳;而露珠本身,則與可食用真菌一樣,隱含著無根無蒂、無體無形,採納天地靈氣和日月精華而生的意蘊。
一個美麗的名詞,從誕生之初,就夾帶著狗血的誤會。
雲南人早前把松露稱為“豬拱菌”,雖然同樣是“豬拱”,但法國人似乎並不願意承認,從前在中國雲貴地區只能拿來切片泡藥酒甚至喂豬的東西,和自家的國粹黑孢松露是同一種食物。他們把產自中國東南部雲南、四川、貴州和南亞印度、緬甸北部的松露,稱為“印度塊菌”。
這種源自大航海時代的傲慢和自信,貫穿了今天的美食世界。法國人認為“印度塊菌”屬於劣等松露,香味寡淡、口感也差。相比于法國原產黑孢松露每公斤1000~3500歐元的高價,“印度塊菌”最多只能賣到每公斤1000元人民幣。
其實,二者的外觀需要在顯微鏡下才能區分,香味和營養價值也幾乎沒有區別。
食物的貴賤,從不是它們的天性和天賦;而是文化、歷史的源流,賦予它們的成績單而已。
回應
法國的叫香檳,別國的就是起泡酒。
借用電視劇裡的一句話,賤人就是矯情。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92669&v=1607726596808
阿楨
好吃,是歷史、宗教、文化等龐雜的源流之外,人類選擇食物最質樸、也是最直接的動因。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28315&s=fwzxhfbt
為什麼中國菜裡的牛肉不需要熟成? 食味藝文志
動物死亡後,血液迴圈停止,但大部分細胞的新陳代謝依然在進行。一段時間後,細胞的代謝物無法排出,就會發生肌肉收縮、肉質發硬、顏色暗沉的變化。解剖學上,把這種情況稱為“屍僵”。牛的體型大,屍僵期來得比較慢,大約在10-24小時左右。這就是正宗潮汕牛肉火鍋需要在宰殺後爭分奪秒送上桌的原因:利用這短暫的大半天緩衝時間,讓食客吃上還沒有變硬的熱鮮肉。
但人們很快發現,吊掛幾天後,反倒變得更軟嫩香濃。原因很簡單:72小時左右,牛肉中的鈣離子啟動蛋白酶,在微生物的幫助下逐漸分解肉類。如能抓住後熟之後、自溶腐敗之前的間隙,就能味道不差的好肉。
西方熟成牛排並不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食物,17世紀,法國傳奇名廚卡漢姆,就是發明法式酥皮濃湯的那位,曾經說:“將牛肉吊掛在室溫下存放,越久越好。”牛肉熟成,這個享譽西餐的概念,就這樣萌發。
熟成牛肉和臭鱖魚其實是同一類食物:在保持肉類食物新鮮質地的基礎上,通過微生物的輕度發酵,賦予更好的肉質和更豐富的滋味。
本是同根生,互不理解的原因在哪裡?
如何延長肉類的熟成週期?最早被歐洲人發明的的方法是幹式熟成:把牛肉掛在陰涼通風的地方,幾天後,肉塊表面產生硬殼,甚至產生黴菌菌絲,但內裡依然是軟嫩的。幹式熟成的牛肉浪費很大,除了大量水分流失之外,吃之前還要把表面硬結的外殼切掉,損失在30%以上。最關鍵的是,每塊肉的狀態、菌群都是不同的。沒人能保證在熟成的過程中,雜菌的生長不會讓牛肉變質。很有可能滿懷希望切開,卻發現裡面已經爛成了一灘膿水。
這正是中國沒有誕生與流行熟成牛肉的最根本原因所在:以勤勞勇敢作為座右銘的中國人,連一塊豬肉皮都要想方設法做成皮凍,灌在湯包裡;或者炸成皮肚,讓它吸收湯汁。這種大塊大塊浪費好肉的做法,實在罪過罪過,阿彌陀佛。張愛玲在《論吃和畫餅充饑》中,用嘲諷的語氣寫道:“西方人為了肉嫩,居然把它放到發臭為止,中國的留學生見之蹙眉。”頗能代表那個年代中國人對熟成的認識。
阿楨
羊肉那麼香,歐美人為什麼不愛吃? 2020-12-10 食味藝文志
世界飲食審美裡,羊肉是最具地域差異性的食材。
中國人對羊愛得深沉,中文,除了魚羊為“鮮”、羊大為“美”之外,“善”、“義”也是羊的偏旁。再往西遊牧地區,羊肉也是日常飲食必不可少主角。哈薩克俗語 “羊肉是牧民的飯”。
而到了英美國家,羊肉絕少見於餐桌。養羊更多聚焦在羊皮、羊毛等副產品上。
文明的源頭,也是食物的源頭。
最早馴化羊的是西亞,最早馴化豬的是東亞。兩大文明,除了截然不同的宗教體系、語言體系之外,今天全世界種植最廣的兩種水果葡萄、柑橘;產量最大的兩種糧食小麥、稻米;以及歷史最悠久的兩種肉用家畜羊、豬,都分別源自西亞與東亞。
在十三世紀之前,牛肉並沒有成為世界主流的肉食,尤其在農耕發達地區,日本的禁肉令、印度借宗教提高牛的地位、中國通過立法禁止宰殺耕牛,都是類似的體現。“切二斤牛肉,打一壺好酒”的綠林好漢們,則是游走在王法邊緣的反面教材。
在西方中世紀之前主要肉食也是羊和豬,羊肉流行於人口稀疏、草場資源豐富的區域,豬肉流行於人口稠密、農耕發達的區域:到今天,義大利中北部、西班牙東北部、法國南部、德國南部等傳統農業區,依然習慣食用豬肉醃制的火腿、鹹肘子。而在愛爾蘭、法國北部等傳統遊牧區,則會把羊肉切碎,加入蔬菜燴煮,或分切成漂亮的小羊排香煎、碳烤。
戲劇性的是,14和15世紀,西方世界遭遇了兩次影響牛肉發展的大事件:黑死病和大航海。前者消滅了全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後者又把大量歐洲人送往全球開拓殖民。人口密度的降低,使從事農耕的勞動力的不足。在15世紀前後,歐洲發生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退耕還牧。把糧食改成牧草,養活了更多的牲畜。
大航海累積的巨量財富,更是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生。牛從田地裡解放出來,越來越多地送到餐桌上。相比羊肉,牛沒有奇怪的膻味,還有更高的蛋白質含量,能獲得更多讓人愉悅的飽腹感。隨便一煎一烤,哪怕半生的狀態也能有良好的滋味。
………..
南方山羊比北方綿羊膻
羊膻,是西方一度佔領餐桌主流的羊肉最後輸給牛肉的主因。但很多人卻迷戀這種味道,南方華僑蔡瀾說:“羊肉不膻,女人不騷,有什麼味道”。
日本是全世界人均羊肉消費量最低的國家,這與上千年的禁肉史,與明治天皇一聲令下全民學西方吃牛肉,與日本山多地少草場少,也與日本料理少用調味料,不懂得如何遮蓋羊膻味有關。
阿楨
但什麼叫寵物,卻是一件值得仔細定義的事情。
…….
回應
又一個被西方那套理論洗鬧的人,不能你認為寵物狗就特殊,那人家蛇, 鱷魚也是有很多人當寵物的?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40042&v=1607727521766
靈魂拷問:中國人為什麼戒不掉野味? 食味藝文志
捕獵食用野生動物,源自蠻荒時代人類的本能。即便進入文明社會後,以遊牧為基礎的政權也會崇尚捕獵。
中國作為全世界最早進入農耕時代的地區之一,一直有較高的文明程度,按理說,會以食用馴化後的動植物為風尚。但今天的華人世界,為什麼會逆其道而行之,以吃野味為榮呢?
回應
講得好像只有中國人吃野味似的!老子在美國的時候,老外做的烤野兔都不知道吃了多少回了!要說吃的奇怪的話,美國人吃火雞,澳洲人吃袋鼠,法國人吃馬肉,在我們看來也夠奇怪的。
看見標題裡面“靈魂”“拷問”“中國人”三個詞,就知道作者一定是個高段位扯犢子角兒。這種角兒們特強的特長,是從概念到心念,從印象到想像,從書本到鍵盤,而且從不準備去瞭解任何實情。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230407&v=1607727782915
阿楨
狗肉不能吃了,火雞卻被列入了傳統畜禽? 食味藝文志
在農業部2020年起草的《國家畜禽遺傳資原始目錄》裡,狗離開了這份名單。但火雞卻神奇地出現在傳統禽畜的名單裡。沒錯,就是美國人在感恩節吃的那種又大、又柴的火雞。
“火雞”兩字,最早見諸于中文文獻,是描述鄭和下西洋的《瀛涯勝覽》。
在早期接觸火雞的中國南方方言裡,“火雞“二字的發音是for-gai(粵語、客家話), fur-key(贛語、閩南語)。
更重要的是,從《瀛涯勝覽》成書、葡萄牙人登陸澳門、英國人登陸廣東的時間線先後來看,這種猜測是合理的。
所以,極有可能,讓土耳其背鍋數百年的火雞turkey,是閩南語裡的火雞。
事實上,這與tea來自閩南語裡的“茶“,反映了閩廣地區率先睜眼看世界的性格;與擅長航海,率先展示中華文化的歷史。
之所以中國沒有推廣養殖與食用火雞,除了這貨飯量大、只會傻吃長肉之外。肉質粗糙,不好吃,才是被美食國度嫌棄的最重要原因。
回應
狗是中國的傳統禽畜,火雞是美國的傳統禽畜.
狗肉不能吃,竹鼠不能養,美國火雞卻可以?農業部真該被拉出來巡街
在計劃經濟時期,市郊廠礦生活區裡火雞也有家庭散養的但真的不多,大家不愛養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肉質太粗糙,那時候每月定量供應食用油,火雞得煎、炸、烤。狗肉就不一樣了,不挑食好養,肉質也好油脂也豐富做法也隨意多了,還很香!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19341&v=1607726560274
寵物為什麼不能吃? 食味藝文志
野生動物或許還有一定的食用價值,尤其對生活在文明程度較低地區的人們來說。食用寵物不同,這種野蠻的行為,是對人類感情的漠視,和文明的極大倒退。
阿楨
打盹不再是薪水小偷 美陸軍正式鼓勵士兵小睡片刻 2020/12/05 中時
Military.com報導,為維持士兵警覺性、戰力、消除壓力、增進戰場表現,並加速訓練後的身體修復,美軍近年來開始重視睡眠的重要性。甚至,美陸軍日前修訂野戰教範《健康與體能》,正式認可、甚至鼓勵官兵長期以來的「非官方活動」─小睡片刻,以維持士兵最佳表現。
事實上,認知與睡眠的關聯性早已吸引軍方注意。2018年末,海軍新發布的指南要求在航艦上服役的水手,每24小時內要有8小時連續不中斷的睡眠。因為2017年海軍發生2起致命意外,分別是驅逐艦「費茲傑羅號」與菲律賓貨輪相撞,以及馬侃號與商船相撞,可能與睡眠不足產生的人為疏失有關。
小睡文化_百度百科
西方國家宣導的小睡文化——上班太累、小睡無罪。中國在2013-03-21世界睡眠日來臨前夕,發佈了首個睡眠指數報告:睡不著已成為當下中國的普遍問題,有兩到三成年輕人有睡眠障礙。
法媒關注「中國特色國民傳統」:中午睡一覺 2019-03-14 歐洲時報
近日,法國一份報告顯示,法國人均睡眠時間不足7小時:在中國,午飯後小睡片刻不僅是個人習慣,還是國民慣例。
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第43條規定,公民有工作間隙休憩的權利,人們休息所需要的設施也必須提供,這有助於提高勞動生產力。
中國人比法國人起的更早約早上6時,會在11時左右,睡一個15分鐘至30分鐘不拘地點的午覺。
2018年,經合組織一項研究稱,中國人平均睡眠時間是9個小時,僅次於南非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午睡, 而西方人卻很少午睡 2019-03-10
因為在西方人看來,午睡完全是一種浪費生命、消極懶惰、缺乏熱情和對生活的追求、表現軟弱。其次,中國人的午餐主食如饅頭米飯等含糖量很高,西方人通常在午餐時間吃肉很短,所以糖轉換不會太多,自然也不會有太多睡意。
此外,中國人從小就小睡,但是西方的許多家庭或學校根本沒有小睡的習慣。
最後,大多中國人睡得晚(楨:?)起得早,西方人通常在晚上得到充足的睡眠,即使下午感到疲倦,也會通過喝咖啡或做運動來提神。相反,中國人沒有喝咖啡或經常鍛鍊的習慣。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午睡可以降低降低許多疾病的風險。
阿楨
每一百克瘦豬肉比瘦牛肉多3.9克的脂肪,而蛋白質含量不相上下,每日脂肪攝入量為60克左右,這3.9克可以說是無傷大雅。而豬瘦肉中維生素B1含量達到了牛肉的4倍多,羊肉和雞肉的5倍多。豬肉還富含的血紅素鐵和維生素A,比牛肉還要高。
回應
西媒,自媒體要詆毀的不是豬肉,而是中國人吃豬肉。英國的招牌培根就是煙熏醃制豬肉,西媒什麼時候噴過?但是一說到中國的醃制食品,中國的豬肉食品,就各種致癌啊,各種不健康了。核心要素,詆毀中國。
常聽說「吃麵比吃米好」是真的嗎? 2017-04-07 天際雲健康
作為兩大主食的米和麵究竟誰更好,歷年來備受爭議,紛爭不休。南方人會說,大米養育了溫文爾雅的江南少女;北方人會說,小麥養育了壯碩粗獷的東北漢子......然而事實上,米和麵的能量及營養素含量差不多是等量的,同等質量的面比米的蛋白質含量會稍高一點點,但差別不大。身高跟吃米吃麵關係並不大,這是基因自然選擇的結果。北方較溫熱帶的基因選擇更趨向於高大種群。
吃麵會比吃米胖?
原因在,各樣麵食,很多都會加入一些肉菜類或者調味品,部分還有大量的油脂,顯著增加麵食中的能量。同等質量的饅頭的脂肪是大米飯的三倍多,熱量兩倍多。
飲食應多樣化,不論是米、面、粗糧都應當經常調換,將主食與其他食品合理地搭配,就能夠獲得更加全面充足的營養素!
辛巴直播所賣燕窩被指涉嫌造假,回應稱將走法律程式 2020-11-07
回應
這燕子的口水有什麼好吃的?營養甚至不如一塊豬皮
頂級鵝肝營養價值甚至不如普通牛肉,為何賣這麼貴?
鵝肝的賣點在於好吃,燕窩的賣點在於大補。
阿楨
跟雞牛羊魚蝦比起來,豬肉真的不健康嗎? 2020-11-07 衛奕奕
01.中國人到底有多愛豬肉?
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河南新鄭裴李崗等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中國人最早養豬的遺跡。河姆渡遺址裡面就有用60根木樁圍起來的豬欄。
先秦時期,豬常被用來祭祀或是隨葬,算是財富的象徵。
不過,在中國歷史上,豬肉地位是長期不如羊肉的。唐代著名的燒尾宴沒有豬肉,宋代禦廚每年豬肉的消耗量,不及羊肉的零頭。
也正是在宋代,豬肉遇到了它的知音——蘇東坡。從他開始,吃豬肉才變得上得了檯面。
明清時期,豬肉實現了對羊肉的反超,成為漢民族最主要的肉食。在袁枚的《隨園食單》中,他還為豬肉特設了一章。
豬肉能夠在明清時期實現反超,很重要的就是它極高的性價比。
豬的孕期只有四個月,一胎能產十二三頭小豬仔;生長週期也不長,商品豬一般只需要170天,體重就能達到100千克;更重要的是豬的雜食性,只需要人的食物殘渣就能長肉,養起來實在是方便極了。
直至今天,豬肉仍是中國人消費量最多的肉食。2018年,全球豬肉消費量是11247.2萬噸,中國人的消費量就達到了5519.08萬噸,占到差不多一半。
02.豬肉這麼重要,但它真的不健康嗎?
近些年,隨著中國人吃得越來越飽,也開始追求吃得精緻與健康。
而豬肉就成了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脂肪含量高,油膩不健康;蛋白質含量低,不算優質肉類等等。
這個論調其實並不新鮮,早在二十多年前,國足在衝擊世界盃最後時刻屢戰屢敗時,就有一種論調認為:吃豬肉的不行,你看人家國外球員那麼壯,都是吃牛肉吃出來的。
發展到最後,就變成了:吃牛羊肉的國家比吃豬肉的更先進,因為牛羊肉的營養更高。
當然,這些年牛羊肉沒少吃,國足的水準確實與二十多年前也有了不小的差距,只不過是負增長。
至於吃牛羊肉的國家更先進,完全是無稽之談,德國每年的肉類消費量中,豬肉占到了60%。
肉類確實有紅肉和白肉的區別,豬牛羊等畜類,都屬於紅肉,而魚蝦禽類,它們則屬於白肉。
普遍觀點認為白肉好,是因為白肉的脂肪含量比紅肉更低,而且脂肪酸構成也比較好。
但紅肉也有自己的優點,它是補鐵最優質的食物來源。要知道,鐵是各種微量元素中最容易缺乏的,6歲及以上中國人貧血率高達9.7%。
阿楨
跟雞牛羊魚蝦比起來,豬肉真的不健康嗎? 2020-11-07 衛奕奕
01.中國人到底有多愛豬肉?
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河南新鄭裴李崗等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中國人最早養豬的遺跡。河姆渡遺址裡面就有用60根木樁圍起來的豬欄。
先秦時期,豬常被用來祭祀或是隨葬,算是財富的象徵。
不過,在中國歷史上,豬肉地位是長期不如羊肉的。唐代著名的燒尾宴沒有豬肉,宋代禦廚每年豬肉的消耗量,不及羊肉的零頭。
也正是在宋代,豬肉遇到了它的知音——蘇東坡。從他開始,吃豬肉才變得上得了檯面。
明清時期,豬肉實現了對羊肉的反超,成為漢民族最主要的肉食。在袁枚的《隨園食單》中,他還為豬肉特設了一章。
豬肉能夠在明清時期實現反超,很重要的就是它極高的性價比。
豬的孕期只有四個月,一胎能產十二三頭小豬仔;生長週期也不長,商品豬一般只需要170天,體重就能達到100千克;更重要的是豬的雜食性,只需要人的食物殘渣就能長肉,養起來實在是方便極了。
直至今天,豬肉仍是中國人消費量最多的肉食。2018年,全球豬肉消費量是11247.2萬噸,中國人的消費量就達到了5519.08萬噸,占到差不多一半。
02.豬肉這麼重要,但它真的不健康嗎?
近些年,隨著中國人吃得越來越飽,也開始追求吃得精緻與健康。
而豬肉就成了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脂肪含量高,油膩不健康;蛋白質含量低,不算優質肉類等等。
這個論調其實並不新鮮,早在二十多年前,國足在衝擊世界盃最後時刻屢戰屢敗時,就有一種論調認為:吃豬肉的不行,你看人家國外球員那麼壯,都是吃牛肉吃出來的。
發展到最後,就變成了:吃牛羊肉的國家比吃豬肉的更先進,因為牛羊肉的營養更高。
當然,這些年牛羊肉沒少吃,國足的水準確實與二十多年前也有了不小的差距,只不過是負增長。
至於吃牛羊肉的國家更先進,完全是無稽之談,德國每年的肉類消費量中,豬肉占到了60%。
肉類確實有紅肉和白肉的區別,豬牛羊等畜類,都屬於紅肉,而魚蝦禽類,它們則屬於白肉。
普遍觀點認為白肉好,是因為白肉的脂肪含量比紅肉更低,而且脂肪酸構成也比較好。
但紅肉也有自己的優點,它是補鐵最優質的食物來源。要知道,鐵是各種微量元素中最容易缺乏的,6歲及以上中國人貧血率高達9.7%。
阿楨
清代“中國人口大爆發”,真的是因為番薯推廣嗎? 2020-10-18 朝文社
中國人口在清朝迎來大爆發,順治九年(1652年),清朝首次人口統計是1448.3858萬;順治十八年(1661年)1913.7652萬;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2576.3498萬;雍正十二年(1734)2735.5462萬;乾隆六年(1741年)14341.1559萬;乾隆六十年(1795年)29696.8968萬;道光十四年(1834年)40100.8574萬。
“番薯推動人口增長”論,的誤區有兩點。
第一,清朝在乾隆六年之前單位都是丁,不是人,而一丁等於4-5個人。
第二,清朝人口增長不是因為番薯而導致的。
番薯是在明朝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由福建從東南亞引進到中國。此後明清政府都曾努力推廣番薯種植,但效果並不明顯,較大影響是在19世紀中期道光末年、咸豐初年。且當時是集中在南方山地地區,口密集的南方平原和北方並不在番薯推廣的主要範圍。
清朝番薯具體種植面積不得而知,1914年番薯種植占總種植面積的1%/產量2%(玉米是4%/5%),番薯對清朝人口暴增的作用實在有限。
那清朝人口為何會突然增長呢?
第一,基數太大。清朝統一中國人口已經近9000萬,加上隱匿人口。第二,清朝政策鼓勵。
康熙下詔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又在全國推行攤丁入畝,將人頭稅攤派到田畝之中,極大地減少了隱匿人口。清朝歷代都非常重視土地開墾,順治十八年,田地是5265068頃;到康熙六十一年,8510992頃;雍正十二年,8901387頃。
清朝廣大農民對種植番薯熱情度並不高,首選還是水稻、小麥。因為賦稅,可以要錢,也可以要糧,卻不會要番薯、玉米和土豆。
番薯後來得到進一步推廣,是因為清朝人口壓力太大,迫使百姓不得不去種植番薯。
事實上當時清朝農民不僅種番薯,還種罌粟、種煙絲,種番薯可以救急,種罌粟、煙絲則可以換錢,後者遠比前者更具誘惑力。
回應
作者不知番薯玉米相對稻麥是省工時!所以農業社會指望種植麥子和稻穀做主糧,很難,但番薯和玉米做主糧卻很容易,因為不太費力,產量卻不低。
我小時候紅薯吃夠了,都現在都不想吃。我認識一個河北的,還有好幾個福建的,五十歲上下的人,在泰餐館或者什麼地方,看到紅薯怎麼說嘗都不嘗一口,都說小時候吃夠了,堅決不吃一點點。
阿楨
為什麼中國菜這麼油膩,中國肥胖率卻沒有美國那麼高? 2020-10-13
有人覺得我們中餐只是看起來油膩,實際上油都在菜湯裡了,吃不到肚子裡。而西餐則是看著沒啥油,油都在菜裡了。
我們的家常菜還是很健康的,而且中國人吃瓜果蔬菜之多,外國人是不能比的。
其實,讓人長胖的不止是油,還有糖。美國的速食包括正餐,幾乎樣樣都是糖油混合物。
是2012年BBC紀錄片——《致肥元兇》將導致1980年以來迅速翻番的肥胖率元兇指向上世紀70年代初的美國。
首先是美國主要食物來源之一的玉米產量過剩只能用來餵養牲畜,這導致美國牛肉供應量激增,大量廉價牛肉湧入超市。
其次,過剩生產的玉米通過使用日本科學家發明的將其轉化為一種甜味劑——高果糖玉米糖漿。這種糖漿價格低廉,且比蔗糖更甜。為了商業利潤,軟性飲料的生廠商把產品裡糖的用量提高了很多。
“飲料做得越甜,我們就買得越多。”而當糖的攝入量過高時,肝臟的凝結素就會停止工作,不會告訴你的大腦你已經吃飽了,於是你會一直吃,陷入一種進食-患病-上癮的惡性循環。
肥胖——心臟病:糖才是罪魁禍首而非脂肪的觀點遭到了美國制糖業的打壓。
於是,低脂健康的概念在食品產業的“引領”下深入人心,大量“低脂高糖”垃圾食品,卻被貼上對心臟有益的標籤,被人們認為是健康食品而受到熱捧。
沃勒斯坦還是一家電影院的經理時為了提高利潤,他開始向觀眾兜售大份爆米花,沃被麥當勞挖走後也逐步開始推出更大分量的高糖高脂高鹽食品。
從這以後,各種大分量的食品層出不窮,還衍生出了套餐搭配。
美國政府也試圖用徵稅的方式來解決此問題。
但這很快就遭到了食品生產商們的反擊。
食品生產商為了商業利潤,將美國人的胃口養的越來越大,美國的肥胖危機就這樣變得越來越嚴重。
回應
美國人喜歡的綠色健康食品,但蔬菜水果為啥要放糖醋汁或者沙拉醬?
美人喜歡綠色健康食品?沒搞錯吧,美國滿大街都是基改肉/蔬果,美國越窮越胖,黑人比白人胖子多,領食品劵難道給你吃綠色食品?綠色?美國人懂烹飪?沙拉都是高糖高熱量,美國是垃圾食品製造國!
阿楨
方便食品=垃圾食品?是時候甩掉這個標籤了! 2020-09-09 北京青年報
“2019-2020年度中國方便食品行業八大創新趨勢”發佈
在中國包括速食麵在內的方便食品一直讓人們“愛恨交加”。愛它的人把它作為深夜的慰藉,恨它的人把它說成沒有任何營養的“垃圾食品”。但事實是, 2018年,中國速食麵消費402.5億包,排名世界第一。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1-5月方便食品消費增長了1.5倍;最嚴重的2月份達21.3倍發。方便食品應急、救災戰略儲備物資的功能在這個過程當中盡顯優勢。
創新趨勢一:健康、安全、特色是總趨勢
創新趨勢二:源自天然、回歸傳統
創新趨勢三:自熱食品井噴,關注標準和安全
創新趨勢四:餐廚供應漸熱,推崇簡單料理
以速食麵呈現的手擀面、可隨身攜帶的速食雞湯拌飯、一煎即食的酥皮餡餅、直接食用的雞粒醬、沖泡飲用的雪梨湯等各類創新產品,主打方便、快捷,以營養豐富的食材,呈現自然的香氣和鮮美的味道,貼合現代都市消費者簡單料理的新生活理念。
創新趨勢五:持續創新突破難點
曾經的“僅供參考”已經成為過去,今天則是“所見即所得”,面裡有丸子、大塊牛肉、蝦仁,還有美美的雞湯味
創新趨勢六:“混搭風”追求時尚
新工藝和新食材的應用,為方便食品注入了更多的時尚元素,使“吃”不再是果腹的基本需求,更要有視覺、味覺、觸覺等多維度的新需求。蛋糕質地外衣的黃金熱狗棒、外皮包裹飛魚籽的爆漿沙拉風味球、抹茶脆皮炸奶、紫甘藍粟米植物肉水餃等,讓產品時尚感爆棚,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在食用時的愉悅感。以蒸制黃米入皮、精品海鮮為餡、花膠雞湯搭配等健康食材的應用,…….成為方便食品營養健康升級的重要方向。
創新趨勢七:包裝精緻實用、融入文化場景
人們在躲避華麗包裝的同時,在追求著個性、文化。
產品包裝開始從追求外表奢華、自我任性向“懂你”和尊重消費者訴求轉變。包裝創意多樣化,如統一湯達人設計的獨特小方盒外形,時尚美觀,打破方便食品“千年一面”的固有印象。同時,企業更注重在包裝上印有插圖故事,傳播飲食地域文化,把鄉愁濃縮在“一根面、一頓飯”的唇齒之間。
創新趨勢八:行業加速智慧化步伐
每分鐘製作330份的速食麵包裝,從30人在生產線減到8個人操作,智慧多學科在食品工業上不斷體現
阿楨
送外賣這麼苦,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幹? 2020-09-09
《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刷屏了一整天,我也看了一整天的評論,但似乎沒有人把這篇文章所說明的問題的根源給說清楚。
為什麼很多年輕人連辦公室白領都不願意做了,要來做外賣騎手?
美團對騎手的問卷調查,排名前兩名的原因是:
1,時間靈活。近60%的騎手,每天工作4小時以下。因為一天的飯點高峰也就兩三小時。
2,多勞多得。45.7%每入4000-8000元,7.7%超萬。
每天干2-3小時外賣送餐,月收入4000元,對應的是一個高中/中專在每天8小時。
每天干7-8小時外賣送餐,月收入10000元,對應的是一個研究生每天8小時。
如果你沒法去做996的程式師,那麼你願做外賣騎手?許多年輕人確實是這麼做的:2020年,大專以上學歷的騎手占比達到了24.7%。
相關新聞
生死時速下的外賣騎手,被演算法逼成為高危群體
美團外賣:將更好優化系統,給騎手留出8分鐘彈性時間
我朋友是外賣平臺程式師,他說我們一樣被困死在系統裡
困在系統裡的何止外賣?
回應
外賣每天工作必須滿8小時!其餘才是自由選擇工作還是休息!
才八小時,工廠大多都要加班的,一般幹10-12小時,如果只幹八小時你的工資就會很可憐,而且一天到晚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無法走動,所以很多人寧願送外賣。
阿楨
驚人!陸巨大蚌殼入侵美遭滅族 2019/12/04 中時
一般人對貝類、蚌殼的印象應該多停留在10元硬幣大小的蛤蠣或是體型更大一點的扇貝,牠們肉質鮮甜肥美,是餐桌上的佳餚。不過有見過餐盤大小、甚至是足球般大的巨型蚌殼嗎?美國紐澤西州一個池塘最近遭巨大中國蚌入侵,嚴重影響池塘生態,當地官員已經祭出整治措施,誅殺全族。
這些中國貽貝最初是透過附著在亞洲鯉魚身上的幼苗,一同運抵當地養殖場,隨後幼苗迅速繁衍,如今長到足球般大。先前包括捷克、義大利、法國、德國等多個歐洲國家都已經發生中國蚌侵略慘案。這些中國蚌多來自於黑龍江及長江流域,部分地區將牠們用來培育珍珠。中國蚌最長可存活12至14年。
回應
台灣澄清湖有很多這種蚌.也沒影響台灣生態阿.
主要是白猿不吃,所以成為白種人的夢饜.
美洲生物就沒有入侵其他地區?
美洲紅火蟻/福壽螺….
外來者變成了「巨大的生態夢魘」我就想起當年五月花船
相關新聞
中國最具危險性的20種外來入侵物種及其分佈與危害_百度百科
台灣十大外來入侵物種 -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入侵物種-維基百科
入侵物種是引進物種的一個子集。如果一個物種經人為引入一個其先前不曾自然生存的地區,並有能力在無更多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在當地發展成一定數量,以至威脅到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成為當地公害,就可稱之為「入侵物種」。
阿楨
歐洲吃播火不起來
歐洲吃播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起源于韓國的Mukbang,內容主要是吃世界各地的食品,比如漢堡包、德國香腸等。
第二種ASMR(自發性知覺經絡反應的英文縮寫),更注重視覺、聽覺和嗅覺產生的暢快反應,聲音效果是重點,比如打開包裝、煮食、咀嚼時都要錄下原聲。與Mukbang相比,ASMR在歐洲更受青睞。
許多歐洲民眾告訴記者,歐洲食物種類不如亞洲豐富,且價格相對昂貴,“如果都像亞洲吃播那樣,肯定很快破產”。不過他們也承認,各式美食以及進食時產生的聲音會讓人放鬆身心,帶來愉悅。其實歐洲“吃文化”與亞洲區別很大:亞洲人更喜歡聚餐,邊吃飯邊看視頻能減少孤獨感;歐洲人習慣單獨或兩人用餐,更注重吃飯禮儀,也不習慣看別人用餐。此外,吃播與歐洲近年來宣導的素食潮流也不相符。目前歐洲有近10%的人是素食者,一些素食播主也會走向另一極端。“素食讓我停經了!”39歲的芬蘭素食博主米科寧去年6月的這句坦白在素食圈引發熱議。米科寧並非個案。在YouTube上有200萬粉絲的Kalel、“素食王子”蒂姆•希爾夫等素食博主陸續承認,由於健康原因已放棄純素食,開始重新吃肉。與以前提倡純素食相比,這些博主如今的帳號點擊量明顯減少。“亞洲的大吃大喝應該反對,歐洲的過度素食也該改變”
阿楨
各國“吃播”亂象不止“娛樂過頭” 2020-08-28 環球時報
“3歲吃播女孩被喂到70斤”近日引發輿論質疑,也讓“吃播”Mukban這一在韓國興起並走紅的直播文化再度引發國人關注。韓日吃播文化隨著行業性、商業化發展,如今也產生不少問題。
本月,韓國多位人氣吃播播主因發佈廣告視頻時未明確向觀眾提示是收費廣告,引發網友不滿。憤怒的網友認為這些主播把收錢的產品偽裝成自己花錢買的來欺騙大家。韓國公正交易委員會計畫從9月1日起施行包含禁止“暗廣”。此外,韓國多位對外宣稱“吃不胖”的大胃王播主都曾被爆出通過假吃、使用鏡頭切換造假哄騙大眾。
首爾大學醫院 2018年度(韓國)國民健康調查,64.2%的人認為大胃王吃播會對健康習慣產生負面影響,有半數以上認為應監管。2019年起,韓國有關部門針對有暴飲暴食傾向的電視節目、社交媒體內容、廣告等制定指導意見,並建立監測系統,具體措施包括禁止吃播中出現暴飲暴食、禁止過度使用調味料、禁止推薦高熱量食物等內容。目前該政策因受多方阻礙仍未被具體實施。
日本大胃王比賽轉戰網路
1989年至1991年,東京電視臺推出《全國大胃王錦標賽》,曾在美國紐約國際吃熱狗大賽中連續六奪冠軍的小林尊就曾參加過《全國大胃王錦標賽》。
該節目取得成功後,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00年初出現很多類似綜藝,如TBS電視臺的《美食戰鬥俱樂部》等,不僅比拼誰的飯量大,還比拼誰能吃得快。實際上在《全國大胃王錦標賽》風靡之時,日本國內就有一些批評聲音,認為該節目所宣傳的價值觀並不好,不利於健康、浪費糧食等,但並未形成氣候。直到2002年,一位日本中學生因模仿該節目橋段導致食物卡在喉嚨裡死亡,才使得相關批評聲達到高峰。此後,很多電視臺紛紛停止製作有關大胃王的電視節目。幾年後,《全國大胃王錦標賽》的製作者提出保障參加者健康的“大胃王三原則”,即“飯量要適當”“感恩食物”“嚴禁快食”,才使得該節目得以重新播出。
近年來,以往只能在電視上播出的大胃王節目,開始轉移到YouTube等網路平臺,在變成吃播的同時湧現出新的大胃王。與此同時,針對吃播的批評與反思也並未消失。
阿楨
人類自己就是工業品,追求“有機食品”是笑話? 2020-08-21 新浪科技
雖然21世紀已經過去了五分之一,但其實我們自己對世界的認識很多還停留在農業甚至狩獵採集時期,很多人到今天還在堅信輪回與田園生活等典型前工業化時代的理論與經驗,而造成這種認知斷層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瞭解農業在過去六七十年間發生的綠色革命。
……..
總之,人類生存要感謝綠色革命,沒有農業現代化,構成當前作為有機體的我們的那些基本元素,要麼在空氣裡,要麼在礦石裡,要麼還是石油煤炭天然氣。
但綠色革命也帶來了巨大的增長人口和生存需求,以及日漸嚴重的環境問題。僅關注兩種元素的使用,人類的影響力就已經超過自然本身了。而更尷尬的地方在於,使用元素本身可能並不會造成污染,污染更多是由於使用者對工業品的濫用。這就成了個複雜的經濟-技術-社會問題了。
…..
一些人不免會想到,重興有機農業是不是個好的解決方案呢?例如不用化肥,只用農家肥。市面上的“有機食品”就是用有機農業種植的,過程中無化肥、無農藥、無激素。
不過這裡有個問題,農家肥是哪裡來的?最直接的來源是養殖場的動物糞便。養殖場動物糞便的源頭是飼料,但養殖時為了防疫加的獸藥或抗生素也會殘留在糞便中,這就造成了抗生素濫用。同時動物糞便大都重金屬超標,這樣的農家肥用出去且不論超低的肥效,光是附贈的抗生素跟重金屬就夠受的了。
有機肥並不“清白”。2017年一項針對全國主要菜區有機肥的研究指出,商品雞糞中鎘(Cd)、鉛(Pb)和鉻(Cr)的超標率分別達10.3%、17.2%和17.2%,商品豬糞中鎘(Cd)和砷(As)的超標率分別達20.0%和6.7%。
2019年《生態毒理學報》指出,在土壤-蔬菜中遷移能力最強的重金屬就是鎘(Cd),而這種金屬恰好極易在土壤中累積,並且危害係數最大。
這樣看來,有機食品不僅價格貴,食用後附加風險還挺高。直白地說,有機食品或只是行銷手段與中產階級的刻奇罷了,只是所謂優質生活的象徵與自我感覺良好,甚至起作用的就是自我感覺這部分。
阿楨
中國式浪費暴食歪風:習近平與《央視》譴責的「大胃王吃播」
中國官媒近期高調推廣糧食危機意識,起因於今年7月習近平前往吉林省視察糧區生產之後,針對糧食問題表示「國內的餐飲浪費現象怵目驚心、令人痛心!」隨即官方媒體跟著強力宣導,希望民眾文明自覺厲行節約糧食。8月12日,《央視》名中國社群網路盛行的「大胃王吃播秀」嚴重浪費、應該改善風氣。
儘管外界憂慮今年度之後的農糧生產短缺,但7月22日高調現身的習近平仍樂觀保證「糧食無虞」,吉林的視察之旅僅為確認下半年的東北產量。話鋒一轉,習近平引用著名的李紳〈憫農〉詩詞:「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直指當前中國社會大量浪費食物的情況,應該要有危機意識。
中國的大胃王和吃播秀現象,約莫從2015年左右逐漸盛行,引起正反兩面的網路輿論。
節約糧食在中國已經是老問題,特別是在經濟高度成長之後,中國社會內部出現的高度消費,也出現了不同世代的生活差異。以北京為例,許多餐廳都可以見到「文明點餐」的標語,不要浪費、宣導只購買需要的份量。
不過近十年來,食物的大量浪費確實是社會現象,諸如各種節日聚會上極為大量的餐食,象徵目的大過於食用目的;甚至於在大學校園中,舉凡研討會或是招待學者嘉賓的場合,亦可見到超量點餐現象。
相關新聞
吃播“大胃王”們靠浪費糧食創造流量
大胃王因浪費糧食或遭封殺,吃播產業要涼了?
抖音B站等規範吃播:搜索會提示珍惜糧食,浪費糧食將罰
央視批評後 有大胃王吃播帳號消失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禁止在直播中假吃、催吐
醫師揭大胃王真相:大胃王的食量並非來自異於常人的消化能力,而是由於胃部長時間被食物撐大,
許多大胃王其實都是瘦子都是身體構造異於常人的一種病
那些大胃王吃下去的東西都去哪了?https://kknews.cc/zh-tw/health/pxzjym2.html
浪費糧食也是個人的自由,為什麼浪費糧食要受到批評?- 知乎 回應:不限於糧食,一切有價值的人類勞動所得都不應該被浪費:1.節約資源。環保上,浪費也不被人們認可。2.法理和道德出發點的不一致。3.對價值的尊重。
全球每年浪費的糧食達13億噸,中國食800萬噸夠2億人吃1年排名第一
印度的耕地1.6億公頃比中國1.2億還大,為何2017年糧食產量2.8億噸不到中國6.17億噸一半:1.印度工業不行,比如農機、化肥以及農藥。2.水利,而印度大多地區要依靠季風降雨。3.印度沒有土改,還存在大量的佃農和雇傭農,導致勞動積極性不高,以及政府推進農業工業化時阻力重重。
阿楨
日媒:繼口罩之後 自熱食品在中國也火了
日本JBpress網站2020-06-16:中國繼口罩之後熱銷的商品是? 由於疫情持續,除口罩外,如今自熱食品也出現斷貨現象。儘管在日本也能買到帶有加熱功能的車站便當,但並不像中國那樣具有“熱飯熱菜”的煙火氣。中國有白米飯、粥、麵條、咖喱飯等各種類型的速熱食品。最先火起來的“自熱火鍋”甚至成了網路流行語。2019年中國方便食品的市場規模為4501.3億元人民幣,其中自熱食品最受歡迎,為35億元。預計2020年中國方便食品市場規模將達4812.8億元,其中自熱食品可達40億元。
美媒:中國成為有機食品生產的世界領先者 2020-06-19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近日刊文稱,自2005年以來中國有機農業種植總面積增長了5倍,達到310萬公頃。2017年中國用於生產有機農產品的土地面積認證排名世界第三,僅次於澳大利亞和阿根廷。
中國有機食品的銷量居世界第四,僅次於美德法。日本、歐盟和美國則是中國有機產品的最大市場。
近年來,中國的有機農業生產方式在100多個國家得到了推廣,有機農業的面積和種植者數目也逐年增加。
有機農業的發展可以幫助解決現代農業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嚴重的土壤侵蝕和土地品質下降,農藥和化肥大量使用對環境造成污染和能源的消耗等,同時還有助於發展農村經濟,有極大的發展潛力。
印度The Print新聞網發表文章稱,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中國的農民也正出於個人健康、生態保護和經濟等目的,拋棄化學品農業。現如今,中國消費者熱衷於購買不含化學物質的食品,主要也是出於健康的考慮。
文章表示,在其他國家,有機農業往往出現在土地私有化、小農場數量下降、食品供應鏈日益整合的情況下。而中國面對食品安全問題以及生態危機,各級政府對有機農場提供了一系列支援,包括支付有機認證費用、尋找土地、資助農場基礎設施和有機肥料,以及培訓和行銷援助。支持力度在全球範圍內無與倫比。除了國家層面的支持,民間社會的努力也推動了有機農業的發展。
文章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生態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網上銷售得到蓬勃發展,中國也正在成為發展可持續食品體系的全球領導者。
阿楨
美聯儲採取了史無前例的貨幣寬鬆政策,但人民銀行更傾向于要商業銀行向企業和地方政府發放貸款。儘管採取了大規模刺激措施,但2020年第二季度美國GDP下降39.6%,這凸顯大多數貨幣和財政政策只能解決暫時的現金流問題。世界需要的是改造後疫情時代的商業和就業模式,中國認識到了這一點,在人大會議上,沒有設定今年的GDP目標。
捷克世界報業05-28新冠疫情全球經濟遭遇“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美國2020年財政赤字將達3.7萬億美元,占GDP的17.9%。中國主要是對企業和居民家庭實施減稅降費,財政赤字只略增到GDP的3.6%(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世界經濟嚴重衰退,國內消費、投資、出口下滑,就業壓力顯著加大,企業困難凸顯,財政收支矛盾加劇,1至4月財政收入下降14.5%,因而需要通過財政赤字。至2019年末,中國地方政府債務21.31萬億元,債務率為82.9%,低於國際警戒標準。加上中央政府債務16.8萬億元,全國負債率(債務餘額/GDP)為38.5%,低於歐盟60%的警戒線,也低於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水準。2019世界負債國排名:日本第一高達253%,美國負債最多22萬億美元,負債率110.4%,世界第5).
阿楨
到今天,炒菜的優點除了效率高,更在於好吃。
溫度高,可以使得食材表面焦化,獲得脆爽的口感。很多食材中的鮮味物質能夠溶於油,比如很多菌類,炒菜可以使得它們的鮮味溢出。
炒菜經常剛剛斷生即出鍋,可以做到最大限度保持食材的新鮮風味和脆嫩。
精細加工的食材利於受熱,也利於咀嚼和消化吸收。炒菜的高溫操作,有利於實現梅拉德反應,增進風味。
炒菜還促進了各種食材、佐料的配比實驗,複合型香味成為特點,炒菜是創新最多的門類。
炒菜雖然可以簡單總結為大火油炒,但實際技法多樣,得出的效果差異不小,有生炒、熟炒、滑炒、清炒、幹炒、抓炒、軟炒、爆炒等。
三、家庭廚房小火永遠炒不出好菜?
炒菜是最簡單也最困難的烹飪。炒的技法和“鑊氣”大有關係。
“鑊氣”或叫鍋氣,是一種對灶頭火力和烹飪技巧的要求——猛火快攻,在短時間熟化食物的同時,讓食物受熱均勻不致炒焦,以保存食材的原汁原味。沒有“鑊氣”的炒菜算不上好炒菜。
同樣是炒,食堂大鍋炒菜總是讓人興趣索然,家庭廚房出品,也經常軟趴趴。
食堂有食堂的原因,食堂師傅常常吝嗇放油,大鍋難翻怕糊,所以就算有火力也不開大,還經常往里加水,再加上上桌開賣過程漫長,等到吃到嘴裡時已經熱氣全無。
與廚師王剛視頻裡呼嘯的專業大灶猛火相比,家庭爐火就像蠟燭。那是不是宅在家裡炒菜就註定與“鑊氣”無緣?
家庭廚房出品不佳的原因,火力只是一方面,食材出水是重要原因。如果能控制住食材出水,一樣能出好菜。
配料有青菜,就先灼熟瀝幹水;肉料醃些生粉,也能更好鎖住水分。另外應注意控制翻動節奏,青菜劈啪作響的時候不要捉急翻,翻多了反而受熱慢,青菜變色變軟。肉也是一樣,等表面熟了自己能鎖水,這才開始輕輕翻。
一些實用的炒菜經驗,清代大才子袁枚早有總結,他在《隨園食單》中說:
“選用之法,小炒肉用後臀,……炒魚片用青魚、季魚”。
“煎炒之物多,則火力不透,肉亦不松。故用肉不得過半斤,用雞、魚不得過六兩。”
“炒葷菜用素油,炒素菜用葷油”。“又須武火者,煎炒是也。火弱則物疲。”
四、炒菜經典
…..
回應
有個關鍵點沒說,中國菜能發展出品種豐富的炒菜的基礎因素是筷子,用筷子可以夾起切細的食物,食物切細使得爆炒成為一種必然選擇
相關新聞
誰才是地攤美食屆的“扛把子”!
政策鬆綁“地攤經濟”保民生穩就業. 李克強倡地攤經濟或撐出5000萬人就業.
阿楨
炒菜,我們的國民技能,看似簡單卻困難 2020-06-16 墨墨知道
在人類上百萬年的用火歷史上,烤和煮是歷史最悠久、應用最普遍的烹飪方式。
但是炒菜就不普遍,炒菜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
炒菜在中國人的廚房裡很家常,看起來操作簡單,但實際它是一個更有技術含量的烹飪方式,必須背靠成熟的社會。
炒菜有很多好處,我們來感受一下炒菜的技術和炒菜的經典。
一、什麼是炒菜
炒菜是什麼時候出現的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早在商代就有了,有人認為最晚到春秋戰國時期也已經有了。
不過普遍認為到南北朝時期,炒法已經形成,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對炒雞蛋有詳細精確的記錄。到宋代,炒菜已經很成熟,《東京夢華錄》這類書裡有很多炒菜的記錄。到清代,炒菜名目數以百計,萬物皆可炒,生炒、熟炒、滑炒、爆炒技巧多樣,時人對炒菜記載豐富且經驗總結精確老道,和今天已經差不多了。
炒菜是在炒鍋中,用少量的高溫油作為加熱介質,以快速翻炒方式,加熱切小食材的烹飪方法。
同樣是用油作為加熱介質,炒菜和煎、炸不同,炒菜用油要少得多,且溫度和時間不同。炒菜的特點是油溫高,爆炒時油溫在180到240攝氏度,接近油的燃點,時間短暫,快速出鍋。
而油炸經常是中油溫,4、5成熱,溫度約150-160度左右,不同食材烹飪時間從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不等。
炒菜烹飪的食材是經過精細刀工加工過的,一般已經切得較小,利於快速受熱。中國菜講究刀工、呈菜精緻的特點,也是源自於此。
炒菜的出現需要特定條件支援,炒菜到魏晉南北朝成熟,跟鐵器的普及有關,沒有導熱快的鐵鍋就沒法炒菜,同時也需要依賴植物油的生產供應,沒有油也沒法炒。這些條件,都和社會分工和物資生產水準有關。
二、炒菜到底有什麼好處
相比起烤和煮,因為烹飪時間短,炒菜要省時節能得多。對於古人來說,薪柴始終是個大問題。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柴排第一,可見其重要。古代城市周邊山林大多早被席捲一空,老照片裡,城市郊外大多是光禿禿的,缺柴少薪是居民生活的日常。另外,相比煎炸,炒菜也要省油得多。
阿楨
為啥會挑食?原來腸道微生物才是真正的食客 2019-10-20 新浪科技
作為一枚資深的吃貨,探索君對進食這件事情十分上心,色香味俱全方得歡心。究竟是什麼在影響人們對食物的選擇呢?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家Jeffrey Gordon及其同事在最新一項研究中對此給出了解答:或許“看不見的腸道微生物”才是影響我們對事物選擇的“真正食客”。該研究結果已於2019-09-19日發表在國際重磅期刊《Cell》雜誌上。
眾所周知,隨著速食業和外賣業的發展,我們的飲食習慣越來越趨近于“高脂肪低纖維”的狀態,也就是 “肉多蔬菜少”。而這樣的飲食習慣又是怎樣被“挑選”出來的呢?
為了瞭解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研究人員挑選出有著一組相似腸道微生物的小鼠進行培養,首先為他們投喂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培養出與人類腸道微生物群相似的20種不同種類。接著,改變它們的飲食,給其投喂由34種蔬果蔬菜製成的合成纖維製品,觀察愛飲食的改變如何影響腸道微生物,以及攝取更多的膳食纖維是否能夠促進微生物組中有益代謝酶的表達。
試驗觀察發現,不同的腸道微生物有著不同的“口味”。有的愛吃蛋白質,脂肪或碳水,有的則更喜歡膳食纖維。並且當它們獲得最愛的食物時,它們的“隊伍”就會變得更加龐大。
所以,當你開始“挑食”時,你原本均衡的腸道微生物開始 “失衡”,當你一直“偏愛”某種食物時,或許是這逐漸隊伍龐大的“食客”發出的需求信號。
研究結果顯示:當投喂的“肉”食物不能滿足“愛吃肉”的龐大微生物群的“胃口”時,一些吃不上“肉”的細菌便會轉向去吃“菜”。更讓人驚訝的是,這些長久“吃不上肉”的細菌竟然能夠“棄肉從素”,轉而偏好其他食物來源。而那些能夠吃上“肉”的微生物依舊愛吃“肉”。
這一研究結果意味著,有些微生物存在靈活性,能夠輕鬆地適應飲食的變化,而這些菌株或許能為建立一個有彈性的腸道環境做出貢獻的最佳菌株。
結語
Michael Patnode博士表示:這項研究的結果已經越來越清楚的告知我們,我們所吃的每一口食物都對自身的腸道微生物組成產生深遠的影響,並因此對我們的營養和健康也造成巨大影響。未來,如何在人體真實地瞭解食物對人體微生物群的影響,瞭解腸道微生物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是下一階段研究試圖解決的問題。
阿楨
近百歲人瑞有何長壽飲食秘訣?答案可能讓人大失所望 2019-10-20 摘自《最活力的老後》
許多人很想知道歐嘉的飲食習慣,這是常見問題的第二名。她最常被問到的是:「你有什麼秘訣?」
大部分的人會自然地猜想,她一定不吃高糖、高澱粉,所謂的「標準美式飲食」(SAD),而是富含抗氧化物質、omega-3 脂肪酸和白藜蘆醇之類的抗病抗老食品。此外,她一定是吃超低膽固醇飲食,因為她完全沒有心臟方面的病痛,而且頭腦也很清楚。
她可能也不吃會引起體內發炎的乳製品和麩質製品,因為發炎的後果之一是老化。這麼猜合理吧!她也可能每隔一段時間,以禁食的方式來活化身體的壓力反應機制,或達到強化免疫系統的效果。
也許她的食量很小。畢竟目前能確認的、有助於延長壽命的飲食習慣,就是比一般人少吃百分之卅至四十。
實際上,完全不是這樣。歐嘉吃很多,吃的東西也很雜。她說:「我不相信飲食這一套。」
基本上她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除了壽司以外,好像沒有什麼她很討厭的食物。她愛吃肉,而且是煮半熟的。她的蛋白質攝取量很大,因為她會想吃這類食物。
歐嘉吃過的東西中,剛好有些是已知的「超級食物」,但愛吃的成分居多,並非刻意去買健康食品。以香蕉為例,歐嘉超愛吃,但主因不是它的營養價值,而是便於攜帶。香蕉在運動前後都是方便又簡單的點心。歐嘉也喜歡乳製品,像是鄉村起司、優酪乳、優格,幾乎當成主食來吃。她愛吃發酵食品,而且這個偏好是從小養成的,「因為那時候我們沒有冰箱。」
碳水化合物她也沒少吃,如果說有什麼特別,也許就是很少加工食品,跟工業時代前的飲食很像,沒有顏色很白的東西,沒有精製糖或精製麵粉。這並不是舊石器時代的飲食,因為那時的飲食現在已不復存在了。
◆關於歐嘉奶奶
年過九旬的超猛老奶奶,153公分的嬌小身材蘊藏著驚人的活力。她不僅健康好動,更是長青百米及兩百米短跑、鉛球、鏈球、標槍、跳高等多項世界紀錄保持人,贏得六百多面獎牌,擁有26項世界紀錄。
阿楨
袁隆平公佈新夢想:超級稻攻關畝產1200公斤世界紀錄 2019-09-19 新浪科技
“現在我們正在向(畝產)1200公斤攻關。”本月,剛剛度過90歲生日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今年百畝示範田的超級稻來勢很好,其中兩個點有可能在10月突破大面積畝產1200公斤大關。這其中一個點,就在位於四川省涼山州德昌縣德州鎮瀘塘村的超高產攻關示範點。
2018年3月,“超優千號”超級稻第一次在百畝示範田上播種。“去年,我們在小面積上實現了畝產1200公斤,但真正衡量成敗的是能否百畝片實現畝產1200公斤。”他說。
袁隆平團隊又出手!國內首個"海水稻"寒地育種站設立 2019-09-19 央視
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在東北地區試種選育逐步取得成功的基礎上,昨天(18日)上午在黑龍江省鐵力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設立國內首個“海水稻”寒地育種工作站。
截至目前,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在全國五大類鹽鹼地區建立了8個“海水稻”試驗種植基地,2019年種植各類品種的“海水稻”約20000畝。黑龍江省大慶地區種植的“海水稻”2018年測產,畝產可達500斤以上。
阿楨
陸泡麵造化 大師級口味顛覆味蕾 2019/08/12 旺報
從填飽肚子的果腹產品,到層出不窮的奇葩口味,充滿儀式感的花式吃法,泡麵在大陸吃貨心中始終占有一席之地。美國諮詢公司里斯諮詢發布最新泡麵的報告顯示:2018年全世界泡麵銷量達到1036億包(碗),大陸市場為402.5億包,占全球泡麵銷量的38.85%世界第一。2014年達444億包,2015年起下跌,到2016僅385.2億包創新低。但從2018年開始明顯回暖,預計2019年有望回升到2014年的水準。
在大陸,如果對泡麵的口味認知還停留在紅燒牛肉、香菇燉雞或鮮蝦魚板麵,那就已經out了。跟十年前相比,人們在泡麵的口味上擁有更多選擇。除了香菜口味、鹹蛋黃口味、番茄雞蛋口味這樣的「入門級」,還有鴨脖子口味、小龍蝦味、酸辣肥腸味、花雕醉雞味甚至乳酪起司口味等奇葩進階版,各種奇葩口味應有盡有,看得眼花撩亂。
在眾多口味中,海鮮口味和老壇酸菜仍是大陸民眾對泡麵最主流的選擇。南海鮮、北酸菜,從地域分布看,一條長江不只地理上的南北分割線,也是泡麵口味的分野。
除了口味和食材多元化,「顏值黨」對包裝也提出更高要求。從適應在家簡餐的袋裝麵,到出差旅行果腹的杯狀、碗裝麵,近年來,又出現適合走親訪友或是做一頓富有儀式感的大餐的紙盒包裝泡麵。以康師傅Express速達麵館為例,麵盒內從餐具到食材一次配備齊全,更有大塊肉料包,儘管單盒售價高達30多人民幣,仍受到吃貨瘋搶,泡麵開盒的過程猶如享受一頓大餐。
緊跟年輕人 贏回市場
泡麵的用戶以95後居多,且近70%是女性,這也意味著在泡麵市場回暖背後,是口味創新、加強顏值的努力,緊跟年輕人喜好終於贏回市場。商家也在年輕人吃麵的儀式感和社交文化上進行多方面開拓。如今,將泡麵吃出法國餐的高級感,已經成為社交網路秀廚藝重要方向。
如何讓麵條Q彈爽滑,如何讓湯汁濃郁鮮香?泡麵做法遠不只是用開水一泡這麼單調。隨著線下「泡麵小食堂」實體店火爆,美食博主們也鎖定簡單易學的「花式泡麵做法」。例如,煮好的泡麵放入冷水中過一下,瀝水撈出,之後無論拌麵或炒麵,脫離湯汁的麵條都會更勁道。
更進階的還有泡麵披薩、微波牛奶火雞麵等網紅做法。首先泡麵披薩需要將醬料包與雞蛋、麵粉一起攪拌,再把煮熟的麵放入平底鍋,鋪上香腸、四周倒入調好的汁,小火至表面凝固後就成披薩形狀。微波牛奶火雞麵則需要用網紅火雞拌麵作基礎,輔以微波爐,用雞蛋包漿,起司注入靈魂,香辣味會更濃郁。
阿楨
現在,六年級下半學期快過去,爸媽和老師都說小胖進步很大,上課不搗蛋了,會認真聽講,作業也會力所能及做一點,人也變得活潑、開朗、自信了。
回應
行行出狀元不是非要通過大學成才!五星級酒店行政總廚年薪70萬。
六年級數學1分的傢伙連倉儲庫存都管不了,怎麼做行政總廚?
勿動!!插管去了! 2019-05-19中國之聲
近日,一段寫在餐巾紙上的留言照片走紅網路,上面寫著:“勿動!!插管去了。”
經過瞭解,寫下留言的是工作在急診一線的青年麻醉醫生欒遠航。
因為欒遠航之前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飯還沒吃完,來急診手術病人就顧不上吃飯了,由於不能及時回餐廳,工作人員就把餐盤收拾了。
剩的飯太多,非常浪費。
回應
相比美日的醫生,中國的醫生確實挺苦B的。
所以老百姓才看得起病
食堂新菜!螞蟻蒸雞蛋,密密麻麻全是.....你敢吃嗎?2019-05-19
這是最近安徽阜陽師範學院二區食堂推出的新品:螞蟻蒸雞蛋。
說來現在學校的食堂真的很拼了,也有不少奇特的食物。
…..
相關新聞
《清明上河圖》暗藏細節:原來宋朝就有了打包外賣
西方民主是“點廚子”,中國民主是和廚子商量點菜by社科院政治所長房寧
辣椒最早傳入江浙,但江浙人為何不嗜辣?富甜窮辣!湘鄂川渝雲黔贛氣候潮濕悶熱,貧窮百姓需要重口味下飯。近些年為什麼吃辣越來越普遍?主因是食性遺傳,父母吃辣,孩子基本上也會吃辣。而且辣是一種痛覺而非味覺,它作用於痛覺纖維的受體蛋白後刺激痛覺傳導神經,恰好大腦中感知痛和愉悅的神經元是重疊的,被痛刺激後會釋放出讓人愉悅的內啡肽,因此吃辣其實是會上癮的,只是不會像吸毒那樣危害身體。而且每個人對辣的承受閾值不同,就像每個人的酒量天生不同一樣,但經常喝,酒量是能提高一些的,食辣也一樣,經常吃辣也會越來越能吃辣。二是現代人肥胖多,傳言辣椒素可以提高人體的新陳代謝率,有助減肥。三是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空調病很普遍。本該流汗上火的暑熱季節,卻因空調,體內反而閉入濕寒,急需吃辣袪濕。四是在川菜、湘菜遍地開花的背景下,食辣成了一種時尚,尤其是年輕人,不會吃辣會顯得很落伍而不合時宜。
阿楨
亞洲餐飲市場,中餐最受歡迎
作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期間的重要活動,在亞洲美食節——亞洲美食文化論壇於5月17日在北京舉辦。《環球時報》旗下環球輿情調查中心與中國烹飪協會在論壇上聯合發佈的《2019亞洲餐飲發展報告》顯示,中餐已成為世界主要菜系中競爭力最強的菜系。此次調查通過全球資料樣本庫發放問卷,同時結合旅遊點評網站貓途鷹和消費點評網站大眾點評上的餐廳資訊,範圍覆蓋日本、韓國、泰國、新加坡、印度等五個具有代表性的亞洲國家,回收有效資料樣本超過2500份。
亞洲五國餐飲市場發展呈多元化趨勢,中餐、法餐等世界各大菜系正豐富著人們的餐桌。中餐在世界主要菜系中的受歡迎度排名第一,高達89.7%的受訪者表示在近期吃過中餐,這一數字明顯高於排名第二的義大利菜(66.5%)。
競爭力評估從消費力(受訪者消費意願)、品質力(受訪者對菜系品質的主觀感受)和期待力(受訪者期待度)三個維度進行。中餐的消費力以89.7%位居第一,這表明亞洲五國食客消費中餐的意願最高。調查也發現,各國消費者對中餐的品質力認可度較低。其主要原因在於中餐慣用煎、炸等烹調手段,給食客留下了油膩的印象。
在中餐顯露市場競爭優勢的同時,中餐餐飲品牌也在蓬勃發展,中國多家知名跨國餐飲品牌在亞洲五國都有分店。其中,臺灣餐廳鼎泰豐在亞洲五國有61家分店;小肥羊25家;海底撈和添好運的分店數量均為21家。
同時,亞洲五國的本土中餐連鎖品牌也在各地市場表現優秀,分別有95.6%、94.5%和94.3%的當地受訪者表示知曉巴米揚(日本)、香港飯店0410(韓國)、珍寶海鮮(新加坡)等本地連鎖中餐廳。目前,中餐跨國品牌正在進行本土化改造,力求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而本土連鎖中餐廳則更專注於品牌化發展,擴大影響力。
六年級男孩每天沖回家燒飯 媽媽崩潰:可他數學才考1分 2019-05-19錢江晚報
就診時,醫生已幫小胖做過全面的評估,他的智商在中等偏下,再加上注意力確實有缺陷,因此成績不好也可想而知。就建議小胖爸媽,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是讀書的料,與其把時間花費在補習上,還不如因勢利導,讓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以盡可能發揮潛能。
阿楨
科學家們發現大豆根部存在“豆血紅蛋白”,利用轉基因技術改造出一種特製的酵母菌,可以快速發酵豆血紅蛋白,生成血紅素。
素肉有哪些好處?
第一,素肉比起傳統肉類更加環保。聯合國糧農組織: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總排放量的14.5%。此外,畜牧業需要消耗大量水資源和糧食資源。
第二,素肉比起傳統肉類更加健康。總脂肪含量更低,蛋白含量更高。
但是,素肉也有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目前的技術,人類還只能做碎肉,比如漢堡肉餅、香腸、肉丸等。還有素肉還無法做到100%和傳統肉類相似。科學家如果有朝一日,素肉能夠在感官上做到和傳統肉類沒有差異,那麼,未來的世界一定是屬於素肉的。
回應
試管肉是不是就是“癌症肉”? 因為只有癌細胞才會不停分裂繁殖,只要能不停分裂繁殖的細胞,都視為癌細胞。癌細胞肉你敢吃?
反智謠言就是從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裡出來的。
癌還能通過消化道傳播?
同理轉基因能通過消化道傳播?
當初美帝資本為了推銷糖,讓美帝民眾養成吃甜的習慣,到處宣傳吃糖的好處,資本成功的通過改變民眾的習慣大賺特賺!現在這個套路又重新開始了,還能現在道德的制高點…環保健康…這應該就是所謂的銷售的最高境界呀……
雖然不能否定有套路,但環保畢竟也是真實的。
環保是個偽命題,養牛的要活,養羊的要活,養豬的要活,牛皮羊皮都是產業,都能養活更多的工人!只為了所謂的環保,全世界立馬有五六億農業和相關工業人口要失業!所謂的健康,這裡面多少添加劑呢。
有五花肉我才不吃人造肉,就算吃素的青菜豆腐也是首選
名稱高大上,素肉就是大豆製品:豆腐、麵筋、腐竹+色素香料+油炸等工藝的混合搭配,很多年前就有了。
中國人搞的就是人造蛋,美國人搞的就是高科技。
我們國內的全素齋早就有素雞類的豆製品了中國人早就在吃了,素雞不是雞,素鴨不是鴨。把吃豆腐說得這麼高科技,又想來騙中國人的錢!
很多人壓根沒有意識到,這是在給美國的大豆尋找的新出路。同時也是對畜牧業的一次重擊,美國豬肉期貨已經開始暴跌。這可不單純是“科技”進步,這是和中美較量有關的
阿楨
漢堡王推出的“人造肉”漢堡到底是怎麼回事? 2019-05-06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導,美國一家生產人造肉的公司最近火了。超肉公司(Beyond Meat)近日登陸美國納斯達克,不僅獲得比爾•蓋茨等知名人士投資,而且上市首日就暴漲163%。其實“人造肉”已有些年時間,今年4月1日,漢堡王就曾借人造肉漢堡宣傳將其再次推入公眾視野。漢堡王的人造肉,屬於素肉。
素肉VS細胞培養肉
其中第一類,我們更願意把它叫做素肉(Plant-based meat),它是採用植物原料來模仿肉類的風味、口感甚至營養價值,做成的類似肉的食物。為了符合素食的新趨勢,各種素肉、素蛋、素奶都被研製了出來。素肉就是其中發展最快的門類之一,目前已經完成了產業化,成為了可以隨處買到的工業化食品。美國兩大素肉公司是Beyond Food和Impossible Food,它們的產品不僅能在超市買到,還供應給各個漢堡門店。
第二類叫做試管肉(Lab-grown meat),它是利用細胞培養技術,直接去培養動物的肌肉細胞和脂肪細胞,是實實在在的肉,只不過不是動物身上長的,還處於實驗室階段,離產業化還有一定距離。
素肉是如何被設計出來的?
說到素肉,這看上去又像是一件“老祖宗的智慧結晶”,因為我們在素菜館經常能見到“素肉”、“素雞”、“素鮑魚”等等食材。其實早在中國宋代,陶穀在《清異記》就記載了用豆腐作為素肉的飲食文化。這些食物,我們可以把它叫做“素肉1.0”。
但是,今天我們要講的是“素肉2.0”。它雖然在理念上是一脈相承,但是在感官體驗上,卻是顛覆性的,有了食品科學的加持,“素肉2.0”足以做到“以假亂真”的程度。
逆向工程。
逆向工程的第一步,就是選用合適的蛋白質和脂肪的組合,來實現牛肉中蛋白質和脂肪的風味和口感。Impossible Foods公司為此專門建立了一個“化學資源庫”,裡面有無數種植物蛋白和脂肪,他們的科學家挨個去試,就像愛迪生試燈絲一樣。最後最佳的組合被他們搗鼓出來了:用豌豆蛋白作為蛋白質,椰子油作為脂肪,出來的效果是最好的。
光這樣還不夠,為了在口感上模仿得更像,素肉餅還添加了一些改性的小麥澱粉和馬鈴薯澱粉,這樣吃起來就更加自然了。
這樣其實還是不夠像牛肉,因為牛肉的紅色和香氣,依賴血紅素(heme)。
阿楨
英媒:中國消費者推動“幽靈餐廳”熱潮
英國WARC網站2019-05-06中國正在推動亞洲的“幽靈餐廳”趨勢 在美國各大城市,“幽靈餐廳”或“黑暗餐廳”(沒有門臉和就餐區,僅提供外賣食品服務的“虛擬”餐館)已出現多年。但如今,這種網路餐廳熱潮正在亞洲尤其是中國迅速興起。
亞洲的網上食品外賣市場規模已達約530億美元,其中僅中國就高達370億美元。這意味著亞洲在全球此類需求(950億美元)中的占比超過一半,且有望進一步上升。
傳統餐廳高昂的投資成本、居高不下的失敗率以及用工荒,正使此類網路餐館越來越具吸引力。戴德梁行預測,2016年至2026年,亞洲傳統實體餐廳的業務增速將從此前10年的年均10%降至7.5%。中國消費者正置身于追捧“幽靈餐廳”熱潮的最前線。資料顯示,如今已有近2/3中國人使用網站或App購買外賣食品。相比之下,日本和韓國的比例僅分別為36%和27%。
在中國,對外賣食品的蒸蒸日上需求已使一家總部位於北京的企業3年內至少開辦了103家共用廚房。該公司負責人說,精簡的運營使該公司旗下廚房的平均利潤率高達20%,傳統餐廳利潤率僅為10%。共用廚房已在中國蓬勃興起,因為中國家庭已習慣了叫外賣。只要中國(消費者)繼續青睞外賣食品,對共用廚房的需求就只會有增無減。
中國興起的這種消費趨勢,也在吸引越來越多國際商家的關注。近來有報導稱,優步前首席執行官卡蘭尼克正尋求把總部位於洛杉磯的“雲廚房”推廣到中國。
阿楨
袋裝泡面賣2塊,為啥桶裝的卻要賣5塊?難道就因為一個塑膠盒? 2019-04-16 新浪網
速食麵從生產出來到我們買到手上,這中間其實還有很多的環節,生產出來後需要運輸到各個城市,然後還要有庫房保存,桶裝的體積從外表看就大一些,同樣數量的袋裝面和桶裝面放在一起對比的話,桶裝的堆起來體積肯定是袋裝的幾倍之多,在運輸的時候速食麵又不像其他的東西可以擠壓,占地方又大,就會比袋裝花費的運輸費用,然後等到了放庫房儲存的時候也是一樣的道理,桶裝所花費的這些成本要高一些,自然定價要高。
而且桶裝需要直接開水沖泡,袋裝大多會用來水煮,所用時間溫度都不同,自然廠家為了入口有更好的口感及味道,製造面餅的時候在工藝會略有不同些。
相關新聞
這3種才是真正的垃圾食品,高危美食,速食麵都靠邊站:速食麵完全符合國家食品標準的,添加劑也是國家允許範圍之內,但速食麵高脂肪,低蛋白,長期吃會營養不均衡。1、泡菜酸菜都是醃制,多鹽會增加腎臟負擔,大量亞硝酸鹽是致癌物。2、炸雞等油炸食物吃起來香氣四溢,熱量膽固醇高,高溫易生有毒物質。3、蜜餞高糖高鹽,還有多種添加劑。
老外提問:為什麼在中國餐館,中國人吃東西這麼吵鬧?這其實是飲食文化的差異,中餐請客吃飯已經不僅是為了填飽肚子,還有很多其他文化意義,可能是多年未見的朋友聚會,說說笑笑/幾杯酒下肚也都難保持安靜。這反映我們更加注重個人和群體的關係而老外注重個人的關係。事實上並不只有中國人很吵鬧,在美國西部很多牛仔餐廳你能經歷同樣的事情。
老外費解:為什麼中國人不愛吃罐頭?其實在中國也有不少的罐頭美食,但是吃的人卻是不多的。中國有許多美食,而且外賣很發達,新鮮的吃起來肯定是比罐頭好吃的啊,在價格上也是差不多的。
美版知乎:乳酪有一天會在中國流行嗎?在中國也有類似乳酪的食物,在城市已能購買到乳酪。因中國人有乳糖不耐症,認為乳酪有怪味,難以接受。
阿楨
必須吃褐色碳水化合物食物才健康嗎?
所謂褐色碳水化合物(brown carbohydrate)是指全穀食物或保持自然狀態的食物,而白色碳水化合物(white carbohydrate)食物通常指精製穀物。那麼,是必須吃褐色碳水化合物食物才健康嗎?不一定,因為一些白色碳水化合物食物要麼進行了強化,要麼也具有類似其他食物的低升糖指數(GI)。另一件需要牢記的事情是,你可以將能夠迅速消化的食物(比如白麵包和意式麵食)與蛋白質和脂肪來源一起攝入,這會減緩糖分釋放到血液中的速度。
儘管褐色麵包很好,但白麵包也可以提供很多東西,因為它可以通過添加維生素和礦物質(比如鈣、鐵和B族維生素)進行強化。如果糙米不適合你的口味,那印度香米(又稱巴斯馬蒂香米)或許是很好的選擇,因為它的升糖指數較低。當然,你也可以將褐色和白色碳水化合物食物混合在一起,在獲得不同口感和味道的同時,也有了充足的纖維來源。
馬鈴薯的消費量也在下降,但對於許多家庭,尤其是老一代和預算有限的家庭來說,馬鈴薯仍然是主要的營養主食。英國薩里大學的研究人員對相關研究進行了回顧,揭示了白肉馬鈴薯如何成為維生素C、維生素B和鉀的重要來源。他們指出,一份烤馬鈴薯(大約300克)含有將近一半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B6日攝食量。不剝皮吃的話還有助於保持馬鈴薯的纖維含量。
專注於真正的食物,而不是營養
關於營養和飲食的討論往往集中於營養物質,但實際上更應該關注食物本身,關於應該吃什麼的困惑很大程度上來源於飲食建議的過渡複雜化,而碳水化合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涵蓋了從白糖到糙米的眾多食物,而它們對飽腹感和血糖水準的影響成為定義其是否健康的重要標準。
然而,食物的選擇與常識有很大關係,很顯然,一碗糙米要比一塊披薩健康得多,而水果和燕麥棒可以提供比一袋糖果更多的營養,儘管這些食物都被歸為碳水化合物食物。
選擇健康的食物沒有必要因為食物成分而變得過於複雜,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飲食中需要包括哪些食物,而不是某種營養物質過多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否則就會總是受到最新趨勢的影響。
阿楨
近期發表在《柳葉刀》(Lancet)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回顧了240多項研究的資料,發現食用更多富含纖維的全穀食物可以降低許多疾病的罹患風險。該研究顯示,在飲食中攝入最多纖維(每天25至30克)的人,其死亡率下降15%至30%,患心臟病、中風、2型糖尿病和結直腸癌的風險都有所下降。研究還表明,高纖維和低升糖指數(GI)的飲食可以顯著降低體重、收縮壓和膽固醇水準。
纖維有利於消化和腸道細菌
纖維對於消化系統的健康至關重要,還有助於維持多樣化的微生物群,即我們消化系統中由眾多細菌、真菌和酵母組成的龐大生態系統。被稱為β-葡聚糖的可溶性纖維存在於燕麥和大麥等碳水化合物食物中,已被證明有助於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並可能有利於腸道中的細菌生長。
此外,美國塔夫茨大學的研究人員還發現,較高的全穀物食物攝入量有助於促進腸道細菌的健康和某些免疫反應。
馬鈴薯和白色意式麵食等碳水化合物食物也有助於保持腸道健康,因為它們在煮熟並冷卻後會產生抗性澱粉(又稱抗酶解澱粉)。這種澱粉也無法被健康的小腸消化吸收,有利於腸道微生物生長,因此不應該被妖魔化。
在碳水化合物食物中可以找到哪些微量營養素?
碳水化合物食物的其他健康益處來自其微量營養素含量,包括B族微生物(有助於保持皮膚、眼睛、神經系統的健康,並且是食物釋放能量的關鍵)、硒(保護細胞免受損傷的抗氧化劑,並能支援免疫系統)、鋅(説明生成新細胞並促進傷口癒合)和鎂(有助於食物釋放能量並維持健康的神經系統)。
儘管在一般概念中,碳水化合物包括穀物、馬鈴薯、全穀物和麵包等,但你依然可以在水果、蔬菜、豆類等食物中找到碳水化合物來源,這些食物都能提供豐富的其他健康營養物質。
阿楨
饅頭加泡打粉,說明書有明確的規定,限量,但商家為了好看,都是超量的加。
無聊!愛咋吃就咋吃!幾千年都過來了!少說這些沒文化的話害人!
道理很簡單,饅頭裡有泡打粉,所以容易讓人發胖了
痛恨這些個無聊下流的所謂科學家,美食家,專家。在那裡胡亂忽悠,缺德啊。
這個是事實!無論是從個人經驗還是科學的營養成份來講,都是饅頭容易讓人發胖.
被妖魔化的碳水化合物食物能否捲土重來? 2019年03月01日 新浪科技
一段時間以來,許多追求健康的人都著迷於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包括生酮(Keto)、Dukan、Paleo和Atkins等飲食方法在減肥人群中仍然相當流行,並且使健康脂肪和蛋白質逐漸成為大眾認知中健康飲食的要素。
碳水化合物涵蓋眾多食物
將碳水化合物妖魔化為不健康和導致體重增加的食物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這讓碳水化合物背上了難以擺脫的惡名。但是,並非所有的碳水化合物都是平等的。
碳水化合物涵蓋了多種食物,比如含糖零食和膳食,後者一方面包括披薩或配奶油醬的意式麵食,另一方面則是燕麥、糙米和豆類等食物。缺乏纖維的食物,比如糖和高度加工的穀物,可以在體內迅速消化,不能長時間保持飽腹感。這些食物會導致血糖迅速上升,如果過量食用會助長暴飲暴食和體重增加。含有豐富纖維的食物,如全穀食物,其飽腹感更強,對血糖水準的影響較小,從而有助於控制體重。
研究顯示碳水化合物食物中的纖維能降低疾病風險
在糙米、麵包和意式麵食等全穀食物中,纖維是關鍵的營養物質之一,而且看起來很可能是碳水化合物新革命的關鍵驅動因素。在歐美國家,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以植物為基礎的飲食可能有助於改變對碳水化合物食品的態度,因為這些食物在維持營養平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膳食纖維代表了那些在小腸中不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有研究表明,富含纖維的飲食具有許多健康益處。
阿楨
米飯和饅頭 誰是讓人發胖的元兇? 2019年03月05日 新京報
在國人飲食的習慣中,主食以米飯和麵食、饅頭居多。其中,北方省份偏愛麵食,而南方的省份更愛米飯。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南北方人身材的差異,是否和主食的種類有關呢?吃米飯或饅頭,哪個更容易讓人發胖?
你胖了卻讓饅頭米飯“背鍋”
米飯和饅頭都屬於碳水化合物,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碳水化合物占一天食物的60%左右,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資料資料顯示,每100克麵粉中營養成分包括熱量366大卡,脂肪2.2克;每100克大米中營養成分包括熱量347大卡,脂肪0.8克。從資料上看,同等品質的麵粉中的能量與脂肪都大於米飯中的含量,可在人體一日攝入量中,這個差距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甚至可以忽視。
那麼,誰才是造成胖子和瘦子區分的“元兇”?
其實,真正讓你胖的不是米飯或麵條,而是能量過剩。
在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這三類產能營養素中,脂肪比碳水化合物更容易造成能量過剩。1g碳水化合物在體內產生的能量4千卡,而1g脂肪則產生能量為9千卡。
有研究表明,如果提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食物時,則攝入較少能量就能滿足食欲。因此進食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米飯,並不容易造成能量過剩。相反,大米富含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素,如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維生素E以及鈣、磷、鉀、鈉、鎂、鐵、鋅、硒、銅、錳等礦物質。
原來,脂肪攝入才是發胖的元兇。那麼,問題來了,怎樣防止發胖呢?
1、控制主食總量 多吃菜
專家認為,人們認定吃麵食比較容易胖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相較之下,麵食比較容易被人吸收,而在吃面時通常不會配太多其他菜,所以麵食的攝入量在不經意間就會增多。
2、麵食更易解乏
對於疲勞的上班族來講,饅頭比米飯更適合。酵母發酵不僅讓麵食味道好,還提高了它的營養價值。
人體缺乏維生素B1會感到乏力,缺乏維生素B2會感到肌肉運動無力,耐力下降,也容易產生疲勞。而饅頭中富含維生素B1、維生素B6、維生素B12等B族維生素,是緩解壓力、營養神經的天然解毒劑,也是消除疲勞必不可少的營養素,對慢性疲勞綜合征的人尤其有益。
3、無論如何都要多運動
回應
饅頭加了泡打粉,小狗幾天吃了一些買的饅頭就站不起來,開始還以為是生病,停止吃好了,當時也不太清楚是吃買的饅頭原因,過了幾個月,又吃了,又是這樣,才知道是饅頭的原因。家中自己發的饅頭可能要好一些。小狗吃了明顯發胖。
圖博館
但並非所有人都願意買單。在感受到“外賣吃不起了”之後,消費者這端的情況正在發生變化。資料顯示,在經過前期“補貼式”增長之後,全國外賣市場增長勢頭已經開始放緩。2018年1月~9月,全國線上餐飲收入6693億元,同比增長7%,但相較於2017年同期,下降了1.4個百分點。
美團點評研究院發佈的《外賣發展研究報告》也顯示,在經歷了2014年的增長高峰之後,線上訂餐市場規模和使用者人數增長均出現了連續4年的下降。其中,市場增速由2014年71%銳減至18%,用戶增速則從51%下降至15%。
記者採訪發現,消費端的變化並不僅僅是市場飽和的自然結果。一些消費者用腳投票表達他們對網路外賣的不滿。“不是反感外賣漲價,而是反感外賣只漲價,不管食品品質、配送和服務。”來自北京的陳帥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獨居單身以及長期加班的生活讓各大外賣APP成了他手機裡重要的軟體。
外賣平臺盈利動機提升
據瞭解,隨著外賣市場的整合,各大外賣平臺已經數次上調了傭金抽成比例。有分析認為,平臺之所以敢屢屢單方面喊漲,根源在於涉嫌壟斷。
目前,全國網路外賣市場呈現出美團與餓了麼雙寡頭的局面,兩家公司的市場份額合計超過90%。有不少商家向記者反映,壟斷與傭金之間存在高度的關聯。
此前,已有多家外賣平臺因存在不正當競爭和壟斷經營行為被有關部門約談,但壟斷問題並無後文。但有專家表示,壟斷並不一定導致漲價,外賣平臺傭金上漲的主要原因還在於,網路外賣平臺的發展訴求已經從搶佔市場向實現盈利轉變。
回應
這就是我只用某寶,不用什麼東京還是什麼京西的原因?看來還是老馬靠譜些。
之前平臺補貼養豬的時候,平臺送到比堂食還便宜,消費者沒話說了。現在平臺開始收割殺豬時候,你們開始哼哼了?
在家等飯吃的,不在乎那點小錢是吧。
圖博館
外賣平臺上調傭金抽成 商家叫苦:外賣送不起了 2019-01-14 工人日報
起步於2003年的網路外賣,在互聯網O2O大潮中經歷了一輪爆發式增長,市場規模突破2000億元,用戶人數接近3億人次。然而,市場迅速擴張之後帶來的成本壓力日趨顯現,越來越多的商家和王玉虎一樣,開始尋找自己的外賣管道。近日,美團外賣傭金上漲的消息加劇了商家和消費者對這一問題的擔憂。
在南寧,有消費者反映自己經常光顧的餐飲店突然退出了網路外賣平臺,原因是美團外賣將傭金抽成由15%上調至22%。這意味著餐飲店每100元外賣收入中,有22元需要上交給外賣平臺。一些餐飲店老闆表示“外賣送不起了”,只能無奈退出。
記者走訪北京多家餐飲店發現,近期各外賣平臺雖未出現普遍性的傭金上漲,但傭金已經成為餐飲業的一個負擔。“一碗拉麵我在店裡賣18元,通過外賣平臺送出去就要20多元。”王玉虎介紹說,幾家外賣平臺去年漲了一次傭金,每單向商家收取5到20元的訂餐費,向消費者收取7到15元不等的配送費。“對於我這種小店來說,很貴了。”
從去年開始,在中國烹飪協會公佈的全國餐飲收入情況中,協力廠商外賣平臺費用已被納入,成為餐飲成本的一項重要資料指標。該協會分析,由於人工、房租、社保、殘保金、協力廠商外賣外送服務平臺費用等各項成本不斷攀升,涉企收費尚無明顯變化,餐飲市場表現增長乏力。
“現在餐飲毛利也就40%,而外賣平臺傭金接近20%。”與王玉虎一樣,北京天通苑一家燒烤店老闆也開始摸索自己的外賣配送業務。“我們這種小本生意也沒有多少定價空間,晚上平臺接單還比白天貴,算上房租、人工、原材料還有水電等費用,攤下來外賣基本上也就不掙錢了。”
隨著外賣平臺傭金逐漸擠佔餐飲利潤空間,“生存不易”乃至“外賣必死”的聲音開始在業內蔓延。最悲觀的觀點認為,由外賣配送帶來的房租、人工成本下降已經難以覆蓋平臺傭金及行銷費用,這將導致餐飲外賣倒在成本高於產出這個最基本商業問題面前。
漲價卻不提質,消費者不滿
羊毛出在羊身上。“傭金一漲,我們的定價也只能跟著漲。”北京通州一家主打外賣業務的速食店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不管怎樣,最後都是吃飯的人買單。”
圖博館
海底撈肇事男子事前曾在另一商場投屏播淫穢視頻
2019-01-05,位於武漢江漢路大洋百貨裡的海底撈火鍋店內發生了十分不雅的一幕,食客正在大快朵頤時,牆上的電視突然播放起了淫穢視頻,11日,武漢警方向澎湃新聞通報了案件偵破過程,嫌疑人梁某還曾在另一家商場以投屏方式播放淫穢視頻。
1月6日,民警通過走訪排除了火鍋店員工誤操作的可能性,一名目擊者告訴民警,在該事件發生前十幾分鐘,江漢路新佳麗廣場內一家KTV裡的電視上也曾播放過淫穢視頻。由於兩起案件事發地點十分接近,作案手法又極為類似,民警推斷應該是同一人所為。
辦案民警張秋碩介紹,通過調取KTV過道處的監控視頻,民警發現有一男子行跡十分可疑。KTV老闆辨認後表示他之前曾上門推銷口紅販賣機,兩人還互相加了微信,該男子的微信名叫“梁經理”。
1月8日,花樓派出所把搜集的線索回饋給了市公安局網安支隊。網警通過偵查,初步確定了這位“梁經理”有重大作案嫌疑,並固定了他的相關犯罪證據。9日上午11時許,民警讓KTV老闆叫“梁經理”過來談生意,等到他來到新佳麗廣場時,4名民警蹲守將其抓獲,並從他隨身攜帶的手機內找到淫穢視頻的播放記錄,該視頻就保存在他的網路雲盤內。
面對審查,“梁經理”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供認不諱,原來他真名叫梁某某,今年28歲,武漢市人,在一家經營口紅販賣機的公司擔任推銷員。5日下午14時40分,他來到新佳麗廣場的KTV內,向老闆推銷他們公司的口紅販賣機,在離開時他突發奇想,用自己手機內一個名叫“WiFi管家”的APP連上了KTV裡的WIFI,之後打開網盤播放淫穢視頻,並點擊投屏按鈕將其同步到KTV電視螢幕上播放。在離開新佳麗廣場後,他又來到了大洋百貨的海底撈,用同樣的方法播放了淫穢視頻。據他本人交代,這麼做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惡作劇。
目前,梁某某已被江漢分局依法刑事拘留,案件仍在進一步辦理之中。
相關新聞
海底撈蹦出不雅視頻,原來是因惡作劇
回應
又不是沒看過,都大驚小怪的,中國人都喜歡暗裡騷
武漢神經病
嫌疑人都說了,是惡作劇。不過他這麼做是缺德加腦殘了。
嫌意純屬作死
圖博館
港媒:中國火鍋到底起源於哪裡?
香港《南華早報》2018-9-16:什麼是中國火鍋,起源自哪裡?這已經演變成全國爭論的問題 中國東南部一個城鎮近日宣稱自己是火鍋之鄉的決定,招致中國其他地方的強烈反對——所有這些地方在做火鍋的正確方法上都有自己的觀點。
他們的反應一點都不令人吃驚。畢竟在14億人的中國,火鍋是最受人們喜愛的食物,而且烹飪方法千差萬別,從火辣辣到芳香四溢。中國很多地區的火鍋如今已傳遍全世界,在從奈洛比到布宜諾賽勒斯的餐館裡都能找到。
火鍋還是一項大生意。根據食品行業2017年發佈的報告,火鍋在全中國各地餐館所售賣的菜肴中占比22%。隨著關於火鍋真正發源地的爭吵還在繼續,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各地不同種類的火鍋。
與中國的方言和氣候一樣,全中國各地的火鍋千差萬別:從四川的麻辣火鍋到江蘇的菊香火鍋,不一而足。各地使用的配料有很大不同,不同地方使用不同原湯,不同配料常常反映出這個國家多樣的地理環境和氣候。
北京火鍋的核心配料是羊肉,源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傳統。四川是馳名全球的麻辣火鍋故鄉。安徽火鍋“簡單而美味”,味道很重的湯裡放上時令蔬菜,正是該省廣德縣自稱火鍋之鄉引發最新爭論。雲南火鍋喜歡酸味,廣東火鍋青睞海鮮……全中國各地還能找到眾多不同風味的火鍋,這反映了中國各地不同的農產品和文化。這個大眾美食的起源仍存爭議,目前說不清哪個地方能真正稱得上是火鍋起源地。
回應
這個爭論本身沒有任何意義。早在幾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是將食物放在陶制器皿中烹煮的(出土的大量三角胖腿的鬲就是明證),這就是火鍋的雛形。隨著時代的變遷,各地有各地的風土人情,自然也形成了不同的火鍋形態。所以,籠統認定火鍋起源於某一地,那是自吹自擂,胡說八道。一定要說起源,只能說四川火鍋起源於四川,安徽火鍋起源於安徽等等,別混為一談。
jsoujsou
稻田製造溫室氣體量 恐是過去認為的2倍 2018-09-11 中央社
全球70億人口中至少5成以稻米為主食,非營利美國環保基金會(Environmental DefenseFund)的研究人員檢視稻田栽種製造的氧化亞氮(N2O)量。氧化亞氮是持久的大氣汙染物,強度高於甲烷和二氧化碳。在稻田呈現乾燥後再度引水淹沒,氧化亞氮量會攀升。
這種過程稱為間歇性淹沒,往往在稻田中水位低於土壤表面時進行,一年會有多次。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旗下部分機構鼓勵這種栽種方式,以節省灌溉所需用水,並降低稻田製造的另一種主要溫室氣體甲烷的排放量。目前仍不清楚有多少農民採用這種栽種方式。
一般認為「世上幾乎所有的灌溉稻田都是一直淹沒在水中,其實持續淹沒在水中的稻田並不會製造大量的氧化亞氮」,但並不是所有的稻田都是一直淹沒在水中。
保護地球不能只是禁用塑膠 替代方案超重要 2018/09/07 李妍潔編譯
近年來,在全球追求環保的風潮下,塑膠製品--特別是一次性使用的塑膠,時常是人們在檢討塑膠使用時的撻伐對象,前陣子被熱烈討論的是「塑膠吸管」,而在此之前則是「塑膠袋」,再更早以前則是「保麗龍餐具」。
以塑膠作為包裝材料更具效率,比起其他材料,它需要相對少的力氣與能源就能完成作業,這意味著較少的開銷,而花越少的錢則表示它通常是用來包裝商品給消費者的最佳選擇。
最近在《廢棄物管理》(Waste Management)期刊中,一篇名為〈塑膠在美國經濟成長以及減少都市固體廢棄物所扮演的角色〉的研究指出,塑膠的使用有效減少了紙張、金屬與玻璃等廢棄物之產量。
一般來說,廢棄物會隨著人口與經濟成長而增加,隨著經濟發展,人們會購買更多的商品,而隨著消費而來的是更多的廢棄物。然而,由於紙張與金屬等其他材料的回收率遠高於塑膠,這可能會讓人覺得使用塑膠不是件好事。但研究人員認為,若我們不使用塑膠,將增加30%的廢棄物。
這提醒了我們在禁止塑膠材料的使用時,必須一併考慮是否有其他能夠替代塑膠的東西,若是以較重、能源效率更低的材料取代塑膠,將導致與溫室效應、氣候變遷有關的能源使用增加,這將會讓我們付出更大的環境成本。
jsoujsou
沒營養、不健康,這曾是人們不願再吃速食麵的重要原因。速食麵企業紛紛將產品向“健康”“營養”方向靠攏。如康師傅的一些產品,就把一些中藥材引入速食麵裡,同時豐富配菜,增加營養。
有的企業更是瞄準“非油炸”概念。不過,如果企業強調“健康”用力過猛,反倒會形成一種“自黑”的效果。
速食麵個性化的產品越來越多,市場的區分越來越細。一款速食麵包打天下,通吃所有消費人群的時代已告終結。速食麵在形式上,作為代餐的功能正在弱化,與休閒食品之間的邊際正在模糊。此外如“曹操餓了”速食麵,從產品名稱到形象設計,都體現出年輕、時尚的元素。
速食麵賣得好 未必意味消費降級
“榨菜泡面二鍋頭,騎上摩拜遛一遛。”前段時間,朋友圈不少人以此自嘲遭遇“消費降級”。2016年,速食麵銷量連續四年下滑,在此背景下,消費升級成為人們口中的熱詞。而今速食麵銷售回暖,一些人就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消費降級的表現。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過去,速食麵長期在5元以下價格區間徘徊,整個行業陷入激烈的低價競爭。如今在5元到6元的區間裡競爭比較集中,全行業開始向健康與營養轉型,這是過去三年來速食麵行業的一個深度轉型。2017年,今麥郎速食麵業務實現20%的增長,其中低端產品增長約6%,中高端速食麵增長30%以上。
也就是說,在新一輪消費升級倒逼之下,速食麵行業正在將原有扁平化的產品線和價格帶拉長、加寬,擺脫長期以來的單一低價競爭,滿足不同層面和細分人群的需求。速食麵如今的回暖,更得益于中高端產品的增長,因此將其與消費降級掛鉤,並不恰當。
相關新聞
廣州鐵路9.8回應“高鐵供應盒飯發黴”:下架同批次產品
山東濰坊9.8通報“呷哺呷哺火鍋吃出死老鼠”:停業整改立案處罰
8.3女稱在昆明海底撈吃到蟑螂!索賠100萬人民幣 拒就醫檢查 店家報警: 該店立即調閱店內監視器,並進行蟲害消毒和檢查,均未發現蟑螂和其他蟲害,公司調查同時還發現,李女先前曾投訴過海底撈其他分店,而且也都是拒絕陪同看病、一起送檢驗等要求,同時索賠百萬元;對此,李女喊冤將維權進行到底,目前待警方進一步調查。
jsoujsou
低迷3年後業績反彈 速食麵行業熬來"第二春"? 2018-09-09 北京日報
自1958年日本人安藤百福發明第一包速食麵,至今已整整60年。
曾是“國民食品”的速食麵,前幾年因銷售連續下滑,一度被嚴重“唱衰”。不過,近來卻又傳出觸底反彈的喜訊。昨天舉行的第十八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披露,速食麵行業整體企穩回暖,康師傅、統一等巨頭今年上半年業績更是重回增長態勢。曾經失落的速食麵,是否又重新找到了未來的方向?
業績低迷三年 如今觸底反彈
2017年速食麵在全球有1000億包的產量,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速食麵市場。但受消費升級、外賣衝擊和速食麵自身“垃圾食品”標籤的影響,速食麵一度“失寵”。以2012年分界,國內速食麵行業銷售額從581億元降至2017年的498.6億元,產量也從高峰期2010年500億份的高位,跌落到2017年的342億份,人均份數也由40份降至27份。
不過,經過近3年的轉型,銷量一度下滑的速食麵行業,已實現企穩回暖。儘管消費者已無法明顯感受到這一變化,但資料卻給出答案。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中國速食麵行業呈現出整體回升的勢頭,銷量增長4.5%,銷售額增長8.6%,量價齊升,增長提速。
康師傅半年報顯示,速食麵業務營收111.34億元,同比增長8.4%;另一巨頭統一速食麵半年報也顯示,上半年速食麵業務收入達41.5億元,同比增長8.0%。康師傅、統一、今麥郎、白象、日清這5家速食麵龍頭企業,佔據著中國85%以上的市場份額,今年表現都可圈可點。
“健康化”改良 新鮮吃法迎合年輕人
從中國方便食品大會同期舉行的方便食品展上,可以看出,速食麵已逐漸擺脫工業化的味道,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餐飲化。無論是風味兒,還是形態,都更加接近麵館裡剛出鍋的那一碗面。
jsoujsou
“超級雜交水稻”個舊百畝示範片平均畝產創新高 2018-9-3新華社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超級雜交水稻個舊示範基地”創下百畝片平均畝產水稻1152.3公斤的紀錄,再創新高。
來自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華南農業大學、中國水稻研究所、貴州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教授組成的專家驗收組,9月2日來到個舊市大屯鎮新瓦房村委會101畝連片種植水稻“超優1000”的攻關田進行現場測產驗收。據驗收組組長、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介紹,驗收組在考察了百畝攻關現場的基礎上,按農業部超級稻測產辦法及計算公式規定,隨機抽取了3塊攻關田測產,3塊田畝產分別為1163.0公斤、1209.5公斤、1084.5公斤,3塊田平均畝產1152.3公斤,再創超級雜交稻百畝示範片平均畝產新高。
自2009年開始,大屯鎮在袁隆平院士命名的“超級雜交稻個舊示範基地”進行雜交稻示範種植,參與了袁隆平院士第三期至第五期超級雜交稻的高產攻關專案,每年產量均有新突破。尤其是2015年連片種植102畝,百畝片平均畝產1067.5公斤;2016年連片種植101畝,平均每畝1088公斤,再創紀錄新高;2017年連片種植101畝,平均畝產1073.5公斤,連續三年百畝示範產量突破16噸/公頃的高產攻關目標。
2010年11月,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原育繁示範分中心掛牌成立,分別在雲南紅河州個舊、蒙自、河口進行高產攻關示範。
謝華安介紹,個舊示範基地海拔1287米,年平均氣溫20℃,熱量豐富,雨量適中,地勢平坦,田面平整,灌溉方便,非常適合培育超級稻。個舊示範基地面積101畝,涉及農戶58戶,涉及田塊71塊,完成了今年17噸/公頃的目標產量
jsoujsou
網文稱請暫時遺忘袁隆平 科技日報:應該遺忘他嗎 2018-08-11
近日,一篇公號文章《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讓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朋友圈獲得了一波“新流量”。
文章努力想說明這樣幾個問題: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名不副實;“給我們米飯吃”的人,除了袁隆平還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度放大”,應該被“暫時遺忘”,把“舞臺”留給其他科學家。
那麼,事實是否如其所言,袁隆平憑什麼成了“雜交水稻之父”?我們應該遺忘袁隆平嗎?
…
根據“國家水稻資料中心”資料,我國推廣面積前三的雜交組合品種“汕優63”、“汕優64”和“威優64”,都為三系雜交稻。這三大品種的親本,都來源於“野敗(野生稻雄性敗育株)”。
日本科學家更早研究雄性不育系問題,並通過秈稻和粳稻雜交創造了“包台型”不育系。不過,這些不育系因存在花粉敗育不徹底、“保持系”保持能力不完全等問題,而沒有良好的應用價值。
為解決這一重大問題,袁隆平思考並提出了“利用野生稻和栽培稻雜交創制出不育系”的思路。1970年,袁隆平的學生和助手李必湖,在海南三亞發現了野敗原始不育株。
1972年,袁隆平向全國攻關組所有成員單位發放了“野敗”材料,共同選育“三系”強優勢組合。利用“野敗”,袁隆平育成了我國首個野敗型不育系“二九南1號A”和第一個強優勢雜交組合“南優2號”。從我國“三系”雜交稻所利用的不育系來源來看,“野敗”來源的不育系占絕對主導地位。
袁隆平團隊研發的品種,在市面上也不“罕見”。團隊研發的Y58S系列雜交水稻品種,連續三年每年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成為當時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雜交水稻品系。Y兩優系列品種,截至目前累計推廣達2.5億畝以上。
值得一提的還有,袁隆平在1999年聯合發起設立的隆平高科,現也已成為了具世界競爭力的國際化種業公司。去年,已成功進入全球種業十強。
回應
我是搞農業科學的。中國媒體和中國喜歡把成績匯在要樹的一個人身上,許多水稻育種科學家都對中國糧食生產做出了傑出貢獻。好多當家水稻品種確實不是袁育出的,是事實。
你說得不對,中國一貫以來願意將功勞歸功於集體,歸功於組織,這就是中國有很多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的科技成績,但是卻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的個人,即使屠呦呦也沒有被同行待見,而袁隆平卻是唯一的一個例外。
http://news.sina.com.cn/c/2018-08-11/doc-ihhqtaww8863089.shtml
jsoujsou
高鑫出擊 陸大潤發全面改造 2018-08-10 經濟
阿裡投資大潤發深度改造大半年,大潤發控股母公司高鑫零售昨(9)日召開中期業績會,今年上半年營收下滑0.3%,但淨利微增0.1%;並透露大潤發所有門市9月底前全部完成改造,下半年將開「盒馬鮮生」概念超市。
半年報業績發布,在港股上市的高鑫零售昨日股價下跌2.66%,收報港幣9.5元。今年高鑫零售也與蘇寧易購達
成開店計畫,在昨日中期業績會上,高鑫零售宣佈,大潤發287家門市將在818蘇寧購物節前完成門店改造,目標「在818蘇寧購物節期間,實現銷售業績翻倍」。而到9月底前,將完成所有大潤發門市改造。
高鑫零售中期業績公告顯示,上半年高鑫零售新開設的11家綜合性大賣場均為大潤發門市,其中,五家在華東,二家在華北,三家在華中,一家在華南;而歐尚並無新店開業。累計高鑫零售在大陸共有472家綜合性大賣場。
去年11月20日阿裡與歐尚零售、潤泰集團達成新零售戰略合作,並入股高鑫零售36.16%持股,隨即展開對大潤發進行新零售改造。
阿裡收編大半年,高鑫零售交出首張半年報成績單,上半年營收為人民幣521.63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31億元,減幅0.3%。同店銷售衰退1.56%,比去年同期同店銷售衰退0.90%,進一步下滑。
不過,高鑫零售 淨利潤達人民幣17.5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0.01億元,微增0.1%。財務表現方面,上半年毛利率為23.9%,較上年同期的23.3%增加0.6個百分點。毛利率增長反映該集團持續利用規模經濟改善毛利率的能力。
高鑫零售指出,上半年業績因發展多管道購物,包括淘鮮達、歐尚1分鐘等,對傳統大賣場的業務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
淘鮮達是阿裡入股高鑫零售後的重點合作項目,提供生鮮食品服務,門店周邊三公里內的訂單,可於一小時內配送到家。
jsoujsou
別再稱鄂菜 湖北菜官方定義為楚菜 2018-08-10 聯合報
大陸湖北省政府辦公廳近日發布檔,明確將湖北菜簡稱統一規範為「楚菜」,不再稱為「鄂菜」,以求更有利將湖北菜推向海內外,並宣示要在2025年將楚菜打造為兆元級產業。
湖北菜雖是中國10大菜系之一,但究竟要稱為「鄂菜」還是「楚菜」,已在大陸爭論多年。
楚天都市報此前報導,2007年,著名烹飪大師盧永良提出「鄂菜」改「楚菜」的建議。2016年,湖北省烹飪酒店行業協會6000餘家會員企業一致通過決議,於2017年全面開啟改稱「楚菜」的進程。
盧永良表示,湖北簡稱「鄂」的歷史只有500多年,但是「楚」的歷史則有近3000年。「鄂」單指湖北一省,「楚」則涵蓋當今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區。無論是歷史底蘊還是影響力,「楚」比「鄂」更勝一籌,更名有利於湖北菜走向市場。
澎湃新聞7日報導,因為楚國涵蓋的區域問題,「楚菜」之名也招致鄰省讀者的部分非議。
許多來自湖南的網民在微博新聞討論串表示不以為然,認為湖南以前也是楚地,但湖南菜也只是稱為「湘菜」。但湖北省網民則強調,楚國以前設都城郢都,就在現今的湖北荊州,當然可以稱為楚菜。
根據報導,近日,湖北省政府辦公廳發布「關於推動楚菜創新發展的意見」,檔明確提出,將湖北菜簡稱統一規範為「楚菜」,徹底終結了長期以來的「鄂菜」、「楚菜」之爭,還描繪了一個很好吃的未來:到2025年打造兆元楚菜產業,將湖北建設成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力和良好美譽度的美食強省。
檔稱,要集中力量出版一部「中國楚菜大典」及系列叢書,加快武漢楚菜博物館建設。積極促進楚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楚菜產業佈局與地域文化相結合,重點加強鄂中南淡水魚蝦飲食文化及養生飲食文化、鄂西南土家飲食文化、鄂西北三國飲食文化及道教飲食文化、鄂東佛教飲食文化及東坡飲食文化的建設。
根據湖北省政府官網簡介,湖北菜為中國10大菜系之一,以水產為本,魚饌為主,汁濃芡亮,香鮮較辣,注重本色,菜式豐富,筵席眾多。擅長蒸、煨、炸、燒、炒等烹調方法,具有滾、爛、鮮、醇、香、嫩、足等7美。
回應
湘菜=楚南菜的分支
鄂菜=楚北菜的分支
jsoujsou
“如果是這樣,這一品種的耐鹽性還是比較好的。”童繼平給予了肯定。不過,海水的鹽度通常為3.0%到3.5%,遠高於0.6%。如果要配比灌溉,淡水也得占到灌溉水80%以上。淩啟鴻在上述《鹽鹼地種稻有關問題的討論》中指出,這意味著,耐鹽水稻品種還是需要充足的淡水灌溉作栽培保證。按照每畝稻田用水量在800到1200立方米之間計算,即使用“淡水+海水”的方式灌溉,也得從內地向沿海建設長距離淡水輸水工程,投資巨大,缺乏大範圍推廣的現實性。
“我們既然是要在多地試種,那就是要用當地的水土和環境。”米鐵柱說,“在青島,我們用淡水和海水混合,是為了建立實驗環境;但在其他地方試種時,我們當然不會繼續用這種方式。我們是在真實的鹽鹼地中種植,不存在調水的問題。”
至於是否會消耗大量淡水,米鐵柱表示,這要看怎麼理解“淡水”。
傳統農業生產用水的含鹽量不能超過0.1%,但如果種植海水稻,含鹽量更高的水也能用於灌溉。米鐵柱舉例說,新疆地區的高山融水,流經地表鹽度高的區域後,其攜帶的鹽分就會隨之增高,鹽度一旦高過0.1%,就無法用於農業。“但在海水稻上,這種水就能繼續用。”
米鐵柱向科技日報記者強調,相比在鹽鹼地上種植普通水稻,海水稻並不會耗費更多淡水資源。“同樣是鹽鹼地,因為海水稻耐鹽度高,就不需要用大量淡水洗鹽;而且,我們還能利用大量傳統農業所不能用的水資源。”
但讓專家們“意難平”的是“浮誇”。“本來這些年,科技界就有浮躁之風。做研究可以,但別總想著‘抓眼球’。拿商業行銷那一套來做包裝,就丟了科研工作者應該有的嚴謹、客觀。”李立秋說,這才是業界專家跟海水稻“較勁”的主要原因。
回應
浮誇風就是媒體刮起來的,現在反過來又批判,按這個套路,需要“正名”的東西多了去了:萬金油/膚輕鬆/逍遙丸/夫妻肺片/獅子頭/童子雞/猴頭菇…
科技日報怎麼老是質疑這質疑那,怎麼不質疑外國的:一堆小火箭捆綁在一起叫超級火箭,一堆5號電池捆綁在一起叫超級電動跑車,哎,只因袁老不是米國人,不然叫太空水稻,它們都會高呼創新
jsoujsou
科技日報:浮誇之風吹歪了海水稻
海水稻是袁隆平院士領銜的技術團隊培育出的一種耐鹽鹼水稻,研發主陣地在青島。今年,它已經開始了全國大範圍試種。在去年的測產中,海水稻表現不錯——一種編號為YC0045的水稻材料最高畝產量達到620.95公斤,超出預期的300公斤。
據科技日報2018-08-06報導,近日,我國著名水稻專家淩啟鴻發表學術文章指出,切不可因有了海水稻而過於樂觀。之後,又有公開報導質疑,“海水稻”名不副實,它與海水並不沾邊。
這些聲音讓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感到無奈。該中心技術副主任米鐵柱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很多人閉門造車,靠想像進行評論,“不負責任”。
“我們覺得最有問題的地方,其實是名字。”育種專家、中國種子協會顧問李立秋挺困惑,“如果跟海水沒關係,為什麼要叫海水稻?”
此前,青島海水稻團隊反復強調,“海水稻”並非按字面意思理解的在海水中生長的水稻。它是耐鹽鹼水稻的俗稱,可以長在鹽鹼地和灘塗。
李立秋對這一解釋並不買帳:“我沒有聽說過這種俗稱,耐鹽鹼水稻就是耐鹽鹼水稻,怎麼成了海水稻?”從事水稻育種工作多年的天津農作物研究所專家童繼平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業內,並沒有將耐鹽鹼水稻稱為海水稻的慣例。
對名字引發的軒然大波,米鐵柱表示難以理解。“有必要因為名字有這麼大意見嗎?好,那我們不叫海水稻,我們叫淡水稻、涼水稻、開水稻?”針對是否靠名字博出位的質疑,米鐵柱說:“對這種莫須有的指控我們無法回答。”他再次強調,取名海水稻,是為了通俗易懂。
種海水稻是否耗費大量淡水資源?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試種海水稻時,用了海水+淡水混合的方法,配置出不同濃度的咸水,來模擬自然界中不同鹽鹼地的情況。比如前文提到的YC0045,其生長全週期內水田含鹽量濃度就控制在0.6%。
jsoujsou
夏天吃辣能降溫 耶魯大學醫學教授證實2018-06-27科技新報
東南亞與墨西哥這些國家處於亞熱帶與熱帶氣候帶,全年幾乎都是炎熱高溫的氣候,但這些國家的人們很多都愛吃辣,很多人可能曾經想過,辣椒不是會愈吃愈熱嗎,大熱天怎麼受得了,但真相是吃辣會觸發身體的神經反應,導致大量流汗反而能讓身體降溫。
人類長期以來因吃辛辣食物而對抗高溫,關鍵成分是辣椒裡頭的辣椒素,辣椒素對某些動物具有刺激性。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醫學院外科教授 Barry Green 在《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撰文表示,辛辣食物會刺激皮膚的受體,這些受體是疼痛纖維,通常會對極端溫度和強烈機械性刺激做出反應,也對某些化學物質有反應。
當這些疼痛纖維被辣椒中的化學物質刺激時,人們的中樞神經系統可能會被混淆或愚弄,引起模糊的神經反應。至於大腦如何決定口腔是被夾傷、割傷、燒傷或受到化學物質的影響,科學家並不確定這個過程如何運作,但大腦可能會根據接受的刺激類型和種類來判斷。
Green 表示,單獨刺激疼痛纖維可能代表危險的極端溫度,但辣椒素是辣椒的活性成分,也能刺激只對輕度溫度升高產生反應的神經,所以辣椒素等於同時發送兩條消息給大腦,即我是一種強烈的刺激以及我很溫暖,這些刺激一起定義了灼熱的感覺,而不是捏或切。
吃辛辣食物時,口中感覺的灼熱感會伴隨身體變暖的感覺,因此吃辣椒時會出汗。出汗是人體調節體溫的主要方法之一,汗水蒸發可消除身體熱量。所以,只要在吃辛辣食物同時保持水分攝取足夠,就能感受到更快更有效的降溫效果。
但很多人到了辣椒王國,常常感到不知所措,因為不敢吃辣。食物科學作家 Jeff Porter 表示,吃辣可以訓練,因為人們對辣椒的反應是由稱為促進疼痛的物質 P 這種神經遞質決定,而 P 物質消退的速度很慢,需要幾天甚至幾週時間,因此如果經常吃辣的食物,使身體檢測 P 物質的能力下降,就可以逐漸提高對辣的忍耐力。
jsoujsou
人類糧食危機該何解?「毛毛蟲農場」的未來趨勢!2018-3-8
世界人口預計在2050年將成長到90億人口,這意味著現今的糧食體系要在生產總共70%的產量,才能夠應付這麼多人的狀況。但試想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人口越多、土地只會越少,牲畜業的空間就會越趨於緊繃,屆時我們將無法再靠傳統的牛羊雞豬等食物就滿足世界人口的胃。
更不用說海洋生物是逐年在減少……這也令聯合國更為擔心,於是,科學家開始在研究食用毛蟲的科學發展,並希望從非洲開始能解決營養不量及糧食的問題!
選擇毛毛蟲而非其他昆蟲的原因,除了更豐富的蛋白質外,毛毛蟲體內會留有豐富的營養素,為了應付將來化蛹期所需的營養物質,也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如鐵、鋅等,因此不只能充飢還能提供養分。
為了實現這個願景,需要克服的困難比想像中多很多,以基本糧食來說毛毛蟲比一般生物好很多,因為他們只吃樹木上的樹葉,但毛毛蟲是週期性成長的生物,因此只有固定幾周的生產期,並且要維持一部分數量成長以便維持數量。
在科學管制上目前還沒有非常有效率的方法,因此科學家及研究生在非洲試圖破解毛毛蟲的成長規則,並教導當地婦女在自家後院試著培養這種生物。
並且加工過的毛蟲可以保存長達一年半,非常實用的一種糧食來源是吧!或許目前在衣食無缺的現代人生活中這是非常原始的情形,但背後涵蓋的科學其實是非常深遠,且也是未來必須理解的情形。
【影片】幼蟲巧克力蛋糕、炸蟋蟀沙拉......蟲蟲料理,是糧食危機的救星?2017/07/10
哪天全球人口爆炸,發生糧食危機時,蟲蟲可能會變成人類救星呢!
幼蟲巧克力蛋糕、炸蟋蟀沙拉,你願意品嚐一口嗎?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預估,到2050年,全球人口會攀升至91億,食物需求量相應之下多7成。種植面積越來越小,人口越來越多該怎麼辦?波蘭弗羅茨瓦夫環境與生命科學大學(Wrocław University of Environmental and Life Sciences)的學者開發「蟲蟲料理」,認為可能是未來人口爆炸,全球糧食危機的可能解方。
科學家表示,養昆蟲有兩大好處:一是比種農作物更省水,二是家家戶戶都可以「自產自用」,而且昆蟲富含蛋白質,只要在家用前一頓的剩菜、廚餘就可以養活。
那,蟲蟲好吃嗎?隨機找路人測試的結果,據說,炸蟋蟀的味道像烤雞,幼蟲有堅果氣息,螞蟻則是辣中帶酸。或許現在你覺得噁心,等到未來爆發糧食危機時,蟲蟲可能會變成糧食救星呢!
jsoujsou
糧食危機誰能解? 藻類有望成救星2018-06-03 台灣醒報
藻類成未來糧食危機的救星!2050年全球糧食需求將增加到70%,但因全球氣候變遷,現今無論穀物、肉類等都無法擔保產量無缺。但食物專家3日發現,藻類繁殖迅速、營養豐富,適合大量種植作為主要的糧食。此外,藻類也能夠加工煉油,減少大氣二氧化碳,未來將是主要的農作物。
《時代雜誌》指出,目前12個農作物裡人類的熱量便佔了75%。如果爆發天災,例如有害生物、病原體侵襲、氣候變遷等,若農作物缺乏基因變異性,產量便將遭受重大的衝擊。據悉,1950年代裡全球的香蕉供應鏈主要以單一品種為主,但因巴拿馬病毒侵襲幾乎消滅了唯一的香蕉品種。因糧食選擇有限,但環境不斷變遷,糧食危機恐隨時爆發。
根據《CNN》報導,男性平均每天消耗100克蛋白質,超出了其平均需求量的2倍,聯合國推估,2050年糧食需求將增加70%以提供25億人糧食。然而,因著全球氣候變遷,農作物產量並不理想,人類急需新的食物以因應未來的糧食危機。因此,有許多食物專家認為,藻類是替代食物短缺的最佳方案。藻類與大多數農作物不同,它並不需要淡水來繁殖。它也不如肉類那樣消耗水、土地等有限資源。
相反地,海洋、池塘,甚至是沙漠藻類都能迅速生長。《Biobase》指出,在最佳的條件下,相較於種植玉米每英畝只能生產的生物燃料為350加侖,藻類農場每英畝可以生產5,000-10,000加侖的油,並能夠作動物的飼料與肥料。作為未來主要的食物來源,海藻也有豐富的營養,包括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且其低脂肪的含量也成為時下追求營養的消費者所喜愛。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愛德華茲表示,藻類早期常作為肥料、飼料,但近期在中國、日本餐廳中普及使用,超市販賣海藻、海帶到營養製品。此外,藻類也能夠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加工製作脂肪、油和糖,預計將成為未來主要的農作物。
圖博館
3.9兆人民幣 餐飲收入大增 火鍋最受歡迎2018-01-19經濟日報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在中國永遠不會過時。中國烹飪協會預估,2017年大陸全國餐飲收入將超過人民幣3.9兆元(約新台幣17.6兆元),較2016年約成長8.9%,也比去年大陸經濟成長率整整高出兩個百分點。
將之與台灣相比,更能看出大陸餐飲市場的蓬勃發展。根據經濟部統計處的數據,2017年前11個月,台灣餐飲業營業額年增率為2.7%。
那麼,這塊龐大的餐飲市場大餅中,什麼樣類型的餐飲最受大陸民眾青睞?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2017年度美食消費報告》顯示,毫不意外,中式正餐仍居強勢主導地位,占比達57%。其中,又以火鍋最受歡迎128億。報告稱,設計新穎、風格時尚的「新派火鍋」,成為不少大陸年輕人的首選。
除中式正餐外,休閒簡餐也正快速成長,在大陸全國餐飲業態比重中已占到16%。與此同時,西餐、日本料理、韓國料理等異國美食市場需求也愈來愈大。
另一有趣現象是,年輕一代已經成為大陸餐飲市場新的主力,其中,「90後」和「00後」貢獻了約50%的消費,而且大陸民眾的餐飲習慣也正在快速改變,不同年齡階層的餐飲偏好明顯不同。
調查顯示,90%以上的「70後」對傳統中餐依然情有獨鍾,占比達92%。
但「80後」,中餐消費比重占降至68%,小吃速食、蛋糕甜品、外國餐廳的比重分別為13%、7%和4%。
至於「90後」,亦即目前19歲到28歲這個年齡層,中餐只占19%,低於蛋糕甜品店的25%,顯示大陸年輕一代的餐飲習慣已明顯西化。
對於餐廳的選擇,大陸民眾最在乎的是「就餐環境」,占19.2%。其次是菜品口味,占17.8%。食品安全、價格被分別位居三、四名。
相關新聞
中國男性網路消費力首次超越女性:訂外賣和買遊戲虛擬物品是主因
中國外賣市場規模破2千億!外賣還能打劫速食麵多久?
康師傅被迫轉型 速食麵改打高價策略奏效
外賣包裝垃圾真的沒救了?環保、兩人用餐成外賣市場新趨勢
27岁女子抽出乳白色“牛奶血”:每天三顿外卖,最爱麻辣烫
圖博館
記者隨即走進該店,發現店內還有不少空桌。在記者觀察的近半個小時的時間裡,該店始終沒有坐滿,叫號顯示也一直是“0”。在10月2日的晚餐時段,該店上座率約為7到8成。
“我們是從9月30日晚間開始重新營業的,目前剛開兩天。”海底撈的服務員告訴記者,目前上座率不如停業前可能是十一外出遊玩的人多,以及部分顧客不知其重張的緣故。
多設備直播後廚歡迎顧客隨時參觀
記者註意到,原本用來顯示叫號的屏幕上多了一個區域,該區域顯示的是餐廳後廚的情況。不僅如此,在海底撈用來點菜的iPad上也有了一個專門的區域——視頻監控“明廚亮灶”。只要點擊就可以看到後廚的鏡頭,並可以切換多個畫面,能看到洗碗間、出菜區、小菜間等多個位置。
此外,記者發現在該店門口的電子屏上看到海底撈發出的《邀請函》,邀請顧客及社會各界人士參觀後廚。並明確表示,“隨到隨接待”,並可以在參觀區域內拍攝。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以顧客的身份提出參觀後廚後,海底撈隨即安排了一名管理人員陪同參觀。在記者更換了外衣、戴了帽子和口罩後,該管理人員帶領記者進入後廚,從外面參觀了涼菜間、備菜間以及碗盤清洗和鍋具清洗的專門間,並特意介紹了下水道如何過濾廢物以及該店如何清理下水道等等。
“只要想看後廚跟任何一個服務員說一聲就可以。”該管理人員表示,重新開業到現在已經有十餘名顧客參觀過後廚了。
該管理人員也坦言了此次開放後廚參觀的用意:“之前我們不是有衛生隱患嗎?大家也都知道。現在進行了整改,開放後廚也是為了大家監督我們。”記者翻閱該店後廚參觀記錄本,大部分顧客給出該店後廚“乾淨”、“講解清晰”等評價。
圖博館
對話張旭豪:阿里巴巴投資後的餓了麼會改姓嗎?2017.10.3艾問傳媒
儘管O2O市場的燒錢大戰已告一段落,但是外賣市場的競爭依然存在。餓了麼在2016年獲得阿里巴巴12.5億美元的融資後,銳氣大增。新美大(新美團大眾點評)的發展毫不示弱,呈現與之爭霸的氣勢。競爭是市場發展的常態和助推劑,餓了麼創始人張旭豪面對艾問人物剖析了一個處於資本、競爭旋渦中的餓了麼。
......
回應
然後第二天IT之家快訊餓了麼與美團外賣宣布合併
相關新聞
百度外賣、美團外賣、餓了麼最終會合併嗎?-愛讀網
餓了麼2017.8.24併百度外賣與美團爭霸外賣市場
餓了麼推七大舉措,全面完善食品安全監管 016-03-17
美團外賣有肉食生蛆餓了麼吃出毛髮異物2016.11.11
回訪海底撈:太陽宮店先恢復營業 晚餐飯點無人等位2017.10.03法制晚報
2017.8.25,法制晚報·看法新聞報導了海底撈北京太陽宮店和勁松店後廚出現老鼠、掃帚簸箕抹布與餐具一同清洗、火鍋漏勺用來掏下水道等多種衛生安全問題,引起社會強烈反響。
當天下午,海底撈在官方微博發布致歉信,承認後廚衛生存在問題,並發布7條整改措施。隨後,海底撈太陽宮店和勁松店被停業整改。
10月2日晚間,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發現太陽宮凱德mall外牆的“海底撈”招牌亮起。記者隨後來到位於該商場地下一層的海底撈太陽宮店。還沒走到餐廳門口,就有兩名海底撈的工作人員上前迎客,並詢問記者是否到該店就餐。在得知記者沒有就餐意願時,該工作人員拿出一張已經簽好字的優惠卡和一包小零食,表示歡迎下次來消費。記者註意到憑該卡可以免費獲得一份20元的菜品。
記者隨後來到海底撈的等位區,已經是晚餐飯點兒,但發現這裡除了幾名坐在這裡照看玩耍孩子的家長外,其他位置均空置著。連椅子都摞在桌子的一旁,並沒有被使用過。
圖博館
「大陸分店本來就允許客人自帶食材,也不收酒水開瓶費,更沒有低消、限制用餐時間,就算只進來吃一碗撈麵、坐再久都行,」幾個海底撈總部的高階主管不約而同說出一開始的初衷,「客人逛街買了適合煮火鍋的食材,你總不能要客人拿出去,」大陸人早就習以為常,自在到不行,「只不過,我們從來沒公開說。」
既然如此,台灣海底撈為何要大張旗鼓對外宣布?
「我只想讓台灣消費者到海底撈用餐更自在,用不著膽顫心驚、偷偷摸摸的,」台灣海底撈總經理李瑜強調。
他觀察,曾有客人在樓下茶舖買了飲料,入店時還剩三分之二,捨不得丟想帶進來,又感覺自己像做錯事的孩子忐忑不安;還有一次,友人試探性問他,能不能帶一些海底撈沒賣的食材到店裡煮,當他立刻應允,對方感激涕零的樣子,也讓他印象深刻。
明知會為現場員工惹來不少麻煩,但和員工商量後,仍毫不猶豫對外公布開放客人自帶食材,連他自己也沒想到,竟會引起如此大的迴響,還被人喻為「台灣火鍋業的創舉」。
李瑜撇清自己無意炒話題,主要用意是讓客人安心攜帶店內未販售的食材入場煮食,要是客人不喜歡店內已販售的食材,帶相同的食材也無所謂,「如果客人不約而同帶同一種食材,我們也能考慮未來在店內販售。」
難道不怕每個客人只提自家食材上門,不在店內消費,導致海底撈血本無歸,賠了夫人又折兵?
「不會的,我對絕大部分客人有信心,」李瑜分析,目前大陸分店通常一個月只有兩、三桌客人自帶食材,也都是店內未販售的頂級食材,並非便宜貨,而台灣公布至今,只有兩桌客人自帶食材,他們是看到新聞曝光,想測試真實與否的媒體和部落客,「你請朋友吃飯,總不可能自己拎一籃菜到餐廳吧!」
即使台灣海底撈聲稱,對引發效應和風險做好萬全管控,然而,精打細算的台灣消費者真能如他們預期,不會有人存心占便宜?面對不理智的客人前來挑戰極限,現場員工還能心平氣和提供「海底撈式服務」?要是客人自帶的食材出問題,責任又該歸屬誰?後續值得再觀察。
回應
海底鍋這招能打趴同業?看來,台灣的"服務"觀念要改了!
圖博館
自帶食材免費氣炸同業 海底撈為何不怕血本無歸?2017-12-19聯合新聞網
過去一星期,台灣餐飲業和消費者最夯的話題莫過於,被喻為「地球人已經無法阻止」的大陸火鍋店海底撈在台灣公布,開放用餐客人自帶食材加料,就算店內已有販售的菜色也不限,為國內餐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
除挑戰餐飲業約定俗成「禁帶外食」的創舉,同時也宣布預約包廂沒有低消限制,不限用餐時間,客人攜帶的酒水更不額外加收開瓶費。
雙12當天消息一公開,網民一片叫好,紛紛留言「開吃」、「點鍋底就好」,網友也討論起到底要帶米血、蛋餃,還是到全聯買菜到海底撈煮,或者連鍋底和瓦斯爐都自己帶,盛讚「肉麻服務又升級,簡直是佛心來著!」樂壞一票消費者。
甚至還有網友立刻到好市多買了無骨火鍋牛肉片、冷凍熟帆立貝、好菇道組合和玉米筍,前往海底撈用餐。
據「COSTCO好市多商品經驗老實說」社團描述,入場後只向店員詢問有沒有提供盤子裝食材,服務人員卻主動把他帶來的食材拿去處理、清洗後裝盤送上桌,整個過程的應對都很稀鬆平常且真誠,沒有顯露出「真的有人自己帶食材來」的不屑口吻或眼神。
至於台灣餐飲同行,有的冷眼旁觀,認為只是短期行銷手法,有的則忿忿不平,氣海底撈破壞行規,更多的是哀鴻遍野,擔心海底撈慣壞客人,「為什麼海底撈可以,你們不行?」
「海底撈生意有差到必須出此下策破壞市場行情?」一位知名連鎖麻辣火鍋店總經理不諱言,要是一半的客人都自己帶食材,他們早就關門大吉,做生意是將本求利,不懂海底撈玩這麼大要賺什麼?「今年餐飲業市況的確不好,但還沒到跳樓大拍賣的地步。」
就算是逆勢行銷炒話題,邏輯也不通。
業內人士分析,通常淡季才需衝高來客數,接下來從聖誕節到農曆過年,本來就是餐飲業旺季,冬天又非火鍋不吃,行銷策略應該著重在提高客單價,海底撈卻反其道而行,「更何況台灣海底撈的生意那麼好,真的猜不透葫蘆裡賣什麼藥?」但他坦言,這的確是讓消費者「有感」的策略。
事實上,台灣海底撈的業績的確是好得嚇嚇叫。
以極致服務見長、發跡於大陸的海底撈,自從2015年跨入台灣市場,兩年來連開五家店,並以一天平均4.5次的翻桌率,在市場獨占鰲頭,排隊排到腳軟的人潮,也強壓不少台灣餐飲地頭蛇,堪稱是最接台灣地氣的大陸餐飲品牌,董事長張勇也因此親赴台灣嘉勉員工好幾次。
圖博館
對於連鎖品牌擴張受阻,王浦認為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營業額的不斷下降,而同期的租金和人工成本都有大幅度上升,各品牌都出現了部分虧損店面,上市公司對虧損往往更為敏感,報表表現和市值管理壓力會壓縮其允許的調整期,關店則成為最快解決問題的方法。而當新開店營業額表現不理想時,會反過來限制新店的開拓,一旦出現批量的新開店虧損,更是會使得開店節奏出現失速。
需重樹定位和品牌形象
雖然整個餐飲行業都在經歷陣痛,但這並未給餐飲行業蒙上過多陰影。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全國餐飲整體運行情況平穩,收入達到人民幣18546億元,同比增長11.2%。
有關專家表示,影響餐飲企業業績的關鍵因素是“定位”、“品質”、“品牌”。味千拉麵要想改善經營現狀,也需要在這三個方面做功夫。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企業管理研究室副研究員趙劍波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式拉麵的定位顯示了味千拉麵所提供的獨特價值。但是,相對於龐大的餐飲行業規模,這種定位顯得過於狹窄和細分。
“米飯、麵類品牌,由於競爭和替代品牌眾多,競爭白熱。日式拉麵細分品類中也出現了比較多的競爭者,這都在殘食傳統品牌味千的市場。”王浦也表示。
“味千拉麵採用標準化連鎖經營,本意是追求規模化擴張。當細分定位和規模擴張產生定位衝突,業績下滑便在所難免。未來,味千拉麵需要找到一個準確的行業定位,尤其那些處於成長期的市場。”趙劍波說。
趙劍波還指出,在消費普遍升級的當下,品質成為餐飲企業的核心資源。“骨湯”這條路沒有走通,味千拉麵又沒有找到顯示企業餐飲品質的獨特路徑,僅僅依靠“日式”的概念已經難以吸引越來越挑剔的食客。未來“標準化+品質”才是餐飲企業構建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方式,味千應該始終把關注點放在口味、品質、產品方面,不斷推陳出新。
在專家和業內人士看來,品牌的更新和重塑對味千來說更為迫切。“2014年至2015年,各餐飲品牌的營業額大都進入調整期,尤其老品牌受影響更大。新生品牌,靠著橫空出世的概念和新營銷手法,吸引著年輕的顧客。雖然這些新生品牌存活期大都不長,但此起彼伏的新品牌,還是不斷把原有品牌推向更陳舊的印象。”王浦說。
圖博館
2013年,在中國大陸地區關閉67家門店,又在一線和江浙一帶新開出39家門店,讓當年淨利潤上漲了55.9%,但營業額上僅上漲6.5%。
與此同時,門店面積也從當初的150平方米以上縮小到現在開80平方米至120平方米店舖的標準。
在做“瘦身”的同時,2012年開始實行品牌多元化戰略,不斷發展定位於不同消費者的副線品牌。其副線品牌分為高端、中端和大眾品牌三個層次,涵蓋了燒烤、日料和咖啡店這三大品類。但是總體來看數量並不多。高端品牌的兩家分別是開在香港的和歌山和在上海的燒肉孫三郎,人均客單價在200元以上。中端品牌以擁有11家門店的UCC Coffee Shop和擁有7家店的面屋武藏為代表,客單價均在65元左右。而大眾牌的客單價和味千拉麵相當,有東京食尚、天廚、美廚彙和i燒四個品牌。
不過,經過5年的發展,副線品牌並未對味千的業績提升起到明顯作用。
對於味千近年來業績持續下滑,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分析稱,“骨湯門”事件只是一個導火索。事件發生後,味千沒有有效的品牌建設,也沒有跟進消費者特別是年輕消費者的文化心理建設,致使其品牌認可度和忠誠度都在走下坡路。與此同時,味千(中國)作為以小資情調切入市場的快餐品牌,也沒有快速適應消費者的品位及品牌的雙重升級。
品牌連鎖發展分析師王浦則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味千現象的出現,是在餐飲時代轉折的大背景下。“事實上,近年來餐飲行業中大部分品牌都出現了發展停滯,關店至店面數量減少的情況。”
王浦進一步指出,餐飲行業的快速增長期是伴隨著2009年左右綜合性mall的大量出現,消費者可以在一個大型商場內,完成逛街、就餐、娛樂一站式消費。由於餐飲行業利潤相對穩定,吸引了各種資本進入,各種新興品牌不斷湧現和此起彼伏的促銷活動,不斷吸引著嚐鮮顧客。而隨著mall數量增多及近距離開店,造成顧客分流嚴重,只有少數幾個運作能力強的團隊運營的mall成為集中吸客的特例。
味千在中期財報中也提到,北上廣深四大城市,餐飲新店暴增的同時餐廳的換手率大大加快,每個月餐飲店的倒閉率有10%,年復合倒閉率超過100%。
圖博館
味千拉麵業績下滑超八成關店數量持續增加2017.12.05經濟參考報
2016年曾依靠投資百度外賣實現淨利潤翻5倍的味千(中國)公司如今陷入業績下滑的泥潭。半年報數據顯示,味千中國2017年上半年實現營業額11.52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2.5%。淨利潤1.09億,同比下滑80.9%。與此同時,味千中國依然在不斷關店,距離其2015年擬實現的“千店計劃”規模漸行漸遠。
在專家和業內人士看來,味千中國的經營困境與整個餐飲行業面臨的結構性調整息息相關。不過,產品單一、品牌老化、不適合消費升級趨勢則是其硬傷。
五年“千店計劃”漸遠
2010年,味千中國首次公開提出“千店計劃”,預計在中國用5年時間實現1000家店面的目標。
然而,自2011年起,“骨湯門”事件致使味千中國迎來業績拐點。當年7月,自稱用豬骨熬製的味千拉麵湯底被曝光是勾兌而成,一時引起軒然大波,味千中國當年的淨利潤同比直降56%。
儘管之後有所緩和,但味千中國的業績近年來卻持續下滑。財報顯示,2015年和2016年的上半年的營業額分別下滑2.6%和11.1%。
2015年7月,味千(中國)出資6000萬美元投資百度外賣,這一財務投資在2016年為其帶來了7.46億港元的賬面盈利,但這並不能掩蓋其核心業務下滑的問題。
2017年上半年業績再次下滑,味千(中國)解釋稱是因為上半年集團同店銷售增長下降及門店數量減少。
截至6月30日,味千(中國)共擁有快速休閒連鎖餐廳649家,較2016年同期662家減少13家,其中上海關閉8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3月的業績會上,潘慰曾稱,今年將多開100家味千拉麵,主要集中於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
事實上,潘慰早在2015年3月就公開表示,計劃當年在全國新開店70家,然而其2015年年報顯示,當年在全國的拉麵連鎖餐廳數量為673家,同比僅增加4家。而在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的門店數量還在進一步減少。
現如今,味千將專注於梳理現有門店,採取更為穩健和集中的開店策略,繼續擴展餐廳網絡及加大成熟市場(如北京、江蘇、浙江及上海)的密度。
系列自救舉措顯效甚微
值得注意的是,“骨湯門”事件後的第二年,就採取了一系列自救措施。如收縮門店、發展副線品牌、收購百度外賣等,甚至為了節省人力成本,將一半的員工都換成兼職。
圖博館
大數據看中國八大菜系:誰最受歡迎?2017.11.11 21世紀經濟報導
從大數據來看,川菜在八大菜系中的熱度顯然最高,粵菜緊隨其後,其次是湘菜、魯菜和徽菜,同屬東部沿海地區的閩菜、浙菜、蘇菜則不相伯仲。
不僅如此,在熱度最高的20款菜式中,川菜佔據了一半的席位。
而第二、第三名被兩道杭州傳統名菜包攬,分別是東坡肉和西湖醋魚。
每個菜係都有從小吃到筵席一系列的風味菜式,受人喜愛的既有臭豆腐這樣名揚天下的小吃,回鍋肉這樣的家常菜,也有能登上大雅之堂的佛跳牆。
廣東貢獻第一,天津人均花費最高
據《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2016年全國餐飲收入達到35799億元,同比增長10.8%。而按照國家統計局數據,同期我國GDP總量74.4萬億元,增速為6.7%。
雖然,餐飲業對GDP的貢獻不足5%,但餐飲業收入增速很明顯超過了GDP增速,且最近十年除了2013年外,均保持兩位數以上的高速增長。
在餐飲收入增長的份額中,川菜、東北菜、粵菜、湘菜等向全國擴展的菜係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個地方的餐飲收入與當地GDP總量呈現高度的相關性。從區域分佈來看,經濟大省廣東、山東、江蘇也是全國餐飲收入最高的三個省份。其中,廣東無論是在GDP總量上,還是餐飲收入方面,均位居全國第一。
以常住人口數量計算,在飲食上消費最高的當數天津人,平均每人一年在外可吃掉5363元。其次為上海人、北京人,在飲食上一年分別消費4432元、4226元。值得注意的是,這3個直轄市在人均GDP指標上也位居全國TOP3。
總的來看,5個地區的人均每年餐飲消費在4000元以上,除了上述3個直轄市,還有內蒙古自治區、浙江省。而平均消費在2000元-4000元區間的省市自治區有15個,其他11個地區則人均每年餐飲消費不足2000元。
http://news.sina.com.cn/c/nd/2017-11-11/doc-ifynstfh5791155.shtml
圖博館
繼無人快餐工廠之後,在上海徐匯區就出現了一個無人移動麵館共有兩種口味:酸湯肥牛和豚骨。食客選好後通過支付寶或微信完成支付,加上出面整個操作過程不出一分鐘。
回應
看見這種湯底就沒胃口了,為了所謂的骨頭湯,用這種多餘的東西調出乳白色,簡直垃圾
其實就是無人經營的味千拉麵了,反正面都是袋裝的,湯都是沖泡的.
不就是自動泡麵機,還沒有泡麵的品種多。直接泡麵不就得了,矯情!
要么是自動泡麵機,要么是事先做好放著,微波一下。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10_24_432024.shtml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宣布從央視離職自己成立影視公司
據成都商報2017.10.23報導,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製片人、《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在微信朋友圈放出了自己的央視工卡,並配文“卡片的人即日起從央視離職,有給他寄好吃的,別再寄到光華路了。謝謝。”
作為央視紀錄片頻道的製片人,陳曉卿供職央視已有28年,1989年,陳曉卿進入中央電視台,1991年開始拍攝紀錄片,1996年開始製作文獻紀錄片,2007年嘗試自然類紀錄片。
讓外界廣泛熟知陳曉卿是他執導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舌尖第一季7集內容製作耗時13個月,2012年5月在央視首播,這也是國內第一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
在《舌尖》1、2季相繼爆紅之後,網絡上不時會傳出陳曉卿離職的消息,但都被陳否認。陳曉卿離職後,《舌尖3》將何去何從?目前還不得而知。《舌尖3》早在2015年5月啟動,預計2016年播出,但眼下2017年已經快過去,《舌尖3》依然沒有任何動靜。陳曉卿曾表示,《舌尖3》會加大美食的比例,相應減少故事性的成分。
《舌尖3》有可能由陳曉卿的公司製作,但因為《舌尖》版權在央視,雙方可能以製播分離的方式合作。
回應
據說2是有人看1火了後就摘了桃子(坐享其成) ,所以才質量參差不齊,冒出個不知所謂的家常!
家常那集是最爛的,尤其是那個拉小提琴的,據傳是分集導演為了給自家藝人打廣告。你找個美女也就算了還能忍忍,結果,嗯,跳過就好。
現在不單是舌尖了,近幾年國家對紀錄片很重視,投入也越來越大,想摘桃子的可不止十幾二十個
是央視的水養不住魚,還是央視的水養不起魚?
這都能黑到到國企?不止八桿子吧?
牛叉了想單幹,很普遍的現象。
是的,不過各人有各人的選擇嘛。
人心不足!
正常的人員流動,沒必要大驚小怪
圖博館
快遞每年產生垃圾數百萬噸?“共享快遞盒”來了2017-
據央視新聞2017.10.24報導,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快遞業務量首次突破312億件,相當於年人均快遞使用量近23件。2015年中國消耗了99.22億個包裝箱、169.85億米膠帶以及82.68億個塑料袋。其中膠帶的長度可繞地球赤道425圈。如果按照每個包裝箱0.2公斤估算,這些快遞就會產生包裝垃圾400多萬噸。
“共享快遞盒”每個能用1000次,單次使用成本0.025元
據了解,今年“雙11”期間,共計20萬個這種共享快遞盒將在全國13個城市投入使用,包括杭州、深圳、重慶、鄭州、濟南等。共享快遞盒產品也將持續升級,除了標準款和方便攜帶的可折疊款兩種型號,採用新型材質,更輕便、環保、耐摔的共享快遞盒也在加緊研發中。
除了在快遞盒上做文章,還有電商推出了循環包裝袋,這種包裝袋以抽拉繩密封,包裝袋由配送員回收,返回倉儲再次打包使用。
此外,還有電商啟用“綠倉”。這些綠色倉庫,使用的都是免膠帶的快遞箱和100%可降解的快遞袋。
除了開放一系列綠倉,一些電商在“雙11”期間還將在重點城市的提貨點啟動紙箱回收,收件拆包後,你可以選擇將紙箱留在驛站。
專家:綠色可循環物流多贏是大勢所趨
業內專家認為,從長遠來看,綠色、環保、智能是大勢所趨,伴隨著快遞行業的巨頭相繼完成上市,在環保、企業社會責任方面正面臨更多的要求,與此同時,原紙價格上漲、輿論壓力等都倒逼快遞企業採用更為綠色可循環的物流方式,最終形成一個多贏的局面。
專家認為,從企業的角度著手,效果往往更好。即使多方受益,在多方達成共識之前,誰承擔成本,成為不可迴避的問題。此前,快遞包裝回收推廣時,回收率較低,難以達成循環,消費者嫌費事、快遞員嫌費時,兩頭遇冷的尷尬讓快遞包裝回收前景並不樂觀。未來成本如何解決,數據如何掌控和回採,如何解決定制化類別的產品物流包裝,仍需找到破解之道。
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7_10_24_432000.shtml
相關新聞
快遞公司接連推出隱私面單:不用再為防洩露信息手撕快遞單
最暖外賣訂單:小伙為流浪者訂餐老闆主動加量
無人移動麵館45秒出麵食客感嘆:好神奇味道80分
據快科技2017.10.23報導,隨著科技的發展,基於大數據和雲計算的智能化時代正在加速向我們走來,各個行業都在探索利用智能化進行變革的可能性,餐飲也不例外。
圖博館
今年方便食品行業的變化,也是踐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生動樣本。不久前,國辦印發《關於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提出要大力促進主食產業化,支持推進主食製品的工業化生產、社會化供應等產業化經營方式,大力發展方便食品、速凍食品。落實這一要求,就不能只局限於生產配方的推陳出新,還要著眼於產品理念的更迭,改變人們“方便食品等於垃圾食品”的刻板印象。比如,在方便麵的老家日本,方便麵不僅沒有消失,人均消費量反而比中國更高,還專門建了兩座博物館來展示方便麵的發展歷史。可見,轉變產品觀念,從“方便地吃飽”邁向“健康地吃好”,市場依然會對方便食品敞開懷抱。
有位泡麵達人,為了尋找完美的泡麵,在20年的時間裡品嚐了40多個國家的5600多種泡麵。其實,哪有完美的泡麵,只有不斷進化革新的飲食。只要產業革新能跟上市場需求的步伐,那麼在人們的餐桌上,方便麵就依然會是可供選擇的食品之一,這股美味也就永遠不會消失。
回應
一健康,二方便,三味美。
圖博館
人民日報點評方便食品:網購時代如何安放一碗泡麵?2017.10.09人民時評
在經歷五年銷量連續下跌後,以方便麵、冷凍食品等為主體的中國方便食品行業築底復甦。近日舉辦的第十七屆中國方便食品大會上,業內人士認為,以創新推動健康轉型和價值提升,將成為行業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方便食品“東山再起”的最大考驗。
一碗熱氣騰騰的泡麵,是很多人從孩提時就揮之不去的味蕾記憶。春運神器、加班拍檔、創業伴侶、上網絕配……方便麵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飲食符號,而是見證著我們的一段段生活。在里約奧運會上,馬龍和張繼科取得優異表現,獎勵是教練劉國樑親手煮的方便麵;在創業初期,阿里巴巴也曾專門聘請一個能把方便麵煮出50種味道的員工。方便麵之所以能成為“國民食品”,離不開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對時間和效率的重視。中國也因此毫不意外地成了方便麵消費第一大國,每年銷售400多億包,相當於世界總消費量的一半。
飲食習慣的變遷,折射了一個社會的發展之路。今天,中國人依然重視時間和效率,同時也更加重視綠色和健康。因此,被貼上“油炸”“添加劑”等標籤的傳統方便食品,在滿足人們綠色生活、健康發展的追求上,就顯得力有不逮。長期以來,方便食品所填補的飲食空間,遭受外賣行業異軍突起的強烈衝擊;多年來產品停留在“加量不加價”的邏輯上,對食客尤其是年輕人的味蕾吸引力不足。銷售下滑、市場萎縮,深陷內外交織的發展危機,造成了方便食品行業如今江河日下的困頓。
有人說,作為出行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鐵正用“快餐加咖啡”的飲食消費,加速替代綠皮車時代的“花生瓜子方便麵”。當綠皮車換成了迅馳的高鐵,當小賣部升級成琳瑯的超市,當外賣四處開花、網購無處不在,一碗泡麵該何處安放?唯有順應時代潮流、實現改革轉型才能覓得生機。今年以來方便食品行業的暖意,正來自大刀闊斧的創新變革。在今年報送的創新產品中,60%以上的方便麵放棄油炸,降油減鹽趨勢明顯;調味包的“工業味”大幅降低,增加了天然配料和脫水蔬菜的應用;麵條形態也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蕎麥麵、土豆麵、刀削麵、米粉等款式。總體來看,低熱量、低脂肪、低糖低鹽的方便食品正成為主流,契合消費者健康、營養、安全的飲食理念。這些變化,讓方便食品有了“正餐化” 的契機。
圖博館
袁隆平宣布重大成果:水稻親本去鎘技術獲突破
《湖南日報》2017.9.25消息,近日,在2017年國家水稻新品種與新技術展示現場觀摩會(雙新會)上,袁隆平宣布了一項重大成果:近期我們在水稻育種上有了一個突破性技術,可以把親本中的含鎘或者吸鎘的基因敲掉,親本乾淨了,種子自然就乾淨了。
近年來,伴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綠色種業提出的新要求,農作物的純淨度越發受到關注,特別是在許多土壤污染較重的地區,如何避免污染元素在作物中的代際傳播,是育種家必須考慮的問題。此項鎘元素剔除技術將扭轉我國部分農作物重金屬含量超標的趨勢。
雙新會展示基地位於瀏陽市北盛鎮環園村,佔地面積300畝,整個示範現場共分為6個展示區,展示了來自全國10個省市89家科研單位和種子企業的588個優良水稻品種,集中體現了這些品種的生長情況,重點突出了氮高效栽培技術、印刷播種技術、超級稻“三定”栽培技術和均衡施肥技術4項水稻輕簡高效栽培新技術帶來的種植效果提升,吸引了各地水稻專家、經銷商、種糧大戶等500餘人到場觀摩。
回應
小崔快出來反轉啊,嘴巴是第一生產力啊
又不是轉基因,反對什麼?!
轉基因的另一個名字是基因編輯技術,這個當然是轉基因了。說別人不懂前,你是不是問問自己真的懂嗎。
不反對基因技術的應用,但一定要中國人自己掌握。
圖博館
隨著“炒”法的成熟,對“火候”的講究也出現了。“火候”的概念最早出於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本味》,所謂“火為之紀”,就是火候是關鍵的意思。但先秦時期煮肉做羹,並沒有什麼火候問題,只需等待食物熟了即可,而烤、炙也只要控制大火,避免將食物烤焦。即使與炒相近的煎炸,因為油多,控制“火候”的難度也不大;唯獨“炒”,鍋底油少,依靠油與鐵鍋雙重傳熱,加工的菜餚體積小,烹飪時間又短,故而把握火候就顯得非常重要。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就記載了一位將軍的話:“無物不堪吃,惟在火候。”
可以說,自從“炒”被發明之後,很快就為國人所接受,並發展成為獨占鰲頭、花樣繁多的烹調方法。炒菜可葷可素,也可以葷素合炒,少量的肉配上較多的疏菜就可製成一個菜。它的發明使得普通老百姓有了日常佐餐下飯的菜餚,實在是中國人對於世界烹飪的一個重要貢獻。(郭曄旻)
回應
相信唐前中國的生食習慣一定很流行,否則樊噲在鴻門宴大口吃一條豬腿就不能驚到項羽。。另外孔夫子聽到愛徒子路被殺,剁成肉泥。。大哭倒翻肉醢(醬).不再吃肉醢。。日本的生食壽司習慣似乎也是來自唐朝吧?還有青銅器大鼎是煮食器,還是供食器我有保留,煮食後,人們不易接近撈食,而且所出土鼎,幾乎沒有燒煮痕跡。更多是神權,王權象徵。
圖博館
“火候”到了
植物油的最初加工利用應該是在東漢末年、三國、西晉時期。最初,人們只用植物油點燈照明,甚至用作引火之物。譬如《晉書·王濬傳》就記載了西晉初年,王濬率水軍攻吳時曾用植物油燒毀長江鐵鎖的事情。很快,人們終於發現了植物油所具有的香氣和可食性,隨之即用於烹調。植物油的使用不僅擴大了油料來源,還可烹飪出風味獨待的菜餚,液態植物油為以後烹調技藝的發展開闢了無限廣闊的天地。
植物油脂進入普通百姓的家常食譜是以油料種植的擴大和油脂制取技術的普及為前提的。6世紀時主要的食用植物油就是芝麻油、荏子油、大麻子油這三種。成書於北魏末年的《齊民要術》稱:“荏油色綠可愛,其氣香美,煮餅亞胡麻油,而勝麻子脂膏。麻子脂膏,並有腥氣。”認為芝麻油的食用品質要比荏油和大麻子油好。
到了南北朝時期,隨著“鐵鍋”與“植物油”的普及,終於為中國烹飪的代表技法——炒——奠定了基礎。《齊民要術》裡記載了99種菜式的做法,其中固然仍以傳統古老的“羹”與“烤”為主,但快炒方法肯定已經出現並得到應用。《齊民要術》中炒法應用的典型有現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炒雞蛋,書中稱為“炒雞子法”,具體方法為:“(雞蛋)打破著銅鐺中,攪令黃白相雜。細擘蔥白,下鹽米、渾豉,麻油炒之,甚香美。” 這與今天的炒雞蛋顯然沒有什麼區別了(雖然《齊民要術》裡用的是銅鍋)。而“鴨煎法”雖然名字裡沒有“炒”字,其實做法與今天的炒法相同:“用新成子鴨極肥者,其大如錐。去頭,煙治,卻腥翠、五藏,又淨洗,細銼如籠肉。細切蔥白,下鹽、豉汁,炒令極熟。下椒、薑末食之。”這段話的意思就是,選用野雞大小的肥鴨子,去掉頭,用熱水燙褪洗淨毛羽,去掉尾腺和五臟,剁碎,使成肉餡狀。細切蔥花,加鹽和豆豉汁,將肉翻炒至極熟,再加入花椒粉、薑末,然後食用。雖然不曾名言加油,但鴨子極肥,入鍋必會有許多鴨油被熔化,鴨肉被炒熟,實際也是以(鴨)油為傳熱中介。
唐宋之後,炒法在史籍上出現頻率日漸增多。唐代初春吃的“五生盤”,系用羊、牛、兔、熊、鹿肉片清炒至熟,然後切成細條,加入作料拌食。而北宋時期更是開始出現了許多以“炒”命名的菜餚,譬如《東京夢華錄》裡就有“炒兔”、“炒蟹”、“炒蛤蜊”等等。
圖博館
可是,先秦的中國人卻無福享用鐵鍋。說起來,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中東的“肥沃新月地帶”就掌握了製鐵技術,大約在一個世紀之後,亞美尼亞人首先學會了將熟鐵放入炭火中加熱,然後淬火,再加熱、錘打,經過輪番加工處理,使鐵質變得十分堅硬。在進行上述加工處理的過程中,由於偶然在鐵的表面溶進了碳微粒,因而製成了最初的鋼。到了公元前1200年前,這種新的冶金技術已在整個地中海東部地區得到了廣泛普及。而鐵器在中國卻實在是姍姍來遲,直到戰國時期中原才有了鐵器的踪跡,比中東居然晚了800多年。
這就迫使先秦中國人只能一直沿用古老的陶鍋。而陶器來自黏土,其導熱係數只有大約1 W/(m·K),傳熱太慢而只能用來“煮”或“蒸”,無法“炒”菜。當然商周貴族們使用的青銅器同樣是熱的良導體,青銅的導熱係數(64W/(m·K))甚至比鑄鐵還高,所以有論者認為周代“八珍”中的“煎”已經很接近後世的“炒”,但價值高昂的青銅鼎畢竟不是普羅大眾能夠消費得起的。直到漢代,隨著冶鐵工藝的成熟與普及,才使得鐵鍋開始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另一個原因是“油”。中國古代將維持日常生活的基本消費品歸納為所謂“開門七件事”,即柴、米、油、鹽、醬、醋、茶。其中,油的地位僅次於作為基本燃料的柴和基本食物的米。炒菜特別是炒那些脂肪含量低的菜一般都需有油脂作為傳熱介質並增進其口味。但先秦時人們所吃的主要是動物脂肪,“凝者曰脂,釋者曰膏”。“脂”指有角的家畜(如牛羊)的脂肪,常溫下較堅硬;“膏',是無角家畜(如豬玀)的脂肪,較稀軟。人們在烹飪時用脂膏作為如油炸和油煎時的傳熱介質和調味劑。這就碰到了與“鐵鍋”同樣的問題:中國向來是“人民眾多,禽獸不足”,肉食是稀缺之物,更不用說動物脂肪這種上層貴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了。
那麼植物油呢?實際上,我國油料作物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以前。傳統的“五穀”說(粟、稻、麥、菽、麻)之中的菽(大豆)就可作榨油原料;大麻分雄雌兩種,雄麻是纖維紡織原料,而雌麻的麻子則可用作榨油原料。可是,潛在的油料作物如菽,在當時主要被作為糧食作物來利用,而荏、油菜則是被作為蔬菜食用的。
圖博館
炸透後取出放在小鼎中,鼎內放置香脯等調料,再把小鼎放在大湯鍋中,水不要高於鼎口,以免水浸入小鼎。如此,三日三夜不斷火,最後將小豬(羊)取出,切割後蘸肉醬吃。一種菜共採用了烤、炸、燉三種烹飪方法,而工序竟多達十道左右。這兩道菜即使在“八珍”之中,也是做法最為複雜講究。光是看烹飪過程已經讓人饞涎欲滴,後世的烤乳豬可能就與其有淵源關係。
至於“搗珍”,是取牛、羊、鹿、璋等食草動物的里脊肉,反复捶打,去其筋健,搗成肉茸,用油煎著吃,堪稱“棒子打出來的佳餚”。“漬”則是把剛剛宰殺的新鮮軟嫩的牛肉切成薄片,在酒中漬一夜,第二天早上蘸醋、梅漿、醬等作料生吃,尚保留了原始烹飪的淳樸風格。剩下的“熬”其實就是烘製的肉脯,肝膋則是用狗網油包裹狗肝,沾水,然後火烤,至網油變焦而成,當時的犬類仍是“六畜”之一,亦是用來吃的。
這八道菜體現了中原一帶的食俗。它的原料基本上以家畜肉為主,很少有獵獲的野味;加工方法以炮、烤、煎為主——最為引人注目的正是這裡,並不見“炒”的踪跡(《說文解字》裡甚至未收“炒”字)。
鐵鍋與油
這可能令如今的“穿越”主人公非常水土不服:他們鍾愛的炒菜在穿越回去的那個時代根本沒有,即便開掛的人生升職加薪走向巔峰,還是吃不到今天最最普通的番茄炒蛋。
作為菜餚加工方法的“炒”,是在鍋中放入少量的油,用來作中介質,在鍋底加熱後把切成碎塊的肉類、菜蔬等倒入鍋中,根據需要陸續加入各種調料,不斷地翻攪至熟。而“炒菜”在中國歷史上姍姍來遲的原因有兩個,正是其中的“鍋”與“油”。
先說鍋。
其實作為炊具,鍋的歷史跟漢字差不多同樣久遠。最早的鍋其實就是三條腿的“鼎”,在漢唐時期沒了腿的“鼎”又改叫“鑊”,晚近又改稱為“鍋”(“鍋”一開始是“車釭”的意思)。在今天的漢語方言用詞裡還可以看出它的演變,偏處東南一隅的閩語最為存古滯後,所以還在用“鼎”(雖然早就沒有三條腿了),兩翼的吳、粵方言次之,尚在用中古的“鑊”(上海話念如“或/學”),其他的大半個中國就都在用“鍋”了。
不管名字叫什麼,今天五湖四海的“鍋”都有一個共性:大多數是鐵製。鐵鍋的周邊呈平滑曲面,使火焰或熱氣能沿整個容器迅速平穩而均勻地輻射熱量。這一點其實非常重要。根據陸耀慶著《實用供熱空調設計手冊(第二版)》的說法,鑄鐵的導熱係數大概是50W/(m·K),傳熱性能相當好。
圖博館
當心穿越後吃不到番茄炒蛋:中國人是何時開始炒菜的
2017.9.5澎湃新聞
“炒”可以說是當今中國烹飪的主要手法。無論是平民日常佐餐下飯的用菜,還是國宴菜譜上的佳餚,大多是用“炒”或炒的變形的烹飪法烹製而成的。正是1500年前出現的“炒”奠定了往後中國菜餚的基本特色,滿足了無數吃貨的饕餮之欲。
“八珍”無“炒”
中國向來被譽為“烹飪王國”。中國的烹飪技藝,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早在夏商之前,隨著農業的產生與陶器的發明,先民已經普及了煮食方法。煮熟的食物,容易消化,避免了燒糊的損失,比起原始的燒烤,自然較為優越。到了商代時期,中國人率先掌握了用水蒸氣將食物煮熟的方法,這就是“蒸”,蒸具與水保持距離,縱令水沸滾,也不致觸及食物,使食物的營養物質全部保持在食物內部,不致遭到破壞,在當時是一種先進的烹飪方式。譬如從著名的商代“婦好墓”出土的“三聯甗”就是這樣一件大型青銅炊具:下面煮水,上面置三隻甑,既可以煮東西,又可以蒸東西。器身長104厘米,高44.5厘米,重113千克,代表了商代的最高烹飪水平。而與之形成鮮明比較的是,即使到了今天,西方人也極少使用蒸法,像法國這樣在美食上同樣享有盛譽的國家,據說廚師連“蒸”的概念都沒有。
到了周代,中原的烹飪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根據古籍記載,當時負責周王室飲食的官員居然高達兩千三百人,佔整個周朝官員總數的百分之五十八。流傳至今的《禮記·內則》裡對“八珍”的記載就全面顯示了當時烹調的技術和技巧。所謂“八珍”是周天子的專用品,即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搗珍、漬、熬和肝膋,名稱比較費解,需要翻譯如下。
“淳熬”、“淳母”其實就是今天的蓋澆飯,即把煎熟的肉醬澆沃在黍米飯和稻米飯上,算是當時的主食。接下來的“炮豚”與“炮牂”兩者的做法也一樣,都非常複雜。“豚”即是豬,“牂”就是羊。把乳豬(羊)殺死掏去內臟,用棗填滿豬(羊)腹,再用蘆葦將其纏裹起來,外塗帶草的泥巴,放在火中燒烤。烤畢剝去泥巴,拂去乳豬體表的褶皺和灰土,再用稻米粉調成糊狀,塗在豬(羊)身上,然後投入盛有動物油的鍋中煎炸,油須沒過小豬(羊)。
圖博館
康師傅泡麵飲品回溫 上半年營收淨利升2017-08-22 中央社
受惠泡麵及飲料成長,康師傅控股上半年財報,營收人民幣285.68億元(約新台幣1285億元),年增4.2%,淨利人民幣7億元),年成長54.59%。
康師傅在泡麵事業部採取經典回歸策略,推出熬製高湯系列產品刺激消費帶動業務成長,同時在第2季淡季時降低庫存,推動組織扁平化調整都是獲利成長的重要關鍵。
至於飲料業務方面,持續鞏固核心產品,發展多價格帶,並積極強化布局餐飲與娛樂場所等室內通路。並積極開拓多元化型態通路,去年第3季與星巴克合作的四款瓶裝星冰樂上市;今年初與阿華田合作,獨家生產銷售阿華田麥芽營養即飲乳品系列均為營運帶來新動能。
在經歷長達5年的業績低潮後,康師傅半年報已見到復甦,但投資機構對康師傅的財報表現仍不滿意。法人認為,康師傅去年上半年比較基期偏低,上半年的速食麵銷售額仍較市場預期為低,且速食麵與飲料的毛利皆不如預期。
泡麵在陸失寵(?) 統一黯然退場2017.8.12旺報
統一企業董事長羅智先11日宣布,未來統一將「逐步退出方便麵市場」,但不會離開「麵」的市場,會重新定位。隨著消費市場提升用不同的方式展現。
統一曾靠著一款「老罈酸菜牛肉風味麵」掀起紫色風暴,在大陸方便麵市場迅速竄紅,並成為與康師傅並列的方便麵龍頭業者。
但這幾年,隨著大陸消費升級以及網路外賣崛起,泡麵在大陸市場已經開始被邊緣化,不僅業界龍頭康師傅在大陸泡麵市場日子不好過,統一集團宣布「逐步退出方便麵市場」,更說明大陸方便麵市場式微,連龍頭企業都不想玩了.
兩大巨頭纏鬥多年
特別是大陸方便麵巨頭,統一及康師傅,都是來自台灣廠商,但雙方為爭奪大陸市場,幾乎殺紅了眼。從口味比拚再到價格促銷,雙方亦步亦趨,纏鬥多年,但這樣惡性競爭,兩大龍頭元氣大傷。
羅智先說,近幾年速食麵持續朝高質化發展,5元(約新台幣22元)以上占比逐步拉高,隨著市場消費型態改變,內部已有共識,將逐步退出速食麵市場。
圖博館
作為南方人,雞爪在我眼中是美食,比雞肉更好吃,我們這裡一斤雞爪的價格和一斤雞腿差不多。中國三農問題的提出者溫鐵軍教授有指出,中國農業已經出現了結構性生產過剩,導致消費主義盛行,浪費嚴重。現在向美國出口雞肉,可以帶來中國雞肉業的每年5%的增長,這是好事。而且我們本來就每年要向國外進口30萬噸雞爪,用這個來替雞肉業打開美國市場,又有什麼不好?我覺得這算是一樁互惠互利,雙贏的交易吧。不必意識形態化。
華人愛雞爪?這是什麼奇怪的調查得出的奇怪的結論……
肯定你沒去過菜場。肉雞和肉鴨是最便宜的肉類,幾元一斤,相反雞爪那個貴,特價時還要合差不多2元一個。中國南方人則每年進口大約30萬噸雞腳——人家說的很明白了。至少廣東這邊啃雞爪子當零食或者副食是非常常見的。假設以一半廣東常住人口5000萬計算,這30萬噸雞腳也就人平均6KG,每個月0.5KG(1斤)。而實際上廣府人和客家人的消耗量要遠遠高於這個數字,潮汕人不清楚。
圖博館
吃不起別吃,自己窮吃不起還學歐美吃牛肉,亞洲人本來就是吃豬肉多過牛肉,讓你脫亞入歐!還扯上東南亞,以為拉幫結夥詆毀中國造成人多勢眾的圍攻效果,沒L用,小日本你可別代表別人了,臉皮厚真是無敵了!
自己養牛唄,反正福島那塊挺寬闊的,前兩天看照片,一片綠蔭,正好給牛吃
哈哈,這個建議好,養好的牛最好給日本右翼分子吃!
日本越來越垃圾,自己吃不起牛肉怪別人多吃,什麼垃圾東西!
日豬
外媒稱中美雞肉貿易是天作之合:美國愛熟肉華人愛雞爪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2017.8.18刊登題為《好事多磨的中美雞肉貿易》的報導稱,美國人一年大概能吃掉90億隻雞,但不吃雞腳,中國南方人則每年進口大約30萬噸雞腳,食客們將這種美食稱為“鳳爪”,禽肉業稱其為“雞爪”。多虧特朗普政府今年春天宣布的《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劃早期收穫》中的一項條款,這筆完美的“爪子”買賣今年才終於達成——儘管激烈的談判自小布什執政時期就已經在進行中了。
.....
中美關係
美國宣布正式對華髮起貿易調查
放言要和中國打經濟戰?班農:我沒有,別瞎說
人民日報:貿易戰美打不贏更打不起
回應
好肉給洋人吃,下腳料留給中國人吃。都明白你想說啥。
文章內容是這樣的,美國雞殺了後運到中國,中國加工成罐頭後再賣回美國,雞爪留下銷售給中國。這與什麼“好肉給洋人吃”好像沒什麼關係吧,中國有幾個人買雞肉罐頭吃的?人家來料加工而已,就像你買肉去菜市場加工香腸,香腸拿走,邊角料或送或賣給加工者一樣。真正要符合“好肉給洋人吃”的指責,那麼是中國人辛辛苦苦養的雞,大量出口到美國,導致國內沒有雞肉吃或者雞肉價格抬高許多,以至於國人只能吃雞爪。
圖博館
日媒:中國人對牛肉需求增加,日本人比較鬱悶
日經新聞網2017.8.15文章,原題:你聽到的喧嘩聲是中國對牛肉的渴盼 中國不斷增加的牛肉需求正帶來全球影響,巴西和美國出口商因中國進口禁令解除而大大獲益,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則因與中國的競爭而被迫接受高價。
不斷提高的收入水平正推動中國人對牛肉的需求,如今牛肉的售價要比豬肉貴得多。有預測顯示,2017年至2025年中國牛肉消費還將增長20%。增速如此之快,以至於中國本土生產商無法跟上需求。為此,北京解除了對巴西和美國的牛肉進口禁令。
2015年,中國恢復從世界第二大牛肉出口國巴西進口牛肉。今年6月中旬,中國解除針對全球第四大牛肉出口國美國的14年禁令。中美之間協議的達成,令日本貿易公司的成本升高。日本一家主要肉類食品批發商的採購員說:“當中國進口商開始採購更多美國牛肉時,採購成本就會上升。”
富含脂肪的牛肋骨在華頗受歡迎,因為吃火鍋時,脂肪部分很容易與牛肉自身分離。這種牛肉在日本也很流行,牛肉飯連鎖餐館會用到。如今,採購這種牛肉的日本貿易公司將面臨來自中國買家的激烈競爭。東南亞食品公司同樣如此。
中國人從沒如此需求牛肉。根據預測,2017年中國國內牛肉消費總量將達790萬噸,比2015年增長6%。2017年,中國預計將進口59萬噸牛肉。而到2025年,中國的牛肉消費量會比2017年增長21%,達954萬噸,而牛肉進口量將增長至105萬噸。
相關新聞
美媒:在中國,麥當勞食品已代表著廉價和乏味
回應
在電視上看到台灣,韓國,等都因進口美國牛肉遊行抗議,為什麼我國要進口美國牛肉
那是地方保護,保護本土農業,所以韓國農民超有錢,肉貴得嚇死人……
島國人,一天到晚不是擔憂就是鬱悶
日本是發達國家還會怕一個發展中國家的需求抬高價格嗎,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日本狗平均人均收入多少中國多少,日本媒體就是來搞笑的!
惹鬧了中華帝國丶信不信丶光牛肉就能吃死你丶
現今中國大量需要什麼,什麼就會漲價!牛肉漲價是必然。
圖博館
《紐約時報》多次因美食報導引發爭議
這次的珍珠奶茶文章並非《紐約時報》第一次因為文化敏感度過低而備受爭議。過去,《紐約時報》關於日本拉麵、韓國料理、越南三明治等“異國食物”的文章也曾多次引起讀者反感。
QUARTZ網站整理了一份《紐約時報》近年來引起爭議的美食報導:
食物:拉麵
出現時間:18世紀的日本
報導時間:2004年
引用原文:“拉麵?你是說那個裝在塑料袋裡的干燥麵條和粉末狀的湯?”
食物:韓國料理
出現時間:很久很久以前
報導時間:1999年
引用原文:“泡菜,韓國料理的靈魂食物,紐約人大多在沙拉店見過它。”
食物:越南三明治
出現時間:1950年左右的越南
報導時間:2009年
引用原文:“它們很有故事,口味豐富又充滿矛盾感,讓其他任何三明治都黯然失色。”
食物:越南米粉Pho
出現時間;19世紀
報導時間:2003年
引用原文:“社會歷史學家Huu Hgoc認為,越南米粉是全國為自主權奮鬥的象徵:即使是在最艱難的時刻,當抵抗法國和美國的戰爭陷入困境時,越南人一直通過製作和享用米粉這一民族原創食物,來表達自我。”
QUARTZ網站表示,《紐約時報》真正的問題不在報導來自不同文化的食物,而在於作者──尤其是白人作者──執筆時企圖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視角去撰文,而且還用奇怪和帶有異國風情的角度描繪這些食物,想要避免這種情況,他們真的需要一個多元化的編輯團隊。
回應
米粉成了越南原創食物?
米粉當然是越南發明的。正如水稻原產印度,第一個煮飯的人是三哥,也不能說“飯”是印度發明的吧?
水稻不是原產於印度,中國河姆渡出土過7000年的稻種.
http://www.guancha.cn/global-news/2017_08_19_423581.shtml
圖博館
《紐約時報》寫了篇關於珍珠奶茶的文章,為何遭到美國網友炮轟?
2017.8.16,《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由美國特約記者考夫曼撰寫的文章,名為《你的茶裡有小珠子嗎?它們本來就在那》。作者在標題中用以“Blobs”來形容珍珠,而該字在俗語中也能夠解讀成“錯誤”、“污點”。文章稱,珍珠奶茶是“剛進入美國主流市場”的“亞洲舶來品”,“ 一種來自遠東的古怪混合物……在幾年前被沖上了美國海岸 ”,並稱“這股異國潮流正在挫敗美國主流”。
文章一經發表,立刻引起讀者排山倒海的批評。
華人網友對此報導罵聲一片,批評《紐約時報》“大概沒有亞裔”,一般亞裔只要聽到“Bubble”或“Boba”,就知道是珍珠,但紐約時報卻用帶有偏見的“ Blob”來描述。而且,文章還忽視了珍珠奶茶早已在美國流行了近20年的事實,一名網友在Twitter上嘲諷說:“紐約時報,你們到現在才發現珍珠奶茶的存在嗎?”
另外,文中暗示了白人才是美國的“主流”文化,而那些和白人文化不同的食物與習俗則是“小眾”和“外來者”,這樣的說法令讀者難以接受。
再者,文中用了“遠東”(the Far East)這個帶有殖民色彩的字彙,更是讓生活在美國的華人覺得被冒犯。
因此,有的讀者直接將有爭議的句子標註為“種族相關”並舉報;
有的讀者表示,《紐約時報》的文章就像是發表在1999年,建議《紐約時報》報導食物的小編可以多交一些亞洲朋友。
同行也看不下去了,《洛杉磯時報》記者Frank Shyong在Twitter上寫道:《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除了讓人好笑的過時和令人驚訝的愚蠢外,也說明了為什麼我們需要多元新聞編輯室。
《紐約時報》撰文回應
在遭到讀者圍剿後,《紐約時報》商業編輯波洛克發表了一篇名為《我們的讀者因為珍珠奶茶罵我們,他們是對的》的文章來響應讀者。
文章寫道:“讀者的抱怨有理,如果可以重來,我們希望可以用不一樣的方式處理這個主題。”他補充道:“這篇文章雖然在寫珍珠奶茶事業在美國擴張,但不可否認的是珍珠奶茶存在已久,我們很後悔文中原本使用的某些字詞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我們也根據這些建議修改了。”
隨後,《紐約時報》把標題換成了《珍珠奶茶,摯愛小眾走向美國主流》,最後換成了《珍珠奶茶盛行,店家數量持續增長》。
圖博館
高鐵外賣月考:訂單多了但吃貨們要求更高了2017.8.16一財網
自2017.7.17起,中國鐵路總公司(下稱“鐵總”)在全國27個主要高鐵客運站推出動車組列車互聯網訂餐服務,乘客可以通過12306網站、手機APP等方式預訂,既可以訂購所乘列車餐車供應的餐食,也可預訂沿途供餐車站的社會品牌餐食。
高鐵出行越來越便利,但餐飲服務長期停滯不前。此前高鐵上的自營快餐較為封閉單一,全國各地幾乎一個樣兒,顏值不高、選擇少、價格相對較高。
互聯網+訂餐服務推出之後,引發了大量乘客的點讚好評和積極嘗試。
....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23名受訪者進行的調查顯示,62.5%的受訪者表示乘坐高鐵動車會去訂外賣,12.1%的受訪者不會,25.4%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
高鐵外賣讓高鐵盒飯和列車上的“小推車”感到了外來競爭的壓力,但目前影響不是很大。與社會品牌送來的外賣相比,高鐵盒飯的優勢在於安全有保障,而且隨到隨買,不需要至少提前兩個小時訂餐。這也促使提升服務質量,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餐飲選擇。
也有乘客表示,高鐵外賣配送費普遍為8元,和普通外賣的四五元相比高了一點。而且,不同商家的起送費也不相同,總體價位偏高。
商業模式還需探索
易觀生活服務分析師楊旭在媒體上表示,高鐵訂餐平台目前並不是完全開放地在運營外賣訂餐業務,僅是在既有12306平台增設外賣服務場景,而未來鐵路部門還需持續優化服務,完善服務功能,提升用戶體驗。
目前,百度、美團均在不同場合表示,願意與鐵路部門合作。
業內人士分析,最大的難點在於外賣平台與鐵路部門能否形成有效對接,這很可能是鐵總對引入外賣平台態度謹慎的原因之一。
外賣行業從業人員流動性較高,難以保證專人服務。車站是否需要開闢專門的外賣送餐通道,如何安檢;一旦訂餐乘客投訴,責任如何劃分、投訴處理又應該以哪一方為主……種種問題,都讓外賣平台接入鐵路餐飲之路顯得阻礙重重。
孫章說,鐵路部門推出網絡訂餐服務,已經開了一個好頭,進展得比較順暢,也在逐漸贏得乘客的肯定。應進一步朝著市場化方向運營發展,在食品安全監督、價格監管、商業合作等方面探索出一套科學、有效、惠民的運營模式。
回應
火車上的餐飲怎麼就不能按照市場價格銷售?
刁民!
圖博館
美媒:麥當勞在華已成便宜食品不是理想約會場所
美國thestreet網站2017.8.13文章,原題:在中國,麥當勞的食品意味著廉價和乏味,這是個特大號問題 1990年10月8日,當中國大陸首家麥當勞店在深圳開業時,這家約有460個座位的門店迎來4萬多名迫不及待品嚐美國快餐的食客。上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最初10年,與朋友在麥當勞進餐和逗留曾被視為中國大陸年輕人的時尚生活方式選項。中國的“70後”和“80後”經常將麥當勞當作其首次約會的場所。
當時間快進到2017年,對中國的大多數城市居民來說,麥當勞的“巨無霸”漢堡已不再是充滿異國情調的美食,在經濟、社會和生活方式都經歷巨變的中國,麥當勞早已不是理想的約會場所。“在我們深圳青少年看來,麥當勞意味著廉價和快餐”,15歲女孩林黛(音)說,“我沒感覺它有何特別之處。”
中國與日俱增的成本也使麥當勞經營壓力劇增。當麥當勞在北京的首家門店開業時,它提供的350元平均月薪曾極具吸引力。但如今北京市的飯店為女服務員提供的最低月薪約為3500元。面臨消費者口味迅速變化以及不斷上漲的租金和人工成本,麥當勞已將其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52%控股權出售給中國國企,從而將被廣泛視為美國文化象徵的麥當勞“金色拱門”變為一項中國“國有資產”。
在中國京滬穗深等人均GDP已與發達國家處於相同水平的一線城市,消費者正迅速升級其消費方式也更注重健康。業內人士表示,對中國城市居民來說,麥當勞越來越被視為一種快速且便宜的食品。
圖博館
外賣配送箱要比紙巾乾淨?知道新規的小哥不多
據現代快報2017.7.20報導,天氣一熱,不想出門的人就多了。去年現代快報曾曝光,配送員清洗配送箱全靠自覺。日前中國烹飪協會發布《消毒餐飲配送箱(包)》推薦性標準,要求配送箱內環境要比紙巾還乾淨。各家外賣平台的配送箱,能達到這一標準嗎?該標準明確要求配送箱菌落總數小於100CFU/ 平方厘米,目前對手套或指套、紙巾、濕巾的菌落總數要求是,小於等於200CFU/ 平方厘米。
要達到這樣的標準,小哥們該怎樣清洗配送箱呢?標準裡規定,要用符合標準的洗滌劑和消毒液,定期清潔。為了避免交叉污染,配送箱的內、外表面還要分別清洗。洗完之後,還要用自來水去除洗滌劑殘留。
僅個別配送員知"新規",清洗仍靠自覺
外賣平台如何落實新標準?
作為新標準的起草單位之一,餓了麼是如何落實的?記者聯繫到了餓了麼南京地區工作人員蔣詩言。她告訴記者,在配送箱清洗方面,他們有詳細的規定和要求,包括清洗使用的酒精濃度需達75%,清洗結束後,各配送站站長和操作噴灑消毒液的人,都要在記錄表上簽字。同時有督導組不定期抽查,不達要求的話,每次會罰款100 元。對於新規中要求配送箱菌落總數小於100CFU/ 平方厘米,蔣詩言表示,根據目前使用的消毒液來看,已經可以達到這一標準。
回應
對衛生有要求的壓根就不會點外賣。
最近高貴的美團還退出了清真配送呢
我們吃不起清真的美團外賣
美團回應清真食品箱:臨夏回族自治州代理商私自製作
近日,一個印有“清真大眾食品雙箱盛放”的美團外賣扇子傳到網上,部分網友因此表示不滿。
2017.7.19晚,美團通過微博發布調查結果,係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的代理商所為,目前僅在甘肅臨夏一地少量出現。感謝大家的關注,我們會加強對代理商和物料的監管,嚴格要求代理商和商家只使用官方物料。
回應
我信佛,所以我的外賣必須單獨放,否則就是宗教歧視。我對某些食物過敏,所以必須單獨裝箱,否則就是歧視病人。美團,拜拜你吧,到清真國家發展去吧,別再中國混了
我是臨夏人,漢族。我覺得這樣做沒錯啊,我深深理解這種做法,生活在本地的大多數人會理解。
你不理解會被砍死吧?
清真箱的意思就是,你漢人用的箱子是臟的,得用我的干淨箱。這也叫尊重?沒見你們這麼下賤的
這個事情本質上是他們不尊重主體50多個民族,人家嫌你吃的髒,連跟他們放在一個箱子的資格都沒有,一些聖母們還大談尊重。
圖博館
社會品牌餐食價 格略高於普通門店
記者通過對比發現,大部分連鎖快餐的餐食價格與當地火車站售賣的價格基本一致,但要略高於城市內門店的價格。例如,肯德基的葡式蛋撻比普通門店內高0.5元,土豆泥的價格也高出1元。對於社會品牌的餐食,鐵路部門將加收每單8元的配送費用。
高鐵可以訂外賣了,供應時間比原有的盒飯更長2017-07-18 好奇心日報
作為體驗記者,我訂購了一份永和大王(上海虹橋站店)的大王滷肉飯,共29元,8元配送費,1元是餐盒。在搜索提供高鐵外賣的餐廳時,可以發現,這些餐廳其實原本就在高鐵站內的餐飲區,提供的高鐵外賣是限時、按需供應。但站內真正接入高鐵外賣服務的還是少數。
對於乘客來說,如果只是將車廂飲食增加了原本高鐵站內就有的部分餐廳食物,改善的地方其實不是太大。但對於急著趕班次,沒時間在門店排隊等的乘客來說,這項功能可能有所幫助。
回應
真貴呀,我還是吃泡麵吧
這個價格還不如吃高鐵套餐,40多,唉,完全沒省到錢啊。
這個完全是多此一舉,高鐵自己做好供應就行了,哪那麼多事,不覺得折騰嗎?
問題是高鐵自己配送,怎麼樣都是被噴,旅客自己定的,他還噴誰去?
店太少了,選擇性不多,而且一般會提前半個小時到高鐵站,有這個時間足夠去店內買了帶上高鐵了。
都是在站內的店,配送費還要8元?份子錢?
站外店?出了事誰負責?
以前麼你們都在吐槽高鐵供應的貴,現在讓你們自己訂餐卻又嫌,真難伺候
理這些人幹啥。就算有10塊錢的盒飯這種人還要跳出來一句怎麼沒有5塊的。也不看看現在什麼消費水平了。
有了開始就好,充分競爭下的市場必然是物美價廉。慢慢來
沒有量,鬼才給你便宜。
早有高人說:貴
圖博館
高鐵網上訂餐首日見聞:一上車坐上座位就開吃2017-07-18 新華社
此次網上訂餐試點,涉及全國27個車站,目前武漢火車站批准了肯德基、綜合人家(德克士)、美味驛站、尚珍舫等4家,漢口火車站批准了肯德基、麥當勞、永和等3家餐飲企業進駐網絡訂餐平台。
短線可供選擇的店家較少,長線大多超過10家。
在菜品上,廣東叉燒包、四川回鍋肉、河南燴麵、西安肉夾饃等地方特色食品也進入了乘客的可選菜單中。
價格方面,在12306網站、手機APP預訂,餐品與火車站內線下店鋪價格一致,但需額外付餐盒費和最高8元的配送費。
“新名片”可期難題待解
有關人士認為,高鐵已經成為中國的“新名片”,而高鐵網上訂餐服務則是鐵路“互聯網+”的“新名片”。
但目前這一“新名片”仍有諸多不足之處需要完善。其一是參與商家較少,菜品不夠豐富。目前參與的都是高鐵站內的餐飲企業,廣州南站就只有兩家企業參與,每家的品種只有四五種,沒有小吃或者單賣其他主食,中低檔價格食品基本沒有。
其二是配送效率和食品味道保鮮。廣州南站一位工作人員表示,保證食品順利送到車上並且味道不變壞,尤其是數量多的時候,是當前必須處理的幾大難題之一。有些商家原本準備提供鮮榨薯片,但1分鐘後味道就變了。“對食品生產經營者、食品配送單位的相關資質、准入條件、餐食衛生等都要審核,對食材的產地、製作的環境、經營的規模等等都需考量。”
對此,鐵路部門表示,將不斷完善相關服務內容,努力滿足廣大旅客需求,一些問題將隨著試點的推進逐步改善。一些國內知名的餐飲企業已跟鐵路部門溝通,正根據動車組供餐及配送特點,開發相關餐飲品種,隨著動車組互聯網訂餐服務的逐步推廣,上線的商家和食物品種將會逐步增多。
相關新聞
高鐵網上訂餐:叫好更要叫座
高鐵網上訂餐系統接入支付寶:可叫外賣送餐上車
高鐵網上訂餐首日:價格高於普通門店配送費8元2017.7.17封面新聞記者“搶鮮”體驗
記者注意到,在可以訂餐的餐廳中,有不少是有著當地特色的美食,例如,在鄭州站可以訂河南燴麵,在西安站則可以品嚐到肉夾饃,而途經成都和重慶站的旅客還可以品嚐到回鍋肉套飯等川味美食。
除了當地特色美食之外,還有不少大眾連鎖快餐品牌可以供旅客選擇。 記者在12306訂餐系統中看到,許多車站都可以預定肯德基、德克士、真功夫等快餐。
圖博館
全國首設小龍蝦專業湖北這座職高火了2017-07-18
據澎湃新聞2017.7.17報導,近日,湖北潛江龍蝦學院因開設小龍蝦專業走紅網絡,引來公眾熱議。該專業首批86名學生將於9月1日正式開學。經湖北省教育廳同意,位於湖北省潛江市的江漢藝術職業學院自今年起,面向“潛江龍蝦萬師千店工程”,開展校企合作辦學,通過單獨招生考試錄取,培養普通專科層次的小龍蝦產業技能型人才,計劃錄取150人。招生對象為具有湖北省戶籍且年齡在40周歲以內的應往屆中職畢業生和往屆高中畢業生。學校3月8日公開招收首批學員後,參加報名的有162人,通過自主招生入學考試,實際合格錄取人數為86人。這批學生將於9月1日正式開學。
產業發展迅猛,欠缺專業人才
據6月出爐的《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2017)》顯示,中國小龍蝦養殖面積和產量均持續快速增長。2007年至2016年,全國小龍蝦養殖產量由26.55萬噸增加到85.23萬噸,增長了221%。2016年,中國小龍蝦總產量為89.91萬噸(含捕撈產量),已成為是世界最大的小龍蝦生產國。同時,據統計測算,2016年小龍蝦養殖產業產值564.10億元,算上加工業和服務業產值,經濟總產值1466.10億,全產業鏈從業人員近500萬人。截至2016年二季度,全國小龍蝦專營店總量達17670家,是肯德基中國門店數量的三倍。
.....
回應
個人感觀,遠遠不止3倍吧!
什麼小龍蝦專業,不就是地方院校標新立異,地方政府推波助瀾,最後坑了學生
很實用的專業。再不濟也能自己用。
真挺好的,如果每個年輕人都能有一項實實在在又順應社會需求的技能,中國就真的是安居樂土了。
千億產業,育種養殖銷售烹飪一條龍的職業教育,不怕做不到更強更大。
小龍蝦是個年產值千億級別的產業,搞個龍蝦學院也是可以的了。
圖博館
鳳梨:為什麼鳳梨台語的發音是「王梨」(ông-lâi)?
西瓜:台語的「西」,文讀音se,白讀音sai,為什麼只有用在西瓜時跟華語一樣念si?
為什麼菲律賓人稱米粉為Bihon,發音跟台語一樣?
為什麼印尼人稱麵為Mee,發音跟台語一樣?印尼語的Kue就是台語的「粿」?
為什麼荷蘭菜Loempia(oe念u)、法國菜Lumpia,發音跟台語「潤餅」一樣?
為什麼芒果的台語「檨」(suāinn),發音接近越南語(Xoài)、柬埔寨高棉語(Svay)?
為什麼歐美國家稱番茄醬為Ketchup,發音接近台語鹽漬海產的「膎」(kê)汁?
另一方面,近年來台灣也有食物名向國際輸出,例如2009年台灣裔美國人在美國紐約曼哈頓開了一家名叫BaoHaus的包子店,招牌菜Gua bao的名稱和做法就是台灣小吃「割包」(台語音kuah-pau)。
2011年在英國倫敦開店,已擴張歐洲、美國、中東的Bubbleology,專賣Bubble tea,就是源自台灣的「泡沬紅茶」。此外,美國人所說的Boba tea,就是台灣「珍珠奶茶」的暱稱「波霸奶茶」。
我也要強調,本書對很多台灣食物名由來提出正確或最可能的答案,但也不敢完全論定。
關東vs.關西:不能輸的美味執著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7/06/02
內容簡介
關西人與關東人最明顯的不同在於說話方式,其餘如個性、金錢觀、服裝都略有不同之處,但最令人在意的,應該就屬對料理的嗜好。例如:
.關西人喜愛清淡的烏龍麵,而關東人喜歡重口味的蕎麥麵。
.關西的年糕湯習慣利用白味噌煮圓年糕,而關東的年糕湯則常用清湯煮長方形年糕。
.關西過年必吃的是鰤魚 ,而關東的習俗則是吃新卷鮭*1。
.關西提到壽司,就是在說「箱壽司」,而關東則是指握壽司。
.不管是辣是鹹,關西人都說是「辣味」,但關東人則分別以「辣味」與「鹹味」來形容。
上述這些在料理與味道上的差異讓我們知道,關西與關東在「飲食文化」上的不同,不是比喻成中式廣東菜與四川菜這種差異就能說明,可能得比喻成法國料理與義大利料理才能更貼近實況。
為什麼彈丸之地的日本,東西兩側之間會產生如此迥然的差異?細讀本書您就能了解箇中緣由,內心也將不由自主地感謝,老天賜給日本兩種截然不同的飲食文化。
圖博館
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作者: 曹銘宗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期:2016/11/05
內容簡介
全書內容共分成三大部分:
●台灣食物語源考察
台灣食物名稱源頭多樣,從歐美輸入的甜不辣、東南亞名字的蓮霧、來自日本的阿給,還有許多源自古漢語、原住民語,甚至還有反輸出成為英日語系外來語的小籠包、珍珠奶茶。包羅萬象的食物語源,應證台灣多元文化的歷史源流。
●美食的前世今生
從語言切入,不但能找出食物的源頭,還可以發現美食背後的歷史。烏魚子從荷蘭時代就閃閃發光!同時也成為荷蘭的徵稅對象。滷肉飯大受歡迎,其實和白米大變革──在來米轉為蓬萊米有關。台灣人以前不太吃辣,戰後外省族群不但帶來麵食文化,也帶來了吃辣的習慣。
其實,食物的背後不只有歷史故事,還有地理差異。像是過年一定要吃的「長年菜」,南北吃的其實不相同。而傳統的「南湯圓,北元宵」,又是如何區別?都可在本書一探究竟。
●台灣的美食文化
熱鬧滾滾的辦桌,背後有何深厚的人文底蘊?以前台灣人習慣吃米飯,今日卻有台南擔仔麵和台北牛肉麵節,這些麵食文化是從何興起?至於節慶必吃的食物,又形成哪些特殊的美食文化規則呢?
自序
多語言的台灣地名與食物名
如果說土地的名字隱含土地的身世,那麼食物的名字也承載了族群生活的歷史與文化,並呈現了跨國越洋的傳播與交流。
所以,我在今年初與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翁佳音先生合作出版探索台灣地名的《大灣大員福爾摩沙》之後,接著又寫了這本探索台灣食物名的新書。
台灣因歷史的因緣際會,帶來多元族群與多元文化,除了表現在地名,也表現在食物名。現在以中文書寫的台灣地名,可能是原住民語音譯、歐洲語音譯、漢人的閩南語、客家語、明清官話,以及日本語的漢字。台灣食物名也一樣,甚至還有源自古漢語、東南亞語。
多年來,我是買菜、做菜的煮夫,好奇、好問的記者,也是關心台灣歷史、飲食文化的作者,本來就對很多台灣食物名字有所疑惑,例如以下的問題:
高麗菜:跟韓國有什麼關係?
冬粉:跟冬天有什麼關係?
蓮霧:跟蓮有什關係?霧是什麼意思?
柑仔蜜:為什麼番茄在南台灣叫柑仔蜜?既不像柑,也不甜啊!
山葵:為什麼中文辭典查不到山葵?
米酒:為什麼叫紅標米酒?為什麼台灣米酒不是釀造而用蒸餾?
雞捲:為什麼裡面沒有雞肉?
蚵仔煎:為什麼不叫煎蚵仔?
圖博館
康師傅轉運 Q1獲利增15%2017-05-23經濟日報
大陸食品龍頭康師傅第1季獲利重返成長,稅後純益人民幣4.3億元(約新台幣18.9億元)、年增15.32%,終結長達兩年的獲利衰退。
第1季獲利成長主要是中高價泡麵經營開始收成,整體泡麵銷售量增加,銷售帶動獲利成長,推升整體獲利向上。
康師傅指出,第1季主要原物料上漲,毛利率略為下跌,惟銷售成本與整體經營費用下跌,使得獲利成長動能轉強。
康師傅第1季營收為人民幣141.9億元、年增3.73%,泡麵與飲料的業績雙雙成長,這次財報出爐與外資出具的報告預估情況相當,認為康師傅去年營運應已落底,今年泡麵與飲料應可有較好的表現,因此調升康師傅的目標價。
據尼爾森數據顯示,大陸泡麵市場第1季整體銷量衰退3.2%,銷售額衰退0.8%,市場仍在劇烈轉變中,不過康師傅卻逆勢成長,泡麵事業營收達人民幣58.1億元、年增5.76%。
康師傅指出,與泡麵相關的原物料麵粉與棕櫚油價格均上漲,泡麵毛利率下跌0.84%、達27.75%;因泡麵整體銷售量成長,使得銷售成本降低,稅後純益為人民幣3.9億元,大幅成長23.62%。
大陸泡麵由低價轉向中高價市場發展趨勢已然成形,康師傅也端出「金湯」高價麵品牌,透過綿密的通路布局擴大銷售量能,泡麵整體銷售量從去年第3季開始回穩成長,「金湯」也替康師傅泡出獲利香。
在飲料事業部分,大陸飲料銷售量在第1季成長6%、銷售額成長7.1%。康師傅飲料事業營收為人民幣79.8億元、年增2.82%;在獲利部分,因白糖、PET粒子原料上漲,且降低對飲料通路的銷售強度,使得稅後純益下跌54.13%、達人民幣7,579萬元。
康師傅指出,除了既有的瓶裝飲料事業外,去年起開始與美國星巴克合作生產瓶裝星冰樂,市場反應不錯;今年將會推出麥芽乳品品牌阿華田產品,藉以開拓新市場,替飲料事業加分。
圖博館
年賺數十億的中餐館,卻宣稱永不在中國開店
在中國,隨處可見的麥當勞、肯德基、漢堡王等西式快餐頗受追捧,已經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而在美國,一樣有中式快餐“熊貓餐廳”(Panda Express)遍布大街小巷。據中國僑網2017.4.6報導,目前,熊貓餐廳每3天就有一家新店開張,在全球擁有2000家連鎖店,年營業額高達數十億元。
熊貓餐廳的創始人是一對華裔夫妻,程正昌與蔣佩琪。兩人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丈夫是應用數學碩士,妻子是電子工程學博士。
在密蘇里大學讀研期間,程正昌結識了正在讀電子工程博士的蔣佩琪,兩人在
從聚豐園到熊貓餐廳,如何發展壯大?
首先是要建立標準化的機制。
其次是口味上完全傾向本土化。
最後是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吸收其他餐廳的優點進行改良。
報導稱,目前,程正昌已經把店開到了日本,下一步是到南美和北美的其他地方。但就是不打算來中國,程正昌態度明確:“中國不需要熊貓快餐,那裡的競爭也太過激烈,我們是做給外國人吃的。”
對於未來的發展,程正昌樂觀地表示:“按照目前的進度,如果分店的年增長率能夠達到20%的話,到2020年,我們在世界範圍內的熊貓快餐將超過10000家。”
回應
一回來就露餡了。所以千萬別回來就蒙外國人就好了。
來中國,兩天就給你擠塌了,肯麥以前火那是因為國人好奇西方吃的啥,中餐還是快餐肯定沒啥稀奇的,又是老外喜歡的酸甜口,雖然我也是甜黨,但是改良的西化中餐大部分真的一般。
這很正常,在中國開店屬於關公門前耍大刀,要砸牌子的。
http://www.guancha.cn/life/2017_05_05_406922.shtml
圖博館
我咋覺得,之前炒作盒飯貴,就是為了現在的介入!
介入也不會便宜,不信瞧瞧春運期間試點:25趟高鐵上旅客只需下載相關訂餐APP就可以吃上自己合意的不同價位的盒飯餐食(15-60元)
鐵總的混合所有製改革嘛,高鐵盒飯這塊蛋糕當然要被“混合”掉的,藉口就是“暴利”嘛!指不定過幾天鐵總再出來“洗個地”——高鐵盒飯運營費用太高,向市場敞開胸懷讓大傢伙吃上物美價廉的“餓了麼”等無證快餐嘛!
方便是方便,我擔心的是,有人利用這一機制搞犯罪,甚至恐怖生化襲擊,希望考慮加強安全檢查。
鐵路私有化才是目的。“改革派”批評的都是效益最好的高鐵路段。你見過那些“偉大光榮正確”媒體記者公知教授批評青藏鐵路客車的飲食。
有這種可能,就和把中國郵政搞臭了,然後私有快遞公司就起來了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4_29_406022.shtml
大陸校園引進「智慧餐盤」 可自動結帳2017-05-01聯合報
還在想怎和別人比拼自家學校飯堂(餐廳)的菜色嗎?廣州的大專院校,已經開始比拼餐廳的黑科技。華南農業大學的同學們,最近都被餐廳裡的機器人吸引過去,原來,這個傳說中的機器美女是做刀削麵的。
你以為黑科技只有華農嗎?更強大的在後面。中山大學引進了「智慧餐盤」,把餐盤放在結算台上,系統就能自動算出價格,同學只需刷一下飯卡,就付款成功了。比起傳統的人工結算,提高了餐廳的結算效率。
不只是中大,暨大南校湖景餐廳、華師石牌校區沁園二樓自選菜區、中山大學南方學校西區飯堂二樓都可以自動結算。
華南理工大學五山校區學六餐廳更牛逼,他們有自動打飯機,平均2.5秒打完一份飯。同學只需按照指示放入托盤並刷卡,機器就會自動按量出飯。
從此再也不用擔心餐廳阿姨抖三抖控制的飯量了。然而理工男卻開心不起來,因為唯一接觸妹子、餐廳大媽等異性機會都沒了、沒了……。
2013年開始,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南海校區有新的餐廳,WiFi全覆蓋、帶VIP包廂、書吧、時裝走秀區、學術報告廳,還有咖啡、日本料理、韓國燒烤、台灣涮涮鍋等特色美食區,豪華至極的那種,這應該是廣東省首家星級大學餐廳了。
這麼豪華,一定很貴?NO!NO!NO!聽說,在餐廳內花人民幣3.5元就能吃飽,人民幣6元以上就能吃好。所以,在這間學校裡,長肉是可以被原諒的,不長點肉都覺得對不起這些可愛的餐廳。
圖博館
上海局高鐵動車上不僅有15元、30元、40元、60元不同價位的盒飯餐食,還供應8-15元之間的包子、微波水餃、雞肉捲、麵條、三明治、五芳齋粽子等品種,湯類也在過去單一的蛋花湯基礎上增加了揚州獅子頭湯、排骨蘿蔔湯等餐食,還引進了燒雞、鹽水鵝等一些地方名優特產,旅客可以根據自己喜好進行選擇。隨身沒帶現金也沒關係,高鐵上購物可以使用微信、銀聯、支付寶支付。
專家:可能實現在火車上“吃著火鍋唱著歌”
要想讓O2O業務和高鐵結合在一起,需要解決物流的問題。在廣東財經大學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先慶眼中,其實高鐵本身就是客流和物流的綜合體,嫁接O2O業務也是題中之意。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研究員趙萍則進一步認為,高鐵沿線有眾多潛在的合作夥伴。電影中所演的在火車上“吃著火鍋唱著歌”的場景,未來有實現的可能性。
趙萍:“對於高鐵來說,相對於城市餐飲還有更大的優勢。高鐵經常會橫跨數百公里或者上千公里,其中要經過眾多城市。各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餐飲。這意味著高鐵具有數量眾多的潛在供貨商。如果旅客用外賣平台點餐,所到城市的特色餐飲都可以成為點餐的對象。
這就給我們展開了一個未來點餐服務的美好藍圖:對消費者來說,乘坐高鐵不僅是旅行的開始,更可以是美食之旅的開始。
“外賣”上高鐵後續工作要做好
紅網評論指出,對於很多購買15元盒飯都嫌貴的人,如果高鐵能夠提供68元的肯德基全家桶,他並不覺得貴(15元的貴?)。一方面,產品質量和口味可能更好;另一方面,對於特定品牌提供的服務是實現知情且充分認可的。
在“互聯網+”的時代,外賣和快遞業又如此發達,做到這一切並非難事。更重要的是,龐大的客流對企業有吸引力,高鐵也並非無利可圖:不僅可以將原來的餐飲車廂改為載客車廂,而且僅是放出許可經營權一項,就可能帶來比過去更高的利潤。很簡單,過去因為對高鐵餐飲不滿,也許只有不到10%的乘客會消費,而產品豐富並形成充分競爭後,整體消費率也許可以提高到50%。鐵路總公司、乘客和商家三方多贏,何樂而不為呢?
此外,質量監管一定要加強,否則,“外賣”就有可能成為“問題食品”,害了旅客,也影響了高鐵形象。
回應
實在搞不懂一些人,做幾個小時高鐵,為什麼非要在車上吃飯不可,完了還抱怨難吃且貴。
日本高鐵,根本不賣盒飯。想吃都是在車下買了自己帶上車。中國高鐵為這種事費了太多口水了。
圖博館
高鐵盒飯太貴?鐵路總公司:盡快推出網上訂餐等服務
高鐵快餐一直備受熱議,盒飯貴、選擇少、味道差……成為不少網友的槽點。近日,鐵總決心“鐵拳出擊”,首次提出向社會開放鐵路餐飲服務。
2017.4.25,中國鐵路總公司發布消息稱,將引入“互聯網+”建立高鐵餐飲供應信息服務平台,盡快推出網上訂餐、站車配送供應等服務。這就意味著,以後旅客乘坐高鐵列車時,將有望通過統一的網絡平台,依據個人喜好訂餐,所有餐品將明碼標價。東方網指出,這也就是說,今後只要獲得經營資格,“外賣”也可以自由進出高鐵了。
目前,全國各個鐵路局、車輛段所轄高鐵盒飯價格、種類多樣,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以北京地區為例,高鐵盒飯除了米飯炒菜類等,還包括早餐供應的包子、餡餅等,價格則從10元到65元不等,可供旅客依據個人喜好選擇。
就近日有媒體稱“高鐵15元盒飯被雪藏”“高鐵盒飯背後的暴利”等問題,中國鐵路總公司有關部門負責人28日回應,鐵路部門已組織專門力量,加強食品安全衛生和質量檢查,同時,加大服務質量和價格監管力度,治理整頓有些高鐵列車違規不良經營行為,嚴格規範高鐵餐飲服務,維護旅客合法權益。
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
該負責人稱,一直以來,鐵路部門始終將高鐵餐飲服務作為鐵路客運服務的基本內容,作為面向旅客群眾的基本服務,而不是以贏利為主要目的的純商業經營行為。
鐵路部門表示,在保證站車食品安全的前提下,為滿足旅客需求,高鐵推出了盒飯快餐、商務套餐和麵食、包點、簡餐等系列食品,但這些與旅客群眾日益增長的餐飲需求還有一定差距,為此,多年來,鐵路部門也一直在積極探索改進。
鐵路部門表示,下一步,將加快推出市場化改革措施,即按照開放合作、許可經營的思路,引入“互聯網+”,盡快搭建向社會開放的高鐵餐飲供應信息服務平台,將路內外符合條件的餐飲產品在同一互聯網平台明碼亮質標價,供廣大旅客自主選擇,形成公平開放的高鐵餐飲市場。這項措施具體會如何實施?據央廣網消息,鐵總的回復是:關於具體的措施,目前還沒有進一步的消息。
春運期間試點:坐高鐵也能叫“外賣”
實際上,今年春運期間,北京往返上海、杭州等地的25趟高鐵上已經實現了軟件叫餐服務,旅客只需下載相關訂餐APP就可以吃上自己合意的餐食。
圖博館
聰明的廚師也在利用我們的記憶,現在的很多餐廳,不管是西餐還是韓國料理,附贈的開胃小菜都會先端上桌子。過去附贈的麵包迅速解除了飢餓,也影響了品嚐正餐的胃口。而如今開胃小菜卻能調動我們的味覺,促進激素分泌,讓我們對參觀產生更深刻的記憶。
記憶也在影響我們的食量。書中提到了一個有趣的實驗:科學家邀請一些學生觀看比賽,同時供應炸雞翅,一組學生會有專人清理雞骨頭,而另一組任由雞骨頭堆滿餐桌。結果是,看不到雞骨頭的那一組人,比看著自己“戰果”的學生多吃了28%。看來,沒有眼前的標示物,我們對於自己是飽是餓的判斷多少拿不准。學者總結道:“我們的胃不識數,而我們的腦子不長記性。”
雖然對吃了多少炸雞翅不長記性,我們也並非一無是處。且看我們對食物的禁忌、等級記得有多牢。這種記憶並不一定在於食物是否安全(能不能吃對於不同文化並沒有多大不同),卻往往關乎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我們對食物的分類非常奇特,作者就舉了新幾內亞高地的例子,當地的卡拉姆人不認為食火雞(cassow ary)是一種鳥,殺死食火雞後的儀式甚至和處理殺人後的儀式差不多。別以為這僅僅是某種原始思維,我們如今對於什麼是漢堡、比薩、炸醬麵或者小籠包的信念可有一套分類的法子。吃得“正宗”,對於食客來說經常是頭等大事。
吃不僅僅是吃,對於我們這些超級雜食動物,只要餓不死,我們就開始為吃講究,為吃動腦,為吃著迷。從痴迷豬油渣到研究熱量表,時代變化,我們正在形成新的食物、認知、文化關係。(原發2013.12.1南方都市報)
圖博館
比如辣味,本身不是一種味道,而是辣椒素刺激下的痛感,然而痛感帶來內啡肽的分泌,卻讓我們在呲牙咧嘴的同時體驗了愉悅。又比如鮮味,是很多東亞飲食非常重視的味道,常常標示著食物富含蛋白質。然而因為鮮味不是那麼鮮明,或者太妙不可言,直到現代才被人們好好研究。還有一些味道或香味實在是因人而異,對於有的人來說,芫荽的香味近乎肥皂;而對於另一些人,各種萵苣的苦味又難以下嚥。現在我們知道,這些因人而異的味覺差異全都是基因多樣性帶來的。切莫高估人類對味覺的分辨力。作者引用的例子中,在有顏色的燈光下,許多品酒專家也無法分辨紅、白兩種葡萄酒。
除了口感,“吃”也具有豐富的文化意義。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年夜飯”的文化意義就遠大於食物本身,正如很多美國移民家庭都會注重第一個感恩節的火雞宴———“我站住腳了”是這個節日的潛台詞。人類的飲食從來不只是吃飽和吃好,還扮演著文化記憶載體的功能。
然而我們如今的問題也許跨越了文化,肥胖正成為折磨很多人的首要問題。在石器時代讓我們能囤積熱量的基因,到了這個食物極為豐富的時代,反而成了增加腰圍的罪魁。食物突然吃不完了,這種變化可謂史無前例。於是居然出現了新問題,厭食症。
厭食症病人骨瘦如柴的模樣,對於一般人來說非常嚇人。然而有過這樣的案例:一個少女論壇上,很多女孩貼出厭食症患者的照片,並彼此鼓勵減肥瘦身。儘管管理員一再提示過度減肥有害身體健康,深陷其中的少女依然故我。最後管理員不得不關閉了相關論壇板塊。對於這些女孩,瘦標示了她們在群體中的身份地位。而本來正常的“吃”,一旦被這種文化規訓,很可能發展成病態的厭食。這可不僅是飲食習慣的改變,可能會引起大腦灰質萎縮,出現抑鬱的症狀。這個極端的例子提示我們,吃不僅僅是本能,文化的力量大可以讓一個花季少女對飢餓上癮。
食物與記憶的互相影響
吃的本能與文化的交互還表現在飲食的記憶上。請幫忙回憶一下你今天的工作餐,似乎需要費點勁才能想起來。不過你大概能記得約會時吃的東西。這不僅僅是記憶線索問題,作者就列舉了食物與記憶的相互影響:胰島素、瘦素等物質,既參與了消化,又會對大腦中記憶的核心———海馬產生影響。
圖博館
吃肉讓我們變聰明?
是的,我們現在不用再吃草了,不然的話,那些講餐桌禮儀的書恐怕都得重寫。而且,恐怕要讓素食主義者們討厭了,我們的大腦得以發展,沒準還和肉食有很大的關係。人類演化有一些里程碑,175萬年前,早期的人屬動物出現在非洲東部,我們知道,他們已經開始吃肉。而1.5萬年前,人類已經過上了狩獵採集生活,工具製作的水準較舊石器時代顯著提高了,那時的人類更是擅長大規模狩獵。是吃肉讓我們變聰明,還是聰明所以有肉吃?吃肉對於我們的演化到底有多重要?很多問題還懸而未決,但是,人類的食譜確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早期的純粹食用植物,變成了雜食動物。
雜食,讓我們得以供養一顆高耗能的大腦。多吃一點高熱量的植物,讓我們不用非要保留巨大的腸胃空間,不用耗費大量的時間獲取食物。和社會生活一樣,高熱量食物在動物界照樣意味著生活品質。而獲取高熱量的肉類還意味著小一點腸子,和更多的能量用以維持腦部運作。
有了更棒的腦子,就可以有更複雜的社會生活,文化因此而來。想想看我們的文化中有多少和吃有關,再想想複雜的文化以什麼為基礎,就會發現這一大堆吃的講究不是沒道理的。狩獵採集者面對另一場吃的革命,就是農業的革命。大約一萬年前,人類開始種植和養殖,文明、國家、城市隨之而來。儘管馬歇爾•薩林斯等人提出,狩獵採集部落生活在一個原始豐饒社會之中。這個社會“勞作更輕鬆,休閒時間更多。他們儘管沒有多少財產,但是並不貧窮。薩林斯說:'貧窮是一種社會地位,它是文明的產物。'”事實情況卻是發展了農業的社會大獲全勝。確實,農業發展帶來了一系列健康問題,單一的飲食、密集的人口、人畜共患病都帶來了新的壓力。農業革命和人口增長相伴而來,其結果就是,直到二十世紀中,世界上的許多地方才把飢荒問題解決得差不多。
而吃飽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吃好。過去屬於特定社會階層的飲食普及開來,飯館也成了一種用“吃”來休閒的娛樂場所。品嚐美食意味著愉悅感、品位和財富,看看社交網絡上秀出的美食圖片就知道,和一萬年前差不多,“吃”從來就不僅僅是“吃”。
基因和文化對“吃”的作用
回到“吃”本身,首先發生作用的肯定是味覺。靠著味蕾的味覺感受器,人類能分辨酸、甜、苦、咸和鮮五種味道,配合辣味,在加上鼻子對各種香味的感受,這些算不上靈敏的感官已經給了廚師足夠的用武之地。
圖博館
“吃”永遠不僅僅是“吃” 2013-12-02 陳朝
我出生在上世紀80年代中,趕上物質匱乏的尾巴,雖沒有感受過真正的飢餓,但也經歷過限量供應。對那個時代的鮮明回憶之一,就是豬油渣的美味。炸過的豬油會產生塊狀的油渣,這些酥脆的油渣成了中午佐餐的一道美食。多年以後,我已經開始發愁腰上的贅肉,習慣在超市買食品前,先看一下包裝上的熱量表。有一次拿到一盒豬油粽子,加熱時滿屋異香,感到什麼東西就要醒來,可嘗上一口,卻又大呼噁心,結果是一口沒吃,全部“處理”掉了。對高熱量的動物脂肪這場“由愛到膩”的轉變,就是我的腸子和腦子經歷的一場串謀。以至於當看到《腸子,腦子,廚子》一書以“酥脆”(crispy)開頭時,我都要露出知味的微笑了。
“酥脆”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食物口感。但仔細想來就會發現,酥脆的來源可真多。例如植物的酥脆來自鮮嫩多汁,一口咬下去,爽脆的口感提示我們,這株蔬菜非常新鮮,而新鮮對於蔬菜往往是安全、營養豐富的保障。熟食的酥脆來自一種叫做“焦糖化”的反應,糖在加熱中發生褐化,變得酥脆,產生一系列香味物質。當我們炸土豆條時,它的外皮有了一層脆殼,而內部因為水分阻止了食物繼續反應,保持了柔嫩的口感。外表的脆和內心的軟一起提示我們,這是一份澱粉含量頗高的高熱量食物,如果再配上鹽……怪不得炸薯條讓人停不下來。還有一個酥脆的源頭我們食用不多,但我們的祖先可不一定,那就是昆蟲。昆蟲的外骨骼由幾丁質構成,這種多醣雖然我們無法消化,卻能提供酥脆的口感。如果昆蟲對你是種飲食禁忌,至少可以想像一下炒小河蝦———不去殼的小河蝦像是水里的蛋白質豆子,那一點脆就像是為了樂趣才存在的。它不僅是樂趣,也是我們生存的保證。作者認為,我們的大腦演化出了一套機制,讓我們喜歡上那些營養豐富、熱量高、安全的食物。在我們祖先生活的時代,會吃、吃得好的不是美食家,而是演化的贏家。
如作者所言,我們和食物的關係並不僅僅是滿足口腹,我們的大腦參與了“吃”,而大腦對於食物的認知,又受到演化和文化的影響。甚至,我們吃的工具———牙齒和顱骨的演變都是一場大戲:例如我們祖先的旁支粗壯南方古猿,因為大量食用草食,演化出了誇張的顱骨。過度特化的顱骨讓他們在環境的變化中敗下陣來。而我們的祖先卻躲開了特化的陷阱,依靠智力、而不是能吃更多草的牙齒成就了今天的我們。
圖博館
食物和語言都在不斷的演化中,都受到文化的深刻影響。各個地方對食物種類和味道的偏好,無不體現了幾百甚至千年來該地獨特的地理、氣候以及風土人情,同時也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在任何一個國家的語言中,吃永遠佔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從“吃了嗎”到“吃飽了”,世界上可能沒有一個國家的語言能像漢語那樣被飲食這樣全面而深入地入侵。每個重大的傳統節日無不和特定的食物相結合。經濟文化的全球化也推動了食物的全球化。美國工業時代的標準化生產方式,結合西方文化強大的示範作用,使得以油炸食品為代表的快餐文化迅速風靡全球。
而人腦的演化很多時候往往落後於時代的變遷,從而帶來了適應性的問題。文字的發明只有僅僅5000年左右的歷史,但已經迅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變得不可或缺。高比例的閱讀障礙和更高比例的眼鏡兒童正是我們大腦適應不良的產物。同樣,人類先天偏好高糖高油脂等高能量食物的神經系統,確保了我們祖先在食物匱乏而消耗巨大的時代得以生存和發展,卻在現代這個食物豐富而消耗大大減少的時代帶來災難。高能量食品和汽車的結合造成了美國這個世界上肥胖比例最高的國家。而我國飽經飢餓之苦的父輩、祖輩正在孜孜不倦地餵出下一代的小胖墩。工業和農業的快速發展讓我們的大腦在人類演化中第一次面臨痛苦的決策:如何成功抵制美食的引誘和克服不良的飲食習慣。而偏偏這個時代對瘦的偏執審美不僅是火上添油,還促成了厭食症的不斷增加。世界的發展如此之快,讓我們的大腦還來不及改變。應對的方法也許很簡單,那就是一份舊石器時代的飲食食譜(The Paleo Diet):多蛋白質,少油脂;多水果和蔬菜,少精製穀物和單醣。但克服多年的飲食習慣則沒有那麼容易。
艾倫還對有關食物的很多現像做了闡釋,比如人們對酥脆食物的熱愛、對辛辣食物的狂熱等,提供了很多獨特的觀點,引發人無限的好奇和無窮的思考。在最後,他提出了自己的食物理論(Theory of Food)。它是一套內隱的、有關飲食習慣的大腦表徵,控制著我們與食物的關係和交互活動。它在童年的關鍵時期中塑造起來,受到基因和環境的影響,並隨著我們在特定文化環境中的成長而發展。薛貴(北京師範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認知神經科學家)
圖博館
食物:人腦的另一種語言 2013-09-12 薛貴
前幾天在去上海和杭州學習考察的途中,終於有時間仔細品味約翰•艾倫這本有關腦與食物的著作《腸子,腦子,廚子》。作為一名認知神經科學家,研究人腦是我的工作和興趣所在,但追求美食則是我工作之餘最大的愛好。在美國留學工作的幾年,除了接受到專業的訓練,一個重要的收穫就是品嚐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更有機會實踐並完善多年觀察到的烹調技術。還有一個意外的收穫就是認識了同在南加州大學腦與創造力研究所工作的約翰•艾倫。
在這本關於食物的書籍中,艾倫把生物學、歷史學、人類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結合起來,話題涵蓋了食物的演化、食物的渴求和厭惡、食物偏好的文化差異、大腦記憶與食物選擇和烹調、腦與食物創造……為我們呈現了一桌充滿了獨特視角、敏銳觀察和創新觀點的精神盛宴。
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艾倫的這本書,我感覺用“食物乃人腦的另一種語言”再貼切不過。語言和食物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人的頭上長著一張嘴,吃進去的是食物,說出來的是話,這樣巧妙的安排絕不僅僅是一種巧合。
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之一在於語言,雖然很多動物都可以發聲,也利用聲音來進行簡單的交流,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天遺傳和後天學習的結果,但人類語言的複雜性、創造性遠非動物能比。同樣,雖然人和動物都需要吃飯,但動物吃飯主要受到腸胃的控制,以克服飢餓和供應能量為主,而人類吃飯則更多受到大腦的控制,附帶更多社會、文化、獵奇和價值呈現等功能。艾倫在書中用大量的篇幅闡述了人腦各種複雜的高級功能,如感覺、記憶、分類和創造力對人類食物演化的貢獻。如果說語言反映了人腦獨特的高級智慧,食物在此方面也毫不遜色。
人的食物偏好和語言學習一樣都存在關鍵期。人是世界的公民,雖然很多人都深刻體會到學習第二語言的巨大挑戰,但剛出生的嬰兒卻可以輕鬆掌握世界各國的語言。食物又何嘗不是如此,我們對食物的喜好都帶有深刻的童年烙印。媽媽永遠都是每個人心中最好的廚師,而家鄉的味道永遠都是心中最好的記憶;一部《舌尖上的中國》不知道觸動了多少個遠在天涯的遊子的鄉愁,而每個出國旅行者除了要克服語言的障礙,吃到一頓可以入口的中餐則是更大的挑戰。
圖博館
雙語:盤點中西飲食10大不同之處 2017.4.6愛語吧
民以食為天,談到中西方飲食的不同,所有人都能說上一兩句,但是誰也說不全,本文盤點了中西方飲食10大不同之處,快來漲漲姿勢吧!
你可能在你國家的中餐館裡吃過中餐,但你注意到中西飲食之間有什麼不同嗎?除了筷子和刀叉之外,還有很多你可能不知道的區別。
1、中國人通常是“圍而食之”、一道菜大家一起吃。但是西方人一般是自己吃自己盤子裡的東西。
2、中國廚師一般會把所有食材都切成恰好一口能吃下的大小,這樣人們用餐時就不需要用刀來切了,可以直接用筷子夾起食物就吃。而西方人往往用整塊的食材直接烹調,吃的時候用刀切成小塊。
3、中國人通常不會給食材去骨,直接連骨帶肉切成塊。中國人會把整條魚直接做成菜。而西方人卻通常只吃魚排,以及只有大骨或者乾脆沒骨頭的魚肉。
4、中國人做素菜時,無論是煎炒烹炸,會放入醬油、生薑、大蒜等作料。而西方人卻總是把蔬菜做成沙拉,或者只用白水煮一煮就可以吃了,這在中國簡直聞所未聞。
5、食材。中國菜許多食材幾乎都從不出現在西方菜餚中,例如冬瓜、山藥、木耳、蓮藕、蛙肉和狗肉,還有動物的腳、舌、耳和所有內臟器官。
6、香料的使用。中國大廚做菜時喜歡加入新鮮的和乾的香料,例如生薑、蔥、薄荷、胡椒、大蒜、辣椒等等。而西方人一般使用的是胡椒粉和番茄醬等經過處理的調料。
7、調味瓶。你通常不會在一家中餐館的飯桌上找到鹽、胡椒、番茄醬或芥末的瓶子。但是如果你在一家餃子店或者包子店吃早餐,你可以憑喜好往蘸碟裡加醬油或醋。
8、甜點。吃完西餐後一般會上一份甜點,而中國人則是吃點兒新鮮水果或者喝杯茶。
9、圓桌or方桌。傳統上來說,中國人吃飯用的是圓桌,尤其是當家庭聚會時,因為這很方便和其他人分享美食。在中國“圓”象徵著“團圓”。而西方人一般用方形餐桌吃飯,這更加方便個人用餐,吃飯人數很多時他們還會使用長條形餐桌。
10、烹飪方法。西方人的烹調方法一般就煮、炸、烤和烘焙四種,而中國人的做菜手藝就多種多樣了,包括蒸、燉、煎、燜和爆炒等。中國人做菜一般用動物油或花生油;而西方人用的則是黃油、葵花籽油和橄欖油。
圖博館
麥當勞-維基百科
麥當勞(英語:McDonald's)是一家總部設於美國的跨國連鎖快餐店,也是全球最大的快餐連鎖店,主要販售漢堡包及薯條、炸雞、碳酸飲料、冰品、沙拉、水果、美式热咖啡等快餐食品。中國大陸早期譯名是「麥克唐納快餐」,直到後期才統一採用現今的香港譯名。麥當勞之企業版圖遍布全球六大洲119個國家,擁有約3萬2千間分店,是全球餐飲業中知名度最高的品牌,在很多國家代表著美國文化。其購買快樂兒童餐免費贈送玩具等銷售策略對兒童族群更是具有吸引力。由於其規模與影響力跨越國界,麥當勞已是公眾討論關於食物導致肥胖、企業倫理和消費責任焦點等議題之焦點;其商品被指影響公眾健康,例如高熱量導致肥胖以及缺乏足夠均衡營養等,因而被抨擊為垃圾食品。部分國家甚至視其為美國生活方式入侵之象徵。
…….
圖博館
然而,在之後發生的兩個問題引發了顧客的不斷流失。一是對「食品安全」應對不力。2014年7月,兩公司的食材供應商上海福喜食品使用過期雞肉一事被曝光。發綠的雞肉在電視上被大肆報導。這一事件後,兩家公司的銷售額大幅減少。
另一個問題是,隨著經濟增長,收入水平提高,消費者的嗜好趨於多樣化。
據業界團體中國飯店協會統計,2015年中國的餐飲市場規模比上年增長11.7%,達到3.231萬億元。雖然保持增長,但起拉動作用的是當地的新興餐飲企業和以美國星巴克為代表的咖啡連鎖店。
尤其是星巴克。該公司提出了到2021年將中國的門市數量較目前增加一倍、達到5千家的雄心勃勃的開店計劃。一杯拿鐵咖啡的價格在中國約為30元,並不便宜,但作為年輕人休閒放鬆的場所而受到青睞,作為新的富裕的象徵,取代了麥當勞等。
進入2016年後,兩公司的業績呈現了復甦的跡象。但因7月份國際仲裁庭全面否定了中國在南海的主權,作為對插手南海問題的美國的反抗,各地爆發了抵制運動。兩公司的業績再次惡化。
兩公司力爭通過注入中國資本等儘快實現經營重建。不過,恢復已經受損的形象並非易事,業績恢復的前景浮現著不透明感。
日媒:中國餐飲市場版圖正在變2016-12-27 環球時報
摘要:日經中文網12月24日文章,原題:快時尚中餐逆襲“洋快餐”中國餐飲市場的版圖正在變化。洋快餐逐步失去人氣,而具有現代感的快時尚中餐連鎖店開始興起。
中國人2016年吃掉1700億元外賣 白領市場佔六成2017-01-25
近日,比達諮詢(BigData-Research)發布2016年中國第三方餐飲外賣市場研究報告。報告顯示,2016年國內外賣市場保持著快速增長的態勢,整體交易額達1761.5億元,較2015年全年382.1億元增長361%。
在市場格局方面,餓了麼摘取年度第一,佔整體市場份額的34.6%,美團外賣、百度外賣則分別以33.6%、18.5%的成績位居第二和第三。
相關新聞
外媒:中餐在英成“外賣王”英傳統快餐不敵中國菜2017-03-03
圖博館
在中國、香港與南韓市場,麥當勞準備賣出當地事業的20年經營權,並可再延長10年,在星馬市場同樣是出售20年經營權。至於美國麥當勞除了拿到出售股份的金額,每年也將固定收取授權費,通常是該國麥當勞每年營收3~5%。
若以出售金額來看,投行業人士估計,中國與香港達20~30億美元,南韓可能是2.68億美元,星馬合計約4億美元。因此,麥當勞在上述5個亞洲市場的經營權出售,原本可望入袋26.68~36.68億美元。
中國與香港的麥當勞,未來將成為中國國營餐飲店!
中國中信集團以及私募股權巨頭凱雷投資集團,2017.1.9與麥當勞達成協議,將把中國業務的控股權,以20.8億元美金出售給中方,未來中方將獲得麥當勞中國與香港所有店面的特許經營權,期限為20年。據悉,中信股份是中國最大的國有企業之一。
麥當勞目前在中國擁有約2200家店面,其中三分之一左右屬於特許經營。根據此次協議,麥當勞在中國的店面將全部變為特許經營的方式,麥當勞只保留20%的股份。此舉有望幫助麥當勞削減整體運作成本。
回應中國網友對此反應不一,有人興奮說「麥當勞很快會有炸醬麵吧」、「美國巨人變了中國國企」;但也有人(?)諷:「該不會入鄉隨俗,用地溝油炮製漢堡」。
為什麼肯德基和麥當勞 都不想要中國業務了? 2017-01-15 日經中文
美國麥當勞和經營肯德基(KFC)等的美國百勝餐飲集團兩家公司已開始調整中國戰略。麥當勞1月9日決定以20.8億美元的價格將中國業務出售給中國國有綜合企業中信集團(CITIC)等。百勝也在此前拆分了中國業務。
美國餐飲企業的兩強均未能充分應對中國消費者嗜好的多樣化等,業績陷入低迷。隨著顧客流向競爭對手,業務重組成為當務之急。
顧客流失的兩大誘因
最近幾年業績增長持續陷入停滯的兩家公司有諸多共同點。比如都是在1989~90年進駐中國的老牌外資企業,在當時的中國,對於消費者來説不僅存在新鮮感而且本身的競爭也較少,因此一舉擴大了門市網路。伴隨中國的經濟增長,麥當勞和肯德基一直被視為「富起來的象徵」。
圖博館
打對折? 台灣麥當勞50.9億賣了
根據商業司公司登記資料,德昱資本額僅六十二.五萬元,董事長為仰德集團第三代二公子,身兼士開董事長及國賓飯店總經理的李昌霖,董事有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及士開董事許玉山,士開監察人高梅鳳也身兼德昱監察人。
從前年中,麥當勞美國總公司決定將出售台灣子公司後,包括統一、義美都曾被點名有意接手,但因麥當勞最早傳開價逾兩百億元,嚇退不少土洋買家;到去年底盛傳李昌霖積極結盟,投資高達一百億元資金接手,昨終獲投審會證實。
但買賣雙方對此十分低調,國賓僅說並未參與麥當勞交易內容,無法評論;台灣麥當勞也只回應,在台灣尋求長期策略夥伴的過程,已持續有所進展,現階段由於相關程序仍在進行中,公司不便進一步表示意見。
只是投審會通過的投資金額僅五十億元出頭,較市場先前傳出的百億身價,幾乎是打對折;另一家西式速食高層主管分析,這金額的確是過低,恐要等雙方公開交易條件後,才有辦法評論。
改裝撤雕像 麥當勞叔叔躲哪去了?2017-04-03聯合報
麥當勞來台今年滿卅三年,麥當勞叔叔的歡樂笑臉,在孩童心中奠定親切印象,拉近和消費者距離。隨著時代演進,目前全台約三百九十七家麥當勞分店,僅剩約五十間仍保留叔叔雕像,最多數量是在台北市,其次為台中、高雄、桃園。
「撤走的都是童年回憶啊!」六年級的李小姐說,麥當勞在台灣剛盛行時,常和朋友到此讀書、約會,以前和麥當勞叔叔合照還要排隊。這些都是五、六年級生的共同回憶,婚後她也常帶孩子來點快樂分享餐、蒐集公仔,並和門口的麥當勞叔叔合影,她覺得撤掉很可惜,建議應該保留。
【亞洲大撤退】麥當勞擬售20年經營權 可再加10年
2016年3月麥當勞美國總公司曾發布聲明表示,該公司計劃將全球95%門市轉為授權店,意味麥當勞希望在2018年前,出售約4000家海外直營門市的經營權。在這4000家海外門市之中,大約2800家是在中國、香港與南韓,馬來西亞有250多家,新加坡有120多家,台灣也有400多家。
圖博館
中國駐德大使史明德透露,默克爾吃完以後,把佐料的詳細情況都記錄下來,這是為了給她老公做一頓中餐。
現在,已經很難考證第一家海外中餐館究竟開於何時何地。有資料顯示,美國的第一家中餐館開於1849年的舊金山。那時,所謂的中餐館都是一些廣東人開的雜碎館,被稱為中餐的“雜碎時代”。
在中國食文化中, “雜碎”並不是一道美味佳餚而是一道大眾菜:用雞肝、雞肫、蘑菇、竹筍、豬肚、豆芽等混在一起,以香料燉成。到了美國,這道菜在配料、風味和烹飪技法上開始不斷變化……
曾經,中餐館是許多海外華人華僑初到異鄉安身立命、生存發展的首選,也是海外遊子重拾鄉情和親情的所在。
現在,中餐早已成為世界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的一扇窗。隨著第三波“走出去”熱潮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中餐和中餐館正走出國門、生根開花,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推力。(編輯:劉新來源:新華網、國際先驅導報、中國日報)
回應
中歺多豐富啊!
圖博館
外賣王、國菜……那些走出國門的“中國味道”2017-04-01新華網
可“外賣”也可為“國菜”,可做“網紅”也可上“太空”……你以為這會是什麼?這就是中國在世界上的最強國家符號之一:中餐(根據2016環球國家形象調查報告)。
走出國門的“中國味道”到底有多火?看美劇的你一定會知道。美劇裡的聚會場景中,有兩種食物的出鏡率很高,一是披薩,還有一種就是wuli中餐了。
比如說《老友記》。在1994年開播時,光是圍繞中式小吃外賣展開的情節就出現過四集。在比如說《生活大爆炸》,中餐也是“常客”之一。
據Google Trends的統計,早在2005年,美國的中餐館數量就已經超過了四大快餐連鎖店(麥當勞、肯德基、Wendy's和漢堡王)的總和。
所以,並不是美國影視劇的編劇、導演們對中餐“情有獨鍾”,而是中餐在美國影響力太大,早已融入了普通美國人的生活。
外媒報導稱,在美國有近40%的少年喜歡中國菜,超過70%的美國人每周至少會吃一頓中餐。
在南極科學站的美國科學家們,將每週一的晚餐定為中國菜之夜;前美國總統布什和他老爸老布什,還在某間高級中國菜館擁有防彈玻璃專屬包廂.....。
更不可思議的是,美國人還把中國菜帶上了太空!——NASA(美國宇航局)將恆溫的糖醋里脊列入了宇航員的航天菜單。
而在“黑暗料理”盛行的英國,中國菜在BBC美食頻道的眼中,已成為英國主要的美食之一。
就在今年3月初的一次英國民調中,中餐打敗了傳統的炸魚薯條,得到了“英國外賣王”的稱號。據英敏特公司的調研顯示,約有12%的英國人每周至少會叫一次中餐外賣。
在美食匯集地新加坡,中餐同樣佔據相當的分量。具有中國特色的海南雞飯,更被稱為新加坡“國菜”。
這主要是因為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大量海南籍華人將海南雞飯帶到新加坡。新加坡獨立後,政府對這些華人製作的傳統美食十分重視,並進行推介,使海南雞飯成為世界知名的料理。
在政界,wuli中餐還收穫了一枚粉絲——喜歡吃川菜宮保雞丁的德國總理默克爾。默克爾訪問成都時,她走訪成都一處菜市場,買了一袋郫縣豆瓣醬,隨後參觀老牌川菜館品嚐了宮保雞丁。
圖博館
相關新聞
荷媒:荷蘭中餐館曾經的“黃金年代”為何一去不返2017-04-05
九成海外華人做餐飲:50萬中餐館演繹“舌尖中國” 2017-03-21
美媒:在美國中餐館不再走“廉價”老路線2016-11-15
美媒:在美華人為利潤考慮不開中餐館而開日本餐廳2016-09-30
回應
既然有國家品牌計劃,就可能有國家美食計劃。中國全國各地的最具特色的餐館小吃如果集中起來走出國門的話,應該能夠振興中國菜在外國的名聲。如何把全國各地的最具特色的餐館小吃集中起來呢?方案有三:一、在國外投資修建類似於王府井百貨大樓(包含中國風美食匯)的中國風百貨大樓;二、在國外投資修建集中國特色美食、娛樂、購物、商務與住宿於一身的中國風大酒店;三、在國外投資打造純粹的中國特色美食城(美食街)。匯聚全中國最具特色的地方美食,經過聽取和收集國外食客的意見,不斷地對各種中國特色美食加以調整,使之更加符文國外食客的口味,以便更好地發展下去。
個人覺得美食城美食街這種投資交給民間投資和市場行為就夠了。眾口難調,食品推廣不是外力強行就能實現的,甚至有些中國美食就有很多中國人接受不了。而美食要融入當地就必須要調整,比如左宗棠雞很成功,但是大部分中國人都不知道這道菜,所謂的“匯聚全中國最具特色的地方美食”就很尷尬了。
圖博館
印度吃牛肉爭議 穆斯林運牛遭打死
印度警方表示,印度西部1名穆斯林在2017.4.1遭一群暴民毆打之後,不幸傷重不治。施暴的群眾懷疑,這名穆斯林要運送牛隻去屠宰。
警方表示,培魯克汗(Pehlu Khan)已經在4日因為傷勢過重而死亡。克汗與另外14名男子1日晚上在拉吉斯坦省(Rajasthan),慘遭到暴民集體毆打。
印度教徒認為牛是神聖的動物,許多印度省份限制或禁止屠宰牛隻與販賣牛肉。
印度部分地區目前正因為是否禁止宰牛、吃牛肉等問題而爭議不休。印度北方省新政府四處關閉、打擊肉舖與屠宰場,而曾在北方省執政的社會黨領袖阿杉汗(Azam Khan)更在3月27日表示,全印度都應禁止宰牛,穆斯林也應停止吃肉。
美媒:洛杉磯中餐館傳承半世紀食客幾乎全是白人2017-04-05中國僑網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美國南加州中餐館百花齊放,但經過歲月淬煉仍然屹立不搖的中餐館不多,雖然有些中餐館掛著跨越半世紀的老字號招牌,深究其實已經易主經營。然而,1971年就在橙縣拉哈布拉市惠提爾街上開張的“金星”(Golden Star)中餐館,則是少數由父親傳給兒子繼續經營的中餐館“老店”。
在汽車熙熙攘攘的惠提爾街上,外型像小棚屋的“金星”並不起眼。走進這家餐館感覺熱鬧紛陳中西合璧,因為所見的牆壁張掛著多張美國明星及以白人食客為主的相片,櫃檯後面則懸掛著兼賣的項鍊等各種小禮品。用餐處卻有不少中國元素,如大紅“福”字、餐桌上畫著12生肖的桌墊等,彰顯主人結合中西方元素的背景。
這個只有40多個座位的中餐館,照經營者馬耀熾說法,仍然賣著開張初期白人最喜歡吃的老式粵菜,包括混合西式風味的炒雜碎以及甜酸雞、腰果雞丁、宮保雞丁等。
“老美就只認識這些中國菜,因此餐館菜單從來沒有變動。”馬耀熾笑說,該中餐館不管是早年或現在,客戶均以白人為主,幾乎沒有華人食客,“華人食客不吃這些東西。”餐館菜單在草創初期擁有他的貢獻,因為他讀大學時曾在洛杉磯華埠中餐館打工,將他學到的菜色告訴其父,炒雜碎就是其中精髓。
圖博館
中沙合作動畫片《孔小西與哈基姆》 講述中沙美食合璧故事
2017.3.16,中國全國“兩會”結束後第二天,國家主席習近平就開啟了外事活動,為到訪的沙特國王薩勒曼舉行歡迎儀式。藉此機會,沙特經濟界人士紛紛表示對沙中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進一步發展、兩國加強合作,特別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沙特“2030願景”的深度對接充滿期待。其中,沙中商務理事會副主席、沙特阿吉蘭集團副董事長穆罕默德•阿吉蘭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了中沙剛剛合拍播出的動畫片《孔小西與哈基姆》。他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和沙特“2030願景”比作片中兩位主人公“孔小西”與“哈基姆”,在兩國領導人的關注下都將成為“好朋友”,互幫互助,攜手前行。
…….
回應
中國應該要加強文化輸出,讓世界感受一下中華濃厚的文化底蘊。
為啥要留辮子,想不通,
為什麼不能留辮子,想開點,大清已經亡了,還在精神上束縛自己
那個小男孩留的小辮兒叫八歲毛。有的小孩小時候身體很弱,家長怕他夭折,就留著他的腦後胎毛,這是地方風俗,跟清朝的半禿頭完全不沾邊好吧。
為了孩子長命,地方風俗。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商代。現在中國一些地方還有美洲一些殷地部落還有此風俗。中國古代有關兒童主題的畫作也經常可見留辮子的兒童。很多地方至今都有男孩後腦留小辮的風俗,比如有些地方風俗是留辮子的小男孩要到12歲那年的“二月二”才能剪掉這條“小尾巴”。男孩從小就留個辮子,以示養得金貴,到男孩12歲那年的“二月二”,在父母的主持下要舉行一個由親朋好友參加的“剃龍頭”儀式,才能鄭重其事地剪掉辮子。儀式十分隆重,通常要經過“取水”、“請親”、“剃辮子”、“系魚”、“放生”、“祈禱”等許多步驟。
這個風俗在地方上已經存在幾千年曆史了。在古代畫家兒童畫作品裡,經常可見留辮子的男童,比如宋代畫家蘇漢臣的《雜技戲孩圖》(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館)。一個雜技藝人正在表演,吸引了兩個孩童觀看,其中一個孩童就留有長辮子。
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7_03_17_399168.shtml
圖博館
本來,色調的流行與否是可以討論的一種趣味性問題。不過,你把這種色調搭配視為醜陋的特徵,並先提升到民族特性領域,然後視之為“瘟疫”。我就真想跟你幾句“三字經”了。
俺就喜歡紅黃配,別扯得這麼遠
外國廚師包“餃子”走紅2017-03-17觀察者網
好吃不過餃子,但看了@微吃貨本週分享的一段外國廚師包“餃子”的視頻,有種一言難盡但又很爽的感覺……
攤開一張大面皮,擠上一坨坨、一排排餡料。
蓋好,壓實。
用“滾刀”一滾,去掉多餘的面皮。
就是這種帶齒輪的東東。
……..
回應
紅酒傳到中國,中國人兌了雪碧,因為中國人愛喝甜酒而不是裝高貴82年的拉菲。日本的抹茶把茶道發揮到了極致,韓國人的碗是鐵的燙手,因為韓國文化里碗不能端起來用。什麼叫多元?什麼叫侮辱?中國菜全世界都得是統一標準?看到世界各國的餃子應該感到欣慰,而不是覺得冒犯。
然而還是不一樣,你可以注意到外國的所謂餃子在製作或者食用過程中很多都會被浪費一部分,這充分說明了外國那些餃子是來自於上層社會的,不然底層人民是不會那樣浪費。可是中國餃子不一樣,所謂天下通食,是真正來自於我們整個文明國度的美食。
不錯不錯,這個要點贊,我們也可以學;不要噴,要尊重欣賞,西方人率先產生科學和技術革命根本就在於他們的思維方式難道沒有人注意到人家的工業化標準化的思維麼?
這明明是跟街邊的大媽學的半成品包混沌吧,什麼餃子。
意大利人的餃子,方形的叫ravioli。還有對折的叫tortellini,這個更像山東的餃子。半月形的,叫agnolotti,中國也叫扁食。大點的太陽狀圓形的叫cappelletti。還有種拌著吃的,德國人叫mezzelune。大家可以百度一下。
http://www.guancha.cn/life/2017_03_17_399212.shtml
圖博館
在西方心理學和消費行為學中,學者和營銷者對於色彩和心理之間的關係有諸多深入的研究。首先從視覺刺激來看,在可見光譜中,紅色光波最長,因此它對人眼睛的刺激效果最顯著,也最容易引人注目;黃色波長居中,但光感卻是所有色彩中最明亮的。這兩種顏色加在一起,的確是最“顯眼醒目”的搭配。
這大概是為什麼世界兩大漢堡品牌麥當勞和漢堡王,招牌LOGO用的都是紅配黃。無論在高樓商店擠滿的市中心,還是高速公路上,都能遠遠地看到它們的招牌。因為紅配黃真的,很顯眼。
除了招眼球,顏色對於人們的心理和情緒、甚至思想和行為,也有潛意識的影響。
日本心理學家木村夫氏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將兩個燒杯分別放入相同溫度的紅色和藍色的水,讓測試者同時把左右手放入其中,結果是測試者感覺到兩者的溫度不同,即紅色的水溫度高,而藍色的水溫度低。
或許是人類在下意識裡會把紅色與火和血聯繫在一起,所以它更容易喚起人們的情緒,比如危險、情慾、能量、胃口。它甚至還會促使人們的血壓上升。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幾乎沒見過紅色的電風扇、醫院牆壁大多是白色或者淺藍色。
而在充滿慾望的商業世界裡,可想而知,紅色成了一種相當主流的顏色。
最熱衷紅色的大概是快餐行業。從西方的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漢堡王,到中式快餐真功夫、加州牛肉麵大王,紅配黃幾乎都是標準配色。除了顯眼的LOGO,它們甚至還會在店內大面積用紅黃色的桌椅、明亮的燈光。這不僅能讓人增進食慾,還會讓人產生時間上的緊迫感,快速吃完不願意久留,從而讓快餐店實現更高的換座率。
促銷場景中,紅色也是標準配色。無論在超市還是網站,“降價”總是用紅色來標註。同樣,它不僅吸眼球,還能刺激你的購買欲。
……..
紅色正在失寵
……..
回應
這是一篇預設立場的酸臭文章。有多少人覺得紅黃醜陋?就他一個就把所有中國人代表了?說他無知是因為紅黃是中國人最喜歡也認為最喜慶吉利的顏色,別說現代,在古代婚慶壽慶中狀元了不也就這兩種顏色?這是兩種能代表中國人的顏色,也是中國人喜歡的顏色(這實際上跟gcd社會主義沒關係,自古就是這樣的),怎麼到他眼裡就醜陋了?😠
圖博館
不是三星、樂天!大陸2017最討厭品牌 竟是這家2017.3.19中時
《環球網》與輿情調查中心,針對網友對外資品牌的好感度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對外資品牌整體印象、未來發展預估等。調查顯示,比起2016年對外資品牌的整體印象,逾4成網友表示印象「變糟了」,逾5成網友稱今年減少了外資品牌的消費。
另外,在大陸網友「外資品牌黑榜」中,麥當勞以14.7%得票率摘下黑榜榜首,肯德基緊隨其後,得票率14.4%,而必勝客與味千拉麵得票率均為9.3%,位列黑榜季軍。第五名至第10名外資品牌,依序為吉野家(7.9%)、三星(7.6%)、星巴克(7.5%)、樂天瑪特(6.9%)、豐田(6.7%)、本田(6.3%),在「薩德」抵制浪潮下的三星、樂天,分別獲選第6、8名。
在大陸網友「外資品牌熱榜」中,第一名由賓士、蘋果同分奪下,BMW位居第三,排名第四至第十名的外資品牌,依序為福斯、奧迪、NIKE、西門子家電、Adidas、飛利浦、西門子數碼電子。整體而言,受訪者最討厭的外資品牌集中在「連鎖速食業」,最喜歡的品牌集中在汽車行業。
為什麼國內的街道招牌,用的都是紅黃配?2017-03-17看你買
中國人絕對是對紅和黃這兩種顏色愛到骨髓的民族。不僅國旗紅底黃星,國民大菜是西紅柿炒雞蛋,就連街道上餐館的招牌也不能例外。如果出門到大街上逛一圈,一定會發現街道上的店鋪絕大多數都是“紅黃配”。這是為什麼呢?下面這篇轉自微信 “看你買”的文章《 番茄炒蛋配色的街頭招牌,在國內為何變成了一場審美瘟疫?》,將告訴你答案。
中國街頭招牌醜,這大概是一個公認的事實。大象公會曾經從歷史文化和字體設計的角度解讀了這其中的原因——1949年後的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中,以個體戶為主的商家們失去了品牌意識,取而代之的,是像宣傳單一般的廉價噴繪。
除了醜,中國的街頭招牌還有另一大特點——喜歡用大紅配大黃的西紅柿雞蛋配色。這種配色像一場審美上的瘟疫,國內大多數地方,無論北上廣還是三四線,都為之侵蝕。
雖然“中國紅”常常被解讀為商家們在意識形態上的追隨,但這背後更合商業邏輯的原因或許是——紅色真的更容易招攬到客人。
圖博館
張仲景發明“餃子”救治百姓
張仲景是南陽人,生活在東漢末年,他的《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句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建安年間,張仲景被朝廷派到長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醫術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於是張仲景想了一個辦法,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端坐於大堂之上為民治病。張仲景此舉在當地引起了轟動,後來人們就把坐在藥舖裡給人看病的醫生稱作“坐堂先生”,用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學家。
張仲景後來不滿官場的黑暗辭官回鄉,返鄉之時正值隆冬季節,他見許多無家可歸的百姓面黃肌瘦衣不遮體,不少人甚至連耳朵都凍爛了,心裡非常難受。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到除夕期間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其撈出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食百姓。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便學著張仲景“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在過年時食用,稱之為“餃子”,至今南陽一帶仍有“過年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餃子的歷史演變
根據文獻記載,春節時候吃餃子這種習俗至遲在明代已經出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清代,這種習俗已經非常廣泛。這種習俗和中國古代的計時法有關係,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來記錄每一天的時間。就把每一天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天開始是子時,子時就相當於今天半夜二十三點到一點這個時間,到了每年的年底,年三十的時候,就不僅是新舊兩天的更替,而是新舊歲的更替,中國人稱它為“交子”伴隨著辭舊迎新的鞭炮,盛上餃子,也盛出了對來年美好的期望。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
圖博館
這時就有網友問:說得太嚴重了吧?饅頭真的有那麼重要嗎?小編回答說:我們試想一下,如果一個被餓得瀕臨死亡狀態的人,得到一個饅頭,他是否就可以恢復一些體力呢?所以看古代片給我們的啟示:人不可小看任何一樣東西,因為它可能隨時救下你的命,人類不要那麼狂妄自大。
名稱由來
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率兵攻打南蠻,七擒六縱蠻將孟獲,使孟獲終於臣服。諸葛亮班師回朝,途中必須經過瀘水。
軍隊車馬準備渡江時,突然狂風大作,浪擊千尺,鬼哭狼嚎,大軍無法渡江。此時諸葛亮召來孟獲問明原因。原來,兩軍交戰,陣亡將士無法返回故里與家人團聚,故在此江上興風作浪,阻撓眾將士回程。大軍若要渡江,必須用49顆蠻軍的人頭祭江,方可風平浪靜。
諸葛亮心想:兩軍交戰死傷難免,豈能再殺49條人命?他想到這兒,遂生一計,即命廚子以米麵為皮,內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顆人頭。然後,陳設香案,灑酒祭江。
從此,在民間既有了「饅頭」一說,諸葛亮也被尊奉為麵塑行的祖師爺。明代郎瑛在其筆記《七修類稿》中記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諸葛亮創始的饅頭,畢竟裡面加上了牛羊肉餡,工序複雜且花費較多。於是,後人便將做餡的工序省去,就成了如今的饅頭。而有餡的,則成為包子。
各地稱呼
中國在江浙滬地區,仍然把帶餡不帶湯的饅頭叫做「饅頭」,而不帶餡的叫做「白面饅頭」。而「包」是指帶湯的。如蘇州湯包。這和北方不一樣。北方話中,帶餡的即為「包子」,不帶餡的叫做「饅頭」,北方沒有帶湯的饅頭。
中國人甚麼時候開始吃餃子?餃子最開始竟是用來治病的良藥? 2017-03-06
餃子在宋代以前叫“角子”或“水角兒”,元代稱“扁食”,明代以後普遍稱餃子。餃子寓新舊交替之意,又因其形狀像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發大財,元寶滾進來”。所以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其實餃子本來是一味治病的良藥,其起源還與“醫聖”張仲景有關呢。
圖博館
不管有餡無餡,饅頭一直擔負祭供之用。《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有這樣多種饅頭,並附用處:「平坐小饅頭(生餡)、捻尖饅頭(生餡)、臥饅頭(生餡,春前供)、捺花饅頭(熟餡)、壽帶龜(熟餡,壽筵供)、龜蓮饅頭(熟餡,壽筵供)、春〔上爾下蟲〕(熟餡,春前供)。荷花饅頭(熟餡,夏供)、葵花饅頭(喜筵、夏供)、毯漏饅頭(臥饅頭口用脫子印)。」明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中記:「祭功臣廟,用饅頭一藏,五千四十八枚也。江寧、上元二縣供面二十擔,祭畢送工部匠人作飯。」
至清代,饅頭的稱謂出現分野:北方謂無餡者為饅頭,有餡者為包子,而南方則稱有餡者為饅頭,無餡者也有稱作「大包子」的。《清稗類鈔》辨饅頭:「饅頭,一曰饅首,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者。無餡,食時必以餚佐之。」「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鶴林玉露》曰:有士人於京師買一妾,自言是蔡大師府包子廚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辭以不能,曰:『妾乃包子廚中縷蔥綠者也。』蓋其中亦有餡,為各種肉,為菜,為果,味亦咸甜各異,惟 饅頭以之為點心,不視為常餐之飯。」但《清稗類鈔》又把有甜餡者稱「饅頭」。「山藥饅頭者,以山藥十兩去皮,粳米粉二合,白糖十兩,同入擂盆研和。以水濕手,捏成饅頭之坯,內包以豆沙或棗泥之餡,乃以水濕清潔之布,平鋪蒸籠,置饅頭於上而蒸之。至饅頭無粘氣時,則已熟透,即可食。」
清代饅頭有名者,揚州的小饅頭。《調鼎集》:「作饅頭如胡桃大,籠蒸熟用之,每箸可夾一雙,亦揚州物也。揚州發酵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鬆乃高如杯碗。」《隨園食單》論「千層饅頭」:「楊參戎家制饅頭,其白如雪,揭之如有千層,金陵人不能也。其法揚州得半,常州、無錫亦得其半。
奧秘世界獨家觀點:宋朝詩人范成大的詩中是這樣描寫饅頭的:「油壁車,夕相待。冷翠燭,勞光彩。 西陵下,風吹雨。 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可想而知,饅頭的重要性也是任何東西不可替代的。
我想大多數人都和我一樣,看過許多古代片,在以前的時候,富人就是地主,專門欺壓百姓,搜刮民脂民膏,使得百姓過不上安樂的日子,當然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不能解決了。而此時此刻,也就會有大戶人家的夫人和小姐出來做善事,給窮苦百姓和乞丐發放饅頭和粥;所以在古代,一個就是一條人命。
圖博館
唐以後,饅頭的形態變小,有稱作「玉柱」、「灌漿」的。《匯苑詳註》:「玉柱、灌漿,皆饅頭之別稱也。」南唐時,又有「字母饅頭」。唐人徐堅《初學記》把饅頭寫作「曼頭」,《夢粱錄》中,又作「饅」。《集韻》:「〔設換成飠〕音豆,與餖同,飣也」。」「飣」又作「〔月丁〕」,《玉篇》:貯食之義。《玉海》:「唐,少府監御饌,用九盤裝壘,名『九飣食』。今俗燕會,粘果列席前,曰『看席飣坐』。古稱『飣坐』,謂飣而不食者。按《唐書•李遠傳》云:『人目為釘會梨。』今以文詞因襲,累積為餖飣。」這就是說,「飣」其實從「釘」來,「餖飣」是指供觀覺的看席。韓愈有詩;「或如臨食案,餚核紛飣餖。」可見當時饅頭是作為供觀賞的看席。但「餖飣」指的是點心之類,也就是把饅頭列為了點心。
宋時饅頭成為大學生的經常食用的點心,所以《武林舊事》中稱:「羊肉饅頭」、「大學饅頭」。岳珂有《饅頭》詩:「幾年大學飽諸儒,薄枝猶傳筍蕨廚。公子彭生紅縷肉,將軍鐵枚白蓮膚。芳馨正可資椒實,粗澤何妨比瓠壺。老去牙齒辜大嚼,流涎才合慰饞奴。」
饅頭成為食用點心後,就不再是人頭形態。因為其中有餡,於是就又稱作「包子」。宋人王〔木永〕《燕翼詒謀錄》;「仁宗誕日,賜群臣包子。」包子後注曰:「即饅頭別名。」豬羊牛肉、雞鴨魚鵝、各種蔬菜都可作包子餡。同時仍然叫「饅頭」。如《飲膳正要》中介紹的饅頭,又都可叫包子:「倉饅頭(其形如倉囤):羊肉、羊脂、蔥、生薑、陳皮各切細,右件,人料物、鹽、醬拌和為餡。」「茄子饅頭:羊肉、羊脂、羊尾子、蔥、陳皮各切細,嫩茄子去穰。右件,同肉作餡,卻入茄子內蒸,下蒜酪、香菜末食之。」(此以茄子作皮,上屜蒸熟。)「剪花饅頭:羊肉、羊脂、羊尾子、蔥、陳皮各切細。右件,依法入料物,鹽、醬拌餡,包饅頭。用剪子剪諸般花樣,蒸,用胭脂染花。」
唐宋後,饅頭也有無餡者。《燕翼詒謀靈》:「今俗屑面發酵,或有餡,或無餡,蒸食之者,都謂之饅頭。」元無名氏《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有當時饅頭的發酵方法:「每十分,用白面二斤半。先以酵一盞許,於面內跑(疑是「刨」之誤)一小窠,傾入酵汁,就和一塊軟面,乾麵覆之,放溫暖處。伺泛起,將四邊乾麵加溫湯和就,再覆之。又伺泛起,再添乾麵溫水和。冬用熱湯和就,不須多揉。再放片時,揉成劑則已。若揉搓,則不肥泛。其劑放軟,擀作皮,包餡子。排在無風處,以袱蓋。伺面性來,然後入籠床上,蒸熟為度。」
圖博館
春秋時期的中國,石磨還沒有被發明出來。人們食用 炸饅頭麥子的主要方式是煮粥,蒸麥飯,和炒成乾糧吃。戰國時期,也還沒有磨,僅以杵臼等工具生產不出太多的面來,因此吃麵食的人不會太多。根據現存的實物資料,中國人在西漢初期發明了磨,也只有石磨被發明以後,在中國的小麥的主產區(大概在以黃河流域為主的中國北方)人們才開始大規模地吃麵食--餅。但是漢魏時期的麵食「餅」並不是我們今天意義上的「餅」。而是所有的麵食都稱之為「餅」:爐餅(燒餅)、胡餅(芝麻燒餅)、湯餅(麵條)、籠餅(無酵蒸餅)、環餅(油炸面圈)等,但都不是發麵的。
《三國演義》第91回:諸葛亮平蠻回至瀘水,風浪橫起兵不能渡,回報亮。亮問,孟獲曰:「瀘水源猖神為禍,國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靜境內豐熟。」亮曰,「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自有見。」遂命行廚宰牛馬和面為劑,塑成假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罷,雲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
這段故事不見正史,只在一些筆記中講到。如宋朝的《事物紀原》、清朝的《談徵》中就說:「蓋蠻地人頭祭神,武侯以面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明人郎瑛《七修類稿》也記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 夾心饅頭頭也。」
自諸葛亮以饅頭代替人頭祭瀘水之後,饅頭剛開始就成為宴會祭享的陳設之用。晉束晰《餅賦》:「三春之初,陰陽交至,於時宴享,則饅頭宜設。」三春之初,冬去春來,萬象更新。俗稱冬屬陰,夏屬陽,春初是陰陽交泰之際,祭以饅頭,為禱祝一年之風調雨順。當初饅頭都是帶肉餡的,而且個兒很大。
那麼,饅頭的又有怎樣的發展史呢?在每個朝代所使用的稱呼也不一樣,然而饅頭在古代的作用和現代的作用並不一樣,看看饅頭的恆久發展,與人類的進化也是息息相關的。
晉以後,有一段時間,古人把饅頭也稱作「餅」。凡以面揉水作劑子,中間有餡的,都叫「餅」。《名義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餅』,又曰『籠餅』,即今饅頭。」《集韻》:「饅頭,餅也。」《正字通》:「〔焙換成飠〕〔愉換成飠〕,起面也,發酵使面輕高浮起,炊之為餅。賈公彥以酏食(酏:酒;以酒發酵)為起膠餅,膠即酵也。涪翁說,起膠餅即今之炊餅也。」「韋巨源《食單》有婆羅門輕高面,今俗籠蒸饅頭髮酵浮起者是也。」
圖博館
饅頭是誰發明的,饅頭的來歷 2015-08-08
在中國,分南方和北方,家喻戶曉的事就是每個人都知道南方人吃飯,北方人吃麵;而南方人的主食是米飯,北方人卻是饅頭。為何南北方的主食有著這麼大的區別呢?今天我們主要介紹的就是北方人吃的饅頭,那麼關於饅頭名稱的由來是什麼,饅頭是誰發明的,這些謎團就將得到解釋,想了解詳情,就來奧秘世界,帶你解開的世界的奧秘。
在我印象中,饅頭是麵粉做成的,沒有餡,軟軟的,很有韌性,因此也很有嚼勁,而且還有淡淡的甜味。可是南方人卻不能天天吃饅頭當主食,只能拿來做早餐,不過饅頭的營養價值還挺好的;當然這也是因人而異,個人口味不一樣嘛。
饅頭是誰發明的
饅頭,又稱之為饃、饃饃(在山西方言、陝西西府方言、閩方言,安徽北部有此稱乎,饃字是後造字,有人認為饃字來源於饅字在早先晉語的讀音。關中、中原等地稱之為饃),中國漢族傳統麵食之一,一種用麵粉發酵蒸成的食品,形圓而隆起。本有餡,後稱無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通常人們選擇饅頭來作為主食。
據傳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三國演義》中講述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蠻之後,過江受戰死冤魂之阻。諸葛亮面對此景心急如焚,想來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懲魔,保佑生靈,諸葛亮不忍用人頭祭祀,而發明饅頭為替代品。於是命殺牛宰豬,包成麵糰,投於水中以示供奉。後來民間習此風俗。這大概是「饅頭」的起源。「饅」通「蠻」,「饅頭」即意為「蠻頭」。饅頭把麵粉加水、糖等調勻,發酵後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為半球形或長條。在江南地區,在製作時加入肉、菜、豆蓉等餡料的此類麵食都通通叫做饅頭,而無餡的饅頭叫白饅頭。味道可口鬆軟,營養豐富,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口味不同,作法各異,由此發展出了各式各樣的饅頭,如白面饅頭,玉米面饅頭、菜饅頭、肉饅頭、生煎饅頭、油炸饅頭,叫法也不盡相同,饅頭是中國北方的主食。
饅頭的來歷
中國人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事物紺珠》記載「秦昭王作蒸餅」,蕭子顯在《齊書》中亦有言,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餅」可視為中國最早的饅頭。
圖博館
盤點外賣訂單奇葩備註:來的時候要鬼鬼祟祟2017-03-16觀察者網
外賣訂單多了,什麼奇葩要求都有。
雖然說偶爾也有這種備註屆的暖心清流
但大部分時候,吃貨們畫風清奇的備註要求,真心要把外賣小哥折磨得昏古氣。
比如說,爸爸不讓吃宵夜,來的時候要鬼鬼祟祟……
這哪是送餐啊,這是地下黨接頭吧,麻煩接頭暗號說一下。
要求帥哥送餐,身高1米9,皮膚白暫有光澤
……..
回應
就“外賣”這個題材,出部電影,應該不錯。如果我是編劇,一定會考慮這個題材。既可以反應時代特點,也展現平凡勞動者的酸甜苦辣,又可以勵志,還可以來些意外的偶遇。最主要的是還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話題比較吸引眼球。
不好編啊,送個餐時間太短了,很難展開故事情節
可以多主角多主線
咋不好編?外賣小哥的愛情這名字能編個300集的電視劇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3_16_399102.shtml
圖博館
《康熙》工作人員隨行內地撈金吐槽伙食差
新浪娛樂訊2017.3.9,有網友通過微博爆料,《康熙來了》工作人員隨蔡康永來內地做節目,在社交網站上吐槽內地飯難吃、人很膩,引起網友一片嘩然。
一位叫潘劭中的《康熙》工作人員在臉書上吐槽來內地工作飯難吃、車難打、人很膩,他寫道:“明明才來北京兩個禮拜,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快就開始思念台灣的食物,還有台灣的朋友們。”並抱怨內地的人很膩:“現在我真的看到每個人都好膩,還有難吃的外賣,惱人的打車司機,我都好膩好膩好膩,上臉書要翻牆真的好膩”。此外這位工作人員還質疑大陸的食品安全:“順便一提這邊的肉鬆麵包的肉鬆是淡褐色的,我沒吃因為不太確定那是什麼肉做的”。
此人的言論引起網友一片嘩然,質疑他地域歧視,並稱“既然嫌內地膩為什麼要來撈金?”
回應
關鍵是你回去有工作嗎?工資要是比這邊給的高我就服氣
那就滾回去 大陸的錢賺來看著不膩?
請你滾回台灣,不要來大陸圈錢
真噁心,拿槍逼著你來了
受不了那些想到內地來賺錢來撈金,卻總是說我們壞話的人,有本事別來哼哼
台灣男的怎麼全是娘炮?
台灣人都有公主病 可憐他
http://ent.sina.com.cn/tv/zy/2017-03-09/doc-ifychhus0308821.shtml
2017兩會張國立:旗幟鮮明地反對港台分裂者到大陸掙錢
2017-03-05下午,全國政協委員、影視明星張國立小組討論時發言稱,旗幟鮮明地反對那些分裂祖國的思想和搞台獨的人到我們這兒來掙錢。
回應
對於那些邀請各種獨以及敵對國家藝人的電視台、演出單位,也得重罰,相關責任人也得嚴辦。
這點要贊。文藝界自身也要提高反分裂的認識,讓那些一邊在大陸掙錢一邊搞台獨港獨的人無路可走。
公眾人物就應該有原則有立場旗幟鮮明!朝野釀成浩然正氣,國家自然不怒自威!
圖博館
至於稱之為豆類總稱的“菽”,味道雖然並不鮮美,但是營養豐富,產量大,易成長,一直為古代貧苦人家的主食,尤其是到了災年更是救命口糧。豆子不僅在中國,其實在美國也是一道家常主食。只是他們的豆子是白豆,而中國的豆子大部分為大豆。
秦漢時,除了“五穀”外,還有很多雜糧充代主食。麻、苽米、芋艿等。麻曾經長期是古代人們主糧,後來成為祭祀中的主要祭品。苽米其實就是茭白的果實,李白杜甫都曾經讚美過它,唐以後,不再成為主食。而芋艿其實就是“芋頭”,當時盛產於兩湖四川一帶,甚至成為川西的主食。
此處不得不提馬鈴薯,也就是土豆,它成為中國人的主要食物,其實很晚,明朝萬曆年才傳入中國,四川人到現在稱呼馬鈴薯為“洋芋”!馬鈴薯耐寒耐旱,產量大,當歐洲人口膨脹時,它作為主食的作用凸顯。不過,也因為它的一場絕收,愛爾蘭十九世紀中期遭受過一次嚴重的大饑荒,死亡人口超過一百萬。還有一種現在人們熟悉的糧食:玉米,原產於南美。
中國古代的飲食結構,雖然以穀物為主,但是肉類也是重要的補充。所謂“菜餚”的餚便指魚肉之類的葷菜。古代的肉類主要來自畜牧業、狩獵和漁獵。畜牧業從商周開始具有一定規模,當時有“六牲”之說。六牲指牛、羊、豕、馬、犬、雞,在加上魚就成了古代肉食的主要部分。
雖然看起來種類豐富,羊、馬囿於中原為農業區,地理環境使得無法大規模發展,只有豬、雞倒很普遍,可是一般平民百姓還是很難享用,除非在過年慶典之時,才能吃上,平時較少能夠在飲食中見到。牛因為主要農業生產工具,一般極少殺牛。《左傳》記載,秦國軍隊偷襲鄭國,鄭國商人弦高路遇秦軍,送了秦國軍隊十二條牛,便稱之為“犒師”,可見當時的牛的珍貴。
桂林狗肉節,網上罵聲一片,其實在中國古代,狗肉是人們主要肉食來源之一。
有一句著名的對聯,“仗義多為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裡的屠狗在古代是一種專門的職業,劉邦大將樊噲,鴻門宴上吃了整條豬腿的人,曾經就是以屠狗為生。而赫赫有名的梁山好漢,幾乎個個都是吃狗肉的。
現代社會進步,食物豐富,狗肉不在成為食物,人們對待狗不僅僅當成寵物,只是有些保留傳統的地方,例如像因紐特人每年還有定量的捕鯨權。少數民族地區,狗肉依舊是他們傳統習俗的一部分,吃不吃,還真不是道德說了算!
圖博館
煮酒君:古人“主食”的演變 2016-11-21 1
孟子說:食、色,性也!吃,是所有生物物質性存在的前提,沒有食物的供應,生物自然就會死亡。
中國自古以來雖然是農業國家,可是食物卻並不易得。一是平原較少,多為山地,糧食產出並不高。二則人口龐大加上自然災害頻發,食物供給分配必定偏少。最重要,內亂不斷,戰爭頻仍,剛剛休養生息,兵戈又起,所以,歷史上的中國一直是飢荒伴隨,求生艱難。但是即便如此,中國還是靠著綿長的歷史文化,龐大的疆域,在興衰交替中創造出了多彩的飲食文化,現在有名的八大菜系,即為中國幾千年飲食文化的精華體現。
據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主食叫“黍”。這是一種產自中國西北地區的農作物,外形與小米相差不大,顏色呈黃色,當地人稱之為“黃米”。黍極耐乾旱,這也是它為什麼會在西北地區廣泛種植的原因。《詩經》中有很多關於黍的描寫,例如《詩經•小雅》“黍稷方華”說的就是黍!而稷則是黍的變種,就是小米。後來“社稷”一詞作為國家的含義,“社”象徵土地神,而“稷”則代表著穀神的含義。
麥子的出現也具有很長的歷史,在安徽亳縣考古發現了小麥粒,科研工作者用碳十四鑑定,發現距今有三千年曆史。麥子種類很多,有小麥、大麥、燕麥之分。小麥和大麥在古代稱之為:“來牟”,《廣雅》有載:“來,小麥;牟,大麥”。它的真正推廣種植雖始於漢代,最後逐漸取代小米成為北方的主要糧食卻延續了很長時間,甚至改革開放前,陝西山西北部主要糧食還是以小米和燕麥為主。大麥和燕麥屬於粗糧的一種,味道相較於小麥口感差,但是因為早熟的特點,又耐高寒,對土質的適應性極強,一直為農民所喜歡。在歷史上一直作為主要糧食出現,到了現代,雖然也有廣泛種植,大部分都用來作為啤酒的原料,一部分流入市場,成為調劑人們口味的副食。
至於中國南方地區,一直以稻米為主要糧食。可是北方在歷史上作為傳統的政治中心,卻因為氣候、土質、水資源問題始終無法種植,使得古代稻米的價格一直高昂,它的味道在當時雖然被認為比黍、麥更好,但只是貴族階層的珍饈,普通平民難以接觸。《論語》中,宰我曾經對孔子說,守孝三年太久了,三年下來不學習禮樂,一定禮崩樂壞,一年就夠了。孔子反問他:“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吃著白米飯,穿著錦衣服,你能心安?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來孔子當時的所謂錦衣玉食,其玉食也不過是一碗白米飯。
圖博館
外媒:中餐在英成“外賣王”英傳統快餐不敵中國菜2017-03-03
據歐洲《星島日報》報導,英國最受歡迎外賣榜單出爐,中餐榮獲頭籌。傳統快餐炸魚薯條不敵中國菜。
由Paymentsense主理的民調,抽樣採訪了2000名英國人,希望知道他們最喜歡什麼菜,最經常叫的外賣又是什麼菜。結果顯示,中餐成幾乎人人青睞的“英國外賣王”。
中餐贏得支持度35%。中餐不是打敗炸魚薯條唯一外賣品類。排第二的是印度菜,得到24%人支持;pizza排第三,支持度13%。
民調還發現,絕大部分採訪者,喜歡直接打電話給餐館,而非上網或通過手機軟件來訂餐。另外,57%受訪者表示,會安坐家中等外賣送到,25%表示自己下樓取餐。上網叫外賣或通過手機軟件訂餐的人士有18%。
民調顯示,平均每個英國人一周吃一次外賣。男性點餐平均份量比女性多,但女性消費較高。平均每人每年約花500鎊在叫外賣上。(來源:星島日報歐洲版微信公眾號)
回應
人類基因中的好奇嚐鮮的成分作用而已,但中式菜餚的複雜精細製作方法確實是眾多美食中的一絕,不管是其色、其香、其味~
說句客氣的話,一直到麥哲倫環球航行以前,歐洲人就不知道怎麼做菜!而俺們全面使用調味品是從神農嘗百草就有了,看看西餐和中餐的差距有多大?
這是件值得驕傲的事!希望國內的外賣行業,盡快發展起來,好好規範自己,做大,做強,更要做好。我已經又看到了一個物流行業發展模式的新興產業。英國,全世界人都知道,英國食物的口感,僅適合減肥人群。
圖博館
Arthur:米其林星級未必全世界適用
自由撰稿人,美食觀察者 2016-10-30
【2016年9月,隨著《2017上海米其林指南》的出版,上海終於迎來第一批真正的米其林餐廳,這也是內地首次推出與自己相關的米其林指南。米其林源於法國,星級評定有其自定的體系。眾口難調,所以《指南》更多是供吃貨作參考之用。】
本人小時候就看《美味》(Saveur)、《美食家》(Gourmet)、Bon Appétit 等雜誌,還有《查氏餐廳指南》(Zagat Survey)和《米其林指南》。雖然吃過的星級餐廳不多,但多多少少有點了解。之前也曾就一些跟高品質餐廳及與米其林相關的概念做過調查、研究,現在來分享一二。
怎麼算是“星級水準”
國內外都有一個常見的誤解,即星星是綜合評價,包括餐廳的環境。但其實星星只評價食物,環境是單獨由那副“叉叉勺子”(couvert)標誌來評價的。........但要知道,《米其林指南》的評價機制是帶有傳統“法國特色”或者“傳統歐陸菜色彩”的。在法國人的眼裡什麼叫做“材料相容性”很好,跟中國人的看法是不一樣的。比如廣東人熬湯使用的食材除了需要達到味道好以外還可能講究滋潤,“滋潤”在法國乃至歐洲文化里根本沒有或者理解是天壤之別,好比眾多傳統中醫概念對於歐美醫生來說是模糊的。
.............
回應
中國可能不足的地方還很多,但就中國的審美標準、吃飯標準等等還不需要外國人來指點!
話語權問題,不過洋人對於吃上屬於懂個屁的狀態
受西餐影響,現在很多中餐廚師過於追求擺型、造型,卻忽略了烹飪技術水平的提高,有些菜式的味道真不敢恭維,價格卻高得嚇人。中餐的本質是講究色香味,在這方面,西餐根本無法與中餐較量,只好在造型上下功夫。我們大可不必捨本求末拾人牙慧。
不要跟他們廢話了,趕快建立中國的星級品評組織吧。就宣稱是中國人口味、中國人標準,這個領域中國人就是王者,誰還會理米其林,你們愛咋咋地。到時候看是西就中,還是中就西---中國人口擺在這裡,吃貨傳統與精神擺在這裡,名門正宗是剛好而已,天下無敵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有句成語叫眾口難調,有句俗話叫蘿蔔白菜各有所愛。評價口味本身就是一種荒謬的事情。
沒錯,中國菜就在這裡,愛吃不吃!不吃也不能瞎評論!奶奶的,企圖像控制諾貝爾獎評獎標準一樣,專門坑害中國人!不僅僅坑害,還猛賺相關行業錢財!
http://www.guancha.cn/ArthurC/2016_10_30_378813.shtml
圖博館
外媒:中國人吃龍蝦越來越上癮美國龍蝦大漲價2017-01-09
去年5月,《華盛頓郵報》發文說中國吃貨解救了美國緬因州龍蝦小鎮的經濟困境。但今年1月,外媒又開始抱怨中國人吃龍蝦太多了……
據參考消息網1月8日報導,外媒稱,中國人吃龍蝦越來越上癮,推高了國際市場價格,令美國的饕客遭受池魚之殃。
據BBC中文網1月8日報導,美聯社引述業內人士的話說,由於近來天氣不好,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和加拿大的龍蝦產量偏低。再加上大量龍蝦出口中國,致使美國市場的龍蝦價格猛漲。
去年9月間,一隻鮮活龍蝦在美國市場的價格大約是每磅(1磅相當於0.45公斤)9至11美元,這個價格已經比往年要高了。而現在,有些地方的價格已經飛漲到13美元以上。
近年來,中國人吃龍蝦的胃口越來越大。尤其是中國新年期間,吃美國龍蝦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的慶祝方式。
緬因州的一個捕蝦公司經理比爾•布倫斯說,中國的龍蝦需求可能只會上升不會下降,因為中國的中產階級“從未停止增長,而且一直在吃”。
2010年,美國向中國出口的龍蝦還不到1百萬磅。但在過去三年中,美國每年都向中國出口1200萬磅以上的龍蝦,每年的交易額都超過8500萬美元。可見市場增長速度之快。
由於今年產量減少,同時海外需求增加,目前美國市場上龍蝦供應有些不足。
市場分析師約翰•薩克頓說:"現在已經很難進到貨,可還是有人為了趕上中國新年,正在爭先恐後地往中國運龍蝦。"
回應
吃得少嫌價格低賺的少,吃得多嫌推高市價……美帝你說我吃多少合適呢?
自己通脹的鍋不要甩到中國身上。
中國人不僅搶了美國人的工作,還搶了美國人的大龍蝦,哎呀,真是玻璃心啊。
圖博館
湖北高校首開“小龍蝦”專業計劃招生150人2017.02.24長江網-
(記者譙玲玲 通訊員鞏平)“小龍蝦”今年起將走進湖北高校成為正式專業。湖北省招辦昨發布消息,經省教育廳同意,江漢藝術職業學院自2017年起,面向“潛江龍蝦萬師千店工程”,開展校企合作辦學,通過單獨招生考試錄取,培養普通專科層次的小龍蝦產業技能型人才。
位於湖北省潛江市的江漢藝術職業學院,是2004年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備案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該校的“小龍蝦”專業2017年計劃招生150人,專業為烹調工藝與營養(2年制)、餐飲管理(2年制)、市場營銷(3年制)。招生對象為具有湖北省戶籍且年齡在40周歲以內的應往屆中職畢業生和往屆高中畢業生。
錄取至“小龍蝦”專業的學生修完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經考核成績合格者,可以頒發普通專科畢業證書。有意向的考生於2017年3月8日前,登錄江漢藝術職業學院招生信息網,點擊“單獨招生網上報名系統”,根據系統提示填寫相關信息,完成報名流程。
省招辦提醒,一旦被江漢藝術職業學院“小龍蝦”專業招生錄取後,不得調整或轉入其他專業。
學生完成全部課程,考試合格後,由江漢藝術職業學院頒發普通專科畢業證書。學生參加職業資格和技能認定考試,合格者頒發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和技能等級證書。學生入學簽訂“就業三方協議”(用人單位、學生、學校),畢業時由潛江市龍蝦產業發展局、潛江市蝦府餐飲管理公司、潛江市楠鼎眾創空間服務公司按“潛江龍蝦萬師千店工程”工作要求及協議妥善安置工作。
回應
四本的吧,中专戴帽子的,不值一提
原来是野鸡大学!
这专业!
臭豆腐和麻辣燙表示鴨梨很大,要迎頭趕上!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7-02-24/doc-ifyavvsh6181285.shtml
圖博館
哥們心態不錯,性格我喜歡,但回到小吃,金華有火腿和酥餅,哈爾濱有紅腸和醬骨,上海有生煎……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傳統北京小吃在外地火爆的,就不用說和什麼鴨脖子之類的比了。烤鴨好,不是小吃,果脯好,是零食。炸醬麵全國都有,出了北京就都不是北京的做法和味道了。
吃小籠包蘸醋還是蘸醬油?全國網友又開始了一波爭論2017-02-21
一說到吃,總會引發各種爭論。畢竟中華大地地廣物博,東西南北,酸甜苦辣,各種風味。
不過,我們今天來說說小籠包。
微博網友@莫忤Akise 就發起了這麼一個話題,吃小籠包,到底是蘸醋還是蘸醬油?
一時間,來自全國各地的網友又炸了,紛紛分享自己的小籠體驗,大戰了一場。
醬油黨表示,當然是蘸醬油啊,醬油最百搭,一切蘸醬油。
蘸醋黨則紛紛不服,醬油吃起來多膩啊,簡直是異端。
堅決擁護醋大人,醬油黨請停止對小籠包的玷污。
就在兩方酣戰之際,一撥人一臉懵X,就沒有不蘸東西的嗎?
同為不蘸黨的小伙伴終於找到了組織。
………..
回應
其實全國的早點各種小吃五花八門不盡相同,但是卻有一種行銷全國!那就是—— 油條,這個不用蘸吧
我們那的吃法是蘸醬油
我吃到過蘸海鮮醬的。哦肯德基的油條是甜的
作為北方人 最震驚的是看見廣東家長給小孩往米飯到醬油不就菜乾吃 ,其次是河南人生吃茄子,再次是甘肅人自己做的干辣椒面,感覺喉嚨裡的水都被吸乾了
溫州人喜歡吃醬油醋,我還要放點辣醬
我是能蘸的都蘸,什麼醬油、醋、芝麻醬、黃豆醬、還有花生醬、還有最愛的牛肉醬。你們隨意
圖博館
因此,即使是北京最高檔的宮廷小吃,也不免被別處的近代城市小吃迅速超越。如宮廷菜的代表仿膳飯莊,其點心在周作人看來就很一般。1975年,周恩來品嚐了其名點“肉末燒餅”,因過於油膩,忍不住建議加入南芥和筍丁。
更要命的是,北京近代人口結構與其他城市市民階層壯大的趨勢恰好相反:消費階層不斷收縮瓦解,底層貧困人口卻極速擴張。這使北京飲食水準不僅很難進步,反而在大步後退。
這背後,是帝國首都的詛咒與近代的噩運。
…….
回應
北京從來都不是美食之都,有人說北京人憶苦思甜,連豆汁都喝下去了還有什麼苦不能吃?
豆汁不是苦味啊問題是,豆汁是一股餿臭味(北京的不要打我),廣東涼茶才是苦味。
山西有頭腦,安徽有臭鱖魚,廣東福建有魚露,雲南有牛撒撇,對這種腥臭味道的我一律免疫,雖然魚露和臭鱖魚相對來說要好很多。
有些則僅僅是不習慣而已,比如內蒙的奶茶,沒糖,鹹的,我不喝,但也不會說它不好喝
還有柳州螺螄粉,粉店附近就滿滿臭臭味道,但吃著巨好吃。
簡直是胡說,北京的早點是我感覺最豐富最可口的了
北京小吃,只服北京各大院校的食堂
北京小吃以前很多都是滿族或者回民製作的,用料考究,加工細緻,放糖少,甚至有的點心還是鹹的,不對南方人的口味,讓周作人評論當然沒好評。很多現在都被外地人粗製濫造給毀掉了——驢打滾中要用過籮的紅豆沙,其中要加果料、炒過的核桃仁、瓜子仁,這樣才正宗;可現在街上賣的只有普通豆餡,自然味道就差得遠。還有就是不少國營老字號的倒閉,比如正明齋的自來紅、自來白、蜜什錦蛋糕就這樣永遠消失了,只留下傳說和遺憾。再有就是城市改造的影響,我以前住的那片兒,東起西花市,西到大柵欄,北起前三門兒,南到水稻子,這麼一大片胡同都拆平了,讓胡同里的很多小吃店連根兒都沒了,什麼炒肝、熏雞、爆肚、豆汁儿,想吃口正宗順嘴兒的難啊。如果大家來北京的話,建議去瓷器口西南角兒的錦芳小吃店,那裡有正宗的北京小吃。他家的元宵最為著名,連續N年的北京冠軍。
圖博館
中國以小吃聞名的城市,全都是率先近代化的區域工商業中心。如最先對外開放、近代工商業最發達的廣州和上海,其小吃之都的地位也最無爭議。
廣州茶樓源於供普通勞動者飲食的“二厘館”,意為花二厘錢就能吃飽。隨著工商業繁榮早已今非昔比。
隨著晚清長江流域的各大水陸碼頭開埠通商,內陸地區也出現了漢口、長沙、重慶等區域工商業中心,其小吃水準也都不差。
1891年開埠的重慶,是中國第一個內陸通商口岸,由於地處長江航線末端,各地的商販和飲食都在此匯集。本地小吃得以加速發展:重慶火鍋最初只是船工用來吃動物內臟的辦法,1930年代則被改良成飯館常見的市民食品,食材也不再限於下水。
以小吃聞名的長沙更是如此。晚清之前,湖南飲食並不出名。但長沙開埠後,餐飲業隨著新興工商業迅速繁榮。據清末官方編印的《湖南商事習慣報告書》,當時長沙小吃就已有了米食、麵食、肉食、湯飲等數十個品種,小吃商人“夜行搖銅佩、敲小梆為號,至四五鼓不已”。
除卻自然而然的經濟發展,1930年代的對日戰備也改寫了中國美食版圖。
1932年,國民政府開始籌建戰時後方,全力經營四川和陝西。大批工廠、機關、學校隨著大量人口遷入四川,進而帶來了工商業和飲食業的黃金時期。
西安則一度是1932至1937年間的法定陪都。抗戰爆發後,大量工廠、機構、學校也遷來陝西,全省過半廠家集中於西安一地。西安人口在十年間翻了三倍。
結果,西安餐館的增速在抗戰期間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且絕大多數都是面向大眾、擅長製作小吃的中低檔餐廳。水盆肉、羊肉泡饃、油潑面等經典小吃都在此時揚名。
然而,近代北京卻沒有這樣的好運氣。
儘管始終是中國數一數二的大城市,但北京敏感的政治屬性使之無法借助近代化的便利。晚清以來,海運便利的天津逐漸成為華北地區的工商業中心,北京的工業連青島、漢口都不及。
1933 年全國12個城市工業化比較表
圖博館
除了自幼吃慣本地食物的北京原住民,大部分人對北京小吃的體驗都算不上美好,時常反映為社交媒體上本地人與外地人的劇烈爭論。
在不少北京土著看來,外地人之所以對滷煮、豆汁印象惡劣,主要是因為他們對首都缺乏敬畏,明明沒有吃到正宗的北京小吃,甚至只品嚐過外地人仿冒的食物,便妄下論斷。梁實秋唐魯孫們回憶故都的美文,足以為老北京美食正名。
北京小吃為什麼不受外地食客歡迎?真的是因為仿冒者眾,且外地人均有眼無珠嗎?
事實上,北京小吃並非今天才飽受非議,早在民國時期,便已作為黑暗料理出現在作家筆下。
在北京還“老”的時候,外地進京作家周作人就曾多次表示:北京“枉做了五百年首都,連一些細點心都做不出,未免丟人”,甚至“不曾知道什麼特殊的有滋味的東西”。
如果說北京水太深,周作人居京生活近五十年還是沒能見識到正宗的北京小吃,那麼40年代末進京的中共領導多年定居北京,且位居權力中心,實在不太可能還會被外地廚子蒙蔽。但據其身邊人回憶,首長們一般只對涮羊肉、烤鴨等“大吃”感興趣。
首長們對北京的餐飲水平有著清醒的認識:一五計劃期間,考慮到北京的服務業水平與首都地位不相稱,周恩來親自安排上海的老正興菜館、美味齋飯莊、義利食品公司、浦五房南味肉食品店遷來北京。
不過,周作人對北京“枉做五百年首都”的非議,確實沒什麼道理。因為一座城市是否有豐富可口的小吃,與它有多長的歷史並沒有直接聯繫。
今天我們所熟悉的西安、長沙、成都、廣州、上海等小吃之都及其名小吃,全都是近代的產物。1991年,工商部首次全國評議“中華老字號”,最初將條件設為有一百年以上歷史,但符合者實在太少,最後只得放寬到五十年。
當然按商戶自己的說法,小吃歷史可逾千年,且都由乾隆或慈禧太后賜名
小吃之都只能誕生於近代,是小吃的市場角色決定的。小吃不同於正餐,主要面向大眾,也就是那些不想花太多錢的社會中下層人群。要發展得好,就必須存在一個有相當規模、具有一定消費力、對口味有所追求,但又講求實惠的消費群體。
這個群體只有在近代工商業城市中才可能存在,城市工人、公務員、教師、職員、小商人們天生是完美的小吃消費者。這種城市往往還能集中周邊乃至跨區域的烹飪技法,使餐飲水平加速升級。
圖博館
我湖北宜昌的,折耳根(魚腥草)醃一醃好吃啊!爽口脆甜,清熱解毒,哪有那麼難吃?難道你們吃的是假的?吃魚腥草有兩個要點,一是要新鮮,二是要嫩。吃不新鮮或老點的就和嚼樹根一樣要是蔫了,乾脆曬乾了給廣東人煲老火湯好了。上學的時候,街頭有賣鹵豆干的,最喜歡拿一塊鹵豆干,上面鋪滿醃折耳根和酸蘿蔔…….
誰把沒洗過的襪子給我放到涼拌菜裡了?(魚腥草就那味)
我是湖南人,現在在四川生活,真的不辣,就是麻接受不了。連炒青菜都放!我讀書的時候得一個一個從菜裡面找出花椒來。敬告其它省的同學們,四川有很多像折耳根這種“勁菜”,只有吃久了才習慣,第一次吃的時候悠著點,要不然會留下永久的心理創傷。
我以前在重慶待了小半年,聊聊自己的經歷。剛去重慶,進一街邊的小飯店問路,還沒開口就被麻辣嗆到跑出來;去吃燒烤,老闆問我辣一點還是少一點,我自認為比較會吃辣,結果烤串上裹滿了辣椒粉,根本看不到肉,敢情在重慶辣椒不要錢啊;在重慶唯一能吃到不辣的東西就是肯德基麥當勞,當然,我也第一次知道肯德基麥當勞竟然還有麻辣、香辣包;超市裡沒有不辣的方便麵。
不辣賣不出去
川渝的吃辣一般,主要是吃麻辣。
但是比起麻辣,川渝還是不如我老家,我老家的菜包子都是麻的。炒菜的話花椒粉使勁加。我老公吃過一回我家的麻辣米線,比起他們那邊的菜絕對是又麻又辣。只是我們那裡吃麻辣不出名而已。
你們都漏了雲南了。雲南有些地方可是會衝辣椒水喝的。
是的,我們宿舍雲南那女生吃辣椒真厲害,她的話就是飯菜不紅彤彤的一看就沒食慾……我口味清淡,跟她一塊出去吃飯,永遠吃不到一塊去😂
四川、重慶的辣就不要拿出來說事了,湖南、陝西等地的遠超他們,人家只是有更出名的而已。
http://www.guancha.cn/life/2017_02_21_395237.shtml
北京小吃為什麼難吃?看完這個你就有答案了2017-02-21
一線城市裡,很少有人說北京是美食之都,反而會爭論北京什麼小吃最難吃,而且豆汁儿往往榜上有名。
北京小吃為什麼難吃?微信公眾號“大象公會”從歷史、人口、政策等方面解釋了這個世紀問題。
北京小吃為何飽受惡評?是否因為多數人受到了王府井小吃街的蒙蔽?將來還吃得到老北京小吃嗎?
圖博館
回應
科科,現在還有外國人認為在中國“ 許多就餐者看重受人追捧的美國、日本和歐洲快餐”,十幾年前這麼說可能還對,現在我個人覺得洋快餐和沙縣蘭州牛肉麵差不多,我沒有貶低沙縣和蘭州牛肉麵的意思,所有的這些快餐只是給上班族一種選擇填飽肚子的方式,要是說到追捧洋快餐,也真是高抬洋快餐了。如果是早餐,我個人肯定會選擇沙縣,而不是洋快餐!
沙縣小吃相對路邊攤而言,味道偏標準化,不好吃,價格偏高。你去對比就知道。我寧願去小攤,都不去沙縣小吃。完全是安利的好。
沙縣小吃出了三明市,就開始不地道了。在福建省內味道都有差異。至於蔓延至北上廣等各大城市的沙縣小吃,已經和地道的沙縣小吃天差地別了...
他們哪來的優越感?特別是在中國美食麵前?
墨西哥捲餅想要稱霸王?山東大煎餅第一個不服!!後面的天津煎餅果子、北京烤鴨、春捲、陝北蕎麥煎餅、東北春餅、煎餅卷菜、芙蓉餅依次表示放馬過來一戰!
現在國內的外賣外送已經讓快餐在餐館面前沒什麼優勢了吧
我們這兒的肯德基也加入了“美團外賣”大軍……嘩嘩嘩……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2_14_394146.shtml
全國各地的騙局四川人:不辣,吃嘛2017-02-21
震驚!小編今天忽然發現了一個驚天大秘密:全國人民都在互相欺騙!
最喪盡天良的騙局來自四川人:不辣,吃嘛~
完事兒還補一句,是不辣啊,然後往自己碗裡又加了一勺辣椒……
聽說四川的麥當勞竟然有辣椒粉包!簡直喪病!
最變態的當屬自貢冷吃兔(又名麻辣兔丁),那是一個連其他四川人都懼怕的存在,辣到眩暈,辣到癱瘓,辣上人生巔峰……
大概長這樣:
四川人的騙局可不止這一項,更令人髮指的是,他們還騙別人吃折耳根(又名魚腥草)……
回應
上海菜真的不甜,不信去無錫試試。
上海的紅燒肉真的好吃,肥肉都不膩
四川濕冷吃辣,東北乾冷喝酒,廣東濕熱吃苦。好奇怪是什麼地理天氣原因造成上海愛吃甜、山西愛喝醋呢
順便,說廣東人吃不了辣的,那隻限於廣東人在廣東,本廣東人曾經在貴州和一個湖南人鬥吃辣,湖南人吃哭了
山西水的鹼性大。
這麼說就理解了,那麼,上海人愛吃甜是因為水苦嘍?
圖博館
這促使百勝中國把賭注壓在了塔可貝爾餐廳上。上海的這家餐廳沒有採用塔可貝爾的美國經營方式——快速、廉價,不以提供垃圾食物為恥——而是似乎打算讓中國顧客放心點餐。它在用燈光照亮的板上展示放大的食物圖片,還設立了透明廚房,不大放心的顧客可以觀看食物的製作過程。
百勝之前嘗試過在中國開設塔可貝爾餐廳。2003年,它在上海開設了幾家名為“塔可鐘墨西哥風情餐廳”(Taco Bell Grande)的全服務連鎖餐廳,而後在中國南方城市深圳開設了幾家,後者提供牛排和法士達等更高端的食物。不過公司在五年後撤店。
不過,百勝似乎破解了中國密碼。自1987年在天安門廣場附近開設第一家肯德基餐廳以來,百勝發展成為該國最大的西方快餐連鎖集團,在超過1100個城市擁有7300多家餐廳,是競爭對手麥當勞的3倍。它的一個秘訣是本土化:肯德基早餐提供油條和粥,它的姐妹餐廳必勝客提供含有海鮮和榴蓮頂料的披薩——榴蓮是東南亞的一種味道濃烈的水果。
不過近些年,百勝在中國遭遇了一系列與食品質量相關的醜聞。
2012年,中國新聞媒體報導,肯德基的雞肉供應商在養雞過程中使用抗生素和生長激素,這些新聞導致肯德基的營業額急劇下滑,迫使百勝減少了其供應商的數量。該公司強調自己的食物是安全的。兩年後,中國的一家官方新聞機構報導稱,百勝的一個肉類供應商疑似銷售過期肉類。百勝停用了該供應商,後者後來被上海的監管機構罰款約350萬美元。兩起事件後,銷售增長勢頭開始減弱,到2015年,開業一年以上的餐廳的營業額繼續下滑。
雪上加霜的是,見識越來越多的顧客開始避開西方快餐,選擇其他菜系。“最大的挑戰是與更年輕的一代建立聯繫,”必勝客中國的企劃總監葉麗燕說。
為了重振雄風,必勝客正在中國各地推出“概念餐廳”——上海的一家必勝客餐廳配備了機器人服務員,餐桌上設有內嵌式屏幕,顧客可以自己配製披薩。
塔可貝爾似乎不太像一個能引起年輕人興趣的餐廳。“ 我覺得中國人一貫比較崇尚歐美,歐洲和美國的東西,”上海美食博主張雅軒說,“ 但墨西哥本身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大部分中國人很可能在想為什麼要吃墨西哥食物。 ”
………..
圖博館
美媒:墨西哥捲餅能讓洋快餐在中國收復失地嗎?
2017.2.13,紐約時報中文網發文稱,當西式快餐在中國遭遇瓶頸之時,百勝中國公司將主打墨西哥快餐的塔可貝爾餐廳帶回中國。而這一次,墨西哥玉米捲到底能不能取代炸雞,成為國人的新寵呢?
以下為文章全文:……….
這不容易。首先,這裡有一個菜單問題:墨西哥食物。中國實際上沒多少人知道墨西哥煎玉米捲和布里特卷,在那裡,許多就餐者看重受人追捧的美國、日本和歐洲快餐,而對來自其他發展中國家被他們看作更差飲食的東西持懷疑態度。
此外,還有塔可貝爾在墨西哥食物上非常美式的改造。即便是在粉絲中,它那些更容易導致動脈硬化的菜單選項充其量被認為是在深夜帶來負疚快感的食物。
在上海的新店裡,塔可貝爾拋棄了美國人最喜歡的一些油膩食物,比如用多力多滋(Doritos)或煎雞排做的煎玉米卷。相反,就像它曾經在肯德基成功做到的一樣,百勝中國在依據本地口味調整菜單。它在提供基本的、容易接受的德州—墨西哥食物,比如鬆脆的煎玉米捲和雞肉芝士烤餅。為中國市場設計的其他菜品還包括鮮蝦牛油果布里特捲和香辣炸雞,後者是一道對中國人有更廣泛吸引力的菜品。還有一個在美國很少見的特色——或許有充分的理由——中國店提供日本啤酒和含酒精的冰沙。
中國公司在吸取自己的經驗教訓。上世紀90年代,中國顧客受干淨的洗手間和空調環境——在當時的中國還比較少見——吸引,紛紛湧入肯德基及其他西式快餐連鎖店。但自那之後,麥當勞和肯德基等餐廳就一直在艱難應對日趨激烈的競爭,它們來自中國快餐店,也源於人們日漸轉向更健康的飲食。
儘管對包括蘋果(Apple)、耐克(Nike)和星巴克(Starbucks)在內的公司而言,中國依然是一個誘人的市場,但其他公司發現情況正在變得比過去更加艱難。在一個國內品牌逐漸趕上,消費者越來越富裕、選擇前所未有之多的市場,對外國食物一度看似無盡的需求停滯不前了。
目前,美國大型快餐連鎖集團正和他們的在華業務保持距離。去年,百勝餐飲集團(Yum Brands)剝離了百勝中國,而麥當勞也在把中國業務的控股權賣給一個本地投資者領銜的投資集團。
圖博館
美媒:墨西哥捲餅能讓洋快餐在中國收復失地嗎?
2017.2.13,紐約時報中文網發文稱,當西式快餐在中國遭遇瓶頸之時,百勝中國公司將主打墨西哥快餐的塔可貝爾餐廳帶回中國。而這一次,墨西哥玉米捲到底能不能取代炸雞,成為國人的新寵呢?
以下為文章全文:……….
這不容易。首先,這裡有一個菜單問題:墨西哥食物。中國實際上沒多少人知道墨西哥煎玉米捲和布里特卷,在那裡,許多就餐者看重受人追捧的美國、日本和歐洲快餐,而對來自其他發展中國家被他們看作更差飲食的東西持懷疑態度。
此外,還有塔可貝爾在墨西哥食物上非常美式的改造。即便是在粉絲中,它那些更容易導致動脈硬化的菜單選項充其量被認為是在深夜帶來負疚快感的食物。
在上海的新店裡,塔可貝爾拋棄了美國人最喜歡的一些油膩食物,比如用多力多滋(Doritos)或煎雞排做的煎玉米卷。相反,就像它曾經在肯德基成功做到的一樣,百勝中國在依據本地口味調整菜單。它在提供基本的、容易接受的德州—墨西哥食物,比如鬆脆的煎玉米捲和雞肉芝士烤餅。為中國市場設計的其他菜品還包括鮮蝦牛油果布里特捲和香辣炸雞,後者是一道對中國人有更廣泛吸引力的菜品。還有一個在美國很少見的特色——或許有充分的理由——中國店提供日本啤酒和含酒精的冰沙。
中國公司在吸取自己的經驗教訓。上世紀90年代,中國顧客受干淨的洗手間和空調環境——在當時的中國還比較少見——吸引,紛紛湧入肯德基及其他西式快餐連鎖店。但自那之後,麥當勞和肯德基等餐廳就一直在艱難應對日趨激烈的競爭,它們來自中國快餐店,也源於人們日漸轉向更健康的飲食。
儘管對包括蘋果(Apple)、耐克(Nike)和星巴克(Starbucks)在內的公司而言,中國依然是一個誘人的市場,但其他公司發現情況正在變得比過去更加艱難。在一個國內品牌逐漸趕上,消費者越來越富裕、選擇前所未有之多的市場,對外國食物一度看似無盡的需求停滯不前了。
目前,美國大型快餐連鎖集團正和他們的在華業務保持距離。去年,百勝餐飲集團(Yum Brands)剝離了百勝中國,而麥當勞也在把中國業務的控股權賣給一個本地投資者領銜的投資集團。
圖博館
在世界其他地方,炒雜碎用豆芽、肉絲和種類無窮無盡的各種蔬菜為原料爆炒,然後澆上濃厚的芡汁做成,它甚至成了什錦烹調法的代名詞。美國炒雜碎則由通心粉、牛肉末和各色蔬菜做成,新英格蘭地區有很多教堂把它當做晚餐。
報導稱,餓漢們的創意並不僅限於中國菜。人們普遍以為,用金黃色咖哩汁和雞肉塊燉煮而成的咖哩雞塊是一道印度菜,但實際上它是根據英國人口味而發明的英國菜,就連好吃的披薩餅也和當初19世紀意大利人剛剛移民美國時期完全不同,那時的披薩只是用於充飢的麵包餅。在之後的歲月裡,它逐漸演化成一種麵餅酥脆、用各類蔬果肉類覆蓋其上,然後撒上易融奶酪烤製而成的食品,並且成為意大利美食的象徵。但是,這種披薩餅和意大利本國的披薩餅已大相徑庭。學術界甚至用“披薩效應”一詞來描述這一現象:當一件事物離開了它的原產地後, 發生了徹頭徹尾的變化並且成為該地文化的重要部分,當回到原產地時反而讓當地人困惑不已。
美食競賽沒有輸家。一道菜會根據當地人的口味變成截然不同的新菜式,甚至會成為經典美食。如果去中國,不妨去外國餐廳看看“西方版本”的“炒雜碎”是什麼樣子?
回應
炒雜碎據描述應該是粉絲煲。中國也有很多創造的美國食品。什麼麥肯堡等等。
留學生表示美式中餐基本上可以劃入海外反華勢力,太TM難吃了。
過分了,談不上“偽”,不管什麼菜都要不斷創新,適應時代才有生命力。某些所謂正宗的中國菜,別說外國人不愛吃,連國人都不會去吃。
有市場自然有其道理。
個人認為是模仿了四大菜系裡都有的【糖醋排骨】的做法,做出來的糖醋雞塊,從起源上來說應該叫“段文昌雞”。
難道不是宮保雞丁嗎?
允許創新。允許改進。
蘇北有川江魚,很多四川朋友沒聽說過這道菜
就像東北沒有亂炖這道菜一樣
有!
還有東南亞國家的"海南雞飯",其實海南壓根沒有這種用雞湯煮的米飯
創新才有生命力,算不上“偽”!
正常嘛,成都流行“加州牛肉麵”,臺北也流行“成都牛肉麵”
http://news.sina.com.cn/w/sy/2017-02-20/doc-ifyarrcf4841275.shtml
台灣牛肉麵-維基百科
台灣牛肉麵,是紅燒牛肉麵最早發跡處(由台灣外省人所創),已發展成具有台灣特色食品。台灣牛肉麵已發展成海外華人地區的普遍食物。
紅燒牛肉麵以成都菜「小碗紅湯牛肉」改良而成。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7%89%9B%E8%82%89%E9%BA%B5
圖博館
盤點國外偽中國菜:湖南人沒見過“左宗棠雞”
英媒稱,今天,人們飲食的多樣性要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即便一個不起眼的小鎮,你也能在街道兩邊發現印度餐館、日本壽司店或者中餐外賣餐館。在大一點的城市,特色非洲麵包、韓國石鍋拌飯、約旦茄泥醬、四川麻婆豆腐、墨西哥辣椒醬、意大利面、越南米粉等各國風味的美食應有盡有。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2017.2.17報導,然而,你心目中的那些外國菜往往卻是在離你不遠的地方最新發明出來的,在它號稱的原產國,這些美食往往並不存在。
報導稱,在美國和很多其他國家,“左宗棠雞”是一道最受歡迎的中國菜。從舊金山到奧馬哈、 從內布拉斯加到倫敦的各地中餐館裡都有這道酥脆炸雞塊勾上糖芡汁做成的所謂“中國傳統美食”。但是英國廚師扶霞在這道菜號稱的起源地——中國湖南卻發現, 根本沒人聽說過“左宗棠雞”。實際上,中國任何地方都沒聽說過這道菜,而且它的味道和正宗湖南菜也毫無相似之處。
左宗棠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這位中國將領生於中國湖南省,曾經參與鎮壓太平天國叛亂。但據史書記載,左宗棠將軍一直到去世也沒對炸雞產生過任何特殊興趣。扶霞寫道,這道中國菜的發明人——湖南籍廚師彭長貴才是把左宗棠將軍的名字和炸雞塊綁在一起的始作俑者。
彭長貴是一位著名廚師,1949年他在台灣自創了這道菜,但最初它的味道中所含的酸味要多於甜味,紐約餐館經營者在台北品嚐到彭長貴發明的“左宗棠雞”後,就把這道菜帶到了美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道菜的味道不斷演變,最終形成了和最初的味道截然不同的偏甜、粘稠口味,從而迎合比湖南人更喜甜不喜酸的美國消費者的胃口。2014年的紀錄片《尋找左宗棠》探尋了這道菜的起源,並且把目前流行版本的“左宗棠雞”的照片展示給了時年96歲的彭長貴。他看了照片,嘴裡嘟囔著說:“簡直瞎胡鬧。”
另一道變種的美味中國菜——炒麵三明治也有同樣的故事。這道菜是用兩片麵包中間夾著澆上深色醬汁的炒麵做成的,自20世紀中葉開始,位於波士頓以南的馬薩諸塞州的中餐館就開始流行這道能提供足夠熱量的廉價午餐菜式。
在美國很多地區還流行炒雜碎——人們認為這道菜起源於向美國輸出大量移民的中國粵西地區。但和很多其他在西方流行的中國菜一樣,在“左宗棠雞”的所謂故國,根本沒有它的踪影。
圖博館
回應
日本一向很要求品質,連日本而且還是大廠都出現這種現象,這實在是....。
東北大米本來就比日本米香Q.
日本人一樣是詐騙集團成員嘛
類似的情形也出現在台灣, 有些標榜台灣米的包裝米其實都有摻上泰國米或越南米的情形
其實一點也不奇怪, 進口非基改黃豆比例很少, 但滿街都標榜非基改黃豆製品,
誰知道, 進口那麼多基改黃豆去那啦!?
這樣我們還能相信日本人提出的核食安全證明嗎? 這樣子我們還能相信日本人的任何證明嗎?
謝長廷出來說明一下,因為老謝堅持日本隊核食的把關比我們嚴,現在看來連75%越光米都淪陷!
昨天的電視新聞,日本人把釣魚台明訂成領土的一部份,謝長廷或蔡英文沒有表態嗎?
圖博館
日媒實驗親證 日本越光米摻中國米出售2017-02-15聯合新聞網
日本高級越光米以黏性強,口感好而深受高級餐廳喜愛,在價格上也比一般米種來的高出許多。然而根據日本媒體《Dimond》報導,傳出日本產的越光米混入中國米,涉嫌產地偽造,不僅如此,帶頭造假的還是日本農協旗下的京山批發商。日本政府14日表示,產地偽造對食品安全是非常嚴重的傷害,農水省將介入調查,釐清事實真相,是否有大規模的組織所為。
目前生產越光米的日本縣市包括新潟縣、福井縣、滋賀縣及山形縣等。由於環境氣候差異,不同產地的越光米也有不同口感,售價高低也有所差別。其中,新潟縣魚沼市所出產的越光米被視為最高級的品種,價格也最為高昂,在網路上購買2公斤的份量價格高達800元。
然而現在卻傳出日本越光米混入中國米造假風波,根據日本媒體《Dimond》報導,該媒體從京山購入四大包越光米,產地分別為滋賀、新潟、魚沼及京都丹後,並透過同位體研究所檢驗米種產地。結果發現,四個產地標示中,只有標示為新潟產的越光米完全為日本本土種植,其他三個產地的越光米都分別混入了不同比例的中國米。
在混入了中國米的越光米產地標示中,以滋賀產的越光米混入中國米的比例最高,每十粒米中就有六粒來自中國。而標示為魚沼及丹後產的越光米,則分別混入了百分之四十及三十的中國米。另外魚沼產的越光米不僅混入了中國米,其他部分的日本米也非完全是魚沼生產的「魚沼越光米」,而是日本其他縣市生產的米種。
根據該媒體報導,這次涉嫌造假的京山批發商隸屬於農協旗下,農協掌握了八成的股份。而在媒體爆料後,京山批發商則否定造假一事,並計劃對該雜誌提出告訴。然而此事已引起日本政府高度重視,下令嚴厲追查,力圖挽救日本越光米美名。
延伸閱讀
核食管理/通路和網購 產地不能只標日本
太冠進口日本核災食品 申報不實罰120萬敗訴
圖博館
回應
第二種:五杯水煮一杯米,當米飯煮熟後,把多餘的水分倒出>> 誰能把稀飯中的米和水分開來? 記者發稿時有在看翻譯的內容嗎?還有,營養都因此要流失好多,這不浪費嗎?!
記者明明知道台灣無任何自我判別能力的腦殘這麼多,卻又發這種腦殘文來誘發腦殘發病....第一,你說稻米的砷是來自土壤,比其他多十幾倍,假設是真的有超過歐盟標準嗎.第二,各地的土壤狀況完全不同,自然界的重金屬也不會平均分布,你的樣本怎麼算呢? 拜託腦殘已經夠多了。另外腦殘不用回我,我沒興趣治療腦殘人
吃米飯的東方民族全都是烏腳病患者?
全世界吃米的華人都該中毒了,不是嗎?
無聊!吃米飯會毒死。吃麵包會肥死。大家都死路一條!
我們是吃 MSG 長大的,我周圍的朋友都進頂尖行業,後來他們説MSG 對腦部沒有影響,甚至會有益處!他們説喝咖啡有害,Starbucks 還不是像雨後春筍,現在説咖啡可以阻止心血管疾病?我們自從大同電鍋發明来,就三十年如一日的照著吃米飯,長輩也很長壽!我想不同人種大概有不同反應吧!
圖博館
震驚!大家習慣的煮飯方法 竟讓砷中毒機率大增2017.2.9中時電子報
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的馬哈爾格教授(Prof Andy Meharg),在BBC電視節目《相信我,我是醫生》(Trust me, Im a doctor)中比較三種煮飯方法。
第一種:兩杯水煮一杯米,把水與米留在鍋裏或電鍋煮至所有水分乾透;
第二種:五杯水煮一杯米,當米飯煮熟後,把多餘的水分倒出;
第三種:將一杯米用水浸隔夜,第二天把水倒掉,然後用第二種方法煮熟。
結果顯示,第一種方法煮熟的米飯中,砷殘留物最多,第二種方法煮熟的米飯,砷殘留物減少至43%;最後一種方法煮出來的米飯,砷殘留物減少至18%。
由於砷是存在於泥土和水源的自然物質,它會出現在食物中,但通常分量微少,對人體影響有限。
不過,米飯的砷含量比其他穀物類高10至20倍,主要原因是稻米普遍於水田中種植,這樣使砷容易進入米飯。
科學界對砷的安全標凖有不同看法。歐洲聯盟則把無機砷(inorganic arsenic)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質。
近十多年有關米飯的砷含量過高的研究或報道不時出現,因此BBC節目《相信我,我是醫生》找來專家探討這個食物安全疑慮。
馬哈爾格教授研究米飯和米飯產品數十年,他經常進行測試,他在節目中講述有關他的觀察:
印度香米(或稱巴斯馬蒂米 Basmati rice)的砷含量比其他種類低
糙米(Brown rice)比白米含有更多砷,因為糙米帶殼
有機種植對米飯的砷含量沒有任何影響
米餅或爆米花等產品的砷含量高於米飯
米漿的砷含量大大超過飲用水安全砷標凖的規定
馬哈爾格教授曾在米產品中發現超越現今安全標凖的砷含量,現在有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機構對此做出監管。
《相信我,我是醫生》節目認為,減少人體吸收砷的物質,可用第三種煮米飯的方法。而嬰幼兒方面,由於米漿經常用於製造嬰兒食品,英國食物標凖局(Food Standards Agency)建議家長不要給五歲或以下幼兒食用米漿代替奶品。兒童也最好少量進食米漿或米產品。
圖博館
貼對聯時,他感慨道,我一直知道過年要貼福貼春聯,但還是第一次自己貼。我問他,你家往年不過春節?他很無奈:春節是要過的,和你家一樣,要包餃子,在美國的親戚朋友也會來坐坐,但是我媽媽就是不肯貼春聯,怕鄰居知道我家是中國人。
相比於裴家父母“要做美國人”的耳提面命,小吳姐姐倒是坦然得多。吳家姐姐在美國讀書期間認識了來自加利福利亞的丈夫唐尼,定居美國後有了兒子小豆包。在美國的最後一個除夕,我和豆包一家一起度過。那年豆包小同學八歲,一進門,他拉著我的手驕傲地說:“媽媽說我的漢語比爸爸說的好啦。我還教同學寫漢字,他們特別崇拜我能記住那麼複雜的圖案”。
那年除夕,豆包家的對聯有點慘不忍睹,上聯是唐尼寫的歪歪扭扭的心想事成,下聯是小吳姐姐工整漂亮的萬事如意,至於橫聯,是豆包同學畫的一團圓圈,大概是圓圓滿滿的意思吧。
一個人出生在哪裡,根就扎在了哪裡。對於移民第一代來說,若要強行斬斷,必然是一件剜心拆骨的痛事。當然,對於移民第二代來說,他們把根扎在美國,似乎也無可厚非。但美利堅被很多人想像成一個沒有民族主義、兼收並蓄、海納百川的國家,為什麼有些移民家庭仍然“戰戰兢兢”,甚至畏懼直面自己的血脈?這是我始終不能理解的。
也許,他們現在會說,因為特朗普總統。
回應
有句話我是點讚的:出生在哪裡根就在哪裡!沒有二代華裔,他們就是美國人!
這裡的關鍵是誰是美國社會的主體?
很明顯。美國文化包容嗎?一個外國人住在我們身邊,會拼命的掩飾他是外國人嗎?而在美國,為何中國人過去要拼命掩飾自己的身份?這是怎麼樣的一個可怕的國度。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應該是國家體制有問題。沒錯!
在我輩有生之年,應該能看到中國重回世界之巔吧
隨便吧,人家喝密西西比河的水長大,要求人家愛中國,本就有點無聊。
他們自以為自己是美國人,雖然生於美國長於美國,可美國人卻不認為他們是美國人……所以華人才對中國人最狠,因為他們要通過反華,來爭取美國人對他的認可!
有句話我是點讚的:出生在哪裡根就在哪裡!沒有二代華裔,他們就是美國人!
ABC,令人齒寒!
主動刻意製造ABC的父母才是令人齒寒,讓人做嘔。http://www.guancha.cn/chutianyao/2017_01_29_391749.shtml
圖博館
楚天遙:在美國過春節的一些事兒
在美留學生,自由撰稿人2017-01-29
在出國讀書以前,我是不怎麼看春晚的。然而,在美四年期間,春晚成了一種寄託,一種標誌,一種彷彿還在家中的期盼。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慢慢就懂了“出國才會更愛國”的深意。
在艾奧瓦唸書期間,留學生們若想過個還算溫馨的除夕,最常見的選擇是三五好友小聚,吃吃喝喝,玩玩鬧鬧。然而,單純的吃喝同平日的周末party並無不同,這時候就需要重播的春晚來營造氛圍。春晚節目好看重要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是來自故鄉的聲音。
相比於小城艾奧瓦市的冷清,華人較多的芝加哥就熱鬧得多,沒課的同學多驅車前往芝加哥唐人街。
傳統唐人街的老移民們是在美華人群體中,對中國文化認同最為深厚的一群。他們很難融入當地的白人社會,抱團取暖,遵循著以往在中國的生活方式,將自己隔絕在美國主流社會之外。不少在美生活了半輩子的老華人甚至不會講英文。在美國的土地上,他們用無形的壁壘建起了一座中國的城。
比起唐人街老華人們的與世隔絕,80年代來到美國的新移民們則有趣得多,情況相對複雜。不同的移民動機對應著對待母國及母國文化的不同態度。過年的日子,不多說一些枯燥的原理,就講幾個在美期間的小故事,供讀者們一笑。
艾奧瓦市是個小城,華人人數不多,沒有唐人街,華人教會反倒成了當地最大的本土華人組織。本著多方了解、體驗的態度,我參加過一次教會的春節聚餐。過節的好日子,不談政治不論國事,大家都能坐下來,心平氣和吃頓餃子。
有趣的是,幾乎所有教會華人的子女都不會中文。年長者們使用各地夾帶口音的中文交流,而對著子女時,則一律講英文。包餃子期間,陳叔叔一直用英文對他的小兒子介紹春節的相關習俗和文化傳統,六七歲的小傢伙聽得心不在焉,拿著餃子皮捏著玩。我十分不解,詢問道:“既然希望孩子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為什麼不讓他們學習中文呢?”陳叔叔回答:“中國文化了解就好,但不希望他們受太多影響,畢竟他們是美國人。”
然而,“美國人”真的認為他們是美國人嗎?
我有個玩得不錯的ABC朋友,姓裴。他的父母1989年移民,他生於美國,長於美國。大三那年,輪到我家做東請朋友們吃飯過年,他要求參加,我欣然同意,並請他除夕上午一起來貼春聯,採買東西。
圖博館
回應
這位任小姐,自己出去賺錢回饋父母啊!光愧疚有什麼用,能回報父母對你留學的資助麼?
任小姐有這份孝心就夠了,父母不會真在乎這個錢!
有什麼孝心,父母還得天天給她擔心萬一怎麼辦。
如果還是獨生子女,這女兒是白養了…
一萬個紅包,也抵不上晨昏定省,一湯一飯。
讀這麼久書,就是為了嫁人,做家庭主婦有意思嗎?
讀書是橋樑,嫁美國人是目的。
你應該說能對的起國內學校對她接受的教育投入的經費嗎?
她的後代估計連中文都不會說 更別說中華傳統
想當美國人的爹媽,後果往往是養大了美國人不認爹媽
可能有人認為學習目的就是為了嫁個好人家。
毛主席讓女人站起來,偏偏有人覺得跪著也是一種活法,能有啥辦法
不是我歧視女性,我只想按經濟學的角度和任小姐談談,你父母在你留學時候每年可是給你少則10萬美元左右啊。所以說,在中國,女人啊讀個大專出來,普通的大學應付下也就成了,錢多掏也是浪費,家裡還有男兒,男兒結婚要錢太厲害,要車要房,要存款,男兒也是基因傳宗接代的主要載體,也是主要負責父母贍養的負責任,中華文化幾千年,有所謂的重男輕女說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當然了,如果是獨女那也應該要照顧父母的。
父母資助她出國讀書,結果她畢業後就結果,沒有一點私人積蓄,做全職主婦,也沒有實質性收入,連自主財政權都沒有。
一個人沒有合法收入,會受制於人。全職家庭婦女或婦男,也應該有家庭財產的支配權。
和國外文化不同有什麼關係!本來錢就不是你賺的,輪的著你選擇怎麼花嗎?
這在國外不算夫妻共同財產嗎?那麼他媳婦是靠男人的施捨活著嗎?關鍵要自力更生,有工作才有尊重。
家庭主婦也是家庭成員之一,同樣為家做貢獻,那麼家庭收入她就應該有權支配一部分,按人權原則,她有權支配的這部分怎麼花是她的權力,為什麼她的老公會跟她吵,美國人不是最講人權自由尊重的嗎?難道她嫁了個假美國人?
你這樣的腦子跟上面的那個女的一樣,你以為人家美國是中國啊,也只有中國男人把自己的薪酬無怨無悔的交到老婆手裡,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7_01_28_391717.shtml
圖博館
美國華人怎麼給在中國父母發紅包?重傳統不免俗
據中國僑網2017.1.26報導, 美國《世界日報》稱,包紅包是過年的一項大學問,如果住在美國,與在中國的父母分隔兩地,孝親紅包要怎麼給呢?
根據春節習俗,長輩給晚輩的紅包稱作“壓歲錢”,而子女若已出社會工作,也會給長輩紅包,意為“添歲”,以祝福長輩增福添壽。一些在美定居的華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雖然不與父母同住一地,每逢農曆新年,他們仍會通過匯款等方式給父母紅包,以表達孝敬之心。
另外一些華人則表示,來美多年後,已沒有給父母紅包的習慣。他們說,除非剛好在過年時回國探親,否則並沒有機會親手將紅包交給父母,匯款的話,感覺已失去原意;父母往往也會體貼子女在海外打拼不易,對他們表示不用拘泥這項習俗。
華人重傳統大多不願免俗
…….
金錢觀差異美國人難理解
在美華人在是否給孝親紅包的議題上,也可能面臨文化差異的衝擊。嫁給美國人的任小姐說,孝親紅包對她而言,是個很難向丈夫啟齒的問題,她說,由於美國文化中,沒有孝親費這種觀念,她光是向丈夫解釋,就費了很大一番唇舌,兩人還因此吵了好幾次架。
任小姐說,她的丈夫認為,逢年過節送禮給父母無妨,但若每年固定給父母金錢,他就難以接受。任小姐引述她丈夫的話:“難道他們沒有自己的存款或年金嗎?我的薪水也沒給我爸媽啊!”
任小姐說,自己來自觀念傳統的家庭,而且她出國唸書的全部費用,都是父母資助,讓她更希望通過孝親費回報父母。不過,她畢業後就結婚,完全沒有私人積蓄,加上她是專職主婦,婚後沒有實質收入,使她更覺得沒有立場要求丈夫掏腰包。
她表示,自己的兄長每年都會準備紅包給父母,她也認為這是成年子女的責任,但家中只有她這個嫁到國外的女兒,即使回家探親,除了一些伴手禮外,對父母都沒有實質回饋,讓她內心十分難受。
有心無力留學生艱辛打拼
此外,據了解,許多在美留學的研究生,不會給父母紅包,即使已過而立之年亦然。一名在紐約求學多年的黃姓研究生說:“說來慚愧,還沒拿到博士前,我多少還是要靠爸媽接濟。”他自嘲,隨著博士論文一年又一年寫不出來,彷彿青春期被拉長一樣,這份“壓歲錢”,可能要一直領到他獲得學位,才能還給爸媽了。
圖博館
提出上述觀點的是來自美國的科學家羅麗•馬里諾(Lori Marino),她的研究成果已被刊登在《施普林格動物認知》期刊(Springer's journal Animal Cognition)上,研究主題是雞的心理、行為和情感。
“人們覺得雞缺乏其他動物那樣的心理特徵,與狗和貓比起來較為低等,而且雞的心理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非常奇怪的研究課題”,馬里諾表示。
研究顯示,雞對數字具有某種程度的理解力。剛孵化出的小雞已經可以識別數量的差異。它們還能將不同數量進行排列,這顯示出雞的頭腦中已經具有序數的概念。在一項實驗中,科學家在剛出生5天的小雞面前放兩組不同數量的小球,隨後這兩組小球被藏在兩個屏幕後面,小雞很快就識別出來哪個屏幕後面的小球數量比較多。
小雞還能記得物體的移動軌跡。如果小雞能看到物體移動的全過程,它們的記憶力可以維持180秒;如果小雞未能看到物體位置的變化過程,而僅僅看到物體所在的兩個終始位置,它們的記憶力則縮短到60秒。在相似的實驗條件下,這一表現已經可以媲美大多數靈長類動物。
實驗還顯示,為了食物獎勵,小雞還體現出自我控制能力;另外,它們還能評估自己在雞群中的地位。這兩項特徵意味著雞具有某種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
雞之間的溝通交流模式也不簡單,其語言體系包含視覺信號和至少24種不同的聲音信號,其中包括各種不同的鳴叫、身體動作等等。比如說,在遇到危險時,雞可以發出警報信號。這體現出雞的自我意識以及他者意識。
雞還具有感知時間的能力並且有“未來”的概念。當處於某種需要解決問題的情境時,雞也表現出複雜的認知能力。
雞也是有情緒的,不僅有積極情緒,也有消極情緒,包括恐懼、期待和焦慮。它們還能根據自身利益做出決定。另外,雞具有類似同理心的特徵,可以讓某種情緒在雞群中傳染。每一隻雞都有自己的個性,而母雞也顯示出一系列母性特徵,這也對小雞們的行為產生了影響。雞不但能夠實施欺騙戰略,還會細心觀察並互相學習。
“研究雞的心理和行為有很大價值,實驗得出了準確而豐富的數據,這將幫助我們理解雞究竟是怎樣一種動物”,馬里諾表示。
回應
我比較關心怎麼養的雞好燒,怎麼燒比較好吃。
鹽焗特別好吃
圖博館
大吉大利 陸過年飲食文化各地大不同2017.01.27 中央社
-中國美食系列專題之三農曆新年少不了大吃大喝一番,大陸各省過年飲食風俗南北各異。一般而言,北方人過年吃餃子,南方人吃年糕、湯圓,分別象徵著「招財進寶」、「步步高升」及「圓滿」之意。
俗語說:「舒服不過躺著,好吃不過餃子」。北方人過年,最不能缺少的就是餃子。由於餃子形似元寶,有「招財進寶」之意。
大陸河南省部分地區,大年初一家家吃餃子煮麵,名為「金絲穿元寶」,也稱「銀錢吊金龜」。家家戶戶從子夜煮餃子煮熟了撈食,稱之為「撈元寶」。
民眾守歲煮餃子,從除夕撈到大年初一,今年撈到明年,還能不發大財嗎?
此外,餃子餡也是一門大學問。在大陸有人會將餃子餡裡加入糖,用意是吃了之後,新的一年日子甜美;有的餃子裡放入花生(又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能長壽。
還有人將錢幣包入餃子中,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
雖然是餃子,大陸各省的做法和食用方法不同,北京的清水煮餃,東北的老邊餃子,江南的水煎餃都是過年必吃的美味。
大陸南方人過年吃的年糕有黃、白兩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新的一年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高升。
大陸樂途網報導,四川、重慶地區,新年第一餐吃湯圓。湖北省一些地方,大年初一喝雞湯過年,象徵清泰平安。其中,勞動階層要吃雞爪,寓意「新年抓財」,後輩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頭,有「出人頭地」之意。
值得注意的是,年夜飯少不了大魚大肉,家家戶戶所準備的菜餚多具有吉祥如意的含意,諸如「發財魚翅羹」、「吉祥佛跳牆」、「圍爐元寶」等。
不過,在各類菜餚中,唯有魚不能吃完,才能「年年有餘」。1060127
像雞一樣有智慧地思考2017-01-29觀察者網
人們一般認為,雞是一種愚蠢的動物,可事實並非如此。每一隻雞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它們甚至能像人類一樣運用策略。每一隻雞都很清楚自己在雞群裡的地位,它們甚至還能演繹推理,而這種能力是人類直到7歲才逐漸形成的。雞的智商的確被低估了。一直以來,在其他種類繁多的禽鳥面前,雞似乎很難獲得人們的關注。
圖博館
中國佛教協會回應「搶頭香」:此舉不是佛教內容2017-01-29
昨天是大年初一,雍和宮門前,來上香祈福的香客又早早排起了長隊。為了搶雍和宮頭炷香,一位湖北男子從除夕早上5點排隊等候了26小時,此前他已經連續三年搶得頭香。但今年卻被一名來自河南的男子搶走頭香。對此,中國佛教協會新聞發言人表示,不提倡市民搶第一炷香。
http://news.sina.com.cn/c/nd/2017-01-29/doc-ifxzyxmu8262484.shtml
相關新聞
大年初一港人搶頭香非黃大仙祠莫屬
鎮瀾宮搶頭香高中生捧回金媽祖
對岸也瘋搶頭香!西安萬壽八仙宮「人潮如海」看不見盡頭
初一吃素?看中國新年的齋戒文化2017-01-28中央社
傳統農曆新年習俗中,大年初一有「吃素」的習俗。而根據考究,這項習俗除了有宗教信仰外,也有養生道理。
中國大陸廣東、山東、北京等地都有「大年初一」吃素的習俗,大多都有在新年的第一天透過吃素祈福增壽,希望為未來一年帶來素淨、平安的用意。
而在歷史上,相傳夏王桀當年於乙卯日(即十五)被商湯所滅,而商紂是在甲子日(即初一)滅亡。古人認為,夏商兩朝全因窮奢極欲,昏庸而亡,可見縱慾不僅傷身,而且是一切災殃的根源。
所以,後來的諸侯便在這些日子齋戒修心,節食寡欲,以示警惕。民間也紛紛仿效,後來演變成了逢農曆每月初一、十五吃素的習俗。
此外,在過去農業時代,人們信仰天地萬靈,於是在一年的第一天不吃肉,以表達對萬物的憐惜,也是對天的敬意。
到了現代社會,都市人吃素更多是為了健康,而年初一吃素,正因為前一晚的年夜飯佳餚太多也較油膩,隔天吃素,恰恰就是清腸胃的好辦法。
圖博館
他說的是自己父母來日本玩,在日本吃中華料理的經歷,看了讓人啼笑皆非。兩位老人面對菜單上稀奇古怪的名字不知所措,無奈地點了餃子,結果上來的竟是鍋貼。薩娘大叫一聲:“這是鍋貼啊!我要的是三鮮餡的水餃啊!”老人家正準備換水餃,又聽說是用番茄湯煮的,瞬間無語!日本的中餐有時就是會讓我們大驚失色。新井一二三解釋說:“……餃子的花樣始終一種鍋貼而已。既沒有水餃、蒸餃、炸餃,又沒有素的、羊肉的、牛肉的、三鮮的。忠實的東瀛顧客們,仍然從麵類、飯類單子上選擇了日式拉麵、炒麵、炒飯、白飯等主食以後,再要一人一盤六粒的鍋貼當副食吃得高高興興。若是愛喝啤酒的,則先邊喝冰涼的啤酒邊吃一盤熱騰騰的鍋貼,最後要一碗湯麵吃個飽。總之,在日本人心目中,餃子永遠屬於肉類菜餚,連想像都想像不到在發源地卻被視為一種主食”。
可為什麼是這樣?日本人為什麼不把餃子當主食吃呢?看了麥當勞在日本的經歷,我們或許能找出一些線索。麥當勞是1971年在日本開業的。但在日本人眼裡,麥當勞的食物(特別是漢堡)一直很尷尬,它一方面帶著強烈的美國色彩,讓人無法產生親切感,同時又與日本的飲食習慣格格不入。大貫惠美子在對日本麥當勞進行調查時發現,多數日本顧客並不認為漢堡是正餐,充其量只是用來打牙祭的小食罷了——這與早期麥當勞在中國的情形完全一樣。日本人始終堅持“西方人是食肉者、自己是食米者”這一觀念,同時日本又沒有像中國一樣“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所以任何一餐,只要缺了米飯,都會覺得少了點什麼;而由肉和麵包組成的漢堡,只能屈就作為小食。或許也因為如此,日本人才會那麼偏愛體現“油料理”的煎餃,為的就是保留其“異域性”,不至讓人以為這自古就是日本的食物。雖然漢堡和餃子到了日本,角色和地位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這並不妨礙它們成為最流行的快餐。
看著這些似曾相識卻又不甚熟悉的中國菜,我們多少會感到驚訝。這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們似乎特別關心外國文化對中國的影響,而對於中華文化在海外究竟是如何傳播、發展的卻不太在意。
回應
日本人學包餃子不難,但是餃子文化很難學。這是個千年的民族積累。
日語餃子 發音joza 類似覺雜,其實就是餃子的中文發音變體,子變音為雜,比如妹雜。
作者考據的中國餃子進日本的路線圖基本是正確的,餃子在山東農村里就叫“古扎”,日語的發音就是這兩個字。
http://www.guancha.cn/wangjingzhong/2016_11_12_380359.shtml
圖博館
二戰前連美國人都未必知道的可口可樂,戰爭期間在陸軍參謀長馬歇爾(George Marshall)的直接授意下,幾乎是跟著美軍的步伐,一部一營,軍隊走到哪兒,就把裝瓶廠建到哪兒。到1945年,可口可樂已經在同盟國戰區內建起了64座工廠,分佈於歐洲、太平洋、北非等各個地區。之後,它不僅享受到了這些地區經濟復甦帶來的紅利,同時也讓可樂的口味就此紮根下來。與可口可樂結合了國家權力和意志的傳播方式不同,餃子的傳播則多半是人口流動的結果。
之前提過,侵華戰爭爆發以後,日本大部分中餐館都被當地人接手。而與此同時,大量駐紮、居住在中國的日本人第一次有了近距離接觸中國飲食文化的機會。這是日本人重新認識中國菜的一個開始。1945年戰爭宣告結束時,駐留在中國各地的日本兵以及僑民有200萬之眾。他們在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被全部遣返回日本。來中國之前,這些日本人可能從來沒吃過中國菜,但幾年下來,中國菜對他們來說也成了熟悉的味道。回國之後,他們中很多人為了謀生,紛紛做起中餐生意,而那些對中國懷有感念的士兵、僑民就成了餐館的第一批回頭客。在新傳回的中國菜裡,餃子絕對是最受歡迎的一道。“餃子在第二次大戰前的日本,幾乎未曾出現過。但戰後的一九五〇年代,已普及到日本全土。有史以來如此迅速普及的食物,唯有餃子一項。日本的中國菜大部分由華中、華南地區傳來,但是餃子是唯一由滿洲(中國東北地區)傳來日本的食物”。日本後來還出現了像宇都宮、川崎、濱松等好幾個有名的餃子鄉。
的確,餃子在日本的傳播和普及速度相當驚人。宮崎正勝說:“戰敗之後的日本從'舊滿洲'撤退的時候,將普及於一般中國家庭的餃子帶回了日本,僅僅二、三年的時間就爆發性地傳遍日本全國各地。餃子可以說是在悲劇下產生的飲食文化交流”。但也不總是悲劇。現在,餃子早已是最普通的家庭料理了。你要是問日本的家庭主婦,最拿手的菜是什麼,她八成會說gyoza;而很多孩子在被問到最希望媽媽做什麼菜的時候,也會回答道:gyoza!可為什麼是'gyoza'這樣一個奇怪的發音呢?雖然沒有十足的證據,但據說是日本人從滿洲的山東老鄉那里以訛傳訛學回來的。
不過,日本的餃子跟我們熟悉的餃子不大一樣。就像你在美國買爆米花,買到的多半是鹹的一樣,如果你在日本點餃子,上來的一定是一盤煎餃!我想起作家薩蘇寫過的一段趣事。
圖博館
王靖中:餃子快餐PK麥當勞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飲食人類學碩士,飲食觀察者2017-01-28
和炒飯、豆腐、麵條相比,餃子在日本出現的時間很晚,但普及的速度卻最驚人,並且早已形成了一套日本人自己的飲食習慣。
《小當家》裡的餃子料理不算少,有鳳凰水晶餃子、冕頂餃子、火山餃子、鐵球餃子、山芋粉皮高湯鍋貼、巨龍蝦仁蒸餃、昇龍蝦仁蒸餃、原味魚肉水餃、特製七彩餃子等。在餃子身上,我們瞥見的是二戰之後中華料理在日本的重新崛起,以及它是如何一躍成為了與麥當勞漢堡比肩的全民快餐。
有關餃子的記載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餃子當時就很流行。魏人張揖在《廣雅》中曾說:“今之餛鈍,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到宋朝時,餃子又被稱作角子、角兒。如今全球各地都有類似餃子的食物,比如韓國的mandu、蒙古的buuz和chiburekki,尼泊爾的momo、俄羅斯的pelmeni、烏克蘭的varenyky、波蘭的pierogi,土耳其的manti,以及意大利的ravioli和tortellini等等。不過,跟中國餃子關係最近、最明顯的還數日本餃子——gyōza,因為它是近代才從中國傳過去的。
餃子究竟何時傳到日本?對此歷史學家至今仍然爭論不休。鬆平誠認為,餃子最早出現在一部叫《卓子調烹法》的料理書裡,時間是1778年。宮崎正勝則說,1799年出版的《清俗紀聞》是第一本對餃子有所記載的日文書籍。不過,那時並沒有人真正吃過餃子。直到20世紀初,它對於日本人來說還是完全陌生的食物——1930年前後,東京沒有任何一家中華料理店賣餃子。
這印證了下面一段話:“雖然現代日本家庭餐桌上,時時出現青椒肉絲或是回鍋肉等之類的日式中國菜(味道已經被改成適合日本人口味了),但是中國料理傳入日本的歷史其實並不久,大致是19世紀末的甲午戰爭、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以後,日本人才開始對中國料理感興趣的”。日本餃子是近世的產物;而說起它產生的原因,也的確就跟戰爭關係密切。
飲食人類學家西德尼•明茲(Sidney Mintz)(2001)說過:“……在人類歷史上,改變飲食習慣的方法,就數戰爭最具效力”。戰爭促進食物的傳播和發展,這樣的情況在世界各地可以說都不稀奇。他舉了可口可樂的例子。
圖博館
外賣春節用工荒:送餐費暴漲
據《證券日報》報導,2017年1月23日和24日通過外賣平台百度外賣和餓了麼均訂餐,其中,百度外賣一單收了20元的加價費,而餓了麼一單收了14元,因會員免掉4元後還付了10元加價費。
市民謝女士一次通過百度外賣訂餐後,百度外賣送餐人員打電話稱,手中有多個單子不能按時送餐,無奈,謝女士向百度外賣官方電話溝通,得到的答復是盡快送餐,如果不能按時送餐也可以退餐。
謝女士認為,春節期間,由於外賣配送人員減少,外賣送餐員手中單子多不能按時送餐,另外,有的則是線上和線下都開著,但是他們的外賣送餐服務已經暫停。
《證券日報》記者採訪了百度外賣和餓了麼兩大外賣平台。對於加價送外賣是由用工短缺的原因導致,百度外賣相關人員表示了肯定,而餓了麼則表示,加價是一種市場行為。
回應
過年加價我覺得挺正常的,咱們也不差這點,多理解理解吧!
問題是錢不見得能到員工手裡
這也就一個紅包的錢,瞧你扣的,大過年的都挺不容易啊
大過年的,加班值班都3薪,更何況人家掙得真是辛苦錢。昨天晚上打車回來,結算時候主動給出租司機師傅加了5塊錢的小費,錢不在多少,就是個心意。
是啊,出租車司機回去可以炫耀了,今天拉了個沙比客戶。
如果每個行業都回家過年,是不是會使整個國家癱瘓?因為我們中國太重視過年了。
給我三倍工資我都不去上班,和家人團聚多好。
http://tech.sina.com.cn/i/2017-01-27/doc-ifxzyxmt1399205.shtml
圖博館
此外,報告還發布了國內用戶對外賣平台配送服務和平台入駐商戶的滿意度調查數據。
配送服務方面,比達諮詢從配送速度、配送人員服務態度、食品保存完好、起步價和費用、追踪服務和配送準時等方面對餓了麼、百度外賣、美團外賣用戶滿意度進行了調查統計。報告數據顯示,餓了麼平均分達4.4,位居三大外賣平台之首,百度外賣、美團外賣平均分分別為4.1和4.0。
在用戶對平台入駐商戶的滿意度方面,餓了麼在食品安全、高端餐飲品牌數量、餐館質量、商家信息準確真實性方面,優勢明顯,均分達4.2,美團外賣和百度外賣均分在4.0左右。
報告分析,在居民餐飲消費能力提高、移動互聯網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國內外賣行業在未來幾年內仍將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隨著物流配送體系和供應鏈管理體系的逐步穩定和完善,外賣物流也將向全品類同城配送發展。同時,目前外賣平台已經走過爭奪用戶和商家的階段,接下來各大平台將把重心轉移到精細化運營、人工智能等方面,在提昇平台效率的同時為盈利創造條件。
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7_01_25_391398.shtml
圖博館
中國人2016年吃掉1700億元外賣 白領市場佔六成2017-01-25
近日,比達諮詢(BigData-Research)發布2016年中國第三方餐飲外賣市場研究報告。報告顯示,2016年國內外賣市場保持著快速增長的態勢,整體交易額達1761.5億元,較2015年全年382.1億元增長361%。
在市場格局方面,餓了麼摘取年度第一,佔整體市場份額的34.6%,美團外賣、百度外賣則分別以33.6%、18.5%的成績位居第二和第三。
餓了麼各細分市場領先
國內第三方餐飲外賣市場構成方面,白領市場佔比最大,達61.8%;其次是校園市場,佔比29.1%;社區市場和其他市場分別佔比8.3%和0.8%。數據顯示,餓了麼作為整體市場份額的冠軍,在2016年表現十分全能,在白領、高校、社區等多個細分市場保持了全面的領先優勢。
上北深位居外賣城市前三,一二線城市成競爭關鍵
報告還首次發布了2016年國內外賣交易規模最大的TOP30城市名單。除了上海、北京、深圳、廣州超一線城市紛紛上榜,杭州、成都、武漢、南京、福州等省會城市也顯示出強大的外賣消費能力。
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第三方餐飲市場規模排名前30名的城市佔全國總體市場規模的近85%。在TOP30城市市場格局中,餓了麼位居第一,市場份額為39.7%,美團外賣緊隨其後,市場份額為27.3%。
比達諮詢分析認為,一方面,高客單價的優質用戶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是未來重要的盈利區域;另一方面,配送成本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訂單密度,而大中城市訂單集中度顯著高於其他城市,因此爭奪一二線城市的市場份額,已成為各大平台競爭的關鍵所在。
女性更愛叫外賣近九成用戶年齡40歲以下
從用戶屬性來看,國內外賣的女性用戶佔比51.1%,略多於男性用戶。年齡方面,40歲以下用戶佔比86.0%,用戶月收入方面,位於5000~8000的用戶佔比最多,達總用戶的29.9%。
此外,從用戶訂餐習慣來看,2016年國內外賣單筆消費16-20元的用戶最多,佔比33.6%,在用戶消費頻次方面,每週消費3-5次的用戶最多,佔比36.7% 。
用戶點餐最關心食品安全餓了麼使用率、滿意度“雙高”
在平台用戶使用率及首選率方面,餓了麼分別以73.4%和34.6%的比例奪得眾多平台的首位。同時,調查數據顯示,餐品的質量及安全是影響用戶選擇平台的最主要因素,佔比78.2%,其次是平台優惠力度和平台品牌影響力。
圖博館
據王禎《農書》的記載:“一天可以收割十畝,比南方用鐮刀割,要快十倍。”如果不是種麥很多,是不會創造出這種快速收麥器的。
據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的估計來推算,當時小麥約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5%多一點。這雖是一個粗略的估算,但已明白地可以看出,小麥在明代糧食作物中僅次於稻而居第二位。
人們常說的“麥”就是小麥, 當然了還有其他麥類,比如說大麥、燕麥。古代歐洲人吃麥主要還是吃大麥,直到16世紀後被小麥代替。大麥在世界上主要做啤酒,這種世界級別飲料。世界大麥80%產量被化為啤酒,灌進人們肚子裡。1斤大麥大概可以做4~5斤啤酒。啤酒的獨特苦味也是加入啤酒花所造成的。
中國從1996年起就對小麥進口實行配額管理。從2002年4月份開始,玉米、小麥和大米實行出口零稅率政策,提高了我國糧食品種的出口競爭力。小麥進出口增加,則與品種有關係,以較低價格向韓國等周邊國家出口飼料用麥陳麥(主要是春小麥),從美國等國家進口優質硬粒小麥。根據中美達成的協議,中國加入WTO,中國將在五年內將農產品關稅減至14.5%-15%,開放小麥等農產品進口,實施“關稅比例配額制”。到2006年,小麥配額應從200萬噸增加到930萬噸,私營部門最初應為10%。中國政府力主在世界貿易談判中保留關稅配額。
小麥是中國最重要的口糧之一,小麥產業發展直接關係到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國內資源環境、糧食供求格局和國際貿易形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
中國人口眾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將糧食安全問題擺在首位,明確提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方針是:“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戰略目標是: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在"四化"同步和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下,為細化和落實中央提出的糧食安全新戰略方針和目標,筆者對國內小麥產業發展進行了系統深入思考,認為小麥產業發展面臨的6大突出問題需要關注和應對。
http://www.baike.com/wiki/%E5%B0%8F%E9%BA%A6
圖博館
小麥原產地在西亞的新月沃地。中國最早發現小麥遺址是在河姆渡流域附近。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樓蘭;在樓蘭的小河墓地也發現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麥。四千年前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一帶的沙漠綠洲中,有著較充沛的水資源和高達40%的植被复蓋率。那時水中有遊蕩的魚兒,林中有飛奔的動物,翠綠的草地可以放牧,土地適於耕種。在小環境裡有著相當不錯的生存土壤。但是唯一的問題也是最關鍵的問題,便是沙漠綠洲生態的脆弱性,一點點改變就會給生命造成意想不到的災難。
南方原先很少種麥,漢以後才逐漸向南推廣。《晉書•五行志》說:“元帝大興二年(公元319年),吳郡(今江蘇)、吳興(今浙江湖州)、東陽(今浙江東陽)無麥禾(這裡的禾是指稻說的),大饑。”可見四世紀初,麥在江浙一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在此以後,又陸續得到推廣,主要是出於農民自己的傳播,有時王朝政府或地方官也曾督促推廣。南宋初年,北方人大批地遷移到長江中下游和福建、廣東等省。北方人習慣於吃麥,麥的需要量突然增加,因而麥價大漲,刺激了麥的生產。因此,麥的栽培迅速擴大開來。南宋莊季裕在他寫的《雞肋編》(十二世紀前期)中說:“此時一眼看去,連片的麥田,已經不亞於淮北。”這就是說,已經不亞於北方了。
麥和稻的生長季節不同,只要安排得好,就可以在秋季收稻以後種麥,夏季收麥以後插秧,同一塊田一年可以兩熟。麥的推廣並不妨礙稻的栽培面積。北宋朱長文的《吳郡圖經續記》(1084年)就說:“吳中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割麥後種稻,一年兩熟,稻有早晚。”後來南宋陳旉(fū膚)《農書》(1149年)和王禎《農書》(1313年)所說的也是稻麥兩熟製。而且根據王禎《農書》的記載,南方對於種麥,已有相當技術水平,單位面積產量也比較高,並不比北方差。
小麥不但向南方推廣,同時北方也在發展。元以前就有這樣的農諺:“收麥如救火”。在生產工具方面唐代已使用麥釤(shàn扇,一種長形的鐮刀),到元朝初年又有了新的改進,創造了用麥籠、麥釤、麥綽(一種竹篾編成的抄麥器,形狀象簸箕而稍大,它的一邊裝有釤刃,當揮刃割麥穗時,麥穗自然落到綽裡)結合成為一整套的快速收麥器。它的使用方法是這樣的:麥籠安裝在下面有四個小輪的木架子上,用繩繫在腰部拖著走。割麥人用釤割麥穗,麥穗跟著落向綽裡去,隨手把綽裡的麥往後倒到籠裡,籠裝滿了以後就拉到打麥場上。
圖博館
西周麥粒出土 挑戰歷史課本2017-01-15世界日報
鎬京遺址位於西安長安區斗門街道辦,是西周都城所在地。2016年,陝西考古研究院對鎬京遺址持續進行考古發掘,在一個西周中期用於填埋垃圾的灰坑裡,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批碳化的小麥顆粒,雖然距今有2800多年,但小麥顆粒形狀依舊保存完好。
新文化報報導,陝西考古人員近日對西安西周鎬京遺址進行了發掘,在一個灰坑中出土了大量的小麥碳化顆粒,這是繼陝西寶雞原先周遺址發現小麥以來,考古人員又一次在周人聚居區發現了小麥顆粒。
據報導,小麥原產於西亞或阿富汗,以前在新疆和甘肅等地的史前遺址中曾經發現過少量碳化遺跡,但在灃鎬遺址中發現大量顆粒狀小麥還是第一次,說明至少在西周中期,小麥已經在國都鎬京周圍開始規模化種植。這個發現對歷史課本中「北方小麥開始廣泛種植是在漢代」的傳統觀點提出挑戰。
另據央視報導,陝西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岳連建說,這次發掘的灰坑中還出土了12塊鱷魚骨板,並發現數量較多、保存較好的碳化小麥顆粒,這在西周都城遺址中都屬於首次發現,對研究西周時期的小麥品種、動物考古及城市布局和未來保護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小麥栽培歷史
大約1萬年前,農業的發明為近東地區文明的出現打下了基礎。但是一直以來,考古學家對農業是如何出現的意見不一。一些人認為它出現在地中海附近的一個單一地點,然後從那裡向外擴散;也有人相信它有多重的獨立起源。多虧來自伊朗一個早期農業地點的考古發現,使得後一觀點獲得了新的證據支持。
無論農業出現了1次還是100次,科學家認為,它首次出現在肥沃月灣(從地中海延伸到伊朗的廣闊地區)。在過去的數十年中,大多數研究都主要關注肥沃月灣的西部延展區——包括以色列、巴勒斯坦、敘利亞、約旦和土耳其等國家。
在那些地區進行的發掘工作表明,早在1.3萬年前,當地的採集狩獵人就開始收集和種植野生的小麥、大麥和扁豆等穀類和豆類植物的種子。這種耕種文化出現數千年後,這些野生植物基因突變成新的人工種植物種,這樣一來更便於管理和收穫,也使得農耕更多產和有效。
從札格洛斯山脈到肥沃月灣西部的地理距離,也暗示作物栽培文明的獨立起源。發現於Chogha Golan地區的具有9800年曆史的種植小麥也有可能是從更遠的西方引進過來的。
圖博館
外媒:中國人吃龍蝦越來越上癮美國龍蝦大漲價2017-01-09
去年5月,《華盛頓郵報》發文說中國吃貨解救了美國緬因州龍蝦小鎮的經濟困境。但今年1月,外媒又開始抱怨中國人吃龍蝦太多了……
據參考消息網1月8日報導,外媒稱,中國人吃龍蝦越來越上癮,推高了國際市場價格,令美國的饕客遭受池魚之殃。
據BBC中文網1月8日報導,美聯社引述業內人士的話說,由於近來天氣不好,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和加拿大的龍蝦產量偏低。再加上大量龍蝦出口中國,致使美國市場的龍蝦價格猛漲。
去年9月間,一隻鮮活龍蝦在美國市場的價格大約是每磅(1磅相當於0.45公斤)9至11美元,這個價格已經比往年要高了。而現在,有些地方的價格已經飛漲到13美元以上。
近年來,中國人吃龍蝦的胃口越來越大。尤其是中國新年期間,吃美國龍蝦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的慶祝方式。
緬因州的一個捕蝦公司經理比爾•布倫斯說,中國的龍蝦需求可能只會上升不會下降,因為中國的中產階級“從未停止增長,而且一直在吃”。
2010年,美國向中國出口的龍蝦還不到1百萬磅。但在過去三年中,美國每年都向中國出口1200萬磅以上的龍蝦,每年的交易額都超過8500萬美元。可見市場增長速度之快。
由於今年產量減少,同時海外需求增加,目前美國市場上龍蝦供應有些不足。
市場分析師約翰•薩克頓說:"現在已經很難進到貨,可還是有人為了趕上中國新年,正在爭先恐後地往中國運龍蝦。"
回應
吃得少嫌價格低賺的少,吃得多嫌推高市價……美帝你說我吃多少合適呢?
自己通脹的鍋不要甩到中國身上。
中國人不僅搶了美國人的工作,還搶了美國人的大龍蝦,哎呀,真是玻璃心啊。
圖博館
事實上,兔肉肉質細嫩、味美香濃、久食不膩。就營養價值而言,兔肉是畜禽肉中最高的,有五高三低的特點,即高蛋白質、高賴氨酸、高菸酸、高卵磷脂、高消化率,低脂肪、低膽固醇、低熱量,故兔肉有“葷中之素”的說法。
為了加大兔肉的宣傳,消除人們的誤解,2002年,中國畜牧業協會兔業分會將每年的6月6日定為“兔肉節”。並在全國不同區域設置主會場和分會場,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
兔肉消費習慣尚未普及
目前,兔肉尚未被國人所認識,與國人的消費習慣有關。2013年,有學者對中國10個城市城鎮居民兔肉消費現狀進行調查。數據顯示,僅僅38.6%的受訪者吃過兔肉,可見大部分居民沒有吃過兔肉。其中,成都居民消費過兔肉的居民比例最高,杭州居民消費過兔肉的比例最低。
各城市居民對兔肉的過去消費行為和消費意願對比。來源:《中國養兔》
兔肉的草腥味大
雖然兔肉有很多優點,但自身的某些不足也影響了大眾消費。第一,不香。兔肉被稱作中性肉,沒有什麼香味。因此,兔肉與什麼肉配合煮燉,就呈現什麼肉的風味。第二,發柴。煮熟後的兔肉乾瘦,柴瘠,口感不佳。
第三,有一定的“土腥味”或“草腥味”或“腥味”。有研究表明,兔肉中有特殊腥味物質存在,且該腥味物質與組織結合緊密,在加工中不易去除。
由於兔肉的這些不足,按照常規豬肉的加工方法,很難達到理想效果。而絕大多數地區的消費者,並不知道兔肉如何加工烹調。因此,烹飪技術也是兔肉消費市場狹窄的原因之一。
結語
目前,受飲食習慣、兔肉產業等影響,兔肉消費尚局限於四川等少數地區。就整個國內市場而言,吃兔肉的習慣尚未行程,一些人對兔肉還存在誤解,認為孕婦吃兔肉會導致孩子兔唇。
古人說“飛禽莫如鴣,走獸莫如兔”。兔肉質地細嫩,味道鮮美,性涼味甘,被稱之為“保健肉”、“葷中之素”、“美容肉”等。兔肉對人體可謂益處多多。如果烹飪方法得當,還能製作出一道道口味獨特的美食。我們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兔肉的消費。
回應
四川人不光吃兔子頭,猴頭都吃,我年輕時去四川出差,就在飯館裡,活猴,開顱後放入佐料用勺子著吃.
作為土生土長的四川人,我真沒吃過,也沒聽過四川哪有吃這個的
同問,湖北人為什麼愛吃鴨子。
吃鴨子最兇的不是南京人?
湖北更喜歡鴨脖子,南京是整隻,如鹽水鴨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1_08_388252.shtml
圖博館
一年消滅近3億隻,四川人為什麼愛吃兔兔?2017-01-08 財經網
很多人都喜歡小兔子,他們有大眼睛、長耳耳朵,毛茸茸的樣子很可愛。電影《撒嬌女人最好命》中,女生無法接受“小白兔”變成了盤中之食,帶著哭腔跟男生說:“怎麼可以吃兔兔?”
電影《撒嬌女人最好命》截圖
確實,如果毛茸茸的兔子,一下子換成扒了皮的、光溜溜的兔子肉,這畫面太美有點不敢看。
但是,在四川兔肉確是一道美食,而且四川人還吃不夠。據統計,去年四川共銷售近3億隻兔子,平均每秒9只,年銷量增幅約10%,佔全國市場近7成。另四川省農業廳數據顯示,作為消費大省,四川兔業每年約15萬噸、近億隻兔子需從省外引進。
四川人為什麼這麼愛吃兔肉?為什麼兔肉沒有像豬牛羊雞那樣在全國流行開來?
兔業發達
飲食習慣
正是因為當地兔業發達,使得四川人有吃兔肉的習慣,並有無兔不成席的說法。在四川的菜場、超市和飯店,兔肉隨處可見。多年來,兔業從業者堅持不懈的宣傳兔肉營養價值,使得“益智肉、美容肉、健康肉”等營養概念在四川普及開來。在兔肉烹調技術方面,烹調技術不斷改進和傳播。當地有“雙流老媽兔頭”、“廣漢纏絲兔”、“涼拌兔丁”、“冷吃兔”等十幾種兔肉的做法,口味各有千秋,滿足了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
為什麼兔肉沒有在全國流行開來?
民間流傳吃兔肉影響生育
在我國絕大多數地區的農村,有一種說法流傳已久——“婦女不能吃兔肉,否則生下小孩是兔唇”。這個說法,最早的文字記錄東漢事情,在一部叫做《論衡》的書裡。作者王充在書中寫道:“妊婦食兔,子生缺唇”。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唇裂是一種遺傳性疾病,由多基因控制。此外,還與環境因素有關。在婦女妊娠前3個月內,當母體的生理狀態受到侵襲或乾擾時,可能影響胚胎頜面部的生長發育,如營養缺乏、感染、藥物因素、物理損傷和吸煙等。是否唇裂,與吃不吃兔肉並不相關,可謂是風馬牛不相及。
圖博館
日媒:中國餐飲市場版圖正在變2016-12-27 環球時報
摘要:日經中文網12月24日文章,原題:快時尚中餐逆襲“洋快餐”中國餐飲市場的版圖正在變化。洋快餐逐步失去人氣,而具有現代感的快時尚中餐連鎖店開始興起。
日經中文網12月24日文章,原題:快時尚中餐逆襲“洋快餐”中國餐飲市場的版圖正在變化。洋快餐逐步失去人氣,而具有現代感的快時尚中餐連鎖店開始興起。
“裝修漂亮,菜品多且便宜”,大連的公司員工小劉帶著4名外省朋友來到剛開業的中餐連鎖店“綠茶”,從100多種菜品中點了6個,加上啤酒和冰激凌,人均消費50元,他說,“總不能帶朋友去肯德基吧。”
近幾年,“綠茶”、“外婆家”等快時尚中餐連鎖店發展迅速。他們都具有設計時尚、環境安靜、菜量實惠的特點。據統計,2014年中國餐飲市場同比增加9.7%,達2.786萬億元,這些“快時尚”連鎖店起到了帶動作用。另一方面,上世紀80年代後進入中國的麥當勞等洋快餐卻陷入苦戰。肯德基一直被認為是外資成功的典型,但其運營公司美國百勝餐飲集團已宣布把中國區業務從集團業務中剝離出來。麥當勞今年也將不得不關閉80多家店。
被曝使用過期雞肉,被認為是二者業績萎靡的主要原因。但更深刻的原因是中國消費者對洋快餐品牌形象認識的改變。洋快餐曾是富裕的象徵,但隨著中國本土企業及星巴克連鎖等講究的商品和服務紛紛加入競爭,洋快餐如今已淪為“店臟且服務差,不想特意去的地方”。而洋快餐似乎未發覺成熟的中國消費者已然“變心”,除了統一便捷的服務,未能讓消費者感到其他魅力。
圖博館
“如果你是一個住在布魯克林,皇后區或者曼哈頓的受過良好教育的猶太人,那麼一說到異國風味就會想到中餐。在20世紀早期中餐是昂貴高檔的代名詞,現在它卻走入尋常百姓家。我的父母絕對不會去一個高檔的法國餐廳。如果他們想要去外頭吃飯,他們一定會去中餐廳。”
內森說中餐的異國風味肯定是原因之一,不過猶太人愛中餐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可以找到歸屬感。在聖誕節這個典型的白人基督徒的節日里,內森說:“猶太人和中國人可以分享這種局外人的感覺。他們對這個節日不像最傳統的'美國人'一樣感冒,所以他們覺得待在一起挺舒服。”
另外美食中餐的一些元素也幫助其在猶太人中打下基礎。豬肉、貝殼肉和蔬菜被切碎了藏在面皮和濃濃的醬汁之中。特別是蛋捲和餛飩,這些食物讓又想吃豬肉又不想承認自己吃了豬肉的猶太人找到了一個極佳的作弊方法。
而且中餐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想怎麼吃就怎麼吃,不會擔心在中餐裡吃什麼會犯宗教忌諱。
在美國東北部這個傳統尤其強烈,但是加州的猶太人也熱愛這個傳統,夏威夷的猶太人也一樣。
這個文化看起來只屬於美國猶太人。所羅門諾夫(Solomonov)告訴記者:“中餐在以色列是個新東西,如果你是一個以色列的猶太人,那麼聖誕節你只是當做平常的一天去度過而已。”
在英國倫敦的猶太人並沒有這個傳統,科恩告訴記者:“不像紐約的猶太人一樣,這個傳統好像只存在於北美。幾年前我參加了一次文化節,而英國猶太人告訴我他們在聖誕節一般會去吃印度菜和巴基斯坦菜。”
記者還問道現在越來越多的猶太廚師也開始做中餐,那麼華人廚師是否會有一種文化被侵占的感覺。南華餐廳的唐師傅就說:“我覺得很好,向錢看是很聰明的做法。中餐館在聖誕開業能賺錢就會有人幹。你可以認為這是侵占文化,不過你要說對他們在做的食物的真正名字:美式中餐。”
猶太大廚最後對記者說:“太多太多猶太人在聖誕節吃中餐了,這已經是一個事實,我們不應該假裝這不是一個傳統。我們也不應該假裝這個不是猶太傳統。明確的人群在明確的日期吃著明確的食物。如果這不是傳統,那我真XXX不知道傳統到底是啥意思了。”
http://www.guancha.cn/Celebrity/2016_12_25_386025.shtml
圖博館
以下為美國《VICE》美食頻道24日報導原文:
每年一到這個時候,說實話:大多數美國猶太人的傳統絕不是去點亮他們瘋狂的金燈檯。他們在聖誕節的傳統就是要去當地的中國餐廳。肯定的。
很多美國猶太人就成長在聖誕吃中餐的傳統中,現在他們的異教徒朋友想要知道為什麼他們要用這樣的方式慶祝耶穌的生日。在中餐館裡,猶太人絲毫不在意點一盤豬排骨加上木須豬肉。是的,中餐裡豬肉和貝殼類食品可多了,這些都被猶太教認為是不清潔(non-Kosher)的食物。但是在這一天,吃滿含這些東西的中餐幾乎成了他們的儀式。
見鬼,在過去幾年中,這樣反傳統的行為在美國猶太人文化中為自己爭得了一席之地。最有名的就是2010年國會大法官任命聽證會上,參議員格拉漢姆(Lindsey Graham)詢問即將成為最高法院大法官的艾琳娜•卡根(Elena Kagan)是如何度過上個聖誕節的。當時卡根回應道:“你懂的,就像所有的猶太人一樣,我可能在一家中餐館。”
所有這些都讓我們納悶,猶太人和中餐是咋勾搭上的,特別是在聖誕節。所以我們採訪了幾個華裔和猶太裔美食專家和大廚,談談他們是如何解釋為什麼在美國猶太人眼中餛飩和猶太餅球(Matzoh Balls)可以不分伯仲。
先說說理論吧。在最開始的時候是這樣的,當時唯一在聖誕節不歇業的非基督徒餐廳只有中餐館。但是現在這個理由已經無法解釋為什麼中餐變得越來越流行,因為從印度餐廳到泰國餐廳全都不在聖誕節關門。是的,這個猶太人在聖誕節吃中餐的潮流似乎還在繼續增長,特別是在紐約。很多中餐廳告訴記者,聖誕節目前為止是他們每年中最忙的一天,而且主要顧客就是猶太人。
會不會是簡單的地理原因呢?早期的猶太移民來到紐約會聚居下東區,那裡比鄰唐人街。所以剛好解釋了為什麼猶太人喜歡吃中餐。
卓安•內森(Joan Nathan)是一位著名的猶太美食專家,她曾出版過一本獲獎菜譜。她就不認同這個觀點。她告訴記者,其實猶太人熱愛中餐的起點恰恰不是在紐約,而是在他們於1950-60年代搬出紐約到了郊區之後才形成的。當時的美食數量正在快速增長。中餐吃起來很舒服。有些猶太人希望更融入美國,但是他們又不想太明顯。吃中餐不需要有那麼多條條框框,而且中餐可以分享。猶太人熱愛分享食物。
圖博館
美媒:聖誕節中餐真的很火
此前,日本媒體發文稱外國人不覺得中國菜好吃。這讓我們大吃貨帝國義憤填膺。那麼中餐在世界範圍內的接受程度如何?專家喜歡談理論,但是食客的嘴才是誠實的。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2016.12.23報導,去年的聖誕節(12月25日)是周五,而當日的中餐訂餐數較平時周五的訂餐量多了153%。
中餐在聖誕節大賣的都市傳說來自於那些不過聖誕節卻又需要吃飯的人。
熊貓快餐(美國最大中式快餐連鎖品牌)發言人告訴記者:“一般在聖誕節只有少數地方還開門,特別是商場和購物中心那種餐廳集中的地方都關門了,但是會有一些熊貓快餐還開著。但是對於我們更加傳統的中式餐廳品牌聚豐園來說,聖誕節的訂餐量會有驚人的提升。”
根據美國訂餐搜索引擎公司GrubHub的統計來看,聖誕節最流行的五個口味中,中餐佔了三個分別是排第一的川菜,排第二的綜合中餐,排第三的粵菜。第四和第五則是日本菜於印度菜。
中餐裡,蔬菜炒麵、木須雞肉和春捲擁有最高的人氣。特別是蔬菜炒麵在聖誕節的訂餐量較平時增長高達389%。
事實上,聖誕節最流行的20道菜全部都是亞洲食品。
美國的亞洲餐廳菜單較雜,各個菜系互有重疊。觀察者網為便於讀者查閱,將多數在中餐館銷售的菜標註為綠色,將多數在日本餐館銷售的菜標註為橙色。
回應
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
日人歪曲事實是天性
為什麼聖誕節中餐最火?那是因為其它信仰的族群餐館在聖誕節絕大多數都關門歇業去過節了,只有對於Money堅定信仰的中國人開的中餐館才會營業。
你瞎啊,沒看見日本餐館也開著啊。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6_12_25_385953.shtml
美媒:美國猶太人聖誕節吃中餐,可不僅僅是因為中餐館不關門2016-12-25
美國猶太人習慣在聖誕節那天吃中餐已經是眾所周知的傳統了,就連不少的中國人都知道這個事情。但是為什麼猶太人會產生這個傳統呢?真的只是因為中餐館在聖誕節不歇業嗎?美國媒體就在聖誕前夕採訪了多位美國猶太裔美食家,讓他們談了談這個傳統的起源。美食家們的確說到了中餐館不歇業這個原因,不過他們還說到了諸如中餐在老一輩人心目中是高檔美食的代名詞,或者中餐讓他們在聖誕節找到了歸屬感等原因。不過最令人感到有趣的是,美國猶太人聖誕吃中餐這還真的涉及到了宗教原因。
圖博館
英媒:中國印尼“混血稻”創奇蹟拯救數以百萬計人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2016.12.8報導,不久前,英國廣播公司記者收到一份奇特的請柬,去參加在德里一家豪華酒店舉行的50歲生日派對,不過,慶生的是一種大米,名字只有首字母縮寫:IR8。
據信,IR8挽救了數以百萬計人的生命,改變了數以百萬計人的生計。回想上世紀50年代,很明顯,佔世界人口一半的亞洲面臨一場即將到來的糧食危機。
報導稱,大米佔亞洲人攝入熱量的80%。1960年,兩家美國慈善機構(Ford和Rockefeller基金會)聯手在菲律賓創建“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他們認為,雜交技術的進展也許能夠提供避免災難的答案。
新的科研小組兢兢業業地雜交收集來的一萬個水稻品種。庫甚博士告訴我,這個過程一般是費時費力的。他是農學家、遺傳學家,1967年加入IR8開發小組。
庫什說,“通常,每年的產量只能增加1%到2%。”但是IR8不同。它的“雙親”分別是:高大、高產的印尼種(PETA)和矮小、堅強的中國種(DGWG),結果生出的“孩子”非常優秀。庫什說,“全世界自古以來就沒有出過這類事,一步就讓大米產量翻了一番。”
IR8迅速在亞洲各地推廣,產量急劇上升,亞洲避免了飢荒。大多數農民都從產量上升中受益,產量增加意味著價格降低,消費者也受益。
但是,莫雷爾承認IR8並非完美。改種的農民太多,以至於在亞洲某些地區,IR8成了唯一的水稻品種,減少了生物多樣性,引發其他風險:如果出現蟲災、疾病,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另外,使用的化肥大量增加也導致污染。當然,還有大米的口感和口味問題。IR8像“粉筆”,而且煮熟後發硬。多是多了,但不好吃。
報導稱,現在,也許沒有了飢荒的風險,但是水稻研究所仍在研發新品種,選擇的項目反映著世界面臨的新威脅。他們主要的工作包括研發可以承受氣候變化的水稻品種。同時繼續開發幫助應對營養不良的品種。
IRRI也在研究有利於對付食品過剩引發後果的新品種。在亞洲,糖尿病是個大問題,IRRI幫助開發出導致血糖指數更低的水稻品種。也就是說,米飯人吃下去後緩慢釋放能量,將血糖維持在更穩定水平,這對管理糖尿病相當重要。
庫什說:“亞洲人口45億,全吃大米。大米的價格僅是'綠色革命'前的一半兒。上世紀80年代,亞洲50%的人挨餓,現在只有12%。”IR8大米創出奇蹟、改變世界。這樣的業績難道不值得慶生?
http://www.guancha.cn/global-news/2016_12_11_383751.shtml
圖博館
專家稱去年中國食品安全致死上萬人損失50億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黨委書記李春華2016.9.30在2016年中國城市發展高峰論壇暨《城市藍皮書No.9》發布會上表示,2015年中國因食品安全導致死亡人數達到上萬人,經濟損失高達50億。影響食品安全的因素眾多,既包括土壤污染、空氣污染、水體污染、化肥使用、抗生素濫用等因素,也包括人文精神、契約精神的缺失、發展理念的偏失或者錯位、監管手段不到位等原因,這些原因都是導致以上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
李春華表示,中國化肥的使用量佔世界的35%,相當於美國和印度的總和,中國農作物每畝平均使用化肥量21.9公斤,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每畝8公斤,是美國的2.6倍、歐盟的2.5 倍。
他還指出,地溝油使人致癌。對於地溝油的監管乏力,在高額利潤的促使下把人格底線都拋棄了。中國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溝油為200萬到300萬噸。
回應
食安致死上萬人?我國應該向幾十年前那樣,用人糞尿、動物糞便等農家肥。
說夢話呢?糞肥,危害人民健康,導致直接/間接致病/死亡人員更多。
為啥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沒這樣污染呢?是不是特色造成的?
麥當勞肯德基的油炸食品都是高致癌物。
這和走什麼路沒有關係,主要是監管機構不健全和不負責任!
怎麼沒有關係,你個Sb
資本主義國家污染的時候比我們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也是花了上百年的時間,最後把污染轉嫁給發展中國家才算是基本解決。
圖博館
四部門:耕地污染不可逆是極少數現象
2016.11.4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專題詢問環境保護法實施情況。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王明雯說,2011年以來,“砷毒”“血鉛”“鎘米”等事件頻發,讓重金屬污染成為最受關注的公眾事件之一,土壤污染及其造成的糧食安全、國民健康等問題引發了公眾的擔憂甚至恐慌。
參加應詢的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介紹,2005年~2013年,國務院作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的初步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全國土壤污染狀況點位超標率是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是11.2%、2.3%、1.5%和1.1%。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是19.4%,更高一點,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是13.7%、2.8%、1.8%和1.1%。
“點位超標率不是實際的面積超標率。”陳吉寧解釋說,點位超標率是指大概在什麼地區會有土壤污染問題,是什麼類型的問題,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並不是代表19.4%的土壤全污染了。
陳吉寧表示,當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存在的困難和挑戰主要有:一是底數不清,我國還沒有建立起按照污染程度進行分類的農用地清單和污染地塊清單。二是法律法規缺失。目前我國還沒有土壤污染防治的專項法律,污染地塊和農用地環境監管的部門規章也沒有出台,監管無法可依。三是相應的技術標準規範不夠健全。在土壤污染的調查、風險評估、治理與修復方面缺乏可操作的標準和規範,技術體系亟待完善。四是監管能力亟須加強。各地環保部門在土壤污染監管方面力量不足,尤其是專業人員缺乏,迫切需要提高。
陳吉寧表示,今年5月28日國務院印發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土十條”),下一步,將推動落實“土十條”工作,做好5個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推動立法。
二是開展全國土壤污染狀況的詳查
三是建立健全相關的標準規範。
四是加強建設項目環境管理。
五是督促地方完善土壤環境管理制度。
圖博館
“5級抗病蟲害是中間水平”
1996年農業部立項“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目前超級稻品種已經進化到第四期。截至今年4月,全國累計通過農業部認定的超級稻共118個品種。
2014年10月,冠以“超級稻”名義的“兩優0293”品種在安徽蚌埠地區出現萬畝減產絕收的情況,引發輿論的持續關注。隨後,農業部表示“兩優0293”並非農業部認定的超級稻,減產事件也不會影響後續對超級稻的研究,並在今年9月2日發佈公告,要求包括“兩優0293”在內的41個農作物品種即日停產,並在一年後停止推廣。
然而,對超級稻家族中雜交稻的質疑之聲,並未隨著“兩優0293”絕收事件的遠去而停息。這些質疑包括:高產低質口感差、高肥高水不環保、種子無法留種等。值得注意的是,“兩優0293”在安徽遭遇減產絕收,就是因稻瘟病而起。
面對質疑,袁隆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超級稻在技術上仍有一些問題有待解決,比如其對病蟲害,尤其是稻瘟病的抵抗性還不甚理想,“稻瘟病是水稻的癌症,它是一直在變化的,難度很大;超級稻的抗性只能說不那麼理想,其實還是可以的,(屬於)中等抗性,不是那麼高抗。”
中國每年1200萬噸糧食受重金屬污染損失200億
法製網北京11月20日訊日前,“第十一屆中國經濟——法律論壇暨市場流通法制論壇(2016)”在京召開。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教授高桂林在會上披露,環境污染也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我國的實際國情是要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活超過22%的世界人口,同時由於環境問題不斷凸顯,土地面積不斷縮減。在大多數的農村地區和貧困地區,其食物主要依靠當地供給。但是據統計,中國每年有1200萬噸糧食受土壤重金屬污染,造成損失每年可達200億元人民幣。
高桂林以2014年發生的湖南“鎘米”事件為例說,當前中國所面臨的土壤污染問題不僅僅牽涉傳統環境法領域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問題,更直接、更現實的反映出土壤污染導致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的公眾健康危害。土壤污染是指重金屬、農藥、抗生素和持久性有毒有機物等污染物質進入土壤中並且超出土壤的自淨能力,導致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性質發生改變,降低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危害人體健康的現象。
圖博館
袁隆平說,『有人對雜交水稻有片面看法,認為高產就不優質,以前確實有些雜交水稻品質一般。但要看到,上個世紀,首先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必須把產量放在優先地位。』袁隆平說,現在生活水準提高了,人民不滿足於吃飽,還要吃好,我們也改變了戰略,既要高產,又要優質,但不以犧牲產量為代價來求優質。
『我們已經培育出的雜交水稻新品種大米「超優千號」,品質可以與市場上一種80元人民幣半斤的日本米媲美。日本商人專門來找我們,並取樣檢測了,評價說有彈性有嚼頭,口感很好。』袁隆平自豪地說。他認為,一些優質米價格非常高,有市場炒作的原因,通常老百姓吃不起。他還強調,大陸人多,人均耕地少,我們要高產優質,不能低產優質,保障糧食安全就要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海水稻_百度百科
海水稻是耐鹽鹼高產水稻,能夠在海水中生長的水稻。在現有自然存活的高耐鹽鹼性野生稻的基礎上,利用遺傳工程技術,選育出可供產業化推廣的、鹽度不低於1%鹽度海水灌溉條件下、能正常生長且產量能達到200-300公斤/畝的水稻品種。2016年10月14日,膠州灣北部設立30畝海水稻科研育種基地,項目啟動資金1億元。按照每畝產值200-300公斤計算,可增產糧食500億公斤,多養活約2億人。
發現過程
1986年陳日勝在羅文烈教授帶領下,普查湛江紅樹林資源時,在遂溪縣城月鎮燕巢村海邊發現一株比人還高、看似蘆葦但結著穗的水稻。穗子頂上有一小撮寸把長的芒刺,把穗子裡的果實剝開是紅顏色的像米又像麥的顆粒。當時羅教授叮囑他收下522粒種子進行繁育,將海水稻種子延續至今。
.......
http://baike.baidu.com/item/%E6%B5%B7%E6%B0%B4%E7%A8%BB?fr=haishuidao
袁隆平回應“絕收”風波:超級稻抗性達中間水平
2015年底,“兩優0293”水稻在安徽遭遇減產、絕收。此後,外界對“超級稻”的質疑不斷。對此,袁隆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雖然已經85歲,但身體好,“有人來質疑超級稻,我說他們的目的何在?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糧食的珍貴,我85歲但我不服老,你們批評我,我毫不會動搖。”
圖博館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黨委書記馬國輝說,全程機械化操作是該項目技術特點之一,這也符合我國農業發展趨勢,有利於今後大規模推廣。
我國現有水稻種植面積4億多畝,其中華南雙季稻分佈於湖南、江西、廣東等地,播種面積約2億畝,年畝產量約900公斤。如果這一技術能夠大面積推廣,即使按照每畝年產量提高100公斤算,也將明顯增加我國糧食產量,提高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袁隆平種出了「海水稻」 計劃3年內畝產突破2百公斤2016.11.03
在近日舉行的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袁隆平介紹了正在探索種植的『海水稻』。據瞭解,青島市日前成立了『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這是大陸國內首個國家級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袁隆平擔任該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學家。該中心計劃在3年時間內,實現海水稻種植畝產突破200公斤的目標。
根據人民日報報導,而袁隆平希望未來能夠培育出畝產300公斤以上的海水稻。之所以定下這個目標,袁隆平說,種水稻需要施肥、灌水、治理病蟲害,這些都需要成本。目前海水稻產量不高,畝產只有100公斤左右,是半野生狀態。農民種了連成本都收不回,積極性就不高。但如果能提高到畝產300公斤,種海水稻就劃得來了。
袁隆平說,目前在青島的『海水稻』實驗仍在推進,未來期望能夠用更鹹更鹼的水灌溉。『全國有十幾億畝的鹽鹼地沒種莊稼,還有幾千萬畝的灘塗,如果利用起來大陸全國推廣一億畝海水稻,每畝300公斤,將增收300億公斤,相當於湖南省全年的水稻產量。』 袁隆平認為,海水稻很有發展前途。
袁隆平介紹,海水稻推廣的關鍵是要提高其抗鹽濃度,在育種方面分兩個路線:一個是常規育種,把抗鹽的特性轉移到高產品種上面來;另一個是分子技術,把抗鹽的基因克隆出來轉移到高產品種上去。他還認為,分子技術效果更好,但難度較大。
接受採訪時,袁隆平還回應了對雜交水稻『高產低質』的質疑。有人認為雜交水稻雖然產量高但往往質量不高,甚至有些消費者偏愛外國優質米。袁隆平表示,雜交水稻同時實現高產和優質,難度很大,但產量和質量不是對抗性的矛盾。
圖博館
人民日報:農村土地流轉面積超承包耕地總面積1/3
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湧現,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新趨勢。記者日前從農業部獲悉:截至2016年6月底,全國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4.6億畝,超過承包耕地總面積的1/3,在一些東部沿海地區,流轉比例已經超過1/2。
目前,全國經營耕地面積在50畝以上的規模經營農戶超過350萬戶,經營耕地面積超過3.5億多畝。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數量已經超過270萬家。這些新型主體在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建設現代農業、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相關新聞
農業部解讀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堅持集體所有不動搖2016-11-05
十三五農業現代化規劃:2018年底前完成土地確權2016-10-21
年畝產3075斤袁隆平華南雙季稻破世界紀錄
2016-11-19日中午,在廣東省梅州興寧市龍田鎮環陂村,“華南雙季超級稻年畝產3000斤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模式攻關”項目測產驗收組測產後宣布:該項目年畝產量達到1537.78公斤,項目實驗獲得成功,並創造了水稻畝產量新的世界紀錄。11月的廣東正值秋收季節,測產驗收在秋陰裡展開。經過現場收割、稱重和測算,袁隆平主持的“華南雙季超級稻年畝產3000斤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模式攻關”項目晚造實割畝產705.68公斤(乾穀),加上早造的畝產832.1公斤,最終年畝產量達到1537.78公斤(折合3075.56斤)。
袁隆平在現場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這是超級稻的第五代技術,此次項目成功,代表著中國水稻產量創下了一個新的世界紀錄。而且本次不僅產量有突破,這個品種的大米質量可以與日本的越光米媲美。
這次驗收的項目是袁隆平科研團隊培育的超級稻在全國38個百畝示範片中唯一一個雙季稻科研攻關項目。
華南雙季稻3000斤技術攻關項目自2015年啟動,由廣東省農業廳組織,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華南農業大學為技術支撐單位。廣東省農業廳總農藝師陸國煌說,該項目採取“超級稻+強源活庫優米技術+缽苗機插秧+機械化病蟲綠色防控”技術,好氣灌溉,全程機械化,綠色統防統治病蟲害。
圖博館
Arthur:米其林星級未必全世界適用
自由撰稿人,美食觀察者 2016-10-30
【2016年9月,隨著《2017上海米其林指南》的出版,上海終於迎來第一批真正的米其林餐廳,這也是內地首次推出與自己相關的米其林指南。米其林源於法國,星級評定有其自定的體系。眾口難調,所以《指南》更多是供吃貨作參考之用。】
本人小時候就看《美味》(Saveur)、《美食家》(Gourmet)、Bon Appétit 等雜誌,還有《查氏餐廳指南》(Zagat Survey)和《米其林指南》。雖然吃過的星級餐廳不多,但多多少少有點了解。之前也曾就一些跟高品質餐廳及與米其林相關的概念做過調查、研究,現在來分享一二。
怎麼算是“星級水準”
國內外都有一個常見的誤解,即星星是綜合評價,包括餐廳的環境。但其實星星只評價食物,環境是單獨由那副“叉叉勺子”(couvert)標誌來評價的。........但要知道,《米其林指南》的評價機制是帶有傳統“法國特色”或者“傳統歐陸菜色彩”的。在法國人的眼裡什麼叫做“材料相容性”很好,跟中國人的看法是不一樣的。比如廣東人熬湯使用的食材除了需要達到味道好以外還可能講究滋潤,“滋潤”在法國乃至歐洲文化里根本沒有或者理解是天壤之別,好比眾多傳統中醫概念對於歐美醫生來說是模糊的。
.............
回應
中國可能不足的地方還很多,但就中國的審美標準、吃飯標準等等還不需要外國人來指點!
話語權問題,不過洋人對於吃上屬於懂個屁的狀態
受西餐影響,現在很多中餐廚師過於追求擺型、造型,卻忽略了烹飪技術水平的提高,有些菜式的味道真不敢恭維,價格卻高得嚇人。中餐的本質是講究色香味,在這方面,西餐根本無法與中餐較量,只好在造型上下功夫。我們大可不必捨本求末拾人牙慧。
不要跟他們廢話了,趕快建立中國的星級品評組織吧。就宣稱是中國人口味、中國人標準,這個領域中國人就是王者,誰還會理米其林,你們愛咋咋地。到時候看是西就中,還是中就西---中國人口擺在這裡,吃貨傳統與精神擺在這裡,名門正宗是剛好而已,天下無敵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有句成語叫眾口難調,有句俗話叫蘿蔔白菜各有所愛。評價口味本身就是一種荒謬的事情。
沒錯,中國菜就在這裡,愛吃不吃!不吃也不能瞎評論!奶奶的,企圖像控制諾貝爾獎評獎標準一樣,專門坑害中國人!不僅僅坑害,還猛賺相關行業錢財!
http://www.guancha.cn/ArthurC/2016_10_30_378813.shtml
圖博館
中國人的飲食是不斷進化的,翻開如今的食螺地圖,各地烹製方式爭芳奪艷、不遑多讓:廣州人烹調螺螄常配紫蘇葉、大蒜頭, 吃起來內質嫩滑,唇齒留香。桂林陽朔的釀螺螄以切碎的薄荷為調料,吃起來有一絲淡淡的薄荷香。無錫人做螺螄塞肉,則將螺肉和豬肉一起剁茸,成中帶鮮,香氣撲鼻。寧波人醬爆螺螄,將蔥、姜、八角、醬油、料酒、白糖同炒。須臾間,烏光鋥亮、香燙熱辣,讓人未動筷就已舌根生津。
螺螄的烹製方法雖多,但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螺螄在入鍋之前,都要將尾剪去, 以便將螺肉從殼中吸出。也有不剪尾的糟制法,見多識廣的名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介紹了一種辦法:“春月,人採置鍋中蒸之,其肉自出,酒烹糟食之”。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對糟螺也情有獨鍾:閩中有香螺,小而鮮,糟食最佳。
螺螄是治愈系的美食,也是治療系的醫方。
清代檀萃在其中名著《滇海虞衡志》中說:“滇嗜螺螄已數百年矣……以薑米、秋油調、爭食之立盡,早晚皆然”。“朝吃生薑夜吃蘿,郎中先生朝我哭”,還有另一個版本:“朝吃生薑夜吃螺,郎中先生朝我哭”。螺螄不僅是最普及的時鮮食材,藥用歷史也悠遠非常。明代唐伯虎給好友祝枝山排便不利的小孩開過一劑處方:“尖尖寶塔五六層,和尚出門慢步行;一把圓扇半遮面,聽見人來就關門。” 這張似謎似詩的方子寫的就是田螺。乾隆年間錢塘儒醫趙學敏,每晚咽乾舌枯,服了麥冬等生津降火藥,毫不見效。一日,他偶食田螺,當時感覺味道極為甘美,夜裡一回想,頓時口水連連。這位名醫撰文盛讚田螺“生津液,養脾陰之力大也,補肝腎益精髓,而並及耳目也”。
螺螄上得大堂,下得排檔,是種延年益壽、明目通舌的享受。但看人嘬螺的最高階無疑是秀色可餐,古有“紅簾彩舫觀者多,美人坐上揚雙蛾。斷瓶取酒飲如水,盤中白筍兼青螺”,今有“梨頰微渦含羞吻,饞嘴王孫帶厴吞。啜鮮紅唇吹玉笛,棄殼素手敲桐箏”。
美人嘬螺,美是不美?
回應
真行!把吃螺獅都能寫的這麼高大上,不服不行!
壯哉,我大吃貨帝國。以食為天的文化,折射的是一個民族對歲月的從容和自信。
舌尖上的味道:螺獅,大吃貨帝國,淵源流長。
http://www.guancha.cn/dongdong/2016_10_31_378884.shtml
圖博館
螺螄的吃法傳神在於一個“嘬”字,妙在久吃不飽不膩不厭,享盡噉食入味的閒適情趣。明代廣東狀元倫文敘賦詩道:“炒螺奇香隔巷聞,羨煞神仙下凡塵。田園風味一小菜,遠勝珍饈滿席陳。”看來他是深知個中情趣的。眾多老饕們,沉醉於螺螄裡嘬出的美味,全然不顧形象,舉著螺螄,啜吸著沾了湯汁的指頭,不僅嘬出彈牙的螺螄肉,更嘬出鮮濃的螺螄原味,引得古今食客近悅遠來,一顆又一顆,停不下來的節奏。
螺螄的鮮美非常獨特,比之魚肉雞鴨,勝上一籌,跟海鮮比也毫不遜色,在江南水鄉,海鮮是新鮮,江鮮才是味鮮。螺螄雖一年四季都有,但清明才是螺螄最肥壯鮮嫩的時節,清代董偉業《揚州竹枝詞》雲:“清明節過便清和,濫賤刀魚入市多。最是酒杯禁不得,菜花天氣賣泥螺”。清明螺肥而不膩、韌而不老,抓住了最深入骨髓的春味。江浙有農諺云:清明螺螄端午蝦,重陽時節吃爬爬(蟹),又稱“清明螺,鮮過鵝”,也有將其喻為“貧民版鮑魚”。
在廣東、廣西兩廣一帶,吃螺卻多在秋季,他們認為“秋螺天所賜,美敵紫駝峰”、“三月田螺滿肚籽,入秋田螺最肥美”。中秋時分,田螺空懷,腹內無籽, 且肉質肥美,是食螺的最佳季節。清末民初,廣州有竹枝詞寫道:“中秋佳節近如何?餅餌家家饋送多。拜罷常娥斟月下,芋頭啖遍又香螺。”啜螺、剝芋、吃月餅同為嶺南地區歡慶中秋節的三項食事,廣東《順德縣志》載:中秋“具團圓酒、 團圓餅、剝芋啜螺賞月”。過去因為田螺有殼,剝殼食肉,諧剝去邪氣、誨氣,取“食心(新)轉運”的兆義。
琳瑯滿目的螺螄吃法承載了一個民族的生活想像力
螺螄的食法體現了一個古國的地闊物豐。元代人倪瓚是個畫家,也是個吃貨,在《雲林堂飲食製度集》,他為田螺侃侃而談:“取大個田螺敲掉殼,取其頭,不要見水,用沙糖濃拌,醃上一頓飯的功夫,再洗淨。或者成批用蔥、花椒、酒醃一會兒,再用清雞原汁氽熟食用。也可用生鹽拌小茴香浸上三五天后,蘸清醋生吃。”清代佚名《調鼎集》也介紹了烹調田螺的方法:“將大田螺除去尖,撒上鹽漚之,熗熟後切成片,殼內汁用豬油、花椒及佐料收貯之。”
唐人好酒,宋人好食,對吃特別講究的宋朝詩人曾鞏遊南湖,帶上美姬之餘,不忘帶上美食。他將螺螄與春筍放在一塊兒炒,“斷瓶取酒飲如水,盤中白筍兼青螺”,清香的筍片與鮮嫩的螺肉加在一起,舌鮮,味爽。
圖博館
就連嘗盡山珍海味的帝王將相,也與田螺難解難分。南宋《武林舊事》記載,宋高宗趙構一生只去過兩個大臣的家裡吃飯,一個是秦檜、另一個就是清河郡王張俊。這位張俊為討好高宗,擺下了宋朝最大場面的一次宴席,在上桌的30道御膳中就有“香螺炸肚”、“薑醋生螺”兩道田螺菜。
乾隆、慈禧都喜食田螺,為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在膳單之外多次單點。慈禧有次吃多了引發消化不良,不得不請御醫力鈞診治。
甚至一些朝廷官員為了吃到田螺,竟秘令農民捕撈進獻。清代順治年間進士遊東昇有詩為證:田螺依岸草,苟活望春和;昨日捕螺之令下,縮肉斂體向湯鍋……
清代姚文翰《紫光閣賜宴圖》,乾隆是一個宴會成癮的皇帝,想出很多名目、道理、辦法,找人陪他來吃飯,紫光閣盛宴算是較為低調的一次,2000餘人,200多張餐檯,為此掌醢署還特意採辦了很多貝螺類的時鮮
貧民食螺消飢,官人食螺嚐鮮,詩人食螺則是品味。唐代洛陽詩人劉禹錫遊歷洞庭湖,嚐遍時鮮風味所,唯獨對螺螄念念不忘,即興寫下了“白銀盤中一青螺”的佳句。明代云南進士楊士云,晚年棄官還鄉,朝廷請他出山,他不干。有人不解,他笑而不語,揮毫寫下一幅對聯: “日吞夾金絞銀飯,夜飲龍鬚虎眼湯。”其中“龍鬚虎眼湯”即海菜螺螄湯。漢代有句古話,大丈夫居世,生當封侯,死當廟食,為食歸去,倒也說得通。
吃螺螄是一種極具中國審美的生活情趣
林語堂《吾國吾民》裡描述中國人有一種簡樸性,皆能甘其食,安其居,樂其俗,這在文字中也能窺得一斑。
吳語對食名向來是格外親切的,有一種樸實的韻味,蘇州人有句關於小食的俗諺“風涼篤篤,鹹蛋嗑嗑,螺螄嘬嘬”。涼風送爽叫“風涼篤篤”,“篤篤”兩字聽著也輕盈愜意;把剝鹹蛋叫做嗑鹹蛋,“鹹蛋嗑嗑”如聞其聲; 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吃螺螄,叫做“螺螄嘬嘬”,不僅聽到了嘬螺螄的“嗦嗦”聲,還能感覺得螺螄湯汁的鮮美、想像出滑稽吃相。三句話連在一起,便是一幅市井平民的納涼夜飯圖,頗有豐子愷民俗畫的意境。
螺螄還一度被蘇州人喻為“罐頭篤肉”,也是極形象,螺螄殼好比微型罐頭,裡頭煲著一盅肉呢。有湯有肉,堪稱一絕。嘬螺螄是挺有情趣的一種吃法,吃相詼諧,聲音熱鬧,滿桌一片“嗦嗦”聲,恰似雞雛爭食,雀群喧鬧。華夏文化素來講究禮法,《禮記》毋吒食,《論語》食不語,都是餐桌上默守的尺度。然而當禮法遇到螺螄,就全然失效了。這道上不了檯面的小食,成全了國人食小鮮、過日子的怡然之態
圖博館
冬冬:厲害了我的螺!吃螺螄也有一部歷史 2016-10-31
近日,雲南玉溪通海縣楊廣鎮興義村又發掘出一處新石器時代的螺螄殼遺址,為什麼說又呢?因為這不是第一次了,但是這次的堆積高度超過三層樓,是前所未有的。這些尾均已除掉的螺殼,顯然不是自然沉積而成,通過文物部門勘查,確定為3500年前當地古人食用後廢棄的螺殼。
挖掘出來的螺螄殼
翻了會兒故紙堆,古人吃剩下的螺殼竟然在神州大地多次被發現,還有個專門的考古術語:貝殼遺址。最古老的是1978年桂林南郊甑皮岩洞穴發現的一處遺址,據測定距今7000~10000年。此外,廣東陽春獨石仔舊石器時代遺址和雲南滇池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也堆積了大量螺殼,每個螺殼尾部都被敲通了小洞。考古學家認為,這是先民們挑取螺肉食用所致。
中國人吃螺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
螺螄,是小吃中歷史最為悠久的一鮮,拾食螺螄的文字記載最早見2500~3000年前的《國語》:當時的吳地境內大荒,市無食糧,國庫空虛,老百姓就遷往東海之濱,以蒲贏為食。蒲贏,即蚌蛤、海螺一類的貝類海鮮,三國時《魏書》也有類似的記載,連年天旱歲荒,民人相食,袁術在江淮一帶率兵征戰,下令拾蒲贏為食。古代的螺個頭不遜蠔蠣,一個消飢,兩個管飽,據南北朝時期文獻記載描述當時的田螺大如梨橘,小如桃李。看到這樣的描述,只有兩個字:想吃。
南北朝時期北周詩人庾信抿上一口美酒,啜上一個香螺,賦詩道“香螺酌美酒,枯蚌籍蘭餚”,這是文學史上第一首正面寫吃螺螄的詩句,田螺是古往今來民間最受歡迎的小食之一,卻因為賣相粗陋、吃相不雅,難登文學大堂。宋之前,不常見諸文字。
漢代畫像石中席地而食的場景,主客觥籌交錯,食案上擺放著螺狀饌品
現實往往比文學更生動,據記載,田螺由於“佐料齊全款色多,和味價廉堪下酒”,街頭蹲吃炒田螺也是古代居家日常之一。紹興有民諺云:“啄螺螄過酒,強盜趕來勿肯走”,說的是田螺味美,即使後面強盜趕上來,食客也捨不得逃走,大有“拼死吃河豚”的氣概。
唐代長安韋氏家族墓壁畫中的《夜宴圖》,畫的是當時權臣楊國忠與虢國夫人在曲江邊上開自助party的故事,餐檯上少不得螺類
宋代墓室壁畫中一副夫妻對飲畫,就著螺螄小酌一杯,這一吃就是幾百年光景
圖博館
台媒稱淘寶網抄襲台灣邊看邊買技術或將跨海訴訟
據台媒2016.10.22報導,近日台灣科技公司“創意點子”(BRAVO iDEAs)聲稱,中國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淘寶網涉嫌在今年八月底推出的《一千零一夜》系列營銷活動中,抄襲台灣網絡美食節目《夜宵》創意與專利技術,目前正與律師商討維權計劃,不排除跨海訴訟。
年初,台灣“創意點子”公司與三立電視台合作推出一檔以美食烹飪為主題的導購節目《夜宵》,該節目由明星主廚MASA替每集不同來賓的人生故事量身訂做料理,並搭配“隨看即買”專利技術,讓觀眾一邊看節目還可一邊購物,推出後電商導購一度創下十五分鐘六位數營收成績。
今年八月中旬,淘寶推出美食系列短視頻《一千零一夜》,主打“深夜食堂”概念,深夜上線,清晨消失。觀眾在觀看時可以隨時進入到購買頁面,挑選下單,變成消費者。
淘寶《一千零一夜》海報
“創意點子”稱,《一千零一夜》在內容的型態、主視覺的海報設計、後期的宣傳手法都與《夜宵》極為類似;此外還抄襲創意點子的“隨看即買”專利技術,該技術早已向全球四十八個國家(包括中國)申請專利,無論是節目的著作權或專利技術,淘寶統統沒有取得合法授權,已經是公然侵權。
觀察者網查詢發現,台灣節目《夜宵》主打明星訪談與美食製作,而淘寶網《一千零一夜》則是以微電影的形式呈現美食故事,二者為截然不同的內容與形式,僅在美食主題與隨看即買方式上略有雷同。
對侵權問題,淘寶方回應稱,“面臨消費者對購物體驗越來越多元的期待,'邊看邊買'是現在數字媒體產業都在嘗試並廣泛應用的一種體驗。目前業界類似的技術和專利都很多,我們也擁有相關專利。由淘寶推出的'《一千零一夜》美食故事影片,是基於希望帶給消費者沉浸式消費體驗的原創作品。”
回應
就說嘛,沒有台灣人,淘寶能做起來?沒有台灣,全世界的高科技都會停滯!
邊看邊買四五年前優酷不就有麼?這玩意有專利?
人不要臉,鬼都害怕。這也是一句諺語。
小公司為了知名度告大公司,相當於打了一個打廣告,現在台灣也只剩這種手段了十五分鐘六位數的銷量。這擱在大陸早就破億了好不好
人家還是台幣,也不知道能買幾個茶葉蛋。
http://www.guancha.cn/local/2016_10_24_378221.shtml
圖博館
回應
作為一個愛好中華美食的年輕吃貨,突然想起來有一天去吃肯德基,因為電視上報導有活動。結果平生第一次去吃。50元的雞腿就幾個。然後吃肯德基跟吃催化雞肉的感覺似的。沒有一點肉味。還沒自己炸的好呢?大家有沒有吃肯德基不好吃這感覺。
本來就是催化雞,什麼叫跟催化雞似的?
供應商是福建聖農,品種是45天白羽雞,香港,新加坡,日本,韓國,都是一樣的雞肉,因為都是福建聖農供的。
那些雞就是快大雞,不到45天出欄。
我關心的是訴訟費是多少?她交的起嗎?
訴訟費能有多少,關鍵是律師費。
說的就是律師費。簽好協議,分多少比例就可以。
這個是一條致富之路啊!走我們夜告去!
敲詐
雲南發現中國最深貝丘遺址 滇中青銅時代上限提前數百年 2016-10-26
站在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興義村興義小學食堂所在的小山上,水天一色的杞麓湖一覽無餘。而腳下的土壤裡夾雜了大量的螺螄殼。村里老房子的夯土牆上也密密麻麻的全是螺螄殼,堪稱螺螄牆。對這些螺螄殼司空見慣的村里人,一直認為這些高地很久以前曾是湖水淹沒的地方。而現在,小學旁剛結束的一次考古發掘顯然改變了他們的看法。
25日,中新網記者前往通海探訪目前中國發現的最大貝丘遺址,經過沿途公路邊的大片農田,拾級而上,來到探方前。
“ 去年6月,學校擴建時挖掘到了8米5發現了一個陶罐;在9米的位置,又發現了高度鈣化的人骨骸。”興義小學校長李宏說,隨即便報告了文物管理部門。同年9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通海縣文物管理所聯合對興義遺址開展考古發掘工作。
“這些螺螄殼並非自然湖泊沉積,而是古人採集回來食用後廢棄的。螺螄殼頂部都被掰掉,正是被食用後留下的痕跡。”朱忠華表示,這些大量螺螄居然是世界瀕危物種、堪稱稀有的光肋螺螄,為雲南高原湖泊特有品種,曾分佈於杞麓湖、星雲湖、異龍湖、大屯海等湖泊,因環境污染早已不見活體。
回應
吃貨民族真是承上啟下,源遠流長
可怕的吃貨,吃出了一座山啊
吃貨的基因在血脈中流淌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6_10_26_378377.shtml
圖博館
第一,二戰後日本一度經濟低迷、物資匱乏,拉麵便宜又管飽,因此迅速成為日本人餐桌上的常客。
第二,由於拉麵廣受歡迎,各地不斷開發出新的、更符合當地人口味的拉麵(最有名的包括札幌的味增拉麵、函館的鹽味拉麵、博多的豚骨拉麵等等),這大大增加了日本人對於拉麵的親切感。
第三,方便麵的發明,不僅使拉麵在日本國內得到普及,還直接推動了拉麵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使之最終成為日本飲食的一個標誌。到1970年前後,拉麵——ramen——幾乎已經成了日本麵條的代名詞。而1994年開業的新橫濱拉麵博物館,更是將拉麵和日本人的身份認同牢牢捆綁在了一起。
回應
正宗的日本拉麵做得確實用心好吃,國內滿大街都只有蘭州……
一樓的,來四川嘛,吃了四川各色麵條,你立馬後悔去過日本。西北還有臊子麵/........。
麵條是不是中國人發明的其實很簡單,你去拿中國古代主要的糧食——粟、黍(糜子)、稻、菽(大豆)、大麥、稻、薏苡中的任何一個做現在的麵條,你看你能做成不。黃米,小米,高粱,大豆,你看看那個能黏在一起不,能做成麵條形狀不,作者顯然沒做過飯,至少沒怎麼和麵,小麥是從什麼地方傳過來的,查一查就知道了,麵條並非中國人的發明。
看來你真是沒看過一部紀錄片,叫做麵條之路,韓國KBS電視台拍的,共6集,麵條怎麼來的怎麼發明的,科考歷史學家那麼多研究結果,這片子裡說的清清楚楚。
和歷史觀連棒子都不如的人說什麼真話。
嫌KFC全家桶不夠一家人吃美國女子索賠1.4億
據參考消息2016.10.25報導,美國紐約州一名女性早前在肯德基(KFC)購買炸雞桶餐回家與家人享用,但發現炸雞分量跟廣告顯示的塞滿整個桶大有出入。她認為廣告誤導,於是訴諸法院索賠2000萬美元(約1.4億人民幣)。KFC回應稱她購買的是8件雞套餐,而為了讓人看到桶裡的炸雞,才會把廣告中的炸雞擺放得像塞滿紙桶,又向維茨布格爾賠償70美元現金券。維茨布格爾仍然不滿,最終決定索賠2000萬美元(約1.4億人民幣)。KFC稱,老婦的指控無理,會要求法院撤訴。
對於美國這位婦人的遭遇,中國網友表示感同身受。
同時,按照這個邏輯,其實好多企業都涉嫌欺詐,比如……
圖博館
除了烏冬,我們今天所熟悉的日本麵條還有兩類,一是蕎麥麵,二就是拉麵。蕎麥在日本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據說是從西伯利亞經過北海道或者朝鮮半島傳入本州地區的。但蕎麥麵在日本的首秀,距今卻只有不到500年。據古籍《嬉遊笑覽》的記載,蕎麥麵最早誕生於公元1574年的山梨縣一帶。到江戶時期,它便已經與天婦羅、烤鰻魚、壽司、關東煮、烏龍面、烤烏賊、烤糯米糰子、牡丹餅等一起,成為風靡街頭巷尾的名小吃了。
跟烏冬和蕎麥麵比起來,拉麵在日本出現的時間最晚,過程也最曲折婉轉。傳說,歷史上第一個有幸嚐到拉麵滋味的日本人,是江戶時代的德川光圀,他另一個更為人所知的名字叫水戶黃門。水戶黃門是德川家康的直系子孫,也是水戶藩的第二代藩主。這位藩主不僅熱愛儒學,還是個美食家。1665年,他將參與組織“反清復明”運動失敗而流落到日本的儒學家朱之瑜(號舜水)招致自己麾下,幫助其整頓藩務、制定禮儀,這便誕生了日本歷史上有名的、崇尚諸子學的“水戶學派”。
在討教儒學思想的同時,水戶黃門還不忘與朱之瑜切磋廚藝。而後者做的一碗拉麵,給從小就喜歡吃麵食的他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水戶黃門之後,拉麵似乎便在日本銷聲匿跡了,直到200多年以後,才再次現身。一般認為,近代日本拉麵發源於橫濱中華街,也就是今天日本最大的唐人街的所在地。不過,日本人公認的拉麵店的鼻祖卻不在橫濱,而是東京淺草的“來來軒”。
“來來軒”的老闆是日本人,叫尾崎貫一,曾在海關供職。1910年,退休後的他從中華街雇了12個中國廚師,來到淺草,開起這間中華料理餐廳。除了拉麵,餐廳也賣雲吞、包子、燒麥等廣東點心,但真正讓它載入史冊的,只有拉麵。“來來軒”的拉麵是以雞骨和豬骨作為湯底,加入叉燒、筍乾、蔥花等配料製成的。這便是如今關東醬油味拉麵的前身。而“小當家”裡強調的那些好拉麵的標準(如“湯底醇厚”、“嚼勁十足”),最初就是從這裡開始為日本人所熟知的。
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來來軒”,拉麵才得以走出中華街,進入普通日本人的視野。不過,在那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拉麵都被看做典型的中華料理,而非日本人的食物。二戰以前,拉麵通常叫做“支那湯麵”(Shina soba);1945年之後,“中華湯麵”(Chuka soba)又取而代之,成為最普遍的稱呼。這都明確體現出了拉麵的中國身份!
那拉麵究竟是怎麼演變成日本人自己的飲食的呢?說起來,原因不外乎三個。
圖博館
王靖中:拉麵在日本“本土化”歷程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飲食人類學碩士 2016-10-25
《中華小當家》里中華料理層出不窮,除了之前提到的炒飯,出鏡率最高,非麵條莫屬。但令人費解的是,自稱“食米者”(rice-eaters)的日本人為什麼也鍾情於麵條?而原本來自中國的拉麵,是怎樣成為日本的一項“國吃”的呢?
不可否認,與“滿滿都是中華味”的炒飯比起來,拉麵如今早已成為日本人自己的飲食。而究其原因,就不得不提麵條在日本獨特的傳播、發展歷史了。
食物的歷史通常都迷霧重重,追溯起來相當不容易。麵條的歷史也是如此。我曾經寫過一篇小文叫《麵條的起源》,想要一探這背後的故事,可到頭來似乎還是弄得不清不楚。
一般認為,麵條是中國人的發明。據《中國食料史》所述,麵食在中國北方的普及始於漢代,這主要得益於兩項關鍵的技術變化,一是農田灌溉水平的提高,二是石臼的廣泛使用。前者迅速幫助小麥戰勝“五穀”中的其中兩個競爭對手粟(小米)和黍(黃米),成為北方人最普遍的主食;後者則方便了糧食的儲藏和加工,各種形狀(包括長條狀)麵食的誕生因此成為了可能。
在中國古代,麵食統稱為餅。現代漢語中,“餅”這個字似乎有著非常明確的指向,只有特定種類、形狀的麵食才會被叫做餅。但從秦漢時期起,餅便泛指一切由小麥加水製成的食品,包括蒸餅、湯餅、水餅、幹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胡餅等等。
這其中,“索(外形像繩子一樣的)餅”大概最接近我們現代意義上的麵條。中國人普遍食用麵條的歷史可以追溯至盛唐時期,而據說,日本的麵條正是在這個時期隨遣唐使流傳回去的。公元770年的正倉院文書中,已經能看見索餅的身影了。在日本,“索餅”最初被稱為'sakuhei'或者'sakubei'。15世紀中葉之後,'sōmen'(素面)逐漸成為其統一的名稱,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你可能沒想到,今天日本麵條的鼻祖烏冬(日文寫作“饂飩”),正是由索餅演變而來的。宮崎正勝說:“傳說烏龍(冬)面原本是一個名為'混沌'的點心……而麵線原本也是一個名為'索餅'的點心……'混沌'是用麵粉做成團子之後再包入餡料煮熟的食品。外形圓潤沒有角,日文稱作'konton'。因為這是食品,食字旁取代了水字旁,成了'餛飩'(konton)。又因為主要是熱騰騰食用的食品,所以又寫成'溫飩'(onton)',漸漸又演變成'餛飩(udon)'”。
圖博館
19世紀初罐頭技術被普遍應用,歐洲的魚肉蔬果被裝在錫罐子裡帶到落基山脈,美國中部的肉類加工廠全年開工,以前可只能在冬天宰殺牲畜以防變質,防腐劑也在同時期誕生——儘管現在遭受非議,然而沒有防腐劑就沒有現在的大超市。
20世紀早期的肉類加工廠
舊的食物被改良,新吃食也在出現,不僅僅是糖、巧克力、咖啡、辣椒、土豆、熱帶水果被堅船利炮運回,技術革新還為我們的老朋友穀物開啟了新世界。
從擠壓鉛條設備獲得靈感的蒸煮擠壓機問世,它能把麵團變成形狀各異的面製品,翻譯成人話就是條狀片狀蝴蝶狀的通心粉、歪果仁的方便麵,曾被廣泛使用於製造軍用壓縮乾糧,直到上世紀70年代還佔了歐美方便食品三成多的份額,並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被中國人運用於辣條製造。
也正是得益於農藥化肥,1800年英國的小麥產量比150年前提高了77%,機器帶動的碾子不分晝夜製造精麵粉,又被穀物升降機裝載到貨船和火車中。拋卻小麥價格下跌引起的動盪,穀物普及確實讓很多飢餓的人免於過早死亡。
工業革命至今近兩百年,呼籲傳統農牧業的聲音越來越大,農藥化肥轉基因冷藏鏈很委屈。壹讀君覺得,要是真的回歸土法耕作,恐怕到後來也真的只能吃土了。
參考資料:
《惡魔花園——禁忌食物的故事》,斯圖爾特李·艾倫,新星出版社
《西方文明的另類歷史》,理查德·扎克斯,海南出版社
《世界歷史上的食物》,杰弗裡·M·皮爾徹,商務印書館
圖博館
但大部分民眾並沒有那麼聖,在莎士比亞和達·芬奇都用手抓飯、哲學家蒙田吃太急咬到手的年代,以談戀愛為目的的穿越活動看到這兒應該進入猶豫狀態。
同時以吃為目的的穿越也將受到阻礙。
穿越女嫁給皇族,被婚宴嚇呆
以英國農村為例。14世紀之前的腐國老祖宗吃得特別單一,富農偶爾吃小麥,中農吃燕麥大麥黑麥,貧農吃西北風。穀物的加工方式也很單一——麵糊和麵餅,不僅硌牙,還適合做武器和盤子。
畢竟精磨麵粉會損失不少能填飽肚子的麩皮,你說加了牛奶蜂蜜香草的白麵包?國王都沒吃過幾次,那可是聖物。
配菜以燉為主,著名菜式有牛奶燉韭菜洋蔥、菜豆燉麥芽等。肉類作為難保存的稀罕物,在中國化身為火腿和香腸,但由於緯度高曬鹽難,大部分肉類在歐洲變成了風乾肉,一塊風乾肉的保存時間比當時人們的壽命都長,太乾太硬,通常也只能燉。到大航海時代,水手們還能吃到一個世紀前的風乾肉,據說味道跟木乃伊差不多。
貴族倒是穀物和肉都管飽,卻走上了香料控的不歸路。
儘管來自東方的香料十分昂貴,但90%的食譜需要用到香料,且並沒有標明用量,為貴族炫富留下了巨大的空間。15世紀,白金漢公爵家一年就用掉了143公斤胡椒和88公斤姜,越是尊貴的人盤裡的胡椒越多。
想想都辣眼睛。
飲料也比較慘烈。由於過濾與儲存技術欠佳,據說喝中世紀的啤酒像在吞針,得閉眼憋氣才能灌下去。
中世紀每年都有一大半的時間處於齋戒,不可食肉——但魚不算肉。十三世紀的英國皇室偶然吃到了七鰓鰻,從此看不上別的任何魚,全國上下都在搜羅七鰓鰻進貢。
來看看七鰓鰻長什麼樣子。
工業拯救餐桌
假設事情就這樣持續下去,你是不敢帶著妹子或客戶去吃西餐的,但出現在19世紀的蒸汽機改變了這一切,它值得所有愛吃的人膜拜。
比如風乾肉和醃鯡魚只剩下了品嚐風味的意義。
圖博館
幾百年前,歐洲人根本沒資格嘲笑中國人吃皮蛋2016-06-02壹讀百科
外國人總覺得中國人吃奇奇怪怪的東西,比如豬和牛的主動脈、加石灰後變性的禽蛋、混了雨燕唾液的巢穴、成年螃蟹的性腺等等。似乎歐洲人生來就只會吃超市里切好洗乾淨的牛排。好在鯡魚罐頭替國人扳回一分。
事實上,在現代食品工業出現以前,食物匱乏的歐洲人也是逮啥吃啥,除了口味劍走偏鋒,審美情趣也頗為清奇。今天壹讀君就係統地講述一下西餐中最黑暗和五味陳雜的一段時期。
優雅的羅馬人愛吃牛睾丸
你以為人類被逐出伊甸園是因為接受了性啟蒙?明明是因為貪戀食物!
儘管平民主要以麥粒、豆子、蔬菜為食,但也難以拯救羅馬人奢侈糜爛的歷史形象,至少《羅馬帝國艷情史》是這樣說的。
一場完整的羅馬貴族宴會得有十個小時。冷盤菜在配樂詩朗誦中被端上桌,松鼠、火烈鳥舌頭、牛睾丸、鴕鳥腦子等,緊接著是硬菜:牛奶餵養的蝸牛配酸甜醬、榛睡鼠蘸蜜汁罌粟籽、蛋糊裹袖珍鶯鳥、碳烤天鵝。
最硬的主菜是烤牛包羊、包豬、包公雞、包小雞、包鳥,美其名曰“特洛伊式燒烤”。
吃完甜點藏紅花蛋糕還沒飽的話,主人家慷慨提供餐後小吃——醃兔胎。吃撐的賓客也不用急,出門左拐有專門的嘔吐池,摳喉嚨吐乾淨了回來繼續吃。
從用餐體位折射出的時代風貌
東邊馬槽裡出生的男孩為羅馬國運立了一個flag,在他的信徒高喊“饕餮是罪”的聲音中,羅馬亡國了。
基督徒對吃一事非常嚴苛,尤忌奢華,連天使都只吃麵包和苔蘚。中世紀一本愛爾蘭手稿裡說,饕餮者將永遠漂浮在痛苦之湖,僅一滴湖水所產生的徹骨寒氣就足以毀滅地球表面的所有生物,流傳最廣的饕餮者下場是被迫吃掉魔鬼塞進他嘴裡的青蛙和蛇。
難成吃貨的中世紀
世界上的大部分主流宗教都反對無節制的飲食,壹讀君不反對宗教飲食習慣,但為了追求宗教神聖而走向極端節制就比較可怕了。
比如中世紀的聖女St.Veronica大半輩子都只吃蜘蛛和貓的嘔吐物,另一位聖女Margaret of Cortana只吃乾麵包和很少的生菜。聖女們表示這樣的飲食能讓自己靈魂熾熱起來,絕對不是因為太餓產生的幻覺。
圖博館
袁隆平青島研發海水稻:鹽鹼地變良田可養活2億人
2016.10.12,隨著袁隆平院士領銜的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在李滄區的簽約落戶,標誌著青島的“鹽鹼地”也可變身“良田”。袁表示,將在3年之內,研發出畝產300公斤的海水稻,明年4月播種,明年秋天收穫。
袁表示,之所以要研發“海水稻”,主要考慮到我國耕地資源不多,卻有不少鹽鹼地。目前,我國內陸海有15億畝鹽鹼地,其中有兩億畝具備種植水稻潛力,我國鹹水湖泊儲水總量超過淡水湖,如果可以推廣兩億畝,畝產200-300公斤計算,可增產糧食500億公斤,多養活約兩億人。
所謂海水稻是指抗鹽抗鹼性水稻(簡稱“海水稻”),就是在現有自然存活的高耐鹽鹼性野生稻的基礎上,利用遺傳工程技術,選育出可供產業化推廣的、鹽度不低於1%鹽度海水灌溉條件下、能正常生長且產量能達到200-300公斤/畝的水稻品種。
海水稻發明者為陳日勝青島非首例產區
事實上,海水稻的發明者是湛江人陳日勝,陳的海水稻引起了“雜交水稻之父”袁的關注,隨後在2014年的10月18日,國家雜交水稻中心副主任馬國輝受袁委派,專程到湛江海水稻發源地考察並為之申請海水稻項目國家立項。
據了解,1986年11月,陳發現了可能是生長在鹽鹼地裡的野生水稻,隨即取下那株野生海水稻的522粒種子開始育種工作。到現在30年的培育、試種過程中,陳投入了大量資金和精力。2015年,已經培育海水稻29年的陳將命名為“海稻86”的種子,送到東北三省、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等全國16個省區進行試驗種植,希望培育可在全國各種鹽鹼地種植的“海稻”。而今年剛剛成立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並非首例產區。目前海水稻主要在南方種植,想要全面推廣,還需突破75—150公斤/畝的低產量現狀,以及克服南北方土地酸鹼度的差異問題。
回應
袁老可比菩薩功德更高啊,每次提到他的新聞也都心中感嘆人的壽命太短了,袁老這樣的應該偉人真的是全人類的英雄。
別忘了,陳日勝可是最早開發的,而且還開發了30年,袁只是在他的研究成果上錦上添花,再上一層,30年的付出,陳也很偉大!
圖博館
外賣平台競價排名機制不該是法外之地,必須依法按規實施,確保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根據《互聯網廣告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服務的付費搜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競價排名,已明確被定性為商業廣告。那麼,這一要求同樣適用於外賣平台的競價排名。只要商家是花錢提升排名的,外賣平台就該明確標示出這是商業廣告或商業推廣,而不是讓用戶誤把靠花錢排名靠前的商家當成有口碑、服務優質的商家。這是外賣平台競價排名機制當堅守的最基本的底線原則。
相反,如果外賣平台不區分競價排名結果和自然搜索結果,不具有可識別性,給用戶造成誤導,實質上屬於一種違法行為,應當依照廣告法相關規定給予處罰。對此,相關管理部門對於外賣平台的競價排名機制應該立案調查,如果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就該依法處罰,並督促整改,不能任由外賣平台任性利用競價排名機制誤導、坑害消費者。
圖博館
外賣競價排名會重蹈百度覆轍嗎2016-09-02 人民網
據《新華每日電訊》報導,如今一些外賣平台通過競價排名的方式,向平台商家收取費用,幫助交錢多的商家提高排名、增加曝光率,一些無證經營的“黑作坊”也能靠錢買到好位次。(詳細報導見2016.9.1日5版)從這一點看,被視為外賣平台新吸金術的競價排名,很容易成為“黑作坊”的保護傘,嚴重危害“舌尖上的安全”。如果處理得不好,可能會重蹈百度競價排名的覆轍。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百度外賣、美團等外賣平台點餐。在無法掌握實體店真實情況時,消費者大都是通過APP內的排名以及銷量等進行選擇。因此,在外賣行業裡,排名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於互聯網領域的競價排名機制,公眾並不陌生。如今一些外賣平台採取競價排名機制,本質上是經濟利益使然。這可以讓外賣平台在收取商家服務費和正常的交易抽成之外,還能獲得一筆不菲的優質廣告位推介費,直接增加外賣平台的利潤,這是外賣企業對競價排名樂此不疲的根源所在。
外賣平台要賺取更多的利潤,外賣商家要宣傳自己,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外賣平台推行競價排名機制不能沒有規矩。而《新華每日電訊》調查中,一些商家交足錢就能在外賣平台上獲得好位置,甚至一些連經營許可證都沒有的“黑作坊”花了錢就能買進前幾名。如此,外賣平台事實上成為“黑作坊”的保護傘和同盟軍。比如媒體多次曝光過,一些被查處的“黑作坊”改頭換面後轉戰外賣平台,利用競價排名等方式重新矇騙顧客。
排名在公眾觀念裡應當是與品質與服務質量掛鉤的,而如今的排名榜名次卻是價高者得,可以說剝奪了消費者的知情權,明顯欺騙了消費者。競價排名模式下,企業和商家各取所需,看似受害者只是廣大消費者,但實質上企業和商家丟掉了消費者的信任,可謂得不償失。
此外,競價排名還會誤導消費,產生劣幣驅趕良幣的效果。在短期內,競價排名確實會提升訂餐平台的市場份額和“黑作坊”的營業利潤;但從長遠看來,這無異於是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放縱和對“黑作坊”的聽之任之。最終損害的除了顧客的利益,還會造成平臺本身的用戶流失。
作為第一把關人,外賣平台理應為“黑作坊”的出現承擔相關責任。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外賣市場整體交易額達200多億元。與外賣市場發展迅速形成反差的,是不斷曝出的外賣平台的餐飲安全問題。外賣平台對餐飲安全不重視,不僅影響了用戶的用餐體驗乃至健康問題,也制約了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圖博館
海底撈此次選擇在美國本土社區開店,其目標顯然不僅僅是當地華人,而是要征服地道美國人的胃。在鬧市區推出第一家分店,海底撈似乎更像是要傳遞出其火鍋文化。不過,海底撈能不能得到美國消費者的認可,在業內人士看來還是困難重重。
有業內人士指出,海底撈要想在美國獲得成功,還要經受來自原料、菜品、口味、價格和文化等因素的挑戰。海底撈在國內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其“超級服務”,如免費美甲、擦皮鞋,提供擦鏡布等。這些在國內受用的服務,不知能否在海外門店中被保留。相比中式的“顧客至上”服務,歐美餐飲行業更講究服務適中,如果“太過熱情”,美國顧客或許不能適應。
同時,有消息指出,海底撈把在美國市場的人均消費定在40~50美元,主打中高端市場。有不少網友指出,在美國一般20~30美元的人均消費便可享受到不錯的餐飲,消費價格的差距也將是一個重要考驗。
關於“海底撈”
海底撈成立於1994年,是一家以經營川味火鍋為主、融匯各地火鍋特色為一體的大型跨省直營餐飲品牌火鍋店,全稱是四川省簡陽市海底撈餐飲有限股份公司。在北京、上海、鄭州、 西安、簡陽等城市開有連鎖門店。
海底撈雖然是一家火鍋店,它的核心業務卻不是餐飲,而是服務。在將員工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極致的情況下,“海底撈特色”日益豐富。2004年7月,海底撈進軍北京,開始了一場對傳統的標準化、單一化服務的顛覆革命。
在海底撈,顧客能真正找到“上帝的感覺”,甚至會覺得“不好意思”。甚至有食客點評, “現在都是平等社會了,讓人很不習慣。”但他們不得不承認,海底撈的服務已經征服了絕大多數的火鍋愛好者,顧客會樂此不疲地將在海底撈的就餐經歷和心情發佈在網上,越來越多的人被吸引到海底撈,一種類似於“病毒傳播”的效應就此顯現。
圖博館
美國人已經無法阻止海底撈了2012-06-08
“地球人已經無法阻止海底撈了!”這本是一句網絡上的玩笑話,但最近兩天,這句調侃改成“美國人已經無法阻止海底撈了!”原來,近日海底撈在其官方微博上發布了一條信息: 海底撈火鍋在美國第一分店的商舖合同已順利簽訂。
隨後,在新加坡第一分店的商舖合同近期也已順利簽訂。這也意味著,在國內風生水起的海底撈,已經開啟了其海外擴張的步伐。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在國內13個城市擁有60餘家直營店的海底撈,一直都有海外開店計劃。與小肥羊、呷哺呷哺等火鍋企業相比,海底撈一直保持著克制謹慎的擴張速度。但這並不代表海底撈的保守,其創始人張勇有自己的宏大計劃。
“伺候型”服務模式待考
“海底撈憑藉'超級服務'贏得市場,但在美國能Hold住嗎?”類似的疑問,成了網友共同的疑問。
對於海底撈的海外擴張,華盛智業(北京)管理諮詢公司品牌策略專家李光斗分析認為,“這對於中國的餐飲業輸出來說是一個挑戰。”李光斗表示,全球餐飲成功的輸出,都是一種標準化餐飲的輸出,比如麥當勞、肯德基。海底撈在中國之所以出名的最大原因,是因為其對客戶眾多的“特色服務”,包括擦皮鞋、美甲、遞擦眼鏡布、生日祝福等。但由於西方的服務理念不一樣,目前西方人能否接受海底撈這種“伺候型”的服務,尚未成定論。比如英國,在餐飲行業就格外推崇不卑不亢的服務理念。
“拋開了服務特色,海底撈的真正價值有多少。”李光斗進一步認為,海底撈在美國最大的挑戰是人員,海外員工的招聘與培訓是最大的挑戰之一。在美國,僱用餐飲員工是“貴勞力”,人員成本的限制將影響海底撈的發展。但也應該看到,在美國,現在正在流行“中國文化熱”,海底撈的擴張,正是中國餐飲文化的一種海外表現。
海外拓展成功需跨多道坎
根據海底撈公佈的美國第一家門店商舖的地址分析來看,海底撈這次選擇的是美國本土社區的一處購物中心,這也與不少走出國門的餐飲企業策略不同。
因為飲食習慣等因素的製約,國外中餐店主要對象往往是當地華人或者亞洲人,所以多數中餐館也都選擇在華人聚集的唐人街等地開店。
圖博館
海底撈的服務有毒全國網友都炸了……2016-06-19
海底撈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一個以“服務貼心”出名的火鍋連鎖店,哥也去過。
不過最近網友“carinayyyyy-”在海底撈體驗到的服務, 還是讓我震驚了……
然後全國的網友都炸了,在評論區細數海底撈的變態有毒服務:
.......
回應
和他們家的服務員聊過,員工都是大山里的,原本生活條件不是太好,老闆把他們帶出來,給工作,給食宿,給子女建專屬的子弟學校,關鍵是給他們工作生活上的尊重。所以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很自豪,渾身上下散發著主人公的精神。所以他們的服務真的是發自內心的體貼到位。
原來看到台灣總是吹噓自己的服務行業如何如何,今天看到海底撈,我才明白.........
幾年前去海底撈,上完廁所準備洗手,一個跟我父親一般歲數的大叔給我遞毛巾,摁洗手液,我都拒絕了,從那次以後,我再也沒去過海底撈,以後也不會再去
服務在不損及人格、不過度的情況下也沒什麼吧,你覺得這是在侮辱人家大叔,但是人家可能也只是覺得這是正常工作而已。
中國人內心深處是非常非常反感等級落差的。十來年前去KTV,當時不少KTV的老闆要求員工跪式服務,叫一小女孩跪在那給大家點歌,當時我就說你出去吧我自己按,小女孩還說不行,老闆會扣錢。從此以後我再未去過KTV。中國有一群人渣商人,無文化,無知識,無道德,除了錢連他媽都不認。
中國人內心深處是非常非常反感等級落差的。其實這個“內心深處”的歷史並不久遠,從1949年10月開始算吧。
在私人空間不要過份參與,恐怕你給他們提出了寶貴經驗
不至於不再會去,不過海底撈過於貼心的服務確實讓人有些不自在
沒有一種服務模式能滿足所有人,讓你不舒服也很正常。然而只要全國14億人裡面有2億很喜歡它的服務,它就賺翻了。你不喜歡這種,大可去其他地方
太貼心了反而讓人不自在,感覺總有個陌生人在註視著你,在琢磨你心裡在想什麼,細思極恐。
海底撈賣的是服務嘛,挺好,圖個開心
海底撈服務是真的不錯。額,有點接近日式服務了
日式服務哪有這麼好,一群磕頭蟲而已?這樣的你找一個我看看?
海底撈去過幾次,它的服務真沒話說,不需要水軍。
當這種服務,變成一種文化。就不再局限於企業裡了,而會提升國家軟實力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6_06_19_364614.shtml
圖博館
俄羅斯南部鬧蝗災大叔“向中國學習”生吃蝗蟲2016-06-03
我吃貨國遇到了史上最大的誤解和挑戰!
這兩天一段視頻在微博上熱傳,視頻中蝗蟲遮天蔽日,場面駭人猶如末日,據稱這是俄羅斯近日爆發了30年一遇的蝗災。
本來,對這個說法小編是拒絕的,但查過之後發現,上個月位於俄羅斯南部的聯邦主體達吉斯坦共和國還真報告了蝗災,當地農業部門也宣布進入緊急狀況。但是呢,這段視頻並不是這次的景象,以及三十年一遇什麼的,去年俄羅斯遠東地區發生蝗災時也有過這種說法。
這段視頻什麼時間拍攝的已不可考,但至少去年就被上傳過
不管多少年一遇,這次蝗災還是很嚴重的,給當地農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雖然農業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挽救措施,但並沒有什麼用。
接受采訪時,當地居民表示蝗蟲太多了,雖然很多鳥聞訊趕來,但它們哪吃得完啊,而且這些鳥成天飛來飛去,也給居民造成了困擾。
鳥吃不完,人可以幫鳥吃啊!當地居民也曾聽說,蝗蟲在中國是一道美食。
“聽說中國人吃蝗蟲,可能是為了做什麼試驗,也可能就只是閒來嚐嚐鮮。”在接受俄羅斯第五頻道採訪時,當地居民這樣說道。於是乎……
一位大叔直接從地上抓起一把蝗蟲塞進了嘴裡!
品嚐了一下,他說:“嗯事實上呢,這個味道有點像奶製品……蝗蟲其實是非常有營養的……”
誤會啊大叔!
我吃大吃貨國的蝗蟲明明是這樣的……
小編好想把原博下的網友評論甩給戰鬥種族學習一個:
戰鬥種族你們在“吃”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啊……
回應
我們可不生吃。
吃過炸的和烤的,炸的好吃
哈哈,文章裡面回帖的都是吃貨啊,老毛子,還差一道工序啊。。。油炸,油炸,油炸!
蝗災在內蒙古也經常有,沒見中國吃貨去吃
多好的豬飼料啊,高蛋白啊!還不趕緊聯繫中國廠家可惜了
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6_06_03_362747.shtml
圖博館
對火鍋認識的不同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與註重色香味的中餐不同,西方的飲食觀念加入了“理性”的因素,一定要保證營養,烹調過程也力求科學規範。
這種“規範式”烹飪也成為西餐的弊端——缺乏特色和創造性,有些食物千篇一律。這也就不難理解吃慣了三明治和烤牛肉的“英國紳士”雷納為何在面對自助火鍋時如此惱火了。
回應
講個笑話:一中國人請英國人吃火鍋,未及上菜先出門接電話去了,轉回見盤光鍋盡,問英國人味道如何。答曰:肉太生,湯太燙。
茹毛飲血慣了,突然吃人吃的東西,當然就不樂意了……
呵呵,黑暗料理之國竟也口出狂言!雖然火鍋不能代表我大吃貨帝國的精粹,但總比你那個“炸魚薯條”要有意思的多吧?!
只有在優雅理性的大英帝國才會誕生在派裡死不瞑目思考魚生的英國國菜仰望星空。
火鍋本來就是普通老百姓的飲食趣味,要的就爽,什麼時候和優雅沾邊,想裝逼別吃火鍋啊,中餐高大上的,所謂優雅的多的是,只要所謂美食家出得起錢,多高逼格的中餐都有。
英國人吃下甜豆腐腦就知道中國美味
你這個甜黨,鹹豆腐腦才是王道
鹹的當早飯,甜的當零食,都好吃
僑情的老外。我們公司很多德國人/法國人來中國必吃火鍋,而且回國的時候特意讓我們幫忙買一些火鍋料回去。難不成優雅的味道只在英餐裡?
也沒明白披薩優雅到哪去……
基本上屬於對牛彈琴。也無所謂,反正我們自己吃著爽就行。
火鍋的確是最缺技術含量的中國垃圾亂炖之一。色香味形沒一樣能擺上檯面——誰見過正式宴席吃火鍋?你站出來!
在中國,人家請你吃大餐那是有求於你,請你吃火鍋那是拿你當兄弟和你分享。
這個價格我也要吐槽了
必須高價啊,低價大碗味道好只能繼續增添海外中餐就是低檔的代名詞的形象而已
圖博館
倫敦的中式火鍋“惹惱”英國食評家:滿嘴都是不夠優雅的鹹辣味
中新網2016-03-05 報導,中餐正逐漸走上西方人的飯桌並受到好評,可是,一名英國食評家近日卻被中式自助火鍋“惹惱了”。
“把牛肉片、魚丸、香菇、方便麵放進去,涮出的東西很快就一個味兒了,滿嘴都是'不夠優雅'的鹹辣味……我最後嚼了點碎豆腐,剩下的一些嘗起來就像鞋皮。”
這些尖刻的評價是英國人傑伊·雷納(Jay Rayner)在倫敦一家自助火鍋店吃完後寫下的,他還對蘸料表示了疑惑。觀察者網發現,衛報網站於今年1月24日曾轉載了他的這篇美食評論,這家店名為Shuang Shuang。觀察者網注意到,從其桌上餐巾來看,中文名為“爽爽”。
“你要做一種混合蘸料,調料有芝麻醬、腐乳、鮮辣椒醬和辣椒油。不管我多費力地嘗試不同的比例,我調出的蘸料永遠只有一種味道。”
而在抱怨味道之前,面對桌上的一堆餐具,雷納早就看傻了眼。
“這頓晚餐就像一場考試。菜單上有一頁廚具說明,包括七種東西:溫控器、取生食的夾子、撈熟食的東西……光看這些就嚇到我了。”
雖然店裡提供了50種不同的食物,但雷納顯然沒吃飽,他和同伴跑到附近大吃了一頓“放滿臘肉的比薩、美味的凱撒沙拉和一款聖代冰淇淋”。
在西餐店飽腹之後,雷納覺得他找到了中式自助火鍋“真正的問題所在”:“ 在倫敦這個菜品如此多樣的區域,有那麼多手藝好的廚師可以做給你吃,晚餐不應該是(自助)這樣的。 ”
觀察者網發現,傑伊·雷納生於1966年,1988年從利茲大學畢業後觀察家報(The Observer),他廣泛地在英國媒體上發表自己的美食評論。他的一本美食評論書籍由一家出版社引進至中國,中文名為《吃遍全世界》
此文吸引了大量網友留言,有人像雷納一樣,也對“自助”的方式表示不解,“我喜歡在自己的廚房裡做中餐。搞不懂為什麼要花90英鎊跑到餐廳去做?實在是太傻。”
但更多人吐槽的卻是這家餐廳標註的價格:70至120英磅,兩人份,包括飲品和小費。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像雷納一樣排斥火鍋。“這家店是有些貴,但我覺得作者寫得太差勁。我吃著就棒極了,還會有服務員教你怎麼弄,特別有意思,而且一點都不難”。
總體看來,雷納的文章或許偏於刻薄,但也說明不少西方人對中式火鍋還不熟悉。其實瑞士也有一種奶酪火鍋,在冬天用麵包蘸著融化的熱奶酪吃,當然有些中國人可能覺得膩。
圖博館
鄭風田:馬鈴薯成主糧得過兩道關2016-02-26 環球時報
農業部日前下發《關於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力爭到202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1億畝以上,適宜主食加工的品種種植比例達到30%,主食消費佔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 %。儘管我國的馬鈴薯主糧化工作已取得一定進展,但仍存在技術瓶頸,社會需要較長的適應過程。
我國氣候非常適合馬鈴薯生長。一般穀物類作物在年降水量350毫米左右的干旱半乾旱區生長發育困難,而馬鈴薯耐寒、耐旱、耐瘠薄,不僅可以正常生長,還可幫助減少水土流失,非常適合我國北部及西北部乾旱少雨地區種植。近年來我國寧夏、甘肅與內蒙古等乾旱半乾旱地區的馬鈴薯發展非常迅速。以內蒙古為例,其生產的馬鈴薯品質非常優越,不少地區已成“土豆之都”。一些洋快餐已把內蒙古選為全球土豆原材料的供應地。
然而,馬鈴薯要成為主糧,還得過兩道關。
一是社會公眾對馬鈴薯不夠了解,需要加強相關知識普及。在大多數人的印像中,馬鈴薯就等於土豆絲等菜餚,地位遠不及大米、小麥等其他主食。事實上,馬鈴薯不僅是重要的糧菜飼兼用作物,更可作為工業原料來源,且高產穩產、環境適應力強。更重要的是,與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相比,馬鈴薯在單位土地播種面積上收穫的營養、維生素、熱量優勢明顯。馬鈴薯除含有人體必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外,還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以及鈣、鉀、鐵等礦物質元素。正因為此,馬鈴薯做主食有著無法比擬的性價比優勢,是滿足低收入家庭基本溫飽需要的最佳選擇,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有美國學者研究表明,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開始將馬鈴薯引入歐洲。此後200年間,歐洲城鎮化突飛猛進,人口增長的1/4歸功於馬鈴薯。
第二大困難來自技術層面。要順利把馬鈴薯裝進“主糧袋子”,一個重大挑戰是如何讓我國消費者改變歷史形成的“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麵”的飲食習慣。為達到馬鈴薯由副食變主食的目標,必須將馬鈴薯加工成適合我國消費者喜歡吃的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產品。然而從生產角度來看,我國目前馬鈴薯優質品種十分缺乏,農民種植收益不夠穩定,瓶頸之一就是全粉加工成本偏高,且生產過程耗水量大,破壞環境。由於馬鈴薯全粉的產量和技術成熟度還處於較低水平,目前馬鈴薯全粉的成本達到1萬元/噸以上,是麵粉成本的近3倍。由此可見,馬鈴薯主食化,後續還需強力研發支撐。(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圖博館
教你舒心訂外賣
在魚龍混雜的外賣餐飲店中,如何挑選到好吃又衛生的美食呢?小1給你支幾招↓
1 訂餐的正確方式
①不要盲目貪圖訂餐優惠
網上訂餐時不要輕信圖片和商家介紹,也不要貪圖紅包優惠等讓利,建議選擇常去的供餐單位。
②選擇合法正規的供餐單位
訂餐前要認真查看網絡交易第三方平台上的供餐單位是否有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等信息。
③選擇距離較近供餐單位
選擇就近供餐單位有利於菜餚保鮮,以及進店查看衛生情況。收到訂餐食品後,應先查驗其包裝是否完整,食物是否變質。
④避免訂購高風險食品
消費者網上訂餐時應減少選擇冷菜、生食、冷加工糕點、四季豆等高風險食品。
2 遭遇問題如何維權
網絡訂餐時要注意留存好消費小票、發票等相關憑證。
①如發生消費糾紛,可以撥打消費者保護維權熱線12315。
②如發現食品安全問題,可撥打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轉發擴散,助小伙伴吃上健康又實惠的美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216ac80102w57f.html?tj=1
另詳參【圖博館】:光棍節vs感恩節 私家製作《毒物魅影》 全球黑心產品 美國黑心食品 台灣黑心食品 日本黑心食品 中國黑心奶粉 《吃的後現代》 《速食的黑暗面》 《麥當勞經營策略》
圖博館
為啥媽媽不讓你吃外賣,真相在這裡2015-12-26
前兩天,大街小巷都是裝扮成這樣的快遞小哥,騎行在漫長的外賣之路上。數據發現,今年平均每位外賣小哥的送餐距離,達到了14000公里,相當於從北京到紐約的距離,還是騎電動車呀!難怪聽到他們互相問候:你今年最遠送到哪呀?我芝加哥!我西雅圖!
給快遞小哥“穿越半個地球”動力的,是中國龐大的吃客軍團。數據發現,目前最大訂餐平台,10月份日訂單就超過了100萬。而2015年中國百姓通過點外賣,每日要消耗480噸穀物、320噸肉類……我滴天哪,這些糧食,要擱在古代,那都能供養10萬大軍吃上一年啦。
網上訂餐靠譜嗎?
“動動手指頭,美食送到手”,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時代,網上訂餐越來越火熱。然而,便捷的背後卻隱藏著安全問題。
1 線上高大上,線下黑作坊
近日,深圳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查處了一家在網上賣快餐的商家。線上高大上的餐廳,線下居然無證無照,衛生髒亂差,不到六平米的小店,堆滿了各種雜物!雖然網絡平台知道商家沒有餐飲服務許可證,但還是默許了商家在網上經營。
更有讓人觸目驚心、令人作嘔的黑作坊……這裡沒有客人上門,只賣給APP訂餐的食客……
2 吃外賣拉肚子找不著商家
有些黑作坊不僅“髒亂差”,更是“影無踪”。近日,成都市劉先生通過APP網上訂餐,吃完外賣後,一晚上拉肚子四次,被診斷為急性腸炎。而他根據網上的信息找過去,結果卻沒有找到這家店。
而記者查看了此APP排名前10名的外賣餐館,其中近一半的餐館提供的證件信息不全,有的甚至什麼都沒有。
3 微信私房菜訂餐有風險
除了網絡平台訂餐外,“微信私房菜”也開始日漸走俏。只要在微信上下單,賣家在自家廚房做的私房菜就能送到你家門口,還可以“私人訂製”。
近日江西程女士在朋友圈看到的一家私家小廚定了份午餐,覺得飯菜裡的香腸有股霉味,撥打店家電話時卻被直接掛斷。
記者調查還發現,許多私家小廚開設在居民樓的廚房中,因為是家庭式作坊,並沒有實體店,所以無法開發票,並且只提供送餐上門業務,不允許進屋觀看及購買。
圖博館
看到這裡我恍然大悟,日本古代文化中非常實際地認為,稻穀之魂補充人體之魂的交換區正好就是具有消化功能的腸胃。“靈魂被認為居住在腹部,因此,著名的男性自殺文化,就是男人剖開腹部以釋放他的靈魂。”怪不得,日本武士自盡時,以切腹最為莊嚴,其實背後是有這樣一種信仰體系。切腹之後,生理上講,是失血過多及外部感染而亡,心理上講,則是靈魂的流失,離開身體散逸而去。
這樣來看,這本書的題目就能說得圓滿了——作為自我的稻米——因為稻米中的谷魂構成了人的靈魂,那麼稻米就不同於其他的食物,稻米在日本人的心中地位神聖,不是其他,而是組成“自我”的一部分。
所以,延伸到現代日本社會來看稻米,來解讀日本人觀念中對西餐或麵食的態度,就有了更深層的理解。日本人倒不是僅僅覺得西餐純粹是外來事物、舶來品,口感不佳,不適合日本口味,而是非常本質地認為,西餐裡的確很少有“米”。沒有米,就沒有“稻魂”,沒有“稻魂”,就無法給“自我”提供補充靈魂的力量。這種觀念真是很有意思。
說到這裡,我又想到中國稻米產區居民就餐時常掛在嘴邊的話:吃飯的時候,吃再多菜、再多點心、麵食,沒吃上一碗米飯,就感覺是沒吃飯,沒吃飽。細想一下,這句話背後的含義,或許就不僅像表面上的這句修辭呢!
回應
中國稻米有優良品種,但是產量不高,中國人食用的稻米品種很差,品種差的稻米哪裡比得上品種好的稻米,中國應該引進韓國稻米和日本稻米,中國稻米產量高味道差.
一樓的先說這幾種米你都吃過沒有?還是只是想當然?你知道稻米和緯度的關係?和水土的關係?和生長周期的關係?
南方的粳米一年兩三季,能好吃嗎?北方的水稻才好吃,我們都吃本地米,一點都不差
“切腹之後,生理上講,是失血過多及外部感染而亡”這句話有問題。日本的切腹自盡,是有介錯幫忙的,就是說,切腹是一種儀式,早有人在切腹者身後提刀而立,只要切腹者將利刃插入秘中並拉開口子,介錯就迅速揮刀砍掉自盡者的頭。
恩,沒人幫忙的,有掙扎2天才死的慘劇。
http://book.sina.com.cn/news/b/2015-11-25/0933778738.shtml
另詳參【圖博館】: 《筷子刀叉匙》 飲食政治學 《吃的後現代》 日本社會病了? 《日本右翼》
圖博館
日本武士為何切腹而不自刎?2015-11-25張經緯 南都周刊
日本民俗學創始人柳田國男曾經對“何謂日本”這一問題,只作出兩點歸納:“島國”及“種稻”。除此之外,我們還能說出日本的許多特點,比如集體榮譽感,比如武士道,但有一點,我一直沒想通,日本武士在戰敗捍衛尊嚴時,為何要“切腹”?——同樣是自盡,他們為什麼不選擇自刎。
這個問題看起來有些多餘,誰會在意是切腹還是割喉呢?但別說,還真有人關心這個問題。美國日裔人類學家大貫惠美子有一本書,叫做《作為自我的稻米:日本人穿越時間的身份認同》從某種程度上解開了我的這個困惑。當然,從名稱上看,這本書的重點不是說切腹的,而是說吃稻穀。
環視亞洲,莫不食用稻米,以小麥為原料的各類麵食,毫無疑問皆是西亞輸入的舶來品。關於水稻的起源究竟是東亞、東南亞,還是南亞尚無定論,中國在稻作起源的考古證據方面暫時領先,但水稻(大米)是亞洲的原生作物則是沒有爭議的。
有意思的是,在日本人心中,稻穀非同尋常。因為稻穀是有“稻魂”的,而且稻魂不像一般動物、植物的靈魂,它和人的靈魂本質上是一類。這種稻魂有什麼作用呢?作者舉了一個日本皇室的例子,來說明稻魂的重要性:
一切可以追溯到一個名叫“大嘗祭”的皇室儀式,這個儀式是在水稻豐收時由日本天皇主持的。它源自“嚐新祭”,意思是品嚐新米。天皇要吃新米的原因在於,天皇的“靈魂”經過一年時間,“在冬天膨脹春天萎縮”,靈魂容易離開人體,要得到補充,才能重獲健康。採補靈魂的方法,共有兩種。第一、要么直接採自他人,作者引用了一個非常有震撼力的觀點,在歷史上,日本天皇去世、新皇即位時,“新皇通常會咬已死天皇的屍體,以使後者的靈魂能夠進入他的體內。”這讓我不由聯想到包括巴布亞新幾內亞在內,太平洋島民在上世紀還流行的分享過世親屬屍體的習俗——為了讓死者的靈魂在後代體內延續。
另一種方式,相對沒有那麼驚人的方法,靠的就是食用稻穀來補充靈魂。天皇的“嚐新祭”的本意,就是需要用稻穀中蘊含的“稻魂”充實自己的靈魂,所以這個儀式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而在日本人的觀念中,靈魂並不位於腦袋或者心臟,而是在肚子裡。在古史《日本書紀》中有一個各種食物起源的傳說,保食神被殺死的時候,“各種食物從屍體內湧現出來,腹出米,眼出黍,肛門出麥豆”。而稻米起源的位置恰好就位於腹部——靈魂和胎兒的居所。
圖博館
西安擬制定傳統小吃技術規程:牛羊肉泡饃,肉要煮十余小時
繼重慶火鍋、武漢熱乾麵之後,西安市質監局2015-11-23發布的徵求意見的標準,包括肉夾饃的肉要用20幾味調料熬煮,牛羊肉泡饃饃的肉要煮十個小時以上,biangbiang面的面要醒(發酵)的次數等等。不過網友擔心,那跟肯德基麥當勞有啥卻別,沒特色還有啥吃頭?支持的網友則認為這有利於地方名吃的品牌化。
有行業協會人員表示,嚴格講標準只能針對兩個方面,一個是原材料選取,另一個就是基本製作工藝,在突出地方特色基礎上,分類還需細化,不能一概而論。
其實這做飯吃飯有點兒像藝術創作,功力火候、興趣喜好都因人而異,所以就有網友擔心:
1、擔心標准後沒了特色
2、各自秘方怎能輕易示人
2015-11-支持者的則看重了標準對於打造地方名吃品牌的意義,並且認為標準只是大框架,具體工藝還需自由發揮:
1、認為監管了食材質量
2、希望提升食品衛生和服務意識
3、便於走出去
標準制定參與者:制定大框架 口味可各自創新
三個理由表示這樣做的益處。
一是利與傳承,可讓更多人學習,避免廚師掌握核心技術後,綁架飯店。
二是西安特色小食,要做大做強規模化,要走出陝西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三是這次製定並非異想天開,前期做了大量走訪,除了坊上的名店外,非遺傳承的老藝人都參與商議。
回應
以後家裡做個什麼菜都需要按照技術規程來做,否則就是違法違規?
神經病,太把自己當回事了
制定非強制標準,對願意按標準做的經營者審核後發標准證,類似肯德基麥當勞,消費者可以吃到標準的口味。對於認為自己水平高過標準的經營者讓他們按自己的秘方去做就行,不發標准證,好壞由市場進行選擇。
這個方法不錯啊,作為重慶人我真的好想吃正宗羊肉泡饃,可惜我們這邊的陝西老院的泡饃又貴分量又少味道還一般
http://www.guancha.cn/life/2015_11_25_342546.shtml
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筷子刀叉匙》 《筷子三千年》 飲食政治學 《吃的後現代》 《速食的黑暗面》
圖博館
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對一年只吃一次的月餅如此恐懼,讓人們在節日團圓的快樂心情和擔心增肥升血脂的擔心中反復權衡,給自己添堵呢?
說到這裡,中秋吃月餅這件事情,也就不用那麼糾結了。就這麼一兩天,我們完全可以和家裡的月餅和平共處的。
第一位的措施,就是控制好數量。每天只吃半塊大月餅(傳統標準大小),或者1塊小月餅,和家人朋友分享月餅是一種幸福。即便自己一個人過節,按月餅幾十天的保質期,剩下一半明天吃,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也完全沒有問題。
第二位的措施,就是“彌補法”。既然月餅中有澱粉和糖,那麼就要在三餐中省掉甜飲料,省掉一些主食,給月餅留下足夠的空間。比如說,晚餐的米飯改成半碗,饅頭或餅也要減半,總的碳水化合物數量不變。同樣,既然月餅中有脂肪,那麼就要在三餐中減少相應的油脂數量。比如說,鮮魚由紅燒改清蒸,蔬菜由炒菜改涼拌。又比如說,把豬肉改成脂肪少的去皮雞肉或鴨肉,那些高脂肪的零食也要省去。如果吃的是蛋黃月餅,那麼早上的雞蛋就可以省去了。這樣也就把月餅中的脂肪省出來了。
第三位的措施,當然就是運動了。如果貪戀美食,彌補方面做得不充分,也不用自責,畢竟過節還是要開開心心的才好。只要多做運動,就能把多吃的兩三百千卡減掉。所以,中秋小長假不要總是呆在屋裡看碟上網玩手機,飯後一定要搶著做家務,每天要安排一小時運動,最好還能有一天外出長走或遊玩。
糖尿病人不要被“無糖”之類的說辭所迷惑,其實只要含有澱粉就會升高血糖,而大量的油脂則可能降低下一餐的血糖控制能力,所以不要對“無糖月餅”放心大嚼。但是反過來,沒有號稱無糖的月餅,也未必不可以少量品嚐。比如五仁月餅中含有較多果仁和籽仁,它們的營養價值比較高,吃四分之一塊月餅,同時扣掉一些米飯和炒菜油,避免吃高油脂的菜餚和零食,並不至於會造成很大的麻煩。
總之,只要遵循以上幾個原則,就能大大方方地和中秋美食和平共處,而且盡享節日歡樂生活。如果能夠在中秋來臨之前提前努力,節日也一直堅持運動,沒準節日之後大家還會驚嘆,你不僅沒胖,小腹還變緊實啦!
回應
也是,吃零食的時候完全沒去考慮熱量問題。
圖博館
過節吃個月餅,心理負擔不要那麼大 by范志紅 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
每到中秋來臨,月餅都會成為公眾話題。各種媒體的路數大同小異,年年不變,無非是這麼幾個話題:
月餅裡有什麼添加劑,有什麼質量問題
各種月餅的熱量有多高,吃瞭如何增肥
什麼人不能吃月餅,三高者肥胖者最好不吃
月餅的各種新奇創意,吃驚或吐槽
月餅如何浪費資源,剩月餅怎麼處理
在這些年復一年的嘮叨洗腦當中,人們形成這樣一種印象:月餅很垃圾,月餅很可怕,月餅不美味,月餅很俗氣,月餅是增肥大炸彈,月餅比什麼食品都容易讓人升血糖升血脂發作心血管疾病……中國人選擇吃月餅很愚蠢……月餅真的是所有甜味點心當中最壞的一種麼?過節吃個月餅,需要那麼大的心理負擔嗎?
說起來,作為一種延續近千年的文化,過節吃月餅,已經遠遠超出了一種食品本身的意義;而過節時收到親友贈送的月餅,它所代表的情意也遠遠超出了一盒點心的價值(當然,送給貪官行賄的月餅另當別論)。不管是京式廣式蘇式,月餅所代表的內涵都不會有多大的差異。
月餅之所以讓人們緊張,其實主要是其中的糖和脂肪含量較高的緣故。人們都知道,1克糖或澱粉,就有4千卡熱量;1克脂肪,則有9千卡熱量。月餅水分少,油糖大,自然熱量數值就會比較令人震撼,每100克月餅的熱量從350千卡到500多千卡不等,比同樣數量的白米白面都要高(幹的糧食熱量大約是340~370千卡/100克)。但是,從體積上來看,100克白米煮出來的米飯可要比一塊100克的月餅多,因為煮米飯要加水,米飯的水分含量是65%左右,而月餅的水分含量還不到25%。這也就難怪人們把月餅看成增肥利器了。
儘管人們在吃月餅的時候總是十分緊張,吃其他高糖高油食物的時候卻要輕鬆得多。比如蛋撻、蛋糕,比如蛋捲、薩其馬,比如油條、麻花,比如蜜三刀、比如薯片、鍋巴……它們的熱量並不比月餅低,甚至有的還要高。就拿各種酥點來說,熱量都在400千卡/100克以上,麻花、鍋巴、薯片、脆角、蛋捲、薩其馬,熱量都超過500千卡/100克。然而,人們吃這些食品卻不是像月餅這樣每年一次,而是N次啊!
圖博館
回應
他們不吃的都出口來中國了。
美國人好卵矯情,殺人放火和尋常事一樣,卻對吃這個害怕,吃那個不忍心。
此文純屬胡說,在歐美國家到處能買到整隻的烤雞。
此文太片面了,烤鴨吃的滿嘴流油,鵝肝為什麼吃啊,
多好的習慣
人家的生活還是很精緻的。
還有這麼多人崇拜美國人的生活,美國在吃上最沒文化了,吃出一堆大胖子。
我在美國的客戶就請我們吃過整條的烤魚
有一次,陪芬蘭的同事一起吃飯,吃飯的一共有5-6個人,開始點菜的時候,老外就說,天上飛的不吃,水里的也不吃,內臟不吃,蛇也不吃(第一次來,在他眼裡,我們是吃蛇的),結果就點不出來多少菜了,老闆說點個泡椒鳳爪,把他嚇壞了,最後考慮到我們這些中國人,各種"嚇人的菜"都點了.當我們集體啃雞爪的時候,老外也忍不住了,結果"根本就停不下來",什麼都吃了,還贊不絕口. 所以說,有一些所謂的禁忌,是因為他們之前沒有嘗試過而已.碰到了,禁忌也就打破了.
圖博館
美國人最害怕吃什麼中國菜 2015-07-23
中國菜的確算是全球最受歡迎的食物之一,僅在美國就有五萬七千多家,比麥當勞多得多。過去老華僑們大多來自中國廣東,自然廣東菜最普遍,但近年湖南四川菜多了,因為美國人口味越來越偏愛辣味。
但是喜歡歸喜歡,還是有很多中國食物他們是沒辦法接受的:
美國人最怕吃雞爪子,叫“鳳爪”也好,叫“雞爪”也罷,老美看了就起雞皮疙瘩,生怕被雞爪抓破舌頭。其實,法國人吃雞爪,只是切成小段油炸。
美國人很怕吃整隻雞或鴨子,一看到雞頭鴨頭就發出驚叫,差點像見到人頭一樣恐怖。老美吃雞最愛吃胸脯肉,不像中國人吃雞腚和雞爪子,他們連雞脖子也不吃。如今,美國出產的雞爪雞內臟成了對中國大宗出口產品。
美國人怕吃整條魚,怕吃帶魚刺的魚肉。不論紅燒還是清蒸,或是甜酸,怕就怕被魚骨卡破嗓子。
美國人雖然吃日本生魚片,但不吃中式“半炸鯉魚”,因為這鯉魚被放入油鍋時是整條活的,被高溫油炸熟了下半身,嘴巴還動著,老美害怕被魚咬到嘴巴。
美國人最害怕吃什麼中國菜
(都說奧巴馬喜歡吃中餐,尤其是川菜,我大川渝人民是否應該感到驕傲呢?美國人最害怕吃什麼中國菜)
老美不愛和別人共用一盤菜,尤其不喜歡和那些不習慣用公筷的中國人用同一盤菜。中國人喜歡為朋友夾菜,美國人最害怕這種事情,而中國人往往並不覺察。
老美不吃狗肉,甚至連小鳥和烏龜也不敢吃,特別是對於那種孕育了雛雞的雞蛋更是避之不及,說吃了有負罪感。
美國人不喜歡吃藥膳,不喜歡食補,很怕把中藥材和菜一起烹調,看到中國人酒瓶裡的浸泡的奇異小動物就噁心。美國人唯一相信的食補就是生蠔,因為含鋅多有壯陽功效。
美國人一般不吃腸子等食物,連豬肝牛肝也很少碰,對於內臟有厭惡感。
美國人避免點魚翅和燕窩等菜色,環保意識較強,或者說太過於保守。
美國人基本上不吃螃蟹,連大海蟹也不多吃,只吃阿拉斯加皇帝蟹,吃龍蝦也不啃蝦頭,只吃蝦鉗和蝦尾,看來是舌頭不靈活所致。
美國人不喜歡吃“口水菜”。老美吃飯方式講究“私有製”,而中國人偏向“公有製”。西餐一般把菜分到每個人的碟子裡,各吃各的,吃完了可以根據喜好添一點,基本上不浪費。如果有剩菜就打包帶回家。
圖博館
饞:貪吃的歷史
作者: 弗羅杭‧柯立葉 馬可孛羅出版社 2015
內容簡介
本書帶領我們遊走一場華麗的美食之旅,從中探索那充滿曖昧的原罪:「貪吃」。當中收錄超過200張噴香欲滴的插圖及畫作,以獵奇和戲謔角度,展出人類歷史上著名的貪食場景。從中世紀到現代,透過貪吃這件事,探討「人類與吃、吃與文化」的進展。
目錄
關於「gourmandise」(饞)一詞
第1章 中世紀狼吞虎嚥的暴食文化
暴食,七宗罪之一
貪饞,雖屬輕罪但能引起嚴重後果
gula是一種原罪嗎?
貪食的醜陋圖像
富貴權勢者的專屬罪孽
對於節慾的歌功頌德
貪食、道學家與教師
貪食確實有害健康嗎?
第2章 極樂世界的美食
中古時代的烏托邦
佳餚美酒築成的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的好滋味
烤肉與肥肉的美食夢
只是單純的民間娛樂?
懶墮蟲、狼吞虎嚥者與懦夫組成的可憎王國
第三章 天主教徒的感官享樂,新教徒的簡約樸實
中世紀教士大啖佳餚
新教徒對教皇飲食嚴詞抨擊
大腹神學家
美食齋戒:假惺惺的天主教徒以齋戒之名大啖佳餚
新教徒拒絕口腹之欲?
天主教世界是否縱情感官之欲?
齋戒的規定逐漸放寬
齋戒與巧克力
酗酒,真正的貪饞罪
天主教教會將飲食享樂除罪化
第四章 老饕和美食家當道的時代
從義大利到法國,端正得體的貪饞文化出現
能吃善飲又有教養的美食家誕生
端正的貪饞,優雅的舉止
饕餮之徒的醜陋形象
培養高雅品味
高尚的貪饞應該要值得引人思索
懂得掌控身體
從健康飲食到好品味
法國文化模式的核心要素
空腹的復仇
第五章 美食雄辯的年代
插科打諢和嘉年華狂歡
要想光明正大地描述貪饞之樂,必須有個好藉口
格里蒙‧德‧拉雷涅心目中老饕的生活藝術
提升饕客的地位
美食家的誕生
法國美食論述在歐洲的優越地位
饕饗之學成為文化資產
第六章 貪饞, 弱勢性別的弱點
女人與嗜甜食
女人缺乏鑒賞佳餚的能力
喜愛巧克力,淫蕩女子與貪食的陰影
口腹之樂,飲食男女
秀色可餐的女人
正派女人懂得矜持自制
《啊!小白酒》,市井小民的低俗貪饞文化
第七章 童年的味道,幼稚化的貪饞
貪饞,幼童與生俱有的缺點
對胖小孩的膜拜心態
大人給糖吃
糖果大行其道
瑪德蓮的奇妙滋味
結論:貪饞罪重返時代舞台
跋:「我還想再吃一隻野豬......」
圖博館
飲食人類學
作者: 彭兆榮 2013 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中國素以飲食聞名於世,卻沒有一部完整的,從文化的角度、生態的角度、族群的角度、人類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和闡述的著作。這是中國第一部飲食人類學的專著,集介紹、評述、梳理國際學術界的相關理論和知識譜系,同時,也是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對中國飲食現象進行深度討論的著作。填補學科空白並非作者全部用意,而是希望通過一種學理反思的致力,即對中國飲食的博大精深進行提綱挈領的拓荒性研究帶動對知識的全面思考。
目錄
品嘗民族志: 飲食反哺的經驗理性
食物的世界性話題
飲食人類學研究的歷史脈絡
中國飲食的人類學研究概貌
作為民族志研究的食物體系
吃與不吃: 食物體系與文化體系
人類學對飲食的研究: 從分類開始
菜系: 飲食在區域上的表述
菜譜: 吃出來的文化認同
食物的權力: 反思的「中心/邊緣」
飲食政治學: 飲食的社會調節作用
食物的生產與消費: 市場中的神奇之手
飲食功能的告白
民族志視野中食物的交換
飲食中的社會性別
儀禮與儀食,禮食與禮事
「共食」: 飲食共同體的表述倫理
要面子還是不要面子: 這是一個問題
「勺」與「碗」: 我吃你的,你吃我的
吃出來的生命哲學
自然的食物與食物的自然
飲食的表白: 食相、食符與食義
飲食正義,雅俗共「嘗」
飲食與巫術、禁忌
飲食與醫療: 食療中的辯證法
吃出形色之美
無形遺產: 飲食的技術與技藝
中國飲食體系: 認識、表述與思維
圖博館
真有一曲忠誠的讚歌——其實沙縣小吃“背後有人”…… 2015-08-21
話說……在中國餐飲業江湖上,一直有一個傳奇的存在,那就是——沙縣國際:
沙縣小吃“攻城略地”的路徑大致為:先是本省大城市,接著到珠三角、長三角,最後是中部平原、西部地區。嗯,這只是在國內,而所謂的“沙縣國際”也並非浪得虛名,在沙縣的隊伍裡還有人去了新加坡、德國、美國、迪拜。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由沙縣政府主導設立的沙縣小吃集團已經與泰國正大集團正式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在3年內整合6000家門店,5年內新增發展4000家沙縣小吃終端,實現年營業收入500億元,將沙縣小吃打造成為中式餐飲第一品牌。
天了嚕!蘭州拉麵你緊張嗎?黃燜雞米飯你還好嗎?
幾個月前,“勁敵”蘭州拉麵,也由發源地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的縣長親自帶隊到沙縣,“考察沙縣小吃發展及品牌運作等情況”。
沙縣小吃公會是在1997年7月,由沙縣縣委、縣政府領導推動,由縣工商聯合會組織沙縣小吃個體戶成立的。嗯,所以說起來沙縣也算是“背後有人”,背著棒槌和鴛鴦鍋(就是下面那倆)走遍全國走向世界的沙縣人說:如果沒有政府幫忙,到哪裡都要被欺負的。
所以政府主導成立的公會,不僅成了聯繫沙縣小吃業主聯繫溝通的橋樑和紐帶,負責沙縣小吃的協調、管理、服務、培訓等各方面的工作,還認真調查各地經營沙縣小吃,提出“一鄉一城一隊伍”的戰略,促進了農村富餘勞動力有效轉移和解決城鎮下崗職工就業、再就業工作,同時也促進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帶動了二、三產業的發展,有效推進縣域經濟發展… …嗯,差不多就是走向巔峰的節奏。
1997年,沙縣縣委縣政府為了打開市場,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鼓勵各個鄉鎮至少有一名科級幹部停薪留職出去做小吃,開得好的干部,照樣提拔重用。當年“下海”的干部達到了200人……
除了出人,政府還出了錢。為推廣沙縣小吃,沙縣政府先後組織到上海、杭州等各地開推介會。2004年沙縣小吃打入上海市場時,業主開一家店,縣政府補貼1000元。2007年,沙縣小吃打入北京市場,前100家店,沙縣政府每家補貼3000元。
http://www.guancha.cn/ZhangXiaoBao/2015_08_21_331411_1.shtml
另詳參【圖博館】:飲食政治學 《吃的後現代》 《速食的黑暗面》 《麥當勞經營策略》加盟救經濟 《連鎖店經營管理分析》
圖博館
澳大利亞出動直升機射殺氾濫野山羊中國吃貨們又討論起吃法2015-07-01
還沒從英國水母那裡回過味兒來,中國吃貨們又要開始新一輪的操心,因為澳大利亞的野山羊又氾濫了。近日,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墨瑞日落國家公園(Murray Sunset National Park),因野山羊氾濫,當地出動了直升機展開捕殺行動,一共射殺了459只山羊。
公園負責人Brendan Rodgers表示,野山羊的消失,意味著公園植被能夠更好的存活。
據了解,此次射殺行動花費了7萬美元,之後公園種植了1.3萬株樹以及長達30公里的灌木草籽。
據估算,墨瑞日落國家公園共有超過8000隻野生山羊。
為了射殺野山羊,澳大利亞花費這麼多人力物力讓中國吃貨們心疼不已,難道澳大利亞人都不吃燒烤?
“完全是奔跑的羊肉串啊。”
“羊排,羊腿,羊肉串,全羊,都可以烤嘛!”
“難道真的不吃火鍋嗎?”
“來個人為森林大火,然後直升飛機撒鹽撒孜然,純天然烤全羊就好了。”
“涮羊肉,烤羊排,烤羊腿,羊肉串,羊肉泡饃,羊肉湯……我的口水忍不住流下來。”
“走走走,拎著啤酒去旅遊!”
小編已經餓了
感覺全世界都等著中國吃貨去救了,快忙不過來了……
相關閱讀
舌尖上的中澳自貿協定
中澳自貿協定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回應
這個比出口轉內銷的污染鯉魚強啊!快整個炕鍋羊肉啊!
就如同上次美國的鯉魚一樣,聽到說是自由的鯉魚,綠色的食品,空運回來一看,果然都是綠的,綠的發黑了.
美國鯉魚,英國水母,澳大利亞山羊,應該交給中國吃貨處理,政府就少操心了.
生態問題出現,中國人就躺槍,太無聊了吧。
西方人怎麼不保護動物了?
動物保護組織在哪?快去國際法庭告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浪費了多少食材?
確實太浪費了,澳洲政府真是殘忍,比玉林狗肉節太殘忍,至少羊應該不會咬人吧
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5_07_01_325317.shtml
圖博館
回應
麥當勞價值只剩那個空間還不錯,很多人會去聊天,部份店面有wifi 這是我認為他最大的價值 ,乾淨明亮簡單有冷氣的空間,其他的還不如肯得基 漢堡王 ,麥當勞垃圾食品其實大家早就知道了,不過大家還是會去吃,但特色真的沒有 像義大利的大漢堡 泰國的獨特風味,台灣都沒有,在地化也沒有,越來越沒特色,失去靈魂,只剩驅殼?
經營觀念跟不上時代,如果貿然接手會變成虧損轉嫁的工具,需要大批授權金跟租金 ,很多老闆想 這麼難賺錢 不如買房
我家附近4,5間麥當勞,完全視而不見.
直營都不賺了,加盟還要再付權利金等等,虧更大。 除了少數幾家店有可能被接手加盟外,其它的店都會關掉吧!
相關新聞
日麥當勞首季大虧損 加盟商也考慮撤退
麥當勞2015年財報,第一季銷售額下跌11%,淨利和去年12億相比大減32.6%
圖博館
4關鍵壓垮麥當勞 3門檻決定誰接手2015-6-25 聯合報
麥當勞總部決定轉變商業模式,不再直營台灣市場,尋找合適合作對象,究其根本,食安風暴、營運成本高漲、外部競爭激烈、餐飲價格僵固等四個問題,逼得麥當勞總部不得不出走台灣。
首當其衝是前兩年接連發生的食安風暴,台灣大小餐飲業者紛紛淪陷,去年餿油風暴之後,消費者意識激昂,對於用油安全更加重視,也更加小心,使用到大量油炸的餐點不如以往受歡迎。
其次是營運成本高漲,除店租成本飆升,近年長照險、縮短工時、基本工資調漲、勞健保費用等政策導致人事成本高漲,更是企業界沉重的壓力,尤其餐飲營業時間長,麥當勞又追求廿四小時營業,縮短法定工時猶如上了緊箍咒,與其總部煩惱人力調配,不如交給加盟主去傷腦筋。
第三是外部競爭激烈,麥當勞卅一年前進入台灣市場,美式餐飲正當紅,麥當勞一家獨霸,如今性的美式餐飲店更多、更有特色,加上台灣食品供應鏈發達,連一般早餐店都不難做出類似商品,7-11、全家等便利商店爭相推出微波漢堡、炸雞後,更嚴重瓜分了麥當勞的市場。
最後是餐飲價格僵固,台灣薪資停滯,餐飲價格不容易調漲,當店租、水電瓦斯、人事、食材等成本上揚之時,多數業者只能咬牙苦撐,尤其麥當勞身為台灣連鎖速食龍頭,每次價格調整動見瞻觀,最近一次雖將半數超值全餐調漲十元,麥克雞塊卻下調,後來反而加碼推出五十元超值全餐。
台灣麥當勞想嫁,但台灣企業敢接下麥當勞,恐怕還得面臨麥當勞嚴格規範、鉅額授權金、東西方經營理念磨合等三個門檻。
首先,麥當勞有嚴格的規範,從財務到採購規範都有一套標準作業程序,台灣麥當勞在昨(24)日公開聲明之中也自己開出若干條件,例如對麥當勞品牌深入了解、具有相同價值、承諾創新成長,以及轉換過程中不會組織重整等等。
再者,麥當勞本次採用授權發展模式,能負擔鉅額授權金的企業原本就不多,要掏出大把鈔票的企業遵循麥當勞嚴格的加盟遊戲規則,更挑戰雙方的合作契合,偏偏在台灣已經有許多理念不合拆夥的前例,例如統一和肯德基、大成和漢堡王等案例,都會加深合作疑慮。
最後就是東西方經營思惟的衝突,授權發展商在國際很普遍,在台灣卻要承受「出走」罵名。
圖博館
舌尖上的中國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wXMmy5fUrVyGt6mtGEGf5_hv3gB1aSJG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wXMmy5fUrVzMNzQFZkg1NL36HJQWcmqU
阿楨
《夢饗米其林》獻給美食的勵志的紀錄片 文:蘇士尹
與其說它是一部美食電影,它更像是一部勵志片,三家餐廳,背後代表的是三個家庭的人生,有起有落,支撐他們的力量是什麼?不同於其他的美食電影,《夢饗米其林》是一生職志的餐廳人生。
劇情片看多了,不免會想看看紀錄片。
這部《夢饗米其林》講的不完全是高檔的米其林餐廳,藉由三家餐廳,三種不同的經營模式,三家不同的經營規模,訴說三個看似異中有同的三個故事。
與其說它是一部美食電影,它更像是一部勵志片,三家餐廳,背後代表的是三個家庭的人生,有起有落,支撐他們的力量是什麼?365天,天天開門做生意的生活,一般人,很難想像,而年輕的米其林主廚阿卡茲,雖然擁有一家全美國最棒的餐廳,每天卻得忙到只能睡四個小時,餐廳的名聲跟服務,靠的是全心的專注,他眼中的風景、看到的名畫,對他來說,都可轉化成美食,就是如此專注,才能造就現在的他。
曾打趣的說,這是一部抗癌成功的勵志片,指的就是阿卡茲他在登上人生的高峰時,獲知他得了舌癌末期,這對名廚而言,無異是死刑,而他的生命因為工作夥伴的堅持,找到了奇蹟;另一家餐廳──150年歷史的「布萊巴克鄉村餐館」(Breitbach’s Country Dining),如浴火重生般,靠著忠實顧客和村民的支持,奇蹟似的沒有被擊垮……
不同於其他的美食電影,《夢饗米其林》是一生職志的餐廳人生。
阿楨
《舌尖》2海賺14億台幣2014-5-18 中時
《舌尖上的中國2》僅投資千萬人民幣(下同,約5千萬台幣),卻帶來3億(約台幣14.5億)收益;讓原本冷門的大陸紀錄片市場,引來大量外界資本的介入。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即使紀錄片受到關注與日俱增,但依然是高風險商業交易。
北京商報引述紀錄片導演詹桐指出:「伴隨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熱播,紀錄片在普通受眾腦海中的辨識度明顯提升,並間接帶動跨行業資本湧進紀錄片市場。」
截至目前,大陸紀錄片製作公司200多家,去年民營機構總共投入3.77億元。近兩年,包括招商證券、國航、華潤雪花啤酒在內多家企業,相繼成為「華爾街」、「大國崛起」、「中國古建築」背後投資者。大量跨界資本進入,一定程度上為紀錄片年產量的遞增提供保障。
詹桐直言,「舌尖上的中國」成功純屬個案,多數紀錄片投資方都面臨回收難題。一家4年前投資800萬拍攝紀錄片的軟體公司主管說,先別說額外收益,到目前為止連成本都還沒收回。
雖然跨界投資業者不少,不過紀錄片投資頭號金主仍非電視台莫屬,占整體行業65.5%,央視更是其中大戶。
相關新聞
捍衛舌尖上安全 陸《食安法》修法從嚴
洋奶粉新規實施一半嬰幼兒洋奶粉或被中國淘汰
41家洋奶粉生產商獲准入中國日美缺席
新西蘭一成奶粉企業難符中國進口新規
中国市场是块唐僧肉各国奶粉都来啃一口
买进口奶粉3大误区,你中招了吗
分析稱最嚴洋奶粉新規劍指問題奶粉亂象
奶粉政策收紧“洋奶粉”急求本地化
雙管齊下,能否重塑國產奶粉市場信心?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安全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广东奶业协会会长:目前内地奶粉质量史上最好
英國人自嘲惡搞短片《舌尖上的英國》 美食只有那一顆 ETtoday
大陸紀錄片節目《舌尖上的中國》進入第二季,有英國人取其架構,拍成2分鐘版惡搞短片《舌尖上的英國》,並拆分成「自然的饋贈」、「轉化的靈感」、「英國的味道」,和「英國廚房的秘密」四個部分。
眾所周知,英國的食物是舉世公認的「黑暗料理鼻祖」(就是很難吃),於是,這段英國人自嘲的短片,雖分成四個部分,卻只有一個主角,就是「馬鈴薯」(大陸稱「土豆」)──它是特別的佐料、靈感的泉源,是美味的小吃,還有,一個代代相傳的廚房秘密「小土豆比大土豆熟得更快。」自嘲得太入味了!
版主回應
金黃拱門光環漸失?速食業競爭激烈 麥當勞老態盡現2014-4- 23
美國人是否已對吃麥當勞(MCD-US)喪失興趣了?
《CNNMoney》報導,速食業巨擘麥當勞財報公布,顯示在美銷售下滑,而第 1 季的獲利也未達分析師預期。
麥當勞將財報不振歸咎於壞天氣,也表示「嚴峻的產業生態」影響獲利。
最主要的戰場出現在早餐時段,占麥當勞銷售的 25%。百勝(YUM-US)集團旗下的 TacoBell,最近大張旗鼓的推出鬆餅塔可(Waffle Taco),而麥當勞在 3 月時則以提供免費咖啡做為回應。
麥當勞在推出創新產品以吸引年輕客人上顯得相當掙扎,但年輕消費群又是速食的主要消費者。相形之下,肯德基又再度推出以往廣受歡迎的「Double Down」漢堡(即兩片炸雞排當作麵包中間夾餡)。
「麥當勞的競爭對象變得更棒,但它自己卻裹足不前。」Sterne Agee 分析師 Lynn Collier 表示。
麥當勞執行長 Don Thompson 在財報後的電話會議中向投資人釋疑。他說,麥當勞正推出新的行銷活動,以與客戶做連結,但他也承認,提供這些誘因不是萬靈丹,需要時間才能將銷售狀況翻轉。
麥當勞在歐洲及中國市場的表現都相當不錯,不過核心的美國市場表現欠佳,其Q1 同店銷售下滑 1.7%。麥當勞每股獲利則下滑 4% 至 1.21 美元,遜於湯森路透分析師預期的 1.24 美元。營收則上揚 1% 至 67 億美元,與預期相符。
麥當勞表示,2014 將是個艱困的一年,除了業界競爭加溫、商品價格上揚之外,店面整修翻新的成本提高也是原因之一。
相關新聞
麥當勞亞洲銷售額下跌釋放速食業警訊
美速食業勞工罷工要求加薪
美速食業爭加薪罷工擴散海外
垃圾速食 不能卖国内就卖国外
華人最大速食連鎖店 頂新集團dicos德克士抓住舌尖上的機會 超越麥當勞中國市佔26%
標準化的挑戰:透視中式速食連鎖業的成與敗
中国餐饮业重塑安全之路
中國餐飲業面臨大洗牌2014-4-20中新網
中國烹飪協會會長蘇秋成19日在第八屆中國餐飲產業發展大會上發表講話稱,餐飲供給與餐飲消費需求的結構性失衡等因素,造成了當前中國餐飲業的窘境。中國餐飲業面臨改革開放35年來前所未有的大洗牌。
蘇秋成在大會上說,經營理念、管理方式上的被動改革,餐飲供給與餐飲消費需求的結構性失衡,市場供應的傳統方式與社會需求無法匹配,餐飲自身經營成本的倒逼,同質化競爭的淘汰選擇和社會誠信體系的缺失,造成了中國當前餐飲業的窘境。
他說,步入2014年,中國餐飲業發展外部環境依然複雜,行業內部轉型升級還在不斷探索中,並出現了一些新問題。高端餐飲轉型走親民路線,同時擠壓了大眾化餐飲市場,加劇了大眾餐飲市場的競爭,促使原有的大眾餐飲企業開始考慮如何轉型應對。在行業內外嚴峻形勢雙重夾擊下,中國餐飲業正處於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增長速度的換擋期。餐飲行業亟需“回歸本質、回歸大眾、回歸市場、回歸理性”。
相關新聞
習八條發威高檔餐飲業負成長
餐飲企業上市為何這麼難:打擊三公消費
陸打舌尖上腐敗高端餐飲恐轉虧
餐飲業拓中國市場,須先挺過成本壓力考驗
詳參【圖博館】:《筷子刀叉匙》 《筷子三千年》 飲食政治學滷肉飯/國宴菜單 禁賽大胃王影視/吃到飽/食評 《吃的後現代》飲食史/菜系/紀錄片/稻/麵/宴嫂/年夜飯黃牛/ 《速食的黑暗面》《麥當勞經營策略》《中國電視產業的危機與轉機》媒體 《電子殖民主義》 《電視紀錄片創作》 《萬民點擊春節晚會》 中國黑心奶粉 習李三中全會
阿楨
衛生vs.風味 重慶陳年鍋底掀爭議【經濟日報2013.07.11
「到北京不到長城非好漢,到重慶不吃火鍋真遺憾」,火鍋已經成為重慶的名片,甚至象徵著重慶人「熱烈滾燙」的性格,但對外地人來說,重慶火鍋鍋底重複使用,感覺不衛生,傳統文化與現代標準之爭仍在激烈上演。
2011年,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案件尚未爆發前,時任公安局長的王立軍提出要像打黑一樣整治食品安全,當時重創重慶火鍋業者。
重慶火鍋傳統使用「老油」,也就是鍋底油循環往復使用。本地人說,王立軍「打黑」那陣子,老油絕跡,全部改用一次性鍋底(只使用一次),但重慶火鍋也「空前難吃」,且較貴的一次性鍋底嚇跑顧客,火鍋店生意奇慘,情況直到王立軍調任分管科教的副市長才改善。
對重慶人來說,這樣的「老火鍋」理所當然,不只口味風味更佳,加上滾燙的火鍋高溫殺菌,可說無食品安全疑慮-但這樣的想法難免與重慶外的世界有所衝突。
「為了一點瑕疵,難道就要把整個城市文化給毀掉嗎?」力挺傳統的重慶奇火鍋董事長余勇有些憤慨,他說重慶火鍋就是以味道取勝,改成一次性鍋底後,部分業者為了調成老火鍋的滋味,加了各種化學香精,「反而更不安全了。」
余勇解釋,火鍋就像是把廚房搬到桌上,火鍋油屬於「烹飪用油」,而筷子是「自助烹飪工作」,就像炸雞的油會反覆使用一樣,老油的存在理直氣壯。
重慶人也有一套數據來佐證老油無礙身體健康:重慶人平均壽命比全大陸高出3.3歲,重慶人食道癌、胃癌、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的比例低於全國,而且從來沒有因為火鍋發生「群死群傷」。
「火鍋經濟」奇書 譜寫紅湯魅力【經濟日報2013.07.11
重慶第一部記載火鍋百年歷史的著作「火鍋中的重慶」,由大陸餐飲百強的「奇火鍋」董事長余勇(左),及巴渝文化研究院研究員林文郁,花了三年時間完成,號稱「火鍋版三國志」。
特派記者何蕙安/攝影首部記載重慶百年火鍋歷史的著作—「火鍋中的重慶」本周火辣上市,35萬字講述重慶火鍋的前世今生,號稱「火鍋版三國志」,也是每年締造人民幣600億元(約新台幣3,000億元)產值的重慶火鍋經濟的最真實寫照。
版主回應
中國年輕人追捧「個性吃文化」2013/09/16【新華社】
教室主題餐廳、hello kitty主題餐廳、漢文化主題餐廳、紅色經典主題餐廳……一個個或懷舊、或溫馨、或神秘的特色餐廳,像雨後春筍般從大城市落腳到二、三線城市,受到年輕人追捧。
近日,山西太原首家「廁所文化主題餐廳」開業,兩周來,天天爆滿,甚至週末還出現30多人排隊等候的現象。就餐者絕大多數為年輕人,他們稱這樣的餐廳「新穎、有創意」。
「作為『80後』,從小到大都追求新、奇、特,在青春的尾巴上追追潮流吧。」身為公務員的韓華專門在週末約上好姐妹來這裡就餐。鄰座上,17歲的張蕾不停擺弄著馬桶樣式的餐具,充滿了好奇。「同樣是吃西餐,這裡的餐具跟玩具似的,很好玩。」
行走其間,「廁所文化」無時不在。馬桶樣式的坐椅、糞便狀的靠墊、懸挂在頭頂的淋浴器,甚至餐具、飯菜、甜點等無不跟廁所相關。而年輕食客在享用的同時,還不忘給飯菜留念,向自己的親朋好友「炫」一番。
「廁所主題餐廳最早在台灣流行,我們除了借鑒其形式外,在飯食上做了『改良』,選擇了『簡西餐』,比較適合當地人的口味兒。」這家廁所主題餐廳的老闆盧先生說,這個餐廳一共投資100萬元,把顧客定位為「獵奇」心理強的「80後」和「90後」。
如果說盧先生更加看重「個性吃文化」帶來的盈利情況,那太原市剛開業兩個月的「66號公路」主題餐廳老闆湯奇兒,則是把自己對車的愛好融入了餐飲事業中。
「66號公路被美國人喚作『母親之路』,它象徵著夢想和自由。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路上風雨兼程。」27歲的湯奇兒說,她是健身教練,平時很喜歡車,還和愛車的顧客組建了車友俱樂部,互相幫助,一起出遊。
除餐飲外,咖啡廳、高檔會所、酒吧等休閒娛樂場所,同樣受到「個性吃文化」的影響。在太原市雙塔西街,一家咖啡店以上世紀60年代的「英倫搖滾」為主題,約翰•列儂、甲殼蟲樂隊等元素隨處可見。
事實上,這種流行於歐美國家的「主題餐廳」早就在中國大城市流行,近幾年開始慢慢走進中小城市。它賦予一般餐廳某種主題,餐廳內的產品、服務、色彩、造型、活動等都為主題服務,具有創新特色。
山西省烹飪餐飲行業協會負責人馮守瑞表示,在講究個性消費的時代,主題餐廳能滿足顧客對就餐環境的需要,能在短時間內打響知名度。但要留住客人必須靠食物的風味。因此,主題餐廳不能只注重環境,更要在產品和服務上花心思,才能避免「一陣風」的命運,做到長興不衰。
阿楨
《美食人.情.味》 記錄台灣的飲食創意 2012-07-03 中國時報
德國紀錄片導演崔洛特(Monika Treut)眼中,台灣美食強調結合在地食材,並不斷開發出美味創意料理,是她心中最符合環保潮流的飲食文化。她以紀錄片《美食人.情.味》記錄她走遍台北、花蓮、台東、佛光山、北埔、埔里環島一周的美食觀察心得。這部影片的獨特觀點,讓它入選二○一二德國柏林影展「美食單元」(Culinary Cinema)的正式觀摩影片。
「台灣生產高品質的蔬果,但近年來農業衰退、農田遭到破壞,更讓我好奇這些美食食材的來源。」崔洛特享用了鼎泰豐、欣葉餐廳等澎湃的台灣美食後,對台灣日益惡化的農業景況提出食材來源的大栽問。這個疑問也讓她意外發現,台灣到處都有創意料理餐廳,強調取材自當地的農作物或漁獲,像是花蓮大王菜舖子,原本只是當地居民的「自種自用」產銷平台,後來發展成飲食特色。台東也有阿美族人以每日新鮮的魚穫、海菜製作海鮮料理,與歐洲提出的環保概念不謀而合。
五十八歲的崔洛特作品眾多,包括紀錄片與劇情片超過廿部,她與公視合作過包括紀錄片《母老虎飛飛飛》、《火舞十七》(Made in Taiwan)及劇情片《曖昧》。《美食人.情.味》是她與公視合製的第四部紀錄片,由公視提供三分之一資金,德國漢堡市市政府及其他文創單位補助三分之二資金,藉由德國攝影、剪接及導演觀點,將台灣美食文化散播至國際。
崔洛特表示,「台灣人心與胃是分不開的」,她以埔里的金都餐廳為例,在九二一地震後,這裡的居民更為團結,也更強調在地深耕,選擇富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如茭白筍、苦瓜、山藥等,融入創意料理。
她還隨主廚深入玫瑰園、甘蔗田,了解這些食材從哪裡生產出來,能夠食用的玫瑰花最後也成了金都餐廳推出的佳餚「玫瑰花野菜卷」。玫瑰與當地廣興紙寮推出可食用的紙,捲入豐富的蔬菜,變成了一道創意佳餚。《美食人.情.味》三日晚上十點首播。
版主回應
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何以走紅? 今日新聞網 2012-5-21
這幾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吸引無數觀眾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讓許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
根據人民日報報導,本來,無論從選題還是從播出時間來看,《舌尖上的中國》都只能算是螢幕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紅螢幕,帶給我們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從一開始,《舌尖上的中國》就不只是一部關於吃的紀錄片。『看著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裡閃閃發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麵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激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從舌尖上的中國,到味蕾中的故鄉,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體現了該片的獨特性——『透過美食這個視窗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係、人和社會的關係』。
看這部充滿溫情的紀錄片,有人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的味道』,有人體會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昇華到了『愛國主義』的境界,還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輸出』的高度……一部作品為何能在不經意間獲得超越話題的巨大影響?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後的製作工藝和生產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一位網友的評價,指出了該片的成功所在:真誠的態度,真實的力量。反觀當下許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場面……什麼都不缺,卻惟獨少了真實;什麼都盡心盡力,卻惟獨沒有真誠。
有一個不太悅耳的說法:美國人喜歡拍科幻片是因為找不到歷史,中國人喜歡拍穿越劇是因為不展望未來。這樣的武斷結論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問題卻發人深省。如果滿足於閉門造車,沒有對現實的觀照,或者只關注少數人錦衣玉食的奢靡,卻無視普通人豐衣足食的願望,不管是穿越歷史,還是暢想未來,都不可能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文化體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轉型的挑戰、創新的壓力,考驗著每一個文化從業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陳舊空洞的說詞中打轉;有一些人以種種束縛為由,在改革創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評質疑時,歸咎於觀眾的『審美取向』和論者的『外行身份』……作為商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即便是『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也可以充滿細節與溫情;即便是對外傳播中國形象,也應該展示普通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即便是純粹的商業類節目,也可以實現藝術與經濟的雙贏。
『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真誠是藝術的第一要義,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自己相信才能說服別人,這是該片走紅的『秘訣』,也是每個文化創作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舌尖上的中國》海外版權熱銷 業內稱成功難復制 中國廣播網2012-06-30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繼《公司的力量》,《大國崛起》之后,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一個多月來掀起了“舌尖”文化浪潮。讓原本小眾,冷清的紀錄片再次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舌尖上的中國》海外版權已有幾十家公司和電視臺有意向。業界稱《舌尖》收回成本一點問題都沒有,這是否意味紀錄片的春天已經到來?
近期《舌尖上的中國》不僅挑動了大家的味蕾,也觸動了人民對於紀錄片的神經。這部紀錄片的成功是不是可以復制?這次的熱潮會像股市一樣波瀾起伏呢?還是會像油價一樣一飛沖天呢?紀錄片《大國崛起》、《公司的力量》總導演任學安認為,紀錄片的春天從此是不是就來了,很難說。
任學安:它是一個非常小的品種。在這個非常小的品種里面,有多少又能夠被觀眾記憶、又能夠被觀眾關注呢?取決於什么呢?取決於你能不能生產出像《舌尖上的中國》這樣優秀的作品來。沒有這樣優秀的作品去打動人和吸引人的話,紀錄片東西天天都有人生產,現在的播出渠道也多了,但是它并不一定就代表著繁榮本身。
阿楨
化學調濃縮果汁 沒有一樣水果做的【聯合報╱記者簡慧珍2011.06.06
昱伸公司下游廠商東甲永業販售的鳳梨、芒果、青蘋果、蘋果、橘子和哈密瓜六種水果香醬,證實含有塑化劑,衛生單位要求向東甲進貨的下游業者應立即停用。記者蔡佳妤/攝影
彰化縣衛生局追查塑化劑,意外發現昱伸下游金饌與揚聖企業販售的各種濃縮果醬,「沒有一樣是用水果做的」,全是化學香料與色素調製而成,知名連鎖茶飲鮮茶道的四種濃縮果漿也驗不出果汁成分,衛生局要求中央應立法規範,不能放任廠商欺騙消費者。
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昨天說,用化學藥劑調製的水果香料、香精加上色素,沖泡成各種果汁,或添加在麵粉裡做成麵包、西點,風味和添加真正果汁做的食品十分相似,消費者誤認濃縮果汁裡真有果汁,事實上被騙上當。
彰化縣金饌企業的草莓、哈密瓜、水蜜桃、百香果、葡萄、蘋果、芒果、鳳梨等濃縮果醬和果汁、果汁粉,以及揚聖企業出售的木瓜醬、草莓醬、橘子醬等香料,沒有一樣是用水果做的。
葉彥伯說,只要人工香料、香精、色素合法,劑量合格,食品衛生法無法可罰,他建議中央應該要求這類生產及飲料店業者,清楚在產品上標示「不含水果成分」,禁止業者繼續欺騙消費者。
「冰淇淋最常發生這種情形。」彰化基督教醫院研究化學性毒物的職業病科醫師湯豐誠說,有些草莓冰淇淋是用人工草莓香精、色素做出的口味,不含任何草莓,食用過多人工香精、色素容易誘發肝臟發炎,站在保健的立場,他不建議吃人工香精、色素調製的食物。
衛生局食品衛生科長林毓芬說,衛生局抽驗手調飲料店的濃縮果漿、水果香精,發現「鮮茶道」向金饌公司購買的草莓、百香果、熱帶水果及水蜜桃果漿沒有果汁成分。
鮮茶道旭光店人員說,他們依照總店指示調配果汁,不清楚配方。
(楨:分子廚藝呢?另參本館: 臺灣黑心食品 )
版主回應
相 關 新 聞
塑毒偵結 昱伸賴俊傑求刑25年
起訴太快?彰檢:因重大毒害 續追下游廠商
昱伸下游16廠商 列被告
一罪一罰 算出數億罰款
昱伸負責人賴俊傑妻舅 戴口罩調塑毒
昱伸與金童叫貨有暗號 SD就是DEHP
下一波賓漢案 刑度比照昱伸
賓漢公司一家四口 全求重刑
塑化劑供應商桶貼警語 拆穿賓漢謊言
手寫配方 檢方:賓漢早知塑毒
湶鑫負責人 求刑三年半
湶鑫勒令停工3天 建議廢工廠證
未列特殊重大案件 特偵組:地檢署偵辦更有效
板檢偵辦毒塑案 曾勇夫評甲上
明天終止日 邱文達:攤販學校追查重點
終止塑化毒 開罰沒驗證5類商品
廠商自清 提證明、切結 二擇一
全面動員終止黑心劑 衛署:架上產品絕對安全
D-DAY全台「塑」清 四劍齊出
D-Day全台掃蕩 衛署:兩周終結毒塑
D-day 過後才是硬仗開始
吳敦義:D-Day沒破功
超商飲料業績回穩
台處理明快 大陸消費者肯定
府方:專案處理等同啟動國安機制
府院行動 馬跨部會滅火 吳周五立院報告
馬今召開國安會議
政院終於動起來了!
「馬」上陣清理戰場 為風暴收尾
吳揆指示本周內完成5大類查驗
馬吳點火 全台同步銷毀塑毒商品
掃完塑毒 訂塑化劑執法基準
化學物質管制比照歐盟 農場管到餐
食品負面履歷 9月起試辦
塑化劑事件後…衛署:食品環境更安全
揪細節裡魔鬼 馬:向楊技正致敬
揪塑毒一衛署技正楊明玉獲一等獎章
第三家黑心供應商? 檢調否認
DNOP更毒 衛生署:目前未檢出
八類塑化劑加嚴列管 DEHP升為第一類
食衛法修法 最重罰千萬、關5年
財部:廠商沒責任 才能退稅
民憤?民粹?不退稅!
添加劑祖師爺市占五成 江師父身價四億
被影射塑毒始祖 江茂盛揚言自殺(楨:装死啦)
D-day:食品界被兩名學徒打敗之恥
隱匿資訊 賓漢遭撤照、凍結存款
昱伸急脫產 託人領百萬遭彰檢攔截
監所卡安全?昱伸老闆撤具保聲請
誰通風報信 搜索昱伸帳冊全不見
烘焙業遭塑 問題原料遍全國
查問題果醬 鎖定夜市10元麵包
可疑蛋糕下架 烘焙業績掉一半
甜點也塑到 辦桌喜宴全淪陷
毒醬 恐波及糖果、汽水、冰淇淋
下游早知? 賓漢客製起雲劑
檢:賓漢確知DINP有毒
摻起雲劑 一個烘焙業界都知道的秘密?
屏科大研發:果皮萃取果膠 才起雲劑半價
學者業者批:老字號協成 辜負了大家
士林夜市、五星飯店 也用毒果漿
塑毒果汁 師大夜市多店進貨
卡車滿載果汁落跑 金果王滅證?
有早餐店進貨 金果王隱瞞
塑化劑風暴 逢甲、東海夜市也淪陷
金果王想滅證 父收押子交保
金果王老闆 五股大地主涉逃稅
金果王明知有毒仍出貨 又爆8塑毒果汁
波及餐飲上千家 開元毒汙飯店、園區
開元戀奶球 市占率逾8成
大飯店中箭 要向開元討公道
廠商真無辜嗎?
全台哪個人 沒喝過毒飲料?
家中塑毒濃度 台灣冠全球
DEHP傷精子 高科大研究登國際
成大教授:台灣過度塑化 自我覺醒吧
改變生活習慣 遠離塑化劑
好習慣讓自己更健康
塑化劑是大家想出來的
塑化劑風波不要杯弓蛇影
矯枉過正 啥都不敢吃?
「濃縮果汁」 沒有一樣水果做的(楨:分子廚藝呢?另參本館:《吃的後現代》)
董氏:成分標示果子醬…就是起雲劑!
塑化劑怕怕 現榨現泡飲料熱賣
市售百分之百果汁 多非原汁
是否鮮榨 價格會說話
飲料銷量全年恐掉三成 損失上看150億元
昱伸東莞子公司 昱延也出包
出口須附證明 MIT形象大傷
出關加強檢驗 搶救台灣貨 我向十五國提說明
塑化劑衝擊 21%陸胞拒買台灣飲(另參本館:真有哈台族?)
台灣924項產品 大陸列黑名單
台灣名品展貿協登陸掃毒名
塑化劑風暴 食品業大陸參展受阻
排隊人潮變少 英珍奶商阿塞德:台形象大傷
生技產業 出口錢景蒙陰影
製藥公會:港澳驗出塑應與容器有關
兒童用抗生素安滅菌含DIDP各大醫院停用
有證明才能賣! 商品檢驗塞爆了
散彈打鳥? 檢驗資源用在刀口上
昱倫代工中油柔妍膠囊 上游原料出問題
進口原料意外含塑 捲心酥下架
中港韓泡麵醬料受汙
「毒劑錠」餵兒 痛心媽媽求償
塑害求償?產險業:難理賠
團體訴訟 消基會:行不通
消保官:沒有具體損害 求償不易
消保會助民求償 食品大廠也要告
塑毒害人 消基會串連民眾求償
衛署:將提供證據
塑毒求償 僅統一願調解
消保基金草案 最快8月送立院
阿楨
速食店 不能說的五秘密 2011-5-31世界新聞網
連鎖速食店已成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在速食店也有一些鮮為人知的秘密。
秘密之一,速食店的健康餐點價格最高。
連鎖速食店因應市場競爭,不斷推出特價餐點的同時也推出低卡路里不經油炸的健康餐點,但它們的售價遠比一個大漢堡貴得多。
Yale Rudd食品政策與肥胖中心去年12月公布的研究顯示,以雞肉沙拉為例,一客平均4.85元,往往是速食店價位最高的餐點,比一客大漢堡貴1.90元。雞肉三明治平均售價3.73元,也比一客大號紅肉三明治至少貴26%。
秘密之二,別指望速食店能替學校募到多少錢。
馬里蘭州塞克維爾(Sykesville)艾德堡(Eldersburg)小學家長教師協會將當地幾家速食店列為樂捐合作單位,部分速食店以某段時間內15%的營業額歸學校所有,有的速食店以折價券取代,一年下來只籌得1000元至1500元。
亞利桑納州大的研究報告發現,與速食店合作籌款的學校,每四所就有三所未如預期收到錢。再者,12.6%的學校獲得的錢少於2500元,獲得5萬元以上的學校不及1%。
秘密之三,超值餐點(value meal)可能很貴。
包括食物與蘇打飲料成套出售的套餐號稱是超值餐,事實上可能並不便宜。若與單點相比,套餐確實較便宜,但消費者可能也被迫多買他吃不下或不愛吃的東西。最明顯的是飲料與薯條,明明不需大杯飲料,中小杯即可,明明不想吃或吃不下薯條,卻難以推卻。
公共政策與行銷期刊去年發現,在連鎖快餐店超值套餐這種以大代小策略下,四分之一的消費者硬買下超量餐點,事實上若選購小杯、小量餐飲,還更省錢。
以麥當勞的大麥克套餐為例,總價6.39元,比選購大麥克漢堡加一杯飲料還貴1.30元。消費者若喝白開水或牛奶,更健康且實惠,或且選購幾樣小沙拉、小水果配餐,也比硬吞下一個大套餐來得好。
秘密之四,我們笑臉相迎讓您多花錢。
提供良好服務是全美餐飲業的共同目標,連鎖速食店更重視訓練員工迎賓待客之道。包括麥當勞、溫蒂與哈帝(Hardees)在內的連鎖速食店,都深信笑臉相迎是讓消費者樂於掏腰包的訣竅。今年蓋洛普(Gallup)研究也發現此舉有效,消費者樂於造訪被奉為上賓的速食店,每月支出33.90元,比去冷漠以對餐廳的29.24元消費高出16%。
版主回應
秘密之五,想開連鎖速食加盟店談何容易。
站在企業主的立場來看,規模愈大的加盟店也愈成功。去年麥當勞加盟店的平均年收入為231萬3000元,反觀Scoop's漢堡店的平均年收入僅75萬元。但速食加盟店的利基為「得來速」(drive through),目前的經濟情況想開一家大型速食加盟店是非常困難的,除非你已擁有一家店。
從速食到舒食 「洋快餐」的東方食尚 2011/06/17 【新華社】
微微煎焙過的柔軟米餅,搭配南美白蝦、雞腿肉丁,或以蘋果汁、日式醬油研製入味的肥牛片,再用健康海苔或無公害蔬菜夾起,鮮香酥脆,健康美味。你可能不相信,一個西式漢堡怎麼會有這麼多中國飲食元素。
這個珍珠米漢堡16日在頂新集團旗下知名連鎖快餐店德克士的北京首家新舒食概念店推出。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的西式快餐,一直被國人冠以不健康食品頭啣。隨著中國人對綠色飲食要求的提高,在中國大陸發展的速食「洋快餐」開始尋求更有質感的東方「舒食」品質。「我們希望從速食的提供者轉變為舒食生活的倡導者,向大陸消費者傳遞國際最新的飲食用餐理念。」頂新集團董事長魏應行告訴記者。
這家新舒食概念店以健康、安心、美味、環保為宗旨,力求「在帶來美味的同時,更關注每個消費者的身心」。在這家舒食概念店裡,消費者可以隨時上網查詢到自己餐盤中食物的來源,每一塊雞肉通過身份證ID找到生產廠家等信息;漢堡裡的當季無公害蔬菜用量增加30%;包裝材料環保不燙手……用餐環境更是舒心寧靜,餐廳恒溫設定、點餐臺貼心的殘障人士空間、柔和燈光環保節能……「做餐飲一定要用良心。」魏應行告訴記者,在食品安全事件頻頻發生的今天,如何保障食品健康安全是第一追求。
西式快餐在中國的發展進入第24個年頭。1987年第一家肯德基門店進駐北京前門,1990年第一家麥當勞門店在深圳成立,1996年大陸臺商頂新國際集團抱著成立首家屬於中國人的西式快餐店的夢想,在重慶成立了第一家德克士。如今,肯德基、麥當勞、德克士已經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三家西式快餐店。西式快餐注重品質、服務、清潔特色,一度為中國餐飲行業帶來正面影響。不過,隨著大眾生活品質的提高,中國人的消費形態正在改變,西式快餐的發展也面臨瓶頸。人們開始用「綠色環保」的標準考量西式快餐,並評價其為高熱量的垃圾食品,就餐環境嘈雜擁擠,流線作業缺少人性化服務……如何把西式快餐帶入下一個春天?
尼爾森2010年中國消費者健康調研結果顯示,消費者決定吃什麼的首要考慮因素中,好吃美味佔25%;健康佔21%。如何讓被扣上不健康帽子的西式快餐變成健康食品,成為魏應行和他的同事們絞盡腦汁考慮的問題。「中國消費者已經從原來的純粹接受轉向積極的自我主張。中國西式快餐未來的新標準,應該由我們中國人來定。」魏應行說。他提出來的新標準,就是把典型西式快餐組合——炸雞、漢堡、薯條、可樂變成具有東方飲食特色的新組合——珍珠米漢堡、蔬果沙拉、特調檸檬冰茶(養生堅果糙米漿)。精選飽滿的貢米符合愛吃米飯的中國人的主食口味、當季蔬菜新鮮無公害,五穀雜糧和茶品健康美味。
魏應行說,「東方舒食文化主義」,這就是德克士的新理念。「東方」——融入東方飲食口味和健康需求;「舒食」——不像一般西式快餐的那樣快、讓人緊張,而應該是舒心的、安全的;有文化底蘊,飲食應該是一個民族、地區很重要的文化底蘊延伸出來的消費。「用心美食、食在安心、舒心體驗」“”,這也是頂新國際集團一直崇尚的理念。
自1988年開始投資大陸,經過23年發展,頂新旗下目前有食品製造業康師傅和味全、流通業有全家便利連鎖、餐飲連鎖業有德克士、康師傅私房牛肉麵等。截至2011年4月,德克士全國門店數有1064家。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全球範圍的重要公共問題。頂新國際集團董事長魏應行表示,每個國家和地區在發展過程中都可能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相信隨著相關政策的制定、監管體系的完善,中國食品會逐步真正讓老百姓安心。頂新最近啟動一億美元資金,以建成一個三級質檢體系。
魏應行說:「任何沒有辦法檢驗的原料和成品,頂新堅決不賣。為消費者負責是我們的第一責任。」 「我們希望成就的不只是一家餐廳,更是一種屬於中國人的全新飲食文化,融入中國元素的西式快餐理念,希望在節奏加快的社會進程中,國人能享受到的不是速食,而是舒食。」魏應行說。
阿楨
「宴嫂」爆紅 1000元煮頓年夜飯【經濟日報2011.01.25
安徽省婦聯就業培訓中心,日前舉行的「宴嫂」烹調技藝培訓。(新華網)
農曆春節將至,家家戶戶都要吃年夜飯,新華網指出,準備年夜飯,「老人沒體力做、中年人沒精力做、年輕人沒能力做」,加上今年除夕落在周三,不少人當天才開始放假,讓今年年夜飯「宴嫂」的行情走俏。
報導說,家住重慶市南岸區的朱英和丈夫分別在銀行和政府機關工作,都是除夕當天才放假。今年春節住在成都的姐姐全家又要到她這裡過年,讓她決心要一位「宴嫂」幫他們準備年夜飯。為了搶到好的「宴嫂」,她甚至開出「宴嫂」可以帶家人一起前來過年的條件。
重慶一家建築公司負責人王學香,平時家裡有聘請家政服務人員負責打理家務,但這位家政服務人員要回家過年,她自己與小孩都不擅廚藝,上餐廳吃年夜飯又感覺少了過年的味道,也決定請個「宴嫂」上門服務。
26歲的王雪從來沒下過廚,過去年夜飯都是由母親準備,今年她打算將母親從廚房裏「解放」出來,決定將年夜飯交給「宴嫂」處理。
重慶康之緣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經理陳莉華表示,為了因應春節期間許多民眾對於「宴嫂」的需求,該公司特別選取廚藝不錯且春節不回家過年的工作人員組成「宴嫂」團隊。
春節將至,大陸各地「宴嫂」供不應求,圖為吉林省長春市早前舉行的「宴嫂」廚藝大賽。(長春婦兒工委網站)
這批「宴嫂」年齡多介於30歲到50歲間,當中不少人因還有小孩在讀書,想趁著過年多為小孩賺點學費。新華網記者隨機走訪重慶幾家「家政服務公司」,每家都有提供「宴嫂」服務,反映出目前「宴嫂」在重慶確實頗夯。
「宴嫂」工作是烹煮年夜飯,但多數「宴嫂」只是從一般家政服務人員直接轉化而來,廚藝多是家常菜的水準,只有少數家政公司會為「宴嫂」特別進行專門的烹飪培訓。
儘管如此,「宴嫂」一天費用僅人民幣150元至250元(約新台幣660元至1,100元),加上還可以幫客戶買菜、洗碗、打掃等,還是有不少民眾樂於在過年期間聘請「宴嫂」讓自己在難得的春節長假能好好休息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2/6115675.shtml
版主回應
年夜飯市場亂象 “資深黃牛”研究黃曆搶訂婚宴 2010-12-13
距離春節還有近兩個月,申城一些熱門飯店的年夜飯已紛紛挂出“滿”字牌,網上卻有不少人加價“轉讓”年夜飯。記者了解到,“訂餐黃牛”近年愈演愈烈,從事年夜飯轉手的大多是“入門級黃牛”,而一些資深的“高級黃牛”正忙著研究新一年的黃曆,以爭搶一整年的“吉日”婚宴。
一人“轉讓”多桌年夜飯
“我們現在包房和大堂已經全都訂滿了。 ”日前,記者撥打本市多家知名餐廳的訂餐電話,盡管距離春節尚有近兩個月,一些餐廳的年夜飯預約已全部訂滿。福州路上一家餐廳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不少老客戶往往是今年吃完就預定了明年的年夜飯。而豫園地區的一家飯店,大年夜36個包房今年8月就已全部被預定。
盡管各大飯店年夜飯預訂火爆,但記者卻在網上發現已有人開始 “轉讓”年夜飯,甚至有人一次轉讓數桌年夜飯。在本地某信息交換網站裏,有人發帖轉讓寶山區華靈路上一家飯店兩檔年夜飯的預訂包廂,“轉讓費”分別爲200元和250元,該網友稱自己因爲有事“訂多了”。
在某知名購物網站裏,有人轉讓零陵路上一家熱門餐廳的年夜飯。盡管賣家稱“有事不去吃”,但他同時轉讓近期多個周末、12月24日、12月31日以及明年2月1日小年夜等熱門時段的定位,顯然絕非普通顧客。該賣家還提供VIP卡:“當日買單前半小時給我電話或短信,我會准時到場,將VIP卡借給你結賬。 ”
高級黃牛著手搶訂婚宴
“你想定年夜飯?明年1月下旬再來,現在還早,我保證你能定到! ”日前,記者在福州路某餐廳門口遇上一名正在兜售各類提貨券的黃牛,對方直言不諱地表示:“現在年夜飯轉讓給你,最多加個100元到200元,明年1月下旬可以開到400元,我也要從別人手上拿。 ”
“其實訂餐黃牛一直都存在,尤其以年夜飯和婚宴最搶手。”“資深”黃牛老羅透露,一般“入門級”黃牛會選擇年夜飯“賺現錢”,而“高級”黃牛年底則會拿著一本最新一年的 “黃曆”,圈出“吉日”,預定婚宴,“釣大魚”。
“年夜飯和婚宴的市場都很大,虧的可能性小。 ”老羅說,黃牛預定流程和一般市民訂餐一樣,都要先交定金。年夜飯到離春節一個月左右時放出消息,1500元-2000元的年夜飯可加價400元,婚宴“至少2000元起跳”。
市民黃先生告訴記者,他去年結婚的婚宴飯店就是網上一名黃牛 “轉讓”的。“那人說臨時有事不辦了,轉讓費要了3000元。”去年下半年,他幫好友在另一論壇找到“轉讓”婚宴的人,沒想到付“轉讓金”時,收錢人竟和自己此前遇到的是同一人。
黃牛訂餐飯店難以分辨
一面是年夜飯一桌難求,婚宴更是要提前大半年預定,另一方面是黃牛囤積加價“轉讓”,飯店爲何不杜絕黃牛的行爲?
記者走訪發現,不少飯店都坦言黃牛和普通市民預定流程相同,難以分辨。雖然有飯店對一次性預訂3桌以上年夜飯且將包房分開預訂的個人會有一定的詢問程序,但有黃牛會發動多人前來預訂,店方也無法分辨。
一些市民表示,最好是消費者和商家聯手打擊黃牛。網友 “仙度拉之夜”說:“消費者可向店家報告黃牛行爲,一旦確認,店家可直接將這頓年夜飯的訂位交給消費者,並向有關部門舉報這些黃牛。 ”
更多年夜飯黃牛新聞
天價年夜飯每桌19.9萬元 鮑魚、蟲草都上桌
年夜飯“大戰”提前打響 定席不定價被指利商不利民
飯店老板稱年夜飯看著美做得累 一頓虧損數萬元
訂年夜飯須先花錢占位子? 商家稱因無法預計菜價
http://news.xinhuanet.com/2010-12/13/c_12874485.htm
阿楨
研究:早期人類每天吃人腦2010-09-02 中央社(另參本館:《中外食人史話》《吃的後現代》
新研究指出,歐洲早期的山頂洞人砍下兒童的頭、喝腦漿、吃人肉,是每天飲食的一部分。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對西班牙出土的骨頭化石研究顯示,在80萬年前歐洲最早的人類,同類相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自格蘭多利納洞穴(Gran Dolina)出土的骨頭上,有早期石器切割與作記號的跡象。
在野牛、鹿隻與野綿羊的骨頭堆中,科學家發現至少11具人類小孩與成人遭屠殺的殘骸。
這些骨頭也有被敲碎、以取得營養骨髓的跡象。有證據顯示,這些受害者的大腦都被吃掉。
據作者之一卡斯楚(Jose Maria Bermudez deCastro)研究,頭顱底部的條紋刻紋,顯示這些人曾經被斬首。
擔任西班牙「國家人類進化研究中心」(NationalResearch Center on Human Evolution)研究人員的卡斯楚告訴「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雜誌:「也許他們當時是為了人腦才砍頭。人腦是相當好的食物。」
科學家相信,早期人類吃掉同類,是為了滿足營養所需,也是藉此殺掉鄰近的敵人部落。
被吃掉的人類骨頭年代,延續數十萬年,表示這種行為並不侷限於食物匱乏的時期。
人骨與其他動物骨頭被丟棄在一起的情況,顯示這種行為沒有宗教意義。
由於人類與動物殘骸被丟在一起,研究人員推測,同類相食的行為不具宗教意義。
卡斯楚又說,格蘭多利納洞穴附近區域食物資源豐富,所以他們不太需要以吃掉同類作為最後選擇。
反之,這種行為可能被廣泛用來解決與鄰近部落競爭的方式。
研究指出,小孩會成為目標,是因為他們比較沒有能力保衛自己。(譯者:中央社張曉雯)
版主回應
食人族有對付狂牛症基因?科學家驚訝2009-11-19中廣新聞(另參本館:狂牛病政府
英國研究人員發現,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食人族身體裡發展出了一種特別的基因,可以避免得俗稱狂牛症的庫賈氏症。
巴布亞紐幾內亞「東高地省」有個佛瑞族,有吃死去親人腦子的習俗。二十世紀中,大批族人得了一種類似狂牛症的腦部疾病喪生。政府禁止再吃人腦。
英國倫敦大學醫學研究會的米德教授分析佛瑞族的DNA以後發現,他們有一種特有的基因突變,能夠讓他們不會得到庫賈氏症。
依照佛瑞族長老的口述歷史,他們是二十世紀初才開始吃人腦的。科學家對人類可以在短短的幾十年就發展出一種基因對抗疾病,感到相當驚訝。
他們也希望這項發現對治療庫賈氏症有幫助。
DNA、基因指證食人史
1941年,北京猿人頭蓋骨遺失,魏敦瑞終止了自己的研究。然而關于史前古人類是否爲食人族的爭論卻未停歇。近幾年,來自國際科學界的一些研究又讓食人族成爲一個熱門話題。
1999年,法國和美國考古學家在《科學》雜志上發表《法國阿爾代什省莫拉—古爾西的尼安德特人食人現象》,科學家們論證了歐洲古人類尼安德特人曾發生過食人現象。科學研究人員在莫拉-古爾西山洞裏10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遺骨化石中發現,V形的石器劃痕顯現在尼安德特人的頭骨、腿骨上,然而手骨、腳骨卻保存完好———這兩處吸不出骨髓。
據此,科學家們推論10萬年前是歐洲最後一個冰河時期,尼安德特人急劇減少,惡劣的生存環境引發歐洲古人類走向了自相殘食,直至3萬年前突然滅絕。由于手骨、腳骨吸不出骨髓,便使得這兩處保存完好。
2000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生物學教授馬拉在《自然》雜志上公布,他已通過DNA生命科學的手段,檢驗出人吃人的物質證據。馬拉教授從850年前至1000年前科羅拉多大峽谷的印地安人糞便化石中,提取出了人類的肌紅蛋白。這表明糞便的主人在排泄前的12小時至36小時內,吃了同類。
除DNA生命科學的手段外,2003年美英科學家又發現,世界各地不同種族的DNA樣本中,還有抗食人基因,表明“人吃人”現象可能曾經是人類祖先的一種習俗。
美英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科林奇小組在《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弗雷族有過吃人的習慣,且容易受到一種罕見疾病的感染。而在遠古時,人類的祖先很可能與弗雷族人有著相同的遭遇,即“人吃人”造成了普裏昂蛋白疾病的流行,這便意味著變異的普裏昂蛋白從被吃者的體內轉移到了吃人者的體內。(另參本館:狂牛病政府)
進而,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那些擁有突變型普裏昂蛋白基因的人適者生存了。而現代人普遍擁有這種基因,說明我們的祖先確實可能有吃人的習慣。人類祖先確是食人族,並且是在反抗被食中成長起來的。
http://www.uua.cn/Palaeoanthropology/show-6413-1.html
北京猿人疑爲食人族;基因指證食人史
http://www.uua.cn/Palaeoanthropology/show-6413-1.html
北京猿人“食人論”證據不足-科普-生物谷
http://www.bioon.com/popular/Origins/230702.shtml
基因新聞系列(另參本館:基因能分好壞?
http://www.sciscape.org/articles/g_series/index.php
阿楨
花蓮農改場:試種品質不穩定2010-09-02 旺報 記者洪肇君
台灣種稻都是每期重新播種,大陸卻有「再生稻」,像韭菜一樣,種一次可以割好幾年。花蓮農改場水稻專家宣大平說,再生稻是可行的,但產量與成熟期不穩定,台灣曾嘗試過。
宣大平是花蓮農改場作物改良課課長、中興大學農藝碩士,他表示,水稻因為生長期溫度問題,在攝氏10度以下就無法生長,所以再生稻有其侷限性。台灣曾經在雲嘉南平原試種再生稻,收割時留下基椿,重新灌水入田,灑肥料,稻子照樣能抽穗分孽,但成熟期不穩定,產量跟品質也就無法預期。
再生稻可以省工、省秧苗,所以具有成本優勢,只是台灣人吃米講究品質口感,新米絕對比再生稻米好吃,售價也高很多,因此農民沒有種再生稻的必要。大陸福建、廣東、雲南都有種植再生稻。
關於「越冬再生稻」這個說法,根據大陸網站資料,重慶忠縣每年無霜期是341天,也就是說還有20多天會低溫結霜。宣大平很好奇,大陸的越冬再生稻是如何度過攝氏10度以下的寒冬。
中縣/農民栽種再生稻 農糧署研究補助提升品質 (2009/04/07 )
因農村勞力不足,台中縣大甲、外埔、后里及大安等地區二期稻作,農民栽種「再生稻」十分熱絡,雖具有省工省錢好處,但卻有病蟲害、稻穀減產或青黃不一等狀況,嚴重影響稻穀上市行銷。最近行政院農糧署研究補助農民購買割草機以提升再生稻品質。消息傳出,前往農會查問補助辦法的農民門庭若市
再生稻高産技術
再生稻是指在頭季稻收割以後,在適宜的水、肥、氣、熱條件下,利用稻樁上的腋芽,加以培育,再生出分蘖,進而抽穗成熟的水稻。
【關鍵技術】
1. 選擇良種
再生稻良種的衡量標准,首先要求頭季稻高産、穩産,生育期適宜,能保證再生稻在秋季低溫來臨前安全齊穗,正常開花結實成熟。其次還要求品種(或組合)的再生能力強,頭季稻收割後腋芽能迅速萌發、生長,發芽再生苗數足。此外,還要求頭季稻後期不早衰,抽穗後仍保持較大的綠葉面積和較好的根系活力,能維持後期青稈黃熟,保證腋芽有較高的成活率,抗病蟲性強,再生稻高産潛力大。如汕優63、D優63、汕優64、威優64等。
版主回應
2. 種好頭季稻
(1)適時播種和移栽頭季稻
如果早春氣溫低,可以通過薄膜育秧、旱育等措施,提早播種,培育壯秧,以實現頭季稻早播、早栽、早收,保證再生稻有足夠的生長時期。
(2)合理密植
適當密植有利于提高再生稻的分蘖成穗數量,但如果頭季稻密度過高,群體過大,植株容易染病、倒伏和發生病蟲害,從母莖上再生的分蘖比較弱,成穗率也低,穗型變小。一般來說,遲熟雜交中稻作頭季稻,栽插密度以每公頃24萬-27萬叢爲宜,中熟雜交稻可以適當密些,有利于爭取較多的再生稻有效穗。
(3)平衡施肥
基肥每公頃有機肥15000公斤、碳酸氫銨600公斤、過磷酸鈣300公斤,促蘖肥每公頃施氯化鉀112.5公斤、尿素112.5公斤。在齊穗後15-20天內追施“促芽肥”,每公頃施尿素112.5公斤,結合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以促進再生芽的萌發生長。這種施肥方式有利于延長頭季稻上部3張葉片的功能期,提高水稻的結實率,增加千粒重,而且有利于促進腋芽萌發成再生苗,提高再生分蘖成穗率,增加再生稻群體的有效穗數,增産效果明顯。
(4)科學管水
做到淺水插秧,足水活棵,淺水分蘖,夠苗後,適時排水擱田,及時上水長穗,後期幹幹濕濕,施“促芽肥”時灌一次淺水,然後自然落幹,再生稻栽培大忌是頭季稻長期淹水。
(5)化學除草和防治病蟲害
……………
3. 培育再生稻技術
(1)適時收割頭季稻
如果推遲收割頭季稻,雖然對腋芽萌發有利,但會使再生稻的再生芽生長到齊穗期的時間縮短,即再生分蘖營養生長期縮短,降低再生稻的産量;如果提早收割頭季稻,稻樁的再生芽發育小,在高溫高濕下稻樁容易失去水份而幹枯,再生芽的抗逆性差,發育遲緩死亡率高,導致再生稻穗數不足。頭季稻最適宜的收割期,應根據品種特性而定,早發型品種再生芽萌發早、生長快,收割期可早些;遲發型品種的再生芽生長比早發型品種差,收割期應遲些,但最遲必須在再生稻安全齊穗期25天以前收割。
(2)頭季稻留樁高度
頭季稻適宜的留樁高度要根據品種再生芽特性,再生稻生育期間的氣候條件,以及肥水管理水平而定。一般象汕優63組合等株高較高的品種,留樁高度在35-40厘米較適合,矮稈品種留樁高度以20-25厘米爲好。如果頭季稻收割時留樁高度過低,主要依靠稻樁下部腋芽形成再生稻穗,雖然能形成粒多的大穗,但由于總的再生芽減少,再生稻穗數不足影響高産。此外,留樁高度低的再生分蘖生育期延長,齊穗期推遲,在光熱資源緊張情況下容易受到低溫爲害。因此,盡量留高樁,爭取稻樁中部和上部腋芽(倒2葉腋芽、倒3葉腋芽)萌發成再生分蘖,增加再生稻穗數,提高再生稻産量。但是,留樁太高,保留的再生芽太多,長成的有效穗數太多,會使每穗粒數減少,還會造成成熟期不一致。
(3)頭季稻收割方式
爲了爭取再生稻全苗、齊苗,收割頭季稻時要做好稻樁的保護工作,一般在晴天上行按留樁高度要求收割頭季稻,割後移到田外脫粒,盡量避免踩、壓稻樁,減少缺窩,便于再生苗速發、快長和整齊。
(4)做好再生稻的肥水管理
首先,要及時施用“發苗肥”,一般在頭季稻收割後1-2天內每公頃施用尿素75公斤,對于稻田肥力水平較高,已施過頭季稻“促芽肥”的,在頭季稻收割後每公頃可施尿素37.5公斤。其次,要在苗期和破口期采用根外追肥和噴施生長調節劑,如噴施“九二0”和磷酸二氫鉀等,有利于促進再生分蘖生長、莖稈伸長,穗形增大,表現爲發苗快,植株高,穗數多,每穗粒數多。在水份管理上,根據再生稻怕淹怕幹的特點,一般在頭季稻收割後灌一次淺水,結合追施“發苗肥”。再生稻其他生育期應經常保持濕潤,切勿長期淹水。如果在頭季稻收割後遇到連續晴熱天氣,可采取每天清水潑苗降溫增濕,以利于再生芽的萌發和生長
(5)再生稻的病蟲害防治
再生稻的病蟲害防治應從防治頭季稻的病蟲害著手,減輕頭季稻的病源和蟲口基數,尤其要加強對頭季稻稻瘟病、紋枯病、螟蟲和飛虱的防治。藥劑防治可用井岡黴素、三環唑防治紋枯病和稻瘟病,用三唑磷、甲胺磷防治螟蟲和飛虱。
(6)及時收獲
再生稻因各節再生芽生長發育先後不一,成熟期也參差不齊,青黃相間,不能收割太早,也不要收割太遲,以免影響産量。一般在90%以上芽穗成熟時即或收獲。
http://www.knowledgebank.irri.org/china/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7&Itemid=519
阿楨
懶人稻 播種1次年年收割 2010-09-02 旺報 記者洪肇君
根據《重慶晚報》報導,在重慶忠縣馬灌鎮,「懶人稻」隨處可見,田園間東一塊西一片,鑲嵌在常規雜交稻田中間。因為「懶人稻」的生長周期較常規雜交稻要長近1個月,稻田顏色就跟常規稻不同。
減少栽秧 費用大減
在馬灌鎮大凡村民胡代書家中,有一張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專利證書《越年再生糯稻種植方法》,就是懶人稻的由來
68歲的胡代書只有初中畢業,能獲得重大發明專利的原因,「我是個懶人,不愛幹活兒,所以啥事都想琢磨個方便出來。」
胡代書的太太說,上個世紀60年代初,發生大飢荒,全村人人出門要飯,丈夫卻琢磨專種南瓜、紅薯,個個肥大,吃不完還可以拿來餵豬。大集體時候,胡代書為了逃避幹農活,跑到外地去幹木匠。1979年土地承包到戶,他才回家種地。
胡代書說,懶人稻能實現多年收割,關鍵在突破植株的越冬問題。因為少了耕田、播種、栽秧等環節,每畝地每年能節省500元左右的人工費用。
1982年春,他在山上發現一片植物,懷疑是野生稻,拔回4株栽種,存活兩株。隨後,胡代書在屋邊的3分水田裏,利用兩株野生稻的花粉,先後與數種水稻品種雜交,希望培育出能越冬的水稻。
100多個縣進行試種
1989年試驗成功,胡代書為雜交成功的水稻取名為「89-1」號越年再生稻。次年產量是畝產550公斤。《中國當代發明家大辭典》記錄,2000年1月22日,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胡代書「越年再生稻」發明專利權,頒發專利證書,許可權20年。
培育出新稻種後,胡代書背著米到處去推廣,目前全國有11個省市100多個縣進行試種,累計種植面積達到2萬餘畝,畝產在600公斤上下。胡代書說,他務農,卻又難忍彎腰插秧之苦,才會一直琢磨解決辦法。發現野生稻時,他眼前一亮,對越年再生稻長達20多年的研究由此開始。
現在,胡代書在忠縣縣城農資大廈開了一間小門市,註冊為「越年再生稻研究所」,眼巴巴等著自己的成果得到推廣。胡代書說,全國11個省市試種的「懶人稻」,都是他這10多年跑出來的。開始純粹免費,如今每畝收840元技術轉讓費。
最近,忠縣有家米業集團公司檢測,越年再生稻的蛋白質含量為8.7%,而普通大米不到8%;出米率72%,超過普通稻穀平均67%的出米率。該公司願以高出普通稻穀0.2元/公斤的價格廣泛收購。胡代書希望創造一個品牌,明年就讓重慶市民吃到懶人稻米。
版主回應
台灣地區 再生稻之栽培現況及因應措施 農糧署 徐滄淇 蘇宗振
一、 前言
台灣地處亞熱帶,水稻種植年分兩期,現行水稻栽培方式,以慣行移植栽培法為大宗,近年來農委會並積極推動水稻良種繁殖制度,培育優良水稻種苗,提供農民更新使用,至目前農民配合生產良質米之面積已達種植面積之80%左右。惟經查在二期作則仍有部份地區利用一期稻作之宿根,培育再生稻之情形。由於再生稻的稻米品質相對較差,價格較低,因此,栽培再生稻除直接影響農民收益外,亦與農委會推動良質米生產之政策相左,應有討論與檢討之空間。本文乃依據試驗改良場所之文獻報告,及透過農糧署各區分署查報,彙整完成96年再生稻資料及數據,供加強宣導農民勿再種植之參考。
二、再生稻栽培現況與栽培管理
(一) 種植面積
96年第2期作再生稻種植面積,經查報共8,815公頃(詳如表一),占初步種植面積110,063公頃之8%。
(二)分布區域
再生稻分布區域以台中、彰化之沿海地區佔大宗(84%)。集中於沿海鄉鎮之原因,主要係因二期作東北季風強勁,及因人口老化、勞力不足所致。由於再生稻生育期較短,約可提早二週收穫,適可有效避開九月下旬東北季風為害。
(三)栽培管理
再生稻係利用一期作水稻收割後遺留之稻樁萌生新蘗,經適當的管理與培育,使其抽穗結實,而得第二次收穫之栽培法。由於再生稻須選擇再生能力較佳之品種,在實務上以秈稻居多。再生稻因毋需重新整地、播種、育苗及移植(插秧),故可節省勞力及工資支出,降低生產成本,亦可節省灌溉用水。農民對再生稻之栽培管理方式,普遍流於粗放,惟依據過去試驗改良場所之研究,如為提高再生稻之產量及品質,仍須適時進行割樁及適度施肥。惟自70年代以後,國人生活水準提高,對食米品質的要求與日俱增,農委會各區農業改良場為配合政府推廣生產良質米之政策,已鮮少再投入再生稻相關之試驗研究。
(四) 再生稻之產量比較
經農糧署各區分署調查資料顯示,再生稻之產量普遍低於一般稻作,平均減產幅度在12-29%間(如附表2)。本項數據與前人研究(台中場,1978)之結果(13-17%)相近。
(五) 再生稻之稻米品質
經訪查結果,再生稻以秈稻居多,稻米品質之良窳和與管理方式(如割樁、施肥、割草)息息相關。若管理良好,其所生產稻榖仍可達公糧收購之標準,如採粗放管理,則其品質相對較差。一般而言,再生稻米粒大小與飽滿度較不均勻,其未熟粒、畸形粒、茶米粒、碎米粒比率較高。
(六) 生產成本及農民收益
再生稻因不必整地、播種、育苗及移植(插秧),能節省種苗費及工資支出,又因生長期縮短,可減少農藥及肥料支出,部份農民則增加割樁及割草費用。96年第2期作再生稻每公頃可節省之生產成本,約2至3.3萬元,節省幅度約為21-33%(詳如表3)。本項數據與前人研究(台中場,1997)之結果(20-22%)相近。
依據前項訪查資料顯示,再生稻產量雖較一般稻作降低12-29%,然其生產成本亦降低 21-33%,另外參酌稻米品質因素,若加強管理,其品質達繳交公糧標準時,影響農民收益有限;倘採粗放管理,品質較差時,每公頃粗估減少收益20%左右。
三、 再生稻輔導及因應措施
初估九十六年國內二期作再生稻栽培面積仍達8,815公頃,較77年至87年間平均栽培10,865公頃(丁全孝,1999)之面積相差有限,且多集中於沿海地區,固有其特殊之時空背景。據查當地農民沿襲此一作業已有30年歷史,加上人口老化、勞力不足等因素影響,預估農民之種植習性不易改變。然而,基於推動良質米生產乃為農政單位之既定政策,同時整體生產須以「重質不重量」為前提之考量,再生稻已不符合目前之政策目標,應予逐步輔導縮減栽培面積。然為照顧農民收益,農糧署將針對台中、彰化等沿海鄉鎮二期作不適合種植水稻區域,加強宣導休耕措施,或輔導轉作地區性無產銷失衡之虞之作物。
四、 結語
近年來農政單位積極推動農業生產之三品策略,亦即由「品種、品質、品牌」等三方面鼓勵農民生產優質、價高之農產品,一方面讓消費者享受高品質的產品,也同時增加農民收入,達到生產者與消費者雙贏的目標。在稻米產業方面,所獲致的成果,尤為顯著。舉例而言,經由水稻良種繁殖制度所推廣種植面積已占80%,加上推動稻米產銷履歷制度與稻米產銷專業區之成果,及每年舉辦之米質競賽都深深吸引各界的目光,具體展現提升稻米產業的成果。經由以上資料分析,再生稻栽培雖有節省生產成本之優勢,卻存在難以克服米質較差之劣勢,故與生產良質米之政策相左,未來農糧署將積極宣導農民勿再種植再生稻,並朝其他稻田多元化措施辦理。
阿楨
另類米其林:歐洲窮人指南為流浪漢提供指引
http://www.cdnews.com.tw 2010-01-06 陳淑娟/整理
中新網6日電 綜合媒體報導,作為權威美食指南,《米其林美食指南》早已聞名於世。但是,發達國家照樣有很多流浪街頭的人,義大利的一個慈善組織效仿《米其林美食指南》,專門為窮人設計出了一本《米其林窮人指南》。
據悉,書中對各個著名景點隻字未提,但為無家可歸者提供了求生指引。這本手冊早在1990年就已出版,目前最新的版本已經厚達205頁,它能介紹窮人去哪里吃免費餐、去哪里睡覺以及去哪里洗漱。除義大利之外,法國、西班牙和奧地利等國也紛紛效仿,各自推出了為窮人專門設計的生活指南。
米其林指南- 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1%B3%E5%85%B6%E6%9E%97%E6%8C%87%E5%8D%97
饕客觀點/李昂:走出法國 米其林不靈【聯合報╱李昂 2010.01.04
引以為傲的美食指南來征服法國,有意思吧!
我多年使用米其林作為指南,越來越覺得它雖重要,但絕非必需,更不像一般人常說的:是餐飲界的聖經。
對法國菜來說,米其林評鑑十分精準,在法國,這本指南可作為最好的參考。但走出法國,它的準確性就被挑戰。
我和留學義大利的「食材達人」徐仲,多次在義大利吃飯,感覺米其林不如另一本在地的飲食指南Gambero Rosso。我們曾依據米其林在米蘭附近千辛萬苦找到一家三星餐廳,實在不怎樣。
去年八月和美食愛好者謝忠道吃完米其林三星的El Bulli,它被評為世界第一名的餐廳,之後順道試了巴塞隆納附近的三星餐廳,也是失望。
我們常對菜色十分重視,但對酒單的要求並不多,而酒單是米奇林評鑑的重點。至於服務要有多好?于美人有經驗:在三星Pierre Gaynaire用餐,向侍者要來紙張記錄,寫完第一張的最後一個字,另一張白紙適時送到餐桌上。
其他像是桌布不能有褶痕等,其實不難做到。我不喜歡被這樣服務,餐點才是我的最愛,但只有法文菜單,驕傲的法國侍者英文一般般,也令人頭痛。
所以,幫首度到米其林星級餐廳的朋友訂位,我常選擇大旅館內的餐廳,因為這裡的菜單一定有英文,而且服務人員也會講英文。
當然也有十分窩心的經驗,有次我到巴黎的三星Robuchon,在台灣訂位時告知我是台灣作家,貼心的甜點大廚送來為我特製的鳳梨甜點,我表現萬分感謝,但心裡實在暗自好笑:我千里迢迢來到巴黎,當然更愛「正宗」法國甜點。但如此細膩的待客,仍令我十分感動。 (作者為作家)
版主回應
丁進:“黃金大米”,西方學術霸權的露餡2012-12-07環球時報
“美機構用我兒童做轉基因大米試驗”事件經過多日調查終于在12月6日通報了調查結果:所謂“黃金大米”系美國塔夫茨大學華裔教授、項目負責人湯光文在美國烹調後攜帶入境,2008年6月2日將“黃金大米”與白米飯混合攪拌後,分發給中國受試兒童食用,事前未向受試者家長說明,現場未發放完整的知情同意書,項目所用“黃金大米”入境未經申報批准。項目主要當事人還因爲存在學術不端、隱瞞事實並提供虛假信息等問題而被處分。
此事暴露出的問題還遠不止于單個項目的倫理爭議,而是折射出美國領銜的西方學術與科學研究霸權對中國利益的主導、滲透甚至破壞。中國人習慣把學術與科學研究視爲神聖和崇高的職業,過去也習慣把西方學術嚴謹與研究倫理吹得天花亂墜,但隨著中西交流的頻繁,以及在信息化時代西方學術界醜聞的頻頻暴露,現在,是時候該打破對西方學術的迷信了。
數百年來,歐美國家的全球擴張,導致世界文明體系和學術話語被迫西方化、英語化,中華文明受到擠壓甚至排斥。一直到現在,西方學術仍然控制著各種國際研究對話,西方自然科學則主導著國際通行的評價規則。多年來,包括中國在內的諸多發展中國家源源不斷地向歐美輸送留學生。他們學成歸國後成爲本國知識精英,其中一些人無條件地推崇西方學術的完美,以至于一國知識體系中最高端人群的固定一部分成爲對西方研究界頂禮膜拜的示範者和推廣者。這也是中國近些年來屢屢在地質勘探、考古研究、政策評估、經濟分析等許多學科中出現有損國家利益的學術醜聞的重要原因。
現在,“言必稱希臘”的學術慣性真的應該好好改一改。“黃金大米”事件暴露了西方學術研究的虛僞,再深究下去,這些虛僞還有很多。《亞裏士多德全集》譯者苗力田先生就曾指出,“全集”並不能證明確實是出自亞裏士多德之手。美國著名史學家湯普森也說,西方的曆史著作,大多只是些殘篇殘本,那些所謂古希臘時代的“思想巨著”很多是被炮制出來的,還需要做正本清源的工作。據中國著名學者何新的研究,古希臘文明甚至完全是被制造的贋品。
當然,西方學術研究能力有許多值得學習之處,但百分之百膜拜則完全沒有必要。尤其在日後的中國與西方研究合作中,中國學者們需要“多長個心眼”了。▲(作者是江蘇省行政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http://news.sina.com.cn/pl/2012-12-07/071425752435.shtml
肖潘潘:記住“黃金大米”風波的教訓 2012-12-07 人民網 評論
“違背了科學精神,再偉大的科學成果也會黯然失色。”科學精神是開展試驗必須恪守的前提,它不僅要求嚴守科研誠信、職業道德、醫學倫理,還意味著尊重科學、遵守程序、服從規則。雖然尚無證據表明“黃金大米”對人體有害,其後果也不像有些人說得那麽可怕,但罔顧科研程序和公衆知情權的“試驗無害”論,不是科學研究者的應有態度,更不能成爲推卸責任的擋箭牌。
在開展科學試驗之前,充分尊重公衆知情權,嚴格遵守科學倫理,認真履行相關程序,這是“黃金大米試驗”風波帶來的最大教訓。在社會生活的其它方面,如何加強管理、完善制度、遵守程序,同樣值得我們思考。
http://news.sina.com.cn/pl/2012-12-07/063425751752.shtml
味覺被洗腦了嗎?
味覺被洗腦了嗎?【聯合報╱周小仙 2009.07.18
世界的潮流總是不斷輪替,飲食也不例外。小時候街邊巷口常見的現場手工食品,逐漸地被國際化連鎖餐飲集團取代。諷刺地,機械式量產的單一口味,反而凸顯以往手工的純樸質感。
國際連鎖食品集團挾著流行、價廉、善於行銷的優勢,迅速在各國展店,填滿了現代人的飲食欲望。表面上,它們似乎帶給消費者新的選擇,甚至成為城鎮「現代化」與否的指標。但在台灣,當我們驚覺連鎖店已蔓延至大街小巷,取代了巷口的小舖、街坊的飲食攤,想買個熱騰騰的手工饅頭竟變得十分困難。
是的,珍貴而獨特的台灣多元飲食文化,不知不覺被蠶食了。
在商業資本包夾下,本土店家為了與大型連鎖餐廳抗衡,不得不推出低價餐飲;這類「殺很大」的食物,品質往往跟著打折扣,又反成了本土飲食文化的殺手。更諷刺的是,當人們對於跨國速食崇拜不疑之際,檢驗卻傳出,他們的炸油一點也不比小吃攤講究。
人們並非不懂味蕾的感動是來自慢工出細活。台灣本土的清甜蔬果,要接受大地天時的滋養;手工釀製壺底油的特色小廠,必須等待麴菌與黑豆一百廿天的發酵。國語「請慢用」這句話,道出享受食物的精神,與義大利提倡的「慢食」(slow food)有異曲同工之妙。
味蕾喚醒了人們的美好記憶,有愈來愈多人回頭追求豐富、多樣的在地慢食。利用一個上午,到農夫市集尋找「產地直送」的新鮮貨,回家再花點心思,悠閒地烹調、享用。
下回,當你發現路邊新開了間小食舖,看到店主人羞怯而認真的面容,請給他個機會,從口袋裡掏出幾枚硬幣,放慢腳步,細細品味,那分不同於百家分店單調味覺的,對食物根本的感動。
另參本館:《速食的黑暗面》
版主回應
日本拉麵原來叫「中華麵」【聯合報╱記者李承宇2009.10.19
台灣哈日族喜歡吃日本拉麵,這究竟是「哈日」還是「哈中」?「日本拉麵」的「中國情」在這次探討東北亞料理的中華飲食文化研討會中,成為最發燒的議題。
與會學者同意,日本拉麵的概念最早源自中國料理;現在日本拉麵中常見的叉燒肉,在傳統日本麵食中不可能看到。日本民族學博物館學者石毛直道說,傳統的日本麵食不會放肉。
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系教授翁玲玲也認為,日本拉麵普及是在明治維新之後,當時橫濱的南京街出現賣麵食的中華料理店,所以拉麵一開始叫做「南京麵」、「中華麵」,甚至帶有貶抑意味的「支那麵」。
「拉麵」一詞的普及,有可能是一九五八年出身台灣的吳百福發明「日清速食拉麵」暢銷之後,「拉麵」才成為這種中華麵的代名詞。
台灣料理一世紀 不脫政治「味」【聯合報記者李承宇09.10.19 (楨:祟日反中的台獨蕭,另參本館: 飲食政治學
什麼才是「正港」的台灣料理?碗粿?米粉?滷肉飯?臭豆腐?你可能不知道,一百多年前「台灣料理」就已打響知名度,但菜單並不是尋常的小吃,而是以海鮮、雞鴨為主要食材的高檔菜色。
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今年在首爾舉行,主題聚焦在中華料理與東北亞料理的交流,以及與國家、民族認同的關係。中央研究院社會所所長蕭新煌以「國家料理演進三部曲」來描述台灣料理一世紀來的變化,並指出:「食物政治」無所不在。
他說,日據時代就出現「台灣料理」的名稱,日本殖民政府為籠絡台灣民心,向在台灣的日本官員、仕紳推薦「台灣料理」。
當時的台灣料理是以海鮮、雞鴨為主的高級烹調料理,包括清湯魚翅、鮑魚、八寶蟳羹、生燒雞、滷胖鴨等大菜,其中魚翅更是令日本人驚豔的菜色。
蕭新煌指出,國民政府遷台後有意無意不再提台灣料理,「台灣料理甚至無法成為中華料理的菜系之一」。
他認為,過去至少卅年,台灣料理(台菜)被視為「價廉、質低、不精緻的家常菜或小吃」,甚至汙名化為有女侍陪酒的「酒家菜」,直到一九九○年代末,才鹹魚翻生。
兩千年政黨輪替,民主化和本土化,讓台灣菜一躍成為總統就職大典國宴上的佳餚。
目前台灣的「國家料理」是否已定於一尊?蕭新煌表示,碗粿、虱目魚丸等「小吃」進入國宴只是一種「政治反映」,台灣料理目前還在不斷形塑、重構。
台灣美食節? 騙人!根本是雜牌軍【聯合報╱記者胡明揚2009.10.19
自從去年兩岸開放直航及大陸客赴台觀光以來,大陸興起一股「台灣熱」。坊間腦筋動得快的業者看準商機,就經常在上海舉辦「台灣美食節」,結果找來的攤販製作所謂的台灣美食不正宗也罷,還出現許多根本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大陸各省小吃,也打出台灣小吃名號,令大陸民眾大為失望,近日向大陸媒體投訴,嚴重傷害台灣形象。
根據上海「新聞晚報」報導,該報最近接到讀者投訴,他是一名參展商,在「十一」長假期間參加一場在閔行區舉辦的「台灣美食節」,結果因主辦單位未如原先承諾宣傳,再加上現場很多攤位販賣的並非台灣小吃,根本是北京、黑龍江等各地小吃,造成人氣不足,攤販損失慘重,目前雙方紛爭還未解決。
也有參展攤商表示,他們並未去過台灣,也沒有做過台灣小吃;但主辦單位總是要求他們在招牌上掛出「台灣小吃」,他們雖不願意,也沒有辦法。
另外,也有過去曾經去吳江路品嚐過所謂「台灣美食節」的上海民眾表示,因為電視偶像劇「轉角遇到愛」台灣小吃蚵仔煎在大陸大為出名,他慕名買了一盤品嚐,結果不但價格昂貴、口味又不正宗,令他大為失望。而在另一攤吃到的烤鹿肉,更讓他質疑真的是「台灣小吃」嗎?
據了解,目前在大陸許多臨時性展會的所謂「台灣美食節」,都是拉來一批經常在大陸全國各地流動的攤商,其中固然有一些是來自台灣貨真價實的美食業者,也有不少是過去在大陸從事電子業或傳統產業,因為業務緊縮或是公司裁員,半途出家學習下廚的業者,更有許多根本是一些大陸人販賣些自己熟悉的各省小吃,也掛上台灣美食名號「濫竽充數」,久而久之,勢將影響大陸民眾對台灣美食的形象。
中國廚師節 開幕秀甩絲【聯合報╱新華社 2009.10.19
第19屆中國廚師節昨天在揚州開幕,一位廚師在中國廚師節上展示「甩絲」絕活(將白砂糖熬成糖漿後用甩絲器進行製作)。
分子廚藝
坐輪椅吃料理酘酷
分子廚藝的風潮席捲全世界,新加坡AURUM餐廳、東京Pierre Gagnaire a Tokyo、香港東方文華酒店krug room,都以分子廚藝當賣點。例如AURUM就把空間打造如醫院的手術房,讓顧客坐在輪椅上享用分子料理,讓人有走入科幻片的錯覺。
分子廚藝 廚房變實驗室
一九八五年,法國科學家Herve This與物理學家Nicolas Kurti,正式為共同研究的「分子廚藝」定名。位於西班牙的El Bulli餐廳是「分子廚藝」的創始店,主廚安德里亞顛覆傳統廚藝,「眼見為憑」已非真理,每一口都是驚喜,還被英國權威雜誌「餐館」二度評選為全球最佳餐廳。
去年,安德里亞將配方製成分子罐頭,附上秘笈授權給英國公司在全球銷售,這些分子罐頭就像奶粉,廚師以針筒、試管,舀起粉末,把廚房當成實驗室。目前一罐最貴約台幣四千元,針筒、量筒等工具要上千元。
版主回應
分子廚藝退燒 決勝食材 【經濟日報2010.02.02
西方料理界多年來風行「分子美食」(molecular gastronomy,或稱分子廚藝),運用凝膠和乳化劑變換各種花樣。如今,許多頂尖名廚開始回歸飲食的根本,注重食材的本質和取得來源。
多位米其林星級名廚上周在西班牙舉行的Madrid Fusion美食高峰會上說,他們如今更關心食材來源,也願意花時間認識食材生產者。
西班牙名廚亞德里亞(Ferran Adria)多年前開創出分子烹飪技術,成為美食圈熱門話題。但亞德里亞日前宣布,分子廚藝的創始店「鬥牛犬餐廳」(El Bulli)將關閉兩年,好讓他有時間構思新創意。
無獨有偶,法國名廚特魯瓦格羅(Michel Troisgros)也說:「對我來說,分子廚藝的表現有其極限。身為廚師,不管再怎麼變化、如何呈現創意,能變的花樣就這麼多。」他表示:「傳統廚藝也一樣,有癡迷、技巧、餐點呈現方式、愚蠢、錯誤、過度和無知等問題。」
特魯瓦格羅認為廚師應該對食材更用心。他提到自己最近到西班牙南部的格拉納達(Granada)走了一趟,拜訪當地的魚子醬製造商。特魯瓦格羅說:「這是我第一次親眼見到鱘魚的養殖過程,也見識到魚卵如何從魚身上取出來。」他說,這種體驗「相當美妙」。
「現在每當我用魚子醬來做菊苣料理,我知道食材從何而來,魚子醬是有機的,菊苣也是本地農夫栽培的。我認識這些人,也了解所用的每種材料。」
頂級名廚杜卡斯(Alain Ducasse)也深有同感,他認為:「廚師們必須領悟到,如果想要長久經營這項事業,必須要珍惜地球資源。」
分子廚藝
分子廚藝魔幻美食(Molecular gastronomy)聯合報 2008/3/2
改變食物形體,開創前衛美食體驗的分子廚藝(Molecular gastronomy),熱潮最近從西班牙、東京等延燒至台灣,這項在餐桌上猶如西班牙超現實主義派畫家達利的魔幻創作,在創始店西班牙艾爾布利餐廳(El Bulli),得排上一百二十五年,要價八千元;甫引進台灣至少有五家餐廳吃得到,且從數百元起跳。
改變食材物理型態
分子廚藝話題新奇,簡單地說,就是食材改變物理型態,但化學程式不變。維基百科用「巧克力液」與「水」來比喻,透過分子廚藝,二者交融出可口的巧克力慕斯。
目前台灣已有五家以上知名飯店、餐廳跟進,業者引進一罐罐猶如奶粉的分子罐頭,搭配針筒、量筒、試管等工具,令傳統的牛肉、高湯甚至伯爵茶、橄欖油,分別幻化成雞蛋黃、泡沫等形狀。無怪乎,原創主廚安德里亞(Ferran Adria)被譽為是「廚藝界的達利」。包括台灣美食家嚴長壽、葉怡蘭、謝忠道等都有過體驗。
罐頭粉末玩出創意
實際體驗,分子廚藝最奇妙的是用餐帶來的驚喜,如「喝酒」的方式是把像冰沙的食物放入口中,不僅一下子消失還會噴煙;看似魚子醬,迸開來卻是哈密瓜汁;猶如鵪鶉蛋的琥珀色圓球,是熱呼呼的伯爵茶;肥皂泡泡來不及舔,只有嘴邊殘存的檸檬氣味,橄欖油變成像龍鬚糖般的細絲,放入鍋中熱炒也不變形。
分子料理固然天馬行空,不過若潛入廚房,見到的只是一罐罐分子罐頭,廚師拿起針筒、試管,舀起粉末,就像進行一場科學實驗。分子廚藝並非以昂貴取勝,台灣只要數百元至三千元不等就能吃到。
不過各家玩分子料理的手法都不相同,例如台中永豐棧麗緻飯店主廚鍾晴天透露,他把牛肉放入氮瓶中,取出再放入蒸烤箱中,以低溫蒸烤,肉汁與嫩度提高了一倍。麗緻旅館系統行政總主廚廖郁翔則是把分子罐頭處理過的百香果醬,製作成球狀置於調羹上,誤導人聯想到生鴨蛋,讓口感和視覺都具有樂趣。
乳酪慕斯像吃空氣
西班牙小酒館主廚周維德已準備以分子廚藝,挑戰四月新加坡美食比賽,他說,「運用原理不難,但要有獨特風格更重要。」
餐桌上的分子料理樣貌多變,常見有球面、膠化、乳化等組合。每種組合都像樂高玩具走套裝路線,如慕斯狀乳酪,泡泡歷久不衰,入口像吃乳酪空氣,這就是「乳化組合」產生的效果,但究其配方,是百分之五十的乳酪粉、百分之四十五的水,百分之三由大豆卵磷脂提煉出來的乳化劑。
分子廚藝
分子廚藝魔幻美食 【聯合報╱記者陳靜宜08.03.02
改變食物形體,開創前衛美食體驗的分子廚藝,熱潮最近從西班牙、東京等延燒至台灣,這項在餐桌上猶如西班牙超現實主義派畫家達利的魔幻創作,在創始店西班牙艾爾布利餐廳(El Bulli),得排上一百二十五年,要價八千元;甫引進台灣至少有五家餐廳吃得到,且從數百元起跳。
改變食材物理型態
分子廚藝話題新奇,簡單地說,就是食材改變物理型態,但化學程式不變。維基百科用「巧克力液」與「水」來比喻,透過分子廚藝,二者交融出可口的巧克力慕斯。
目前台灣已有五家以上知名飯店、餐廳跟進,業者引進一罐罐猶如奶粉的分子罐頭,搭配針筒、量筒、試管等工具,令傳統的牛肉、高湯甚至伯爵茶、橄欖油,分別幻化成雞蛋黃、泡沫等形狀。無怪乎,原創主廚安德里亞(Ferran Adria)被譽為是「廚藝界的達利」。包括台灣美食家嚴長壽、葉怡蘭、謝忠道等都有過體驗。
罐頭粉末玩出創意
實際體驗,分子廚藝最奇妙的是用餐帶來的驚喜,如「喝酒」的方式是把像冰沙的食物放入口中,不僅一下子消失還會噴煙;看似魚子醬,迸開來卻是哈密瓜汁;猶如鵪鶉蛋的琥珀色圓球,是熱呼呼的伯爵茶;肥皂泡泡來不及舔,只有嘴邊殘存的檸檬氣味,橄欖油變成像龍鬚糖般的細絲,放入鍋中熱炒也不變形。
分子料理固然天馬行空,不過若潛入廚房,見到的只是一罐罐分子罐頭,廚師拿起針筒、試管,舀起粉末,就像進行一場科學實驗。分子廚藝並非以昂貴取勝,台灣只要數百元至三千元不等就能吃到。
不過各家玩分子料理的手法都不相同,例如台中永豐棧麗緻飯店主廚鍾晴天透露,他把牛肉放入氮瓶中,取出再放入蒸烤箱中,以低溫蒸烤,肉汁與嫩度提高了一倍。麗緻旅館系統行政總主廚廖郁翔則是把分子罐頭處理過的百香果醬,製作成球狀置於調羹上,誤導人聯想到生鴨蛋,讓口感和視覺都具有樂趣。
乳酪慕斯像吃空氣
西班牙小酒館主廚周維德已準備以分子廚藝,挑戰四月新加坡美食比賽,他說,「運用原理不難,但要有獨特風格更重要。」
餐桌上的分子料理樣貌多變,常見有球面、膠化、乳化等組合。每種組合都像樂高玩具走套裝路線,如慕斯狀乳酪,泡泡歷久不衰,入口像吃乳酪空氣,這就是「乳化組合」產生的效果,但究其配方,是百分之五十的乳酪粉、百分之四十五的水,百分之三由大豆卵磷脂提煉出來的乳化劑。
坐輪椅吃料理酘酷
分子廚藝的風潮席捲全世界,新加坡AURUM餐廳、東京Pierre Gagnaire a Tokyo、香港東方文華酒店krug room,都以分子廚藝當賣點。例如AURUM就把空間打造如醫院的手術房,讓顧客坐在輪椅上享用分子料理,讓人有走入科幻片的錯覺
名廚鄙夷:簡直是糟蹋食物【聯合報╱記者陳靜宜
國內外的廚藝界評價分子廚藝,多趨向兩極化,有人甚至痛批是惡搞、旁門左道。
中興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周志輝表示,不要看到分子廚藝的「分子」二字就認為高深莫測,這不過就是運用食品化學原理的產物,既非獨創也非首創,連名詞也未得到學界認同,不過就是過去為牛奶,現在變成冰淇淋而已。
法國料理的國寶級廚師吉拉爾代(Frendy Girardet)認為,分子廚藝所幹的勾當「簡直就是糟蹋食物」,台灣有餐飲學者認為,艾爾布利餐廳大紅大紫,跟西班牙崇尚冒險的民族性有關,被英國「餐館」雜誌捧上天,「也是因為英國人不懂吃」。
台灣雖陸續有廚師嘗試分子廚藝實驗,但多半態度低調,這多半與廚子面子有很大關係。麗緻旅館系統行政總主廚廖郁翔說,「只要買到了原料、拿到了說明書,就算是家庭主婦都能自行炮製,毫無廚藝可言」,結論是「終究要回歸尊重食材本身的原味。」
對於營養成分與食用安全性,實踐大學食品營養系教授徐近平說,食品一旦改變原有狀態,營養成分也會受到影響,就像生鴨蛋被製成皮蛋,微生素已經有所流失。
對此總代理馥恩公司表示,成分均是天然萃取物,且經過實驗室長期測試,對人體安全無虞。即使如此,由於人人可添加不同食材套用,仍產生許多不確定性的變數。
周志輝表示,按照目前程序看來安全性是無虞的,除非經過三百度以上高溫,使得食物產生熱的裂解,改變它的化學結構,才可能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美食家嘆:吃完覺得好虛幻【聯合報╱記者陳靜宜
旅法美食家謝忠道曾踏入餐廳艾爾布利的殿堂,他嘗過了整套三十五道菜,「吃到的是空氣、泡沫、膠囊,不餓,卻沒有滿足感」,竟令這位老饕脫口而出,想吃份扎扎實實的薯條,滿足人體原始的需求。
他說,分子廚藝已超越好吃的標準,而是以裝置藝術的角度來看待,它改變了我們對食物的看法,未入口前簡直無法預測,是一種極度抽象化的飲食經驗。至於是否還想吃第二次?他的答案是肯定的。
報人王必立吃遍各地美食,去年九月他到艾爾布利用餐,安德里亞還親至門口迎接。他相信艾爾布利應該是全世界最賺錢的餐廳。牆上掛著一幅狗畫像,原來「El Bulli」這個美食家琅琅上口的名字,就是狗名。
廚房裡看不到什麼鍋碗瓢盆,而是試管、針筒,菜一上桌,掀蓋一看卻是一團霧氣,湯匙上有顆橄欖油的透明膠囊,一吸就沒有了,搞得迷迷糊糊的,「一餐下來吃了三十幾樣菜,卻沒有吃飽。」
麗緻酒店總裁嚴長壽也曾嘗過分子廚藝,另外,美食家葉怡蘭說,她也曾在紐約體驗過,她回憶廚師將烈酒置於液態氮中零下一百九十六度C,瞬間冰封成的冰沙,入口後有短暫刺痛感,酒竟剎那化成氣體,從嘴角鼻孔噴出,酒香也隨著輕煙消失無形。驚喜連連,但她最終還是認為,「分子廚藝未能啟發心靈上的感動。」
閱讀秘書》分子廚藝 廚房變實驗室【聯合報╱陳靜宜】
一九八五年,法國科學家Herve This與物理學家Nicolas Kurti,正式為共同研究的「分子廚藝」定名。位於西班牙的El Bulli餐廳是「分子廚藝」的創始店,主廚安德里亞顛覆傳統廚藝,「眼見為憑」已非真理,每一口都是驚喜,還被英國權威雜誌「餐館」二度評選為全球最佳餐廳。
去年,安德里亞將配方製成分子罐頭,附上秘笈授權給英國公司在全球銷售,這些分子罐頭就像奶粉,廚師以針筒、試管,舀起粉末,把廚房當成實驗室。目前一罐最貴約台幣四千元,針筒、量筒等工具要上千元
版主回應
化學調濃縮果汁 沒有一樣水果做的【聯合報 2011.06.06
彰化縣衛生局追查塑化劑,意外發現昱伸下游金饌與揚聖企業販售的各種濃縮果醬,「沒有一樣是用水果做的」,全是化學香料與色素調製而成,知名連鎖茶飲鮮茶道的四種濃縮果漿也驗不出果汁成分,衛生局要求中央應立法規範,不能放任廠商欺騙消費者。
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昨天說,用化學藥劑調製的水果香料、香精加上色素,沖泡成各種果汁,或添加在麵粉裡做成麵包、西點,風味和添加真正果汁做的食品十分相似,消費者誤認濃縮果汁裡真有果汁,事實上被騙上當。
彰化縣金饌企業的草莓、哈蜜瓜、水蜜桃、百香果、葡萄、蘋果、芒果、鳳梨等濃縮果醬和果汁、果汁粉,以及揚聖企業出售的木瓜醬、草莓醬、橘子醬等香料,沒有一樣是用水果做的。
葉彥伯說,只要人工香料、香精、色素合法,劑量合格,食品衛生法無法可罰,他建議中央應該要求這類生產及飲料店業者,清楚在產品上標示「不含水果成分」,禁止業者繼續欺騙消費者。
「冰淇淋最常發生這種情形。」彰化基督教醫院研究化學性毒物的職業病科醫師湯豐誠說,有些草莓冰淇淋是用人工草莓香精、色素做出的口味,不含任何草莓,食用過多人工香精、色素容易誘發肝臟發炎,站在保健的立場,他不建議吃人工香精、色素調製的食物。
衛生局食品衛生科長林毓芬說,衛生局抽驗手調飲料店的濃縮果漿、水果香精,發現「鮮茶道」向金饌公司購買的草莓、百香果、熱帶水果及水蜜桃果漿沒有果汁成分,橘子工坊飲料店部分果漿有果汁成分,但也添加人工香料及色素。
鮮茶道旭光店人員說,他們依照總店指示調配果汁,不清楚配方。
橘子工坊中山店接聽電話的工作人員強調,橘子工坊是由中央廚房以百分之百鮮果汁,絕對沒使用人工香料、香精。
(楨:分子廚藝呢?另參本館: 全球黑心產品 臺灣黑心食品 中國黑心奶粉 臺灣毒奶症瘊群)
烤鴨
「飛鴨」全聚德 一個月股漲6倍【聯合報08.01.09
最近大陸股市話題環繞在一隻「飛鴨」身上,這隻鴨就是上市不到兩個月的老字號企業全聚德。全聚德去年11月20日在深圳A股上市,曾創下九個交易日有八個漲停板的紀錄。全聚德發行價11.93元人民幣,昨天收盤74元,一個月漲六倍。
全聚德近來話題不斷,先前為擴大門市,宣稱烤鴨要標準化、全面推廣「電子烤鴨」,引發民眾擔心全聚德喪失原汁原味的美味烤鴨。但「電子烤鴨」終究禁得起市場檢驗,全聚德股票一飛沖天。還引起大陸證監會宣稱要徹查全聚德帳戶,以及深圳交易所對全聚德重點監控等。
全聚德掛牌上市當天才開盤就被臨時停牌,因為漲幅超過百分之50,創下中小板上市首日臨時停牌最快紀錄。股價上周五達到最高的78.5元,較發行價上漲了近百分之590,本益比達到112倍。
在證監會喊話後,全聚德已踩煞車。大陸財經界分析人士認為,全聚德風險很高,上市前一般預測全聚德合理價位在35元左右,目前嚴重偏離市場行情。
市場人士認為,全聚德連續漲停背後有很強的私募基金和機構在炒作,操作要小心。但其他老企業見全聚德風光上市、身價爆漲,也讓他們心癢不已,推動老企業上市的意願。
中國大廚搶手 全美各地挖角【世界日報08.01.08
紐約「每日新聞報」7日報導,由於中國經濟蓬勃發展,華人廚師不再湧到美國尋求發展,導致一流手藝的中國大廚供不應求,待遇水漲船高,而且引起激烈爭奪。
曼哈坦中城的萬壽宮餐館的謝經理說:「我們以前經常到中國招聘廚師,可是現在不再這樣做。頂尖的廚子不再那麼熱衷到美國,因為他們在當地可以賺到同樣多的錢,甚至收入更高。」
曼哈坦東城的大四川餐館大廚王鼎根(譯音)一年前接管這家餐館,卻因找不到足夠廚師被迫繼續掌廚。去年9月他在布碌崙開另一家餐廳,並用多出大約三百元的月薪,向紐約另一家川菜館挖角。他說:「川菜在紐約很受歡迎,可是現在受過良好訓練的廚師很難找。」
紐約其他許多中餐館也有同樣困擾,而且他們趕上中國菜正遭到泰國、馬來西亞和越南等其他亞洲料理激烈競爭。
餐館評鑑專家查格(Tim Zagat)說:「一直到一九八○年代,中國菜還是美國唯一風行的亞洲料理,後來其他亞洲菜開始逐漸出現,水準愈來愈高,中國菜卻似乎停在原地。這有部分是因為要從中國引進廚師很難。」
紐約市一些大餐館老闆說,根據餐館大小,中國主廚現在的年薪在4萬2000元至五萬元之間,比五年前提高三成。在中國,大廚的待遇也接近這個水準,可是北京和上海等地的生活費用比美國便宜很多。
名廚甄文達認為他的做法有助於解決這種問題。他在深圳設立廚藝中心,打算把美國人送到這裡接受中國廚師訓練,並到中國各大城市品嚐美食。
版主回應
神奇水稻 不怕淹水 ‧讀者文摘 2010/06/11 余淑美
長久以來,大家都稱稻子為「水稻」,把種稻的田稱為「水田」,但為何種稻需要「淹水」?為何稻子是唯一可淹水的穀類作物?似乎少有人深究。對農民而言,取得水源才能為水稻淹水,理應很麻煩,但農民似乎又樂於種稻。這其中,的確暗藏着我們老祖先一項重要的發現與智慧的發揮,也是東方國家走向農業社會,可以養得起眾多人口,形成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一項重要契機。
大約四十億年前,地球上的氣體絕大部分是二氧化碳(占百分之九十八),只有極少量的氮(只占百分之一.九),完全無氧。但在地球演化的過程中,氧氣及氮氣逐漸增加,而二氧化碳減少,形成今日二氧化碳、氮氣、氧氣的比例為〇.〇三:七十九:二十一的情況。如今,所有高等生物及許多微生物都必須吸收氧氣,來氧化碳水化合物產生能量。不過,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極低,濃度只有空氣中的三十三分之一,因此,生活在水中的生物,必須具備一套有效吸收氧氣的能力。
水稻耐淹 競爭力強
絕大部分的植物在水中都無法生長,因為在半淹水的情況下,根部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而在全淹水的情況下,葉片也因無法得到到足夠的二氧化碳及光線,使光合作用製造糖的能力降低,在氧及糖雙重缺乏的情況下加速死亡。
水稻很特殊,它是唯一種子可以在水中發芽及植株耐淹水的主要農作物。尤其全球前三大主要作物水稻、玉米、小麥,無不具有表兄弟姊妹的關係,血緣相近,卻只有水稻耐淹水。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就發現野生水稻可在水中生長而獨占地盤,很少其他植物可與之競爭,而水稻又可長出穀粒當食物,因此聰明的祖先利用淹水的方式種植水稻,可以有效防除雜草。經過幾千年來的經驗與育種,目前全球有百分之八十的水稻田,都是以灌溉的方式種植,養活了全球近一半的人口。
其實水稻不怎麼喜歡淹水,因為根部泡在水裏還是有缺氧的問題,發育會受到影響,進而降低肥料養分的吸收。農民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有多次的灌水及排水(曬田),其中兩個關鍵時期是水稻開花及幼穗開始發育之前一定要曬田,讓根部有足夠的氧氣,才能生長良好,有效吸收肥料,增進開花數目,以及讓種子開始發育,如此才可得到最多的飽滿穀粒,達到最高產量。
我小時候看祖父母很辛苦,常在半夜去水稻田灌水或排水;因為農田在一起,有水大家必須輪流共享,經常輪到半夜才能引水,當時不懂為什麼,現在終於理解。由於水稻耐淹水,農民就利用淹水的方式,杜絕大部分不耐淹水的雜草,以免與水稻競爭養分、空間與陽光,也省卻不少除雜草的工夫。所以重複灌水、排水這種種植水稻的方式,是一個作物生長與雜草防治取得平衡點,得以獲得最高產量的方法。
破解謎團基因:CIPK15
水稻為何耐淹水?是一個長期以來極為引人注目,且一再被研究的重要課題。 我的研究清楚呈現「蛋白激酶」(CIPK15)為調控水稻耐淹水的上游關鍵基因, 一旦發現水稻缺氧,就會透過連串訊息傳遞與分子機制,啟動糖醱酵產生能量,使種子有足夠碳水化合物、與能量,在水中發芽。待小苗快速生長至水面,吸收更多氧氣及進行光合作用後,再將氧氣送至根部,而使植株得以在半淹水的稻田中生長。其他穀類作物及絕大部分雜草則無此能力。
台灣的糧食自足率約百分之三十,大概是全球非城市國家中,自足率最低的國家。此外,隨著全球人口急速增加,糧食增產難以跟上,水稻的研發及增產,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課題。目前,新式的種植方法「水稻直播」是所有主要水稻種植國家(歐、美、日、韓、中國、東南亞)開始採用的方式,亦即利用水稻種子可在水中發芽的特性,直接將種子播入淹水的稻田土壤中發芽生長,不必經過耗費人工的插秧過程,在水稻快速生長占有地盤之後,即不再需淹太多的水,不但節省用水,也減少土壤中微生物因淹水、進行無氧呼吸而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甲烷(其溫室氣體效應,是二氧化碳的二十二倍)及二氧化碳的情況,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251149
無國界
美食無國界
‧巴黎費加洛 2007/10/31全球化時代,不只網路無界限,美食也跳脫傳統做法與食材限制,激發美味創意火花。【TEXT/施俐渟】
八角配上百香果凍、傳統台菜有了無厘頭菜名,來自第三世界的傳統英國茶,全球化時代,不只網路無界限,當美食也跳脫傳統做法與食材限制,將擦出更多有趣的美味創意火花。
Nobu精神再出發
辦公大樓林立的信義區,彎進小巷,閃著暗金色簾幕的Micasa看似低調,卻藏著難得的美味秘密。
Micasa取自西班牙文裡「我家」之義,希望在輕鬆、溫暖又時尚的氣氛裡,提供充滿創意的新日式料理。跳脫暗色深沉的傳統日式空間,Micasa以以明 亮的金與深紫為主調,配上佔滿牆面的大片酒牆、L型甜點吧台,呈現慵懶中帶點奢華的空間氛圍,而大片落地窗外的一整片綠意,更是都會叢林裡難得的悠閒風 景。
不過,這裏最讓人難忘的,還是桌上的精采佳餚。Micasa大手筆挖來了日本Nobu集團包括侍酒師、料理主廚與甜點主廚等6人餐飲團 隊,其中兩位甜點主廚更是大有來頭,曾在東京Canovaino服務超過7年的嘉手納慶與來自Apicius的白子雅人,不僅擅長運用食材原味創造精美甜 點,更經常發揮創意,將八角、胡椒等各種東方香料融進甜點創作。結合薰衣草蜂蜜焦糖、紅酒與烤番茄、杏仁塔的「蕃茄塔塔」;香蕉、冰淇淋與微苦焦糖組合而 成的Savayon,都是值得一試的招牌甜點。
英倫風潮
繼高雄夢時代之後,英國人氣平民百貨Marks & Spencer也熱鬧登陸台北,除了服飾與生活沐浴用品,最讓人期待的,就是全新上市的自營品牌食品系列。
包括餅乾、鹹味零食、糖果巧克力、果乾堅果與酒類、飲料、茶和咖啡,Marks &Spencer不僅食品種類眾多,更注重健康概念,所有的食品裡,皆不添加氫化植物油、人工色素、人工調味及不必要防腐劑。其中「Organic有機」系 列,完全使用有機食材製作而成,「EatWell 健康首選」不含人工添加物、色素及糖精,而最著名的「Fairtrade公平貿易」系列,包括茶、咖啡、巧克力與各種果醬,都以合理價格向第三世界國家購 買原料與製造,是全英第一家符合公平交易規定的零售商。美好午後,泡杯濃醇紅茶,配上幾片蘇格蘭奶油餅,就能享受一場道地的英式的午茶饗宴。
版主回應
浙江考古 9千年前先民種稻 【聯合報2013.02.16
中國是稻作農業發源地,大陸考古專家在浙江一處遺址,發現稻穗人工脫粒的「疤痕」,顯示早在九千年前當地人已馴化水稻;而陝西寶雞考古人員也在石鼓山墓地,首次挖掘出兩件三千年前的成套「大小禁」禁酒器,顯示當時飲而有度的文化。
大連日報報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二○一○年在浙江中部永康市發現湖西遺址,經兩年多調查工作,專家在此發現相當數量、距今九千年前的炭化稻穀與水稻小穗軸,小穗軸正是野生與馴化兩種水稻的重要區別證據。
小穗軸是稻穀與稻稈小枝梗的連接部位,也是承托稻穀的基盤,浙江考古所研究員蔣樂平指出,野生稻有自然脫粒特性,故稻穀脫落後,小穗軸的接觸面是光滑的,而馴化後水稻需人工脫粒,會在小穗軸接觸面留下「疤痕」。
湖西遺址發現的水稻小穗軸,基盤是光滑與「留疤」均有,蔣樂平表示,此為早期稻作農業特徵,證明九千多年前居住在此的先民,除採集野生稻穀,也開始馴化、種植水稻。
此外,去年陝西寶雞石鼓山挖掘的一座三千年前墓葬,在眾多青銅器中發現了兩件名為「禁」的禁酒器,據新華網引述寶雞考古隊隊長劉軍社表示,出土的大型「禁」酒器上方,還放置一件方形的「小」禁,「大小禁」成套出土還是首次,背後文化意義尚待研究。
三千多年前商代盛行飲酒,代商而起的周人為有效督促民眾少喝酒,就將放置酒具的器座名為「禁」;而專家們也在一件密封的青銅器內發現酒狀物,在一件青銅鼎裡發現失去肉的骨頭,是拼湊三千年前的古代貴族們如何安排「酒肉」生活的重要依據。
絕食算了
健康的人才有斷食本錢!
‧商業周刊 2007/08/17
斷食觀念最早起源於宗教,包括佛教、基督教、回教,都以斷食做為淨化心靈的方式。有斷食經驗的人大多可以體驗到,斷食的同時,也在斷念。但是,斷食是不是真能排毒治病?能減肥嗎?斷食須注意什麼?
【文/王茜穎】
專家說法》不是人人都可行
斷食觀念最早起源於宗教,包括佛教、基督教、回教,都以斷食做為淨化心靈的方式。有斷食經驗的人大多可以體驗到,斷食的同時,也在斷念。
但是,斷食是不是真能排毒治病?能減肥嗎?斷食須注意什麼?本刊特別專訪醫師和營養師,就醫學、營養學及自然醫學的觀點,解讀斷食的黑盒子。
從身體運轉機制而言,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指出,一個人即使二十四小時躺著,每個小時,每公斤體重也要消耗一大卡。一位五十公斤的女性,一天光是維持體溫和 心臟跳動的熱量就要一千兩百卡。然而斷食期間攝取的蔬果、蜂蜜等,大概只有六百到八百卡,甚至有些斷食菜單只有四百卡熱量。
斷食有條件,身體得健康
(照片提供/商業周刊)
當所攝取的能量,不足以應付身體基本需求,身體會啟動危機反應機制,以防止血糖太低引發昏迷。第一個先被「動員」的,是存在肝臟裡的肝醣,將肝醣快速分解成為葡萄糖進入血液中,以維持正常的血糖濃度。
但人體能被即時動員的肝醣存量僅約有三百克,斷食八到十二小時後,就會耗盡;此時,身體的第二步反應,是動用肌肉裡的蛋白質,分解出葡萄糖 應急;最後才會開始燃燒脂肪,因為脂肪轉換葡萄糖的比例最低、也最沒效率。當身體開始燃燒脂肪,短時間內體重雖會減輕,但此時身體已是相當虛弱。
由於蛋白質是建構抗體、血球、器官、肌肉的基本元素。把蛋白質當柴來燒,以維持生命所需能量,其實也是大開抵抗力的漏洞之門,健康的人還可承受。「最怕的是生病、身體虛弱的人,抵抗力會變得更差。」趙強最心疼的是半年前看到還好好的人,狀況忽然變得很嚴重。
斷食非治病,慎防再中毒
趙強不反對健康者斷食,像是血糖偏高、但非糖尿病患者,若其他身體機能正常,短期(在生理學上,約五到七天)斷食,可代謝過高血糖,體重下降,減少肥胖者心臟的負擔,降低血壓。
他強調,斷食也在斷念,可幫助浸泡在壓力中的都市人重新調整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但是,「斷食不一定能治病!」因此,斷食前最好先做健康檢查,至少確定檢查報告沒有出現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異常。
長期研究毒物的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教授兼毒物科主任林杰樑也在「綠十字健康網」指出,斷食非但不能排毒,在過度燃燒消耗脂肪組織後,反而可能將終生累積於脂肪中的脂溶性毒素,如農藥、戴奧辛、多氯聯苯等再度釋出,讓人再度中毒。此外,斷食時膽汁無法分泌,容易引發膽結石。
斷食要人陪,預防負效果
自己也有斷食經驗的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解釋,斷食就是要刻意切斷熱量來源,把自身置於一種生存危機,藉以啟動危機處理機制,因此必須有專業 醫護人員協助。美國的醫療斷食中心,斷食全程有住院醫師定時測量生命跡象與抽血,以了解參與者的身體狀況,並能處理突發狀況。 通常斷食最危險的關卡,是第一個二十四小時,此時除了飢餓感,身體還連連發出警訊,交感神經亢奮、腎上腺素分泌,有人會出現頭痛、頭暈、手腳發抖、脾氣暴 躁等症狀。陳俊旭指出,這是提醒你該休息了,「危機處理的方法非常簡單,躺下來,蓋被子,喝水,睡個覺。」
陳俊旭表示,斷食會讓身體自動重新設定熱量分配,有效率的將能量集中在基本新陳代謝,像是維持心臟跳動、呼吸、體溫,並排除干擾身體的毒素,且不會把能量耗費在過敏反應上。不過,他也指出,對於排毒的生化反應,目前仍沒有科學解答。
簡單說,斷食只是個工具(或一種途徑),並無好壞之分。只有懂得其中原理、了解如何善用、且身體健康的人,才能讓這「工具」發揮到最好效果!
斷食日記‧商業周刊 2007/08/17
剛下飛機的寬庭頂級寢飾創辦人陳靜寬,剛結束台北會議的知名造型師林莉,和講了一路的手機,到下車前都還在處理公司事務的傑星傳播總經理丘秀珠(旗下藝人有李威、水蜜桃姊姊等),以及,儂儂集團董事長吳麗萍、前星報總編輯高愛倫。【文/王茜穎】
為健康為美麗敬心,三個名女人的斷食日記。
初夏,芒果之鄉—台南縣玉井鄉下,來了幾位戴著墨鏡,一身時尚的女人。
其中有:剛下飛機的寬庭頂級寢飾創辦人陳靜寬,剛結束台北會議的知名造型師林莉,和講了一路的手機,到下車前都還在處理公司事務的傑星傳播總經理丘秀珠(旗下藝人有李威、水蜜桃姊姊等),以及,儂儂集團董事長吳麗萍、前星報總編輯高愛倫。
她們是醒著就工作,至今每天工作仍多超過十小時的女強人。如今卻應好友林莉之邀,決定從工作和城市中拔營,參加為期七天的斷食營。以下是本刊記者旁觀斷食過程的紀錄:
大統鋪上,失眠夜
【DAY 1】今日特餐
晚:蔬菜湯
在午後三點抵達,傍晚稍涼,開始減食。只吃水果和蔬菜湯,定時吃飯、散步、打坐、練瑜珈,按表操課,早睡早起。
晚上九點半熄燈,林莉很快入睡。不過回想兩個月前,她第一次參加斷食,卻是極度適應不良。斷食的第一晚,老師即希望有長期服用鎮定劑習慣的她停藥,這讓她 非常焦慮:不吃藥會不會在別人面前丟臉?公眾人物的形象包袱、飢餓的感覺、口腹的欲望,累積的負面情緒終於潰堤,林莉大哭。那晚,她還是吃了一顆藥。
這次,林莉輕易入睡,其他人卻幾乎失眠。這群夜貓子很少在晚上十點躺平,更何況是睡在大統鋪,眾人一直翻到快天亮才淺淺睡去。這是失眠的一夜!
為一碗湯,起計較
【DAY 2】今日特餐
清晨:溫檸檬鹽水2公升
早:優格水果、地瓜湯
中:水果、味噌湯
晚:南瓜濃湯
經過一夜輾轉難眠,清晨五點鐘起床號,太陽剛從東方昇起,空氣中還有些涼意,十四個人已在鳳梨田邊坐成一排,一邊克服著睡眠不足的昏眩和惡心,一邊嚥下兩公升的溫檸檬鹽水,又鹹又酸的汁液下肚,強力清洗腸胃,隨後還要喝下等量的清水,這是每天的早課。
十分鐘後,眾人開始向馬桶報到。拉完七、八次之後,腸胃清空,飢餓感襲來,想到今天只剩下果汁和蔬菜湯,「亂沒希望的!」丘秀珠苦著臉,平常相約一起大啖美食的「酒肉朋友」,卻來一起挨餓。
但也有人野心勃勃提早開跑。明明第四天才開始停止進食,只喝清水,陳靜寬卻自願提前二天,不僅從今天開始斷食,而且連水都斷。
生活話題,排泄物
【DAY 3】今日特餐
清晨:溫檸檬鹽水1.5公升
早:香蕉奶昔優格
中:果汁
晚:冬瓜清湯(只有湯)
第三天,看到檸檬鹽水,胃酸就不自覺的湧上來,一陣惡心。
過去,陳靜寬會跟你談今年米蘭的高級訂製寢具設計,林莉談流行彩妝。但現在每個人理直氣壯的出口成「髒」說:「我要去大便。」大家不但要恭喜你,還要問你「大」得如何?
陳靜寬則因為排便不順,沒達到自己定下的「目標」,對自己發脾氣。
至今,大家已經三天沒有看報紙、看電視了,私下有人開起玩笑說「精神糧食被剝奪」。
斷食衝擊,離營潮
【DAY 4】今日特餐
清晨:溫檸檬鹽水 1公升
全天:水
清晨,窗外傳來引擎發動聲,有三個人拖著行李走了。
這引發了一陣小小的騷動。然而今天是她們最難熬的一天,食物最少,時間最多,她們已經沒力氣去想。
沒想到,大家都低估了斷食的衝擊。餓,不只是對生理的挑戰,也考驗一個人的心。特別是在無事可忙時,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跟飢餓感獨處。
斷食不是簡單的減法,而是由多到少,再到無,一層層剝奪。在工作上她們能應付任何突發狀況,但現在,連吃這件事都不是他們能夠掌握的,這讓他們有點沮喪。
忍不住,幾個女人到廚房去調了杯蜂蜜水,一絲絲甜味,對疲倦的身體和心情居然起了作用,吳麗萍淺淺的笑說,頭一次發現,原來人只要一點點,就能得到滿足。小口啜飲,捨不得喝完,剩下的半杯,她們小心旋緊蓋子,打算留到下午再喝。
進入斷食二十四小時。當其他人開始每天幻想食物,已經邁入斷食七十二小時的陳靜寬,還刻意考驗自己的毅力。
飢餓谷底,見曙光
【DAY 5】今日特餐
清晨:溫檸檬鹽水1公升
早:薑湯、果汁
中:番茄湯
晚:南瓜濃湯
超過四十八小時沒有進食了。
白天,在虛弱中度過,一群人躺在地上,動都不想動,瞪著天花板,越看越像一片片飄在空中的餅乾。當太陽終於下山,蘇瑞志老師走進教室提醒要依照課表外出散步,「肚子餓成這樣,沒晚餐吃就算了,還要去散步!」沒有人動身。
彷彿是要抗議這種不合理的要求,快半小時後,一群女人才套上鞋子,三三兩兩蹣跚的走在鄉間小路上,路旁是結實纍纍的芒果、蓮霧、芭樂、木瓜,晚風飄來淡淡玉蘭花香。
肥碩的果實當前,有人忍不住嘆氣,「唉,我怕我過不了這一關……」另一個人立刻迸出:「我好想吃台南碗糕、米糕。」眾人開始吆喝點餐。
夜幕低垂,斷食的絕望將被朝陽蒸發,從飢餓谷底走出,明天將是充滿希望的一天。這一晚,有人太興奮,又睡不著了。
復食考驗,木瓜湯
【DAY 6】今日特餐
清晨:溫檸檬鹽水1公升
早:優格水果、木瓜湯
中:水果、味噌湯
晚:味噌湯
所有人都起了個大早,卻發現今天還是要先灌飽一公升的檸檬鹽水。有人抱怨:「這真是我的地獄!」
真正的希望,是那一鍋木瓜湯。這第一口木瓜湯的滋味是什麼?沒人回應。大家忙著喝湯,房間好安靜,只有風聲、輕音樂,和喝湯的聲音。前星報總編輯高愛倫捧著碗,頭抬起來說:這輩子沒喝過這麼好喝的湯!
話雖如此,大家仍極力克制只喝一碗,最後竟意外的剩下半鍋湯。因為,復食,是比斷食更重要的功課。縮小的胃無法承受一下子暴飲暴食,隨著吃的欲望節節高漲,復食考驗著一個人能否自我節制。
這天,逛完果菜市場,搬了一堆產地的新鮮蔬果回台北,陳靜寬和丘秀珠兩人提早結束了斷食之旅。
回首七日,大不同
【DAY 7】今日特餐
清晨:溫檸檬鹽水1公升
早:優格水果、燙青菜
中:蔬食沙拉
堅持到第七天的林莉,今天才回台北。不一樣的是,她做起了日常飲食管理,每天起床後,她也預留給自己十五分鐘的空白,安靜打坐,「幫助我看清壓力,」她微笑。
這群參加斷食的女人,回到台北後,體重分別減輕約一公斤到四公斤,雖然營養師認為,這是脫水的重量,不是真的減肥。不過,這看得到的成績單,還是讓大家感 到開心。而因為斷食累積起的革命情感,她們相約不再只是大啖美酒珍饈,而是一個月一次聚首,例行一日斷食,延續清淨生活。
斷食這麼痛苦,為何還要相約斷食?理由不只是健康了,而是從匱乏得到更大的滿足。丘秀珠笑了:「我發現,人生在這種情況下,一片餅乾原來能讓人這麼歡喜!」
悠悠
後現代的吃法
會不會早晚變成"大雜燴"
版主回應
庸俗的後現代
本是"大雜燴"
《柳葉刀》證明了中餐是非常健康的 2024-11-22
《刺胳針》是一份醫學期刊,不是美食雜誌。所以《刺胳針》企圖用理化分析來證明中餐是最要命的,就難免會得出錯誤結論。我覺得應該用醫學統計來證明哪國飲食比較健康,這樣才是客觀公正。
2022年的8.28億糖尿病患者中,2.12億印度,1.48億中國,美國4200萬、巴基斯坦3600萬、印尼2,500 萬和巴西2,200萬。人口佔比:巴基斯坦15.25%,印度14.96%,美國12.61%,中國10.42%,巴西10.23%,印尼9.06%。
糖尿病的致病原因除了遺傳因素外,與飲食的關係也很大。相較於糖尿病,肥胖更是與飲食息息相關。2024-02-29《柳葉刀》分析了近32年肥胖率的變化。2022年肥胖率最高的是東加和美屬薩摩亞的女性,以及美屬薩摩亞和諾魯的男性,超過60%。英國女性28.3%全球第87;男性26.9%第55。美國女性43.8%第36;男性41.6%第10。印度女性9.8%第182(倒數第19)男性5.4%,第180(倒數第21)中國女性7.8%第190名;男性8.9%第149位。
回應
不錯,至少還能找數據,支撐論點。但是,難道不是該找最新的數據麼?根據2019年發布的《中國肥胖盛行率及相關併發症:1580萬成年人的橫斷面真實世界研究》報告,中國成年人超重率為34.8%,肥胖率為14.1%。另外,我國糖尿病盛行率仍在上升,根據WHO 2011年標準診斷,糖尿病盛行率自2013年的10.9%,增加到2018~2019年的12.4%。我國雖然不是糖尿病發生率最高的國家,但也是排在前列的。你要說我們的肥胖率不高,那我想問,肥胖率排名靠後,為何糖尿病盛行率排名靠前?
我的文章是要用《柳葉刀》自己刊的數據來反駁《柳葉刀》的錯誤觀點,這叫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你好像沒看懂。另外,你置疑我沒有找最新數據,結果你用2019年的數據來反駁我引用的2022年的數據,說明你時間觀念是混亂的。其三,《柳葉刀》刊文說中餐是最要命的,所以我只要證明還有一些國家的飲食比中餐差就行了。第四,糖尿病的致病原因除了遺傳因素外,與飲食的關係也很大。你又沒正確理解,非要把肥胖率和糖尿病比率混為一談。
做為一個命不久矣的長期糖尿病患者,明確的告訴大家,其起因和飲食其實關係不大,真正的起因是因為愛喝甜飲料。